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5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五十二卷目錄

 律呂部彙考六

  宋蔡沈律呂新書一序 黃鐘第一 黃鐘之實第二 黃鐘生十一律

  第三 十二律之實第四 變律第五 律生五聲圖第六 變聲第七 八十四聲圖第八

   六十調圖第九 候氣第十

樂律典第五十二卷

律呂部彙考六

《宋蔡沈律呂新書》

《序》

古樂之亡久矣,然秦、漢之間去周未遠,其器與聲猶有存者,故其道雖不行于當世,而其為法猶未有異論也。迨于東漢之末,以接西晉之初,則已浸多說矣。歷魏、周、齊、隋、唐、五季,論者愈多而法愈不定。爰及我朝,功成治定,理宜有作,建隆、皇祐、元豐之間,蓋亦三致意焉,而和、胡、阮、李、范、馬、劉、楊諸賢之議,終不能以「相一也。」 而況于崇、宣之季,姦諛之會,黥涅之餘,而能有以語夫天地之和哉?丁未南狩,今六十年,神人之憤,猶有未攄,是固不遑于稽古禮文之事,然學士大夫因仍簡陋,遂無復以鐘律為意者,則已甚矣。吾友建陽蔡君元定季通,當此之時,乃獨心好其說而力求之,旁搜遠取,巨細不捐,積之累年,乃若冥契。著書兩卷,凡若干言,予嘗得而讀之,愛其明白而淵深,縝密而通暢,不為牽合附會之談,而橫斜曲直,如珠之不出於盤。其言雖多出於近世之所未講,而實無一字不本於古人已試之成法。蓋若黃鐘圍徑之數,則漢斛之積分可考;寸以九分為法,則《淮南》、太史、小司馬之說可推;五聲二變之數,變律、半聲之例,則杜氏之《通典》具焉。變宮、變徵之不得為調,則孔氏之《禮疏》因亦可見。至於先求聲氣之元,而因律以生尺,則尢所謂卓然者。而亦班班雜見於兩漢之制、蔡邕之說,與夫《國朝會要》以及程子、張子之言,顧讀者不深攷,其間雖或有得于此,而又不能無失于彼,是以晦蝕紛拏,「無復定論。大抵不拘攣于習熟見聞之近,即肆其胸臆,妄為穿穴,而無所據依。季通乃能奮其獨見,超然遠覽,爬梳剔抉,參互考尋,用其半生之力,以至于一旦豁然而融會貫通焉,斯亦可謂勤矣。及其著論,則又能推原本根,比次條理,撮取機要,闡究精微,不為浮詞濫說以汨亂于其間,亦庶幾乎得《書》之體者。」 予謂國家行且平定中原,以開中天之運,必將審音協律,以諧神人。當是之時,受詔典領之臣能得此書而奏之,則東京郊廟之樂,將不待公孫述之瞽師而後備,而參摹《四分》之書,亦無待乎後世之子雲而後知好之矣。抑季通之為此書,辭約理明,初非難讀,而讀之者往往未及終篇,輒已欠伸思睡,固無由了其歸趣。獨以予之頑鈍不敏,乃能熟復數過,而僅得其指意之彷彿。季通於是亦許予為能知己志者,故屬予以序引,而予不得辭焉。季通更欲均調節族,被之管絃,別為樂書,以究其業。而又以其餘力,發揮武侯《六十四陳》之圖,緒正邵氏《皇極經世》之歷,以大備乎一家之言,其用意亦健矣。予雖老病,倘及見之,則亦豈非千古之一快也哉!朱熹《序》。

朱子曰:蔡神與名發,博學強記,高簡廓落,不能與世俗相俯仰。因去遊四方,聞見益廣,遂於《易》象、天文、地理、三代之說,無所不通,而皆能訂其得失。杜門掃軌,專以讀書教子為事。季通生十年,即使讀《西銘》。稍長,則示以程氏《語錄》、邵氏《經世》、張氏《正蒙》,而語之曰:「此孔、孟正脈也。」 季通承厥志,學行之餘,尢邃律曆,討論定著,遂成一家之言,使千古之誤,擴然一新,而愬其源流,皆有成法,是亦足以顯其親於無窮矣 。西山真氏曰:先生嘗特召,堅辭不起,世謂之聘君。聘君以師事文公,而文公顧曰:「季通,吾老友也。」 凡性與天道之妙,他弟子不得聞者,必以語季通焉。異篇奧傳,微辭邃旨,先令討究,而後親折衷之。先生於經無不通,嘗語三子曰:「淵,汝宜紹吾《易》學」 ;曰:「沈,汝宜演吾《皇極數》」 ,而《春秋》則以屬知方焉 。律呂書,蓋朱、蔡師弟子相與成之者。朱子《與西山書》云:「但用古書古語或註疏,而以己意附其下方。」 甚簡約而極周盡,學者一覽,可得梗概。其他准說之泛濫,旁正之異同,不盡載也。

《律呂本原》

《黃鐘第一以漢志
{{{3}}}{{{4}}}

長九寸,空圍九分,積八百一十分。

按「天地之數,始於一,終於十,其一三五七九為陽,九 者陽之成也;其二四六八十為陰,十者陰之成也。」「黃 鐘者,陽聲之始,陽氣之動也,故其數九。分寸之數,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