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枝》
嚮見官妓舞《柘枝》,戴一紅物,體長而頭尖,儼如角形, 想即是今之罟姑也。《瑣碎錄》云:「《柘枝舞》本北魏拓拔 之名。易『拓』為柘,易拔為枝。」
周密癸辛雜識
《舞譜》
予嘗得故都《德壽宮舞譜》二大帙,其中皆新製曲,多 妃嬪諸閣分所進者。所謂「譜」者,其閒有所謂。
《左右垂手 雙拂 抱肘 合蟬》。
《小轉 虛影 》,橫影 稱裡。
大小轉攛 盤,轉 叉腰 捧心。
《叉手 打場 》,《攙手 鼓兒》
《打鴦鴛》,場 分頸, 《回頭 海眼》,
「收尾 豁頭 」 ,舒手 布過。
鮑老掇 對窠, 方勝 齊收。
「舞頭 舞尾 」 ,呈手 關賣。
《掉袖兒》, 拂 《躦 綽》。
《覰 掇 》蹬 焌。
五、《花兒 踢 搕 刺》
攧 ,繫 搠 捽。
《雁翅兒》, 靠 挨 拽,
「捺 閃 」 纏 提。
龜背兒, 《踏 儹 木》。
摺 促 當 前。
勤步蹄。 擺 磨 捧。
拋 奔 抬 擫。
是亦前所未聞者,亦可想見承平和樂之盛也。
明朱載堉小舞鄉樂譜
《學舞口訣》
廣大象地,清明象天。
此謂「畫綴兆」 也。《士舞》二佾,每佾二人,共用四人,每人立處相距三步,所謂「三步見方」 是也。用步弓量之,每面方三步,四方牽繩取直,而以白灰畫之。畫方已畢,中心定撅。牽繩畫圓,繩頭與四角齊,圓在外,方在內,象天圓地方也。「廣大」 言其不宜,窄小象天,不過言其圓耳。「清明」 言其清白而明顯也。
四時終始,風雨周旋。
二佾者,凡四人,春、夏、秋、冬各一人也。初變之先,春在東北,夏在東南,秋在西南,冬在西北。一變之後,春在夏處,夏在秋處,秋在冬處,冬在春處,是名二變、三變、四變,放此推之,文先左旋,《武》先右旋,終而復始,象四時也。方轉三變,圓轉一變,所謂「周旋中規,折旋中矩」 是也。風雨喻其動轉不息之象。
先鼓警戒,三步見方。
凡歌詩,每一字擊鐘一聲。未歌之先,播𩊠三通,是名先鼓。警戒已後,每一句畢,擊鼓三聲。不獨武舞如此,而文舞亦然也。凡學,先武舞後文舞,何也?武為粗舞,文為細舞。粗舞易,細舞難。《論語》引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此之謂也。《虞書》「舞干羽于兩階」 ,先言干,後言羽,亦此意也。
「《進旅》退旅」,一弛一張。
進者,邀也,面皆向前,若邀客之勢也。退者,送也,面皆向後,若送客之勢也。弛者,搖也,面皆向外,若相別之勢也。張者,招也,面皆向內,若相會之勢也。此四勢者,唐人謂之送邀招搖,古人謂之進退弛張。《記》曰:「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 又曰:「古樂進旅退旅。」 又曰:「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皆此之謂也。
《乾》直而專,《坤》闢而翕。
此言手勢,「乾旋坤轉」 ,喻轉身而舞也。轉身舞時,則二手皆開,象乾動也;「直」 ,坤動也。《闢》轉身舞畢則二手皆合,象乾靜也;專,坤靜也。翕!蓋歌聲每一字舞者皆轉身舞,此古人遺法也。太常二舞,皆立定不轉身,故其舞不神。舞不神而欲神人以和,難矣。是故轉身乃舞學第一義,切宜講肄而不可忽也。
「內直外方」,敬義以立。
此言足勢。凡轉身立定時,或面向前,或面向後,身皆向內,不可向外。凡轉身立定時,或面向外,或面向內,身皆向前,不可向後。其左右足,隨面所向之方,而屈前伸後焉。假如向前,則屈前足形方如矩,而伸後足形直如弦。兩足相離要遠,務盡筋骨之力,否則怠慢。《周禮》「巡舞列而撻其怠慢者」 是也。
地氣上躋,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盪。
「文武二舞各有三成,每成四句,是謂四變。前三變皆折旋中矩,後一變則周旋中規,象四時終始,風雨周旋也。文左旋,武右旋,起初舞時,各照本位,春居春位,夏居夏位,秋居秋位,冬居冬位。」 第一句畢,聞鼓而變,春居夏位,夏居秋位,秋居冬位,冬居春位。第二句畢,聞鼓而變,「春居秋位,夏居冬位,秋居春位,冬居夏位。」 第三句畢,聞鼓而變。春居冬位,夏居春位,秋居夏位,冬居秋位,第四句畢,聞鼓而變。春復春位,夏復夏位,秋復秋位,冬復冬位,所謂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