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7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復始者也

寒暑往來,日月左右,會守拊鼓,要其節奏。

「順轉;春夏、秋、冬者,則周旋逆轉;冬秋、夏、春者則直行上下,左右相交,象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 也。此謂第二成,初各依本位。第一句畢,聞鼓而變,「春居夏位,夏居春位,秋居冬位,冬居秋位。」 第二句畢,聞鼓而變,「春居秋位,夏居冬位,秋居春位,冬居夏位。」 第三句畢聞鼓而變,「春居冬位,夏居秋位,秋居夏位,冬居春位。」 第四句畢。聞鼓而變。春復春位,夏復夏位,秋復秋位,冬復冬位,所謂終而復始者也。

宜簡而易。宜緩而舒。養其血脈。斯之謂歟。

舞譜,宜簡不宜煩,宜易不宜難,宜緩不宜速,宜舒不宜促,此學舞要訣也。何謂宜簡不宜煩?《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故《樂記》曰:「大樂必易。」 又曰:「大樂與天地同和。」 言取法於乾坤之簡易也。何謂宜易不宜難?宋儒有言古樂不可見者,蓋由今人求古樂太深耳。正謂本不難,誤以為難也。臣嘗觀鶴之舞,無所傳授,亦無失傳,遂悟古人之舞,原無傳授,非失傳也。何謂宜緩不宜速?古者天子諸侯,冕而總干,當此之時,旒珠在其首,佩玉在其身,舞若速而不緩,則珠必結,玉必碎矣。觀今之三舞蹈,即古舞之遺意,豈可以速而不緩哉!何謂宜舒不宜促?《樂記》有之:「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故習其俯仰屈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 曰《周旋》,曰《進退》,古人舞譜,概可知也。太常雅舞,立定不移,略有俯仰屈伸,而無離合變態,近乎長沙《紓令舞》矣。漢時諸王來朝,稱觴上壽,更迭起舞,長沙定王但略舉手,左右皆笑其拙。陶謙為紓令,太守張磐與謙父友,而謙恥為之屈。磐嘗舞屬謙,謙不為起,固強之,乃舞。舞又不轉,言其非禮也。蓋漢去古未遠,古舞尚未失傳,猶以不舒不轉為異。今太常舞不舒不轉,而人不以為異,去古益遠,失其傳也。近代諸家樂書,所述古舞遺意,中閒多有可取,擇其善者而從之,編成歌括,便於初學記誦云耳。

《學樂教舞人數》

柷敔鐘磬一人, 人多每器一人,人少一人兼之; 𩊠朄鼓應一人, 或每器一人,或一人,兼之; 搏拊一人, 或堂上二人,堂下二人。堂上名「搏拊」,堂 下名《雅鼓》。

「舂牘」一人, 或堂上二人,堂下二人。

「鼓瑟」一人 或二人。

鼓琴一人 或二人,或四人。若人少,有瑟無琴,有琴、 無瑟皆可。

吹竽一人 或二人。竽等諸器,如無,則不必用,只用 笙亦可也。

吹笙一人 或二人。

排簫一人 或二人。

編管一人 或二人。

吹籥一人 或二人。

吹笛一人 或二人。

吹塤一人 或二人。

吹箎一人 或二人。

《文舞》一人 或二人,惟學舞之人必不可缺也。 武舞一人 或二人,

已上「《十六人》,常數也,學徒多,或加一倍,不可太多,樂勝則流,能減則善,若人少不足十六人,尤合宜也。」

《靈星舞》

《靈星雅樂》,漢朝制作。舞象教田耕種收穫,擊土鼓,吹 葦籥,時人皆不識,呼為「村田樂。」樂器不須多卻宜從 簡便。用止鐘一口,鼓一面,𩊠一柄,版一串,雙管一兩 副,小曲七八遍。秋夜迎寒,春晝逆暑,祭蜡以息老物, 祈年以御田祖。歌聲有節,舞容有譜。童男十六人,兩 兩相對舞手持,各執事從頭次第數。第一對教芟除 手執鐮舞。第二對教開墾,手執钁舞。第三對教栽種, 手執鍬舞。第四對教耕耨,手執鋤舞。第五對教驅爵, 手執干舞。第六對教收穫,手執杈舞。第七對教舂柫, 手執連耞舞。第八對教簸揚,手執木杴舞。教田既畢, 農事已成,謳歌舞蹈,答謝神明。右繞一周,致語八句。 《大禹聖人謨訓》有云:「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春祈田祖,秋報靈星,不同俗舞,是為雅隊。」 斯可以與《豳風》並行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