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1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非主兵者皆有言可執,見伐者皆有罪可討也。傳曰: 「欲加之罪,何患無詞?」魯為宋討,非義甚矣。而稱伐邾, 所謂欲加之罪者也。而不知渝昧之盟,不待貶而自 見矣。

翬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春秋》隱公十年「夏,翬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公羊傳》:「此公子翬也。何以不稱公子?貶。曷為貶?隱之 罪人也。」故終《隱》之篇貶也。

《胡傳》:「翬不氏,先期也。」始而會宋以伐鄭,固請而行。今 而會鄭以伐宋,先期而往,不待鍾、巫之變,知其有無 君之心矣。夫亂臣賊子,積其強惡,非一朝一夕之故, 及權勢已成,威行中外,雖欲制之,其將能乎?故去其 公子,以戒兵柄,下移制之於未亂也。

公敗宋師于菅

《春秋》隱公十年「夏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菅。辛未取 郜。辛巳取防。」

《左傳》:「六月戊申,公會齊侯、鄭伯于老桃。壬戌,公敗宋 師于菅。庚午鄭師入郜。辛未歸于我。庚辰鄭師入防。 辛巳歸于我。」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可謂正矣。以王 命討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正之體也。」

《公羊傳》:「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何言乎 一月而再取?甚之也。內大惡諱,此其言甚之何?《春秋》 錄內而略外,于外大惡書,小惡不書,于內大惡諱,小 惡書。」

《穀梁傳》:「內不言戰,舉其大者也。取邑不日,此其日何 也?不正其乘,敗人而深為利取二邑,故謹而日之也。」 胡傳:「內大惡,其辭婉,小惡直書而不隱。夫諸侯分邑 非其有而取之,盜也。曷為隱乎?于取之中猶有重焉 者,若成公取鄟,襄公取邿,昭公取鄫,皆覆人之邦而 絕其嗣,亦書曰『取』,所謂猶有重焉者此也。故取郜、取 防」,直書而不隱也。其不言「戰」而言「敗」,敗之者,為主彼 與戰而此敗之也。皆陳曰「戰」,詐戰曰「敗。」

宋人蔡人衛人伐戴

《春秋隱公十年》:「秋,宋人、蔡人、衛人伐戴,鄭伯伐取之。」 《公羊傳》:其言伐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因其力也。因 誰之力?因宋人、蔡人、衛人之力也。

《穀梁傳》:「不正,其因人之力而易取之,故主其事也。」 《胡傳》:「稱伐稱取,兼之也。」或疑鄭人兵力不能取戴,兼 三國之師,非矣。什、圍伍,攻,正也;以寡覆眾,奇也。莊公 蓋嘗克叔段,敗王師,困州吁而入許,能以奇勝可知 矣,故駐師于郊,多方以誤之也。四國已鬥起,乘其弊, 一舉而兼取之,卞莊子之術也。然則可乎?孟子曰:「善 戰者服上刑,稱伐取者,其以鄭莊公殘民之甚,當此 刑矣。」

齊人鄭人入郕

《春秋》隱公十年「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郕。」

《穀梁傳》:「入者,內弗受也。日入,惡入者也。郕,國也。」 胡傳《左氏傳》云:「宋公不王,鄭伯以王命致討,而郕人 不會齊、鄭入郕,討違王命也。」程氏謂:「宋本以公子馮 在鄭,故二國交惡,《春秋》不見其為王討也。王臣不行, 王師不出,矯假以逞私忿耳。」此說據經為合,若討違 王命,則不書入矣。入者,不順之辭也,苟以為難詞,則 齊、鄭大國,於「討」「郕」何難哉。

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春秋》隱公十有一年「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 許。」

《胡傳》:「『書會則伐許者,本鄭志也。書及則入許』者,公所 欲也。隱公即位十有一年,天王遣使來聘者再,而未 嘗朝于京師,罪一也。平王崩,不奔喪,會葬至,使武氏 子來求賻,罪二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擅興兵甲, 為宋而伐邾,為鄭而伐宋,罪三也。山川土田,各有封 守,上受之天王,下傳之先祖,而取郜及防,入祊易許」, 罪四也;今又入人之國,而逐其君,罪五也。凡此五不 韙者,人臣之大惡,而隱公兼有之。然則不善之殃,豈 特始于惠,成于桓,而隱之積亦不可得而揜矣。使隱 公者為國以禮,而自強于善,豈有鍾巫之難乎?是故 《春秋》所載,以人事言,則是非善惡之跡設於前,而成 敗吉凶之效見于後;以天道言,則感應之理明矣,不 可不察也。

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春秋》桓公五年「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公羊傳》其言「從王伐鄭何?從王正也。」

《穀梁傳》:「舉從者之辭也。其舉從者之辭何也?為天王 諱伐鄭也。鄭,同姓之國也,在乎冀州,于是不服,為天 子病矣。」

胡傳:「按《左氏》,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王以諸侯伐鄭, 鄭伯禦之,戰于繻葛,王卒大敗。《春秋》書王必稱天者, 所章則天命也,所用則天討也。王奪鄭伯政而怒其 不朝,以諸侯伐焉,非天討也,故不稱天。或曰:『鄭伯不 朝,惡得為無罪』?曰:『桓公弒君而自立,宋督弒君而得 政,天下大惡,人理所不容也,則遣使來聘而莫之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