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1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不稱師;師眾將卑,稱師不稱將。將尊師眾,並書於策

者,示人君不可輕役大眾,又重將帥之選,其義深矣。 或曰:「元帥,三軍之司命,而輕重若是班乎?自行師而 言,則以元帥為司命;自有國而言,則以得眾為邦本。 鄭使高克將兵禦狄於境,欲遠克也,而不恤其師。楚 以六卒實從得臣,恐喪師也,而不恤其將。故《經》以棄 師罪鄭,以殺其大夫責楚。明此義,然後知王者之道, 輕重之權衡矣。

秦師伐晉

《春秋》:宣公二年「春王二月,秦師伐晉。」

《左傳》:「秦師伐晉,以報崇也,遂圍焦。」

《胡傳》:「按《左氏》以報崇也,遂圍焦。晉用大師於崇,乃趙 穿私意而無名也,故書『侵』。秦人為是興師而報晉,則 問其無名之罪也,故書『伐』。世豈有欲求成於強國而 侵其所與可以得成者乎?穿之情見矣。宣子當國,算 無遺策,獨懵於此哉?其從之也,而盾之情亦見矣。《春 秋》書事,筆削因革,必有以也。一侵一伐而不書圍焦」, 所以誅晉卿上侵之意,其所由來者漸矣。

晉人宋人衛人陳人伐鄭

《春秋》:宣公二年「夏,晉人、宋人、衛人、陳人侵鄭。」

《胡傳》:「按《左氏》,晉趙盾及諸侯之師侵鄭,以報大棘之 役。初,鄭歸生受命於楚以伐宋,經不書伐而以宋華 元主大棘之戰者,蓋楚人有詞於宋矣。師之老壯在 曲直,晉主夏盟,盾既當國,合諸侯之師,何畏乎楚?何 避乎鬥椒?然力非不足而去之者,以理曲也。故卿不 氏而稱人,師書侵而不言伐。《易》於《訟卦》之象曰:『君子 作事謀始』。」始而不謀,將至於興師動眾,有不能定者 矣。晉惟取賂,釋宋而不討,至以中國之大,不能服鄭, 不競於楚,可不慎乎?《春秋》行事,必正其本,為末流之 若此也,其垂戒明矣。

楚人侵鄭

《春秋》:宣公三年「夏,楚人侵鄭。」

《左傳》:「鄭即晉故也。」

胡傳:「按《左氏》『晉侯伐鄭,鄭及晉平,而經不書者,仲尼 削之也。鄭本以晉靈不君,取賂釋賊,為不足與似也, 而往從楚,非矣。今晉成公初立,背僭竊偽邦而歸諸 夏,則是反之正也。《春秋》大改,過許遷善,書楚人侵鄭 者,與鄭伯之能反正也,故特著楚人侵掠諸夏之罪 爾。鄭既見侵於楚,則及晉平可知矣』。」

宋師圍曹

《春秋》:宣公三年「秋,宋師圍曹。」

《胡傳》:「按《左氏》,宋文公即位,盡逐武、穆之族二族,以曹 師伐宋。然不書於《經》者,二族以見逐而舉兵,非討罪 也。及宋師圍曹,報武氏之亂,而經書之者,端本清源 之意也。武、穆二族與曹之師,奚為至於宋哉?不能反 躬自治,恃眾強以報之,兵革何時而息也?宋惟有不 赦之罪,莫之治也,故書法如此。」

公伐莒取向

《春秋》宣公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 不肯。公伐莒,取向。」

《左傳》:「非禮也。平國以禮,不以亂。伐而不治,亂也。以亂 平亂,何治之有?無治,何以行禮?」

《公羊傳》:「此平莒也。其言不肯何?辭取向也。」

《穀梁傳》:「及者,內為志焉爾。平者成也。不肯者,可以肯 也。伐猶可,取向甚矣。莒人辭,不受治也。伐莒,義兵也。 取向非也,乘義而為利也。」

《胡傳》:「心不偏黨之謂平」,以此心平物者物必順,以此 心平怨者怨必釋。惟小人不能宅心之若是也,雖以 勢力強之,而有不獲成者矣。夫以齊、魯大國,平郯、莒 小邦,宜其降心聽命,不待文告之及也。然而莒人不 肯,則以宣公心有所私繫,失平怨之本耳,故書「取」以 著其罪,及所欲也。平者,成也。取者,盜也。不肯者,心弗 允從,莫能強之者也。以利心圖成,雖強大不能行之 於弱小。《春秋》書此,戒後世之不知治其本者。故行有 不得者,反求諸己,斯可矣。

晉趙盾衛孫免侵陳

《春秋》:「宣公六年春,晉趙盾、衛孫免侵陳。」

《左傳》:「春,晉、衛侵陳」,陳即楚故也。

《穀梁傳》:「此帥師也,其不言帥師何也?不正其敗前事, 故不與帥師也。」

《胡傳》。按《傳》稱「『陳及楚平、荀林父伐陳,經皆不書者,以 下書晉、衛加兵於陳」,即陳及楚平可知矣。以趙盾、孫 免書「侵』,即林父無辭可稱,亦可知矣。愛人不親反其 仁,治人不治反其智。晉嘗命上卿帥師救陳,又再與 之連兵伐鄭,今而即楚,無乃於己有闕?蓋亦自反可 也。不內省德,遽以兵加之,則非義矣。故林父不書伐」, 而盾免,書「侵」,以正晉人,所以主盟非其道也。

公會齊侯伐萊

《春秋》:宣公七年「夏,公會齊侯伐萊。秋,公至自伐萊。大 旱。」

《左傳》「不與謀也。凡師出,與謀曰及,不與謀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