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1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要,孰有先于修為者哉。治兵者次之。

七年,季康子欲伐邾,乃饗大夫以謀之。子服景伯曰: 「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國不信,伐 小國不仁。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將焉保?」

臣按:景伯言「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所謂德者信與仁而已,國有大小皆能絜矩而以忠恕為心,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上毋以使下,又安有爭鬥侵奪之患哉?

《國語》: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 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先 王之于兵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 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 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 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惡于民,庶民」 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務武也,勤 恤民隱而除其害也。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 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 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於是乎有刑罰之辟, 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 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又增修于德,無勤民于遠。是 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 「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無乃廢先王之訓乎? 王襄王至自鄭,以陽樊賜晉文公。陽人不服,晉侯圍之。 倉葛曰:「武不可覿,文不可匿。覿武無列,匿文不昭。」

胡安國曰:「古者覿文匿武,修其訓典,序成而不至,于是乎有攻伐之兵。」

臣按:此先王惟耀德而不觀兵,有不服者必先布威讓之令、陳文告之辭而又不至焉,亦惟增修其德而已,不勤兵于遠也。所以然者,豈非武不可覿、文不可匿,不當尚武隱文乎?

《老子》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 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 已矣,不敢以取強焉。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非道,非道早 已。」

林希逸曰:「兵,凶器也。我以害人,人亦將以害我,故曰『其事好還。用師之地,農不得耕則荊棘生焉。用兵之後,傷天地之和氣,則必有凶年之菑』。」

臣按:人臣之佐君當以道勝天下,使天下之臣庶皆出于吾道化之下,若不能以道勝而惟以兵強焉,則所以佐其君者非其道矣。所以然者,好勝者必遇其敵,吾以兵加人而人亦以兵加我,一往一返必然之理也。矧,兵戈一興農業必廢,殺戮既盛天和必傷,在地則生荊棘,在天則召水旱,在人則致疾疫,兵雖不可用,亦不能不用。是以善于用兵者必果焉。果者何?果決其所行也,所以除殘暴,戡禍亂。不果,則民害不除,而無有已時。如是用兵,斯之謂善,非用之以取強于天下也。用之取強,則非善矣。然所謂果者,若矜伐自驕,得已而不已,恃強以陵人,則不可也。必勿矜勿伐,勿驕勿強,不得已焉,恆于果敢之中而存抑謹之意,如是則吾之兵不至於過壯而老矣。蓋兵直為壯,曲為老,凡物皆然,故曰「物壯則老。」 苟用兵而矜伐驕強,可以已而不已,則必過壯而老矣。如此則是不能以道佐主,不能以道佐主,則有速死之理,故曰「非道早已。」

又曰:「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 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故不美也。若美 必樂之,樂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 于天下矣。」

臣按:佳之為言美也,兵者凶事而以之為佳美,是乃世間一種不吉利、不祥善之器具也,惟其為不祥之器,是以其用也,在物無不惡之,然人亦或有以為佳美不惡之者,無乃反以兵為佳乎哉?有道之士心恬淡而志無為,惟以道德為樂,不以兵戎為佳,豈肯處其身于不祥之地而殺人以為樂哉?後世之人主如以用兵為佳,殺人為樂,本欲求以得志於天下,卒之殞身覆宗者多矣。《老氏》之言,所宜深戒。

又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臣按:老氏此三言,所謂「以正治國、以無事取天下」 ,與聖人之道無以異也。以奇用兵,說者謂奇為詐術,臣竊以為不然,蓋所謂奇者,若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避實擊虛、乘機設覆,非所謂偏邪不正也。

又曰:「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 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

臣按:為士者必以文事而以武自名,非善士矣。戰所以行天討,非以洩己怒也,以怒為戰,非善戰矣。與人戰而勝焉非善勝也,不與敵戰而敵服,斯乃為善勝矣。用人而為之下不以己長,勝物不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