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1 (1700-1725).djvu/6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有陵物,則于用人之道善矣。若是者,皆是不爭之德,而能用人之力者也。

又曰: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 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 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臣按:老氏所謂「用兵有言」 ,謂世人之用兵者有如此言也。我不敢先動而惟應人,是謂不敢為主而為客,我之進也固寸步不敢先,若其退也雖至於尺亦不計焉,行然後能行,吾之用兵行而若不行,攘者必以臂,吾之行兵如人之攘而不用臂,遇敵必因仍之,吾所因者敵而若無敵,執持必以兵,吾所執者兵而若無兵。若是者,蓋以不爭為德也。然爭固不可,而輕敵亦不可。是故行兵之禍,輕敵為最大。輕敵而忽之,不以為哀而反以為喜,則吾所以為國之寶,幾何而不為所喪乎?故兩敵之國抗兵以相加,其一自哀者常勝,哀者不以用兵為喜,恆戚戚然悲念也。惟其不喜于用兵,其志恆有哀矜之意,惟恐或至失誤,以喪吾所恃之寶也,則寶常為我所有矣。寶者何?國寶于民也。用兵而能哀,其亦異乎以兵為佳者矣。不以兵為佳而以為哀,非不得已不用焉,則必不至于敗衄,而喪吾之所實者矣。

《荀子》曰:「觀國之強弱貧富有徵驗。上不隆禮,則兵弱; 下不愛民,則兵弱;已諾不信,則兵弱;慶賞不漸,則兵 弱;將率不能,則兵弱。」

臣按:國之強弱在乎兵,就《荀子》之言而反觀之,是故上隆禮則兵強矣,下愛民則兵強矣,已諾而能信則兵強矣,慶賞以其漸則兵強矣,將率能其任則兵強矣。觀人之國者不必觀乎其卒伍,觀是五者有能不能者,則其強弱可知也已。

臨武君與孫卿議兵于趙成王前。王曰:「請問兵要?」對 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後之發,先之至,此 用兵之要術也。」孫卿曰:「不然。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 攻戰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 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 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也。故兵要在 乎附民而已。」臨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貴者,勢力也,所 行者變詐也。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從,孫吳 用之,無敵於天下,豈必待附民哉?」孫卿曰:「不然。臣之 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貴,權謀勢力也。 所行攻奪變詐者,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詐也。 彼可詐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之閒,滑然有離 德也。故以桀詐桀,猶巧拙有幸焉;以桀詐堯,譬之以 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故仁人上 下,百將一心,三軍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 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頭目而覆胸腹也。 詐而襲之,與先驚而後擊之,一也。路暴露亶讀為袒謂上下不相覆蓋

臣按:荀卿此言反本之論也,所謂兵要在附民,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若權謀勢力以行詐,施之于其敵猶有工拙,若遇仁義之主,民親附而將用命,何所用哉?

陳囂問《孫卿子》曰:「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仁者愛 人,義者循理,然則又何以兵為?凡所為有兵者,為爭 奪也。」孫卿曰:「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 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 也,非爭奪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過者化,若時 雨之降,莫不說喜。」

臣按:荀卿此言,可見帝王之兵非禁暴除害不敢輕舉,所以為仁義之師,故其所存者神妙而不測,所過者化融而無跡,此其所以為王道而上下與天地同流,固非「霸功小小、補塞閒隙之可比,又豈因小忿爭小利者所可同年語哉?」

《三略》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能有其有者安,貪 人之有者殘。殘滅之政,累世受患。造作過制,雖成必 敗。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亂之招, 順者治之要。」又曰:「聖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 討亂也。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 而擠欲墜,其克必矣。所以優游恬淡而不進者,重傷」 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 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魚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 而死。故君子者常懼而不敢失道。

臣按:《三略》之書或謂為太公之書,然其中所引軍讖及所謂「英雄、侵盜、縣官」 等語,皆非三代以前之言,然漢光武嘗引其言以為詔,則此書之傳亦已遠矣,其中可取者鮮,然此數言者庶幾不悖于聖賢之旨,故錄之,不以人而廢言也。

《司馬法》曰:「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 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故仁見親,義見說,智見恃, 勇見方,信見信。內得愛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 戰也。戰道不違時,不歷民病,所以愛吾民也。不加喪, 不因凶,所以愛夫其民也;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