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1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則雖知敵虛實,安能致之?

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千人」而已。

「以誘待來,以靜待躁,以重待輕,以嚴待懈,以治待亂, 以守待攻。」反是則力有弗逮。

兵散則以合為奇,合則以散為奇。

分不分為縻軍,聚不聚為孤旅。

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同歸乎「勝」而已。

「兵有不戰,有必戰。」夫不戰者在我,必戰者在敵。

臣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說者多謂其為宋人阮逸假托,雖蘇軾、朱熹皆以為然。馬氏《通考》則據《宋國史》謂宋神宗熙寧中明詔樞密院與王震等較正,分類解釋,令可行,以為非逸之作。然神宗詔止云李靖兵法,雜見《通典》,不言其為問對,或又別有一書歟?臣嘗考宋元豐中以《孫子》、吳子、司馬法、李衛公問對、尉繚子。《三略》《六韜》,頒之武學,令習之,號《七書》,至今襲而用焉。武臣之胄世守之,如儒家之于《六經》。然臣抑嘗因是而通論之。《漢·藝文志》:兵家者流,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洪範》八政,八曰師。孔子曰:「為國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明兵之重也。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 自春秋至于戰國,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武帝時,軍政楊璞,攟摭遺逸,紀奏兵錄,猶未能備。至于孝成,命任容論次兵書為四種:曰權謀,曰形勢,曰陰陽,曰技巧,是則兵之為書,在古者亦云多矣,後世皆不復存,今所傳者,僅《七書》焉耳。說者謂其類多假託之書,真贗相半。然以今觀之,非但真贗相半,而其得失亦相半也。去其非而存其是,有之終勝于無,能取其長,皆可用也。嗚呼!孔子謂「以不教民戰,是謂棄其民。」 而臣亦謂:「將不學而與敵戰,是謂棄其身。」 將棄其身,一人耳。君不知兵而使將統兵,豈獨棄其臣與民,蓋棄其國也。然則保國之要,在文與武,有天下國家者,其于文經武藝,烏可偏廢乎哉?

《孫臏》曰:「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捄鬥者不搏撠,批亢 擣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趙奢曰:「道遠險狹,譬之兩鼠鬥于穴中,將勇者勝。」 婁敬曰:「夫與人鬥,不搤其吭,拊其背,不能全勝。」 李左車曰:「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晁錯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 帝王之道,出于萬全。」

韓安國曰:「用兵者以飽待饑,正治以待其亂,定舍以 待其勞。」

《田祿伯》曰:「步兵利險,車騎利平地。」

王朔曰:「禍莫大于殺已降。」

趙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

「《擊寇》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

窮寇不可迫,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

《兵》,所以明德除害也。故舉得于外,福生于內,不可不 謹。

帝王之師,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戰而百勝,非 善之善者也。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不勝。

戰不必勝,不苟接刃;攻不必取,不苟勞眾。

兵勢國之大事,當為後法。

《光武》曰:「常勝之家,難以慮敵。」

光武詔徵鄧禹還,曰:「毋與窮寇爭鋒。」

《班超》曰:「不入虎穴,安得虎子?」

虞詡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節也。」不遇盤根錯 節,何以別利器乎?

皇甫嵩曰:「兵有奇變,不在眾寡。」

諸葛亮曰:「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勝也;無制之兵, 有能之將,不可勝也。」

馬謖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 戰為下。」

鄧艾曰:「國之所急,惟農與戰。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 勝。農者勝之本也。」

陸抗曰:「德均則眾者勝寡,力侔則安者制危。」

《蔣濟》曰:「虎狼當路,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已。」 譙周曰:「射幸數跌,不如審發。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 舉。」

廖化曰:智不出敵,力小于寇,用之無厭,將何以存? 羊祜曰:「兵勢好合惡離,疆場之間,一彼一此,慎守而 已。」

「彼專為德,我專為暴」,是「不戰而自服」也。

一邑一鄉不可以無信義,況大國乎?

《裴詵》曰:「蝮蛇螫手,壯士斷腕;蛇已螫頭,頭可斷乎?」 韋叡曰:「將軍死綏,有前無卻。」

韋孝寬曰:「不因際會,難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