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5 (1700-1725).djvu/10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孫驕弱,不能謹守,屢變其制。夫置兵所以止亂,及其 弊也,適足為亂;又其甚也,至困天下以養亂,而遂至 於亡焉。」蓋唐有天下二百餘年,而兵之大勢三變,其 始盛時有府兵,府兵後廢而為彉騎,彉騎又廢,而方 鎮之兵盛矣。及其末也,彊臣悍將,兵布天下,而天子 亦自置兵於京師,曰「禁軍。」其後天子弱,方鎮彊,而唐 遂以亡滅者,措置之勢使然也。若乃將卒、營陣、車旗、 器械、征防、守衛,凡兵之事,不可以悉記,記其廢置得 失、將始、治亂、興滅之跡,以為後世戒云。府兵之制,起 自西魏、後周,而備于隋,唐興因之。隋制十二衛:曰翊 衛,曰驍騎衛,曰武衛,曰屯衛,曰禦衛,曰候衛,為左右, 皆有將軍,以分統諸府之兵。府有郎將、副郎將、坊主、 團主,以相統治。又有驃騎、車騎二府,皆有將軍。後更 驃騎曰「鷹揚郎將,車騎曰副郎將,別置折衝、果毅。」 夫所謂方鎮者,節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於邊將之 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 鎮,而總之者曰道。若盧龍軍一,東軍等守捉十一,曰 平盧道;橫海、北平、高陽經略、安塞、納降、唐興、渤海、懷 柔、威武、鎮遠、靜塞、雄武、鎮安、懷遠、保定軍十六,曰范 陽道;天兵、大同、天安、橫野軍四,岢嵐等守捉五,曰河 東道;朔方經略、豐安、定遠、新昌、天柱、《宥州經》「略、橫塞、 天德、天安軍九,三受降、豐寧、保寧、烏延等六城,新泉 守捉一,曰關內道;赤水、大斗、白亭、豆盧、墨離、建康、寧 寇、玉門、伊吾、天山軍十,烏城等守捉十四,曰河西道; 瀚海、清海、靜塞軍三,沙缽等守捉十,曰北庭道;保大 軍一,鷹娑都督一,蘭城等守捉八,曰安西道;鎮西、天 成、振威、安人、綏戎、河源、白水」、天威、榆林、臨洮、莫門、神 策、寧邊、威勝、金天、武寧、曜武、積石,軍十八,平裔、綏和、 合川守捉三,曰隴右道、威戎、安裔、昆明、寧遠、洪源、通 化、松當、平戎、天保、威遠,軍十,《羊灌田》等守捉十五,新 安等城三十二,犍為等鎮三十八,曰劍南道、嶺南、安 南、桂管、邕管、容管、經略、清海,軍六,曰嶺南道;福州經 略軍一,曰江「南道。平海軍一,東牟、東萊守捉二,蓬萊 鎮,一曰河南道。」此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其 軍城、鎮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將一人,曰大總管,已 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時,行軍征討曰大總管,在其 本道曰大都督。自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帶使持節者 始謂之節度使,然猶未以名官。景雲二年,以賀拔延 嗣為涼州都督、河西節度使,自此而後,接乎開元,朔 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及范陽節度使 安祿山反,犯京師,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兩京。肅 宗起靈武,而諸鎮之兵共起誅賊。其後祿山子慶緒 及史思明父子繼起,中國大亂。肅宗命李光弼等討 之,號「九節度之師。」久之,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 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于 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 帥彊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捨由 於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後,以邀命於朝。天子 顧力不能制,則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 蓋姑息起於兵驕,兵驕由於方鎮,姑息愈甚而兵將 愈驕,由是號令自出,以相侵擊,虜其將帥,并其土地, 天子熟視,不知所為,反為和解之,莫肯聽命。始時為 朝廷患者,號「河朔三鎮。」及其末,朱全忠以梁兵、李克 用以晉兵更犯京師,而李茂貞、韓建近據岐、華,妄一 喜怒,兵已至於國門,天子為殺大臣,罪己悔過,然後 去。及昭宗用崔引,召梁兵以誅宦官而劫天子。天子 奔岐,梁兵圍之逾年。當此之時,天下之兵無復勤王 者,向之所謂三鎮者,徒能始禍而已。其他大鎮,南則 吳、浙、荊、湖、閩、廣,西則岐、蜀,北則燕、晉,而梁盜據其中, 自國門以外,皆分裂於方鎮矣。故兵之始重於外也, 土地民賦非天子有。既其盛也,號令征伐非其有;又 其甚也,至無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滅。 《語》曰:「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夫惡危亂而欲安全者, 庸君常主之能知。至於措置之失,則所謂困天下以 養亂也。唐之置兵,既外柄以授人,而末大本小,方區 區自為捍衛之計,可不哀哉!

夫所謂「天子禁軍」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諸衛兵是也; 北衙者,禁軍也。

《方鎮表》

高祖、太宗之制,兵列府以居外,將列衛以居內,有事 則將以征伐,事已各解而去。兵者,將之事也,使得以 用而不得以有之。及其晚也,土地之廣,人民之眾,城 池之固,器甲之利,舉而予之。何慮于其始也深,而易 于其後也忽,如此之異哉?豈其弊有漸,馴而致之勢 有不得已而然哉?夫方鎮之患,始也各專其地以自 世,既則迫于利害之謀,故其喜則連衡而叛上,怒則 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則起而弱王室。唐自中世以後, 收功弭亂,雖常倚鎮兵,而其亡也亦終以此,可不戒 哉!

五代史

《唐臣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