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5 (1700-1725).djvu/1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嗚呼!五代為國,興亡以兵,而其軍制,後世無足稱焉。 惟「侍衛親軍」之號,今猶因之而甚重,此五代之遺制 也。然原其始起微矣,及其至也,可謂盛哉!當唐之末, 方鎮之兵多矣,凡一軍有指揮使一人,而合一州之 諸軍,又有馬步軍都指揮使一人,蓋其卒伍之長也。 自梁以宣武軍建國,因其舊制,有在京馬步軍都指 「揮使」,後唐因之,至明宗時,始更為「侍衛親軍馬步軍 都指揮使。」當是時,天子自有六軍諸衛之職,六軍有 統軍,諸衛有將軍,而又以大臣、宗室一人判六軍諸 衛事,此朝廷大將,天子國兵之舊制也。而侍衛親軍 者,天子自將之私兵也,推其名號可知矣。天子自為 將,則都指揮使乃其卒伍之都長耳。然自漢、周以來, 其職益重。漢有侍衛司獄,凡朝廷大事,皆決侍衛獄。 是時史弘肇為都指揮使,與宰相、樞密使並執國政, 而弘肇尢,專任以致於亡。《語》曰:「涓涓不絕,流為江河; 熒熒不滅,炎炎奈何。可不戒哉!」然是時方鎮各自有 兵,天子親軍猶不過京師之兵而已。今方鎮名存而 實亡,六軍諸衛,又益以廢,朝廷無大將之職,而舉天 下內外之兵皆屬侍衛司矣,則為都指揮使者,其權 豈不益重哉!「親軍」之號,始於明宗,其後又有殿前都 指揮使,亦親軍也。皆不見其更置之始。今天下之兵, 皆分屬此兩司矣。

遼史

《營衛志序》

「上古之世,草衣木食,巢居穴處,熙熙于于,不求不爭。 爰自炎帝政衰,蚩尤作亂,始制干戈,以毒天下。軒轅 氏作,戮之涿鹿之阿,處則象吻于宮,行則懸旄于纛, 以為天下萬世戒。」於是師兵營衛,不得不設矣。冀州 以南,歷洪水之變,夏后始制城郭,其人土著而居綏 服之中,外奮武衛,內揆文教,守在四邊。營衛之設,以 備非常而已。并營以北,勁風多寒,隨陽遷徙,歲無寧 居。曠土萬里,寇賊奸宄,乘隙而作。營衛之設,以為常 然,其勢然也。有遼始大設制尢密,居有宮衛,謂之「斡 魯朵」;出有行營,謂之「捺缽」;分鎮邊圉,謂之「部族。」有事 則以攻戰為務,閒暇則以畋漁為生。無日不營,無在 不衛。立國規模,莫重於此。

宋史

《兵志序》

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 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選於戶籍 或應募,使之團結訓練,以為在所防守;則曰鄉兵」,又 有蕃兵。其法始於國初具籍,塞下團結以為藩籬之 兵。其後分隊伍,給旗幟,繕營堡,備器械,一律以鄉兵 之制。今因舊史纂修《兵志》,特制于熙寧保甲之前,而 附之鄉兵焉。其《軍政》則有《召募》《揀選》《廩給》《訓練》《屯戍》 《遷補》《器甲》《馬政》八者之目,條分而著之,以見歷朝因 革損益之不同,而世道之盛衰亦具是矣。嗟乎,三代 遠矣,秦漢而下,得寓兵於農之遺意者,惟唐府衛為 近之。府衛變而召募因循姑息,至於藩鎮盛而唐以 亡。更歷五代,亂亡相踵,未有不由於「兵者。太祖起戎 行,有天下,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以備宿衛,分番屯 戍以捍邊圉。於時將帥之臣入奉朝請,獷暴之民收 隸尺籍,雖有桀驁恣肆,而無所施於其閒。凡其制為 什長之法,階級之辨,使之內外相維,上下相制,截然 而不可犯者。」是雖以矯累朝藩鎮之弊,而其所懲者 深矣。咸平以後,承平「既久,武備漸寬。仁宗之世,西兵 招刺太多,將驕士惰,徒耗國用,憂世之士屢以為言, 竟莫之改。神宗奮然更制,於是聯比其民以為保甲, 部分諸路以隸將兵,雖不能盡拯其弊,而亦足以作 一時之氣。」時其所任者,王安石也。元祐、紹聖遵守成 憲,迨崇寧、大觀閒,增額日廣而乏精銳,故無益於靖 康之變時,其所任者童貫也。建炎南渡,收潰卒,招群 盜,以開元帥府。其初兵不滿萬,用張、韓、劉、岳為將,而 軍聲以振。及秦檜主和議,士氣遂沮,孝宗有志興復 而未能。光寧以後,募兵雖眾,土宇日蹙,況「上無馭將 之術,而將有中制之嫌。然沿邊諸壘尚能戮力效忠, 相與維持至百五十年而後亡,雖其祖宗」深仁厚澤 有以固結人心,而制兵之有道、綜理之周密,於此亦 可見矣。

唐文粹

《杜牧原十六衛》

國家始踵隋制,開十六衛,將軍總三十員,屬官總一 百二十八員,署守分部,夾峙禁省,厥初歷今,未始替 削。然自今觀之,「設官言無謂」者,其十六衛乎?本原事 跡,其實天下之大命也。始自貞觀中,既武遂文,內以 十六衛畜養戎臣。褒公鄂公之徒並為諸衛將軍外開「折衝果毅府, 五百七十四,以儲兵伍。或有不幸,方二三千里為寇 土,數十百萬人為寇兵,姦宄陸梁,踐踏四作,此時戎 臣當提兵居外。」至如天下平一,暴勃消削,單車一符, 將命四走,莫不信順,此時戎臣當提兵居內。當其居 內也,官為將軍,綬有朱紫,章有金銀,千百騎趨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