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5 (1700-1725).djvu/1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臣而倚宦者,激成藩方之僭者,元宗、肅宗不能逃 責矣。

《宋朝兵制總論》

《宋朝兵制》,凡禁軍之親近者號「諸班直」,非諸班直者 隸於軍頭。皇城內守京師,外備征戍,其出戍邊或諸 州更戍者曰「屯駐」,非戍諸州而隸總管者曰「駐泊」,非 「屯駐」、駐泊以糴賤而留之者曰「就糧」,諸司募者曰「役 兵」,諸州募者曰「廂兵」,而教閱廂兵則又即廂兵而教 之也。什伍其民,教之武事,謂之「民兵。」蕃裔內附,糾而 用之,謂之蕃漢兵。此制兵之略也。而制兵深意,有可 得而言者。太祖聽趙中令之說,收節度之權於杯酒 閒,州郡精兵悉歸京師,雖曰京師十萬,諸郡十萬,內 外足相制,而外兵之弱,終不若京師之強也。嗚呼,其 慮遠矣。不特此也,前日之亂,皆不逞之人為之,太祖 聚以為兵節,以軍法畀之厚祿,祿厚則各自愛重,法 嚴則不敢為非,此其慮何如也?又不特此也,軍士衣 不得過膝,蔥韭不得入營,無侈心也,出戍之日多,在 營之日少,無非念也。營在城西者糧在城東,營在城 東者糧在城西,無怠之也。此其慮又何如也?是猶御 兵之意然爾。至於兵之所屬,又有微意存焉,三帥有 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 兵之重。彼此相制,無敢有異心者。」此其為慮不既深 遠矣哉!厥後此意不明,故樞密屬官,有欲使之管軍 者;東西倉互給,有謂之固欲邀求者;募兵浮浪,有謂 之非良農之比者。噫!祖宗之意微矣,其漢、唐兵制,未 有善於斯者,奈何其莫之察也?皇朝之制,大臣平章, 先軍而後國;群臣出守,先軍而後「州。」「軍」曰「軍資」;「監」曰 「軍器」,「官」曰「參軍;務」,曰「贍軍。」其於軍事重矣。盍亦以是 加之察乎?

《衛兵三衙四廂總論》

「國家以仁得天下,未始倚兵為重也。」然定都、陳留,四 無扞蔽,其勢亦必資於兵。太祖選諸道驍勇者補禁 旅,太宗取禁軍伉健者隸親軍,其彊幹弱枝之意悉 矣。而所聚之兵有三衙,有四廂,或合而為二,或分而 為三,或殿前居侍衛之下,或侍衛居殿前之上,其故 可得而稽也。蓋侍衛起於後唐,殿前起於周之顯德。 宋初,侍衛親軍有都指揮使,有副使,有都虞候,殿前 亦然,而下於侍衛,故雖殿前都指揮,亦在侍衛都虞 候之下。傅潛之為侍衛都虞候,在殿前都指揮使戴 興之上,而王超亦自殿前都指揮遷侍衛都虞候是 也。自王超罷職,無復任者,而侍衛之馬軍、步軍遂分 為二,與殿前號為「三衙」,而馬、步二軍始居殿司之下 矣。《職略》:「捧日、天武四廂屬之殿司,龍衛、神衛四廂屬 之馬步二司,謂之上四軍,謂之八桄梯。入則侍衛殿 陛,出則扈從乘輿,凡天下之兵柄皆在焉。其任之也 重,則其待之也亦不輕。是故見宰執而橫杖聲揖,禮 也。」至其後則惟橫杖矣。至於熙寧,待遇之禮繼於二 府,至有寺監召之而「不可得者。」吁,何其重也!而祖宗 立法,又有深意所寓者。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 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 重而無發兵之權。彼此相維,不得專制。其與漢周閒、 史弘肇之徒為之者異矣。是以樞密承旨管軍,范祖 禹力言之,而張方平亦言「宿衛必取端愿之士,此其 防微」之意,非人之所能及知也。

《州縣禁軍廂軍總論》

「太祖鑒前代之弊,收藩鎮之權,天下精兵,悉選而萃 之京師,州郡所存,率皆疲弱,此彊幹弱枝之道也。循 習已久,外備不修,諸郡毀城隍收甲兵者,皆是書生 領州,大郡給十人,小郡給五人,以充常從,名曰長吏, 實同於人,名曰郡城,蕩若平地。滁州守禦,代以白直, 淮陽重鎮,與滁無異,去揚而黃,復不及滁。」王元之所 言,蓋咸平之三年也,即三郡推之,他可知矣。自是以 來,稍稍修置,陝西之保毅,置於咸平之四年,沿邊之 振武,置於景德之元年,然猶未盛也。慶曆之初,西戎 阻命,始用民兵以補軍籍,陞諸州廂軍以充禁旅,既 增保捷,又置宣教。比及三年,又置保毅,內外通置禁 軍四十餘萬,通三朝兵八九十萬,而「鄉軍、廂軍不與 焉,而後兵大備矣。」自是厥後,隨減隨補。治平初,原刺 陝西義勇十五餘萬。至於熙寧,廂軍猥多,自騎射至 牢城,其名二十三,其為兵凡二十餘萬,而廂軍益眾 矣。古者凡國之役,皆調於民。宋有天下,悉役廂軍,凡 役作營繕,民無與焉。故備戰衛者謂之「禁軍」,給徒役 者謂之「廂軍」,皆總於侍衛司,而兵部掌其政令。熙寧 之世,取廂軍之壯而教之,謂之廂禁軍,留之在城,免 其雜役,並加「教閱」二字於軍額之上,曰雄武、曰武壯、 曰靜江、曰崇節、曰保節,皆廂、禁軍也。是則廂軍以役 禁軍,不役,而役之難者,非禁軍亦免之。今之禁軍,送 迎出入,番休寓直,與廂軍無異。夫兵者不可役,役者 不能兵一人之身,百工所為備,勢不可也。熙寧「私役 禁軍」之制,蓋亦舉而行之可也。

《京師兵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