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6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工食,追解該道,以益召募犒賞之費。所募精兵,專隨

各兵備官屯劄,別選素有膽略屬官員,分隊統押,教 習之方,隨材異技,器械之備,因地異宜,日逐操演,聽 候徵調。各官常加考挍,以」核其進止金鼓之節。本院 閒一調遣,以習其往來道途之勤;資裝素具,遇警即 發;聲東擊西,舉動由己;運機設伏,呼吸從心。如此,則 各縣屯戍之兵既足以護守防截,而兵備募召之士 又可以應變出奇,盜賊漸知所畏而革心,平良益有 所恃而無恐。然後聲罪之義克振,撫綏之仁可施,弭 盜之方斯惟其要。本院所見如此,其閒尚有知慮未 周,措置猶缺者,在各官酌量潤色,務在盡善,期於可 久。亮愛民憂國之心,既無不同,則拯溺救焚之圖,自 不容緩。案至即便舉行,或有政務相妨,未能一一親 詣,先行各屬精為選發,先將召募所得姓名及措置 支費銀糧,陸續呈報,事完之日,通造文冊,以憑查考。

《二曾夜談記》
宗臣

督儲曾君以戊午十二月二十三日至延平,分巡顏 君與予夜觴之。而余因問君曰:「君自天津來,則聞諸 君談南事哉?」君曰:「諸相君言不聞其他,則聞厭客兵 云。」余曰:「天津故稱北兵者,亦畏兵乎?」君曰:「何畏?顧其 心驩甚矣。蓋有鬻其婦而南者,人曰:『婦而鬻,歸安取 婦』?則曰:『去鬻一婦耳,歸尚獲二婦,奈何不鬻哉』?」余曰: 「唐太史奉命視江南戎事也,何談?」君曰:蓋嘗揖太史 西河之上矣,則言客兵不宜調、宜罷也。會有客兵過 江西之洪路,白日攫市,市人逐之,遂格殺市人數十 人,而有司懼亂,至不敢問。則太史之不予客兵也,有 見哉!有見哉!君既去,而余因與顏君累嘆,蓋是時閩 已往,檄湖兵四千,故云。而侍御曾君奉其尊公某歸 泉也,道出,延余與顏君謁慰,而君衰麻悲戚,問之他 事不談,獨談兵事。至揮涕而問曰:「湖兵至未?吾懼閩 人之被禍深也。」余曰:「何?」曰:「余之至玉山也,蓋遇粵兵 云。」粵兵屯玉山者六日,家掠戶殘。會有嫁其女于人 者,其夕將遣,而粵兵聞其有女而遣也,則持刀闢門, 舁其女以去。及他,闚有少婦,輒舁之,而又囑之曰塗。 問為誰,則曰:兵所攜來粵婦也。有敢言狀者,殺而輿 中人嚶嚶泣。塗之人聞而悲之,不敢問也。而《玉山簿》 流涕言曰:「兵再一日屯此,吾將逸矣。」而閱之塗中,血 盈盈滿路。其叢叢若絲而墨者,蓋人髮也,而雞豕牛 馬皮毛被道矣。余與顏君因太息曰:「天乎,天乎!何蒼 生多難至此乎?」是日,建寧舒君遺余書,慮所以防客 兵者。余為書以報。其詞曰:「曾侍御至,具言粵兵狀,可 為隕涕。來諭更詳,仁人君子之用情殷矣。嘗謂客兵 之禍,甚於盜寇。何者?寇之害猶有方也,客兵者無不 及之矣。寇之至也,人猶得持梃逐之;客兵者殺人而 人不敢怒而訴也;即有訴者,反益之禍矣。」今之論者, 輒云「客兵。」客兵,而不知數千里閒父哭其子,夫哭其 妻,母哭其女,主哭其僕者,耳不忍聞也。血塗野草,四 體毀殘,雞犬牛馬,戶牖門屏,俄然一空者,目不忍見 也。然有聞言客兵之禍,則反勃勃怒其言者,斯何心 哉!斯何心哉?今已無可奈何,則其策莫急於清野矣。 近者檄其城中預稅一廬,「稍遠者,檄其三十里之外 預稅一廬。客兵訊至,則徙其妻孥老穉而避之,庶幾 其可免乎?不然,露刃大呼,若群虎而翼,即號令何施 也?區區之愚,敢再拜而獻。」既緘書以授使者,而因采 綴所聞,作《二曾夜談記》,以俟後之談客兵者觀焉。時 己未正月十四日也。督儲君名于拱,號文泉,泰和人; 侍御君名承芳,號龍山,泉州人。分巡君名嘉會,號衡 厓,長沙人。建寧君,名春芳,號健庵,鄱陽人。

《強兵策》
王世貞

甚哉,周之自弱其兵也!《大司馬》之法,其所以制軍師 旅卒伍,至要而有紀,其振茇治閱於四時,而施之蒐 苗獮狩者,甚詳而不煩,日閑而不廢。獨其諸侯四裔 之役,往往使其方伯連帥任之,而王卒不輕發也。夫 兵未有不戰而自精者也。終春秋之世,而王師之在 行,以勝告者不一二也。至於戰國,而周僅以空言彌 縫於天下,實不能當諸侯之一巖邑裨帥也。此不戰 之罪也。秦以日戰而兵日精,楚、趙計不勝秦耳。南略 慎,北備邊,若破節而拉朽然,無他戰故也。不戰則以 文帝之治天下之富饒,而匈奴一入烽甘泉而赭北 地;戰則以武帝之不治天下之耗虛,而力遏匈奴之 勁。又用其餘「下閩,下南粵,下牂牁夜郎下大宛,百試 而鍔不折。」故武帝之強也,用文之餘富也;而宣、元之 降匈奴也,用武之餘強也。昔宋之有靖康也,金實草 芥我而踐刈之,數十萬之師,夜一鼓而旦絕馬跡矣。 及其季也,天下囓其什八,而韓、岳、錡、俊之徒收餘燼, 一再角而折其鋒。此之所恃以一再角而折其鋒者, 固划刈之不盡者也。今夫士,平居投石超距,躍踘較 射,力拒虎豹,然而聞金鼓之聲,未有不色動者;矢刃 交于前,未有不股栗者。何者?以非素習也。有恂恂于 杯酒而侃侃于行陣者,則習之也。勇公戰,怯私鬥,豈 獨秦民性然哉?作之公則公,作之私則私耳。余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