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47 (1700-1725).djvu/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儀。斬牲之禮,名曰貙劉兵皆肄《孫吳兵法》,六十四 陳,名曰「乘之。」

臣按:漢承秦制,三時不講,惟十月車駕幸長安水南門,會五營士為八陳進退,名曰「乘之」 ,而東漢所肄者乃六十四陳,蓋六十四陳即八陳,演之為八八六十四也。所謂貙劉,即武帝時太初二年令天下五日之膢也。膢音劉,劉,殺也,蓋欲習戰陳之法,先斬牲以為禮也。

靈帝中平五年,詔發四方兵,講武於平樂觀下。起大 「壇,上建十二重五采華蓋,高十丈。壇東北為小壇,復 建九重華蓋,高九丈。列步兵騎士數萬人,結營為陳。 天子親出臨軍,駐大華蓋下,進駐小華蓋下。」禮畢,帝 躬擐甲。介馬行陳,三匝而還。

蓋勳曰:「先王耀德不觀兵。今寇在遠而設近陳,不足以昭果毅,祗黷武耳。」

唐制,仲冬之月,講武於都外,前期十有一日,所司奏 請講武,兵部承詔,遂命將帥簡軍士,除地為場,四出 立五表,又別墠地於北廂,南向,為車駕停觀之處。前 三日,尚舍奉御設大次及御座於墠所,建旗為和門, 如方色。都墠之中及四角,皆建五采牙旗,旗鼓、甲仗、 威儀悉備。大將以下各有統帥。大將被甲乘馬,教以 戰陳之法。「凡教為陳,少者在前,長者在後,其還則反 之。長者持弓矢,短者持戈矛,力者持旌旗,勇者持鉦 鼓。刀、楯在前行,持槊者次之,弓箭為後行。旗臥即跪, 旗舉即起,聲鼓即進,鳴金即止。」講武之日,皇帝乘革 輅至墠所,兵部尚書介冑乘馬奉引入自都墠北和 門,至大次,在位者皆再拜。謁者引諸州使人,鴻臚引 蕃客立於大次,四方觀者立於都墠騎士仗外四周, 然後講武。吹大角三通,中軍將各以《鞞令》鼓,二軍俱 擊鼓。三鼓,有司偃旗,步士皆跪。大將立於旗鼓之東, 西面;諸軍將立於其南,北面,以聽大將誓。左右三軍 各長史二人,振鐸分循以警眾。諸果毅各以誓詞告 其所部。遂聲鼓,有司舉旗,士眾皆起,騎從皆行,及表, 擊鉦,騎從乃止。又擊三鼓,有司偃旗,士眾皆跪。又擊 鼓,有司舉旗,士眾皆起,騎驟徒趨,反表乃止。東軍一 鼓,舉青旗為直陳,西軍亦鼓,舉白旗為方陳以應之。 次南軍亦鼓,舉赤旗為銳陳,東軍亦鼓,舉黑旗為曲 陳以應之。次東軍鼓而舉黃旗為圜陳,西軍亦鼓而 舉青旗為直陳以應之;次西軍鼓而舉白旗為方陳, 東軍亦鼓而舉赤旗為銳陳以應之;次東軍鼓而舉 黑旗為曲陳,西軍亦鼓而舉黃旗為圜陳以應之。凡 軍,先舉者為客,後舉者為主,從五行相勝之法,為陳 以應之。每變陳,二軍各選刀楯士五十人挑戰,第一、 第二挑戰迭為勇怯之狀,第三挑戰為敵均之勢,第 四、第五挑戰為勝敗之形。每將變陳,先鼓而為直陳, 然後變從餘陳之法,五陳畢,兩軍俱為直陳。又擊三 鼓,有司偃旗,士眾皆跪。又聲鼓舉旗,士眾皆起,騎馳 徒走,左右軍俱至中表,相擬擊而還。每退至一行表, 跪起如前,遂復其初。侍中跪奏:「請觀騎軍」、騎軍皆如 步軍之法。每軍各八騎挑戰,五陳畢,大擊鼓而前,盤 馬相擬,擊而罷,遂投旅。侍中奏「禮畢」乃還。

臣按:教閱之法備於《周禮》,在春夏有振旅、茇舍之制,在秋冬有治兵、大閱之制,中春振旅,王執路鼓,中秋治兵王載太常,蓋一歲四時之教天子再臨焉。文武無二道,六禮之中軍居其一。我國家凡百禮制皆循古典,獨於軍禮所謂「簡眾講武」 者缺焉。歲時雖有教閱,然止是命將肄習、坐作進退之節,而車駕不親臨焉。請下禮官講究《周禮》及漢唐宋遺制,本《開元禮》儀注而增損之,以為一代講武之禮。每歲冬月一行焉,以復古禮,以講武事,以作士氣,以備一代之制。

每歲季冬,折衝都尉率五校兵馬之在府者地,地置左右 二校尉,位相距百步。每校為步隊十,騎隊一,皆卷槊 幡,展刃旗,散立以俟。角手吹大角一通,諸校皆歛人 騎為隊;二通,偃旗槊解幡;三通,旗槊舉。左右校擊鼓, 二校之人合譟而進。右校擊鉦,隊少卻,左校進逐至 右校立所;左校擊鉦少卻,右校逐至左校立所,右校 復擊鉦,隊還;左校復薄戰,皆擊鉦,隊各還。「《大角》復鳴, 一通,皆卷幡、攝矢、弛弓、匣刃;二通,旗槊舉隊皆進;三 通,左右校皆引還。」是日也,因縱獵,獲各入其人。

臣按:「此唐府軍教閱之法。」

元宗先天二年十月,講武於驪山之下,徵兵二十萬, 列大陳於長川,坐作進退,以金鼓之聲節之。帝親擐 戎服,持大鎗,立於陳前,以虧失軍容。坐兵部尚書郭 元振於纛下,將斬之。宰臣跪於馬前,諫曰:「元振推戴 上皇,有大功,雖違軍令,不可加刑。」乃舍之,流新州。給 事中、知禮儀事唐紹以草《軍儀》有失,斬之。眾以元帥 及禮官得罪,諸節度頗亦失序,惟左軍節度薛納及 解琬軍不動。上令輕騎召訥等,至軍門,不得入。禮畢, 特加慰勞。

開元八年八月敕:「四方雖安,不可忘戰。故《周禮》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