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闊四丈五尺,深二丈。西一面臨大江。成化間,知州 周正、千戶常垕甃以甎。 長陽縣城池 前後有東峰、鳳凰諸山,壁立環遶,四 面阻塞。西則施州、建始諸水,奔流赴壑,會為清江,誠 天然城塹也。宋、元築土城,明因之。至崇禎十六年,知 縣朱方乾修築於臨江,一面甃以石,並建東、南、西門 城樓。後山一面累土為城,覆以瓦。
宜都縣城池, 三國時吳陸遜拒蜀,於此築城,號曰 陸城。明成化庚寅,都御史楊璿因舊基修築土城,周 圍六百五十餘丈,高一丈二尺,濠八百餘丈,立門五: 東曰朝天,南曰迎薰,西曰太平,北曰臨川,東北曰合 江。萬曆丙子,知縣許夢熊以土城不堪防禦,盡易以 磚石,城始堅固,民為樹碑,曰「許公城。」順治四年,移寓 白羊,城垣盡圮。康熙元年,知縣葉代生修築,創建城 樓。
遠安縣城池, 古城臨沮,在南漳界,元遷亭子山下。 明成化間,築城東莊,砌以甎石,周八百餘丈,高一丈 八尺,為東西南北門四建有樓。千戶朱綱增築護城 堤以防水。池闊二丈,深丈餘。順治四年,知縣周會隆 請修城堞,因河為池。
歸州城池 舊城原在江南,明嘉靖四十年,始遷於 江左,今丹陽地。周圍六里一千八十一丈五尺,高一 丈九尺。為門四:東曰「迎和」,南曰「興賢」,西曰「瞻夔」,北曰 「拱極。」
巴東縣城池, 舊無城。按巴東前臨川江,後聳崇山, 自然之城塹也。
興山縣城池, 舊無城,明弘治初,知縣劉孜築土城。 正德中,知縣譚溥、胡安、葉槐繼修。高一丈,厚七尺,周 圍三百三十四丈。為門三:東曰「迎恩」,南曰「觀瀾」,西曰 「來遠。」嘉靖九年,知縣李廷實因北山麓增築土城,礱 石為基,闢北門以守禦。
施州衛城池。 宋舊城,即今元妙觀及睡師崖下,因 山為之。元仍舊。明洪武十四年,指揮朱永拓址甃石, 周九里有奇,高二丈五尺。東北帶清江,南環溪水,皆 天然城塹。上設串廊、警鋪、女牆。為門四:東曰清江,西 曰西順,南曰南陽,北曰「拱北。」
大田千戶所城池, 明洪武二十二年,千戶鄭瑜用 石甃築,用五百丈有奇,闊一丈,高二丈,池深一丈,闊 二丈,為東西南北四門。
襄陽府
襄陽府城池。 舊有城,負漢屏峴,其北周以斷岸,故 不池。東、西、南鑿山為池,與樊城市對。晉羊祜、杜預、朱 序、宋呂文煥所守,皆此城也。明初,衛國公鄧愈因舊 址修築新城,周一十二里而贏,計二千二百二十一 丈七尺,高二丈五尺。為門六,俱有子城,曰東南、西大、 北小、北東長,各為角樓者一,南門樓一。成化中,都督 王「信重建。其東、南、西、南各樓一,東、北角樓一,花樓十, 東、西、大北、東長門樓四。池北面臨江四百丈,其東、西、 南三面通計二千一百一十二丈,闊二十九丈,深二 丈五尺。俱弘治中,副使毛憲重建。正德丙子夏,漢水 大溢,副使聶賢躬督堙塞,起大北門至東長門,修砌 泊岸,長二百八十丈,高二丈,創築子隄」於江下,以護 舊岸趾。闊八尺,高五尺,長二百八十丈,襄人呼為「聶 公隄。」崇禎間,都御史王永祚重建六城樓,暨西南城 獅子樓,雄壯高深,甲於江漢。順治二年,都御史徐啟 元檄同知賈若愚,自小北門城上,西至南城各險要 處,用甎石修砌禦敵砲臺二十九座。五年,都御史趙 兆麟檄副使蘇宗貴重修「西城大樓,檄知府冀如錫 重建南城大樓,檄同知涂騰茂、張仲重修大北門城 樓,建小北門城大樓,檄知縣董上治重建東城大樓, 以至城外三橋並敵樓濠岸,俱加完葺,其精堅蓋逾 舊云。」襄陽縣附郭。
宜城縣城池: 「宋孝武永初元年,築宜城大隄為縣, 周十一里。元仍舊制。明成化初,知縣郭泰築土城二 里許,知縣王緒建四門樓,林典闢馬道,培城址。正德 六年,知縣朱崇學創甎城,高一丈五尺,周八百丈,池 深一丈,周九百丈,為門四。嘉靖三十年,知縣郝廷璽 拓城西岡。隆慶六年,知縣雷嘉祥重甃甎城,周圍五 里」有奇。高一丈七尺,基廣三丈,面闊一丈。餘六門俱 建樓。萬曆二年,巡撫趙賢移檄督工修砌,加崇五尺, 增建警鋪五座
南漳縣城池 「舊土城。明成化初,有司更築土城,周 圍三里。弘治中,知縣趙泰新之,高一丈六尺,上施木 架,覆以瓦,為門三。正德丙子,知縣蕭浩甃以甎。嘉靖 六年,知縣宋屏因城逼近西山,展北廣一里,袤三十 五丈,增東西二門。」
棗陽縣城池 舊土城。明正德七年,知縣安邦創置 甎城,建四門。萬曆元年,知縣王應辰移南門於文廟 前,改門名「崇文樓」,周圍加六尺,視昔愈固。
「穀城縣城池, 舊有城基,明成化中,知縣王溥因築 之,周二里。後知縣段錦為三門。正德十年,知縣康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