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90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命修志之。《李氏世家》:「隨、隨,春秋時稱漢東大國,魯桓 之後,楚始盛,隨近之,常與為鬥國相勝敗。然怪其山 川土地,既無高深壯厚之勢,封域之廣,與鄖、蓼相介, 纔一二百里,非有古彊諸侯制度,而云大國何也?其 春秋世未嘗通中國盟會朝聘,僖二十年方見於經」, 以「伐」見《書》。哀之元年始得列諸侯,一會而罷。其後乃 希見僻居荊夷,蓋於蒲、騷、鄖、蓼小國之間,特大而已。 故於今雖名藩鎮而實下州,山澤之產無美材,土地 之貢無上物,朝廷達官大人自閩陬嶺徼出而顯者, 往往皆是。而隨近在天子千里內幾百年間未出一 士,豈其痺貧薄陋,自古然也。予少以江南就食居之, 能道其風土,地既瘠枯,民給生不舒愉,雖豐年大族 厚聚之家,未嘗有樹林池沼之樂,以為歲時休暇之 嬉。獨城南李氏為著姓,家多藏書,訓子孫以學。予為 童子,與李氏諸兒戲其家,見李氏方治東園,佳木美 草,一一手植,周視封樹,日日去來園間甚勤。李氏壽 終,公佐嗣家又構亭其間,益修先人之所為。予亦壯, 不復至其家。已而去,客漢沔,遊京師,久而乃歸。復行 城南,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尋童子時所見,則樹之蘗 者,抱昔之抱者,枿草之茁者,叢荄之甲者,今果矣。問 其遊兒,則有子如予童子之歲矣。相與逆數昔時,則 於今七閏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嘆嗟徘徊不能去。 噫!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復幾閏,幸 而再至,則東園之物又幾變也。計亭之梁木其蠹,《瓦 甓》其溜,石物其泐乎?隨雖陋,非予鄉,然予之長也,豈 能忘情於隨哉?公佐好學有行,鄉里推之,與予友善。 明道二年十月十二日記。

《獨樂園記》
司馬光

《孟子》曰:「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樂樂,不如與眾 樂樂。」此王公大人之樂,非貧賤者所及也。孔子曰:「飯 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顏子一簞食, 一瓢飲,不改其樂。此聖賢之樂,非愚者所及也。若夫 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各盡其分 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樂也。熙寧四年,迂叟始家洛。 六年,買田二十畝,於尊賢坊北闕以為園。其中為堂, 聚書五千卷,命之曰「讀書堂。」堂南有屋一區,引水北 流貫宇下,中央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為五派,注沼 中,狀若虎爪,自北伏流出北階,懸注庭下,狀若象鼻。 自是分而為二渠,繞庭四隅,會於西北而出,命之曰 「弄水軒。」堂北為沼,中央有島,島上植竹,圓周三丈,狀 若玉玦,攬結其杪,如漁人之廬,命之曰「釣魚庵。」沼北 橫屋六楹,厚其墉茨,以禦烈日。開戶東出,南北列軒 牖,以延涼颸。前後多植美竹,為清暑之所,命之曰「種 竹齋。」沼東治地為百有二十畦,雜蒔草藥,辨其名物 而揭之。畦北植竹,方徑丈,狀若棋局,屈其杪交相掩 以為屋。植竹於其前,夾道如步廊,皆以蔓藥覆之,四 周植木藥為藩援,命之曰「採藥圃。」圃南為六欄,芍藥、 牡丹、雜花各居其二,每種止植兩本,識其名狀而已, 不求多也。欄北為亭,命之曰「澆花亭。」洛城距山不遠, 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見,乃於園中築臺,作屋其上, 以望萬安轘轉至於大室,命之曰「見山臺。」迂叟平日 多處堂中讀書,「上師聖人,下友群賢,窺仁義之原,探 禮樂之緒,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達無窮之外,事物 之理,舉集目前所病者,學之未至,夫又何求於人,何 待於外哉?忘倦體疲,則投竿取魚,執衽採藥,決渠灌 花操斧,剖竹灌熱,盥手臨高,縱目逍遙。」徉,唯意所 適。明月時至,清風自來,行無所牽,止無所柅,耳目肺 腸,悉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間,復有何 樂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獨樂園》。或咎迂叟曰: 「吾聞君子所樂,必與人共之。今吾子獨取足於己,不 以及人,其可乎?」迂叟謝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樂恐 不足,安能及人?況叟之所樂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 棄也,雖推以與人,人且不取,豈得彊之乎?必也有人 肯同此樂,則再拜而獻之矣,安敢專之哉?

《靈壁張氏園亭記》
蘇軾

「道京師而東,水浮濁流,陸走黃塵,陂田蒼莽,行者倦 厭。凡八百里,始得靈壁張氏之園於汴之陽。其外修 竹森然以高,喬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餘浸,以為 陂池,取山之怪石,以為岩阜。蒲葦蓮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檜柏,有山林之氣;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態;華堂 夏屋,有吳蜀之巧。其深可以隱,其富可以養,果蔬可」 以飽鄰里,魚鱉筍茹可以饋四方之賓客。余自彭城 移守吳興,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輿叩門,見張 氏之子碩碩,求余文以記之。惟張氏世有顯人,自其 伯父殿中君與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靈壁而為此 園作「蘭皋」之亭,以養其親。其後出仕於朝,名聞一時, 推其餘力,日增治之,於今五十餘年矣。其木皆十圍, 岸谷隱然,凡園之百物,無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 之多且久也。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則忘 其身,必不仕則忘其君。譬之飲食,適於饑飽而已,然 士罕能蹈義赴節,其處者安於故而難出,其出者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