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98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

 第二百二十八卷目錄

 鏡部雜錄

 鏡部外編

 奩部彙考

  博古圖漢鳳奩圖考 漢獸奩圖考 周四神奩圖考 漢蟠虯攜奩圖考 漢連環

  攜奩圖

  古器評周帛女奩 漢雲螭奩

 奩部藝文

  籌奩賦          宋田錫

 奩部選句

 奩部紀事

 奩部外編

考工典第二百二十八卷

鏡部雜錄

《詩經邶風柏舟》:「我心匪鑒,不可以茹。」茹,度也。但知 方圓,不能度真偽。

《家語》:「明鏡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

《莊子應帝王》篇:「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 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淮南子》:「戟者所以攻城也,鏡者所以照形也。宮人得 戟則以刈葵,盲者得鏡則以蓋卮,不知所施之也。」 《修務訓》:「明鏡之始,型蒙然,及粉之以元錫,摩之以白 旃,則鬚眉鬢毛可得而察。」高懸大鏡,坐見四鄰。 《劉根別傳》:「以九寸明鏡,照面視之,令自識己形,當令 不忘,如此其神不散,疾患不入。」

《潛夫》論「前羌始叛,草創新起,器械未備,或持銅鏡以 象兵,或負板案以類楯,惶懼擾攘,未能相持。」

《申鑒》「君子有三鑒:鑒乎前,鑒乎人,鑒乎鏡,前惟順;人 惟賢,鏡惟明。」夏商之衰,不鑒于禹湯也。周秦之弊,不 鑒于民下也;側弁垢顏,不鑒于明鏡也。故君子惟鑒 之務。若夫測景之鏡,亡鑒矣。

《拾遺記》:「方丈山池,泥百鍊成鏡,色青,可照魑魅。」 晉陸機與弟雲書,「仁壽殿前有大方銅鏡,高五尺餘, 廣三尺三寸,立著庭中,向之便寫人形體,了了亦怪 也。」

《抱朴子·外篇》:或問:「知將來吉凶,為有道乎?」答曰:「用明 鏡九寸自照,有所思存,七日則見神仙,知千里外事 也。明鏡或用一,或用二,謂之四規鏡。」

道士以明鏡九寸懸於背,老魅不敢近。若有鳥獸邪 物照之,其本形皆現鏡中。

《世說》:晉孝武將講《孝經》,謝公兄弟與諸人私相講習。 車武子欲問,謝謂彥伯曰:「不問則德音有遺,多問則 重勞二謝。」袁曰:「何嘗見明鏡疲於屢照?」

《地鏡圖》欲知寶所在地,以大鏡夜照見影,若光在鏡 中者,物在下也。

《酉陽雜俎》:秦鏡舞溪古岸石窟有方鏡徑丈餘,照人 五藏,秦皇世號為「照骨寶」,在無勞縣境山。

《摭言》:何涓為《瀟湘賦》,天下傳之。同時潘緯以古鏡詩 著名。或曰:「潘緯十年吟古鏡,何涓一夕賦瀟湘。」 《唐國史補》:揚州舊貢江心鏡,五月五日揚子江中所 鑄也。或言無有百鍊者,或至六七十鍊,則已易破難 成,往往有自鳴者。

《中華古今注》:「燧銅鏡,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影倒, 向日則火生,與艾承之則火出矣。」

《夢溪筆談》:「古人鑄鑑,鑑大則平,鑑小則凸。凡鑑窪則 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鑑不能全觀人面,故令 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鑑雖小而能全納人面。仍復量 鑑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鑑大小相若。此工 之巧智,後人不能造。比得古鑑,皆刮磨令平,此師曠 所以傷知音也。」

世有透光鑑,鑑皆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 以鑑承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 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 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鑑面隱然有跡,所以 於光中現。」予觀之,理誠如是。然予家有三鑑,又見他 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唯 此一樣光透。其他鑑雖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別 自有術。

陽燧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算家謂之「格術」,如人 搖艣臬為之礙故也。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 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 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亦 皆倒垂,與陽燧一也。陽燧面窪,以一指迫而照之則 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其無所見處,正如窗隙 艣臬,腰鼓礙之,本末相格,遂成搖艣之勢。故舉手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