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詩經世本古義 (四庫全書本)/卷10之下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添加话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 3,000 characters commentary near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编辑]

Rough result from [ https://seg.shenshen.wiki/ ], with random correction based on my whims. Expect significant error in content. ---- 麌韻. 賦也. 陸云: 侯服于周句, 叠上起下. 蓋自周以命之集致商之服, 在商則豈非以命之去致服于周, 故遂揭出命之靡常, 語極感慨. 靡, 無也. 按爾雅訓靡罔皆為無. 張萱云: 靡者, 非而靡焉. 罔者, 亡而罔之. 愚意靡之訓無, 當是古讀如䃺, 音與無同耳. 莫之訓無, 亦以音通也. 常者, 旗名. 日月為常, 謂晝日月于其端, 天子所建, 言常明也. 故為常久之義. 書云: 盤庚遷于殷. 張守節云: 自湯已下號商, 至盤庚改號曰殷. 上章言商, 此變言殷者, 彼主孫子之世系言, 則遡其開基之始. 此主國亡而臣服于周言, 則但以亡時所稱之國號稱之, 各有攸當也. 朱子云: 諸侯之大夫入于天子之國曰某士. 則殷士者, 商孫子之臣屬也. 葉氏云: 春秋傳晉士起是也. 膚本臚字, 當通作旅, 言衆也, 解見六月篇. 敏, 說文云: 疾也. 殷士衆多, 皆疾行從商之孫子以助祭也. 祼將于京二句一氣讀, 下不接殷士句, 言當王行祼禮之時, 而殷士之助祭者皆服常服以趨事, 有如此也. 祼, 說文云: 灌祭也. 周禮·大宗伯以肆獻祼享先王, 注: 祼之言灌, 灌以鬱鬯, 謂始獻尸求神時也. 郊特牲云: 魂氣歸于天, 形魄歸于地, 故祭所以求諸隂陽之義也. 殷人先求諸陽, 周人先求諸隂. 灌是也. 祭必先灌, 乃後獻腥獻熟. 賈公彦云: 凡宗廟之祭, 迎尸入户, 坐于主北. 王以圭瓚酌鬱鬯以獻尸, 尸得之, 瀝地祭訖, 啐之, 奠之不飲. 尸為神象, 灌地所以求神也. 祭統云: 祭有三重焉, 獻之屬莫重于祼. 周禮注云: 將, 送也. 按將字从寸, 寸者, 手也. 謂以手送之也. 孔云: 宗廟之祭, 以祼為主. 于禮王正祼而后亞祼, 則祼將主人之事矣. 周人尚臭, 舉祼將以表祭事, 見殷士助祭耳, 不必専助行祼也. 愚按: 祼將與將祼不同. 周禮天官小宰: 凡祭祀贊祼將之事. 小宗伯: 辨六彛之名物, 以待祼將. 鬱人: 詔祼將之儀與其節. 此祼將皆指王言, 謂王行祼禮, 以圭瓚酌酒送與尸也. 小宗伯職又云: 凡祭祀賔客, 以時將瓚祼. 此將祼指小宗伯言, 謂送瓚于王以行祼禮也. 今此詩明言祼將, 非言將祼, 正如孔氏舉祼將以表祭事之說, 其非指殷士助送祼明矣. 京, 周京也. 按 <說文>: 人所為絶髙丘曰京. 故天子所居亦以京名. 孟子引孔子讀詩至此, 而曰: 仁不可為衆也. 夫國君好仁, 天下無敵. 劉向云: 王者必通三統, 明天命所授者博, 非獨一姓也. 孔子論詩, 至于殷士膚敏, 祼將于京, 喟然歎曰: 大哉天命, 善不可不傳于子孫, 是以富貴無常. 不如是, 則王公其何以戒慎, 民氓何以勸勉? 蓋傷㣲子之事周, 而痛殷之亡也. 厥作祼將, 指王也. 作, 猶行也. 常服, 猶云舊服, 即下文黼冔是也. 朱子云: 先代之後, 統承先王, 修其禮物, 作賔于王家, 時王不敢變焉, 而亦所以為戒也. 黼繡于裳, 解見采菽篇. 于章服之中専舉黼者, 未知何意. 殷制無考. 冔, 殷冠名. 說文無冔字. 按冔字从曰, 吁聲, 與冕同意. 古必有其字, 但 <說文> 偶遺之耳. <禮記> 云: 周弁, 殷冔, 夏收. 又云: 有虞氏皇而祭, 夏后氏收而祭, 殷人冔而祭, 周人冕而祭. 又云: 周人弁而葬, 殷人冔而葬. 蔡邕云: 冕冠, 周曰爵弁, 殷曰冔, 夏曰收. 皆以三十升漆布為殻, 廣八寸, 長尺二寸, 加爵冕其上. 周黑而赤, 如爵頭之色, 前小後大; 殷黒而㣲白, 前大後小; 夏純黒而赤, 前小後大. 皆有收以持笄. 禮記注云: 冔名出于幠. 幠, 覆也, 言所以自覆飾也. 白虎通云: 殷冔謂之詡者, 十二月之時, 施氣受化, 詡張而後得牙, 故謂之詡. 又云: 厥作祼將, 常服黼冔. 言㣲子服殷之冠, 助祭于周也. 熊禾云: 此見周家忠厚之至, 一代之興, 雖改正朔, 易服衣, 以示作新之政, 然考之 <詩> <書>, 則一代之禮樂固未嘗廢也. 常服黼冔, 猶用商之衣冠也. 王訪于箕子, 稱十有三祀, 奔走臣我監, 稱五祀, 猶用商之紀年也. 一則曰啇王士, 二則曰殷多士, 何嘗敢有一毫鄙夷之心? 其視後世亡人之國, 則絶人之祀, 衣冠禮樂能存先代之舊, 亦鮮也. 此皆出于疑慮之過, 而不知以公天下為心者, 周家忠厚之澤所以為不可及也. 藎, 本草名, 爾雅訓進, 未詳其義. 舊說相傳, 皆訓為忠藎, 絶無稽據. 按方言: 孑、藎, 皆餘也. 周鄭之間曰藎, 或曰孑, 青徐楚間曰孑, 自闗而西秦晉之間炊薪不盡曰藎. 此其說可信. 上施草, 下施盡, 薪者, 草之類也. 盡與燼通, 火之餘也. 又按 <桑柔> 篇具禍以燼, 陸徳明本燼作藎, 則古文燼、藎通用, 益知藎之即為燼也. 王之藎臣以目商孫子及殷士, 乃勝國餘燼云耳. 自祼將于京至此五句, 是一氣語, 言王方舉祼將之禮于周京, 凡助祭者畢至, 故當王行祼將之時, 而此商之孫子率其臣屬, 皆服其故國黼冔之常服, 助祭于廟, 為王之藎臣也. 上言商之孫子與文王孫子相照, 此言殷士, 與凡周之士相照. 疑周公因成王祭文王廟, 遂陳及此, 非文王時事也. 無念, 朱子云: 猶言豈得無念也. 爾祖, 指文王也. 殷滅而周興, 非文王之徳不至此爾得無念爾祖文王之徳乎? 此與上章皆歸重文王得天, 不重商家命去悽惻, 上其監殷之意, 尚留在下章. ---- 賦也. 聿通作欥, 說文云: 詮辭也. 徐鍇云: 詮, 理也, 理其事之辭也. 脩通作修, 說文云: 飾也. 聿脩厥徳三句俱主文王言. 徳字从彳, 謂惪之見于行者. 内得于心曰惪, 外見于行曰徳. 承上章言成王得無念爾祖文王之能修飾其徳乎? 曰左右曰陳錫文王修徳之實也. 所以得民心而受天命者, 其原正在于此. 漢元帝時頗改宣帝之政, 言事者多進見, 人人自以為得上意. 匡衡上疏曰: [ 陛下聖徳天覆, 子愛海内, 然隂陽未和, 姦邪未禁者, 殆論議者未丕揚先帝之盛功, 争言制度不可用也, 務變更之, 所更或不可用而復復之, 是以臣下更相是非, 吏民無所信. 臣竊恨國家釋樂成之業, 而虚為此紛紛也. 願陛下詳覧統業之事, 留神于遵制揚功, 以定羣下之心. ] 太雅曰: 無念爾祖, 聿脩厥徳. 孔子著之孝經首章, 蓋至徳之本也. 按漢宣之徳無足言者, 而匡之說詩, 則可謂深得其意矣. 左昭二十三年, 楚囊瓦為令尹, 城郢, 沈尹戌曰: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 天子卑, 守在諸侯; 諸侯守在四隣; 諸侯卑, 守在四境. 詩曰: 無念爾祖, 聿脩厥徳. 無亦監乎若敖蚡冐. 至于武王, 土不過同, 慎其四境, 猶不城郢. 今土數圻而郢是城, 不亦難乎? 引詩之意, 亦以修徳屬爾祖. 時說皆指為勸王之辭, 非是. 又 <孝經>: [ 子曰: 愛親者不敢惡于人, 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愛敬盡于事親, 而徳教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 蓋天子之孝也. ] <.> 章首引此詩, 其意以愛親敬親解念祖, 以不敢惡人、不敢慢人解修徳, 則修徳乃自修其徳, 亦斷章取義. 永言者, 謂長言之, 即歌是也. 虞書曰: 詩言志, 歌永言. 樂記曰: 言之不足, 故長言之, 長言之不足, 故嗟嘆之. 蓋作此詩者欲王聞而警念, 故自言其歌咏于王側, 以動王聽, 猶上言於昭, 言於緝熙, 亦襍用嗟嘆之聲于句中也. 配, 匹也. 命, 即假哉天命之命. 文王有左右陳錫之徳, 足與天命相匹敵, 故多福歸之. 是其致福之繇, 皆自實有以求之, 非倖致也. 文王無求福之心, 然修徳而福來應, 即謂之自求可矣. 與旱麓篇之干禄求福義同. 多福, 如上言福及子孫, 多士皆是. 孟子引此詩及太甲自作孽不可活之語, 而總斷之曰: 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又云: 愛人不親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 禮人不荅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諸己, 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亦引此詩. 左昭二十八年: 晉魏獻子為政, 以賈辛為祁大夫, 將適其縣, 見于魏子. 魏子曰: 辛, 來! 今汝有力于王室, 吾是以舉汝. 行乎, 敬之哉! 毋墮乃力. 仲尼聞魏子之舉也, 以為義; 又聞其命賈辛也, 以為忠. 詩曰: 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忠也. 魏子之舉也義, 其命也忠, 其長有後于晉國乎? 觀此可以得詩人立言之意. 又桓六年, 鄭太子忽辭齊昏, 曰: 人各有耦, 齊大, 非吾耦也. <詩> 云: 自求多福. 在我而已, 大國何為? 則尤明于自之解者. 䘮, 失. 師, 衆也. 未䘮師三字最重, 命之去留, 只視師之䘮與否耳. 朱子云: 上帝, 天之主宰也. 克配者, 殷先王之徳能與之相匹敵也. 周書·多士篇云: 自成湯至于帝乙, 罔不明徳恤祀, 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 殷王亦罔敢失帝, 罔不配天其澤. 此所謂殷之未䘮師, 克配上帝也. 今其後人何如哉. 詩人于此處偏含蓄不忍說出, 益覺其辭凛凛. 宜, 猶當也. 鑒, 孔云鏡也. 鏡照物知善惡, 故以殷為鏡. 知存亡, 言爾不可不鑒于有殷, 蓋近事不逺, 周所代也. 駿, 當依大學通作峻. 說文云髙也. 莫髙非天, 峻命即天命也. 易, 通作㑥. 說文云輕也. 不易者, 得之不輕㑥, 守之亦不當輕㑥也. 大學平天下章引殷之未䘮師四語而解之云: 道得衆則得國, 失衆則失國. 孟子云: 桀紂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漢翼奉上元帝疏云: 臣聞三代之祖積徳以王, 然皆不過數百年而絶. 周至成王, 有上賢之材, 因文、武之葉, 以周、召為輔, 有司各敬其事, 在位莫非正人. 天下甫二世耳, 然周公猶作詩書深戒成王, 以恐失天下. <書> 則曰: 王毋若殷王紂. 其詩則曰: 殷之未䘮師, 克配上帝, 宜鑒于殷, 駿命不易. 鄒忠胤云: 周室方新之命, 即商邑已陳之命. 而今日天所降䘮之殷, 即異時天所保乂之殷. 殷禮陟配天, 多歴年所久矣. 其在于今, 麗億在廷, 何如本支之奕葉? 膚敏在廟, 何如周楨之贊襄? 黼冔祼將, 見為假哉可, 見為靡常亦可. 倘未能亹亹如文, 緝熙敬止如文, 厥徳既墜, 爾躬是遏, 其為䘮師之續不難耳.

- MasterQuestionable留言2023年10月16日 (一) 22:14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