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實錄/卷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建康實錄
◀上一卷 吳中下 廢帝‧景帝 下一卷▶
廢帝孫亮

全尚 諸葛恪 孫峻 滕胤 呂據 桓彝

景皇帝孫休 李衡 孫綝 孟宗

吳中下[编辑]

廢帝[1][编辑]

廢帝亮,字子明,大帝少子。母潘皇后。赤烏七年,生於內殿。十三年,年七歲。冬十一月,立為皇太子。

神鳳元年夏四月乙未,大帝崩。丁酉,太子即皇帝位,[2]以太傅諸葛恪輔政,太常滕胤副焉,進羣臣爵有差。

秋九月,桃李花開,此舒緩之應也。初,大帝黃龍二年,築東興堤以遏湖水,後征淮南,敗,由是廢至此。

冬十月,諸葛恪率諸軍會於東興,作大堤,左右結山,俠築兩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軍而歸。

十二月丙申,大風雷雹。魏恥吳入境築城,乃遣大將胡遵、諸葛誕等率衆七萬來攻,壞堤遏。恪舉衆四萬往救之。遵等勅諸軍為浮橋渡,陣於堤上,分攻兩城;城所在高峻,不可卒拔。恪遣將軍留贊、呂據、唐咨、丁奉等為前部,[3]恪自繼之。時天寒,雪,魏軍會飲,見贊等兵少,猶不持戈戟,但兜鍪刀盾,裸身緣堤,大笑,不即嚴兵。贊等得上,便鼓噪亂斬,魏軍擾亂散走,爭渡浮橋,橋壞,自投於水,更相蹈藉,沒死者數萬。擒故叛將韓綜,斬之,走諸葛誕。獲車馬驢騾各數千,器械資糧山積,振旅而歸。加恪都督中外諸軍事、荊揚二州牧、丞相、陽都侯。恪有遷都意,更起武昌宮。

是月,武昌端門災,改作端門。

建興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立皇后全尚女,[4]太祖女魯斑所生。斑譖廢太子和,而勸太祖立亮,以女為妃。及即位,立為后。

尚字子真,吳郡錢塘人。[5]以后父故,累遷右衞將軍、錄尚書事,封永平侯。時全氏為侯者五人,並典兵馬,其為侍郎、都尉,左右宿衞甚衆,自吳興已來,外戚之盛莫過也。

三月,諸葛恪伐魏,使司馬李衡往蜀說姜維,令同舉兵,曰:「古人有言,聖人不能為時,[6]時至亦不可失。今敵國政在私門,上下猜隔,兵挫於外,民怨於內。今若大舉伐之,吳攻其東,蜀入其西,[7]彼救西則東虛,重東則西輕,以練實之軍,乘輕虛之敵,破之必矣。」維然之。恪遂大舉郡邑二十萬衆渡江,圍魏新城,久不拔,民疲,士卒多流亡,乃引軍還,住江濱,欲起屯潯陽。朝廷數詔徵還,使者相屬。

秋八月,恪至京師,陳兵入府,召中書令孫嘿,責之曰:「卿何敢妄數作詔!」嘿懼,因病還家。恪愈作威嚴,多所罪責,小大吁怨。

九月,又治兵向青、徐,左右切諫軍旅不宜數動,恪不受諫。

冬十月,大饗公卿,因會,乃殺恪於殿內,以葦席裹屍,篾束其腰,投于石子崗。時年五十一。

先有童謠云:「諸葛恪,何弱弱。蘆單衣,篾鈎絡。何處求?城子閣。」[8]城子閣,反語石子崗也。謠言果驗。

恪字元遜,瑾之長子。有才名,少鬚眉,折額,大口高聲,發藻岐嶷,辯論機捷,應答無方,時人莫與為對。太祖奇之,謂瑾曰:「藍田出玉真不虛也。」自中庶子為太子賓友、左輔都尉。嘗從太祖會羣臣歡甚,以恪父面長似驢,取驢署曰諸葛瑾,示恪。恪借太祖筆,書「之驢」二字,太祖大笑,以驢賜恪。他日又從容問曰:「卿父與叔父孰賢?」曰:「臣父為優。」帝問何故,曰:「臣父知所事,[9]叔父不知,是以為優。」

初置節度典軍糧,特令恪代徐祥領之,尋為撫越將軍、丹楊太守。父瑾聞之,以丹楊山險,民多果勁,蜂至鳥竄,難以羈統,恪陳必安之計。時年三十二,拜武騎,威儀鼓吹,道引到府。移書丹楊,吳郡、會稽、新都、壽陽等四郡屬城長吏,[10]令各保疆,立部伍,其從化人,悉令屯居。而使諸將羅兵阻險,莫與交鋒,候禾稼熟,則縱兵芟刈,使無遺種。舊穀既盡,新田不收,在山之民,饑困自出者,輒不得執之,任其來往,慰撫之。山越大治,人皆安堵。累遷威北將軍,屯柴桑。

初,與陸遜不和,嘗善譽遜,遜薨,代為大將軍、荊州牧、假節,鎮武昌。太元末,受顧命。帝即位,獨擅內外事,百官總己,以聽於恪。恪始為政,罷視聽,息校官,原逋債,除關稅,崇恩澤,遠近歡悅,每一出入,百姓延頸,思見其面。既而北伐,衆殆人勞。侍中、武衞將軍孫峻等因人不堪,密與帝謀誅之。其夜恪精爽不安。及明,盥嗽聞水及衣裳血腥。將昇車,犬又頻頻引其衣,恪還坐曰:「犬不欲吾行乎?」少間又出,犬復銜衣牽之,恪乃逐犬登車。至宮門,散騎常侍張約、朱思等密書報恪。[11]恪謂滕胤曰:「孫峻小子,何能為也!」遂入坐定,酒數行,峻起如廁,解長衣持刀出,曰:「有詔收諸葛恪!」恪驚起,拔劍未出而峻刀交下。張約從旁斫峻,傷左手,峻應手斫,斷右臂。武衞皆拔刃欲上殿,峻告曰:「所殺唯恪一人,今已死。」悉令復刃,使收其家。家人不知,恪侍婢忽然於中堂脚自離地,頂上柱屋梁作聲云:「公為孫峻所殺!」內外驚擾,中子長水校尉竦與弟步兵校尉建,車載母,建渡江,竦至白都。峻遣將軍劉永追斬竦,又逐建於江西數里,夷三族。大赦天下。以峻為丞相、大將軍,封富春侯。

初,恪出征南時,有孝子杖縗絰入閣中,侍者白恪,恪詰問之,孝子曰:「向不知所入。」中外守備,亦不見之。及出行後,廳棟中折,自新城往來,白虹見其船,又遶其車,果是遇害。案,《地圖》:宅在城東二里玄風觀前橫路南。[12]

十一月,有五大鳥見於春申,改明年為五鳳元年

春正月,以大將軍、左司馬李衡為丹楊太守,自蕪湖又徙治宛陵。

秋九月,魏相司馬師廢其主芳為齊王。

十二月,星孛於牛斗。交阯稗草化為稻,此草妖也。昔三苗亡而五穀變。

二年春正月,驃騎將軍呂據襲壽春,魏將文欽降,淮南餘衆數萬來奔。

秋七月,孫儀、林恂等謀殺大將軍峻,事覺,伏誅。陽羨黑山石自立,[13]曰:「當有庶人為帝之祥。」案,京房《易傳》曰:石自立於山,則同姓,平地則異姓。干寶以為孫皓承廢得立,或云孫休見立之應。大旱。使衞尉馮朝城廣陵,以將軍吳穰為廣陵太守。

三年春正月,新作太廟,遷太祖神主,大赦,改太平元年。

二月,用魏將文欽計,大舉兵伐魏。

八月,遣欽為先鋒,以呂據、朱異、劉纂、唐咨等自江都引衆軍入淮、泗以繼之。諸軍將發,孫峻餞於石頭,因入呂據營,見軍御整齊,惡之,乃稱心痛而歸,遂夢諸葛恪擊之,因病甚,表弟偏將軍綝輔政。

九月丁亥,峻薨。

峻字子遠,武烈皇帝弟靜之曾孫。[14]父恭,位散騎常侍。峻少便弓馬,精果膽決。累遷侍中、武衞將軍,受遺與諸葛恪輔少帝。既誅恪,督中外諸軍事。滕胤以恪子竦妻父辭位,峻曰:「鯀禹罪不相及,滕侯何為?」封胤為高密侯。

峻性驕矜,多所刑殺,奸亂宮室。與公主魯斑私通,而因孫儀事,用讒,害魯育公主。薨,時年三十八。

戊子,以孫綝為侍中,輔政。壬辰,太白犯南斗。呂據等至江北,聞綝代峻,大怒,乃表薦衞將軍滕胤為丞相,綝不聽。癸卯,以胤為大司馬,據又密使使與滕胤謀,自廣陵引軍還討孫綝,與胤會蒼龍門。是夜,風急,據不至,綝使華容勒兵攻胤,[15]殺之。

胤字承嗣。父胄,能屬文,太祖待以賓禮,軍國書疏,常令損益潤色之,早錄其功,封胤為都亭侯。

胤為人厲行,有威儀,容止可觀。每正朔朝會,大臣見之,皆歎重之。年三十,起家中郎,累遷丹楊太守,尋轉會稽太守。每斷獄訟,察言觀色,務盡人情理。有窮厄悲苦之言,對之流涕。

太元末,與諸葛恪受遺輔少主,恪每出征,胤常居守,統留後事。胤白日接客,夜省文書,連夜不卧。孫峻輔政,封高密侯,至是遇害。

己酉,遣將軍施寬、劉承等將兵逆呂據,[16]左右皆勸據入魏,據曰:「恥為叛臣。」遂殺於新州,夷三族。

據字世議,大司馬範次子。

冬十一月,綝為大將軍,封永寧侯。

十二月,帝使五宮中郎將刁玄告亂于蜀。

二年春正月乙卯,[17]詔分長沙東部為湘東郡,西部為衡陽郡,會稽東部為臨海郡,豫章東部為臨川郡。

夏四月,帝始臨正殿,大赦境內,親政事。時孫綝有所表奏,皆難問之。又選子弟十八已下,十五已上,得三千人,以大將軍子弟有勇者為之將帥。詔曰:「朕立此軍,欲與之俱長。」日於苑中習焉。自後常出中書省視先帝故事,詰問左右曰:「先帝數有特詔,今大將軍關事,但令我書可耶!」左右懼,無以答。

五月,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舉兵保壽春叛魏,使將軍朱成詣闕上表稱臣,兼子靚與長史吳綱及諸牙門子弟為質,請援。

秋七月,詔使大都督朱異、將軍唐咨、丁奉、全端等精甲五萬,據壽春,大將軍孫綝自率衆繼之,為魏將司馬昭所破,將軍全端、錢塘侯全澤等與諸葛宗親十餘人,皆降於魏。

九月,綝自淮南歸,還軍。甲申,赦,淮南戰死者,加爵賞,為舉哀。

三年秋七月,封齊王奮為章安侯。詔州郡伐宮材。自八月沈陰不雨四十餘日。帝以綝專恣,自固嫌忌之。

九月,詔黃門侍郎全紀密令與父太常全尚、將軍劉承謀誅綝,全紀母,公主從姊也,其夜知謀,以告綝,綝懼。戊午夜,以兵襲宮,取全尚,遣弟恩殺劉承於蒼龍門。綝將廢帝,乃召公卿大臣會宮門議曰:「少帝長病昏亂,不可以當大任。」使光祿勳孟宗告宗廟廢之,以狀赴近遠。尚書桓彝正色不肯署名,綝怒,殺彝。

彝字公長,臨湘人也,魏尚書令階之弟也。累遷尚書,以正直見殺。案,《吳志》:晉平吳,薛瑩入晉,晉武帝問吳之名臣,答曰:「桓彝有忠貞之節。」

庚申,使中郎李崇奪帝璽綬,為會稽王。帝九歲即位,立七年,遣將軍孫躭送帝之國,徙全尚家於零陵,遷公主魯斑於豫章。

帝年十六,永安二年見殺,崩於候官道上。[18]晉太康中,吳故少府卿丹楊戴顯上表,迎屍歸葬賴鄉。

帝幼而聰悟,有成人之鑒。年七歲,為皇太子,見傅相具師資之禮,大臣重之。及即位,政雖非己出,而口不戲言。諸葛恪之誅也,衞將軍孫峻收恪,帝大言曰:「非我所為!」及孫綝秉政,有奏多所問難,綝懼,稱疾不朝。又曾暑月遊西苑,方食青梅,使黃門至中藏取蜜。黃門先恨藏吏,乃取鼠糞投蜜中,言藏吏不謹。帝即持吏,吏持蜜瓶入,帝問曰:「既蓋之,且有掩覆,無緣有此,黃門非有恨於爾耶?」吏叩頭曰:「彼嘗從臣求官席,席有數,臣不與。」帝曰:「必此也。」黃門不伏,侍中刁玄、張邠請收黃門與藏吏付獄,帝曰:「易知耳。」令破鼠糞,糞中猶燥。帝大笑,謂玄、邠曰:「若先在蜜中,中外俱溼,今乃燥,是黃門所為也。」黃門懼,即自首伏法,左右莫不驚竦矣。

景皇帝[编辑]

景皇帝休字子烈。母王夫人。年十七,太元二年,封為瑯琊王,[19]居虎林。廢帝即位,大將軍諸葛恪不欲令諸王處江濱兵馬之地,徙帝於丹楊郡。郡守李衡數以事侵帝,帝上書求他郡,詔徒於會稽。曾夢乘龍上天,顧不見後,心異之。太平三年九月戊午,孫綝廢少帝,而遣宗正孫楷、中書郎董朝往會稽迎帝。帝初不信,楷答具啟本意,帝遂行。未至,而孫綝悔,欲入宮將圖不軌,召百官會議於相府,皆惶懼失色。常侍虞汜進曰:「明公為國伊、周,處將相之位,擅廢立之權,上安宗廟,下惠兆民,小大踴躍,以為伊、霍復見。迎王未至,而欲入宮,如是,則羣下搖動,衆聽疑惑,非所以永終忠孝,揚名後世也。」綝不悅。冬十月,帝至曲阿,有老翁干帝曰:「事久變生,天下喁喁,願大王速行。」帝善之,即日進布塞亭。武衞將軍孫恩行丞相事,率百官以乘輿法駕迎於永昌亭,立行宮,以武帳為便殿,設御座。己卯,帝至,望便殿止,羣臣三請再拜,陞殿,謙不即座。戶曹尚書前即階下讚奏,丞相奉璽綬,帝三讓,羣臣三請,帝曰:「諸侯將相咸推寡人,寡人敢不承命。」乃受璽綬,即帝位。百官以次奉引,帝就乘輿,羣臣陪位,孫綝迎於土山之半野,拜於道左,帝下車答拜。即日,入宮御正殿,大赦,改元為永安元年。

冬十月壬午,詔以綝為丞相、大將軍、荊州牧,食五縣。以弟恩為御史大夫,弟幹、弟闓皆封侯,餘功臣行賞有差。綝乃詣闕上書,乞上印綬、節鉞,退還田里,帝不許。丹楊太守李衡以前嫌,自拘有司,表列罪失,帝曰:「夫射鈎、斬祛,在君為君。」乃使還郡,封威遠將軍,領丹楊太守。

衡字叔平,襄陽兵家子。漢末,入吳為武昌渡長。[20]聞羊衜有知人之鑒,往干之,衜曰:「多事之世,尚書郎才也。」時校事郎呂壹操弄權柄,大臣畏之,莫有敢言者,衜曰:「此非李衡無以困。」壹遂共薦為郎。太祖引見喜之,衡乃口陳呂壹奸短數千言,太祖有媿色。後數月,壹事發,坐誅,衡大見顯用。累遷諸葛恪司馬,幹恪府事。恪誅,守丹楊太守。[21]

時帝為瑯琊王在郡,人家淫放,衡數以法繩之。妻習氏常諫不可,衡不從。尋而帝立,衡憂懼,謂妻曰:「不用卿言至此。今奔魏何如?」妻曰:「不可。君本庶人,先帝賞拔過量,既作無禮,而復逆自猜嫌,逃叛求活,北歸,復何面目見士大夫乎?且瑯琊王素好善慕名,方欲自顯於天下,終不以私嫌殺君明矣。君可自囚詣獄,表陳前失,請罪。如此,必當逆見優饒,非但直活而已。」衡從其言。

衡欲為子孫儲業,妻輒不聽,曰:「財聚則禍生。」衡遂不言,後密使人於江陵龍陽洲上作宅,種甘橘千樹。臨死,勅兒曰:「汝母每惡吾治家,故窮如此。然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絹壹疋,當足用耳。」衡亡後,兒以白母,母曰:「此當是種甘橘也,汝父每欲積財,吾常以為患,不許。七八年來失十戶客,不言所之,當是汝父有此故也。恒見汝父稱太史公言:『江陵千樹橘,亦可比封侯。』吾答云:『人患無德,不患不富貴,若貴而能貧,方好耳,用此何為!』今無,乃是耶!」子訪得之。案,《吳志》:吳末,李衡橘園成,歲得絹千疋,家道殷足。至晉咸康中,宅上猶有故枯橘樹存焉。

己丑,封故太子和子皓為烏程侯,弟德為錢塘侯,弟謙為永安侯。庚寅,羣臣奏請立后及太子,帝讓不受。

十一月甲午,有風四轉五復,蒙霧連日。時孫綝既擅廢立,權傾人主,一門五侯,並典禁兵,有所陳述,帝敬而不違,自吳朝未之有也。壬子,詔吏家為役有三人五人者,並免父兄一人。永昌亭陪位者,加爵一級。

十二月,綝日益橫,遂持牛酒進奉於帝,帝不受,齎詣左將軍張布,酒酣,怨言曰:「初廢少主,人多勸吾自取之,吾以帝賢,故迎之。帝非吾不立,今上禮見拒,是與凡臣無異,當須改圖耳。」布以言聞於帝,帝銜之,恐即有變,優詔加賞賜。有告綝反者,帝付綝,綝殺之,而心愈懼。因孟宗求出武昌,帝許之,詔給武庫精甲萬人。右軍將軍魏邈言於帝曰:「綝不可使居外,居外必生變。」帝不答。丙寅,武衞將軍施朔等密表云「綝反狀已露」。[22]帝省表,與左將軍張布、郗鄉侯丁奉密謀,因戊辰臘會,使公卿執綝。將入,疑內有變,表稱疾,帝使强起之,綝不得已,令外「整兵於府,待吾入後起火,因是可得速出」。及赴會,百僚陞殿,而府中火起,綝遽求出看火,帝止之,曰:「外兵自多,何勞丞相?」綝起離席,帝目丁奉、張布等,命左右縛綝。綝叩頭求徙交州,帝怒曰:「何不徙滕胤、呂據?」叱送斬之,其同謀者皆赦,放杖者五千人。追殺綝弟幹、闓於中江,發孫峻塚而剖其棺,斵其屍,收其印綬。大赦天下,一切亡官遷徙皆放還。詔諸葛恪、滕胤、呂據等並無罪見害,並宜改葬,追贈其家,復其田宅。羣臣有乞為恪立碑,以銘勳德,博士盛沖以為不合。帝曰:「盛夏出軍,士卒傷損,無尺寸之功,不可謂能;受託孤之任,死於豎子之手,不可謂智。沖議是矣。」遂寢之。帝恥與綝等同族,勅除屬籍,曰「故峻故綝」云。

綝字子通,與峻同祖,即武烈帝弟靜之玄孫,暠之後也。暠生二子:恭、綽。恭生峻,綽生綝。綝輔少主,奏請多見推詰,懼不自安。及救諸葛誕歸,便稱疾不朝,築室朱雀橋南,分遣諸弟入宿衞,欲樹諸黨,專朝自固。少主嫌之,因推孫峻殺朱主事,將欲誅綝。綝乃廢少主迎帝,遂乃肆意,侮慢入神,燒大航及伍胥廟,毀壞浮圖塔寺,斬道人。

是月,詔初置五經博士一人、助教三人。

二年春正月,諸葛恪故吏臨淮臧均上表,論諸葛恪三世有大功,請收其屍改葬,帝許之。[23]

二月,備九卿官,下詔勸廣農事,進用忠賢。以紀亮為尚書令,亮子陟為中書令。每朝列坐,帝以雲母屏風隔之。

三年春,使五官中郎將薛珝聘蜀求馬,還,帝問蜀政得失,珝對曰:「蜀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朝不聞正言,經野民皆菜色。臣聞燕雀處堂,母子相樂,自以為安也,窟決棟焚,而燕雀恬然不知禍之將至,是其謂乎!」帝聞之慄然。

二月,西陵言赤烏見。[24]

秋,使都尉嚴密作浦里塘,開丹楊湖田,衞將軍濮陽興率兵會成之。時會稽謠言王亮當還為天子,而宮人告亮使巫禱祠,有司以聞。帝詔黜亮為候官侯,使之國,道上令鴆殺之。分會稽南部為建安郡。

是年,得大鼎於建德縣,告太廟,作《寶鼎歌》。

四年夏五月,大雨,水泉溢滿。是月,魏相國司馬昭殺其君髦。

八月,使周奕、石偉行風俗,宣慰將吏,問民勞苦,為黜陟之詔。

九月,白龍見布山。吳人陳焦死,埋六日更生,穿土而出。

五年春二月,白虎門北樓災。

秋七月,黃龍見始興。[25]

八月壬午,大風震雷。甲午,有司奏請立皇后,帝乃尊所生王夫人,謚為敬懷皇后,改葬敬陵。乙酉,立皇后朱氏。戊子,立子𩅦為皇太子,大赦。詔自立四子𩅦𩃙、壾、𠅬等名字,欲令後世易避。

冬十月,以衞將軍濮陽興為丞相,丁密、孟宗為左右御史大夫。

宗字子恭,江夏人。性至孝,幼從南陽李肅學。其母為作厚褥大被,人間其故,母曰:「小兒無德致客,客多貧,故為廣被,庶可得氣類相接。」宗讀書,夙夜不懈,肅奇之曰:「卿將相器也。」故長為驃騎朱據軍吏,將母在營。既不得志,遇夜雨屋漏,因泣以謝母,母曰:「但當勉之,何當泣也?」據後稍知之,除鹽池司馬。能自結網,捕魚作鮓寄母,母使送還曰:「汝為魚官,而以鮓寄母,非避嫌也。」尋遷吳縣令。時不得將家之官,宗在官每得新物,未寄母,不先食之。又母亡,時禁長吏不得奔喪,宗犯禁奔喪,既而詣武昌請拘。大將軍陸遜表陳孝行,請於帝,帝降罪。

母性耆笋,冬節將至,宗乃入竹林泣,笋為之生,得以供祭。後累遷位,至光祿勳、御史大夫。後主即位,宗避後主諱,改名仁。

以張布為中軍督,委萬機于布;委軍國於濮陽興;詔中書郎、領博士韋昭依劉向故事,校定衆書。而帝悅意典籍,唯春夏二時出射雉,暫廢耳。

是年,遣察戰往交阯,調孔雀大豬。案,《吳錄》:察戰是吳時官號,舊陽都有察戰巷,在今縣城南二里,禪衆寺前。或云晉庾亮拒蘇峻,七戰於此巷,亦名七戰巷也。

詔召祭酒韋昭、博士盛沖二人入侍講論。時張布既典宮省,知二人切直,恐發陰失,諫不許。帝讓之,布等叩頭謝,而昭竟不入。

六年春,長沙言青龍見;慈湖言白燕見;豫章言赤雀見。

秋七月,魏使鄧艾、鍾會伐蜀。

九月,蜀以魏見伐來告,詔大將軍丁奉督征西將軍留平、將軍丁封、施績等諸軍分向壽陽、南郡、沔中救蜀。帝召羣臣於前殿議曰:「司馬氏得政已來,大難屢作,智力雖豐,而百姓未服。竭其資力,遠征巴、蜀,兵勞民疲,而不知恤,敗於不暇,何以能濟?昔夫差伐齊,非不剋勝,所以危亡者,不憂其本,況彼之事地乎?」軍師將軍張悌對曰:「以臣愚料則不然。曹操雖功蓋天下,威震四海,崇詐仗術,征伐無已,民畏其威,不懷其德。丕、睿承之,繼以躁虐,內興官室,外拒雄豪,東西馳騁,無歲獲安,彼之失人,[26]為日且久。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示平惠,為之謀主以救其疾,民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而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蕩異國如反掌,[27]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此?威武張矣,本根固矣,羣臣伏矣,姦計立矣。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黷武,民勞本弊。[28]競於外利,不修守備。彼强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其必剋乎!若不剋,不過無功,終無奔北之憂,覆軍之慮也,何為不可哉?昔楚劍利而秦昭懼,孟明用而晉人憂,彼之得志,我之大患也。」左右皆嗤之而未信。

冬十月,大將軍陸抗上表言成都不守,蜀主劉禪降,帝聞,深憶張悌之言,不樂。詔丁奉等還軍。癸未,灾石頭小城西南一百八十丈。是月,詔分武陵為天門郡。

七年秋七月,海賊破海鹽,殺司鹽校尉駱秀,使中書郎劉川發廬江兵討之。[29]復分交州置廣州。

八月癸未,[30]帝遇疾,口不能言,手書呼丞相濮陽興入,令太子𩅦出拜丞相,帝把興臂指𩅦託之。丙戌,帝崩於內殿。[31]十二月,葬定陵。年二十四即位,在位七年,年三十,[32]謚曰景皇帝。

卷第三校勘記[编辑]

  1. 廢帝 其下原有「亮景帝休」四字,今據庫本刪。
  2. 丁酉太子即皇帝位 「丁酉」原作「丁未」。四月庚午朔,無丁未,《吳志‧諸葛恪傳》云「皇太子以丁酉踐尊號」,丁酉為四月二十八日,此「丁未」當是「丁酉」之譌,今據改。
  3. 唐咨 原作「唐資」,今據宋本、庫本、張本、徐鈔本、周鈔本、劉鈔本及《魏志》本傳、《通鑑》七五改正。
  4. 建興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立皇后 陶札云:「案孫亮於神鳳元年夏四月即位,即改元建興,並未踰年,立皇后乃建興二年春正月事。《實錄》誤。」陶說是,《吳志‧孫亮傳》云:「二年春正月丙寅,立皇后全氏,大赦。」
  5. 吳郡錢塘人 「吳郡」原作「吳都」,據徐鈔本及《吳志‧全琮傳》改正。
  6. 聖人不能為時 「為」原作「違」。陶札云:「《吳志‧諸葛恪傳》注《漢晉春秋》『違』作『為』,聖人不能為時,謂時機之來,雖聖人亦不能致也。《漢晉春秋》為是。」陶說是,今宋本、周鈔本、劉鈔本正作「為」,據改。
  7. 吳攻其東蜀入其西 陶札云:「《吳志‧諸葛恪傳》注《漢晉春秋》『蜀』作『漢』,是也。」
  8. 諸葛恪何弱弱蘆單衣篾鈎絡何處求城子閣 《吳志‧諸葛恪傳》無「何弱弱」三字。「蘆」下有「葦」字,「絡」作「落」,「何處求」作「於何相求」,「城」作「成」。《晉書‧五行志》中「諸葛恪,何弱弱」作「吁汝恪,何若若」,「蘆」下亦有「葦」字,「何處求」亦作「於何相求」,「城」作「常」。
  9. 臣父知所事 「知」下原衍「諛」字,今據宋本、庫本、徐鈔本、周鈔本、劉鈔本及《吳志‧諸葛恪傳》刪。
  10. 吳郡會稽新都壽陽等四郡 「壽陽」,《吳志‧諸葛恪傳》作「鄱陽」。
  11. 朱思 《吳志‧諸葛恪傳》及注引《吳歷》並作「朱恩」,《通鑑》七六亦同《吳志》。
  12. 宅在城東二里玄風觀前橫路南 「南」下原有「是」字,據甘鈔本、徐鈔本、周鈔本、劉鈔本刪。
  13. 黑山 《吳志‧孫亮傳》、《晉書‧五行志》中、《宋書‧五行志》二皆作「離里山」。
  14. 武烈皇帝弟靜之曾孫 「弟」字原缺,「靜」原作「靖」。武烈皇帝,孫堅也,靜乃堅弟,見《吳志‧孫靜孫峻傳》。周鈔本正有「弟」字,據補改。下同。
  15. 華容 《吳志‧孫登傳》、《孫峻傳》及注引《文士傳》、《通鑑》七七皆作「華融」。
  16. 劉承 《吳志‧孫亮傳》、《孫綝傳》皆作「劉丞」,《通鑑》七七作「承」或作「丞」,殊不統一,胡注云:「劉承,即劉丞。」
  17. 二年春正月乙卯 正月壬申朔,無乙卯。《吳志‧孫亮傳》作「二月乙卯」,二月壬寅朔,十四日乙卯。疑此「正月」當為「二月」之譌。
  18. 永安二年見殺崩於候官道上 本書下文及《吳志‧孫亮傳》皆繫廢帝孫亮見殺於候官道上在永安三年,此云二年誤。
  19. 年十七太元二年封瑯琊王 《吳志‧孫休傳》云休卒於永安七年,時年三十。據此推算,休當生於嘉禾四年,則太元二年,時年十八。
  20. 漢末入吳為武昌渡長 《吳志‧孫休傳》注引《襄陽記》,謂李衡漢末入吳為武昌庶民。
  21. 守丹楊太守 《吳志‧孫休傳》注引《襄陽記》作「求為丹楊太守」。《實錄》恐誤。
  22. 武衞將軍施朔 據《吳志‧孫綝傳》、《通鑑》七七施朔為武衞士,《實錄》稱朔為武衞將軍,恐誤。
  23. 二年春正月請收其屍改葬帝許之 陶札云:「據《吳志‧諸葛恪傳》,臧均乞收葬恪在孫亮時,《實錄》誤。」
  24. 二月西陵言赤烏見 「二月」,《吳志‧孫休傳》、《宋書‧符瑞志》下皆作「三月」。
  25. 黃龍見始興 「始興」,《吳志‧孫休傳》、《宋書‧符瑞志》中皆作「始新」。
  26. 彼之失人 「人」,《吳志‧孫皓傳》作「民」,蓋許嵩避唐諱改。
  27. 蕩異國如反掌 陶札云:「《吳志》注《襄陽記》『國』作『同』,是也。」
  28. 民勞本弊 《吳志‧孫皓傳》注引《襄陽記》作「民勞卒弊」。
  29. 使中書郎劉川發廬江兵討之 「廬江」,《吳志‧孫皓傳》作「廬陵」。陶札云:「『廬江』乃『廬陵』之誤。」
  30. 八月癸未 八月戊子朔,無癸未。《吳志‧孫休傳》、《通鑑》七八皆作「七月癸未」。
  31. 丙戌帝崩於內殿 《吳志‧孫休傳》、《通鑑》七八皆云休崩於七月癸未。七月己未朔,癸未、丙戊皆在七月,未知孰是。
  32. 年三十 「三十」原作「三十一」。《吳志‧孫休傳》、《通鑑》七八胡注皆云休卒時,年三十。徐鈔本正作「三十」,今據改。


◀上一卷 下一卷▶
建康實錄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