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山集 (兪肃基)/卷二
书
[编辑]上三渊先生丙申
[编辑]昨秋还山后。久拟以一书承候起居。而不但便风之难攀。丧病悲扰。无暇他事。阙然废礼。迄至于今。自愧不敏。无所逃罪。而惟是瞻慕。无日不往来于岩居川观之间。日昨士友传言执御入城有日。下情欣豁。殆不可量。而疾病阽危。长在床箦。无由致身于教席之末。则又不自胜其慨然浩叹也。天朗气肃。顿有秋底意思。伏惟比日。体中动静履道冲福。向来伏闻杖屦远入白头山中。遍观六镇诸胜而归。关塞险难。千里周流。气貌聡听。比旧无损否。曾见农岩先生与门下书。论北关形胜最绝处。曰东临大海。北睨沙漠。天下之观。无以加此。不知博望龙门之游果何如也。每一敬读。不觉豁然心爽。今门下毕竟办此胜事。亲睹斯境。追想当日先生之意。殆必依然如再见时面目也。肃基贱疾祟于暑暍。每岁夏。必大作欲死。即今正其凛凛时尔。记在癸巳夏拜书于门下时。始有此疾。而门下答书。有调治以法。遄臻健旺之教。寻常窃爱此句。久欲下手而因循未果。今至四岁。转益深痼。目前痛苦。固非细虑。而少壮时许多事业。都被它坏弄。一事做不得。以是忧伤。殆添一病。今始条列调治之目。庶几其一意从事于以法之训。而却是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恐亦无补于后时之忧也。癃疲之状。本不宜仰凂崇听。而尝所奉教于门下者如此。故不觉拖引至此。不胜惶恐。病中不得寻理旧业。却将陶山集。早晩闲看。见得老先生平日学问。皆从铢累寸积。困知鲁得中出来。故其为训。率皆质悫渊深。咀嚼有味。而舍己从人。望道如渴。迁善改过。日新不已之实。至老弥笃。故晩年德业。又皆精粹纯熟。光明峻㓗。殆非后人之所可窥测。无乃此其所以为吾退陶先生者乎。而抑肃基之所窃叹诵于心者。则老先生一生谦虚退托。未尝以师道自居。而苟有以此心此事请教于门下者。则勿论其人人品之高下求道之紧漫。未尝不提耳谆谆。竭两端而无隐。故当时及门之士。亦皆策励振奋。虚往实归。所以明宣之际。人才辈出。儒化之盛。轶于三代。莫非吾老先生陶铸之力是赖也。顾今沧桑屡换。世道嬗变。而士趋人心。日入于污下。此正先生长者极力救拔之时也。而每念门下盛德若虚。甘心退藏。其不以世道自任。视退陶。殆有甚焉。则大君子所处之时义。固非末学矒识。所敢妄议。而士林之失望则大矣。第覸门墙之下。向实学而攻实事。以执业而请教者。固自不少。而其或慕风仪而思欲一瞻景光。讲所疑而思欲一承德音者。亦必有人。则亦宜假借奖掖。引而进之。俾有以知旷度大量。无一物之不容可也。不审门下以为如何。蒙幼妄言。极知僭率。而前后一再承颜。已蒙眷爱不浅。故所以自尽其平昔向慕之诚也。想亦在所下谅中耳。有些讲说。略禀梗槩于下方。愚昧尚不知心是何物。气质是何物。比因朋辈讲论。多以心为气质者。而以今妄见。殆必不然。夫人得天地正通之气以生。而就其方寸之中。虚灵知觉。为一身之主宰。藏不测之妙用者而名之曰心。此明德本体。圣凡之所同得者也。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禽兽。可以为尧为舜。可以参天地而赞化育者。都以此个物事之在里面。而至若人品之昏明刚柔。赋性之清浊粹驳者。则当论于血气之充满于百体者。气质之所以得名。只当的在此处。其不可混而一之也明矣。盖方寸之间。虚灵知觉者。气之精也本也。〈心。〉百体之上。充满周流者。气之粗也末也。〈气质。〉惟其精也本也。故人人之心皆同。此虚灵知觉也。惟其粗也末也。故气质之禀。有昏有明。有刚有柔。而不能皆同。或清或浊。或粹或驳。而有万不齐。此心与气质之分也。然心与气质。虽有精粗本末之分。而其为气则一而已。故心之运动。又必因气质而作用于是。向之所谓虚灵知觉者。或不能不受制于气质。此或问所谓气质有蔽之心者。而非复明德之本体也。人徒据其日间作用。气质有蔽之心。而以为昏明刚柔清浊粹驳。皆当论于此心。而更不究其元初湛一之体。却只是虚灵而知觉者。则宜其认作一物而无分别也。语类曰心者气之精爽。又曰心比性则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此可见不便以心为气质之证。而大学章句释明德之下。更以但为气禀所拘云云承之。则其分别心与气质。不啻八字打开矣。妄意如此。而近于创说。不敢自信。倘蒙门下特加砭镌。宣示微奥。以发此蒙蔀之见。则何等感幸。千万之祝也。杖屦还山。定在何日。期会难得。而坐见蹉跌。一城之内。未有承教之期。下怀怅恨。不任驰义。自馀惟祝卫道珍重。以慰瞻仰。
再上三渊先生
[编辑]前书僭率。窃所悚惕。乃蒙门下盛德包荒。不以为罪。手书赐答。酬酢如响。顾惟小子颛蒙。何以得此于门下。拜受感戢。不知所喩。因窃仰审恺悌神佑。起处亨福。区区慰耸。又何可胜。伏惟夜来。一向增休。退陶答南时甫一书。旧尝伏读。已有事斯之愿。近方再玩。益验其真切有味。人人皆可勉力。今门下又特提示。俾作贱疾调治之方。区区于此。有以见君子之慈悲爱人。前后一揆。敢不铭心服膺。以毋负药石之训。而但不知末梢安顿。果何如耳。心与气质之辨。非敢自信其无所差谬。特以疑当思问之义。率尔陈禀于明鉴之下以请教焉。今虽不遽宣示精微之蕴。以戒发得太早之失。而大略吻印之教。可见杜撰之说。不至甚悖于理。愚昧得此。何啻欣幸。而但昏明二字。当初下得。盖缘说者之论人品明暗。皆以属之于此心。故妄意此当属之于气质。不当唤做此心有昏有明也。且见语类诸条。多以昏明论气质。故沿袭为说矣。自蒙砭教。始更检看。乃知其果未妥当。盖此既以明德论心。则明乃心之本色。不当混称于气质。昏者明之反。则固当曰此心之明。被气质所蔽。明底反昏可也。而又不当泛然以气质为昏也。是其为说。不免于自相碍逼。欠些脱洒之趣。今欲改之曰人品之刚柔美恶。赋质之清浊粹驳云云。而其下作昏明处。皆欲以美恶字易之。如此说。未知于尊意如何。伏幸门下更赐砭镌。有以终教之也。不胜颙望祈祝之至。
上三渊先生诗传问目戊戌
[编辑]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先生释之曰。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曾前看得此章。以寤寐反侧琴瑟锺鼓。皆作文王之事。而诗人乃能形容得文王性情之正。如此其至。则诗人性情之正。又可因其辞而见之。此则盖以文王性情为主。而诗人不过形容之。不失其正耳。虽说得去。终是于所谓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者。犹未十分衬贴。近更玩读而推究集传之意。则恐有不然者。其释寤寐反侧。则曰此人此德。世不常有。求之不得。则无以配君子而成其内治之美。故其忧思之深。不能自已。至于如此。其释琴瑟锺鼓。则曰此人此德。世不常有。幸而得之。则有以配君子而成内治。故其喜乐尊奉之意。自不能已又如此。详味此等语意。则所谓寤寐反侧。琴瑟锺鼓者。似亦只说得诗人之心如此云耳。未及乎文王之事也。若作文王之事看。则所谓尊奉二字。恐说不得。未知如何。然第二章小注。又载朱子之说。而却曰此诗看来。是妾媵做所以形容得寤寐反侧。外人做不到此。此则依旧又作文王之事看也。迷滞之见。不免于再数长廊柱而差否。抑先生之说。却自有初晩之分否。伏乞详赐指教也。
上三渊先生中庸问目
[编辑]中庸致中和之致字有两说。一说是不能中不能和。而若能加戒惧之功。则可以致中和之谓也。一说是既中矣既和矣。而又当加戒惧工夫。以至于极其中极其和之谓也。今且用前说而单解章句之论致中一义。则所谓自戒惧而约之者言。自日用平常之时。常存敬畏之心而渐次约入于内也。此一句盖属已发。到得至静之中。无少偏倚然后。方是说未发之中也。如此则语势顺而文理成。其意固无难见者。而但致中和之中和。是承上章大本达道人心固有之德而言。则未说到不能中不能和处。且或问既曰自其不睹不闻之前。而所以戒慎恐惧者。愈严愈敬云。则章句所谓戒惧。又不可以已发论。此其为说。不免有踈漏迳庭。而未若后说之为稳当也。但用后说而看章句。则又有大段可疑处。戒惧既是未发时功夫。而今曰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云云。则是恰似未发上面。又更有一层地位者然。故渭阳尝有未发亦不无偏倚之论。此则农岩先生集中。辨之详矣。但农岩之说。虽以义理大致。力辨未发之无偏倚。而于章句疑处。则卒未有明白勘定之论。今且妄论其不能无疑于浅见者。则其曰今若以至静之中无少偏倚。嫌作一句读者。盖以此两句谓不妨作一句读之意也。如此则句绝冗长。语意重叠。而与下应物之处者。文势不侔矣。其曰无宁以至静为不接物不应事之时者。盖以此至静二字。为外面之静。而不便以未发当之之意也。如此则章句之所当详论者。未发之中。而于此只说已发时事。而无一语及于未发之中。是岂训诂之体要乎。若以无所偏倚一句。属之未发也。夫所谓至静之中。无所偏倚者。语相接续。其间都无多少曲折。而今乃分此两句。一属于已发。一属于未发。则未论义理如何。文理亦似不然矣。且章句之可疑者。乃在于戒惧与至静。自是一串贯来者。而缘中间下得以至于三字。反若有高下层级之可言也。不在于既说至静之中。则即是未发。不必更言无少偏倚四字。使静与中两字。若有所间隔者。而详观农岩诸书之论此义者。则似专论下一款。其意盖以自戒惧约之一句。属之于睹闻时事。而不作未发工夫看。故〈答李镇安问目中。有曰自戒惧而约之。盖谓自所睹所闻约之。以至于未发处耳。非谓自不睹不闻而始也云云。〉于章句于或问。其所设疑。常在于至静与中之不为作一节语。然此则恐不须深致疑也。盖静之与中。虽同是未发。而所指则异。故以其时位而言之则曰静。指其实体而名之则曰中。夫如是则至静下。虽更说无所偏倚四字。亦何至有如上所论之疑乎。惟其既曰戒惧。则已是至静时事。而其下更说以至于至静者。为可疑耳。窃详农岩所论此段之义者。多出于一时问难之意。而或非后来定论。虽未可知。然区区愚昧之见。所不能无疑者如此。而前此又尝承教于门下。则引语类中论射者之必中红心之中之喩一段。以为未发不无精麁。而中亦有许多般㨾之证。语类所论。正有合商量者。谨按语类曰致中和。只是无些子偏倚。无些子乖戾。若大段有倚靠。大段有乖戾底。固不是。有些子倚靠。有些子乖戾。亦未为是。须无些子倚靠。无些子乖戾。方是致中和。又曰致者。推至其极之谓也。凡言致字。皆是此意。如大学之致知。论语学而致其道是也。致其中。如射相似。有中贴者。有中垛者。有中红心之边晕者。皆是未致。须是到那中心。方始为致。致和亦然。更无毫厘丝忽不尽。如何便不用力得。今以门下前日所教之意。而将此说。准之于章句。则方其戒惧于不睹不闻之时。为不免有些子倚靠。而如射者之中贴中垛中红心之边晕者。约之而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然后。方始为无些子倚靠。而如射者之中红心之中心者矣。然若果如此。则区区尤有所不能无疑于中者。夫泛论未发。而谓圣人未发是精底。众人未发是麁底。〈如朱子所谓寂然木石而已。感通驰骛而已之类也。〉而所谓中者。亦不可以一说槩而论之。则犹之可也。今此所论。乃是致中和之中和。而此中和既是承上文大本达道人心固有之德而言者。则谓之犹是麁底。未发而犹有所些子倚靠可乎。使其真不能无些子倚靠。则又何足以为天下之大本乎。人固于不睹不闻之际。此心则亦或有已发之时。〈农岩不睹不闻。不便为未发说意盖如此。〉而但详子思立言之意。则自夫所睹所闻之时。推而至于不睹不闻之时。以为自此之外。更无去处之意。故朱子亦曰不睹不闻。不是门耳合眼时。只是万事皆未萌芽。自家便先恁地戒慎恐惧。不睹不闻。便是喜怒哀乐未发处云。则今以戒惧于不睹不闻之时者。谓不免有些子倚靠。亦觉未安。凡此于区区之见。皆不能无疑者。欲依农翁之说。则其所可疑既如彼。欲遵门下之训。则其所未解又如此。反复硏究。终不得可通之说。良由肤浅之见。未足以窥见精微之义。愤悱之极。忘其僭率。敢此冒禀。伏乞门下大加慈悲。特与条析见教。俾有以启发之也。抑有一说可以仰质而请教者。朱子于或问论吕氏之失。而有曰经文所谓致中和者。亦曰当其未发。此心至虚。如镜之明。如水之止。则但当敬以存之。而不使其少有偏倚。妄意章句或问语类之意。亦不过如此。盖喜怒哀乐未发之时。此心至静。中体浑然。固无偏倚之可言。而苟使戒慎恐惧之功。一有未尽。则初之无偏倚者。于是焉不免有偏倚。故戒慎恐惧。乃所以存其至静之中。无偏倚底之道也。今以此论章句。则其意如曰未发之前。固是至静。固是无偏倚。而必使戒惧之功。愈紧愈约然后。为有以存其至静之中。无所偏倚之体。而不至于有些子偏倚也。盖戒慎恐惧。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者。虽同是一串贯来者。而戒慎恐惧。工夫也。至静之中。时位也。无少偏倚。实体也。至静之时。能保其无少偏倚之实体者。是乃戒慎恐惧之功也。则戒惧之下。至静之上。虽下以至于三字。乃其文势之自然。元无层级之可论。非谓方其戒惧时。却不能至静。却不能无少偏倚以后。方能如此也。但其所谓极其中者。语意若有不满于中字者。而此亦有可言者。夫戒惧之功。能至于至静之时。保其无偏倚之中。而不使其少有偏倚。则固可为致中之一端。而苟其工夫间断。不能有以常如此。则亦非所以能尽此中之体者。故必至于其守不失然后。方可谓之能致其中也。然则所谓极其中者。亦言其无时而不中也。非谓中之一字。犹有所未尽善。故欲其有以至于极也。至于或问所论。以此推之。亦无不通。其曰静而不知所以存之。则天理昧而大本有所不立者。所以明夫未发之前。本体虽自浑然。而若不有戒惧工夫。有以存之。则未免于偏倚。而不足以为大本之意也。其曰自其不睹不闻之前。而所以戒慎恐惧者。愈严愈敬。以至于无一毫之偏倚者。所以明夫未发之前。本体虽自浑然。而亦必待戒惧工夫。有以存之然后。乃能保其不偏不倚之中。而可以为大本之意也。是其前后两言。反复抑扬之间。所以发明经文与章句之意者。则益无复馀蕴矣。非谓未发之前。亦不无中不中之可论。如前之疑也。若夫语类所论。则亦言其随其戒惧之功。至与不至。而此中之体。亦与之俱变也。盖未发之中。固未有些子偏倚。而苟不知所以戒惧而存之。或知之而不能尽其戒惧之功。则其所谓中者。不免于有所偏倚。而譬之如射者之中贴中垛中红心之边晕者也。若果能尽其戒惧之功。则方能保其无少偏倚之中。不至于有少偏倚。而譬之如射者之中红心之中心也。故所以必戒惧之功。愈严愈敬然后。乃为致中之道也。盖其指意。与章句或问。未尝不合。则恐又非未发不无精麁。而中亦有许多般㨾之谓也。如是勘定。稍似为可通之说。而未敢自信。且以奉质。如蒙门下恕其僭妄。并赐批诲。使于大本处。终不迷误。则后生末学之幸也。不胜恳祷之至。
上三渊先生庚子
[编辑]前冬数番承教后。倏然岁改而春半矣。瞻慕之私。敢忘于食息。而每患便风之难攀。尚不能奉一书以候入山后动静。此岂道理。窃自罪讼而已。比日天气稍和。伏惟玩心有相。颐摄万福。肃基亲傍粗安。而年与岁驰。业不俱进。兀然犹是旧时人物。深恐如是焉而止耳。奈何奈何。江居静寂。披阅颇专。而所患绝无朋友讲习之乐。临事却多打不过处。秋试当前。将不免费心力于时文。窃覸天时人事。渐非曩时之比。有识之士。方且入深之不暇。而顾自家求名之脚。尚不住于进取之途。只此一事。尤觉悔吝之积耳。昨冬下示中和书。有可以反复请教者。方欲条列仰禀。日昨内弟以下书中小纸相示。有还送之命。故谨以归纳而恭俟更教之及耳。馀非尺书所可尽达。惟祝为道加卫。以慰瞻仰。
上翠岩先生心经疑义问目姜公锡朋○辛卯
[编辑]心经中庸章附注程子说善观者却于已发之际观之一条。肃基初看。以为此所谓观字。是体认默识之意。非观省扩充之谓。其小注朱子所谓不成发后。便道不管之语。则归之于篁墩之不善裁取。而必以上程子说第三条小注朱子所谓于已发之际观之。则其具于未发之前者。固可默识之语代看。而喜其与此说吻合矣。今观大全先生所著已发未发说。则其释此段云。其曰却于已发之际观之者。所以察其端倪之动而致扩充之功也。其程子养观说。亦释此段。曰及其已发。随事观省。以此观之。则朱子之以观字为观省扩充工夫力行之意者无疑。与上心经小注所载云云。为同一串说者明矣。区区愚昧之见。不能无疑于此。盖按二程全书此段问答。详究其文势语脉。则其问者以观于未发之时为言。故程子答之以此。其意盖病其问者之言。或致助长之患。故以为未发之前。则无可下手处。无所可观。善观者却不如此。须于已发之际。默体其未发之气像。如见赤子之入井而恻隐之心便萌。因其恻隐之发而体认之。则其未发之前。仁体浑然气像。自可见矣。此正下文所答复其见天地之心之谓。是其上下语脉。自相通贯照应。而无龃龉不着之病。以此解看。则亦可谓得其遗意之万一。而奈朱子说之相为矛盾何。盖程子之说观字。因其发而还入乎内。朱子之说观字。推其发而因达于外。愚未知程子所谓观字。是真知省察扩充之谓。而朱子之为此释。亦与程子说相合而无异同否。伏乞恕其僭妄。详赐开示。
上翠岩先生
[编辑]善观章疑目下答。谨已拜领。其命义精约。遣辞微妙。而昭的明白。又令人一见。便了然。后生末学。固当遵守之不暇。何敢有所容喙于其间。而愚蒙之见。第有一二可疑处。敢此冒禀。伏乞垂览焉。来教浅深云者。是程子说浅。而朱子说深之谓耶。上已发之际。却好观省。其将只为观省。两观省。与下随事观省之观省。只一般语脉。而其意无异致耶。又来教既以观字为观省。而却以体认为言。又引所谓察识端倪之说以证之者何也。妄意体认与观省。虽似一意。而其下语处。恐有不同。盖观省则是专主已发言。而体认则是因观省而默识未发气像之谓也。是其为意。虽皆知边事。而自有轻重浅深之分矣。此不难见。以朱子答湖南诸公书观之。以观字只于已发处言之。而于未发前则特别下默识字。其所谓观。正与观省。一般语意。而所谓默识。岂非所谓体认之意耶。又不必远求。只将吾心体验。亦可见矣。今以见赤子入井而恻隐言之。因其发而见得此是恻隐之心者观省也。因此而默识未发之前。仁体浑然者则体认也。故不是观字中。有体认之意。只是因观省而可以体认。若不见得恻隐之心。则仁体浑然。何缘识得耶。若以体认为观省。则夫寻觅于未发之前。犹不可。况于已发之后。何以观未发前气像耶。肃基初见。亦以观为体认。故向来疑目中。略有云云。今看得来未然。如何如何。且此观字既是体认。则朱子之说。可作别论。岂可因此观字而滚同说去。谓可兼扩充之义耶。下教云云。此亦愚见解不出处也。还入乎内者。果不成说。当如下教改之。而力行字太重之教。则却致疑晦。夫所谓扩充者。亦不过因此四者之发而充扩得去。以尽遂其本然之量。则是亦非力行而何。既谓之扩充。则下得力行字。又何不可之有哉。此间一二士友论此。专以朱子说。解看程子说。以为朱子说。正得程子说本意。无少异同。虽浅深字。似亦不必着也。盖季明之问。既欲观于未发。而未发则无可观。故程子却把观字。转向观省说去。使之不求于未发冥漠之中。而但即其已发而致其省察之功。是虽未尝告以未发时工夫。而果能于已发之际。致夫观省工夫。使其不失动中之静。而无复许多纷挐匆迫之患。则此心感而能寂。自可以全其未发时气像矣。于此可见程子教人。未尝不竭其两端。而存养之功。未尝不资于省察。亦可见矣。此正朱子养观说之意也。又以谓因此心之发见。不即下得省察扩充之功。便却向未发上。体认其气像。亦无甚切至意味。此其与程子所谓复。其见天地之心。朱子所谓于已发之际观之。则其具于未发之前者。固可默识等语。虽若不侔。而亦尽有意见。伏乞幷此赐答。明示正义。
上翠岩先生
[编辑]别纸诲谕。谆勤反复。引喩取譬。开警深切。三复𢥠然。感祝无已。前此亦岂不知好乐忿懥之通言于人心者。而赞则方分论人心道心。对待说下。而乃以此专属一边。故昨年始读。已不能无疑。敢陈愚见。而第其所疑者。不独在于好乐之不可偏属人心。亦疑其人心本不当以忿懥为言。而答教则似只答上说而未及下说。故向日更以请问。而只添删其窒碍不分明处数句语而已。其大意则固自若也。及承下复。乃幷与上说而斥之。岂前则许其剔出别白。而今则斥其主张太过耶。既见下教。复读赞说。始觉其言之亦自可通。盖好乐忿懥。固非人心之可专者。而人心要不出好乐忿懥之外。则此所言之者。亦曰其好乐忿懥。乃因声色臭味而发者云耳。此与直以声色臭味言之者看见。似若有踈密之别。而其意则亦无不同。下教精当。谨当濯旧来新。无徒辜诱掖之盛意矣。至如下说怒哀惧恶之不可言于人心者。则偶然看得如此。而此中亦多有非之者。又自觉其穿凿悖理。故复为其后说如彼。特备举本末。以备参考批评。初不以此作为定当之论也。其后说虽甚草草。而大意则亦自可见。伏乞后便。痛赐批送也。
上翠岩先生
[编辑]向来别幅所禀。自以谓濯旧来新。庶不失下教之意矣。及得下书。又不蒙印可。区区诚不胜愤悱之至。自得此教。数日究绎。终未能释然于心。疑当思问。玆敢更陈鄙见。冀得归于正。非敢为自是之计也。夫人之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而随其所指。义各不同。或以人心言。或以道心言。而大抵皆不出此矣。求人道于七者之外。固不可。以七者专属之一边。又乌得为正论耶。然古人文字。固多理到而辞拘者。此则当委曲圆活。以意逆志。可以得之。如赞之以好乐忿懥。专属人心。则肃基之所以为失其名义者。而顷教所引官钱之譬。则乃是不以辞害义之意也。盖好乐忿懥之原于性命者。谓之道心。好乐忿懥之生于形气者。谓之人心。好乐忿懥。本非人心所可专。而今却专属于人心。则其所言之者。岂非生于形气之好乐忿懥耶。此正官钱之譬一段意也。所谓形气。乃是耳目口鼻。而耳目口鼻之所感。岂非声色臭味耶。肃基所谓因声色臭味而发者。不过如此。若不如此看。则恐终不免名目偏全之乖紊也。如何如何。下教谓未脱洒。故复此缕缕仰陈。伏乞后日赐答。明示可否。怒哀惧恶之为人心。区区看得。诚不出此。后若俯示盛意所在。则当有所仰对矣。但其所引而为言者。则姑举此以证其意尔。何尝谓止于此而已乎。
上屏山庚子
[编辑]秋气日清。伏惟比日。体中动静。神相万福。甥病不得入城。久阙趍候之礼。徒切怅慕。似闻日昨筵中。因大臣陈白。因山后有庆科设行之命。朝家之命令得失。固非藿食者所敢妄议。而区区愚见。窃恐其不合于今日之情理也。何者。此科之设。本为圣疹平复而称庆者也。而中间退行之令。盖缘大行大王症候日臻。圣上方在侍汤焦灼之中。以此事设庆。非其时故也。臣民无禄。未见翌瘳之庆。竟遭天崩之恸。侍汤焦灼之事。亦不可得。则其不宜以此事设庆。又非曩时之比。而于前则以为不安而退行。在今则乃反安而行之者。此果合于情理乎。虽以私家言之。子疾先愈。父丧奄遭。则其崩陨摧恸之际。固不当追提昔疾之幸瘳。向人称说也。不惟己不忍言。人亦不以是作贺者。诚以其情理人事之所不敢出也。今日国家所值。顾奚异于此哉。而所以施于事者。抑何剌谬之甚也。大臣之意。将以为既已告庙颁赦之后。则庆科之设。自是次第事。有不可终已也。然设令告庙之时。幷及设科之意。到今固不妨更告其停寝之由。况此一款。初不在所告之中。则其所谓不可终已云者。特平时节目间事耳。其真不可已者哉。此事骤看。虽若无大关系。而其�损圣德。有累于初服之政者为不少。不特不合于情理而已也。意谓台阁之上。必有反汗之请。侧听累日。未有所闻。仰惟门下虽无言责。方在主试之任。职掌所关。宜有一言。未审盛意以为如何。蒙幼妄言。极知僭率可笑。而鄙怀所存。亦不宜有隐于门下。是以敢此终言之。以俟裁择。
上屏山丙午
[编辑]日间蒸郁。伏惟气体珍卫。区区仰慕之至。昨夕流闻相职有勉副之命。方以重负之得释。伏庸喜幸。忽又伏闻将有重入修门之意。苟非传之者妄也。区区于此。窃不能无惑焉。古人云人之出处。如饥饱冷煖。在其自斟酌如何耳。固非人所能与也。然至于门下去就。则初无可斟酌之端。当初决退。非为职名之难冒。只以国贼未讨。君仇未复。公义私情。有不容淹延于辇毂之下者。故前后章䟽。辄引此为辞。人亦以是为言。则贼未讨仇未复之前。便是门下当退之日也。未知今日所讨者何贼。所复者何仇。而尚可以职名之已解而复进也哉。况今时象。无可着手。非如向时之比。虽门下方在其位。犹当奉退之不暇。奈何反欲既退而更进乎。大臣去就。关系非细。固不可以自轻。况门下之清名直节。平日自视如何。士类之瞻仰。又如何。而今因一出之无端。反致百世之疵议。则尤岂非可恨之甚者乎。世或以几杖之留滞江郊。疑其有眷恋京洛之意。盖在我形迹之嫌。固不能无以杜众口之哓哓耳。今若复出。则乃是为实前谤。此又区区之所大恐也。蒙愚妄言。极知僭率。而鄙怀所存。亦不可有隐于门下。故玆走一力。草草布白。伏乞更加商量。亟寝入城之计。以全既完之节。使盛德雅望。始终醇粹。无可指点。岂不有光于来后哉。似闻末后辞䟽。乃以若许递职。则当即造朝为言云。亦未知果然否。设或如此。以病为辞。自有邹孟氏故事。今可引也。人必不以与君父成说而猝然托疾为议。以门下处义。与他人自别故也。第念即今事势。有难遥度。必不得已而行一谢许递之恩。即返初服。亦是一事。虽有乍入旋出之讥。犹胜于仍淹辇下耳。如何如何。然此则计之下者。门下岂为是哉。但此所闻。出于传说。未可保其不爽。若门下初无是意。则是区区今日之言。全出于过计之忧。直可付之一笑耳。
上叔父判书公戊申
[编辑]日者伏闻公山兄病急报。不胜惊心。即修书付京。以为入裭地。伏想未及达也。昨日壶洞传示所被下书。伏审伯兄病少间。何等奇幸。第第三兄咳症。极有源委。驰虑诚万万。而惟忧久未解。体气之损伤必多矣。尤切闷虑之至也。又伏承用韩泰基一言。将营先山改窆之礼。下情惊惑。当如何哉。窃伏念此事之至重至大。即何待小子之言。夫以叔父主平日精审慎密之至。而于此大事。犹且断然行之。不少持难。则小子虽甚愚昧。亦可仰想其出于迫不得已者矣。然小子之所未释者。地理本茫昧难测。而韩生又非可信之人。今于茫难测之地。用不可信之言。而欲行此莫重莫大之事。万一有误。其将奈何。地理之可推而知者。不过程氏土色之训。晦翁彼安此安之说。而外此如龙虎干支之辨。青乌向背之术。特术家之糟粕也。吾家先山之用。已过六十馀年。前后经几多术士之眼。而莫不同辞称道。未闻有一人之敢置异论者。即以小子辈目见者言之。辛丑之破先妣旧坟也。圹中安稳。吉气氤氲。而当时误用韩言。不能合窆于旧山。此为小子辈终身恨也。术家之占穴。有曰所争毫发而吉㐫斯判然。此则太灵验。有不可准信。今两山相距。不过寻丈间耳。以先妣旧圹之如彼。决知王考妣体魄之安稳。无他故也。夫既知体魄之安稳。而乃以坐向之少差。欲迁七十年旧葬。岂非万万重难乎。况韩生之为人与术业。未知叔父主看作如何。而小子则尝谓不足取信。大抵强所不知而好为人惹事。试观其自以为无所不知者。可知其全无所知也。其为术视他师。稍似简净。而所主张者。不过一条路。亦狭矣而不广。朱子所谓欲以己所粗通之一说。尽废己所未究之众论者。正指此人之术而言矣。以其言多之故。间有臆中之时。而亦谚所谓盲人之直门。下书所谕春间云云之说。殆亦此类也。曷尝有真知的见。果能烛未来事乎。伏惟叔父主新遭惨戚。伤虎之心未定。而彼又惊动祸福之不免。有此经营。亦其势然也。而以小子今日妄见。其不可信。如上所陈。且虽以祸福言之。人家迁葬之后。每患吉少而㐫多。岂不以神道尚静。不合迁动也乎。向背之致祸。既茫昧而难知。迁动之召㐫。推之理而可见。伏惟于此。盍加少察焉。且如韩生之言。生人祸福。专由坟山坐向。则地运之有盛衰。当如天道之有否泰。何独丑坐之山。为能有盛而无衰乎。若曰当其衰时。又当迁而他向焉。则是万岁幽宅。纷纷变迁。将无数十年安宁时矣。此岂事理也哉。小子辈散在远地。既不得与闻于大议之始。晩承此教。惊遑抑塞。无以为心。而顾以疾病沉顿。又不克驰进面禀。草草书达。诚知其不足有无。而窃以此事所关甚重。幽而将致惊于先灵。明而恐贻累于盛德。故不敢终默。谨此仰禀。伏乞虚心察纳。静以镇之。毋或为悔于无穷。不胜千万祈祝之至。
与李巍岩乙未○李公柬
[编辑]肃基再拜奉书谘议丈座下。顷年东城一拜。若可以少伸区区景仰之私。而不但霎时奉唔。未足以款承德诲。顾以高居遐远。便使稀阔。倏倏两岁。尚不能致一书于门屏。怀想德义。惟切怅慕。天气向煖。伏惟玩心有相。起处冲福。窃谓三代以后。斯文迍艰。即未论孔孟之栖遑。程朱之侧陋。虽以我国言之。静庵中途罹厄。退溪一生难进。惟栗谷先生。蕴经纶事业。进为于时。而人心难平。国是不定。毕竟未能以大有所更张也。信乎其儒者之难合也。然而谋议经为之际。廊庙山林。犹未至于戛戛也。近岁以来。则幷与此一事而扫地。进而用于当世者。只是一副当人。退而处乎岩穴者。又是一副当人。漠然不相为念。盖其世道之难。已无所措。吾说一毫矣。犹幸怀川之涓涓不绝。寒水之一派。诲谕诱掖之馀。见而知之者。郁然相望于湖海之间。至如谘议丈气像之英伟。见识之通透。可以为当代杰出人物。可以为异时儒林宗匠。而斯文之传受在是矣。而又间者暗章之实。终有以不自掩其美。比稍稍乡用于世。私心庆幸。殆不能寐。以为幸之大也。则吾道之行。庶可以复见于此身。而即虽不幸。隐居讲讨。大明此学。人心世道。尚可以救得一半。此非小事也。窃想仁人之心。虽未能果于忘世。惟其反身之功。殆亦将益遂其量。计必已有默筭于中者矣。向来窃闻以一二讲论之未契于师门。情外之言。到处如屋。世俗滔滔。无话可说。求全之毁。不足更挂齿牙。而往往有识者。亦以为执事于辨论剖释之际。尚有些费力底意思。不知何故。南轩之造诣精深也。而朱先生犹戒以少含蓄。栗谷之鉴见透彻也。而退溪犹勉以涵养工夫。盖其气度之风生。谈辩之滚博。自众人而观之。虽自难及。以圣人中正之道言之。亦未免过犹不及也。不审如何。蒙幼妄言。极知僭率。而亦所以自尽其平昔景慕之诚也。向因叔道。得见盛论未发辨。虽缘卒乍看过。未能从容细究其援引之精确。考据之详切。亦可以仰揣其大旨之所在矣。但区区于此。别有所欲闻者。夫人之生也。自上智以下。气质之禀于天者。合下便有清浊粹驳之不齐。未能变化之前。若有未发境界。则其元来禀得之浊者驳者。着在何处。幸于此处。一言剖析。八字打开。千万之望。肃基年与岁驰。业不俱进。转头之顷。忽焉已是二十来岁人矣。修身讲学。未有明白可据之地。中间又为疾病人事之所拘牵。向里工夫。一切抛弃。墑埴冥行。殆不能自反。韩子所谓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一言可愧也。时或居闲处独。亦不无好个意思。而毕竟志不能帅气。理未易胜私。因循汩没。旋复失之。盖自朱子以下。犹必有资于从师问友。今既以柔软懦弱之资。处纷华波荡之中。绝无交游讲磨之益。而反有科举文字之累。其不能自振固也。无足怪也。惟其一念向道。终是磨灭不得。而既又首尾数年。兀然无一进步处。则忽将无闻而死。是恐是惧。思有以舍旧图新。大家振砺。而尚患气质难克。习俗易污。兼且圣言纵横。不能自择于中。今玆拜书。不但致慕用之私而已。盖将以求药石之训也。倘蒙长者勿遽遐弃。推其緖馀。指示门路。俾有以卒遂其志。则区区感戢何量。叔道之聦明隽杰。笃志力学。吾党中无与为比。时相往来。警发颇多。昨秋以来。极恨缘分不厚。比岁远游。落落星散。其所怅叹。奚但别离之情也。道途之修。限以山川。未有承教之期。向风引领。驰想增剧。馀叔道行忙。不能尽所欲求教者。惟祝为道珍福。以慰瞻仰。
与李巍岩别纸
[编辑]所谕未发说。谨闻命矣。区区于此。似已释然。故敢复布闻。幸垂察焉。窃谓性者理也。心者气之精爽也。气质者血气与躯壳也。性也心也。圣凡同得。而惟其气质有清浊粹驳之异。故随其所禀而有万不齐。夫所谓未发者何也。方其至虚至静。无思无虑。躯壳之上。血气退听。而方寸之中。精爽澹然。则一性浑然。真体纯粹。故是以谓之未发也。圣人气清质粹。未有应接之时。无非此个境界也。众人则血气浸汩。无复有此时节也。惟君子虽未能变化气质。苟有克治操存之功。而介然之顷。清者见而浊者隐。粹者著而驳者藏。则当此之时。耳目聦明。心圣智。四体不待羁束而自然恭谨。与圣人一致矣。然而以其未能变化气质也。故其浊者驳者。特未用事耳。元是依旧自在于躯壳之上。此其所以为已发后不善之源。而不能如圣人者也。日前论此于未发之时。气质二字。每难区处。如今来谕之意。则当以此性浑然于澹一之中者。谓之未发。而其元来禀得之查滓驳浊者。则似当论于百体躯壳之上。如此说未知不悖于尊意否。彼之所谓未发之前。亦有恶之种子云者。似未详究乎气质与心之煞有不同。故便于方寸之中。搀入气质二字。而使夫未发之时。不得以全其纯粹至善之体也。此则不可无辨也。若其血气之充于百体者。虽在未发之时。顾安得无查滓驳浊之可论也哉。〈惟君子以下。皆论未能变化气质前未发。〉大抵今此所论。其肯綮。实在于心与气质之合有分别。此不必远引证据。只以大学首章章句观之则可见。先生之释明德曰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云。则是便以心当之矣。其下始继之曰但为气禀所拘云。则心与气质。其果同而无别乎。先生又曰心比性则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如此说者非一。而皆无以心为气质之论矣。如何如何。
遗书第十七卷刘元承手编记苏季明问答。而有曰观于四者未发之时。静时自有一般气像云云。先生曰善观者不如此。却于喜怒哀乐已发之际观之云云。详味问答语意。季明所谓观于四者未发之时者。有寻觅助长之病。盖未发之时。杳杳茫茫。何所观焉。才有欲观底意。便着已发界地。故程子之意以为未发时。无可下手处。无所可观。善观者却不如此。必于已发之际。认取静中气像云尔。其曰不如此者。谓不观于四者未发之时也。其曰已发之际者。谓端倪昭著。易于认取也。〈如见赤子之入井。而恻隐之心便萌。观于恻隐之发。则其未发前。仁体浑然气像。自可默识也。〉此与下文动见天地之心者合。而朱子答湖南诸公书所谓于已发之际观之。则其具于未发之前者。固可默识云者。正谓此也。而今按大全杂著卷已发未发说。则其释此段曰。所以察其端倪之发而致扩充之功也云云。其程子养观说论此段。则曰及其已发。随事观省。是乃所谓动上求静。艮之所以止其所也云云。夫程子所说观字。乃贴季明观于四者未发之时之观字而言。是有因其已发而推本其原之意。乃是体认默识之意。而朱子之必以察识观省言之。以及于扩充止止之功者何也。窃所未喩。
与李巍岩
[编辑]秋间流闻贤阁端人。猝然弃世。惊愕之极。亟欲奉书致慰。而顾无便未果。叔道去时。始克修书以送。则会已发去。不及付纳。厥后又坐无便。半岁阙然。尚不得致一字于门屏。茹恨在心。夙宵往来。玆于意外。乃蒙赐以复书。先加俯存。且感且愧。难以言喩。备审丧祸以来。室家艰屯。承事抚育。多不如意。区区仰念。殆不自已。线阳虽复。而穷阴尚严。不审起居近更何如。缕缕诲谕。伏承推示緖馀。皆是为己务实。望道如未见之至意。自我涉猎鲁莾。未始有得。而遽以为足者闻之。尤为切己之戒。三复悚然。如鍼箚身。其所警省。奚止发蒙而祛蔽也。但前书所禀。后来反复。多所未尽。而今乃泛然开可。许以有契盛见。固知长者之言。专出于假借诱掖之意。而试以即今所欲增汰者言之。如言随其所禀而有万不齐一句。本言其以气禀不齐之故。圣凡之别。有如此者。而文势语脉。反若以气禀不齐之故。心性有万不齐者然。易致人错看。故今欲自注其傍曰气禀不齐而圣凡有分。至如耳目聦明。心圣智。四体不待羁束而自然恭谨三句。则当时下得。盖亦引以为众人血气与圣人一致之意耳。而于未发真界则终有所未尽衬贴之病。今欲改之曰当此之时。所谓鉴空衡平。而虽鬼神有不得窥其际云云。如此说。未知果似稳当。犹胜于前否。元本如不毁去。伏乞更垂览观。擿其病处而一一指教。乃荷大赐。程朱两观字之说。鄙意看得。正亦如此。而未敢自信。且以奉禀。得蒙详教。殊幸殊幸。肃基入秋以后。奔汩忧病。不得住定一处。朱书仅读得节要半部。看得大全数卷。而幷亦未免中辍。其他随分工夫。亦无明白可说。而转眄之顷。岁律已暮矣。屈指平生所得者年齿。而点检身心。则不离旧步。用是惕若。庶几其九三之终无咎。而尚患此心难保其长存。佛氏所谓腥臊交遘。脓血杂乱者。殆令人忧惧也。叔道来已久。而迄不得一会。他馀朋友。幷皆久苦离索。绝无相观之乐。此皆忧患为祟。奈何奈何。江上消息。连有所闻否。世道日坏。邪正倒植。语逼尼尹。则为名教立礼防之言。皆为上所厌闻。故一种毒正之类。恣行胸臆。接迹而起。倚伏之机。未知所济。仰屋浩叹而已。馀闻自孟友所有往来便。故略此奉陈一二。兼付向来慰书。只祝盛寒。为道加护。以慰瞻仰。
答李巍岩丁酉
[编辑]不闻动静。倏尔经年。瞻恋德义。何日可忘。春序向阑。伏惟承颜尽欢。尊候万福。昨秋下复。至今感仰。缕缕示谕。真切痛快。有足以针人之膏肓。如非长者爱予之深厚。何由得闻此至论。成诵在口。佩服而不敢忘耳。向来新除。足见公议之不泯。近日圣批。又甚优渥。驾幸密迩。时义自别。则未审何以处之。愚意所带职名。固不容不一谢。然未出谢前。则只是士庶一般。车驾涉境时。以儒巾青衣。祗迎道左。徐待朝家有命。一出谢恩。恐为得宜。未知如何。圣上此举。虽出于万不获已。而效害有难预见。臣民之忧。不可胜耳。肃基老人积月劳伤之馀。重感风寒。症情非细。近幸少差。而气力犹未完复。私闷何状。前月初间。同金诚仲及二三士友。从三渊翁于宝盖山中。作旬月讲讨。朝夕所闻。无非高谈至训。追思流汗。始觉日前用心。皆是出入于言语口耳之末。而根本田地上。则无一分得力处。庶几自此猛省。冀幸免于小人之归。而归来俗务滚滚。依前之伎俩矣。可惧之甚。在彼时受启蒙一部。虽未能剧读。而方读时。亦有些意思。掩卷既久。正如博奕一场罢了相似。始知靠书册。都不济事矣。安得玩之久熟。使天地变化之神。阴阳消长之妙。便自了然于心目之间。真如朱先生所说也。如吾丈用功之深。想已到得此般境界。恨不得参在讲席之末。得闻其一二緖馀也。近看象山集。见得此翁病痛。专在自主张太过。种种丑差。皆从这里生出。以此知舍己从人。虚心求益。为学问第一功夫。然其好处则自不可掩耳。只祝为道自爱。
与玄冠峯尚璧○丙申
[编辑]西湖之间。豪杰辈出。而尝窃听于士友。若论其执礼之固。持敬之笃。则必先举吾丈。威观德容。寤寐愿见。春间纬繣茹恨在心。岂不欲奉一书。略道区区。而以无一日之雅也。不敢卒然烦隶人。不意吾丈乃于问家兄书中。先赐抚存。礼意甚盛。此殆吾丈过听传者之言。猥以古道相期。以诱其进。而在肃基得之。则荣孰甚焉。仍窃仰审履玆清秋。起处冲裕。尤足以慰此向慕之心。肃基只寻常一俗人尔。容貌鄙陋。资质卤莾。眼前春秋。已过二十。而修身讲学。未有明白可据之地。抚躬循省。时自一喟耳。惟其好德之心。得之秉彜。不可终泯。故闻人有嘉言善行。见人有好意思。则辄知敛衽起敬。妄欲慕效。而卒不可能也。不审所谓学问者。其果止此而已乎。抑别有其方乎。愿文丈有以教之也。近日事。圣心夬悟。是非大定。斯文增光。士林相庆。况在吾丈。当复如何。区区不胜攒贺之至。叔道之笃志力学。何等彊辅而同城。尚患不得频接。今又远去。离索之忧不可堪。所欲请教者。岂无其说。而卒乍难于仰质。姑先奉此。仰答盛眷。途道修远。承教无便。向风引领。驰想增剧。千万书不能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