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一百五十八至一百六十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一百五十五至一百五十七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一百五十八至一百六十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一百六十一至一百六十二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6.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6.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6.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6.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6.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6.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6.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56.djvu/9

大清一统志

 沁州在山西省治东南三百十里东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四百里东至潞安府黎城县界二百

  十里西至霍州界二百十里南至潞安府襄垣县界七十里北至太原府太谷县界三百三十里东

  南至襄垣县界八十里西南至平阳府岳阳县界一百七十里东北至辽州榆社县界八十里西北

  至汾州府平遥县界一百五十里本州境东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武乡县界三十里

  西至沁源县界六十里南至襄垣县界七十里北至武乡县界四十里东南至襄垣县界八十里西

  南至沁源县界六十里东北至武乡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平遥县界一百五十里自州治至 京

  师一千七百里

︹分野︺天文参井分野实沈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晋铜鞮邑战国属韩

  后属赵汉为上党郡铜鞮谷远等县地后魏延和

  二年以铜鞮县属乡郡建义元年置义寕郡治沁

  源县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沁州兼领铜鞮县

  大业初州废二县皆属上党郡义寕元年复置义

  寕郡唐武德元年复曰沁州天宝元年改为阳城

  郡乾元元年复为沁州属河东道宋太平兴国二

  年始于铜鞮县置威胜军属河东路六年省沁州

  入焉金天会六年复升军为沁州属河东南路元

  光二年又升为义胜军节度元曰沁州属晋寕路

  明洪武初省州治铜鞮县入州九年直隶山西布

  政使司万历二十四年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复

  旧

 本朝因之属山西省领县二

  沁源县在州西少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里东至本州界五十里

  西至霍州界一百里南至平阳府岳阳县界五十里北至汾州府平遥县界一百五十里东南至潞

  安府屯留县界五十里西南至岳阳县界四十五里东北至本州界六十里西北至霍州灵石县界

  一百三十五里汉置谷远县属上党郡后汉因之晋省后魏建义元年置沁源县兼置义寕郡隋开

  皇初郡废十六年于县置沁州大业初州废属上党郡义寕元年复为义寕郡治唐武徳初复置沁

  州天宝元年为阳城郡治乾元初复为沁州治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六年沁州废以县属威胜军

  金初属沁州元光二年于县置榖州元初州废明仍属沁州 本朝因之武乡县在州东北

  六十里东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辽州界一百十里西至汾州府平遥县界一百四

  十里南至潞安府襄垣县界三十里北至辽州榆社县界二十里东南至襄垣县界四十里西南至

  本州界二十五里东北至辽州界八十里西北至太原府祁县界一百二十里汉置𣵀氏县属上党

  郡后汉曰𣵀县晋因之后魏分置乡县延和二年兼置乡郡永安中省𣵀县东魏置南垣州寻改丰

  州后周州废隋开皇初郡废县属上党郡唐属潞州武后时改曰武乡县神龙元年复为乡县后又

  曰武乡县五代因之宋太平兴国二年改属威胜军金属沁州元至元三年省入铜鞮县后复置明

  属沁州本朝因之

 ︹形势︺漳水环其前绵山镇其北太行拱其东霍太峙

  其西峯峦环叠川泽潆𭰁

 ︹风俗︺其地硗瘠气候迟暖而早寒其俗勤俭朴实

  专力耕农少事商贾明通

 ︹城池︺沁州城周六里有奇门三元末筑明崇祯中甃砖 本朝顺治十六年康熙三年

  年重沁源县城周二里有奇门三池广二丈元时土筑明万历中甃砖 本朝康熙

  二十八年修雍正七年重修武乡县城周三里门三后魏太和中土筑明崇祯闲甃砖

   本朝顺治十六年修

 ︹学校︺沁州学在州治西兴文街明洪武中建宏治中重修 本朝顺治九年康熙九年

  十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五名沁源县学在西城高阜处旧在东关东南元大德闲建明

  天启中移北关外崇祯中迁建今所 本朝顺治十五年修康熙三年十七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

  武乡县学在县北半里石勒寨旧在县治西南明嘉靖中迁建今所 本朝康熙十一年

  修二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铜鞮书院在州城内 本朝乾隆十四年

  泉书院在沁源县东门外本朝乾隆十七年

 ︹户口︺原额人丁三万七千五百三十五今滋生男妇共二十六万六千八百一十一名口计四万六

  千七百二十八户

 ︹田赋︺田地一万七百五十四顷六十亩五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四万五千二两四钱七分四釐

  粮八百五十三石七升有奇

 ︹山川︺檀山在州东三十里山有九峯世传尝有凤栖其上万安山在州南四十里其地

  有文中子洞属故铜鞮县北紫金山畔盖隋王通读书之所东为灵泉有灵泉寺中有冲惠冲淑二

  真人祠故又称二神山山为沁州诸水总汇之处自是而东南则襄垣县界笔架山

  治西南一里三峯高出北对学宫铜鞮山在州西南四十里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勰从孝

  文幸代都次于上党之铜鞮山文献通考铜鞮县有铜鞮山明统志一名紫金山后泉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一名皇后山水经注皇后水出此石梯山在州西南魏书地形志铜鞮县

  有石梯水东行入漳元和志石梯山在沁州西三十里寰宇记在铜鞮县西南七十里高一千九百

  鼊山在州西二十里开村之西北州志鼊音碧龟属以形似名土人不识此字故旧志讹

  为鳖山山下有鼊池东流入于漳水 按集韵䵶鼊水虫名似龟皮有文韵会䵶鼊龟属似龟而曼

  胡无指爪其甲有珠文如玳瑁䵶音衢州有龟山旧统志因讹鼊为鳖州志说近是今从之

  山在州西三十里寰宇记在铜鞮县西二十里唐天宝六载敕改为铜鞮山山高一千五百五十

  尺 按州志有帝尧庙今圯土人叠石为堡名为尧神寨此山之所由名也伏牛山

  西三十里山高十馀里周围可四十里上有古松数百株县志昔人见神牛隐此故名山之阳有龙

  泉神庙铜鞮水之源出此山后有云洞其北与武乡县覆甑山相接滑山在州北三十五里甲

  水出焉亭亭云表望之若芙蕖蘸水明万历中改名花山以山峯似花故也圣鼓山

  东北五里一名圣鼓岭上有大圆石击之声如鼓故名小河水经其下流入漳河麟山

  东北二十里九域志威胜军有麟山旧志在檀山之下烂柯山在州东北四十里接武乡

  县界小河源出此 按王质烂柯事出水经注云笈七签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王质隐处不知州

  境之山何以得此名据县志云山有王仙祠石上碁局尚存传疑可也琴泉山在沁源县

  东六里盘踞三十馀里前有灵泉西流入沁河青龙山在沁源县东二十里青龙河出此

  螺山在沁源县南二十里北石村与州西岭相接县志上有唐时古刹傍有石井紫金

  山在沁源县西门外高十馀里县城跨其半霍山在沁源县西七十八里接霍州界详见霍

  碾台山在沁源县西九十里与霍太山相连怪石巉岩其上多韭上观山

  源县西北五十里林木丛郁上有香林寺亦名香林山灵空山在沁源县西北六十里高

  千馀里盘踞五十馀里其势陡峻石磴盘折俗名十八盘上有五龙潭半空有仙峦二桥跨㵎而过

  其东麓有盖海洞静草蒐山在沁源县西北九十里高三十里盘踞百馀里与灵空山

  相连山高风猛六月寒凛寸草不生故名仁雾山在沁源县北五十里高五里自绵山分脉

  延亘六七十里湱河出此青石山在沁源县北八十里山多青石望之如黛绵山

  源县北一百二十里盘踞百里西北接汾州府介休县西接霍州灵石县界水峪河出焉龙居

  山在沁源县东北八里许延亘甚远清水河源出此五花山在沁源县东北三十里南

  与青龙山相接青果山在沁源县东北五十里上有寒泉羊头山在沁源县东北

  即古谒戾山山海经谒戾之山有金玉沁水出焉汉书地理志谷远县有羊头山元和志羊头山一

  名谒戾山在绵上县东北五十里 按今县志无羊头山盖羊头山在绵上县境绵上县自元时省

  入沁源县县志或仍旧时图经未经详考故也黄崖山在武乡县东六十里山色皆黄黄崖

  水出天城山在武乡县东九十里层峦复嶂邑人曾避兵于此相近又有小壑头山

  五峯山在武乡县东一百里五峯并峙积雪至夏不消又东二十里即太行山南山

  在武乡县东南三里三原山在武乡县东南二十里中有平原三处故名时山

  乡县西南三里八角山在武乡县西五里山形八角马鞍山在武乡县西七十里

  南北皆昂而中低以形似名西交山在武乡县西一百里以山势相交而名麓台

  山在武乡县西一百二十里西北接太原府祁县及汾州府平遥县界石臼山在武乡县

  西北七十里元和志石臼岭在武乡县北六十五里县志又西二十里为石盘山秃顶山

  在武乡县西北九十三里胡甲山在武乡县西北一百里一名侯甲山水经注胡甲山有长

  坂谓之胡甲岭即刘歆遂𥘉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寰宇记武乡县侯甲山今名护甲岭

  甑山在武乡县西北水经注𣵀水西出覆甑山魏书地形志阳城县有覆甑山𣵀水出焉 按

  县志有分水岭在县西北一百里𣵀水发源于此盖即古覆甑山也鞞山在武乡县东北一里

  寰宇记在县东北六十里晋载记石勒耕于野每闻鞞铎之声归告其母其母曰作劳耳鸣非不祥

  也山以此得名横岭山在武乡县东北五十里紫岩山在武乡县东北六十里山

  色皆紫故名羊径山在武乡县东北接辽州界高险峻狭路若羊肠为入太行之径其东

  相接者有龙岩洞即太行山麓雕巢岭在沁源县东南五十里高五里延亘三十里接潞安

  府屯留县界州西岭在沁源县南门外百步许高十里延亘二十里南接螺山隋唐闲置

  沁州其岭在西故名红祠岭在沁源县西北三十五里上有清泉朱鹤岭在沁源县

  北四十里上有风洞绝顶有天池又土岭在县北八十里长二十里铁𬬻岭在沁源县东北

  十五里琴泉山后相连者为磨刀岭下有马圈坪青龙冈在州城东上有龙泉神祠 本

  雍正五年奉   旨建先农坛知州管学宣于祠右卜地筑建焉盖海洞在沁源县

  西六十里灵空山东麓玉华洞在武乡县东六十里洞中多产锺乳石龙囤洞

   在武乡县东九十里深远莫测阴辿在武乡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两峯对峙高出云表中通一

   线接太原府祁县界为三晋咽喉铜鞮水在州南四十里源出州西伏牛山东南入潞安

   府襄垣县界俗谓之漳河水经注铜鞮水出铜鞮县西北石磴山东流与专池水合又东南合女谏

   水又东迳断梁城又东迳铜鞮县故城北又东南迳顷城西又南迳胡邑至襄垣入漳旧志谓之西

   漳河又名小漳河有二源一出伏牛山一出滑山至鼊山南合为一川南流迳州西二里又东南入

   襄垣县界后泉水在州西南四十里后泉山下东北流迳州西入铜鞮水小河水

   在州北源出烂柯山南流迳圣鼔山下绕州城北西流入铜鞮水甲水源出州北滑山东流

   迳烂柯山北又东迳武乡县西五里南入𣵀水古名白鸡水水经注白鸡水出𣵀县西山东迳县北

   东南流入𣵀水沁水在沁源县东北源出县之羊头山西南流合水峪河又西南流合湱河又

   南流迳县东又南流合青龙河又西南流合西川河又南流合大南川又南流入平阳府岳阳县界

  即古少永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伐晋封少水汉书地理志榖远县羊头山世靡谷沁水所出

  东南至荥阳入河过郡三行九百七十里颜师古注今沁水至怀州武陟县入河此云至荥阳疑传

  写错误水经注沁水即洎水出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又南流迳榖远县

  东又南至猗氏元和志沁水一名少水出绵上县东南二十四里覆甑山南流迳沁源县东一里

  按寰宇记沁有二源一出绵山东谷一出县东北马圈沟俱南流至交口村而合迳县城东而南注

  县志沁有四源一出县东北一百十里滑凤村石崖下石穴一出县东北一百里崖头村北山麓俱

  由县东北六十馀里琴峪村而南至县北五十里阳城村一出县正北百里车家岭底由绵上镇至

  阳城合流转东一出县东北六十里白孤窑马圈沟至县北四十里交口村合流而南复受诸水入

  岳阳界其说较详录以备考武乡水在武乡县西自辽州榆社县南流入至县城西南合

  𣵀水水经注武乡水又南得黄水口又东南注于𣵀水寰宇记武乡水在县西六十馀里旧志一名

  临水又名小漳河𣵀水在武郷县西北源出分水岭东南流迳县南又东南流入潞安府襄

  垣县界汉书地理志𣵀氏县𣵀水出焉故以名县水经注𣵀水西出覆甑山东流与西汤溪水合又

  东迳𣵀氏县故城南东与白鸡水会又东南与武乡水会又东南注于漳水旧志𣵀水至县城西南

  合武乡水胡甲水在武乡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一名侯甲水又名护甲水西北入太原府祁

  县界水经注侯甲子发源平县胡甲山又西北历宜岁郊元和志护甲水在武乡县西北八十里寰

  宇记在县西北八十八里清水河在沁源县东八里源出龙居山西流入沁水青龙

  河在沁源县东三十里源出青龙山西南流至县东南十里入沁水西川河在沁源县

  西源出卫村东沟东南流入沁水湱河在沁源县西北八十里源出仁雾山三穴涌出东南

  流至县北合五龙川又东南流至县东北入沁水水峪河在沁源县北源出绵山东南入

  大南川在沁源县西南四十五里又东五里有小南川皆东南流入沁水五龙

  川在沁源县西北七十里相近又有含宏苗维二川俱由东入灵空山峡迳仙桥下出又有地峪

  水屯二川俱由西北入灵空山峡蛮桥下出入沁河谓之五川今皆涸白龙池在沁源县

  北一百二十里周围皆石深不可测二龙池在武乡县南二十里东泉在州东南八十

  里味极甘冽暖泉在州南关外半里过冬不冰南泉在州南十里湛泉

  西半里地多园林傍绕数泉引以灌溉柳泉在州北郭外从石窦流出汇为方池冬夏不涸

  上覆以亭马跑泉在沁源县东十五里白土岩下西南流至县南十里入沁水珍珠

  泉在武乡县东北一里泉水喷出如珠龟滩在沁源县南五里沁水中周数十亩形如龟

 ︹古迹︺铜鞮故城在州南本春秋晋邑左传成公九年郑伯如晋晋人执诸铜鞮昭公二十

  八年晋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乐霄为铜鞮大夫汉置铜鞮县属上党郡魏晋因之后魏改属乡

  郡魏书地形志乡郡铜鞮县有铜鞮城水经注铜鞮故城在铜鞮水南山下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

   华之邑是后魏前尝移治也元和志铜鞮县东南至潞州一百五十里隋开皇十六年属沁州大业

   二年省沁州县属潞州唐武德六年属韩州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复隶潞州旧唐书地理志潞州铜

   鞮县武德元年属沁州五年移治水堡六年移于今所属韩州韩州废属潞州括地志故城在县

   东南十五里宋史地理志威胜军铜鞮县太平兴国初自潞州来隶县志唐铜鞮故城在州西南四

   十里今为故县镇有故县寨 按铜鞮魏时巳经移治至唐武德闲凡再徙宋太平兴国二年又随

   威胜军移于乱柳是县治经四迁也旧志有段柳寨在州南十五里疑即乱柳之讹榖远故

   城在沁源县南门外汉置县晋省魏书地形志义寕郡治孤远城元和志沁源县本汉榖远县地

   今县南百五十步孤远故城是也语音讹传以榖孤后魏庄帝于今理置沁源县因沁水为名寰

   宇记县在威胜军西一百五里县志故城连州西岭旧址犹存绵上故城在沁源县东北

   隋置县属西河郡唐属沁州元和志县至沁州七十里本汉榖远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绵上县以

   县西界有故绵上地因名寰宇记太平兴国四年割属大通监宋史地理志宝元二年自大通监来

   隶威胜军庆历六年移治军西北大觉寺地元史地理志至元十年省绵上县入沁源旧志今为绵

   上镇在县东北七十里 按宋以前绵上县当更在县西北与绵山相近今绵上镇宋县治也

   县故城即今武乡县治晋武乡县在今辽州榆社县界北魏移于今治改曰乡县隋及唐初

   俱因之武后时为武乡神龙时为乡县后复为武乡旧唐书地理志武乡县本汉𣵀县地后魏移治

   于南亭川改为乡县元和志乡县东南至潞州一百七十里县志南亭川即今县西南大南川

   氏故城在武乡县西汉置𣵀氏县属上党郡后汉曰𣵀县后魏省入阳城县魏书地形志阳

   城县有𣵀城章怀太子曰𣵀县故城在郷县西寰宇记𣵀城在县西六十里旧志在县西五十五里

   俗呼故城村招远废县在沁源县西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分沁源置招远县三年

   阳城废县在武乡县西魏书地形志乡郡阳城县二汉晋曰𣵀县永安中改隋书地

  理志后魏阳城县开皇十八年改为甲水大业初省入铜鞮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复置甲水县

  六年省入铜鞮寰宇记故甲水城在铜鞮县北七十里旧志有阳城村在县西𣵀水侧即阳城县故

  乌苏城在州西南二十里今名乌苏村魏书地形志铜鞮县有乌苏城皋狼城

  在武乡县西北五十里相传智伯求皋狼之地于赵襄子即此今为故城镇石勒城

  乡县东北一里周四百六十步相传石勒尝屯兵于此威胜故军今州治本汉铜鞮县

  地五代时地名乱柳在唐铜鞮县东北三十里宋置威胜军于此兼移铜鞮县治焉金时升为沁州

  通鉴梁开平元年康怀贞攻潞州晋以周德威为行营都指挥使救潞州二年退屯乱柳宋史地理

  志威胜军太平兴国二年诏于潞州铜鞮县乱柳石围中建铜鞮宫在州南左传襄公三

  十一年子产曰今铜鞮之宫数里杜预注晋离宫名元和志晋铜鞮宫在铜鞮县东南十五里寰宇

  记谓之铜鞮城上党记曰铜鞮有晋宫故阙犹在驻跸台有二一在州西南二十里乌苏

  村为汉高帝驻跸处一在州东北郊外为宋太祖驻跸处上虒亭在州城东南一名断梁城

  汉书地理志铜鞮县有上虒亭水经注铜鞮水又东迳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临岫壑东西北三

  面岨袤二里世谓之断梁城即故县之上虒亭也元和志断渠城在铜鞮县东北三十里铁冶

  在沁源县东北寰宇记大通监管东西二冶东冶在绵上县县志县境铁矿𬬻凡五一在县西柏子

  镇其四曰王陶镇水峪村大峪村柴子坪俱在县北百里

 ︹关隘︺绵上关在沁源县北八十里又唐书地理志沁源县有柴店关久废昂车关

  在武乡县西门外魏书地形志上党郡𣵀县有昂车关唐书地理志武乡县有昂车关县志县西关

  外有下关村小漳水所经相近又有上关村即古昂车关故址一作卬车关又名芒车关南关

  在武乡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西北与太原府祁县之龙舟北关相接号南北关一名南关镇九域志

  武乡县有南关镇宋史姚古传古进军复隆德府威胜军扼南北关县志与祁县之北关相去十五

  郭村镇在州西少南二十五里有寨西汤镇在州西少北即古西唐店通鉴

  五代唐清泰末赵延寿引兵如潞州遇其父德钧于西唐店胡三省注西唐店在乱柳寨之西九域

  志铜鞮县有西汤镇县志镇在州西北六十里因西汤水为名又漳源镇在州西北三十里交口镇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有堡牛侍镇在州西五十里柏子镇在沁源县西南丛山中近岳阳

  县界又韩洪镇在县西少北六十里有寨郭道镇在沁源县北少西五十里有寨官车

  镇在沁源县东北四十里有堡盘龙镇在武乡县东四十里一名攀龙镇墨镫

  镇在武乡县东北接辽州界良马寨在州东南八十里接襄垣县界旧志其地多美水草

  因置马寨于此唐会昌四年河中帅石雄拔良马等三寨一堡即此也道兴寨在州西少

  南二十里又州西南三十里有尧神寨四十里有寺庄寨上执寨四十五里有南仁寨六十里有南

  段村寨在州西二十五里又黄后寨在州西五十里又州西北二十五里有乔村寨四

  十里有王可寨六十里有西峪寨又州南三十五里有新店寨州东六十三里有花山寨唐王

  寨在沁源县西北六十里灵空山孤峯特起四面石壁顶上宽平可十馀亩阳城寨

  源县北五十里又县北一百八十里有王凤寨古寨侯壁寨在沁源县东北四十里又县东

  北六十里有石渠寨下留寨安乐馆寨八十里有师庄寨一百里有定阳寨韩壁寨

  郷县东五十里又有土河寨在县东七十里西南北三面有墙旧为戍守处重城寨

  乡县东北接辽州界一名崇城寨又名重棚寨石壁万仭危桥驾空而入半崖一径可陟寨巓草木

  阴翳不知有寨也霍登堡在沁源县东五十里兴居堡在沁源县西五十里相近

  又有王庄堡沁阳驿在州北郭外今裁权店驿在武乡县西北七十里有丞山

  路嶻㠔南通沁阳驿北接南关今裁

 ︹津梁︺双水桥在州城南郭外又十五里有黄沙桥又五里有永济桥红渠桥

  城西南十里环翠桥在州城北一里跨小河水又四里有雾腾桥仙桥在沁源县

  西北灵空山㵎广一丈五尺又西为蛮桥永利桥在武乡县东二十里关河桥

  乡县西三里又通济桥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堤堰︺沁河渠在沁源县发源河底村距县一百二十里诸村设渠共四十三道水散渠中顺

  水流上下引溉

 ︹陵墓︺周羊舌赤墓在州城东南铜鞮故城东寰宇记在铜鞮县南六十里晋太康地记

  曰墓高一丈五尺县志赤父职弟肸同在一茔里人呼之为大夫城故址尚存周围数十亩

  之推墓在沁源县北一百里西山中有祠︹晋︺李阳墓在武乡县魏书地形志乡

  县三台岭上有李阳墓︹北魏︺王文谟墓在武乡县东原文谟无考县志崇祯闲掘

  得其母张氏隧道石知文谟当魏道武时官上柱国东道行军总管善州刺史封燕国公唐徐

  盖墓在州南四十里 按统志旧列徐𪟝考𪟝本传称陪葬昭陵无缘墓在州境据县志在徐

  村东余坡相传𪟝父盖葬此或有之今从县志去李𪟝改列徐盖崔珏墓在沁源县南八

  李师行墓在武乡县砖壁村县志康熙中武乡砖壁村南耕者得墓志可识者李师

  行上党武乡人唐延州司马葬箕山南︹宋︺潘美墓在武乡县西一百二十里潘家沟

  按宋史美本传大名人据县志相传为武乡人且有潘家沟可据姑存之︹元︺邢抱璞墓

  在沁源县东琴泉山北坂︹明︺宋讷墓在沁源县北八十里魏光绪墓在武乡县

  南一里又有魏令望墓

 ︹祠庙︺文中子祠有二一在州之铜鞮山麓久废一在州学左明万历中改建 本朝康熙

  中屡修春秋致祭有唐皮日休断碑旧在铜鞮山祠今移学宫左周德威祠在州城南

  十里元元统中建龙泉神庙在州西伏牛山庙有龙泉神号嘉泽显济王宋元丰中赐

  额灵显明初载入祀典嘉靖中尝遣官诣山致祭有宋康济元岳至二碑记介之推庙

  在沁源县西北三里汤庙在武乡县东李庄南冈上南山神庙在武乡县东南三里

  南山顶宋宣和闲累封灵润公明𥘉称南山神海渎焦龙神庙在武乡县有三一在

  店子渠一在南山庙西内有八角池一在土河村宋宣和闲累封昭泽王明初改称龙神与南山神

  庙有司并春秋致祭

 ︹寺观︺天安寺在州城内福夀街后周建灵岩寺在州东石堠村土人称为灵冈寺又

  有灵感院在州城北郭外并金大定中赐额南泉寺在州南十五里一名圆通寺唐贞观

  灵泉寺在州南南程村宋太平兴国中建内有冲恵冲淑二真人像 本朝   世

  祖章皇帝御书佛字 赐寺僧因建圣佛楼 圣 佛寺在沁源县西北六十里灵空山

  唐懿宗第三子遭黄巢乱为僧于此建宋端拱中赐额又州城通仙街亦有圣夀寺宋皇祐闲建

  龙华寺在沁源县北隋开皇中建宋嘉祐中赐额曰龙福元至正闲更今名离相寺

  在武乡县东四十里内有古柏大十馀围普济寺在武乡县东南山麓亦名南山寺有龙爪

  槐最奇古太清观在沁源县紫金山上金大定中赐额太清有金乔扆碑记又武乡县西关

  亦有太清观宋政和初建

 ︹名宦︺︹南北朝︺︹魏︺韦崇杜陵人孝文时为乡郡太守更满应代吏入诣阙请留复延三

  ︹唐︺唐汉宾晋阳人俭裔孙武宗时为武乡令刘镇拒命昭义汉宾固谏归朝不听举

  族见害大中初赠本县令︹五代︺︹唐︺李存贤许州人为沁州刺史先时沁州当敌冲徙

  其南百馀里据险立栅而居存贤至曰徙城避敌岂勇者所为乃复城故州梁兵屡攻之存贤力拒

  守卒不能近︹宋︺梁迥聊城人太宗命蜀州刺史聂章为沁州兵马部署以迥监其军并人

  入冦迥率兵击败之︹金︺李完马邑人大定中沁州刺史为政一年奸恶屏迹玺书褒谕︹元︺

   杜丰西河人太祖时为沁州长官在沁十馀年宽徭薄赋劝课农桑民以富足后请老卒于家

   沁人为立祠岁时祀焉陈思济柘城人至元时知沁州为政𥳑要不务苛察张德

   麟壶关人至元十三年沁源县尹履正奉公不避权势平反狱讼邻邑皆服其明︹明︺高亮

   滦州人天顺𥘉知武乡县常巡阡陌课农桑省民疾苦道遇田妇馌耕者亮取视之皆糠秕藜藿亮

   流泲曰○民穷如此牧民者之罪也后入觐○民争馈赆亮一无所受俞汝为字毅夫华亭人

   隆庆进士知沁州以招流移振士习为先务术者言漳水直下沁民不能有盖藏汝为筑石俾水东

   注时汾州改府以沁及二县隶焉士民差徭多累汝为请复旧制直隶布政司并改沁阳驿募夫之

   例在州五年召入工部民立生祠祀之靳贤静寕人万历初知沁源县尝遵例丈田定税减

   三分之一城垣旧土筑每岁倾圯易以砖石民为之立生祠焉范祯交阯人沁州判官征剿有

   功升知州薄赋缓刑人怀遗泽范廷辅滋阳人崇祯四年知沁源县以清慎著称时流冦猖

  獗因于城西紫金山建保安寨又于城外增重门严启闭复劝助刍米召兵捍御一方赖之

 ︹本朝︺王国栋铁岭卫人顺治七年知沁州时姜瓖乱后国栋勘无主𮎰地及没水地若干请

  题免逋赋七千馀两𮎰地以次垦辟赋仍无缺公私便之刘璇永平人顺治元年知沁源县县

  于明季为盗薮民习斗健讼璇招逋抚羸教以礼让著循良声张一龙锦州人顺治六年知

  沁源县姜瓖之乱太行绵霍闲多为贼胁 大兵进剿议县人从贼罪一龙泣争愿以百口保其无

  他县人𫉬全以迁去州人遮道送建祠祀之汪宗鲁怀寕人康熙六年以进士知沁州薪

  水悉自给民有讼刻木为皂隶令自拘到立剖之修城及学宫立义冢养济院沁有剧盗十数辈为

  害设法擒获在官六年人怀其德刘民赡奉天人康熙中知沁州时连岁灾盗贼窃发民

  赡擒毙盗首借榖捐俸赈活甚众三十七年牛大疫民无以耕借牛直于民秋成后偿官播种不失

  时正赋无缺王鼎基河间人康熙中以进士知沁源县县向不知蚕桑之利鼎基下车令

  民栽桑饲蚕教以纺绩迄今赖之李琛高阳人康熙十八年知武乡县县有飞粮为民病琛

  请豁免不允趋会城面陈至痛𡘜不能止竟抑郁而卒县人德之立祠以祀

 ︹人物︺︹晋︺李熹字季和铜鞮人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幼安以贤良征不行宣帝复辟

  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与上道时熹母疾笃乃窃而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后为并州别

  驾历官御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累迁司隶校尉泰始初封祁侯卒赠太保谥曰成李宏

  字世彦熹孙少有清节永熹末历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南北朝︺︹周︺宇文显

  武乡人容止矜庄能弯弓挽强左右驰射从魏孝武入关为太祖所信用历官使持节车骑大将军

  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赠司空按周书无显传此从庾信碑节录︹五代︺︹唐︺郭延鲁

  绵上人文饶以骁勇事晋王数立军功为沁州刺史者九年有惠政州人思之延鲁以善槊为将天

  成初朱守殷反从攻汴州以先登功为汴州马步军都指挥使累迁复州刺史以廉平自励民甚赖

  ︹元︺张纲武乡人至正闲任本县尹政教兼施威爱并用尝谓僚倅曰牧民者有恤民心

  有恤民言心恤者民信言恤者民疑时妖氛为患纲谕以大义远近不惑︹明︺厐清武乡人洪

  武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尝赴召稍迟上诘之对曰送父还乡上使追之至则储钱数贯蒜一连而已

  上𥬇曰汝可谓不愧厥名矣升扬州知府宋讷沁源人建文末以岁贡知大名府燕兵起死之

  魏祥沁源人任万泉都司指挥使累官京营参将正统闲北征力战死张鹏字鸣南沁

  州人嘉靖进士授河南推官以廉慎闻迁御史上经略九边封事上嘉纳之历按甘肃山东皆有善

  政迁大理寺右丞卒温继宗沁州诸生父卒不能葬日守柩哀泣嘉靖中寇入犯继宗以父

  瑸不肯避与叔父渊等力御中矢死柩旁渊等亦死后被旌陈所行字力如武乡人万历

  进士知永年县有善政乌鸦为之捕蝗迁工部主事督工作省帑金十馀万出守大名平反重囚五

  百馀人𥙷苏州太守大盗叶朗生连三省谋不轨捕追首恶二十人馀不问反侧悉安霍守

  典沁州人万历中进士官礼科给事中天启闲魏忠贤以生祠额名请守典劾之忠贤恚甚除大

  常少卿实以杜其口寻罢归值流寇之乱捐赀修拦马墙为捍蔽后州人不及进城者多赖保全

  胡养心字贞宇沁源人其母节妇李氏也居近狼尾河一夕大雷雨水溢养心负母登高陇

  村中大半漂没母子𫉬全人以为节孝所感姚企崇字仰之沁源人由拔贡任渭南县丞

  崇祯末流贼至县企崇佐县令杨暄守城会举人王命诰开门迎贼企崇与暄俱骂贼死子哲万里

  乞食得父柩以归渭南人士裒忠孝录赠之哲入 本朝为教谕魏云中字定远武乡人

  万历中进士除项城知县擢御史数月疏劾史继偕等八九人以年例出为甘肃佥事辞疾不赴天

  启初为通州兵备累迁石佥都御史巡抚寕夏缮堡凿渠兴屯练士魏忠贤恶其为东林罢归崇祯

  二年召拜兵部右侍郎行边定察汉款议乃列上八事访属部厚㑔探谨内外恤将士修营舎复额

  兵定功罪择守令帝褒纳之命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寻被劾罢家居修城筑台以御寇乡人赖之

   察汉旧作插汉今改正魏光绪字武韬云中从兄弟万历中进士由行人擢御史疏论张

   差挺击言甚切巡按山东招抚寇孽数十万升太仆卿争本寺牧地十万馀顷升湖广巡抚殱倡乱

   渠魁讨平土司彭元景为忌者所中罢归好义乐施乡里咸德之魏令望字于野武乡人

   崇祯中由进士为商邱令转输有功调太康流贼方炽人咸危其行令望曰此正吾效命之秋也既

   至练兵攻守发飞炮打贼数万既而贼攻城将溃令望犹手刃二贼自投火不死遂为贼所执贼诱

   以好言令望骂不止贼怒杀之死年五十二子兴及家口二十馀人同日死士民死者二万馀人值

   末季丧乱未得恩恤太康人私谥忠烈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忠烈 赵 克宽

   字得轩武乡诸生工词赋崇祯末流贼陷城率众巷战为贼所执胁之跪克宽詈贼至死犹喷血贼

   面子廷举性至孝母病祈药武当往返四千馀里母寻愈久之母卒哀毁庐墓闻父克宽被执将死

   廷举号泣求代不得巳而紏众复雠手刄贼首贼围之即投井死廷举子梦鲤谒选都门梦父血流

  ⿱⿵乃𰀁皿 -- 盈面心动即归中途闻难哀毁几绝终身不仕李之沆武乡人崇祯末流贼至境扶父避匿

  道遇贼被执父善医贼强之诊视不肯贼怒欲杀之沆请身代不许贼并杀之魏以继

  诸生应省试母丧恸𡘜奔归时寇乱所亲力阻其行不得曰母死不归禽兽也即死贼手犹得免于

  禽兽至阴辿果被执大骂不屈死

 ︹本朝︺赵天骐字平符武乡人克宽孙廷抃子廷抃为诸生通经术尤明于禹贡天骐幼称神

  童明崇祯末进士甲申闯贼遣其党来聘天骐焚冠服投深崖下衣挂于树不得死顺治初以遗佚

  荐姜瓌之乱授伪官不从劫其家亦不为动母卒庐墓三年种园织麻以供父父卒遂不食死著有

  续高士传等书行于世吴琠字伯美沁州人顺治庚子进士知河南确山县以卓异授吏部

  主事历文𨕖司郎中累擢副都御史疏言督抚宜巡历地方以知守令贤否又请复巡抚巡道管兵

  旧制以备缓急擢兵部右侍郎巡抚湖北清吏治定人心活陜西流民在境者四万人寻总督湖广

  时值酌裁兵额琠区画得宜人情怗然汁左都御史   圣祖仁皇帝嘉其清廉升授为刑部尚

  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卒谥文端雍正十年   诏入贤良祠程乘龙武乡人父死寇突至

  从容殡殓号𡘜尽礼贼异而问之乘龙指榇呜咽曰父死不殓非人也弃父得生犹死也贼义之助

  瘗致奠而去赵𥳑武乡诸生七岁丧母号泣欲殉事继母如所生侍病衣不解带后父卒哀

  毁骨立三年未尝入私室雍正十年 旌李秦字西圣沁州人父星一为仇者陷入狱秦竭力

  营救前后凡六年以父之故食止粗粝严冬著单布衣卒以击登闻鼔得白父冤亲死庐墓三年为

  诸生四十年研穷经史视声色货利去之(⿱艹石)浼人咸敬之卒年六十有五入乡贤祠刘青藜

  字奉若本州岁贡生节妇王氏子值兵乱负母携弟昼伏夜行卒兔于难母殁抚幼弟成立与吴琠

  为贫贱交琠贵青藜犹弟呼之同州孝子刘瑞吴时练刘企向秦珍秦骏刘光蔚王珍李生穉俱干

  隆年间 旌刘汉鼎沁源人止一子具弟夫妇俱殁亦止一子岁大歉谋诸妇郭鬻子以

  全其侄人比之邓伯道焉李仙标武乡诸生孝行著闻同县孝子武习路武箓长武光前李

  玖俱乾隆年闲 旌

 ︹流寓︺︹隋︺王通龙门人寓居铜鞮紫金山有石室︹元︺杜思敬丰子随父寓沁州仕

  至中书左丞

 ︹列女︺︹明︺杜氏襄垣人为武乡墨镫村民王氏妇家贫岁饥有里豪欲以非礼犯杜严肃不可

  近豪乃贿其姑以势迫之日见笞挞略无二志后豪肆强暴杜疾走投崖死魏国才妻

  程氏武乡人年十九夫亡子烁甫三月程日夜寝苫块意不测姑谕之曰若死孤亦死魏不血

  食矣程悟忍死营葬毕织麻缕以为食伯叔兄弟岁时馈遗概弗受事姑尽孝训子有成事闻旌其

  宋朝妻朱氏沁源人年二十夫亡无子食贫守志亲党争劝之嫁朱注水于瓮埋

  三尺许覆以石板召劝嫁者环左右而誓曰待此水干时吾当嫁也自是众不敢复言居六十馀年

  冯烈女父九金襄垣人寄武郷攀龙镇字里民胡栋因栋贫议改字富室女曰贫富易

  操何颜人世遂自缢吴明道妻史氏沁源人崇祯末为流贼所获贼众醵饮胁坐行

  酒史涕泣不顾乘闲出投厕贼挽起为易衣顷复投之贼怒击以瓦石死又张光斗妻吴氏被执上

  马辄自投地贼斫杀之骈应春妻陶氏沁源人应春方汲井上贼骤至被杀陶闻

  难奔赴抱尸痛𡘜投井死又张荐妻张𬒳寇缚马上乘闲投地亦赴井死史光显妻

  刘氏武乡人流寇乱举家匿窖中刘偶出执爨贼猝至被执刘绐曰楼有金帛可取也贼信之

  令前行甫登楼即阖户自楼窗投地死又韩家奇妻李氏贼至举家被执独悦李不加刄李怒骂投

  董国章女武乡人流贼至𬒳获女投厕贼曳出之女大骂被杀又李克林女侨居攀

  龙镇贼攻寨急扬言多与我妇女即解去女闻𢙢被辱坠崖死

 ︹本朝︺王悦曾妻张氏本州人年二十三夫亡一女五岁夫弟二皆幼张善抚之有求

   婚者张色拒之曰俟二叔有室女有家吾有以自处也越十馀平婚嫁毕曰吾事尽矣阖户自缢

   阎尚名妻程氏本州人夫亡守节康熙年间 旌刘万祚妻李氏

   沁源人姜瓖之乱同夫避难遇贼杀其夫大骂求死贼杀之又王𥳑妻李氏王攀龙妻王氏并为贼

   掠骂不绝口遇害史翼经妻姚氏沁源人少寡守节越数年夫弟卫经又死翁泣

   谓卫经妇朱氏曰我耄不足恃媳可自为计朱曰姆为人妇儿独非人乎与姚同守志历四十馀年

   卒与同县节妇李敬忠妻吴氏先后 旌武一贯妻王氏本州人守正捐躯同州节

   妇秦继绪妻葛氏王龙珠妻程氏杨培堂妻李氏杨培模妻王氏杨秉贞继妻陈氏王翼妻阴氏吴

   瑛继妻梁氏郭营岐妻刘氏刘青玉妻秦氏王肃妻杨氏杨灿妻李氏杨春肇妻程氏李现红妻李

   氏吴志妻王氏宋璐继妻戴氏刘汝励妻吴氏俱乾隆年闲 旌刘柱女武乡人姜瓖乱

   缚刘上马行过高崖跃身堕崖下家人购其尸见一虎守其旁体完如生同县烈妇王贤妻史氏节

  妇魏晋封妻董氏赵泰晟妻魏氏李玖妻李氏程禹臣妻李氏段恭侯妻程氏段康侯妻韩氏阎耀

  妻李氏郝芳叶继妻任氏郝人宣妻李氏俱乾隆年闲 旌牛石柱妻王氏

  人守正捐躯嘉庆二十三年 旌张炎妻南氏沁源人夫亡守节嘉庆二年 旌

  武澍妻魏氏武乡人守节抚孤同县节妇蒋来亨妻杨氏俱嘉庆年闲 旌

 ︹仙释︺︹唐︺韩湘子修武人尝于沁州南八里修炼建塔一乡人立祠祀之︹金︺阎密

  沁源县吏弃家学道结庵于紫金山居二十馀年尸解大定中赐额名其庵曰太凊观基公

  灵感院僧性阔达不留一物尝造丛冢瘗尸四万五千有奇

 ︹本朝︺普汰号纯如沁州灵泉寺僧戒律精严兼通文翰顺治闲游都城   御书佛字赐之

  圆寂前十日手书素扇遍遗知交展之胥归家颂也比众至巳逝矣

 ︹土产︺铁寰宇记绵上县有铁冶州治沁源武乡俱出元和志沁州赋花毡州志州产

   羊绒州志州县俱产明统志石菖满州境出甘草柴胡连翘州县俱出黄耆沁源县出

   蜂蜜州志沁源武乡俱出 按元和志沁州贡龙须席今无闻谨附记








                  纂修官冯 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 莼 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刘 晋恭 校

大清一统志

 辽州在山西省治东南三百四十里东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东至河南彰徳府武

  安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太原府太谷县界一百九十里南至潞安府黎城县界一百里北至平定

  州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黎城县界一百里西南至沁州武乡县界一百二十五里东北至直隶顺

  徳府邢台县界一百十里西北至太原府榆次县界二百里本州境东西距一百八十五里南北距

  一百四十五里东至武安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榆社县界四十五里南至黎城县界一百里北至

  和顺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黎城县界一百里西南至武乡县界四十里东北至邢台县界一百里

  西北至和顺县界七十里自州治至 京师一千二百里

 ︹分野︺天文觜参分野实沈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韩后属

  赵汉为上党郡𣵀氏县地后汉末分置轑河县属

  上党郡三国魏因之晋改名轑阳属乐平郡后魏

  太平真君九年并入乡县孝昌二年复置曰辽阳

  仍属乐平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年复置改曰辽山

  属太原郡十六年属辽州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六年析太原郡乐平县置

  大业初州废属太原郡唐武徳三年仍属辽州

  六年自乐平移州来治八年改曰箕州先天元年

  又改曰仪州天宝元年为乐平郡乾元元年复为

  仪州中和三年仍曰辽州见唐书地理志而太平寰宇记作五代梁开平

  属河东道五代因之宋初曰辽州乐平郡熙寕

  七年州废以县隶平定军元丰八年复置辽州属

  河东路金天会六年曰南辽州金史地理志以与东京辽州同加南

  天徳三年仍曰辽州属河东南路元属晋寕路

  明洪武初以州治辽山县省入九年直隶山西布

  政使司

 本朝因之属山西省领县二

  和顺县在州北九十里东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直隶顺徳府邢台县界七

  十里西至太原府榆次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本州界四十五里北至平定州界四十五里东南至

  邢台县界一百五里西南至榆社县界四十五里东北至邢台县界九十里西北至榆次县界一百

  二十里春秋晋梁馀子养邑战国韩阏与邑汉为沾涅氏二县地晋为乐平县地北齐置梁榆县属

  太原郡隋开皇十年改曰和顺属并州火业初属太原郡唐武徳二年改属辽州五代因之宋熙寕

  七年省入辽山县元祐元年复置仍属辽州金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榆社县在州西九

  十里东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东至本州界四十五里西至太原府祁县界六十里南至

  沁州武乡县界五十里北至和顺县界三十五里东南至武乡县界五十里西南至武乡县界四十

  里东北至和顺县界四十里西北至太谷县界八十里汉𣵀氏县地晋置武乡县属上党郡大兴二

  年石勒置武乡郡永和中废后魏为乡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复分武乡故地置榆社县属韩州大业

  初省入乡县义寕元年复置属太原郡唐武徳元年复属韩州三年于县置榆州六年州废属辽州

  五代因之宋熙寕北年省入武乡县元祐元年置仍属辽州金因之元至元三年省入辽山六年

  复置仍属辽州明不改 本朝因之

 ︹形势︺居太行之绝巅当晋豫之交会南带漳水北枕

  松岭十八盘峙其左八赋岭踞其右地少平原

  僻而实险

 ︹风俗︺其民敦厚朴直务耕作鲜织纺

 ︹城池︺辽州城周四里有竒门三池广三丈元末筑明隆庆初甃砖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雍

  正五年重修和顺县城周二里有竒门三池深二丈元至正中土筑明万历初甃砖

  本朝顺治十六年康熙八年雍正六年乾隆四十五年重修榆社县城有二东曰上城

  周二里门三明嘉靖中筑西曰下城周三里门三池广一文明隆庆中筑

 ︹学校︺辽州学在州城内东北隅旧在州治西南元至元初建明洪武中徙建今址 本朝康

  熙十二年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和顺县学在县治东北元至正中建 本朝顺治十六年

  康熙八年重修入学额数八名榆社县学在县东门外元中统中建 本朝顺治四

  年修十四年重修入学额数十二名㟦山书院在州城贡院前本朝乾隆十年

  城书院在榆社县 本乾隆七年

 ︹戸口︺原额人丁二万八千六百八十今滋生男妇共二十一万二千七百一十五名口计三万五千

  四十

 ︹田赋︺田地八千八百五十五顷六十一亩六分有竒额徴地丁正杂银三万三千七百五十七两二

  钱九分五釐粮三十五石九斗一升有竒

 ︹山川︺东云山在州东十里峯高林茂州之巨镇上有石岱岩瓮洪山在州东十二里

  中有楼真洞有甘泉紫阳山在州东三十里上有七龙洞辽阳山在州东高二里

  广三里寰宇记在辽山县东三里南入潞州黎城县界箕山在州东元和志在辽山县东四

  十五里上有许由冢武徳八年改箕州因此山为名寰宇记箕山有石室方四丈壁中文字篆书人

  莫能识 按史记伯夷列传曰余登箕山上有许由冢当在今河南登封县元和志误五指

  山在州东元和志在辽山县东五十里寰宇记李穆叔赵记云轑阳东北有五指山岩石孤耸上

  有一手一足之迹其大如箕指数俱全又郡国志云北齐文宣王遣人量之长七尺又十六国春秋

  云石勒生时此山草木皆为铁骑之形旧志在州东七十里武军山在州南七十里数峯

  峭立各高千仞㟦山在州西三里州境诸山唯此郁然苍翠紫金山在州西十里常

  有紫气上腾首阳山在和顺县东南四十里本阳区山俗号首阳山孤

  顺县西南寰宇记在平城县南十五里其山高于众山四面孤绝有断孤水出焉云龙山

  在和顺县西三里又西五里为凤凰山三尖山在和顺县西九十里三峯屹立形如山字

  九京山在和顺县西北五里隋书地理志和顺县有九京山元和志在县西十里寰宇记九

  原山在县西十一里即赵孟与叔向游处麻衣山在和顺县北五里上有麻衣古寺

  山在和顺县东北四十里周三十六里盘踞迂𢌞上多松柏下有郎君娘子二泉清凉山

  在榆社县东十五里广植松柏盛夏无暑故名黒山在榆社县东二十五里高峻过诸山上有

  黒山神庙秀容山在榆社县东南三里县之镇山山势逶迤而西峯峦秀丽故名五峯

  山在榆社县东南接武乡县界山有五峯周三里笔架山在榆社县南三里形如笔架仪

  川河绕流其下帽山在榆社县西南接武乡县界俗名帽盒山以形似名狮子山

  社县西南接武乡县界梓荆山在榆社县西十里㠦嶐𨺗绝上有梓树一株垂荫蔽日旁

  有梓树神庙禅隐山在榆社县西六十里山境深窈最为幽寂旧传有高僧隐此中有道

  马鞍山在榆社县西北五十里积石嶙峋高入云汉中峯两歧形如马鞍故名

  山在榆社县西北七十里峯峦特起冠于群山北泉山在榆社县北八里下有泉从石

  高榆山在榆社县北十五里四面壁立山巅有田一顷又有井深四十馀丈仪夷

  岭在州东唐先天元年以明皇讳与州名同改箕州曰仪州因此岭为名也转鞍岭

  东八十里岭势高险径路崎岖摩天岭在州东九十里峯峦峻绝接河南武安县界

  泽岭在州东南山径险峻曲折凡一十八盘东南与河南武安县接界五代梁乾化五年晋王

  存朂引兵自黄泽岭东下即此翻辕岭在州南三十里路最𨺗险土门岭在州南三

  十里两峯对峙如门武乡岭在州西四十五里跨榆社县界仪川河出其下旧隶沁州武乡

  县故黄榆岭在和顺县东七十里又南为夫子岭在县东南一百里皆接直隶邢台县

  石鼓岭在和顺县南四十五里上有石类鼓故名南接本州界八赋岭

  北二岭南岭在和顺县西一百二十里北岭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亦名八䌸岭魏书地形志乐平

  县有八赋岭在平城县西南三十里武乡水所出县志南北二岭两山对峙如八字然接太原府榆

  次县界轑水武乡水天涂水皆出于此 按南八赋岭即武山水经注武乡水出武山元和志平城

  县八赋岭武乡水所出是也北八赋岭即轑山水经注轑水出轑河县西北轑山元和志开皇十年

  改置辽山县因县西北轑山为名寰宇记辽阳水出平城县西北八赋岭亦名八赋水是也旧志以

  州东三里辽阳山为轑山既与元和志县西北不合且非轑水所出谬矣石猴岭在和顺县

  西北四十里梁榆水出焉一名大嵰山水经注梁揄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松子岭

  顺县东北四十里与平定州乐平乡接界延亘三十里岭路崎岖最为险峻有关在其上下有松子

  水出赤土岭在榆社县东南四十里其土独赤故名相近又有车道岭漫天岭

  在榆社县西六十里黄花岭在榆社县西北五十里鼓腰岭在榆社县西北唐会

  昌三年泽潞叛将康良佺退守鼓腰岭即此又恤张岭亦在县西北四县堖在榆社县西六

  十里其岭最高登之则太原府榆咨太谷祁县徐沟皆见故名清漳水在和顺县东源自平

  定州南流入县界又南迳本州城东又南至交漳林与轑水合又南入潞安府黎城县界水经注清

  漳水又南迳昔阳城又南迳梁榆水口又东南合轑水元和志清漳水在和顺县北万泉水

  在和顺县东源出合山东南流入清漳水又海眼泉一名清河在县南六十里其水澄清汭涌冬寒

  不冻亦流入清漳水武乡水源出和顺县西南八赋岭南流迳榆社县西又南入沁州武乡

  县界今名小漳河水经注武乡水源出武山西南迳武乡县故城西南出得清谷口水又南得黄水

  寰宇记武乡水在榆社县西一里源从平城县西南八赋岭下出南入武乡县南万水

  顺县西南四十五里出南万岭下见寰宇记又有南松岭水北松岭水俱流入清漳轑水

  潦阳水又名西漳水源出和顺县西北八赋岭东南流迳州城西南入清漳水水经注轑水出轑河

  县西北轑山南流迳轑河县故城西南东流至粟城注于清漳寰宇记辽阳水从平城县西北八赋

  岭下出名八赋水东南流迳古辽阳城南谓之辽阳水又东合清漳水梁榆水源出和顺

  县西北石猴岭东南流至县西南入清漳水水经注梁榆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有二源北水东南

  流迳其城东南注南水南水亦出西山东迳文当城北又东北迳梁榆城南右合北水又东南入于

  水神水在和顺县东北源出县东北七十里涉河谷东北流入平定州乐平郷界合沾

  清谷水源出榆社县东武乡岭西南流至县城西南入武乡水今名仪川河水经注清

  谷口水源出长山清谷西南与鞸鞈白璧二水合南入武乡水龙潭在州东八十里其深莫测

  九京川在和顺县西北寰宇记在九京山北东西二十里飮马池在和顺县西水

  甚清澈相传石勒饮马于此沤麻池在榆社县北晋书石勒载记勒与李阳邻居岁常争

  麻池魏书地形志乡郡乡县有古麻池即石勒与李阳所争池元和志石勒沤麻池在榆社县北三

  十里今枯龙泉在州东寰宇记在辽山县东三十里山侧有穴阔一丈去地一百尺流注不绝

  如龙之吐故曰龙泉洗耳泉在州东六十里箕山又温泉在州东七十里俱西流入清漳水

  千亩泉在州东南寰宇记千亩原在辽山县东南三十二里地方千亩平原膏腴人赖其利

  州志州境多山惟此地高平广可千亩悬崖有泉自石穴悬注分流灌溉名曰灵泉东汇泉

  在榆社县东五里从地涌出其源甚多可引灌田三元泉在榆社县东三十五里水从石

  出其源三穴其味甘美蓝玉泉在榆社县东四十里乘高下注可引溉田石公泉

  在榆社县东四十里武乡岭下相传石勒饮马之泉瀑突泉在榆社县南五十里从石中涌

  出水瀑五寸许夏凉冬温泉旁绿草四时不枯

 ︹古迹︺辽山故城今州治战国赵轑阳邑史记秦始皇本纪十一年王翦攻轑阳后汉末置

  轑河县晋曰轑阳后魏曰辽阳魏书地形志乐平郡辽阳县有辽阳城盖尝移治也隋曰辽山县复

  移汉时故城元和志隋开皇十年于辽阳故城置辽山县 按旧志又有辽阳城在州北三里当是

  后魏孝昌中所置隋时移治而此城废交漳故城在州东南隋书地理志太原郡辽山

  开皇十六年置交漳县大业初罢入州志在州东南七十里今为交漳村阏与故城

   在和顺县西北战国韩邑后属赵史记秦伐韩军于阏与赵王令赵奢救之卷 --卷(⿵龹⿱一龴)甲而趋二日一夜至

   大破秦军遂解阏与之围秦昭襄王三十八年更胡伤攻赵阏与不能取始皇十一年王翦攻阏

   与汉高祖二年韩信破代兵禽夏说阏与后汉书郡国志𣵀县有阏与聚北齐置梁榆县水经注梁

   榆城即阏与故城赵奢破秦于此司马彪袁松郡国志并言𣵀县有阏与聚卢谌征艰赋曰访梁榆

   之虚郭吊阏与之旧平亦云阏与今梁榆城也隋书地理志旧梁榆县开皇十年改名和顺 按阏

   与孟康司马彪袁松刘昭并言在𣵀县隋书地理志史记正义并言在武安括地志以为在铜鞮今

   考和顺西之平城废县即汉𣵀县地和顺亦兼有𣵀县地赵奢二日一夜至阏与史言其神速邯郸

   去武安甚近何为神速其不在武安明矣王翦攻韩阏与在秦悉拔韩上党十年之后铜鞮属上党

   阏与非上党邑汉初阏与属代则在上党东北近井陉口其非铜鞮明矣唯水经注最核元和志阏

   与之地武安铜鞮和顺三见盖惑于众说无所适从今特为辨正和顺故城在今和顺

  县东北元和志隋置和顺县因县东北和顺故城为名县志今与县城相倚周四百八十步垣址尚

  存或云石勒时所建武乡故城在榆社县西北晋初置武乡县大兴中石勒僭号勒本武

  乡人尝曰武乡吾之丰沛因于今榆社县治置武乡郡而名故武乡为榆社城取汉时枌榆社之义

  永和中郡废后魏延和二年复置乡郡乡县移治于今沁州之武乡县故城遂废魏书地形志乡县

  有武乡榆社二城元和志辽州榆社县东至州一百十里晋于县西北三十五里置武乡县隋开皇

  十六年于此置榆社县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县城即故武乡城石勒时筑县志榆社城今曰社

  亭镇在县西北三十里西通太原府太谷县北通省城 按元和志所云县西北榆社县城即地形

  志之榆社城晋初所置武乡县也所云县城故武乡城即地形志之武乡城石勒所置武乡郡今榆

  社县城也平城废县在和顺县西即旧平都城东魏武定求高洋谋受魏禅自晋阳拥兵

  东至平都城即此隋置为县隋书地理志太原郡平城县开皇十六年置元和志平城县东南至辽

  州九十里本汉𣵀县地晋置武乡县地属焉开皇十六年于赵𥳑子所立平都故城置平城县属辽

  大业三年改属并州唐武徳三年改属榆州六年还属辽州贞观八年改属箕州先天元年改属

  仪州宋史地理志熙寕七年省平城入辽山县元祐元年复置金史地理志辽州仪城县旧为平城

  贞元二年废入辽山为镇贞祐四年复升为县更今名元史地理志辽州和顺县至元三年省仪

  城县入焉旧志县西一百里今有仪城镇义兴废县在和顺县西唐书地理志武徳三年

  置义兴县六年省县志在县西十五里今名仪村偃武废县在榆社县南即古魏城魏

  书地形志乡县有魏城旧唐书地理志武徳三年置偃武县属榆州六年废旧志今为魏城镇在县

  南三十里粟城在州东水经注轑水东流至粟城州志今名粟城里有粟城镇困闷城

  在和顺县西寰宇记在平城县南十五里旧图经云昔赵𥳑子至此病笃遂筑此城由此得名又有

  困闷箕城在榆社县南三十里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敌于箕即此旧志今为箕城

  将相乡在榆社县界本名进徳乡唐明宗以王建立赐改今名鹿苑在和顺县

  西二里方广数十亩俗传赵襄子养鹿处太子莲池在州城南罗㬋圣母庙前有泉溢起

  甃为池县志相传梵王太子浴此莲花涌出今池废泉存赵奢垒在和顺县东五十里即赵

  奢救韩去阏与五十里而军筑垒处

 ︹关隘︺黄泽关在州东南黄泽岭上魏书地形志辽阳县有黄泽关五代史梁臣刘𬩽传𬩽潜

  军出黄泽关袭太原宋史地理志辽山县有黄泽砦金史地理志辽州有黄泽关新志在州东一百

  二十里十八盘山路通河南武安县元时旧关也黄榆岭关在和顺县东七十里黄榆

  岭口东达直隶顺徳府邢台县界明置巡司后裁松子岭关在和顺县北四十五里松

  子岭口北与平定州乐平乡接界达直隶正定府井陉县明置巡司浚裁石会关在榆社县

  西二十五里又西南即沁州武乡县之昂车关唐会昌三年河东帅刘沔讨泽潞叛帅守昂车关壁

  榆社取石会关光化中梁太祖遣其将氏叔琮拔潞州进趋晋阳出石会关清泰三年契丹围唐兵

  于晋安砦游骑至石会关周显徳五年潞州帅李筠击北汉于石会关抜其六砦盖泽潞北走晋阳

  之要扼也马陵关在榆社县西北八十里西北与太原府太谷县接界旧置巡司于此后裁

  十八盘巡司在州东南黄泽关下明洪武十一年置 本朝因之八赋岭巡

  司在和顺县西一百二十里其岭有二悬崖曲磴设二关于岭口西南曰青龙关赴平汾要路西

  北曰黒虎关赴太原要路二关之闲置巡司守之长城镇在州西北四十里又黄漳镇芹

  泉镇皆在州东桐峪镇麻田镇皆在州南寒桃镇在州北拐儿镇在州东北松烟镇

  顺县东四十里又东十里为马岭曲镇又东十里为虎峪镇寒湖镇在和顺县西四十五

  里又横岭镇在县西八十里马防镇在县西北九十里云簇镇在榆社县西三十五里市

  集胜城邑古寨在榆社县南三十里高三十丈东南二面皆临沟涧旁有幽洞又黑山寨在县

  西北三十五里寓仙寨在县西北七十里官寨在榆社县北接和顺县界四面陡绝惟一径可

  登山巅平旷可容数百人南关驿在州西南接武乡县界明洪武二年设属武乡县八年改

  属辽州旧有驿丞后裁

 ︹津梁︺粟城桥在州城东粟城村黄漳桥在州城东黄漳村高欢桥

  城南四十里马浍桥在榆社县西南十五里曰北马浍桥又西南二十里曰南马浍桥

  云簇桥在榆社县西三十里浴浪桥在榆社县北八里北泉

 ︹堤堰︺水井沟在和顺县东北三里即古玉津泉也源虽涓细亦资灌溉

 ︹陵墓︺︹周︺先轸墓在州城南二里阳处父墓在和顺县西北九京山下︹五代︺

  ︹晋︺王建立墓在榆社县西四十里鱼头村 按五代史建立辽州榆社人历事唐明宗

  晋高︹明︺王佐墓在和顺县东六十里虎峪镇子云凤祔

 ︹祠庙︺先轸祠在州城南墓前寰宇记在辽山县南二里祝融祠在州城北元和志在

  辽山县北二里三立祠在榆社县东关祀明巡抚万恭知县康朴冯道亨县丞冀孟曽典史

  胡景化 本朝知县陈储贤王来峯 按康朴长安举人冯道亨寕静贡生馀详名宦㟦山

  神庙在州城西二里寰宇通志锡号㟦山之号

 ︹寺观︺洪济寺在州城东关五代晋天福中建安福寺在州东黄漳镇五代晋开运间

  天安寺在州南宋太平兴国中建又能仁寺福胜寺兴国寺俱在州南元时建

  同寺在榆社县城外东南汉永平间建内有阿育王塔又有钟将旦隐隐有声县志云亦名舍

  利塔为天下第十八塔宋治平四年重修元至德间改为毘卢殿又香林寺在城中央清凉寺在县

  东六十里响堂寺在榆社县西十里梓荆山之下有石室方丈人入其中石声相应故名

  紫微观在州东南坌村元至元中建瑞云观在和顺县西南三里元时建

  元观在榆社县南三十七里通志旧有唐狄仁杰碑今不可考

 ︹名宦︺宋臧丙大名人太宗时知辽州有吏干刘涣保塞人仁宗时知辽州夏人叛朝廷

  议遣使通河西唃氏涣请行间道走青唐谕以恩信唃氏大集族帐誓死捍边遣骑䕶出境得其誓

  书与西州地图以献加直昭文馆李宏神宗时知辽州韩绛筑啰兀二砦始调外郡稍远边

  城前后三十万夫独宏能约民力所胜而馈不失期︹金︺杨伯元尉氏人为辽州刺史政绩

  马克礼中都人大定中和顺县尹宽猛兼济豪强敛迹会岁旱虫灾克礼祷于漳水之

  滨雷雨大作虫皆灭既而风暴起复祷于神遂息岁𫉬有秋民咸徳之伊喇子敬

  院人海陵时同知辽州事旧本厅占民地岁入租课数百贯地主不敢辩伊喇子敬曰已有公田何

  必更取民田竟不取秩满州人诣行台省留之 伊喇子敬旧作移刺子敬今改正郭文振

  太原人宣宗时辽州刺史深得众心︹元︺李僎绛州人至元初榆社县尹专务徳化夏旱暴祷

  日中期五日不雨则解印绶去越四日果雨邑人立石颂之许有壬汤阴人延祐中授同

  知辽州事会关中有警邻州听民出避弃婴孩满道上有壬独率兵闭城门以守卒𫉬无虞州有追

  逮不许胥吏足迹至村疃惟执信牌令执里役者呼之民安而事集右族贪虐者惩之冤狱虽有成

  案皆平反释其罪州遂大治︹明︺于璧新城人宏治初由御史左迁辽州州判越一年士民

  诣阙祈知本州百废俱举尤加意学校本州科第之盛自此始刘汉完县人嘉靖初知榆社县

  性耿介门无私谒风教所被士皆兴起民虽贫不甘为盗冀孟曾上蔡人万历闲任榆社县

  丞洁己爱民尝力请蠲除逋赋监司动容从之李呈章信阳人崇祯中知辽州五年紫金梁

  来寇拒守力屈城陷死之曾淑尼江南人崇祯闲辽州吏目流寇破州城淑尼死之

  景化南郑人崇祯闲榆社典史流寇肆毒景化守御不懈邑赖以全

 ︹本朝︺陈储贤辽阳人顺治初知榆社县时疮痍初复抚民慈爱又有王来峯盖州人任榆社

  县在储贤后亦称抚字之最并祀三立祠

 ︹人物︺︹宋︺薛超平城人少有勇力为虎捷卒以战功累加步军都军头雍熙三年从潘美北征

  与契丹遇败之追至寰州其将赵彦辛以城降来胜抵应州降其节度副使艾正累迁天武指挥使

  领澄州团练使卒︹明︺高巍辽州人事母至孝洪武中旌为孝子由国子生授都督府断事

  坐事谪戍贵州建文时召复官见朝议削亲藩请用主父偃推恩䇿帝颔之燕兵起自请使燕数上

  书请王罢兵皆不报及京城陷自缢死张旟榆社人永乐甲午举人任山东安邱县令林三

  妻唐赛儿以妖术倡乱灭之以功升参议后又平水寇升布政使王云凤字应韶和顺八

  父佐户部尚书以清慎称云凤成化中进士授礼部主事宏治九年擢郎中屡上疏言事中官李广

  为左道惑上请斩之直声震一时为广倾陷下狱谪知陜州正徳时历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以忧去

  起督两浙盐课再疏辞及卒妻子不免饥寒王鉴字赐之辽州人性至孝父殁庐墓慈乌集

  鸣甘泉涌出母亡庐墓泣血丧明嘉靖五年傅明道本江西人籍于辽为诸生笃孝祖父

  客死千里负骨归葬母病祈代比卒哀毁庐墓抚按交旌之万历闲命为儒学官弟明伦刲股奉母

  张友程辽州人万历举人累官刑部主事崇祯五年家居流贼陷城被执不屈死之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侯 标辽州人崇祯举人流贼陷城与父千畿弟楷枢皆死

  杨于楷辽州人崇祯初进士授行人五年奉使藩府事竣旋里流贼紫金梁等来寇散

  家资率民兵拒守力屈城陷被执骂贼死赠光禄少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药济众和顺人万历举人崇祯时累官昌平副使家居六年流贼紫金梁陷城济众被伤不

  屈赴井死赠太仆少卿 本朝干隆四十一年   赐谥节愍

 ︹本朝︺刘有光本州人周急好施尝于漳河造桥六十三道并被兵燹后难妇载途各给资送

  归掩胔施槥义行甚顺治十二年 旌赵瀚榆社人顺治初为陜西同州同知克举其职署

  知白水县会贼党来攻𬒳执诱之降大骂割舌断手以死翰父学忠三任学官以经术教士瀚少闻

  大义故能立节如此 按县志云瀚于白水所遇何贼旧志未详李国模榆社人永和教

  谕崇正之子家北泉沟顺治初流贼入境国模持械击贼壮士数人徒步从之贼为退避三里寻𬒳

  贼刺死于赵道谷口然自是贼不敢近 按县志云明宣府总兵姜瓖初降李自成既归 本朝旋

  叛汾潞辽沁俱被其毒此所云流贼盖瓖之馀孽也王道平字亨衢榆社人家贫力学父殁

  哀毁三年不入城市事母尤孝谨抚弟妹四人成立无闲言晚为闻喜县训导有师范牛应

  台本州诸生孝义著闻乾隆年闲 旌

 ︹流寓︺︹周︺乐毅灵夀人和顺县志县西乡有乐毅里毅因燕王听齐人之间用骑劫代毅惧祸

  之及已来隐于此县之药姓皆其裔也 按乐毅降赵封望诸君其地不必在此但和顺本韩地后

  入赵或其子孙所居亦未可定今邑城多药姓县志以为皆从乐而改客或有之也

 ︹列女︺︹明︺原宗淮女名芙蓉辽州人正徳六年与祖原资同被贼掠女曰释吾祖即汝从

  贼为释之女睨祖远去拂然改容詈骂求死遂遇害李维长女字孟春辽州人正徳六年

  被贼迫自度不兔谓贼曰姑少俟容易新履以从登楼久不下贼趋视已缢于户后贼嗔其绐已挥

  刀断尸而去又张俊女玉兰曹锦女小砖儿俱以不从贼见杀尚义妻李氏辽州人年

  二十被贼执奋骂不屈投井死又王敏妻宋氏见贼驱他妇行独匿房自缢死韩经妻郑氏孙资妻

  张氏俱以不从贼见杀杨传芳女榆社人嘉靖甲辰贼犯境女与众妇登阁避之贼纵

  火于下女泣谓母曰人生孰无死辱身不可遂从阁投火及堕地距火数步贼欲挽之女急起赴火

  死时年十四又杨相女年十五被劫亦投火死秦之奇妻郝氏辽州人崇祯壬申寇

  变举家匿高䄛贼围之二日不下乃积薪为纵火计郝挈子容谓夫曰事危矣君兄弟五人止此一

  子速负之逾垣下我独能不辱君耳㝷投烈焰死又弓发第女亦投火死被旌郝奇士妾

  吴氏辽州人有女双孩年十四流贼至吴恐女𬒳污迫之缢视其死即自投缳又王雍俊妻巨

  氏贼迫自缢死刘启先妾王氏辽州人闻贼陷城抱二岁女投井死启先嫡女嫁孙

  敬承见庶母死即从之王家俊女辽州人流寇陷城母拊其背曰贼势已迫儿无辱身

  女间命遂引簪自刺触柱死岳进徳女榆社人崇祯壬申出避寇突与贼遇迫之女大

  骂不屈贼怒割舌剖腹死裴尔荣女榆社人年十七被寇掠迫之去女䇿马SKchar驰跃高崖

  而坠尸裂死

 ︹本朝︺李志端妻申氏本州人夫亡殉节乾隆年闲 旌王良妻周氏

  和顺人夫亡殉节与同县节妇李天祥妻马氏曹天威妻药氏李重𥙿妻刘氏俱乾隆年间 旌

  田成玉妻李氏榆社人成玉年二十四登贤书病卒氏即欲从死以从姑命抚幼女

  越七年女稍长自缢死夫弟凝玉妻石氏年二十六亦夫亡殉节时称双烈同县节妇张昂妻赵氏

  张拱妻李氏俱乾隆年间 旌𡩋杨氏榆社人夫失名守正捐躯嘉庆六年 旌

 ︹仙释明︺洪树辽州人幼𫎇忽颕悟诸品经义无不洞晓人呼圣僧后往持香林寺一日谭经

  

 ︹土产︺蜡唐书地理志辽州土贡州县俱出石炭州县皆出有苦参荆芥猪

  苓茅香秦艽藜芦款冬花无名异各种见明统志 按元和志仪州贡人参三十两旧志土产内亦

  载有辽参盖辽州在晋魏以前皆属上党郡地也附识于此



                纂修官冯芝恭 纂

                总纂官臣顾 莼 许应藻恭覆辑

                校对官顾英恭 校

大清一统志

 归化城六厅在山西省北八百九十里东西距四百零三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东至藩部

  四子部落界一百三十八里西至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界二百六十五里南至朔平府右玉县边城

  界二百十里北至喀尔喀右翼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镶蓝旗察哈尔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鄂尔

  多斯左翼前旗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四子部落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毛明安界一百七十里至

  京师一千一百六十里

︹建置沿革︺汉定襄云中二郡地后汉属云中郡后魏

  初建都于此号盛乐城永熙中置云州治归顺县

  领盛乐云中等郡隋复置定襄郡唐置单于大都

  䕶府五代后唐时入辽置丰州天徳军属西京道

  金因之元属大同路明宣徳初筑玉林云川等城

   置卫设兵戍守正统中卫徙地为𫎇古所据嘉靖

   闲谙达旧作俺荅今改正筑城于丰州滩采木架屋以居

   谓之板升板升汉言屋也是为西土默特隆庆闲封谙达

   为顺义王名其城曰归化

 本朝天聪六年

太宗文皇帝亲征察哈尔驻跸归化城土默特部落悉归

   顺九年以贝勒岳脱驻守归化城康熙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自白塔驻跸于此其官制有都统协领等员

   统理驻牧诸旗雍正元年增设归化城同知二员

  后省一员乾隆四年增置绥远城同知一员镇守

  将军旧驻朔州移驻绥远城二十五年增置归化

  托克托城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通判五员并

  属归绥道二十九年裁归化城通判共为六厅

 ︹城池︺归化城在杀虎口边城外二百里𫎇古名库库河屯周围二里高二丈南北门各一外

  郭东西南三面三门明谙逹归顺改赐今名城西南三十四里为浑津村村南十里外有浑津巴尔

  哈孙旧城基址绥远城在归化城东北五里周围二千丈高二丈四尺门四乾隆四年建移

  右卫建威将军驻其地有碑记云城在归化城之东北五里许大青之山拥其后伊克土尔根巴汉

  土尔根之水抱其前喀尔沁之水带其左红山口之水会其右地势宽平山林拱向实当翁公岭喀

  尔沁口军营之冲城之门南曰承薰北曰镇安东曰迎旭西曰阜安托克托城在归化城

  西南一百四十里汉云中城地唐为东受降城辽为东胜州地属西京道明洪武初设左右二卫于

  此后徙废有旧城在黄河东岸本朝乾隆二十五年设通判驻此清水河在归化城西南

  一百二十里即前明互市清水营之地本朝乾隆二十五年设通判驻此未筑城萨拉齐

  在归化城西一百二十里有苏尔哲河经亘其地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设通判驻此未筑城

  林格尔在归化城南之百八十里南近边墙即𫎇古五蓝木伦地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

  通判驻此未筑城

 ︹戸口︺一十二万七百七十六丁

 ︹田赋︺田地三万二百四十一顷七十一亩四分有奇额征地丁正杂银四万六千八百七十七两三

  钱三分六釐粮一万五千五百三十二石二斗三升有奇

 ︹山川︺七宝山在归化城东八十里明统志在大同府城北四百馀里山下有金屯兵城或曰

   即汉五原郡马鞍山有三𫎇古名席喇得伯僧一在归化城东一百二十五里一在城西

   七十里一在城南一百里五蓝叉拍山在归化城南一百二十里狼山在归化城

   南一百二十里𫎇古名绰农图喀喇縁狐山在归化城西黄河东岸汉书地理志云中郡桢

   陵縁狐山在西北水经注縁狐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之闲而出县南六十许里有东西大山山西

   枕河河水南流柞山在归化城西界魏书泰常六年西巡至于柞山遂至于河牛心山

   在归化城西北一百十里蒙古名巴颜朱尔克九边图说云东连牛心之堡即此拜洪戈

   尔山在归化城西北一百七十里翁公山在归化城北三十五里有元时建甸城废

   址按此即阴山也西自河套之北起吴喇忒西境东至归化城东北层峦峻岭连亘五百馀里其闲

   土名不一自西而东连络起伏至归化城北界如白云哲特虎太白拜洪戈尔牛心以东至蟠羊山

   及五达苏尔哲喀朗乌诸谷皆阴山也翁公势最高峻黑山在归化城界内魏书神䴥二年

  车驾东至黑山数军实金史地理志丰州富民有黑山神通鉴注黒山在振武北塞外即杀虎山明

  统志在大同府城西北四百十里古丰州境与云内州夹山东西相连薄山𡉄归化城界内

  魏书天兴二年袭高车还次牛川及薄山并刻石纪功永兴五年自五原还幸薄山登观太祖游幸

  刻石颂徳之处于其旁起石坛而荐飨焉蟠羊山在绥远城东北六十五里𫎇古名衣马图

  魏书太祖纪天赐四年北巡自参合陂东过蟠羊山即此大青山在托克托城西八十里𫎇

  古名库库和邵白云山在托克托城西一百二十五里𫎇古名察罕俄博布当图

  山在萨拉齐西八十里太白山在萨拉齐西八十二里𫎇古名察罕哲特虎山

  在萨拉齐西一百五里布尔哈图山在和林格尔地陶山在和林格尔地𫎇古

  名喀喇特木尔托里冈在归化城东南一百里博达木谷在归化城东一百十

  鲧谷在归化城南一百里舒尔榖谷在归化城南一百五里黒勒库

  谷在归化城西七十里谷内尽松柏树多罗忒谷在归化城西九十里乌素图

  谷在归化城西北二十里翁公谷在归化城北二十里黑水谷在归化城北二

  十五里𫎇古名喀喇乌素红螺谷在绥远城东北二十里𫎇古名五蓝叉拍谷内尽松柏树

  喀喇克沁谷在绥远城东北四十里谷内尽松柏树峨喜特谷在绥远城

  东北五十五里羊圈子谷在绥远城东北六十六里𫎇古名衣马图榆沟谷

  远城东北八十八里𫎇古名乌里雅苏台喀朗乌谷在萨拉齐西十里苏尔哲

  谷在萨拉齐西七十里五达谷在萨拉齐西一百三十里伊克苏尔哲谷

  在萨拉齐地小土尔根河在归化城南十里原出城东杜贺伦之地西南流至城西

  南有札达海河自城西北来会合流入黑河札达海河在城西南一里源出城北朱喇齐地 按小

  土尔根河即神水湖札达海河即奄达下水海黑河在归化城南二十里𫎇古名伊克土尔根

   即古白渠𮎰干水也亦曰金河源出镶蓝旗察哈尔东北七十里海拉苏台坡名喀喇乌素西北流

   有纳扎海河安达河朱喇马台河皆东北来会又西流受北来之徳布色黒河折而南合东来之哲

   尔徳河始名伊克土尔根河正西流至城南有巳汉土尔根河自北流入又西有西喇乌素呼图克

   图二水源自杀虎口北西北流合入此河又西流有哈尔几河黑勒库河及十馀小水皆自北来流

   入又西汇为山黛河又西入黄河汉书地理志定襄郡武进白渠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又定襄

   郡武皋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水经河水屈南过沙陵西白渠水注之注水出塞外西迳定

   襄武进县故城北西北迳盛乐北又西迳魏云中宫南又西北迳沙陵县故城南西迳沙陵湖又有

   芒干水出塞外南迳锺山山即阴山也其水西南迳武皋县又南迳原阳县故城西又西南与武泉

   水合又西南迳白道南谷口又西南迳云中城北白道中谿水注之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荒中

   历谷南出阴山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隋书突厥传大业三年

   帝亲巡云内溯金河而东北幸启民所居元和志榆林县金河泊在县东北二十里周十里河源记

   黄河南流过云内州东胜州与黒河合黑河源自渔阳岭之南正西流凡五百馀里与黄河合明统

   志金河在古云内州东南一百五十里西流入天瑞泊其泥色似金故名又黑河在大同府西北四

   百里古丰州界源出官山西流入云内州界至东胜州入黄河 按古荒干水在北白渠水在南并

   历定襄云中二 郡会沙陵湖汉书白渠荒干并言水经言白渠而 不言荒干注言荒干合受诸水又

   似大于白渠以今考之白渠水西流即今大土尔根河也荒干水西南流即所合北来之诸水也其

   入河之处汇成一湖即沙陵湖也隋唐始有金河之名明统志分黑河金河为二水非也黄河

   在归化城 西南一百六十里托克托城西二十里自吴喇忒 界东南流入境又折而南黑河水自东

   来注之又东南经湖滩河朔即托克托城地紫河水自东来注之又折而西南流入偏头关界水经

   河水又东过桢陵县东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屈而流白渠水注之又南入祯

  陵县西北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河水于二县之闲济有君子之名又东南左合一

  水又南树颓水注之又南大罗水注之 按今黑河水入河正当黄河东行屈而向南之处

  勒库河在归化城西七十里源出黒勒库谷西南流会黒河又崑都伦河在城北六十里源

  出布鹿图之地西流经翁公山入黑勒库河黄水河在归化城北一百二十里𫎇古名西

  拉木伦源出色古尔河东北流入喀尔喀右翼界伊克苏尔哲河在萨拉齐西源

  出苏尔哲谷东南流入黒河紫河在和林格尔地𫎇古名五蓝木伦即古中陵树颓二水也

  源出察哈尔西南境内察汉音图努衡格尔二河会流为一西流至杀虎口北合边内北来之免

  河又西至乌蓝已尔哈孙城西入黄河 按隋书地理志定襄郡大利县有紫河通典胜州榆林县

  有紫塞河自马邑郡善阳县界流入皆即此河沙陵湖在归化城西古沙陵县地受白渠荒

  干诸水入黄河今名山黛湖黑河之水汇入其内又西流入黄河贺兰泉在归化城西南

  五十色古尔泉在归化城北一百二十五里宝图泉在托克托城西一百

  帽带津在萨拉齐西七十里丰州滩在萨拉齐地𫎇古名伊克苏尔哲源出苏

  尔哲谷东南流会黒河湖滩河朔在托克托城东十里黄河东岸水经所谓君子津即

  在其地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亲征噶尔丹凯旋驻跸于此观黄河测量东西

  两岸仅阔三十五丈仰射而过五十馀步

 ︹古迹︺定襄故城在归化城东汉置县属定襄郡后汉属云中郡建安末省括地志定襄故

  城在朔州善阳县北三百八十里 按明统志定襄故城在大同府西北二十八里乃唐时定襄非

  汉之定襄也玉林故城在归化城东南明初设卫永乐初内徙宣德元年于丰州东南

  复筑城置玉林卫正统十四年徙于大同右卫城内盛乐故城在归化城南汉置成乐县

  为定襄郡治后汉建武十年省后移定襄郡治善无以县属云中郡汉末废章怀太子曰定襄故城

  在今胜州界后魏之初建都于此通鉴魏甘露三年鲜卑拓跋力微始迁于定襄之盛乐晋建兴元

  年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咸康六年什翼犍始都云中之盛乐宫太元十一年代王珪徙居定襄之

  盛乐二十年珪还云中之盛乐注盛乐前汉书作成乐属定襄后汉书作盛乐属云中疑定襄之成

  乐即云中之盛乐也然魏书帝什翼犍三年移都于云中之盛乐明年筑盛乐于故城南八里则巳

  非后汉之盛乐疑定襄之盛乐乃前汉之成乐城云中之盛乐乃后汉之故城也盖建武之初匈奴

  侵扰民悉内徙其后扫地更为必有非其故处者水经注白渠水西北迳成乐县北魏土地记曰云

  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元和志单于大都䕶府今为振武节度理所

  在朔州北三百五十里本汉定襄郡之成乐县也后魏都盛乐亦谓此城武徳四年平突厥于此置

  云州贞观二十年为云州都督府麟徳三年改为单于大都䕶府圣历四年改安北都䕶开元七年

  隶属东受降城八年复置单于大都䕶府管县一金河县天宝四年于城内置其振武军景龙二年

  张仁愿于今东受降城置天宝四年节度使王忠嗣移于此续通典唐振武军即汉定襄之成乐县

  在阴山之阳黄河之北 按金河县唐为振武军辽为振武县属丰州金废为镇属富民县以水经

  注白渠水迳成乐县北推之当在今城之南武进故城在故盛乐城南汉置县属定襄

  郡为西部都尉治后汉改属云中郡建安末省水经注白渠水出塞外西迳武进县故城北世祖建

  武中封赵虑为侯国也桐过故城在归化城南滨河汉置县属定襄郡后汉末省水经

  河水南入浈陵县西北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河水于二县之闲济有君子之名

  武城故城在归化城西南汉置县属定襄郡后汉省魏书太宗纪永兴三年诏尉古真统

  兵镇太洛城五年自太室南次定襄太洛城水经注太罗水迳武城县故城南十三州志曰武城县

  在善无西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 按太罗即太洛声之讹也胡三省注通鉴谓太洛即汉之骆

  县恐非又按骆县故城武要故城亦当在归化城界内云川故城在归化城西南明初

   设卫永乐初内徙宣徳元年复于丰州西南筑城置云川卫设官军正统十四年复徙云川卫官军

   于大同右卫城内又有云川古城在其西原阳故城在归化城西汉置县属云中郡后汉

   省水经注芒干水南迳原阳县故城西北舆故城在归化城西汉置县属云中郡为中

   部都尉治后汉末省水经注武泉水又西屈迳北舆县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舆县故此加北

    按其地在古云中城北武泉县南武泉故城在归化城西界史记周勃从高帝击韩王

   信于代以前至武泉击胡骑破之武泉北后置县属云中郡后汉末省水经注武泉水出武泉县故

   城西南西迳北舆县故城南大利故城在归化城西界隋书高祖纪开皇十九年以突

   利可汗为启民河汗筑大利城处其部落地理志定襄郡治大利县开皇五年置云州总管府大业

   初废府改置带郡有长城有阴山有紫河唐书突厥传贞观十五年思摩帅众十馀万渡河设牙于

   故定襄城其地南大河北白道畜牧广衍龙荒之最壤括地志定襄郡即故云中郡也隋初置云州

  后置定襄郡贞观十四年移云州于恒安其故城在榆林县东北四十七里武皋故城

  在归化城北汉置县属定襄郡中部都尉治后汉省水经注芒干水南迳阴山西南迳武皋县 按

  以水经注推之故城当在城东北界净州故城在归化城东北阴山之后金史地理志净

  州治天山县旧为榷场大定十八年置县又升县为净州为丰州支郡旧志元曰净州路明初废在

  大同府西北四百二十里陶林故城在归化城界汉置县属云中郡为东部都尉治后汉

  阳夀故城在归化城界汉置县属云中郡后汉省 按隋书地理志金河县初曰阳

  夀盖相近故取名也丰州故城今托克托城即辽丰州地本汉定襄郡地辽置丰州天徳

  军治富民县属西京道金因之元至元四年省县入州属大同路明初废大同府志丰州富民城在

  府西北五百里近葫芦海 按辽金时丰州在今归化城地西去隋唐丰州八百馀里辽史地理志

  误袭旧文谓即隋唐丰州元史从之殊为失考辽史又云本汉五原郡地今考汉五原郡在黄河北

   辽丰州与大同接壤乃汉定襄郡辽史以隋唐丰州有五原之名遂谓即汉之五原郡耳云中

   故城在托克托城地史记赵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郡汉书地理志云中郡治云中县后汉书

   光武帝纪建武二十六年遣中郎将段郴授南单于玺绶令入居云中魏志建安二十年省云中郡

   魏书地形志云州领云中郡水经注白渠水又西南迳云中故城南故赵地秦始皇十三年立云中

   郡县曰远服矣元和志云中故城在胜州榆林县东北四十里赵云中城秦云中郡也 按古云中

   在阴山之南黄河自西来折南流之处即今归化城以西托克托城地汉时云中郡治云中县定襄

   郡治成乐县两地东西相距止八十里初不相混也后汉始以成乐定襄等县属云中及后魏初都

   盛乐号云中于是定襄有云中之名至隋以云中置定襄郡大利县而云中有定襄之名然相去不

   远犹近故地自唐以马邑郡云内之恒安镇置云州云中郡及云中县又于忻州置定襄郡定襄县

   于是云中定襄之名移于古雁门太原二郡去故地始远今谓大同为云中又太原府有定襄县皆

  唐以后所名非旧郡也咸阳故城在托克托城地汉置属云中郡后汉末省水经注大

  河东迳咸阳县故城南桢陵故城在托克托城地汉置属云中郡为西部都尉治后汉

  末省水经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注縁狐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闲而出县在山南北去云

  中城一百二十里 按桢陵与沙南县隔河相对桢陵在河东岸沙陵故城在托克托

  城地汉置属云中郡后汉末省水经河水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注白渠水迳

  沙陵县故城南西注沙陵湖 按其地有沙陵湖近今黑河入黄河处东胜州故城

  在托克托城地黄河东岸本唐东受降城地辽置东胜州属西京道辽史地理志东胜州武兴军隋

  置胜州改榆林郡唐贞观五年于南河地置决胜州故谓此为东胜州太祖神册元年破振武军胜

  州之民皆趋河东州废晋割代北来献复置金史地理志东胜州国初置武兴军有古东胜城领东

  胜县元史地理志唐张仁愿筑三受降城后以东城滨河徙置绥远烽南即今东胜州是也金初属

  西夏后复取之元至元二年省寕边州之半入焉旧有东胜县四年省入州大同旧志东胜城在大

  同府西北五百里与故胜州隔河相望明洪武初改建左右二卫兵民皆耕牧河套中永乐初移入

  畿辅其地遂墟 按故城在归化城西南之百四十六里湖滩河朔渡口即今之托克托城也唐之

  胜州在黄河西本隋之旧未闻移置河东亦无东胜之名辽史所言未知何据云内废州

  在归化城地明史地理志大同县西北有废云内州辽置单于城在归化城西又有单于台

  元封元年勒兵十八万骑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唐武后永昌初使僧怀义讨突厥刻石单于台元

  和志台在云中县西北四百馀里九边图旧清远即单于城在兔毛河西北武川镇城

  在归化城西北后魏置为六镇之一魏书高祖纪太和十八年八月幸武川镇水经注芒干水西南

  迳云中城北白道中谿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南流迳武川镇城景明中筑以御北狄元和志

  武川城今名黑城后魏六镇从西之第三镇在东受降城北三百里苏武城在归化城西北

  明统志在大同府城西北五百馀里相传汉武帝时武出使被留居此城西有李陵碑古长

  城在归化城北阴山史记匈奴传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又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西

  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水经注白道岭上有垣若颓基沿溪互岭东西无极疑赵

  武灵王之所筑也东受降城在托克托城地黄河东岸唐㬌龙二年张仁愿筑元和志

  东受降城本汉云中郡地在榆林县东北八里今属振武节度东北至单于都䕶府一百二十里东

  南至朔州四百里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北至碛口八百里唐书地理志宝应元年节度使张惟清

  以东城滨河徙至绥远烽南元史地理志即今东胜州是也大同府志在府西北五百里喀喇

  城在和林格尔地又贺通图城在城南八十里五蓝城在城南百五十里浑津城在城西南四十

  四里以上四城今无考白道在归化城北魏书太宗纪秦常四年西巡云中逾白道北猎野

  马于傉孤山水经注芒干水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岭沿路惟土穴出泉

  挹之不穷隋书高祖纪开皇三年卫王爽破突厥于白道唐书李靖传突厥颉利走保铁山靖自白

  道袭之颉利亡去张宝相擒以献又地理志云中有阴山道出兵路寰宇记白道川当原阳镇北欲

  至山上当路有千馀步地土白如石灰色遥去百里即见之即阴山路也从此以西及紫河以东当

  阴山北者惟此道通方轨自外道皆小而失次者多云中宫在归化城界内水经注白渠水

  西迳魏云中宫南魏土地记曰云中宫在云中城东四十里 按此后魏云中之盛乐宫也广

  徳殿在归化城北阴山后后魏建魏书太平真君三年行幸阴山之北南秦王杨难当朝于行

  宫先是起殿于阴山殿始成而难当至因名曰广徳焉水经注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荒中南流迳广

  徳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巡居于阴山之讲武台自台西出南上山山无树木即广

  徳殿所在也君子津在托克托城西南黄河东岸水经河水于桢陵桐过二县闲济有君

  子之名注昔汉桓帝十三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

  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㝷求父丧发冢举尸资货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

  津长不受后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以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馀里魏书昭成帝建

  国二十五年南巡至君子津世祖始光四年诏执金吾桓贷造桥于君子津元和志胜州河滨县黄

  河在县东一十五步渡河处名君子津明统志在故东胜州界

 ︹关隘︺毕齐克齐巡司在归化城地 本朝乾隆三十年由色尔登移驻包头

  村巡司在和林格尔地 本朝嘉庆十四年由崑都仑移驻

 ︹陵墓︺︹后魏︺金陵在古盛乐城西北后魏永兴二年道武于盛乐金陵其后明元太武文

  成献文四帝皆葬于此青冢在归化城南二十里𫎇古名特木儿乌尔虎通典金河县有王

  昭君墓辽史地理志丰州有青冢即王昭君墓大同府志汉明妃墓在府西五百里古丰州西六十

  里塞草皆白惟此独青故名

 ︹祠庙︺文庙在归化城内 本雍正元年苏武庙在归化城南明正统末额森挟

  上皇至小黄河苏武庙旧志在平鲁卫西北 额森旧作也先今改正格根汗庙

  化城北 本朝天聪六年   太宗文皇帝亲征察哈尔驻跸归化城悬   敕谕庙中禁侵

  

 ︹寺观︺兴福寺在归化城南门外 本朝顺治七年建康熙三十一年改今名崇寿寺

  在归化城南门外 本朝顺治七年建康熙三十三年改今名永寿寺在归化城南门外

  本朝康熙九年建三十二年改今名大明寺在归化城东四十里金大定七年建今毁碑塔

  延寿寺在归化城西北二十五里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改今名白塔在归化城

  西四十里 本顺治九年万卷华严经塔即大明寺塔高二十丈七级有金世

  宗时阅经人姓氏

 ︹名宦︺︹汉︺孟舒高祖时为云中守时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

  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十馀年免官孝文帝初立田叔称为长者复召为云中守魏尚

  槐里人文帝时为云中守军市租尽以给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杀牛飨军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

  塞虏尝一入尚帅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廉范杜陵人显宗时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范

  拒之不敌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𤑔火敌遥望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

  斩首数百级自相辚藉死者千馀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杨穆建光初为云中郡功曹时辽西

  鲜卑大人其至鞬畔云中太守成严击之兵败穆以身捍严与俱战殁李膺襄城人永寿二

  年鲜卑寇云中征为度辽将军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声振远域︹南北

  朝︺︹魏︺来大千代人太武时以庐陵公镇云中兼统白道军事数有战功悉北境险要诏

  使巡抚六镇经略得宜︹隋︺贺娄子干本代人后居关右开皇初拜云州刺史甚为敌

  所惮后拜云州总管杜彦本云中人徙家于豳开皇中云州总管贺娄子干卒上曰榆林重镇

  安得子干辈乎后数日曰莫过杜彦于是拜云州总管突厥来寇彦辄擒斩之北夷畏惮不敢至塞

  ︹唐︺范希朝虞乡人贞元中迁振武军节度使部有党项室韦杂居暴掠希朝度要害置屯

  堡斥逻严密部民以安至小窃取亦杀无赦远人惮伏边州每长帅至必献槖驼骏马虽甚廉者犹

  受之以结其欢希朝一不纳积十四年部众保塞不敢横初单于城池不树希朝命莳柳数岁成林

  韩重华宪宗时为振武京西营田和籴水运使起代北垦田三百顷出赃罪吏九百馀人给

  以耒耜耕牛假种粮使偿所负粟二岁大熟因募人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亩就高为堡

  东起振武西逾云州极于中受降城凡六百馀里列栅二十垦田三千八百馀顷岁収粟二十万石

  省度支钱二千馀万𦈏史献忠太和中为振武军节度使故帅荒沓觇戎有良马牛强取

  之归值十一戎人怒兴盗掠献忠廉谨少欲尝曰我守边发吾馀俸不患无马何忍豪市哉故所至

  无不怀徳刘沔彭城人太和末振武军节度使开成三年突厥劫营田沔发万人击之狄骑无

  一返者悉颁所𫉬马羊于战卒石䧺徐州人会昌初囘鹘入寇连年掠云朔牙五原塞下诏雄

  为天徳防雄副使兼朔州刺史佐刘沔屯云州大破乌介可汗选三千骑夜发马邑旦登振武城望

  见公主帐雄穴城夜出纵牛马鼔噪直捣乌介帐可汗单骑走追斩万级迎公主还︹金︺舒古

  特完颜部人正隆中为西南路招讨使兼天徳军节度使政尚忠信决狱公平番部不敢扰边

  舒古特旧作石古乃今改正璞萨揆上京人明昌中为西南路招讨使兼天徳军节度使

  出御边尝转战出塞七百里而还沿徼筑垒穿堑连亘九百里营栅相望烽候相应人得恣田牧北

  边遂安 璞萨揆旧作仆散揆今改正伯徳窊哥西南路人壮健沉勇与定初授东胜

  军节度使东胜被围城中粮尽援绝率众溃围走保长安寨复被围死之︹明︺黄里云内州同

  洪武五年𫎇古兵入城里率兵巷战力屈死之

 ︹人物︺︹汉︺裴遵云中人为炖煌太守从光武平陇蜀有功后徙河东安邑︹南北朝︺︹魏︺

  贺拔胜本神武尖山人后家武川少有志操善左右驰射以豫定䇿立孝庄帝功封易阳县

  伯大畐初累除侍中孝武帝将图齐神武以胜弟岳拥众关西欲广其𫝑援乃拜都督荆州刺史多

  所克捷帝入关后胜至受太保录尚书事河桥之役胜大破东魏军及齐神武攻玉壁胜以前军大

  都督募勇敢三千人犯其军与神武遇追及之会马为流矢所中神武逸去周文每云诸将对敌神

  色皆动惟贺拔公临阵如平常真大勇也自居重任始爱坟籍又重义轻财死之日惟有随身兵仗

  及书千卷而已弟岳字阿斗泥与尔朱荣尊立孝庄赐爵樊城乡男从破葛荣平元颢累迁武卫将

  军时万俟丑奴僭号关中岳为左厢大都督讨擒之又执萧宝夤以归封樊城县伯寻进爵为公后

  为齐神武所害雷绍字道宗武川镇人善骑射尝使洛阳见京都礼义之美归辞母求师经年

  通孝经论语尝读至人行莫大于孝叹离违侍养非人子之道即还乡里躬耕奉养遭母忧哀毁骨

  立贺拔岳举为京兆太守甚得人和永熙三年渭州刺史进爵昌国伯卒于州绍禄赐皆分赡亲

  故及死曰无以送终宇文显和武川人性矜严颇渉经史能左右驰射孝武在藩显和具

  陈宜杜门晦迹相时而动及即位拜阁内都督封城阳县公齐神武专政帝每不自安相与定入关

  䇿帝以其母老令豫为计对曰忠孝不并安敢豫为私讨帝改容曰卿我之王陵也遂从入关进位

  车骑大将军卒赵善字僧庆武川人性况毅有远量尝为尔朱天光长史天光拒齐神武于韩

  陵败见杀善请收葬其尸齐神武义而许之孝武西迁封襄诚伯历位尚书左右仆射进爵为公善

  性温恭谦退时称其有公辅量王盟字子仵武川人贺抜岳擒万俟丑奴尝先登力战孝武至

  长安封魏昌县公官至太傅盟宏雅仁爱虽居师傅而谦恭自处文帝甚尊重之子劢字丑兴大统

  初为千牛备身直长小心谨厚沙苑之役被伤卒于行闲宇文测字澄镜武川人周文族子

  性况密仕魏位司徒右长史及孝武疑齐神武诏测诣周文密为之备还封广川县伯㝷从孝武西

   迁进爵为公历位侍中开府仪同三司行汾州事政在𥳑惠颇得人和地接东魏测务安边时论方

   之羊叔子转行绥州事突厥入寇测败走之不敢复至卒于太子少保宇文深字奴干测

   弟数岁便以草石作军阵之势父永遇大喜谓后日必为名将孝武西迁事起仓卒人多逃散深时

   为子都督领宿卫兵抚循所部并得入关赐爵长乐县伯大统中累转尚书直事郎中善筹䇿多战

   功进爵为侯历东雍州刺史吏民怀之官至司会中大夫寇洛其先昌平人后家武川洛性明

   辨不拘小节贺拔岳西征洛从入关以功封安乡县子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洛收集将士志在复

   雠从周文讨平陈恱拜泾州刺史大统初诏加开府进爵京兆郡公梁御其先安定人后家武

   川御少好学尔朱天光西讨知御有知略引为左右共平关陇封白水县侯大统初授尚书右仆射

   从周文复宏农破沙苑进爵广平郡公出为东雍州刺史人庶称之︹周︺赵贵字元宝其先南

   安人后家武川贵少有节概从尔朱荣讨元颢从贺拔岳平关中累迁大都督岳为侯莫陈悦所害

  贵诣悦诈降因请收葬岳言辞慷慨悦壮而许之贵乃收岳尸还营与寇洛等奔平凉共图拒悦悦

  平后梁仚定称乱河右以贵为陇西行台封破之从复宏农破沙苑进爵中山郡公孝闵践祚迁大

  冢宰进封楚国公晋公䕶摄政与独孤信谋杀䕶𬒳侯莫陈崇字尚乐武川人谨悫

  善骑射从贺拔岳力战破万俟丑奴生擒之封临泾县侯从平侯莫陈悦别封广武县伯从擒窦泰

  复宏农破沙苑战河桥又别讨平稽胡累战皆有功进位柱国大将军孝闵践𧙓进封梁国公保定

  中晋公䕶逼令自杀兄顺从魏孝武入关破梁仚定于河州赵青雀于渭桥累封平原郡公孝闵践

  𧙓拜少师进位柱国孤其先云中人祖俟尼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信善骑射正光

  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瓌由是知名魏孝武西𨗇事起仓卒信单骑从之孝武嘉叹进爵浮阳郡

  公荆州陷东魏以信都督荆州诸军事东魏兵奄至不敌遂奔梁梁武帝问信所往荅以事君无二

  梁武义之礼送甚厚大统中除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数年公私富实信著遐通累立军功

  声震邻国孝闵践祚迁大宗伯进封卫国公阎庆字仁度盛乐人善抚士卒能尽其死力西

  魏时以军功累拜步兵校尉封安次县伯孝闵践𧙓出为河州刺史历云寕二州皆有惠政晋公䕶

  母庆之姑也护擅朝庆未尝阿附武帝尤以此重之大象二年拜上柱国若干惠字惠保武

  川人以翊戴文帝从平侯莫陈悦拜直阁将军从擒窦泰复宏农破沙苑每先登陷阵加侍中封长

  乐郡公魏大统四年与齐神武战于河桥破之七年又大破神武于芒山累迁司空惠早丧父母以

  孝闻子凤字达摩有识度袭父爵尚文帝女拜柱国王徳字天恩武川人少以孝弟称以翊戴

  文帝除平凉郡守治绩为泾州最常从征伐累有功加开府侍中进爵河闲郡公卒于泾州刺史子

  庆嗣性谨厚位开府仪同三司赫连达字朔周盛乐人少从贺拔岳征讨有功赐爵长广乡

  男及岳被害迎文帝匡复秦陇后复宏农战沙苑皆有功保定初为大将军夏州总管廉俭仁恕㝷

  进爵乐川郡公柱国薨韩果字阿六拔武川人仕魏封石城公性强记有权略善伺敌虚实

  文帝以为虞侯都督从战并有功除河东郡守从破稽胡于北山稽胡惮果劲健号为著翅人保定

  三年拜少师进位柱国卒华州刺史王勇武川人数从征讨气盖众军所当必破太祖嘉其勇

  敢赏赐特隆累官侍中骠骑大将军魏恭帝元年从赵贵征蠕蠕破之进爵新阳郡公武成初岷山

  羌豪叛勇帅师讨平之宇文虬字乐仁武川人少从征讨累以功封南安侯禽窦泰复宏

  农及沙苑河桥之战皆有功又从独孤信讨梁仚定破之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虬每经

  行阵必身先士卒故上下同心战无不克后除全州刺史大将军卒︹金︺武都字文伯东胜州

  人大定中进士为商水令有治绩累迁戸部郎中被诏由海道漕辽东粟赈山东都高其价直募人

  入粟招海贾船致之大定三年迁西京按察使备豫有劳召为户部尚书河东路宣抚使卒

  重福字履祥丰州人通女直大小字试𥙷女直诰院令史历沧州盐副使有惠政贞祐中累迁

  同知河闲府事河闲被围兵少多羸疾不任战重福劝之强者战弱考守会久雨围乃解去迁河东

  北路转运使致仕完颜陈和尚名彜字良佐以小字行丰州人天资高明雅好文史

  视世味漠然哀宗五年北兵入大昌原陈和尚以忠孝军提控为前锋先沐浴易衣若将就禾椑者

  擐甲上马不反顾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自军兴二十年始有此捷奏功第一授定远大将军平

  凉府判官屡战皆捷正大九年正月三峯山之败走钧州城破元兵入即纵军巷战陈和尚趋避隐

  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忠孝军总领陈和尚也今日当明白死时欲其降斫之胫折不为屈割

  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大将义之酹以马湩祝曰好男子他日再生当令我得之年四十一

  赠镇南军节度使程震字威卿东胜州人与其兄鼎俱擢第兴定初知陈留治为河南第一

  召拜监察御史弹劾无所挠时皇子荆王为宰相家僮席势侵民震劾之上责荆王出内府银以偿

  物直杖大奴尤不法者数人未几罢官卒震为人刚直忘身殉国及为御史台纲大振为小人所中

  去士论惜之︹元︺谢睦欢丰州丰县人尝从太祖攻西京力战先登连中三矢仆城下太

   宗命军校拔其矢裸纳牛腹中良久乃甦誓以死报每遇敌必身先之官至太原路金铁冶达噜噶

   孟攀鳞字驾之云内人曾祖彦甫以明法为招讨司知事有疑狱当死者百馀人彦甫

   执不从后三日得实皆释之攀鳞㓜号竒童金正大七年擢进士第世祖中统三年授翰林待制同

   修国史至元初召见条陈七十事世祖悉嘉纳之帝将亲祀郊庙召问仪制攀鳞悉据经典以对命

   定礼仪画图以进帝皆亲览焉卒赠翰林学士承旨平原郡公谥文定程思廉字介甫东

   胜州人初给事𥙿宗潜邸以谨愿闻至元中监察御史以劾权臣阿哈玛特系狱累迁河北河南道

   按察副使岁饥罢征大小赈贷民皆徳之历云南行台御史中丞河东山西道廉访使皆有威惠思

   廉刚正疾恶言事剀切与人交有终始于家族尤尽恩意好荐达人物或以为好名思廉曰若避好

   名之讥人不敢复为善矣卒谥敬肃谢仲温字君玉睦欢子初备世祖宿卫大军围鄂令督

   诸将时守江军士乏食教之𦌘鱼充食累迁顺徳路总管出俸金赎鬻子者㝷宣慰淮东岁旱导白

  水塘漑民田公私赖焉

 ︹列女︺

 ︹本朝︺张环妻白氏归化城人守正𬒳乾隆二十九年 旌杨正之妻黄

  氏青水河人守正捐躯乾隆年闲 旌李顺之妻锺氏萨拉齐人守𬒳戕同厅

  烈妇李大有妻赵氏俱乾隆年闲 旌曹有妻赵氏和林格尔人守𬒳戕同厅烈

  妇赵起林妻黄氏贾文元妻王氏俱乾隆年间 旌郝茂英妻邓氏归化城人守正

  捐躯嘉庆四年 旌郭成明妻刘氏萨拉齐人守正捐躯同厅烈妇吴会妻王氏俱

  嘉庆年闲 旌乔得宝妻任氏和林格尔人守正捐嘉庆八年 旌

 ︹土产︺黄羊 雉 兔 琐琐葡萄实之旁环绕有小葡萄俗名公领孙

  梨 石碌 碾玉沙 不灰木 地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