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五十八至一百六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五十八至一百六十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6.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6.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6.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6.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6.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6.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6.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6.djvu/9
大清一統志
沁州〈在山西省治東南三百十里東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四百里東至潞安府黎城縣界二百〉
〈十里西至霍州界二百十里南至潞安府襄垣縣界七十里北至太原府太谷縣界三百三十里東〉
〈南至襄垣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平陽府岳陽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遼州榆社縣界八十里西北〉
〈至汾州府平遙縣界一百五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武鄉縣界三十里〉
〈西至沁源縣界六十里南至襄垣縣界七十里北至武鄉縣界四十里東南至襄垣縣界八十里西〉
〈南至沁源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武鄉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平遙縣界一百五十里自州治至 京〉
〈師一千七百里〉
︹分野︺天文參井分野實沈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晉銅鞮邑戰國屬韓
後屬趙漢爲上黨郡銅鞮穀遠等縣地後魏延和
二年以銅鞮縣屬鄉郡建義元年置義寕郡治沁
源縣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沁州兼領銅鞮縣
大業初州廢二縣皆屬上黨郡義寕元年復置義
寕郡唐武德元年復曰沁州天寳元年改爲陽城
郡乾元元年復爲沁州屬河東道宋太平興國二
年始於銅鞮縣置威勝軍屬河東路六年省沁州
入焉金天㑹六年復升軍爲沁州屬河東南路元
光二年又升爲義勝軍節度元曰沁州屬晉寕路
明洪武初省州治銅鞮縣入州九年直隸山西布
政使司萬厯二十四年改屬汾州府三十二年復
舊
本朝因之屬山西省領縣二
沁源縣〈在州西少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本州界五十里〉
〈西至霍州界一百里南至平陽府岳陽縣界五十里北至汾州府平遙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潞〉
〈安府屯留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岳陽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本州界六十里西北至霍州靈石縣界〉
〈一百三十五里漢置穀遠縣屬上黨郡後漢因之晉省後魏建義元年置沁源縣兼置義寕郡隋開〉
〈皇初郡廢十六年於縣置沁州大業初州廢屬上黨郡義寕元年復為義寕郡治唐武徳初復置沁〉
〈州天寳元年為陽城郡治乾元初復為沁州治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六年沁州廢以縣屬威勝軍〉
〈金初屬沁州元光二年於縣置榖州元初州廢明仍屬沁州 本朝因之〉武鄉縣〈在州東北〉
〈六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遼州界一百十里西至汾州府平遙縣界一百四〉
〈十里南至潞安府襄垣縣界三十里北至遼州榆社縣界二十里東南至襄垣縣界四十里西南至〉
〈本州界二十五里東北至遼州界八十里西北至太原府祁縣界一百二十里漢置𣵀氏縣屬上黨〉
〈郡後漢曰𣵀縣晉因之後魏分置鄉縣延和二年兼置鄉郡永安中省𣵀縣東魏置南垣州尋改豐〉
〈州後周州廢隋開皇初郡廢縣屬上黨郡唐屬潞州武后時改曰武鄉縣神龍元年復為鄉縣後又〉
〈曰武鄉縣五代因之宋太平興國二年改屬威勝軍金屬沁州元至元三年省入銅鞮縣後復置明〉
〈屬沁州本朝因之〉
︹形勢︺漳水環其前綿山鎮其北太行拱其東霍太峙
其西峯巒環曡川澤瀠𭰁〈州志〉
︹風俗︺其地磽瘠氣候遲暖而早寒〈通志〉其俗勤儉樸實
專力耕農少事商賈〈明通志〉
︹城池︺沁州城〈周六里有奇門三元末築明崇禎中甃甎 本朝順治十六年修康熙三年六〉
〈年重修〉沁源縣城〈周二里有奇門三池廣二丈元時土築明萬厯中甃甎 本朝康𤋮〉
〈二十八年修雍正七年重修〉武鄉縣城〈周三里門三後魏太和中土築明崇禎閒甃甎〉
〈 本朝順治十六年修〉
︹學校︺沁州學〈在州治西興文街明洪武中建宏治中重修 本朝順治九年修康熙九年二〉
〈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沁源縣學〈在西城高阜處舊在東關東南元大德閒建明〉
〈天啟中移北關外崇禎中遷建今所 本朝順治十五年修康𤋮三年十七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
武鄉縣學〈在縣北半里石勒寨舊在縣治西南明嘉靖中遷建今所 本朝康熙十一年〉
〈修二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銅鞮書院〈在州城內 本朝乾隆十四年建〉琴
泉書院〈在沁源縣東門外本朝乾隆十七年建〉
︹戶口︺〈原額人丁三萬七千五百三十五今滋生男婦共二十六萬六千八百一十一名口計四萬六〉
〈千七百二十八戶〉
︹田賦︺〈田地一萬七百五十四頃六十畝五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四萬五千二兩四錢七分四釐〉
〈糧八百五十三石七升有奇〉
︹山川︺檀山〈在州東三十里山有九峯世傳嘗有鳳棲其上〉萬安山〈在州南四十里其地〉
〈有文中子洞屬故銅鞮縣北紫金山畔蓋隋王通讀書之所東為靈泉有靈泉寺中有沖惠沖淑二〉
〈真人祠故又稱二神山山為沁州諸水總匯之處自是而東南則襄垣縣界〉筆架山〈在州〉
〈治西南一里三峯高出北對學宮〉銅鞮山〈在州西南四十里北史魏彭城王勰傳勰從孝〉
〈文幸代都次於上黨之銅鞮山文獻通考銅鞮縣有銅鞮山明統志一名紫金山〉後泉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一名皇後山水經注皇后水出此〉石梯山〈在州西南魏書地形志銅鞮縣〉
〈有石梯水東行入漳元和志石梯山在沁州西三十里寰宇記在銅鞮縣西南七十里高一千九百〉
〈尺〉鼊山〈在州西二十里開村之西北州志鼊音碧龜屬以形似名土人不識此字故舊志訛〉
〈爲鼈山山下有鼊池東流入於漳水 按集韻䵶鼊水蟲名似龜皮有文韻會䵶鼊龜屬似龜而曼〉
〈胡無指爪其甲有珠文如瑇瑁䵶音衢州有龜山舊統志因訛鼊爲鼈州志說近是今從之〉堯
山〈在州西三十里寰宇記在銅鞮縣西二十里唐天寶六載勅改爲銅鞮山山高一千五百五十〉
〈尺 按州志有帝堯廟今圯土人疊石爲堡名爲堯神寨此山之所由名也〉伏牛山〈在州〉
〈西三十里山高十餘里周圍可四十里上有古松數百株縣志昔人見神牛隱此故名山之陽有龍〉
〈泉神廟銅鞮水之源出此山後有雲洞其北與武鄉縣覆甑山相接〉滑山〈在州北三十五里甲〉
〈水出焉亭亭雲表望之若芙蕖蘸水明萬厯中改名花山以山峯似花故也〉聖鼓山〈在州〉
〈東北五里一名聖鼓嶺上有大圓石擊之聲如鼓故名小河水經其下流入漳河〉麟山〈在州〉
〈東北二十里九域志威勝軍有麟山舊志在檀山之下〉爛柯山〈在州東北四十里接武鄉〉
〈縣界小河源出此 按王質爛柯事出水經注雲笈七籖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王質隱處不知州〉
〈境之山何以得此名據縣志雲山有王仙祠石上碁局尚存傳疑可也〉琴泉山〈在沁源縣〉
〈東六里盤踞三十餘里前有靈泉西流入沁河〉青龍山〈在沁源縣東二十里青龍河出此〉
螺山〈在沁源縣南二十里北石村與州西嶺相接縣志上有唐時古剎傍有石井〉紫金
山〈在沁源縣西門外高十餘里縣城跨其半〉霍山〈在沁源縣西七十八里接霍州界詳見霍〉
〈州〉碾臺山〈在沁源縣西九十里與霍太山相連怪石巉巖其上多韭〉上觀山〈在沁〉
〈源縣西北五十里林木叢鬱上有香林寺亦名香林山〉靈空山〈在沁源縣西北六十里高〉
〈千餘里盤踞五十餘里其勢陡峻石磴盤折俗名十八盤上有五龍潭半空有仙巒二橋跨㵎而過〉
〈其東麓有蓋海洞〉靜草蒐山〈在沁源縣西北九十里高三十里盤踞百餘里與靈空山〉
〈相連山高風猛六月寒凜寸草不生故名〉仁霧山〈在沁源縣北五十里高五里自綿山分脈〉
〈延亘六七十里湱河出此〉青石山〈在沁源縣北八十里山多青石望之如黛〉綿山〈在沁〉
〈源縣北一百二十里盤踞百里西北接汾州府介休縣西接霍州靈石縣界水峪河出焉〉龍居
山〈在沁源縣東北八里許延亘甚遠清水河源出此〉五花山〈在沁源縣東北三十里南〉
〈與青龍山相接〉青果山〈在沁源縣東北五十里上有寒泉〉羊頭山〈在沁源縣東北〉
〈即古謁戾山山海經謁戾之山有金玉沁水出焉漢書地理志穀遠縣有羊頭山元和志羊頭山一〉
〈名謁戾山在綿上縣東北五十里 按今縣志無羊頭山蓋羊頭山在綿上縣境綿上縣自元時省〉
〈入沁源縣縣志或仍舊時圖經未經詳考故也〉黃崖山〈在武鄉縣東六十里山色皆黃黃崖〉
〈水出焉〉天城山〈在武鄉縣東九十里層巒嶂邑人曾避兵於此相近又有小壑頭山〉
五峯山〈在武鄉縣東一百里五峯並峙積雪至夏不消又東二十里即太行山〉南山
〈在武鄉縣東南三里〉三原山〈在武鄉縣東南二十里中有平原三處故名〉時山〈在武〉
〈鄉縣西南三里〉八角山〈在武鄉縣西五里山形八角〉馬鞍山〈在武鄉縣西七十里〉
〈南北皆昂而中低以形似名〉西交山〈在武鄉縣西一百里以山勢相交而名〉麓臺
山〈在武鄉縣西一百二十里西北接太原府祁縣及汾州府平遙縣界〉石臼山〈在武鄉縣〉
〈西北七十里元和志石臼嶺在武鄉縣北六十五里縣志又西二十里為石盤山〉禿頂山
〈在武鄉縣西北九十三里〉胡甲山〈在武鄉縣西北一百里一名侯甲山水經注胡甲山有長〉
〈坂謂之胡甲嶺即劉歆遂𥘉賦所謂越侯甲而長驅者也寰宇記武鄉縣侯甲山今名護甲嶺〉覆
甑山〈在武鄉縣西北水經注𣵀水西出覆甑山魏書地形志陽城縣有覆甑山𣵀水出焉 按〉
〈縣志有分水嶺在縣西北一百里𣵀水發源於此蓋即古覆甑山也〉鞞山〈在武鄉縣東北一里〉
〈寰宇記在縣東北六十里晉載記石勒耕於野每聞鞞鐸之聲歸告其母其母曰作勞耳鳴非不祥〉
〈也山以此得名〉橫嶺山〈在武鄉縣東北五十里〉紫巖山〈在武鄉縣東北六十里山〉
〈色皆紫故名〉羊徑山〈在武鄉縣東北接遼州界高險峻狹路若羊腸為入太行之徑其東〉
〈相接者有龍巖洞即太行山麓〉雕巢嶺〈在沁源縣東南五十里高五里延亘三十里接潞安〉
〈府屯留縣界〉州西嶺〈在沁源縣南門外百步許高十里延亘二十里南接螺山隋唐閒置〉
〈沁州其嶺在西故名〉紅祠嶺〈在沁源縣西北三十五里上有清泉〉朱鶴嶺〈在沁源縣〉
〈北四十里上有風洞絶頂有天池又土嶺在縣北八十里長二十里〉鐵鑪嶺〈在沁源縣東北〉
〈十五里琴泉山後相連者為磨刀嶺下有馬圈坪〉青龍岡〈在州城東上有龍泉神祠 本〉
〈朝雍正五年奉 㫖建先農壇知州管學宣於祠右卜地築建焉〉蓋海洞〈在沁源縣〉
〈西六十里靈空山東麓〉玉華洞〈在武鄉縣東六十里洞中多產鍾乳石〉龍囤洞
〈在武鄉縣東九十里深遠莫測〉陰辿〈在武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兩峯對峙高出雲表中通一〉
〈綫接太原府祁縣界為三晉咽喉〉銅鞮水〈在州南四十里源出州西伏牛山東南入潞安〉
〈府襄垣縣界俗謂之漳河水經注銅鞮水出銅鞮縣西北石磴山東流與專池水合又東南合女諫〉
〈水又東逕斷梁城又東逕銅鞮縣故城北又東南逕頃城西又南逕胡邑至襄垣入漳舊志謂之西〉
〈漳河又名小漳河有二源一出伏牛山一出滑山至鼊山南合為一川南流逕州西二里又東南入〉
〈襄垣縣界〉後泉水〈在州西南四十里後泉山下東北流逕州西入銅鞮水〉小河水
〈在州北源出爛柯山南流逕聖鼔山下繞州城北西流入銅鞮水〉甲水〈源出州北滑山東流〉
〈逕爛柯山北又東逕武鄉縣西五里南入𣵀水古名白鷄水水經注白鷄水出𣵀縣西山東逕縣北〉
〈東南流入𣵀水〉沁水〈在沁源縣東北源出縣之羊頭山西南流合水峪河又西南流合湱河又〉
〈南流逕縣東又南流合青龍河又西南流合西川河又南流合大南川又南流入平陽府岳陽縣界〉
〈即古少永也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伐晉封少水漢書地理志榖遠縣羊頭山世靡谷沁水所出〉
〈東南至滎陽入河過郡三行九百七十里顔師古注今沁水至懷州武陟縣入河此雲至滎陽疑傳〉
〈寫錯誤水經注沁水即洎水出羊頭山世靡谷三源奇注逕瀉一隍又南會三水又南流逕榖遠縣〉
〈東又南至猗氏元和志沁水一名少水出綿上縣東南二十四里覆甑山南流逕沁源縣東一里〉
〈按寰宇記沁有二源一出綿山東谷一出縣東北馬圈溝俱南流至交口村而合逕縣城東而南注〉
〈縣志沁有四源一出縣東北一百十里滑鳳村石崖下石穴一出縣東北一百里崖頭村北山麓俱〉
〈由縣東北六十餘里琴峪村而南至縣北五十里陽城村一出縣正北百里車家嶺底由綿上鎮至〉
〈陽城合流轉東一出縣東北六十裏白窰馬圈溝至縣北四十里交口村合流而南復受諸水入〉
〈岳陽界其説較詳錄以備攷〉武鄉水〈在武鄉縣西自遼州榆社縣南流入至縣城西南合〉
〈𣵀水水經注武鄉水又南得黃水口又東南注於𣵀水寰宇記武鄉水在縣西六十餘里舊志一名〉
〈臨水又名小漳河〉𣵀水〈在武郷縣西北源出分水嶺東南流逕縣南又東南流入潞安府襄〉
〈垣縣界漢書地理志𣵀氏縣𣵀水出焉故以名縣水經注𣵀水西出覆甑山東流與西湯溪水合又〉
〈東逕𣵀氏縣故城南東與白鷄水㑹又東南與武鄉水會又東南注於漳水舊志𣵀水至縣城西南〉
〈合武鄉水〉胡甲水〈在武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一名侯甲水又名護甲水西北入太原府祁〉
〈縣界水經注侯甲子發源平縣胡甲山又西北厯宜嵗郊元和志護甲水在武鄉縣西北八十里寰〉
〈宇記在縣西北八十八里〉清水河〈在沁源縣東八里源出龍居山西流入沁水〉青龍
河〈在沁源縣東三十里源出青龍山西南流至縣東南十里入沁水〉西川河〈在沁源縣〉
〈西源出衞村東溝東南流入沁水〉湱河〈在沁源縣西北八十里源出仁霧山三穴湧出東南〉
〈流至縣北合五龍川又東南流至縣東北入沁水〉水峪河〈在沁源縣北源出綿山東南入〉
〈沁水〉大南川〈在沁源縣西南四十五里又東五里有小南川皆東南流入沁水〉五龍
川〈在沁源縣西北七十里相近又有含宏苗維二川俱由東入靈空山峽逕仙橋下出又有地峪〉
〈水屯二川俱由西北入靈空山峽蠻橋下出入沁河謂之五川今皆涸〉白龍池〈在沁源縣〉
〈北一百二十里周圍皆石深不可測〉二龍池〈在武鄉縣南二十里〉東泉〈在州東南八十〉
〈里味極甘冽〉暖泉〈在州南關外半里過冬不冰〉南泉〈在州南十里〉湛泉〈在州〉
〈西半里地多園林傍繞數泉引以灌溉〉柳泉〈在州北郭外從石竇流出匯為方池冬夏不涸〉
〈上覆以亭〉馬跑泉〈在沁源縣東十五裏白土巖下西南流至縣南十里入沁水〉珍珠
泉〈在武鄉縣東北一里泉水噴出如珠〉龜灘〈在沁源縣南五里沁水中周數十畝形如龜〉
︹古蹟︺銅鞮故城〈在州南本春秋晉邑左傳成公九年鄭伯如晉晉人執諸銅鞮昭公二十〉
〈八年晉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樂霄為銅鞮大夫漢置銅鞮縣屬上黨郡魏晉因之後魏改屬鄉〉
〈郡魏書地形志鄉郡銅鞮縣有銅鞮城水經注銅鞮故城在銅鞮水南山下晉大夫羊舌赤銅鞮伯〉
〈華之邑是後魏前嘗移治也元和志銅鞮縣東南至潞州一百五十里隋開皇十六年屬沁州大業〉
〈二年省沁州縣屬潞州唐武德六年屬韓州貞觀十七年廢韓州復隸潞州舊唐書地理志潞州銅〉
〈鞮縣武德元年屬沁州五年移治�水堡六年移於今所屬韓州韓州廢屬潞州括地誌故城在縣〉
〈東南十五里宋史地理志威勝軍銅鞮縣太平興國初自潞州來隸縣志唐銅鞮故城在州西南四〉
〈十里今為故縣鎮有故縣寨 按銅鞮魏時巳經移治至唐武德閒凡再徙宋太平興國二年又隨〉
〈威勝軍移於亂柳是縣治經四遷也舊志有段柳寨在州南十五里疑即亂柳之訛〉榖逺故
城〈在沁源縣南門外漢置縣晉省魏書地形志義寕郡治遠城元和志沁源縣本漢榖遠縣地〉
〈今縣南百五十步遠故城是也語音訛傳以榖為後魏莊帝於今理置沁源縣因沁水為名寰〉
〈宇記縣在威勝軍西一百五里縣志故城連州西嶺舊址猶存〉綿上故城〈在沁源縣東北〉
〈隋置縣屬西河郡唐屬沁州元和志縣至沁州七十里本漢榖遠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綿上縣以〉
〈縣西界有故綿上地因名寰宇記太平興國四年割屬大通監宋史地理志寳元二年自大通監來〉
〈隸威勝軍慶厯六年移治軍西北大覺寺地元史地理志至元十年省綿上縣入沁源舊志今為綿〉
〈上鎮在縣東北七十里 按宋以前綿上縣當更在縣西北與綿山相近今綿上鎮宋縣治也〉鄉
縣故城〈即今武鄉縣治晉武鄉縣在今遼州榆社縣界北魏移於今治改曰鄉縣隋及唐初〉
〈俱因之武后時為武鄉神龍時為鄉縣後復為武鄉舊唐書地理志武鄉縣本漢𣵀縣地後魏移治〉
〈於南亭川改為鄉縣元和志鄉縣東南至潞州一百七十里縣志南亭川即今縣西南大南川〉湼
氏故城〈在武鄉縣西漢置𣵀氏縣屬上黨郡後漢曰𣵀縣後魏省入陽城縣魏書地形志陽〉
〈城縣有𣵀城章懷太子曰𣵀縣故城在郷縣西寰宇記𣵀城在縣西六十里舊志在縣西五十五里〉
〈俗呼故城村〉招遠廢縣〈在沁源縣西舊唐書地理志武德二年分沁源置招遠縣三年〉
〈省〉陽城廢縣〈在武鄉縣西魏書地形志鄉郡陽城縣二漢晉曰𣵀縣永安中改隋書地〉
〈理志後魏陽城縣開皇十八年改為甲水大業初省入銅鞮舊唐書地理志武德三年復置甲水縣〉
〈六年省入銅鞮寰宇記故甲水城在銅鞮縣北七十里舊志有陽城村在縣西𣵀水側即陽城縣故〉
〈址〉烏蘇城〈在州西南二十里今名烏蘇村魏書地形志銅鞮縣有烏蘇城〉臯狼城
〈在武鄉縣西北五十里相傳智伯求臯狼之地於趙襄子即此今為故城鎮〉石勒城〈在武〉
〈鄉縣東北一里周四百六十步相傳石勒嘗屯兵於此〉威勝故軍〈今州治本漢銅鞮縣〉
〈地五代時地名亂柳在唐銅鞮縣東北三十里宋置威勝軍於此兼移銅鞮縣治焉金時升為沁州〉
〈通鑑梁開平元年康懷貞攻潞州晉以周德威為行營都指揮使救潞州二年退屯亂柳宋史地理〉
〈志威勝軍太平興國二年詔於潞州銅鞮縣亂柳石圍中建〉銅鞮宮〈在州南左傳襄公三〉
〈十一年子產曰今銅鞮之宮數里杜預注晉離宮名元和志晉銅鞮宮在銅鞮縣東南十五里寰宇〉
〈記謂之銅鞮城上黨記曰銅鞮有晉宮故闕猶在〉駐蹕臺〈有二一在州西南二十里烏蘇〉
〈村為漢高帝駐蹕處一在州東北郊外為宋太祖駐蹕處〉上虒亭〈在州城東南一名斷梁城〉
〈漢書地理志銅鞮縣有上虒亭水經注銅鞮水又東逕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臨岫壑東西北三〉
〈面岨袤二里世謂之斷梁城即故縣之上虒亭也元和志斷渠城在銅鞮縣東北三十里〉鐵冶
〈在沁源縣東北寰宇記大通監管東西二冶東冶在綿上縣縣志縣境鐵鑛鑪凡五一在縣西柏子〉
〈鎮其四曰王陶鎮水峪村大峪村柴子坪俱在縣北百里〉
︹關隘︺綿上關〈在沁源縣北八十里又唐書地理志沁源縣有柴店關久廢〉昂車關
〈在武鄉縣西門外魏書地形志上黨郡𣵀縣有昂車關唐書地理志武鄉縣有昂車關縣志縣西關〉
〈外有下關村小漳水所經相近又有上關村即古昂車關故址一作卬車關又名芒車關〉南關
〈在武鄉縣西北一百二十里西北與太原府祁縣之龍舟北關相接號南北關一名南關鎮九域志〉
〈武鄉縣有南關鎮宋史姚古傳古進軍復隆德府威勝軍扼南北關縣志與祁縣之北關相去十五〉
〈里〉郭村鎮〈在州西少南二十五里有寨〉西湯鎮〈在州西少北即古西唐店通鑑〉
〈五代唐清泰末趙延壽引兵如潞州遇其父德鈞於西唐店胡三省注西唐店在亂柳寨之西九域〉
〈志銅鞮縣有西湯鎮縣志鎮在州西北六十里因西湯水爲名又漳源鎮在州西北三十里交口鎮〉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有堡牛侍鎮在州西五十里〉柏子鎮〈在沁源縣西南叢山中近岳陽〉
〈縣界又韓洪鎮在縣西少北六十里有寨〉郭道鎮〈在沁源縣北少西五十里有寨〉官車
鎮〈在沁源縣東北四十里有堡〉盤龍鎮〈在武鄉縣東四十里一名攀龍鎮〉墨鐙
鎮〈在武鄉縣東北接遼州界〉良馬寨〈在州東南八十里接襄垣縣界舊志其地多美水草〉
〈因置馬寨於此唐會昌四年河中帥石雄拔良馬等三寨一堡即此也〉道興寨〈在州西少〉
〈南二十里又州西南三十里有堯神寨四十里有寺莊寨上執寨四十五里有南仁寨六十里有南〉
〈泉寨〉段村寨〈在州西二十五里又黃後寨在州西五十里又州西北二十五里有喬村寨四〉
〈十里有王可寨六十里有西峪寨又州南三十五里有新店寨州東六十三里有花山寨〉唐王
寨〈在沁源縣西北六十里靈空山孤峯特起四面石壁頂上寛平可十餘畝〉陽城寨〈在沁〉
〈源縣北五十里又縣北一百八十里有王鳳寨古寨〉侯壁寨〈在沁源縣東北四十里又縣東〉
〈北六十里有石渠寨下留寨安樂館寨八十里有師莊寨一百里有定陽寨〉韓壁寨〈在武〉
〈郷縣東五十里又有土河寨在縣東七十里西南北三面有牆舊為戍守處〉重城寨〈在武〉
〈鄉縣東北接遼州界一名崇城寨又名重棚寨石壁萬仭危橋駕空而入半崖一徑可陟寨巓草木〉
〈陰翳不知有寨也〉霍登堡〈在沁源縣東五十里〉興居堡〈在沁源縣西五十里相近〉
〈又有王莊堡〉沁陽驛〈在州北郭外今裁〉權店驛〈在武鄉縣西北七十里有丞山〉
〈路嶻㠔南通沁陽驛北接南關今裁〉
︹津梁︺雙水橋〈在州城南郭外又十五里有黃沙橋又五里有永濟橋〉紅渠橋〈在州〉
〈城西南十里〉環翠橋〈在州城北一里跨小河水又四里有霧騰橋〉仙橋〈在沁源縣〉
〈西北靈空山㵎廣一丈五尺又西為蠻橋〉永利橋〈在武鄉縣東二十里〉關河橋〈在武〉
〈鄉縣西三里又通濟橋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隄堰︺沁河渠〈在沁源縣發源河底村距縣一百二十里諸村設渠共四十三道水散渠中順〉
〈水流上下引溉〉
︹陵墓︺周羊舌赤墓〈在州城東南銅鞮故城東寰宇記在銅鞮縣南六十里晉太康地記〉
〈曰墓高一丈五尺縣志赤父職弟肸同在一塋里人呼之為大夫城故址尚存周圍數十畝〉介
之推墓〈在沁源縣北一百里西山中有祠〉︹晉︺李陽墓〈在武鄉縣魏書地形志鄉〉
〈縣三臺嶺上有李陽墓〉︹北魏︺王文謨墓〈在武鄉縣東原文謨無考縣志崇禎閒掘〉
〈得其母張氏隧道石知文謨當魏道武時官上柱國東道行軍總管善州刺史封燕國公〉唐徐
蓋墓〈在州南四十里 按統志舊列徐勣考勣本傳稱陪葬昭陵無緣墓在州境據縣志在徐〉
〈村東余坡相傳勣父蓋葬此或有之今從縣志去李勣改列徐蓋〉崔珏墓〈在沁源縣南八〉
〈里〉李師行墓〈在武鄉縣磚壁村縣志康熙中武鄉磚壁村南耕者得墓誌可識者李師〉
〈行上黨武鄉人唐延州司馬葬箕山南〉︹宋︺潘美墓〈在武鄉縣西一百二十里潘家溝〉
〈按宋史美本傳大名人據縣志相傳為武鄉人且有潘家溝可據姑存之〉︹元︺邢抱璞墓
〈在沁源縣東琴泉山北坂〉︹明︺宋訥墓〈在沁源縣北八十里〉魏光緒墓〈在武鄉縣〉
〈南一里又有魏令望墓〉
︹祠廟︺文中子祠〈有二一在州之銅鞮山麓久廢一在州學左明萬厯中改建 本朝康𤋮〉
〈中屢修春秋致祭有唐皮日休斷碑舊在銅鞮山祠今移學宮左〉周德威祠〈在州城南〉
〈十里元元統中建〉龍泉神廟〈在州西伏牛山廟有龍泉神號嘉澤顯濟王宋元豐中賜〉
〈額靈顯明初載入祀典嘉靖中嘗遣官詣山致祭有宋康濟元岳至二碑記〉介之推廟
〈在沁源縣西北三里〉湯廟〈在武鄉縣東李莊南岡上〉南山神廟〈在武鄉縣東南三里〉
〈南山頂宋宣和閒累封靈潤公明𥘉稱南山神〉海瀆焦龍神廟〈在武鄉縣有三一在〉
〈店子渠一在南山廟西內有八角池一在土河村宋宣和閒累封昭澤王明初改稱龍神與南山神〉
〈廟有司並春秋致祭〉
︹寺觀︺天安寺〈在州城內福夀街後周建〉靈巖寺〈在州東石堠村土人稱為靈岡寺又〉
〈有靈感院在州城北郭外並金大定中賜額〉南泉寺〈在州南十五里一名圓通寺唐貞觀〉
〈中建〉靈泉寺〈在州南南程村宋太平興國中建內有沖恵沖淑二真人像 本朝 世〉
〈祖章皇帝御書佛字 賜寺僧因建聖佛樓〉 聖 佛寺〈在沁源縣西北六十里靈空山〉
〈唐懿宗第三子遭黃巢亂為僧於此建宋端拱中賜額又州城通仙街亦有聖夀寺宋皇祐閒建〉
龍華寺〈在沁源縣北隋開皇中建宋嘉祐中賜額曰龍福元至正閒更今名〉離相寺
〈在武鄉縣東四十里內有古柏大十餘圍〉普濟寺〈在武鄉縣東南山麓亦名南山寺有龍爪〉
〈槐最奇古〉太清觀〈在沁源縣紫金山上金大定中賜額太清有金喬扆碑記又武鄉縣西關〉
〈亦有太清觀宋政和初建〉
︹名宦︺︹南北朝︺︹魏︺韋崇〈杜陵人孝文時為鄉郡太守更滿應代吏入詣闕請留復延三〉
〈年〉︹唐︺唐漢賓〈晉陽人儉裔孫武宗時為武鄉令劉鎮拒命昭義漢賓固諫歸朝不聽舉〉
〈族見害大中初贈本縣令〉︹五代︺︹唐︺李存賢〈許州人為沁州刺史先時沁州當敵衝徙〉
〈其南百餘里據險立柵而居存賢至曰徙城避敵豈勇者所為乃復城故州梁兵屢攻之存賢力拒〉
〈守卒不能近〉︹宋︺梁迥〈聊城人太宗命蜀州刺史聶章為沁州兵馬部署以迥監其軍並人〉
〈入冦迥率兵擊敗之〉︹金︺李完〈馬邑人大定中沁州刺史為政一年姦惡屏跡璽書襃諭〉︹元︺
杜豐〈西河人太祖時為沁州長官在沁十餘年寛徭薄賦勸課農桑民以富足後請老卒於家〉
〈沁人為立祠嵗時祀焉〉陳思濟〈柘城人至元時知沁州為政𥳑要不務苛察〉張德
麟〈壺關人至元十三年沁源縣尹履正奉公不避權勢平反獄訟鄰邑皆服其明〉︹明︺高亮
〈灤州人天順𥘉知武鄉縣常巡阡陌課農桑省民疾苦道遇田婦饁耕者亮取視之皆糠粃藜藿亮〉
〈流泲曰○民窮如此牧民者之罪也後入覲○民爭饋贐亮一無所受〉俞汝為〈字毅夫華亭人〉
〈隆慶進士知沁州以招流移振士習為先務術者言漳水直下沁民不能有蓋藏汝為築石俾水東〉
〈注時汾州改府以沁及二縣隸焉士民差徭多累汝為請復舊制直隸布政司並改沁陽驛募夫之〉
〈例在州五年召入工部民立生祠祀之〉靳賢〈靜寕人萬厯初知沁源縣嘗遵例丈田定稅減〉
〈三分之一城垣舊土築每嵗傾圯易以甎石民為之立生祠焉〉范禎〈交阯人沁州判官征𠞰有〉
〈功升知州薄賦緩刑人懷遺澤〉范廷輔〈滋陽人崇禎四年知沁源縣以清慎著稱時流冦猖〉
〈獗因於城西紫金山建保安寨又於城外增重門嚴啟閉復勸助芻米召兵捍禦一方賴之〉
︹本朝︺王國棟〈鐵嶺衞人順治七年知沁州時姜瓖亂後國棟勘無主𮎰地及沒水地若干請〉
〈題免逋賦七千餘兩𮎰地以次墾闢賦仍無缺公私便之〉劉璇〈永平人順治元年知沁源縣縣〉
〈於明季為盜藪民習鬬健訟璇招逋撫羸教以禮讓著循良聲〉張一龍〈錦州人順治六年知〉
〈沁源縣姜瓖之亂太行綿霍閒多為賊脅 大兵進𠞰議縣人從賊罪一龍泣爭願以百口保其無〉
〈他縣人𫉬全以遷去州人遮道送建祠祀之〉汪宗魯〈懷寕人康𤋮六年以進士知沁州薪〉
〈水悉自給民有訟刻木為皁隸令自拘到立剖之修城及學宮立義冢養濟院沁有劇盜十數輩為〉
〈害設法擒獲在官六年人懷其德〉劉民贍〈奉天人康熙中知沁州時連𡻕災盜賊竊發民〉
〈贍擒斃盜首借榖捐俸賑活甚衆三十七年牛大疫民無以耕借牛直於民秋成後償官播種不失〉
〈時正賦無缺〉王鼎基〈河間人康𤋮中以進士知沁源縣縣向不知蠶桑之利鼎基下車令〉
〈民栽桑飼蠶教以紡績迄今賴之〉李琛〈高陽人康𤋮十八年知武鄉縣縣有飛糧為民病琛〉
〈請豁免不允趨會城面陳至痛𡘜不能止竟抑鬱而卒縣人德之立祠以祀〉
︹人物︺︹晉︺李熹〈字季和銅鞮人少有高行博學研精與北海管幼安以賢良徵不行宣帝復辟〉
〈熹為太傅屬固辭疾郡縣扶與上道時熹母疾篤乃竊而還遂遭母喪論者嘉其志節後為并州別〉
〈駕厯官御史中丞當官正色不憚強禦累遷司隸校尉泰始初封祁侯卒贈太保謚曰成〉李宏
〈字世彥熹孫少有清節永熹末厯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南北朝︺︹周︺宇文顯
〈武鄉人容止矜莊能彎弓挽強左右馳射從魏孝武入關為太祖所信用厯官使持節車騎大將軍〉
〈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贈司空按周書無顯傳此從庾信碑節錄〉︹五代︺︹唐︺郭延魯
〈綿上人文饒以驍勇事晉王數立軍功為沁州刺史者九年有惠政州人思之延魯以善槊為將天〉
〈成初朱守殷反從攻汴州以先登功為汴州馬步軍都指揮使累遷復州刺史以廉平自勵民甚賴〉
〈之〉︹元︺張綱〈武鄉人至正閒任本縣尹政教兼施威愛並用嘗謂僚倅曰牧民者有恤民心〉
〈有恤民言心恤者民信言恤者民疑時妖氛爲患綱諭以大義遠近不惑〉︹明︺龎清〈武鄉人洪〉
〈武中進士任監察御史嘗赴召稍遲上詰之對曰送父還鄉上使追之至則儲錢數貫蒜一連而已〉
〈上𥬇曰汝可謂不愧厥名矣升揚州知府〉宋訥〈沁源人建文末以𡻕貢知大名府燕兵起死之〉
魏祥〈沁源人任萬泉都司指揮使累官京營叅將正統閒北征力戰死〉張鵬〈字鳴南沁〉
〈州人嘉靖進士授河南推官以亷慎聞遷御史上經畧九邊封事上嘉納之厯按甘肅山東皆有善〉
〈政遷大理寺右丞卒〉溫繼宗〈沁州諸生父卒不能葬日守柩哀泣嘉靖中寇入犯繼宗以父〉
〈璸不肯避與叔父淵等力禦中矢死柩旁淵等亦死後被旌〉陳所行〈字力如武鄉人萬厯〉
〈進士知永年縣有善政烏鴉爲之捕蝗遷工部主事督工作省帑金十餘萬出守大名平反重囚五〉
〈百餘人𥙷蘇州太守大盜葉朗生連三省謀不軌捕追首惡二十人餘不問反側悉安〉霍守
典〈沁州人萬厯中進士官禮科給事中天啟閒魏忠賢以生祠額名請守典劾之忠賢恚甚除大〉
〈常少卿實以杜其口尋罷歸值流寇之亂捐貲修攔馬牆為捍蔽後州人不及進城者多賴保全〉
胡養心〈字貞宇沁源人其母節婦李氏也居近狼尾河一夕大雷雨水溢養心母登高隴〉
〈村中大半漂沒母子𫉬全人以為節孝所感〉姚企崇〈字仰之沁源人由拔貢任渭南縣丞〉
〈崇禎末流賊至縣企崇佐縣令楊暄守城㑹舉人王命誥開門迎賊企崇與暄俱罵賊死子哲萬里〉
〈乞食得父柩以歸渭南人士裒忠孝録贈之哲入 本朝為教諭〉魏雲中〈字定遠武鄉人〉
〈萬厯中進士除項城知縣擢御史數月疏劾史繼偕等八九人以年例出為甘肅僉事辭疾不赴天〉
〈啟初為通州兵備累遷石僉都御史巡撫寕夏繕堡鑿渠興屯練士魏忠賢惡其為東林罷歸崇禎〉
〈二年召拜兵部右侍郎行邊定察漢款議乃列上八事訪屬部厚㑯探謹內外恤將士修營舎復額〉
〈兵定功罪擇守令帝襃納之命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尋被劾罷家居修城築臺以禦寇鄉人賴之〉
〈察漢舊作插漢今改正〉魏光緒〈字武韜雲中從兄弟萬厯中進士由行人擢御史疏論張〉
〈差挺擊言甚切巡按山東招撫寇孽數十萬升太僕卿爭本寺牧地十萬餘頃升湖廣巡撫殱倡亂〉
〈渠魁討平土司彭元景為忌者所中罷歸好義樂施鄉里咸德之〉魏令望〈字於野武鄉人〉
〈崇禎中由進士為商邱令轉輸有功調太康流賊方熾人咸危其行令望曰此正吾効命之秋也既〉
〈至練兵攻守發飛礮打賊數萬既而賊攻城將潰令望猶手刃二賊自投火不死遂為賊所執賊誘〉
〈以好言令望罵不止賊怒殺之死年五十二子興及家口二十餘人同日死士民死者二萬餘人值〉
〈末季喪亂未得恩恤太康人私謚忠烈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謚忠烈〉 趙 克寛
〈字得軒武鄉諸生工詞賦崇禎末流賊陷城率衆巷戰為賊所執脅之跪克寛詈賊至死猶噴血賊〉
〈面子廷舉性至孝母病祈藥武當往返四千餘里母尋愈久之母卒哀毀廬墓聞父克寛被執將死〉
〈廷舉號泣求代不得巳而紏衆復讐手刄賊首賊圍之即投井死廷舉子夢鯉謁選都門夢父血流〉
〈面心動即歸中途聞難哀毀幾絶終身不仕〉李之沆〈武鄉人崇禎末流賊至境扶父避匿〉
〈道遇賊被執父善醫賊強之診視不肯賊怒欲殺之沆請身代不許賊並殺之〉魏以繼〈武鄉〉
〈諸生應省試母喪慟𡘜奔歸時寇亂所親力阻其行不得曰母死不歸禽獸也即死賊手猶得免於〉
〈禽獸至陰辿果被執大罵不屈死〉
︹本朝︺趙天騏〈字平符武鄉人克寛孫廷抃子廷抃為諸生通經術尤明於禹貢天騏幼稱神〉
〈童明崇禎末進士甲申闖賊遣其黨來聘天騏焚冠服投深崖下衣掛於樹不得死順治初以遺佚〉
〈薦姜瓌之亂授偽官不從刧其家亦不為動母卒廬墓三年種園織麻以供父父卒遂不食死著有〉
〈續高士傳等書行於世〉呉琠〈字伯美沁州人順治庚子進士知河南山縣以卓異授吏部〉
〈主事厯文𨕖司郎中累擢副都御史疏言督撫宜巡厯地方以知守令賢否又請復巡撫巡道管兵〉
〈舊制以備緩急擢兵部右侍郎巡撫湖北清吏治定人心活陜西流民在境者四萬人尋總督湖廣〉
〈時值酌裁兵額琠區畫得宜人情怗然汁左都御史 聖祖仁皇帝嘉其清廉升授為刑部尚〉
〈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卒謚文端雍正十年 詔入賢良祠〉程乘龍〈武鄉人父死寇突至〉
〈從容殯殮號𡘜盡禮賊異而問之乘龍指櫬嗚咽曰父死不殮非人也棄父得生猶死也賊義之助〉
〈致奠而去〉趙𥳑〈武鄉諸生七𡻕喪母號泣欲殉事繼母如所生侍病衣不解帶後父卒哀〉
〈毀骨立三年未嘗入私室雍正十年 旌〉李秦〈字西聖沁州人父星一為讎者陷入獄秦竭力〉
〈營救前後凡六年以父之故食止粗糲嚴冬著單布衣卒以擊登聞鼔得白父冤親死廬墓三年為〉
〈諸生四十年研窮經史視聲色貨利去之浼人咸敬之卒年六十有五入鄉賢祠〉劉青藜
〈字奉若本州嵗貢生節婦王氏子值兵亂母攜弟晝伏夜行卒於難母歿撫幼弟成立與呉琠〉
〈為貧賤交琠貴青藜猶弟呼之同州孝子劉瑞呉時練劉企向秦珍秦駿劉光蔚王珍李生穉俱乾〉
〈隆年間 旌〉劉漢鼎〈沁源人止一子具弟夫婦俱歿亦止一子𡻕大歉謀諸婦郭鬻子以〉
〈全其姪人比之鄧伯道焉〉李仙標〈武鄉諸生孝行著聞同縣孝子武習路武籙長武光前李〉
〈玖俱乾隆年閒 旌〉
︹流寓︺︹隋︺王通〈龍門人寓居銅鞮紫金山有石室〉︹元︺杜思敬〈豐子隨父寓沁州仕〉
〈至中書左丞〉
︹列女︺︹明︺杜氏〈襄垣人為武鄉墨鐙村民王氏婦家貧𡻕饑有里豪欲以非禮犯杜嚴肅不可〉
〈近豪乃賄其姑以勢迫之日見笞撻畧無二志後豪肆強暴杜疾走投崖死〉魏國才妻
程氏〈武鄉人年十九夫亡子爍甫三月程日夜寢苫塊意不測姑諭之曰若死亦死魏不血〉
〈食矣程悟忍死營葬畢織麻縷以為食伯叔兄弟𡻕時饋遺概弗受事姑盡孝訓子有成事聞旌其〉
〈門〉宋朝妻朱氏〈沁源人年二十夫亡無子食貧守志親黨爭勸之嫁朱注水於甕埋〉
〈三尺許覆以石板召勸嫁者環左右而誓曰待此水乾時吾當嫁也自是衆不敢復言居六十餘年〉
〈卒〉馮烈女〈父九金襄垣人寄武郷攀龍鎮字裡民胡棟因棟貧議改字富室女曰貧富易〉
〈操何顔人世遂自縊〉呉明道妻史氏〈沁源人崇禎末為流賊所獲賊衆醵飲脅坐行〉
〈酒史涕泣不顧乘閒出投厠賊挽起為易衣頃復投之賊怒擊以瓦石死又張光斗妻呉氏被執上〉
〈馬輒自投地賊斫殺之〉駢應春妻陶氏〈沁源人應春方汲井上賊驟至被殺陶聞〉
〈難奔赴抱屍痛𡘜投井死又張薦妻張氏寇縛馬上乘閒投地亦赴井死〉史光顯妻
劉氏〈武鄉人流寇亂舉家匿窖中劉偶出執爨賊猝至被執劉紿曰樓有金帛可取也賊信之〉
〈令前行甫登樓即闔戶自樓窗投地死又韓家奇妻李氏賊至舉家被執獨悅李不加刄李怒罵投〉
〈崖死〉董國章女〈武鄉人流賊至獲女投厠賊曳出之女大罵被殺又李克林女僑居攀〉
〈龍鎮賊攻寨急揚言多與我婦女即解去女聞𢙢被辱墜崖死〉
︹本朝︺王悅曾妻張氏〈本州人年二十三夫亡一女五嵗夫弟二皆幼張善撫之有求〉
〈婚者張色拒之曰俟二叔有室女有家吾有以自處也越十餘平婚嫁畢曰吾事盡矣闔戶自縊〉
閻尚名妻程氏〈本州人夫亡守節康𤋮年間 旌〉劉萬祚妻李氏
〈沁源人姜瓖之亂同夫避難遇賊殺其夫大罵求死賊殺之又王𥳑妻李氏王攀龍妻王氏並為賊〉
〈掠罵不絶口遇害〉史翼經妻姚氏〈沁源人少寡守節越數年夫弟衞經又死翁泣〉
〈謂衞經婦朱氏曰我耄不足恃媳可自為計朱曰姆為人婦兒獨非人乎與姚同守志厯四十餘年〉
〈卒與同縣節婦李敬忠妻呉氏先後 旌〉武一貫妻王氏〈本州人守正捐軀同州節〉
〈婦秦繼緒妻葛氏王龍珠妻程氏楊培堂妻李氏楊培模妻王氏楊秉貞繼妻陳氏王翼妻陰氏呉〉
〈瑛繼妻梁氏郭營岐妻劉氏劉青玉妻秦氏王肅妻楊氏楊燦妻李氏楊春肇妻程氏李現紅妻李〉
〈氏呉志妻王氏宋璐繼妻戴氏劉汝勵妻呉氏俱乾隆年閒 旌〉劉柱女〈武鄉人姜瓖亂〉
〈縛劉上馬行過高崖躍身墮崖下家人購其屍見一虎守其旁體完如生同縣烈婦王賢妻史氏節〉
〈婦魏晉封妻董氏趙泰晟妻魏氏李玖妻李氏程禹臣妻李氏段恭侯妻程氏段康侯妻韓氏閻耀〉
〈妻李氏郝芳葉繼妻任氏郝人宣妻李氏俱乾隆年閒 旌〉牛石柱妻王氏〈本州〉
〈人守正捐軀嘉慶二十三年 旌〉張炎妻南氏〈沁源人夫亡守節嘉慶二年 旌〉
武澍妻魏氏〈武鄉人守節撫同縣節婦蔣來亨妻楊氏俱嘉慶年閒 旌〉
︹仙釋︺︹唐︺韓湘子〈修武人嘗於沁州南八里修鍊建塔一鄉人立祠祀之〉︹金︺閻密
〈沁源縣吏棄家學道結庵於紫金山居二十餘年屍解大定中賜額名其庵曰太凊觀〉基公
〈靈感院僧性闊達不留一物嘗造叢冢屍四萬五千有奇〉
︹本朝︺普汰〈號純如沁州靈泉寺僧戒律精嚴兼通文翰順治閒遊都城 御書佛字賜之〉
〈圓寂前十日手書素扇徧遺知交展之胥歸家頌也比衆至巳逝矣〉
︹土產︺鐵〈寰宇記綿上縣有鐵冶州治沁源武鄉俱出〉布〈元和志沁州賦〉花氊〈州志州產〉
羊羢〈州志州縣俱產〉藥〈明統志石菖滿州境出甘草柴胡連翹州縣俱出黃耆沁源縣出〉
蜂蜜〈州志沁源武鄉俱出 按元和志沁州貢龍鬚蓆今無聞謹附記〉
纂修官〈臣〉馮 芝恭 纂
總纂官〈臣顧 蒓 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臣〉劉 晉恭 校
�����������������������������������
�����������������������������������
大清一統志
遼州〈在山西省治東南三百四十里東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東至河南彰徳府武〉
〈安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太原府太谷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潞安府黎城縣界一百里北至平定〉
〈州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黎城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沁州武鄉縣界一百二十五里東北至直隸順〉
〈徳府邢臺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太原府榆次縣界二百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八十五里南北距〉
〈一百四十五里東至武安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榆社縣界四十五里南至黎城縣界一百里北至〉
〈和順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黎城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武鄉縣界四十里東北至邢臺縣界一百里〉
〈西北至和順縣界七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二百里〉
︹分野︺天文觜參分野實沈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國屬韓後屬
趙漢為上黨郡𣵀氏縣地後漢末分置轑河縣屬
上黨郡三國魏因之晉改名轑陽屬樂平郡後魏
仍屬樂平郡北齊省隋開皇十年復置改曰遼山
屬太原郡十六年屬遼州〈隋書地理志開皇十六年析太原郡樂平縣置〉
〈遼州〉大業初州廢屬太原郡唐武徳三年仍屬遼州
六年自樂平移州來治八年改曰箕州先天元年
儀州中和三年仍曰遼州〈見唐書地理志而太平寰宇記作五代梁開平〉
〈三年〉屬河東道五代因之宋初曰遼州樂平郡熙寕
七年州廢以縣隸平定軍元豐八年復置遼州屬
河東路金天會六年曰南遼州〈金史地理志以與東京遼州同加南〉
〈字〉天徳三年仍曰遼州屬河東南路元屬晉寕路
明洪武初以州治遼山縣省入九年直隸山西布
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山西省領縣二
和順縣〈在州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直隸順徳府邢臺縣界七〉
〈十里西至太原府榆次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本州界四十五里北至平定州界四十五里東南至〉
〈邢臺縣界一百五里西南至榆社縣界四十五里東北至邢臺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榆次縣界一百〉
〈二十里春秋晉梁餘子養邑戰國韓閼與邑漢為沾涅氏二縣地晉為樂平縣地北齊置梁榆縣屬〉
〈太原郡隋開皇十年改曰和順屬并州火業初屬太原郡唐武徳二年改屬遼州五代因之宋熈寕〉
〈七年省入遼山縣元祐元年復置仍屬遼州金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榆社縣〈在州西九〉
〈十里東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至本州界四十五里西至太原府祁縣界六十里南至〉
〈沁州武鄉縣界五十里北至和順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武鄉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武鄉縣界四十〉
〈里東北至和順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太谷縣界八十里漢𣵀氏縣地晉置武鄉縣屬上黨郡大興二〉
〈年石勒置武鄉郡永和中廢後魏為鄉縣地隋開皇十六年復分武鄉故地置榆社縣屬韓州大業〉
〈初省入鄉縣義寕元年復置屬太原郡唐武徳元年復屬韓州三年於縣置榆州六年州廢屬遼州〉
〈五代因之宋𤋮寕北年省入武鄉縣元祐元年復置仍屬遼州金因之元至元三年省入遼山六年〉
〈復置仍屬遼州明不改 本朝因之〉
︹形勢︺居太行之絶巔當晉豫之交㑹南帶漳水北枕
松嶺十八盤峙其左八賦嶺踞其右〈州志〉地少平原
僻而實險〈通志〉
︹風俗︺其民敦厚樸直務耕作鮮織紡〈通志〉
︹城池︺遼州城〈周四里有竒門三池廣三丈元末築明隆慶初甃甎 本朝康熈十一年修雍〉
〈正五年重修〉和順縣城〈周二里有竒門三池深二丈元至正中土築明萬厯初甃甎〉
〈本朝順治十六年修康熙八年雍正六年乾隆四十五年重修〉榆社縣城〈有二東曰上城〉
〈周二里門三明嘉靖中築西曰下城周三里門三池廣一文明隆慶中築〉
︹學校︺遼州學〈在州城內東北隅舊在州治西南元至元初建明洪武中徙建今址 本朝康〉
〈熙十二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和順縣學〈在縣治東北元至正中建 本朝順治十六年〉
〈修康熙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榆社縣學〈在縣東門外元中統中建 本朝順治四〉
〈年修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㟦山書院〈在州城貢院前本朝乾隆十年建〉箕
城書院〈在榆社縣 本朝乾隆七年建〉
︹戸口︺〈原額人丁二萬八千六百八十今滋生男婦共二十一萬二千七百一十五名口計三萬五千〉
〈四十戸〉
︹田賦︺〈田地八千八百五十五頃六十一畝六分有竒額徴地丁正雜銀三萬三千七百五十七兩二〉
〈錢九分五釐糧三十五石九斗一升有竒〉
︹山川︺東雲山〈在州東十里峯高林茂州之巨鎮上有石岱巖〉甕洪山〈在州東十二里〉
〈中有樓真洞有甘泉〉紫陽山〈在州東三十里上有七龍洞〉遼陽山〈在州東高二里〉
〈廣三里寰宇記在遼山縣東三里南入潞州黎城縣界〉箕山〈在州東元和志在遼山縣東四〉
〈十五里上有許由冢武徳八年改箕州因此山爲名寰宇記箕山有石室方四丈壁中文字篆書人〉
〈莫能識 按史記伯夷列傳曰余登箕山上有許由冢當在今河南登封縣元和志誤〉五指
山〈在州東元和志在遼山縣東五十里寰宇記李穆叔趙記雲轑陽東北有五指山巖石聳上〉
〈有一手一足之蹟其大如箕指數俱全又郡國志雲北齊文宣王遣人量之長七尺又十六國春秋〉
〈雲石勒生時此山草木皆爲鐵騎之形舊志在州東七十里〉武軍山〈在州南七十里數峯〉
〈峭立各高千仞〉㟦山〈在州西三里州境諸山唯此鬱然蒼翠〉紫金山〈在州西十里常〉
〈有紫氣上騰〉首陽山〈在和順縣東南四十里本陽區山俗號首陽山〉斷山〈在和〉
〈順縣西南寰宇記在平城縣南十五里其山高於衆山四面絶有斷水出焉〉雲龍山
〈在和順縣西三里又西五里爲鳳凰山〉三尖山〈在和順縣西九十里三峯屹立形如山字〉
九京山〈在和順縣西北五里隋書地理志和順縣有九京山元和志在縣西十里寰宇記九〉
〈原山在縣西十一里即趙孟與叔向遊處〉麻衣山〈在和順縣北五里上有麻衣古寺〉合
山〈在和順縣東北四十里周三十六里盤踞迂𢌞上多松柏下有郎君娘子二泉〉清涼山
〈在榆社縣東十五里廣植松柏盛夏無暑故名〉黒山〈在榆社縣東二十五里高峻過諸山上有〉
〈黒山神廟〉秀容山〈在榆社縣東南三里縣之鎮山山勢逶迤而西峯巒秀麗故名〉五峯
山〈在榆社縣東南接武鄉縣界山有五峯周三里〉筆架山〈在榆社縣南三里形如筆架儀〉
〈川河繞流其下〉帽山〈在榆社縣西南接武鄉縣界俗名帽盒山以形似名〉獅子山〈在榆〉
〈社縣西南接武鄉縣界〉梓荊山〈在榆社縣西十里㠦嶐𨺗絶上有梓樹一株垂蔭蔽日旁〉
〈有梓樹神廟〉禪隱山〈在榆社縣西六十里山境深窈最為幽寂舊傳有高僧隱此中有道〉
〈人泉〉馬鞍山〈在榆社縣西北五十里積石嶙峋高入雲漢中峯兩歧形如馬鞍故名〉頂
山〈在榆社縣西北七十里峯巒特起冠於羣山〉北泉山〈在榆社縣北八里下有泉從石〉
〈中出〉高榆山〈在榆社縣北十五里四面壁立山巔有田一頃又有井深四十餘丈〉儀夷
嶺〈在州東唐先天元年以明皇諱與州名同改箕州曰儀州因此嶺為名也〉轉鞍嶺〈在州〉
〈東八十里嶺勢高險徑路崎嶇〉摩天嶺〈在州東九十里峯巒峻絶接河南武安縣界〉黃
澤嶺〈在州東南山徑險峻曲折凡一十八盤東南與河南武安縣接界五代梁乾化五年晉王〉
〈存朂引兵自黃澤嶺東下即此〉翻轅嶺〈在州南三十里路最𨺗險〉土門嶺〈在州南三〉
〈十里兩峯對峙如門〉武鄉嶺〈在州西四十五里跨榆社縣界儀川河出其下舊隸沁州武鄉〉
〈縣故名〉黃榆嶺〈在和順縣東七十里又南為夫子嶺在縣東南一百里皆接直隸邢臺縣〉
〈界〉石鼓嶺〈在和順縣南四十五里上有石𩔖鼓故名南接本州界〉八賦嶺〈有南〉
〈北二嶺南嶺在和順縣西一百二十里北嶺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亦名八縳嶺魏書地形志樂平〉
〈縣有八賦嶺在平城縣西南三十里武鄉水所出縣志南北二嶺兩山對峙如八字然接太原府榆〉
〈次縣界轑水武鄉水天塗水皆出於此 按南八賦嶺即武山水經注武鄉水出武山元和志平城〉
〈縣八賦嶺武鄉水所出是也北八賦嶺即轑山水經注轑水出轑河縣西北轑山元和志開皇十年〉
〈改置遼山縣因縣西北轑山為名寰宇記遼陽水出平城縣西北八賦嶺亦名八賦水是也舊志以〉
〈州東三里遼陽山為轑山既與元和志縣西北不合且非轑水所出謬矣〉石猴嶺〈在和順縣〉
〈西北四十里梁榆水出焉一名大嵰山水經注梁揄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松子嶺〈在和〉
〈順縣東北四十里與平定州樂平鄉接界延亘三十里嶺路崎嶇最為險峻有關在其上下有松子〉
〈水出焉〉赤土嶺〈在榆社縣東南四十里其土獨赤故名相近又有車道嶺〉漫天嶺
〈在榆社縣西六十里〉黃花嶺〈在榆社縣西北五十里〉鼓腰嶺〈在榆社縣西北唐會〉
〈昌三年澤潞叛將康良佺退守鼓腰嶺即此又恤張嶺亦在縣西北〉四縣堖〈在榆社縣西六〉
〈十里其嶺最高登之則太原府榆咨太谷祁縣徐溝皆見故名〉清漳水〈在和順縣東源自平〉
〈定州南流入縣界又南逕本州城東又南至交漳林與轑水合又南入潞安府黎城縣界水經注清〉
〈漳水又南逕昔陽城又南逕梁榆水口又東南合轑水元和志清漳水在和順縣北〉萬泉水
〈在和順縣東源出合山東南流入清漳水又海眼泉一名清河在縣南六十里其水澄清汭湧冬寒〉
〈不凍亦流入清漳水〉武鄉水〈源出和順縣西南八賦嶺南流逕榆社縣西又南入沁州武鄉〉
〈縣界今名小漳河水經注武鄉水源出武山西南逕武鄉縣故城西南出得清谷口水又南得黃水〉
〈寰宇記武鄉水在榆社縣西一里源從平城縣西南八賦嶺下出南入武鄉縣〉南萬水〈在和〉
〈順縣西南四十五里出南萬嶺下見寰宇記又有南松嶺水北松嶺水俱流入清漳〉轑水〈一名〉
〈潦陽水又名西漳水源出和順縣西北八賦嶺東南流逕州城西南入清漳水水經注轑水出轑河〉
〈縣西北轑山南流逕轑河縣故城西南東流至粟城注於清漳寰宇記遼陽水從平城縣西北八賦〉
〈嶺下出名八賦水東南流逕古遼陽城南謂之遼陽水又東合清漳水〉梁榆水〈源出和順〉
〈縣西北石猴嶺東南流至縣西南入清漳水水經注梁榆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有二源北水東南〉
〈流逕其城東南注南水南水亦出西山東逕文當城北又東北逕梁榆城南右合北水又東南入於〉
〈清漳〉水神水〈在和順縣東北源出縣東北七十里涉河谷東北流入平定州樂平郷界合沾〉
〈水〉清谷水〈源出榆社縣東武鄉嶺西南流至縣城西南入武鄉水今名儀川河水經注清〉
〈谷口水源出長山清谷西南與鞸鞈白璧二水合南入武鄉水〉龍潭〈在州東八十里其深莫測〉
九京川〈在和順縣西北寰宇記在九京山北東西二十里〉飮馬池〈在和順縣西水〉
〈甚清澈相傳石勒飲馬於此〉漚麻池〈在榆社縣北晉書石勒載記勒與李陽鄰居歲常爭〉
〈麻池魏書地形志鄉郡鄉縣有古麻池即石勒與李陽所爭池元和志石勒漚麻池在榆社縣北三〉
〈十里今枯〉龍泉〈在州東寰宇記在遼山縣東三十里山側有穴闊一丈去地一百尺流注不絶〉
〈如龍之吐故曰龍泉〉洗耳泉〈在州東六十里箕山又溫泉在州東七十里俱西流入清漳水〉
千畝泉〈在州東南寰宇記千畝原在遼山縣東南三十二里地方千畝平原膏腴人賴其利〉
〈州志州境多山惟此地高平廣可千畝懸崖有泉自石穴懸注分流灌溉名曰靈泉〉東滙泉
〈在榆社縣東五里從地湧出其源甚多可引灌田〉三元泉〈在榆社縣東三十五里水從石〉
〈出其源三穴其味甘美〉藍玉泉〈在榆社縣東四十里乘高下注可引溉田〉石公泉
〈在榆社縣東四十里武鄉嶺下相傳石勒飲馬之泉〉瀑突泉〈在榆社縣南五十里從石中湧〉
〈出水瀑五寸許夏涼冬溫泉旁緑草四時不枯〉
︹古蹟︺遼山故城〈今州治戰國趙轑陽邑史記秦始皇本紀十一年王翦攻轑陽後漢末置〉
〈轑河縣晉曰轑陽後魏曰遼陽魏書地形志樂平郡遼陽縣有遼陽城蓋嘗移治也隋曰遼山縣復〉
〈移漢時故城元和志隋開皇十年於遼陽故城置遼山縣 按舊志又有遼陽城在州北三里當是〉
〈後魏孝昌中所置隋時移治而此城廢〉交漳故城〈在州東南隋書地理志太原郡遼山〉
〈縣開皇十六年置交漳縣大業初罷入州志在州東南七十里今為交漳村〉閼與故城
〈在和順縣西北戰國韓邑後屬趙史記秦伐韓軍於閼與趙王令趙奢救之甲而趨二日一夜至〉
〈大破秦軍遂解閼與之圍秦昭襄王三十八年中更胡傷攻趙閼與不能取始皇十一年王翦攻閼〉
〈與漢高祖二年韓信破代兵禽夏閼與後漢書郡國志𣵀縣有閼與聚北齊置梁榆縣水經注梁〉
〈榆城即閼與故城趙奢破秦於此司馬彪袁松郡國志並言𣵀縣有閼與聚盧諶征艱賦曰訪梁榆〉
〈之虛郭弔閼與之舊平亦云閼與今梁榆城也隋書地理志舊梁榆縣開皇十年改名和順 按閼〉
〈與孟康司馬彪袁松劉昭並言在𣵀縣隋書地理志史記正義並言在武安括地誌以為在銅鞮今〉
〈考和順西之平城廢縣即漢𣵀縣地和順亦兼有𣵀縣地趙奢二日一夜至閼與史言其神速邯鄲〉
〈去武安甚近何為神速其不在武安明矣王翦攻韓閼與在秦悉拔韓上黨十年之後銅鞮屬上黨〉
〈閼與非上黨邑漢初閼與屬代則在上黨東北近井陘口其非銅鞮明矣唯水經注最覈元和志閼〉
〈與之地武安銅鞮和順三見蓋惑於衆無所適從今特為辨正〉和順故城〈在今和順〉
〈縣東北元和志隋置和順縣因縣東北和順故城為名縣志今與縣城相𠋣周四百八十步垣址尚〉
〈存或雲石勒時所建〉武鄉故城〈在榆社縣西北晉初置武鄉縣大興中石勒僭號勒本武〉
〈鄉人嘗曰武鄉吾之豐沛因於今榆社縣治置武鄉郡而名故武鄉為榆社城取漢時枌榆社之義〉
〈永和中郡廢後魏延和二年復置鄉郡鄉縣移治於今沁州之武鄉縣故城遂廢魏書地形志鄉縣〉
〈有武鄉榆社二城元和志遼州榆社縣東至州一百十里晉於縣西北三十五里置武鄉縣隋開皇〉
〈十六年於此置榆社縣因縣西北榆社故城為名縣城即故武鄉城石勒時築縣志榆社城今曰社〉
〈亭鎮在縣西北三十里西通太原府太谷縣北通省城 按元和志所云縣西北榆社縣城即地形〉
〈志之榆社城晉初所置武鄉縣也所云縣城故武鄉城即地形志之武鄉城石勒所置武鄉郡今榆〉
〈社縣城也〉平城廢縣〈在和順縣西即舊平都城東魏武定求高洋謀受魏禪自晉陽擁兵〉
〈東至平都城即此隋置為縣隋書地理志太原郡平城縣開皇十六年置元和志平城縣東南至遼〉
〈州九十里本漢𣵀縣地晉置武鄉縣地屬焉開皇十六年於趙𥳑子所立平都故城置平城縣屬遼〉
〈州大業三年改屬并州唐武徳三年改屬榆州六年還屬遼州貞觀八年改屬箕州先天元年改屬〉
〈儀州宋史地理志熙寕七年省平城入遼山縣元祐元年復置金史地理志遼州儀城縣舊爲平城〉
〈縣貞元二年廢入遼山爲鎮貞祐四年復升爲縣更今名元史地理志遼州和順縣至元三年省儀〉
〈城縣入焉舊志縣西一百里今有儀城鎮〉義興廢縣〈在和順縣西唐書地理志武徳三年〉
〈置義興縣六年省縣志在縣西十五里今名儀村〉偃武廢縣〈在榆社縣南即古魏城魏〉
〈書地形志鄉縣有魏城舊唐書地理志武徳三年置偃武縣屬榆州六年廢舊志今爲魏城鎮在縣〉
〈南三十里〉粟城〈在州東水經注轑水東流至粟城州志今名粟城裡有粟城鎮〉困悶城
〈在和順縣西寰宇記在平城縣南十五里舊圖經雲昔趙𥳑子至此病篤遂築此城由此得名又有〉
〈困悶川〉箕城〈在榆社縣南三十里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敵於箕即此舊志今爲箕城〉
〈鎮〉將相鄉〈在榆社縣界本名進徳鄉唐明宗以王建立賜改今名〉鹿苑〈在和順縣〉
〈西二里方廣數十畝俗傳趙襄子養鹿處〉太子蓮池〈在州城南羅㬋聖母廟前有泉溢起〉
〈甃爲池縣志相傳梵王太子浴此蓮花湧出今池廢泉存〉趙奢壘〈在和順縣東五十里即趙〉
〈奢救韓去閼與五十里而軍築壘處〉
︹關隘︺黃澤關〈在州東南黃澤嶺上魏書地形志遼陽縣有黃澤關五代史梁臣劉鄩傳鄩潛〉
〈軍出黃澤關襲太原宋史地理志遼山縣有黃澤砦金史地理志遼州有黃澤關新志在州東一百〉
〈二十里十八盤山路通河南武安縣元時舊關也〉黃榆嶺關〈在和順縣東七十里黃榆〉
〈嶺口東達直隸順徳府邢臺縣界明置巡司後裁〉松子嶺關〈在和順縣北四十五里松〉
〈子嶺口北與平定州樂平鄉接界達直隸正定府井陘縣明置巡司浚裁〉石㑹關〈在榆社縣〉
〈西二十五里又西南即沁州武鄉縣之昂車關唐會昌三年河東帥劉沔討澤潞叛帥守昂車關壁〉
〈榆社取石會關光化中梁太祖遣其將氏叔琮拔潞州進趨晉陽出石㑹關清泰三年契丹圍唐兵〉
〈於晉安砦遊騎至石會關周顯徳五年潞州帥李筠擊北漢於石會關抜其六砦蓋澤潞北走晉陽〉
〈之要扼也〉馬陵關〈在榆社縣西北八十里西北與太原府太谷縣接界舊置巡司於此後裁〉
十八盤巡司〈在州東南黃澤關下明洪武十一年置 本朝因之〉八賦嶺巡
司〈在和順縣西一百二十里其嶺有二懸崖曲磴設二關於嶺口西南曰青龍關赴平汾要路西〉
〈北曰黒虎關赴太原要路二關之閒置巡司守之〉長城鎮〈在州西北四十里又黃漳鎮芹〉
〈泉鎮皆在州東桐峪鎮麻田鎮皆在州南寒桃鎮在州北拐兒鎮在州東北〉松煙鎮〈在和〉
〈順縣東四十里又東十里為馬嶺曲鎮又東十里為虎峪鎮〉寒湖鎮〈在和順縣西四十五〉
〈里又橫嶺鎮在縣西八十里馬防鎮在縣西北九十里〉雲簇鎮〈在榆社縣西三十五里市〉
〈集勝城邑〉古寨〈在榆社縣南三十里高三十丈東南二面皆臨溝澗旁有幽洞又黑山寨在縣〉
〈西北三十五里寓仙寨在縣西北七十里〉官寨〈在榆社縣北接和順縣界四面陡絶惟一徑可〉
〈登山巔平曠可容數百人〉南關驛〈在州西南接武鄉縣界明洪武二年設屬武鄉縣八年改〉
〈屬遼州舊有驛丞後裁〉
︹津梁︺粟城橋〈在州城東粟城村〉黃漳橋〈在州城東黃漳村〉高歡橋〈在州〉
〈城南四十里〉馬澮橋〈在榆社縣西南十五里曰北馬澮橋又西南二十里曰南馬澮橋〉
雲簇橋〈在榆社縣西三十里〉浴浪橋〈在榆社縣北八里北泉〉
︹隄堰︺水井溝〈在和順縣東北三里即古玉津泉也源雖涓細亦資灌溉〉
︹陵墓︺︹周︺先軫墓〈在州城南二里〉陽處父墓〈在和順縣西北九京山下〉︹五代︺
︹晉︺王建立墓〈在榆社縣西四十里魚頭村 按五代史建立遼州榆社人厯事唐明宗〉
〈晉高祖〉︹明︺王佐墓〈在和順縣東六十里虎峪鎮子雲鳳祔〉
︹祠廟︺先軫祠〈在州城南墓前寰宇記在遼山縣南二里〉祝融祠〈在州城北元和志在〉
〈遼山縣北二里〉三立祠〈在榆社縣東關祀明巡撫萬恭知縣康樸馮道亨縣丞冀孟曽典史〉
〈胡景化 本朝知縣陳儲賢王來峯 按康樸長安舉人馮道亨寕靜貢生餘詳名宦〉㟦山
神廟〈在州城西二里寰宇通志錫號㟦山之號〉
︹寺觀︺洪濟寺〈在州城東關五代晉天福中建〉安福寺〈在州東黃漳鎮五代晉開運間〉
〈建〉天安寺〈在州南宋太平興國中建又能仁寺福勝寺興國寺俱在州南元時建〉大
同寺〈在榆社縣城外東南漢永平間建內有阿育王塔又有鐘將旦隱隱有聲縣志雲亦名舍〉
〈利塔爲天下第十八塔宋治平四年重修元至德間改爲毘盧殿又香林寺在城中央清涼寺在縣〉
〈東六十里〉響堂寺〈在榆社縣西十里梓荊山之下有石室方丈人入其中石聲相應故名〉
紫微觀〈在州東南坌村元至元中建〉瑞雲觀〈在和順縣西南三里元時建〉通
元觀〈在榆社縣南三十七里通志舊有唐狄仁傑碑今不可考〉
︹名宦︺宋臧丙〈大名人太宗時知遼州有吏幹〉劉渙〈保塞人仁宗時知遼州夏人叛朝廷〉
〈議遣使通河西唃氏渙請行間道走青唐諭以恩信唃氏大集族帳誓死捍邊遣𮪍䕶出境得其誓〉
〈書與西州地圖以獻加直昭文館〉李宏〈神宗時知遼州韓絳築囉兀二砦始調外郡稍遠邊〉
〈城前後三十萬夫獨宏能約民力所勝而餽不失期〉︹金︺楊伯元〈尉氏人為遼州刺史政績〉
〈堪著〉馬克禮〈中都人大定中和順縣尹寛猛兼濟豪強歛跡會歳旱蟲災克禮禱於漳水之〉
〈濱雷雨大作蟲皆滅既而風暴起復禱於神遂息歲𫉬有秋民咸徳之〉伊喇子敬〈遼五〉
〈院人海陵時同知遼州事舊本㕔占民地歲入租課數百貫地主不敢辯伊喇子敬曰已有公田何〉
〈必更取民田竟不取秩滿州人詣行臺省留之 伊喇子敬舊作移刺子敬今改正〉郭文振
〈太原人宣宗時遼州刺史深得衆心〉︹元︺李僎〈絳州人至元初榆社縣尹專務徳化夏旱暴禱〉
〈日中期五日不雨則解印綬去越四日果雨邑人立石頌之〉許有壬〈湯陰人延祐中授同〉
〈知遼州事會關中有警鄰州聽民出避棄嬰孩滿道上有壬獨率兵閉城門以守卒𫉬無虞州有追〉
〈逮不許胥吏足跡至村疃惟執信牌令執里役者呼之民安而事集右族貪虐者懲之冤獄雖有成〉
〈案皆平反釋其罪州遂大治〉︹明︺於璧〈新城人宏治初由御史左遷遼州州判越一年士民〉
〈詣闕祈知本州百廢俱舉尤加意學校本州科第之盛自此始〉劉漢〈完縣人嘉靖初知榆社縣〉
〈性耿介門無私謁風敎所被士皆興起民雖貧不甘為盜〉冀孟曾〈上蔡人萬厯閒任榆社縣〉
〈丞潔己愛民嘗力請蠲除逋賦監司動容從之〉李呈章〈信陽人崇禎中知遼州五年紫金梁〉
〈來寇拒守力屈城陷死之〉曾淑尼〈江南人崇禎閒遼州吏目流寇破州城淑尼死之〉胡
景化〈南鄭人崇禎閒榆社典史流寇肆毒景化守禦不懈邑頼以全〉
︹本朝︺陳儲賢〈遼陽人順治初知榆社縣時瘡痍初復撫民慈愛又有王來峯蓋州人任榆社〉
〈縣在儲賢後亦稱撫字之最並祀三立祠〉
︹人物︺︹宋︺薛超〈平城人少有勇力為虎捷卒以戰功累加歩軍都軍頭雍熙三年從潘美北征〉
〈與契丹遇敗之追至寰州其將趙彥辛以城降來勝抵應州降其節度副使艾正累遷天武指揮使〉
〈領澄州團練使卒〉︹明︺高巍〈遼州人事母至孝洪武中旌為孝子由國子生授都督府斷事〉
〈坐事謫戍貴州建文時召復官見朝議削親藩請用主父偃推恩䇿帝頷之燕兵起自請使燕數上〉
〈書請王罷兵皆不報及京城陷自縊死〉張旟〈榆社人永樂甲午舉人任山東安邱縣令林三〉
〈妻唐賽兒以妖術倡亂滅之以功升叅議後又平水寇升布政使〉王雲鳳〈字應韶和順八〉
〈父佐戶部尚書以清慎稱雲鳳成化中進士授禮部主事宏治九年擢郎中屢上疏言事中官李廣〉
〈為左道惑上請斬之直聲震一時為廣傾陷下獄謫知陜州正徳時厯僉都御史巡撫宣府以憂去〉
〈起督兩浙鹽課再疏辭及卒妻子不免饑寒〉王鑑〈字賜之遼州人性至孝父歿廬墓慈烏集〉
〈鳴甘泉湧出母亡廬墓泣血喪明嘉靖五年旌〉傅明道〈本江西人籍於遼為諸生篤孝祖父〉
〈客死千里骨歸塟母病祈代比卒哀毀廬墓撫按交旌之萬厯閒命為儒學官弟明倫刲股奉母〉
張友程〈遼州人萬厯舉人累官刑部主事崇禎五年家居流賊陷城被執不屈死之 本朝〉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侯 標〈遼州人崇禎舉人流賊陷城與父千畿弟楷樞皆死〉
〈之〉楊於楷〈遼州人崇禎初進士授行人五年奉使藩府事竣旋里流賊紫金梁等來寇散〉
〈家資率民兵拒守力屈城陷被執罵賊死贈光祿少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藥濟衆〈和順人萬厯舉人崇禎時累官昌平副使家居六年流賊紫金梁陷城濟衆被傷不〉
〈屈赴井死贈太僕少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劉有光〈本州人周急好施嘗於漳河造橋六十三道並被兵燹後難婦載途各給資送〉
〈歸掩胔施槥義行甚多順治十二年 旌〉趙瀚〈榆社人順治初為陜西同州同知克舉其職署〉
〈知白水縣㑹賊黨來攻執誘之降大罵割舌斷手以死翰父學忠三任學官以經術敎士瀚少聞〉
〈大義故能立節如此 按縣志雲瀚於白水所遇何賊舊志未詳〉李國模〈榆社人永和敎〉
〈諭崇正之子家北泉溝順治初流賊入境國模持械擊賊壯士數人徒歩從之賊為退避三里尋〉
〈賊刺死於趙道谷口然自是賊不敢近 按縣志雲明宣府總兵姜瓖初降李自成既歸 本朝旋〉
〈叛汾潞遼沁俱被其毒此所云流賊蓋瓖之餘孽也〉王道平〈字亨衢榆社人家貧力學父歿〉
〈哀毀三年不入城市事母尤孝謹撫弟妹四人成立無閒言晚為聞喜縣訓導有師範〉牛應
台〈本州諸生孝義著聞乾隆年閒 旌〉
︹流寓︺︹周︺樂毅〈靈夀人和順縣志縣西鄉有樂毅里毅因燕王聽齊人之間用騎刦代毅懼禍〉
〈之及已來隱於此縣之藥姓皆其裔也 按樂毅降趙封望諸君其地不必在此但和順本韓地後〉
〈入趙或其子孫所居亦未可定今邑城多藥姓縣志以為皆從樂而改客或有之也〉
︹列女︺︹明︺原宗淮女〈名芙蓉遼州人正徳六年與祖原資同被賊掠女曰釋吾祖即汝從〉
〈賊為釋之女睨祖逺去拂然改容詈罵求死遂遇害〉李維長女〈字孟春遼州人正徳六年〉
〈被賊迫自度不兔謂賊曰姑少俟容易新履以從登樓久不下賊趨視已縊於戶後賊嗔其紿已揮〉
〈刀斷屍而去又張俊女玉蘭曹錦女小甎兒俱以不從賊見殺〉尚義妻李氏〈遼州人年〉
〈二十被賊執奮罵不屈投井死又王敏妻宋氏見賊驅他婦行獨匿房自縊死韓經妻鄭氏孫資妻〉
〈張氏俱以不從賊見殺〉楊傳芳女〈榆社人嘉靖甲辰賊犯境女與衆婦登閣避之賊縱〉
〈火於下女泣謂母曰人生孰無死辱身不可遂從閣投火及墮地距火數步賊欲挽之女急起赴火〉
〈死時年十四又楊相女年十五被刼亦投火死〉秦之奇妻郝氏〈遼州人崇禎壬申寇〉
〈變舉家匿高䄛賊圍之二日不下乃積薪為縱火計郝挈子容謂夫曰事危矣君兄弟五人止此一〉
〈子速之踰垣下我獨能不辱君耳㝷投烈焰死又弓發第女亦投火死被旌〉郝奇士妾
吳氏〈遼州人有女雙孩年十四流賊至吳恐女污迫之縊視其死即自投繯又王雍俊妻巨〉
〈氏賊迫自縊死〉劉啓先妾王氏〈遼州人聞賊陷城抱二歲女投井死啓先嫡女嫁孫〉
〈敬承見庶母死即從之〉王家俊女〈遼州人流寇陷城母拊其背曰賊勢已迫兒無辱身〉
〈女間命遂引簪自刺觸柱死〉岳進徳女〈榆社人崇禎壬申出避寇突與賊遇迫之女大〉
〈罵不屈賊怒割舌剖腹死〉裴爾榮女〈榆社人年十七被寇掠廹之去女䇿馬馳躍高崖〉
〈而墜屍裂死〉
︹本朝︺李志端妻申氏〈本州人夫亡殉節乾隆年閒 旌〉王良妻周氏
〈和順人夫亡殉節與同縣節婦李天祥妻馬氏曹天威妻藥氏李重𥙿妻劉氏俱乾隆年間 旌〉
田成玉妻李氏〈榆社人成玉年二十四登賢書病卒氏即欲從死以從姑命撫幼女〉
〈越七年女稍長自縊死夫弟凝玉妻石氏年二十六亦夫亡殉節時稱雙烈同縣節婦張昂妻趙氏〉
〈張拱妻李氏俱乾隆年間 旌〉𡩋楊氏〈榆社人夫失名守正捐軀嘉慶六年 旌〉
︹仙釋明︺洪樹〈遼州人幼𫎇忽頴悟諸品經義無不洞曉人呼聖僧後往持香林寺一日譚經〉
〈而化〉
︹土産︺蠟〈唐書地理志遼州土貢〉麝〈州縣俱出〉石炭〈州出〉藥〈州縣皆出有苦參荊芥豬〉
〈苓茅香秦艽藜蘆款冬花無名異各種見明統志 按元和志儀州貢人參三十兩舊志土産內亦〉
〈載有遼參蓋遼州在晉魏以前皆屬上黨郡地也附識於此〉
纂修官〈臣〉馮芝恭 纂
總纂官〈臣顧 蒓 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臣〉顧英恭 校
��������������������������������
��������������������������������
大清一統志
歸化城六廳〈在山西省北八百九十里東西距四百零三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東至藩部〉
〈四子部落界一百三十八里西至鄂爾多斯左翼前旗界二百六十五里南至朔平府右玉縣邊城〉
〈界二百十里北至喀爾喀右翼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鑲藍旗察哈爾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鄂爾〉
〈多斯左翼前旗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四子部落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毛明安界一百七十里至〉
〈京師一千一百六十里〉
︹建置沿革︺漢定襄雲中二郡地後漢屬雲中郡後魏
初建都於此號盛樂城永𤋮中置雲州治歸順縣
領盛樂雲中等郡隋復置定襄郡唐置單于大都
䕶府五代後唐時入遼置豐州天徳軍屬西京道
金因之元屬大同路明宣徳初築玉林雲川等城
置衞設兵戍守正統中衞徙地為𫎇古所據嘉靖
閒諳達〈舊作俺荅今改正〉築城於豐州灘採木架屋以居
謂之板升〈板升漢言屋也〉是為西土黙特隆慶閒封諳達
為順義王名其城曰歸化
本朝天聰六年
太宗文皇帝親征察哈爾駐蹕歸化城土黙特部落悉歸
順九年以貝勒岳脫駐守歸化城康熙三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自白塔駐蹕於此其官制有都統協領等員
統理駐牧諸旗雍正元年增設歸化城同知二員
後省一員乾隆四年增置綏遠城同知一員鎮守
將軍舊駐朔州移駐綏遠城二十五年增置歸化
托克托城清水河薩拉齊和林格爾通判五員並
屬歸綏道二十九年裁歸化城通判共為六㕔
︹城池︺歸化城〈在殺虎口邊城外二百里𫎇古名庫庫河屯周圍二里高二丈南北門各一外〉
〈郭東西南三面三門明諳逹歸順改賜今名城西南三十四里為渾津村村南十里外有渾津巴爾〉
〈哈孫舊城基址〉綏遠城〈在歸化城東北五里周圍二千丈高二丈四尺門四乾隆四年建移〉
〈右衞建威將軍駐其地有碑記雲城在歸化城之東北五里許大青之山擁其後伊克土爾根巴漢〉
〈土爾根之水抱其前喀爾沁之水帶其左紅山口之水㑹其右地勢寛平山林拱向實當翁公嶺喀〉
〈爾沁口軍營之衝城之門南曰承薰北曰鎮安東曰迎旭西曰阜安〉托克托城〈在歸化城〉
〈西南一百四十里漢雲中城地唐為東受降城遼為東勝州地屬西京道明洪武初設左右二衞於〉
〈此後徙廢有舊城在黃河東岸本朝乾隆二十五年設通判駐此〉清水河〈在歸化城西南〉
〈一百二十里即前明互市清水營之地本朝乾隆二十五年設通判駐此未築城〉薩拉齊
〈在歸化城西一百二十里有蘇爾哲河經亘其地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設通判駐此未築城〉和
林格爾〈在歸化城南之百八十里南近邊牆即𫎇古五藍木倫地 本朝乾隆二十五年設〉
〈通判駐此未築城〉
︹戸口︺〈一十二萬七百七十六丁〉
︹田賦︺〈田地三萬二百四十一頃七十一畝四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四萬六千八百七十七兩三〉
〈錢三分六釐糧一萬五千五百三十二石二斗三升有奇〉
︹山川︺七寶山〈在歸化城東八十里明統志在大同府城北四百餘里山下有金屯兵城或曰〉
〈即漢五原郡〉馬鞍山〈有三𫎇古名席喇得伯僧一在歸化城東一百二十五里一在城西〉
〈七十里一在城南一百里〉五藍叉拍山〈在歸化城南一百二十里〉狼山〈在歸化城〉
〈南一百二十里𫎇古名綽農圖喀喇〉縁狐山〈在歸化城西黃河東岸漢書地理志雲中郡楨〉
〈陵縁狐山在西北水經注縁狐山厯沙南縣東北兩山之閒而出縣南六十許里有東西大山山西〉
〈枕河河水南流〉柞山〈在歸化城西界魏書泰常六年西巡至於柞山遂至於河〉牛心山
〈在歸化城西北一百十里䝉古名巴顔朱爾克九邊圖説雲東連牛心之堡即此〉拜洪戈
爾山〈在歸化城西北一百七十里〉翁公山〈在歸化城北三十五里有元時建甸城廢〉
〈址按此即陰山也西自河套之北起吳喇忒西境東至歸化城東北層巒峻嶺連亘五百餘里其閒〉
〈土名不一自西而東連絡起伏至歸化城北界如白雲哲特虎太白拜洪戈爾牛心以東至蟠羊山〉
〈及五達蘇爾哲喀朗烏諸谷皆陰山也翁公勢最高峻〉黑山〈在歸化城界內魏書神䴥二年〉
〈車駕東至黑山數軍實金史地理志豐州富民有黑山神通鑑注黒山在振武北塞外即殺虎山明〉
〈統志在大同府城西北四百十里古豐州境與雲內州夾山東西相連〉薄山〈𡉄歸化城界內〉
〈魏書天興二年襲高車還次牛川及薄山並刻石紀功永興五年自五原還幸薄山登觀太祖遊幸〉
〈刻石頌徳之處於其旁起石壇而薦饗焉〉蟠羊山〈在綏遠城東北六十五里𫎇古名衣馬圖〉
〈魏書太祖紀天賜四年北巡自參合陂東過蟠羊山即此〉大青山〈在托克托城西八十里𫎇〉
〈古名庫庫和邵〉白雲山〈在托克托城西一百二十五里𫎇古名察罕俄博〉布當圖
山〈在薩拉齊西八十里〉太白山〈在薩拉齊西八十二里𫎇古名察罕〉哲特虎山
〈在薩拉齊西一百五里〉布爾哈圖山〈在和林格爾地〉陶山〈在和林格爾地𫎇古〉
〈名喀喇特木爾〉托里岡〈在歸化城東南一百里〉博達木谷〈在歸化城東一百十〉
〈里〉鯀谷〈在歸化城南一百里〉舒爾榖谷〈在歸化城南一百五里〉黒勒庫
谷〈在歸化城西七十里谷內盡松柏樹〉多羅忒谷〈在歸化城西九十里〉烏素圖
谷〈在歸化城西北二十里〉翁公谷〈在歸化城北二十里〉黑水谷〈在歸化城北二〉
〈十五里𫎇古名喀喇烏素〉紅螺谷〈在綏遠城東北二十里𫎇古名五藍叉拍谷內盡松柏樹〉
喀喇克沁谷〈在綏遠城東北四十里谷內盡松柏樹〉峨喜特谷〈在綏遠城〉
〈東北五十五里〉羊圈子谷〈在綏遠城東北六十六里𫎇古名衣馬圖〉榆溝谷〈在綏〉
〈遠城東北八十八里𫎇古名烏里雅蘇台〉喀朗烏谷〈在薩拉齊西十里〉蘇爾哲
谷〈在薩拉齊西七十里〉五達谷〈在薩拉齊西一百三十里〉伊克蘇爾哲谷
〈在薩拉齊地〉小土爾根河〈在歸化城南十里原出城東杜賀倫之地西南流至城西〉
〈南有札達海河自城西北來㑹合流入黑河札達海河在城西南一里源出城北朱喇齊地 按小〉
〈土爾根河即神水湖札達海河即奄達下水海〉黑河〈在歸化城南二十里𫎇古名伊克土爾根〉
〈即古白渠𮎰干水也亦曰金河源出鑲藍旗察哈爾東北七十裏海拉蘇台坡名喀喇烏素西北流〉
〈有納扎海河安達河朱喇馬台河皆東北來會又西流受北來之徳布色黒河折而南合東來之哲〉
〈爾徳河始名伊克土爾根河正西流至城南有巳漢土爾根河自北流入又西有西喇烏素呼圖克〉
〈圖二水源自殺虎口北西北流合入此河又西流有哈爾幾河黑勒庫河及十餘小水皆自北來流〉
〈入又西匯爲山黛河又西入黃河漢書地理志定襄郡武進白渠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又定襄〉
〈郡武臯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水經河水屈南過沙陵西白渠水注之注水出塞外西逕定〉
〈襄武進縣故城北西北逕盛樂北又西逕魏雲中宮南又西北逕沙陵縣故城南西逕沙陵湖又有〉
〈芒干水出塞外南逕鍾山山即陰山也其水西南逕武臯縣又南逕原陽縣故城西又西南與武泉〉
〈水合又西南逕白道南谷口又西南逕雲中城北白道中谿水注之又西塞水出懷朔鎮東北荒中〉
〈厯谷南出陰山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於河隋書突厥傳大業三年〉
〈帝親巡雲內泝金河而東北幸啟民所居元和志榆林縣金河泊在縣東北二十里周十里河源記〉
〈黃河南流過雲內州東勝州與黒河合黑河源自漁陽嶺之南正西流凡五百餘里與黃河合明統〉
〈志金河在古雲內州東南一百五十里西流入天瑞泊其泥色似金故名又黑河在大同府西北四〉
〈百里古豐州界源出官山西流入雲內州界至東勝州入黃河 按古荒干水在北白渠水在南並〉
〈厯定襄雲中二 郡會沙陵湖漢書白渠荒干並言水經言白渠而 不言荒干注言荒干合受諸水又〉
〈似大於白渠以今考之白渠水西流即今大土爾根河也荒干水西南流即所合北來之諸水也其〉
〈入河之處匯成一湖即沙陵湖也隋唐始有金河之名明統志分黑河金河為二水非也〉黃河
〈在歸化城 西南一百六十里托克托城西二十里自吳喇忒 界東南流入境又折而南黑河水自東〉
〈來注之又東南經湖灘河朔即托克托城地紫河水自東來注之又折而西南流入偏頭關界水經〉
〈河水又東過楨陵縣東又東過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過沙陵縣西屈而流白渠水注之又南入禎〉
〈陵縣西北又南過赤城東又南過定襄桐過縣西河水於二縣之閒濟有君子之名又東南左合一〉
〈水又南樹頽水注之又南大羅水注之 按今黑河水入河正當黃河東行屈而向南之處〉黑
勒庫河〈在歸化城西七十里源出黒勒庫谷西南流㑹黒河又崑都倫河在城北六十里源〉
〈出布鹿圖之地西流經翁公山入黑勒庫河〉黃水河〈在歸化城北一百二十里𫎇古名西〉
〈拉木倫源出色古爾河東北流入喀爾喀右翼界〉伊克蘇爾哲河〈在薩拉齊西源〉
〈出蘇爾哲谷東南流入黒河〉紫河〈在和林格爾地𫎇古名五藍木倫即古中陵樹頽二水也〉
〈源出察哈爾西南境內察漢音圖努衡格爾二河㑹流為一西流至殺虎口北合邊內北來之毛〉
〈河又西至烏藍已爾哈孫城西入黃河 按隋書地理志定襄郡大利縣有紫河通典勝州榆林縣〉
〈有紫塞河自馬邑郡善陽縣界流入皆即此河〉沙陵湖〈在歸化城西古沙陵縣地受白渠荒〉
〈干諸水入黃河今名山黛湖黑河之水匯入其內又西流入黃河〉賀蘭泉〈在歸化城西南〉
〈五十里〉色古爾泉〈在歸化城北一百二十五里〉寶圖泉〈在托克托城西一百〉
〈五里〉㡌帶津〈在薩拉齊西七十里〉豐州灘〈在薩拉齊地𫎇古名伊克蘇爾哲源出蘇〉
〈爾哲谷東南流㑹黒河〉湖灘河朔〈在托克托城東十里黃河東岸水經所謂君子津即〉
〈在其地 本朝康𤋮三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親征噶爾丹凱旋駐蹕於此觀黃河測量東西〉
〈兩岸僅闊三十五丈仰射而過五十餘歩〉
︹古蹟︺定襄故城〈在歸化城東漢置縣屬定襄郡後漢屬雲中郡建安末省括地誌定襄故〉
〈城在朔州善陽縣北三百八十里 按明統志定襄故城在大同府西北二十八里乃唐時定襄非〉
〈漢之定襄也〉玉林故城〈在歸化城東南明初設衞永樂初內徙宣德元年於豐州東南〉
〈復築城置玉林衞正統十四年徙於大同右衞城內〉盛樂故城〈在歸化城南漢置成樂縣〉
〈為定襄郡治後漢建武十年省後移定襄郡治善無以縣屬雲中郡漢末廢章懷太子曰定襄故城〉
〈在今勝州界後魏之初建都於此通鑑魏甘露三年鮮卑拓跋力微始遷於定襄之盛樂晉建興元〉
〈年猗盧城盛樂以爲北都咸康六年什翼犍始都雲中之盛樂宮太元十一年代王珪徙居定襄之〉
〈盛樂二十年珪還雲中之盛樂注盛樂前漢書作成樂屬定襄後漢書作盛樂屬雲中疑定襄之成〉
〈樂即雲中之盛樂也然魏書帝什翼犍三年移都於雲中之盛樂明年築盛樂於故城南八里則巳〉
〈非後漢之盛樂疑定襄之盛樂乃前漢之成樂城雲中之盛樂乃後漢之故城也蓋建武之初匈奴〉
〈侵擾民悉內徙其後掃地更爲必有非其故處者水經注白渠水西北逕成樂縣北魏土地記曰雲〉
〈中城東八十里有成樂城今雲中郡治一名石盧城也元和志單于大都䕶府今爲振武節度理所〉
〈在朔州北三百五十里本漢定襄郡之成樂縣也後魏都盛樂亦謂此城武徳四年平突厥於此置〉
〈雲州貞觀二十年爲雲州都督府麟徳三年改爲單于大都䕶府聖厯四年改安北都䕶開元七年〉
〈隸屬東受降城八年復置單于大都䕶府管縣一金河縣天寶四年於城內置其振武軍景龍二年〉
〈張仁願於今東受降城置天寶四年節度使王忠嗣移於此續通典唐振武軍即漢定襄之成樂縣〉
〈在陰山之陽黃河之北 按金河縣唐為振武軍遼為振武縣屬豐州金廢為鎮屬富民縣以水經〉
〈注白渠水逕成樂縣北推之當在今城之南〉武進故城〈在故盛樂城南漢置縣屬定襄〉
〈郡為西部都尉治後漢改屬雲中郡建安末省水經注白渠水出塞外西逕武進縣故城北世祖建〉
〈武中封趙慮為侯國也〉桐過故城〈在歸化城南濱河漢置縣屬定襄郡後漢末省水經〉
〈河水南入湞陵縣西北又南過赤城東又南過定襄桐過縣西河水於二縣之閒濟有君子之名〉
武城故城〈在歸化城西南漢置縣屬定襄郡後漢省魏書太宗紀永興三年詔尉古真統〉
〈兵鎮太洛城五年自太室南次定襄太洛城水經注太羅水逕武城縣故城南十三州志曰武城縣〉
〈在善無西五十里北俗謂之太羅城 按太羅即太洛聲之訛也胡三省注通鑑謂太洛即漢之駱〉
〈縣恐非又按駱縣故城武要故城亦當在歸化城界內〉雲川故城〈在歸化城西南明初〉
〈設衞永樂初內徙宣徳元年復於豐州西南築城置雲川衞設官軍正統十四年復徙雲川衞官軍〉
〈於大同右衞城內又有雲川古城在其西〉原陽故城〈在歸化城西漢置縣屬雲中郡後漢〉
〈省水經注芒干水南逕原陽縣故城西〉北輿故城〈在歸化城西漢置縣屬雲中郡為中〉
〈部都尉治後漢末省水經注武泉水又西屈逕北輿縣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輿縣故此加北〉
〈 按其地在古雲中城北武泉縣南〉武泉故城〈在歸化城西界史記周勃從高帝擊韓王〉
〈信於代以前至武泉擊胡騎破之武泉北後置縣屬雲中郡後漢末省水經注武泉水出武泉縣故〉
〈城西南西逕北輿縣故城南〉大利故城〈在歸化城西界隋書高祖紀開皇十九年以突〉
〈利可汗為啟民河汗築大利城處其部落地理志定襄郡治大利縣開皇五年置雲州總管府大業〉
〈初廢府改置帶郡有長城有陰山有紫河唐書突厥傳貞觀十五年思摩帥衆十餘萬渡河設牙於〉
〈故定襄城其地南大河北白道畜牧廣衍龍荒之最壤括地誌定襄郡即故雲中郡也隋初置雲州〉
〈後置定襄郡貞觀十四年移雲州於恆安其故城在榆林縣東北四十七里〉武臯故城
〈在歸化城北漢置縣屬定襄郡中部都尉治後漢省水經注芒干水南逕陰山西南逕武臯縣 按〉
〈以水經注推之故城當在城東北界〉淨州故城〈在歸化城東北陰山之後金史地理志淨〉
〈州治天山縣舊為榷場大定十八年置縣又升縣為淨州為豐州支郡舊志元曰淨州路明初廢在〉
〈大同府西北四百二十里〉陶林故城〈在歸化城界漢置縣屬雲中郡為東部都尉治後漢〉
〈省〉陽夀故城〈在歸化城界漢置縣屬雲中郡後漢省 按隋書地理志金河縣初曰陽〉
〈夀蓋相近故取名也〉豐州故城〈今托克托城即遼豐州地本漢定襄郡地遼置豐州天徳〉
〈軍治富民縣屬西京道金因之元至元四年省縣入州屬大同路明初廢大同府志豐州富民城在〉
〈府西北五百里近葫蘆海 按遼金時豐州在今歸化城地西去隋唐豐州八百餘里遼史地理志〉
〈誤襲舊文謂即隋唐豐州元史從之殊為失考遼史又雲本漢五原郡地今考漢五原郡在黃河北〉
〈遼豐州與大同接壤乃漢定襄郡遼史以隋唐豐州有五原之名遂謂即漢之五原郡耳〉雲中
故城〈在托克托城地史記趙武靈王置雲中雁門代郡漢書地理志雲中郡治雲中縣後漢書〉
〈光武帝紀建武二十六年遣中郎將段郴授南單於璽綬令入居雲中魏志建安二十年省雲中郡〉
〈魏書地形志雲州領雲中郡水經注白渠水又西南逕雲中故城南故趙地秦始皇十三年立雲中〉
〈郡縣曰遠服矣元和志雲中故城在勝州榆林縣東北四十里趙雲中城秦雲中郡也 按古雲中〉
〈在陰山之南黃河自西來折南流之處即今歸化城以西托克托城地漢時雲中郡治雲中縣定襄〉
〈郡治成樂縣兩地東西相距止八十里初不相混也後漢始以成樂定襄等縣屬雲中及後魏初都〉
〈盛樂號雲中於是定襄有雲中之名至隋以雲中置定襄郡大利縣而雲中有定襄之名然相去不〉
〈遠猶近故地自唐以馬邑郡雲內之恆安鎮置雲州雲中郡及雲中縣又於忻州置定襄郡定襄縣〉
〈於是雲中定襄之名移於古雁門太原二郡去故地始遠今謂大同為雲中又太原府有定襄縣皆〉
〈唐以後所名非舊郡也〉咸陽故城〈在托克托城地漢置屬雲中郡後漢末省水經注大〉
〈河東逕咸陽縣故城南〉楨陵故城〈在托克托城地漢置屬雲中郡為西部都尉治後漢〉
〈末省水經河水南入楨陵縣西北注縁狐山厯沙南縣東北兩山二縣之閒而出縣在山北去雲〉
〈中城一百二十里 按楨陵與沙南縣隔河相對楨陵在河東岸〉沙陵故城〈在托克托〉
〈城地漢置屬雲中郡後漢末省水經河水又東過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過沙陵縣西注白渠水逕〉
〈沙陵縣故城南西注沙陵湖 按其地有沙陵湖近今黑河入黃河處〉東勝州故城
〈在托克托城地黃河東岸本唐東受降城地遼置東勝州屬西京道遼史地理志東勝州武興軍隋〉
〈置勝州改榆林郡唐貞觀五年於南河地置決勝州故謂此為東勝州太祖神冊元年破振武軍勝〉
〈州之民皆趨河東州廢晉割代北來獻復置金史地理志東勝州國初置武興軍有古東勝城領東〉
〈勝縣元史地理志唐張仁願築三受降城後以東城濱河徙置綏遠烽南即今東勝州是也金初屬〉
〈西夏後復取之元至元二年省寕邊州之半入焉舊有東勝縣四年省入州大同舊志東勝城在大〉
〈同府西北五百里與故勝州隔河相望明洪武初改建左右二衞兵民皆耕牧河套中永樂初移入〉
〈畿輔其地遂墟 按故城在歸化城西南之百四十六里湖灘河朔渡口即今之託克托城也唐之〉
〈勝州在黃河西本隋之舊未聞移置河東亦無東勝之名遼史所言未知何據〉雲內廢州
〈在歸化城地明史地理志大同縣西北有廢雲內州遼置〉單于城〈在歸化城西又有單于臺〉
〈漢元封元年勒兵十八萬𮪍出長城北登單于臺唐武后永昌初使僧懷義討突厥刻石單于臺元〉
〈和志臺在雲中縣西北四百餘里九邊圖舊清遠即單于城在兔毛河西北〉武川鎮城
〈在歸化城西北後魏置爲六鎮之一魏書高祖紀太和十八年八月幸武川鎮水經注芒干水西南〉
〈逕雲中城北白道中谿水注之水發源武川北塞中南流逕武川鎮城景明中築以禦北狄元和志〉
〈武川城今名黑城後魏六鎮從西之第三鎮在東受降城北三百里〉蘇武城〈在歸化城西北〉
〈明統志在大同府城西北五百餘里相傳漢武帝時武出使被留居此城西有李陵碑〉古長
城〈在歸化城北陰山史記匈奴傳趙武靈王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又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西〉
〈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水經注白道嶺上有垣若頽基沿溪互嶺東西無極疑趙〉
〈武靈王之所築也〉東受降城〈在托克托城地黃河東岸唐㬌龍二年張仁願築元和志〉
〈東受降城本漢雲中郡地在榆林縣東北八里今屬振武節度東北至單于都䕶府一百二十里東〉
〈南至朔州四百里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北至磧口八百里唐書地理志寶應元年節度使張惟清〉
〈以東城濱河徙至綏遠烽南元史地理志即今東勝州是也大同府志在府西北五百里〉喀喇
城〈在和林格爾地又賀通圖城在城南八十里五藍城在城南百五十里渾津城在城西南四十〉
〈四里以上四城今無考〉白道〈在歸化城北魏書太宗紀秦常四年西巡雲中踰白道北獵野〉
〈馬於傉山水經注芒干水西南逕白道南谷口有長城背山面澤謂之白道嶺沿路惟土穴出泉〉
〈挹之不窮隋書高祖紀開皇三年衞王爽破突厥於白道唐書李靖傳突厥頡利走保鐵山靖自白〉
〈道襲之頡利亡去張寶相擒以獻又地理志雲中有陰山道出兵路寰宇記白道川當原陽鎮北欲〉
〈至山上當路有千餘歩地土白如石灰色遙去百里即見之即陰山路也從此以西及紫河以東當〉
〈陰山北者惟此道通方軌自外道皆小而失次者多〉雲中宮〈在歸化城界內水經注白渠水〉
〈西逕魏雲中宮南魏土地記曰雲中宮在雲中城東四十里 按此後魏雲中之盛樂宮也〉廣
徳殿〈在歸化城北陰山後後魏建魏書太平真君三年行幸陰山之北南秦王楊難當朝於行〉
〈宮先是起殿於陰山殿始成而難當至因名曰廣徳焉水經注塞水出懷朔鎮東北荒中南流逕廣〉
〈徳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從高祖北巡居於陰山之講武臺自臺西出南上山山無樹木即廣〉
〈徳殿所在也〉君子津〈在托克托城西南黃河東岸水經河水於楨陵桐過二縣閒濟有君〉
〈子之名注昔漢桓帝十三年西幸榆中東行代地洛陽大賈齎金貨隨帝後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長〉
〈田子封送之渡河賈人卒死津長埋之其子㝷求父喪發冢舉屍資貨一無所損其子悉以金與之〉
〈津長不受後聞於帝帝曰君子也即以其津爲君子濟濟在雲中城西南二百餘里魏書昭成帝建〉
〈國二十五年南巡至君子津世祖始光四年詔執金吾桓貸造橋於君子津元和志勝州河濱縣黃〉
〈河在縣東一十五步渡河處名君子津明統志在故東勝州界〉
︹關隘︺畢齊克齊巡司〈在歸化城地 本朝乾隆三十年由色爾登移駐〉包頭
村巡司〈在和林格爾地 本朝嘉慶十四年由崑都崙移駐〉
︹陵墓︺︹後魏︺金陵〈在古盛樂城西北後魏永興二年塟道武於盛樂金陵其後明元太武文〉
〈成獻文四帝皆塟於此〉青冢〈在歸化城南二十里𫎇古名特木兒烏爾虎通典金河縣有王〉
〈昭君墓遼史地理志豐州有青冢即王昭君墓大同府志漢明妃墓在府西五百里古豐州西六十〉
〈里塞草皆白惟此獨青故名〉
︹祠廟︺文廟〈在歸化城內 本朝雍正元年建〉蘇武廟〈在歸化城南明正統末額森挾〉
〈上皇至小黃河蘇武廟舊志在平魯衞西北 額森舊作也先今改正〉格根汗廟〈在歸〉
〈化城北 本朝天聰六年 太宗文皇帝親征察哈爾駐蹕歸化城懸 勅諭廟中禁侵〉
〈毀〉
︹寺觀︺興福寺〈在歸化城南門外 本朝順治七年建康𤋮三十一年改今名〉崇壽寺
〈在歸化城南門外 本朝順治七年建康𤋮三十三年改今名〉永壽寺〈在歸化城南門外〉
〈本朝康𤋮九年建三十二年改今名〉大明寺〈在歸化城東四十里金大定七年建今毀碑塔〉
〈尚存〉延壽寺〈在歸化城西北二十五里本朝康熙二十九年改今名〉白塔〈在歸化城〉
〈西四十里 本朝順治九年建〉萬卷華嚴經塔〈即大明寺塔高二十丈七級有金世〉
〈宗時閲經人姓氏〉
︹名宦︺︹漢︺孟舒〈高祖時為雲中守時匈奴冒頓新服北夷來為邊寇孟舒知士卒罷敝不忍出〉
〈言士爭臨城死敵如子為父十餘年免官孝文帝初立田叔稱為長者復召為雲中守〉魏尚
〈槐里人文帝時為雲中守軍市租盡以給士卒出私養錢五日一殺牛饗軍匈奴遠避不近雲中之〉
〈塞虜嘗一入尚帥車騎擊之所殺甚衆〉亷范〈杜陵人顯宗時為雲中太守㑹匈奴大入塞范〉
〈拒之不敵日暮令軍士各交兩炬三頭𤑔火敵遙望大驚待旦將退范乃令軍中蓐食晨往赴之〉
〈斬首數百級自相轔藉死者千餘人由此不敢復向雲中〉楊穆〈建光初為雲中郡功曹時遼西〉
〈鮮卑大人其至鞬畔雲中太守成嚴擊之兵敗穆以身捍嚴與俱戰歿〉李膺〈襄城人永壽二〉
〈年鮮卑寇雲中徵為度遼將軍膺到邊皆望風懼服先所掠男女悉送還塞下聲振遠域〉︹南北
朝︺︹魏︺來大千〈代人太武時以廬陵公鎮雲中兼統白道軍事數有戰功悉北境險要詔〉
〈使巡撫六鎮經畧得宜〉︹隋︺賀婁子幹〈本代人後居關右開皇初拜雲州刺史甚為敵〉
〈所憚後拜雲州總管〉杜彥〈本雲中人徙家於豳開皇中雲州總管賀婁子幹卒上曰榆林重鎮〉
〈安得子幹輩乎後數日曰莫過杜彥於是拜雲州總管突厥來寇彥輒擒斬之北夷畏憚不敢至塞〉
︹唐︺范希朝〈虞鄉人貞元中遷振武軍節度使部有黨項室韋雜居暴掠希朝度要害置屯〉
〈堡斥邏嚴密部民以安至小竊取亦殺無赦遠人憚伏邊州每長帥至必獻槖駝駿馬雖甚亷者猶〉
〈受之以結其歡希朝一不納積十四年部衆保塞不敢橫初單于城池不樹希朝命蒔栁數歲成林〉
韓重華〈憲宗時為振武京西營田和糴水運使起代北墾田三百頃出贓罪吏九百餘人給〉
〈以耒耜耕牛假種糧使償所粟二歲大熟因募人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畝就高為堡〉
〈東起振武西逾雲州極於中受降城凡六百餘里列柵二十墾田三千八百餘頃歲収粟二十萬石〉
〈省度支錢二千餘萬緍〉史獻忠〈太和中為振武軍節度使故帥荒沓覘戎有良馬牛強取〉
〈之歸值十一戎人怒興盜掠獻忠亷謹少欲嘗曰我守邊發吾餘俸不患無馬何忍豪市哉故所至〉
〈無不懷徳〉劉沔〈彭城人太和末振武軍節度使開成三年突厥刼營田沔發萬人擊之狄𮪍無〉
〈一返者悉頒所𫉬馬羊於戰卒〉石䧺〈徐州人㑹昌初囘鶻入寇連年掠雲朔牙五原塞下詔雄〉
〈為天徳防雄副使兼朔州刺史佐劉屯雲州大破烏介可汗選三千騎夜發馬邑旦登振武城望〉
〈見公主帳雄穴城夜出縱牛馬鼔譟直搗烏介帳可汗單𮪍走追斬萬級迎公主還〉︹金︺舒古
特〈完顔部人正隆中為西南路招討使兼天徳軍節度使政尚忠信決獄公平番部不敢擾邊〉
〈舒古特舊作石古乃今改正〉璞薩揆〈上京人明昌中為西南路招討使兼天徳軍節度使〉
〈出禦邊嘗轉戰出塞七百里而還沿徼築壘穿塹連亘九百里營柵相望烽候相應人得恣田牧北〉
〈邊遂安 璞薩揆舊作僕散揆今改正〉伯徳窊哥〈西南路人壯健沉勇與定初授東勝〉
〈軍節度使東勝被圍城中糧盡援絶率衆潰圍走保長安寨復被圍死之〉︹明︺黃里〈雲內州同〉
〈知洪武五年𫎇古兵入城里率兵巷戰力屈死之〉
︹人物︺︹漢︺裴遵〈雲中人為燉煌太守從光武平隴蜀有功後徙河東安邑〉︹南北朝︺︹魏︺
賀拔勝〈本神武尖山人後家武川少有志操善左右馳射以豫定䇿立孝莊帝功封易陽縣〉
〈伯大畐初累除侍中孝武帝將圖齊神武以勝弟岳擁衆關西欲廣其𫝑援乃拜都督荊州刺史多〉
〈所克捷帝入關後勝至受太保録尚書事河橋之役勝大破東魏軍及齊神武攻玉壁勝以前軍大〉
〈都督募勇敢三千人犯其軍與神武遇追及之會馬為流矢所中神武逸去周文每雲諸將對敵神〉
〈色皆動惟賀拔公臨陣如平常真大勇也自居重任始愛墳籍又重義輕財死之日惟有隨身兵仗〉
〈及書千卷而已弟岳字阿斗泥與爾朱榮尊立孝莊賜爵樊城鄉男從破葛榮平元顥累遷武衞將〉
〈軍時万俟醜奴僭號關中嶽為左廂大都督討擒之又執蕭寶夤以歸封樊城縣伯尋進爵為公後〉
〈為齊神武所害〉雷紹〈字道宗武川鎮人善𮪍射嘗使洛陽見京都禮義之美歸辭母求師經年〉
〈通孝經論語嘗讀至人行莫大於孝歎離違侍養非人子之道即還鄉里躬耕奉養遭母哀毀骨〉
〈立賀拔岳舉為京兆太守甚得人和永熙三年為渭州刺史進爵昌國伯卒於州紹祿賜皆分贍親〉
〈故及死曰無以送終〉宇文顯和〈武川人性矜嚴頗渉經史能左右馳射孝武在藩顯和具〉
〈陳宜杜門晦跡相時而動及即位拜閤內都督封城陽縣公齊神武專政帝每不自安相與定入關〉
〈䇿帝以其母老令豫為計對曰忠孝不並安敢豫為私討帝改容曰卿我之王陵也遂從入關進位〉
〈車𮪍大將軍卒〉趙善〈字僧慶武川人性況毅有遠量嘗為爾朱天光長史天光拒齊神武於韓〉
〈陵敗見殺善請收塟其屍齊神武義而許之孝武西遷封襄誠伯厯位尚書左右僕射進爵為公善〉
〈性溫恭謙退時稱其有公輔量〉王盟〈字子仵武川人賀抜岳擒萬俟醜奴嘗先登力戰孝武至〉
〈長安封魏昌縣公官至太傅盟宏雅仁愛雖居師傅而謙恭自處文帝甚尊重之子勱字醜興大統〉
〈初為千牛備身直長小心謹厚沙苑之役被傷卒於行閒〉宇文測〈字澄鏡武川人周文族子〉
〈性況密仕魏位司徒右長史及孝武疑齊神武詔測詣周文密為之備還封廣川縣伯㝷從孝武西〉
〈遷進爵爲公厯位侍中開府儀同三司行汾州事政在𥳑惠頗得人和地接東魏測務安邊時論方〉
〈之羊叔子轉行綏州事突厥入寇測敗走之不敢復至卒於太子少保〉宇文深〈字奴干測〉
〈弟數歲便以草石作軍陣之勢父永遇大喜謂後日必爲名將孝武西遷事起倉卒人多逃散深時〉
〈爲子都督領宿衞兵撫循所部並得入關賜爵長樂縣伯大統中累轉尚書直事郎中善籌䇿多戰〉
〈功進爵爲侯厯東雍州刺史吏民懷之官至司㑹中大夫〉寇洛〈其先昌平人後家武川洛性明〉
〈辨不拘小節賀拔岳西征洛從入關以功封安鄉縣子及岳爲侯莫陳悅所害洛收集將士志在復〉
〈讐從周文討平陳恱拜涇州刺史大統初詔加開府進爵京兆郡公〉梁禦〈其先安定人後家武〉
〈川禦少好學爾朱天光西討知禦有知畧引爲左右共平關隴封白水縣侯大統初授尚書右僕射〉
〈從周文復宏農破沙苑進爵廣平郡公出爲東雍州刺史人庶稱之〉︹周︺趙貴〈字元寶其先南〉
〈安人後家武川貴少有節概從爾朱榮討元顥從賀拔岳平關中累遷大都督岳爲侯莫陳悅所害〉
〈貴詣悅詐降因請收塟岳言辭慷慨悅壯而許之貴乃收岳屍還營與寇洛等奔平涼共圖拒悅悅〉
〈平後梁仚定稱亂河右以貴為隴西行臺封破之從復宏農破沙苑進爵中山郡公孝閔踐祚遷大〉
〈冢宰進封楚國公晉公䕶攝政與獨信謀殺䕶誅〉侯莫陳崇〈字尚樂武川人謹慤〉
〈善𮪍射從賀拔岳力戰破万俟醜奴生擒之封臨涇縣侯從平侯莫陳悅別封廣武縣伯從擒竇泰〉
〈復宏農破沙苑戰河橋又別討平稽胡累戰皆有功進位柱國大將軍孝閔踐𧙓進封梁國公保定〉
〈中晉公䕶逼令自殺兄順從魏孝武入關破梁仚定於河州趙青雀於渭橋累封平原郡公孝閔踐〉
〈𧙓拜少師進位柱國〉獨信〈其先雲中人祖俟尼以良家子鎮武川因家焉信善𮪍射正光〉
〈末與賀拔度等同斬衞可瓌由是知名魏孝武西𨗇事起倉卒信單𮪍從之孝武嘉歎進爵浮陽郡〉
〈公荊州陷東魏以信都督荊州諸軍事東魏兵奄至不敵遂奔梁梁武帝問信所往荅以事君無二〉
〈梁武義之禮送甚厚大統中除隴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數年公私富實信著遐通累立軍功〉
〈聲震隣國孝閔踐祚遷大宗伯進封衞國公〉閻慶〈字仁度盛樂人善撫士卒能盡其死力西〉
〈魏時以軍功累拜歩兵校尉封安次縣伯孝閔踐𧙓出為河州刺史厯雲寕二州皆有惠政晉公䕶〉
〈母慶之姑也護擅朝慶未嘗阿附武帝尤以此重之大象二年拜上柱國〉若干惠〈字惠保武〉
〈川人以翊戴文帝從平侯莫陳悅拜直閣將軍從擒竇泰復宏農破沙苑每先登陷陣加侍中封長〉
〈樂郡公魏大統四年與齊神武戰於河橋破之七年又大破神武於芒山累遷司空惠早喪父母以〉
〈孝聞子鳳字達摩有識度襲父爵尚文帝女拜柱國〉王徳〈字天恩武川人少以孝弟稱以翊戴〉
〈文帝除平涼郡守治績為涇州最常從征伐累有功加開府侍中進爵河閒郡公卒於涇州刺史子〉
〈慶嗣性謹厚位開府儀同三司〉赫連達〈字朔周盛樂人少從賀拔岳征討有功賜爵長廣鄉〉
〈男及岳被害迎文帝匡復秦隴後復宏農戰沙苑皆有功保定初為大將軍夏州總管亷儉仁恕㝷〉
〈進爵樂川郡公柱國薨〉韓果〈字阿六拔武川人仕魏封石城公性強記有權畧善伺敵虛實〉
〈文帝以爲虞侯都督從戰並有功除河東郡守從破稽胡於北山稽胡憚果勁健號爲著翅人保定〉
〈三年拜少師進位柱國卒華州刺史〉王勇〈武川人數從征討氣蓋衆軍所當必破太祖嘉其勇〉
〈敢賞賜特隆累官侍中驃𮪍大將軍魏恭帝元年從趙貴征蠕蠕破之進爵新陽郡公武成初岷山〉
〈羌豪叛勇帥師討平之〉宇文虬〈字樂仁武川人少從征討累以功封南安侯禽竇泰復宏〉
〈農及沙苑河橋之戰皆有功又從獨信討梁仚定破之累遷驃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虬每經〉
〈行陣必身先士卒故上下同心戰無不克後除全州刺史大將軍卒〉︹金︺武都〈字文伯東勝州〉
〈人大定中進士爲商水令有治績累遷戸部郎中被詔由海道漕遼東粟賑山東都高其價直募人〉
〈入粟招海賈船致之大定三年遷西京按察使備豫有勞召爲戶部尚書河東路宣撫使卒〉趙
重福〈字履祥豐州人通女直大小字試𥙷女直誥院令史厯滄州鹽副使有惠政貞祐中累遷〉
〈同知河閒府事河閒被圍兵少多羸疾不任戰重福勸之強者戰弱考守㑹久雨圍乃解去遷河東〉
〈北路轉運使致仕〉完顔陳和尚〈名彜字良佐以小字行豐州人天資高明雅好文史〉
〈視世味漠然哀宗五年北兵入大昌原陳和尚以忠孝軍提控為前鋒先沐浴易衣若將就禾椑者〉
〈擐甲上馬不反顧是日以四百𮪍破八千衆自軍興二十年始有此捷奏功第一授定遠大將軍平〉
〈涼府判官屢戰皆捷正大九年正月三峯山之敗走鈞州城破元兵入即縱軍巷戰陳和尚趨避隱〉
〈處殺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忠孝軍總領陳和尚也今日當明白死時欲其降斫之脛折不為屈割〉
〈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絶大將義之酹以馬湩祝曰好男子他日再生當令我得之年四十一〉
〈贈鎮南軍節度使〉程震〈字威卿東勝州人與其兄鼎俱擢第興定初知陳留治為河南第一〉
〈召拜監察御史彈劾無所撓時皇子荊王為宰相家僮席勢侵民震劾之上責荊王出內府銀以償〉
〈物直杖大奴尤不法者數人未幾罷官卒震為人剛直忘身殉國及為御史臺綱大振為小人所中〉
〈去士論惜之〉︹元︺謝睦歡〈豐州豐縣人嘗從太祖攻西京力戰先登連中三矢仆城下太〉
〈宗命軍校拔其矢裸納牛腹中良久乃甦誓以死報每遇敵必身先之官至太原路金鐵冶達嚕噶〉
〈齊〉孟攀鱗〈字駕之雲內人曾祖彥甫以明法爲招討司知事有疑獄當死者百餘人彥甫〉
〈執不從後三日得實皆釋之攀鱗㓜號竒童金正大七年擢進士第世祖中統三年授翰林待制同〉
〈修國史至元初召見條陳七十事世祖悉嘉納之帝將親祀郊廟召問儀制攀鱗悉據經典以對命〉
〈定禮儀畫圖以進帝皆親覽焉卒贈翰林學士承旨平原郡公諡文定〉程思亷〈字介甫東〉
〈勝州人初給事𥙿宗潛邸以謹愿聞至元中監察御史以劾權臣阿哈瑪特繫獄累遷河北河南道〉
〈按察副使歲饑罷徵大小賑貸民皆徳之厯雲南行臺御史中丞河東山西道亷訪使皆有威惠思〉
〈亷剛正疾惡言事剴切與人交有終始於家族尤盡恩意好薦達人物或以爲好名思亷曰若避好〉
〈名之譏人不敢復爲善矣卒諡敬肅〉謝仲溫〈字君玉睦歡子初備世祖宿衞大軍圍鄂令督〉
〈諸將時守江軍士乏食敎之𦌘魚充食累遷順徳路總管出俸金贖鬻子者㝷宣慰淮東歲旱導白〉
〈水塘漑民田公私賴焉〉
︹列女︺
︹本朝︺張環妻白氏〈歸化城人守正戕乾隆二十九年 旌〉楊正之妻黃
氏〈青水河人守正捐軀乾隆年閒 旌〉李順之妻鍾氏〈薩拉齊人守正戕同㕔〉
〈烈婦李大有妻趙氏俱乾隆年閒 旌〉曹有妻趙氏〈和林格爾人守正戕同㕔烈〉
〈婦趙起林妻黃氏賈文元妻王氏俱乾隆年間 旌〉郝茂英妻鄧氏〈歸化城人守正〉
〈捐軀嘉慶四年 旌〉郭成明妻劉氏〈薩拉齊人守正捐軀同㕔烈婦吳㑹妻王氏俱〉
〈嘉慶年閒 旌〉喬得寶妻任氏〈和林格爾人守正捐軀嘉慶八年 旌〉
︹土産︺黃羊 雉 瑣瑣葡萄〈實之旁環繞有小葡萄俗名公領孫〉
梨 石碌 碾玉沙 不灰木 地蕈
- 618年 (提及)
- 981年 (提及)
- 977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
- 1670年 (提及)
- 1672年 (提及)
- 1749年 (提及)
- 1752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596年 (提及)
- 623年 (提及)
- 979年 (提及)
- 1273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620年 (提及)
- 907年 (提及)
- 844年 (提及)
- 1276年 (提及)
- 1631年 (提及)
- 1650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660年 (提及)
- 1732年 (提及)
- 1797年 (提及)
- 448年 (提及)
- 526年 (提及)
- 590年 (提及)
- 712年 (提及)
- 883年 (提及)
- 1085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1086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728年 (提及)
- 1780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625年 (提及)
- 915年 (提及)
- 前269年 (提及)
- 607年 (提及)
- 1216年 (提及)
- 843年 (提及)
- 936年 (提及)
- 986年 (提及)
- 1414年 (提及)
- 1526年 (提及)
- 1655年 (提及)
- 1544年 (提及)
- 1632年 (提及)
- 1801年 (提及)
- 1696年 (提及)
- 1723年 (提及)
- 1739年 (提及)
- 1760年 (提及)
- 413年 (提及)
- 407年 (提及)
- 1426年 (提及)
- 340年 (提及)
- 386年 (提及)
- 621年 (提及)
- 646年 (提及)
- 719年 (提及)
- 911年 (提及)
- 708年 (提及)
- 1449年 (提及)
- 599年 (提及)
- 585年 (提及)
- 641年 (提及)
- 640年 (提及)
- 50年 (提及)
- 215年 (提及)
- 916年 (提及)
- 前110年 (提及)
- 494年 (提及)
- 762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427年 (提及)
- 1690年 (提及)
- 1372年 (提及)
- 534年 (提及)
- 580年 (提及)
- 538年 (提及)
- 1232年 (提及)
- 1262年 (提及)
- 1764年 (提及)
- 1803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