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则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小儿则
本作品收录于《景岳全书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小儿之病,古人谓之哑科,以其言语不能通,病情不易测。故曰∶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 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此甚言小儿之难也。然以余较之,则三者之中,又为小儿为最易。何以 见之?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以至惊风吐泻,及寒热疳痫之类,不过数种,且其脏 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余故 谓其易也。第人谓其难,谓其难辨也;余谓其易,谓其易治也,设或辨之不真,则诚然难矣。然辨 之之法,亦不过辨其表里、寒热、虚实,六者洞然,又何难治之有?故凡外感者,必有表证而无里 证,如发热、头痛、拘急、无汗,或因风搐搦之类是也;内伤者,止有里证而无表证,如吐泻、腹 痛、胀满、惊疳、积聚之类是也;热者必有热证,如热渴、躁烦、秘结、痈疡之类是也;寒者必有 寒证,如清冷吐泻,无热无烦,恶心喜热者是也,凡此四者,即表里寒热之证,极易辨也。然于四 者之中,尤惟虚实二字最为紧要,盖有形色之虚实,有声音之虚实,有脉息之虚实,如体质强盛与 柔弱者有异也,形色红赤与青白者有异也,声音雄壮与短怯者有异也,脉息滑实与虚细者有异也, 故必内察其脉候,外观其形气,中审其病情,参此数者而精察之,又何虚实之难辨哉。必其果有实 邪,果有火证,则不得不为治标,然治标之法,宜精简轻锐,适当其可,及病则已,毫毋犯其正气,斯为高手 但见虚象,便不可妄行攻击,任意消 耗。若见之不真,不可谓姑去其邪,谅亦无害,不知小儿以柔嫩之体,气血未坚,脏腑甚脆,略受 伤残,萎谢极易,一剂之谬尚不能堪,而况其甚乎。矧以方生之气,不思培植而但知剥削,近则为 目下之害,远则遗终身之羸,良可叹也。凡此者,实求本之道,诚幼科最要之肯綮,虽言之若无奇 异,而何知者之茫然也。故余于篇端,首以为言,然非有察察之见者,固不足以语此,此其所以不 易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此论虽通言诊法之要,然尤于小儿为最切也。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小儿初生,饮食未开,胃气未动,是诚清虚之腑,此时开口调变,极须得宜。保婴诸书皆云分 娩之时,口含血块,啼声一出,随即咽下,而毒伏于命门,因致他日发为惊风、发热、痘疹等证。 此说固似有理,然婴儿通体无非血气所结,而此亦血气之余,何以毒遽如是?即使咽之,亦必从便 而出,何以独留为害?无足凭也。惟是形体初成,固当为之清除。其法于未啼时,用软帛裹指,挖 去口中之血,乃用后法,并拭去口中秽恶,以清脏腑。此亦初诞之要法,不可无也。 开口法∶凡小儿初诞,宜以甘草细切少许,用沸汤泡汁,以淡为妙,不宜太甜,乃用软帛蘸汁 ,遍拭口中,去其秽浊。随用胡桃肉去皮嚼极烂,以稀绢或薄纱包如小枣,内儿口中,使吮其汁, 非独和中,且能养脏,最佳法也。若母气素寒,小儿清弱者,只以淡姜汤拭口,最能去胃寒,通神 明,并可免吐泻之患。此法最妙,人所未知也。拭后仍用核桃法如前。一法以牛黄半分,同朱砂研 匀,蜜调如前,与吮为佳,极能辟痰邪,去秽恶,除热安神。然必母气多热,小儿肥盛者可用,清 弱者不宜用。一、古法拭口多有用黄连者,不知黄连大寒大苦,而小儿以胃气为主,安得初生即可 以苦劣之气相犯,致损胃气,则他日变呕变泻,由此而起矣,大非所宜。一、 古法多用朱砂开口者,按陈文中曰∶小儿初生,便服朱砂、轻粉、白蜜、黄连,本欲下胎毒,不知 此皆伤脾败阳之药,轻粉下痰损心,朱砂下涎损神,儿实者服之软弱,弱者服之易伤,反致变生诸 病,是固不可不察也。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巢氏曰∶小儿初生,肌肤未实,宜用旧絮护其背,不可太暖,更宜数见风日,则血气刚强,肌 肉致密,若藏于重帏密室,或浓衣过暖,则筋骨软脆,不任风寒,多易致病。衣服当随寒热加减, 但令背暖为佳,亦勿令出汗,恐表虚风邪易伤。乳哺亦不宜过饱,陈氏所谓忍三分寒,吃七分饱, 频揉肚,少洗澡,要肚暖头凉心胸凉,皆至论也。又须令乳母预慎六淫七情,浓味炙爆,则乳汁清 宁,儿不致疾。否则阴阳偏胜,血气沸腾,乳汁败坏,必生诸病。若屡用药饵,则脏腑阴损,多 变败证,可不慎欤。大抵保婴之法,未病则调和乳母,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 小儿饮食有任意偏好者,无不致病,所谓爽口味多终作疾也,极宜慎之。尝见王隐君曰∶余幼 时酷嗜甘饴,忽一日见饴中有蚯蚓伸头而出,自此不敢食饴,至长始知长上为之。此可为节戒之妙 法。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初生儿以手捻其头,摸其颐颔,不作声者为无病。总有病,以手指探其口,虽发声而从容咂指 者其病轻,若即发声不咂指而色或青红兼紫者,此落地受寒之甚也,其病重,须急辨其形色虚实而 治之。苦牙关紧闭不纳乳,或硬而不软,其病极重也,此惊邪入足太阳经及足阳明经而然,须急治 之,庶可平复。 一、初生儿肥胖色嫩日觉好看者,此其根本不坚,甚非佳兆,且亦最易感邪。凡邪入腑者,近 在第二三日见之,其证吐乳、夜啼发哭、腹鸣,皆胎惊之证,然犹浅而易治。若邪之入脏者,远在 六七日见之,此脐风、噤风、撮口风之候,其病深而难医。若大声口噤,舌大痰壅者不治,盖五六日间病传心肺脾 三经也。此风气甚 盛而无所泄,故形见于喉口于关声音也。其面额青紫黑色者不治,爪甲青黑者不治,脐青黑者亦不 治。凡父母肥者不可生肥儿,父母瘦者亦不可生肥儿。生而肥胖,必当以药敛之,使其肥肉坚实, 面转微黄之色则吉,不然则凶。生儿怯弱,必须以药扶助之。若七日之内,肌肉顿肥,则必病矣。 过此以往渐肥者,不足虑也。治肥之法,宜清痰湿,解胎毒,预防其风气,亦不可过用峻厉以伤脾 气。又当看小儿元气浓薄,浓者十无一失,薄者十无一生。然其中有死者,有不死者,则以病之所 生,有真伪也。凡怯弱者,宜专培脾肾为主。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看小儿法,以听声为先,察色为次。凡声音清亮者生,有回音者生;涩者病,散而无出声者不 寿。忽然大声而无病者,须细看其身,恐有疮毒,即须治之。脐带中无血者生,脐带银白色者生。 短带紫胀者,于断带之后捻去紫血,可保无虞。额皮宽者寿。卵缝通达黑色者寿,初生下如水泡之 状者险。面转微黄之色者吉。生下粉白花色者,必主脐风而死。生下皮宽肉瘦,五六日顿肥者,亦 必有脐风之患。生下皮肉不光者死。泣不出声者死。泣而无泪者死。舌如猪肝者死。口角上有紫色 如虾须者死。发粗长者生,细软不放者死。阴物不起者死。阴囊不收者死,白者死,赤者死。无粪 门者死。臀肉不生者死。股肉不生者不寿。面无彩色者夭。脐带短大紫色者夭。生下浑身银白色者 夭。生下有齿者大凶,致伤父母,不然必伤自身。生下来裹即撒尿者,杀父母,荡家财,在世一生 劳苦。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凡小儿形体既具,经脉已全,所以初脱胞胎,便有脉息可辨,故通评虚实论曰∶乳子病热,脉 悬小者,手足温则生,寒则死。乳子病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此轩岐之 诊小儿,未尝不重在脉, 亦未尝不兼证为言也。自《水镜诀》及《全幼心鉴》等书,乃有三岁以上当察虎口,寅卯辰、风气 命三关之说。其中之可取者,惟曰∶脉从寅关起,不至卯关者易治,苦连卯关者难治,若寅侵卯、 卯侵过辰者,十不救一。只此数语,乃于危急之际,亦可用辨吉凶。至若紫为风,红为伤寒,青为 惊,白为疳、及青是四足惊,赤是水惊,黑是人惊,黄是雷惊之类,岂此一线之色,果能辨悉如此 ,最属无稽,乌足凭也。即今幼科所尚,无不以此为科套,全不知脉而信口胡猜,试问其心,果亦 有的确之见否?茫然无掳而欲以人子为尝试,良可叹也。故凡诊小儿,既其言语不通,尤当以脉为 主,而参以形色声音,则万无一失矣。然小儿之脉,非比大人之多端,但察其强弱缓急四者之脉, 是即小儿之肯綮。盖强弱可以见虚实,缓急可以见邪正,四者既明,则无论诸证,但随其病以合其 脉,而参此四者之因,则左右逢源,所遇皆道矣。再加以声色之辨,更自的确无疑,又何遁情之 有,此最活最妙之心法也。苦单以一脉凿言一病,则一病亦能兼诸脉,其中真假疑似,未免胶柱, 实有难于确据者。然法不可废,最所当察,故择其得理者,并附于左,亦可以见其概。 钱仲阳曰∶小儿之脉,气不和则弦急,伤食则沉缓,虚惊则促急,风则浮,冷则沉细,脉乱者 不治。 薛氏曰∶凡看脉,先定浮沉、迟数,阴阳、冷热。沉迟为阴,浮数为阳。浮主风,沉迟主虚冷 ,实主有热,紧主癫痫,洪主热盛,沉缓主虚泻,微迟有积有虫,迟涩主胃脘不和,沉主乳食难化 ,沉细主乳食停滞。紧弦主腹中热痛,牢实主大便秘,沉而数者骨中有热,弦长是肝膈有风,紧数 乃惊风为患,四肢掣颤,浮洪乃胃口有热,沉紧主腹痛有寒,虚濡者有气,又主慢惊,芤主大便利 血。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声由气发,气实则声壮,气虚则声怯,故欲察气之虚实者,莫先乎声音。如《内经》诸篇有曰∶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有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 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 不足以言。有曰∶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有曰∶手少阴虚则不能言。有曰∶内夺而厥,则为喑 俳,此肾虚也。华元化曰∶阳候 多语,阴证无声。多语者易治,无声者难荣。凡此皆声音虚实之辨,故彼圣人者,闻声知情,无所 不达,此声音之学,所以不可忽也。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 ;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 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玉版论要篇曰∶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 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五色篇曰∶官五色奈何?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又曰∶以色言病之间 甚奈何?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经脉篇曰∶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 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 凡察色之法,大都青白者少热气,病主阴邪;黄赤者多热气,病主阳盛。青主风气,主肝邪, 主脾胃虚寒,主心腹疼痛,主暴惊伤心胆之气,主惊风,当察兼色以分急慢。白主气虚,甚则气脱 ,主无火,主脾肺不足。白兼青者主慢惊,主大小肠泄泻。赤主火,主痰热,主伤寒热证,主烦渴 ,主急惊躁扰,主闭桔,主阳邪喘促,主痈疡痘疹。黑属水,主阴寒,主厥逆,主痛极。沉黑主危 笃。黄主积聚,主痞块,主脾病,主胀满,主脾疳。黄兼白者主脾寒脾弱,主气虚神怯。黄兼青者 主脾虚泄泻,主慢脾风。黄兼赤者主疳热。两颧鲜红,或作或止者,谓之面戴阳,乃真阴虚弱,此 非阳证也,不得以热赤同论。 钱氏曰∶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上为心,鼻上为脾,下颏为肾,随证施治之。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小儿气血未充,而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之宜调,而药饵尤当慎也。今举世幼科既 不知此大本,又无的确明见,而惟苟完目前。故凡遇一病,则无论虚实寒热,但用海底兜法,而悉 以散风、消食、清痰、降火、行滞、利水之剂,总不出二十余味,一套混用,谬称稳当,何其诞也 。夫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小儿元气几何,能无阴受其 损而变生不测耶?此当今幼科之大病,而医之不可轻任者,正以此也。又见有爱子者,因其清黄瘦 弱,每以为虑,而询之庸流,则不云痰火,必六食积,动以肥儿丸、保和丸之类,使之常服。不知 肥儿丸以苦寒之品,最败元阳,保和丸以消耗之物,极损胃气,谓其肥儿也,而适足以瘦儿,谓其 保和也,而适足以违和耳。即如抱龙丸之类,亦不宜轻易屡用。余尝见一富翁之子,每多痰气,或 时惊叫,凡遇疾作,辄用此丸,一投即愈,彼时以为神丹,如此者不啻十余次。及其长也,则一 无所知,凝然一痴物而已,岂非暗损元神所致那。凡此克伐之剂,所以最当慎用,故必有真正火证 、疳热,乃宜肥儿丸及寒凉等剂;真正贪积、胀满,乃宜保和丸及消导等剂;真正痰火喘急,乃宜 抱龙丸及化痰等剂,即用此者,亦不过中病即止,非可过也。若无此实邪可据,而诸见出入之病, 则多由亏损元气,悉当加意培补,方是保赤之主。倘不知此而徒以肥儿、保和等名,乃欲藉为保障 ,不知小儿之元气无多,病已伤之,而医复伐之,其有不萎败者鲜矣。此外,如大黄、芒硝、黑丑 、芫花、大戟、三棱、篷术之类,若作必不得已,皆不可轻易投也。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凡小儿之病,本不易察,但其为病之源,多有所因,故凡临证者,必须察父母先天之气,而母 气为尤切。 如母多火者,子必有火病;母多寒者,子必有寒病;母之脾肾不足者,子亦如之。凡骨软行迟,齿 迟语迟,囟门开大,疳热脾泄之类,多有由于母气者。虽父母之气俱有所禀,但母气之应在近,父 气之应在远。或以一强一弱而偏得一人之气者,是皆不可不察。至若稍长而FS 纵欲,或调摄失宜而 自为病者,此又当察其所由,辨而治之。如果先天不足,而培以后天,亦可致寿、虽曰先天俱盛, 而或父母多欲,或抚养失宜,则病变百端,虽强亦夭。 此中几圆理微,贵在知常知变也。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初生小儿撮口脐风者,因胎中受热,或初生不慎,为风寒所侵,遂致聚唇撮口,眼闭口噤,啼 声如雅,或声不能出,成舌上如粟,或口吐白沫,或喉痰潮响,或气息喘急,甚者舌强面青,腹胀 青筋,吊肠牵痛。百日内病甚者多不治。脐风者,以断脐之后,为水湿风邪所侵,因致腹胀脐肿, 四肢柔直,啼不吮乳,甚则发搐。若脐边青黑,手拳口噤者,是为内搐,不可治。凡治此之法,痰 盛者当先治痰,火盛者当先清火,若无火无痰者,专当温补脾胃。凡断脐不盈尺,多患此者。齿龈 有泡如粟,以绵裹指,蘸温水擦破,口即开,不用药。七日内患此有,百无一生。脐风果因浴拭外 伤皮肤者,用绵灰或枯矾末掺之即愈。若因剪脐短少,或因束缚不紧或因牵动,风入脐中,或因铁 器断脐,冷气传于脾络,以致前证者,口内有小泡,急掐破去其毒水,以艾灸脐中,亦有得生者。 治法多端,无如灸法。苦因乳母肝脾郁怒,或饮食生冷辛热,致儿为患者,当治其母。 钱氏云∶撮口因浴后拭脐,风邪所入而作,用益黄散补之。 陈无择云∶视其牙龈有泡,擦破之。口既开,用真白僵蚕略烘为末,蜜调涂口内。 《保婴集》云∶小儿百日脐风马于,当作胎毒,泻足阳明之火,用针挑破,以桑树白汁涂之。 田氏治噤风,用天南星为末,加片脑少许,以指蘸姜汁擦于龈,立开。或用牛黄,以竹沥调服 一字,随以 猪乳滴于口中。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惊风之要领有二,一曰实证,一曰虚证而尽之矣。盖急惊者,阳证也,实证也。乃肝邪有余而 风生热,热生痰,痰热客于心膈间,则风火相搏,故其形证急暴而痰火壮热者,是为急惊。此当先 治其标,后治其本。慢惊者,阴证也,虚证也。此脾肺俱虚,肝邪无制,因而海脾生风,无阳之证 也。故其形气病气俱不足者,是为慢惊,此当专顾脾肾以救元气。虽二者俱名惊风,而虚实之有不 同,所以急慢之名亦异。凡治此者,不可罔顾其名以思其义。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小儿惊风,肝病也,亦脾肾心肺病也。盖小儿之真阴未足,柔不济刚,故肝邪易动,肝邪动则 木能生火,火能生风,风热相搏则血虚,血虚则筋急,筋急则为掉眩反张、搐搦强直之类,皆肝木 之本病也。至其相移,木邪侮土则脾病,而为痰,为吐泻;木盛金衰则肺病,而为喘促,为短气; 木火上炎则心病,而为惊叫,为烦热;木火伤阴则肾病,而为水涸,为血燥、为干渴,为汗不出, 为搐,为 ,此五脏惊风之大概也。 治此之法有要存焉,盖一日风,二日火,三日痰,四日阳虚,五日阴虚,但能察此缓急则尽之 矣。所谓风者,以其强直掉眩皆属肝木,风木同气,故云惊风,而实作外感之证。今人不明此义, 但为治风必须用散,不知外来之风可散,而血燥之风不可散也。故凡如防风、荆芥、羌活、独活、 细辛、干葛、柴胡、紫苏、薄荷之类,使果有外邪发热无汗等证,乃可暂用,如无外邪,则最所当 忌,此用散之不可不慎也。 所谓痰火者,痰凝则气闭,火盛则阴亏,此实邪之病本也。若痰因火动,则治火为先,火以痰 留,则去痰为主。火之甚者,宜龙胆草、山栀子、黄连、黄柏、石膏、大黄之属;火之微者,宜黄 芩、知舟、玄参、石斛、 地骨皮、木通、天麻之属。痰之甚者,宜牛黄、胆星、天竺黄、南星、半夏、白芥子之属;痰之微 者,宜陈皮、前胡、海石、贝母、天花粉之属。此外,如朱砂之色赤体重,故能入心镇惊,内孕水 银,故善透经络,坠痰降火。雄黄之气味雄悍,故能破结开滞,直达横行。冰片、麝香,乃开窍之 要药;琥珀、青黛,亦清利之佐助而已。又如僵蚕、全蝎、蝉蜕之属,皆云治风,在僵蚕味咸而 辛,大能开痰涎、破结气,用佐痰药,善去肝脾之邪,邪去则肝平,是即治风之谓也。全蝎生于东 北,色青属木,故善走厥阴,加以盐味咸而降痰,是亦同气之属,故云治风,较之僵蚕,此其次矣 。蝉蜕性味俱薄,不过取其清虚轻蜕之义,非有实济不足恃也。凡惊风之实邪,惟痰火为最,而风 则次之,治实之法,止于是矣。然邪实者易制,主败者必危。盖阳虚则阴邪不散而元气不复;阴虚 则营气不行,而精血何来?所以惊风之重,重在虚证,不虚不重,不竭不危,此元精元气相为并立 ,有不容偏置者也。故治虚之法,当辨阴阳,阳虚者宜燥宜刚,阴虚者宜温宜润。然善用阳者,气 中自有水;善用阴者,水中自有气,造化相须之妙,既有不可混,又有不可离者如此。设有谓此非 小儿之药,此非惊风之药者,岂惊风之病不属阴阳,而小儿之体不由血气乎?若夫人者,开口便可 见心,又乌足与论乾坤合一之道。诸补之法具详如下。 一、惊风反张,强直转筋等病,在经筋篇曰∶足少阴之筋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病在 此者,主痫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又曰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急惊之候,壮热痰壅,窜视反张,搐搦颤动,于关紧急,口中气热,颊赤唇红,饮冷便结,脉 浮洪数。此肝邪风热,阳盛阴虚证也。治此之法,当察缓急,凡邪盛者,不得不先治其标。若痰甚 喘急者,宜抱龙丸、琥珀散、清膈煎、梅花饮之类主之。火盛而烦热者,宜凉惊丸、抑青丸,或黄 连安神丸、牛黄散,及山栀、黄连、 龙胆草之属。火盛燥热而大便秘结者,宜泻表丸,或以为汤煎服之,或利惊丸亦可。若外感风寒, 身热为惊者,当解其表,宜抑肝散倍加柴胡,或参苏饮、五积散、星苏散之类,择而用之。若表邪 未解而内亦热者,宜钱氏黄龙汤。若惊气渐退而以未清者,宜安神镇惊丸。凡以上者,皆急则治标 之法,但得痰火稍退,即当调补血气,如后附薛氏之法,或参用慢惊诸治以防虚败,此幼科最要之 法。前哲有云∶小儿易为虚实,攻伐之药,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诚至言也。大抵此证多属肝胆脾 肾阴虚血燥,风火相搏而然,苦罔顾真阴,过用祛风化痰之药,则脾益虚,血益燥,邪气绵延,必 成慢惊矣。此中阴虚之义,皆人所不知,当阅小儿补肾论,始见其详。论载第二卷二五。 东垣曰∶急惊者,风木旺也。风木属肝,肝邪盛必传克于脾。欲治其肝,当先实脾后泻风木。 楼全善曰∶急惊属木火土实。木实则搐而有力,及目上视,动札频睫;土实则身热面赤,而不 吐泻,偃睡合睛。治法宜凉宜泻,而用凉惊利惊等丸。亦有因惊而发者,以致于关紧急,壮热等证 ,此内有实热,外挟风邪,当截风定搐。若痰热尚盛,宜微下之。痰热既泄,急宜调养胃气。搐定 而痰热少退,即宜调补脾气。 薛氏曰∶此肝经血虚,火动生风。盖风生则阴血愈散,阴火愈炽;火动则肺金愈亏,肝邪愈盛 。宜滋肝血,养脾气。若屡服祛风化痰,泻火辛散之剂,便宜认作脾虚血损,急补脾土。若风火相 搏,发热抽搐,目 筋挛,痰盛者,用四物、钩藤钩以生肝血,清肝火,用四君子加当归以补脾土、 生肺金。若肝经血燥,发热惊搐,目 筋挛,痰盛者,用六味丸以滋肾水,四君子加芍药以补脾土 。若肺金克肝木,用地黄丸以益肝血,加芍药、木香以平肺金。若屡用惊药而脾胃虚寒者,须用六 君子汤以补脾士,丁香、木香以培阳气。若脾土虚寒,肾水反来侮土,而致中寒腹痛,吐泻少食等 证者,用益黄散以补脾土而泻水,庶几不致慢惊矣。但治小儿,当审察虚实,凡证属有余者,病气 也,不足者,元气也,故有余当认为不足,思患预防,斯少失矣。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慢惊之候,多由吐泻,因致气微神缓,昏睡露睛,痰鸣气促,惊跳搐搦,或乍发乍静,或身凉 身热,或肢体逆冷,或眉唇青赤,面色淡白,但其脉迟缓,或见细数,此脾虚生风,无阳证也。小 儿慢惊之病,多因病后,或以吐泻,或因误用药饵,损伤脾胃所致。然亦有小儿脾胃素弱,或受风 寒,则不必病后,及娱药者亦有之,总属脾肾虚寒之证。治慢惊之法,但当速培元气,即有风痰之 类,皆作实邪,不得妄行消散,再伤阳气,则必致不救。凡脾土微虚,微泻而内不寒者,可平补之 ,宜六神散、四君子汤,或五味异功散。脾肾俱虚而脏平无寒者,宜五福饮,且阴血生于脾土,又 宜四君子加当归、枣仁。脾气阳虚微寒者,宜温胃饮、理中汤、五君子煎。脾气虚寒多痰者,宜六 君子汤,或金水六君煎。脾肾阴阳俱虚而寒者,惟理阴煎为最妙。脾肾虚寒之甚,或吐泻不止者, 宜附子理阴煎,再甚者宜六味回阳饮,或四味回阳饮,量儿大小与之。脾肾虚寒泄泻不止者,宜胃 关煎。 薛氏曰∶《保婴集》云∶急惊屡发屡用攻泻,则脾损阴消而变为慢惊者多矣。当补脾养血,佐 以安心、清肺、制木之药,最为切当。窃谓前证多因脾胃亏损,肝木所胜,外虚热而内真寒也。但 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佐以钩藤饮,以补脾土,平肝木,亦多得效。如不应,用六君加炮姜、木香 ,温补脾土。更不应,急加附子以回阳。若用逐风、驱痰之药,反促其危也。愚按附子温中回阳, 为慢惊之圣药也,如元气未脱,用之无有不效,气脱甚者,急宜炮用之。 《保婴撮要》曰∶凡元气亏损而至昏愦者,急灸百会穴,若待下痰不愈而后灸之,则元气脱散 而不救矣。此乃脏腑传变已极,总归虚处,惟脾受之,无风可逐,无惊可疗,因脾虚不能摄涎,故 津液妄泛而似痰者,但当以温补脾胃为主。若不审其因,泛用祛风化痰之剂,则脾气益伤,阴血益 损,病邪益甚而危矣。 楼全善曰∶木虚则搐而无力,火虚则身寒,口中气冷,土虚则吐泻,睡而露睛,治宜温补脾胃 ,用六君子 汤、五味异功散之类。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小儿忽被大惊,最伤心胆之气。口问篇曰∶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 不通。阴阳相逆,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此《内经》概言受惊之病有如此。矧小儿血气 尢非大人之比,若受大惊,则其神气失散,溃乱不堪,尚何实邪之有。斯时也,收复止气犹恐不暇 ,顾可复为清散耶?即如朱砂、琥珀之类,不过取其镇重之意,亦作救本之法。今幼科诸书皆以大 惊之证,例作急惊论治,误亦甚矣。不知急惊、慢惊,一以风热,一以脾肾之虚,皆不必由惊而得 。而此以惊恐致困者,本心胆受伤,神气陡离之病,所因不同,所病亦异,胡可以同日语也。 治大惊气散之病,当以收复神气为主,宜《秘旨》安神丸、七福饮、茯神汤、团参散、独参汤 之类,加金银等物煎服之。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小儿惊啼,证本与惊风不同,亦与大惊卒恐者有异。盖小儿肝气未充,胆气最怯,凡耳闻骤声 ,目视骤色,虽非大惊卒恐,亦能怖其神魂。醒时受怖,寐则惊惕,或振动不宁,或忽尔啼叫,皆 神怯不安之证。总宜安神养气为主,如独参汤、团参散、七福饮、《秘旨》安神丸之类,皆其所宜 。若微烦热者,宜生脉散。热甚者,宜朱砂安神丸,或导赤散。惊哭多泪,忽啼忽止者是惊惕。啼 叫无泪,声长不扬者是腹痛。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搐,抽搐也,是即惊风之属,但暴而甚者,谓之惊风,微而缓者,谓之发搐。发搐不治,则渐 成惊风矣。 虽钱氏等书,皆以时候之气,分五脏之证为论治,然病变不测,有难以时气拘者,是不若察见在之 形证,因脏腑之虚实,随宜施治者之为得也。总之,小儿之实证无他,惟东方之实及中央之滞耳。 盖东方木实则生火生风,而为热为惊;中央土实则生湿生滞,而为痰为积。知斯二者,则知所以治 实矣。若小儿之虚证,则五脏皆有之,如心虚则惊惕不安,肺虚则气促多汗,脾虚则为呕吐、为暴 泄、为不食、为痞满倦卧、为牙紧流涎、为手足牵动,肝虚则为筋急血燥、为抽搐劲强、为斜视目 瞪,肾虚则为二便不禁、为津液枯槁、为声不出、为戴眼、为肢体厥逆、为火不归源。知此五者, 则知所以治虚矣。然此虚实之证,固亦多有疑似者,但以形色、声音、脉息参而察之,则无有不了 然者。诸治责之法,当从急惊,治虚之法,当从慢惊,及如后夜啼诸治法,已尽其蕴,当并察之。 总之,诺言实者,乃邪气之实,非元气之实也。故治此者,切不可伤及元气。若病已久,尤当专顾 脾肾,则根本完固,诸无不愈矣。 钱仲阳曰∶惊痫发搐,男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右视无声,左视有声,此相胜也。盖左为肝 部,右为肺部,金木相胜故耳。若握拳拇指在内,女为顺;拇指在外,男为顺,顺则易治,逆则难 治。 薛氏曰∶寅卯辰时搐而发热作渴,饮冷便结,属肝胆经虚热,用柴芍参苓散;作渴引饮,自汗 盗汗,属肝胆经血虚,用地黄丸;口吻流涎,属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子汤。巳午未时发搐,若兼作 渴饮水,属风火相搏,以地黄丸补肝,导赤散、凉惊丸治心。若作渴饮汤,体倦不乳,土虚而木王 也,用地黄丸以补肾,六君五汤以补脾。申酉戌时微搐而喘,目微斜,身似热,睡而露睛,大便淡 黄,属脾肺虚热,用异功散;若手足逆冷,或喘泻不食,属脾肺虚寒,用六君、炮姜、木香;久病 而元气虚者,用六君子、六吠丸二药主之。亥子丑时微搐身热,目睛紧斜,吐泻不乳,厥冷多睡, 属寒水侮土,用益黄散;未应,用六君、姜、桂。伤风发搐,口中气热,呵欠,手足动者,名假搐 ,用大青膏发散风邪。伤风发搐,口气不热,肢体倦怠,用异功散补脾土,钩藤饮清肝木。若因风 邪内郁,发热而变诸证者,当理肺金,清风邪。若外邪既解而内证未除,当理肺补脾。若 停食发搐,呕吐乳食者,宜用消食丸。若伤食后发搐,身热困睡,呕吐不思乳会者,当先定搐,后 用白饼子下之。若食既散而前证仍作,或变他证者,脾土伤而肝木乘之也,用六君子加钩藤钩以健 脾平肝。若肺经亏损而致惊搐等证者,当补脾肺以平肝心,则惊搐自止矣。如手足冷汗,搐眉搐肚 ,日夜不止,名真搐,当用人参汤、川鸟、全蝎等药,平其胃气。百日内发搐,真者内生风,二、 三次必死;假者外生风,虽频发不死。百日内搐,亦有因乳母七情浓味所致者,当兼治其母,而以 固胃为先,不可迳治其儿也。苦涎入心脾则不能言,用凉心、镇惊、下痰之药。逆搐者不治。若吐 泻后变证者亦不治。大凡发搐,因风者则面青目赤,因惊则叫呼搐搦,因食则嗳吐气闷,脾肺虚则 生粘痰,喉间作锯声。此乃心火不能生脾土,脾土不能生肺金,以致肺不能主气,脾不能摄涎,故 涎气泛上而喉中作声耳。若用祛风治痰之剂,则气散阴消而促其危矣。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小儿夜啼不安,接《保婴》等书云∶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热也。夜属阴,阴胜则脾脏之寒 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其候面青,手腹俱冷,不思乳食是也 ,亦曰胎寒,宜钩藤饮。寒甚者,理中丸。若曲腰啼叫,哭而无泪者,多系腹痛,宜木香散,或用 温胃饮加木香。若脾肾寒甚而兼带作痛者,宜陈氏十二味异功散。苦过用乳食,停滞作痛,邪实无 虚而啼者,宜保和丸、和胃饮加减主之。甚者宜消食丸。若阴盛阳衰,心气不足,至夜则神有不安 而啼叫者,宜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或七福饮《秘旨》安神丸。若面青手冷,阳气虚寒,心神惊 怯而啼者,宜五君子煎,或六味异功煎。甚者宜七福饮加炮干姜、肉桂。若兼泄泻不乳,脾肾虚弱 也,宜六神散。甚者,养中煎、胃关煎。若兼吐泻少食,脾胃虚寒也,宜五君子煎、温胃饮,或六 味异功煎加炮木香。若大便不化,食少腹胀,脾气虚弱也,宜五味异功散,或五君子煎加木香。若 面色白,黑睛少,至夜分阴中阳虚而啼者,此肝肾之不足也,宜六味丸、八味丸、理阴煎。若见灯 见火愈啼者,心热也。心属火,见火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其证面赤手腹俱暖,口 中气热是也。火 之微者,宜生脉散、导赤散;火之甚者,宜朱砂安神丸、人参黄连散。苦肝胆热甚,木火相搏者, 宜柴胡清肝散。大都此证,或因吐泻,内亡津液,或禀赋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或乳母恚怒, 肝火侮金,当用六君子汤补脾土以生肺金,地黄丸壮肾水以滋肝木。若乳母郁闷而致者,用加味归 脾汤。乳母暴怒者,加味小柴胡汤。乳母心肝热搏者,柴胡清肝散。若因惊夜啼者,宜从前惊啼论 治。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小儿发热证,其最要者有四∶一则外感发热,二则疮毒发热,三则痘疹发热,四则疳积发热。 凡此四者之外,如饮食、惊风、阴虚、变蒸之类,虽亦有之,然各有其说,均当详辨。 一、发热当辨虚实,如实则面亦气粗,口燥唇疮作渴,喜冷冻饮料水,大小便难,或掀衣露体,烦 啼暴叫,声洪脉强,伸体而卧,睡不露睛,手足指热,皆为实证。实以邪气有余,或可散邪,或宜 清火。虚则面色青白,气怯神倦,恍惚软弱,口鼻微冷,不喜寒凉,饮汤安静,泄泻多尿,呕恶惊 惕,上盛下泄,抱腹喜按,乍凉乍温,夜则虚汗,卧则露睛,屈体而卧,手足指冷,脉息缓弱,皆 为虚证。虚以正气不足,最宜调补,或兼解邪,虽有发热外证,必不可妄用寒凉,及任意消散克伐 等剂。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凡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若寒邪在表未解者,必有发热头痛,成身痛无汗,或鼻塞流 涕,畏寒拘急,脉见紧数者是也。凡暴感者,极易解散,一汗可愈。但察其气血平和,别无实热等 证,或但倦怠昏睡者,则但以四柴胡饮,或五柴胡饮为主,酌儿大小而增减其剂。此法先固其中, 次解其表,庶元气无伤,而邪且易散,最为稳当极妙之法。有云小儿何虚,乃堪此补,及又有补住 邪气之说,皆寸光昧理之谈,不可信也。若胃气微见虚寒者,宜五君子煎加柴胡,或以理阴煎加减 用之最妙,元气颇强而能食者,宜正柴胡饮。兼内热火盛 而外邪未解者,宜一柴胡饮,或钱氏黄龙汤。壮热火盛往来寒热者,宜柴芩煎。寒气盛者,宜二柴 胡饮。寒邪盛而中气微虚者,宜五积散。伤寒见风,身热兼嗽而中气不虚者,宜柴陈煎。若中气不 足而兼热兼嗽者,宜金水六君煎。冬受寒邪,至春夏而发热者,是为小儿正伤寒,但取效稍迟,然 治法不能外此。 新按∶余之仲儿,生于乙卯五月,于本年初秋,忽尔感寒发热,脉微紧。然素知其脏气属阴, 不敢清解,遂与芎、苏、羌、芷、细辛、生姜之属,冀散其寒,一剂下咽,不惟热不退而反大泻作 ,连二日泻不止而喘继之,愈泻则愈喘。斯时也,将谓其寒气盛耶,何以用温药而反泻?将谓其火 刑金耶,岂以清泻连日而尚堪寒凉?将谓其表邪之未除耶,则何以不利于疏散?束手无策,疑惧已 甚,且见其表里俱剧,大喘垂危,又岂浅易之剂所能挽回?因沉思良久,渐有所得,乃用人参二钱 ,生姜五片,煎汁半盏,然未敢骤进,恐再加喘,必致不救。因用茶匙挑与二、三匙,即怀之而旋 走室中,徐察其呼吸之进退,然喘虽未减,而亦不见其增甚,乃又与三、四匙,少顷,则觉其鼻息 似乎少舒,遂放胆与以半小钟,更觉有应,自午及酉,完此一剂。适一医至,急呼曰∶误矣,误矣 !焉有大喘如此而尚可用参者?速宜以抱龙丸解之。余诺之而不听。乃复以人参二钱五分,如前煎 汤,自酉至子尽其剂,剂完而气息遂平, 大睡,泻亦止而热亦退矣。此所以知其然者,观其因 泻反喘,岂非中虚?设有实邪,自当喘随泻减,是可辨也。向使误听彼医,易以清利,中气一脱, 即当置之死地,必仍咎余之误用参也。孰是孰非,何从辨哉。余因纪此,以见温中散寒之功,其妙 有如此者。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凡小儿偶然发热者,率由寒热不调,衣被单薄,柔弱肌腠,最易相感,感则热矣。余之治此, 不必用药,但于其熟睡之顷,夏以单被,冬以绵被,蒙头松盖,勿壅其鼻,但以稍暖为度,使其鼻 息出入皆此暖气,少顷则微汗津津,务令上下 稍透,则表里通达而热自退矣。若冬月衣被寒凉, 汗不易出,则轻搂着身,赤体相 贴,而上覆其面,则无有不汗出者。此余近年养儿至妙之法,百发百中者也。若寒邪甚者,两三微 汗之,无有不愈。然此法惟行于寅卯之际,则汗易出而效尤速。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一、小儿发热,若热随汗退者,即外感证也。其有取汗至再而热不遏者,必痈毒、痘疹之候,俟 其形见,当于本门求法治之。若是疮毒,但当辨其阴证阳证,阳证宜清火解毒,阴证宜托里助阳。 方治详具外科。若汗出热不退,别无痈肿而耳后红筋灿然,及眼如包泪,或手指尖冷,脉紧数者, 必是痘疹,方治详具痘疹门。 一、小儿饮食内伤,本无发热之证,盖饮食伤脏,则为胀为痛,为吐为泻,本非肌表之病,焉 得发热。故调经论曰∶邪之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此自 不易之理也。今人但见小儿发热,则多言伤食而妄行消导,谬亦甚矣。其或饮食内伤,风寒外感, 表里兼病而发热者,亦常有之。然此当察其食之有停无停,酌而治之,亦非可混行消耗。盖恐内本 无滞而妄加克伐,则亏损中气,以致外邪难解,则病必滋甚。 一、小儿疳积发热,此诚饮食内伤所致,然必成痞成疳,阳明郁积既久,所以内外俱热,是非 暴伤饮食者之比,亦非肌表发热者之比,方治详具疳积条。 一、小儿有阴虚发热之证,及变蒸发热之说。凡阴虚发热者,此即小儿劳损证也,亦名为童子 劳,此当于虚损门求法治之。至若变蒸之说,则辨在本条,并当详察。 钱仲阳曰∶潮热者,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根据时而发,此欲发惊也。壮热者,常热不已, 甚则发惊痫也。风热者,身热而口中气热,乃风邪外感也。温热者,肢体微热,热不已则发惊搐。 壮热恶风寒,为元气不充,表之虚热也。壮热不恶风寒,为外邪所客,表之实热也。壮热饮杨,为 津液短少,里之虚热也。壮热饮水,为内火销烁,里之实热也。脉尺寸俱满为重实。尺寸俱弱为重虚。 脉洪大,或缓而滑,或数而鼓,此热盛拒阴, 虽形证似寒,实非寒也。热而脉数,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阳,虽形证似热,实非热也。发热恶热, 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或兼目痛鼻干者,此血虚发热也,当补其 血。如不能食而热,自汗出者,气虚也,当补其气。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内热与外热不同,内热以五内之火,热由内生,病在阴分,故内热者宜清凉,不宜升散,升散 则内火愈炽,火空则发也,外热以肤腠之邪,风寒外袭,病在阳分,故外热者宜解散,不宜清降, 清降则表热愈留,外内合邪也。此外热内热之治,其不同者有如此。欲分内外之辨,则外热者,其 至必骤;内热者,其来必绥。但察其绝无表证,而热在脏腑、七窍、三焦、二阴、筋骨、肌肉之间 者,皆是内热之证。但内热之证,亦有虚实,实者宜从正治,虚者当从反治,反正之间,有冰炭之 异,非可混也。 凡实热之在内者,古法治分五脏,宜从正治。心热者,宜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肝热者, 泻青丸、柴胡饮子、龙胆汤。脾热者,泻黄散。肺热者,轻则泻白散、地骨皮散,重则凉膈散。肾 热者,滋肾丸、滋阴八味丸。实热则宜疏下,虚热则宜调补。肢体热,轻则惺惺散,重则人参羌活 散。大便秘者,二黄犀角散、四顺清凉饮。余热不退者,地骨皮散。大小便血者,保阴煎。血热妄 行者,清化饮。三焦火盛、上下热甚者,抽薪饮。小水热痛者,大厘清饮。阳明内热,烦渴头痛, 二便秘结者,玉泉散。阳明火盛,兼少阴水亏者,玉女煎。凡元气虚而为热者,必真阴不足,皆假 热证也,宜从反治。心脾肺气虚假热者,五君子煎、人参理中汤。五脏气血俱虚假热者,五福饮。 肝肾真阴不足假热者,轻则六味地黄汤,甚则理阴煎。肝肾血虚假热者,大营煎五物煎。肝肾阴虚 ,上热下寒,则阳无所附而格阳为热者,六味回阳饮,或八味地黄汤。肝经血虚生风而热者,四物 加天麻、钩藤钩。汗后血虚而热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汗后 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四物汤加参、 。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四君子加芎、归。久从温 补而潮热不退,脉 见滑大者,五福饮加地骨皮,或加知母。凡婴儿诸热有因别证而作者,当从所重者而治之。若乳下 婴儿,当兼治其母以调之。


<目录>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篇名>总论(一)

属性: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五味异功散(补四) 六君子汤(补五) 团参散(小十) 六味异功煎(新热七) 四物汤(补八) 五物煎(新因三)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五福饮(新补六) 理中汤(热一) 人参理中汤(热一) 七福饮(新补七) 温胃饮(新热五)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胃关煎(新热九) 理阴煎(新热二)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独参汤(补三五) 生脉散(补五六) 六味地黄丸(补百二十) 养中煎(新热四) 茯神汤(小六十) 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 大营煎(新补十四) 滋肾丸(寒一六三) 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 保阴煎(新寒一) 清化饮(新因十三)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益黄散(和十九) 六神散(小五一) 加味归脾汤(补三三) 小柴胡汤(散十九) 柴胡饮子(小三十)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 一柴胡饮(新散一) 二柴胡饮(新散二) 人参黄连散(小十七) 四柴胡饮(新散四) 五柴胡饮(新散五) 二黄犀角散(小二九) 正柴胡饮(新散六) 柴芩煎(新散十) 钱氏黄龙汤(小二五) 柴陈煎(新散九) 五积散(散三九) 四顺清凉饮(攻二五) 星苏散(小二四) 参苏饮(散三四) 朱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惺惺散(小二三) 钩藤饮(小六六) 黄连安神丸(寒一四二) 泻白散(寒四二) 泻黄散(寒五七) 《秘旨》安神丸(小七一) 泻心汤(寒二七) 抑肝散(小六七) 安神镇惊丸(小七六) 泻青丸(寒一五一) 抑青丸(小九八) 东垣凉膈散(痘八三) 抽薪饮(新寒三) 龙胆汤(小八二) 大厘清饮(新寒五) 玉泉散(新寒十五) 玉女煎(新寒十二) 地骨皮散(小三一) 导赤散(寒一二二) 大青膏(小六八) 消食丸(小三七) 清膈煎(新寒九) 和胃饮(新和五) 利惊丸(小九七) 凉惊丸(小九六) 抱龙丸(小八五) 琥珀散(小八一) 牛黄散(小二七) 备用方 梅花饮(小八三) 白饼子(小三九) 肥儿丸(小百十一) 保和丸(小三五) 木香散(痘二一) 陈氏十二味异功散(痘二二) 人参羌活散(小二六) 具列小儿方中,所当详阅。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吐泻(二十六)

属性: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但察其脉证无火,面色清白,气息平缓,肢 体清凉,或神气疲倦,则悉是虚寒之证,不得妄用凉药,古人云∶脾虚则呕,胃虚则吐者是也。盖 饮食入胃,不能运化而吐者,此脾气虚弱,所以不能运也。寒凉入胃,恶心而吐者,此中焦阳气受 伤,所以不能化也。若邪在中焦,则止于呕吐,若连及下焦,则并为泻矣。故在中上二焦者,宜治 脾胃,连及下焦者,宜调脾肾。若非实热火邪,而妄用寒凉消伐者,无有不死。 一、小儿虚寒呕吐,凡无故吐泻,察其无火者,必生冷寒气伤胃所致,今小儿所病,大约皆是 此证,宜养中煎,或温胃饮为主治,其次则五君子煎、理中汤、冬术煎。若兼血虚燥渴者,宜五君 子加当归。若兼脾肾虚寒,或多痰涎,或兼喘促,宜理阴煎;甚者,人参、附子、理阴煎为最妙, 勿谓呕吐不宜熟地也。若脾气无寒,或偶有所触,虽吐而不甚者,宜五味异功散。若脾中寒滞,气 有不顺而呕吐者,宜藿香安胃散。若上焦不清,多痰兼滞者,宜六君子汤,或更加砂仁、炮姜、木 香。 一、小儿伤食呕吐,若误会不宜之物,或停积滞浊以致吐者,必胸膈胀满,或肚腹作痛,此其 中必有余邪,宜和胃饮、益黄散。若但有食滞而胃不寒者,宜大和中饮、小和中饮。若食滞兼痰而 吐者,宜二陈汤、六安煎苓术二陈煎。若饮食虽滞,而因脾虚不能运化者,此其所重在脾气,不在 饮食,止宜养中煎、温胃饮,或理阴煎、圣术煎之类,以培其本,不可因饮食之故,而直行消伐也 。 一、小儿胃热呕吐者,其证最少,盖内热者多不致吐,即亦有之,其必多食炙爆甘甜之物,以 致滞积胃口,或夏间冒暑,及脏气素热者乃有之。凡治热证,必须详辨的确,勿得以假热作真热也 。凡胃火内热呕吐者,察其证必烦热,作渴喜冷,察其脉息必洪大滑数。火之甚者,宜泻黄散、玉 泉散、或竹叶石膏汤。若有痰食之滞兼火作吐者,宜二陈汤加石膏、黄连、山栀,或加山楂、麦芽 之类。若脾胃虚弱而兼火者,宜人参安胃散,或橘皮竹茹汤。若胃火呕吐作渴者,宜竹茹汤。若夏 月胃热,阳暑伤胃者,必烦热大渴,吐泻并作,宜五味香薷饮,或十味香薷饮,或竹茹汤,或橘皮 竹茹汤。若内热之甚者,宜益元散、玉泉散主之。然暑有阴阳之辨,若因天气暑热,过用生冷,以 致伤胃而为吐泻者,此属阴暑,则宜暖胃温中,如前虚寒治法,或用五苓散亦妙,凡本条之药绝不 可用。 薛氏曰∶凡暑令吐泻,手足发热,作渴饮冷者,属阳证,宜清凉之剂。若手足并冷,作渴饮汤 者,属阴证,宜温补之剂。故病有属阴者,误用寒凉之药,死后手足青黯,甚则遍身皆然,于此可 验。 一、小儿吐泻并作者,本属内伤,然有因寒气自外而入,内犯脏气而然者;有因生冷不慎,致伤 胃气而然者;有因中气本弱,饮食失宜而然者。邪伤阳分则为吐,邪伤阴分则为泻,若吐泻并作, 则阴阳俱伤之证也。此当察其有滞无滞,详辨其虚实而治之。若吐泻初起,邪滞未清者,必有胸腹 胀闷实滞等证,此宜先用和胃饮、苓术二陈煎之类,以清上焦之气。若吐泻初起,腹胀腹痛而拒按 者,宜先用胃苓汤,或五苓散加干姜、木香之类,以分下焦之清。若上无胀滞,或所吐既多而呕恶 不已,此其上焦岂尚有物?但察其形气困倦,总惟胃虚而然。若虚寒不甚者,宜五味异功散。然无 寒不作吐,故惟五君子煎、六味异功煎,及养中煎、温胃饮之类,皆最宜也。若下腹虽痛而可按可 揉,或腹寒喜熨,或所泻既多而泄仍不止,此其下焦必空虚已极,惟脾肾虚寒不能固摄而然,非胃 关煎不可;其稍轻者,或用四君子加肉豆蔻、补骨脂、丁香之属;若虚中兼滞者,或助胃膏亦可酌 用。其或果由胃火,则火逆于上,热蓄于下,亦能为吐为泻,然必有火证火脉者,方是其证,乃宜 大小厘清饮,或用香连丸,或如前胃热呕吐条参而治之。然此证最少,不得轻易混用。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吐泻新按

属性:余季子于丁巳正月生于燕邸,及白露时甫及半周,余见新凉日至,虞 褥之薄,恐为寒气所侵 ,每切嘱眷属保护之,而眷属不以为意,及数日后,果至吐泻大作,余即用温胃和脾之药,不效。 随用理中等剂,亦不效。三日后,加人参三钱,及姜、桂、吴茱、内豆蔻之类,亦不效。至四五日 ,则随乳随吐,吐其半而泻其半,腹中毫无所留矣。余不得已,乃用人参五、六钱,制附子、姜、 桂等各一、二钱,下咽即吐,一滴不存,而所下之乳则白洁无气,仍犹乳也。斯时也,其形气之危 ,已万无生理矣。余含泪静坐书室,默测其故,且度其寒气犯胃而吐泻不止,若舍参、姜、桂、附 、之属,尚何术焉?伎已止此,窘莫甚矣。思之思之,忽于夜半而生意起,谓其胃虚已极,但药之 气味略有不投,则胃不能受,随拒而出,矧附子味咸,亦能致呕,必其故也。因自度气味,酌其所 宜,似必得甘辣可口之药,庶乎胃气可安,尚有生意。乃用胡椒三钱,捣碎,加煨姜一两,用水二 钟,煎至八分,另盛听用。又用人参二两,亦用水二钟,煎至一钟,另盛听用。用此二者,取其气 味之甘辛纯正也。乃用茶匙挑合二者,以配其味,凡用参汤之十,加椒姜扬之一,其味微甘而辣, 正得可口之宜。遂温置热汤中,徐徐挑而与之,陆续渐进,经一时许,皆咽而不吐,竟得获效,自 后乳药皆安,但泻仍未止也。此自四鼓服起,至午未间,已尽二两之参矣。参尽后,忽尔躁扰呻吟 ,烦剧之甚,家人皆怨,谓以婴儿娇嫩,脏腑何堪此等热药。是必烧断肚肠也,相与抱泣。余虽疑 之而不为乱,仍宁神熟思之,意此药自四鼓至此,若果药有难堪,何于午前相安,而此时遽变若此 ?其必数日不食,胃气新复,而仓廪空虚,饥甚则然也。傍有预备之粥,取以示之,则张皇欲得, 其状甚急,乃与一小盏,辄鲸吞虎嗜,又望其余,遂复与半碗,犹然不足,又与半惋,遂寂然安卧 矣。至次日,复加制附,始得为止全愈。呜呼!此儿之重生,固有天命,然原其所致之因,则人之 脏气皆系于背,褥薄夜寒,则寒从背俞而入,内干于脏,中必深矣,原其所治之法,则用药虽当, 而气味不投无以相入,求效难矣。及其内饥发躁,使非神悟其机,倘妄用清凉,一解则全功尽弃, 害可言哉。 故余笔此,以见病原之轻重,气味之相关,及延医之活变有如此关系者。虽然,此特以己之儿 ,故可信心救疗如是,设以他人之子,有同是病者,于用参数钱之时,见其未效,不知药未及病, 必且烦言吠起,谤其误治,改用苦寒,无不即死,而仍归罪于用参者,此时黑白将焉辨之?故再赘 其详,用以广人之闻见云。 都FS 钱旭阳长郎,年及两周,季夏间以生果伤脾,因致先泻后痢。旭阳善医,知其不过伤于 生冷,乃与参、术、姜、桂、温脾等药,泻痢不愈,而渐至唇口生疮。乃谋之余,曰∶此儿明为生 冷所伤,今不利温药,将奈之何?余曰∶此因泻伤阴,兼之幸辣遽入,而虚火上炎耳,非易以附子 ,不能使火归原也。因用二剂,而唇口疮痛,咽肿倍甚,外见于头面之间,而病更剧矣。又谋之余 曰∶用药不投如此,岂真因湿生热耶?余诊之曰∶上之脉息,下之所出,皆作真热,本属阳虚。今 热之不效,虽属可疑,然究其所归,寒之则死,必无疑也。意者,药犹未及耳。旭阳曰∶尚有一证 似属真寒,今其所用汤饮,必欲极滚极热者,余等不能入口,而彼则安然吞之,即其喉口肿痛如此 ,所罔顾也,岂其证乎?余曰∶是矣,是矣。遂复增附子一钱五分,及姜、桂、肉果、人参、熟地 之属,其泻渐止,泻止而喉口等证,不一日而全收矣。疑似之间,难辨如此,使非有确持之见,万 无一生矣。余自经此以来,渐至不惑,后有数儿,证治大同者,俱得保全。亿,此不惑之道,其要 何居?在知本之所在耳,临证者可无慎哉!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吐泻新按

属性:薛氏治一小儿,每饮食失节,或外惊所忤,即吐泻发搐,服镇惊化痰等药而愈。后发搐益甚, 饮食不进,虽参术之剂,到口即呕。余用白术和土炒黄,用米泔煎数沸,不时灌半匙,仍呕。次日灌之,微呕。再 日灌之, 欲呕。此后每服二三匙,渐加至半杯,不呕,乃浓煎服而愈 一、小儿泻而大便热赤,小便涩少,此热蕴于内也。先以四苓散加炒黄连一剂,其热顿退。又 用七味白术散去木香二剂,热渴顿止。后以四君、升麻调理而痊。 一、小儿九岁,会炙爆之物,作泻饮冷,诸药不应,肌体消瘦,饮食少思。余用黄连一两,酒 拌炒焦为末,入人参末四两,粥丸小豆大,每服四五十丸,不拘时,白汤下,服讫渐愈。又用五味 异功散加升麻,服月余而瘥。后不戒浓味,患疳积,消瘦少食,发热作渴,用大芦苍丸为主,以四 味肥儿丸为佐,疳证渐退。却以四味肥儿丸为主,以五味异功散为佐而痊。后又不禁浓味,作泻饮 冷,仍服肥儿丸、异功散而瘥。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霍乱吐泻(二十七)

属性:小儿霍乱吐泻者,必以寒凉伤胃,或时气阴湿,或饮食失宜,皆能致之。然此与前吐泻并行者 ,稍有不同。盖霍乱者,暴而甚;吐泻者,徐而缓。霍乱者,伤在一时,吐泻者,其伤以渐,此其 所以有异也。若暴疾霍乱而胃口未清,胸腹仍满者,宜先用和胃饮,苓术二陈煎,或大、小和中饮 ,或小厘清饮,或神香散之类主之。俟胃口稍平,即宜五味异功散,或温胃饮、五苓散之类调补之 。若霍乱初起便觉神疲气倦,而胃口别无胀滞者,此其胃气已伤,即宜温补,如养中煎、温胃饮之 类,不得概行清利也。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论泻痢粪尿色(二十八)

属性:古人有以小儿泻痢粪黄酸臭者,皆作胃热论治,此大误也。盖饮食入胃,化而为粪,则无有不 黄,无有不臭者,岂得以黄色而酸臭者为热乎?今以大人之粪验之,则凡胃强粪实者,其色必深黄 而老苍,方是全阳正色。若纯黄不苍而粪有嫩色,则胃中火力便有不到之处,再若淡黄则近白矣。近白之色则半黄之色也,粪色半黄则 谷食半化之色也,粪气酸腥则谷食半化之气也,谷食半化,则胃中火力盛衰可知也。若必待粪青粪 白,气味不臭,然后为寒,则觉之迟矣。故但以粪色之浅深,粪气之微甚,便可别胃气阳和之成色 ,智者见于未然,而况于显然乎。余故曰∶古人以粪黄酸臭为火者,大误也。再若小水之色,凡大 便泻痢者,清浊既不分,小水必不利,小水不利,其色必变,即清者亦常有之,然黄者十居八九。 此因泻亡阴,阴亡则气不化,气不化则水涸。水涸则色黄不清,此自然之理也。使非有淋热痛涩之 证,而但以黄色便作火治者,亦大误也。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吐乳(二十九)

属性:小儿吐乳,虽有寒热之不同,然寒者多而热者少,虚者多而实者少,总山胃弱而然。但察其形 色脉证之阴阳,则虚实寒热自有可辨,热者宜加微清,寒者必须温补。乳子之药,不必多用,但择 其要者二、三、四味,可尽其妙,如参姜饮、五味异功散之类,则其要也。苦儿小乳多,满而溢者 ,亦是常事,乳行则止不必治也。若乳母有疾,因及其子,或有别证者,又当兼治其母,宜从薛氏 之法如下。 薛氏曰∶前证若小儿自受惊,或乳母恚怒,致儿吐泻青色者,宜用异功散。若母食浓味而乳热 者,用东垣清胃散。母饮酒而乳热者,用葛花解酲汤,子服一、二匙。若饮烧酒而乳热,或子母身 赤,或昏愦,服冷米醋三、五杯,多亦无妨,儿服一、二匙。若母停滞生冷而乳冷者,母服人参养 胃汤,子服调中丸。若母停滞而变热乳者,母服大安丸,子服五味异功散。若母郁怒伤肝脾而乳热 者,用归脾汤、逍遥散。若母脾虚血弱而乳热者,用六君子加芍、归。若母气血虚而乳热者,子母 俱服八珍汤。若母劳后发热而乳热者,子母俱服补中益气汤。苦因怒动肝火而乳热者,用五味异功 散加柴胡、山栀。若吐痰涎及白绿水者,木乘脾土,虚寒证也,用六君子加柴胡、木香。大凡吐乳 泻青色者属惊,法当平肝补脾。吐泻青白色者属寒,法当温补脾土。前诸证,若手足指热者属实, 手足指冷者属虚,此亦验法也。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五疳证(三十)

属性:钱仲阳曰∶小儿诸疳,皆因病后脾胃亏损,或用药过伤,不能传化乳食,内亡津液,虚火妄动 ,或乳母六淫七情,饮食起居失宜,致儿为患。凡疳在内者,目肿腹胀,泻痢青白,体渐瘦弱;疳 在外者,鼻下赤烂,频揉鼻耳,或肢体生疮。大抵其证虽多,要不出于五脏,而五脏之疳不同,当 各分辨治之。肝疳者,一名筋疳,亦名风疳。其证白膜遮睛,或泻血而瘦,宜用地黄丸以生肾。心 疳者,面黄颊赤,身体壮热,宜用朱砂安神丸以治心,异功散以补脾。脾疳者,一名肥疳,体黄瘦 削,皮肤干涩而有疮疥,腹大嗜土,宜用四味肥儿丸以治疳,五味异功散以生土,或用益黄散。肺 疳者,一名气疳,喘嗽气促,口鼻生疮,宜用人参清肺汤以治肺,益气汤以生金。肾疳者,一名骨 疳,肢体瘦削,遍生疮疥,喜卧湿地,用地黄丸。鼻疮用兰香散。诸疮用白粉散。若患潮热,当先 补肝,后泻心,若妄以硝黄等药利之,则成疳。若患癖,当消磨,若误以巴豆、硼砂下之,或伤寒 误下,皆能成疳。其初病者为热疳,用黄连丸。久病者为冷疳,用木香丸。冷热相兼者,用如圣丸 。津液短少者,用七味白术散。凡此皆因大病,脾胃亏损,内亡津液所致,当固脾胃为主,而早为 施治,则不变败证也。 杨氏曰∶无辜疳者,脑后项边有核如弹丸,按之转动,软而不疼,其内有虫,不速针出,则内 食脏腑,肢体痈疽,便利脓血,壮热羸瘦,头露骨高,宜用大芜荑汤、蟾蜍丸。丁奚者,手足极细 ,项小骨高,尻削体痿,腹大脐突,号哭胸陷,宜用肥儿丸、大芦荟丸。哺露者,虚热往来,头骨 分开,翻会吐虫,烦渴呕哕,宜用肥儿丸、大芦荟丸。走马疳者,于齿蚀烂。盖齿属肾,肾虚受热 ,痰火上炎,致口臭齿黑,甚则龈烂牙宣。宜敷雄黄散,服蟾蜍丸。若作渴泻痢肿胀、劳瘵等证, 当详参方论而治之。盖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涸,而患在小儿为五疳,在大人为五劳,总宜以 调补胃气为主。 又,杨氏曰∶又有疳伤者,五脏虫疳也,其名甚多,姑举其要。虫疳者,其虫如丝,出于头项 腹背之间。黄白赤者可治,青黑者难治。蛔疳者,皱眉多啼,呕吐青沫,腹中作痛,肚胀青筋,唇 口紫黑,头摇齿痒。脊 疳者,身热赢黄,烦渴下利,拍背有声,脊骨如锯齿,十指皆疮,频啮指甲。脑疳者,头皮光急, 满头并疮,脑热如火,发结如穗,遍身多汗,腮肿囟高。疳渴者,日则烦渴,饮水不食,夜则渴止 。疳泻者,毛焦唇白,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泻下糟粕。疳利者,停积宿滞,水谷不聚,泻下恶物 。疳肿者,虚中有积,肚腹紧胀,脾复受湿,则头面手足虚浮。疳劳者,潮热往来,五心烦热,盗 汗骨蒸,嗽喘枯悴,渴泻饮水,肚硬如石,面色如银。大抵其证虽多,要不出于五脏,总宜以五脏 之法治之。 景岳曰∶按杨氏云∶疳者,干也,在小儿为五疳,在大人为五劳。然既云为干,又云为劳,岂 非精血败竭之证乎?察前诸法,俱从热治,多用清凉,虽此证真热者固多,而元气既败,则假热者 尤多也。即前所用,亦有地黄丸、异功散、益黄散、益气汤之类,恐此数方有不足以尽之。其或血 气俱损,有非大补不可者;阴虚假热,脾败肾亏,又有非温补不可者。贵在临证酌宜,仍当以虚损 治劳之法参用,庶得尽善。 薛氏曰∶按疳证或以哺食太早,或嗜食甘肥,或服峻厉之药,重亡津液,虚火炽盛,或因禀赋 ,或乳母浓味七情致之,各当调治其内。若口舌蚀烂,身体壮热,腮唇赤色,或作肿痛,腹膈烦闷 ,或掌热咽干,作渴饮,水,便赤盗汗,啮齿虚惊,此心经内外疳也,宜安神丸之类主之。若鼻外 生疮,眼目赤烂,肢体似癣,两耳前后、项侧、缺盆、两腋结核,或小腹、内股、玉茎、阴囊、睾 丸肿溃,小便不调,或出白津,或咬指甲,摇头侧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口干下血 ,此肝经内外疳也,用地黄、芦荟二丸主之。若头不生发,或生疮痂,或发成穗,或人中口吻赤烂 ,腹痛吐逆,乳食不化,口干嗜土、泻下酸臭,小便白浊,或合目昏睡,恶闻木音,此脾经内外疳 也,用肥儿丸主之。若鼻外生疮,咽喉不利,颈肿齿痛,咳嗽寒热,皮肤皱错,欠伸少气,鼻痒出 涕,衄血目黄,小便频数,此肺经内外疳也,用地黄清肺饮主之。若脑热吐痰,手足逆冷,寒热往 来,滑泄肚痛,口臭作渴,齿龈溃烂,爪黑面黧,身耳生疮,或耳出水,或食自发,此肾经内外疳 也,用地黄丸主之。凡疳热上攻,或痘毒上升,为患甚速,名为走马疳,急敷雄黄散、搽牙散、马 鸣散、择而用之,服蟾蜍丸。轻则于龈腐烂,唇吻肿痛,可治;甚则牙龈蚀落,腮颊透烂,不治。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盗汗(三十一)

属性:小儿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极易汗出,故凡饮食过热,或衣被过暖,皆能致汗。东垣诸公 云∶此是小儿常事,不必治之。然汗之根本,由于营气;汗之启闭,由于卫气。若小儿多汗者,终 是卫虚,所以不固。汗出既多,未免营卫血气愈有所损,而衰羸之渐,未必不由乎此,此所以不可 不治也。大都治汗之法,当以益气为主,但使阳气外固,则阴液内藏,而汗自止矣。 一、治法∶凡小儿无故常多盗汗,或自汗者,宜以团参散为主,或参苓散、四君子汤、五味异 功散,或白术散之类,俱可择用。若其甚者,宜三阴煎、人参养营汤,或十全大补汤。若心经有火 而见烦渴者,宜生脉散、一阴煎。若肝脾火盛,内热熏蒸,血热而汗出者,脉必洪滑,证多烦热, 宜当归六黄汤,或加减一阴煎。若阳明实热,汗出大渴者,宜仲景竹叶石膏汤。若因病后,或大 吐大泻之后,或误用克伐之药,以致气虚气脱而大汗亡阳者,速宜用参附汤、六味回阳饮,或 附 汤之类,庶可挽回也。大都汗多亡阳者,多致角弓反张,项强戴眼等证,此太阳、少阴二经精血 耗散,阴虚血燥而然,速宜用大营煎、人参养营汤,或十全大补汤之类,方可解救。若作风治,万 无一生矣。前汗证门有详论详法,所当参阅。余之儿辈,有于襁褓中多盗汗者,但以人参一钱,泡 汤与服,当夜即止。久不服参,必又汗出,再服再止,其效如神。凡养儿者,亦可以此为常法。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腹胀腹痛(三十二)

属性:小儿腹胀腹痛,多因食积,或寒凉伤脾而然。《内经》曰∶病痛者阴也。又曰∶痛者,寒气多 也,有寒故痛也。束垣曰∶寒胀多,热胀少,皆主于脾胃。故凡小儿肚腹或胀或痛,虽曰多由积滞 ,然脾胃不虚,则运化以时,何致作胀?是胀必由于虚也。若胃气无伤而腹中和暖,则必无留滞作 痛,是痛多由乎寒也。故治痛治胀者,必当以健脾暖胃为主。若无火证,不得妄用凉药。若无拒按 坚实等证,不得妄用攻药。 一、治法∶凡小儿肚腹膨胀,或时常作痛,黄瘦,常用调理之法,惟芍药枳实丸加减用之为宜, 且善止腹痛。或大健脾丸、杨氏启脾丸、和中丸之类,皆可酌用。若偶尔伤脾,气促困倦,外见腹 胀而内不胀者,此脾气虚也,宜五味异功散,或六味异功煎。若脾胃阳气不足,虚寒作胀,或畏寒 ,或手足冷,或兼呕泻者,宜五君子煎、养中煎、温胃饮、六君子汤,或调中丸。若兼脾肾阳虚, 或水泛为痰,成喘促、痛胀、泄泻,宜理阴煎加减主之。若脾胃气虚而痛滞吐泻者,宜六味异功煎 ,或六君子汤加木香,或调中汤。若胃口偶有留滞,大痛而胀者,宜排气饮,或益黄散。若宿食偶 有不消而暂为胀满者,宜大、小和中饮,或保和丸、消食丸。若有坚积停滞,胀痛拒按,形气俱实 者,宜赤金豆、白饼子、紫霜丸之类攻下之。凡诸未尽,当于腹痛肿胀二门,参酌为治。 余初年在京,治一五岁邻女,适经药铺,见有晒晾巴豆,其父误以为松仁,以一粒与食之,嚼 而味辣,即忙吐出,而已半粒下咽矣。少顷,大泻十余次,泻后次日,即致肚腹通身悉皆肿胀,绝 口不食,因求治于余。或谓宜黄连、绿豆以解毒;或谓宜四苓、五皮以利水。余曰∶大攻之后,岂 非大虚之证乎?能再堪苦寒以败脾否?大泻之后,又尚有何水之可利?遂单用独参汤及温胃饮以培 脾气,不数剂而复元如初。夫既以大泻,而何以反胀若是?因此一证,乃知大虚大寒而致成肿胀者 ,类多如此。(新按)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痞块(三十三)

属性:小儿多有痞块者,总由口腹无节,见食必啖,食上加食,脾胃化之不及,则胃络所出之道,未 免渐有留滞,留滞不已,则日以益大,因成痞矣。或以感寒发热之后,胃气未清,此时最宜择食节 食,若不知慎,则食以邪留,最易成痞,此实人所不知也。第痞块既成,必在肠胃之外,膜膈之间 ,故作可以消伐之剂推逐而去者。若但知攻痞,则胃气益弱,运化失权,不惟不能消痞,且致脾土 亏损,则痞邪益横而变百出矣。故治此者,当酌其缓急,专以调补胃气为主,外则用膏用灸,以拔 其结络之根,庶为万全之策。 一、凡调理脾胃之法,若痞邪未甚,宜芍药枳实丸加减用之为善,或大健脾丸及杨氏启脾丸,皆 可择用。若脾胃气虚,食少体瘦,宜五味异功散。若脾胃虚寒者,宜调中丸、温胃饮、五君子煎。 若兼胃脘停积,食滞作胀者,宜保和丸、消食丸,或大、小和中饮。苦胀急坚实,形气尚强,不得 不泻者,宜赤金豆、白饼子。若痞久成热,致动阳明之火,而牙口溃烂成疳者,宜芦荟丸、胡黄连 丸或蟾蜍丸。此外,如贴痞膏及炙治之法,俱详载积聚门。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癫痫(三十四)

属性:钱仲阳曰∶小儿发痫,因血气未充,神气未实,或为风邪所伤,或为惊怪所触,亦有因妊娠时 七情惊怖所致。若眼直目牵,口噤涎流,肚膨发搐,项背反张,腰脊强劲,形如死状,终日不醒, 则为 矣。凡治五痫,皆随脏治之,每脏各有一兽之形,通用五色丸为主,仍参以各经之药。发而 重者死,病甚者亦死,如面赤目瞪,吐舌啮唇,心烦气短,其声如羊者曰心痫。血虚者用养心汤; 发热饮冷为实热,用虎睛丸;发热饮汤为虚热,用辰砂妙香丸。面青唇青,两眼上窜,手足挛掣反 折,其声如犬者曰肝滴。肝之虚者,用地黄丸;抽搐有力为实邪,用柴胡清肝散;大便不通,用泻 青丸。面黑目振,吐涎沫,形体如尸,其声如猪者曰肾痫,用地黄丸、紫河车丸之类。肾无泻法, 故径从虚治之。面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反折,摇头吐沫,其声如鸡者曰肺痫。 肺气虚者,用补肺散∶面色萎黄者,土不能生也,用五味异功散;面色亦者,阴火上冲于肺也 ,用地黄丸。面色萎黄,目直腹满,自利,四肢不收,其声如牛者曰脾痫,用五味异功散;若面青 泻利,饮食少思,用六君子加木香、柴胡。若发热抽掣仰卧,面色光泽,脉浮者,病在腑,为阳证 ,易治;身冷不搐覆卧,面色黯黑,脉沉者,病在脏,为阴证,难治。凡有此证,先宜看耳后高骨 间,若有青脉纹,先抓破出血,可免其患。此皆元气不足之证也,须以紫河车丸为主,而以补药佐 之。设若泛行克伐,复伤元气,则必不时举发,久而变危,多致不救。又有惊痫、风痫、食痫三种 。治惊痫,宜比金丸、茯神丸、钱氏养心汤、辰砂妙香散、清神汤、虎睛 丸之类主之。风痫用钱氏牛黄丸、消风丸、星苏散之类主之。食痫用妙圣丹主之。 薛立斋曰∶妊娠若遇惊恐,则必内应于胎,故一月足厥阴脉养,惊则肝有病;二月足少阳脉养 ,惊则胆受病;三月手少阴脉养,惊则心受病;四月名为离经;五月足太阴脉养,惊则脾受病;六 月足阳明脉养,惊则胃受病;七月手太阴脉养,惊则肺受病;八月手阳明脉养,惊则大肠受病;九 月足少阴脉养,惊则肾受病。是脏腑纳气于丹田,自肝至肾,十经滋养而生,此则胎中所致也。若 既生之后,或惊怪所触,或乳哺失节,或乳母饮食起居,六淫七情,脏气不平,亦致是证。须察见 证属于何经,更别阴阳,以调补脾胃为主,否则不时举发,甚至不救。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癫痫(三十四)

属性:薛氏治一小儿,患前证,吐痰困倦,半饷而苏,诸药不效,年至十三而频发。用肥浓紫河车生 研烂,入人参、当归末,捣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日进三五服,乳化下。一月渐愈。又佐以 八珍汤全愈。 又一儿七岁发惊痫,令其恣饮人乳后,发渐疏而轻。至十四复发,用乳不效,亦用河车丸数具 而愈,常用加减八味丸而安。后至二十三岁复发而手足厥冷,仍用前法,佐以八味丸、十全大补汤 而痊。 又治数小儿,皆以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六味、八味等丸,相间用之,皆得全愈。 癫痫诸经义及大人证治诸法,俱详载癫狂门,所当参阅。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溺白(三十五)

属性:小儿便如米泔,或溺停少顷变作泔浊者,此脾胃湿热也。凡饮食不节者多有此证,然亦有气虚 下陷而然者。若脉证兼火者,当清利,宜导赤散,或四味肥儿丸。若饮食过伤兼胀滞者,宜保和丸 、大安丸。若形气不足, 或黄瘦,或呕泄者,宜五味异功散,或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若肝肾火盛,移热膀胱者,必兼 痛涩烦热,宜七味龙胆泻肝汤。若脾胃本虚而复兼湿热者,宜四君子汤加炒黄连。若止见溺白而别 无烦热脉证,则但节其生冷水果及甘甜等物,不久自愈。切不可因其溺白,而过用芩、连、栀子之 类,多致伤脾而反生吐泻等证,渐至羸败者,是皆误冶之害也,不可不察。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变蒸(三十六)

属性:巢氏云∶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钱仲阳曰∶变者,易也。小儿在母 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脏腑之神志,自内而长,自下而上。 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蒸,即觉情志有异于前,何也?长生意志脏腑故也。何谓三十二日长骨 添精神?盖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以应天数,内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共有三百二十数,自下生 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而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遍,亦曰一蒸。凡一周遍,乃生虚 热诸病,如是十周,则小蒸毕也。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志;六十四日二变一蒸,生膀胱;九十 六日三变,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二蒸,生小肠;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 变三蒸,生胆;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四蒸,生大肠;二百八十八日九变 ,生脾;三百二十日十变五蒸,生胃,此所谓小蒸毕也。又手厥阴经为脏,手少阳经三焦为腑, 此一脏一腑俱无状,故不变不蒸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为一大蒸,计 三百八十四日,又六十四日为二大蒸,计四百四十八日,又六十四日为三大蒸,计五百一十二日, 至五百七十六日变蒸既毕,儿乃成人也。变者,生五脏也;蒸者,养六腑也。每经一变一蒸,情态 即异,轻则发热微汗,其状似惊;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汗或吐,或烦啼躁渴。轻者五日解,重 者七八日解,其候与伤寒相似。其治法,平和者微表之,实热微利之,用紫霜丸、黑散子、柴胡散 。有寒无热,并吐泻不乳多啼者,当归散、调气散主之。 薛立斋曰∶《全婴方论》云∶变蒸者,以长气血也。变者上气,蒸者发热也。轻则体热虚惊, 耳冷微汗, 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则寒热脉乱,腹痛啼叫,不能乳食,食即吐 五日方愈。古方以黑散子、 紫霜丸主之。窃谓此证,小儿所不免者,虽勿药可也,况前药乃属峻厉,非惟脏腑不能胜,抑且反 伤气血,慎之,慎之!余尝见一小儿,至二变发热有痰,投以抱龙丸一粒,卒至不救,观此可验 矣。若不热不惊,略无证候而暗变者,盖受胎气壮实故也。 景岳曰∶小儿变蒸之说,古所无也,至西晋王叔和始一言之,继自隋、唐巢氏以来,则日相 传演,其说益繁。然以余观之,则似有未必然者,何也?盖儿胎月足离怀,气质虽未成实,而脏腑 已皆完备。及既生之后,凡长养之机,则如月如苗,一息不容有间,百骸齐到,自当时异而日不同 ,岂复有此先彼后,如一变生肾,二变生膀胱,及每变必三十二日之理乎?又如小儿之病与不病, 余所见所治者,盖亦不少,凡属违和,则不因外感必以内伤,初未闻有无因而病者,岂真变蒸之谓 耶?又见保护得宜,而自生至长,毫无疾痛者不少,抑又何也?虽有暗变之说,终亦不能信然。余 恐临证者有执迷之误,故道其愚昧若此,及如前薛氏之戒,皆不可不察也。明达者以为然否?


<目录>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篇名>小儿下论列方(三十七)

属性:理中汤(热一) 理中丸(同上)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养中煎(新热四) 温胃饮(新热五) 六味地 黄丸(补百二十) 理阴煎(新热三) 胃关煎(新热九) 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 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 子煎(新热六) 加减八味丸(补一二二) 六君子煎(补五) 归脾汤(补三二)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八珍汤(补十九) 白术散(和三十) 人参养营汤(补二一) 生脉散(补五六) 逍遥散(补九二) 人参养胃汤(小四一) 参姜饮(新热八) 团参散(小三五) 人参安胃散(小四二) 益黄散(和十九) 大营煎(新补十四) 三阴煎(新补十一)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五味异功散(补四) 参苓散(补五三) 安神丸(寒一四三) 当归六黄汤(寒六四) 茯神汤(小六十) 清神汤(小六一) 六味异功煎(新热七) 虚晴丸(小百一) 调牛汤(小二) 调中丸(小三) 六味回阳散(新热二) 调中丸(小三) 和中丸(和八七 八八) 保和丸(小三五) 六安煎(新和二) 参术二陈煎(新和四) 芍药枳术丸(新和十六) 二陈汤(和一) 大健脾丸(和八五) 大安丸(小三六) 启脾丸(和八六) 和胃饮(新和五) 排气饮(新和六) 大和中饮(新和七) 小和中饮(新和八) 竹茹汤(和一二一) 地黄清肺饮(小六九) 五苓散(和一八二) 泻黄散(寒五七) 钱氏养心汤(小五九) 四苓散(和一八七) 胃苓汤(和百九十) 朱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益元散(寒百十二) 小厘清饮(新和 十) 辰砂妙香散(固十五) 兰香散(小百十) 玉泉散(新寒十五) 东垣清胃散(寒五四) 柴胡散(小二一) 赤散(寒一二二) 葛花解酲汤(和一二四) 星苏散(小二四) 香连丸(寒百十三) 五物香薷饮(和百七十) 比金丸(小百) 消风丸(小百四) 十味香薷饮(和一七一) 妙圣丹(小百五) 紫河车丸(小百九) 橘皮竹茹汤(和一二二) 消食丸(小三七) 胡黄连丸(小一二二) 藿香安胃散(热七) 黄连丸(小一三一) 如圣丸(小二六) 竹叶石膏汤(寒五) 紫霜丸(小百三十) 木香丸(小百二十) 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白饼子(小三九) 地龙丸(小八五) 钱氏牛黄丸(小九二) 黑散子(未收) 赤金豆(新攻二) 四味肥皂丸(小百十一) 马鸣散(痘一三八) 大芦荟丸(小百十五) 大芜荑汤(小百八) 搽牙散(痘一三五) 白粉散(外一九六) 圣术煎(新热二五) 雄黄散(痘一三三) 神香散(新和二十) 助胃膏(小六)


本作品由于校订不足而错误百出。您可以参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尝试改善它,再移除这个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