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則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小兒則
本作品收錄於《景岳全書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小兒之病,古人謂之啞科,以其言語不能通,病情不易測。故曰∶寧治十男子,莫治一婦人; 寧治十婦人,莫治一小兒。此甚言小兒之難也。然以余較之,則三者之中,又為小兒為最易。何以 見之?蓋小兒之病非外感風寒,則內傷飲食,以至驚風吐瀉,及寒熱疳癇之類,不過數種,且其髒 氣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則一藥可愈,非若男婦損傷,積痼痴頑者之比,余故 謂其易也。第人謂其難,謂其難辨也;余謂其易,謂其易治也,設或辨之不真,則誠然難矣。然辨 之之法,亦不過辨其表里、寒熱、虛實,六者洞然,又何難治之有?故凡外感者,必有表證而無里 證,如發熱、頭痛、拘急、無汗,或因風搐搦之類是也;內傷者,止有里證而無表證,如吐瀉、腹 痛、脹滿、驚疳、積聚之類是也;熱者必有熱證,如熱渴、躁煩、秘結、癰瘍之類是也;寒者必有 寒證,如清冷吐瀉,無熱無煩,噁心喜熱者是也,凡此四者,即表里寒熱之證,極易辨也。然於四 者之中,尤惟虛實二字最為緊要,蓋有形色之虛實,有聲音之虛實,有脈息之虛實,如體質強盛與 柔弱者有異也,形色紅赤與青白者有異也,聲音雄壯與短怯者有異也,脈息滑實與虛細者有異也, 故必內察其脈候,外觀其形氣,中審其病情,參此數者而精察之,又何虛實之難辨哉。必其果有實 邪,果有火證,則不得不為治標,然治標之法,宜精簡輕銳,適當其可,及病則已,毫毋犯其正氣,斯為高手 但見虛象,便不可妄行攻擊,任意消 耗。若見之不真,不可謂姑去其邪,諒亦無害,不知小兒以柔嫩之體,氣血未堅,臟腑甚脆,略受 傷殘,萎謝極易,一劑之謬尚不能堪,而況其甚乎。矧以方生之氣,不思培植而但知剝削,近則為 目下之害,遠則遺終身之羸,良可嘆也。凡此者,實求本之道,誠幼科最要之肯綮,雖言之若無奇 異,而何知者之茫然也。故余於篇端,首以為言,然非有察察之見者,固不足以語此,此其所以不 易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 ,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此論雖通言診法之要,然尤於小兒為最切也。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小兒初生,飲食未開,胃氣未動,是誠清虛之腑,此時開口調變,極須得宜。保嬰諸書皆云分 娩之時,口含血塊,啼聲一出,隨即咽下,而毒伏於命門,因致他日發為驚風、發熱、痘疹等證。 此說固似有理,然嬰兒通體無非血氣所結,而此亦血氣之餘,何以毒遽如是?即使咽之,亦必從便 而出,何以獨留為害?無足憑也。惟是形體初成,固當為之清除。其法於未啼時,用軟帛裹指,挖 去口中之血,乃用後法,並拭去口中穢惡,以清臟腑。此亦初誕之要法,不可無也。 開口法∶凡小兒初誕,宜以甘草細切少許,用沸湯泡汁,以淡為妙,不宜太甜,乃用軟帛蘸汁 ,遍拭口中,去其穢濁。隨用胡桃肉去皮嚼極爛,以稀絹或薄紗包如小棗,內兒口中,使吮其汁, 非獨和中,且能養臟,最佳法也。若母氣素寒,小兒清弱者,只以淡薑湯拭口,最能去胃寒,通神 明,並可免吐瀉之患。此法最妙,人所未知也。拭後仍用核桃法如前。一法以牛黃半分,同硃砂研 勻,蜜調如前,與吮為佳,極能辟痰邪,去穢惡,除熱安神。然必母氣多熱,小兒肥盛者可用,清 弱者不宜用。一、古法拭口多有用黃連者,不知黃連大寒大苦,而小兒以胃氣為主,安得初生即可 以苦劣之氣相犯,致損胃氣,則他日變嘔變瀉,由此而起矣,大非所宜。一、 古法多用硃砂開口者,按陳文中曰∶小兒初生,便服硃砂、輕粉、白蜜、黃連,本欲下胎毒,不知 此皆傷脾敗陽之藥,輕粉下痰損心,硃砂下涎損神,兒實者服之軟弱,弱者服之易傷,反致變生諸 病,是固不可不察也。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巢氏曰∶小兒初生,肌膚未實,宜用舊絮護其背,不可太暖,更宜數見風日,則血氣剛強,肌 肉緻密,若藏於重幃密室,或濃衣過暖,則筋骨軟脆,不任風寒,多易致病。衣服當隨寒熱加減, 但令背暖為佳,亦勿令出汗,恐表虛風邪易傷。乳哺亦不宜過飽,陳氏所謂忍三分寒,吃七分飽, 頻揉肚,少洗澡,要肚暖頭涼心胸涼,皆至論也。又須令乳母預慎六淫七情,濃味炙爆,則乳汁清 寧,兒不致疾。否則陰陽偏勝,血氣沸騰,乳汁敗壞,必生諸病。若屢用藥餌,則臟腑陰損,多 變敗證,可不慎歟。大抵保嬰之法,未病則調和乳母,既病則審治嬰兒,亦必兼治其母為善。 小兒飲食有任意偏好者,無不致病,所謂爽口味多終作疾也,極宜慎之。嘗見王隱君曰∶余幼 時酷嗜甘飴,忽一日見飴中有蚯蚓伸頭而出,自此不敢食飴,至長始知長上為之。此可為節戒之妙 法。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初生兒以手捻其頭,摸其頤頷,不作聲者為無病。總有病,以手指探其口,雖發聲而從容咂指 者其病輕,若即發聲不咂指而色或青紅兼紫者,此落地受寒之甚也,其病重,須急辨其形色虛實而 治之。苦牙關緊閉不納乳,或硬而不軟,其病極重也,此驚邪入足太陽經及足陽明經而然,須急治 之,庶可平復。 一、初生兒肥胖色嫩日覺好看者,此其根本不堅,甚非佳兆,且亦最易感邪。凡邪入腑者,近 在第二三日見之,其證吐乳、夜啼發哭、腹鳴,皆胎驚之證,然猶淺而易治。若邪之入髒者,遠在 六七日見之,此臍風、噤風、撮口風之候,其病深而難醫。若大聲口噤,舌大痰壅者不治,蓋五六日間病傳心肺脾 三經也。此風氣甚 盛而無所泄,故形見於喉口於關聲音也。其面額青紫黑色者不治,爪甲青黑者不治,臍青黑者亦不 治。凡父母肥者不可生肥兒,父母瘦者亦不可生肥兒。生而肥胖,必當以藥斂之,使其肥肉堅實, 面轉微黃之色則吉,不然則凶。生兒怯弱,必須以藥扶助之。若七日之內,肌肉頓肥,則必病矣。 過此以往漸肥者,不足慮也。治肥之法,宜清痰濕,解胎毒,預防其風氣,亦不可過用峻厲以傷脾 氣。又當看小兒元氣濃薄,濃者十無一失,薄者十無一生。然其中有死者,有不死者,則以病之所 生,有真偽也。凡怯弱者,宜專培脾腎為主。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看小兒法,以聽聲為先,察色為次。凡聲音清亮者生,有回音者生;澀者病,散而無出聲者不 壽。忽然大聲而無病者,須細看其身,恐有瘡毒,即須治之。臍帶中無血者生,臍帶銀白色者生。 短帶紫脹者,於斷帶之後捻去紫血,可保無虞。額皮寬者壽。卵縫通達黑色者壽,初生下如水泡之 狀者險。面轉微黃之色者吉。生下粉白花色者,必主臍風而死。生下皮寬肉瘦,五六日頓肥者,亦 必有臍風之患。生下皮肉不光者死。泣不出聲者死。泣而無淚者死。舌如豬肝者死。口角上有紫色 如蝦須者死。發粗長者生,細軟不放者死。陰物不起者死。陰囊不收者死,白者死,赤者死。無糞 門者死。臀肉不生者死。股肉不生者不壽。面無彩色者夭。臍帶短大紫色者夭。生下渾身銀白色者 夭。生下有齒者大凶,致傷父母,不然必傷自身。生下來裹即撒尿者,殺父母,盪家財,在世一生 勞苦。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凡小兒形體既具,經脈已全,所以初脫胞胎,便有脈息可辨,故通評虛實論曰∶乳子病熱,脈 懸小者,手足溫則生,寒則死。乳子病風熱,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此軒岐之 診小兒,未嘗不重在脈, 亦未嘗不兼證為言也。自《水鏡訣》及《全幼心鑒》等書,乃有三歲以上當察虎口,寅卯辰、風氣 命三關之說。其中之可取者,惟曰∶脈從寅關起,不至卯關者易治,苦連卯關者難治,若寅侵卯、 卯侵過辰者,十不救一。只此數語,乃於危急之際,亦可用辨吉凶。至若紫為風,紅為傷寒,青為 驚,白為疳、及青是四足驚,赤是水驚,黑是人驚,黃是雷驚之類,豈此一線之色,果能辨悉如此 ,最屬無稽,烏足憑也。即今幼科所尚,無不以此為科套,全不知脈而信口胡猜,試問其心,果亦 有的確之見否?茫然無擄而欲以人子為嘗試,良可嘆也。故凡診小兒,既其言語不通,尤當以脈為 主,而參以形色聲音,則萬無一失矣。然小兒之脈,非比大人之多端,但察其強弱緩急四者之脈, 是即小兒之肯綮。蓋強弱可以見虛實,緩急可以見邪正,四者既明,則無論諸證,但隨其病以合其 脈,而參此四者之因,則左右逢源,所遇皆道矣。再加以聲色之辨,更自的確無疑,又何遁情之 有,此最活最妙之心法也。苦單以一脈鑿言一病,則一病亦能兼諸脈,其中真假疑似,未免膠柱, 實有難於確據者。然法不可廢,最所當察,故擇其得理者,並附於左,亦可以見其概。 錢仲陽曰∶小兒之脈,氣不和則弦急,傷食則沉緩,虛驚則促急,風則浮,冷則沉細,脈亂者 不治。 薛氏曰∶凡看脈,先定浮沉、遲數,陰陽、冷熱。沉遲為陰,浮數為陽。浮主風,沉遲主虛冷 ,實主有熱,緊主癲癇,洪主熱盛,沉緩主虛瀉,微遲有積有蟲,遲澀主胃脘不和,沉主乳食難化 ,沉細主乳食停滯。緊弦主腹中熱痛,牢實主大便秘,沉而數者骨中有熱,弦長是肝膈有風,緊數 乃驚風為患,四肢掣顫,浮洪乃胃口有熱,沉緊主腹痛有寒,虛濡者有氣,又主慢驚,芤主大便利 血。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聲由氣發,氣實則聲壯,氣虛則聲怯,故欲察氣之虛實者,莫先乎聲音。如《內經》諸篇有曰∶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有曰∶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 息面赤;氣海不足,則氣少 不足以言。有曰∶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有曰∶手少陰虛則不能言。有曰∶內奪而厥,則為喑 俳,此腎虛也。華元化曰∶陽候 多語,陰證無聲。多語者易治,無聲者難榮。凡此皆聲音虛實之辨,故彼聖人者,聞聲知情,無所 不達,此聲音之學,所以不可忽也。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脈要精微論曰∶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 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玉版論要篇曰∶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 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 五色篇曰∶官五色奈何?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又曰∶以色言病之間 甚奈何?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 經脈篇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 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凡察色之法,大都青白者少熱氣,病主陰邪;黃赤者多熱氣,病主陽盛。青主風氣,主肝邪, 主脾胃虛寒,主心腹疼痛,主暴驚傷心膽之氣,主驚風,當察兼色以分急慢。白主氣虛,甚則氣脫 ,主無火,主脾肺不足。白兼青者主慢驚,主大小腸泄瀉。赤主火,主痰熱,主傷寒熱證,主煩渴 ,主急驚躁擾,主閉桔,主陽邪喘促,主癰瘍痘疹。黑屬水,主陰寒,主厥逆,主痛極。沉黑主危 篤。黃主積聚,主痞塊,主脾病,主脹滿,主脾疳。黃兼白者主脾寒脾弱,主氣虛神怯。黃兼青者 主脾虛泄瀉,主慢脾風。黃兼赤者主疳熱。兩顴鮮紅,或作或止者,謂之面戴陽,乃真陰虛弱,此 非陽證也,不得以熱赤同論。 錢氏曰∶左頰為肝,右頰為肺,額上為心,鼻上為脾,下頦為腎,隨證施治之。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小兒氣血未充,而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時,此飲食之宜調,而藥餌尤當慎也。今舉世幼科既 不知此大本,又無的確明見,而惟苟完目前。故凡遇一病,則無論虛實寒熱,但用海底兜法,而悉 以散風、消食、清痰、降火、行滯、利水之劑,總不出二十餘味,一套混用,謬稱穩當,何其誕也 。夫有是病而用是藥,則病受之矣,無是病而用是藥,則元氣受之矣,小兒元氣幾何,能無陰受其 損而變生不測耶?此當今幼科之大病,而醫之不可輕任者,正以此也。又見有愛子者,因其清黃瘦 弱,每以為慮,而詢之庸流,則不雲痰火,必六食積,動以肥兒丸、保和丸之類,使之常服。不知 肥兒丸以苦寒之品,最敗元陽,保和丸以消耗之物,極損胃氣,謂其肥兒也,而適足以瘦兒,謂其 保和也,而適足以違和耳。即如抱龍丸之類,亦不宜輕易屢用。余嘗見一富翁之子,每多痰氣,或 時驚叫,凡遇疾作,輒用此丸,一投即愈,彼時以為神丹,如此者不啻十餘次。及其長也,則一 無所知,凝然一痴物而已,豈非暗損元神所致那。凡此克伐之劑,所以最當慎用,故必有真正火證 、疳熱,乃宜肥兒丸及寒涼等劑;真正貪積、脹滿,乃宜保和丸及消導等劑;真正痰火喘急,乃宜 抱龍丸及化痰等劑,即用此者,亦不過中病即止,非可過也。若無此實邪可據,而諸見出入之病, 則多由虧損元氣,悉當加意培補,方是保赤之主。倘不知此而徒以肥兒、保和等名,乃欲藉為保障 ,不知小兒之元氣無多,病已傷之,而醫復伐之,其有不萎敗者鮮矣。此外,如大黃、芒硝、黑丑 、芫花、大戟、三棱、篷術之類,若作必不得已,皆不可輕易投也。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凡小兒之病,本不易察,但其為病之源,多有所因,故凡臨證者,必須察父母先天之氣,而母 氣為尤切。 如母多火者,子必有火病;母多寒者,子必有寒病;母之脾腎不足者,子亦如之。凡骨軟行遲,齒 遲語遲,囟門開大,疳熱脾泄之類,多有由於母氣者。雖父母之氣俱有所稟,但母氣之應在近,父 氣之應在遠。或以一強一弱而偏得一人之氣者,是皆不可不察。至若稍長而FS 縱慾,或調攝失宜而 自為病者,此又當察其所由,辨而治之。如果先天不足,而培以後天,亦可致壽、雖曰先天俱盛, 而或父母多欲,或撫養失宜,則病變百端,雖強亦夭。 此中幾圓理微,貴在知常知變也。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初生小兒撮口臍風者,因胎中受熱,或初生不慎,為風寒所侵,遂致聚唇撮口,眼閉口噤,啼 聲如雅,或聲不能出,成舌上如粟,或口吐白沫,或喉痰潮響,或氣息喘急,甚者舌強面青,腹脹 青筋,吊腸牽痛。百日內病甚者多不治。臍風者,以斷臍之後,為水濕風邪所侵,因致腹脹臍腫, 四肢柔直,啼不吮乳,甚則發搐。若臍邊青黑,手拳口噤者,是為內搐,不可治。凡治此之法,痰 盛者當先治痰,火盛者當先清火,若無火無痰者,專當溫補脾胃。凡斷臍不盈尺,多患此者。齒齦 有泡如粟,以綿裹指,蘸溫水擦破,口即開,不用藥。七日內患此有,百無一生。臍風果因浴拭外 傷皮膚者,用綿灰或枯礬末摻之即愈。若因剪臍短少,或因束縛不緊或因牽動,風入臍中,或因鐵 器斷臍,冷氣傳於脾絡,以致前證者,口內有小泡,急掐破去其毒水,以艾灸臍中,亦有得生者。 治法多端,無如灸法。苦因乳母肝脾郁怒,或飲食生冷辛熱,致兒為患者,當治其母。 錢氏雲∶撮口因浴後拭臍,風邪所入而作,用益黃散補之。 陳無擇雲∶視其牙齦有泡,擦破之。口既開,用真白僵蠶略烘為末,蜜調塗口內。 《保嬰集》雲∶小兒百日臍風馬於,當作胎毒,瀉足陽明之火,用針挑破,以桑樹白汁塗之。 田氏治噤風,用天南星為末,加片腦少許,以指蘸薑汁擦於齦,立開。或用牛黃,以竹瀝調服 一字,隨以 豬乳滴於口中。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驚風之要領有二,一曰實證,一曰虛證而盡之矣。蓋急驚者,陽證也,實證也。乃肝邪有餘而 風生熱,熱生痰,痰熱客於心膈間,則風火相搏,故其形證急暴而痰火壯熱者,是為急驚。此當先 治其標,後治其本。慢驚者,陰證也,虛證也。此脾肺俱虛,肝邪無制,因而海脾生風,無陽之證 也。故其形氣病氣俱不足者,是為慢驚,此當專顧脾腎以救元氣。雖二者俱名驚風,而虛實之有不 同,所以急慢之名亦異。凡治此者,不可罔顧其名以思其義。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小兒驚風,肝病也,亦脾腎心肺病也。蓋小兒之真陰未足,柔不濟剛,故肝邪易動,肝邪動則 木能生火,火能生風,風熱相搏則血虛,血虛則筋急,筋急則為掉眩反張、搐搦強直之類,皆肝木 之本病也。至其相移,木邪侮土則脾病,而為痰,為吐瀉;木盛金衰則肺病,而為喘促,為短氣; 木火上炎則心病,而為驚叫,為煩熱;木火傷陰則腎病,而為水涸,為血燥、為乾渴,為汗不出, 為搐,為 ,此五臟驚風之大概也。 治此之法有要存焉,蓋一日風,二日火,三日痰,四日陽虛,五日陰虛,但能察此緩急則盡之 矣。所謂風者,以其強直掉眩皆屬肝木,風木同氣,故云驚風,而實作外感之證。今人不明此義, 但為治風必須用散,不知外來之風可散,而血燥之風不可散也。故凡如防風、荊芥、羌活、獨活、 細辛、干葛、柴胡、紫蘇、薄荷之類,使果有外邪發熱無汗等證,乃可暫用,如無外邪,則最所當 忌,此用散之不可不慎也。 所謂痰火者,痰凝則氣閉,火盛則陰虧,此實邪之病本也。若痰因火動,則治火為先,火以痰 留,則去痰為主。火之甚者,宜龍膽草、山梔子、黃連、黃柏、石膏、大黃之屬;火之微者,宜黃 芩、知舟、玄參、石斛、 地骨皮、木通、天麻之屬。痰之甚者,宜牛黃、膽星、天竺黃、南星、半夏、白芥子之屬;痰之微 者,宜陳皮、前胡、海石、貝母、天花粉之屬。此外,如硃砂之色赤體重,故能入心鎮驚,內孕水 銀,故善透經絡,墜痰降火。雄黃之氣味雄悍,故能破結開滯,直達橫行。冰片、麝香,乃開竅之 要藥;琥珀、青黛,亦清利之佐助而已。又如僵蠶、全蠍、蟬蛻之屬,皆云治風,在僵蠶味咸而 辛,大能開痰涎、破結氣,用佐痰藥,善去肝脾之邪,邪去則肝平,是即治風之謂也。全蠍生於東 北,色青屬木,故善走厥陰,加以鹽味咸而降痰,是亦同氣之屬,故云治風,較之僵蠶,此其次矣 。蟬蛻性味俱薄,不過取其清虛輕蛻之義,非有實濟不足恃也。凡驚風之實邪,惟痰火為最,而風 則次之,治實之法,止於是矣。然邪實者易制,主敗者必危。蓋陽虛則陰邪不散而元氣不復;陰虛 則營氣不行,而精血何來?所以驚風之重,重在虛證,不虛不重,不竭不危,此元精元氣相為並立 ,有不容偏置者也。故治虛之法,當辨陰陽,陽虛者宜燥宜剛,陰虛者宜溫宜潤。然善用陽者,氣 中自有水;善用陰者,水中自有氣,造化相須之妙,既有不可混,又有不可離者如此。設有謂此非 小兒之藥,此非驚風之藥者,豈驚風之病不屬陰陽,而小兒之體不由血氣乎?若夫人者,開口便可 見心,又烏足與論乾坤合一之道。諸補之法具詳如下。 一、驚風反張,強直轉筋等病,在經筋篇曰∶足少陰之筋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病在 此者,主癇螈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又曰 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急驚之候,壯熱痰壅,竄視反張,搐搦顫動,於關緊急,口中氣熱,頰赤唇紅,飲冷便結,脈 浮洪數。此肝邪風熱,陽盛陰虛證也。治此之法,當察緩急,凡邪盛者,不得不先治其標。若痰甚 喘急者,宜抱龍丸、琥珀散、清膈煎、梅花飲之類主之。火盛而煩熱者,宜涼驚丸、抑青丸,或黃 連安神丸、牛黃散,及山梔、黃連、 龍膽草之屬。火盛燥熱而大便秘結者,宜瀉表丸,或以為湯煎服之,或利驚丸亦可。若外感風寒, 身熱為驚者,當解其表,宜抑肝散倍加柴胡,或參蘇飲、五積散、星蘇散之類,擇而用之。若表邪 未解而內亦熱者,宜錢氏黃龍湯。若驚氣漸退而以未清者,宜安神鎮驚丸。凡以上者,皆急則治標 之法,但得痰火稍退,即當調補血氣,如後附薛氏之法,或參用慢驚諸治以防虛敗,此幼科最要之 法。前哲有雲∶小兒易為虛實,攻伐之藥,中病即止,不可過劑,誠至言也。大抵此證多屬肝膽脾 腎陰虛血燥,風火相搏而然,苦罔顧真陰,過用祛風化痰之藥,則脾益虛,血益燥,邪氣綿延,必 成慢驚矣。此中陰虛之義,皆人所不知,當閱小兒補腎論,始見其詳。論載第二卷二五。 東垣曰∶急驚者,風木旺也。風木屬肝,肝邪盛必傳克於脾。欲治其肝,當先實脾後瀉風木。 樓全善曰∶急驚屬木火土實。木實則搐而有力,及目上視,動札頻睫;土實則身熱面赤,而不 吐瀉,偃睡合睛。治法宜涼宜瀉,而用涼驚利驚等丸。亦有因驚而發者,以致於關緊急,壯熱等證 ,此內有實熱,外挾風邪,當截風定搐。若痰熱尚盛,宜微下之。痰熱既泄,急宜調養胃氣。搐定 而痰熱少退,即宜調補脾氣。 薛氏曰∶此肝經血虛,火動生風。蓋風生則陰血愈散,陰火愈熾;火動則肺金愈虧,肝邪愈盛 。宜滋肝血,養脾氣。若屢服祛風化痰,瀉火辛散之劑,便宜認作脾虛血損,急補脾土。若風火相 搏,發熱抽搐,目 筋攣,痰盛者,用四物、鈎藤鈎以生肝血,清肝火,用四君子加當歸以補脾土、 生肺金。若肝經血燥,發熱驚搐,目 筋攣,痰盛者,用六味丸以滋腎水,四君子加芍藥以補脾土 。若肺金克肝木,用地黃丸以益肝血,加芍藥、木香以平肺金。若屢用驚藥而脾胃虛寒者,須用六 君子湯以補脾士,丁香、木香以培陽氣。若脾土虛寒,腎水反來侮土,而致中寒腹痛,吐瀉少食等 證者,用益黃散以補脾土而瀉水,庶幾不致慢驚矣。但治小兒,當審察虛實,凡證屬有餘者,病氣 也,不足者,元氣也,故有餘當認為不足,思患預防,斯少失矣。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慢驚之候,多由吐瀉,因致氣微神緩,昏睡露睛,痰鳴氣促,驚跳搐搦,或乍發乍靜,或身涼 身熱,或肢體逆冷,或眉唇青赤,面色淡白,但其脈遲緩,或見細數,此脾虛生風,無陽證也。小 兒慢驚之病,多因病後,或以吐瀉,或因誤用藥餌,損傷脾胃所致。然亦有小兒脾胃素弱,或受風 寒,則不必病後,及娛藥者亦有之,總屬脾腎虛寒之證。治慢驚之法,但當速培元氣,即有風痰之 類,皆作實邪,不得妄行消散,再傷陽氣,則必致不救。凡脾土微虛,微瀉而內不寒者,可平補之 ,宜六神散、四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脾腎俱虛而髒平無寒者,宜五福飲,且陰血生於脾土,又 宜四君子加當歸、棗仁。脾氣陽虛微寒者,宜溫胃飲、理中湯、五君子煎。脾氣虛寒多痰者,宜六 君子湯,或金水六君煎。脾腎陰陽俱虛而寒者,惟理陰煎為最妙。脾腎虛寒之甚,或吐瀉不止者, 宜附子理陰煎,再甚者宜六味回陽飲,或四味回陽飲,量兒大小與之。脾腎虛寒泄瀉不止者,宜胃 關煎。 薛氏曰∶《保嬰集》雲∶急驚屢發屢用攻瀉,則脾損陰消而變為慢驚者多矣。當補脾養血,佐 以安心、清肺、制木之藥,最為切當。竊謂前證多因脾胃虧損,肝木所勝,外虛熱而內真寒也。但 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佐以鈎藤飲,以補脾土,平肝木,亦多得效。如不應,用六君加炮姜、木香 ,溫補脾土。更不應,急加附子以回陽。若用逐風、驅痰之藥,反促其危也。愚按附子溫中回陽, 為慢驚之聖藥也,如元氣未脫,用之無有不效,氣脫甚者,急宜炮用之。 《保嬰撮要》曰∶凡元氣虧損而至昏憒者,急灸百會穴,若待下痰不愈而後灸之,則元氣脫散 而不救矣。此乃臟腑傳變已極,總歸虛處,惟脾受之,無風可逐,無驚可療,因脾虛不能攝涎,故 津液妄泛而似痰者,但當以溫補脾胃為主。若不審其因,泛用祛風化痰之劑,則脾氣益傷,陰血益 損,病邪益甚而危矣。 樓全善曰∶木虛則搐而無力,火虛則身寒,口中氣冷,土虛則吐瀉,睡而露睛,治宜溫補脾胃 ,用六君子 湯、五味異功散之類。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小兒忽被大驚,最傷心膽之氣。口問篇曰∶大驚卒恐則氣血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 不通。陰陽相逆,經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此《內經》概言受驚之病有如此。矧小兒血氣 尢非大人之比,若受大驚,則其神氣失散,潰亂不堪,尚何實邪之有。斯時也,收復止氣猶恐不暇 ,顧可復為清散耶?即如硃砂、琥珀之類,不過取其鎮重之意,亦作救本之法。今幼科諸書皆以大 驚之證,例作急驚論治,誤亦甚矣。不知急驚、慢驚,一以風熱,一以脾腎之虛,皆不必由驚而得 。而此以驚恐致困者,本心膽受傷,神氣陡離之病,所因不同,所病亦異,胡可以同日語也。 治大驚氣散之病,當以收復神氣為主,宜《秘旨》安神丸、七福飲、茯神湯、團參散、獨參湯 之類,加金銀等物煎服之。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小兒驚啼,證本與驚風不同,亦與大驚卒恐者有異。蓋小兒肝氣未充,膽氣最怯,凡耳聞驟聲 ,目視驟色,雖非大驚卒恐,亦能怖其神魂。醒時受怖,寐則驚惕,或振動不寧,或忽爾啼叫,皆 神怯不安之證。總宜安神養氣為主,如獨參湯、團參散、七福飲、《秘旨》安神丸之類,皆其所宜 。若微煩熱者,宜生脈散。熱甚者,宜硃砂安神丸,或導赤散。驚哭多淚,忽啼忽止者是驚惕。啼 叫無淚,聲長不揚者是腹痛。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搐,抽搐也,是即驚風之屬,但暴而甚者,謂之驚風,微而緩者,謂之發搐。發搐不治,則漸 成驚風矣。 雖錢氏等書,皆以時候之氣,分五臟之證為論治,然病變不測,有難以時氣拘者,是不若察見在之 形證,因臟腑之虛實,隨宜施治者之為得也。總之,小兒之實證無他,惟東方之實及中央之滯耳。 蓋東方木實則生火生風,而為熱為驚;中央土實則生濕生滯,而為痰為積。知斯二者,則知所以治 實矣。若小兒之虛證,則五臟皆有之,如心虛則驚惕不安,肺虛則氣促多汗,脾虛則為嘔吐、為暴 泄、為不食、為痞滿倦臥、為牙緊流涎、為手足牽動,肝虛則為筋急血燥、為抽搐勁強、為斜視目 瞪,腎虛則為二便不禁、為津液枯槁、為聲不出、為戴眼、為肢體厥逆、為火不歸源。知此五者, 則知所以治虛矣。然此虛實之證,固亦多有疑似者,但以形色、聲音、脈息參而察之,則無有不了 然者。諸治責之法,當從急驚,治虛之法,當從慢驚,及如後夜啼諸治法,已盡其蘊,當並察之。 總之,諾言實者,乃邪氣之實,非元氣之實也。故治此者,切不可傷及元氣。若病已久,尤當專顧 脾腎,則根本完固,諸無不愈矣。 錢仲陽曰∶驚癇發搐,男左視無聲,右視有聲,女右視無聲,左視有聲,此相勝也。蓋左為肝 部,右為肺部,金木相勝故耳。若握拳拇指在內,女為順;拇指在外,男為順,順則易治,逆則難 治。 薛氏曰∶寅卯辰時搐而發熱作渴,飲冷便結,屬肝膽經虛熱,用柴芍參苓散;作渴引飲,自汗 盜汗,屬肝膽經血虛,用地黃丸;口吻流涎,屬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子湯。巳午未時發搐,若兼作 渴飲水,屬風火相搏,以地黃丸補肝,導赤散、涼驚丸治心。若作渴飲湯,體倦不乳,土虛而木王 也,用地黃丸以補腎,六君五湯以補脾。申酉戌時微搐而喘,目微斜,身似熱,睡而露睛,大便淡 黃,屬脾肺虛熱,用異功散;若手足逆冷,或喘瀉不食,屬脾肺虛寒,用六君、炮姜、木香;久病 而元氣虛者,用六君子、六吠丸二藥主之。亥子丑時微搐身熱,目睛緊斜,吐瀉不乳,厥冷多睡, 屬寒水侮土,用益黃散;未應,用六君、姜、桂。傷風發搐,口中氣熱,呵欠,手足動者,名假搐 ,用大青膏發散風邪。傷風發搐,口氣不熱,肢體倦怠,用異功散補脾土,鈎藤飲清肝木。若因風 邪內郁,發熱而變諸證者,當理肺金,清風邪。若外邪既解而內證未除,當理肺補脾。若 停食發搐,嘔吐乳食者,宜用消食丸。若傷食後發搐,身熱困睡,嘔吐不思乳會者,當先定搐,後 用白餅子下之。若食既散而前證仍作,或變他證者,脾土傷而肝木乘之也,用六君子加鈎藤鈎以健 脾平肝。若肺經虧損而致驚搐等證者,當補脾肺以平肝心,則驚搐自止矣。如手足冷汗,搐眉搐肚 ,日夜不止,名真搐,當用人參湯、川鳥、全蠍等藥,平其胃氣。百日內發搐,真者內生風,二、 三次必死;假者外生風,雖頻發不死。百日內搐,亦有因乳母七情濃味所致者,當兼治其母,而以 固胃為先,不可逕治其兒也。苦涎入心脾則不能言,用涼心、鎮驚、下痰之藥。逆搐者不治。若吐 瀉後變證者亦不治。大凡發搐,因風者則面青目赤,因驚則叫呼搐搦,因食則噯吐氣悶,脾肺虛則 生粘痰,喉間作鋸聲。此乃心火不能生脾土,脾土不能生肺金,以致肺不能主氣,脾不能攝涎,故 涎氣泛上而喉中作聲耳。若用祛風治痰之劑,則氣散陰消而促其危矣。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小兒夜啼不安,接《保嬰》等書雲∶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熱也。夜屬陰,陰勝則脾臟之寒 愈盛,脾為至陰,喜溫而惡寒,寒則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其候面青,手腹俱冷,不思乳食是也 ,亦曰胎寒,宜鈎藤飲。寒甚者,理中丸。若曲腰啼叫,哭而無淚者,多系腹痛,宜木香散,或用 溫胃飲加木香。若脾腎寒甚而兼帶作痛者,宜陳氏十二味異功散。苦過用乳食,停滯作痛,邪實無 虛而啼者,宜保和丸、和胃飲加減主之。甚者宜消食丸。若陰盛陽衰,心氣不足,至夜則神有不安 而啼叫者,宜四君子湯、五味異功散,或七福飲《秘旨》安神丸。若面青手冷,陽氣虛寒,心神驚 怯而啼者,宜五君子煎,或六味異功煎。甚者宜七福飲加炮乾薑、肉桂。若兼泄瀉不乳,脾腎虛弱 也,宜六神散。甚者,養中煎、胃關煎。若兼吐瀉少食,脾胃虛寒也,宜五君子煎、溫胃飲,或六 味異功煎加炮木香。若大便不化,食少腹脹,脾氣虛弱也,宜五味異功散,或五君子煎加木香。若 面色白,黑睛少,至夜分陰中陽虛而啼者,此肝腎之不足也,宜六味丸、八味丸、理陰煎。若見燈 見火愈啼者,心熱也。心屬火,見火則煩熱內生,兩陽相搏,故仰身而啼,其證面赤手腹俱暖,口 中氣熱是也。火 之微者,宜生脈散、導赤散;火之甚者,宜硃砂安神丸、人參黃連散。苦肝膽熱甚,木火相搏者, 宜柴胡清肝散。大都此證,或因吐瀉,內亡津液,或稟賦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木,或乳母恚怒, 肝火侮金,當用六君子湯補脾土以生肺金,地黃丸壯腎水以滋肝木。若乳母鬱悶而致者,用加味歸 脾湯。乳母暴怒者,加味小柴胡湯。乳母心肝熱搏者,柴胡清肝散。若因驚夜啼者,宜從前驚啼論 治。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小兒發熱證,其最要者有四∶一則外感發熱,二則瘡毒發熱,三則痘疹發熱,四則疳積發熱。 凡此四者之外,如飲食、驚風、陰虛、變蒸之類,雖亦有之,然各有其說,均當詳辨。 一、發熱當辨虛實,如實則面亦氣粗,口燥唇瘡作渴,喜冷凍飲料水,大小便難,或掀衣露體,煩 啼暴叫,聲洪脈強,伸體而臥,睡不露睛,手足指熱,皆為實證。實以邪氣有餘,或可散邪,或宜 清火。虛則面色青白,氣怯神倦,恍惚軟弱,口鼻微冷,不喜寒涼,飲湯安靜,泄瀉多尿,嘔惡驚 惕,上盛下泄,抱腹喜按,乍涼乍溫,夜則虛汗,臥則露睛,屈體而臥,手足指冷,脈息緩弱,皆 為虛證。虛以正氣不足,最宜調補,或兼解邪,雖有發熱外證,必不可妄用寒涼,及任意消散克伐 等劑。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凡小兒無故發熱,多由外感風寒。若寒邪在表未解者,必有發熱頭痛,成身痛無汗,或鼻塞流 涕,畏寒拘急,脈見緊數者是也。凡暴感者,極易解散,一汗可愈。但察其氣血平和,別無實熱等 證,或但倦怠昏睡者,則但以四柴胡飲,或五柴胡飲為主,酌兒大小而增減其劑。此法先固其中, 次解其表,庶元氣無傷,而邪且易散,最為穩當極妙之法。有雲小兒何虛,乃堪此補,及又有補住 邪氣之說,皆寸光昧理之談,不可信也。若胃氣微見虛寒者,宜五君子煎加柴胡,或以理陰煎加減 用之最妙,元氣頗強而能食者,宜正柴胡飲。兼內熱火盛 而外邪未解者,宜一柴胡飲,或錢氏黃龍湯。壯熱火盛往來寒熱者,宜柴芩煎。寒氣盛者,宜二柴 胡飲。寒邪盛而中氣微虛者,宜五積散。傷寒見風,身熱兼嗽而中氣不虛者,宜柴陳煎。若中氣不 足而兼熱兼嗽者,宜金水六君煎。冬受寒邪,至春夏而發熱者,是為小兒正傷寒,但取效稍遲,然 治法不能外此。 新按∶余之仲兒,生於乙卯五月,於本年初秋,忽爾感寒發熱,脈微緊。然素知其髒氣屬陰, 不敢清解,遂與芎、蘇、羌、芷、細辛、生薑之屬,冀散其寒,一劑下咽,不惟熱不退而反大瀉作 ,連二日瀉不止而喘繼之,愈瀉則愈喘。斯時也,將謂其寒氣盛耶,何以用溫藥而反瀉?將謂其火 刑金耶,豈以清瀉連日而尚堪寒涼?將謂其表邪之未除耶,則何以不利於疏散?束手無策,疑懼已 甚,且見其表里俱劇,大喘垂危,又豈淺易之劑所能挽回?因沉思良久,漸有所得,乃用人參二錢 ,生薑五片,煎汁半盞,然未敢驟進,恐再加喘,必致不救。因用茶匙挑與二、三匙,即懷之而旋 走室中,徐察其呼吸之進退,然喘雖未減,而亦不見其增甚,乃又與三、四匙,少頃,則覺其鼻息 似乎少舒,遂放膽與以半小鍾,更覺有應,自午及酉,完此一劑。適一醫至,急呼曰∶誤矣,誤矣 !焉有大喘如此而尚可用參者?速宜以抱龍丸解之。余諾之而不聽。乃復以人參二錢五分,如前煎 湯,自酉至子盡其劑,劑完而氣息遂平, 大睡,瀉亦止而熱亦退矣。此所以知其然者,觀其因 瀉反喘,豈非中虛?設有實邪,自當喘隨瀉減,是可辨也。向使誤聽彼醫,易以清利,中氣一脫, 即當置之死地,必仍咎余之誤用參也。孰是孰非,何從辨哉。余因紀此,以見溫中散寒之功,其妙 有如此者。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凡小兒偶然發熱者,率由寒熱不調,衣被單薄,柔弱肌腠,最易相感,感則熱矣。余之治此, 不必用藥,但於其熟睡之頃,夏以單被,冬以綿被,蒙頭松蓋,勿壅其鼻,但以稍暖為度,使其鼻 息出入皆此暖氣,少頃則微汗津津,務令上下 稍透,則表里通達而熱自退矣。若冬月衣被寒涼, 汗不易出,則輕摟着身,赤體相 貼,而上覆其面,則無有不汗出者。此余近年養兒至妙之法,百發百中者也。若寒邪甚者,兩三微 汗之,無有不愈。然此法惟行於寅卯之際,則汗易出而效尤速。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一、小兒發熱,若熱隨汗退者,即外感證也。其有取汗至再而熱不遏者,必癰毒、痘疹之候,俟 其形見,當於本門求法治之。若是瘡毒,但當辨其陰證陽證,陽證宜清火解毒,陰證宜托里助陽。 方治詳具外科。若汗出熱不退,別無癰腫而耳後紅筋燦然,及眼如包淚,或手指尖冷,脈緊數者, 必是痘疹,方治詳具痘疹門。 一、小兒飲食內傷,本無發熱之證,蓋飲食傷髒,則為脹為痛,為吐為瀉,本非肌表之病,焉 得發熱。故調經論曰∶邪之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此自 不易之理也。今人但見小兒發熱,則多言傷食而妄行消導,謬亦甚矣。其或飲食內傷,風寒外感, 表里兼病而發熱者,亦常有之。然此當察其食之有停無停,酌而治之,亦非可混行消耗。蓋恐內本 無滯而妄加克伐,則虧損中氣,以致外邪難解,則病必滋甚。 一、小兒疳積發熱,此誠飲食內傷所致,然必成痞成疳,陽明鬱積既久,所以內外俱熱,是非 暴傷飲食者之比,亦非肌表發熱者之比,方治詳具疳積條。 一、小兒有陰虛發熱之證,及變蒸發熱之說。凡陰虛發熱者,此即小兒勞損證也,亦名為童子 勞,此當於虛損門求法治之。至若變蒸之說,則辨在本條,並當詳察。 錢仲陽曰∶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根據時而發,此欲發驚也。壯熱者,常熱不已, 甚則發驚癇也。風熱者,身熱而口中氣熱,乃風邪外感也。溫熱者,肢體微熱,熱不已則發驚搐。 壯熱惡風寒,為元氣不充,表之虛熱也。壯熱不惡風寒,為外邪所客,表之實熱也。壯熱飲楊,為 津液短少,里之虛熱也。壯熱飲水,為內火銷爍,里之實熱也。脈尺寸俱滿為重實。尺寸俱弱為重虛。 脈洪大,或緩而滑,或數而鼓,此熱盛拒陰, 雖形證似寒,實非寒也。熱而脈數,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陽,雖形證似熱,實非熱也。發熱惡熱, 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或兼目痛鼻干者,此血虛發熱也,當補其 血。如不能食而熱,自汗出者,氣虛也,當補其氣。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內熱與外熱不同,內熱以五內之火,熱由內生,病在陰分,故內熱者宜清涼,不宜升散,升散 則內火愈熾,火空則發也,外熱以膚腠之邪,風寒外襲,病在陽分,故外熱者宜解散,不宜清降, 清降則表熱愈留,外內合邪也。此外熱內熱之治,其不同者有如此。欲分內外之辨,則外熱者,其 至必驟;內熱者,其來必綏。但察其絕無表證,而熱在臟腑、七竅、三焦、二陰、筋骨、肌肉之間 者,皆是內熱之證。但內熱之證,亦有虛實,實者宜從正治,虛者當從反治,反正之間,有冰炭之 異,非可混也。 凡實熱之在內者,古法治分五臟,宜從正治。心熱者,宜瀉心湯、導赤散、安神丸。肝熱者, 瀉青丸、柴胡飲子、龍膽湯。脾熱者,瀉黃散。肺熱者,輕則瀉白散、地骨皮散,重則涼膈散。腎 熱者,滋腎丸、滋陰八味丸。實熱則宜疏下,虛熱則宜調補。肢體熱,輕則惺惺散,重則人參羌活 散。大便秘者,二黃犀角散、四順清涼飲。餘熱不退者,地骨皮散。大小便血者,保陰煎。血熱妄 行者,清化飲。三焦火盛、上下熱甚者,抽薪飲。小水熱痛者,大釐清飲。陽明內熱,煩渴頭痛, 二便秘結者,玉泉散。陽明火盛,兼少陰水虧者,玉女煎。凡元氣虛而為熱者,必真陰不足,皆假 熱證也,宜從反治。心脾肺氣虛假熱者,五君子煎、人參理中湯。五臟氣血俱虛假熱者,五福飲。 肝腎真陰不足假熱者,輕則六味地黃湯,甚則理陰煎。肝腎血虛假熱者,大營煎五物煎。肝腎陰虛 ,上熱下寒,則陽無所附而格陽為熱者,六味回陽飲,或八味地黃湯。肝經血虛生風而熱者,四物 加天麻、鈎藤鈎。汗後血虛而熱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後氣虛而惡寒發熱者,補中益氣湯。汗後 陰虛,陽無所附而熱者,四物湯加參、 。汗後陽虛,陰無所附而熱者,四君子加芎、歸。久從溫 補而潮熱不退,脈 見滑大者,五福飲加地骨皮,或加知母。凡嬰兒諸熱有因別證而作者,當從所重者而治之。若乳下 嬰兒,當兼治其母以調之。


<目錄>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篇名>總論(一)

屬性:四君子湯(補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五味異功散(補四) 六君子湯(補五) 團參散(小十) 六味異功煎(新熱七) 四物湯(補八) 五物煎(新因三)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五福飲(新補六) 理中湯(熱一) 人參理中湯(熱一) 七福飲(新補七) 溫胃飲(新熱五) 四味回陽飲(新熱一) 胃關煎(新熱九) 理陰煎(新熱二)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獨參湯(補三五) 生脈散(補五六) 六味地黃丸(補百二十) 養中煎(新熱四) 茯神湯(小六十) 八味地黃丸(補一二一) 大營煎(新補十四) 滋腎丸(寒一六三) 滋陰八味丸(新寒十七) 保陰煎(新寒一) 清化飲(新因十三)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益黃散(和十九) 六神散(小五一) 加味歸脾湯(補三三) 小柴胡湯(散十九) 柴胡飲子(小三十)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 一柴胡飲(新散一) 二柴胡飲(新散二) 人參黃連散(小十七) 四柴胡飲(新散四) 五柴胡飲(新散五) 二黃犀角散(小二九) 正柴胡飲(新散六) 柴芩煎(新散十) 錢氏黃龍湯(小二五) 柴陳煎(新散九) 五積散(散三九) 四順清涼飲(攻二五) 星蘇散(小二四) 參蘇飲(散三四) 硃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惺惺散(小二三) 鈎藤飲(小六六) 黃連安神丸(寒一四二) 瀉白散(寒四二) 瀉黃散(寒五七) 《秘旨》安神丸(小七一) 瀉心湯(寒二七) 抑肝散(小六七) 安神鎮驚丸(小七六) 瀉青丸(寒一五一) 抑青丸(小九八) 東垣涼膈散(痘八三) 抽薪飲(新寒三) 龍膽湯(小八二) 大釐清飲(新寒五) 玉泉散(新寒十五) 玉女煎(新寒十二) 地骨皮散(小三一) 導赤散(寒一二二) 大青膏(小六八) 消食丸(小三七) 清膈煎(新寒九) 和胃飲(新和五) 利驚丸(小九七) 涼驚丸(小九六) 抱龍丸(小八五) 琥珀散(小八一) 牛黃散(小二七) 備用方 梅花飲(小八三) 白餅子(小三九) 肥兒丸(小百十一) 保和丸(小三五) 木香散(痘二一) 陳氏十二味異功散(痘二二) 人參羌活散(小二六) 具列小兒方中,所當詳閱。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吐瀉(二十六)

屬性:小兒吐瀉證,虛寒者居其八九,實熱者十中一二。但察其脈證無火,面色清白,氣息平緩,肢 體清涼,或神氣疲倦,則悉是虛寒之證,不得妄用涼藥,古人云∶脾虛則嘔,胃虛則吐者是也。蓋 飲食入胃,不能運化而吐者,此脾氣虛弱,所以不能運也。寒涼入胃,噁心而吐者,此中焦陽氣受 傷,所以不能化也。若邪在中焦,則止於嘔吐,若連及下焦,則並為瀉矣。故在中上二焦者,宜治 脾胃,連及下焦者,宜調脾腎。若非實熱火邪,而妄用寒涼消伐者,無有不死。 一、小兒虛寒嘔吐,凡無故吐瀉,察其無火者,必生冷寒氣傷胃所致,今小兒所病,大約皆是 此證,宜養中煎,或溫胃飲為主治,其次則五君子煎、理中湯、冬術煎。若兼血虛燥渴者,宜五君 子加當歸。若兼脾腎虛寒,或多痰涎,或兼喘促,宜理陰煎;甚者,人參、附子、理陰煎為最妙, 勿謂嘔吐不宜熟地也。若脾氣無寒,或偶有所觸,雖吐而不甚者,宜五味異功散。若脾中寒滯,氣 有不順而嘔吐者,宜藿香安胃散。若上焦不清,多痰兼滯者,宜六君子湯,或更加砂仁、炮姜、木 香。 一、小兒傷食嘔吐,若誤會不宜之物,或停積滯濁以致吐者,必胸膈脹滿,或肚腹作痛,此其 中必有餘邪,宜和胃飲、益黃散。若但有食滯而胃不寒者,宜大和中飲、小和中飲。若食滯兼痰而 吐者,宜二陳湯、六安煎苓術二陳煎。若飲食雖滯,而因脾虛不能運化者,此其所重在脾氣,不在 飲食,止宜養中煎、溫胃飲,或理陰煎、聖術煎之類,以培其本,不可因飲食之故,而直行消伐也 。 一、小兒胃熱嘔吐者,其證最少,蓋內熱者多不致吐,即亦有之,其必多食炙爆甘甜之物,以 致滯積胃口,或夏間冒暑,及髒氣素熱者乃有之。凡治熱證,必須詳辨的確,勿得以假熱作真熱也 。凡胃火內熱嘔吐者,察其證必煩熱,作渴喜冷,察其脈息必洪大滑數。火之甚者,宜瀉黃散、玉 泉散、或竹葉石膏湯。若有痰食之滯兼火作吐者,宜二陳湯加石膏、黃連、山梔,或加山楂、麥芽 之類。若脾胃虛弱而兼火者,宜人參安胃散,或橘皮竹茹湯。若胃火嘔吐作渴者,宜竹茹湯。若夏 月胃熱,陽暑傷胃者,必煩熱大渴,吐瀉並作,宜五味香薷飲,或十味香薷飲,或竹茹湯,或橘皮 竹茹湯。若內熱之甚者,宜益元散、玉泉散主之。然暑有陰陽之辨,若因天氣暑熱,過用生冷,以 致傷胃而為吐瀉者,此屬陰暑,則宜暖胃溫中,如前虛寒治法,或用五苓散亦妙,凡本條之藥絕不 可用。 薛氏曰∶凡暑令吐瀉,手足發熱,作渴飲冷者,屬陽證,宜清涼之劑。若手足並冷,作渴飲湯 者,屬陰證,宜溫補之劑。故病有屬陰者,誤用寒涼之藥,死後手足青黯,甚則遍身皆然,於此可 驗。 一、小兒吐瀉並作者,本屬內傷,然有因寒氣自外而入,內犯髒氣而然者;有因生冷不慎,致傷 胃氣而然者;有因中氣本弱,飲食失宜而然者。邪傷陽分則為吐,邪傷陰分則為瀉,若吐瀉並作, 則陰陽俱傷之證也。此當察其有滯無滯,詳辨其虛實而治之。若吐瀉初起,邪滯未清者,必有胸腹 脹悶實滯等證,此宜先用和胃飲、苓術二陳煎之類,以清上焦之氣。若吐瀉初起,腹脹腹痛而拒按 者,宜先用胃苓湯,或五苓散加乾薑、木香之類,以分下焦之清。若上無脹滯,或所吐既多而嘔惡 不已,此其上焦豈尚有物?但察其形氣睏倦,總惟胃虛而然。若虛寒不甚者,宜五味異功散。然無 寒不作吐,故惟五君子煎、六味異功煎,及養中煎、溫胃飲之類,皆最宜也。若下腹雖痛而可按可 揉,或腹寒喜熨,或所瀉既多而泄仍不止,此其下焦必空虛已極,惟脾腎虛寒不能固攝而然,非胃 關煎不可;其稍輕者,或用四君子加肉豆蔻、補骨脂、丁香之屬;若虛中兼滯者,或助胃膏亦可酌 用。其或果由胃火,則火逆於上,熱蓄於下,亦能為吐為瀉,然必有火證火脈者,方是其證,乃宜 大小釐清飲,或用香連丸,或如前胃熱嘔吐條參而治之。然此證最少,不得輕易混用。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吐瀉新按

屬性:余季子於丁巳正月生於燕邸,及白露時甫及半周,余見新涼日至,虞 褥之薄,恐為寒氣所侵 ,每切囑眷屬保護之,而眷屬不以為意,及數日後,果至吐瀉大作,余即用溫胃和脾之藥,不效。 隨用理中等劑,亦不效。三日後,加人參三錢,及姜、桂、吳茱、內豆蔻之類,亦不效。至四五日 ,則隨乳隨吐,吐其半而瀉其半,腹中毫無所留矣。余不得已,乃用人參五、六錢,制附子、姜、 桂等各一、二錢,下咽即吐,一滴不存,而所下之乳則白潔無氣,仍猶乳也。斯時也,其形氣之危 ,已萬無生理矣。余含淚靜坐書室,默測其故,且度其寒氣犯胃而吐瀉不止,若舍參、姜、桂、附 、之屬,尚何術焉?伎已止此,窘莫甚矣。思之思之,忽於夜半而生意起,謂其胃虛已極,但藥之 氣味略有不投,則胃不能受,隨拒而出,矧附子味咸,亦能致嘔,必其故也。因自度氣味,酌其所 宜,似必得甘辣可口之藥,庶乎胃氣可安,尚有生意。乃用胡椒三錢,搗碎,加煨姜一兩,用水二 鍾,煎至八分,另盛聽用。又用人參二兩,亦用水二鍾,煎至一鍾,另盛聽用。用此二者,取其氣 味之甘辛純正也。乃用茶匙挑合二者,以配其味,凡用參湯之十,加椒姜揚之一,其味微甘而辣, 正得可口之宜。遂溫置熱湯中,徐徐挑而與之,陸續漸進,經一時許,皆咽而不吐,竟得獲效,自 後乳藥皆安,但瀉仍未止也。此自四鼓服起,至午未間,已盡二兩之參矣。參盡後,忽爾躁擾呻吟 ,煩劇之甚,家人皆怨,謂以嬰兒嬌嫩,臟腑何堪此等熱藥。是必燒斷肚腸也,相與抱泣。余雖疑 之而不為亂,仍寧神熟思之,意此藥自四鼓至此,若果藥有難堪,何於午前相安,而此時遽變若此 ?其必數日不食,胃氣新復,而倉廩空虛,飢甚則然也。傍有預備之粥,取以示之,則張皇欲得, 其狀甚急,乃與一小盞,輒鯨吞虎嗜,又望其餘,遂復與半碗,猶然不足,又與半惋,遂寂然安臥 矣。至次日,復加制附,始得為止全愈。嗚呼!此兒之重生,固有天命,然原其所致之因,則人之 髒氣皆繫於背,褥薄夜寒,則寒從背俞而入,內干於髒,中必深矣,原其所治之法,則用藥雖當, 而氣味不投無以相入,求效難矣。及其內飢發躁,使非神悟其機,倘妄用清涼,一解則全功盡棄, 害可言哉。 故余筆此,以見病原之輕重,氣味之相關,及延醫之活變有如此關係者。雖然,此特以己之兒 ,故可信心救療如是,設以他人之子,有同是病者,於用參數錢之時,見其未效,不知藥未及病, 必且煩言吠起,謗其誤治,改用苦寒,無不即死,而仍歸罪於用參者,此時黑白將焉辨之?故再贅 其詳,用以廣人之聞見雲。 都FS 錢旭陽長郎,年及兩周,季夏間以生果傷脾,因致先瀉後痢。旭陽善醫,知其不過傷於 生冷,乃與參、術、姜、桂、溫脾等藥,瀉痢不愈,而漸至唇口生瘡。乃謀之餘,曰∶此兒明為生 冷所傷,今不利溫藥,將奈之何?余曰∶此因瀉傷陰,兼之幸辣遽入,而虛火上炎耳,非易以附子 ,不能使火歸原也。因用二劑,而唇口瘡痛,咽腫倍甚,外見於頭面之間,而病更劇矣。又謀之餘 曰∶用藥不投如此,豈真因濕生熱耶?余診之曰∶上之脈息,下之所出,皆作真熱,本屬陽虛。今 熱之不效,雖屬可疑,然究其所歸,寒之則死,必無疑也。意者,藥猶未及耳。旭陽曰∶尚有一證 似屬真寒,今其所用湯飲,必欲極滾極熱者,余等不能入口,而彼則安然吞之,即其喉口腫痛如此 ,所罔顧也,豈其證乎?余曰∶是矣,是矣。遂復增附子一錢五分,及姜、桂、肉果、人參、熟地 之屬,其瀉漸止,瀉止而喉口等證,不一日而全收矣。疑似之間,難辨如此,使非有確持之見,萬 無一生矣。余自經此以來,漸至不惑,後有數兒,證治大同者,俱得保全。億,此不惑之道,其要 何居?在知本之所在耳,臨證者可無慎哉!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吐瀉新按

屬性:薛氏治一小兒,每飲食失節,或外驚所忤,即吐瀉發搐,服鎮驚化痰等藥而愈。後發搐益甚, 飲食不進,雖參術之劑,到口即嘔。余用白朮和土炒黃,用米泔煎數沸,不時灌半匙,仍嘔。次日灌之,微嘔。再 日灌之, 欲嘔。此後每服二三匙,漸加至半杯,不嘔,乃濃煎服而愈 一、小兒瀉而大便熱赤,小便澀少,此熱蘊於內也。先以四苓散加炒黃連一劑,其熱頓退。又 用七味白朮散去木香二劑,熱渴頓止。後以四君、升麻調理而痊。 一、小兒九歲,會炙爆之物,作瀉飲冷,諸藥不應,肌體消瘦,飲食少思。余用黃連一兩,酒 拌炒焦為末,入人參末四兩,粥丸小豆大,每服四五十丸,不拘時,白湯下,服訖漸愈。又用五味 異功散加升麻,服月余而瘥。後不戒濃味,患疳積,消瘦少食,發熱作渴,用大蘆蒼丸為主,以四 味肥兒丸為佐,疳證漸退。卻以四味肥兒丸為主,以五味異功散為佐而痊。後又不禁濃味,作瀉飲 冷,仍服肥兒丸、異功散而瘥。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霍亂吐瀉(二十七)

屬性:小兒霍亂吐瀉者,必以寒涼傷胃,或時氣陰濕,或飲食失宜,皆能致之。然此與前吐瀉並行者 ,稍有不同。蓋霍亂者,暴而甚;吐瀉者,徐而緩。霍亂者,傷在一時,吐瀉者,其傷以漸,此其 所以有異也。若暴疾霍亂而胃口未清,胸腹仍滿者,宜先用和胃飲,苓術二陳煎,或大、小和中飲 ,或小釐清飲,或神香散之類主之。俟胃口稍平,即宜五味異功散,或溫胃飲、五苓散之類調補之 。若霍亂初起便覺神疲氣倦,而胃口別無脹滯者,此其胃氣已傷,即宜溫補,如養中煎、溫胃飲之 類,不得概行清利也。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論瀉痢糞尿色(二十八)

屬性:古人有以小兒瀉痢糞黃酸臭者,皆作胃熱論治,此大誤也。蓋飲食入胃,化而為糞,則無有不 黃,無有不臭者,豈得以黃色而酸臭者為熱乎?今以大人之糞驗之,則凡胃強糞實者,其色必深黃 而老蒼,方是全陽正色。若純黃不蒼而糞有嫩色,則胃中火力便有不到之處,再若淡黃則近白矣。近白之色則半黃之色也,糞色半黃則 穀食半化之色也,糞氣酸腥則穀食半化之氣也,穀食半化,則胃中火力盛衰可知也。若必待糞青糞 白,氣味不臭,然後為寒,則覺之遲矣。故但以糞色之淺深,糞氣之微甚,便可別胃氣陽和之成色 ,智者見於未然,而況於顯然乎。余故曰∶古人以糞黃酸臭為火者,大誤也。再若小水之色,凡大 便瀉痢者,清濁既不分,小水必不利,小水不利,其色必變,即清者亦常有之,然黃者十居八九。 此因瀉亡陰,陰亡則氣不化,氣不化則水涸。水涸則色黃不清,此自然之理也。使非有淋熱痛澀之 證,而但以黃色便作火治者,亦大誤也。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吐乳(二十九)

屬性:小兒吐乳,雖有寒熱之不同,然寒者多而熱者少,虛者多而實者少,總山胃弱而然。但察其形 色脈證之陰陽,則虛實寒熱自有可辨,熱者宜加微清,寒者必須溫補。乳子之藥,不必多用,但擇 其要者二、三、四味,可盡其妙,如參姜飲、五味異功散之類,則其要也。苦兒小乳多,滿而溢者 ,亦是常事,乳行則止不必治也。若乳母有疾,因及其子,或有別證者,又當兼治其母,宜從薛氏 之法如下。 薛氏曰∶前證若小兒自受驚,或乳母恚怒,致兒吐瀉青色者,宜用異功散。若母食濃味而乳熱 者,用東垣清胃散。母飲酒而乳熱者,用葛花解酲湯,子服一、二匙。若飲燒酒而乳熱,或子母身 赤,或昏憒,服冷米醋三、五杯,多亦無妨,兒服一、二匙。若母停滯生冷而乳冷者,母服人參養 胃湯,子服調中丸。若母停滯而變熱乳者,母服大安丸,子服五味異功散。若母郁怒傷肝脾而乳熱 者,用歸脾湯、逍遙散。若母脾虛血弱而乳熱者,用六君子加芍、歸。若母氣血虛而乳熱者,子母 俱服八珍湯。若母勞後發熱而乳熱者,子母俱服補中益氣湯。苦因怒動肝火而乳熱者,用五味異功 散加柴胡、山梔。若吐痰涎及白綠水者,木乘脾土,虛寒證也,用六君子加柴胡、木香。大凡吐乳 瀉青色者屬驚,法當平肝補脾。吐瀉青白色者屬寒,法當溫補脾土。前諸證,若手足指熱者屬實, 手足指冷者屬虛,此亦驗法也。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五疳證(三十)

屬性:錢仲陽曰∶小兒諸疳,皆因病後脾胃虧損,或用藥過傷,不能傳化乳食,內亡津液,虛火妄動 ,或乳母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失宜,致兒為患。凡疳在內者,目腫腹脹,瀉痢青白,體漸瘦弱;疳 在外者,鼻下赤爛,頻揉鼻耳,或肢體生瘡。大抵其證雖多,要不出於五臟,而五臟之疳不同,當 各分辨治之。肝疳者,一名筋疳,亦名風疳。其證白膜遮睛,或瀉血而瘦,宜用地黃丸以生腎。心 疳者,面黃頰赤,身體壯熱,宜用硃砂安神丸以治心,異功散以補脾。脾疳者,一名肥疳,體黃瘦 削,皮膚乾澀而有瘡疥,腹大嗜土,宜用四味肥兒丸以治疳,五味異功散以生土,或用益黃散。肺 疳者,一名氣疳,喘嗽氣促,口鼻生瘡,宜用人參清肺湯以治肺,益氣湯以生金。腎疳者,一名骨 疳,肢體瘦削,遍生瘡疥,喜臥濕地,用地黃丸。鼻瘡用蘭香散。諸瘡用白粉散。若患潮熱,當先 補肝,後瀉心,若妄以硝黃等藥利之,則成疳。若患癖,當消磨,若誤以巴豆、硼砂下之,或傷寒 誤下,皆能成疳。其初病者為熱疳,用黃連丸。久病者為冷疳,用木香丸。冷熱相兼者,用如聖丸 。津液短少者,用七味白朮散。凡此皆因大病,脾胃虧損,內亡津液所致,當固脾胃為主,而早為 施治,則不變敗證也。 楊氏曰∶無辜疳者,腦後項邊有核如彈丸,按之轉動,軟而不疼,其內有蟲,不速針出,則內 食臟腑,肢體癰疽,便利膿血,壯熱羸瘦,頭露骨高,宜用大蕪荑湯、蟾蜍丸。丁奚者,手足極細 ,項小骨高,尻削體痿,腹大臍突,號哭胸陷,宜用肥兒丸、大蘆薈丸。哺露者,虛熱往來,頭骨 分開,翻會吐蟲,煩渴嘔噦,宜用肥兒丸、大蘆薈丸。走馬疳者,於齒蝕爛。蓋齒屬腎,腎虛受熱 ,痰火上炎,致口臭齒黑,甚則齦爛牙宣。宜敷雄黃散,服蟾蜍丸。若作渴瀉痢腫脹、勞瘵等證, 當詳參方論而治之。蓋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乾涸,而患在小兒為五疳,在大人為五勞,總宜以 調補胃氣為主。 又,楊氏曰∶又有疳傷者,五臟蟲疳也,其名甚多,姑舉其要。蟲疳者,其蟲如絲,出於頭項 腹背之間。黃白赤者可治,青黑者難治。蛔疳者,皺眉多啼,嘔吐青沫,腹中作痛,肚脹青筋,唇 口紫黑,頭搖齒癢。脊 疳者,身熱贏黃,煩渴下利,拍背有聲,脊骨如鋸齒,十指皆瘡,頻齧指甲。腦疳者,頭皮光急, 滿頭並瘡,腦熱如火,髮結如穗,遍身多汗,腮腫囟高。疳渴者,日則煩渴,飲水不食,夜則渴止 。疳瀉者,毛焦唇白,額上青紋,肚脹腸鳴,瀉下糟粕。疳利者,停積宿滯,水谷不聚,瀉下惡物 。疳腫者,虛中有積,肚腹緊脹,脾復受濕,則頭面手足虛浮。疳勞者,潮熱往來,五心煩熱,盜 汗骨蒸,嗽喘枯悴,渴瀉飲水,肚硬如石,面色如銀。大抵其證雖多,要不出於五臟,總宜以五臟 之法治之。 景岳曰∶按楊氏雲∶疳者,干也,在小兒為五疳,在大人為五勞。然既云為干,又云為勞,豈 非精血敗竭之證乎?察前諸法,俱從熱治,多用清涼,雖此證真熱者固多,而元氣既敗,則假熱者 尤多也。即前所用,亦有地黃丸、異功散、益黃散、益氣湯之類,恐此數方有不足以盡之。其或血 氣俱損,有非大補不可者;陰虛假熱,脾敗腎虧,又有非溫補不可者。貴在臨證酌宜,仍當以虛損 治勞之法參用,庶得盡善。 薛氏曰∶按疳證或以哺食太早,或嗜食甘肥,或服峻厲之藥,重亡津液,虛火熾盛,或因稟賦 ,或乳母濃味七情致之,各當調治其內。若口舌蝕爛,身體壯熱,腮唇赤色,或作腫痛,腹膈煩悶 ,或掌熱咽干,作渴飲,水,便赤盜汗,齧齒虛驚,此心經內外疳也,宜安神丸之類主之。若鼻外 生瘡,眼目赤爛,肢體似癬,兩耳前後、項側、缺盆、兩腋結核,或小腹、內股、玉莖、陰囊、睾 丸腫潰,小便不調,或出白津,或咬指甲,搖頭側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口乾下血 ,此肝經內外疳也,用地黃、蘆薈二丸主之。若頭不生發,或生瘡痂,或發成穗,或人中口吻赤爛 ,腹痛吐逆,乳食不化,口乾嗜土、瀉下酸臭,小便白濁,或合目昏睡,惡聞木音,此脾經內外疳 也,用肥兒丸主之。若鼻外生瘡,咽喉不利,頸腫齒痛,咳嗽寒熱,皮膚皺錯,欠伸少氣,鼻癢出 涕,衄血目黃,小便頻數,此肺經內外疳也,用地黃清肺飲主之。若腦熱吐痰,手足逆冷,寒熱往 來,滑泄肚痛,口臭作渴,齒齦潰爛,爪黑面黧,身耳生瘡,或耳出水,或食自發,此腎經內外疳 也,用地黃丸主之。凡疳熱上攻,或痘毒上升,為患甚速,名為走馬疳,急敷雄黃散、搽牙散、馬 鳴散、擇而用之,服蟾蜍丸。輕則於齦腐爛,唇吻腫痛,可治;甚則牙齦蝕落,腮頰透爛,不治。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盜汗(三十一)

屬性:小兒元氣未充,腠理不密,所以極易汗出,故凡飲食過熱,或衣被過暖,皆能致汗。東垣諸公 雲∶此是小兒常事,不必治之。然汗之根本,由於營氣;汗之啟閉,由於衛氣。若小兒多汗者,終 是衛虛,所以不固。汗出既多,未免營衛血氣愈有所損,而衰羸之漸,未必不由乎此,此所以不可 不治也。大都治汗之法,當以益氣為主,但使陽氣外固,則陰液內藏,而汗自止矣。 一、治法∶凡小兒無故常多盜汗,或自汗者,宜以團參散為主,或參苓散、四君子湯、五味異 功散,或白朮散之類,俱可擇用。若其甚者,宜三陰煎、人參養營湯,或十全大補湯。若心經有火 而見煩渴者,宜生脈散、一陰煎。若肝脾火盛,內熱熏蒸,血熱而汗出者,脈必洪滑,證多煩熱, 宜當歸六黃湯,或加減一陰煎。若陽明實熱,汗出大渴者,宜仲景竹葉石膏湯。若因病後,或大 吐大瀉之後,或誤用克伐之藥,以致氣虛氣脫而大汗亡陽者,速宜用參附湯、六味回陽飲,或 附 湯之類,庶可挽回也。大都汗多亡陽者,多致角弓反張,項強戴眼等證,此太陽、少陰二經精血 耗散,陰虛血燥而然,速宜用大營煎、人參養營湯,或十全大補湯之類,方可解救。若作風治,萬 無一生矣。前汗證門有詳論詳法,所當參閱。余之兒輩,有於襁褓中多盜汗者,但以人參一錢,泡 湯與服,當夜即止。久不服參,必又汗出,再服再止,其效如神。凡養兒者,亦可以此為常法。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腹脹腹痛(三十二)

屬性:小兒腹脹腹痛,多因食積,或寒涼傷脾而然。《內經》曰∶病痛者陰也。又曰∶痛者,寒氣多 也,有寒故痛也。束垣曰∶寒脹多,熱脹少,皆主於脾胃。故凡小兒肚腹或脹或痛,雖曰多由積滯 ,然脾胃不虛,則運化以時,何致作脹?是脹必由於虛也。若胃氣無傷而腹中和暖,則必無留滯作 痛,是痛多由乎寒也。故治痛治脹者,必當以健脾暖胃為主。若無火證,不得妄用涼藥。若無拒按 堅實等證,不得妄用攻藥。 一、治法∶凡小兒肚腹膨脹,或時常作痛,黃瘦,常用調理之法,惟芍藥枳實丸加減用之為宜, 且善止腹痛。或大健脾丸、楊氏啟脾丸、和中丸之類,皆可酌用。若偶爾傷脾,氣促睏倦,外見腹 脹而內不脹者,此脾氣虛也,宜五味異功散,或六味異功煎。若脾胃陽氣不足,虛寒作脹,或畏寒 ,或手足冷,或兼嘔瀉者,宜五君子煎、養中煎、溫胃飲、六君子湯,或調中丸。若兼脾腎陽虛, 或水泛為痰,成喘促、痛脹、泄瀉,宜理陰煎加減主之。若脾胃氣虛而痛滯吐瀉者,宜六味異功煎 ,或六君子湯加木香,或調中湯。若胃口偶有留滯,大痛而脹者,宜排氣飲,或益黃散。若宿食偶 有不消而暫為脹滿者,宜大、小和中飲,或保和丸、消食丸。若有堅積停滯,脹痛拒按,形氣俱實 者,宜赤金豆、白餅子、紫霜丸之類攻下之。凡諸未盡,當於腹痛腫脹二門,參酌為治。 余初年在京,治一五歲鄰女,適經藥鋪,見有曬晾巴豆,其父誤以為松仁,以一粒與食之,嚼 而味辣,即忙吐出,而已半粒下咽矣。少頃,大瀉十餘次,瀉後次日,即致肚腹通身悉皆腫脹,絕 口不食,因求治於余。或謂宜黃連、綠豆以解毒;或謂宜四苓、五皮以利水。余曰∶大攻之後,豈 非大虛之證乎?能再堪苦寒以敗脾否?大瀉之後,又尚有何水之可利?遂單用獨參湯及溫胃飲以培 脾氣,不數劑而復元如初。夫既以大瀉,而何以反脹若是?因此一證,乃知大虛大寒而致成腫脹者 ,類多如此。(新按)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痞塊(三十三)

屬性:小兒多有痞塊者,總由口腹無節,見食必啖,食上加食,脾胃化之不及,則胃絡所出之道,未 免漸有留滯,留滯不已,則日以益大,因成痞矣。或以感寒發熱之後,胃氣未清,此時最宜擇食節 食,若不知慎,則食以邪留,最易成痞,此實人所不知也。第痞塊既成,必在腸胃之外,膜膈之間 ,故作可以消伐之劑推逐而去者。若但知攻痞,則胃氣益弱,運化失權,不惟不能消痞,且致脾土 虧損,則痞邪益橫而變百出矣。故治此者,當酌其緩急,專以調補胃氣為主,外則用膏用灸,以拔 其結絡之根,庶為萬全之策。 一、凡調理脾胃之法,若痞邪未甚,宜芍藥枳實丸加減用之為善,或大健脾丸及楊氏啟脾丸,皆 可擇用。若脾胃氣虛,食少體瘦,宜五味異功散。若脾胃虛寒者,宜調中丸、溫胃飲、五君子煎。 若兼胃脘停積,食滯作脹者,宜保和丸、消食丸,或大、小和中飲。苦脹急堅實,形氣尚強,不得 不瀉者,宜赤金豆、白餅子。若痞久成熱,致動陽明之火,而牙口潰爛成疳者,宜蘆薈丸、胡黃連 丸或蟾蜍丸。此外,如貼痞膏及炙治之法,俱詳載積聚門。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癲癇(三十四)

屬性:錢仲陽曰∶小兒發癇,因血氣未充,神氣未實,或為風邪所傷,或為驚怪所觸,亦有因妊娠時 七情驚怖所致。若眼直目牽,口噤涎流,肚膨發搐,項背反張,腰脊強勁,形如死狀,終日不醒, 則為 矣。凡治五癇,皆隨髒治之,每髒各有一獸之形,通用五色丸為主,仍參以各經之藥。發而 重者死,病甚者亦死,如面赤目瞪,吐舌齧唇,心煩氣短,其聲如羊者曰心癇。血虛者用養心湯; 發熱飲冷為實熱,用虎睛丸;發熱飲湯為虛熱,用辰砂妙香丸。面青唇青,兩眼上竄,手足攣掣反 折,其聲如犬者曰肝滴。肝之虛者,用地黃丸;抽搐有力為實邪,用柴胡清肝散;大便不通,用瀉 青丸。面黑目振,吐涎沫,形體如屍,其聲如豬者曰腎癇,用地黃丸、紫河車丸之類。腎無瀉法, 故徑從虛治之。面如枯骨,目白反視,驚跳反折,搖頭吐沫,其聲如雞者曰肺癇。 肺氣虛者,用補肺散∶面色萎黃者,土不能生也,用五味異功散;面色亦者,陰火上沖於肺也 ,用地黃丸。面色萎黃,目直腹滿,自利,四肢不收,其聲如牛者曰脾癇,用五味異功散;若面青 瀉利,飲食少思,用六君子加木香、柴胡。若發熱抽掣仰臥,面色光澤,脈浮者,病在腑,為陽證 ,易治;身冷不搐覆臥,面色黯黑,脈沉者,病在髒,為陰證,難治。凡有此證,先宜看耳後高骨 間,若有青脈紋,先抓破出血,可免其患。此皆元氣不足之證也,須以紫河車丸為主,而以補藥佐 之。設若泛行克伐,復傷元氣,則必不時舉發,久而變危,多致不救。又有驚癇、風癇、食癇三種 。治驚癇,宜比金丸、茯神丸、錢氏養心湯、辰砂妙香散、清神湯、虎睛 丸之類主之。風癇用錢氏牛黃丸、消風丸、星蘇散之類主之。食癇用妙聖丹主之。 薛立齋曰∶妊娠若遇驚恐,則必內應於胎,故一月足厥陰脈養,驚則肝有病;二月足少陽脈養 ,驚則膽受病;三月手少陰脈養,驚則心受病;四月名為離經;五月足太陰脈養,驚則脾受病;六 月足陽明脈養,驚則胃受病;七月手太陰脈養,驚則肺受病;八月手陽明脈養,驚則大腸受病;九 月足少陰脈養,驚則腎受病。是臟腑納氣於丹田,自肝至腎,十經滋養而生,此則胎中所致也。若 既生之後,或驚怪所觸,或乳哺失節,或乳母飲食起居,六淫七情,髒氣不平,亦致是證。須察見 證屬於何經,更別陰陽,以調補脾胃為主,否則不時舉發,甚至不救。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癲癇(三十四)

屬性:薛氏治一小兒,患前證,吐痰睏倦,半餉而蘇,諸藥不效,年至十三而頻發。用肥濃紫河車生 研爛,入人參、當歸末,搗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日進三五服,乳化下。一月漸愈。又佐以 八珍湯全愈。 又一兒七歲發驚癇,令其恣飲人乳後,發漸疏而輕。至十四復發,用乳不效,亦用河車丸數具 而愈,常用加減八味丸而安。後至二十三歲復發而手足厥冷,仍用前法,佐以八味丸、十全大補湯 而痊。 又治數小兒,皆以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六味、八味等丸,相間用之,皆得全愈。 癲癇諸經義及大人證治諸法,俱詳載癲狂門,所當參閱。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溺白(三十五)

屬性:小兒便如米泔,或溺停少頃變作泔濁者,此脾胃濕熱也。凡飲食不節者多有此證,然亦有氣虛 下陷而然者。若脈證兼火者,當清利,宜導赤散,或四味肥兒丸。若飲食過傷兼脹滯者,宜保和丸 、大安丸。若形氣不足, 或黃瘦,或嘔泄者,宜五味異功散,或四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若肝腎火盛,移熱膀胱者,必兼 痛澀煩熱,宜七味龍膽瀉肝湯。若脾胃本虛而復兼濕熱者,宜四君子湯加炒黃連。若止見溺白而別 無煩熱脈證,則但節其生冷水果及甘甜等物,不久自愈。切不可因其溺白,而過用芩、連、梔子之 類,多致傷脾而反生吐瀉等證,漸至羸敗者,是皆誤冶之害也,不可不察。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變蒸(三十六)

屬性:巢氏雲∶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錢仲陽曰∶變者,易也。小兒在母 腹中,乃生骨氣,五臟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後,即長骨脈、臟腑之神志,自內而長,自下而上。 故以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變蒸,即覺情志有異於前,何也?長生意志臟腑故也。何謂三十二日長骨 添精神?蓋人有三百六十五骨節,以應天數,內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共有三百二十數,自下生 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而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遍,亦曰一蒸。凡一周遍,乃生虛 熱諸病,如是十周,則小蒸畢也。故初三十二日一變,生腎志;六十四日二變一蒸,生膀胱;九十 六日三變,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變二蒸,生小腸;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 變三蒸,生膽;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日八變四蒸,生大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 ,生脾;三百二十日十變五蒸,生胃,此所謂小蒸畢也。又手厥陰經為髒,手少陽經三焦為腑, 此一髒一腑俱無狀,故不變不蒸也。太倉雲∶氣入四肢,長碎骨,於十變後六十四日為一大蒸,計 三百八十四日,又六十四日為二大蒸,計四百四十八日,又六十四日為三大蒸,計五百一十二日, 至五百七十六日變蒸既畢,兒乃成人也。變者,生五臟也;蒸者,養六腑也。每經一變一蒸,情態 即異,輕則發熱微汗,其狀似驚;重則壯熱,脈亂而數,或汗或吐,或煩啼躁渴。輕者五日解,重 者七八日解,其候與傷寒相似。其治法,平和者微表之,實熱微利之,用紫霜丸、黑散子、柴胡散 。有寒無熱,並吐瀉不乳多啼者,當歸散、調氣散主之。 薛立齋曰∶《全嬰方論》雲∶變蒸者,以長氣血也。變者上氣,蒸者發熱也。輕則體熱虛驚, 耳冷微汗, 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則寒熱脈亂,腹痛啼叫,不能乳食,食即吐 五日方愈。古方以黑散子、 紫霜丸主之。竊謂此證,小兒所不免者,雖勿藥可也,況前藥乃屬峻厲,非惟臟腑不能勝,抑且反 傷氣血,慎之,慎之!余嘗見一小兒,至二變發熱有痰,投以抱龍丸一粒,卒至不救,觀此可驗 矣。若不熱不驚,略無證候而暗變者,蓋受胎氣壯實故也。 景岳曰∶小兒變蒸之說,古所無也,至西晉王叔和始一言之,繼自隋、唐巢氏以來,則日相 傳演,其說益繁。然以余觀之,則似有未必然者,何也?蓋兒胎月足離懷,氣質雖未成實,而臟腑 已皆完備。及既生之後,凡長養之機,則如月如苗,一息不容有間,百骸齊到,自當時異而日不同 ,豈復有此先彼後,如一變生腎,二變生膀胱,及每變必三十二日之理乎?又如小兒之病與不病, 余所見所治者,蓋亦不少,凡屬違和,則不因外感必以內傷,初未聞有無因而病者,豈真變蒸之謂 耶?又見保護得宜,而自生至長,毫無疾痛者不少,抑又何也?雖有暗變之說,終亦不能信然。余 恐臨證者有執迷之誤,故道其愚昧若此,及如前薛氏之戒,皆不可不察也。明達者以為然否?


<目錄>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篇名>小兒下論列方(三十七)

屬性:理中湯(熱一) 理中丸(同上)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養中煎(新熱四) 溫胃飲(新熱五) 六味地 黃丸(補百二十) 理陰煎(新熱三) 胃關煎(新熱九) 八味地黃丸(補一二一) 四君子湯(補一) 五君 子煎(新熱六) 加減八味丸(補一二二) 六君子煎(補五) 歸脾湯(補三二)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八珍湯(補十九) 白朮散(和三十)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 生脈散(補五六) 逍遙散(補九二) 人參養胃湯(小四一) 參姜飲(新熱八) 團參散(小三五) 人參安胃散(小四二) 益黃散(和十九) 大營煎(新補十四) 三陰煎(新補十一)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五味異功散(補四) 參苓散(補五三) 安神丸(寒一四三) 當歸六黃湯(寒六四) 茯神湯(小六十) 清神湯(小六一) 六味異功煎(新熱七) 虛晴丸(小百一) 調牛湯(小二) 調中丸(小三) 六味回陽散(新熱二) 調中丸(小三) 和中丸(和八七 八八) 保和丸(小三五) 六安煎(新和二) 參術二陳煎(新和四) 芍藥枳術丸(新和十六) 二陳湯(和一) 大健脾丸(和八五) 大安丸(小三六) 啟脾丸(和八六) 和胃飲(新和五) 排氣飲(新和六) 大和中飲(新和七) 小和中飲(新和八) 竹茹湯(和一二一) 地黃清肺飲(小六九) 五苓散(和一八二) 瀉黃散(寒五七) 錢氏養心湯(小五九) 四苓散(和一八七) 胃苓湯(和百九十) 硃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益元散(寒百十二) 小釐清飲(新和 十) 辰砂妙香散(固十五) 蘭香散(小百十) 玉泉散(新寒十五) 東垣清胃散(寒五四) 柴胡散(小二一) 赤散(寒一二二) 葛花解酲湯(和一二四) 星蘇散(小二四) 香連丸(寒百十三) 五物香薷飲(和百七十) 比金丸(小百) 消風丸(小百四) 十味香薷飲(和一七一) 妙聖丹(小百五) 紫河車丸(小百九) 橘皮竹茹湯(和一二二) 消食丸(小三七) 胡黃連丸(小一二二) 藿香安胃散(熱七) 黃連丸(小一三一) 如聖丸(小二六) 竹葉石膏湯(寒五) 紫霜丸(小百三十) 木香丸(小百二十) 龍膽瀉肝湯(寒六三) 白餅子(小三九) 地龍丸(小八五) 錢氏牛黃丸(小九二) 黑散子(未收) 赤金豆(新攻二) 四味肥皂丸(小百十一) 馬鳴散(痘一三八) 大蘆薈丸(小百十五) 大蕪荑湯(小百八) 搽牙散(痘一三五) 白粉散(外一九六) 聖術煎(新熱二五) 雄黃散(痘一三三) 神香散(新和二十) 助胃膏(小六)


本作品由於校訂不足而錯誤百出。您可以參考可靠的原作版本,嘗試改善它,再移除這個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