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司笔记 (四库全书本)/卷04
左司笔记卷之四
正赋
尚书曰以万民惟正之供而周公必归本于稼穑艰难知
小民之依以终君子无逸之意盖周之有天下国家者以
康功田功为亟而乡遂都鄙之法尝度其山林薮泽原陵
淳卤之地以肥墝多少为差故九赋行而颂声作矣然三
代之赋率于千后代之赋率于𤱔而君子小之相为领养
��凡百世而不�此国赋之所以作也序正赋第四
正赋总二千九百八十七万八千五百两 米麦豆谷八
百四十万七百九十石〈○外 十九万四百八十三 二十一万〉
〈八百三十六石〉
直𨽾地丁正赋银二百四十𠤎万六千六百九十七两米
�万三千一百九十二石豆四千七百四十石芝蔴�
千二百七十二石〈○外屯田地一银九千三百五十六两粟米四千九百六十二石黑豆二〉
〈千四百五十石〉
顺天府地丁银一十八万二千三百两 米一千五百二
十石黑豆四千𠤎百四十石
永平府地丁银七万七千二百两 米一万二千六百三
十二石
保定府地丁银二十七万三千三百二十九两
河闲府地丁银二十八万三千一百四十七两 米�十
四百四十三石
真定府地丁银六十八万六千四百一十一两 米二十
六石芝蔴二百八十石
顺德府地丁银一十八万一千六百九两 芝蔴二百八
十二石
庆平府地丁银二十五万七千三百六十五两 芝蔴二
百三十石
大名府地丁银五十万一千五百八十两 芝蔴四百八
十石
宣化府地丁银三万三千七百五十五两 米四万三千
五百五十一石
盛京地丁正赋银二万二千六百二十四两〈康熙三十二年改征黑豆〉
〈一石五百一十一石粟米一万六千七百四十八石〉
奉天府地丁银一万一千六百一十四两〈改征黑豆四千九百五十一石〉
〈粟米九千三百六十四石〉
锦州府地丁银一万一千一十两〈改征黑豆五千五百六十四石粟米七千三百〉
〈八十四石〉
江南二布政司地丁正赋银五百六十八万九千七十两
米二百四十四万一千七十一石〈○外江苏�卫屯田地丁银二万九千六〉
〈百七十两米麦豆二万三千八百一十八石安徽十一卫屯田地丁银四万二千八百六两米一百四十三石〉
江宁府地丁银三十五万七千八百七十七两 米一十
七万一千四十八石
苏州府地丁银一百二十九万八千四百八十四两 米
八十九万九千三百一十七石
松江府地丁银六十七万六千五百三十三两 米三十
八万一千七百九十三石
常州府地丁银五十八万六千一百四十一两 米三十
万六千一百六十九石
镇江府地丁银二十四万七千三百九十一两 米一十
四万一千一十六石
淮安府地丁银三十二万五千五十四两 米七万八千
五百六十八石
扬州府地丁银三十六万四千二百二十九两 米九万
六千五百九十石
徐州地丁银一十四万四千一百八十五两 米四万三
千八十一石
右七府一属江苏布政司
安庆府地丁银一十七万三千七十三两 米九万二千
二百一十二石
徽州府地丁银一十八万八千六百四十八两 米二万
九千二百四十五石
宁国府地丁银一十九万七千一百五两 米四万七千
三十九石
池州府地丁银九万三千四百五十六两 米四万六千
八百七十九石
太平府地丁银一十三万七千七十一两 米二万六千
六十四石
庐州府地丁银二十六万四千八百五十二两 米二万
七千三百六十四石
凤阳府地丁银四十四万五千四百二十七两 米三万
三千九百四十五石
滁州地丁银六万九千五两 米七千一百五十一石
和州地丁银六万六百八十三两 米四千四百六十六
石
广德州地丁银五万九千八百五十五两 米一万三千
二十四石
右七府三州属安徽布政司
浙江布政司地丁正赋银二百九十六万三千九百七两
米一百三十六万五千六百一十二石〈○外六卫五所屯田地丁银二〉
〈万三千一百三十四两〉
杭州府地丁银三十五万一千八百七十八两 米一十
七万七千六百六十七石
嘉兴府地丁银四十七万四千六百八十两 米五十九
万三千七十二石
湖州府地丁银四十万三千九百二十七两 米三十九
万一千五百九十七石
宁波府地丁银二十一万二千二百七十六两 米三万
五千九百五十九石
绍兴府地丁银四十一万九千七十二两 米四万四千
二百一十二石
金华府地丁银三十四万四千六百五十五两 米一万
四千三百八十二石
衢州府地丁银一十九万四千六百八十三两 米一万
二千四十七石
严州府地丁银一十七万二千五百九十五两 米三千
五百六十六石
温州府地丁银一十一万一千七百七十四两 米四万
二千八百八十二石
台州府地丁银一十五万四千五百六十二两 米三万
九千八百六十石
处州府地丁银一十二万三千八百两 米一万三百六
十三石
山东布政司地丁正赋银三百三十三万一千五百八十
两 米四十七万二千一十七石麦三万三千六百八
十九石谷八百九石〈○外十四卫三所屯田地丁银五万八千八百六十七两〉
济南府地丁银一百万二千一百四十一两 米二十三
万三千六百六十一石麦一万三千四百六十石谷七
十七石
兖州府地丁银七十四万五千八百九十九两 米七万
八千九十六石麦二千九百三十九石
东昌府地丁银四十五万七千七百六十九两 米十五
万六千八百五十五石麦一万七千二百八十六石
青州府地丁银五十七万一千三百六十五两 米八百
三十五石
莱州府地丁银三十二万六千九百一十五两 米二千
五百六十七石谷七百三十一石
登州府地丁银二十二万七千四百四十七两
山西布政司地丁正赋银二百九十四万一千四百三十
四两 米五万四千六百二十石〈○外屯田地丁军徭银二万三千二百二〉
〈十两粮六万九千四百九十六石〉
太原府地丁银六十五万四千八百一十二两 米四万
三千六百十十八石
平阳府地丁银一百三十万三千七百四十一两 米六
千六百五十一石
潞安府地丁银二十五万七千九百四十一两 米二千
四百五十石
汾州府地丁银三十万四千四百三十三两 折色米二
百八十四石
大同府地丁银一十万八千四百三十二两 米三百三
十七石
泽州地丁银一十九万九千七百六十两 米四百四十
三石
辽州地丁银三万三千二百一十八两 米五石
沁州地丁银四万四千一百六十五两 米八百五十二
石
河南布政司地丁正赋银二百九十五万五千九百三十
五两 米二十六万七百六十三石〈○外屯田地丁银二十三万一百二〉
〈十三两〉
开封府地丁银一百七万七百三十四两 米九万九千
四百九十八石麦一千一百六十石
归德府地丁银三十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两 米一万六
千七百九十一石
彰德府地丁银三十六万三千七百八十五两 米四万
三千五百六十七石
卫辉府地丁银一十六万二千五百五十九两 米二万
五十三石
怀庆府地丁银二十九万七千四百五十一两 米四万
二千五百四十一石
河南府地丁银二十九万七千四百七十五两 米三万
一千四百八十六石
汝宁府地丁银二十二万五百二两 米二千五百四十
二石
南阳府地丁银一十六万五千三百八十一两
汝州属县四地丁银六万七百一十四两 米四千二百
八十五石
陕西二布政司地丁正赋银一百八十三万四千二百五
十四两 米一百二十八万八千一百九十石〈○外屯田地丁〉
〈银二十三万九千四百四十二两〉
西安府地丁银一百二十四万三千五百三十九两 米
八十五万四千二百四十六石
汉中府地丁银七万九千一百七十两 米二万五千六
百七十六石
凤翔府地丁银一十九万五百二十一两 米一十九万
二千七百一十五石
延安府地丁银六万二千九百九十六两 米一十八万
四千七十九石
兴安州地丁银一万二千八百四两 米七千八百五十
一石
右四府一州属陕西布政司
平凉府地丁银七万五千二百五十二两 米五千七百
五十三石
庆阳府地丁银三万二千四十四两 米八百三十石
临洮府地丁银三万七千六百六十七两 米一万四千
四十四石
巩昌府地丁银一十万二百六十两 米二千九百九十
六石
右四府属甘肃布政司
江西布政司地丁正赋银二百三万八百二十八两 米
八十八万四千九百三十六石〈内漕项米二万六千七百石载兵米四万八千〉
〈四百石二项每石折银六钱○州县附征屯田地丁馀徭席竹银二万三千一百六十一两〉
南昌府地丁银三十四万二千九百三两 米二十二万
七千九百五十石
瑞州府地丁银八万五千九百六十六两 米六万四千
七百九十石
袁州府地丁银八万七千七百二十三两 米六千九百
五十八石
临江府地丁银一十五万五百六十八两 米八万三千
六百八十三石
吉安府地丁银三十万三百六十八两 米一十五万一
千九百六十九石
抚州府地丁银二十四万二千三百六十七两 米七万
八千九百九十八石
建昌府地丁银一十万八千二百七十三两 米三万八
千五百一十五石
广信府地丁银一十四万四千七百三十六两 米四万
七千一百一石
饶州府地丁银二十一万二千二百八十两 米一十一
万八千六百八十八石
南康府地丁银八万五千一百一十九两 米三万九千
三百六十五石
九江府地丁银八万四千八十八两 米四千四百一十
一石
赣州府地丁银一十三万九千八百五两 米二万二千
五百八石
南安府地丁银四万六千六百三十二两
湖广二布政司地丁正赋银二百一十万七千六两〈山免桃川〉
〈所黑白二徭籽粒银一十二两〉米五十七万七千二百二十五石〈○外〉
〈屯田地丁银六万六千三百七十五两米三千三百一十六石〉
武昌府地丁银二十三万四千三十七两 米七万八千
三百二十六石
汉阳府地丁银六万四千四百九十四两 米一万七百
二十五石
黄州府地丁银二十七万七千六百八十九两 米一十
二万一千四十九石
安陆府地丁银二十二万二百五十五两 米四万三千
九百九十三石
德安府地丁银八万三千七百四十九两 米一万九千
六百二石
荆州府地丁银十三万四千五百二两 米三万六千五
百八十二石
襄阳府地丁银五万七千一百三十七两
郧阳府地丁银七千九百七十八两
右八府属湖北布政司
长沙府地丁银二十八万四千六百三十三两 米一十
三万八千八百八十五石
衡州府地丁银一十八万五千九百六两 米六万七千
九百一十二石
永州府地丁银十万九千六百七十四两
宝庆府地丁银八万七千六百二十二两 米一万一千
六百二石
岳州府地丁银十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七两 米四万一
千八百一十五石
常德府地丁银八万一千五百七十一两
辰州府地丁银七万七百七十五两
郴州属地丁银五万八千一百七十五两
靖州属地丁银二万八千六百一十六两 米六千八百
九石
右七府二州属湖南布政司
四川布政司地丁正赋银一十九万六千八十一两 米
荞豆一万三千八百一十八石谷二百三十九石〈四川原额〉
〈税粮九十九万五千八百六十三石康熙五十四年清查田地除生番不纳断土司经自收支外共税粮一〉
〈十一万七千七百五十六石〉
成都府地丁银四万七千四百七十九两 京斗谷六十
九石
重庆府地丁银二万九百五十六两 京斗谷五十一石
〈忠川带征石宔司米十石〉
保宁府地丁银九千三百七十七两 京斗谷二石五斗
顺庆府地丁银六千四百六十三两 京斗谷三石七斗
叙州府地丁银一万一千五十五两 京斗米四千八百
七十九石 京斗谷二十九石六斗
马湖府地丁银一百五两 京斗谷三石六斗
夔州府地丁银八千三百五十一两 京斗谷二十石六
斗〈带征石砫司草籽粒银六两〉
龙安府地丁银一千三百一十四两
遵义府地丁银二万一百九十一两
嘉定州地丁银二万一千三百六十九两 京斗谷一十
八石二斗
眉州地丁银六千一百一十八两 京斗谷七石五斗
邛州地丁银一万六千四百二十四两 京斗谷一十三
石二斗
雅州地丁银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九两 京斗谷二石五
斗
潼川州地丁银四千三十二两 京斗谷四斗
泸州地丁银五千九百四十七两 京斗谷一十六石三
斗
附载
东川军民府〈荞析银一百五十两〉
建武安边厅〈折色银一十五两京斗米二十一石四斗京斗谷一石二斗〉
叙永厅〈地十银一千九百四十三两京斗米四千八百五十八石〉
建昌监理厅〈建会𥂁宁越五卫所折色银六百八十八两京斗米荞豆杂粮八千五百六十五石〉
会理州〈杂粮四十一石六斗〉
建昌卫四守御所〈折色银四百六十九两京斗米四千六百二十六石〉
会川卫守御所〈折色银七十六两京斗米一千一百七十七石〉
𥂁井卫守御所〈京斗米荞八百三十二石〉
宁番卫守御所〈京斗米七百七十七石〉
越巂卫〈京斗米二百一十九石〉
松潘卫〈闻垦北种一百六十一石租银一百两〉
黎大所〈期银五百九十一两〉
星上水田等寨〈乡平杂粮一百一十五石折京杂粮八十五石〉
青斤生番拗盘等寨〈稞种一百二十二石五斗折京斗米九十一石八斗黄蜡折价银一〉
〈十四两〉
九姓司〈站银五十一两京斗米九十五石五斗〉
石宔司〈弃庄咸郭随田粮六十八石粮四十四两〉
酉阳司〈秋粮四百六十九石折银一百八十七两〉
石耶正长官司〈秋粮二十一石九斗折银八两七钱〉
地坝副长官司〈秋粮四十五石银一十八两〉
平茶司〈秋粮二百五十石折银一百两〉
邑梅司〈秋粮四十𠤎百八斗折银一十七两〉
福建布政司地丁正赋银一百二十五万二千八十一两
米二十一万九千四百三十二石租谷三千七百三十
八石〈○外屯田地丁银一万八千六百八十八两米二万五百九十七石〉
福州府地丁银二十万七千一十四两 米一万四千六
百二十一石租谷二百九十三石
泉州府地丁银一十五万七千七百七十二两 米五千
八百六十五石〈租谷三百六十一石〉
兴化府地丁银八万七千二百二十八两 米一万九百
八十石租谷一百三十五石
漳州府地丁银一十七万八千九十二两 米二千六百
九十三石租谷二千三百八十七石
延平府地丁银一十二万八千六百一十九两 米一万
六千二百二十二石租谷四百七十石
建宁府地丁银二十万四千二百九十六两 米一万六
千六十二石租谷九十二石
卲武府地丁银八万一千一十四两 米一万一千二百
七十五石
汀州府地丁银一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七两 米一万
四千七百八十九石
福宁州地丁银四万二千九百二十两 米六千五百九
石
台湾府地丁银二万一千八百二十九两 粟米一十二
万六千九百二十五石
广东布政司地丁正赋银一百二十一万七千两 米二
十四万七千五百三十二石〈内改征米二十一万六千三百七十四石○外屯田〉
〈地丁银一千七百七十四两米八万六千五十四石〉
广州府地丁银四十万五千二百六十三两 米八万五
千五百七十一石
南雄府地丁银四万三千四百一十五两 米四千一百
八十二石
韶州府地丁银九万一千五百八十七两 米一万一千
四百八十八石
惠州府地丁银一十三万九千六百六十三两 米二万
一千五百六十一石
潮州府地丁银一十六万五千五百二十八两 米四万
七千七十五石
肇庆府地丁银一十六万一千七百二十七两 米三万
二千五百七十石
高州府地丁银五万九千七百二十九两 米二万一千
四百七十三石
雷州府地丁银一万七千一百八十二两 米一千七百
七十石
廉州府地丁银一万五千九百一两 米六百三十四石
琼州府地丁银七万八千八百八十两 米一万二千四
百三十二石
罗定州地丁银三万八千一百二十五两 米八千七百
七十六石
广西布政司地丁正赋银三十七万七千八百四两 米
一十一万八千六百三十五石
桂林府地丁银九万二千一百九两 米六万七千四百
三十五石
平乐府地丁银四万七两 米一万六百四十四石〈又仙回六〉
〈峒獞粮一十五两〉
梧州府地丁银九万七千一百四十两 米一千六百四
十六石
浔州府地丁银一万九千九百三十七两 米一万九千
一百六十六石
南宁府地丁银四万八千八百六十一两 米六千九百
三十六石〈附征下雷州地粮银七十两罗白县地粮银一十五两湖润案地粮银三十二两迁隆峒〉
〈地粮银二十四两〉
太平府地丁银六千六百九十七两 米三百八十四石
柳州府地丁银四万一千九百五十三两 米一万二千
三十四石
庆速府地丁银一万一百二十一两 米八千一百九石
思恩府地丁银一万六千六百五十二两 米九百七十
五石
镇安府地粮银六百六十四两〈内奉议州地粮银二百两小镇安州地粮银一百八〉
〈十二两上映州地粮银四十六两〉
思明府地粮银三百八十七两〈内忠州地粮银一百五两上石西州地粮银二十一〉
〈两下石西州地粮银一十七两凭祥州地粮银一百二十六两〉
泗城府地粮银一千三百八十九两〈内果化州地粮银九十八两思城州地粮〉
〈银二十一两上林县地粮银一百五十两〉
附载
都康州〈地粮银一百六十八两〉
归顺州〈地粮银一百五两〉
向武州〈地粮银六百八两〉
归德州〈地粮银三百一十四两〉
利州〈地粮银七十两〉
龙州〈地粮银三百二十三两〉
江州〈地粮银一百四十三两〉
云南布政司地丁正赋银一十九万一千六百三两 米
麦谷荞二十一万八千五百一十四石
云南府地丁银三万三千九百七十五两 米麦谷荞三
万六千九百六石
曲精府地丁银一万七千二百七十二两 米麦谷荞一
万六千三百六十二石
临安府地丁银二万四千八百六十五两 米麦谷荞一
万八千二百一十石〈内纳栖亏容等七长官司米一千七百八十石慢车案银六十两粮〉
〈六十石乍旬罩徭银二十两估丁猛喇七案籽粮银四百两〉
澂冮府地丁银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三两 米麦谷一万
三千七百四十一石
广西府地丁银三千四百一十八两〈内者林案租银六两〉 米麦三
千五百一十四石
开化府地丁银一千一两 米八千六百四十石
永北府地丁银三千五百六十二两 米麦谷四千二十
四石
大理府地丁银二万七千一百九十八两 米麦谷三万
一千九百四十六石〈内铁索营秋粮米五十六石十二闲长官司秋粮米二十一石六升〉
永昌府地丁银乙万一千一百九十三两 米麦豆谷九
千八百五十三石〈内凤溪绝句耿马三土司折麦银二百五十一两米麦六百一十五石略〉
〈江安检司银八十二两芒市长官司银七十两猛波罗土司银二十两孟连长官司银四十八两湾句川银一〉
〈百五十两镇康州银一百两〉
鹤庆府地丁银七千二百四十一两 米麦谷一万三千
五百五十四石
蒙化府地丁银四千六百七十三两 米麦谷五千八百
七十三石
顺宁府地丁银三千五百一十七两 米麦八千四百石
〈内枯柯明邑二寨米一石八十五石外孟良府金一十六两六钱干卢宣慰司银五十两南甸宣尉司银五十〉
〈两木邦宣尉司一千四百两龙州宣抚司银一百七十两孟定府银六百两孟脊宣慰司银七百五十两鉏兀〉
〈长官司银四十两猛徊长官司银五十两澜沧州浪渠州银六十两成达川银四百两边方彛地熟征〉
楚雄府地丁银一万八千二百九十一两 米麦谷二万
一千三百七十三石
姚安府地丁银八千一百八两 米麦谷八千一百五十
三石
武定府地丁银四千八百九十六两 米麦谷四千九百
五十三石
景东府地丁银一千五百三两 米谷一千八百九十七
石
广南府额粮银一百六十七两 米麦二千二百二十六
石
沅江府额粮银六千一百二十七两〈内浪妈六寨地租银二百八十六两〉
米七千八十三石
丽江府额粮银七百三十九两 米麦七百石
镇元府额粮银三十六两 米一百石
附载
者药甸长官司〈地粮银八两秋粮米七十二石〉
贵州布政司地丁正赋银六万四千四百五两 米荞豆
一十万三千四百八十三石
贵阳府地丁银一万二千六百九十六两 折荞米二万
三千八百四十六石
安顺府地丁银一万四百一两 折荞米三万九千二百
六十七石
都匀府地丁银四千七百五十一两 秋粮米六千四百
七十八石
镇远府地丁银一千九百一十一两 秋粮苗粮米一千
九百八十一石
黎平府地丁银一千四百九十三两 秋粮米九百七十
八石
思州府地丁银三千六百八十二两 秋粮米七百一十
五石
思南府地丁银九千一百三两
石阡府地丁银三千二百四十五两 秋粮米二百五十
一石
铜仁府地丁银三千四百七十九两 秋粮米五百六十
九石
威宁府地丁银三百一十九两 秋粮折荞米二万三千
九石
平越府地丁银一万三千三百二十两 折荞米九千三
百五十五石
右康熙三十九年正赋数
按赋者三代之法也夏后氏用贡法殷人用助法
周人用彻法而其实皆赋也尚书传曰赋谓土地
所生以供天子禹贡冀州厥赋唯上上错〈上上第一错杂〉
〈用第二之赋〉兖州厥赋唯贞〈贞正也州第九赋正与九相当〉青州厥赋
中上〈第四〉徐州厥赋中中〈第五〉杨州厥赋下上上错〈赋第〉
〈七杂出第六〉荆州厥赋上下〈第三〉豫州厥赋错上中〈赋第二又〉
〈杂出第一〉梁州厥赋下中三错〈赋第八杂出第七第九三等也〉雍州厥
赋中下〈第六〉而天子之国异焉〈尚书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搃二百里纳〉
〈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周分九畿〈方千里曰王畿外曰侯畿四男畿田采畿曰卫畿曰〉
〈蛮畿曰夷畿曰镇畿曰蕃畿〉定九赋以敛邦中四郊郊甸家削
邦甸邦都之财贿〈按周礼九赋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郊甸之赋四〉
〈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馀之赋乡主曰〉
〈邦中在城郭者四郊去国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县四百里邦都五百里此平民也又云〉
〈币馀谓赋口率出泉也则自邦中以至邦都盖今之田赋币馀盖今之口赋也〉而围廛漆
林之征则各因其任地远近以定赋税〈周礼使地图宅无征〉
〈用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鄙皆无过十二漆林之征二十而五凡宅不毛者〉
〈有里布田不耕者出屋粟〉周官所述称极偹矣鲁宣公初税𤱔
春秋讥为非礼〈传曰初税𤱔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穀梁传曰私田稼不善〉
〈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初税𤱔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𤱔十取一也汉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哀公用田赋孔子病其苟行〈传曰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
〈尼不对而私于冉有田君不之行也庆于礼弛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
〈公之典在苟欲苟而行又何访焉通典注田谓一井之田赋耆敛取其财物也言用田赋者苦今汉〉
〈家敛民以田赋为率矣〉是三代之法周公兴之而鲁之子孙
废之后世之赋法皆鲁法也奉孝公用商君急耕
战之赏及始皇幷天下收太半之赋竭天下之资
财以自奉海内愁怨遂用溃畔汉兴接秦敝天下
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
车于是轻田租什伍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
于民文帝十二年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廼下诏赐
民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租税后孝景二年令
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至武帝初七十年闲
国家无事功利征伐萧然烦费田租口赋之利二
十倍于古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
服及王莽时数横赋敛民愈贫困汉赋重而海内
扰矣光武中兴田租三十税一显宗初天下安宁
民无横徭桓帝永兴元年郡国少年遭蝗建宁永
和之际西羌及叛二十馀年兵连师老军旅之费
二百二十馀亿府帑空虚延及内郡中平二年复
收天下田𤱔十钱用营宫宇及董卓李郭之乱州
郡各拥强兵而委输罕至焉魏武定邺都今收田
租𤱔粟四升皆不得擅兴藏强赋弱而天下战斗
之馀民不支矣晋武受命赋式未定至成帝咸和
五年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𤱔税米三升是
后濒年水旱田税不至哀帝初乃减田租𤱔收二
升孝武太元二年复除度田收租之制此东西晋
之赋法也是后南北朝偏安窃据赋法不同孝武
亟征求之法以郡县迟缓分遣台使督之飞下严
符震惊都邑或尺布之逋曲以当匹百钱馀税且
增为千百姓骇迫不堪其命历齐梁陈皆定令列
州郡县制其任土所出以为征赋大率田𤱔税米
二升北魏孝明正光中国用不足乃先折天下六
年租调而微之百姓怨苦孝昌二年令税京师田
租𤱔五升借贷公田者𤱔一斗庄宗初因人贫富
为租千里内纳粟千里外纳米元象兴和之中频
岁大穰法网宽弛百姓多离旧居阙于徭赋矣北
齐神武初河南淮南之地困于兵革其附州郡羁
縻轻税而已文宣时姑定垦租义租之制〈杜氏通典垦租〉
〈二石义租五斗奴婢各难良人之半垦租一斗义租五升垦租逸台义租纳即以偹水旱〉后周
文帝置司赋掌赋均之政令豊年则全赋中年半
之下年一之皆以时征焉隋初以江表初定给复
十年自馀诸州并免当年租赋其后宇内无事益
宽徭赋河北河东田租三分减一及焬帝奢侈荒
佚所有供须皆仰州县租赋之外一切征敛趣以
周偹百姓虽困而弗之恤也唐赋役之法曰租曰
调曰庸〈唐志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三斛稻三斛谓之租丁随乡所出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
〈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捐之调用人之力岁三十日闰加二日不提耆〉
〈曰为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免调三十日者租调者免通正役不过五十日〉岁
终具民之年与地阔陜为乡怅乡成于县县成于
州州成于户部又有计帐具来岁课役以报度支
国有所须先奏而敛水旱霜蝗耗十四者免其租
桑麻尽耆免其调田税十之六者免租调耗七者
诸役皆免贞观中太宗方锐意于治官吏考课户
以鳏寡少者进考失劝导者论配租以敛获早晚
险易远近为差庸调输以八月发以九月同时输
者先远民是时民物蕃息四彝降附马牛被野人
行数千里不赍粮号称太平此高祖太宗致治之
成效如此高宗时中书令李义府侍中许敬宗用
事役费并起加以武后之乱纪纲大坏民不胜
其毒明皇开元八年颁租庸调法于天下好不过
精恶不至滥至十六年乃诏每三岁以九等定藉
而庸调折租所取华好州县长官劝织中书门下
察滥恶以贬官吏精者褒赏之先是扬州租调以
钱岭南以米安南以丝益州以罗䌷绫绢供春彩
因诏江南亦以布代租二十五年以关中蚕业少
菽粟常贱乃命庸调资课皆以米㐫年乐输布绢
者亦从之河南北不通运州皆为绢代哄中庸课
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馀万缗粟千九百入十
馀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馀万
屯布千三十五万馀端其后天子骄于佚乐而用
不知节于是钱谷之臣始事朘刻自两京陷没民
物凋弊而天下萧然矣肃宗初百姓残于兵盗用
度不充而租庸调法毙坏代宗大暦中以国用急
不及秋方苗青即征之号青苗钱又有地头钱〈唐志〉
〈地显钱每𤱔二十通名为青苗钱大暦五年始定法夏上田𤱔税六升下田𤱔四升秋上田税五升下〉
〈田𤱔三升荒田𤱔既二升青苗钱𤱔加一倍而地头钱不在焉〉时河湟六镇陷岁
彂防秋兵三万戍京西资粮百五十馀万缗诸道
遣置客者者食度支数千百人至德宗相杨炎遂
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
税使以搃之岁敛钱三千馀万缗米二千馀万斛
及平朱泚之乱朝廷属意聚敛赋税之外复有进
奉宣索之名诸道节镇徼射恩泽以常赋入贡名
为羡馀度支以货重钱粮乃计钱而输绫绢既而
物价日下遂以税物领诸司为虚估给之而缪以
滥恶督州县剥价谓之折纳虽赋不增旧而民愈
困矣宰相陆贽极论时政六弊请厘革之而事无
施行宪宗时乃分天下之赋为三一曰上供二曰
送使三曰留州宰相裴垍令诸道节度观察调费
取于所治州不足则取于属州而属州送使之馀
与其上供者皆输度支穆宗初诏两税外不得加
率一钱盖自建中定两税至是四十年当时输绢
之直率加三倍稿家大啇积钱以逐轻重而农人
曰困焉于是两税上供留州皆以布帛丝纩租庸
课调不计钱而纳布帛文宗太和中长吏岁辄
遣吏巡覆田税民苦其扰及宣宗复河湟天下两
税及诸税钱岁入九百二十二万缗岁之常费率
少三百馀万有司远取后年乃济懿宗时云南蛮
数内寇徒兵戍岭南淮北大水征赋不能辨乾符
之初中官怙权督赋益急天下遂乱公私困竭盖
唐自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至于末季箕敛之
名愈烦而愈弊以至于亡此唐赋法之大略也宋
之岁赋有五曰公田之赋〈凡田之在官赋民耕而收其租者是也〉曰
民田之赋〈百姓各为专之者是也〉曰城郭之赋〈宅税地税之类是也〉曰
丁口之赋〈百姓岁输身丁钱米是也〉曰鸡变之赋〈牛革蚕𥂁之类随其所出〉
〈变而输之是也〉其输有常处而以有馀补不足谓之支移
其入有常物而一时所输则变而取之使其直轻
重相当谓之折变其非土地所宜而抑配耆禁焉
太祖惩五代之弊定夏秋二税籍〈宋志开封府等𠤎十州夏税以〉
〈五月十五日起纳七月三十日毕河北河东诸州五月十五日起纳八月五日毕显州苛一十三州〉
〈及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南荆湖川陕五月一日起纳七月十五日达秋税自九月一日起纳十二〉
〈月十五日毕后又星加一月或值闰月其田蚕早晚不同有司临时奏裁〉其后削平诸
国太宗尽有吴越之地两朝相承宽恤百姓凡无
名苛细之敛常加刬革尺缣斗粟不闻有所增益
闲遇水旱徭役则蠲除倚格殆无虚岁而其时田
制不立户籍未定赋入之制或二十而税一者有
之或三十而税一者有之自至道以至天禧岁计
六千四百五十三万视前代为薄矣仁宗初首宽
畿县田赋其馀诸州以次放免〈宋志华州请免支移帝以问辅臣对〉
〈曰西鄙宿兵非移用民赋则军食不足特诏量减支移福州王氏有四千馀顷谓之官庄售於氏几〉
〈钱三十馀万缗诏减缗钱三之一期三年毕偿既而期书未偿者犹十二万八千馀缗诏悉蠲之后〉
〈又诏公田重取赋耆皆罢〉时州县赋入有籍岁一置谓之空行
簿以待岁中催科闰年别置谓之实行簿以藏有
司至庆暦中患州县赋役之烦诏诸州上其数令
议蠲减既而谏官王素欧阳修言天下田赋轻重
不等请均定其法从之是时法令宽弛赦宥之书
时下而边州远郡所输无几矣〈宋志景祐五年罢陕西河东地里脚〉
〈钱皇祐中诏广西赋布疋为钱二百有司擅损其价重困远人今复故又损开封诸县田赋视旧额〉
〈十之三令折科为平估母得害农嘉祐四年命转运司裁完郴永桂阳冲道州钱绢杂物〉
英宗治平中天下岁入之数縂六千七百七十六
万七千九百二十九而灾害蠲除者不与焉〈宋志景祐〉
〈摠四千九百一十六万九千九百皇祐增四百四十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五治平又增一千四百一〉
〈十七万九千三百六十四〉神宗留意农赋熙宁中王安石用事
设制置三司条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之而农
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从市易保马方田诸役
相继并兴号为新法于是赋敛愈重而天下骚然
哲宗初务行裕民之政患天下积欠名目烦多廼
行五年十科之法〈宋志以十分为率岁随夏秋料带纳一分〉定脚钱轻
重之令〈宋志以税赋户籍在第一第二等者支移三百里三等四等者二百里五等一百里〉
〈不愿支移而愿输道里脚价者亦酌度分为三等以从其便河东𦔳军粮草支移毋得逾三百里〉
至徽宗崇宁中行增价折纳之法支移折变科率
配买皆用熙宁旧制其后内外之费浸以不给令
民输公田钱以中官主之凡山东河朔浙西天荒
迯田皆计籍召佃立租以供应内侍省及奉置局
命错置水利农田诸官于天下部使者且自督御
前租课而转运司有抛椿明耗州县有暗桩暗耗
诸仓场受纳有头子钱之名民力用匮而靖康之
祸作矣高宗渡江以还输纳官物用四钞法〈宋志曰户〉
〈钞付民执凭曰县钞阅县司销簿曰监钞纳官掌之曰住钞仓库藏之以防冒伪偹毁失也〉而
军兴驿騒州县违法科敛侵渔日甚孝宗淳熙八
年知南康军朱熹言民闲二税之入朝廷尽取以
供军州县无复赢馀于是别立名色巧取今民贪
赋重惟有核兵籍广屯田练民兵可以渐首列屯
坐食之兵稍损州郡供军之数使州县之力寝纡
然后禁其苛敛责其宽恤庶几穷困之民得保生
业无流移漂荡之患其后复增经搃制钱及月桩
印版帐诸钱数倍于祖宗之旧民益以困〈文献通考种搃〉
〈制钱初不过一二百万其后动添窠名贯计者至于千七百万江湖为月桩两浙福建为印板帐〉
此宋赋法之大略也元之取民大率以唐为法而
用之以宽其取于内郡者曰丁税曰地税此唐之
两税也太宗时定科徽之法〈元志太宗时有耕种者或验其牛具之数〉
〈或验其土地之等作马〉至世祖而会计始偹其僧道蛮儒军
跕窎户所种田赋各有差〈元志中统五年诏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儒人〉
〈凡种田者白地每𤱔输税三升水地每𤱔五升军站户除地四顷免税馀悉征之至元三年诏窎户〉
〈种四他所者其丁税于附籍之郡验丁而科地税于种田之所验地而取十七年遂命户部定例全〉
〈科户丁税每丁粟三石驱丁粟一石地钱每𤱔粟三升减宋科户丁税每丁粟一石新收交参户第〉
〈一年五斗第三年一石二斗五升第四年一石五升第五年一石七斗五升第六年又丁税协济户〉
〈丁税每丁粟一石地税每𤱔粟三升富户输远仓下力输近仓每粟一石折纳经赉钞二两每石带〉
〈纳鼠耗三升分例四升〉江南税粮依宋旧制折输绵绢杂物
除江东浙西其馀独征秋税而已成宗元贞二年
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元制秋税止命输租夏税则输以木棉布绢丝绵等〉
〈物其所输之物视粮为差粮一石或输钞三贯二贯一贯或一贯五百文一贯七百文不等〉皆
因其地利之宜人民之众酌其中数而取之其折
输之物各随时估高下以为直独湖广依中原例
改科门摊视东南诸行者为差重矣泰定初命江
南民户有田一顷之上者于所输税外每顷量出
助役之田凡寺观田亦验其多寡令出田𦔳役而
民赖以不困盖无立国虽浅而赋法则轻于前代
云〈元志天下岁入粮数搃计一千二百十一万四千七百八石腹里二百二十七万一千四百四〉
〈十九石行者九百八十四万三千二百五十八石〉明太祖军兴之初征缮
四出名曰寨粮及天下既定迺行夏税秋粮法计
天下官民田搃二千九百四十三万馀石其赋入
之目有三曰钞曰金花银曰轻赉银而米麦钱绢
之属不与焉〈明洪武二十六年数夏税米麦四百七十一万二千九百石钱钞三万九〉
〈千八百锭绢二十八万八千四百八十七疋秋粮米二千四百七千二万九千四百五十石钱钞五〉
〈千三百七十锭绢五十九疋〉仁宗朝赋平役𥳑号称治安及弘
统中王振用事贪吏剥民浙闽麓川军戎旁午东
南骚然沿至弘治之世品目渐繁而科条杂矣〈弘治〉
〈十三年数夏税大小米麦四百六十二万五千五百九十四石麦荍三百五十五石丝棉荒丝二百〉
〈七十万七千八百三十九斤六十六两税丝三十五万六千一百四十八斤四十八两折色丝一百〉
〈九十四斤一十一两税丝折绢四千四百二十疋本色丝八千四百四十八斤二两农素丝折绢九〉
〈万一千一百四疋五十五丈农素零丝一百一十八斤二百九十二两人丁丝折绢四万五百七十〉
〈六疋一十丈丝棉折绢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二疋小绢四疋币帛绢一疋本色绢二万二千九百九〉
〈十一疋改科绢二十五疋棉花折布一十二疋苎布一十三百四十一疋土苎六十五斤一十三两〉
〈红花一十一斤一十三两麻布二千七十七疋钞一万七千七百九十五锭一十七贯租钞三万二〉
〈千五百五十三锭税钞六千五百三十四锭二贯秋粮米二千二百一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五石〉
〈租钞一万八千八百六锭七贯赁钞一百七十五贯山租钞三千一百二十三锭二贯租丝二千二〉
〈百一十六两租绢五十九疋租粗麻布二疋六尺课程棉布一十二万九千五百八疋租苎布七疋〉
〈绵花俄二十四万六千五百六十九斤一十一两牛租米谷二百二十石丝课米三万一千九百六〉
〈十石枣子易米二万五千五百八十四石枣株课米二千三百二十五石苎麻折米五十七石改科〉
〈丝折米一十二石〉其后阉寺女宠赏赉无节皇亲贵戚骄
奢不法迨乎神宗朝海内晏安巨珰四出朘剥货
利百姓重足至万暦中复增洞蛮摇人之课而利
窦尽开启祯之际殆岌岌乎有不终日之势焉盖
明之南北两京皆设百官军卫士以控制天下而
四方租赋之入遂分为二其后九边列戍畜牧之
资岁縻金钱巨万而秋青草马料豆之费益视上
供为急迨乎末年群盗满天下而国用匮乏一时
之计臣大吏皆欲聚敛百姓而不图久远之计比
至四饷并彂而民力凋亡矣此固天意为之而亦
岂非人事所致哉
又按今之田赋盖唐杨炎两税之法而青苗钱已
行之大暦又不始于炎也然古今地势之高下兴
财赋之重轻或因乎事或因乎人而其利害悬殊
者有二一曰江南之浮粮考禹贡扬州赋在天下
之弟七而唐以来遂为财赋重地韩愈云赋出天
下而江南居十九五代钱氏税两浙之田每𤱔三
斗宋时均两浙田每𤱔一斗明初籍吴中土豪田
有为张氏义兵而没之官者有因虐民得罪而没
之官者其他拨赐公侯驸马等田或因事故还官
有司不察尽藉其家之私租簿变为官粮遂有每
𤱔四五斗七八斗至一石以上者而民病自此而
生〈明丘濬大本衍义补云考洪武中天下夏税秋粮以石计者搃二千九百四十三万馀而浙江〉
〈布政司二百七十五万二千馀苏州府二百八十万九千馀松江府一百二十万九千馀常州府五〉
〈十五万二千馀是此一藩工府之地其田租比天下为重其粮额比天下为多今国家都燕岁漕江〉
〈南米四百馀万石以寔京师而北五府者凡居江西湖广南直𨽾之年臣窃以苏州一府计之以凖〉
〈其馀苏州一府七县时未立太仓州其垦田九万六千五百六顷居天下八百四十九万六千馀顷〉
〈田数之中而出二百八十万九千石税粮于天下二千九百四十馀万石岁额之内其科征之重民〉
〈力之竭可知也已〉明永乐以至洪熙屡有赦免而民之逋
粮迯亡者甚众宣德中诏官田旧额自一斗至四
斗者各减十分之二自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
各减十分之三其后巡抚周忱有均耗之法有改
派金花官布之法以宽民力复以官田赋重请减
古额户部沮其议不行而宣宗决意行之复诏减
十之三而百姓苏息正统中均定江南大小户官
民田至嘉靖二十六年嘉兴知府赵瀛创议田不
官民税不分等则一切以三斗起科而苏松常三
府从而效之上自官田之七斗六斗下至民田
之五升通为一则而州县之额各视其所有官田
之多少轻重为凖今之赋法是明嘉靖以耒之法
也而视天下为最重盖吴之浮粮始于五代之钱
氏成于元末之张氏而兵燹之后昔之官田已变
为民田而官复依其私籍而税之则民一赋于官
再赋于巨家大族所以终有明之世赋屡减而额
犹重且吴之土风浮奢无唐晋之俭而衣食婚娶
游观燕饮之用复为之丛耗其闲宜乎吴之日贫
而无以支也一曰四川之额粮蜀自汉世号为沃
野而三国刘备资其利以鼎足于天下至南宋尽
亡河北之地而百五十年闲国家军旅之费半取
之巴蜀故其时𥂁茶之利甲于天下当有明之世
四川税粮搃米麦尚有一百二万六千六百七十
二石及张献忠之乱民多杀伤数千里内皿无烟
火今虽休息六十馀年荆湖之民携妻孥入蜀而
耕耆往往而有然蜀之旷土石田所在弥望即有
垦复而簿书不存有司惟因时定科而已搃今户
部之额殆不及故明十之一二矣盖蜀之额粮始
于三国盛于南宋而献忠以匹夫乱天下残破全
蜀遂至朝廷失万世之利巴僰无百姓之乐而招
徕劝导之术复废而不讲宜乎蜀之日瘠而难卒
复也吴之赋重而骤损之则国病蜀之土旷而遽
督之则民病诚能宽蜀闲田之赋迟之五年十年
而后征其科而又招秦楚之民以实两川则明之
旧额可以渐复建乎蜀赋少足而后稍纾东南之
民力与之更始则国家有巴蜀陆海之饶而无吴
会疲民之苦天下均平而赋式之道得矣然古今
圣王之行政惟在贤有司体而行之今之官吴耆
皆视吴为畏途汲汲焉保功名之不暇官蜀者又
视蜀为边郡而惟顾去而之他亦何怪乎吴蜀之
交病也
左司笔记卷之四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