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燕行杂识/卷01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庚子燕行杂识[上]
全书始 下一卷▶

庚子七月初八日。余以礼曹参判。升差冬至兼正朝圣节进贺正使。初宋叔相琦于是月五日差正使。忠州牧使李乔岳差副使。金化县监赵荣世差书状官矣。大臣以宋叔衰病。不堪远役。而当品绝未有无故可往之人。请以从二品陞拟。余与关西伯李光仲入拟。而余受点。超阶资宪。在前冬至正朝圣节使分三行差出。冬至使则趁冬至入去。正朝使趁正朝入去。圣节。即皇帝生日之称。亦趁其日入去矣。两字缺 年间。以往来有弊。合为一行。只令趁正朝入去。并致冬至圣节贺表方物。而冬至圣节虽过与不及。不以为拘。至今为例。

登统军亭。是亭正压燕辽之界。莽荡奇壮。非他楼阁之比。马耳山最近。如在眼前。有遥山晻霭于望里。乃是松鹘山云。胡人等候使行于九连城。炊烟浮空。俗以赴燕人登玆亭为忌。人多劝止。而余笑而不听。竟登焉。转上聚胜亭。此亭屡入前辈吟咏。最有名。而今已颓落。可惜。

自中江以后。芦苇夹道。其长过人。间多老木柯梢。罥挂衣冠。或横仄路边。中开一小径。地皆黑沙。间有沮洳。大抵尽日所行。无非荒原废野。所见萧瑟。逾九连岘。申时。到九连城。此处虽以城名。而不知何年废坏。作一荒墟。旷无人居。

栅门在凤凰山之南。列植大木十馀里。中为门。凤凰城将。主其开闭。旧距鸭江百三十馀里。自数十年前。移设于二十里外。此虽由于凤城人之渐多。而距鸭江益近。非当初设置之意也。门内。有城将所处之屋及酒食店民居约三四十家。而皆以草覆之。

青石岭。岩涂横张。万木杈枒。殆不可容𨐊。道路峻隘。乱石层叠。冰雪塞路。处处凝冻。此岭多有青石故名。而积雪封山。岩谷同皓。不见石色。又过小石岭。青石岭之馀脉也。傍有虎狼谷。地势稍平易。可枉十里云。太子河。旧传燕太子丹所匿处而或云非也。是塔子河而讹称太子云。

约与副使往见白㙮。而日短行忙。未免中止。可叹。路中望见驻跸山。在西六七十里。唐文皇征辽时驻跸处也。所谓白㙮。亦文皇征辽时。命尉迟敬德筑成者。而其高不知几层。制作奇巧云。

到白塔堡民人李琯家。有三四人来观。问其姓名。汪子宁,汪丽文,罗文山,吴振远也。俱汉人而居苏州业商云。问苏州景致。以虎丘山玄墓梅花观音山法路为最。

到沈阳城门外。乘马去伞盖。此有宫阙。与燕都比并。自前例不许乘轿故也。未时。入处察院。此处号称盛京。城方可二里。而每方各二门。共八门。门路纵横贯城中。如井字状。南北两门路与东西门交界处。皆有十字楼。闾舍栉比。市肆丰侈。人物繁众。顿令人异观。此是丙丁后。 昭显世子, 孝宗大王来质。清阴及三学士被拘之地。问馆寓事实。并无知之者。可叹。

宝胜寺。即汗之愿堂也。殿宇中间。多排佛像。左右廊舍。俱极奢丽。雕阑曲槛。金碧炫煌。屋瓦盖以黄碧。而守直清僧。皆着黄衣。阶下东西。设碑阁。西碑则胡书。东碑则楷书。前面题以莲花净土宝胜寺。崇德三年立云云。庭有苍松七株。杂植丁香海棠侧柏之属。凤城以后。不见一株松。而今乃见之。殊可爱。

到永安桥军人常玉琨家。桥之左右。设石栏两头。作狮子对蹲状。刻镂颇工。常也自言 明朝国公维春之裔。余问维春与鄂国公遇春为何人。答兄弟也。问你是 明朝人子孙。独无思旧之心耶。答已顺他人也。

自冷井出辽东后四五百里间。逐日经行。无非平原广陆。天与野接。一望无际。无一点山形。隐映于远近者。到此始见远山。眼目为新。山在北边。乃是蒙古地方云。医巫闾山。亦隐见于云霭之际。

医巫闾山。渐觉近眼。山势盘亘。峰峦秀拔。洞壑之南。有北镇庙。每年降香以祭。上有仙人岩,桃花洞,圣水悬泉。多有游览之胜。先辈如月沙。近年金大有叔皆登览。而恨余行忙。不得蹑前人踪也。

四同碑在大路边百步许。税轿往见。即 皇明神宗朝。王盛宗,王平父子为辽东指挥签事经略金州宁远锦州等卫。多有勋绩。 神皇降敕谕敕命。王盛宗两碑。以楷篆大书敕命敕谕各二字。前面镌其立功事迹敕命辞说。王平碑亦然。碑文中二字有琢去处。似是奴酋等字。而为今时讳之也。父子四碑罗立。而事迹亦同。故名以四同云。

过杏山堡松杏。即 崇祯末败衄之地也。汗得松杏之后。仍长驱席卷。天下之势。遂至于不可支。至今八十年馀。民物未苏。闾里萧条。崩城破垒。处处皆是。令人伤心。过塔山所。曾于松杏之陷。此城守将。自投炮火而死。节义凛然而姓名不传。可惜。路中望见沧海浩淼。红轮涌出。日光海色。相与荡射。诚奇观也。

永宁寺在大路傍。以金字大书永宁禅林四字于门上。门内。立一金佛。过此又有门。门内设石屏。内外刻龙狮。精工无比。左右累砖为墙。交互相衔。中成洼穴。有若大卓排果之形。远望玲珑成文。可异也。庭之东西有两碑。一碑书康煕甲子立。乡进士中州刘君德撰。乡进士山西耿生悦书。一碑书重修檀越人姓名者也。居僧只有一二人。寺将废而不守矣。寺后有一峰。即所谓首山。高可数十丈。其西有峰对立。传言汗驻军于此。望见宁远城内。觇其虚实。仍筑将台云。而西北远山中。有一山特高大。俗称红螺山。即元顺帝走死处也。到宁远卫。城皆颓圮。门扇亦破落。还入内门。由十字街三层楼。见祖大乐牌楼。立四石柱。为三间门。高可四丈。左右差低。楣桷栋梁。皆以石。不假一木。雕镂极其奇巧。第一层。当中大书刻玉音二字。第二层。内刻元勋初锡四字。外刻登坛骏烈四字。下层。列书四世职名。东西石柱。刻联句曰。松槚如新庆。善培于四世。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又其南为祖大寿牌楼。结构制㨾。一如大乐之楼。第一层。亦刻玉音。第二层内外。刻四世元戎少傅。左右两旁。刻廓清之烈忠贞胆智八字。下层。又列书四世职名。左右石柱。刻桓赳腾歌。国倚干城之重。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一联。此外所书。多不尽记。一则辛未立。一则戊寅立。其时建虏方肆。而大寿等身居戎阃。不以国事为念。争巧竞胜以夸耀一世何哉。况其曾祖镇,祖仁,父承训。俱为名将。而承训。壬辰。救我国有功。大寿,大乐以同堂兄弟。力战凌河。功亦不细。而末乃屈膝虏庭。𬯎其家声。惜哉。申时。到城内驿丞宋文英家。炕甚广而精。壁上贴一诗。诗曰临流亭馆静无尘。落涧泉声处处闻。半湿半乾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梢鹤一群。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日月与平分。下书丹山阎毅。又印。阎毅之印。蕴仁两图书。诗笔俱可观。到北京。见明诗归。此诗载于▣中。即 大明宣宗御制也。

抵贞女庙。野中有小垄突起为山。山上有岩。北有大山横亘十馀里。南临大海。四面通望。刬石构庙。世传贞女姓许。名孟姜。其夫范郞。以秦时筑城卒。久不归。贞女寻至此。闻其夫死。遂哭而死。后人即其地立祠云。庙中。安孟姜塑像。两童子侍立其前。左者持伞。右者持带。皆贞女之子也。貌甚端肃。伞象行具。带象其夫所常服。而俱女所持来者也。塑象之前板。刻俪语曰要知一片烈女心。试看千秋望夫石。甲申张延记。又有 万历壬子。王致中所书二律。笔法可观。欲拓取而日寒未果。又有康煕丁亥。翰林修撰李蟠所撰重建祠记。其他扁额俪句碑版题识甚多。不能尽记。槩在先君子日记中。此不著。北有小屋数间。略施丹雘。安金佛。为守庙僧设置也。屋后有一层岩。岩罅处处成洼。称为贞女望夫时足迹。上刻望夫石三字。又有振衣亭三字刻在石面而颓圮。于岩间旧有小亭而今坏云。其下砻石。刻作如是观四字。康煕戊戌。贺姓朝士所题也。登石上。遥见沧海渺莽于天际。又望见长城粉堞。跨壑缘厓。蜿蜒盘亘于数百里间。奇怪难状。每数里最高处。辄列烟台。其东。大野茫茫。不见涯际。又出小门外。倚墙角望见大海。尤阔远。目力难穷。真所谓呑云梦八九。曾不足以蒂芥者也。

税官常明率诸衙官。出坐门廊。点检卜物。无遗入送后。税官使译官送言曰。吾本义州金姓人之子孙也。来此已过百馀年。今闻本国使行入来。切愿一望颜色。愿暂住轿。吾等许之。税官望见轿至。即下椅步出。立于轿前。开轿扉。以面就之曰。吾祖先乃是本国人也。吾虽仕宦于此。何可忘本乎。今逢诸老爷。不觉欣喜。使臣若来见我则恐致劳苦。敢此来候于路次耳。辞语极其殷勤。礼貌亦颇恭谨。至副使书状轿前。亦如之。吾等举手以谢。且使译舌替传谢意。遂揖而去。

山海关属于永平府。距海只十里许。处地雄伟。闾阎富丽。士女都冶。市肆丰侈。又非沈阳之比矣。此是中山王徐达所筑。其庙旧在城中。未知今亦在否也。关有两重门。皆象虹蜺。以铁加板。而自外门至内门数百步。内外各有濠。濠深如湖。瓮城高可四丈许。外门楼二檐。内门楼三檐。俱极雄壮。高可十六七丈许。而殆尽颓落。且外门左右长城处处颓圮者。或三四间。或五六间。砖壁落在路边者。往往有之。内楼西边最高层。扁以天下第一雄关。字形颇大。世传李斯笔而非也。

到榛子店汉民陈琪家。曾见息庵集。此地有江右女子季文兰壁上所题诗。而寻觅不得。意秀才辈或可知之。使主胡招一秀才至。名马倬。问之不知。仍酬酢数语。问吾辈衣冠。显有愧屈之色。即书示曰。我们未尝不羡。但我们遵时耳。有一人在傍言其女子诗。曾果有之。而五六年前。改墁其壁。仍致泯灭云。过板桥。未时。到丰润谷碕家。碕是应泰之侄孙。应泰撰明史本末。以文著名。而此人则不文无识。炕室极其精丽。内贴耐轩二字。满壁书画多可观。先君子赴燕时。副价洪参判受畴宿此家。闻其除去炕制。作房堗。一如我国房㨾。今来见之。不然。怪而问之。答云其房日久坏了。仍进果饼九器。且进酒茶。有人携一年少者。持一帖以示。所谓年少者。即宋曹彬后孙。携来者。乃其中表而姓鲁云。见其帖。首帖。大书曹氏遗谱之宝。胡安国书。第二帖。大书文章华国翰苑名家。孙觌书。第三帖。以八分大书平阳侯裔武惠流芳。周必大书。第四帖。即下曹彬之敕。开宝七年五月三日。印御宝。第五帖。下曹玮之敕。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印御宝。第六帖。曹氏族谱叙。绍兴二十九年三月下浣。陈康伯撰。第七帖。王素撰赞。第八帖。曹魏公像。第九帖。太末里人赵抃撰赞。第十帖。曹武惠公传。皇祐元年十月下浣之吉。胡瑗书。第十一帖。武惠公像。第十二帖。程洵撰赞。第十三帖。曹武懿公像。第十四帖。汪大猷撰赞。第十五帖。曹武穆公像。第十六帖。族谱跋。乾道三年正月吉日。虞允文撰。第十七帖。宝庆二年正月下澣之吉。真德秀撰跋。第十八帖。鲁斋许衡撰跋。笔法事迹。俱可观玩。亦似非一时赝作也。此实为曹氏传家之宝。而乃欲卖而取直。其不肖殊可痛也。其人目不识字。问其姓名。亦不能自书。

到玉田。入察院炕废处馆直房。得见胡皇亲制训饬士子文。其文曰。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渥也。朕临驭以来。隆重师儒。加意庠序。近复慎简学使。厘革弊端。务期风教修明。贤才蔚起。庶几棫朴作人之意。乃比来士习未端。儒效罕著。虽因内外臣工奉行未能尽善。亦由尔诸生积锢已久。猝难改易之故也。玆特亲制训言。再加警饬。尔诸生其敬听之。从来学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学学术。事功源委有叙。尔诸生幼闻庭训。长列宫墙。朝夕诵读。宁无讲究。必也躬修实践。砥砺廉隅。敦孝顺以事亲。秉忠贞以立志。穷经考义。勿杂荒诞之谈。取友亲师。悉化㤭盈之气。文章归于醇雅。毋事浮华。轨度式于规绳。最防荡轶。子衿佻𠉂。自昔所讥。苟行止有亏。虽读书何益。若夫宅心弗淑。行己多愆。或蜚语流言。胁制官长。或隐粮包讼。出入公门。或唆拨奸猾。欺孤凌弱。或招呼朋类。结社要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乡党弗齿。纵幸逃褫朴。滥窃章缝。返之于衷。能无愧乎。况乎乡会利名。乃抡才大典。关系尤钜。士果有真才实学。何患困不逢年。顾乃标榜虚名。暗通声气。夤缘诡遇。罔顾身家。又或改窜乡贯。希图进取。嚣凌腾沸。网利营私。种种弊情。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贵以正。若玆厥初拜献。便已作奸犯科。则异时败检逾闲。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为国家宣猷树绩。膺后先疏附之选哉。朕用嘉惠尔等。故不禁反复惓惓。玆训言颁到。尔等务共体朕心。恪遵明训。一切痛加改省。争自濯磨。积行勤学。以图上进。国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尔身有荣。即尔祖父亦增光宠矣。逢时得志。宁俟他求哉。若仍视为文具。玩愒弗儆。毁方跃冶。暴弃自甘。则是尔等冥顽无知。终不能率教也。既负栽培。复干咎戾。王章具在。朕亦不能为尔等宽矣。自玆以往。内而国学。外而直省乡校。凡学臣师长。皆有司铎之责者。并宜传集诸生。多方董劝。以副朕怀。否则职业不修。咎亦难逭。勿谓朕言之不预也。尔多士尚敬听之哉。印板而颁示京外云。其言颇典严。得训谕体。胡而如此。亦可异也。且其论列士习。宛然摸出我国近日之弊。士风之不端。可谓天下同然矣。良足一慨

过宋家城鳖山店。望见西南间烟雾中。有一带长林。隐映数百里外。即所谓蓟门烟树也。远而望之。宛如云树。迫而察之。无所见。如蜃楼之起灭于空中。真奇观也。此为燕都八景之一。

蓟州本秦汉渔阳郡。彭宠,禄山之反。皆在此地。盖恃地势险阻。突骑精锐也。历入卧佛寺。寺在重城中。寺名本为独乐。而以卧佛称之者。寺中有卧佛特奇故也。殿寮制度。极其壮丽。虹门内又有门。门内有二层楼。榜曰观音之阁。笔势飞动。世传李太白所书而未可详也。下层榜曰慈悲大士殿。殿内有立佛。高六七丈。即观音像也。金身作披锦状。垂左手持甁。举右手当胸。持数珠状。若生动。由复壁向北上数十级。复转而南上几许级。始上楼。楼皆铺板。傍设栏槛。大佛身出中央。肩与槛齐。顶拄屋梁。以铁丝作网四围。头上安十二小佛。其形如十馀岁儿。眉目一似大佛。在下望之。未觉其高之如此。而及登第一层楼。始尽其状。肩以上犹二丈许。其长可推而知。或云七十六尺。又于楼上。别设一榻。以彩段层帐。围垂四面。有佛一躯长可六丈馀。侧卧榻上。覆以锦被。见之。悚然不可近。寺之名以此也。寺内有金字渔阳圣景四字额。即康煕五十六年所揭也。申时。入处城隍庙。亦佛寺也。炕内有树盆。其叶青色。僧言是橘树。又有小草三盆。僧言名是吉祥草。花红似兰草云。此寺右边。有文王殿。内设文王及任姒像。

白涧店路南。有寺曰香花庵。墙内种侧柏成林。中有砖塔三座。高各丈馀。绕墙而南。有正门。门之两旁墙。累以杂石。以石灰涂其缝。其文如龟。西边有侧门。内有长廊十许间。女僧居之。从长廊而入。殿宇重重。金碧炫耀。其中皆有金塑佛像。殿庭左右。各有一松。护以栏。其皮如白杨而莹泽。叶如海松。树大几盈抱而枝干疏直。或云名是南京松。而大抵佳木也。路右又有一寺。楼阁重重。俱是无梁屋也。称以皇帝妹所居。不许外人入见。盖此庵是女僧所处。而胡皇之妹早寡出家。居于此。作为愿堂云。路逢皇孙皇族之行。皇孙为过正朝。方回苏州。皇族则往宁古塔。前有二双前导。后有从人五六双。而皇孙则乘轿。皇族则乘红车矣。过公乐店,段家岭,石碑,滹沱河。此非光武所渡之河而名偶同之。

通州江一名潞河。俗又呼为外河。源远流驶。率多沙溜。每夏秋暴雨。最易冲决。少遇天旱。舟便浅涩。故设浅五十馀处。即天下通漕之处也。通州之称。亦以是云。岸上闾阎。皆临水而居。望之如画。往往以白灰涂其屋上。河水冰合。百馀艘舸舰。泊在上下。亦有江南商舶之留着者。若比我国三江之船泊则不啻倍之。而曾闻通州船樯。有如万木之森立。为天下壮观云。今来见之。不尽如此。由东城而入。街路之上。往来行人及商胡之驱车乘马者。塡街溢巷。肩磨毂击。市肆丰侈。杂货云委。处处旗榜。左右罗列。如绒裘,皮靺,红帽子,画磁器,米,谷,羊,猪,姜葫,葱白菜,胡萝葍之属。或聚置廛上。或积在路边。车运担负。不可尽数。至如壕堑之深广。城壁之坚致。楼榭台观之壮丽。署宇仓厂之宏大。非如渖阳之比。真畿辅之襟喉。水陆之要会也。

朝饭八里堡。入北京。平明。发行出西门。门有两重城外又有城。两城之间三四里。而人家市肆。又极繁盛。城外有两重门而壕颇深。过八里桥。桥在普济闸东。长可四十馀步。广可方四五轨。高可通舟。即自白河入北京之道也。正统中。敕建为陆运通衢。本名永通桥。而俗以八里称。立庙祠河神。祭酒李时勉有记。 万历间重修。又过杨家闸,管家庄,三间房,定府庄,大王庄,太平庄,红门,十里堡。自杨家闸以后数十里之间大路左右。人家栉比。无一间断处。路傍多柳林。自定府庄以后。朝贵坟园。累累布列。朱门彩阁。夹路相对。门外皆穿沟东西一带。势如长川。间以甃砖筑作虹桥。备尽奇巧。跨于沟上。或缭以垣墙。四面如之。粉彩玲珑。务为华侈。皆种侧柏白杨。其密如麻。而白杨最多。坟皆南向。累土为主山。坟前立碑。亦有面墙及箭门。或置佛宇于其间。有若我国所谓斋宫。而但无石仪之排立者。是未可知也。然一围所费。要不下千金。贵介势家之竞尚侈靡。于此可见矣。辰时。憩八里堡汉民刘玉家。仍到北京城外弥勒寺。居僧进茶。良久。提督出来。三使遂改着吉服。次第乘马。由朝阳门而入。即外东门也。楼门凡三檐。覆以青瓦。瓮城上。亦有二檐楼。而不施栏槛。曾闻使行到城门。常为车马所塞。半日不得入。今来却不然。未知外国贡献。远近贩商。已于廿七日以前。尽为入去而然耶。抑或物之繁盛。不及前日而然耶。城内大路广可七八十步。比我国锺街。加三之一。左右市肆。亦不甚繁。入门三里许。有十字街。东西南北。皆有牌楼。是为四牌楼。而第一牌门。书以履仁二字。第二牌门。书以行义二字。又行数里。望见城门。是为崇文门。即都城东南门也。未至门数百步许。折而西行一里。有石桥。即玉河桥也。又折而南。挟太清门而入。过工礼大司等四衙门。路逢皇子。着貂皮胡帽。衣貂皮衣。佩金装刀。骑白驴而行。左右前导皆骑㺚马。多至数十人。路傍。有蒙古四五十群。驱三四十橐驼而行。此是其国岁贡人入来者云。申时。入北极寺宿。以大鼻㺚子先已来接玉河馆。故自礼部移送我国使臣于此寺。使之留接。而荒废已久。炕壁疏缺。狭隘且甚。人众。将不得容接。又在南城隅僻地。凡系往来礼部阙门之路。俱为稍远。汲水处亦过十里。事多有窒碍可闷者。使首译呈文礼部。以为移接他处之地。而未知果能得谐否也。此寺即 万历甲申年间所刱也。殿宇五梁三间。佛像皆䵝昧。外廊三间。安关帝像。后廊五间。有三炕。余处于东。副使处于中。书状处于西。皆一间也。前有槐树三株。其西有长廊。安土地神,司命神塑像。左边长廊。安十王塑像。大门内有关帝庙。傍有一株柳。其后左右。有二间炕。炕傍。有一间屋。屋上有三间楼。楼中左右。置三佛像。而尘埃埋没。登玆。可以眺望远近。余初欲登览。闻登楼则邻家内堂。入于俯见中。嫌而不果。东阶下立一碑。前面蔡君谟书。后面欧阳率更书。四阶下立二碑。一则前面李北海书。后面王右军书。一则前面苏东坡书。后面米元章书。皆集字入刻者。

往礼部。大通官文凤先等三人来待。入大门。至中门下马。入坐于西廊檐下。所谓侍郞者。自阙中未及出来。入西边序班厅。等待良久。侍郞以肩舆来到。前有喝导一双。侍郞立于厅东阶下。通官导使臣进诣。余就红床前。呈表文柜。副使呈咨文柜。通官受而传于侍郞。侍郞景日昣也。汉人而方为右侍郞云。神采颇俊茂。须髯斑白。似五十馀岁人。所谓礼部。贴直哉惟清四字。堂不甚高大。不过如我国礼曹。而但部内连构之屋颇多。门廊皆颓落。皇帝令其官员修葺。不曾给价。以致如此云。良可怪也。仍往鸿胪寺。行正朝肄仪。鸿胪寺堂官西佛清人也。亦立于厅东阶下。胪传者立左傍。以清语呼唱兴拜。使臣依例行三拜九叩头之礼。裨译辈行礼于后行。西厅北壁上。贴咫尺天颜四字。

到太清门。由西挟门而入。度小石桥大石桥。左右并立石柱一双。此所谓擎天柱也。刻盘龙于上下。石色莹洁。制度奇巧。高可五六丈。又设石栏。立一对石狮。桥下有水。不知深浅。而泛舟可达通州云。入一城门。门深几三十步。即天安门也。过门。又有擎天柱一双,石狮一对。如天安门外所立。行百馀步。又有一城门。其制如天安。即端门也。与副使书状并坐西庑下。积雪满阶。寒气逼人。到此痞证顿除。盖行步颇远。故疏散而然也。文武官列坐东四庭。其数甚多。持烛笼往来者络绎不绝。而笼上各书官名。译辈以通官之言来传。皇帝方往太庙。还后当受贺。銮仪卫陈仪仗。于午门之外。设空辇各二。其他仪物甚盛。班行颇严肃。不闻喧哗之声。甲军皆驱出马头以下各人于门外。良久。东方始明。午门内有击锺声。而其声甚数。于是东西班各就坐以待。宿卫者着甲衣。二旗率,五旗士先导出来。继之者几至百馀。俄而胡皇乘黄屋。由午正门出来。侍卫甲士数百拥后而行。文武官一齐祗送。朱衣卒各二百人。就端门内。着红丝巾。如战笠状。插黄羽旗。吹螺列立于左右。五方神旗各数十。鼓十馀。角十馀。太平箫约八九。其他金斧金枪之属。多不尽记。黄屋临至。鼓角一时齐鸣。其声雄壮。空辇二。曲柄黄凉伞三先过。蛟龙旗四五双次之。而持旗者皆骑马。辇后骑者四五十。而无行伍次第。诸官又祗迎。胡皇还入午门后。左右侍卫之人。皆退出午门之外。小顷。各㨾仪仗。更为列立于后。五象自外入来。望之如丘山。分东西立于黄屋之傍。皆着金鞍。覆以黄帕。每象有人坐其上以制之。即所谓象奴也。象鼻长至地。左右牙四五尺许。眼小如牛目。唇在鼻底。尖如鸟喙。耳大如箕。浑身灰色。毛浅尾秃。若鼠形。将刍束投其前。象以鼻取而卷之。渐引入口。口深而鼻曲故。卷去甚艰。既近于口。纳之甚速。午门外庭。有一砖台。即观日影处也。俄而通官导一行。入左右掖门。门在午门之东西。东班从左。西班从右。余辈从西班而入。坐于太和殿庭西南隅。距殿上百馀步也。望见殿上。设大香炉五六双。状如锺。殿陛左右。排水晶杖数双。竖黄盖于所谓御路上。石陛三层。俱设大香炉。左右烛笼。各数十双。黄红黑白旗。或金织成龙。或画日月星辰。金椎金钺之属。不知其数。而远不能谛记。鼓声出而鸣鞭三。即所谓跸也。传言皇帝出就榻。东西班趋入内庭。一时跪坐。殿上有一人读文。似是陈贺表也。其声高大。在庭者皆闻之。读毕。乐作于楼上。东西班随胪声行三拜九叩头之礼。拜跪兴俯。无一参差。礼罢。通官引我一行。立西庭八品前行礼。品牌皆以石斲成。体小头尖。插于砖石上。俾不得转移。跸声又三发。胡皇入内坐。远不见其出入。且闻诣太庙时于端门内。开黄屋前面。出首周视云。而亦不得细见其形状之如何矣。闻前日受贺时。多烧沈檀于殿上。香臭遍于阙庭云。而今无此事。未可知也。行礼时。阁老以下皆不带傔仆。只一驺从持席而入。立班后出送。无一纷聒声。可见纪律犹未颓坏也。今年则我国使臣之外。他国无入贡者。独蒙古累十人来参。我国使臣例坐蒙古之下。通官辈引余辈稍间之曰。例虽上下联坐。而彼秽甚。不可使衣裾相接也。盖通官是我国人子孙。故凡事颇为我国地。其言如此矣。所谓蒙古。广颧隆颊。容貌诡异。衣裘麤污。恶臭袭人。虽间席而坐。心中甚觉秽恶。罢归时。小憩于天安门路傍而出。本寺僧辈以饼饵六种茶一锺来饷。以纸束答之。自是夜。满城家家连四五日。每于昏后放炮二三次。乃是岁时驱傩之旧俗也。

译辈觅来塘报印本。即太学士九卿等。以胡皇在位六十年。请行庆贺事也。

首译又觅来塘报一。张即胡皇因太学士九卿等奏下旨。大略言朕幼以来。庆贺行礼之事。甚是不愿。是以元朝。免其宴筵。万寿日。亦不受贺。且自幼时。因避痘。移去禁城外。养于保母。未获尽一日养于父母。此乃六十年抱缺处也。何敢受此贺礼。现今西域用兵。尚未凯旋。官民运饷。劳苦山陕。累年歉收。百姓流离。去岁陕庙地震。兵民受伤。今年沙城地震。即京畿亦震。此正君臣修省之际。何喜之有。不准行。钦此。太学士九卿等。又上奏申请。极口称扬其诚孝。且言水旱偶愆。圣世不免。广大幅员。岂无一二歉收。地震亦因地气郁而不序。而蠲租散赈。仁政备至。若夫王师西征。屡奏大捷。蠢尔小丑。指日剿灭。更不足烦圣虑也。言言无非谄媚。而至以地震为非灾。可笑。亦可骇也。敕使还来。大通官金士杰随先去。敕回还时。落后入来已久云。而本国消息。漠然无闻。使首译辈探得。今日始觅来通官手笔。即书通于首译者也。槩言去岁十一月二十五日。至 王京。二十七日。欲往 山陵。 国王遣领议政金公。恳请勿往。渠在前宛转恳告。乃于二十七日。至 魂殿举哀。且言 国王特传教。令施格外之恩典。领议政金公申饬黄海平安二道监兵营。奈二道不遵 王教。使我有名无实。空手而归。不能沾 国王之特恩。领议政金公之美意云云。仍说渠随敕行。去腊初四离发。十五日至义州。正月初三日还来。而感冒风寒。至今不愈。故未曾到馆。闻馆舍甚是窄狭。使三大人不能宽展足。下辈俱无栖止处。老仆抱愧多矣。奈何。乞致意三大人前云云。此必两西方伯。防塞求请等物。故其为言如此也。可笑。译辈得一鹦鹉以来。绿毛丹觜。红趾翠尾。尾甚长。系以铁索。置在铁架上。鹦鹉上下其架。以觜数数咬其架。意态躁扰。别无能言之事矣。

胡人率幻术人入来。初试鸠次幻。兰草禾穗侧柏杂木实青蛇。皆以大袱覆之于柜上。作咒声而开其袱。则诸物在焉。然不甚奇幻。似是生疏初学者。

首译等持示礼科覆奏。长至元朝万寿三本文书旨下者。云览王奏知道了。该部知道。昨晩下礼科矣。日晩。首译等来言礼部序班李姓人持示礼部文书一张。有曰该臣等议得朝鲜国权署国事李讳。虽经奉旨敕封 国王。但伊国尚未受封。查定例内。赏赐 国王。并无赏赐世子之例。应将李讳暂停赏赐。其差来正使议政府右参赞李宜显一员。副使礼曹参判李乔岳一员。书状官一员。大通官三员。押物官二十四员。从人三十名。伊等照定例赏赐。其赏赐之物。于该部移取。在午门前赏给。将来使等。照例筵宴二次。令回可也云云。以为方以此回公云。且曰。封王敕未到本国之前。节使今方到京。赏赐一节。似不可依例举行。又示琉球国文书曰。琉球国亦以封王事。初次来到。不得成事。再次来到然后事乃得成。故欲使你辈知之矣。首译答曰。甲寅冬至使。既依例行赏赐一节。到今何可异同。序班曰。甲寅则封敕出送之后。节使入来。故循例举行。今番则封敕未出去之前。节使入来。前后事不同也。以不成说之言。如是恐喝。似出于索赂之计。而事系重大。使译辈善为周旋。俾得弥缝。

首译等来言渠辈竭力周旋于序班。回公文书。今方停寝云。礼部初果有是意。则一序班万无私寝文书之理。此必序班提督辈做出无据之言。欲为恐动一行耳。其为设计。诚极痛骇。追闻礼部官中清人初有是议。而为汉人所塞。序班必凭此做谎。欲为索赂。作此计也。且译辈之欲迁延行期。自是渠等本态。而与序班辈合为一身。安知非译辈从中符同。出此事端。以为迁就之资也。其间情形。有不可测。

译辈得礼部覆奏草以来。其文曰。该臣等议得康煕十三年朝鲜国进贡来时。将 世子李讳。先王御讳。 照赏王例。赏赐在案。今已才遣大臣。将 世子李讳。封为朝鲜国王。将李讳亦照赏王例。赏赐云云。此下其差来云云。并与前奏语同。 首译又言昨日。提督以为使臣回还时上下马宴。三使当为进参于礼部云。渠答以弊国方有大丧。使臣不宜参宴。且告讣使出去时。亦已免宴。今亦当如此云尔。则以为节使与告讣使有异云。渠又言我国例于君丧服三年。使臣虽以贺节。一时借吉。何可进参于宴礼乎。使臣当呈文礼部。期于停免耳。答曰。呈文则固然矣。余构呈文。出给首译。使写字官净写。

金三介言。明日皇帝当自畅春苑。来到南海子。所谓海子。即京城南。放牧禽兽。种植果木之所。其水汪洋。望之如海。有离宫云。二十七日。当往遵化州。省顺治墓。渠将陪往云。

译辈因相亲胡人。借来一簇二幅绡。长可四尺许。画垂杨一株。枝之东西。坐小鸟一双。下有莺一双。又其下。画巨胜花十馀朵及杂花四五朵。其东。画莲花二朵。一开一吐。下画两水鸟泛于洲渚上。其他菱芡杂草罗生于沙边。画法甚有生色。绡头以八分书 万历二字。傍安御宝。其文曰御笔之宝。商胡辈模写古书画。称以真迹者。往往有之。而此则得之于无意之中。绡色微黄黑。且有小小缺处。御宝亦年久色漫。似非赝作。

首译辈来言前日赏赐事。快得弥缝。且持示礼部移咨内务府武备院咨文。其文曰。礼部为恭进年贡礼物事。正朝圣节年贡内礼物。鹿皮几令,青黍皮几令,好腰刀几柄。交送武备院。照数查受可也云云。又正朝圣节年贡礼物前来。查去年年贡内移准。馀賸黄苎布八十疋,红苎布一十疋等。仍在案。今冬至正朝圣节。御前应进黄苎布三十疋等。将于所进方物移准。白细苎布一十疋。移准总管内务府。照数查收云云。上段楷书。下段胡书。大使王存礼,大通官金三介同往轮示于两院。必于数日内。使之查收云。而闭门前。通官辈终不回报。译辈又无速图之意。数日内进纳。姑未可必。极可挠心。

岁币方物绵䌷,席子,皮物,白绵纸,大小好纸,环刀等物件。输入太和殿内内务各库。岁币米。亦准纳于阙门西墙外库。米则初以色劣执言。译辈以关西凶歉状言及。即为量捧。且其物件。或不为照数。直纳于诸库云。可谓顺且无事矣。领赏文书。自礼部今已成送于内阁云。但未知几日当奏下也。裨辈言在太和殿庭北望。天寿山在宫城外二里所。其高如我国八角岘。山上无树木。黄莎蔽于上下。下有二层楼。楼下有一垓子环宫城。称为太液池。南入阙内。东注通州河。其上有大树列立。山之南。筑阙城作宫殿。其南即太和殿。殿作二层。极其雄壮。设三陛。陛高各二丈许。三陛左右。各置丈馀𨱎香炉。陛中设御路。广二间许。长百馀步。皆以白玉石。刻双龙形。排立左右。雕琢又极工巧。殿陛三级及御路东西边。围白玉石阑干。每一间许。竖以柱石。无虑累千双。高各丈馀。内外面。皆刻云龙。殿庭。以𨱎铜设朝臣品标。自一品至九品。次第列置。而不别东西位。又品标外左右甓上。以斗大白石。分一行种种列植。殆近百馀步。此则仪仗军卒辨其所立处。随行序立者也。殿庭内东廊有库。藏锦段布帛。东南廊有库。藏皮物。南北角廊有库。藏纸物。此等诸库。皆为内帑需用。设置于殿庭云。

译辈来言门外。有一官人来到。欲见使臣云。渠辈以三使俱有身患。恐难接应为言。其人答云第入通。故来告矣。遂与二使。并坐椅邀入。即年希尧为名人。而向年来我国敕使羹尧之兄也。问其官。为正二品。江南布政使。去九月。递还。未及授职。奉天府沈阳人。本汉人也。其祖为 明朝指挥。其父方为湖广总督。其弟羹尧方为四川总督。年今四十二。渠年五十云。颇秀俊。以笔帖式拔身者也。燕中方有西藏贼征讨事。余欲知其事情。书纸以问曰。四川近于西藏。未知即今其形势如何。即书答云。四川系西藏要路。近得西藏。年羹尧功居多。又问捕获几人而其已剿尽否。答云。闻西藏将军未到之先。彼已畏惧。兵俱回国。我朝大兵。现在镇守。汉兵俱已令回本地。又问彼称号谓何。其国名谓何。其贼姓名亦谁某。既已退归本国。则令季亦当从近回还否。答云。称号只在彼地西藏系。伊后得撒兵。由打箭回。是四川总督启奏的奉旨允行。因四宁有瘴气。大兵由彼处回。恐其受伤。至于柴草等物。系总督自己预备。皇上闻来甚喜。又问西藏是总称地名。愿得详闻国名。伊贼姓名亦示。答云贼名册旺阿拉普毡。是厄鲁得之亲侄云云。其言不甚明白。间多插入别语。殆同问东答西。且见其下笔甚艰涩。文字亦间断。必是不解文之人也。渠亦自歉。书示曰。希尧自正初间患病。病举少愈。但患头眩之证。不能捉笔。字迹不堪。毋得见笑。即起去。闻译辈言。渠自谓家出四五万金。为皇帝。方构离宫于热河。时未讫工云。似是夸张之言。而果尔则其人亦可知矣。胡皇贵臣图纳有病。要见我国医人。副使裨金重镒粗解医术。往见之。归言其家四面筑灰墙。当中设大门。而门之。左右挂彩画。门内有廏。置㺚马六十馀匹,橐驼五十馀头。柴草积于外庭。其高如山。门内有近三百间行廊。女婢四十馀人。头上遍插彩花。见我国人来。各出廊房而见之。中门外有歇厅五六间。苍头四十馀人充其中。入第二中门。门内又有二十馀间行廊。其前有莲池几数十馀间。达于河水上。一望渺然。入第三中门。门左右有家。家内杂置屋轿马鞍等物七十馀件。其内又有歇厅十馀间。厅内排列三十馀椅子。又杂置碁局博奕管弦之属。其左右。有华杻木卓。两头刻龙形。上积百馀匣书册。其前有小卓。卓上杂置金银玉器画磁器。而皆非今制。乃古制也。俱极华侈。迤入外炕。炕之前后左右。俱以华杻雕刻修妆。以防灰壁冷气。其底设画彩五色毡。散置锦段方席。文房诸具。无不尽备。华采眩耀人目。入小虹霓门。内庭几五百馀间。左右月廊。皆有炕。粉壁纱户。尽是女婢所居之处。当中有三十馀间大家。阶砌皆用玉石。窗户皆雕刻异木。或刻寿字。或刻福字。入炕门。炕之四隅。设豆锡绮花烛台。台上各置朱红烛台。其傍各排豆锡片铁以遮风。炕内所置器皿杂物及所排毛毡。与外炕所排一㨾。而器皿则无非金银。且散置琉璃甁玉甁水晶甁于炕之左右。又以席大琉璃灯悬于前。而以金银彩雕饰之。炕之一边。设壁欌。而欌上积置宝器玉盘等物。其他玩好。不可胜数。寝炕之边。以沈香刻云形。涂以青纱。纱之四隅。悬琉璃方面块。自此转入其子所居。美器华物。又极侈靡。与右所见无异。处处有中门。或有窗户。内外寂无喧哗。若虚无人者。一处又有避暑之炕。四面设窗。皆涂以青纱。又有狮子香炉。焚香于背后。则香烟由口中出。其傍有大鼓大锺。而皆是诸葛武侯时所用云。不可取信矣。此外奇奇怪怪之物。不可以一笔尽记云矣。所谓图纳。不知何状人。而穷奢极侈如此。其能终始安享富贵否。先君子日记中。有刑部尚书图纳。而今距其时几三十年。恐非其人而名字偶同也。衙门入送善幻人。试其术。先设高足朱床于庭中。床上平铺一红毡。置白纸一张,锡钱三个,朱尖细木竿一个,绿砂大楪一个,扇子一柄,小木童子一个,偃月短刀三柄,龙头柄小弓一张,顶纶巾广袖木人一个,细朱木贯心木马一个,龙头柄中虚自旋防牌一个,龙头柄红丝系金鲋鱼一个,龙头柄木烟炉一个,𨱎小楪一个后。以次各弄其术。以两手分执锡钱三个。举之空中。念咒数声。遂将三个钱并纳于左鼻孔。更以拳扣鼻傍。嘘出鼻息以示鼻内无物。然后右手执黑色杭罗袱。举之空中。又念咒数声。拂开其袱。鼻内所纳三个钱。忽然从黑袱中落地。又将绿砂大楪。置之细木竿上。连连旋其楪于空中良久。以细竿踢上大楪于半空。几至数三丈之高。还以细竿尖梢。迎着大楪。仍为旋转数三次。斜斡五六次后。更将细竿立着拇指端而旋其楪良久。移立细竿于鼻梁下人中当心处而旋其楪良久。移立细竿于额上天庭之中而旋其楪良久。还以手执细竿。连旋大楪如初。又以扇子摊铺于床上毡纸上而出白色唐纸细条一掬。置之扇上。招我国军牢。立之床侧。一边念咒。一边裂碎纸条。卷入渠之口中呑之。又卷入军牢之口。使之呑含后。把木童子。附着耳朵边。而念咒良久。还置木童子于床上。以两手互指空中。仰天念咒。拳扣渠之喉嗓者数三次。又打两腮者数三次。张口牵出所入碎裂纸条。则青红黄绿白各色纸条长二尺馀者。七八条出来。而一一拗撚。其大如箸。遂置床上。又连续牵出白细纸条长十馀尺者。翻积于床上。少无湿气。仍为合取五色纸条及军牢口中所入碎纸。混杂拌碎。团作一块。以两手掬着于唇中。念咒一呼。而放开两手。吹飏碎纸。则有一鸟自碎纸中出。格格飞鸣而去。又平铺红毡于地上。手执其毡。高举一尺许。念咒一遍后。放其毡。手指空中。鞠躬仰天念咒数声。以两手迭相伸缩。如引物状。仍向红毡处一呼而拂去其毡。则一个黑砂缸大如升者。忽然在前。而清水盈满缸中。绿苔青藻泛浮水上。以砂碗接出其水而视之。四金鲫,一黑鲫浮出碗中。洋洋游行。又以两手分执三个偃月刀。一时并掷于空中。几至一二丈之高。屈身仰面。进退四方。迭相迎捉。还掷空中。如击球状。终无落地者。又铺白纸一张于庭。以扇子摊铺纸上。出五个色囊。以红黄绿白青细砂土。随其囊色而盛之。置之纸上。开其囊口。掬出色土。撒糁于扇子上。还即扫聚其所撒之土。入于原囊中。置之本处。索水桶一坐置地上。使之满盛清水。而以青袱覆桶上。自解其带。抖擞渠衣裳。以示无所隐藏。遂掬取囊中色土。半揭桶上青袱。念咒而并入于桶中。搅扬十馀遍。使水混浊良久。还为掬出水中。撒注于扇子上。扫入于囊中。土之五色。个个别异。终不相杂。又无湿气。桶中之水。澹然清净。少无渣滓。又将𨱎小楪。置之细竿之梢。旋转于空中良久。立着细竿于拇指上。旋其楪。移立鼻梁下人中处。旋其楪。移立下唇上。旋其楪。移立额上。旋其楪。复口衔烟炉柄。立细竿于烟炉边。旋其楪而姑舍细竿。将贯马之木。立之烟炉边。而置楪于贯马木之尖梢。穿马于木竿中央。一时并旋马与楪。时时出念咒声。则楪不暂停旋。而马随其咒。辄停立不动。良久。倒抛木马。递衔金鲋鱼之柄。更将前弄细竿。立之鲋鱼背。依前旋其楪。鲋鱼左右游行。楪不倾仄堕落。仍衔自旋方牌之柄。立细竿于方牌边。旋其楪。盖其方牌之为器形如翣。而自游于柄木。戴尺许竿及𨱎楪之重而少不倾斜。旋转不已。又衔张弓之柄而正顿弓弦。将木人立之弓弦上。旋转其弓。木人立于一线之上。而亦不动摇坠落。又以右手。撮取大针三十馀个。仰伸左手。先钉三个针于左手侧。招我国刷马驱人。立之床傍。念咒数声。先将右手所执之针。尽数投入于渠之口中。次拔左侧所钉之针。混入口中而呑之。张口摇舌以示无物。更将二尺馀长白细线。念咒而卷入口中。良久牵出所呑三十馀针。尽为贯串于其线而出。袅袅下垂。将其贯线针一个。就钉于刷马驱人之右颊。良久拔出。钉针处鲜血小小露出。又将红毡铺庭中。手执其毡。举至一尺之高。使毡四面垂着于地。念咒数三遍。大呼而拂去红毡。则枣栗散落庭上。嚼之。无异常食之果。俱可怪骇。

闻此处大比科会试。在今初九日。正主考。吏部尚书张鹏翮,户部尚书田从典。副主考。户部侍郞张伯行,有文才。近来新书序跋。皆出其手云。 都察院副都察李绂。皆是汉人。 房考官。翰林院检讨蒋纲以下三十三人。掌试卷官。内阁判事韩瑛等二人。弥封各所官。国子监典簿褚世成以下二十三人。监察内场。御史董鄂洛。外场诺米舒库。内帘殷达理。内场汪国弼等三人。外帘陈嘉猷等三人。皆受皇帝亲点云。

神宗御画障子。虑价高难买。译辈中有与序班相亲者。使之居间周旋。以扇柄火铁鱼物杂种给之而得买于此。尤可知其非出于故为赝作。以索高价之计矣。西洋画亦买之。有南京僧持五伦书二套六十二册来售。粉纸大字。卷极长大。以青布为衣。逐卷内踏 正统皇帝御宝。甚可珍玩。而价极高不得买。可恨。通官来告当诣阙领赏。遂与副使书状及一行员译同发。由外西门而入。历天安门端门。入午门外。暂憩西边月廊内。首译辈来言闻通官辈言礼部侍郞景日昣以考试官入场屋。尚书蔡姓者代来以为见朝鲜使臣呈文。以国有丧。不欲进参上下马宴。其言既有所执。于礼亦宜。而但大朝仪文。过百日后。例参宴礼。且有六十年称庆之举。以此两款。决难停免云云。势当更为呈文。余口呼呈文。副使执笔书之。一边使写官净书。未及往呈。尚书已为入来。促令受赐。不得已三使与裨译。进诣午门外西边。北向立。裨译以下分三行序立。尚书立于门外东边。西向立。胪声讫。先行三拜九叩头之礼。以次领赏。其所谓赏。即以金帛与马。赏我 国王。仍自使臣以至员译从人。差等以赠也。领讫。招译官吴相赉,吴泰说,金是瑜等。使之往告于尚书。以停免之意。缕缕言说。尚书答曰。东国使臣。既据礼意。言有所执。免宴一节。当曲副情愿。而皇上赐宴之恩。不可不谢。又与副使书状亲往尚书所立处。以不可进往礼部之意争之。而终不回听。盖吾辈则以再行拜叩礼为苦。倂欲免礼部行。而彼所谓虽不受宴。不可不谢恩云者。亦自成说。无怪其不许矣。遂诣礼部。暂憩于西廊下。俄而尚书来到。就东阶上。西向立。使臣进诣其前。东向立。随胪声行三拜九叩头之礼。宴床列置于傍边。礼毕之后。光禄寺人等收拾担载以出。盖不受宴故。还为持去也。仰见北壁。扁以正直清明四字。右廊壁。扁儒士厅三字。左廊。扁司候厅三字。西阶下越廊。扁清祠祭三字。既还寓。自光禄寺担送宴床。排置庭中。其品。熟鹅烹鸡各一大筐。鸡卵生梨大枣胡桃各一小筐。三色油果一大柜。羊头一隅板。红泡一隅板。酒十三缸矣。排床之际。次通官吴玉柱先取熟鹅四五首。授房子出送于外。又取鸡首。给所亲译人。吾辈使之分与下人辈。则胡人及驿卒驱人之属。争相攫取。便成哄场。事极骇异。摘发其先倡者。拿致重杖。而盖此非今行初见。自来如此。有同例习云。

有一僧来示一瓦片。以八分书未央宫东阁瓦。大汉十年。酂侯萧何监造云。而不过寻常瓦片。诞妄可笑。中凿砚泓。以墨磨之。颇佳。

发北京。宿通州。是日将回程。质明。通官辈来到开门。先出三行卜驮。辰时离发。由振武,敷文,就日三门而出。历锺街大市门。渡大石桥。出朝阳门行里许。入东岳庙。改着素服。庙在大路之东。享泰山神者也。元天历年中。始刱。庙前东西。有两牌楼。楼之内外。俱有榜。一曰太虚洞天。一曰三清上界。一曰永镇国祚。其一不能记。正门扁曰瞻岱之门。以金塡之。正门内左右。有二层锺鼓楼。其内有三间大门。左右有夹门。入此有正殿。檐皆两重。覆以青瓦。扁曰岱岳之殿。中安塑像。即泰山神也。侍卫仙官共十馀人。殿内麾幢器玩。无非奇异。中悬琉璃双灯。前有铁釜。可受十馀斗油。昼夜张灯云。正殿左右。覆以翼阁。东西月廊。各四十馀间。而其南北头折而属于正殿及门之两傍者。又为数十间。四面月廊。皆排以石砌。高可六七尺许。其左右。有二大高楼。以黄瓦覆之。以有胡皇所书碑也。赵孟𫖯,董其昌所书碑。亦在庭中云。而通内外庭所立碑。几至百许。不可胜记。从翼阁下入去。又有殿。扁曰育德之殿。内有丈夫妇人两塑像。或云是泰山神之爷娘也。此外廊屋中。皆有塑像。多不遍见。大抵殿宇宏侈。廊庑重复。庭除旷豁。砌级精美。金碧丹雘。照耀眩晃。殆难尽状。内外庭畔。有侧柏及杂木七八十条双双列立。而其后围。有小松数株。尤可爱。小憩周览后。发向十里堡。城内路左右。皆设隐沟。经冬壅滞。家家户户举皆掘土四五尺许。开出东西所排甓疏通水道。每年解冻后。开渠引水。自城外达于通州河云。

到通州江。江水尽泮。联七舟为梁。左右以簟席为扇。画以龙凤龟鹤。五采炫晃。过一里许。又联十五舟为梁。其形如之。盖胡皇出往遵化州故如是云。

至夏店。路傍以竹木设立三间门。以五色彩编结连缀。或如紫盖状。或如香亭形。就其当中最高门。内书万邦咸宁。外书恩波浩荡。此亦为胡皇经过时。道路侈观。而自此至遵化州。无不皆然云。闻途中胡人言。此非村民所自为。乃皇帝所命云。若然则尤极浮浪也。路傍有女人乘朱轮过去者。头戴红毡笠。着黑衣。左右骑从及女队合七八双。使驿卒问之。云是蒙古王母。以其子年幼。不得入贺于正朝。故替来。今始还归云。

来时金叔大有谓余曰。蓟州西数十里有山。名盘山。甚奇崛。一统志称盘龙山。 曾往燕京时。闾岳千山。皆能遍踏。此山最迩。而不免蹉过。至今有遗恨。仍劝余探历。而曾见袁中郞游记。颇险绝。非老脚所宜行。且忙不得往见。可叹。州城之北有山。曰府君山。即古所谓崆峒山。是北方名山。而亦未能历见。尤可恨。

过高丽堡。水田之开垦者。可数十馀顷。土甚膏沃。宜于种稻者。不特此地为然。而唯此堡为我东人所居。故独为水田。

到滦河。自首阳山下至河之南。有一小城。城门。石刻孤竹城三字。又刻贤人旧里四字。其傍。书山东章丘杨选基七字。入城内至庙下。庙名清节祠。墙垣往往颓落。有二层虹门。石刻伯夷叔齐四字。其上。刻上古逸民四字。层门之内。有大碣。即永平府知府钦奉致祭文也。其内东西壁背。又书致祭文各一。东即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西即商汤十有八祀。封孤竹国者也。其前有东西两门。东门。刻天地纲常。西门。刻古今师范。皆石也。其前有大碣双立。东碣刻忠臣孝子。其傍。细刻 大明崇祯癸未季春五日。陈泰来书。西碣刻到今称圣。其傍细刻 万历甲午仲夏之吉。江右李颐题。其前墙背。大书石刻清风百代四字。第三虹门。立三大碣。其当中之碣。云孔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左碣云曾子曰伯夷叔齐。死于沟浍之间。其仁成名于天下。夫二子者。居河济之间。非有土地之厚。货粟之富也。言为文章。行为表缀于天下。右碣云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圣人百世之师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奋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下书 嘉靖二十八年夏四月既望。永平知府张玭谨书。庭中东西。各有一阁。阁内立一大碣。即重修清节祠碑记。而 嘉靖庚戌春三月吉日立者也。其后有三间大门。左右又有小挟门。东门。石刻廉顽二字。西门。石刻立懦二字。其后即正堂也。施以丹彩。堂上。安二塑像。顶平天冠。垂冕旒。穿画龙纹广袖白袍。踞坐朱榻之上。面貌俱极丰厚。但施以粉。似乖真面肉色也。铺席庭下拜谒。见其卓前。排花盘石香鼎一坐,花盘石甁二坐,烛台二坐。皆书刻大明万历十年七月既望造。而又书清节祠花甁。雕刻奇异。卓上悬板。大书万世标准。下书伦常师范。门间又悬板。书古贤人三字。内柱左右。列书俪句。曰求仁得仁。万古清风。孤竹国以暴易暴。千秋高节首阳山。外柱左右。联题心迹喜双清天常成独贤十字。庭前。立大小碣凡八。皆是重建清节祠碑记也。前有三间彩阁。正堂悬板。大书揖逊堂三字。又有东西廊。东廊书盥荐二字。西廊书齐明二字。大门上。书平滦上境。又书仁贤肇迹。皆石刻也。后庭。立一短碣。成化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清节祠庙记碑也。其后一高阁缥缈江上。即所谓清风台也。清绝幽敻。笔难尽述。登临而见之。滦河一带。自十馀里山谷间。分作二派而流下。中有小岛。长可二百馀步。孤竹君庙在其上。水由岛左右而合流。曲而为潭。峙而为绝壁。东西上下。俱有石矶。其西北有一山。谚传为西山。由清风台东下有小冈。其上有岩。正临河流。可坐六七人。如是者凡数处。号曰东台。余与副使逍遥其上。意思倍觉爽豁。但恨日寒风高。不堪久坐耳。台下冰尚未解。适有一二渔子叉鱼而来。使厨人脍之。又收其馀。使羹之。望见东川岸上。有渔村三四十家。历历如画中之景。岛之北岸峭壁上。一松独立亭亭。可爱。台之东南。有老松一株。其两干皆倒垂。枝叶苍古。尤奇崛可赏。其傍一槐树亦挺然竦立。东台南边。皆是阳坡。周可千馀间许。往往有黄莎细草。处处可坐。大抵滦河胜致。幽燕数千里间所未见。虽我东之最以佳山水名者。亦难比侔矣。台之内柱左右。各题联句。曰佳山佳水孤竹国。难兄难弟古贤人。曰山如仁者静。风似圣之清。又有三悬板。一曰高凄水起。二曰心旷神怡。三曰山高水长。其左右挟门。东曰百代山斗。西曰万古云霄。其下栈路。又有挟门。东曰高蹈风尘。西曰大观寰宇。四门之题。皆石刻也。阁内东西墙边。有碣十三。而皆题康煕年。其中三碣。一曰古唐王永命题。二曰三韩彭士圣谒夷齐庙。三曰新建清风台记。 嘉靖庚戌春三月吉日书。城周可二三里。人家四五所。松桧数百株矣。台下长江曲屿。远山奇峯。不可尽记。台之西。有小庵。名延寿寺。朝饭。以所得鱼。或羹或脍。风味绝佳。壁有菘菜画。品格甚高大。有叔深于画。亦称其佳。欲买去而价高未果云。使译辈试问之。因累次未售。今则价不甚多。遂买之。

到宁远卫。北门外路边。有祖大寿先世坟墓。四面缭以墙垣。墓前老树几近百株。墓西立石门三间。皆有篆刻矣。此地内外城堞。未知筑于何时。而今皆颓毁。无一完存处。虹门内左右甓石。间间破落。城中人皆取去。筑墙垣造炕壁。沿路所过。自永平府以后。无论州县铺驿。到处皆有城。而一皆任其颓落。不为修筑。山海关以后。墩台或五里或十里。处处相望。而今则已成无用之物。中右所路边。有一台。其上石面。刻春峰台三字。而其他则不然。入处察院。院号朝鲜馆。

到十三山去时所宿家。曾闻译辈言十三山峰形。去时见之。似未满其数。而归时望之。其数皆满云。而先辈日录。亦有此语。今日来时十馀里外。仔细望见。则十三之数。皆历历于眼中。殊可奇也。

到新辽东去时所宿家。家在太子河边。河上春景蔼然。不觉兴动。徐步出坐于船上。此河抱村而流。水势广阔。眼界悠远。新旧辽城东西村落。历历入望。适有一渔舟泛浮水中。真夕阳奇观。

入旧辽东。往见白塔。塔在野中。凡十三层而斲作八面。第一圆台。周可四五十尺。高可二尺许。即所谓地台也。面石随其方位。俱刻八卦。其上又筑第二台。周差减于地台。高可二丈许。其上又设第三台。周一百三把。高可十丈许。其上又设第四台。累甓作八角柱。高可五六丈。每一面凹其中。列坐佛一躯。其傍又刻小佛一双。过第四台。筑设十三檐。每各檐。用细木为浮椽。极其工致。每椽。又各悬风铃。风来。众铃一时有声。自第一地台。至最上檐头。其高约百馀寻。皆以砖甓累累筑成。而以白灰涂之。白塔之称。以此也。第二层第三层台。各设云梯。其长三十尺许。自下望之。眼力迷缬。殆不可穷。有一胡儿攀梯而上。循过八角层檐。其疾如飞。此虽习惯而然。见之可危。第四台南角佛前。排炉盒等物。盖僧徒焚香礼佛之具也。台下四面有佛寺。阶前东西。又有二层楼。而几尽颓废。金碧陊剥。居僧散尽。无人护守。塔后一寺。独为完存。其中安佛像。庭前有数株古木。门墙之外。又多杂树。其前左右。立二碑。一则正德四年建。一则苔蚀不能辨。塔之东二里。有关帝庙。由第一牌门而入。结构宏侈。金碧灿烂。双题英武圣人一心长旦八字。门前。横筑四五间粉墙。墙背。刻云龙佛像。墙面。刻鬼神形。皆工巧有生色。入左右夹门。左题峻德参天。曰遏云户。右题丹心耀日。曰达观户。入第二虹门。一扁灵应宫。一扁摘金楼。即戯子楼也。入第三门。门之内外。分题配道塞天函夏钦风八字。入内中门。门上有题。曰大丈夫。曰威震华夏。曰义高今古。其左右有锺阁。左扁龙吟。右扁虎啸。其傍有碑阁。立六碑。外堂檐下。又有三题。曰礼拜亭。曰祈报。曰莫不尊亲。左右柱。题俪句曰大丈夫不淫不移不屈。真君子以知以仁以勇。又有题。曰神威有感镇四海。圣德无疆勤万世。曰军民乐业。函夏钦尊。中堂檐下。有伏魔殿,协天护国,义高今古三题。正殿丹彩缬眼。中安关帝塑金像。顶金蝉冠。衣黄龙衮袍。白玉带。踞坐画榻上。左右分列五虎将军塑像。相貌雄伟。仗卫壮丽。下有圣德无疆无能名二题。左行阁。安张飞塑像。扁智勇兼三字。右行阁。安赵云塑像。扁忠义极三字。其他廊阁及扁额。多不能尽记。此皆康煕年中所重建。而戯子军聚会张技处也。城门几尽颓圮。城内可三四里许。闾肆稍繁。而城外则甚稀疏。外城周可二十里。亦坏尽。但有址。望见新辽东。城堞颇坚致。民居亦稠密。而城内之广。不及旧城。其北太子河边有寺。名曰永寿。在岩石间。临流置屋。有萧爽之趣。赵相泰采,孟令施仲赴燕时。皆历见云。今行路迂且忙。不得入见。可叹。旧闻丁令威华表柱在白塔近处。而今无知者。终不得寻见。尤可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