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溪先生文集/卷四
启
[编辑]御史兼灾伤敬差官时启庚午年全罗道
[编辑]臣复审湖南之地。观其农事形止。则今年过时落种。急急成长。柔茎软穗。又逢淫霖。虽非水沈风损之地。亦不坚实。大槪凶荒。诸邑皆然。民生极为可虑。赈救之政。不待明春。而预先措置。然后庶无道殣之患矣。诸邑之中。所闻所见。极为矜惨者有之。臣去八月二十七日。行到珍山止宿。居民吴鹰等三十二人。呈所志白活。其言曰。本郡初非郡县之地。乃连山,高山,锦山等官部曲。而自太祖康献大王奉安胎室后。升号为郡。四境之地极为褊小。西距全州只五里。东南北面不过十里许。皆是穷山深谷。土瘠民残。然其贡赋徭役。依他阜盛各郡。一样分定。去丙子年间。因郡民朴根等上言。行移本道。徭役等事太半蠲减。自此而后稍可保存。岁月悠久。旧弊复作。数小残民。不胜其苦。尽为流亡。十室九空。时在村民仅八十馀户。而独女结幕者。多在其数。一应京各司贡物及兵水营全州南原都会等官所纳杂物。他郡人民则一年一度。或二年一度。轮回备纳。本郡则以其民少。故一年二十馀度叠叠调发。均是一国之民。劳逸顿殊。势难寄生。避烦就闲。阖境空虚。将为弃邑。去戊午年。呈驾前。愿依古例合属邻邑。还为部曲。或贡赋徭役。优数量减。庶获聊生之望。即蒙启下。吏曹回启以为郡邑。自祖宗朝已定疆理。而本邑则奉安胎室。尤不可降为属邑。所当先示优恤之政。除弊兴利之意。令本道观察使商确条陈启闻。观察使元混遂奉启下之意。其营中所纳纸地则半减。若进上之物非监司所能擅便。故各司所纳之物。开录启闻。时都承旨臣李铎,同副承旨臣金贵荣前后次知启下该司。令各司可减之物。可蠲之役。当详尽磨勘以闻。民等庶蒙上恩。引领相望。至今十三年。更无发落。各各悯望。愿复命时启达云云。臣试观邑居。则军民只四户。合小吏贱隶仅二十馀家。田土硗确。半入荒茅。水田则谿谷之间。只有五六亩而已。考之灾实册。则境内稻田凡一百九十六结。而无一灾伤处。臣问之曰。尔等之诉。极为矜恻。而今年不遇天灾。是则可喜。明当历见以验其实。以此慰答民诉。翌日朝发。向锦山境。果十五里矣。山围四面。草树挟路。民无半家。田乏立锥。将尽界有水田数亩。半陈半灾。与今年灾实册异矣。臣怪而问之曰。民居何在乎。田地何在乎。乃曰。境中只有石门坪而已。臣初闻民诉。将欲遍览而无暇。既见此灾实之虚。则恐他处亦或类是也。自锦山地深入细路。至所谓石门坪。坪在圣胎封山下矣。地势倾侧。易入旱干。然其此郡。则以此地为沃饶。而他无引水可耕之地矣。人烟鲜少。只有十家。然其此郡。则以此地为盛村。而他无邻比相聚之村矣。况一坪过半陈荒。或柳木成林。或茅沙遍地。或马蓼封原。至有沟浍相混。畎亩难辨者。亦与今年灾实册异矣。田夫七人。出而待之。细问其陈荒之由。则乃曰。壬寅癸卯年间。此地闾阎。稠密三十馀家。西台寺下又有水铁匠人白仁孙等四十馀家。久远居生。各出佣力。勤乃稼穑。土地虽瘠。无不开垦。有税有役。牵补过时。厥后人物凋残。赋役尤重。流亡相继。日消月散。军额之数。骑步并九十二户。而步兵则九户全绝。见存者亦不具奉足。三人而或一保。或二保。骑兵则或有户首。而无奉足。或有奉足。而无户首。至于上番时。骑兵有阙。而以步兵充之。步兵有阙。而以骑兵责惩。其价布破东补西。少无休暇。骑步俱困。无以立役。则抄出公私贱匠人。苟充其数。匠人亦为流散。今无一家矣。缮工,司宰两监其人。本是乡吏之役。而有吏五十。乃定一名。国之法也。本郡则乡吏自古以来多不过七八。少必至五六。而其人之数则一名有半。入纤役钜。势难自立。故责出价布于民间。三十馀年矣。比年例给正布九十疋。代立其役。而穷残至此。未能趁时备送。则推考责罚。征赎又至。民生之困。于斯极矣。所供之物。则京二十司及三营都会官所纳者。不可胜言。其中最苦难支者。豊储仓长兴库之纸地,油芚,席子。惠民署之远志,白茯苓,当归。内赡寺之油清。司仆寺之马衣十领。义盈库之黄蜜。掌苑署之红枾,生梨,榛子等物耳。流亡田土。付之未散馀民。而责出其税。民等东奔西走。以供徭役之不暇。亦安能耘人之田而食其力哉。只择便易之地开垦而已。若此陈荒者。或八九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而靡有馀力以及于此矣。其或无产业者。可以资耕食。而一起数亩。则积年逋欠之税。必叠征于其人。谁复举趾于其间。而自罹其毒哉。此所以荒芜相仍者也。然其国法。惰农者不许给灾。故虽荒耗如此。而收税则依旧。此于年年灾实册以下之下为等第者也。无一粒入口。有万种虚税。剜肉剥血。已到极地。民等于何寄生乎。对毕而哀号祝手曰。我辈朝夕将散。愿御史活我。臣既见所诉之状。又试所耕之地。而闻此冤痛之辞。不忍之心。有所难遏。所谓惰农者。力足以起耕。而自废者也。若珍山之民。孤穷至此。救死不赡。岂可以常例责之乎。主守元彭寿不知通变。以陈为实。坐视荒野。督收虚税。凋瘵日甚。怨痛相闻。字牧之义安在乎。臣心惊目骇。不胜矜惨。故即改实为陈。以开今年免税之路。然其赋役烦重。侵督多门。一件此事。焉得以苏积久之痛。而慰生民之心乎。观其所诉之状。则二十司及三营都会官所纳之物。极其豊侈。不可胜记。固非珍山之民所能支也。若因旧不减。拟之于有财之日。无力可耕。加之以不毛之罚。则以寡残之民。将荒芜之亩。何以得生财之道。而供无穷之赋乎。留之则不如苌楚。去之则弃此乡里。迟回顾恋。愿还属于邻邑。情愈悲而意愈蹙矣。况此地初为部曲。而陞号为郡者。只为圣胎封山。而村落萧然。将无以守护。亦臣子所不忍见也。臣窃闻明庙朝。如此残弊之邑。限十年复户事有之。此则非小臣所敢议矣。以臣之妄见言之。诸司所纳之物。分明条录。议及大臣。十分商确。非郡民所堪者。一切蠲减。删其烦重。适于地褊。务从简约。称其民力。至于陈荒之地。则不拘常规。随起随税。起一亩则收一亩之税。起十亩则收十亩之税。取其新。不征其旧。永为恒式。坚如金石。又择慈详通达之士。授之字牧之任。煦濡抚摩。如保赤子。然后庶几劳来还集。而人或愿耕于其野矣。不然。虽岁贡虚税。而民益散地益耗。终有所不忍言之事矣。
敬差官时启二
[编辑]顺天突山岛。有屯畓牧场。其禁滥耕久矣。臣看审国屯畓后。掷奸起耕处。则屯畓场外。有数十亩。乃牧子等所耕也。国家为牧场严禁。而私自窃耕。不可不治其罪。故既以滥耕。依事目启闻矣。然牧子河中孙等白活曰。庚戌年点马时。牧子等各折给田畓幷二结。以为安接看牧之资。乙卯年。经倭变后。水使臣崔终浩以为岛东外面大叱浦。乃倭寇初程。当禁其耕启禀。令一岛折授处。一样还陈。丙辰年点马时。只折给家代田二十五负。自此以后。牧子无地寄食。流亡相继。元额户保。凡二十八名。而今之存者。只八九名而已。民等亦知犯禁之为有罪。而穷不自存。至于窃耕。今若以此得被重罪。则又无所赖。而将尽散无馀云云。臣窃观此岛点在大洋中。非连陆通财之地。使牧子不得自养其生。而责之以养马。宁有是理哉。当初设禁之意。只为其有害于牧场也。其禁闲场开垦。或他民窃耕则固也。而并与牧子而无生生之资。此则非臣所敢知也。若曰。贼人初入之程。不可不禁其耕。则尤似无理。盖敌人之来不来。特在边圉武备之如何耳。何关于此岛之耕不耕哉。臣窃闻戊午五月初四日承传内。凡牧场之内。使牧子居接。各给田畓二结。守直场马。此固良法美意也。他岛牧子。皆遵是教折授。而独此突山岛。缘水使启请防禁。除家代田二十五负外。不许立锥之地以资其生。其不能坐而待死。而私自窃耕。势所必至矣。既不制常产。而生理切迫。不得不犯其禁。又从而罪之。无乃或近于罔民乎。非但牧子之为可矜。而将无以看护牧场。则养马之事。亦已疏矣。臣之妄见。以为此岛高大且远。虽使泥陷之地。许牧子耕食。而牧马之地。亦自有馀矣。依戊午年传教施行。以为牧子永赖之资。申明禁法。使分数之外。无一亩加耕。则牧子无流散之弊。而养马有騋牝之蕃矣。凡此冤痛切迫之事。皆臣所目睹。故敢启。
论逋租逋卒弊瘼启
[编辑]臣生长南方。目睹民间疾苦。往来之际。连闻弊瘼。民生休戚。自上所当洞知。言虽支离。请一一启之。流亡绝户。贻害于一族切邻。非一朝一夕。三十年间。权奸用事。守令贪污。边将之侵渔。尤有甚焉。各浦所受之物色。如桦皮,雉羽,正铁,胶筋,鹿皮等物。托武备征之。犹可说也。至于到防之时。先捧到防米。又捧牛价之木,生麻,白苎,木花,白绵子,真油,水油,清蜜,黄蜡,盐酱。一应果实。凡诸日用之物。无所不取。无名之横敛。亦已多矣。边将朝夕之供。则主镇官。备给饭米酱太马料。而此则自用之。使军卒轮回支供。边将有妾。有奴马。有军官。军官亦有妾。有奴马。凡所供具。皆责出于军卒所裹之粮。终致囊槖皆空。赤脱衣服。着雨蓑还家者多矣。凡军役。一年之内。陆军则四朔。水军则六朔。非入番之月。则又以一族切邻被侵。无月不侵。无日不困。故农牛及田土尽卖。然后或为僧。或佣乞。军额之消缩。职此由也。殿下每轸田里之愁叹。谆谆下教。此所谓不忍人之心。诚国家万世之福也。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然后小民庶乎其蒙泽矣。如行仁政。则亦必待奉行。而得人为贵。虽得其人。亦或有防碍处。盖贡赋徭役。虽有定规。而因循弊生。沈痼亦多。以此规模。责任守令。则守令虽不自为偸窃。而以有防碍处。不得如意而行之矣。或者曰。祖宗以来因循之事。不可轻改。臣意以谓。此则泥于常道。而非权时处中之谓也。祖宗朝人物富盛。府库充溢。临事设施之间。虽或有文胜之事。犹未害于治也。今则闾阎虚荡。财用耗竭。若一遵前例。而不知所以通变。则凡诸应费。非神运鬼输。必至剥民膏血矣。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盖三纲五常。礼之大体。固无所加损。若制度文为。因时损益。其来尚矣。使祖宗见今日生民之憔悴。则虽曰已定之例。而亦必有可改者矣。殿下之心。即祖宗之心。请议于大臣。改其生弊之处。则民可蒙一分之惠矣。姑以久远还上言之。顷者从某年以上蠲减。某年以后则留置矣。然守令未捧还上。则难于解由。故前年未捧者。移录于今年。今年未捧者。移录于后年。转辗相因。改旧作新。所谓十年陈债。即百年陈债也。其子孙一族。今皆亡灭。而亦未知其居住。则置簿空册。只为分征阖境之资。此则决不可不减也。军籍待八月改修。已下教矣。然以绝户之故。一族切邻之被侵。已到极地。一月之害。甚于一年。迟待数月。则见存之军卒。尤为消缩。旅外之额。即令毁之可也。虽或有一二丁壮。折彼移此。足以捕元额之阙。虽使守令为之。亦无难事。所当汲汲除之。以救流亡之日甚也。顷者监军御史。六朔相递。而边将有所畏惮。故杂物多有所不取。今则军民之苦。莫甚于此时。尤不可不送御史。以救侵毒之害。〈后南冥先生与先生书曰。曾见朝报。多所建明。国之大事。不过兵食。逋租逋卒。方通积百年咽塞。如公可谓不负所学矣。〉
请勿循例接见李滉启正言时
[编辑]李滉上来未易。勿循例接见。虽昼夕讲。命召讲论。则必有益矣。
请罪申士桢不孝启一
[编辑]臣等将士桢极恶之状。论列久矣。而自上留难至此。臣等未知圣意之所在也。申檥虽不慈其子。而子之道。则岂可若是其无状乎。家无二尊。而党毋逆父。谋避己罪。而逢人讼父。缔结宫人。而通书证父。至于窜黜之日。安卧其室。不即出见。是则以其父待其身之道。反报其父。而有甚者也。至此而父子为仇雠。天理为灭绝。立人纪。正王法者。宁不于此而惕乎。申檥之不忠。已被刑讯。而窜黜仅足以偿薄妻子之罪。而士桢之贼孝。则一棰不加。寝食如常。何以惩逆父之恶。请命亟下禁府。穷推定罪。
启二
[编辑]臣等将申士桢之罪。反复论列。而自上留难至此。臣等不胜悯郁之至。夫子之身。始于父而资于母也。不有父母。何以有此身。是以论治平。则以其民兴孝。为絜矩之首。举刑杀。则以其大伤厥考心。为罪恶之元。人或负不孝之恶。而不于我政人得罪。则是率一国之人而驱之于无父之地。既失一家之孝。又焉有事君之忠乎。士桢以戚里之故。得免其讼父证父之罪。而恝视窜黜之心。又无以惩之。则继天立极之责。果安在哉。请命亟下禁府。穷推定罪。
启三
[编辑]申士桢败露之恶。天地神人之所不可诬。而天听邈然。尚此牢拒。臣等妄料亲爱哀矜之辟。有所未割而然也。伏见圣批。专以无罪处士桢。以浮言指公论。乃教曰。言官必不目睹。而只以传播之言论执。此固圣心之发见处。臣等之惶惑滋甚焉。盖公论之发。必因朝廷之是非。而朝廷之是非。必因其人之善恶。善恶之所在。则无显微无远近。无古今无存没。而至公至正之论。流行宇宙。凛若秋霜烈日。虽以王公之威不能夺。贲育之勇不能挫。岂非好善恶恶。乃人心所同。而主张是论者。扶持天地间正气乎。若曰。目睹然后。方可谓之信。然则骊姬夜半之泣。何以书国语。飞燕愤恚之辞。何以笔班书。明皇妃子比翼连理之誓。何以见诗歌乎。虽深宫无人。私语密约。无不暴白于天下后世。况于通衢大都之中。无耳不闻。无目不见。而诿之于传播浮言。可乎。辇毂之下。甚显且近。尚未信公论之发。况于千里之远。万世之上。非身亲历过。而阐幽微显之论。举皆谓无足征耶。是以。开招公论。而能辨是非者。台谏之责。主管公论。而能行赏罚者。人主之道也。其或赏罚无章。而是非颠倒。则三纲沦。九法斁。而天地纯刚正气。未尝与时俱亡。必有秉直笔者。起于后日。而公论自定。使赏罚之权。不行于当时。而行于后世。非国家之福也。龙逄,比干之言。得行于其朝。则四百六百年之宗社。不为墟矣。乱臣贼子之徒。被诛于当日。则二百四十年之春秋。不须作矣。夫子。大圣人也。奈之何非目前之事。而只信传播之说。既往之岁月。若是其许多。而假托南面之权。肆行赏罚之公乎。深恨其东周以来列国之侯。既掌生杀之柄。不加乱逆之贼。而迟待数百年之后。使无其位者。为不得已之举。仅扶纲常于万古。亦戚矣。请速快从公论。以正逆父之罪。
启四
[编辑]申士桢极恶之状。其于显微。俱露情迹。而自上每以为瞹眛。臣等之惶惑滋甚焉。殿下以臣等之视听为之耳目。臣等以朝廷之见闻为之视听。若以瞹眛之事。笼罩无罪之人。而使陷于纲常大恶。则是臣等之视听。偏邪侧尖。而上遮四达之聪明。孰谓耳目之官。孰谓朝廷之公论乎。自上的知其士桢为无罪。而臣等之言非公论。则虽仕板。何用削去乎。又何必下禁府推鞫。而欲以此杜臣等之口哉。臣等亦于士桢。有何雠怨。而坚执至此乎。若然则自上犹未免苟且。而臣等之侵无辜。亦甚于士桢之罪矣。天地神人。临之在上。质之在下。臣等虽无状。纲常大恶。其罪如何。而敢以瞹眛之事。仰渎天听哉。其证讼通书等事。可以欺天。可以欺人。可以欺君。可以欺父。若视痛楚而无戚容。窜于路而安于室。则通衢大都。白日照临。天不可欺。人不可掩。君不得护其臣。父不得讳其子。是亦可谓瞹眛乎。隐微可欺之恶。尽露于显明不可欺之地。真所谓诚于中。必形于外。至此而父子仇雠。天理灭绝。岂可以削仕微谴。施之于纲常大逆乎。岂可以推鞫一度。当此诛恶之举乎。自上又教曰。立爱则自亲始。臣等不胜感激。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侮于鱞寡。况于士民乎。不敢遗于士民。况于戚属乎。亲睦九族。实孝悌之事。而为仁之本也。欲得百姓之懽心。而一国和平。一国和平。而灾害不生。灾害不生。而祸乱不作。则舍是心何以哉。推此心则足以保四海。不推此心。无以保妻子。孟子之训。岂欺后王哉。是以仁爱之道。即天地生物之心。而行之必自孝悌始。己欲孝而人或不知其孝。己欲爱而人或不知其爱。则一脚虽长于我。而一脚必短于彼。左乖于右。后戾于前。非所谓絜矩之道也。絜矩之道。必欲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不孝不悌者。与我所爱相反。则忘亲之贼。败家之子。将接迹而起矣。吾虽有仁爱之心。将何所施之。至亲之地。尚不得施矣。况于民乎。况于国乎。是以。古之帝王。不幸有乱贼之人。出于至亲之间。则割私情而断大义者。诚以先惩不仁者。然后吾之仁爱。无所壅遏。而天下无不仁矣。无已则盍观乎天道乎。虽有生物之春。而所以成物。则必待肃杀之秋。圣人之所以眷有德。讨有罪。亦顺天道而已。劝善惩恶。无非天理之公。阳施阴惨。各有生成之仁。当诛而不诛。则其为爱也姑息而已。只完其体肤。而本心之害。将无所不至。则为人父者。虽被弑逆之祸。而无所救矣。是可谓一国兴仁乎。春秋之不书春王。戒后世讨贼之不可缓也。请速快从公论。以正逆父之罪。
启五
[编辑]申士祯之罪。则既蒙推讯之旨矣。但圣批犹有不和二字。故反复论列。而自上责之以不和愉事亲。圣教至当。为人子者。诚以和愉之色事其亲。则焉得不孝之罪乎。为恶之渐。必自细微。非孝病根。实自不和中来也。然所谓和气也。愉色也。婉容也。非有他底意思。只是成就一个孝而已。人之事亲也。服劳奉养无所不至。而洒扫应对之际。或少温润之色。则亦未为尽善。故必以色难警之者。所以勉进其深爱之意也。若士桢已过不和之境。而深入贼孝之地。岂止于容貌之失哉。只有容貌之失。何至于诏狱穷推乎。既犯莫大之罪。则不暇以深爱之道责之。是以。周礼以乡八刑纠万民。则一曰不孝之刑。孝经论五刑三千之属。则有曰不孝之罪。是皆周公孔子之书。而莫不因其所止之则。以定其罪。非后王之所当法者乎。大哉王言。万姓咸仰。请以不孝为问罪之旨。以遵先圣之教。
启六
[编辑]申士桢身犯通天之罪。而自上深虑其殒命杖下。不加穷诘。遽即放送。臣等窃惑焉。自生民以来。万古纲常。栋梁乎天地者。特以父子之恩。君臣之义。夫妇之别而已。人纪之所以立者此也。君道之所以建者此也。帝王之所以相守相传。祖宗之所以丕显丕承者。何莫非以此为之规模。而表率乎家国天下也。是以。维持此道。则虽哀弱如东周。能延国祚于数百年之后。毁灭天常。则虽富强如秦隋。未免二世之覆亡。岂非恩全而义犹存。家乱而国随灭哉。公主之家。既失夫妇之道。而反以其母之故。纵此逆父之子。则王宫国都。所教者何道。人生八岁。所学者何事。五刑三千之莫大者何罪。卿八刑纠万民之第一者何刑。所惩。反其所劝。而躬行心得之效。不责于至近之地。则亲爱之私。哀矜之僻。有未暇加察矣。独不恤万古栋梁。从此而毁折乎。有典有则。乃祖宗之贻谟。而贻谟之大者。莫先于人纪之修。不幸有逆父之子。出于戚里。而乱我家规模。祖宗在天之灵。宁不割私情而断大义乎。必崇降罪疾曰。乃断弃汝。不救乃死。请申士桢穷推定罪。以扶纲常。
启七
[编辑]臣等将申士桢之罪。累月论列。而今始蒙允矣。但圣批犹以讼父证父为暧昧。终以不和二字。为问罪之旨。臣等窃恐辞旨苟且。不能严正。殊未合大哉之意也。所谓不和之罪。指敌体而言也。非所以名于父子之间矣。先儒云。孝子之深爱其亲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则指事亲之际容貌辞气而言也。岂可以色难责士桢哉。只有容貌之失。则又何以诏狱穷推哉。是以。父之不能字厥子者。谓之不慈。子之大伤厥考心者。谓之不孝。至于兄弟不相友恭。然后谓之不和。此乃天下之恒言也。王言一出。万姓咸听。请改以不孝。为问罪之旨。〈时退溪先生入侍尽讲。启曰。纲常者。扶持宇宙之栋梁。奠安生民之柱石。台谏以此争论而不从。则柱石栋梁坏矣。遂得蒙允。〉
请黜石尚宫启一
[编辑]石尚宫称云者。非特与士桢之家交通而已。自入侍宫闱以来。伺候迎合。阔施长舌。缔结权奸。干预政事。䲭张狙诈。外内相应。荧惑圣心。斲丧国脉。幸赖季年天日清明。深悔既往之失。尽斥外廷之贼。方期太平之治。遽缠臣民之痛。惟此老狐。未及天诛。嗣服之初。公论已发。所当快从。以承先王之志。而尚留宫掖。试着前日之乎。其通士桢之书。乃老猾之细事也。渐入左腹。得以猾弄。则诪张肤谮之祸。岂止于此哉。请命永黜。以遂先王未尽除贼之心。
启二
[编辑]石尚宫称云者。宫中一老丑也。其姓名非外廷所得知。而尚此论列者。诚以罪不可赦。而所关者重也。自上多般庇护。至教以误传所闻。臣等窃惑焉。臣等虽无状。岂敢以所闻之误。仰彻于圣聪哉。人之为恶。虽在幽隐之中。尚未掩十目之所视。况败露于显明之地。而隆洽一国之视听乎。妇寺数人。煽乱于往日。而老猾乃居其一。缔结权奸之甚者也。夤缘攀附。窥觊交通。引惹蝇狗。阴受货贿。无足之珠。来自遐邦。非分之爵。亦及其亲。其诪张眩惑之状。天地神人之所共愤也。苞苴之行。殷汤忧之。奇锦之献。宋史讥之。岂可恃盛世而谓无有是事也。信谗说而置风闻之误乎。欺罔先王之贼。曲为解释。而无所惩治。则异日之祸。必有甚于前日者。请命永黜。以快舆愤。
启三
[编辑]石尚宫称云者。宫中一细人也。其前后罪恶之状。反复论列。而自上严为峻辞以拒之。臣等之惑滋甚焉。自古女子小人。表里交缔。伺候迎合。巧餙容悦。轻儇便给。窃取恩宠。夤缘攀附之路开。肤谮请托之事行。遂至干预刑政。渐擅威福。以乱朝廷。以覆邦家者有之。老猾之手段。实类于此。而其诪张舞猾。办集营求之状。虽古之䲭枭长舌者。鲜有其比矣。庸庸无耻之徒。攀缘觊求。潜通货贿。割剥饥民之膏。侵渔疲卒之血。无不辐凑于私室。岂特朝廷深知其猾弄哉。虽村童巷儿。亦先知老贼之名矣。罪恶贯盈。隆洽远近。其通主家之书。乃其緖馀。舆情之愤既久。公论之发亦晩矣。臣等虽无状。岂敢以所闻之误。仰尘于睿智之鉴哉。盖闻古之圣王。不自恃其盛治。犹曰。苞苴行欤。女谒盛欤。其自责之意深且切矣。宋臣文彦博。虽曰贤相。造间金奇锦。潜通宫掖。至于公论之发。遂以风闻之误自谢。盖人心不可欺。暗处不可揜也。虽一通奇锦。犹未免当时弹驳。太史笔之。亦传于后世。况纵恶自恣。如彼其专且久耶。臣等援引此事以为之证者。诚以信白所闻之非误矣。岂谓先王亲受污辱之名哉。虽然有一说焉。宋臣朱熹进言于其君曰。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者。家之齐也。内言不出。外言不入。苞苴不达。请谒不行者。家之齐也。将此先儒之说。准拟殿下之家法。则能尽合耶。不能尽合耶。惟其内外严明。截然不通。左右仆妾。罔非正人。然后有以得齐家之要。则不可不远者技能也。不可不严者内外也。容有技能者。而内外交通。则苞苴请谒之路。无以杜之矣。既不杜其路。则又焉得以避是名哉。臣等宁犯不讳之罪。以杀其身于玉阶之下。不欲为殿下之侫臣。以速卖国之罪。将此斥邪之口。而反效其所为乎。易曰。有子考无咎。惟在殿下能尽齐家之道。以盖先王之愆耳。请命永黜。惩前警后。〈时退溪先生入侍夕讲。启曰。占之圣王。使宫中之事。外廷无不与知。若以为内间之事。非外廷所得知。则甚不可也。遂得蒙允。〉
请改正杨仁寿司直启一
[编辑]臣等将杨仁寿付护军司直之事。反复论列。尚至数旬。而自上牢拒不已。至教曰。微细之事。不须已甚。而所以不从者。古今异宜故也。臣等不胜悯郁焉。臣等窃闻召公之戒武王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傅说之告高宗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盖天下之事。自微而至著。自细而至大。故不谨于微细。则终有莫大之累。必防微于未然。图大于其细。然后足以能成天下之务。而制无穷之变矣。虽些小之事。犹不可不谨。况爵禄威福之大柄。而谓之微细可乎。班爵禄之制。远有三代之良法。近有祖宗之美意。所谓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者。乃古今一定之则。而不容私意有所损益于其间也。若以古今异宜。为制事根本。而至于祖宗赉予之典。亦不足法。则况言其三代之𬣙谟乎。程子所谓有关雎獜趾之美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者。恐或不如是之谬也。杨仁寿一庸医耳。虽有微功。赉予周恤足矣。而遽受四五品之禄。岂所谓裁度事理。而时措之得宜者乎。上无道揆。下无法守。而做一大错。无非私意之根株。则大本如是。应物皆然。国家之事。从可知矣。臣等虚负初心。缺望太平。出则常自局蹐。入则仰屋长叹而已。虽然不远复。无祇悔。大易之所训。困而后能反。春秋之所戒。莫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其反求而改图。惟在殿下一念转移之间耳。杨仁寿四五品付禄。请速改正。兵曹堂上色郞厅。幷命罢职。
启二
[编辑]臣等伏见圣批。有以东西班为轻重。以改不改为无所损益。而诿之于不开。臣等窃惑焉。杨仁寿以庶贱付正职。已为失举矣。何可以前辙为准。而至于袭误哉。自一命至于九阶。自有其序。随阶之高下。定禄之厚薄。又何以微功。遽陞四五级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虽一介。不可以与人。况朝廷之公器。威福之大柄。名分之所在。贵贱之所系。井井有级。不可僣越。而谓之不关可乎。若于隆杀厚薄之间。无一定可齐之则。而任其改不改。无所损。无所益。则是以无星之权。无寸之尺。不较轻重长短。而混施之也。宁有是理哉。计度一物。必以锱铢分寸。往来低昻。而求合其中。况统御万机。酬酢万变。而不以规矩准绳制心制事。得止于至善之地乎。殿下之所以不忘旧功。不可谓非天理。而天理之过差处。先儒已论其为恶。臣等之所以谏止者。庶几引殿下于无过之地也。殿下以建极之主。任敷锡福禄之责。必无偏无党。无作好恶。而修五事。顺庶征。乃其道也。何讲五事。曰貌曰言曰视曰听曰思是也。何谓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是也。五事修于下。则庶征顺于上。感应之机。宁可诬也。而箕子之陈洪范。亦岂欺后王哉。今者天灾时变。叠现层出。雨旸不若。寒暑失序。殿下于此。宁不惕然省悟。而不恤人言。尚此𫍙𫍙。至于玉堂之箚。大臣之启。俱为逆耳之归。将何以克去己私。钦若昊天。而感听卑之鉴。回仁爱之心乎。臣等之所忧。非特为仁寿而已。请杨仁寿四五品付禄改正。兵曹堂上色郞厅。并罢其职。
启三
[编辑]臣等伏阁数旬。论执不已者。庶几付禄之事。循理得中。而自上每教之曰。不可谓之过重。不可谓之私也。臣等窃惑焉。盖公私之分。不过曰天理人情之间而已。湛然虚明。无所偏倚。如鉴之空。如衡之平者。乃心之真体。而大本之所以立也。随物所应。发皆中节。无少差谬。无适不然者。乃情之得正。而达道之所以行也。此固万化之本原。一心之妙用。必静以存之。动以察之。一纯乎天理。而无人伪之杂。然后方可谓之公。而不蔽于私也。其或所明者。不过情爱之私。而惟其所向。有所不察。自用其智。而径情直行。妍蚩之分。轻重之权。俱失其当。而本领不是。万事皆差。则转辗相因。与物俱往。而道之在我者。几乎息矣。然则二者之间。不能以发。而其是非得失之归。相去远矣。臣等不知殿下之所以待仁寿而厚其禄者。果合于鉴空衡平之用乎。以微功而遽受四五品之窠。以庶贱而反得卿大夫之所未易得者。臣等窃恐虚明应物之地。无所偏倚。发皆中节者。果若是乎。静而不失其体。动而不失其用者。乃殿下学问中事也。何不细工夫而察危微公私之际。大规模而致中和位育之功乎。而顾以么么一庸医。有累于新服之初。左牵右掣。前遮后掩。牢拒公论。引惹谗邪。贻志士之太息。沮万姓之颙望。是岂治平之气像乎。臣等非敢为已甚之事。窃取糟粕。粗知事君之道。点检风色。颇怀忧国之诚。不忍三谏而去。敢效格天之恳。庶几端应物之本。澄兴化之源。审公私之辨。酌轻重之宜。有以道揆而上无失举。有以法守而下无谬策。无偏无党。遵王之道。无反无侧。遵王之路。恢祖宗艰大之业。启万世无疆之休矣。请杨仁寿四五品付禄改正。兵曹堂上色郞厅。并罢其职。
请收内需司奴子及司饔院渔夫勿役之命启一
[编辑]内需司之设。初非王者藏富于民之意。而曲护其奴子。除其军马之役。是则失之中又有失也。况按成庙朝续录。则京藏冰。不与复户之法。此乃常行之典。而明庙之所以更张者也。臣等不知殿下之所谓守法者。有何所据乎。此必奸细之徒。狙入邪迳。授先朝故事。上渎天听。以开窥避之路。而不暇顾先王大法昭载几阁也。此固臣等之所深忧。而至于渔夫车马。并与之勿出。则非但赋役之不均。而事功亦有所不集矣。请快从公论。亟收勿役之命。
启二
[编辑]赋役之均。乃王政之一也。公平正大之体。无远近内外之殊。故虽一徭一役。必均施而不偏。然后民无独劳之怨。而事有易成之功矣。司饔院渔夫,内需司奴子。亦一王民。而独逭于公家之役者。何哉。车马之役。在诸役最苦。而不出于此。则必及于彼。同是吾民。而劳逸不同。非所谓絜矩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更张者。实出于均齐方正之道。而今日之所以勿役者。抑又何意乎。请亟收勿役之命。
启三
[编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则岂可以所恶于彼者。偏施于此。所恶于此者。偏施于彼乎。其或区彼此。而有所厚薄于其间。则小民至愚而神。焉得以子来。是以。鸣鸠平均。歌于国风。从事独劳。雅以怨刺。观其征役之不均。而民心之向背系焉。可不畏哉。可不畏哉。司饔院渔夫,内需司奴子。亦曰王土之民。而除其车马之役。偏布于一同胞之赤子。此先王之所以更张。而今日之所以不遵守者何哉。请亟收勿役之命。
请还给李绅奴婢投托内需司启
[编辑]臣等将李绅等事。论列数日。而其是非曲直。昭载该司公事。自上所当洞知者也。岂牵于私累。而敢此留难哉。特以曾经推阅。而已录其案。犹有不可改之理。此固圣旨之攸在也。虽然凡讼之作。必由天水之违。而曲直之辨。必待刚明之决。以势言之。则小民之于内司。强弱为何如也。以时言之。权奸用事。夺人臧获。无所顾忌。失奴之主。束手而呼冤。执法之官。侧目而莫指。视其争攫。恬不为怪。其畏权奸。尚且如此。况与国争辨者。将何以处之。臣等窃闻之道路。当此推阅之时。内需司猾奴二人。与李绅等对辨之际。言必称内旨。讼官心不自安。未能深究本末。而依旧施行。臣等不知所谓推阅者。出于公耶私耶。出于直耶曲耶。此固奸细之徒。一以欺罔劫夺为事。而终始恣行。得售其术。真所谓白日之蝃𬟽。邦民之蝥贼。宁不有累于清朝之治乎。先王虑有奸窃之术。而特下可改之教。所以辟伸冤之门。而拓防奸之路也。曷虐予民之意。隐然于贻谟之日。殿下所继述者。只在于此耳。若奸细窃弄之涂辙。非所遵矣。不遵其可遵之教。不改其可改之事。则其可谓奉先思孝。而闻义即迁乎。改之犹恐不及。迁之犹恐无勇。而反以径自擅改。示谴于该司。尤非臣等之所敢知也。臣等窃谓该司之所守者。法而已。两造俱备。是非判然。宣头录案。有未暇禀裁也。古者皋陶之执法也。瞽瞍杀人。则虽以天子之父。犹不得以屈法。况此宣头案。特内需司之私书。非如经国大典者乎。该司不为威屈。直以法蔽。亦得讼官之体耳。自上所当褒善。以劝刚明之意。不可示好恶之偏。以中奸细之伺候。请亟依该司公事。还给其本主。
启二
[编辑]臣等伏见掌隶院回启公事。则因李绅等上言。其所持文记及相讼作文。无不推阅。而其奴婢叛主。设计投托内需司之状。昭著无疑。启请还给本主者。在法当然。而自上非徒不为之允可。反以有司执法之言为不当。臣等窃惑焉。内需司为叛奴婢华渊薮。病民累治久矣。既知其叛主而投托。则岂可诿以已载宣头案而不之改乎。况于续录内。显有可改者分拣之法。虽宣头案所载。而不正者。则可改之意。亦为明甚。请依该司公事。亟命改正。还给本主。
启三
[编辑]臣等窃闻天予之富。藏于四海。诸侯之富。藏于一国。廓然大公。自享其富。而区为一司藏置私物。固非光明正大之体矣。况因外物之自来。而取之为真有乎。好仁好义。君民一体。焉有悖入之事。而能顺一国之心乎。宣头虽曰正案。已树自私之根柢矣。奸细之徒。肆骋秘术。损下附益。恣行劫夺。大开投托之路。引惹逋逃之萃。豪奴悍婢或厌其主。则相率而归之。冒名餙实。因无作有。一录其案。遂为金石之典。盘据其穴。永背旧家之主。天水违行。窒凶难开。强弱异势。推还无路。但持空券。怨吁苍旻。观此李绅等事。亦见其冤郁之情矣。先王虑有此患。故不恃已正之案。而更下可改之教。亦所以伸冤滞而杜奸术也。嗣服之初。所当承顺。一革疵政。快拓清明之路。非所谓继志述事之大者乎。虽在幽独之中。常恐此心或累于偏私。而辨析义利。当审其几。况该司之启。明若观火。其辨曲直。判然如薰莸冰炭之不同。而反以不当为教者何哉。天理人欲。不容并立。长一分人欲。消一分天理。交战之几。不审于隐微之地。而好恶之偏。遽发于政事之间。习以为常。转辗相因。则真所谓外本内末。而争民施夺。焉得絜矩之道。而见治平之效乎。请亟依该曹公事。还给其本主。
请改正林晋赏加启
[编辑]臣等窃闻宋太祖之平蜀也。曺彬有功无过。则擢用而不疑。全斌多杀自恣。则贬降而不恤。其平定之功一也。而赏罚之典。若是其悬殊。诚以御将之方。必观其仁暴之如何耳。草创之际。拔一城。犹恐不克。而尚如是。况此黑山之贼。非敌国之比。特以蚊虻之徒。有失路穷迫之状。无寸刃抗我之意。是可谓我邦之仇乎。商船相杂。唐倭难辨。执酋而详问可也。追逐而不讨亦可也。而幸其死命。无烦一策。使五船束手之徒。歼尽于一剑之下。其授首哀乞之惨。不待目睹而知矣。贬责不下。而重赏先行。其视古之帝王遣帅之际。以横罹锋刃为戒者。为何如也。臣等以贼之逆顺。势之缓急。为奏疏第一义者。非但杜武夫喜事要功之弊。亦推帝王包含遍覆之仁也。盖天地间血气。皆吾之同胞相与者也。非有猾乱横犯。如周之𤞤狁。晋之五胡。则莫不羁縻而抚绥之。此西铭之所以作也。请林晋赏加。亟命改正。
启二
[编辑]林晋赏加改正之事。反复论列。殆将一月。而自上以为已命之事。不可轻改。臣等窃惑焉。凡事之差失。必出于谬见。而不思所以改之。则焉有徙义自新之意乎。吾夫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先儒朱熹释之曰。内自讼则能改必矣。圣贤之教人也。不以其往失为咎。而以其能改过为大者。何哉。盖人非尧舜。孰能尽善。自汤武以下。皆不能无过。而勇于能改。故孟子曰。尧舜性之。汤武反之。其揆一也。使汤武或咈于从谏。吝于改过。则是文过遂非之主。焉得与尧舜并驾哉。唯其闻义即迁。反身修省。而复于无过。故终为尽善。而治化之功一也。此非殿下之所当监者乎。若诿之于已定。而遂非文过。非臣等之所知也。请快从公论。改正赏加。
启三
[编辑]水贼。特蚍蜉之类耳。寄生舟楫。草窃为事。非是犯境之寇。有何难讨之势乎。尽歼而无遗。不足为功也。追逐而失讨。亦未为罪也。操纵之间。无功罪可论者。诚以其贼之不足畏。而其讨之不足劳也。今有蚊虻咀人。虎狼噬人。而拉捕之势。难易悬殊。使人论其功劳。则其为轻重大小。不待智者而知矣。若以取蚊虻之劳。施之以捕虎狼之赏。则当其捕虎狼之功。又赏以何物耶。臣等窃恐林晋之捕水贼。只是取蚊虻之类也。请快从公论。改正赏加。
启四
[编辑]人主之所恃以为国者。公论而已。公论行则通天下之情。而事理得中。公论不行。则牵一己之偏见。而是非颠倒。不审其几。而能为国家者。未之有也。臣等将公论。伏阁数旬。而天听邈然。尚此𫍙𫍙。臣等不知自上以为智足以自断。人言不足听而然欤。古之帝王。莫盛于尧舜。而犹不敢自圣。必曰舍己从人。亦曰好察迩言。是诚何心哉。盖一人之智有限。天下之善无穷。必乐闻而即迁。然后可以事得其序。物得其和。而圣益圣。治益治也。今者林晋之捕水贼。只是制蚍蜉之类耳。其讨之不足劳。其功之不足论。虽以臣等之浅见。亦知其然矣。而自上反以为功重。何哉。假曰不无其功。而亦人臣寻常职事。国人皆曰不可重赏。则公论之所在。可知矣。所当省悟而勇改之。又何执滞不化。而郁人心之颙望乎。请勿留难。改正赏加。
启五
[编辑]爵赏。天下之公也。非一人之所私。故书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岂谆谆然命之乎。观民之视听。而命之所在。盖可见矣。古之帝王。不恃己见。而询于众谋。故其命官授职也。必咨于四岳。访于臣邻者。所以顺人心。而一天下之公也。今者林晋之赏加。左右诸大夫至于国人。皆曰不可。则是可谓顺天命乎。天人一理也。理之所存。即命之所存也。天未尝不与于人。人未尝不受于天。而人之所非者如是。天意从可知矣。焉有违天道。拂人心。而能治国家者哉。请快从公论。改正赏加。
启六
[编辑]臣等窃闻诗人美殷高宗之德曰。不敢怠遑。不僣不滥。所谓僣滥者。指其刑赏之过中也。高宗之德。载于书。著于史。无所不至。而特举赏罚之事美之者。何哉。诚以赏罚。人君行事之大者也。此若过举。馀无足称。是以。存于中者。无怠遑之私。而施于外者。无僣滥之失。然后足以尽为君之道。而能成天下之务矣。今者林晋之赏加。举国之人。皆以为过重。而自上独以为当然。则安知不有怠遑之心。有存于中。而僣滥之举。自害于政乎。窃恐清朝之政。不出于诗人颂高宗之意。而或近于衰世三百赤芾之讥矣。请林晋赏加。亟命改正。
请罢尚州判官尹坚铁启
[编辑]臣等将尹坚铁冒滥之事。论列有日矣。自上每以非如他人。只是为先王外祖。不敢不命相换为教。臣等窃惑焉。国家虽依仪轨。时赐奠物。而主祀在坚铁之身。岂国家之所可处置乎。其仕之或远或近。无所择者。乃人臣之职分也。以其奉先祀之故。图置其身于便近。亦岂臣子之所忍为者乎。为人臣者。敢以是请命于君。则其罪当如何。而将使其身。每处于便地。无行险出远之劳。宁有是理哉。将不利于彼。则图得于此。谋为垅断之术。而托以奉祀之便。欺罔天听。猾弄官爵。至使其妻。狙入邪径。仰累清明之治。臣等之愤郁。何时已乎。请罢职不叙。以杜戚里干预之渐。
启二
[编辑]判官尹坚铁自恃戚属。骄纵无忌。凌蔑上官。放着其手。被谴监司。曲为谋避。发弃官事。来入都城。极图垅断之私。托以奉祀之便。既不得其术。则还退任所。先送其妻。夤缘邪径。曲入邪说。其为无状极矣。当宫壸正始之初。首开女谒之路。启他日无穷之祸。请罢职不叙。以杜其渐。
启三
[编辑]臣等将尹坚铁冒滥之状。论列已久。而自上留难至此。又从而曲为之辞。臣等不知为人臣者。以其奉祀之便宜。相换近地。果载于法典乎。亲有老病。人相避嫌者。容或闻之。而以奉祀之故。择占便近之地。非臣等之所知也。且往来远近。惟利是求而利在于彼。则初虽远地而往赴。将不利于彼。则又顾而之他。是果人臣委质之道乎。考之于法。质之以义。而大相悖戾。只是成就一个私而已。况以此请命。非国是所在。故不敢显然启请。而阴谋秘计。狙诈百端。至送其妻。夤缘邪径。曲为辨说。得遂其计而后已。坚铁无状之罪。决不可容于清明之日。物情之愤郁。乌可已乎。将使宫禁毁撤大防。而出入窥觇。无所不至。渐夺威福。驯致覆亡之祸。未必不由于此也。请快从公论。以肃正化之基。
请收沈铨给牒之命启
[编辑]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则所不可忍为者。将无所不至矣。古之圣王为此惧。而常防其原。故必立其赃盗之典。明示显戮。或从末减而禁锢其身者。岂徒然哉。诚以禁滔天之欲。而绝祸乱之萌也。及第沈铨以其有馀之才。用之于不善。故平生立心。惟利是务而已。人之臧获。对面夺取。民之土田。放手攘攫。在内在外。无非蠧国害物之事。其不忍贪残之状。今不暇悉陈。而已具于往年之启矣。尚容凶喘。安枕都城。已为失律。而遽下职牒之命者。何哉。凡许人改过者。所以待中人也。将此鄙夫之甚者。依旧官爵。而无所惩治。则吮痈舐痔。乃其本心。而将何所用之哉。请亟收给牒之命。以杜人臣利吾家之心。
启二
[编辑]臣等伏见变大雅之诗曰。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此则衰乱之朝。纪纲不行。而无以惩其恶正其罪。故诗人咏之。夫子笔之。而𫓧钺之诛。凛凛于千载之下。足以警后王赏罚之无章者也。及第沈铨以阴邪之资。济以贪黩之心。平生所犯。不啻诗人之所刺。人有第宅。公然劫夺。掠率官物。强为仆妾。其纵恣无忌之状。难以枚举。虽置赃案。尚有馀罪。而窜黜不举。爵秩还加。是则率一国之人。而驱之于趋利之地也。利之所在。将无所不至。纵此无厌之鄙夫。而犹待其改过。宁有是理哉。臣等不忍周幽覆亡之辙。复见于望治之日。而诗史之诛。迟待后人之笔也。请亟收职牒之命。
启三
[编辑]及第沈铨平生行己。无非蠧国病民之事。而自上视为寻常。敢拒公论。臣等不知殿下以贪贼为可恕。而人言为不足恤耶。好利之害。圣贤论之详矣。大夫而利吾家。士庶人而利吾身。至于长国家而务财用。放于利而多怨者。何以布在方册。而垂训于后世乎。天讨有罪。圣假其手。非若汉唐之君抑扬难继之道。则殿下之所得于学问者。何在乎。况今闾里空虚。田野荒芜。兵额消缩。边圉失守。土崩之患。迫在朝夕。殿下宁可不知其所自乎。此实曩时权奸当路。割剥耗蠧之所致。而沈铨乃其一也。同恶相煽。酿成贪风。其抑占攘夺。戕杀无辜之状。所不可忍言。幸赖天日清明。退斥大奸。而积痼未瘳。呻吟尚在。今复放虎兕于柙。肆其前日之横噬。则何以答先王之遗意。而慰生灵之愤怨乎。将使一国之人。唯知利之为利。而不知利之为害。则聚敛盗弄之臣。将接迹而起矣。祖宗艰大之业。付之于何地乎。请亟收给牒之命。以杜人臣不夺不厌之心。
请勿陞级宗亲内官等启
[编辑]赏一人而天下无不劝者。以其所施当可。而能服天下之心也。如或施非其功。而用失其当。则无以重其器。而人亦无所劝矣。今者慕义殿入番宗亲,内官等。虽曰朝夕执事。既有赐与之物。足以偿筋力之劳。而遽命陞级。僣施恩典。王爵之不重。莫甚于此。其可谓劝贤酬功之意乎。德懋懋官。仲虺所诰。不称其媾。诗人讥之。不顾前圣之训而反效衰世之事。岂臣等之所望于今日者乎。请亟还收成命。
请黜李洪男启
[编辑]李洪男处身轻回。包心邪毒。其平生所行。无非逆天理拂人心之事。当国恤之初。一国臣子哀号莫及。而载官妓以行。翺翔大路。纵淫无忌。是不君其君也。其父祖神主。弃置乡家。上雨傍风二十馀年。又为火烬。而少无戚容。对人言笑举止自若。是不父其父也。君亲。人道之首。而待之如是。则其陷友死地。夺人田庄之类。又何殚论哉。天下之恶一也。时无古今。身无存没。公论所发。则虽在朽骨。亦追诛之。况于有䩄面目。而不以其罪罪之乎。若诿之于久远。而只罢其职。则臣子之所不忍者。谁得以定罪哉。请命削夺官爵。门外黜送。
请依该曹公事启
[编辑]庶狱。文王罔敢知于玆。况收贡细琐之事乎。今以监司状启为不信。而必欲挨致其奴子于京狱。更讯其是非。则或涉于君行臣职之地也。岂所谓委任方面。逸于得人之意乎。委差之徒。窃觇上意。纵恣无忌。未必不由于此也。他日之弊。何可胜言哉。请还收捉问之命。一依该曹公事。以革委差猥滥之习。
请改正金秀文,崔远加资启。
[编辑]西海坪来居胡人。只因耕种之利。而其类亦少。以时禁耕驱逐。乃前日边将措置中一事也。顷以授任非人。专废禁耕驱逐等事。至于其后哨探之际。失误军谋。以致胡人射杀军卒。此亦出于自取。元非难制䲭张之贼也。今者平安节度使金秀文乘其不备。焚灭束手小丑。此不过职分内事也。鞍马表里。亦已稠叠。况正宪重加乎。且贼胡屡犯上土。至于杀掠。恣行无忌。谓我国无人。甚矣。无追捕剿灭之威。长他日轻侮之患。崔远有何可褒之功。而亦授堂上重加乎。西边之衅已开。将来之患难保其必无。固当十分戒饬。俾图善后之策。岂可轻举重赏。急急滥施。以启其骄惰之心乎。假令秀文等稍有微劳。岂无相当之恩数。而必施以难继之爵秩乎。况爵赏。人君之大柄也。新政之初。尤可慎重。以杜侥幸之门。而僣施如此。则人皆希望。挟少夸大。盗弄名器。则将何以为国乎。请金秀文正宪加。崔远堂上加。速命改正。
请国昏尚俭启
[编辑]方今国储虚渴。凡事务从俭约。犹不能支。嘉礼所用服御。一依丁丑年誊录矣。中庙朝国有积累之储。年无凶歉之候。公私俱足。用之有馀。比之今时。豊约万不同焉。不量今时之屈。而准拟彼日之规。不亦难乎。凡文具随时损益。不必一遵前辙。况俭约。人君之实德也。人君。得之于心而行之于身。则必自宫禁始。躬大练之衣。却翡翠之衾。不用黄金以妆乘舆。皆前代后妃之俭德。而有以致豊富之业。成长久之治。可不为今日之所监乎。能审奢俭之分。而取舍于其间者。必谨于大昏之始。始之不谨。而能谨其终者。未之有也。今见常家。为子女婚姻之际。极治服餙。务胜于人。而夸张其美。转相效尤。遂致尽荡家产。而终至贫窭。所谓奢侈之害。甚于天灾也。宫人䯻高一尺。四方视之。必为三尺。此固观感之所在。自上当于大昏之时。先示之以节俭之德。则四方亦知奢靡之不可不斥。俭约之不可不崇。岂非风化之所大关者乎。虽仓库盈溢。水涌山出。犹惜其费。以守其财。况今都监无某物。则必责出于市井。何用必充前规。而使上下俱困乎。诗人美文王后妃之德曰。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是刈是濩。为𫄨为绤。服之无斁。后之儒者赞之曰。富而能俭。今则贫而尚奢。异于文王之家法矣。伊尹告太甲曰。慎乃俭德。惟怀永图。伏愿殿下留心焉。
请改正宦寺赏加启
[编辑]宦寺之所以恣横者。必由爵赏之失其宜也。前例之不足为美法。微劳之不足当重加。自上亦已洞照是非。而牢拒公论。至于逾月之久。臣等之悯郁极矣。自古人主掌威福之柄。而先夺于宦寺者。诚以使令于前。而私爱之不自克也。狃于昵近。无以庄莅。而名器之重。无所爱惜。宠之以高官大爵。以张其势。以骄其心。驯致交通内外。缔结权奸。擅弄国政。覆败邦家者有之。其始则亲昵之私。有以累其心。而不自知其流入于此也。殿下何不省悟。以谨其始。而每诿以前例乎。先王之法。无弊于万世者。则遵守不易。固臣子之至愿。而若此疵举。不待三年而可改矣。能改其可改之道。则岂不有光于先王。而终为莫大之孝乎。请全润屋,郑信朋赏加。亟命改正。
请特发御史启
[编辑]近来多经天使。民生极困。而加以今年风水旱蝗之灾。诸处皆然。已失西成之望矣。审灾事重。京官之遣。虽不可废。而敬差官则遍历诸邑。其骚扰之弊。倍簁于抽栍御史之行矣。当此邦本憔悴之时。不可不随宜通变。况岁入之数。不以彼此之行。有所多寡也。不须强遵常规。以重其弊。岂可以日期临迫。或忽于救焚极溺之意乎。请特发御史。勿遣敬差官。
请罢康陵监役官员启
[编辑]山陵。乃君父万世衣冠之所藏。为臣子任其事者。所当尽其诚谨。勿使有后日之悔。而今者伏见康陵奉审启下之辞。则陵上石筑四面。或有隙。或坼裂。或缺落。殆无完处。极为骇愕。当初为山陵设都监。俾专其任者。重其事也。而襄事未久。遽有此患。其不谨大事之罪。莫此为甚。请其时提调及都厅官员,次知色官员,监役官等。并命罢职。
请罢刑曹佐郞郑琢启
[编辑]刑曹佐郞郑琢。前日教坊歌谣处驻辇时。以正言为城上所入启之辞。既失其本意。及其传言于院吏。书诸朝报。则启辞别无遗漏之意。彼此各异。凡台谏所启。传播一国。至为关重。原其所失。虽出于无情。不无后弊。请罢其职。
自劾请递启
[编辑]今九月十九日社稷祭祭文。臣昨已制进矣。但数句犹有误意。政院指示。然后方知其非矣。欲即改制。则日已迟暮。未及受押。臣之所失大矣。请递臣职。
请递大司宪金贵荣以下启
[编辑]忠州色吏池大鹏过限讼事听理之罪照律时。宪府当依受教。以知非误决照之矣。误以不应为事理重之律照之。与前日罗州色吏照律。自相矛盾。前后用法不一。此虽出于无情。且未入启。而既成公事。呈于政院。若非政院详察言之。则几乎错施矣。法官有如此之失。而仍在其职。事甚苟且。持平金孝元外。请大司宪金贵荣以下。并命递差。
请罢兵使洪彦诚启
[编辑]庆尚道左兵使洪彦诚人物庸麤。虽以捕贼微功。至于陞职。已不满人意久矣。及其再为水使也。少无抚恤之事。多有不绩之声。急急陞为本职。物情极为骇怪。请命递差。方今兵政解弛。军民凋瘵。元帅之任。不可不拣。请择差可堪之人。
请罢尹思商启
[编辑]豊川府使尹思商性本贪暴。年又衰耗。到任之后。不治官事。委诸下吏。专事割剥。船运其家。托以天使时用度。逐户捧布。犹为不足。且以官库米谷。出买绵布。而分录于民户还上受食之券。民怨嗷嗷。流散殆尽。又于春初。私猎于绝岛。逢风败船。溺死者甚多。发诉之际。亦以官谷赂而止之。所犯极为骇愕。请命罢职不叙。本府数年内。累经非人。官库荡尽。将为弃邑。苟非廉干之人。无以苏残而起弊。请各别择差。
请罢司仪金在孚启
[编辑]掌隶院司仪金在孚前为金沟县令时。肆行贪浊。略不顾忌。场市之物。公然取来。亲自点阅。以官库之谷给其价。而入于己。凡京各司所纳贡物。令其所厚之人防纳。而先出仓谷。倍价而给之。移施于还上。而厚征于民间。民间则不敢较其价之多少。束手闷默。随官所征而纳之。若此非一。民不堪苦。甚至公籍书写之灯油。民间私自收用例也。而官给其油。自取其价而用之。闻者唾鄙。且以其自为多不法。不能禁戢下吏。吏缘为奸。民多受弊。虽或告诉。而若不闻知。其处己临民。若是其无状。而罪谴不加。反授本职。物情骇怪。请命罢职。以惩贪污之习。
请罢曺淑启
[编辑]永川郡守曺淑人物庸杂。加以浮妄。人有不惬于己。则不计其贤否。阴行诋毁。期于见败。其用心极为无状。请命罢职。
弘文馆请从宪府辨决启
[编辑]人君必以大公至正为心。然后一政一事。皆出于正。而人心无不服矣。苟或一毫偏私。系累于应物之地。则其何以端本出治。而服一国之人心哉。今者内需婢讼田之事。情理甚明。宪府之辨决。乃所以执法伸冤。则殿下但当付之有司。罔敢知于玆矣。而至勤上教。仍属于赐牌。王者无私之政。果若是乎。所讼之田。传自父祖。事无可疑。先王判付之命。至再至三。则此固先王大公至正之美意。而乃以一时之赐牌。为之辞乎。王者贱货而尊让。远利而尚廉。故天子不问有无。诸侯不言多少。岂不以以国为家。藏富于民也。内需之设。已为盛世之羞。况以国君之尊。而与小民争利者乎。唐臣陆贽之言曰。示人以义。犹患其私。示人以私。患必难弭。殿下之示人。既出于私也。则其为盛德之玼颣。治化之䗖𬟽。岂不大哉。以殿下明圣。其于义利公私之分。宜无毫发之或差。而乃于货利之上。未免为弊习之锢。峻责之辞。反加于耳目之臣。臣等窃恐殿下偏私一念。有累于光明正大之治也。而他日交征之害。有不可胜言者矣。伏愿殿下留省焉。
请命备边司措置备御启
[编辑]近来边将多不得人。不思备御之策。惟知罪责之苟避。虽有逢贼被掳之事。亦必谋匿其迹。不以实闻者比比有之。至为寒心。顷在二月之初。南阳人李文等六十馀人。因煮盐取薪于枫岛。遭唐倭未辨之船。尽被抢夺。至于赤脱衣服。并其船四只而去。投置李文等于岛中。偶逢同里人过去之船。得以生还。其不被杀害者幸也。其时水使郑亨国非徒不即追捕。恐喝播传之人。使不得发言。所犯极为骇愕。请命诏狱推鞫。以定其罪。窃闻四五年来。唐倭未辨之贼。每于夏间。来住德物岛。或造窝铺宿顿。日肆纵猎。多曝皮张于林木之间。至于抢夺我国人船甚多。冬则撤去。岁以为常。为主将者畏罪不敢以闻。京都至近之地。亦有此患。诚非细虑。请命备边司。措置备御之策。
请令该曹商确天使接待节目启
[编辑]臣等考见天使时各年誊录。则其出来或迟或速。迟速不可预料。而诸事则不可不预措也。况今皇帝似有贤明之誉。新政之初。朝廷命令。必有革旧而就新。若以为新登宝位。莫大之庆。布告天下。不可稽缓。而钦差诏使亦必一时名士。亦以为赍擎帝诏。颁示外国。不可留滞。促装登程。则几何日而至于越江乎。此虽臣等臆度之事。各司该掌。则或念此意。而急速措备。恐不害于凡事预则立之意。且接待时。自上问答言语。则王言有关听闻。只因一时之事。参以接待间该行之语。稳便磨炼当矣。但前日尹漑生时。礼官详问确议以定之。都承旨与御前通事等书诸笏记。熟念而口诵。庶得临时应答不窘。而今则尚未议启。天使之来。若于四月初七日前。则有上下服色。后则亦有上下服色。此等事预先商确。以定其规。使人人知所适从。亦不害于事也。而时不议定。请令该曹。斯速议启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