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日下旧闻考/卷001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日下旧闻考
卷一 星土
卷二 世纪 

〔臣等谨按〕 自《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而后世之言分野者,或以中宫斗杓,或以二十八宿,或以天市垣,或以五星,至唐一行则又创为山河两戒之说,众议纷繁,立论各殊。按唐杜佑分野议,谓以国之分野,上酌天象,始于周季。然其可疑者,如,周敬王、鲁哀公之时,吴为越所灭,其后六十九年,始命韩、赵、魏为诸侯,又十七年,三国始分晋地,又五十六年,越为楚灭。当吴未亡时,列国尚有数十,韩、魏、赵又未为诸侯。自吴灭至分晋,凡八十八年。时既不同,何以预分十二国之躔次?乃班固《汉书·地理志》、皇甫谧《帝王世纪》则分区域以配星躔,取不同时之十二国强配之,实所未审。又如,房星为宋分野,东平、须昌、寿张属焉,然其地在济东属鲁,本非宋分。又如,星纪躔次为吴、越分野,然星纪在于东北,而吴、越实在东南。至其地分则或多或少,鹑首极多,鹑火极狭,盖甘、石之书本由假托,后人附会,益属支离。郑康成有言:“九州分野之书既亡,后世堪舆所言,易涉于诞。”是以星分域,汉时已疑之矣。朱彝尊原书宗志书之例,广为引据,列《星土》于卷首,亦沿袭前人之说。今仍存其旧本,而于征引脱略之处,更采诸书以广其未备焉。

〔原〕 北斗七星,是谓帝车,运乎中央,而临制四方。六曰开阳,亦曰应星,主木,主燕。(《大象列星图》)

〔臣等谨按〕 《史记》《隋唐》及《通志》亦作“开阳”。《星经》及宋《天文志》作“闿阳”。又按《博雅》:“旋为冀州,开阳为梁州。”

〔臣等又按〕 朱彝尊原书所载,如斗宫、天市垣、二十八宿、山河两戒、五纬诸家之说,征引既多,叙次未免舛杂。今详加厘正,分门类叙,其灵征则附于卷末云。

〔增〕 北斗七星,石氏云:“五主燕。”《隋志》:“六主燕。”(《辰象考》)

〔增〕 刘昭《后汉书补注》:“璿玑者,北极星也,玉衡者,斗九星也,八为幽州。”按《春秋纬》:“二,冀州。”(同上)

〔增〕 中宫七星,五主土,主燕。(《群书考索》)

〔原〕 玉衡第八星主幽州,常以五寅日候之。(《史记·天官书》)

〔原〕 壬,燕、赵。亥,燕、代。(《汉书·天文志》)

〔增〕 戌,赵。亥,燕。(《淮南子》)

〔臣等谨按〕 《淮南子》及《博雅》载“戌,赵;亥,燕”,与汉《天文志》互异。或以其犬牙相错相近之土兼言之也。

〔原〕 天市垣二十二星,东西列各十一星,其东垣南第三星曰燕。(《宋两朝天文志》)

〔臣等谨按〕 《星经》天市图第二星为燕,与《宋两朝天文志》互异。

〔增〕 天市垣古歌曰:“燕连南海尽属宋。”西歌曰:“南海与燕为雁行。”(《中西星经同异考》)

〔增〕 天市垣二十二星,左藩燕。(《邹淮历书》)

〔原〕 楚南一星曰燕,有变动,以其国占之。(《宋史·天文志》)

〔增〕 十二国十六星在须女南。《隋志》:“楚南一星曰燕。”按今监中图,韩东南一星曰燕。(《辰象考》)

〔增〕 天市垣燕一星在楚星南。(《通占大象列星经》)

〔原〕 苍龙七宿,有尾有箕,氐胸房腹,箕所粪也。(《星经》)

〔原〕 尾九星,如钩苍龙尾。箕四星,形状如簸箕。(《丹元子步天歌》)

〔增〕 西歌曰:“接心是尾九点曲,卓如衣角飘风前。箕星有四明相等,大口如箕正向西。”(《中西星经同异考》)

〔增〕 尾亦为九子星。箕亦曰天津,一曰天鸡。(《晋书·天文志》)

〔补〕 尾为九子。箕为敖客。(《史记·天官书》)

〔补〕 尾有七星,形如蝎尾。箕有四星,形如牛角。(《法苑珠林》)

〔补〕 箕、尾之间谓之九江口。(《观象玩占》)

〔增〕 宋均云:“尾属后宫场,故得兼子。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元命苞》云:“尾九星,箕四星,为后宫之场也。”(《史记索隐》)

〔增〕 宋均云:“箕以簸扬调弄为象,又受物,有去之来之之象也。”《》云:“维南有箕,载翕其舌。”又《诗纬》云:“箕为天口,主出气。”是箕有舌,象谗言。故《诗》曰:“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为敖客行请谒也。(同上)

〔增〕 尾、箕:尾为析木之津,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尾九星为后宫,亦为九子星,近心。第一星为后妃,次三星并为次三嫔,末二星为妾。箕主八风,亦后妃之府也。(《史记正义》)

〔原〕 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春秋元命苞》)

〔原〕 箕、尾为燕。(《春秋说题辞》)

〔增〕 星部地名,尾、箕,燕。(《淮南子》)

〔增〕 尾、箕,幽州。(《史记·天官书》)

〔增〕 燕故治,今上渔阳、右北平、辽东、莫郡、幽州也。(《越绝书》)

〔增〕 燕,星得尾、箕。(《山河两戒考注》)

〔原〕 汉永元铜仪尾十八度,开元游仪、景祐测验同。永元铜仪箕十度,景祐测验同,开元游仪十一度。(《宋史·天文志》)

〔原〕 尾,汉《太初历》洛下闳所测十八度,宋皇祐所测十九度,崇宁所测十九度少,元《授时历》郭守敬所测十九度十分。箕,《太初历》十一度,皇祐所测十度,元丰所测十一度,崇宁所测十度半,《授时历》所测十度四十分。(《古今律历考》)

〔原〕 分度,尾十八,箕十一四分一。(《淮南子》)

〔增〕 尾十八度。箕十一度。(《天象志》)

〔增〕 尾十星,十八度。箕四星,九度。(《广雅》)

〔增〕 尾宿一,黄道经度十一宫一十度五十四分,黄道纬度南一十五度等四。箕宿一,黄道经度十一宫二十六度五十分,黄道纬度南六度五十六分等三。(《历象考成》)

〔增〕 尾宿一,赤道经度十一宫六度四十二分,赤道纬度南三十六度五十七分。箕宿一,赤道经度十一宫二十六度二十一分,赤道纬度南三十度二十三分。(同上)

〔臣等谨按〕 历代以来测量恒星分度,但就本宿所离推刻,未有以黄道、赤道为之析其经度之毫发者,是以远自汉《太初历》,下至元、明司天诸家,互有阔狭多寡之殊异。我朝圣祖仁皇帝御制《历象考成》一书,用黄赤经纬互推,乃得二十八宿度分之准。兹载尾、箕分星,具列其数于下,于以仰见天道至精,法益详尽,蔑以加矣。

〔增〕 尾、箕:康熙壬子年,赤道积度,尾一十九度九分,箕一十度三十六分。黄道积度,尾一十五度三十六分,箕九度二十分。(《恒星纪要》)

〔原〕 刘向言地分:“燕地,尾、箕之分野也。”“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汉书·地理志》)

〔原〕 自尾十度至斗七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于辰在寅,谓之摄提格,于律为应锺,斗建在亥,今燕分野。(《帝王世纪》)

〔臣等谨按〕 《帝王世纪》作“自尾十度至斗七度”。《汉书》作“危”字,误,今改正。

〔原〕 陈卓谓尾、箕:“燕幽也,自尾十至南斗十一。”费直谓“起尾九”。蔡邕谓“起尾四”。(《玉海》)

〔增〕 尾九星去极一百二十七度半,箕四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二十一度半。(《宋两朝天文志》)

〔原〕 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属幽州。陈卓、范蠡、鬼谷先生、张良、诸葛亮、谯周、京房、张衡并云:尾、箕,燕,幽州,上谷入尾一度,渔阳入尾三度,右北平入尾七度,涿郡入尾十六度,广阳入箕九度。(《晋书·天文志》)

〔增〕 北京之北平府,尾、箕分。涿、通、蓟三州,皆尾分。(《明史·天文志》)

〔原〕 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度。终,南斗八度。(《新唐书·天文志》)

〔原〕 幽州,星分尾、箕。涿州,星分尾宿十六度。蓟州,星分尾宿三度。霸州,星分箕、尾。燕州,星分尾、斗。(《太平寰宇记》)

〔增〕 尾、箕,析木之次也。寅初起尾七度,二千七百五十,二十一少。中箕星五度,三百七十,六十七。终斗八度。其分野,河间、涿郡、广阳国及上谷、渔阳,古之北燕。(《旧唐书·天文志》)

〔原〕 宛平、大兴、良乡,尾一度。通州、三河、武清,尾二度。昌平、顺义、密云、怀柔,尾三度。涿州、房山、霸州、文安,尾四度。丰润、玉田、蓟州、保定,尾五度。遵化、平谷,尾七度。(《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增〕 《汉书·地理志》:“燕地,尾、箕分野也。”今蓟州、通州。“南得涿郡之易(今州)、容城(今县)、范阳(在今易州)、故安(在今易州)、涿县(今州)、良乡(今县)及渤海之安次(今东安县)。”(《辰象考》)

〔原〕 尾、箕星曰析木,宫曰人马,时曰寅,州曰幽。(《历代地理指掌图》)

〔原〕 第五尾四足,箕四足,斗一足,在寅,岁星位焉,其神如弓,故曰“人马宫”。(《文殊所说善恶宿曜经》)

〔增〕 寅为析木,燕之分,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唐六典》)

〔原〕 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尔雅》)

〔原〕 析别水、木以箕、斗之间,是天汉之津也。(《尔雅孙炎注》)

〔原〕 析木之津,刘炫谓是天汉,即天河也,在箕、斗二星之间。箕在东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为隔,隔河须津梁以渡,故谓此次为析木之津也。(《尔雅疏》)

〔增〕 天汉起东方箕、尾之间,谓之天河,亦谓之汉津。(《通志》)

〔原〕 析木,燕之分星,幽州之星土也。(《周礼总义》)

〔原〕 天汉起东方,经尾、箕之间,谓之汉津。(《晋书·天文志》)

〔原〕 析津本晋蓟县,改蓟北县,开泰元年更今名,以燕分野旅寅为析木之津故。(《辽史·地理志》)

〔臣等谨按〕 “分野旅寅”本属汉文,旧《辽史国语解》妄摘“野旅寅”三字为国语,依字解释,原书误载,今删。

〔原〕 星度分野十二次,东西南北相反者四,疑似者七,所可据者其惟析木乎。其宿尾、箕,亦艮之维,燕可以言东北也。(《乐轩集》)

〔原〕 析木为云汉末派,山河极焉。故其分野,自北河末派,穷北纪之曲,东北负海,为析木。负海者,以其云汉之阴也。(《新唐书·天文志》)

〔原〕 大梁、析木以负北海,其神主于恒山,辰星位焉。(同上)

〔增〕 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汉河间、涿郡、广阳及上谷、渔阳。尾得云汉之末派,龟、鱼丽焉。箕与南斗相近,为辽水之阳。(同上)

〔增〕 唐《占经》曰:“尾,东方木宿之末;斗,北方水宿之初。次在其间,分析水木,故曰析木。”(《山河两戒考注》)

〔原〕 古之人有以天河断两界者。天犹卵也,经星之次环其四周,银河之所界者半,其馀则天市太微位焉。故二十八舍,其附于河者三之二,沿之河以分其势,稽紫宫以定其馀,有条有次。故秦虽西而位坤维之鹑首,云汉之升,两戒之道也。吴虽东南而位坤维之星纪,云汉之降,两戒之终也。燕穷北纪之曲,故以末派之析木为燕。盖星河之流起于井,终于箕,则南者反北,北者反南矣。(《鬳斋十一稿》)

〔原〕 袁桷《司天台祭告尾宿文》:析木天津,燕都所次。维昔初基,相攸涂塈。民用不颇,益遐以治。灵台考占,庸启震悸。善言惟从,式致芬祀。(《清容居士集》)

〔增〕 尾九星,十八度,在天市垣下河西。箕四星,七度半。(《山河两戒考注》)

〔增〕 尾、箕,苍龙之末也,直寅。(同上)

〔增〕 析木之津一名大招,一曰汉津。(同上)

〔原〕 辰星主幽州。(《星经》)

〔原〕 辰星,水精也。(《尚书考灵曜》)

〔原〕 北方黑色,其类水,其应上为辰星。(《素问》)

〔补〕 辰星,北方之位,黑帝之子。(《天官星占》)

〔增〕 辰星,宰相之祥也,经一百里,亦偏将、廷尉象也。(同上)

〔增〕 《广雅》云,“辰星谓之兔星”,则辰星之别名。兔,或作“”。(《史记索隐》)

〔增〕 北方水,太阴之精,主冬,日壬、癸。刑失者,罚出辰星。(《史记·天官书》)

〔增〕 兔七命,曰小正、辰星、天搀、安周星、细爽、能星、钩星。(同上)

〔增〕 兔星凡有七名。命者,名也。小正,一也;辰星,二也;天搀,三也;安周星,四也;细爽,五也;能星,六也;钩星,七也。(《史记索隐》)

〔增〕 兔五色,青圜忧,白圜丧,赤圜中不平,黑圜吉。赤角犯我城,黄角地之争,白角号泣之声。(《史记·天官书》)

〔增〕 辰星理四时。宋均云:“辰星正四时之法,得与北辰同名也。”(《春秋元命苞》)

〔增〕 辰星,晋灼云:“常以二月春分见奎、娄,五月夏至见东井,八月秋分见角、亢,十一月冬至见牵牛,出以辰、戌,入以丑、未,二旬而入。晨候之东方,夕候之西方也。”(《史记正义》)

〔补〕 辰星一曰能星,一曰钩星,一曰星,一曰鼎星,一曰爨星,一曰伺星。北方黑帝叶光纪之神,玄武之宿,水之精也。(《观象玩占》)〔增〕 七政第五曰伐水,谓辰星也。(《史记索隐》)

〔增〕 辰星一曰细极,曰爨星,曰伺祠。(《天官星占》)

〔增〕 辰星色黑,比奎星大,小于岁星。(《宋中兴天文志》)

〔增〕 辰星谓之钩星、兔星。(《博雅》)

〔原〕 北方辰星,水生物布其纪。(《春秋元命苞》)

〔原〕 燕、齐之疆候辰星,占虚、危。(《汉书·天文志》)

〔增〕 辰星曰北方冬水。(《通志·天文略》)

〔增〕 各星之光如云气者,水星之性。(《尚书释天注》)

〔增〕 辰星主正四时,当效于四仲。(《山河两戒考注》)

〔原〕 建武十二年正月己未,小星流百枚以上,或西北,或正北,或东北,二夜止。六月戊戌晨,小流星百枚以上,四面行。小星者,庶民之类。流行者,移徙之象也。后三年,吴汉、马武徙雁门、代郡、上谷、关西县吏民六万馀口,置常关、居庸关以东,以避寇。(《后汉书·天文志》)

〔原〕 景初元年十月壬申,太白昼见,在尾,历二百馀日。占曰:“尾为燕,有兵。”时公孙渊自立为燕王,置百官,发兵拒守,宣帝讨灭之。(《文献通考》)

〔朱彝尊原按〕 陈氏《魏志》书“十月壬申,太白昼见”,乃在明帝青龙三年。至景初元年则书“秋七月辛卯,太白昼见”,“冬十月丁未,月犯荧惑”。以历推之,十月既书丁未,不应复直壬申,当以志为正也。

〔原〕 晋惠帝永兴元年七月庚申,太白犯角、亢,经房、心,历尾、箕。是年九月,王浚杀幽州刺史和演。穆帝永和八年六月辛巳,日未入,有流星大如三斗魁,从辰巳上,东南行。晷度推之,在箕、斗之间,燕分也。按占:“为营首。营首之下,流血滂沱。”是后慕容俊僭称大燕,攻伐无已。(《晋书·天文志》)

〔原〕 景星见箕、尾,而慕容德复燕,此分野之验也。(《礼经会元》)

〔补〕 天宝九载八月,五星聚于尾、箕,燕分也。占曰:“有德则庆,无德则殃。”(《新唐书·天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