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斋先生遗稿/卷三十二
铭
[编辑]寒泉亭铭幷序○壬子
[编辑]鸡山之下。牛谷之中。有奧区焉。潘南朴君台老甫之所隐也。君志刚而高。行方而谨。才能干事。器能适用。而常退然以谦卑自牧。年逾五十。迹未尝出于乡。名未尝闻于国。君不自以为隐。而以其有蕴而无求也。故人谓之隐焉。余尝一造焉。架木编茅为小亭。而游息于其上。亭侧有活水。自岩缝喷出。渟而为泉。泻而为涧。甘洌清滢。可饮可玩。于时夏也。风乎亭而漱乎泉。爽然不觉歊赩之失去也。君问亭名。余曰泉哉。泉哉无以易此。且是晦翁精舍之号。而此地亦君之松楸也。请敬名之曰寒泉之亭。而取大易水风九五之义。以为铭。铭曰。
泉者。阳之用也。寒者。水之性也。有食有不食者。物之命也。性乎命乎。斯若人之徒乎。然则为我心恻者。噫其浅之为丈夫乎。
方案铭幷序
[编辑]舍弟农隐。借得文木棋局于从弟德浦。时遇闲客。聊寓闲兴。昨忽恶其无益而害事也。即磨去之。用为书案。昔程夫子以吕晋伯老而好学。为视少而好学者。尤可爱。余亦喜其勇也。为之铭。铭曰。
黄卷之粲然兮。是真我俦兮。白发之皤然兮。他复何求兮。懔日暮而道远兮。唯此其忧兮。尚俛焉而忘老兮。死而后休兮。
又
[编辑]文木之斐然兮。昨棋而局。今书而案。木乎木乎。是人治乱之辨乎。黄卷之粲然兮。彼名而利。此实而善。书乎书乎。是心存亡之判乎。
老学斋铭幷序○丙子
[编辑]昔程叔子称吕晋伯云。晋伯老而好学。老喜学者。尤可爱。人少壮则自当勉强。盖人老则血气衰聪明藏。而百虑倦矣。于是而犹能好学焉。此则志也。志则不随血气而衰。然此志诚之者少。此伊川之所爱也。吾友安定罗显道。今年五十有九矣。以老学名其斋。其志可见也。是为之铭。且以自警。铭曰。
逝者如川。日夜靡息。人于其间。独驻焉得。昨日妙龄。今朝秃翁。天机乃尔。岂云匆匆。气之相禅。理则自如。外有盛衰。内无盈虚。方寸一片。寔理所宅。莹然其明。如鉴未蚀。体而克存。用乃不忒。曰中曰和。斯善之极。学之为道。求致于是。是之未至。不容其止。明之诚之。直之方之。表里交养。勿助忘之。短景易颓。遐路方悠。于时鞭策。愈不可休。苟曰已暮。遂辍行辀。茫然无归。匍匐道周。一息尚在。此事未已。夙兴夜寐。其敢自弃。我敬我友。刚健笃实。立定脚跟。终始若一。德与年弥。功随日新。俛焉孜孜。视彼圣人。
玉书镇铭。书示孙儿东浚。
[编辑]坚刚洁白。庄重正直。维其似之。是以有之。
序
[编辑]送恕卿之德丰甥馆序辛卯
[编辑]昔余将之岭之南也。庭闻训戒之简焉。曰敬尔七尺。毋忝尔先。盖因勖率之语。而申教之也。余惧不堪而不敢忘也。今子之有是行也。玆又诵而告之。既又为之说曰。夫妇之道。人伦之始也。事之至微至近。而道行乎其间。君子之不可不知。而不可不慎者也。吾观世之人。知此者盖鲜矣。夫岂有慎之者乎。男牵欲而失其刚。玩而骄之。妇狃说而忘其顺。狎而易之。终至于女之狼者。利夫之弱而穿鼻听之。男之暴者。怼妇之凌而反目视焉。兄弟不乐。父母不顺。家用乖乱。身取僇笑者多矣。噫。今有一道焉。亦曰。反其本而已矣。正衣冠。尊瞻视。以自敬重。节言少动。以寡尤悔。夙兴夜寐。以戒宴安。戏者自侮之招也。勿设于辞气。怠者自贱之归也。毋形于身体。古人所谓修身正己者。外此无他道矣。于以齐内也。何有。若平居而无可畏之威。可象之仪。临事而有颠倒之容。躁扰之举。骍然而怒。忿然而詈。惠然而笑。傲然而嬉。则已无可敬之实。人不期慢而自慢之矣。虽欲切切于名分之间。适足为调笑之资耳。余则知能言之口。而不能实行之身。志脆而不能率气。欲肆而易以灭理。寻常愧惧。而未能自克焉者。故临尔之行。而笔而示之。思有以服圣贤之戒。奉家庭之训。胥告教而相勉励焉而已矣。盍相与敬之哉。
送从兄守道归衿阳序壬辰
[编辑]古者人行必有赆。今将远别矣。岂可无一言相赠哉。窃谓斯人之道。唯友而已。自非上智与下愚。则未有不随友而变者。故与善人处也。辅吾之仁。攻吾之过。感发吾善心。遏绝吾邪念。闻吾之所不闻。勉吾之所不逮。其香如兰。其润如泽。自不觉吾身之至于善也。其与不善人处也。成吾之恶。顺吾之非。淫亵慝僻之言。败吾之心术。戏嬉惰慢之行。毁吾之身体。其臭如鲍。其染如腻。亦自不觉吾身之化于不善也。人于此二者。可不知慎其与哉。吾知吾兄发强之才虽不足。而有兴起感奋之志。容受之量虽未弘。而有悔过从善之长。狃习虽存。而无玩好之患。身检虽疏。而无苟贱之耻。若其领恶而全好。则可进于高明。苟或弃长而从短。则日究乎污下。此诚一身安危生死之机也。正宜旁求强辅。夹持交修。以变夫气质之用。而益充其所受之大也。不可昵比燕朋群聚而咻。徒以损其志益其过。而卒无救于小人之归也。吾兄其慎之哉。虽然。不可者拒。失之隘。无所不容。失之荡。必也敬而无失。泛爱亲仁。要以观善取长。崇吾之德。广吾之业而已。吾兄其慎之哉。呜呼。自世道衰。人不知有此学。而安此暴弃。安此暴弃。而友道废矣。拍肩执袂于文场酒席之间。以相敬为伪为疏。以相责为怨为谤。尔汝者谓之亲我。谀悦者谓之爱我。相欺也相侮也。以为友也。噫。弊也久矣。兄行见汉中诸昆弟。幸为道之也。
送林士驾序
[编辑]湖南林君士驾。来谒家君于鲁西之后塘。既讲修世好。仍请受读家礼。盖留二阅旬而南归。同舍生宋君子慎。为次留别韵。且为之序以赠之。林君又以属余曰。吾子盍亦为一言。余辞曰。子慎真益友也。其所以赆吾子者。语婉而意切。类多规讽。凡吾所欲言而未及者。子慎已言之矣。至其篇末所引朱夫子之说。则又为士者立心之本领。而不可以不知者也。余于夫子之言。独甚爱此。常手抄其言于节要之卷端。而服膺焉者。则今吾与子各俛焉。从事于斯足矣。乌用多言为哉。林君曰。虽然。吾子第为一言。余固辞不获。乃述夫子之意。而申以宋生之言曰。士之为学者。为己而已。己为内。人为外。己心为内。外物为外。苟于内外之辨。看得破守得定。则于凡世味俗习浮名客气。可以一切摆落。而古人所谓穷理居敬之实地。始可蹑级而升之矣。然此亦不可骤而至也。今吾子始读家礼。请自今日始。以之体之于心。行之于身。而施之于家。脱然一以是书为准绳。而毋敢有一毫日前因循苟且之意。又取小学一帙。熟读详味。精思力行。要以古人言语。为必可信。古人行事。为必可行。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则自能亹亹然渐入佳境。而不自觉矣。抑吾闻之。程子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今之知此义者。盖鲜矣。读书有疑。非友何质。行己有过。非友何闻。今吾子学诸书者。尚未尽博。行诸己者。尚未尽约。急宜亲胜己。资警益。以自辅助。不可索居独学。自贻困蒙之吝也。吾于南中之士。所闻则金君万英。所见则柳君震锡。吾子归而求之。其为丽泽之益。顾不大欤。但向所谓为己之心。不诚则亦将徒惹标榜。实无所得。而凡诸此等说话。只为傍人调戏之资而已。此则余与子慎与吾子。所当共戒者也。吾子以为如何。林君谢曰。吾敢不敬佩。以毋忘吾子之谊。遂次其说。以为之序。而又步其韵。以系之曰。
两君酬唱意何深。叹息今人少是心。明日便成千里别。强将芜拙续高吟。
一夜风霜岁已深。数声羁雁动离心。相对晓灯浑似梦。黯然分手不成吟。
重刊坡平姓谱后序壬戌
[编辑]惟我坡平之尹。始谱于天顺年间。至嘉靖己亥。湖南观察讳漑。始刊行之。而贰相苏公世让。为之序以美之。万历乙酉。湖西亚使讳勉。修而广之。崇祯甲戌。拯之祖考八松府君尹完山府。又续焉。而自识之。末以续成勿替有光斯谱。望于来许。此吾姓谱之颠末也。间者。宗人故参奉璹氏。以为自甲戌至今又已四十馀岁矣。后生之生于其后者。或至抱孙。而无所载名焉。不可不又辑也。慨然自任。累阅岁而编成凡五卷。其为书凡例。视旧增广。其书生卒年月者。所以征时世也。书娶某氏者。明外系也。书葬某地者。重丘墓也。书及外孙。而女婿必书前后室者。辨自出也。为人后者。亦书于本生兄弟之列者。序天属也。其用意之周详而用功之勤笃如此。惜未及锓梓而殁。今咸镜方伯趾善氏。乃踵而成之。于是乎二公之有功于吾宗大矣。而吾八松府君之所望于后者。信乎其有光矣。既而参奉之子尚孚等。俾拯书其事。以告后裔。拯窃惟世族之家。必有谱牒。不止为一家之美事也。世道亦有赖焉。程,张夫子之论备矣。无庸更赘焉。惟窃有所感于心者。愿与诸宗人讲之。盖拯之先人尝有言曰。吾宗之得姓。始于太师。而实至文肃公而大焉。史称公好学。手不释卷。及为将相。虽在军中。常以五经自随。好贤乐善。冠于一时。此其所以建立基本。垂贻后昆。至今七百有馀年而未之替者也。自是厥后。世济其美。凡有德有业而有闻于世者。考其纪实文字。则莫不以孝友忠信。宽和厚重。正直清俭等语。为之称述。虽其人品有大小高下之不同。而其规模气象。大略相似。虽至残孙末裔之不能自振者。亦皆愿款质朴。绝无儇薄憸利之态。盖气质所禀。同出于一源者然也。拯因窃推而验之。世所称名门右族。莫不各有一种风气。古所谓不系于世类者。特语其变耳。非通论也。然类不能久远。或五六世。或四三世。鲜不微熄。无他。其根基不能深厚。又无德以继之。自无以延长故耳。然则凡为我宗人者。可不深惟。遗风之有自。而馀泽之未泯。永念嗣续之为荣。而荒坠之为辱。各自感奋振厉。因其同得一气之美质。而力学以成之。求以益耀于前徽也耶。如是然后方可以上不负于祖先。下不愧于子孙。善庆积而内不坏于门户。忠义立而外有益于朝廷矣。不然则后之人将按谱而责之曰。何先世之盛而后世之衰也。何先世之贤而后世之不肖也。呜呼。岂不为斯谱之羞耶。凡我后生之在吾谱中者。盍相与惕念之哉。至于四五十年之后。又必有能继此役者。则又后人之所当勉也。谨述八松府君之意。并书以俟焉。
鳌峯集序
[编辑]窃观世人之以文集行于世者多矣。其不归于空言。而为有之无所补。无之无所阙者几希。今于鳌峯金公遗稿。得所谓保邦要务者。读之深有感焉。如此者。方可谓有用之文。而不可以泯没者也。盖公丁万历壬辰丁酉之难。目击时艰。方物出谋。为此四十有二条。以献于朝。其为说。稽之于经而有本。验之于史而有据。其凿凿于时务事情之必然者。又皆明白切实而无可疑。呜呼。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乱。脱有缓急如异时。则当事任者。宁不有考于斯耶。至其论御寇之策。而本之于安民。究安民之术。而归之于讲学。条理不紊。源委俱举。有非一时计策之士苟然为一切目前之图而已。于此。益可见公之为学。识其大者如此。岂不又贤矣哉。公讳齐闵。乃李一斋之门人也。登第。官止于寺正。吾仲父童土府君。实铭其墓。公为人冲澹寡欲。其形于声诗者。犹可想见。尝跨马独行。遇劫盗于山间。公色不变。徐谓之曰。盗乎听我言。我为金某。尝为官人。而所骑只款段也。汝得一款段。而有杀官人之名。无乃利小而累大耶。盗笑谢而去。其事行类此。时人以淳古长者称之。不知其有蕴也。然见其所论。即古所称。识务之俊杰。何以加之。信乎有诚。则才必随之。而学与政果非为二事也。顾不得见用于时。有所展布。昔朱夫子有言曰。世固未尝无材也。唯其生于下邑。既无以自振。而又知自贵重。不肯希世取宠。遂以陆沈下僚。不及究其所有者。为不少矣。观公偶吟一绝。正与夫子之所叹者合。令人尤有感焉。为之三复而不能已。公之玄孙麟孙龟孙。持是稿示拯而曰。将欲锓梓。愿得一言以传之。拯辞不获。受以卒业。而谨书其所感如右。以告观者云。
罗显道大夫人寿宴诗次韵序
[编辑]呜呼。人子之事亲。天下之至乐也。而其得与不得。则命也。世或有生而不识父母之面者。或有未十岁而抱永感者。若此者。曾不及燕雀之呴呴以相乐也。虽使殁身衔恤终天茹哀。亦何所逮哉。亦或幸免于此。而亦有不能自尽于事亲之心者。盖男子之生。出而事主。或陈力四方。靡盬于王事。而不得养其亲者有之。或遭罹世网。流窜于远地。而不得侍其亲者有之。纵使尽分无愧。以忠为孝。而生离膝下。死或隔绝。宁不为人子之不幸耶。又或贫寒穷窘。菽水不继。如子路之叹者有之。纵使养志尽欢。以善为孝。而餐无旨甘。衣不轻毳。不煖不饱。谓之冻馁。则宁不为人子之至戚耶。此数者。皆人子之不能自必于己者。则岂非所谓命欤。至于陷身不义。以贻羞辱者。又不足道也。吾友罗君显道。笃孝君子也。年未三十。而其先大夫捐世。则已不能全天下之至乐矣。然奉养大夫人以居。大夫人春秋今七十有九岁而康宁。将逾八至九。逾九至期。福履其无疆矣。而显道亦逾艾望耆。不见有衰相。将远追,老莱母子之徜徉者。庶乎可期。则亦可谓显道之命之幸矣。显道守静求志。早谢公车业。平生未尝离去庭闱。唯往年抗疏被谪。一年不在亲侧。而亦禀承慈旨。非直义而径行也。以此虽牵裾送行。倚闾终年。而不甚有戚戚之色。未周岁而蒙恩宥归侍。愉愉如也。一尝奉檄出守。以伸反哺之愿。虽居家食。有旧业在江外。能勤力其中。以供事育。去城十里。朝夕使人诣市。求珍味以进之。顷又肯堂构而新之。轩寝凉燠。园林静散。与弟仲辅迭侍左右。所以娱乐之方。无有不备。人子之事亲。得如是可谓无憾矣。间常择胜日。敞华筵。会亲戚。招宾友。称觞献寿。欢䜩而罢。盖岁于初度之日必设酌。而或愆候。有勿药之庆。或令节值无故之际。又辄一设。以祈慈颜之一畅。此实出于喜惧之情日切。而爱日之诚无极也。显道无适子。大夫人常以为忧。幸而仲辅连育二子。遂取其长以为嗣。而又有侧出之子以陪之。上慈下孝。祥和满室。将来兰玉之蕃。可以理推。固非今日姑为善祷而已。显道自赋四韵一篇。以志喜。座中诸公。皆属和之。远以寄示。仍征序引。拯窃以穷人多悲悰苦语。不足以发挥盛美。久未能应命。而显道强之不置。遂书吾所感叹羡慕于显道者以复焉。而若其弁卷之文。则请奉让于在座之文学诸公云。
送兪公佐赴南平县序乙酉
[编辑]疑则怠。决则勉。盖人疑而不能决。则便不能向前。依违担阁。卒归于废弛。天下万事。莫不皆然。夫以公佐之有才有气。且早有志。踔厉奋发。长趋阔步。将无远之不可至。而乃止于是而不能进者。何哉。其故可知已。噫。理有未明。心有所疑。志以疑挠。气以疑沮。内不能定吾之趋向。外不免忧讥而畏谤。排徊岐路之间。而不觉辊过半百之年矣。即无论斯文之溃裂。世道之乖丧。而反顾初心。宁非可慨者欤。然今有一说。身有蚤暮。而心则自如。若自今为始。都舍彼此。只反求吾心。从温公所告刘忠定终身可行之一言。立定脚跟。勿贰勿参。则其于博约之大规模。纵有未及充拓者。而言行无苟。表里如一。于以安身立命。以为晩节实地。则盖裕如矣。未知公佐之意以为如何。既又不利于科场。晩就禄仕之涂。栖栖于京洛者有年。今始得县赴任。求闻赠行之语。吾何敢以叹老嗟卑。穷通得丧之区区。为公佐道哉。略叙平日吾心之所欲言者。以谂之。且书晦翁所论居官之法及吕氏家训一段。以附于后。而足之以二绝。以为言其大本。则亦不出右所谓诚之一字。而又冀公佐之识我衷曲也。诗曰。
老来看得转分明。大本无如一个诚。于此果能真得力。自当随处坦然行。
师友平生直至今。百年情义世仍深。向君那作皮毛语。字字君须谅此心。
又题别纸下
[编辑]先贤说话只如斯。唯在吾人实体之。仕学交优尤可勉。愿君珍重慰心期。
记
[编辑]牛溪书室重修记
[编辑]牛溪书室者。即我默庵先生讲道之所也。盖先生自岁三十以前。闻其风者。已知学之有师。远近争负笈而归之。先生乐育不倦。为构一室于所居之东偏。以待来者。为屋仅三间。西室居三之二。而东房则以厅代之。壁其北及左右。以为温。而置四窗双户于南。以取明。又铺板于窗外。以广居。而墙其煁上。至于栋以处炀者。其制体俭而用备也如此。既成。自扁其颜曰牛溪书室。且为手画二十二条。以为书室之仪。今见于集中者是也。后二十四年。而为壬辰之难。兵燹所及。无不荡灭。而书室能免焉。日记所谓癸巳五月。受命奉审靖陵。到家旧庐尽毁。只有书室独存。入竹雨堂庭。哭尽哀。出神主于埋土中。奉安于书室者。是也。乱定后先生以乙未之春。还于溪上。仍以书室为祠堂。盖甫去大难。力未能有所缮修。而其后历二世。益以贫俭未遑也。至于曾孙煕胄氏。始克鸠材蓄力。营立祠堂。以奉神主。而书室乃复其旧。于是易其朽桷败瓦。而新其涂墍。又得旧额手书四大字者。刻而揭之梁楣无改。庭砌依旧。宛然如昔日。其岁为崇祯后庚戌也。上距创构之年。隆庆庚午。则为一百有一年矣。煕胄氏间尝谓拯曰。自我听松始居此坡山。至于今日。凡五世矣。承我遗泽。迄用保守我乡井。岂非祖考之所贻。而后人之至幸也。前溪后山一木一石。何莫非杖屦之遗躅。青毡之旧物。而独此书室。则尤有异焉。其作也。先生既亲自授矩。而诗书于斯。礼乐于斯。席间函丈。二纪于斯者也。壬辰之后。又经丙子之变。而岿然无恙。若有神物守护。而呵禁之者。斯已奇矣。今余幸以国家崇儒象贤之盛典。得霑禄仕。乃能举两世未遑之事。克备五架四龛之制。以敬奉我烝尝。而使斯室还为读书之所。旧藏书籍。收拾尊阁。幸无失坠。而子姓之挟册而冠童者。且二十人。此殆吾祖考所以启佑后人而默诱焉者。子盍为我记之。以示我子姓。而且因而勉之。拯不觉面叹曰。公孝矣哉。公孝矣哉。拯尝读先生之与白仲悦书曰。朱子筑室考亭。以承先志。伊川终于河南。子孙世居。古人微意。以永保乡里为大。此即记所谓乐乐其所生。礼不忘其初者。而孝之一事也。又读先生之与沧浪翁书曰。教子读书。孜孜日夜。使吾传家之学。不坠于地。文献诗书。不绝于后。此即传所谓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而孝之全体也。今公既能修肯构之业。以承前段之意。而又且有意于衔训嗣事。以毋忘后段之教。岂非不匮之大者哉。然前段则已然矣。后段则实大有事在。亦无可以他求为也。试就书室之仪而观之。则其所谓读书讲论思索义理者。即古所谓穷理也。体认服行服膺勤谨者。即古所谓力行也。盥栉衣冠。端庄整肃。勿令心少有放逸者。即古所谓居敬也。下学之方。殆无不具。由是而上达焉。则所谓传家之学。即此而在矣。复何以他求为哉。夫孝者百行之源。而我成氏之世德也。吾知为先生之子孙而入先生之室。而诵先生之书者。将践其位而行其礼。贤其贤而亲其亲。其感慕竦厉而兴起焉者。自不能已已矣。诚不可无记以征夫后世。而亦奚待于勉之云哉。抑拯则又有所感焉。我祖考吏部始宅于此。庭育松树八株。自号以八松者。盖取于斯。而今溪南有遗墟在焉。我先君子尝有来居之志。其见于吟咏者。有百年文不坠。吾欲老斯丘之句。而竟未之果焉。小子不敢忘。倘赖天之灵。得于未死之前。能致吾身于此中。以卒承吾两世之志。而与我成氏诸贤。依归墙仞。对越陟降。从事于上文所云者。则庶乎可以毕吾颓龄而无憾矣。既以托名于壁间为幸。不以文拙辞。敢叙其颠末。以为之记。而附之以吾心之所感者如右云。崇祯纪元之后四十六年癸丑九月下澣。先生之外曾孙后学坡平尹拯。谨记。
五老亭记
[编辑]扶苏。故百济之墟也。多名胜处。当其北注子峯下。有石滩焉。以李长沙之旧居也。至今人指点之不能忘。注子一峯。临江斗断。前挹苍岩。后顾皋兰。而东西大野。眼界最阔。我叔父青林翁。得之。为亭于其上。见之者以为沿江上下数十里。此可为甲乙焉。岁己未十月几望。亭成而落之。翁与仲氏朔宁公,叔氏五冈公为主人。而沧江金丈人。与天岭朴使君。肩舆造之。以为宾。无他客焉。华发苍颜。相对敷腴。酣觞赋诗。尽欢而罢。既而翁问亭名于其从侄拯。拯敬对曰。盛哉。朔宁公与金朴二公俱七十岁。翁与五冈公。俱六十五岁。五人而为三百四十岁。岂非希世之奇会耶。江山之美。风烟水月之景。诸名胜之所同有。而此五老之会。则斯亭之所独得也。亭哉亭哉。亦岂非亭之幸也哉。请以是名之曰五老之亭。翁曰。善。子其为我记之。对曰否。愿先有以祝之。吾宗自先世以来。未或享寿。今吾诸父之行。只馀翁之兄弟三公在耳。幸康宁少疾病。朔宁公既倦于京洛。而将老于松楸。翁与五冈公。虽迹未涉仕涂。若不遇者然。与其有闻于世。孰若无忧于心。与其成一名于末官。孰若作散人于江湖。安可以在外之浮荣。换我之清福哉。暮境团圆。埙篪相和。优游娱乐。起居便适。每于春秋令节。辄为斯亭之游。于斯时也。则金,朴二公。亦鸠杖而临之。使人艳而称之曰。此所谓香山也。洛社也。地上之仙人也。则岂不为斯亭之胜事。吾党之美谈。而我一家子侄之大愿也哉。翁曰。善则善矣。吾闻古之善祝者。必有以规之。子言其止此而已乎。对曰。唯。固将愿有复也。矧有命。敢不顺承。古人有言曰。少者强勉焉。老者教诲之。夫强勉为善。则庆日积。强勉为学则大有功。由是而立身扬名。世其家风者。少者之责也。教之以正则邪不入。教之以义则利不疚。教之以勤则业不堕。教之以俭则身不灾。教以孝悌忠信则大本立。教以经学念书则杂戏绝。以之而保族宜家。长有令闻者。老者之任也。今翁之孙曾之在膝下者。大者冠。小者丱。将次第而长。翁将日招而诲之曰。吾衣汝而使无寒也。食汝而使无饥也。汝当早夜勉强。毋若乃祖之空老而无所就也。夫然则孰不感奋而振厉也。孰敢颓其心而惰其躬也。孰复唯衣食是念。而不思所以成身而显亲也。举将孜孜惜阴。矻矻继晷。有才者尽其才。有志者充其志。彬彬为一家佳子弟。真如芝兰宝树烂然盈庭。则人将指斯亭而称之曰。此所谓五老之亭也。主翁之寿而福也如此。主翁之多孙子而善教诲也如此。又从而赞亭之所以名曰。某老某老。主翁之嘉宾也。某老某老。主翁之二昆也。然则斯亭也。虽与石滩。并传于千秋可也。翁曰。善哉。记如是足矣。不必更赘他辞焉。遂命书之揭于壁。时上章涒滩仲春吉日也。
不忧堂记
[编辑]五冈者。吾先山之案。庚酉峯之西枝也。自峯而下。迤而为长坂十里。开张两翼。为小冈者五。而大村居其中。与所谓堂北村者相对。鲁冈书院。当中冈之正。而其右则吾处士叔父宅也。叔父晩构一堂。扁之以不忧。客有过而问其名堂之义者。叔父笑而应之曰。若仁者不忧。则吾岂敢。虽然吾有长物焉。彼充堂而衍宇者是也。盖吾昆弟十馀人。有子多者不过三人。其次二子一子耳。又其次或无以继世。吾乃独有七个丈夫。阶庭之间。辄俨然而成行。是殆我祖先之馀庆。锺之于吾也。故吾堂兄石湖先生。宗会之诗曰。五冈多男百不忧。即取杜工部徐卿之歌。而赞吾者也。以是而名吾堂。不亦宜乎。吾因而思之。天之赋人。未尝不均人之享福。不可备求。董子齿角之说。真善喩也。彼小儿辈。乃以乃翁之不能成一命之名。若有慊慊于其心者。可笑其不达于理也。吾散人也。优游终老于松楸桑梓之间。不知世间有荣辱得丧毁誉是非。而独擅斯福于一家之中。不此之乐。而顾以外物为轻重耶。客起而拜曰。有是哉。子之仁也。仁者知命故乐天。乐天故不忧。西铭之言曰。富贵福泽。厚吾之生。贫贱忧戚。玉汝于成。人能知此。则可以随遇安分。而无憾于造化矣。既而叔父命。拯为堂记。拯敬对曰。叔父之言固达矣。而客之所以推广之者。其义尤博。拯请有以实之。昔我高曾二祖。南徙于玆乡也。含章食德。无以异于众人。而积善累仁。以重立我门户。今天之于叔父。丰其子姓而啬其名位者。意者将使之复启我二祖之业欤。孟子曰。君子有终身之忧。忧之如何。如舜而已。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则犹未免为乡人。是可忧也。拯请继之曰。忧之如何。如我先祖而已。先祖笃祜于当时。垂裕于后裔。我将不免为乡人。真可忧也。然则必也。先有是忧。然后可以至于不忧。愿以是揭诸壁间。以告夫世世之肯斯堂者。叔父喜命书之。时玄默阉茂之阳生日也。
跋
[编辑]书师友简牍帖壬辰
[编辑]师友所与手札。余既谨藏之。就其中。有奖励告戒之语者。辄录之于册。窃拟古人盘盂几杖之铭。于以观德警惰之道。为两有助焉尔。
题朴甥士元家帖后丁巳
[编辑]呜呼。此吾朴兄叔厚之遗迹也。盖朴兄既殁。我姊氏收诸其巾衍而谨藏之。及嗣子泰辅长。又裒得遗札之在一家者。缀而妆之。以为此帖。又取一家所记遗事数条以附之。间出以示余。恍然如复接其声容焉。余尝悲朴兄质美才高志远。而不幸早世。此虽翰墨之末。观者亦可以得其一端。至其所自箴警之语。则余既略载于志墓之文矣。古人所谓其心炯炯。犹若可识者。令人三复而流涕也。余于此。又有感焉。人子之于其亲。生之膝下。亲启手足而及其久也。思慕之情或疏。有不日远而日忘者几希矣。今嗣子生也后。不及逮事。而乃能致隆于所后之义。致悫于事亡之节。结诸心形诸色。而术省之不懈。又敬奉手泽。以寓终身之慕。非夫诚孝之笃。何以及此。呜呼。朴兄可谓有后矣。吾闻人之行。莫大于孝。实百行之本也。嗣子今已策名立朝。即无待教忠之训。而此可移于君矣。力学尽分。光昭令闻。以益显其亲。而不匮之思。施及祚胤。宁非孝之终欤。嗣子其加勉之哉。
题李景略训妇诗后戊午
[编辑]友人李君景略。与吾从弟播为婚姻。盖景略。即延平忠定公之诸孙。而忠定公受学于牛溪先生。故景略以我家为坡山之外裔也。不厌其贫。而乐与之结亲焉。拯窃尝叹息以为牛溪入人之德深。故人心愈久而难忘。忠定隆师之义笃。故子孙世讲而不替。此亦可见其一端矣。既而景略率其妇以归。䞇见之日。以忠定公受赐内训一帙赠其妇。而自为诗八篇。备述教戒期望之意以副之。夫世俗例于是日。列录衣服器玩以与之。号曰礼物。转相夸诩。其弊也久矣。景略能摆脱陋规。而讲得此一段好事来。可谓贤矣。且念世道渐下。士大夫鲜能守其家法。故闺门之教。亦蔑蔑无闻。骄奢薄恶。日以覆坠。景略既以孝悌清俭。自修于身。而推其有以及于家。又古人之言曰。教子婴孩。教妇初来。夫躬以导之。早以谕之。教安得不立。教既立。安得复有所谓覆坠之患乎。后数日。景略过余而爱其妇曰。亦子之侄女也。盍亦助我一言。余曰。女子以嫁为归。况吾子之教至矣。何容复赘焉。抑念我曾祖妣庆夫人。严毅方正。事事有法度。祖妣成夫人。慈良柔顺。仁厚之德。洽于一门。我后裔耳目之所逮及也。侄女乎尔能志之于心。而夙夜不怠乎。则庶几能承尔舅之大训。而膺受其至祝矣。奚以多言为哉。既答景略。因述其始而书之。以附于景略之诗之后云。
一斋集跋庚申
[编辑]龟山杨氏有言曰。唐虞以前。载籍未具。而当是之时。圣贤若彼其多也。下历秦汉。以迄于今。文字之多。至不可以数计。然旷千百年。欲求一人如颜,曾者。而不可得。则是道之所以传。固不在于文字。而古之圣贤所以为圣贤者。其用心必有在矣。味斯言。岂真以后世文字之多为病哉。直病学者徒以记览诵说为事。而不知有反己潜心。真知实践之道耳。今读一斋先生集。重有感焉。盖先生之学。自以晩而从事。恐分精力。不务博取。专用功于四书。卒能有所成就。虽以心性先后之说。自信自用之病。见砭于先正。然其庶几深造自得。而居安资深者。则要非口耳之流所可拟议也。由是在己者。为实德。及人者为实学。而遗风馀韵。愈久而不泯。苟非有得于所谓圣贤之用心。恶能如此哉。彼徒以记览诵说为事者。纵令读尽圣贤之书。不错一字。说到性命之源。天花乱坠。亦奚益之有焉。先生之五世孙大龄。以吾友朴和叔所校刊本一帙来示。而俾题其后。窃观先生德业言行。备载卷中。而和叔所为弁卷之文。发挥殆尽。无容更赘焉。只略书所感于心者如右。以为后生小子诚能挹先生淳固悫质之风。服其诚实远大笃勤之教。而加之以所谓不息有终之功焉。则其亦可以无愧于反己潜心。真知实践之道。而驯至圣贤之域不难矣。然则是集之行。必将大有助于斯道。而真不厌文字之日多矣。呜呼。后学盍勉之哉。
李氏祭式跋辛酉
[编辑]右祭式者。故牧使李公时显之所为也。公以长房。奉其高祖祧主。而祀于家。乃谋于其大小宗子曰。吾王考文忠公尝著四礼训蒙。又手写祭义以为屏。其眷眷于追远之道如此。而身非主鬯。未有成法。降及后裔。无所据依。不可不一加整顿。以继先志而垂后式也。于是博考礼书。以为此本。盖废生忌之祀。减忌辰之馔。而归重于时享。论设馔则黜丘氏共卓之文。祭土神则用朱子戒子之书。至于荐献参告之仪。莫不各为图说。斟酌损益。以成一家之制。而大要以复古变俗。一遵家礼为主焉。公之子世龟寿翁。间以示拯。拯卒业而叹曰。有是哉。文忠身教之远。而牧使奉先之笃也。夫礼具于方册。非不粲然可见也。特人不行之故。未免于书自书我自我之弊。虽或行之。而不究其义。则亦行不著习不察。而卒同归于废弛而已。今此书既著其义于前。又详其仪于下。悉以文忠遗矩从事。而蔼然爱悫之意。实寓于其间。如是然后可以能事亡矣。呜呼贤哉。然不有寿翁为之子。则孰能弥纶补赞以厎于行。而又不替于久远耶。此小学书所以取李相昉家法。而美宗谔之能有述也。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此之谓欤。遂题所感于其后而归之。
宁城文献跋辛酉
[编辑]此书所载凡十人。李府使得全以文学显外。其馀皆孝子烈女事也。见其至行。令人感叹流涕。不能自已。邵子有言喜闻善言。喜道善事。此固秉彝好德之良心。而人之所共有者也。自世降俗末。人之见人之善行。而不忮而嫉之者几希。孰有如孙侯之立传致祭。郑侯之作屏示后。如是其惓惓哉。微斯人夫十人之懿德醇行。后世孰得以知之。其用意蔼然。至今犹可想见。况长民者。操风化之柄。表章孝烈。以矜式人伦。尤为得先王之遗法。而后人之所当取则者也。兪君𤩽持是书示拯。盖正郞兪公。即君之曾大父。而奉事公。则其从祖也。参奉君则其堂叔也。郑侯之言曰。天安十室之邑。而孝子烈妇何如是之多耶。后人薰炙而感发者。岂止十人而已。余亦曰。天安十人之传。而兪氏一门。何其多耶。其后裔之薰灸而感发者。岂止三人而已。既以是勖于兪君。而又欲以谂夫天安之为后人者。
题不立党师友渊源说后
[编辑]呜呼。党人之目。始于万历乙亥。今甲子再周矣。唐有牛,李之党。宋有川,洛之党。然远不过数十年而止。种下种子。世世传守。汔为国家之大痞。未有若此之久者也。栗谷先生所谓亡国之祸胎者。岂非关于时运事也。于斯时也。有以破朋党三字。为己任。其发于口笔于书。矻矻焉唯此三字是明。以至殁身而后已者。隐峯先生安公。其人也。隐峯之门人南川徐君景翚。既编次隐峯遗文为一帙。曰牛山集者五卷。又裒集隐峯平日言行为一帙。曰尊闻录者二卷。而末又取诸老先生章疏书尺论斥朋党者。为一帙。名之曰不立党师友渊源说。使我诸老先生平生心事。昭然如青天白日。而伤时悼俗。感慨忧愤之意。发于笔端者。往往如冰霜𫓧钺。令人懔然动魄。能于末流滔滔。无人脱出之中。有以超卓树立如此。可谓伟矣。间以示余。余以为此。非景翚之言。乃诸老先生之言。夫何间然。然愚愿窃有复于景翚。昔我先人有言曰。为士者。孰不欲祛党论也。而大学正心之功。有所未尽。则过与不及之间。自不觉其党论之归矣。盖彼世之没溺于颓波。不知自反者。固不足道矣。为士者知厌之矣。皆言曰。我不为党。而其归不免于为党。此无他。学不明之致也。理不明。故以邪为正。认欲为理者有之。意不诚。故以私夺公。冒假为真者有之。此曰不为党。彼亦曰不为党。乌之雌雄。孰能辨之。夫然故不唯不能祛党。而党之中又生党焉。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呜呼。今莫如除却许多闲议论。只就此学上。理会于所谓穷理慎独工夫。立得实志。用得实功。俛焉向前不知更有他事。然后此心之体用。可得以正。而公私邪正。理欲真伪。触处洞然。以之行己。以之看人。以之处事。以之为国。将无所往而不得其正。何患乎党论之不能祛也。然则世俗之党论非所畏。而此学之不明为真可忧也。孟子曰。经正斯无邪慝。窃愿与景翚及同志者讲焉。
竹西疏箚跋丙寅
[编辑]竹西者。故都御使完山李公敏迪惠仲之号也。公以白江相国之仲胤。为相国弟罏隐公后。罏隐公。我伯姑夫也。寔有高才令质。不幸早世。我伯姑少称女士。姑夫人怜其早寡无子。每抚以慰之曰。贤妇有德无命。天必以令子赐之矣。未几而公生焉。姑夫人即命我伯姑子之。以此公自幼长于吾家。公事我伯姑。至性出天。子孝母慈。殆逾于所生。中表莫不为伯姑称美之曰。幸哉得子。如此哉。此则吾一家之所详。而外人或未之尽知也。公文艺早成。三十二擢魁科。人以为晩也。自在布衣。已有重名。及释褐。雅望倾朝。从容和毅。论议侃侃。孝,显两朝。实为士类宗主。世以公辅期之。及卒寿仅四十有九。朝野为之痛惜焉。后十有三年。公之伯子师命。为湖南按使。裒公疏箚二卷。入梓以新帙寄示。盖公立朝以来。发于言议者。可以略见于此。按使属余以一言。余不文。何敢以昧陋之见。有所僭论。唯尝窃慕用公。而识于中心者。则有之矣。公天资粹美。玉润金精。清标映人。可爱可敬。对之如芝兰然。自觉其馨香之袭人也。恬于势利。淡于物欲。身为名士。二十年所践历。尽清要华显。而自牧只如儒素。绝不以营为经心。家无数椽于京。田不增一亩于野。甚至朝粲有时而阙。而晏如也。然体任自然。初非有意于清苦也。噫。只此一节。亦当范俗而垂世人之慕之者。虽欲刻意追之而不可及也。人之言曰。貌如其心。文如其人。信斯言也。其犹可以读公之文。而知公之心也欤。呜呼。公之晩节。已当小来之会。公殁后十年之间。靡事不有。及夫天日重明。向来士类之流落者。无不进用。而公则墓木已拱矣。当世道否泰之际。人辄思公于九原。屈指先朝俊彦。计得此于舆论者。唯公一人耳。呜呼。天胡赋公以才德。而不并畀以年位。使不克大有展布。而其可传者止此。此岂但公之无福而已。遂太息而书于卷末云。
市南先生文集跋戊辰
[编辑]呜呼。此吾市南先生遗稿也。先生生有异质。聪明出人。书过目辄成诵。而久不忘。弱冠得栗翁理气长书。潜玩其义而自得之。既先从源头理会来。故读诸经书。下逮程朱文字。皆迎刃无滞碍。于是博览。子史百家靡不贯穿。以此发于文章者。如源长之水。涌出莫御。而滔滔不穷也。然皆本于义理。根于经传。垂之而可为训。措之而可为业。非如文人弄觚墨者之骋空言而无实用也。盖观于疏章。则其致泽忧爱。经济体用之蕴。可见矣。观于经说。则其探索奥旨。发挥前言之实。可见矣。观于杂著诸篇。则其观物处义。闷时救弊之志。又可见矣。此岂可以文章论乎哉。至于诗。则先生初不甚用力。而对境遇事。率口任真。未尝屑屑于声病之间也。先生与吾先子及叔父石湖府君。交谊如天伦焉。相信之笃。一世无二。而拯自幼受学。事之三十年矣。窃▣先生之禀于天者。仁德为多。以是胸怀坦易。绝无戚促艰深之意。言行平和。不见崎岖偏侧之发。虽或愤世嫉邪义形于色。卒亦未尝不归于蔼然。小子学而未能。而窃识于心。没齿不敢忘。今以诗文验之。气像亦略可见矣。后世之诵读而尚论者。未知以为如何也。始先生之伯子命胤胤甫,仲子命弼直甫。共裒集成编。未及刊行。而二子同时陨没。士林莫不痛悼。今季子命兴起甫。宰玄风县。始得入梓。实斯文之大幸也。起甫属拯为序。小子学无所成。永负我先生之教诲。安敢以昧识陋辞。僭有所论述也。只谨书卷末如右。以略效奉相斯役之微诚而已。抑小子别有所戚戚于心中者。向来一时师友之兴。牛,栗以后于斯为盛。人以湖西一区。譬之于有宋之洛中。今观于集中。其讲款论议之义。游从唱酬之清。声气所同。痛痒相关。千载之下。亦可以想见矣。奈何。先生殁后二十馀年之间。事变之生。无所不有。伯仲埙篪之地。化为矛戟之林。礼乐周旋之所。作一蛮触之场。世道交丧。一至于此。如小子之愚。孽自己作。贻羞其亲者。固无足道。而先生之所为深忧掩耳。切切于绝笔者。岂已虑及于此也耶。殆亦莫非时运之使然也。诗曰。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后世之观于先生之集者。亦必有喟然于斯者矣。噫。
浦渚遗书跋壬申
[编辑]右浦渚先生遗书。庸学困得各一卷。论孟浅说各三卷。书经浅说,易象槪略共二卷。合之为十册。而名之曰遗书者。潘南朴世采和叔之所题也。此书皆有先生之自序。又有后说诸文字。其所以为此书之指。备悉之矣。其沈潜玩索之勤。发挥论著之力。先生盖于此没身焉。精义浅深。有非末学所可僭论。而其为舆卫于章句集注者。则视胡云峯,陈定宇诸儒所繤述。殆有功焉。其盛矣哉。或者以先生此书。别为一帙。若与章句集注并立者为可疑。是则不然。先生因章句集注而为之说耳。初非别书也。今若段段采入于章句集注之下。如今大全小注。则即与云峯,定宇一般耳。彼云峯,定宇之说。其初则亦只当自为一书。采入于大全之后。始不见其为别书之迹耳。或者又以间有异同于章句集注者。为可疑。此则先生已自言之矣。亦记其所自得者。要以质疑于先贤与后学而已。此岂求多于先贤。而有害于大一统之义哉。唯拯之先人。尝有言此虽先生已成之书。而其间或有紧要处。或有闲漫处。若稍去其闲漫者。而只存其紧要者。以备一说于章句集注之外。则其在事体。尤为允惬矣。每以未及仰复于先生在世之时。为恨焉。先生之孙持恒汝常。知善山府。持正直甫。通判大丘府。共刊先生文集。而继刊是书。以印本一帙见示。俾题其后。呜呼。小子何敢赘一辞焉。谨述平昔所闻于家庭者如右。以俟后之君子云。
拯既为此跋之后。绫州公兄弟欲如先人之言。有所删节。而欲使拯任之。拯辞以不敢。而其后于一读之际。略有私标于纸头者矣。今者赵君汉瑞来见言欲因其所标处。就原书删之而改刻云。拯谓前日之辞以不敢者。非苟自谦。实以后学浅陋之见。诚不敢率尔去就于先正文字。非但僭妄之为惧而已。况所签标者。殊甚卤莽。而即今垂死残喘。精力已尽。末由更加翻阅。极意消详。决不可草草了当也。今在后人之道。只合完存先生之书。以俟后世之子云而已。不然则吾与子当俱得罪于斯文矣。既以是复于赵君。而又书于前跋之后。以识之云。岁辛卯某月日。拯。又识。
李奉事慎诚遗文跋癸酉
[编辑]完山李君泰寿。以其大人牧使公命。来访于穷谷。托其曾祖松郊公行状。又出一卷书。示拯曰。此吾高王父奉事府君遗文也。拯谨受而读之。文虽不多。亦可以见公之所蕴矣。盖当壬辰之难。其所论无非出于忠义者。而言辞质确。意气激切。往往使人竦然。本源所发。与修饰枝叶者。固不同也。至于寄松郊公书。惓惓以为己之学。先于科业。则家人父子之间。尤非声音笑貌之所为。宜乎松郊公之所成就如彼其卓。而施及后世。文行彬彬。至今教犹未衰也。昔我先人有言。牛溪法门。先德行而后文辞。重道义而轻名利。务厚于内而薄于外。以故其时从游之士。类多实有馀而名不足。于公亦可验矣。呜呼。今世那得复有此风耶。遂与李君言。当编于松郊公遗稿之首。以传于世。而三复感叹之馀。敬题其后如此云。
疑礼问解续跋甲戌
[编辑]疑礼问解续者。慎独斋金先生之所答问也。盖先生以传家之学。继为儒宗。当世之质疑辨惑者。咸归之一如老先生时。先生每述旧闻而告之。所录又成一巨编。先生殁后。吾先君子取其编而序次之。欲继问解刊行而未及焉。今乃更加校定。一依问解之式。而其已见于问解者则去之。以避重复。总一百五十有馀条。拯尝闻诸先君子。以为吾东方书籍亦已多矣。罕有如问解者。其规模整肃。条理详密。而切于日用常变。诚礼家之指南也。其书虽本于老先生。而若其考阅诸书。参证众说。汇分类别。如指诸掌。则皆出于先生之手。如胡文定春秋传之成。修纂检讨。悉资和仲也。由是言之。则问解一书。作述相承。而此编所载。特其緖馀耳。玆敢与同志商议。依通解续之例。以名此编。与问解合为一帙。而谨识其委折于卷末。后之学者。尚有考焉。所谓丧礼异同议者。先生于孝宗大王嗣位之初。承召入京时所上于朝者也。盖以五礼仪未免于疏略。故一用古礼。添补其意义。则已具于先生所进箚中。不敢赘论。今附载于此者。所以备一家之言。以为先生之全书云尔。
书文东湖遗稿后丁丑
[编辑]程夫子有言曰。今人自少便习秽恶。一日之中。起多少巧伪。萌多少机阱。日日销铄。更有甚天理。然尚以些秉彝。销铄尽不得。故且恁过。呜呼。圣贤言语。罕有迫切如此者。盖出于伤慨末俗之意也。于此末俗之中。有能知吾性之本善。而诚心以向之。不敢有不善之念。藏置于胸里。虽不能大有充拓。以尽其分量其心。则故是一段善人耳。岂非可贵欤。今观东湖文公遗文。虽不多。可以想见其为人矣。天分高而物欲寡。内省之功深。而外慕之意轻。吾士元所谓敦笃无伪之君子者。恐尚论之士无以改评也。其视末俗之日日销铄而不自觉者。奚翅千丈。呜呼。微南公父子之好善。亦孰能阐而传之。是不可谓不遇也。然知不知在人。而善在我。在我之善。岂以人之知不知而有加损焉。正使不遇。亦何病焉。抑有其实者。人必知之。此圣人所以累发不患人之不知之训也。此又自修者之所当勉也。子闻以示余。为之三复感叹。而题其下云。
吴忠烈公遗稿跋丁丑
[编辑]呜呼。丙丁南汉之事。尚复忍言之哉。其时以斥和自首者。吾祖父八松府君及清阴,桐溪与吴,尹二公耳。吾叔父石湖公上疏。愿代父行。当事者议并执送矣。物议咸愤。以为自古固有灭亡之国。安有执忠义之士。以快敌人者哉。纵不得已。虏书只索一二人。而必欲騈送多人。独何意欤。台谏又有争于体府者。于是终以吴,尹二公当之。而清阴诸公得免焉。然吾祖父以不得与二公。国赴虏阵。为终身之恨。及二公之殉节于虏庭也。仁祖大王为之衋伤。命有司恤其家。逮我孝宗大王。奋志修攘。欲伸大义于天下。特命追赠二公爵。录用子孙以示愍褒之意。今上朝加赠正卿。赐谥立祠。所以崇报哀荣之典。庶乎其无憾矣。吴公之嗣孙遂一。裒公平日遗文及诸公叙述。合为上下二编。闻以示拯。噫。今距其时已甲子一周矣。国势不振。人心恬嬉。生于其后者。殆不知有当日事。若微此编之存。其不至于日远月忘。而甘心于左衽者几希矣。然则国家欲继述孝庙之志事。一洒当日之耻。以明天理民彝于百世。则此编也当为指南也无疑矣。残喘虽垂死矣。愿且抉目而见之。遂感痛流涕。而书其后以归之。
跋金佥知椝家状戊寅
[编辑]豆溪金公椝。沙溪先生之庶子也。沙溪先生寿八十四。伯子慎独斋先生寿八十三。公之次兄榘八十。公则九十二而终。公之季弟棐今八十六。而能跨马出入如少时。父子兄弟俱享大耋。实世所罕觏之盛事也。公字士正。幼蒙庭训。慎独斋先生称其孝性。长多才艺。积而能施。初居黄山江上。中年移卜于山中。即豆溪也。占有江山之胜。逍遥休逸。以终老焉。清福之得于天者。亦可谓厚矣。晩尝筮仕。为自如督邮。其行也。送笺索别语。余以拙句赆之。公之从孙万城。击节称好。盖以余为知公之深也。公殁之明年。公之子益显。缞绖来见求墓铭。余于公情义。何可辞。顾念以余之故。公于末年。得无妄之谤不少。至今而未已。今何敢又以姓名。重为公身后之累哉。孝子恐亦未之思也。况余七十之年。心气已凋。知旧之间。谢绝此事者已累年矣。虽欲勉而为之。亦不能也。唯孝子之请甚恳。不可以不答也。谨缀数语于状后。以见区区之意云。
权子定朱子大全新旧册妆䌙跋己卯
[编辑]权君子定。送朱子大全一帙六十九册。请题目。而以书。言曰。此书。吾伯祖咸昌公宰咸时印得一半。吾伯父大谏公督邮济源时。复印一半。以镇昨在金泉邮。始克合新旧所印而妆䌙之。历三世六七十年而完。尽旧物也。愿有以识之。兼垂诲语。余受而阅之。其旧印者。则昔所见于炭翁先生席间者也。余于丁亥戊子年间。始受业于先生。先生置此书案上。朝夕观览。看到紧要处。辄招余一读。时余方读论语中庸。未及从事于此书。而知有此书。则盖始于此。今而更见之。愀然如复得侍坐于先生。而闻其緖言也。仍念此书。真权氏之旧物也。历三世六七十年而完。权氏之于此书。可谓勤矣。然书之完非难。而读之为难。读之非难。而好之为难。好之非难。而得之为难。得之云者。乃会之于心而体之于身。蕴之而为德。行之而为业。日用云为。无非此书中流出之谓也。子定则奚待于余言。有志矣有才矣。年富而力强矣。亦奚待于余言。然光阴易失。年力难保。须汲汲焉竭吾之才。以充吾之志。呜呼。子定其勉之哉。其勉之哉。遂题其目。而仍书藏书阁。铭于其首卷以归之。且以遗夫权氏之为子孙者。
定斋手帖跋辛巳
[编辑]呜呼。此乃吾士元与明村罗显道氏。往复书尺也。明村惧其久而散逸也。聚为此帖。间以揭示。摩挲手迹。为之泪落。士元生时。每称服明村。以为守正之确。人不可及。今明村之收拾遗墨。以寓追悼之意者。至于此勤。呜呼。此可谓知己也夫。其下卷。即明村辨诬陈疏时事也。昔栗谷先生有善定不善定之说。若使先生见此爻象。不知复以为如何也。世道滔滔。汔未知所。终极后之览者。必将有掩卷而太息者矣。噫。
明村长星歌跋壬午
[编辑]昔。文信公目击崖海之沦没。身囚于燕狱三年。其悲愤哀怨之怀。发于声诗者。有指南,吟啸等集。余始读之也。往往涕下而不能禁。盖其诗有曰。梦里好事多。不知身网罗。盖公被执之日。呑脑于二两而不死。北迁之时。绝食八日而不死。在燕狱宛转沮洳之场。经再寒暑而无恙。其心固已自异矣。其欲再奋江西之师。扫荡北来群丑。求赵氏而立之。光复宗社。而后击楫渡江。席卷河朔。涤尽腥膻。整顿乾坤。以酬其起兵勤王之本志者。岂尝斯须忘哉。故其诗曰。身事盖棺定。挑灯看剑频。又曰。落落惟心在。苍苍有意无。即以其心所图者。质之于上天。而寤寐之所存。魂魄之所交。无非此事也。志终不就。而身终不免。则天之所以使公。不死于被执之日。不死于北迁之时。不死于燕狱三年。使之备尝千辛万苦而死者。岂只欲使公如金百炼如水万折。使公平生志节。皓皓乎光明于天下后世而已欤。呜呼悕矣。今观明村居士所为长星歌者。即一文公梦中之好事也。真所谓哀于痛哭者也。〈吾辈含冤忍痛。头戴一天。相与怨歌慷慨于穷谷垂死之中。即与燕狱何殊。而只吐出胸中愤懑之气。托寓于一场空言者。亦同梦中光景矣。〉吾欲与出师表。〈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即此意也。〉正气歌同为一编。以明其心事之旷世同符。而所谓纲常之重。亘古今而如一日者。亦可见矣。百载之下。必有废书而悲之者矣。若其作歌之义。则有居士所自为跋语。又有病弟聋窝所为诗若小叙。玆不重述焉。
题李秀才景佐志文后乙酉
[编辑]余尝悲有美质而短命者。自余一家。以及亲知。屈指七八人矣。夭寿之理。古人已论之。而人不能无憾于天地者。此亦一事也。噫。如李生则其最短者欤。生尝从其伯过访。始加冠矣。容貌清雅。其言颖脱。志气可见。余深喜之。以为吾君辅又有此宁馨也。去而委禽于崔相公之门。又谓相公得此佳婿也。未几闻其夭。不觉失声惊嗟。有玉碎兰摧之叹。悼惜之心。久而不能忘矣。昨者其伯国彦甫。以生之妇兄崔学士孝伯所为志文。投示曰。昔贤有言。知其生必当念其死。爱其人必欲成其名。愿得一言题其墓。以图不朽。余年迫八十。心气凋耗。已谢笔硏久矣。且余言安能不朽。人惟念生言貌之英特。森然尚在眼中。又无以副国彦孔怀之情。略书所感于志末而归之。志文又言。其内之淑惠喜文字。余亦尝闻之矣。女子之如此者。命多薄。此亦何理耶。重可哀也。
题金斗文季章行录后戊子
[编辑]敬胜斋金君季章殁三年。其兄子进士郁海。以君遗事来访。请余为志铭。呜呼。余与季章相从二纪有馀矣。季章容仪端肃。性气安和。志趣高远。操守专确。至于行义之笃实。识见之超迈。实有人不可及者。若假之年。则其蕴之而为德。行之而为业者。何可量也。吾舍弟农翁。特深知君。以为才堪适用。非诸人之比。闻君之逝。极以不得展布而终为慨。故友闵彦晖。亦每向余称君之贤不置。今皆已为古人矣。八十后死。独尚为人。复何为哉。今于文字之托。情义岂容辞谢。顾此心气凋耗。精神昏塞。亲旧之间。断绝此事久矣。今不可复为矣。非负吾季章也。奈此不逮何哉。遂略书此数语于其末以归之。然有实德者。人必知之。如季章者。岂待余言而有所轻重也。抑余于此。重有感焉。凡与余游好而相期于后来者。自吾彦晖以来。如李希敬,韩正叔,李公达,尹一正,李汝良最少。如成梦锡,郑寿台诸人。数年之间。相继凋落。是岂诸贤之降年。皆不永哉。寔关吾老生之穷命也。既悼君之不幸。仍并书此。以识余悲云。
题李生普鼎行录后庚寅
[编辑]龙仁李生普鼎。吾从弟国材之外孙也。幼有美质。年二十四而病殁。人皆痛惜之。国材一日袖其行录。示余曰。此乃其父君实之所记也。诚不忍其泯没。愿得一言为铭。生才冠。尝一来见我。固已知之。而见其录益可哀也。吾亡侄。亦二十四而夭。其志行又何其相类也。其爱亲之至性。向学之诚意。雅洁之性。高远之情。超乎俗累之外者。实为难得。若假之以年。则其进何可量也。天畀之厚如此。而不能成就。悲夫悲夫。顾余老病心气凋耗。不能把笔为文字久矣。遂取程邵公志数行语。书于其末而归之。盖曰。夫动静者。阴阳之本。况五气交运。则益参差不齐矣。赋生之类。宜其杂糅者众。而精一者间或值焉。以其间值之难。则其数或不能长亦宜矣。吾儿其得气之精而数之局者欤。邵公即明道先生之子。而志乃明道之文也。余谓质美而命短者。皆此类。气之所为而理不能不然者也。李生有一子云。犹胜于吾亡侄矣。君实若欲表其墓。则记其生殁年月。而以邵公志。为铭可矣。
书族子方叔义教家状后庚寅
[编辑]族孙东泰录其考方叔事行。以墓文来请曰。府君懿德。恐为泯没之归。愿赐一言。余曰。汝考之贤而不寿。一家之所悲也。为人醇谨。雅性恬洁。其孝事父母。友爱同气。亲病而血指。居丧而尽礼。析著而分己所得。以与无依之两妹。不喜浮华。不慕利禄。待人以诚信。闻丧思助。见穷思济。不问家储之有无。凡此皆实行也。诚不可泯没。而顾余老病。心气凋剥。不能把笔。为文字久矣。以此不能副汝之恳。然汝考得汝为嗣。能致隆于所后之义。又图所以不朽者。诚至如此。汝考可谓有后矣。力学立身以显亲。实在于汝。汝其勉之哉。
跋随录辛卯
[编辑]随录者。故处士柳君馨远之所述也。观于此录。其规模之大。才识之高。可以想见矣。独惜夫不得少见于时。以展其志。而沈冥殁身。赍以入地也。自古有抱负而不肯轻以投俗人耳目。宁之死无声者。往往类此。后之志士。必有击节痛恨于当世者矣。若余则重有愧焉。既与之并世。而平生不识其面。苟有好善之诚。虽千里之远。犹可以神交。况所居又壤地相比者耶。令人不觉掩卷而叹也。然其人虽殁。其书犹存。有意于世务者。或能取而行之。则君之著述之功。于是乎著矣。岂有终至泯灭之理哉。君之堂弟载远甫。携以见示。使题一言于其后。余谓后世自有知者知之耳。不待人之发挥也。且以衰病已甚。目暗神昏。不能一一披阅。究极底蕴。何能有所赘论于其间。虚辱盛贶。亦可惭也。遂略书所感于私心者。如右而归之云。
书家训后
[编辑]右即我祖考八松先生大司谏府君遗训也。子孙当世守之。古语云。俭德之共也。俭则恭。奢则傲。恭俭。实保家之基也。常加惕念。则庶不至坠失矣。
书宗约后
[编辑]右即我仲父童土先生掌令府君所定也。子孙当世传之。〈虽世远之后。转徙他乡。亦当勿愆勿忘也。〉夫孝者百行之首也。而欲尽其道者。非学不能。盖学者。所以知其理而行之者也。故是约也。本于孝而以学为务。惟我后生。曷不勉之哉。
题韩山郡守李君家状后辛卯
[编辑]故韩山郡守李君宇春。晩庵忠贞公之适孙也。才行夙著。以忠贞公被清白吏之选。蒙朝廷录用。弱冠登仕。历典三邑。廉谨自律。克绳祖武。不幸年才四十而殁。人咸惜之。君之胤晋圣。以余之知君。自君幼少时也。君之孝友美质。清修雅操。靡不悉。来请墓铭。余以老病辞。而既去又来。历岁不懈。至于涕泣。有令人恻然感动者。顾此垂死之域。已非为文字之时。而年来亲旧之间。辞谢不能副者。已不翅数十馀家。诚不容越次开端。以招众人之疑责也。疑责亦不须言。而吾心岂能自安。以此悲其意。而终不能诺。非敢有受于一言而孤负情义也。抑圣人以立身显亲。为孝之终。然则不朽之图。固不专在于求文劖石而已也。贤子方力学。必能知此矣。无以答其恳诚。书于行状之后如此而归之。
题听松堂手迹后辛卯
[编辑]新昌宰金君宇集。携此帖见示。乃听松先生手笔也。今去先生下世之岁。百四十有馀年矣。奉玩遗迹。不胜感慕。金君俾题其下。小子何敢赞一辞焉。谨留一月。敬玩而归之。尝见摸本之刊行者。视此真本。不侔远矣。盖点画则可摸。而精神所寓。则不可摸故也。此古人所以贵亲炙之也。噫。岂独书哉。
困得编跋辛卯
[编辑]困得编者。故太学士西坡吴公之所述也。自古圣贤。以至吾东方儒先。所论理气性命之说及为学肯綮之处。无不精硏而契悟焉。随手箚录。以至成卷。而其中有切于己病者。则表出而致警省之意。其用功可谓笃矣。且考其编录。在庚戌之岁。则公于是时。才逾弱冠矣。其透彻之早。乃如此。昔亡弟在时。每言公初为松谷赵公之婿。松谷尝啧啧称其绝才。今以此编观之。其天才之绝人者。宜乎为松谷之欣赏如彼也。余与公相慕用固不浅。而公在京洛。余蛰乡曲。仅识面耳。一不得同处而从容焉。不知公之有此编也。今者。公之诸子出以相示。始知公之所造至此。而恨余平日不能尽公之所有也。间有一二欲更讨者。而无所及矣。独公旋出世路。卒不能没身从事于学。以实其所知。退翁所谓当其未出。而早决其志。则学可专道可得。竖赤帜而倡绝学。蔑不可矣者。岂独为奇明彦之叹哉。遂书所感于卷末如此。以为以卷中公之所自讼者观之。使公而知此意。亦未必以余言。为不然也。
题任君日记后辛卯
[编辑]任君世复。鸣皋公之曾孙也。居在洛中。而往来湖南之南平。尝历访于穷谷。至于再三。又尝留宿而去。每见。辄以经书疑义相质。有合有不合。又尝论及于易。自言其所得。余依传义所言而答之。颇若有不快色。然余意其性固。而亦喜其皆出于自己实见。非他人口耳之比也。若用功不懈。自当渐至融会。而不止于此也。其后数年不得见。而不幸逝去矣。君殁后六年。君之胤子远来见。持日新斋日记一册见示。日新者。君之所自号。而手录其所自用功者也。自经书文义朋友讲论。以至居家日用事行。靡不记之。虽文有未畅。言有得失。而其诚心为己。随处不放过之实。具见于此。古人所谓其心炯炯。犹若可识者。良可敬也。前日与余问答者。亦在其中。果以余之不相信许。为歉愧。余学本卤莽。且不能善于辞说。不能开畅彼此。有此遗恨。又惜其不永于年。使之不得真积力久。以充其量也。胤子又示南平士人列名呈官之文。又见君之孝行有过人者。尤可哀也。胤子有美质而向学。继其志阐其业。以显其亲。其在斯欤。胤子勉之哉。
书沈公瑞奎家状后壬辰
[编辑]拙斋公家状及遗文一册。〈大学说,心经论夜气说,正心章说,静庵传后序,箕田说,庙制图说。〉谨受而一读之。弱冠之年。其所造诣。已如此。可谓过人之英才矣。呜呼。以其资禀之美。学问之笃。若假之年。其成就。何可量也。乃才得二十有五岁而殁。何其不幸之甚也。公之曾祖考水使府君。即拯之外祖李公之外祖也。与公派分不远。而〈水使府君之孙观察公泽无子。以公为后。公即水使府君之弟郡守訔之曾孙也。〉拯自少屏蛰乡曲。罕入京洛。以此中表之在洛中者。多不能识其面。且公之下世在辛巳。则拯未成童之时也。今因令孙之托以墓文。始得其文行之详。如获亲见其人焉。噫。公虽不幸早世。而令孙之贤。乃能阐扬幽潜。庶几不至泯没。可垂于后世。岂非公之幸耶。〈公又早殁无子。以从兄弟牧使瑞肩之子胤元为后。令孙即其子进士寿根也。〉顾拯文识浅陋。本不足以当传后文字。矧今已到垂死之境。精神昏短。无有人事。亲旧之间。一切不能应副者有年矣。令孙在远。不知鄙人之实情如此。有此远托。良可愧悚。既叹公至行〈遭生亲丧。哀毁致疾。执礼不变以务。此亦一事也。〉笃志。〈如六箴誓心文之类。见遗文。〉发轫甚早。而中道夭阏。又感令孙致意之恳。不彼之义。强疾书此于家状之下而归之。冀有以谅此区区也。
题晦谷曹公家状后壬辰
[编辑]晦谷曹公既殁。沧溪林学士泳志其墓。药泉南相国九万。铭其碑。所以载公本末者备矣。及夫特赠爵谥命下之后。公之孙进士夏望。奉其先公所记家状一通,公之诗文四卷,雪窖酬唱录一卷及碑志诸篇。来示于拯。愿得一文字。以为公实记。窃念拯自少屏伏乡曲。未克一识公面。亲炙謦咳。而又文识浅陋。本不足以当传后之任。纵令僭不自量而冒当。于公之盛德大节。安能有所发挥其万一也。矧今已到垂死之境。精神昏昧。无有人事。废弃笔砚。已有年矣。以此辞谢再三。而进士君恳叩不已。至于累日相守。又去而复来。噫。鄙人非致礼辞也。他不暇言。直是老病耗塞如许。虽欲托名于叙述之末。以效区区慕义之诚。其如万万不逮何哉。抑碑志所称忠精孝笃。行备文蔚者。既已揭其全。结知明主并节大老者。又以著其大。至于公心直道。自信独行。未尝随时俯仰。尤彰于晩节者。又学士大夫之所公诵。亦何待于后生末学之有所赘论也哉。无以谢贤孙不鄙之义。谨书所怀于家状之末如此。冀贤孙之有以谅此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