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明斋先生遗稿/卷十三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二 明斋先生遗稿
卷之十三
作者:尹拯
1732年
卷十四

[编辑]

答权季常是经

[编辑]

自窃承执事按节本道。区区瞻仰。有倍他日。而跧伏人事。无由奉一书。以伸其诚。方私独耿耿而已。不料盛义特垂存念。委伻惠书。致意郑重。惊感愧戢。不知所喩。仍得审炎程行役之馀。今体起居神相珍福。尤无任忻慰之至。拯孤露馀喘。抱病穷谷。而孽由已作。羞及先人。近来心事。何以尽诉。仍窃痛念。先人之于先尊丈与金公。平生恨不得同日而死。而没身诵义者也。非但累达于天听。其见于私书者。亦不啻丁宁。不肖虽极无状。岂敢有一毫他意于其间哉。特以先人之意外被谤。为私心之所痛。故窃欲略布先人不死之义。不免略及于先尊丈与金公之事。而语不敬谨。文未详备。使人被之以情外之言。而无以自白其本心。此实不肖之罪万殒难赎者也。自闻有人言。亟欲一暴心曲于执事。而实以罪戾之踪。又恐贻累于执事。竟嗫嚅不敢。而只上一书于同知尊丈座下矣。昨者得见沃人文字。则以不肖妄言之故。得以演出一段躛言以加之。痛心疾首。不可忍见。实不谓人言之罔极一至于此。而不肖妄言之罪。日夜自刻而无所逮及。只此一节。将无以见先人于地下矣。今蒙执事辱加存问。极知高明已谅贱衷之无他。感激之深。不觉烦缕之至此。还增悚缩万万。仍窃伏念。先人之引咎不仕。以至终身。此即当日同志共事之心也。先尊丈与金公。既已成仁于前。先人又复毕义于后。志节一致。幽明可质。不肖妄意。此实天下之大信。而古人所谓死者复生。生者无愧者也。彼之必以失信负约为诋者。亦何心哉。既荷高明之洞烛䏏膈。敢复毕陈蕴忱。窃惟高明有以矜察之也。如光城兄弟。则情隔势阻。末由布此本心。倘非高明仁恕。有此谅察。将于何处。摅发耶。然高明既谅拯心之无他。此实拯之幸也。至于如此问讯等事。切愿停寝。庶免无状重累高明之罪。而私分获安也。语实由衷。千万俯谅。

昨蒙辱垂问札。私心感激。不觉倾诉衷曲。而馀怀耿耿。至今浃旬而未已矣。不料又以手书赐复。特加开谕。片片赤心。洞然相照。三复感陨。又不胜铭篆之至。区区自讼之心。结在方寸。若使当初鄙人书辞。敬谨周详。虽人言之罔极。乌得被之以如彼之言哉。至令古人姓名。狼藉于文字之间。无非不肖死而难赎之罪也。既荷高明俯烛此心之无他。则实拯之幸也。何可重勤往复。使人指目。更以罪戾之踪。贻累于执事耶。还增恐惧。不知所容。伏承有早晩一顾之意。区区瞻仰之忱。亦岂不愿一拜颜范。纾此蕴结。而私忧过虑如右所陈。诚恐不如姑置相忘之为无尤。只祝为国崇卫。以副民望。乙丑七月二十二日。

所惠白粲与鱼馔。割俸周急。极知知仲之义出于至眷。益不胜愧戢之深也。令兄之赐。诚无可辞之义。而区区拙法。从前不敢受州县盈石之馈。非有不恭之意。只惧犯义而逾分耳。以此虽在涸辙。不能破戒。意欲仰布此忱。而还以奉纳矣。旋闻庶从家既已作钱。玆不得已因以付之。使之用于丧费。盖庶从为氓于境下。而穷丧无告。以为惠恤穷民。实为仁政之一端。于公于私。似得其处。而拯之受赐。则无间于彼此矣。不敢自外。敢告以实。更乞恕察。壬申六月五日。

与尹叔麟趾完

[编辑]

伏惟新元。匀体起居神相万福。体国休戚之义。固不以居位去位有间。而释负就闲。得以遂我素愿。区区瞻庆。岂任下诚。去冬。儿子获拜床下。猥承教诲而归。继蒙手书俯问。致意特勤。感戢之私。不能已已。拯向来分外所縻。终蒙圣慈矜许。庶几粗安于贱分。儿子幸科。忧惧又大。殆不知所以自措也。老病日甚。渐成盲聋。一家丧威悲疚常多唯待死期而已。久欲以一书仰候。而蛰伏人事。未克自伸。今始凭修谢敬。又不敢缕缕。唯伏祝为国加意保摄。以副圣眷。以慰舆望。腊剂之贶。重拜德意。不知所喩。乙亥。

与申叔弼翼相

[编辑]

正尔瞻注。伏承台手翰。感慰不可喩。第审待命于境上。无任贡虑之至。年事大侵。公私狼狈。将不可说。而逆狱之作。中外惊骇。忧虞溢目。令人中夜无寐也。拯猥疏未蒙许递。昨呈病状。惶恐罔措。屏蛰私情。本有没齿沟壑之计。而虚名匪分。终有死难承当者。不得不终始艮限。以得罪为期。台教之及。似若有不相府悉者。不胜悚仄也。告君之辞。不敢循例饰让。前后所吁。实出危苦之衷。而汔未蒙上下之哀察。毕竟万殒。不足以塞责矣。然犹不能无望于知己如明公者。不觉缕缕。乞垂情谅。别幅所谕。极知不鄙之义。唯学识浅陋。文字短拙。不足以阐明盛德之万一。以称委属之意。是恐安敢苟有辞避。谨当勉竭心力以俟裁择也。石潭新帙。昨者冒昧仰干。方深烦慁之惧。乃于临归倥偬之中。有此大惠。感戢深深。不知攸谢。盖和叔之有功于斯文。莫此为大。而明公之刊行。嘉惠后学至矣。士林之攒诵。何以胜言。至于沧浪翁遗稿。若非盛义之拔俗万万。亦何以办此。尤切钦叹不能已已。仄闻西行。似不出旬望之间。而适此惶蹙。不敢为出候道左班荆望尘之计。区区瞻结。诚不自胜。纸促潦草。殊涉不虔。伏惟台恕鉴。壬戊九月七日。

合葬墓志。或有并述内外事行者。或有不然者。当各有意义也。今此志文。窃念追述于诸作之后。重袭前人之文。既无以有所阐发。家居日用。固吾儒茶饭。而前后莅官。初非行道之职。则俱不足以尽先生之德业。恐不如谨依礼式叙次。而撮其大要而已之。为近于慎重如此。则其已见于前人文字者。亦悉可通之而无事于叠累矣。于先生事既如此。故馀皆不能该尽。此其所以不觉反为阙略之归者也。不胜惶汗。今若于夫人下。添有淑行懿范。配德克敬。称以女士十三字。则未知如何。状实德于数句之间。未易精当。唯在裁择。而点化之耳。仍乞更将原草商量。且以一布于和叔。有可添补处。一一添补。且加修润而教示之。幸甚。不敢自外。敢布心腹。伏希谅察焉。清阴集所载云云。适未得本集。未能更阅。而所教起后学之疑者。诚是矣。先辈论议。虽不无一时异同。正不须提起为说。以滋后人之争端也。先人平日之意如此。故向来略有论卞之节。而初不敢为提起之意矣。并谅察。辛未。

自古士之自处。层级不同。而朝家之所以待之者。亦非一例。自易蛊之上九传以下。至圣学辑要用贤一款。可见矣。安有一名以士。则不问其大小轻重。槩之以一律之理哉。如鄙人者。内抱私隐。已自矢没齿于沟壑。外盗虚名。已自知难适于实用。进则无补于公朝。退犹自守其私分。自蒙征召以来。终始自画。不敢为出头计者。今三十年馀矣。夫足不出圭窦。而名跻于宰列。已是古今所未有也。况今衰病垂死。百志俱灰。唯俟毕命穷谷。忍痛入地而已。其在朝廷宰物之道。从而许之。不枉其志。俾成其自守之一节者。亦或为古昔帝王待士之一道。岂必强加以不称之服。必施以难揕之礼。使之至于怵迫维谷之境而后。方为待士之事耶。今欲出则实情如右。抵死难渝。欲处则分义之责。罪戾日积。诚不知措身之所也。若蒙公卿大臣或经幄近臣。为国家惜事体。昌言于朝。以为某之平生自处。上下之所共知。不宜强迫。宁使之守其志。以终其身。亦圣朝成物之道也。至于都兪之际。一以仰达于天听。收回恩命。不复检录。则于公于私。岂不幸甚。区区此心。无处控诉。伏惟执事知怜有素。玆敢一吐。望以古人之义。千万谅察。幸甚。

答李彝仲敏叙

[编辑]

谨承台翰。无任感戢。不肖无状。孽由已作。贻辱亡亲。无所不至。而为累于世道。亦不胜言。不免陷为忠孝罪人。每一念之。只自疚痛。当初固不能无讶于执事。非敢致私憾。实谓不类执事平日举措耳。及得任震昌传台意而后。颇自释然。今承台教。郑重至此。披玩以还。益以忻幸。噫。知心者不言而信。其次言而后信。其下则言亦不信矣。下者固不足道。而必待言而后相信者。岂古人之交义耶。蒙此两心相照之教。亦不觉三复而增愧也。拯衰疾日甚。无足言。亦无足问。昨为省墓。力疾往返。来书巧违。今归家始得承拜。修谢凭递。稽迟是惧。即者。因人伏闻台候愆和非细。惊虑区区。唯祝为时加护。遄见勿药之喜。戊辰正月。

与金重叔万重

[编辑]

日月不居。先大夫人襄奉奄过。伏惟孝思。远絷绝海。不得攀诀。穷天冤酷。何以堪处。呜呼。人生孰无父母。而岂有如吾两家者哉。不肖等则严亲兼母育之慈。哀家则慈闱并义方之训。知哀平生。未尝暂离膝下。以不肖等之情事。而知哀之情事也。乃于送终之际。隔阔如此。每念哀独自呼擗之状。辄为之怛然伤心。若身当之也。昨修吊书。因连乡诸贤递上矣。令胤上庠。不受而还掷。噫。自不肖遭向来事以来。岂不欲一暴危忱于尊昆仲联座哉。顾以情隔势阻。竟不敢出。而伯氏光城公奄作古人矣。令胤既不知不肖之本心。则其不受也亦宜。敢请因是而一暴之。噫。先人之于先尊丈。平生恨不得同日而死。而没身诵义者也。非但屡达于天听。其见于私书者。亦不翅丁宁。不肖虽极无状。岂敢有一毫他意于其间哉。特以先人之意外被谤。为私心之所痛。故窃欲略暴先人不死之义。妄以为二公得死所以遂其志。而先人则偶尔得免。死固成仁。而生亦无害于义云尔。所谓不然。则亦无必死之义云者。盖不肖本意。妄以先人为无必死之义。而人或以一死一生致疑。故又妄以为二公亦如先人之偶不在其地。则其义亦或与先人无异云尔。何尝敢以二公为无必死之义哉。观不然二字。则可知矣。不肖无状。若一毫有他意于方寸。则身死之日。亦无以见先人于地下矣。唯其遣辞之际。不能审慎。文字语句之间。全失敬谨之意。又妄以臆见。推度前贤处义之道。率意肆言。谬妄至此。此实不肖之罪万殒罔赎者也。日夜自刻。无所逮及。此心耿耿。鬼神可质。亦曾以此意。仰陈于权季常令公。非敢饰辞于今日也。本情曲折。辞毕于此。虽见斥却。终不容自外。敢复因连乡诸贤。申布远诚。未知哀意以为如何。呜呼。先人之以不死引咎。终身不仕。此即当日同志共事之心也。二公既已殉节于前。先人又复毕义于后。志义较然。幽明一致。不肖妄意以为此实天下之大信也。先谊之笃既已如此。则岂非子孙之所当世讲者也。常时虽以出处异路。显晦殊迹。不敢自通其信息。而若其忍痛含冤平生心事。则窃谓彼此相照而无间矣。毕竟因不肖妄作。乖阻至此。无非不肖之罪也。尚何言哉。因此吊状。初不敢为猥烦之计。而蕴衷未伸。常怀郁结。重被令胤之阻。不得不一吐。冒渎哀听。尤增悚惧。自馀千万。遽未缕缕。眼暗神愦。作字潦草。伏望谅察。庚午二月。

答李公州齐杜

[编辑]

自承近莅。溯仰倍常。欲因营下便一书相候。而新到之初。恐烦酬答。迁就未果矣。乃于公务鞅掌之中。委伻存问。且感且愧。不知攸谢也。仍审行李之馀。政履万珍。瞻慰尤深。离亲远来。私情虽切。而朝家之择畀敦遣。亦非偶尔。若依古人迎还之规。则庶乎公私并行而不悖矣。如何。拯衰疾苟遣。一无足言。而分外恩命。惶蹙度日。不能归扫先垄已累年矣。今秋。亦不能一行。私闷尤不可喩。末录所惠。极荷厚谊。唯是长腰。素有拙戒。不敢遽破。还封以呈。又惧不恭。出留一斗以为此亦可以承领至意矣。想此拘曲。应蒙笑谅而不以为罪也。辛酉八月十二日。

答李沃沟廷獜

[编辑]

意外蒙荷枉驾穷谷。讲修旧谊。至意何可忘也。愧此病蛰。无由踵谢于舍馆。且乏僮指。伻候并阙。瞻送行尘。忡怅方切。何料申以手札。郑重若是。为之三复感叹。官厨所供。既非所安。忌日酒肉之受。古人亦以为嫌。终不能奉留。此亦拘曲拙法。想高明有以心谅也。重承提教。还深悚仄。千万灯下。只此。辛酉四月十八日。

答赵宜宁昌汉,涟川晟汉

[编辑]

先先生文字。极蒙辱示之义。感悚之私。久而愈切。今夏。目昏尤甚。未及卒业。姑将三官二册及礼说一册。先以奉璧。其间僭有签标。则重违委教之勤也。伏乞照详。墓文亦略加删改以上。并冀财教。癸亥七月四日。

先先生文字。更蒙投示。益以潜玩。有若躬奉音旨于函丈间。幸不可喩。第分类。更似不如不分之为好。盖间有不可分彼此处故也。如何。窃谓此书实可以仰窥先生平日用功实地。诚非等闲文字也。幽堂之志。既属于和友。而和友又要见文字。则此不可不并送也。故谨因申生以还之。幸照纳焉。序跋。亦可因而请之也。申生谓尊意欲征于鄙人。鄙人不敢当。故敢效鄙诚耳。丙寅八月十日。

答朴大容

[编辑]

续承惠札。又敌一拜。良感且幸。拯有何宽闲之趣。受恩莫报。违命戴罪。不敢以偸息。为少安耳。前日所送册子。昨已毕污。而册好笔拙。令人不堪看。愧初不能固辞也。小技犹如此。大者又可强耶。良可笑叹。癸亥三月四日。

春间木川之归。得承惠札。迄未修谢。而时出披玩。以代颜面。暑雨以来。仕履万珍否。停云之思。每切于中也。拯今夏惫劣益甚。如玄台聪明不衰。而一朝奄忽。此亦安能久耶。分外恩命。愈往罔措。连上乞免文字。日夜惶闷而已。向来右揆箚中。言及贱臣情势者。实合处物之义。知己之感。铭骨何忘。但其揄扬之辞。又不免太过。而朝政就问一段。则尤为未安。梁处士,陶弘景。每预闻朝政。当时有山中宰相之议。唐处士李渤。每附奏得失。后贤有出位犯分之责。况在区区微分。岂所敢当。此则恐未免失言也。月廪周急。亦是稀阔之礼。吾辈虽贫。岂至饿死乎。而循墙不得。终于冒受。亦可恨也。领台因之。至有陞秩之请。竟蒙特恩。以至于此。殆亦吾死期之已迫也。自咄奈何。右揆前欲以书申谢。而台司礼绝。有不容以竿牍相慁。幸于侍谈之际。略及此区区之忱。如何。心眼日益昏。作字益艰。从此书札。亦似尽废矣。唯希秋暑。以时加护。乙亥七月十日。

答朴士行泰尚

[编辑]

权厝事。所教诚是。而日期已迫。不容变改矣。仍念士元之葬既在此。则金陵旧墓。终似孤绝。幷以奉迁于此。以便久远香火之图。亦或一道。所虑者。年岁已久。恐迁动而有狼狈之虞耳。唯在主人令监与台监从长商量。明春。或迁此而归祔于彼。或奉迁于彼。而合葬于此耳。宅兆之彼此优劣。亦不可知。只切悲虑而已。立后事。多有变节之拘碍者。不得定于葬前。人事之变。无非哀痛处。于邑奈何。辛未五月十八日。

答赵光甫持谦

[编辑]

昨因往哭春翁未还。适哀慰书远至。未及手答。且谢前丧之问。深以为恨。鲜民之生。唯依叔父以为命。今忽至此。永无瞻怙之所。来谕恻怛。有以俯谅我心事矣。哀感之深。不胜哽咽。春翁之丧。又关运气。奈何。春初往拜。则为语及先人及先大监。以字呼先大监曰。某德厚矣。亲旧中先逝者非一。而某最不可忘。令人如此。是必其德厚故也。因为之涕下不能已。可想平日契谊之至笃矣。殄瘁之叹。虽朝野所共。而吾党之私。益切伤痛。想哀亦同此怀也。书后又有日矣。腊寒未弛。哀候又何如。岁且穷。祥期渐迫。号慕无极。想难堪处。愿加节抑。以慰悲恋。壬子十二月十七日。

别纸所示。极知雅意。然行止之义。已非屏蛰者所敢论。况其他者乎。唯愿载笔之暇。进学不懈。远式古程。近守家训。常趯然以流俗之外自处。则所知与所行兼进。而自能寻向上去矣。唯不以老儒常谈。而亟加意焉。朋友之望也。仄闻升迁不远。若求一僻邑。数年读书。兼习民事。似最为今日之良策。如何。甲寅腊月二十八日

与沈主簿

[编辑]

宋友之丧。关我运气。不独伊人之不幸。实是吾党之不幸。别来不旬日。忽闻其讣。不觉骨惊气短。失声迸泪。岂料以伊人之志气见识。为朋友之所期望。而乃草草止此耶。重念其老人在堂。孤幼满室。思之惨痛。不忍兴言。伏惟佥尊素敦姻睦。悼死愍生。何堪悲怛。伏闻伯尊临庇初终。迁出老幼。得免于延蔓之祸。不胜悲慰。又承返榇之事。佥尊欲身任之。益用钦叹。到此之后。则营圹掩土。此中朋友。可以致力矣。当初或虑一家诸议。或有近图圻甸之计。昨答朴掌令书。言返葬之为得宜矣。今知如此。可幸。第新谷未出之前。则决难行丧。势当择日于七八月之间。拯等当归扫秋夕。若引日在于秋夕后。则可以相护而归。幸加商量。如何。担军此亦当随力周旋。而丧事当称家之有无。颜渊厚葬。孔子非之。若不得担军。则虽以两马载归。亦岂有不可也哉。未知尊意以为如何。前头栖泊之计。未知一家之议何以料理耶。鄙料则寡孤独寓京口。必难支保。不如举家南迁。依止墓下。或待三年后。或儿辈成立后北归。俱未为不可。但有一虑。与此中相距犹六七十里。恐不能源源相从。殊不如麻浦之密迩玄石。受学便好。无间断之弊也。其馀则乡居。百事胜于京居矣。末知亡友之临终。或有遗语处置者耶。援笔至此。不禁泪落矣。亡友家事。诸友有问。既以贱料相报。而复此布白于左右。幸与其孤商量。回示定论如何。砺庄如有预为措置者。亦望一一相示。则当为之周旋也。僮指逋病。末由专走一力。得闻凡百。悲恨耿耿。不能为怀。千万不能尽意。辛亥六月十六日。

与李晦卿益烜

[编辑]

地不甚远。而音信无凭。每怀德义。为之悬悬。即于意表。忽承远书披玩手滋。眷谊郑重。又审迩来清和。侍外德履休畅。感荷之馀。慰泻无量。第审丧威忧扰。至有茅塞之叹。此固有志者之所同患。然存存勿忘。随时随处提警。不至坠堕。则自有进步处矣。知兄不以穷老自沮。每有此边话头。实令人起懦。辄以所怀奉浼。得无僭耶。还用悚戢。家亲自去冬。有寒喘火痰之证。累朔呻吟。近始少愈。而真元一败。完复未易。适值大驾临幸温泉。召旨昨下。不得已进诣行宫。为陈情退归之计。昨已力疾发行。此间私闷。如何尽喩。病弟痼疾。尚未平快。拯亦劳证比甚。长时困劣。不能自力于占毕之功。无足为朋友道者。只自怜叹而已。只希素履安贞。学与岁高。副此区区也。丙午四月七日。

与宋子文斗章

[编辑]

空斋吟病。岁暮怀人。此时情札。使人如倒。所示求益之切。足见不遐之意。夫士有志此学。无待外求。只闭门坚坐。勤读经书。屏去一切世念客气。使我胸中了然清净。则其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自可知之矣。何必假远者之喋喋为也。深感好问之勤。不避僭率。愧戢愧戢。弟等亲癠身恙。种种危苦。抛尽三馀于忧挠里许。奈何。丁酉腊日。

朴和叔曾闻其名。而未得其文。即见抵家严书。亦足以见其所存矣。起敬起敬。兄既得此胜己者。又与汝久源源。想讲味日造佳境。歆叹歆叹。更愿刻意读书。无虚度时日。有自己着实工夫。然后方可受益于人矣。前所奉效者。只出于相爱之悃。而于古人芸田之戒。则所愧多矣。兄亦默默加工则幸矣。何必作谢语也。戊戌四月四日。

久阻积恋。一书百金况诸益手札。一倂承领者乎。慰幸慰幸。第审连丧。僮仆尚在寓中。厄哉厄哉。何穷鬼偏与吾辈相寻耶。但外患不须说。身健则可矣。而书中。有旧证添剧之语。壮年久病。殊非好消息。为之惊念。千万加意谓摄。以副相爱之望。示谕别纸。一一领悉。不料吾子文言议见识文字。骤长至此。甚可喜也。但此是格物之一事。比之自家言行。亦有内外。古人所谓何暇点检他人者。最好语也。彼狼狈者。正坐欠却实地工夫。正可为吾辈之戒也。古人讷于言而敏于行。今人敏于言而讷于行。则其败也宜矣。其论炭翁事。正合我意。其馀更容商量。其纸在吾许。何忧其烦泄也。此中不比京里热闹也。呵呵。残暑尚苦。唯侍外多爱。慎言语节饮食。岂非吾辈时义也。庚子七月十二日。

别纸。令人不欲闻。兄亦简出入慎言语。闭门养痾。随分读古人书。此最无弊矣。八月一日。

闻和叔毕校近思释疑。想兄亦与对讨贯穿。了得此书。不是小事。吾辈今日舍此等工夫。无他用其心处。幸加勉焉。虽有病。此等事则于调摄。却不妨也。腊月七日。

雪中藏蛰。离索正苦。忽承吾兄书。惊喜如坠雾。第审调候尚未和泰。为之忧叹。近来吾侪。无人不病。为学虽专责志。亦有不能无待于气者而壮年长为二竖所恼挠。药饵呻吟。如老人然。以故于收敛整齐。读书穷理。皆不能有以自尽其刀。弟则虽无形现之证。而元气萎薾。恒若不能自振者。每自怜闷。故每得诸友书言病者。亦未尝不蹙頞也。唯静养慎摄。以待春意之自复可也。示及外间言语。只可任之而已。读书讲学谨言慎行等事。最为切急家计。其他且可办得一默字。方为省事处耳。盖相与勉之哉。腊日。

示教多少。深荷眷谊。师反间言语。不妨深切。自馀浮哓。安足惊怪。望兄慎勿向人竞辨。唯有可告戒者。却不妨逐示。以发警省也。和叔小册呈还。借久。犹欠消详可愧。其所辨。一一精确。敬服敬服。辛丑六十九日。

杞叟之忧。已非己分。唯断置馀念。加工于己学。读书穷理。暗然自修。乃吾侪之急切家计。此外不须问不须知。亦不须道也。兄意以为如何。六月二十一日。

此行。一登枫岳。东临大海。北自丛石。南至竹西。昨又乘船。历探北壁龟岛。山海之观。可谓烂漫。而虚其中而惊于外。劳于目而无得于心。尽可笑也。纪行文字有数纸。虽甚陋拙。于兄及诸友不可隐。欲写奉求教。而适未别写。从当呈似耳。壬寅八月。

冗病汨汨。凡百依昨。而所长者齿而已。一事做不得。辊到三四十岁界。反顾初心。时自一笑耳。奈何。癸卯上元。

大雨没郊。行人一断。而健脚以兄书忽至。空斋幽独。慰豁倍常。真不翅有陨自天也。又审与我惠连同讲朱书。久阔之馀好消息。何以加此。昏困中一番增气。赐亦多矣。其后又将一月。酷热日炽。侍奉外学履。又如何。江上不比城市。其有居养之功耶。和叔虽远。养以又近。随处讲习。不亦乐乎。甲辰闰月既望。

令子秋来何远。第一室相守。父子同读。俱获其益。何必别求严师也。望兄勿太胶扰。急讨一处。安歇后静坐。为书册工夫如何。丙午四月二十四日。

此中亲侧粗遣。而一味病冗。汨汨如昨。独处则为儿辈所聒。群聚则以闲谈阕日。如此悠悠。将何所成。只堪闷叹。兄则归税后。得无他恙。而做得一册工夫耶。吾侪所务。莫急于此。幸自警省。舍置馀事。而专专于讲诵如何。临会时则每耽于叙晤。不得劬勉于程课。别后每不能无恨。敢此缕缕耳。和,养出处。果如平日意思。自量伸缩。各在当人。岂不绰绰有裕。只此屏蛰之分。自初不敢为出头之计。而除命荐至。惶栗倍他。忧愧闷缩。实无以自措也。丁未二月十日。

比间能无忧患。而专一于书册工夫耶。多少悬仰。不能自已。就中先师市南捐世之后。林乡士人及门下若干人。即有祠宇之议。而事系重大。表倡推明。必得其人而后。可以俟后而不惑。侪友间无足以担荷此任者。且一家诸父之意。则又不无末俗哓哓之虑。故姑以坡山答石潭门人之训。相戒以慎重之义。而不敢发矣。顷者李学士端夏往北路。始为先师及乐静。创为俎豆之所于锺稳之间。绵城士人。以尝游宦之地。遗爱之故。又有此议。林乡士友。固以迟后为闷郁。及闻此举。不计人微力薄。决欲以秋间始事矣。未知四方之公论以为如何。此事实系斯文。非一乡之私言。方以禀议于诸先生门下。俟论议之归一而后可定矣。幸兄议于和养诸益。回以见教如何。五月十九日。

不嗣音。未有甚于迩间者。盖三夏已尽矣。一心何尝不在左右也。庚炎此酷。想惟侍下讲味清胜。不受敲赩之恼否。令人溯仰倍常。金弟汝圭之夭。尤是万万意外。世间安有如许惨丧。其爷娘心事。有不暇言。其才行气格。常谓必有所成就。乃奄忽至此。理与命。实有不可知者。初闻其死。若虚语然。及抚其殓。犹冀其更起痛惜之情。久不能已。昨来书斋。追惟平昔游从。为之陨涕。奈何。想兄亦应同此怀也。今岁自春至夏。中表丧威相继。殆无宁日。家亲奔遑悲劳之馀。旧患鬓后疖疮复作。私闷何已。近为宋友子慎来聚。欲共读朱子大全。方会于积岩。为秋夕前计。此亦悲挠之馀。为便静处调息。且赖其鞭策。少振因循之习。甚以为幸。而气不耐暑。志不能帅。是为愧叹耳。且到窒碍处。未尝不相与向风。思我玄石而恨无缩地之术也。和叔近有何工夫。兄亦能免悠悠否。适因风便。略此寄候。亦望回寄一字。以破恋郁之情。且略示近来讲讨中可与闻者。至幸。戊申六月一十日

意外忽得伻书。呻吟之中。不翅如濯。况审暑雨。侍奉万福。三儿善痘。卜邻得所。讲习日亲。慰此远思。何以逾此。令人为之倾幸无已。昨以亲癠。自积严归家。因与宋友。就栖鹊泉。为一月计。日觉光阴之易逝。而义理之难明。思与畏友如和叔者同处。以收勉慕振发之效。而不可得。羡兄之朝夕源源。浸灌滋益。想必不浅也。然古人亦有师友靠不得之训。深望自做工夫。勿负初心如何。所示爻象。未占而可知矣。第未知当有几许节拍耶。七月一日。

返面后。侍奉万福否。区区瞻溯不能自已。拯等苟存如昨。而孤苦之痛。愈往愈毒。静念平日。莫非罪悔。终日伏次。血涕无及。哀至之时。只自扣心而已。申儿尚未转动。削弱已甚。室人则已至难医之境。种种忧恼。又复如许。文字之事。全未有緖。拯亦心背燥热。神魂怔挠末由自力。深恐一无所成而溘然就灭也。送别左右以来。一味块独。悲呻之外。无与抒怀。西归省墓之心。一日为急。而缠束如此。哀闷不可言。此间章甫之议。诸先生之见。皆以为太遽。故已有姑停之计云。末世人心。无念不生。吉凶悔吝。每生于动。若因此镇定。目下无事。则幸何胜吾。千万病迷。不能尽意。只愿静养加爱。晨昏之暇。勉强书册。以为进学之地如何。己酉十月十八日。

拯廿四离次。仅得到此。而违离几筵。益复罔极。平日远出。必有诲戒。此后那可复得耶。触事触境。只增陨割。抱玆苦毒。尚延视息。复何所言。遗稿文字。汨于病冗。尚未完毕。谱草及遗事文字。亦以拯悲迷之怀。尚未自定。终未及就緖。今冬请撰行状之计。已未及矣。人事难期。而如此迁就。哀闷罔涯。遗稿亦多有疑晦处。平日全无思虑及此。到今无处质问。只自椎心血泣而已。至月二十八日。

忘哀讲说。心觉不安。而独处则孤苦之悲。尤不自定。未免与一二少辈同处。贤胤若不能往和兄之所。则来临时亦携来如何。来者。迫岁当去。岁后。似无人。虽未来临。下送则当作病中之伴耳。此小纸。欲禀于和兄。而适心緖怔乱。不能作书。幸兄自以意讲质。回示如何。十二月十二日。

石事得有成约。事可易就。极幸极幸。玆又以亡奴基券及赙布若干。付舍弟以送。使之尽斥以充之。望勿为罪。今固辞佥兄。非有他意。只哀苦心事。终不能自尽故也。恐罗兄或未尽谅。烦为道白区区也。示及交儒之议。未知有谁怂恿者否。近来又觉有虑患之心。目今世道日变。未知其所至。而交坡为西路之傍。如此等事。例致烦闹。则区区隐忧无念不生。兄可默谅也。且交儒则无能主张者。而城中则议论千岐。设致纷纭。不幸不可言。和兄之力。若能镇定。则幸何胜言。须十分远虑。反复于和兄。舍弟载病而去。忧闷罔涯。此中孤怀。亦难自定。日月如流。万事无及。只自痛泣而已。庚戌二月二十四日。

玄石遭丧。不胜惊怛。旬日之间。何以支保。忧恋耿耿。服制想已有定矣。田琼之议。比例于父在为母之服。则妻从夫服。同为期无可疑。第孙服则似当从本亲之服。未知何以裁处耶。江华细石。非不坚致。而此中黑石。亦非劣品。事役之难易迟速。彼此悬绝。故叔父之意。以为人事难期。力分有限。就此速成为当云。以此不敢违。玆欲定以此石为表。彼石则欲稍加长阔而出之。以为将来碣石之计。未知如何。八月四日。

玄石山事。至有构讼之端云。不胜惊虑。彼既有田有儿。冢有立案。则实有可执之脊。而此则空手而已。恐终无胜他之理。且彼既为先执。则自此追占。以义言之。亦恐未安。且彼则必为必胜之计。而此则只恃理无所害而已。与其遇困而退。宁不如审慎于初。而早决去之也。幸与之熟讲。俾免悔厉如何。未奉面剖。姑未敢索言。第俟后日消详耳。九月五日。

昨得苏堤函丈书。以某人为所后母未告官。则服本服期为是。而玄石之见不然。拯亦同之。为问拯则初非有别见。只缘服虽不得不以期断。其持服之节。则当一如母丧。然后追后告官。庶乎无憾。若只如平常之期服而已。则于其人情理。极未安云云矣。未知玄石之见。则竟如何。知其曾致疑于告官一节。又尝言国典之有遵有不遵为可疑。以此想之。则其果以告官一节。为不必拘。而此人既为其所后母服丧。则设令其所生父母死。当依例降服耶。若果如此。则国典恐不可容易摆脱。变礼恐不可容易主张。至于不敢降所生之服。己所经历者。则尤不可容易质言。以玄石之精义明见。不应有此汰哉之嫌。无乃只如拯之所言而说义颇广耶。与兄聚时。非不言及。而悔不能究竟人之言意。此实我放过之病也。深可讼叹。玄石必有所答。其说未可誊示耶。十二月十八日。

加檐之役。初欲以今念间始事昨召工相议。则为二工四十日之役。二工自率二奉足。一人酒饭之费。日食四升米。通计则为四十馀斗。而铁炭等价及役军诸费。不与焉此中诸议。皆以为今春京中市价。一石米当直银三两。若输米去直。买石于京工。则只入粮米五十斗而可办。可以不劳而成事。又无船载越海之虑云。以此变计停役。昨已报于舍弟。使之约买于石工。计直回报。则欲于税船载米送给矣。此事恐舍弟不能周旋。故复以奉烦。幸招石工约束。而回教如何。表石广二尺三寸。厚八寸。加檐四面各出一尺。则当为东西四尺三寸。南北二尺八寸矣。第工言四面一尺似太大。如人着广笠。不好看。各出八寸。则似当云。若然则东西三尺九寸。南北二尺四寸矣。此则更在商量之如何耳。辛亥正月四日。

玄石忧患。使人煎念。有定力者凡百。则可以理胜。而两殡在堂。创巨痛深。实有潜消暗铄之忧。为之中夜耿耿也。赵台丈讣。蒙荷委示。先友之情义甚厚者。谁如此丈。设位长恸。不能自已。忧国好善之诚。公卿中亦难求其似者。殄瘁之叹。计士类同然。不独为私。抱疚婴疾。末由往哭。感念平日。只自陨涕而已。拯苟延病亦无加。不足为朋友虑。唯是文字诸事。一切不能措手。以此日夜如结。又再期渐迫。日月荏苒。忍耐至此。哀号痛毒。益无可言。二十六日。

玄石书中。有两款说。服制已定不杖期。盖此服。只因国制。而国制不明言杖期。恐不容更议。书式则反复思之。恐终当用状式。盖服既为期。则如此等外面节目。皆当随服制为之节度故也。未知如何。

与赵士威得重

[编辑]

释疑承又与朴兄校下。有功于吾道。一喜也。因而精熟所学。二喜也。岂胜瞻贺。唯冀亹亹加工。使吾心目长在黄卷里许。会有透脱时矣。示谕一二。此亦有闻师友间言语。不妨深切。自馀浮哓。安可深怪。吾辈所忧。唯学之不进。知之不明而已。自修无辨。人己何间焉。幸兄谅之。辛丑六月十九日。

所示外至之言。人自不相知尔。何必忉忉动形笔札间耶。唯愿益加近里工夫。趁此光阴未甚晩暮之日。少读圣贤好书。此诚吾党之能事矣。千万自振。勿致汨漂。幸甚。壬寅三月五日。

前书未复。又承惠书。凭审苦寒。侍奉外学履珍胜。又不废温习之功。区区慰感。殆不可量。此中亲侧仅遣。而病在心眼。表里工夫。无一可言者。虽得子文相聚。亦乏讲讨之乐。愧向朋友道也。愿兄亦加猛省。勿为长作旧时人也。岁月岂肯待人之悠悠。直是可惜。老去后虽欲再壮。其可得乎。自讼之馀。聊复为兄言之。想有以谅之也。馀缕不能尽意。只希进学加爱。以副远情。丙午腊月五日

吾侪中名为讲学。而实无所得。优游颓惰。虚送日月者。在己在人。实可悚惕。故不觉及之于书中矣。承此回教郑重。令人愧戢。三十四十。殊非少矣。古人之有志者。不应泛泛如此。岂非兄与我之所共警策者耶。别纸所谕。略以鄙见仰答。须以奉质于和叔如何。和叔之精详恳切。吾辈无及之者。凡事就正。如读戴记。亦可逐一面受。恐甚有益矣。泛然远问。恐不济事。未知兄意以为如何。此中侍侧之外。杂冗多端。加以贱疾。崇在心目。凡百不能自强。正亦优游汨没而已。愧叹奈何。丁未四月二十四日。

所谕谨悉至教。此事。不料其遽发至此。而入京后事。次第烦广。私心忧惧。不能自已。最是求请之简。及于武阃云。先人平日之论。每以此等。为儒宫之一病。今反不免。此实为怵惕处。不知所以收杀也。癸丑正月六日。

所示祀事。想已讲于玄石而行之矣。国葬虽过。卒哭未经。则不可行殷祭。必待卒哭后可行矣。此事先人尝问于慎斋先生及诸函丈。而所答如此矣。拯隆寒行役。积伤在中。一朝病作。几不免鬼事。年将五十。遭此大败。岂望复完。逢暑益困。偸苟度日。自怜奈何。每念初心。不可谓无志于此学。而因循之顷。衰病忽至。已往如此。前头可复望乎。只堪悼叹。未知忧中。不辍读礼之功否。深愿勉勉。以副离索之怀。甲寅六月十二日。

向来玄石之会。未免差池。迨以为恨。此则追叙于大兴逆旅。而一宵联枕。不足以展尽所欲言。何怅如之。秋节已深。物色可玩。而丧馀病怀。了无闲适之况。只自怜叹。和叔极有维鸠之计。若果成则庶有相从之幸。而归后意思。未知如何也。栗谷先生为学之方图。得见之否。极简要。切于学者日用。而和叔所为后说。发明粲然。尤好潜玩。可敬可敬。己未九月十日。

添齿学不进之叹。吾侪之所同病。而如拯者。心目已衰。不能耐烦。只思静养。而不能有所进取。只将日就卤莽而已。少不自力。老悔靡及。奈何。然不可不勉。幸亦加意焉。庚申元月十日。

归家有日。而未有闻问。方切瞻溯矣。手札忽坠。披慰无量。第旱炎之惨。又甚于往年。此固不但为百亩之忧。而涸辙之困。吾辈先当之。奈何。端阳后。即欲复路矣。适值坡山赐祭之礼。不容径归。未免留滞。望日礼罢之后。始得南归。正当火炎。仅仅还栖。方此澌顿。将终夏呻吟矣。私闷。留彼时。往会和叔于甘露寺。作三日之稳。此岂数年经营之可得者。凡百意见。一一印证。不合者鲜矣。甚用慰幸。归来如有所得也。拯又蒙召命。而宪职之前。又有乐正之除。大臣才于榻前。举吾辈名。请加奖擢。和叔之陞以此云。而此亦似为之阶梯也。其为惶窘。愈不可言。不知所以容措也。从祀之礼。自上催促而后得成。该曹之意。诚未可晓。而怀,沃儒疏。又并请沙,春两贤。不待众允。而汲汲如此。士论无统。不成举措。良可叹咄。壬戌五月晦日。

闻兄入荐剡。今世不求而得荐。与夫能荐不求之士者。始见之公私可慰。第未知铨部之能成此美否耶。拯呻吟添齿。无足喩者。舍弟亦姑无事。而尤翁避地之说。盛行于洛下。为倅者理难仍坐。但图递极未易。方以为闷耳。沃儒通文。竟未得见。第闻洛下之谤。以为报怨修隙云。似为酬恩报功之对矣。可笑。癸亥元月四日。

顷承兄覆札。得审春和。静况对胜。而卷还成家。孤寂可掬。为增驰溯。拯召命又下。史官李季瞻方来留不去。三蒙异恩。一向在家不动。诚所不敢。而一脚出门。便难收拾。不得不抵死吁免。此间惶闷。何以尽喩也。盖廿二廿三连有虹贯之变。延见二品以上。讲究弭灾之道。而领台又以贱名仰达而有此也。洛下诸议大臣以下。皆以为今番则不可不动云。而迷见不能变。盖自知其决不能有益。而只以人事之末节。为仰答之计者。反有所不敢于分义也。兄之所教。亦且丁宁而不能承。恐终为名教之罪人也。奈何。和叔廿二日留疏出城。未知其故也。金万重,李敏叙二公为都宪参赞。而李颐命为修撰。宪府以三人弹墨未干。而遽拟清显。为不有公论。请推吏曹。和叔参彝仲四宰之政。故以此自谓被论而去。尤翁上箚请急召还。自上遣承旨尹以道与之偕来。则和对以待台论之停入来云。故玉堂箚递发论台官。掌令安烒持平兪命一云。未知其后果为入来否也。和叔此事未知如何。愚意既已许身立朝。则此事岂是决去就之事也。且以如此微事去国。则恶在其出来之意耶。今日所恃者和叔。而举措又如此。极可慨然。士虽欲出。谁可依靠耶。天灾荐叠。国势如此。自上忧勤惕厉。至诚蔼然。而在下无有奉佐下风。以成圣志者。如无状贱臣。受恩不赀。而报效无术。此为臣子之至恨大罪也。咄咄奈何。癸亥四月一日。

和之去若有他难留之端。而以此执言则可也。若只以此事而去。递台官而还入。则必贻笑于人。而终不能做事矣。可叹。和叔贻书切责。而不能回鄙见。不但负国恩。亦负和之友谊。自闷而已。

区区此行。只欲略暴不敢在家之意而已。其不能有为于世。则自量已熟。何可变也。来教又因此动而拖引之。可付一呵。尤翁,打愚之去。谈者皆以为事由和令。若尔则颊舌。将不可胜。和亦必不能安坐也。即见十八日邸报。已上乞归之章矣。或云亦已出城云。虽或未出。其势似不能久也。世道至此。虽欲有为。何可得也。纷纭出入。只贻讥诮。咄咄而已。如我病蛰者。既不能出。又不能处。益其嗤点。自闷奈何。四月二十六日。

若不免有禄仕之计。不必迟疑。和令之劝。亦必有意。曾于显道之问。不能有异。则于兄亦何间焉。但从此仍作京乡之别。此为暮境之怅惘耳。虽为禄仕。随处自有尽分之业。其视过抱虚名。进退路穷如愚之狼狈者。不亦善乎。千万勉旃。幸甚拯一番妄动。所蒙恩数。万逾涯分。馀悸在心。尚未能定也。和令委来。苦劝同事。且责以退去之无义理。而自量已审。不能变计。然其为国为友。至诚恳恻。令人感动。孤负圣眷之外。又负友谊。只可惭悼。奈何。和令以为千万不是。闻愚之退。至有怒言云。可愧。五月十五日。

再明行期。其无前却否。从此会合。尽未易。岁暮离索之忧。如何可言。惟兄则又当与玄右相从。不比此中寂寞。千万加意。勿徒掷光阴于禄仕而已。区区之望也。冬间若欲看家礼。则幸须先取和叔标题而看之如何。看家礼。此甚径捷耳。十月八日。

季康子问敬忠。季孙夺君之柄。而专其国。则当以敬忠于君告之。而只以孝慈答他。何耶。

圣人问答。恐难以己意悬度。小注。亦有推说之语。而无甚意味。且不如依见成底熟读也。

三归云云

所谓自伤于民者。以民心归己。而桓公疑之故。筑台以取怨也。三归之义。诸说不同。未知何说为是。然此等处。只据一说。足矣。不必如是费力也。如何。

示谕多少谨悉诸意。鄙见则今日处义。只当守静。佥兄何其不能守初见。而似动于外议耶。和叔以为不可已云。亦不可晓。显道书中。颇详之。幸通照亟止之如何。今番事。乃拯见识昏昧之致。无可怨尤。并累于和叔父子。益所未安。然前头处义。亦莫知其善。鄙见则杜门省愆之外。未知有他义。而和叔犹有进言之谕。非但抗颜之有䩄。于义理。未能无疑。学无实见。遇事擿埴。自讼奈何。盖北人疏。岂其所自为者耶。先人事既已如是断定。则宁有他义有重于此者乎。若北疏。乃渠所做捏。而尤翁或有分释之端。则和叔诸说似有受用之路。而何可必也。甲子五月八日。

年迈气颓之叹。吾侪暮境之所同。然亦无他术可住流光。唯当随分讲究。随分服行。随时随处。提撕收拾。以自尽吾心力而已。鄙人非不知如此为目前道理。而衰病尤甚。直恐收拾不上耳。离群索居。亦已久矣。义理难穷。衰陋日甚。自忧之不暇。而人心世道亦复滔滔。如许分外之忧。有时中夜无寐。此亦何心耶。还可笑也。天纵昨归。言与兄从容。且言兄读春秋云。可想精力之犹未艾也。然恐不如节约而致精。以为晩暮家计也。如何。

杨山书。正月后今始待之。慰豁可量。义理当有至当不易之处。而人见自不能无参差。未知果孰为是耶。又以吾两间不无悠悠之言为虑。若世间悠悠之言。真能交构人。则安有如此道义之交乎。此兄心太细。可呵。杨山似犹未悉尤翁本源。此最可虑。恨无由相对。罄此多少也。乙丑九月一日。

杨山书续至。其切切为人之意。极可感戢。第其所论。于尤翁则似不得其心之所存。于鄙人则似不谅私情之所安。于自家则似不思前后本末之所归。于世道则似不省公私义利之所分。深可虑也。鄙人则已一切断置。已一切任他。已往则每以为难处。而今则自以为无难矣。但道理无穷。而人见有限。未知孰为真是。此则似当付诸公议耳。

比来。不审仕候何如。所处虽不如斋居之静便。随遇勤谨于职事。莫非敬也。亦何处非学也。杨山书。待以三复。其忠厚恻怛之意。非不感服。而只在不肖末由有转身之一路。奈何。示谕姑停往复。亦荷心教。然前日被和兄之叩问。故不得不说出以就正耳。今更有何言。然义理无穷。且非一人之私也。若有不合。则尽意竭论。以求真是之所在者。古人朋友间讲论之道也。若有不合。便相休罢。则人各私其所见。无由至于融会之域。此为可恨。第更思之。义理随时不同。如鄙人今日之义。闭口无辨。为合于自处之道。固不得以常理处也。亦复奈何。丙寅四月十四日。

近日讹言之必以为与杨山往复云云者。是欲并累于杨山也。宁欲断绝书尺。使人无得以为言。而犹不能遽已。是可愧叹。此等讹言。方又腾出。恐将不止于此。亦只得任之而已。衰惫日甚。不能收拾。暮景光阴几何。而只如此辊过。傍无朋友相与警策。将日就荒坠而已。以此尤用懔然耳。五月十七日。

比来秋凉。伏惟兄仕候珍福。瞻溯区区。拯澌惙度夏。凉生始苏。而衰相日添。眼昏尤甚。义理无穷。而荒颓已如此。岂非可惧者耶。未知兄仕优之学。能免汨没否。若有闲隙。即抽身往杨山席间。虽讲得一义。便是进步处。不然而终岁只在尘里。则便是汨没处。幸警省也。杨山近况安适否。当不住编述工夫。而无由得承緖馀。慰此离索。怅然奈何。拯不得省墓已久。今秋。必欲一行而踪迹畏烦。未免趑趄。未知外间纷纭。何时少定耶。以此蛰伏。无由与杨山一会。所欲讲质疑义者甚多。而无与讲叩。岁晏穷谷。不但秋怀之憀栗而已。汝中时在白岳否。有何工夫。病未作书。亦以右意谂之如何。城市之汨没。无他也。只日间接闲客说闲话。无益于身心。日日如此。则是汨没也。如何。八月六日。

岁前寒疾。入春未苏。窗外风日稍和。而犹未能开见。其少生趣可知。五十后则衰相岁觉顿添。左右亦必不能如前矣。何以供仕耶。唯学则可以随处用力。血气则可衰。而志气不可衰也。幸与汝中父子。交相警勉。以期日新之功如何。前秋大拟省墓。闻讹言纷纭。不得出头。今寒食。必欲归扫矣。昨闻贱名。又挂台章。此际往来于近圻。踪迹惧烦。又未免趑趄。不得省扫。已五年矣。私情切迫。何以尽喩。欲待稍息而后动。而事端日生。以踪迹之难便。而不敢省扫。亦未知于义理如何。书札之路既阻。凡有疑晦。无与讲量。诚可郁叹。丁卯二月二日。

辨疏不当遽尔之意。昨复于明村。想已同照。今不复缕缕。而闻有呈病解职之意。无乃太过耶。自北人疏以来。先人之受丑诋极矣。今虽疏出之地有殊。而其实一也。与北人沃人何择焉。朝廷不以罪先人。公议不以弃先人。则此不过一场外至之横逆也。如在言议之地者。自系去就之节。有不容放过者矣。若乃禄仕之义。则与彼何关焉。只当晦默自靖。依旧禄仕而已。舍弟亦无必弃之义。而物议皆以为不可晏然。则自以为无必弃之义。而蹲坐。似近于苟且。且方以强病居官为闷。故欲决归耳。非有动于彼也。且来教以为呈疏。则不可带职云。带职而呈疏有何妨耶。呈疏后。若被罪则已。不然则依前供仕耳。何不可之有鄙见如此。未知杨山之意如何。幸商量。勿先自匆匆如何。三月四日。

显道想已到配安顿。虽离亲心事有不可堪。而义得身静。无他劳攘。可以看书玩理。有以自适矣。兄固有不得同罪之恨。而如我者。尤以罪首。尚尔偃息于家。常怀惭惧。寝食不安。安得速蒙结正。少安私分也。若得同往近处。信息相闻。则岂非幸耶。而何可必也。最是汝中亲年益高。以是忧念。耿耿不已。和叔书中。所虑齐楚得失之叹。正如其料然前此有谁。触激而辗转至此耶。虽无触激。事岂得止。良可叹也。全,李之疏。不忍正视。世道滔滔。一至于此如吾辈则已矣。不能不为和叔忧之也。四月二十三日。

自两李疏及韩,郑疏以后。鄙人论罪之章。谓当继出。而尚未有闻。未晓其故。使显道独先。而尚尔偃息。亦是怪事。显道到彼后。有书才得见之。旅中粗遣可慰。而独其北堂倚闾之思。窃想与日俱深。区区耿结。食息靡弛也。显道书中。谓与玄石暂得班荆而语。玄石以鄙人辞气之太迫为忧云。闻之瞿然。未知指何语而云然耶。昨于答书。略及鄙见。想其益以为不是也。无由面论。郁叹奈何。示谕更辨之论。鄙意不然。一辨已出于万不得已。何可再也。彼疏虽极诬捏。不过为怀疏之注脚。而与昨年沃人疏一般耳。随诬随辨。有甚尽期。恐不如一切付诸公议之为愈也。若其诬辞伪说。自相抵牾处实多。明者一览。自当如见其肺肝矣。何可一一对辨。真成两掌之为乎。盖怀川今番事。实。为从头做个题目。一番整顿之计。必不但已。第未知几时出场也。亦复奈何。五月廿五日。

和台进退。想已出场时万儒疏。似不免为欲入闭门之归。可叹。昨见怀中抵遁院通文。则复辨谿谷漫笔。而语又侵及于尊王考先正。玆事想不止此。漫笔之行世已久。而今乃有此。不肖之故。辱及古人。罪悚奈何。戊辰七月四日。

所寓距广滩几里。时与过从。或可以抒吐幽郁。忘其孤苦否。此心悬悬。恨无由缩地也。所示交构之忧。一笑一叹。若被人交构。而有离合之虑。则其交道可知。纵使不离。何用焉。所惧者。衰病如此。日以昏愦。眼昏废书。益觉茅塞。将终无以充副当初相期之意。是为懔惕耳。愿兄亦毋以晩暮自沮。忧恼自伤。随分提撕。共此岁暮。幸甚。三先生遗书一册。沈龙卿所刊于安边者。曾得一帙否。今不可泛观。只此一书足矣。幸兄加意焉。至月十三日。

辨章之议。昨于汝中之问。略复之矣。鄙见终与玄石同。虽小事不可乘愤激而发。况此士林莫大之举。可容草草率尔如此耶。今承示谕。忧虑无已。此中事方以湖儒为挠。盖初因玄石发论。仍而并及于鄙人。过此之日。遣人挽止而不得。此亦似是。此中之祸厄。未尽而然也。先人之诬未辨。而先及鄙人。为本末倒置。且始以玄石聚多士。而以鄙人终之。尤不正当。昨书报显道。俾之极力止之。而未知果能止之否也。世道之纷闹方如此。而此中事适从而添其纷闹。公私罪戾。莫之胜说。闷塞而已。兄亦随力止之。同志处随处致意。幸甚。至月二十一日。

衰疾缠身。世变惊心。迩来尤杜蛰度日。人事殆绝矣。一心憧憧于朋友间。何尝弛已也。即承五月十日惠书。得审其时素履安贞。极慰悬溯之诚。朴甥士元惨祸。岂独私恸而已。岂料生世。乃见此事耶。思之骨痛不可堪。其才学亦何处更得。吾道之厄。一至于此。奈何奈何。来谕切切说此衷曲。执书泪落不能禁也。老姊方以晩享荣养为幸。不谓见此惨毒。肝焦肠绝。吁天无从。人生赋命之薄。乃至于此。奈何。若有一个嗣续。岂不馀年相依而为命耶。尤可悲痛。陈章自明之意。非但兄示如此。罗仲辅之言最力且切。而屏蛰微分。从前辞职之疏。亦必不得已而后敢上。今为区区自明。无端陈章。决非本分。以此趑趄。竟未能发。曾以质诸广滩。想亦已闻矣。义理无形。人见各异。未知果孰为真是也。怀川竟被后命于中路。不胜惨然。情义之不终。亦吾处义无状之所致。而其诬先人。用意罔极。故终不能为一哭之计。未知和叔以为如何也。闻其有告诀书于和叔云。未知得见否。示谕扶庄旧寓之计。未知食根优于圻寓耶。今日未知何处为乐土。唯当较量食根之饶乏而从之耳。如何。己巳七月十日。

鄙人之求罪获罪。得还本分。极为优幸。而意外儒疏。实重。我僭越之罪。在远闻之。殆不知措躬之所。而佥兄反以士气之不作为叹。如鄙人者。已无足言。而独不思傍观者之笑佥兄耶。大抵守静二字。恐合于今日道理。未知高明以为如何。拯苟免度日。而眼暗神愦。一字看不得。有同面壁僧。回思少日志气。百无所就。只堪怅然。兄与汝中想不至此。其有近来所得否。无任向仰。庚午腊月三日。

李君泰寿来托先正行状。自念识陋文浅。本不足以当重事。而加以衰病。年来心气凋耗。寻常书札。亦觉艰难。决难堪当。而又辞谢不得。悚闷不可言。实情如右。非敢饰让。而季君以分义相要。实不知如此事。何以则合义也。愧惧而已。前教玄石祭式。当初实亦预闻。而后来不能遵用。可愧。墓祀先人之意。欲依要诀行之。故交茔依要诀行之。而此中先山。则依前无变矣。寒食及十月朔。一年两祭。固是正礼。而恐难通行。诚如来教。忌祀只设一位。亦是家礼。而两位成俗。亦难尽变。信乎齐一之未易也。然自玄石家行之。士友从之者必多。行者渐多。则或可以变俗耶。癸酉六月三日

绣帖跋。依教缮写。而既而思之。其中有语及怀川之处。怀川之诬毁先人极矣。彼既自绝。而今不肖书之。与平日无异。殊觉不安于心。未知此意如何。盖跋文则似不可以有其人之语而废之。而不肖之手写。则于心终不自安。以此终不免还寝。幸商量更教如何。

时事翻新。固是虑表。而壸位重正。前古所无。日月之更。率士懽仰。臣民庆幸。曷有其极。独哀士元之不可复生。昨得西溪书。不禁涕陨。奈何奈何。和台大拜。士林之荣。而喜之深。不及忧之大。未知何以进退也。欲效量而后入四字。而惧烦不敢。兄如得从容。一为诵之如何。所谓怀川伸辨云者。未知指何事耶。若其被罪时事。则自上已伸之矣。惩毖往事。一洗旧习。然后庶可望救得一分。若寻其故辙而随之。则将如世道何哉。只自忧叹而已。草莽之人。不容干预人事。而于和台不能无私忧。有此私言。览后去之。勿畀一眼如何。甲戌五月十四日。

书成后得南溪书。则已以守死不出为定云。量而后入四字。已不须言矣。深幸。第闻史官守而不去云。未知终何以得免也。史官偕来之规。未知始于何时。此事近于强迫。而在下者无以自伸其进退之义。此实可闷。义若可进。则岂必拘迫而后进哉。义不可进。则相持之际。上下俱未安。谁能以此入告。而辍此规耶。可闷。

和台去国。未知果因何事耶。固知其不能久坐。而亦不料其遽乃尔。世道将何所底止。只切仰屋而已。所谕云云者。吾辈平日嫌烦惧闹。不能讲质归一。以至于此。叹如之何。第俟其静闲。终欲更布所怀耳。比来目昏愈甚。虚眩又剧。精神多忽忽。似亦近死之兆也。向来所縻。幸蒙恩递。方幸粗安于贱分。而儿子幸科。又与世路相连。不比独自屏蛰之时。其为忧惧。诚不可量。奈何。汝中初期已过。每思之怆然。昨见其孤书。能复修白岳旧基。是则可慰也腊月十七日。

玄台之讣。忽至于千万梦外。其为惨惊。何可胜言。心神如失。累日靡定。手札连至。辞意谆谆。似是大期已迫。兆之先见者也。后死之痛。不能已已。想兄平生情义。此怀一般也。时运所关。奈何。自哭种百。虚眩顿甚。眼暗耳聋。精神茫昧。今闻玄台之逝。生意索然。自今惟俟死期而已。乙亥。

朴哀祖能之丧。惊惨悼惜之怀。至今未已。岂料其家祸之至此耶。玄石平生志事。祖能亡矣。谁能述之。其门人谁为能任之者。末年事凡百。早晩拟从祖能闻知矣。今焉已矣。尤可悲也。所后子承重之服。何以定行耶。备要载通典。而问解以只伸心丧之说。为未当故。近来行礼者。皆接其馀服矣。顷见闵彦晖。深主不忍变在之义。以为父既服丧而亡。孙不可复服云云。未知果如何也。第其家必已定行。且必有玄石平日定论。幸于便中。更详示之。如何。丙子七月十日。

残喘不死。复见丁丑岁月。自痛人生之至顽而已。南溪再期。忽忽又回。后死之怀。久而愈苦。奈何。院享有何汲汲。而纷然于三年之内。诚可叹也。海西于平日最所游好之地。而丑诋之说。出于其间。尤可怪也。世道人心。日以益甚。实不知税驾之所。仰屋而已。明村转入险途。去就语默之节。未知将如何也。儿子荣名。在渠为匪分。在我为添忧。忧不可说。丁丑元月十七日。

旱灾不比寻常。公私忧虑无涯。于邸报中。伏见备忘。警动修省之旨。溢于十行。至其末段。敕厉臣僚之偏党者。尤为痛切。当此之际。所谓辨章之议。其为闹挠病国之罪。如何。士林中。亦岂无深识远计者。想必已停罢矣。然一场纷纭。亦或惹起事端。无任耿耿。端阳后日。

彼辈之妄诋圣学辑要。多见其不知量也。然彼辈之肆然无忌至此者。亦无非世道乖离。无复士论之致也。咄咄。戊寅二月晦日。

子敬从弟暮境相依。奄见先逝。摧痛孤苦。殆不可堪。已于今初。一入地。悲怀忽忽。尚不能自定。先逝者不须悲。而后死者为苦耳。奈何。罗仲辅之奄忽。亦极痛惜。显道孤孑之情。不可忍想。所谕吾党运气之所关者。诚然矣。郑士詹之不淑。士仰之情。同于显道。然士仰兄弟则多子。不似显道孤孑之甚矣。

郑澔,权尚游诸疏。自是传来说话。无足复怪。而每以微分。贻闹于朝廷。以为世道之病。此为惶恐耳。所惠干雉清蜜。分领情贶。第此亦费力。不如空简之为无弊也。舍弟每言欲为私人事。则害必及民。以此一切不能为云。未知如何。己卯元十一日。

熟食节日。蒙兄特惠墓祭之需。不胜摧感。前年四月。实蒙委伻。今又留念至此。厚意盛义。至于此勤。区区铭篆。不知所以仰报也。且峡邑甚薄。虽诚之至。物必不逮。而如是腆备。感拜之馀。又切悚仄。四月则幸勿复如何。远路劳人。公私可惧。敢以诚告。垂谅幸甚。玄石子孙。遽陷于如彼之境。惨咄何可言。想兄同此怀也。庚辰三月六日。

纸面先生二字。少辈见称。犹以为恧。况于朋友间耶。每承增惭。幸删之如何。简末必具姓名。此亦非所施于朋友者也。吾辈自少从游。发已种种矣。深所未安。幸改之如何。六月五日。

书册工夫。亦当取节约。晩暮精力。不可闲漫。须于近思及四书中加意。以为晩节之业。如何。虽掩卷辄忘。而开卷时多。则自能接续光明矣。壬午二月二十四日。

西溪事出于意外。亦关时运。且其自家厄会。岂他人之所能为也。金昌翕之书。亦是意外。然皆袭怀川旧套。未知此祸之流何时而已也。咄咄奈何。西溪请罪之论。出于玄石门下。亦一异也。玄石夫人。谁为侍奉耶。闻其广滩旧居书籍。太半见失云。想来怆然。其文集今在谁手耶。无由一得见。深可叹也。其门下无相与通信息者。何故乃至于此。不能无慨也。癸未六月一日。

玄石家事。每思之怆伤。所谓师生说。曾于戊辰春。往士元坡衙时。得一见之矣。别无他语。只是师服一款。与先贤所论不同。一例为三年。无复差等。故与之论辨。未合而罢矣。此则非必为鄙事而发。自家亦以外人之过疑。为之说破矣。恐兄之误知。故略布之。至于末年。则为彼此保合之计。而不成。未久观化。而其后人辈。遂不能自返。前日兄意以为玄石若稍在世。则必不远而复矣。鄙见亦然。今谁知之。良可慨也。甲申五月十五日。

明村之丧。出于千万梦外。痛哭痛哭。更何言喩。老而愈健。完养有道。廿九日手书。才得见矣。孰谓六七日之间。乃尔至此。心神陨丧。不能自定。舍弟之逝。仅过三年。此亦何异同气之戚。想老兄同此怀也。顾此残喘垂死。末由赴哭抚柩一恸。且与老兄握慰。悲抱塡臆。殆不可堪。然此亦何能久于世也。无论死后之有知无知。几何而不同归于冥漠也。逝者已隔幽明。生者亦无会面之路。彼此后死心事各自黯怆。庚寅二月十二日。

去月惠札。慰豁难量。仍审来哭明村。可想筋力犹健。此则文玉适会。只于明村入地之日。同与遥望一恸而已。文玉能跨马来访。留十日而归。相与语及老兄怅恨而已。逝者已作千古。存者无几而落落如此。视听几于隔塞。精神亦日以昏昧。有同土木偶人。如此而久生。有何意味耶。无由一握以叙此情。奈何。五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