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本草纲目/果之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菜之三 本草纲目
果之一
果之二 

李时珍曰︰木实曰果,草实曰蓏。熟则可食,干则可脯。

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辅助粒食,以养民生。故《素问》云︰五果为助。五果者,以五味、五色应五脏,李、杏、桃、栗、枣是矣。古书欲知五谷之收否,但看五果之盛衰(李主小豆,杏主大麦,桃主小麦,栗主稻,枣主禾)。《礼记‧内则》列果品菱、 椇、榛、瓜之类。周官职方氏辨五地之物,山林宜皂物(柞、栗之属),川泽宜膏物(菱、芡之属)。

丘陵宜核物(梅、李之属)。甸师掌野果 。场人树果蓏珍异之物,以时藏之。观此,则果之土产常异,性味良毒,岂可纵嗜欲而不知物理乎?于是集草木之实号为果 者为果部,凡一百二十七种。分为六类︰曰五果,曰山,曰夷,曰味,曰蓏,曰水。旧本果部三品共五十三种。今移一种入菜部,四种入草部。自木部移入并附三十一种,草部移入四种,菜部移入一种,外类移入四种。

《神农本草经》十二种(梁陶弘景注) 《名医别录》十六种(同上) 《唐本草》十一种(唐苏恭) 《本草拾遗》二十种(唐陈藏器) 《海药本草》一种(唐李 ) 《食性本草》一种(唐陈士良) 《食疗本草》一种(唐孟诜) 《开宝本草》十九种(宋马志)

《嘉 本草》二种(宋掌禹锡) 《图经本草》五种(宋苏颂) 《日华本草》二种(宋人大明) 《食物本草》一种(明汪颖) 《日用本草》二种(元吴瑞) 《本草会编》一种(明汪机) 《本草纲目》三十三种(明李时珍)

【附注】

魏《吴普本草》 李当之《本草》 宋雷 《炮炙论》 齐徐之才《药对》 唐‧甄权《药性》 孙思邈《千金》 唐‧萧炳《四声》 杨损之《删繁》 蜀韩保升《重注》 宋‧寇宗《衍义》 唐‧慎微《证类》 金‧张元素《珍珠囊》 元‧李杲《法象》 王好古《汤液》 朱震亨《补遗》 明‧宁原《食鉴》 周定王《救荒》 陈嘉谟《蒙筌》

果之一 (五果类一十一种)

[编辑]

[编辑]

(《别录》下品)

【释名】

嘉庆子。

时珍曰︰按︰罗愿《尔雅翼》云︰李乃木之多子者,故字从木、子。窃谓木之多子者多矣,何独李称木子耶?按︰《素问》言︰李味酸属肝,东方之果也。则李于五果属木,故得专称尔。今人呼干李为嘉庆子。按︰韦述《两京记》云︰东都嘉庆坊有美李,人称为嘉庆子。

久之称谓既熟,不复知其所自矣。梵书名李曰居陵迦。

【集解】

弘景曰︰李类甚多。京口有麦李,麦秀时熟,小而肥甜,核不入药。姑熟有南居李,解核如杏子形者,入药为佳。

志曰︰李有绿李、黄李、紫李、牛李、水李,并甘美堪食,核不中用。有野李,味苦,核仁入药。

颂曰︰李处处有之。郭璞注《尔雅》︰休,乃无实李也。一名赵李。痤(音磋),乃接虑李也。一名麦李。细熟有沟道,与麦同熟。驳,乃赤李也。陶氏所谓南居李,今不复识。医家但用核若杏核者。

宗奭曰︰李树大者高丈许。一种御李子,大如樱桃,红黄色,先诸李熟,医家用者亦少。

时珍曰︰李,绿叶白花,树能耐久,其种近百。其子大者如杯如卵,小者如弹如樱。其味有甘、酸、苦、涩数种。其色有青、绿、紫、朱、黄、赤、缥绮、胭脂、青皮、紫灰之殊。

其形有牛心、马肝、柰李、杏李、水李、离核、合核、无核、匾缝之异。其产有武陵、房陵诸李。早则麦李、御李,四月熟。迟则晚李、冬李,十月、十一月熟。又有季春李,冬花春实也。按︰王祯《农书》云︰北方一种御黄李,形大而肉浓核小,甘香而美。江南建宁一种均亭李,紫而肥大,味甘如蜜。有擘李,熟则自裂。有糕李,肥粘如糕。皆李之嘉美者也。

今人用盐曝、糖藏、蜜煎为果,惟曝干白李有益。其法︰夏李色黄时摘之,以盐 去汁,合盐晒萎,去核复晒干,荐酒、作 皆佳。

【气味】

苦、酸,微温,无毒。

时珍曰︰李味甘酸,其苦涩者不可食。不沉水者有毒,不可食。

大明曰︰多食令人胪胀,发虚热。

诜曰︰临水食之,令发痰疟。不可合雀肉食。合蜜食,损五脏。

宗奭曰︰不可合浆水食,发霍乱,涩气而然。服术人忌之。

【主治】

暴食,去痼热,调中(《别录》)。去骨节间劳热(孟诜)。肝病宜食之(思邈)。

核仁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僵仆 折,瘀血骨痛(《别录》)。

令人好颜色(吴普)。治女子少腹肿满。利小肠,下水气,除浮肿(甄权)。治面 黑子(苏颂)。

【附方】

旧一,新一。

女人面 ︰用李核仁去皮细研,以鸡子白和如稀饧涂之。至旦以浆水洗去,后涂胡粉。

不过五、六日效。忌见风。(崔元亮《海上方》)。

蝎虿螫痛︰苦李仁嚼涂之,良。(《古今录验》)。

根白皮

【修治】

时珍曰︰李根皮取东行者,刮去皱皮,炙黄入药用。《别录》不言用何等李根,亦不言其味。但《药性论》云︰入药用苦李根皮,味咸。而张仲景治奔豚气,奔豚汤中用甘李根白皮。则甘、苦二种皆可用欤?

【气味】

大寒,无毒。大明曰︰凉,无毒。

【主治】

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别录》)。治疮(吴普)。煎水含漱,治齿痛(弘景)。

煎汁饮,主赤白痢(大明)。炙黄煎汤,日再饮之,治女人卒赤白下,有验(孟诜)。治小儿暴热,解丹毒(时珍)。苦李根皮︰味咸,治脚下气,主热毒烦躁。煮汁服,止消渴(甄权)。

【附方】

新二。

小儿丹毒,从两股走及阴头︰用李根烧为末,以田中流水和涂之。(《千金》)。

咽喉卒塞,无药处,以皂角末吹鼻取嚏︰仍以李树近根皮,磨水涂喉外,良验。(《菽园杂记》)。

【气味】

苦,香,无毒。

【主治】

令人面泽,去粉滓 (时珍)。

【附方】

新一。

面黑粉滓︰用李花、梨花、樱桃花、白蜀葵花、白莲花、红莲花、旋复花、秦椒各六两,桃花、木瓜花、丁香、沉香、青木香、钟乳粉各三两,珍珠、玉屑各二两,蜀水花一两,大豆末七合,为细末瓶收。每日盥 ,用洗手面,百日光洁如玉也。(《普济方》)。

【气味】

甘、酸,平,无毒。

【主治】

小儿壮热, 疾惊痫,煎汤浴之,良(大明)。

【附方】

新一。

恶刺疮痛︰李叶、枣叶捣汁点之,效。(《千金》)。

树胶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目翳,定痛消肿(时珍)。

【附录】

徐李 《别录》有名未用曰︰生太山之阴。树如李而小。

其实青色,无核。熟则采食之,轻身益气延年。

时珍曰︰此即无核李也。唐崔奉国家有之,乃异种也。谬言龙耳血堕地所生。

[编辑]

(《别录》下品)

【释名】

甜梅。

时珍曰︰杏字篆文象子在木枝之形。或云从口及从可者,并非也。《江南录》云︰杨行密改杏名甜梅。

【集解】

《别录》曰︰杏生晋山川谷。五月采之。

颂曰︰今处处有之。有数种︰黄而圆者名金杏,相传种出自济南郡之分流山,彼人谓之汉帝杏,言汉武帝上苑之种也。今近汴洛皆种之,熟最早。其扁而青黄者名木杏,味酢不及之。

山杏不堪入药。杏仁今以从东来人家种者为胜。

宗奭曰︰金杏深赭色,核大而扁,乃接成者,其味最胜。又有白杏,熟时色青白或微黄,味甘淡而不酢。生杏可晒脯作干果食之。山杏辈只可收仁用耳。

时珍曰︰诸杏,叶皆圆而有尖,二月开红花,亦有千叶者,不结实。甘而有沙者为沙杏,黄而带酢者为梅杏,青而带黄者为柰杏。其金杏大如梨,黄如橘。《西京杂记》载蓬莱杏花五色,盖异种也。按︰王祯《农书》云︰北方肉杏甚佳,赤大而扁,谓之金刚拳。凡杏熟时,榨浓汁,涂盘中晒干,以手摩刮收之,可和水调 食,亦五果为助之义也。

【气味】

酸,热,有小毒。生食多,伤筋骨(《别录》)。

颂曰︰杏之类梅者味酢,类桃者味甘。

宗奭曰︰凡杏性皆热。小儿多食,致疮痈膈热。

扁鹊曰︰多食动宿疾,令人目盲、须眉落。

源曰︰多食,生痰热,昏精神。产妇尤忌之。

【主治】

曝脯食,止渴,去冷热毒。心之果,心病宜食之(思邈)。

核仁

【修治】

《别录》曰︰五月采之。

弘景曰︰凡用杏仁,以汤浸去皮尖,炒黄。或用面麸炒过。

曰︰凡用,以汤浸去皮尖。每斤入白火石一斤,乌豆三合,以东流水同煮,从巳至午,取出晒干用。

时珍曰︰治风寒肺病药中,亦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

【气味】

甘、苦,温、冷利,有小毒。两仁者杀人,可以毒狗。

震亨曰︰杏仁性热,因寒者可用。

思邈曰︰杏仁作汤如白沫不解者,食之令气壅身热。汤经宿者动冷气。

时珍曰︰凡杏、桃诸花皆五出。若六出必双仁,为其反常,故有毒也。

徐之才曰︰得火良。恶黄芩、黄耆、葛根,畏蘘草。

【主治】

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本经》)。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往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满痛,杀狗毒(《别录》)。解锡毒(之才)。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和酪作汤,润声气(甄权)。除肺热,治上焦风燥,利胸膈气逆,润大肠气秘(元素)。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 (时珍)。

【发明】

元素曰︰杏仁气薄味浓,浊而沉坠,降也、阴也。入手太阴经。其用有三︰润肺也,消食积也,散滞气也。

杲曰︰杏仁散结润燥,除肺中风热咳嗽。杏仁下喘,治气也;桃仁疗狂,治血也。俱治大便秘,当分气、血。昼则便难,行阳气也;夜则便难,行阴血也。故虚人便闭,不可过泄。

脉浮者属气,用杏仁、陈皮;脉沉者属血,用桃仁、陈皮。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贲门主往来,魄门主收闭,为气之通道,故并用陈皮佐之。

好古曰︰张仲景麻黄汤,及王朝奉治伤寒气上喘逆,并用杏仁者,为其利气、泻肺、解肌也。

时珍曰︰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治疮杀虫,用其毒也。按︰《医余》云︰凡索面、豆粉近杏仁则烂。顷一兵官食粉成积,医师以积气丸、杏仁相半研为丸,熟水下,数服愈。又《野人闲话》云︰翰林学士辛士逊,在青城山道院中,梦皇姑谓曰︰可服杏仁,令汝聪明,老而健壮,心力不倦。求其方,则用杏仁一味,每盥漱毕,以七枚纳口中,良久脱去皮,细嚼和津液顿咽。日日食之,一年必换血,令人轻健。此申天师方也。又杨士瀛《直指方》云︰凡人以水浸杏仁五枚,五更端坐,逐粒细嚼至尽,和津吞下。久则能润五脏,去尘滓,驱风明目,治肝肾风虚,瞳人带青,眼翳风痒之病。珍按︰杏仁性热降气,亦非久服之药。此特其咀嚼吞纳津液,以消积秽则可耳。古有服杏丹法,云是左慈之方。唐慎微收入本草,云久服寿至千万。其说妄诞可鄙,今删其纰谬之辞,存之于下,使读者毋信其诳也。

【附方】

旧三十七,新二十二。

杏金丹《左慈秘诀》云︰亦名草金丹。方出浑皇子,服之长年不死。

夏姬服之,寿年七百,乃仙去也。世人不信,皆由不肯精心修治故也。其法︰须人罕到处。

寅月 杏树地下,通阳气。二月除树下草。三月离树五步作畦垄,以通水。亢旱则引泉灌溉。有霜雪则烧火树下,以救花苞。至五月杏熟自落,收仁六斗,以汤浸去皮及双仁者,用南流水三石和研,取汁两石八斗,去滓。以新铁釜用酥三斤,以糠火及炭然釜,少少磨酥至尽,乃内汁入釜。釜上安盆,盆上钻孔,用弦悬车辖至釜底,以纸塞孔,勿令泄气。初著糠火,一日三动车辖,以衮其汁。五日有露液生,十日白霜起,又二日白霜尽,即金花出,丹乃成也。开盆炙干,以翎扫下,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暖酒下。至七日宿疾皆除,喑盲挛跛、疝痔瘿痫疮肿,万病皆愈。久服通灵不死云云。衍文不录。颂曰︰古方用杏仁修治如法,自朝蒸至午,便以慢火微烘,至七日乃收之。每旦空腹啖之,久久不止,驻颜延年,云是夏姬之法。然杏仁能使人血溢,少误必出血不已,或至委顿,故近人少有服者。

或云服至二、三年,往往或泻,或脐中出物,皆不可治也。

杏酥法颂曰︰去风虚,除百病。捣烂杏仁一石,以好酒二石,研滤取汁一石五斗,入白蜜一斗五升搅匀,封于新瓮中,勿泄气。三十日看酒上酥出,即掠取纳瓷器中贮之。取其酒滓团如梨大,置空屋中,作格安之。候成饴脯状,旦服一枚,以前酒下。

藏器曰︰杏酪服之,润五脏,去痰嗽。生、熟吃俱可,若半生半熟服之杀人。

又法宗奭曰︰治肺燥喘热,大肠秘,润五脏。用杏仁去皮研细,每一升,入水一升半,捣稠汁。入生蜜四两,甘草一寸,银、石器中慢火熬成稀膏,入酥二两同收。每夜沸汤,点服一匙。(《衍义》)。

万病丸︰治男妇五劳七伤,一切诸疾。杏仁一斗二升,童子小便煮七次,以蜜四两拌匀,再以童便五升于碗内重蒸,取出日晒夜露数日。任意嚼食,即愈。

补肺丸,治咳嗽。用杏仁二大升(山中者不用,去双仁者),以童子小便二斗浸之,春夏七日,秋冬二七日,连皮尖于砂盆中研滤取汁,煮令鱼眼沸,候软如面糊即成。以粗布摊曝之,可丸即丸服之。食前后总须服三、五十丸,茶、酒任下。忌白水粥。(刘禹锡《传信方》)。

咳嗽寒热,旦夕加重,少喜多嗔,面色不润,忽进忽退,积渐少食,脉弦紧者︰杏仁半斤去皮尖,童子小便二斗浸七日,漉出温水淘洗,砂盆内研如泥,以小便三升煎如膏。每服一钱,熟水下。妇人室女服之,尤妙。(《千金方》)。

久患肺气,喘急至咳。甚者不过二剂,永瘥︰杏仁去皮尖二两,童子小便浸,一日一换,夏月三、四换,满半月取出,焙干研细。每服一枣大,薄荷一叶,蜜一鸡头大,水一钟,煎七分,食后温服。忌腥物。(《胜金方》)。

咳逆上气,不拘大人小儿︰以杏仁三升去皮尖,炒黄研膏,入蜜一升,杵熟。每食前含之,咽汁。(《千金》)。

上气喘急︰杏仁、桃仁各半两,去皮尖炒研,用水调生面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姜、蜜汤下,微利为度。(《圣济总录》)。

喘促浮肿,小便淋沥︰用杏仁一两,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空心吃二合妙。(《心镜》)。

头面风肿︰杏仁捣膏,鸡子黄和杵,涂帛上,浓裹之。干则又涂,不过七、八次愈也。(《千金方》)。

风虚头痛欲破者︰杏仁去皮尖,晒干研末,水九升研滤汁,煎如麻腐状,取和羹粥食。

七日后大汗出,诸风渐减。此法神妙,可深秘之。慎风、冷、猪、鸡、鱼、蒜、醋。(《千金方》)。

头面诸风,眼 鼻塞,眼出冷泪︰用杏仁三升研细,水煮四、五沸,洗头。待冷汗尽,三度愈。(《千金》)。

偏风不遂,失音不语︰生吞杏仁七枚,不去皮尖,逐日加至七七枚,周而复始。食后仍饮竹沥,以瘥为度。(《外台秘要》)。

破伤风肿︰杏仁杵膏浓涂上,然烛遥炙之。(《千金方》)。

金疮中风,角弓反张︰用杏仁杵碎,蒸令气溜,绞脂服一小升,兼摩疮上良。(《必效方》)。

温病食劳︰杏仁五两,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瘥。(《类要》)。

心腹结气︰杏仁、桂枝、橘皮、诃黎勒皮等分,为丸。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无忌。(孟诜《食疗》)。

喉痹痰嗽︰杏仁(去皮熬黄)三分,和桂末一分,研泥,裹含之,咽汁。(陈藏器《本草》)。

喉热生疮︰方同上。

卒失音声︰方同上。(文潞公《药准》)。

肺病咯血︰杏仁四十个,以黄蜡炒黄,研入青黛一钱,作饼。用柿饼一个,破开包药,湿纸裹煨熟食之,取效。(丹溪方)。

卒不小便︰杏仁二七枚,去皮尖,炒黄研末,米饮服之。(《古今录验》方)。

血崩不止︰诸药不效,服此立止。用甜杏仁上黄皮,烧存性,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热酒服。(《保寿堂方》)。

五痔下血︰杏仁去皮尖及双仁者,水三升,研滤汁,煎减半,同米煮粥食之。(《食医心镜》)。

谷道 痛肿痒︰杏仁杵膏,频频敷之。(《肘后方》)。

阴疮烂痛︰杏仁烧黑研成膏,时时敷之。(《钤方》)。

产门虫疽,痛痒不可忍︰用杏仁去皮烧存性,杵烂绵裹,纳入阴中,取效。(孟诜《食疗本草》)。

身面疣目︰杏仁烧黑研膏,擦破,日日涂之。(《千金方》)。

面上 ︰杏仁去皮,捣和鸡子白。夜涂之,旦以暖酒洗去。(孟诜《食疗》)。

两颊赤痒,其状如痱,名头面风。以杏仁频频揩之。内服消风散。(《证治要诀》)。

耳卒聋闭︰杏仁七枚,去皮拍碎,分作三分,以绵裹之,著盐如小豆许,以器盛于饭上蒸熟。令病患侧卧,以一裹捻油滴耳中。良久又以一裹滴之,取效。(《外台》)。

耳出脓汁︰杏仁炒黑,捣膏绵裹纳入,日三、四易之妙。(《梅师方》)。

鼻中生疮︰杏仁研末,乳汁和敷。(《千金方》)。

疳疮蚀鼻︰杏仁烧,压取油敷之。(《千金方》)。

牙齿虫 ︰杏仁烧存性,研膏发裹,纳虫孔中。杀虫去风,其痛便止。重者不过再上。(《本草拾遗》)。

牙龈痒痛︰杏仁一百枚,去皮尖,两仁,以盐方寸匕,水一升,煮令汁出,含漱吐之。

三度愈。(《千金方》)。

风虫牙痛︰杏仁,针刺于灯上烧烟,乘热搭病牙上。又复烧搭七次。绝不疼,病牙逐时断落也。(《普济方》)。

目中赤脉痒痛,时见黑花。用初生杏子仁一升,古五铢钱七文,入瓶内密封,埋门限下,一百日化为水,每夕点之。(《圣济总录》)。

胎赤眼疾︰杏仁压油半鸡子壳,食盐一钱,入石器中,以柳枝一握紧束,研至色黑,以熟艾一团安碗内烧烘之,令气透火尽即成。每点少许入两 ,甚效。(《圣济总录》)。

目中翳遮,但瞳子不破者︰用杏仁三升去皮,面裹作三包, 火煨熟,去面研烂,压去油。每用一钱,入铜绿一钱,研匀点之。(同上)。

目生 肉,或痒或痛,渐覆瞳人︰用杏仁(去皮)二钱半,腻粉半钱,研匀,绵裹箸头点之。(同上)。

伤目生 《广利方》︰用生杏仁七枚,去皮细嚼,吐于掌中,乘热以绵裹箸头点 肉上。

不过四、五度愈。《总录》︰用杏仁研膏,人乳化开,日点三次。

小儿血眼︰儿初生艰难,血瘀 睚,遂溅渗其睛,不见瞳人。轻则外胞赤肿,上下弦烂︰用杏仁二枚去皮尖,嚼,乳汁三、五匙,入腻粉少许,蒸熟,绢包频点。重者加黄连、朴硝最良。(《全幼心鉴》)。

小儿脐烂成风︰杏仁去皮研敷。(《子母秘录》)。

小儿咽肿︰杏仁炒黑,研烂含咽。(《普济方》)。

针入肉内不出者︰双杏仁捣烂,以车脂调贴。其针自出。(《瑞竹堂方》)。

箭镝在咽,或刀刃在咽膈诸隐处︰杵杏仁敷之。(《肘后方》)。

狐尿疮痛︰杏仁研烂,煮一、两沸,及热浸之。冷即易。(《必效方》)。

狗咬伤疮︰烂嚼杏仁涂之。(寇氏)。

食狗不消,心下坚胀,口干发热妄语︰杏仁一升去皮尖,水三升煎沸,去渣取汁分三服,下肉为度。(《梅师方》)。

解野狼毒毒︰杏仁捣烂,水和服之。(《千金方》)。

一切食停,气满膨胀︰用红杏仁三百粒,巴豆二十粒同炒,色变去豆不用,研杏为末,橘皮汤调下。(《杨氏家藏方》)

白癜风斑︰杏仁连皮尖,每早嚼二七粒,揩令赤色。夜卧再用。(《圣济总录》)。

诸疮肿痛︰杏仁去皮,研滤取膏,入轻粉、麻油调搽神效。不拘大人、小儿。(鲍氏)。

小儿头疮︰杏仁烧研敷之。(《事林广记》)。

蛆虫入耳︰杏仁捣泥,取油滴入。非出则死。(《扶寿精方》)

【气味】

苦,温,无毒。

【主治】

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别录》)。

【附方】

新二。

妇人无子︰二月丁亥日,取杏花、桃花阴干为末。戊子日和井华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卫生易简方》)。

粉滓面 ︰杏花、桃花各一升,东流水浸七日。洗面三七遍,极妙。(《圣济总录》)。

【主治】

人卒肿满,身面洪大,煮浓汁热渍,亦少少服之(《肘后》)。

【主治】

堕伤,取一握,水一升煮减半,入酒三合和匀,分再服,大效(苏颂)。

【附方】

旧一。

坠扑瘀血在内,烦闷者︰用东引杏树枝三两,细锉微熬,好酒二升煎十馀沸,分二服。(《塞上方》)

【主治】

食杏仁多,致迷乱将死,切碎煎汤服,即解(时珍)。

巴旦杏

[编辑]

(《纲目》)

【释名】

八担杏(《正要》)、忽鹿麻。

【集解】

时珍曰︰巴旦杏,出回回旧地,今关西诸土亦有。树如杏而叶差小,实亦尖小而肉薄。其核如梅核,壳薄而仁甘美。点茶食之,味如榛子。西人以充方物。

【气味】

甘,平,温,无毒。

【主治】

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时珍。出《饮膳正要》)。

[编辑]

(《本经》中品)

【释名】

时珍曰︰梅古文作呆,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呆。书家讹为甘木。后作梅,从每,谐声也。或云︰梅者媒也,媒合众味。故书云︰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而梅字亦从某也。陆佃《埤雅》言梅入北方变为杏,郭璞注《尔雅》以 为梅,皆误矣。

即 木,荆人呼为梅,见陆玑《草木疏》。

【集解】

《别录》曰︰梅实生汉中山谷。五月采实,火干。

颂曰︰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

时珍曰︰按︰陆玑《诗疏》云︰梅,杏类也。树、叶皆略似杏,叶有长尖,先众木而花。其实酢,曝干为脯,入羹 齑中,又含之可以香口。子赤者材坚,子白者材脆。范成大《梅谱》云︰江梅,野生者,不经栽接,花小而香,子小而硬。消梅,实圆松脆,多液无滓,惟可生啖,不入煎造。绿萼梅,枝跗皆绿。重叶梅,花叶重叠,结实多双。红梅,花色如杏。

杏梅,色淡红,实扁而斑,味全似杏。鸳鸯梅,即多叶红梅也,一蒂双实。一云︰苦楝接梅,则花带黑色。谭子化书云︰李接桃而本强者其实毛,梅接杏而本强者其实甘。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青者盐腌曝干为白梅。亦可蜜煎、糖藏,以充果 。熟者笮汁晒收为梅酱惟乌梅、白梅可入药。梅酱,夏月可调渴水饮之。

【气味】

酸,平,无毒。

大明曰︰多食损齿伤筋,蚀脾胃,令人发膈上痰热。服黄精人忌食之。食梅齿 者,嚼胡桃肉解之。

《物类相感志》云︰梅子同韶粉食,则不酸,不软牙。

【发明】

宗奭曰︰食梅则津液泄者,水生木也。津液泄则伤肾,肾属水,外为齿故也。

时珍曰︰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所谓曲直作酸也。肝为乙木,胆为甲木。人之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梅则津生者,类相感应也。故《素问》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又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不然,物之味酸者多矣,何独梅能生津耶?

乌梅

【修治】

弘景曰︰用须去核,微炒之。

时珍曰︰造法︰取青梅篮盛,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润湿蒸过,则肥泽不蠹。

【气味】

酸,温、平,涩,无毒。

杲曰︰寒。忌猪肉。

【主治】

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本经》)。去痹,利筋脉,止下痢,好唾口干(《别录》)。水渍汁饮,治伤寒烦热(弘景)。止渴调中,去痰治疟瘴,止吐逆霍乱,除冷热痢(藏器)。治虚劳骨蒸,消酒毒,令人得睡。

和建茶、干姜为丸服,止休息痢,大验(大明)。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时珍)。

白梅

【释名】

盐梅、霜梅。

【修治】

取大青梅以盐汁渍之,日晒夜渍,十日成矣。久乃上霜。

【气味】

酸、咸,平,无毒。

【主治】

和药点痣,蚀恶肉(弘景)。刺在肉中者,嚼敷之即出(孟诜)。治刀箭伤,止血,研烂敷之(大明)。

乳痈肿毒,杵烂贴之,佳(汪颖)。除痰。(苏颂)。

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梅肉揩擦牙龈,涎出即开。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功同乌梅(时珍)。

【发明】

弘景曰︰生梅、乌梅、白梅,功应相似。

好古曰︰乌梅,脾、肺二经血分药也。能收肺气,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时珍曰︰乌梅、白梅所主诸病,皆取其酸收之义。惟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 方中用者,取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医说》载︰曾鲁公痢血百馀日,国医不能疗。陈应之用盐水梅肉一枚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庄肃公亦痢血,应之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其蚀恶疮 肉,虽是酸收,却有物理之妙。说出《本经》。其法载于《刘涓子鬼遗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圣惠》用乌梅和蜜作饼贴者,其力缓。按︰杨起《简便方》云︰起臂生一疽,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如蚕豆大,月馀不消,医治不效。因阅本草得此方,试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平。乃知世有奇方如此,遂留心搜刻诸方,始基于此方也。

【附方】

旧十一,新二十二。

诸疮 肉︰方见上。

痈疽疮肿,已溃未溃皆可用︰盐白梅烧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香油调,涂四围。(王氏《易简方》)。

喉痹乳蛾︰冰梅丸︰用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腌五日,取梅汁),入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猪牙皂角三十条,俱为细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

凡中风痰厥,牙关不开,用此擦之尤佳。《总录》︰用白梅包生矾末作丸含咽,或纳吞之。

消渴烦闷︰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温服。(《简要济众方》)。

泄痢口渴︰乌梅煎汤,日饮代茶。(《扶寿精方》)。

产后痢渴︰乌梅肉二十个,麦门冬十二分,以水一升,煮七合,细呷之。(《必效方》)。

赤痢腹痛《直指》︰用陈白梅同真茶、蜜水各半,煎饮之。《圣惠》︰用乌梅肉(炒)、黄连各四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服二十丸,日三服。

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立止。(《圣济总录》)。

久痢不止,肠垢已出︰《肘后》︰用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袖珍》︰用乌梅肉、白梅肉各七个捣烂,入乳香末少许,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汤下,日三。大便下血,及酒痢、久痢不止︰用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醋煮米糊和,丸梧子大。

每空心米饮服二十丸,日三。(《济生方》)。

小便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

血崩不止︰乌梅肉七枚,烧存性研末。米饮服之,日二。

大便不通,气奔欲死者︰乌梅十颗,汤浸去核,丸枣大。纳入下部,少时即通。(《食疗本草》)。

霍乱吐利︰盐梅煎汤,细细饮之。(《如宜方》)。

蛔虫上行,出于口鼻︰乌梅煎汤频饮,并含之,即安。(《食鉴本草》)。

水气满急︰乌梅、大枣各三枚。水四升,煮二升,纳蜜和匀,含咽之。(《圣济总录》)。

梅核膈气︰取半青半黄梅子,每个用盐一两腌一日夜,晒干,又浸又晒至水尽乃止。用青钱三个,夹二梅,麻线缚定,通装瓷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收一年者治一人,二年者治二人,其妙绝伦。(《龚氏经验方》)。

心腹胀痛,短气欲绝者︰乌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纳大钱二七枚,煮二升半,顿服之。(《肘后》)。

劳疟劣弱︰乌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甘草三寸,生姜一块,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一半,温服即止。(《图经本草》)。

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

痰厥头痛如破者︰乌梅肉三十个,盐三撮,酒三升,煮一升,顿服,取吐即愈。(《肘后方》)。

伤寒头痛,壮热,胸中烦痛,四、五日不解︰乌梅十四枚,盐五合,水一升,煎半升,温服取吐。吐后避风良。(《梅师方》)。

折伤金疮︰干梅烧存性,敷之,一宿瘥。(《千金方》)。

马汗入疮作痛︰用乌梅连核捣烂,以头醋和敷。仍先刺疮,出去紫血,乃敷之系定。(《经验方》)。

犬伤毒︰乌梅末,酒服二钱。(《千金》)。

指头肿毒痛甚者︰乌梅肉,和鱼 捣封之妙。(李楼《奇方》)。

伤寒 疮,生下部者︰乌梅肉三两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

以石榴根皮煎汤,食前下三十丸。(《圣惠方》)。

小儿头疮︰乌梅烧末,生油调涂。(《圣济录》)。

香口去臭︰曝干梅脯,常时含之。(《毛诗疏》)。

硫黄毒发,令人背膊疼闷,目暗漠漠︰乌梅肉(焙)一两,沙糖半两,浆水一大盏,煎七分,呷之。(《总录》)

核仁

【气味】

酸,平,无毒。

【主治】

明目,益气,不饥(吴普)。除烦热(甄权)。

治代指忽然肿痛,捣烂,和醋浸之(时珍。《肘后方》)。

【气味】

微酸,涩,无毒。

【发明】

时珍曰︰白梅花古方未见用者。近时有梅花汤︰用半开花,溶蜡封花口,投蜜罐中,过时以一两朵同蜜一匙点沸汤服。

又有蜜渍梅花法︰用白梅肉少许,浸雪水,润花,露一宿,蜜浸荐酒。又梅花粥法︰用落英入熟米粥再煮食之。故杨诚斋有“蜜点梅花带露餐”及“脱蕊收将熬粥吃”之句,皆取其助雅致、清神思而已。

【气味】

酸,平,无毒。

【主治】

休息痢及霍乱,煮浓汁饮之(大明)。

藏器曰︰嵩阳子言︰清水揉梅叶,洗蕉葛衣,经夏不脆。有验。

时珍曰︰夏衣生霉点,梅叶煎汤洗之即去,甚妙。

【附方】

旧一,新二。

中水毒病,初起头痛恶寒,心烦拘急,旦醒暮剧︰梅叶捣汁三升饮之良。(《肘后》)。

下部虫 ︰梅叶、桃叶一斛,杵烂蒸极热,纳小器中,隔布坐蒸之,虫尽死也。(《外台秘要》)。

月水不止︰梅叶(焙)、棕榈皮灰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圣济总录》)

【主治】

风痹(《别录》。出土者杀人)。

初生小儿,取根同桃、李根煮汤浴之,无疮热之患(崔氏《纂要》)。

煎汤饮,治霍乱,止休息痢(大明)。

榔梅

[编辑]

(《纲目》)

【集解】

时珍曰︰ 梅出均州太和山。相传真武折梅枝插于 树。誓曰︰吾道若成,开花结果。后果如其言。今树尚在五龙宫北, 木梅实,杏形桃核。道士每岁采而蜜渍,以充贡献焉。 乃榆树也。

【气味】

甘、酸,平,无毒。

【主治】

生津止渴,清神下气,消酒(时珍)。

[编辑]

(《本经》下品)

【校正】

木部有《拾遗》桃橛,今并入此。

【释名】

时珍曰︰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十亿曰兆,言其多也。或云从兆谐声也。

【集解】

《别录》曰︰桃生太山川谷。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核仁入药,当取解核者种之为佳,山桃仁不堪用。

颂曰︰汴东、陕西者尤大而美。大抵佳果肥美者,皆圃人以他木接成,殊失本性。入药当用本生者为佳。今市肆卖者,多杂接核之仁,为不堪也。

宗奭曰︰山中一种桃,正合《月令》桃始华者,花多子少,不堪啖,惟堪取仁入药。汴中有油桃,小于众桃,光如涂油,不益脾胃。太原有金桃,色深黄。洛中有昆仑桃,肉深红紫色。又有饼子桃,状如香饼子。其味皆甘。

时珍曰︰桃品甚多,易于栽种,且早结实。五年宜以刀 其皮,出其脂液,则多延数年。

其花有红、紫、白、千叶、二色之殊,其实有红桃、绯桃、碧桃、缃桃、白桃、乌桃、金桃、银桃、胭脂桃,皆以色名者也。有绵桃、油桃、御桃、方桃、匾桃、偏核桃,皆以形名者也。

有五月早桃、十月冬桃、秋桃、霜桃,皆以时名者也。并可供食。惟山中毛桃,即《尔雅》所谓 桃者,小而多毛,核粘味恶。其仁充满多脂,可入药用,盖外不足者内有馀也。冬桃一名西王母桃,一名仙人桃,即昆仑桃,形如栝蒌,表里微赤,得霜始熟。方桃形微方。匾桃出南番,形匾肉涩,核状如盒,其仁甘美。番人珍之,名波淡树,树甚高硕。偏核桃出波斯,形薄而尖,头偏,状如半月,其仁酷似新罗松子,可食,性热。又杨维桢、宋濂集中并载元朝御库蟠桃,核大如碗,以为神异。按︰王子年《拾遗记》载︰汉明帝时,常山献巨核桃,霜下始花,隆暑方熟。《玄中记》载︰积石之桃,大如斗斛器。《酉阳杂俎》载︰九疑有桃核,半扇可容米一升;及蜀后主有桃核杯,半扇容水五升,良久如酒味可饮。此皆桃之极大者。昔人谓桃为仙果,殆此类欤?生桃切片瀹过,曝干为脯,可充果食。又桃酢法︰取烂熟桃纳瓮中,盖口七日,漉去皮核,密封二七日酢成,香美可食。《种树书》云︰柿接桃则为金桃,李接桃则为李桃,梅接桃则脆。桃树生虫,煮猪头汁浇之即止。皆物性之微妙也。

【气味】

辛、酸、甘,热,微毒。多食令人有热。

诜曰︰能发丹石毒,生者尤损人。

思邈曰︰《黄帝书》云︰食桃饱,入水浴,令人成淋及寒热病。

时珍曰︰生桃多食,令人膨胀及生痈疖,有损无益。五果列桃为下以此。

瑞曰︰桃与鳖同食,患心痛。服术人忌食之。

【主治】

作脯食,益颜色(大明)。肺之果,肺病宜食之(思邈)。

冬桃,食之解劳热(时珍。出《尔雅注》)。

核仁

【修治】

《别录》曰︰七月采,取仁阴干。

曰︰凡使须去皮,用白术、乌豆二味,同于坩锅中煮二伏时,漉出劈开,心黄如金色乃用。时珍曰︰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润燥活血,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或麦麸同炒,或烧存性,各随本方。双仁者有毒,不可食,说见杏仁下。

【气味】

苦、甘,平,无毒。

思邈曰︰苦、甘、辛,平。诜曰︰温。

弘景曰︰桃仁作酪,性冷。香附为之使。

【主治】

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本经》)。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硬,除卒暴击血,通月水,止心腹痛(《别录》)。治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破畜血(元素)。杀三虫。又每夜嚼一枚和蜜涂手、面良(孟诜)。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鬼注疼痛,产后血病(时珍)。

【发明】

杲曰︰桃仁苦重于甘,气薄味浓,沉而降,阴中之阳,手、足厥阴经血分药也。

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破凝血者用之。其功有四︰治热入血室,一也;泄腹中滞血,二也;除皮肤血热燥痒,三也;行皮肤凝聚之血,四也。

成无己曰︰肝者血之源,血聚则肝气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桃仁之甘以缓肝散血,故张仲景抵当汤用之,以治伤寒八、九日,内有畜血,发热如狂,小腹满痛,小便自利者。

又有当汗失汗,热毒深入,吐血及血结胸,烦躁谵语者,亦以此汤主之。与虻虫、水蛭、大黄同用。

【附方】

旧十九,新十一。

延年去风,令人光润︰用桃仁五合去皮,用粳米饭浆同研,绞汁令尽,温温洗面极妙。(《千金翼》)。

偏风不遂,及癖疾︰用桃仁二千七百枚,去皮、尖、双仁,以好酒一斗三升,浸二十一日,取出晒干杵细,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以原酒吞之。(《外台秘要》)。

风劳毒肿挛痛,或牵引小腹及腰痛︰桃仁一升去皮尖,熬令黑烟出,热研如脂膏,以酒三升搅和服,暖卧取汗。不过三度瘥。(《食医心镜》)。

疟疾寒热︰桃仁一百枚去皮尖,乳钵内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入黄丹三钱,丸梧子大。

每服三丸,当发日面北温酒吞下。五月五日午时合之,忌鸡、犬、妇人。(见唐慎微《本草》)。

骨蒸作热︰桃仁一百二十枚,留尖去皮及双仁,杵为丸,平旦井花水顿服之。令尽量饮酒至醉,仍须任意吃水。隔日一剂。百日不得食肉。(《外台秘要》)。

上气喘急︰方见杏仁。

上气咳嗽,胸满气喘︰桃仁三两去皮尖,以水一大升研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心镜》)。

卒得咳嗽︰桃仁三升去皮杵,著器中密封,蒸熟晒干,绢袋盛,浸二斗酒中,七日可饮,日饮四、五合。

尸疰鬼疰,乃五尸之一,又挟鬼邪为祟。其病变动,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不知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以至于死,死后复传旁人︰急以桃仁五十枚研泥,水煮取四升,服之取吐。吐不尽,三、四日再吐。(《肘后方》)。

传尸鬼气,咳嗽 癖注气,血气不通,日渐消瘦︰桃仁一两去皮尖杵碎,水一升半煮汁,入米作粥,空心食之。(《心镜》)。

鬼疰心痛︰桃仁一合烂研,煎汤服之。(《备急方》)。

卒然心痛︰桃仁七枚,去皮尖研烂,水一合服之。(《肘后方》)。

人好魇寐︰桃仁(熬去皮尖)三、七枚,以小便服之。(《千金方》)。

下部虫 ,病患齿龈无色,舌上白,喜睡愦愦不知痛痒处,或下痢,乃下部生虫食肛也︰桃仁十五枚,苦酒二升,盐一合,煮六合服之。(《肘后方》)。

崩中漏下不止者︰桃核烧存性研细,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

妇人难产,数日不出︰桃仁一个劈开,一片书可字,一片书出字,还合吞之即生。(《删繁方》)。

产后百病︰《千金》桃仁煎︰治妇人产后百病诸气。取桃仁一千二百枚,去皮、尖、双仁,熬捣极细,以清酒一斗半,研如麦粥法,纳小项瓷瓶中,面封,入汤中煮一伏时。每服一匙,温酒和服,日再。(《图经本草》)。

产后身热如火,皮如粟粒者︰桃仁研泥,同腊猪脂敷之,日日易之。(《千金方》)。

产后血闭︰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一块,水煎服之良。(唐瑶《经验方》)。

产后阴肿︰桃仁,烧研敷之。

妇人阴痒︰桃仁杵烂,绵裹塞之。(《肘后方》)。

男子阴肿作痒。用桃仁炒香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仍捣敷之。(《外台》)

︰小儿卵 ︰方同上。

小儿烂疮,初起肿浆似火疮,桃仁研烂敷之。(《秘录》)。

小儿 耳︰桃仁炒研绵裹,日日塞之。(《千金方》)。

风虫牙痛︰针刺桃仁,灯上烧烟出吹灭,安痛齿上咬之。不过五、六次愈。(《卫生家宝方》)。

唇干裂痛︰桃仁捣和猪脂敷。(《海上》)。

大便不快,里急后重。用桃仁三两(去皮),吴茱萸二两,食盐一两,同炒熟,去盐、茱,每嚼桃仁五、七粒。(《总录》)

急劳咳嗽烦热。用桃仁三两(去皮尖),猪肝一枚,童子小便五升。同煮干,于木臼内捣烂,入蒸饼和,丸梧子大。每温水下三十丸。(《圣惠方》)。

冷劳减食,渐至黑瘦。用桃仁五百颗,吴茱萸三两,同入铁铛中,微火炒一炊久,将桃仁一颗去皮,看似微黄色即渐加火,待微烟出,即乘热收入新瓶内,浓纸封住,勿令泄气。

每日空心取桃仁二十粒去皮嚼之,以温酒下。至重者服五百粒愈。(《圣惠方》)。

预辟瘴疠︰桃仁一斤,吴茱萸、青盐各四两,同炒熟,以新瓶密封一七,取出拣去茱、盐,将桃仁去皮尖,每嚼一、二十枚。山居尤宜之。(余居士《选奇方》)

桃毛毛桃实上毛也。刮取用之。

【气味】

辛,平,微毒。

【主治】

破血闭,下血瘕,寒热积聚,无子,带下诸疾(《别录》)。

疗崩中,破癖气(大明)。治恶鬼邪气(孟诜)。

桃枭

【释名】

桃奴(《别录》)、枭景(同上)、神桃。

《别录》曰︰此是桃实著树经冬不落者,正月采之,中实者良。

时珍曰︰桃子干悬如枭首 木之状,故名。

奴者,言其不能成实也。《家宝方》谓之神桃,言其辟恶也。千叶桃花结子在树不落者,名鬼髑髅。

雷 《炮炙论》有修治之法,而方书未见用者。

曰︰鬼髑髅,十一月采得,以酒拌蒸之,从巳至未,焙干,以铜刀切,焙取肉用。

【气味】

苦,微温,有小毒。

【主治】

杀百鬼精物(《本经》)。杀精魅五毒不祥,疗中恶腹痛(《别录》。颂曰︰胡洽治中恶毒瓦斯蛊疰有桃枭汤。治肺气腰痛,破血,疗心痛,酒磨暖服之(大明)。

主吐血诸药不效,烧存性,研末,米汤调服,有验(汪颖)。

治小儿虚汗,妇人妊娠下血,破伏梁结气,止邪疟。烧烟熏痔疮。烧黑油调,敷小儿头上肥疮软疖(时珍)。

【附方】

旧三,新五。

伏梁结气,在心下不散︰桃奴三两为末,空心温酒,每服二钱。(《圣惠》)。

鬼疟寒热︰树上自干桃子二、七枚为末,滴水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侵晨面东井华水下,食。(《圣济总录》)。

五种疟疾︰《家宝》通神丸︰用神桃(即桃奴)十四枚,巴豆七粒,黑豆一两。研匀,以冷水和丸梧子大,朱砂为衣。发日五更念药王菩萨七遍,井华水下一丸,立瘥。不过二次,妙不可言。(王隐君《养生主论》)

妊娠下血不止︰用桃枭,烧存性,研,水服取瘥。(葛洪方)

盗汗不止︰树上干桃子一个,霜梅二个,葱根七个,灯心二茎,陈皮一钱,稻根、大麦芽各一撮。水二钟,煎服。(《经验方》)

白秃头疮︰干桃一两,黑豆一合,为末,腊猪脂调搽。(《圣惠》)。

小儿头疮︰树上干桃烧研,入腻粉、麻油调搽。(《圣惠》)。

食桃成病︰桃枭烧灰二钱,水服取吐即愈。陆光禄说有人食桃不消化作病时,于林间得槁桃烧服,登时吐出即愈,此以类相攻也。(张文仲《备急方》)

【修治】

《别录》曰︰三月三日采,阴干之。

曰︰桃花勿用千叶者,令人鼻衄不止,目黄。收花拣净,以绢袋盛,悬檐下令干用。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杀疰恶鬼,令人好颜色(《本经》)。

悦泽人面,除水气,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虫(《别录》)。

消肿满,下恶气(苏恭)。治心腹痛及秃疮(孟诜)。利宿水痰饮积滞,治风狂。研末,敷头上肥疮,手足 疮(时珍)。

【发明】

弘景曰︰《肘后方》言︰服三树桃花尽,则面色红润悦泽如桃花也。

颂曰︰《太清草木方》言︰酒渍桃花饮之,除百疾,益颜色。

时珍曰︰按︰欧阳询《初学记》载︰北齐崔氏以桃花、白雪与儿 面,云令面妍华光悦,盖得本草令人好颜色、悦泽人面之义,而陶、苏二氏乃引服桃花法,则因本草之言而谬用者也。桃花性走泄下降,利大肠甚快,用以治气实人病水饮肿满积滞、大、小便闭塞者,则有功无害。若久服,即耗人阴血,损元气,岂能悦泽颜色耶?按︰张从正《儒门事亲》载︰一妇滑泻数年,百治不效。或言︰此伤饮有积也。桃花落时,以棘针刺取数十萼,勿犯人手。

以面和作饼,煨熟食之,米饮送下。不一、二时,泻下如倾。六、七日,行至数百行,昏困,惟饮凉水而平。观此,则桃花之峻利可征矣。又苏鹗《杜阳编》载︰范纯佑女丧夫发狂,闭之室中,夜断窗棂,登桃树上食桃花几尽。及旦,家人接下,自是遂愈也。珍按︰此亦惊怒伤肝,痰夹败血,遂致发狂。偶得桃花利痰饮、散滞血之功,与张仲景治积热发狂用承气汤,畜血发狂用桃仁承气汤之意相同;而陈藏器乃言桃花食之患淋,何耶?

【附方】

旧三,新十三。

大便艰难︰桃花为末,水服方寸匕,即通。(《千金》)。

产后秘塞,大、小便不通︰用桃花、葵子、滑石、槟榔等分,为末。每空心葱白汤服二钱,即利。(《集验方》)。

心腹积痛︰三月三日采桃花晒干杵末,以水服二钱匕,良。(孟诜《食疗本草》)。

疟疾不已︰桃花为末,酒服方寸匕良。(《梅师方》)。

痰饮宿水︰桃花散︰收桃花阴干为末,温酒服一合,取利。觉虚,食少粥。不似转下药也。(崔行功《纂要方》)。

脚气肿痛︰桃花一升,阴干为末。每温酒细呷之,一宿即消。(《外台秘要》)。

腰脊作痛︰三月三日取桃花一斗一升,井华水三斗,曲六升,米六斗,炊熟,如常酿酒。每服一升,日三服,神良。(《千金》)。

脓 不止︰桃花为末,猪脂和敷之,日二。(《千金》)。

头上秃疮︰三月三日收未开桃花阴干,与桑椹(赤者)等分作末,以猪脂和。先取灰汁洗去痂,即涂之。(《食疗》)。

头上肥疮︰一百五日寒食节,收桃花为末。食后以水半盏调服方寸匕,日三,甚良。(崔元亮《海上方》)。

黄水面疮︰方同上。

足上 疮︰桃花、食盐等分杵匀,醋和敷之。(《肘后方》)。

雀卵面 ︰桃花、冬瓜仁研末等分,蜜调敷之。(《圣惠》)。

干粪塞肠,胀痛不通︰用毛桃花湿者一两,和面三两,作馄饨煮熟,空心食之。日午腹鸣如雷,当下恶物也。(《圣惠方》)。

面上粉刺, 子如米粉︰用桃花、丹砂各三两,为末。每服一钱,空心井水下,日三服。

十日知,二十日小便当出黑汁,面色莹白也。(《圣惠方》)。

令面光华︰三月三日收桃花,七月七日收鸡血,和涂面上。三、二日后脱下,则光华颜色也。(《圣济总录》)。

颂曰︰采嫩者名桃心,入药尤胜。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除尸虫,出疮中小虫(《别录》)。治恶气,小儿寒热客忤(大明)。疗伤寒、时气、风痹无汗,治头风,通大小便,止霍乱腹痛(时珍)。

【发明】

颂曰︰桃叶蒸汗法︰张文仲《备急方》治天行病,有支太医桃叶汤熏法︰用水一石煮桃叶,取七斗,安床箦下,浓被盖卧床上,乘热熏之。少时当雨汗,汗遍去汤,速粉之,并灸大椎穴,则愈。又陈廪丘《短剧方》,有阮河南桃叶蒸法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可蒸之,如中风法。烧地令热,去火,以少水洒之,布干桃叶于上浓二、三寸,安席叶上卧之,温覆得大汗,被中敷粉极燥,便瘥也。凡柏叶、麦麸、蚕砂皆可如此法用。张苗言︰曾有人疲极汗出,卧簟受冷,但苦寒倦。四日凡八发汗,汗不出,用此法而瘥也。

时珍曰︰按︰许叔微《本事方》云︰伤寒病,医者须顾表里,循次第。昔范云为梁武帝属官,得时疫热疾,召徐文伯诊之。是时武帝有九锡之命,期在旦夕。云恐不预,求速愈。

文伯曰︰此甚易,政恐二年后不复起尔。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二年乎。文伯乃以火地,布桃、柏叶于上,令云卧之。少顷汗出粉之,翌日遂愈。后二年云果卒。取汗先期,尚能促寿;况罔顾表里时日,便欲速愈者乎?夫桃叶发汗妙法也,犹有此戒,可不慎欤?

【附方】

旧九,新二。

风袭项强,不得顾视︰穿地作坑, 赤,以水洒之令冷,铺生桃叶于内。卧席上,以项著坑上,蒸至汗出,良久即瘥。(《千金方》)。

小儿伤寒时气︰用桃叶三两,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后烧雄鼠粪二枚服之,妙。(《伤寒类要》)。

二便不通︰桃叶杵汁半升服。冬用桃皮。(孙真人方)。

霍乱腹痛吐利︰桃叶三升切,水五升,煮一升三合,分二服。(《外台》)。

除三尸虫︰桃叶杵汁,服一升。(《外台秘要》)。

肠痔出血︰桃叶一斛杵,蒸之,纳小口器中坐,有虫自出。(《肘后方》)。

女人阴疮,如虫咬痒痛者︰生捣桃叶,绵裹纳之,日三、四易。(《食疗本草》)。

足上 疮︰桃叶捣,和苦酒敷之。(《肘后方》)。

鼻内生疮︰桃叶嫩心,杵烂塞之。无叶用枝。(《简便方》)。

身面癣疮︰日午捣桃叶,取汁搽之。(《千金》)。

诸虫入耳︰桃叶 熟塞之。或捣汁滴之。或作枕,枕一夕自出。(《梅师方》)

茎及白皮

【修治】

时珍曰︰树皮、根皮皆可,用根皮尤良。并取东行者,刮去粗皮,取白皮入药。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除邪鬼中恶腹痛,去胃中热(《别录》)。治疰忤心腹痛,解蛊毒,辟疫疠,疗黄胆身目如金,杀诸疮虫(时珍)。

【附方】

旧十五,新五。

天行疫疠︰常以东行桃枝煎熬汤浴之,佳。(《类要》)。

黄胆如金︰晴明时,清晨勿令鸡、犬、妇人见,取东引桃根细如箸、若钗股者一握,切细,以水一大升,煎一小升,空腹顿服。后三、五日,其黄离离如薄云散开,百日方平复也。

黄散后,可时时饮清酒一杯,则眼中易散,否则散迟。忌食热面、猪、鱼等物。此是徐之才家秘方也。《类要》。

肺热喘急《集验》︰治肺热闷喘急,客热往来,欲死,不堪服药者。用桃皮、芫花各一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以故布纳汁中,取薄胸口,温四肢,不盈数刻即止。(《图经》)。

喉痹塞痛︰桃皮煮汁三升服。(《千金方》)。

心虚健忘《圣惠》,令耳目聪明︰用戊子日,取东引桃枝二七寸枕之。又方︰五月五日日未出时,取东引桃枝刻作三寸木人,著衣领带中佩之。(《千金方》)。

卒得心痛︰东引桃枝一把切,以酒一升,煎半升,顿服大效。(《肘后方》)。

鬼疰心痛︰东引桃枝一握,去粗皮切,水二升,煎半升,频服。(崔氏)。

解中蛊毒︰用东引桃白皮(烘干)、大戟、斑蝥(去足翅熬),三物等分,为末。以冷水服半方寸匕,即出。不出更服。或因酒得以酒服,因食得以食服。必效方云︰此乃李饶州法也。亦可以米泔丸服。(苏颂《图经》)。

卒得恶疮,人不识者︰取桃皮作屑纳之。(孙真人方)。

卒患瘰癧,不痛者︰取桃树白皮贴疮上,灸二、七壮良。(孙真人方)。

热病口疮成 ︰桃枝煎浓汁含之。下部有疮,纳入之。(《类要》)。

下部 疮︰桃白皮煮取浓汁如稀饧,入熊胆少许,以绵蘸药纳入下部疮上。(《梅师》)。

五痔作痛︰桃根,水煎汁浸洗之,当有虫出。

小儿湿癣︰桃树青皮为末和醋频敷之。(《子母秘录》)。

狂狗咬伤︰桃白皮一握,水三升,煎一升服。(《梅师方》)。

水肿尿短︰桃皮三斤(去内外皮),秫米一斗,女曲一升,以水二斗煮桃皮,取汁一斗,以一半渍曲,一半渍秫饭,如常酿成酒。每服一合,日三次,以体中有热为候。小便多是病去。忌生冷、一切毒物。(《圣济总录》)。

妇人经闭,数年不通,面色萎黄,唇口青白,腹内成块,肚上筋起,腿胫或肿,桃根煎主之︰用桃树根、牛蒡根、马鞭草根、牛膝、蓬 各一斤锉,以水三斗,煎一斗去滓,更以慢火煎如饧状收之。每以热酒调服一匙。(《圣惠方》)。

牙疼颊肿︰桃白皮、柳白皮、槐白皮等分,煎酒热漱。冷则吐之。(《圣惠方》)。

小儿白秃︰桃皮五两煎汁,入白面沐之,并服。(同上)。

桃胶

【修治】

时珍曰︰桃茂盛时,以刀割树皮,久则胶溢出,采收,以桑灰汤浸过,曝干用。

如服食,当依本方修炼。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炼服,保中不饥,忍风寒(《别录》)。下石淋,破血,治中恶疰忤(苏恭)。主恶鬼邪气(孟诜)。和血益气,治下痢,止痛(时珍)。

【发明】

颂曰︰《本草》言桃胶炼服,保中不饥。按︰仙方服胶法︰取胶二十斤,绢袋盛,于栎木灰汁一石中,煮三、五沸,取挂高处,候干再煮,如此三度,曝干研筛,蜜和丸梧子大,每空腹酒服二十丸。久服身轻不老。

时珍曰︰按︰《抱朴子》云︰桃胶以桑灰汁渍过服之,除百病,数月断谷,久则晦夜有光如月。又《列仙传》云︰高丘公服桃胶得仙。古方以桃胶为仙药,而后人不复用之,岂其功亦未必如是之殊耶?

【附方】

旧二,新三。

虚热作渴︰桃胶如弹丸大,含之佳。(《外台》)。

石淋作痛︰桃木胶如枣大,夏以冷水三合,冬以汤三合,和服,日三服。当下石,石尽即止。(《古今录验》)。

血淋作痛︰桃胶(炒)、木通、石膏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服。(《杨氏家藏方》)。

产后下痢赤白,里急后重, 痛︰用桃胶(焙干)、沉香、蒲黄(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食前米饮下。(《妇人良方》)。

痘 发搐黑陷者︰用桃胶煎汤饮之。或水熬成膏,酒化服之,大效。(《总微论》)。

桃符

【主治】

中恶,精魅邪气,水煮汁服之(孟诜)。

【发明】

时珍曰︰《典术》云︰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

味辛气恶,故能厌伏邪气,制百鬼。今人门上用桃符以此。《玉烛宝典》云︰户上著桃板辟邪,取《山海经》神荼、郁垒居东海蟠桃树下,主领众鬼之义。

许慎云︰羿死于桃 。 ,仗也。故鬼畏桃,而今人用桃梗作 橛以辟鬼也。《礼记》云︰王吊则巫祝以桃 前引,以辟不祥。 者,桃枝作帚也。《博物志》云︰桃根为印,可以召鬼。《甄异传》云︰鬼但畏东南枝尔。据此诸说,则本草桃之枝、叶、根、核、桃枭、桃橛,皆辟鬼祟产忤,盖有由来矣。钱乙小儿方︰疏取积热及结胸,用巴豆、 、汞之药,以桃符煎汤下,亦是厌之之义也。

桃橛(《拾遗》)

时珍曰︰橛音掘,即 也。人多钉于地上,以镇家宅,三载者良。

【主治】

卒心腹痛,鬼疰,破血,辟邪恶气胀满,煮汁服之,与桃符同功(藏器)。

【附方】

新一。

风虫牙痛︰门下桃橛烧取汁,少少纳孔中,以蜡固之。(《圣惠方》)。

桃寄生 见木部。

桃蠹虫 移入虫部。

[编辑]

(《别录》上品)

【释名】

时珍曰︰栗,《说文》作KT ,从 (音条),象花实下垂之状也。梵书名笃迦。

【集解】

《别录》曰︰栗生山阴,九月采。

弘景曰︰今会稽诸暨栗,形大皮浓,不美;剡及始丰栗,皮薄而甜,乃佳。

颂曰︰栗处处有之,而兖州、宣州者最胜。木高二、三丈,叶极类栎。四月开花青黄色,长条似胡桃花。实有房 ,大者若拳,中子三、五;小者若桃李,中子惟一、二。将熟则罅拆子出。栗类亦多。按︰陆玑《诗疏》云︰栗,五方皆有之,周、秦、吴、扬特饶。惟濮阳及范阳栗甜美味长,他方者不及也。倭、韩国诸岛上栗大如鸡子,味短不美。桂阳有莘栗,丛生,实大如杏仁,皮、子形色与栗无异,但小耳。又有奥栗,皆与栗同,子圆而细,惟江湖有之,或云即莘也。莘音榛,《诗》云“树之莘栗”是矣。

保升曰︰板栗、锥栗二树皆大。茅栗似板栗而细如橡子,其树虽小,叶亦不殊,但春生夏花、秋实冬枯为异耳。

宗奭曰︰湖北一种旋栗,顶圆末尖,即榛栗,象榛子形也。栗欲干收,莫如曝之;欲生收,莫如润沙藏之,至夏初尚如新也。

时珍曰︰栗但可种成,不可移栽。按︰《事类合璧》云︰栗木高二、三丈,苞生多刺如毛,每枝不下四、五个苞,有青、黄、赤三色。中子或单或双,或三或四。其壳生黄熟紫,壳内有膜裹仁,九月霜降乃熟。其苞自裂而子坠者,乃可久藏,苞未裂者易腐也。其花作条,大如箸头,长四、五寸,可以点灯。栗之大者为板栗,中心扁子为栗楔。稍小者为山栗。山栗之圆而末尖者为锥栗。圆小如橡子者为莘栗。小如指顶者为茅栗,即《尔雅》所谓 栗也,一名 栗,可炒食之。刘恂《岭表录》异云︰广中无栗。惟勤州山中有石栗,一年方熟,圆如弹子,皮浓而味如胡桃。得非栗乃水果,不宜于炎方耶?

【气味】

咸,温,无毒。

诜曰︰吴栗虽大味短,不如北栗。凡栗日中曝干食,即下气补益;不尔犹有木气,不补益也。火煨去汗,亦杀水气。生食则发气,蒸炒熟食则壅气。凡患风水人不宜食,味咸生水也。

恭曰︰栗作粉食,胜于菱、芡;但以饲孩儿,令齿不生。

宗奭曰︰小儿不可多食。生则难化,熟则滞气,膈食生虫,往往致病。

【主治】

益气,浓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别录》)。

生食,治腰脚不遂(思邈)。疗筋骨断碎,肿痛瘀血,生嚼涂之,有效(苏恭)。

栗楔(音屑) 时珍曰︰一球三颗,其中扁者栗楔也。

【主治】

筋骨风痛(士良)。活血尤效(颂曰︰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每日生食七枚,破冷 癖。又生嚼, 恶刺,出箭头,敷瘰癧肿毒痛(大明)。

【发明】

思邈曰︰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

弘景曰︰相传有人患腰脚弱,往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此是补肾之义,然应生啖。

若服饵则宜蒸曝之。

宗奭曰︰栗之补肾,为其味咸,又滞其气也。

时珍曰︰栗于五果属水。水潦之年则栗不熟,类相应也。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经验后方》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十馀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盖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胜于煮蒸。仍须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按︰苏子由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此得食栗之诀也。王祯《农书》云︰《史记》载︰秦饥,应侯请发五苑枣、栗。则本草栗浓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之说,殆非虚语矣。

【附方】

旧三,新五。

小儿疳疮︰生嚼栗子敷之。(《外台》)。

苇刺入肉︰方同上。

马汗入肉成疮者。方同上。(《胜金方》)。

马咬成疮︰独颗栗子烧研敷之。(《医说》)。

熊虎爪伤︰嚼栗敷之。(《肘后》)。

小儿口疮︰大栗煮熟,日日与食之,甚效。(《普济》)。

衄血不止︰宣州大栗七枚刺破,连皮烧存性,出火毒,入麝香少许研匀。每服二钱,温水下。(《圣济总录》)。

金刃斧伤︰用独壳大栗研傅,或仓卒嚼敷亦可。(《集简方》)。

栗 (音孚) 恭曰︰栗内薄皮也。

【气味】

甘,平,涩,无毒。

【主治】

捣散,和蜜涂面,令光急去皱纹(苏恭)。

【附方】

新二。

骨鲠在咽︰栗子内薄皮烧存性,研末,吹入咽中即下。《圣济总录》︰用栗子肉上皮半两(为末), 鱼肝一个,乳香二钱半,同捣,丸梧子大。看鲠远近,以线系绵裹一丸,水润吞之,提线钓出也。

栗壳(栗之黑壳也)

【气味】

同 。

【主治】

反胃消渴,煮汁饮之(孟诜)。煮汁饮,止泻血(大明)。

【附方】

新一。

鼻衄不止,累医不效。栗壳烧存性,研末,粥饮服二钱。(《圣惠方》)

毛球(栗外刺包也)

【主治】

煮汁,洗火丹毒肿(苏恭)。

【主治】

瘰癧(吴瑞)。

树皮

【主治】

煮汁,洗沙虱、溪毒(苏恭)。疗疮毒(苏颂)。治丹毒五色无常。剥皮有刺者,煎水洗之(孟诜。出《肘后方》)。

【主治】

偏肾气,酒煎服之(汪颖)。

天师栗

[编辑]

(《纲目》)

【集解】

时珍曰︰按︰宋祁《益州方物记》云︰天师栗,惟西蜀青城山中有之,他处无有也。云张天师学道于此所遗,故名。似栗而味美,惟独房若橡为异耳。今武当山所卖娑罗子,恐即此物也。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久食,已风挛(时珍。出《益州记》)。

[编辑]

(《本经》上品)

【释名】

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大曰枣,小曰棘。棘,酸枣也。枣性高,故重 ;棘性低,故并 。 音次。枣、棘皆有刺针,会意也。

【集解】

《别录》曰︰枣生河东平泽。

弘景曰︰世传河东猗氏县枣特异。今青州出者形大而核细,多膏甚甜。郁州互市者亦好,小不及耳。江东临沂、金城枣形大而虚,少脂,好者亦可用之。南枣大恶,不堪啖。

颂曰︰近北州郡皆出枣,惟青州之种特佳。晋州、绛州者虽大,而不及青州肉浓也。江南出者,坚燥少脂。今园圃种莳者,其种甚多。美者有水菱枣、御枣之类,皆不堪入药,盖肌肉轻虚故也。南郡人煮而曝干,皮薄而皱,味更甘于他枣,谓之天蒸枣,亦不入药。

按︰郭璞注《尔雅》云︰壶枣大而锐,壶犹瓠也。边,腰枣也,细腰,今谓之辘轳枣。 ,白枣也,子白乃熟。洗,大枣,也,出河东猗氏县,大如鸡卵。遵,羊枣也,实小紫黑,俗名羊矢枣。 ,酸枣也,木小而实酢。还味, 枣也,其味短。蹶泄,苦枣也,其味苦。晰,无实枣也。

宗奭曰︰大枣先青州,次晋州,皆可晒曝入药,益脾胃。余者止可充食用耳。青州人以枣去皮核,焙干为枣圈,以为奇果。有御枣,甘美轻脆,后众枣熟而易生虫,今人所谓扑落酥者是也。又有牙枣,先众枣熟,亦甘美,微酸而尖长。二枣皆可啖,不堪收曝。

时珍曰︰枣木赤心有刺。四月生小叶,尖觥光泽。五月开小花,白色微青。南北皆有,惟青、晋所出者肥大甘美,入药为良。其类甚繁,《尔雅》所载之外,郭义恭《广志》有狗牙、鸡心、牛头、羊矢、猕猴、细腰、赤心、三星、骈白之名,又有木枣、氐枣、桂枣、夕枣、灌枣、墟枣、蒸枣、白枣、丹枣、棠枣,及安邑、信都诸枣。谷城紫枣长二寸,羊角枣长三寸。密云所出小枣,脆润核细,味亦甘美,皆可充果食,不堪入药。入药须用青州及晋地晒干大枣为良。按︰贾思勰《齐民要术》云︰凡枣全赤时,日日撼而收曝,则红皱。若半赤收者,肉未充满,干即色黄而皮皱,将赤收者,味亦不佳。《食经》作干枣法︰须治净地,铺菰箔之类承枣,日晒夜露,择去胖烂,曝干收之。切而晒干者为枣脯。煮熟榨出者为枣膏,亦曰枣瓤。蒸熟者为胶枣,加以糖、蜜拌蒸则更甜;以麻油叶同蒸,则色更润泽。捣胶枣晒干者为枣油,其法取红软干枣入釜,以水仅淹平,煮沸漉出,砂盆研细,生布绞取汁,涂盘上晒干,其形如油,以手摩刮为末收之。每以一匙,投汤碗中,酸甜味足,即成美浆,用和米,最止饥渴、益脾胃也。卢谌《祭法》云︰春祀用枣油。即此。

生枣

【气味】

甘、辛,热,无毒。多食令人寒热。凡羸瘦者不可食。

思邈曰︰多食令人热渴膨胀,动脏腑,损脾元,助湿热。

大枣

【释名】

干枣(《别录》)、美枣(《别录》)、良枣。

《别录》曰︰八月采,曝干。

瑞曰︰此即晒干大枣也。味最良美,故宜入药。今人亦有用胶枣之肥大者。

【气味】

甘,平,无毒。

思邈曰︰甘、辛,热,滑,无毒。

杲曰︰温。

大明曰︰有齿病、疳病、虫 人不宜啖枣,小儿尤不宜食。又忌与葱同食,令人五脏不和;与鱼同食,令人腰腹痛。

时珍曰︰今人蒸枣多用糖、蜜拌过,久食最损脾、助湿热也。啖枣多,令人齿黄生。故嵇康《养生论》云︰齿处晋而黄,虱处头而黑。

【主治】

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本经》。宗奭曰:煮取肉,和脾胃药甚佳)。补中,益气,坚志,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除肠澼。久服不饥、神仙(《别录》)。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和光粉烧,治疳痢(大明)。小儿患秋痢与蛀,枣食之良(孟诜)。杀乌头、附子、天雄毒(之才)。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李杲)。

【发明】

弘景曰︰道家方药,以枣为佳饵。其皮利,肉补虚,所以合汤皆擘之也。

杲曰︰大枣气味俱浓,阳也。温以补不足,甘以缓阴血。

成无己曰︰邪在营卫者,辛甘以解之。故用姜、枣以和营卫,生发脾胃升腾之气。张仲景治奔豚,用大枣滋脾土以平肾气也。治水饮胁痛有十枣汤,益土而胜水也。

震亨曰︰枣属土而有火,味甘性缓。甘先入脾,补脾者未尝用甘。故今人食甘多者,脾必受病也。时珍曰︰《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若无故频食,则生虫损齿,贻害多矣。按︰王好古云︰中满者勿食甘,甘令人满。故张仲景建中汤心下痞者,减饧、枣,与甘草同例,此得用枣之方矣。又按︰许叔微《本事方》云︰一妇病脏燥悲泣不止,祈祷备至。予忆古方治此证用大枣汤,遂治,与服尽剂而愈。古人识病治方,妙绝如此。又陈自明《妇人良方》云︰程虎卿内人妊娠四、五个月,遇昼则惨戚悲伤,泪下数欠,如有所凭,医巫兼治皆无益。管伯周说︰先人曾语此,治须大枣汤乃愈。

虎卿借方治药,一投而愈。方见下条。又《摘玄方》治此证,用红枣烧存性,酒服三钱,亦大枣汤变法也。

【附方】

旧七,新十二。

调和胃气︰以干枣去核,缓火逼燥为末。量多少入少生姜末,白汤点服。调和胃气甚良。(《衍义》)。

反胃吐食︰大枣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头翅,入在内,煨熟去蝥,空心食之,白汤下良。

小肠气痛︰大枣一枚去核,用斑蝥一枚去头、足、翅,入枣内,纸包煨熟,去蝥食枣,以桂心、荜澄茄汤下。(《直指》)。

伤寒热病后,口干咽痛,喜唾︰大枣二十枚,乌梅十枚,捣入蜜丸。含如杏核大,咽汁甚效。(《千金方》)。

妇人脏燥,悲伤欲哭,象若神灵,数欠者,大枣汤主之︰大枣十枚,小麦一升,甘草二两,每服一两,水煎服之。亦补脾气。(《金匮》)。

妊娠腹痛︰大红枣十四枚,烧焦为末,以小便服之。(《梅师》)。

大便燥塞︰大枣一枚去核,入轻粉半钱缚定,煨熟食之,仍以枣汤送下。(《直指》)。

咒枣治疟︰执枣一枚,咒曰︰吾有枣一枚,一心归大道。优他或优降,或劈火烧之。念七遍,吹枣上,与病患食之,即愈。(《 嵝神书》)。

烦闷不眠︰大枣十四枚,葱白七茎,水三升,煮一升,顿服。(《千金》)。

上气咳嗽,治伤中筋脉急,上气咳嗽者︰用枣二十枚去核,以酥四两微火煎,入枣肉中泣尽酥,取收之。常含一枚,微微咽之取瘥。(《圣惠方》)。

肺疽吐血,因啖辛辣,热物致伤者︰用红枣(连核烧存性)、百药煎( 过)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米饮下。(《三因》)。

耳聋鼻塞,不闻音声、香臭者︰取大枣十五枚(去皮核),蓖麻子三百枚(去皮),和捣。

绵裹塞耳、鼻,日一度。三十馀日,闻声及香臭也。先治耳,后治鼻,不可并塞。(孟诜《食疗》)。

久服香身︰用大枣肉和桂心、白瓜仁、松树皮为丸,久服之。(《食疗本草》)。

走马牙疳︰新枣肉一枚,同黄柏烧焦为末。油和敷之。若加砒少许更妙。(王氏《博济》)。

诸疮久坏不愈者。枣膏三升,煎水频洗,取愈。(《千金》)。

痔疮疼痛︰大肥枣一枚剥去皮,取水银掌中,以唾研令极熟,敷枣瓤上,纳入下部良。(《外台》)。

下部虫痒︰蒸大枣取膏,以水银和捻,长三寸,以绵裹,夜纳下部中,明日虫皆出也。(《肘后》)。

卒急心疼︰《海上方》诀云︰一个乌梅二个枣,七枚杏仁一处捣。男酒女醋送下之,不害心疼直到老。

食椒闭气︰京枣食之即解也。(《百一选方》)。

三岁陈枣核中仁

【气味】

燔之,苦,平,无毒。

【主治】

腹痛邪气(《别录》)。恶气卒疰忤(孟诜)。核烧研,掺胫疮良(时珍)。

【发明】

时珍曰︰按︰《刘根别传》云︰道士陈孜如痴人,江夏袁仲阳敬事之。

孜曰︰今春当有疾,可服枣核中仁二十七枚。后果大病,服之而愈。又云︰常服枣仁,百邪不复干也。仲阳服之有效,则枣果有治邪之说矣。又《道书》云︰常含枣核治气,令口行津液,咽之佳。谢承《后汉书》亦云︰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十年也。此皆藉枣以生津受气,而咽之又能达黄宫,以交离坎之义耳。

【气味】

甘,温,微毒。《别录》曰︰散服使人瘦,久则呕吐。

【主治】

覆麻黄,能令出汗(《本经》)。和葛粉,揩热痱疮,良(《别录》)。治小儿壮热,煎汤浴之(大明)。

【附方】

新二。

小儿伤寒︰五日以后热不退。用枣叶半握,麻黄半两,葱白、豆豉各一合,童子小便二钟,煎一钟,分二服,取汗。(《总录》)

反胃呕哕︰干枣叶一两,藿香半两,丁香二钱半,每服二钱,姜三片,水一盏煎服。(《圣惠方》)。

木心

【气味】

甘,涩,温,有小毒。

【主治】

中蛊腹痛,面目青黄,淋露骨立。锉取一斛,水淹三寸,煮至二斗澄清,煎五升。旦服五合,取吐即愈。又煎红水服之,能通经脉。(时珍,出《短剧方》)。

【主治】

小儿赤丹从脚趺起,煎汤频浴之。(时珍,出《千金》)。

【附方】

旧一。

令发易长︰取东行枣根三尺,横安甑上蒸之,两头汗出,收取敷发,即易长。(《圣惠方》)。

【主治】

同老桑树皮,并取北向者,等分,烧研。每用一合,井水煎,澄取清,洗目。

一月三洗,昏者复明。忌荤、酒、房事(时珍)。

仲思枣

[编辑]

(宋《开宝》)

【释名】

仙枣。

志曰︰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此枣种之,因以为名。

【集解】

志曰︰仲思枣形如大枣,长一、二寸,正紫色,细纹小核,味甘。今亦少有。

时珍曰︰按︰杜宝《大业拾遗记》云︰隋时信都郡献仲思枣,长四寸,围五寸,肉肥核小有味,胜于青州枣,亦名仙枣。观此,则《广志》之西王母枣、谷城紫枣,皆此类也。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补虚益气,润五脏,去痰嗽冷气。久服令人肥健,好颜色,神仙不饥(《开宝》)。

苦枣

[编辑]

(《食性》)

【释名】

蹶泄(《尔雅》。名义未详)。

【集解】

士良曰︰苦枣处处有之。色青而小,味苦不堪,人多不食。

【气味】

苦,大寒,无毒。

【主治】

伤寒热伏在脏腑,狂荡烦满,大小便闭涩。取肉煮研,和蜜丸服(士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