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志/卷五
卷四 ◄ | 桑志 卷五 |
► 卷六 |
桑志卷第五
海盐李聿求五峯甫籑
桑所宜
[编辑]- 九州之土皆宜桑,而志乘或不备载,兹录之以见地利所出,衣被无穷,志桑所宜第五。
《书》兖州,桑土既蚕。
《书》青州,厥篚檿丝。苏轼《传》檿桑出东莱。
《诗.鄘风》期我乎桑中。
《诗.鄘风》降观于桑。
《诗.鄘风》星言夙驾,税于桑田。
《诗.卫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卫风》桑之落矣,其黄而损。
《诗.郑风》无逾我墙,无折乎我树桑。
《诗.魏风》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诗.魏风》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诗.魏风》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
《诗.唐风》肃肃鸨行,集于苞桑。
《诗.秦风》阪有桑。
《诗.秦风》交交黄鸟,止于桑。
《诗.曹风》鸤鸠在桑。
《诗.豳风》蚕月条桑。
《诗.豳风》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诗.小雅》南山有桑。
《诗.小雅》黄鸟黄鸟,无集于桑。
《诗.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诗.小雅》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诗.大雅》莞彼桑柔,其下侯旬。
《史记》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
《史记》邹鲁滨洙泗,颇有桑麻之业。
《史记》沂泗水以北,宜桑麻。
《史记》齐鲁千亩桑,其人与千户侯等。
《汉书.地理志》秦地好稼穑,故豳诗言:农桑甚备。
《汉书.地理志》鲁地颇有桑麻之业。
《汉书.地理志》粤地女子,桑蚕织绩。
《蜀志》诸葛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
《齐书》扶桑国,在大汉国东二万馀里,土多扶桑。
《唐书》李袭誉常谓子孙曰:河内千树桑,事之可以衣。
《山海经.西次经》鸟山,其上多桑。
- 案:鸟山,疑即陜西安定县,西南泰重岭,辱水迳其北,县南四十里有鸦鸽山,或即古之鸟山欤。
《山海经.北次经》洹山,其上多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
《山海经.东山经》姑儿之山,其下多桑。
《山海经.东山经》岳山,其上多桑。
《山海经.中次经》煇诸之山,其上多桑。
《山海经.中次经》谷山,其下多柔。
- 案:谷山,《水经注》云:在河南渑池县南。《太平寰字记》云:渑池县,谷山在县南八十里。
《山海经.中次经》大尧之山,其木多桑。
《山海经.中次经》隅阳之山,其木梓桑。
《山海经.中次经》视山,其上多美桑。
《山海经.中次经》鸡山,其上多桑。
《山海经.中次经》雅山,其上多美桑。
- 案:雅山,《汉书注》引经作雉山。经云:澧水出焉。《地理志》云:南阳雉衡山,豊水所出。《水经注》云:醴水,出南阳雉县,汉雉县以山得名。《太康地理志》以为有陈仓宝鸡,故名雉,疑误。
《山海经.中次经》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馀,赤理、黄华、赤柎,名曰帝女之桑。
- 案:宣山,《水经注》云:在河南泌县界,今失名。
《山海经.中次经》衡山,多桑。郭璞注云:在衡阳湘南县南岳也。
《山海经.中次经》丰山,其木多桑。
- 案:丰山,《太平寰宇记》云:南阳县废向城县本汉西鄂县,地有丰山。
《山海经.中次经》夫夫之山,其木多桑楮。
《山海经.中次经》即公之山,其木多桑。
- 案:即公山,《史记集解》姚氏引经作即山。
《山海经.中次经》阳帝之山,其木多檿。
《山海经.中次经》柴桑之山,莫木多桑。郭璞注云:在浔阳柴桑县。
《山海经.海外北经》欧丝之野,一女子据树欧丝。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山海经.海外北经》阳谷上扶桑,十日所浴。
《山海经.大荒北经》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
《管子》五粟之地,宜其檿其桑。
《管子》五沃之地,宜彼其桑。
《管子》五位之地,皆宜其桑。
《管子》黄唐无宜也,其木宜扰桑。
《范子计然》桑出三辅。
《后燕录》晃之迁于龙城,植桑为社主。及秦灭燕,大风吹拔。后数年度,社处忽有桑根二生焉。先是,辽川无桑,及槐通于晋,求种江南,平川之桑由晃始也。
桑志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