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144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四十四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一百四十四卷目录
僧部列传二十
隋五
灵裕 慧藏
智脱 法澄
道庄 法论
僧粲〈附僧鸾 僧凤〉靖嵩
静元〈附明则〉 智润
智聚 慧旷
智琳 净愿
智凝〈附灵觉 道卓〉法彦
神异典第一百四十四卷
僧部列传二十
[编辑]隋五
[编辑]灵裕
[编辑]按《续高僧传》:“灵裕,俗姓赵,定州钜鹿曲阳人也。年居 童幼,异行感人。每见仪像沙门,必形心随敬;闻屠杀 声相,亦切怆胸怀。致使乡党传芳,亲缘为之止杀。年 登六岁,便知受戒,父母强之,誓心无毁。寻授章本,及 以千文,不盈晦朔,书诵俱了。至于《孝经》《论语》,才读文 词,兼明注解。由是二亲偏爱,望嗣门风。年七岁,启父” 出家。父以慧解夙成,意宗继世,决誓不许,唯令俗学 专寻世务,碍之道法。裕私叹曰:“不得七岁出家,一生 坏矣。”遂通览群籍,资于父兄,并包括异同,深契幽赜, 唯《老》《庄》及《易》未预承传。年十五,潜欲逃世,会丁父艰, 便从世次,苫凷萦缚,杖而能起。服毕,厌俗,心猛不敢 辞。母嘿往赵郡应觉寺,投明、宝二禅师而出家焉。其 人亦东川之标领也。既初染大法,敕令诵经,裕执卷 而誓曰:“我今将学,必先要心。三藏微言,定当穷旨。终 无处中下之流。”暨于儒、释两教,遍须通晓也。年始登 冠,闻惠光律师英猷邺下,即往归禀。会已没世,才经 七日,独嗟无遇,戒约何依,乃回投凭师,听于《地论》。荏 苒法席,终于三年二十有二,方进具戒,还从明、宝二 德求为本师,乃皆辞曰:“吾为汝缘,吾非汝师,可往胜 上所也。”遂赴定州而受大戒。即诵《四分》《僧祇》二戒,自 写其文,八日之中,书诵俱了。有定州刺史侯景访裕 道行,奏请度之,隶入公名,甚相器重。后南游漳滏,于 隐公所遍学《四分》,随闻寻记,五夏行之。又以《地论》初 与慧光开悟之元匠,流衍弘道。道凭即光师之所亲 承,凭、光并有别传。裕依凭法席,晨夜幽通,发奇剖新 者皆共推揖。有齐宣帝盛弘释典,大统法上,势覆群 英,学者望风向附,用津侥幸。惟裕仗节专贞,卓然不 偶伦类,但虑未闻所闻,用为翘结耳。后上统深委高 亮,钦而敬之。自此专业《华严》《涅槃》《地论》、律部,皆博寻 旧解,穿凿新异,唯《大集》《般若》《观经》《遗教》等疏,拔思胸 襟,非师讲授。又从安、游荣等三师听《杂心义》,嵩林二 师学《成实论》,功将一纪,解贯二乘,纲领有存,皆备科 举。而精爽弘赡,理相兼通。曾与诸僧共谈儒教,旁有 讲席,参涉间闻,两听同散,竟以相闻,覆述句义,并无 一遗。由此邺下擅名,遐迩驰誉。且而刚梗严毅,守节 自专。至于都讲,覆述励怀非任,世供道望,销声隐避, 有事不获已者,让而受之。夏居十二,邺京创讲,名节 既著,言令若新,预听归依,遂号为“裕菩萨”也。皆从受 戒之。《三聚》大法自此广焉,因以导物为恒务矣。意存 纲领,不在章句,致有前后重解,言义不同,忘筌者会 其宗归,循文者失其宏趣。会齐后染患,愿讲《华严》《昭 元》诸统,举裕以当法主,四方一会,雅为称先。时有雄 鸡一头,常随众听,逮于讲散,乃大鸣高飞西南树上, 经夜而终。俄尔,疾遂有瘳,斯亦通感之明应也。内宫 由是施袈裟三百领,裕受而散之。文宣之世,立寺非 一,敕召德望并处其中,国俸所资,隆重相架。裕时,蔚 为称首。令住官寺,乃固让曰:“国意深重,德非其人,幸 以此刹授堪受者。”其高谢时荣,为类若此。有善生法 供,则受而无惮。其摄引陶化,又若此也。故其所行藏, 不为世情之所同测矣。年四十有七,将邻知命,便即 澄一,心想禅虑岩阿,未盈炎溽,范阳卢氏闻风远请。 裕乘时弘济,不滞行李,便往赴焉。至止,讲供常溢千 人,听徒嘉庆,前后重叠。后还邺下,与诸法师连座谈 说。齐安东王楼叡致敬诸僧,次至裕前,不觉怖而流 汗。退问,知其异度,即奉为戒师,宝山一寺。裕之经始, 叡为施主,倾撤金贝,其潜德感人,又此类也。周氏灭 齐,二教沦没,乃潜形世壤,衣以斩缞,三升之布,头绖 麻带,如丧考妣,誓得佛法。更始方袭旧仪,引同侣二 十馀人,居于聚落,夜谈正理,昼读俗书。学既探幽,随览缀述,各有部类,名如后列。时属俭岁,粮粒无路,造 《卜书》一卷,令占之,取价日米二升,以为恒调。既而言 若知来,疑者丛闹,得米遂多。裕曰:“先民有言,舐蜜刃 伤,验于今矣。”索取卜书,对众焚之。日别自往,须臾获 价,卷席而归。所得食调,及时将返,用供同厄,遂达有 年。大隋运兴,载昌释教。裕德光先彦,即预搜扬。开皇 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创弘讲会,延请诸僧,并立节 前,标遗法明寄,一期影响,千计盈门。裕当元帝,允副 元望,有敕令立僧官。略乃举为都统。因语略曰:“统都 之德,裕德非其德;统都之用,裕用非”其用既其德,用 非器,事理难从。佥谓舍于此人,则荐失纲要。后更申 请,乃潜游燕赵,五年行化,道振两河。开皇十年,在洺 州灵通寺,夜于庭中得书一牒,言述命报厄在咸阳。 初莫测其然也。至于明年,文帝崇仰释门,远讯髦彦, 皆云裕德覆时望矣。因下诏曰:“敬问相州大慈寺灵 裕法师,朕遵崇三宝,归向情深,恒愿阐扬大乘,护持 正法。法师梵行精淳,理义渊远,弘通圣教,开导聋瞽, 道俗钦仰,思作福田。京师天下具瞻,四方辐凑,故远 召法师,共营功业,宜知朕意,早入京也。”裕得书,惟曰: “咸阳之厄,验于斯矣。然命有随遭,可辞以疾。”又曰:“业 缘至矣,圣亦难违。”乃步入长安,不乘官乘,时年七十 有四。敕遣劳待,令住兴善。仍诏所司盛集僧望,评立 国统。众议咸属,莫有异词。裕笑曰:“当相通委,何用云 云。”遂表辞请还,置言详核。帝览表究情,即依听返。仆 射高颎等意存统重,又表请留,帝即下敕,令且住此。 裕曰:“一国之主,义无二言,今复重留,情所未可。”告门 人曰:“王臣亲附,久有誓言,近则侮人轻法,退则不无 遥敬,故吾斟酌向背耳。”寻复三敕固邀,裕确执如上。 帝语苏威曰:“朕知裕师刚正,是自在人,诚不可屈节。” 乃敕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苏威、纳言虞庆则、总管贺 若弼等诸公诣寺宣旨,代帝受戒忏罪,并送绫锦衣 服绢三百段,助营山寺。御自注额可号灵泉。资送优 洽,有逾常准。力步而归,达于本邑,顾而言曰:“往返之 疲,厄不亡乎!”由是敕问屡驰,䞋赐重沓,稽疑请决者 不远而至,餐风沐道者复结于前矣。裕末又住演空 寺,相州治西,秉操弥坚,履行逾肃。帝闻之,又下诏曰: “敬问演空寺大德灵裕法师,朕遵仰圣教,重兴三宝, 欲使生灵咸蒙福力。法师舍离尘俗,投旨法门,精诚 若此,深副朕怀。”其为国主思问,如此类也。及仁寿中 年,分布舍利,诸州起塔,多有变瑞,时人咸嘉为吉征 也。裕闻而叹曰:“此相祸福兼表矣。由杂白花、白树、白 塔、白云,相现吉缘,所为凶兆。”众初不之信也。俄而献 后文帝相次昇遐,一国素衣,斯言有据。相州刺史内 阳公薛胄所住堂础,忽变为玉,胄谓为善征也,设斋 庆之。裕曰:“斯琉璃耳,宜慎之戒之,可禳之以福。”胄不 从其言。后杨谅起逆,事有相缘,乃流之边裔,追悔昔 言,不慎之晚矣。又于寒陵山所造九级浮图,仁寿末, 岁止营四层。裕一旦急催曰:“一切无常,事有障绝。”通 夜垒构将结,八重命令断作,仅得施座安凳。值晋阳 事故,生民无措其手足。裕命复悬于后载,其先见之 明,皆若此也。于时邺下昌言,裕师将过世矣。道俗云 合同禀归戒,访传音之无从。裕亦信福命之云尽,乃 示诲善恶,励诸门人,从觉不悆。至第七日旦,援笔制 诗二首,初篇哀速,终曰:“今日坐高堂,明朝卧长棘。一 生聊已竟,来报将何息。”其二《悲永殡》曰:“命断辞人路, 骸送鬼门前。从今一别后,更会几何年?”至夜告侍者 曰:“痛今在背,吾将去矣。”至于三更,忽觉异香满室,内 外惊之。裕静虑口缘,念佛相继,达于明相,奄终于演 空寺焉。春秋八十有八,即大业元年正月二十二日 也。哀动山寺,即殡于宝山灵泉寺侧,起塔崇焉。初裕 清贞洁己,正气云霄,器识坚明,抗迹尘表。师资传授, 斯寄得人。身佩白光,映照幽晦,眄睐高视,瞻见远近。 而奉禁自守,杜绝世烦,虔虔附道,克念齐圣。母病绵 笃,追赴已终,中路闻之,竟不亲对,嗟曰:“我来看母,今 何所看?宜归邺寺,为来生福耳。”其割略亲爱,如此之 类。至于弘法轨模,万代宗辖,志存远大,不扃偏授。故 有单讲双时,雅为恒度。略文对讲,生常不经,必有传 讲,要须延请,供承颙仰,方登法座。尝有一处,敷演将 半,因行游观,乃近韭园,顾向其本缘,云是讲主所有。 裕曰:“弘法之始,为遣过原,恶业未倾,清通焉在?此讲 不可再也。宜即散之。”便执锡持衣,径辞而出。讲主曰: “法师但讲,此业易除耳,复未足忧之。”便借倩村民犁 具,一时耕杀四十亩韭,拟种谷田。斯道俗相依,言行 无越一人而已。其讲悟也,始微终著,声气雄远,辩对 无滞,言罕重宣。或一字盘桓,动移数日;或一止之中, 便消数卷。及至后讲,更改前科,增减出没,乘机显晦, 致学者疑焉。裕曰:“此大士之宏规也,岂可以恒情而 断之。”故十夏初登,而为领袖倾敬。或大德同集,间以 谑情。及裕之临席,无不肃然自持,諠闹攸静,所以下 座尼众,莫敢面参。而性刚威爽,服章麤敝,贵达之与, 厮下,承对一焉,去来自彼,曾无迎送。故通儒开士,积疑请决,艺术异能,抱策呈解,皆顶受绝叹,言不写情, 可谓坐镇雅俗于斯人矣。故邺下谚曰:“衍法师伏道 不伏俗”,裕法师道俗俱伏。诚其应对无思,发言成论 故也。又营诸福业,寺宇灵仪。后于宝山造石龛一所, 名为金刚性力住持那罗延窟,面别镌法灭之相。山 幽林竦,言切事彰。每春游山之僧,皆往寻其文理,读 者莫不歔欷而持操矣。其遗迹感人如此。自前后行 施,悲敬,兼之,袈裟为惠,出过千领。疾苦所及,医疗繁 多。但得厚味,先必奉僧。身预伦伍,片无贮纳。讲授之 隙,正面西方。凡所涕唾,返而咽之,一报无弃。形不妄 涉,口不浮词。又畜训诲,绝于呵捶。乃至责问童稚,诫 约门人,自述己名,彼号仁者,苦言切断,闻者泪流。自 有师资,希附斯轨。年登耳顺,养众两堂。简以未具,异 室将抚。言行有滥,即令出众,非律所许。寺法不停,女 人尼众,誓“不授戒,及所住房,由来禁约,不令登践”,斯 《励格》后代之弘略也。沙弥受具,和上德难,故尽报不 行。自馀师证,至时临众,若授以三聚,则七众备传,故 使弘法之时,方听女众入寺,并后入先出,直往无留, 致有法席清严,响传㝢内。侍者供给,不预沙弥;僧制 澄正,无论主客。内惟护法,外肃𠎝过。身服清修,不御 绫绮,垂裙踝上,四指衫袖,仅与肘齐,祗支极长,至胫 而已。设见衣制过度,则处众割之,故方裙正背,大毡 被褥,皮革上色钱宝等物,并不入房,何况身履而为 资具。斯又处俭之从教矣。常服五条,由来以布,纵有 缯帛成施,终以惠人,祗支亦尔,馀则弊衲而已。世有 激刺,颇用以为邀名者,时或达之。裕曰:“吾闻君子争 名,小人争利,复何辞乎?”或曰:“名本利缘耳。”裕曰:“吾得 利便失名矣。”又曰:“此乃诈为善相。”答曰:“犹胜真心为 罪也。”时人以为佳言。其志行之仪,可垂世范,故传者 不漏其节焉。自年三十,即存著述,初造《十地疏》四卷, 《地持》《维摩》《般若疏》各两卷,《华严疏》及《旨归》合九卷,《涅 槃疏》六卷,《大集疏》八卷,《四分律疏》五卷,《大乘义章》四 卷,《胜鬘》《央崛寿》《观仁王毗尼母往生论》《上下生遗教》 等诸经,各为疏记。《成实》《毗昙》《智论》各抄五卷,《圣迹记》 两卷,《佛法东行记》《众经宗要》《译经体式》《受菩萨戒》《法 井》《戒本首尾注》《华严》等经论序、《大小乘同异论》《舍利 目连传御众法》等,各有聚类,宗要可传。又制《安民论》 《陶神论》各十卷《劝信释宗论》。《卵成杀论》,字本七卷, 《庄纪》《老纲》《式经》《兆纬》《相录》《医诀》《符禁》《法文》《断水虫序》 《齐世三宝记》《灭法记》《光师弟子十德记》《僧制》《寺诰》《十 怨十志颂》《齐亡消日颂》《触事申情颂》《寺破报应记》《孝 经义记》《三行四去颂》《诗评》,并《杂集》等五十馀卷,久行 于世。言无华侈,微涉古制,略情取理者,久而味之。又 凡所授法,意专行用,有返斯趣者。告曰:“原圣人垂教, 教被人行,人既不行,还同不学,有违者驱出,斯又重 法成人者也。”观裕《安民》《陶神》二论,意在传灯,惠流氓 品,笃识高行,此焉攸属。有黄龙沙门,邺中周听,经论 禅律,罔不吞委,行解相贯,学者传之。将返燕郡,故来 别,裕乃致请曰:“愿垂示一言要法,所谓即解即行,而 能长益沙门道”行者。裕曰:“必如来言。”临别相告,后将 首路。裕曰:“经诰禅律,恐杂圣心,高僧一传,即凡景行, 辄以相酬,可为神用耳。”其人欣戴,赍传还乡。斯实殷 鉴物表,机悟有宗也。又生常处众,必先端首,说戒羯 磨,无传欲法,讽谏之术,闻者如流。尝于京辇入净影 寺,正值布萨,径坐堂中,见远公说欲。裕抗声曰:“惠远 读《疏》,而云:‘法事因缘,众僧听戒,可是魔说’?”合座惊起, 怪斥其言。识者告远,远趋而诣堂,裕曰:“闻仁弘法,身 令易传,凡习尚欣,圣禁宁准?”远顶礼自诫,御泣受之。 由是至终,远常赴集。其生物信顺,皆若此焉。自东夏 法流,化仪异等,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载者,裕其一 矣。
慧藏
[编辑]按《续高僧传》:慧藏,姓郝氏,赵国平棘人。十一岁出家, 即流听视。未登冠具,屡讲《涅槃》,剖析深奇,符契文旨, 及律仪圆备,更业毗尼,行等明珠,解逾前达。末听《智 论》《十地》《华严》《般若》等经论,博见之举,人谁肻推。但深 穷性体,义难抑伏,皆仰谢高断,罕不师焉。年登不惑, 乃潜于鹊山,木食山浆,澄心元奥,研详虽广,而以《华 严》为本宗,洞尽幽微,未测邪正,仰托圣助,希示是非。 登即夜降灵感空中声言“是是。”既闻斯告,因撰义疏, 躬自传扬,经预学流,普皆餐揖。齐主武成,降书邀请, 于太极殿开阐《华严》。法侣云繁,士族咸集。时共荣之, 为大观之盛也。自尔专弘此部,传习弥布。属周毁经 道,划迹人间,栖息烟霞,保护承纲。隋“初开法,即预出 家,讲散幽旨,归途开悟。化自东川,风行草偃。行成达 义,德以诱仁,冰玉方心,松筠等质。故法雨常流,仁风 普扇,致使道俗庆其来苏,蒙心重其开奖。开皇七年, 文帝承敬德音,远遣征请,蒲轮既降,无爽纶言。藏乘 机立教,利见大人。杖锡京辇,仍即谒帝承明,极陈奥 旨,凡所陶诱,允副天”心,即六大德之一也。有敕加之 殊礼,故二纪之内,四时不坠。后以《般若》释论,群唱者多,至于契赏,皆无与尚。时有沙门智稳、僧朗、法彦等, 并京室德望,神慧峰起,祖承旧习,希奉新文,乃请开 讲《金刚般若论藏》,气截云霞,智隆时列,将欲救拯焚 溺,即而演之。于时年属秋方,思力虚廓,但控举纲致, 标异新理,统结词义,言无浮汎。故禀益之徒恐其声 止,皆崇而敬焉。以大业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遘疾, 卒于空观寺,春秋八十有四。临终,诚心旷济,累嘱露 骸。弟子谨奉遗诀,陈尸林麓。掩骼修塔,树于终南山 至相寺之前峰焉。立铭表德,镌于塔后。沙门明则为 制碑文。
智脱
[编辑]按《续高僧传》,“智脱俗姓蔡氏,其先济阳考城人也。后 因流宦,故复为江都郡人焉。祖平,齐新昌太守。父远 珍,梁北兖州司马。脱初诞之夕,神光炤室,旬日之间, 枯泉自涌。斯盖智炬欲明,法流将导之征也。然其幼 而风仪颖秀,气调清远。七岁出家,为邺下颖法师弟 子。颖法侣鸳鸿,释门龙象,华严十地,冠绝漳流。乃专” 经请道,寸阴无弃,宫墙重仞,咸得其门。久之,又听江 都强师成实及《毗昙论》,分流异派,滥觞必尽,盘根错 节,游刃有馀,即于大众便事覆讲,泻瓶珠贯,验在于 兹,缁素嗟伏,咸高神略。时丹阳庄严寺爝法师成论 之美,名实腾涌,远近朝宗,独步江表。脱乃服义下风, 思餐法味,既适金陵,研机幽旨,精统“词理,驰誉两都。 每晏居避喧,清谈元论,爝师深加赏赞,称为重器。及 高座云亡,三千咸在,爰命门徒以相付嘱。及续敷义 席,常转法轮,兴严之部于斯荣盛。既揖论主之知人, 又叹传灯之弘教,故雕琢门侣,无辍于时。众侣百馀, 一期俊乂,成其器者九十许人。”据此敷扬之功,今古 罕类也。陈至德中,常请入内,讲说开悟,亟动神机。自 鄱阳王伯山兄弟,仆射王克、中书王固等,敬仰惟深, 并申北面。隋祖留心法宝,阐扬至教,于岐阳宫建斋 发讲。有诏于脱先升宝座,乃遣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昔独步一方,未足为贵,今为四海论主,始见英才。”于 即发言抗论,剖断如流,莫不缄口卷舌,回车复路,冕 旒清“耳,屡动睟容,群辟解颐,日夜忘倦。”炀帝作牧邗 江,初建慧日,盛搜异艺,海岳搜扬。脱以慧业超悟,爰 始霑预。既处齐衡,功倍励业,日夕相系,通盼诸部,而 标勇无前。出言成论,鼓激支派,深有会宗。故道场英 贤,学门崇仰。而脱雅为论士,众所推焉。后随帝入京, 住日严寺,遣学士诸葛颖赍教书请讲,于即奉命成 化,宣誉天朝。自《江南成实》,并述义章,至于论文,曾无 顾涉。脱愤激先达,创开其论,命笔制疏,消散有闻,更 使德溢由来,重新其美。自帝居望苑,大缉元猷,以脱 誉动物情,下令使修论疏。素已条贯,卷袠将成,乃结 为四十卷,寻用奏闻。及献后既崩,福事宏显,乃召日 严英达五十许人,承明内殿,连时行道。寻又下令讲 《净名经》,储后亲临,时为盛集。沙门吉藏命章元座,词 锋奋发,掩盖元儒,道俗翕然,莫不倾首。脱以同法相 让,未得尽言,藏乃显德自矜,微相指斥。文至三解脱 门,脱问曰:“三解脱门以何箭射?”藏曰:“未解弯弧,何论 放箭?”脱即引据征勘,超拔新奇,遂使投解莫从,处坐 缄默。殿下乃分品量德,依位演之。既预席端,便尽胸 臆,仍令与道庄法师遽升高座,共谈元理,宾主无竭, 贵达咸欣。副后嗟味,载形音旨,频遣庶子张衡殷勤 称叙曰:“法师硕学钩深,古今罕例,仰观谈说,称实不 虚。览所撰论疏,光溢心目。可更造《净名疏》及大小名 教”,便给书吏寻录勒成《释二乘名教》四卷,《净名疏》十 卷,常自披翫。又遣画工图其形于宝台供养。每雕辇 来仪,未尝不鞠躬致敬,瞻仰遗尘,有若真对。初梁代 琰法师撰《成论元义》十七卷,文词繁富,难于寻阅,学 者相传,莫敢删正。脱乃研详领要,演畅惟新,理在忘 筌,义深功倍。卷轴因旧,宗旨不殊,当世盛行,无不欣 庆。斯可谓“悬镜拂而逾明,宝珠莹而加彩”是也。仁寿 末年,龙飞之始,以脱夙昔敦厚,情在深衷,赐帛四百 段,用隆厥德也。大业元年,随驾洛邑。二年暮冬,见身 有疾,自强不息,犹事法筵。三年正月九日,弟子智翔、 智僔侍疾,忽有异香满室,赤光照牖。即夜香水盥漱, 遗疏周悉,端坐正念,以至无常。时年六十有七。乘舆 震悼,赙赠优厚,“敕施物三百段,丧事所须,随用供给。 又敕黄门侍郎张衡监护。”自脱之传道也,声辩清彻, 众莫之諠,标宗控引,咸有联类。章疏虽古,陈解若新。 每至隐括,必重叠研覆,预在讲肆,永祛昏漠。求文检 义,功不虚延。自见弘诱,而成济者罕继斯尘矣。初脱 每开讲题,必梦与优填瑞像齐立,岂非住持三宝,功 用均也。又诸有疑义,昔所未了,辄见梵僧,随方解释。 未亡之前,梦一童子手执莲花,云“天帝释遣来请讲。” 临终之日,又见此相。观其睿思通微,名高宇内,妙感 灵应,夫岂徒然?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各三十许 遍,《成论》《元文》各五十遍,传业学士惠诠、道、灌、诠声德 双扬,灌立履贞梗,各踵敷弘,知名当世。又“以其年二
月二十五日,式建方坟于洛阳县金谷里之北邙山树碑于侧。”其文隋秘书郎会稽虞世南撰,大业中年脱之。亡后,昔与藏公素情不洽,乃托形于病僧惠 具述前缘,藏闻而见之,与共论议,倾心尽礼,领托旧 情,故幽明不坠其绪云。
法澄
[编辑]按《续高僧传》:“法澄,吴郡人。少机警,善谈论,文章书史, 颇皆综涉。初从兴皇朗公讲释三论,至于教旨乖竞 者,皆条理而通畅焉。末聚徒立讲于江都开善寺,常 听二百馀僧。化洽吴楚,传誉淮海,负袠相趋,日增位 席。晋王置四道场,澄被召入。安时悟物,弘道无绝。仁 寿三年,奉命关壤,居于日严。广流视听,宪章新制,披” 讲《智论》,声望弥重,京师硕学,咸谒问之。炀帝徙驾东 都,定鼎伊洛,从出淆右。因疾而终,时年七十馀矣。
道庄
[编辑]按《续高僧传》:“道庄,扬州建业人。游践经史,听习元论, 皆会其标诣。而仪止弘雅,立性滔然,故少为同伦所 尚。初听彭城寺琼法师禀受成实,宗匠师表,门学所 推。琼后年疾相侵,将欲传绪,通召学徒,宗猷顾命,众 咸揖让,于庄允当遗寄。琼曰:‘庄公学业优奥,诚如弘 选,理副诸望,用光于后。然其首大足小,终无后成,恐 其徙辙馀宗耳’。”遂不行众议。庄后果鄙小乘,归崇大 法,从兴皇朗法师听酌《四论》,一闻神悟,挺慧孤超。后 入内道场,时声法鼓,一寺荣望,无不预筵,谘谒前疑, 披解无滞,年德既富,皆敬而推焉。帝昔处藩,致书礼 问,诗论嘉篇,每令和继,词彩丰逸,屡动人心。末又追 入京师,住日严寺,频蒙谒见,酬抗新叙,引处宫闱,令 其讲授,言悟清华,《元儒总萃》,皆叹其博要也。晚出曲 池,日严本室。又讲《法华》,直叙纲致,不存文句。著疏三 卷,皆风骨雅趣,师者众焉。炀帝初临,以庄留连夙顾, 道味所流,赐帛五百段,毡三十领。随驾东指。因疾而 卒于洛阳,时年八十一矣,即大业之初也。有集数十 卷,多在淮南,少流北壤。
法论
[编辑]“按《续高僧传法论》,姓孟氏,南郡人。初住荆州天皇寺, 博通内外,词理锋挺,隐沦青溪之覆舟山,味重成实, 研洞文彩,谈叙之暇,命笔题篇。梁明帝重其雅素,厚 礼征召。而性在虚闲,不流世供,葛屦蒲服,用卒生年。 隋炀在藩,远闻令德,召入道场,晨夕赏对。王有新文 颂集,皆共询谋,处俗传扬,亟移岁序。后入京辇,住日” 严寺。文帝时,幸仁寿,论往谒见,特蒙接对,躬事展礼。 帝美其清悟,为设净馔于大宝殿,论即在座,上诗叙 谈帝德宫观,宏丽今古,高祖重加叹赏。及晋王之处 春坊,优礼弥厚。中使慰沃,启疏相寻。大业元年,将移 东阙,下敕赐千秋树皮袈裟一领、帛五百段、毡四十 领。皇后赐狐腋皮坐褥及法服等物,“故其道望帝后 感供之隆,为类此也。”因随驾至洛,不久而终,时年七 十八矣。皇上哀悼,赙赠有加,仍敕所在传送,葬于荆 楚。自论“爰初莅法,崇尚文府。虽外涉元儒,而内弘佛 教。所以缀采篇什,皆叙释风。当即续叙名僧,将成卷 袠,未就而卒,本遂不行。顾惟高德,有坠者众。”有《别集》 八卷行世。
僧粲〈附僧鸾 僧凤〉
[编辑]按《续高僧传》:“僧粲,姓孙氏,汴州陈留人也。幼年尚道, 游学为务。河北、江南,东西关、陇,触地皆履,靡不通经。 故涉历三国,备齐、陈、周诸有法肆,无有虚践。工难问 善,博寻,调逸古今,风徽遐迩,自号为三国论师,机谲 动人,是所长也。开皇十年,迎入帝里,敕住兴善,频经 寺任,辑谐法众,治绩著声。至十七年,下敕补为二十” 五众。第一摩诃衍匠,故著十种大乘论:一通、二平、三 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并据量 经论,大开轨辙,亦初学之巧便也。仍于总化寺敷通 此论,以摄学众。又著《十地论》两卷,穷讨幽致,散决积 疑。仁寿二年,文帝下敕置塔。诸州所司量遣大德,多 非暮齿。粲欲开阐佛种,广布皇风,躬率同伦。洪遵律 师等参预使任。及将发京辇,面别帝庭,天子亲授灵 骨,慰问优渥。粲曰:“陛下属当佛寄,弘演圣踪。粲等仰 会慈明,不胜欣幸。岂以朽老,用辞朝望。”帝大悦曰:“法 师等岂不以欲还乡壤,亲事弘化?宜令所司备礼,各 送本州。”粲因奉敕,送舍利于汴州福广寺。初达公馆, 异香满院,充塞如烟。“及将下塔,还动香气,如前蓬勃 又放青光,映覆宝帐。寺有舍利,亦放青光,与今送者 光色相纠。又现赤光,当佛殿上,可高五尺。复现青赤 杂光,在寺门上,三色交映,良久乃没,粲见表闻。”仁寿 年末,又敕置塔于滑州修德寺。初停馆宇,夜放黄光, 遍满一室,千人同见。后放五色,食顷方灭。自尔求者 辄现,不可殚言。及至塔寺,夜别放光,乃照一寺,与昼 无别。有赵威德者,患目,积年蒙照平复。当下塔日,又 放光明。塔上空云,五色间错,或如贤圣仙人龙凤林 树等像,峙于云内。数万士女,嗟咏成音。前后往使,皆 感灵瑞。文帝叹重,更加敬仰。时李宗有道士褚揉者, 乡本江表,陈破入京,既处元都,道左之望,探微辩析妙拟三元,学鲜宗师,情无推尚。每讲《庄》《老》,粲必听临, 或以义求,或以机责,随揉声相即,势沉浮注,辩若悬 泉起,啭如风卷,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颐抚髀,讶斯权 变。尝下敕令揉讲《老经》,公卿毕至,惟沙门不许预坐。 粲闻之,不忍其术,乃率其门人十馀,携以行床,径至 馆所,防卫严设,都无畏惮。直入讲会,人不敢遮揉序 王将了,都无命。及粲因其不命,抗言激刺,词若俳谑, 义实张诠,既无以通讲席,因散群僚,以事闻上。帝曰: “朕之福也,得与之同。”时隋齐王暕见礼下筵,钦兹叹 咽,常欲见其谈说,故致于法。会。有沙门吉藏者,神辩 飞元,望重当世,王每怀摧削,将倾折之。以大业五年, 于西京本第盛引论士三十馀人,令藏登座,咸承群 难,时众以为荣会也,皆参预焉。粲为论士,英华命章, 标问义筵,听者谓藏无以酬,及牒难接解,谓粲无以 嗣。往还抗叙四十馀翻,藏犹开析不滞。王止之,更令 次座接难,义声才卷。粲又续前难势,更延累问,还得 二三十翻,终于下座,莫不齐尔。时人异藏通赡,坐制 劲敌。重粲继接他词,慧发锋挺,从午至夕,无何而退。 王起执粲手而谢曰:“名不虚称,见之今日矣。”躬奉麈 尾什物,用显其辩功焉。而行摄专贞,不贪华望。及禅 定郁起,名德待之。道行既隆,最初敕命。粲以高位厚 味,沉累者多,苦辞不就。以大业九年卒于兴善,春秋 八十有五。弟子僧鸾、僧凤,并以继轨驰名。鸾本姓王, 名为大业,八岁通《礼》,十岁讲《传》于江都,夙有惊俗之 誉。及投簪佛种,经论有闻。隋末返俗,唐初出仕,位至 给事中。凤有别传,自光徽绩。
靖嵩
[编辑]按《续高僧传》:“靖嵩,俗姓张,涿郡固安人。幼抱贞干,在 物不群,迫以俗尘,期之道务。十五出家,有同学靖融, 早达经论,通该小大,尢究杂心,每以佛宗深要,曲流 委示。嵩神气俊越,聪悟天机,随览义门,覆疏陶练。重 以心计不测,返以问融,融无以对也。乃告曰:‘卿稚齿 末学,彻悟若斯,可往京邺,必成济器’。及登冠受具,南” 游漳辇。属高齐之盛,佛教中兴,都下大寺略计四千, 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讲席相拒二百有馀,在众常听, 出过一万,故㝢内英杰,咸归厥邦。有太学寺融智法 师,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解贯众师道光二藏,学 徒五百,负袠摩肩,常讲《涅槃》及《十地论》。嵩闻之,乃投 诚焉。北面从范,攻研数载,随闻覆述,每击奇致。于即 学徒举目,相与推师。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约,乃诣 云、晖二律师所,博求明诲。涉门二载,薄镜宗条,唯有 小乘,未遑详阅。遂从道猷、法诞二大论主,面受成、杂 两宗,谘诹幽奥,纂习馀烈。数百僧徒,各启龙门,人分 凤翼。及嵩之位席上经五遍,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 等,妙通文理,屡动恒神便。又博观众经,师模论道,势 倾八位,词号四飞,独步河山,舟航三藏,凭附参请,智 光时杰。齐琅琊王深相器重,弘扇风猷。每于肇春,广 延学侣,大集邺都,特开法座,奉嵩为法主,进励学徒, 因而导悟成津,弥逢凉燠,传芳接武,响誉东河。俄属 周武屏除,释门离溃,遂与同学法贵、灵偘等三百馀 僧,自北徂南,达于江左。陈宣帝远挹德音,承风迎引, 令侍中袁宪至京口城,礼接登岸。帝又使驸马蔡凝 宣敕云:“至人为法,以身许道。法师等善明治乱,归寄 有叙,可谓怀道正士,深可嘉之,宜于都郭大寺安置, 所司供给,务令周洽。仍令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 时建业僧正令嵩、贵二人对弘《小论》,神理流畅,赡勇 当时,学侣相延,数过五百,晷漏分业,茂绩新奇。有天 竺三藏,厥号亲依,赍摄、舍二论,远化边服。初归梁季, 终历陈朝,二十馀年,通传无地。虽云译布,讲授无闻, 唯嵩独拔元心,翫味兹典,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 谘决疑义。数年之中,精融二部。自《佛性》《中边》《无相》《唯 识》《异执》等论四十馀部,皆总其纲要,部会区分。隋高 廓清百越,文轨大同。开皇十年,敕僚庶等有乐出家 者并听。时新度之僧,乃有五十馀万。爰初沐化,未曰 知津。嵩与灵偘等二百许僧,闻机乘济,俱还江北。行 达馀方,盛开讲肆。上柱国徐州总管乞符令和率其 所部同延住前京兆王寺,具状闻奏,有敕给额为“崇 圣寺”焉。于是常转法轮,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相 继趋途,望气相奔,俱谘摄论。嵩学资真谛,义实天亲, 思逸言前,韵高传后,大乘极旨,于是乎通。自此领匠 九州,垂章四海,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又撰《九 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元义,并流于世,为时所宗。 隋文封禅岱宗,銮驾齐鲁,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州, 诣嵩法肆,服膺受业。由此门徒拥盛,章疏大行。隋炀 昔镇扬越,立四道场,教旨载驰,嵩终谢遣。及登紫极, 又敕征召,固辞乃止。门人问其故,答曰:“王城有限,动 止严难,虽内道场,不如物外。沙门名为解脱,如何反 以事业累乎?吾曾游两都,屡逢播荡,弊此劳役耳。”恒 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日加礼“诵,修诸净业,讲导相 续,策众六时,精苦已来,垂三十载。然其叩头手膝,按 地之所,悉成轨迹,状若人模。其景行征明,为若此也自有论师,多迷行旨,而嵩奉遵法度,初不坠沦。常遇 天雨,澡罐在庭,恐伤他性,令净人知举,方自从用。同 学诸士,咸敬惮其知量焉。加以性爱文藻,时摛诗颂, 重复嘉尚林泉。每登践陟,《子史》篆隶,模楷于今,世论 剧谈,颇有承绪。忽以大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春秋 七十有八。光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公董纯与部 内道俗,殡于神皋之原。益州道基,昔预末筵,餐风饮 德,悼流魂之安放,悲坟隧之荒侵,为之《行状》,广于世 矣。
静元〈附明则〉
[编辑]按《续高僧传》:“静元姓赵氏,天水人也。识度淹弘,清鉴 悬远。七岁任郡学生,勤阅三冬,艺该六典。皇隋肇运, 便业李、张,名预黄巾,身同观宇,呼吸沆瀣,吐纳阴沉。 每思五千道德,良非造真;七诫超昇,本为浮诡。乃舍 其巾褐,服此伽蓝,澄练一心,专宗经部。”时年在息慈, 频登法匠,华夷钦仰,缁素属目。受具已后,声势转高, “遂使化靡陇西,扇荣河洛。”以秦凉荒要,佛法浇移,将 欲结其颓纲,布此遗僧。具列正法要务,奏上文皇,蒙 敕允述纶言,奖拔登下,河右颁条依用。元德太子籍 甚芳猷,翘想钦揖,爰降令旨,远召京华。元遂恭承嘉 惠,来翔帝宇,有令于大兴善道场盛弘法会,飞轩鸣 玉,杖锡挈瓶,总萃观风,德音通被。纵远论体,舒散疑 踪,能使难者由门,解宣尽力。时粲法师居坐,谓曰:“自 河凉义侣,则道朗擅其名,沿历至今,尔其接轸,代不 可削。斯人在斯”,由此显誉京师,绰然高步。会高祖昇 遐,郁兴禅定,遂应诏住焉。常转梵轮,弘匠非少。大业 七年正月二十九日无疾而化,春秋四十有三。初元 生平言论,慈悲为主。每许遗骸,弃之林野。有天水同 侣沙门慧严,追想昔言,送尸山麓,肌肉已尽。便鸠聚 遗身,构兹塼塔于终南龙池寺之西岑,树铭塔所,用 旌厥德。沙门明则为文,则《木冀》,人通元儒有才慧,讷 言敏行,尤所承统。文藻虽驰,时未之赏。乃制《觉观寺 碑》,物亦不悟。仆射杨素见而奇之,由斯一顾,方高声 问。奏住仁寿宫三善寺,东都译经,又召入馆,专知缀 缉。隋末卒于所住。有集行世。薛道衡每曰:“则公之文, 屡发新彩,英英独照。”其为时贤所尚也如此矣。
智润
[编辑]按《续高僧传》:“智润,不详姓氏,襄阳人也。无师独悟,自 然厌世,周章邑野,借访出道。承邺下盛宗佛法,十统 郁兴,令响滂流,洋溢天壤。润不胜其喜,踊跃不安。年 始二十,便趋远诣。会遵统开弘十地,即从服业。经未 越序,频参覆论。河北夙少,望尘许焉。晚学《华严》《涅槃》, 咸增荣显。又听光统《四分》,领受文言,兼习小论,具辩 通塞。时号博赡,鲜有加之。又闻江表大弘《三论》,既是 本愿,不远而归。正值长干辩公,当涂首唱,预从听受, 一悟欣然,文义重深,遂多时载。后还汉阴,镇常讲导, 化行江汉,善生道俗。大业初建,延住慧日,该富之量, 更溢由来。会征辽左,求功岳渎,敕润岷蜀,祭祷江神。 还至西京,因疾而化,卒于禅定寺,时年七十有五。”即 大业十年也。
智聚
[编辑]按《续高僧传》,“智聚姓朱氏,住苏州虎丘东山寺。神气 清远,彰于襁褓。深厌笼樊,乐希寥廓。初投虎丘引法 师,引道艺之重,羽仪当世。聚分阴无怠,请益深旨。有 同郡顾希凭、会稽谢峻岳义府经肆东南之美,并钦 高德,同揖清风。由是儒释通弘,真俗具举,宫墙重仞, 允得其门。才逾弱冠,便弘讲说。庄严㬭师,新实一宗”, 鹰扬万代,遂服膺谘质,百舍非远,斐发既精,疑滞咸 析。汝南周弘正,博通内外,鉴赏人伦,常叹嘉之,以为 释门之瑚琏也。陈鄱阳王伯山、新安王伯周、新蔡王 叔齐,并降贵慕道,延请敷说。至德二年,奉敕于太极 殿讲《金光明》。天子亲临法席,具僚咸在,故能泻此悬 河,振斯木铎,亹亹奇韵,超超入神。或“有捷径小道,互 持邪论,莫不回车杜口,改心易业。”人主叹赏,称善久 之。至德三年,丁外忧,泣血御哀,殆将毁灭。因此言归 旧里,止于东山精舍,善说不休,法轮常转。开皇十一 年,爰降敕书,殷勤劳问。法师栖身净土,援志法门,普 为众生,宣扬正教,勤修功德,率励法徒,专心讲诵,旷 济群品,钦承德业,甚以嘉之。尚书令楚公素,左仆射 邳公威,并躬到道场,接足顶礼,咸舍净财,资庄形命。 十二年敕置僧官,道俗稽请,居平等之任,聚以服道。 斯人直心应物,和合之众,清风穆如也。时郡将宗成 刘公,夙仰高名,常钦盛德。及剖符临镇,请为菩萨戒 师。齐王暕以帝子之贵,作牧淮海,乃降教书,至山延 请,乃固辞以疾,事不获从。引藉平台,深加敬礼。频遗 使人,请弘大教。惟聚志违人世,心逸江湖,词翰恳恻, 固求东返。王亦弘以尘外得遂宿心,资给所须,将送 甚重。于是接淅晨征,还居山寺。现疾浃旬,而神用无 爽。以大业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终于本住。容貌若 存,顶暖身柔,皆如平日。闻诸前记,乃感果之征也。春 秋七十有二,即以其年十二月窆于山之南岭。惟聚托性夷远,衿情闲澹,等怀遇物弘量,居心楚越拘情, 得丧兼遣,方寸之地,悠然罕测。美风姿,善谈笑,流连 赏悟,见者忘返。加以乐说忘疲,总持无失,讲《大品》《涅 槃》《法华》等各二十遍,单经适务者罕得记焉。又居身 清俭,不在饰玩,衣钵之外,随用檀舍。方丈之内,虚空 萧然。几榻之间,文疏而已。故能道盛一时,名重当世。 其所造丈八卢舍那、无量寿、荆州瑞像,于寺供养。并 起涧西佛殿二所,回廊周遍,具备庄严。弟子道恭,犹 子道顺,德惟上首,业盛传灯,咸树高碑,用旌景行。秘 书虞世南为文。
慧旷
[编辑]按《续高僧传》,“慧旷俗姓曹氏,谯国人也。其后别派,今 为襄阳人焉。祖亮宗,梁给事黄门侍郎、卫尉卿。父蔼, 直阁将军。旷秀气标于弱岁,天然孝敬,率性高廉。十 二出家,事江陵宝光寺澄法师,祗勤仪训,肃奉帷筵, 发明幽旨,颇超群辈。后辞明帝渚宫,问道王圻,居律 行寺,听彭城讲。元关斯辟,大义已通。将事随方,转相” 弘教,乃与宗恺、准韵诸师俱值真谛,受摄大乘《唯识》 等论、金鼓、《光明》等经。俄而真谛涅槃,法朋雕徙,乃共 同学僧宗,俱栖匡岫,分时敷说,法化弥隆。州宰鄱阳、 长沙二王,俱敦师资之敬。后于湘郢二州,累载弘道, 虽亲觉久忘,而地恩待报。以陈至德元年言旋旧邑, 即隋开皇之三年也。于遍觉道场传经引化。旷既律 行严精,义门综博,道俗具瞻,纲维是寄,统掌八载。后 又奉敕移居兴国寺任,攸委丝纶,再降香苏,屡锡秦 孝王帝子之尊,建旄襄沔,闻风伫德,亲奉归戒。炀帝 纂历,当符尊贤味道,爰降王人,延居辇毂。道次江阳, 辞疾不见。蒙敕丹阳栖霞山寺,以事治养。又素协性 松筠,辅神泉石,赏狎“既并,缠痾用弭。于栖霞法堂,更 敷大论,新闻旧学,各谭胜解。且归善禅房,本栖元精 舍,竟陵文宣之馀迹,禅师慧晓之遗风,镜潭月树之 奇,云阁山堂之妙,曾事游处,遂有终焉之志。”后携子 弟,徙而憩之,崖谷泯人世之心,烟霞赏高蹈之域。其 有怀真慕义者,复萃于斯矣。以大业九年五月十六 日终“于寺房,春秋八十。顶煖淹时,手屈二指,斯又上 生得道之符也。以其月二十日窆于寺之西山,弟子 等树碑纪德”,常州沙门法宣为文。
智琳
[编辑]按《续高僧传》:“智琳,姓闾丘氏,高平防轝人也。祖俨,闲 居傲世。考昙珍,梁国常侍。琳弱龄淑闻,彰于乡党。处 士卞诠,擅名当世。年在幼学,服膺请业,《礼》《易》《庄》、老,悉 穷幽致。诠嘉其早慧,命曰‘希世神童也。逮于年壮,超 然离俗,即事仁孝寺沙门法敦,遵就养之仪,禀息慈 之戒。蔬餐苦节,笃志熏修,《法华》《维摩》,受持成诵。属以’” 敦公告逝,戒品未圆,乃高步上京,更崇师辙,依止东 安寺大僧正暅法师。既其力生有奉,尸罗乃具,爰禀 成论,兼习毗尼。既洽闻持,将弘传授,瞻言乡县,思报 地恩。以陈太建十年,旋于旧里。南徐州刺史萧摩诃 深加礼异,爰请敷说。于是郁居宗匠,盛转法轮,受业 求闻,寔繁有众。至十一年,下敕为曲“阿僧正,至德二 年敕补徐州僧都。称道攸归,谅由德举。开皇十六年, 润州刺史李海游屈为断事,纲维是寄,允当佥属。所 居仁孝寺”者,梁故征西谘议郯僧绍舍宅所造。殿堂 肇构乱离,遄及琳乃,嗣兴梓匠,爰加藻饰,轮奂弘敞, 实有力焉。前后造中人像五躯,夹纻像一躯,神仪显 曜,相好严挺。又于育王山顶造五层砖塔,拟夫八万 同时,一期高妙。讲《大品》《法华》《净名》《金鼓》,各有其遍。所 度弟子,千有馀人。常想趣道津要,莫尚禅那。以招隐 伽蓝,俗外尘表,山房闲寂,茂林幽邃,终焉之所,有志 栖焉。迥以缘碍,弗之果也。然其温严自持,诲引无法, 财玩靡积,随行给济,威容感物,信为道明英杰矣。以 大业九年五月六日,跏趺合掌,终于仁孝之东房,春 秋七十。先是五月初,有清信士刘正勤请讲弥勒,琳 喻以无常,初未之许,至是果终,信哉知命。及将大渐, 诫诸弟子:“尸陀林者,常所愿言,吾谢世后,无违此志。” 沙门智铿等谨遵遗言,以其月十一日迁于育王之 山。时属流金,林多鸷兽,始乎仲夏,暨是杪秋,肤体俨 然,曾无损异。道俗嗟赏,叹未曾有。又以其年闰九月 八日,于招隐东山式构方坟,言遵卜兆,全身舍利,即 窆山龛。方俗并臻,同门毕至,涕泣抚心,盈山响谷。乃 树碑于寺之门右,其文江阳介士蔡瓌所制。
净愿
[编辑]按《续高僧传》,净愿,未详其氏,代州人也。三十出家,博 闻强记,推核经论,夙有成规,远为诸学之所先仰。创 进大戒,专师律部。既越立年,弥隆盛业。以旦达曙,翘 精固习,观采五遍,便就讲说。初以其壮年入道,人多 轻侮,试听其谈说,瞩其文理清洞开散,片无拥滞。各 投心位席,莫不致敬。愿连讲《四分》,接承十遍,又听《十 地》《华严》及诸小论。末师准《摄论》纲纽章句并通,了谈 对课,以笃形有,缵注圣言,依解制节,广流章疏。晚入 京辅,采略未闻,虽经怀抱,无一新术,时未测其通照也。住于宝刹寺中潜其容艺。后因法集,愿欲矜其名 采,次当竖义,意存五阴,便登座而立。众以其非伦,皆 寂无言论,良久缄默,愿俯视众曰:“竖义已久,如何不 有问乎?”众曰:“竖何等义,乃邀问耶?”愿曰:“名相久矣”,众 自不知。诸德坐席,口传余则色心俱立。便安然处座, 气勇如云。自述曰:“计未劳止此,且修人事耳。”时以为 矫异露洁也。及难击往还,对答云雨,皆先定其番数, 后随数尽言开塞任于当时,邪正由其通滞。或重疑 积难,由来不决者,而能诠达其理,释然新畅。于即预 是聪慧,归踪者多。遂移就宝昌,四序恒接,草堂土埵, 以此敷弘。正时摄论,晚夜杂心,或统解《涅槃》,或判销 《四分》,无择馀暇,轨范后贤。凡所开言,并乖旧解,制疏 出后,更不重看,临讲呼唤,皆衷规矩,其洽闻不忘,世 罕加焉。至如舍利、《毗昙》,文旨重隐,读者犹难,况通其 义。愿“执卷披文,泠然洞尽。”乃造疏十卷,文极该赡。会 文帝造塔,敕遣送舍利于潭州之麓山寺。初至州治, 度湘西岸,将及山所,忽有奇鸟数万为群,五色相翻, 飞浮水上。行次向船,似如迎引。及至舍利,还飞向前, 往还迅速,众莫不怪。及登岸上,鸟便行望,相从飞空, 同至塔所。识者以为山神眷属之变像故“也。愿以瑞 闻。”帝大嗟赏。而教授为务,六时礼悔,初仪不怠,敬慎 法律,如闻奉用。自见法匠多略戒宗,并由亏信而重 所学故也。今愿兼而美之,独觉浇世,可谓明人,护戒 于是乎得矣。京邑擅名,初皆钦羡,及见其谈讲经术, 并宪章先达,改正文议,封言者众,不胜品藻,皆滞其 恒习,听者不满十人。又以言令卓绝,非造心者所觊, 故不为晚进所入。及大业初岁,辩相法师追入慧日, 见徒一百,并识知津,皆委于愿。自此如常开悟,众倍 前闻,更相击赞,令响弥远。四方因造日就义筵,皆闻 所未闻,欣至难义。至于分畅深伏,标举纲门,坐者不 觉离席,膝前皆美其义彩之英拔也。相仍一岁,奄就 无常。春秋“六十有馀”,即大业五年五月也。然愿有博 见之长,而寡于福业,验乎从学,屯盛便丧,岂不然耶? 既而《舍利》《毗昙》竟未披讲,疏又失落,后代绝通,又可 悲之深矣。
智凝〈附灵觉 道卓〉
[编辑]按《续高僧传》:“智凝,不详姓族,豫州人。年小出家,积传 师习,经目不忘,并贯怀抱。所诵众经数十万言,须臾 便引诵,未尝温故。及进具后,日声清望,群宗遥指,恐 无后成。凝闻之叹曰:‘俗尚朝闻,不怀夕死。出世道要, 何累厚生’。遂往彭城嵩公,仰谘摄论,幽神外动,正义 斯临。心若旧闻,再无重请。初筵才讫,第二胜相,顾诸” 徒曰:“《摄论》纲旨,都可见矣。馀文无暇更听。”便欲制疏, 往辞于嵩。嵩曰:“后生标领,尔并驱耶?恨功末后通,恐 乖僻耳。”凝曰:“蒙法师开明大照,举例可知。失在支许, 故无所虑。”便拜首别焉。时以为夸诞,未之欣尚也。及 著疏既了,剖决词宗,依而讲解,声望转盛。后赴京辇, 居于辩才,引众常讲,亟传徽绪。隋文法盛,屡兴殿会, 名达之僧,多参胜集,唯凝一人领徒弘法,至于世利, 曾不顾眄。所以学侣成德,实异同伦,后住禅定,犹宗 旧习。大业年中,卒于住寺,春秋四十有八。初凝传法 关东,无心京讲。有明及法师者,摄论嘉名,宗绩相师。 凝当其绪。年事衰顿,仍令学士延凝。既达相见,一无 馀迷,但问云:“𥟖耶识灭不?”凝曰:“灭矣。”及乃勇身起坐, 抚掌大庆,不久而卒。凝因承及绪,故学者不移其宗, 兼行洁清严,风霜不变,六时自课,福智无歇。故辩才 一寺,躬事修营,汲灌树植,平坦僧院,初无有阙。长打 将了,便就元席。说法既竟,还依福事,章疏之务,手不 执文,随时扣寂,对至钟鼓。或一宿施会,赉及百千;或 一时外食,䞋兼金帛,皆曾无别念,志存授法,故所在 传嗣矣。有道士灵觉、道卓,并蜀土名僧,依承慧解,擅 迹京室。晚还益部,弘赞厥宗。故岷络《摄论》,由之而长 矣。
法彦
[编辑]按《续高僧传》:“法彦姓张,寓居洛州。早岁出家,志隆大 法,而聪明振响,冠达侪伦。虽三藏并通,偏以大论驰 美,游涉法会,莫敢抗言。故齐周及隋,京国通惧,皆畏 其神爽英拔也。故得彦所造言,宾主兼善,使夫妙义 精致,出言传旨。齐公高颖访道遐方,知彦声绩,乃迎 至京邑。”虽复智亮冒于当时,而谦素形于声色。所以 新故挟情,有增陵勃者,彦奉而敬之,不以年齿相顾, 由是识者弥爱而珍重焉。有法侃法师,本住江表,被 召入关。彼方大德渊法师者,正法高杰,义学所推,语 侃曰:“天地虽广,识达者稀。晚学之秀,法彦一人,可与 论理。馀则云云,从他取悟耳。”及侃至京相见,方知渊 之远鉴也。开皇十六年,下敕以彦为大论众主,住真 寂寺。镇长引化,仁寿造塔,复召送舍利于汝州。四年, 又敕送于沂州善应寺。彦传业真寂,道俗承音,左仆 射高颖奉以戒法,合门取信,于今不倾。以大业三年 卒于所住,春秋六十馀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