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第157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博物汇编 禽虫典 第一百五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五十七卷
博物汇编 禽虫典 第一百五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

 第一百五十七卷目录

 蚌部汇考

  蚌图

  马刀图

  尔雅释鱼

  埤雅

  本草纲目蚌释名 集解 肉气味 主治 蚌粉气味 主治 发明 附方

  马刀释名 集解 壳 气味 主治 肉

 蚌部艺文一

  蚌赞           晋郭璞

  蚌鹬相持赋        唐郗昂

  螺蚌相语         宋苏轼

 蚌部艺文二

  咏螺蚌         宋谢惠连

  题苏汉臣鹬蚌图      明侯恪

 蚌部纪事

 蚌部杂录

 蚌部外编

 蛤部汇考

  蛤蜊图

  礼记月令

  易纬通卦验

  汲冢周书时训解

  大戴礼记夏小正

  说文三种蛤

  蠡海集螺蛤性阳

  中馈录蛤蜊脱丁

  遵生八笺燥子蛤蜊

  本草纲目海蛤释名 集解 正误 修治 气味 主治 附方 文蛤释名

  集解 修治 气味 主治 发明 附方 蛤蜊释名 集解 肉气味 主治 发明

  附方 蛤蜊粉释名 修治 正误 气味 主治 发明

  证治准绳文蛤

  直省志书福州府

 蛤部艺文一

  谢赉车螯蛤蜊启      梁元帝

  谢东宫赉蛤蜊启      陈徐陵

  水族加恩簿        宋毛胜

  颂          明张如兰

  蛤有多种          前人

  黄蛤赞           前人

 蛤部艺文二

  蛤像连句        唐段成式

  又            张希复

  蛤蜊          宋孔武仲

  朱君以建昌霜橘见寄报以蛤蜊

               孔平仲

  梅花荡棹歌       明朱国祚

  辨蛤和泾川公        顾璘

 蛤部纪事

 蛤部杂录

 蛤部外编

禽虫典第一百五十七卷

=蚌部汇考{{{1}}}

释名

《蠙》。书经     《含浆》。尔雅

《蜌》。尔雅     《螷》。尔雅

蜃。埤雅     马刀。本草纲目

单姥。本草纲目  岸。本草纲目 齐蛤。本草纲目  《蝏》。本草纲目

马刀图

马刀图

{{{2}}}

{{{2}}}

《尔雅》
[编辑]

《释鱼》
[编辑]

《蚌含浆》:

蚌:即蜃也。《说文》云:“蜃属。”郭云:“即蜃也。”谓老产珠者也。一名蚌,一名含浆。《周礼》谓之狸物。

《蜌,螷》。

今江东呼蚌长而狭者为“螷。”蜌一名螷,蚌属也。《说文》云:“修为螷,圆为”郭云:“今江东呼蚌长而狭者为螷,其肉可为醢。”《周礼醢人职》“馈食之豆,云‘脾析蠯醢是也’。”

《埤雅》
[编辑]

[编辑]

“鳖孚乳以夏,蚌孚乳以秋。”蚌闻雷声则其孕珠若 怀妊然,故谓之珠胎,与月盈肭,《淮南子》所谓“日至而 麋鹿角解,月死而螺蚌膲”者也。蚌一名蜃。《墨子》曰:“周 之灵珪出于土石,楚之明月生于蚌蜃。”由是观之,士 之贤不肖,岂有种哉?盖物有非其类而化者,若牡蛎 蚌蛤,无阴阳牝牡,须雀鸽以化。故蚌之久者能生珠, 专一于阴也。《海物异名记》曰:“蜃布泥,有疆界,其烝气 也为楼。”《庄子》曰:“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适有 蚊虻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言矢溺至贱, 而以礼器盛之,爱马之至也。然掩其不意而驾以致 败,则失其所以爱矣。故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不可 不慎也。《易》曰:“离为蚌,为螺。”盖螺之形锐,蚌之形剡,且 皆外刚内柔,而性又善丽故也。《鬯人》曰:“凡祭祀,社壝 用大罍,禜门用瓢,赍庙用修,凡山川四方用蜃,凡埋 事用概,凡疈事用散。”赍之为言升也;修,爵也;概,斗也。 盖祭祀罍以盛鬯,瓢以酌之,修以受之。社壝言罍,禜 门言瓢,赍庙言修,相备也。蜃以盛鬯,概以酌之,散以 受之。山川四方言蜃,埋事言概,疈事言散,亦相备也。 郑氏读“修”为“卣”,误矣。修,爵名也。《荀子》曰:“修爵无数。”裴 𬱟《崇有论》曰:鸟无胃肺,蛤蜃无脏,蛭以空中而生,蚕 以无胃而育。

《本草纲目》
[编辑]

蚌释名[编辑]

李时珍曰:“蚌与蛤同类而异形,长者通曰蚌,圆者通 曰蛤。故蚌从丰,蛤从合,皆象形也。后世混称蛤蚌者, 非也。”

《集解》
[编辑]

陶弘景曰:“雀入大水为蜃,蜃即蚌也。”

陈藏器曰:“生江、汉渠渎间。老蚌含珠,壳堪为粉,非大 蛤也。”

李时珍曰:“蚌类甚繁,今处处江湖中有之,惟洞庭、汉 沔独多。大者长七寸,状如牡蛎辈。小者长三、四寸,状 如石决明辈。其肉可食,其壳可为粉。湖沔人皆印成 锭,市之谓之蚌粉,亦曰蛤粉。古人谓之蜃灰,以饰墙 壁𬮱墓圹,如今用石灰也。”

肉气味[编辑]

甘咸冷无毒。

寇宗奭曰:“性微冷。多食发风,动冷气。”

朱震亨曰。马刀、蚌、蛤、蛳蚬。大同小异。寇氏止言冷而 不言湿。湿生热。热久则气上升。而生痰生风。何冷之 有。

《主治》
[编辑]

孟诜曰:“止渴除热,解酒毒,去眼赤。”

陈藏器曰:“明目除湿,主妇人劳损下血。”

《日华》曰:“除烦,解热毒,血崩带下,痔瘘,压丹石药毒。以 黄连末纳入取汁,点赤眼、眼暗。”

蚌粉气味[编辑]

咸寒无毒。

《日华》曰:“能制石亭脂。”

《镜源》曰:“能制硫黄。”

《主治》
[编辑]

《日华》曰:“诸疳,止痢并呕逆。醋调涂痈肿。”

陈藏器曰:“烂壳粉,治反胃,心胸痰饮,用米饮服。” 《李时珍》曰:“解热燥湿,化痰消积,止白浊、带下、痢疾,除 湿肿水嗽,明目,搽阴疮湿疮痱痒。”

《发明》
[编辑]

李时珍曰:“蚌粉与海蛤粉同功,皆水产也。”治病之要, 只在清热行湿而已。《日华》言其治疳,近有一儿病疳, 专食此粉,不复他食,亦一异也。

《附方》
[编辑]

反胃吐食:用真正蚌粉,每服称过二钱,捣生姜汁一 盏,再入米醋同调送下。急救良方

痰饮咳嗽:“用真蚌粉新瓦炒红,入青黛少许,用淡虀 水滴麻油数点,调服二钱。”《类编》云:“徽宗时,李防御 为大内医官时,有宠妃病痰嗽,终夕不寐,面浮如盘。 徽宗呼李治之,诏令供状,三日不效当诛。李忧惶技 穷,与妻泣别,忽闻外叫卖咳嗽药,一文一贴,吃了即 得睡。李巿一贴视之,其色浅碧,恐药性犷悍,并二服 自”试之,无他。乃取三贴为一,入内授妃服之,是夕嗽止,比晓面消。内侍走报,天颜大喜,赐金帛直万缗。李 恐索方,乃寻访前卖药人,饮以酒,厚价求之,则此方 也。云:“自少时从军,见主帅有此方,剽得以度馀生耳。 痈疽赤肿,用米醋和蚌蛤灰涂之,待其干即易之。”千金 方

雀目夜盲,遇夜不能视物:用建昌军螺儿蚌粉三钱 为末,水飞过雄猪肝一叶,披开纳粉扎定,以第二米 泔煮七分熟,仍别以蚌粉蘸食,以汁送下,一日一作, 与夜明砂同功。直指方

脚指湿烂:用蚌蛤粉干搽之。寿域方

积聚痰涎,结于胸膈之间,心腹疼痛,日夜不止,或干 呕哕食者,炒粉丸主之。用蚌粉一两,以巴豆七粒同 炒赤,去豆不用,醋,和粉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酒 下。丈夫脐腹痛,茴香汤下。女人血气痛,童便和酒下。 孙氏仁存方

马刀释名[编辑]

李时珍曰:俗称大为马,其形象刀,故名曰蜌、曰蠯,皆 “蚌”字之音转也,《古今方言》不同也。《说文》云:“圆者曰蛎, 长者曰蠯。江汉人呼为单姥,汴人呼为。”岸《〈吴普本 草》言马刀即齐蛤,而《唐〉、宋本草》失收。陈藏器重出齐 蛤,今并为一。

《集解》
[编辑]

《别录》曰:“马刀,生江湖池泽及东海,取无时。”

陶弘景曰:“李当之言:生江汉,长六、七寸,食其肉似蚌。 今人多不识,大抵似今蝏。”而未见方用。 韩保昇曰:“生江湖中。细长小蚌也。”长三四寸。阔五六 分。

《苏颂》曰:“今处处有之,多在沙泥中,头小锐,人亦谓之 蚌。”

陈藏器曰:“齐蛤生海中,状如蛤,两头尖小。海人食之, 别无功用。”

李时珍曰:“马刀似蚌而小,形狭而长。其类甚多,长短、 大小、厚薄、斜正,虽有不同,而性味、功用,大抵则一。”

[编辑]

炼粉用。

《气味》
[编辑]

辛,微寒,有毒。得水烂人肠。又云“得水良。”

苏恭曰:“得火良。”

李时珍曰:“按:《吴普》云:神农、岐伯、桐君,咸,有毒。扁鹊:小 寒,大毒。”

陈藏器曰:“远志、蜡,皆畏齐蛤。”

《主治》
[编辑]

《本经》曰:“妇人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 《别录》曰:“能除五脏间热,肌中鼠鼷,止烦满,补中,去厥 痹,利机关。”

李时珍曰:“消水瘿气,瘿痰饮。”

[编辑]

同《蚌》。

蚌部艺文一[编辑]

《蚌赞》
晋·郭璞
[编辑]

万物变蜕,其理无方。雀雉之化,含珠怀珰。与月盈亏, 协气朔望。

《蚌鹬相持赋》
唐·郗昂
[编辑]

水滨父老,以渔弋为事,常持钓缗,荷矰缴。旦浮瀍涧, “晚溯伊洛。乱平溆之磷磷,步清流之凿凿。匪畋鱼以 为务,将钓国而为托。异戕忽而害生,特自毙而方搏。 亦由守兔者目注于卢犬,放弹者志在于黄雀。斩长 鲸而四海晏如,得巨鱼而千里餍若。若夫一举而两 擒,固功全而利博。同不狩而获多,齐不耕而自获。呀” 彼老蚌,含胎孕明。鹬是翔禽,翼迅体轻。或依岸而开 合,或遵渚以飞鸣。既相遇于兹地,亦相残于此生。鹬 以利嘴为铦锷,蚌以外骨为高城。鹬以蚌为腐肉可 取,蚌以鹬为微禽可营。鹬曰“今日不雨,必刳蚌之腹。” 蚌曰“明日不出,必丧鹬之精。”并相持而坎难,俱莫知 其困并。彼渔父,闻而造曰:“危哉二虫!吾想尔命之将 绝,吾知尔力之已穷。胡不潜泳于深水,胡不乘高于 大风?何故枯骸于波际?何故落翮于沙中?乃举以俱 归,释此双疾。利其美用,取其形质。鹬有羽兮彩映华 冠,蚌有珠兮光照巨室。虽假物类以为用,诚亦辨说 之良术。庄生寓言于前古,是用广之于今日。”

《螺蚌相语》
宋·苏轼
[编辑]

中渚有螺蚌相遇岛间,蚌谓螺曰:“子之形如峦之秀, 如云之孤,纵使卑朴,亦足仰德。”螺曰:“然。云何珠玑之 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蚌曰:“天授于内,不授于外。启 予口,见予心。汝虽外美,其如内何?”摩顶放踵,委曲而已。螺乃大惭,掩面而入水。

蚌部艺文二[编辑]

《咏螺蚌》
宋·谢惠连
[编辑]

轻羽不高翔,自用絓网罗。纤鳞惑芳饵,故为钓所加。 螺蚌非有心,沉迹在泥沙。文无雕饰用,味非鼎俎和。

《题苏汉臣鹬蚌图》
明·侯恪
[编辑]

秋风瑟瑟芦花白,秋山如洗涧泉碧。夕阳远挂枫树 林,鹬蚌无心相逼迫。蓑衣渔子下垂纶,却看手取如 有神。人生万事皆如此,谁为此图苏汉臣?

蚌部纪事[编辑]

《书经·禹贡》:“淮夷蠙珠暨鱼。”正义蠙是“蚌”之别名。 《战国策》:“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 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 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 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 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 为渔父也,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拾遗记》:“昭王坐握日之台,参云上可扪日。时有黑乌 白头,集王之所,衔洞光之珠,圆径一尺,此珠色黑如 漆,悬照于室内,百神不能隐其精灵。此珠出阴泉之 底,阴泉在寒山之北,圆水之中,言水波常圆转而流 也。有黑蚌飞翔来去于五岳之上。昔黄帝时,务成子 游寒山之岭,得黑蚌在高崖之上,故知黑蚌能飞矣。” 至燕昭王时,有国献于昭王,王取瑶漳之水,洗其沙 泥,乃嗟叹曰:“自悬日月以来,见黑蚌生珠已八九十, 遇此蚌千岁一生珠也。”珠渐轻细,昭王常怀此珠,当 隆暑之月,体自轻凉,号曰销暑招凉之珠也。

《南方林邑》有大蚌盈车,明珠至寸,不以为贵,国人不 采。

《汝南先贤传》:“周燮好潜养靖志,唯典籍是乐。有先人 草庐于东坑,其下有陂,鱼蚌生焉,非身所耕渔,则不 食也。”

《晋书夏统传》:“统幼孤贫,养亲以孝闻。每采梠求食,星 行夜归,或至海边拘。”《𧑅》以资养。音㘅。蚌属。 《荆州记》:“马牧城东三里有蚌城,相传云饥民结侣采 蚌,止憩其中,故因为名。”又云:“城随洲势上大尖,其形 似蚌,故有蚌号。”

《在穷记》:袁彖赠庾翼蜯砚。 《陈书。武帝本纪》:“帝雅尚恭俭,膳不过数品,私享曲宴, 皆用瓦器蚌盘。”

《三国典略》:“周天和元年夏,齐冀州人于蚌蛤中得瑶 环一只。”

《大唐新语》:“麟德中,封禅,用取明水。李敬真于八九月 取蛤蚌一尺二寸者,依法试之,至半夜,得水四五斗。” 《江西通志》:“蠙洲在饶州府城西北,唐时有大蚌产珠, 因名。”

《广州书跋李后主下》“属州责蚌酱供宗庙,恐滋味。” 作冉切而琰切味薄也。其下惶惧不敢宁。 《岳阳风土记》:“洞庭湖中旧有蚌,其大如半席。夜深侧 立一壳,乘风往来烟波间中,吐巨珠与月相射,渔者 百端取之,终莫可得,近久不见。”

《文昌杂录》:礼部侍郎李常曰:“少监孙莘老庄居在高 邮河边。尝一夕阴晦,庄客报河中珠现,同数人至水 际,见微有光彩。俄而光明如月,阴雾中人面相睹。忽 见蚌蛤如芦席大,一壳浮水上,一壳如张帆状,其疾 如风。舟子航小艇逐之,终不可及,既远乃没。”

《艺苑雌黄》:“大观中,吴郡邵宗益剖蚌将食,中有珠现 罗汉像,偏袒右肩,矫首左顾,衣纹毕具,僧俗创见,遂 奉以归慈感寺。寺临溪流,建炎中,宪使杨应诚与客 传玩之次,不觉越槛跃入水中,亟祷佛求之,于烟波 渺茫之中,一索而获。叶少蕴、曾公衮皆有诗赞之。” 《老学庵笔记》:“处士李璞居寿春,一日登楼,见淮滩雷 雨”中一龙腾起。雨霁,行滩上,得一蚌颇大。偶拾视之, 其中有龙蟠之迹,宛然,鳞鬣爪角悉具。

《癸辛杂识》:“寿春县滩上有一蚌,其中有龙蟠之迹,以 为绝异。”余尝于杨氏勤有堂见其亦类此,疑即寿春 之物。既而邻邸有客人持一蚌壳求售,其中俨然一 蛇身,累累若贯珠。乃知天壤间每有奇事。

《桂海虫鱼志》:“珠出合浦海中有珠池,蜑户投水,采蚌 取之,岁有丰耗,多得谓之珠熟。相传海底有处所如 城郭,大蚌居其中,有怪物守之,不可近。蚌之细碎蔓 延于外者,始得而采《暌车志》:“无为军城内有秀溪者,初名锦绣溪,初未有 城,溪水与外通,中有珠蚌入水者,足或履之,其大如 席,旋即失之,盖亦灵异。或夜傍”水际,启壳吐光,明皎 如月,照池数丈。“秀”之名,盖取诸“川媚”之义也。其后筑 城,绝不通外,遂不知所在。

《蓼花洲闲录》:“倭人拾方诸蚌。”中有馀泪数点,得之 和色著物,则昼阴而夜显。

书:“蕉熊太古在广时,立珠子提举司,专掌蜑人入海 取珠,得珠子树数担,置宪司公厅,众人聚观,如柳枝。 珠生于蚌,蚌生于树,不可上下。树生于石,蜑人凿石 得树,树上求蚌,采珠甚多,蜑人不惧,可为异也。 珍珠船,广东老妪江边得巨蚌,剖之得大珠,归而藏 之絮中,夜辄飞去,及晓复还。妪惧失去,煮之,明日纳 于官”府。今在饶州军资库,大如弹,光如水晶,其中有 北斗七星,隐然而见,煮之半枯矣。

《瀛涯胜览》:“海洲日映光浮,乃蚌珠气也。为池间二、三 年寘蚌于池,有司守之,珠可淘取。”

《归安县志》:“相传月河有大蚌,形如覆舟,腹怀宝珠,常 月夜浮水面,人欲取之,即喷冷水相激射,可望不可 即。其气能辟蚊。”

蚌部杂录[编辑]

《易经说卦》:“离为蚌。”正义取刚在外也。大全杨氏曰:“蚌,取中 虚之象。”

《周礼·天官·鳖人》:“祭祀,共蠯蠃蚳,以授醢人。”订义郑司农 曰:“蠯,蛤也。”杜氏曰:“蜯也。”贾氏曰:“蛤、蜯,亦一物也。” 《醢人》“掌四豆之实。馈食之豆,其实葵菹蠃醢,脾析蠯 醢,蜃蚳醢,豚拍,鱼醢。”订义史氏曰:“蠃、蠯,皆蛤属。” 《吕氏春秋精通篇》:“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 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

《盐铁论》:“越人美蠃蚌而简太牢,鄙夫乐咋唶而怪韶 濩。”

《说文》:蜯也《鲒》。也。 孔融《与韦康书》。不意双珠。近出老蚌。

《博物志》:“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 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产者, 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燋也。”

《抱朴子博喻》篇:“贵珠出乎贱蜯,美玉出乎丑璞,是以 不可以父母限重华,不可以祖祢量卫、霍也。”

《岭表录异记》:孟尝还珠之池,皆生老蚌,剖而取珠。池 在海上,其底与海通,池水至深,无可测也。取小蚌肉 贯之篾,曝干,谓之“珠母”,容桂人率如脯,烧之以荐酒, 内有细珠如粱粟。乃知珠池之蚌,随其大小,悉胎中 有珠矣。

《后山谈丛》:“中秋阴暗,天下如一。中秋无月,则蚌不胎, 蚌望月而胎。”

《洞天清录》:“蚌徽,古人所以不用金玉,而贵蚌徽者,盖 蚌有光彩,得月光相射,则愈焕发,了然分明”,此正谓 对月及膝上横琴。设若金玉则否。今人少知此理,然 当用海产珠蚌,更多光彩。

《文昌杂录》:礼部侍郎谢公言:“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 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口开, 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采玩月华,比 经两秋,即成真珠矣。”

蚌部外编[编辑]

《述异记》:汉武宴于未央宫,忽见梁上一老翁,叩头不 言,忽不见。帝骇惧,问东方朔曰:“其名为藻,兼水木之 精也。陛下频兴宫室,斩伐其居,故来诉耳。”帝乃息役。 后帝幸瓠子河前,梁上翁献帝洞穴珠一枚,遂隐不 见。帝问方朔:“何谓洞穴珠”,朔曰:“河底有一穴,深数百 丈,中有赤蚌,蚌生此珠,径寸,明耀绝世矣。”帝遂宝爱 此珠,置于库内。

蛤部汇考[编辑]

释名

海蛤:说文    蛤蜊:蠡海集

文蛤:本草纲目

蛤蜊图

蛤蜊图

《礼记》
[编辑]

《月令》
[编辑]

季秋之月,爵入大水为蛤。

《易纬》
[编辑]

《通卦验》
[编辑]

《立冬》,燕雀入水为蛤。

《汲冢周书》
[编辑]

《时训解》
[编辑]

“寒露又五日,爵入大水”,化为蛤。爵不入大水,失时之 极。

《大戴礼记》
[编辑]

《夏小正》
[编辑]

“九月,雀入于海为蛤”,盖有矣,非常入也。

《说文》
[编辑]

三种蛤[编辑]

蛤有三,皆生于海。蛤蛎,千岁鸟所化也;海蛤,百岁燕 所化也;魁蛤,一名复累,老服《翼》所化。

《蠡海集》
[编辑]

螺蛤性阳[编辑]

螺蛤尤坚,虽熟而色不变。然生育则但涎液随气而 化。螺蛤性静,得阳多故也。

《中馈录》
[编辑]

蛤蜊脱丁[编辑]

用枇杷核内仁,同蛤蜊煮脱丁。

《遵生八笺》
[编辑]

燥子蛤蜊[编辑]

用猪肉肥精相半,切作小骰子块,和酒煮半熟,入酱。 次下花椒、砂仁、葱白、盐、醋和匀。再下菉豆粉或面,水 调下锅内作腻,一滚盛起。以蛤蜊先用水煮去壳,排 在汤鼓子内,以燥子肉洗供。新韭、胡葱、菜心、猪腰子、 笋、茭白同法。

《本草纲目》
[编辑]

海蛤释名[编辑]

李时珍曰:海蛤者,海中诸蛤烂壳之总称,不专指一 蛤也。旧本云“一名魁蛤”,则又指是一物矣,系是误书, 今削之。

《集解》
[编辑]

《别录》曰:“海蛤,生东海。”

韩保昇曰:“今登、莱、沧州海沙湍处皆有,四五月淘沙 取之,南海亦有之。”

苏恭曰:“海蛤细如巨胜子,光净莹滑者好。其粗如半 杏仁者,为㹠耳蛤,不堪入药。” 李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海蛤即海边沙泥中得 之。大者如棋子,小者如油麻粒,黄白色,或黄赤相杂, 盖非一类。乃诸蛤之壳为海水砻砺,日久光莹,都无 旧质,蛤类至多,不能分别其为何蛤,故通谓之海蛤 也’。”馀见下条。

正误[编辑]

《吴普》曰:“海蛤,头有文,文如锯齿。”

李时珍曰:此乃魁蛤,非海蛤也,盖误矣,今正之。 陶弘景曰:“海蛤至滑泽,云从雁粪中得之,二、三十过 方为良。今人多取相类者磨荡之。”

《日华》曰:“此是雁食鲜蛤粪出者,有文彩为文蛤,无文 彩为海蛤。乡人又以海边烂蛤壳,风涛打磨莹净者, 伪作之。”

陈藏器曰:“二说皆非也。海蛤是海中烂壳,久在沙泥 风波淘洗,自然圆净无文,有大有小,以小者为佳,非 一一从雁腹中出也。文蛤是未烂时,壳犹有文者,二 物本同一类,正如烂蚬蚌壳,所主亦与生者不同也。 假如雁食蛤壳,岂择文与不文耶?”

寇宗奭曰:“海蛤、文蛤,陈说极是。今海中无雁,岂有粪 耶?蛤有肉时,犹可食也。肉既无矣,安得更粪过二、三 十次耶?陶说谬矣。”

李时珍曰:海蛤是诸蛤烂壳,文蛤自是一种。陈氏言 “文蛤是未烂时壳”,则亦泛指诸蛤未烂者矣。其说未 稳。但海中蛤、蚌,名色虽殊,性味相类,功用亦同,无甚 分别也。

《修治》
[编辑]

雷敩曰:“凡使海蛤,勿用游波虫骨,真相似,只是面上 无光。误饵之,令人狂走,欲投水如鬼祟,惟醋解之立 愈。其海蛤,用浆水煮一伏时,每一两入地骨皮、柏叶 各二两,同煮一伏时,东流水淘三次,捣粉用韩保昇曰:“取得以半天河煮五十刻,以枸杞汁拌匀, 入䈽竹筒内蒸一伏时𢭏用。”

《气味》
[编辑]

苦咸平无毒。

《吴普》曰:“神农:‘苦’”;岐伯:“甘”;扁鹊:“咸。”

甄权曰:“有小毒。”

徐之才曰:“蜀桼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主治》
[编辑]

《本经》曰:“欬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别录》曰:“疗阴痿。”

《唐注》曰:“主十二水满急痛,利膀胱、大小肠。”

甄权曰: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 《日华》曰:疗呕逆,胸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 萧炳曰:止消渴,润五脏,治服丹石人有疮。

李时珍曰:“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 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风瘫痪。”

《附方》
[编辑]

水癊肿满:藏器曰:“用海蛤、杏仁、汉防己、枣肉各二两, 葶苈六两,为末,研丸梧子大。一服十丸服,至利下水 为妙。”

水肿发热,小便不通者,海蛤汤主之。海蛤、木通、猪苓、 泽泻、滑石、黄葵子、桑白皮各一钱灯心三分水煎服, 日二。圣惠方

“石水肢瘦,其腹独大者,海蛤丸主之。”海蛤、煆粉、防己 各七钱半,葶苈、赤茯苓、桑白皮各一两,陈橘皮、郁李 仁各半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日 二次。圣济总录

气肿湿肿:用海蛤、海带、海藻、海螵蛸、海昆布、凫茨、荔 枝壳等分,流水煎服,日二次。何氏

血痢内热:海蛤末,蜜水调服二钱,日二。传信

伤寒血结胸胀,痛不可近,仲景无方,宜海蛤散主之, 并刺期门穴。用海蛤、滑石、甘草各一两,芒硝半两,为 末。每服二钱,鸡子清调服,更服桂枝红花汤,发其汗 则愈。盖膻中血聚,则小肠壅,小肠壅则血不行,服此 则小肠通,则血流行,而胸膈利矣。朱眈活人书 伤寒搐搦:寇宗奭曰:“伤寒出汗不彻,手脚搐者,用海 蛤、川乌头各一两,穿山甲二两,为末,酒丸如弹子大, 捏扁,置所患足心下,别擘葱白盖药,以帛缠定,于暖 室中热水浸脚至膝上,水冷又添,候遍身汗出为度。 凡三日一作,以知为度。”

中疯瘫痪:方同上,又具“鲮鲤甲”下。

衄血不止:蛤粉一两罗七遍,槐花半两,炒焦研匀,每 服一钱,新汲水调下。杨氏家藏方

文蛤释名[编辑]

李时珍曰:“文蛤、花蛤,皆以形名也。”

《集解》
[编辑]

《别录》曰:“文蛤生东海,表有文,取无时。”

陶弘景曰:“小大皆有紫斑。”

韩保昇曰:今出莱州海中,三月中旬采,背上有斑文。 苏恭曰:“大者圆三寸,小者圆五六分。”

李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文蛤即今吴人所食花 蛤也。其形一头小,一头大,壳有花斑的便是。”

《修治》
[编辑]

同海蛤。

《气味》
[编辑]

咸平无毒。

《主治》
[编辑]

《本经》曰:“恶疮蚀五痔。”

《别录》曰:“欬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瘘,大孔出血,女人崩 中漏下。”

李时珍曰:“能止烦渴,利小便,化痰软坚。治口鼻中蚀 疳。”

《发明》
[编辑]

李时珍曰:按:成无己云:“文蛤之咸,走肾以胜水气。”

《附方》
[编辑]

《伤寒》文蛤散张仲景云:“病在阳,当以汗解,反以冷水 噀之,或灌之,更益烦热,欲水不渴者,此散主之。”文蛤 五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沸汤下,甚效。

疳蚀口鼻。数日欲尽。文蛤烧灰。以腊猪脂和涂之。千金 翼

蛤蜊释名[编辑]

李时珍曰:蛤类之利于人者,故名。

《集解》
[编辑]

汪机曰:“蛤蜊生东南海中,白壳、紫唇,大二三寸者,闽 浙人以其肉充海错,亦作为酱醢。其壳火锻作粉,名 曰蛤蜊粉也。”

肉气味[编辑]

咸冷无毒。

陈藏器曰:“此物性虽冷,乃与丹石人相反,食之令腹 结痛。”

===
《主治》
===掌禹锡曰:“润五脏,止消渴,开胃。治老癖为寒热,妇人

血块,宜煮食之。”

陶弘景曰:“煮食醒酒。”

《发明》
[编辑]

李时珍曰:“按:高武《痘疹正宗》云:‘俗云蛤蜊海错,能发 疹,多致伤损脾胃,生痰作呕作泻,此皆嘻笑作罪也’。” 又言痘毒入目者,以蛤蜊汁点之,可代空青。夫空青 得铜之精气而生,性寒可治赤目。若痘毒是脏腑毒 气上冲,非空青可治。蛤蜊虽寒,而湿中有火,亦不可 不知矣。

《附方》
[编辑]

气虚水肿昔滁州酒库攒司陈通,患水肿垂死,诸医 不治。一妪令“以大蒜十个捣如泥,入蛤粉丸梧子大, 每食前白汤下二十丸,服尽小便下数桶而愈。”普济方 心气疼痛:真蛤粉炒过白,佐以香附末等分,白汤淬 服。圣惠方

“白浊遗精。”《洁古》云:《盛》。虚故精泄也,真珠粉丸主 之。用蛤粉锻一斤,黄柏新瓦炒过一斤,为细末,白水 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用温酒下,日二次。蛤 粉味咸而且能补肾阴,黄柏苦而降心火也。

雀目夜盲:真蛤粉炒黄为末,以油蜡化和丸皂子大, 内于猪腰子中,麻扎定,蒸食之,一日一服。儒门事亲

蛤蜊粉释名[编辑]

李时珍曰:海蛤粉者,海中诸蛤之粉,以别江湖之蛤 粉、蚌粉也。今人指称,但曰海粉、蛤粉,寇氏所谓“众蛤 之灰”是矣。近世独取蛤蜊粉入药,然货者亦多众蛤 也。大抵海中蚌、蛤、蚶、蛎,性味咸寒,不甚相远,功能软 散,小异大同,非若江湖蚌、蛤,无咸水浸渍,但能清热 利湿而已。今药肆有一种状如线粉者,谓之海粉,得 水则易烂,盖后人因名售物也。然出海中沙石间,故 功亦能化痰、耎坚。

《修治》
[编辑]

朱震亨曰:“蛤粉用蛤蜊烧煆成粉。不入煎剂。”

李时珍曰:按:吴球云:“凡用蛤粉,取紫口蛤蜊壳,炭火 锻成,以熟栝楼连子同捣,和成团,风干用,最妙。”

正误[编辑]

汪机曰:“丹溪有言,蛤粉即是海石,寇氏以海石注蛤 粉,则二物可通用矣。海石即海蛤,蛤粉即蛤蜊壳烧 成也。”

李时珍曰:海石乃海中浮石也。详见石部。汪氏诬引 朱、寇之说为证,陈嘉谟《本草》又引为据。今考二公本 书,并无前说,今正其误。

《气味》
[编辑]

咸寒无毒。

《主治》
[编辑]

朱震亨曰:“热痰、湿痰、老痰、顽痰、疝气、白浊、带下,同香 附末姜汁调服,主心痛。”

李时珍曰:“清热利湿,化痰饮,定喘嗽,止呕逆,消浮肿, 利小便,止遗精白浊,心脾疼痛,化积块,解结气,消瘿 核,散肿毒,治妇人血病。油调涂汤火伤。”

《发明》
[编辑]

朱震亨曰:“蛤粉能降能消,能耎能燥。”

李时珍曰:“寒制火而咸润下,故能降焉;寒散热而咸 走血,故能消焉。坚者耎之以咸,取其属水而性润也。 湿者燥之以渗,取其经火化而利小便也。”王好古曰: “蛤粉乃肾经血分之药,故主湿嗽肾滑之疾。”

《证治准绳》
[编辑]

文蛤[编辑]

伤寒病在阳,当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或灌之,其热 郁遏不得出,而反增者,以文蛤散主之。蛤,水族也,其 性寒,故用以利水而胜热,以为草木之液,莫之能尚 云尔。

《直省志书》
[编辑]

福州府[编辑]

赤蛤壳有花文,赤色。

白蛤《海错疏》云:“一名空豸。”

蛤青:似蚌而壳薄,青色。

蛤部艺文一[编辑]

《谢赉车螯蛤蜊启》
元·帝
[编辑]

车螯味高食部,名陈物志。蛤蜊声重前论,见珍若士。 并东海波臣,西王母药。雀文始化,羽燕犹在。体润珠 胎,形随月减。

《谢东宫赉蛤蜊启》
陈徐陵
[编辑]

船俗严戈,渔人资设。于彼海童,冒兹水豹。望楼阙之 气,得波潮之下。

===
《水族加恩簿》
宋·毛胜
===

仲扃蛤。也。

令合州刺史仲扃,重负双宅,闭藏不发,既命之为含 津令,升之为《悫诚君》矣。粉身功大,偿之实难,宜授紫 将军甘松左右丞监试:《甘圆》“内史。”

颂》
明·张如兰
[编辑]

《海味索隐》曰:身柔如膏,无骨,鳞细,口阔,齿多。一作《谚》曰:“人孱弱者曰”:“水族风味,真上品也。颂若华衮,妙极形容,

丰若无肌,柔若无骨,截之肪耶,尽之脂耶?乳沉雪山 钵底,酥凝玉门关外,露滴仙盘掌中”,其即若个之化 身也耶?

《蛤有多种》
前人
[编辑]

蛤与蚌,同类而异形也。长者为蚌,圆者为蛤。海蛤,百 岁燕所化也。蛤蛎,千岁鸟所化也。蛤蜊,壳薄而小,候 风雨,以壳为翅而飞也。齐蛤,两头皆尖也。文蛤,小而 色紫也。车螯,大而壳厚也。姑劳,似车螯而薄也。蜺,亦 蛤也。石𧉧,蛤也,待春而丛生也。石华,蛤也,附石而零 生也。诸蛤皆产于海中,而此间又有呼为“黄蛤”者,甚 佳。

《黄蛤赞》
前人
[编辑]

类若焦冥,出于沙汀。聚如繁星,轻如蜂翖,味如宁馨。 其于大者,何不视之如丁丁?而其于小者,何不任之 为形形

蛤部艺文二[编辑]

《蛤像联句》
唐·段成式
[编辑]

相好全如梵,端倪祗为隋。宁同蚌顽恶,但与鹬相持。

《前题》
张希复
[编辑]

虽因雀变化,不逐月亏盈。纵有天中匠,神工讵可成。

《蛤蜊》
宋·孔武仲
[编辑]

去年曾赋《蛤蜊》篇,旅馆霜高月正圆。旧舍朋从今好 在,新时节物故依然。栖身未厌泥沙稳,爽口还充鼎 俎鲜。适意四方无不可,若思鲈鲙未应贤。

《朱君以建昌霜橘见寄报以蛤蜊》
[编辑]

孔平仲

《赠我以海昏清霜之橘报君以淮南紫唇之蛤》“橘肤 软美中更甜,蛤体坚顽口长合。开花结子幸采摘,没 水藏泥岂蕲得。二物同时有不同,赋形与性由天公。 请君下著聊一饱,莫索珠玑向此中。”

《梅花荡棹歌》
明·朱国祚
[编辑]

梅家荡口蚬子黄,瓜皮罾船七尺长。剪取东园白头 韭,蛤蜊风味胜横塘。

《辨蛤和泾川公》
顾璘
[编辑]

渔海穷潏泬,猎山历㟏岈。生人胡多劳,养此六六牙。 圣哲著《礼经》,细不遗螘蛙。食鼋一染指,因以倾厥家。 末俗贵珍异,载籍纷喧哗。美哉尔石蛤,奚免网与叉。 修胫雪长荇,腴中剖团瓜。烹以实下豆,亦慰宾筵嘉。 南荒盛虫族,大者蛇与蟆。琐细及百种,射影兼含沙。 食者苦呕泄,伤者困疮瘕。例举混美恶,颇笑昌黎差。 幸蒙匕箸赏,重以褒辞加。河豚自此贱,况复论鱼虾。

蛤部纪事[编辑]

《韩子五蠹篇》:“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 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汲冢周书王会解》:“东越海蛤。”东越则海际蛤、文蛤。 《赵飞燕外传》:真腊国献万年蛤、不夜珠,光彩皆如月 照人亡,妍丑皆美艳。帝以蛤赐后,以珠赐婕妤。后以 蛤装玉,贮金霞帐,帐中常若满月。

《永嘉郡记》:“乐成县木履山,东带采海门,凡采海者皆 由其门,故以为名。多香螺、文蛤之属。”

《南史王融传》:融初为司徒法曹,诣王僧祐,因遇沈昭 略,未相识。昭略屡顾盼,谓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 平,谓曰:‘仆出于扶桑,入于旸谷,昭耀天下,谁云不知, 而卿此问’?昭略云:不知许事,且食蛤蜊。融曰:物以群 分,方以类聚,君长东隅,居然应嗜此族。”

《北史齐文宣帝本纪》:天保八年“春三月,大热,人或暍 死。夏四月庚午,诏禁取虾蟹蚬蛤之类,唯许私家捕 鱼。”

《北齐书。徐之才传》,有人患脚跟肿痛,诸医莫能识。之 才曰:“蛤精疾也。”由乘船入海,垂脚水中。疾者曰:“实曾 如此。”之才为剖,得蛤子二,大如榆荚。

《三国典略》:“周天和元年夏,齐冀州人于蚌蛤中得瑶 环一只。”

《酉阳杂俎》:隋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数逾数千万矣。 忽有一蛤,椎击如旧,帝异之,寘诸几上。一夜有光,及 明,肉自脱,中有一佛二菩萨像。帝悲悔,誓不食蛤。 《旧唐书。礼仪志》:李敬贞论封禅须明水实樽。《淮南子云:“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云:“方诸,阴燧大蛤 也。熟摩拭令热,以向月,则水生,以铜盘受之,下数石。” 王充《论衡》云:“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水于月,相去甚 远,而火至水来者,气感之验也。”《汉书仪》云:“八月饮酎, 车驾夕牲,以鉴诸取水于月,以阳燧取火于日。”《周礼· 考工记》云:“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郑元注 云:“鉴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准郑此注,则水火之 器,皆以金锡为之。今司宰有阳燧,形如圆镜,以取明 火;阴鉴形如方镜,以取明水。但比年祠祭,皆用阳燧 取火,应时得以阴鉴取水,未有得者。尝用井水替明 水之处,奉敕令礼司研究,敬贞因说先儒是非,言及 明水,乃云:“《周礼》金锡相半,自是造之法。郑元错解,以 为阴鉴之制,依古取明水法,合用方。诸引《淮南子》等 书,用大蛤也。”又称敬贞曾八九月中取蛤一尺二寸 者,依法试之,自人定至夜半,得水四五斗者。敬贞所 陈,检有故实。又称“先经试验,确执,望请差敬贞自取 蚌蛤,便赴太山,与所司对试。”

《云仙杂记》:“吐突承璀嗜蛤蜊,炙以铁丝床,数浇鹿角 浆,然后食。”

《杜阳杂编》:文宗好食蛤蜊,一日左右方盈盘而进,中 有擘之不裂者。上疑其异,乃焚香祝之,俄顷自开,中 有二人形,眉目端秀,体质悉备,螺髻璎珞,足履菡萏, 谓之“菩萨。”上遂置之于金粟檀香盒,以玉屑覆之,赐 兴善寺,令致敬礼。至会昌中,毁佛舍,遂不知所在。 《唐书·地理志》:河南道登州东牟郡,土贡文蛤。

莱州东莱郡,土贡文蛤。

密州高密郡。土贡:海蛤。

江南道福州长乐郡,土贡:海蛤。

《汉阳府志》:“开宝六年,汉阳军献蛤,有文隐起成龙,长 五寸许,金色,鳞甲皎然。”

《续闻见近录》:“京师旧未尝食蚬蛤,自钱司空始访诸 蔡河,不过升勺,以为珍馔。自后士人稍稍食之,蚬蛤 亦随而增盛。其诸海物,国初以来亦未尝多有,钱司 空以蛤蜊为酱,于是海错悉盐以走四方。”

《乐善录》:“曾公亮以贝蛤之类,人所不放而实活物命 之多,故常放之。一日忽梦被甲者数百哀告翌日,则 有以两篹蛤蜊为献者,公立放之。”

《后山谈丛》:仁宗每私宴,十阁分献熟食。是岁秋初,蛤 蜊初至都,或以为献。仁宗问曰:“安得已有此耶?其价 几何?”曰:“每枚千钱,一献凡二十八枚。”上不乐曰:“我常 戒尔辈勿为侈靡,今一下箸,费二十八千,吾不堪也。” 遂不食。

《梦溪笔谈》: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 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 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 “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

《闻见后录》:刘贡父呼蔡确为“倒悬蛤蜊”,盖蛤蜊一名 “壳菜”也,确深衔之。

善诱文。杨杰提刑游明州育王山,因昼卧,梦有妇女 十数人执纸若有所诉,密遣人往视行厨,果得蛤蜊 十数枚,诉者乃蛤蜊求生也。有生爱恋,其情如此。 《梦溪笔谈》:“郢州渔人掷网于汉水,至一潭底,举之觉, 重得一石,长尺馀,圆直如断椽。细视之,乃群小蛤,鳞 次相比,绸缪巩固。以物试抉其一端,得一书卷,乃唐 天”宝年所造《金刚经》,题志甚详,字法奇古,其末云:“医 博士摄比阳县令朱均施。”比阳乃唐州属邑,不知何 年坠水中,首尾无沾渍,为土豪李孝源所得。孝源素 奉佛,宝藏其书,蛤筒复养之水中,客至欲见,则出以 视之,孝源因感经像之胜异,施家财万馀缗,写佛经 一藏于郢州兴阳寺,特为严丽。

《江西通志》:“蛤湖在南城县西三十里,有石磜百丈,飞 瀑淙下入湖,多产蟹蛤。”《治平寺碑记》云:“蛤湖石鉴”是 也。

《浙江通志》:“象山县珠岩山,绝顶有金蛤潭,岁旱祷之, 水从石窍中出,有蛤金色,出游水中,雨随至。”

蛤部杂录[编辑]

《淮南子天文训》:“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方》诸阴燧, 大蛤也。熟磨令热,月盛时以向月下,则水生。

《说林训》:“蠬象之病,人之宝也。”蠬,大蛤,中有珠,故人 以为宝。

《博物志》:“东海有蛤,鸟常啖之。其肉消尽,壳起浮出,更 薄在沙中。岸边潮水往来,碏薄白如雪,入药最胜。采 取自死者。”

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抱朴子·论仙篇》,若谓“受气皆有一定,则水蛎为蛤,荇 菜为蛆”,皆不然乎?

《古今注》:“凫雁皆在河边沙上,食沙石,悉皆消烂,唯食 蛤不消,随其粪出,用以为药,倍胜常者。”

《南越志》:“凡蛤之属,开口闻雷鸣,不复闭。”

《酉阳杂俎》:“蛤蜊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

《谭子化书》:“蛇化为龟,雀化为蛤。”彼忽然忘曲屈之状 而得蹒跚之质,此倏然失飞鸣之态而得介甲之体。 斲削不能加其功,绳尺不能规其象,何化之速也? 《物类相感志》:“腌蛤蜊以炉灰入盐腌之,味好,且不开 口,要即熟,则在日中晒。”

《东坡志林》:“予不喜杀生,有见饷蟹蛤者,皆放之江中。 虽知蛤在江中无活理,然犹庶几,万一便使不活,亦 愈于煎烹也。非有所求觊,但以亲经患难,不异鸡鸭 之在庖厨,不复以口腹之故,使有生之类受无量怖 苦尔。”

《后山谈丛》:“蛤蜊无血。”

《西溪丛语》:海上人云:“蛤蜊、文蛤,皆一潮生一晕。” 《闽部疏》:陶方伯尝言:“闽中海错定虚得名耳。”余怪问 何以,曰:“蚶不四明,蛤不扬州。”余大以为然,蛤乃车螯, 非蛤蜊也。

蛤部外编[编辑]

《善见律论》:“昔佛在世时,到瞻婆罗国迦罗池边,为众 说法。时彼池中有一蛤,闻佛池边说法之声,即从池 出,入草根下,听佛说法。时有一人,持杖放牛,见佛在 坐为众说法,即往佛所。欲闻法故,以杖刺地,误著蛤 头,即便命终,生忉利天。”

《淮南子道应训》:“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大阴,入乎元阙, 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元须,泪注而鸢肩, 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慢然下 其背,遁逃乎碑。卢敖就而视之,方倚龟壳而食蛤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