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第161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六十一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六十一卷目录
苦参部汇考
苦参图
本草纲目〈苦参〉
苦参部纪事
苦芺部汇考
苦芺图
尔雅〈释草〉
许慎说文〈芺〉
本草纲目〈苦芺〉
苦蘵部汇考
苦蘵图
本草纲目〈败酱〉
苦草部汇考
本草纲目〈苦草〉
细辛部汇考
细辛图
山海经〈中山经〉
梦溪笔谈〈药议〉
本草纲目〈细辛〉
细辛部选句
细辛部杂录
草木典第一百六十一卷
苦参部汇考
[编辑]释名
苦参。〈本经〉 苦。〈本经〉 《水槐》:〈本经〉 地槐:〈别录〉
菟、槐。〈别录〉 《骄槐》:〈别录〉
白茎。〈别录〉 岑茎。〈别录〉
绿、白。〈别录〉 陵郎。〈别录〉
虎麻。〈别录〉 苦骨。〈纲目〉
苦参图
《本草纲目》
[编辑]苦参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苦以味名,参以功名,槐以叶形名也。苦蘵 与菜部苦蘵同名异物。
集解
《别录》曰:“苦参,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三月、八月、十月采 根,暴干。”
陶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叶极似槐叶,花黄色。子作 荚。根味至苦,恶。”
《苏颂》曰:“其根黄色,长五、七寸许,两指粗细。三、五茎并 生,苗高三、四尺以来。叶碎青色,极似槐叶,春生冬凋。 其花黄白色,七月结实如小豆子。河北生者无花子。 五月、六月、十月采根,暴干。”
李时珍曰:“七八月结角如萝卜子。角内有子二三粒。 如小豆而坚。”
根修治
《雷敩》曰:“采根,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其腥秽气并浮 在水面上,须重重淘过,即蒸之,从巳至申,取晒切用。”
气味
苦寒无毒。
徐之才曰:“元参为之使。恶贝母、菟丝、漏芦。反藜芦。” 李时珍曰:“伏汞。制雌黄、焰硝。”
主治
《本经》曰:“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馀沥,逐水除 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别录》曰:“养肝胆气,安五脏,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定 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 恶疮下部𧏾。” 陶弘景曰:“渍酒饮,治疥杀虫。”
苏恭曰:“治恶虫胫酸。”
甄权曰:“治热毒风,皮肌烦躁,生疮,赤癞眉脱,除大热 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
李时《珍》曰:“杀疳虫。炒存性,米饮服,治肠风泻血并热 痢。”
发明
张元素曰:“苦参味苦,气沈纯阴,足少阴肾经君药也治《本经》须用,能逐湿。”
《苏颂》曰:“古今方用,治风热疮疹最多。”
寇宗奭曰:“沈存中《笔谈》载其苦腰重,久坐不能行。有 一将佐曰:‘此乃病齿数年,用苦参揩齿,其气味入齿, 伤肾所致也。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亦用苦参揩齿, 岁久亦病腰。自后悉不用之,腰疾皆愈’。”此皆方书不 载者。
朱震亨曰:“苦参能峻补阴气,或得之而至腰重者,因 其气降而不升也。非伤肾之谓也。”其治大风有功,况 风热细疹乎。
李时珍曰:子午乃少阴君火对化,故苦参、黄蘗之苦 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温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 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 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素 问》云: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 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云:“入肝为温,入心为” 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兼四气,皆为 增其味而益其气,各从本脏之气。故久服黄连、苦参 而反热者,此其类也。气增不已,则脏气有偏胜,偏胜 则脏有偏绝,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 而久服之,虽且获胜,久必暴夭,但人疏忽,不能精候 耳。张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 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 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又 按《史记》云:“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 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其风,五六日愈。”此 亦取其去风气湿热杀虫之义。
实
十月收采。
实气味
同根。
实主治
苏恭曰:“久服轻身不老,明目。饵如槐子法,有验。”
附方
热病狂邪,不避水火欲杀人:苦参末,蜜丸梧子大。每 服十丸,薄荷汤下。亦可为末二钱,水煎服。〈千金方〉 《伤寒结胸》,天行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苦参一两, 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饮之,取吐即愈。天行毒病, 非苦参、醋药不解,及温覆取汗,良。〈外台秘要〉
谷疸,食劳头旋,心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太食,胃 气冲薰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合,为末,牛胆丸梧子 大,生大麦苗汁服五丸,日三服。〈肘后方〉
小儿身热:苦参煎汤浴之,良。〈外台秘要〉
毒热足肿,作痛欲脱者。苦参煮酒渍之。〈姚僧坦集验方〉 梦遗食减白色:“苦参三两,白术五两,牡蛎粉四两为 末,用雄猪肚一具,洗净,砂罐煮烂,石臼𢭏和药,干则 入汁,丸小豆大”,每服四十丸,米汤下,日三服。久服身 肥食进,而梦遗立止。〈刘松石保寿堂方〉
小腹热痛,青黑或赤色,不能喘者,苦参一两,醋一升 半,煎八合,分二服。〈张杰子母秘录〉
中恶心痛: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 〈肘后方〉
饮食中鱼肉菜等毒。上方煎服,取吐即愈。〈梅师方〉 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 米饮下。〈孙氏仁存堂方〉
大肠脱肛: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之,以木 贼末傅之。〈医方摘要〉
妊娠尿难:方见“贝母”下。
产后露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头不痛者, 用苦参二两,黄芩一两,生地黄四两,水八升,煎二升, 分数服。
齿缝出血:苦参一两,枯矾一钱,为末,日三揩之,立验。 〈普济方〉
龋齿风痛:方见《发明》下。
鼻疮脓臭,有虫也。苦参、枯矾一两,生地黄汁三合,水 二盏,煎三合,少少滴之。〈普济方〉
肺热生疮逼身皆是。用苦参末,粟米饮丸梧子大。每 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御药院方〉
遍身风疹痹,痛不可忍,胸项脐腹及近隐皆然者,亦 多涎痰,夜不得睡用苦参末一两,皂角二两,水一升, 揉滤取汁,石器熬成膏,和末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食后温水服,次日便愈。〈寇宗奭衍义〉
大风癞疾。苏颂曰:“用苦参五两,切,以好酒三斗,渍三 十日。每饮一合,日三服,常服不绝。若觉痹即瘥。”张子 和《儒门事亲》:“用苦参末二两,以猪肚盛之,缝合煮熟, 取出去药,先饿一日,次早先饮新水一盏,将猪肚食 之。如吐再食,待一、二时,以肉汤调无忧散五七钱服, 取出大小虫一二万为效。后以不蛀皂角一斤,去皮、 子,煮汁,入苦参末调糊下。何首乌末二两,防风末一 两半,当归末一两,芍药末五钱,人参末三钱,丸梧子 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或荼下,日三服。仍用麻黄、苦参、荆芥煎水洗之。”《圣济总录》:“苦参丸:治大风癞及 热毒风疮疥癣。苦参九月末,掘取去皮,暴干,取粉一 斤,枳壳麸炒六两,为末,蜜丸。每温酒下”三十丸。日二 夜一服。一方去枳壳。
肾脏风毒,及心肺积热,皮肤生疥癞疼痒,时出黄水, 及大风手足坏烂,一切风疾:“苦参三十一两,荆芥穗 一十六两,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下。”〈和剂 局方〉
上下诸瘘,或在顶,或在下部:用“苦参五升,苦酒一斗, 渍三四日服之,以知为度。”〈肘后方〉
鼠瘘恶疮:苦参二斤露蜂房二两麹二斤,水二斗,渍 二宿,去渣,入黍米二升,酿熟稍饮,日三次。〈肘后方〉 下部漏疮:“苦参煎汤,日日洗之。”〈直指方〉
瘰𤻤结核:苦参四两,牛膝汁丸,绿豆大,每煖水下二 十丸。〈张文仲备急方〉
汤火伤灼:苦参末,油调傅之。〈卫生宝鉴〉
赤白带下:苦参二两,牡蛎粉一两五钱,为末,以雄猪 肚一个,水三碗,煮烂捣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温 酒下。〈陆氏积德堂方〉
苦参部纪事
[编辑]《史记太仓公传》:“太仓公者,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 方术,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齐中大夫病龋齿,意灸 其左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五六日,病 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
《福州府志》:“高盖山在鸡笼山之东,徐水仙之女采苦 参服食于此,故名。”
苦芺部汇考
[编辑]释名
钩。〈尔雅〉 《芺》。〈尔雅〉
《苦芺》。〈别录〉 《苦板》。〈造化指南〉
苦藉。〈造化指南〉 地胆草。〈造化指南〉
苦芺图
《尔雅》
[编辑]释草
[编辑]《钩芺》。
〈注〉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台,似蓟。初生可食。〈疏〉蓟类也。一名钩,一名芺。郭云:“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台,似蓟,初生可食。”《说文》云:“味苦,江南食以下气”是也。
芺蓟,其实荂。〈音吁〉
〈注〉芺与蓟,茎头皆有蓊台,名“荂荂”,即其实也。〈疏〉钩芺枹蓟之类,其实名荂。郭云:“芺与蓟茎头皆有蓊台,名荂荂”,即其实也。
《许慎说文》
[编辑]芺
[编辑]芺味苦,江南食以下气。
《本草纲目》
[编辑]苦芺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凡物穉曰芺。此物嫩时可食,故以名之。
集解
陶弘景曰:“苦芺,处处有之,伧人取茎,生食之。”
韩保昇曰:“所在下湿地有之。茎圆无刺,可生啖。子若 猫、蓟。五月五日采苗,暴干。”
苏恭曰:“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李时珍曰:《尔雅》钩芺即此苦芺也。芺大如拇指,中空, 茎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许慎《说文》言:“江南人食之 下气。”今浙东人清明节采其嫩苗食之,云一年不生 疮疥。亦捣汁和米为食,其色青,久留不败。《造化指南》 云:“苦板大者名苦藉,叶如地黄,味苦,初生有白毛。入夏抽茎有毛,开白花,甚繁结细实。其无花实者,名地 胆草。”汁苦如胆也。处处湿地有之,入炉火家用。
苗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别录》曰:“面目通身漆疮,烧灰傅之,亦可生食。”
陶弘景曰:“烧灰,疗金疮甚验。”
《大明》曰:“治丹毒。”
《汪颖》曰:“煎汤洗痔甚验。”
李时珍曰:“下气解热。”
苦蘵部汇考
[编辑]释名
败酱。〈本经〉 鹿肠。〈本经〉
鹿首。〈别录〉 马草:〈别录〉
泽败。〈别录〉 苦菜:〈纲目〉
《苦蘵》。〈纲目〉
苦蘵图
《本草纲目》
[编辑]败酱释名
[编辑]陶弘景曰:“根作陈败豆酱气,故以为名。”
李时珍曰:“南人采嫩者,暴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陈 酱气,故又名苦菜,与苦荬、龙葵同名,亦名苦蘵,与酸 酱同名,苗形则不同也。”
集解
《别录》曰:“败酱,生江夏川谷。八月采根,暴干。”
陶弘景曰:“出近道。叶似豨莶。根形如柴胡。”
苏恭曰:“此药不出近道,多生冈岭间。叶似水莨及薇。” 丛生,花黄根紫,作陈酱色。其叶殊不似豨莶也。 《苏颂》曰:“江东亦有之。状如苏恭所说。”
李时珍曰:“处处原野有之,俗名苦菜,野人食之,江东 人每采收储焉。春初生苗,深冬始凋。初时叶布地生, 似菘菜叶而狭长,有锯齿,绿色,面深背浅。夏秋茎高 二、三尺,而柔弱,数寸一节,节间生叶,四散如伞,颠顶 开白花成簇,如芹花、蛇床子花状。结小实成簇。其根 白紫,颇似柴胡。《吴普》言其根似桔梗。陈自明言其根 似蛇苺根者,皆不然。”
根修治
《雷敩》曰:“凡收得便粗杵,入甘草叶相拌对蒸,从巳至 未,去甘草叶,焙干用。”
根气味
苦平无毒。
《别录》曰:“咸,微寒。”
甄权曰:“辛、苦,微寒。”
《大明》曰:“酸。”
李时珍曰:“微苦,带甘。”
主治
《本经》曰:“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
《别录》曰:“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痛。”
甄权曰:“治毒风𤸷痹,破多年凝血,能化脓为水,产后 诸病,止腹痛,馀疹烦渴。”
《大明》曰:“治血气心腹痛,破症结,催生落胞,血运,鼻衄, 吐血,赤白带下。亦眼障膜,弩肉聤耳,疮疖疥癣,丹毒, 排脓补瘘。”
发明
李时珍曰:“败酱,乃手、足阳明、厥阴药也。善排脓破血, 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 后人不知用,盖未遇识者耳。”
附方
腹痈有脓,薏苡仁附子败酱汤:用薏苡仁十分,附子 二分,败酱五分,捣为末,每以方寸匕,水二升,煎一升, 顿服,小便当下即愈。〈张仲景金匮玉函〉
“产后恶露七八日不止”:败酱、当归各六分,续断、芍药 各八分,芎䓖、竹茹各四分,生地黄炒十二分,水二升, 煮取八合,空心服。〈外台秘要〉
产后腰痛,乃血气流入腰腿,痛不可转者:败酱、当归各八分,芎䓖、芍药、桂心各六分,水二升,煮八合,分二 服。忌葱。〈广济方〉
产后腹痛如锥刺者:败酱草五两,水四升,煮二升,每 服二合,日三服。〈卫生易简方〉
蠼螋尿疮绕腰者:败酱煎汁涂之良。〈杨氏产乳方〉
苦草部汇考
[编辑]图缺
《本草纲目》。
苦草集解
[编辑]李时珍曰:“生湖泽中。长二、三尺,状如茅蒲之类。”
气味
苦。
主治
李时珍曰:“妇人白带煎汤服。又主好嗜干茶不已,面 黄无力,为末和炒脂麻,不时干嚼之。”
细辛部汇考
[编辑]释名
少辛:〈山海经〉 细辛。〈本经〉
小辛。〈本经〉 绿须姜。〈药谱〉
岢岚军细辛
此处缺少一幅插图。请考虑协助将书中此处的图片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以Imperial Encyclopaedia - Plant Kingdom - pic678 - 细辛图.png、.jpg或.svg命名。 |
华州细辛
此处缺少一幅插图。请考虑协助将书中此处的图片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以Imperial Encyclopaedia - Plant Kingdom - pic679 - 华州细辛.png或.svg命名。 |
信州细辛
此处缺少一幅插图。请考虑协助将书中此处的图片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以Imperial Encyclopaedia - Plant Kingdom - pic680 - 信州细辛.png或.svg命名。 |
{{{2}}}
此处缺少一幅插图。请考虑协助将书中此处的图片上传到维基共享资源,以Imperial Encyclopaedia - Plant Kingdom - pic681 - 岢岚军细辛.png或.svg命名。 |
《山海经》
[编辑]《中山经》
[编辑]浮戏之山,其东有谷,曰“蛇谷,上多少辛。”
〈注〉细辛也。
蛇山“其草多少辛。”
《梦溪笔谈》
[编辑]药议
[编辑]东方南方所用细辛,皆杜衡也,又谓之马蹄香也。黄 白拳局而脆,干则作团,非细辛也。细辛出华山,极细 而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其辛更甚于椒。 故《本草》云:“细辛水渍令直。”是以杜衡伪为之也。襄汉 间又有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亦 非细辛也。
《本草纲目》
[编辑]细辛释名
[编辑]苏颂曰:“华州真细辛,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 李时珍曰:“小辛、少辛”,皆此义也。按:《山海经》云:“浮戏之 山多少辛。”《管子》云:“五沃之土群药生少辛”是矣。
集解
《别录》曰:“细辛,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陶弘景曰:“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 华阴、高丽者,用之去其头节。”
李当之曰:“细辛如葵,赤黑,一根一叶相连。”
苏颂曰:“今处处有之,皆不及华阴者为真。其根细而 极辛,今人多以杜衡为之。杜衡根似饭帚密闹,细长 四、五寸,微黄白色,江淮呼为马蹄香,不可误用。” 寇宗奭曰:“细辛叶如葵,赤黑色,非此则杜衡也。杜衡 叶如马蹄之下,故俗名马蹄香。芦根似白前,又似细 辛。”按:沈括《梦溪笔谈》云:“细辛,出华山,极细而直,柔韧, 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而更甚于椒。《本草》云: “细辛水渍令直。”是以杜衡伪为之也。东南所用细辛, 皆杜衡也。杜衡黄白色,拳曲而脆,干则作团,又谓之 马蹄。襄汉间又有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 鬼督邮,亦非细辛也。
李时珍曰:“《博物志》言杜衡乱细辛,自古已然矣。沈氏 所说甚详,大抵能乱细辛者,不止杜衡,皆当以根苗色味细辩之。叶似小葵,柔茎细根直而色紫,味极辛 者,细辛也。叶似马蹄,茎微粗,根曲而黄白色,味亦辛 者,杜衡也。一茎直上,茎端生叶如伞。根似细辛,微粗 直而黄白色,味辛微苦者,鬼督邮也。似鬼督邮而色 黑者,及己也。叶似小桑,根似细辛,微粗长而黄色,味 辛而有臊气者,徐长卿”也。“叶似柳而根似细辛,粗长, 黄白色而味苦者,白微也;似白微而白直,味甘者,白 前也。”
根修治
《雷敩》曰:“凡使,细辛,切去头子,以瓜水浸一宿,暴干用。 须拣去双叶者,服之害人。”
气味
辛温无毒。
《吴普》曰:“神农、黄帝、雷公、桐君,小温;岐伯,无毒;李当之, 小寒。”
甄权曰:“苦、辛。”
徐之才曰:“曾青、枣根为之使。得当归、芍药、白芷、芎䓖、 牡丹、槁本、甘草,共疗妇人。得决明、鲤鱼胆、青羊肝,共 疗目痛。恶黄耆、狼毒、山茱茰。忌生菜、狸肉。畏消石、滑 石,反藜芦。”
主治
《本经》曰:“欬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 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延年。”
《别录》曰:“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滞结,除喉痹 齆,鼻不闻香臭,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 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甄权曰:“添胆气,治嗽,去皮风湿痒,风眼泪下,除齿痛 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陶弘景曰:“含之去口臭。”
王好古曰:“润肝燥。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李时珍曰。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发明
寇宗奭曰:“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
张元素曰:“细辛,气温味大,辛气厚于味,阳也,升也。入 足厥阴少阴血分,为手少阴引经之药。香味俱细,故 入少阴,与独活相类。以独活为使,治少阴头痛如神, 亦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之。味辛而热,温少阴之经, 散水气以去内寒。”
成无己曰:“水停心下不行,则肾气燥,宜辛以润之。细 辛之辛,以行水气而润燥。”
李杲曰:“胆气不足,细辛补之,又治邪气自表之里,故 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李时珍曰:“气之厚者能发热,阳中之阳也。辛温能散, 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 口疮、喉痹、𧏾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 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泻肺,故风寒欬嗽上气者宜用 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 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
陈承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 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开平狱 中尝治此,不可不记。非本有毒,但不识多寡耳。
附方
暗风卒倒,不省人事:细辛末,吹入鼻中。〈危氏得效方〉 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 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
小儿客忤,口不能言:细辛、桂心末等分,以少许内口 中。〈外台秘要〉
《小儿口疮》:细辛末,醋调贴脐上。〈卫生家宝方〉
口舌生疮: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掺之,漱涎甚效,名“兼 金散。”又方:用细辛、黄蘗。〈三因方〉
口疮𧏾,齿肿痛:细辛煎浓汁,热含冷吐,取瘥。〈圣惠方〉 鼻中息肉:细辛末,时时吹之。〈圣惠方〉
诸般耳聋: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 一二次即愈。须戒怒气,名“聪耳丸。”〈经验方〉
细辛部选句
[编辑]宋谢灵运撰《征赋》:“摭曾岭之细辛
细辛部杂录
[编辑]《管子》:“五沃之土,群药生少辛。”
《博物志》:“杜衡乱细辛。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