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16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六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六十一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六十一卷目錄

 苦參部彙考

  苦參圖

  本草綱目苦參

 苦參部紀事

 苦芺部彙考

  苦芺圖

  爾雅釋草

  許慎說文

  本草綱目苦芺

 苦蘵部彙考

  苦蘵圖

  本草綱目敗醬

 苦草部彙考

  本草綱目苦草

 細辛部彙考

  細辛圖

  山海經中山經

  夢溪筆談藥議

  本草綱目細辛

 細辛部選句

 細辛部雜錄

草木典第一百六十一卷

苦參部彙考

[編輯]

釋名

苦參。本經    苦。請幫助識別此字。本經 《水槐》:本經    地槐:別錄

菟、槐。別錄    《驕槐》:別錄

白莖。別錄    岑莖。別錄

綠、白。別錄    陵郎。別錄

虎麻。別錄    苦骨。綱目

苦參圖

苦參圖

《本草綱目》

[編輯]

苦參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苦以味名,參以功名,槐以葉形名也。苦蘵 與菜部苦蘵同名異物。

集解

《別錄》曰:「苦參,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三月、八月、十月采 根,暴乾。」

陶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葉極似槐葉,花黃色。子作 莢。根味至苦,惡。」

《蘇頌》曰:「其根黃色,長五、七寸許,兩指粗細。三、五莖並 生,苗高三、四尺以來。葉碎青色,極似槐葉,春生冬凋。 其花黃白色,七月結實如小豆子。河北生者無花子。 五月、六月、十月采根,暴乾。」

李時珍曰:「七八月結角如蘿蔔子。角內有子二三粒。 如小豆而堅。」

根修治

《雷斆》曰:「采根,用糯米濃泔汁浸一宿,其腥穢氣並浮 在水面上,須重重淘過,即蒸之,從巳至申,取曬切用。」

氣味

苦寒無毒。

徐之才曰:「元參為之使。惡貝母、菟絲、漏蘆。反藜蘆。」 李時珍曰:「伏汞。制雌黃、焰硝。」

主治

《本經》曰:「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除 癰腫,補中明目,止淚。」

《別錄》曰:「養肝膽氣,安五臟,平胃氣。令人嗜食,輕身定 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 惡瘡下部𧏾。」 陶弘景曰:「漬酒飲,治疥殺蟲。」

蘇恭曰:「治惡蟲脛酸。」

甄權曰:「治熱毒風,皮肌煩躁,生瘡,赤癩眉脫,除大熱 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

李時《珍》曰:「殺疳蟲。炒存性,米飲服,治腸風瀉血並熱 痢。」

發明

張元素曰:「苦參味苦,氣沈純陰,足少陰腎經君藥也治《本經》須用,能逐濕。」

《蘇頌》曰:「古今方用,治風熱瘡疹最多。」

寇宗奭曰:「沈存中《筆談》載其苦腰重,久坐不能行。有 一將佐曰:『此乃病齒數年,用苦參揩齒,其氣味入齒, 傷腎所致也。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亦用苦參揩齒, 歲久亦病腰。自後悉不用之,腰疾皆愈』。」此皆方書不 載者。

朱震亨曰:「苦參能峻補陰氣,或得之而至腰重者,因 其氣降而不升也。非傷腎之謂也。」其治大風有功,況 風熱細疹乎。

李時珍曰:子午乃少陰君火對化,故苦參、黃蘗之苦 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溫寒除熱也。熱生風,濕生 蟲,故又能治風殺蟲。惟腎水弱而相火勝者,用之相 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素 問》云: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久而增氣,物化之常 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註云:「入肝為溫,入心為」 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兼四氣,皆為 增其味而益其氣,各從本臟之氣。故久服黃連、苦參 而反熱者,此其類也。氣增不已,則臟氣有偏勝,偏勝 則臟有偏絕,故有暴夭。是以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 而久服之,雖且獲勝,久必暴夭,但人疏忽,不能精候 耳。張從正亦云:「凡藥皆毒也,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 之毒,久服則五味各歸其臟,必有偏勝氣增之患,諸 藥皆然,學者當觸類而長之可也。至於飲食亦然。又 按《史記》云:「太倉公、淳于意醫齊大夫,病齲齒,灸左手 陽明脈,以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其風,五六日愈。」此 亦取其去風氣濕熱殺蟲之義。

十月收采。

實氣味

同根。

實主治

蘇恭曰:「久服輕身不老,明目。餌如槐子法,有驗。」

附方

熱病狂邪,不避水火欲殺人:苦參末,蜜丸梧子大。每 服十丸,薄荷湯下。亦可為末二錢,水煎服。千金方 《傷寒結胸》,天行病,四五日,結胸滿痛,壯熱:苦參一兩, 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飲之,取吐即愈。天行毒病, 非苦參、醋藥不解,及溫覆取汗,良。外臺祕要

穀疸,食勞頭旋,心怫鬱不安而發黃,由失饑太食,胃 氣沖薰所致。苦參三兩,龍膽一合,為末,牛膽丸梧子 大,生大麥苗汁服五丸,日三服。肘後方

小兒身熱:苦參煎湯浴之,良。外臺祕要

毒熱足腫,作痛欲脫者。苦參煮酒漬之。姚僧坦集驗方 夢遺食減白色:「苦參三兩,白朮五兩,牡蠣粉四兩為 末,用雄豬肚一具,洗淨,砂罐煮爛,石臼擣和藥,乾則 入汁,丸小豆大」,每服四十丸,米湯下,日三服。久服身 肥食進,而夢遺立止。劉松石保壽堂方

小腹熱痛,青黑或赤色,不能喘者,苦參一兩,醋一升 半,煎八合,分二服。張傑子母祕錄

中惡心痛:苦參三兩,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 肘後方

飲食中魚肉菜等毒。上方煎服,取吐即愈。梅師方 血痢不止:苦參炒焦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 米飲下。孫氏仁存堂方

大腸脫肛:苦參、五倍子、陳壁土等分,煎湯洗之,以木 賊末傅之。醫方摘要

妊娠尿難:方見「貝母」下。

產後露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頭不痛者, 用苦參二兩,黃芩一兩,生地黃四兩,水八升,煎二升, 分數服。

齒縫出血:苦參一兩,枯礬一錢,為末,日三揩之,立驗。 普濟方

齲齒風痛:方見《發明》下。

鼻瘡膿臭,有蟲也。苦參、枯礬一兩,生地黃汁三合,水 二盞,煎三合,少少滴之。普濟方

肺熱生瘡逼身皆是。用苦參末,粟米飲丸梧子大。每 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御藥院方

遍身風疹痹,痛不可忍,胸項臍腹及近隱皆然者,亦 多涎痰,夜不得睡用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 揉濾取汁,石器熬成膏,和末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食後溫水服,次日便愈。寇宗奭衍義

大風癩疾。蘇頌曰:「用苦參五兩,切,以好酒三斗,漬三 十日。每飲一合,日三服,常服不絕。若覺痹即瘥。」張子 和《儒門事親》:「用苦參末二兩,以豬肚盛之,縫合煮熟, 取出去藥,先餓一日,次早先飲新水一盞,將豬肚食 之。如吐再食,待一、二時,以肉湯調無憂散五七錢服, 取出大小蟲一二萬為效。後以不蛀皂角一斤,去皮、 子,煮汁,入苦參末調糊下。何首烏末二兩,防風末一 兩半,當歸末一兩,芍藥末五錢,人參末三錢,丸梧子 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荼下,日三服。仍用麻黃、苦參、荊芥煎水洗之。」《聖濟總錄》:「苦參丸:治大風癩及 熱毒風瘡疥癬。苦參九月末,掘取去皮,暴乾,取粉一 斤,枳殼麩炒六兩,為末,蜜丸。每溫酒下」三十丸。日二 夜一服。一方去枳殼。

腎臟風毒,及心肺積熱,皮膚生疥癩疼癢,時出黃水, 及大風手足壞爛,一切風疾:「苦參三十一兩,荊芥穗 一十六兩,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下。」和劑 局方

上下諸瘻,或在頂,或在下部:用「苦參五升,苦酒一斗, 漬三四日服之,以知為度。」肘後方

鼠瘻惡瘡:苦參二斤露蜂房二兩麴二斤,水二斗,漬 二宿,去渣,入黍米二升,釀熟稍飲,日三次。肘後方 下部漏瘡:「苦參煎湯,日日洗之。」直指方

瘰𤻤結核:苦參四兩,牛膝汁丸,綠荳大,每煖水下二 十丸。張文仲備急方

湯火傷灼:苦參末,油調傅之。衛生寶鑑

赤白帶下:苦參二兩,牡蠣粉一兩五錢,為末,以雄豬 肚一個,水三盌,煮爛搗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溫 酒下。陸氏積德堂方

苦參部紀事

[編輯]

《史記太倉公傳》:「太倉公者,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醫 方術,為人治病,決死生,多驗。齊中大夫病齲齒,意灸 其左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五六日,病 已。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嗽。」

《福州府志》:「高蓋山在雞籠山之東,徐水仙之女採苦 參服食於此,故名。」

苦芺部彙考

[編輯]

釋名

鉤。爾雅     《芺》。爾雅

《苦芺》。別錄    《苦板》。造化指南

苦藉。造化指南  地膽草。造化指南

苦芺圖

苦芺圖

《爾雅》

[編輯]

釋草

[編輯]

《鉤芺》。

大如拇指,中空,莖頭有臺,似薊。初生可食。薊類也。一名鉤,一名芺。郭云:「大如拇指,中空,莖頭有臺,似薊,初生可食。」《說文》云:「味苦,江南食以下氣」是也。

芺薊,其實荂。音吁

芺與薊,莖頭皆有蓊臺,名「荂荂」,即其實也。鉤芺枹薊之類,其實名荂。郭云:「芺與薊莖頭皆有蓊臺,名荂荂」,即其實也。

《許慎說文》

[編輯]

[編輯]

芺味苦,江南食以下氣。

《本草綱目》

[編輯]

苦芺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凡物穉曰芺。此物嫩時可食,故以名之。

集解

陶弘景曰:「苦芺,處處有之,傖人取莖,生食之。」

韓保昇曰:「所在下濕地有之。莖圓無刺,可生噉。子若 貓、薊。五月五日采苗,暴乾。」

蘇恭曰:「今人以為漏蘆,非也。」

李時珍曰:《爾雅》鉤芺即此苦芺也。芺大如拇指,中空, 莖頭有薹似薊,初生可食。許慎《說文》言:「江南人食之 下氣。」今浙東人清明節采其嫩苗食之,雲一年不生 瘡疥。亦搗汁和米為食,其色青,久留不敗。《造化指南》 云:「苦板大者名苦藉,葉如地黃,味苦,初生有白毛。入夏抽莖有毛,開白花,甚繁結細實。其無花實者,名地 膽草。」汁苦如膽也。處處濕地有之,入爐火家用。

苗氣味

苦微寒,無毒。

主治

《別錄》曰:「面目通身漆瘡,燒灰傅之,亦可生食。」

陶弘景曰:「燒灰,療金瘡甚驗。」

《大明》曰:「治丹毒。」

《汪穎》曰:「煎湯洗痔甚驗。」

李時珍曰:「下氣解熱。」

苦蘵部彙考

[編輯]

釋名

敗醬。本經    鹿腸。本經

鹿首。別錄    馬草:別錄

澤敗。別錄    苦菜:綱目

《苦蘵》。綱目

苦蘵圖

苦蘵圖

《本草綱目》

[編輯]

敗醬釋名

[編輯]

陶弘景曰:「根作陳敗豆醬氣,故以為名。」

李時珍曰:「南人采嫩者,暴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陳 醬氣,故又名苦菜,與苦蕒、龍葵同名,亦名苦蘵,與酸 醬同名,苗形則不同也。」

集解

《別錄》曰:「敗醬,生江夏川谷。八月采根,暴乾。」

陶弘景曰:「出近道。葉似豨薟。根形如柴胡。」

蘇恭曰:「此藥不出近道,多生岡嶺間。葉似水莨及薇。」 請幫助識別此字。叢生,花黃根紫,作陳醬色。其葉殊不似豨薟也。 《蘇頌》曰:「江東亦有之。狀如蘇恭所說。」

李時珍曰:「處處原野有之,俗名苦菜,野人食之,江東 人每採收儲焉。春初生苗,深冬始凋。初時葉布地生, 似菘菜葉而狹長,有鋸齒,綠色,面深背淺。夏秋莖高 二、三尺,而柔弱,數寸一節,節間生葉,四散如繖,顛頂 開白花成簇,如芹花、蛇床子花狀。結小實成簇。其根 白紫,頗似柴胡。《吳普》言其根似桔梗。陳自明言其根 似蛇苺根者,皆不然。」

根修治

《雷斆》曰:「凡收得便粗杵,入甘草葉相拌對蒸,從巳至 未,去甘草葉,焙乾用。」

根氣味

苦平無毒。

《別錄》曰:「鹹,微寒。」

甄權曰:「辛、苦,微寒。」

《大明》曰:「酸。」

李時珍曰:「微苦,帶甘。」

主治

《本經》曰:「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

《別錄》曰:「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痺不足,產後痛。」

甄權曰:「治毒風𤸷痺,破多年凝血,能化膿為水,產後 諸病,止腹痛,餘疹煩渴。」

《大明》曰:「治血氣心腹痛,破癥結,催生落胞,血運,鼻衂, 吐血,赤白帶下。亦眼障膜,弩肉聤耳,瘡癤疥癬,丹毒, 排膿補瘻。」

發明

李時珍曰:「敗醬,乃手、足陽明、厥陰藥也。善排膿破血, 故仲景治癰,及古方婦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 後人不知用,蓋未遇識者耳。」

附方

腹癰有膿,薏苡仁附子敗醬湯:用薏苡仁十分,附子 二分,敗醬五分,搗為末,每以方寸匕,水二升,煎一升, 頓服,小便當下即愈。張仲景金匱玉函

「產後惡露七八日不止」:敗醬、當歸各六分,續斷、芍藥 各八分,芎藭、竹茹各四分,生地黃炒十二分,水二升, 煮取八合,空心服。外臺祕要

產後腰痛,乃血氣流入腰腿,痛不可轉者:敗醬、當歸各八分,芎藭、芍藥、桂心各六分,水二升,煮八合,分二 服。忌蔥。廣濟方

產後腹痛如錐刺者:敗醬草五兩,水四升,煮二升,每 服二合,日三服。衛生易簡方

蠼螋尿瘡遶腰者:敗醬煎汁塗之良。楊氏產乳方

苦草部彙考

[編輯]

圖缺

《本草綱目》。

苦草集解

[編輯]

李時珍曰:「生湖澤中。長二、三尺,狀如茅蒲之類。」

氣味

苦。

主治

李時珍曰:「婦人白帶煎湯服。又主好嗜乾茶不已,面 黃無力,為末和炒脂麻,不時乾嚼之。」

細辛部彙考

[編輯]

釋名

少辛:山海經   細辛。本經

小辛。本經    綠鬚薑。藥譜

岢嵐軍細辛

華州細辛

信州細辛

{{{2}}}

《山海經》

[編輯]

《中山經》

[編輯]

浮戲之山,其東有谷,曰「蛇谷,上多少辛。」

細辛也。

蛇山「其草多少辛。」

《夢溪筆談》

[編輯]

藥議

[編輯]

東方南方所用細辛,皆杜衡也,又謂之馬蹄香也。黃 白拳跼而脆,乾則作團,非細辛也。細辛出華山,極細 而直,深紫色,味極辛,嚼之習習如椒,其辛更甚於椒。 故《本草》云:「細辛水漬令直。」是以杜衡偽為之也。襄漢 間又有一種細辛,極細而直,色黃白,乃是鬼督郵,亦 非細辛也。

《本草綱目》

[編輯]

細辛釋名

[編輯]

蘇頌曰:「華州真細辛,根細而味極辛,故名之曰細辛。」 李時珍曰:「小辛、少辛」,皆此義也。按:《山海經》云:「浮戲之 山多少辛。」《管子》云:「五沃之土群藥生少辛」是矣。

集解

《別錄》曰:「細辛,生華陰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陰乾。」 陶弘景曰:「今用東陽臨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 華陰、高麗者,用之去其頭節。」

李當之曰:「細辛如葵,赤黑,一根一葉相連。」

蘇頌曰:「今處處有之,皆不及華陰者為真。其根細而 極辛,今人多以杜衡為之。杜衡根似飯帚密鬧,細長 四、五寸,微黃白色,江淮呼為馬蹄香,不可誤用。」 寇宗奭曰:「細辛葉如葵,赤黑色,非此則杜衡也。杜衡 葉如馬蹄之下,故俗名馬蹄香。蘆根似白前,又似細 辛。」按:沈括《夢溪筆談》云:「細辛,出華山,極細而直,柔韌, 深紫」色,味極辛,嚼之習習如椒,而更甚於椒。《本草》云: 「細辛水漬令直。」是以杜衡偽為之也。東南所用細辛, 皆杜衡也。杜衡黃白色,拳曲而脆,乾則作團,又謂之 馬蹄。襄漢間又有一種細辛,極細而直,色黃白,乃是 鬼督郵,亦非細辛也。

李時珍曰:「《博物志》言杜衡亂細辛,自古已然矣。沈氏 所說甚詳,大抵能亂細辛者,不止杜衡,皆當以根苗色味細辯之。葉似小葵,柔莖細根直而色紫,味極辛 者,細辛也。葉似馬蹄,莖微粗,根曲而黃白色,味亦辛 者,杜衡也。一莖直上,莖端生葉如繖。根似細辛,微粗 直而黃白色,味辛微苦者,鬼督郵也。似鬼督郵而色 黑者,及己也。葉似小桑,根似細辛,微粗長而黃色,味 辛而有臊氣者,徐長卿」也。「葉似柳而根似細辛,粗長, 黃白色而味苦者,白微也;似白微而白直,味甘者,白 前也。」

根修治

《雷斆》曰:「凡使,細辛,切去頭子,以瓜水浸一宿,暴乾用。 須揀去雙葉者,服之害人。」

氣味

辛溫無毒。

《吳普》曰:「神農、黃帝、雷公、桐君,小溫;岐伯,無毒;李當之, 小寒。」

甄權曰:「苦、辛。」

徐之才曰:「曾青、棗根為之使。得當歸、芍藥、白芷、芎藭、 牡丹、槁本、甘草,共療婦人。得決明、鯉魚膽、青羊肝,共 療目痛。惡黃耆、狼毒、山茱茰。忌生菜、狸肉。畏消石、滑 石,反藜蘆。」

主治

《本經》曰:「欬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痺痛死 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延年。」

《別錄》曰:「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滯結,除喉痹 齆,鼻不聞香臭,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 五臟,益肝膽,通精氣。」

甄權曰:「添膽氣,治嗽,去皮風濕癢,風眼淚下,除齒痛 血閉,婦人血瀝腰痛。」

陶弘景曰:「含之去口臭。」

王好古曰:「潤肝燥。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李時珍曰。治口舌生瘡。大便燥結。起目中倒睫。

發明

寇宗奭曰:「治頭面風痛,不可缺此。」

張元素曰:「細辛,氣溫味大,辛氣厚於味,陽也,升也。入 足厥陰少陰血分,為手少陰引經之藥。香味俱細,故 入少陰,與獨活相類。以獨活為使,治少陰頭痛如神, 亦止諸陽頭痛,諸風通用之。味辛而熱,溫少陰之經, 散水氣以去內寒。」

成無己曰:「水停心下不行,則腎氣燥,宜辛以潤之。細 辛之辛,以行水氣而潤燥。」

李杲曰:「膽氣不足,細辛補之,又治邪氣自表之裏,故 仲景少陰證,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李時珍曰:「氣之厚者能發熱,陽中之陽也。辛溫能散, 故諸風寒、風濕、頭痛、痰飲、胸中滯氣驚癇者宜用之。 口瘡、喉痹、𧏾齒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鬱 則發之之義也。辛能瀉肺,故風寒欬嗽上氣者宜用 之。辛能補肝,故膽氣不足,驚癇、眼目諸病宜用之。辛 能潤燥,故通少陰及耳竅便濇者宜用之。」

陳承曰:「細辛,非華陰者不得為真。若單用末,不可過 一錢,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雖死無傷。」近年開平獄 中嘗治此,不可不記。非本有毒,但不識多寡耳。

附方

暗風卒倒,不省人事:細辛末,吹入鼻中。危氏得效方 虛寒嘔噦,飲食不下:細辛去葉半兩,丁香二錢半,為 末。每服一錢,柿蔕湯下。

小兒客忤,口不能言:細辛、桂心末等分,以少許內口 中。外臺祕要

《小兒口瘡》:細辛末,醋調貼臍上。衛生家寶方

口舌生瘡:細辛、黃連等分為末摻之,漱涎甚效,名「兼 金散。」又方:用細辛、黃蘗。三因方

口瘡𧏾,齒腫痛:細辛煎濃汁,熱含冷吐,取瘥。聖惠方 鼻中息肉:細辛末,時時吹之。聖惠方

諸般耳聾:細辛末,溶黃蠟丸鼠屎大,綿裹一丸塞之, 一二次即愈。須戒怒氣,名「聰耳丸。」經驗方

細辛部選句

[編輯]

宋謝靈運撰《征賦》:「摭曾嶺之細辛

細辛部雜錄

[編輯]

《管子》:「五沃之土,群藥生少辛。」

《博物志》:「杜衡亂細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