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052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五十二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五十二卷目录
具茨山部汇考
图
考
具茨山部艺文〈诗〉
具茨山 明阮汉闻
大隗镇 前人
大隗层峦 徐明善
前题 赵三聘
前题 李嘘云
前题 连宪武
前题 姜分司
具茨山部纪事
具茨山部杂录
具茨山部外编
伊阙山部汇考
图
考
伊阙山部艺文一
伊阙铭 宋真宗
龙门记 元萨天锡
游伊阙记 明都穆
伊阙山记 唐枢
伊阙观澜亭记 郑安
伊阙山部艺文二〈诗〉
游龙门奉先寺 唐杜甫
龙门 前人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 李白
醉宿龙门 前人
龙门香山 武元衡
从幸龙门应制 宋之问
游龙门香山泉 韦应物
龙门八咏 刘长卿
龙门游眺 钱起
游龙门 宋梅尧臣
龙门 范纯仁
龙门 金魏抟霄
龙门行 明彭纲
九日同吕文川宿龙洞门中 温如璋
龙门山色 翟廷蕙
前题 沈应时
前题 刘贽
前题 刘衍祚
前题 沈诗
前题 丘起凤
伊阙石洞 张美含
伊阙神功 前人
伊阙山部纪事
伊阙山部杂录
伊阙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五十二卷
具茨山部汇考
[编辑]山海经之大騩山 水经注之具茨山
[编辑]具茨即大騩也,世传黄帝登此山,受神芝图于黄盖 童子,其事似近荒渺。然按《山海经》及《水经注》与各志 书,言具茨者,多引此为证,似亦未可尽非。今此山在 河南开封府境内,压禹州新郑密县地,山上犹有轩 辕庙及避暑洞,疑即黄帝旧迹云。
具茨山图
考
[编辑]按《山海经。中山经》。“敏山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音归〉 其阴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 白实,其名曰“𦵧”,服之不夭,可以为腹病。〈注〉今荥阳密 县有大騩山,騩因沟水所出为治也。一作“已。”
《声匈》之山又东五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阳多赤金,其 阴多砥石。”
按:《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密。”〈注〉故国有大騩山,潩水所 出,南至临颍入颍。师古曰:“此密即《春秋》僖六年围新 密者也,盖郑地。”騩音隗,潩音翼,又音昌力反。
按:《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密有大騩山。”〈注〉《山海经》曰: “大騩之山,其阴多铁,多美垩。有草焉,状如蓍而毛,青 华而白实,其名曰𦵧,服者不夭。” 按《水经》,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注〉大騩,即具茨山 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黄盖 童子,即是山也。“溪水。”〈疑作潩水〉出其阿而流为陂,俗谓之 “玉女池。”
按:《隋书地理志》,“荥阳郡新郑。”〈注〉有大騩山。
按《路史·前纪》:大騩氏见于南密,或曰泰块。昔者黄帝 访泰块于具茨,一曰大隗,盖设于无垓坫之宇,而台 𥳑以游泰清者。后有隗氏、大隗氏。〈注〉河南密县有泰 騩山。《记》谓大騩氏之居即具茨也。《中山经》“次七敏山 之东三十里大騩山。”又“次十一有大騩山。”注:“荥阳密 县大騩山也,即具茨。”今在许之阳翟。《集韵》具。“山”一 作“次。”详《黄帝纪》。言归大騩,即《大騩氏。 后纪》:“黄帝访大恢于具茨。”〈注〉“大恢”,即大騩也。“具茨”即 今大騩山,在阳翟,一曰泰块。司马云:“在荥阳密东。” 按潜确《类书区宇部》:“具茨山,在开封府新郑县,黄帝 登具茨,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此。上有轩辕避暑 洞。”
按《河南通志山川》:“具茨山在新郑县西南四十里,一 名大隗山,《山海经》谓之大騩山。”又《水经注》:“黄帝登具 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是山 也。潩水出其阿而流为陂,俗谓之玉女池。今其山有 轩辕避暑洞。又其巅有风后岭,下有白龙湫,每旱祷 雨辄应。
按《开封府志山川》,“具茨山”语同《通志》。
大鸿寨山,禹州东北四十里,即具茨之别峰,与密县 新郑相错,昔黄帝臣大鸿氏屯兵于此,故名。
按《新郑县志山川》:“大隗山一名具茨,在县西南四十 里。”《山海经》为大騩山。《水经注》云:“黄帝登此山,升于洪 堤,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
白龙湫在大隗山,祷雨辄应。
避暑洞,在大隗山畔。世传黄帝避暑于此。
《古迹》“御花园在大隗山畔,相传为黄帝种花处,未详。 今石垣略存。”
祠庙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巅,今废。
《寺观》古禅寺在县西大隗山南麓。
水月寺在大隗山前。
“南崖宫”,在大隗山,祀黄帝、岐伯、雷公。
名景“大《隗晴岚》”
按《禹州志山川》:“具茨山在郡北四十里,一名大隗山。” 《水经注》:“黄帝登此,升于洪堤,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 今其山有轩辕避暑洞。
坟墓宋杨文公亿墓,在具茨山下大隗乡永安里。 明马端肃文升墓,在郡北十五里具茨山麓,敕修, 名景大隗层峦旧《志》:在郡北四十里,远望之峰峦层 出。
按《密县志山川》:大騩山。《山海经》:“次七敏山之东三十 里,大騩山。”注:“荥阳密县之大騩山,即具茨,大騩真人 居之。”
潩水一名鲁姑河,一名清流河。《水经》:出河南密县大 騩山。注:“大騩山,即具茨也。”
具茨山部艺文〈诗〉
[编辑]《具茨山》明·阮汉闻
[编辑]兹山盘郑郊,络绎连嵩门。西南开黛色,暧暧迎朝暾。 幽岩隐洞壑,阳嶂资陵园。冥濛翠微表,洒落瀵泉歕。 云端攒秀崿,林际窥仙源。上古有真人,身晦道弥尊。 肇来轩后驾,虚心求至言。鼎成御飞龙,邅回升阆崑。 往牒信可稽,遗墟无复存。惟有桑榆日,向夕照秋原。
《大隗镇》前人
[编辑]“穰穰隗山前,烟火千家聚。东引原圃区,西指轘辕路。 耕凿资食饮,颇存上世风。鸡犬闻比屋,为市当日中, 所市伊何物?榛枣兼粱菽。或以实笾豆,或以炊𫗴粥。 秉耒凌晨出,荷锄暮夜归。田作不知劳,卒岁乐无饥。 我友厌城喧,御母来居此。家承北阮贫,德类《亢仓》子。 著述从所好,巾带亦随时。身既称隐矣,焉用更文之。” 生耳聆是言,咥然发一笑。斤斤致尸祝,何敢同尘调。 黄公垆有酒,渔父包有鱼。沉醉形神亲,宁复顾其馀。
《大隗层峦》徐明善
[编辑]碧嶂濛濛翠欲流,雨收石溜泻林丘。日光冷射层峦秀,云气晴薰古洞幽。访道轩辕遗迹旧,至人《大隗》有 神留。恍如远眺匡庐景,拟欲《巢松》最上头。
《前题》赵三聘
[编辑]大隗仙人何处游,轩辕问道有丹丘。千寻碧嶂冲霄 起,万叠晴光映日浮。鹤去巢悬天际月,龙归云度海 天秋。鼎湖已远山仍丽,呵护神应在上头。
《前题》李嘘云
[编辑]山岚欲湿彩云蒸,缥缈峰峦知几层。闻道轩皇曾受 箓,寻踪著屐想攀登。
《前题》连宪武
[编辑]轩皇遗迹杳难攀,访道曾闻大隗山。千载凤来犹集 此,层峦阿阁白云间。
《前题》姜分司
[编辑]“晴岚閟珠宫,春峰随莲朵。”鹤驾不归来,洞门为谁锁。
具茨山部纪事
[编辑]《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 昌㝢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 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 ‘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 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 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 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 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 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 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拜天师而退。
《新郑县志》:“大隗真人,轩辕时栖大隗山,黄帝访之,遂 授以九芝图,后不知所往。山旧名具茨,以真人号,故 名。”
《密县志》:《庄子南华真经》云:“黄帝闻广成子在崆峒之 上,故往见之。大隗亦谓之崆峒也。”
《禹州志》:“晋卢损为秘书监,拜章辞位,乃授户部尚书, 及致仕,退居颍川。李穉年将九十,善服气导引,损以 穉之遐寿有道术,酷慕之,乃以颍川迫城市,卜居阳 翟,立隐舍,诛茅种药,山衣野服,逍遥于林泉之间,出 则柴车鹤。”自称“具茨山人。”晚年与同游五六人,于 大隗山中大仙观疏泉凿坯,为隐居之所,誓不复出。 但山气多寒,遂至被病而卒。卒时年八十馀,齿发不 衰,而有壮容。
《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八年五月丁丑,大隗山崩。” 《五行志》:“永贞八年五月,陈州、许州大雨,大隗,山摧,水 流出,溺死者千馀人。”
《卢照邻传》:“照邻字昇之,范阳人。调新都尉,病去官,客 东龙门山。疾益甚,足挛,一手又废,乃去具茨山下,买 园数十亩,疏颍水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著《五悲 文》以自明。病既久,与亲属诀,自沈颍水。”
《禹州志》:“宋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七岁能属文。年 十一,太宗诏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加赏异, 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会从祖徽之知许州,亿依 焉。后官至翰林学士,有别业在许之阳翟,殁年五十 七,葬阳翟具茨山下,子孙遂为阳翟人。”〈按葬具茨山宋史杨亿列〉
传不载
}}《新郑县志》:金丁氏年十六,嫁进士张晋卿。靖康中乱, 与夫避于大隗山。贼至,被擒上马,丁投地,以丑语诋 之,且曰:“我宁就死,誓不辱于汝軰也。”骂不绝口,贼大 怒,毙于梃下。
薛瑄《许鲁斋祠记》:“新郑县西大隗山之左,里曰阳缓, 元鲁斋先生许文正公所生地也。”
《禹州志》:“明马文升字负图,位极人臣,名闻中外。议者 谓忠鲠如汲长孺,勋名如郭汾阳,相业可比韩稚圭、 范希文。卒赠太师,谥端肃,赐葬于郡北二十里具茨 山之原。”
郡北具茨山下有潭水深不可测,侧有孙氏数家。某 常戒其宗人曰:“潭有龙,不可亵也。”宗人不听。一日,湔 秽污于潭上,见小蛇浮水面,共讶之。某曰:“安知非龙?” 宗人不听,仍棒之,蛇去。须臾云起潭中,疾雷走电,雨 下如注,潭水溢数十丈。至夜,房屋渐没,宗人急趋车 房。须臾,水自房孔中入,电光烛之,见鬼。负瓮灌房。忽 二人共扶某登树,且曰:“闭尔目。”某窃视之,皆鬼怪也。 见庭除若水牛状者数十,负车辇水,房与人俱空矣, 惟某一家无恙。民至今传其事,呼为“龙潭孙家。” 《新郑县志》:“马进朝,本县人。中年去妻子,结庐大隗山, 辟谷不食。每至数月,能预知休咎。时徽王欲访之,朝 已先知,避去不知所往。后六十馀年,为黄”《冠状》,乞食 其家,遗一瓢去。后其子忆为父旧物,始知为朝,追之无及矣。
张燧天性孝友,母许氏卒,庐墓三年,朝夕哭奠。《芦花 莲》,鹊集肩,群盗谋害,感化而去。制终,有司以闻,旌其 门。当膺明经选,不就,隐居大隗山而终。
《密县志》:明靳于中字尔时,尉氏人。幼有至性,博学善 属文。万历戊戌进士,历官工部尚书,善政不能殚述, 然心厌华膴。以养亲告归,卜筑别墅于大隗山隈,人 皆称为靳砦。凿池种竹,挥翰赋诗,与阮太冲征君相 娱乐,遂籍密焉。子滋昂负奇质,以圣贤为可学而至。 弱冠辞廪饩,因进所悟性命大旨于尚书公,公喜曰: “尔超我一等矣。”昂山居日,以存神养和为事。当流寇 猖獗,往来砦下,戒不敢犯,四方避兵者存活以数万 计,如黄巾过康成里云。
具茨山部杂录
[编辑]金刘文饶《修德观问道碑记》《南华真经》云:“黄帝闻广 成子在崆峒之上,故往见之。”又云:“黄帝将见大隗于 具茨之山,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遇牧马童子问途 焉。按图考之,密县东南有大隗山,大隗之西有具茨 山,又南有襄城,遇牧马童子,其在斯乎。大隗东北有 广成,广成子隐居之地。大隗亦谓之崆峒,见广成子” 其在斯乎?襄城西北有古观废基,俗谓之雕崖观,盖 遇牧马童子之处也。广成西有修德观,盖广成子之 处也。而俗言唐季移雕崖观于此者,其言无据。郑,古 有熊之国,黄帝所都,其见《广成子》,宜其往返不一。庄 氏之云,随其所遇而言之。或谓黄帝都涿鹿,西至崆 峒,而史迁谓其迁徙往来无常处,谓此也。然世之言 《庄子》者,皆曰“寓言。”观此岂寓言哉!
《密县志》大隗山注云:“荒古之初有大隗氏,帝王耶?真 人耶?吾乌乎知之?”漆园吏复言:具茨见大隗事,七圣 共迷襄野。夫黄帝都轩辕丘,去大隗才十里馀,何为 南驾辄迷?当日兵师为卫,仅七圣乎?而须牧马童子 问涂耶?如果不爽,则大隗久居前代,黄帝安得起徂 落而见之?固知南华寓言,亦真人号所昉也。今大隗 亭亭云表,正奠新郑坤方第突秀凌空,椒耳东不数 里,脉隐矣密大隗镇,左盼青苍,扑人眉睫。昔置军镇 于其阴,遂肇嘉名。自镇升椒,鲜不繇麓。从兴隆寺东 南取径,曰“红石崖”、曰土峪沟,坡墁蜿蜒,皆麓则皆隗, 皆隗则皆密。隗实亘之,密实襟之,安得但指仙的为 隗?而魁阜介丘,𬳽𬳽欲东者,非密封乎?新郑人以风 后顶名椒,然则大隗真人外风后又当居之。今禹“密 间”,指某大隗、某具茨,皆谬。
《汜水县志》:“黄帝有熊氏都于轩辕之丘,后名具茨。或 大隗”,即汜东南山之绵亘处也。
具茨山部外编
[编辑]《山海经·中山经》:“凡苦山之首,自休与之山至于大隗 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 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婴用一藻,玉瘗。”
伊阙山部汇考
[编辑]《左传之阙塞 水经》之伊阙
[编辑]伊阙山在今河南府城南二十五里,两山相对,伊水 中流,望之若阙,故以“伊阙”名。《左传》名阙塞,俗名龙门, 又名龙门龛
伊阙山图
考
[编辑]按《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七月辛巳,晋知跞、赵鞅 帅师纳王,使女宽守阙塞。”〈注〉《阙塞》,洛阳西南伊阙口 也。
按《水经》,“伊水又东北过伊阙中。”〈注〉伊水,迳前亭西。《左 传昭公三十二年》:“晋箕遗、乐征,右行跪济师,取前城 者也。”京相璠曰:“今洛阳西南五十里,伊阙外前亭矣。” 服虔曰:“前读为泉,周地也。伊水又北入伊阙,晋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 谓之伊阙矣。”《春秋》之阙塞焉。《昭公二十六年》,“赵鞅使 女宽守阙塞”是也。陆机云:“洛有四阙,斯其一焉。”东岩 西岭,并镌石,开轩高甍,架峰西侧,灵岩下,泉流东注, 入于伊水。傅毅《反都赋》曰:“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 达聪”也。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 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以下,盖记水之涨 灭也。石壁又有石铭云:“永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 之轨,部督邮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监作掾董猗、李褒, 斩岸开石,平通伊阙”,石文尚存也。〈三十二年左传作二十二年跪作诡〉 按:《隋书地理志》“河南郡伊阙。”〈注〉旧曰新城,东魏置新 城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有伊阙山。 按:《太平御览地部》阙塞山,《洛阳记》曰:“在河南县。”杜预 云:“洛西南阙口也。俗名龙门。”
按《明一统志河南山川》:“阙塞山在河南府城西南三 十里,一名伊阙,亦名阙口,俗名龙门山。”
按《图书编》《河南山考》:“河南府山曰龙门龛,在府南二 十五里,两山对峙,东曰香山,西曰龙门,石壁峙立,伊 水中出,又名伊阙。壁间凿石龛石佛,大小千数。” 按《河南通志山川》:“阙塞山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左传》 赵鞅纳王,使女宽守阙塞,即此。又名伊阙。大禹疏:龙 门,伊水出其间。汉服虔谓南山伊阙是也。一名龙门 山。”
按《河南府志山川》:“阙塞山在县正南二十五里,郡之 朝山也,一名伊阙,俗名龙门。郦道元曰:‘伊水入伊阙, 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春秋》昭公二 十六年,晋赵鞅使女宽守阙塞,即此两岩间。元魏胡 太后崇信浮屠,琢为佛像,大小不可数计。其像之最 大者,惟宾阳洞’。”
按《洛阳县志山川》:“阙塞山在县正南二十五里”,语 同“府志。”
寺观:宝应寺、嘉善寺、天竺寺、潜溪寺、奉先
寺。
广化寺,元魏时建。唐无畏三藏咒龙祷雨,神验叵测。 既殁,葬于新寺。凡岁旱祈请屡应。
以上俱在阙塞山,后魏时建,当时极天下之胜。今广化、奉先仅存,馀寺俱废。
香山寺在城南龙门。唐白居易《记》:“龙门十寺,香山为 冠。”
永宁寺,尔朱兆弑庄帝于此。
石窟寺:
右三寺俱在“阙塞山” ,元魏胡后建。
乾元寺在城南三十里,旧在伊阙东山之巅。魏时建 龙门八寺,惟此为甲,但去村甚远,屡被盗警。嘉靖庚 申,僧道连等谋迁于山之麓。
皇觉寺在城南三十里伊阙山之阳。唐开元七年修, 万历十三年重修
伊阙山部艺文一
[编辑]《伊阙铭》宋·真宗
[编辑]夫“结而为山,融而为谷,设险阻于地理,资守距于国 都,足以表坤载之无疆,示神州之大壮”者也。矧复洪 源南导,高岸中分。夏禹濬川,初通阙塞;周成相宅,肇 建王城。风雨所交,形势斯在。灵葩珍木,接畛而扬芬; 盘石槛泉,奔流而激响。宝塔千尺,苍崖万寻,秘等觉 之真身,刻大雄之尊像。岂独胜游之是属?故亦景贶 之潜符。躬荐两圭,祝汾阴而祈民福;言旋六辔,临雒 宅而观土风。既周览于名区,乃刊文于贞石。铭曰:“高 阙巍峨,群山迤逦,乃固王城,是通伊水,形胜居多,英 灵萃止,螺髻偏摩,雁塔高峙,奠玉河滨,回舆山趾,鸣 跸再临,贞珉斯纪。”
《龙门记》元·萨天锡
[编辑]洛阳南去二十五里许,有两山对峙,崖石壁立,曰“龙 门”,伊水中出,北入洛河,又曰“伊阙”,禹排伊阙即此。两 山下石罅迸出数泉,极清冷,惟东、稍北三泉,冬月温, 曰温泉。西稍北岸河下一潭极深,相传有灵物居之, 曰“黑龙潭。”两岸间昔人凿为大洞,为小龛,不啻千数, 琢石像、诸佛相、菩萨相、大士相、阿罗汉相、金刚相、天 《王护法神相》,有全身者,有就崖石露半身者,极巨者 丈六,极细者寸馀,趺坐者、立者、侍卫者又不啻万数。 然诸石像旧有裂衅,及为人所击,或碎首,或损躯。其 鼻、其耳、其手足,或缺焉,或半缺全缺,金碧装饰,悉剥 落,鲜有完者。旧有八寺,无一存,但东崖巅有垒石址 两区,馀不可辨。有数石碑多仆,其立“者仅一二,所刻 皆佛语,字剥落不可读,未暇详其所始。”今观其创作, 似非出于一时,其工力财费不知其几千万计。盖其 大者必作自国君,次者必王公贵戚,又其次必富人, 而后能有成也。然予虽不知佛书,抑闻释迦乃西方 圣人,生于王宫,为国元子,弃尊纲而就卑辱,舍壮观 而安僻陋,弃华丽而服朴素,厌浓鲜而甘淡薄,苦身 修行,以证佛果。其言曰:“无人我相”,曰“色即是空,曰寂 灭为乐。”其心若浑然无欲,又奚欲费人之财,殚人之 力,镌凿山骨,斲丧元气,而假于顽然之石,饰金施采, 以惊世骇俗为哉?是盖学佛者习妄迷真,先已自惑。 谓必极其庄严,始可耸人瞻敬,报佛功德。又操之以 轮回《果报》之说,谓人之富贵、贫贱、寿夭、贤愚,一皆前 世所自为,故今世受报如此。今世若何修行,若何布 施,可以免祸于地狱,徼福于天堂,获报于来世。前不 可见,后不可知。迷人于恍惚茫昧之涂,而好佛者溺 于其说,不觉信之深而甘受其惑。至有舍身然臂施 财,至为此穷极之功。设使佛果夸耀于世,“其成之者 必获善报,毁之者必获恶报,则八寺巍然,诸相整然, 朝钟暮鼓,缁流庆赞,灯灯相续于无穷,又岂至于芜 没其宫,残毁其容,而荒凉落寞如此哉?”殊不知佛称 仁王,以慈悲为心,利益众生,必不徇私于己,而加祸 福于人,亦无意于衒色相以欺人也。予故记其略,复 为之说,以解好佛者之惑,又以戒学佛者,毋背其师 说,以求佛于外,而不求佛于内。明心见性,则庶乎其 佛之徒也。
《游伊阙记》明·都穆
[编辑]伊阙在洛阳西南三十里。癸酉仲冬二十九日,进士 路君敬夫陪予往游。离城五里,经天津桥。桥久圮,石 悉为有力者取去,今易以木。二里至邵子祠,即所谓 安乐窝,中为塑像,瞻拜而出。二十三里至伊阙,其得 名,以两岩对峙,而伊水出其间,俗又名“龙门”,谓两岩 为禹所凿。司马温公尝辩之,以为天之所为,而禹特 “治之,非凿也。”予考之,龙门在今山西之夏津县,乃诚 禹迹,则此固非矣。上西岩,登五龙祠,沿崖行,入潜溪 寺,寺皆石洞为之,盖遍岩内外,石佛大小以千万计, 传昔拓跋魏胡后崇佛,命工所凿。与敬夫午酌,出寺 东行石罅,时有流泉,惟稍北三泉,四时常温,名温泉。 二里渡伊水,折而东南,半里至东岩,一巨石中裂,老 僧云:“此龙门也。昔有龙自此而出,鳞鬣之形,宛然石 上。”乃知世俗之说,又似非诬。盖游人往往止于西岩 问,无有指示东岩者,故未尝见此。虽温公之辩,但谓 非禹所凿,则其他可知矣。行六十步,有石将堕,旁留 虎迹,名虎托石。又三十步,得凤凰石,其迹大几一尺, 五爪一距,深入石理,与虎迹皆涉于异,有似伪为然。 予观今之图凤者,惟一距三爪,未闻其爪之五。使真 有伪,曷不效图之形,则又疑其真也。敬夫曰:“兹游也, 得识龙门,辨凤爪,皆平生之所未及,愿书以补郡乘 之缺。”遂书之。
《伊阙山记》唐·枢
[编辑]“河南府南三十里,横亘一山,为禹所凿,引伊水北注 伊源,从闷顿岭五百馀里,四山扼阻,至是独洼且薄。 禹相而顺其势,使民得免于鱼,又不烦重费,非大圣 人精灵,能与造化争功及此乎?乃丹崖并峙万仞,断 裂潺湲中注,后世因作技巧,崖体遍划,龛居佛佛,大
小不同,龛洞浅深,宏窄不一,竞奇呈异,星布栉比,不能以万千记。名其总曰锣鼓洞、曰莲花洞、曰双塔洞、曰水敛洞、曰金佛洞。激以水声,其流响镗镗,是名“锣 鼓。”上旋顶作菡萏瓣,是名为“莲花。”下临诸澜,势甚激 搏,立洞口,悉收听之,是名为“水敛洞。”上建双塔,洞内 有金佛,是名为双塔金佛。奇莫如锣鼓,盛莫如莲花。 自锣鼓、莲花而下,石罅中迸涌三泉,由金佛直下石 罅中,迸涌五泉。山南北有凤仙、乾元、香山、看经、天竺、 潜溪、广化、宝应八寺,径口有五龙庙。余蹙然为不安 曰:“嗟乎哉!石工糜力,民用竭财,是必衰世所为。而络 绎游眸,方剧欣玩,较之开山禹功,所费同损,民益民 异,良可为慨。”
《伊阙观澜亭记》郑安
[编辑]“昔禹凿龙门以通伊水,断一山为两,其中阙然而伊 水出,故名伊阙在洛阳南二十五里许,乃古形胜之 地也。故贤士大夫往往喜于登临赋咏者,爱其山盘 礡而水潺湲,指顾之间,快心畅目,倏然有出尘之想”, 则伊阙山水之佳丽,无不遂其游观而开其怀抱。其 四方闻之者,咸愿身造而目睹,过之者不以事而废 “游也。”天顺辛巳岁十二月乙巳,是日天朗气清,山明 水秀。太守虞廷玺喜政事之馀暇,将穷一日之乐,而 观览山川地理之实。自郡城南涉洛水,谒康节邵先 生安乐窝祠堂毕,从小径出汉光武城,过午桥,南行 至伊阙下,两山石壁,峻峭雄列,东西对峙,伊水中出, 自南而北,折转东驰,演迤平浦,流入于洛。山隙之下 有数泉,或涌出,或垂出,或穴出。其中有寒凉者,有温 煖者,泓渟漫流,饮之甘洌,清冷可爱。山石高下,凿为 大洞为龛,其中琢诸佛像,有坐者,有立侍者。有极钜 者寻丈,极细者寸馀,或全或缺,亿万之多,不可胜数。 旧有八寺,得名“奉先”、“香山”,今皆废毁,无一存者。又有 断碣残碑,湮没磨灭,而弃于山墟草莽之间,偃而仆 者多,立者仅得其一二。所刻皆佛语,字剥落摩挲不 可读,事远而无所从质,莫详始于何代也。太守俯仰 今昔,徘徊顾瞻,不能无慨焉。已而,浮小舟之八节滩, 过东山,吊唐居士、白乐天墓。次金佛洞,适有教授𥟖 浩、训导李时显携酒至,就河下唤渔人舣舟,买小鲜。 庖人烹之,设樽俎,陈山殽野簌于前。太守与客饮觞 酌酒,觥筹屡交,歌“太平既醉”之诗,效王逸少故事,写 《兰亭》一觞一咏之乐,饮数尽,欢而罢。是时日将西行, 浮小舟过山,诣锣鼓洞。凭高以眺,坐石以息。观水深 浅之状,可以游目,闻水潺湲之声,可以盈耳,遂欲筑 亭于斯,因事倥偬,不克就。明年壬午春,亭乃落成。太 守取《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而名其亭,求中书汪 公景昂大书扁曰“观澜亭。”是时因予陪行,故属记岁 月刻石置诸亭右。予惟孟轲氏所以观夫水者,不在 水也,在乎道也。水之湍急处,滔滔汨汨、淘淘溶溶,前 者逝、后者续,弥昼夜,穷岁年,不涸不止、不急不徐,其 流也。前乎千万载不见其“始。后乎千万载不见其终 者,以其源之有本也。”水之有本如是,其道之所寓,亦 犹是也。夫道原于天而寓于人,无往而不在,无时而 不然。世有古今,道贯古今而不息;有天地,道塞天地 而无间。道之有本,因水之有源而可见也。然太守之 所以名亭,而取《孟子》观澜之意者,亦犹吾夫子观川 水之流,见夫道体之无穷,《欤亭》于是乎作也。后之缙 绅缝掖之士来游于斯亭之下,可遨可嬉,可啸可歌, 以临以眺,以坐以休,而自乐其乐与人乐其乐者,有 所考而知立亭之所始云。是为记。
伊阙山部艺文二〈诗〉
[编辑]《游龙门奉先寺》唐·杜甫
[编辑]“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灵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龙门》前人
[编辑]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来时屡改,川陆日悠哉。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李白
[编辑]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 望极九霄迥,赏多万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 星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 凤驾忆王子,虎溪怀远公。桂枝坐销歇,棣花不复同。 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
《醉宿龙门》前人
[编辑]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 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 传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去去泪满缨,举声《梁泽吟》。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龙门香山》武元衡
[编辑]众香天上梵王宫,钟磬寥寥半碧空。清景乍开松岭 月,乱流长响石楼风。山河沓映春云外,城阙参差晓 树中。欲尽出寻那可得,三千世界本无穷。
《从幸龙门应制》宋·之问
[编辑]“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初发。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群公拂雾朝翔 凤,天子乘春幸凿龙。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琳琅拥 轩盖。云跸才临御水桥,天衣已入香山会。山壁崭岩 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塔影摇摇绿波上,星龛奕 奕翠微边。层峦旧长千寻木,远壑初飞万丈泉。彩仗 虹旌绕香阁。下辇登高望河洛,城东宫阙拟昭回,南 陌沟塍殊绮错,林下天香七宝台,山中春酒万年杯, 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鸟来花落纷无 已,称觞献寿香霭里,歌舞淹留景欲斜,石间犹驻五 云车,鸟旗翼翼留芳草,龙骑骎骎映晚花,千乘万骑 鸾舆出,水静山空严警跸,郊外纷纷”引看人,倾都南 望属车尘。嚣声喊飏开黄道,王气周回入紫宸。先王 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 雨来观农扈春。
《游龙门香水泉》韦应物
[编辑]山水本自佳,游人已忘虑。碧泉更幽绝,赏爱未能去。 潺湲泻幽磴,缭绕带嘉树。激转忽殊流,归泓又同注。 羽觞自成玩,永日亦延趣。灵草有时香,仙源不知处。 还当候圆月,携手重游寓。
《龙门八咏》刘长卿
[编辑]《阙口》
[编辑]秋山向摇落,秋水急波澜。独见鱼龙气,长令烟雨寒。 谁穷造化力,空向两崖看。
《水西渡》
[编辑]伊水摇镜光。纤鳞如不隔。干龛道旁古。一鸟沙上白。 何事还山云。能留向城客。
《水东渡》
[编辑]柯叶傍崖赤,千峰秋色多。夜泉发清响,寒渚生微波。 稍见沙月上,归人争渡河。
《福公塔》
[编辑]寂寞对伊水。经行长未还。东流自朝暮。千载空云山。 谁见白鸥鸟。无心洲渚间。
《远公龛》
[编辑]松路向精舍。花龛归老僧。闲云随锡杖。落日低金绳。 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
《石楼》
[编辑]隐隐见花阁,隔河映青林。水田秋㕍下,山寺夜钟深。 寂寞群动息,风泉清道心。
《渡水》
[编辑]《日暮下山来》,千山暮钟发。不知波上棹,还弄山中月。 伊水连白云,东南远明灭。
《下山》
[编辑]谁识往来意。孤云长自闲。风寒未渡水。日暮更看山。 木落众峰出。龙宫苍翠间。
《龙门游眺》钱起
[编辑]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 素怀出尘意,适有携手客。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缘云路犹缅,憩涧钟已寂。花树发烟华,淙流散石脉。 长啸招远风,临潭漱金碧。日落望都城,人间何役役。
《游龙门》宋·梅尧臣
[编辑]遥爱夏景佳,行行清兴属。安知转回溪,始觉过平谷。 古殿居竹间,香庵遍岩曲。云霞弄霁晖,草树含新绿。 时鸟自缗蛮,山花竞纷缛。莫言归路赊,明月还相续。
《龙门》范纯仁
[编辑]《皇图》经野临中天,北有大河南陆浑。陆浑之下伊之 源,直走阙塞侵山根。此山不断亘坤轴,逆为汝海波 涛翻。忽焉天意有不测,剖开峡口流如吞。长波万练 卷空过,贯都会洛风霆奔。崖岸相嵚竦天阙,此号凿 龙为禹门。石道盘纡入幽邃,杉松隐映皆祇园。下窥 朝市但尘土,不与人世同嚣喧。天章阁老真相嗣,诏 “委北陲严国藩。前驺驱弩聊盘桓,凭高置酒临岩轩。 是月嘉平腊将尽,春风料峭烟霾昏。至阴表日景渐 正,玉沙透水波光温。杳杳端闱照宸极,壮以《崤函》周 轘辕。超然宴览动咨叹,坐预国论惭冥烦。乃知公旦 卜洛意,根本系时亡与存。法宫在今宜有制,上宪太 微奠至尊。乘杓布政朝万玉,莫如洛”宅当乾坤。三陵 气象贯星野,庆云祚百云来孙。岂惟设险御诸夏,亦 以捍患安元元。为于可为事乃济,器大重迁咸有言。 贱臣幽退冒及此,愿对上前图籍篇。
《龙门》魏·抟霄
[编辑]《少室》右臂禹所断,开排清伊来高寒。土肉养石自古 秀,山腰流泉无时干。佛髻滴滴染湿翠,松风飕飕鸣 惊湍。白傅已矣不可见,予谁从之投归鞍。
===功,独向中州擅山水。”忆昔周公营洛都,阴阳险阻归 谋谟。炎刘典午御区宇,亦来阙塞陈基图。拓跋何人 擅中国,艳妻媚佛祸山石。洞中大象高几寻,山间小 者亦数尺。当时锤凿断民脂,万金不恤穷妖奇。谁知 佛死无灵气,诸魔依托猿夜啼。右击疑鼓左疑锣,神 州渐见交兵戈。梁皇饿死金人在,魏国分崩石佛多。 我来问俗偶登眺,坐观今古资一笑。东山寂寞西山 闹,忽听渔舟崖下叫。
《九日同吕文川宿龙门洞中》温如璋
[编辑]谷口明霞烟树低,龙门夜整石床栖。出林弦月光侵 席,瀑洞珠泉响注谿。佳节名山难并遇,繁弦急管对 留题。君看万佛崖端像,寂寞前朝风雨凄。
《龙门山色》翟廷蕙
[编辑]翠削芙蓉列画屏,水分双影蘸秋清。炎凉物态随时 变,独尔高寒不世情。
《前题》沈应时
[编辑]绵亘来嵩岳,崔嵬向洛城。阙门一水出,峰顶乱云生。 削佛空陈迹,凿龙肇太平。年年苍翠色,阅尽古今情。
《前题》刘贽
[编辑]伊水出闷顿,龙门谁凿成。巉岩双阙断,苍翠四时更。 滩意识宗海,山光欲近城。粤瞻吾幸迩,日日看云生。
《前题》刘衍祚
[编辑]阙塞开灵景,苍苍霁霭中。双岩耸峭壁,一水泻长虹。 龛列隋唐像,洞传金革风。香山何处所,伫望思无穷。
《前题》沈诗
[编辑]龙门劈破是何年,泻出伊流贯洛川。壁夹轻阴浮芥 棹,空摇清影落觥船。晴开八字愁娥黛,秋削双峰韵 士肩。莫为吟眸难应接,却怜飞翠醉诗仙。
《前题》丘起凤
[编辑]凿断层崖伊水流,巃嵷双阙壮金瓯。雨浮爽气清来 阁,风送晴岚翠晃楼。载酒波心停去棹,扶筇洞口豁 吟眸。不徒环秀开图画,扼险能纾南顾忧。
《伊阙石洞》张美含
[编辑]何代辟伊阙,年深古树芊。两山分峭壁,一水下平川。 桂棹烟中境,昙花洞里天。临风襟抱阔,石岸试温泉。
《伊阙神功》前人
[编辑]凿破苍山水径通,决排两岸古今雄。泛舟驱马中天 地,览胜何人颂《禹功》。
伊阙山部纪事
[编辑]《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使 女宽守阙塞。”〈注〉女宽,晋大夫。阙塞,洛阳西南伊阙口 也。守之。备子朝。
《伽蓝记》:“永宁寺,胡太后所立也。中有九层浮图,去京 师百里遥已见之。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千躯, 太后以为信法之征。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 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菩提达肇 者,波斯国僧人也。见金盘耀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 响出天外。自云一百五十岁遍涉诸国。”而此寺精绝, 阎浮所无也。佛域境界,亦未有此。永熙三年为火所 烧。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火经三月不灭。
《魏书孝明帝本纪》:熙平二年:“夏四月乙卯,皇太后幸 伊阙石窟寺。”
《地理通释》·“隋都”〈注〉《两京记》:“炀帝登北邙,观伊阙,曰:‘此 龙门耶?自古何为不建都于此?苏威曰:‘以俟陛下’。大 业元年,自故都移于今所。其地周之王城,初谓之东 京,改为东都’。”《六典》:“炀帝诏杨素、宇文恺移故都创造, 南直伊阙之口,北倚邙山之塞,东出瀍水之东,西出 涧水之西,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东去故都十八里。” 《太平御览》:“炀帝迁”洛阳于故周之王城,即今东都城 也。
唐昭宗天祐元年,朱全忠迁唐都于洛阳。《六典》:“东都 城,左成皋,右函谷,前伊阙,后邙山。”
《枫窗小牍》:“真宗皇帝祀汾西还,驾过伊阙,亲洒宸翰 为铭勒石,文不加点,群臣皆呼万岁。”
《洛阳县志》:“龙门西南石壁上有五爪一距之迹,其痕 深入石理,大几盈尺。游人摩索,光明如镜,相传为凤 凰遗迹
伊阙山部杂录
[编辑]《地理通释》:吴起对魏武侯言:“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 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洛阳记》:阙塞山在河南县。《左传》:晋赵鞅纳王,使汝宽 守阙塞。服虔谓南山伊阙是也。杜预云:洛西南阙口 也,俗名龙门是也。
《洛阳县志》:“龙门敬善寺有红桂树,云独秀。陈侍御因 访剡浮槎,客得数株,移植郊园,众芳色沮,乃知敬善 所有,徒得嘉名。”
伊阙东山有一石将坠,旁有虎迹。云“石因虎托,得以 不坠。”
伊阙山部外编
[编辑]《酉阳杂俎》:“东都龙门有一处,天宝中,雅禅师于此建 兰若,庭多古柏,枝干拂地。夏中桐始华,有异蜂声,如 人吟咏。禅师谛视之,具体人也,但有翅长寸馀。禅师 乃网取一焉,置纱笼中,意嗜桐华,采华置其旁,终日 集于一隅,微聆吁嗟声。忽有数辈翔集笼外,如相慰 状。又一日,其类数十日积于笼外,语声甚细,亦不惮” 人。僧密听之,有曰:“孔昇翁为君筮不祥,颇记无?”有曰: “君已除死籍,又何惧焉?”有曰:“叱叱子与青桐君奕胜, 获琅玕纸数十幅,君出可为扎星子。词语皆非人世 事。”终日而去,禅师举笼放之。次日,有人长三尺,黄罗 衣,步虚上禅师屠苏前曰:“我三清使者上仙致意,谢。” 禅师指顾,失其所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