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5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五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十二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五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五十二卷目錄

 具茨山部彙考

  圖

  考

 具茨山部藝文

  具茨山         明阮漢聞

  大隗鎮           前人

  大隗層巒         徐明善

  前題           趙三聘

  前題           李噓雲

  前題           連憲武

  前題           姜分司

 具茨山部紀事

 具茨山部雜錄

 具茨山部外編

 伊闕山部彙考

  圖

  考

 伊闕山部藝文一

  伊闕銘          宋真宗

  龍門記         元薩天錫

  遊伊闕記         明都穆

  伊闕山記          唐樞

  伊闕觀瀾亭記        鄭安

 伊闕山部藝文二

  遊龍門奉先寺       唐杜甫

  龍門            前人

  秋夜宿龍門香山寺      李白

  醉宿龍門          前人

  龍門香山         武元衡

  從幸龍門應制       宋之問

  遊龍門香山泉       韋應物

  龍門八詠         劉長卿

  龍門遊眺          錢起

  遊龍門         宋梅堯臣

  龍門           范純仁

  龍門          金魏摶霄

  龍門行          明彭綱

  九日同呂文川宿龍洞門中  溫如璋

  龍門山色         翟廷蕙

  前題           沈應時

  前題            劉贄

  前題           劉衍祚

  前題            沈詩

  前題           丘起鳳

  伊闕石洞         張美含

  伊闕神功          前人

 伊闕山部紀事

 伊闕山部雜錄

 伊闕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五十二卷

具茨山部彙考

[編輯]

山海經之大騩山  水經注之具茨山

[編輯]

具茨即大騩也,世傳黃帝登此山,受神芝圖於黃蓋 童子,其事似近荒渺。然按《山海經》及《水經注》與各志 書,言具茨者,多引此為證,似亦未可盡非。今此山在 河南開封府境內,壓禹州新鄭密縣地,山上猶有軒 轅廟及避暑洞,疑即黃帝舊跡雲。

具茨山圖

具茨山圖

[編輯]

按《山海經。中山經》。「敏山又東三十里曰大騩之山。」音歸 其陰多鐵,美玉青堊。有草焉,其狀如蓍而毛,青華而 白實,其名曰「𦵧」,服之不夭,可以為腹病。今滎陽密 縣有大騩山,騩因溝水所出為治也。一作「已。」

《聲匈》之山又東五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陽多赤金,其 陰多砥石。」

按:《漢書地理志》,「河南郡,密。」故國有大騩山,潩水所 出,南至臨潁入潁。師古曰:「此密即《春秋》僖六年圍新 密者也,蓋鄭地。」騩音隗,潩音翼,又音昌力反。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密有大騩山。」《山海經》曰: 「大騩之山,其陰多鐵,多美堊。有草焉,狀如蓍而毛,青 華而白實,其名曰𦵧,服者不夭。」 按《水經》,潩水出河南密縣大騩山。大騩,即具茨山 也。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堤上,受神芝圖於黃蓋 童子,即是山也。「溪水。」疑作潩水出其阿而流為陂,俗謂之 「玉女池。」

按:《隋書地理志》,「滎陽郡新鄭。」有大騩山。

按《路史·前紀》:大騩氏見於南密,或曰泰塊。昔者黃帝 訪泰塊於具茨,一曰大隗,蓋設於無垓坫之宇,而臺 𥳑以游泰清者。後有隗氏、大隗氏。河南密縣有泰 騩山。《記》謂大騩氏之居即具茨也。《中山經》「次七敏山 之東三十里大騩山。」又「次十一有大騩山。」註:「滎陽密 縣大騩山也,即具茨。」今在許之陽翟。《集韻》具。請幫助識別此字。「山」一 作「次。」請幫助識別此字。詳《黃帝紀》。言歸大騩,即《大騩氏。 後紀》:「黃帝訪大恢於具茨。」「大恢」,即大騩也。「具茨」即 今大騩山,在陽翟,一曰泰塊。司馬云:「在滎陽密東。」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具茨山,在開封府新鄭縣,黃帝 登具茨,受神芝圖於黃蓋童子,即此。上有軒轅避暑 洞。」

按《河南通志山川》:「具茨山在新鄭縣西南四十里,一 名大隗山,《山海經》謂之大騩山。」又《水經注》:「黃帝登具 茨之山,升於洪隄上,受神芝圖於黃蓋童子。」即是山 也。潩水出其阿而流為陂,俗謂之玉女池。今其山有 軒轅避暑洞。又其巔有風后嶺,下有白龍湫,每旱禱 雨輒應。

按《開封府志山川》,「具茨山」語同《通志》。

大鴻寨山,禹州東北四十里,即具茨之別峰,與密縣 新鄭相錯,昔黃帝臣大鴻氏屯兵於此,故名。

按《新鄭縣志山川》:「大隗山一名具茨,在縣西南四十 里。」《山海經》為大騩山。《水經注》云:「黃帝登此山,升於洪 堤,受神芝,圖於黃蓋童子。」

白龍湫在大隗山,禱雨輒應。

避暑洞,在大隗山畔。世傳黃帝避暑於此。

《古蹟》「御花園在大隗山畔,相傳為黃帝種花處,未詳。 今石垣略存。」

祠廟軒轅廟在縣西大隗山巔,今廢。

《寺觀》古禪寺在縣西大隗山南麓。

水月寺在大隗山前。

「南崖宮」,在大隗山,祀黃帝、岐伯、雷公。

名景「大《隗晴嵐》」

按《禹州志山川》:「具茨山在郡北四十里,一名大隗山。」 《水經注》:「黃帝登此,升於洪隄,受神芝圖於黃蓋童子。」 今其山有軒轅避暑洞。

墳墓宋楊文公億墓,在具茨山下大隗鄉永安里。 明馬端肅文升墓,在郡北十五里具茨山麓,敕修, 名景大隗層巒舊《志》:在郡北四十里,遠望之峰巒層 出。

按《密縣志山川》:大騩山。《山海經》:「次七敏山之東三十 里,大騩山。」註:「滎陽密縣之大騩山,即具茨,大騩真人 居之。」

潩水一名魯姑河,一名清流河。《水經》:出河南密縣大 騩山。註:「大騩山,即具茨也。」

具茨山部藝文

[編輯]

《具茨山》
明·阮漢聞

[編輯]

茲山盤鄭郊,絡繹連嵩門。西南開黛色,曖曖迎朝暾。 幽巖隱洞壑,陽嶂資陵園。冥濛翠微表,灑落瀵泉歕。 雲端攢秀崿,林際窺仙源。上古有真人,身晦道彌尊。 肇來軒後駕,虛心求至言。鼎成御飛龍,邅迴升閬崑。 往牒信可稽,遺墟無復存。惟有桑榆日,嚮夕照秋原。

《大隗鎮》
前人

[編輯]

「穰穰隗山前,煙火千家聚。東引原圃區,西指轘轅路。 耕鑿資食飲,頗存上世風。雞犬聞比屋,為市當日中, 所市伊何物?榛棗兼粱菽。或以實籩豆,或以炊饘粥。 秉耒凌晨出,荷鋤暮夜歸。田作不知勞,卒歲樂無饑。 我友厭城喧,御母來居此。家承北阮貧,德類《亢倉》子。 著述從所好,巾帶亦隨時。身既稱隱矣,焉用更文之。」 生耳聆是言,咥然發一笑。斤斤致尸祝,何敢同塵調。 黃公壚有酒,漁父包有魚。沉醉形神親,寧復顧其餘。

《大隗層巒》
徐明善

[編輯]

碧嶂濛濛翠欲流,雨收石溜瀉林丘。日光冷射層巒秀,雲氣晴薰古洞幽。訪道軒轅遺跡舊,至人《大隗》有 神留。恍如遠眺匡廬景,擬欲《巢松》最上頭。

《前題》
趙三聘

[編輯]

大隗仙人何處遊,軒轅問道有丹丘。千尋碧嶂沖霄 起,萬疊晴光映日浮。鶴去巢懸天際月,龍歸雲度海 天秋。鼎湖已遠山仍麗,呵護神應在上頭。

《前題》
李噓雲

[編輯]

山嵐欲濕彩雲蒸,縹緲峰巒知幾層。聞道軒皇曾受 籙,尋蹤著屐想攀登。

《前題》
連憲武

[編輯]

軒皇遺跡杳難攀,訪道曾聞大隗山。千載鳳來猶集 此,層巒阿閣白雲間。

《前題》
姜分司

[編輯]

「晴嵐閟珠宮,春峰隨蓮朵。」鶴駕不歸來,洞門為誰鎖。

具茨山部紀事

[編輯]

《莊子徐無鬼》:「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方明為御, 昌㝢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 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適遇牧馬童子,問塗焉。曰: 『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 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請問為天下』。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 奚事焉?予少而自遊於六合之內,予適有瞀病,有長 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而遊於襄城之野。今予病少 痊,予又且復遊於六合之外。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 予又奚事焉』』?」黃帝曰:「夫為天下者,則誠非吾子之事。 雖然,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 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黃帝再拜稽首,拜天師而退。

《新鄭縣志》:「大隗真人,軒轅時棲大隗山,黃帝訪之,遂 授以九芝圖,後不知所往。山舊名具茨,以真人號,故 名。」

《密縣志》:《莊子南華真經》云:「黃帝聞廣成子在崆峒之 上,故往見之。大隗亦謂之崆峒也。」

《禹州志》:「晉盧損為祕書監,拜章辭位,乃授戶部尚書, 及致仕,退居潁川。李穉年將九十,善服氣導引,損以 穉之遐壽有道術,酷慕之,乃以潁川迫城市,卜居陽 翟,立隱舍,誅茅種藥,山衣野服,逍遙於林泉之間,出 則柴車鶴。」請幫助識別此字。自稱「具茨山人。」晚年與同遊五六人,於 大隗山中大仙觀疏泉鑿坯,為隱居之所,誓不復出。 但山氣多寒,遂至被病而卒。卒時年八十餘,齒髮不 衰,而有壯容。

《唐書憲宗本紀》:「元和八年五月丁丑,大隗山崩。」 《五行志》:「永貞八年五月,陳州、許州大雨,大隗,山摧,水 流出,溺死者千餘人。」

《盧照鄰傳》:「照鄰字昇之,范陽人。調新都尉,病去官,客 東龍門山。疾益甚,足攣,一手又廢,乃去具茨山下,買 園數十畝,疏潁水周舍,復豫為墓,偃臥其中,著《五悲 文》以自明。病既久,與親屬訣,自沈潁水。」

《禹州志》:「宋楊億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七歲能屬文。年 十一,太宗詔試詩賦五篇,下筆立成。太宗深加賞異, 授祕書省正字,特賜袍笏。會從祖徽之知許州,億依 焉。後官至翰林學士,有別業在許之陽翟,歿年五十 七,葬陽翟具茨山下,子孫遂為陽翟人。」按葬具茨山宋史楊億列

傳不載

}}

《新鄭縣志》:金丁氏年十六,嫁進士張晉卿。靖康中亂, 與夫避於大隗山。賊至,被擒上馬,丁投地,以醜語詆 之,且曰:「我寧就死,誓不辱於汝軰也。」罵不絕口,賊大 怒,斃於梃下。

薛瑄《許魯齋祠記》:「新鄭縣西大隗山之左,里曰陽緩, 元魯齋先生許文正公所生地也。」

《禹州志》:「明馬文升字負圖,位極人臣,名聞中外。議者 謂忠鯁如汲長孺,勳名如郭汾陽,相業可比韓稚圭、 范希文。卒贈太師,諡端肅,賜葬於郡北二十里具茨 山之原。」

郡北具茨山下有潭水深不可測,側有孫氏數家。某 常戒其宗人曰:「潭有龍,不可褻也。」宗人不聽。一日,湔 穢污於潭上,見小蛇浮水面,共訝之。某曰:「安知非龍?」 宗人不聽,仍棒之,蛇去。須臾雲起潭中,疾雷走電,雨 下如注,潭水溢數十丈。至夜,房屋漸沒,宗人急趨車 房。須臾,水自房孔中入,電光燭之,見鬼。負甕灌房。忽 二人共扶某登樹,且曰:「閉爾目。」某竊視之,皆鬼怪也。 見庭除若水牛狀者數十,負車輦水,房與人俱空矣, 惟某一家無恙。民至今傳其事,呼為「龍潭孫家。」 《新鄭縣志》:「馬進朝,本縣人。中年去妻子,結廬大隗山, 辟穀不食。每至數月,能預知休咎。時徽王欲訪之,朝 已先知,避去不知所往。後六十餘年,為黃」《冠狀》,乞食 其家,遺一瓢去。後其子憶為父舊物,始知為朝,追之無及矣。

張燧天性孝友,母許氏卒,廬墓三年,朝夕哭奠。《蘆花 蓮》,鵲集肩,群盜謀害,感化而去。制終,有司以聞,旌其 門。當膺明經選,不就,隱居大隗山而終。

《密縣志》:明靳於中字爾時,尉氏人。幼有至性,博學善 屬文。萬曆戊戌進士,歷官工部尚書,善政不能殫述, 然心厭華膴。以養親告歸,卜築別墅於大隗山隈,人 皆稱為靳砦。鑿池種竹,揮翰賦詩,與阮太沖徵君相 娛樂,遂籍密焉。子滋昂負奇質,以聖賢為可學而至。 弱冠辭廩餼,因進所悟性命大旨於尚書公,公喜曰: 「爾超我一等矣。」昂山居日,以存神養和為事。當流寇 猖獗,往來砦下,戒不敢犯,四方避兵者存活以數萬 計,如黃巾過康成里雲。

具茨山部雜錄

[編輯]

金劉文饒《修德觀問道碑記》《南華真經》云:「黃帝聞廣 成子在崆峒之上,故往見之。」又云:「黃帝將見大隗於 具茨之山,至襄城之野,七聖皆迷,遇牧馬童子問途 焉。按圖考之,密縣東南有大隗山,大隗之西有具茨 山,又南有襄城,遇牧馬童子,其在斯乎。大隗東北有 廣成,廣成子隱居之地。大隗亦謂之崆峒,見廣成子」 其在斯乎?襄城西北有古觀廢基,俗謂之鵰崖觀,蓋 遇牧馬童子之處也。廣成西有修德觀,蓋廣成子之 處也。而俗言唐季移鵰崖觀於此者,其言無據。鄭,古 有熊之國,黃帝所都,其見《廣成子》,宜其往返不一。莊 氏之雲,隨其所遇而言之。或謂黃帝都涿鹿,西至崆 峒,而史遷謂其遷徙往來無常處,謂此也。然世之言 《莊子》者,皆曰「寓言。」觀此豈寓言哉!

《密縣志》大隗山注云:「荒古之初有大隗氏,帝王耶?真 人耶?吾烏乎知之?」漆園吏復言:具茨見大隗事,七聖 共迷襄野。夫黃帝都軒轅丘,去大隗才十里餘,何為 南駕輒迷?當日兵師為衛,僅七聖乎?而須牧馬童子 問塗耶?如果不爽,則大隗久居前代,黃帝安得起徂 落而見之?固知南華寓言,亦真人號所昉也。今大隗 亭亭雲表,正奠新鄭坤方第突秀凌空,椒耳東不數 里,脈隱矣密大隗鎮,左盼青蒼,撲人眉睫。昔置軍鎮 於其陰,遂肇嘉名。自鎮升椒,鮮不繇麓。從興隆寺東 南取徑,曰「紅石崖」、曰土峪溝,坡墁蜿蜒,皆麓則皆隗, 皆隗則皆密。隗實亙之,密實襟之,安得但指仙的為 隗?而魁阜介丘,駪駪欲東者,非密封乎?新鄭人以風 後頂名椒,然則大隗真人外風后又當居之。今禹「密 間」,指某大隗、某具茨,皆謬。

《汜水縣志》:「黃帝有熊氏都於軒轅之丘,後名具茨。或 大隗」,即汜東南山之綿亙處也。

具茨山部外編

[編輯]

《山海經·中山經》:「凡苦山之首,自休與之山至於大隗 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 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嬰用一藻,玉瘞。」

伊闕山部彙考

[編輯]

《左傳之闕塞 水經》
之伊闕

[編輯]

伊闕山在今河南府城南二十五里,兩山相對,伊水 中流,望之若闕,故以「伊闕」名。《左傳》名闕塞,俗名龍門, 又名龍門龕

伊闕山圖

伊闕山圖

[編輯]

按《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七月辛巳,晉知躒、趙鞅 帥師納王,使女寬守闕塞。」《闕塞》,洛陽西南伊闕口 也。

按《水經》,「伊水又東北過伊闕中。」伊水,逕前亭西。《左 傳昭公三十二年》:「晉箕遺、樂徵,右行跪濟師,取前城 者也。」京相璠曰:「今洛陽西南五十里,伊闕外前亭矣。」 服虔曰:「前讀為泉,周地也。伊水又北入伊闕,晉大禹 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北流,故 謂之伊闕矣。」《春秋》之闕塞焉。《昭公二十六年》,「趙鞅使 女寬守闕塞」是也。陸機云:「洛有四闕,斯其一焉。」東巖 西嶺,並鐫石,開軒高甍,架峰西側,靈巖下,泉流東注, 入於伊水。傅毅《反都賦》曰:「因龍門以暢化,開伊闕以 達聰」也。闕左壁有石銘云:「黃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 辛巳,大出水,舉高四丈五尺。」齊此以下,蓋記水之漲 滅也。石壁又有石銘云:「永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 之軌,部督郵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監作掾董猗、李褒, 斬岸開石,平通伊闕」,石文尚存也。三十二年左傳作二十二年跪作詭 按:《隋書地理志》「河南郡伊闕。」舊曰新城,東魏置新 城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縣改名焉。有伊闕山。 按:《太平御覽地部》闕塞山,《洛陽記》曰:「在河南縣。」杜預 云:「洛西南闕口也。俗名龍門。」

按《明一統志河南山川》:「闕塞山在河南府城西南三 十里,一名伊闕,亦名闕口,俗名龍門山。」

按《圖書編》《河南山攷》:「河南府山曰龍門龕,在府南二 十五里,兩山對峙,東曰香山,西曰龍門,石壁峙立,伊 水中出,又名伊闕。壁間鑿石龕石佛,大小千數。」 按《河南通志山川》:「闕塞山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左傳》 趙鞅納王,使女寬守闕塞,即此。又名伊闕。大禹疏:龍 門,伊水出其間。漢服虔謂南山伊闕是也。一名龍門 山。」

按《河南府志山川》:「闕塞山在縣正南二十五里,郡之 朝山也,一名伊闕,俗名龍門。酈道元曰:『伊水入伊闕, 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春秋》昭公二 十六年,晉趙鞅使女寬守闕塞,即此兩巖間。元魏胡 太后崇信浮屠,琢為佛像,大小不可數計。其像之最 大者,惟賓陽洞』。」

按《洛陽縣志山川》:「闕塞山在縣正南二十五里」,語 同「府志。」

寺觀:寶應寺、嘉善寺、天竺寺、潛溪寺、奉先

寺。

廣化寺,元魏時建。唐無畏三藏咒龍禱雨,神驗叵測。 既歿,葬於新寺。凡歲旱祈請屢應。

以上俱在闕塞山,後魏時建,當時極天下之勝。今廣化、奉先僅存,餘寺俱廢。

香山寺在城南龍門。唐白居易《記》:「龍門十寺,香山為 冠。」

永寧寺,爾朱兆弒莊帝於此。

石窟寺:

右三寺俱在「闕塞山」 ,元魏胡後建。

乾元寺在城南三十里,舊在伊闕東山之巔。魏時建 龍門八寺,惟此為甲,但去村甚遠,屢被盜警。嘉靖庚 申,僧道連等謀遷於山之麓。

皇覺寺在城南三十里伊闕山之陽。唐開元七年修, 萬曆十三年重修

伊闕山部藝文一

[編輯]

《伊闕銘》
宋·真宗

[編輯]

夫「結而為山,融而為谷,設險阻於地理,資守距於國 都,足以表坤載之無疆,示神州之大壯」者也。矧復洪 源南導,高岸中分。夏禹濬川,初通闕塞;周成相宅,肇 建王城。風雨所交,形勢斯在。靈葩珍木,接畛而揚芬; 盤石檻泉,奔流而激響。寶塔千尺,蒼崖萬尋,祕等覺 之真身,刻大雄之尊像。豈獨勝遊之是屬?故亦景貺 之潛符。躬薦兩圭,祝汾陰而祈民福;言旋六轡,臨雒 宅而觀土風。既周覽於名區,乃刊文於貞石。銘曰:「高 闕巍峨,群山迤邐,乃固王城,是通伊水,形勝居多,英 靈萃止,螺髻偏摩,雁塔高峙,奠玉河濱,回輿山趾,鳴 蹕再臨,貞珉斯紀。」

《龍門記》
元·薩天錫

[編輯]

洛陽南去二十五里許,有兩山對峙,崖石壁立,曰「龍 門」,伊水中出,北入洛河,又曰「伊闕」,禹排伊闕即此。兩 山下石罅迸出數泉,極清冷,惟東、稍北三泉,冬月溫, 曰溫泉。西稍北岸河下一潭極深,相傳有靈物居之, 曰「黑龍潭。」兩岸間昔人鑿為大洞,為小龕,不啻千數, 琢石像、諸佛相、菩薩相、大士相、阿羅漢相、金剛相、天 《王護法神相》,有全身者,有就崖石露半身者,極巨者 丈六,極細者寸餘,趺坐者、立者、侍衛者又不啻萬數。 然諸石像舊有裂釁,及為人所擊,或碎首,或損軀。其 鼻、其耳、其手足,或缺焉,或半缺全缺,金碧裝飾,悉剝 落,鮮有完者。舊有八寺,無一存,但東崖巔有壘石址 兩區,餘不可辨。有數石碑多仆,其立「者僅一二,所刻 皆佛語,字剝落不可讀,未暇詳其所始。」今觀其創作, 似非出於一時,其工力財費不知其幾千萬計。蓋其 大者必作自國君,次者必王公貴戚,又其次必富人, 而後能有成也。然予雖不知佛書,抑聞釋迦乃西方 聖人,生於王宮,為國元子,棄尊綱而就卑辱,舍壯觀 而安僻陋,棄華麗而服樸素,厭濃鮮而甘淡薄,苦身 修行,以證佛果。其言曰:「無人我相」,曰「色即是空,曰寂 滅為樂。」其心若渾然無欲,又奚欲費人之財,殫人之 力,鐫鑿山骨,斲喪元氣,而假於頑然之石,飾金施采, 以驚世駭俗為哉?是蓋學佛者習妄迷真,先已自惑。 謂必極其莊嚴,始可聳人瞻敬,報佛功德。又操之以 輪迴《果報》之說,謂人之富貴、貧賤、壽夭、賢愚,一皆前 世所自為,故今世受報如此。今世若何修行,若何布 施,可以免禍於地獄,徼福於天堂,獲報於來世。前不 可見,後不可知。迷人於恍惚茫昧之塗,而好佛者溺 於其說,不覺信之深而甘受其惑。至有捨身然臂施 財,至為此窮極之功。設使佛果誇耀於世,「其成之者 必獲善報,毀之者必獲惡報,則八寺巍然,諸相整然, 朝鐘暮鼓,緇流慶讚,燈燈相續於無窮,又豈至於蕪 沒其宮,殘毀其容,而荒涼落寞如此哉?」殊不知佛稱 仁王,以慈悲為心,利益眾生,必不徇私於己,而加禍 福於人,亦無意於衒色相以欺人也。予故記其略,復 為之說,以解好佛者之惑,又以戒學佛者,毋背其師 說,以求佛於外,而不求佛於內。明心見性,則庶乎其 佛之徒也。

《遊伊闕記》
明·都穆

[編輯]

伊闕在洛陽西南三十里。癸酉仲冬二十九日,進士 路君敬夫陪予往遊。離城五里,經天津橋。橋久圮,石 悉為有力者取去,今易以木。二里至邵子祠,即所謂 安樂窩,中為塑像,瞻拜而出。二十三里至伊闕,其得 名,以兩巖對峙,而伊水出其間,俗又名「龍門」,謂兩巖 為禹所鑿。司馬溫公嘗辯之,以為天之所為,而禹特 「治之,非鑿也。」予考之,龍門在今山西之夏津縣,乃誠 禹跡,則此固非矣。上西巖,登五龍祠,沿崖行,入潛溪 寺,寺皆石洞為之,蓋遍巖內外,石佛大小以千萬計, 傳昔拓跋魏胡後崇佛,命工所鑿。與敬夫午酌,出寺 東行石罅,時有流泉,惟稍北三泉,四時常溫,名溫泉。 二里渡伊水,折而東南,半里至東巖,一巨石中裂,老 僧云:「此龍門也。昔有龍自此而出,鱗鬣之形,宛然石 上。」乃知世俗之說,又似非誣。蓋遊人往往止於西巖 問,無有指示東巖者,故未嘗見此。雖溫公之辯,但謂 非禹所鑿,則其他可知矣。行六十步,有石將墮,旁留 虎跡,名虎托石。又三十步,得鳳凰石,其跡大幾一尺, 五爪一距,深入石理,與虎跡皆涉於異,有似偽為然。 予觀今之圖鳳者,惟一距三爪,未聞其爪之五。使真 有偽,曷不效圖之形,則又疑其真也。敬夫曰:「茲遊也, 得識龍門,辨鳳爪,皆平生之所未及,願書以補郡乘 之缺。」遂書之。

《伊闕山記》
唐·樞

[編輯]

「河南府南三十里,橫亙一山,為禹所鑿,引伊水北注 伊源,從悶頓嶺五百餘里,四山扼阻,至是獨窪且薄。 禹相而順其勢,使民得免於魚,又不煩重費,非大聖 人精靈,能與造化爭功及此乎?乃丹崖並峙萬仞,斷 裂潺湲中注,後世因作技巧,崖體遍劃,龕居佛佛,大

小不同,龕洞淺深,宏窄不一,競奇呈異,星布櫛比,不
考證
能以萬千記。名其總曰鑼鼓洞、曰蓮花洞、曰雙塔洞、

曰水歛洞、曰金佛洞。激以水聲,其流響鏜鏜,是名「鑼 鼓。」上旋頂作菡萏瓣,是名為「蓮花。」下臨諸瀾,勢甚激 搏,立洞口,悉收聽之,是名為「水歛洞。」上建雙塔,洞內 有金佛,是名為雙塔金佛。奇莫如鑼鼓,盛莫如蓮花。 自鑼鼓、蓮花而下,石罅中迸湧三泉,由金佛直下石 罅中,迸湧五泉。山南北有鳳仙、乾元、香山、看經、天竺、 潛溪、廣化、寶應八寺,徑口有五龍廟。余蹙然為不安 曰:「嗟乎哉!石工糜力,民用竭財,是必衰世所為。而絡 繹遊眸,方劇欣玩,較之開山禹功,所費同損,民益民 異,良可為慨。」

《伊闕觀瀾亭記》
鄭安

[編輯]

「昔禹鑿龍門以通伊水,斷一山為兩,其中闕然而伊 水出,故名伊闕在洛陽南二十五里許,乃古形勝之 地也。故賢士大夫往往喜於登臨賦詠者,愛其山盤 礡而水潺湲,指顧之間,快心暢目,倏然有出塵之想」, 則伊闕山水之佳麗,無不遂其遊觀而開其懷抱。其 四方聞之者,咸願身造而目睹,過之者不以事而廢 「遊也。」天順辛巳歲十二月乙巳,是日天朗氣清,山明 水秀。太守虞廷璽喜政事之餘暇,將窮一日之樂,而 觀覽山川地理之實。自郡城南涉洛水,謁康節邵先 生安樂窩祠堂畢,從小徑出漢光武城,過午橋,南行 至伊闕下,兩山石壁,峻峭雄列,東西對峙,伊水中出, 自南而北,折轉東馳,演迤平浦,流入於洛。山隙之下 有數泉,或湧出,或垂出,或穴出。其中有寒涼者,有溫 煖者,泓渟漫流,飲之甘洌,清冷可愛。山石高下,鑿為 大洞為龕,其中琢諸佛像,有坐者,有立侍者。有極鉅 者尋丈,極細者寸餘,或全或缺,億萬之多,不可勝數。 舊有八寺,得名「奉先」、「香山」,今皆廢毀,無一存者。又有 斷碣殘碑,湮沒磨滅,而棄於山墟草莽之間,偃而仆 者多,立者僅得其一二。所刻皆佛語,字剝落摩挲不 可讀,事遠而無所從質,莫詳始於何代也。太守俯仰 今昔,徘徊顧瞻,不能無慨焉。已而,浮小舟之八節灘, 過東山,弔唐居士、白樂天墓。次金佛洞,適有教授𥟖 浩、訓導李時顯攜酒至,就河下喚漁人艤舟,買小鮮。 庖人烹之,設樽俎,陳山殽野簌於前。太守與客飲觴 酌酒,觥籌屢交,歌「太平既醉」之詩,效王逸少故事,寫 《蘭亭》一觴一詠之樂,飲數盡,歡而罷。是時日將西行, 浮小舟過山,詣鑼鼓洞。憑高以眺,坐石以息。觀水深 淺之狀,可以遊目,聞水潺湲之聲,可以盈耳,遂欲築 亭於斯,因事倥傯,不克就。明年壬午春,亭乃落成。太 守取《孟子》「觀水有術,必觀其瀾」而名其亭,求中書汪 公景昂大書扁曰「觀瀾亭。」是時因予陪行,故屬記歲 月刻石置諸亭右。予惟孟軻氏所以觀夫水者,不在 水也,在乎道也。水之湍急處,滔滔汨汨、淘淘溶溶,前 者逝、後者續,彌晝夜,窮歲年,不涸不止、不急不徐,其 流也。前乎千萬載不見其「始。後乎千萬載不見其終 者,以其源之有本也。」水之有本如是,其道之所寓,亦 猶是也。夫道原於天而寓於人,無往而不在,無時而 不然。世有古今,道貫古今而不息;有天地,道塞天地 而無間。道之有本,因水之有源而可見也。然太守之 所以名亭,而取《孟子》觀瀾之意者,亦猶吾夫子觀川 水之流,見夫道體之無窮,《歟亭》於是乎作也。後之縉 紳縫掖之士來遊於斯亭之下,可遨可嬉,可嘯可歌, 以臨以眺,以坐以休,而自樂其樂與人樂其樂者,有 所考而知立亭之所始雲。是為記。

伊闕山部藝文二

[編輯]

《遊龍門奉先寺》
唐·杜甫

[編輯]

「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陰壑生靈籟,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龍門》
前人

[編輯]

龍門橫野斷,驛樹出城來。氣色皇居近,金銀佛寺開。 往來時屢改,川陸日悠哉。相閱征途上,生涯盡幾回。

《秋夜宿龍門香山寺》
李白

[編輯]

朝發汝海東,暮棲龍門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 望極九霄迥,賞多萬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風。 星斗橫網戶,銀河耿花宮。興在趣方逸,歡餘情未終。 鳳駕憶王子,虎溪懷遠公。桂枝坐銷歇,棣花不復同。 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窮。

《醉宿龍門》
前人

[編輯]

醉來脫寶劍,旅憩高堂眠。中夜忽驚覺,起立明燈前。 開軒聊直望,曉雪河冰壯。哀哀歌苦寒,鬱鬱獨惆悵。 傳說版築臣,李斯鷹犬人。欻起匡社稷,寧復長艱辛。 而我胡為者,嘆息龍門下。富貴未可期,殷憂向誰寫去去淚滿纓,舉聲《梁澤吟》。青雲當自致,何必求知音。

《龍門香山》
武元衡

[編輯]

眾香天上梵王宮,鐘磬寥寥半碧空。清景乍開松嶺 月,亂流長響石樓風。山河沓映春雲外,城闕參差曉 樹中。欲盡出尋那可得,三千世界本無窮。

《從幸龍門應制》
宋·之問

[編輯]

「宿雨霽氛埃,流雲度城闕。河堤柳新翠,苑樹花初發。 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臺映幾重。群公拂霧朝翔 鳳,天子乘春幸鑿龍。鑿龍近出王城外,羽從琳琅擁 軒蓋。雲蹕纔臨御水橋,天衣已入香山會。山壁嶄巖 斷復連,清流澄澈俯伊川。塔影搖搖綠波上,星龕奕 奕翠微邊。層巒舊長千尋木,遠壑初飛萬丈泉。彩仗 虹旌繞香閣。下輦登高望河洛,城東宮闕擬昭回,南 陌溝塍殊綺錯,林下天香七寶臺,山中春酒萬年杯, 微風一起祥花落,仙樂初鳴瑞鳥來,鳥來花落紛無 已,稱觴獻壽香靄裏,歌舞淹留景欲斜,石間猶駐五 雲車,鳥旗翼翼留芳草,龍騎駸駸映晚花,千乘萬騎 鸞輿出,水靜山空嚴警蹕,郊外紛紛」引看人,傾都南 望屬車塵。囂聲喊颺開黃道,王氣週迴入紫宸。先王 定鼎山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吾皇不事瑤池樂,時 雨來觀農扈春。

《遊龍門香水泉》
韋應物

[編輯]

山水本自佳,遊人已忘慮。碧泉更幽絕,賞愛未能去。 潺湲瀉幽磴,繚繞帶嘉樹。激轉忽殊流,歸泓又同注。 羽觴自成玩,永日亦延趣。靈草有時香,仙源不知處。 還當候圓月,攜手重遊寓。

《龍門八詠》
劉長卿

[編輯]

《闕口》

[編輯]

秋山向搖落,秋水急波瀾。獨見魚龍氣,長令煙雨寒。 誰窮造化力,空向兩崖看。

《水西渡》

[編輯]

伊水搖鏡光。纖鱗如不隔。干龕道旁古。一鳥沙上白。 何事還山雲。能留向城客。

《水東渡》

[編輯]

柯葉傍崖赤,千峰秋色多。夜泉發清響,寒渚生微波。 稍見沙月上,歸人爭渡河。

《福公塔》

[編輯]

寂寞對伊水。經行長未還。東流自朝暮。千載空雲山。 誰見白鷗鳥。無心洲渚間。

《遠公龕》

[編輯]

松路向精舍。花龕歸老僧。閑雲隨錫杖。落日低金繩。 入夜翠微裏。千峰明一燈。

《石樓》

[編輯]

隱隱見花閣,隔河映青林。水田秋㕍下,山寺夜鐘深。 寂寞群動息,風泉清道心。

《渡水》

[編輯]

《日暮下山來》,千山暮鐘發。不知波上棹,還弄山中月。 伊水連白雲,東南遠明滅。

《下山》

[編輯]

誰識往來意。孤雲長自閑。風寒未渡水。日暮更看山。 木落眾峰出。龍宮蒼翠間。

《龍門遊眺》
錢起

[編輯]

鑿山導伊流,中斷若天闢。都門遙相望,佳氣生朝夕。 素懷出塵意,適有攜手客。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 緣雲路猶緬,憩澗鐘已寂。花樹發煙華,淙流散石脈。 長嘯招遠風,臨潭漱金碧。日落望都城,人間何役役。

《遊龍門》
宋·梅堯臣

[編輯]

遙愛夏景佳,行行清興屬。安知轉迴溪,始覺過平谷。 古殿居竹間,香菴遍巖曲。雲霞弄霽暉,草樹含新綠。 時鳥自緡蠻,山花競紛縟。莫言歸路賒,明月還相續。

《龍門》
范純仁

[編輯]

《皇圖》經野臨中天,北有大河南陸渾。陸渾之下伊之 源,直走闕塞侵山根。此山不斷亙坤軸,逆為汝海波 濤翻。忽焉天意有不測,剖開峽口流如吞。長波萬練 捲空過,貫都會洛風霆奔。崖岸相嶔竦天闕,此號鑿 龍為禹門。石道盤紆入幽邃,杉松隱映皆祇園。下窺 朝市但塵土,不與人世同囂喧。天章閣老真相嗣,詔 「委北陲嚴國藩。前騶驅弩聊盤桓,憑高置酒臨巖軒。 是月嘉平臘將盡,春風料峭煙霾昏。至陰表日景漸 正,玉沙透水波光溫。杳杳端闈照宸極,壯以《崤函》周 轘轅。超然宴覽動咨嘆,坐預國論慚冥煩。乃知公旦 卜洛意,根本繫時亡與存。法宮在今宜有制,上憲太 微奠至尊。乘杓布政朝萬玉,莫如洛」宅當乾坤。三陵 氣象貫星野,慶雲祚百雲來孫。豈惟設險御諸夏,亦 以捍患安元元。為於可為事乃濟,器大重遷咸有言。 賤臣幽退冒及此,願對上前圖籍篇。

《龍門》
魏·摶霄

[編輯]

《少室》右臂禹所斷,開排清伊來高寒。土肉養石自古 秀,山腰流泉無時乾。佛髻滴滴染濕翠,松風颼颼鳴 驚湍。白傅已矣不可見,予誰從之投歸鞍。

===
《龍門行》
明·彭綱
===
考證
「龍門兩山相對峙,龍門河水流山裏。龍門天造非禹

功,獨向中州擅山水。」憶昔周公營洛都,陰陽險阻歸 謀謨。炎劉典午御區宇,亦來闕塞陳基圖。拓跋何人 擅中國,豔妻媚佛禍山石。洞中大象高幾尋,山間小 者亦數尺。當時鎚鑿斷民脂,萬金不恤窮妖奇。誰知 佛死無靈氣,諸魔依託猿夜啼。右擊疑鼓左疑鑼,神 州漸見交兵戈。梁皇餓死金人在,魏國分崩石佛多。 我來問俗偶登眺,坐觀今古資一笑。東山寂寞西山 鬧,忽聽漁舟崖下叫。

《九日同呂文川宿龍門洞中》
溫如璋

[編輯]

谷口明霞煙樹低,龍門夜整石床棲。出林弦月光侵 席,瀑洞珠泉響注谿。佳節名山難並遇,繁絃急管對 留題。君看萬佛崖端像,寂寞前朝風雨淒。

《龍門山色》
翟廷蕙

[編輯]

翠削芙蓉列畫屏,水分雙影蘸秋清。炎涼物態隨時 變,獨爾高寒不世情。

《前題》
沈應時

[編輯]

綿亙來嵩嶽,崔嵬向洛城。闕門一水出,峰頂亂雲生。 削佛空陳跡,鑿龍肇太平。年年蒼翠色,閱盡古今情。

《前題》
劉贄

[編輯]

伊水出悶頓,龍門誰鑿成。巉巖雙闕斷,蒼翠四時更。 灘意識宗海,山光欲近城。粵瞻吾幸邇,日日看雲生。

《前題》
劉衍祚

[編輯]

闕塞開靈景,蒼蒼霽靄中。雙巖聳峭壁,一水瀉長虹。 龕列隋唐像,洞傳金革風。香山何處所,佇望思無窮。

《前題》
沈詩

[編輯]

龍門劈破是何年,瀉出伊流貫洛川。壁夾輕陰浮芥 棹,空搖清影落觥船。晴開八字愁娥黛,秋削雙峰韻 士肩。莫為吟眸難應接,卻憐飛翠醉詩仙。

《前題》
丘起鳳

[編輯]

鑿斷層崖伊水流,巃嵷雙闕壯金甌。雨浮爽氣清來 閣,風送晴嵐翠晃樓。載酒波心停去棹,扶筇洞口豁 吟眸。不徒環秀開圖畫,扼險能紓南顧憂。

《伊闕石洞》
張美含

[編輯]

何代闢伊闕,年深古樹芊。兩山分峭壁,一水下平川。 桂棹煙中境,曇花洞裏天。臨風襟抱闊,石岸試溫泉。

《伊闕神功》
前人

[編輯]

鑿破蒼山水徑通,決排兩岸古今雄。泛舟驅馬中天 地,覽勝何人頌《禹功》。

伊闕山部紀事

[編輯]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晉知躒、趙鞅帥師納王,使 女寬守闕塞。」女寬,晉大夫。闕塞,洛陽西南伊闕口 也。守之。備子朝。

《伽藍記》:「永寧寺,胡太后所立也。中有九層浮圖,去京 師百里遙已見之。初掘基至黃泉下,得金像三千軀, 太后以為信法之徵。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石寶 瓶。下有承露金盤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鐸。菩提達肇 者,波斯國僧人也。見金盤耀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 響出天外。自雲一百五十歲遍涉諸國。」而此寺精絕, 閻浮所無也。佛域境界,亦未有此。永熙三年為火所 燒。當時雷雨晦冥,雜下霰雪,火經三月不滅。

《魏書孝明帝本紀》:熙平二年:「夏四月乙卯,皇太后幸 伊闕石窟寺。」

《地理通釋》·「隋都」《兩京記》:「煬帝登北邙,觀伊闕,曰:『此 龍門耶?自古何為不建都於此?蘇威曰:『以俟陛下』。大 業元年,自故都移於今所。其地周之王城,初謂之東 京,改為東都』。」《六典》:「煬帝詔楊素、宇文愷移故都創造, 南直伊闕之口,北倚邙山之塞,東出瀍水之東,西出 澗水之西,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東去故都十八里。」 《太平御覽》:「煬帝遷」洛陽於故周之王城,即今東都城 也。

唐昭宗天祐元年,朱全忠遷唐都於洛陽。《六典》:「東都 城,左成皋,右函谷,前伊闕,後邙山。」

《楓窗小牘》:「真宗皇帝祀汾西還,駕過伊闕,親灑宸翰 為銘勒石,文不加點,群臣皆呼萬歲。」

《洛陽縣志》:「龍門西南石壁上有五爪一距之跡,其痕 深入石理,大幾盈尺。遊人摩索,光明如鏡,相傳為鳳 凰遺跡

伊闕山部雜錄

[編輯]

《地理通釋》:吳起對魏武侯言:「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 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

《洛陽記》:闕塞山在河南縣。《左傳》:晉趙鞅納王,使汝寬 守闕塞。服虔謂南山伊闕是也。杜預云:洛西南闕口 也,俗名龍門是也。

《洛陽縣志》:「龍門敬善寺有紅桂樹,雲獨秀。陳侍御因 訪剡浮槎,客得數株,移植郊園,眾芳色沮,乃知敬善 所有,徒得嘉名。」

伊闕東山有一石將墜,旁有虎跡。雲「石因虎托,得以 不墜。」

伊闕山部外編

[編輯]

《酉陽雜俎》:「東都龍門有一處,天寶中,雅禪師於此建 蘭若,庭多古柏,枝榦拂地。夏中桐始華,有異蜂聲,如 人吟詠。禪師諦視之,具體人也,但有翅長寸餘。禪師 乃網取一焉,置紗籠中,意嗜桐華,採華置其旁,終日 集於一隅,微聆吁嗟聲。忽有數輩翔集籠外,如相慰 狀。又一日,其類數十日積於籠外,語聲甚細,亦不憚」 人。僧密聽之,有曰:「孔昇翁為君筮不祥,頗記無?」有曰: 「君已除死籍,又何懼焉?」有曰:「叱叱子與青桐君奕勝, 獲琅玕紙數十幅,君出可為扎星子。詞語皆非人世 事。」終日而去,禪師舉籠放之。次日,有人長三尺,黃羅 衣,步虛上禪師屠蘇前曰:「我三清使者上仙致意,謝。」 禪師指顧,失其所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