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121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一百二十一卷
方舆汇编 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二十一卷目录

 天台山部汇考一

  图

  考

山川典第一百二十一卷

天台山部汇考一[编辑]

汉刘晨阮肇遇仙之天台山。

天台山,在今浙江台州府天台县城北三里,高一万 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其峰峦延 亘,支麓所分,随地异名,而要皆谓之“天台山”,即《道书》 第六大洞天赤城洞也。相传汉刘晨、阮肇遇仙于此。

天台山图

天台山图

[编辑]

按《会稽记》,“赤城山内则有天台、灵岳、玉室、璿台。” 天台山旧居五县之馀地。五县:馀姚、鄞、句章、剡、始宁 也。

《赤城山》土色皆赤,岩岫连沓,状似云霞,悬溜千仞,谓 之“瀑布。”飞流洒散,冬夏不竭。山谷绝涧,峥嵘无底,长 松蔓藟,幽蔼其上。

按《真诰》:“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 重,四面如一,当牛斗之分,上应台星,故曰天台。” 按《临海记》:“天台山上应台星,超然秀出。山有八重,视 之如一帆,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又有飞泉悬 流,千丈如布。”

按《启蒙记》:“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楢溪,溪水清冷,前 有石桥,阔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冥之涧,惟忘其 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扪萝葛之茎,度得平路,见 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 堂碧林,醴泉仙物,无不毕具。晋隐士白道猷得过之, 获醴泉紫芝灵药。”

按:《唐书地理志》:“江南道,台州临海郡,唐兴。”有“土墙 山”、鼻山、天台山。

按《洞天福地记》第六大洞天,赤城洞上清玉平之天, 广八百里,王君所理,在台州唐兴县。

第十二福地灵墟,在台州天台山,司马天师居之。 按《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江南台州天台 县北十里,一曰桐柏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 赤城山在县北六里,天台之南门也。《名山略记》曰:‘葛 仙公山也。孙绰有赋。唐司马子微庐天台,隋徐则入 天台山’。”

按《方舆胜览》:浙东路台州天台山,在天台县西一百 一十里。《洞天福地记》:“天台山名上清玉平之天,即桐 柏真人所理,亦名桐柏山。晋孙绰,字兴公,为永嘉太 守,意将解印,以向幽寂,闻天台山神秀,可以长往,因 使图其状,遥为之赋。赋成,示友人范荣期,荣期曰:‘此 赋掷地,必作金声’。”

按《广舆记》:天台山在台州府天台县,道书谓上应台 星,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从昙华亭右麓视石梁,若在天半,广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攀萝 梯岩乃可登。上有琼楼玉阁,碧林醴泉瑶草,神奇莫 可名状。旧称金庭洞天。

按《三才图会》天台山图考:天台山在天台县西一百 一十里。《临海记》:“天台山有八重,视之如一帆,高一万 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又云:“以高大之故,上应天之三 台星,故称台岳。”游天台必自赤城始,此山之南门也。 自是而北,则循佛垄,傍石桥。由石桥东行则为天封、 华顶,西行则为万年、桃源,两岩则为洞天、桐柏,于是 遂结束。自赤城始。赤城山纯石霞色,望之壁立如城, 具雉堞,绝顶有浮屠七级。西北有玉京洞、金钱池,寺 废,无僧。由九里松北行,逾金地岭,与察岭相连,其下 为汉隐士高察读书堂。又五里,逾银地岭,至大慈寺 前,观“佛陇”二大字。寺僧曰:“此知𫖮师之初修地也。”又 北行,抵石桥,先上昙华亭。倚槛观之,见两岸门立,而 石桥横亘其上。山北左右肩有双泉飞出,合流而来, 至桥乃伏出其下,泻为瀑,可百馀丈,挂岩石间。复由 亭石麓下至新亭,接其端而坐,则见石桥已在半天, 而𬯎雪之流,自空中下击潭水作疾雷声,震动林谷。 从山西行,寻万年寺。由铁船峡度罗汉岭,山嵘水洄, 每数里辄一曲。及至上方,地则砥平如仰盂。登妙莲 阁四眺,则八峰回抱,而直南诸阜累累,如列戟排衙。 两涧水西、寺门,乃合流潆洄南出。前林松杉成列。东 涧古松数株,皆大十围,鹤鹳多巢其上。每休坐树阴, 则闻鹤鼓牙及鹤唳之音,与风泉相杂,翛然非复人 世。由此东北行,至刘阮洞,洞去东涧二里而远,洞口 如门,有古木神祠。沿涧而上,两山绣壁参差,夹水立, 水随山曲,时漱石有声,曰“鸣涧。”水端草树芊绵,东崦 特葱蒨可喜,曰“桃花坞。”又折而北上,路渐艰涩,及水 穷而路尽,有巨潭,渟澈如镜,中有洞门潜通山底,其 深莫测,此所谓金桥潭也,即刘晨、阮肇遇仙处。潭之 南有盘石可坐,仰望三峰倚天,而东峰特秀,上有石 如绾髻鬟,曰“双女峰。”昔人见双鬟戏水,或曰“乃其精 灵所为。”即寺观岩石亦奇怪。又循董家庙、小田铺,涉 三四溪,至广严寺贫婆钟寺有荣师肉身像。师,宋人, 习禅定,多异迹,时呼为荣罗汉,死而不腐。过宁国寺, 有寒、明两岩,明岩大略如雁荡,寒岩但差小尔。岩西 面有唐帽乘马痕,相传为闾丘太守像。旁有大石笋, 如天柱峰。正北洞宽平,可列席旅会。南有小塘,外有 八寸关。寒岩后洞比明岩尤邃且广,可容百驷,而梵 宇亦宏敞,正寒山子所居。由顾儒岭涉欢溪,访齐处 士顾欢读书堂于普庆寺,旧号灵墟,实智大师注解 《涅槃经》处。佛殿极壮丽,有槃石、智者岭、卓锡泉。北望 一峰摩云,即华顶也。中峰孤峭如华盖,诸屿拱罗。寺 毁,仅馀数廊。众木扶疏,多桧、杉檡槠。其旁近地,有王 羲之墨池、李太白读书堂。又迤从北上,可三四里,有 “望海尖。”登其绝顶,则钱塘烟树、括苍峰峦,皆隐约可 见焉。自此南行至文殊寺。再上由山脊行,则凡邑内 诸山皆若翔舞奔跃,在舆马左右。直南曰桐柏冈,其 地有卧龙、玉女、紫霄、玉笥、翠微、莲华、玉泉、华琳、香琳 凡九峰,而桐柏宫当其心。平原旷衍,有村落溪流、桥 梁、水碓,《道书》称为“金庭洞天。”唐司马承祯奉敕建为 桐柏观。宋改为崇道观,今复为桐柏宫云。西北宫有 琼台双阙,去宫可六七里。琼台三面,皆翠壁万仞,耸 峭相向,如城郭周围,而台则南“向,悬居其中。折而东 南,可二里许,为双阙翠壁。山至此忽中断,对峙如阙 门。路出其下,而涧水从之。然岩石皆陡绝,不可下观。 而四壁之华叶,曜日含风,绮绣纷错,秘香蓊郁。俯瞰 百丈,潭在台麓,纡绕双阙,流入云溪。屏息无哗,其听 益远,真天台山之第一奇观也。”出洞门盘折而下,行 数里至福圣庄,观瀑布。又迤逦而北,至翠屏山,观三 井皆奇。自文殊寺来,谓桐柏已在平地。及观瀑布三 井,始觉其地又在众山之上,乃复惊诧,以为大奇。 按《天台县志舆地》篇:天台山在县北三里,是神迹石, 延袤国清、赤城、桐柏至于华顶,皆名天台,实一邑诸 山之总号。旧志载陶隐居《真诰》云:“高一万八千丈,周 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牛斗之分,上应台 星,故曰天台,一曰大小台。”《舆地志》云:“天台山,一名桐 柏,众岳之最秀者也。”《徐灵府记》云:“天台山与桐柏接 而少异,或又号灵越。晋孙绰尝作《天台山赋》,台山之 名天下自此始。”《一统志》云:“山去人不远,路由福溪,水 险而清。前有石桥,广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 忘其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藤葛,始得平路。见 天台山,蔚然奇秀,双列于青霄。上有琼台、玉阙、天堂、 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

赤城山在县北六里。一名烧山,曰消山,石皆霞色,望 之如雉堞,因以为名。山之麓有岩,极深广。晋义熙初, 僧昙猷造寺,号“中岩。”齐僧慧明复就塑一佛,名卧佛。 又有岩二,曰“结集”,曰“释签。”盖灌顶湛然遗迹也。西有 玉京洞,北有金钱池,相传昙兰憩此诵经,有神献金 钱僧弃池中,故名。绝顶有浮屠七级,下有昙猷洗肠井,今井边犹生青韭,即其验也。大抵皆峭壁,不可登。 上有仙人井,飞流喷沫,冬夏不竭。或曰:“《释签》当作释 笺。”以湛然居岩中,解释天台教,而名结集以灌顶裒 集天台山教,未详孰是?

桐柏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十二都,七十二福地之一。 由清溪迤北而入,岭路九折至洞门,一望佳景,豁然 道观屹处其中,唐司马承祯隐此。旧《图经》:“周灵王太 子晋主金庭治桐柏山”,即此也。

琼台、双阙两山,自桐柏山西北行二里,至元应真人 祠。取道仙人迹,经龙潭侧,凡五里至琼台,转南三里 至双阙,皆翠壁万仞,森倚相向。宋祥符中,山人张无 梦结庵于此。徐大受《山行》摘句云:“大壑之心,琼台突 起。岚光破绿,状如削瓜。下俯百丈龙湫,心悸骨惊,不 可近视。”沿流五里至双阙,幽花凝岸,苔茵布石,仙家 之奇观也。

瀑布山一名紫凝,在县西四十里三十二都。山有瀑 布,垂流千丈,遥望如布。陆羽《记》云:“天下第十七水。”盖 与国清、福圣二瀑为三。其山产大叶茶。《志要》云:福圣 之瀑布,源出桐柏山金涧二井之泉,悬流数百尺,落 于万仞之崖,冬夏不竭。远而望之,莹白如练,悬挂隐 映于苍崖翠壁间,卒然一视,恍若天河之倾泻也。 石桥山在县北五十里十五都,两山相并,连亘一百 里。旧传五百应真之境。有石梁架两崖间,龙形龟背, 广不盈尺。其上双涧合流,泄为瀑布,西流出剡中,下 临万仞,飞泉回射,危滑欹侧,状如横虹。且多莓苔甚 滑,过者目眩心悸。按《赤城旧志》云:“凡往来人供茗,必 有乳花显应,或宝炬、金雀、灵迹梵响,接”于见闻云。 东横山在县东十里八都九都界,以其横据县东,故 名。状如覆舟,旧名覆舟山。四面迥绝,无所连接,《神邕 山图》谓为台山之脚。其上坦夷可三十顷,中有三泉, 冬温夏冽,侧有古净池,今芜没。山南尽处有石如妇 人,旧称为新妇岩。山足相传下有石鸭,谶云:“水打石 鸭头,此地出公侯。”又云:“水打鸭头穿天台,出状元。”每 溪流逼向此山下,则有显宦。其山顶方阔,明万历九 年,知县毛鹤腾建《丹丘台》。

九峰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十三都,其峰有九。徐灵府 《小录》云:“瀑布寺前有九峰”,盖台山之枝干,旧名九陇, 王羲之与支遁常游焉。唐天宝六年,改九峰神。《邕山 图》云:“此尝创建桐溪寺。”

凤凰山在县东十里。六都《志要》云:“山形似凤者三,故 其地亦名凤林崖,上有仙人掌迹,甚钜。南有钓鱼台 及吕洞宾所游之地,名为吕道岸。”其地夏日蚊蝇不 入,所产艾草入药最佳。

苍山在县东四十里五都。《神邕山图》云:“其山凌暎桐 柏,绝顶睇沧海,以其苍苍接汉,故名。”《古经》云:“其山鸣 吼,必有大风雨。”神邕以桐柏接宁海界,在县东极处, 非今置观之桐柏也。

寒岩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三十六都,因寒山子得名。 前有磐石,曰晏坐峰,上有石室,旧名拊石洞。后米公 芾题曰“潜真。”四山环峙如郛郭,上矗云汉,其下嵌空, 置佛屋,不用瓦覆,由宴坐。西有石梁可数尺,架两崖 间,险峻不可陟。南有泉如屋霤,寺僧縻竹缏引之。前 距山腹一里有道人洞,转西二里,乱石洒流岩窦间, 散若虬髯,因号龙须洞,台山绝胜处也。《临海记》云:“石 室前有立石,参差五色,远望如绶带,旧传为绶带山 产石髓、石脂,绝杪,有仙石棺。”

明岩山在县西七十里三十三都,旧名暗岩。岩之前, 峭壁屹立,势摩穹苍,亦号幽石。其下窍穴逶邃,日光 穿漏,中有僧全宰栖真洞。转北数步,怪石森然,上有 两峰倒侧,号合掌。岩西有泉,蔽岩而下,涣若垂箔。寺 僧亦用竹缏引之,从高下坠,号曰“水索。”由寺北扪萝 而下,至重岩,磐石品列,即三隐咏叹之地。常有光如 月,号石月。寺东有响岩,击之声铿然。《寒山子》诗所谓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是也。

大盆山在县西一百八十里三十七都,西接东阳,南 界仙居,遥望山形如覆盆,故名。

大柱山在县西九十里三十六都,南有黄水峰。 方瀛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十二都。由桐柏北上,一 峰可五里许,上有平田十馀亩,间以陂池,前眺苍峰, 后即云盖峰。唐长庆中,徐灵府居此,因赐今名。 系船山在县东四十里一都南阳。旧传古煎盐处,有 石盘柱尚存,有巨石横亘,海波沃日,舟人常系缆于 此。《邑志》一名髻山。《赤城旧志》又有髻山,在县东四十 里,以其形如髻然,故名之。

司马悔山,在县北一十三里十一都。《道书》此为第十 六福地,旧传司马承祯应召至此而悔,因以为名。又 《云笈七签》载,“司马悔山在台州府天台山北,李明仙 人所治之处。”

始丰山在县西南十五里十九都。旧以状类盘龙,名 “龙山。”唐天宝中更今名。

折山在县西十六里十六都。《神邕山图》云:“其山峭崿险折,而中峰拔立孤秀,旧传王乔控鹤于此,又名鹤 峰。”

鼻山在县西南一十五里二十三都,以形名,载《唐书 地理志》。下有龙湫,旱祷常应。

土墙山在县西五十里二十七都。屹若墙立,故名。见 《唐书地理志》。

峇山在县西五十里二十九都。旧《志》云在西南一十 五里,盖误。

甑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一十五都,下有钓矶。石 松山在县东南四十里二都。

担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二十四都。

招贤山在县东四十五里一都,又名“双峰山。”

焦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三十四都。

灵墟山旧《志》:在县北三十里十一都,白云先生隐处。 《图经》云:“在县北六十里,盖七十二福地之一。”

八峰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十五都。中有万年寺,所谓 “八峰明月、婆罗香炉、大舍、铜鱼藏象、烟霞应泽”是也。 牛游山在县东五十里四都,东岩有片石,似牛游形 成窝,旧传神牛浴此,蹄迹跧痕尚在,俗呼为石牛游。 覆盆山在县东四十里一都,顶平,东西二隅有二井。 地里家以为台郡临海,山川之美,皆是此胚胎迤衍 发秀。其说所谓“覆盆孕秀”是也。

亭山在县东三十里二都。

接石山在县东四十里一都。

宝华山在县东三十里四都。产花乳石,色如玳瑁,莹 润坚洁可爱。李德裕《谢寄石》诗:“闻君采奇石,剪断赤 城霞。”宋林逋《谢天台僧寄石枕》诗:“断石自何许,枕之 怀赤城。”皆谓此也。稍西有云顶庵。距山足一二里,有 峦岫如带,与溪流俱西向,环拱县境,因名“带横。”相传 其地唐时有王尚书居于此。

银山在县南十里二十都。宋元祐间,因矿发故名。后 因凿山压死人众,烧炼无银,遂废。万历二十六年,凡 旧矿处,朝廷悉令开采。四月初四日,太监曹委官来 凿此山无银。堪舆家先言“此山居午,动必致火。”五月 间,县东南果被火灾。本年八月,复委官开采,仍无银。 二十七年闰四月,太监刘同本府黄二守督工深入, 取砂面烹,亦无银而止。

菡山在县西六十里三十五都。

大淡、小淡二山:在县南二十里七都。峰势连接,周围 三里。

龟山,在县南五里。山形类龟,下有潭极深,大旱不竭, 有鱼虾之利。

鲤山:与龟山相近。

澹山在县西七十里三十五都。

雷马山在县西九十里三十五都。

方山在县西六十里三十五都。其山高峻千馀丈,山 麓周围十五里,自足至顶皆方,故名。山之右有匼溪 茁,左有甑山茁,此居其中,山巅有庙镇之。

白衣山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二都,上有白衣殿。 茶山在县西八十里三十三都。

聚青山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二都。

儒堂山又名“宰山”,在县西四十里三十都。

凤山又名“赤山”,在县西四十里二十七都。

鹧鸪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十五都,中有龙湫。《志要》 云:“常有鹧鸪鸣,故名。”

独山在县西六十里三十四都。

千佛山在县西五十里二十九都。山足有寺,名“广严。” 周围佛刹,峰峦叠嶂,层出其上,故名。

断桥山在县北七十里十一都。自石桥沿涧行,可十 五里,则一石梁中断,因以为名,即小石桥也。下临危 涧,乱石棋布。有龙湫、“龙拖石”,邑人罕至。

妙山在县东一百步,延袤一里,旧为城隍庙。宋曹勋 建“祐圣观”,境民崇奉,香火不废。旧有公馆,改为社学, 钟楼在其上,俱废。山周围皆民赁以居。登山一望,则 一邑之景致尽在目中,盖邑之镇山也。

金墩山在县西北三里。《志要》云:“乃赤城山南行,支垄 盘曲,以翼县治。”盖妙山东,横山夹辅邑东,此山在西, 苍山蔚盆于左,赤城辉映于右,邑后诸山,高厚峻极, 而邑前面诸山,呈秀争妍。邑治街巷横列三数成干 卦之象也。

蔓萝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十都。

箕富山在县东十五里西嶴。

华顶峰在县东北六十里十一都,天台第八重最高 处。旧传高一万八千丈,周围一百里,少晴多晦,夏犹 积雪。中有洞,石色光明。登绝顶降魔塔,东望沧海,弥 漫无际,号“望海尖”,可观日之出入。下瞰众山,如龙虎 蟠踞、旗鼓布列之状,草木薰郁,殆非人世。智𫖮与白 云先生思修于此。有葛元丹井,王羲之墨池,李太白 《书堂》,

玉霄峰,在县北三十五里,即洞天宫。重崖叠嶂,松竹 葱蒨,且产香茅。直南巽隅,两石对峙如门扉,号“小桐柏。”

《玉笥峰》在银山顶,号“金箱玉印。”

五峰在国清寺侧。正北曰“八桂”,东北曰“灵禽”,东南曰 祥云,西南曰灵芝,西北曰“映霞。”前有双涧合流,南注 大溪。《九域志》以齐州灵岩、润州栖霞、荆州玉泉,并国 清为四绝。

《水垲西峰》在县北二十里,僧普岸所栖。

紫凝峰,在县西三十五里。智𫖮诵经,有紫云绕护,故 名。

大雷峰在县北大慈寺主山东有蜜蜂洞在焉。 九折峰在县东北三十里十都。智𫖮宴坐立道场处。 孙绰所谓“既克𬯀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是也。 莲花峰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三都。以状如莲花,故 名。

通元峰在县北六十里十一都。僧德韶尝卓庵于此。 香柏峰在县北六十里十一都。以山多柏木,故名。四 望阴崖,垂磴万仞。

列秀峰在县西北六十五里,万年寺西。

芦峰在县西九十里三十七都,净慧寺前。旧传葛元 植芦于此,下有芦洋、芦坑。

浙峰在县西九十里三十二都。一作“岊崷。”又有匼崷, 在县东四十里。胡崷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菡溪峰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一都,又名“翠岩。”四面悬 绝,峰顶坦平,桃竹秀丽。

华琳峰在县西北一十八里十二都。

香琳峰在县西北三十里十二都。

玉泉峰,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桐柏观前。

“瑞云峰”亦在观前。

紫霄峰在福圣观前。

卧龙峰,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桐柏山之侧。

香炉峰在县东北五十里十一都。以日出时有紫烟, 故名。

蒸饼峰在石梁北,出根子。昔僧昙猷欲渡石梁,访方 广寺,有石如屏梗之,号“蒸饼。”

白云峰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十二都,太平兴国寺侧 大隐峰,未详处所。宋钱厚之建双清堂于其下,王铚 为《记》。

瓐峰在县南十里二十都。 玉女峰在县南二都。

白郎岩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四都。齐僧普耀自辽东 憩此,有神号江白郎,告曰:“此吾所居。”以师有德业,推 以相奉,故建寺,号曰“白岩。”唐长庆四年,令白馀丰首 祷雨焉。时有异物似龙,自穴而出,至宝历初,再祷亦 然。王展为之记。

百丈岩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观西北。与琼台相 望。峭险束隘,四山墙立。下有龙湫,翠蔓蒙络,水流声 潀然。盘涧绕麓,入为灵溪。由高视下,凄神寒骨。北望 石口,呀然如张颐,亦号“狮子岩”,有石床可盘踞。 狮子岩在系船山北口,呀然如狮子,故名。下临小溪, 险峻不可陟,惟可仰视,有石棺、石柜、石炉之属。旧传 天台本东海岛屿,理或有之。东望有小亭,即龙祠。 翠屏岩在县南二十五里二十一都八峰山上,下有 龙湫。《志要》云:山形壁立如屏,故名远望山势中平如 案,两端略起,似展诰轴,又名展诰屏。

曹家岩在县西三里二十都。有灵康行祠,今废。旁有 小湫,旧名“五龙潭。”

龟岩在县南五里阐法寺侧,三岩相连,其上如一。元 至元中,忽一夜雷雨,有声轰然。旦视之,其岩左胁横 裂,阔十数丈,深不可测。

宝陀岩在县北二十里十一都。

舍身岩在县北二十里石桥侧。

佛岩在县南一十里二十都。峭壁屹立如大屏,其色 丹赭,号“小赤城。”

隐身岩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桐柏观。

隐岩在县北三十一都,神迹石之东。

麻姑岩在县南二十五里。一名“仙姑岩。”

灵岩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二都。岩洞虚迥,有石如案, 与浙崷山相连。中有小屿,号曰“文屿。”左右鱼石盘列 映带。

响岩在县东七里,人呼之辄应。

大小石锁岩在县西北十五里,福圣观西。盘折峭峻。 旧传其地积阴,夜闻呻吟声,云“是冥司拷掠之所。”按: 唐裘甫作乱,王师会战于此,岂死者之精魂未散而 然耶?

凿字岩在县北三里十一都,岩上有“万松径”三字,各 广八尺,不知何时所凿。由岩至国清,昔列两行大松, 今无。

鹰嘴岩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三都。

拾得岩在国清寺。俗传寒山拾婴孩于此,即名“拾得。” 乌石岩在县北五里十二都赤城南。又名乌冈。 顾儒岭在县东一十五里十都。旧名东有“顾懽《读书堂》”故址。

八桂岭在县北五十里十一都。《孙绰赋》所谓“八桂森 挺以凌霜。”

察岭在县北五十里,与金地岭接,汉高察所隐。有“读 书堂”故址。

金地岭在县北十五里十一都金钱池侧。一名“佛垄 峰。”

银地岭在县北二十里十一都。即定光佛示智𫖮处。 杜潭岭在县南二十五里,与临海分界。

黄振岭在县东四十里,与临海分界。

关岭在县西四十五里十五都,与新昌分界。上有朱、 叶三侯王庙,有司新任经此者必祀之。

筋竹岭在县东四十六里五都,与宁海分界。又二十 七都亦有筋竹岭。

伏虎岭在县西一十五里。

白水岭在县西二十里十三都。

黄坛岭在县南二十五里二十一都。

斜岭在县西四十里二十七都。

石壁岭在县西四十五里二十七都。

罗公岭在县北五十五里十一都。

盘来岭在县西北五十里十五都。

枪旗岭在县西七十里三十五都。

梅枝岭在县东八十里。

摘星岭,在县北一百里。

山隍岭在县东三十里三都。

兴化岭在县东四十五里一都。

黄山岭在县南十里八都,其麓有铺。

峤岭在县西九十里三十六都。

王顾岭在县西九十里三十七都。

金。岭在县西四十里二十七都。 乌岩岭在县西四十里二十八都。

王会岭在县西北五十里二十七都。

牛石岭在县西北七十里十五都。

罗汉岭在县西北六十里万年寺东南。《赤城旧志》云: “岭有巨杉偃蹇,大百围,凡供养五百大士必于此。” 桐柏岭,在县西一十五里十二都。

洞天岭在县西北三十里十二都,桐柏山上。

魏岭在县东北三十里,天封之外。旧产茶。

招隐岭在县东北五十里十一都。昔顾欢招同郡人 杜京产隐此。

庵头岭在县西南十二里二十三都。

孟湖岭在县西六十里三十二都。

蒲棚岭在县西南七十里三十二都。

牛路岭在县西五十五里二十七都。

玉京洞,在赤城右胁,盖十洞天之第六茅司命真君 所治,或号太上玉清天,或号玉真清平天,或号上清 玉平天。《会稽记》云:“赤城山有玉室璿台,许迈尝居之。 因与王羲之书云:‘自天台山至临海,多有金堂玉室, 仙人芝草’。”《赤城事实》:“晋柏硕因驰猎深入,见其中有 名花异草,香气不凡。”又《徐灵府小录》云:“其下别有洞” 台,方二百里,魏夫人所治。南至缙云,北接四明,东距 溟渤,西通剡川。中有日月三辰瑶花芝草,自晋宋梁 隋暨唐天宝,尝以日中星鸟望秩兹山。今洞口有石, 刻“玉京”二大字,旁无年月可考。宋咸平天圣中,屡投 金龙玉简,今湮塞。侧有道人洞,其中三石穴,险不可 入。

刘阮洞,又名桃源洞,在县西北二十里十四都护国 寺东北。先是汉永平中,有刘晨、阮肇入山采药,失道 见桃实,食之觉身轻。行数里,至溪浒,有二女方笄,笑 迎以归,留半载谢去。至家,子孙已七世矣。宋景祐中, 僧明照亦因采药,见石桥跨水,有二女戏水上,恍如 故事焉。乃疏凿为亭,植桃纷拥。元祐二年,邑令郑至 道始凿山开道,夹岸植桃数百木,仍即景物之胜,随 处命名。攒峰叠嶂,左右回拥。中有涧流,随山曲折,水 穷道尽,则有洞潜通山底,深不可测。其林木瑰异,殆 不类人间。乃即山石为址,结亭其上,榜曰“浮杯。”郑因 为记。

丹霞小洞,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福星观东北。旧传葛 元炼丹于此,有仙人拍手岩。唐刺史柳泌于此炼药, 有故址在其下。

盖竹洞在石桥侧。宋宪使何偁尝梦游其地,访之不 得。嘉泰元年,邑令丁大荣因祷雨得之。洞深三丈馀, 中有二硖,穹窿幽邃,下视攒峰叠嶂,如列翠屏。 “坐禅石”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慈云寺东。旧传有寿禅 师宴坐于此。

鸡笼石在县东八里九都,以其状名。

抛陀石在县西一十五里十三都。俗传仙人自担石 掷此。

磐陀石在县东北五十里天封寺。

担石在县东十三里六都。其石长十丈,倚岩如担,下 有二巨石在水滨,故名神迹石在县北二里九都。石上有大人迹,乡人立庙 于上。

鬼叠石在姚家山上。高数十丈,俗传一夕仙人累积 而成,又名“仙叠石。”

县前。大溪在县南五十步,源出东阳县界,以其受始 丰、青溪、桐柏、国清众流暴涨,势甚汹涌,弥漫无涯。大 抵皆发源涧谷,易盈易涸。顺流而下,凡一百一十七 里,至郡,力可胜四十斛舟,水落则不可行矣。其馀小 溪俱不通舟楫。《志要》云:“源出大盆山,合寒明二岩、鹧 鸪诸山溪壑,桃源瀑布及始丰湖,众流萦绕县境,演” 漾清洌,环抱如带。出东横山侧迤逦而东,至凤凰山 侧,又会宝华之源五百灵溪、欢溪等水于大觉寺山 麓折流而南,至临海界入三江以达于海。自筑城后, 名曰“学前大溪。”

始丰溪在县西百步。源出大盘山,东一百八十里与 青溪合,始入大溪。

国清溪:在县北一十里。发源自佛垄山,南流至神迹 石,会于大溪。

神迹石溪在县东北三里。俗名白鹤溪。接国清之水, 至庙侧分支,一入临川桥,一入孝义桥,俱会于大溪。 赭溪在临川桥北,俗名“后堂溪。”自神迹石流经临川 桥,以达大溪。每暴雨,奔涛如怒,势不可御,以其溪皆 赭色,故名。旧有从化桥,今废。夏赤城筑“见霞亭”临其 侧。

青溪在县西五里。源出天台山,南流至桐柏,又南流 三里经三井,下流为瀑布,南入大溪。

楢溪在县东二十五里。孙绰所为“济楢溪而直进”是 也。《徐灵府记注》云:出华顶,从凤凰山东南流入溪。又 以齐顾欢尝居其上,名欢溪。《志要》云:“流往十都至六 都,与桐柏、灵溪诸水合而西经大觉寺前,由大溪以 入海。”

灵溪在县西北十五里福圣观前。今县东三十里亦 有灵溪,盖其名适类云。

干溪在县西十五里。其源出石井山。旧传僧昙猷飞 锡救老妪,溪水立涸,故名。

夏家溪在县东南七里。

左溪在县西五十里。其源自左溪嶴,与关岭接,委蛇 曲折,凡七十里,至大溪。

福溪在县北四十里。晋束皙《启蒙记》云:“天台山去人 不远,路经福溪,水险而清。”盖是时已有此名矣。其流 西入于剡。

折溪在县东北五里。旧作“浙溪。”发源自黄坛潭,即螺 溪也。

玉女溪一名女梭,在桐柏观前,名“女梭福地。”发源自 洞天山,过女梭,泄为瀑布,下入灵溪,会于学前大溪。 界溪在县东四十里,与宁海分界。源出龙鸣山,流入 宁海。

铜溪,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桃源洞,以其水色黄如 铜汁,故名。一作“桐溪。”

关岭溪在县西北四十里。自本处发源,会秀溪以入 青溪。

赤城溪在县西北五里。源出赤城山,流入大溪。 响山溪在县东一十五里,源出响岩,流入大溪。 幽溪在县东北二十里,源出大慈山,流入螺溪。 南嶴溪在县西北七里,源出大慈山,过国清双涧,入 于大溪。

罗木溪在县北六里罗公岭。南源出华顶,流入剡 水。母溪在县北一百里摘星岭。南源自华顶,入宁海 界。

石桥惠泽潭旧名惠济,在石梁之下。有龙甚灵,每遇 岁旱致祷,就昙华亭行礼。从高俯瞰,有乖肃敬。宋嘉 泰元年,邑令丁大荣建伫真亭于潭侧,以为祈祷之 所。是年大旱致祷,有异鼋出现,甘雨均洽。遂上其事, 赐龙君祠额曰“惠泽。”四年,忽潭水涌出金银藏钱,圆 径六寸,文曰“太平通宝。”宋太宗赐以镇潭者,僧徒分 攫,则《青龙驱逐》;樵牧探取,则《巨石塞穴》。乃白于县,命 送还潭。

苍山灵泽潭在县东四十里第五都,三潭列其下,深 广莹澈,有龙最灵。嘉泰元年,祷雨见异龙,遂得雨。县 上于朝,赐龙君祠额曰“灵泽。”景定年间,旱祷辄应,封 灵泽孚济侯。

河引潭在县西七十里三十六都。其山高峻,朝暮云 雨,灵应甚多,人敬事之。

百丈潭在琼台、双阙间。翠蔓蒙络,水声潀然。盘涧绕 麓,出为灵溪,有龙甚灵。

石𫮃潭在县东五十里四都灵泽转东十里许小溪 乱石中。渟膏蓄黛,水深无底,有龙甚著灵异。

金桥潭:在桃源洞。水清可鉴毛发,旱潦不损益。宋令 郑至道以“僧见金桥跨水”而名。

深坑潭《赤城旧志》《县境图》:在县东筋竹岭侧。而山水 门又云:“在县南二十五里。”《邑志》:“在县西二十五里二十七都。”《邑志》为是。

瀑布潭在县西南三十里二十三都无相院侧。一名 “戏龙。”

雷马潭在雷马山上。石崖壁立,登者以绠悬挽至山 半,又挽而下,方到潭侧,其深莫窥。

蟹渚潭在县东南十里八都响岩上。其中有龙,祷辄 响应。今久湮塞。

黄坛潭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十一都。旧传僧智𫖮放 螺处。今巨螺出没于潭之石笋上,每鸣吼则有大风 雨。

丹霞潭在县西北二十里十二都丹霞洞下。即柳泌 炼丹处。

鼻山潭在县西十五里二十三都。

黄婆潭在县北二十五里十一都。

翠屏潭在县南三十里二十一都。

海坑潭:在赤城之阴。

洗马潭在县西北七里,今落马桥是也。

柘溪潭在县西北三十里。水极深泓,其前横石槛,又 有石室,可容百人。

洗米潭在《九女砩》之下。每日于辰、午、酉三时,水浑复 清,状如洗米。

巧尖潭在县南十五里二十三都。其龙最灵,俗云:“巧 尖云起”,雨可立俟。

始丰湖在县南四十步。旧自永坊三井庙前一带,直 至九都,地名“湖头”,别潴小水,而大溪之水,直从冷水 堤下流。永乐中,湖并入大溪,惟五显庙前一带尚在。 上则湮塞民居为圃,而下则大溪之水所会,渐逼城 垣矣。

泉湖,在县西五十里三十都。《茅君传》云:“霍林司命赤 城玉洞之府。”

墨湖在县西南八十步,今湮塞,仅存一小坑而已。湖 之西,旧有“金波亭。”

叶湖在县西南六十里。

玉湖,在县西十里。广百步,长五里许,溉田百馀顷,俗 呼“马湖。”

白湖在县西四十五里二十都。

鲍湖在县东二十里六都。旧传有鲍铁脚居其地。年 少时于湖侧养鸭,往往为物所掣。后旱湖涸,获一巨 鳝,其大如杵,因煮食之,身觉有力。后没于四明,数显 神异,土人祀之,号“鲍大王。”今湖侧犹有鲍姓居之。 妙山塘在妙山上产绿毛龟,今无。

降真塘在县北二十里。徐灵府《记》云:“桐柏观前一里 石坛前有塘名降真,中植荷荇。自塘一里出洞门西 峰,即王真君坛也。”今湮没。

盐塘在县东二十五里五都苍山之侧。周围可百步。 宋元以前,其水咸,故名。

醴泉井在台山西北众妙台下。其水甘洌,饮之可以 愈疾。

三井在昭庆院东。唐时尝遣使投金龙白璧。旧传为 尼所触,一井自塞其二,深不可测。每春夏时雨,则众 流灌注,激涌雷吼,或云“通海”,又云“海眼。”宋咸平中,尝 醮祭投金龙。

义井在县西南市。

丹井在台山西北。旧传葛元炼丹之所。

泉井在县西四十里台山之麓。发源甚远,深可五尺。 每秋成,多有秕谷自底而出,经旱不竭。曾有一妇,浣 秽衣其中,水经月浑不可汲,居人祭之,复清如初。 洗菜井俗亦呼为“三井”,即阐法寺井也。其水甚寒冽, 若以锡瓶盛之,则透于外。其下五十步许,又有一井, 石阑上刻云“建炎二年置。”不知何时所穿,亦经旱不 竭。

枫树井上有枫木,高二十馀丈,大可数十围,其中空 虚已久,坐可容数人,水味咸。国 相传通海,井边有陂陀 小岭,谓之“枫树岭。”

“墨湖井”在台山西南墨湖侧,虽旱不涸。

智者泉,在大慈寺侧,今芜没。

涌泉在县西一十五里三十都台山之下。

锡杖泉在国清寺。昔寺僧取水甚远,普明禅师以锡 杖叩之,泉水涌出。

岩泉,在县北六十里天台山中。

龙须泉在县西七十里寒岩洞口。以其喷薄如龙须, 故名。

石臼泉在县西北一十五里十二都台山下。水经夏 不竭,清甘可爱。

卓锡泉在智者岭,即智𫖮注《涅盘经》处。

应心泉在万年寺西。宋参政贺允中寓居于此,泉自 涌出,因名。允中自为《记》。

曹源在国清寺后,有洼池,经旱不竭。宋曹勋书“曹源” 二字刻石上。

右军墨池在台山华顶峰。王羲之游西郡时,有墨池 在此放生池在赤城山之西。旧《志》:“隋大建十年智𫖮所置, 凡三百馀步,敕禁采捕,国子博士徐克孝撰记。”“宋绍 兴甲子,敕置放生池一所于赤城之西,广袤三十馀 丈。遇圣诞节,则官吏于此纵羽鳞,为集福之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