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337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三百三十七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三十七卷目录
汾州府部汇考一
汾州府建置沿革考
汾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汾州府星野考
汾州府山川考
职方典第三百三十七卷
汾州府部汇考一
[编辑]汾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本府。〈汾阳县附郭。〉
周。春秋时属晋,至三家分为赵地。魏拔中山,又为魏所有。秦以西河隶太原郡,治兹氏县。汉因之。三国魏置西河郡,亦治兹氏县。晋更为西河国。后魏为汾州,治蒲子城,复移治西河。北齐改置南朔州。后周为介州。隋大业中,州废,复为西河郡,治隰城县。唐武德初,改浩州,寻改汾州。天宝初,改西河郡。乾元初,仍为汾州,属河东道。宋汾阳。金置汾阳军。元复为汾州,属太原路。明仍为汾州,以西河县省入,隶布政司,领县三。万历二十三年,升为府,设汾阳县,割太原、临县、永宁州、宁乡、平阳、灵石县隶焉。四十二年,以石楼易“灵石” ,隶平阳。领州一,县七。
皇清因之。
汾阳县
周春秋时为赵地。魏拔中山之后,为魏所有。秦隶太原郡,治兹氏。西汉属河东郡。东汉省定襄郡,徙其民于西河。三国魏置西河郡,亦治兹氏。晋更郡为国,领离石、隰城、介休、中阳四县。南北朝魏置汾州,治蒲子城。后周改为介州。隋为西河郡。唐武德初,改浩州,寻改汾州。天宝初,改西河郡。乾元初,复为汾州。宋置汾阳军,属河东路。金置汾阳军节度,西河为县。元初,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县隶平阳路之霍州,后府废。至元二年,复行州事,属太原路,西河为县。明初为汾州,领三县。万历二十三年,升为府,置附郭。
皇清因之,编户。旧九十五里,今四十坊里。
孝义县
汉太原郡兹氏县地。三国魏置中阳县,属西河郡。晋属西河国,省入隰城县。南北朝魏属真君郡,又分隰城置永安县。北齐省入介休县。后周复置。隋属汾州。唐贞观初,因邑人郑兴有孝行,改名孝义县。宋改中阳县,寻复为孝义。金仍旧。元并温泉县入焉。明因之,隶汾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旧三十里,今一十五里。
平遥县
古陶地。帝尧初封于陶,即此。汉置平陶县,属太原郡。东汉属西河郡。晋属太原国。南北朝魏以太武名焘,改平遥县,属西河郡。后周省。隋复置,属介休郡。唐属介郡。贞观初,属汾州,后属太原府。宋、金仍旧。元复属汾州。明因之,隶汾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旧五十七里,今四十坊里。
介休县
周晋大夫弥牟邑。秦为介休县,以介山为名。汉属太原郡。晋属西河国。南北朝魏置定阳郡,改县曰“平昌。” 北齐以永安县省入。后周改郡曰介休。隋开皇初,郡废,复改县曰“介休。” 义宁初,于县置介休郡。唐初,改郡为介州。贞观初州废,以县属汾州。五代宋、金仍旧。元隶太原府,寻复属汾州。明因之,隶汾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旧四十五里,今一十二里。
石楼县
古屈地。周晋献公封公子夷吾于此。汉置土军县,属西河郡。晋省。南北朝魏置岭西县,属土京郡,后改岭西为吐京县。隋初郡废,县属西汾州,又割县西境属隰州。后改石楼县,以县东有石楼山云。唐初于县置西德州。贞观初,州省,改属东和州,后废东和州,以县属隰州。宋因之。金为镇西州。元为石楼县。明因之。万历四十二年,与《灵石》相易,隶汾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旧一十三里,今四里。
临县
汉西河郡离石县地。南北朝后周置乌突郡及县,属并州。隋废郡,改县曰太和,属石州。唐以县临湫水,改曰临泉,置北和州。贞观初,州废,县仍旧属。宋属晋宁军。金复属石州。元初,升为临州行兵马都元帅府,镇御四边,与石州分治州事。中统二年,改为临泉县,隶太原总管。明年,复置州,属冀宁路。明洪武初,改临县属太原府。后以
汾州陞府而县隶焉
皇清因之,编户。旧一十七里,今五里。
永宁州
周春秋时晋地,为赵之离石邑。秦属太原郡。汉离石县,属西河郡。东汉徙郡治此。晋属西河国。十六国后赵改置永石郡。南北朝魏为离石镇。北齐置昌化县及怀政郡,兼置西汾州。后周改为石州,又改郡及县曰离石。隋初郡废,州如故。大业初,州废,复置离石郡。唐复改石州。天宝初,为昌化郡。乾元初,复为石州。宋、金因之。元省离石入石州,后复立离石县并孟门、方山、临泉三县入焉。明洪武三年,分临泉入临县,升离石县为石州。隆庆元年更今名,原属太原府,以汾州陞府而州隶焉。
皇清因之,编户。旧四十一里,今十《坊里》。
宁乡县
汉离石县地,属西河郡。南北朝后周析置宁乡、平彝二县,属离石郡。隋省宁乡,以平彝属石州。唐、宋皆仍旧。金改为宁乡县。元属太原路,后属石州。明因之,隶汾州府永宁州。
皇清因之,编户。旧一十三里,今四里。
汾州府疆域考
[编辑]汾州府疆域图
本府。〈汾阳县附郭。〉
东至沁州武乡县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陕西吴堡县界二百九十里。
南至平阳府灵石县界九十里。
北至太原府文水县界五十里。
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
东西广四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一千三百里
汾阳县
东至平遥县界三十里
西至永宁州界六十里
南至孝义县界二十里
北至文水县界四十里
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孝义县
东至平遥县界三十里
西至石楼县界,一百六十里。
南至灵石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汾阳县界二十里
东南至介休县界三十里。
西南至平阳,隰州界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太原文水县界,九十里。
西北至宁乡县界一百里。
东西广一百九十里,南北袤四十五里。自县治西北至本府三十五里,东北至省城二百五十五里,至
京师一千三百九十里
平遥县
东至祁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汾阳县界,四十五里。
南至沁源县界,六十里。
北至文水县界,二十五里。
东南至武乡县界,六十里。
西南至介休县界三十里。
东北至祁县界二十五里。
西北由汾阳、文水二县至岢岚州三百里,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八十五里。自县治西至本府八十里,东北至省城一百九十里,至
京师一千三百里
介休县
东至平遥县界六十里
西至灵石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沁源县界,五十里。
北至孝义县界二十里
东南至沁源县界六十里。
西南至灵石县界四十里。
东北至平遥县界五十里。
西北至孝义县界二十里。
东西广八十五里,南北袤七十里。自县治西北至本府七十里,东北至省城二百七十里,至
京师七百馀里
石楼县
东至孝义县界,九十里。
西至黄河九十里
南至隰州九十里
北至宁乡县,一百六十里。
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
东西广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自县治北至本府一百九十里,至省城〈阙。〉里。《至》
京师:〈阙。〉里。
临县
东至永宁州界七十里
西至黄河岸,一百一十八里。
南至永宁州界九十里
北至兴县界七十里
东南至永宁州界七十里。
东北至静乐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永宁州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兴县界一百四十里。
东西广一百八十八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自县治东南至本府三百一十里,东北至省城五百五十里,北至
京师一千八百里
永宁州
东至汾阳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至陕西吴堡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宁乡县界三十里
北至岚县界二百二十里。
东南至
东北至
西南至
西北至
东西广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里。自州治东至本府一百七十里,至省城〈阙。〉里。《至》
京师:〈阙。〉里。
宁乡县
东至汾阳县界六十里
西至黄河岸,一百五十里。
南至隰州界七十里
北至永宁州界二十五里。
东南至孝义县界,五十里。
东北至永宁州界三十里。
西南至石楼县界,一百里。
西北至临县界一百一十里。
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九十五里。自县治东北至本州八十里,东至本府二百二十里,至省城〈阙。〉里。《至》
京师:〈阙。〉里。
形胜附
[编辑]本府。〈汾阳县附郭。〉 《通志》、“府、州、县志”
《史记》:“美哉,山河之固。”
《隋书》:“孟门地甚险固。”
《广舆记》:“古西河地,山川峭拔,生齿繁衍。”
冯琦《汾州府碑记》:“内拱偏关,外联塞上,称重镇焉。”
《府志》“山川峭拔,左带汾河,右阻金岭,背倚汤泉,面控孝义。”
孝义县
介山峙于东南,卜山障于东北。孝河逶迤于前,义河匝绕于后。
平遥县
左襟麓台,右带汾水,“中都” 衍于前,沙水环其后。超山拱秀,堡完寨美,为一方之胜。
介休县
山川甲于他邑。东望“蚕簇之峰,西距鼠雀之谷。” “绵山峙其前,汾水经其后。”
石楼县
左砺黄云,右带黄河,群山拱峙,二水交流。无长林大麓,悬崖中起,高下突伏。倚土为城,环列雉堞。县治孤立所恃,惟四面皆山,周围盘绕,临县
东连孟门,南接石楼,西抵天堑,北控蔚河,表里山河,晋陲保障。
旧《志》:“东接离石,南通孟门。”
永宁州
北倚吕梁,南抱孟门,右跨芦岭之岩险,右带黄河之巨浸。西北当三秦要路,东南系腹里襟喉,保障全晋,足称重地。三关之外,所恃以为籓篱者永宁耳。诚设重镇,扼其咽吭,馀不足制焉。旧《志》:北有方山,南有孟门。
宁乡县
左蟠黑岭,右跨黄河。泉关扼其南,石硖抗其北。龙蹲虎踞,凤覆狐特。
汾州府星野考 府志
[编辑]府属总载
汾,冀州之域,天文参之度。郑子产曰:“尧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台骀,能业其官。颛顼嘉之,封于汾川。” 由是观之,台骀,汾神也;实沈,参神也。则汾属参野明矣。按《晋天文志》,自毕十二度至井二十五度,实为沈、魏分野,故汾为冀州之域。天文参之度。
汾州府山川考 府志
[编辑]本府。〈汾阳县附郭。〉
万户山 在城西二十里,为州之镇。山高厚碨礧,峰峦隐起如浪,山头正平可居,唐人谓之西冈。李永《山川记》云:“尧时洪水诸山皆没,唯此山不没,所济者万户,因名。”
白彪山 在城西二十五里。石壁巉岩,峰峦耸秀,林木丛茂,泉流飞涌。迤逦而南,村墟联附,为郡之胜境。相传有驺虞见此,驺虞白虎黑文,故名白彪山。有龙橘洞,洞方广十丈许,关两岩间,石梁横其绝处,蜿蜒若龙,攀援可跻,故名。其地山高水穷,中悬流如乳,滴若池,挹不可竭。洞顶增置殿庑,供奉金仙僧邈尘隔,穴居岩栖。稍南实际寺、莲花寺,又南羊耳山,面山之胜斯究矣。谒泉山 ,在城北四十里,上有石室,相传为子夏退老之居。山之阳名卜山,其阴为陶山,有汤泉出其上,又名汤泉山,俗通呼为子夏山。按《水经注》:“雨旸愆期,是谒是祷” ,故名。其山石崄壁立,天匝崖平。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丈许,层松饰岩,列柏绮壁,惟西侧得历阶升顶上平地十许顷。旧建刹二,今刹废室存。
石室山 在城西三十里。山多岩洞可居,故名。上有空王佛岩,有麻衣仙洞。空王佛,见《仙释志》。相传修炼于此,后化介山。故今以介之抱腹岩为东岩,以此为西岩。麻衣仙乃洪西里任氏女,永乐初,不愿婚嫁,披麻衣奔入洞中不见,因以名其洞焉。每旱祷辄应。
比干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相传商王尝令比干筑城于此避暑,故以名山。
柏山 在城西五十里,上多柏树。昔离石侯牙将赵鼎号白马将军,战死此地,民收葬山下,故又名将军山。
黄芦岭 :在城西六十里。
汾河 在城东三十五里。其源出太原静乐县北管涔山,经流平遥、介休之西,至孝义东南,出灵石口,南入于河。
文谷河 在城东北五十里。《水经》曰:“文水出大陵县西山,经县故城西而南流,会隐泉水,经兹氏县故城,与文湖水合。” 兹氏故城,在汾东大陵之西山,即汾之东北山,又名万谷河。
马跑泉 :在城西白彪山麓,历城东北数十村,灌田万亩。
三泉 在府城西南。出谷口中,东南注板谷,溉田甚多。
闷泉 在城北八里贾家里。平地渟渊湛澹,池阛閟如壁,其脉散漫流衍,无湍激声,故名。灵浮泉 在城西南四十里赵景王村。俗传景王祷水而泉应,故名。
隐泉 在城北四十里。泉发谒泉山顶平地十许顷,上建二刹。泉发两寺之间,东流沥石沿注山下,又东隐没而不恒流,因以隐名。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处。山有石窟,号“隐堂洞。” 《孝义县》。
狐岐山 一名薛颉山,又名洪山,在县西八十里。按《禹贡》“治梁及岐。” 《诗》:“岐山在今汾州介休县。” 意蔡文定时介休尚属孝义。狐岐,今盘村原是也。其山横亘南北,为汾、隰、永宁、宁乡山民往来通衢,盗据此山,可以远望,捕者急不能拔。旧有官军守御,今尚有城堡遗迹。
上殿山 ,在县西一百六十里。峰峦峻拔,为吉隰诸山之冠。
乌鸡山 ,在县西七十里。有黑龙池、龙王庙,岁旱祷之即雨。
玉泉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通吉隰往来之路。其泉如漱玉,因名。
孝河 ,一名“胜水” ,源出狐岐山,自县西二十里南北二川合流至县八里六壁原下,又合左水诸溪,经县南几一里,又东十五里入于汾,民引以溉田。
义河 ,一名“行春川” ,县北十五里田屯村之南。其源出狐岐山,流入于汾,民引以溉田。
汾河 ,经县东十五里。源出静乐县管涔山,经太原府至孝义南二十里入冷泉山。凡濒汾诸水皆入焉。
左水 ,在县西二十里,一名“贾愿。” 合胜水会为孝河。
土京水 ,在县西十五里。合胜水入汾河。一名“西阳水” ,出西阳谿,即此。
板峪水 ,在县西北二十八里。东流入元象泊,出界内合板谷,因名。
元象泊 在县西十里六壁村。旧《志》县人孝子元象耕于此,故名。一名胜水陂。
黑龙池 在白雀山下。传有黑龙化于此。冷泉 ,在县西南二十八里。其泉夏凉逼骨,故名。
温泉 ,在县西九十里高唐山。其泉严冬积雪不冰。废“温泉” ,县名。
玦溪 ,在县西南五里。源出道相村,北至介休阪口入胜水。其水绕田而流,形如玦,因名平遥县。
超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一名过山,一名戈岭山,视诸山独超出山之巅,广平,周围百馀步,环抱奇秀。按《冢记》:“高三百三十六丈,横一百馀里。” 麓台山 ,在县东南四十七里,一名蒙山,又名谒戾山,其高无比,山势甚雄。《山海经》云:“龙首山西三百里曰麓台山。” 《尔雅》云:“山足曰麓,土高曰台。”
源祠水 ,在县东南十五里。平地涌泉,灌溉民田,北注中都,西入汾河。以源上有祠,故俗名“源祠。” 每春秋致祭。
中都水 在县东南三十里。按《图经》,源出中都谷横岭,下注西南,合源祠水,经城南,西循邬城泊入汾水,灌溉县西十三村,亦名城东水。亭冈水 在县南二十八里,石岩涌出。《图经》云:“此水自亭冈谷北流入中都河。”
原公水 ,一名“贺鲁水” ,出白彪山下,涌注东北流,堤引灌田三十馀顷。堤在永泉里黎基村西南。
侯用水 ,起平遥县,北入太原界。
婴涧水 ,在县东三十里。经县东南,合中都水入汾《水。经》云:“戾山之阴,婴涧之水出焉。”
曾涧水 在县东二十五里。由朱坑村西注,灌溉东郭、庞庄二里民田,合婴涧水入长寿河。一作“卤涧水。”
张赵泊 ,在县西北三十里,一名“壤公泊” ,介休县。
绵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即介之推隐处,更号。
介山亦名“横岭” ,又名“介美山。” 以形势绵亘,林木丛郁,故名。
狐岐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山中有狐洞,可通十里。
蚕簇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瓦瓮村,以形似取名。
天峻神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骨垛村。壁立万仞,其峰最高。顶有浮图,云雾旋绕,即时雨澍。邑人视为雨验,岁久不然。知县史记事,筑峰于上,高三丈五尺,盖为文风之助云。
抱腹岩 在县南四十里绵山之腰。一名灵官仙窟。路险崖峻,殊难攀跻。俗传隋唐间有异僧自并来入山修行,至绝险处,忽有二兔二鹿前导,僧随之而渡,遂化身于岩中。唐太宗封为空王古佛。后人建寺,名曰“云峰。” 于渡叠作两桥,一曰鹿桥,一曰兔桥。岩之右有铁索岭,岭上有五龙缠对峙,有说法台。由岩而前有朝阳洞、一斗泉、小须弥、白云洞。中岩有峰房泉,小窍百馀,俗呼“佛乳。” 山顶有竹林寺、铁瓦寺、银空窟、摩斯岭。银空、《摩斯》皆古佛弟子名,化身于此。山前有塔岩头、元帝庙外有龙岩会、李姑岩,俗传太宗妹修行于此,故名。山北有山神庙、观音阁。近平麓有下马泉、圪堆头、光严寺。前后约计九里一十八湾。有二十四诸天小庙,各处罗列,为介胜地。东谼谷 ,在县东南四十里山上四面如围,中有石岩嵌空,高数仞,周广三里,星日朗照,雨雪不侵。岩顶有悬泉倒流岩中,若瀑布然。内有圣母祠三间,相传即之“推妹” 云。
雀鼠谷 在县西南二十里。唐元宗开元中,北巡并州,尝经于此。扼水编梁,累石就路,上载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鲁班桥。”
沂阳谷 ,在县西四十里。有水出谷中,曰“沂阳水。”
狮鼻岩 在县东南四十里,名以形似天气清明,霞光时见。
西谼谷 ,在县东南三十里。
汾河 ,其源出自静乐静县管涔山,经流本县二十里桥头村迤西义棠镇,西南入雀鼠谷,至荣河县入于河。秋夏泛溢,历年为民害。明万历三十“四年,自盐场至洪相村,两岸筑堤二十馀里,水就地中行,而民不病淹没之苦。”
白牛泓 在县南五十里。有泓三,周围五百馀步,深濬莫测。每遇山水泛涨,所漂巨石大木,经泓浮过不沉。每遇亢旱,遣官祈祷,雷即轰然有声,行不数里,云雨随至。相传山中有一白牛,农家收养。一日,牛忽言曰:“吾乃泓中白龙神也,久居于斯,今被黑龙所占。约明日与战,见有黑气,即放火炮相助。倘得胜,逐黑龙去,吾久居于此,日后遇亢旱,求祷无有不应。” 次日众至,泓,果水波沸腾,黑气磅礡。众如其言,黑气冲天而去。后遂相传为祷雨之处,因名白牛泓。俱山陵路险,直上三十里,后先祷者屡应。
拔戳泉 在县东十二里叚屯村。唐尉迟恭与单雄信战,雄信败北,弃戳插地,军士拔之不能起,恭以左手持鞭,右手拔戳,戳出土起,泉因涌出,故名。
三道河 在县东北五里。平地涌泉,分流三泒,因以名焉。经下站村北入于汾。
井成泉 在县西北七里大宋曲张家井。万历三十四年春,忽然涌水流出,可溉田数亩。连山水 ,在县东南四十里。《旧经》“水出连山,其源甚微。”
硌石涧 在县东南二十里。源出绵上箭杆岭,下流入汾水,久涸。
𬸚𬸦泉 ,即狐岐山源泉,世传胜水,故老以为当日泉涌,有𬸚𬸦鸟鸣,故名。《山海经》云:“狐岐之山,胜水出焉。” 即此。
黑龙池 ,在县南四十里谼谷河中,水色黑,相传古有黑龙化池中。
龙泉 ,在县东南二十里。平地涌出,北流入汾水。相传尝有龙见,故多。
蒲地泉 :在县东二十里。
闷津泉 ,在县东三十五里。
小桥泊 ,在县东十八里,西入汾河。
邬城县 在县东北三十二里北辛武村。《吕氏春秋》谓之大理,又名曰温洟之泽,《尔雅文献通考》所称“并州薮曰昭馀祁” 是也。俗谓之邬城泊。谢谷泉 ,在县西南十里,源出谷中,流出石洞水 在县东二十里,平地涌出。
石楼县
石楼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水经》云:“蒲水出石。”
楼山是也。县因此山而名。
翠金山 在县南三里。峰峦特起,林木葱郁,春时丁香黄茨梅遍山上有台骀庙,今废。亦名“台骀山。”
黄云山 在县东六十里。南至牛心山,与石楼山相连,绵亘七十馀里。中有天开石洞,生成关隘,往来必由。嵚崎危峻,风气寒冽,虽炎暑犹自阴森。旧有黄云寺,黄云祖师修真洞寺废。团圆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高四里,上有汉高祖庙。
黄河 在县西九十里。由宁乡县地奔流,南入永和县界。河西绥德州清涧县水贼乘间窃发。明季设守备一员,官兵三百名,以防不虞,至今冬时设防。
屈产泉 在县东南四里。从山下石眼喷泻,清洌可啜。春秋晋时,有马饮此泉而产龙驹,石上马蹄,至今存焉。昔晋人以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是也。南山有水,发源隰州,瀑布奔流,可称奇观。岩上有公子夷吾庙,废。
百井谷 ,《通考》云:在石楼,今失考。
临县
凤凰山 即县城所倚之西山。山巅筑城。东下山涧为池。山东崖深数丈,下平处即县治也。南下为牛涧。
中脚山 ,在县东南三十馀里。出石炭。
连枝山 ,在县东六十里。枝脉蔓延,连接群山,故名。
汉高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高祖击陈豨,驻此,因名。有三宫人死,葬于其麓,土人建祠祀之。火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与樊包头山相连。出炭并磁。
招贤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出炭,兼有磁窑铁冶。
紫金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上有圣水殿,奉浮济大王像。殿左右壁二孔,仅容只手,相去二尺许。西为雨穴,东为风穴。风穴永闭,不敢启雨穴。逢旱祈祷,探手得水即雨。平时无意探之,常有水朱钿石等物。
黄河 在县西一百一十八里。由保德兴县经县境西界,南流达永宁之孟门,共长一百八十馀里。其发入海,经流之处,波涛汹涌,环抱曲峪,村,民多富庶。
永宁州
吕梁山 一名骨脊山,在州治东北一百里,与交城县接壤。禹治《水经》于此。《禹贡》:“治梁及岐。” 《尔雅》:吕梁,晋望。吕不韦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鄜道元谓:吕梁之石崇竦,河流迅荡,震动天地。此禹既事壶口,乃治梁及岐也。按名骨脊,以太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穹窿居中,为“天地之骨脊。山半有寸厚蛤壳,揽舟大铁绳。”
铁𫔎山 在吕梁山东,世传上有“揽船铁环,禹治水所制也。”
汉高山 在州治北一百一十里。其山甚高耸。孝文山 在州治东北一百四十里,高四十里,顶无林木。每雨,山半云凝坚冰,盛暑不解,千崖万壑,泉源腾瀑,诚奇观也。有魏孝文庙碑一道,长丈馀,阔五尺,字迹剥落不能辨。按《魏史》,“孝文居母忧,避于此,不食者三日。群臣固请帝泣,群臣皆泣下,因以名山。”
凤凰山 ,一名“白马仙洞” ,在州东五十里,卉草呈祥,群峰拱翠。上有洞阳观、天王庙、五岳三清阁、圣母殿。唐贞观间,尉迟公建造庙后一洞,时吐云雾。入洞里许,有独木桥,飞石燕盘。石顶直下有梯,偃仰旋转,过主心石进之,宽厂如屋,尖削如刺,方平如床者,联缀者如珠,蹲踞而卧者如虎,鳞甲盘者如龙。再进之,有圆石自顶倒悬,去地三尺,名曰石钟石鼓,击之铿然有声。又进之,有白龙池,其色如雪;黑龙池,其色如墨;莲花池,顶上石乳层垂,津滴如雨。时旱即祈祷,得滴入缾,有应。又进分九穴,名九凤山,深不可测,人迹所不到。世传白马日食民田,逐之竟入洞,蹄迹犹存,故名白马仙洞。有夫妇二人,畜一黑犬,俱化于此。塑像庙傍,遗碑云:“赤松子炼丹之所。” 古碑云:“九凤山乃黄帝之别馆。晋高祖遇旱,祷之即雨,天福改元,诏封渊济仙洞,敕枢密使桑维翰书额。” 古题云:“凤凰山上是琳宫,松柏森森石迳通。羽客不知何处去,满林啼鸟夕阳中。” 韩山仙掌 又名望仙坡,与仙洞山对峙,世传有东莱人姓韩名中元者,尝采苍术、黄精为煎,服之体健身轻,颜如沃丹,因名其地为“韩仙掌。”
一日采药回,至山坡,望见洞口紫云中有九仙跨凤升天。《中元诗》云:“洞门深锁白云堆,忽见群仙跨凤来。自信我非刘阮辈,浑疑身世在天台。” 后亦仙去。
仙童山 在州治西三十里白霜村。有石洞,口阔丈馀,深入之,横有一孔,仅容身。又进之,而地却宽敞。有石床一泉,水极清冽。世传一童子晨则采樵,日夕入洞。昔洪军作乱,民人避难,嗣是童子不见。
三阳云凤山 在州治北二里。“三阳” ,取自卯至午至酉日常照之义。“凤” ,取山色丹然,凤鸣朝阳之义。“云” ,取离石闲云之景。常依此之义。上建三清阁、希夷殿、雷神殿、万神楼。羽客孙云际潜居修炼之处。迤西山麓曰下山,有北岳庙、子孙圣母庙、希夷殿。宋陈希夷在此修炼,后有华阴人过见之,贻诗云:“古洞岩前碧水流,白云缭绕凤山头。几年不见先生面,今日先生在石州。” 希夷遂蜕壳,今有仙坟,为周景云。世传汉武帝求仙,曾过此山,有前人石碑诗刻,今无。
刘王晕山 在州治东一百里。上有潭,名饮马池。有峻壁,名飞人崖。昔刘渊都离石时,据此,故名。今有渊祠存焉。
笔架山 一名“神仙山。” 在州治西二十里,形如笔架,云雾绕山,霖雨随降,上建三清殿、关王庙。黑龙洞山 在州治北七十里,出铅矿,有黄帝庙。
宝丰山 一名尖山,在州治东六十里。巉岩壁立,林木丛森。上建玉皇殿,有巨石丈馀,龟形,一人践之动,众人践之不动,民甚奇之。
石板门上 在州治北五十里。高峻壁立,山半有穴,如两扉开状,因名。相传有牧竖于此亡羊,越宿自石门中出,毛尽赤,视之皆朱砂屑,竟莫知其处。
扁斗山 在州治西北十五里。高插云表,傍有叶斗喦喦丅有泉,曰“灵通月窟。” 泉之侧有桥,曰“石磴凌霜。” 相传安国王寨。
离石山 在州治北二百里,即赤坚岭。今设巡检司。山前有离石水。郡邑得名本此。
南山 在州治西一百二十里,居孟门之南。顶有灵泉,自石穴流出。遇旱取水,祷之辄应,因建灵泉寺。
胡公山 在州治东北三十里,即古离石邑界。龙王山 在州治北一百二十里,上建元天庙,土人称为“北顶。” 每逢三月初三日,远近进香,游人辐辏。中建龙王庙。
拓拔岭 在州治东七十里。上有古冢,若丘陵状,世传魏孝文葬于此。昔人过此,题云:“拓拔原头锁暮云,行看踪迹见孤坟。英雄千古今何在?赢得人来说孝文。”
黄河 在州治西一百二十里,自昆仑而出,经本州,由孟门折而南注
温泉 西城下,众泉排泻,利赖甚溥。明弘治初,州守吕大川教民种稻灌圃,而溪面潆回,水天一色,朱花碧叶,茂柳晴烟,仿佛西湖。迄今苦河患,蔬畦半有,而禾稻绝无焉。
昭济泉 :在州治北六十里。《古碑》云:“旧有海眼,波涛汹涌,世传与晋源圣母悬瓮山通” ,遂建“灵显昭济圣母行宫于源侧。”
马跑泉 ,在拓拔岭山下。魏孝文驻师于此,马跑地而涌泉,因名。
拐里泉 在仙洞山麓。世传山素无水,居民苦之。后有一老人以所杖木拐掘之得泉,后世因名。
响水泉 :在州治东南五十里。崖半泉涌,其声如雷,迸石如喷珠,悬崖如瀑布。
龙山泉 在城南龙山下,有汉神医华陀庙。下置井,名“华君井。” 病者祈祷,取水饮之愈。
电雨沟泉 在州治西十里。有一潭,后建龙神庙。世传昔常祈雨,投铁牌于潭,云雨随应。青龙泉 在州治西六十里青龙镇。出山石之间,或正而滥,或侧而汛,众汇渊然,与州河会合。大旱不涸,严冬愈温。天光映碧,云影悬辉,鸳鸯相戏,为一方胜概焉。
宁乡县
凤凰山 昂首舒翼,若鸣凤然。明景泰元年,创建城垣,西跨山脊,泉子源水环其东,不独据险守御之便,而背山临流,形势亦胜。
虎头山 :在县治南二里许。诸峰环拱,二水朝宗。因其形势,故名。一名豸岭。
朱店山 ,在县北二十里。环县皆山,北扺石州为平川,乃诸水之屏障。层峦蜿蜒,崛起天险。
屏风山 松柏叠树,环列若屏。
石门山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下临黄河,土石苍苍,传产石膏。
《凤翅山 》,柏株森密,斜若凤翅。
泉子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山下出泉,即清水河源,民资灌溉。
仙明山 在县南十里
蜜蜂崖 在县南三十里。峭然壁立,险同天堑。流液如蜡,色稍黑。
卧龙冈 在县东一里。起伏矫爽,人称“卧龙。” 避兵台 在县南五十里,高千丈,方圆约三里,登眺可百里许。奇花异木,文禽怪兽,现翠传声,幽人之极致也。下有清泉,足供饮馔。昔人避兵居此,因名。
黄河 西经县界,去城一百五十里,为秦晋扼。清水河 在县治南,清澈泓沛,县籍襟带,民资灌溉。东会蕉山,西会泉子山,又西六十里入黄河。
二郎泉 :在县治西北二里许。两泉相去不数武,而南甘北咸,回别。
“野狐泉 ” ,澄清甘冽,可解暑毒。一名“水神泉。” “暖泉 ” ,冬温不冰,给食诸村。
《府志》未载山川
[编辑]《汾阳县志》
[编辑]石婆神山 在万户山西。俗传此山无水,有妪日远汲以济人。后殁为神,乡人为祠山上,岁时祷祀,故名。陕州亦有石婆神,出处与此大异。羊头山 ,在城西北十五里,土山戴石,状如之,因以为名。
禹门河 在城西十里。其水会上林舍、安家庄、张家堡诸泉从河口出,伏沙潜注,传“禹导水至此” ,因名。
向阳水 ,在城西三十里。一名“悬泉水。” 出金锁关。硖流经涧河,合壶溪水,东南入汾,旱则不至。又名“悬泉” 者,水从高山急峡而下,源异流合,故不分载。
麻窟水 ,在城西十里。水从平地涌出,民引溉田,东南入汾。
清沟水 在城西南十里。出尉陵谿谷,会石家庄水泉经流城南,如带入桥东等。村民引以溉田。俗传昔有董师断妖水上人,又名“董师河。” 甘泉井 在城东门外二十步。街北诸井皆苦,惟此甘冽。初州人凿井,深未及隍,而甘泉涌出,汲引不竭,故以为名。
《孝义县志》
[编辑]高唐山 按《县志》,“在县西九十里。”
佛宝山 按《县志》,“在上殿山傍。” 岩上有积石,瑰琦骇目。
白雀山 ,按《县志》,在县西九十里,峰峦高峻。柏山 按《县志》,在县西五十里,对九峪之东,柏木满山。
曹溪 出北屯川,过曹村、吴屯入孝河。
假壁河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王同河 在县南五里
岭北沟河 在县南二十五里。
三泉 ,在县西北二十八里。东流入板峪,民引灌田。
海眼 在县西北七里,居义村西。水深不可测,因名。民借以灌田。今废。
《平遥县志》
[编辑]紫盖峰 在超山东,岩下常起紫光,色如盖,故名。
万松岭 在超山南。其山列嶂如屏,黛色扑人。又上下尽松,每风至,涛声谡谡然。
文殊顶 ,在超山北。旧传有文殊阁在其上,今废。或云“文殊菩萨曾歇脚于此。”
清光峰 ,在超山东。峰常放光,照彻山谷,如玉海银阙,其发无时。
观音坪 :在超山之西。
宝塔岩 ,在超山东,日落时紫色照耀,即从此岩下起。或云“塔藏舍利” 也。
锅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塔。
越谷 在超山,一名“郭谷。”
汾水 在县西北汾阳界。源出太原晋阳山管涔谷。自交城文水入本境,而西南经汾阳、介休界,其水势暴猛,迁徙不常,渰没民田,多被其害。长寿河 在县北三十里,出自南山,经祁县入本境,西注合汾水。一名“沙河。” 每夏秋泛涨弥漫,多至没民田亩室庐,而长寿村为害尤多。龙泉 一名“应润泉” ,在超山龙王庙,祷雨立应。白龙潭 在县西南洪谷祷雨灵应,其谷上通
绵山两崖对峙,壁立千仞,巨潭天成,皎若明镜。百福井 在超山百福寺,旱祷雨即应,病者祈饮多愈。
孝感泉 在西汾村,元沁师杜公唐臣夫人王氏所凿。唐臣客没,夫人归葬故里,水苦涩,不可饮,夫人指示,令人凿之,得泉甘冽,以供𬞟蘩。自是岁时承祭用之。乡里重焉,因名为“孝感泉。” 夫人,左丞文定公母也。
《介休县志》
[编辑]羬城山 ,在县东南二十八里。
太虚岩 在县东南二十里崇冈上,玲珑辐辏。其形有二:一如雀粪碎砌,一如冰柱相粘。一名“珊瑚” ,一名“上水” ,以水上湿也。岩畔有石洞数窟,云庵数楹。岩前古松一株,形如张盖狐岐《胜水》绕焉。
葫芦河 在县东北五里。
石河 在县东
城西河 在县西门外
内封河 与上二河皆无常流,秋夏大雨,南山山水横发,北注入于汾。
灰柳泉 在县东石洞。村民引渠溉田。
龟山 在县治西南。又名长寿山,北下为牛涧。赤红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高欢大破尔朱兆于赤红岭,即此。
黄龙山 ,在县正东五十里,止有黄龙庙。《省志》讹“黄云山。”
马头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出铅,所得不偿所失,民不开炼。
孝文山 ,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周家沟界。因魏孝文避暑于此,故名。尚有废址存焉。
湫河 发源兴县合查山麓,由大小披头山长城坪西南行三十里,经本县白文镇,折而南流六十里,东北受榆林诸水,东南受甘泉诸水,合流而南行五十里,至三交镇,折而西南行五十里,至大同碛口入黄河。
郝家坡河 在县东北五十里。泉在本村南侧,从地涌出,深三尺馀,冬夏澄清,冬间热气如蒸,永不凝冰,灌田利民,至本村地陵下入湫河。小马坊河 在县东北三十里,泉出本村石岩下,冬夏澄清,冬间热气如蒸,永不凝冰,灌田利民,至本村沟口入湫河。
乔子川河 在县东北二十里。发源连枝山下,或见或伏,灌田利民,至川口陈庄入湫河。榆林河 在县东北五里。发源黄龙山,灌田利民,西流至榆林沟口入湫河。
甘泉河 在县东南三里许。发源本村石岩下,灌田利民,西流至甘泉沟入湫河。
安业河 在县东南十五里。发源中脚、黄龙二山下,灌田利民,西流至安业沟口入湫河。大峪河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发源汉高山下,灌田利民,西流至大峪沟口入湫河。
小峪河 在县东南三十里。发源云山下,灌田利民。西流至沟口岐道村入湫河。
钟底河 在县东南六十里。发源湍水头,西流至三交镇入湫河。
故县河 在县北五十里。发源唐家沟、海子头沟及本村下,灌田利民,东流至本村口入湫河。窑头河 在县北四十里。发源紫金山北麓,灌田利民,东流至窑头沟口入湫河。
太平河 在县西北三十里。发源紫金山,或见或伏,至武家坪村,见而不伏,灌田利民。东流至太平沟口入湫河。
万安河 在县西北十里。发源紫金山东麓,灌田利民。东流至万安沟口入湫河。
麻峪河 在县西北一里许。发源暴水泉,灌蔬圃利民。东流至麻峪沟口入湫河。
善卷河 在县西南十里。发源赵家圪口,东流至善卷沟口,灌田利民,入湫河。
青堂河 在县西南二十里。发源丁家沟并本村,灌田利民。至本村地陵下入湫河。
孝文河 在县西十五里,即月镜川河。发源埋头庄,微灌蔬圃利民,南流至索达干入黄河。清凉河 在县西三十里。发源紫金山下,灌田利民。西南流至丛罗峪入黄河。
曲峪河 在县西一百里。发源紫金山下,灌田利民,或见或伏。至张阳会,见而不伏,微灌田利民。西南流至曲峪镇入黄河。
杏林庄河 在县西一百一十八里。发源紫金山西麓,经流兔儿坂至杏林庄,灌田利民,入黄河。
第八铺河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五里,发源紫。
金山西北麓,西北流至第八铺,灌田利民,入黄河。
《永宁州志》
[编辑]尖阳山 :在州治东南四十里。上建龙王庙,立堡以避警。
龙山 在州治南六十步。山径盘纡,上建三清三元虸螯、风云雷雨等神之庙。山下有灵济真君华元化庙。庙外有泉,味甘美。
虎山 在州治西二里。即隆兴寺傍小山。马头山 在州治西北三十里。晋祖逖驻军处,有庙存焉。
马喦山 :在州治西一百里琵琶村。山有泉,灌溉田禾,居民甚赖焉。
勒台山 :在州治东北四十里。世传石勒曾屯兵于此,故名。
龙庆山 在州治北
铜柱山 :在州治北一百二十里,高数千仞,山半有涌泉,上建迎曦寺。
龙神山 在州东北七十里。山多五色石,质亦温润。
三掌崖 在州治北一百三十里。三峰插天,系明晋藩牧马地,租课拨入各都,今名“官地” 里。香水岩 在州治南十五里。从大土河路口石壁中泻出泉水一道,味甘美,乡人资灌溉,相传发源白马仙洞黄龙池中。
东河 出骨节山,西流入河。
北河 ,出赤壁坚岭,南流入河。
南河 出宁乡县,北流入交口村,与众水合。本州三川受害,山高水猛,故地多冲没之患。《文水 》,出方山,东流入交城。
“石窟泉 ” 出吴城驲。
误儿汇 在州北六十里。相传误儿令子据守其地,相约有寇至,鸣金为号,则发兵救援。一日,其子鸣金以验信否,及援兵到则戏耳。后有警,鸣金而援兵不至,城遂陷,至今因名为误儿汇。然相传如斯。所谓误儿者,不知何许人,或失其姓名,即以“误儿” 二字误传为姓氏,亦未可知,皆不可考。
《宁乡县志》
[编辑]柏窊山 在县东南十里。鸟道穿柏林里许,陟子孙圣母庙。庙前泉池清冽,冬夏不增不减。庙后松柏参天,缘山不可纪极。迤东南为元帝庙,俯临大道,邑之胜境。
楼子台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山势层叠,形如楼台。
没狐台 在县治南四十里。旧建修真观。台下有石室可居。昔人曾避乱于此,邑之胜地也。东辙坪 在县南三十五里。相传战国时齐使进茶,路经于此。今辙迹存焉。仙明洞 在县东南十五里。洞口止容一人,或高或低、或宽或窄,深不可测。俗传有仙人居此,祷而辄应。
刘公洞 ,在楼子山中。古有刘公修炼于此,塑像犹存。
《车辙泉 》:在泉子山下,即清河源。
清水堰 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张镗建通济桥,行水灌田,废三十馀年。万历癸卯,知县黄应贞、典史唐汝济从下流引入故道,水经厚子坪以至城内,灌田二顷零。丁未,知县廖得宝时加修濬,堤堰益固,称“永利” 云。
泉子堰 灌田九十馀亩。
段家堰 灌田七十馀亩。
寺湾堰 水经寺子湾、龚家湾等处,灌田二顷有馀,旱则纤流不给。
东观堰 引水入村,街傍多园,共灌八十馀亩。。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