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637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六百三十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六百三十七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六百三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三十七卷目录

 雅州部汇考一

  雅州建置沿革考

  雅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雅州星野考

  雅州山川考水利附

  雅州城池考

  雅州关梁考

  雅州公署考

  雅州学校考

  雅州户口考

  雅州田赋考

职方典第六百三十七卷

雅州部汇考一[编辑]

雅州建置沿革考       总志[编辑]

本州

《禹贡》梁州之域。商为氐羌地。周属雍州。秦徙楚庄王之族以实之,立严道县,属蜀郡。汉因之。晋属汉嘉郡,李雄时废。宋、齐、梁无郡县,惟推土豪一人为保主,仍羁縻于益州。西魏招聚民彝,置蒙山郡,领县二。隋废郡立雅州。大业初,改为临邛郡,治严道县。唐复为雅州,领县十六,寻改芦山郡。乾元初,复为雅州,属剑南道。五代孟知祥置永平军。宋仍为雅州,属成都路。元至元中,改属嘉定路。后改州为碉门、黎雅、鱼通、长河西、宁远等处安抚司,寻改吐蕃宣慰使。明仍为雅州,领县三,编户四里。

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名山县

汉蜀郡严道、青衣二县地。东汉为汉嘉县。晋因之。魏置蒙山县,属蒙山郡。隋改名山,属雅州,后属临邛。唐属雅州。明洪武四年,省严道入州。十年,又省名山入州。后复置编户三里。

皇清因之,编户三里,隶《雅州》。

荣经县

秦严道县地。汉属蜀郡。晋属汉郡。唐析置荣经县,属雅州。乾符初,以县置金汤军,后废。宋复为县。元省入严道,设巡检。明复置县,编户二里,隶雅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芦山县

秦严道县地。汉属蜀郡。隋置芦山县,属临邛。宋属雅州。元省入严道。明复置,编户三里,隶雅州。

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雅州疆域考      州县志合载[编辑]

雅州疆域图

雅州疆域图

本州

东至峡江县界八十里

西至六番招讨司界五十里。

南至峨眉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蒲江县界一百一十里。

自州治至省城四百里。至

京师一万一千二百里

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名山县

距本州四十里。八至未载。

荣经县

东至雅州界

西至黎州安抚司界

南至洪雅县界

北至天全六番招讨司界。

东北至天全六番招讨司界。

西北至黎州安抚司界

自县治东北至本州一百二十里,至省城五百二十里,至

京师一万一千三百二十里。

芦山县

距本州一百里。八至未载。

形胜附[编辑]

本州

《雅安志序》:“北接沉黎,控带彝落。”

《邛编关记》,“左据蔡山,右依蒙顶。”

《道路序》:“西通碉门,东出蒲江。”

《新迁衙城序》“西蜀襟带,南诏咽喉。”

羌水环于前,𣸣江绕于后。

名山县

蒙山峰奇青衣水秀

荣经县

二关山盘绕于周围,荣、经水合流于东北,邛崃指其东,相岭扼其西,瓦屋阻其南,游龙界其北,经水逶迤而襟其南,荥水潺湲而带其北,诏赦鸡冠枕其头颅,玉凤小坪引其肘腋,马耳列秀于左,长腰拥翠于右。形若环椅,势若联屏,诚西蜀要冲之邑也。

芦山县

始阳东峙大渡北流

雅州星野考         总志[编辑]

州总

《井鬼》之次,入参一度。

雅州山川考      州县志合载[编辑]

本州

雅安山 在治西,山由黎州来,因州名山,一名月心山。按《总志》是月星山。

蔡山 在治东五里。武侯于此梦见周公,因立文宪王庙,又名周公山,陈氏茔墓在焉。按《明一统志》李焘诗:“岩峦最高顶,云气时蔚荟。仿佛群仙宅,宫阙辉珠贝。”

严道山 :在治南五里,一名鹿角山。

悬空山 在治南二十里,上有二石,奇峭可爱。按《明一统志》:“层峦耸翠。”

金鸡山 :在治北二十里。相传有金鸡于此鸣,因名。

翠屏山 在治西二十里,环列如屏。按《明一统志》:“山色拥翠。”

凤凰山 在治北三十里,峰峦起伏如凤。登辽山 ,宋淳化三年五月,名山大风雨,登辽山圮,壅江水,逆流入民田,坏禾稼。不知“登辽” 今为何山。

牛寨山 忽震裂,人惊骇欲死,见一石龙在中贴崖上不能去。今对崖山有鳞甲印迹,曾闻是山一禅僧即哨聚为盗,至万人,竟不能擒。后隐身他郡,人多有见之者。

多功峡 ,在治南五十里。《禹贡注》云:“禹治水于此,用功为多也。”

万胜冈 在治南二里,又名龙山。上有真武观。新都状元杨慎过此,题云:“天设地生,胜似蓬壶仙境;龙蟠虎踞,巍然宇宙奇观。”

王泉古洞 在治东,“王泉著述处。”

观音洞 :在治南五里,洞潜通羌水,下有灵物。天旱,人以腥秽投之则雨。

平羌江 在治北。旧传羌番入寇,武侯于此平之,因名。李白诗:“影入平羌江水流。”

青衣江 源出芦山,东南流至嘉定州入大江。长𣸣江 ,在治东南二里,名为邛水,其源自邛崃山𣸣涌流出,因名。

周公水 ,在治东四里。发源自瓦屋,经周公山下,故名之。

沬水 ,在治西五十里。发源芦山,合羌江,流出岷山下。

罗带水 《舆地纪胜》云:“自芦山河之西来。” 白马泉 ,在治北十里。

丙穴 有鱼,赤色,味美不常见。《雅治八景》诗有“丙穴佳鱼通地脉” 句。

“甘露井 ” 在蒙山顶。

苏公井 苏洵携二子谒雷简夫,时厅右泉出,味甘美,因名。

白马泉 在治北一百一十里。俗传,昔有白龙化马出,游人逐之入泉,后取泉水祷雨,多验。涌泉 在治东五里。

龙洞溪 :在治东十里。洞内有龙爪、鳞角形迹,人喧则雨,祷雨亦验。

名山县

蒙山 在治西五里。山有五峰,前峰最高曰上清峰,产甘露茶,常有瑞云及瑞相影。见《禹贡》:“蔡蒙旅平” ,即此山与州东蔡山也。

莲花山 :在治北十五里。山有五峰,耸列如莲花。

百丈山 :在治东六十里。上有圆穴百丈深,因以名山。

荣经县

瓦屋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辟支佛道场也。山峻险,顶半上多风雨云露,夏雨则剧寒,如冬八月即雪,梵刹皆以木皮为盖。山有狮子坪、小天池、中天池、大天池、放光坡、菩萨溪、雷洞坪、顶心坡、罗汉阁、深坑、钵盂山、凤凰坡、莎萝三坪、海会亭。顶有金刚石、罗汉石、鸳鸯池、龙蹲石、虎踞岩、狮子岩、象耳岩,入夏,四方登陟者接踵。邛崃山 ,在县东四十里,即九折坂,俗云獐懒坡,盖谓獐经此亦懒行。下跨溪有忠孝桥,自桥而上约有十里,即王阳畏道、王尊叱驭处。山剧寒,产竹高节中,实堪为杖。《方舆胜览》云:“山有邛莋来,故名邛崃。” 又云:“此即邛人、莋人界也。” 《汉书》“崃不从山,从邑为郲。” 今传故志。

马耳山 ,在县东八十里,连瓦屋,四时云飞,稍阴即雨。上有马明王道场。马明王即道家五显,释家伽蓝,道家马灵官之神也。原出此山,故名马耳。

玉凤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势若凤飞。有土主庄惠侯祠居其下,而侯即尹伯奇也。

孟山 在县东二十里,俗名“孟坡” ,诸葛武侯擒孟获处。

铜山 ,在县东三十里。俗云邓通饿死,故名。后更名宝子山。《汉书》以为邓山,《括地志》即汉文帝赐邓通得铸钱之所,及考蜀铜山,犍为、邛州亦有之,《志》皆称为汉文帝赐邓通得铸钱处。《史记》专指严道,则此处为是。其在犍为者,通南安南属犍为也。

晒经山 ,在县北二十里。相传唐僧三藏自西域取佛经于此晒之,未确。

自由山 ,在县西二十里。山亘黎州,上出群山之表。

中峻山 ,在县西五里,俗名“豆子山” ,即县来龙。峰峦特达。

游龙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傍《荣经》水,临碉门峡口之西。

楼台山 俗呼“楼子崖” ,在县东南五十里,壁立顶平。

长坟山 即长腰山,在县西南五里。

大关山 :在县西八十里。势极险隘,当西南夷要路。

小关山 ,西连大关,山险次之。山横亘南北,顶凿小关口,东西行者由此。

尖山 在县西二里,一峰秀异。

石狗山 在县西六十里。按《明一统志》以顶石形似之,故名。

鸡冠山 :在县西北十里。

五里山 在县东三里

小坪山 去县治西南半里,在中峻山下。大相岭 在县西一百里,古以为邛崃山,又为邛崃关。由箐口驿入深谷,约二十里,渐上,约四十里至顶,有汉丞相诸葛公祠。盖公征南中经此山,联亘接西南“瓦屋山,道险,依崖瞰壑,人马不并行。冬积雪,入夏阴雨,高峰有风即雨,或雪,人语辄雨雹。自顶西南下,约三十里,其麓” 为“黎州” ,迤西有“小相岭” ,

走马坪 ,即诏赦坪,在县北二里,即县治所枕。

山也

打罗坪 ,在县南二里。即县治朝山也。

古城坪 ,在县西二里诸葛古城。

大坪 在县西二十里

茅坪 在县西南五里长腰山下。

鸡止崖 在县西三十里。本名栖止,大关山之险至此方平,担负者于此栖止。《寰宇记》为“鸡心山。” 盖“鸡” 以声讹,心以字讹也。

观音崖 在县西南二十里,地名“熟溪。”

龙洞崖 在县北二里,傍水有龙迹。

飞来石 ,在山门寺殿前。高近二丈,周五丈,形若花朵,色青碧如鸽羽,号“太湖石。” 县令许长源爱其瑰特,雨馀翠碧鲜润,谓宛如天竺、罗浮飞来之异,因名。在新池中,无根。

云峰石 在云峰殿前。高丈馀,周四丈,奇峭若峰。亦云“太湖石” ,石有根。

雷洞 :在瓦屋罗汉阁下,陡崖深不可测。春夏雷电声在山下,风雨随至。

鱼泉洞 ,在县西南百馀里白石河南北岩石罅中,对崖各一泉,长阔各丈馀,水涨辄有木叶鱼流出,随水而来,不计其数,居民常获焉。八百洞 ,在县东南三十里。

荣经水 在县郭。北曰荣水,南曰经水。荣一出相公岭,一出番境。经,一出瓦屋山,一出改丁河,一出汶川水。二水至县东白起庙下合流,会碉门芦山水,注出平羌江。旧《志》:县白河川水,自蛮界罗喦岸西来,逗蒙山,岂和夷底绩之和与?汶川水 ,在县南二十里,俗名烟溪,源出邛崃马耳,合菩萨溪入经水川。三水宛转绕城,故名紫眼河 。源自西番境,经紫眼地夹相岸中流东南至大坪堡,与荣水合。

改丁河 在县东南六十里。西自白石河,东自黑石河,合流达菩萨汶川,与《经》水合。古有改丁乡,故名。

板桥河 在县西北十里。邑人曾为板桥,今变水道,即“荣水” 也。

青竹溪 在县西五里。自长腰山东流绕县后,与荣水合。宋庆元初,邑人孙伯何隐居种竹于此,遂名。

祭风溪 在县北三十里。源自龙游山,流六十里,合荣经水。溪口有洞,时有风出。邑人每岁孟春祭此,以祈风和岁稔。

高桥溪 ,在县北四十里,崖高数丈,源自邛崃,有二水中分,至此始合,而注《荣经水》。

菩萨溪 在县南六十里。源出瓦屋,即改丁河合流入经水者,傍有普贤石像,故名。

双溪 在县东十五里

打虎溪 :在县西三里。

济人溪 :去县治一里。

朱沙溪 在县南二十里。

九龙溪 在县东二十里。此处有凿堰沟、打罗坪山地。

龙池 ,在飞来石侧。有泉漾为水,池无盈涸。有龙君石像祠其上,传为神物之宅。岁旱,汲泉水至野,祈祷得雨。

牛头漩 在县东三里

盐溪沟 在县东北十五里。

大沟 在县北十里

深沟 ,在县东北十五里。

观音泉 :在太湖石侧。

芦山县

百步山 在治北四十里,路多险阻,难行。始阳山 在治东十里,俗呼为“罗城山。” 西魏置始阳于此山,因名。

芦山 在治东九里,隋以名县。

崖钵山 在治西一百里。其山上下云汉,莫测其高崖上有石钵,因名。

龙头山 :在治东十里。夭矫如龙。

灵山 在治西北五里。《汉书》云通灵山,又云镂灵山。山崇竦而林深阻,为通番要区。

龙门河 在治东北五十里。其水一自邛州九子山界西流,一自徼水外经冷砧河南流,会于金鸡峡口,过鱼喜河,入八步关清源河,至雅州入平羌江。

圣水 在治东十里,连筒引之,行一里许,伏流二三里,复涌出,分为五,因以“圣” 名。

老君溪 :在治南六十里。相传老聃经此,今溪傍崖上老君像尚存。

涌泉 按《明一统志》:“在芦山县东北五里,泉水涌出,为居民灌溉之利。”

大渡水 ,按《明一统志》“在芦山县北四十里。” 邛

县芦山,往来必渡此水,故名大渡,东南流入南安县界。按《图书编》,大渡河自土番界经雅州诸部落,至黎州东界,流入通望界,于黎州为南边要害之地。唐时,大渡之戍不守,则黎、雅、邛、嘉、成都皆扰。建隆三年,王全斌平蜀,以图来上,议者欲因兵威复越巂,艺祖皇帝以玉斧画此河曰:“外此吾不有也。” 于是为黎之极边。曩时河道平广,可通漕船。自玉斧画河之后,河之中流忽陷下五六十尺,河流至此,澎湃如瀑,从空如落,冲撞号怒,波涛汹涌,船筏不通,名曰“噎口。” 殆天设险以限中外。

水利附[编辑]

荣经县

五里坝   。热麻坝   。南门坝。

小溪坝   、冷竹坝   、茅坪坝。

“上烟坝   ” 、“下烟坝   。” “小峡坝。”

豆子山坝  滩村坝   ,“《下改丁坝》,《中改丁坝  》” ,《上改丁坝  》。鹿角坝。

黑麻坝   。青竹坝   。大坪坝。

梅子坝   、花潭坝   、大蓬坝。

米溪坝   、苦蒿坝   、富林坝。

“小东溪坝  ” 、“山后坝   ” 、“漆山坝。”

小河坝   、官屯坝   。朱砂坝。

羊圈坝   、大屯坝   、道底坝。

前浪坝   、后浪坝   、罗村坝。

安东坝 旧名“笆房。”

鹿角坝 在县西五里

按:近县如大屯、南门、官屯、道底、鹿角等,犹得以“坝” 名,其馀皆冈。今纪为“坝” 者,取其名以便应差耳。

鹿角坝堰  ,虎溪堰   ,青竹溪堰,打罗坪堰  ,道底堰   ,石家堰。

南门堰   、大屯堰   、官屯堰。

九龙堰   。黑麻堰   。花滩堰。

太湖堰   、米溪堰   、古城堰。

五里堰

《茅坪堰塘 》知县徐澜作。

芦山县

石坡堰 在县东三里。源出始阳山,用木槽接水溉田。

雅州城池考      州县志合载[编辑]

本州

雅州城池 石城,明洪武初,千户余子桢修筑,周五里,门四:曰“明德,曰镇戍” ,曰“威恩” ,曰“迎恩。” 外环以壕。

属县

名山县城池 土城,明正德年修筑,门二,外环以壕。

荣、经县城池 ,初惟土垣。成化二十二年,知县陈经修筑石城,周三里有奇,高一丈,厚八尺,覆之以瓦。东西、南三门,临江岸筑石台,上建楼橹。别于西、北隅开小门,以便樵汲,名“小北门。” 外为壕堑石甃圩岸,东迎恩楼,西雄边楼。门四:“东荣江,南开善,西相岭,北拱极。” 按刱城以来百馀年矣。筑造之初,砖石未充,仅饰墙垣之面,内皆以土为障。且倾圮补葺之具,从来竟属民间,遂至屡圮屡修。小民苟且图一夕之计,以粉饰上人,而筑城无宁日矣。万历四十年,知县邹泰申请去瓦,用垛口四门,易名“迎恩,控夷,薰和拱极” ,颇改观一时,而垂久之模未也。自是垛倾仍蔽以瓦。

大坪堡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通长河西,鱼通番界。先是,夷猓时出侵掠。成化十三年,知县倪彻奏请大渡河千户所管军八十名城守。鸡址堡 ,即鸡址岩,大渡军守之,今汰。

黄泥堡 在县西五十里。成化十九年置,取大坪堡旗军守之。

碉门寨 ,即和州镇、雅州通番之路有三,曰灵关、碉门、始阳,惟碉门最为要害。两山壁立,一水中贯,设禁门以限中外。

芦山县城池 土城,汉姜维筑,周二里。明成化中,典史汪浩拓之,方五里,外环以壕。

雅州关梁考         州志[编辑]

本州

金鸡关 在治东北二十里。按《明一统志》:一名山鸡栋关,在金鸡山上。

金沙关 按《明一统志》在州东北二十里。绳桥 ,以绳架栈。下瞰夹江按《明一统志》在严道县多功路,旧名高桥,亦险要之处也。

宋村渡 在州南

麒麟渡 按《明一统志》在周公山下。旧传“有麒麟常游于此。”

名山县

“百丈桥 ” 近百丈驿。

青衣桥 在县城门东。按《明一统志》以跨青衣江而名。

荣经县

天险关 即高桥关,据邛崃九折天然之险。洪武九年,雅千户所刘日永议设关忠孝桥上,拨军一十一人守之。按《明一统志》在荣经县东北四十里。

紫眼关 即瓮溪关,在县西北三十里,以“紫眼” 番人留寓得名。拨军一十七人守之。

飞水关 在县东一百五十里。两岸如壁,水飞流下注,地接番境。拨军一十三人守之。洪武二十七年设。

大关 旧名邛崃关。《寰宇记》:“隋大业十年置,当云南大路,扼番夷要害。唐因之。洪武十五年,平云南大渡河千户朱贞仍立关,置旗军守之,以近大关山,故名。” 按《明一统志》:在荣经县八十里。忠孝桥 在县东三十五里天险关下,旧名叱驭,宋乾道中毁。绍熙甲寅重建,改今名。正德丙子重修。石桥俗呼高桥。前县令徐澜竖坊扁曰“忠孝” ,指王尊、王阳也。

七纵桥 在孟山下孟渡侧。诸葛亮征南时,七擒七纵。孟获于此,后更“七擒。”

三思桥 对“七纵桥” ,跨道中,今废。

大通桥 在县西三十里。洪武十五年,征云南,置筏桥,为建昌、云南要路。

索桥 跨经水。洪武十五年,废七纵桥,改道经此。知县杨矩为之,如浮桥然。后复改置县东南二里。今废。

清净桥 在县南三十里。桥用铁锁,上瓦屋山要路。

土地桥 在黄泥堡西五里。

边雄桥 在县东

东门渡 嘉靖辛酉,知县杨嵘建。坊二:东曰“江水源头” ,西曰“云溪依碧。” 万历己卯年,知县陈愚见以江水澎湃,民多病涉,寻改南门渡。

芦山县

飞仙关 即古之漏关。按《明一统志》宋宇文博《新路赋》:“惟天下之至险,有严道之漏关焉。孤峰上绝于青天,波湍下走于长川,断崖横壁立之岸,飞溜悬千尺之泉。” 又云:“在芦山县南五十里。” 临关 ,旧名灵关。按《明一统志》:在芦山县西北六十里,其关甚险,一人守之,可以御百。正统初,以其外临董卜韩胡番界,改今名。

《八步关 》未详所在。

索桥 :未详所在。前《荣经县志》亦载此桥,未知二桥同名否?抑一桥两志俱载否?

三江渡 未详所在

雅州公署考         总志[编辑]

本州

雅州治 在雅安山,明洪武间建,宣德中重修。

皇清知州韩范复修。

税课司 在州治北

茶课司 在碉门百户所。

僧正司 在治前

道正司 在治东

雅安驿 在州治东,毁。

雅黎游击署 :在文庙之右。旧制在黎州,康熙五年,方建于雅州。

属县

名山县治 明洪武初建,嘉靖中重修。

皇清知县朱士英复修。

百丈驿 在县东六十里。

荣经县治 在和彝水环绕中。明洪武八年,知县杨矩建。天顺六年李润,成化二十一年陈经,正德五年陈信,嘉靖四十年杨嵘,皆以知县继。

修正厅左右房,拜厅、幕厅各一,官廨三,吏舍十,东西六房。甬道三条。中列戒石亭、牌坊二门。右监狱。万历间,知县刘奇栋拆去谯楼,竖以大门;拆去屏墙,竖以安攘。“要津坊” 大门两旁,申明旌善亭,东近悦坊,西远来坊,知县罗万里易为“平政宜民。” 周垣东西二十五丈。

皇清知县蒋尔敬重修。

箐口驿 在治东二十五里。

新店驿 在治东二十里。嘉靖十四年,迁于县治下,分司右。隆庆元年,复迁驿官廨于东关外,滨河水渍。万历间,将县后北楼改为驿官廨,而新店公馆废矣。

演武厅 在县西郭外小屏山。

阴阳学 洪武二十二年置县西。宣德二年置县南,今废。

医学 在县西八十步。永乐九年建,今废。僧会司 明洪武初置。西南百步开善寺,今废。道会司 今毁。

布政分司 在县西百步。洪武八年,知县杨矩建,今废。

按察、分巡二司 在县北,知县杨嵘重修。养济院 在县西南城外开善寺后。

存留仓 洪武八年,知县杨矩建县治西。弘治十三年,改建,今废。

《乡约》所 在开善寺中。

漏泽园 在县东干河坝。知县罗万里迁“五里山。”

芦山县治 明洪武初建,景泰间增修。

皇清知县张启鼎重新。

灵关巡检司 ,去治西北六十里,裁。

雅州学校考         总志[编辑]

本州

雅州儒学 去治南一里。洪武初建。

文庙。明初建。“月心之中。”

皇清知州韩范迁于南楼之侧,今复迁旧址。

属县

名山县儒学 在治西。明洪武中,知县杨矩建。正统中,迁今址。

荣经县儒学 唐武德二年设。宋淳熙甲辰,知县杨璜捐俸建。元时与县俱废。明洪武八年,知县杨矩置县之南,后为水坏。景泰八年,教谕何士英、训导周秩移县西,即雄边寨之故址。成化二十一年,知县陈经修。

文庙、复为明伦堂博文“约礼” 二斋馔堂教谕训导

廨各一,生舍十二,敬一亭。启圣祠。射圃、儒林坊周垣东西八十四丈,南北八十七步。隆庆元年,知县秦忠、教谕刘诰申请迁县治右。万历三年,知县张必焕请修名宦、乡贤二祠。万历十四年,知县冷逢聘申请复还县旧西址。万历三十三年,知县罗万里申请迁于小坪山北,以《写远》不便。万历四十四年,知县张克俭复申请迁今县左,今二斋未建,馔堂、射圃俱废。训导史于儒林坊废址建“万世师表” 坊一座,敬一亭碑存而亭亦废。

皇清康熙七年,县令蒋尔敬捐俸建于“小坪。”

学仓 在学内今废

社学 成化十五年,知县毕镜立。

芦山县儒学 在治东。明永乐间建。嘉靖中,知县周斐迁今所。

皇清知县张启鼎捐修。

雅州户口考         州志[编辑]

本州

实在民户一千二百八十户,男妇共二千五百六十口。

荣经县

原额户口二千四百三名,共征银三十两六钱。名山、芦山二县未载。

雅州田赋考         州志[编辑]

本州

实熟民田地共三百八十四顷四十五亩一分五釐七丝五忽,除黎大所旧例编差及征银并未载粮外,馀载粮九百一十九石四斗七升九合五勺六抄五撮七圭七粒一粟,总共应征丁条粮并田亩带征鱼油、水脚课银二千七百七十五两七钱一分八釐四毫七丝四忽三微一纤五沙九尘。

荣经县

官民田地共一百八十五顷三十四亩四分七釐二毫四丝四忽。官田地一十一顷七十八亩五分,民田地一百七十三顷五十五亩九分八釐。

夏税秋粮共一千六百七十二石一斗四合一勺四抄六撮六圭。

《夏税》四百四十石八斗七升四合二勺二抄。秋粮一千一百三十石二斗二升九合八勺二抄六撮六圭。

岁额起运共一千七十一石五斗。

工部料米五十二石,折银二十五两五钱。黎州仓:秋米六百石,折银四百八十两

河南仓、秋米四百石、折银五百二十两

广济库、夏米二十石五斗,折银十两零

存留共六百石零六斗四合一勺四抄六撮六圭。每石征银七钱。

存留仓秋米三百石六斗四合一勺四抄六撮六圭,折银二百一十两四钱二分二釐九毫二忽六丝。

儒学仓:秋米三百石,折银二百一十两

带征沉黎驿传银二百三十一两九钱九分四毫二丝,征解本州贮库,分各驿支用。

兵快原额一百名,每名编丁粮二十三石五斗三升四合三勺五抄五撮,该工食银二两二钱。衣装在内。里役,通县丁粮二千六百一十六石三升七抄六撮,分作十年均派,每年该丁粮一百六十一石八斗三合七撮六圭。议编公费银七十八两六钱三分三釐。徭役三年一审编轮流,每年编三甲零,拨甲户凑编银差四百七十八两一钱。

黄蜡价银一十五两六钱。

“《京料》、殷实盘缠” 银二十两。

举人盘缠银二十一两

本县各官柴马银二十四两。有闰加编七两。祭祀银四十八两。

乡饮银四两

斋夫银四十八两。有闰加编四两。

膳夫银五十两

岁贡银二十二两五钱

“富林公馆” 银二十四两。

《力差》六十一名,本县库子预备仓斗级一名,以上每名工食银各一十二两。

禁子四名,每名工食银各八两。

分巡道:皂隶二名,布政司看司一名,按察司看司一名;本县门子四名,皂隶十四名,弓兵一十三名。有司夫五十名,有司马十匹。儒学库子一名,斗级二名,庙夫一名,门子二名。以上每名工食银七两二钱。

课程共一十四两二钱零四釐。

鱼课银三两四钱八分。有闰三两七钱七分。鱼油银三两六钱九分。

商税银二两二钱一分七釐。有闰,加银一钱九分二釐。

茶课银四两八钱一分七釐。

名山芦山二县未载。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