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775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七百七十五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七十五卷目录
安庆府部汇考三
安庆府城池考
安庆府关梁考
安庆府封建考
职方典第七百七十五卷
安庆府部汇考三
[编辑]安庆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本府。〈怀宁县附郭。〉
安庆府城池 ,自宋庆元元年升舒州为安庆府。嘉定十年夏四月,金人犯光州,宁宗以黄干知安庆。干至,则金人巴破光州,乃请诸朝建城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其城北负大龙,东阻湖,西限河,南瞰大江,周九里一十三步。设门五:东曰“枞阳” ,东南曰“康济” ,南曰“盛唐” ,今改“镇海。” 西曰“正观” ,亦曰“八卦” ,北曰“集贤” ,遂建府治。元至正丙申,守帅余阙重修,增高至二丈有六,濬重壕三,引江水环绕。今古壕堑迹见存。明洪武庚午,指挥戈预重修,濬池深至一丈。嘉靖辛丑,知府吴麟于城内周围加甃以甓。天启癸亥,知府陈镳、通判欧阳腾霄大加修葺。腾霄董治勤瘁,皖人祠焉。崇祯乙亥,知府皮应举补其倾圮,知县黄配元续砌周城马道北关一带,增高雉堞,建敌台四,一正观门右,一枞阳门左,二集贤门右,濬旧壕,为功最钜。乙酉,左兵破皖五,城楼尽毁。是年夏季,
皇清知府桑开第重建“五楼。”顺治庚寅夏,霪雨连月。
城圮实多,操抚,部院李日芃、知府王廷宾、知县贾壮修补如旧。顺治庚子,操抚宜永贵登陴,周视甃女墙,将旧城三千馀垛合四为一,约七百五十四垛。周城设立窝铺,计间数二百四十有奇,以备守御。
外县
桐城县城池 ,旧有城,即隋同安郡故址,设门四:东宾阳门,南阳和,西贞兑,北“龙眠” ,咸有楼。宋末,徙治枞阳,又徙池之李阳河。元始还旧治,城久倾圮。明万历丙子,知县陈于阶建砖城,周六里,门六:东曰“东作” ,东偏曰“向阳” ,南曰南薰,西曰西成,西偏曰宜民,北曰“北拱” ,咸有楼。崇祯乙亥,知县杨尔铭重加修葺,更设窝铺、炮台。
皇清康熙庚戌秋,因雨城圮,知县胡必选同乡绅彭
戴芳重修之潜山县城池, 旧有城,即府治故址。《通典》云:“楚灵王所建,周七里二十有一步,高二丈,四门。”又云:“古新城,后为县,迁于西”,久圮无城,止有迎恩、回乡、皖公、朝天四门。明崇祯丙子戊寅,兵备道史可法、知县柯友桂建城备寇,工未毕,庚寅洪水冲颓,遂中废。
皇清顺治己丑,操抚部院李日芃知县郑遹元副将。
梁大用筑建土城,唯东北仍旧脚西南收缩。由高营坝至同安桥,与东北旧脚接。
太湖县城池 ,旧有城,周七里,环城有池,深广各丈馀。门六:“东仁和,东偏来春,南阜民,西天晶,西偏德胜,北肃政” ,咸有楼。明嘉靖乙酉,知县王良卿修。万历间,水涨,东北成河。崇祯丙子,知县杨卓然建砖城,避东北水患收缩,止周六里。门六:“东长泰,东偏靖海,西镇湖,西偏永宁,南汇江,北驯龙” ,咸有楼。崇祯甲申,知县李盛英修门六,易名者四:东宣威,西镇武,南怀德,北“安定。” 寻屡经流寇洪水,六门倾圮。
皇清顺治戊子,知县李世洽修。康熙丙午,雨倾北城。
知县罗绮修。壬子,雨倾西城,知县王崇曾修葺。宿松县城池 :旧无城,明崇祯乙亥,知县苟天麒始筑城址。外垣门六:东寅宾;东偏集贤,南薰阜,西鳌奠;西偏永济,北拱辰。寻经寇燹,工遂废。
皇清康熙壬子,知县朱维高起造悬楼二十座,以备
守御
望江县城池 ,旧无城。明万历乙亥,同知蹇达署县篆,始建四门,东清城,西嘉泽,北孝感,东北翔凤,咸有楼,周六百二十六丈。戊子,清城、孝感二楼灾,知县罗希益重建。崇祯乙亥,知县黄配元防寇,增高之。己卯春,霪雨,城溯泐。知县祝维嵩补筑之,未及半,流寇突来。守将戚国泰躬负石五昼夜成坚。
皇清顺治己丑,知县王世荫“重修城楼
安庆府关梁考 府志
[编辑]本府。〈怀宁县附郭。〉
海门第一关 在小孤山。元天历中,立铁柱于此,长三丈有奇,壁立江心,控扼吴楚。小孤去海千里而遥。其称海门第一关者,或云为皖之海口设也。海口在皖治西五里,亦名海澜揭傒斯,有“乾坤上下雄孤柱,吴蜀东南壮此关” 之句。集贤关 在府北十八里。连山迤逦,至此而为狭岭,置关其上,与桐之北峡相似。北峡者,吴人用以侮曹休,则怀之,用武防御宜凭此。
萧家桥 在城中
三步两桥 在城内卫前东偏。
大新桥 石门、漳港两湖之水,由此达江,清浊如泾渭。明万历间,邑绅司马汪道亨甃石重建。商贾往来鳞集比屋多河舫,茶灶酒帘,中央宛在。一时游屐初停,估帆夕下,即有“前俯大江,后望澄湖” 之概。
小新桥 在新河口
便民桥 在城西新桥北。
前同安桥 在城西
后同安桥 在后街,通尽忠池、清水闸诸水。广济桥 在城西二里。
二郎桥 在城西二里
吊桥 二:一枞阳门外,一集贤门外。
石桥 在枞阳门外
大野螺桥 在南岭外,自皖达京师之第一桥也。桥当孔道,春夏涨溢,非此则病。涉八省,轮蹄所过,有康庄之羡焉。
小野螺桥 在南岭外,路由东。
杨树桥 在野螺,南达枞阳龙湾路。
寒塘泊桥 在渌水乡
谷家桥 在渌水乡
沙桥 在渌水乡
车津涧桥 在总铺北五里。
石门桥 在石门湖中
萧家桥 在虎涧
高桥 在大丰乡
秦家桥 在城东二十里。
白石桥 在尧年乡,麻塘湖水出此。
鸡笼寺桥 在斋人铺
官豸桥 在皖口。昔有县令造此甃,其半尚未成,今三空现存。
大桥 在文殊寺前
四武寺桥 在青沟嘴
双城寺桥 在大丰乡
高河埠桥 在钦化乡
三雅寺桥 在钦化乡
茅城桥 在大丰乡
观音桥 在钦化乡
西涧桥 在钦化乡
大三桥 在受泉乡
小三桥 在受泉乡
洙流桥 在钦化乡
车津桥 在大丰乡
宜城渡 在康济门外大江之浒江,南北所由通也。南岸隶东流。
石门渡 在石门湖之中。
山口渡 ,水落渡仅里许,若夏秋涨溢,官豸桥空,隐不见小舠,溯浪至郡十五里。
石库渡 在冶塘口
鹿角渡 在石牌杨家湾。
“洙流” 渡 在洙流河。
宣团渡 在黄坡坂。“长枫渡 ” 在长枫夹。
桐城县
北峡关 ,孙权控扼之地,其北距庐、凤,其南指江黄,有营汛。
桐溪桥 在县东城外,距城仅数十武,为京省通津。元末,方德益捐金甃石桥便之。明嘉靖末,始圮,复易以木,岁久亦颓。
皇清康熙乙巳,知县邬汝楫重建木桥,大复旧观。《近》
亦渐颓。康熙戊申,知县胡必选重构坚实,往来称便,更名曰“子来桥。”
回龙桥 在城内察院东。
桐陂桥 在城内钱氏书院西。
清水桥 在西城水关
洙泗桥 在儒学前。沟水环绕明伦堂,从双桥绕出南城外洗砚池。
黄公桥 在县东三十里。
孔城石桥 在县东三十里。
孔城木桥 在县东三十里。
黄华桥 在县东南一百里。
上深沟桥 在县东二十里。
万安桥 在县东南八十里。
钱家桥 在县东七十里。
仙人桥 在浮山
渡仙桥 在浮山
会公板桥 在县东
朱公桥 在县东
和尚桥 在县东
龙潭桥 在县东
土桥 :距城八十里。石碑界。
宋家桥 距城九十里,石碑界。
凤凰桥 在县南一百里石碑界。
太平桥 在县南三十里。
下深沟桥 在县南三十里。
义津桥 在县南七十里。
官步桥 在县南一百里。
七星桥 在县西一里灵泉寺前。
石井桥 在县西四十里。
杨使桥 在县西三十里。
挂车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官庄桥 在县西八里
包家桥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杨树湾桥 在县东五十里。
下梨桥 在县北三十里。
木樨桥 在县北三十二里。
鲁王桥 在县北十五里。
枣树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举步桥 在县东三十里,系往来通衢。康熙二十年颓坏,本县知县王凝命捐资募建石桥。“便民桥 ” 在县东门外。长十七丈二尺,七省通津。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初八日山水骤涨冲倒,本县知县王凝命捐赀修建,完备坚固。
练潭渡 在县南六十里。
新安渡 在县南四十里。
乌金渡 在县东一百一十里。
石溪渡 在县东九十里。
破堽渡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
车津渡 在县东一百里。
黄连渡 在县东八十里。
梅渚渡 在县东九十里。
沽杯坊渡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双渡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
方渡 在县东六十里
潜山县
驾雾关 在县西三十里。
龙井关 在县东四十里西堡外。
大关 ,在县西四十里。
小关 ,在县西五十里。
旌驾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善士坊,金光祖造。回龙桥 在天柱寺前,汉武帝登封回辇处。西林桥 在山谷寺门,秦西林造。
试心桥 在皖山绝顶
东门桥 在县东门外。明末耆民王鸣凤鼎建。柯知县以“好义生恭” 扁给之。后圮,知县郑遹元重建。
崩河桥 在县东三里。林成、储明善同建。黄花桥 在县东五里。陈绍周建。
三里桥 在县东五里。陈绍英建。
破月桥 在县东十里
锹荻桥 在县东北二里。张楷、芮宗高同建。珠琳河桥 在县东十五里乱墩山下。
西门桥 在县西门外,知县李新建。
平托桥 在县西五里。金广润建。
皖公桥 在县西四里
小石桥 在县西十五里。
龙骨桥 在县东北七里,芮启治、张楷同建。“干河桥 ” 在北门演武场侯邦宜建。
文峰桥 在县南河文峰塔下,知县于廷采建。黑河桥 在县南门外。金廷杰、陈绍周同建。“便南” 桥 在县南城外,王志建。
茅家垄桥 在县南十里。
裴家沟桥 在县南五里。
江家桥 在县南十里
许家河桥 在县南十五里。
黄泥沟桥 在县南二十里。
九井河桥 :耆民王星捐赀建。
青山渡 在县南三十里。地名车辋坂。袁家渡 在县西六十里。
西河渡 在县西一里
黄柏渡 在县西五十里水吼岭。
破越渡 在县东十里
古角渡 在县东五里
太湖县
花桥 即北门外桥。旧在龙山下,水广不及丈馀,人偶以龙舟废板渡之,故名。今则水决成大河矣,其名犹存。知县王崇曾置造渡艘,近又为驿使孔道,前船已朽。知县方《人龙》造二船渡之,往来如织,不阻置邮焉。
“《载杨》桥 ” :知县徐必达造舟为浮桥,署篆经历石文器治铁索系舟,为久远计。明崇祯间,儒士阮大镇助田七十亩,为岁修桥之费。乱后渡废田隐,知县李世洽清查,造舟济之。日久倾朽,知县方人龙重造。
见龙庵桥 在县南五里,通望江里民章约端造。
莲池板桥 在县西五里。
观音桥 在县东一里
棠梨河桥 在县西十里,邑绅陈所学建。明崇祯间,山水冲圮,石脚犹存。
大龙桥 在县北十里,真乘寺僧祖止建。“黄丝桥 ” ,在县北七里。邑人李让建。
松阳桥 在县东南五里。
皋桥 在县南十里
仓前桥 在县东三十里。康熙年间,知县邹应锡重建,有《碑记》。
小龙桥 在县北十里
梨林桥 在县北二十五里。
驻马桥 在县北三十里。
小池桥 在县东四十里。
鲊陂桥 在县东四十里。元至正间,邑人宋表臣建。明成化间,孙宋纲重修。
徐家嘴桥 在县南四十里。
马路口渡 在县西一里。上通八省,南通望江。明万历间,水道从东北,故迁渡于载杨桥。潦水滩渡 在县北十五里,通英山。
银杏渡 在县南十里,通望江。
白茫渡 在县东三十里。
项家埠渡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徐家嘴渡 在县南四十五里。通无相寺公馆,亦通“望江。” 知县王崇曾造舟济之。
宿松县
东关 在县治东二里。角楼三间。
南关 在县治南二里。关门一间。
大小西关 在县治西一里,关门各一间。北关 在县治北一里,角楼三间。以上俱明成化己亥知县赵翊建。弘治戊午施溥重修。末年流贼毁。
通济桥 在城内。邑东北有溪,渡水关,入城汇于黎河,穿市中达方家桥,绕学而南,旧甃石为桥,跨市通道。明弘治中,知县施溥重修,复建亭于上。其后耆民赵士彬再修,易亭为“关帝阁,地液所通。每年居民疏治,不致淤壅。今积砾填流,不惟水圮,内田卒难垦复,而龙脉且不顺适矣。” 应奎桥 在县东儒学前。水接秀河。明弘治庚申,知县施溥给工资,命道士李本章建。万历间,耆民柴应奎同弟重建。崇祯庚辰,造城桥废。谒真桥 在县东玉皇阁右,隔秀水河,水涨时难以通谒。旧有木彴,旋架旋废。康熙甲寅,知县朱维高捐俸鼎建石梁。
东门桥 在县东傍城沙陂塘。昔为邑宰闾丘别业,旁通秀河。明弘治戊午,施溥给工资,命义民司昕重修。
黎协桥 在县东东岳庙左。其地低洼,数泽相连,水患独甚。明弘治辛酉,施溥给资重建。外筑长堤,旁植密柳,中置一小桥,以通往来。其利赖宏矣。
近城桥 在县东二里。明成化丙午,知县孙衍建。
惠春桥 在县东三里。明弘治庚申,施溥给资命僧建。
彭家桥 在县东四里。明成化戊戌,民人彭信建。
双荆桥 在县东五里。明弘治,施溥给资,命民尹杰重建。
欧训桥 在县东,旧建无考。
惠泰桥 在县东。明弘治庚申,施溥给资,命僧惠泰建,衢路乃通。
积儿桥 在县东。旧建今圮。知县朱维高重修。“人和” 桥 在县东。旧建。
白杨桥 在县东七里,河衍横山,为秀水发祥之道。明弘治施溥给资,命僧惠演建。
政通桥 在县东八里。旧建。
上马桥 在县东十五里。支水赴河,时有水涨,世传元末红巾于此上马,故名。明弘治壬戌,施溥给资,命民何琏、僧人惠宗建。万历丙戌,节妇何氏重修。天启辛酉,邑人程九龄重修。
下马桥 在县东二十里,通荆桥河,出湖。世传红巾于此下马,入村搜掠。明弘治戊午,施溥给资,命道士金元𤣱建。崇祯乙亥,流贼至,居民断桥以阻。今存石脚,止架木铺土而渡。
新安上、下桥 在县东。明弘治时,施溥给资,命民高子钦建。
通远桥 在县东三十里枫香堤中。秋时夹水荡漾,多菰菱凫雁之属,道通太望、怀宁。明正德丁丑,知县王泮建。
荆桥 在县东,诸水汇于此,出泊湖。明邑勋石良引水溉田,横约铺荆,载土以济。成化甲午建,万历间重建,运粮往仓者便之。
曹孙桥 在县东荆桥堤中。康熙壬子,曹圣同、僧自如建。
利人桥 在县东。旧名彭受桥。明弘治丁巳,施溥给资命民彭瑄重修,覆亭于上,以息行者。豆溪桥 在县东三十五里。明弘治己未,民周易等重建。
捎衣桥 在县东南七十里。明成化乙巳,义民石琏建。
放生桥 在县南郭外。相传宋苏东坡为舒州团练副使,按部至邑,有渔人获鲤于龙湖,携入市,金色烂然,头生微角。苏闻厚值买之,放此,故名。明成化甲午,县丞王克明重建。万历间,耆民赵立纲、赵士彬相继修。
皇清顺治甲午,庠生赵纯璧重修。
青龙桥 在县南二里。明弘治壬戌,施溥给资,命僧真清建。
通水桥 在县南十里。明成化壬寅,民吴普明造。
乌泥桥 在县南十五里。明成化癸卯,知县孙衍给资,命僧祖松建。
大乔冲桥 在县南。地为龙湖分支,水隘则行人患阻。明万历中,邑绅金星耀造。
新兴桥 在县南二十里。明弘治癸卯,知县陈恪给资命民陈昱建。
普济桥 在县南李家塥白泥湖尾。顺治丁酉,庠生张自孔同众姓建。
通武桥 在县西关外。元余忠宣行师至此,伐木为桥。后人易以石,因名。
小桥 在县西小西关,旧建。
大桥 在县西一里。西源长溪诸山水至此汇为大河。旧有木桥,春夏山雨发洪,西坂漂没,河难束流,桥亦旋废。明万历戊申,孝廉毕显祖捐赀纠工,造石桥,长数百丈,阔数丈,势高于岸,虽夹巿被浸,桥不没也。
皇清顺治六年,深山起蛟,风雷震荡,平地水深丈馀。
庐舍立毁,居民登桥避之。比及夜半,烟光中偪见龙影来自上流,人尽号呼,恐桥坏。幸阑干曾伏铁蜈蚣,龙望见,乃折城边而去,全活甚多。若晴明登眺,则两岸绿杨,一湾芳草,颇多佳致。镇波桥 在县西四里。相传下有蛟,以铁牌镇之。明成化甲午,义民李志建。
骊山桥 在县西五里。明弘治庚戌,知县陈恪重建。
冻僧桥 在县西。昔有略彴。马祖开灵隐,行风雪中,堕入溪,众建桥,因名。明成化乙巳,郑洪重建。
八达桥 在县西,俗呼“麻踏桥。” 明成化丁未,民石枋建。
二郎桥 在县西二十里,二郎河通衢。明成化辛丑,民徐祐鼎建。
雁儿桥 在县西三十里,涧多蒲苇,尝有鸿雁避冷𫗦儿于此。明天顺癸未,民朱茂建。
更化桥 在县西,俗呼“女儿桥。” 旧建。
通楚桥 在县西三十五里。世传子贡为夫子答聘,经此适楚。明弘治辛酉,朱华、余槐重建。凤凰桥 在县西。明弘治辛酉,施溥给赀,命民朱仝建桥。将成,夜值月白风清,见众禽拥一大鸟飞鸣过此,声曰“郎都。” 识者辨之,曰:凤凰也,因名。
尼僧桥 在县西四十里。昔尼僧建,后圮。明成化丁未,僧明忠重建。
藕塘桥 在县北一里。塘饶芰荷。明成化甲午民吴冕建。
深沟桥 在县北五里。明成化甲午民张柱建。
洗马桥 在县北十里。明天顺甲申,民潘伯珠建。
韭山桥 在县北十二里韭山寺旁。明弘治丁巳,施溥给赀,命民蔡敏建。
万花桥 在县北十五里,介韭山、酒房二铺之间,往来要衢。明弘治辛酉,施溥给赀建,覆亭三楹于上,以息行人。亭今废。
汪讯桥 在县北二十里。明弘治丁巳,义民汪讯建。
保安桥 在县北三十里。明洪武初年,奉议大夫陈汉建。
普惠桥 在县北。明弘治辛酉,施溥给赀,命民汪松、周松建。
董家桥 在县北。明成化乙酉民吴潜建。乌陂桥 在县北。相传陂上有柏树,慈乌巢之,桥成,见其反哺,因名。明成化丙戌吴海建。车马桥 在县北。明弘治己未,施溥给赀,命义民周钺修。
白龙桥 在县北三十五里。相传溪中曾有白龙飞去。明成化壬辰,民石宪建。
保池桥 在县北,明成化戊戌建。
旧县桥 在县北四十里。汉仙田旧治。道通蕲、舒。明弘治戊午,施溥重修,建亭于上,以息行者。亭今废。
迎恩桥 在县北。明弘治庚申,施溥给赀,命民王松等重建。
青湾桥 在县北。明成化乙未民邓和建。东馆桥 在县北五十里,近佘嘴诸湖,河流潺湲。明景泰癸酉民王权建,通黄梅东馆,因名。安丰桥 在县北。明正统庚申民聂先修。竹墩渡 在县南四十里,通洿池镇,阻长河,春冬流细,一苇可航,夏秋水泛成湖。七里黄雀坂皆荡舟之地,或遇大风,每日仅可一渡。
洿池渡 在县南六十里。镇前白荆、青草诸湖相接,夏秋扺新沟,计三十馀里,水影连天,问津者颇以烟波为虑。春冬水落,则曲行汀岸六七里,祇见河流如带,然泥深难涉,舟子渡之。过此有数桥,由陆可达泾江口。
赤冈渡 在县东三十二里。道通中路者二:一经香茗山、石牌镇往府,一经无相寺往望江。常有役王事者过此,涸时沙河可涉。春水平岸则有串木高桥跨河以接官堤。夏秋枫香湖溢,与月山诸浦相连,非舟不可。
长港渡 在县东六十五里。往仓大路秋水难涉。康熙壬子,县丞朱家桢施船接济,陆运得以刻期至仓。
张富池渡 在县东八十里。
望江县
化龙桥 在县南门外。明万历四年,郡同知蹇达建。长一十九丈,高阔俱二丈有奇,两岸甃级数层,横接沿城马道。明季,流贼辄夺桥攻城,令杨云梯于桥头濬月壕为外护。贼退,复架木桥于壕后,建关桥上以守之。
跃鲤桥 在县南一里,以近卧冰池得名。宋尹程宗杰建。
观音桥 在县北半里
师姑桥 在县西半里
石板桥 在县南半里
新板桥 在县东半里
芦薪桥 在县北三十里。
石桥 在县北三十里
骆驼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
时公桥 在县西北四十里。
官路桥 在县北二十里,监生吴鸣凤建。吴公桥 在县东北五十里。
西关桥 在县西门外
武昌渡 在县东北三十里。明正统间,邑令周镛修筑堤岸。
鸦滩渡 在县北四十里。明嘉靖间,邑令朱轼请两院岁编渡夫二名,自是往来利涉。隆庆间,邑令蔡几拨渡夫一人,分渡黄家、葛家二水,民称便焉。
黄家渡 在邑东二里
葛家渡 在邑东北二里。
安庆府封建考 通志县志合载
[编辑]周
皖国 ,春秋时为舒鸠国、舒庸国、舒蓼国,周初,封皋陶后于舒。凡舒、蓼、舒鸠、舒庸皆偃姓小国,率灭于楚。故臧孙辰叹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六德之不建,民之无援,哀哉!”
汉
《淮南王 》:文帝二年,淮南王长谋反,国除。十六年,分淮南地,立厉王子安为淮南王,次子刘赐为庐江王。景帝以其数通七国,徙王衡山以贬之。武帝元狩元年,淮南王安谋反,国除。
魏
《庐江王 文帝》封其弟曹徽为庐江王。
吴
庐江王 孙蕃因醉为吴王皓所杀。
晋
《庐江王 怀帝》封成都王颖之子司马普为庐江王。
前燕
《庐江王 慕容隽》封其弟散骑常侍宜为庐江王。
宋
庐江王 文帝封其第八子刘袆字休秀为东海王明帝时改封庐江王。
唐
庐江王 高祖武德元年封李瑗为庐江王瑗尚儒雅为公子而有布衣之操。
舒国公 辅公祏
舒王 ,高祖子。元明封舒王。武后朝,诬其谋反,徙和州,杀其子亶。
舒王 ,德宗侄,谊封舒王,欲废太子而立之,李泌力谏止之。
五代
庐江郡公 吴杨隆演封其弟濛为庐江郡公。濛亦尝刺舒州。
宋
舒国公 :神宗元丰间,封王安石为舒国公、庐江郡开国侯 。理宗嘉熙间,封王鉴为庐江郡开国侯。鉴字明仲,世居安丰之张村,以都统制同杜杲守御有功。庐州舒、濡须等处。
明
安庆侯 高帝洪武十二年,封都指挥使仇成为安庆侯。先以成守安庆,故封焉。后复以平云南功,赠皖国公。
怀宁侯 英宗天顺间,都督孙镗以夺门功,封怀宁伯。后以诛曹吉祥功,封怀宁侯。
庐江侯 何德,光州人。封庐江侯。谥《庄毅》。。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