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418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理学汇编 第四百十八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四百十八卷目录
史学部纪事
史学部杂录
经籍典第四百十八卷
史学部纪事
[编辑]《书经虞书》蔡传“《尧典》本虞史所作。《舜典》以下,夏史所 作。”〈按史不始于虞夏而史之有书传于今者则自虞夏始故取以冠史学纪事之首〉 《左传》: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 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 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 而谁?”宣子曰:“‘我之怀矣,自贻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 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 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襄公四年冬,晋魏绛曰:“昔周辛甲之为太史也,命百 官官箴王阙。”〈注〉辛甲“武王太史。”
襄公二十五年夏五月,《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 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 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 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注〉《鲁春秋》,《史记》之策 书。《春秋》遵周公之典以序事,故曰:《周礼》尽在鲁矣。 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干谿,右尹子革夕, 王与之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 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 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 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史记·周本纪》:幽王二年,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 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周太史读《史记》曰:“周亡矣。”
《陈杞世家》:成公元年,楚庄王为夏征舒杀灵公,率诸 侯伐陈。谓陈曰:“无惊,吾诛征舒而已。已诛征舒,因县 陈而有之。”群臣毕贺。申叔时使于齐,来还,独不贺。庄 王问其故,对曰:“鄙语有之,牵牛径人田,田主夺之牛, 径则有罪矣。夺之牛,不亦甚乎?王以征舒为贼弑君, 故征兵诸侯,以义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则后何 以令于天下?是以不贺。”庄王曰:“善。”乃迎陈灵公太子 午于晋而立之。复君陈如故,是为成公。孔子读《史记》, 至楚复陈,曰:“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 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与之戏耳’。史 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 遂封叔虞于唐。
晋侯会诸侯于温,欲率之朝周,力未能,恐其有畔者, 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阳。”壬申,遂率诸侯朝王于 践土。孔子读《史记》至文公,曰:“诸侯无召王,王狩河阳” 者,《春秋》讳之也。
《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自孔子死之 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 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孔子家语好生篇》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 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言,不 能达其意;匪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
《七十二弟子解篇》:卜商,卫人。尝返卫,见读史志者云: “‘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读史志者 问诸晋史,果曰:“己亥。”于是卫人以子夏为圣。
《正论解篇》:“楚灵王汰侈,右尹子革侍坐,左史倚相趋 而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 索》《九丘》’。对曰:‘夫良史者,记君之过,扬君之善。而此子 以润辞为官,不可为良史’。”
《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 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问难,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 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 当举博士耶?”后遵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 曰诸生。父训异之。〈注〉《史书》,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大篆 十五篇也。《前书》曰:“教学童之书也。”
顺烈梁皇后纪:少善女工,好史书。九岁能诵《论语》,治 《韩诗》,大义略举。常以列女图画,置于左右,以自监戒。 父商深异之。
《三国志蜀秦宓传》:“初,宓见《帝系》之文,五帝皆同一族, 宓辨其不然之本。又论皇帝王霸养龙之说,甚有通 理。谯允南少时,数往咨访,记录其言。”
张裔傅。裔博涉史汉。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干理敏 捷,是中夏锺元常之伦也《孟光传》:“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太尉孟郁之族,灵 帝末为讲部吏,献帝迁都长安,遂逃入蜀,刘焉父子 待以客礼,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尤锐意三史,长于汉 家旧典,好《公羊春秋》而讥呵《左氏》,每与来敏争此二 义,光常𫍢𫍢讙咋。先主定”益州,拜为议郎,与许慈等 并掌制度。
《谯周传》:“周所著述,撰《古史考》之属百馀篇。”
《吴吕蒙传》注《江表传》曰: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 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 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 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 《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 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 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 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 何独不自勉勗邪?
《晋书傅元传》:“元字休奕,少时避难于河内,专心诵学。 后虽显贵,而著述不废,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 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
《嵇康传》:“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元远。 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又 作《太师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复作《声无哀乐论》, 甚有条理。”
《曹志传》:“咸宁初,诏曰:‘鄄城公曹志,笃行履素,达学通 识,宜在儒林,以弘胃子之教。其以志为散骑常侍、国 子博士’。帝尝阅《六代论》,问志曰:‘是卿先王所作邪’?志 对曰:‘先王有手所作目录,请归寻按’。还奏曰:‘按录无 此’。帝曰:‘谁作’?志曰:‘以臣所闻,是臣族父冏所作,以先 王文高名著,欲令书传于后,是以假托’。帝曰:‘古来亦 多有是’。”顾谓公卿曰:“父子证明,足以为审,自今以后, 可无复疑。”后迁祭酒。
《皇甫谧传》:“‘谧字士安,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 好学,荡游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 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不为孝’。汝今年馀 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 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 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力学,自汝得之,于我何 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学不 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元宴先 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所著 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 《列女传》《元晏春秋》,并重于世。
《束晳传》:晳博学多闻,与兄璆俱知名。少游国学,或问 博士曹志曰:“当今好学者谁乎?”志曰:“阳平束广微好 学不倦,人莫能及也。”转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 迁转博士,著作如故。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 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 三篇,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其中经 《传》大异,则云“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 尹,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 岁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 和也。武帝以其书付秘府,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 今文写之。晳在著作,得睹《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 晳才学博通,所著《三魏人士传》《七代通纪》《晋书纪志》, “遇乱亡失。”
《王接传》:接学虽博通,特精《礼传》,又撰《列女后传》云: 《张辅传》,辅论班固、司马迁云:“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 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三百年事乃八十 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 恶足以监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 书之,不如二也。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 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又迁为苏秦、张仪、 范睢、蔡泽作传,逞辞流离,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辩 士则辞藻华靡,叙《实录》则隐核名检,此所以迁称《良 史》也。
《刘耽传》:“耽字敬道,少有行检,为宗族所称。博学,明习 《诗》《礼》三史。”
《陈寿传》:“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 《祖台之传》”:“台之字元辰,范阳人也。官至侍中光禄大 夫,撰《志怪》书行于世。”
《王廙传》:“元帝即位,廙奏《中兴赋》,臣少好文学,志在史 籍。”
《司马彪传》:“彪字绍统,高阳王睦之长子也,出后宣帝 弟敏少笃学不倦,然好色薄行,为睦所责,故不得为 嗣,虽名出继,实废之也。彪由此不交人事,而专精学 习,故得博览群籍,终其缀集之务。初拜骑都尉,泰始 中为秘书郎,转丞,注《庄子》,作《九经春秋》。以为先王立 史官以书时事,载善恶以为沮劝,撮教世之要也。是” 以《春秋》不修,仲尼理之;《关雎》既乱,则师摰修之。前哲岂好烦哉?盖不得已故也。汉氏中兴,讫于建安,忠臣 义士,亦以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谯周虽已删 除,然犹未尽。安、顺以下,亡缺者多。彪乃讨论众书,缀 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 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泰始初,武帝亲祠南郊,彪上疏定议,语在《郊祀志》。后 拜散骑侍郎,惠帝末年卒,时年六十馀。初,谯周以司 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 正经,周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 之谬误。彪复以周为未尽善也,条《古史考》中凡百二 十二事为不当,多据《汲冢纪年》之义,亦行于世。 《孙盛传》: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魏氏春 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 理正,咸称良史焉。
《谢沉传》:何充、庾冰并称“沉有史才,迁著作郎,撰《晋书》 三十馀卷,会卒,时年五十二。”沉先著《后汉书》百卷及 《毛诗》《汉书外传》,所著述及诗赋文论皆行于世。其才 学在虞预之右云。
《习凿齿传》:凿齿为荥阳太守,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 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起光武,终晋愍帝。于三 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 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引世祖讳炎,兴 而为禅受,明天心不可以势力强也。凡五十四卷。 《孝友传》:“刘殷有七子,五子各授一经,一子授太史公, 一”子授《汉书》,一门之内,七业俱兴;北州之学,殷门为 盛。
《续咸传》:“咸著《远游志》《异物志》《汲冢古文释》,皆十卷,行 于世。”
《文苑传》:“袁宏,字彦伯,侍中猷之孙也。父勗,临汝令。宏 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少孤 贫,以运租自业。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与左右微 服泛江,会宏在船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 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 作也。”
《沮渠蒙逊载记》:“蒙逊博涉群史,颇晓天文,雄杰有英 略,滑稽善权变。梁熙、吕光皆奇而惮之。”
《宋书宗室传》:“临川烈武王道规,高祖少弟也。道规无 子,以长沙景王第二子义庆为嗣。幼为高祖所知,曰: ‘此吾家丰城也’。”撰《徐州先贤传》十卷,奏上之。又拟班 固典叙,以述皇代之美。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文 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
《沈昙庆传》:“昙庆,吴兴武康人,大明元年,督徐兖二州, 时殿中员外将军裴景仁助戍彭城,本伧人,多悉戎 荒事,昙庆使撰《秦记》十卷,叙苻氏僭伪本末,其书传 于世。”
《王淮之传》:曾祖彪之,尚书令;祖临之,父纳之,并御史 中丞。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谱 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淮之兼 明《礼》《传》,赡于文辞。
《王韶之传》:“韶之父伟之,家贫,为乌城令,因居县境。好 史籍,博涉多闻。初为卫将军谢琰行参军。伟之少有 志尚,当世诏命表奏,辄自书写。泰元、隆安时事,小大 悉撰录之。韶之因此私撰《晋安帝阳秋》,既成,时人谓 宜居史职,即除著作佐郎,使续后事。讫义熙九年。善 叙事,辞论可观,为后代佳史。迁尚书祠部郎。韶之为” 《晋史》序王珣货殖,王𫷷作乱,珣子弘、𫷷子华并贵显。 韶之惧为所陷,深结徐羡之、傅亮等。少帝即位,迁侍 中,骁骑如故。景平年,出为吴兴太守。羡之被诛,王弘 入为相,领扬州刺史。弘虽与韶之不绝,诸弟未相识 者皆不复往来。韶之在郡,常虑为弘所绳,夙夜勤厉, 政绩甚美,弘亦抑其私憾。太祖两嘉之。出为吴兴太 守。《文集》传于世。
《武三王传》:“江夏文献王义恭,幼而明颖,姿颜美丽,高 祖特所钟爱,诸子莫及也。撰《要记》五卷,起前汉,讫晋 太元,表上之,诏付秘阁。”
《沈怀文传》:“弟怀远,颇闲文笔,撰《南越志》及怀文文集, 并传于世。”
《吴喜传》:“喜初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少知书,领军将 军沈演之使写起居注,所写既毕,暗诵略皆上口。演 之尝作表,未奏,失本。喜经一见即便书,无所漏脱。演 之甚知之,因此涉猎《史》《汉》,颇见古今。”
《南齐书陆澄传》:“澄家多坟籍,人所罕见,撰《杂传》,死后 乃出。”
《文学传》:“崔慰祖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 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 《高逸传》:“宗测字敬微,颇好音律,善《易》《老》,续皇甫谧《高 士传》三卷。又常游衡山七岭,著《衡山庐山记》。”
《梁书沈约传》:“约所著《晋书》百一十卷,《宋书》百卷、《齐纪》 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谥例》十卷,皆行于世。”
《乐蔼传》:“其舅雍州刺史宗悫尝陈器物试诸甥侄。蔼
时尚幼,而所取惟书,悫由此奇之。又取史传各一卷授蔼等,使读毕言所记。蔼略读具举,悫益善之。”《徐勉传》:“勉常以起居注烦杂,乃加删撰为《别起居注》 六百卷。”
《王筠传》:其自序曰:“幼年读五经、《左氏春秋》,凡三过五 抄,馀经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 抄录。”
《张缅传》:“少勤学,自课读书,手不辍卷,尤明后汉及晋 代众家。客有执卷质缅者,随问便对,略无遗失。缅性 爱坟籍,聚书至万馀卷,钞《后汉》《晋书》众家异同,为《后 汉纪》四十卷,晋钞三十卷,又钞《江左集》未及成文集 五卷。”
《萧子显传》:高祖雅爱子显才,又嘉其容止吐纳,每御 筵侍坐,偏顾访焉。尝从容谓子显曰:“我造《通史》,此书 若成,众史可废。”子显对曰:“仲尼赞《易》道,黜八索;述职 方,除九丘。圣制符同,复在兹日。”时以为名对。子显所 著《后汉书》一百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 俭传》三十卷。
《文学传》:“袁峻字孝高,天监六年,直文德学士省,抄《史 记》《汉书》各为二十卷。”
刘昭字宣卿,高唐人。初昭伯父彤集众家《晋书》,注干 宝《晋记》为四十卷。至昭,又集后汉同异以注范晔书, 世称博悉。迁通直郎,出为剡令,卒官。集注《后汉》一百 八十卷,《幼童传》十卷,文集十卷。
锺嵘字仲伟与兄岏弟屿并好学有思理嵘尝品古 今论其优劣名为诗评岏字长岳官至府参军建康 平著《良吏传》十卷。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除奉朝请。先是均表求撰 《齐春秋》,书成奏之,高祖以其书不实,坐免。寻有敕召 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 唯列传未就。普通元年卒。均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 著《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唐 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文集二十卷。
庾仲容字仲容颍川鄢陵人专精笃学昼夜手不释 卷除尚书左丞仲容博学抄诸子书三十卷众家地 理书二十卷列女传三卷文集二十卷并行于世 颜协字子和博涉群书工于草隶所撰《晋仙传》五篇 日月灾异图两卷遇火湮灭。
《处士传》:阮孝绪字士宗,年十三,遍通五经。十五冠而 见其父彦之,诫曰:“三加弥尊,人伦之始,宜思自勗,以 庇尔躬。”答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 促生,以免尘累。”乃著《高隐传》,上自炎黄,终于天监之 末,斟酌分为三品,凡若干卷。
庾诜,字彦宝,新野人。幼聪警笃学,经史百家,无不该 综。诏谥“贞节处士。”撰《帝历》二十卷,《续伍端休江陵记》 一卷、《晋朝杂事》五卷,《总抄》八十卷,行于世。
《高昌国传》:“国人言语与中国略同,有《五经》《历代史》、诸 子集。”
《陈书姚察传》:“元帝授察原乡令,时中书侍郎领著作 杜之伟与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陈太 建初,补宣明殿学士,历戎昭将军,知撰《梁史》事,固辞 不免。后主纂业,敕兼东宫通事舍人,将军知撰史如 故。陈灭入隋,开皇九年,诏授秘书丞,别敕成梁、陈二 代史。所撰梁、陈史,虽未毕功,文帝遣内史舍人虞世” 基索本,且进上,今在内殿。梁、陈二史本,多是察之所 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 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思廉泣涕奉行。大业初,内史 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成《二代史》,自尔以来,稍就补 续。”
《顾野王传》:“幼好学,长而遍观经史,精记嘿识,无所不 通。太建六年,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所著《舆地 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分野枢要》一 卷,《续洞冥记》一卷,《元象表》一卷,并行于世。又撰《通史 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
《文学传》:“徐伯阳年十五,以文笔称。学《春秋左氏》。家有 史书,所读者近三千馀卷,试策高第。”
《魏书昭成子孙传》:“忠子晖,字景袭,肃宗初,拜尚书左 仆射。晖颇爱文学,招集儒士崔鸿等,撰录百家要事, 以类相从,名为《科录》,凡二百七十卷。上起伏羲,迄于 晋宋,凡十四代。晖病笃,表上之。”
《任城王传》:“王第四子彝,彝兄顺,字子和,下帷读书,笃 志爱古。除左仆射,家徒四壁,止有书数千卷,撰《帝录》 二十卷。”
《文成五王传》:“安丰王子延明,以才学令望,有名于世, 撰《帝王世纪》及《列仙传》,行于世。”
《献文六王传》:“彭城王勰,字彦和,敦尚文史,物务之暇, 披览不辍,撰自古帝王贤达至于魏世子孙三十卷, 名曰《要略》。”
《阚骃传》:“骃博通经传,聪敏过人,三史群言,经目则诵, 时人谓之宿读。撰《十三州志》行于世。蒙逊甚重之。” 《刘昺传》:“昺字延明,敦煌人。昺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 三十篇八十四卷《李孝伯传》:“李玚字琚罗,涉历史传,颇有文才,气尚豪 爽,每谓弟郁曰:士大夫学问稽博古今而罢,何用专 经为老博士也。”
《韩麒麟传》子兴宗。兴宗子子熙为清河王怿常侍,迁 郎中令。及元叉害怿,子熙伏阙上书曰:“王之忠诚款 笃,节文纯贞,非但蕴藏胸襟,实乃形于文翰。搜括史 传,撰《显忠录》,区目十篇,分卷二十,既欲彰忠心于万 代,岂可为逆乱于一朝?乞追遗志,足明丹款。”
《张彝传》:彝历览经史,高祖初,袭祖侯爵,世宗亲政,除 光禄大夫。上表曰:“私访旧书,窃观图史,起元庖牺,终 于晋末,凡十六代,百二十八帝,历三千二百七十年, 杂事五百八十九,合成五卷,名曰《历帝图》。亦谤木谏 鼓、虞人盘盂之类。脱蒙置御坐之侧,时复披览。伏愿 陛下远惟宗庙之忧,近存黎民之念,取其贤君,弃其 恶主,则微臣虽沉沦地下,无异乘云登天矣。”世宗善 之。又表曰:“高祖迁鼎成周,永兹八百,乃命四使,观察 风谣。寻省本书,差有髣髴,凡有七卷,今写上呈。” 《阳尼传》:尼字景文,北平无终人。少好学,博通群籍,与 上谷侯天护、顿丘李彪同志齐名。幽州刺史胡泥以 尼学艺文雅,乃表荐之,征拜秘书著作郎。奏“佛道宜 在史录。”
《北齐书宋显传》:“显从祖弟绘,少勤学,多所博览,好撰 述。魏时,张缅《晋书》未入国,绘依准裴松之注《国志》体, 注王隐及《中兴书》,又撰《中朝名士传》十卷,《姓系谱录》 五十篇。以诸家年历不同,多有纰缪,乃刊正异同,撰 《年谱录》,未成。河清五年并遭水漂失。”
《卢潜传》:“潜从祖兄怀仁,字子友,魏司徒司马道将之 子。怀仁涉学有文辞,情性恬靖,常萧然有闲放之致。 历太尉记室、弘农郡守,不之任,卜居陈留界,撰《中表 实录》二十卷。”
《阳休之传》:“休之儁爽有风概,少勤学,爱文藻,弱冠擅 声,为后来之秀。撰《幽州人物志》,行于世。”
《循吏传》:“宋世良字元友,强学好属文,撰《字略》五篇,《宋 氏别录》十卷。从子孝王亦好缉缀文藻,臧否人物,为 北平王文学,求入文林馆不遂,因非毁朝士,撰《别录》 二十卷。会平齐,改为《关东风俗传》,更广见闻,勒成三 十卷。以上之言多妄谬,篇第冗杂,无著述体。”
《周书柳蚪传》:“年十三,便专精好学,时贵游子弟就学 者,并车服华盛,唯蚪不事容饰。遍授《五经》,略通大义, 兼博涉子史,雅好属文。大统四年入朝,久之,论归朝 功,封美阳县男。蚪以史官秘书,善恶未足惩劝,乃上 疏曰: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记事而已,盖所以为监 诫也。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彰善瘅恶,以树 风声。故《南史》抗节,表崔杼之罪;董狐书法,明赵盾之 愆。”是知直笔于朝,其来久矣。而汉魏已还,密为记注, 徒闻后世,无益当时,非所谓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者 也。且著述之人,密书其事,纵能直笔,人莫之知。何止 物生横议,亦自异端并起。故班固致受金之名,陈寿 有求米之论。著汉魏者非一氏,造《晋史》者至数家,后 代纷纭,莫知准的。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度政,开 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诸史官记事者,请皆当朝显 言其状,然后付之史阁,庶令是非明著,得失无隐,使 闻善者日修,有过者知惧。敢以愚管,轻冒上闻。乞以 瞽言访之众议。事遂施行。十四年,除秘书丞。秘书虽 领著作,不参史事。自蚪为丞,始令监掌焉。十六年,迁 中书侍郎,修起居注,仍领丞事。
《杜杲传》:“杲学涉经史,有当世干略。”
《王褒传》:“褒识量渊通,志怀沉静,美风仪,善谈笑,博览 史传,尤工属文。”
《儒林传》:“樊深既专经,又读诸史。”
高丽传书籍,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
《隋书明克让传》:“父山宾,梁侍中。克让少好儒雅,善谈 论,博涉书史,著《古今帝代记》一卷,《续名僧记》一卷。” 《陆爽传》:“高祖受禅,转太子内直监,寻迁太子洗马,与 左庶子宇文恺等撰《东宫典记》七十卷。”
《许善心传》:“父亨,仕梁至给事黄门侍郎,在陈领大著 作,著《梁史》未就而殁。善心述成父志,修续家书。”其序 传末述制作之意曰:“先君昔在前代,早怀述作,凡撰 《齐书》为五十卷。《梁书》纪传,随事勒成,及阙而未就者, 目录注为一百八卷。”
《鲍宏传》:“初,周武帝敕宏修《皇室谱》一部,分为《帝绪》《疏 属》《赐姓》三篇。有集十卷,行于世。”
《王劭传》:“劭拜著作郎,上表言符命。于是采民间歌谣, 引图书谶纬,依约符命,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志》, 合三十卷奏之,上令宣示天下。”
《李密传》:“父宽,柱国、蒲山郡公,号为名将。密师事国子 助教包恺,受《史记》《汉书》,励精忘倦,恺门徒皆出其下。” 《儒林传》:“包恺从王仲通受《史记》《汉书》,尤称精究。大业 中,为国子助教。于时《汉书》学者以萧、包二人为宗匠, 聚徒教授,著录者数千人。”
《文学传》:“诸葛颖,丹阳建康人。炀帝即位,授著作郎。撰《銮驾北巡记》三卷,《幸江都道里记》一卷、《洛阳古记》一 卷、《马名录》二卷,并行于世。”
潘徽性聪敏少受礼于郑灼受毛诗于施公受书于 张冲讲庄老于张讥并通大义尤精三史。
河间刘善经,博物洽闻,尤善词笔。历仕著作佐郎,太 子舍人。著《酬德传》三十卷,《诸刘谱》三十卷,《四声指归》 一卷,行于世。
《唐书姚思廉传》:“思廉少受《汉书》于父察,尽传其业。寡 嗜欲,惟一于学,未尝问家人生资。诏与魏徵共撰梁、 陈书,思廉采谢炅、顾野王等诸家言,推究综括,为梁、 陈二家史,以卒父业。赐杂彩五百段。”
《令狐德棻传》:德棻博贯文史,武德初,为起居舍人,迁 秘书丞。方是时大乱后,经籍亡散,秘书湮阙。德棻始 请帝重购求天下遗书,置吏补录,不数年,图典略备。 又言:“近代无正史,梁、陈、齐文籍犹可据,至周、隋事多 脱损。今耳目尚相及,史有所凭,一易世,事皆汨暗,无 所掇拾。陛下受禅于隋,隋承周二祖,功业多在周。今 不论次,各为一王史,则先烈世庸不光明,后无传焉。” 帝谓然。于是诏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 殷闻礼主魏,中书令封德彝、舍人颜师古主隋,大理 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主梁, 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孙、秘书丞魏徵主齐, 秘书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文学姚思廉主陈,侍中 陈叔达、太史令庾俭及德棻主周。整振论撰,多历年 不能就,罢之。贞观三年,复诏撰定。议者以魏有魏收、 魏澹二家书为己详,惟五家史当立。德棻更与秘书 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次周史,中书舍人李 百药次齐史,著作郎姚思廉次梁、陈二史,秘书监魏 征次隋史,左仆射房元龄总监。修撰之原,自德棻发 之,书成,赐绢四百匹。迁礼部侍郎,兼修国史,累进爵 彭城县子,转太子右庶子。太子承乾废,坐除名为民。 召拜雅州刺史,又坐事免。会修《晋史》,房元龄奏起之, 预柬凡十有八人,德棻为先进,故类例多所诹定。除 秘书少监。永徽初,复为礼部侍郎、弘文馆学士,监修 国史,迁太常卿、国子祭酒、崇贤馆学士,爵为公。以金 紫光禄大夫致仕。卒,年八十四岁,谥曰“宪。”又有邓世 隆、顾引、李延寿、李仁实,皆以史学称当世。
《刘子元传》:子元名知几,以元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 二,父藏器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 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 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 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累迁凤阁舍 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会天子西还,子 元自乞留东都。或言子元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 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 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元病长官多,意尚不 一,而至忠数责论次无功,又仕偃蹇,乃奏记求罢去。 因为至忠言五不可曰:“古之国史,皆出一家,未闻藉 功于众。唯《汉东观》集群儒,纂述无主”,条章不建。今史 司取士滋多,人自为荀、袁,家自为政、骏。每记一事,载 一言,阁笔相视,含毫不断,头白可期,汗青无日,一不 可。汉郡国计书上太史,副上丞相。后汉公卿所撰,先 集公府,乃上兰台,故史官载事为广。今史官唯自询 采,二史不注起居,百家弗通行状,二不可。史局深籍 禁门,所以杜颜面,防“请谒也。今作者如林,傥示褒贬, 曾未绝口,而朝野咸知;孙盛取嫉权门,王劭见仇贵 族,常人之情,不能无畏,三不可。古者史氏各有指归, 故司马迁退处士,进奸雄;班固抑忠臣,饰主阙。今史 官注记,类禀监修,或须直辞,或当隐恶,十羊九牧,其 令难行,四不可。今监者不肯指授,修者又不遵奉,务 相推避,以延岁月,五不可。”又言:“朝廷厚用其才而薄 其礼。”至忠得书,怅惜不许。楚客等恶其言诋切,谓诸 史官曰:“是子作书,欲致我何地?”始,子元修《武后实录》, 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 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今古。徐坚读之, 叹曰:“为史氏者,宜置坐右。”又尝自比扬雄:“雄准《易》作 经,当时笑之。吾作《史通》,俗以为愚。雄少为范逡、刘歆 所器,及闻作《经》,以为必覆酱瓿。吾始以文章得誉,晚 谈史传,由是减价。”其自感慨如此。子元内负有所未 尽,乃委国史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及《谱考》。领国史 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 “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 罕兼之,故史才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 货;有才无学,犹工匠无楩柟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 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时以为笃论。子 元善持论辨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 豫。殁后,帝诏河南就家写史,通诵之称善。追赠工部 尚书,谥曰“文。”
子元子𫗧,字鼎卿。天宝初,历集贤院学士,兼知史官, 终右补阙。父子三人更莅史官,著《史例》颇有法。 《权德舆传》:四岁能赋诗,积思经术,无不贯综。自始学至老,未曾一日去书不观。尝著论,辨汉所以亡,西京 以张禹,东京以胡广,大指有补于世。
《柳仲郢传》:仲郢尝手钞六经,司马迁、班固、范晔《史》,皆 一钞魏、晋及南北朝史。再又类所钞他书,凡三十卷, 号《柳氏自备》。旁录仙佛书甚众,皆楷小精真,无行字。 郢子璞,字韬玉,学不营仕,著《春秋三氏异同义》。又述 《天祚长历》,断自汉武帝纪元为编年,以大政、大祥异、 侵叛战伐随著之,闰位者附见其左。尝谓:“杜征南《春 秋后序》述纪甲历为得实,自馀史家皆差。”蒋系以为 然。终著作郎。
《文艺传》:“张昌龄与兄昌宗,皆以文自名。昌宗官太子 舍人、修文馆学士,撰《古文纪年新传》数十篇。”
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尝谓:“仲尼 作《春秋》,为百王不易法。”而司马迁作本纪、书、表、世家、 列传,叙事依违失褒贬,体不足以训,乃起汉元年,讫 隋义宁编年,依《春秋义类》为传百篇,在《魏书》。“高贵乡 崩,曰司马昭弑帝于南阙”,在《梁书》;“陈受禅,曰陈霸先 反。又自以梁枝孙,而宣帝逆取顺守,故武帝得血食 三纪。昔曲沃篡晋,而文公为五霸,仲尼弗贬也。”乃黜 陈闰隋,以唐土德承梁火德,皆自断,诸儒不与论也。 有太原王绪者,僧辨裔孙,撰《永宁公辅梁书》,黜陈不 帝,颖士佐之,亦著《梁萧史谱》及作《梁不禅陈论》,以发 绪义例使光明云。史官韦述荐颖士自代,召诣史馆 待制,颖士乘传诣京师。而林甫方威福自擅,颖士遂 不屈,愈见疾,俄免官,往来鄠、杜间。
《旧唐书张公谨传》:“子大素,龙朔中历位东台舍人,兼 修国史,撰《后魏书》一百卷、《隋书》三十卷。”
《令狐德棻传》:“德棻尝从容言于高祖曰:‘窃见近代以 来,多无正史,梁陈及齐,犹有文籍,至周隋遭大业离 乱,多有遗阙,当今耳目有接,尚有可凭,如更数十年 后,恐事迹湮没。陛下既受禅于隋,复承周氏历数,国 家二祖,功业并在周时,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 以臣愚见,并请修之’。”高祖然其奏,下诏曰:“司典序言, 史官序事,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 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伏羲以降,周秦斯及,两汉 传绪,三国受命,讫于晋、宋,载籍备焉。自有魏南徙,乘 机抚运,周、隋禅代,历世相仍。梁氏称邦,跨据淮海,齐 迁龟鼎,陈建皇宗,莫不自命正朔,绵历岁事,各殊徽 号,删定礼仪。至于发迹开基,受终告代,嘉谟善政,名 臣奇士,立言著绩,无乏于时。然而简牍未编,纪传咸 阙。炎凉已积,谣俗迁讹,馀烈遗风,倏焉将坠。朕握图 驭宇,长世字人,方立典谟,永垂宪则。顾彼湮落,用深 轸悼,有怀撰次,实资良直。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 业、著作郎殷闻礼,可修《魏史》;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 狐德棻、太史令庾俭,可修《周史》;兼中书令封德彝、中 书舍人颜师古,可修《隋史》;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 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可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 兼吏部郎中祖孝孙、前秘书丞魏徵,可修《齐史》;秘书 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秦王文学姚思廉,可修《陈史》。 务加详核,博采旧闻,义在不刊,书法无隐。”瑀等受诏 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贞观三年,太宗复敕修撰,乃 令德棻与秘书郎岑文本修《周史》,中书舍人李百药 修《齐史》,著作郎姚思廉修梁、陈史,秘书监魏徵修《隋 史》,与尚书左仆射房元龄揔监诸代史。众议以魏史 既有魏收、魏澹二家,已为详备,遂不复修。德棻又奏 引殿中侍御史崔仁师佐修《周史》,德棻仍总知类会 梁、陈、齐、隋诸史,武德已来创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 十年,以修《周史》成,赐绢四百匹。十一年,修《新礼》成,进 爵为子。又以撰《氏族志》成,赐帛二百匹。十八年,受诏 改撰《晋书》。永徽元年,又受诏撰定律令及五代史志。 四年,以修贞观十三年以后实录功,赐物四百段。又 撰《高宗实录》三十卷,进爵为公。德棻暮年,尤勤于著 述。国家凡有修撰,无不参预。前后修撰“国史”,颇为当 时所称。
《顾引传》:“永徽中历迁起居郎,兼修国史,撰《太宗实录》 二十卷成,以功加朝散大夫,授弘文馆学士。以撰武 德、贞观两朝国史八十卷成,加朝请大夫。又撰《古今 集》二十卷,行于代。”
《李延寿传》:“贞观中,补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受诏 与著作佐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又预撰《晋书》,转御 史台主簿,兼直国史。尝撰《太宗政典》三十卷,表上之。 又尝删补宋、齐、梁、陈、后魏、齐、周、隋等八代史,谓之《南 北史》,凡一百八十卷,颇行于世。”
《于志宁传》:“志宁以承乾数亏礼度,志在匡救,撰《谏苑》 二十卷讽之,太宗大悦。前后预撰修史等功,赏赐不 可胜计。”
《祝钦明传》:“少通《五经》,兼涉众史百家之说。”
《王𬘭传》:“𬘭字方庆,以字显,起越王府参军,受司马迁、 班固二史于记室任希古,希古它迁就,卒其业。” 《吴兢传》:“兢励志勤学,博通经史,尝以梁、陈、齐、周、隋、五 代史繁杂,乃别撰梁、齐、周史各十卷,《陈史》五卷,《隋史二十卷。兢卒,其子进兢所撰《唐史》八十馀卷。”
《路随传》:“随父泌,少好学,通五经,博涉史传。”
《元载传》:“载自幼嗜学,好属文,性敏慧,博览子史。” 《欧阳询传》:“询博览经史,尤精三史。”
《刘伯庄传》:“龙朔中,兼授崇贤馆学士。撰《史记音义》《史 记地名》《汉书音义》各二十卷,行于代。”
《李淳风传》:“贞观十五年,除太常博士,转太史丞,预撰 《晋史》及《五代史》。”
《许敬宗传》:“敬宗幼善属文,举秀才。贞观八年,累除著 作郎。自贞观以来,朝廷所修《五代史》及《晋书》等书,皆 总其事,前后赏赉,不可胜纪。”
《柳璨传》:“璨少孤贫好学,僻居林泉,昼则采樵,夜则燃 木叶以照书。璨以刘子元所撰《史通》,讥驳经史过当, 璨纪子元之失,别为十卷,号《柳氏释史》。”
《大唐新书》:太宗谓监修国史房元龄曰:“比见前后汉 史载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 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戒,何暇书之史策?今有上 书论事,词理可裨于政理者,朕或从或不从,皆须备 载。”
《零陵总记》“补阙毋照,博学有著述才,上表请修古史, 先撰目录以进。”元宗称善,赐绢百匹。
《宋史张昭传》:“昭未冠,遍读九经。后至赞皇,遇程生者 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 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 十馀义商确,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 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间事。又注《十代兴 亡论》。后唐天成三年,以武王、庄宗《实录》未修,诏正国 节度卢质、西川节度何瓒、秘书监韩彦辉缵录事迹。 瓒上言:“昭有史材,尝私撰《同光实录》十二卷,又闻其 欲撰《三祖志》并昭宗朝赐武皇制诏诰九十馀篇,请 以昭所撰送史馆。”拜昭为左补阙、史馆修撰,委之撰 录。昭以懿祖、献祖、太祖并不践帝位,仍补为《纪年录》 二十卷,又撰《庄宗实录》三十卷上之。四年,上《武王以 来功臣列传》三十卷,以本官知制诰。清泰二年,召判 史馆,预修《明宗实录》,成三十卷以献。天福五年,《唐史》 未成,诏与吕琦、崔棁等续成之,别置史馆,命昭兼判 院事。昭又撰《唐朝君臣论》二十五卷上之。开运二年 秋,《唐书》成二百卷。周显德二年,诏撰《周祖实录》三十 卷,及梁郢王均帝、后唐闵帝、废帝、汉隐帝五朝《实录》, 梁二主年祀寝远,事皆遗失,遂不克修撰。三帝《实录》, 皆藏史阁。昭博通学术,自唐、晋至宋,专笔削典章之。 著《嘉言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 《刘熙古传》:“熙古集古今事迹为《历代纪要》十五卷。” 《宋庠传》:“庠辑《纪年通谱》,区别正闰,为十二卷。”
《高若讷传》:“若讷强学善记,自秦汉以来,诸传记无不 该通。”
《王洙传》:“洙为国子监说书,改直讲,校《史记》《汉书》。” 《彭乘传》:“天禧初,用寇准荐,为馆阁校勘,预正校《南、北 史》《隋书》。”
《梁鼎传》:“鼎尝著《史论》二十四篇。”
《孙何传》:“何尝著《驳史通》十馀篇。”
《张方平传》:少颖悟绝人,家贫无书,从人假二史,旬日 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 《欧阳修传》,奉诏修《唐书》纪、志、表目,撰《五代史记》,法严 词约,多取《春秋》遗旨。
《刘攽传》:“攽所著书百卷,尤邃史学。”
《刘庠传》:“庠淹通历代史,王安石称其博。”
《苏辙传》:“辙所著古史行于世。”
《吕大防传》:元祐三年,提举修《神宗实录》。大防见哲宗 年益壮,日以进学为急,请敕讲读官取仁宗迩英御 书解释之,上之,寘于坐右。又摭乾兴以来四十一事 足以为劝戒者,分上下篇,标曰《仁祖圣学》,使人主有 欣慕不足之意。哲宗御迩英阁,召宰执讲读官读《宝 训》,至汉武帝籍南山,提封为上林院。仁宗曰:“山泽之 利,当与众共之,何用此也?”丁度曰:“臣事陛下二十年, 每奉德音,未尝不及于忧勤,此盖祖宗家法尔。”大防 因推广祖宗家法以进,哲宗甚然之。宣仁后崩未几, 以修《神宗实录》直书其事为诬诋,徙安州。
《孔武仲传》:“弟平仲,字义甫,登进士第,历金部郎中,长 史学。”
《薛昂传》:“升给事中兼大司成。昂寡学术,士子有用《史 记》西汉语,辄黜之。”在哲宗时,常请罢史学,哲宗斥为 俗佞。
《李光传》:《孟传》,光幼子也,以朝请大夫直宝谟阁致仕, 年八十。有《读史》十卷,《杂志》十卷。 又《孟传》传有《读史 杂志》《记善》《记异》等书,行于世。〈按孟传事迹两传并载亦宋史之失〉 《汤思退传》:“绍兴十五年,以右从政郎授建州政和县 令,试博学宏词科,除秘书省正字。自是登郎曹,贰中 秘,秉史笔二十五年。”
《王纶传》:纶尝同讲读官,荐兴化军郑樵学行,召对命 官,且给笔札,录其所著《史陈公辅传》:公辅疏言:“王安石《三经字说》,诋诬圣人,破 碎大道,非一端也。《史》《汉》载成败安危,存亡理乱,为圣 君贤相忠臣义士之龟鉴。安石使学者不读《史》《汉》,使 公卿大夫皆师安石之言,宜其无气节忠义也。” 《虞允文传》:允文尝著《唐书》《五代史》,藏于家。
《施师点传》:“师点著有《史职》五卷。”
《王刚中传》:“刚中著有《汉唐史要览》。”
《李焘传》,“焘著有《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 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合为四十 一卷。”
《黄度传》:“度志在经世,而以学为本,著《史通》,抑僭窃,存 大分,别为编年,不用前史法。至于艺文、地理、井田、兵 法,即近验远,可以据依,无迂陋牵合之病。”
《陈骙传》:“淳熙五年,同修国史,上欲采晋宋以下兴亡 理乱之大端,约为一书,谓骙曰:‘惟卿与周必大可任 此事’。”
《王质传》:“质博通经史,善属文,著论五十篇,言历代君 臣治乱,谓之《朴论》。”
《娄机传》:“为吏部侍郎兼太子詹事,著《历代帝王总要》。 以资政殿学士知福州,辞归。所著复有《班马字类》,人 藏异焉。”
《曹彦约传》,“淳熙八年进士,尝从朱熹讲学。理宗即位, 擢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荐隆州布衣李心传 素精史学,乞官以初品,寘之史馆。从之。”
《道学传》:“谢良佐记问该赡,对人称引前史,至不差一 字。”
张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诸史百家之说无所不读。 《儒林传》“刘羲叟著《十三代史志》。”
胡寅所著《读史管见》数十万言行于世。
李心传所著有《读史考》十二卷,《旧闻正误》十五卷。 《文苑传》:崔遵度七岁授经于叔父宪,尝以《春秋》编年、 《史》《汉》纪传之例问于宪,宪曰:“此儿他日成令名矣。” 陈越少好学,尢精历代史,直史馆。
刘恕少颖异,书过目即成诵。年十三,从人假汉、唐书, 阅月皆归之。恕笃好史学,自太史公所纪,下至周显 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 间,钜微之事,如指诸掌。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英宗令 自择馆阁英才共修之,光对曰:“馆阁文学之士诚多, 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惟刘恕耳。”即召为局僚, 遇史事纷错难治者,辄以委恕。恕于魏晋以后事,考 证差谬,最为精详,官至秘书丞。
吕南公,字次儒,建昌南城人。于书无所不读,一试《礼》 闱不偶,退筑室灌园,不复以进取为意。益著书,且借 史笔以褒善贬恶,遂以“衮斧”名所居斋。
葛胜仲兼谕德为仁孝学三论献之太子复采春秋 战国以来历代太子善恶成败之迹日进数事诏嘉 之。
《避暑录话》:“叶源,余同年生,自言熙宁初徐振甫榜已 赴省试时,前取上舍优等久矣。省中策问交趾事,茫 然莫知本末。或告以见《马援传》者,亟录其语用之而 不及详,乃误以援为愿,遂被黜。方新学,初何尝禁人 读史,而学者自尔。源言之,亦自以为不然,故更二十 年始得第。崇宁立三舍法,虽崇经术,亦未尝废史,而” 学校为之师长者,本自其间出。自知非所学,亦幸时 好以唱其徒,故凡言史皆力诋之。尹天民为南京教 授,至之日,悉取《史记》而下至《欧阳文忠集》,焚讲堂下, 物论喧然。未几,天民以言章罢。
《癸辛杂识》:余尝问李双溪献可云:“昔李仁甫为长编, 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 之。本年之事,凡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 之,井然有条,真可为法也。”
《金史文艺传》:“李汾字长源,太原平晋人。为人尚气,跌 宕不羁,喜读史。元光闲,游大梁,为史馆书写。书写特 抄书小史耳。凡编修官得日录纂述既定,以槁授书 写书写,录洁本呈翰林,汾既为之,殊不自聊。时赵秉 文为学士,雷渊、李献能皆在院。刊修之际,汾在旁正 襟危坐,读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数百言,音吐洪畅”, 旁若无人。既毕,顾四坐漫为一语曰:“看秉笔诸人。”积 不平,而雷、李尢切齿,乃以嫚骂官长,讼于有司。然时 论亦有不直雷、李者。寻罢入关。
《元史不忽术传》:“不忽术受学于祭酒许衡,日记数千 言,衡每称为有公辅器。世祖尝欲观国子所书字,不 忽术年十六,独书《贞观政要》数十事以进。帝知其寓 规谏意,嘉叹之。衡纂历代帝王名谥统系岁年为书, 授诸生。不忽术读数过即成诵,帝诏试,不遗一字。” 《王约传》:“约平生著作,有《史论》三十卷、《高丽志》四卷,行 于”世。
《儒学传》:“许谦字益之,于书无不读,其观史有治忽几 微,仿史家年经国纬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祐元年 秋九月尚书左仆射司马光卒,备其世数,总其年岁, 原其兴亡,著其善恶,盖以为光卒则中国之治不可复兴,诚理乱之几也。故附于《续经》,而书孔子卒之义, 以致其意焉。”
胡一桂所著有《十七史纂》,行于世。
《明外史宁献王权传》:“权,太祖第十七子,尝作《汉唐秘 史》二卷,又作《断史》一卷。”
辅国将军多煪孙统,鑙尤嗜学各聚书十馀万卷,手 自雠校,撰《古史编年》十卷。
《安惠王楹传》:“清源王幼㘧,康王第三子,博学能文词, 有《咏史》若干篇。”
《张筹传》:“洪武四年,奉诏与尚书陶凯编集汉唐以来 藩王事迹,为《昭鉴录》。”
《曾鲁传》:“鲁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日取 三史记之,寻及其馀。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 无不能言者,遂以文学闻于时。”
《朱善传》,元末兵乱,隐山中,著《史辑》。
《陈有年传》。“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历南京右都御史,尝 欲合历代诸史为一书,丹铅未竟而卒。”
《儒林传》:“郑伉所著《读史管见》,烬于火。”
徐师曾撰《世统纪年》行于世。
归有光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
邓元锡生平博极群书,所著《函史》上下编行于世。 卲宝字二泉,所著《学史》《简端》二录,巡抚吴廷举上于 朝。
吕柟字仲木,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所著有《史 约》。
《文苑传》:“锺惺字伯敬,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南京礼 部郎中。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官南 都,僦秦淮水阁读史,恒至丙夜,有所见即笔之,名曰 史怀。”
王志坚,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南京兵部郎中。暇日 要舍郎为读史,杜撰《读史商语》。
史学部杂录
[编辑]《文中子中说事君》篇:“古之史也辨道,今之史也。”《耀文 问易》篇:“史传兴而经道废矣,记注兴而史道诬矣,是 故恶夫异端者。”
六一《题跋》:“右《秦祀巫咸神文》,今流俗谓之《诅楚文》。其 言首述秦穆公与楚成王事,遂及楚王熊相之罪。按 司马迁《史记世家》,自成王以后,王名有熊良夫、熊适、 熊槐、熊元,而无熊相。据文言穆公与成王盟好,而后 云‘倍十八世之诅盟’。今以《世家》考之,自成王十八世 为顷襄王,而顷襄王名横,不名熊相。又以《秦本纪》与” 《世家》参较,“自楚平王娶妇于秦昭王时,吴伐楚而秦 救之,其后历楚惠、简、声、悼、肃五王,皆寂不与秦相接。 而宣王熊良夫时,秦始侵楚,至怀王熊槐,顷襄王熊 横,当秦惠文王及昭襄王时,秦楚屡相攻伐,则此文 所载,非怀王则顷襄王也,而名皆不同。又以十八世 数之,则当是顷襄。”然则相之名,理不宜缪,但《史记》或 失之尔,疑“相”传写为“横”也。
《容斋随笔》:东坡作《赵德麟字说》云:“汉武帝获白麟,司 马迁、班固书曰:‘获一角兽’。”盖麟、云盖之为言疑之也。 予观《史》《汉》所纪事,凡致疑者,或曰若,或曰云,或曰焉, 或曰盖,其词舒缓含深意。姑以《封禅书》《郊祀志》考之, 漫记于此。雍州好畤,自古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 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三神山盖尝有至者,诸仙人 及不死之药皆在焉,未能至,望见之焉。新垣平《望气》 言有神气,成五采,若人冠冕焉。爟火举而祠,若光辉 然属天焉。出长安门,若见五人于道北,盖夜致王夫 人之貌云。天子自帏中望见焉。登中岳太室,从官在 山下闻若有言万岁者云。祭封禅祠,其夜若有光。封 栾大诏天若遗朕士而大通焉。河东“迎鼎,有黄云盖 焉,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方士言蓬莱诸神 若见可得。天子为塞河,兴通天台,若见有光云获若 石云于陈仓。此外如所谓。及群臣有言老父,则大以 为仙人也。可为观。如缑城神人,宜可致天旱。”意《乾封》 乎?然其效可睹矣。词旨亦相似。
《容斋续笔》:汉王氏擅国,王章、梅福尝言之。唯刘向勤 勤恳恳,上封事极谏,至云:“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 亦且不并立。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 于外亲,降为皂隶,为后嗣忧,昭昭甚明。”其言痛切如 此。而子歆乃因王莽举为侍中,为莽典文章,倡导在 位,褒扬功德,安汉宰衡之名,皆所共谋,驯致摄篡,卒 身亦不免。魏陈矫事曹氏,三世为之尽忠。明帝忧 社稷,问曰:“司马懿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朝廷 之望,社稷未知也。”懿竟窃国柄。至孙炎篡魏为晋,而 矫之子蹇乃用佐命勋,位极公辅。晋郗愔忠于王室, 而子超党于桓氏,为温建废立之谋。超死,愔哀悼成疾,后见超书一箱,悉与温往反密计,遂大怒曰:“小子 死恨晚!”更不复哭。《晋史》以为有大义之风,向矫愔之 忠如是,三子不可胜诛矣。
《容斋三笔》两《汉书》所载人姓氏,有后世不著见者甚 多,漫纪于此,以助氏族书之脱遗。复姓如“公上不害、 合傅胡害室中同、昭、涉、掉尾、单父右军、阳城延息夫 躬、游水、发根,吾丘寿、王、落下闳、梁丘贺、五鹿、充宗、公 户满意堂、谿、惠、申、章昌告星赐阙门、庆忌、安国少季、 马适、建都尉朝、毋将隆、红阳长仲、乌氏、嬴、周阳由、胜” 屠公,毋盐,氏,欧,侯氏,士孙,喜,索,卢恢,屠门,少瓜,田仪, 工师,喜,駮马,少伯,公乘,歙,鲑阳,鸿弓,里游公,沙,穆胡, 母班,周,生,丰,友,通期公,绪,恭,公族,进阶,水丘,岑叔,先 雄,单姓,如缯贺,虫达灵常,贲赫其石,旅卿秘,彭祖,革, 朱樛,乐,冷,丰,冥都,澓中翁,蒯,彻直不疑,闳孺使,乐成, 杯育,制氏,猗顿,义纵隽不疑,疏广,云敞,枚乘,终军,卤 公孺,食子,公馯,臂倗,宗、衡,胡、乘,宏、简,卿、快,钦所忠,假, 仓、眭、孟,涂,恽、射,姓后,仓,姓伟如,氏,苴氏,百政,免公,发、 福,质氏,浊贤,稽、发,万章,瞷氏,佗,羽绣,君、宾,漕中,叔栩, 丹帛,敞、迟,昭、平,汝臣,驹几,称忠,逯普、台崇沐,茂匽氏 劳,丙抗徐阙,宣沮,儁卑整遍,䜣亶诵寻,穆夜龙弓,林 行巡祋,讽角闳芳,丹坚镡锡。光、傜伟重,异力子都维 氾诗、索繇延,夷长公防广镡显移良,缑玉蕃。向、渠穆 临,孝存脂习笮融、茨,充处,兴兴,渠、具爰谅,辅、腾,是卿, 仲辽,谒、焕矫、慎,晃、华,洼、丹祢衡。
《井观琐言》,《泰誓》言“予有乱臣十人”,《论语》以为有妇人 焉,扶风马融因以为文母。按文王受西伯之命,九年 而崩,寿九十七;武王即位十有三年而伐商,又六年 而崩,寿九十三。文王受命时,武王当年六十四。五克 商时,武王年已八十有七,文母不应尚在。然则虽微 刘氏子无臣母之说,亦可决知妇人之非文母矣。刘 以邑姜当之,理或然也。然旧说以邑姜为太公望女, 亦恐未然。夫太公八十归周,在文王为西伯之后,岂 得犹有未字之女可配武王?武王是时已几七十矣, 又岂得始纳太公女为元妃哉?《史记》颜回少孔子三 十岁,三十二岁而早卒,是时孔子盖年六十一。《家语》 记孔子年二十而生伯鱼,伯鱼卒时年五十,计其年 当在颜子之后。今《鲁论》颜路请车时,孔子已言鲤死, 则《家语》误矣。鲤死既在回之前,则孔子亦当六十以 后。若子思之生,又不知前此几年。然则孔子卒时,子 思亦应不甚幼。《孔丛子》载子思与孔子答问之语,虽 未必然,要亦难断其必无也。按《史记年表》,孔子卒在 周敬王四十一年,鲁缪公立在威烈王十九年,上下 相去七十一年,而子思之寿止于六十有二,宜不及 见缪公之立也。而《孔丛子》载缪公薨时子思居卫,《孔 丛子》固不足据。然《孟子》亦屡言缪公之于子思,不应 有误,《年表》之错明矣。宋高似孙《子略》、国朝宋景濂《诸 子辨》并云:“子思寿六十二,鲁缪公同时人。缪公之立, 距孔”子之没七十年,当是时,子思犹未生,答问之事, 安得有之?予谓既信“寿六十二”之说,即不当信相去 七十年之说。以七十年之说为可信,则子思之生,当 在孔子梦奠之后矣。殊不知伯鱼既先孔子而卒,则 子思安得后孔子而生哉?此理甚明,而不能察,殊可 笑也。凡传记所纪年月如此抵牾者不可胜计。尽信 书,不如无书,信哉!
古史家凡闺门丑恶之事,人所羞称而厌闻者,莫不 备著。如《左传》载卫宣公、齐襄公等事,《史记》《汉书》载诸 王淫乱等事皆是。盖使人知为不善于幽暗之中,而 不掩万世之直笔如此,庶乎知所戒。仲尼删《诗》《墙有 茨》、“鹑之奔奔”、《桑中》诸篇,皆存而不削,而杨龟山所谓 载卫为狄所灭之因是也。南北史臣亦识此意,下至 《金史》,犹备载海陵炀王淫乱之事,腥秽杂糅,莫甚于 元。而《元史》一切隐讳不录,亦是一病。至于纪、传、表、志, 但篇首作序,而每人不加论断,盖曰“著其事实,以俟 后世之公论耳。”此为能脱因袭之弊,可为后世修史 之法。
史中凡改姓名者,如刘更生、刘歆、姚元之之类,当其 未改,只当著旧名。元魏初,诸臣姓皆奇复,孝文太和 中,始改拓跋氏为元氏,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 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此类甚多。至西魏恭帝初元, 宇文泰废立,乃复国姓。拓跋氏九十九姓改为“单”者, 复其旧。中原故家,多易赐番姓,《宋书·索虏传》《南齐书· 〈魏虏传〉》,孝文未改姓之先,皆著其旧姓名,乃得事实。 魏收《魏书》率书新姓,温公《通鉴》从之,以就简易,失其 实矣。金斡离不、兀术等,其初亦只当书其旧名,今《金 史》尽书后所更名,宗望、宗鼎之类,亦非是。陈子桱续 编《通鉴》,悉书旧名,亦为有见。
《识遗》:司马迁、班固《汉史韩信传赞》中,皆称两韩信。据 其说,韩王,古韩国之后,项羽杀望父成,复立信为韩 王,都晋阳,与淮阴侯韩信不同。刘知几《史通》辟迁、固 之缪曰:“韩王名信都,古韩国后,姓姬。”则名信都者,非 姓韩,亦不单名信。二史不别姬、韩两姓,且去韩王名下“都”字,遂与淮阴侯韩信无辨。余考班、马误姬为韩, 诚如刘说,但为韩王名信都,刘说亦差。按王充《潜夫 姓氏论》云:“沛公起,张良属焉。沛公使韩信略定韩地, 立横阳君成为韩王,而拜良为信都。”又曰:“信都者,司 徒也,或为胜徒。”《汉功臣表》云:“张良以厩将从起下邳, 以韩申都下韩。”《楚汉春秋》作信都。信音申,《史记》亦作 “韩申徒。”《良传》直韩司徒徒,盖信都、胜徒,昔贤司徒之 声转。然则信都乃张良官名,即非韩王名。知几之说, 亦未免缪,尚何班马责乎?
《玉照新志》:“《史记序篇》多用四言韵语,班史因之。范史 无序篇,故每篇论断之外,别有四言赞。小司马作《史 记索隐》,乃效范史而补其赞,不亦赘哉?”
《野客丛谈》附录:“凡读史,每看一传,先定此人是何色 目人,或道义,或才德大节无亏。人品既定,然后看一 传文字如何。全篇文体既已了,然后采摘人事可为, 何用奇词妙语,可以佐笔端者纪之如此,读史庶不 空摭眼也。若于此数者之中,只作一事工夫,恐未为 尽善耳。”此为实看史法。
《丹铅总录》:“马廷鸾曰:‘桑大夫均输之法,大概驱农民 以效商贾之为也。太史公《平准书》云:‘令远方各以其 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此说未明。班 固采其语云:‘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 者而相灌输’。此说焕然矣。盖添‘如异时’三字,是为驱 农民以效商贾之为也。吕东莱尊迁抑固是以取书’” 而不用志语,然纪事之文,惟贵明白,是以《通鉴》取志 语也。
《读书镜》:隐士赵逸述晋人云:“自永嘉以来,三百馀年, 建国称王者十六君,目睹其事。国亡之后,史书皆非 实录。天后时,有献三足乌者,左右或言一足伪。”后笑 曰:“但史册书,安用察其伪乎?”周公瑾云:“定、哀多微词, 有所避也;牛、李有异议,有所党也。国史凡几修,则是 非凡几易矣。”元刘静修诗云:“纪载从来已失真,纷纷” 轻重任词臣。若将字字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故 《史》不可轻读,古人亦不可轻论。
《岩栖幽事》,读史要耐讹字,正如“登山耐灰路,踏雪耐 危桥,闲居耐俗汉,看花耐恶酒”,此方得力。
《珍珠船》,孙樵谓《史书》曰“墨兵。”
张说检校拜州长史,修《国史敕赍稿》,即军中论撰。沈 庆之曰:“众人不如下官学耳。”
狂夫之言,“天地间有一大帐簿,古史,旧帐簿也;今史, 新帐簿也。”人家尽有聪明俊慧子弟,父师失教,专以 时文课之,竟不知《通鉴纲目》二十一史为何物,所以 往往有攒眉仇书之苦。若教之读史,以聪明俊慧之 资,遇可喜可愕之事,则心力自然发越贯串,治乱得 失、人才邪正、是非之源流,与财赋兵刑、礼乐制度沿 革之本末,则眼力自然高明。以古人印证今人,以古 方参治今病,则胆力自然稳实晓畅;大局面、大机括、 大议论、大文章,则笔力自然宏达。今子弟学史,一切 废阁,其有质者,反教之读子书、佛书,即粗粗问他作 子书、佛书者之姓名出处,已茫然不晓,况能得子佛 之精髓乎?余尝语子弟,无论《纲目》二十一史,即一部 《通鉴》,乃是万卷书之关津。若未曾过得此关,则他书 必无别路可入。或读之而不能解,解之而不竟,竟之 而不能彻首彻尾者,皆坐史不熟也,此旧帐簿不可 无也。内外有司,各有职守,而文官独若无所事事。宜 遵祖宗法敕,令修撰、编修、检讨番直史馆,编纪时政, 各管一类,据事直书,不须论褒贬,仍于纸尾书“某官 人记之”,藏之匮椟,以待纂述。庶因纪录之间,亦得练 习政事,他日任用,不致杜撰卤莽。是于修职之中,寓 养才之意。若谓馆局储养异才,不烦以语言文字,则 未免以光阴志气掷于交际诗酒之间。即有意讲求 故典者,恐同侪猜异,只得随行逐队,而不敢周咨天 下之务。及至团局修史,亦不过掇拾完书,无暇聚头 磕膝,仔细讨论。宰相须用读书人,竟成虚语,此新帐 簿不可无也。又有讲学老先生专意六经,而以读史 为玩物丧志,亦恐非得中之论。若伊川先生,几案间 无他帙,惟印行《唐鉴》一部。朱晦庵先生云:“病中信手 乱抽得《通鉴》一两卷看,正值难处置处,不”觉骨寒毛 耸,心胆坠地。向来只作文字看过,全不自觉,真是枉 读了他古人书。前辈何尝不留心史学?今史官不编 史,子弟不读史,新帐簿、旧帐簿,皆置之高阁,岂不可 叹!夫未出仕是算帐簿的人,既出仕是管帐簿的人, 史官是写帐簿的人,写得明白,算得明白,而天下国 家事了若指掌矣。故曰:“史者。天地间一大帐簿也。 《读史订疑》〈明王世懋著〉南宫适之为南宫敬叔,见《论语注》, 古来皆无异议,独予深非之,断以为二人也。聊具数 驳,以豁群疑。按《史记孔子弟子传》“南宫适,字子容”,而 述《论语》二条以实之,初未尝云“孟僖子之子,孟懿子 之兄也。”而《索隐》遽注云:“是孟僖子之子仲孙闵。”《论语 注》遽云:“谥敬叔,孟懿子之兄。”史无其文也。可疑一也。 适见《家语》,一名縚,是适已有二名矣,而《左传》孟僖子云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索隐又云“仲孙闵”,是又二 名,天下岂有一人而四名者乎?可疑二也。孔子在鲁, 族姓颇微,而南宫敬叔,公族元士,遣从孔子时,定已 娶于强家矣,岂孔子得以兄子妻之?可疑三也。《礼记 檀弓》载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孔子曰:“丧不如速 贫之为愈也。”若而人,岂能抑权力而伸有德,谨言语 而不废于有道之邦耶?可疑四也。愚以南宫敬叔与 南容皎然二人,笑后世孟浪者合而一之耳。请以质 之识者。〈南宫适〉
《班史张安世传》,安世兄贺有一子,早死,无子。子安世 小男彭祖,宣帝以贺旧恩,赐谥阳都哀侯,彭祖封阳 都侯,明为贺嗣。而文乃曰“贺弟子侍中关内侯彭祖”, 何也?又曰“贺有孤孙霸,年七岁,拜为散骑中郎将,赐 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此益可疑。既云子死无子,而 孤孙霸何从生?既名为孙,何不令袭爵,而以弟子袭 也。传中言“安世子千秋、延寿”,《彭祖传》末叙千秋之才, 为霍光所叹,千秋长而才当袭,然竟以延寿嗣侯,必 千秋早死,亦当道出此等处,亦未可谓不疏也。〈班史疏处〉 《前汉书。游侠传》:“遂族郭解翁伯。”解族灭,当无后,而《后 汉书。郭伋传》:高祖父解,武帝时以任侠闻。为伋曾祖 父者何人也?《蔡文姬传》:“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蔡 邕后绝矣。”晋《蔡充别传》乃曰:“充祖睦,蔡邕孙也。”睦父 为邕子,竟是何人?又《邕女传》止云文姬,《晋羊祜传》云: “祜,蔡邕外孙。”其母必非文姬矣,岂邕尚有别女邪?至 羊祜讨吴,功当进爵,士乞以舅子蔡袭,袭得为关内 侯,是袭又伯喈孙也。伯喈遂有两孙,何得云无后耶? 及观《蔡豹传》,云,“祖睦是蔡邕叔父质之后也”,睦又非 邕孙矣。岂邕本无后,而蔡氏以睦父后之耶?〈蔡邕有后〉 《后汉书。范巨卿式传》,“汝南张劭垂死,不许郅恽为死 友”,而独举巨卿。又所载登堂拜母事甚详,是谓劭外 无死友矣。而郦道元《水经注》乃云:“巨卿与汝南张劭、 长沙陈平子石交,号为死友。”不知其言何所本也。道 元极称博洽,定非无稽,第不应与正史互异如此。〈张劭 死友〉
晋羊祜、唐褚遂良、陆贽,皆千古忠贤。然褚陷刘洎,几 同宋之问。軰贽害窦参,小史亦具载之。祜为人最谦 让,本传云:“王佑、贾充、裴秀皆前朝名望,祜每让不处 其右。”而《山涛传》乃云:“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 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谓权臣非 祜而何,是祜一举而倾裴、山两贤也。然欤否,欤、褚、陆 事显,人皆知;祜事最隐,故标出之。〈羊祐隐事〉
偶阅古今来纰漏之事,不检点而轻于注述者。六臣 注:《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谓谢安与王导共 破苻坚十岁儿,皆能笑其缪。《何良俊集语林》注:陈咸 用汉祖腊云:“御史大夫陈万年子咸,亢直有异才,官 廷尉监,累迁尚书。”是以两《汉书》为一传,而陈咸为一 陈咸也。万年子咸,以忧卒于成帝世后。咸是陈宠曾 “祖,卒于王莽篡汉后,年代相远,官不同,地亦不同。”茅 鹿门坤《批评汉书史丹传》云:“‘丹之不附定陶太后卒 以官免’一节,乃其大节也。《汉书》何不以见之本传,而 以附之《傅喜传》,似非《史记》大体处。”其《批师丹传》立定 陶王为皇太子,以丹为太子太傅云:“辅太子一节,本 丹一生功业,而一节本末亦具在,此”是始终以史丹、 师丹为一人也。史丹所护太子乃成帝,师丹所傅太 子乃哀帝,史丹卒于成帝世,不附定陶太后,哀帝时 事。《汉书》明书是师丹,与史丹何与?而妄批至此?若谓 批评本谓师丹,则《师丹传》叙不附丁、傅尤明,何云附 之《傅喜传》也?《陈咸传》稍隐,且注误犹可恕。鹿门讥弹 班氏,不应讹缪至此,岂刻者非其手笔,或他人傅会 而误刻邪?至又批《李广利传》曰:“武帝以宠李姬,欲封 其兄弟,遽行万里,开边衅,卒困中国。”已而以巫蛊事 案诛李姬,而李广利以贰师将没于匈奴,天道好还 如此。案诛李姬,不知何据。坤素博洽,岂《李夫人传》及 诗竟终身不寓目耶?巫蛊事在李亡后,弟延年以此 诛耳。恐误后学。不得不一拈出辨之。〈古今纰漏〉 灵宝之西,函谷之东,有涧直下黄河,曰弘农涧。《大明 一统志》载之,云:“宋避英宗讳,改为鸿芦涧。”余窃疑宋 为太祖父,讳弘殷耳,何必并农字改之?英宗初名及 后更名,俱不犯二字,以为英宗者,尤误也。后阅王得 臣麈史,始知其大缪。不然,得臣曾修《陕志》云:“灵宝之 西,有涧曰洪溜。”不知其名之因也。比见《水经》云:“县有” 鸿胪围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谓斯川为鸿胪涧。于是 知洪溜语之讹也。洒然始悟当时俗名是洪溜,原非 弘农。所谓鸿胪者,即得臣援《水经》证《水经》修志时改 之耳。彼自云鸿胪,非鸿芦也。得臣政和时年八十,所 著书正当英宗前后,何尝有避讳之说乎?盖陕州古 名弘农,而是涧先名洪溜,后名鸿胪,其声近于弘农。 措大强解事,遂以意傅会其说,以为复古而名之事, 固有雅而非真者。予故拈出之,以雪斯涧之误名。今 灵宝人亦顺呼为弘农,无有知其非者,仍当称鸿胪 为是,不然,称“洪溜”,犹是宋以前语也。〈鸿胪涧〉湖州有毗山,《一统志》云:唐刺史柳浑读书其上,有读 书台址。山今为尚书潘公所得,命予作歌,亦具言柳 浑事。予为证其误,非唐柳浑,乃南齐柳恽也。恽是浑 六世祖,为吴兴守,时有“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之 句,时人目为柳吴兴,故当有读书台耳。考《唐书》,浑未 尝为湖州刺史,安得至毗山?当时修志者不学乃尔。 〈柳恽读书台〉
岑嘉州诗“鱼龙川北蟠溪雨,鸟鼠山西洮水云”,以鱼 龙对鸟鼠绝工。然读《水经注》,方知鱼龙乃龙鱼也。水 出五色鱼,俗以为灵,故称龙鱼水,又曰龙鱼川。嘉州 去道元未远,身所经处,岂当倒呼?定是后人校书者 误易之耳。校刻岑诗者仍当作“龙鱼”为是,是水,《一统 志》亦不载,又一缺典也。杜诗“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 秋”亦然。未知竟是谁是。〈龙鱼川〉
《世说新语》载殷渊源语:“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语,轻 薄而大有意韵。《晋书》易一字云:“我与卿周旋久。”以卿 易我一字而义霄壤,岂唐诸贤不能解此趣耶?吾意 定是后人校书,浅陋者谬改,若韩吏部子金银车耳。 〈晋书易字〉
中酒二字,始见于《徐邈传》。中圣人义,如中著之中,而 音反从平声。《樊哙传》:项羽既享军士中酒,颜注云:饮 酒之中也。不醉不醒,故谓之中。义宜从平声,而音乃 竹仲切,何也?亦犹中兴之中,音同竹仲耶?按中酒二 字,来历之古,无如哙传,而义乃别取,不为后人语柄, 余故标而出之。〈颜注中酒〉
余兄尝言,玉兰花古不经见,岂木笔之新变耶?余求 其说而不得。近与元驭学士对坐偶阅。苕溪渔隐曰: 《感春诗》:“辛夷花高最先开。”洪庆善注云:“辛夷高。”〈阙二字〉 “江南地暖,正月开;北地寒,二月开。初发如笔,北人呼 为木笔,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余观木笔、迎春,自 是两种。木笔色紫,迎春色白。木笔丛生,二月开;迎春 高树,立春已开。然则辛夷乃此花耳。”其言如此,恍然 有悟。今之玉兰,即宋之迎春也。亟呼元驭曰:“兄知玉 兰古何名,乃迎春也。”元驭疾应曰:“果然。昨岭南一门” 生来见玉兰,曰:“此吾地迎春花,何此名为玉兰?”其奇 合如此。乃知迎春是本名,此地好事者美其花,改呼 玉兰,而岭南人尚仍其旧耳。据《丛话》言玉兰是迎春, 迎春即辛夷,即木笔也。然今北方有木笔,而绝无玉 兰,则王摩诘辛夷坞果是何花,岂古有之而今绝种 耶?第花以辛名,今玉兰嚼之辛而木笔不然,又似苕 溪之说为是。夫玉兰之为辛夷未可定,而其本名为 迎春,则自今日始知也。尝恨山川草木鸟兽之名,古 今不合,多如此类,是故恶夫改者。近阅宋小说,又有 名为白辛夷者,则木笔当为辛夷,而迎春、白辛夷为 玉兰本名,审矣。〈玉兰即迎春〉
玩物丧志,先民所规。然而宗器之陈,宝玉大弓之守, 古人未尝不重也。今世人有不好古者,以为用无当 谷帛,而视等于瓦砾,且谓古物何凭,类多赝作耳。至 溺意好古者,一闻是古物,辄便叹赏,都不别白精粗。 殊不知古器之中,精粗既殊,贵贱迥异。按《汉书》梁孝 王有尊直千金。古雷《字注》云:“刻为山,云雷之象, 以金饰之”,大抵商尊类也。孝王时去古未远,而尊价 已值千金,盖精好之极,假令其尊尚存,不当二千其 值耶?持是以论古物,贵贱可知矣。〈玩物丧志〉
王右军曾祖即丘子,讳览,祖侍御史,讳正,故右军书 《兰亭记》,览”字加“才”,它书“正”皆作“政”字以示讳也。后人 不知,相沿用之以为古,不知其于义无当也。余故表 而出之,为书家一刊误也。又如唐人讳虎,以“虎林”为 武林,讳“昺”,以“丙丁”为景丁;讳“渊”,以“殷渊源”为深源。宋 人讳𢘆,以“田恒”为田常,讳“桓”,以齐桓公为威公,讳“贞”, 以“王《文贞、旦》王“文贞曾”俱改为“文正。”其真谥“文正”者, 范希文、司马君实而已。在后世俱当订改原文,而一 切沿用,不知其非何也。〈讳字宜改〉
唐萧至忠素有雅望,后附太平公主以进。尝自主第 门出,过宋璟,璟曰:“非所望于萧傅。”盖取潘安仁《西征 赋》中句,殊有情实。司马温公作《通鉴》,遽以臆改曰:“非 所望于萧君也。”雅俗迥别,岂以温公而不读《文选》人? 故是识趣为难耳。〈温公通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