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盛京通志 (四库全书本)/全览1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钦定盛京通志 全览1 全览2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
  总裁纂修校对诸臣职名
  总裁





  御前大臣内大臣署兵部尚书内务府大臣户部左侍郎福长安经 筵 讲 官 户 部 左 侍 郎 董 诰
  总纂
  礼 科 掌 印 给 事 中 刘谨之吏 部 考 功 司 员 外 郎 程维岳
  满纂修
  原 任 内 阁 侍 读 呈 麟
  原任理藩院笔帖式今授江苏镇江府理事同知七徳户  部   主   事   善 庆刑  部  笔  帖  式  文 海大  理 寺 笔 帖 式  马廷模汉纂修
  翰  林  院  编  修  关 槐刑 部 湖 广 司 郎 中 冯 培吏 部 验 封 司 员 外 郎 吴 俊吏 部 验 封 司 主 事 杜兆基兵 部 职 方 司 主 事 赵秉渊内   阁    书   张姚成满校对
  理  藩 院 员 外 郎 巴达尔湖原  任  户 部 主 事 穆 图翰  林 院 笔 帖 式  朝 乐工  部  笔  帖  式  龄 椿汉校对
  翰  林  院  编  修  冯集梧候 补 户 部 主 事  王学海内   阁    书   程 琰内   阁     书   沈 琨











  谨
  奏等奉
  敕重修
  盛京通志恭呈
  钦定缮写告成谨奉
  表上
  进者伏以
  璇图出震自东基式廓之模
  松牖秉干从朔缅厥初之绪景发祥于
  先叶永怀缔构艰难胪纪实于
  陪京备见谣风淳古千盘
  陵寝天成虎踞之形一统山河地是
  龙兴之旧诹
  时巡而稽典敬展
  珠邱订前志以勒书辉腾壁府
  缵承事钜搜辑体严窃惟周官始载职方班史详登地理洎夫历代并有专编顾华渚丹陵未显孕奇之迹豳居邰室仅传胥宇之文仰松柏于殷山景亳则图经莫考指枌榆于炎社沛丰则纪述靡闻唐家托系仙聃徒著两京之号宋氏𣶮源天水空称九域之书寰宇记不列典章方舆志但笺沿革遍稽曩籍罕征省山与宅之规欣遇
  右文特阐拓土开基之烈钦惟
  皇帝陛下
  徳参焘载
  治浃登咸广怙冒于九瀛
  圣人物睹毖几康如一日
  天子古稀疆索恢纮无间于东西南朔图书统汇全
  甄乎甲乙丙丁聿追
  祖
  宗栉沐之劳如亲风雨爰补志乘编摩之阙重焕丹青惟
  兹辽沈之
  造邦伊昔幽营之分壤𦤎区神奥环沧海以为池锺毓灵长屹白山而作镇潭涌鸭江之绿万年
  庆泽方流日华鹊果之朱三姓
  奇征早定
  太祖膺配
  天之景命运盖世之
  神谟十三甲奋自崇朝九部沙虫尽化廿万人破才五日重关风鹤遥传江路天寒结冰桥而径度河壕地险逾铁岭以长驱启惎作
  京千里控建瓴之势雍容议政十亭
  颁悬魏之章
  太宗诞育英灵纂承统绪受降幡于海岛立石铭恩平战垒于松山摧枯制胜克锦城而遂收宁远匪惟燮
  伐申威获玉玺而用告
  郊台允协昭华进箓六曹三院绩熙揆奋以交资北伐南
  俫勲集畏怀之并附
  列圣规橅建树
  肇大业而开先
  熙朝典则贻留嗣
  鸿猷而率旧焜煌亿䙫耀遹骏之贞符肃穆
  三陵萃郁葱之佳气干耸神榆之荫
  运启神功峯高天柱之标
  业隆天作嘶风石马腾骧二白犹酣向月雕弧藏弆百钧
  独重
  圣祖三临展谒
  桥山抒霜露之诚我
  皇四举升馨辽海想风云之盛红桩层设万灵拱卫森
  严粉堞重修千雉周遭巩固若迺
  崇坛翼峙
  太室鼎新文武分功徳之坊
  清宁肃神祇之祀
  笃恭
  大政殿廷鸾凤齐𬸣
  衍庆
  颐和宫掖睢麟嫓美刹奉
  衣冠之古刑式绍庭阁储典册之珍义符溯涧尊藏瑑玉升秘检而彩映
  留都彚写
  歌风溢绨囊而昭垂奕叶松花江上战迹披图苏子河
  边欢声捧
  诏膴原利往威呼偕法喇咸宜蔀屋宁居周斐与额林共穏㸐霞綳而照读无烦凿壁之明缀拉哈以施工奚啻索绹之俭人文蔚起化成握椠英髦
  王气盘纡地忆
  麾戈茂烈际声灵之熙洽资记载之详赅前此已具成书
  尚多简略今兹重遵
  申命尤慎参稽盖䌷金匮于
  五朝识
  伟伐丰功之有自傃
  翠华于四莅欣
  湛恩旷典之频加
  指示发蒙正讹谬而悬同日月阐扬绳
  武制声歌而韵叶韶韺惟载笔胥奉
  圣裁斯裒编克成善本臣等学荒括地才谢研京沗依禁近之班时亲
  睿训幸预扈随之列备睹
  鸿仪因故帙以折衷扩新篇为考索三十七门之按部例以倍而加详一百丗卷之分函数惟赢而更审
  圣制文増
  宝录允矣大经大法之遗
  天章体次
  纶音烝哉
  丕显
  丕承之慕涧瀍旧卜特𫾻
  骏烈于无前
  郊
  庙新釐具饬隆文于有秩纪创兴之
  宫阙俨对
  尧阶志僾见于
  寝园恍依
  轩鼎星土井疆之缕载刊正方隅山川城郭之条分铺张挞伐继关邮而有津渡遵道悉就荡平排戸籍而及赋征𫍯民均臻乐利官隶云师之掌廨宇列眉士观璧水之光科名题额军容増制重边方戊己之留屯官绩传徽兼胜国甲申之
  锡谥人物表龙蒸之彦并采辽金祭祠尊
  凤䍐之临广罗山海忠孝旁摭女史隐流类综仙经风俗呈图家尽敦厐之习珍腴著产壤皆清淑之滋疏往迹而援古证今语纠夸大附琐闻而传疑示信说佐瓌奇远撷文苑之华近第词臣之颂凡此支分派别总归纲举目张谨按候以课程暄寒屡易勉増华于踵事体例从新钜细禀承笺素分披
  乙夜后先告蒇汗青再构辰年伏愿
  颁惠艺林埀芬书库笃苍牙之庆祚绵于
  陟降舟瑶光赤玉之编瑞衍夫云礽瓜瓞
  燕贻益懋无忘二南七月之诗彪炳长悬讵止通邑大都
  之布等无任瞻
  天仰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恭
  进以
  闻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
  凡例
  
  盛京为
  王迹肇基首隆
  谟诰谨稽
  五朝实录
  圣训
  诏谕碑记诗文冠列卷端我
  皇上觐扬
  光烈四诣陪京
  闿泽覃敷
  大文弥耀谨志
  圣制
  纶音
  天章弁诸志首以昭
  作述之隆
  一考卜
  兴京迁都辽沈为我
  朝丰镐遗规至若
  坛
  庙
  宫殿
  山陵创制典礼严重谨稽
  实录及会典诸书详志京城
  坛
  庙
  宫殿
  山陵各一卷以彰规制
  一志星野当辨其傅会建置疆域当纠其讹谬山川城池当考其方隅今遵
  旨订正悉载
  国语旧名并恭录
  开国战迹其疆里远近谨遵
  钦定舆图详核胪识
  一旧志关津于吉林黒龙江边门多所阙略户口田赋于旗田官庄园场赋则亦多疏漏兹悉详订増所未备
  一志职官次官署以専职守志学校次选举以简才良至
  留都重地武备尤要分营列戍规模宏远谨増志兵
  防
  一志名宦以彰治行志人物以励材能旧志于辽金宗室俱不载又但志辽沈不及吉林黒龙江未为该备今悉増入并遵
  钦定辽金史于旧讹姓名详译改正至
  开国功臣事迹谨遵
  国史传按其于
  盛京有治行战迹者一一胪载其事在入关以后者
  详见
  国史及八旗通志兹不备录
  一忠孝节义所以廉顽立懦风示百世至文学隐逸流寓方伎仙释列女皆足以资采访验风教悉志如例
  一祠祀有关祭法
  翠华四莅辽浑诸河特建专祠古刹精蓝亦多搜辑谨志祠祀又古迹旧志繁简失当兹详考史传分隶郡县名胜各以类次间加辨正以期核实
  一奉天风俗淳朴有上古遗风物产丰饶为九州上腴兹博稽前史谨遵
  钦定满洲源流考详晰编纂志风俗物产并旁采异闻
  为杂志一卷以资考镜
  一列朝艺文旧志体例未协兼多遗阙今搜罗史集按照时代分体编辑至
  国朝艺文凡臣下赋颂及赓纪诗篇俱各依类编次
  以彰
  昭代人文之盛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目录
  卷一
  圣制一
  卷二
  圣制二
  卷三
  圣制三
  卷四
  圣制四
  卷五
  圣制五
  卷六
  圣制六
  卷七
  圣制七
  卷八
  纶音一
  卷九
  纶音二
  卷十
  天章一
  卷十一
  天章二
  卷十二
  天章三
  卷十三
  天章四
  卷十四
  天章五
  卷十五
  天章六
  卷十六
  天章七
  卷十七
  天章八
  卷十八
  京城
  卷十九
  坛庙
  卷二十
  宫殿
  卷二十一
  山陵
  卷二十二
  星土
  卷二十三
  建制沿革表一考一
  卷二十四
  疆域形胜
  卷二十五
  山川一
  卷二十六
  山川二
  卷二十七
  山川三
  卷二十八
  山川四
  古山川考
  卷二十九
  城池一
  卷三十
  城池二
  卷三十一
  城池三
  卷三十二
  城池四
  卷三十三
  关邮
  卷三十四
  津梁
  船舰
  卷三十五
  户口一
  卷三十六
  户口二
  卷三十七
  田赋一
  卷三十八
  田赋二
  旗田官庄税课
  卷三十九
  职官一
  卷四十
  职官二
  卷四十一
  职官三
  卷四十二
  职官四
  卷四十三
  学校一
  卷四十四
  学校二
  卷四十五
  官署一
  卷四十六
  官署二
  卷四十七
  选举一
  卷四十八
  选举二
  卷四十九
  选举三
  卷五十
  选举四
  卷五十一
  兵防一
  卷五十二
  兵防二
  卷五十三
  名宦一
  卷五十四
  名宦二
  卷五十五
  名宦三
  卷五十六
  名宦四
  卷五十七
  名宦五
  卷五十八
  历朝人物一
  卷五十九
  历朝人物二
  卷六十
  历朝人物三
  卷六十一
  历朝人物四
  卷六十二
  历朝人物五
  卷六十三
  历朝人物六
  卷六十四
  历朝人物七
  卷六十五
  国朝人物一
  卷六十六
  国朝人物二
  卷六十七
  国朝人物三
  卷六十八
  国朝人物四
  卷六十九
  国朝人物五
  卷七十cq=33
  国朝人物六
  卷七十一
  国朝人物七
  卷七十二
  国朝人物八
  卷七十三
  国朝人物九
  卷七十四
  国朝人物十
  卷七十五
  国朝人物十一
  卷七十六
  国朝人物十二
  卷七十七
  国朝人物十三
  卷七十八
  国朝人物十四
  卷七十九
  国朝人物十五
  卷八十
  国朝人物十六
  卷八十一
  国朝人物十七
  卷八十二
  忠节一
  卷八十三
  忠节二
  卷八十四
  忠节三
  卷八十五
  忠节四
  卷八十六
  忠节五
  卷八十七
  孝义
  卷八十八
  文学
  卷八十九
  隐逸
  卷九十
  流寓
  卷九十一
  方伎
  卷九十二
  仙释
  卷九十三
  列女一
  卷九十四
  列女二
  卷九十五
  列女三
  卷九十六
  列女四
  卷九十七
  祠祀一
  卷九十八
  祠祀二
  卷九十九
  祠祀三
  卷一百
  古迹一
  卷一百一
  古迹二
  卷一百二
  古迹三
  卷一百三
  古迹四
  卷一百四
  古迹五
  陵墓
  卷一百五
  风俗
  卷一百六
  物产一
  卷一百七
  物产二
  卷一百八
  杂志
  卷一百九
  列朝艺文一
  卷一百十
  列朝艺文二
  卷一百十一
  列朝艺文三
  卷一百十二
  列朝艺文四
  卷一百十三
  列朝艺文五
  卷一百十四
  列朝艺文六
  卷一百十五
  国朝艺文一
  卷一百十六
  国朝艺文二
  卷一百十七
  国朝艺文三
  卷一百十八
  国朝艺文四
  卷一百十九
  国朝艺文五
  卷一百二十
  国朝艺文六
  卷一百二十一
  国朝艺文七
  卷一百二十二
  国朝艺文八
  卷一百二十三
  国朝艺文九
  卷一百二十四
  国朝艺文十
  卷一百二十五
  国朝艺文十一
  卷一百二十六
  国朝艺文十二
  卷一百二十七
  国朝艺文十三
  卷一百二十八
  国朝艺文十四
  卷一百二十九
  国朝艺文十五
  卷一百三十
  国朝艺文十六
  等谨按
  盛京通志一百三十卷乾隆四十四年
  敕撰分卷进呈俱经
  钦定按
  盛京旧有通志三十卷卷分三十五门叙述多
  所舛漏因
  命补正其书定为此本恭读
  圣制
  御制全集诗文有关于
  盛京者旧本仅载十之三今悉补录又以
  御制分
  纶音
  天章二门各从体制
  京城门中旧本不详
  盛京
  兴京
  东京创建修葺之由
  太祖
  太宗制胜定都始末
  坛庙门中旧本不载营造制度及重修年月又不
  载尊藏
  册
  宝及
  堂子岁祭诸仪
  宫殿门中旧本亦不载重修年月
  御题聨额及尊藏
  圣容
  圣训
  实录
  玉牒
  战图及乾隆四十三年设立谏木事
  山陵门中旧本不载恭
  谒及岁祀仪注所述
  三陵官制亦多舛误山川城池两门中旧本均不载太祖
  太宗战迹人物门中不载
  开国宗室王公又诸勲臣事迹亦不悉具今倂详考増修其馀星土建置沿革疆域形胜祠祀古迹陵墓杂志风俗土产八门并援据经史纠讹补陋关邮户口田赋职官学校官署选举兵防八门旧本所载止于乾隆八年今并按年续载名宦历代忠节孝义文学隐逸流寓方技仙释烈女艺文十门亦参订删补俾不冗不漏其官名人名地名旧本音译往往失真今并一一厘正体裁精密考证详明溯丰邑之
  初基述阪泉之
  鸿绩经纶开创
  垂裕无疆
  启佑规模万年如觌固与直省舆记徒侈山川人物者区以别矣乾隆五十四年正月恭校上
  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
  总 校 官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一
  圣制
  太祖高皇帝训谕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一
  圣制
  等谨按古帝王经纶草昧肇造艰难至于大统光昭淳化翔洽迺追述王业之所由兴作歌陈诫曰笃不忘是以始都之区典册尤重我
  国家诞膺
  景命肇基东土式扩鸿图以光四表洪维
  开国缔造之初规模宏远洎夫统一寰宇
  
  圣相承文教覃敷制作大备伏读
  太祖
  太宗圣训心事光明词义正大与天地同量与日月齐光
  洵乎
  聪睿神武
  天纵圣人开
  国家万年有道之基粤自
  世祖章皇帝躬集大勲恢宏
  前烈眷念邠岐旧业王迹所兴
  典诰煌煌大文丕著迨
  圣祖仁皇帝躬勤
  法驾三诣
  陪都溯生民肇祀之初宅镐迁丰之盛铺
  鸿藻信景铄方策所布拱若球图
  
  世宗宪皇帝绍闻衣徳累洽重熙以关左为
  龙兴重地
  训词经画深切周详与
  列祖诒谟同垂法则佑启万年臣等敬谨裒集缮录卷首
  以昭我
  朝
  圣谟懿铄
  世徳作求之盛云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一
  圣制
  太祖高皇帝训谕
  已亥二月
  上欲以蒙古字制为国语颁行额尔徳尼等以未能更制
  
  上曰汉人读汉文凡习汉字与未习汉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读蒙古文虽未习蒙古字者亦皆知之今我国之语必译为蒙古语读之则未习蒙古语者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国之语制字为难反以习他国之语为易耶额尔徳尼等对曰以我国语制字最善但更制之法臣等未明故难耳
  上曰无难也但以蒙古字合我国之语音聨缀成句即可因文见义矣吾筹此已悉尔等试书之何为不可于是
  上心独断将蒙古字制为国语创立满文颁行国中满文
  传布自此始
  乙卯十一月
  上出猎时雪初霁恐草木之上浮雪霑濡乃襭其衣侍卫
  布扬古等见而私语曰
  上何所不有惜此衣耶
  上闻之笑曰吾岂为无衣而惜之但徒被霑濡无益且与其使此衣霑濡于雪何如留此鲜洁者赐汝等吾躬行节俭微物必惜正欲俾汝等效法耳
  <span id="天命三年戊午四月壬寅">[[#天命三年戊午四月壬寅|天命三年戊午四月壬寅]]
  上既以七大恨告
  天兴师征明临行
  谕诸贝勒大臣曰此兵吾非乐举也实因七大恨其馀小忿不可殚述凌迫已甚用是兴师凡俘获之人勿去衣服勿淫妇女勿离异其匹偶拒战而死者听其死若归顺者慎勿轻加诛戮遂
  亲统师进围明抚顺城并以书
  谕游击李永芳曰尔明发兵疆外卫助叶赫我乃兴师而来汝抚顺所一游击耳纵战亦必不胜今谕汝以降汝降则我兵不入城汝之士卒皆得安全若我入城则男妇老弱必致惊溃亦大不利于汝矣勿谓朕虚声恐吓而不信也汝思区区一城吾不能下何用兴师为哉失此勿图悔无及已其城中大小官吏兵民等献城来降者保其父母妻子以及亲族俱无离散岂不甚善降不降汝熟计之母不忍一时之忿违朕言致偾事失机也永芳受书纳款乃抚辑所下各台堡徙城中人口以归
  天命四年己未三月甲申朔明经略杨镐总兵杜松刘𬘩李如柏马林等督兵二十万分四路来侵辰刻我国西路侦卒以明兵出抚顺关驰告而南路侦卒又以明兵进栋鄂境驰告
  上曰明兵之来信矣我国南路驻防之兵有五百人其南路兵来即以此拒之明使我先见南路有兵者诱我兵而南也其由抚顺所西来者必大兵也急宜拒战破此则他路兵不足患矣即于辰刻发兵大贝勒代善先行诸贝勒续至界藩见我国筑城夫役及兵四百据吉林崖时杜松结营萨尔浒山而自引兵仰攻我兵四大贝勒等议曰吉林崖巅有防卫夫役之兵四百人急増千人助之俾登山驰下冲撃而以右翼四旗兵夹攻之其萨尔浒山之兵则以左翼四旗兵备御焉兵既往
  上至问破敌䇿四大贝勒以前议告
  上曰日暮矣且从汝等今分右翼四旗之二与左四旗兵合破萨尔浒山所驻兵此兵破则界藩之众自丧胆矣再令右二旗兵遥望界藩明兵俟我军自吉林崖驰下冲击时并力以战于是合六旗兵进攻萨尔浒山不移时大破之而所遣助吉林崖之军自山驰下右二旗军渡河夹击界藩山麓明兵又大破之又破马林兵于尚间崖又破刘𬘩兵于阿布达哩冈李如柏遁去
  <span id="天命四年己未四月丙辰">[[#天命四年己未四月丙辰|天命四年己未四月丙辰]]
  上谕诸臣曰今战马羸瘠须牧以青草俾之壮宜于近边之界屯田筑城界藩设兵守御以卫农人于是
  上西行示筑城基址择旷土以牧马焉
  <span id="天命四年己未六月辛酉">[[#天命四年己未六月辛酉|天命四年己未六月辛酉]]
  上既克开原城
  谕贝勒诸臣曰吾等勿回都城筑城界藩治屋庐以居牧马边境勿渡浑河何如贝勒诸臣议曰不如还都近水草息马浓阴之下浴之饲之马乃速壮且使士卒归家缮治兵仗便
  上曰此非尔所知也今六月盛夏行兵已二十日矣若还都二三日乃至军士由都至各路屯寨又须三四日炎蒸之时复经远涉马何由壮耶吾居界藩牧马于此至八月又可兴师矣遂驻跸界藩令军士尽牧马于边
  <span id="天命五年庚申六月庚戌">[[#天命五年庚申六月庚戌|天命五年庚申六月庚戌]]
  上曰凡有下情欲诉者恐不得上闻可树二木于门外其有欲诉之言书而悬之于木俾朕览其辞晰其颠末而按问焉由是事无钜细悉得上达
  <span id="天命六年辛酉正月甲申">[[#天命六年辛酉正月甲申|天命六年辛酉正月甲申]]
  上率四大贝勒及台吉徳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讬等
  
  天地焚香祝曰
  天父也
  地母也今以暴国肆虐奉命徂征其乌拉辉发哈达叶赫同一语音之国已蒙垂祐悉以授予既而征明又得抚顺清河开原铁岭诸城及明四路来侵尽殱其众无非
  天地之默相也吾所祷于
  皇天后土者吾子孙中纵有不善之人俾勿同气推刃开戕害之端其不善之人惟天诛之若不俟天诛存心戕害
  天地鉴之夺其算无克永年或于昆弟之中有所行悖乱者不忍伤残以义理所在殷勤教诫感格愚顽使自悔悟
  天地其眷顾之神祇其呵䕶之愿我子孙祚永百世以及万年用兹䖍告尚其无咎既往鉴乃来兹
  天命六年辛酉闰二月癸未筑萨尔浒城工竣
  上念筑城夫役良苦今犒以牛群臣奏曰与其取诸公家
  何若征明以所获牛畜给之
  上御殿集贝勒诸臣曰朕以人君无野处之理故筑城以居夫君贤而后有国国治而后有君贝勒良而后有民民安而后有贝勒故天作之君恩养其下而下敬其上礼也至于诸贝勒宜爱其民民宜尊其贝勒即一家之中为主者宜恤其仆为仆者宜敬其主如其仆以力耕所获供其主而不敢私其主积有财物亦赡其仆而无所吝如此则上下相亲天心悦人情和无往不善矣夫筑城所用木石岂出于筑城之地耶凿石于山采木于林长路转运既已疲矣况又版筑兴作其劳益甚今尔等吝惜已财乃为此言不知征明原以伸大义奉天而行若为筑城犒夫之故而略取其牛甚不可也言方竞
  适有副都统博尔晋后至
  上问曰汝适安在徒步来耶何喘息不宁也博尔晋对曰
  自筑城所来
  上曰尔轻身行惫如是彼挽运兴筑之夫宁不劳乎遂计
  夫役赐牛并以食盐给之
  天命六年辛酉三月癸亥
  上集贝勒诸臣议曰
  天既眷我授以辽阳今将移居此城耶抑仍还我国耶贝
  勒诸臣俱以还国对
  上曰国之所重在土地人民今还师则辽阳一城敌且复至据而固守周遭百姓必将逃匿山谷不复为我有矣舍已得之疆土而还后必复烦征讨非计之得也且此地乃明及朝鲜蒙古接壤要害之区天既与我即宜居之贝勒诸臣皆曰善遂定议迁都迎后妃诸皇子
  <span id="天命六年辛酉七月壬寅">[[#天命六年辛酉七月壬寅|天命六年辛酉七月壬寅]]
  上以克取辽东
  御殿召集群臣大陈筵宴
  上亲举金卮遍赐以酒又各赐衣一袭众臣欣承宠赉皆
  叩首谢
  上谕之曰明之国最大也尚以为不足而欲并人之国故丧其师明之土最广也尚以为不足而欲夺人之土故丧其地此皆
  天厌明祐我也赖尔诸臣攻战之力仰承
  天眷故朕及尔等得至此地酒一卮衣一袭为物几何岂足酬劳哉但念尔诸臣宣力疆场勤劳王事兹集殿廷用伸懽叙以见朕心嘉悦而已
  <span id="天命七年壬戌三月己亥">[[#天命七年壬戌三月己亥|天命七年壬戌三月己亥]]
  上集贝勒大臣议曰我国家承
  天眷佑遂有辽东之地但今辽阳城大年久倾圮东南有朝鲜北有蒙古二国俱未弭帖若舍此征明恐贻内顾忧必更筑坚城分兵守御庶得固我根本乘时征讨也贝勒大臣谏曰舍见居之城郭室庐更为创建毋乃劳
  民耶
  上曰今既与明构兵岂能即图安逸汝等所惜者一时小劳苦耳朕所虑者大也苟惜一时之劳何以成将来远大之业耶朕欲令降附之民筑城而庐舍各自营建如此虽暂劳亦永逸已贝勒大臣皆曰善遂筑城于辽阳城东五里太子河边创建宫室迁居之名曰东京天命九年甲子四月甲申
  上以辽阳既定建都东京奉移
  景祖
  显祖诸陵安葬于东京之杨鲁山设太牢焚楮币上诣
  二祖陵奠酒行礼祝曰吾征明复
  
  父雠已得辽东广宁祇移
  寝园永安斯土惟我
  祖
  考仰达
  天地垂福佑焉
  <span id="天命十年乙丑三月己酉">[[#天命十年乙丑三月己酉|天命十年乙丑三月己酉]]
  上欲迁都沈阳贝勒诸臣以岁荒食匮谏阻
  上不许曰沈阳形胜之地西征明由都尔弼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可由清河路以进且于浑河苏克素䕶河之上流伐木顺流下以之治宫室为薪不可胜用也时而出猎山近兽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筹此熟矣汝等宁不计及耶




  钦定盛京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
  圣制
  太宗文皇帝圣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
  圣制
  太宗文皇帝圣训
  天聪元年丁卯五月癸未
  上命系书于矢射入锦州城中
  谕曰尔城内一应官吏军民等与其饥困而死不如缒而出降必纵尔归令与父母妻子相见昨我军到时台堡降众二千馀人悉令纵还想尔等亦闻之矣今我岂肯舍此垂䧟之城而去俟我攻城军士云梯挨牌绵甲一到即行攻取玉石俱焚噬脐何及曷若于未攻城之先缒城出降我必使尔室家完聚有官职者自当优叙恩养
  <span id="天聪三年己巳八月乙亥">[[#天聪三年己巳八月乙亥|天聪三年己巳八月乙亥]]
  上谕曰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勘祸乱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以昭作人之典诸贝勒府以下及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各家主母得阻挠有考中者仍以别丁偿之
  <span id="天聪五年辛未七月庚子">[[#天聪五年辛未七月庚子|天聪五年辛未七月庚子]]
  上召集诸将
  谕曰沈阳辽东之地原非我有乃
  天所赐也今不事征讨坐视汉人开拓疆土修建城郭缮治甲兵使得完备我等岂能安处邪朕是以不惜财帛及与朝鲜通市所得货物尽与蒙古易其马匹兴师致讨此行傥荷
  天佑克奏厥功凡俘获之人勿离散其父子夫妇勿掠取其衣服当加意拊循以副朕戡乱宁人之意尔诸臣于各军士宜谆切晓谕若止于传谕时唯唯听命退而遂忘自不免生事横行致干罪戾矣朕今不自暇逸躬率大军前往或彼被困而来降或
  天垂佑而致胜则饮至休兵三军解甲定有其时自征明国以来攻城野战所向必克彼明国屡战屡败势同枯朽而我常有惧心者以彼虽不长于骑射而于战陈之时晓习文武法律故也昔金伐宋遇宋将宗泽金兵十三战皆败随有宋一将率兵来援欲战有城守将沮之曰当此六月酷暑挥扇纳凉尚不能堪岂能擐甲而战乎诸兵闻之皆无斗志宋兵遂溃以一言之失而城竟为金所得如贝勒阿敏驻守永平时曽以我兵为弱曰如此安能克敌彼贝勒之言若此士卒孰肯用命又如额驸固三泰朕非以其临阵怯懦不能称职革都统任也当进攻昌黎时本旗一卒被伤至死以绳系其足曵之而归夫战则用之而死不加恤谁复效死直前邪必也死则恤之伤则临视调治之乃可为主帅尔都统等果能体恤士卒则人皆效死愿授命于主将之前矣我军总计虽众若都统副都统𠫵领佐领各就所属而戒谕之不难遍及要在申明法令爱惜士卒则人人竞奋建立功名岂不美乎
  <span id="天聪六年壬申三月戊戍">[[#天聪六年壬申三月戊戍|天聪六年壬申三月戊戍]]
  上谕巴克什达海曰国书十二头字向无圏点上下字雷同无别幼学习之遇书中寻常语言视其文义易于通晓若至人名地名必致错误尔可酌加圈点以分析之则音义明晓于字学更有禆益矣
  天聪六年壬申八月癸酉六部衙门工竣
  上亲往视还宫时召六部启心郎诸臣
  谕之曰朕以尔等为启心郎尔等当顾名思义克尽厥职如各部诸贝勒凡有过失尔等见之即明言以启迪其心俾知改悔若一时面从及事已往而退有后言斯最下之人所为也汝等先自治其身身正而后可以言谏上如不治其身不勤部事则自反尚多抱愧何以取重于人虽恳切言之上必不听人亦不信也
  <span id="天聪七年癸酉正月庚子">[[#天聪七年癸酉正月庚子|天聪七年癸酉正月庚子]]
  上谕各佐领曰田畴庐舍民生攸赖劝农讲武国之大经尔等宜各往该管屯地详加体察不可以部务推诿若有二三佐领同居一堡者著于各田地附近之处大筑墙垣散建房屋以居之迁移之时宜听其便至于树艺之法洼地当种梁稗高田随地所宜种之地瘠湏加培壅耕牛湏善饲养尔等俱一一严饬如贫民无牛者付有力之家代种一切徭役宜𣲖有力者勿得累及贫民如此方称佐领之职若以贫民为可虐滥行役使惟尔等子弟徇庇免其差徭则设尔佐领何益耶至所居有卑湿者宜令迁移若惮于迁移以致伤稼害畜俱尔等佐领是问方今疆土日辟凡田地有不堪种者尽可更换许诉部臣换给如给地之时尔佐领自占近便沃壤将远瘠之地分给贫人许贫人陈诉再尔等于该管之地各宜督率所属长㓜于春夏秋三时勤于习射朕不时遣部臣往察如有不能射者必治佐领之罪此系我国制胜之技何可不努力学习耶
  <span id="天聪七年癸酉九月辛丑">[[#天聪七年癸酉九月辛丑|天聪七年癸酉九月辛丑]]
  上御殿召征明山海关贝勒大臣等责之曰尔等此行用兵甚不合法既捷之后何不深入内地收取粮饷休息士马乃遽速还耶贝勒虽欲还军扬古利尔系旧臣何不谏止尔若能谏贝勒谁不听从想尔为筑室未成乘此未寒急图竣工故遽来耳即来时尔诸贝勒若令率领精兵殿后截杀明之追兵必获大胜何至相率俱来止留图鲁什劳萨等峭兵殿后彼时敌兵数千追至虽以寡败众实皆
  上天眷佑及我兵精锐故也万一有失不知尔贝勒等尚能来见朕否图尔格纳穆泰苏纳等系有罪之人虽经革职仍用为各部承政凡遇攻城不令尔等前往今乘此凯旋之际正宜率兵殿后戮力建功以图自效乃亦随众前行倘他日大军出征攻城野战之时众皆奋勇齐进谁肯居尔等后者尔等将何时自奋乎
  皇考太祖时敖堪特翁格伊喇喀努赛四臣皆能率先力战并未尝殁于临阵夫人生能有百岁乎天数既尽不免于亡巴克什武纳格所在建功今又殿后首先杀败敌兵人臣为国义当如此尔诸大臣不能启迪贝勒之心竭力为国止图安享冨贵逡巡畏缩不知尔等可能长保富贵耶
  <span id="天聪七年癸酉十月已巳">[[#天聪七年癸酉十月已巳|天聪七年癸酉十月已巳]]
  上谕文馆儒臣曰昔
  皇考太祖欲创造满书巴克什额尔徳尼辞以不能太祖曰汝何谓不能但以蒙古字合我国之语音联缀成句何为不可吾意已定汝毋辞额尔徳尼乃一代杰出之人今也则亡彼所造之书义或有在其后巴克什库尔禅所増朕恐终有未合尔记载诸臣将所载之书宜详加订正若有舛讹之处即酌改之朕嗣大位凡
  皇考太祖行政用兵之道若不一一备载垂之史册则后世子孙无由而知岂朕所以尽孝乎
  <span id="天聪八年甲戌四月辛酉">[[#天聪八年甲戌四月辛酉|天聪八年甲戌四月辛酉]]
  上谕曰朕闻国家承天创业各有制度不相沿袭未有弃其国语反习他国之语者事不忘初是以能垂之久远永世勿替也蒙古诸贝子自弃蒙古之语名号俱学喇嘛卒致国运衰微今我国官名俱因汉文从其旧号夫知其善而不知从与知其非而不能省俱未为得也朕纉承基业岂可改我国之制而听从他国嗣后我国官名及城邑名俱当易以满语毋得仍袭汉语旧名俱照我国新定者称之若不遵新定之名仍称汉字旧名者是不奉国法恣行悖乱者也察出决不轻恕
  <span id="天聪八年甲戍十二月壬辰">[[#天聪八年甲戍十二月壬辰|天聪八年甲戍十二月壬辰]]
  上命管步军副都统巴奇兰参领萨穆什喀率领官兵往
  征黑龙江地方
  谕曰尔等此行道路遥远务奋力直前慎毋惮劳而稍怠也俘获之人须用善言抚慰饮食甘苦一体共之则人无疑畏归附必众且此地人民语音与我国同携之而来皆可以为我用攻略时宜语之曰尔之先世本皆我一国之人载籍甚明尔等向未之知是以甘于自外我皇上久欲遣人详为开示特时有未暇尔今日之来盖为尔等计也如此谕之彼有不翻然来归者乎尔等其勉体朕意大丈夫凡受委任当图报称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诚哉是言若此时不力图建树异日虽悔何益耶
  <span id="天聪九年乙亥二月午午">[[#天聪九年乙亥二月午午|天聪九年乙亥二月午午]]
  上谕曰迩者察哈尔国新附各官频加恩宴其燕京及大凌河归顺各官久未宴劳虽得新附之员其旧归我国者讵可顿忘耶
  谕毕遂设宴召燕京及大凌河归顺各官自守备都司以上皆集内庭宴之时预宴各官有形容憔悴者
  上见之曰或者贝勒等不加恩养以致如此虽得新附之人何乃转忘先归之人我国家蒙
  天眷佑所得大小官员人等朕皆一体加恩未尝分别新旧嗣后一体恩养不可使先归者反致失所遂遣人遍
  谕诸贝勒
  天聪九年乙亥三月戊辰
  上集诸臣于朝
  谕之曰朕昨出见民间耕种愆期盖因佐领有事城工欲先时告竣故额外派夫致误耕作筑城固为正务然田地荒芜民食何赖嗣后有滥役民夫致妨农务者该管佐领等俱治罪
  天聪十年丙子三月庚申内院诸臣拟新筑开原城门名曰扬威昭徳永安兴化定远进呈
  御览
  上曰此等矜夸侈大之字素与朕意不合兴之扬之定之悉在于
  天非人力所能强得也凡事莫贵于务实今当以字义切当者书之遂更其名曰巩固门靖远门镇西门
  <span id="崇徳元年丙子四月乙酉">[[#崇徳元年丙子四月乙酉|崇徳元年丙子四月乙酉]]
  上建国大清改元崇徳诸贝勒大臣朝贺时朝鲜使臣罗
  徳宪李廓不拜
  上曰朝鲜使臣罗徳宪李廓无礼处难以枚举是皆朝鲜国王有意构怨欲朕先起衅端戮其使臣然后加朕以背弃盟誓之名故令其如此耳不知朕之素行从不逞一时之小忿如此琐屑也即两国已成雠敌兵刃相加争战之际以事遣人亦无即戮其来使之理况朝会乎其勿问
  <span id="崇徳元年丙子四月丁亥">[[#崇徳元年丙子四月丁亥|崇徳元年丙子四月丁亥]]
  上受尊号礼成诸贝勒大臣上表庆贺
  上谕曰朕以凉徳祇承丕绪加受尊号惧无以慰众望尔等劝进再三屡辞弗获今敬告
  
  地允受尊号尔诸贝勒大臣当同心辅政恪共厥职以匡朕之不逮正已率属各殚忠诚立纲陈纪毋图小利傥能建立功名朕当隆以爵赏尤须抚众恤民君臣一徳庶㡬上合
  天心下遂民志如此则明良喜起政治咸熙万民乐利天益佑助之矣
  <span id="崇徳元年丙子九月辛未">[[#崇徳元年丙子九月辛未|崇徳元年丙子九月辛未]]
  上遣都察院承政阿什达尔罕大学士范文程刚林等谕凯旋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等曰朕闻我军后队方至旧辽阳河渡口尔等已抵家二日矣尔等当速往迎之朕畀尔以心膂重任者为爱养此兵民耳朕一人之心思能遍及乎君享康宁臣居尊显俱兵民是赖即尔等功名亦藉士卒之力乃不思效力死战之士而先自还家漠不相顾于心奚忍耶忘死战之士卒令长途劳苦此后士卒谁肯为用命邪众大臣奏曰
  皇上明训臣等愿亲自往迎
  上曰都统以上免其亲往副都统以下可选能办事者往迎之
  <span id="崇徳元年丙子十月丁丑">[[#崇徳元年丙子十月丁丑|崇徳元年丙子十月丁丑]]
  上召群臣集笃恭殿传
  谕曰国家崇尚节俭毋事华靡凡鞍辔等物不许以金为饰虽富家不少藏金止许造盘盂匕箸盖此等之类或至匮乏尚可毁为他用若以之涂饰则零星耗折岂能复取而用之今后著永行禁止至于阵获縀帛用之亦当节俭勿以获取之易奢费无度而忘其纺绩之劳也
  <span id="崇徳元年丙子十一月癸丑">[[#崇徳元年丙子十一月癸丑|崇徳元年丙子十一月癸丑]]
  上御翔凤楼集诸亲王郡王贝勒及内院大臣等读金世宗本纪
  上谕诸臣曰尔等审听之世宗者蒙古汉人诸国声名显著之贤君也故当时后世咸称为小尧舜朕披览此书悉其梗槩殊觉心往神驰耳目倍加明快不胜叹赏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详明可垂久远至熙宗合喇及完颜亮之世尽废之耽于酒色盘乐无度效汉人之陋习世宗即位奋图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孙仍效汉俗预为禁约屡以无忘祖宗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虽垂训如此后世之君渐至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乃知凡为君者耽于酒色未有不亡者也先时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禅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效汉人服饰节度朕不从辄以为朕不纳谏朕试设为比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佩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耶朕发此言实为子孙万世之计也在朕身岂有变更之理恐日后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故常切此虑耳我国士卒初有㡬何因娴于骑射所以野战则克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曰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威名震慑莫与争锋尔等其谨识朕言
  <span id="崇徳二年丁丑四月丁酉">[[#崇徳二年丁丑四月丁酉|崇徳二年丁丑四月丁酉]]
  上御翔凤楼
  谕诸王贝勒等曰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废其祖宗时衣冠仪度循汉人之俗遂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言语迨至世宗始服旧制衣冠凡言语及骑射之事时谕子孙勤加学习如元王马大郭遇汉人讼事则以汉语讯之有女直人讼事则以女直语讯之世宗闻之以其未忘女直之言甚为嘉许此本国衣冠言语不可轻变也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不时亲弓矢惟耽晏乐则田猎行阵之时必致疏旷武备何由而得习乎盖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朕欲尔等时时不忘骑射勤练士卒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馀俱令遵照国初之制仍服朝衣且谆谆训谕者非为目前起见也及朕之身岂有习于汉俗之理正欲尔等识之于心转相告诫使后世子孙遵守无变弃
  祖宗之制耳
  崇徳三年戊寅八月癸丑
  上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以多罗贝勒豪格多罗饶馀贝勒阿巴泰副之统左翼军多罗贝勒岳讬为扬武大将军以多罗安平贝勒杜度副之统右翼军两路征明召集出征诸王贝勒大臣宣示军律
  谕曰征伐非朕所乐为也朕常欲和而明不从是以兴师耳有不抗拒我兵者若擅行诛戮则杀人者与主兵者均难辞咎甚非朕抚安黎庶之意也又
  谕各官曰丙子岁多罗武英郡王领兵征明克昌平州尔等以贪掠获罪者甚多朕岂愿尔等犯法乐于加罪惩前此妄行贪暴之人正欲警之于后使不为乱且朕见尔等有罪甚为恻然朕非夸诩以古人自拟尝阅古史云夏禹道遇罪人而泣侍臣曰此犯法有罪之人王何为而泣禹曰尧舜时政教徳泽宣布于民故人无犯法今我之泣非为囚也我之政教徳泽不如尧舜致有罪人故泣耳朕见尔等有罪亦甚为恻然也尔等亦互相勉励恪遵军令以行毋或怠玩从事今蒙古汉人朝鲜诸国俱已归附军营壮盛尔等勿徒自恃强勇以威慑人各宜申明纪律无或厌倦盖尔等乃众所观瞻也若乃自处以礼济之以和则归附各国必以为我国强而有徳勇而有礼益加悦服矣凡为主帅之人于临阵之际使徒计一已之功而不念兵之死伤军之败衄及国之声名有损非主将也兴师致讨当思于国有益于巳无愆凡军中议事遇有意见悖谬者即宜在彼劝谕毋得缄默不言而徒于还时托辞自解亦有在彼故出微辞而辩时则云我曽如是劝谕者皆不足据必在彼明言于众不从始可于还时辩理也
  <span id="崇徳三年戊寅九月癸亥">[[#崇徳三年戊寅九月癸亥|崇徳三年戊寅九月癸亥]]
  上命奉命大将军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等率左翼军征明敕曰古帝王兴师克敌抚定疆宇必选择于众抜一良将特授兵权则军有所统而大事始定今因明国不肯讲和乐于干戈故命尔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充奉命大将军授以敕印率左军西伐尔其同贝勒与满洲蒙古及汉军各都统佥虑协谋择其善而从勿以受命重而邀功勿以将士勇而轻敌凡驻营垒严设侦探小心提防勿得少怠务须信赏必罚激励将士破彼边关直入其境多谋定䇿密察敌人之机声东击西默运乘便之智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至于待将士勿护所爱勿蔽所憎有冲锋破敌奋勇先登者必破格优赏仍录其功以奏参游以下有败阵及违军律者先斩后奏尚其钦哉勿违朕命
  <span id="崇徳六年辛巳四月甲寅">[[#崇徳六年辛巳四月甲寅|崇徳六年辛巳四月甲寅]]
  上召内院诸臣进清宁宫命读元史至世祖遣丞相巴延率师征宋时值炎天恐行军不利敕俟入秋再举巴延奏云宋之据江海如穷兽之负嵎今已困彼旋复纵之则逸而逝矣遂南征灭宋统有天下
  上遣大学士范文程刚林等至笃恭殿传
  谕有罪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曰元世祖恐炎热敕巴延俟入秋伐宋巴延执论必举遂兴师灭之今汝等不围逼锦州屯兵远处任意畋猎急图归家视彼为何如也朕非穷究尔等但以巴延勤国之心令尔等知之耳巴延原作伯颜今译改
  <span id="崇徳七年壬午五月癸酉">[[#崇徳七年壬午五月癸酉|崇徳七年壬午五月癸酉]]
  上御崇政殿命擒获明总督洪承畴总兵祖大夀副将祖
  泽远等朝见洪承畴叩首请罪
  上谕曰彼时与我军交战各为其主朕岂介意朕所以宥尔者以击败十三万兵与得松锦诸城皆天也天道好生善养人者斯合天道朕欲推恩活尔尔但念朕抚育之恩尽心图报从前情罪悉予宽释昔阵前所获张春亦曽养之彼不能为明死节又不能效力事朕一无所成而死尔慎勿如彼之所为也祖大夀叩首请罪
  上谕曰尔之背我一则为尔主一则为尔妻子宗族耳然得汝而不加诛之意朕怀之久矣朕常语内院诸臣曰祖大夀必不能死后来被困仍当俯首来降朕则始终待以不死也往事已不可追此后当竭尽尔力以事朕则善矣祖泽远叩首请罪
  上谕曰尔乃志量褊浅之人所以不复来归者亦视主将祖大夀耳昔朕往视杏山尔不但不肯开门来降乃明知是朕而特发火礟岂非背恩之大者乎尔举礟能伤㡬人耶无论尔小城士卒无多即洪承畴以一十三万兵屡举火礟所伤亦复有㡬朕因尔背恩太甚故言及此朕见人之过即明言晓谕断不念其旧恶事后复加推求岂但待尔如此即尊于尔之祖大夀尚且留养况尔小人何足加诛尔年方少壮自后凡遇战阵奋发效力可也
  <span id="崇徳八年癸未六月己卯">[[#崇徳八年癸未六月己卯|崇徳八年癸未六月己卯]]
  上谕诸王贝勒贝子公等曰前谕王贝勒贝子公等将各所属新旧人等加意恩养乃闻王贝勒等于近侍官员频频赐之以食至旗下官员守门护军及新附之人竟不得沾恩养如此甚为失宜试思独养官而不养民养贤而不养不肖官虽贤亦岂能独立乎以上下相维之理言之必为在下之人所托命而后可为在上之人如无在下之人则统辖者谁役使者谁也朕幸承
  天眷以我兵之半往征明国遂能破其关隘克其城池皆因抚绥各国俾倾心归顺势大力强之所致若止恃旧
  日之兵岂能致此乎朕素于诸王贝勒贝子公等一切家事俱不预闻嗣后于新旧人等孰爱养有方孰漫不抚恤必加详察尔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共宜加意爱养其都统护军统领及近侍护卫等各宜启迪其主凡见新旧穷苦之民即告知夲主给之衣食俾皆得所如此方可谓贤不然止图一已之丰厚不以众人为念众人岂复有繋恋尔等之心耶此后凡新旧人有因不沾恩养自行陈诉者所告果实该王贝勒皆坐罪若原告系骑兵将该管都统一例治罪若系䕶军将统领一例治罪盖善养人者国之要务不可忽也又有效力行间勤劳素著而不免穷困者亦有秉质椎鲁拙于经营而甘处贫乏者此等之人该管佐领察报都统转启各王贝勒酌给仆役牛马以赡养之如王贝勒贝子公等不能赡养即以不能赡养具疏奏闻俟朕赡飬之其有不思随征不畜马匹止图自养身家借口贫乏者不许滥及察报之时各佐领毋得徇庇亲属此番出征所获牲畜财物必须撙节俭用岂可恃俘获以为生计耶夫出师征伐以有土有人为立国之本非徒为财利也至于厚生之道全在勤治农桑耳
  <span id="崇徳八年癸未九月乙酉">[[#崇徳八年癸未九月乙酉|崇徳八年癸未九月乙酉]]
  上幸御马厂见部臣𭛠遣民夫修治道路不分高下皆増
  土培高
  谕诸臣曰国有差徭民力疲敝皆由工部所致如修治道途不过损高就下取其平坦而已乃不论高下概令培筑重困民力甚为扰累至于民房稠密之处不即量行拆毁布置均匀乃止掲取数椽而置之小民何以安居尔等其详加查究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三
  圣制
  世祖章皇帝御制文
  诏
  碑文
  祭文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三
  圣制
  世祖章皇帝御制文
  诏
  入关定鼎
  登极恩诏顺治元年
  皇帝诏曰我国受
  天眷佑肇造东土
  烈祖迈图鸿绪
  皇考弥廓
  前猷遂举旧邦诞膺
  新命迨朕嗣服虽在冲龄缔念绍庭永绥厥位顷缘贼氛洊炽极祻明朝是用托重亲贤救民涂炭乃方驰金鼓旋奏澄清既解倒悬非富天下而王公列辟文武群臣暨军民耆老合词劝进恳切再三乃于今年十月初一日祇告
  
  地
  宗庙
  社稷即皇帝位仍建有天下之号曰大清定鼎燕京纪元顺治缅维峻命不易创业尤艰况当改革之初更属变通之会爰乃酌今凖古揆天时人事之宜庶㡬吏习民安彰
  祖功
  宗徳之大所有合行条例胪列如左
  
  天配
  祖诏顺治五年
  皇帝诏曰大一统之业礼莫重于配
  天通孝思之诚情莫切于尊
  祖谨于顺治五年十一月朔八日冬至恭祀
  天于南郊奉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配飨即于是日推本
  孝思追尊
  太祖以上四世
  高祖泽王为
  肇祖原皇帝
  高祖妣为原皇后
  曾祖庆王为
  兴祖直皇帝
  曾祖妣为直皇后
  祖昌王为
  景祖翼皇帝
  祖妣为翼皇后
  考福王为
  显祖宣皇帝
  妣为宣皇后典礼綦隆覃恩宜广特大赦天下以慰官民应行事宜条列于后
  
  太祖
  太宗配飨诏顺治十四年
  皇帝诏曰自古帝王禋祀天地必崇奉祖宗侑飨所以昭功徳申孝敬甚钜典也恭惟
  太祖武皇帝智勇懋昭肇开骏业
  太宗文皇帝宽仁覃播继廓鸿图厚徳丰功俱垂万世并宜配飨以尽尊崇朕仰承
  天眷缵嗣
  先猷南郊祈榖奉
  太祖武皇帝配祀典礼已先举行兹复昭告
  
  地
  宗庙
  社稷率诸王贝勒群臣于顺治十四年三月初六日如冬至祈榖仪㳟祀
  上帝奉
  太宗文皇帝同配于初九日如夏至仪恭祀
  皇地祇奉
  太祖武皇帝
  太宗文皇帝并配式举宏章宜颁湛惠









  碑文
  肇祖原皇帝碑文
  粤稽书称观徳诗咏发祥莫不由本支而溯厥初生祇享假以垂夫来叶既隆报本之典亦昭受命之符洪惟我
  肇祖原皇帝暨
  原皇后徳合天地功配阴阳似后稷聿始周模同帝喾肇开唐业启廸
  列祖雄图衍百禩家传默祐冲人大统懋九围帝业顾瞻陵庙弥严祗敬之心镌勒碑铭益笃灵承之庆卜年卜世光华宣著千秋以祀以禋继述遐昌奕代昭垂有永申锡无疆
  兴祖直皇帝碑文
  稽承家之遐庆溯开国之鸿图积徳累仁发祥有自肇基垂统锡祉无疆洪惟我
  兴祖直皇帝暨
  直皇后诞树厥徳聿宣乃武虽大勲未集而经纶已建当草昧初开而
  谟烈允光令绪昭垂皇图式启迨予冲人承兹丕绪莅九土之率从合万邦之爱戴
  陵原重建洽笃祜之欢心
  庙貎鼎新彰开天之盛烈永锡遐祚万禩承庥
  景祖翼皇帝碑文
  粤稽祖徳攸崇爰启承家之绪宗功有永益隆笃祐之恩盖追盛业以溯开天宜纪鸿勲以昭受命既彰发祥之有自更申锡福之无疆洪惟我
  景祖翼皇帝暨
  翼皇后宏谟大烈厚泽深仁虽未集耆定之勲而丕宣有象实始建经纶之业而式廓用光令绪丕昭已见六州归命皇图肇造先占率土倾心
  原庙重新弓剑衣冠皆起羮墙之慕
  山陵永奠子孙臣庶咸蒙佑启之仁爰勒丰功作本支之百世载扬休烈锡嘉祉于千秋继述遐昌昭垂不替
  显祖宣皇帝碑
  盖闻天肇一代之运必著开先启后之勲圣垂百世之模必有积徳累仁之实丕基方建缔造惟勤大业式宏骏厐宜勒用申报本之典益彰受命之符洪惟我
  显祖宣皇帝暨
  宣皇后文谟丕显武烈载扬星流华渚已秉赤日之祥电绕辰枢更兆神龙之瑞虽皇猷肇启大勲未遍于寰区而
  帝绪昭垂
  圣徳实留于奕禩
  桥山载辟百千载无斁明禋
  原庙重新亿万年用镌令烈承庥有永佑祚无疆
  兴京显佑宫碑文
  自古帝王统御天下必以仁义为本尤懋恭肃而崇祀明神盖期国祚熙昌俾兆民无不康宁之故钦惟神莫大于
  昊天而事莫隆于开创䖍恪之志益当加倍寻常惟兹兴京所建显佑宫始于缔造之初昭事
  上帝之所其关甚重运祚灵长神实启之臣民瞻仰神实廸之是以国家膺图御箓固我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开骏业而肇鸿基本仁义而施政教所致然荷兹
  天眷者岂非诚敬万灵怀柔河岳之故欤是以
  天无所不在事
  天之心即无时不谨稽王业所自始地擅神皋溯祖徳所潜通歆居
  上帝朕夙夜寅㳟冀登上理眷念受命发祥之地益深钦天率
  祖之思已命所司缮整维新春秋禋祀载表功徳树丰碑以传不朽於戏艰难不昧常怀对越之诚丹雘丕章永保冈陵之固后之子孙臣庶其无忘朕敬事之意焉盛京景祐宫碑文
  自古帝王之兴莫不首隆祀典凡有功徳于民者皆为建坛宇而通肸蚃盖神既佑民以福国则国必崇祀以报神此庙貎之所由隆也我
  太祖
  太宗手定大业拯斯民于涂炭膺景祚之绵长虽积功累仁所致而百神之灵实式凭之大清门东三官殿尤神灵
  显赫而及民功徳为最著者考之道书三官庙之神有天地水府之别国家当干戈扰攘之际急图康阜使时和年丰室庐相庆则天官赐福主之其或贯索未空金气犹沴使斯民秉徳格非远刑罚而登仁夀则地官赦罪主之又或大军之致凶年大荒之致奇疫涤其𤯝灾而消其害气则水官觧厄主之然则使民康宁而因以默佑我邦家孰非神之赐也欤呜呼发祥重地永藉呵䕶之灵凡我生民咸蒙乂安之福爰命勒石用表神功以垂不朽云
  庄亲王舒尔哈齐碑顺治十一年
  惟国家褒显宗英推崇皇族生颁荣秩殁予追封所以笃本支昭亲爱也尔达尔汉巴图鲁舒尔哈齐乃
  太祖高皇帝胞弟朕之叔祖系序既尊天潢孔切更生贤胄克奏肤功宜用追崇以彰祖徳兹特加封尔为庄亲王列在藩屏聿展贻孙之义光施泉壤允敷敦睦之仁勒诸贞珉永垂不朽
  弘毅公额亦都碑顺治十一年
  帝王得人共图大业治定之日必昭其功于天下后世以志不忘洪惟我
  祖宗创业艰难一时鹰扬之佐遘会风云号称济济成迹具在藏于册府额亦都者奋迹戎行战功久著从征哈达乌拉叶赫暨攻图伦袭塞克济率众先登敌无坚壁至取巴勒达城奋躯登堞矢贯其身连于堞上以刀断之犹能入城其鸷猛有过人者少年归命身经百战屡被重创遍体疮痍如收赫锡赫瑚尔哈雅兰诸部又能以少击众俘获甚多开拓疆土厥绩懋焉
  太祖嘉与勲庸赐以婚媾及其殁也
  先皇复加追序高爵崇祀轸恤甚备国有若臣可谓忠勇忘身有始有卒者矣用勒贞石以示表章岁月逾远嘉绩弥彰于以褒劝有功庶几宣力国家者闻之而有感焉
  忠义公图尔格碑顺治十一年
  国家肇造鸿业栉风沭雨宣力效忠繄虎臣是赖故生膺宠锡殁与表扬公侯干城渥以典礼所以传其丰功伟绩至今而不衰也故忠义公图尔格义勇无敌忠荩不渝曩从
  太祖屡著战功翼佐
  太宗战山左扼关门逐锦杏身被重创洒血疾趋惟尔庸特下青齐克名城歼渠魁先后登殿力保
  御幄惟尔庸方期尔共享太平股肱是寄而尔早侍皇考于九天矣朕惟追忆前劳悼念无已虽恩恤屡加朕心犹歉特允礼臣请勒石铭勲昭垂百世於戏忠贞世笃赏延于后其所谓文武为宪者耶尔英爽昭著服兹宠休垂示后人庶识朕报功之典永永罔替云
  果壮公超哈尔碑顺治十四年
  朕惟国家开创大业必有英贤佐命建立鸿勲生固显秩崇阶振威徳于天下殁亦荣名美谥传盛烈于后昆此录故旧之深情劝忠臣之巨典也缅惟我
  太祖
  太宗时旧臣推诚宣力矢志服勤贞心亮节屹然不磨朕岂能已于追念也哉尔超哈尔原系䕶军统领任礼兵二部侍郎以办事有能授骑都尉后往董家口送谕帖遇敌哨兵杀之二次征明都城时撃败敌哨生擒蒙古二人都城北遇敌兵及卢沟桥步兵领䕶军纛击败之初次过明都城往征山东时遇冯太监兵率本参领兵击败之指挥攻克任邱县遇赵北口守河桥步兵领本旗兵步战击败之又遇郝总镇兵率本参领兵步战击败之出边之时遇太平寨马步兵遵指挥击败之尔乃能益励忠诚封疆攸赖及三次围锦州时城内兵出战在关厢尔遇敌锋捐躯报国可谓始终尽瘁者矣今追述往事轸念前勲效力致勇死于原野谥曰果壮以垂不朽特命勒诸贞珉以光泉壤用昭朕故旧不遗之至意云尔
  端壮公纳尔察碑顺治十四年
  朕惟国家开创大业必有英贤佐命建立鸿勲生固显秩崇阶振威徳于天下殁亦荣名美谥传盛烈于后昆此录故旧之深恩劝忠臣之巨典也𬗟惟我
  太祖
  太宗时旧臣推诚宣力矢志服勤贞心亮节屹然不磨朕岂能已于追念也哉尔纳尔察原系骑都尉因攻伊罕山城先登取之后征明时进三等轻车都尉尔乃益励忠诚封疆攸赖同十六大臣效力行间勤劳茂著后攻沙岭城时尔御敌冲锋捐躯报国可谓始终尽瘁者矣今追述往事轸念前勲守礼执义死于原野谥曰端壮以垂不朽特命勒诸贞珉光及泉壤用昭朕故旧不遗之至意云尔
  僖顺公巴拜碑顺治十四年
  朕惟国家开创大业必有英贤佐命建立鸿勲生固显秩崇阶振威徳于天下殁亦荣名美谥传盛烈于后昆此录故旧之深恩劝忠臣之巨典缅惟我
  太祖
  太宗时旧臣推诚宣力矢志服勤贞心亮节屹然不磨朕岂能巳于追念也哉尔巴拜原系蒙古喀尔喀贝子能识时运倡率部属首先投顺因以郡主下配授三等子尔能益励忠诚称乃厥职今追述往事轸念前徽小心恭慎和比于理谥曰僖顺以垂不朽特命勒诸贞珉光及泉壤用昭朕故旧不遗之至意云尔
  二等子都统佟养性碑顺治十四年
  稽古建业驱策群力不吝爵赏以劝有功昭示于后用传不朽所以励忠荩甚备也尔佟养性原系明抚顺城人能识时运诚心来归故赐女为额驸授为三等男克辽东后升为二等子尔能益励忠诚称乃厥职为汉军都统率领鸟枪效有勤劳是真始终尽瘁克襄王室者矣今追述往事轸念前勲勒诸贞珉光及泉壤国典臣忠庶几昭垂无斁哉
  直义公费英东碑顺治十六年
  国家缔造鸿图奖予劳勚厥有常典至隆备也况始事之臣栉风沐雨功载盟府者乎尔费英东忠赤有谋沉雄善断当
  太祖高皇帝时首先归命渐陟崇班始力擒兑沁巴颜两征佛讷赫地方度取抚顺皆能奋勇先进出奇制胜额齐克贝勒矫制移城尔独能抗直不回大义凛凛攻叶赫志在必克进无返顾卒下其城前后数十载劻勷大业遐畅天威摧䧟之勲实多嘉赖虽积劳殒身休烈未泯
  先皇受命之初追念厥功特崇显爵配享
  庙庭而表章尚阙因树兹贞石昭示将来生建壮猷殁膺宠锡荣哀有赫式慰永怀庶使宣力国家者闻之有感云











  祭文
  祭告长白山文
  朕惟国家受命凝庥则山川百神罔不协瑞矧溯兴王之迹推翊运之祥尤宜肇举明禋诞加显号盖自天作高山形于歌颂其来旧矣惟
  神秀结东陲泽均厚载濬发三江之派广延千里之区极敷云泄雨之奇宏济物利民之用神山异迹莫有与京仰缅
  列圣龙兴实基此地殊珍萃于盛世宝历奠于万年爰念灵符应申昭报朕兹博采彝章折衷礼制特封为长白山之神载诸祀典
  神其益彰英爽丕赞昌期尚歆时享于春秋永奠鸿禧于
  宗社专官告祭惟
  神鉴知
  钦定盛京通志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四
  圣制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
  诏
  敕谕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四
  圣制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
  诏
  
  福陵
  昭陵诏康熙十年
  
  天承运
  皇帝诏曰朕惟自古帝王诞膺
  天命抚育万方皆由祖功宗徳缔造维艰俾后人克享成业所以天下一统之后必展告成之礼甚钜典也我
  太祖高皇帝创建鸿图肇兴景运
  太宗文皇帝布昭功徳式廓丕基至
  世祖章皇帝统一寰区大勲既集即欲躬诣
  山陵展祭告成未遑修举朕缵承隆绪上托
  祖宗洪庥天下底定仰体
  皇考未竟之志恭谒
  福陵
  昭陵䖍修祀事以告成功礼竣旋京湛恩宜布於戏继述无疆永著显承之盛升平胥庆益彰乐利之休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敕谕
  谕礼部康熙九年
  太祖高皇帝创建鸿图肇兴景运
  太宗文皇帝丕基式廓大业克宏迨
  世祖章皇帝诞昭功徳统一寰区即欲躬诣
  太祖
  太宗山陵以天下一统致告用展孝思因盗贼未靖师旅繁兴暂停往谒朕以眇躬缵承鸿绪上托
  
  宗隆庥天下底定盗贼戢宁兵戈偃息每念
  皇考未竟之志朝夕寝食不遑宁处本欲先诣
  太祖
  太宗山陵再诣
  世祖山陵因奉
  太皇太后慈命以
  世祖升遐十年未得一诣
  陵寝于今年八月前往朕是以恭侍
  太皇太后先诣
  孝陵展谒礼成言还今欲仰体
  皇考前志躬诣
  太祖
  太宗山陵以告成功展朕孝思著议政王贝勒大臣内阁九卿科道各官会议具奏尔部即遵谕行
  谕礼部康熙十年
  朕前欲仰体
  世祖章皇帝遗志躬诣
  太祖
  太宗山陵展祭以告成功前命议政王贝勒大臣等会议议政王等以去年各处多有水旱之灾且为时甚迫应用之物预备难及具题暂行停止今思
  太祖
  太宗创业垂统功徳隆盛
  山陵在望刻不能忘去年恭谒
  孝陵礼成今已数月若再久延时日孝思莫殚朕怀靡宁兹当海内无事欲乘此时恭谒
  福陵
  昭陵以告成功用展孝思事关大典著议政王贝勒大臣内阁九卿科道各官会议具奏尔部即遵谕行
  谕礼部康熙十年
  朕仰体
  世祖章皇帝遗志欲躬诣
  太祖
  太宗山陵展祭以告成功前命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等会议以各处多有灾伤暂行停止今奉
  太皇太后旨谓朕躬谒
  山陵展祭告成关系大典即宜举行以尽孝思朕仰遵慈命拟躬行谒
  陵礼应行事宜及需用各项著各该衙门速行备办尔部即遵谕行
  谕随侍诸臣康熙十年
  朕展谒
  山陵惓惓在念今得至发祥重地拜谒
  陵寝用展孝思祭礼已成朕怀大慰
  是岁九月辛未圣祖驾幸
  盛京谒陵成礼文武各官宴赉有差召八十以上者民赐饮群情
  欢洽因有是谕

  谕守
  陵总管副总管等康熙十年
  尔等职司祀典凡一应祭品必亲加䖍视务尽诚敬副朕孝思
  谕户部刑部康熙十年
  奉天系
  祖宗发祥重地奉天府宁古塔等处除十恶死罪不赦外凡已结未结死罪俱著减等其军流徒杖等罪俱著宽释自山海关至奉天府所属地方康熙十年十一年分正项钱粮俱著豁免
  谕内大臣觉罗武穆纳等康熙十六年
  长白山乃
  祖宗发祥之地今无确知之人尔等前赴镇守吉林将军处选熟识路径者导往详视明白以便酌行祀礼尔等可于大暑前驰驿速去
  谕礼部康熙十六年
  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该部会同内阁详议以闻
  时觉罗武穆纳等自长白山还京复命因有是
  
  谕奉天将军安珠瑚康熙二十年
  今云南等处俱已底定海宇清平告祭
  天地
  太庙
  社稷毕即于
  陵寝行告祭礼盛京者
  祖宗开创根本重地朕时思念不忘今值天下宴安意欲躬诣
  山陵告祭前幸盛京时未至
  永陵致奠迄今尚歉于怀兹若果往当身历其处仰瞻祖宗发祥旧址尔可密遣副都统穆泰暨贤能官员将所行涂程与驻跸及应行之处自兴京通吉林径路详看绘图于同往章京内择通晓者一员来奏恐踏看未周不能详记道里山川也因无定期未行明示若俟定后商酌恐不及矣故尔密谕将军身体佳否
  谕吉林将军巴海等康熙二十一年
  今以云南等处底定躬诣盛京告祭
  三陵意欲于扈从人等餧养马匹之暇观看吉林地方将军应从何处带领兵丁候迎可与盛京将军定议行之再产鱏鳇等鱼之处尔即询明吉林锡特库会同将需用诸物悉加备办完整为此特谕
  谕礼部康熙二十一年
  比年以来逆贼吴三桂背恩反叛扰乱地方仰荷
  祖宗在天之灵默垂庇佑克奏荡平应躬诣
  山陵展祭以告成功前初闻捷音即谒
  孝陵行礼兹奉
  太皇太后慈谕
  太祖
  太宗山陵亦应亲往祭告随命议政王贝勒大臣等会议佥谓事关大典允宜举行今拟即谒
  太祖
  太宗山陵䖍申昭告用展孝思应行事宜及需用各项著各该衙门速行备办尔部即遵谕行
  谕奉天将军安珠瑚康熙二十一年
  详览尔奏所言虽是但令云南荡平告成功之大典不便延迟中止朕与廷臣公同酌议于二月十五日启行已有定期此外别旨俱口谕赍奏官员矣
  谕裕亲王福全康熙二十一年
  相别以来忽复兼旬棣萼之思时在寤寐初四日已抵盛京山川形势风土民情深维
  祖宗开创之艰难令人远想慨然春风渐佳知意兴甚适也特此布问不宣
  谕苏大敦柱康熙二十一年
  兹上
  太皇太后奏启为切陈微衷仰祈
  睿鉴事内云自山海关至盛京水土皆佳兽多鱼鲜每当食顷辄念不能驰奉
  太皇太后甚歉于怀到盛京后身亲网获鲢鱼鲫鱼设法成段浸以羊脂者一种盐腌者一种星驰递送心期两件奉到之日倘得味仍鲜美庶可稍见微诚山中野烧自落榛实及山核桃朝鲜所进柿饼松子白果栗子附候
  安奏启同往等语所进之物同奏启一并送至
  慈宁宫其银瓶中所贮之鱼到日鲜否明白奏知若太皇太后欲寄制成枣脯即实之瓶中封固付来为此特谕
  谕户刑二部康熙二十一年
  朕承
  祖宗丕绪抚御区宇日以子育元元为念自逆贼吴三桂倡乱滇南多方煽动军兴八载中外驿骚仰赖
  祖宗在天之灵默垂眷佑殄灭凶渠民生乂安疆圉底定爰特行遍祀
  山陵之礼用告成功兹恭诣
  福陵
  昭陵谒祭礼竣惟盛京为国家肇基重地朕躬亲幸宜大沛泽以示殊恩山海关以外及宁古塔等处地方官吏军民人等除十恶等真正死罪不赦外其馀已结未结一切死罪俱著减等发落军流徒杖等犯悉准赦免奉天锦州二府属康熙二十一年地丁正项钱粮著通行蠲免其官役垫补包赔等项应追银两察果家产尽绝亦并豁免用称朕加惠根本优恤黎民至意
  谕敦柱苏大康熙二十一年
  朕至浑河太子河辽河三河合流之处地名牛庄河水泛涨乘舟渡河扈从诸人以次待渡因暇举网所得鲢鱼五尾岛子鱼六尾鲤鱼四尾𩺀鱼四尾鳊鱼三十二尾鸭嘴鱼六尾重唇鱼二尾中鱼三尾杆条鱼一尾共六十三尾欲遣人赍往恐日久变味故著驿递驰送尔二人将鱼进
  太皇太后兼奏明此意有何
  慈谕并此鱼到日新鲜与否于随常奏启内详细奏来为此特谕
  谕刑部康熙二十一年
  顷以逆寇殱灭海宇荡平朕躬诣盛京展谒
  永陵
  福陵
  昭陵以告成功因而巡行边塞咨询民间疾苦东至吉林地方见其风气严寒由内地发遣安插人犯水土不习难以资生念此辈虽干宪典但既经免死原欲令其生全若仍投畀穷荒终归踣毙殊非法外宽宥之初念朕心深为不忍以后免死减等人犯俱著发往尚阳堡安插其应发尚阳堡人犯改发辽阳安插至于反叛案内应流人犯仍发吉林地方令其当差不必与新披甲之人为奴以昭朕轸恤民隐哀矜保全之意尔部即遵谕行
  谕裕亲王福全康熙二十一年
  顷览来奏具悉念朕之怀兹者告祭事毕巡行疆土兼讲春蒐正当草浅兽肥弓燥手柔之时且地多豺虎麋鹿此乐惜不与王共之也近状想佳特此谘询
  谕裕亲王福全康熙二十一年
  别来未几麦气迎秋荏苒流光良增思念每阅来䟽足慰朕怀兹东巡典礼事事已毕经过之处无不喜见升平二十日自盛京回銮会面可期布问不宣
  谕大学士等康熙二十一年
  流徙宁古塔吉林人犯朕向来未悉其苦今谒
  陵至彼目击方知此辈既无房屋栖身又无资力耕种复重困于差役况南人脆弱来此苦寒之地风气𪷤冽必至颠踣沟壑远离乡土音信不通殊可悯恻虽若辈罪由自作然发辽阳诸处安置亦足以蔽其辜矣彼地尚有田土可以资生室庐可以安处且此等罪人虽在吉林等处亦无用也
  谕户兵工三部康熙二十一年
  从前盛京看守
  陵寝及山海关等城守章京员缺俱令其子弟顶补后停止此例悉由京师补授顷朕以昭告成功展谒
  永陵
  福陵
  昭陵因周视所历地方见道路辽远往返艰难若章京员缺尽从京师补授则家口迁移重为贫窭者之累且将前任章京房屋田地掣给新补之员以致前官孤孀无倚不能回京如即欲留彼地则田庐既空资生何策困苦日甚深用悯然嗣后盛京看守
  陵寝及山海关等处城守章京员缺不必自京补授著于伊等子弟内令该将军选择贤能者具题引见顶补以免其往返迁移之苦倘伊等子弟无人堪用别有补授发往之员可另拨田房给与其前任章京田房仍行留给不必掣出令其孤孀得所尔三部会同详议具奏特谕
  谕大学士等康熙二十一年
  朕巡幸沿边地方见设立界限处坟墓毁损枯骨暴露者甚多朕心悯焉夫掩骼埋胔王政所重可令盛京将军遍察而瘗埋之
  谕将军巴海等康熙二十一年
  朕幸吉林地方访询民隐见兵丁役重差繁劳苦至极此等情由回銮之日将军以下至于兵丁教谕大意已有特旨朕自至京师复为思绎不将各种无益差徭显与革除兵丁人等终无禆益且不得霑实惠矣即如鹰鹯窝雏于三月寻觅四月内捕取最妨农事兼属无益况所得鹰鹯不谙呼饲难至京师徒劳人力应行停止又自八月放鹰原欲令其调习以便赍送数年来并无名鹰贡至京师而乌拉地方兵丁辄于冬寒之时寻觅山鸡人马劳顿应行停止又围以讲武事必不可废亦不可无时冬月行大围腊底行年围春夏则视马之肥瘠酌量行围令贫人采取禽兽皮肉须预先传明日期以便遵行所获禽兽均行分给其围猎不整肃者照例惩治不可时加责罚苛求琑屑遇有猛兽须小心防御以人为重勿致悮有所伤又如打鱏鳇等鱼既有专管锡特库等乌拉兵丁应停差役其搬移新满洲采取造房并船只桅木等项及侦探巡逻等差俱系军务乃驻防官兵専责不可宽假应照常行此外偶尔差遣大臣侍卫督看采取东珠砍伐木植寻觅鹰鹯不涉每岁定例所行之事似无过劳此后将军以下领催以上应念兵丁远居边境无市贸易身冒严寒往采山木妻子汲水操作倍极艰辛时加怜悯吉林乌拉田地米粮甚为𦂳要农事有悮关系非细宜劝勉之使勤耕种朕轸念满洲人民生理欲遣人专往以驿递疲弊故因笔帖式来奏特谕知之
  谕副都统郎谈等康熙二十一年
  罗刹犯我黑龙江一带侵扰虞人戕害居民昔发兵进讨未获剪除历年已久近闻蔓延益甚过尼满恒衮诸处至赫哲费雅喀虞人住所杀掠不已尔等此行除自京遣往参领侍卫䕶军外令毕勒克图等五台吉率科尔沁兵百名宁古塔副都统萨布苏等率乌拉宁古塔兵八十名至达瑚尔索伦一面遣人赴尼布楚谕以捕鹿之故一面详视陆路近远沿黑龙江行围径薄雅克萨城下勘其居址形势度罗刹断不敢出战若以食物来馈其受而量荅之万一出战姑勿交锋但率众引还朕别有区画尔等还时须详视自黑龙江至额苏哩舟行水路及已至额苏哩其路直通宁古塔者更择随行之参领侍卫同萨布苏往视之
  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俄罗斯所属罗刹劫掠边境至是日渐扰累
  圣祖遣郎谈等往达瑚尔索伦声言捕鹿以觇其情将行谕之谕议政王大臣等康熙二十一年
  据郎谈等奏攻取罗刹甚易发兵三千足矣朕意亦以为然第兵非善事宜暂停攻取调乌拉宁古塔兵一千五百名并置造船舰发红衣炮鸟枪及演习之人于黑龙江瑚玛尔二处建立木城与之对垒相机举行所需军粮取诸科尔沁十旗及锡伯乌拉之官屯约可得一万二千石可支三年且我兵一至即行耕种不致匮乏黑龙江城距索伦村不远五宿可到其间设一驿俟我兵将至净溪里乌拉令索伦接济牛羊甚有禆益如此则罗刹不得纳我逋逃而彼之逋逃者且络绎来归自不能久存矣其命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苏统兵往驻黒龙江瑚玛尔
  谕宁古塔将军殷图康熙二十二年
  南方各省人人愿往至宁古塔则不愿者多朕以尔才能可用故简任为将军乌拉别无他事彼土之人惟好讦讼尔至当敷布教化俾识义理令俱改过迁善尤宜爱养兵丁令各得所我兵逼近罗刹须时加操练以修武备巴海暴戾贪污不惜士卒遂致失所其新满洲皆求主来归理应抚绥慰劳施以教化俾安其生盛京副都统佟宝是一堪用之人在乌拉将及一载彼处地方情形必能洞悉尔到后暂留佟宝一二月奏明后方遣回
  谕大学士勒徳洪明珠康熙二十三年
  尔等可传谕议政王贝勒大臣征战本非佳事不得已而后用之向者俄罗斯无故侵扰我边陲后复渐入越
  我疆界索伦赫哲费雅喀奇勒尔等处之人皆被扰害不获宁居掠其家口纳其逋逃抢其邨落夺其貂皮因彼频年肆害曾屡行晓谕曰尔等无故入我边境恣行抢夺朕何难遣发大兵将尔等扑灭但不忍即行殄戮故屡行晓谕欲令撤还尔众归我逋逃各居疆土互相贸易宁静无事以安生业数次遣人亦于来使处屡有文移俄罗斯总无一次回报反于赫哲费雅喀之地仍行抢夺用是发兵于爱珲地方以堵截俄罗斯所行之路乃俄罗斯仍居我边界不归我逋逃今虽应行剿灭但念用兵本非佳事我惟顺天而行将大兵前临雅克萨以朕谕旨遣人宣布俄罗斯谕之曰屡次令尔退回归我逋逃之人遣使驰书者数矣数年以来未有一次信息回报既不归我逋逃反入我境内扰害地方抢掠人民妻子肆行不止为此遣发大兵前往堵截尔等所行之路于恒衮等处之俄罗斯许其归顺待以不死而生养之汝等仍不退离雅克萨地方故遣发大兵往行征讨我师威力岂难剿扑尔等若即破壤尔城郭殄灭尔噍类自立成灰烬矣岂惟尔等俄罗斯普天之下率土之人朕皆恻然仁爱咸欲令其静宁无事各遂休养故不忍将尔等遽行殄灭屡次晓谕尔等欲各安生业共享太平则当即返雅库地方以雅库为界于彼处捕取貂皮于彼土收其物产勿入我边界恣意妄行汝能将已纳之逋逃归还我则降我之俄罗斯亦发还于汝如此则边塞贸易可通咸安乐利而兵革偃息生民无所扰害矣若执迷不悟罔遵谕旨仍行抗拒则大兵进剿摧破雅克萨之城且尽行诛戮矣可遣人前往明白开示俄罗斯果能遵旨即回以雅库为界而我兵驻札爱珲则于雅克萨地方安置哨兵令疆界宁谧倘仍行抗拒则大兵相机而行若不如此周详区画今虽取雅克萨我兵进则俄罗斯退我兵还则俄罗斯又进用兵无止息之日而民生亦不获安矣应否如此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具奏
  谕议政王大臣等康熙二十四年
  疏内不请发禁旅良是但直隶各省绿旗兵未历战阵且黑龙江火器甚多不须增用朕意选福建投诚善用藤牌官兵现在八旗及安插山东山西河南者五百人令台湾投诚左都督何佑等率往萨布苏一应咨题多属支吾借端延滞度四月进兵不过刈取田禾事必无成此皆遣发黑龙江狂悖之人从中沮议不欲成事萨布苏出身微贱高视若辈无敢有违用兵所关甚钜宜周详筹画期于必克倘谋事草率复以明安达礼等退兵则罗刹将益肆披猖矣当自京城选贤能大臣一员统兵以行俟克取雅克萨之日班师又发盛京兵五百人代黑龙江兵守城种地出征兵还亦今还盛京种地一应事宜遣户部大臣一员督理所云早熟之榖即内地春麦今我兵亦多种春麦及大麦油麦霜降前六日皆得收获则不因师出而旷一年田功矣藤牌兵给马二千匹带往盛京盛京各佐领亦派马二千匹照旧制严督饲秣候京城马到更代北行至玛喇等所养马皆预备于齐齐哈尔屯此间催䟎月抄可到闻此路间有缺水处不免贻误今自盛京抵乌拉自乌拉经新设驿站路直且近当从此径抵黒龙江沿途马匹或有倒毙玛拉以所备者足数补送如此则我兵马匹无虞矣藤牌兵丁带炮弹或十圆或二十圆以行其饷银兵月给二两官月给三两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议政王大臣等请敕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巡抚令各属派熟习火器兵共二百五十人并遣贤能官各四员预备火器送京至日増发萨布苏军前协攻雅萨克城因有是
  
  复谕议政大臣等康熙二十四年
  兵非善事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罗刹无故犯边收我逋逃后渐越界而来扰害索伦赫哲费雅喀奇勒尔诸地不遑宁处剽劫人口抢掳村庄攘夺貂皮肆恶多端是以屡遣人宣谕复移文来使罗刹竟不报命反深入赫哲费雅喀一带扰害益甚爰发兵黑龙江扼其来往之路罗刹又窃据如故不送还逋逃应即剪灭今仰副
  天心大兵逼临雅克萨城姑再传旨罗刹云前屡经遣人移文命尔撤回人众以逋逃归我数年不报反深入内地纵掠民间子女构乱不休乃发兵截尔等路招抚恒衮诸地罗刹赦而不诛因尔等仍不去雅克萨特遣劲旅徂征以此兵威何难灭尔但率土之民朕无不恻然垂悯欲其得所故不忍遽加殱除反复告诫尔等欲相安无事可速回雅库于彼为界捕貂收赋毋复入内地构乱归我逋逃我亦归尔逃来之罗刹果尔则界上得以贸易彼此宁居兵戈不兴倘执迷不悟仍然拒命大兵必攻破雅克萨城殱除尔众矣如此宣谕后罗刹果回雅库为界即驻师于黑龙江设斥堠于雅克萨令疆圉帖然否则大兵酌量进止不如此宣谕今纵克取雅克萨城我进则彼退我退则彼进用兵无已边民不安尔等其详议以闻
  谕议政王大臣等康熙二十四年
  黑龙江兵于是月起行五月中旬可至雅克萨城凡奏报军机自雅克萨至额苏哩经黑龙江前来恐纡道迟延令理藩院侍郎明爱于都尔伯特扎兰特派兵五百人并索伦兵酌自墨尔根至雅克萨设驿奏报军机庶免贻误明爱往来觉察驿夫粮食匮乏以索伦所贮米支给黑龙江以内每驿原设二十人应核减一半并入蒙古若蒙古兵五百人过多再为核减索伦效力勤劳传谕异日加恩以示鼓励
  谕诸王大臣等康熙二十四年
  治国之道期于久安长治不可图便一时当承平无事朕每殚心筹画即今征罗刹之役似非甚要而所关甚钜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馀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细访其土地形胜道路远近及人物性情以故酌定天时地利运饷进兵机宜不徇众见决意命将出师深入挞伐然兵贵相机而动变化无穷惟恐诸将不遵朕指授致失机宜今收复雅克萨地得遂初心至于抚绥外国在使之心服不在震之以威近遣侍卫关保等往军前谆谕之曰兵凶器战危事古人不得已而用之朕以仁治天下素不嗜杀尔其严谕将士毋违朕旨以我兵马精强器械坚利罗刹势不能敌必献地归诚尔时勿杀一人俾还故土宣朕柔远至意兹一一奉行朕甚嘉焉
  复谕议政王大臣等康熙二十四年
  朕思凡事必周详审度方获实效不可轻率从事向者尚书明安达礼轻进至粮饷不继将军沙尔瑚达巴海等失计半途而归遂致罗刹骄恣而索伦奇勒尔鄂罗春等心怀疑贰朕询其失机情形一一详计今始奏功兵法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讵可忽视且兵贵神速前逆贼吴三桂等叛朕思岳州系湖广门户遣人指示速战始克岳州遂一面进取四川以分贼势一面密谕大将军赖塔从广西趋云南于是诸省底定兵革休息然亦在将军等奋勉效力耳倘怠忽不奉行虽有良䇿亦何益焉
  谕大学士勒徳洪学士麻尔图图纳康熙二十四年俄罗斯入我边塞扰害鄂罗春索伦赫哲费雅喀等处人民抢掠其家口虽屡肆凶暴朕不忍遽兴兵革故未即遣发大兵征讨数遣使晓谕俄罗斯恃其辽远仍复抗拒益侵伐我边鄙之人肆虐不止用是遣大兵直抵雅克萨之城彼因困迫己甚而后归降爰遵朕命宥其困而后降之罪释之使还大兵迅速征行破四十年盘踞之俄罗斯于数日之间获雅克萨之城克奏厥绩萨布苏向来逗遛不进兵之罪应概从宽免又雅齐纳鄂山本获罪发遣之人其所互告之事仍行察议今进剿官兵殊属劳苦令伊等暂回吉林乌拉地方于盛京达瑚尔之兵酌量派往防守至雅克萨城虽已克取防御决不可疏应于何地永驻官兵弹压此时即当定议著大学士勒徳洪学士麻尔图图纳同郎谈关保与议政王大臣等会议具奏
  谕大学士勒徳洪明珠等康熙二十四年
  黑龙江兵食所关最为重要必当谋恒足之道尔等与议政王贝勒大臣会同详议以闻又遣往黒龙江管辖绿旗兵丁之官甚多兵少而管辖之官多甚无益也可度量派官而兵更宜酌减以四百名为率亦既足用而兵粮不致过费且近冬之际绿旗兵在彼地殊无所事可由蒙古境每百名分为一队俾递送之既非久可至而兵粮又不至糜费矣其一并详议以闻
  谕大学士勒徳洪尚书科尔坤哈占等康熙二十四年科尔沁十旗今岁进贡牛羊乳酒酥油诸物皆毋贡至京师悉送之黑龙江以给军士籍其数奏闻仍以进贡例赏赉之如此似于兵丁有益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以闻
  谕大学士勒徳洪学士麻尔图康熙二十五年
  日者大兵往征俄罗斯破雅克萨城释俄罗斯不诛赦之使生还其时不并取尼布楚地者盖以尼布楚地画为疆索使俄罗斯不得越尼布楚界界外听其捕牲也今萨布苏等奏言俄罗斯复来城雅克萨地今当即往征而灭之耶抑或缓之以待黑龙江墨尔根地将士移家定然后进兵为宜耶令议政王贝勒大臣及与俄罗斯之役朋春佟保班达尔善郎谈同尔等会议以闻
  谕大学士勒徳洪明珠等康熙二十五年
  锦州凤凰城等地方人民稀少颇有旷土可令如墨尔根黑龙江耕种之例为之其下所司
  谕大学士勒徳洪明珠等康熙二十五年
  日者遣部员自吉林乌拉至黒龙江以蒙古锡伯达瑚哩索伦等人力耕种田谷大获夫民食所关至重来岁仍遣前种田官员以蒙古锡伯达瑚哩索伦等人力耕种郎中博奇所监种田地较诸处收获为多足供驿站人役之口粮又积贮其馀榖博奇效力视众为优其注之册此遣去诸员可互易其地监视耕种博奇又复大获则议叙焉
  谕大学士勒徳洪明珠康熙二十六年
  雅克萨地官兵中乌拉宁古塔兵可还至爱珲城盛京兵可还至墨尔根地并令屯驻息马过冬其事宜议政王贝勒大臣会同详议以闻
  谕大学士勒徳洪明珠康熙二十六年
  黑龙江官兵口粮关系至重屡次转运米数并黑龙江墨尔根地方接续所种米数宜加察明自盛京等处广运米石以为久远禆益之计此皆当周详区画又发遣彼处游手无事之人甚多其口粮作何酌给耶前至黑龙江一带乃径直通衢往来转输断不致稍有阻滞如蔡毓荣等巨富之人并殷实之家槩予口粮殊觉未当彼处汉军皆著察出披甲当差游手无事之人可分设官庄广开田亩以为恒产令户兵二部贤能司官迅往逐一察明到日确议具奏
  谕尚书鄂尔图郎中伊尔克图温保康熙二十六年黑龙江至为要地兵丁劳苦朕罔不知曩者俄罗斯占踞达瑚哩索伦等处扰害边疆几四十馀年后备足军食永戍黑龙江以困逼之俄罗斯遂窘迫归顺茍粮储不足则如沙尔瑚达塔海等之往征而不能成功矣朕所委曲区画自盛京等处转输粮食及令所种米榖积贮至裕彼地大臣官员皆不思樽节滥给于无用之人茍且草率希图军储罄尽势必将彼等撤回在我之官兵撤回俄罗斯大众亦难以齐来然或一二人或十馀人陆续聚集于黒龙江松花江之间构造木城盘踞其地则我取之维艰是俄罗斯为主兵而我反为客兵也今我惟多贮粮食永戍官兵则我兵以逸代劳矣如此则俄罗斯频琐来犯断乎不能欲大队侵入则彼粮食何能挽运耶若黑龙江不将我兵永戍自松花江黑龙江以外所居民人难以安居尔等皆系选择差遣须殚心竭虑务期为久远充裕之计详加筹议惟此一举也亦无事再遣矣
  谕奉天府尹王国安康熙二十八年
  奉天为根本重地今闻游民甚多务农者少一遇旱潦即难补救今年亢旱朕遣赛弼汉往奉天诸处将糜费米粮如蒸酒等项悉行禁止尔至彼当劝民务农严察光棍游手之徒奉天田土旗民疆界早已丈量明白以旗下馀地付之庄头俟满洲蕃衍之时渐次给与耕种近金世鉴奏请将旗下馀地俱与百姓耕种徴收钱粮此地亩纵给百姓所徴钱粮亦复有限所见何浅陋也今已另遣官前往丈量虽系彼处户部之事尔在地方亦须公同详察永定则例毋忽
  谕户部康熙二十八年
  盛京地方今年亢旱米粮不收闻兵丁现在买米而食朕心深切轸念其令户部侍郎阿山乘驿速往与盛京各部大臣公同察明量其度岁所需令内务府官往取庄上所有之米散给俾得均沾实惠
  康熙二十八年十月辛巳户部议覆盛京辽阳等处屯庄所种田地因亢旱及霜陨米谷不收应免其纳租移咨盛京户部详计所需米数采买赈济因有是
  
  谕户部康熙二十九年
  盛京兵丁全恃南亩耕获及月给粮饷以为资生之计昨岁盛京禾稼不登贫困兵丁艰于粒食曾以所有屯粮颁发赈救顷值军兴遣一等侍卫齐兰布往调盛京兵丁随发谕旨令无马匹者给以官厂马匹无行粮者给以庄屯粮米官兵踊跃遄征仓卒之际置办一切军装遂支领明年二月分应给俸饷又预支五个月钱粮刻期进发比厄鲁时噶尔丹败遁盛京官兵虽未经接战而奋勇敌忾深可嘉悦今若将预支俸饷复行抵扣则穷乏兵丁必致生计艰窘朕心殊切悯恻所预给明年二月分应支俸饷及增给五个月钱粮著免抵扣仍照常支给俸饷以示朕爱养将士轸恤疾苦至意尔部即遵谕行
  谕内阁康熙二十九年
  边外捕贼被杀者恤与身价被创者以受伤银两给之守关口之章京守备把总等官及军士皆勉效劳勚亦赏赉之可谕兵部
  谕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康熙二十九年
  盛京军士皆能挽强但其地虽有筋与弦向无牛角所以军士难得良弓盛京既有筋弦及工匠而户部库内现贮牛角今年即发角二千对运至将军公署将军等可监视造弓散给军士明年为始每年以角一千对发往盛京将军可也
  谕内阁康熙三十年
  黑龙江军士及船户人役以每岁耕稼榖尚不支奏请若以此为例每岁给发而所贮之榖有限遇需用米石时必致匮乏遣户部贤能司官一员会同黑龙江将军副都统应作何核减给与详议奏闻
  谕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学士迈图锡安南塔海傅继
  康熙三十年
  盛京官屯五十所沿边丁壮设为屯二十五所迁移于乌拉念此庄屯及沿边丁壮居住年久已成聚落今遽令迁移如此众多人户生业荡然必致苦累仍留于盛京与迁移于乌拉皆公家之屯其为纳赋则一也朕意此庄屯应停其迁移于乌拉兵丁每岁派三百名耕种或一岁以乌拉之兵一岁以捕牲之人轮年耕种亦可以积榖矣此事所关綦重著学士麻尔图驰驿往盛京乌拉令将军副都统各部堂官悉喻朕意伊等之意若何详议回奏
  谕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学士迈图锡安博极𫝊继祖王
  国昌年遐龄康熙三十年
  黑龙江松花江接壤之地彼处附近所居根奇勒诸姓中原有可披甲之人应酌量令其披甲驻防遣满洲兵八十人往彼教训之齐齐哈尔地方以索伦达瑚哩之众酌量令其披甲驻防遣满洲兵二百人往彼教训之伊等居址附近亦心乐披甲如此则既无远徙之苦亦不致需用糗粮矣可以此询问都统巴海令理藩院集议政诸臣会议以闻
  谕尚书库勒纳康熙三十 年
  黑龙江极东北之地日出日入皆近东北方所以黑龙江夜短日落亦不甚暗
  谕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等康熙三十一年
  将军萨布苏佟宝等奏请驿站缺丁依数顶补无妻室者给以妇人驿递再为增置壮丁马畜钱粮俱行添设则驿站可不致困敝朕思驿站困敝者皆该将军等不省徭役不简事件绝其要务槩令驰驿勒索之所致也虽添置驿丁增给钱粮事若不务简省究复何益且所需妇人为数多矣取给一时将焉可得伊等在彼其可得縁由或有成算耶可敕该将军萨布苏佟宝等如何减省徭役不致凋敝驿递所缺男妇从何充补会同盛京将军确议报部
  谕户部康熙三十二年
  今岁盛京榖石失收粮价甚贵来年春夏恐粮价更贵必致窘迫亦未可定运粮之处亦著预议自盛京锦州乘海船往山东水路甚近今岁山东地方年成丰熟俟来年冰解著盛京户部侍郎亲身由海前往山东会同山东巡抚将附近地方米石多多发出由海运至三坌河赈卖与无粮之人
  谕户部康熙三十三年
  盛京等处去岁禾稼不登粒食维艰闻今年收获亦未丰稔米榖仍贵倘价值日渐翔涌则兵民生计恐致匮乏盛京等处地方关系𦂳要朕心时切轸念宜豫加筹画作何恩给俾各资生著遣部院堂上官一员前往自甲兵以及匠役当差人等有力不能糊口者将人户数目察明造册具奏尔部即遵谕行
  谕内阁康熙三十三年
  黑龙江墨尔根博尔多之地官员兵丁与索伦达瑚哩之人助其耕种亦有年矣若仍前相助力作其官员兵丁及索伦达瑚哩之人皆致劳苦此数年来所种之榖倘足以备用则集众力以耕作可以停止著将军萨布苏详议具奏遣笔帖式一人往
  谕内阁康熙三十三年
  盛京挽运原有船百艘乃实有用之具也存留预备凡遇缓急为益良多盛京工部无故奏而废弃之今年从山东天津所运之米因乏转运之船遂致迟悮盛京工部堂司官著该部严讯议罪具奏
  谕大学士伊桑阿侍郎珠都纳副都统齐兰布学士嵩祝
  户部郎中鄂奇等康熙三十四年
  副都统齐兰布等自盛京还奏言今岁盛京亢旱麦禾不登米价翔贵虽市有鬻粟而穷民力不能籴遂致重困盛京者根本之地可令珠都纳嵩祝鄂奇等驰驿迅往会同盛京将军副都统诸臣详察穷乏者于去岁海运米二万石中动支一万石计会散给令可食至秋成此一万石散给而有馀者平价发粜兵民均有禆益又诸地有告粮乏者遣城守尉部员之贤能者并散给以赈之如二万石不足散给发粜其速以闻
  谕户部康熙三十四年
  盛京地方比岁荒歉粒食艰难朕心深切轸念本欲巡行省问疾苦情形遍敷恩泽今虽停止东行而所在贫窭兵丁尚望临幸是宜仍加赈恤用禆资生应作何加恩尔部议奏又盛京兵丁钱粮两季支领未支领前兵丁每致称贷嗣后按月支给今岁秋禾闻不甚丰茂恐生计渐难自今冬以至来秋应作何赈给不致失所共计需粮若干著盛京将军副都统会同盛京户部侍郎察明详画其奏
  谕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康熙三十四年
  雅克萨诸地夙产佳貂比年罗捕殆已至稀乏若以貂不及格之故遂复治罪则官员徒尔受过佳貂实无可得自兹以往额数既足以不及格之故免其处分其令户部理藩院内务府会同移文黑龙江将军萨布苏仍令其定议具奏
  谕内阁康熙三十四年
  盛京将军等疏请给米但言兵丁而已其
  陵上执事人等及众百姓并不言及此皆朕赤子尔等亦可会同将军查明一并散给若使海运之米明年可到盛京兵民方可无虑
  谕大学士等康煕三十四年
  此奏甚属疏忽马甲之中亦有人口少者步甲之中亦有人口多者一例按甲支给可乎来年海道运米未可预必其全到即盛京田榖亦难预必其全收凡事须曲尽筹画岂可拘执定议此本发回令察明人口散给康熙三十四年九月丁丑盛京将军公绰克托等疏言关原等处马甲月给米二仓斛步甲月给米一仓斛今仓未不敷俟明年海运之未补给因有是
  
  谕大学士等康熙三十四年
  开原等处散给兵丁米榖若令行查必稽时日兵丁或至重困著珠都纳嵩祝前往将不能度日人口数目查明一面散给一面具题
  谕内阁康熙三十五年
  黑龙江吉林乌拉地方频岁不登可移文盛京将军令整缮船只依前噶尔图所运之例将盛京仓储米谷以彼地人力运五千石至莫尔浑伊屯之地积贮之
  谕大学士等康熙三十五年
  从天津海口运米但以新造船与商船转运尚恐船少应遣人往福建将军督抚处劝谕走洋商船使来贸易至时用以运米仍给以雇值其装载货物但收正税槩免杂费往取此船著各部院衙门𣲖出贤能司官笔帖式各一员令驰驿前去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内阁学士陶岱往盛京赈济奏请由天津海口运米至
  盛京因有是谕
  谕户部康熙三十六年
  朕前至宁夏黑龙江将军萨布苏曾奏伊处收贮粮米三万馀石年久渐朽与其积之腐烂何若散之为有益乎且出陈可济军粮易新便于收贮宜如所请行康熙三十六年九月乙巳黑龙江将军萨布苏疏言沿河被水之十八庄请计其人数将黒龙江所贮米粮散给因有是谕
  谕内阁康熙三十七年
  乌拉宁古塔吉林黑龙江等处新满洲内曾授官职以老病解任者照其原官品级给俸禄以养赡之矣此等解任之官今其子弟承替则供职得人而俸禄亦不致虚糜其敕兵部逐一详察具奏
  谕户部康熙三十七年
  盛京系
  列祖创业之地朕谒祭
  陵寝咨询民瘼承徳等州县今岁田禾未获全登宜加恩恤应徴米豆概行豁免尔部即移文该府尹遍示闾阎家喻户晓务俾均沾实惠以副朕爱民至意
  谕内大臣等康熙三十七年
  开国佐运勲臣扬古刹费英东额亦都三人效力甚可嘉尚此三人墓朕祭
  昭陵之日亲临奠酒其馀诸臣效力亦属可嘉康熙三十一年曾经祭奠者照前举行颕亲王萨哈璘克勤郡王岳讬等墓各遣大臣致祭
  康熙二十七年十月戊午圣祖驻跸
  盛京因有是谕
  谕福善等康熙三十七年
  太祖
  太宗开国定鼎尔祖辅佐勲劳尔等未必详悉朕比年来观阅实录知尔等之祖于开创时功绩𢡟著深属可嘉朕既亲来谒
  陵必当临尔祖墓奠酒尔等毋庸再奏
  时扬古刹费英东额亦都之子孙公福善等奏言
  圣驾欲亲临臣等之祖墓奠酒臣等不胜惶惧伏祈停止圣祖乃有是谕
  谕大学士等康熙三十八年
  黑龙江地方连岁歉收著将乌拉收贮米粮运至墨尔根齐齐哈尔地方预备若彼处有引水种田之处著能耕种之人前去教导交该部议行
  谕大学士等康熙三十九年
  俄罗斯地方遥远僻处西北海隅然甚诚敬噶尔丹窘迫求救彼曾拒而不答曩者遣人分画边界即献尼布楚地以东为界尼布楚等处原系布拉特乌梁海诸部落之地彼皆林居以捕貂为业人称为树中人后俄罗斯强盛遂并吞之已五六十年矣远服声教划疆献地出自忠诚即此允当轸念也
  时俄罗斯差人奏进本章因有是谕
  谕吉林将军扬福康熙四十四年
  此事不准行朕屡以太仆寺之厂马并茶马赏给京师兵丁及各处驻防兵丁所以兵丁无赔马之苦历观宋明之时尝议马政皆无善䇿牧马无如口外者朕口外厂马今孳生已十万牛有六万羊至二十一万若将如许马与牛羊驱至近畿牧养即日费万金亦不足也因择塞外水草肥美处牧放是以亳不费饷而马畜自然孳息前巡行塞外见马畜弥满山谷历行八日犹络绎不绝也
  康熙四十四年闰四月乙未扬福请以吉林乌拉白都纳等处动支库银买马给兵丁牧养因有是谕
  谕大学士等康熙五十年
  天上度数俱与地之宽大吻合以周时之尺算之天上一度即有地下二百五十里以今时之尺算之天上一度即有地下二百里自古以来绘舆图者俱不照依天上之度数以推算地里之远近故差悮者多朕前特遣能算善画之人将东北一带山川地里俱照天上度数推算详加绘图视之混同江自长白山后流出由船厂打牲乌拉向东北流会于黑龙江入海此皆系中国地方鸭绿江自长白山东南流出向西南而往由凤凰城朝鲜国义州两间流入于海鸭绿江之西北系中国地方江之东南系朝鲜地方以江为界图们江西长白山东边流出向东南流入于海图们江西南系朝鲜地方江之东北系中国地方亦以江为界此处俱已明白但鸭绿江图们江二江之间地方知之不明即遣部员二人往凤凰城会审朝鲜人李万枝事又派出打牲乌拉总管穆克登同往伊等请训旨时朕曾密谕云尔等此去并可查看地方同朝鲜官沿江而上如中国地方可行即同朝鲜官在中国所属地方行或中国所属地方有阻隔不通处尔等俱在朝鲜所属地方行乘此便至极尽处详加阅视务将边界查明来奏想伊等已由彼起程前往矣此畨地方情形庶得明白
  谕大学士等康熙五十年
  前差打牲乌拉总管穆克登等查看凤凰城至长白山边界伊等业将所查地方绘图呈览因路远水大故未能至所指之地著于来春冰解之时自义州乘小舟溯流而上至不可行之处令其由陆路向图们江查去但道路遥远万一中途有阻今朝鲜人供应将此情由令该部晓谕来朝正之朝鲜国官员书文给与带付伊王
  谕奉天府尹郝林康熙五十三年
  盛京旗民杂处命案甚多尔必亲历所属地方诚心教导母谓此非久任之地将事诿与将军各部国家设一官即有一官之职为官者当立志尽职兴起教化有一畨整顿方无忝厥职也







  钦定盛京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五
  圣制
  圣祖仁皇帝御制诗文
  碑颂
  祭文
  记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五
  圣制
  圣祖仁皇帝御制诗文
  碑颂
  福陵神功圣徳碑文
  惟
  天眷祐下民绥靖方域笃生我
  皇曾祖太祖高皇帝肇兴东土奋师一旅式辟皇图大武布昭深仁洋溢用造我国家万亿年丕丕基骏徳鸿功于烁显懿驾轶亘古予小子纂承洪绪既奉册宝崇上
  尊谥载缉徽猷炳垂方䇿惟
  陵寝宜有功徳之碑敬述大略永勒贞珉叙曰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  先世发祥长白山之阳祯符神贶历著休徴至
  皇始祖肇祖原皇帝式廓旧业寝炽寝昌又五传至显祖宣皇帝世济其勤流长积厚景运懋集神器攸归诞启我
  太祖高皇帝
  显祖之长子也
  宣皇后娠十有三月乃生龙颜凤目丰頥大耳天表玉立举止非常少不饮酒嬉戏称为聪明贝勒及长骑射绝伦雄略盖世用兵无敌而又至诚御物大度容人先是有望气者言满洲将生圣人统一诸国至是满洲长白山及东海呼伦诸部落争相雄长癸未春苏克素䕶河部图伦城有尼堪外兰者阴构明军首逞大难于我时
  太祖二十有五泣血誓师枕干问罪以遗甲十三副攻尼堪外兰克图伦城复攻之于嘉班诛诺密纳鼐喀达取萨尔浒城时异已猜忌包藏祸心伺间窃发天威所摄罔弗兽惊鸟散遂俘兆嘉城长理岱取玛尔敦平定栋鄂哲陈浑河等部丙戍秋擒斩尼堪外兰于鄂勒欢城戎首服辜先声震叠环璄诸国相继削平既而叶赫哈达乌拉辉发科尔沁国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伯卦勒察珠舍哩讷殷路九姓之国合兵三万人分道来侵侦者夜告
  太祖皇帝安寝达旦蓐食济师殱其渠首馀部皆溃斩级四千获马三千疋铠甲千副群方詟服乃增筑城墉修饬法制创制国书开金银矿铁冶所产蠙珠织皮通厥贸易财用殷阜肇立军制师律精严国势日盛丙午冬蒙古五部落尊
  太祖为神武皇帝岁时朝贡络绎相望而哈达辉发乌拉数渝盟先后征讨悉定其地每当军行辄见五色云亘天祥光四塞立奏钜功远迩翕然益四旗为八设固山梅勒甲喇牛彔额真逓相统辖命佐领下各出牛种屯田积谷贮仓置理政听讼大臣缓刑慎狱野无剽窃路鲜拾遗国中大治帝业已成贝勒大臣集议劝进丙辰之春正月恭上
  尊号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建元天命时年五十有八越二年定䇿征明明政久弛弃绝和好援我仇雠荡摇我边陲于是誓告有众类
  帝祃旗而行遂入抚顺降台堡五十所继下清河明大举称兵会于沈阳号四十七万张左右翼左翼以杜松王宣赵孟麟张铨由浑河出抚顺关马林麻岩潘宗颜由开河合叶赫兵出三坌口右翼以李如柏贺世贤阎鸣泰由清河出鸦鹘关刘𬘩康应干合朝鲜兵出宽甸口向栋鄂四路来侵
  太祖皇帝分精骑奋击大破其众五日而悉殱之城界藩取开原破铁岭灭叶赫五年克辽阳沈阳定议建都始筑东京寻取广宁㧞抚顺十年迁都沈阳由是东渐海西迄辽南及朝鲜北暨嫩江乌龙江以至使犬诺垒诸路罔不臣服
  太祖皇帝神武天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决几制胜变化若神每战辄单骑深入裹创斩馘神色不动善驾驭材雄推心置腹抚纳降附弃捐忿隙恒予擢用法所当坐虽亲昵罔所私攻㧞城邑严禁军士安辑居民是以群䇿竞奋率土思归御极以后拓地开疆日不暇给而躬勤于听览留神于载籍修徳纳諌亲贤远奸建二木于门俾下情欲达者书之以进尚宽大崇节俭睦宗亲厚风俗重农桑赈穷乏垂示典训荡平正直允为万世法程猗欤盛哉天命十一年八月庚戍崩
  圣夀六十有八在位十有一年天聪三年二月己亥葬福陵天柱山崇徳元年四月上
  尊谥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庙号太祖康熙元年四月加上
  今谥呜呼有明徳裒海宇板荡之时生民颠𬯀之会我太祖皇帝应运蹶生手提天戈披榛辟莱栉风沐雨扫边陬如破竹定辽左若建瓴戡乱求宁非富天下功极于配
  天道隆于昌后历稽曩代创业垂统之君未有迈此缔造忧勤经纶宏远者也瞻赫濯之如新抚承平之永赖歌思光烈曷罄名言谨拜手稽首而作颂曰
  天造大邦勃兴东极长白山高苞符开辟𩾐鸟生商履武诞稷奕叶炳灵肇基王迹
  太祖龙飞旋乾转坤齐徽炎昊比烈羲轩时惟草昧陟𪩘降原一成奋起雷动云屯蠢尔仇方敢作牙蘖赫斯一怒恭行天罚寝甲枕鞍神勇迅发巨憝授首戎心式遏奇谋倜傥远略深沉内构者挫外讧者擒单师十百摧破强邻九邦溃糜四路扫尘携贰则诛归诚则抚义问宣昭仁恩施普大畏小怀实扬我武来庭来王日辟疆土疆土既辟历数在躬膺图受箓响应景从三才协轨百灵潜通指挥荡涤振落发蒙觇敌乌集济师冰泮夹日贯月卿云糺缦不义是征功成惟断秉銊称干
  帝心厌乱环山负海风靡云披朱旗疾卷汗马争驰后我思恫歌舞迎师纪元颁朔建䇿开基爰立军营森罗鹅鹳步伐止齐井牧相捍爰建国都屹峙屏翰扼吭拊背皇居攸焕爰命分职朂哉臣邻爰慎折狱恤哉祥刑爰达民隐鼗铎重陈爰置国书科斗是新𬣙谟孔彰风规浑噩禹誓汤征千秋继作声灵覃敷东西南朔大统乃膺新命迺廓既诒既翼如镐如丰九围是式万国来同卜年卜世惟
  太祖功巍巍荡荡昭恪
  苍穹右享郊坛敷时思绎炳耀图书辉煌球璧景瞻福陵神邱是若百川萦朝群山拱掖葱茏王气松楸郁苍玉衣永镇弓剑长藏亿载顾慕春露秋霜树兹穹碑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嘏无疆
  福陵颂并序
  
  上帝鉴观下民诞畀神圣俾立君极以开辟草昧垂统亿祀非甚盛徳曷克应天顺人而缔造鸿业焉我
  太祖高皇帝聪明睿知本为性生英武勇略迥不世出故能躬著戎衣手提尺剑而疆宇日拓丕受景命显庸东国腾威区夏虽太王之居岐剪商文王之江汉归化未足方斯赫濯也予小子仰荷
  列圣丕基统御万国昄章式廓隆古图籍所莫觏矣然上迹
  圣祖当日一成一旅栉风沐雨斩刈荆棘张彼挞伐顺者绥之逆者殄之统壹群部建元正位国始立焉既乃鞠旅徂征遐迩詟服悉臣悉氓遂定鼎辽土而王业愈光显矣於戏盛哉惟
  天生
  圣惟
  圣奉
  天我
  太祖创业之艰如彼而垂统之远如此岂非天实授之而克荷厥休者哉予小子景仰谟烈奚敢忘绍述焉爰作颂曰于昭
  太祖诞膺景命允文允武体协仁圣天罚恭行赫然割正启疆东海聿怀兆姓战罔弗克威略如神徳罔弗冒桀骜咸臣受箓践阼帝历鼎新建官立制王路丕遵爰誓六师濯征明国以少撃众群丑胥殛长驱铁岭堕彼扼塞茫茫辽藩隶我版域会极归极乃建皇都大统肇迹炳垂帝谟在昔汤文蹶起一隅先圣后圣同轨合符皇哉
  龙兴山川孔固
  寝园崔嵬风云盘互玉衣铁甲百神卫䕶仰颂
  先猷万年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
  昭陵神功圣徳碑文
  天以神器畀我国家洪惟
  皇祖太宗文皇帝智勇神圣光昭
  太祖高皇帝丕绪帝纮皇纲是廓是恢干不庭方构造鸿业垂裕
  皇考世祖章皇帝大一统之基贻亿万䙫无疆之休维予小子缵承
  圣绪念
  陵寝宜有功徳之碑敬勒贞珉昭示无极叙曰
  太宗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宽温仁圣睿孝隆道显功文皇帝讳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弘文定业高皇帝第四子也
  母孝慈昭宪敬顺庆显成天辅圣高皇后生而神灵徇齐明敏龙行虎步颜如渥丹严寒不栗举止非常
  太祖皇帝特钟爱焉既长英武豁达孝弟恭敬慈爱和顺秉心宽宏好观书史一有闻见终身不忘沉机果断群望攸属天命十一年八月
  太祖皇帝升遐诸贝勒大臣咸推我
  皇祖才徳冠世宜缵承帝业以九月朔嗣登大位建元天聪时年三十五践阼之后爱养人民抚绥中外崇俭务本修政任贤仁声义问无远弗届除慝讨贰用整六师迺击蒙古执一十四贝勒奏凯八纛下迺征朝鲜克义州进㧞汉山城入安州抵平壤朝鲜王李倧遁江华岛遗其弟觉来行成遂尽反所收地与盟而还迺征察哈尔翦多罗特部落编俘获为氓廼伐明自遵化临北京略良乡斩其将满桂孙祖夀擒其将黒云龙麻登云还㧞永平廼㧞大凌河降其将士于是孔有徳耿仲明等航海来归廼征黒龙江瓦尔哈下之察哈尔举国来附获历代帝王传国之宝天聪九年冬群臣劝进
  尊号
  皇祖辞让再三明年四月表上
  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徳告于皇天后土追王
  列祖上
  太祖高皇帝
  高皇后尊谥群臣咸上表贺乃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宴肆赦是年朝鲜毁盟讨之㧞其都载飞舸于车凌江华岛李倧自䌸请为臣释之还并归其俘获朝鲜感服勒石南汉以铭勲徳遂帅水师渡海克皮岛既而大出师遣将毁关入分左右翼由涿州略地至山西界复自宁清渡河破济南克城四十有九降者八与明兵五十七战皆捷六年围锦州入其郛洪承畴以兵来援
  皇祖陈师于松山杏山之间明兵号十三万望见皇祖张黄盖往来指挥皆惧谋夜遁我师分道争撃连大破之擒承畴降祖大夀锦州松山杏山塔山悉下又命将入关破兖州东抵宁海克城八十有八降者六阵败明兵者三十九于是天戈所措罔不率俾黄河之源青海之滨使犬役鹿之国来宾恐后野驼奇兽黒狐紫貂重译来献声教之远功烈之盛古未有也呜呼惟我
  皇祖克配天心诞膺景命聪明睿知神武不杀怀柔以徳燮伐以威大勲用集大猷是程无有内外乃罔不即叙亲九族正百官修明典章诞敷政教隆郊丘庙祀之仪定颁历朝会之礼辨卤簿旗章服御之制声名文物炳然宏备释奠孔子以四子配立文馆译书史于翔凤阁俾儒臣记注得失开科目取士
  谕臣下尽言无隐论功封兄弟子侄为诸王贝勒外藩蒙古亦论功封爵有差优礼降臣寄以心膂赏罚详明断狱平允纲举目张仁至义尽至于审制度定律令斥邪术禁丧祭逾礼者务农桑广渔猎以丰民食皆可为万世法凡勤劳国事者赐予必优渥召近臣入宫日至再三讲论政事以宾礼遇之诸国新附之人入见必询其姓名世系慰劳如旧识
  天语蔼然以故虽至难驯者无不悦服如萨哈尔察卦勒察瓦尔喀瑚尔哈诸国素不及礼亦贡献称臣其贝勒大臣至俱恩遇之如子弟故其部落降者相继尝念中原生民涂炭欲与民和好惟务修徳不乐观兵屡贻书明边帅曰朕意在讲和不忍无辜赤子𢡖罹锋镝明之君臣置若罔闻致烦
  天讨每出师必
  谕诸将授以兵律尝曰明之土地人民
  天以与我是民即我民也故师行虽严寒不入屯堡士卒死伤吊问不遗每战胜攻取符瑞骈集必曰
  上天眷佑愓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然祇惧克敌告于
  庙盖敬
  天尊
  祖勤民若是其至
  丰功厚泽与天地等有国史所不能尽书者矣以崇徳八年八月庚午崩
  圣夀五十有二在位十有七年九月壬子葬
  昭陵隆业山呜呼八音遏密万国感痛实惟
  至徳深仁为生民主以宏我国家之大宝命忾僾见闻陟降庭止谨述盛概拜手稽首而系之以颂曰于赫
  皇祖缵
  太祖之绪诞敷乃文孔奋厥武整我师干拓我疆土东奠朝鲜西詟蒙古贰则获之服则释之降则怜之贤则臣之有言逊志则必遏之有言逆耳则必纳之治分六曹职统三院笔簪史臣书译文馆与神为谋以古为鉴制礼明刑仪章是宪一人有庆肇域四方四方来王自天降祥和鸾锵锵旗旐央央聿昭茂祉焞燿章光乾符效珍坤仪开奥既协灵图诞升显号济济师师群工舞蹈历数攸归讴歌前导乃禋乃祀于
  庙于
  郊乃燕乃射于野于朝乃赦乃宥于犴于牢乃渔乃猎于狩于苖乃命紫宫清宁正中麟趾在右关雎在东崇政笃恭翔凤飞龙文徳武功以绥万邦松山之阴杏山之下战士连营崇墉百堵取彼元戎系之以组肃将
  天威救民水火屹屹榆关王旅所征而幽而并而冀而青而兖而徐克其百城渉河逾济及于东溟时乘以干帝出乎震罔有遐迩民莫不信或献其琛或输其賮河源海壖协灵效顺有典有则贻万子孙言为邱坟绩嫓农轩佑我
  皇考大启幅员允
  皇祖之徳
  皇祖之勲瞻仰
  昭陵在盛京之北云霞所栖松柏所植有穹者碑昭宣世徳茀禄来崇时万时亿
  昭陵颂并序
  国家垂历服无疆之休类必有神圣开天肇兴王业又必有神圣继体式廓鸿基故能经纶宇宙积功累仁保世滋大我
  太宗文皇帝挺濬哲之资蕴钦明之徳绍膺宝位缵前谟而光显之外奋威武内修文教百度具举臣民胥悦于是南征则堕岩关绕明都耀兵燕赵鞫旅齐鲁投鞭渤海饮马黄河六师安行莫我敢遏东征则诛贰绥服朝鲜纳款列为屏藩西征则三十五部厥角归命贡賮奉朔盖其允塞之猷桓拨之略赫濯于覆载间矣乃若惇九族惠元元郊圻以饬爵秩以班赏善宥过优礼勲旧求贤之思若渴崇儒之化丕隆虽古帝徳广运曷以加焉当是时义问炳燿仁风翔洽一统之规已裕矣犹画境息民俟天休命於戏皇哉盛哉昔殷祥长发而汤受之周室本支百世而文启之我
  皇祖讵有逊美予小子嗣承丕绪抚安海㝢以弘亿万䙫之业绍述
  祖徳敬扬
  先烈乃作颂曰猗欤
  皇祖克配彼
  天光被四表仁汜八埏既受共球神人攸主至治洋洋弘谟𬣙𬣙桓哉七萃挞彼南疆匪疚匪棘兆人是匡徂征朝鲜爰渡鸭绿声其携贰绥其臣属西荒千帐慕义同归钟鼓始振稽颡莫违至化覃敷函夏率育
  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大宝景命有仆曰崇儒雅曰叙彛伦五章五用式廸俊民法度孔昭典常聿正嫓美唐虞惟后克圣建中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极贻我后昆皇皇大烈亿祀弥尊肃望
  山陵光华𬊤赫永言垂裕敬承靡斁
  北镇庙碑文
  医巫闾屹峙东北为幽州巨镇昔虞帝封十有二山此其一也穹崇磅礴灵瑞所钟实䕶王气以壮鸿图与岳凟诸神并垂祀典朕省方问俗尝过其境望其佳气郁郁葱葱上插霄汉下瞰蓬瀛悬瀑飞流乔松盘蔚知其所以保障而凝休者盖有素矣向锡匾额式展褒崇而庙貌未隆无以昭显特敕修造遣専官以恪乃事凡所需给皆颁自内府始于康熙四十五年七月讫于本年十一月不四月而告厥成功焉规制宏备轮奂维新绀宇琳宫照耀山谷于时臣民瞻仰罔不欣悦而府尹臣奏请谓宜光文翰勒诸贞珉朕御极以来勤恤民隐祗奉
  天庥敬共神明罔敢稍斁维此镇之奕奕为神京之翊辅嘉符凝集灵爽式凭神其永赞雍熙益弘福祐锡蕃昌于庶类固丕祚于万年用慰朕精䖍之至意爰树穹碑书重修岁月以示来兹
  忠直公伊尔登碑康熙六年
  稽古建业驱䇿群力不吝爵赏以待有功故生勤宠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殁与表扬干城心腹有传不朽所以励忠盖甚备也尔二等伯内大臣加一级伊尔登赋姿义勇制行忠直蚤莅戎行才猷素著其征北京围锦州等处或越众先入或设伏出奇以少胜众屡败敌兵克副任使优奖肤功历事累朝公忠允𢡟于其没也朕深悼焉特赐谥曰忠直勒诸贞珉光及泉壤国典臣谊庶其昭垂无斁哉多罗勇壮贝勒穆尔哈齐碑康熙十年
  自古帝王承天抚世笃念宗亲故生则赐以荣封殁则彰以令徳典至渥也尔青巴图鲁穆尔哈齐系
  宣皇帝之子秉性安详居心恺悌已进封为多罗勇壮贝勒奄逝既久丰碑未树朕念切本支复隆表著之恩爰稽成宪勒之贞珉用传不朽庶昭朕敦族之心永为藩屏之懿典云尔
  刚毅辅国公达尔察碑康熙十年
  自古帝王创业垂统以贻万世凡属宗支皆膺显号以重懿亲也尔达尔察系谥勇壮青巴图鲁穆尔哈齐之子性行纯良才猷敏练已封为刚毅辅国公奄逝既久丰碑未树朕笃念宗亲爰稽成宪勒之贞珉用垂不朽庶昭朕敦睦之怀云尔
  颕亲王萨哈璘碑康熙十一年
  自古帝王创业垂统必懋建本支以作藩屏故生隆显爵殁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丰碑亲亲贤贤典甚重也尔萨哈璘贝勒负姿忠亮中外所推肤功屡建甲胄躬擐努力行间职司邦礼尽心典则益著寅清洵百代所当瞻仰者也拟封多罗郡王忽然长逝
  太宗文皇帝眷尔勲劳追封为和硕颕亲王以示隆眷于康熙二年特赐恤典敕建丰碑朕今追念尔前勲加谥曰毅重勒贞珉用传不朽以示敦睦懿亲之意云尔开国佐运勲臣武勲王扬古利直义公费英东弘毅公额亦都碑康熙三十九年
  朕惟国家创建丕基开无疆之景运既笃生
  神圣英武之君以剪除乱逆启辟疆宇勘定诸邦一统之盛肇于东土其时则有一徳一心之佐殚忠戮力经营四方以翊鸿猷而成大业盖天实挺生异才锺山岳之灵挟风霆之气真诚不贰勇毅无伦名高百战之勲位超五等之爵垂声竹帛配食
  庙庭以与国家共承休祉子孙世衍其泽是岂偶然者哉当我
  列祖之隆兴也一时人材蔚起猛士如云战将如雨以艺勇称以功名显者不可胜数而功冠诸臣为一代元勲则有开国佐运忠勇王扬古利直义公费英东弘毅公额亦都尤为杰出焉朕尝恭览
  列祖实录考三臣行事折冲行间则战以胜攻必克平居则矢忠直赞谋画丰功伟绩至今焜燿简编未尝不𬗟想英风兴怀往迹昔人创造艰难枕戈擐甲栉风沭雨之劳恒流连往复不能去于怀也岁在戊寅朕巡行旧京展祀
  陵寝追维
  祖宗功徳隆盛并及当时佐命之臣邱陇所在皆遣官致祭而于三臣之墓特亲至奠醊以示优崇仍复専官祭享盖功在社稷以死勤王古人原有明禋之典朕笃勲庸用申异数并为文勒诸贞石以昭示于无穷焉











  祭文
  祭辽太祖文康熙二十一年
  自古帝王受
  天显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圣贤代起先后一揆成功盛徳炳如日星朕诞膺
  眷祐临制万方扫灭凶残廓清区宇告功古后殷礼肇称敬遣専官代将牲帛爰修禋祀之诚用展景行之志仰企明灵尚其鉴享
  祭长白山文康熙三十五年
  
  神天作钟祥地灵启运肇基王迹诞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鸿休朕勤恤民依永期殷阜迩年以来郡县水旱间告年谷歉登蚤夜孜孜深切轸念用是専官秩祀为民祈福冀雨旸之时若庶稼穑之屡丰惟
  神鉴焉
  祭告北镇医巫闾山文康熙四十二年
  
  神功障辽阳势连渤海灵威丕赫作镇北方朕祗承
  休命统驭寰区夙夜勤劳殚思上理历兹四十馀载今者适届五旬海宇升平民生乐业见舆情之爱戴沛下土之恩膏特遣専官䖍申秩祀尚凭灵贶益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蕃禧佑我国家共登仁夀
  神其鉴焉









  
  御制创兴盛京海运记康熙三十六年
  传曰补乏荐饥道也朕孜孜图治冀臻上理一夫不获若纳诸隍是以平时谨财用广委积一遇凶荒则蠲租已责之外开廪发赈设糜平粜靡政弗举惟是东北地势旷莽陆挽维艰辽左暨朔漠诸郡尤属险远计惟航海转粟事半功倍规画于中者非一日矣癸酉冬盛京榖不登民艰于食乃发山东滨海郡县常平仓米二万石由登州运至三坌河海运之役自兹始明年二月亲幸天津访海道自大沽口达三坌较便三月命部员董厥事截留山东漕米二万石用商船三十连樯出津门海若效顺三昼夜即抵三坌因建仓辽阳开化城诸处储峙之又分舟运至盛京米价顿减饥困以苏朕念盛京根本重地积贮多则民食永足乃于丙子春复截留山东漕米五万石运至三坌河如故其秋谕截留次年漕米六万石遣部臣偕督抚造新船二十加运二万石既又谕増造船十来岁可运至十二万石犹虑运船少也明年春谕福建将军督抚劝导商船泛海贸易至则给以运直所赍货物止徴正税一时商贾靡不踊跃趋事海舶大集于是截留河南山东漕米共二十万石用天津浙闽船前后转运以达盛京共数十万有奇适乌拉告饥遂以所运粟分输伊屯河士卒数万咸赖生全而是时大兵方进剿逆冦噶尔丹需粮孔亟用以颁给军需不匮其年冬盛京
  陵寝各属兵民及科尔沁诸属国穷户人等咸以疾苦闻复发盛京存贮米赈之其所济之远如此因命来岁仍自大沽故道用天津船运山东河南漕米六万石以备军民之需而商船至是亦弗用矣是役也挽数十万之粟经数千里之遥帆樯一集仓庾俱满无逾关度岭之劳绝车载牛牵之苦波委水输禾囷自转赈陪京而人民胥乐给军需而庚癸不呼内以抚绥藩部外以摧灭强冦皆由肇举海运一法断自朕衷屡试而效故自侯
  甸以至要荒均受其赐夫举一事而有济于一方者古人尚不敢忘况若兹之费省利大功神惠博使不载其始末垂示简册将良法美意久而渐失后何所考用是援笔而纪其实云












  
  圣祖仁皇帝东巡古今体诗康熙二十一年
  东巡二首并序
  八年征剿喜见承平𬗟想
  祖宗功徳礼宜躬谒
  陵庙以告成功爰于二年十五日命驾东巡是日天气晴和微风动斾从者溢路观者夹途顾瞻远迩莫不欢跃赋诗二首
  昆池不习战寰宇已销兵鸿业承匪易肤功久乃成威灵昭
  祖徳展谒慰群情迢递关山路宁辞千里行
  其二
  顺动因时豫东风引翠旗鸣鸾万骑出执事百僚随日暖草初茁烟轻柳未丝春风无限好应有上
  陵诗
  山海关并序
  连山据海地固金汤明时倚为险要设重镇以守之我朝定鼎燕京垂四十年关门不闭既非设险还惭恃徳偶赋数言聊以纪事
  重关称第一扼险倚雄边地势长城接天空沧海连戍歌终岁苦插羽不时传作镇隆三辅征输困百年笳寒龙塞月甲冷雉楼烟历数归王极纲维秉化权漫劳严锁钥空自结山川在徳诚非易临风更慨然
  蒙恬所筑长城
  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曽属尔家
  姜女祠
  朝朝海上望夫还留得荒祠半仞山多少征人埋白骨独将大节说红颜
  晓过宁远
  孤城临巨野旧烈忆西征破垒荆榛满村鸡向晓鸣
  行殿夜览奏章
  飞递传来奏牍多旌门莫问夜如何银灯毳幕春寒重恐是阴阳尚失和
  吕翁山是
  圣祖太宗文皇帝擒洪承畴处
  旌旗直卷阵云沉濠堑遗踪尚可寻十万健儿皆解甲一时大帅此成擒民情效顺当年事王业艰难
  圣祖心遂使关西如破竹至今战气昼阴森
  松山
  鸣笳伐鼓速兵机百胜谋成夜合围月黒风高神鬼泣金戈白马识天威
  杏山晚眺
  野日荒荒蔓草平孤村鸡犬寂无声山中猎罢残阳晩时见高原夜烧明
  憩小凌河
  河水流不息昼夜去涓涓昔为争战地今是豫游年驻马孤岑外移舟古岸前残阳下新柳约略见春妍锦州道上
  野径临官驿炊烟出杳冥地连榆塞紫山列锦屏青城郭知何处旌旄只暂停版图归大业堠火罢林坰
  驻跸大凌河
  归骑云屯向晚过升平笳吹动铙歌光摇幕火繁星灿影暗旗风野雾多兵气已消沙右所军声犹壮大凌河丰京老将还能说曾记前途自倒戈
  途次逢寒食
  何处来春风淡荡开晴旭不见杏花红才逢桞梢绿
  十三山
  迤𨓦峯连大道间凭空青削十三山敌楼人散堠台废终日茸茸草色闲
  过广宁望医巫闾山
  名山插霄汉朵朵青芙蓉连亘数十里隐见千百重迢遥不可及黛色堆奇峯窈窕复岝㟧郁郁多苍松中有桃花洞杳霭常云封万古镇幽州秩祀同岱宗盼望生引领瞻顾停六龙何时一登览荡涤疏心胸
  渡句骊河
  野岸春芜发青葱一色齐皇舆连近远地轴别东西日送霓旌影风催骏马蹄山河绵帯砺回首重低迷
  过永安桥口占
  夹路飞尘宿雨消十年曾此驻龙镳春风城阙知非远几处轻寒变桞条
  盛京遣使请
  太皇太后
  皇太后起居夜书奏䟽毕偶成
  云山遥隔万安宫定省心悬午夜中孺慕经时书不尽微诚凭仗与东风
  三月初六日告祭
  福陵恭述十韵
  瑞霭钟灵阙晴烟绕閟宫万山皆拱北百水尽洄东夭矫盘峯秀纡回磴道通俯㸔环众象遥睇极高崇松柏丸丸直冈峦靣靣同恢弘思
  祖烈建树本神功战术无前略谟谋启后衷挥蛇曾握剑定鼎有遗弓展礼威仪整申诚爼豆丰车书叨继统藐尔愧微躬
  初八日告祭
  昭陵恭述十二韵
  盛徳兼三代威名定四方文谟真显赫武烈实飞扬包并收群国虚谦集众长网罗来俊彦缔造辟洪荒卜世周垂历开基汉启疆灵山佳气迥
  寝庙瑞云张旷远临平陆幽深逼上苍汗尝趋石马歌欲奏芝房洱海销兵战炎陬绝叛狂功成昭默佑告祀肃诚将微念通层构含情望两厢千官遵大典进退尽锵锵
  盛京旧宫
  双悬凤阙隐金铺想见龙飞握瑞符殿列丹霄崇大政宫开紫极接神区君臣际会风云日版籍留存山海图cq=34堂构有怀追往事土阶俭朴示规模
  告祀礼成宴诸臣于旧宫
  阊阖门开玉座春金支遍插绮筵新铿锵剑珮千官集曼衍鱼龙百戏陈功定舞干歌靖乱恩留过沛乐同民大风猛士何烦忆仗下班聨绛灌臣
  三月十一日雪中诣
  永陵告祭
  峯峦叠叠水层层王气氤氲䕶
  永陵蟠伏诸山成虎踞飞𬸣众壑佐龙腾云封草木桥园古雪拥松楸辇路升一自迁岐基盛业深思遗绪愧难承
  萨尔浒并序
  太祖高皇帝尝驻师于此以五百人破明四路兵数十万众殱杜松于铁背山遂有辽东实
  帝业之所由基也
  城成龙跃耸重霄黄𨱆麾时早定辽铁背山一名斡珲鄂谟
  酣战罢横行万里迅飞𩙪
  春蒐
  讲武乘时令戈殳训甲兵云梢催后骑天罼引前旌华甸军容整新林羽卫行岐阳严示礼莫使废春耕
  柳条边望月
  雨过高天霁晚虹关山迢递月明中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曵寒光度远空
  望祀长白山
  名山钟灵秀二水发真源翠霭笼天窟红云拥地根千秋佳兆启一代典仪尊翘首瞻晴昊岧嶤逼帝阍
  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水叠锦绣縠明彩帆昼鹢随风轻箫韶小奏中流鸣苍岩翠壁两岸横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江中雨望
  烟雨连江势最奇漫天雾黑影迷离掀翻波浪三千尺疑是蛟龙出没时
  轻叶赫废城
  㫁垒生新草空城尚野花翠华今日幸谷口动鸣笳
  铁岭
  雨馀塞草自绿日出山花更红辙迹神州近远骥鸣广陌西东
  杂咏
  古戍行来日落孤村坐对月明漠漠龙沙千里桓桓虎卫三更
  巡幸辽阳
  肃将轩驾向辽阳暖日晴薫百草芳照野山川皆动色掀天旌斾自生光林间苍藓侵人径城上新花缀女墙欲问襄平旧郛郭千年华表鹤飞翔
  驻跸辽阳夜深对月用唐太宗辽城望月诗原韵
  夜气澄炎景清光度海碣流云渐稀朗繁星粲如缀蟾殿魄初明冰轮影未缺怀古听行漏素心良蕴结旷然望九霄妖氛尽殄灭
  广祐寺
  禅宫多岁月瑞塔积风烟翡翠苔碑暗珠玑宝相传驯檐来紫鸽涌地出青莲微雨轻埃洗兹晨兴独偏寺创于唐特中有自来佛像
  入千山
  晓入千山路烟光织翠萝﨑𡼲縁石磴宛转历岩阿树杪朱旗出藤阴玊勒过物华看亦好景色爱清和
  祖樾寺
  青山横古寺羽斾陟层巅地僻茅堂小桥危石径穿夏条含嫩叶春色发馀妍寂寞空林午时闻钟磬传
  龙泉寺
  狭径才容骑香台欲起龙悬崖千仞落㫁碣百年封泉细通幽壑庭深暗古松临高一骋望积翠霭重重圣祖仁皇帝东巡古今体诗康熙三十七年
  入乌拉境
  苍山岌业路绵延野烧荒原起夕烟几点寒鸦宿枯树半湾流水傍行㫋
  松花江网鱼最多颁赐从臣
  松花江水深千尺捩柁移舟网亲掷溜洄水急浪花翻一手提纲任所适湏臾收处激颓波两岸奔趋人络绎小鱼沉网大鱼跃紫鬛银鳞万千百更有巨尾压船头载以牛车轮欲折水寒冰结味益佳远笑江南夸鲂鲫遍令颁赐扈从臣幕下传薪递烹炙天下才俊散四方网罗咸使登岩廊尔等触物思比托捕鱼勿谓情之常
  泛松花江
  源分长白波流迅支合乌江水势雄木落霜空天气肃旌旄过处映飞虹
  阅窝集并序
  古松林数十里䕃翳无际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松林黯黯数十里罕境偏为麋鹿游雨雪飘萧难到地啼乌野草自春秋
  驻跸乌拉之船厂忆壬戍春夏巡行此地每五日一奏请
  圣祖母太皇太后安今不可得矣书志慨慕
  曾问
  慈宁草奏笺夜张银烛大江边重来往事俄追忆转眼光阴十七年
  乌拉山间古木灌莽泽潦遍野即黄龙府之地也今人未暇详考赋诗二首
  层冈翳荟乱高低骏马迎风不住嘶碛里草深行潦阔迟回应惜锦障泥
  其二
  路转山环杂古柯覆茅苫舍傍坡陀疆隅湮没辽金界虎穴鹰巢处处多
  行围所经辉发叶赫哈达诸地皆我
  祖宗之所开并遗迹存焉赋诗二首
  铁马金戈百战时戎衣辛苦首开基榻边鼾睡声先定始布中原一着棋
  其二
  垣墉遗迹尚山坳略地平城辟土茅荡涤尘沙真不易仰思遗烈驻云旓
  兴京
  霭霭兴王地风云莫可攀潆洄千曲水盘叠百重山瞻拜
  陵园肃凝思大业艰茏葱松柏茂瑞鸟满林间
  驻跸奉天府
  四海为家日鸣銮过旧京新丰安可并若水事堪并城市风犹古弦歌化渐行巍巍城阙在往岁几经营
  渡辽河
  雪霁寒光已合冰雁行飞处晓天澄初冬欲尽归程疾回首烟光望
  二陵
  广宁道中
  漠漠寒云色戍楼终日闲饥乌号晓月路出十三山
  所过松山杏山大凌河皆
  圣祖用武之地有述
  松杏山头野草黄朔风凄𦂳下前冈云屯虎旅新行在地著龙兴古战场壁垒㝷来馀气色田畴耕处拾刀枪恢弘
  圣绪存遗迹东海洋洋
  祖徳长
  赐宁古塔将军巴海并序
  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巴海豊沛旧臣疆场重寄宣威布徳招徕远人朕甚嘉焉爰赐篇章以旌乃绩夙简威名将略雄高牙坐镇海云东旌麾到处销兵气壁垒开时壮武功尽使版图归化日远教边徼被皇风酬勲世锡丹书重勉尔长思报国忠















  钦定盛京通志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六
  圣制
  世宗宪皇帝御制文
  敕谕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六
  圣制
  世宗宪皇帝御制文
  敕谕
  谕领侍卫内大臣等雍正元年六月二十九日
  奉天地方乃我国家启祥之所甚属𦂳要朕前诣奉天闻地方人言论悉知兵丁差役烦多不能休息之处曾降谕旨令将军唐保住将无用塘哨悉行撤退唐保住虽将无用塘哨撤退而将军副都统于定额亲随兵丁之外多带百馀人省城官员又各带其子弟因而属员效尤各多带兵丁以致应差乏人兵丁仍多劳苦又于枪手中以选择熟练之人为名每城调取二三十人田猎夫省城相隔遥远往返人马俱疲再自山海关以至广宁皇庄头三百有奇止交笔帖式领催等微末人员驻札中后所催徴钱粮办理事务以致交结匪类粜卖官粮渔利入己且自中前所至锦州义州广宁等处相隔二三百里词讼案内干连之庄头地方官调取抗不赴审即使到案亦抗不遵行以致案内遵行之人每多苦累再人命案件呈报地方官之后虽相距数百里亦必俟笔帖式领催检验炎暑日久难以凭信则百方检验惨不可言朕之所闻如此从前虽每年派卿员前往管辖庄头因不实心办理于地方并无禆益应遣大臣一员驻札于宁远锦州大凌河等处地方令其料理一应公务管辖里长猎户遇有词讼事件会同地方官审结此所遣员官应令驻札何处著领侍卫内大臣等兵部总管公同详议具奏
  谕工部雍正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盛京
  陵寝所需物料典礼攸关理应敬谨允禩等议称陵寝所用红土折银发往彼处采买可省脚价此特允禩存心阴险欲加朕以轻
  陵工而重财物之名也此议不可准行所用红土著仍在京采买好者运送应用如有不肖官员串通部员不将红土领运折银携往本处采买定行重治其罪
  谕盛京将军等雍正三年四月十二口
  迩来盛京诸事隳废风俗日流日下朕前祭
  陵时见盛京城内酒肆几及千家平素但以演戏饮酒为事稍有能干者俱于人参内谋利官员等亦不以公务为事衙门内行走者甚少其聚会往来不过彼此相请食酒肉嬉戏而已司官竟有终年不一至衙门者堂官亦置若罔闻坐台之人看守边口俱系关东人伊等虽有押送罪人之差而当兵者全无当兵之实为官者亦无为官之道朕深知此等陋习虽降谕旨数次竟不悛改因将将军大臣内不及者革退另简尔等补授尔等虽系新任但能留心细访即便知之应将盛京陋习极力整飭令其悛改复还满洲旧日俭朴风俗勤学骑射武艺若有恶乱之人即加重处以儆其馀将军大臣其钦遵朕旨与下属官员同心协力各自黾勉力改从前陋习再盛京地方乃本朝创业之地关系甚重尔等将聚集恶乱之人不时稽查应逐去者作速逐出境外大臣等若仍相推诿不实心效力朕访闻治罪之时勿复怨悔
  谕吏部兵部刑部雍正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盛京人员习气浇薄营谋钻刺朋比侵盗甚是无耻屡加教诫终不悛改皆縁犯法参革究治之后仍在本地居住往往生事滋扰诱人为非无所不至此等败类若不即令迁移望风俗之归于淳厚终不可得嗣后盛京居住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官员除因公诖误获罪者仍许本地方居住外其犯侵盗亏欠钱粮及奸贪讹诈之事降革者酌其所犯事由或令来京归旗或著于各省满洲驻防之处安插如此则不肖之徒渐少而盛京浇薄之习可息尔三部嗣后凡遇盛京人员犯罪案件俱照此定拟仍将从前盛京旗员所犯侵盗钱粮奸贪讹诈等案内废员查明奏闻
  谕兵部雍正七年八月十二日
  盛京旅顺地方虽设有水师官兵而俱不能谙练水师事务若无教习之员恐其有名无实著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于千总内拣选数员于兵丁内拣选数名熟谙水师者令赴盛京交与该将军令其教习旅顺水师官兵其由福建起身之时著该督抚照资助送往浙江湖广弁兵之例给与盘费
  谕户部雍正七年九月三十日
  据奉天将军多索礼奏称今岁盛京秋成大稔禾稼瓜菜等项俱获丰收米粮价贱朕思米榖者乃
  上天恩赐以养育万民者也若人人存心敬受
  天赐随时撙节常留有馀崇俭去奢谨身节用则天心必垂默佑雨旸时若俾受享盈宁之奉若暴殄天物轻弃五榖不思稼穑之可宝罔念农事之艰难则必上干
  天怒而水旱灾祲之事皆所不免此从来天道人事之断然不爽者奉天地方百榖顺成已八年于兹矣令岁收成又庆丰稔榖价之贱自昔罕闻朕心深为慰悦感戴
  上天赐佑之恩则本地官民人等宜敬谨爱惜以仰承天赐向来奉天居民有以米榖饲养豚豕之陋习此即暴殄天物之一端已令地方官劝谕禁止不可因米榖饶馀复蹈前辙积贮乃王政之要图民生之切务奉天地气干燥不比南方潮湿之区正当乘此丰收之时以为储蓄之计著该地方官员通行晓谕劝导所属民人若有榖之家果能留心积贮至于榖多价贱难于出粜者著大臣官员等即行奏闻朕当发官价籴买或从海道运至京师俾积榖之实获利益必不使有榖贱伤农之叹也
  谕内阁雍正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奉天地亩向来多有隐匿每有三四亩报一亩者是以槩以上则徴科民力输将甚为宽裕后因有隐匿积弊民间互相争竞纷纷讦讼官民不便前岁朕遣大臣官员清丈渐次厘正田亩皆得实数今若按亩俱照旧则徴粮恐小民输将无力著盛京户部侍郎会同奉天府府尹确查田亩之肥瘠分别上中下三则起科酌定成额永著为令
  谕内阁雍正八年三月初三日
  向来朕闻
  福陵前面水法稍更故道祗以未得精通地理之人未敢轻议上年福建总督高其倬陛见来京伊素精堪舆之学特命率同主事管志宁等前往奉天敬谨相度据奏
  陵前水法因夏日溢口而流太近左畔山脚弓抱之势微觉外张应即行修理石工俾循故道则水抱沙圆益増吉庆等语朕览高其倬等奏折及所绘图様甚为明晣惟是
  祖陵工程关系重大著将奏折图様发与满汉文武大臣等公同阅看将应否修理之处敬谨定议具奏
  谕内阁雍正九年二月初八日
  据稽察宁古塔地方监察御史鄂昌奏称原任奉天府永吉州知州杜薰因失察造印纸牌革职永吉州士民等纷纷具呈保留舆情迫切恳请代奏等语向来绅衿士庶保留本地官员者大半出于贿嘱要结之私情而非爱戴攀辕之公道若允从其请则相率效尤弊端种种必为吏治民风之累是以屡颁谕旨槩行禁止今览御史鄂昌所奏朕思永吉州乃极边之地人情质朴非内地可比况边远新设之缺况味萧然官斯土者无可系恋而民情若此则保留自出公心应当加恩于格外即该牧失察纸牌亦非不可宽宥之条著将杜薰仍留永吉州之任若居官果优俟三年之后著该府尹题请开复
  谕内阁雍正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据奉天府府尹杨超曽奏称臣查奉天各属从前一切公务类皆取给于里下总计一岁之科派多于正额之
  钱粮如遇奏销丁地驿站大造编审人丁大计考察官吏等项自臣衙门家人书吏以至治中知府州县衙门均有陋规银两名为造册使费岁考科试生童自府丞治中知府州县衙门俱有陋规银两名为考费至大小官员到任则摊派修理衙署铺设器用银两查点保甲换给门牌印捕等官则摊派纸张饭食银两以上诸项各州县每项约摊派银数十两至百馀两不等上司衙门既取给于州县州县复取给于百姓更有衙蠧里书从中指一派十侵收包揽弊窦多端臣访闻之后即严饬各属勒碑永禁并令嗣后如有上司衙门官吏索取前项陋规务使彻底澄清不许丝毫派累等语从来地方科派陋规甚为扰累该府尹杨超曽通行查禁办理甚是但恐相沿已久官吏人等尚有阳奉阴违者又恐日久法弛将来接任之员或有仍袭从前之陋习者用是将杨超曽所奏宣示于外令奉天官吏人等永远遵行以除积弊以恵闾阎
  谕内阁雍正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福陵红门前大路与
  宝城甚近车马俱由山根左畔行走有关风水著行文奉天将军府尹嗣后于浑河东南西南无关风水之处设立船只以渡行人
  红门前大路及山根左畔严行禁止行走再浑河以北凡系风水之地所有草木不许擅动至迁移房屋禁止耕种地亩著赏给房价补还地亩
  谕内阁雍正十年六月十六日
  从前应行发遣黑龙江等处罪犯曾改发札克拜达哩克等处令其开垦耕种后因伊等在彼甚不得力是以停其改发仍令照前发遣黑龙江三姓等地方上年贼人窥伺札克拜达哩克时彼地所有罪人跟随官兵守䕶城垣竭力捍御甚属可悯朕以加恩除其罪名令充绿旗兵丁入伍效力续据顺承亲王等奏称伊等深知感戴朕恩共思黾勉可见有罪之人予以自新之路可以望其改恶从善若发往黑龙江三姓诸处不过终身为人奴仆而已朕意嗣后将发往黑龙江等处人犯改发于北路军营附近可耕之地令其开垦效力在伊身可以努力自新而于屯种亦属有益其如何遣发安置之处尔等详议具奏
  谕内阁雍正十三年五月初八日
  三姓八姓浑春地方兵丁每年只支给饷银十二两著照宁古塔吉林乌拉等处兵丁之例给与二十四两全分饷银
  谕内阁雍正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
  朕闻奉天地方凡事关旗民者俱送盛京刑部会审虽司员会同有司承审实皆司员主稿乃奉天司员积成陋习惟事威严一切人犯到案先将锁炼盘于地上令其膝跪谓之跪锁继以荆条互击其背任意敲打谓之背花鞭又案无定限如上年八月间辽阳州民郭金美殴死旗人裴玉亨一案白昼殴伤更馀陨命当日旗员
  及知州会验任听尸亲串同仵作混报多伤且伤痕宽长逾格承审司员不即禀驳亦不揆情度理惟执定伤痕刑夹供认草率定拟本年闰四月内葛森到任始驳令另行验审相距已十馀月尚未定案又笔帖式皆本处生长之人所司者不过翻译之事乃当审讯之时辄亦列坐诘问此皆朕访闻甚确者国家定例讯鞫人犯必须审问情实其应用刑讯者自有一定规条今奉天司员承审人犯一经到案不察虗实便以刑罚相加且于定例之外创为跪锁等项此从来所未闻者似此严刑重罚其中岂无冤滥至于笔帖式微员职司翻译并无审刑之责乃公然列坐审诘命案有乖体制以上二事著严行禁止傥再蹈从前陋习经朕察出定将该堂官及司员等一并严加议处至办理事件自有限期而人命等案关系尤重若无定限则拖累牵连之弊不可胜数嗣后应如何定以限期俾得永远遵行之处著盛京刑部侍郎会同该将军悉心定议具奏















  钦定盛京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七
  圣制
  世宗宪皇帝御制诗文
  碑文
  祭文
  诗雍邸集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七
  圣制
  世宗宪皇帝御制诗文
  碑文
  重修北镇庙碑文雍正五年
  国家敬共明神䖍修秩望岳镇海渎之祠罔不祗肃医巫闾山实为北镇近接兴京翊卫关辅曩者
  皇考御书匾额以展褒崇复遣官修饬庙貌
  御制碑文光昭奕代典至盛矣康熙五十九年朕奉皇考命恭谒
  祖陵于兴京道经山麓躬诣展礼瞻仰祠庙蠲洁致祷因捐赀庀工载加整葺嗣是雨旸时若禾黍有秋辽左黎元咸沾嘉贶洎朕临御之初复遣专官董司营治栋宇榱桷丹雘一新雍正四年冬厥功告成朕惟兹山表自虞书载在周礼盖自天地开辟以来灵秀之所萃聚越数千年神应彰显而我
  祖宗发祥关左丰岐重地王气所钟惟神实为拥䕶永奠鸿基灵迹频昭朕怀允惬敬共之念夙夜加䖍神其弘敷蕃祉益显丰功俾方舆之内四序顺成百嘉鬯遂风雨庆其调和民物乐其康阜洪熙默赞岁事豊穰慰兆庶依庇之心以称朕爱育群生肃奉灵祗之意式镌琬琰用昭示于亿万斯年









  祭文
  祭告长白山文雍正元年
  
  神天作崇高地钟灵异发祥有自延祚无疆朕纉受丕基新承景命窃念
  皇考膺图以来百灵效顺四海従风坐享升平六十馀载兹当嗣位之始宜隆祀享之仪特遣专官䖍申昭告惟冀时和岁稔物阜民安淳风遍洽乎寰区厚徳长敷于率土尚其歆格鉴此精诚
  祭告北镇庙文雍正八年
  
  神名著礼经位均方岳峙兴京之重地拥卫畿东炳福国之明灵庇安辽左朕昔奉谒
  陵之
  命曽申诣庙之䖍瞻望层楹遂捐赀而营葺绍我宝位复发帑以増修焕丹雘其如新镌青珉而纪事溯工程之
  肇启阅岁序之屡更十雨五风恊休征于泰运万箱亿庾占瑞应于丰年神贶昭彰朕心感庆遣専官以将事陈牲醴而荐馨所冀峦岫郁葱奠鸿基之巩固郊原膴厚赞和气以蕃昌惟尔
  明神尚其歆鉴
  祭大学士范文程墓文雍正十一年
  翊熙朝之泰运端重良臣稽册府之鸿猷宜崇元祀盖成劳懋著生平之风概如存斯盛烈昭垂奕世之宠褒益笃载申纶綍式荐牲醪尔范文程器宇超群才猷间代军帷献议赞一统之丕基文馆陈谟佐万年之鸿业任专枢密内外之经纬咸周位重台司夙夜之筹谋悉当於戏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树范岩廊允矣千秋之茂典列豆笾于祠宇渥泽攸隆布筵几于里闾湛恩叠沛灵其不昧尚克歆承


  雍邸集
  冬日
  圣驾自塞外回銮谒
  陵恭纪
  威徳绥荒服
  乘舆按部回欢声盈朔漠瑞霭被龙堆鞭拂霜花净旗飘野吹开更遵
  丰沛路
  陵殿荐尊罍
  侍従兴京谒
  陵二首
  承先崇报本桥道驻龙旗万国梯航集敷天雨露随精诚通寝殿肃穆奉宗彛敬仰松楸古昭森盛烈垂
  其二
  龙兴基景命王气结瑶岑不睹艰难迹安知启佑心山河
  陵寝壮弓剑岁时深盛典叨陪従威仪百尔钦
  陪京
  新丰传旧里今睹濯龙池天地开神奥山河启
  帝基金戈劳百战玉叶衍千枝追远
  皇情切趋従仰孝思
  登望海楼
  极目澹沧海涵泓无所従量包天地外色染古今容浪起思鲲化云飞羡鹤踪坐观渊默里万𣲖自朝宗
  瞻仰盛京宫阙念
  祖宗创业艰难恭赋二十韵
  
  命趋辽海猗欤仰旧宫逶迤龙脉远詄荡凤城雄念昔开洪造乘时建武功师征方自葛考卜重迁丰一剑风尘际三陲指顾中神威宣率土
  皇极恊苍穹式廓弥増壮维垣遂克崇八门连阃域双阙竦高空曳珮千官列输琛万国同兵农咸定制礼乐渐移风爰及纯熙介覃敷景历融寰区忻奠鼎故里抱遗弓沛邑恩优渥舂陵望郁葱星躔争拱北王气本従东绵瓞钟灵盛凝庥后裔蒙
  圣时殷孝享
  敕谕遣微躬肃睹兴京胜恭承祀典隆丕基劳栉沐奕叶荷帡幪松槚灵祗䕶檐楹肸蚃通
  祖宗光烈在明发愓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愚衷
  晓度杏山
  曙色催樵牧山崖径郁盘霜凝鸦背白沙印马蹄干海气笼朝旭林飚送早寒凤城清漏隔遥忆
  寝门安
  望医巫闾山
  翠黛满云封遥看北镇雄壮观侔五岳峻秩比三公葱郁兴王气扶摇广莫风勒铭维
  祖烈瞻仰万年同
  渡句骊河
  辽水东西岸寒云接𣺌茫平沙留雁迹堠火靖龙荒木落晴峦出冰坚雪练长经时踈定省望日陟高冈
  
  福陵恭颂
  一峯天柱象昆仑圣武开基百世尊
  庙貌辉煌藏剑舄尘氛荡涤辟乾坤赤龙遐举云留影石马宵趋汗渍痕赫濯声灵通僾肃春秋霜露感长存
  
  昭陵恭颂
  钟灵毓秀气佳哉宇宙従兹景运开
  帝统兼因文治广
  圣基岂独武功恢辽韩海水涵深泽松杏山高接上台䖍肃奉觞恭拜毕五云飞处久徘徊
  望海楼二首
  凌霄雄杰耸层楼碧海苍茫远望收混一乾坤云水阔濯磨日月浪花浮百川输委盈襟带万类涵濡任泳游
  闻道此中覃帝泽几曽汪濊有停流
  其二
  朱栏画栋最高楼海色天容万象收水底鱼龙应变化天中云雨每蒸浮无波不具全潮势此日真成广汉游仙客钓鳌非我意凭轩惟是羡安流










  钦定盛京通志卷七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八
  纶音
  皇上圣制
  诏
  敕谕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八
  纶音
  等谨按帝王报本明禋礼隆原庙史记所称周武王九年上祭于毕上陵之礼实惟权舆钦惟我
  皇上寅绍
  前谟觐扬
  光烈御极以来以
  盛京为天作丕基
  锡类推
  恩尺一所颁湛泽汪濊复以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三谒丹陵升禋禔福尽悫尽诚
  跸路经临
  赐蠲赐复仁膏叠沛
  凤綍宣传莫不仰
  纶言之渊穆欣
  至教之覃敷洵乎
  大圣人善继善承求宁求莫之深𠂻足以昭示来许垂
  裕万年等谨裒集纪元以来所奉
  谕旨为
  纶音门次
  列祖圣制后仰
  盛徳之雍容钦
  圣谟之广运
  大文炳蔚实与典诰并焕云谨志
  纶音第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八
  纶音
  皇上圣制
  诏
  圣驾诣
  盛京恭谒
  祖陵礼成恩诏乾隆八年十二月
  
  天承运
  皇帝诏曰溯原报本弥深追远之情陈瑞荐馨式重谒
  陵之典我朝定鼎中原统一方夏重熙累洽海宇升平声
  教覃敷民物康阜百年于兹缅惟
  圣圣相承肇基中土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诞膺景命式廓鸿图辽海沈阳实为龙兴之
  地朕纉承大统夙夜孜孜念
  祖宗缔构之艰难思
  列圣燕诒之绵永盛京旧地瞻望
  桥山敬考典章肃申思慕于乾隆八年秋恭奉
  皇太后祗谒
  永陵
  福陵
  昭陵大礼既成留都是莅瞻
  神丘之葱欎仰
  祖徳之灵长爰沛徳音用颁湛惠於戏谟烈显承隆亿年之泰运恩膏沾被协万国之欢心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敕谕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据署盛京工部侍郎七克新奏称本年六月十三日山水汎发漫溢
  福陵石堤臣亲身前往敬谨验看得石堤坚固无庸补修所有石堤前平地被水冲刷又引河坝西河崖冲开一叚并石堤背后所筑之工亦被水冲刷应请敬谨修理等语朕思
  福陵工程风水攸关甚为重大从前
  皇考特命平郡王前往会同该将军等督率各员修理今所筑土堤有冲刷之处或因从前修筑时未曽妥协或当日办事工员未曽悉照平郡王指授修理坚固或数年以来未曽岁加修筑善为防䕶数者均未可定今既被水冲刷即应敬谨修补以资巩固着派王子一人及大臣一员带善看风水之人前往相度形势将应修工程会同该将军及盛京工部即行料估敬谨督修并将从前经手熟练工员酌带前往分委襄事再
  永陵堤工亦微有被水冲刷之处著派出之王大臣等一
  并查看敬谨修补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奉天
  陵寝每年祭祀典礼关系重大向例止遣侍郎行礼朕思世泽虽远祖宗一脉相承必子孙䖍奉明禋而后精诚可格嗣后当于宗室中派公三人前往行祭祀礼其应即在奉天居住或应每年轮班派往之处著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各旗王公等定议具奏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乾隆元年正月二十八日朕恭谒
  祖陵敬瞻
  殿宇规模宏整妥侑攸昭惟是榱题丹艧多阅年所似应
  重加藻饰以肃观瞻但
  陵寝关系重大宜详稽典制敬谨酌议方可举行朕思祖宗福禄绵长万年垂裕
  山陵庙貌
  灵爽式凭为子孙者以时修葺庶足以展孝思如典制应
  行则追远崇先谊当均切
  永陵
  福陵
  昭陵殿宇并应一体修缮着总理事务王大臣敬谨定议
  具奏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乾隆元年九月十三日
  发给黑龙江宁古塔等处披甲为奴之犯原系叛逆及强盗减等者此等皆罪恶重大宽免其死发令为奴已属法外之仁而伊等凶恶性成仍复犯法是以定有听伊主打死勿问之例乃闻各处披甲人等竟有图占该犯妻女不遂所欲因而毙其性命者情甚可恶且其中有曽为官职生监而亦受凌辱漫无区
  别情实堪悯著各该将军等查明现在为奴人犯内有曽为官职及举贡生监出身者一概免其为奴即于戍所另编入该旗该营令其出户当差并出示晓谕披甲人等俾其痛改旧习倘仍有图占犯人妻女因而致毙其命者查出仍行照律治罪而为奴人犯亦不得捏词挟制伊主嗣后法司定案除真正反叛及强盗免死减等人犯外其职官举贡生监等有罪应发遣者不得加以为奴字様如何分别定例之处该部详议具奏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乾隆元年十二月初七日
  朝鲜归顺我朝恪守藩封之职累世恭谨向来八旗台站官兵于毎年二八月间携带货物前往中江与朝鲜贸易朕思旗人等但有看守巡查之责原无暇贸易且亦不谙贸易之事远人到边恐致稽迟守候多有未便嗣后著内地商民与朝鲜国人贸易即令中江税官实力稽查务须均平交易毋得勒掯滋扰以示朕加惠远人之至意该部并将此传谕朝鲜国王知之
  谕内阁乾隆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今年直隶各州县收成丰歉不一米价未免稍昂而奉天山东二处年岁俱获丰收从来邻近省分必须商贾相通以丰济歉则需糓者既得以糊口而粜榖者又藉以营生殊属两便之道但奉天山东俱届海滨地方官吏因向有禁米出洋之例未肯任从民便用是特颁谕旨奉天山东沿海地方商贾有愿从内洋贩米至直隶粜卖者文武大员毋得禁止但商贾米船放行之时该地方官给与印票仍行文知照直隶总督其沿途巡海官弁亦时加查验毋令私出外洋米船既抵天津䣃米之后直隶地方官给与回照仍行文知照奉天山东两省俾米糓流通以副朕轸恤民瘼一视同仁之意该部即行文奉天将军府尹山东巡抚知之
  谕内阁乾隆三年九月十八日
  奉天所属旗民交涉案件查向例由地方旗民官汇具案情申送刑部审拟但奉属地方远近不一应质人犯多属牵连该部提审驳查往返道路担延时日拖累无辜弊端种种夫地方官身既亲民驻札本境平日习知人情临时自易体访若令会同就近旗民官承审定拟止将有罪人犯解部覆讯定案其一切牵连对质之人于审明之日即行省释则人犯既免拖累而案件亦得速结但府州县远近不一其馀地方旗民官如何会同审理可以定为成例永远遵行之处著奉天将军刑部侍郎府尹会同详查定议具奏
  谕内阁乾隆四年九月初六日
  朕奉
  皇太后懿旨欲叩谒
  祖陵以展诚切朕奏奉天路远且俟一二年之后今年请
  先谒
  孝陵
  景陵行礼已蒙
  俞允其起程日期着钦天监选择具奏一切应行事宜着
  各该管衙门先期备办
  谕军机大臣乾隆五年四月初十日
  据奉天府尹吴应枚奏称奉天自开例捐监积糓以来报捐者寥寥无几盖缘直隶山东各省水陆俱通商贩络绎有榖之家俱各贪图贵粜瞻望不前请照江西安徽二省奏准之例凡外省来沈行商过客暂时流寓之軰并作宦之生俊人等皆许其照例报捐俾所积益多则所济益广似可无拘年限等语各省捐监积糓一事原以备民间之缓急先据福建巡抚王士任以本省捐糓无多请准行商过客及暂时流寓之軰一体报捐以资积贮朕降旨允行续据江西巡抚岳濬援例以请朕亦允行又据安徽巡抚陈
  大受援例奏请并添入作宦之生俊字様朕因安徽等属连岁歉收从广储米糓起见且有福建江西为例故亦并照所请行是朕一时踈略处乃吴应枚遂援以为例具折陈奏今细思之作宦之生俊在该地方一体报捐其中大有弊窦或多收民人糓石以填补子弟捐监之数或少交入仓糓石以致有亏捐款之额或挪移常平社仓官糓以充捐项之用或碍上官情面代为腾挪而开亏空之端此皆事之所不免者此事若准行将来何者不援此例请行乎况奉天地方非江南等省可比行商过客亦属无多有何益处且朕从前为闽省所降谕旨原系一年期满将外籍报捐之人停止今吴应枚折内并未定有年限但称俟缺额榖石捐足之日奏请停止是停捐遥遥无期矣从前之收榖原欲济民之食今如此办理是又巧开一捐纳之途矣况吴应枚奏称有榖之家贪图贵粜此彼地情形也今又准作宦之生俊一体报捐则交官之糓愈多糓价岂不愈贵乎所奏甚属错缪其作宦生俊报捐之处不但奉天不可行即安徽亦不可行著该部即行文停止至于奉天地方应否准行商过客报捐着该部定议具奏
  谕内阁乾隆八年五月初一日
  朕恭奏
  皇太后前往奉天叩谒
  祖陵择于七月初八日启行一切应行事宜着各该衙门
  先期备办
  谕内阁乾隆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奉天乃我朝发祥之地
  历朝实录俱应缮修满汉文各一部送往尊藏俟现在皇史宬内阁藏本写成后即着在馆人员敬谨缮写其送
  往仪注大学士会同礼部详议具奏
  谕内阁乾隆八年七月十八日
  朕奉
  望太后前往盛京恭谒
  祖陵所有经过州县不令丝毫扰累但安营除道未免有资民力朕心轸念著直隶总督高斌奉天府尹霍备查明各该地方本年钱粮应徴数目请旨蠲免以昭朕体恤闾阎之至意
  谕内务府乾隆八年九月二十四日
  朝鲜列在外藩世笃忠贞谨守侯度今因朕亲诣盛京恭谒
  祖陵该国王遣陪臣赍表朝贡具见悃忱宜格外加恩以嘉恭顺其应如何锡赉之处着内务府总管议奏所遣陪臣如何赏给亦著察例一并议奏
  谕礼部乾隆八年九月二十四日
  朝鲜使臣入贡系国王族人称君者始召见其馀祗赐宴于礼部此定例也朕明日宴诸王大臣官员于崇政殿朝鲜使臣亦著与宴以外藩陪臣得厕朝臣之末系朕格外殊恩该部传谕使臣知之
  谕内阁乾隆八年九月二十四日
  盛京户部庄头毎年交纳粮石预备
  陵寝祭祀各项供应外其馀交收入仓以为拨给各处匠
  役口粮之用今朕恭谒
  祖陵亲诣盛京轸念各庄头终岁勤苦输将无悮著将乾隆八年分应交仓粮一万馀石加恩宽免其各处匠役口粮著于旧存仓粮内拨给再各庄尚有乾隆七年分未完米豆草束俱著该部查明一并豁免以示朕优恤旗庄之至意
  谕奉天府尹霍备等乾隆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盛京为王化始基之地自昔人心淳厚风俗敦厐甲于天下但旗民杂处恐无知之軰尚存畛域之见殊非一道同风之盛惟在该管大臣董率有方则兵民自知观感府尹一官为各属地方有司之统领其所职掌亦不甚繁凡有旗民交涉事件务须与将军等和衷商确一秉虚公则诸务自能妥协倘先存一为旗一为民之见则意见参差办理错悮既失寅恭之义何以端人心而厚风俗乎此于根本重地甚有关系故特降旨训谕该府尹霍备等知之
  谕内阁乾隆八年十月初一日
  朕恭谒
  祖陵巡幸盛京所有奉天府属钱粮及各庄头粮石俱已豁免尚有盛京等处旗地未得沾恩着将盛京兴京辽阳牛庄盖平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开原锦州宁远广宁义州等十五处旗地应纳本年米豆草束免征一半其乾隆七年以前积欠与七年分因灾缓征之项俱著该部查明一并宽免再盛京尚维邦耿化祚名下壮丁应交本年丁米及上年缓征米石亦著一例免其输纳俾旗民一体邀恩普沾恵泽该部即遵谕行
  谕内阁乾隆八年八月十七日
  奉天将军额洛图因朕恭谒
  祖陵经行口外恐扈从人众沿途米粮不敷供给奏请巡幸之先禁止米粮入关今已回銮自应开禁通商苐恐各处关口胥役人等仍或借端阻遏希兾勒索以致米粮一时不能流通著该将军府尹等即速行文关口各员弁稽查胥役毋许借端阻遏并出示晓谕关外商民听其运往关内各处贩卖俾米粮流通民食充裕以副朕痌癏民瘼之至意
  谕内阁乾隆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据盛京兵部侍郎春山奏称盛京等处驿站毎年大驿各出银十六两小驿各出银八两馈送侍郎盘费又出银四百两馈送正副监督此外逄节又有规礼其二十九驿驿丞一年所得俸银三十馀两又皆赂遗侍郎合计有一千馀两凡此皆系驿丞自送因而驿丞有所恃以无恐将钱粮任意花费虽马匹疲瘦短少侍郎与监督俱置不问等语馈送陋规原干例禁盛京陋习相沿料非一任若事穷究未免拖累多人今
  姑宽其已往嗣后著永行革除如有再蹈前辙者必从重治罪至于各省驿站或有此等情弊亦未可定向来设有巡察御史稽查今巡察既裁督抚更当留心查察使积习湔除驿务不致废弛若日久弊生或经科道纠参或钦差大臣经过查出朕惟尔督抚是问该部即遵谕行
  谕兵部乾隆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莽牛哨添设官兵巡查一案前据部议应再令该将军悉心妥酌续据达尔当阿奏称令熊岳副都统西尔们亲往查看设汎之处与朝鲜实不相通无虑混杂滋扰且于内外俱属有益经部覆准朕已允行兹据该国王陈奏前来以垦土设屯于伊国未便朕又敕交部议该部以毋庸议覆奏朕思我朝加恩朝鲜从来优渥今莽牛哨添设官兵巡查一事既经西尔们查明与该国界址无虑混杂滋扰且于内外俱属有益而该国王又陈奏其不便情词恳切究未知该地实在情形如何著兵部尚书班第驰驿前往率同西尔们将彼地情形详加察勘如果设汎之处系中国界内与该国毫不相涉则设兵置汛以杜奸宄所以肃静边防自属应行之事即该国王恳请亦不便准行若其地界或有犬牙相错难免混淆之处亦即据实奏闻候朕另降谕旨至从前议准达尔当阿所奏展边垦土一案该国王既称凤凰城树栅之外向留空地百馀里务使内外隔截以免人烟凑集混杂滋事之患此事尚属可行着将凤凰城展栅之处照该国王所请停止并令该部传谕该国王知之
  谕内阁乾隆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朕普免天下钱粮奉天省本年系轮蠲之岁各省定例止蠲地丁银两米豆不在应蠲之例但奉天省地丁钱粮向来银粮并征其额徴米豆即系正赋着将奉锦二府乾隆十一年应征米豆一体蠲免该部即传谕该府尹知之
  谕内阁乾隆十一年八月三十日
  从前奉天将军达尔当阿具奏凤凰城边外莽牛哨设汛一案经部议覆准行续据朝鲜国王李吟奏称与伊国不便朕降旨命尚书班第前往查勘今据班第奏称查勘得彼地在我朝界内与朝鲜国无涉虽与该国人等共涉一江若彼此不准越界各自约束所属人等则不致滋扰永靖边疆与伊国亦不无禆益此汛理宜安设等语由此观之欲设汛之处在原定界址以内与朝鲜边界无涉矣惟是该国王世戴国恩甚属恭顺若安设此汛彼国之无知小民倘有违禁者伊恐获罪是以奏请其安设此汛之处虽有江滩分界两岸不过一二里之遥相隔甚近如伊属下人等不能遵奉该国王禁令以致该国王得罪朕心有所不忍著照该国王所请莽牛哨地方添设汛兵之处停止令该国王将伊所属人等严加约束至于查挐内地偷越之人并应行呈报之处仍照原议实力奉行不必交部再议该部即传谕该国王知之
  谕吏部乾隆十二年二月初二日
  据宁古塔将军阿兰泰奏称永吉一州设在吉林乌拉系宁古塔将军所辖地方该州向隶奉天府一应办理旗民事务俱申报府尹转咨不但稽延时日且于办理事件多至掣肘请将永吉州改设理事同知属宁古塔将军管辖等语著照该将军所请永吉州改设理事同知管理该州事务其作何裁改一应事宜交与该部定议具奏
  谕大学士等乾隆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向来直隶有歉收地方需用米石彼此商贩有将奉天米石由海道转运内地者原属应行之事至将奉天米石运往山东惟雍正八年议行一次此后间有歉收之年俱未举行或因山东与直隶天津不同其海道遥远逼近外洋恐有奸商透漏接济奸匪之弊奉天上年有被水州县即直隶天津等处运贩亦停止今赵青藜奏请令山东小民往奉天采买海运其应否举行之处着大学士会同该部详悉定议速行具奏
  谕戸部乾隆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大学士等照例议驳固是向来海禁綦严原以防奸商透漏接济奸匪之弊但东省上年被水地方目下赈借各项需用米石倘奉天可以通商贩运而稽察严密不致偷越自于灾地有益着行文询问山东巡抚阿里衮奉天将军达尔当阿是否可行奉天米石可以运往若干如何按数给照拨运东省如何验照稽查俾商贩流通不致透漏而奉天米价又不至于腾贵如果可行一面办理一面奏闻此因东省偏灾一时权宜之事嗣后不得援以为例该部速行
  谕内阁乾隆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盛京等处巡察官员昨已降旨撤回令毎届三年该衙门将应否差员之处请旨今思三年届期一时差遣未必得如许贤员应分别年分陆续差遣方为妥恊其巡察所至如彼处将军以下倘有簠簋不饬政事失宜官兵扰累及案件有无逾限皆该巡察等分内应查之事游牧地方各有大员管理其是否实心任事挑补属员有无屈抑并上驷院等衙门马群事务是否妥协亦应一一查察于差竣之日将所查该处三年内实迹并地方现在情形逐一据实奏闻既可具悉该处吏治民情广明目达聪之益而巡察人员之能否尽职即可定其殿最如此方于地方实有裨益而巡察不为虚设较之从前巡察人员但以注销案件为事及差满摭拾无关𦂳要条奏塞责者不可同日而语矣其如何分年请旨并定立巡察条款著大学士九卿会同详悉妥议具奏
  谕奉天将军阿兰泰等乾隆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奉天办理流民一案前经降旨从宽予限十年令无赀产者陆续回籍如已在奉省置有产业愿编入奉籍者即准入籍今据将军阿兰泰等折奏流民内竟有置有产业不愿回籍而又不愿编入奉籍者该将军等请以附籍之名曲徇其意办理甚为不合或因向来地方官办理不善未经恺切晓示以致小民无知迟疑观望耳著再加恩展限十年令该将军并地方官等详晰申明晓谕其在奉省本无产业者仍令陆续回籍外若在奉省置有产业何不即入奉籍既不欲回原籍而又不肯编入奉籍则是目无法纪怙恶不悛矣限期一满定当严行治罪决不姑贷馀依议
  谕礼部乾隆十五年十月三十日
  礼部等衙门议奏十一月初四日恭奉
  列祖圣容
  实录玉牒送往盛京尊藏届期朕恭诣拈香行礼所有应
  行仪注该衙门敬谨详议以闻
  谕盛京五部乾隆十八年四月二十日
  盛京户刑工三部郎中八缺内著留户部一缺用本处人员其馀七缺并员外郎十六缺主事十七缺均以京员补用礼兵二部郎中四缺主事五缺均用本处人员员外郎八缺内著以京员补用兵部一缺其馀七缺留用本处人员
  谕内阁乾隆十九年五月初七日
  此次由热河前往盛京恭谒
  祖陵所有经过直隶奉天州县地方加恩蠲免本年应征地丁钱粮十分之三着方观承鄂保照例查办该部即遵谕行
  谕内阁乾隆十九年八月初六日
  朕恭奉
  皇太后诣盛京恭谒
  祖陵道经吉林念此地为我朝肇基所自风俗淳朴官兵弓马可观尚能不忘旧习途次迎銮者踊跃趋事具见尊君亲上忱悃笃挚朕用嘉悦今车驾肇临所有将军大臣并官员兵丁人等应如何分别加恩赏赉著总理行营王大臣速议具奏
  谕内阁乾隆十九年九月初三日
  朕恭奉
  皇太后东巡展谒
  祖陵所有经过地方赐复蠲租一循彛典尤念今年奉天所属州县秋雨过多间被水潦虽高阜尚属有秋但朕巡历所经念兹贫民拮据益当加意惠鲜无令失所著该将军府尹等查明被灾地亩于恩旨蠲免外应作何分别优恤之处即奏闻办理
  谕内阁乾隆十九年九月十二日
  仰惟
  列祖创业东土光启万年景运
  山陵永峙
  福佑灵长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三诣陪京
  躬亲展谒礼成行庆典册昭垂朕寅绍丕基时深景慕缅
  <span id="自乾隆八年秋瞻仰">[[#自乾隆八年秋瞻仰|自乾隆八年秋瞻仰]]
  桥山迄今已逾十载追远之诚常如一日本年七月恭奉皇太后安舆由热河启銮取道吉林巡历辽沈车驾所至兵民各安本业风俗淳朴辇路懽迎扶携恐后具著忠爱悃忱仰见
  先泽留贻久而益𢡟朕心深用钦慰兹于九月初五等日
  谒祭
  三陵大礼告成宜敷恺泽其将奉天所属府州县乾隆十九年地丁正项钱粮通行蠲复经过地方前旨所免十分之三及被水地亩应蠲钱粮仍于明年应征额内补行豁除自山海关以外及宁古塔等处官吏军民人等除十恶死罪外其馀已结未结一应死罪俱着减等发落军流以下悉予宽免凡我留都士庶尚其敬念根本重地益务敦厐毋忘先民矩矱共享升平之福永承乐利之休用称朕加惠优恤至意
  谕内阁乾隆十九年九月十二日
  朕奉
  皇太后銮舆由吉林前诣盛京恭谒
  祖陵所至地方多有年逾耄耋䇿杖欢迎者宜沛恩膏以彰盛典其奉天吉林所属旗民男妇自年七十以上悉照从前恩诏之例分别赏赉用示朕引年优老至意
  谕内阁乾隆十九年九月十二日
  朝鲜国王李昑敬遣陪臣前诣盛京接驾赍表贡献诚悃可嘉着照乾隆八年例加恩赏赉所遣陪臣一并照例加赏
  谕内阁乾隆十九年九月十三日
  朕奉
  皇太后銮舆再诣盛京恭谒
  祖陵礼成奉天所属府州县乾隆十九年地丁正项钱粮已降旨通行蠲复所有各庄头及旗地应纳粮石草
  束等项自应一体加恩以溥恺泽着将盛京戸部各庄头本年应交仓粮一万馀石㮣行蠲免盛京兴京辽阳牛庄盖州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开原锦州宁远广宁义州等十五处旗地本年应纳米豆草束免征一半其各壮丁应完本年丁米亦著免其输纳俾旗民均沾嘉惠用昭庆典
  谕内阁乾隆十九年九月十四日
  盛京为我朝龙兴重地自定鼎以来设立五部侍郎及奉天尹丞等官分理庶政教养旗民责任綦重且距京师仅千有馀里方今天下一家即在汉人中犹不应稍存择地之见况满洲世仆岂可遂忘报本世臣本属庸材粗通腐文徒以资深擢用至盛京礼部侍郎乃其诗稿中至有霜侵鬂朽叹途穷之句几自拟于苏轼之谪黄州试思以彼其品其才与苏轼执鞭将唾而棰之且卿贰崇阶有何途穷之叹又云秋色招人懒上朝寅清重秩自宜夙夜靖共乃以疏懒鸣高其何以为庶寮表率又云半轮月色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独不思盛京固我丰沛旧乡耶世臣居心不可问如此则昨之革职发遣尚属轻典夫纵情诗酒最为居官恶习以满员而官盛京尚抑欎无聊形诸吟咏则从前汉人之以出关为畏途又不足怪矣此地风俗素淳甚恐为此軰所坏嗣后盛京各官当深以此为戒其有不思敬供厥职妄以诗酒陶情废乃公事者朕必重治其罪可将此旨各书一通悬之公署令触目警心永垂炯鉴
  谕内阁乾隆十九年九月十八日
  朕由吉林至盛京周览山川形胜敬稽
  实录所载仰见
  列祖缔造艰难维时宗室诸王克奋忠勤功成百战开国翊运之勲彪炳简册深切景念思盛京为龙兴重地国初诸王功烈𢡟著如此并宜建祠以酬旧勲而示来许此地现有怡贤亲王祠应将
  太庙配享之通达郡王武功郡王慧哲郡王宣献郡王及礼烈亲王饶馀亲王郑简亲王颕毅亲王一并崇祠即命曰贤王祠令所司春秋致祭应行典礼该部详议以闻祠内
  世祖宪皇帝碑亭可移于正中并镌勒此旨永昭我朝宗
  功元祀之钜典









  钦定盛京通志卷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九
  纶音
  皇上圣制
  敕谕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九
  纶音
  皇上圣制
  敕谕
  谕内阁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初三日
  据署黑龙江将军绰尔多奏齐齐哈尔黑龙江墨尔根呼兰等处八旗水师营驿站官庄人等各年未完粮石并本年借给口粮共十五万五千馀石请分年完交等语齐齐哈尔等处连年被灾歉收兵力自多拮据兼之调派随征甚为出力朕心深切轸念著将齐齐哈尔黑龙江墨尔根呼兰等处节年未完借欠粮石并本年借给口粮十五万五千馀石俱加恩免其完纳以示优恤该部遵谕行
  谕宗人府等衙门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四日
  玉牒告成例应一分送盛京恭贮但恭送之时例应拣派侍卫等前引后䕶肃清街道敬谨捧持而行方昭诚敬从前并未著为定例且十年一次举行恐日久不无疏懈大典攸关理宜严肃著交宗人府礼部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详悉妥议具奏嗣后毋得草率从事
  谕内阁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盛京向例将军管辖旗人奉天府府尹管理民人原无统辖嗣因盛京系满洲根本之地所有州县官员皆已定为满缺凡有应行查拿私参人等经将军派委官兵前往其地方各官理宜会同查缉乃盛京地方拒捕殴差之事甚多而地方官竟视同膜外乡长保甲并不协力擒捕此皆因将军府尹不相关涉各分畛域之所致是以各属员等亦存旗民分管意见并不和𠂻办理于地方事务甚无禆益不可不为变通在府尹为全省大吏虽不便为将军属员亦当令其听将军节制庶旗民事务归一一切办理不致参差嗣后奉天府府尹著听将军节制遇有应行查拿人犯该地方州县官即同将军差委之人协力查拿如仍有拒捕殴差以及脱逃等事即将该地方官交部一并治罪
  谕内阁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初七日
  向来奉天府尹事务令盛京将军兼辖今思将军与府尹所属旗民事件各有専司若令将军节制于公务未免牵掣莫若照京城侍郎兼管顺天府尹之例于盛京五部侍郎内派出一员管理永著为令于体制更为画一现在奉天府尹事务即著雅徳兼管
  谕户部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初四日
  户部议覆侍郎英廉奏请丈出盛京旗民馀地准令无地兵丁闻散人等认买一折原为旗人生计起见但此等无地人户贫富不齐其有馀者买产必多而无力之家未必能一律承买恐于伊等赀计仍无实济因念该处冬围兵丁一切鞍马之资不无拮据若将此项馀地内酌派徴租每年赏备资装于该兵等殊有禆益其应拨用若干及所馀地亩尚多或可一体徴租存贮动拨或听旗人认买毋致有名无实之处新柱现在出差盛京著会同该将军府尹等确勘该地实在情形妥协定议具奏
  谕内阁乾隆三十一年九月初十日
  向来奉天粮石充裕准令直隶山东毘连省分就近贩运本年夏间经将军社图肯奏该处雨水稀少或恐市集昂贵曾谕令该督抚将商贩暂行停止今奉天续经普得雨泽仍可一律丰收将来粮石自必充足且现在东省岁收稍歉直隶又因邻省运贩粮价亦未免稍増商人等如欲往奉省籴运者尚于事理无碍设该处米价或昂往来贩买必无馀利势将不禁自止若竟槩行示禁恐不肖官吏转得借端纷扰且射利商人保无私行偷贩更易滋弊至少米处所民食稍有不敷方且加恩赈济广为筹画若得该商等自为贩运流通俾资接济于闾阎食用尤为有益所有直隶山东二省商民贩买奉天米石之处仍著毋庸禁止
  谕内阁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五日
  本年轮蠲奉天等省地丁银两其米豆一项例不在应蠲之内但念奉天省地丁钱粮向来银粮并纳其额徴米豆即属任土正供自当普予加恩俾得共乐盈宁益兆仓箱之庆著将奉锦二府乾隆三十七年应征米豆一体蠲免以广恵泽该部即遵谕行
  谕内阁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将军増海等具奏盛京各佐领下所有马甲多寡不等请裁马甲添设步甲其馀剰钱粮并随缺地亩入于正项报销一折经军机大臣会同该部覆准具奏所办非是盛京额设马甲并随缺地亩皆为养赡该处满洲而设今年久生齿日繁若将伊等应得分例裁汰入官于伊等生计殊属无益如现在京中八旗户口繁盛生计不无拮据经朕特沛恩施另赏鳏寡孤独钱粮以资生理其派往西安凉州庄浪宁夏兵丁俱照所派之额在京挑补又添兵缺甚多毎年多费帑金不下数万并无吝惜国家一切用度固应节俭然亦止宜酌减无益糜费并查核不肖人员使不得从中侵蚀至于正项应支之处岂可节省盛京满洲皆朕臣仆人丁日盛不敷养育尚宜酌量添给岂有转将伊等现在应得分例裁汰之理今各佐领下马甲额缺不均固宜均匀办理但此项裁缺钱粮地亩亦宜斟酌养赡多人或添设步甲或作为养育兵俾众人均沾实恵不宜如此办理著将此项裁汰之马甲三百十六名钱粮交増海等或添设步甲或添设养育兵惟期普被恩施办理具奏其随缺地三千一百六十晌如何使众人均有禆益之处并著増海等定议具奏将此通谕中外示朕体恤满洲至意
  谕内阁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初五日
  上年各直省秋成普庆丰收即奉天各属亦臻大有始和之布毋庸更沛恩膏惟念盛京各城旗人节欠馀地租银自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计六万馀两原系该旗人等节年拖欠值此年丰力裕自应踊跃输将苐积欠一时并徴恐不免稍形拮据著加恩分作六年带徴俾完公更得从容而生计益滋饶裕以副朕体恤嘉恵至意该部即遵谕行
  谕户部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初七日
  户部奏驳盛京岫岩城旗仓粮价减少一折若仅交该侍郎将军府尹等查办难免彼此回䕶仍不能得其底里著派侍郎高朴驰驿前往会同盛京户部及该将军等彻㡳根查据实覆奏
  谕户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
  据高朴等覆奏查办岫岩旗仓出粜减价过多一案所有各兵等希图縁由现已特降谕旨交该将军另行查辨此案率请减粜之城守尉富健著交部严加议处其盛京户部堂司各官并著交部分别察议
  谕都察院乾隆四十年十月十六日
  向例派员巡察盛京黑龙江吉林三处由都察院衙门奏派科道但三年请派巡察之例尚觉太近嗣后著于五年奏派一次不必再行请旨著为令此次盛京等处巡察著于丁酉年奏派
  谕军机大臣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初二日
  军机大臣议覆盛京侍郎兼管府尹富察善奏请更议保甲一折已降旨依议行矣奉省旗人与民人错处原无界址之分自应给予门牌编入保甲以防奸匪潜踪所有该处旗员并应会同地方官一体稽查弹压富察善所奏自属正办乃徳风从前竟未筹办及此是必因与弘晌不合竟将应办公事有意膜视实属任私误公甚为错谬徳风著传旨严行申饬
  谕兵部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初一日
  前因盛京驻防各员习气不堪不可不加整饬是以特降谕旨将伊等停其议叙嗣后如果能改悔再予纪录昨据弘晌等奏称现在各官湔除旧习实心奋勉可否照盛京五部及奉天府州县之例一体准其加级纪录等语驻防各员既能痛改恶习差务均无贻悮著加恩准其一体议叙
  谕内阁乾隆四十一年六月十八日
  盛京吉林等处乃我
  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前因皇舆全图刊载地名不能赅备
  命于
  实录内恭查详列清单将原图并交将军弘晌等查明添补嗣据弘晌等按其道里形势将所开地名添绘成图呈览已交舆图处将旧图増改刊刻但旧图方幅有限详载地名字体已小不能复列事迹于豳岐之缔造尚不足以示昭垂缅维
  列祖
  天作基祥
  鸿业经营规模大备如我
  太祖
  太宗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及凡战胜攻取之地开创艰难皆有山川疆域可考自宜节举大要分注图中俾我世世子孙按图瞻仰并得晓然于
  景命所贻
  前劳所启益切钦承敬畏以巩亿万载丕丕基诒谋垂裕之道无有大于此者著将盛京等处地方另行展拓绘为大图一幅溯自长白
  发祥以至奄有辽沈
  建国迁都暨
  神武戡定各事迹并为标目兼清汉字分注图中俾皆了如指掌以备观省而示久远即交大学士舒赫徳协办大学士尚书公阿桂尚书英廉督率所司敬谨办理其如何核计里数展图若干足敷标识之处著令西洋人悉心测算并即饬工绘様呈进俟阅定即夀诸枣梨用昭
  世徳鸿图之盛凛遵毋忽
  谕内阁乾隆四十一年八月初一日
  向来奉天所属州县原系满汉人员兼用嗣因府尹苏昌等于办理流民案内奏称奉天各州县凡词讼等事关涉旗民者俱会同旗员审理往往意见参差致难完结若将旗员铨选较为画一等语经军机大臣议覆允行今思奉天地方旗人居处者多旗员在彼不无沾涉亲故遇有审理事件恐不免心存偏徇即有拘谨之人听断时过避嫌疑亦不得谓之公当且恐縁事被劾之员接任仍系旗员或遇应查事件不无瞻顾情面辗转滋弊地方公务必致积久废弛殊非整饬吏治之道嗣后奉天各州县缺出著照各省仍以满洲汉人通行补用惟是奉天地方兼管旗民较为繁剧初任之员恐难办理裕如所有各州县缺出应交该部于候补人员拣选引见候朕简员补
  授其作何酌量兼用满汉人员之处著该部详悉定议具奏
  谕内阁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十九日
  顷阅金史世纪云金世祖居完颜部其地有白山黑水白山即长白山黑水即黑龙江本朝肇兴东土山川锺毓与大金正同又史称金之先出靺鞨部古肃慎地我朝肇兴时旧称满珠所属曰珠申后改称满珠而汉字相沿讹为满洲其实即古肃慎为珠申之转音更足徴疆域之相同矣又后汉书三韩传谓辰韩人儿生欲令头扁押之以石夫儿初堕地岂堪以石押头其说甚悖于理国朝旧俗儿生数日置卧具令儿仰寝其中久而脑骨自平头形似扁斯乃习而自然无足为异辰韩或亦类是范蔚宗不得其故曲为之解甚矣其妄也若夫三韩命名苐列辰韩马韩弁韩而不详其义意当时三国必有三汗各统其一史家不知汗为君长之称遂以音同误译而庸鄙者甚至讹韩为族姓尤不足当一噱向曾有三韩订谬之作惜未令人尽读之而共喻耳若唐时所称鸡林应即今吉林之讹而新罗百济诸国亦皆其附近之地顾昔人无能考证者致明季狂诞之徒寻摘字句肆为诋毁此如桀犬之吠毋庸深较而舛误之甚者则不可以不辨若夫东夷之说因地得名如孟子称舜东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此无可讳亦不必讳至于尊崇本朝者谓虽与大金俱在东方而非其同部则所见殊小我朝得姓曰爱新觉罗氏国语谓金曰爱新可为金源同派之证盖我朝在大金时未尝非完颜氏之服属犹之完颜氏在今日皆为我朝之臣仆普天率土统于一尊理固如斯也譬之汉唐宋明之相代岂皆非其胜朝之臣仆乎又有云我
  祖宗时曾受明龙虎将军封号亦无足异我朝初起时明国尚未削弱因欲与我修好借此以结两国之欢我朝因不妨为乐天保世之计迨我国声威日振明之纲纪日隳且彼妄信谗言潜谋戕害于是我
  太祖赫然振怒以七大恨告
  天兴师报复萨尔浒松山杏山诸战大败明兵明人欲与我求和斥而不许彼尚安能轻侮我朝乎且汉高乃秦之亭长唐祖乃隋之列公宋为周之近臣明为元之百姓或攘或侵不复顾惜名义若我朝乃明之与国当闯贼扰乱明社既移之后吴三桂迎迓王师入关为之报仇杀贼然后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统壹寰宇是得天下之堂堂正正孰有如我本朝者乎至若我国家诞膺
  天眷朱果发祥亦如商之元鸟降生周之高禖履武纪以
  为受
  命之符要之仍系大金部族且天女所浴之布勒瑚里地即在长白山原不外白山黑水之境也又金世纪称唐时靺鞨有渤海王传十馀世有文字礼乐是金之先即有字而本朝国书则自
  太祖时命额尔徳尼巴克什等遵制通行或金初之字其后因式微散佚遂尔失传至我朝复为创造未可知也他如建州之沿革满洲之始基与夫古今地名同异并当详加稽考勒为一书垂示天下万世著派大学士阿桂于敏中侍郎和珅董诰悉心捡核分条编辑以次呈览候朕亲加釐定用昭传信而辟群惑并将此通谕知之
  谕内阁乾隆四十二年九月二十日
  盛京乃我朝定都创业之地
  永陵
  福陵
  昭陵巍然在望
  皇祖圣祖仁皇帝御极六十一年曾经三次展谒孝思追远常切钦承朕自乾隆八年及十九年恭谒祖陵以来迄今已二十馀年遥企
  桥山每深依恋常时恭阅
  太祖
  太宗实录敬惟
  开创艰难
  佑启万年统绪兹际
  重熙累洽之庥溯念
  前劳辄不禁愀然泪下而
  松云葱郁向惟再莅瞻仰心甚歉焉朕现在精力如前尚堪远涉拟于明岁秋间前诣盛京恭谒
  祖陵以申积悃所有跸路往来俱由内地出山海关而行于置顿安营较为妥便尚在二十七月之内途次不行围至盛京不陞殿不筵宴朝鲜国毋庸遣使朝贺其扎萨克蒙古王公等亦毋庸朝觐至启銮日期届时再降谕旨将此通谕知之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初十日
  睦亲彰善王政宜先继绝昭屈圣经所重朕自临御以来间日恭阅
  列祖
  列宗实录一册因得备知
  祖宗创业艰难及尔时懿亲荩臣勤劳佐命底定中原伟伐殊功实为从古所未有而当时策勋赐爵荣号崇封所以酬答者本从优厚迨其后或有及身縁事旋被降削者或有子孙承袭更易封号者迄今平情凖理不为之溯述阐扬追复旧恩于心实有所未惬因念睿亲王多尔衮当开国时首先统众入关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殱流冦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奉迎
  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顾以摄政有年威福不无専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遂致殁后为苏克萨哈等所构授款于其属人首告诬以谋逆经诸王定罪除封其时我
  世祖章皇帝实尚在冲龄未尝亲政也夫睿王果萌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且吴三桂之所迎胜国旧臣之所奉止知有摄政王耳其势更无难号召即我满洲大臣心存忠笃者自必不肯顺从然彼诚图为不轨无难潜锄异已以逞逆谋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没以敛服僭用明黄龙衮指为觊觎之证有是情理乎况英亲王阿济格其同母兄也于追捕流贼回京时诓报李自成身死且不候
  旨班师睿王即遣员斥责其非并免王公等往迎之礼又因阿济格出征时胁令巡抚李鉴释免逮问道员及擅至鄂尔多斯土默特取马令议其罪降为郡王平日办理政务秉公持正若此是果有叛志无叛志乎又
  实录载睿王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遣人传谕曰今观诸王贝勒大臣但知谄媚于予未见有尊崇
  皇上者予岂能容此昔
  太宗升⿺辶段 -- 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请予即尊位予曰尔等
  若此言予当自刎誓死不从遂奉
  皇上缵承大统似此危疑之时以予为君予尚不可今乃
  不敬
  皇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以后有尽忠
  皇上者予用之爱之其不尽忠不敬事
  皇上者虽媚予予不尔宥也且云
  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异于诸子弟者盖深信诸子之成
  立惟予能成立之每览
  实录至此未尝不为之堕涙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
  荩感
  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使王彼时如宋太宗之处心积虑则岂肯复以死固辞而不为邪说摇惑耶乃令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悯焉𪝒令当时王之逆迹稍有左验削除之罪果出于我
  世祖圣裁朕亦宁敢复翻成案乃实由宵小奸谋构成冤
  狱而王之政绩载在
  实录者皆有大功而无叛逆之迹又岂可不为之昭雪乎昨于乾隆三十八年因其茔域久荒特敕量为缮葺并准其近支以时祭扫然以王之生平尽心王室尚不足以慰彼成劳朕以为应加恩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补入
  玉牒并令补继袭封照亲王园寝制度修其茔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原传尚有未经详叙者并交国史馆恭照
  实录所载敬谨辑录添补宗室王公功绩传用昭彰阐宗勋至意又如豫亲王多铎从睿亲王入关肃清京辇即率师西平流冦南定江浙实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乃以睿亲王之诬狱株连降其亲王之爵其后又改封信郡王虽至今承袭罔替但以王之勋绩超迈等伦自应世胙原封以彰殊眷岂可以风影微眚辄加贬易乎朕以为应复其原封又诸王中披坚执锐拓土开疆共成一统之业者如礼亲王代善后改封康亲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后改封简亲王肃亲王豪格后改封显亲王克勤郡王岳讬后改封平郡王当时俱茂著壮猷克昭骏烈载在宗盟今其子孙所袭均非始封之名外人不知妄疑宗藩当国家缔造时有大勲劳而后裔均不得长延带砺似为阙典即其本支承家袭庆以去祖渐远几忘其先世锡封之由弗克顾名奋效所系于宗室子孙者甚重况功臣世封内如扬古利之英诚公费英东之信勇公额亦都之果毅公俱以本号相传其子孙承袭者各能溯勋阀以宣伟绩不失故家乔木之遗今以亲贤世胄竟改其初封嘉号何以垂诒奕禩示酬庸追本之义乎朕以为应复其原号著交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悉心妥议具奏其馀宗室诸王贝勒等如有显著功绩其封爵后经降夺者除本人身罹重愆自不当复邀优典若系承袭之子孙获咎议处者仅当斥其本身而不当追贬其祖宗世爵方为平允亦著一并会查议奏再配享
  太庙诸王仅有通达武功慧哲宣献四郡王其
  太祖
  太宗
  世祖时戮力行间栉风沐雨之亲藩如向所举数人皆未之及盖由当时议礼诸王各怀私意遂尔没其勋伐不得同侑馨香岂足以彰公道所有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俱著补置牌位配享
  太庙用以妥功宗而昭渥典至通达郡王系
  显祖之子武功慧哲宣献三郡王系
  景祖之子当时虽身与配享苐以宗支而论已在觉罗之例是以宗室王公表传内未经列传但思宗室传既限于支派国史传又以属在宗潢令此四王无所附丽亦觉欠缺著并交国史馆查明四王事实补为立传列于国史诸大臣传之前即或当时纪载简少功绩无由稽核无妨不拘详略各立一传以徴信实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初十日
  信勇公费英东当我朝创业时首先率所部来归继从
  太祖征剿诸部屡挫明兵厥功最大实与扬古利额亦都同为开国勲臣之冠自应并锡上公用彰渥报乃扬古利原封一等公额亦都仅得二等公经朕晋封一等而费英东子孙所袭尚系三等公爵不足以昭酬庸懋典著加恩晋封为一等公俾元勲世胄永膺茂赏至向来后族承恩世爵俱系一等公此等特因椒房至戚恩泽加封其与佐命功臣栉风沐雨拓土开疆者实难并论况宗室王公之以近支恩封者尚以世次递降而外戚转得以崇封延世未免过优著将所有承恩公爵俱改为三等公世袭罔替著为令
  谕礼部乾隆四十三年二月初九日
  朕于今秋恭谒
  祖陵因至盛京时不陞殿不筵宴曾降旨令朝鲜国毋庸遣使朝贺今据礼部奏该国王以举国臣民瞻依倍切欲仍照往例遣陪臣祗候陈请转奏情词恳切恭顺可嘉著准其遣人至盛京请安毋庸进贡不必差遣多人亦不赐筵宴也该部咨该国王知之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日
  朕此次前往盛京恭谒
  祖陵所有经过直隶奉天州县地方著加恩蠲免本年应徴地丁钱粮十分之三该部即遵谕行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
  此次诣盛京恭谒
  祖陵经过地方所有沿途办差绿营兵丁著查明赏给一
  月钱粮以昭恩赉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八月初二日
  海为众水朝宗最昭灵应乃各处
  海神咸有庙祀惟
  北海自山海关至盛京一带向未専建庙宇以隆禋祀尚属阙典朕此次前诣盛京恭谒
  祖陵跸途循海而行瞻望甚近宜先申䖍祭以迓灵庥著该部于滨海地方择地望祭派庄亲王永瑺行礼所有应行事宜各该衙门即速照例备办并著总督周元理于山海关澄海楼相近处所度地建立
  北海神庙即行绘图呈览候朕降旨发帑兴工俾庙貌崇闳以妥
  神佑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八月初八日
  盛京为本朝
  王迹肇基之地朕恭谒
  祖陵道出山海关经过各处城垣多有坍塌殊不足以壮观瞻而资捍卫著军机大臣会同将军弘晌查明何处最为𦂳要应行修筑妥议具奏候朕发帑兴工并派员稽查督办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八月十四日
  辽河双源遥引合而为巨流河襟带神皋恬波涵润实为陪都境内大川朕恭谒
  祖陵跸路所经舟梁利渉缅念
  河神之功甚⿰氵専 -- 溥顾该处向无祠祀典尚阙焉著迈拉逊徳成会同将军府尹于勘估城工之便在濒河高阜处所度地计工奏闻请帑専建
  河神庙以昭妥侑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
  朕自乾隆十九年再莅盛京迄今二十四年矣辽沈为我朝
  鸿业肇基之地风俗敦厐人心淳厚缅惟
  祖泽留贻食旧徳而服先畴者久而弥笃比户恬熙之象
  时系于怀兹由山海关至陪京恭谒
  祖陵时当秋获丰登跸路所经村村殷阜而老㓜欢迎扶携恐后尤见忠爱悃忱嘉慰之馀恩施宜渥启銮日业经降旨免所过地方钱粮十分之三著再加恩将奉天所属府州县乾隆四十四年地丁正项钱粮通行蠲免俾我留都士庶连年不事输将益享盈宁之福该部即遵谕行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盛京等处俗厚风淳狱讼衰息惟因五方杂处良莠不齐其无知而蹈法网者亦复不免朕恭谒
  祖陵礼成行庆业经叠沛恩膏并宜式措祥刑益敷恺泽所有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处军民人等除十恶死罪及秋审情实各犯外其馀已结未结一应死罪俱著减等发落军流以下悉予宽免用昭肆眚施恵至意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朕恭谒
  祖陵礼成现降旨将奉天所属府州县乾隆四十四年地丁正项钱粮通行蠲免所有各庄头及旗地应纳粮石草束等项自应一体加恩以敷渥泽著将盛京户部各庄头本年应交仓粮一万馀石免其交纳所有各处匠役应需口粮著于旧存仓粮内拨给其盛京兴京辽阳牛庄盖平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开原锦州宁远广宁义州等十五处旗地本年应纳米豆草束亦著免徴一半俾旗庄均沾嘉恵该部即遵谕行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盛京为本朝根本重地兵丁皆知恪守旧风娴骑射以裕武备现亦校阅分别赏赉其读书之士亦渐摩文化蒸䒱日盛堪与畿甸比隆朕銮辂所临青衿献诗趋迓弦诵彬彬具见胶庠乐育自宜一体加恩用彰作人盛典著将盛京满合二号及奉天所属各学科考广额一次其向取六名以上者増额三名四五名者増额二名二三名者増额一名该府丞其悉心校录甄拔殊尤副朕嘉恵士林至意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向来銮辂时巡每优赐高年粟帛以昭行庆况盛京诸处乃
  祖宗徳泽培贻
  累洽重熙引恬引养尤徴仁寿之庥兹跸路经行多有年逾耄耋厐眉皓首扶杖欢迎者宜沛恩膏以彰盛美所有奉天等处旗民男妇及官兵母妻七十以上者各给布一疋米五斗八十以上者绢一疋米一石九十以上者倍之百岁者加赏大缎一疋彭缎一疋用示优老引年至意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向凡巡幸所至一应经行桥道俱令报部核销以寓体恤官民之意惟盛京一带止计桥梁不计道路未为画一且非所以广恵也所有此次自山海关以外至兴京往来道路并著加恩照关内之例一体报销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朝鲜列在外藩世笃忠贞谨守侯度乾隆八年及十九年临幸盛京朝鲜并修朝贡之礼本年以尚在二十七月之内停止宴礼曾预敕朝鲜毋庸遣使朝贺而该国王情殷感戴遣陪臣赍表修贡迎驾请安藉抒忱悃恭顺可嘉著照上两次之例加恩赏赉并御书扁额以赐用昭优眷其陪臣亦著一并照例加赏
  谕军机大臣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二日
  朕此次诣盛京恭谒
  祖陵跸路出山海关而行凭览关城形势屹然雄镇明季于此置大员设重兵拒守以防我朝而大军每从沿边诸隘口直入如践无人之境可见险固不足恃也然以当时盛京而论有此关控扼其中内外气脉不能贯注即由他路入边而彼终得挠我之后所以天聪三年
  太宗文皇帝亲统大军征明进围燕京仍复释之而去圣谋深远未尝不筹虑及此迨后攻克永平滦州遵化皆留将督兵驻守或欲藉以为内外夹攻山海关之策乃代镇之贝勒阿敏乖张怯懦竟弃已得之各城而归
  太宗愤甚数其罪而责之虽贷其死以全亲亲之谊遂不复躬总六师入边亦深以山海关中隔为难也洎乎闯贼陷阙明社遂墟吴三桂乃开关迎请王师为之复仇戡乱于是我睿亲王即率劲旅入关一战而殱贼众追逐李自成至京城而遁克集大勲恭奉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统壹寰宇用奠我万世丕丕基夫同此山海关也前则屡图之而不得其机后则直入焉而无所于阻盖
  上天眷佑我国家诚非意计所能预及而所谓在徳不在
  险者于此益见迄今追思更不禁感
  鸿贶而凛
  景命矣且自出关后途中所经城郭则宁远锦州广宁等处山川则松山杏山大凌河萨尔浒尚间崖浑河等处悉我
  太祖
  太宗艰辛百战之地历历在目溯自兴京
  肇迹辽沈
  迁都
  业基于勤而
  谋成于断皆世世子孙所当深念者朕自临御以来毎间
  日恭阅
  列祖实录一册周而复始于
  创业垂统之迹敬识之弗敢忘前此癸亥甲戌再临陪都
  展谒
  陵寝所历川原形胜因见徴闻并为诗篇以纪而萨尔浒一战破明四路之兵二十馀万远近承风震詟尤为
  缔造鸿规向曾亲制书事长篇昭示来许昨为全韵诗于太祖
  太宗大烈耿光咸志述成什端委毕该洪纎具备实足以垂法守非仅托为吟咏而已兹戊戌秋三莅斯土境之履者益以习迹之著者益以晰其或地名今昔传讹介于疑似显晦间者复周诹而深考之乃得晓然于心而无所惑夫以朕之景仰
  前型懃恳若是必三至乃得晓然于心凡我子子孙孙绍登大统者可不体朕志以为志眷怀辽沈旧疆再三周历蕲于
  祖宗遗绪身亲而目睹哉至于朕叩谒
  永陵
  福陵
  昭陵毎至必泪随声涌瞻恋不忍去此非可以强致也夫太宗为朕之
  高祖而自
  太祖以上至
  肇祖虽递推递远然追溯水源木本一脉相承则固甚亲
  而甚近且奕䙫之升平景运皆
  昔日艰难开创之所留贻永言思之岂能不痛理也亦情也我后世子孙诚能遵朕此旨处尊位而常缅
  前劳览当年原𪩘而兴思拜旧里
  松楸而感怆自必凛然于
  天眷之何以久膺憬然于
  先泽之何以善继知守成之难兢兢业业永保勿坠则我
  大清
  累洽重熙之盛洵可绵延于亿万斯年矣非然者或轻视
  故都而惮于远涉或偶诣
  祖陵视同延揽古迹而漠不动心是则忘本而泯良设有其人即为国家之不幸实不愿我后嗣之若此也子若孙可不恪奉朕训而知儆惧乎历代事迹湮远姑不具论即如胜国洪武草昧初开未尝不得之艰苦而中叶以后罔念厥祖若正徳之荒淫荡佚恬不为怪嘉靖万历天启之昏庸逸乐阿柄下移以致权臣奸宦相继而擅威福乱政害良此数君惟知蒙业而安于国是懵然罔觉虽未及身而丧不数传而驯至灭亡使有能奋然振兴追念洪武之旧图励精求治未必不可挽回于末造而宴安鸩毒终于不可救药自覆厥宗殷鉴甚近尤足为炯戒耳或我子孙尚知遵朕此旨欲莅陪京而其时无识之臣工妄以为人主当端处法宫综理庶政不宜轻出关外此即我朝之乱臣贼子当律以悖命之罪诛之毋赦盖盛京为根本重地
  发祥所自后世不可不躬亲阅历昔我
  皇祖曽三举斯典朕今亦三次矣如陞殿祀
  神阅射行赏之类仍循成例而于
  三陵之察红桩移近居及葺盛京旧有
  
  庙以至沿途之缮城垣检核各库诸事则皆前两巡所未及而今悉举而行之益可见临幸之有益矣十数年后朕躬若尚如今日之康强仍当再修上
  陵之礼然尚须有待嗣后毎阅三年即派皇子二三人恭谒祖陵毎次于秋冬间启行途间既不烦修治桥道之劳而傔从无多更可不预安营顿俾之历览旧京风土自皆惕然动念感
  天佑而仰
  祖功无负朕谆切垂训之意钦承毋忽将此通谕中外并录一通交上书房存记其三年一次简派皇子之事届期著军机大臣请旨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二日
  浑河发源遥远自东北来入英峩边门西流几及千里会辽入海萦䕶
  三陵滋演万年
  灵脉而长川襟带兼卫陪都厥功甚⿰氵専 -- 溥自宜䖍崇庙祀以答神庥著交迈拉逊徳成会同将军府尹于盛京城东度地鸠工奏闻请帑兴建
  河神庙以昭妥侑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十八日
  前已降旨于山海关之澄海楼旁建立
  北海神庙兹稽考祀典北海向于河南济源县望祭河南地属中州且非滨海固于事理未协嗣经改于吉林东门外望祭虽属北境然距海尚远亦非所宜所有春秋秩祀及遇告祭典礼自应恭移于此以叶方位至吉林之松花江导源长白襟带神皋为本朝
  发祥之地绵演亿万载
  景祚灵长厥功甚钜自宜䖍崇庙祀用迓
  神庥已谕令吉林将军福康安于吉林城外滨江处所度地鸠工兴建松花江神庙其一切祀事即照从前望祭
  北海之制著礼部载入会典遵行
  谕内阁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本年轮蠲奉天等省地丁银两又因临幸盛京降旨加恩将奉天所属乾隆四十四年地丁正项钱粮通行蠲免其米豆一项例不在应蠲之内但念奉天省地丁向系银粮并纳其额徴米石即属任土正供自当普予加恩著将乾隆四十三年四十四年该省应徴米豆一体免徴俾得均沾渥泽该部即遵谕行
  谕刑部乾隆四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盛京吉林均系国家根本之地境壤毘连盛京旗人潜往吉林种地谋生本无关碍并非旗逃可比从前弘晌奏请解回治罪之处所办原属过当伊等皆满洲世仆盛京吉林有何区别其正身旗人六户即著入于吉林当差毋庸解回盛京办理馀依议
  谕军机大臣乾隆四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朕惟历代
  宝玺所以展礼
  神祗式彰
  符命我国家承
  天眷佑自
  太祖
  太宗创业盛京肇膺大宝逮我
  世祖正位凝命奄有万方我
  圣祖六十一年笃祜延庥深仁沦浃我
  皇考世宗励精图治继序
  前徽罔不钦崇
  天道勤恤民隐夙夜勤求治理不敢康宁用克协于天心俾中外蒙和壹之休臣庶享升平之福暨于朕躬嗣
  服兢兢业业祈
  天永命恒切于怀惟是
  太庙尊藏
  列朝宝册金绳玉检
  灵爽式凭然以次第鑴造未免玉质大小长短不能一律
  
  天之休承
  列祖
  列宗之馀庆平伊犁定回部和阗良玉岁有恒贡用是特
  命有司选良工卜吉日敬造
  列朝宝册一律从同以奉
  太室念今年为朕七旬万寿自古帝王受
  天纯佑
  锡福延洪实无有过于朕者朕用是益不敢不敬天益不敢不勤民惟有朝乾夕惕思日孜孜以敬迓亿万
  年无疆之
  宝命所有换出
  太庙尊藏
  列朝宝册敬诹吉日简派皇子恭送盛京
  太庙尊藏以昭
  祖宗功徳之盛于万代嗣后凡有举行宝册事皆以是为
  例必为二分一奉
  太庙一送盛京朕之此意欲我子孙世世知
  天命之难谌敬
  天勤民永存无疆之恤以保无疆之休可将此旨恭录二通一存上书房一存内阁敬承无斁钦哉特谕
  谕内阁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所拟盛京新建巨流河浑河
  河神庙名神牌匾额俱著用单内首拟字様至建庙神牌匾额均系褒崇神祀沿用敕赐二字未协敬谨之义嗣后遇有建庙封神等事拟请钦定者庙名著写敕建其神牌匾额俱著写敕封字様
  谕户部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
  户部议覆索诺穆策凌等奏查大流民私垦地亩仿照山东科则定赋一折自应如此办理流民私垦地亩于该处满洲生计大有妨碍是以照内地赋则酌増以杜流民占种之弊且撤出地亩并可令满洲耕种不特于旗人生计有益并可习种地之劳不忘旧俗原非为加赋起见至吉林与奉天接壤地粮自应画一今据户部查奏吉林所定额赋又系照直隶办理与奉天查照山东科则者互异是和隆武専似为言利起见殊非均平赋额加恵旗人之意所有吉林地亩钱粮应收赋则著将户部原折交和隆武会同索诺穆策凌详悉熟筹酌中画一定额妥议具奏
  谕内阁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初五日
  朕于五月二十四日启銮至热河驻跸避暑山庄七月十一日即由热河至盛京兴京恭谒
  祖陵所有应行典礼著各该衙门照例敬谨预备谕内阁乾隆四十八年六月十三日
  前经降旨于七月十一日自热河启銮前诣盛京恭谒
  祖陵第念今年节候较迟是日正届立秋尚在三伏之内雨水方多天气炎热于扈从人员行李一切及驼马俱多未便著改期于八月十六日启跸前往回銮时进山海关祗谒
  东陵后即由白涧烟郊进宫
  谕礼部乾隆四十八年六月十三日
  此次盛京恭送
  册宝之怡亲王等著于八月十二日由京起程九月初二
  日到常家屯会同前往
  谕礼部工部乾隆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
  此次盛京恭送
  册宝著派工部侍郎汪承霈前往
  谕吏部兵部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六日
  此次恭谒
  祖陵驻跸盛京所有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应行引见及大计卓异军政文武官员著交行在吏兵二部就近在盛京带领引见
  谕诸皇子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六日
  盛京为
  王迹肇基之地朕御极以来敬惟
  祖宗开创艰难
  佑启万年统绪于癸亥甲戌戊戌暨今癸卯四诣盛京恭
  
  祖陵以申积悃所历川原形胜因见徴闻并为诗以识而
  
  太祖
  太宗缔造鸿规耿光大烈恭纪成篇实足以垂法守非仅托于吟咏所有四诣盛京御制诗著皇子等分年按次各录一分装成四卷彚贮一匣以昭觐扬垂裕之至意
  谕礼部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初六日
  朝鲜列在外藩勤修职贡最为恭顺今以朕临幸盛京遣陪臣赍表修贡迎驾请安并祝万夀藉抒忱悃甚属可嘉届时当加恩赏赉以示优眷著礼部堂官传谕知之
  谕内阁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十六日
  朕由热河前往盛京恭谒
  祖陵所有经过直隶奉天各州县著蠲免本年地丁钱粮
  十分之五该部即遵谕行
  谕礼部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十八日
  此次朕往盛京辽阳太子河著一并遣官致祭
  谕礼部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初五日
  朝鲜列在东藩忠贞世笃历届临幸盛京并修朝贡之礼此次朕恭谒
  祖陵原定期在盛京过万夀该国王情殷感戴奉表修贡于七月间即先遣陪臣在盛京祗候迎驾请安恭祝万夀著照例加赏并赐御制诗一章用昭优眷所有陪臣及随从人等守候日久著照上次加赏之例再行加倍赏赐以示朕柔恵远人有加无已之至意
  谕内阁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初七日
  朕自乾隆四十三年临幸盛京迄今五年我朝根本之地风俗淳厚迥非他省可比缅维
  祖泽留贻至令勿替兹由热河取道九关台四莅陪京恭
  
  祖陵跸路所经老扶幼挈就瞻恐后尤见爱戴悃忱嘉慰之馀恩施宜渥著加恩将奉天所属府州县乾隆四十九年地丁正项钱粮通行豁免俾于留都士庶益享盈宁之福该部即遵谕行
  谕内阁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一日
  朕恭谒
  祖陵礼成现降旨将奉天所属府州县乾隆四十九年地丁正项钱粮通行豁免所有各庄头及旗地应纳粮石草束等项自应一体加恩以敷渥泽著将盛京戸部各庄头本年应交仓粮一万馀石免其交纳所有各处匠役应需口粮著于旧存仓粮内拨给其盛京兴京辽阳牛庄盖平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开原锦州宁远广州义州等十五处旗地本年应纳米豆草束亦著免徴一半俾旗庄均沾嘉恵该部即遵谕行
  谕内阁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一日
  盛京等处俗厚风淳狱讼衰息惟因五方杂处良莠不齐其无知而蹈法网者亦复不免朕恭谒
  祖陵礼成行庆业经叠沛恩膏并宜式措祥刑益敷恺泽所有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处军民人等除十恶死罪及秋审情实各犯外其馀已结未结一应死罪俱著减等发落军流以下悉予宽免用昭肆眚施恵至意
  谕内阁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七日
  盛京为我朝根本重地兵丁皆知恪守旧风娴骑射以裕武备现亦校阅分别赏赉其读书之士亦渐摩文化蒸蒸日盛堪与畿甸比隆朕銮辂所临青衿献诗趋迓弦诵彬彬具见胶庠乐育自宜一体加恩用彰作人盛典著将盛京满合二号及奉天所属各学岁考广额一次其向来取进六名以上者増额三名四五名者増额二名二三名者増额一名该府丞其悉心校录甄拔殊尤副朕嘉恵士林至意
  谕内阁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七日
  向来銮辂时巡毎优赐高年粟帛以昭行庆况盛京诸处乃
  祖宗徳泽培贻
  累洽重熙引恬引养尤徴仁夀之庥兹跸路经行多有年逾耄耋厐眉皓首扶杖欢迎者宜沛恩膏以彰盛美所有奉天等处旗民男妇官兵母妻七十以上者各给布一疋米五斗八十以上者给绢一疋米一石九十以上者倍之百岁者加赏大缎一疋彭缎一疋用示优老引年至意
  谕吏部兵部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八日
  朕恭谒
  祖陵礼成所有随驾之王公俱著纪录一次文武大臣官
  员俱著各加一级
  谕吏部兵部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八日
  朕诣盛京恭谒
  祖陵所有直隶奉天等处办差文武官员俱著加恩各加一级其现有降级之案者准以所加之级抵销
  谕内阁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九日
  朕于十月十七日回銮十八日告祭
  奉先殿在前殿行礼所有祭文交翰林院另行敬谨撰拟谕内阁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朕回銮后于十月二十日陞殿受贺所有应行谢恩人员即著一体谢恩












  钦定盛京通志卷九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
  天章一
  皇上圣制
  赋二首
  
  书事
  
  论
  订讹二首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
  天章
  等谨按殷歌元鸟周咏𠇊 -- 瓜绵所以述祖徳阐鸿图凡皆臣子追纪艰难铺陈光烈未有躬膺宝箓溯述造邦基命之源勒诸金石昭示奕世者也我
  皇上文思钦命道隆继述三莅
  盛京永怀建邦启土之猷追维沐雨栉风之迹赋有陪都之制舞成
  世徳之辞纪
  大勋则书事有
  鸿篇懋元功则复封有
  特咏
  皇舆标注
  敬念
  前劳
  战迹重图勤思
  谟烈盖惟有
  丕显丕承之徳故有
  是彛是训之言至若
  㡬馀镜古三韩订范史之讹
  乙夜䌷编诸加正郝书之谬尤足以立群言之凖则而
  垂为万世之经臣等谨编录历年
  御制文暨四诣
  盛京
  御制诗恭次
  纶音后谨列为
  天章第三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
  天章一
  皇上圣制
  二首
  盛京赋有序
  尝闻以父母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睦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爱之民物斯言也人尽宜勉而所系于为人君者尤重然三语之中又惟以祖宗之心为心居其要焉盖以祖宗之心为心则必思开创之维艰知守成之不易兢兢业业畏天爱人于是刑兄弟而御家邦斯以父母之心为心也孔子曰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宗庙禘尝之典固先王继志述事之大经也然自圣人象大过肇封树以来上陵之制汉代已然我国家肇兴盛京豳岐之地
  桥山在焉昔
  皇祖六十一年之间三谒
  丹陵用展孝敬
  皇考在位百度维新日不暇给适西鄙有事徴役已劳又藩邸时曾奉
  皇祖命往谒
  祖陵是以十有三年中未举是典予小子缵承丕基惧徳
  弗嗣深惟
  祖宗缔构之勤日有孜孜敬奉神器言念盛京为天作之
  
  永陵
  福陵
  昭陵巍然在望不躬亲祀事其奚以掳悫忱而示来许爰
  以乾隆癸亥秋恭奉
  皇太后发轫京师届我陪都孝思以申
  祖武是仰因周览山川之浑厚民物之朴淳榖土之沃肥百昌之繁庑洵乎天府之国兴王之会也昔邠居相度召颂公刘岐宅作屏周歌太王莫不于
  上帝之监观下民之君宗三致意焉故物以赋显事以颂
  宣既见于斯岂默于言乎遂作赋曰
  岁大渊献时旦柳中协律无射辨方庚辛历吉日以建旗驾应龙之和鸾纷漓虖蕤蜿蜒旌雄虹橦鸣鸢周乎神皋之壤届乎箕尾之躔循我留都杀禋
  珠丘怀精气仰
  徳流既备既申迺御黼座而觐臣僚维缔造之弥艰抚草创之鸿图曰于休哉是盖突载亳之子殷躐宅镐之姬周凭虚致讥于东约安处荐诮于西逾下此离为十二之国合为六七之候鼎立瓜分者益琑纎旁魄不足以殚摅而孟坚平子太冲者伦方且𧰟陈崤函陇坻之隘盐池墨井之腴枍诣天梁之丽三条五剧之区极铺张以诡辨彼何辞迺称诸奚侔夫天作之皇宅又何藉苌弘与魏舒于是谘文献考图册不恧不文爰赋其略聚精构思挂一漏百粤我清初肇长白山扶舆所钟不显不灵周八十里潭曰闼门鸭绿混同爱滹三江出焉
  帝女夭妹朱果是吞爰生
  圣子
  帝用锡以姓曰觉罗而徽其称曰爱新是翦是除匪安匪康乃有叶赫辉发界藩抚顺遂筑城于辽阳以为东国之宗
  天笃其祐载恢厥功天命十年相险宅中谓沈阳为王气所聚乃建盛京而俯关西故言其封域则虽始自秦汉历隋唐以迄辽金欤而举其规模则维新
  皇运膺灵祐之独深也仰符十度之尾实临析木之津得云汉之所垂维北极之所邻亦何异乎召伯相宅卜惟洛食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哉于是乎左挟朝鲜右据山海北屏白山南帯辽水沧溟为池澎湃㵽渨流
  汤汤赴弥弥撇𤃫渹回浑渼浴日沃星莫测其始东尽使犬之部朔连牧羊之鄙启我漠恵之原扩我俄朵之址高燥埤湿原田毎每走大野而拱太室者万有馀里其山则鐡岭绣岭平顶降龙木查石门东水南双矗嵑𡾲聚嵏𡺬兮屴崱嵌兮𡺭峒𡹺兮𡺮嵃嵂兮嵣嵡蔽亏日月源流湖江既孕奇而盘郁亦含秀而隆崇故夫四蹄双羽之族长林丰草之众无不博产乎其中蹄类则虎豹熊罴野马野骡鹿麞麅𪊍狼豺封驼狐狸獾貉跳兔婆娑鼢鼯艾虎貂䑕轻嘉其他牛马羊豕之资以日用者盖填闾巷而烝寝讹羽类则野鸡沙鸡鹅鸭青𪅂鹳鹤秃鹙维鹈在梁缩脖鸠燕啄木鹊鸧鹰鹞雕鹘红牙啇仓黄鹌䑕化白雁霜横曰海东青出黒龙江林击则天鹅褫魄甸搏则窟兔走僵其他鸽雀铜嘴桃虫鸳鸯杂㳫纷泊腾轶翺翔其草则蒿艾香蒲芦苇萧荻章茅水葱红蓝绶𬟁马蔺知时木槿纪节厥维人参三桠五叶气禀地灵功符阴隲啇陆茵陈萹蓄葶苈蠡实兔丝均能已疾其林则五鍼之松万年之柏重障隐天幽林蔽泽挺崇槐之曽青䕃栕柳之浓碧大椿以八千为春夀栎以不材为徳烂红杏与绯桃纷白梀与黄蘖山藤柔韧是资鞭策鸡桑落黄可供蚕织陆珍既牣海错亦繁鲤鲂鳟鳜鯼鲫鳙鲢鲦鲴鳢鳡𬶏䲡鲇鱓比目分合重唇浮湛剑餙鲛翅桞炙细鳞牛鱼之长丈计帯鱼之白韦编乌鲗之须粘石渡父之啄矴船他如蛇马驴狗豚獭豹獾出没乎汹涌潜跃乎㳺渊苍龙揵鬐而云作赤蠄掉尾而波开老蚌含珠九光烛天神奇是韫瓌瑰是生虽山经与地志羌莫得而详焉懿兹奥区原隰畇畇厥田上中厥壤维平抱海负盖跨辽欱宣浑河为帯兴京为襟袤复陆而坦坦黋拓落而芸芸伟嘉祯之萃荟信槖籥之𬘡缊
  帝眷东顾用畀皇清而为万载之沛丰若其测圭臬度广轮依绳尺疏渠川歌经始咏攸宁又可略闻矣天命天聪丕显丕继因其旧沈拓我新制规天矩地向明授时増八门之詄荡胁九逵之逦迤翼翼俾倪岧岧堞雉起
  圜丘于郊南单埢垣之洁秘钦柴飏槱陈玉荐币鼓云和升𧁧栗以邀肸蚃而昭祀事霜露在履春秋聿迁忾乎僾乎肇禋閟宫涤濯毛炰元酒太羹
  文祖
  神宗爰歆于斯符帝车之太乙正王宫于未央重三殿之实枚表双阙于阖闾阙名维何文徳武功殿名维何崇政建中高楼望氛厥题凤凰后宫紫极交㤗清宁关雎麟趾化洽家邦维朴而安乃巩而臧岂其工㮰槛之刻镂岂其饰榱橑之焜煌岂其疏龙首之㟪嶫岂其叛凤翼之昻蔵匪有心于俭约乃潜揆夫陶唐大政当阳十亭雁行爰诹爰度日赞日襄结君臣之一徳而扩我闼于八荒正号纪元以受天庆于是定两翼之位列八旗之方黄白红蓝有正有镶法其象于河鼓则其数于羲经神其变于三五握其奇于九宫
  大圣创制动恊天象是犹易之书契乃观蹄迒焉以树屏翰驭轻居重本支百世昌我宗潢佐命之勋曰费英东额都希福绩茂萧张曰有坐谋曰有折冲既彬彬而济济亦赳赳而彭彭其馀附凤而攀龙者盖车载与斗量爰制国书兴文教演义译音物取其肖允维达海克称检校虽绝域其必通即纎故其亦貌夫人自为战王者无敌角严则百墉失凭旌挥则三边定檄义不返顾勇不重壁是以敉四海而莫撄亘千古而鲜匹故班禄于累世用以酬夫劳绩及其斗杓北指渉冬背秋爰狩中原我戎是修靡虹采枭蜺斿拖雾纛建云旗后属车前导㳺乘我良产屏彼雕辀右忘归之箭劲左繁弱之弓柔倩浰而雷动鸿絧而星流又何必王良执辔纎阿御軥也哉于是带甲之士百万尽发鹰犬而骤骅骝卑㤗山之为橹跨渤海以张罘林林裔裔列列裒裒命地而后中应声而先掊散壄麋之群友剔穴狸之伏留骇𪩘麢之儦俟詟郊兔之佻偷既肩惰指倦而麌麌之群犹縁陵蔽野比夏草之稠焉爰用三驱示无尽刘更命羽林佽飞之士手豹尾踞虎头搏洞熊殱泽䝏观壮夫之鹤跃快猛兽之䝙𦝼乃献我成禽舍彼践毛择其上杀允惟左膘以奉宗庙干豆烹炰次充宾客乃荐君庖班获行赏讫乎舆僚是盖因天地之利习军旅之劳战则克而祭受福古者蒐苖狝狩之礼所为昭讵其⿱宀𠮷 -- 𡧱三时之土榖夺百姓之腴膏蹂桑柘之地广虞猎之郊如子虚上林之所嘲也哉将将蕃后䕫夔列君奉贽来朝斋遫侍晨或稽首而请聘或倾心而纳姻于是乐以九奏飨以八珍迈呼韩之朝天逾颉利之舞庭合内外为一家自我
  祖而已然坰牧之宜曰太凌河亘肥壤之博衍茁灵草之敷披夏蚊避境春泉𣻌波是以𬳶𬳶之牡蕃孳孔多尔其骊驈骓𬳵骍骐骆驒骝馰驔䯄馯𩡰骃騢或眠而馾或行而𩡾惟致远之有赖亦扬威之无过畿甸既辟农桑是咨爰饬田畯爰励甸师物蚤晚之种辨高下之宜男则耕耘是务女则织纴是谋抑工商之末业勤衣食之本图故深耕易耨榖用滋也九夏三耘免污莱也雨我公田遂及私也庤我钱鏄铚艾时也我簋斯盛实佳粢也我仓如陵庾如坻也服尚布棉奚纎美也器用陶匏戒奢靡也土物是爱神降嘉生黍维秬秠稻维糯秔粟维穈芑粱维白黄解蠡胡麻来牟铃铛苏分紫赤豆有豌豇蔬则芸薹薤蒜萝卜韭葱蒌蒿蒲笋紫堇茴香壶卢蔓菁莴苣葵姜鲜不斾斾穟穟唪唪幪幪驿驿厌厌绵绵穰穰惟脉土之独纯斯穑事之孔良农隙教战守御相望国以殷富兵以盛彊郁葱佳气盘礴无垠民风噩噩伾侁自然休有
  烈光格于
  皇天
  上帝其子之维有历年是以我
  世祖因人心之归清顺天意之厌明扫驱除之闰位统子弟之精兵无亡矢遗镞之费而膺图正位乎燕京盖尝考千古之兴替稽百代之历数拒符瑞之难谌信仁义之堪守斥逐鹿之蛊说审神器之有授乃知
  帝命不时眷清孔厚也不有开之何以培之不有作之何以得之夫其披荆棘冒氛霾历艰辛躬利害无嬗代之迹而受车书之来者盖书所谓于汤有光诗所谓民之攸归矣皇矣陪都实惟帝乡乃命秉钺之帅乃置五部之卿民安郡县旗乐屯庄春秋耕敛我仓我箱朝会朔望跻跻跄跄昭万年之有道卜百世之灵长乃作颂曰
  于铄盛京维沈之阳大山广川作观万方虎踞龙蟠紫县浩穰爰浚周池爰筑长墉法天则地阳耀阴蔵货别隧分旗亭五重神基崇峻帝系绵昌周曰邠岐汉惟丰沛白水庆善兴王之会长白隆隆沧溟濊濊形胜之选奕世永赖俯临区夏襟控中外休飬百年既丰而㤗溯其始谋继序敢懈昔我
  皇祖三至斯土棽丽六飞森沈万旅孔硕九重不遑安处
  祗谒
  山陵亦临朝宁置酒故宫用酬父老乃霈恩施逮乎编户匪勤于巡良慕乎古闵予弗徳实缵丕基岁时
  太庙陟降格思𬗟仰
  鼎湖惟瞻惟依荷
  天之龙际时之和驾言徂东络绎羽仪风举云摇鳞萃鱼丽我宾我臣我行是随载至神乡载觐
  园寝灵郁崇辉祥凝巨沈原庙衣冠霸陵衾枕松柏云缦溪池流淰荡涤洪𬬻陶甄群品石马悲风泪泉沾祍岂必羮墙一气是禀聿造故宫故宫赫赫聿升太阶太阶奕奕无彩之饰惟厚之积皓曜䨲照歙赩乌赤左墄右平坤阖干辟土壁葛灯遐哉俭徳诒我孙谋万年之宅乃开南端设席肆筵爰爵周亲及彼鹓鸾南阳故旧洒如言言惟此嘉师
  列祖之臣是噢是咻是贻我躬敬之敬之翼翼惴惴于亿
  万岁皇图永绵
  神树赋有序
  永陵内
  肇祖惟谨蔵衣冠
  兴祖实奉安龙脉正中
  景祖
  显祖昭穆左右
  兴祖宝鼎前生瑞榆一株轮囷盘郁圆覆
  佳城尊之曰
  神树敬为赋以纪之
  懿乎
  启运之为山也分
  长白之龙干结秘
  圣之神丘屏纳绿窝集之瑞麓带苏克素河之祥流是以桥山建鼎
  原庙蔵旒以祀以禋绵继绳于奕代卜年卜世扬光烈于千秋爰生
  神树非柏非松根从天上分来想银河之历历种岂人间所有郁佳气之䓗䓗前乎此者昭灵贶其若彼后乎此者垂景佑于无穷俨若
  帝谓东王木公曰赫图阿拉
  兴王之里山声告庆繁禔祉乎
  丹陵河色呈荣郁英华乎白水宜有嘉䕃圎覆
  鼎湖如伞如盖为祯为符木公承命咨之女夷选材去柘举瑞得揄是诚兆大清之笃祜庇万叶而多馀者也尔其夭矫笼苁閜砢蟠薄偃仰森沉离披错落翩乎轩庭紫凤翔阿阁偨池䓗蒨绿翠丹黄参差杳蔼云日风霜又如禹代御龙游帝乡夫其贝多菩提建木蟠桃荒唐谬悠增诞腾嘲至夫樗材散木枯树浮槎玩世狎物寓意兴嗟则何如徴实迹于无斁表庥应于有遐者哉乃作颂曰
  巍巍
  永陵
  兴皇都兮吉云在上滃扶疏兮与地同久霜露濡兮金幢玉节布以舒兮䕃暄承闰永劫俱兮数上声叶亿万绵世如兮









  
  盛京尊蔵宝谱序
  乾隆十一年春阅交㤗殿所储诸宝既详定位置为文记之其应别贮者分别收贮至其文或复见及国初行用者为数凡十虽不同于现用之宝而未可与古玩并列因念盛京为国家发祥地
  祖宗神爽实所凭依朕既重缮
  列祖实录尊蔵凤凰楼上觐扬
  光烈传示无疆想当
  开天之始凝受
  帝命宝符焕发六合承式璠玙孚尹
  手泽存焉记不云乎陈其宗器弘璧琬琰陈之西序崇世守也爰奉此十宝赍送盛京𫔎而蔵之而著其縁起如此


  书事
  己未岁我
  太祖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之战书事
  盖闻国之将兴必有祯祥然祯祥之赐由乎
  天而致
  天之赐则由乎人予小子于己未岁我
  太祖太破明师于萨尔浒之战益信此理之不爽也尔时草创开基筚路蓝缕地之里未盈数千兵之众弗满数万惟是
  父子君臣同心合力师直为壮荷
  天之龙用能破明二十万之众每观
  实录未尝不流涕动心思我
  祖之勤劳而念当时诸臣之宣力也谨依
  实录叙述其事如左
  己未二月明帝命杨镐杜松刘𬘩等统兵二十二万号四十万来攻左翼中路以杜松王宣赵梦麟张铨督兵六万由浑河出抚顺关右翼中路以李如柏贺世贤阎鸣㤗督兵六万由清河出鸦鹘关左翼北路以马林麻岩潘宗颜督兵四万由开原合叶赫兵出三岔口右翼南路以刘𬘩康应干督兵四万合朝鲜兵出宽甸口期并趋我兴京三月朔我西路侦卒遥见火光驰告甫至而南路侦卒又以明兵偪境告我
  太祖曰明兵之来信矣南路驻防之兵有五百即以此拒之明使我见先南路有兵者诱我兵而南也其由抚顺关西来者必大兵急宜拒战破此则他路兵不足患矣即于辰刻率大贝勒代善后封礼亲王及众贝勒大臣统城中兵出而令大贝勒前行时侦卒又以明兵出清河路来告大贝勒曰清河之界道途偪仄﨑岖兵未能骤至我兵惟先往抚顺以逆敌兵遂过扎喀关与逹尔汉侍卫扈尔汉后授三等子世职集兵以待
  上之至时
  四贝勒即我  太宗皇帝以祀事后至谓大贝勒曰界藩山上我筑城夫役在焉山虽险倘明之将帅不惜士卒奋力攻之䧟夫役奈何我兵宜急进以安夫役之心大贝勒等善是言下令军士尽擐甲日过午至太兰冈大贝勒及扈尔汉欲驻隐僻地以待敌
  四贝勒艴然曰正宜耀兵列阵明示敌人壮我夫役士卒之胆俾并力以战何故令兵列隐僻地耶巴图鲁额亦都后为一等大臣追封弘毅公
  贝勒之言是也我兵堂堂正正以向敌人遂督兵前赴界藩对明兵营列阵而待初众贝勒兵未至我国防御筑城夫役之兵仅四百人伏萨尔浒谷口伺明总兵杜松王宣赵梦麟之兵过谷口将半尾击之追至界藩渡口与筑城夫役合据界藩山之吉林崖杜松结营萨尔浒山而自引兵围吉林崖仰攻我兵我兵四百人率众夫役下击之一战而斩明兵百人时我国众贝勒甫至见明兵攻吉林崖者约二万人又一军列萨尔浒山巅遥为声势四大贝勒与诸将议曰吉林崖巅有防卫夫役之兵四百人急增千人助之俾登山驰下冲击而以右翼四旗兵夹攻之其萨尔浒山之兵则以左翼四旗兵当之遂遣兵千人往吉林崖
  上至问四大贝勒破敌策四大贝勒具以前议告上曰日暮矣且从汝等今分右翼四旗之二与左四旗兵合先破萨尔浒山所驻兵此兵破则界藩之众自䘮胆矣再令右二旗兵遥望界藩明军俟我兵由吉林崖驰下冲撃时并力以战是时我国近都城之兵乘善马者先至乘驽马者后至其数十里外者尚未至于是合六旗兵进攻萨尔浒山明兵驻营列阵发枪礟我兵仰而射之奋力冲击不移时破其营垒死者相枕籍而所遣助吉林崖之兵自山驰下冲击右二旗兵渡河直前夹击明兵之在界藩山者短刃相接我兵纵横驰突无不一当百遂大破其众明总兵杜松王宣赵梦麟等皆没于阵横尸亘山野流血成渠其旗帜器械及士卒死者蔽浑河而下如流澌焉追奔逐北二十馀里至硕钦山时已昏军士沿途搜剿者又无数是夜明总兵马林兵营于尚间崖濬壕严斥堠鸣金鼓自卫我兵见之乘夜驰告于大贝勒翼旦大贝勒以三百馀骑驰往马林兵方㧞营见大贝勒兵至回兵结方营环营濬壕三匝列火器俾习火噐者立壕外继列骑兵以俟又潘宗颜一军距西三里外营斐芬山大贝勒见之使人驰告于
  上时我国远路之兵亦陆续至与大贝勒兵合明左翼中路后营游击龚念遂李希泌统步骑万人驾大车持坚楯营于斡珲鄂谟地环营濬壕外列火器
  上见之与
  四贝勒率兵不满千人分其半下马步战明兵发火噐拒
  
  四贝勒引骑兵奋勇冲入我步兵遂斫其车破其盾明兵又大败龚念遂李希泌皆阵没焉会大贝勒使人至知明兵已营尚间崖
  上不待
  四贝勒兵急引侍从四五人往日中至其地见明兵四
  万人布阵成列
  上趣令我军先据山巅向下搏击众兵方欲登山而马林
  营内之兵与壕外兵合
  上曰是将与我战也我兵且勿登山宜下马步战令大贝勒往谕时左二旗兵下马者方四五十人明兵已自西突至大贝勒代善言于
  上曰兵已进矣即怒马迎战直入其阵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㤗与众台吉等各鼓勇奋进两军搏战遂败明兵斩首捕卤过当方战时我六旗兵见之不及布列行阵人自为战前后弗相待纵马飞驰直逼明营明兵发鸟枪巨礟我兵冲突纵击飞矢利刃所向无前明兵不能支又大败遁走我兵乘胜追撃明副将麻岩及大小将士皆阵没总兵马林仅以身免灭迹扫尘案角陇种尚间崖下河水为之尽赤
  上复集军士驰往斐芬山攻开原道潘宗颜兵令我兵之半下马仰山而攻宗颜兵约万人以楯遮蔽连发火器我兵突入摧其揗遂破之宗颜全军尽没时叶赫贝勒锦台什布扬古欲助明与潘宗颜合其兵甫至开原中固城闻明兵败大惊而遁是时我军既击破明二路兵
  上乃收全军至固勒班地方驻营而明总兵刘𬘩李如柏等由南路进者已近逼兴京侦卒驰告
  上遂命扈尔汉先率兵千人往御翼旦
  上复命二贝勒阿敏率兵二千继之
  上率众贝勒大臣还军至界藩行凯旋礼刲八牛祭纛告天大贝勒代善请曰吾先归从二十骑微行探信祀毕上徐来
  上许诺三贝勒莽古尔㤗亦相继行
  四贝勒驰至
  上前请与俱往
  上曰汝兄微行往探汝随吾后行
  四贝勒曰兄独往吾留此未安也遂亦行日暮大贝勒回
  至兴京入宫则
  皇后内廷等见大贝勒至亟问御敌策大贝勒曰抚顺开原二路敌兵已破诛戮且尽南来兵已遣将往御我待
  父皇命当即往破之于是大贝勒复出城迎
  上子大屯之野
  上自界藩启行至兴京平明命大贝勒三贝勒
  四贝勒统军士御刘𬘩而留兵四千于都城待李如柏贺世贤等之兵初刘𬘩兵出宽甸进栋鄂路我居民避匿深山茂林中刘𬘩悉焚其栅寨杀其孱弱佐领托保额尔讷额赫率驻防五百人迎敌刘𬘩兵围之数重额尔讷额赫死之并伤我卒五十人托保引馀兵与扈尔汉军合扈尔汉伏兵山隘以待已刻大贝勒及三贝勒
  四贝勒引兵甫出瓦尔喀什窝集时刘𬘩所率精锐二万人先遣万人前掠将趋登阿布达哩冈布阵大贝勒欲引兵先登驰下击之
  四贝勒曰兄统大兵留此相机为援吾先督兵登冈自上下撃之大贝勒曰善吾引左翼兵出其西汝引右翼兵登山俾将士下撃汝立后督视勿违吾言辄轻身入也
  四贝勒遂率右翼兵往先引精骑三十人超出众军前自山驰下奋撃之兵刃交接战甚酣后军随至冲突而入大贝勒又率左翼兵自山之西至夹攻之明兵大溃
  四贝勒乘胜追击与刘𬘩后队两营兵遇𬘩仓卒不及阵四贝勒纵兵奋击殱其两营兵万人刘𬘩战死是时明海盖道康应干步兵合朝鲜兵营于富察之野其兵执筤筅长枪被藤甲皮甲朝鲜兵被纸甲其胄以桞条为之火器层叠列待
  四贝勒既破刘𬘩兵方驻军众贝勒皆至遂复督兵攻应乾明兵及朝鲜兵敌兢发火器忽大风骤作走石扬沙烟尘反扑敌营昏冥昼晦我军乘之飞矢雨发又大破之其兵二万人殱焉应干遁去先是二贝勒阿敏扈尔汉前行遇明游撃乔一琦兵击败之一琦收残兵奔朝鲜都元帅姜功烈营时功烈据固拉库崖众贝勒复整兵逐一琦遂攻朝鲜营功烈知明兵败大惊遂按兵偃旗帜遣通事执旗来告曰此来非吾愿也昔倭侵我国据我城郭夺我疆土急难之时赖明助我获退倭兵今以报徳之故奉调至此尔抚我我当归附且我兵之在明行间者已被尔杀此营中皆高丽兵也明兵逃匿于我者止游撃一人及所从军士而已当执之以献四大贝勒定议乃曰尔等降先令主将来否则必战功烈复遣使来告曰吾若今夕即往恐军乱逃窜其令副元帅先往宿贝勒营以示信诘朝我率众降遂尽执明兵掷于山下付我明游击乔一琦自缢死于是朝鲜副元帅先诣众贝勒降翼日姜功烈率兵五千下山降众贝勒宴劳之送功烈及所部将士先诣都城
  上御殿朝鲜都元帅姜功烈及副元帅等匐匍谒见上优以宾礼数赐宴厚遇之士卒悉留豢飬四大贝勒既殱南路明兵四万人我军驻三日籍其俘获人马辎重铠仗而还是役也明以倾国之兵云集辽藩又招合朝鲜叶赫分路来侵五日之间悉被我军诛灭其宿将猛士暴骨骸于外士卒死者不啻十馀万我军邀
  天佑助以少撃众无不催坚挫锐迅奏肤功策勲按籍我士卒仅损二百人自古克敌制胜未有若斯之神者也时明经略杨镐驻沈阳闻三路兵败大惊急檄总兵李如柏副将贺世贤等回兵如柏等自呼兰路遁归我哨兵二十人见之据山上鸣螺系帽弓弰挥之作招集大兵状已而呼噪下击杀四十人获马五十匹明兵夺路而逃相蹂践死者复千馀人庚寅大军还至城都
  上顾众贝勒大臣曰明以二十万众号四十七万分四路并力来战今我不逾时破之遂获全胜各国闻之若谓我分兵拒敌则称我兵众若谓我往来剿杀则服我兵强传闻四方孰不慑我军威者哉呜呼是由一战而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夫岂易乎允因我
  太祖求是于
  天复雠乎
  祖同兄弟子侄之众率股肱心膂之臣
  亲冒矢石授方略一时
  圣嗣贤臣抒劳效悃用成鸿勲我大清亿万年丕丕基实
  肇乎此予小子披读
  实录未尝不起敬起慕起悲愧未能及其时以承训抒力于行间马上也夫我
  祖如此勤劳所得之天下子若孙睹此战迹而不思所以
  
  天命绵帝图兢兢业业治国安民凛惟休惟恤之诫存监夏监殷之心则亦非予子孙而已尔此予睹萨尔浒之战所由书事也此予因
  实录尊蔵人弗易见而特书其事以示我大清亿万年子
  孙臣庶期共勉以无忘
  祖宗开创之艰难也








  
  文溯阁记
  辑四库之书分四处以庋之方以𩔗聚数以偶成文渊文源文津三阁之记早成则此文溯阁之记亦不可再缓因为之辞曰
  权舆二典之赞尧舜也一则曰文思一则曰文明盖思乃蕴于中明乃发于外而胥藉文以显文者理也文之所在天理存焉文不在斯乎孔子所以继尭舜之心传也世无文天理泯而不成其为世夫岂铅椠简编云乎哉然文固不离乎铅椠简编以化世此四库之辑所由亟亟也兹则首部告成纲纪已定与之暇以究其核督之勤以防其忽乙夜㡬暇亦亹披览怪僻侧艶涤濯刬磢犂然理明裒然文显所馀三部唯钞胥之事然而豕亥陶阴犹不可不雠校也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义者盖取范氏天一阁之为亦既见于前记矣若夫海渊也众水各有源而同归于海似海为其尾而非源不知尾闾何泄则仍运而为源原始反终大易所以示其端也津则穷源之径而溯之是则溯也津也实亦迨源之渊也水之体用如是文之体用顾独不如是乎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诗所谓溯涧求本之义而予不忘
  祖宗创业之艰示子孙守文之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宋孝宗论
  宋孝宗之事高宗可谓极其孝光宗之事孝宗可谓极其不孝
  天道好还在孝宗不宜有此岂
  天未垂鉴乎余谓此正所以
  天之垂鉴也盖人君之孝与庶人不同必当思及祖宗不失其业兹南渡之宋祖宗之业已失其半不思复中原报国耻而区区于飬志承欢之小节斯可谓之孝乎且孝宗奉高宗游西湖已独不共游乎是托于娱亲而私以行乐是可谓之孝乎又恐高宗往西湖为劳于宫内肖其胜斯不更劳民而费财乎光宗受制悍妇非人𩔗其不孝固不必责而孝宗之所以得此岂无所以致之之由乎此即
  天道好还所以垂鉴也稗官小乘乃谓临安士庶皆兴于孝何其见之小哉盖此论非予不能言亦不敢言今岁秋将携诸皇子往盛京明年春南巡亦必至西湖cq=35
  命于两处各立碑志之以示天子之孝当以不失祖业为重而承欢飬志固不在游山玩景之小节也














  订讹二首
  三韩订谬
  尝读后汉书三韩传称辰韩人儿生欲令头扁皆押之以石讶其说之悖于理而肆为诡诞以惑世也夫以石押头壮夫且不能堪而以施之初堕地之小儿实非人情所宜有间考三韩建国本末诸史率多抵牾以方位凖之盖在今奉天东北吉林一帯壤接朝鲜与我国朝始基之地相近国朝旧俗儿生数日即置卧具令儿仰寝其中久而脑骨自平头形似扁斯乃习而自然无足为异辰韩或亦𩔗是耳范蔚宗不得其故从而曲为之解甚矣其妄也且如汉人生儿常令侧卧久而左右角平头形似狭蒙古人生儿以韦帯束之木版植立于地长则股形微箕此亦皆习而自然无足为异藉如蔚宗所言岂汉人蒙古亦皆以石押之令其头狭而股箕乎若夫三韩命名史苐列马韩辰韩弁韩亦曰弁辰而不详所以称韩之义陈夀魏志直云韩地韩王鱼豢魏略且以为朝鲜王凖冒姓韩氏其为附会尤甚盖国语及蒙古语皆谓君长为汗韩与汗音相混史载三韩各数十国意当时必有三汗分统之史家既不知汗之为君而庸鄙者至讹韩为族姓何异扣槃扪籥以喻日哉且中外语言不通不能强为诠解者势也今夫天昭昭在上人皆仰之然汉语谓之天国语谓之阿卜喀蒙古语谓之腾格里西畨语谓之那木喀回语谓之阿思满以彼语此各不相晓而人之所以敬与天之所以感则无弗同若必一一以汉字牵附臆度之能乎不能夫韩与汗音似义殊谬而失之诬犹可也至于以石押头之谬实悖于理斯不可也然则余之三韩订谬之作乌容已乎哉
  夫馀国传订谬
  近阅四库全书内元郝经续后汉书所作夫馀国列传其官有马加牛加之名讶其诞诡不经疑有舛误因命馆臣覆勘其说实本之后汉书及三国魏志夫馀传之文于是叹范蔚宗陈夀之徒不识方言好奇逞妄疑误后人而更惜郝经之失于裁择也其传曰国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诸加别主四出道有敌诸加自战下户担粮饮食之信如其言则所谓诸加者何所取义乎史称夫馀善飬牲则蓄牧必蕃盛当各有官以主之犹今蒙古谓典羊之官曰和尼齐和尼者羊也典马者曰摩哩齐摩哩者马也典驼者曰特默齐特默者驼也皆因所牧之物以名其职特百官中之一二志夫馀者必当时有知夫馀语之人译其司马司牛者为马家牛家遂讹为马加牛加正如周礼之有羊人犬人汉之有狗监耳若必以六畜名官寓相贬则郯子所对少皥氏鸟名官为鸟师而鸟名又何以称乎蔚宗軰既讹家为加又求其说而不得乃强为之辞诚不值一噱总由晋宋间人与外域道里辽阻于一切音译素所不通遂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率凭耳食为传会甚至借恶词丑字以曲肆其诋毁之私可鄙孰甚且蔚宗以附彭城王义康谋反伏诛陈夀索米为人作佳传其人皆不足取其言又何足据乎苐后汉书三国志久经刊行旧文难以更易因命于续后汉书中改加为家并为订其踳谬如右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一
  天章
  皇上圣制
  三陵祭文
  祭文
  碑文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一
  天章
  皇上圣制
  三陵祭文
  
  永陵文乾隆八年
  仰惟
  皇祖瑞启灵源肇基王迹高山荒作垂景福于无疆积徳累仁裕鸿图于有永凡我国家万䙫休明之宝祚皆赖
  皇祖百年缔造之宏规肆是眇躬诞膺遗绪眷怀园寝时切瞻依兹循躬祀之彛章肃举明禋之钜典峯回
  长白念
  堂构以钦承龙䕶
  鼎湖抚杯棬而愓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息伏祈
  慈鉴尚
  赐居歆
  
  永陵文乾隆十九年
  仰维
  皇祖光启鸿图肇基帝业开先启后诒谋衍万禩之休道积庆长申锡耀重光之运显承丕焕继述遐昌世徳綦隆发祥弥永洪规缔造念
  祖宗创业之维艰笃祐承庥知子孙守成之不易乃者肃
  修祀事展礼
  桥山当星纪之初周值明禋之再举松楸在望瞻閟殿以兴思俎豆维馨伫
  鼎湖而延企伏祈
  慈鉴尚
  赐居歆
  祭
  永陵文乾隆四十三年
  丕图肇启高山崇康作之基积悃期申
  閟殿切遹追之慕际重熙于奕叶报本弥殷缅再莅于昔
  年抚𠂻犹歉钦惟
  列祖诒谋有秩佑绪无疆保世乐天逖矣作求之徳锡光
  笃庆昭哉对越之严昔
  皇祖三诣
  灵岑致悫而
  孝思不匮暨藐躬再修殷荐抚时而僾见如亲忆展谒以迄今卄四载感深霜露凛承庥于永世亿万年业溯邠岐当时之弧矢毋忘仰
  遗弓而肃若此日之
  松云在望奠禋卣以凄然于戏思
  积累之维艰缵绪恒勤惕励幸
  监观之孔迩升馨藉达忱诚伏冀
  圣慈俯
  垂歆格
  
  永陵文乾隆四十八年
  丕图聿建亿龄承
  佑启之恩殷荐虔申𨔛岁积遹追之慕钦惟
  列祖乐天保世笃祐凝庥迹
  肇始基复旧邦于一旅业
  兴继治扩茂绪于三传高山之敬仰奚穷
  翼诒载徳明命之光膺有截
  宣哲垂猷瞻横甸之逶迤溯朔而感同过涧䕃神榆之盘郁升东而瑞嫓扶桑肃修四谒之仪藉展五年之悃于戏国殷忧而启
  圣艰难开必先之模
  天全付以有家积累𬗟其勤之始尚祈
  昭鉴俯
  赐居歆
  
  福陵文乾隆八年
  仰惟
  皇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尽鲸鲵于朔漠挞伐用张讫声教于海隅版图式廊经营缔造致千百国归怀恐后之悃忱积徳累仁启亿万年悠久无疆之宝祚眇躬缵绪念切维新肃举明禋用申微悃松楸露列望
  弓剑以增悲榱桷云开抚
  几筵而生慕伏祈
  慈鉴尚
  赐居歆
  
  福陵文乾隆十九年
  仰维
  皇祖智勇天授仁孝性成膺圣武之姿值经纶之会威张挞伐元功垂大统之基道著柔能景命肇维新之运
  天心克享神器攸归鸿绩冠乎古今声灵动乎天地藐躬
  缵绪念切瞻依敬诣
  桥陵用申祀典隆仪再举稔栉风沐雨之勤劳王气周环
  瞻虎踞龙蟠之胜势肃
  几筵而忾慕望松槚以凝思伏祈
  慈鉴尚
  赐居歆
  
  福陵文乾隆四十三年
  萝图世衍肇基敬溯夫两京
  松𪩘云封载谒倏逾乎二纪摅缵承之积企藉馨荐以申
  虔钦惟
  太祖高皇帝圣武开天英明启运十三甲始征栋鄂扬义问以常昭二十万迅扫明师憺神威而无敌分旗拓土遂成徂定之勲制字同文诞受维新之命
  燕诒罔极
  鸿构何勤思
  创业之多艰披
  实录而惕𠂻倍凛荷
  垂庥之有裕跂
  桥陵而结恋弥殷自癸甲叠举精禋展拜每随泣下缅辽沈寔遗光宅慕思更与时深爰将肹蚃之忱用达夙宵之悃于戏
  隆恩永怙瞻
  天柱而倍觉穹崇
  祖武钦绳抚京邑而长怀
  缔造伏祈
  慈鉴尚
  赐居歆
  
  福陵文乾隆四十八年
  膺符启宇奋百战以勤贻奠斚抒忱望三霄而言结钦惟
  太祖高皇帝神明肇运圣武开天十三甲威憺无前指顾
  风云之合五十载徂维求定
  躬亲旄钺之麾稽
  实录以摛毫书事则洪规莫罄绘
  丰功于载斾披图而旧迹长新精禋自癸以重申四至还逢纪癸光宅法干而出震亿年弥慎朝干思宗器之宜陈
  册宝敬分藏镐邑缅
  帝基之垂裕馨香用虔达
  轩台於戏占云气于东方统视殷周为倍正绍
  天庥于右序
  福偕辽沈以俱长尚冀
  恩慈俯垂
  鉴享
  
  昭陵文乾隆八年
  仰维
  皇祖世徳作求用中建极𬣙谟炳曜锺奕䙫之嘉祥大烈光昭启方来之景运揆文奋武亿万年之宝祚申锡无疆𭕒日瞻云千百国之人心归怀恐后载考彛章肇隆躬祀
  珠丘在望瞻松槚以兴哀
  原庙如新展
  衣冠而永慕伏祈
  慈鉴尚
  赐居歆
  祭
  昭陵文乾隆十九年
  仰维
  皇祖圣徳开天神灵继体鸿基式廊经纶弥宇宙之间大烈光昭礼乐备皇王之则内修文教外奋武威亿万年之宝祚宏开千百国之来归恐后
  天人恊应中外倾心肆是藐躬诞膺遗绪明禋再举正逢
  星纪之周丰镐重经弥切枌榆之感
  珠丘伊迩思
  冠剑以兴怀
  寝庙常新肃
  几筵而景慕伏祈
  慈鉴尚
  赐居歆
  
  昭陵文乾隆四十三年
  丕图敬绍艰难思启宇之年夙悃长萦𥂟薄企钟灵之壤惟吉蠲之是享庶
  陟降之非遥钦惟
  太宗文皇帝创业诒谋乘时继志东都式廊席
  前勲而瑞玺初膺南汉徂征扬我武而坚冰径度既大畏
  小怀之悉恊肃凛冠裳爰
  王谟帝典之攸昭申严法守缅昔者杏松转战摧枯之烈犹新阅藐躬癸甲升禋追达之诚倍笃
  山曕隆业郁葱连十里城𬮱路指兴京忾慕又两周岁纪
  仪载循乎仲序感益切于
  肇基于戏
  弓剑如临定
  鉴卧碑之勒训
  几筵在望还凭雕俎以摅忱伏冀
  恩慈
  俯垂歆格
  
  昭陵文乾隆四十八年
  山瞻
  隆业郁葱培王气之原世戴
  诒谋𦙝蚃致孝思之感钦惟
  太宗文皇帝创垂裕后继述乘时北收蒙古之全疆东服
  朝鲜之故壤扫杏松之坚垒
  睿略如神扩凌锦之提封赫声倍震抚
  轩弓于实胜宣威遵骑射之精启
  尧服于长宁由旧谨衣冠之制属重镌夫
  册宝陪京式永尊藏肃四展夫
  松楸禋卣藉申僾忾于戏勒
  训词于后嗣卧碑将万叶为昭追
  战迹于当年立仗则二龙在御庶几鬷格
  飨是忱诚






  祭文
  祭长白山神文乾隆八年
  
  神天作崇高地钟灵秀巍峩有象自著神奇寥廓无垠独涵清淑缅发祥之所自知延祚以无疆朕缵受丕基抚临寰宇每切悬冰之惧时深水木之思兹当御极八年聿展谒
  陵钜典维庶征之协应爰群祀之交修特遣耑官用昭殷
  
  神其默鉴来格来歆
  祭辽太祖文乾隆八年
  朕君临九有眷念前猷凡历代之陵园必勤䕶视况辽阳之墟里尤切怀思故每发徳音常行昭告即暂焉驻跸亦肃明禋今兹御极之八年聿举谒
  陵之钜典维
  辽太祖奋迹燕云垂声朔漠想英明之有素知灵爽之常存典册时披前徽具在山陵入望遗迹依然特遣耑官用申肃荐修一时之俎豆贲异世之松楸
  神其鉴兹格思无斁
  祭克勤郡王文乾隆八年
  粤维体国必资屏翰酬庸首自亲贤惟王为王室之英材作天家之良佐遵循
  庙算奉扬国威屡彰克敌之功聿著经邦之略朕面怀祖徳追念旧勲稽往牒而可征汗青纪绩布长筵以展祀
  圭瓒流馨灵克有知尚其鉴格
  祭功臣扬古利文乾隆八年
  维国家之肇造资豪杰之景从每览简编尝深慨想惟尔功臣扬古利经邦元老翼运英姿出总兵戎入参帷幄能忘身而为国寔资孝以作忠托肺腑之至亲建旗常之伟绩朕缵承大业亲谒
  祖陵既申觐光扬烈之怀并举崇徳报功之典用颁祭醊式布几筵俨壮气以如生缅成劳之未泯凡兹优渥尚克歆承
  祭功臣额亦都文乾隆八年
  
  太祖功被苍垠徳尊黄幄溯自发祥之始实资开国之勲维尔功臣额亦都战辄冠军心惟报国摧枯拉朽则目无坚城启宇开疆而胸馀胜算奋志风云之表驰声日月之旁钟鼎泐铭伟绩已标于曩日几筵布告鸿恩再沛于斯时垂史册以长存想徽猷而未远灵其歆响悉此褒荣
  祭功臣费英东文乾隆八年
  朕眷怀勲旧笃念贤劳维尔功臣费英东尽力
  先朝宣威外阃性成鲠亮术裕韬钤经文纬武之兼资附凤攀鳞而奋迹夙号万人之敌聿彰九伐之勲兹因六御亲巡特此一樽致奠追维
  祖烈爰思佐命之功远想英风式励效忠之志尔灵不昧
  尚克来歆
  祭长白山神文乾隆十九年
  
  神极天比峻镇地无疆象著巍峩表神奇于瑞应势雄寥廊秉清淑于扶舆锺王气之郁葱休征毕集奠坤维而巩固厚徳弥贞缅帝业之肇基荷山灵之笃庆朕缵承丕绪临抚寰区念凝命之无穷溯发祥之有自肇称殷礼时已越乎十年载考彛章礼更行于兹岁恭展谒
  陵之钜典兼修望秩之隆仪躬荐明禋用申祗敬惟冀根蟠灵壤冠五岳而毕集庥嘉彩焕鸿图亘万年而永安磐石
  神其默鉴来格来歆
  祭北镇医巫闾山文乾隆十九年
  
  神封自虞廷屹为北镇建辽阳之屏障厚徳常贞锺渤海之灵奇祥符丕著缅肇基之王迹怀天作之神功朕纉述鸿图抚临区宇望高山而仰止景慕维殷修吉礼以告虔彛章再举恭展谒
  陵之钜典重稽秩祀之隆仪惟灵贶之祗承得庶征之协
  应敬承芬苾䖍荐牲醪
  神其式临默为昭格
  祭辽太祖文乾隆十九年
  朕君临寰宇眷念前王纪功徳于曩编每深景慕考谟猷于故里载契光型既遗烈之为昭宜明禋之特举兹以重循彛典爰启吉行祗谒旧京兴怀往代惟
  辽太祖燕云创业朔漠腾声辟土开疆一代之英明首出宣威布惠千秋之灵爽常存特布牲醪用申肃荐䖍陈俎豆期明徳之维馨光贲琬琰俨鸿规之在望
  神其鉴格歆此苾芬
  祭贤王祠文乾隆十九年
  朕惟风云翊运明徳首建懿亲钟鼎铭勲宗功聿推元祀纶綍致专祠之礼念笃前劳烝尝隆备物之仪事逾恒典惟王等忠贞素植果毅性成屏翰初分遂作长城之寄桐圭既剖克宣专阃之威或握奇运筹胜决千里或披坚执锐勇冠三军靖苞蘖于中原扫氛霾于四野用能匡扶缔构翼赞经纶嘉绩懋乎
  先朝声称著乎来许朕载巡旧里言考
  遗谟櫜矢戢干巩亿载太平之业栉风沐雨缅当年百战之勤矧在宗杰之壮猷寔切予𠂻之景慕遹观曼硕用布苾芬于戏带砺河山展亲与酬庸并重旗常日月后先偕疏附同垂松桷有梴式焕维新之象桂樽既饬弥深由旧之怀灵其有知尚克歆格
  祭辽太祖文乾隆四十三年
  朕抚驭寰区兴怀往迹备参稽于史牒伟略为昭勤保䕶于陵原明禋冈斁矧辽阳之故壤尤丰邑之初基惟
  帝创业东方宣威中土声腾木叶十六州胥隶版图瑞应金铃二百祀茂延统绪缅英明于在昔知灵爽之常存兹以恭谒
  桥山心仪垣寝遗徽式仰松楸增异代之光洁荐斯陈芬
  苾肃专官之典
  神其鉴只冀克歆予
  祭北镇医巫闾山文乾隆四十三年
  
  陵典钜两修告祭于司存秩祀躬亲始惬展忱于仰止式
  隆规而致敬驻清跸以升馨惟
  神雄峙冀方灵锺尾野六重掩抱千寻埓恒岳之尊三水飞流百里俯沧溟之迩接郁葱于长白王气扶舆奠纯固于东丹云峯拱极昔岁涂循紫塞嵯峨远跂层椒今兹路出严关肃穆先瞻邃宇冀钦承夫灵贶聿增方望之仪缅静镇于神皋特举庪悬之典
  神其昭格鉴是苾芬
  祭长白山文乾隆四十三年
  
  神安土常敦极天比峻闼门俯注鸭江实濬灵源布库东蟠鹊果宏昭瑞应仰坤维之式奠悠久无疆缅
  王迹之肇基诞兴有自朕寅承统绪永忆艰难抚兹磐石
  之模敢忘
  作山之烈仪隆望祀曾展敬于重临慕切深禋已淹时于二纪爰卜清秋之吉载抒盥荐之忱祗告
  灵岑聿循令典惟冀贞符丕焕并五岳以延祥景祚遐昌
  亘亿龄而翊运
  神其默鉴尚克来歆
  祭松花江神庙文乾隆四十三年
  恬波永赖障东分鸭绿之支王气攸锺拱北卫龙兴之脉作庙聿彰夫轮奂展诚宜荐以馨香惟
  神秉徳灵长导源峻极承闼门而奔注二𣲖交驰绕边部以朝宗百泉远汇缅
  创垂之
  骏烈安澜庆亿万斯年觇萦抱于岩城净练亘三千馀里既久稽乎秩祀爰特饬夫鸠工栋宇鼎新式妥凭依之宅几筵升侑遥通盻蚃之忱
  神其默协滋生宏昭顺应崇仪肇举益符川至以凝符景运绵延常并山高而致享庶兹歆格勿替䖍禋祭浑河神庙文乾隆四十三年
  濬源纳鲁灵长溯白岳之神衍泒英莪迤演永
  丹邱之脉卫陪都而带绕式懋垂庥作新庙以翚飞宜隆
  肇祀惟
  神绩施东土祥著西流巩护万年合大梁而汇注萦回千里达句骊以朝宗仰
  伟伐于初基
  勤思渉渭览恬波于旧国泽缅
  诒丰朕展谒
  桥陵䖍崇邃宇值落成而告备爰秩祀以升馨典洽怀柔冀休嘉之默荷诚昭妥侑期肸蚃之潜孚尚克歆承鉴兹芬苾
  祭巨流河神庙文乾隆四十三年
  双源远引恬波征效顺之符四望增修肇祀肃荐馨之典启润既彰夫胜迹展诚宜饬夫专祠惟
  神禀徳灵长施功溥洽衍脉自邓村以北𣲖合西来通支当铁岭之南绩宏东注奠安流于沃壤弥觇襟带之雄资利渉于名津共庆舟梁之便念庥征之显著爰美报之䖍申用鸠将作之司秪崇栋宇特举维亲之祀恪奉几筵
  神其肸蚃时通滋生普被揽璇题之焕采式鉴怀柔眷雕爼之升香丕昭孚佑庶其歆格勿替精禋祭辽太祖文乾隆四十八年
  
  帝制胜中原肇基东土奋雕戈而创业八部威扬志金箭以恢疆五京势巩仰英灵其如在知神武所由兴朕四谒
  桥山载怀陵邑缅规模于缔造史牒详胪景功徳之昭垂苾芬永祀爰循旧典遣告明禋鉴此洁蠲
  神其歆格
  祭北镇医巫闾山文乾隆四十八年
  
  神位镇冀方功齐恒岳缅肇封之典望著虞廷参列宿之精祥锺尾野永作岩关之障势拱幽燕长资静镇之庥基凝东北溯昔三申盥荐曾抒仰止于明禋越兹四度经临复展升馨于邃宇
  神其右飨庶克来馨
  祭长白山文乾隆四十八年
  
  神徳秉安敦功参峻极坤维式奠灵长疏鸭绿之原
  王迹肇基纯固䕶龙兴之脉溯
  作山之馀烈效顺无疆隆望祀以垂庥默钦有相忆昨銮经三驾典饬司存迨今瞬阅五秋忱殷仰止明禋申荐尚克歆承
  祭浑河神庙文乾隆四十八年
  
  神泽著西流功施东土合大梁以汇注灵长千里而遥达句骊而朝宗襟带两京之外览恬波于卜涧溯
  伟伐于胥原昨以展谒
  桥山因之虔崇邃宇明禋告备曾纪迹于穹碑清跸载临
  爰升馨于雕俎用申昭告尚克鉴歆
  祭巨流河神庙文乾隆四十八年
  
  神徳秉灵长泽施溥洽到海而会同千里有委有原入边而濬发双流屡分屡合曩以跸途莅止饬启专祠兹因銮辂经临载陈芳荐惟冀嫓流泉于豳土清晏常昭培远脉于
  珠丘基图式巩庶其歆格勿替精禋
  祭太子河神文乾隆四十八年
  
  神派分苇峪润接骊河瞻萨穆以寻源自斡罗而通道兹以陪京展谒跸路经临式怀孚佑之灵宜肃明禋之荐溯昔楯车
  薄伐波臣助囊土之功洎乎绵甲前驱斗士贾夺桥之勇震先声于虎驿闸涌银涛渡劲旅于龙骧濠翻雪浪曩日金城巩建尚虚秩祀之文即今雕俎虔申特重专员之典庶歆芬苾俯答休嘉









  碑文
  浑河神庙碑文
  浑河神庙者乾隆四十三年敕有司之所崇建也英峩北绕纳鲁西流萦回千里之遥演迤
  三陵之侧长源作带梁河异𣲖以同澜灵脉扶舆辽泽汇
  趋而赴壑抱
  龙兴之初地众水云从翊凤舞之陪都恬波镜净溯昔造
  
  挞伐濒河则诸部先除洎夫
  作邑经营乘溜则群材胜用入夜而聨鱼陈爰申巴勒达之诛征明而渡龙骧遂奏沈阳城之捷朕展巡邠土敬谒
  桥山缅
  诒燕于
  宗功默钦有相饬升馨于跸路乃诏司空鸠工象阙之东翚翥𩿾霄之上北泉嫓美胥原之流泽孔长两载落成卜涧之垂庥有裕镌之翠琰焕以丹纶由地中行益巩诸万万禩如川方至用弼我丕丕基
  巨流河神庙碑文
  双源濬发东西溯达𣲖之连山汊会同内外综全辽之胜广滋涵于奥壤礼洽无文宏利渉于鸣鸾祜昭有秩惟巨流之演漾襟京邑之浩穣象俪天津灵䟽地脉左通白岳克尔素北绕以同趋右接潢河科尔沁南来而并轨屡分屡合入边之支络可寻有委有源到海而朝宗是戢安市襄平之故绩注释虽疏句骊枸柳之殊称波澜莫二我国家龙飞出震燕翼诒丰
  太宗文皇帝创筑开城控洪波而屹镇
  圣祖仁皇帝肇兴海运资通漕以将输朕三谒
  珠丘再过镜涘缅百年之澄晏
  祖泽长钦巩亿禩之基图
  鸿功斯溥粤以乾隆戊戌秋敕建新祠逮庚子冬司工告竣俯临浩瀚高挹崚嶒择爽垲以裁基饰栋梴而
  妥祀当日师行枕席靡唐宗薪土之劳今兹渡稳舟梁兼镐邑田畴之利帝乡赛报岁时之肸蚃潜孚王气扶舆辅甸之灵长永䕶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二
  天章
  皇上圣制
  乾隆八年癸亥
  御制古今各体诗
  乾隆十七年壬申
  御制长白山瑞树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二
  天章
  皇上圣制
  诗乾隆八年癸亥
  七月初八日因往盛京叩谒
  祖陵恭奉
  皇太后始发圆明园作
  虞采绥旌次第排金风凑爽满天佳王途于迈高秋净帐殿承
  欢爱日谐望里关东多王气行经塞北畅清怀绵绵宝穑
  秋成近触拨吾悰讵有涯
  躬诣盛京虽命省驺从而经过州县岂尽免力役之劳因诏免今年田租以示如伤之意
  省耕省敛古所闻哲后礼不废时巡矧兹上
  陵实旧制有其举之敢弗因盛京佳气东来紫𬴂𬴂六御今伊始山围冀野遍桑麻峰标木叶经迤逦今年北鄙若雨旸沿途揽辔禾黍香虽云比户足衣食怨咨民瘼刻岂忘千乘万骑迈㝢县钱鏄将痔民情忭岂无力役劳闾阎中心徘徨不能宴朝廷徳诏应时下蠲租逮彼千村社匪欲小补㤝斯民
  皇祖当年煦妪者
  八月𦍤日作
  形胜行行揽年芳历历収关山连北塞云物近中秋辐辏来诸部逶迤驾六虬近光陪后乘输悃导前斿睹此瞻依切宁予徳泽流鸿猷思
  祖业燕翼逮孙谋更喜随
  慈辇无妨视膳羞筵开亲捧爵津渡手扶辀丙夜封章览良辰藻思抽词臣随豹尾壮士拥旄头人带秋阳色衣霑湛露浮鄗京佳气绕指日谒
  珠丘
  至克尔素河奉天官兵来接
  马蹄渐尽诸藩地人语饶闻故土音谁道西宾异东主可知往古逊来今沧溟浩渺源流远长白巃嵸雾霭深此日干城争扈跸百年休飬厪予心
  驻跸吉林境望叩长白山
  吉林真吉林长白𣡡嵚岑作镇曽闻古钟祥亦匪今邠岐经处远云雾望中深天作心常忆明禋志倍钦九月朔日作
  千峰万叶碧云浮早是风光逼九秋白水黒山多王气三韩百济旧神州横汾游豫非同汉宴镐安舒却比周故国耆民群望幸肯教恩泽尚迟留
  秋蒐杂纪诗五首
  岁长九月有青芜共道常年似此无盛京早寒今岁过闰犹暖诚异事也雾敛马头山逼面霜凝谷口树粘须射熊何虑先升木待兔焉劳更守株赳赳羽林群命中诙谈却笑纪昌弧
  长白遥看数点青鸡翘五色韵旗铃腾骧八骏来天厩环拱群峰据地灵黄艳鹅儿新剪褶绿辉孔雀侧拖翎朝家武备千秋独太仆空传效展𫐉
  峯标木叶𣡡崔嵬水涨松花净沲洄万骑云屯随豹尾三秋风景异龙堆周诗底用夸麋友晋赋无劳藉雉媒更剪银檠吟七字属车赓和有邹枚
  连云风影自婆娑雨后新看矗黛螺黄幄背风依树障朱旄靣日出岩阿合围麋鹿愁飞羽出队狐狸骇猎猧薄暮旌门铙吹奏海青云里捉天鹅曲名旌门鼓吹常奏此
  虎韔骍弓越劲秋平冈草浅骋骅骝雁行狗监牵丝鞚马上鹰师臂绣韝风漾铃声金替戾雪开峰面玉雕锼批麻丙夜斟民事讵为从禽暂解忧
  今年奉天各县有収喜而有作
  遍野黄云尚作堆翠华行处鲜污莱东𤄊西涧歌农庆犹想当年即有邰
  重阳日侍
  皇太后宴
  野卉临风弄绮鲜何须金盏与金钱福凝东海增芝算酒进南山作菊筵圆盖无心常煦妪广原纵目正芊绵长承
  慈训铭心所用九时乘倍体干
  登高何用上层楼峰顶低临万树头令节恰欣归沛里
  当年曾此俯齐州青螺晓霭迎
  仙跸赤羽金飔猎绿斿最惬称觞无限意凭将山海为添
  
  射虎行
  𣡡葱万木森亏蔽豁开大泽天无际朝岚忽卷崿峯烟树色山光闘苍翠初来沛里拜
  桥山便途较猎遵
  先制雁行两翼围密合貔旅八旗各标帜秦平久经息兵革进退号令习军事日未移时肩已倦他他饶获麋麅类乍见白额出林丛鼻头出火人思刺期门佽飞骤骅骝驱之草浅平川地四围重排雪锋枪负嵎空忆难回避唐弓夏箭出櫜鞬命中已决耽耽眦讵与汉将思争勇历艰
  祖训期无愧耳食书生未目睹横议涉险鲜防备我笑羽
  林备过多壹发于莬却先毙
  对月思唐太宗辽城望月事即用其韵
  陇得复望蜀徴去尚存碣谁能效舜阶缤纷干羽缀今月犹古月千秋何盈缺壮志想当年萋萋烟草结情因寥宇寄光向疏林灭
  秋狝
  秋狝因农隙讲事古今同由来武备重况在邠与丰我来拜
  鼎湖便途阅军容桓桓佽飞士一一皆骁雄负嵎手赤虎失林足苍熊雁落夏服箭月满乌号弓奚夸云梦泽不数长杨宫霜点广原白日射灌木红辨别三等杀颁赐万夫充维此鹰扬侣当年佑战攻止戈今宴安敢忘走马风
  望叶赫旧墟
  敬惟我
  太祖高皇帝以十三戎甲奋迹于此复雠服众遂成王业
  谨赋其事以示来许
  寒盟由彼义何甘甲士当时祇十三自是
  天心歆
  日角几曽虎旅藉犀函折冲底用称韩信决䇿无湏听耿
  
  创业艰辛千古独垂衣敢恃面临南
  花园
  英莪门外猎场中有芍药二丛虽过花时而柯叶犹森欎可观盖百年外物也土人因名其地曰花园经过吟览因以命题
  繁柯泫露华蟠根托山隈我来非花时尚想临风开迥异京洛种岂作溱洧才森然二古丛不知何年栽疑是彼女夷爱此高崔嵬玉手撷云锦移之自蓬莱野人亦珍重时时膏壤培䕶以朱木栏奚惧狼与豺乃知天地化颇赖人成裁荏苒忆韶华俯仰弄条枚只宜铺玉笺安用命金罍
  入英莪门
  霓旌摇曵晓曦明故国人人喜气迎三月关山征辔远而今屈指到兴京
  区分只用柳条边堪作金汤巩万年不似秦皇关竟海空留遗迹障幽燕
  山程野驿日侵寻涧水瀍桑入眺临南去盛京知不远凤凰楼阁五云深
  兴京
  姬室于豳日炎刘起沛时
  一人方缔造四海遂为基皇涧犹然在皋门尚可思屏藩堪示固宫室不言卑往者争雄际同归
  出众姿秋风经故国膏雨遍新陂父老迎鸾驭材官卫羽
  旗初来尤切切欲去更迟迟言念
  皇图缵端维
  厚徳垂凛乎同御朽告我后人知
  谒显佑宫
  翠华临故里琳宇谒仙宫叠嶂排云上遥岑列柱崇升馨昭
  圣敬垂贶仰
  圆穹廓我邠岐业贻兹镐洛功有星皆拱北无水不朝东
  
  武颙然念祈
  愓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若𠂻式瞻当太乙俯眺揽厐鸿𣺌𣺌承
  堂构乾乾倍省躬
  萨尔浒
  太祖高皇帝以五百人破明数十万众实王业之基也
  铁背山头殱杜松
  手麾黄钺振军锋于今四海无征战留得艰难缔造踪
  恭谒
  永陵
  追王传前籍
  遗庥逮后昆高山瞻彼作徳水溯兹源疆理兴家室星辰
  
  庙垣几多瓜瓞感挥泪洒寒原
  恭谒
  福陵
  草昧起英雄
  维皇乃眷东风云龙虎会日月海天中
  帝业千年巩
  山陵万古崇永维
  无竞烈继序矢深𮕵
  恭谒
  昭陵
  早是天歆汉何曾鹿逐秦百年经五世一垒岂三旬
  太室烝尝永
  元宫松柏新绍庭怀积悃展拜此时申
  
  陵礼毕车驾入盛京得七言排律十四韵
  群山万壑总朝东王气为龙镇𣡡葱白水夀邱名不减作丰迁镐事应同
  当时提剑安黔首此日垂衣逮藐躬延伫关山千里外每怀瞻拜八年中商飔送爽清驰道叠嶂排青列远空上将随车金䍡𦌊名王执辔玉璁珑行宫视膳邀
  慈豫故国旋舆仰
  祖功只为上
  陵思马鬛岂縁校猎赋车攻六飞因幸兴王里百辟咸朝庆善宫讶许称觞来故老不教警跸骇新丰葛灯绡帐犹馀俭执承酌匏许献衷华曜景中鸾扇动若非烟里鸭香融孕虞育夏
  天心眷笃祜依京
  帝谓通万䙫皇清绵宝祚扶桑初日海门红
  谒景佑宫
  松阴屏息叩金除庙貌䖍瞻色相如天与人归神自佑春风秋月殿常虚龙蛇瀖濩蟠横壁云雾烟煴写倒蕖我久无心陈罪福祈年还庆旐维旟
  赐奉天将军额洛图
  留都开幕府抚镇更旬宣古重维桑地今成秉礼㕓扈陪依豹尾晋谒领鹓聨大树甘棠并芳声莫让前御崇政殿
  碧海曈昽晓日昇金猊风静瑞烟腾元孙黼扆兹重御
  列祖威灵实式凭
  六世继绳惟敬畏百年𠲒煦彼黎蒸守成开创何难易只
  有忧勤与日增
  阅武
  久放华山马重观辽海兵由来称子弟坐可靖鲵鲸万队风从虎三军旭耀旌威声振地堮壮气指天枨此日虽无战当年亦有征金瓯方主鬯惕若凛持盈乾隆八年秋朕奉
  皇太后恭谒
  祖陵还至盛京受朝锡宴夫汉高过沛而歌大风情至斯
  动直已陈徳况予小子觐扬
  光烈能无言之不足而长言之哉爰作世徳舞辞十章章
  八句
  粤昔造清匪人伊
  天天女降思长白闼门是生我
  祖我弗敢名廼继廼承逮我元孙叶一章
  元孙累叶维
  祖之思我西云来我心东依历兹故土仰溯始谋皇涧
  过涧缔此丕基二章
  于赫
  太祖肇命兴京哈达辉发数渝厥盟如龙田见有虎风生
  戎甲十三王业已兴三章
  爰度爰迁拓此沈阳方城周池
  太室明堂不宁不灵匪居匪康事异放桀何心底商四章
  丕承
  太宗允扬前烈倬彼松山明戈耀雪以寡敌众杵漂流血
  惜无故老为余详说五章
  余来故邦瞻仰
  桥山慰我追思梦寐之间崇政清宁载启南轩华而不侈
  巩哉孔安六章
  维我
  祖宗钦
  天敬
  神执豕酌匏咸秩无文帷幔再张樽爼重陈弗渝弗替遵
  我先民七章
  先民宅兹载色载笑今我来思
  圣日俯照爵我周亲荩臣并召亦有嘉宾欢言同乐叶八章懿兹东土允惟天府土厚水深周原膴膴南阳父老于是道古有登其歌有升其舞九章
  我歌既奏我舞亦陈故家遗俗曷敢弗因浑灏淳休被于无垠勿替引之告我后人十章
  酹克勤郡王园寝
  开国承家日于藩夹辅资一时扶王业四海定丕基懿徳书金匮佳城奠玉卮银潢天共远百世笃宗支酹功臣额亦都墓
  坐享八纮泰宁忘百战功佐周曾有望兴汉不徒冯金简香生绿椒浆玉泻红荩臣陪祀事式绍乃家风实胜寺
  得禾周名书获鼎汉纪年是寺称实胜其事犹可传明兵十三万水陆数道连志曽期破釡言已侈投鞭弱妇实怀惧壮士难夺坚
  文祖处以暇旋命彭与韩坦然逸待劳乃在松山间破竹迎刃觧谁能抗师颜诸路一时败困兽遇秋畋从此威天下燕京数往还创寺肇锡名用以示弗谖我来步上方晶阳空宇悬百年父老希所闻乃传言文庙
  
  太宗文皇帝初定大业即尊儒重道释奠
  孔子以四子配并立文馆译书史于翔凤阁实肇国家万年有道之长也
  辟雍时尚属鞬櫜过鲁空传祀太牢更步故宫翔凤阁彬彬群彦想分曹
  开国佐运勋臣武勋王扬古利直义公费英东弘毅公额亦都墓在
  二陵之间松楸相望犹见当日
  君臣相得之概感而赋此
  虖池麦饭共艰辛想像
  当年鱼水亲何必大风思猛士林林扈跸有宗臣
  望千山
  我闻古来称奥区必有名山为作镇况兹辽阳实天府羲经已兆帝出震长白巫闾众所瞻千山亦复高千仭设在晋郊鲁甸间太华泰岱应齐峻我来谯邑揽形胜南望巑岏映清润朝岚夕霭俨相接峦光峰态如堪引龙泉祖樾久闻名灵迹相传半疑信何时长啸眺沧海据盛京通志千山香岩寺中有仙人台俯瞰沧海如布几席云千仭冈头衣始振
  辽阳怀古
  唐宗战垒久成空管邴曾闻度海东只有千年华表鹤时看来往白云中
  示盛京留守诸臣
  宅洛名惟旧迁邠地岂新维屏思保障体国在安民业拟苞桑固风期丰芑淳入疆怀有庆述职慰时巡朝鲜陪臣来接
  辽左陪京巩涧瀍维藩作翰逮朝鲜来宾讵是予诚格奉𦍤遐思
  祖化宣讶许迎銮胆虎卫还教千宴接鹓聨徳绥武靖文皇业万亿斯年䕶海堧
  长宁寺
  兰若静朝晖苔侵碑篆古泠泠水到堦落落松当户龙鳞俨欲张虬枝自撑拄谯邑多古迹爱此琳宫宇依稀梵呗声仿佛天花雨意香参即离静室坐久许适然获长宁顿忘安心所
  恭瞻
  太祖高皇帝所贻甲胄
  武库三曾器龙楼十袭缇千年过合甲七属鄙函犀仰
  烈诚天授思艰敢志携雄关为近户安恃一丸泥
  恭瞻
  太宗文皇帝所御弧矢
  青茎如古直觪角到今坚不禁秋霜感遐思宝月悬比和经
  手御似训作心传挞伐前猷在居歆总赖
  
  昭陵石马歌
  在昔穆王八骏追云霞耄荒㤀返天之涯太乙况汉天马来乐府曾闻产渥洼勤劳血汗事何有雌黄徒惹诗人口不如汉文却受千里驹吉行五十符阳九周家岐渭始勤农我朝三韩奋迹实弯弓由来受命虽有异艰难创业多齐踪
  太宗马上得天下房驷星辉
  天锡嘏大白小白协安吉故老云  昭陵前石马一名大白一名小白盖  文皇帝所御也  文皇帝体丰而铠重乘小白日行百里乘大白祇能行五十里至今立仗
  昭陵贻石马遐思我
  祖如唐宗陵园庙号先后同汗趋尝传杜甫句阐扬光烈千秋隆六御今年来故里贞观遗迹馀荒垒唐垒在广宁县
  城东南相传唐太宗征高丽驻兵之所

  文皇曾亦讨寒盟谨按  昭陵神功圣徳碑云天聪二年以朝鲜毁盟讨之㧞其都载飞舸于车凌江华岛李倧自䌸请为臣释之还并归其俘获乘此双龙渡𬇙水
  文绥武服为藩屏万年正𦍤奉永清不似李唐东征悔失
  计仆碑重建思魏徴
  大政殿
  皋门耸百寻朵殿𣡡森沉国政闻周度
  大君想知临十亭犹列翼一徳尽同心文治诚辉古武功尚烈今用兹贻亿叶讵止惜分阴作室西南户绍庭志倍钦
  故宫咏烛
  火传薪岂尽漏响夜方深照得
  当年夕艰难缔造心
  暮
  辽天散暮霞宫树已栖鸦几静思民瘼心怡长道芽图书探秘蕴钟鼎玩清嘉古月照今客新诗咏旧家人言归沛里市语似京华不异前秋夕消闲一瀹茶登凤凰楼
  百尺高临万景纷贮歌藏舞陋齐云漫言此日供诗料却忆
  当年望国氛
  缔造常思
  祖业艰千秋百二巩河山于今试上高楼望辽水依然襟
  带间
  示盛京奉
  祀诸宗室
  明禋歆一脉奏假训昭垂水木思源本烝尝奉豆彛离家汝莫念盛京奉  祀诸宗室系乾隆元年始自京命来者故云与祭我犹亏试想百年始涧瀍还在兹
  再题实胜寺
  故老今何在祗园此尚存藉寻禽敌烈总为戴
  天恩临汝心毋贰蠢兹气已吞
  戎衣寰海定武器再三扪是寺恭藏  太祖高皇帝所御甲胄数人举之而弗能胜太宗文皇帝所贻弓壮士弗能开长四尺有馀  皇祖圣祖仁皇帝亦曾留宝剑云继序思
  皇祖贻庥逮耳孙绵绵瓜有瓞亿载永蟠根
  敬观
  太宗所御鹿角椅
  天然鹿角椅合拱不倾欹制朴
  身常㤗形端道可思奢惩珊枕伴俭似葛灯遗却忆艰难
  际曾无偃息时
  故宫侍
  皇太后宴
  关山瑞拥
  大安舆祎翟祥凝庆善居海旭腾辉红㲩𣯋天浆介祉玉芙蕖云依雉尾开双扇星拱辰垣俯九𭏟爱日岂㤀
  沐雨际弼基还厪肆筵馀
  赐父老酺
  父老居丰沛久蒙煦妪恩百年今宴安同为太平人虽无见知者尚有闻传言锡宴思
  皇祖在此大清门今我来故家匪为骋游巡三爵循古典炮兔亦烹豚白金以级颁百戏良具陈酌酒赐尔饮尔醉我亦欣还念尔先民曾同百战勋
  故宫览章奏
  黄扉章奏至秉烛览移时为敕几康故难辞往复披有秋方慰意望雪更寻思却想艰辛日纷纷羽檄驰再登凤凰楼
  马上逢重九登高已有诗今朝陟高阁仍是季秋时把菊作佳节铺笺掞好辞泬寥天宇宽襟带河山披依稀鸡犬声掩映桑麻枝广陌嘶骄骑朱楼飐酒旗谯邑既云冨何加曰教之寄语彼京兆莫视传舎为雨
  塞山几度雪霏霏沛里重吟细雨飞麦陇早欣占岁好人言群道带阳归盛京往年早寒九月已有积雪今年则甚暖立冬以后尚雨人咸以为奇云闲窗近挹寒芳润高阁遥闻昼漏稀更喜留都方驻跸沾泥无虑四骢𬴂
  清宁宫
  馆豳迹辉古宅洛业思
  前苞茂如松竹清宁象地天双骞排凤扇上簟耀龙筵乃
  寝占佳梦
  明禋重吉蠲国朝礼重祭 神必于正寝兹旋故宫执豕荐醑一遵旧制弗敢废也休和晴
  旭丽淡荡惠风旋愓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若承
  堂构丕基永万年
  闻钟声
  屈曲宫墙上玉蟾谯楼钟点听传严吟残此夕穿松漏讶似当时响砌签却看星躔依斗极尚闻人语闹闾阎去年诗思重寻得良夜方长篆袅帘
  十月朔日宴宗室群臣于故宫
  曈昽海旭丽银铺宴拟横汾湛露濡舞马不须夸紫燕煎沉常自袅金凫有椒共庆如兹盛无酒何妨谓我沽更喜皇州颁岁朔小阳春律正昭苏
  恭奉
  皇太后迥銮车驾发盛京得诗四首
  金乌占在尾玉律变初寒别绪留兴庆归舆奉
  大安卿云常五色王气镇三寒更值登场候崇墉夹道看西宾今作主东主却成宾去去燕京路依依沛里人地灵常毓瑞风伯已清尘会复如唐后武功咏再巡荏苒翠华移祥风左右吹千官陪警跸万姓仰威仪御道如弦直名山入画奇
  二陵佳气绕步马动留思
  历历度康庄熙熙丽小阳因怜时序改始觉客途长惜别人心切怀归马足忙皇都言至日亚岁纳千祥雪中过永安桥
  明禋应时修征辔凌晨发豹尾去沛里龙镳指京阙滕六欲效灵元冥正司莭初飘沥沥霰旋零绥绥雪途景已堪适凭舆趣尤别琼瑶入眺吟川原供揽结不殊书室中推窗玩清绝行行过永安镜影𠲒光洁平林久秃兀乍喜千葩缬旷观既詄荡逸兴复𣡡勃洒然银色界仿佛芦沟月
  前题再咏
  咿喔声寒茅店鸡石桥东畔沈城西素凝遥嶂皆成画翠剰孤松最合题三白叶心方喜慰
  二陵回首重低迷导斿尽教行行止未惜瑶田碎马蹄
  积素
  迷离晃旭欲生烟得得骄骢傲锦韀不道雪馀度辽野却如日暖历蓝田
  万峯屏展皆蔵碧千林花缬全皴白恍似罗天会玉真琼瑶踏遍虬颜迹
  逶迤周道傍村庄玉砌银铺十里强赢得轻舆吟素景漫愁风冷切征裳
  飬息牧阅马
  坰场亘沈野刍牧接辽𣸣飬息良驹盛调闲众圉分三千突騋牝五色耀卿云骤似波铺地㸔如锦叠文无邪思古训斯作喜今群敢忘驱驰际用兹佐六军渡句骊河
  句骊旧辽水千载带辽阳古客曽何在今人引兴长蒹葭馀败质汀屿何苍茫饮练双长虹横卧水中央几个无心鸥冲波任翺翔战勋寻堞垒世态惊沧桑惟此东流水今古无闲忙积素漫两㟁流澌声琅琅谁能呼舴艋捕彼鲤与鲂近树银为饰远山玉作装凭舆愁峭寒披裘且徬徨常时禁体诗苦吟读书堂奚如眺览馀万景个中蔵
  度辽水
  镜影照龙旃
  桥山展谒旋宁同贞观后撠挶为开边
  回程漫赋二首
  一千五百里十月初冬时呵冻人惊冷思归马觉迟行程遥莫虑程遥乃日近宿顿近频移顿移则到速讵是从群愿东山旧有诗
  初来嫌路远谓是马蹄忙归去怨程近谁怜驼鼻疡驼牵鼻以行人情堪体验物理动参商始识无为贵行将论达庄
  广宁道中
  囷鹿高堆富有秋村农稍为展眉头小阳春旭烘华䍐长女风光猎彩斿素积鳞塍真胜玉青𠲒麦垅正如油何当豳里连京洛三白酬予望岁眸
  过广宁望医巫闾山恭依
  皇祖圣祖仁皇帝元韵
  海旭凝螺黛罡风削玉芙灵奇经览乍
  圣迹蹑寻重过客群停辔仙人迥矗峰是山有仙人岩桃花洞圣水盆北镇庙诸奇胜徒思山侧径未抚寺前松万古为幽镇千秋⿰氵𦍤 -- 溯舜封崇功标地纪秩祀偶天宗嶻嶭疑骞凤巉峘突逴龙盈眸欣积素步马迟娄胸
  闾阳驿望十三山
  当前谁展十三屏古县荒凉考奉陵出金史百战堠台烽火熄山青云白自层层
  哈密进瓜至敬遣𫍯亲王和亲王赍供
  二陵感而有赋
  碧玉嘉实当冬熟珀色琼瓤甘且馥花门𠢐面不敢私厥包累累盛筠簏山中匹马岂愁疲年年方物来京师上供
  寝庙颁百殿匪同飞骑求离支翠华今岁诣故里桥山葱𣡡近尺咫驰来包贡正鲜腴
  陵园敬荐惟时矣因思豆粥芜蒌艰祗今声教讫娄兰坐
  享玉食赖
  祖泽持盈保㤗恒乾乾
  大凌河
  金根迤逦过初度大凌河战迹
  当年烈忧怀此日多守成知不易
  开创事如何𬳶牧今销燧名驹蒸寝讹大凌河乃当年用武之地今为牧场
  

  锦州道中得诗二首
  山村行尽复河干佳景分明缓辔观叆靅云容频酿雪迷茫峰熊正生寒已欣积素平铺玉更望遥空碎剪䊵屈指为期三百六祈年心得几时宽
  风沙碍眼手频摩凭轼还听劳者歌只为关山须阅历顿教时序暗经过辽西界是辽东界锦州广宁等处皆辽西地统言之则谓之辽东急水河归慢水河急水河发源五指山高流与慢水河通建州诸水合流为一者也千古青山愁不染抹云几点列青螺小凌河
  颓垣败垒动经过防御当年事若何上将生降中左所监军坐拥小凌河明末各路用兵皆有内监监军若軰拥强兵以自卫驱残疾使当战偾事率由此一时成败沧桑易千古兴亡感慨多几许英雄淘洗尽涛声依旧送回波
  松山
  烽销堠戍间万古此松山羽卫经过处频思
  创业艰
  雪后过杏山
  岝㟧群峰玉笋攒翠微佳色入凭观踈林蔽芾迷归鸟犹带当年战气寒
  聨𬸣银凤自飞来独峙朝阳霁景开古戍黄芜嘶马去题诗遥寄白云隈
  每逢咏雪兴偏豪况对嶤峰积翠高此日萧闲供白战曩时辛苦忆黄旄
  闻京师于十月初四日得雪喜而有作
  六出先时嘉是月七日方交小雪莭占年喜未涯同时真是异是日驻跸广宁道中离京千有馀里而普霑三白之瑞诚  天恩之浩荡也千里讵为遐积素行行看新寒旋旋加遥思上林苑无树不生花吕翁山
  所过连山塔山皆我
  太宗文皇帝用武之地而吕翁山则生擒洪承畴处也盖有明末季骤加辽饷至八百馀万竭天下之力奉东北一隅未收片甲之用而兵食两诎人民离畔我
  太祖高皇帝一举萨尔浒而辽左之业成
  太宗文皇帝再举吕翁山而关西之势定今因叩谒祖陵亲诣其地思经营草昧之艰难爰恭纪其事以示来
  许俾念
  祖宗得天下之不易益励守成之志亦以举其殷鉴明之
  鹿亡其必有所以失之之故也
  连山相接塔山峰沟壕壁堑凡几重以守则固以战胜将以勇气吞辽东增募戍卒号百万重臣经略操铁券朝拜恩命暮缧绁举棋不定曾无算监军意气壮且豪凌驾朝士如儿曹绵山亘海排铁骑谓当唾手成勲劳
  太宗从容处以暇精兵已伏杏山下金支五色云上蟠明卒望见魂惊怕奔走御侮多英贤投石超距众闲闲
  君臣一徳功乃建人心既单必格
  天彼志离兮我志合如枯易摧朽是拉不数唐帝美良川祗今战气犹森飒陆血漂杵海尸浮乘潮雁鹜随波鸥一时破竹十三万伤我十人厮卒俦清流关侧擒皇甫煌煌大业开疆土河山带砺酬勋庸于铄云龙与风虎乃知
  皇天惟徳亲
  桓桓谟烈告后人从来守成事不易殷鉴应思鹿失秦交则为泰塞则否九重宴安岂宜恃不见吕翁山畔上将降犹设椒浆奠忠鬼
  宁远道中作
  朝暾晃文轩峰色罨平楚行行破冷烟溪村复山墅汤池尚温滑首山亦岖峿城中梵刹伙丰碑何林树摩挲认蝌蚪往迹犹堪睹胜国此雄镇建牙开幕府借彼梵王力保此辽东土民怨曾不知佞佛嗟何补姜女祠
  山海关外数里姜女祠在焉祠前土邱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俗传姜女为杞梁妻始皇时因哭其夫而崩长城今山西潞空直隶古北口并此处皆有姜女祠考杞梁之事见于左传孟子非始皇时人可知即列女传载有崩城之说亦无长城实据也然其莭义有可尚者故题以诗并识其梗概焉
  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国殇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长见秉彛公懿好讹传是处也何妨
  山海关恭依
  皇祖圣祖仁皇帝元韵
  取豫严扃钥思蒙拓海边耕桑三辅接形胜两京连羽卫初冬度期门晓漏传
  桥山瞻此日
  龙步想当年列𪩘馀晴雪遥林散曙烟迎眸浑似画抚序正为权事异九封谷心期舟济川拳拳思在徳
  大训更昭然在徳诚非昜临风更慨然  皇祖诗句也
  登澄海楼望海之作
  𫐆辘金轩展祀旋偶临杰阁眺奫潫漫言此后难为水试望当前不辨天秦帝关存终失鹿汉皇舟阻未
  成仙拟徴坎部留吟句只恐雕龙让广川
  再题澄海楼壁
  我有一勺水泻为东沧溟无今亦无古不减亦不盈腊雪难为白秋旻羞共青百川归茹纳习坎惟心亨却笑祖龙痴鞭石求蓬灜谁能忘天倪与汝共濯清澄海楼聨句
  乾隆八年十月十六日自盛京蒇事还京道入榆关登澄海楼望海雪霁千峰波明万顷天容海色洵属奇观时张照梁诗正侍从因与聨句凡字画涉水部者概不用仿欧阳修咏雪禁体也
  御制康回昔凭怒使地东南倾太始本无始
  常盈是不盈双丸出其里元气鼓为营岛屿藐拳石臣张照
  御制轩楼敞绣薨巃疑贝阙仿彿见瑶京鞭石桥终断嘘烟市乍更星槎何处转鳌柱若为擎邈矣端倪豁臣梁诗正
  御制雄哉气象峥禹功思四载秦业剰孤城万壑朝宗此纎珠茹纳并由来无寸土亘古只空明直上到天险臣张照
  御制横陈据地振目迷光皛浩耳骇声砰轰精卫填难尽长虹驾可成三壶远萦带重嶴销飞鲸赋羡木华博臣梁诗正
  御制吟推玉局英平铺历劫雪喜遇初冬晴望叹曽闻若来游谁逐蜻内光𠲒煜煜阴火凉荧荧绝域随风达臣张照
  御制方诸应月呈坎重不失信天一乃居贞比乐韶观止如山圣景行空传香象踏谬执窄蠡评有以谦能受臣梁诗正
  御制虚将白自生苞干恢度量吐日焕晶莹永奠寰区宴仙乡底问程
  夷齐庙
  卢龙孤竹城夷齐庙在焉史称夷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诗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疏谓在河南蒲坂而庄子则曰首阳山在岐山西北曹大家云在陇西元和郡国志谓首阳山在河南偃师说文又谓在辽西则是首阳凡五各有证据而其为夷齐饿死之处则一也将孰之从惟辽史所载营州邻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今之卢龙即辽营州地也尔雅所举孤竹北户注谓孤竹在北周时幅员不广其以此处为极北固宜然则说文所谓首阳山在辽西者此为近之殆以诗在唐风而叩马而谏当武王伐纣之时由是岐陇蒲偃皆附会其说耳夫夷齐清风在天下何处非首阳岂争疆域乎冕旒而墨胎以祀者尤非其志因系以诗而考其说如此
  轩冕泥涂是本肠肯容儒雅污冠裳薇苓依旧西山岵顽懦羞登夫子堂只谓心惭踪异武敢将口实罪归汤岂争陇右还蒲左天下清风尽首阳
  恭奉
  皇太后祇谒盛京
  祖陵礼成回銮途次纪事用平声韵
  予宅维
  皇乃眷东
  二陵佳气日茏葱灵长世次更
  昭穆
  太室烝尝忾僾同
  襟带山河百二重始基王业此为宗厚如长白千秋奠博似沧溟万物容
  珠轩环绕混同江隶旗捕貂采珠者谓之珠轩此外乃使犬使鹿诸部声教朝鲜文物邦见说汉皇夸力并齐民割尽只从厖正是秋霖作势时巧云卷尽雨千丝七月八日启行已告  庙矣乃自初三日霖雨不止将改祃行而初七日忽尔开霁至今经月总遇晴和士卒免泥淖之苦孰非天恩浩荡耶黍华稻秀郊原阔都喜金风次第吹途经塞北草初肥好试今秋第一围日暮旌门观献获龙坰雁碛澹烟霏
  毡屋纱窗四面疏山容罨画正秋初题诗何必芭蕉绿枫叶红通亦可书
  佽飞警跸万人趋御路腾骧汗血驹敬仰
  列朝遗烈在于田犹识旧规模
  晓景霜华点嫩荑青山落月欲沉西白卢醅熟倾浑脱翠釡酥香糁杏泥
  亲扶
  慈辇寸心谐视膳长承
  色笑佳诸部名王将妇子呼嵩道左觐
  思斋
  木叶峰边江水回陪京人望六龙来降原陟𪩘
  高皇始宝箓千秋自此开
  升平讵敢忘艰辛肇造维清受
  命新指点松山咨史氏同惊
  文祖果天人松山乃  太宗文皇帝破明洪承畴十三万军之处也
  高山天作古来闻度室迁居事亦纷欲问当时遗老尽百年休养富耕耘
  圣祖三临鄗上村如弦驰道至今存金鱼钥启双龙阙铁
  岭山看万马屯
  翠华棽丽隐鸣銮故国人争夹道看歌想大风千载调恩施时雨万民欢至盛京肆赦颁恩一遵皇祖之制弗敢违也质明祗肃谒
  桥山不禁汍澜涕泪澘草昧几多劳
  缔造坐教清宴御瀛寰
  侍臣珥笔属车边赓和诗邮咏有年不是汾阴求锡羡无须𠲒讽赋甘泉
  缅想
  戎衣烽燧销金瓯万禩九瀛朝折冲赳赳嫖姚霍指示堂
  堂主吏萧
  凭吊英贤仰
  泰交椒盘亲酌奠荒郊荩臣念祖心应切佐我推车彚㧞
  
  父老欢言执豕牢肯教此日靳恩膏凤凰楼畔巍巍阁犹有当年车甲弢
  宾客追陪诸部多行行霓彩照辽河云门曲奏催银管宝勒铃悬过紫驼
  汉廷丰沛不须夸中外而今共一家沈水乍㸔金写月燕台旋历玉为花
  崇政清宁俨
  御床曾孙累叶仰
  重光葛灯土壁犹馀俭开创艰难刻敢忘
  自昔周诗咏镐京皋门重见拂龙旌谁云东主西宾别归故乡来弗送迎
  澄海楼高据地灵凭栏纵目俯沧溟大钦岛与秋云并只剩如螺一点青
  乐府曾闻奏上陵南阳鼎业此龙兴日临黄道晶阳丽风动金銮玉宇澄
  礼成回辇惬来游山海逶迤玉露浮𥟱穗多遗秋麦绿吟鞭辄为一停留
  九重宫殿宴居深讵悉民间疾苦心百日周行五千里
  苍穹对越倍生钦
  长途羽骑久骖驔牧圉筹量易再三是役恐途长马疲因命扈驾官兵皆三易其骑关外槲林全绿陨关中枫叶始红酣行宫闲掲却寒帘老菊经霜紫玉纤一路诗题天赐与白云苍岫口重占
  许多行色染征衫望辇都人喜气咸周览山川识天险皇图固岂恃崤函
  乾隆十七年壬申
  瑞树歌
  长白之山天所作隆崇案衍邻嵎峓众水之源会其极中产万物两仪神秀锺于兹万木偨池𣡸争长问年皆在循蜚疏仡时以上厥有瑞树为之伯如星拱北群所瞻仰栖灵祗命图以来真神奇毕歆河本鸭
  绿支船不能进易威呼溯流而上乃至西埒墨勒溪威呼又不能进舍舟陆行一由旬斯见瑞树临厜㕒近树无凡草金光蔚敷披耸身三丈五尺馀七分去二其合围上分十有二大枝茎叶轮囷各异姿其种有八若列眉松桧白杨遮勒穆期紫桦白桦密克特木及白榆自顶至根合十馀丈峥参差灵芝九本三秀滋是皆纪实非虚词乃信神壤天所秘未许尘世寻常窥大椿徒传八千岁较此奚啻父视儿特一瑞树真足陵驾前古史所垂宜乎长白之山开我国家万年有道无疆基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三
  天章
  皇上圣制
  乾隆十九年甲戌
  御制古今各体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三
  天章
  皇上圣制
  诗乾隆十九年甲戌
  七月五日东巡自避暑山庄启跸之作
  避暑居停逮晓秋朝来清跸启龙斿远人宴赉鸿仪偹炎月栖迟马足休恰悟兹来即向往因思欲进每资留山田是处䓗华黍未敢先期道有收
  
  陵诚蕴十年馀皓日金风行色舒山馆南看嶂犹近吉林
  东指路还纡每怀侯度咨休助常喜
  慈宁奉起居七萃率能知大义宁因跋涉怨咨予
  御行营六韵
  崔巍帐殿郁兰坡星拱周遭万幕罗岂限幅员分内外亦陈斥堠不谯呵绎思厥度期无斁到处其居庆有那视膳
  寝门欣一例敕几午夜协中和扫除扎萨咸惟谨蒙古四十九旗各有扎萨克领其众警跸金吾底用多长白吉林佳气绕敢忘
  天作烈文歌
  赐盛京将军阿兰泰
  出寄干城入侍宸阿兰泰在御前侍卫里行据鞍矍铄尚精神东都留守分明是应令耆英会里人阿兰泰年六十馀而须鬓皆白故戏及之
  赐吉林将军傅森
  数处开牙尽有名大东坐镇翼陪京将军底事无勲𪟝累洽重熙值太平
  碧桞图
  山名蒙古语谓砺石为碧桞在克尔素边门外癸亥东巡过此曽有作今岁至吉林应进伊屯边门取路少北而东故遥见之
  旧识吉林路遥瞻碧桞图依然峰矗彼曽忆句吟吾
  何日山为砺流年隙过驹拈髭长若许罨画了无殊桞条边
  西接长城东属海桞条结边画内外不关厄塞守藩篱更匪舂筑劳民惫取之不尽山木多植援因以限人过盛京吉林各分界蒙古执役严谁何譬之文囿七十里围场岂止逾倍蓰周防节制存古风结绳示禁斯足矣我来策马循边东高可逾越䟽可通麋鹿往来外时获其设还与不设同意存制具细何有前人之法后人守金汤巩固万年清讵系区区此树桞入伊屯边门
  部落行将遍吉林望不遥迎人山色近碍路涨痕消村墅经枫叶边𡓜进桞条初来原故土所遇匪新招瞻就心何切勤劳意岂骄省方逢大吉宝穑报丰饶台尼堪
  外兰昔日正王师国语谓汉人为尼堪我  太祖首征尼堪外兰肇兴王业也三逆遗群亦戍兹康熙年间平三藩以其遗类戍此守台因名曰台尼堪万里流迁怨谁致百年户口庆今滋即看多稼连冈熟那觉严寒傍塞奇试语尼堪归故土转应哀吁叹仳离村行
  语言不异旧音声新到颇怀故土情白叟黄童皆忭喜山村水郭动逢迎
  播糓艺麻群力作弯弓习射暇中兼寻常记得淳风美即景还教取次觇
  糠灯土舍㸑生尘革履布袍粗蔽身十二羽林皆识否汝先原亦若斯人
  移人漓俗是皇州触目花街复酒楼快看吉林村落景古风不易返从头
  赐吉林将军及官员兵丁宴
  黄幔青山皓日晴沛丰欢宴浃群情恩颁军士皆凫藻席预嘉宾适鹿鸣时蒙古王公扈驾者亦令入宴却喜多人能旧舞国朝起舞乃旧俗宴乐每每用之俗所称嘛克新者也翻嫌小部镇新声本来此地无租赋底用当筵吁减征
  车驾至吉林得七言排律十二韵
  逾千塞甸历迢迢畅慰初心到一朝
  天作高山保之永地呈沃壤壮哉饶星分箕尾神皋衍俗重耕桑协气调左氏浮夸纪周晋史家建置考金辽为藩南接陪京近扼塞北临黒水遥一旅艰难缅
  亶父两畨巡幸溯
  唐尧康熙年间  皇祖凡两次巡幸至此
  先惟是期无忝裕后还因视不恌问
  寝承欢常爱日敕几熙绩每衣宵劭农为庆农逢稔省俗犹欣俗远浇军士欢䖍皆子弟戚宾侍从拟臣寮持盈保泰心恒凛蒙业延休志敢骄陶复
  当年未家室沈阳因肇大风谣
  驻跸吉林将军署复得诗三首
  霏微夜雨晓来轻启跸油云倏忽生几点秋霖刚过阵满空皓日大开晴地灵信是庥祥兆人意都増悦豫情
  天作高山景仰近应歆切切继
  先诚
  星汉南来直北流国语松阿哩乌拉松阿哩者即天河也汉语因名松花江萦回漭沆卫神州城临镜水沧烟上地接屏山绿树头辐辏闾阎市中日往来舸舰织清秋设教图入丹青画应拟宣城谢氏楼
  皇祖当年驻棨衙迎銮父老尚能夸讵无洒扫因将敬所喜朴淳总不奢木柱烟筒犹故俗纸窗日影正新嘉盆中更有仙家草五叶朱旒茁四桠
  松花江
  滚滚遥源出不咸松花江即混同江源出长白山山海经作不咸山大东王气起
  龙潜劈空解使山原折接上那辞雾雨添两岸参差青嶂印一川萦缪碧波恬地中呈象原檐鼓松花江以松阿哩乌拉得名松阿哩者即国语天河也石辨支机孰是严
  咏人参
  性温生处喜偏寒一穗垂如天竺丹五叶三桠云吉拥玉茎朱实露甘漙地灵物产资阴隲功著医经注大端善补补人常受误名言子产悟宽难
  望祭
  长白山作
  诘旦升柴温徳亨山名建望祭殿于此
  高山望祭展精诚椒馨次第申三献乐具铿锵叶六英五岳真形空紫府万年
  天作佑皇清风来西北东南去吹送膻芗达玉京
  松花江放船恭依
  皇祖诗韵
  隆崇
  长白佑维清松花江源山顶生飞流银河练影明萦回千里竹箭轻望
  祭申悃和鸾鸣临江遂命青雀横水天上下秋光晶冯夷静恬涛不惊击汰直达吉林城沧浪之水义最精俯看直欲濯我缨讵必昆明习战兵隆崇
  长白佑维清继绳
  祖烈希景行从流宁为去声欣渟泓
  松花江捕鱼
  松江网鱼亦可观潭清潦尽澄秋烟虞人技痒欲效悃我亦因之一放船施罟濊濊旋近岸清波可数鲦鲈鲢就中鱏鳇称最大度以寻丈长鬐轩波里颓如玉山倒掷义百中诚何难钩牵绳曳乃就陆椎牛十五一当焉举网邪许集众力银刀雪㦸飞缤翻计功受赐即命罢方虑当秋江水寒
  尼什哈山
  吉林城东十二里尼什哈山巍岌㠖度江揽景一登峰红绿清秋错如绮精蓝大士乃白衣何代补陀飞至此天池澄湛万山巅翠樾倒影波中美旱不知竭涝不盈亦不飞流落涧底地灵雩禜固其宜吉林将军凡祈雨晴皆于是山兆叶维鱼谁所始尼什哈者即汉语谓鱼也
  吉林览古杂咏
  克商肃慎致梯航楛矢陈庭理或常未必幅员归北土詹桓辞晋失夸张
  荒略山原限大东汉唐纪载鲜精穷购诗只有鸡林使鸡林即今吉林盖语音之讹真鉴偏教幸白翁
  辽金以后率堪详府设黄龙因见祥地力三农真沃土舟通百货宛江乡
  宣和声色恣情奢压境难回劲旅加可笑虱生幽五国风流犹自号琵琶
  采珠行
  圆流育蚌清且沦元珠素出东海滨旗丁泅采世其业授餐支饷居虞村我来各欲献其技水寒冻肌非所论赐酒向火令一试精神踊跃超常伦秋江川媚澄见底方诸月映光生新威呼荡桨向深处长绳投石牵船唇入水取蚌载以至剖划片片光如银三色七采亦时有百难获一称奇珍命罢旋教行赏赉不览安识真艰辛世仆执役非蜑户元稹何关譬海神咏鱏鳇鱼
  有目鳏而小无鳞巨且修鼻如矜闟㦸头似戴兜鍪一雀安能啮半豚底用投伯牙鼓琴处出听集澄流再题东珠六韵
  讵是鲛人泣兼非外域求地灵多瑰产水徳正圆流龙吐岂无谓鸡衔亦可侔楚人非善贾河上有深谋掷米光能变倾盘走不留何须较合浦早愧五湖投驻跸库勒讷窝集口
  窝集夫何许遥瞻已不凡真堪称树海乍可悟华严紫翠纷閜砢茏葱锁㟧岩恰如望瀛渤未饮早知咸窝集行
  履山念无海泛水忘有陆今兹识窝集万彚惟一木江南塞北揽槩频岂无林箐皆子孙东方甲乙禀灵秀固应富有植类群始从茈虒入麓口渐进萧森失见后祗容线隙露天光马弗敢旁遵路走不能娄举丹黄青亦有翻书莫辨名尔雅所纪限方域安能到此杞宋征𠫵天蔽亏绝飞鸟其下菁英茁仙草落叶布地似黄金疑是长者来问道华严海会诸佛处一菩萨一菩提树心花显映多吉祥世尘远隔如云雾宇宙以来便有此大椿扶桑非其比定应默烦灵祗呵不知𨔛阅人代几阴晴变幻光怪奇谷神出巧能尔为画师未可形容拟大匠讵敢斤斧斯初经奥壤心神清色惟真色声真声欲笑稽含花木疏点笔聊为窝集行
  八月十三日作
  紫禁朝仪豳野间时东巡取道吉林驻跸查拉芬阿林即于幔城行礼晓晴信可悦
  慈颜夜间微雨晓即大晴营临西水诚瑶水座对南山是夀山国语谓夀为查拉芬康熙二十一年  皇祖驻跸于此值  万夀节山以是得名亦有冰桃千岁熟却欣霜桕万峰殷肇祥袭庆承
  皇祖
  先泽惟怀继述艰
  行围即事三首
  控弦旧俗重三韩巡狩当秋取便看璧水圆流萦捺钵玉山直影矗枪竿风前落叶萧萧下霜后平莎渐渐干获鹿较于北塞美
  寝门特进劝加餐
  崇椒择胜小徘徊为友为群得得来八月有鹰皆掣韝居候切齐风无犬不重鋂唐弓奚必千钧力汤网惟惭三面开日日留人待章奏持来马上便亲裁枫槲丹黄松柏青谷神色色复形形待围籍草为茵褥驰猎阹山作户庭凫藻众军皆子弟
  龙兴旧地倚威灵觐
  光扬
  烈惟予责志奠皇图万载宁
  辉发故城怀古有序
  昔辉发贝勒拜音达里持两端于我朝及叶赫之间屡背姻盟因山筑城凡三层以自固我
  太祖一举而平之至今经其城仰
  神威之如昨励慎守于无疆
  天教草昧起
  英雄开创艰难自大东刬削蓬蒿基景运驱驰险阻立丰功渝盟徒恃营三窟不战惟劳举一戎荒堵秋风怀昔日钦承统绪凛予衷
  登辉发故城再赋
  辉发河东㠑崣峰云是当年征战处拜音达里辉发贝勒名也
  王师筑城三遭守险固质臣取还婚弗娶潜与叶赫通盟屡患在肘腋弗翦除堂堂大业何由树我
  祖神武真天人一时龙虎风云附师兴五日破坚城殱魁宥胁为臣庶即今旗籍那拉氏百年世禄被恩遇我来仰
  烈忆草创抚迹应亲揽艰勮威呼双桨渡溪河彼岸候马乱流预苇丛蔽骑披冒过其下浸淫尽沮洳山从人面起嵯峩仰不见天密林櫖䇿骑寻迳历其巅雉堞久颓蔓草䕶故老无能为我言敬观
  缔造披实录徒见山高水清概怀哉久安长治故从臣
  谓我今日劳较
  昔如何莫轻语
  吉林土风杂咏十二首有序
  吉林在盛京东北我朝发祥所自旧俗流传有先民遗风焉甲戌东巡驻跸连日江城山郭庐旅语言想见岐豳式廓之始咨询土风拈二字成语者为题得近体十有二首聊纪一二云尔
  威呼
  刳巨木为舟平舷圆底唇锐尾修大者容五六人小者二三人剡木两头为桨一人持之左右运棹捷若飞行
  取诸涣卦合羲经舴艋评量此更轻刳木为舟剡木
  楫林中携往水中行窝集中山溪相间凡采参捕貂者携威呼以往遇水则乘之饱帆空待吹风力柔橹还嫌划水声泥马賖枯尤捷便泥马賖枯者以桦皮为之只容一人两手持小桨划行恰如骑鲤遇琴生
  呼兰
  因木之中空者刳使直达截成孤柱树檐外引炕烟出之上覆荆筐而虚其旁窍以出烟雨雪不能入比室皆然
  中通外直求材易暮㸑晨炊利用均曲突徙薪诚上䇿焦头烂额更何人踈烟土锉烹蒸便夜雨荆筐盖覆频却有千年辽海鹤蓦疑华表话前身
  法喇
  似车无轮似榻无足覆席如龛引绳如御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以其底平似犁盖土人为汉语耳架木施箱质莫过致遥引重利人多冰天自喜行行坦雪岭何愁岳岳峩骏马飞腾难试滑老牛缓步未妨蹉华轩诚有轮辕饰人弗庸时奈若何
  斐阑
  弧矢之利童而习之小儿以榆桞为弓曰斐阑剡荆蒿为矢翦雉翟鸡翎为羽曰钮勘
  榆桞弯弓弦压丝剡荆作箭雉翎翍壮行幼学率由旧蓬矢桑弧匪袭为揖让岂知争君子闿抨惟觉惯童儿曽闻肃慎称遥贡可惜周人未解施
  赛斐
  古人食皆以七羮则以勺国俗旧用木七长四寸许曲柄丰末犹古制也
  质古惟称以木为曲长且椭进餐宜鼎中底用轻染指座里应教笑朵颐无下奢哉嗤彼箸有救便矣藉兹匙青泥坊底芹香处杜老居然得句时
  额林
  庋横板楣栋间以贮奁箧缾⿱䀠瓦 -- 罂诸器具兼几案匮匵之用
  庋楣横版当中厨家计精麤个里俱鼠闹欲投还忌器爵飞同量不妨觚灶间那识薪为蜡几上常看皮是乌淳朴遗规恭俭徳风声拟使遍黄图
  施函
  斵木为筒因其自然虚中以受物贮水酿酒皆用之视束铁编篦攅木片为器者天质为胜
  谁云瓠落不中材虚受天然器量恢泉贮云浆消旧渴春𥬠石冻酦新醅早嗤轇釜催人去闾阎有无相通客至必留饭其有颉羮者群以为吝而笑之何用修筒引水来可供缾罍谢梁栋孰非造物善栽培
  拉哈
  土壁堵间缀麻草下垂縁以施圬墁此国初过涧芮鞫间故俗也
  乘屋乘间事索绹经营妇子共勤劳御寒塞向诸凡预施墁编麻要取牢出气天𥦗柱左右拉哈墙壁之上据栋中𥪡柱以承梁左右留二孔出气谓之嘛木哈图拉图拉者汉语所谓柱也通烟土锉炕周遭室家豳馆风犹在惭愧宫庭雉尾高
  霞綳
  蓬梗为干搏榖糠和膏傅之以代烛燃之青光荧荧烟结如云俗呼糠灯
  蓬梗糠秕膏傅涂茅檐夜作每相需绩麻乍可呼灯婢耽奕非关诮烛奴最爱焰辉一室朗那辞烟染满窗乌葛灯笼是田家物勤俭遗风与古符
  豁山
  夏秋间𢭏败苎楮絮入水沤去声之成毳沥芦帘匀暴为纸坚韧如革谓之豁山凡纸笺胥以是名之𢭏苎沤麻亦号笺粘窗写牍用犹便百畨徒讶银光薄万杵还轻越竹坚但取供书何贵巧便称铺玉讵能贤高丽镜面寻常有爱此淳廉旧制传
  罗丹
  鹿蹄腕骨也旧俗以蹄腕骨随手摊掷为戏视其偃仰横侧为胜负小者以麞大者以鹿莹泽如玉儿童妇女围坐掷以相乐以薄圆石击之则曰帕格投石军中以戏称手弹腕骨俗相仍得全四色方愉快腕骨一具四而各不同持四枚掷之各得一色则为四色全大约以此分胜负何必三枭始绝胜闺秀争能守炉火一手摊掷承空上下各取之以不动局上者为工妇女多能之非男子事也儿童较远骤寒冰又有较远之𭟼趋水上以中为胜名曰撒罕无端胜负纷忧喜麞鹿𨚗知有许能
  周斐
  桦木之用在皮厚者盈寸取以为室上覆为瓦旁为墙壁户牖体轻而工省逐兽而频移山中所产不可胜用也
  巢处遗风藉桦皮上檐侧壁总堪为端夸不漏还胜瓦岂虑频迁等奕碁瓮牖䋲枢犹未备夏凉冬暖且相宜五侯第宅皇州遍芮鞫先型尔尚知
  海兰河屯有序
  海兰河屯者汉言榆城也遵槎尔筏岭而西旁见旧城之基焉雉堞无存土垒尚在昔年征战之时各筑堡自守遗老既尽无能道其事者以其生榆树焉则谓之榆城而已
  虎视龙争各据时高培战罍阔穿池何年贝勒失名姓昔东方部落强有力者率自称贝勒剩此荒城祗址基总为
  圣人驱除去声难维新
  天命眷归期秋风榆戍经过处
  奋旅维艰企继思
  即事五首
  吉林围接盛京围天府秋高兽正肥本是昔年驰猎处癸亥年谒  祖陵亦以路便行围于此山情水态记依稀
  依疆执役两将军率下従公各效勤都是沛丰诸子弟争先奋勇起风云
  诘戎深意寓于畋故国围场近柳边闻说
  弯弧新射虎棱棱
  神武至今传我  太祖  太宗定鼎盛京即留此地以为习武教猎之所每以此事为重立法亦
  甚严或逢熊虎无不  亲御弧矢马上射之诘戎示后之意至深远矣

  箭取儦群俟友鹿网来巨口细鳞鲈云中山色能生动涧底泉声乍有无
  即渐皮衣换絮衣长途定省奉
  慈闱留都父老心犹急重喜翠华指日归
  塔儿头歌有序
  两山之门积水不流岁久沮洳色如铁锈国语谓之塞勒克特木克汉语则谓之红锈水草生其上累累成墩国语谓之乌喀达汉语则谓之塔儿头又蒙古语凡小儿始学步艰行者谓之塔儿图疑即此语之误作塔儿头歌
  深林大谷太古然林有落叶谷有泉泉渟叶积成锈水渍泥蔓草相连牵草腐为壤壤生草月长日引经霪潦禹乘四载不敢问付之地媪任湿湫高低罗列窣堵波明驼负重愁若何惊麞骇鹿每遁迹猎骑縦射还得多南人款叚忽见此下马扶奴劳步履岂绕舍利学苾刍不报无道称君子
  燃霞綳观书因题
  岂无綘蜡将银烛爱此荧荧古与稽刘向传经宁我事居然天禄照青藜
  暖三首
  迩来风日又回暄射猎浑嫌细毳温且免舆儓切肤冷况欣驼马软膘存天寒则驼马膘易瘦天暖草肥则驼马膘尚可支也暄冷天公本无意喜暄畏冷自人情抚时端可通于政以重为威底有成
  犹忆前巡暖异常人言都道带来阳盛京向称极寒地癸亥东巡时亦觉暄暖异常曽有人言群道带阳归之句陪京己近欣南望咫尺英莪边墙门名关柳墙
  花园有序
  癸亥东巡时道经此地繁柯密叶欎然犹存昔曽托兴成章兹复摛毫命什
  闻说名园近兴怀昔景赊丛中无别草两丛相对其下不生杂草枝上想繁花了了増山色堂堂阅岁华本来百兽避土人云凡鸟兽避迹不敢蹂践底用木栏遮
  植物钟灵气奇踪多异传相传花时人过之畏不采撷或有所犯必致疾病示不然犹是卉何以独长年那辨沧桑后难稽池馆前每来花谢过笑我偶无縁
  进英莪门
  重关申画郊圻分
  煌煌祖制千秋遵康熙年间始建柳条边西自山海关东属海又一自铁岭而分北东绕吉林过虞村而止是为外障其内则围场地围阹背指行历尽举头喜见英莪门结绳列栅金城固休养善守
  深意存入关树叶尚馀绿灵占地气
  心通神柳条边盖依兴安岭而建山分阴阳故地之寒暄判然不同即长城亦然筑场纳稼率已卒连村额庆多高囷犹道今秋才半熟不知苖硕农情真我进英莪凡两度
  兴京近矣怀生欣
  桥山指日此敬谒周甲思慕焉能申
  即事三首
  路依中谷墅依隈野老欣迎翠辇回笑指碧川漩澓水英莪门外带将来
  涧瀍本是故乡民露冕重看意倍亲赐复蠲租自常例更思鲜平声惠水灾贫时以车驾巡幸赐复一年又因秋潦加恩抚恤路侧荒垣倚碧嶒当年战守是谁曽停鞭欲问开疆事故老稀存杞宋征
  三关
  第一关名雅尔哈国语雅尔哈即汉语豹也天阊虎豹雄神州第二代岷极险绝国语代岷即汉语雕也雕鹗到此还应愁三关扎喀逮边壤国语扎喀即汉语边也一成之旅怀
  前猷由来攘外先奠内始基沮漆多绸缪绍世贻统建大业蓬蒿斩艾
  躬劳忧深根固蒂绵万叶试看纳绿源长流
  兴京叠旧作韵
  一成传
  昔代六御驻秋时鼎峙留都近
  龙兴大业基
  经营堪想像继述益怀思陟𪩘爰瞻迥降原复相去声卑地
  呈龙凤阙
  天畀日星姿庐旅溯过涧椅桐纷树陂风云环
  帝座黔赤迓
  王旗缔造诚恢廓混同岂留去声迟重来心越悚
  永祐徳恒垂奕叶钦堂构艰难尚克知
  恭瞻
  启运山作歌
  长白龙干西南来灵山
  启运神堂开源远流长绵奕世骈蕃禔祉皇图培肇祖衣冠秘陵室
  三祖元宫千载谧𬽦成不共何忍言七恨兴师此第一我景祖  显祖䧟明氏之计致不讳是以我  太祖兴师讨明以此为七大恨之首爰始爰
  谋缅
  亶父
  桥山景佑犹故土昌平樵采禁至今朝家厚徳昭千古明季谓我朝兴自辽东乃毁及金陵为压胜我朝虽有二祖之恨而彼南京孝陵及昌平十三陵皆为此䕶集樵采厚徳仁风垂则千古云
  乘马过
  兴京再咏
  赫图阿拉连
  兴京国语赫图阿拉者即汉语横甸也我  祖宋旧发祥地顺治年间尊为 兴京横甸在其南惟馀 城迹榛莾樷生矣依山树栅聊为城秋风策马一凭阅兆基缔构钦
  龙兴茅茨木突风犹古故宫欲觅迷处所涕零
  始业何其艰九重万户遑安处
  显佑宫叠旧作韵
  重至
  兴王里言瞻显佑宫呵灵金阙肃拾级玉阶崇追念当开创惟钦礼
  昊穹握符承
  帝佑基命建
  神功万寓拱皇极千秋镇大东继䋲滋励志对越益䖍𠂻
  何有扬
  光烈惟应仰
  骏鸿皥熙犹未致怵愓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每惭躬
  萨尔浒
  国语萨尔浒即汉语木厨也峰势肖之因以得名厨峰铁背界藩二山名间举
  义旗初创业艰诺密无能夸地利初萨尔浒城主诺密纳背盟合尼堪外兰拒我师  太祖定计诛之取其城杜松安足抗师颜既得萨尔浒遂驻师于此以五百人破明四路兵数十万殱杜松于铁背山秋风瑟瑟重经过
  天武棱棱莫仰攀寄语方来应敬念岂容易抚有瀛寰
  重阳日侍
  皇太后宴
  九九符阳数秋秋协岁行海山増
  介祉风物丽陪京豳树丹含籁岐花黄放晴登高真恰当
  曽此俯寰瀛
  新月
  行营三度看蛾月夜渐添长景倍新帐殿篆凝辉雉尾网城漏逓晃鱼鳞一天秋思吟新魄万幕寒衾忆従臣忽听远村砧杵动授衣时节恰临豳
  恭谒
  永陵
  四祖分
  陵墲壝同
  鸿禧景佑奠岐丰制因汉氏修园寝
  尊拟周家号古公念结拜瞻千里外派绵继续万年中曰
  承曰启均予责惟敬惟勤励此衷
  恭谒
  福陵
  天柱隆崇万载亭陵山名天柱山
  福贻奕叶藉威灵风云俨若通
  神縡龙虎常如䕶
  帝扃黍稷一时陈爼豆瞻依十载易霜星敬观
  实录思开创每悉
  艰难泪雨零
  恭谒
  昭陵
  丕显
  丕承王业昭肇基
  景命大清朝那同鼎足分三国可拟
  戎衣定一朝两白常趋石马汗陵前立仗石马曰大白小白盖  太宗当日所乘以略阵破坚者万青永䕶玉峯标元孙五世亲陈奠僾忾
  声容未觉遥
  谒
  陵礼毕车驾入盛京仍叠癸亥岁旧作七言排律十四韵周甲遵涂又向东吉林佳气郁葱葱故乡遗俗今犹在
  创业开基古鲜同走马率西时相宅
  如龙逴海每劳躬
  皇威远鬯先攘外
  圣泽深孚早建中名正底须惭徳抱我  太祖之兴兵伐明以报  先雠非利其土地气雄真使敌群空既申频价鱼书议既得沈阳遂屡遣使议和垂得还旋玉辔珑我  太宗围燕京垂得命班师谓取之甚易守之犹难云帷幄运筹宣众力风云缔构赞
  天功
  王师本是征无战胜国徒称守且攻爰藉驱除膺大宝我世祖平流冦之乱得天下定鼎燕京于古为正遂迁都邑设酆宫上
  陵近纪诹秋吉狩漠观风乐岁丰累洽重熙蒙
  祖徳月将日就惕予衷留京莅止当年宛父老瞻依喜气融沧海车书䖍辐辏朝鲜遣陪臣称贺九关阊阖洞开通推恩行庆遵常制何必酺筵醉颊红
  至盛京故宫日作
  精禋敬展十年思莅止留都驻羽旗秩秩肯堂钦
  祖徳依依爱日奉
  亲慈气回嫩暖情均畅云放新晴喜共知信拟贞观欹案侧武功得句再巡时癸亥十月车驾发盛京时有会复如唐后武功咏再巡之句御崇政殿
  重临庆善仰
  徽兴黼座维皇
  祖所凭来贺西鹣复东鲽时凖噶尔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内附差使先至又朝鲜例
  遣陪臣奉贡致贺
敢忘夕业更朝兢
  君臣一徳思前笃礼乐百年踵后増卜世繁禧绵亿载大
  红海旭正初升
  故宫侍
  皇太后宴
  金风皎日丽仙屏乐奏云韶凤下听兴庆重来溯
  缔构大安到处奉
  慈宁云呈东海迎鳌驾祥拥西池介鹤龄敬领
  徽音识心所曰钦绳继守
  先型
  实胜寺
  精蓝何处无初地佑皇图䖍礼世尊相敬思开国模艰难缅
  御铠威烈仰
  神弧尊奉  太祖所贻甲胄及  太宗所遗弓佛是仔肩重忧勤益切吾
  清宁宫叠旧作韵
  故宫兹路寝
  禋祀例依前祭  神为国朝旧俗必于正寝癸亥东巡时敬谨举行今仍之承构惟怀祖居歆总赖
  天西南仍启户翰墨亦陈筵依旧三秋景那能百虑蠲流阴诚荏苒清暇暂周旋言念𬞟蘩主怆然忆昔年癸亥年来时 孝贤皇后相随抚今追昔有感于怀
  頥和殿有序
  于清宁宫左侧构室数楹为
  圣母息居之所名曰頥和殿而系以诗
  松鹤颜斋表清越避暑山庄松鹤清越  圣祖奉皇太后之地也  圣母山荘所御亦以松鹤名斋頥和名殿奉
  晨昏
  孝慈家法千秋仰俭朴初风一室存
  登凤凰阁
  层甍建置忆
  当时表里山河座下披鼾睡岂能容榻侧纵观直欲奄天涯九秋如昔风光好百岁而今户口滋繁似京华非不美俗漓用此为萦思
  欲游千山复不果
  念结龙泉祖樾间游期又复爽千山既怜倦马当秋痩且付枯僧抱月间坐可披图悟离即恍如对瀑听潺湲终须卧象诸峰侧霜磴烟萝取次攀
  长宁寺恭瞻
  太宗所贻冠服二首
  羮墙有志难为睹
  冠服重瞻仰
  圣灵应现吉祥云作盖千秋万载䕶长宁
  戎衣汗马
  躬劳苦继述常怀
  烈祖灵俭朴心钦发箧始微言𨚗藉李邦宁按元史大安訚中有故箧
  李邦宁对云此世祖所遗裘带有圣训曰藏此使见吾朴俭云云

  过功臣费英东扬古利等墓题句志感
  桥山柏里𣡡相望开国同心想杜房一二荩臣兹扈跸逸
  勤胥及尔宁忘
  躬临酹酒当年事癸亥初至盛京凡功臣墓皆亲临赐奠遣奠依然表旧劳兹以重来各遣大臣致酹动我怆然翘望处
  山陵气接朔云高
  恭咏
  太宗所制鹿角椅
  弯弧曽逐鹿制器拟
  乘龙七宝何须羡八义良足供库藏常古质山养胜新茸
  那敢端然坐千秋示俭恭
  故宫对月
  殿秋轮欲小近海光愈洁初度埤堄𬮱渐朗琉璃阙
  衣宵古已然示冲今岂别绳
  先益増惕惜阴敢即恱同汉歌大风异唐临辽碣可爱永
  蟾辉何须问圆缺
  大清门
  
  太祖神武明哲创业开基日不暇给而勤于庶政建二木
  于门俾下情欲达者书之以进
  法贻百世泽永万年
  令许投书异缿筒无声听俾下情通古风淳噩非縁袭谤
  木尧年
  圣制同
  赐王公群臣及盛京官员宴即席得句
  崇政光华午日晴笙歌酒醴乐聨情宁夸汉代横汾水讶拟周家宴镐京兕爵三巡湛露泛蛟罏一缕瑞烟轻同堂均有亮功责谁进嘉言朂守成
  大政殿
  翚飞朵殿焕觚棱左右亭分以十称永念谁知此时切畴咨独忆
  昔年曽绍闻衣徳千秋凛
  燕翼贻谋万叶承三致意惟钦继述吾心宁敢懈兢兢
  恭奉
  皇太后自盛京回銮之作
  盛典
  崇禋次第修
  安舆䖍奉启龙斿几多别绪留丰里颇有征人望蓟邱屈指再临期后日追思夙驾溯前游去来今了不可得一念绳
  先奕叶谋
  永安桥
  盛京城西至广宁向多沮洳行旅颇艰我
  太祖初定沈阳即命修除叠道一百二十里
  太宗崇徳六年义建永安桥自是师行无阻用集大勲䇿
  马经过摛毫志事
  除道修桥经
  指挥师行来往迅如飞奚称贞观征辽日布土徒劳奏绩
  
  过句骊河
  潦尽寒潭碧水澄浮桥旋辔旧相仍乐浪元菟古难考安市襄平近可征纳稼村间场有积趁归人急马才胜句骊渡后频翘首己隔云烟望
  二陵
  广宁道中
  广宁道中跋马行败垒荒堡频逢迎云是当年防守处江山坐失嗟有明外猜内忌政纷乱谋臧不従不臧荐其间门户尚相争文臣掉舌武臣窜増饷未逮士卒家逍遥河上拥棨牙成梁华表至今在爵里世胄沧桑夸后台烽火更番置朝侦夜望亦云偹设逻徒布千万兵
  王师一举皆捐弃辽东不保全辽西破竹安禁飞骑驰我
  来抚迹仰
  前烈百年古县成雍熙
  皇天无亲徳惟本民不可下曰可近一言敬告守器人待
  言守时计己晚
  祭北镇医巫闾山
  敬谒
  桥山大典昭旋舆蠲吉祀寅朝提封于昔更无北望秩而
  今溯有姚庙古百王䖍盛享
  神庥亿载佑全辽高低黍稷盈豳野岁岁颙祈风雨调画松北镇庙中古松半枯槎枒夭矫东干苍苍郁然偃盖祭毕周览立树下貌之而系以诗
  镇庙门西似盖松半存枯干半茏葱凝神如见抱朴子图貌惭非陈所翁立下忽疑晴与晦现前可悟色兮空何当六月根旁坐读疏仡听谡谡风
  杪秋游医巫闾山得五言三十韵
  奥宇坤维镇神堂碣石开嶐嵸参汉迥案衍向阳恢舜典升柴载山经括地晐昔曽望峦岭癸亥岁有过广宁望医巫闾山之作今已近坛陔禋祀帛笾荐威仪卿尹陪达诚仙阙退问景玉鞭催蓦入栗梨墅延縁峛崺堆圃场崇有积鸡犬静无猜频见畊荒隧畴能保一阫日高方觉暖风细不生埃盘谷深成阻牛山久己峐寺颓僧避去屋寂鸟飞来遂造﨑岖遍从看草木才地灵自呵䕶天意本栽培写雾豁宫霍流澌落漩洄柳书人作字松抱石为胎初狭尘凡限中宏造化胚便因穷窈窕旋命减舆儓诘曲遵碕迳蒙茸藉嫩苔悬崖飞瀑水切颢耸瑶台右圣水盆尚有芝英碣宁妨荐福雷右蝌蚪碑武陵虽假借洞口试徘徊作记征彭泽成诗忆楚材右桃花洞宁知进士第转逊岳阳杯右吕公岩肥遁幽栖处翘思独往才右道隐谷云巢真可号龙种是谁栽右云巢松最后中峰矗居然一笠嵬右旷观亭海天惟浩荡心目与兼该始遇欣佳矣旷观诚壮哉安期如却扫意不在蓬莱游医巫闾杂咏
  翠云屏
  嶊崣孤峯削玉华山枢旁出古槎枒何人解事为镌泐语凿空犹道女娲上有旧镌明御史张学颜题补天石三字
  道隐谷
  深谷栖迟可乐贤路遥偶未访林泉东丹潜志读书处逐鹿成图岂恝然石渠宝笈藏东丹逐鹿图
  圣水盆
  垂崖迸水落丝丝冬不凝冰事匪奇应为仙家修养法将临玉女洗头时
  旷观亭
  飞来一笠冠㠝岏海水天云入旷观奇迹无穷宇宙内欲幽探遍故应难
  哈密瓜至遣𫍯亲王果亲王恭荐
  二陵感而有作
  西极甘瓜熟来从包贡邮荐新遵昔例癸亥谒陵礼毕贡瓜适至曽遣诚亲王和亲王赍往恭荐柔远赖
  前猷己觉云山隔其如岁月悠较予应厚幸又得谒珠丘
  锦州道中
  筑场纳稼野村闲羽盖逶迤展
  谒还七萃翘心指帝里万年愉色奉
  慈颜潦澄急水将慢水秋老松山复杏山尽是
  开基用武地时平益切守成艰
  题宁远祖氏石坊
  燧谨寒更烽候朝鸠工何暇尚逍遥若非华表留名姓谁识元戎事两朝
  过中前卫
  峰堡冈台每相入声望耗民无救堕明纲㭬人久擅杀生柄怯将徒称守御方极目一时警跸路回思此地战征场动关心惧仔肩重
  祖业维艰刻敢忘
  题望夫石
  姜女祠前有石名曰望夫或云即姜女墓事虽不经而有关风化故咏之
  执役当时为䕶边陨城坚节孟姜传牧儿遗火咸阳燎片石赢他历海田
  山海关仍恭依
  皇祖原韵
  长塞沧瀛倚雄关碣石边抱环四城接南北二翼城东西二罗城皆洪武时徐达建延亘万峰连两度銮舆历千秋
  圣制传小阳仍问景弱水不论年禾稼纳场圃人家富井烟抚兹偃武会敢忘诘戎权战迹馀平野关内平野即破流贼十万众处人情譬涉川
  丹陵回望远揽辔意拳然
  再登澄海楼叠前韵
  拾级登岑楼复此俯巨溟寒暑幻冬夏日月浴⿰虗亏 -- 亏盈界嶴光并耀际天色同青最钜斯绝类守信故永亨蹄涔易致涸注兹恒为瀛泾渭诚小哉徒分浊与清再登澄海楼叠前韵聨句有序
  乾隆十有九年秋由吉林至盛京恭谒
  三陵礼成旋跸以孟冬二日入关再登澄海楼距癸亥前游周一纪矣阅壁间旧题墨渖犹新爰续举成例命汪由敦刘纶用禁体聨叠前韵既畅登临并志岁月云
  御制坤载既盘礴坎徳靡亏倾脉属天地气
  量应朝夕盈朱垠际闽广朔野奄幽营
  再巡临碣石臣汪由敦
  御制重登俯雕甍梁适侍子舍时梁诗正侍养南还张骞返仙京张照已物故壁诗犹好在
  屋筹凡几更螺丸大块点屃负岑楼擎霞标傍槛矗臣刘纶
  御制雪峤罗𥦗峥东叟寻蓬屿巨蜃吹层城雾露不辞受壑谷容来并云锦织回紫玉䋲接通明阳侯逞陵轶臣汪由敦
  御制岳祗恣磓掁斫阵万马骇突围千牛轰禁体续前例罚期严后成㕙毫蘸勺蠡犗饵投长鲸志怪迹谁核臣刘纶
  御制求真才岂英一杯纳日月亿劫嘘阴晴底事称白鹭奚从款红蜻爰居享鞺鞳鲛室眩煌荧藏积梵书列臣汪由敦
  御制㝡韩碑呈何无复何有曰虚亦曰贞赤石灵运进绿绮成连行远航越裳候奇賮贾胡评隐娥归墟守臣刘纶
  御制飓母舶赶生珊瑚周其趾蠙珠耀厥莹壮观向空廓邮签漫促程
  夷齐庙
  得圣之清孰与齐首山途便此凭跻为传公信及公达底较辽西复陇西宋代何须锡圭冕伊人本自视涂泥史迁慨羡青云士未识浮名本稗稊
  恭奉
  皇太后回銮述事
  上塞吉林取道便
  明禋劼毖展心䖍山川往复五千里甲子周回十二年自癸
  亥东巡恭谒  三陵距今年甲戌正周一纪
武帐常承
  寝门豫都人喜迓跸銮旋酆宫悉得
  开基迹守业惟勤励体干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四
  天章
  皇上圣制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
  御制古今各体诗卷上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四
  天章
  皇上圣制
  乾隆四十三年戊戍
  追复睿亲王封号并复其宗嗣袭封予谥配享诗以志事有序
  稽宗盟之轶事展亲兼以褒功核方䇿之遗闻申枉因而继绝睿亲王者属本懿藩分居执政勤劳王室棐忱洵同姓之良绥定燕京伟绩更诸王之冠顾以任隆见嫉亦或气盛招尤履霜之衅潜积于多年戴盆之冤顿兴于既逝折敛衣为左证理知所必不然肆罗织以深文狱甚于莫须有徒以众怨之构成贝锦而执作爰书尚非
  亲政之年矫纶綍而竟从重典繄予恭披
  实录鉴王实有大勲当危疑推戴之时拒群议而匡扶冲主迨戡乱肃清之际迎
  圣驾而肇建丕基且诫比列之謟谀朂以尊
  君亲
  上复斥同怀之愆戾加以义正词严历历具存班班可考𬗟其诚荩皎如白日青天嘉乃壮猷允矣信今传后使果有不轨之志未尝无可乘之机乃贞心既矢于𥨊兴岂逆迹转萌于泉壤无端而暴其罪状每恻于中如是而坐以叛名宜昭其屈念畴昔非由
  亲决弗嫌成案之翻为国家特叙成劳惟协公评之当用是复其王爵仍教世袭茅封并为录彼宗支咸使列于
  玉牒葺园寝而春秋祀享配
  太室而殿庑筵班补列传以连篇准易名之一字推祖宗之恩意辨诬足胜金縢勉子姓以钦承守绪奚烦铁
  劵爰成四韵并引长言
  流言恐惧似周公公则生前王已终睿亲王之冤狱与周公之被流言相似然公之受谤在生前故恐惧可以有待王则遭诬于身后故是非无以自明然予恭阅  实录为之昭雪较诸感风雷而发金縢者似尤光明正大耳无幸位心真是睿有开基业孰齐忠谥増一字非私惠论定千秋付众同配食袭封推
  祖泽睦亲惇叙朂宗功
  命仍称礼郑豫肃诸亲王及克勤郡王原封爵号并予配享诗以志事有序
  溯维城于王室同扶有永之
  鸿图考列爵于宗盟各著非常之伟阀事在本朝为极盛
  迹皆前古所罕闻每以绎寻
  实录之文因有追叙成劳之典粤稽礼邸实惟让王四路
  分殱萨尔浒助扬
  神武连营并克山海关奋厉师贞翊
  圣明而特表荩诚诛逆恶而不徇私义至郑王属居近派
  
  太祖育自宫中初定平壤之盟旋鼓宁远之勇遵化归化频建丰庸松山杏山叠施胜算剪强藩而成一统识裕先几膺摄政而䟽千言监陈
  前宪若夫论功之最惟豫尤超㓜统偏师荷嘉名之肇锡独抒长䇿举大势以全规洎入燕京遂专阃节破潼关而追流冦狂魄寻僵平疆介以定中原游魂自灭又如肃武亲王之百战称雄而秦地恢城蜀疆殪贼勋尤崇也他若克勤郡王之屡征奏捷而降纳朝鲜计图明塞略更优焉是为同姓之股肱名皆炳著并昭当年之耳目人所艳称乃日久而旧号俱更虽世及而遗风几泯爰命复原封之字俾同竹帛以常新并教列配享之厢咸侑馨香而弗替馀凡类似悉予详求念栉风沐雨之劳使徴献者知功宗之不朽比砺山带河之永期袭次者怀祖烈以毋忘用纪长歌并疏小引
  贝勒让帝如汝阳  太祖大事礼亲王于诸子中为最长而功徳隆茂众望皆属太宗礼亲王因作议书言绍承大统必得圣君始能勘乱致治以成一统自顾徳薄愿共推戴  四
  贝勒嗣位入朝遍示诸贝勒大臣众皆喜 太宗辞让再三王意益恳切乃  従之萨尔浒战我武扬萨尔浒之战礼亲王同  太宗随 太祖土功详见向所作萨尔浒山书事 推戴
  冲主出丹诚不私子孙徳尤彰  世祖嗣位时礼亲王之子硕讬孙阿逹礼
  曽孙谋立睿亲王礼亲王发其谋并诛之云

  宫中育养子侄行其名曰济尔哈朗叶 郑亲王为太祖亲侄㓜育于宫中号和硕贝勒战功多矣难数详同摄政亦抒谋臧灭吴三桂见早强郑亲王病剧  世祖临问泣对曰臣受三朝深恩未能仰答不胜感痛惟愿以取云贵灭吴三桂统一四海为念  世祖为之大恸逆藩日后之谋果不出王之先见也㓜领偏师建迹昂褒蒙
  圣嘉赐美名叶 豫亲王㓜统偏师辄有功  太宗嘉之  赐号额尔克楚呼尔直入潼关贼奔商旅师平定江南疆功莫大焉䇿允良王之战功甚多难以缕举至其破潼关逐闯贼及平定江南尤其功之最著者也整兵直入肃亲王阵斩巨冦张献忠悉平内地詟诸羌肃亲王射殪张献忠并削除群贼平定陜西礼亲王子智独长克勤郡王为礼亲王长子有勇谋济以悃愫复勇往盟定朝鲜𪟝克襄克勤郡王尝同大贝勒阿敏及郑亲王征朝鲜克四城谕朝鲜王李倧降时阿敏怀异志欲直趋朝鲜王京倧挈孥奔遣其臣进昌君求和众议许之阿敏不允克勤郡王密与郑亲王议驻师平山城遣使往谕倧报命愿岁贡方物遂许其降既盟告阿敏阿敏以未与盟仍縦兵大掠劝之不听复令倧弟李觉与阿敏盟乃班师恨未得与定北京叶 克勤郡王于崇徳三年以疾薨于军太宗闻而痛哭加以  恩礼故未及与入关定燕京也是皆巨擘辉天潢与复旧号并配享其未及者付考详并教一一稽宗盟叶 其馀宗室诸王贝勒等有功绩显著其封爵后经降夺者并命宗人府查奏雪冤彰善示后蘉
  
  宗恩泽予衍庆本支百世奕禩昌
  恭题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
  战迹舆图六韵有序
  盛京吉林处乃我
  祖宗肇迹兴王之所而皇舆全图所绘向未赅备因敬稽实录事迹命将军弘晌等详考道理形势按图増补且敕大学士舒赫徳阿桂等董所司拓为大图于
  圣武丰功标注地名之右恭纪
  太祖
  太宗亲征及
  遣诸王贝勒等征讨者为地凡一百四十有四图既成将以寿之枣梨垂示久远缅维我国家自长白
  发祥以至奄有辽沈
  鸿业经营规模大备而我
  太祖
  太宗战胜攻取
  开创艰难皆有山川疆域可考迄今按图展对益可想见
  当年
  景命所贻
  前劳所启用是恭赋成什志不敢忘即以是诗录之帧首我世世子孙遵览斯图其尚钦承敬畏以巩亿万载丕丕基而于余所以述
  祖徳而垂后昆者庸可忽乎哉
  龙兴东海佑承
  天创业时仔
  二帝肩因以舆图考当日注之战迹示千年
  祖功并茂徳贻后
  宗徳还兼功继前心膂折冲同御侮
  躬亲执锐更披坚凡经一百四十处廼致九州万国全享
  此泰平守噐者可忘
  先器弛勤䖍
  东巡盛京叩谒
  祖陵是日启跸得诗八韵有序
  山成鼎峙亿万年
  天作基祥命忆巽申廿四载地暌致悫曩以
  慈驾之途艰远渉遂尔藐躬之仪阙续修兹犹禫祭之未
  临惟此
  精禋之可举廼涓吉日复谒
  祖陵三至斯循敢曰事能绳
  武长言不足遹惟志切觐
  光于时夏闰已过秋初甫半月明万里𫤌宵中对以扬辉露白前朝若春至履之増怵指岩关而先度道维旧而路则新眷陪都以再经昔为入而今则出抚闾阎之繁庶恩与频施缅
  开创之艰难咏宜三复由程肇始即事成章
  忆曽甲戍别陪京回望依依不尽情祇虑
  高年勤䟦渉泣思  圣母慈爱凡巡幸处必欲同行后因  慈寿渐高不宜远渉凡陆程稍久者即不敢扶侍  安舆故盛京之行自甲戌后至今越廿四年未举故教远路罢巡行而今怆无复瞻顾爰此摅其久眷诚吉礼槩因居服罢尚在二十七月之内惟因追远展摹恭谒  祖陵于凡行猎阅兵及盛京筵宴等事一切罢之
  明禋惟是展䖍呈萦怀二纪瞻
  神壤撰日三秋启翠旌自是两都孰东道幸兹万宝阅西成仍宣缇骑戒蹂躏更与烟村免赋征历历敬看
  开创迹守成责重凛亏盈
  山海关三依
  皇祖原韵
  陪京来往路底借此为边大将四城筑接筑四城皆徐达所建经臣列戍连熊廷弼守此时列戍犹存操戈室未已廷弼驻山海关经略军务而王化贞为巡抚廷弼主守化贞主战朝议右化贞者诋廷弼廷弼愤上言经抚不和恃有言官言官交攻恃有枢部枢部佐斗恃有阁臣臣今无望矣时事艰危而操戈同室广宁之弃我兵追逐化贞二百里如入无人之境所谓设险者安在益以信  天心助顺师克在和我国家以同心协力开创成功而明季门户攻讦足鉴万世可晓然于在徳之义矣设险地空传
  天佑开今业
  祖功仰昔年庶哉孶户口久矣靖烽烟须识养而教慢论经与权三番临古塞一瞬逝波川惟是亹绳
  武景思益惕然
  出山海关作
  并山临海守原固辽矣长城𨚗守齐重镇徒防永平左大军早过顺天西明设重镇守扼山海关以防我兵而我大军每従古北喜峯诸口入边明兵曽莫能御即如天聪三年我  太宗亲统六师征明  驻营土城关进围燕京袁崇焕祖大寿始自关外仓猝赴援也彼非设险况失徳明自神宗以后朝臣惟门户纷争百姓以科敛愁怨纪纲凌替自速灭亡徳之不务虽设险何益而我  太宗恤众爱民  上下同心共成  鸿业实为  天之所佑固非彼失徳者之所能攴今则中外一家陪京且在关外山海之险不过仅存关名耳我以同心自受
  禔今日两京为坦路小哉何用说丸泥
  姜女祠
  丛祠旧筑海山边善哭偏因姜女传金铸应嫌范蠡谲墨胎可比伯夷贤五金皆可铸像今自西藏所贡梵铜佛像虽周时所铸然汉明帝时佛法始入中国则中国之铸像以越为最古矣此祠中泥塑姜女俗谓之増胎又谓之墨胎若木像则谓之减胎又谓之香胎不独伯夷之为墨胎氏也向年题玉泉山吕祖洞诗有墨胎古洞阅时年之句未注明因并志之萧风枯树哀弦写明月清波古镜悬路便一临縁节义订讹意已具前篇杞梁事见左传其谓为秦始皇时者未免传疑附会前癸亥作已订其讹惟因节义可尚故经临一再题句云
  宁远道中作歌
  在明为关外尔时其意欲宁远奈其宁之不得道讵祗失远且失近在今亦关外坦坦荡荡行往返即云内外已赘辞那更远近较末本近实为本远实末宁已为先宁彼晩其明先自未宁已上下否隔车辕偾
  祖戎衣定天下百年教养武早偃两都时迈此亨衢村村富庶耕凿稳新疆乃更筹久安倍万斯载虑勤恳宁远祖氏石坊叠旧作韵二首
  翠华迤逦度秋朝祖氏石坊复见遥虽是贰臣背明国却成世族事清朝昨明国史馆以明臣降附本朝者列为贰臣传并视其历著勋绩忠于我朝如洪承筹等为甲编其进退无据不齿于人如钱谦益軰为乙编以示褒贬若祖大寿虽由明总兵来降有负胜国然在本朝则功绩茂著其子孙并为世臣正宜列之甲编者也崇焕遭缧入狱朝率兵独跳去而遥弗追弗罪仍为守足识陵夷笑胜朝祖大寿闻我军进薄燕京同袁崇焕入援及我  太宗用计明帝不察竟磔崇焕于市大寿惊惧率兵径归其叛迹已著而明帝闻之既不追回又不加罪大寿亦仍为明守锦州且既已纳款我朝及纵归复怀观望反复无常直待势穷援绝始决计来降其故仍不可解而明人委边事于叛臣明政之陵夷即此可见矣
  仍驻沙河所
  仍驻沙河所毡庐颇耐居不期逢蹢白亦欲顺情舆连日阴雨道路泥泞八月初一日午间驻沙河所雨尚未止虽傍晩西北风起天已畅晴而扈従人众行李车驮多有未能至者因于初二仍驻一日以顺众情畅对秋云卷知将泞道除几闲消底事四库校全书四库全书应行呈览者命随阁章间二日逓进十本毡庐几暇颇得披校遣兴
  杏山晩眺恭依
  皇祖原韵
  夕阳欲与远山平旷野风吹牧马声驻早人闲多静趣
  当年殊异此征明
  经吕翁山作
  
  太宗皇帝擒洪承畴处也见
  皇祖诗中而通志讹为吕洪山兹经过其处命更正之尔
  
  武烈已见于全题诗中松山杏山之作特以洪承畴被擒
  于此复以其事咏之
  衮衣经略屡更人足识君无定见真莫怪生降背厥义要知能养在乎
  仁  太宗每得降人皆厚抚之使各得其所洪承畴既降送至盛京即授显秩推诚待之故感而思报明亡縁自生多议国史应为列贰臣洪承畴在明代身膺阃寄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故不能为之讳然其后宣力东南颇树劳伐虽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岂可与钱谦益軰之进退无据不齿于人者漫无区别因命国史馆总裁于贰臣传分为甲乙二编俾优者瑕瑜不掩劣者斧钺凛然以示传信而彰公道然亦其间具优劣更教甲乙等差陈
  锦州道上恭依
  皇祖诗韵
  久困城方下当年迹窈冥天聪五年八月  太宗统兵围大凌河掘壕筑垒为久困计九月明兵四万自锦州来援  太宗与诸贝勒率骑兵进击敌却走会大风敌乘风纵火势甚炽将逼我营天忽雨反风遂大破之生擒监军道张春等十月大凌河中粮绝明总兵祖大夀因举城降夜至  御营输款寻縦大寿还锦州大寿既归复萌叛志与我兵相拒  太宗复遣郑亲王济尔哈朗等统军更番围困锦州至崇徳七年三月明援兵尽绝城内粮尽饥民相食祖大寿战守计穷又闻松山已失乃率众官诣军门降遂克锦州兹百馀年升平户口滋息欲问其事则遗老尽矣驿铺坦荡道山展画图屏
  五字瑶编什
  一时翠跸停无非厪守器乐利验郊坰
  过锦州咏祖大寿事
  伐大木应先去枝  太祖亲征乌拉时尝  谕従征之诸贝勒曰譬伐大木岂能遽摧必以斧斤斵而小之然后可折今以势均力敌之大国欲一举而取之能尽灭乎乃率师毁其所属六城逾三月而灭五拉  太宗敬守  太祖圣训于征明一事亦有剪枝伐树之  谕而参政祖可法等以为去其手足不如攻心  太宗不従盖深知明国虽已积弱而大势尚未遽就灭亡  意若留以有待  大圣人卓识诚非众人所能仰窥也燕京垂得更班师天聪三年太宗亲统大军征明薄燕京  率诸贝勒及䕶军环城关进兵距关厢二里者縦令入城乃自土
  城关进兵距关厢二里而营我军既围困燕京诸贝勒大臣俱请攻城  太宗曰攻城固可必得倘坚城之下失我一二良将劲卒即得百城亦不足喜遂止弗攻寻经海子而南且猎且行随克良乡固安至房山祭金太祖世宗陵还次燕京营于城西南隅击破明四总兵守拒之栅斩满桂孙祖寿及副将以下三十馀人生擒墨云龙麻登云乃遣巴克什达海与明议和遂班师勤王巡抚旋遭绁同事总戎自返旗戎军既至燕京明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赴援营于京城东南隅立栅坚守  太宗往视即还因  授计副将高鸿中等于所获明两太监前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  上计顷见敌有二人来见  上语良久而去意袁巡抚有密约事可立就矣杨太监
  佯卧窃开其言旋縦之归以所闻告明帝遂磔袁崇焕于市我  太宗行军用计所谓兵不厌诈乃明帝一闻逃归内䜿之言不加审察遽诛勤王之人愚亦甚矣我纵用兵不厌诈彼诚中去声计太云痴守城援绝方降顺意欲何为难恃知祖大寿因袁崇焕被诛惊惧率师而返是有叛志也乃明竟置之不问而大寿亦仍为明拒守锦州其故殆不可解然大寿自降顺纵归而后犹屡怀观望反复无定直至食尽援绝始诚心出降更不知其初意欲何为也
  锦州道中书事
  更戍图攻地当时克取难昔大军攻锦州时更番围困经一载馀锦州援尽粮绝且我兵已克松山擒洪承畴等祖大寿战守计穷乃率众官诣军门降遂克锦州终焉降师范何有赖呼韩喀尔沁为明时朵颜三卫有桑噶商者同祖大寿曽守此城事已登青史名犹籍锦官两京久耆定一例蜀民安锦州之名与蜀中锦官城相仿昨者两金川狼狈为奸蚕食邻境而金川逆酋索诺木尤狡恶久必吞并诸土司侵及内地则全蜀之民皆不能安枕所系甚钜且两酋负恩抗命罪在不赦乃命将简八旗劲旅并调陜甘滇黔绿营士卒厚集兵力五年而讨平之俘渠诛磔并以其地设镇安营一洗逆番恶俗为蜀民永除后患
  蒙古王公等来接诗以志事
  札萨屏藩列䕶边跸途来觐踵相连久蒙培养都知礼渐重耕桑亦曰贤自出山海关以后各札萨克蒙古部落不远数百里来迎跸路如喀喇沁科尔沁奈曼巴林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喀尔喀土默特札噜特诸王公台吉等分日迎銮嘉其诚而有礼且各部落近已渐习内地耕作不复专事畜牧亦可见国家教养之泽至为广远也弗宴弗围胥命返献驼献马各抒䖍此次幸盛京因在二十七月之内不筵宴亦不行围蒙古王公等至行在即赐茶并各赐縀匹有差概行遣回有以驼马献者并却之其中或难以尽却者则酌量留之视其数赉以大縀用示厚往薄来之意笑谈指顾多孙行去声白发那辞是长上声
  观大凌河养息牧
  唐时养马称最盛四十万匹杜诗咏马多地狭苦难容募民供秣劳难应我朝养马无须多上都即元之上都盐泽蒙古语达布逊诺尔汉语译之为盐泽非新定回域之古盐泽也大凌河即此养息牧处二十馀万孶野牧几曽刍菽烦摧科此处牧政实稍异夏逐水草冬则餧供以内府之庄头何有追呼累民事今来阅马河之滨按队分色万锦陈华阳归后无征战易给扈跸利众人哈萨克马来服皂新疆用以资腾饱一家万里合东西白傅那歌阴山道大凌河咏事
  明守大凌河尽悉其精锐坚城与深壕步步进攻备明兵占据大凌河为得尺进尺之计将以逼沈阳
  文皇谓得此馀易取次第顾彼防御严因为困围计离城度五里筑墙掘堑邃周立我军营庚癸呼难逓时攻其外堡降者踵相继来援截锦州战胜常夺帜援绝城中窘粮尽人相食大寿乃出降诳出锦州避大军围大凌河掘壕筑垒为久困计明兵自锦州来援太宗率骑兵进击敌却走会大风敌乘风縦火将逼我阵天忽雨反风遂大破之既而大凌河城中粮尽饥民相食大寿遂举城降夜至  御营输款大寿伪献夺锦州计遂縦大寿还大寿既归锦州复萌叛志方当攻堡时
  圣谕实录记明示诸大臣勇者勿重勚彼其损躯效可一
  莫再试以此众愈奋争前敌
  王忾大徳曰好生仁以行勇智向者尝用兵赏罚期明晰出众巴图鲁佳名亦时赐  太宗在军中  悯将士之先登效命者每赐以巴图鲁之号且  谕诸大臣以此等忘躯励勇之人宜加䕶惜勿再令首先登城致或伤损仁心仁言体惜备至众益感奋争效实万世所宜法守近年平定西域及攻剿金川士卒中多有超众
  得功者亦每锡巴图鲁号以旌之而被旌之人愈思图报凡遇攻战仍复先往以此屡著奇勋者固多而伤损者亦颇不免虽加以优恤而念之常切矜怜兹恭阅  实录倍觉  祖训之当守而孙臣实未见及于此虽此后不愿复有用兵之事然兵不可一日不备则此意亦不宜忘因命军机大臣恭述圣谟拟书谕旨以志永久且以贻示子孙其人以被旌勇往无不至颇有死绥者矜怜念弗置设如我
  祖谕安得有其事憬然悔失筹未习兵所致
  先见邀
  天佑孙臣服且愧敬成长言志且以告后嗣
  过大凌河恭依
  皇祖原韵
  屈指三经此处过上
  陵本异大风歌
  创成在守非不易尝作创业守成难易说云唐岑文本以为创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余以为不然盖创业固难矣然以守成较之但可谓之不易而守成则实难耳创业之主其难可谓至矣然纲纪制度未尝不可留俟后人守成者茍无以光前烈启后图斯懔然有不终亩之忧是创业者未竟之难亦守成者分内之事也是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鲜有不盛满中之者以此思难则所以持难者可知矣故予独以难责夫守成者非敢忘创业者之难正以慰创业者之初心耳兹瞻言旧迹缅怀  缔造艰难因櫽括前说以及之
  显曰承愧已多牧马自来称坰野大凌河有牧场每岁字肓马群极为蕃盛观鱼何必备凌河百年遗老消磨尽  皇祖诗有云丰京老将还能说曽记前途自倒戈今距  皇祖临幸时几及百年即旧日儿童曽就瞻  云日者亦鲜有其人矣故事无能问鍜戈
  广宁道中
  长亭复短亭古县此重经凭海负山处卫中扼外形一家非所论广宁县志称其形势负闾山凭渤海据胜青营扼冲中外盖犹沿胜国旧闻今则中外一家广宁已为陪都属邑又何防扼之可言乎九伐亦云停寰宇今滋广胥为筹永宁
  望医巫闾山再依
  皇祖原韵
  迎舆罨秀气不异把芙蓉得得行行近葱葱郁郁重犹嫌数里路原识几层峯岂是虚摹境即当真抚松幽州千劫镇古庙万年封肃拜申渊悃
  明禋遵六宗未瞻阙辟凤已觉气为龙一望纷吾慕继绳敢懈胸
  
  北镇医巫闾山
  向因旋跸
  祀今以进途
  癸亥甲戌皆由边外至盛京归途始经 北镇致祭今年出山海关而行先经是山因即申柴望之礼镇地奠千劫佐
  天福万民本无为已祷饶有致心寅前度
  祈辞在甲戌祭山有岁岁颙祈风两调之句即勒碑其处依然如昔申
  咏医巫闾山四景
  翠云屏
  庙西峙立翠云屏凝盼谁能拟色形一石丈馀大方广见锦州府志补天两字出何经上泐明张学颜书补天石三字道隐谷
  闻道深山足隐沦与居木石桂松邻谁知潜志乐饥者原是㧐身逐鹿人石渠宝笈藏有东丹逐鹿图
  圣水盆
  列崖垂落水如帘隔断尘氛静且恬多有朝鲜人泐句箕畴文化至今渐崖间多泐朝鲜人诗盖朝鲜为箕子所封至今犹重文教
  旷观亭
  山堂此日已为亭眼底平陵碧海渟应是辽王贮书处志称辽王托云爱山之奇秀于极项筑堂曰望海购书数万卷贮之今亭想即其处按辽王托云即东丹王也至今秀色蓄眸青
  观音阁即景
  镇庙更西北礼成一问蹊縦观连海阔直上与天齐不尽奇和诡谁知端与倪无烦重徴古七景阅前题甲戌经此曽作游医巫闾山遍历诸胜五言排律三十韵注中有圣水盆蝌蚪碑桃花洞吕公岩道隐谷云巢松旷观亭等七景今泐石崖间
  诘屈历云关精蓝迥𪩘间漫兹悟空色较昔异容颜胎石松多痩依岩鹤自闲天成同入路崖口入处大似天成寺松石间意三载别盘山盘山未到者已三年矣
  命查核盛京所属应修城垣发帑缮治诗以志事
  断垣败垒动经过州县城𬮱毁亦多征伐
  昔年故有是观瞻今日可听他葺頺兴废原关政发帑雇工非起科出山海关以来所经州县城郭多有頺陁者盖我朝以盛京为陪都关外皆成内地故向来未议修葺然畿辅及各省城垣并官为修理况盛京根本之地而邮程往来观瞻所系岂宜置之不问因命军机大臣会同将军弘晌查议择其最要者发帑以次兴修并简大臣同将军府尹董其成每处各派専员偕地方官经理工作以期巩固垂久且国家凡有兴作无不发帑雇工従无加征科敛之事是修城非但为崇墉观美而所在丁壮皆受值以赡身家尢得均沾实惠诚一举而两善也
  创守由来殊主客思量及此惧如何
  驻早
  吉行五十里驻早众情娱书史随时有驿函繁政无身惟劳以逸心与静而俱毡室支𥦗咏芸斋定岂殊叠道
  盛京以西向多沮洳其近沈阳者自
  太祖命修叠道百二十里
  太宗复建永安桥以便行旅至今赖之而广宁之柳河沟当夏月阴雨尚患泥泞丙申岁承徳锦县宁远广宁四属商民捐赀筑治叠道中间多架木彴以通污潦今过其地居然坦途虽时已八月且晴霁旬馀固可安行无阻而修道成梁王政所尚矧近市之人能知大义分所有以利人淳风亦足嘉也因纪以诗沈阳叠道接广宁沮洳年深或重去声渟畚挶成梁众情切车驼遵路仲秋经攻之足识民风古除也犹惭王政型大胜南阳诸父老不求逭赋急公听昔汉光武幸南阳赐复南顿田租一岁父老前叩头言愿赐复十年光武曰天下重器常恐不任安敢远期十岁乎吏民又言曰陛下实惜之何言谦也光武大笑复増一岁兹余三莅盛京前两次俱已蠲租一年今岁奉天田赋既输值普蠲复将降旨免明年正供是赐复两岁并不待父老之请其捐赀治道之商人并令覆实优奖之
  渡句骊河
  双流合一称句骊向骊河亦名辽河源出边外有二其一自西北来者远不可考其一自东来者出长白山西北诸窝集中西北流绕邓子村西南折合而为一经铁岭县北入双峡口西南分为二曰内辽河外辽河绕县之西南合而为一此河左右即辽东辽西所由分以河左右分辽之东西夏霖每致成淖泥历经修筑成坦途唐太宗征高丽军行阻淖布土作桥乃济盖近河百馀里内遇雨即泥淖难行自康熙五十八年雍正六年相继修筑以来渐成坦途矣当年战伐此渡师而今上
  陵仍渡兹艰难升平各异时设无彼者安有斯造舟为梁翠跸移安用布土劳众为公孙渊司马懿往事何必道古提
  老边
  迤逦老边近风情入故乡战征縦图进根本亦须防
  帝业非容易王民愿阜康贡鲜来野鹿悲咽祗先尝前两次诣盛京有以麅鹿献者必先奉  圣母甘旨今次有进鲜者惟为余充膳举箸不胜哽然盛京奉
  祀诸宗室来接诗以志事
  天潢来奉
  祀制定自初年盛京奉  祀诸宗室于乾隆元年始自京城移至
  歆享脉犹近本支派永绵已看孳少壮却喜习周旋有爵cq=36非封建元明弊总捐封建不可行于后世余每切论之本朝宗室凡亲王郡王皆在京袭爵承恩止予封号而不分茅土既得安享世封且不致分藩滋事一革元明敝政  家法垂贻实为尽善云
  䇿骑
  䇿骑频经近远邮田功历历验登秋深耕易耨农无惰下隰高原岁有收未解闾阎辛苦况可恒舆辇逸安谋敬思汗马
  当年景昔我  太祖亲统兵攻沈阳明守将贺世贤等乘城坚守我军营城东七里明兵于城外掘濠树栅环列枪礟以拒我军绕城掩击连败之明兵七万皆溃阵斩贺世贤等明总兵陈䇿复统众二万渡浑河来援  太祖分兵冲击追至浑河尽溺水死而浑河南复有步兵万馀结营列楯又明总兵李秉诚等亦率骑兵三万营于白塔铺蹑袭我侦探之兵太祖欲自往击  太宗请行率䕶军百骑进击李秉诚等皆败遁又偕大贝勒代善等追击四十里斩三千馀级  太祖亦尽殱浑河南步卒遂㧞沈阳此实我  太祖  太宗汗马艰卒之地兹䇿骑经过敢因今日之逸不追念  前劳乎玉勒金鞍已自羞
  朝鲜陪臣来请安因而有作
  有旨斯番非宴镐朝鲜不必使臣来起居敬问实勤矣屏翰诚摅得许哉今年至盛京以尚在二十七月之内不举行筵宴预敕朝鲜母庸遣使朝贺既而朝鲜国王具咨礼部以小邦感戴中朝心殷葵向愿遣陪臣至盛京请安情辞诚恳因许之礼减于兹益为感癸亥甲戍两次幸盛京朝鲜并修朝贡之礼兹因免其入贡故欲藉请安以申感悃恭顺实可嘉尚赉颁视昔弗因裁颁赐国王及陪臣品物并照前两次之例厚给其使赍归为明忠即忠乎我朝鲜初奉明正朔不肯臣㐲本朝杨镐四路出兵之役朝鲜尚出兵相助  太宗统众进剿战于冨察之野朝鲜竞发火器忽大风扬沙烟尘反扑敌营我军乘之大胜殱其兵二万朝鲜元帅姜功烈惧而来降后虽通贡礼而仍怀两端崇徳二年太宗亲总六师往征国王李倧虽屡乞降犹逡巡不敢出及我军克江华岛获其王妃王子官属李倧
  乃率群臣献明国所给敕印于汉江岸筑坛 太宗亲临厚加抚慰  谕以一心尽忠且遣其归国并其妃及子遣之李倧感悦于三田渡立碑以纪  恩徳嗣是世笃忠纯永受我朝恩眷云奕叶承恩国永培
  题萨尔浒十二韵
  已撰长文识每恭读  太祖实录至萨尔浒之战父子兄弟同心合力未尝不流涕动心思我  祖之勤劳感  上苍之眷佑曽作书事长篇以纪之仍吟近体宣重经
  用武地深感
  命时天萨尔浒列阵明帝遣经略杨镐等统兵二十万号称四十万分四路来攻 兴京我西南两路侦卒驰告  太祖曰明兵使我先见南路者诱我而南也其西来者必大兵即统众趋抚顺往拒时明将杜松营萨尔浒山复引兵围吉林崖仰攻我兵吉林崖据颠  太宗兵至大贝勒代善及扈尔汉欲驻兵隐僻地  大宗曰正宜耀兵列阵明示敌人壮我夫役士卒之胆令并力以战岂可置僻地耶额亦都以  太宗之言为然乃对明兵营列阵而待别设伏邀击明兵追至界藩渡江与筑城夫役合据界藩之吉林崖夹攻旗拨四压击骑才千明兵攻吉林崖者约二万人与萨尔浒军遥为声势  太宗与众贝勒及诸将议增兵千人往吉林崖相助俾登山驰下冲击而以右四翼旗兵夹攻之  太祖至问破敌䇿一 太宗具以前议对  太祖命分右翼四旗之二与左四旗先破萨尔浒山再令右二旗兵遥望明兵俟我兵由吉林崖驰下冲击时并力以战合力冲其要移时破彼坚我合兵进攻萨尔浒山明兵驻营列阵发枪礟我兵仰射之奋力冲击不移时破其营垒死者相枕籍縦横恣驰突陇种尽刘䖍雁鹜蔽河下鲸鲵封陆填我遣助吉林崖之兵自山驰下冲击右二旗兵渡河直前夹击明兵短刃相接我兵縦横驰突无不一当百遂大破其众明总兵杜松王宣赵梦麟等皆没于阵横尸蔽山野血流成渠士卒死者蔽浑河而下如雁鹜焉斐芬斫营速尚间去声夺壕连明总兵马林兵营于尚间崖濬壕三重严斤堠鸣金鼓自卫又潘宗颜一军营于斐芬山  太祖集兵驰往令我兵之半下马仰攻宗颜兵约万人以楯遮蔽连发火器我兵突入摧其楯遂破之宗颜全军尽没  太宗又破明兵于斡珲鄂谟游击龚念遂李希泌皆战死其营尚间崖者凡四万众  太祖驰往趣令我军先据山颠向下搏击众兵方欲登山而马林营内之兵与壕外兵合  太祖曰是将与我战也我兵且勿登山宜下马步战我兵下马者方四五十人明兵已自西突至大贝勒代善即怒马迎战直入其阵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㤗与众台吉等各鼓勇奋进遂败明兵我六旗兵见之不及列阵人自为战前后弗相待縦马飞驰直逼明营明兵发鸟枪巨礟我兵冲突縦击飞矢利刃所向无前明兵不能支大败遁走我兵乘胜追击明副将麻岩及大小将士皆阵没马林仅以身免尚间崖下河水为之尽赤我卒差为后明兵避不前成城众志合创业
  一人权以此先声赫允惟
  隆佑専数朝平四路明总兵刘𬘩由南路出宽甸经栋鄂所过悉遭焚掠将逼 兴京  太宗与大贝勒三贝勒引兵往御时𬘩所率精锐二万分其半欲趋阿布达哩冈布阵我兵与之遇  太宗即率右翼兵往先引精骑三十超出众军前自山驰下奋击后军随至冲突而入大贝勒亦率左翼兵自西夹攻明兵太溃  太宗乃縦兵追击殱其两营兵万馀𬘩仓卒不及阵力战死  太宗复督兵攻明海盖道康应乾明兵与朝鲜兵合竞发火噐忽大风扬沙烟尘反扑敌营昏冥昼晦我军乘之飞矢而集其兵二万人尽殱焉应干遁去明游击乔一琦逃于朝鲜营中惧为所擒献自缢死朝鲜帅姜功烈等遂诣军门降是役也五日之间尽破明四路兵其宿将猛士暴骸骨于外士卒死者不啻十馀万我兵以少击众所至克捷仅损二百人实邀上天佑助于是我国声威益震远迩矣
  大武耀千年
  萨尔浒再题
  国语萨尔浒汉语木厨谓
  太祖兴大东初用武之地
  殊勲屡敬咏守成每励志人和功爰定更
  天时地利宇宙以来有鸿濛所位置藉兹纪
  神威万劫藏金匮
  过三关因成长句纪事
  忆昔
  兴京定始基三关层设御明师天阊自有虎豹守第一关名雅尔哈即汉语豹也地险还应雕鹗底第二关名代岷即汉语雕也札喀度兵众志合第三关名札喀即汉语边也界藩䕶役
  圣谟奇明经略杨镐等分兵四路来侵 兴京  太祖率贝勒大臣等统兵以御大贝勒代善领兵先往抚顺迎敌过札喀关与达尔汉侍卫扈尔汉集兵以待  太宗以祀事后至谓大贝勒曰界藩山上我筑城夫役在焉倘明之将帅奋力攻之䧟夫役奈何宜急进以安夫役心大贝勒称善即率军士趋太兰冈对明兵列阵而待馀见前萨尔浒诗注中尔时
  上下同心亹创业规模奕世垂
  恭谒
  永陵
  肇运
  兴基土
  景膺
  显命初溯源一脉近
  宅兆万年馀山檿攘犹忆神榆䕃越舒  永陵内宝鼎前生瑞榆一株轮困盘郁圆覆  城匡实北我大清万年景祚向曽尊曰 神树为赋敬纪之春秋阅廿四自甲戍瞻谒  祖陵距今二十四年矣弹指顷相如
  谒显佑宫
  历历丹梯拾遥遥碧殿深升芗由振古
  锡羡匪斯今胥宇周原膴侯兴
  上帝临太平兹久矣益励守成钦
  景佑宫瞻拜六韵
  花宫向平楚松柏百馀年指月何曽悟心香且展䖍屏营为去声祈岁惕息念承乾
  景佑非今矣䕶呵自古然小其衣锦喻殊彼迈邦篇旧里
  
  先泽惟怀奕叶传
  兴京叠癸亥旧作五言十韵
  阅年廿四久拜
  祖仲秋时定鼎缅
  初创契龟溯始基四攻分路入我  太祖已未岁二月明帝遣杨镐等统兵二十万号四十万来攻左翼中路以杜松等督兵六万由浑河出抚顺关右翼中路以李如柏等督兵六万由清河出雅鹘关左翼北路以马林等督兵四万由开原合叶赫兵出三岔口右翼南路以刘𬘩等督兵四万合朝鲜兵出宽甸口期并趋我 兴京一战启
  神思雄奋子兮弟志同
  尊与卑搴旄多上勇决䇿自
  英姿明将身膏斧败军血染陂萨尔浒吉林崖斐芬尚间崖等处之捷已见前诗注中时南路刘𬘩等之兵复近逼 兴京  太祖命扈尔汉率千人往御复  命二贝勒率兵三千继之大贝勒三贝勒亦相继行  太宗请同行因亦驰往而刘𬘩所率精锐二万将趋登阿布达哩冈太宗率右翼兵往先引精兵三十人超出众军前自山驰下奋击战甚酣后军随至并力冲突大贝勒
  亦自山之西夹攻  太宗縦兵奋击殱其两营兵万人刘𬘩战死康应干寻亦遁去经略杨镐闻三路兵败大惊急檄总兵李如柏等回军复为我兵击杀四十人明兵夺路而逃相蹂践死者复千馀是役也明以倾国之兵云集辽沈五日之间悉为我军诛灭死者不啻十馀万我军邀  天佑助以少击众仅损二百人自古克敌制胜未有若斯之神者也朝鲜降合栅初朝鲜兵与康应干合营于富察之野其兵被纸甲胄以柳条为之火器层列太宗既破刘𬘩遂督兵攻之明兵朝鲜兵竞发火噐忽大风骤作走石扬沙烟尘反扑敌营昏冥昼晦我军乘之飞矢雨集其兵二万人殱焉明游击乔一琦奔朝鲜营众贝勒慗兵逐一琦遂攻朝鲜其都元帅姜功烈惧请执一琦以降一琦自缢死姜功烈遂率众降叶赫惧旋旗先是叶赫贝勒锦台什布扬古欲助明与潘宗颜合甫至开原中固城闻明兵败大惊而遁豳野安斯固沈阳取不迟
  艰辛伊古独
  缔构至今垂书事述
  实录屡读  太祖实录于萨尔浒之战益信  天命脊佑之不爽且其时地之里未盈数千兵之众弗满数万而  亲冒矢石授方略  同兄弟子侄之众率股肱心膂之臣用集鸿勲以开万年丕绪每披读及此木尝不起敬起慕起悲曽恭依  实录叙述书事一篇以示我大清亿万年子孙臣庶期共勉以无㤀  祖宗开创之艰难云期均薄海知
  赫图阿拉
  横甸襟
  兴京赫图阿拉在 兴京之南乃我  祖宗发祥地今土城遗迹尚存国语赫图阿拉即汉语横甸也皇涧过涧似
  当年斯馆豳王业实基此
  兴京城郭存横甸馀荒址至于创盛京居然丰镐矣遐想我朝初颇类周家始彼实独重农我亦重耒耜而兼武偹修故致威无比农以养我民武以侵彼鄙后且屡欲和而彼弗甘耳初  太祖以七大恨告天征明复雠萨尔浒之战破明四路兵二十万众声威大振明之国势遂蹙太宗复  亲统军薄明燕京围而弗取议和而还继又破明兵十三万于松山寻复克锦州图宁远明国惧而求和  太宗许之而明人书词不实太宗乃陈述  天道及我朝盛徳并斥其求和不实之故师称直为壮是用邀
  天𬤊
  缔构诚艰哉敬因告孙子
  再题赫图阿拉
  阿拉即云甸赫图乃训横赫图阿拉以汉语译之即为横甸在 兴京南我四祖时旧居也曩时似豳地其北即
  兴京移沈非走马迁居以就城  太祖既得辽阳集贝勒诸臣议曰  天既眷我授以辽阳将迁居此城耶抑仍还我国耶众俱以还国对  太祖曰国之所重在土地人民今还师则辽阳一城敌且复入据守舍已得之疆土而还后必又烦征讨非计之得也且此地乃明及朝鲜蒙古接壤要区  天既与我即宜居之众皆曰善遂定迁都乃筑城于辽阳城东五里太子河边创建宫室迁居之名曰东京居三年复迁都沈阳规模益大定矣俭勤与仁武
  大圣善经营
  回銮过三关再咏
  三关
  兴京西设险
  天锡久然当我
  祖际言创不言守明兵倾国来迎出攻而取明经略杨镐率兵二十万号称四十万分四路来侵 兴京一由浑河出抚顺一由清河出鸦鹘关一由开原出三坌口一出宽甸口我西南两路侦卒并来告  太祖曰来者使我先见南路有兵者乃诱我也其由抚顺来者必大兵乃  亲率贝勒大臣统兵往御侦卒又以清河路有兵来告大贝勒代善曰清河路仄兵难骤至宜前往抚顺以逆敌遂率众过札喀关集兵以待  太宗亦至因画䇿先趋界藩击败明兵复败之于萨尔浒尚间崖诸处五日之间殱明兵十馀万斩其宿将十馀人详见萨尔浒书事篇斩将与搴旗纷彼败以走乃知御敌法贵夺不贵受如明之盛时其边非不九
  能入复能出彼何曽掣肘然在今言今守实在九有
  恭谒
  福陵
  步是山川内瞻如霄汉边秘灵原自古锡
  圣盖由
  天俎豆万千载松楸二百年永思
  开创烈守业凛仔肩
  恭谒
  昭陵
  一源缅
  高祖五叶逮元孙
  徳胜唐宗远我  太宗文皇帝庙号及  昭陵尊称适与唐太宗同然唐太宗惟亲历战阵尚不愧开创之业若其事由逆取巳远逊我朝得天下之正且衅起家庭致贻惭徳虽贞观多善政其失亦不能掩岂若我国家  列圣相承  燕诒裕后家法之美善更非唐太宗所能比方万一哉
  训垂金帝尊  太宗尝称金世宗为声名显著之贤君以其奋图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孙仍效汉俗屡以无忘祖宗为训衣冠语言悉遵旧制时习骑射以修武功允宜效法因  命文臣宣金世宗夲纪  申谕诸王贝勒大臣俾万世咸知法守  圣谟垂示实深远矣
  惟怀安万姓  太宗应运 兴爱育群黎辑宁诸国顺者抚之以徳逆 威之以兵征服朝鲜混一蒙古群臣再三请上尊号乃  即皇帝位于沈阳建国号曰大清复破明兵十三万于松山寻克锦州定宁远  规模益大然亦惟  谕和以安百姓且天聪初  太宗亲统大军征明师薄燕京唾手可得  太宗躬莅城边阅视以攻城恐失良将劲卒为虑振旅而还盖深知  天命攸归留以有待
  大圣人经画诚非众人所能窥测也

  不屑取中原积悃申瞻拜继绳心默存
  昭陵石马歌用旧作赵霖画唐太宗六马图歌韵当年石马后世诏永
  示艰难意深妙翁仲之间立两龙曹霸丹青逊曲肖尔时西伐常兴师卧榻岂容鼾睡为况有大恨不共戴凛然
  明告千秋垂  太祖以  景祖  显祖皆为明所害誓不共戴乃以七大恨告  天征明太宗嗣统善继  先志以大恨未雪屡议征讨沈阳辽阳取次第矢在弦
  上奚容置
  太祖丕显
  太宗承本以仁而行以义建都称帝徕远人  太祖既得辽沈遂定议迁都沈阳制度略备至  太宗天聪十年诸贝勒大臣及蒙古汉人文武群臣以  太宗承天眷佑应运而兴爱育群黎辑宁诸国征服朝鲜混一蒙古更获玉壐以昭符瑞请上尊号乃祭告天地  太庙筑坛  即皇帝位建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徳规模日渐恢宏遂  肇万载丕基
  松山之战仍
  躬亲立破明兵十三万
  指挥计授诸荩臣兵贵乘机更贵断
  鼻衄力前神弗乱  太宗遣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攻宁远明总督洪承畴集援兵十三万于松山二王以敌兵甚众奏  太宗闻之即亲统六师往讨  启行时适患鼻衄因行急衄益甚三日方止诸王贝勒请徐行  太宗谕曰行军制胜利在神速恐敌人闻朕亲至将潜遁若不逃破之如縦犬逐兽易于拾取惜无翼可飞岂宜迟缓乃画夜疾驰六日而扺松山  太宗环松山而营敌兵来犯击败之追至塔山而还夺其积粟濬濠断杏山松山路  太宗度明兵必遁  分遣诸王大臣设伏截击凡十馀处  预授机宜明兵果皆奔窜所出之路悉如  睿算掩击穷追殱殪明兵计五万三千馀赴海死者甚众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我  太宗神谋勇略制胜出奇指挥间破明兵十三万如摧枯拉朽云二马御
  圣安吉行出险曽无衔橛难唐宗六马陵道间受伤痕迹想血殷岂如二马靡少害是诚全胜得之难千秋小白与大白较彼唐骏増光色独予景仰缅
  昔年未能躬睹滋太息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五
  天章
  皇上圣制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
  御制古今各体诗卷下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
  御制敬题重绘
  太祖实录战图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五
  天章
  皇上圣制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
  至盛京叠癸亥七言长律十四韵
  廿四春秋心结东梦中佳气远葱葱于焉莅止今朝慰蓦尔回思昔日同
  开创每怀厪
  帝虑经营宁为去声
  皇躬辽原犹谓地居僻沈水端宜都建中  太祖高皇帝初议都辽阳号曰东京寻复欲迁都沈阳诸贝勒大臣皆以为未便  太祖谕曰沈阳形胜之地西征明由都尔弼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可由清河路以进且于浑河苏克素䕶河之上流伐木顺流下以之冶宫室供炊㸑不可胜用也时而出猎山近多兽河中水族亦可捕取朕筹之熟矣于是定都盛京宫殿庙  社之制略备
  违众议当定议独
  念群劳亦岂劳空重门皋应排铜闼崇宇辉煌栉瓦珑百雉岧岧因地利十亭翼翼亮天功盛京城高三丈五尺周九里三百三十二步为门凡八南曰徳盛天祐东曰抚近内治西曰怀远外攘北曰福盛地载宫城之制左阙门曰文徳右阙门曰武功内为崇政殿殿之后为凤凰楼楼之后为清寕宫东为关雎宫西为麟趾宫后义增建大政殿殿前左右列亭十近北左右二亭为诸王议政之所以下分列八旗答阳势据风云会不日成皆子弟攻盛京修葺城垣建治宫室皆令八旗丁壮执役一切工作不以劳民西伐兵戈近敌垒北来宾客燕
  王宫  太祖既迁都沈阳至  太宗遂即帝位建国号䂓模太定自是征明之役尤为近便而蒙古诸部
  落之来朝谒者并宴赉于此

  所谋大讵惜其小
  虽用俭仍示以丰悠久
  规模贻奕叶
  艰难缔构缅
  神衷再临故国景依旧正值清秋候尚融继绳惟期百世
  永拜瞻敢谓一诚通独殊掖
  辇前巡况癸亥甲戌两次诣盛京皆奉  圣母临幸今竟不可复得追思惟増凄感不觉汍
  然泪眼红
  大清门
  门以大清立将将应岂殊通情建二木  太祖创业开基勤于庶政  命建二木于门俾下情欲逹者书之以进实  贻万世良法启运镇留都百世当守
  法千秋永
  示谟历观为治者夫孰外斯乎
  盛京旧宫恭依
  皇祖原韵
  当年挞伐事敦铺拓土开疆若契符根本室家立东国中
  原山海俯西区重来豳馆钦
  先创慎守金瓯勉后图肯构绵绵期百世载赓
  元韵示鸿模
  御崇政殿六韵
  盛京宫阙镇东辽缔构千年
  祖徳昭廿四春秋经岁阅凖回平定早兵销甲戌御殿时阿睦尔撒纳率众内附遣使先至曽命其随班行礼是办理新疆之始也兹凖部回部皆经平定其地并入我版图疆宇较前益增辟矣重来
  崇政瞻斯殿便与临轩拟视朝上两次至此俱御崇政殿受贺兹以在  圣母二十七月之内止御殿如视朝之例乐设而不作镐邑那居停昔宴癸亥甲戌并御此赐臣工宴今岁亦不举行云门雅乐彻今韶一欣一戚纷吾感曰继曰绳敬久要难在守成
  创不易永思著说敢逍遥向尝作创业守成难易说谓创业仅可谓之不易而守成实难予之以难责夫守成者非敢忘创业者之难正欲守成者常知其难持而勿失以慰创业者之初心既以申儆于后世且自朂焉
  登凤凰楼用李白凤凰台韵
  旧都岂为事遨游
  祖迹寻惊岁月流户口已㸔填城郭耕桑更复拓墟邱松山峯静拖遥岫辽水波恬带远洲此日升平歌乐利
  昔年开创忆
  焦愁
  清宁宫口号
  是宫为
  旧都正寝
  当时命名即合乾清坤宁而并有之仰见
  圣人有作必合
  天心受福无疆也
  此地建都隰原度于豳斯馆似周初清宁合撰
  乾坤泰嘉兆燕京早并居
  恭瞻
  太祖皇帝甲胄作歌
  数人举之且废力
  被用临阵常従容
  天生真人俾创业殊勇殊智殊仁𠂻三者阙一诚不可实录所载听惟聪
  宽御下更严督战及至要地
  先以躬栋鄂翁鄂洛拒命
  临阵受伤退拄弓创愈复往终克攻
  大度反授射者封  太祖攻栋鄂部还复攻翁鄂𠗂薄其城縦火焚城楼及村中庐舍  太祖乘屋颠射城中城中鄂尔果尼潜射  太祖伤首贯胄即拔箭以射敌应弦而踣虽流血至足犹鏖战不已敌复有𠗂科者于烟熖中突发一矢射太祖穿镇子甲护项  太祖㧞之镞卷如钩血肉并落众竞趋而前欲登屋扶掖  太祖恐为敌窥亟谕止之时项下血涌如注乃以一手扪创一手拄弓而下二人掖而行忽迷仆旋稍甦裹创如是者数四甦辄饮水凡一昼夜血犹不止乃弃垂下之城而还及创愈复率兵攻克翁鄂洛城获鄂尔果尼及洛科诸臣请诛之  太祖曰彼为其主乃射我今为我用不又为我射敌耶乃皆授为牛录各辖三百人众咸颂  太祖大度迄今每读  实录至此缅怀  创业难难辄为流涕时此甲胄即进
  御想像
  创迹犹馀红呜呼想像
  创迹犹馀红敢不思念
  艰难亹敬恭
  恭瞻
  太宗皇帝所御弓矢
  矢计长四尺弓知劲百钧宝藏示
  家法善用识
  天人敢懈诘戎念不忘
  创业辛传观相朂励扈跸有宗臣
  实胜寺
  沈阳既建都佛宇于焉构名之曰实胜义盖叔孙取遂致定中原万方徕辐辏虽资幽赞力允藉
  神功茂小子承
  先烈月将而日就戊辰筑梵宇西山之东岫题额实同之金川功速奏戊辰夏征剿金川以番人恃其碉险因忆开国之初我旗人屡以云梯冉薄登城者不可胜数遂于西山之麓设为石碉简佽飞之士习之未逾月而精其技者得二千人命大学士忠勇公傅恒为经略统之以行且集诸路之兵期必济事先声所布其酋厥角请命因命赦其罪班师技未试而大功以成碉之侧建寺曰实胜更合成功之旅立健锐云梯营于寺左右更建屋居之详见向所作实胜寺碑记其后五年间凖回归我宥乙亥平定准部己卯平定回部皆有健锐营劲旅従征毎当攻战之时悉鼓勇效命因得迅奏肤功黩武则何敢诘戎亦云懋握胜胥以实循名幸略副惟励继绳心永赖
  祖宗祐
  长宁寺
  都会无不有道宫梵寺委长宁昔所名亦祗愿宁此孰知
  天眷隆四海一家矣
  开创赖守成是责将谁诿图易在思艰安民要察吏
  期万叶安乃副
  二祖喜长宁岂徒来吾心廑未已
  长宁寺恭瞻
  太祖所御冠服
  故里当年如沛里
  御园今日作祗园盛京一统志载  御花园顺治十三年改为长宁寺贝螺永䕶
  三乘法
  冠服重瞻五世孙
  沐雨栉风恒此共葛灯土障俨其存宁惟
  示俭兼示勚自审当何绳继敦
  题法轮寺
  圣建四窣堵法轮寺在地载门外永光寺在抚近门外广慈寺在徳盛门外延夀寺在外攘门外四寺各建白塔一座相传当时喇嘛有善相地术者曽云四塔全当一统斯惟城北隅欲因示蒙古寺初建即盛兴黄教以彼时蒙古已有归附者使之瞻奉皈向亦柔远之一道也讵止事浮图是日亲瞻相
  当年缅创模法轮演国语以国语所译梵经令喇嘛住寺演诵于此地为尤宜云
  佑旧京都
  瞻仰
  頥和殿感成长句
  洁沼轩庭
  憩圣慈丙寅建此殿甲戌恭侍  圣母临幸盛京奉  慈驾驻憩于此今来瞻仰祇添
  悲空教扈跸忆
  前度谁识承
  欢叹永辞
  神御敢言一再奉  皇祖妣  皇妣御容惟尊藏夀皇殿遇除夕元旦同  列祖列后神御敬奉瞻礼是以予于  圣母敬遵旧典于礼不敢轻有所加虽  夀康宫  畅
  春园为  慈躬頥适之所然其地应留为万年尊养东朝故此两处皆不另奉  御容  神位今于此殿亦视  夀康宫  畅春园之例
  音容如在久长思寂寥朵殿铜龙锁挥泪难堪欲去迟
  驻盛京故宫有怀
  三临溯
  皇祖几宿驻
  陪京肯构励今笃开基缅
  始营百年孳富庶万户畅宁盈奉
  养殊前度癸亥甲戌两次诣盛京皆奉  圣母承  欢行庆追忆曷胜凄怆凄然一缱
  
  赐奉天将军弘晌
  各省将军驻奉天任最繁旗民纷杂处文武董雄藩用简宗臣俊同为
  圣祖孙朂哉勤教养培此故风存
  赐吉林将军福康安
  从征能奋武福康安以侍郎命征剿金川奋勇著绩录其功授嘉勇男世爵列紫光阁前五十㓛臣贰部亦通文知可栋梁任因教节钺分迎銮仍扈跸鉴悃匪嘉勤汝父家声在福康安为故大学士忠勇公傅恒之子勉之尊所闻
  示盛京五部侍郎
  陪都五部备官仪实各亮工有所司讵祗养高胜国似盛京设户礼兵刑工五部每部侍郎一人掌之凡盛京之事各视其职分属焉非若胜国陪京备员虚设为投闲置散之地也亦常抡彦内朝移侍郎中遇才猷练逹之人用之京部或外省督抚者皆有之曹郎互半中兼外五部司官向用本处人员雍正五年  皇考以各员素多串通欺隐之弊概行撒回调补京缺而命在京各部堂官拣员发往补授乾隆八年幸盛京见各员颇知黾勉积习亦经悛改令将各司员半用本地人员半由京员迁调俾其不碍陞途乾隆十八年复谕吏部议盛京郎中贠外主事各缺用京员十之七本地人员十之三以归平允台职应全罢允宜明李南京兼设都察院官属更无所事事我朝盛京则不置此职也大异南京纷议论徒资挠乱竟何禆
  题迪光殿六韵
  陪京驻数日别殿构西厢法
  祖依崇政崇政殿为盛京宫正中临朝之所其后为凤凰楼又后为清宁宫祀 神之处皆不可居丙寅
  春于东厢构頥和殿以奉圣母驻憩西厢即此
敕躬亹迪
  光缅前敢曰阐示后愿惟昌干惕励朝夕迩遐图艾康陶谟允期徳禹训惠招祥五字摅心悃宵衣勉日强保极宫
  天与承新命人言至旧家起居喜惟朴室宇本非奢建极
  钦锡保绳
  先奠迩遐文皇武功咏意谓涉于夸
  继思斋题壁
  斋构陪都额继思守成开创却殊施守成不敢旷吾职庶可无孤
  开创时
  亥年戌岁两来兹一度
  前猷一度思
  累洽重熙蒙昔业继之难矣愿蘉之
  敬题崇谟阁
  故宫
  兴王地
  实录合尊藏敬建
  崇谟阁丙寅年于继思斋后建崇谟阁尊藏  五朝实录永昭白水乡
  萝图灿金匮瓜瓞演银潢庚午冬十月以玉牒及  五朝实录恭送盛京嗣后毎十年
  修订玉牒一次告成并如前恭送

  缔造贻鸿业益兹厪觐扬
  恭咏
  太宗所制鹿角椅
  诘戎不废猎得鹿角成斯
  武示俭兼示
  坐宜携复宜雕几曽弗藉磋切略为施
  后圣继
  先圣山庄亦有之避着山庄有  皇祖所制鹿角椅向曽恭咏
  酹克勤郡王园寝
  每陈开国策均合
  圣人心王战功颇多且于天聪时陈奏善抚降人及请于山海关通州燕京三处急图其一以定丕基并请
  驻兵金州了哨诸事太宗皆嘉纳之
不少赳桓众
  独嘉干略沈佳城留故里致奠重躬临彰善俾观感伊予此意深王之后袭封者改为平郡王今春以开国勲藩爵延于世自应仍其初封之号俾袭爵者顾名追念无忘其先人体团勲劳常怀效勉于训示宗亲有益曽命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核议著为令赐奠功臣扬古利墓
  主吏勇过汉长孙陪似唐溯思同麦饭恩合奠椒浆百战英惟胜一心诚且长扬古利以功授超品一等公世袭罔替公号曰英诚
  两朝勲绩赫异姓独封王扬古利幼従其父来归  太祖深异之日见信任因  命入侍且尚主毎従征伐必身先士卒  诏之止亦不止或受伤犹裹创行以故功绩最多而著崇徳初随征朝鲜误中礟伤而殁  太宗临哭之恸亲视含敛追封武勲王
  赐奠费英东墓
  来归识超众独入目无前费英东自少从  太祖征讨三十馀年身先兵士冲突竖阵当其锋者莫不披靡尝従征叶赫城上矢石雨下  太祖再命之追对曰势垂克必不退也竟拔其城
  嘉谕万人敌其従  太祖伐明取抚顺也明兵来援礟惊费英东马旁逸众皆不前费英东回马大呼挥诸军并进遂破之 太祖抚髀叹曰万人敌也 从征三十年荐贤奖以豫劾恶诲于先我  太宗尝谕群臣曰费英东见人不善必先自斥责而后劾见人善必先自奖劝而后举故被劾者无怨言破举者无骄色未闻诸臣以善恶直奏似斯人也开国思殊绩赠封理合然
  赐奠额亦都墓
  冠世称勇独丁年识
  主真额亦都年十三手刃父仇避居嘉木湖村居数岁太祖过其地额亦都识为真主遂従行骁勇善战能以少击众所向克捷  太祖知其能日见信任尝攻巴勒尔达城率锐先登跨堞而战飞夫贯股著于堞挥刃㫁矢战益力被五十馀创不退卒拔其城而还其勇果类如此忠摅实异众
  恩顾亦超伦风雨精神会松楸碑碣陈元孙能继勇额亦都元孙丰畀额袭果毅公爵昨为副将军征剿金川奋勇著绩嘉其克绍祖风于公号加继勇以旌之惜因病不能永年抚念为之嗟悼奕世有良臣
  大政殿六韵
  一殿正中据十亭左右分大政殿前建亭左右各五居首者为宗室王贝勒议政所其八则八旗大臣议政之处同心筹
  上下合志立功勲
  辛苦缅相共䂓模迥不群世臣胥效荩宗子更摅勤太祖太宗创业之始凡征剿皆  命王贝勒统兵而行若  亲征则王贝勒扈随分领军队宣力抒
  忠是以  开国诸王贝勒无不建军功者每用思
  前烈谁当继旧闻推
  恩与旌雪睿亲王统众入关扫荡贼氛肃清京邑寻分遣诸王追殱流寇抚定疆隅凡创制䂓模皆所经画即奉迎  世祖车驾入都定鼎以立万世丕基厥功甚钜惟摄政多年威福不无专擅为众所畏忌于其薨后构诬倾䧟因指敛衣逾制坐以叛逆定罪除封削其属籍时  世祖尚未亲政故众得逞私修怨也予每恭阅  实录载  太宗升遐时诸王推戴请王即尊位王誓死不従辅立  世祖其后更以王贝勒等多謟媚王而不知尊崇  主上严词训饬朂以尽忠而于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之违法妄行责其非而降其爵王之荩诚公正心迹烟然岂可令其抱不白之冤于地下特降旨昭雪补入宗支复其王封仍与世袭并为修建园寝追谥曰忠诏太常春秋祠祀又豫亲王西平流冦南定江浙实闲国诸王战功之冠乃因系睿亲王同母弟诬狱株累降封郡王致令勲绩湮没未免遗憾亦敕复其亲王世袭如故又礼亲王以让王而兼伟伐郑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皆茂著壮猷克昭骏烈载左宗盟顾其后之王号礼改为康豫改为信郑改为简肃改为显克勤改为平其子孙所袭皆非其始封之字因命复称原号俾其后裔承家袭庆追念祖功共知效法亦所以风示宗族也又以此六王配享  太庙用昭展亲酬庸之典且敬体我  太祖太宗缔造之初心推  恩弗替云 奕世励殷勤
  阅射
  大阅应同吉礼行停之阅射拣其精大阅乃吉礼此次固未举行而巡方诘戎有不可废况盛京为国家根本重北更即习射因择其尢精者于宫门校阅并以行赏讵宜故国忘弧矢况是朝家旧法程命中挽强频有奖耦升旅进各无争却因臂病䟽斯事不觉于心略愧生向阅射必亲引弓发矢俾众观曕往往十中八九自臂痛以来久踈步射见射耦命中未免恧然于怀
  故宫即事
  转瞬忽经廿四年白驹隙与逝波川开疆拓土勉勿替甲戌诣盛京适准噶尔辉特台吉阿睦尔撒纳内附遣使先至是时尚未筹及西师之役也继因机有可乘乙亥遂平定凖噶尔己卯复平定回部拓境二万馀里设官分驻兵民垦艺安居耕屯相望商旅亦络绎往来俨如内地至两金川本服属土司乃敢负恩抗拒法不可宥因而命将申讨一举剿平于其地设镇安营以杜后患凡皆仰体  祖宗创业之艰勉副守成之责亦实仰邀  默佑所至集勲马保泰持盈慎益䖍蒙藉
  前庥惟幸尔思量
  重侍更⿰氵⿱林目 -- 潸癸亥甲戌两至盛京皆于故宫侍  皇太后宴赋诗恭纪兹欲如前此之承  欢奉䜩那可复得追思不禁落泪翻书拟欲遣烦绪其奈纷吾恨转填燃霞綳观书用旧韵
  译汉语即糠灯为盛京土物每来即燃之以观书不忘旧也
  土障葛灯宜此物陈编枕葄夜堪稽军书如缅
  当年治亦似樵蒸
  歆配藜
  清宁宫再叠旧作韵
  廿四春秋阅宫庭宛似前敢夸新拓地甲戍至此为筹办新疆之始乙亥夏平定凖噶尔己卯春平定回部拓地二万馀里北逾伊犁西扺业尔羌悉隶版图耕屯相望并设官分驻商旅通行俨如内地而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以及安集延拔达克山诸部亦皆臣服实赖
  天庥 祖徳垂佑云
 惟亹旧承
  
  祖迹怀肯构
  神禧钦奉筵祀  神为国家旧俗今坤宁宫毎日祭神及春秋立竿大祭皆依昔年清宁宫之例兹驻盛京仍照癸亥甲戌两次行祀  神礼于此并召扈従之王公大臣及奉天吉林两将军入内赐食祭肉以受釐锡福酌匏风朴素执豕饎精蠲不尽一心慕言将六御旋蒙
  庥如尚健重至待他年
  文庙
  
  太宗皇帝始创大业即崇文重道建
  孔子庙于盛京行释奠礼开国规模己肇万年有道之长也
  犹未干戈戢已兴礼乐融
  圣图真广大文教合尊崇璧水恒论道泮宫每献功至今
  培正学比户鬯儒风
  辽城望月用唐文皇韵
  呈象涌沧瀛见光先勃碣桂树吴刚修不放枝外缀散彩丽霄汉示冲表盈缺于时逾中秋广寒徒念结夙兴偏宜观渐向西林灭
  题仿杨补之三叠图箑即留置继思斋
  辽东曽鲜见寒梅携得踈花几朵开随路秋风那吹去先期冬雪幻飞来画图三叠何须较香色双清喜共陪留置芸齐还什袭无端防惹午蜂猜
  于故宫用唐太宗幸武功庆善宫韵即效其体
  真人兴白水屡迁此开基  太祖初建都 兴京其后取辽阳因筑城建宫室  迁居之名曰东京夭命十年  太祖以沈阳形胜地西征明北征蒙古南征朝鲜路皆便易且采于山材木不可胜用又水多鱼原多兽以时渔猎不可胜食乃  定议迁都是为盛京  规模遂大备矣近远多景従
  建号始于兹  太宗功徳隆盛混一蒙古征服朝鲜又得玉玺符瑞于是诸贝勒大臣外藩蒙古台吉及汉人文武各官奉表请上尊号再三请始得俞允乃于天聪十年四月筑坛徳盛门外即皇帝位建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徳遂  肇亿万年基业焉复雠兴义兵鼓勇同趋时蒙古称北臣朝鲜质东夷入关据正统安民
  勤文思劳每筹茅檐逸宁耽绣㮰百年久升平继述予所司眷言怀故京来巡辽水湄兵民诚富庶农桑带郊畿几馀揽芸编因赓文皇诗
  登凤凰楼叠甲戌韵
  风清日朗九秋时岳岳层楼拾级披此日继绳钦
  陟降
  当年开创溯津涯望氛久矣干戈戢俯庶欣哉𨞬市滋一
  瞬流年过廿四再来乎否有馀思
  寄题千山
  千山胜景久芗哉三度徒教寄咏回三临盛京皆欲至而未果本异唐宗曽驻辇相传唐太宗曽驻跸于此然彼以征高丽而过其处予三次皆因谒祖陵而来事既不同且此地在唐仅为辽西以外边郡今则为  祖宗创业故都建置更不同也空传丁令有遗台山有仙人台或因丁令威得名底须石洞花岩皆千山名胜到原匪探奇问景来却笑前遭泐崖处侵寻应已漶莓苔
  盛京土风杂咏十二首有序
  我国家
  发祥之初居鄂多理城地近吉林乌拉数世后弃而他徙
  
  肇祖居赫图阿拉爰创始基越我
  太祖膺运造邦乃讨平图伦还定乌拉抚有叶赫诸部遂迁居
  兴京继复克沈阳因建都于沈即今盛京故盛京土风与吉林同譬之成周丰镐风规无殊沮漆也曩既成吉林土风十二章兹仍举前题为盛京咏亦数典所当递及耳各题小引已详前作故不复缀
  威呼
  汉语小船也
  造舟周室昔为梁开国规模百务详奢匪黄龙及青雀利资雨泛与烟航制坚质朴提携便威呼刳木为之水行可载三人登岸则可挟之而趋或行窝集中遇小河港随时可渡最为轻便圆底平舷坐起康何必楼船称伐越呼威久已武惟扬
  呼兰
  汉语灶突也
  豳岐家室屡为迁时处恒依旧俗然水火每资叩昏户㸑炊常看引朝烟疏风避雨安而穏直外通中朴且坚截中空之木刳使直逹树之檐外引出炕烟覆荆筐其上以䕶雨雪而旁窍仍通满洲旧制如
  玉食寄言惟辟者莫忘陶复九章绵
  法喇
  汉语为扒犁即拕床也
  服牛乘马取诸随制器殊方未可移似榻似车行以便曰冰曰雪用皆宜似榻无足似车无轮以牛马挽行冰雪中可以致远孤篷虽逊风帆疾峻坂无愁衔橛危太液拕床龙凤饰液池冬日则御拕床其制有施毡幄及饰以龙凤者椎轮大辂此堪思
  斐阑
  汉语榆柳小弓也
  桑弧蓬矢举惟男示有事胥自幼谙榆柳为弓骍角未荆蒿作箭雉翎堪其名曰钮勘二三卿士节权略日夕儿童戏以耽我满洲以射为重虽小儿嬉戏亦习惯成自然云即此箕裘应共朂进之观徳更名谈
  赛斐
  汉语匙也
  有救早是咏周雅异地同风古制存不改木为非玉作常资朝食与晡飧匙以木为长四寸许每食用之取其质也失时巧计传昭烈投处仙方讶葛元何似两忘供日用大东四鬴定村村
  额林
  汉语搁板也
  横施木板置楣桭家计精粗具毕陈楣栋间庋横板以置缾盎奁箧诸凡家具精粗咸备满洲旧俗比室皆然举之以示淳朴菽粟为文莫忘古雕几作器漫求新寒衣饥食劳中妇耕九馀三厪主人咨尔后生勤数典更希寰宇普还淳
  施函
  汉语木筒也
  枯木荒山那计年虚中贮水借天然筒斵枯木为之因其自然虚中以受贮水酿酒皆宜既化无用为有用亦见尚质之意弗愁缾罄为罍耻可佐樽盛用缶旋厨下风无虑落叶林边雨尚忆鸣泉不材材际全其质善注南华二十篇
  拉哈
  汉语圬墙所缀麻也
  层层坏土砌为墙缀以沤麻色带黄筑土甃坏为墙壁缀麻下垂縁之以施圬墁亦国初朴素故俗也妇织男耕斯室处幼孳壮作旧风蘉底称凿遁颜家阖漫喻操嘻圬者王故俗公刘传芮鞫九重此况慎毋忘
  霞綳
  汉语糠灯也
  抟糠涂梗傅之膏继日相资夜作劳以蓬梗为干抟榖糠和膏涂之燃以代烛用之作劳开国勤俭之风即此可见土障葛灯应忆朴駞头凤脑漫夸豪未知勤读邻凿壁且佐服田宵索绹此日旧宫试燃者称先何异土风操
  豁山
  汉语纸也
  沤苎弗殊用敝麻以为纸乃朴无华𢭏败苎故絮沤以为纸制朴而性坚犹存古初遗意不知有汉蔡伦合漫数上声惟莱左伯嘉纪事传言胥贵实销金铺玉那知奢卷筒金粟常临帖藏金纸无折痕者谓之卷筒较经背纸尤难得敢忘斯哉惕自嗟
  罗丹
  汉语鹿蹄踠骨也
  鹿踠骨非无用物以为戏亦有时需中原漫喻人人逐一具还看面面殊腕骨一具四面各异戏者持具四枚掷之各得一面则为四色全即以此分胜负偶语何须较土木采名乍欲拟枭卢帕格读作哥汉语谓以薄圆石击之也真足方投石可用従来如此乎
  周斐
  汉语桦皮房也
  野处穴居传平声易传去声桦皮为室鲜前闻桦皮厚盈寸取以为室覆可代瓦旁作墙壁户牖即以山中所产之木用之费不劳而工省乃我满洲旧风无殊周室之陶复陶穴也风何而入雨何漏梅异其梁兰异棼占吉檐头鹊常报防寒墙角䑕还熏称名则古惟淳朴却匪斐然周尚文周斐本满洲语对音书之非取文义若如方观承之书鄂博作峩軷引軷祭行路神之义曲为解乃失之凿矣盖满文汉文音义各不同满文汉文互译则可取汉字以强合满文则不可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有序
  盛京山川浑厚土壤沃衍盖扶舆旁礴郁积之气所钟洵乎天府之国而
  佑启我国家亿万年灵长之
  王业也是以地不爱宝百产之精咸粹于斯农殖蕃滋井里熙阜而且瓌珍可以耀采嘉珉可以兴文丰毳可以章身寿苗可以夀世矧采于山猎于原䲣于江不可胜食不可胜用稽古图经志乘罕得而详定余昔再莅陪都颂扬
  光烈惟物产阙而未咏兹展谒
  珠丘三至此地念夫豳风之陈衣食生民之溯艺植抚百
  昌而昭大美亦述
  祖徳者所不能忘也爰举十二事各纪以诗且系之引具
  梗槩云
  五谷
  地脉厚则榖宝滋黍稷稻𥹭菽麦之类植无不宜亩获数石而斗值三钱故百室盈而四鬴充岁以为常
  神皋五榖种皆宜后稷穑同有相之略异豳风躬耒耜兼精立政诘戎师高原下隰秋常获万廪千仓岁可期内地流民成土著胥吾赤子率听平声盛京可耕之地甚多畿辅山左无业穷氓挈侣至者咸垦艺安居久之悉成土著日积日多虽于本地淳朴古风有碍然太平日久户口繁滋借此以养无万穷黎故向有禁之之例而未尝严饬也
  东珠
  东珠出混同江及乌拉宁古塔诸河中匀圆莹白大可半寸小者亦如菽颗王公等冠顶饰之以多少分等秩昭宝贵焉
  出蚌阴精称自古大东毓瑞未前闻混同鸭绿二江名圆流伙合浦交州独产分取自珠轩供赋役采珠者乃打牲乌拉包衣下食粮人户合数人为一起谓之珠轩以四月乘舟往至八月回各以所得之珠纳之于官如供赋然殊他蜑户效殷勤纬萧亦识留名喻沽誉难更旧制云
  人参
  深山邃谷中参枝滋茁岁产既饶世人往往珍为上药盖神皋锺毓厥草效灵亦王气悠长之一征耳奥壤灵区产草神三桠五叶迈常伦即今上党成凡品自昔天公葆异珍昔陶弘景称人参上党者佳今惟辽阳吉林宁古塔诸山中所产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气补那分邪与正人参固能扶羸济弱然余谓其助正气即助邪火而人多思藉以资补每受其害而不悟亦足嗤矣口含可别伪和真文殊曰能活能杀冷笑迷而不悟人
  松花玉
  混同江产松花玉色净绿细腻温润可中砚材发墨与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
  长白分源天汉江混同江发源长白山国语曰松阿哩江松阿哩汉语天河也俗呼为松花江而金史乃有宋瓦江之称皆音转之讹耳方流瑞气孕灵厖琢为砚佐文之焕较以品知歙可降起墨益毫功有独匪奢用朴徳无双昨来偶制龙宾谱宝重三朝示万邦近集内府所藏旧砚绘图系说辑为西清砚谱而松花玉砚则择其曾经  望祖  皇考题识及今所铭咏者入之
  
  乌拉诸山林中多有之索伦人以捕貂为恒业岁有贡额第其等以行赏冬时供御用裘冠王公大臣亦服之以昭章采
  东瀛物产富难详美毳尤称貂鼠良食喜松皮和栗实色惟重黑乃轻黄貂以丰厚纯黒者为上紫次之黄又次之毛润泽而香则以喜食松栗之实故也虱谈被困苏季子狗盗献嗤齐孟尝狐白那堪相比拟名裘黼黻佐朝章貂裘可作常服三品以上大臣及京堂翰詹官皆得用之若为端𦋐惟以供御馀则皇子诸王亦得用为朝祭之服
  鹿
  地多崇山茂林鹿蕃息而肥腯麋鹿尤他所罕觏扶馀之鹿所以称美唐书也
  长白籼山夏育伙鹿以四五月遇雨生麛交以八九月携麛就煖出林窠长白山崇地冷鹿以夏月山中避炎至秋冬乃成群就煖向盛京围埸而来取之无尽用不竭赐以有常受者罗将军等冬日行围所获麅鹿山积择其肥者以进岁率千馀年节颁赐群臣罗列充庭受者如拜割鲜之惠焉抱朴称来经目少赵高指处戒心多分明角解非同麈月令传闻早定讹月令谓仲夏鹿角解仲冬麋角解今试之则木兰之鹿与吉林之麋无不解角于五月已知月令之讹后见南苑所育之麈实于冬至始解尔盖古人不辨麋与尘耳经文不可易因改正灵台时宪并为鹿角解说以订其误
  熊罴
  盛京多窝集茂密蓊翳连林数十里熊罢每跧伏其中熊趫捷而罴憨猛皆兽之绝有力者甲戌行围并曽殪之罴重千馀斤熊亦及半
  小者为熊大者罴罴惟东土始逢之熊各处皆有罴惟吉林盛京始有他处所无也蛰时居穴或居木熊罴冬令皆入蛰不食熊小或居木孔罴大则居穴也梦里得祥必得儿力士刺须十始胜刺虎者不过五人一排向于盛京围中使力士刺熊罴非十人不能胜盖其力倍于虎也封驼负觉一难支兽哉何自解人语异苑徒传子路奇
  堪达汉
  堪达汉出黑龙江似鹿而大其角可作射韘色如象牙而坚白胜之韘间环以黑章一线即角中之通理以点细密而匀正者为最
  音义率同尔雅𪊑尔雅释兽鹿绝有力𪊑音义俱相近而𪊑字佩文韵未收今据广韵用鹿中绝有力颀然垂胡因以樊缨比堪达汉国语马樊缨也是兽项下悬肉相似因以得名戴角犹胜象决镌履洳迅行如蹴雨逢冈迟进似腾烟是兽生山中而喜水行水则速行山则迟亦异闻也和阗玉韘伙新咏尝命玉工仿角韘琢玉创为之及和阗岁贡美玉毎择其精好者制为韘屡有题咏数典于斯未可捐
  海东青
  羽族之最鸷者有黒龙江之海东青焉身小而健其飞极高能擒天鹅搏兔亦俊于鹰鹘
  鸷鸟従来有窟窠海东青窟鲜逢他鹰雕皆有窠巢多縁峭壁为之人不能上惟海东青従未见其采也徒传飞至沧瀛左亦自投于丛樾罗鹘骨雕周早输健蝇营狗茍底须多禽中虎也却愁燕演雅名言可会么辍耕录载演雅言海东青羽中虎也燕能制之群集縁扑即坠云云以小制大物性往往如此亦犹腰黄啖虎之类也
  鱏鳇鱼
  盛京之鱼肥美甲天下而鱏鳇尤奇巨口细睛鼻端有角大者丈计重可三百斤冬日辇以充庖备赐亦有售于市肆者都人分鲙之目为珍品
  物巨其中目小者可知赋性必良驯即如雪象殊常兽自合江鳇异别鳞蹲岸钓难投美饵凿冰射要系长缗鱼出黑龙等江非钓所能得捕之者以纲围至岸边伺鱼首向岸挽强射之鱼负痛一跃而上至陆地即易于掩取冬日或凿冰以捕则必系长绳于箭以掣取之颓然陈处欣兼惜倍胜椎牛飨众人
  松子
  松子诸山皆产而窝集中所产更胜盖林多千年之松高率数百尺枝干既茂故结实大而芳美亦足征地气滋培之厚也
  窝集林中各种松中生菓者亦稀逢大云遥望铺一色宝塔近瞻涌几重松子生松塔中其形下丰上锐层办鳞砌望之如窣堵每办各藏一粒既熟则瓣开而子落鳞砌蚌含形磊落三棱五粒味甘浓偓佺曽遗去声尧弗受小矣子房学步踪
  温普
  温普国语译汉音书之山中果也形似樝味甘而酢或借榅桲字书之考花木记以榅桲为梨别种则徒取音近固不相类耳
  山果还将山蜜浸去声大于北地小于南关内山栌大如弹子掣之可供殽核关外如热河一带之山栌小不及半亦不中食盛京所产温普大小介乎二者之间蜜渍之可以致远实成露结而霜降味合梅酸与蔗甘可口已教述庄子状形却觉漏嵇含地灵气厚诚
  天府动植飞潜物普覃
  题永安桥
  向多沮洳盛京西百廿里修道似堤盛京城西至广宁向多沮洳行旅多艰  太祖初定沈阳即命修筑叠道百二十里更建坦行永安彴太宗崇徳六年又于此建永安桥自是坦行无阻遂教直接广宁蹊
  当年师旅资挞伐此日农商受福禔
  有举胥为奕世计经过惟亹继绳兮
  广宁途中对雪
  癸亥归舆冬对雪今畨雪对季秋时可知关外偏饶
  冷且喜途中不负期近甸遥山遍皴染斜珠乱片正纷披此间宿麦原无种关外地气较寒不似关内之布种秋麦无藉雨雪滋培而此时关外之雪在关内尚当作雨但未知畿辅各属曽一律均霑否耳却为京畿系远思
  登澄海楼望海叠癸亥旧作韵
  包括乾坤转复旋奫奫孰得测凭楼有兴重斯日浮渤无边远接天谁见沧桑经变幻虚传壶峤隐神仙俯临惟羡廓然量何以从容纳百川
  登澄海楼再叠前韵题壁
  寰区实广矣环以斯渤溟章亥己迷步河伯徒叹盈俯近无双白望远惟一青三登廿五载所幸时均亨独惜失妙迹仙班怀昔瀛癸亥年初登澄海楼张照梁诗正扈従聨句因命照书之壁间字势雄秀雅与题称今楼壁依然而妙迹已失用深惋怅照有瀛海仙班印抚今追昔不能不以之典怀耳永希弗扬波万国朝皇清
  澄海楼聨句
  乾隆四十三年秋展谒
  祖陵跸途出入俱由山海关回銮因登澄海楼距甲戌之临虽越二纪而登瀛胜槩凭览依然因命于敏中梁国治再叠前韵聨句诗中禁体亦循曩例也
  御制归墟日为纳尾闾日为倾倾纳两无竭
  墟闾互相盈远禆或仿彿邃古畴经营
  前巡阅二纪臣于敏中
  御制叠至临层甍凭轩望蓬岛回舆辞陪京壁惜张迹佚乾隆八年聨句诗命张照书壁神彩飞动足珍十九年重临迹尚存今被俗人圬壁毁之实觉可惜所存惟汪由敦更书上石者耳
  碑抚汪体更界垠琼阁竦
  聨藻标霞擎声胪紫极动臣梁国治
  御制目迥青霄峥横陈接云宇直入馀石城秦时长城入海里馀俗称四十里者伪也尔时如何筑
  今域偕来并连山险宁恃聚米觇逾明辽矣广轴振臣于敏中
  御制苍然圆𡪺掁喷雪白非晦释名海晦也主引秽浊其水黒而晦敛日黄徒轰郝经诗忽忆黄河轰敛日朝夕信弗舛
  宗都量以成珠胎孕灵蚌金背腾横鲸出素屑霜采臣梁国冶
  御制升旭辉若英地脉绵永劫阴火然恒晴楼台气吹蜃村舍居罗蜻用吕览海上有好蜻者所居蜻至之事望秩昭𦙝蚃卜
  祠焕晶荧  圣驾 关后二日即  命望祀北海之神并  敕疆吏于楼旁度地 兴建 祠宇景象倏纷集臣于敏中
  御制端倪自全呈东南坦崖堑西北拓安贞周环识体大嘘吸通乾行搏风庄叟喻志怪齐谐评有经验博物臣梁国冶
  御制惟错征含生寻仙鄙徐福运杼孰祖莹北史祖莹常语人曰文章须自出机杼三畨咏一韵可以命归程
  往盛京恭谒
  祖陵礼毕回銮进宫之作
  东临故国仰
  前徽益切守成凛万几出警行行为入跸秋阳冉冉变冬晖时已立冬六骢安吉适应税两月光阴迅若飞返必面今谁与面
  寿康徒自叩
  空帏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
  敬题重绘
  太祖实录战图八韵
  昊天有成命长白肇嘉徴  实录内首蛓长白山约高二百里周围约千里鸭绿混同爱滹三江所出初天降仙女于长白山东北布库哩山下有神鹊衔朱果吞之成孕生男生而能言长成母告子曰天生汝令汝定乱可往彼处将所生縁由一一详说乃与一舟顺流而下言讫不见时长白山东南鄂谟辉三姓争雄闻之往见果非常人异而诘之荅曰我乃天女所生娃爱新觉罗天降我定汝等之乱众皆惊异遂拥回三姓人息争共奉为主以女妻之定号满洲实我朝发祥之始也草创大东始䂓模方夏膺旅犹五百阙甲未十三增  实录内载我  太祖龙行虎步举止威严心性忠实刚果武勇盖世用兵如神初起止边甲十三副兵不满百克关偷城后攻纳申完济汉亦仅率兵四百  恩威并行顺者以徳服逆者以兵临于是削平诸部后攻克明国辽东诸城建都盛京  帝业遂定图远先靖近扪创更鼓升实录内载攻翁鄂洛城时  太祖升屋督战被贼箭中首透盈即以所拔之箭射贼应弦而倒又被他贼中项镞卷如钩抜出众见被伤欲扶回  太祖恐敌知觉勿令近前项血涌出  太祖以手揾箭眼拄弓従容下屋每恭读  实录至此未尝不流涕动心其后兵力渐强  太祖欲复  先世之仇乃书七大恨告 天兴兵亲冒矢石授方略大破明师二十馀万于萨尔浒山遂因书七恨便以进千乘有
  战无不克惟
  仁是用兴艰难思
  祖徳继续励孙承重绘传奕世  实录八册乃国家盛京时旧本敬贮乾清宫恐子孙不能尽见已命依式重绘二本以一本贮上书房一本恭送盛京尊藏传之奕世以示我大清亿万年子孙毋忘  开创之艰难兹复命敬绘此册贮之避暑山庄以便披阅永凛守成毋忘凛日兢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六
  天章
  皇上圣制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
  御制古今各体诗卷上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六
  天章
  皇上圣制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
  启跸往盛京之作
  孟月虞渉潦中秋协旅程前本拟七月十一日由山庄启行诣盛京因是日始立秋又末㐲首日恐作雨泥泞因改期于八月十六日启跸撰辰指故里是日启巡旌初历千峯逻今年自八沟一帯取道边外经喀拉沁部落皆新路非癸亥甲戊所经蒙古地沿观万宝成午前微炽热却已至行营
  野店
  野店山村接远冈夏田秋种去声总登穰昔原蒙古牧游地今作齐民耕凿场八沟向年本属蒙古牧场昔皇祖每过冬至于此明安沟围场行围即米峪口之地雍正年间因喀拉沁蒙古人众将围场三旗地方赏还耕牧并设立八沟厅员管理旗民事件迄今休养生息井庐相望禾黍盈畴与内地无异矣郡矣县之新[1]乾隆四十一年升热河厅为承徳府统辖六属并改八沟厅为平泉州四旗厅为丰宁县喀喇河屯厅为滦平县三座塔厅为朝阳县塔子沟厅为建昌县乌兰哈逹厅为赤峯县仍兼同知通判原衔皆隶承德府并建设学校増置解额如直省州县云庶乎富也更应商本来内地贫乏辈开垦须知土物臧热河等七厅本无土著民户自  皇祖每岁驻跸热河肇建避暑山庄以来内地贫民觅食谋生者渐次开垦今百年生聚村落阜繁且有读书应试之人益见我国家培养之泽深也
  宗畅寺
  寺在八沟东北七家村康熙年间喀拉沁蒙古部众所建也乾隆癸卯秋喀拉沁王拉特纳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第略为整饬以备巡幸初顿因赐名宗畅寺以志宣扬黄教中外一家之盛云
  停跸值村寺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名宗畅崇欲因阐黄教兼以奨丹𮕵内外一家信觐瞻万姓同致予心喜者满谷稼登丰八沟村
  平泉今号州厅属本八沟八沟本热河七厅之一乾隆四十一年改为平泉州
  圣祖狩冬习昔年  皇祖每岁冬至后于明安沟行围即俗所称米峪口也围毕由此路复至热河
  驻数日还宫

  宪皇舆地收雍正七年始设八沟厅通判令管理旗民案件嗣后改为八沟同知濯林无野兽辟陇有耕牛蒙古民杂处胥厪衣食谋八沟本系游牧处所是以  皇祖时每岁于此行冬围今则高原下隰处处垦辟林濯兽无不可行围而内地民人贸易耕作者与蒙古杂处真中外一家矣
  承禧寺
  皇祖行冬狩年年跸过斯一区瞻梵宇两字
  额云楣康熙五十四年赐额兹益闾阎富全无鸟兽滋欢欣迎老㓜
  累洽永承
  禧
  驻万祥寺侧行馆有感
  精蓝倚碧崚久矣阐宗乘诚意行馆建憩躬驻跸凭喀拉沁逹鲁地方旧有万祥寺上年御前领侍卫内大臣贝勒晋封郡王扎拉丰阿以朕今秋跸途所经此系旗分地请于寺侧构行馆以备憩驻虽不许诺而意甚诚恳念系自㓜教养栽培之人难却其情许之栽培从㓜者许可一时应谁谓工才蒇兹来侍末承扎拉丰阿以今春病逝因令其子丹巴多尔济袭封贝子却看尔子继原是我孙称丹巴多尔济为皇三子之婿原是孙辈也即境思人往无端感慨増阵雨八月二十日
  西北簇云起须臾阵雨催行营已驻跸别馆耐清陪是日驻跸塔子沟北即今所改建昌县之北也亦系扎拉丰阿旗分地上年于此构作行馆以供清憩婪热涤来爽棼丝卷去雷山田収欲毕利在洒途埃广慧寺行馆作
  蒙古奉黄教转经延梵僧行斋邻浄域夜不収村旧有此梵字今赐名为广慧寺上年喀拉沁王拉特纳钖第请于寺侧构傋行馆数楹屡谕未允而恳请诚切念其抒忱自效许之按夜不収在明季为军营侦探人之俗名其时或于此遣人访伺敌情夜行画伏后遂以此名村今则中外一家远至伊犁可以万里宵行因感夜不収之名益殷然于保泰持盈之匪易耳驻辇向清塍惜费虽频谕摅忱各效能更殷保㤗志问古有谁曽
  卓索图盟王公等备宴即席成什
  木兰备宴例维常此日肆筵因过疆内蒙古四十九旗分为六盟喀拉沁土默特五旗曰卓索图盟科尔沁都尔伯特郭尔罗斯札赖特十旗曰哲里木盟阿噜科尔沁巴林扎噜特翁牛特奈曼喀尔喀左翼克什克腾敖汉十一旗曰昭乌逹盟鄂尔多斯七旗曰伊克昭盟乌珠穆亲苏尼特阿巴噶巴哈那尔霍齐特十旗曰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林郭勒盟四子部落喀尔喀右翼毛明安乌喇特六旗曰乌蓝察布盟向年木蓝行围各蒙古王公等于巴雅尔鄂尔衮沟进宴诈马岁为常例兹所驻哈逹地方为喀拉沁土默特接壌处所该王贝勒拉纳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第索诺木巴尔珠尔等因巡幸经过除道成梁肆筵设醴并陈诈马诸伎意甚诚谨现在该王公等侍宴趋扈者皆朕儿孙軰行见朕年逾古稀控驭如昔无不喜动颜色朕于马上亦一为解頥寔中外一家之盛事也除道架桥加谨侍牵羊设醴更诚将抚看多是儿孙辈略怅都无伯仲行诈马看馀荣马返诸人欢庆尚康强
  过朝阳县
  兴中之府朝阳县此地本名三座塔旧设通判乾隆丙申改为朝阳县即辽时兴中府三塔一颓其二存是处有辽兴中府灵感寺释迦佛舍利塔碑尚书都官员外郎辽西路钱帛判官张嗣初撰文乃少府少监张检子也碑称塔为柳城梁氏守奇道邻兄弟出家所建天庆六年立碑三塔者其一已颓尚存二塔云残碣犹传张氏记千秋兴废不堪论
  微雨八月卄七日
  山田报収稔雨弗雨听其近以转炎剧谓当洒爽披晓舆历兰坂空宇落烟丝不泞清尘塕思量左右冝进柳条边
  九关台边口门名据柳条边峻岭崇山相属连一入分明别内外沛丰近矣意欣然胜时结柳原堪禁九关台结柳为边以界内外无敢私越寔由国家声灵赫濯是以令行禁止无藉边墙为固也衰际修城亦易颓明季防边列戍修筑长城守御不遗馀力而我大军屡次攻明长驱直入随处皆可进兵并不由喜峯古北等关口益见守城之难务在慎徳以绥和中外而非徒恃壁叠之险也皇子扈随谓知否守城难论慎思之
  哲里木昭乌逹二盟王公等备宴诗以志事
  三盟地过一盟地自热河由边外至盛京趋扈者蒙古三盟部长所过喀拉沁土默特皆卓索图盟地也其二地犹居北东科尔沁都尔伯特郭尔罗斯扎赖特等十旗曰哲里木盟阿噜科尔沁巴林扎噜特翁牛特奈曼喀尔喀左翼克什克腾敖汉等十一旗曰昭乌逹盟其部落俱尚在东北此次并不经过其地科尔沁亲王贡格喇布坦巴林郡王巴图及贝勒贝子公台吉等因朕跸途经过边外千里辐辏前来趋扈于盛京义州五里屯地方备进筵宴输忱内外一家之盛寔前古所未有云辏辐盍簪千里外倾葵向日众心同肆筵设席和而乐宴语好言悦以融今与蒙古诸人语并不劳众译也中外一家百年久蒙庥
  祖烈近瞻丰
  过义州
  戊戌谕令新各城兹来胥报大工成盛京各城工共十八处自戊戌计至癸卯予限五年次苐修缮今据奏报大工一律全竣凡用帑银一百三十一万发由官帑均和雇弗藉民攻悮力耕雉堞首看新岳岳估修各城垣跸路经过者八处不经过者十处兹来因便巡阅首经义州其馀各州县所城垣次苐临视至跸路不经过之各城是否工坚料寔一体完固之处另𣲖大臣前往履勘覆奏龙沙雄控远清清其他翠跸弗经处差勘应教次苐行
  阅射叠戊戌诗韵
  戊戌阅兵即未行兹来依旧阅抡精今岁驻跸盛京凡四日受朝宴赉典礼殷繁未获举行大阅而习射为朝家首重典不可废因择其艺尤精熟者前于九月朔日在营门校阅行赏以寓习勤示惠之意却当值以月临吉愧未先去声之已作程向年校射必先亲御弧矢俾众人观瞻知所效法自庚辰臂痛后步射久踈且年逾古稀未能身先引满每以为愧云射者朝家无比要语云君子有其争讵惟赏俊施恩惠意在勤劬示后生
  叠道叠戊戌诗韵有序
  除道成梁王政之大端自盛京西至广宁地势洼下向当夏秋之际霖潦纵横车马泞滞我
  太祖初定沈阳即饬修叠道百二十里
  太宗崇徳六年复建永安桥自是百数十年行旅称便戊戍前巡因承德锦县宁远广宁四属商民捐赀修治叠道降旨赐复两岁其治道之商人并令核实优奨今岁瞻礼枌榆经过此地仰
  圣泽之留贻嘉民风之淳朴拈毫叠韵用识
  前型
  叠道利于行旅宁城西洼地每泥泞叠道自盛京至广宁经  太祖修建复蒙  太宗修建永安桥行旅至今均蒙乐利而广宁之柳河沟当夏月阴雨尚患泥泞丙申岁承徳锦县宁远广宁四属商民捐赀修治中间多架木彴以通污潦居然为坦途矣永安桥作缅
  祖德污潦途除载政经四郡民风信淳朴
  两朝徳泽有仪型兹来扈跸携皇子处处长言其慎听
  渡句骊河
  志称今辽河乃古之句骊枸柳及巨流讹传日以滋合流东入海其源颇可稽盛京志称辽河即古句骊河也一作枸柳河谓是枸河柳河合流之处今作巨流河源有二其一自西北来者远不可考其一自东来者出长白山西北诸窝集中为克尔素等河合而北流出边西北绕邓子村又西南折与自西来之河合而为一入边经鐡岭县北入䨇夹口分为二曰内辽河绕县之西南复合而为一至开原城为巨流又经海城县西与太子河会谓之三汊河入海此河左右即辽东辽西所由分也夏霖或泛涨旁侵多淖泥
  崇德辟坦途王政不谋齐河左右百馀里每遇夏雨淖难行崇德三年  太宗命修盛京城外至辽河大岸宽十丈高三尺两旁掘濠以便行旅康熙五十八年雍正六年叠次兴修遂成坦途戊戌渡此敕于濒河高岸处所専建 河神庙以昭 灵佑
  百年无敢废修治遵
  前规戊戌此经渡命建
  河神祠即今栋宇焕瓣香落成之惟希
  明佑昭两京连亨逵
  朝鲜陪臣接觐因得句
  四度谒
  陵慕志申朝鲜依例遣陪臣前畨有奨屏翰悃戊戌岁至盛京以不举筵宴预敕朝鲜毋庸遣使朝贺该国王具咨礼部称小邦感戴中朝心殷葵向仍遣陪臣至盛京请安情词悃款因俞所请有起居敬问实勤矣屏翰诚摅得许哉之句仍加恩颁赐该国王及陪臣赏赉以示优奨至此次朝贡宴赉一切典礼俱照癸亥甲戌面次尢加优渥云此次无妨礼乐彬守道邦乎信知义嘉诚予也合施仁迩年灯节频呈律自王寅岁命朝鲜陪臣一体与上元筵宴陪臣黄仁点洪秀辅各赋七言律诗一首癸卯岁依例与宴陪臣郑存谦洪良浩亦赋诗呈进词旨并有可观信为东方礼义之邦也觐谒应来能句人
  老边
  老边今近边风土故乡然缔造思
  当日承平逮此年旗民验蕃庶官吏察愚贤万里伊犁扩
  罔非
  祖武宣
  赐朝鲜国王李算
  迎銮祝夀陪臣价按辔跸途赐谒温问悉国中逢稔岁夙知海外得贤藩习经史地心无贰遵礼义邦教有源慎守封疆抚黎庶万斯年永受朝恩
  盛京奉
  祀诸宗室来接诗以示之
  
  祀居京沈当思水木源较予恒近
  祖朂尔莫孤孙益合钦豳馆无须念蓟门宗室皆自京遣来者设不以为荣而怀京城则所见小矣昨胥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冠帯昨岁秋因阅蒙古家谱知各蒙古王公子嗣及岁者俱给以顶戴𨺗思我宗室支𣲖繁衍转无职级不足以示亲亲而崇体制爰降旨将王贝勒贝子公之子嗣俱照蒙古王公等之例分别给予顶戴其馀宗室五品以下官及闲散宗室均一体给予四品顶戴且俾各知自爱以昭国家教育成全展亲睦族之谊兹盛京居住之宗室皆冠服来接普赖  祖宗所贻之家庆也应识
  二陵恩
  抚顺城
  洪武城抚顺抚顺城在承徳县城东八十里明洪武二十一年设千户所亦曰抚顺关意在抚顺我后季令政乖乃并失辽左
  国初
  开创时首事
  天宠荷遇雨将旋师礼王言听可先是我  太祖于抚顺清河叆阳宽甸四关口互市自是国富民殷天命三年  太祖书七大恨告  天征明至斡珲鄂谟地驻营是晩雨太祖欲还军礼亲王代善时为大贝勒进曰我与明和好久矣因其不道是以兴师既临其境兴兵之名谁能隐之天虽雨吾军皆有御雨之衣弓矢亦有备雨之具且  天降此雨以懈明边将之心使我进兵出其不意是雨利于我不利于彼也  太祖善其言遂于亥刻进兵天忽晴霁黎明围抚顺城矣遂致降永芳馀城悉下妥大军围抚顺执一人令持书  谕明游击李永芳永芳得书以城降  太祖抚辑城中诫令勿杀于是抚顺东州玛哈丹三城及台堡寨共五百馀悉下户民给田庐普俾毋失所  太祖率贝勒还驻嘉班论功行赏编降民为一千户   驾还都  命安辑降民父子兄弟夫妇毋令失所有亲戚奴仆阵中失散者尽察给之并给以田庐牛马衣粮畜产器皿设小大官属令李永芳统辖今经百馀年未免墉垣堕戊戌令重修兹来阅巍峩永绎无正言戊戌秋饬修盛京一帯城垣凡十八处抚顺其一也兹来临视雉堞一新因忆邮无正对赵鞅思乐而喜思难而惧之语益凛然于创守之艰难云思难慎毋惰
  浑河
  源自
  兴京界流经
  沈阳城浑河源出长白山纳噜窝集名纳噜河西流入英峩门会噶桑阿河是为浑河国语谓瑚努瑚河又经 兴京界有礗宾河苏子河国语苏克苏䕶河来注之又绕盛京城南大子河来会焉太子河国语塔思哈河谓虎也音与太子相近旧一统志遂附会为燕子丹匿于此其实燕去此远甚丹焉得匿此乎浑河又西合辽河为三汊河行六百五十馀里入海戊戌岁特饬于盛京城东建立浑河 河神庙以志丰水镐京之迹用答 神庥云如丰之有芑宅镐王业成跸路虽弗经念此
  皇王烝建祠答
  神庥万禩佑永清
  萨尔浒题句
  大战成功地
  一戎王业昌岁已未二月明帝命经略杨镐等统兵二十万号四十万分四路来攻 兴京我西南侦卒驰告  太祖曰明使我先见南路兵者诱我而南也其由抚顺西来者必大兵即统兵趋抚顺明将杜松营萨尔浒山复引兵围吉林崖乃对营列阵以待别设伏邀击明兵追之至于界藩渡口时明兵攻吉林崖者约二万人与萨尔浒军遥应大贝勒与诸将议遣兵千人驰往压击而以右翼四旗夹攻之别以左翼四旗当萨尔浒山之兵  太祖至复令右二旗兵遥望界藩明兵俟我兵驰下时并力接战乃合六旗兵进攻萨尔浒山明兵列阵发枪礟我兵仰射奋力冲击不移时破其营垒死者相枕藉而夹攻界藩之兵纵横驰突无不一以当百遂大破其众明总兵杜松王宣赵梦麟战殁横尸亘山流血成
  渠士卒死者蔽浑河而下如流渐时明总兵马林率兵四万营于尚间岸闻原道潘宗颜军万人营斐芬山游击龚念遂李希泌亦率兵万馀营于斡珲鄂谟环车楯列火器  太祖与  太宗亦率兵不满千分其半下马步战明兵发火器以拒  太宗引骑士冲入我步兵斫其车楯明兵又大败龚念遂李希泌皆阵殁  太祖急引侍从四五人至尚间崖明兵方布阵  太祖趣我军先㩀山岭下击众方登山而马林营内及壕外兵合  太祖令我军下马步战大贝勒怒马迎敌直入其阵二贝勒三贝勒与众台吉各鼓勇奋进遂败明兵斩捕无算我六旗兵人自为战飞矢利刄明兵大败不能支明副将麻岩及将士皆阵殁马林仅以身免  太祖复集军士驰攻斐芬山潘宗颜全军尽殁叶赫贝勒锦台什布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古遁去时刘𬘩李如柏两路兵已近逼兴京太祖至 兴京命  太宗及太贝勒三贝勒统军御刘𬘩而留兵四千待李如柏等  太宗与两贝勒夹攻左右夹击  太宗引精骑三十超出众前自山驰下击之战酣后军冲突而入大贝勒率兵夹攻明兵大溃  太宗乘胜追击与刘𬘩遇殱其两营兵万人刘𬘩战死是时明海盖道康应干与朝鲜兵营于富察之野  太宗同众贝勒督兵至明其朝鲜兵竞发火器忽大风骤作烟尘反扑敌营我军飞矢如雨又大破其众殱二万人康应干遁去杨镐闻三路兵败急檄搃兵李如柏等还如柏等遁归我哨兵二十人见而呼噪下击明兵死者又千馀此诚上天佑助  神武昭宣我国家父子兄弟 同心合力用集大勲亿万载丕丕基实肇于此自
  拟涿鹿实觉胜昆阳史记黄帝本纪称轩辕修徳振兵抚万民度四方蚩尤作乱不用命于是徴师诸侯与蚩九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尢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后汉书光武帝纪称昆阳之战王莽遣王寻王邑将兵百万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光武将数千兵入昆阳寻邑围之数十重列营百数云车十馀大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城中负户而汲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光武自将步骑千馀合战连胜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阵乱乘锐大破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莾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馀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等渡水逃去尽获其军实辎重云云虎豹助阵事渉荒唐别有论兹我  太祖萨尔浒之战  一戎耆定  神威  圣武实宇宙以来所未有也
  主圣臣忠泰
  天时地利祥长篇钦识绩万世示其祥
  过三关得句
  兴京当日定都年攘外先教安内坚虎豹守关因旧号此处本名雅尔哈山就山立关因名
  祖功措置动符
  天
  右第一雅尔哈关雅尔哈者汉语豹也
  两峰排闼耸嵯峨雕鹗还愁飞不过杨镐已庸诚彼其去声杜松虽勇奈吾何
  右第二代岷关代岷者汉语雕也
  扎喀尤临敌地近界藩拓界筑坚城过关
  躬战萨尔浒一举殱明卄万兵萨尔浒之战明经略杨镌以二十万众分四路来侵兴京我  太祖率贝勒大臣等统兵以御大贝勒代善统兵先往抚顺迎敌过扎喀关与逹尔汉辖
  扈尔汉集兵以待  太宗以祀事后至谓大贝勒曰我筑城夫役在界藩山冝急进以安夫役心且可并力合攻大贝勒称善即率军士趋太兰冈对明兵列阵以待由是出奇制胜一举克捷五日之间悉破四路明兵详见萨尔浒题句诗注
  右第三扎喀关扎喀者汉语边也
  恭谒
  永陵
  
  王遵周典上
  陵拟汉规虽云世次远敢忘
  祖恩贻
  神域千灵䕶
  皇图万载基拜瞻申四慕癸亥甲戊戊戌三诣盛京恭谒祖陵今癸卯岁四至瞻谒
  之馀弥深依慕
欲别更迟迟
  题福妥堂
  预禁行宫构无如侄行去声盛京将军永玮于永陵相近之夏围构行馆数宇以便次日质明将事且免行幄运载之烦意甚诚恳困题额曰福绥堂于斯应信宿取便在晨明朴素身安适栖迟身洁清福绥胥
  祖德万禩此
  兴京
  谒显佑宫
  显佑惟
  天佑亦由
  人合
  天设无开创德莫作觊觎先用班彪王命论意绛节朝群宿金容
  侍列仙瓣香泯别祝
  绥履福农田
  兴京再叠癸亥五言十韵
  癸亥至癸卯春秋阅时惟人怀故土况我任承基
  开创惟
  天佑经营厪
  祖思自  肇祖居赫图阿拉七传至  太祖天表玉立英勇盖世首征栋鄂所向臣服北通蒙古诸部贡使不绝遂建都 兴京肇开  帝业同心朂子弟努力共
  尊卑一战摧强敌八旗縂健姿南途逼京国多卒覆荒陂己未二月明经略杨镐统四路兵来攻时刘𬘩康应干由南路出宽甸将逼 兴京我  太宗与大贝勒三贝勒引兵往御时𬘩所率锐兵二万分其半前趋阿布逹冈布阵我兵与之遇  太宗即率右翼兵往先引精骑三十超出众军前自山驰下击之战甚酣后军随冲突而入大贝勒亦率右翼兵夹攻太宗乘胜追击与𬘩后队兵遇殱其众万馀𬘩仓卒不及阵力战死时康应干与朝鲜兵合营于富察
  之野竞发火器忽大风扬沙烟尘返扑敌营我军乘之飞矢雨集其兵二万人尽殱焉应干遁去如柏遁归辔时杨镐闻三路兵覆殁大惧急檄李如柏贺世贤等还军如柏等自呼兰路遁归我哨兵二十人见而鸣螺呼击投四十人相蹂践死者复千馀朝鲜竖义旗我太宗既破刘𬘩其步将游击乔一琦奔朝鲜营众贝勒整兵遂攻朝鲜其都元帅姜功烈惧请执一琦以降一琦自缢死功烈遂率众降沈辽取有继宫殿建无迟图大
  鸿谟远宅中
  燕翼垂初  太祖得辽阳集诸臣议迁都众俱以还国对  太祖曰国之所重在土地人民今还师敌且复至非计之得且此地乃明及朝鲜蒙古按壤要区  天既与我即冝居之众皆曰善遂定议迁都天命七年三月筑城于辽阳城东五里大子河边创建宫室名曰东京十年三月  太祖欲自东京迁沈阳与诸臣定议皆以东京甫定又复迁移恐频劳我国对  太祖曰沈阳形胜之地西征明由都尔弼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由清河路进且于浑河苏克苏䕶河之上流伐木下流以之治宫室供炊㸑不可胜用也时而出猎山近多兽河中水族亦可捕取朕筹之熟矣汝等宁不计及耶于是定都盛京拓迹开统实由 宸谋独运云即今大一统
  前烈万年知
  赫图阿拉
  赫图阿拉者横甸名垂久赫图阿拉在 兴京南不远我  祖宗发祥之地今土城遗迹尚存国语赫图阿拉汉语横甸也初从俄朵里徙此聊自守我国家  发祥初居宁古塔之俄朵里城地近吉林乌拉国号曰满洲是为  开基之始数传至  肇祖始徙居赫图阿拉距俄朵里城则一千五百馀里矣基福即于斯
  创业
  天命受后乃筑
  兴京馆豳众爰有
  兴京存城郭横甸馀荒阜然此何可忘䇿马敬观取儿孙其听诸奕叶凛驭朽
  恭谒
  福陵
  史宬
  实录每钦观草昧
  鸿猷楮墨端适值明纲滋不振遂乘
  天佑取其残四番陈奠恩何限九𢷎言归泪暗弹逮兹四次恭谒
  盛京  祖陵予亦七十有三矣此后恐勿能再来怆生瞻恋
石矢
  躬亲开创业藐予深惧守成难
  雨九月望日
  宜旸一月多低隰率经过今岁中秋以来晴霁月馀自热河至 兴京经过噶布拉街莲花套等处向称低湿地方悉皆干燥平坦兹恭谒  福陵后适逢秋而滋沃于秋麦菜蔬均为有益恰谒
  福陵后爰逢秋雨罗沃郊资润溽武帐听滂沱明晓将临祭时晴愿弗讹
  
  三更云散五更晴寥宇高悬满月明
  祖德
  天庥真是佑秋霜春露不胜情
  恭谒
  昭陵
  昭陵名偶同贞观贞观之观有读平声者佩文韵府两收之然以系辞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例之
  究以去声读为是

  继创于汤光有乎我  太宗文王帝庙号及  昭陵尊称均与唐太宗同然唐太宗惟亲列行阵不愧开创其他实多惭德岂如我  太宗继承而兼创业比于唐之文皇尤为休有烈光也乎劫父叛君迹早异戕兄害弟事尤殊史称唐高祖初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裴寂为副监太宗阴与寂谋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因说高祖举事是劫父叛君也又太宗为秦王时以兵入元武门杀太子建成及弟齐王元吉高祖乃以皇太子八月即皇帝位于东宫云云是其君臣父子之间遗憾多矣我  太宗受命之初礼亲王以长让德作议书遍示诸贝勒太臣言绍承大统必得圣君始能戡乱致治以成一统自顾德薄愿共推戴  四贝勒嗣位  太宗辞再三王意益恳切始从所请至今世袭亲王思施罔替戊戌曽有诗纪事云贝勒让帝如汝阳盖纪实也兵临弗取仁犹著天聪三年我  太宗亲统大师伐明围困燕京诸贝勒大臣请攻城  太宗曰攻城固可必得倘失我一二良将劲卒即得百城亦不足喜遂止弗取  如天之仁惟怀永图实与覆载同量矣雠复乃居义正符明正不纲流贼攻䧟燕京吴三桂因请兵于我睿亲王统师扫殄冦氛为胜国复雠乃恭迎  世祖章皇帝入关定鼎取天下于明社已墟之后得统之正实前古所米有也五世元孙䖍展拜恨惟未及效驰驱
  昭陵石马歌
  陵园石马拟翁仲古即有之知以共
  昭陵石马独超群大白小白奏殊勲
  一乘杏山战败明兵十三万  昭陵前石马一名大白一名小白  太宗御以摧坚破阵凡经百战无弗安吉而最著杏山大凌河之战杏山为宁远屏卫明人常驻兵其间明縂督洪承畴集援兵十三万于是山时睿郡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奏言敌兵甚众  太宗闻之即亲统六师往讨昼夜疾驰六日扺军营环山列阵击败敌兵追至塔山夺积粟濬濠断杏山松山路又度明兵必遁分遣诸王大臣设伏截击凡十馀处  预授机宜至期果悉如  睿算掩击穷追殱殪明兵五万三千馀赴海死者无算  神谋制胜指挥间破明兵十三万如摧枯拉朽亦是马驰驱之力也
  再乘凌河大夀降我军天聪五年八月  太宗统兵围大凌河掘濠筑垒为久困计九月明兵四万自锦州来援  太宗与诸贝勒率骑兵进击敌却走会大风敌乘风纵火势甚炽将逼我阵天忽雨反风遂大破之生擒监军道张春等十月城中粮绝明总兵祖大夀因举城降至  御营输款其馀
  破敌斫阵那可数莫不安吉供
  御扬我武遂成鸿业建大清绳
  先裕后
  天锡嘏宋室王孙金待诏图唐六马皆曲肖卓荦名骢多受伤秦王英勇功诚劭金待诏赵霖写唐大宗昭陵六马图向尝作歌咏其事戊戌  昭陵石马歌即叠题赵霖六马图旧作韵躬亲创业讵免此若我
  文皇较赢彼曽弗小衄就
  巨功二马亦匪箭瘢委赵霖图中有邱行恭立而㧞箭像其馀马多有帯箭而驰者唐太宗亦云雄矣中原底定无馀事敝帷受赐安归地化为䨇龙卫
  神道岂如穆骏名空寄穆骏以游斯以战千秋公论传文
  翰独我触目有馀思
  当日英风嗟未见
  至盛京再叠癸亥七言长律十四韵
  万古陪京峙大东
  二陵佳气郁菁葱迁都群意原非合定鼎
  皇心回不同  太祖初议自东京迁都沈阳诸勒贝大臣多以甫迁东京未便为辞  大祖睿谋独断谕以山川形势战守攻取之利于是遂定都盛京虑大焉能细虑小
  图王宁渠去声祗图
  躬立门作庙斯经始控北征西此据中众议虽违众咸服太祖以沈阳形势之地西征明北征蒙古南征征朝鲜皆为近便且材木足以治宫室山川可以资
  渔猎详悉  诰谕诸臣等无不钦服实猷有在实非空仍惟
  示俭衣从撷  太祖尝出猎雪初霁恐雪霑濡撷衣而行侍卫等私语曰  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  太祖闻而笑曰吾岂为无衣而惜之吾尝以衣赐汝等与其被雪霑濡何如鲜洁为愈躬行节俭微物必惜汝等正当效法耳初弗
  尚奢辔响珑城内斯治平声外斯攘阙文其德武其功盛京城门凡八东曰内治西曰外攘宫城之制左阙门曰文徳右阙门曰武功民人曽未赋租敛子弟原胥力作攻建都时修治城垣营建宫室皆令八旗丁壮执一切工作不以劳民各有室家安沛里于时言语燕酆宫人咸其德基爰固
  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以庥岁屡丰故国益深钦
  祖泽长言亦岂尽孙𠂻数朝祗惜莲壶促是次在此凡驻跸五日一瞥无殊蕙篆𮩿癸亥倏看癸邜到少年忽作老年通再临能否浑难定剰有回瞻晓日红
  重修
  坛庙恭纪有序
  
  天敬
  地精禋俨对越之䖍入
  庙登
  堂奕禩仰
  声灵之赫惟我
  祖之启基辽沈乃定规模暨藐躬之瞻礼枌榆其勤丹雘
  溯自
  两郊南北通呼吸于
  清宁
  太室东西仰觐扬于
  光烈曽昭告于
  皇天
  后土九部摧锋用肇造于丰水镐京万方归极逮夫一家
  六合苾芬则祀奉留都越今四谒
  三陵桓拨则眷怀故国十八城金墉既葺
  坛圻拱山海之雄百𬻂年
  閟殿重辉
  禁籞拥风云之气
  武功
  文德长想
  云雷缔构之艰僾见忾闻弥増霜露濡零之感敬成四什
  用示来兹
  远近既向服
  玉宝应时呈  太宗实录天聪九年八月贝勒多尔衮岳讬萨哈璘豪格等征察哈尔获玉玺兹玺得自元后裔察哈尔林丹汗所其文汉篆曰制诰之宝多尔衮等以献众皆称贺  太宗乃焚香告  天受之群请上
  尊号
  太宗辞弗称内外王贝勒再三陈奏并乃告祭
  郊丘即位洽舆诚改元为崇德
  国号曰大清时诸贝勒以  上功徳隆盛察哈尔举国来附且得玉玺上应  天心下洽众志请上  尊号固辞不允复偕外藩蒙古贝勒等再三陈请乃于天聪十年夏四月  躬亲告祭郊  庙受  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国号  大清以是年为崇徳元年
  圜坛峙南郊德盛门之坰
  肇禋受藩釐万禩延阼亨长至及兴师致䖍毎
  躬行崇徳元年冬至  上率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斋戒三日祭 天于  圜丘并告兴师致讨朝鲜
  之由

  世祖定中原兹
  坛礼遂停戊戌年之秋谒
  陵来陪京
  南郊瞻昔址百年岁月更言念
  眷祉初勿废应葺营兹来复旧观惬志朂继绳讵惟自朂哉奕叶聪听情泊我  世祖入关定鼎  郊坛大典专在京师前戊戌年至盛京敬念我国家维新受  命之符我  太宗昭事小心之素因饬工部侍郎德成会同盛京将军等谨修葺以光  典则以朂继绳
  
  天坛
  内治门之外傅昔
  方泽地
  
  北各立郊深协六宗义
  建国大规模己匪偏安志旧址与重饰
  前业敢废坠万年一统清永言慎守器
  
  地坛
  左庙遵古制未遑
  右社筹入京
  神主奉于沈
  故宫留我  世祖定鼎燕京奉  列祖神主于北京太庙此处改为景佑宫以祀 三官戊戌岁来此敬思  太祖应仍旧观遂移建景佑宫于徳盛门内以奉 三官之祀别观去声三官祀
  閟堂一律修
  五朝蔵册宝壬寅孟冬时享用和阗良玉尺寸玉色皆同者䖍造  五朝册宝恭奉  太庙因彻出旧存  册宝于今年七月命皇子亲王恭送盛京  太庙尊蔵礼以义起敬有深思并详昨岁时时享诗名实正相投
  
  太庙
  
  祖实天人与
  天呼吸应其故亦非奇
  心惟仁与正
  勇亦由是超
  智亦由是胜国俗立
  堂子拜
  天必以敬兴师对劲敌先致诚秉
  命略举败九部用诏后人听叶赫纠哈逹乌拉辉发并科尔泌锡 --(右上‘日’字下一横长出,类似‘旦’字的‘日’与‘一’相连)珠舍哩讷殷八叶以及卦勒察是为九部盛我
  祖闻兵来喜而酣𥨊定癸巳秋九月叶赫哈达乌拉辉发科尔沁锡伯卦勒察珠舍哩纳殷九部合兵三路来侵侦实驰告  太祖传谕诸将旦日启行遂就寝甚酣 太妃富察氏以请  太祖曰前闻叶赫兵三路来侵因无期时以为念既至吾心安矣安寝如故平明诣
  堂子䖍祝祈
  天证  太祖闻侦之明日率诸贝大臣等诣 堂子拜祝曰  皇天后土上下神祇某与叶赫本无衅端守境安居彼来构怨纠合兵众侵陵无辜  天其鉴之遂  亲领兵启行果得邀
  天佑以少胜众竟  太祖驻军札喀之野侦知敌情即谕曰敌若还军乘夜击之否则旦夕接战是夕业赫营一人来降言九部合兵三万我军闻之色变  太祖谕曰吾必不疲尔力俾尔苦战惟壁于险隘诱敌迎击否则四面列阵徐进彼部长甚多兵皆乌合势将观望其争先者必其贝勒我以逸待劳伤其贝勒一二人彼众自溃我兵虽少可必胜耳次日  太祖至古哷山据险结阵命额亦都率百人挑战斩九人敌稍却叶赫贝勒布齐先众突前马踣我兵武谈趋前刺杀之敌兵遂乱哈逹贝勒蒙格布禄辉发贝勒拜音达哩等并胆落溃奔科尔沁贝勒明安乘骣马走  太祖纵兵掩击追奔至哈逹国柴河寨之南邀杀敌兵甚众是役也斩级四千获马三千铠胄千以少胜众自此军威大震自此军威振远迩慑服
  圣爰因垂
  家法百年遵守儆元旦率王公拜迓初祉庆国家典礼最重堂子祭天自  世祖定燕京至于京师即建 堂子毎岁元旦率王子大臣先诣 堂子行礼敬迓新韶福祉历代为例遵行戊戌岁念陪都受  釐祠宇饬工部侍郎徳成会同盛京将军等谨修葺以光  前典兹抚受
  釐处缅
  祖心増怲敢弗励守成不忘咏无竞
  
  堂子
  大清门
  都沈
  宸谋定天命十年三月  太祖欲自东京迁都沈阳诸贝勒大臣皆以东京甫建频劳未便为对  太祖谕以沈阳西征明北征蒙古南征朝鲜均得形胜且擅山泽之利由是定都盛京宫殿庙社规制略备立门号大清万年开我祚五雉兆燕京盛京宫城门号大清门逮我  世祖定鼎燕京即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当时  命名创制己协  万年丕基之兆益仰圣人有作必合  天心也属国来胥宇初叶赫贝勒扬吉努识太祖为非常人言
  我幼女端重不凡堪为 聪睿贝勒配俟其长当奉侍太祖聘焉是为  孝慈高皇后诞生  太宗文皇帝又甲寅年科尔沁贝勒莾古斯以女归四贝勒是为  孝端文皇后又天命十年科尔沁贝勒齐桑命子武克善送女归四贝勒是为  孝庄文皇后
  文王蹶厥生来孙缅
  祖德愓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若慎持盈
  盛京旧宫再依
  皇祖元韵
  枚枚青锁与银铺一例都京制度符体以
  帝王御宫殿
  心惟黎庶奠寰区酌斟奢俭临中国环卫旗民壮远图敬
  
  戎衣未解际依然有暇
  示规模
  登凤凰楼再用李白凤凰台韵
  谪仙当日事狂游捶碎黄鹤夸风流有无较胜则且置李白凤凰台诗传者以为拟崔颢黄鹤楼作以较胜负不知两诗胜境各擅意象偶同论者沾沾字句固己蔽矣又世传李白赠韦冰诗有捶碎黄鹤楼之句或谓后人有托白名为之者向于唐宋诗醇评曽详及之其是白非白亦不必刻求也因咏凤凰楼附识于此格高兴逸吞山邱故宫登楼名偶似远眺欲见蓬瀛洲𨺗思我
  祖开创艰守成予责増愓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
  清宁宫感旧留句
  旧都之正寝名曰清宁宫
  尔时命名意乾坤包括中清宁宫为旧都正寝  当日命名即协乾清坤宁包举囊括
  之意执豕敬祀

  神依例举以恭国朝典礼最重祀  神必于正寝执豕荐醑兹驻盛京仍照癸亥甲戌戊戌三次之例敬谨将事癸亥有主妇我朝敬  神旧例凡行礼受福必主妇躬亲襄事癸亥岁诣盛京时  孝贤皇后躬佐𬞟蘩备礼尽诚承 欢行庆至今不胜追忆矣甲戌已弗同然尚奉
  徽音糕酒敬献𠂻凡大祀 神先期蒸糕酿醴以昭吉蠲甲戌岁诣盛京犹恭奉  慈宁受釐承  豫及兹已不可复得弥深感怆戊戌及兹至两事渐成空祀
  典不宜阙受
  釐我独翁再来未可卜欲去念无穷
  恭瞻
  太祖皇帝甲胄作歌
  赫图阿拉始
  创基我  朝开基之始居长白山北之俄朵里城 国号满洲越数世至 肇祖居赫图阿拉在俄朵里城西一千五百馀里传  兴祖  景祖  显祖至我太祖天表玉立举止非常英勇盖世骑射轶伦先是望气者言满洲将有圣人出统一诸国而履帝位国人咸称为  聪睿贝勒其时甫有十三甲
  一人披坚躬执锐遂至众归渐成业尼堪外兰为祸始剪其翼斩诺密纳  太祖初以尼堪外兰构衅于明害我  二祖乃奋志复仇时仅有遗甲十三副起兵征尼堪外兰于图伦城尼堪外兰遁去遂克图伦城先是  太祖期诺密纳以兵自萨尔浒城来会后诺密纳背盟不至专通使尼堪外兰  太祖怒遂定计执诺密纳及其弟鼐喀达斩之是时尼堪外兰奔抚顺我军蹑其后明边吏不纳以兵逐之逃于鄂勒珲筑城居之  太祖攻克其城索之弗获命斋萨往捕遂斩尼堪外兰取其首级来献夜半击窗
  出对敌无不𠂻斯敌望怯时满洲国之苏克素䕶河浑河诸部互相攻战争夺无已章嘉城诸族人忌  太祖英武同谋加害以浑河部兆嘉城长理岱为导乘夜阴晦至  上所居欲㧞栅潜入  太祖闻犬惊吠持刀叱之因以刀柄击窗棂复奋足撼窗为欲出状既而由户出贼惊遁太祖乃率兵征兆嘉城凿山为磴以䋲束马逾岭至城下围攻克之获理岱宥其死而赡飬之
  天勇深沈复大度执雠屡纵弗即杀栋鄂哈达频构难遂议攻之制先发  太祖雄谋大略用兵如神而又警悟轶伦临机应变尝夜获贼佯询曰尔非盗牛来耶纵之去又一夕将寝忽心动𠂻甲控弦以待射中贼挞而释之盖深沈大度类如
  此又攻图伦城时栋鄂部欲乘机侵我适其部内乱遂率兵往征克之哈逹叶赫辉发等九部合兵三万来侵  太祖曰彼部长甚众兵皆乌合我以逸待劳彼众自溃乃于古埓山据险结阵  命额亦都率百人挑战斩九人敌稍却叶赫贝勒布齐马踣为我兵刺杀哈达贝勒蒙格布禄等并胆落溃奔我军纵兵掩击追奔至哈达国柴河寨之南斩级四千获马三千铠胄千以整以暇破九部三万之众自此军威大振远迩慑服矣
  登城受伤徐下城缅想其绩犹存匣  太祖攻楝鄂还复攻翁鄂洛薄其城乘屋颠射贼城中鄂尔果尼潜射  太祖伤首贯胄即㧞箭以射敌应弦而踣虽流血至足犹鏖战不己敌复有洛科者于烟㷔中突发一矢射  太祖穿锁子甲䕶项  太祖㧞之镞卷如钩血肉并落众竞趋前欲登屋扶掖  太祖恐为敌窥亟谕止之时项血涌如注乃以一手扪创一手拄弓而下二人掖而行忽迷仆旋稍甦如是者数四甦辄饮水及创愈复率兵攻克翁鄂洛城获鄂尔果尼及洛科  太祖释弗诛曰彼为其主乃射我今为我用不又为我射敌耶乃皆授为牛录众咸颂  太祖大度毎读  实录至此缅惟  开创艰难辄为怅然流涕瞿然悚愓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诛逆抚顺来者多定居
  兴京远近詟萨尔浒战大勲成
  发踪指使仍
  亲渉来孙展函缅
  劳绩
  太室一脉承禘祫怅然而涕䕫然惧恒虑守成失前法
  恭瞻
  太宗皇帝所御弓矢
  弓矢丈夫事
  国朝更擅精
  高皇曽示度昔我  太祖憩洞城之野有栋鄂部善射人纽翁锦乘马佩弓矢过  召至前指百步外柳  命之射纽翁锦发五矢中其三上下相错  太祖发五矢皆中众视之五矢所集仅五寸许凿落块木而五矢始出共叹为  神技云
  文帝善绳英萨尔浒之战明总兵刘𬘩统二万由南路出宽甸将逼 兴京  太宗与大贝勒二贝勒三贝勒率兵往御  太宗先引精骑三十人超出众军前自山驰下奋击战甚酣大贝勒亦自山西夹攻  太宗总兵奋击殱其两营兵万馀刘𬘩战死  太宗复督兵攻明海盖道康应乾明兵与朝鲜兵合竞发火器匆大风扬沙烟尘反扑敌营昏冥昼晦我军乘之飞矢雨集其兵二万人尽殱马翠羽惟䖍弆朱弦孰敢抨贞观传喻政较此逊先声驻盛京故宫有怀叠戊戍旧作韵
  规模俨
  天府制度俪京都此驻期五日前来免百营戊戌来此尚在卄七月期内惟清宁宫祀 神照例恭祭其馀一切吉礼皆未举行燕觞难重去声朝贺赐宴此畨皆依例行乌哺怅増盈东望
  頥和殿丙寅年于清宁宫左构室数楹名曰 頥和殿恭奉  圣母慈驾驻憩于此焉如何置慕情
  题迪光殿
  崇政西厢构寝殿惟期朴素弗期宽盛京正朝曰崇政于西厢隙地别构寝殿为驻憩之所规制俭朴一遵 家法顾名思义増心愓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怡性憩躬容膝安永念
  天威凛遏佚慎修已德敢盘桓
  祖
  宗谟烈越千古欲迪
  前光实更难
  保极宫
  陪都即帝都保极额檐扶敬识箕畴训久荒周雅图无偏王道荡有赫
  祖功肤念此寝兴适敢忘
  昔日劬
  继思斋题壁二首
  祖
  宗思盖因创业子孙思当在守基创守不同同基业继之
  敢不敬思之
  创守昜难曽著论向尝作创业守成难易说云唐岑文本以为创业难守成不易余以为创业之难至矣然纪纲制度可留俟后人守成者茍无以光先烈启后图斯憬然有不终亩之忧是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鲜有不盛满中之者以此思难则所以持难者可知矣故余独以难责夫守成者非敢忘创业之难正以慰创业者之初心耳敬承继序惟怀永思櫽括前说载告后人焉守难谨以定评辞聪听载告云仍辈继此万年慎此思恭咏
  太宗所制鹿角椅叠戊戌旧韵
  习武寓习猎
  神弓射鹿斯
  命工取角便成椅憩
  躬冝
  大用物无弃
  俭怀训有施载观敢言坐手捧额钦之
  敬题崇谟阁
  我建崇谟阁由来意寓深丙寅年敬建崇谟阁于继思斋后尊藏  五朝实录牒图传
  帝系实录缅
  天临故土宁容阙十年递送钦庚午冬十月以玉牒恭送盛京嗣后毎十年一修玉
  牒告成依例恭送尊藏阁中
继哉祈
  永命慎矣惕
  难谌
  敬瞻
  頥和殿感而题句
  昔年构筑事
  东朝丙寅建此殿甲戌临幸盛京恭奉  圣母驻憩于此此日金铺锁寥寂偶步
  𠂻无别思
  徽音如昔黯魂销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七
  天章
  皇上圣制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
  御制古今各体诗卷下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七
  天章
  皇上圣制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
  长宁寺
  祖
  宗开创初
  天勇好以暇宫殿既经营寺庙亦构架为示无不有殊非
  事祈借然而额长宁
  意岂在佛化士卒胜阵战黎民丰耕稼外辟内以安长宁
  抚中夏万世基肇兹守成责敢卸
  长宁寺恭瞻
  太宗所御冠服叠戊戌旧作韵
  盛京城外长宁寺一统志称本
  御园
  冠服依然贻
  高祖羮墙因得仰元孙
  上行下效开基业天聪六年  太宗训诲我国风俗素敦淳朴近者奢靡僣越不可不定为法制自今䕶军以上许服縀馀俱用布一縀之值可当十布与其一縀成一衣何如十布得十衣也又崇徳元年  谕崇尚节俭毋事华靡凡鞍辔等物不许以金为餙永行禁止是以君民效法崇尚俭朴煌煌圣谕所当万年奉为法守也万载千秋永保存七字敬赓岂徒
  尔朂哉奕叶此情敦
  实胜寺
  天聪建年后蒙古日觐来科尔沁于  太祖时久归附太宗天聪元年秋蒙古敖汉部奈曼部来归嗣是喀尔喀巴林喀喇沁扎噜特土默特诸部相率朝贡是皆奉佛者梵宇于是开神道而设教易语理㝡该
  圣人岂外兹所谋远且恢诸蒙古部落皆从奉佛教崇徳六年八月  太宗以偏师破明总督㓋承畴兵十三万于松山杏山归而建实胜寺于盛京以纪功绩  圣人神道设教亦所以顺人情安国俗也是寺名实胜征明得胜回
  上下同努力成功资众材因绎实之义万理包以皆弃实
  务虚名所望难副怀
  崇实允在兹务名岂为哉
  法轮寺
  梵语转轮王又称帝释天盖司世间者皇王之谓然世出世间法相需相得诠四塔围都城斯乃居北焉盛京地载门外法轮寺在北抚近门外永光寺在东徳盛门外广慈寺在南外攘门外延夀寺在西四寺各建一白塔环卫都城相传当时有喇嘛善相地术者曽云四塔全当一统果符所言果然一统成佳兆已符前兹令演国语三乘因以宣乾隆戊戌年命此寺喇嘛习国语所译经宣扬宗乘宏阐  圣因以志弗忘数典兼令盛京旗人熟习国语之意也诸事弗忘旧
  二陵应鉴㫋
  酹克勤郡王园寝叠戊戌诗韵
  让帝之冢子首陈推戴心克勤郡王岳讬礼亲王代善之长子也有谋勇多战功天命十一年八月  太祖升遐岳讬与弟蕯哈璘以  太宗有圣徳密议推戴告其父代善曰国不可一日无君  四贝勒才徳冠世深契  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曰此吾夙心也乃夜作议书翼日遍示诸贝勒大臣于朝遂定议奉太宗嗣位又于天聪时奏请善抚降人及请于山海关通州燕京三处急图其一以定丕基  太宗嘉纳之崇徳三年  命为扬威大将军与睿亲王分道征明所向克捷以疾薨于军  太宗闻之惊恸辍膳三日  诏封多罗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  圣祖为立碑纪功乾隆四十三年以王后改称平郡王复还原号并令配享  太庙忘家惟为去声国力勇更谋沉我
  祖所嘉许予躬应奠临
  閟宫教配享彰善意犹深
  赐奠功臣扬古利墓
  别部自为长扬古利姓舒穆禄氏其父郎柱木库尔喀部长也来归识
  圣人报雠甫十四郎柱率所部人归我  太祖遣子扬古利入侍寻郎柱为部人所害扬古利手刃父仇时年甫十四  太祖深异之日见信任尚主焉每従征伐身先士卒  诏之止亦不止或力战被伤犹裹创奋击以故功最多前后大小百馀战俘获无算崇徳初従征朝鲜中驳伤没  太宗亲临恸哭视含敛追封武勲王顺治中配享  太庙康熙三十九年  御制碑文纪其功雍正九年加封号日英诚努力以终身所重心惟赤更兼勇绝伦
  鼎湖伴咫尺千载会
  精神
  赐奠功臣费英东墓
  萨尔浒之战冲锋首建功费英东姓瓜尔佳氏先世为苏完部长  太祖初从其父索尔和率所部来归授一等大臣尚主佐理国事萨尔浒之战明经略扬镐率四路总兵松杜马林李如柏刘𬘩分将来犯杜松驻兵萨尔浒山巅费英东率所部冲破其军死者相枕藉杜松战殁已而马林刘𬘩两军皆覆李如柏遁归是役也明以四十万众分道来犯五日之间殱其精锐殆尽势如破竹实费英东首功云遂成破竹势真是冠军雄奖善诫其恶费英东性忠直敢言奖善黜恶无所挠避我  太宗尝谕群臣曰费英东见人不善必先自斥责而后劾见人善必先自奖劝而后举故被劾者无怨言被举者无骄色未闻诸臣以善恶直奏似斯人也天聪初配享  太庙顺治十六年追录佐命功第一晋三等公世袭康熙三十七年  御制碑文表其勲乾隆四十三年以费英东为开国功臣之冠特晋封一等公摅谋济以忠
  二陵近相望
  来往会云风
  赐奠功臣额亦都墓
  自古逢开创必资英济臣白山
  圣人作东海卓材彬额亦都姓钮祜禄氏先世居长白山㓜时父母为仇所害年十三手刃父仇避居嘉穆瑚村依其姑会  太祖过额亦都识为真主辞姑従行骁勇善战能以少击众所向克捷嘉尔忠秉素寕惟勇绝伦额亦都性忠诚勇敢尝督兵攻巴勒逹城直浑河涨以绳聨军士鱼贯而度夜率锐卒攻城守者惊起殊死拒额亦都跨堞战飞矢贯股著于堞挥刀㫁矢战益力被五十馀创不退卒抜其城而还其忠勇类如此用兵四十馀年毎克敌受  赐辄分给冇功士卒不以自私天聪元年追封公配享  大庙顺治中建碑墓道以旌其功康熙七年  特爵其子遏必隆为一等公枌榆佳域䕶
  一徳永相亲
  文庙
  道接百王后
  文崇一统前我  太宗初创大业即  敕建 文庙于盛京行释奠礼开创规模崇文重道已肇
  一统文明之盛也
䂓模诚有异声教讫无边
  念旧衣冠慎我  太宗虽崇文教于崇徳元年曽谕诸王贝勒大臣曰昔金世宗奋图法祖惟恐子孙效汉俗预为禁约以无忠祖宗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先时儒臣巴克什达海库尔禅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效汉人服饰制度朕不従实为子孙万世之计在朕身岂有变更之理恐日后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故常切此虑耳尔等其谨识朕言乾隆十七年春恭读实录敬述此  谕镌立卧碑于箭亭用以示子孙臣庶遵听毋忘为万年法守云怀新礼乐宣辟雍创国学合在洽熙年今年仲春上丁释奠太学礼成因思古辟雍之制拥水周环命礼工二部大臣等于彛伦堂前度地鸠工甃池引水创立辟雍殿以昭累洽重熙敬承继序之意
  题景佑宫
  本于
  崇政殿名左兹改建南城 崇政殿左 景佑宫向奉祀 三官今移于徳盛门内有举应数上声典无他当正名 景佑宫本  太庙基宇戊戌岁来此敬思  太庙在左名寔应副因饬度地城南别建观宇以存旧日之制
  三官传自古五福锡吾氓万载
  陪京固瓣香申敬诚
  景佑宫瞻礼叠戊戌旧作韵
  重谒当秋日前来阅五年
  
  宗曽荷龙上声瞻礼敢忘䖍建极叨
  天眷承家励体干毎怀
  筚路者益澟载舟然唐代十思疏豳风七月篇作歌示诸
  子我意慎聪传
  故宫即事
  戊戌临故宫廿七月犹数兹畨至故宫百礼以次举旧去不可追新来岂恒住一瞬迅驹隙藉悟今兮古于古有萧王践阼称建武章陵修园庙南阳赐租赋凡以思旧业善恶纷堪睹大都为子孙不忘其父祖违道斯弗远吾语非徒语
  故宫再用唐太宗幸武功庆善宫韵
  李唐乘隋乱迥殊汉创基唐高祖本隋藩镇以太宗劫父叛君乘隋变乱起兵晋阳事由逆取视汉高之起自泗上亭长尤多惭徳庆善虽成功未足方
  今兹我
  祖崛兴此
  天命与人时名正则言顺我  太祖以  景祖显祖皆为明所害誓不共戴天乃以七大恨告  天征明复仇雪耻寔为名正言顺  太宗嗣服爱育群生辑宁诸国顺者抚之以徳逆者威之以兵征服朝鲜混一蒙古群臣再三请上尊号乃   即皇帝位于沈阳建国号曰大清自古创业帝王得天下之正未有如我朝者内安而外夷
  陪都建斯地故国兴来思惟是厪肯构匪曰侈华㮰䕶卫仍众仆修饰仍百司如山之有堂如川之有湄富矣加之教弦诵达邦畿是用识本末彬然成此诗题文溯阁
  老方四库集全书竟得成功幸莫如四库全书之集在余六十三岁始思及而降旨浩如渊海恐难促就是以甲午年聨句有逢会略嫌迟岁月就将惟亹愿观成之句兹甫十年而功就亦大快事也京国略欣渊已汇陪都今次溯其初昨岁壬寅仲春四库全书第一分告成弆置文渊阁今癸卯春第二分全书亦竣敕总校内阁学士陆费墀送至盛京弆置此文溯阁源宁外此园近矣津以问之庄继诸全书第三分弆御园之文源阁者拟于明岁告成第四分弆避暑山庄之文津阁者懝于后年告成披袐探奇力资众折𠂻取要意厪予唐函宋苑实应逊荀朂刘歆名亦虚东壁五星斯聚朗西都七略彼空储以云过涧在兹尔敢曰牖民舍是欤敬缅
  天聪文馆辟我  太宗践祚之初肇开文馆开创时即骎骎兴文教矣必先敢懈有开馀
  嘉䕃堂
  文溯阁既建遂构读书堂经营虽曰新宅二百岁强颜堂以嘉䕃讵縁松桧苍故宫我
  祖作皋应立伉将尔时属草创礼乐殊未遑重熙承累洽适当文运昌即此对嘉树封殖敢不蘉亲族并兴贤角弓励毋忘
  仰熙斋
  沛里弦歌户口滋百年休养乐民旗毋庸易视熙和此率自
  勤劳昔日贻
  登凤凰楼再叠甲戌韵
  前度东巡莅此时再来乎否寄吟披戊戌岁登凤凰楼叠韵有再来乎否有馀思之句重登兴泯今兮昔一晌情忘端与涯郊外黄云秋稔近月中金粟露华滋随时光景原堪爱奚必临文屡系思
  辽城望月再用唐文皇韵
  征辽功未成往复魏徵碣登城望蟾宫抒愤聊言缀我今异彼事望月月未缺縦观清光映澄怀逸兴结讵夸衣锦还实值边氛灭
  燃霞綳观书
  綳梗涂膏光灿霞盛京吉林土风以蓬梗为干抟谷糠和膏涂之燃以代烛用资作劳谓之霞綳霞綳者国语也取音译语亦无差几馀棐几葩经展大雅公刘缅
  旧家
  向仿杨补之三叠图箑留置此继思斋因叠前韵再题
  杨补之曽作野梅仿其三叠写花开戌秋遂以置斯去卯岁依然见此来何必玉华说艰致盛京地寒是以无梅恰欣金粟得相陪香従离合中边嗅是否画禅莫漫猜赐奉天将军永玮
  将军虽镇守要任胜其他
  故国屏藩寄长谋教养多一身为表率六部视平颇
  圣祖曽孙尔勤劬当若何
  赐吉林将军庆桂
  连疆因觐谒扈跸日趋随虽未父书读庆桂乃尹继善之子继善词臣出身庆桂由父荫得官犹存世徳规俾之习政事曽在军机处行走已可镇边陲夫子训孟武其言汝尚思庆桂多病且尚冇生母故训之
  示盛京五部侍郎
  陪都制度规京国五部原应各备官盛京为陪都重地凖京制设立五部堂司官而吏部铨考则専统乎京师惟一合思鲜咨度入声 五部各止一侍郎统群当念倍艰难一部之中虽不似京城分各司然亦有郎中员外等官为不少矣虽云汉语易清语今人率以汉语为易而以清语为难莫向新观忘旧观承平日久旗人习汉语者多能清语者反少朕甚忧之盛京为国家根木大臣等当董率官吏旗人熟习国语敦尚满洲淳朴旧风毋令沾染汉人习气竞尚侈靡也明季末流滋远异明季陪京设部院诸寺监虽投闲置散之地而树党分门互相攻击甚者托名直言遥制中朝者有之以致言愈纷而政愈乱日引月长以及明亡我朝陪京五部各尽其职従无明末恶习是亦   祖宗良法美政足垂为宪典也钦哉六计表衣冠
  御崇政殿受贺
  御殿视朝礼异常陪京受贺益征祥
  祖功
  宗徳承
  天贶累洽重熙与物昌年越古稀心戒怠民资我养爱毋忘语云百里半九十归政以前敢不蘉
  降旨宽免奉天所属州县钱粮诗以志事
  陪京凡四莅每思
  开创勤而其守成难责实在予身知难无别法敬天与爱民庶弗致陨越稍答
  投难恩四度皆施恵普及民与军军则赐月饷前三次躬诣盛京皆优赉兵民蠲免租赋今四莅陪京恩施宜普因降旨将盛京等处兵丁各赏一月钱粮又赏银二万两交将军分别等差加赏随营出力兵丁又沿途办差绿营兵丁亦查明赏给一月钱粮其奉天各州县乾隆四十九年地丁正项钱粮通行豁免又庄头应交仓粮一万馀石免其交纳又盛京兴京等十五处旗地应纳米豆草束免征一半俾留都旗民益享盈宁之福民当免岁缗用是颁十行甲辰赋豁均黔黎莫予谢应谢
  祖贻仁
  敬题大政殿八韵
  开国规模远奉
  天宵旰厪武功威敌詟文治爱民殷
  一殿于中耸十亭以次分都俞合众志吁咈亦
  欣闻济济思摅略林林勉立勲太常明纪绩世袭永酬勤我  太祖  太宗创业之初凡征伐皆  命王贝勒大臣等统兵若  亲征则王贝勤大臣等扈従领队宣力抒忠卓然可纪如睿亲王统众入关簠诚公正戊戌岁特降旨追谥曰忠复予王封世袭又豫亲王西平流冦南定江浙亦敕复亲王世袭又礼亲王以让王而兼伟伐郑亲王肃亲王克勤郡王皆茂著壮猷克昭勇义并命复其原号以此六王配享  太庙俾其后裔承家袭庆共知效法维时大臣则扬古利费英东额亦都等均身建殊勲得封公爵世袭门替其馀公侯伯子男以军功世袭者不可胜纪
  上下交成泰谋猷净扫氛来孙承
  佑启敢不敬为君
  清宁宫三叠旧作韵
  四度四十岁一弹指似前自癸亥年初诣盛京越甲戌迄今癸卯凡四度瞻礼枌榆一弹指间四十年矣迅哉今昔日
  赫矣照临天诸子示土障戊戌岁燃霞綳观书诗云土障葛灯宜此物陈编枕葄夜堪稽霞綳汉语糠灯也为盛京土物每来即燃之今岁命诸皇子随侍来北俾习观盛京旧佫以示不忘群臣赐胙筵祭  神为国家最重典礼今坤宁宫每日祭  神及春秋立竿大祭皆谨遵昔年清宁宫旧制前癸亥甲戌戊戌三度来此俱恭举祀  神礼兹驻盛京仍照前举行并召扈従皇子王公大臣及奉天将军等赐食祭肉以昭锡福受  釐普冾慈恵之意也驯兵弓箭阅恵庶赋租蠲次第政云布逍遥驾合旋向期兹己副弗曰待他年戊戌清宁宫有蒙  庥如尚健重至待他年之句兹阅五年重至而精神强健如昔蒙  庥集庆惟益励敬勤显承无斁云
  望医巫闾山三依
  皇祖元韵
  回跸经平甸远欣见翠蓉已知
  北镇近应谒
  古祠重舜狩未传典
  尧章永泐峯望中悉路径游处忆杉松凭辇秋犹暖睎峦
  云未封由来钦故国自昔重
  禋宗庙貌新榱桷上年七月盛京将军庆桂奏请修葺北镇庙因降旨发帑重修 庙貌新
  神威䕶象龙一时骋遥目五字识䖍胸
  广宁道中
  胜国扼冲地见广宁县志
  陪都属邑城昔今形势异原隰凿耕盈攻夺缅
  前烈养教平声厪后营重新修百堵黎庶喜相迎
  广宁咏熊廷弼王化贞事
  明季知兵数上声廷弼而何复用王化贞化贞愿请兵六万一举辽东期荡平是事叶向高当国为其座主其言听馀者多随顺附合右廷弼乃如晨星经抚不和必致败笃信抚又张鹤鸣一战诸将自大溃廷弼退原罪不轻明季晓军事者以熊廷弼为巨擘其经略辽东布置颇合事机乃既用廷弼为经略复用王化贞为广宁巡抚化贞轻而愎素不习兵廷弼主守化贞主战且驰奏请兵六万一举荡平时叶向高当国化贞座主也颇右之廷臣惟何乔远夏之令赵时用言与廷弼合馀多右化贞令毋受廷弼节制当是时中外举知经抚不和必误疆事而兵部尚书张鹤鸣笃信化贞従中主持化贞素任中军孙得功为腹心尽发广宁兵畀得功与我军遇一战明兵大溃化贞弃城出奔遇廷弼偕走入山海关化贞孙得功是任得功乃言敌薄城广宁大乱众奔走一马二仆弃城惊孙得功与我大军遇于平洋桥锋始交得功及参将鲍承先等先奔兵遂大溃得功降于我欲生䌸化贞以为功讹言敌已薄城城中大乱化贞方阖署理军书参将江
  朝栋排阖入大呼曰事急矣请连走化贞莫知所为朝栋掖出上马二仆人徒步従遂弃广宁城跟跄走与廷弼遇于大凌河化贞哭廷弼微笑曰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化贞惭议守宁远及前屯廷弼曰已晚乃䕶溃氏入关孙得功迎我大军入广宁化贞逃已两日矣哭向廷弼弼微笑此笑殊为不近情国事为先私雠后斯时何时私雠营并致伏法因渝赂当化贞出走遇廷弼廷弼所将尚五千人设廷弼果能捐躯赴难尚可称为节烈不然支撑宁远前屯锦义两州之间扶伤救败収拾残黎可茍延旦夕乃一闻化贞之败转自以料事能中微笑相稽是不以国事为重而以报复私雠为快竟与化贞仓皇风鹤并马入关其意以为我固尝言之而不听是其私心短见与化贞并致伏法而无辞公论者也明史又载廷弼已论死令汪文言贿魏忠贤四万金祈缓既而背之忠贤大恨誓速斩廷弼此则明政不网政由宦寺以致䘮师弃地倾覆随之而其初则由于叶向高之庇王化贞师生门户之害一至于此因过广宁作歌述事以昭殷鉴云䘮师弃地国随倾吁嗟门户害如此要之其主昏不明要之其主昏不明作歌自警警后生
  
  北镇庙礼成述事
  鼎新当此日上年发帑修葺 北镇庙殿宇丹雘一新兹瞻拜落成
  祀例当年永
  镇北方境仍従东路旋前癸亥甲戌皆従边外至盛京谒  陵后归途展谒惟戊戌因出山海关顺途瞻礼今岁従热河启跸取道边门仍于谒  陵后自东路回程入关兹始申瞻祀之䖍广生滋万物锡羡佐
  穹天言念
  陪京近吁
  庥心倍䖍
  观音阁
  佛阁连镇庙由来非两蹊功均生物赖徳以佑民齐息虑原无象縦观莫有倪底须七景历甲戌杪秋游医巫闾山得五言排律三十韵历叙山中名胜如圣水盆蝌蚪碑桃花洞吕公岩道隐谷云巢松旷观亭等七景并于长律中一一分赋及之自合五言题
  栈道入岩关花宫翠霭间憩躬坐清暇骋目俯孱颜旋亦别而去那能恒此间天成同一望奚必定盘山此山入崖口戊戌前题
  题医巫闾四景
  翠云屏
  西峯翠色罨眉兴恰似屏风展映帘片石千秋大方广分明八辨说楞严八还辨见出楞严经
  道隐谷
  谷名道隐非充隐泌水洋洋足乐饥游艺不能无后议图成逐鹿又何为东丹逐鹿图为石渠宝笈上等画卷
  圣水盆
  石崖蟠纚落垂绅泐句多看东海人圣水盆崖壁多泐朝鲜人诗故戊戌题句云多有朝鲜人泐句箕畴文化至今渐诗字不殊言语异朝鲜人有能国语者可以共言说通情至其为朝鲜语则全不能晓及令写汉字则又章句分明亦一奇也同文可识正同伦
  旷观亭
  曽闻万卷贮山亭欲胜刘家陋室铭榱桷缥缃消已尽惟馀名共碧峯青
  过大凌河再依
  皇祖元韵
  前度往过斯返过前戊戌岁出山海关至盛京是以先经此地今岁仍如癸卯甲戌之例由边外至盛京归途始过大凌河回瞻心戚上
  陵歌长上声年不似少年壮来恨难期去恨多自癸亥年初⿰⾔𭥍 -- 诣盛京恭谒祖陵迄今癸亥凡四十年来经四度兹春秋已七十有三虽精神自信如常而筋力微嫌逊昔古人
  言去日苦多非虚语也白日匆匆迅驹隙秋风猎猎拂鲸河艰哉励我守成志敢曰
  当年早止戈
  大凌河咏事
  我军围大凌掘壕复筑垒锦州四万兵来援近尺咫乘风复纵火其势雄如兕
  太宗应以暇精骑数千耳反风
  天佑顺援兵败披靡城中望已绝归降乃致使独有何可纲不従含笑死大寿张巡非可纲霁云是天聪五年八月我太宗亲统大军围大凌河掘壕筑垒为久困计九月明兵四万自锦州来援  太宗与诸月勒率精
  骑数千进击应以整暇敌却走会大风敌乘风縦火势甚炽将逼我阵天匆两反风遂大破之生擒其监军道张春等十月大凌城中粮尽明总兵祖大夀杀副将何可纲以降可纲辽东人史称其先为袁崇焕中军守备廉勇善抚士卒佐崇焕捍御有功累荐迁至副将功加左都督偕祖大夀筑城大凌河工甫竣
  我大军攻之可纲坚守不下久之粮尽援绝大寿反诸将皆欲降独可纲不从令二人掖出城外杀之可纲颜色不变亦不发一言含笑而死云云可纲擢自偏禆委身许国见危授命实无愧唐之南霁云而祖大夀反复观望不终臣节难与睢阳同日语矣
  观大凌河养息牧马群
  马政亦国之大经以资戎兵及驿传汉唐宋明四大家要以唐牧为最善然已扞格有难行白家乐府率可见耕当问仆织问婢各有所司行之惯以汉人言养息马何殊水火与冰炭辽金元事率荒略国朝马政诚无间上都塩泽大凌河汉唐宋明马政以唐为最善按唐书兵志置八坊于岐豳泾宁间地广千里分四十八监后马多地狭不能容又析八监于河西丰旷之地云云牧马于耕桑之内地事已扞格难行向曽于乐府阴山道诗中辨其诬我朝马政则有分布于上都即元之上都盐泽即达布逊诺尔及此大凌河非耕桑之地各有牧场就水草字育共二十万二十八百馀匹仍岁有孳生以资绿营驿站及内地驻防贸取实用前代马政安能有此各有牧群多无万旗人司事勿劳民此处牧政夏则放逐水草马以蕃息冬则分交内府官庄旗人餧养既非有害民间耕桑即今长途扈从马或疲乏者亦得资更换逐水草自孳蕃衍此处经冬虽刍秣官庄供给原称便长途扈从马或疲一一与之资易换底须铺锦事夸张观马群应思治乱
  过锦州六韵
  锦州本要地事在必争之徒以严防守因而久戌期锦州为辽沈咽喉明驻重兵防守甚力崇徳五年春太宗令郑亲王济尔哈朗等率兵修义州城驻札屯田更畨围锦州六年春环其成凿壕立营围困至七年三月锦州城始破盖屯戌之久已及三年矣呼庚巳绝望请誓尚陈辞贤翰正言责降臣决意随先是天聪五年我大军围大凌河明总兵祖大夀力屈降附縦归锦州复叛及崇徳六年我大军围困锦州至七年三月明援兵尽绝城中粮尽饥民相食大夀战守计穷且闻松山已失乃遣人至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军前乞降二王据以入  告越数日大夀复遣三人至二王营中云可许与盟誓及印文否如有即归顺矣二王怒云尔欲降即降不降即已我围困此城旦夕可取有何顾虑而与尔盟誓乎遂羁其来使二遣一人归谕之大夀惧始决意投诚率众官诣军门降遂克锦州祗今抚往迹实永赖
  天禧版筑重新整承平户口滋
  锦州道上再依
  皇祖诗韵
  沛里行行远
  二陵望𣺌𠖇郡城新埤堄自戊戌秋降旨修葺盛京一带城垣命工部侍郎徳成会同将军等督修迄今五年各城俱次第告竣观瞻整肃雉堞一新塞野俨藩屏工作验经过民风问憩停究因攻畚锸盛京各城工虽经发帑一百三十馀万物料给价工役给值于民间耕作无妨而畚锸究雇用民力兹跸路所经特予加恩将奉天所属府州县四十九年正项钱粮通行豁免其各庄头应交仓粮概免交纳义盛京兴京等十五处旗地应纳米豆草束亦着免徴一半以示优恤逭赋恵烟坰
  过锦州叠戊戌诗韵
  帝与临冲际伐墉本是难  太宗攻锦州时更畨围困军薄城中环兵守之锦州援尽粮绝时洪承畴集兵赴援被擒祖大夀计无复之乃率众官诣军门降献锦州城即今崇百雉永古卫三韩力勿劳民户帑胥发地官戊戌秋饬修盛京一带城垣共十八处部帑百三十馀万锦州城估需银五万四千四百馀两府州县同锦府称锦州府首县即名锦县故云谁与巧名安
  经吕翁山叠戊戌旧作韵
  明似承畴者几人生降其国兆亡真固縁䩄面不知耻亦以
  开心大布仁辽左驰驱従
  圣主江南经略果能臣洪承畴在胜国身膺阃寄一旦力屈俘降固于臣节有亏亦由我太宗推诚布徳能得人之心是以承畴感激图报其驰驱辽沈宣力东南颇树劳伐虽不克终于明季
  实能效用于本朝非如钱谦益辈进退无据者比也金陵䌸致道周日无奈棱棱事说陈承畴既投诚本朝明人讹传为阵亡优恤偹至后黄道周被执至金陵时承畴经略江南以道周同乡遣人慰问道周言先帝因洪经略已死优赐祭葬举国皆知今安得复有洪经略云云词气激昻慷慨闻者感动承畴为之惭沮承畴道周皆闽人漳浦蔡闻之先生尝言其乡事最悉杏山晚眺再依
  皇祖元韵
  百年中外久承平犹仰
  天聪此赫声杏山松山皆宁远屏卫明遣总督洪承畴集援兵十三万守御甚力我  太宗统大军亲征陈师松杏两山间横截大路驻营明兵望见大惧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合谋退遁我军先获笔架山积粟遂濬壕断松山杏山路并于杏山等处设伏遮击凡杀敌五万三千七百馀获马七千四百馀甲胄九千三百有奇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无筭而我军误伤者止八人馀无挫衄此皆我  太宗神武睿谋出奇制胜  天威赫濯耆定大勲寔前古所未有也折㦸沉沙复何有杏山祗剰晚霞明
  十月朔日
  行路那辞风雨逢毎当驻跸雨从容今朝创见飞干雪数上声节恰欣值孟冬长道奚妨微泞践远山都被冻云封拂庐收得天浆沃快煮三清韵事供宁远道中作
  关外曽馀百里遥谓之曰远名诚嚣欲宁而又弗能宁上下否政嗤胜朝我
  祖创兴实泰运
  君臣努力同心奋荷
  天之龙定中原重熙累洽恩膏润和则为泰乖则否消息之分敬怠耳用告后人尚慎哉分明殷鉴可忽此宁远祖氏石坊再叠旧作韵二首
  明纲值夕不谋朝
  天命人心去已遥大夀屡招降乃就天聪三年  太宗亲统大军征明宁绕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夀赴援我  太宗用计间之明帝不察竟磔崇焕于市大夀惊惧率兵径归仍为明守锦州明帝既不追回又不加罪至天聪五年秋  太宗统兵围大凌河明兵四万自锦州
  来援我军进击大破之生擒监军道张春等十月大凌垒中粮绝祖大夀始举城降夜至  御营输款寻縦归锦州大夀复叛与我兵相拒  太宗复遣郑亲王济尔哈朗等统军更番围锦州至崇徳七年三月大夀粮尽援绝战守计穷又闻松山已失乃率众官语军门降遂克锦州计其屡怀观望实为反复无定而其初志尚依恋胜国犹一端之可节取者耳嘉其初尚恋朱朝
  宁远重征值此朝因之咏古睾思遥贰臣传复分甲乙用训人毋事两朝前曽敕国史馆以明臣降附本朝者编列贰臣传以为人臣身事两朝者戒其中复示区别如洪承畴等著有勲绩尽力本朝者为甲编其进退无据不齿于人如钱谦益軰为乙编若祖大夀虽大节已亏有负胜固而于我朝功绩茂著子孙世禄仍予列之甲编云过中后所中前所
  唇齿相依所后前英藩效力拔城连中后所城在宁远州西南八十里中前所城在宁远州西南一百六十五里崇徳八年秋九月  世祖初嗣位遣郑亲王济尔哈朗英亲王阿济格统师征明扺中后所填平壕堑以红衣礟云梯攻拔其城擒斩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等二十馀员马步兵四千五百人俘四千馀人分兵略前屯卫斩总兵李辅明袁尚仁及副将以下三十馀员兵四千馀俘二千馀人又分兵至中前所明总兵黄色弃城遁遂克中前所俘千馀人凡先后获枪礟驼马牛羊等物无算盖恐明乘我国遭大故来侵故先伐之以扬我武实睿亲王之嘉谟也昔时毁堞还平堑此日修壕更筑堧戊戌秋饬修盛京一带城垣命侍郎徳成会同盛京将军勘估督办共十八处自中后所城估需工料银七万一千八百零中前所城估需工料银二万六千零与义州等十六处城垣一律焕新盖当征伐之际则填堑毁城今承平日久则修筑垣墉攻守势固不同也攻守由来不同势康平业已有多年其间阵斩相持者与益可曾见古篇我  世祖定鼎燕京即予  特恩赐谥明末殉节之大学士范景文等二十人当时征据传闻未暇遍访故得邀表章者祇有此数因于乙未冬命将明史及通鉴辑览中所载明末死事诸臣征考姓名仍其故官追予谥号一准  世祖时例行于是得専谥者二十六人得通谥者一千六百五十人并各叙事实辑为胜朝殉节诸臣录刊布颁行其有于辽沈抗拒王师战殁行阵及为我军俘斩者得谥忠壮一人谥忠烈十二人谥忠节烈愍节愍七十七人中后所总兵李辅明等即予谥烈愍者也我朝家法推恩前代死事之臣虽曽于我对敌之人事后亦旌其臣节盖前古所未冇云
  盛京所属城垣修葺已成诗以志事叠戊戌诗韵
  
  陵戊戌六驺过颓堕城垣见者多此日闾阎都属我当年征伐迥殊他各处城坦明季用以守御当年攻取之际掘毁者有之承平日久风雨所摧坏者亦有之闾阎依城郭而居非安民之道也因发帑命工部侍郎徳成同盛京将军等督修因教发帑经营始普予重修次第科凡跸路所经城垣八处义州城巨流河城抚顺城广宁县城锦州城宁远州城中后所城中前所城跸路不经遇城垣十处辽阳州城海城县城盖平县城熊岳城复州城宁海县城凤凰城岫岩城铁岭县城开原县城统不劳民力计共需帑银一百三十一万自戊戌至今癸卯予以五年限俱一律次苐新整焕焉改观 跸路此番因便阅督工善否勘如何
  姜女祠
  墨胎可比伯夷贤戊戌曽经此泐篇应劭又云国君姓千秋史究孰真传史记索隐引应邵云伯夷之国君姓墨胎氏则伯夷乃其民非墨胎氏矣而世传伯夷为墨胎氏又以泥塑之像为墨胎兹姜女祠及夷齐庙皆泥塑像而姜女更以齐之杞梁事证之荩愈去愈远然均以节烈称善善欲长名相讹传可以弗谕矣
  进山海关
  并山连海真雄关一夫当之万过难虽然我
  祖开创际鼓众靴趯亦岂难一解
  祖惜众恐冒险伤人得地失不掩以此
  屡谕莫冲锋我  太宗凡遇征讨军中将士有先登效命  赐号巴图鲁者屡谕诸大臣以此等忘躯励勇之人宜加䕶惜勿再令首先登城致或伤损  仁心仁言体恤偹至众益感激思奋争先效用前恭阅  实录曽命特书谕旨恭述 圣谟以志永久且以贻示子孙凛遵法守也 诸臣群下心倍感二解万里长城守岂易何处无可入之地直至燕京略山左天聪三年十月  太宗亲统大军征明入大安口围困燕京十二月大军经海子而南且猎且行遂趋良乡克其城复克固安还至卢沟桥明副将沈某率兵六千来御进击尽殱之列营于京城西南明总兵满桂黒云龙麻登云孙祖夀等四人领马步兵四万结栅列枪礟以御我军毁栅而入斩满桂孙祖夀生擒黒云龙麻登云我军无一伤者乃遣巴克什达海赍书与明国议和遂旋军八年七月  太宗亲统大军入张家口宣府大同至山西应州朔州旋师崇徳元年六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统军入长城越保定至安州旋师三年八月  命睿亲王多尔衮等统师征
  明入墙子岭至燕京略山西界复由临凊渡运河四年正月攻破山东济南府执明徳王由枢还至天津共克城三十四降城六败敌十七阵三月凯旋七年十月  命饶馀贝勒阿巴泰等统兵征明分道入界岭黄崖口直扺兖州府山东州县相继下凡攻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六月师还如入无人之境无人境⿱㳄心 -- 恣入与出三解得之诚易
  虑守之  太宗围燕京时诸贝勒大臣请进攻  太宗谕曰朕视将卒如子子贤虽无积蓄终能成立子不肖虽有积蓄不能守也此时正当善抚我军蓄养精锐因遂止勿攻盖亦审时度势有所待耳
  天时敬待因回师
  大智大仁兼大勇惟恐穷武伤黔黎四解自成西入燕京乱朱家宗社失一旦亡明者贼实非我闰位为去声我驱除难五解三桂开关因一女吴三桂为明统兵守山海关有宠姬陈沅留其父襄所及李自成䧟燕京襄家被劫陈沅亦为所掠三桂在关闻燕京失守父为贼絷尚观望不赴及闻陈沅䧟贼中乃决计诣睿亲王军前献关请大兵剿贼吴伟业有诗云不为君亲来故国只因女子下雄关正指此也先是我  世祖命睿亲王统兵定中原授奉天大将军印行六日三桂遣将出关来迎愿率所部前驱王得书即整旅入关直趋燕京击破流贼捷书驱奏传檄安抚畿辅郡县恭迎  世祖定鼎京师贤王率入堂堂旅定京迎
  驾靖中原有周公徳功更巨六解陪京来往兹必经即境抚
  古感
  昊灵保泰持盈慎守器赤心语告后人听七解
  山海关咏事
  曽到燕京弗敢回天聪三年十月我  太宗文皇帝亲统大师伐明围燕京诸贝勒大臣俱请攻城  太宗曰攻城固可必得倘坚城之下失我一二良将劲卒即得百城亦不足喜遂止勿攻宁资三桂始关开贤王一战天下定明社已墟吴三桂请兵于我睿亲王统众入关李自成率马步贼众二十馀万自北山横亘至海列阵以待睿亲王戒我军毋越伍躁进是日大风扬沙咫尺莫辨王促进兵令军士呼噪者再风遂止奋击贼众追杀四十里自成败窜遂趋燕京驱殱流贼所过州县开城迎降乃传檄安抚具疏恭迎我  世祖至燕京定鼎以开万年鸿业实睿亲王之功也
  世祖中原大业恢南北划疆尚可耳君臣失道致亡哉明福王朱由崧为其下所拥戴监国江宁使其君臣能枕戈尝胆念乱图存或可如晋宋之南渡偏安苟延岁月乃任用奸邪晏安鸩毒以致臣民解体亡不旋踵实败由自取也梅村四字虽能改万右公评那得灰吴三桂请兵复仇实因其宠姬陈沅为贼所掠是以出关乞师非由君父义愤也吴伟业梅村诗集云不为君亲来故国只因女子下雄关三桂闻此诗厚遗伟业求其改易伟业因改作只为不因四字馀俱仍旧盖千秋公论自不能揜也
  山海关四依
  皇祖元韵
  两京适中戸奚必复称边监作殷之在守看秦已连经臣苦犹惜抚镇懦空传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王化贞为广宁巡抚廷弼主守化贞主战朝议右化贞者诋廷弼廷弼愤上言经抚不和恃有言官言官交攻恃有枢部枢部佐斗恃有阁臣臣今无望矣盖以叶向高为化贞座师亦有憾于廷弼也明季时事方棘而门戸党援操戈同室广宁之弃我兵追逐化贞二百里如入无人之境所谓设险者安在益信  天心助顺师克在和我国家以同心恊力开创成功而明季师生门户害人家国至于此极昨著读熊廷弼传作以明季自坏长城深堪痛恨可以垂鉴万世矣众效劻勷力
  天昭开纪年祗今晏兵甲却久庶人烟巡狩路惟坦阳春
  时迨权十月为小阳春又淮南子冬为权权者所以权万物也
  尧文依韵句禹迹抚山川四度谒
  陵返回瞻増绻然
  瞻谒
  北海神庙敬成长律
  戊戌重经渤海堧命修
  神庙致诚䖍祈恬澥浪恒福国永佑桑田默赞
  天是日帛香瞻㕉窟千秋爼豆奠垓埏钦惟
  二祖躬开创早荷帡幪此济川
  登澄海楼望海再叠癸亥旧作韵
  又自陪都转斾旋城楼拾级眄溶潫今来古往祗一水汉踬秦颠无二
  天木几聊因闲咏句徐船何必远求仙却縁悟得汤汤者
  纳自诸河及小川
  登澄海楼三叠前韵题壁
  秦皇心实侈筑城骑洪溟由旬语固诞兹存里诚盈俗称秦时长城入海四十里者语固荒诞兹所存遗迹不过里馀耳是果何为乎水白山仍青留此供笑谈茅见塞匪亨儒臣携聨句亦足诩登瀛虚受奚拣择河浊江自清
  澄海楼聨句
  乾隆四十八年秋自热河取道边外四诣
  陪都恭谒
  祖陵礼成回跸入山海关经澄海楼计自癸亥聨句及甲戌戊戌叠韵中间四十年矣命梁国治董诰仍依禁体赓和前吟
  御制云上于天解近著众听倾至理非创说今春为云上于天解谓需卦干下坎上之义伏羲孔子皆因阴阳本然之理变文曰云云即水也音义者读上为上声程传遂有云气上升于天之语是云仍在天下矣盖上应作去声读为上下之上天为圆体元气运之以行其在水下之时非坎上干下之需乎此至平至易之理不必求诸神奇兹登澄海楼实景现前益恍然于水天之义云
  归墟岂辞盈輨运实一气揲卦凡四营宗都斯会
  臣梁国治
  御制关塞此飞甍干体有时下坎象无与京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夜一周而不息其在上者穆穆清清举头视之为天其在下者囫囫囵囵右旋而轮转者独非天乎知地之在水下则可知天之在水下此需象所以为云上于天而云即水也旷然翕辟际
  廓矣阴阳更双丸所出入八柱交撑擎鹏路徙绵邈臣董诰
  御御鳌山戴崚峥方员罗壶峤金银为阙城大志经载大意入海中至白银城次至黄金城云云谈天志驺诞
  筑石嗤秦并手披星闼迥眼拓霞窗明鹢舟帆似点臣梁国治
  御制蛟室机谁振文势露形重武声雷掀轰向若悟损益微禹思平成晓市奇吐蜃秋风怒吞鲸精灵配广大臣董诰
  御制颢气含鲜英黒色昼亦晦红光夜如晴雪瓜种传鹘盛京土产有海东青
  绀蟠名辨蜻古今注绀蝶似蜻蛉而色黝绀辽东呼为绀蟠螺蚌锦文被珊瑚华采荧是惟神祗宅臣梁国治
  御制岂徒琛宝呈弗扬四方会来朝万邦贞𫏋乘期羡觌航远欧罗行韩碑百灵纪木赋前良评谷王知弗让臣董诰
  御制月霸候哉生具阴火耀焰不尘珠剖莹捉成五字吟记予四度程
  抚宁道中
  老矣惭予懒䇿鞭肩舆徐度小春天山阴积雪山阳化关外观丰关内连场圃茨京惬民望闾阎温饱慰心悬
  二陵佳气行行远不拟重瞻益黯然
  夷齐庙
  墨胎或谓夷齐姓劭谓夷之君姓然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孤竹君是殷汤所封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智字公达应劭云伯夷之国君姓墨胎氏是夷齐乃其民非墨胎氏矣又俗以泥塑像为墨胎戊戌姜氏祠诗曽注明其事千古氏谁能辨寔二人行果是称贤顽夫廉以懦夫立公信原兼公达传古庙瓣香仍下拜清风飒飒起遥天自盛京回銮至都之作
  启程夏仲返冬初里阅三千月四馀诸礼従容幸巳蒇老年康健故犹如观农大有他秋胜敕政原无片刻竦殷意绳
  前兼示后此行庶可告非虚
  命皇子等分缮癸亥甲戌戊戌癸卯四诣盛京恭谒
  祖陵诗卷即事成什
  四度
  陪京谒
  祖陵敬思
  前烈益兢兢易非
  开创诚辛苦难是守成励继绳向尝为创业守成难易说以岑文本对唐太宗拨乱难守成不易之语为非盖守成者遗大投难卑心继序苟无以光前烈启后图斯凛然有不终亩之忧是
  创业者未竟之难皆守成者分内之难不待失道失众始为惭负前人但使式郭之版图或有侵削垂裕之成宪或有废弛即无以觐耿光而扬大烈是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鲜有不盛满中之者以此思难则所以持难者可知故予独以难责夫守成者非敢忘创业者之难正以慰创业者之初心耳兹因命皇子等分缮四诣盛京谒  陵诗卷复申其说以示之此别回瞻増有怆再来度入声已恐无能历吟皇子命分缮予意期知云与仍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七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八
  京城
  盛京城创建
  形势
  事迹
  兴京城创建
  形势
  事迹
  东京城创建
  形势
  事迹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八
  京城
  臣等谨案
  国家造基东土营始
  兴京洎乎辽阳底定沈水建都肇正域于九围扩
  宏规于亿载我
  太祖高皇帝神武布昭灵图丕应
  太宗文皇帝缉熙重光大勲克集夫是以受
  命溥将总八方而为极也臣等幸扈
  云䍐肃瞻
  天邑仰
  留都之闳焕缅
  缔构之艰难谨志
  京城第四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八
  京城
  盛京城创建
  天聪五年建本辽金沈州治元为沈阳路总管府治明为沈阳卫洪武二十一年指挥闵忠因旧址增筑门四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池二重内阔三丈深八尺周围一十里三十步外阔三丈深八尺周围一十一里有奇我
  太祖天命三年城界藩六年城萨尔浒又城
  东京天命十年迁沈阳天聪五年因旧城増拓其制内外砖石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八尺女墙七尺五寸周围九里三百三十二步四面垛口六百五十一明楼八座角楼四座改旧门为八东向者左曰抚近右曰内治南向者左曰徳盛右曰天佑西向者左曰怀远右曰外攘北向者右曰福胜左曰地载池阔十四丈五尺周围十里二百四步钟楼一在福胜门内大街鼓楼一在地载门内大街八门正戴方隅截然内池七十馀处水不外泄城邑既定遂创
  天地坛壝营
  太庙建
  宫殿置内阁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等衙门修学宫设阅武场而
  京阙之规模大备天聪八年更名曰
  <span id="盛京顺治元年迁都">[[#盛京顺治元年迁都|盛京顺治元年迁都]]
  京师监往代留都之制续设昂邦章京镇守量留户礼刑工四部分设各官并设府尹分莅州县康熙元年改昂邦章京为镇守将军十九年奉
  旨筑关墙高七尺五寸周围三十二里四十八步东南隅置水栅二各十馀丈𨗳沈水自南出焉二十一年奉
  旨重修诸门城三十年增设兵部官制益详三十二年饬工部修城垣三百六十馀丈并于街道开沟以渗积水四十九年遣京官一员协修坚固五十四年修理八门城楼四角楼及内外城垣一百一十馀丈乾隆八年
  皇上祗谒
  三陵
  驾莅
  盛京发帑修诸门城堞十八年复发帑三万六千馀两修内外城堞明楼三十七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叠修城墙瓮圏炮房角楼关厢规制益闳整云
  形势
  盛京之地跨接东瀛金墉带涘雉堞峻隅形势崇高水土深厚长白峙其东医闾拱其西巨流鸭绿绕其前混同黒水萦其后山川环卫原隰沃膴洵华实之奥区也我
  太祖乘干出震耆定宅中遂开亿万年之景运
  鸿图创造断自
  宸衷视彼奉春建䇿奚啻度越万万耶
  事迹
  谨稽
  <span id="实录天命六年三月壬子">[[#实录天命六年三月壬子|实录天命六年三月壬子]]
  太祖率贝勒诸臣统大军征明沈阳令军士载营栅攻具乘舟顺浑河而下水陆并进癸丑军夜行见白蓝二气自西南来绕月晕之北至南而止明之侦卒知我兵至声炮举烽夜二鼓驰告沈阳总兵贺世贤尤世功分兵乘城甲寅辰刻我兵至营于城东七里设立木城明兵于城外掘深堑剡木树堑内覆以秫秸掩土其上内复凿壕一道沿壕以木为栅近城复有大壕二广五丈深二丈皆剡木树其内又筑拦马墙间留炮眼排列鸟枪炮具众兵密布卫守城上兵亦登陴坚守乙邜辰刻我兵进攻乘势冲入明兵七万俱溃我兵绕城掩击伏尸累积阵斩总兵贺世贤尤世功等城遂拔殱其众又破总兵陈䇿步兵二万破总兵李秉诚朱万良骑兵三万复殱副将董仲贵参将张大斗之众会暮乃收兵率诸贝勒引精锐兵营沈阳东门外教场令众将引大兵屯城内驻兵五日论功行赏天命十年三月己酉朔
  太祖欲自东京迁都沈阳与诸臣议贝勒诸臣谏曰迩者筑城东京宫室既建而民之庐舍尚未完缮今复迁移岁荒食匮又兴大役恐致烦苦
  太祖以沈阳形胜之地筹之已熟遂不听于是月壬子出
  东京启行夜驻虎皮驿癸丑至沈阳
  兴京城创建
  兴京在辽金时为沈州地明初置建州卫于此我
  太祖高皇帝发祥之地距
  盛京城东微南二百七十里其城周五里南一门东二门北一门外城周九里南三门北三门东二门西一门群山拱䕶河水潆环天府神皋毓祥万禩我
  太祖癸邜年创建内城乙巳年乃增筑外城
  <span id="太宗文皇帝天聪八年改称">[[#太宗文皇帝天聪八年改称|太宗文皇帝天聪八年改称]]
  兴京
  <span id="世祖章皇帝顺治五年奉">[[#世祖章皇帝顺治五年奉|世祖章皇帝顺治五年奉]]
  太祖高皇帝配
  天南郊推本孝思追尊
  四祖以赫图阿拉为创业之地设守城尉等官守之乾隆
  二十八年以锦州理事通判移驻
  兴京与熊岳通判所辖之哨子河分界管辖形势
  兴京之地东傍边墙西接奉天南界凤凰城北抵开原层峦叠拱众水环洄扼诸城之要区据三关之雄隩我
  太祖经营考卜实始于此迄今推
  帝业之肇基益缅在原在𪩘之劳云
  事迹
  谨稽
  发祥世纪
  始祖居长白山东鄂谟辉之野鄂尔理城在
  兴京东一千五百里宁古塔城西南三百三十里勒富善河西岸
  皇始祖肇祖原皇帝始居于赫图阿拉国语横甸也在兴京之南鄂多理城西苏克素䕶河国语鱼鹰也嘉哈河国语秋后落叶也之间三传至
  兴祖直皇帝及
  景祖翼皇帝
  显祖宣皇帝皆居于此至我
  太祖高皇帝削平诸部丁亥迁居呼兰哈达国语呼兰灶突也哈达峯也南冈新城癸邜仍于赫图阿拉旧址筑城居之天命元年众贝勒大臣上
  尊号曰
  覆育列国英明皇帝以
  兴京为都城
  东京城创建
  太祖高皇帝天命六年建在太子河东边去辽阳州城八里其城周六里零十步高三丈五尺东西广二百八十丈南北袤二百六十二丈五尺城门八与
  盛京城同东向者左曰迎阳右曰韶阳南向者左曰龙源右曰大顺西向者左曰大辽右曰显徳北向者左曰怀远右曰安远天命十年迁都
  盛京遂于
  东京设城守章京康熙二十年城守移驻金州城内即宁海县城
  宫殿与城同时建今管理驿站官守䕶
  形势
  东京之地以辽阳为屏蔽以浑河为襟带北接开原铁岭南连海城盖平山林蕃薪木之利沮泽沃水族之饶我
  太祖高皇帝创业之初筑城于此一以经画宁锦一以控
  制沈辽
  圣谟深远制胜有方与周颂所云天作高山太王康之者
  有同揆焉
  事迹
  谨稽
  实录天命七年春三月
  太祖集诸王大臣议以朝鲜蒙古二国俱未臣服宜另筑城郭派兵坚守庶征明无后顾忧贝勒等俱谏
  太祖不从遂令筑城于辽阳东五里太子河边迁居之即
  
  东京是也九年夏四月
  太祖命宗弟铎弼等往奉移
  皇祖考妣灵轝将至
  太祖出
  东京二十里率诸王大臣至接官亭跪迎乃于城东北四里冈建立寝殿奉安焉又按
  实录天命九年正月额驸恩格徳尔率其部众来归太祖出
  东京迎至章义站大宴之赐赉甚厚
  等谨案
  盛京为
  坛
  
  宫殿所在谨先志之以明
  王业之有本也至
  兴京为
  发祥初基仰见
  列祖诒谋世徳作求之盛
  东京
  国初暂建然
  圣祖创业初基肇域自东遂奄九有俱不得与郡县城池并
  列敬稽事实著于
  京城之后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九
  坛庙
  天坛仪制
  地坛仪制
  太庙仪制
  堂子祀典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九
  坛庙
  等谨案礼莫隆于郊社义莫大于禘尝我
  太宗文皇帝神武既昭典仪爰举建
  郊丘营
  太庙
  躬亲秩祀告类升香
  嘉坛恭祝之文
  清朝鬯彛之奉灿然明备我
  皇上敬
  天法
  祖昭事寅䖍
  巡轩四莅
  特饬所司于
  紫坛
  閟寝重加修建三成之制五供之仪宏规弥肃记曰仁人
  飨帝孝子飨亲惟大徳之
  至圣乃克臻此等忝列奉璋肃瞻
  鸿制谨志
  坛庙第五










cq=37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九
  坛庙
  天坛
  在徳盛门外南五里建
  圜丘旧制三成每层圆面𨔛加环砌上成九重周圆一丈八尺二成七重周圆三丈六尺三成五重周圆五丈四尺俱高三尺围墙周一百十三丈南一门东西北门各一第一成恭祀
  昊天上帝位南向
  列圣位东西向第二成以大明夜明星辰云雨风雷从祀
  <span id="位各东西向崇徳元年夏四月">[[#位各东西向崇徳元年夏四月|位各东西向崇徳元年夏四月]]
  太宗文皇帝以得元传国玉玺受诸王大臣恭上尊号乃
  躬亲告祭肇祀
  天于南郊其仪苍璧一帛十有二犊一登一簠二簋二笾豆各十有二尊一爵三𬬻一镫六燔牛一玉帛实于篚牲载于俎尊实酒疏布羃勺具设乐于坛下分左右悬礼制大备十一月冬至
  太宗躬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斋戒三日祀
  天扵
  圜丘告兴师致讨朝鲜之由俱恭载 实录顺治十三年定制
  
  盛京
  坛内有应修之处俱著
  盛京工部随时查估修理乾隆四十三年
  上诣
  盛京奉
  旨重修四十五年十月修竣四十八年秋九月上诣
  盛京有重修
  坛
  庙恭纪诗四首谨案 御制诗恭载 天章门
  地坛
  在内治门外东三里建
  方泽旧制二成四周以方坎蓄水毎层方面逓加墁砌上成建方六丈高二尺下成建方八丈高二尺四寸围墙周一百三十三丈八尺北一门南东西门各一第一成恭祀
  皇地祗位北向
  列圣东西向第二成以五岳五镇四渎
  列祖山陵配祀位东西向乾隆四十三年
  旨重修四十八年六月修竣
  太庙
  初在抚近门外
  大殿五楹后庑六楹
  前殿三楹大门三楹东西角门二楹周围广三十五大
  袤四十丈
  国初尊祀
  列祖神御崇德元年始定制四孟时飨并毎月荐新每岁圣诞及清明孟秋望日岁暮忌辰均
  太庙致祭
  殿中宝位以昭穆序并设床榻衾枕楎椸帷幔如生事
  
  太宗文皇帝初得元玉玺受
  尊号乃
  躬祀
  列祖于
  太庙谨稽   实录天聪九年春察哈尔国宰桑等率众来归其子额哲尚率所遗人众留托哩图太宗命贝勒多尔衮等招抚之遂降并于额哲母妃处得元传国玺其文乃汉篆制诰之宝四字二交龙为纽自元顺帝携入沙漠后失去越二百馀年有牧羊山麓者见羊不食草但以蹄掘地发之得玺以归元裔博硕克图汗后为林丹汗所得至是诸贝勒携归以献众皆称贺
  太宗焚香告天受之先是诸贝勒大臣以
  太宗功徳隆盛屡请上尊号太宗固辞不允至是偕外藩蒙古贝勒等复再三陈请乃
  于天聪十年夏四月祭告郊

  庙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建国号曰
  大清以是年为崇徳元年考祭仪定祭品牛一羊一豕一簠二簋二笾十有二豆十有二𬬻一镫二各帛一登一铏一尊一玉爵三金匙一金箸二帛共篚牲共爼尊实酒疏布羃勺具设乐部于阶前分左右悬祭日陈
  法驾卤簿顺治十三年定制凡遇岁时应行修理之处
  
  盛京工部董其事乾隆四十三年
  上诣
  盛京
  命移建
  太庙于
  大清门之东即 景佑宫旧址南北袤十一丈一尺五寸东西广十丈三尺五寸
  正殿五楹东西配庑各三楹东西耳房各三楹正门三楹东西门各一凡需用琉璃瓦油餙颜料及罘
  罳所用铜丝皆
  盛京工部董其事仍
  𣲖大臣监视落成四十五年六月奉
  
  太庙尊藏
  册宝应选和阗良玉另镌一律以彰
  符命所有
  太庙原藏
  册宝十六分恭送
  盛京
  太庙尊藏四十八年秋八月
  特命
  皇子亲王赍送
  盛京
  太庙敬谨尊藏
  太祖高皇帝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孝慈高皇后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太宗文皇帝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孝端文皇后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孝庄文皇后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世祖章皇帝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孝惠章皇后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孝康章皇后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圣祖仁皇帝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孝诚仁皇后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孝昭仁皇后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孝懿仁皇后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孝恭仁皇后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世宗宪皇帝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孝敬宪皇后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孝圣宪皇后尊谥玉册玉宝一分
  堂子
  在城东内治门外
  国初祀
  天神之所
  国俗最重祭
  神祭
  天旧有朝祭夕祭背灯祭诸仪注正月三日每月朔日俱于堂子亭式殿内致祭设司俎司香司祝等员供醴酒进时食上香献酒时俱奏三弦琵琶鸣拍板赞歌鄂啰罗诵祝辞神歌凡叩祷行礼分胙俱如又于毎月朔日祭
  堂子东南隅尚锡神亭供酒设食陈纸帛歌祝辞俱如仪以上祭仪祝辞俱恭载钦定满洲祭典又每岁十二月二十六日恭请
  神位供于
  堂子届期命十六人舁二
  神舆进
  清宁宫门外满洲司俎二人恭请朝祭夕祭
  神位各安奉舆内前引仗四对羊角镫二对司俎官二员
  掌仪官一员侍卫十员导引至
  堂子殿内安奉朝祭
  神位于东夕祭
  神位于西舆前各设案一毎日上香二次至正月初二日
  请回
  清宁宫安奉原位凡朝祭夕祭有神歌祷辞背灯祭有祈请辞俱恭载  钦定满洲祭典又四月初八浴
  佛日亦于
  堂子殿中悬神幔致祭如前仪又毎岁春秋二季于堂子立
  神杆大祭祭之次日祭
  天又每月有祭
  天之礼凡
  殿内供香案陈器皿设镫悬幔以及请
  神舆悉如前仪并有饮福受胙各仪注俱恭载  钦定满洲祭典
  又每岁
  正殿
  神位所悬纸帛月终积贮以囊盛之于除夕送赴
  堂子同所悬净纸
  神杆同焚又有树柳枝求福之祭祭毕亦以柳枝送
  堂子于除夕同焚又马神之祭亦于
  堂子内设糕醴以祭
  国俗祭礼有悬挂
  <span id="神幔之仪乾隆八年">[[#神幔之仪乾隆八年|神幔之仪乾隆八年]]
  皇上驾诣
  盛京曾悬
  神幔设
  神位以祭四十三年奉
  旨重修
  堂子殿宇式焕丹轮益昭妥侑云
  等谨案
  堂子之建乃我
  国家昭假
  <span id="天神钜典伏读乾隆十二年">[[#天神钜典伏读乾隆十二年|天神钜典伏读乾隆十二年]]
  命重修满洲祭典
  谕旨仰见
  至诚感
  神仪式旧章之盛意谨于
  堂子后附注祭仪至如时荐之文祭器之图已详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一书兹不更赘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
  宫殿
  大政殿规制
  大内宫阙规制
  恭藏
  圣训
  实录
  圣容
  玉牒
  玉宝仪注
  东京宫殿纪略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
  宫殿
  等谨案
  国家作京考宅肇建
  皇居我
  太宗文皇帝法垂经始尚朴贵俭风示万年我
  皇上敬承
  祖烈式廓
  旧宫廼复重设谏木尊藏
  彛训恭贮
  玉牒
  宝玺绳
  武守成无疆垂庆等详稽规制仰止
  天阊谨志
  宫殿第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
  宫殿
  大政殿
  <span id="崇徳二年建">[[#崇徳二年建|崇徳二年建]]
  太宗文皇帝御以听政之大殿也在城之中
  大内宫阙之东殿制八隅左右列署十为诸王大臣议政之所顺治元年定都
  京师奉天府文武各官
  朝礼如制
  圣祖仁皇帝三莅
  盛京
  御殿三次
  殿宇上盖琉璃黄瓦华檐八角前挂清汉字匾一额曰
  <span id="大政殿乾隆二十二年">[[#大政殿乾隆二十二年|大政殿乾隆二十二年]]
  御书匾一恭悬
  殿中曰㤗交景运
  御书聫恭悬左右楹曰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徳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四十三年
  皇上巡幸
  盛京
  宝座后两楹间设屏风一座前悬甲戌年季秋月
  御制诗墨宝后悬戊戌年仲秋月
  御制诗墨宝谨案  御制诗恭载  天章门
  丹墀下左右音乐亭二
  殿后
  銮驾卤簿库十三间乾隆十四年重修
  盛京内务府工部董理
  大内宫阙
  <span id="崇徳二年建在">[[#崇徳二年建在|崇徳二年建在]]
  大政殿之西南北袤八十五丈三尺东西广三十二
  丈二尺正门曰
  大清门初
  太祖高皇帝时于门砌旁设谏木二以达民隐乾隆四十
  三年
  命重设东西掖门二左右石狮二奏乐亭二坊二左曰文徳右曰武功朝房东西各五楹后为直房十二楹正南照壁一座正殿曰
  崇政殿原名
  笃恭殿殿前左日晷右嘉量乾隆十三年设左右翊门二
  殿内正中恭悬
  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一左右恭悬
  御书聨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徳式勿替有历年
  殿前东为
  飞龙阁阁后直房七楹井亭一座西为
  翔凤阁阁后直房七楹房南转角楼九楹偏厦三楹崇政殿直北为
  凤凰楼楼内上层恭悬
  御书紫气东来匾额一楼北曰
  清宁宫为
  国初祀
  神之所宫内恭悬
  御书万福之原匾额一东壁恭悬
  御书聫曰不尽崇怀期太古自然迥句会当前西壁恭
  
  御书聫曰理趣所欣元是善心期惟与静为谋东煖阁
  东壁恭悬
  御书聫曰葱茏佳气钟灵厚晻蔼祥烟介祉繁西壁恭
  
  御书聫曰圣图缔构延畴福宸极贞符叶㤗交西轩内
  第二楹恭悬
  御书聫曰仙瀛升旭日帝里扇仁风乾隆八年十九年
  四十三年四十八年
  上诣
  盛京循例举行祭典宫后东西配房各三楹宫之东曰
  衍庆宫
  关雎宫西曰
  永福宫
  麟趾宫康熙十一年重修乾隆十年
  上驻跸
  盛京
  躬亲相度重葺
  崇政殿
  飞龙翔凤二阁左墄右平新阶巍焕又于
  凤凰楼左右増建轩楹楼之前东为
  师善斋斋南为
  日华楼西为
  协中斋斋南为
  霞绮楼
  崇政殿东为
  颐和殿殿内西壁恭悬
  御书聨曰福凝东海増芝算祥拥西池长鹤龄殿南中门一楹东西直房各三楹前为正门三楹殿后为
  介祉宫宫东房第二楹东壁
  御书聫曰式训徽音嗣颐神景福绥宫后有正门三楹
  门北为
  敬典阁
  崇政殿西为
  廸光殿殿中屏风一座中间恭悬
  御书继序其皇匾额一左右楹恭悬
  御书聨曰云缦日华诒谋承燕翼竹苞松茂肯构焕翚飞殿前东西配殿三楹南为中门一楹东西各门一门外东南直房各三楹前为正门一楹左右各门一殿后为
  保极宫宫内南窗左右楹恭悬
  御书聫曰保佑命申丰邑亿年垂裕会归建极箕畴五
  福用敷正中配柱上恭悬
  御书聫曰帝命式于九围本支百世天心佑夫一徳承叙万年东斋东壁恭悬
  御书聨曰皇极会归敷锡验太和保合惕干承西轩西
  壁恭悬
  御书聫曰箕范溯初陈建极镐诗式是咏那居西房次
  楹正北壁上恭悬
  御书聨曰绍闻衣徳千秋凛景福鸿禧百世凝宫之左右前后回廊十六楹宫后偏西一廊接
  继思斋斋中正北壁上恭悬
  御书聨曰每以念功崇继序益惟图易凛思艰中煖轩
  正南壁上恭悬
  御书聨曰谟烈远垂钦善继治安长守凛深思东房东
  壁恭悬
  御笔画菊一幅有
  御书癸卯季秋重观墨宝斋旁东西直房各三楹斋后
  
  崇谟阁阁后南向房七楹殿阁内俱冇癸邜甲戌戊戌癸亥  御书墨宝以上殿阁俱乾隆十一年三月启建十三年三月
  告竣十七年重修
  盛京宫殿増设围墙六十一丈五尺其馀朝房直房缴道周庐并凖程式随宜修建于是
  陪都宫阙气象聿新作极四方倍加赫奕矣
  清宁宫墙外东西直房各三楹皆南向北有耳房二十八楹在
  大清门东南为内务府治事之所康熙十一年
  旨会同工部重修自后
  宫殿有应修之处内务府会同工部诹吉具
  奏修理又定议凡采画油饰需用颜料桐油罘罳铜丝等于工部移取部委官监视
  宫殿各门额设甲丁六百七十八名轮班看守文溯阁
  阁在
  宫殿之西正宇六楹东西游廊二十五楹明楼一座敞轩五楹南配房十七楹东面南北耳房六楹直房十四楹又东更道内南北耳房四楹直房四楹碑亭一座宫门三楹阁南檐前恭悬
  御书清汉字文溯阁匾额一阁内向南恭悬
  御书圣海沿洄匾额一
  御书聨曰古今并入𠲒茹万象沧溟探大本礼乐仰承基绪三江天汉𨗳洪澜正北两楹恭悬
  御书聨曰由监古以垂模敦化川流区脉络本绍闻为典学心传道法验权舆碑亭内恭镌
  御制文溯阁记
  御制宋孝宗论俱清汉文阁内牙签锦丽插架云连内贮藏四库全书经部二十架九百六十函史部三十三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子部二十二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集部二十八架二千零十六函统计经史子集共一百零八架六千一百四十四函三万六千册经部总目五函三十册考证三函十八册史部总目五函三十册考证三函十八册子部总目五函三十册考证三函十八册集部总目五函三十册考证三函十八册又恭藏
  圣祖御定古今图书集成全部计十二架五百七十六函
  仰熙斋七楹在
  文溯阁之后斋内正南恭悬
  御书仰熙斋匾额一东轩
  宝座后恭悬
  御书聨曰日丽风和春蔼吉周书鲁语义抽寻西轩东
  壁恭悬
  御书聨曰趣为永哉畅非俗乐惟仁者寄于山东次楹
  东壁上恭悬
  御书聨曰篆凝细缕兰烟紫芳𨔛疏棂菊蕊黄斋之后正宇九楹耳房二楹东西庑二楹宫之正中东壁恭悬
  御书聨曰知仁适会动还静枕葄无非史与书西壁恭
  
  御书聨曰云里峰姿开锦绣风间松籁韵笙簧
  嘉䕃堂五楹在
  文溯阁之前左右耳房二楹转角房二十六楹后直房二楹堂之中东壁恭悬
  御书聨曰妙理静机都远俗诗情画趣总怡神西壁恭
  
  御书聨曰一室有馀𠲒峭蒨八窗无尽启吟披东次楹
  西壁恭悬
  御书聨曰何处不堪体物理于斯亦未忘民艰又东壁
  阁内东壁恭悬
  御书聨曰对时真惬农桑庆宁道非关视听娱谨案御制仰熙斋嘉䕃堂诗俱恭载天章门
  <span id="乾隆十一年奉">[[#乾隆十一年奉|乾隆十一年奉]]
  旨钦派大臣恭送
  五朝圣训实录于
  盛京尊藏香楠为匣上盖龙袱先期钦天监诹吉届时校尉恭舁彩亭出城更换行驾一应仪卫礼制与送
  玉牒同原贮
  凤凰楼四十三年六月
  命盛京将军弘晌择吉恭移
  崇谟阁尊藏阁中旧有金柜二十二座又十五年敬贮
  王牒于
  敬典阁阁中亦旧有金柜二十二座二十五年三十三年四十三年续贮三次凡恭遇
  玉牒告成预令钦天监诹吉宗人府奏派王公一人礼部工部各奏派堂官一员恭送领侍卫内大臣奏派侍卫十员前引
  玉牒馆派提调官一员纂修官二员礼部工部各派司官一员后䕶钦天监派择吉官一员恭同送往届期校尉恭舁彩亭凡旗仗仪卫与恭送
  玉牒至
  皇史宬同出城更换行驾顿宿之所建盖彩棚安奉兵弁巡逻经过地方文武官员俱朝服出郊跪迎送关以内兵部派兵弁沿途䕶送关以外
  盛京将军派员率满洲兵䕶送至
  盛京曰预行扫除警跸将军五部侍郎府尹等俱朝服出郊跪迎鼓乐恭导至
  崇政殿前陈设宝案行三跪九叩礼届尊藏吉日盛京礼部堂官前引至
  敬典阁前送往之王公大臣官员及将军以下等官各于彩亭前行一跪三叩礼提调纂修各员率同
  盛京五部司员恭捧至
  敬典阁上敬贮金柜又乾隆十五年恭奉
  五朝圣容于
  凤凰楼仪注与恭送
  圣训尊藏同又十一年尊藏
  御宝十于
  凤凰楼有
  御制宝谱序以记始末谨案  御制序恭载  天章门
  大清受命之宝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麒麟纽高二寸四分
  皇帝之宝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交龙纽高二寸七分
  皇帝之宝碧玉方五寸厚一寸八分盘龙纽高三寸
  皇帝之宝㫋擅香木方三寸八分厚六分素纽高五分
  奉天之宝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龙纽高二寸
  天子之宝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龙纽高二寸
  奉天法祖亲贤爱民碧王方四寸九分厚一寸五分交龙纽高三寸
  丹符出验四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二分
  敕命之宝青玉方三寸七分厚一寸八分交龙纽高二寸五分
  广运之宝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寸交龙纽高一寸五分
  <span id="又乾隆四十五年奉">[[#又乾隆四十五年奉|又乾隆四十五年奉]]
  旨恭送重绘
  太祖战图实录于
  盛京尊藏谨案 乾清宫旧有恭贮
  太祖战图实录八册凡图八十有七奉旨重绘三帙以一帙送 盛京恭贮
  御制敬题重绘太祖战图实录诗恭载
  天章门
  <span id="又乾隆四十八年奉">[[#又乾隆四十八年奉|又乾隆四十八年奉]]
  旨派皇子等及怡亲王永琅恭送
  册宝至
  盛京尊藏礼部奏请照恭送
  玉牒之例礼部工部堂官及侍卫等随同亲王由京敬
  谨送往工部预设彩亭于
  太庙正殿外銮仪卫备黄盖旗仗于
  丹墀下祗候届期亲王朝服诣
  册宝案前行一跪三叩礼礼部堂官率同宗室官员太常寺官俱朝服恭捧安奉彩亭上行一跪三叩礼出朝阳门外更换行驾王公以下俱朝服跪送经过地方文武官员咸朝服出郭跪迎送安宿之处俱于彩棚安奉出关后
  盛京将军派员率领满洲兵恭䕶至常家屯亲王同皇子等恭送行驾至
  盛京大臣官员俱朝服出郭跪迎
  盛京工部预备彩亭更换行驾奉天府尹预备鼓乐导引至
  太庙前送往之大臣官员率同
  盛京居住宗室五部大臣官员恭捧入
  殿内敬谨尊藏
  皇子亲王俱行一跪三叩礼
  八角殿
  天命七年建在
  东京城内基址尚存今管理驿站守䕶谨案 东京宫殿仅有殿基馀俱莫考
  白虎殿
  建置年月莫考在辽阳州城南千山上今基宇尚存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一
  山陵
  三陵规制
  岁祭典礼
  大小祭仪注
  三陵小祭大飨祭告诸礼
  
  陵典礼仪注
  
  陵官制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一
  山陵
  等谨案帝王之礼奉园陵崇原庙所以尊祖敬宗广孝思也
  本朝
  启运
  天柱
  隆业
  三陵神皋吉壤奠我丕基我
  皇上孝思维则纉
  绪迪
  光四谒
  丹邱志䖍仪肃戊戌秋八月谒
  陵礼成后敬视
  寝原増拓禁步体制益严诚惟
  圣人之徳无加于孝是以肇禋有成情无弗至礼无弗
  备也恭述
  三陵规制
  岁祭之文谒
  陵之礼以逮定官司置卫士诸制博稽会典谨志山陵第七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一
  山陵
  三陵规制
  永陵
  启运山在
  兴京城西北十里
  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兴祖直皇帝
  直皇后之陵共一山称
  兴京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显祖宣皇帝
  宣皇后之陵共一山称
  东京
  陵在奉天府城东二百五十里顺治五年十一月南郊始追上
  列祖尊号八年封
  兴京
  陵山为
  启运山
  东京
  陵山为
  积庆山均从祀
  方泽十三年于
  陵山周围立界址界内禁止樵采十五年奉移
  东京
  陵改祔
  兴京罢积庆山祀典十六年尊称为
  永陵十八年立迁祔
  永陵庙碑
  启运山周围共十里
  宝城高一丈三尺七寸南北长二十九丈东西宽二十二丈七尺周围长八十六大一尺六寸建
  启运殿殿制三楹门四𥦗八康熙十六年重修改用黄瓦
  殿内
  大暖阁四座上设黄缎罩内设
  宝床帷幔衾枕楎椸以奉
  神御
  小暖阁四座锦罩恭奉
  四祖神位
  神牌八尊上设黄缎罩阁前设龙凤
  宝座八五供案四朝灯八龙球三乾隆四十四年于龙球
  上増盖黄布雨旱单各三
  启运殿坐台高二尺九寸四周长三十一丈九尺礓䃰三路中盘龙为饰左右配殿各三楹门各四西配殿前焚帛砖楼一座
  启运门三楹门六东为果房西为膳房房各三楹
  功徳碑亭四座门二亭前门为祝版房齐班房共五楹西
  为茶膳房涤器房共五楹
  正门三楹前有朱栏门六缭墙三面均高七尺八寸东西长二十一丈六尺南北长二十二丈三尺周围共长六十六丈二尺东西红门二座果楼三楹省牲亭五楹前有门一座缭墙南面高六尺五寸东西北均高五尺四周共长三十三丈门外原设栅木一千四百四十八架乾隆四十三年
  命展添栅木三百四十四架共栅木一千七百九十二架东边为祭物井西边为冰窖其西山嘴有石堤木桥一
  明堂前下马木牌二座原设红桩三十二今増设红桩三十六白桩六十四青桩三十六俱于乾隆四十三年
  旨重添东西界牌四前后左右堆房四周围界址统计
  二千二百八十八丈
  陵前
  宝顶上有瑞榆一株轮囷盘郁圎覆城隅乾隆四十三年
  
  御书神树赋勒石西配殿谨案  御制神树赋恭载  天章门
  永陵形势万峰环拱众水朝宗龙盘虎踞诚万世帝业之基
  福陵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立极仁孝睿武弘文定业
  高皇帝福陵在奉天府城东北二十里顺治八年封山曰
  天柱从祀
  方泽康熙二年改建
  两陵地宫修理完竣以奉安祇
  告读文致祭一如大享礼焚帛献酒奉安礼成祭酒三
  
  天柱山周二十五里
  孝慈高皇后祔焉
  宝城高一丈七尺一寸周五十九丈五尺
  宝顶一座高二丈顶长十二丈四周长三十三丈月牙城高一丈六尺五寸四周长二十三丈四尺七寸正中琉璃照壁一座
  方城高一丈五尺七寸四周长一百一十三丈八尺四寸垛口高五尺上有角楼四座毎座二层上层格扇各四下层门二彩油为饰方城上北面明楼一座门二内碑一座书
  太祖高皇帝之陵明楼之下为洞门二门外石五供一案供座高四尺长一丈八尺六寸宽五尺上设香炉蜡台花缾俱雕石为之前为石柱门二
  隆恩殿三楹门四𥦗八
  殿内
  大暖阁一座上设黄缎罩内设
  宝床帷幔衾枕楎椸以奉
  神御
  小暖阁一座锦罩恭奉
  神牌二尊上设黄缎罩阁前龙凤
  宝坐二座福金椅东西各一配椅二五供案一陈设桌四朝灯六上俱设黄缎罩龙毯六乾隆四十四年于龙毯上増盖黄布雨旱单各七
  隆恩殿坐台高五尺四周长三十六丈七尺七寸八分礓䃰三路中盘龙为饰四傍雕石花阑干左右配殿各五楹门十二西配殿前焚帛石楼一座
  隆恩门三楹楼三层门二康熙五十四年重修东为茶膳房西为果房涤器房房各三楹其南为省牲亭齐班房各三楹前为碑楼碑座二层门二恭立
  神功圣徳碑一通碑亭之前有桥二座礓䃰一百八层东西华表柱四桥边左右列石狮虎驼马各二前
  正门三楹彩油为饰门六两旁雕石狮二华表柱二石牌楼二乾隆二年设东西栅木八十八架栅之外旧设有堆房各一门之前有虎皮沟一道下马木碑各一东西石泊岸红桩各五根缭墙南面高九尺八寸东西北均高七尺八寸四周共长五百八十丈左右红门二座雍正九年定制禁红门前大路及山根左畔车马行走门之外下马石牌各一门之前有涤祭品井一冰窖房六乾隆四十三年
  皇上谒
  福陵后
  命大臣敬谨阅视于附近地方查出坟冢数处俱令迁葬官给葬费并于正门外添安栅木一千五十四架移展红桩二百六十一外酌増白桩二百六十一青桩四十青桩之外方许樵采耕牧及行走葬厝青桩以内概行禁止规制益昭严肃
  陵之东西界牌四座四周界址共二千九百六十丈夀康太妃园寝在
  福陵右享殿三楹门四礓䃰三路内设
  宝床红毡坐褥以奉
  神御配案二花毯三前正门三楹门二缭墙共四十七丈东西茶膳果房各三楹四周堆房各二
  福陵形势浑河环其前辉山兴隆岭峙其后远则发源长
  白俯临沧海王气所钟聚也
  昭陵
  太宗应天兴国弘徳彰武宽温仁圣睿孝隆道显功文皇帝昭陵在奉天府城西北十里顺治八年封山曰隆
  业从祀
  方泽山高六丈一尺长一百一十五丈
  孝端文皇后祔焉
  宝城高二丈三尺八寸周六十一丈
  宝顶一座高二丈四周长三十三丈月牙城高二丈二尺七寸四周长二十七丈七尺正中琉璃照壁一座
  方城高二丈三尺三寸四周长七十九丈垛口高五尺
  上有角楼四座规制与
  福陵同方城上北面明楼一座门二内碑一座书太宗文皇帝之陵明楼之下为洞门二门外石五供一案
  供座陈设与
  福陵同前为石柱门二
  隆恩殿康熙三十一年重建  大殿殿制三楹门四𥦗八
  殿内
  大暖阁一座上设黄缎罩内设
  宝床帷幔衾枕楎椸以奉
  神御
  小暖阁一座锦罩恭奉
  神牌二尊上设黄缎罩阁前龙凤
  宝坐二座福金椅东西各一配椅二五供案一陈设桌四朝灯六俱设黄缎罩盛弓柜一龙毯七乾隆四十四年于龙毯上増盖黄布雨旱单各七
  隆恩殿坐台高六尺四周长三十六丈四尺二寸礓䃰三路中盘龙为饰四旁雕石花阑干左右配殿各三楹门十二西配殿前焚帛石楼一座
  隆恩门三楹规制同
  福陵东西茶膳涤器等房规制亦同前有碑楼恭立神功圣徳碑一道亭前后华表柱四左右列石麒麟狮虎
  驼马各二前
  正门三楹彩油为饰门六西为省牲亭六楹馔造房三楹更衣亭四楹门之前齐班房二楹石牌楼一石桥一桥之西为涤祭品井一桥之南下马石牌各二华表柱二石狮二东西桥道二缭墙南面高九尺八寸东西北均高七尺八寸四周共长四百九十五丈九尺墙内松林蓊翳计一千六百二十五株左右红门二界牌四周围界址共二千五百六十丈
  陵前立仗石马曰大白小白乃我
  太宗当日所乘以略阵破敌者乾隆四十三年于前门外増添栅木四百四十二架移展红桩一百二十八白桩九十青桩四十四十六年重修
  福陵
  隆恩楼并
  昭陵明楼等工
  懿靖太贵妃园寝在
  昭陵右享殿三楹门四礓䃰三路内设
  宝床红毡坐褥以奉
  神御配案二前正门三楹门二缭墙共四十九丈东西
  茶膳果房各三楹四周堆房各二
  昭陵形势自城之东北叠𪩘层峦至此而宽平宏敞有包络万象跨驭八荒之势辽水右回浑河左绕佳气郁葱万年
  帝业丕基巩焉
  岁祭典礼
  崇徳年间定岁暮清明祭享
  兴京
  陵用牛一守
  陵官行礼
  东京
  陵用牛二遣宗室觉罗大臣行礼
  福陵用牛一羊二遣大臣一员行礼忌辰孟秋望日万夀圣节点香烛献酒果均遣大臣一员奠帛读祝行礼毎月朔望致祭用牛一点香烛献酒果不读祝奠帛遣守
  <span id="陵官行礼顺治八年始设守">[[#陵官行礼顺治八年始设守|陵官行礼顺治八年始设守]]
  陵官员及人户等祭祀按班执事并定祭仪冬至用牛一羊一豕一献酒果点香烛奠帛读祝行礼清明岁暮孟秋望日孟冬朔日均献酒果读祝奠帛遣守
  陵官行礼十二年定制凡遇忌辰遣官三人于
  本陵致祭或遣在京宗室觉罗轻车都尉等行礼或
  
  盛京一等子副都统侍郎等行礼十七年始定制
  福陵派宗室镇国将军一人觉罗三等轻车都尉一人前
  往居住
  昭陵派辅国公一人觉罗三等轻车都尉一人前往居住
  并令轮班致祭
  永陵是时遣辅国公国则䕶国将军宗室聂克硕觉罗三
  等轻车都尉赵班昻古特驻
  盛京康熙三年
  陵寝祭享易豕为羊并酌定祭品又定毎岁清明于各陵上土十有三担承祭官縂管掌关防官率官兵共十有
  三人升
  宝顶上土八年遣多罗贝勒以下奉国将军觉罗男以上前往致祭又议定四时祭祀命奉天将军副都统各部侍郎致祭太常寺先期开列职名请派惟忌辰及孟冬朔日各縂管承祭毎月朔望俱掌关防官行礼九年十一年増设守
  陵官员祭时按班执事十五年定制
  陵寝供献酌定用五十盘今六十五盘雍正十三年于清明冬至大祭由京遣祭改派公爵轮班承祭七月望日诸祭俱系将军副都统侍郎承祭朔望忌辰系縂管掌关防承祭行三跪九叩礼乾隆元年
  旨命宗室辅国将军䕶国将军奉恩将军等六人移驻
  沈阳给以田庐岁时承祭
  三陵二年奏准以毎月朔望向系掌关防官承祭献茶上
  香行礼退不赞亦无𨗳引官今各
  陵既令贝勒公大臣轮班行礼恐仪节不齐应増赞礼郎
  二人导引仍不赞又奏准清明
  山陵増土十三担向沿前明旧制并无取义似觉太烦今
  拟各
  陵増土一担但令承祭官祇跪上土于
  宝顶庶践履不致多人益昭诚敬五年奏准恭进各陵祝版由奉祀礼部敬谨送往照在
  京进祝版例増设前引官十人六年奏准
  三陵四时大享忌辰祭享均由
  盛京礼部于移驻宗室将军六人内按名拟定正陪咨送太常寺具题
  钦派承祭行礼
  永陵毎月朔望令掌关防官上香行礼
  福陵
  昭陵毎月朔望由礼部轮委宗室将军二人行礼七年议
  
  三陵一例増设爵垫以备礼仪
  殿内应用白蜡祝案应设羊角镫一以昭画一至所陈设罏缾五供及香合朝镫应一式制造祭祀所用帷幕槩用黄缎以肃观瞻八年令太常寺堂官会同
  陵寝縂理事务大臣稽察赞礼读祝等官十九年议定福陵
  昭陵恭请祝版亦用前引官十人其四时大祭
  永陵启运殿稍狭请将祝案设于檐下
  大小祭仪注
  三陵大祭礼
  殿内供设祭肉饽饽案牛羊五供献帛案西廊下设祝版案丹墀设反坫案陈品物毕埶事各官于反坫处序
  立届期读祝官诣东配殿
  祝版案前行一跪三叩礼恭捧
  祝版兴出
  陵寝各官前引随班行礼大臣官员后随读祝官捧祝版进中门行中甬路至
  殿外西廊下供案前跪将所捧
  祝版供于案上行三叩礼毕前引各官读祝官俱退复堦下立大臣官员等由两旁门入立丹墀下分左右翼序班
  陵寝各员由
  殿两旁门入诣
  暖阁前启门卷幔仍由两旁门出退复原处立礼部官
  员同
  陵寝各官由
  殿两旁门入进谒
  暖阁前行一跪三叩礼毕恭捧
  神牌出至
  座前跪供行三叩礼毕仍从两旁门出退复原处立设茶案时鸣赞官引承祭宗室等由西旁门入从甬路西边行至丹墀上西旁立将茶案由中门进行中甬路至
  殿外槛前尚茶拜唐阿等跪斟茶恭捧由
  殿中门入供献后从
  殿两旁门出退复原处立少待从
  殿两旁门进举供献之茶仍由
  殿中门出将茶案撤至丹墀下西边鸣赞官引承祭宗室等至行礼处立赞礼官赞执事讫鸣赞官赞前进引承祭宗室等进
  殿之西旁门拈香处逓香盒官员先跪鸣赞官赞跪承祭宗室等跪接香盒向上一举仍付原官兴拈香三次逓香盒官兴从两旁门出于设反玷案处序立鸣赞官赞退班引承祭宗室等仍由西旁门出退复行礼处立鸣赞官赞跪叩兴承祭宗室等随班行礼大臣官员俱行三跪九叩礼兴赞礼郎赞初献帛爵献帛献爵各官至反坫处恭捧帛爵从中门入献时献爵官立献帛官于供帛案前跪行三叩礼兴同献爵各官由两旁门出退复原处立读祝官于
  祝版案前行一跪三叩礼恭捧
  祝版兴由中门出至槛外向上立鸣赞官赞跪承祭宗室等读祝官随班行礼大臣官员俱跪赞礼郎赞读祝读祝官即读祝读毕恭捧
  祝版仍由中门入就献帛案前将帛跪供于盒内行三叩礼兴从西旁门出退复原处立鸣赞官赞叩兴承祭宗室等随班行礼大臣官员俱行三叩礼兴赞礼郎赞行二献礼即照初献礼献爵又赞行三献礼即照二献礼献爵鸣赞官赞跪叩兴承祭宗室等随班行礼大臣官员俱行三跪九叩礼兴赞礼郎赞恭捧祝帛赍送燎炉读祝官同献帛各官从两旁门入进谒
  座前行一跪三叩礼各将所献祝帛恭捧兴由中门出送燎炉鸣赞官引承祭宗室等避立西边俟祝帛已过鸣赞宫引承祭宗室等复行礼处立数帛毕鸣赞官赞礼毕引承祭宗室等退出礼部官员
  陵寝各官从两旁门入进谒
  座前行一跪三叩礼恭捧
  神牌兴送入
  暖阁安奉出行一跪三叩礼兴仍从两旁门出退复原
  处立
  陵寝各官从两旁门进
  暖阁垂幔阖门撤出祭品随班行礼大臣官员俱出若
  将军礼部侍郎进班即于
  殿外东廊下站立稽查礼仪乾隆二十年奏准五部侍郎轮班验祭二十五年奏准副都统随五部侍郎轮班验祭四十年奏准毎逢春秋大祭验祭一次
  三陵小祭礼
  孟冬朔日及毎月朔望小祭
  殿内供设果品肉案五供案
  殿外丹墀供设反玷案陈品物毕执事各官于反坫案处序立届期翼长等由中门入于丹墀下分左右翼序立
  陵寝各官由
  殿西旁门入就
  暖阁前启门卷幔仍从两旁门出退复原处立承祭官
  由西边门入行甬路西从
  殿西门入就拈香处逓香盒官先跪鸣赞官赞跪赞拈香承祭官跪接香盒向上一举仍付原官兴拈香三次毕逓香盒官兴由两旁门出于设反坫处立承祭官从
  殿西门出于行礼处立行三跪九叩礼兴赞礼官赞献
  
  陵寝各官恭捧爵从
  殿中门入献爵三次毕行三跪九叩礼兴鸣赞官赞礼
  毕引承祭官出
  陵寝各官从两旁门入就
  暖阁前垂幔阖门撤出祭品
  三陵大飨礼
  岁于忌辰清明孟秋望日冬至岁暮及
  国有庆典行大飨礼是日恭请
  帝
  后神位奉安于
  隆恩殿宝座南向
  
  后同案共牛一羊二以一羊代豕尊一各奉先制帛一羮饭脯醢一筵计十八盘饼饵果品一筵计六十五盘茶碗一金碗座一金爵三爵垫一金匕一金箸一双帛共篚牲共俎尊实酒疏布羃勺具夏则荐瓜行礼仪注与大祭同
  三陵祭告礼
  国有大典行祭告或  命皇子或  遣王公大臣等俱临时  钦派
  
  后同案各陈果十二盘羊一酒三爵启
  神龛帷幔守
  陵王公大臣縂管分诣将事奉祀礼部赞礼郎唱赞读祝
  奠帛献爵行礼俱如大飨礼
  谒
  陵典礼
  康熙十年八月
  圣祖仁皇帝恭谒
  福陵
  昭陵前期一日诣
  太庙行祇告礼次日启
  銮设骑驾卤簿不作乐至
  陵之前鸿胪寺豫行题请令守
  陵官暨
  盛京文武各官咸常服道左跪迎至日恭谒
  福陵行礼次日恭谒
  昭陵行礼礼毕
  圣驾还行宫次日恭谒
  福陵
  昭陵隆恩殿行大飨礼又次日于
  隆恩殿前设黄幄焚楮帛行读文致祭礼因   宝城前不能容
  设黄幄礼成

  还宫先期鸿胪寺题请守
  陵官员暨
  盛京文武各官咸朝服于
  崇政殿前序立行三跪九叩礼又令守
  陵官员
  盛京官员并老疾休致候补官员咸朝服于大清门两旁分班齐集设骑驾卤簿于
  大清门前
  圣祖仁皇帝御门陞座作乐
  赐燕颁赏毕各官均行三跪九叩礼次颁赏守
  陵官军
  盛京官军及老疾辞退官军等毕
  圣驾还行宫遣王暨内大臣前诣
  永陵致祭如仪其祭
  福陵
  昭陵时
  诸妃园寝亦照常致祭颕亲王克勤郡王功臣直义公费英东弘毅公额亦都武勲王扬古利忠义公图尔格墓各遣大臣祭酒
  圣祖仁皇帝回銮时率王以下各官恭诣
  福陵
  昭陵行告辞礼是日不启正门
  圣祖仁皇帝进旁门下马诸王于旁门下马各官于红门
  前下马
  圣驾回銮设仪仗作乐至京日恭诣
  太庙行祇告礼二十一年
  圣祖仁皇帝恭诣
  永陵
  福陵
  昭陵致祭启行前一日祇告
  奉先殿至
  盛京守
  陵官员暨
  盛京官员恭迎均如仪至日恭谒
  福陵
  昭陵并诹日行大飨礼次日行焚楮帛读文致祭礼仪均
  与康熙十年同
  夀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贵妃园寝
  圣祖仁皇帝亲诣祭酒
  康恵淑妃以下遣王等祭酒颕亲王克勤郡王功臣费英东额亦都扬古利图尔格墓遣大臣读文致祭贝勒以下奉恩将军以上一品官墓遣官祭酒
  东京庄亲王笃义刚果贝勒墓亦遣大臣往奠祭享
  福陵
  昭陵礼成
  圣祖仁皇帝恭诣
  兴京展谒
  永陵亲王以下一等侍卫三品官以上咸素服随行礼圣祖仁皇帝由左门入至台阶下拜位行谒见礼次日行
  大飨礼仪与
  福陵
  昭陵礼同
  永陵内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贝勒墓遣大臣于殿外两旁设筵致祭礼成赏赉
  永陵居住官员兵丁各有差次诣宁古塔地方望祭
  长白山率诸王百官行礼礼成
  圣祖仁皇帝还
  盛京诣
  福陵
  昭陵祭酒回京日祇告
  奉先殿三十七年
  圣祖仁皇帝奉
  仁宪皇太后诣
  兴京谒
  永陵自萨尔浒地方由琉璃河
  驻跸
  福陵东谒
  福陵次谒
  昭陵翼日致祭
  福陵
  昭陵
  亲临勲臣扬古利费英东额亦都墓祭酒
  赐守
  陵官兵宴
  回銮入山海关还京师六十年
  圣祖仁皇帝命
  世宗宪皇帝率
  皇子
  皇孙诣
  盛京
  世宗宪皇帝祭
  福陵
  皇子祭
  昭陵
  皇孙祭
  永陵祭酒行礼如仪乾隆八年议定谒
  陵之礼
  皇帝躬祭
  永陵殿宇虽觉稍狭惟奠帛爵宜照康熙三十七年之例
  停止拜褥亦照例铺设
  殿外其降
  神之初应请
  皇上躬亲上香以展诚孝以达馨闻再按旧例祭
  昭陵因帛案前隙地狭窄原有跪献帛毕择隙地行三拜
  之例似与典礼未协恭按各
  陵隆恩殿大祀礼仪原与
  太庙礼同会典开载
  躬飨
  太庙均系献帛官跪献帛三叩献爵官立献毕各退是太庙帛爵并未载有亲献礼仪此次
  躬谒
  祖陵请遵照
  太庙亲祭典礼并请载入仪注于祭祀前期进
  呈是年八月
  车驾躬谒
  盛京
  祖陵先期一日
  亲诣
  奉先殿祇告启
  驾日陈骑驾卤簿
  驾至
  兴京
  盛京文武官咸朝服至前涂跪迎朝鲜国王遣使臣表请
  起居
  躬谒
  永陵
  命照各
  陵之例一体供茶
  皇帝素服至正红门左垣侧降舆礼部堂官二人恭导皇帝由
  启运门
  陵寝左门入至
  宝城明楼前祭台北正中行三跪九叩礼不赞兴诣东旁
  立复行三祭酒礼毎爵一叩
  四祖前凡十二爵兴仍诣东旁立举哀王大臣以下各官
  咸按翼于
  陵寝门外两旁排立
  皇上行礼时随行三跪九叩礼祭酒时随行礼举哀皆
  东西面跪礼部堂官导引
  皇上出乘舆还行宫次日行大飨礼如仪礼成赏守
  陵官兵丁等有差是日
  永陵内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贝勒墓各遣官致祭附近
  之觉罗等祖茔皆遣官往奠
  驾至
  盛京恭谒
  福陵仪与谒
  永陵礼同次日行大飨礼成即往谒
  昭陵仪与谒
  福陵同并奉
  旨朕系初次谒
  陵行礼著开方城门钦此是日
  驻跸行宫次日行大飨礼如仪其
  福陵
  昭陵之
  夀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贵妃
  康恵淑妃并公主园寝各遣官致祭是年奉
  皇太后谒
  陵正红门外降舆帏幕遮过复乘舆由西边门进至隆恩门外堦下降舆掌关防等之妻女官二人导引进隆恩门至
  宝城明楼前祭台北正中行六肃三叩礼兴行三祭酒礼毎爵一叩兴西向举哀女官恭导还降舆处
  躬谒
  祖陵礼成择日
  亲临功臣之墓奉
  旨朕亲奠克勤郡王等园寝据礼部援引
  皇祖圣祖亲奠功臣坟墓之例随驾之皇子王等皆随行礼此次随驾之皇子王贝勒等应随行礼具奏朕已降旨依议窃思从前随驾之皇子王等皆系
  皇祖子孙是以均随行礼此次随行之王贝勒内有朕之叔辈或朕之兄弟辈非从前随驾之皇子王等可比毎祭酒时亦随行礼似属未便朕亲临祭酒功臣即为宠荣之至克勤王园寝王贝勒等仍随往功臣扬古利等坟墓不必随往此后朕之子孙若随来朕降旨遵行再蒙古王额驸王大臣坟墓皆不必随往著令礼部记载钦此是日
  亲临克勤郡王功臣扬古利费英东额亦都之墓各祭酒三爵又亲王贝勒以及大臣等墓以次遣官往奠翼日礼部奏请遣官望祭
  长白山
  北镇医巫闾山及
  辽太祖陵礼成
  回銮
  皇太后还宫众皆退次日
  皇帝亲诣
  奉先殿祇告如前仪十九年
  驾诣
  盛京恭谒
  祖陵先至吉林
  亲望祭
  长白山毕诣
  兴京谒
  永陵次日行大飨礼赏守
  陵官员兵丁遣官致祭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贝勒墓暨
  附近之觉罗等祖茔
  驾至
  盛京先谒
  福陵次谒
  昭陵皆于次日行大飨礼赏守
  陵官员兵丁遣官致祭
  福陵
  昭陵之
  夀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贵妃
  康恵淑妃并公主园寝礼仪皆与八年同
  皇太后恭谒
  三陵行礼并如八年仪又遣官致祭克勤郡王功臣扬古
  利费英东额亦都墓
  亲祭
  北镇医巫闾山遣官祭
  辽太祖陵礼成
  回銮四十三年
  驾诣
  盛京恭谒
  祖陵先期降
  旨以居
  孝圣宪皇后丧尚在二十七月之内途次不行围至盛京不陞殿不筵宴朝鲜国毋庸遣使朝贺扎萨克蒙古王公等亦毋庸朝觐钦此七月启
  銮由内地出山海关而行先
  亲祭
  北海神
  北镇医巫闾山
  驾至
  兴京谒
  永陵仪如八年十九年礼成赏守
  陵官员兵丁遣官致祭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贝勒墓暨
  附近之觉罗等祖茔
  驾至
  盛京先谒
  福陵次谒
  昭陵仪如八年十九年礼成
  阅视
  陵原加添桩木移徙附近坟茔数处给以葬费赏守陵官员兵丁致祭
  夀康太妃
  懿靖太贵妃诸园寝礼仪皆与八年十九年同遣官致祭克勤郡王功臣扬古利费英东额亦都墓贤王祠
  辽太祖墓并遣官致祭
  长白山辽河浑河松花江诸神朝鲜遣使请
  安仍照上两届例加
  赏赉焉礼成还京四十八年
  驾诣
  盛京恭谒
  祖陵八月由避暑山庄启
  銮经蒙古科尔沁土默特诸部循柳条边以东入九关
  
  驾至
  兴京谒
  永陵仪如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礼成赏守
  陵官员兵丁遣官致祭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贝勒墓暨
  附近之觉罗等祖茔
  驾至
  盛京先谒
  福陵次谒
  昭陵仪如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礼成赏守
  陵官员兵丁致祭
  夀康太妃
  懿靖太贵妃诸园寝礼仪皆与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同并致祭克勤郡王功臣扬古利费英东额亦都墓如旧例遣官致祭
  辽太祖墓
  长白山辽河浑河太子河诸神
  车驾入
  盛京遍礼于
  天坛
  地坛
  太庙
  堂子届期
  皇子等恭送
  册宝尊藏
  庙中如典礼
  御崇政殿肆觐朝鲜王遣使奉表申祝
  赐诗褒锡加燕赉焉旋
  跸次广宁
  亲祭
  北镇庙礼成还京告成事于
  奉先殿
  陞太和殿受贺四次加  恩 盛京官民绅士耆老各  谕旨俱恭载  纶音门
  <span id="乾隆二十年平定凖噶尔">[[#乾隆二十年平定凖噶尔|乾隆二十年平定凖噶尔]]
  命
  皇子告祭十月初四日致祭二十四年平定回部
  命显亲王告祭十二月初八日致祭四十一年平定两
  金川
  命宗室清岱告祭四月二十一日致祭
  
  皇子谒
  陵之礼于下马石牌处下马赞礼郎导引由左阶升至正门外阶上虚中位于左旁行礼毕立门东西向举哀如入门至右门止奉祀官接引至
  陵寝门外右旁行礼西立东向举哀祭日由左门进于殿阶上正中行礼
  凡出使官员谒
  陵之礼亲王以下三品以上官奉使
  盛京者于
  三陵门外行三跪九叩礼遇祭飨日二品以上官入门内
  随守
  陵官分班陪祀初任奉天文武官三品以上谒
  陵如之
  守
  陵官制
  永陵额设各官顺治八年始设骑都尉一员云骑尉一员十五年添设骑都尉二员云都尉四员縂管等员俱于康熙年间増设
  总管一员康熙九年设
  副总管二员康熙九年设
  八旗防御十六员旧设八员康熙九年増八员
  笔帖式四员康熙九年设
  掌关防官一员康熙十一年设 以下皆承祭执事之员
  副关防兼内管领一员康熙十一年设
  副关防兼尚膳总领尚茶总领二员副关防兼尚膳总领康熙十一年设尚茶总领系乾隆八年添设
  副总领三员乾隆十一年添设
  司香四员康熙十年设二员十二年増二员
  尚膳八员康熙十年设五员十二年増三员
  闲散拜唐阿十二名乾隆十二年添设又桌上八名厨役十二名黑牛羊馆达四名扫院领催一名壮丁三十九名各项匠役十三名
  国戚章京三员兵二十八名雍正元年以来陆续増添
  福陵额设各官顺治元年设云骑尉十六员十三年设总
  管及掌关防等官
  总管一员顺治十二年
  副总管二员顺治十三年
  旗防御十六员旧设八员康熙十三年増八员
  世袭骑都尉一员
  云骑尉品级官七员
  六品官一员
  七品官五员
  八品官四员以上俱原设
  国戚章京六十五员旧六十二员乾隆八年増三员系祁姓祝姓赵姓俱正白旗兵
  一百名雍正元年以来陆续増添数至一百止

  掌关防官一员顺治十三年设 以下皆承祭干事之员
  副关防二员顺治十三年设俱在茶膳总领内管领三员内兼放
  尚膳总领一员原设
  尚茶总领一员原设
  内管领一员顺治十四年
  笔帖式四员顺治十三年
  副膳领副茶领副内管领三员乾隆十一年添设俱在膳茶香灯人内兼放
  尚膳八员
  尚茶六员
  司香六员俱康熙十三年设
  拜唐阿十五名康熙十三年添设又桌上八名扫院领催一名壮丁十九名各项匠役十九名
  管千丁佐领一员顺治五年乾隆九年奏明掌四品官图记増设随图记考职外郎二名领催八名原丁一千陆续増丁共一千三百二十四名
  夀康太妃园寝首领二员拜唐阿十八名
  昭陵额设各官顺治元年设云骑尉十六员十三年设总
  管及掌关防等官
  总管一员顺治十三年
  副总管二员顺治十三年
  世袭一等侍卫兼二等轻车都尉一员原设八旗防御十六员旧设八员康熙十三年増八员
  世袭云骑尉四员原设
  云骑尉品级二员原设
  世袭六品官七员向设一员乾隆九年以来陆续添设
  恩赐国戚防御品级三员原设
  国戚章京二十员雍正八年原设十员乾隆八年増添十员系那姓关姓俱在正黄旗
  兵一百名

  掌关防官一员顺治十三年设 以下皆承祭执事之员
  副关防官二员顺治十三年
  尚膳总领一员
  尚茶总领一员
  内管领一员俱原设
  副总领三员乾隆十一年
  笔帖式四员
  尚膳十员
  尚茶八员
  司香六员俱原设
  管千丁佐领一员顺治五年乾隆九年奏明掌四品官图记増设随图记考职外郎二员领催八名原丁一千陆续増丁共一千二百一十九名 又供役人三十四名院户二十名领催一名壮丁三十四名各项匠役六十五名
  懿靖太贵妃园寝首领二员供役二十名
  永陵额设八旗兵一百二十八名顺治康熙年间原设八十名雍正五年由兴京
  拨来四十八名乾隆十二年即于八十名内増添领催四名

  福陵额设八旗兵八十名顺治三年原设四十名康熙九年添设四十名乾隆十二年
  八十名兵内増添领催四名

  昭陵额设八旗兵八十名顺治三年原设四十名康熙九年添设四十名乾隆十二年
  八十名兵内増添领催四名

  定例八旗官员兵丁轮流侍班
  寝殿内毎日章京五员甲兵十五名守
  正门章京二员甲兵十名守两旁红门甲兵十名四围堆房守兵五名总管一月三次巡查副总管各照各翼班次巡查乾隆四十四年
  盛京将军奏准总管关防副关防等拟定六班轮流毎班三日带领各员领催兵役看守巡查凡遇
  祭祀时总管副总管省视
  祭祀品物随班行礼掌关防副关防敬谨行礼恭请
  神牌安奉祭桌膳总领进膳桌陈祭品斟祭酒茶总领进茶桌供奶茶内管领进果桌献粉饵副膳领副茶领副内管领在
  后位前进献如前礼防御各员供酒供帛焚帛尚膳司香
  人员在
  殿内点烛进香盒供爵垫丹墀两旁防御二员执事供
  役二十名将事
  正门两旁执事官四员领催兵十名巡察东西红门领催二名兵八名巡察
  太妃园寝执事各员亦如制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二
  星土
  尾箕分野图
  躔次分野宿度长短
  星宿宫位释义
  其尾形数
  分星外占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二
  星土
  等谨案分野之说自古有之推星定度经纬昭然至若五辰聚东井兴汉氏之炎灵三星见摄提王轩辕之土徳瑞符凝命于此征焉我
  国家受箓膺图玑衡在握
  天命既集象纬告祥箕尾之躔寅宾日出福徳所钟也等谨详稽疆域博采群书凡夫躔次分野星宿宫位以及箕尾形数分星考验并录于篇列为星土第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二
  星土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日在尾注孟冬者日月会于析木之津而斗建亥之辰也
  周礼总义析木燕之分星幽州之星土也
  春秋元命苞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
  帝王世纪黄帝始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尾十度至斗七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于辰在寅谓之摄提格于律为应钟斗建在亥今燕分野汉书地理志燕地尾箕之分野也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汉书律历志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终于斗十一度
  晋书天文志班固取三统历配十二野其言最详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野属幽州又陈卓范蠡鬼谷先生张良诸葛亮谯周京房张衡并云尾箕燕幽州入箕中十度辽东西入尾十度渤海入箕一度乐浪入箕三度元莵入箕六度广阳入箕九度
  唐书天文志尾九星十八度旧去极一百二十度一云一百四十一度今一百二十四度箕四星十度旧去极一百一十八度今一百二十度
  又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域为娵訾大梁析木津分析木为云汉末派山河极焉故其分野自北河穷北纪之曲东北负海为析木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度终南斗八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广阳辽西东乐浪元莵古北燕孤竹无终九夷诸国尾得云汉之末流龟鱼丽焉当九河之下流滨于渤碣皆北纪之所穷也箕与南斗相近为辽水之阳尽朝鲜三韩之地
  五代史尾十八度箕十一度
  宋史天文志东方尾宿九星按汉永元铜仪尾宿十八度唐开元㳺仪同旧去极百二十度一云百四十度今百二十四度景祐测验亦十八度距西行从西第二星去极百二十八度在赤道外二十二度乾象新书二十七度箕宿四星按汉永元铜仪箕宿十度唐开元㳺仪十一度旧去极百八十度今百二十度景祐测验箕四星十度距西北第一星去极百二十三度
  宋史律历志赤道宿度尾十八箕十一黄道宿度尾十七箕十
  元史历志赤道宿度尾十九少箕十半黄道宿度尾十八少箕九半
  又黄道十二次宿度尾三度九十七分七十二杪外入燕分析木之次辰在寅
  淮南子星分度尾十八箕一十四分一
  玊海陈卓谓尾箕燕幽也自尾十至南斗十一费直谓起尾九蔡邕谓起尾四
  古今律历考尾汉太初历所测十八度宋皇祐所测十九度元授时历所测十九度箕太初历所测十一度皇祐所测十度元丰所测十一度授时所测十度四十分
  历象考成尾宿一黄道经度十一宫一十度五十四分黄道纬度南一十五度等四箕宿一黄道经度十一宫二十六度五十分黄道纬度南六度五十六分等三
  又尾宿一赤道经度十一宫六度四十二分赤道纬度南三十六度五十七分箕宿一赤道经度十一宫二十六度二十一分赤道纬度南三十度二十三分
  明清类天文分野书以斗牛为星分之首次苐配之尾三度至斗二度属燕分幽州北平府尾箕分析木之次涿通二州皆尾分霸州尾箕分蓟州尾分保定府尾箕分昜安二州皆尾分河间府景州皆尾箕分永平府尾分滦州箕尾分辽东都指挥司尾箕分广宁大宁尾分兴中尾分建州义州锦州皆尾分朝鲜箕分
  陈藻乐轩集星度分野十二次东西南北相反者四疑似者七所可据者其维析木乎其宿尾箕亦艮之维燕可以言东北也
  以上纪躔次分野所属及宿度短长
  尔雅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䟽云析木之津箕斗之次名也析别水木以箕斗之间是天汉之津也天汉即天河也天河在箕斗二星之间箕在东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为隔隔河须津梁以渡故谓此次为析木之津也不言析水而言析木者此次自南而尽北故依此次而言析木也箕龙尾斗南斗天汉之津梁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箕在苍龙之末故云龙尾斗至南方即见故云南斗左传昭八年今在析木之津国语日在析木之津是也
  诗正义按二十八宿连四方为名者惟箕斗井壁四星而已壁者室之外院箕在南则壁在室东故称东壁郑称参傍有玉井则井星在参东故称东井推此则箕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云南箕北斗也
  史记天官书东宫尾为九子箕为赦客宋均曰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正义曰箕主八风索隐曰箕以播阳调弄为象
  辽史国语觧野旅寅野谓星野旅谓躔次寅者辰舎东方之位燕分析津之所也
  通志天汉歌天河亦一名天汉起自东方箕尾间注天汉起东方经箕尾之间谓之天河亦谓之汉津乃分为二道其北经龟贯箕下
  历代地理指掌图尾箕星曰析木宫曰人马时曰寅州曰幽
  以上纪星宿宫位所在及释名义
  史记索隐宋均云尾属后宫场故得兼子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元命苞云尾九星箕四星为后宫之场也
  星经苍龙七宿有尾有箕氐胸房腹箕所粪也中西星经同异考西歌曰接心是尾九点曲卓如衣角飘风前箕星有四明相等大口如箕正向西文殊所说善恶宿曜经苐五尾四足箕四足斗一足在寅岁星位焉其神如弓故曰人马宫
  丹元子步天歌尾九星如钩苍龙尾下头五点号龟星尾上天江四横是尾东一个名傅说傅说东畔一鱼子尾西一室是神宫所以列在后妃中箕四星形状如簸箕箕下三星名木杵箕前一点是糠秕注云龟五星在尾南天江四星在尾之北傅说一星在尾后江东鱼一星在尾后江中箕一曰天鸡杵臼三星在箕南糠一星在箕口前杵臼西北
  法苑珠林尾七星形如蝎尾箕四星形如牛角以上纪箕尾形数
  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注云析木燕也此分野之妖祥主用客星彗孛之气为象䟽引春秋纬文耀钩云太行以东至碣石王屋砥柱冀州属枢星三河雷泽东至海岱以北兖州青州属机星九州属北斗星有七州有九兖青徐扬并属二州故七星主九州也周之九州差之义亦可知云
  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二十八舎主十二州燕齐之疆候在辰星占于虚
  又玊衡第八星主幽州常以五寅日候之
  晋书天文志九州十二域或系之北斗或系之二十八宿或系之五星析木燕此系之二十八宿者也辰星主燕赵代此系之五星者也
  隋书天文志二十八宿之外凡齐楚晋燕赵列国皆有星燕冀一星在楚南星有变各以其国石氏星经北斗七星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吴五主燕六主赵七主齐
  刘熙释名古有营州于天文属营室取其名也按凡言天者其占必以所属之分星为主自春秋以来列史所记详矣辽与燕同分必候尾箕二宿然观司马氏及甘石诸家所云则又不独当占验箕尾也又考蔡邕月令章句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谓之析木之次则并当占其南斗或曰辽故尧时青州之域故兼于虚危存之以备说云
  以上推分星之外诸占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建制沿革
  历代建置沿革总表
  本朝建置
  奉天府州县表
  锦州府州县表
  吉林表
  黒龙江表
  历代建置沿革考
  正讹附录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建置沿革
  等谨按书传舜分青之东北为营州冀之东北为幽州以地志考之营州之域是为辽东而幽州实兼辽西之地辽东西之置郡盖自秦始汉武帝时分设乐浪元莵临屯真番四郡厥后屡有因革然郡县之制未改也唐改为辽城诸都督府而秦汉之建置一变矣辽金元之世或建为京或分为路损益不同然所属州县之制亦未改也明改州县为卫所隶于都司而辽金元之建置又一变矣我
  太祖
  太宗肇基辽沈
  世祖统一方舆丰水
  诒谋
  留都作极规模宏远超越前代爰稽唐虞以来建置沿革为表五考一谨志建置沿革第九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历代建置沿革考
  盛京禹贡冀青二州之域舜分冀东北为幽州即今辽河以西之地青东北为营州即今辽河以东之地商周为肃慎氏地战国则辽河左右属燕泰灭燕遣蒙恬略定东陲以其地置辽东西郡汉初因之武帝拓朝鲜地置乐浪元菟真畨临屯四郡后改真畨临屯为辽西辽东郡东汉复置属国都尉汉末公孙度取之分辽东为辽西中辽郡东方诸国多附焉魏克公孙氏置东夷校尉居襄平分辽东昌黎元菟带方乐浪五郡置平州后还合为幽州晋世高句丽略有辽东百济据有辽西后平二郡改为辽东国昌黎元菟带方乐浪四郡隶平州如故寻为慕容廆所据归后仍为辽东郡隋初高句丽据之唐太宗伐高丽置盖辽二州高宗平高丽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县百又置安东都䕶以统之封大氏为渤海国至五代其地入辽辽太祖修辽东故城以居号东平郡寻升南京又改东京金初因之后置辽阳府辽金郡邑沿革亦多元初设辽阳等处行中书省统路有七统军民万户府五而混同江南北之民分治焉明洪武四年置定辽东卫八年改辽东都指挥使司领卫十年革所属州县置卫二十五永乐七年复置安乐自在二州隶山东道此外虽有一百八十四卫二十所之设然非封域之内也大抵秦汉迄唐辽西之属邑多辽金以后辽东之辟地广元则南兼高丽北通大漠明始以山海之内隶之燕京而开原以东遂分疆圉永乐时又界三岔河以北数百里与诺延驻牧限隔东西固不独郡县废而幅𢄙亦殊矣我
  太祖肇基
  兴京筑新城于辽阳天命十年以沈阳为
  盛京
  太宗底定全辽而
  宫阙之制备
  世祖统御六合定鼎
  京师
  盛京为
  留都顺治元年悉裁诸卫设内大臣副都统及每旗驻防三年改驻防内大臣为昻邦章京给镇守总管印十年以辽阳为府置辽阳海城二县又于宁古塔设昻邦章京副都统镇守之十四年省辽阳府以沈阳为奉天府置府尹康熙元年改奉天昻邦章京为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宁古塔昻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三年于故广宁卫地设府领广宁县锦县宁远州四年改镇守辽东等处将军为镇守奉天等处将军改广宁府为锦州府移治锦县是年奉天府又添设承德盖平开原铁岭四县改辽阳县为州十年于吉林乌拉设副都统十五年移宁古塔将军驻吉林乌拉留副都统
  镇守宁古塔二十二年于黒龙江设将军副都统二十三年于黒龙江岸筑爱珲城二十九年移黒龙江将军驻墨尔根三十年于白都讷设副都统三十二年移黑龙江副都统亦驻墨尔根三十八年黒龙江将军副都统皆自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四十九年于墨尔根设副都统雍正三年于阿勒楚喀设副都统四年于吉林乌拉设永吉州宁古塔设泰宁县白都讷设长宁县俱隶奉天府五年设熊岳锦州二副都统七年罢泰宁县又于三姓设副都统八年设黒龙江副都统十二年于故复州卫地设复州于故金州卫地设宁海县于锦州府増设义州乾隆元年罢长宁县十二年罢永吉州二十七年于拉林设副都统三十七年于岫岩城设通判兼辖凤凰城今按全省舆地西抵山海关东抵海滨南至图们江接朝鲜界北至外兴安岭俄㑩斯界皆属奉天吉林黒龙江将军所统而副都统复分镇将军所辖之地其馀各城各边门又有城守尉防守尉等员为之分驻至编户之民则隶于州县而以府统之其锦州一府仍属于奉天府尹
  兴京谨案 兴京为   王迹肇基之地故不列诸郡县表其历代建置沿革悉于考内详志焉唐虞息慎氏地肃慎氏地按周肃慎氏即虞之息慎挹娄地按文献通考挹娄即古之肃慎东汉南北朝勿吉地高丽地初置燕州后属渤海改隶定理府定理府地属沈州沈州地沈阳路之北建州卫地
  本朝
  太祖发祥之地尊为
  兴京
  奉天府
  古辽东西地也东南为朝鲜界东北挹娄北夫馀南近海为沃沮汉所置辽东乐浪元菟三郡则今府治东南及朝鲜界内地唐渤海大氏置五京十
  五府六十二州其定沈二州属定理府即今府治辽置沈州昭德军统乐郊灵源二县而隶于东京金改显德军统乐郊章义辽滨挹娄双城五县仍隶东京元改沈阳路属辽阳等处行中书省遂省诸县明初置沈阳中卫
  <span id="本朝天命十年陞沈阳为">[[#本朝天命十年陞沈阳为|本朝天命十年陞沈阳为]]
  盛京顺治十年以辽东为辽阳府设辽阳海城二县十四年改辽阳为县设奉天府以府尹治之康熙四年増置承德盖平开原铁岭四县改辽阳为州雍正五年于宁古塔境内増置泰宁县于白都讷置长宁县七年废泰宁县雍正五年又于复州卫置通判十二年于故复州卫地设复州于故金州卫地设宁海县乾隆元年裁长宁县十二年裁永吉州三十七年设岫岩城通判兼辖凤凰城计州二县六厅一统于奉天府尹
  奉天府所属州县
  承徳县附郭
  唐虞禹贡青州之域息慎氏地肃慎氏地肃慎氏地挹娄地挹娄地挹娄地睿宗时渤海大氏置沈州沈州昭德军初为兴辽军后更名属东京道更置三河县寻改乐郊县为沈州治初置渔阳县后改灵源县初置铁利州后省其某州怀德军辽州始平军崇州隆安军治分奉集辽滨崇信各县沈州显德军属东京路治乐郊县废章义县辽滨县属沈州奉集县废属贵德州初为沈州世祖于沈州地置安抚高丽军民总管成宗时改沈阳路太祖时废沈阳路以其地置沈阳中卫锁蒲河抚顺二千户所隶辽东都指挥使司
  本朝建都尊为
  盛京顺治十四年设奉天府康熙四年设承德县为畿内首邑
  辽阳州
  唐禹贡青州之域营州地青州地青州地青州地辽东郡辽东郡襄平县属辽东辽阳县前汉属辽东后汉属元菟居就县前汉属辽东后汉省三国魏辽东郡治魏置东夷校尉治襄平县省辽阳县改辽东郡为国治襄千县复置居就县属辽东国南北朝后魏襄平县为辽东郡治后入高句丽国高句丽地安东都䕶府初置于平壤上元三年徙辽东故城仪凤二年徙新城𨳩元初又徙废东京辽阳府初建东平郡天显三年升为南京十三年改名东京置府治辽阳县鹤野县衍州安广军兴辽县属焉岩州白岩军属沈州汤州属东京道东京路辽阳府辽阳鹤野宜丰石城四县属焉辽阳路至元六年置东京总管府二十五年改为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治转七路一府十二州十县以鹤野县省入辽阳为路治领辽阳一县盖懿二州定辽中左右前后卫洪武中置并为辽东郡指挥使司治东宁卫自在州皆治焉又有中左二千户所左右前后四千户所
  本朝顺治十年设辽阳府辖辽阳海城二县十四年省辽阳府以沈阳为奉天府置府尹康熙四年陞辽阳县为辽阳府属奉天府
  海城县
  周属朝鲜属朝鲜元菟郡地后改属乐浪都尉东汉置都尉以封沃沮三国魏属平州属高句丽属高句丽南海府李𪟝平高丽置盖州入渤海为南京南海府统沃晴椒三州六县海州南海军统临溟一县耀嫔二州隶东京圣宗时废南海府改置海州并置临溟县为海州治澄州南海军大德三年更名隶东京统临溟析木二县州治临溟省州县属辽阳路海州卫太祖以故海州临溟县地置海州卫隶辽东郡指挥使司
  <span id="本朝顺治十年改海城县">[[#本朝顺治十年改海城县|本朝顺治十年改海城县]]隶辽阳府十四年改隶奉天府
  盖平县
  周属朝鲜地燕人卫满所据西盖马县属元菟郡又安市县属辽东郡三国魏属平州初因之后属高句丽属高丽高丽国盖牟城地太宗征高丽取其地置盖州后入渤海国仍置盖州又改为辰州辰州奉国军初白长平军寻改名治建安县与铁州建武军卢州归州俱属东京道盖州奉国军明昌六年更名建安汤池熊岳秀岩四县属焉盖州路至元六年倂为东京支郡倂汤池二县入建安县治寻又省建安县入盖州倂入辽阳路盖州卫洪武元年设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span id="本朝康熙四年改设盖平县">[[#本朝康熙四年改设盖平县|本朝康熙四年改设盖平县]]隶奉天府
  开原县
  唐虞息慎氏地商周肃慎氏地属大馀国地初置黒水州都督府后渤海大氏取扶馀地改为扶馀府又为上京龙泉府黄龙府境隶东京道同州镇安军属东京道祺州佑圣军属辽州肃州信陵军属东京道会宁府境属上京后废同州为铜山县废肃州为清安县废祺州为庆云县俱属咸平府开元路初设开元南京二万户府四年改辽东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改开元路铜山庆云清安等县皆省三万卫初名开元城洪武二十二年改曰开原寻置卫二十六年又徙辽海卫于此永乐七年又置安乐自在二州并属辽东郡指挥使司三万卫即开原镇城也后徒自在州于都司城内
  本朝康熙三年设开原县隶奉天府
  铁岭县
  唐虞息慎氏地肃慎氏地挹娄国地越喜国地富州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富州属怀远府银州富国军太祖置治延津县兼领新兴永平二县属东京道又兴州中兴军双州保安军贵德州宁远军贵德县俱属东京道新兴县皇统三年废州省延津二县入新兴徙新兴治属咸平府又挹娄县双城县俱属沈州章宗时废双城县省仍隶咸平府铁岭卫古有铁岭城在卫治东南五百里地接高丽界洪武二十一年置卫于北二十六年徙置嚚州地仍名铁岭卫领中左右三千户所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按辽志无嚚州当即银州
  <span id="本朝康熙三年改设铁岭县">[[#本朝康熙三年改设铁岭县|本朝康熙三年改设铁岭县]]隶奉天府
  复州
  周朝鲜地属元菟郡属平州高句丽地复州怀德军初为迁民县兴宗置复州怀德军治永寕县兼领德胜县属东京道复州怀德军领永康化成二县明昌四年降军为刺史辽阳路初属盖州治后入辽阳路复州卫洪武十四年置建通明迎恩镇海三门隶辽东都指挥使司
  本朝初裁卫改隶盖平县雍正五年改设复州通判辖复金二州之境十三年升为州隶奉天府宁海县
  朝鲜地属元菟郡初因之后属高句丽属高丽金州平高丽初置金州统之后入渤海属杉卢郡苏州安复军兴宗置领来苏怀化二县金州皇统三年降为县属复州贞祐四年复升为金州初属盖州路后并入辽阳金州卫洪武四年置领中左千户所属辽东郡指挥使司
  本朝初隶海城县康熙三年改隶盖平县二十年増设城守尉雍正五年设金州巡检属复州通判十二年改置宁海县隶奉天府
  岫岩城
  周朝鲜界本濊地属元菟郡隶平州属高丽盖州地初属安东都䕶后属渤海为东京龙原府地归州归胜县地属东京道明昌初置秀岩县属东京属辽阳路凤凰城界内地
  本朝初隶盖平县康熙二十六年设城守尉驻守乾隆三十七年设通判管理四十一年以岫岩通判兼辖凤凰城各添设巡检一员
  凤凰城
  周朝鲜界本濊地属元菟郡隶平州属高丽庆州地初属安东都䕶后属渤海为东京龙原府开州镇国军初废开泰三年改置开封府开远军寻改治开远县统盐穆贺三州属东京道石城县地属东京属东宁路凤凰城堡成化中筑置兵戍守
  本朝天聪八年设兵驻通远堡崇德三年移此镇守乾隆四十一年添设巡检分理
  锦州府
  禹贡冀州域商为孤竹国周幽州地属燕秦为辽西郡汉为无虑望平县地属辽东郡幽州刺史领之晋慕容氏置西乐郡唐置柳城县属营州辽置锦州临海军领永乐安昌二县隶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兼领神水一县元省军名隶大宁路明置广宁中左右三卫及松山大凌河二千户所隶辽东都指挥使司
  本朝康熙三年改置锦县改广宁为府设广宁县宁远州四年裁广宁府设锦州府移驻锦县雍正二年分广宁所属义州地入府界移府通判治之十二年升为州与宁远州广宁县并隶锦州府计领州二县二俱统于奉天府
  锦州府所属州县
  锦县
  冀州域幽州地孤竹固燕地属辽东郡统辽西郡地无虑县地属幽州又徒河县前汉属辽西郡后汉安帝时改属辽阳属国东汉辽东属国地并属幽州郡西乐县慕容皝置又置徒河县北魏营州治和龙城因慕容氏之旧营州柳城县辽西郡东境营州地永乐县州治属中京道又安昌县亦属锦州永乐县省县入州属大宁路广宁中屯左屯卫洪武二十四年置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本朝康熙元年以锦州为锦县属奉天府三年改隶广宁府四年设锦州府以锦县为附郭县
  宁远州
  唐冀州域幽州地夏商孤竹国地燕地属辽西郡徒河县地暮客皝置集宁县辽西郡柳城县地瑞州贞观十年以乌灾汗达军部落置威州后改名治东辽县严州保肃军圣宗置治兴城县属锦州来州归德军大平元年置治来宾县属中京道隰州平海军圣宗置治海滨县属来州兴城县皇统三年废州属兴中府瑞州地属大宁路初本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地宣德二年分两卫地置宁辽卫统中左中右二十户所
  本朝康熙二年设州东割塔山所地入锦县西并前屯卫地尽入州隶奉天府二年隶广宁府四年改属锦州府
  广宁县
  唐冀州域幽州地冀州地幽州辽西郡地统于辽东无虑县前汉属辽东郡为西部都尉治后汉属辽东属国望平县属元菟郡隶平州省无虑县南北朝后魏望平县太武帝时省入广都县属高丽王开守讨平高丽后于无虑望平二县地置巫闾守尉都䕶府设守捉城后入渤海为显徳府世祖时以渤海显德府地置显州奉先军领奉天山东归义三县属东京又置奉陵县属乾州乾州广德军统和三年置治奉陵县属东京道又有闾州顺州后皆废广宁府领广宁望平闾阳锺秀四县天辅七年陞府天会八年改军名镇宁天徳二年隶咸平复废军隶东京大定二十九年改府治山东县曰广宁泰和元年属北京路广宁府路初移治临潢立总管府至元六年降为属郡十五年复分为路省锺秀县入望平县十五年复置闾阳县废望平县为千户所后复置广宁卫洪武二十七年改置又置广宁中左右三卫俱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本朝康熙二年设广宁府并广宁县四年裁府以县隶锦州府十五年设巡检司于义州属广宁县雍正二年分锦州府通判驻义州移巡检司于天桥厂自此义州境非广宁所属
  义州
  秦辽西郡地属辽东属辽西絫县地东南为无虑望平二县属高丽地置巫阊守捉城后入渤海国为显徳府宜州崇义军领弘政开义二县属中京又海北州广化军世宗置治开义县义州崇义军统弘政开义同昌三县义州省县入州属大宁路义州卫洪武二十三年置兼置广宁后屯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
  本朝初以与察哈尔王康熙十四年察哈尔叛讨平之设义州巡检司属广宁雍正二年移锦州府通判分辖十年设管边同知并辖边外地方十二年升为州隶锦州府
  吉林将军所辖
  吉林旧名船厂地
  唐虞息慎氏地肃慎氏地挹娄国南北朝勿吉地靺鞨国地初置燕州后改黒水府寻为渤海所据五代渤海地于混同江之左右置宾州隶黄龙府置宁江州混同县隶东京辽阳府于混同江左右置肇州统始兴县隆州统利涉县信州统武昌县西为率瑸路南近高丽为海南路置海兰府硕达勒达军民万户府五分领混同江南北之民初设都司领卫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后皆属
  本朝
  唐虞以来旧志为古肃慎国地汉晋为挹娄国地后魏谓之勿吉唐贞观二年置燕州后改黒水府在东北境属渤海大氏置上京龙泉府在西南境辽统和清宁间置宾州宁江州其东北为女真部后建国曰金置上京会宁府及肇州海兰国语榆树也率瑸和啰噶蒙古语愿也等路元为开元路之北境兼置海兰府硕达勒达国语硕直也达勒达遮蔽也等路宁古塔境设军民万户府五曰桃屯蒙古语釜也曰和啰噶曰鄂托哩国语春季小围也曰托郭琳蒙古语周围也曰布固蒙古语鹿也江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明初设都司领卫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后属
  本朝顺治十年设宁古塔昻邦章京及副都统镇守康熙元年改设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年于吉林设副都统十五年移宁古塔将军镇守吉林乌拉之船厂城三十三年移吉林副都统驻白都讷雍正三年复设吉林副都统是年设阿勒楚喀副都统五年设三姓副都统于吉林置永吉州宁古塔置泰宁县白都讷置长宁县州县均属奉天府七年裁泰宁县乾隆元年裁长宁县十二年裁永吉州改设吉林理事同知属将军统辖凡宁古塔白都讷三姓阿勒楚喀珲春打牲乌拉拉林皆所辖之地也国语珲春拖床也乌拉江也
  宁古塔
  唐虞息慎氏地肃慎国地挹娄地南北朝勿吉地挹娄国初置燕州后置黒水府渤海大氏于混同江之西置上京龙泉府于混同江北置长春州隶上京临潢府江之左右置宾州隶黄龙府置宁江州混同县隶东京辽阳府于长白山北建上京会宁府统会宁曲江宜春三县东为和啰噶路北近边界为蒲与路今宁古塔在吉林乌拉之东北当为和啰噶路北至混同江蒙古界则蒲与路也置海兰府硕达勒达路初设都司领卫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其东北卫所多在宁古塔及所属三姓珲春等处后皆属
  本朝
  黒龙江将军所辖
  齐齐哈尔
  唐虞息慎氏境肃慎国地挹娄国北境南北朝勿吉国黒水部黒水靺鞨初曰黒水靺鞨跨江分南北部开元中以其地为黒水州又置黒水府以部长为都督后属渤海黒水部肇州北境开元路地有黒龙江等地方五十八羁属都司
  墨尔根
  唐虞息慎氏北境肃慎国地挹娄国北境南北朝勿吉国黒水部北境黒水靺鞨黒水部长所属后属渤海黒水部北境蒲与路地开元路地属黒龙江等地方羁属都司
  黒龙江
  唐虞息慎氏地肃慎国地挹娄国北境南北朝勿吉国黒水部黒水靺鞨黒水部长所属后属渤海黒水部地蒲与路地开元路地属黒龙江等地方羁属都司
  古肃慎氏地汉晋为挹娄国地后魏时始有黒水部为勿吉国七部之一隋曰黒水靺鞨唐初黒水跨江分南北部北为思慕靺鞨郡利靺鞨窟说靺鞨近西北者为室韦部间元中以其地为黒水州寻又置黒水府以部长为都督后渤海盛皆役属之辽平渤海黒水复有其地其在南者系籍于辽在北者皆不属籍金时为蒲与路及肇州之北境金史地理志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穆乌哩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馀里火鲁火疃克实地为边元隶开元路明初设都司统领之
  国初有索伦达呼尔二部居额尔古讷蒙古语举起也河及
  精奇哩江之地并归服于
  太宗文皇帝继因罗刹即俄㑩斯国人筑城雅克萨地侵扰索伦达呼尔崇德四年移驻嫩江后罗刹复来侵扰康熙二十二年设将军副都统于黒龙江筑城镇守二十五年发兵进剿罗刹克其城二十八年遣大臣于吉尔巴齐蒙古语执长纛人也河旁立石为界于是索伦达呼尔仍居旧地咸安业焉二十九年将军移驻墨尔根三十八年由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凡墨尔根黒龙江呼伦布雨尔呼兰布特哈博尔多皆所辖也国语墨尔根精能也呼兰解见京城卷布特哈渔猎也博尔多令馁肥牲畜也臣等谨案
  兴京吉林黒龙江为古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之地
  盛京之承德铁岭亦肃慎靺鞨边境开原又肃慎及夫馀之界辽阳锦州宁远广宁义州等则古冀幽徼外之域秦汉时辽东辽西二郡所辖盖平复州
  宁海岫岩凤凰城则周之朝鲜汉之元菟乐浪隋之高句丽而岫岩凤凰城又兼接濊地此古来沿革之大凡也百济新罗始皆三韩属国在带方乐浪之坏刘宋时百济跨有辽西唐初新罗兼有吉林而旋俱入于渤海东北际黒水东南极朝鲜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所包广矣辽兴自上京为今呼伦布雨尔地而所分隶上京东京之郡县皆以征伐所得人户建城置邑大抵多即其人旧居州邑之人名之故辽史所载州县仍沿渤海旧名而实非其故地其东北之境原属女真部金太祖起兵尽有辽地省并州郡元明建置各不相沿载于列史者可考也晋书肃慎在不咸山北广袤数千里不咸即长白山松漠纪闻称肃慎古城在渤海上京三十里渤海都临呼尔罕国语大纲也为今瑚尔哈河实宁古塔境辽时辽阳府有肃慎县黄龙府黄龙县亦渤海肃慎县地则为承德铁岭即古肃慎之明证也挹娄勿吉靺鞨疆域与肃慎相同渤海以挹娄故地为定理府领定沈二州辽金元史皆言沈州故挹娄地又辽金皆有挹娄县遗址在铁岭县南六十里明为懿路所懿路河亦在焉实挹娄之边境而字音之讹也惟关原一邑始属肃慎后属夫馀自开原以北千馀里皆夫馀之境南北朝为慕容氏所侵走保沃沮又因百济侵逼西徙近燕其国王城在辽为通州金为隆州即渤海之扶馀府也恭读
  御制三韩订谬云三韩建国本末诸史率多抵牾以方位准之盖在今奉天东北吉林一带壤接朝鲜证三韩为三汗并辟后汉书以石押头之谬
  御制夫馀国传订讹斥范蔚宗陈夀之徒不识方言好
  奇逞妄实为万世准绳谨于
  天章门内恭录全篇俾考古者永奉为典则因历考史
  传择其可信者谨识如右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四
  疆域形胜
  盛京统部
  奉天府
  锦州府
  吉林
  黒龙江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四
  疆域形胜
  等谨按周官掌疆掌固之设所以正疆域规形胜圣人宅中图大创业垂统必先申画郊圻然后可以肇域四海绵之诗曰周原膴膴言相度形势也迺疆迺理言釐定疆域也我
  国家缔造
  盛京广袤五六千里奄有大东遂恢九有大一统之规实肇于是臣等载考舆图备述南北东西所至与夫山河襟带之势谨志疆域形胜第十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四
  疆域形胜
  盛京统部
  疆域西南至
  京师一千四百七十馀里 东至海四千三百馀里西至山海关八百馀里直隶永平府界 南至
  海七百三十馀里 北至黒龙江外兴安岭五千一百馀里俄罗斯界 东南至锡赫特山国语锡赫特牲畜短少之谓也二千九百馀里朝鲜界 西南至海八百馀里 东北至费雅喀四千馀里海界 西北至西结台六百九十馀里蒙古奈曼界
  大凡东西广五千一百馀里南北袤六千八百三十馀里东南至西北二千六百九十馀里西南至东北四千八百馀里
  形胜全辽形势地当渤碣之间东包沧溟西连燕代辽河堑其左冷陉屏其右控潢水带龙江俯登莱通松漠广轮周延数千馀里西可以入云中抵上谷北可以践龙庭登天山东可以制岛人服新罗百济之属我
  朝肇兴伊始实维作京重关巨扄捍卫天府洵足以培
  帝业之根本壮留守之雄都矣
  奉天将军所辖
  疆域东至
  兴京边二百八十馀里吉林界 西至山海关八百馀里直隶临榆县界 南至宁海南境七百三十馀里海界 北至开原边境二百六十馀里 东南至镇江城五百四十馀里朝鲜界 西南至海八百馀里 东北至威远堡二百三十馀里吉林界 西北至九官台边门四百五十馀里蒙古界
  兴京城守
  疆域西北至
  盛京城二百五十里至
  京师一千七百一十馀里 东至纳图们国语纳地也图们万数也三十五里吉林界 西至玛哈丹城蒙古语玛哈丹有肉也一百九十里奉天将军所辖界 南至兰河峪一百八十里凤凰城城守界 北至萨克禅一百一十里开原城守界 东南至李家河十五里凤凰城城守界 东北至英莪门国语英莪母驼也一百五十里吉林将军所辖界 西南至清河城一百六十馀里凤凰城城守界 西北至雅瑚穆一百三十里开原城守界
  形胜二水环流三关雄峙
  发祥胜地
  鸿业攸基
  奉天府
  疆域东至抚顺八十馀里抚顺城守界 西至土
  胡同山七百八十里宁远州界 南至宁海县红头崖七百三十馀里海界 北至白都讷松花江八百七十馀里蒙古界 东南至辽阳州浪子山一百八十里凤凰城守界 西南至官墙七百九十馀里宁远界 东北至穆棱河蒙古语穆棱江也二千四十里吉林界 西北至义州大宁堡四百五十馀里边界
  承徳县附郭
  疆域东至抚顺八十里抚顺城守界 西至辽河一百里广宁县界 南至十里河六十里辽阳州界 北至懿路站七十里铁岭县界 东南至大堡八十五里辽阳州界 西南至新台子七十五里辽阳州界 东北至黒林子八十里奉天将军所辖界 西北至十方寺九十里銕岭县界形胜沧海朝宗
  长白拱峙浑河绕其西南混同环其东北
  缔造鸿规实基于此
  辽阳州
  疆域自州治北至
  盛京一百二十里 东至官马山七十五里凤凰城守界 西至狼烟寨五十里牛庄城守界 南至黒峪八十里海城县界 北至杨家湾六十里奉天将军所辖界 东南至浪子山六十里凤凰城守界 西南至鞍山驿六十里牛庄城守界 东北至十里河六十里承徳县界 西北至船城六十里奉天将军所辖界
  辽阳城守
  疆域东至一堵墙三百五十里
  兴京界 西至网户屯一百二十里广宁城守界南至生铁岭一百三十里岫岩城守界 北至十里河六十里奉天将军所辖界 东南至分水岭一百九十里凤凰城守界 西南至新台子九十
  里牛庄城守界 东北至张起寨一百二十里抚顺城守界 西北至四方台九十里广宁城守界形胜披山带河沃野之地
  海城县
  疆域自县治北至
  盛京二百四十里 东至牛心山九十里凤凰城守界 西至三岔河六十里广宁县界 南至耀州六十里盖平县界 北至鞍山驿六十里辽阳州界 东南至白土岭六十里盖平县界 西南至大孤山八十里盖平县界 东北至龙降洲八十里辽阳州界 西北至接官堡六十五里辽阳州界
  牛庄城守
  疆域东至猪窝岭九十里辽阳城守界 西至八王庙九十里广宁城守界 南至金长岭六十里盖平城守界 北至高丽房身七十里广宁城守界 东南至康家岭一百里岫岩城守界 西南至海一百里 东北至安山八十里辽阳城守界西北至三家子七十里广宁城守界
  形胜群山拱绕辽海萦流为南区之要害
  盖平县
  疆域自县治北至
  盛京三百六十里 东至锉草峪一百一十里岫岩城守界 西至连云岛十五里海界 南至李官屯河九十里复州界 北至淤泥河五十里海城县界 东南至大庄河二百四十里复州界 西南至灰洲九十里海界 东北至白土岭八十里海城县界 西北至小孤山六十里海城县界盖平城守
  疆域东至魏家大岭一百五里岫岩城守界 西至连云岛十五里海界 南至鸣珂岭三十里熊岳城守界 北至金长岭七十里牛庄城守界东南至哈什玛岭九十一里岫岩城守界 西南至望海寨三十里熊岳城守界 东北至白土岭一百里牛庄城守界 西北至青堆子七十里牛庄城守界
  熊岳城守
  疆域北至
  盛京四百二十里 东至毕哩河一百二十里岫岩界 西至兔儿岛二十里海界 南至永宁监六十里复州城守界 北至鸣珂岭三十里盖平城守界 东南至归化堡一百馀里宁海城守界西南至五十寨五十馀里海界 东北至十道口四十馀里盖平城守界 西北至深井子三十馀里海界
  形胜西南渤海东北群山
  留都岩邑
  开原县
  疆域自县治西南至
  盛京二百里 东至耿家庄七十里边界 西至辽河六十里城守所辖界 南至山头铺河五十里铁岭县界 北至新边十里 东南至马家寨六十五里铁岭县界 西南至辽河六十五里城守所辖界 东北至新边门三十里吉林界 西北至辽河六十里边界
  开原城守
  疆域东至耿家庄七十里边界 西至彰武台门二百二十里广宁城守界 南至懿路河北一百三十里奉天将军所辖界 北至新边十里 东南至英莪门英莪国语解见本卷前二百一十里
  兴京界 西南至辽滨塔一百九十里承徳县界东北至威远堡门三十里吉林界 西北至古城堡四十里边界
  形胜跨龙冈临大溟边徼咽喉之要路cq=38
  鐡岭县
  疆域自县治南至
  盛京一百三十里 东至老古洞一百二十里开原城守界 西至刀鞞山七十里广宁县界 南至懿路站六十里承徳县界 北至山头铺二十里开原县界 东南至瓢骆屯五十里奉天将军所辖界 西南至小河口六十里承徳广宁二县界东北至红草石三十里开原城守界
  鐡岭城守
  疆域东至们坎哨一百三十里
  兴京界 西至灯市堡一百五十里广宁县界 南至懿路站六十里承徳县界 北至山头铺二十里开原县界 东南至浑头河七十里奉天将军所辖界 西南至玛们子九十里承徳广宁二县界 北至穆雅镇七十里开原城守界 西北至蛇山沟九十里开原县界
  形胜辽水西环虎洞东峙
  复州
  疆域自州治北至
  盛京五百四十里 东至岫岩三百三十里盖平海城二县界 西至红崖子三十里海界 南至捕拉店国语捕拉荆剌也九十里宁海县界 北至李官屯九十里盖平县界 东南至黄崖台一百四十里宁海县界 西南至石门口九十里海界 东北至雕龙崖二百五十里熊岳城守界 西北至碑文石三十里海界
  复州城守
  疆域东至归化堡一百五十里熊岳城守界 西至红崖子三十里海界 南至缸窑八十五里界 北至永宁监五十里熊岳界 东南至横头河八十五里宁海城守界 西南至长山岛四十里海界 东北至大龙口五十里熊岳界 西北至老瓜岛四十里海界
  形胜山屏栾固水绕东瀛
  宁海县
  疆域自县治北至
  盛京七百二十里 东至毕哩河一百八十里岫岩城守界 西至海三里 南至柳树屯三十里海界 北至横头河一百里复州界 东南至黄嘴岸八十里海界 西南至双岛一百四十五里海界 东北至复州界一百一十五里 西北至荞麦山三十里海界
  宁海城守
  疆域东至城子山九十里海界 西至海三里南至红土崖十二里海界 北至横头河一百里复州界 东南至海青岛五十里海界 西南至鞍子山六十里海界 东北至毕哩河一百六十里岫岩界 西北至石河驿六十里海界
  形胜西环沧海东枕赫山
  岫岩城守
  疆域北至
  盛京四百二十里 东至哨子河六十里凤凰城界西至蓝姑岭九十里盖平县界 南至海一百
  八十里海界 北至分水岭一百五十里辽阳州界 东南至洋河口一百五十里凤凰城界 西南至毕哩河二百四十里西熊岳界南复州界东北至东分水岭一百八十里南凤凰城界西辽阳州界 西北至小峪一百四十里海城县界形胜负山滨海外控鸭绿内屏
  留都
  凤凰城守
  疆域西北至
  盛京五百一十里 东至叆江一百二十里朝鲜界西至牛心山二百一十三里海城县界 南至
  海一百六十里 北至分水岭一百八十里辽阳城守界 东南至义州江一百二十里朝鲜界西南至哨子河九十五里岫岩界 东北至孤山一百九十五里
  兴京界 西北至分水岭一百三十一里辽阳城守界
  形胜龙原故京白崖峻隘
  锦州府所辖
  疆域东至
  盛京四百九十里 西南至
  京师一千馀里 东至蛤蜊河二百四十里辽阳州界 西至土胡同山二百九十里山海关界 南至海三十里 北至清河边门一百四十里义州界 东南至三岔河三百五十里海城县界 西南至宁远州关墙三百里山海关界 东北至养息牧河三百八十里开原城守界 西北至宁远州笔架山一百六十里边界
  锦县附郭
  疆域东至头台子一百黒广宁城界  西至刚家屯九十里边界 南至海三十里 北至齐家堡四十五里义州界 东南至白马沟八十里广宁县界 西南至老和尚台九十里宁远州界东北至迎仙铺八十里义州界 西北至松岭边门九十里蒙古界
  锦州府城守
  疆域东至刘三厂九十里广宁城守界 西至栅子岭一百四十里山海关城守界 南至杨家台五十里海界 北至齐家堡四十五里义州城守界 东南至蔡河沟一百里广宁城守界 西南至红土墙三百里山海关城守界 东北至四方台八十里广宁城守界 西北至松岭子九十里蒙古界
  形胜枕山襟海拱卫
  神京内资屏翰外控要荒
  宁远州
  疆域自州治东北至锦州府一百一十里 东北至
  盛京六百里 东至邴家屯十五里锦县界 西至土胡同山一百九十里山海关界 南至海防五城十里海界 北至寨儿山三十五里锦县界东南至钓鱼台十五里海界 西南至关墙一百九十里山海关界 东北至双树铺十八里锦县界 西北至笔架山五十里边界
  宁远城守
  疆域东至杏山八十里 西至七里坡十八里南至海十二里 北至新台边门四十里
  中前所城守
  疆域东至沙河驿六十七里 西至土墙二十七里 南至海六里 北至小盘岭六十里
  中后所城守
  疆域东至七里坡六十二里 西至沙河驿十八里 南至海四十里 北至端头山老边五里谨按宁远中前所中后所与小凌河巨流河白旗堡小黒山闾阳驿八驻防惟宁远中前所中后所有城守之责故皆另列四至其馀五驻防各有所属悉不分载
  形胜山海要冲边关锁钥
  广宁县
  疆域自县治西至锦州府一百六十里东至
  盛京三百三十里 东至蛤蜊河八十里辽阳州界西至撁马岭四十里义州界 南至杜家台九
  十里海界 北至罗家台七十里边界 东南至三岔河一百九十里海城县界 西南至闾阳驿五十里锦县界 东北至养息牧河二百二十里开原城守界 西北至魏家岭五十里义州界广宁城守
  疆域东至辽河一百九十里奉天将军所辖界西至撁马岭四十五里义州城守界 南至海一百里 北至白土厂五十里蒙古界 东南至铁场堡一百五十里牛庄城守界 西南至三台子六十五里锦州城守界 东北至辽河二百三十里开原城守界 西北至魏家岭五十里义州城守界
  形胜倚闾山临渤海据胜青营扼冲中外
  义州
  疆域自州治南至锦州府九十里 东至
  盛京四百二十里 东至撁马岭一百五十里广宁县界 西至图尔根蒙古语图尔根急也三百六十里蒙古界 南至齐家堡四十五里锦县界 北至巴锡罕台国语巴地方也锡罕筒也一百九十里蒙古界 东南至干柴岭七十里锦县界 西南至了八石八十里锦县界 东北至昭苏营子三百三十里蒙古界西北至图格墨尔索伦语图格冬也三百八十里蒙古
  
  义州城守
  疆域东至医巫闾山五十里广宁城守界 西至刘龙台六十馀里边界 南至齐家堡四十五里锦州城守界 北至边门二十里蒙古界 东南至迎仙铺七十里锦州城守界 西南至松岭子一百四十里蒙古界 东北至魏家岭九十里广宁城守界 西北至九官台三十里蒙古界形胜左依北镇右接燕云
  吉林将军所辖
  疆域西南至
  盛京八百二十馀里又西南至
  京师二千三百馀里 东至海三千馀里 西至威远堡门五百九十五里开原县界 南至
  长白山一千三百馀里南为朝鲜界 北至拉哈福阿里库国语拉哈墙间所挂泥草也福墙也阿里库盘也六百馀里蒙古界
  吉林
  疆域东至海三千馀里 西至边门五百九十里开原县界 南至鸭绿江九百九十七里江之南接朝鲜界 北至边地六百馀里蒙古界 东南至锡赫特山锡赫特国语解见本卷前二千三百馀里海界西南至英莪边门英莪国语解见本卷前七百馀里奉天将军所辖界 东北至赫哲费雅哈三千馀里海界西北至克尔素边门国语克尔素海边盐池所生之草也四百五
  十馀里蒙古界
  形胜远迎
  长白近绕松花
  宁古塔
  疆域西南至吉林六百四十馀里 东至海三千馀里 西至鄂摩和索罗站二百五十里吉林界南至图们江图们国语解见本卷前六百里外为朝鲜界北至混同江六百里外为蒙古界 东南至锡
  赫特山锡赫特国语解见本卷前一千五百七十里海界 西南至勒富善河国语勒富熊也善耳也五百里吉林界 东北至费雅喀三千馀里海界 西北至阿勒楚喀七百馀里蒙古界
  形胜南瞻
  长白北绕龙江洵边镇之雄区
  白都讷
  疆域东南至吉林五百二十五里 东至兰陵河一百三十里阿什河界索伦语阿什嫂也 西至松花江东岸二里果尔罗思扎浑界 南至松花江二里果尔罗思扎浑界 北至松花江七十里果尔罗思巴图界国语巴图结实也 东南至巴延鄂佛罗边门国语巴延富也鄂佛罗鼻也三百三十里船厂界 西南至松花江北岸二里果尔罗思扎浑界 东北至兰陵河口一百五十里果尔罗思巴图界巴图国语解见前西北至松花江东岸四十里果尔罗思扎浑界形胜江带三方田沃万顷
  三姓
  疆域西南至吉林九百三十六里 东至佛楞窝集六百馀里宁古塔界 西至费克图站国语费克图嫌隙也五百馀里阿勒楚喀界 南至西古城一百二十馀里吉林界 北至吉潭河四百馀里黒龙江界 东南至东古城一百馀里宁古塔界 西南至扎巴兰河三百馀里阿勒楚喀界 东北至威哈珠河八百馀里吉林界 西北至宜春河二百馀里呼兰界呼兰国语解见京城卷
  形胜群山万叠雄障东陲
  阿勒楚喀
  疆域西南至吉林六百里 东至玛延河国语玛延肘也二百里三姓界 西至兰陵河一百二十里白都讷界 南至穆棱山穆棱国语解见本卷前一百二十里白都讷界 北至松花江七十里蒙古界 东南至兰陵河一百九十里宁远塔界 西南至喀萨哩河九十里白都讷界 东北至玛延河玛延国语解见前三百里三姓界 西北至兰陵河二百五十里白都讷界
  形胜松花北绕兰陵东注
  珲春
  疆域西北至吉林一千一百里 东至海二百八十里 西至图们江图们国语解见本卷前二十里外为朝鲜界 南至海一百一十里 北至佛斯亨山国语佛斯亨甑子也一百二十里图们江界 东南至海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海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喀尔岱窝集一百里海界 西北至噶哈哩河国语噶哈哩布衫也一百一十里
  形胜左环沧海右带们江
  打牲乌拉
  疆域南至吉林七十里 东至圑山子二十三里西至恩沛口二十四里 南至三家村四十里北至康家屯六十八里 东南至乌赫达三村
  国语乌赫共也达三政治也三十三里 西南至三台村十四里 东北至孔家屯六十二里 西北至康家屯六十八里皆与船厂接界
  形胜混同东环佛赫西峙
  黒龙江将军所辖
  疆域西南至
  盛京一千八百馀里又西南至
  京师三千三百馀里 东至额尔伯克依河蒙古语额尔伯克依蝴蝶也二千二百馀里宁古塔界 西至喀尔喀国语喀尔喀藤牌也九百馀里车臣汗界 南至松花江五百里宁古塔界 北至外兴安岭三千三百馀里俄罗斯界
  齐齐哈尔
  疆域东至内兴安岭通肯河源国语通肯鼓也八百五十里岭东为黒龙江界 西至内兴安岭雅尔河源四百五十里岭西为呼伦布雨尔界 南至松花江五百里宁古塔界 北至内兴安岭诺敏河源国语诺敏青金石也五百六十里河东墨尔根界岭西呼伦布雨尔界 东南至额尔伯克依河额尔伯克依蒙古语解见本卷前二千三百七十里宁古塔界 西南至内兴安岭托馨河源国语托馨绞杆也四百里岭西喀尔喀车臣汗界河南扎萨克图王界绰尔河下流蒙古语绰尔笳也系扎拉特蒙古界 东北至内兴安岭讷默尔河源国语讷默尔嫩也蒙古语谓増添物也八百八十里岭东黒龙江界河北墨尔根界 西北至内兴安岭额赫噜尔山三百五十里岭西呼伦布雨尔界
  形胜钜野作屏长江为带四达要冲边城都会墨尔根
  疆域南至齐齐哈尔城四百三十五里 东至内兴安岭一百七十里岭东黒龙江界 西至内兴安岭诺敏河源诺敏国语解见本卷前三百里岭外呼伦布雨尔界河西齐齐哈尔界 南至讷默尔河讷默尔国语解见本卷前一百六十里河南齐齐哈尔界 北至内兴安岭伊拉古尔山一千三百一十里岭北黒龙江界 东南至内兴安岭诺默尔河源四百里岭东黒龙江界 西南至讷默尔河入嫩江河口二百二十里江南齐齐哈尔界 东北至内兴安岭额尔克山蒙古语额尔克权也二百九十五里岭北黒龙江界 西北至伊克库克图山蒙古语伊克大也库克图青色也一千二百七十里山北黒龙江界山西南呼伦布雨尔界
  形胜北负群山南临沃野
  黒龙江
  疆域西南至齐齐哈尔城八百馀里 东至外兴安岭兴安河二千六百里宁古塔界 西至内兴安岭一百五十里岭西墨尔根界 南至内兴安岭喀穆尼峰国语喀穆尼关隘也七百里齐齐喀尔城界北至外兴安岭二千五百里俄罗斯界 东南至毕瞻河一千二百馀里宁古塔界 西南至内兴安岭一千一百里齐齐哈尔城界 西北至吉尔巴齐河吉尔巴齐蒙古语解见建置沿革卷一千七百九十里俄罗斯界
  形胜左枕龙江右环兴岭东国藩垣北门管钥呼伦布雨尔
  疆域东至齐齐哈尔城七百六十里 东至内兴安岭之哲尔格山蒙古语哲尔格等次也三百五十馀里岭东齐齐哈尔城界 西至哈玛尔山蒙古语哈玛尔鼻也四百七十里喀尔喀界喀尔喀国语解见本卷前 南至穆固图尔山蒙古语穆固图尔无角乳牛也四百四十馀里车臣汗界北至安河七百一十馀里河北黒龙江界 东南至内兴安岭额赫噜尔山四百馀里齐齐哈尔城界 西南至边境四百馀里车臣汗界 东北至伊克库克图山九百二十里山北黒龙江界山东南墨尔根界 西北至额尔古讷河额尔古讷蒙古语解见建置沿革卷二百二十里俄罗斯界
  形胜北控俄罗斯南抚喀尔喀山河险固并重龙江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五
  山川
  奉天府各属
  兴京
  承德县
  辽阳州
  海城县
  盖平县
  开原县
  铁岭县
  复州
  宁海县
  岫岩城
  凤凰城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五
  山川
  等谨案古者帝王建国必有名山大川以为之望淮南记六水辽居其一周官十有二州山镇东北曰医巫闾金史称白山黒水神皋奥壤实我
  国家所以发祥受
  命者也等恭考山川疆域序列前后其间如松杏诸山
  太子河懿路蒲河皆我
  太祖
  太宗缔造经营爕伐用张之地谨稽
  实录详注事迹于篇并附古山川考于后志山川第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五
  山川
  奉天府各属
  兴京
  启运山城西北十里
  永陵在焉自长白山西麓一干绵亘层折至此重峦环拱众水朝宗万世鸿基实肇于此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俱有御制谒永陵诗又十九年有
  御制恭瞻启运山作歌均恭载
  天章门
  萨尔浒山国语萨尔浒木橱也城西一百二十里明神宗十一年我
  太祖大破明师于此战迹谨详萨尔浒城注乾隆四十八年敬镌
  御制萨尔浒书事勒石山上
  东舍利山国语舍利泉也城西一百七十里舎利河发源于此又四里为西舍利山烟筒山城西南五里
  哈尔萨山国语哈尔萨密鼠也城西南二十一里哈尔萨河发源于此东为哈尔萨台接十顶山又南曰苇子谷村
  石烟筒山城西南七十一里
  车山城西南八十里札库穆河布尔哈图河发源于此
  高丽城山城西南一百二十五里
  青龙洞山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鸠鸣台山城四南二百里
  哈穆嘉山国语哈穆嘉黄蒿也又芩也城西南二百五里
  嘉拉库山国语嘉拉库隔断板也城西北三十里嘉拉库河发源于此原作甲里库今译改
  雅尔哈山国语雅尔哈豹也城西北五十里
  代岷山国语代岷雕也城西北五十三里原作逹敏今译改
  札喀山国语扎喀边也城西北六十里
  乌林山国语乌林财帛也城西北七十五里
  大黑山城西北八十里
  阿尔丹山蒙古语阿尔丹有花纹也城西北九十里
  幽葫芦东山城西北九十里
  尖顶山城西北九十里
  滩舟山城西北九十五里
  八王沟山城西北一百里
  阿济格尼雅勒玛山国语阿济格小也尼雅勒玛人也城西北一百里安巴尼雅勒玛山国语安巴大也城西一百里原作谙巴今译改莲花山城西北一百里相近一峯名来鹿山
  安巴尼雅勒玛西山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北一百十里
  幽葫芦山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铁背山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其西为界藩山上有界藩二城迤南为吉林崖我
  太祖高皇帝乙酉年击败哲陈浑河诸部兵于此又天命四年以兵五百人破明四路兵数十万众殱杜松于铁背山即此战迹谨详于萨尔浒城注下 山之北即古杬家路有高丽营营盘庄
  虎头山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音和罗山国语音兽径和罗谷也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其东有音和罗东山舒勒山城西北一百四十里北有干穆瑚村西接莲花套
  哈勒罕岭国语哈勒罕犁也城西一百十三里原作哈尔汉今译改
  挫草岭城北二十五里
  飞牛岭城北五十里
  托和伦岭国语托和伦钖也城西南五十六里托和伦河索尔和河发源于此望蓝岭城西南一百十五里西襄河发源于此
  两岭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八盘岭城西南一百九十八里赫图河发源于此
  玛呼岭国语玛呼鬼脸也城西南一百八十里清河玛哈丹河发源于此赖花岭城西北六十里
  十八道岭城西北一百三十里峰峦起伏绵亘有十八层故名
  理嘉峯城西北四里亦称李家哈达土人讹为里吉雅哈达今译改 哈达国语解见京城卷
  费延勒库峯国语费延勒库无保也城西南一百九十五里旧称飞野勒库哈达今译改
  柜子峯城西北五十里其南曰太尔冈我
  太祖高皇帝乙酉年击败浑河步兵于此
  玛库峯城西北七十里
  希卜苏峯国语希卜苏峯蜜也城西北九十里
  呼勒峯国语呼勒斛也城西北九十里
  勒富峯勒富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西北一百十里
  堂子冈城西一百十七里冈之西为觉罗察阿拉呼兰哈达罗里小罗里都喀冈固禄山国语阿拉冈也罗里树枝下垂也都喀门也固禄朴质也呼兰哈达解见京城卷
  望城冈城西南一百七十五里
  托克托谷国语托克托定也城西北八十里原作通同谷今译改
  乌勒间谷国语乌勒间猪也城西北八十里原作乌尔吉延今译改
  曹子峪城西南一百七十七里曹子河发源于此
  板长峪城西南一百九十五里
  松树䃳子城西南三十六里
  冈台沟城北一里
  小张七沟城西北九十里
  图克善坡国语图克善牛犊也城西一百十里亦称图克善梅佛赫 国语梅佛赫坡也德勒石城西一百五十里亦称德勒沃赫 蒙古语沃赫石也
  扎库穆河城西一百十三里源出车山入赫图河
  布尔噶图河蒙古语布尔噶图有丛柳处也城西一百二十里源出车山西北流入浑河
  赫图河国语赫图横也城西一百五十里源出八盘岭西北流入浑河亦作温都河萨尔浒河萨尔浒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一百二十馀里西接舎哩卫曹子峪河城西一百七十里源出曹于峪入赫图河
  舍利河舍利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一百七十里源出舎利山入赫图河流入浑河嘉哈河嘉哈国语详见京城卷城南十六里源出分水岭入边门西流入苏子河苏子河城北半里源出呼伦岭国语名苏克素䕶河流经尼玛兰及与章京玛嘉哈当阿拉发等诸河会即为苏子河逸启运山之南西注受哈尔萨河理嘉河索勒和等河北折经黒门穆奇水手堡又北经界藩西南入浑河河之南曰讷图村拉门庄又南曰栋兴阿李家地大屯
  理嘉河城东南三里源出边外分水岭入边会苏子河
  锦密森河国语锦靛花也密森大瓮也城东十五里源出分水岭西入苏子河索勒和河国语索勒和朝鲜也城西南三里源出托和罗岭入苏子河哈尔萨河哈尔萨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南十一里源出哈尔萨山入索勒和河托和伦河托和伦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南五十八里源出托和伦岭入太子河西襄河城西南八十六里源出望蓝岭入托和伦河
  费叶棱乌河国语费药棱乌树鸡也城西南一百里源出边外三股泉山入太子河小峡河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分水岭入太子河
  青龙洞河又名水洞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源出青龙洞山俗名哈达洞河西南流入太子河
  清河城西南一百四十五里源出玛呼岭入太子河我
  太祖癸巳年破叶赫哈达等九部兵于此 按清河之南支流曰石河又南曰哈什玛河
  碱厂河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分水岭入太子河
  玛哈丹河玛哈丹蒙古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西南一百九十里源出玛呼岭入小峡河金口峪河城西南一百九十里源出金口峪入玛哈丹河由小峡河流入浑河哈当阿河国语哈当阿有山峰也城东北二十五里源出吉林纳噜窝集西入辽河会苏子河
  玛嘉河城东北三十里源出纳噜窝集西入
  兴京边会苏子河
  章京河国语章京司员也城东北三十五里源出纳噜窝集入苏子河亦作阿津又西为夹河窝集
  尼玛兰河国语尼玛兰桑树也城东北三十五里源出纳噜窝集西流入苏子河纳噜河城东北八十五里源出纳噜窝集流入安巴尼雅勒玛山即为浑河嘉拉库河嘉拉库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北五里源出嘉拉库山流入苏子河拉发河城西北十里源出嘉拉库山挫草岭流入苏子河
  承徳县
  天柱山城东二十里
  福陵在焉近则浑河环于前辉山兴隆岭峙于从远则发源长白俯临沧海洵王气所钟也顺治十六年
  封山曰天柱从祀

  方泽
  隆业山城西北十里
  昭陵在焉自城东北叠𪩘层峦至此而宽平宏敞有包罗万象统御八荒之势辽水右回浑河左绕轮囷
  葱郁永固丕基顺治十六年封山曰隆业与

  启运山天柱山同从祀
  方泽
  铜喇叭台山城东八十里相近有棋盘山西为噶布拉村李云屯乌勒阁村村之北有扎穆峪二泉屯汪明屯 国语噶布拉馋也扎穆茨蘼花也乌勒间国语解见前注
  铙钹山城东八十五里
  莺落山城东九十里
  嘉班山城东一百十里东即嘉班城
  扎克丹山国语扎克丹柏树也城东一百十五里
  德库山城东一百二十里
  四台山城东一百二十里
  斡尔达山城东一百二十二里
  前山城山城东一百二十三里
  长山城西一百里
  二台子山城北十里
  团山城东南十五里
  麦子山城东南二十五里
  黄山城东南三十里
  孤头山城东南三十五里
  古塔山城东南四十里山上有城周围二里半东南一门塔一座
  架板山城东南四十六里
  小尖山城东南五十里
  双台子山城东南五十二里
  东山口山城东南五十三里
  红宝石山城东南五十五里
  冈大山城东南六十里
  烟笼山城东南六十里
  歪头山城东南六十里上有城周围一百九十五步东南一门上有斗帝庙旧址香炉山城东南六十五里蒲河发源于此
  簸箕山城东南六十五里
  马儿山城东南六十五里
  高素屯山城东南六十五里高素屯河发源于此相近有黑背山塔儿峪
  三块石山城东南六十七里
  䃳子寺山城东南七十二里
  望女儿山城东南七十三里
  前山台山城东南七十七里
  向山城东南八十里
  金牛儿山城东南八十一里
  老虎台山城东南八十八里
  骆驼山城东南九十四里
  大宁台山城东南一百十里有泉流出为大宁台河
  康宁台山城东南一百十二里
  瓜寨山城东南一百三十里
  阎王山城东南一百三十二里
  山城寨山城东南一百六十里
  辉山城东北四十里层峦叠嶂为诸山之冠山出白土河以代灰俗亦名灰山
  水田山城东北五十里马官桥河发源于此
  石碑山城东北八十里
  塔湾山城西北十五里相近有珠儿山
  十方寺山城西北九十里
  八角岭城东八十里
  寒塔岭城北六十里
  盘头岭城东南五十五里
  龙须岭城东南七十里
  小孩儿岭城东南八十里拉古峪河发源于此
  汉儿岭城东南九十里
  王千户岭城东南九十二里沙河发源于此
  偏岭城东南一百三十里
  大高台岭城东南一百三十五里伊尔登河发源于此
  小高台岭城东南一百四十里
  偏古道岭城东南一百四十里
  花岭城东南一百五十里林庄河发源于此
  兴隆岭城东北三十里在
  天柱山后
  兰家峪城东南六十里
  老堂峪城东南六十五里北塔铺河发源于此
  郝家峪城东南一百四十里小峡河发源于此
  金口峪城东南一百四十里
  马官桥河城东十五里源出水田山流入浑河
  抚顺河城东八十里南曰抚顺河口台其西支流曰二道河北为二道房身东为徳固村又东南为阿津屯蒙古语徳固弟也
  辽河城西一百里国语曰老哈即古句骊河也一作枸柳河谓是枸河柳河合流之处今名巨流河国语曰珠尔呼珠源岀边外有二其一自西北来者远不可考其一自东来者亦出长白山西北诸窝集中为克尔素等河合而北流出边西北绕邓子村又西南折与自西北来之一河合而为一遂西南流自开原县明安贝勒屯东十里入边流经铁岭县城北清河自东来会入双峡口西南分为二曰内边河外辽河绕县之西南合而为一至开原城为巨流又分流复南汇经海城县之西与太子河会谓之三㲼河入海此河左右即辽东辽西所由分又辽河桥遇而泥淖难行康熙五十八年雍正六年叠次兴修遂成坦途乾隆八年
  御制渡句骊河渡辽水诗十九年有御制过句骊河诗四十三年四十八年有
  御制渡句骊诗俱恭载天章门又四十三年八月奉
  旨于濒河高阜处所专建河神庙并
  御制碑文以记落成年月
  事迹
  谨稽
  <span id="实录崇德三年五月十一日">[[#实录崇德三年五月十一日|实录崇德三年五月十一日]]
  太宗命修
  盛京城至辽河大岸宽十丈高三尺两旁掘濠五里河城南五里西为永安桥东曰万泉河科音佛
  浑河城南十里一名小辽水国语曰瑚努和明一统志浑河源出塞外西南流至沈阳卫合沙河又西南流至都司城西北入太子河今按浑河源出长白长纳噜窝集名曰纳噜河西流入英莪边门会噶桑阿河为浑河又西南经兴京界内有硕宾河自开原县界西南流注之又有苏子河自兴京界西北流注之又南绕
  盛京城南至辽阳州西北王大人屯太子河自东南来会焉又西合辽河为三汊河行六百五十五
  <span id="里乾隆四十三年奉旨于">[[#里乾隆四十三年奉旨于|里乾隆四十三年奉旨于]]

  盛京城东兴建河神庙并
  御制碑文以记落成年月四十八年有御制浑河诗恭载
  天章门
  事迹
  谨稽
  实录
  太祖天命六年三月壬子征明沈阳梯盾营栅之具悉载以舟顺浑河而下水陆并进拔沈阳城忽谍知浑河以南有兵自辽阳来
  太祖率兵迎之时明总兵陈策统四川步兵二万营黄山闻我兵进攻沈阳遂渡浑河来援离城七里分立二营皆执长枪大刀利剑铠胄之外冒以棉帽棉被
  太祖见之遣右翼四旗兵取棉甲楯车徐进击之其右翼四旗红甲䕶军不待棉甲楯车奋勇先登两军鏖战久之不退
  太祖见之令后军往助冲突而入明兵大败追至浑河尽溺水死阵斩总兵陈策及参将张名世我兵既殱二营复见浑河南二里外有明兵万馀布置楯车枪炮浚濠安营用秫秸为阵以泥涂之我兵将往战会奉集堡武靖营援兵又至先击破之追奔四十里收兵回时日已暮
  太祖复击浑河以南步兵布楯车冲入破其营斩副将童仲贵参将张大斗等悉殱其众乃收兵
  白塔铺河城南二十里源出老堂峪至曹庄屯南入浑河 河南曰米山屯于山屯又南口张立屯西曰河水桥台东北曰王大人屯水家屯
  沙河城南四十里源出王千户岭至杨家湾合十里河入浑河 河西曰任家冈子村小堡屯高素屯河城东南四十里源出高素屯山北流入浑河
  拉古峪河国语拉古蟪蛄也城东南四十一里源出小孩儿岭北流入浑河伊尔登河城东南七十里源出高台岭流入浑河
  大宁台河城东南八十里源出大宁台岭流入浑河
  小峡河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源出郝家峪流入浑河
  小林庄河城东南一百三十五里源出花岭入小峡河流入浑河
  于家台河城西南二十里源出大堡南入浑河
  十方河城东北九十馀里西南为达岱塔
  蒲河城西北四十里源出香炉山经永安桥入莲花泊
  小沈水城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东关观音阁东泉眼发源一曰万泉河至骡子圈南入浑河 按春秋榖梁传水北曰阳故曰沈阳辽金沈州元沈阳路明沈阳中卫并以此水得名
  官鱼泊城南关外黑牛圏东
  八角泊城西南二里
  菱角泊城西南四里
  莲花泊城西北十五里
  辽阳州
  老大台山城东二十五里
  华表山城东六十里以丁令威化鹤得名俗名一担山又名横山
  官马山城东七十里
  本溪湖山城东一百二十里峰峦回抱多产煤铁本溪湖发源于此北曰鹞子峪张海屯向阳寺山城南二十里
  响山城南三十五里
  石门山城南四十里旧有石门砦明神宗时李如柏救朝鲜道出于此
  平安寺山城南四十六里
  凤凰山城南五十里
  关门山城南五十里
  千山城南六十里世传唐征高丽驻跸于此奇峰叠耸峭壁嵯峨上有祖越龙泉沓岩中会大安五寺莲花月芽狮子弥勒净瓶钵盂海螺扵琼松苔上夹下夹笔架等峯卧象献宝鹁鸽三台太极三魔鹦哥三石石佛片石花岩三岩振衣冈松石屏罗汉洞石洞玉皇阁万佛闾濯缨泉松门双井西湖井歇凉台仙人台仙人奕棋石枰诸胜迹沙可发源于此
  圣祖仁皇帝东巡有御制入千山诗恭载
  圣制门乾隆八年皇上东巡有
  御制望千山诗十九年有御制欲游千山复不果诗四十三年有
  御制寄题千山诗俱恭载天章门
  通明山城南七十里上有洞
  八谷寨山城南八十五里
  晾甲山城东南五十里相传唐太宗征高丽时驻师于此
  高峰寺山城东南六十里
  浪子山城东南六十里
  香山城东南六十里
  哈崉寺山城东南六十二里
  报恩寺山城东南七十里
  达喇河山国语达喇腰也城东南八十里
  𡹬山城东南八十里
  首山城西南十五里连接海城县界一名手山上有凊风寺山颠平石之上有掌指之状泉出其中取之不竭晋司马懿征公孙渊于襄平有星坠首山即此旧志又名驻跸山唐太宗亲征高丽常驻跸焉今按驻跸山在安市不当近傍辽城方舆纪要谓盖州东分水岭诸山乃唐太宗驻跸处则此山乃传闻之误耳
  麦山城西南二十五里
  小陵山城西南三十里
  㟳山城西南四十里
  了高山城西南六十里即辽郊山俗呼了角山
  图们山图们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西南六十里
  岩垆山城东北十里上有墓俗称为公主墓无考
  石嘴寺山城东北十里
  韩家䃳山城东北五十里
  黑鹰台山城东北五十一里
  石城山城东北五十七里上有古石城相传即高丽白崖城唐置岩州于此详见古迹关门山城东北六十里
  石灰窑山城东北六十里
  摩旗山城东北七十里
  半䃳山城东北七十八里山出石灰
  鸡冠山城东北十五里
  寒坡岭城东六十里
  火石岭城南二十五里
  豆腐浆岭城南二十七里
  牛儿岭城南四十三里
  七岭城南四十五里
  八盘岭城南六十里
  生铁岭城南一百六十里
  歪山岭城南一百六十五里
  峦子山城南一百七十五里
  灰岭城东南三十里
  大石门岭城东南三十五里下有漱石泉
  小石门岭城东南四十里
  关爷岭城东南四十三里亦曰关家峪
  琵琶岭城东南五十里
  千户岭城东南五十五里
  摩天岭城东南一百三十里
  庙儿岭城东北六十里十里河发源于此
  曹千户岭城东北八十里柳河发源于此
  梨花峪城南三十七里
  鼓手峪城南五十五里
  莫峪城南七十五里
  黑峪城南八十里
  马蹄峪城东南五十五里
  张家冈城东南二十里
  高丽冲城东南二十五里
  王油匠沟城东南三十五里
  詹家台城东南四十三里
  沙河城南三十里源出千山流至船城南入太子河又支流曰温水河又东曰拉们河阿津河太子河城北十五里国语曰塔思哈源出吉林萨穆禅山自苇子峪东入边西南流至州西北合浑河又西至海城县西北入辽河为三汊河明一统志太子河源出斡罗山西流五百里至都司城东北五里许西南流至浑河会辽河入海 按旧一统志因塔思哈咅与太子相近遂传会为燕太子丹匿于此今谨遵御制浑河诗注意辨正其讹并删旧注犬梁水之误国语塔思哈虎也
  事迹
  谨稽
  实录天命六年取辽阳进师虎皮驿辽阳城守者放太子
  河水于濠闭西闸壬戌
  太祖谕统兵贝勒诸臣令左四旗兵掘城西闸口以泄绕
  城之水以右四旗兵塞城东水口
  太祖亲率右四旗兵布楯车堵列城边以卫众军俾得囊土运石壅遏水口时明兵三万出营东门外会水口将涸左四旗前队绵甲军遂布列楯车进击之明兵连发枪炮我兵出楯车外渡濠大呼而进又有红旗红甲白旗白甲兵一时夹攻明骑兵步兵皆败初次四旗诸将以闸口难掘使人来请夺桥
  太祖然之左四旗兵遂夺武靖门桥分击守濠之兵奋勇冲突树梯登城夺西城一面据其两隅城内大扰日将夕使人驰告时右四旗兵方攻城北面
  太祖遂撤攻城兵以益左翼登城之众是夜城内列炬而战达旦破之遂取辽阳七年春三月筑城于太子河边名曰
  东京详见前京城卷
  蛤蜊河城北四十五里
  十里河城北六十里源出庙儿岭流至杨家湾合沙河入浑河旧名稠柳河明时虎皮驿即在此处
  汤河城东南五十二里源出分水岭流至高城子北入太子河 汤河铺北曰蛾眉庄西曰石厂峪屯
  达喇河达喇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南八十里源出海城黑山流至马蹄峪西入汤河柳河城东北六十里源出曹千户岭经䃳子山红宝石山南入十里河
  本溪湖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源出本溪湖山南入太子河
  龙潭城外东北隅潭水深不可测相传有人曳橹于此即龙王也
  海城县
  厝石山县新城内今学宫即在此山之阳山西有潭相传龙潜其下虽风雨晦冥水中常有月形故龙潭夜月为海城八景之一
  南双山城东四里
  东水泉山城东十里
  石羊山城东二十三里
  穆察山城东二十五里穆察河发原于此
  雁窝山城东三十里
  马方屯山城东三十三里
  小米塞山城东四十里
  南水泉山城南三十五里有水西流为八里河
  璎珞山城南四十里
  佛沟山城南五十五里即佛爷沟
  鸡冠山城南五十八里
  石柱山城南七十里俗呼石柱沟
  柳河山城北十五里
  麻崖山城北二十里俗名烟台山
  骆驼山城北三十七里
  铁石山城北三十八里
  鞍山城北六十里上有西阳寺一洞深邃莫测
  拦河山城东南八里一名狼虎山又名烂柯山
  绣岭山城东南十一里上有三泉色白味甘
  嬴城山城东南十三里
  白山城东南二十里俗呼勒马峪
  大歪山城东南二十五里
  三角山城东南三十里
  金塔山城东南四十里上有金塔寺
  盖山城东南五十里上有小堡
  鹰首山城东南五十里俗呼鹰首沟
  圣泉山城东南五十二里上有圣泉寺
  山城山城东南五十五里
  斜文寨山城东南五十五里
  鹁鸽山城东南六十里上有城有井
  养猪圏山城东南六十里
  蟒沟山城东南六十五里即高丽馆山
  海留般山城东南七十五里
  𡹬山城东南八十一里
  黑山城东南八十三里东为八沟峪
  牛心山城东南九十里
  唐帽山城东南一百里相近有弟兄山
  砥柱山城东南一百八里
  白沙山城东南一百十里
  蘑菰山城东南一百二十里
  香炉山城东南一百四十里
  𡺭峒山城东南一百五十里俗呼矿洞山
  关门山城东南一百六十里
  赤崖山城东南一百九十里
  一面山城东南二百五十五里
  鱼山城西南五里一名迎驾山俗呼为寗家山
  平顶山城西南十里上有积水不涸俗名浴盆山唐太宗驻跸于此一名车驾山又曰唐望山灵晖山城西南二十里
  塔山城西南三十里
  降龙山城西南三十五里
  妙山城西南三十五里
  老虎山城西南五十三里
  张家洼山城西南五十三里
  雪梨山城西南五十七里
  珠子山城西南六十里即老山寺山
  关山城西南六十五里俗呼观马山又曰关门山
  圣水山城西南七十里古圣水寺有水西南流即为淤泥河
  迷真山城西南七十里俗呼了高山又曰晾甲山上有娘娘庙
  大孤山城西南七十里
  莲华山城西南九十里上有天门石室群峯叠翠秀若芙蓉俗呼芙蓉山
  荷花山城西南二百馀里
  北双山城东北五里
  山城山城东北三十五里
  瓮圏山城东北三十五里
  驸马营山城东北四十里
  大团山城东北四十里
  黑山城东北八十里
  青山城东北八十五里
  天马峯城南十七里
  朝阳岭城东三十八里
  东分水岭城东八十里绵亘数百里山下有泉东西分流东南入盖平境
  灰窑岭城南二十里
  南蟠岭城南三十五里
  枣儿岭城南六十里
  石门岭城东南二十六里
  滑石岭城东南三十里
  缸窑岭城东南三十五里
  缸一岭城东南三十五里出红白土可烧琉璃瓦
  东盘岭城东南三十五里
  虹霓岭城东南七十五里俗呼红旗岭
  黄土岭城东南八十里
  南分水岭城东南九十五里有水西流为杨柳河五重河发源于此
  小片岭城东南一百五里
  大片岭城东南一百二十里
  老观岭城东南一百六十四里
  头道湖岭城东南一百七十八里
  二道湖岭城东南一百九十里
  三道湖岭城东南一百九十里
  大岭城东南二百里
  四道湖岭城东南二百六里
  搭连岭城东南二百二十里
  五道湖岭城东南二百三十里
  金钱岭城西南四十五里
  寒蒲岭城西南五十里峡河发源于此
  猪窝岭城东北四十五里有水西流曰土河入太子河
  高岭城东北六十里
  双塔岭城东北七十里鞍山河发源于此
  康家峪城东三十五里
  安家峪城东四十里
  訾家峪城南二十里
  荫子峪城南四十里
  丁家峪城东南十五里
  羊角峪城东南四十二里
  灵通峪城东南四十六里
  大同峪城东南四十八里
  怛怛峪城东南五十里
  楼房峪城东南六十里
  羊喇峪城东南六十五里
  塔子峪城东南六十五里
  莾噶笪峪城东南七十里
  八斗峪城东南七七五里
  柳子峪城东南七十五里
  海留般峪城东南七十五里
  黒峪城东南七十五里
  花红峪城东南八十里
  石棚峪城西南五十里
  冰峪城西南八十里山阴常有冰故名
  三盘峪城东北一百十里
  汤冈城北四十五里东麓有温泉水涌如沸
  老虎洞城西南三十里
  姑嫂石城东南五十三里上有城相传百二女登石仙去故名
  城西南七百三十里东自凤凰城南鸭绿江口辽西绕宁海县东南西三面又迤东北历复州熊岳盖平海城之西接锦州府界回曲二千馀里路通山东登莱二郡及直隶天津府亦曰渤海唐书地理志安东都䕶府西南至都里海口六百里辽史地理志辽阳府东至北乌鲁呼克四百里南至海边铁山八百六十里西至望平海三百六十里东西南三面抱海旧志海在益州卫西十里又西十里为归州又西南一百十里曰苇子套波涛险恶不利行舟又复州卫西四十五里有白沙洲最为险要南为南信口北为北信口全辽志海道考金州旅顺关口南达登州新河水关岸径行五百五十里盖自旅顺口起抵海中洋𡹬黄城二岛约三百里自黄城南抵钦岛鼍矶岛约三十里钦鼍二岛抵井岛约七十里井岛抵沙门岛一百三十里沙门岛抵新河水关仅二十里各岛相接如驿递而岛之住户顺属纳水利银两于金州方舆纪要旧志运道由登州新河海口至金州铁山旅顺口通计五百五十里海中岛口至海州梁房口三岔河亦五百五十里海中岛屿相望皆可湾船避风运道由此而达可直抵辽阳沈水以迄开原城西之老米湾河东十四卫俱可无不给之虞自正徳以后旧制浸废嘉靖中尝举行复罢按明时海运皆自登州抵金州旅顺口本朝康熙三十三年
  圣祖仁皇帝亲幸天津访海道自大沽口达三汊较便于登州遂用商船三昼夜即抵三汊自后
  盛京海运多由直沽有御制

  盛京海运记恭载圣制门
  穆察河城东三十里源出穆察岭南流入杨柳河
  汊城西六十里系辽河浑河太子河合流入海处
  杨柳河城南一里源出南分水岭西北流入三汊河一名沙河
  八里河城南八里源出南水泉山西流散漫
  石嘴河城南一百里即东沙河源出高岭南流至五块石入海
  五重河城北十五里自偏岭东向南流行人连过五次故名方舆纪要在盖州卫东北一百五十里源出分水岭流经城东北有杓子河流合焉下流汇清河泥河之水为临江注于海临江在东南三百里源出县南分水岭东南流经岫岩城合凤凰城之杓子河俗名五道河
  土河城北十五里源有二一出分水岭一出猪窝岭西北流至土河铺合流经牛庄西北入三汊
  鞍山河城北六十里源出双塔岭入太子河其下流曰新开河曰大龙湾
  峡河城西南二十里源出寒蒲岭西流至妙山北散漫入莲花泊
  英纳河城西南六十里源出冰峪东南流至黑山岛东入海
  耀州河城西南六十二里又支流曰桥头铺河铺东南曰铁岭屯又北曰曹官屯山屯淤泥河城西南六十五里源出圣水山西流至迷真山西散漫河之南相传唐太宗陷马处河内系盖平界
  济寺沟城西南六十里源出冰峪东南入石佛沟乃通诸海口之总路碑有济寺二字故名莲花泊城西南六十里相传自生莲藕故名
  盖平县
  白谷山城东十里
  张郎寨山城东十五里
  王宝山城东三十里
  方家山城东三十里
  大王塞山城东五十里
  哈达山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一百里俗呼哈达哩清河发源于此
  雕山城东二百五十五里
  白狼山城西十里
  清风山城西十五里
  十道口山城南十五里
  清凉山城南四十里
  分山城南四十里
  丝拉铺山城南四十里
  馒头山城南五十里
  黄哨山城南七十五里
  铁场山城南九十里即李官坟山
  石棚山城南九十里上有石棚可容数人故名
  龙门汤山城南一百里
  䃳子山城南一百里
  上马石山城南一百二十里
  野狐山城北二里又名银锭山
  观家山城北七里
  蚂蟥嘴山城北二十里
  博罗山蒙古语博耀青色也城北三十里
  砀石山城北四十里
  𡹬山城东南十五里
  灶突山城东南二十里众山环绕一峯屹立若灶突然故名即娘娘庙山
  雁窝山城东南三十里上有高丽城
  断流山城东南七十里
  阎家石山城东南八十里又北曰夹山河村
  梨儿山城东南九十里
  赤山城东南一百里日入山有赤光故名
  布雾山城东南一百四十里峯峦高峻常有雾云在其上毕哩河发源于此俗呼步步山鸡冠山城东南一百五十里少河发源于此
  莲花山城东南一百八十里详见海城县
  团山城西南十里
  伴仙山城西南十五里明天顺中有道士号黄花老人居此修炼数年乘鹤而去故名套里山城西南二十里
  灰山城西南二十里
  望海台山城西南三十里
  望海山城西南四十里辽史熊岳山即此
  圣井山城西南四十里上有石穴阔深尺许其水常满汲之不竭
  火石山城西南五十里冷水河发源于此
  官帽山城东北三里
  石城山城东北十三里一名高丽城山唐太宗征高丽土人居此避兵相传内有龙潭朔夜见月
  杨胡子山城东北十八里俗呼杨胡子沟
  花儿山城东北三十里相传上有树一枝高丈馀远近望之大小如一不知何名开小白花其叶凌冬不凋犯之者辄病土人神之
  点头山城东北三十五里
  盘山城东北八十里
  平山城西北四十二里明置二万卫盐场百户所于此
  牛心山城西北四十二里
  邋遢山城西北四十三里俗呼拉拉山
  小孤山城西北五十里
  铁塔山城东五里相传有铁塔飞去今以石为之
  七岭城东七里
  八岭城东八里
  牵马岭城东三十里
  李二岭城东五十里
  石门岭城东七十里明设关于此今废
  七盘岭城东九十里
  秀才岭城东百里
  兰姑岭城东一百五里
  狸儿岭城东一百六十里石佛沟河毕哩河俱发源于此
  鸣珂岭城南三十里一名沙根台
  王小儿岭城南五十二里
  舞鹦哥岭城南一百二十里
  万家岭城南一百二十里浮渡河发源于此
  徐家大岭城南一百三十里又相近有岭曰魏家大岭
  琵琶岭城南一百八十里俗呼爬爬岭
  青石岭城北七里旧设关今废
  长岭城东南十里
  阳关岭城东南三十里上有高丽城
  滚马岭城东南五十五里沙河发源于此
  哈什蚂岭城东九十一里
  长岭城东南一百二十五里
  搭连岭城东南一百三十七里
  兔儿岭城西南十五里
  招军岭城东北三十里
  三道岭城东北七十里
  白土岭城东北九十里西有岭曰金长岭
  柴家谷城东三十里
  胡家谷城东五十五里
  片石崖城东南二十里有石独立
  马鬛峪城东五十七里
  莽家峪城东六十里
  苇子峪城东八十里又有峪曰连云峪
  锉草峪城东一百十里
  龙爬峪城东一百五十里
  阎家峪城南十三里
  枣儿峪城南五十里
  苏子峪城南九十里熊岳河发源于此
  戴家峪城东南三十三里
  瓦房峪城东南四十里
  赵家峪城东南一百五里
  虎斗马峪城东北十里
  狮子峪城东北四十里
  塔儿峪城东北五十五里
  红花峪城西北八里
  连云岛城西十五里明时设关于此有戍兵今废西曰红革岛
  兔儿岛城西南七十五里
  三块石城西北十里
  仙人嘴城东二百六十里
  谎粮堆城西北二十里相传唐征高丽家粮夜筑土堆覆米其上以示敌
  石棚洼城西南九十里
  瓦子堂城东一百十里
  清河城南二里内出秋生子鱼甚美明一统志清河源出盖州卫分水岭西流入海今按河源出哈达山流至连云岛入海又支流曰盖州河谟笕河
  南沙河城南三十五里即𡹬头河源出瀼马岭流至望海山南入海
  冷水河城南四十里源出火石山北荒甸西流入海
  熊岳河城南六十一里源出苏子峪流至兔儿岛入海其南曰李官屯河亦流至兔儿岛入海
  浮渡河城南九十里源出万家岭老虎峪流至铅矿山北入海即铁场河
  新安河城南九十五里源出新安铺南西北流入浮渡河
  淤泥河城北五十五里详见海城县
  毕哩河城东南九十里源出布雾山猫儿岭两处流至归服堡东入海又支流曰吊桥河沙河城东南一百六十里源出鸡冠山流至小松岛东入海
  石佛沟城东二百七十里源出猫儿岭东南会祭祀沟入英纳河
  开原县
  塔山城东二十五里亦曰小塔山
  华家沟山城东四十里
  台子山城南十五里东起史家堡西至清水沟南及辽水
  光头山城南四十里
  阎王鼻山城东南十五里断崖陡绝清流下濑中流纡径可通车马
  磴儿山城东南十五里
  养马大屯山城东南二十里
  鼻子山城东南三十里
  长山城东南三十里
  西石䃳子山城东南三十五里
  莲花泊山城东南四十里山下有泊每夏莲花盛开
  聂家沟山城东南五十里
  喜鹊沟山城东南五十里
  照壁山城东南七十里
  范家山城东南七十里
  黄顶山城东南九十里
  东关门山城东南一百十里
  黒背山城东南一百十里
  西关门山城东南一百六十里
  大黄山城东南一百六十里
  小黄山城东南一百七十里
  拐磨子山城东南一百九十五里硕宾河发源于此
  英莪口山英茷国谒解见彊域形胜卷城东南二百十里
  长龙山城东南二百十五里
  歪头山城西南一百八十里
  骆驼山城西南一百九十里
  威远堡山城东北三十里
  松山堡峯城南四十五里即松山堡哈达沙河发源于此又东有鄂尔多峯浓坚屯在其南
  黄龙冈城北三里山势芊绵委蛇起㐲东连巨岭西抵辽河俨如卧龙之状今冈上插柳为边以限内外谓之新边即古黄龙塞
  黄泥冈城东南四十里
  大清河城东三十里源有二一出吉林城西南香岭一出吉林城西南安巴和托峯俱北流至兴克山合为一河名瞻河又西南会叶赫河入威远堡边至开源县界为大清河亦曰扣河水南流至县东南小清河自东南来会合流入辽河
  华家沟河城东四十里源出吉林外嘉石山至尚阳堡入清河
  马鬃河城西二十里源出边外自漾铺西入境至史家堡入辽河
  亮子河城西四十五里明一统志源出三万卫东北枪杆岭南流入辽河今按亮子河源出边外由庆云堡西入境至史家堡入马鬃可
  小清河城南二里源出县东南边外达扬阿岭曰哈达河西流合觉罗阿噜十八里等河为小清河至县东南与大清河合流总名清河又西入辽河
  沙河城南三十里源出松山堡峯入辽河又南曰山头铺河
  十八里河城东南七十里源出吉林安巴和托峯北入境会清河
  阿噜河蒙古语呵噜山阴也城东南九十里源出吉林安巴和托峯入清河
  觉罗河城东南一百八十五里源出吉林穆克哩音布曕会阿达河入清河
  哈达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一百九十五里原出吉林达扬阿岭与达扬阿岭河会为清河
  硕宾河城东南一百九十五里源出拐磨子山及铁岭分水岭合流入浑河
  噶桑阿河国语噶桑阿哀怨也城东南二百十里源出吉林纳噜窝集入边会纳噜河为浑河
  金线河城东北隅西流出西水关南流入清河夹堤多柳故名
  铁岭县
  首龙山城东二里许旧志称上有龙王庙乃三清观北山也迤逦而南俱称龙首山云小枣山城东十里
  东塔山城东十里
  白翎山城东二十里
  鬏髻山城东三十里
  陕西台山城东三十里
  山城山城东二十里
  马儿山城东三十五里
  鹅脖山城东三十五里
  光山城东五十里
  仙人洞山城东五十里
  双山城东五十里
  照壁山城东六十里
  黑山城东八十里
  黑背山城东八十八里
  关门山城东九十里
  双顶山城东九十七里
  黒䃳子山城东九十七里
  后石䃳子山城东一百里
  虎头山城东一百十里
  松顶山城东一百十里
  老古洞山城东一百二十里山石赤黄巉岩中有洞洞口有古庙
  碜背山城东一百三十里
  背阴汀山城东一百四十里
  小波罗红山城东一百五十里
  大波罗红山城东一百五十里
  弯岭背山城东一百六十五里
  石猴儿山城东一百七十里
  红崖山城西十五里
  蛇山城西一百五里
  大马山城南十五里
  帽儿山城南十五里
  香山城南二十里
  百落山城南三十里
  塔山城南三十里
  段透山城南三十五里   石炭山城南四十二里
  韭菜山城南五十五里
  小平山城南五十五里
  阎王鼻山城南五十五里
  王家林山城南五十六里懿路河发源于此
  赵指挥山城南六十里
  烟台山城南六十里
  峯山城北十里
  驻跸山城东南二里康熙十年
  圣祖仁皇帝驻跸于此故名 山之东曰塔儿峪又东曰帽峯山
  骆驼山城东南二十五里
  大青山城东南四十里
  水口山城东南四十里
  朝阳洞山城东南四十里
  大宝山城东南五十二里按辽史大宝山即此
  小宝山城东南五十三里
  带钩子山城东南五十八里
  龙潭口山城东南五十八里
  冰洼里山城东南五十九里
  老鹳台山城东南六十里
  香炉山城东南六十里
  松献阳山城东南六十三里
  龙湾顶山城东南七十里
  当铺山城东南七十里
  梆子街山城东南七十五里
  叶儿星山城东南七十七里
  鸡冠山城东南八十里
  孙家寨山城东南八十五里
  富勒哈山国语富勒哈山树也城东南一百里其东北为尚间崖距西三里外为斐芬山我太祖高皇帝己未破明兵四十万于此事迹谨详载萨尔浒城注 山之西曰霞峯东北接香围山
  牤牛背山城东南一百五里
  嘉穆瑚山城东南一里五十二里范河发源于此
  盘道山城东南二百里
  红石䃳子山城东南二百十里
  范河东山城西南三十里上有古塔下有仙洞
  塔儿山城西南四十里
  大猪儿山城西南五十里
  小猪儿山城西南五十五里一名黄山
  娘娘庙山城西南五十五里
  老古台山城东北十五里
  团山城东北二十里
  象牙山城东北六十里
  鹰首山城东北八十里
  大石䃳子山城东北一百里
  黒鹰䃳子山城东北一百六十里
  硕伦山国语硕伦木偶人也城西北十里
  平顶山城西北二十里
  科昂阿山国语科阴沟也昂阿口也城西北二十里
  苫茅山城西北三十里
  保山城西北三十五里
  刀鞸山城西北七十里明一统志在三万卫西南一百五十里俗呼貂皮山
  察罕齐老山蒙古语察罕齐老白石也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鄂尔多峯国语鄂尔多亭也城东一百里
  萨哈连峯国语萨哈连黒色也城东南六十里
  榛子岭城南二十里
  寒坡岭城南六十里
  哈什蚂岭城东南一百四十里老古洞河发源于此
  分水岭城东南一百八十里开源硕宾河本境柴河俱发源于此
  冰峪城东九十五里
  韭菜峪城东一百十里
  枪杆峪城东北七十里
  妈妈谷城东一百二十里
  窝集谷城东南七十里
  老古洞河城东一百二十五里源出哈什蚂岭至下冷格寨入柴河而柴河复西入于辽
  

  外辽河城西十里辽河自下塔子分出为外辽河
  蛤蜊河城西六十里
  范河城南三十里一名汛河源出嘉穆瑚山至马峯沟入辽河
  懿路河城南六十里源出王家林山至大猪儿山西散漫旧名小清河
  事迹
  谨稽
  <span id="实录天命五年秋八月">[[#实录天命五年秋八月|实录天命五年秋八月]]
  太祖统师征明由懿路蒲河二路进収兵驻营侦卒以明
  兵越我地驰告
  太祖方坐遽起曰此沈阳兵宜击之奔回俾填拥于城门谕毕遂上马引兵迎击时明总兵贺世贤副将鲍承先总兵李秉诚副将赵率教各率兵出沈阳城驻二十里外见我兵俱退
  太祖命三贝勒莽古尔泰往追莽古尔泰引䕶军百人追击李秉诚赵率教兵过沈阳城东抵浑河始还又左翼一旗兵追击贺世贤鲍承先兵抵沈阳北门斩百馀级
  太宗欲进击大贝勒代善与侍卫扈尔汉劝止之于是以
  所俘获按功分给军士乃还
  柴河城北二里金史地理志铜山县南析兴县北有柴河方舆纪要柴河源出铁岭卫东松山之西会诸水人辽河今按源出县东南分水岭西北流至背阴汀山北折而西至席家荘入辽河
  月湖城西八里
  鸳鸯湖城西三十里
  凌湖城北二十里
  复州
  东平山城东二十里
  尖山城东四十里
  太白山城东一百里
  鸡冠山城东一百十里沙河发源于此
  刺榆山城东一百三十里
  伊拉塔山国语伊拉塔各三数也城东一百六十里宁海县归服堡河发源于此安博罗山城东二百八十里
  名扬山城东二百五十里
  台子山城东二百五十里
  各拉岛山城东二百九十里
  将军石山城东三百里
  西屏山城西二十里
  双山城西二十里
  红崖子山城西二十五里
  花山城西三十二里
  碧山城西三十二里
  娘娘宫山城西四十里即天妃宫又东北为𡺭峒山
  望海蛇山城西四十里
  北汛口山城西四十里
  号子蛇山城西五十里
  长兴岛山城西八十里
  秀龙山城南八里
  孤山城南十五里
  清泉山城南五十里
  歪头山城南六十里
  栾古山城南七十里
  缸窑山城南八十里
  磨盘山城南九十里
  莲花山城南九十里
  五湖嘴山城南九十里
  狼虎山城南九十里
  石洞儿山城南一百里
  徳哩山国语徳哩盘石也城北二十里上有徳哩城
  长岭子山城北百十五里
  五十寨山城北七十里
  铅矿山城北九十里
  双台子山城东南十五里
  夹河山城东南二十里
  栗子山城东南四十里
  䃳子山城东南九十里
  钯犁山城东南九十里栾古河发源于此
  望海台山城东南一百五十里
  石城岛山城东南三百三十里
  小王家岛山城东南三百三十里
  大王家岛山城东南三百五十里
  夀鹿岛山城东南三百五十里
  龙王庙山城西南七十馀里
  漠落歪山城西南七十馀里
  南汛口山城西南七十馀里
  花椒岛山城西南七十馀里
  中岛山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焚木岛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大龙口山城东北五十里
  小龙口山城东北九十里
  香炉山城东北一百里
  万家岭山城东北一百里
  雪茂山城东北二百七十里
  瓜岛山城西北四十五里
  骆驼山城西北五十里窑河发源于此
  复岭城北八里
  琵琶岭城东北一百五十里
  新开岭城东北二百四十里
  佛爷岭城东北二百四十里
  老虎峪城东北一百里
  长山岛城南四十里上有塔
  复州河城东十五里按明一统志有沙河源出复州卫东得利嬴城山流经本卫城南合麻河入海今按河源出安博罗山流至北汛口入海即沙河也
  毕哩河城东二百里详盖平县
  沙河城东二百五十里详盖平县
  大盐场沟河城东二百九十里
  黄姑嘴河城东三百里
  窑河城西一里源出骆驼山荒甸东流入沙河
  麻河城南七十里源出钯犁山西流入沙河俗呼栾古河
  大龙口河城北五十里
  新安河城北八十五里源出新安铺南入浮渡河
  小龙口河城北九十里
  浮渡河城北一百十里详盖平县
  东沙河城东南一百十里
  清水河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北近察尔图山蒙古语察尔图草上有冻雪之谓望簪河城东南一百三十里源出大北山流至红嘴堡东入海
  岔沟河城东北二百二十里又北有河曰大荘河
  寕海县旧名金州
  萧家山城东四里泉水河发源于此
  大黒山城东十里上有古城相传唐太宗驻跸处小沙河发源于此
  凤凰山城东十里又东一山名大和山
  团山城东七十里
  豹山城东八十里今名豹子岛
  城子山城东九十里
  平山城北十里又北曰台落山
  半边山城北四十里
  龙凤口山城北四十里
  小黑山城北六十里骆马河澄沙河俱发源于此
  两乳山城北七十里
  铁场山城北一百二十里
  狼虎山城北一百二十里
  五湖觜山城北一百三十里
  炭窑山城东南四十里
  细腰山城东南四十里
  骆马山城东南五十里
  葛针铺山城西南四十里
  鞍子山城西南四十五里夏家河发源于此
  围屏山城西南六十里沙河发源于此
  金龙山城西南七十里泥河发源于此
  棒槌岛山城西南八十里
  黄泥川山城西南九十里
  架子山城西南九十里
  夹河山城西南一百里
  夹棒嘴山城西南一百五里
  龙王庙山城西南一百十里
  蔡家山城西南一百十五里
  枣羊山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黄金山城西南一百二十七里
  盐场口山城西南一百二十七里
  新旅顺山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扇子石山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八只船山城西南一百四十里
  铁山城西南一百六十望
  蛇山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石门口山城东北十里
  老鹳嘴山城东北一百十里
  双山城东北一百二十里龙凤口河发源于此
  鹳山城东北一百二十里沙河发源于此俗呼鞍子河
  大北山城东北一百三十里复州望簪河与本境清水沟河俱发源于此
  独山城东北一百五十里以挺然独秀而得名
  龙王庙山城东北一百六十里
  伊拉塔山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北一百八十里
  壁立山城东北二百三十里
  群鹿山城东北三百十里
  城子山城东北三百三十里
  台晖山城东北三百四十里
  官架山城东北三百四十五里
  对面山城东北三百七十里
  万木山城东北三百八十里
  龙王庙山城西北二里
  荞麦山城西北三十里
  虎山城西北三十二里
  七顶山城西北三十五里
  龙凤寺山城西北四十里
  二十里铺岭城北二十里
  甲匠铺岭城北二十里
  双台岭城北一百十里相近有栾古岭
  双岭城东北三百七十五里
  松岭城东北四百二十里
  望城冈城北十里
  红土崖城南十二里
  唐家峪城西北五十里
  望海𡹬城东北六十里即明刘江胜倭处
  壶瓶𡹬城西南一百里
  羊头𡹬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金线岛城东七十里又有岛曰莲花岛萧家岛明一统志其东一百五十里名萧家岛有兵戍守
  骷髅岛城东一百十里
  马鞍岛城东一百十里
  广鹿岛城东一百二十里
  皮岛城东一百三十里西接无明岛
  事迹
  谨稽
  实录自辽阳属我
  朝后明总兵毛文龙招集辽人居此聨络朝鲜牵制我师屡以兵来犯我耀州海州鞍山驿萨尔浒等城天聪二年文龙欲与我
  国通好私遣使致书
  太宗因遣使赍书答之往来数次文龙虑事泄以我使臣科扩送燕京时袁崇焕为宁远巡抚恶文龙专擅杀之分其兵为两协以副将陈继盛领东协参将刘兴治领西协未几兴治杀继盛作乱参将沈世魁袭杀兴治明以黄龙为总兵登州参将孔有徳游击耿仲明旧为毛文龙部校至是来降我
  朝导我师取旅顺口城黄龙自刭死沈世魁代镇皮岛副将尚可喜亦来降崇徳二年
  太宗征服朝鲜
  命英亲王阿济格贝子硕讬同孔有徳耿仲明尚可喜各率兵乘朝鲜船攻皮岛明兵约二万人分路拒战伤我兵四十馀人巴图鲁鳌拜凖塔连船渡海先众登岛破敌阵众军齐进尽殪敌兵斩总兵沈世魁副将金日观等俘获无算自是旁近岛众相率来降明亦不复遣兵驻岛
  又按皮岛即东江绵亘海面八十里
  葛藤岛城东一百三十里
  海仙岛城东一百五十里
  舍哩岛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一百六十里
  大长山岛城东一百六十里
  小长山岛城东一百六十里
  八义岛城东一百七十里
  獐子岛城东一百七十里
  搭连岛城东一百七十里
  大耗子岛城东一百八十里
  小耗子岛城东一百八十里
  王家岛城东一百九十里西接石城岛
  乌满岛城东一百九十里
  海洋岛城东二百里
  杏园岛城西四十里
  玛延岛玛延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西四十里
  三山岛城南七十里
  小三山岛城南七十里
  博罗岛国语解已见前注城北八十里
  小海青岛城东南二十里
  大海青岛城东南五十里
  扇子岛城西南五里
  南关岛城西南二十里即南关岭
  和尚岛城西南二十里
  罗家岛城西南二十三里
  燕岛城西南三十五里
  零水岛城西南六十里今名菱角湾
  沙河岛城西南六十里今名沙河口
  棒槌岛城西南八十里
  小平岛城西南八十里与唊岛相接
  过岛城西南九十里
  猪岛城西南一百里其东北有岛曰牛坨
  双岛城西南一百四十五里明袁崇焕杀毛文龙于双岛即此
  海猫岛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青山岛城东北一百里即青山台
  鹿岛城西北三十里
  荞麦岛城西北三十五里
  兔儿岛城西北五十里相近有岛曰长兴亦名长生上有塔
  殷家口城西南一百十里
  龙王堂城西南一百里
  东南西三面皆海接锦州界详见海城县
  泉水河城南一里源出萧家山泉流至城西南入海
  小沙河城北半里源出本境大黑山流至龙王庙南入海
  龙凤口河城北四十里源出双山流至龙凤寺南入海又北一百里曰横头河骆马河城东南四十里源出本境小黒山前流至王官寨东入海
  泥河城西南四十里源出金龙山流至架子山西南入海
  夏家河城西南五十里源出围子山东流至山北入海
  沙河口城西南六十里源出围屏山流至沙河岛入海
  澄沙河城东北七十里源出本境小黑山东北流至团山北入海西为罗木河有罗木卫沙河城东北北十里源出鹳山流至红嘴堡西入海
  清水沟河城东北一百五里源出大北山流至红嘴堡西入海
  归服堡河城东北一百五十里源出复州伊拉塔山流至龙王庙东南入毕哩河鲇鱼湾城东南六十里
  岫岩城
  梯子山城东六十里
  关门山城东八十里
  送子山城西三十里一名龙巴峪
  骆驼山城西六十里
  木鱼山城西九十里
  墨山城南一百里
  全龙山城南一百里
  靴帽山城南一百三十里
  磨盘山城南一百三十五里
  木耳山城南一百八十里
  一面山城东南七十里
  团山城东南一百二十里
  小孤山城东南一百三十里
  大孤山城东南一百四十里有水自山西流出曰赫图河赫图解见本卷前
  蓉华山城西南九十里其北曰雪梅山
  鸡冠山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西一面山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荷花山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老黒山城西南一百八十里
  关家山城西南一百九十里
  拉子山城西南一百九十里
  明阳山城西南二百二十里
  尖山城西南二百六十里
  窟窿山城东北八十里
  弟兄山城西北九十里南接青山口
  牛心山城西北一百五十里
  头道湖岭城东五里
  二道湖岭城东二十五里
  三道湖岭城东三十五里
  四道湖岭城东四十里
  蜜蜂岭城西四十里
  蓝姑岭城西九十里
  新开岭城南三十里
  高岭城南七十里
  黄岭城南八十里
  石头岭城南八十里
  双塔岭城南一百二十里
  大偏岭城北六十里
  小偏岭城北七十五里
  分水岭城北一百五十里
  猫儿岭城西南九十里
  佛爷岭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长岭城西南二百里
  搭连岭城西南二百里
  火石岭城西南二百十里
  哈什蚂岭城西南二百二十里
  红土岭城东北九十里西为科博栾屯
  卫家岭城西北六十里又有岭曰康家岭
  西分水岭城西北八十五里
  对子峪城北一百四十里
  夺獐峪城北一百四十五里
  柳子峪城北一百五十里
  大黒峪城北一百五十里
  花红峪城北一百五十里
  城儿峪城西南十五里
  冰峪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黒峪城西南一百八十里一名盘谷
  槽子峪城东北九十里
  小蘑菇峪城东北一百二十五里
  南麻峪城东北一百三十五里
  巴豆峪城东北一百五十里
  大蘑菇峪城东北一百五十里
  桑皮峪城西北六十里
  羊拉峪城西北一百二十五里
  楼房峪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达达峪城西北一百三十五里
  小峪城西北一百四十里
  黒岛城南一百八十里
  黄古岛城南一百八十里
  小岛子城东南一百六十里
  燕儿窝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火石窝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将军石城南一百四十里
  五块石城南一百四十里
  姑娘石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仙人嘴城西十里
  雷家洞城西南八十里
  沙河城东半里西有沙河屯
  哨子河城东六十里
  鸦儿河城南四里
  勾蓝河城南六十五里
  广福河城南一百五十里
  蛤蜊河城南一百六十里
  五道河城北十五里
  四道河城北十五里
  三道河城北三十里
  二道河城北三十五里
  头道河城北四十里
  小洋河城东南一百四十里
  大洋河城东南一百五十里其西北支流曰沙津河东南曰图纳河又东南曰伊兰博哩库河近三堡地
  音达珲河国语音达珲狗也城西南一百里
  旋河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大庄河城西南一百六十里又支流曰叶和尚河西近观冡山
  碧流河城西南二百四十里
  大庄河城西北三十里
  转湘湖城西南九十里
  兴隆沟城东十五里
  <span id="子沟">[[#子沟|子沟]]城东四十里
  黄旗沟城西二十五里
  教场沟城西六十里
  龙潭沟城西七十里
  白旗沟城南四十里
  大湾沟城南六十里
  围场沟城南六十里
  三道沟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矿洞沟城东北八十五里
  磨盘沟城东北八十五里
  韭菜沟城东北九十五里
  香炉沟城东北一百里
  汤池沟城西北二十里
  宁海县
  小横山城西八里
  大横山城西五十里
  挫草山城西六十里
  青良山城西九十里
  砀石山城西一百七十里
  药山城西二百四十里
  对头山城南四十里
  雕鹗山城南八十里
  长山城南一百里
  妙山城南一百十里
  双山城南一百三十里
  额林山国语额林横板也城南一百三十五里龙头河发源于此
  塔子山城南一百六十里
  楼子山城南一百七十五里
  窟窿山城南一百九十里
  萨玛吉山城北三十五里即三鸣山
  赛莽阿山城北四十五里即赛莽阿哈达
  孤山城北二百五里东有孤山屯
  狼头山城东南一里
  凤凰山城东南五里上有垒石古城可容十万众旧志谓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 山之西南曰鄂三山又西曰舍哩屯白旗庄呼济寨又西北曰固济哩昂阿屯亨奇埓库屯台鄂佛啰屯 国语呼济赶虎之谓亨奇埒库锔子也舍哩昻阿语解俱见本卷前鄂佛罗语解见疆域形胜卷
  尼玛善山国语尼玛善芝蔴鸤也城西南四里
  多和山国语多和石灰也城西南五里
  帽盔山城西南五十里六道河发源于此
  𬷕立山城西南一百五里
  松子山城西南一百十里
  砥塔山城西南一百十里
  迷人山城西南一百十里
  一面山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土城山城西南一百四十里
  小黑山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大黒山城西南一百六十五里
  龙抓山城西南二百十里
  铁山城西南三百三十五里
  管家山城西南三百五里一名歪头䃳子
  土龙山城西北四里
  图们山图们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西北七十里
  龙凤台山城西北八十五里明一统志作龙凤山
  刚家山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连山城西北一百四十里
  笔架山城西北一百八十里
  小黒山城西北一百九十里细河发源于此
  大黒山城西北二百七十里拉们河发源于此
  大峪山城西北二百八十里
  青云山城西北二百九十里即平顶山此山之䐆接连大峪周围三十里其顶平敞可耕稼有泉涌出以石八角甃之中有鱼
  哈什蚂山城西北三百七十里
  双岭城北七十九里
  陡岭城北八十九里
  白杨木岭城北一百六十里
  奈磨岭城北一百九十九里三汊子河发源于此
  大王岭城北一百七十里
  双岭城西南三十里
  喀巴岭国语喀巴双生也城西南三十里
  卯孤独岭城西北二十五里
  长岭城西北四十五里
  陡岭城西北四十六里
  分水岭城西北一百三十五里响水河通远堡河发源于此西北并入太子河又复东南汇鸭绿江入海 岭之北有九顶铁义山
  摩天岭城西北一百七十里俗呼高岭
  青石岭城西北一百九十五里
  虎狼沟岭城西北二百六十里
  三家岭城西北二百六十里
  狗儿岭城西北二百七十里有汤泉俗呼狗儿汤云即此能除疾
  平岭城西北三百十八里
  分水冈城西北一百七十五里
  牛头崖城西北二百八十里出香煤产青石可为碑
  青苔峪城西一百七十里西有清凉山耀山南接关门山台又南为旧庄
  黄波罗峪城北一百八十七里一名分水岭
  金口峪城北二百五十里
  桃树峪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即草河哈达草河发源于此
  梨皮峪城西北二百二十里
  纠坡国语纠麅子也城北五十里即纠梅佛赫
  苏斡延坡国语苏斡延黄色也城北五十七里
  将军石城西南二百十五里
  五块石城西南二百二十五里
  尖山窑城西一百四十里
  小松岛城西南三百里
  长甸河城东三百七十里又东曰黄沟河皆接鸭绿江路
  当石河城东二百九十里自此迤东而北曰岔沟河榆树河虎沟河过本头曰蚂蚁河九郎堡河白马郎河城破子河逾小头道沟小二道沟小三道沟梨河荔子沟河南入朝鲜界北接吉林界
  杓子河城西二百七十里源出海城县东分水岭会五重河流入羊河
  龙头河城南一百四十里源出额林山流至窟窿山西入海
  叆河城北二十里源出边外分水岭西南流自高丽叆阳城西北五里入边至城东南二十里出边流入鸭红江又有支流曰三名河其西南有纳河汤山河东逾索科博有安家湾河铺西河苏子沟河
  萨玛吉河城北三十里源出黄波罗峪流入叆河
  草河城北三十里源出桃树峪流入叆河其绕凤凰城西北流者曰潮河又北曰绥满河近边门南流者曰托托河
  汊子河城北一百十里源出奈磨岭入叆河
  阿布河国语阿布适才之谓也城东南一百馀里镇江城之南又南曰永安河戴家木厂河六道河城西南四里源岀帽盔山流入草河
  羊河城西南一百六十里系杓子河五重河合流处流至将军石东入海
  英纳河城西南二百二十里源出海城县水峪山流至铁山东入海
  通远堡河城西南三十里源出分水岭会于草河
  响水河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源出分水岭流入纳河
  细河城西北一百四十二里源出境内小黒山入太子河
  拉们河国语拉们蓝色也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源出境内大黒山入太子河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五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六
  山川
  锦州府
  锦县
  宁远州
  广宁县
  义州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六
  山川
  锦州府
  锦县
  紫荆山城东二十里高三里许周围四十里尊严高大为郡之主山以厓紫荆故名东南有双杨店村
  馒头山城东二十五里
  马鞍山城东二十五里
  白云山城东二十五里山上有聚仙寺左井右泉土人以云气候阴晴颇验相近一山曰朖马山
  磨盘山城东三十里
  蔡家山城东三十五里
  游家山城东三十五里
  九华山城东四十里东二里一小山亦名九华
  珠子山城东四十里
  龙湾山城东四十五里
  团山城东六十八里
  十三山城东七十五里高一里馀周围二十馀里峯有十三故名辽史燕王淳讨武朝彦至乾州十三山金蔡珪诗关山尽处十三山即此山也山上有潭其下有金牛洞峯峦罗列大小相错出山海关即望见之疑岚积翠于大荒中若远若近宛若图画海山一奇观也
  圣祖仁皇帝东巡过此有十三山诗恭载圣制门乾隆八年
  皇上东巡过此有御制阁阳驿望十三山诗恭载
  天章门
  洪寺山城东八十里
  红草山城西二十里
  磨盘山城西二十里一名圆𣁬山
  黄花山城西三十里
  鹰窝山城西三十五里汤河发源于此
  假山城西四十里
  长岭沟山城西四十里
  卧佛山城西四十里山有卧佛寺有石卧佛像长一丈四尺故名女儿河水北流辽之俗又呼龟山
  霍家台山城西五十五里
  毡帽山城西五十五里峯锐而有檐故名
  纱帽山城西六十里
  铛子山城西六十里俗呼支锅子山形如支锅
  小虹螺山城西六十里周围三十里许上有如来殿观音寺高桥河七里河发源于此东有小山相接
  大虹螺山城西六十五里周围五十馀里高五里许与小虹螺山对峙东西绵旦百馀里连山河发源于此女儿河还辽其中金时置虹螺寨废城旧址犹存明时因山筑城已废 山之西为刚家屯摩旗屯
  小檐帽山城西六十五里
  大檐帽山城西六十五里
  喂牛厂山城西六十五里
  椵木排山城西六十五里
  笔架山城西六十五里
  天桥山城西六十五里
  金沙锅山城西七十里
  乳头山城西七十里与西北两小山对峙俗呼你头山是也
  尖山城西七十里
  团山城西九十五里
  古塔山城西九十五里古安昌县水和村其上有塔故名
  凉水䃳子山城西九十五里下有池
  架山城西九十五里
  偏道山城西九十五里
  蓝家沟山城西九十五里
  偏洞山城西九十五里上有洞
  凉水泉山城西九十七里傍有泉
  窟窿山城西一百里其地有屯东为梁家屯
  南王宝山城南九里
  寨儿山城南九里
  吕翁山城南十里周围四十七里高二里许山上有洞
  本朝崇徳七年大破明兵十三万于此山之下战迹恭详松山塔山注下
  圣祖东巡过此有御制吕翁山诗纪其事恭载
  圣制门乾隆八年皇上东巡有
  御制吕翁山诗四十三年有御制经吕翁山作诗四十八年有
  御制经吕翁山叠戊戌旧作韵诗俱恭载天章门
  松山城南十八里旧松山所城在其西
  圣祖东巡过此有御制松山诗恭载
  圣制门乾隆八年皇上东巡有
  御制松山诗恭载天章门
  事迹
  谨稽
  <span id="实录崇徳四年春">[[#实录崇徳四年春|实录崇徳四年春]]
  太宗统师征明松山以礟攻城尽毁其堞明副将金国凤乘夜以䋲系木填之以土比明已筑固我兵乃分三路穴地攻之城中复有备不能克遂班师五年春
  命王贝勒等更畨率兵围绵州六年秋八月睿亲王多尔衮等奏言明国合各省兵来拒我师实为众多
  太宗谕曰敌人若来侵犯王等可相机击之不来切勿轻动各当固守汛地时
  太宗即欲亲征因患鼻衄缓三日起行戊午渡辽河太宗鼻衄不止承以碗行三日方止豫亲王多铎等请驾徐行
  太宗曰行军制胜利在神速朕如有翼可飞即当飞去何可徐行也诸王贝勒大臣共议攻围策
  太宗曰朕但恐敌人闻朕亲至将潜遁耳倘蒙
  天眷佑敌兵不逃朕必令尔等破此敌如纵犬逐兽易于拾取不致劳苦也朕所定攻战机宜尔等慎勿违误勉力为之壬戍
  驻跸戚家堡遣大学士刚林往睿亲王营传
  谕曰朕当即至矣可移兵先在高桥立营俟朕至合围松山杏山睿亲王即令刚林回奏
  圣驾亲征臣等勇气増倍惟务进攻但明兵甚众臣等围锦州屡经攻战微有损伤如再速战恐力不及顷奉
  命驻营高桥倘敌约锦州松山兵来攻万一有失奈何即
  欲至高桥当俟胜负少分之后于是
  驾先至松山令诸军横截乌馨河南山至海滨大路太宗亲驻营杏山之间
  谕众曰如敌来犯近乃击之若未近而先往迎战致贻累于众罪与败走同是时敌人于松山城北乳峯山冈结寨其步兵于乳峯山松山城之间掘壕立七营其骑兵列于松山东西北三面合步骑兵号十三万其领兵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兵道张斗姚恭王之桢兵部郎中张若麒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李辅明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及副参游守以下二百馀员癸亥明总兵八贠率兵犯我前锋汛地我前锋军击败之又合镶蓝旗䕶军追击至塔山获笔架山积粟十二堆甲子敌犯我镶红旗汛地为我军击却旋复来战
  太宗张黄盖指挥将士布阵敌望见悉退
  太宗谕诸将曰今夜敌必遁我左翼四旗䕶军可至右翼汛地排列右翼四旗䕶军及骑兵蒙古兵前锋兵俱比翼排列真抵海边各固守汛地敌兵之遁者有百人则以百人追之有千人则以千人追之如敌兵众多则蹑后追击直抵塔山是夜初更明兵沿海潜遁我诸将各
  
  上命由沿地邀截奋击穷追杀死及赴海死者不可胜计乙丑命睿亲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率兵围塔山以红衣礟攻克四台斩守备二员都司一员生擒台内头将王希贤参将崔定国都司杨重镇
  太宗移营松山令环城掘濠困之又令诸将分驻要路堵截来往敌人是夜明总兵曹变蛟率乳峯山马步兵犯我镶黄旗汛地者一正黄旗汛地者四且突冲
  御营并为我军击却曹变蛟中创奔还松山明总兵吴三桂王朴乘间奔入杏山己巳吴三桂王朴等复自杏山将奔宁远我前锋兵见之由杏山西追击至高桥豫亲王等发伏掩杀敌各路溃窜自海边至桑阿尔斋堡并为我分驻兵殱殪惟吴三桂王朴得脱走宁远壬申
  命大臣率兵设伏高桥甫出营见我前锋兵追逐杏山遁出步兵千人遂协同击斩既至高桥复遇杏山遁出之骑兵八十步兵六百悉殱之是时松山城中被我军围困不得出者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及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祖大乐等及士卒万馀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绝欲遁又未敢成队而出其乘间先遁为我军斩杀者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人获马驼七千五百馀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自杏山迤南至塔山一路死者相枕藉海中浮尸飘荡多如雁骛九月辛巳
  太宗自松山城西南移营城西北越五日
  驾还留豫亲王等围松山英亲王等围高桥冬十月命镇国将军阿拜率兵驻乳峯山十一月
  命肃亲王豪格辅国公满达海率兵往同豫亲王等围松山十二月壬寅朔明兵六千出松山城夜犯正红旗䕶军营骁骑营及正黄旗蒙古营我军各守汛地沿壕射败敌兵殱四百二十四人馀众遁退入城门闭不得入来降者二千馀人从杏山宵遁为我伏兵袭杀者五百七十四人七年春二月丁巳松山城中明副将夏成徳遣人赴肃亲王军通款约为内应以其子夏舒为质是夜王令左右翼前锋携云梯二八旗兵携云梯八至城南靣即于夏成徳守御处树梯登城我军毕登敌始觉我军巡逻搜剿令随夏成徳降者别聚一处生擒总督洪承畴等斩兵道一副将十游击以下官百馀员兵三千有奇
  太宗命诸王斩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而以洪承畴祖大乐诸人归盛京赡养之留兵毁松山城而还牛心山城南二十里
  石灰窑山城南三十五里
  马鞍山城南三十里
  望海台山城南三十五里
  空心台北山城南三十五里
  空心台南山城南三十七里
  三角山城南三十七里
  翠幕山城北十里俗呼眼马山
  二郎洞山城北十五里上有五洞洞东北一潭深丈许其东一泉上有玉皇阁弥陀阁望海观音阁惟观音阁最高东见十三山西见壶芦岛南见大小笔架山下则锦水凌川旋其左右
  牛山城北十五里有金牛洞
  左蟠龙山城北十五里在观音洞东
  右蟠龙山城北十五里在观音洞西
  鸡冠山城北十五里在观音洞前
  小洞山城北五十里
  馒头山城北二十里俗呼大帽山
  小洞寺山城北二十里洞内有石佛
  蔡家敌楼山城北二十里
  温家敌楼山城北二十里
  青石台山城北二十六里
  岩静寺山城北二十六里山上有洞中有石佛
  牛心山城北二十六里西有岩静寺寺前后有桃杏花时烂漫游者甚众
  裂缝山城北三十里
  乱石山城北三十里二道河发源于此
  了八石山城北三十里高三十馀丈周二里馀数峯插云峯后有涧深不可测山东面有石佛二尊山上有石柱九相传辽萧太后梳妆楼故址
  梯子山城北三十里
  大茂山城北三十里山北有大茂堡
  龙嘴山城北三十里头道河发源于此
  驴耳山城北三十五里上有驴耳寺
  龙头山城北三十五里有二洞若眼下有龙湫
  刀尖山城北三十五里
  杏花寺山城北三十五里
  翠岩山城北三十六里
  双井寺山城北四十五里上有洞为大士龛东西二井故名
  石门山城东南十五里
  乳峯山城东南十五里中峯如盖东西十二麓拱城北向悬崖有窦源可丈许泉溜如乳甘冽可饮望海山城东南十五里山十有朝阳寺今只存一碑小凌河绕山下
  高山城东南二十五里
  东王宝山城东南二十五里
  卧龙山城东南二十七里坡陀盘屈状类牛眠俗又呼卧龙山
  长山城东南三十里自此绵亘而南四五里峯峦断续四山错列皆为长山上有长山寺鹰帽山城东南三十五里
  牤牛山城东南三十五里山麓插海小凌河经其阴
  毛山城东南三十五里
  朝阳山城东南三十五里下有朝阳寺俗呼王麻子沟
  平山城东南五十里一名团山上有土城城南有望海朝云寺明一统志以此为木叶山误西王宝山城西南二十里
  观马山城西南三十里旧杏山城在其西一名关门山
  杏山城西南四十里旧有杏山驿
  本朝崇徳七年取明杏山城毁平之详见松山塔山注
  圣祖仁皇帝东巡有御制杏山诗恭载
  圣制门乾隆八年有御制雪后过杏山诗四十三年有
  御制杏山晚眺恭依皇租原韵诗俱恭载
  天章门
  磨盘山城西四十里
  白马沟山城西南四十七里
  烟台山城西南五十五里
  海云山城西南五十五里上有海云寺
  红土山城西南五十七里又名平土山
  打鱼山城西南五十七里
  尖台山城西南五十七里
  白台山城西南五十七里
  三顶山城西南五十八里
  小笔架山城西南六十里峙海中状如笔架潮至时四面皆水潮退有石如桥阔三丈长三里许可通车马大笔架山城西南六十里与小笔架山俱峙海中状如笔架潮退见天桥阔八丈长四里许为昔人避兵处上有朝阳寺多飓风屋瓦辄飘去今存空堵
  塔山城西南六十里明置塔山千户所于此
  事迹
  谨稽
  实录崇徳七年春三月明总兵祖大夀以锦州降太宗命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等移师围塔山杏山夏四月戊申列红衣礟于塔山城西攻毁城垣二十馀丈我兵悉登城尽殱城内官属及官兵七千收军驻高桥大路赍
  敕招杏山城中将士降不从庚甲移礟于杏山城北面先攻取其近城之台明日以礟攻毁城垣二十五丈我兵将欲登城城中众官开门出降
  太宗命以降顺官属兵丁携归赡养编戸士民安插盖州俘获人口财物赏给攻城及阵亡被伤将士兵器及米粮牲畜运贮锦州其塔山杏山城垣悉毁平之笟篱山城西南七十里
  瓜山城西南七十里山上有瓦窑寺又名瓦窑子山相近一峯亦名马鞍山北接十王庄沙锅屯龟头山城西南七十五里峙海中
  三城山城西南九十里
  刺儿山城西南九十里
  南台山城西南九十里
  骆驼山城西南九十里
  北台山城西南九十里
  尖山城西南九十里
  团山城西南九十里上有石城
  乌云山城西南九十五里
  蜂蜜沟山城西南九十五里
  唐帽山城东北三十里
  台子山城东北三十里
  营城山城东北三十里
  小鹰山城东北二十里鹰每将雏巢其顶
  䃳子山城东北三十一里
  窟窿山城东北三十一里
  鸡冠山城东北三十五里
  半壁山城东北四十里又呼两角山
  嵯岈山城东北四十五里前有佛殿三楹上有阁
  千家寨山城东北五十里山出白石可作碑
  望高山城东北五十里山前有老虎洞
  黄山城东北五十五里
  冯家山城东北六十里
  高黄山城东北六十里义州破台河发源于此
  鹦哥山城东北六十里
  懒汉山城西北十八里
  孤山城西北二十里
  花楼山城西北二十里
  团山城西北二十里
  马家山城西北二十里
  石峆䃳山城西北三十里又北有雅巴石山
  了角山城西北四十五里其南一山西北五里又一山错列相峙故呼曰了角山宽方寺山城西北四十五里
  三郎寨山城西北四十五里
  东三郎寨山城西北四十五里
  尖山城西北四十五里
  库当山城西北四十五里
  唐王寨山城西北五十里
  青龙山城西北五十里俗呼梁家寨
  朝阳寺山城西北五十里上有朝阳寺
  朝阳寺北山城西北五十里
  松树沟山城西北五十里
  三块石山城西北五十里
  馒头山城西北五十里
  帽儿山城西北五十里
  黄土坎山城西北五十一里
  管家沟山城西北五十一里
  银匠沟山城西北五十五里
  锡匠沟山城西北五十五里
  温家沟山城四北五十五里
  木匠沟山城西北五十五里西南一峯山峦相接
  半截塔山城西南五十五里
  钢窑山城西北七十里
  乳头山城西北八十里俗呼你头山
  老虎关山城西北八十五里
  东老虎关山城西北八十五里
  松岭门山城西北九十里
  石家岭城东二十里
  十三站岭城东六十九里
  骆驼岭城西四十里
  长岭城西六十五里稠柳河发源于此西南有小山相接俗呼长岭山岭有二一在城西南九十里黄土岭城西九十五里
  石头岭城西九十五里
  五道岭城西南二十里
  莽牛岭城西北三十里
  狮子岭城西北四十五里
  金宝岭城西北四十五里
  松岭城西北九十里在松岭门东东南又一山俗呼松岭山
  黄石崖城西北六十里
  毛家峪城东三十里
  老虎峪城西六十五里
  千家峪城西九十五里五里河发源于此
  观音洞城北十五里在普陀寺后雄秀奥折东西二洞西洞甚高广有大士阁东北岩下有龙湫四时不涸鸽子洞城东北五十里洞有二一在城西北七十里
  小壶芦岛城西南五十五里
  壶芦岛城西南九十里
  黄山嘴城东北五十里
  小凌河城东十五里源出边外土默特明安喀喇山名水叠河东南流由松岭门西五里入边为小凌河绕府城西又名锦川南流五十馀里至唐家台西入海
  本朝康熙初分兵驻防圣祖仁皇帝东巡有憩小凌河诗恭载
  圣制门乾隆八年皇上东巡有小凌河诗恭载
  天章门 国语明安千数也喀喇黑色也
  大凌河城东四十里源出边外喀喇沁威苏图山名郸穆楞河东流自义州西九官台门东入边为大凌河边义州城北东南流经杵头山入锦县界流九十三里至团山东又六十五里至鲇鱼塘入海本朝天聪五年
  太宗文皇帝取大凌河城克捷于此战迹恭详大凌河城注下
  圣祖仁皇帝东巡有驻跸大凌河诗恭载圣制门乾隆八年
  皇上东巡有大凌河诗四十三年四十八年有御制观大凌河养息牧及大凌河咏事过大凌河恭依
  皇祖原韵诗俱恭载天章门 蒙古语威苏桦皮也图有也
  女儿河城西十八里源出边外上默特界名乌馨河东流由新台门北六十里入县界东流达吕翁山与小凌河合流入海
  汤河城西三十里源出境内鹰窝山南泉南流会女儿河入海
  枯凌河城东南四十里即大凌河故道分流至柴火沟东入海旱则水干故名七里河城西南四十里自小虹螺山发源东南流至四方台东折西南入于海高桥河城西南四十七里源出虹螺山东南流辽高桥城南会七里河入海
  饮马河城西南六十里源出老鹳堡南泉东南辽塔山城西又东南流入海
  稠柳河城西南七十里源出境内长岭东南流入笟篱山东入海
  连山河城西南八十里源出境内大虹螺山东南流绕连山城东至壶芦岛入海五里河城西南八十里在连山西源出千家峪泉东南流绕团山东又东南至剌儿山东入海
  长岭河城东南九十五里源出宁远州界䃳子山东南流至长岭台入锦县界又东南达连山城西会五里河入海
  二道河城东北十二里源出境内乱石山经紫荆山西入小凌河
  小蛤蜊河城东北十二里源出境内郭家台泉东南流与二道头道河合流入小凌河头道河城东北十五里源出境内龙嘴山经紫荆山西与二道河合流入小凌河大蛤蜊河城东北四十里源出境内樱桃园东南流达游家山北入大凌河冷泉河城东北四十五里源出义州斑石山东南流经鱼子嶂入大蛤蜊河
  大定河城东北五十五里源出义州石厂山由古开州南入县界东南流经鱼子嶂入大蛤蜊河
  凉水泉城西九十里
  千家峪泉城西九十五里五里河发源于此
  二郎洞泉城北十五里在洞之东
  老鹳泉城西南六十里饮马河发源于此
  笔架山泉城西南六十里在海中长元寺西
  水泉子城东北二十里
  樱桃园泉城东北三十里大蛤蜊河发源于此
  郭家泉城东北三十九里小蛤蜊河发源于此
  宁远州
  三首山城东五里三峯相峙状若人首其上有泉下注东南流八里入海
  嘉山城东十五里
  望海山城东十八里
  郭家山城西八里
  狼洞山城西二十里
  龙湾嘴山城西十五里曹庄河发源于此
  铁帽山城西十八里
  尖顶山城西二十里
  悬夆山城西二十五里
  大团山城西三十里中高四下可备守御
  芥花台山城西三十三里
  大头山城西三十五里中右所东沙河发源于此
  小夹山城西五十里
  鹰窝山城西六十里曲尺河自山东发源东关驿河自山西发源
  牛心山城西七十五里
  茨儿山城西八十里前有朝阳寺
  偏山城西八十里古城寨后上有卧龙潭偏山河发源于此
  刺榆陀山城西八十三里
  转湾台山城西八十三里
  石梯山城西八十五里昔人凿石为梯以便登步
  犀牛望月山城西八十五里
  安家山城西八十五里
  郭家山城西八十六里
  狮子口山城西八十六里
  塔子山城西九十里
  东大石䑓山城西九十二里马家河发源于此
  矾石山城西九十五里石似白矾
  西大石台山城西九十七里
  歪头山城西一百里
  尖山城西一百里
  马鞍山城西一百里
  小䃳子山城西一百十里沙河站河发源于此
  黑山城西一百十里
  叶家山城西一百十里
  官帽山城西一百十八里凉水河发源于此
  糜子沟山城西一百二十五里
  靳家台山城西一百三十里
  马蹄沟山城西一百三十五里
  九连山城西一百三十五里
  万松山城西一百三十六里东西绵亘四百馀里连山海永平界山多松故名俗呼松岭山北有松岭西有松岭台山断续绵亘皆昔之万松山也土人因地立名所呼不一
  五指山城西一百三十六里万松山北五峯秀㧞若手指然急水河发源于此杨家山城西一百三十七里叶家坟河发源于此
  山城山城西一百三十七里
  小鹰窝山城西一百四十里
  双山城西一百四十里
  湾头墙山城西一百四十一里
  四方台山城西一百四十二里
  半壁山城西一百四十二里
  大鹰窝山城西一百四十五里
  傍山城西一百四十五里
  羊家山城西一百四十五里
  石门山城西一百四十七里
  九门台山城西一百四十七里
  小三山城西一百五十里
  九门山城西一百五十里
  三山城西一百五十五里高五里周围三十馀里三峰并秀
  四方台山城西一百五十五里
  长岭山城西一百五十六里
  钢义山城西一百五十九里
  西背阴山城西一百六十里
  锥子山城西一百六十里
  大孤山城西一百六十里
  南背阴山城西一百六十三里
  鹊窝山城西一百六十三里
  钉子山城西一百六十五里
  瓮圏山城西一百七十里
  牛羊沟山城西一百七十里
  蛇山城西一百七十里
  将军石山城西一百七十五里高数百丈一石如柱亭亭孤立高五十丈前有碑镌镇辽将军字一名天柱
  沙沟山城西一百七十五里西为破山洞山中前所东沙河发源于此
  偏坡台山城西一百八十里
  土胡同山城西一百九十里
  雁过山城西一百九十里
  三道关山城西一百九十九里荆条河发源于此
  角山城西二百里山脉自居庸古北喜峯东来蜿蜒绵亘千馀里至是双峯耸峙宛如角立故名
  半壁山城北十五里
  鹰窝口山城北二十里
  寨儿山城北二十里
  火烧门山城北二十二里汤沙河发源于此旧设边门名火烧门两山东西对峙双山城北四十五里
  尖山城北四十五里
  钓台山城东南十五里钓鱼台在山之东又东曰夹山
  大磨盘山城东南三十里
  小磨盘山城东南三十里
  卧牛山城西南十五里
  石塔山城西南十八里在海中或呼小塔山
  乱石山城西南二十五里
  清凉山城西南二十八里在海滨下有清凉寺
  阎家山城西南二十八里
  张家山城西南四十里在海中
  小海山城西南四十五里在海中
  长山城西南六十里上有海云寺中出苹果沙果㯽子等物
  碧霞山城西南七十七里上有元君宫海云寺六角井俗呼庙儿山
  羊乳山城西南七十九里俗呼羊奶山是也
  烟台山城西南八十里
  羊毛山城西南八十里
  骆驼山城西南八十二里
  团山城西南八十三里
  李家山城西南八十三里
  孙家山城西南八十五里
  庙儿山城西南一百十里
  孤山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俗名朱家嘴
  馒头山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黄罗山城西南一百三十三里
  赵家山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蛎黄沟山城西南一百六十三里
  芝蔴湾山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望夫山城西南一百八十八里相传为秦时孟姜女望夫处
  小黑山城西南一百九十三里或呼黑三山
  螺峰山城东北五里俗呼窟窿山
  䃳子山城东北十五里首山河自山南发源干柴岭河自山东南发源双树铺河自山东发源
  灰山城东北二十里
  鞍山城东北二十三里
  枣儿山城西北八里
  王宝山城西北十里
  黄土坎山城西北十三里
  鹞鹰山城西北二十里
  摩克托山国语摩克托形秃之谓也城西北二十里一名光顶山
  孤山台山城西北二十里
  鹞子山城西北二十里相近有镇山
  <span id="九[2]山">[[#九[2]山|九[2]山]]城西北二十五里一名高黄山
  磨盘山城西北三十里长帽河发源于此
  荆条山城西北三十里
  新台门山城西北三十里
  歪头䃳子山城西北三十五里
  雁崖山城西北三十五里
  虎头山城西北三十七里
  梆子山城西北四十里
  石塔沟山城西北四十三里
  笔架山城西北五十里
  荣家山城西北五十二里女儿河发源于此
  毛家山城北九十里烟台河发源于此
  鸡冠山城西北一百里
  糜子山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松岭台山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小孤山城西北一百六十里
  烟笼山城西北一百六十八里噶拉河发源于此
  南长岭城西三十五里
  黄土岭城西一百十里
  欢喜岭城西一百九十六里
  北长岭城西三十里
  陡岭城北四十五里
  鲍官岭城西南七十七里
  干柴岭城东北十五里
  长岭城西北三十三里
  松岭城西北三十五里
  栅子岭城西北五十里
  马路岭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红崖城西四十里又西有黑峪沟福儿沟
  恨虎崖城西一百五十里
  觉华岛城南十二里在海中上有海云龙宫二寺
  事迹
  谨稽
  <span id="实录天命十一年春正月戊午">[[#实录天命十一年春正月戊午|实录天命十一年春正月戊午]]
  太祖率诸贝勒统兵征明庚申次东昌堡辛酉渡辽河军分左右翼排列旷野南至海岸北越广宁大路前锋至西平堡获明谍者讯之知明右屯卫兵千人大凌河兵五百锦州城兵三千此外人民随地散处大军兼程而进将至右屯卫其城守参将周守廉已率军民遁明舟运之粮积贮海岸
  太祖留将八人率步卒四万移其粮于右屯卫大军前进明锦州城守游击萧升中军张贤都司吕忠松山参将左辅中军毛凤翼及大凌河小凌河杏山塔山连山七城守将闻我军至皆焚其庐舍粮储而遁丁卯大军至宁远越城五里横截山海关大路驻营戊辰军士薄城奋击袁崇焕与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夀婴城固守是时宁远城南十六里外海中觉华岛为山海关外明兵粮运所贮
  太祖命武讷格率八旗蒙古更益满州兵八百往征觉华岛见明防守粮储参将姚抚民胡一宁金观游击李善吴玉张国青统兵四万营于冰上凿冰十五里为濠卫以车楯我兵从未凿处进击败其兵尽殱之又二营列于岛上遂冲入亦尽殱之焚其船二千馀及粮草千馀堆乃还
  桃花岛城南十五里在海中明时登菜海运船于此
  汤沙河城东一里馀一名姜女河自火烧门山发源南流绕城东合女儿河
  干柴岭河城东五里自句家屯发源南流入海
  首山河城东五里自䃳子山发源南流辽城东入汤沙河
  寨儿山河城东十八里源出寨儿山东南流入汤沙河
  双树铺河城东十八里自䃳子山发源东南流达茂儿山入海
  女儿河城西一里或呼三女河源出荣家山南流辽城西又南会沙河入于海宁远河城西一里源出新台门分而为二东为汤沙河西为女儿河环城复合为一入海又噶拉河在城西八十里黒水河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源出边外喀喇沁左翼界
  长帽河城西十八里源出磨盘山东南流入女儿河
  曹庄河城西南十二里自龙湾嘴东发源东南流绕曹庄西遂南入海
  东沙河城西南三十里自大头山发源绕中右所城东南流入海
  烟台河城西南四十里源出毛家山东南流入海
  曲尺河城西南四十八里自鹰窝山发源南流入海
  东关驿河城西南六十里自鹰窝山发源东南流分而为二一辽东门驿城东一辽东关驿城西又折而东合为一东南流至新庄屯散漫荒甸
  偏山河城西南七十五里源出偏山西南南流入六州河又西南曰六后所河源出边外六州河城西南七十九里源出边外自高台堡东十里南流入州境绕中后所城东南流入海一名六股河明一统志自大宁等六州之水合流而南故名
  马家河城西南八十七里自东大石台山发源南流入海
  沙河站河城西南一百十里自杨家山发源绕叶家坟屯东又东南流入海叶家坟河城西南一百十里自杨家山发源绕叶家坟屯东又东南流入海高儿河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源出边外自高台堡门西四十里南流入州境达高儿河堡西又东南流入海
  凉水河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自官帽山发源绕凉水河站东南流入海河之西南即三山峪其故站处有沙河旧城
  石子河城西南一百三十三里源出边外自高台堡门西八十里南流入州境达前屯卫城西遂西南流入海
  王宝河城西南一百四十五里源出桃源屯泉东南流入石子河俗呼陡坡台河中前所东沙河城西南一百六十五里自山海卫破山洞山发源边中前所城东又东南流入海
  急水河城西南一百八十里俗呼老军屯河源出五指山东南流入海
  荆条河城西南一百八十五里自山海卫三道关山发源南流入门亦名姜女河漫水河城西南 百九十七里俗名窑河源出吴家山又西南三里有䕶城河源出馒头山俱西南流至山海关南水门会石子河入海 谨按乾隆八年
  皇上东巡御制锦州道中诗注内有急水河发源五指山南与漫
  水河通建州诸水合流为一之谕今伏考五指山即在万松山北仰见我

  皇上考证精详于地志水经了如指掌实足补舆图之缺而正旧注之讹
  首山泉城东五里
  香水泉城西一百十里清冽甘耆
  温泉城东西四里其泉如沸明都指挥韩斌构亭其上旁为堂引水于中以为澡雪之所垣外有陨星石其泉有四一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一在城西一百里一在城西一百六十里今惟存东南一泉馀俱湮
  桃园泉城西南一百四十五里王宝河发源于此
  卧龙泉城西八十里
  龙潭城南八里有二一在前屯卫东南四十里昔为祷雨处
  玉皇潭城西南一百里又有瑞潭在旧前屯城北五十里三泉送出色白且香八角井城西南八十里
  圣井城西南旧前屯城北一百里鹤山下其井涸每遇岁旱乡人祷雨纳瓶取水倾之视瓶水多寡而两疏之其应如响
  水口城西九十里
  西湖城西十五里今泾
  莲花池城西八十里今湮
  广宁县
  蛇山城东三十里层峦叠嶂
  小黑山城东六十里明时于此筑边东至今老边驿其中东西二百馀里为三卫驻牧之地今边墙遗址犹存
  大黑山城东七十里
  胡家窝山城东八十里
  北镇医巫闾山城西十里高十馀里周围二百四十里虞舜封十二山以此山为幽州之镇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隋开皇十四年诏以医巫闾为北镇自后因之其山掩抱六重亦名六山辽人皇王托云爱其奇秀购书数万卷置山之绝顶筑堂曰望海及卒遂葬于此山下为北镇庙庙东有仙人岩孤石峭㧞上镌吕仙像又名吕公岩庙西有翠云屏一石方广丈馀下有窦南北相通明巡抚张学颜刻补天石三字于上又有桃花洞飞瀑岩悬泉下泻虽冬不冰其麓屹立两石如门烟雾出壑萦绕重峦名胜莫可殚述其形势恢特窅奥雄峙辽河之右与长白山夹辅䕶王气以壮鸿图者也
  朝廷凡遇大典遗官祭告如仪圣祖仁皇帝东巡过此有
  御制望医巫闾山诗恭载圣制门乾隆八年
  皇上东巡有过广宁望医巫闾山恭依皇祖原韵诗十九年有
  御制杪秋游医巫闾山得五言三十韵诗及游医巫闾杂咏祭医巫闾山诗四十三年有御制望医巫闾山再依皇祖元韵诗咏医巫闾山四景诗祭医巫闾山诗四十八
  年有御制望医巫闾山二依

  皇祖元韵诗观音阁即景诗题医巫阅四景诗祭北镇庙礼成述事诗均恭载天章门 托云原作图欲今译改
  乳峯山城西十里与拍木山相接
  千家寨山城西三十五里
  古城山城北十里
  分中山城北十里
  分水北山城北十五里
  北团山城北十五里
  北台子团山城北十五里
  马市堡山城北十七里
  圑城北二十里
  镇北山城北二十五里
  王尖山城北三十五里
  荞麦山城北三十六里
  镇边堡山城北四十里
  白土山城北四十里
  鹰窝山城北四十里
  驼房山城东南六里俗呼放驼山
  宝珠山城东南十里
  盘山城东南十一里
  㫰马山城东南十五里
  狼虎山城东北二十里辽时辽州治平军有狼山即此
  羊肠河山城东北四十五里
  双台山城东北七十里
  西黑山城东北七十五里
  黑山城东北八十里上有洞
  衮诺尔山蒙古语衮诺尔水泡也城东北九十里山下一泉南北长三十步阔十八步贵子山城东北九十里
  蛇山城东北九十五里
  双山城东北一百十里
  高台山城东北二百十里
  万紫山城内西北隅明时辽王府基或云万翠山或云万字山
  虎头山城西北五里
  鸡冠山城西北五十里
  韩口山城西北五十里
  凤头山城西北六十里
  鞍山城西北六十里
  沙岭城东南一百五十里
  深沟南岭城东十五里
  深沟北岭城东十五里
  土堡南岭城东二十五里
  二道井岭城东一百十五里
  东沙河城东门外源出医巫闻山三道沟东南流辽城北而南至板桥河西北名沙河东南沙河俱南流入海
  羊肠河城东四十五里源出边外由白土厂边门东流入境至蛇山下平野散漫蛤蜊河城东八十里即辽河分流曲折三百里入三又河
  杨郎河城西门外源出城西北泉南流入南关入东沙河
  南门干河城南关外源出医巫闾山二道沟东南流入东沙河
  大石桥河城南一里源出医巫闾山玉泉寺东南流达大石桥又东南入东沙河南沙河城南十二里源出医巫闾山由牵马岭东南流合东沙河入海即闾阳驿河西沙河城南三十一里源出医巫闾山青阳寺其在北者名泥河在东南者名西沙河南流散漫
  板桥河城南七十里源出医巫闾山其一流经广宁城北其一流经城南俱至城东南合双峰河入海今土人分为大板桥河小板桥河
  石佛寺河城北十三里源出医巫闾山东南流入马市河
  马市河城北二十五里源出义州魏家岭东南流达中安堡城东南散漫
  三汊河城东南一百六十里入海城县界详见海城县
  双峯河城西南二十里在二十里铺之南源出医巫闾山背阴寺东南流入泥河铺前河城西南二十里源出二十里铺泉东南流至二十里铺南又东南流至祖家屯南散漫
  泥河城西南三十四里源出医巫闾巫山青岩山涧东南流达北镇堡又东南流入西沙河分水关河城东北九里源出分水关南流入东沙河
  珠子河城东北四十里或呼为锥子河
  五道河城东北二百十里即养息牧河分流流三十里五道仍合为一入辽河养息牧河城东北二百二十里源出边外由彰武台边门入境流二百七十里入辽河辽河城东北二百三十里即巨流河详见奉天府承徳县山川注
  莽獐湖城东九十里
  陡坎湖城东九十五里
  高桥湖城东南四十里
  莲子湖城东北九十里
  乂刺沟城西五十五里
  苏家沟城西南四十里
  松川沟城西南五十里
  灌肠沟城西南九十里
  龙潭城西三十五里医巫闾山之麓周围三丈许上有石如蓬覆之
  清泉城内
  廉泉城内
  崇泉城内西北隅万紫山上
  玉泉城西医巫闾山中
  二十里铺泉城西南二十里铺前河发源于此
  八角寺泉城西南三十里寺南一泉东南流十里馀入泥河
  汤泉城西南三十里汤泉河发源于此
  古老无名泉城东北隅泉水四时不竭南流百步入东沙河
  杨郎泉城西北一泉出为杨即河
  洪井城西四里
  八角井城北隅
  满井城西北三里水味甘美虽旱不竭
  锦县宁远广宁南境俱临海而锦宁去海尤近东连宁海西扺山海关南通天津登莱明时海运商船于此登岸宁远海防五城即贮粮之所也详见奉天府承徳县山川注
  义州
  小籽粒山城东四十里相近有杵头山青山
  贺家尖山城东四十里
  新站山城东四十五里
  云雾山城东五十五里
  鹰窝山城西二十五里
  笔架山城西三十五里
  南笔架山城西三十五里
  西边门山城西三十六里
  棋盘山城西四十里
  团山城南三十里
  双山城南三十五里
  斑石山城南三十八里七里河发源于此
  宝严洞山城南四十里
  骆驼山城南四十三里
  长山城南四十五里
  望高山城北十七里
  石门山城北二十里
  黑山城北二十五里
  莲花山城北三十里即长山
  骆驼山城北四十五里
  龙凤山城东南四十五里
  塔子山城东南五十里
  三角城山城东南五十五里
  项家台山城东南五十五里
  三城山城东南五十五里
  碌碡山城东南五十五里
  圣水山城东南五十七里山半有圣水寺寺傍有水滴岩下石坎中不干不溢故名虾蟆山城东南五十七里
  驼崖山城东南五十七里
  围屏山城东南六十里
  香炉山城东南六十二里状似香炉
  灰山城东南六十二里王巨河发源于此
  杵头山城东南六十二里
  鹰窝山城东南六十四里
  松川沟山城东南六十四里
  金刚山城东南六十五里陡绝不可上下有黄安洞黄安寺迤东曰驼安山上有驼鞍寺殿前古松二株大数抱
  寨子山城东南六十五里险甚下有寨子寺
  骆驼山城东南六十五里
  铁回子山城东六十七里
  宝林山城东南六十八里上有宝林寺寺前㧞倒井相传为唐太宗征辽遗迹山前为宝林寺村山之北相近有苏家地墙子岭
  双台山城东南六十八里
  乳头山城东南六十八里
  白土山城东南六十八里
  一堵墙山城东南六十九里
  古孤山城东南七十里
  窟窿山城东南七十三里
  梁家塔山城东南七十三里
  大籽粒山城东南七十五里
  小峪山城东南七十五里
  大峪山城东南七十五里
  旧站山城东南七十九里
  黑背山城东南七十九里
  凿通玉山城东南七十九里
  青山城东南七十九里
  出山城西南十五里
  八塔山城西南二十二里上有八塔今倾圮不全
  平顶山城西南二十五里
  牛心山城西南二十五里
  西牛心山城西南三十里
  金刚山城西南三十五里
  石厂山城西南三十五里
  大安堡山城西南四十里即红石䃳子山大安堡河发源于此
  帽儿山城西南六十里杨树沟河发源于此
  银泉山城西南八十里
  莲花山城西南九十里
  背阴洞山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摩克托山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红石䃳子山城西南一百二十三里
  骆驼山城西南一百四十里
  芝蔴山城东北三十五里
  鸡冠山城东北四十里
  龙湾山城东北四十二里
  白台山城东北四十二里
  中路山城东北五十里
  隘口山城东北五十五里
  鹰窝山城东北六十里
  鹰路山{{{1}}}
  花楼山城东北八十里
  万佛山城西北十三里即福山
  枯凌山城西北二十里
  三山城西北三十里
  嘉福山城西北三十里山上旧有龙潭祷雨辄应
  九官台山城西北三十六里九官台边门在山北
  邹家屯山城西北四十里
  刘隆台山城西北五十二里
  蟠桃岭城东五十三里
  关王岭城东六十里
  大岭城南二十里
  牵马岭城东南五十五里山脉与医巫闾山相接势极险峻中通驿路过者必下马攀援乃可上故名今土人分为二曰大牵马岭小牵马岭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征明收降牵马岭
  青石岭城东南十七里
  干柴岭城东南七十里
  小牵马岭城东南七十九里
  东长岭城东北十六里
  石门岭城东北八十里
  魏家岭城东北九十二里广宁马市河发源于此
  金牛洞城东南五十五里或作全女洞上有三洞洞前有泉挹以小瓢则不竭以大器取之则立竭矣
  桃君洞城东南六十三里
  小沙河城西二里源出魏家屯南达城西北入大凌河
  王巨河城南十五里俗呼干河沟源出灰山东北流入七里河汇入大凌河
  石河城南三十里源出石厂山由城东至锦县界入大凌河即孙凌堡河
  齐家堡七里河城南四十五里源出斑石山东南流达望高山入锦县界冷泉河发源
  破台河城东南五十二里源出锦县高黄山东北流至破台西又东南至仰沟西入海五台河城东南五十二里源出圣水山东南流经五台北又东南流至金刚屯东散漫荒甸三台西河城东南五十五里源出香炉山东流至上五旗南入三台东河
  三台东河城东南五十五里源出干柴岭南流经三台东又东南流至柳沟南入海头台河城东南五十六里源出柴市岭东流经土城南又南流十五里散漫荒甸大安堡河城西南三十里源出红石䃳子山北汛绕大康堡西入大凌河
  杨树沟河城西南六十里源出帽儿山西泉水南流至半载塔东入小城河汤泉河城西南七十里流入杨树沟河
  西沙河城东北十五里源出营城东泉水东南流入东沙河
  东沙河城东北十六里源出太寕堡城西南流绕杵头山入大凌河
  青河城东北五十里源出边外由清河边门西入境经大清堡入细河
  细河城东北六十里源出边外由清河边门东入境合清河至锦县界入大凌河大凌河源出边外西南蒙古四凌河地方流八百二十里入九官䑓至锦县蚂蚁屯入海详见锦县山川注
  小凌河自西南土默特梯子岭发源流二百三十里入松岭门至锦县蚂蚁屯入海详见锦县山川注河之北有摩和托河
  柳河川城西三十里源出边外由九官台边门西一里入境东流入大凌河
  老公沟城西二十五里源出老公沟泉北流入柳河川
  老公沟泉城西三十五里老公沟发源于此
  魏家屯泉城西南二十里小沙河发源于此
  宋八屯泉城西南二十馀里泥河发源于此
  营城东泉城东北十五里西沙河发源于此
  大宁堡泉城东北三十里东沙河发源于此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七
  山川
  吉林各属
  吉林
  宁古塔
  白都讷
  三姓
  阿勒楚喀
  珲春
  打牲乌拉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七
  山川
  吉林各属
  吉林
  长白山即果勒敏珊延阿林在吉林城东稍折而南横亘千馀里东自宁古塔西至奉天府诸山皆发脉于此山巅有潭为鸭绿混同图们三江之源古名不咸山亦名太白山亦名白山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晋书肃慎氏在不咸山北魏书勿吉国有徒太山唐书粟末水源于太白山金史世纪其在北者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黒龙江所谓白山黒水是也又礼志大定十二年封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即其山北地建庙宇有司致祭如岳镇故事明昌四年复册为开天宏圣帝其后庙废叶隆礼辽志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馀里其内禽兽皆白人不敢入恐秽其间以致蛇虺之害明一统志在三万卫东北千馀里故会寕府南六十里横亘千里高二百里其巅有潭周八十里渊深莫测南流为鸭绿江北流为混同江东流为阿雅噶河今考西南流入海者为鸭绿江东南流入海者为图们江北流入海者为混同江并无阿雅噶河之名古今称名之异也
  本朝诞膺天命考正祀典尊为长白山之神在城西南九里温徳亨山望祭春秋两祭吉林将军副
  都统主之

  盛京礼部遣官随祭国家大典遣大臣祭告如岳镇仪康熙十七年
  旨遣大臣觉罗武穆纳等登山相视见山麓一所四周密林樷翳其中圜平草木不生出林里许香树错列黄花纷郁山半云垂雾羃不可仰睇诸大臣跪宣
  旨毕云雾倏廓山形了然有径可发其半有石砌台坦平宜四望山颠作圜形积雪皑然及陟其上五峯环峙如府南一峯稍下如门中潭窈杳距岸五十丈许周可四十馀里山之四周百泉奔注即三大江所由发源也康熙二十三年复遣驻防协领勒辄等周围相度山形势广袤绵亘略如明一统志所云其巅不生他树草多白花南麓蜿蜒磅礴分为两干其一西南指者东界鸭绿江麓尽处两江会焉其一统山之西而北亘数百里以其为众水所分旧志总谓之分水岭今则西至
  兴京边茂树深林参天翳日者土人呼为纳噜窝集从此西入兴京门遂为启运山自纳鲁窝集而北一冈袤四十馀里者土人呼为果勒敏珠敦复西指入英莪边门其山是为
  天柱隆业二山回旋盘曲虎踞龙蟠其间因地立名为山
  为岭者不一要皆此山之支裔也山之灵异自昔称名而

  神圣发祥于今为盛万禩鸿基与山无极矣 按旧志谓在船厂东南一千三百馀里今考此山实在吉林城东稍南六百里雍正十一年建望祭殿于温徳亨山岁时致祀乾隆八年
  御制驻跸吉林晚望叩长白山诗十七年有御制望祭长白山诗十九年有
  御制望祭长白山诗俱恭载天章门 国语果勒敏长也珊延白色也阿林山也蒙
  古语阿雅噶碗也珠敦山梁也

  事迹
  谨稽
  实录长白山之东有布库哩山其下有池曰布勒瑚哩相传有三天女浴于池神鹊衔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含口中忽已入腹遂有身寻产一男生而能言体貌奇异及长母告以吞朱果之故因锡之姓为爱新觉罗名之曰布库哩雍顺与小舠乘之母遂凌空去舠顺流至河步于是登岸折柳及蒿为坐具端坐其上其地有三姓争为雄长日构兵仇杀有取水河步者见而异之归语人曰汝等勿争吾取水河步见一男子察其貌非常人也天不虚生此人众往观皆以为异因诘所由来答曰我天女所
  生天生我以定汝等之乱者且告以姓名众曰此天生圣人也不可使之徒行乃交手为舁迎至家三姓推为国主以女妻之奉为贝勒其乱乃定遂居长白山东鄂多哩城国号满洲是为开基之始越数世遭寇乱宗族多遇害有㓜子遁于荒野贼追之会有神鹊止其首追者遥望栖鹊处疑为枯木中道而返乃得免隐其身以终焉其后又传为
  肇祖原皇帝是此山实为
  皇清亿万年发祥重地云
  尼什哈山国语尼什哈小鱼也城东十二里周围十里高三百步上有城周二里城西一井木生其中旁有鲫鱼池三石砌乾隆十九年
  皇上东巡有御制尼什哈山诗注云吉林将军凡祈雨晴皆于是山
  恭载天章门

  小白山城东三百五十里又有一在城东南一千七百馀里西接章茂草顶子海兰山海兰国语解见建置沿革卷城东五百五十里相近有海兰窝集
  珲达山蒙古语珲达咱们也城东一千一百里
  多雍果山国语多雍果寸蟒縀也城东一千一百二十里
  哈喜山国语哈喜急也城东一千一百五十里
  库哩哈山国语库哩哈已唬住之谓城东一千二百二十里
  拉拉山国语拉拉末也城东一千四百五十里
  勒富特勒库山勒富国语觧见疆域形胜卷蒙古语特勒库楦也城东一千六百里纳恩图山城东一千七百四十里
  锡喀塔山城东二千一百里
  雅尔呼达山国语雅尔呼达导引也城西二十里周围四十馀里又西九十里有伊拉齐山
  阿勒坦额默勒山蒙古语阿勒坦金也额默勒鞍也城西三百四十馀里叶赫山国语叶赫练麻也城西三百九十里
  克尔素山克尔素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西四百里近克尔素河
  雅克萨山国语雅克萨刷坍河湾也城西五百四十七里山之西有青阳浦城蒲泊山城西五百八十馀里亦名鄂克济哈鄂摩山其下有泊中多产蒲 国语鄂克济哈菖蒲也鄂摩水泊也
  巴延博多和山巴延解见疆域形胜卷 国语博多和计筭也城南二十里高二里周围十里
  阿济格山阿济格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南三十三里高一百五十步周五里馀佛尔们山城南四十五里高四里周围十里
  佛斯亨山佛斯亨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南四百里索勒和等河俱发源于此费徳哩山城南五百里高二十里周围四百馀里
  南埒克山国语埒克磨刀石也城南六百五十里高五里周围十五里
  锡尔坦鄂佛罗山国语锡尔坦桅也鄂佛罗解见疆域形胜卷城北十里高一里周三里
  鄂山国语鄂碾窝也又臼也城北七十七里高一百步周四里
  金州鄂佛罗山鄂佛罗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北八十里
  法特哈鄂佛罗山国语法特哈蹄也鄂佛罗解见疆域形胜卷城北一百四十里巴延鄂佛罗山巴延鄂佛罗国语解俱见疆域形胜卷城北一百八十五里伊兰茂山国语伊兰三数也茂树也城东南七百里馀在混同江东其上有伊兰茂城巴延山巴延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南三十里
  雅们山国语雅们衙门也城东南一百里
  堪达山国语堪达牛项下蔫皮也城东南一百三十里台禄哩河流经其北
  伊努山国语伊努甚是也城东南一百七十里高五里周围三十里
  额敦山国语额敦风也城东南三百里高六十里周围八十里东南富尔瑚河及飞虎河俱发源于此
  平顶山城东南七百里
  黒山城东南一千里东北山曰黄顶子
  西沾山城东南一千一百三十里
  乌尔浑山国语乌尔珲一指也又半寸也城东南一千一百三十里北接香山额勒达山城东南一千一百八十里
  喀发山城东南一千一百九十里
  通肯山通肯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南一千二百十里
  红石䃳子山城东南一千三百馀里山之西南有河曰红石䃳子河
  歪头䃳子山长白山南城东南一千三百馀里山之西南有河曰歪头䃳子河东接帽儿山自头道沟迤东至十二道沟扺朝鲜界
  布达山国语布达饭也城东南一千七百里南达布达窝集
  望祭山即温徳亨山城西南九里高一百五十步周五里每岁春秋于山上望祭长白山之神雍正十一年建望祭殿于此 国语温徳亨板也
  元家博多和山博多和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南十五里高一里馀周四里和托苏山城西南三百馀里高四十步周二里北有小堡
  萨克萨哈山国语萨克萨哈喜鹊也城西南四百里
  博多和山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南四百里
  墩台山城西南四百里
  塞吓哩山国语塞赫哩山高大貌也城西南四百里高一里馀
  巴延克喇山巴延解见疆域形胜卷喀喇解见锦州府山川卷城西南四百里周围十二里
  科齐克山国语科齐克鸽子也城西南四百里在叶赫城北上有蒐登堡
  哈苏兰山国语哈苏兰桃皮也城西南四百里
  伊兰穆哈连山国语穆哈连弹丸也伊兰解见本卷前城西南四百里三峯并峙高八十步周二里拉忻河发源于此
  库干兰山国语库干兰营盘也城西南四百馀里高五十步周二里上有石砌小城周围五十馀步西一门
  白石山即珊延沃赫近叶赫城城西南四百三十里高四十步周一里又有一白石山在边门珊延国语解见本卷前沃赫解见奉天府山川卷
  乌鲁哩山国语乌鲁哩羊枣也城西南四百七十里高三里周围三十里乌鲁哩河发源于此
  黒嘴山城西南四百馀里即萨哈连洪科周围百里国语萨哈连黒色也洪科碓[3]古城山城西南四百馀里高一百五十步周二里
  夀山城西南四百馀里即查拉芬阿林康熙二十年
  圣祖仁皇帝谒陵礼成大蒐
  驻跸于此恭遇万寿圣节因
  赐名曰夀山乾隆十九年圣驾驻跸于此亦恭遇
  万夀圣节于幔城行庆贺礼见御制八月十三日作诗注 国语查拉芬夀也阿林解
  见本卷前

  半截塔山城西南五百里在叶赫城上有半截塔故名
  徳克山国语徳克高射也城西南五百馀里山前一泉流入哈达河
  察库兰山国语密库兰檀木也城西南五百馀里山上有石人一
  巴延山巴延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五十步周二里
  穆当阿烟台山国语穆当阿湾曲也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一里周三里哈勒费延山国语哈勒费延扁也高二百馀步周二里
  纳尔珲山国语纳尔珲细也城西南五百馀里近叶赫城高一百步周二里山有二一近曕河高一里周四里
  富勒哈山富勒哈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五十步周一里达扬阿山国语达扬阿归附也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三里周围二十里
  雅奇山国语雅奇箭罩也城西南五百馀里
  五里山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二里周围十里
  罗衫山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一百步周二里
  台山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七十步周一里
  博勒和山国语博勒和洁浄也城西南五百馀里高八十步周一里
  登噶拉山国语登高也噶拉手也城西南五百馀里
  耕客山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一百步周二里馀
  尼玛瑚山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二百步周三里我
  太祖高皇帝壬子年征乌拉筑木城于此
  爱新山国语爱新金也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一里周围五十里
  达喜穆噜山国语达喜重叠也穆噜房脊也又曰山梁也城西南五百十里高二里周四十馀里南为瞻河北为叶赫
  尼雅勒玛州山尼雅勒玛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一百步周一里敦珠克山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一百步周一里
  威远堡山城西南五百馀里即乌雅富山
  嘉石山城西南五百馀里近边开原县华家沟河发源于此
  乌珠山国语乌珠头也城西南五百馀里近英莪边门
  乌勒间山乌勒间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馀里又有一在城东北九百五十里札克丹山札克丹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五十里高一里周围十里勒富山勒富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西南五百四十里高二里周围二十里纳噜山城西南六百四十二里
  乌拉山乌拉国语解见建置沿革卷城西南六百六十里
  阿噜山阿噜蒙古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百七十里
  栋鄂山城西南七百六十里西有栋鄂河
  萨穆禅山城西南七百九十里太子河发源于此按明一统志太子河一名东梁水源出干罗山与此不同
  三股泉山城西南七百九十五里
  和伦呼逊山国语和伦威也呼逊力也城西南八百二十里
  费叶棱乌山费叶棱乌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八百二十四里俊团山城西南八百三十里在长白山西近凤凰城边外之宣城即和齐宽穆哈连 国语和齐宽美好也穆哈连解见本卷前
  玛察山国语玛察野菜也城西南八百八十里又西南九百里曰哈勒珲穆敦 国语哈勒珲热也穆敦山梁也
  安巴和罗山国语安巴和啰大谷也城西南一千一百五十七里
  楼房山城西南一千一百七十里
  伊罕山国语伊罕牛也城东北三十里上有城
  塞赫哩山塞赫哩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一百二十里周围十里
  拉林山拉林国语解见建置沿革卷城西南二百四十五里周围二十里拉林河发源于此又有一在城东北三百三十里
  摩林山国语摩林马也城东北二百五十里周围三十里
  札松阿山城东北三百里高十四里周围五十五里
  索达库山城东北三百三十里
  梅楞山国语梅楞肩也城东北三百八十里梅楞河发源于此亦作墨埒恩
  阿木兰山国语阿木兰嗜好也城东北七百五十里
  喀尔喀山喀尔喀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北九百三十里又有一在城东北二千里东南接哈达鄂佛罗 国语解见京城卷及疆域形胜卷
  和隆果山国语和隆果威也城东北一千一百里
  绰科费优山国语绰科鸡也费优簸箕也城东北一千一百里
  奥哈山国语奥哈花鲟鱼也城东北一千一百三十里
  古哈山城东北一千一百四十里东北接赫济赫 国语赫济赫山径险处也那丹哈达喇山国语那丹七数也哈达㕸辔头也城东北一千二百八十里又有一在城东北二千七百五十里
  万达山城东北一千三百里又有一在城东北二千三百五十里
  富楞吉山国语富楞吉灰也城东北一千三百八十里北接兴凯路
  毕拉延山城东北一千四百里相近有达布库
  鄂尔呼拉山蒙古语鄂尔气也呼拉黒鬃尾黄马也城东北一千四百三十里喀克塔山城东北一千四百八十里
  凯齐山城东北一千五百三十里
  阿克塔拉山国语阿克塔拉令骟马之谓也城东北一千五百五十里阿木齐山城东北一千六百里
  伊噜山蒙古语伊噜寻常之谓城东北一千六百九十里
  库噜山国语库噜高阜也城东北一千七百里
  锡伯山城东北一千七百里
  密占山城东北一千七百里
  希噜林山城东北一千八百里
  和尔迈山蒙古语和尔迈衣襟也城东北一千九百里相近有伊尔琨噶珊 国语噶珊乡也
  图弼山国语图弼鱼罾也城东北二千里
  穆克图哩山国语穆克图哩水豆也城东北二千一百里
  吉林山国语吉林一带地方之谓城东北二千一百里
  噶尔玛山国语噶尔玛兔插箭也城东北二千二百里
  舒穆禄山城东北二千二百五十里西接乌苏哩昻阿
  赫克特哩山城东北二千三百七十里东即使犬路也
  扬山城东北二千九百里
  斗色山城东北三千里
  鄂提山城东北三千七百里
  塞鄂苏山城东北三千八百里
  额富进山城东北三千九百五十里
  英吉伸山城东北四千三百五十里
  阿当吉山城东北四千三百五十里阿当吉河发源于此又有一在城东北四千四百五十里
  塔他玛山蒙古语塔他玛拉也城东北四千四百五十里
  奇都齐山蒙古语奇都齐已灭尽也城东北四千四百五十里奇都齐河发源于此西南为使鹿部地
  图克苏呼山蒙古语图克苏呼惶恐也城东北四千四百五十里
  罗罗山国语罗罗猪背骨也城西北一百二十里高六十馀步周围十五里
  马鞍山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即恩额穆山高六十步周四里明一统志在三万卫东北四百里建州卫东 国语恩额穆鞍也
  呼兰山呼兰国语解见京城卷城西北一百四十里高一里馀周围十里
  萨尔都山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高一百三十馀步周围十里
  额赫乌兰山国语额赫不善也乌兰沟也城西北一百九十里高五十里周围三十里博屯山城西北二百里高一百步周围三十里北有小山上有金罗索墓
  拉呼塔山国语拉呼塔白超也白超鹰也城西北三百七十二里高三十步周围二里拉克山城西北四百十二里高二里馀周围百馀里
  布尔图库苏巴尔罕山国语苏巴尔罕塔也城西北五百里上有浮图其西北有边门
  拉发峯城东一百五十二里高五里周围二十里峯前有洞人不能到
  吉林峯吉林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六百四十里
  尚吉颜峯国语尚吉颜烟气也城东七百四十里
  珠噜穆哈连峯国语珠噜双也穆哈连解见本卷前城西一百六十里东西两峯伊玛呼峯国语伊玛呼青羊也城西三百七十里
  雅奇峯雅奇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五百十里
  固拉库峯国语固拉库陡崖也城南一百五十里
  瑚兰峯国语瑚兰野骡也城南二百里
  圣音吉林峯国语圣音山崖也吉林解见本卷并建置沿革卷城南三百七十里高一百步周一里上有辉发城
  法勒玛峯城北一百二十里
  珊延峯珊延国语解见本卷前城北一百三十里周围二十五里
  尼雅勒玛峯尼雅勒玛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东南四百里高一百五十步周五里馀
  库兰峯国语库兰黑髲黄马也城东南二千三百里又有一在城西北一百六十里阿呼峯蒙古语阿呼有也城西北五十里高一百三十步周三里
  额赫峯额赫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南三百六十七里高九十五步周七里
  鸡冠峯城西南四百馀里高一里周围二十馀里或又呼吉林峯上有五泉北流分为五道合为依巴丹河汇雅吉善河
  呼兰峯呼兰国语解见京城卷城西南四百馀里高八十步周围十里在叶赫城东北又有一在城东南三百二十里
  伊彻峯城西南五百馀里其西南有哈达新城下有一石城
  昻阿西峯昻阿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五里周围四十馀里峯之北有乌苏哩堡
  阿济格和托峯阿济格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和托头秃也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三里周围四十馀里山之西有哈达旧城在开原县今毁
  安巴和托峯国语解俱见本卷前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五里周围五十里峯下有小石城四周有密林丛翳峯顶不生草木峯之北或呼为罗察富尔哈等河发源于此
  乌勒间峯乌勒间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一里周二里馀贵勒赫峯国语贵勒赫杏也城西南五百馀里高一里周二里
  珠噜穆克善峯珠噜国语解见本卷前穆克善挺也城西南七百五十里有二峯其一干即长白山南麓一干西南指者山名各异而峯峦相续其东为鸭绿江其西即佟家江尽处两江合流入海
  和色哩峯城东北三十里
  发乌勒呼玛峯国语发窗也乌勒呼玛雉鸡也城东北九十五里高一百五十步周围十里
  鲁木喀尔峯即露木喀尔哈达城东北四千里其东南有密阳哈达都郎阿达题雅珲塔布哈提阳阿奇布林卓和璘七鄂佛罗
  额和弼峯即额赫璧哈达城东北四千五十里东北南有干什普努清阿哩喀尔玛图鄂托科达拜五鄂佛罗
  交济峯即交济哈达城东北四千五十里
  克卜特峯蒙古语克卜特卧也即克布特哈达城东北四千五十里
  驴子峯即爱罕哈达城西北八十八里高二百步周围二十五里 国语爱罕箭把也塞赫勒峯国语塞赫勒危峯之谓也城西北九十里周围十里
  发实兰峯国语发实兰旁岔也城西北一百十七里高一百四十步周围十里奇塔穆河发源于此
  伊罕富赫舎库峯伊罕国语解见本卷前富赫舎库打瀼也城西北一百五十里玛尔瑚哩岭城东六百十里西南有和欢山 国语和欢贮酒木桶也
  特林岭城东七百三十里
  屯齐岭蒙古语屯齐存水之谓城西二十里高一百步
  萨伦岭城西一百二十里
  乌珠岭乌珠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二百六十七里东南接舎璘昻阿 国语舎璘盔掩额也昻阿解见奉天府山川卷
  噶哈岭国语噶哈乌鸦也城西四百三十馀里其下即英莪布瞻我
  太祖高皇帝甲申年征浑河部凿道于此 国语布瞻林也
  玛延岭玛延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南一百六十里亦曰玛延达巴罕
  分水岭城南八百馀里亦名黒林岭即长白山南麓一干盘曲西北指者也岭有三泉自谷中涌出即为佟家江之源
  黑岭城南九百七十里
  青岭城南一千七十里
  英莪岭英莪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南六百八十里
  穆克徳亨岭国语穆克徳亨干树挺也城东南九百二十里
  阿敏岭蒙古语阿敏性命之命也城东南一千二百二十里
  库勒讷岭国语库勒讷艾虎也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长岭子城西南五百里土名果勒敏珠敦南接纳鲁窝集北接库勒纳窝集自长白山南一岭环绕至此绵亘不绝遂为众水分流之地东北流为雅吉善河辉发等河入混同江西北流为英莪瞻河哈达叶赫克尔素等河果勒敏珠敦国语解俱见本卷前
  钮赫岭国语钮赫狼也城西南五百馀里
  香岭城西南五百馀里呼噜河瞻河俱发源于此
  达扬阿岭达扬阿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南五百馀里在长岭子之北
  呼伦岭蒙古语呼伦葫芦也城西南六百八十三里 兴京门之东 按喀巴康萨呼伦三岭俱长白山南分水岭所分也土人因地立名所呼不一
  康萨岭国语康萨阿去皮上毛也城西南七百八十三里呼伦岭之东
  喀巴岭喀巴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一千一百四十里康萨岭之东乌赫林岭城东北八百三十里
  穆哷肯岭城东北九百里
  察库兰岭察库兰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一千三百里
  瑚珠岭国语瑚珠槽也城西北二百二十里
  苏干延冈苏干延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一百六十九里周围百里馀珠噜喀勒毕库冈珠噜冈语解见本卷前喀勒毕库快箭也冈有二一在城西三百四十三里一距城三百四十六里频伊屯河东西二峯高三十馀里周各三里
  勒富善冈勒富善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南六百里
  巴勒达冈国语巴勒达兽胸前白毛也城西南六百馀里
  阿布达哩冈国语阿布达哩娑罗树也城西南七百二十里我
  太祖高望帝乙未年破明兵四万于此事 谨详载萨尔浒城注
  固拉库崖固拉库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南八百十里我
  太祖高皇帝己未年攻降朝鲜兵于此
  蒙古塔城西南五百里在叶赫城西南四十里
  纳穆窝集国语纳穆生菜也城东一百二十里高三里馀城东南诸河俱发源于此西接穆纳达巴罕凡山多林木者曰窝集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云窝集东至海边接连乌拉黒龙江一带西至俄罗斯或宽或窄丛林密树鳞次栉比阳景罕曜如松柏及各种大树皆以类相从不杂他木林中落叶常积数尺许泉水雨水至此皆不能流尽为泥滓人行甚难有熊及野豕貂鼠黒白灰鼠等物皆资松子橡实以为食又产人参及各种药科人多不能辨识者谓与南方湖广四川相类乾隆十九年
  皇上东巡至吉林有御制窝集行㳟载
  天章门
  塞齐窝集国语塞齐划破之谓也城东北二百十里高五里周围十里城东诸河及寕古塔诸河俱发源于此
  玛尔瑚哩窝集城东六百十里
  珲托和窝集国语珲托和半也城东七百六十里
  聂赫窝集国语聂赫鸭也一作尼叶赫城东八百里
  苏扎哈窝集国语苏札哈已支也城东一千里东南曰鄂勒欢绥芬
  勒富窝集勒富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一千五百四十里勒富河发源于此乌苏哩窝集城东二千二百里
  纳秦窝集国语纳秦海青也城南七百三十里长白山之北崇冈叠嶂茂树深林百馀里城南诸河俱发源于此
  色勒窝集国语色勒铁也城东南四百五十里
  库勒讷窝集库勒讷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南一百四十里东接库勒亨窝集北接库楞窝集其南即长岭子城西诸河俱发源于此乾隆十九年
  皇上东巡有御制驻跸库勒讷高集口诗恭载
  天章门
  纳噜窝集城西南五百四十九里即分水岭之南密林丛翳周数十里城西南诸河及兴京界内诸河俱发源于此
  锡兰窝集国语锡兰相连也城东北一百九十五里
  和伦窝集和伦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二百五十三里西接鄂多罗山
  玛延窝集玛延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北四百五十里
  小窝集城东北八百三十里
  佛勒亨窝集国语佛勒亨草棚也城东北一千五百里
  毕展窝集城东北一千七百里
  奇穆尼窝集城东北一千七百四十里
  吉林窝集吉林国语解见本卷并建置沿革卷城东北二千一百里
  亨庚窝集城东北三千五十里
  敦敦窝集国语敦敦小堞也城东北三千六百里
  都林窝集国语都林一半也城东北三千六百里
  勒富岛勒富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南二千一百里
  珊延岛珊延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南一千一百四十馀里在海中又西北曰鹿岛小多璧岛国语多璧狐也城东南一千二百五十里
  西斯赫岛国语西斯赫褥也城东南一千二百六十里
  阿萨尔吉岛城东南一千二百七十里
  大多璧岛多璧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南一千二百七十里
  妞妞斐颜岛国语妞妞呼爱小儿之词斐颜色也城东南一千三百里
  札克瑭吉岛城东南一千三百里其北为妈妈萨哈西曰萨尔巴绰萨哈提阳武萨哈
  国语萨哈小围也

  法萨尔吉岛城东南一千三百里
  岳杭噶岛国语岳杭噶犹言有丝棉者城东南一千三百十里
  鄂尔博绰岛城东南一千三百二十里
  特依楚岛城东南一千三百二十里
  翁郭勒绰岛城东南一千三百三十里
  和尔多岛城东南一千三百三十里
  蒐楞吉岛城东南二千里
  雅哈岛国语雅哈无焰火也城东北一千九百里
  摩林乌珠岛摩琳乌珠国语解俱见本卷前城东北二千一百里
  海内天然八岛城东北四千里
  雅普格哩岛城东北四千里
  图勒库岛蒙古语图勒库支撑也城东北四千里
  沃新楚鲁峰岛国语沃新陞也蒙古语楚鲁结实也城东北四千里
  东海岛城东北四千四百十里
  呼昆堆国语呼昆粪上也城西三百八十馀里高十五步周二百步
  城之东南至锡赫特山南海岸约二千三百馀里城之东北至赫哲费雅喀滨海处约三千馀里馀详见奉天府山川注
  混同江城东稍南今名松花江源出长白山又名鸭子河又名松阿哩江北流会嫩江黒龙等江入海即古粟末水也或作连末魏书勿吉国有大水阔三里馀名速末水唐书粟末靺鞨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太白山至北注沱漏河辽史圣宗太平四年诏改鸭子河曰混同江金史太祖收国元年亲征黄龙府次混同江无舟上使一人道前乘赭白马径渉曰视吾鞭所指而行诸军随之水及马腹后使舟人测其渡处不得其㡳大定二十五年封江神为兴国应圣公致祭如长白山仪地理志上京路有混同江宋瓦江鸭子河明一统志混同江在开源城北一千五百里源出长白山旧名粟末江俗呼宋瓦江北流经金故会宁府下达五国头城东入于海又曰松花江在开源东北一千里源出长白山北流经金故东京城合辉发江混同江东流入海云是以松花混同为二江也今按长白山为诸水发源之地小者为河大者为江江有三西南流为鸭绿东南流为图们山之北百泉奔凑自船厂东南北流出边受嫩江折而东北受黒龙江南受乌苏哩江遂东注入海者混同江也辽太平四年诏改鸭子河为混同江混同之名始见于此而土人呼为松阿哩江金志有宋瓦江则松阿哩音之讹也明一统志松花江即宋瓦江之变也金史帝纪有云混同江一名黒龙江盖指其下流两江交会之处言之而或以此江名松花而以萨哈连乌拉为混同误也按金世宗册封江神文曰江源出于长白则此江称混同无疑宋瓦松花皆随音取字不可为凖 按江有东西二源东出长白山巅之潭激湍奔注瀑布千寻俗名图拉库二派分流东曰安巴图拉库河西曰阿济格图拉库河行数十里会流其东又有尼雅穆尼雅库河赫通额河皆自山东发源北流入焉西源亦有二派东曰额赫额音河西曰三音额音河皆自长白山西发源北流与东𣲖诸泉会为一又北流汇诸河绕城之东南北流出边折而西北绕白都讷城西又北流会嫩江之水复转东北绕宁古塔北会南来之瑚尔哈河又东北六百馀里黒龙江自西北来会又二百馀里会南来之乌苏哩江又稍折北流绕奇勒尔赫哲费雅喀诸部地入东海自发源至入海处凡三千五百馀里自辽金以来名号不一记载多舛如松漠纪闻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则云黑水其水掬之微黑契丹目为混同江又云长白山黒水发源于此旧名粟未江契丹改为混同江是误以混同江为黒龙江也明一统志既载松花江矣复云混同江在开原城北一千五百里经金故会寕府下逹五国头城是误以船厂城东之瑚尔哈河为混同江也辽史太平四年改鸭子河为混同江金史世纪云混同江一名黒龙江是合鸭子混同黑龙为一江矣而地理志肇州始兴县有鸭子河黑龙江上京路有混同江鸭子河宋瓦江则又分混同鸭子黒龙为三并析宋瓦而为四前后互异如此至如金史混同一名黒龙之说此犹其显然难信者旧志曲为之解曰指两江下流交会处言之不知史所指者在金上京之地近长白山皆今松花江上流非两江交会处也辽太平四年改名混同江后或称混同江或复称鸭子河错见帝纪如天祚帝天庆二年正月书如鸭子河二月书幸混同江地理志宾州在鸭子混同二水之间又金史上京路总记有混同江鸭子河分纪会宁县有混同江宜春县有鸭子河则又截然分属两处辽史营卫志云鸭子河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盖其先大小皆名鸭子河及改为混同江之后其小水自仍旧名惟汇流处称混同耳旧志于此水颇加考正犹有未尽今为
  发祥重地山川钟灵混同为大故详辨之谨按康熙二十一年三十七年
  圣祖东巡有圣制松花江放船歌泛松花江诗㳟载
  圣制门乾隆十九年皇上东巡有松花江放船恭依
  皇祖原韵诗松花江诗松花江捕鱼诗俱恭载天章门乾隆四十三年
  旨于江边择地建立江神祠岁时致祭
  佟家江城南八百二里亦名同嘉江南流会鸭绿江即古盐难水也汉书地理志马訾水西流入盐难水唐书高丽传鸭绿水西与盐难水合 按江源出长白山南分水岭岭有三泉自谷中出会为一西南流受合勒们等诸河鸭绿江自东来会南入于海明一统志有大虫江在都司城东南四百里源出龙凤山南流入鸭绿江今凤凰城界内不闻有大虫江疑即佟家江也
  鸭绿江城南九百七十七里源出长白山西南流与朝鲜分界至凤凰城东南入海即古马訾水也汉书地理志元莵郡西盖马县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成入海过郡二行一千一百里通典马訾水一名鸭绿江源出靺鞨白山水色似鸭头故名去辽东五百里经国内城南又西与一水合即盐难水也二水合流西南至安平城入海高丽之中此水最大波澜清彻所经津济皆贮大船其国恃此以为天堑水阔三百步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里辽水东南四百八十里明一统志鸭绿江在都司城东五百六十里全辽志在辽阳城东五百三十里源出长白山由夹州城西南流与屯鲁江合流至艾州与猪婆江同流入于海一名益州江或呼叆江长白山南诸泉南注汇为大江西南流与佟家江会行五百里绕凤凰城之东南入于海江之东南为朝鲜界
  嫩江城西北源出北兴安岭伊拉古尔山由黒龙江界流入松花江在发特哈边门之北明一统志脑温江即此详见齐齐哈尔城山川注
  依什河国语依什罗汉松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源出塞齐窝集合噶噜河西入混同江额伊呼河城东一百四十馀里源出纳穆窝集南流合拉发河西人混同江噶噜河国语噶噜天鹅也城东一百七十里源出塞齐集南流合拉发河
  伯辰河国语伯辰争闘之谓也城东一百七十三里
  都什霞河城东一百七十五里
  库布尔亨河国语库布尔亨葡萄藤也城东二百里又有一在城东北二千一百五十里
  珠噜多观河珠噜国语解见本卷前多观渡口也城东二百九十里源出塞齐窝集东南会勒富善河又额木赫索罗在河之东
  推屯河国语推屯布榖鸟也城东二百三十里
  安达尔琦河城东三百馀里即山璧河珠噜多观河合流处 按安逹尔琦部名山璧河国语山璧凉水投物也城东三百七里源出塞齐窝集东南会珠噜多观河伊锡河国语伊锡落叶松也城东三百十五里
  和西河国语和西小刀也城东三百九十里
  都林谷河都林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四百里
  塔拉河国语塔拉旷野也城东四百四十里
  阿拉河阿拉国语解见京城卷城东四百四十里又有一在城东北三千四百里珠克腾河国语珠克腾祭祀也城东四百九十里
  额瑚河城东五百五里又有二在城东一千八百九十里
  托罕河国语托罕带饰也城东五百十里
  扎珠河城东五百三十里
  布尼河城东五百三十里
  松吉河蒙古语松吉拣选也城东五百五十里
  玛尔瑚哩河城东六百十里
  密胆河城东六百十里
  约龙吉河国语约龙吉焰头飞煤也城东六百五十里
  窝楞河国语窝楞水纹也城东六百五十里
  塔克通吉河城东六百五十五里东为珊延毕尔罕其北支流亦曰库干兰河国语解俱见本卷前
  噶斯哈河国语噶斯哈国鸟也城东六百六十里
  呼锡哈哩河城东六百六十里
  硕尔和河国语硕尔和鸡雏也城东六百六十里
  琥普图河国语琥普图厚棉袍也城东一千里
  聂赫河聂赫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七百里
  珲达河珲蒙古语解见本卷前城东一千一百里
  科里哈河城东一千二百五十里
  们河蒙古语们是也城东一千三百里
  尼雅哩河国语尼雅哩泞泥也城东一千四百五十里北接穆克阿里哈南近察奇哩穆敦国语阿哩哈承爱也察奇哩银针毛也穆克穆敦解见前
  雅哈茂河雅哈茂国语觧见本卷前城东一千四百九十里南接三奇鄂佛罗三奇河城东一千四百九十里
  格尔格河国语额尔格歇息也城东一千五百里
  都特河国语都特统道也城东一千五百里
  咿噜河咿噜蒙古语解见本卷前城东一千五百四十里南近伯贝穆敦
  费雅河国语费雅桦皮树也城东一千五百五十里又有二一在城东南一千二百五十里一在城东北八百里
  小萨拉玛河城东一千五百五十里又东曰瑚叶阿即古瑚叶路
  纳恩图河城东一千七百九十里
  法勒图河城东一千七百九十里其北支流曰富齐河努喀密河国语努喀密剌札也伊津河国语伊津经纬之经也城东二千一百里
  乌苏哩河城东二千一百里
  呼勒忻河城东二千五百四十里
  伊富拉河城东二千五百四十里
  额穆哩河城东二千六百里
  绥哈河国语绥哈艾也城西四十里源出库勒纳窝集与蒐登河伊拉齐河合北流为鄂河北注混同江又有一在城东西百馀里
  鄂河鄂国语觧见本卷前城西六十馀里东北流入混同江又有一在城北八十里蒐登河城西八十馀里源出库勒讷窝集
  伊拉齐河国语伊拉齐第三也城西九十里源出库勒纳窝集
  萨喇河
  伊勒们河国语伊勒们闫王也城西一百四十五里源出库勒纳窝集其东有萨喇河西北流注之西有勒富都岱二河俱北流注之北流入边会伊敦河入混同江金史温屯噶布拉思居长白山阿卜萨河徙隆州额勒敏河额勒敏即伊勒们之转音也明一统志有伊密河在开原城北四百里源出艾河北山北流合伊图河入松花江即此又有一在城东四百馀里 按温屯噶布拉思原作温敦姑蒲剌史阿卜萨原作阿不幸额勒敏原作移里闵伊密原作一迷今并译改
  都岱河城西一百六十馀里
  勒富河勒富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西一百六十馀里源出库勒  集北流入伊勒们河
  苏斡延河苏斡延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二百四十里源出珠噜穆哈连峯东北入伊勒们河
  依巴丹河国语依巴丹枢梨木也城西二百六十十七里源出吉林峯东北流会伊敦河伊敦河国语伊敦粗涩也城西二百九十馀里源出额赫峯北流出边东流入混同江伊屯门在河之西明一统志伊敦河北流入松花江即此
  安巴雅哈河安巴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雅哈觧见本卷前城西三百二十馀里源出库勒讷窝集西北会克尔素河
  阿济格雅哈河国语解俱已见前注城西三百四十馀里源出库勒讷窝集会安巴雅哈河
  克尔素河克尔素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西四百馀里源出库勒讷窝集北流出边即辽河上流也其东北支流曰穆当阿克尔素河乾隆八年
  皇上东巡有御制至克尔素河奉天官兵来接诗㳟载
  天章门穆当阿国语解见本卷前
  叶赫河叶赫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四百八十馀里源出噶哈岭入瞻河
  佛尔们河城南四十三里源出库勒讷窝集东入混同江
  海兰河海兰国语解见建置沿革卷城南七十里源出库勒讷窝集东入混同江得佛河国语得佛縀幅也城南七十五里源出库勒纳窝集东南入辉发河
  玛延河玛延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南一百七十里源出库勒纳窝集东入混同江又有一在城东北七百三十里
  呼兰河呼兰国语解见京城卷城南二百五十里
  辉发河城南三百二十里源出纳噜窝集即雅吉善河图们河三屯河合流处东北入混同江明一统志有辉发江源出沈阳卫废贵徳州东北流入松花江西去开原城三百五十里即此
  滚河蒙古语滚深也城南三百五十里
  托辉纳尔珲河蒙古语托辉河湾也纳尔珲国语解见本卷前城南三百七十里奇尔萨河国语奇尔萨沙狐狸也城南四百二十五里源出库勒讷窝集东南流入辉发河其上流即曰库勒讷河
  坦频河国语坦频瓶也城南四百七十里源出库勒讷窝集东南流入辉发河布尔堪河城南四百七十里源出库勒讷窝集东南流合坦频河入辉发河其东南又有支流曰固恩河
  发河发国语解见本卷前城南四百七十里源出佛斯亨山北流入辉发河又有一在城南六百六十馀里源出纳秦窝集北流至两额音合流处入混同江
  索勒和河索勒和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南四百三十七里源出佛斯亨山北流入辉发河
  觉哈河国语觉哈乞化也城南四百八十里源出佛斯亨山北流入辉发河
  三屯河城南四百八十里源出纳噜窝集东北流会雅吉善河图们河即为发辉河又南有支流曰塔木品河国语塔木品壶也
  托津河国语托津孔雀也城南四百八十五里源出佛斯亨山北流入辉发河图们河图们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南五百里源出纳噜窝集东北流合雅吉善河三屯河即为辉发河明志有徒门河流经建州卫东南一千里入于海即此又其北有支流曰杨武河西北曰觉河国语觉麅也
  三音额音河国语三音好也额音流也城南五百二十馀里源出长白山西北流复折而东北入混同江额音一作讷音
  斡穆呼河城南五百五十里源出纳秦窝集北流至三音额音额赫额音两河会流处并入混同江
  雅哈河雅哈国语解见本卷前城南五百五十里
  纳尔珲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南五百六十里源出佛斯亨山东南至两额音会流处入混同江又有一在城东南一千四百里
  扎伦果河城南六百七里源出城南之勒克山东流至两额音会流处入混同江奇雅库河国语奇雅库鱼名也城南六百五十馀里源出城南之勒克山东流至两额音会流处入混同江
  理河城南六百七十里源出城南勒克山东流至两额音合流处入混同江
  扎哈河蒙古语扎哈疆界也城南七百十五里
  舍哩河舍哩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南七百四十里与扎哈河并源出城南勒克山东流至两额音会流处并入混同江
  哈勒珲穆克河国语哈勒珲温煖也穆克水也城南八百里
  额赫额音河额赫额音国语觧俱见本卷前城南八百十七里源出长白西北入三音额音河其西曰喀勒齐哈博勒多
  摩克托舍哩河摩克托国语解见锦州府山川卷舍哩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南八百二十馀里源出纳秦窝集西流入额赫额音河
  佛多和河国语佛多和柳树也城南八百四十馀里源出纳秦窝集西流入额赫额音河河有二一在城东三百八十里源出纳穆窝集西流入混同江
  尼堪河国语尼堪汉人也城南八百七十二里源出纳秦窝集西北入额赫额音河石河城南九百里源出黑岭南流入鸭绿江
  察兴阿河国语察兴阿庾也城北八十五里源出塞尔勒峯东入混同江
  奇塔穆河城北一百里源出发实兰峯东入混同江又噶哈毕喇在城北一百七十里噶哈国语觧见前毕喇河也
  哈萨喇河城北二百十五里源出锡兰窝集西北流入拉林河
  舒兰河城北一百二十里又有二一在城东北二百十里一在城东北七百里噶海河蒙古语噶海猪也城北一百四十里
  嗒勒奇河蒙古语塔勒奇铡皮也城北二百四十里
  额赫茂河额赫茂国语解俱见本卷前城东南六十里源出纳穆窝集西流入混同江拉发河城东南九十六里源出纳穆窝集即额伊呼伯辰依什噶噜四河合流处西南入混同江
  雅们河雅们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南九十八里源出纳穆窝集西南入混同江卦勒察河城东南一百馀里北有卦勒察屯阿兰屯
  费岳和河国语费岳和以背式骨作挑针也城东南一百六十里
  飞虎河城东南二百四十里源出额敦山西流入混同江
  穆陈河国语穆陈釡也城东南三百十里源出塞齐窝集西流入混同江
  色勒河色勒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南四百十六里源出塞齐窝集西流入混同江汗察罕河蒙古语汗君长也察罕白色也城东南四百三十里源出塞齐窝集东南会勒富善河
  堪济哈河国语堪济哈红嘴白头雁也又眼下纯白牛也城东南四百三十里源出塞齐窝集南入勒富善河
  萨穆什河国语萨穆什散也城东南四百四十里源出塞齐窝集西南入混同江珊延穆克河珊延穆克国语解俱见本卷前城东南四百六十里
  盘巧河城东南四百七十里
  勒富善河勒富善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南五百八十里源出勒窝善冈东北流入毕尔腾湖
  富勒嘉哈河城东南五百八十馀里又南枝流曰板桥河黄水河又有一在城东南一千五百五十里
  农额勒海兰河国语农额勒椵木也海兰解见建置沿革卷城东南五百八十七里源出塞齐窝集西南流入混同江
  达呼河国语达呼端罩也城东南六百七十里源出纳秦窝集西北流入混同江五里河城东南七百七十里源出纳秦窝集北流入混同江
  爱密达河城东南七百七十里
  哈达河哈达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东南七百七十里
  吉朗吉海兰河国语吉朗吉骨也海兰解见建置沿革卷城东南七百九十里源出纳秦窝集北流入混同江
  和通吉河城东南八百里
  舒尔哈河国语舒尔哈风扬雪沙也城东南八百里
  噶顺河蒙古语噶顺苦也城东南八百十里其西支流曰呼济河东北曰富勒哈河庚吉音河国语庚吉音明也城东南八百二十七里源出塞齐窝集南流入混同江大海兰河城东南八百五十里
  小海兰河城东南九百里北即古海兰路
  永安锡库河国语永安砂也锡库撒袋内衬格也城东南九百三十七里源出纳秦窝集北流入混同江
  哈瞻河国语哈曕木栅栏也城东南九百六十馀里源出纳㤗窝集北流入混同江塞珠伦河国语塞珠伦滑叶菜也城东南九百九十五里源出纳秦窝集北流入混同江噶哈哩河噶哈哩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南一千里
  雅尔瞻河城东南一千里
  库兰河库兰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南一千里
  赫通额河国语赫通额横也城东南一千四十五里源出勒富善冈西北流会富勒呼河入混同江密瞻河城东南一千五十里
  英莪河英莪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南一千八十里
  珲春河珲春国语解见建置沿革卷城东南一千一百里
  勒特河城东南一千一百里
  富勒呼河国语富勒呼口袋也城东南一千一百二十五里源出额敦山南入赫通额河博和哩河国语博和哩豌豆也城东南一千一百三十里
  兴吉拉库河城东南一千一百七十里
  富达锡珲河国语富达锡珲下贱也城东南一千一百八十里东北有古城近钮旺坚舍哩
  呼噜河国语呼噜龟壳也又于背也城东南一千一百八十里又有一在城西南五百六十里源出香岭东流入克尔素河
  安巴图拉库河安巴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图拉库瀑布也城东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源出长白山激湍奔出瀑布千寻北流合阿济格图拉库河尼雅穆尼雅库河即为混同江
  尼雅穆尼雅库河城东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源出长白山东北流复折而西入安巴图拉库河其上流曰舒敏博勒多
  玺泉河城东南一千一百九十里
  济秦河国语济秦河岸也城东南一千一百九十里
  延楚河城东南一千一百九十里
  阿布达哩河阿布达哩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南一千二百二十里
  觉勒和河城东南一千二百五十里
  哈济密河城东南一千二百六十里
  伊吉密河国语伊吉密经理也城东南一千二百八十里
  珠克扎河城东南一千二百九十里
  大河城东南一千三百里又有二一在城东北七百五十里一在城东北一千三百八十里大雅哈河雅哈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南一千三百十里
  穆克察河城东南一千三百二十里
  库题富河城东南一千三百三十里
  法哈库河国语法哈库未干之谓城东南一千一百三十里
  密拉河国语密拉大开也蒙古语密拉马鞭也城东南一千三百三十里
  阿敏河阿敏蒙古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南一千四百里
  穆霞河城东南一千四百里
  赫图蒙古河赫图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东南一千四百里
  阿济格图拉库河国语解俱见本卷前城东南一千五百二十里源出长白山东北入安巴图拉库河蒙古河城东南一千五百五十里
  锡拉河蒙古语锡拉黄色也城东南一千七百里南近蒐棱吉乌山
  佛林河国语佛林击也城东南一千八百五十里
  西林河国语西林精锐兵也城东南二千里北即古西林路又北为瑚叶路国语瑚叶射貂之窑也都尔呼河城东南二千五十里
  乌济密河国语乌济密养也城东南二千五十里
  雅兰河蒙古语雅兰急忙也城东南二千一百里南即古雅兰路
  喜禄河城东南二千二百里
  瑚叶克河城东南二千四百里
  塔尔芬河城东南二千五百里
  温徳亨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南五里源出库勒讷窝集东北入混同江齐努浑河国语齐努浑银朱也城西南五十里源出库勒讷窝集东入温徳亨河库斡兰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南五百里源出安巴雅哈东山北流入克尔素河尼什哈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南五百里源出塞赫哩山东北流入克尔素河蛇河即美赫河城西南五百二十里源出分水岭东流入雅吉善河河有二一在城东北七百六十里国语美赫蛇也
  雅吉善河城西南五百三十里源出纳噜窝集合图们三屯即为辉发河
  十八里河城西南五百馀里源出安巴和托峯北西南流入哈达河
  阿噜河阿噜蒙古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馀里源出安巴和托峯北西南流入哈达河呼济河国语呼济赶虎之谓也城西南五百馀里源出穆哈连布瞻南流入哈达河觉罗河城西南五百馀里源出穆哈连布瞻南流入哈达河
  摩克托美赫河国语解俱已见前注城西南五百馀里源出达扬阿岭东流入雅吉善河安巴美赫河国语解俱已见前注城西南五百馀里源出达扬 --(‘昜’上‘旦’之‘日’与‘一’相连)阿岭东流入雅吉善河富勒哈河富勒哈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馀里源出安巴和托峯东流入雅吉善河额音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南五百馀里源出锡伯城东无名山东流会富勒哈河乌鲁哩河国语觧已见前注地西南五百馀里源出乌鲁哩山西南流入曕河拉忻河国语拉忻事繁也城西南五百六十里源出伊兰穆哈连山西北入库斡兰河科多河国语科多花肚也城西南五百六十里源出阿济格雅哈东山西流入克尔素河巴延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南五百六十里源出达扬阿岭东流入雅吉善河又有一在城东北一千一百五十里
  珠敦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南五百馀里源出果勒敏珠敦北流入雅吉善河苏克素䕶河苏克素䕶国语解见京城卷城西南五百七十五里源出边外纳噜窝集西南流入边门距奉天府一百七十里入浑河
  瞻河国语瞻哨箭也城西南五百七十馀里源有二一出香岭一出安巴和托峯北流至耕客山合为一河西南流入威远堡边门为扣河入清河又支流曰占泥河
  哈达河哈达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百里源出达扬阿岭西流由英峩边门北入开原县界内即为清河又西有河曰阿济纳河
  噶桑阿河噶桑阿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百馀里源出纳噜窝集入英峩边会纳噜河即为浑河
  纳噜河城西南六百馀里源出纳噜窝集入英莪边即浑河之上流也
  伊木逊河城西南六百馀里长白山西南在嘉勒图河之西
  嘉勒图河国语嘉勒图白带鱼也城西南六百十二里长白山西南额勒敏河之西又北曰吉河其支流东南曰乌勒间河玛察河乌勒间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
  呼勒河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百馀里长白山西南伊木逊河之西萨穆当阿河城西南六百馀里长白山西南呼勒河之西
  哈勒们河国语哈勒们车头也城西南六百三十五里源出分水岭南流入佟家江额勒敏河国语额勒敏未备鞍马馰也城西南六百三十五里源出分水岭会哈勒们河嘉浑河国语嘉浑鹰也城西南六百四十里源出萨穆当阿山在萨穆当阿河之西旺城河城西南六百五十馀里长白山西南 兴京门之东源出分水岭流入佟家江马佳河城西南六百九十里源出纳噜窝集西流入 兴京边入苏子河
  尼玛兰河尼玛兰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百九十里源出纳噜窝集西南流入 兴京边会为苏子河
  哈当阿河哈当阿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百九十里源出纳噜窝集西流入
  兴京边会为苏子河

  通锡库河城西南六百九十里源出纳噜窝集西流入 兴京边会为苏子河金木新河城西南六百九十二里源出王鸾子岭南入苏子河
  苇苫河城西南七百里源出玛察山相近有乌勒问河流合焉乂有玛奇河源出玛察山俱北流入佟家江 玛察乌勒间国语解俱见前玛奇纛缨也
  拉嘉河城西南七百八里源出盘岭
  嘉哈河嘉哈国语解见京城卷城西南七百十六里源出偏岭西北流入苏子河章京河章京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七百十五里源出纳噜窝集西流入 兴京门北遂为苏子河
  阿什罕河国语阿仆罕年轻也城西南七百三十六里源出背磴山东南流入佟家江瓦尔喀什河城西南七百四十二里源出托和罗山东南流入佟家江其西北支流曰珠尔固河
  哩雅达河城西南七百五十里源出理雅达山东北流入瓦尔喀什河
  安巴雅勒呼河安巴国语解已见前注雅勒呼槽盆也城西南七百七十四里源出萨穆椫山东河其北有栋鄂河源出钮勒们山东南流入焉又东入佟家江
  阿济格雅勒呼河国语解俱见前注城西南八百十里源出萨穆禅山东入佟家江
  大鼓河城西南八百十七里源出白䃳子山东流入佟家江其北又有小鼓河源出牛䃳岭东南流入大鼓河又小鼓河之西曰富察野地
  锡勒们河国语锡勒们鹞也城西南八百九十馀里源出纳噜窝集东入三音额音河温水河城西南九百里即哈勒晖穆克源出纳噜窝集东流入三音额音河哈勒晖国语解见本卷前
  哲松额河城西南九百九十馀里源出纳噜窝集东入三音额音河
  费叶棱乌河费叶棱乌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一千馀里源出分水岭西流入太子河
  小夹河城西南二千馀里源出分水岭西流入太子河
  叆河城西南一千馀里源出分水岭西流绕凤凰城西南入鸭绿江
  和齐宽穆哈连河国语解俱已见前注城西南一千一百三十二里源出哈克萨岭东南流入鸭绿江又南有安巴和罗河源出楼房山东南流入海二河皆近凤凰城边界
  伊罕河伊罕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二十五里源出纳噜窝集西流入混同江札尔固齐河蒙古语札尔固齐理事官也城东北七十五里源出塞赫哩山西北流入会锡兰河
  锡兰河锡兰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九十五里源出锡兰窝集西北流入混同江纳木塘阿河城东北一百二十里
  喀萨里河城东北二百里
  拉林河拉林国语解见建置沿革卷城东北二百二十五里源出拉林山西北流会和伦摩琳哈萨哩三水经阿勒楚喀城西一百二十里至城西北二百五十里入混同江又有一在城北三百八十里
  和伦河和伦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二百三十里源出摩琳山西北会拉林河摩琳河摩琳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二百四十里源出摩琳山西北会拉林河斐克图河国语斐克图嫌隙也城东北五百五十里东南曰舒勒赫布瞻
  扎巴兰河城东北六百里
  萨喇布河国语萨喇布令展开也城东北六百五十里
  特林河城东北七百三十里
  齐克腾河国语齐克腾支干之干也城东北七百四十里
  阿木兰河阿木兰国语解前本卷前城东北七百五十里
  富达密河国语富达密呕吐也城东北七百五十里
  阿济格苏和辰河国语苏和辰小斧也城东北七百五十里
  伊玛呼河国语伊玛呼青羊也城东北七百五十里
  乌赫林河城东北七百六十里
  小乌赫林河城东北八百里
  阿勒楚喀河城东北九百里源出扎松阿山西北流经阿勒楚喀城东二里至城西北七十里入混同江又有海勾河岳喜河源俱出札松阿山西流入阿勒楚喀河
  呼伦河呼伦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九百二十里源出边外南流入混同江乌肯河城东北九百五十里
  额哲密河国语额哲密记也城东北九百五十里源出边外南流入混同江瑚尔哈河蒙古语瑚尔哈羊羔也城东北九百八十里
  额依浑河国语额依浑倥倥不济者也城东北一千里源出边外南流入混同江乌斯珲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北一千里支流曰珠伦河
  纳密河国语纳密鹿皮衣也城东北一千馀里源出边外经齐齐哈尔城南流入混同江法勒图珲河城东北一千一百里
  奥恰河奥恰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一千一百三十里
  穆棱河穆棱蒙古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北一千一百三十里
  库棱河国语库棱大队也城东北一千一百三十里又有一在城东北一千八百里亦曰穆楞近三姓城其东北支曰沃垦河喜塔尔河巴和哩河
  叶尔珲河城东北一千一百四十里
  音达穆河城东北一千二百里
  巴呼哩河城东北一千二百三十里
  达尔瑚河城东北一千二百八十里
  锡题尔河城东北一千三百里又城东一千三百八十里有大河亦曰安巴河璧展河城东北一千六百里又有一在城东北三千七百里
  威哈珠河城东北一千六百里
  喀穆图河国语喀穆图毡帽也城东北一千六百五十里
  波亲河蒙古语波亲猴也城东北一千六百五十里
  库噜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北一千七百里又有一在城东北二千二百三十里亦作和啰
  希布克里河城东北一千七百里
  奇穆尼河城东北一千七百里西为萨克达地
  锡拉忻河城东北一千七百里即古锡拉忻路又有一在城东北一千七百五十里齐勒沁河国语齐勒沁肉核也城东北一千七百里亦作奇尔钦北为格依克哩部都满河城东北一千七百里
  努喀密河国语努喀密剌扎子也城东北一千七百四十里
  蒐里河城东北一千七百五十里东北近绰齐尔布尼两鄂佛罗
  穆勒肯河城东北一千八百里
  松噶善河城东北一千八百里
  瑚尔穆河城东北一千九百里
  诺啰河城东北一千九百里
  噶尔玛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北二千里
  福勒图库河城东北二千一百里
  齐法库河城东北二千二百里
  碧新河国语碧新凡物平靣也城东北二千二百五十里
  沁河国语沁正靣也城东北二千四百里
  勒河城东北二千四百里河有二源
  吉林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二千四百五十里河有二一在城东北三千一百里阿布河阿布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东北二千四百五十里
  阿库勒河城东北二千四百五十里
  多索密河国语多索密耐远也城东北二千五百里
  尼满河国语尼满山羊也城东北二千五百里又有一在城东北三千九百四十里阿穆努河城东北二千二百五十里
  敦敦河国语解见前注城东北二千二百五十里
  哈达乌𠱔河哈达国语解见本卷前乌𠱔灰条菜也城东北二千八百里尼弥勒河城东北三千里
  克齐河城东北三千八十里又有一在城东北三千九百里北曰窝达哩塔尔噶东北曰墨勒奇塔尔噶东南曰和绵塔尔噶  蒙古语塔尔噶宣布也
  兑根河城东北三千一百四十里
  噶木河城东北三千二百里
  毕勒图河城东北三千四百里
  格根河蒙古语格根明也城东北三千四百里
  索伦河城东北三千五百里
  优克特河蒙古语优克特犹言何火镰也城东北三千五百五十里
  库勒古河城东北三千三百五十里
  哈尔吉河国语哈尔吉急溜处也城东北三千五百八十里
  绰洛河国语绰络名号也城东北三千六百里
  喜拉逊河城东北三千六百里
  第拉河城东北三千六百里
  亨庚河城东北三千六百里
  延塔哈河城东北三千六百三十里
  瑚伊哩河城东北三千六百五十里
  都林河都林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三千六百五十里
  齐克都哈河城东北三千六百七十里
  道万河城东北三千六百八十里
  锡勒希布河国语锡勒希布令其专攻一处也城东北三千六百九十里诺穆登特河城东北三千七百里
  霞里河国语霞里眼斜也城东北三千七百里
  鄂提河城东北三千七百里北曰端塔尔噶东南曰奎玛河塔尔噶
  岳敏河城东北三千七百里
  玛哈勒多河城东北三千七百三十里
  赫勒尔河城东北三千七百五十里
  法题音河城东北三千七百五十里
  森奇埒河城东北三千七百五十里东北即默勒尔苏克鄂佛罗
  齐音河城东北三千七百七十里
  阿里齐河国语阿里齐承当之谓也城东北三千八百里
  岳塞河国语岳塞琐也城东北三千八百里
  克默勒河城东北三千八百里
  额𠱔河国语额哷益发之谓蒙古语额哷男子也城东北三千八百里又东即古使鹿部地南接额哷岳塞地图禅河城东北三千八百里
  梅库河城东北三千八百二十里
  福达哈河国语福达哈呕逆也城东北三千八百五十里
  巴尔喀河城东北三千八百五十里
  鄂达里勒河城东北三千八百九十里
  额图密河国语额图密穿戴也城东北三千九百里
  图瑚噜河城东北三千九百里
  济密河蒙古语济密闭口也城东北三千九百里
  齐林吉河城东北三千九百里
  阿固河蒙古语阿固宽阔也城东北三千九百里
  吉特河城东北三千九百三十里
  玛尼噶河国语玛尼噶鱼也城东北三千九百二十里
  岳米河国语岳米走之也城东北三千九百二十里
  额齐题河城东北三千九百三十里
  都图布河城东北三千九百三十里
  阿勒哈河国语阿勒哈花斑也城东北三千九百三十五里
  尼叶哩河城东北三千九百四十里
  察哈玛河城东北三千九百四十里
  哩齐河城东北三千九百五十里
  克哷穆特河城东北三千九百六十里
  提洋蔼河城东北三千九百六十里
  法特哈河法特哈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三千九百八十里
  堪丹河城东北三千九百九十里
  古底河城东北三千九百九十里
  宁泥河城东北四千里
  特肯河城东北四千一百五十里
  益对河国语益对班次也城东北四千一百五十里
  楚拉河城东北四千一百五十里
  楚察馨河城东北四千二百里
  温特呼河城东北四千二百里
  题巴努河城东北四千二百五十里
  杭爱河国语杭爱驮鞍也城东北四千三百里
  博和弼河城东北四千三百里
  塔他玛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北四千四百五十里
  萨依河城东北四千五百里
  果多和河国语果多和鱼跃也城东北四千五百里
  努哩伊河城东北四千五百里
  弼勒图河城东北四千五百五十里
  达希河国语逹希使之重复也城东北四千五百五十里
  额尔雅河城东北四千六百五十里
  穆舒河国语穆舒䳺鹑也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果音池城东北三千一百馀里
  诺啰淀城东北三千一百 馀里
  奇集淀城东北三千七百五十里
  伊斯库噜淀城东北三千九百二十馀里
  宁古塔
  希札山国语希札炉也城南四百四十五里
  穆克阿哩哈山穆克阿哩哈国语解俱见本卷前城东南五百里又稍东有穆克图哩山
  锡木讷山国语锡木讷考试也城东南五百四十五里
  笟篱山城东南五百八十里高二里周围四里英爱河发源于此
  乌尔珲山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六百二十里高五里周围三十里
  喜彰山城东南六百三十里高五里周围三十里珲绰浑河珠伦河发源于此通肯山通肯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南七百里高一里周四里浑春河发源于此英爱山城东南七百里高一里周二里
  苏达拉山国语苏达拉脉也城东南七百五十里高半里周围四里
  锡赫特山锡赫特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南一千五百七十里高三十里周一里乌苏哩江伊津河希鲁河俱发源于此其南即大海
  碧奇山城东南一千六百三十里高一里周围五里
  鄂摩和昻阿山昻阿国语觧见前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一百里
  布拉山国语布拉荆棘也城西南一百十里在镜泊之北高五里周围一百里呼勒山呼勒国语觧见本卷前城东北三百里瑚尔哈河之南高六里周围三十里毕朗吉山城东北九百里混同江之南岸高五里周围七十里
  额尔古呼山蒙古语额尔古呼𨔛也城东北一千里混同江之南高四里周围六十里穆哩罕山国语穆哩罕转湾处也城东北一千六百五十里
  哈勒珲山哈勒珲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一千八百里
  鸟枪山城东北二千一百九十里
  陡石山城东北二千二百五十四里
  卓哩奇山国语卓哩奇赎取也城东北二千五百六十八里
  哲勒肯山国语哲勒肯香鼠也城东北二千五百八十五里
  孟额山国语孟额煮物发柴也城东北二千六百四十四里
  殿山城东北二千二百二十一里又称殿山嘴上有二碑
  库勒克山城东北二千八百馀里在混同江之南
  阳山城东北二千九百二十二里
  库勒布山国语库勒布偏箭头也城东北三千五十八里混同江之南近费雅喀界扬古岱山城东北三千二百四十八里
  九文山城东北三千二百六十九里
  楚察馨山城东北三千三百五十五里
  玛呼山玛呼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东北三千五百六十六里
  鄂锡克塔山索伦语鄂锡克塔星也城东北三千六百十七里
  宁聂哩神山国语宁聂哩春也城东北三千七百十八里
  库穆纳神山城东北三千八百五里
  庙湾山城东北三千八百三十七里
  额尔奇埒山国语额尔奇埓令用强也城东北三千八百五十五里
  穆丹山国语穆丹声音也城东北三千九百十三里
  白库山城东北三千九百五十二里
  催马山城东北三千九百七十九里
  堪达山堪达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北三百里
  小白山城西北四百里
  本朝高士奇扈从录小白山岩岫𡼲巇冰雪夏积即谓此也
  察哈尔峯城北八十里高三里周围八十里
  辉和罗峯城东南一千四百里高五里周围十馀里
  乌赫济峯城东南一千五百里高四里周围十里
  呼兰峯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一千六百里在锡赫特山南高六里周围十五里呼克图峯国语呼克图厚棉袄也城西南一百六十七里
  阿库密窝集国语阿库密鱼皮衣也城东一千四百二十里
  僧库勒窝集国语僧库勒韭菜也城东二千一百十六里
  毕楞窝集国语毕楞母虎也城东二千一百十六里
  克埓穆窝集国语克哷穆城垛也城东二千三百三里
  毕哷根窝集国语毕哷根柳条边也城东二千六百五十九里
  佛楞窝集城南八十七里
  索尔和绰窝集城南一百里
  玛尔呼哩窝集城南一百五十里噶哈哩河发源于此
  珊延毕尔罕窝集国语珊延毕尔罕白小河也城东南五十里
  花兰窝集国语花兰鐡锉也城东南五十五里
  呼锡阿哩窝集城东南七十里
  尼叶赫窝集尼叶赫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南九十里
  特林窝集城东南一百二十里
  穆棱窝集穆棱蒙古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南二百里穆楞河绥芬河发源于此呼兰窝集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六百里
  玛展窝集国语玛展长披箭也城东南六百六十里有二一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尼满窝集尼满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南一千六百里
  扎穆图窝集蒙古语扎穆图有路也城东北一百三十里
  舍赫窝集城东北一百三十里在玛展窝集之东
  富达密窝集富达密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一百三十里在扎穆图窝集之东萨尔布窝集城东北一百六十里在富达密窝集之东
  舒兰窝集城东北二百九十里在萨尔布窝集之东
  阿木兰窝集阿木兰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三百二十里在舒兰窝集东阿穆兰河发源于此
  安巴毕喇窝集国语安巴毕喇大河也城东北三百八十里阿木兰窝集之东安巴河发源于此
  阿斯罕毕喇窝集国语阿斯罕毕喇旁河也城东北四百二十里安巴毕喇窝集之东
  阿勒哈窝集阿勒哈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北六百三十馀里
  巴兰窝集国语巴兰形势也城东北六百五十里在混同江之北相近有巴兰屯屯窝集国语屯海岛也城东北八百馀里在巴兰窝集之东即混同江北
  温登窝集国语温登女鼓手也城东北一千一百里在混同江北
  都尔窝集城东北一千二百里在温登窝集之东
  喀穆尼窝集喀穆尼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北一千四百五十里在黑龙江东毕歆窝集国语毕歆鞍辔平餙件也城东北一千七百馀里
  和罗窝集国语和罗山谷也城东北一千七百馀里
  库噜窝集国语库噜你饼也城东北一千八百馀里在喀穆尼窝集之中
  明噶哩窝集城东北一千八百五十七里
  荘蔼窝集城东北二千二百五十九里
  库勒克窝集城东北二千二百六十四里
  海兰窝集海兰国语解见建置沿革卷城西北二百里西接毕尔罕窝集连接玛展窝集绵亘数百里
  毕尔罕窝集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北二百二十里西接塞齐窝集和伦窝集徳林石城西九十里自鄂摩和湖东绕沙兰站之南至瑚尔哈河有大石广二十馀里袤百馀里石平如镜孔洞大小不可数计或圆或方或六隅八隅如井如盆如池或口如盂而中如洞深或丈许或数尺中有泉澄然凝碧夏无蚊䖟马鹿群嬉名曰徳林石又相连有石头甸子俗呼黑石甸子石缝中或鱼跃出人每得之甸上草木皆异黄蒿松即生其处车马行其上如闻空洞之声其石块或损使有水从罅隙出探之深不可测迤西十馀里有海眼季春冰泮水流石下声如雷吼
  舒图岛城东南五百九十三里
  勒富岛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八百八十四里
  乌苏哩江城东一千馀里源出锡赫特山北流会诸河为一又北受兴凯湖流出之松阿察河流经千馀里会混同江东北流入海即古和啰噶江也 按金史和啰噶路西至上京六百三十里今考其地正与乌苏哩江相近是此江即和啰噶江金元二志显有可证旧志乃据明志以今瑚尔哈河为和啰噶江而乌苏哩江全无所考不知明志所云镜泊即令兴凯湖也当时未知此江之别有上源故以镜泊当之其所指之水犹未误也今之瑚尔哈河乃明之呼尔海河土名犹在特当时不能确指其即唐之呼尔罕金之爱新耳旧志漫以毕尔腾湖为镜泊遂以瑚尔哈为和啰噶而乌苏哩江之巨川㡬为从古无名之水误矣 呼尔海原作忽儿海呼尔罕原作忽汗爱新原作按出虎今并译改
  图们江图们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南六百馀里源出长白山东北流绕朝鲜北界又东南折会诸水入于海明一统志阿雅噶河源出长白山东流入海今长白山之水东流者有图们江无阿雅噶河名按金史埓克传勒克统门浑春水合流之地乌库哩部人今珲春河南流与江合统门即图们音之转也阿雅噶原作阿也苦埓克原作留可浑春原作浑蠢乌库哩原作乌古论今并译改
  黒龙江城东北一千二百馀里即萨哈连乌拉也明一统志黒龙江源出北山南入松花江今按江源出西北塞外东南并入混同江入海自黑龙江将军界流入至此与混同江会流入海详见黑龙江山川注 萨哈连国语解见本卷前乌拉解见建置沿革卷
  珊延河珊延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四里源出珊延毕尔罕窝集西北流入瑚尔哈河花兰河花兰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五里源出花兰窝集西北流入瑚尔哈河穆棱河穆棱蒙古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四百里源出穆棱窝集东北流会数水凡五百馀里入乌苏哩江金史拉必据慕棱水保固险阻即此 拉必原作腊醅今译改
  诺垒河城东五百里源出城东四百里无名小山东流入乌苏哩江
  瑚叶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九百十里源出城东一千里无名山东北流入乌苏哩江西北接瑚叶昻阿
  多卜屯河国语多卜屯书套也城东一千馀里在乌苏哩江之东
  毕哷哩河国语毕哷哩籥也城东一千馀里在多卜河东南流入混同江其源莫考尼满河蒙古语解已见前注城东一千三百五十里源出尼满窝集西北流入乌苏哩江阿库密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一千三百八十里源出阿库密窝集
  毕歆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一千五百馀里源出毕歆窝集西北流入乌苏哩江和罗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一千五百馀里源出和罗窝集西北流入乌苏哩江鄂伦河国语鄂伦肚带也城东二千五十八里源出萨哈连窝集东流入海
  僧库勒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二千一百十四里源出僧库勒窝集东流入海毕楞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二千三百六十里源出毕楞窝集东流入海
  克哷穆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二千三百六十九里源出克呼穆窝集东流入海岳塞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二千五百里源出阿尔哈峯东流入海
  托穆津河城东二千八百五十九里源出毕哷根窝集东南流入海
  穆陈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七十里源出西北九十里无名小山南流会沙兰河又其西有图河
  沙兰河城西八十里源出西北一百里无名小山南流入瑚尔哈河
  布泥河城西九十里源出西北一百二十里无名小山南流会发尔萨河
  发尔萨河国语发尔萨薄荷也城西九十里源出徳林石东流会沙兰河
  爱哷河国语爱哷貂鼠也城西一百三十里源出毕尔罕窝集南会毕尔罕河毕尔罕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一百四十里源出毕尔罕窝集东南流会为一汇于毕尔腾湖其东支流曰额伊呼河
  珠克腾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一百六十里源出毕尔罕窝集南流入毕尔腾湖阿拉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一百七十里源出毕尔罕窝集南流会珠克腾河塔拉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一百八十里源出毕尔罕窝集南流会阿拉河都林谷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二百十里源出塞齐窝集南流会勒富善河入毕尔腾湖
  佛多和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西二百十里源出塞齐窝集南流会都林谷河又有一在佛多和城北
  索尔和绰河城南十里源出索尔和绰窝集北流入瑚尔哈河
  噶哈哩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南一百五十里源有二一出玛勒呼哩窝集一出尼叶赫窝集南流会布尔哈图河入图们江
  呼济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南三百里其北有爱密达河俱出城南无名山东流入噶哈哩河
  噶顺河蒙古语解已见前注城南三百四十里其北又有萨齐库河富尔哈河俱出城东南五百里无名山西流入噶哈哩河
  布尔哈图河布尔哈图蒙古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南四百里源出城东南六百里无名山东流合英峩河赫图河图们河会海兰河入噶哈哩河
  海兰河海兰国语解见建置沿革卷城南四百十里源有三俱出西南五百九十里无名山东流入布尔哈图河元志和啰噶有和兰河流入海即此河有二一在城西北四十里源出海兰窝集东流入瑚尔哈河又相近有穆霞河亦流入瑚尔哈河
  福齐河城南一千三百里西北流入乌苏哩江
  玛展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北五十里源出西北玛展窝集南流会海兰河入瑚尔哈河河有二一在城东南五百四十里源出东南玛展窝集南流入图们江
  舍赫河城北五十里源出舍赫窝集南流会海兰河入瑚尔哈河
  鄂克托河国语鄂克托药也城北五十里源出城北九十里无名小山南流会海兰河入瑚尔哈河
  扎穆图河蒙古语解已见前注城北五十里源出扎穆图窝集南流会海兰河入瑚尔哈河
  富达密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北一百二十里源出富达密窝集
  萨尔布河城北一百五十里源出萨尔布窝集
  舒兰河城北二百五十里源出舒兰窝集
  阿木兰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北三百里源出阿穆兰窝集
  安巴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北三百五十里源出安巴毕喇窝集
  阿斯罕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北四百里源出阿斯罕毕喇窝集 以上六河俱南流入瑚尔哈河
  瑚尔哈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在城东南上流自勒富善河北流折东会诸水为一又折东北会毕尔腾湖又自湖之法库东流经故会宁城北又九十馀里绕宁古塔城南复折而北流七百馀里入混同江唐时谓之呼尔罕河渤海大氏置呼尔哈州以此水为名新唐书渤海王城临呼尔罕海是也金时又名金水俗谓金为爱新以水发源于此谓之金源因建国号曰金明时谓之呼尔海河明一统志呼尔海河在开原城东北一千里源出潭州城东诸山北流入松花江即此 按旧志以此河为即和啰噶江今考金史上京在爱新水之旁今此河近绕古会宁城亭榭遗址犹在水侧唐时渤海上京在呼尔罕河东以道里计之亦在今宁古塔耳呼尔罕与瑚尔哈音相近此河即唐时呼尔罕河金时爱新水无疑其和啰噶江乃今之乌苏哩江非此水也明一统志于呼尔海河外又载呼尔罕河与金水河亦误方舆纪要又谓金水河西北流与米流水合米流水源出三卫马盂山东流至黄龙府东又东南流入女真境合金水河东北入混同江今考马盂山在大宁卫去宁古塔甚远其水何縁合流盖以辽金二志皆有来流河为此无稽之说不足辨也
  塔克通阿河国语塔克通阿有楼之谓也城东南四里源出塔克通阿窝集北入瑚尔哈河
  鄂勒欢绥芬河国语鄂勒欢干也绥芬锥子也城东南三百六十里源出城东五百里无名小山西南流入绥芬河
  勒塔河城东南四百十三里源出笟篱山
  绥芬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四百四十里源出穆楞窝集南流入海
  延楚河城东南四百七十里
  济秦河济秦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南四百七十里
  舒藩河国语舒藩褶文也城东南五百馀里源出东南荒山东南流入绥芬河哈济密河城东南五百三十里源出锡伯窝集
  伊济密河国语伊济密梳头也乂纺线也城东南五百三十里源出锡伯窝集蒙古河城东南五百七十一里
  们河蒙古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五百里源出城东南四百里苏扎哈窝集东南流入兴凯湖呼兰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五百里源出呼兰窝集南流入图们河
  苏扎哈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五百馀里源出城东四百馀里苏扎哈窝集南流入兴凯湖
  英爱河城东南五百八十里珲春河东源出笟篱山南流入图们江
  珲春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六百里源出通肯山南流入图们江金史世纪有浑春水与统门水合流即此
  都特赫河国语都特赫𥦗棂也城东南六百里源出城东南七百里无名小山北流入兴凯湖
  谙达河国语谙达伙伴也城东南六百二十里源出鄂勒欢山西流会珲春河珠伦河国语珠伦鼠穴也城东南六百四十馀里源出喜彰山南流入海
  英峩河英莪国语觧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南六百五十里源出城东南七百里无名小山南流入海
  富尔丹河国语富尔丹关也城东南六百五十里源出城东南八百里无名小山西南流入绥芬河
  珲绰浑河城东南六百六十里源出喜彰山南流入图们江
  白井河城东南七百五十里源出城东南三百六十里荒甸中东流入勒富河勒富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七百九十里源出扎哈哩冈西北流折东北入兴凯湖又东北有塞勒默河俱西北流入兴凯湖
  松阿察河城东南九百里源出兴凯湖东北流入乌苏哩江
  呼雅河国语呼雅海螺也又麂也城东南九百十里源出城东南一千里窝集中东北流入乌苏哩江
  锡勒喜河国语锡勒喜胆也城东南九百二十里源出城东南无名山北流会呼雅河乌勒呼玛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一千里源出城东南一千里无名小山东北流会呼雅河
  法勒图河城东南一千三百里源出城东南一千四百里无名小山东流入乌苏哩江额伊呼河城东南一千四百里源出东南无名窝集西北流入乌苏哩江
  额图密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北一千四百里源出城东南六百里窝集中西北流入乌苏哩江
  伊津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一千五百里源出锡赫特山北东北流入乌苏哩江奇噜河国语奇噜小旗也城东南一千六百里源出锡赫特山南流入海
  勒富勒河城东南二千三百十八里源出勒富勒窝集东南流入海
  乌尔钦河国语乌尔钦声势也城东南二千六百二十八里源出勒富勒窝集东南流入海
  玛尔呼哩河城西南五十里与阿布等河并源出玛尔呼哩窝集北流会瑚尔哈河入毕尔腾湖
  阿布河阿布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十五里源出玛尔呼哩窝集西南流入毕尔腾湖
  松吉河松吉蒙古语解见本卷前城西南一百里源出玛尔呼哩窝集流入毕尔腾河札津河国语札津长垛也城西南一百十里源出玛尔呼哩窝集北流入毕尔腾湖富尔吉哈河国语富尔吉哈壅沙地也城西南三百里源出西南三百里外无名小山西北流会勒富善河入毕尔腾河
  呼锡哈哩河城东北二十五里源出呼锡哈哩窝集北流入瑚尔哈河
  尼叶赫河国语解见前注城东北六十里源出尼叶赫窝集西北流入瑚尔哈河特林河城东北七十里源出特林窝集北流入瑚尔哈河
  齐克腾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北九十里源出城东无名小山北流入瑚尔哈河穆哈连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北一百十里源出城东一百四十里无名小山北流入瑚尔哈河
  武斯珲河城东北四百八十里源出城东五百里无名小山北流入瑚尔哈河翁锦河国语翁锦凡物安柄之孔也城东北六百里源出阿勒哈窝集北流入于混同江巴兰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北六百馀里源出巴兰窝集
  屯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北七百里源出屯窝集东南流会十馀水入混同江温登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北九百馀里源出温登窝集南流入混同江
  都尔河城东北一千一百四十里源出都尔窝集南流入混同江
  毕曕河城东北一千一百四十里源出穆哩罕山西南流入黑龙江
  库噜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北一千五百八十九里源出库噜窝集东南流入混同江敦敦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北一千九百五十七里源出明噶哩窝集西北流入混同江毕哷哩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北二千三百十二里源出庄蔼窝集西北流入混同江查克蒐尔河城东北二千五十八里源出庄蔼窝集西北流入混同江
  格楞河国语格楞众也城东北二千一百二十九里源出哲勒肯山东流汇为克音湖入混同江
  托索密河国语托索密预偹也城东北二千四百九十八里源出卓哩奇山东南流入格楞河
  毕津河城东北二千六百七里源出扬古岱山东南入混同江
  喜雅哩河城东北二千六百四十四里源出孟额山西北流入混同江
  兴衮河城东北二千七百三十四里源出卓哩奇山东南流会诸小水入混同江当混同江入海之处此水亦甚大
  达拉哈河国语达拉哈领头也城东北二千七百八十里源出库尔布山
  萨穆尼河城东北三千八十八里源出九文山南流入兴衮河
  伊穆河城东北三千一百四十八里源出杨古岱山东北流入兴衮河
  噜库河国语鲁库林茂草密也城东北三千二百八十三里源出楚察馨山南流入兴衮河额密勒河国语额密勒雌也城东北三千四百四十一里源出宁聂哩神山东南入兴衮河
  噶勒毕河国语噶勒毕耳聪也城东北三千四百六十七里源出鄂锡克塔山东北流入额密勒河
  阿穆尔河蒙古语阿穆尔平安也城东北三千五百六里源出玛库山西流入额密勒河图呼勒河蒙古语图呼勒牛犊也城东北三千六百馀里混同江口之北源出无名山东南流会钮斡哩阿尔萨尼等河折东北入于海
  钮斡哩河国语钮斡哩青绿色也城东北三千七百四十五里源出库穆纳神山东入图呼勒河
  塔林河城东北三千八百四十八里源出穆岱山
  穆尼克河城东北三千八百四十八里源出穆岱山
  密密勒河城东北三千八百七十八里源出穆岱山
  额勒赫肯河国语额勒赫肯从容也城东北三千九百四里源出催马山东流入图呼尔河
  鄂摩和河城西一百四十里源出毕尔罕窝集南流入毕尔腾湖
  兴凯河城东南五百里周围十里湖之南诸山中流出之们河苏扎呼河勒富河都特赫等诸河俱汇于此湖又自湖东北流出为松阿察河东北流注于乌苏哩江湖之西岸一山临水名穆克阿哩罕山 按此湖即明一统志之镜泊也但明一统志谓即和啰噶江之上源今乌苏哩江源出锡赫特山会诸水北流此湖流出之松阿察河自西会之水始大耳
  达巴库河城东南七百里在兴凯湖北周围三十里
  毕尔腾湖国语毕尔腾水淀也城西南一百里即瑚尔哈河之上流也城西南诸水俱汇于此广五六里袤七十里许土人名曰毕尔腾中有三山名鄂摩和昻阿山阿克善山牛录山阿克善牛录两山之间有岩曰白岩湖之西南瑚尔哈河东流入湖之处有一崖曰呼尔图崖湖水东注飞瀑跳空奔浪雷吼声闻数十里土人名曰发库自此东流绕古会宁城历九十馀里经境南而东北流为瑚尔哈河 按新唐志渤海王城临呼尔罕海即此旧志以此为即明志之镜泊非是
  克音湖城东北二千四百二十八里周围一百五十三里即格楞河之所汇也费雅达池城东南六百四十里周围二里南流入海
  莲花池城西南八十里在金上京西二十里相传为金时塞外之曲江
  达都洲国语达都熟瘤也城东南五百八里
  塔阳古洲城东南五百八十里
  妈妈洲城东南六百十八里
  大洲城东北三千馀里混同江口之东大海中南北二千馀里东西数百里距西岸近处仅百里许有山曰图克苏䕶其长竟洲林木深翳有小水数十东西分流入海
  海眼城西石头甸子西十馀里万山中有池周八十馀里毎日三朝与海水相应仲夏日初出时恒有巨鱼涌出高三丈许长十馀丈飞鸟不敢过其上至巳午时始没其出时众鱼随之皆浮水靣渔者因其出而网马必大获
  温泉有二一在吉林城东南一千九百八十里长白山上热如沸汤有气上蒸如雾西北流入安巴图拉库河一在城南八百十七里讷音河岸
  白都讷
  兰陵山城东四百三十里
  和勒托和山国语和勒托和诳言也城东四百三十一里
  康山城东五百馀里
  松花江发源长白山东南巴延鄂佛罗边门流入白都讷境三百三十里至城南自南而西北流入混同江北会黒龙江入东海详见吉林山川注
  兰陵河城东一百三十里
  阿实河城东北四百里
  三岔河城西北六十里
  三姓
  松花江见前吉林山川注
  瑚尔哈河见前宁古塔山川注
  乌苏哩河见前宁古塔山川注
  阿勒楚喀
  哈尔噶山国语哈尔噶靴帮也城东二百里
  锡勒们山锡勒们国语解见本卷前城西二百馀里
  索克托库山国语索和托库酒徒也城南八十三里
  索多和山城南三百里
  和勒托和山和勒托和国语解见本卷前城北二百馀里
  呼兰山呼兰国语解见京城卷城东南八十里
  札巴兰河城东三百馀里源出札松阿山北流入混同江
  费克图河费克图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三百馀里源出札松阿山西北流至城东北八十里入混同江
  呼兰河呼兰国语解见京城卷城北一百三十馀里其源莫考北流入混同江岳希河国语岳希全部之境也城东南二十馀里其源莫考北流入混同江
  阿勒楚喀河城东北里许源出札松阿山北流入混同江
  海勾河城东北十馀里源出城东无名小山北流入混同江
  玛延河玛延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北二百馀里源出玛展窝集北流入混同江松花江城东北与蒙古分界见前吉林山川卷
  珲春
  阿勒楚喀山城东五里
  喀尔岱山城东八十馀里
  达尔呼特峪城西北二百五十馀里西接富勒哈峪
  珲春河珲春国语解见建置沿革卷城东十馀里源出通肯山流入图们江相近有阿布达哩河
  觉尔和河城北二百馀里其源莫考北流入混同江
  鸭绿江东与高丽分界见前吉林山川注
  打牲乌拉
  团山城东二十三里小西浪河之北高五十四丈
  牛山城东南高三十丈起脉于佛门峯高一百七十二丈
  萨尔达山城西北高七十七丈
  佛赫库山城西北高二百三十二丈
  锦住峯城东高七十五丈
  发实兰峯发实兰国语解见本卷前城东南高二百十二丈
  松花江城南自南而西而北环绕如带亦名松阿哩河馀详吉林山川注 国语松阿哩天汉也
  小西浪河城南自东南流入松花江
  噶哈河噶哈国语解见本卷前城南自 南流入松花江
  鄂河鄂国语解已见本卷前城东南自西南流入松花江
  察兴阳河城东南自西南流入松花江
  奇塔穆河城东南自西南流入松花江
  通奇河国语通奇字点也城东南自西流入松花江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八
  山川
  黒龙江各属
  齐齐哈尔
  墨尔根
  黒龙江
  呼伦布雨尔
  呼兰
  布特哈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八
  山川
  黒龙江各属
  齐齐哈尔
  哈勒噶图山蒙古语哈勒噶图有门之谓也城东三百五十里
  超哈尔山蒙古语超哈尔秕子也城西一百九十里又城西一百七十里曰华洪硕尔栋诺锡山城西二百里又西曰乌努固勒津山蒙古语乌努固勒津骑也
  玉克图山城西二百四十里
  雅克山蒙古语雅克结实也城西三百五十里
  额贵山城西四百里
  弼郎武山城西四百里
  逹奇图山蒙古语逹奇马毛也图有也城西四百五十里
  济伯根图山蒙古语济伯根图有细鳞白鱼也城西五百里
  索岳勒济山城西六百四十里
  特克伸山国语特克仲齐也城西六百五十里
  哈苏台山国语哈苏台左手射也城西六百六十里
  克斯图山蒙古语克斯图山间齐磡处也城西六百八十里
  穆固图尔山穆固图尔蒙古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西七百里
  图古勒山蒙古语图古勒牛犊也城北四百里
  阿拉克诺海山蒙古语阿拉克诺海花犬也城西南四百十里
  揆图尔山城西南四百八十里
  贵埓库山城西南六百里
  阿哩呼山城西南六百二十里
  奎山蒙古语奎乡党之党也城西北一百五十里
  额赫噜尔山城西北三百二十里
  额古埓山蒙古语额古埓云也城西北三百五十里
  多雍果峯多雍果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西二百八十里
  札喀喇喀峯国语札喀喇喀裂开也城东南九百里
  察布齐拉库峯蒙古语察布齐拉库马双蹄拍又用力乱砍也城西南四百五十里科元峯城西北一百八十里
  特尔库哷峯蒙古语特尔库哷犹言彼兵队也城西北三百七十里
  雅克岭雅克蒙古语觧见本卷前城西四百七十里
  穆实希岭国语穆实希长柄木瓢也城西六百四十里
  赛堪岭国语赛堪美好也城西南二百八十里
  乌哈纳岭蒙古语乌哈纳思虑也城西南六百八十里东为乌哈纳山西接乌珠穆沁部地嫩江城西五里古名难水亦曰那河明时曰脑温江又名呼喇温江源出伊拉古尔山南流会诸小水绕墨尔根城西又南经齐齐哈尔城西凡西来之诟敏绰尔雅尔诸河皆会入于此又转东南经都尔伯特果尔罗斯二旗地受西来之托啰河折而东与混同江会焉 按唐书云那河或曰他漏河东北流入黒水盖以那河他漏为一水然北史勿吉传云太和初贡马乘船溯难河西上至太弥河则又分为两水今以地理考之那河即难河今之嫩江也太弥河即他漏河今之托啰河也古今名虽屡易其音自通况其水道曲折与今舆图悉合唐时疑为一水乃传闻之误已详辨于古山川考云
  塔呼喇河国语塔呼喇蛤蜊也城东六十里源出平野入嫩江
  呼雨哩河城东七十里源出东北兴安岭南至蒙古都尔伯特果尔罗斯两旗界入混同江
  呼裕尔河城东四百里
  通肯河通肯国语觧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四百五十里源出兴安岭东流南入呼伦河呼伦河呼伦国语解已见吉林山川卷城东六百里源出兴安岭南流五百馀里入混同江又东有纳敏河额叶赫河呼拉库河皆南入呼伦河国语额叶赫已流之谓也
  巴兰河巴兰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东七百五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南入混同江雅鲁河国语雅鲁边地也城东一千一百里源出兴安岭东流入屯河
  屯河屯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东一千一百里源出屯泊东南流会十馀水入混同江札克达穆图河城东一千二百里源出兴安岭南入屯河
  札琳河国语札琳麝香也城东一千二百五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入屯河
  洪古河城东一千三百五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入屯河
  鄂摩罗河国语鄂摩罗孙也城东一千四百里源出兴安岭南入屯河
  哈鲁河国语哈鲁细粉也城东一千四百五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入屯河
  喀穆齐河国语喀穆齐相兼也城东一千六百里源出兴安岭南入屯河
  和河城东一千七百里源出兴安岭南入屯河
  穆逊河蒙古语穆逊冰也城东一千七百二十里源出兴安岭南入屯河亦曰伊逊河图鲁河国语图鲁马胸也蒙古语图鲁白肚鳟鱼也城东一千七百五十里源出兴安岭南流入屯河阿实克坦河蒙古语阿实克坦有利益也城东一千九百里源出兴安岭南流入屯河徳伦河国语徳伦马鬃也城东二千五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南入松花江
  乌屯河城东二千一百里源出兴安岭东南入松花江
  都鲁河蒙古语都鲁栋梁也城东二千二百里源出兴安岭东南入松花江
  额尔伯克依河额尔伯克依蒙古语觧见疆域形胜卷城东二千二百七十里即黒龙江支流南流分入松花江
  库尔奇哷河蒙古语库尔奇哷瀑布也城西八十里从雅尔河分流东南入嫩江雅尔河城西一百二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南流六百馀里入嫩江
  哈达罕河国语哈达罕桩子也城西一百三十里源出雅克山东入雅尔河䕶裕尔库河城西二百里东流会雅克河又西有玛尔图哈布齐勒河湾接弼齐克屯伯勒齐尔在城西二百九十里蒙古语玛尔图有牲畜也哈布齐隘口也
  济秦河济秦国语觧见吉林山川卷城西二百里源出兴安岭东入雅尔河
  哈岱堪河城西三百四十里源出雅克山
  绰尔河绰尔蒙古语觧见疆域形胜卷城西三百八十里源出兴安岭流至札赖特旗地流六百里入嫩江又城西南二百四十里有绰尔噶尔源出绰尔河入嫩江 蒙古语噶尔使出之谓
  乌鲁克楚尔河城西四百里
  徳伯特河城西四百三十里
  托馨河托馨国语觧见疆域形胜卷城西五百里源出兴安岭东入绰尔河
  雅尔呼图河城西五百里
  哈玛尔河哈玛尔蒙古语觧见疆域形胜卷城西五百四十里流会托馨河诺木台河蒙古语诟木台有经也城西五百四十里
  海拉苏台河蒙古语海拉苏台有榆树也城西五百五十里以上两河会流处曰海拉苏台塔们台伯勒齐尔在城西五百三十里蒙古语伯勒齐尔牧场也
  济伯根图河济伯根图蒙古语觧见本卷前城西六百里源出穆实希岭苏海图河蒙古语苏海图有三川柳也城西六百里源出索岳勒济山
  噶海河噶海蒙古语觧见吉林山川卷城西六百里
  多和滦河城西六百十里
  库齐台河蒙古语库齐台有力也城西六百二十里
  额默格什特河蒙古语额默格老妇之称什特榛子也城西六百三十里扎玛克图河蒙古语扎玛克图有榆荚之谓城西六百三十五里
  诰图河蒙古语诰图有沟渠也城西六百四十里
  努斯图河蒙古语努斯图鼻出涕也城西六百四十五里
  滔尔河蒙古语滔尔网也城西六百五十里流入嫩江
  穆实希河穆实希国语觧见本卷前城西六百七十里
  喀尔喀河喀尔喀国语觧见疆域形胜卷城西八百里源出穆固图尔山西北流五百馀里会数水入布雨尔湖又自布雨尔湖之北流出曰乌尔伞河北流会于库楞湖
  漠河城西一千九百二十里源出西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
  托啰河国语托啰挑也城南四百里源出喀尔喀境内东南流千馀里会十馀小水入嫩江即古他漏河也旧志废肇州西有洮儿河流入开原西北境合脑温江入松花江亦即此
  阿里玛河蒙古语阿里玛梨也城北五十里源出西北兴安岭东南入嫩江诺敏河诟敏国语觧见疆域形胜卷城北二百七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南流五百馀里入嫩江
  讷默尔河讷默尔国语解蒙古语解俱见疆域形胜卷城北二百七十馀里源出东南兴安岭入嫩江特尼河国语特尼刚才也城北三百二千里源出西北兴安岭东南入诺敏河毕楞河毕楞国语觧见吉林山川卷城北四百六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南入诺敏河萨琳河国语萨琳筵席也城东南七百二十里源出东兴安岭南流入混同江温托珲河国语温托珲空虚也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色勒河色勒国语觧见吉林山川卷城西南四百里又有一在城西六百四十里特们河国语特们驼也城西南四百里又有一在城西六百四十里
  贵埒尔河城西南四百四十里
  阿勒达尔河蒙古语阿勒达尔名誉也城西南六百里
  乌拉贵河城西南六百十里
  乌哈纳河乌哈纳蒙古语觧见本卷前城西南六百六千里
  扣肯河蒙古语扣肯子也城西南六百七十里
  音济必济河蒙古语音济必济媵妇也城西北四十里流入嫩江
  开拉哩河国语开拉哩益母草也城西北六百九十里源出西北兴安岭西流会额尔古讷河
  金河城西北九百里源出西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
  特勒古尔河蒙古语特勒古尔织机之毂棍也城西北一千八十里源出西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
  赫尔根河国语赫尔根字也城西北一千五百七十里源出西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
  尼纳河国语尼纳青苔也城西北一千六百九十里源出西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伊玛河蒙古语伊玛山羊也城西北一千八百五十里源出西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
  额尔古讷河额尔古讷蒙古语解见建置沿革卷城西北二十里源出库楞河北流八百馀里会东来之数水入黑龙江河之北岸即俄罗斯界
  布雨尔湖城西一千二十里旧名捕鱼儿海喀尔喀河西北流至此汇为大湖又北流为乌尔伞河
  库楞湖蒙古语库楞墙圈也城西北一千二百七十里古名俱轮泊明时谓阔泺海子自西北境外垦特山南发源东流为胪朐河今曰克勒伦河流经千馀里至此及城西布雨尔湖流出之乌尔伞河二水交会汇为一大湖周围数百里又从湖东北流出为额尔古讷河会黒龙江唐时室韦西有乌素固部与回纥接当俱轮泊之西即此也
  温托珲池温托珲国语解见本卷前城南三百里
  阿木坦图池蒙古语阿木坦图有味也城南三百三十里
  塔勒哈池国语塔勒哈戒也城南三百六十里
  鸟裕尔池城东南八十里
  察罕池察罕蒙古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东南一百九十里
  塔尔珲池国语塔尔珲肥也城西南三百九十里
  纳喇萨喇淀蒙古语纳喇日也萨喇月也城西南三百六十里
  额能泊国语额能后嗣也城西四百二十里
  徳勒瑸泊国语徳勒瑸帽沿也城北四百里
  花札哈塔尔哈泊国语花札哈破也塔尔哈祭祀时小儿肩上所钉方䌷片也城东南八百里南流入混同江
  屯泊屯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东南一千一百里即屯河之源
  锡讷肯库济泊蒙古语锡讷肯新也库济香也城西北六百四十里
  哈喇呼济尔泊蒙古语哈喇呼济尔黒色碱也城西北七百二十里
  乌兰布拉克蒙古语乌兰布拉克红泉也城西北一千二百里源出平甸东流入乌尔伞河
  华克善泉国语华克善木桩也城东一百六十里即华克沙罕国语周栏竖柱也达什玛勒呼都克蒙古语达什扇骨也玛勒牲蓄也呼都克井也城西南四百五十里
  打草滩城南一百十里北曰科勒坡托
  墨尔根
  图墨勒垦山城南一百里
  望安山城北二百五十里
  固宁阿山国语固宁阿有志者也城东南六十里
  旺安山城东南七十里
  乌图哩山国语乌图哩尾纛也城东南一百七十里
  和伦图吉山和伦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图吉解见前城东南二百里
  硕多隆科山国语硕多间行也隆科铜锅也城东北九十五里
  额尔克山额尔克蒙古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东北二百九十五里
  伊拉古尔山城东北一千三百十五里嫩江发源于此
  札克达齐山城西北二百三十五里
  伊锡呼哩山国语伊锡落叶松呼哩松子也城西北八百六十里
  格勒布尔山城西北九百里
  伊克库克图山伊克库克图蒙古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西北一千二百七十里喀布齐禄峯城西北三十里
  莽吉延峯国语莽吉延崇神也城西北二百里
  乌云额赫峯马云国语解见前注额赫解见吉林山川卷城西北五百里内兴安岭城东北二百二十里又外兴安岭详黑龙江山川注
  嫩江城西一百馀步详齐齐哈尔城注
  墨尔根河墨尔根国语解见建置沿革卷城东一里源出城东南平野西北流入嫩江塔噶尔河蒙古语塔噶尔石也城东六十里源出城东平甸西流入嫩江
  穆纳哩河城东七十五里源出兴安岭西流入赫楞河其西支流曰和罗勒河又南有站甘河国语廿钢也城西二十里源出西北兴安岭东南流五百馀里入嫩江
  罗罗科河城南八十里源出平野南流入纳穆尔河
  纳穆尔河蒙古语纳穆尔秋也城南一百七十里源出东南兴安岭西流入嫩江穆鲁尔河蒙古语穆鲁尔凡物磨圆之谓城北一百五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流入嫩江密齐哩河城北一百六十五里源出额尔克山南流会穆鲁哩河
  雅克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北一百九十五里源出兴安岭东南流入嫩江
  鄂钦河蒙古语鄂钦女子也城北一百九十五里源出兴安岭东南流入嫩江东为达布库河湾多博和哩河蒙古语多博陵也和哩二十数也城北二百三十五里源出北兴安岭东南流入嫩江
  纳都尔河蒙古语纳都尔于我之谓城北三百四十五里源出北兴安岭东南流入嫩江古鲁肯河国语古鲁肯略朴实之谓也城北西百五十五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南流入嫩江
  鄂敦河蒙古语鄂敦星也城北四百五十五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南流入嫩江又有一在城东北六百三十里哈鲁哩河蒙古语哈鲁哩溜边走也城北六百二十五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南流入嫩江喀纳河国语喀纳今往拦挡也城北六百五十里源出北兴安岭南流入嫩江纳裕尔河城北七百九十里源出北兴安岭南流入嫩江
  冬果尔河城北九百九十五里源出北兴安岭南流入嫩江
  乌登河国语乌登腰站也城东南一百五十里源出乌图哩山西南流会纳穆尔河罗拉喀河城东南一百七十五里
  和罗勒河城东南三百四十里
  讷默尔河国语解已见前注城东南四百二十里流入嫩江
  赫楞河国语赫楞马棚也城东北四十里源出东兴安岭西北流入嫩江
  永阔河城西北六百五十里
  额勒赫肯河额勒赫肯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西北七百里流入嫩江固里河国语固里凡物熟化也城西北七百五十里
  紏河紏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北八百里源出兴安岭东流入甘河
  拉都哩河城西北八百五十里
  伊锡肯河国语伊锡肯将彀也城西北八百八十里源出内兴安岭
  堪泥河城西北八百八十里
  伊克齐哩克齐泊蒙古语伊克齐哩克齐大兵也城北六百四十里黒龙江
  图埒哩山国语图埒哩外面也城东八百里又有一在城东北二百里
  博和哩山博和哩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南七十五里
  玛哈拉扎克丹山国语玛哈拉帽也扎克丹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南一百九十里阿尔拉山城北四百二十里
  布伦山国语布伦车头也城东南八百七十里
  那丹哈达拉山那丹哈达拉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东南一千二百五十里穆尔古勒山蒙古语穆尔古勒叩头也城东南一千六百里
  库墨里山蒙古语库墨里驾花菜也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珠徳格山蒙古语珠徳格劳苦也城东北一百二十里
  阿喇勒山蒙古语阿喇勒岛也城东北二百七十里
  苏克都哩奇山城东北一十里
  达尔梯斯山城东北一千七百里
  托里峯国语托里神镜也城南六十里
  喀穆尼峯喀穆尼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城南一千一百里
  多斯峯城北六百二十里
  察罕峯察罕蒙古语解见吉林山川巷城北九百里穴窍中尝尽吐㷔晚出火经年不熄近嗅之气如煤烬黄白色其石撚之即碎
  苏拉石峯国语苏拉闲散也城东南三百六十里山之东旧萨哈拉察部地南曰穆克阿里罕莽堪
  茂峯茂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东南九百里
  吉哩勒峯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察哈连峯城西北六百里
  外兴安岭城东二千五百里
  事迹
  谨稽
  实录察哈尔林丹汗元裔车臣汗之孙也当
  太祖高皇帝天命四年遣使赍书来自称统四十万众蒙古国主巴图鲁青吉斯汗青吉斯汗元始祖之号也
  <span id="太宗文皇帝天聪二年">[[#太宗文皇帝天聪二年|太宗文皇帝天聪二年]]
  亲统师征之击败其众于锡尔哈锡伯图英汤图诸处追击逃众至兴安岭俘获无算五年林丹汗率众侵阿鲁蒙古驻牧之锡拉穆棱地
  太宗命大臣图鲁什劳萨率兵一百往觇获其所弃甲仗马驼追过兴安岭不及而还六年夏四月
  太宗亲统师往征次辽河值河水泛涨乘舟以渡继渡辎重人马涉水而行两昼夜始竟既过兴安岭至达勒鄂谟其地延袤约八十里东西三河环流灌注水卤不可饮东距
  盛京一千三百里察哈尔闻我师至举国惊恐无措林丹汗见人心惶扰知国势不可为率部众西奔遣人赴归化城尽徙其户口牲畜渡黄河有一人逃来言已奔库克得哷素地离逹勒鄂谟约一月程
  太宗谕贝勒大臣曰察哈尔知我整旅而来必不敢撄我军锋追愈急则彼遁愈远我马疲粮竭不如且赴归化城暂驻五月庚申师次穆噜哈喇克沁地
  命贝勒济尔哈朗岳讬徳格类萨哈璘多尔衮多铎豪格率兵二万征归化城大臣彻尔格察哈喇克率兵五百人往黄河取备船艘甲子
  太宗驻跸归化城前行诸将俘获林丹汗所徙户口以千计其近明界者逃入沙河堡六月丁卯朔
  太宗命大臣扬善率兵六十人偕察哈尔通事往索归蒙古男妇三百二十人及牲畜䌷縀布帛等物八年正月闻察哈尔部众流散于锡尔哈锡伯图地
  命大臣布哈塔布囊等往征斩七十三人获男子九十人妇女幼丁二百三十馀口驼马五十馀六月
  太宗统师驻锡拉乌苏河之南止平冈前锋将努三锡特库等擒一人言自察哈尔逃来其欲来降者俱在中途
  太宗命贝勒徳格类大臣武讷格阿山等率兵往收之先是林丹汗西渡黄河奔土默特部其臣民素苦其暴虐中途逗留者十之七八其牲畜多毙食尽杀人以食自相攻夺溃散林丹汗欲奔塘古部时未至病痘殂于锡拉回古尔之打草滩地
  太宗征明应州而还至上都城旧址道遇察哈尔宰桑等率众来降先后以数万计其执政大国戚并奉林丹汗嫡妃庶妃女弟等来归林丹汗子额哲率所遗人众留托哩图地九年春
  太宗命贝勒多尔衮岳讬萨哈璘豪格大臣图尔格纳穆
  㤗等率兵一万往征遂招之来降
  穆克阿哩哈冈穆克国语解俱见吉林山川卷城东南一千四百九十里
  库穆哩窝集蒙古语库穆哩器皿叩著也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呼玛尔窝集城西北七百里
  黒龙江城东古名黒水亦曰完水又名室建河亦名斡难河源出喀尔咯北界垦特山土人谓之鄂伦河会诸小水东北流经尼布楚城南入内地又东有库楞湖流出之额尔古讷河自西南来会流至雅克萨城南折而东南流至黒龙江城北九十里有精奇哩江之水自北流入绕黒龙江城东南流又南受北来之纽勒们河又东流与混同江会自此合流又东乌苏哩江自南流入又折东北受格林洪衮诸河入海凡会四江数大河水其馀小水无数 按黒水之名始于南北朝黒龙江之名见于金史其上源则北史之完水旧唐书之室建河也旧唐书言室建河源出俱轮泊俱轮泊即今库楞湖今黒龙江之源自有鄂伦河库楞湖上流为克勒伦河旧名胪朐河其源亦与鄂伦河相近而流较远但俱汇于库楞湖又从湖东北流出为吉尔巴齐河以入黒龙江湖盈则溢浅则潴自当以鄂伦为正源鄂伦即元史斡难音之转也
  事迹
  谨稽
  <span id="实录天命元年秋七月">[[#实录天命元年秋七月|实录天命元年秋七月]]
  太祖命大臣安费扬古扈尔汉率兵二千征东海萨哈连部二臣行至乌勒间河刳舟二百水陆并进取萨哈连沿江南北三十六寨八月丁巳驻营黒龙江岸江水常以九月始冰是日众见他处未冰独我营近地距对岸二里许结冰如桥约广六十步将士皆以为异安费扬古扈尔汉曰睹此冰桥
  天佑我国也遂引兵以渡取萨哈连部十一寨及兵还旧所过冰桥已解其西偏复如前结冰一道我兵既渡冰尽解后至九月仍应时而冰遂又招服使犬路诺垒路锡拉忻路诸路长乃班师
  精奇哩江城北九十里源出北兴安岭南流会东来之纳尔哈苏喜阿尔奇诸水又南会东来之钦都泞泥诸河又南会东来之西林穆丹河转西南流入黒龙江
  墨尔敏河城东六十里源出东北珠徳格山南入黒龙江
  博屯河城东一百里源出东北图勒哩山南流入黒龙江
  哈喇河蒙古语解已见前注城东三百九十里源出东兴安岭西南流入黒龙江嘉拉河国语嘉拉间隔也城东五百六十里源出南兴安岭东流入黒龙江
  布廸音河城东七百四十里
  贝屯河城东七百四十五里
  巴哩木河城东七百五十里
  阿济格伯勒亨河阿济格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伯勒亨预备也城东八百里安巴伯勒亨河安巴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伯勒亨见前城南八百五十里伊默尔河蒙古语伊默尔捻也城东九百里流入牛曼河
  萨木都津河城东九百六十里流入牛曼河
  珠齐宁讷河城东一千十里
  雅奇尔河城东一千四十里
  鄂尔谟拉库河城东一千五十里
  额默勒河额默勒蒙古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西一千五百二十里源出西北兴安岭北流入黒龙江
  昆河蒙古语昆人也城南二十二里源出西北兴安岭南入黒龙江
  博和哩河博和哩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南一百五十里
  逊河国语逊奶浆也城南一百八十里源出西兴安岭东南流入黑龙江其北支流曰额依楞古河
  瞻河瞻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南二百里源出西南兴安岭东南流入逊河
  哈勒费延河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南三百六十馀里源出西南兴安岭东流入黒龙江乌延河国语乌延柔软也城南四百三十五里源出兴安岭东流入黒龙江
  库坦河国语库坦淘河鸟也城北一百九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南流入黒龙江和罗尔河国语和罗尔铃声也城北二百三里即黒龙江分流东流仍入黒龙江多博塔拉河多博国语解见本卷前塔拉解见吉林山川卷城西四百里固兰河国语固兰牡麅也城北四百里
  阿尔拉河城北四百十里
  库棱河库棱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北四百十里即库棱毕尔罕
  舒林河城北六百里源出无名山西南流入黒龙江
  哈玛尔河蒙古语哈玛尔行围前引人也城北六百二十里源出北兴安岭东南流八百馀里入黒龙江
  库尔喀河城北六百五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南流入哈玛尔河
  乌哷格河蒙古语乌哷格令留也城北六百七十里源出兴安岭东流入库尔喀河塔哈河蒙古语塔哈铁掌也城北六百九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南流入哈玛尔河又有一在城西北六百九十里
  泞泥河城北一千里源出北兴安岭南流入精奇哩江
  开兰河国语开兰鼋也城北一千里
  阿素河国语阿素网也城北一千五十里
  额赫河额赫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北一千二百四十里源出兴安岭南入黒龙江钦都河城北一千二百七十里南流入泞泥河
  阿尔奇河国语阿尔奇烧酒也城北一千四百七十里源出北兴安岭南流入精奇哩江英克河城北一千五百里源出兴安岭南流入西林穆丹河
  乌尔罕河国语乌尔罕套马杆也城北一千六百三十里源出兴安岭西南流入阿尔奇河又有一在城东北一千三百里源出东兴安岭南流入纽勒们河
  乌纳河国语乌纳枸杞也城北一千七百六十里源出兴安岭西南流入阿尔奇河乌尔格河国语乌尔格纸人也城北一千八百里源出兴安岭西南流入精奇哩江额哩赫河国语额哩赫数珠也城北一千九百里源出兴安岭南流入阿尔奇河纽勒们河国语纽勒们青苔也城东南三百六十里源出东北兴安岭南流入黒龙江乌依河蒙古语乌依树林也城东南五百三十里
  福河城东南六百里源出兴安岭东流入黒龙江
  楚克河蒙古语楚克一同也城东南六百七十里
  寨河蒙古语寨方才也又土之色青者城东南六百八十里源出东兴安岭东流入黒龙江第雅布达河城东南六百八十里
  伊什克坦河城东南七百里
  达勒题堪河城东南七百二十里
  济雅河蒙古语济雅天命之命也城东南七百三十里
  锡克塔奇河城东南七百五十里
  精河城东南八百里
  卓罗克达河城东南八百二十里南接济克河北会纽满河
  吉林河吉林国语解见建置沿革并吉林山川巷城东南八百五十里源出兴安岭西南流入黒龙江阿喇河国语阿喇糠也城东南八百五十里
  库穆讷河城东南九百二十里源出兴安岭西南流入黒龙江
  达哩乌勒河蒙古语达哩大药也乌埒有馀也城东南九百四十里
  萨洪纳河城东南九百九十里
  塔拉鼐河城东南一千八十里
  珠春河国语珠春戏也城东南一千一百里源出兴安领西南流入黑龙江
  嘉哩河国语嘉哩巡逻也城东南一千一百里
  萨济尔玛河城东南一千一百里
  库勒推玛河蒙古语库勒推玛举止粗鲁也城东南一千一百二十里
  库雨尔河城东南一千一百六十里源出兴安岭西南流入黒龙江
  题尔敏河索伦语题尔敏厚也城东南一千一百八十里
  鄂拉河蒙古语鄂拉山也城东南一千二百里
  玛噜玛勒塔河国语玛噜鱼群也玛勒塔海马也城东南一千二百里库木努河城东南一千二百二十里
  苏噜河国语苏噜白马也城东南一千二百三十里源出兴安岭西南流入黒龙江格林河城东南一千四百里
  吉潭河城东南一千四百三里
  瑚玉噜河城东南一千四百六十里
  伊楞古河国语伊楞古舌也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额裕尔河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托摩河国语托摩令其栖止也城东北三百七十里源出兴安岭南流入精奇哩江额苏哩河城东北四百十里即额苏哩毕尔罕
  辖实勒们河国语辖实勒们柏雄鹰也城东北五百里源出兴安岭西流入纽勒们河摩琳埒克河摩琳埒克国语解俱见吉林山川卷城东北六百四十里
  西林穆丹河西林穆丹国语解俱见吉林山川卷城东北七百二十里源出兴安岭南流入精奇哩江
  翁额河国语翁额细野葱也城东北八百二十里源出东北苏克都哩奇山西南流入西林穆丹河
  墨尔敏河城东北九百里源出兴安岭南流入西林穆丹河
  苏楚纳河国语苏楚纳往冲敌也城东北一千八十五里
  鄂尔谟拉库河城东北一千八十里原出兴安岭南流入西林穆丹河穆敏河国语穆敏渊深也城东北一千九十里
  鄂尔多齐奇河蒙古语鄂尔多解见奉天府山川卷齐奇耳也城东北一千九十里铁牛河城东北一千一百五十里源出兴安岭南流入泞泥河
  第雅布河城东北一千一百五十里
  纳喇河蒙古语觧已见前注城东北一千二百里源出兴安岭东南入西林穆丹河毕拉河国语毕拉橛也城东北一千二百二十里
  优斡尔齐河城东北一千三百里
  锡埓默徳河蒙古语锡埒点徳醮也城东北一千三百五十里
  乌尔噶勒河蒙古语乌尔树包也噶勒火也城东北一千三百六十里
  勒都河城东北一千三百七十里
  提克徳河索伦语提克徳连阴雨也城东北一千四百里
  雅奇尔河城东北一千四百里
  碧山河城东北一千四百里源出兴安岭南流入西林穆丹河
  额勒格河国语额勒格溜马也城东北一千四百里又有一在城西北一千三百里密齐讷河城东北一千四百二十里
  鄂朗奇河蒙古语鄂朗奇多也城东北一千四百五十里源出东兴安岭南流入纽勒们河卓滦奇河城东北一千四百五十里
  穆尔穆河城东北一千四百六十里
  额特尼格河蒙古语额特财也尼格一数也城东北一千四百七十里
  乌墨勒徳河城东北一千四百七十里
  博罗勒滚河蒙古语博罗勒黑白相间也滚深也城东北一千四百八十里武旺纳河城东北一千五百里
  乌勒间河乌勒间国语觧见奉天府山川卷城东北一千五百里
  毕齐勒图河蒙古语毕齐勒图小儿身小之谓城东北一千五百里
  鄂勒和宽河国语鄂勒和宽微干也城东北一千五百里
  巴哩穆塔河蒙古语巴哩穆塔固执也城东北一千五百五十里
  察勒布克尔河城东北一千五百五十里其南支流曰卑沙河西北曰扪河俱汇流入精奇哩江
  乌尔河乌尔蒙古语觧见本卷前城东北一千五百八十里
  吉禄河国语吉禄形像也城东北一千六百里
  西哩穆第河城东北一千六百里
  牛曼河城东北一千六百里
  阿尔吉河城东北一千六百五十里
  乌克萨河国语乌克萨猛然之谓城西北一百六十里即乌克萨毕尔罕
  额依音河蒙古语额依音只管之谓城西北二百里即额依音毕尔罕
  伊什垦河城西北二百二十里
  瑚鼎河城西北二百三十五里
  逹延河城西北二百五十里
  托诺河国语托诺毡屋木圆顶也域西北三百里
  郭巴噶尔河城西北三百二十里
  奇拉河国语奇拉野剌醿花也城西北三百五十里
  滚河蒙古语觧见吉林山川并本卷城西北三百八十里
  呼尔罕河国语呼尔罕大围网也城西北四百五十里
  呼济尔河蒙古语呼济尔碱也城西北五百五十里
  沃埓克河城西北六百七十里
  呼玛尔河城西北七百二十里其源有二一近奇埓恩路
  乌库哩河国语乌库哩细鳞梭鱼也城西北九百五十里
  巴哩颜河城西北一千一百里
  鄂诺河蒙古语鄂诺牡黄羊也城西北一千一百六十里
  巴尔坦河蒙古语巴尔坦有虎之谓也城西北一千一百九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南入黑龙江
  陀啰河国语陀啰令散也城西北一千二百里
  额穆尔河城西北一千三百二十里
  平库河城西北一千四百七十里源出兴安岭北流入黑龙江
  博啰穆丹河国语博啰凉帽也穆丹觧见吉林山川卷城西北一千四百六十里源出兴安岭西南流入黑龙江
  鄂勒多观河蒙古语鄂勒土著也多观语觧见吉林山川卷城西北一千五百五十里鄂尔河蒙古语鄂尔气也城西北一千五百七十里流入黑龙江
  乌特勒喜河城西北一千五百九十里
  彰塔拉河蒙古语彰性情也塔拉觧见吉林山川卷城西北一千六百里
  呼济齐河城西北一千六百二十里
  乌尔苏河国语乌尔苏层次也城西北一千六百三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南流入黑龙江鄂尔多库勒河鄂尔多蒙古语觧见奉天府山川卷库勒腿也城西北一千六百四十里源出西北兴安岭南流入黑龙江
  托克河蒙古语托克定也城西北一千六百四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南流入精奇哩江乌噜木河蒙古语乌噜木鹿哨子也城西北一千六百五十里源出外兴安岭即绰罗纳安巴吉尔齐河安巴觧见奉天府山川卷蒙古语吉尔齐志向颓惰人也城西北一千六百七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南流入黑龙江
  格哷卜齐河蒙古语格哷卜齐糠灯也城西北一千六百七十里流入黑龙江讷尔赫苏奇河城西北一千六百八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南入精奇哩江济噜克齐河蒙古语济噜克齐画工也城西北一千七百三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南流入黑龙江
  额哩河国语额哩扫也城西北一千七百七十里源出兴安岭南入黑龙江
  乌底河城西北一千八百里
  吉尔巴齐河吉尔巴齐蒙古语觧见疆域形胜卷城西北一千九百九十里源出兴安岭南入黒龙江俄罗斯分界碑即在河口东岸
  额音古哩泊额音国语觧见吉林山川卷古哩移徙也城北一千四百八十里博尔和哩泊城东北六十里
  鼐济池蒙古语鼐济女尼也城东九十里即纳济鄂谟国语鄂谟池也
  珊池国语塔珊虚伪也城东一百六十里
  波勒和哩池城东北一百五十里东接喀费音苏苏国语苏苏籍贯也
  锺科池国语锺科提撕也城东北一百六十里
  瑚尔汉乌鲁苏河湾瑚尔汉见八旗姓蒙古语乌鲁苏芦苇也城东南达呼尔原驻札处谓之库尔堪部
  乌鲁苏河湾即乌鲁苏穆丹城西北三百二十里即黒龙江中流廽环之湾也乌鲁苏解见前穆丹解见吉林山川卷
  察尔弼勒河湾城西北一千三百三十里
  提咸河湾城西北九百二十里
  呼伦布雨尔驻处无城郭山川止计方向
  绰罗勒山东二百四十里
  硕隆山蒙古语硕隆尖峯也东二百五十里
  成格勒图山蒙古语成格勒图喜乐也东二百六十里
  乌克什哈克齐山东四百里
  噶勒巴尔山蒙古语噶勒大也巴尔虎也西二百七十里
  都兰哈喇山蒙古语都兰温煖也哈喇解见本卷前西三百里西接达巴海呼徳克阿勒坦额默勒山阿勒坦额默勒蒙古语解见吉林山川卷西三百二十里哈玛尔山哈玛尔蒙古语解见疆域形胜卷西三百四十五里
  穆固图尔山穆尔图尔蒙古语解见疆域形胜卷南四百四十馀里
  哈勒布尔古特图山蒙古语哈勒顶毛秃也布尔古特雕也固有也南五百里伊克图噜山蒙古语伊克图噜大头也北一百五十里
  库鲁尔山北二百三十里
  都木逹都齐尔山蒙古语都木达中也都齐尔四十数之谓北三百七十里凖奇尔山蒙古语凖东也奇尔斑点也北三百七十里
  穆克图哩山穆克图哩国语觧见吉林山川卷东南四百里
  特尔钦山国语特尔钦台阶也东南四百九十里
  和哈武勒山东南六百里
  锡伯山锡伯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西南三百十里
  额棱山西南三百六十里
  诺们布尔格图山蒙古语诺们布尔格念经之庐舍也图解见本卷前西南四百里克依哷和硕山国语尧依哷枣骝马也蒙古语和硕山峯尽处也西南四百九十里伊克库克图山国语觧已见前注东北九百二十里
  哈坦和硕山蒙古语哈坦性暴也和硕解见前西北一百二十里
  特克山蒙古语特克大角羊也西北二百里
  萨喇图山蒙古语萨喇图有月之谓西北二百里
  逹哈徳伦山国语逹哈雨浸透也徳伦觧见本卷前西北三百里
  温都尔山蒙古语温都尔高也西北三百二十里
  阿布该图山蒙古语阿布该兄长之称图解见本卷前西北三百二十里托罗该山蒙古语托罗该头也西北三百五十里
  蒙果勒楚克山蒙古语蒙果勒蒙古也楚克解见本卷前西北三百五十里博罗托罗该山博罗蒙古语解见奉天山川卷托罗该解见前西北三百六十里沙拉托罗该山蒙古语沙拉黄色也托罗该觧见前三百八十八十里巴伦奇尔山蒙古语巴伦奇尔虎皮斑点也西北三百八十里
  兴安岭东三百馀里详黒龙江山川注
  额伯尔哈巴尔岭蒙古语额伯尔角也哈巴尔鼻也东六百二十里穆实希兴安岭穆实希国语觧见本卷前东南六百十里
  济尔玛台河蒙古语济尔玛台有小鱼也东七十馀里源出东南库克齐尔摩多北流入开拉哩河又东支流曰乌努尔河𫎇古语库克齐尔摩多有青斑之树也
  伊绵河国语伊绵聚集也东七十馀里源出兴安岭北流入开拉哩河
  珠敦河珠敦国语觧见吉林山川卷东一百三十里源出兴安岭北流入开拉哩河乌兰布尔噶苏台河蒙古语乌兰布尔噶苏台红柳也东一百七十里源出南库克齐尔摩多东北流入济敦河
  嘉兰河国语嘉兰间隔也东二百馀里源出兴安岭北流入开拉哩河
  摩该图河蒙古语摩该图有蛇也东二百十馀里源出兴安岭北入开拉哩河库勒徳尔河东二百十馀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南流入开拉哩河
  恺河东二百四十馀里源出兴安岭北入珠敦河
  乔河东二百四十五里源出兴安岭南流入珠敦河
  衮诺尔河衮诺尔蒙古语觧见锦州府山川卷东二百七十馀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南流入开拉哩河
  鄂尔奇齐河蒙古语鄂尔奇齐丢掷也东二百八十馀里源出兴安岭北流入开拉哩河
  克库河国语克库重舌也东二百九十馀里源出兴安岭西北流入开拉哩河穆雅河国语穆雅草豆茖蘘也东三百十馀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南流入开拉哩河特讷克河蒙古语特讷克愚也东三百九十里
  海拉尔河东四百十里
  和伦河和伦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东四百五十里
  乌尔伞河国语乌尔伞二楂苗也西二百八十馀里源出布雨尔池北流入呼伦池克勒伦河西二百八十馀里不知其源从西车臣汗界墨尔根哈玛尔下口流二百二十馀里入呼伦地
  辉河蒙古语辉羊也南三十里源出东南兴安岭西北流经察罕托啰该东折入伊绵河锡尔格河国语锡尔格丝也南五十里源出东南库克齐尔摩多西流入伊绵河乌特格河蒙古语乌特格熊也南一百馀里源出东兴安岭西流入伊绵河乌纳河国语觧见本卷前南一百馀里源出东兴安岭西流入伊绵河
  孔果尔津河南一百二十里源出西南平野东流入伊绵河
  塔拉齐河蒙古语塔拉齐管野外人也南三百五十里源出东南兴安岭西北入伊绵河又四百四十馀里有噶勒弼阿道国语噶勒弼耳聪也蒙古语阿道牧群也
  锡巴尔台河蒙古语锡巴尔台有泥也南四百里
  伊本河南四百十里
  奎河蒙古语觧已见前注南四百三十里
  温水河南五百二十里
  哈勒巴哈图河蒙古语哈勒巴哈戥壳觜乌也图解已见前南五百四十里开拉哩河国语觧已见前注北十里源出东兴安岭
  墨尔根河墨尔根国语觧见建置沿革卷北六十馀里源出东兴安岭西南流入开拉哩河根河国语根脖颈也北二百三十里源出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
  特勒古尔河蒙古语解已见前注北二百八十馀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喀穆河北三百四十馀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
  伯哩河国语伯哩弓也北三百九十馀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萨穆特尔格河蒙古语萨穆虾也特尔格车也北四百四十馀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
  哈拉尔河国语哈拉尔环佩也北四百八十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默勒肯河国语默勒肯地之阳气也北五百十馀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
  纽尔河蒙古语纽尔脸也北六百六十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安河国语安常也北七百十馀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
  哈布勒河蒙古语哈布勒春也北七百四十里
  伊穆河北七百九十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流入额尔古讷河
  墨河北八百六十里源出东北兴安岭西北流入黒龙江
  乌诺尔河蒙古语乌诺尔诚也东南二百二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北流入珠敦河乌玛喇河蒙古语乌玛喇北方也东南二百二十里源出兴安岭东北流入珠敦河
  玛尔敦河东南二百四十里源出南兴安岭东北流入乌诺尔河
  和罗奇河国语和罗奇老苍也东南二百四十里源出兴安岭西北流入乌诺尔河固尔班赛堪河蒙古语固尔班三数也赛堪解见本卷前东南四百里特勒锦河国语特勒锦禈带也东南四百九十里
  大温水河东南五百十里
  讷墨尔亨河国语讷墨尔亨蓑衣也东南五百六十里
  哈噶达苏台河蒙古语哈噶达苏台有鱼剌也东南五百八十里
  库勒河蒙古语库勒足也西南三百里
  乌噜逊河蒙古语乌噜逊流也西南三百里
  鸿喀河西南三百七十里
  喀尔喀河喀尔喀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西南三百九十里河西即喀尔喀部界呼鲁苏台河蒙古语呼鲁苏台有芦苇也西南四百里
  和勒和齐河国语和勒和齐枪头菜也西南五百九十里
  色叶勒济河西南六百六六十五里
  乌勒惠河国语乌勒惠芦苇也西南七百五十里
  特讷克河蒙古语已见前注东北九十馀里源出兴安岭西南流入开拉哩河额尔古讷河额尔古讷蒙古语解见建置沿革卷西北二百二十里源出西北哲尔徳阿济尔汉乌拉津池东北流入黑龙江蒙古语哲尔徳阿济尔罕红儿马也
  克哷伦河西北三百六十里西南接车臣汉界
  呼拉津河呼拉蒙古语解见吉林山川卷西北四百里
  呼伦池呼伦蒙古语解见吉林山川卷西二百五十馀里
  伊伯哈喇呼济尔池伊伯见八旗姓谱蒙古语哈喇呼济尔解见前南一百馀里库库池蒙古语库库青色也北一百七十里
  锡讷肯哈喇呼济尔池蒙古语解已见前注东南一百一十里噶勒弼池国语解已见前注东南四百里
  贝尔池蒙古语贝尔牡水獭也西南三百五十馀里
  乌兰池蒙古语解已见前注西南四百七十里
  沙喇乌苏池蒙古语沙喇乌苏桃花水也西北二百里
  呼拉津池西北四百里
  乌兰泉蒙古语解已见前注即乌兰布拉克也西三百三十馀里源出平野东流入乌尔伞河
  布达泉布达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即布达布拉克西南六百四十里
  绰尔惠图渡口蒙古语绰尔胡笳也惠图绶也西北二百八十里
  黄佳渡口西北二百八十里
  呼兰驻处无城郭山川止计方向东南二十五里即古呼伦故址
  尼玛兰山尼玛兰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东一百里
  巴延苏苏山巴延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苏苏解见本卷前东二百四十里佛斯亨山佛期亨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东一千一百二十里
  黄闼山北八十里
  小鞍山北四百里山南曰纳尔济卫
  尼尔济玛山东北二百五十里
  蒙古噜山东北三百里
  富聂赫山国语富聂赫发也东北四百里
  噶勒噶山国语噶勒噶晴也东北五百三十里
  大鞍山西北二百五十里
  巴兰巴沁窝集巴兰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巴地方也沁正面也东六百八十里屯窝集屯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东北一千一百五十里
  鄂勒欢绰罗河鄂勒欢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绰罗名号也东一百里源出尼玛喇河北流会硕罗河
  安巴穆纳珲河国语安巴穆纳珲大无聊也东五百里
  巴兰河巴兰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东六百八十里
  纳尔吉河国语纳尔吉伶利也东三百二十里源出小鞍山北流会呼兰河额依济密河北三百四十里源出小鞍山流入呼兰河
  额依𦈉河国语额依𦈉无知人也北三百四十里
  吉马河东北一百八十里源出黄闼山流入呼兰河
  格穆克河东北二百三十里源出黄闼山流入呼兰河
  硕罗河国语硕罗间空也东北二百六十里源出蒙古噜山南流入松花江
  佛特库河国语佛特库耳挖也东北二百六十里源出蒙古噜山流入松花江锡尔哈河国语锡尔哈獐也东北二百七十里源出蒙古噜山东北流会和罗河入松花江
  和罗河和罗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东北二百八十里源出蒙古噜山东流会布雅密河入松花江
  布雅密河东北三百里源出蒙古噜山南流入松花江其西支流亦曰穆楞河近穆楞路拉里喀河国语拉里喀饥不可耐也东北三百二十里
  呼拉固河蒙古语呼拉固窃取也东北三百八十里
  阿济格富拉珲河阿济格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富拉晖红也东北三百八十里
  安巴富拉珲河安巴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富拉珲见前注东北四百里东即富拉珲河
  噶勒噶河国语解已见前注东北四百十里
  呼兰河呼兰国语解已见吉林山川卷蒙古语呼兰野骡也东北四百四十里萨璘河国语萨璘马股皮也东北五百三十里
  锡伯河锡伯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东北五百八十里
  安巴呼特赫河国语安巴呼特赫大疮痂也东北五百九十里
  阿济格呼特赫河国语阿济格呼特赫小疮痂也东北五百九十五里察哈拉库河东北六百里源出察哈拉库山
  哈鲁河哈鲁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东北六百三十里
  洪科河国语洪科山峯尽处也东北六百二十里
  阿什克坦河蒙古语阿什克坦有利益之谓东北八百五十里
  扎哩河国语扎哩茅藤子也东北九百三十里东即扎哩卫
  屯河屯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东北九百五十里
  雅噜河国语解已见前注东北一千里
  富勒坚河国语富勒坚赤色也东北一千五十里
  乌屯河东北一千六十里
  徳呼恩河国语徳哷思马乳膀也东北一千七十里
  都勒河国语都勒令过去也东北一千八十里
  璧汉河国语璧汉野外之野也东北一千九十里有二一在东北一千七十里窝集霍河窝集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东北一千一百里又西南曰霍河
  宜春河东北一千一百里
  乌穆鲁河东北一千一百里
  穆逊河蒙古语解已见前注东北一千一百二十里
  图河蒙古语解已见前注东北一千一百三十里
  扎克达穆图河东北一千一百五十里
  伊逊河蒙古语伊逊如数也东北一千一百五十里
  喀木齐河国语喀木齐兼并也东北一千一百八十里
  克音河西北三百三十里
  讷敏河西北三百四十里
  通肯河通肯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西北三百三十五里
  札喀河国语札喀物件也西北三百五十里
  海伦河国语海伦水獭也西北三百九十里
  华札哈勒哈池国语华札哈破也蒙古语哈勒哈藤牌也东四百二十里屯池屯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东北九百五十里
  塔尔珲河湾蒙古语解已见前注西一百里即塔尔珲托辉蒙古语托辉河湾也又有一在西四十里
  布特哈
  图库尔山西南三百十里
  扎克齐达山西北三百五十里
  格勒布尔山西北五百里
  喀布齐禄峯北一百二十里
  特尼河国语解已见前注西四百四十里
  科楞河西五百八十里
  阿伦河蒙古语阿伦洁净也西六百三十里东会科楞河又东南过诰博罗莽堪流入嫩江甘河国语解已见前注西北五百二十里
  毕拉河国语解已见前注西北五百二十里
  呼裕尔河西北五百五十里
  诺敏河诺敏国语解见疆域形胜卷西北五百六十里
  古山川附考
  等窃惟山川今古异名如河称太史莫问其津薮号阳䊸未详其地往往有之臣等既釐考奉天锦州吉林黑龙江诸山川详著于篇因考前代书史言辽东西山川者多矣古今世远方言易讹或存诸载籍名有可称按之舆图地难指溯传者失其真诠辨者更流附会爰博采前经详加订证其无考者并著于编以附阙疑之义云尔
  毉无虑山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疏在今辽东郡后汉书作毉无虑 按医无闾山今在锦州府广宁县界内无作巫见广宁县界山川注
  卫皋山山海经潦水出卫皋 东南注渤海入潦阳郭璞注出塞外卫皋山元菟高句郦县有潦山小潦水所出西流注大潦按潦水即今辽水句郦今作句丽
  不咸山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又曰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郭璞注皆因其事而名物也按今长白山即古不咸山在吉林境内详见吉林山川注榆山鲧攻程州之山俱无考据
  室伪山前汉书地理志注辽东郡居就县有室伪山室伪水所出 按居就为今辽阳州地其山今无考辽山前汉书地理志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后汉书元莬郡高句丽辽山辽水出焉水经注小辽水出辽山 按小辽水即今浑河源出纳噜写集辽山疑即此也
  分黎山前汉书地理志注分黎山列水所出魏书勿吉传有祁黎山明一统志亦有祁黎山按之当在今吉林界内一山而异名也
  马首山后汉书地理志辽西郡柳城县有马首山晋书慕容皝辽封奕率骑潜于马兜山按马兜山疑即马首山兜与首音相似
  盖马大山后汉书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北与挹娄夫馀南与濊接武帝灭朝鲜以沃沮为元菟郡后更属乐浪注其山在今平壤城西辽史显徳府为忽汗州地忽汗州即平壌城 按今盖平县即汉西盖马县地益马大山应在盖平海城之间今以图志考之平壌实在朝鲜境内高丽图经亦云平壌城在鸭绿水东显徳故城在今辽阳州之北是辽史之以显徳地为忽汗州忽汗即平壌误也但以汉书元菟乐浪郡地考之实今盖平海城诸县境内地且颜师古注称盖马大山在平壌城之西则应与故耀州城相近无疑沉平壌故城亦非即今朝鲜境内之平壌姑从旧志存此山以备参考
  首山三国魏志景初二年司马懿征公孙渊军至辽东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酋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 按首山在今辽阳州西南又称手山
  青山晋书太康十年慕容廆又迁于徒河之青山杜佑通典徒河青山在营州郡城东一百九十里 按徒河即今锦县前汉属辽西郡后汉改隶辽东辽为神水县今因之元废今义州城东南有音山但核之又不在锦县界姑存之以阙疑
  青城山晋书辽东属国有青城山 按唐之青山州辽之青山县皆因此得名核之当在义州边界与青山是一是二世远莫可详辨
  徒太山北史勿吉国传有从太山北魏书作徒太山 按徒太即今长白山详见长白山注带方山隋书大业𥘉置辽西郡有带方山秃黎山鸡鸣山松山 按汉时有带方县属乐浪郡即今奉天府界内地
  驻跸山旧唐书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丽破辽东城降白崖进攻安市城高丽傉萨高延夀高惠真率众十五万来援太宗自山而下引军临之贼大渍延夀惠真皆降因名所幸山为驻跸山命中书侍郎许敬宗为文勒石以纪其功新唐书高丽传帝平定高丽乃驿报太子并赐诸臣书曰朕自将若此云何因号所幸山为驻跸山图破阵状勒石纪其功按驻跸山有数处唐书称马首山辽史称手山在辽阳城西南十五里接海城县界乃唐太宗初渡辽水攻辽州时驻营之山也其在安市城外者乃唐太宗既得辽州岩州进攻安市所驻之山此唐书所载驻跸山是已又盖平东一百十馀里分水岭诸山亦唐太宗驻跸处又驻跸山本名六山则毉无闾也又海城县西南十里有平顶山一名车驾山又名唐望山亦相传唐太宗驻跸处而地志则混首山与安市为一特附考于此
  东牟山新唐书渤海本粟末靺鞨保挹娄之东牟山宋史高丽传端拱四年二月遣秘书丞直史馆陈靖自东牟趋八角海口登舟辽史地理志渤海大氏始保挹娄之东牟山明一统志山在沈阳卫城东二十里 谨按东牟山即今天柱山也旧唐书作桂娄之东牟山桂娄系高丽部名与新唐书辽史互异
  金山新唐书薛仁贵救营州都督高偘战于金山下明一统志金山在开原西北三百五十里辽河北岸又西北三十里曰东金山又二十里曰西金山绵亘三百馀里与乌梁海接境 按今复州城西南有黄金山即此乌梁海原作兀良哈今并译改
  龙泉山新唐书总章二年高丽酋鉏牟岑寻叛诏高偘李谨行讨之破其安市城三年又败之于泉山即此方舆纪要复州城南四十里有龙泉山即故泉山 按今复州有清泉山无龙泉山
  太白山新唐书粟米部居㝡南扺太白山与高丽接 按太白即今长白山亦曰白山冷陉山新唐书契丹国传契丹阻冷陉以自固其后为避暑处五月上陉八月下径松汉纪闻冷山去燕山三千里宋时金人流洪皓于冷山即此 按冷陉即冷山在今黑龙江界内
  木叶山辽史地理志木叶山在永州潢水土河合流处明一统志木叶山在广宁中屯卫东三十里上建契丹始祖庙 按辽史木叶山在上京临潢府地为今广宁县北达外喀尔喀河南穆固穆尔山明志所云乃今锦县之平山则似误矣义考方舆纪要广宁卫东三十里有木叶山契丹主建南楼于上在今卫境内废永州非此山也则又似辽史之误两存其说以备考
  明山辽史地理志东京有明王山方舆纪要明山在复州卫东十里亦曰明王山相传高句丽王子东明葬其上因名 按明一统志亦有明山在复州卫东十里而元志则云明三山在辽阳东三十里高句丽王之子东明葬其上今以地考之复州诸山无明王之名且辽阳东三十里非复州之地县志又疑今东屏山即明山遂列东明王墓于陵墓内皆非也惟辽史所云辽阳府有明王山山与辽阳相近其说为近是
  大宝山辽史地理志贵徳宁远军有大宝山 按大宝山在今铁岭境东南详见铁岭县山川注
  查牙山辽史地理志锦州临海军辽东无虑县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查牙山小查牙山方舆纪要擦牙山在义州卫西北六十里相近有营城山又广宁前屯卫有大寨儿山 按擦牙山即辽史查牙山今锦县界内东北四十五里有嵯岈山去营城山十五里但道里与前志不同
  狼山辽史地理志辽州始平军有蛇山狼山黑山巾子山 按今广宁县界内有蛇山狼虎山黒山巾子山今讹为贵子山
  庆云山辽史地理志上京庆州庆云山本黑岭也在州西二十里有黑山赤山太保山老翁岭馒头山 按黑岭在今吉林界内馀则古今异名无考
  马盂山辽史地理志上京道临潢府有马盂山兔儿山野鹄山盐山凿山松山平地松林大斧山列山库哩山勒特山 按临汉府今宁古塔境内地诸山皆无考证库哩原作屈劣勒特原作勒得今俱译改
  乌丸山辽史地理志乌州有乌丸山永州有高淀山饶州有青山大福山松山 按乌州永州饶州俱当在今边境然诸山皆无考
  五指山辽史地理志称三州山明一统志在万峯山之北五峯秀㧞若手指然 按此山在今锦州府宁远州境内
  新罗山宋许元宗奉使行程录自咸州北行九十里至同州东望大山即新罗山深处与高丽接界 按辽咸州即今咸平府同州今为铜山郡俱在今铁岭开原之间东至威远堡即吉林界南至奉州即唐时高丽界开原即汉时夫馀界百济之旧国也通考谓新罗西北界出高丽百济之间者即指此
  安平山明一统志在都司城东南一百里上有铁场方舆纪要俗名平矿山一名天城山按今辽阳州城东六十里有安平村城南四十馀里有年安寺此外海城县凤凰城界内并无安平山之名
  斡罗山明一统志在定辽都城东北千五百里大梁水发源于此 按太子河之源出萨穆禅山在东南边外即古大梁水明志误为辽阳州境内斡罗山
  阿尔罕山明一统志在三万卫东 按今阿勒坦额默勒山即此国语解已详见吉林山川卷阿尔罕原作阿儿干今译改
  蒙溪山明一统志在三万卫东七百八十里松花江东岸 按今吉林界无此名十八盘山方舆纪要广宁前屯卫北九十里萦四曲折十有八盘又卫西北有龙门山蛇倒退山皆以其险峻难越而名 按以上三山今皆无其名
  二塔儿山方舆纪要铁岭卫西有塔儿山又西南有二塔儿山又西南有下塔儿山 按今铁岭县境内止有塔儿山并无二塔儿山下塔儿山
  单单大岭三国魏志沃沮还厉乐浪汉以土地广远在单单大岭之东分置东部都尉按单单大岭即长白山单单与珊延音相近声之转也
  青岭晋书慕察熙好游田北登白鹿山东过青岭金史地理志其山有长白青岭 按今吉林城南有青岭即此
  马纪岭金史地理志上京有马纪岭 按明一统志马纪岭亦当在吉林乌拉境今无考天门岭按明一统志当在吉林乌拉今无考
  黄龙冈新唐书契丹传潢水之南黄龙之北水经注地理志上京北带潢水南控黄龙 按唐置黄龙府于此今谓之黄龙冈在开原城北
  桃花岛新唐书地理志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乌湖岛三百里至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金史地理志兴城县有桃花岛 按桃花岛即桃花浦明初海运泊船于此今在宁远州城南
  浴水山海经又北五百里曰𬭚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䬅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郭璞注浴即黑水也
  列水山海经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郭璞注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列亦水名今在带方汉书带方有列口县
  龙鲜水前汉书地理志注龙鲜水东入封大水封大水缓虚水皆南入海郦道元水经注新河自枝渠东出合封大水谓之交流口水出新安平县辽西之属县
  大梁水即今太子河亦曰东梁河前汉书地理志注辽阳县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辽史地理志东梁河自东山西流与浑河合为小口会辽河入于海金史地理志东梁河国语名乌尔呼毕刺明一统志大子河源出斡罗山西流五百里至都司城东北五里许折而西南流至浑河合为小口会辽河入海
  沛水前汉书地理志注畨汗县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
  小辽水即今浑河前汉书地理志注小辽水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晋书小辽水又西南迳㐮平县为淡渊晋永嘉二年涸司马宣王之平辽东斩公孙渊于斯水之上汉桑钦水经元菟高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所出注水出辽山西南流经辽阳县与大梁水会水出北塞外西南流至辽阳入小辽水辽史地理志浑河在东梁范河之间金史地理志乐郊奉集二县有浑河明一统志浑河源出塞外西南流至沈阳卫合沙河又西南流至都司城西入太子河
  南苏水前汉书地理志注高句丽县有南苏水西北经塞外 按今 兴京界内有南苏城遗址疑此水即与城相近
  㳫水前汉书地理志辽东郡㳫氏应邵曰㳫水也颜师古注凡言氏者皆谓因之而立名明一统志辽东有㳫氏邑水在其地 按今奉天境内并无㳫氏水疑堙
  盐难水前汉书地理志马訾水西北流入塩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 按新唐书亦云鸭绿水西与塩难水合马訾水即鸭绿江塩难水即佟家江
  大辽水后汉书地理志注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汉桑钦水经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过辽东㐮平县西又东南过房县西又东过安市县西南入于海注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至辽东之望平县西屈而西南流迳㐮平县故城西又南迳辽队县故城西右会白狼水西南至安市入海通典大辽水源出靺鞨国西南山南流至安市辽史地理志辽河出东北山口为范河西南流为大口入于海明一统志辽河源出塞外自三万卫西北入境南流经铁岭沈阳都司之西境广宁之东境又南至海州卫西南入海 按今克尔素河源出吉林西南库勒讷窝集北流出边即折而西南其西一源即什喇穆楞河也源出古北口五百馀里蒙古克什克腾界内之伯尔克和尔果东流经口外诸蒙古驻牧地北受喀喇穆楞河南合罗哈河又东南至开原西北边外会克尔素河入边为辽河汉志水经注所言辽源皆指今西北一支其东来之一源则始于通典通考云贞观二十一年李𪟝破高丽于南苏班师至颇利城渡白浪黄岩二水皆由膝以下𪟝怪二水狭浅问契丹辽源所在云此二水更行数里合而南流即称辽水据此则唐时辽水已合东西二源言之今口外罗哈河下流与什喇穆楞河合罗哈河即古白浪水什喇穆楞即黄岩古潢水也
  小水后汉书句丽一名貊耳有别种依小水为居因名曰小水貊魏志春秋辽东郡西安平县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丽别种因名之小水貊
  五官水晋书辽遣将屈云攻兴国与皝将慕容遵战于五官渡水
  粟末水魏书勿吉国去洛五千里自和龙北二百馀里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洛瓌水又北行十五日至太鲁水又东北行十八日到其国有粟末水 按和龙为今土默特右翼地太噜河北史作太岳鲁水当为今托啰河亦作淘尔洮兕又作滔尔皆音之转也新唐书之它漏辽金之他鲁挞鲁河并圣宗所改挞鲁河为长春河者皆是水耳源出科尔沁西北兴安山东南流合桂勒尔河又东北折经科尔沁右翼后旗南界又东经扎噜特南界汇为纳喇萨喇池亦名日月池会嫩江以入于松花江松花江即粟末水新唐书言栗末西北注它漏河者盖不知它漏河东南入嫩江以达松花而反谓松花由嫩江以注它漏是据图臆揣之误也洛瓌当即老哈之转音𫎇古称老河为老哈源出喀喇沁右翼东北流经故大宁城东又北经敖汉翁牛特左翼南又东北经奈曼及喀尔喀左翼北流五百里许与黄河合证之魏书使臣所行地理音译更相符合其不能经由东北行者盖中间为契丹所隔故耳又扎噜特右翼西北一百九十里亦有他鲁河源出大青羊山南流数十里入阿哩雅河史载自和龙至勿吉由北而东不应反岐至西北则太鲁非此河也 又按宋瓦江即松花江明一统志误为宋瓦
  完水北史乌洛侯国在地豆干北去代都四千五百馀里其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于难水其小水皆注于难东入海又西北行二十日有于巴尼大水所谓北海也 按完水即今黑龙江详见黑龙江山川注
  勃错水新唐书贞观十九年帝亲征高丽至勃错水阻淖八十里车骑不能通方舆纪要错水在海州卫西北 按合海城盖平境内并无勃错水或古今异名不可考矣
  鸭渌水新唐书马訾水出靺鞨长白山色若鸭头号鸭绿水贞观十九年程名振等㧞卑沙城遣将耀兵亍鸭绿水又龙朔元年契苾何力讨高丽高丽守鸭渌水不得济何力乘冰坚渡水大破之乾封二年李𪟝伐高丽管记元万顷檄文曰不知守鸭渌之险高丽报曰谨闻命矣即移振守唐兵不得渡乾封三年李𪟝大破高丽兵于鸭渌栅进围平壌高丽降杜佑曰鸭渌水阔三百步在平壌西北四百五十步辽东南四百八十里隋大业八年代高丽分道并进皆会于鸭渌水西宋史大中祥符二年契丹主隆绪代高丽渡鸭渌江高丽败保铜州元史至正二十年废高丽王巴延特穆尔立其昆弟在京师者曰塔思特穆尔以兵送之国高丽国人不服至鸭渌江高丽㐲兵四起兵败方舆纪要鸭渌水源出长白山下流入海与高丽分界 按鸭渌水即今之鸭渌江详见吉林山川注内巴延特穆尔国语解蒙古语解已见疆域形胜名宦等卷蒙古语塔思性烈也
  萨水新唐书男建以兵五万袭扶馀李𪟝破之萨贺水上明一统志萨水在鸭渌江东平壤城西 按萨水即萨贺水应在边界
  唐龙水明一统志唐龙水在辽西郡至徒河入海 按唐龙水今未知所在
  贵端水方舆纪要在金州城西南唐永徽五年程名振等讨高丽度辽水趋新城高丽以其兵少开门度贵端水逆战名振等大破之焚其外郭而还 按贵端水今堙
  和啰噶水元史地理志和啰噶万户府有和啰噶江流并混同江明一统志和啰噶江源出建州东南山下东北汇为镜泊又北入混同江 按和啰噶即今宁古塔乌苏哩江镜泊即今之兴凯湖旧志漫以今毕尔腾湖为镜泊遂以今瑚尔哈河为和啰噶江已于吉林山川卷内详辨其误和啰噶原作呼里改今译改
  大虫江明一统志大虫江在都司城东南四百里源出龙凤山南流入鸭渌江方舆纪要亦谓在凤凰城境内 按今凤凰城西北有龙凤台山即明时之龙凤山并无大虫江之名疑即今佟家江也
  南北通江方舆纪要南北通江在海州卫西一百八十里源出卫东滑石山自东而西横度辽水折而南流又折而东复入于辽河其间有阆州方十馀里可以耕稼 按今海城县东南有滑石岭即滑石山并无南北通江之名疑堙
  阿雅噶河明一统志阿雅噶河源出长白山东流入海 按今吉林宁古塔境内止有图们一江源出长白山水流入海以水道考之当即此河或一水而二名耳图们金火又作统门详见宁古塔山川注阿雅噶原作阿也苦今译改
  难河魏书勿吉传太和初使臣乙力支称初发其国乘船溯难河西上至大沵河南出陆行渡洛孤水从契丹西界达和龙 按难河亦曰那即嫩江也太沵即太鲁洛孤即洛坏皆音转而讹实即托罗及老哈二河也托罗入嫩红故自难河乘船可溯托罗与老河相隔故南由陆行嫩江又名呼喇温江详见黒龙江山川注呼喇温原作忽喇温今译改
  古泥河新唐书渤海大氐本粟末靺鞨附高丽国高丽灭保东牟直营州东二千里以泥河为境万岁通天中契丹反东渡辽水保大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自固 按元一统志引契丹地理志云𬇙水即古泥河也自东逆流数百里至辽阳潴蓄不流有蓒芋草生于泊中故名蓒芋泊明一统志从之又以朝鲜大通江为泪水考泥河在海城县西南六十五里盖平县北五十里源出圣水山流至述真山散漫为辽时之蓒芋泊今为蓒芋泺水多蓒芋之草与朝鲜境内之𬇙江不同又按太白即长白奥娄当为阿噜河源出吉林安巴和托峯一西南流入哈达河一流至开原东南入清河
  呼尔罕河新唐书天宝末渤海大氐钦茂从上京直旧国三百里呼尔罕河之东 按呼尔罕河即今宁古塔瑚尔哈河源出塞齐窝集汇于宁古塔城西南一百里之毕尔腾湖广五六里袤七十里许中有三山即呼尔罕海也又自发库东绕宁古塔城旁古大城之南东北流与混同江合古大城疑即上京旧址唐贾耽云渤海王城临呼尔罕海者是也呼尔罕原作忽汗今译改
  室建河新唐书室建河东合那河忽汗河又东贯黑水靺鞨跨水有南北部 按室建即今黒龙江那河即嫩河忽汗即瑚尔哈河并入混同江混同合黑龙江入海混同黑龙合流之处仅在靺鞨东界新唐书兼那河忽汗河言之似误以混同为黑龙江也其实一出长白一出喀尔喀界远不相涉前史不知黑水源委以误传误如唐书之以混同入嫩江北盟会编称混同南流入鸭绿通鉴注又以混同为鸭绿皆误也特正其纰谬于此
  它漏河新唐书粟末部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徒太山西北注它漏河 按它漏即托罗河入嫩江嫩江入松花江此云粟末西北注它漏误
  汛河即范河辽史地理志东京辽阳府北至挹娄范河二百七十里金史地理志新兴挹娄二县有范河方舆纪要源出卫东三十里松山之东会诸山之水西南流经黄山塔北流入辽河
  路河辽史地理志辽州有羊肠河方舆纪要路河在广宁卫东四十里其上流为羊肠河源出白云山经镇武堡高桥铺入镰刀湖又东合沙河流入三岔河中间有沙岭地形高阜多沙河易淤自盘山驿以来每霖雨河水泛溢人马常虞艰阻明正统中于沿河筑堤长二百步河水通行自海运废河道遂阻路河盖以沿路濬河而得名也 按今在广宁城东统名曰羊肠河
  锥子河辽史地理志辽州有锥子河明一统志源出广宁卫东北一百里白云山南流入辽河 按锥子河即今广宁城东北珠子河今考白土厂东惟羊肠河从东入境南流锥子河故道久堙土人云山水盛时此河故道尚可指也旱则涸矣
  涞流河辽史地理志上京临潢府涞流河自西北南流绕京三面东入于曲江其北东流为安春河又有御河沙河黑河潢河鸭子河荅噜河狼河苍斗河辋子河胪朐河阴凉河潴河鸳鸯湖兴国恵民湖广济湖盐泺百狗泺大神淀金史地理志隆州古夫馀之地有混同涞流河按明一统志言金水河西北流与涞流水合涞流源出三卫马盂山东流至黄龙府境东又
  东南流入女真境会金水河东北入混同江方舆纪要亦云今考大宁故城外有马盂山去宁古塔甚远则二水焉得合流且别金水河与呼尔罕河而二之亦误鸭子河即今混同江安春河即今之爱新水今之瑚尔哈河涞流河疑即今吉林城东之拉林河塔鲁河疑即今吉林城东之噶鲁河其馀诸水则今昔异名莫可订正矣安春原竹按出塔鲁原作他鲁今译改
  清河即今懿路河亦名小清河金史地理志挹娄有清河国名扣必剌即此全辽志小清河在铁岭卫南六十里源出废贵徳州南山西流经懿路城南流入辽河
  枸桞河金史城理志桞河县有枸河柳河 按盛京舆图有桞河而无枸河第辽河一名巨流河一名句丽河一名枸桞河谓是枸河桞河合流之处考桞河源出辽阳州城东北八十里西北流经承德县城东南之蜡子山红宝石山阳入十里河又考十里河旧名稠桞河源出辽阳州城北六十里亦西北流至杨家湾合沙河入浑河浑河入辽河则枸河或即十里河也第十里河与桞河合流之地去巨流河尚远而辽河之大岂转因二小水得名是盖因句丽巨流枸桞音颇相同以故转疑有此说耳又按土默特右翼西北亦有桞河东南流经喀喇城入大凌河又义州境内之桞河川亦发源于土默特右翼南亦东南流入大凌河土默特右翼为古桞城地虽与靺鞨接界在辽为兴中府属中京殊不相渉考辽金韩州信州故城皆在今科尔沁左翼东南科尔沁地在隋唐属靺鞨无柳河有辽河则所谓枸河桞河者当即枸桞之误
  达鲁古河金史地理志长春县有达鲁古河鸭子河有别里不泉 按此河今在吉林境内即它漏河之转音详见粟末水注别里不泉无考
  乌梁河明一统志乌梁河源出沙漠南流合洮儿河脑温江入混同江东流入海龙安伊敦河明一统志龙安伊敦河在三万卫西北金山外伊敦原作一秃今译改喀𠻳河明一统志喀𠻳河在开原城东四百里源出长白山北松山东流合辉发江入松花江
  伊密河明一统志伊密河在开原城北四百里源出艾河 北山北流合伊敦河入松花江按今吉林城西有伊勒们河即是金史作额勒敏河详见吉林山川注伊密原作一迷今译
  
  温都河明一统志温都河在开原城东五百里北流入松花江温都原作稳秃今译改绰罗河明一统志绰罗河在开原城东北五百七十里源出建州卫东南山东北流合达噜玛河入松花江绰罗原作扫兀达噜玛原作秃鲁麻今并译改
  艾葱河明一统志艾葱河在开原城东北六千馀里源出潭州东山东流入海今应在边外蒙格河明一统志蒙格河在开原城东北六千馀里源出潭州东山东流入海今应在边外蒙格原作莾哥今译改
  三岔河方舆纪要艾河在三万卫东北二百五十里源出塞外流经卫东北境黒嘴山与土河会土河在卫北二百五十里亦自塞外流入至黒嘴山合于艾河二河合流谓之辽海即辽河之上源又有涂河在卫西北二百五十里自塞外流入境南合辽河经卫西八十里又南经铁岭卫西八里沈阳卫西一百十里都司城西一百六十里又南经海州卫西南五十五里又南流注于海谓之三岔河当东西往来之冲按魏公孙渊拒司马懿使将屯辽队自固懿张军其南潜渡其北即此唐太宗征高丽至此泥淖二百馀里布土作桥乃济今此地百馀里内泥淖犹不可行康熙五十八年雍正八年相继修筑渐成坦途
  锦川明一统志锦川在锦州西亦曰锦水州以此得名小凌河源出大宁自广宁左屯卫西入境合女儿河及哈喇河南流入海 按锦川即小凌河此河从西北绕城西而南复折而北经城之东又转南流回旋如锦故名明一统志分为二误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九
  城池
  奉天府各属
  兴京
  承徳县
  辽阳州
  海城县
  盖平县
  开原县
  鐡岭县
  复州
  宁海县
  岫岩县
  凤凰城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九
  城池
  等谨案辽东西地自昔沿为郡国辽金以来升为上京中京东京建置诸城我
  国家营始丰垣崇墉峻列
  皇上厪念
  留都重地发帑兴修百雉巍峩金汤巩固作亿万年丕丕基永垂无极至于前代𬮱垒设卫防边遗址所存掌故宜备臣等详稽胪载谨志城池第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九
  城池
  奉天府各属
  兴京
  城池详见
  京城志其境内诸城堡及历代旧有城址分列于后谨案大清一统志凡前代旧建城堡分设防御者均列入古迹今本志既分列城池一门凡历代旧址可考者俱附注于篇其古迹止载郡县旧存名目及名胜诸迹
  鄂多理城
  兴京城东一千五百里本朝最初建都于此实为亿万世
  发祥重地事迹谨详载京城卷赫图阿拉注及山川卷长白山注 鄂多理
  原作俄朵里今译改

  古城城西四里周围一里一百二十步南一门建置年月未详相传为
  开国时六城之一
  事迹
  谨稽
  实录
  兴祖长子徳世库居觉尔察地次子留阐居阿哈和洛地三子索长阿居和洛噶善地五子宝朗阿居尼玛兰地六子宝实居章嘉地分筑五城与
  景祖所居赫图阿拉城相距近者五里远者二十里兼称
  宁古塔贝勒
  景祖长子礼敦英勇过人号巴图鲁时近地部落有硕色纳者生九子俱强悍又有嘉瑚者生七子俱轻捷多力能身披重铠连跃九牛
  景祖第四子为
  显祖宣皇帝
  显祖嫡妃喜塔喇氏孕十三月而生
  太祖高皇帝天表玊立声若洪钟仪度威重举止非常国
  [[#{{{1}}}|{{{1}}}]]
  聪睿贝勒
  萨尔浒城萨尔浒国语解见奉天山川卷城西一百二十里周围三里南与东各一门西南西北各一门外城周围七里四面各一门乾隆八年十九年
  皇上东巡有御制萨尔浒诗四十一年有
  御制萨尔浒书事长篇四十三年有御制题萨尔浒十二韵萨尔浒再题诗四十八年有御制萨尔浒题句诗俱恭载天章门
  事迹
  谨稽
  实录天命五年十月自界藩迁于此城建军民庐舍先是己未天命四年明集兵沈阳号四十七万分为四路刘𬘩康应干督兵四万合朝鲜兵出宽甸口马林麻岩潘宗颜督兵四万合叶赫兵出三岔口李如柏贺世贤阎鸣泰督兵六万由清河出鸦鹘关杜松王宣赵梦麟张铨督兵六万由浑河出抚顺关期并趋我都城三月朔我西路侦卒遥见火光驰告而南路侦卒又以明兵逼境告
  太祖即于辰刻
  亲率贝勒大臣统城中兵出而
  命大贝勒代善前行时侦卒又以明兵出清河路来告大贝勒曰清河之界道途偪仄﨑岖兵未能骤至我兵惟先往抚顺以逆敌兵遂过扎喀关与大臣扈尔汉等集兵以待时
  太宗文皇帝称四贝勒以祀事后至谓大贝勒曰界藩山上我筑城夫役在焉山虽险倘明之将帅不惜士卒奋力攻之陷夫役奈何我兵宜急进以安夫役之心大贝勒等善是言下令军士尽擐甲日过午至太兰冈大贝勒及扈尔汉欲驻兵隐僻地
  四贝勒艴然曰正宜耀兵列阵明示敌人壮我夫役士卒之胆俾并力以战何故令兵立隐僻地耶大臣额亦都曰
  贝勒之言是也我兵堂堂正正以向敌人遂督众兵赴界藩对明兵营列阵初众贝勒兵未至我国防卫筑城夫役之兵仅四百人伏萨尔浒谷口伺明兵过半蹑击至界藩渡口与筑城夫役合据吉林崖杜松结营萨尔浒山分兵围吉林崖我兵四百率众夫役下击一战而斩明兵百人及大贝勒
  四贝勒至见明兵攻吉林崖者约二万人又一军列萨尔浒山巅乃议増千人往助四百兵于吉林崖俾自上驰下冲击以右翼四旗兵夹攻其萨尔浒山之兵以左翼四旗兵当之遂遣兵千人登吉林崖
  太祖至问贝勒等破敌䇿具以前议告
  太祖谕先破萨尔浒山所驻兵是时我国近都城之兵乘善马者先至乘驽马者后至其数十里外者尚未至于是合六旗兵进攻萨尔浒山明兵列阵发枪礟我兵仰而射之奋力冲撃不移时破其营垒死者相枕藉而所遣助吉林崖之兵自山驰下冲撃右翼二旗兵渡河直前夹击明兵之在界藩山者短刃相接我兵纵横驰突无不一当百遂大破其众明总兵杜松王宣赵梦麟等皆没于阵横尸亘野血流成渠其旗帜器械及士卒死者蔽浑河而下如流澌焉追奔逐北二十馀里至硕钦山时已昏军士沿途搜剿者又无数是夜明总兵马林营于尚间崖掘壕严斥堠鸣金鼓自卫我兵见之乘夜驰告大贝勒代善翼旦大贝勒以三百馀骑驰往马林方拔营行见大贝勒兵至退回结方营环营掘壕三匝列火器俾习火器者立壕外继列骑兵以俟又开原道潘宗颜一军距西三里外营斐芬山大贝勒见之遣人驰告
  太祖时我国远路之兵亦陆续至与大贝勒兵合明总兵杜松之后营游击龚念遂李希泌统步骑万人驾大车持坚楯营于斡珲鄂谟地环营掘壕外列火器
  太祖见之与
  四贝勒率兵不满千人分其半下马步战明兵发火器拒
  
  四贝勒引骑兵奋勇冲入步兵继进遂斫其车破其楯明兵大败龚念遂李希泌皆阵没焉会大贝勒使至以明兵营尚闲崖告
  太祖不待
  四贝勒兵引侍从数人往日中至其地见明兵四万布列谕趣我军先据山巅向下搏击众兵方欲登山而马林营
  内之兵与壕外兵合
  太祖曰是将与我战也我兵且勿登山宜下马步战命大贝勒往谕时左二旗兵下马者方四五十人而明兵
  已自西突至大贝勒言于
  太祖曰兵已至矣即怒马迎战直入其阵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与众台吉等各鼓勇奋进遂败明兵斩首捕卤过当方战时我六旗兵见之不及布列行阵人自为战前后弗相待纵马飞驰直逼明营明兵发鸟枪巨礟我兵冲突纵撃飞矢利刅所向无前明兵不能支又大败遁走我兵乘胜追撃明副将麻岩及大小将士皆阵没总兵马林仅以身免灭迹扫尘案角陇种尚间崖下河水为之尽赤
  太祖复集军士驰往斐芬山攻潘宗颜军令我兵之半下马仰山而攻宗颜兵约万人以楯遮蔽连发火器我兵突入摧其楯遂破之宗颜全军尽没叶赫贝勒锦台什布扬古引兵助明至开原中固城闻明兵败大惊而遁是日
  太祖收全军至固勒班地驻营而明兵由南路进者已近
  逼都城
  太祖命大臣扈尔汉先率兵千人往御翼旦复
  命二贝勒阿敏率兵二千继之
  太祖率众贝勒大臣还军至界藩行祭纛告
  天礼大贝勒代善请曰吾先归从二十骑微行探信祀毕上徐来
  太祖许诺三贝勒莽古尔泰亦相继行
  四贝勒请以俱往
  太祖曰汝兄微行往探汝随吾后行
  四贝勒曰兄独往吾留此未安也遂亦行日暮大贝勒回
  至都城诣
  内庭慰告曰抚顺开原二路敌兵已斩戮尽南来兵已遣将往御我待
  父皇命当即往破之复出城十五里迎于大屯之野太祖自界藩申刻起行五更还都城平明
  命大贝勒三贝勒
  四贝勒统军士御明总兵刘𬘩留兵四千于都城待明总兵李如柏副将贺世贤等之兵初刘𬘩兵出宽甸进栋鄂路我居民避匿深山茂林中刘𬘩悉焚其栅寨杀其孱弱我驻防官托保额尔讷额赫率五百兵迎敌刘𬘩兵围之数重额尔讷额赫死之并伤我卒五十人托保引馀兵与扈尔汉合扈尔汉伏兵山隘以待巳刻大贝勒三贝勒
  四贝勒引兵甫出瓦尔喀什窝集刘𬘩遣精锐万人前掠将趋登阿布达哩冈列阵大贝勒欲引兵先登驰下击之
  四贝勒曰兄统众军留此相机为援吾先督兵登冈自上下撃之大贝勒曰善吾引左翼兵出其西汝引右翼兵登山俾将士下击汝立后督视勿违吾言辄轻身入也
  四贝勒遂率右翼兵往先引精锐三十人超出众军前自山驰下奋撃之兵力交接战甚酣后军随至冲突而入大贝勒又率左翼兵自山西至夹攻之明兵万人败溃
  四贝勒乘势追撃与刘𬘩后队两营兵遇𬘩仓卒不及阵四贝勒纵兵奋击殱其两营兵万人刘𬘩战死是时明海盖道康应乾步兵合朝鲜兵营于富察之野其兵执筤筅长枪被藤甲皮甲朝鲜兵被纸甲其胄以柳条为之火器层叠列待
  四贝勒既破刘𬘩兵方驻军众贝勒皆至遂复督兵进攻敌竞发火器忽大风骤作走石扬沙烟尘反扑敌营昏冥昼晦我军乘之飞矢雨发又大破之应干遁去其兵二万殱焉先是二贝勒阿敏偕扈尔汉前行遇明游撃乔一琦兵击败之一琦收残卒奔固拉库崖朝鲜都元帅姜功烈营众贝勒复整兵攻之姜功烈知明兵败大惊遂按兵偃旗帜遣通事执旗来告曰此来非吾愿也昔倭侵我国赖明助我获退倭兵今以徳报之故奉调至此我兵之在明行间者已被尔杀明兵逃匿于我者止游击一人及所从军士而已当执之以献大贝勒与二贝勒三贝勒
  四贝勒定议乃曰尔等降先令主将来否则必战姜功烈先令副元帅来降尽执明兵掷于山下付我明游撃⿱夭呙 -- 乔一琦自缢死翼日姜功烈率兵五千下山降
  众贝勒宴劳之送诣都城时明经略杨镐驻沈阳闻三路兵败大惊急檄总兵李如柏副将贺世贤等回兵如柏等自呼兰路遁归我哨兵二十人见之据山上鸣螺系帽弓弰挥之作招集大兵状已而呼噪下撃杀四十人获马五十匹明兵夺路而逃相蹂践死者复千馀人是役也明兵云集辽沈又招合朝鲜叶赫分路来侵五日之间悉被我军破灭其宿将重臣暴骸骨于外士卒死者不啻十馀万我士卒仅损二百人大军驻南路三日籍所俘获人马辎重铠仗而还
  老城城南八里周围十一里六十步门四城内西有小城周围二里一百二十步门二城内东有堂子周围一里九十八步城外有郭自城北至城西南共九里九十步亦有四门我太祖高皇帝丁亥年筑此城癸卯年自此迁都
  兴京
  碱厂新城城南一百四十八里周围一百十步西南一门
  本朝天聪七年
  界藩城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在铁背山上周围一里东一门又一小城周围一百八十步西一门本朝天命三年
  太祖高皇帝取抚顺自兴京迁至此依山筑城居之 城之南即界藩渡口
  事迹
  谨稽
  实录岁甲申明神宗十二年六月
  太祖率兵攻玛尔墩寨其寨主纳申奔界藩十三年二月太祖率披甲之士二十五卒五十略界藩寨寨内人觉之遂回兵界藩等四城之主合兵追袭至太兰冈之野
  太祖单骑回斩纳申射巴穆尼毙之遂引归不遗一骑四
  
  太祖征哲陈部界藩等五城闻之集兵八百整陈以待太祖败其众又追至界藩险隘吉林崖立其巅见败兵十
  五人趋冈
  太祖射前至一人贯其脊而殪馀悉坠崖死乃收军还天
  命三年五月
  太祖令筑城界藩居之四年二月命夫役一万五千赴界藩城骑兵四百卫之三月既败明四路兵于萨尔浒阿布达哩冈等处殱杜松刘𬘩等四月
  太祖遂谕诸王大臣宜于近边之地牧马屯田筑城界藩
  设兵守御以卫农人于是
  太祖西行示筑城基址六月破开原班师
  太祖谕贝勒诸臣即于界藩筑城以居遂驻
  跸焉是月所建宫室皆成
  兴京界内历代旧有城址
  高丽旧城城南一百二十里周围三里三十步南与西各一门 城西曰锺家河村小峪里又西曰一堵墙
  碱厂旧城城南一百四十六里周围二里九十步南与西各一门 以上二城建置年月无考
  章嘉城城东北三十馀里北曰欢寨西曰玛前寨
  兴京界内诸堡
  清河堡城西南一百六十里周围四里一百八十步门四又北有堡曰镇静堡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抚降之
  事迹
  谨稽
  实录明神宗十六年我
  太祖始于清河关口互市天命三年秋七月
  太祖统大兵进鸦鹘关围清河堡明副将邹储贤以兵一万固守城上礟手约千馀一时竞发滚木矢石齐下我军树云梯不避锋刅飞跃而上明兵皆溃遂抜其城邹储贤及兵万人尽殱焉其一堵墙碱厂二城官民皆弃城遁大军遂趋辽东行二日复还军毁一堵墙碱厂二城尽迁其粮榖而还山羊峪堡 城西南一百九十五里周围一里一百四十步南一门西有小堡曰景家堡 玛哈丹堡 玛哈丹蒙古语解见彊域形胜卷城西南二百十里周围二里一百三十四步东南二门南关一城周围一里一百四十步东西二门我
  太祖高皇帝于戊午年征明抚降之仍设汛焉以上诸堡今皆为
  兴京城守驻防分汛地

  奉天府
  府城即
  盛京城详载
  京城志其各州县界内
  本朝初所筑城堡及历代城址分注于后
  承徳县 附郭详载
  京城志并详古迹卷注

  抚西城 城东八十里旧名抚顺城明洪武二十一年设千户所亦曰抚顺关其城周围一里七百三十六步池深一丈阔二丈门二今则周围三里东南北三门盖明初为千戸所后改为镇城时重修也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设章京驻防乾隆四十三年
  旨重修四十八年有御制抚顺城诗恭载
  天章门
  事迹
  谨稽
  实录明神宗十六年我
  太祖始于抚顺清河叆阳宽甸四关口互市以裕财源自
  此国富民殷云天命三年四月壬寅
  太祖率步骑兵二万征明临行书七大恨告
  天是夕大兵至古哷地驻营翼旦分两路以进令左四旗
  兵取东州玛根丹二处
  太祖与诸贝勒率右四旗兵及八旗䕶军至斡珲鄂谟地
  驻营是晚微雨阴晴不定
  太祖欲还军大贝勒代善曰我与明和好久矣因其不道是以兴师今既临其境若遽旋师将与明复修和好乎抑相仇怨乎兴兵之名谁能隐之天虽雨吾之军士皆有御雨之衣所用弓矢亦有备雨之具更有何物虑霑湿耶且
  天降此雨以懈明边将之心使我进兵正出其不意耳是
  雨利于我不利于彼也
  太祖善其言遂于亥刻进兵天忽晴霁月色如昼大军分队星驰队伍绵亘百里黎明围抚顺城执一人令特书以
  谕游撃李永芳永芳得书冠带立城南门上言纳款事仍令军士治守具我兵见之树云梯不移时登其城永芳乃冠带下马匍伏
  太祖于马上以礼答之其城中人诫令勿杀并抚辑之于是抚顺东州玛哈丹三城及台堡寨共五百馀悉下乃令诸将各营于所至之地
  太祖驻跸抚顺城明日留兵四千毁其城
  太祖率诸贝勒还至嘉班驻营论功行赏以俘获人口牲畜分给之编降民为一千户时有山东山西江南浙江来抚顺城贸易者十六人皆厚给赀费书七大恨之言付之遣还即以毁城兵四千䕶降民及所获人口以归
  太祖与诸贝勒合兵四万出明边境行二十里将驻营谢哩甸明广宁总兵张承荫辽阳副将颇廷相海州参将蒲世芳率兵一万来追侦者以告
  太祖遂率大军前进明兵据山之险分营为三掘壕引火器以待及两军以拒我八旗兵奋勇击射初风自西起忽反风尘沙转向敌营我军乘势冲入明兵不能支遂溃破其三营死者相枕藉阵斩总兵张承荫副将颇廷相参将蒲世芳游撃梁汝贵等追撃四十里而还获马九千匹甲七千副兵杖器械不可胜计明兵逃者十无一二我兵止损二人诸贝勒大臣奋勇先进者论其功之大小军士被伤者按其伤之轻重分别赏赉有差
  驾还都城
  命安辑从归降民千户父子兄弟夫妇毋令失所有亲戚奴仆自阵中失散者尽察给之并给以田庐牛马衣粮畜产器皿仍依明制设大小官属令李永芳统辖
  承徳县界内历代旧有城址

  十里河城 城南六十里周围一里一百三十步南一门明时设兵防守称虎皮驿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栽

  蒲河城城北四十里明设千户所于此城周围七百二十五丈池深一丈阔二丈门二乃辽东十八城之一我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裁 城西曰箭匠屯望望屯小新屯
  威宁营城城东南一百里周围四里东西二门明时筑城置𫓧场百户所于此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裁
  武靖营城城西南五十里周围一里一百五十步南一门东即虎皮驿明时设兵防守旧志误为乌金营我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我
  太宗文皇帝追明总兵朱万良至此大破之即其地也今裁 营西曰苏家卫郎家地苏柯寨东南曰五
  里堡屯台

  得胜营城城西南五十馀里周围一里明时为军士屯戍之所今栽 以上诸城皆明时旧址
  章义城城西南七十里周围二里一百七十二步东南门各一即金时章义县故址今圮详见古迹郡县注 城西南曰小乌拉屯长滩屯又南曰长胜堡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又西曰西平堡壬戌年征明抚降之又北曰平安堡北丰城城西北隅后汉末公孙度据辽东置城于此谓之丰城司马懿伐辽东丰人南徙青齐其留者曰北丰今城圮无存
  承徳县界内诸堡铺
  沙岭堡城西四十里周围一里半东南二门即明之沙岭墩 堡东南曰𡩋官屯河湾屯净烟堡城西六十里周围半里南一门即明之静远堡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 堡西曰翟家堡艾家堡北接旧边站
  川盛堡城北三十里
  平洛堡城北四十里
  奉集堡城东南四十五里周围四里南一门即奉即县故址详见古迹郡县注事迹
  谨稽
  实录天命六年二月癸丑
  太祖率贝勒诸臣统大军分八路略明奉集堡明守城总兵李秉诚闻之引三千骑出城六里驻营遣兵二百人来侦遇我左翼兵两路驰击败之至山岭下有明兵结为方阵见我兵至遂拔营遁我兵尾击之明兵两路败遁我兵追击奋射之抵濠岸而还
  太祖统大兵离城北三里驻跸高冈时右翼兵亦至日午有厮飬卒来告明兵可二百人去此不远
  太祖令贝勒大臣等率右翼兵搜剿同台吉徳格类岳讬硕讬撃败明二百兵追至李秉诚屯兵处其众二千皆溃遁
  四贝勒别引䕶军至黄山明副将朱万良驻营其地见我
  军势盛不敢抗亦拔营遁
  四贝勒追至武靖营而还与分路败敌诸将士同归大营太祖论功行赏遂班师三月辽阳既下奉集堡官民俱降大堡城东南八十五里周围四里南北二门亦名古堡为承徳辽阳分界处又有四一在城东南二十里周围二里二百步东西二门一在城西北五十里一在城西北九十里一在城北四十五里相传皆国初时分防旧堡
  东州堡城东南一百十里周围四里六十步东西二门为奉天将军所辖界我
  太祖高皇帝戊午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堡北曰官屯大官屯
  剌榆坨堡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周围一里一百二十四步西南二门
  惠远堡城东北九十里周围二里南一门北曰三坌堡我
  太祖高皇帝戊午年征明抚降之
  十方寺堡城西北九十里周围二里其东南曰上榆林堡皆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堡北曰严千户站堡西曰旧㙮
  辽滨塔堡城西北一百里周围一里南一门
  白塔铺城南二十里周围二里 以上诸堡铺皆奉天将军驻防分汛地事迹
  谨稽
  实录天命六年三月明总兵李秉诚朱万良姜弼领骑兵三万来援沈阳营于白塔铺遣兵一千为前探我国雅逊亦率精锐往侦明兵前进雅逊遂走明兵施放鸟枪遥追
  太祖闻之大怒欲亲统兵前往
  四贝勒趋前劝止而自请行遂领䕶军疾驰迎战明兵溃奔掩撃至白塔铺又见三总兵统众布阵
  四贝勒不待后军至即率百骑进撃李秉诚朱万良姜弼皆败遁正追撃时大贝勒代善台吉岳讬亦至同追四十里斩首三千馀级
  辽阳州
  州城即明辽东都司城也洪武五年都指挥马云叶旺因元遗址修筑周围十六里有奇门六十六年都指挥潘敬展筑东城迤北又筑土城永乐十四年都指挥王真复改筑北城南北一里东西四里门二合之共周围二十四里二百八十五步高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门九南二西一东二东北一外东西北各一乾隆四十三年
  旨估勘旧址重修
  事迹
  谨稽
  实录天命六年三月庚申
  太祖集贝勒大臣议曰沈阳已拔宜乘势长驱以取辽阳议定即进兵辽阳城守官闻我兵至守御甚严辛酉日午我兵至城东南渡河未竟侦卒驰告城西北有兵至
  太祖统左翼兵先往明总兵李怀信侯世禄蔡国柱姜弼
  童仲贵等率兵五万出城五里结阵
  太祖命左翼四旗撃其左时
  四贝勒引精锐至欲进战
  太祖止之曰吾已令左翼兵往撃汝勿前进可率右翼兵
  驻城旁觇之
  四贝勒力请曰令后至二红旗兵留城旁觇视可也言毕
  遂领䕶军前进
  太祖命台吉阿济格劝止之
  四贝勒坚意行
  太祖遣二黄旗䕶军往助
  四贝勒引军冲入明营明兵发礟接战击败之左翼兵亦至两军夹攻明兵大乱奔溃乘胜追击六十里至鞍山乃还当接战时有明兵从辽阳西关出适城旁两红旗兵见而撃之明兵争入城人马自相蹂践死者相枕藉会暮乃收兵距城南七里驻营壬戌
  上亲率右翼兵破明步骑三万于东门外令左翼兵夺桥先登西城是夜城中举火列炬战达旦道员牛维曜高出邢慎言胡嘉栋户部郎中传国及军民等缒城而遁平旦明兵拒战复大败我右翼兵亦登城八旗同集一处沿城搜剿明经略袁应泰在城东北镇远楼督战见城破遂举火焚楼而死分守道何廷魁率妻子投井死监军道崔儒秀自缢总兵朱万良副将梁仲善参将王豸房承勲游击李尚义张䋲武都司徐国全王宗盛守备李廷干等俱战殁阖城结彩焚香以黄纸书万岁牌备乘舆迎
  上日正午大张鼓吹导引入城百姓夹道俯伏皆呼万岁
  是日
  驻跸辽阳城众劝监军道张铨降坚不从以其言奏之太祖曰彼若知天命来归宜优礼遇之今战而被擒生又非其所愿以愿死之人而我养之岂肯为我用耶宜赐死以遂其志
  四贝勒惜铨尚欲生之反复开导不从乃使人缢而葬之辽阳既下河东之三河堡长宁堡长胜堡长永堡静远堡镇西堡庆云堡镇北堡威远堡静安堡叆阳堡汤站堡镇东堡奉集堡穆家堡险山堡盐场堡红嘴堡归服堡孤山驿虎皮驿鞍山驿石河驿威宁营武靖营上榆林十方寺丁字泊宋家泊甜水站殷家荘萨马吉永宁监五十寨古城草河新甸宽甸大甸永甸长甸镇江凤凰蒲河懿路范河中固熊岳栾固岫岩黄骨岛青苔峪海州耀州盖州复州金州大小七十馀城官民俱薙发降丙寅释辽阳系狱官民其夺职间住之官悉还职设游撃八员都司二员以理其事论克城先登力战诸将士功行赏毕发帑银布帛大赉总兵以下各官及众士卒有差
  太祖召集贝勒诸臣议曰
  上天眷我授以辽阳今将移居此城耶抑仍还国耶贝勒
  诸臣俱以还都城对
  太祖以此地乃明及朝鲜蒙古接壌要害之区宜即居之贝勒诸臣皆曰善遂定议迁都命辽阳官民移居北城关厢其南大城则
  上与贝勒诸臣及将士居之
  东京城城东北八里修建年月俱详载 京城志
  辽阳州界内历代旧有城址
  船城城西六十里周围一里二百八十步南有一门相传为元时养鹰处
  高丽城城东南隅相𫝊高丽据辽东时建俗称高丽营即明时设定辽中卫处岩州城城东北五十七里在石城山上周围四里门一即金时岩州旧址详见古迹郡县注辽阳州界内诸堡寨
  黄泥洼堡城西五十五里周围二里门一其西北曰留二堡
  烂泥铺堡城北三十五里周围六十四步门一
  八里荘堡城西南八里周围一里一百四十步门一
  首山堡城西南十五里以近首山而名周围三百五十二步门一
  沙河堡城西南三十里周围一里五十六步南北二门
  长店铺堡城西南五十里周围三百二步南一门
  唐马寨堡城西南七十里周围二里四十步南一门
  烟狼寨城西三十七里 以上诸堡寨皆辽阳驻防分汛地
  海城县
  县城即明海州卫旧系土城明洪武九年指挥刘成等甃筑周围六里五十三步有奇高三丈四尺门四东曰镇武南曰广威西曰临清北曰来远池深一丈一尺广三丈五尺后城毁池淤
  本朝天命八年即旧城东南隅建新城周围二里一百七十六步増建一门县治仍设于旧城内乾隆四十三年
  旨重修
  牛荘城城西四十里明置驿于此城周围二里九十三步门三东曰徳盛西曰外攘北曰福胜本朝天命八年重建设掌印章京驻防康熙二十一年添设巡检分驻 城西为海消湾又西南曰东昌堡东曰瞻札绥萨屯
  耀州城城西南六十里周围二里三百步南北二门
  本朝初修筑大将扬古利守此曽败明将毛文龙兵事迹谨载镇江堡下馀详见古迹 城西曰夏
  家屯西南曰博罗卫又西南曰田家屯留名屯北曰䕶荘屯

  海城县界内历代旧有城址
  鞍山驿城城北六十里周围一里二百四步门二明洪武二十年设驿神宗六年建城今圮 城东曰里科萨屯稍南即鞍山温水河
  事迹
  谨稽
  实录天命十一年夏五月明将遣兵侵鞍山驿守将巴布泰率兵撃败之斩级千馀擒游撃李良美海城县界内诸堡
  夜深堡城西五十里周围六十步门二
  三河堡城西六十里周围一里六十步南北二门俗呼马圏子堡东北曰穆家堡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皆抚降之
  土河堡城北十五里周围一里七步门二
  甘泉堡城北三十里周围一里九十六步门二
  太平堡城西南七十里周围九十八步门一俗名青城子
  大官堡城西南九十里周围一百八十步门一
  新开河堡城西北四十里周围一里二百九十四步东南二门
  铁石堡城西北七十里周围一里二百八十步门一 以上诸堡皆牛荘驻防分汛地盖平县
  县城即明盖州卫城也洪武五年指挥吴玉因旧土城修筑九年展拓南面甃筑周围七里三步高一丈五尺门三东曰顺清南曰广恩西曰宁海钟鼓楼在城中衢池深一丈五尺广一丈八尺乾隆四十三年
  旨重修
  熊岳城城西南六十里即熊岳县故址周围三里九十九步南北二门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初置城守尉章京驻防雍正五年移奉天副都统一员镇守于此兼辖复州寕海岫岩凤凰城等处乾隆四十三年奉旨重修馀详见古迹郡县注 城北曰伯家寨西曰郭家屯
  盖平县界内历代旧有城址
  新岫岩城城东二百四十里周围一百步门一今圮又东十里有旧岫岩城古城城南六十里周围八十五步今圯以上二城建自何代皆无考
  盖平县界内诸堡
  顶山堡城南五十里周围一里十五步
  归州堡城南九十里周围一里八十八步即辽时归州城故址详见古迹郡县注铁岭屯堡城北五十五里周围一百九十步
  白家寨堡城东北五十五里周围一百三十五步
  汤池堡城东北六十里周围一百二十步以上诸堡皆盖平驻防分汛地
  开原县
  县城本元开元路地明洪武二十二年设三万卫二十五年设辽海卫因旧土城之东甃筑周围十三里二十步高三丈五尺门四东曰阳和西曰庆云南曰迎恩北曰安远角楼四鼓楼在中街池深一丈广四丈乾隆四十三年
  旨重修
  事迹
  谨稽
  实录天命四年夏六月
  太祖统师四万征明开原行三日大雨河涨道泞渡口水
  溢军行未便
  谕贝勒大臣先进兵沈阳以疑之遂发兵百人向沈阳杀三十馀人擒二十人而还使人侦视开原无雨道不泞河水可济
  太祖乃率大军进薄开原城下明总兵马林副将于化龙权开原道事推官郑之范参将高贞游撃于守志守备何懋官等婴城固守城上少列兵馀皆陈四门外我兵设楯梯进攻而以偏师掩撃东门外所陈兵败之明兵争入城填拥于门我兵夺门搏战而攻城之兵云梯未布即逾城入城上兵四面皆溃城外三面兵见城破惊窜我兵据门堵御壕不得渡尽殱之郑之范先遁得脱马林于化龙高贞于守志何懋官皆阵殁
  太祖登开原城坐南楼侦者以铁岭卫有兵三千来援驰告诸贝勒率兵迎战明兵望见即奔我兵二十人追及之斩四十馀人
  太祖驻营开原三日籍所俘获举之不尽论功行赏乃班
  
  英莪口城城东南二百十里周围一百八十步门一在英莪边门北馀详见关邮卷注城西北自尚家台扺关梁交城西南自赵吉里屯八家子屯东尼雅满荘三家子屯温塔什库至赫彻穆路
  开原县界内历代旧有城址
  扶馀城本扶馀王城唐书乾封初薛仁贵从李𪟝攻高丽抜扶馀城高丽兵鼓而进仁贵横撃大破之旧志谓在开原县界内今遗址方隅无考
  哈达旧城哈达国语解见 京城卷城东六十里明时置广顺关于此亦曰南关后为哈达贝勒所居今城圮无考
  中固城城南四十里明永乐五年建为抚顺站弘治十六年参将胡忠奏请展筑高一丈八尺周围七百三十五丈池深三丈八尺南北二门为辽东十八城之一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站废城亦圮相传城周二里八十步
  开原县界内诸堡
  尚阳堡城东四十里周围三里南北二门旧名靖安堡有莲花渚近堡曰黄泥冈堡西曰三家子麒麟城
  様铺堡城西十八里周围一里南一门
  八宝屯堡城西三十里周围一里南一门
  庆云堡城西四十里周围一里南一门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松山堡城南四十里周围一里南一门
  呼济堡呼济国语解见吉林山川卷城东南一百五十里周围一里
  威远堡城东北三十里周围三里南北二门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以上诸堡皆开原驻防分汛地
  铁岭县
  县城即古锒州地明洪武二十一年设铁岭卫在今治东南五百里二十六年移置此地在辽河东周围四里二百十六步高二丈门四池深一丈五尺广三丈乾隆四十三年
  旨重修
  事迹
  谨稽
  实录天命四年秋七月
  太祖统师围鐡岭城城外各堡兵奔入城其不得入者悉奔窜我兵树云梯攻城之北明游撃喻成名史凤鸣李克泰督军拒守枪礟矢石齐下我军即登梯毁陴摧锋突入城上兵惊溃阵斩喻成名等尽殱其众
  太祖遂入城驻跸是日蒙古嗒尔喀部贝勒斋赛扎噜特贝勒巴克台吉色本等合兵万馀欲助明乘夜至秫田以俟翼旦我兵十馀人出城牧马斋赛兵见而撃射我兵在城中者知为蒙古兵即出城欲战因未奉
  上命驻立以待而牧马兵皆被杀伤
  太祖亲出城谕战诸贝勒大臣遂率兵奋撃败其兵追至辽河阵斩及溺水死者甚众擒斋赛与巴克色本等及其部将十馀人兵一百五十馀人翼日大宴奏乐斋赛等匍匐进谒斋赛从人名乌瑚齐者问曰
  上与众贝勒大臣均无恙耶时
  四贝勒侍侧应曰我军中止牧马兵十数人被伤馀皆无恙汝等鞍马俱完善否蒙古皆大惭垂首无以应
  太祖驻跸铁岭城三日论功行赏以所俘获分给先释斋赛从者博啰齐等十一人使归寄语诸部长述蒙古大败斋赛及众台吉悉为我国所擒乃班师铁岭县界内历代旧有城址
  唐王营城城东南三十五里周围二里南一门建置年月莫考相传为唐太宗伐高丽时驻营于此今城址无存
  范河城城西南三十里亦曰汛河所周围三里一百三十步门四明正统四年建并置千户所于此我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裁仍设汛焉
  懿路城城西南六十里周围三里十五步南北二门本金挹娄县明永乐五年修筑置千户所于此城圯今为站 谨案太祖高皇帝取明沈阳道出懿路蒲河事迹已详山川卷㦤路河注馀详见古迹郡县注
  鐡岭县界内诸堡
  柴河堡城东六十里周围一里南一门
  曽十堡城西二十五里周围一里门一
  抚安堡城东南四十里周围一里七十二步东西南三门东曰花豹冲堡我
  太祖高皇帝戌午年征明皆抚降之
  安巴堡安巴国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东南八十三里周围一里南北二门丁字泊堡城西南五十五里周围一里南一门东曰宋家泊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皆抚降之今设汛焉
  史家堡城西北十五里周围一里门一
  正西堡城西北二十里周围一里门一南曰和尔海铺
  平定铺城北五十里周围一里南一门
  新兴铺城西南十五里周围一里门一
  城南铺城西南三十三里周围一里南一门
  腰铺城西南四十五里周围一里南一门以上诸堡铺皆铁岭驻防分汛地
  复州
  州城本明复州卫城也辽金时为复州怀徳军元废明洪武十年因旧城修筑设卫周围四里一百八十步门三东曰明通南曰迎恩北曰镇海
  本朝初隶盖平县雍正十二年改设州治乾隆四十三年
  旨重修
  复州界内历代旧有城址
  得利赢城城东八十里徳哩山之上元季土人所筑明初置辽东卫治此今城圮永宁监城城北五十里明嘉靖十四年范马寺卿杨最甃筑其城周围二里二百五十三步门三东曰迎宾南曰曰永西曰聚泉今圮馀详见古迹名胜注 城南即永宁监河复州界内诸堡
  归化堡城东二百里门一堡东为赵亲屯
  杨官堡城西三十里门一
  栾固堡城南七十里我
  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堡北曰二十里铺又北即红山口
  塩场堡城南八十里门一
  博罗堡博罗蒙古语解见奉天府山川卷城南九十里门一
  五十塞堡城北六十里周围一里一百二十六步门一我
  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土城子城东二百十里 以上诸堡皆复州驻防分汛地
  宁海县
  县城即明金州卫城也旧系土城明洪武四年指挥马云叶旺増筑十年指挥韦富甃筑周围五里二百十六步高三丈五尺门四东曰春和南曰承恩西曰宁海北曰永安池深一丈七尺广六丈五尺
  本朝初隶盖平县雍正十二年设宁海县乾隆四十三年
  旨重修
  旅顺新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周围一里二百十八步门一亦明时建我
  太宗文皇帝天聪七年征明取之事迹谨详载关邮卷旅顺口关注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重修设佐领骁骑校水师营驻防见兵防卷

  宁海县界内历代旧城址
  大黒山城城东十五里大黑山上方约二里内有二井四面悬绝惟西一门可上相传昔人避兵处今圮
  高丽城城东三十里已圮
  旅顺旧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周围二百五十五步门一明初筑城设中左千户所于此牧羊城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周围二百五十四步门一 以上诸城建置年年月无考宁海县界内诸堡铺
  木厂堡城西六十里周围二里二百四十一步南北二门 堡西有木城驿城东为果厂铺石河驿堡城北六十里周围一里二百四十步南北二门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堡西曰四十里堡东北曰三十里铺
  博罗堡博罗国语解见黑龙江山川卷城北九十里门一
  红嘴堡城东北一百二十里周围二百一百八十步门一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归服堡城东北一百六十里周围三里门一我
  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王官寨城东南三十里周围三百四十二步南北二门
  山涧铺城西南九十里周围一里二百四十步南北二门 以上诸堡铺皆宁海驻防分汛岫岩城
  本金时岫岩县地元废明设抚民通判于此
  本朝初隶盖平县乾隆三十七年设通判管理四十一年省熊岳通判以岫岩通判兼辖凤凰城四十三年奉
  旨于旧址修建城垣周围四百五十馀丈高二丈东南
  二门
  岫岩城界内历代旧有城址
  高丽城城南一百三十里周围里许俗呼东高丽城疑为昔时高丽所建今城圮无考岫岩城界内诸堡寨
  黄旗堡城东六十里周围一百八十步
  黄姑堡城南一百七十里
  曹家堡城北三十里
  羊拉寨城南六十里
  龙头寨城东北一百五里 以上诸堡寨皆岫岩城守驻防分汛地
  凤凰城
  城筑于明成化十七年因朝鲜使臣还国道经凤凰山下遇掠奏乞于旧路南别开一路以便往还遂筑此城设官兵为边关要地周围三里八十步南一门
  本朝设城守章京驻防乾隆四十一年复设岫岩城通判兼辖并设巡检司驻防
  兰磐城城西二百四十里周围一里十三步南一门
  本朝天聪七年修筑
  凤凰城界内历代城址
  九连城城东近朝鲜界金史斡鲁于海兰甸之地筑九城与高丽对出战入守明一统志在三万卫东北九十里连属有九考今凤凰城边外有九连城遗址即是旧志以为在吉林界误
  汤山城城东南五十里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
  娘娘城城东南一百四十里
  宣城城东南一百七十里 以上三城俱在边境迤东入朝鲜界建自何代无考雪里站城城西北四十里周围二里一百二十四步南一门曰镇东明弘治四年建甜水站城城西北一百八十里周围三里九十步南北二门其南曰甜水站堡有塔明时置铁场百户所于此我太祖高皇帝辛酉年抚降之
  凤凰城界内诸堡
  长甸堡城东二百七十里其西北曰大甸堡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皆抚降之今设汛焉
  永甸堡城东二百七十里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堡之西曰团甸
  青苔峪堡城西一百七十里周围三百三十六步南一门
  石城堡城北六十九里周围二里一百步南一门
  叆阳堡城北一百二十八里周围三里一百二十步西南二门南门曰叆阳城西有郭周围一里九十步南一门上有叆阳城三字明时设守备镇其地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孤山堡城北二十五里周围二里三十步南一门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 堡南曰磨石峪屯堡西曰细河屯安平屯
  萨玛吉堡城北二百四十五里周围一里六十步南一门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皆设汛焉
  一堵墙堡城北二百七十里周围三里六卜步东南二门我
  太祖高皇帝天命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险山堡城东南八十里明嘉靖二十五年置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新甸堡城东南一百里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堡之北曰果甸
  镇江堡城东南一百二十里与朝鲜分界处
  事迹
  谨稽
  实录天命六年秋七月镇江城中军陈良䇿潜通于明将毛文龙令别堡之民诈称兵至大呼噪城中惊扰遂与汤山险山二堡民皆叛投文龙
  太祖命二贝勒阿敏同
  四贝勒率总兵副参等官引兵三千人迁镇江沿海居民于内地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率兵二千人迁金州民于复州冬十一月
  太祖闻毛文龙屯兵朝鲜境命二贝勒阿敏统兵五千剿之渡镇江乘夜入朝鲜境斩游击刘姓及兵一千五百文龙仅以身免九年夏五月毛文龙令游击三员引寇我国所属之辉发地沿鸭绿江越长白山而至我守将素勒东阿奋击之追逐三日尽殱其众秋八月毛文龙遣兵渡朝鲜义州城西鸭绿江入岛中屯田
  太祖命大臣楞额哩武善引兵一千袭之途中获间谍告以明兵画则渡江入岛收获夜则收兵复渡江宿义州江岸楞额哩乘夜进兵潜伏山僻处平旦度明兵已渡江率兵疾驰明侦者未及声礟举烽燧楞额哩已渡镇江支流突至其岛明将士大惊悉弃甲奔溃楞额哩等于陆地追逐斩五百馀级馀皆争舟堕水溺死楞额哩等尽焚其积聚而还黄骨岛堡城西南二百五十里周围一里二百五十步南一门
  宽甸堡城东北二百九十里在边外明神宗六年筑以上二堡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皆抚降之今设汛焉
  通远堡城西北一百里周围一里二百十步南一门左二里又一城周围一里九十步门一右二里又一城周围一里六十步门一本朝天聪初修筑置城守尉驻防于此后移置凤凰城今设站为朝鲜贡道所经
  草河堡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周围一里一百六十步南一门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莽牛哨在边外距朝鲜分界处一二里乾隆十一年奉天将军请于此地设汛使彼此不致滋扰寻以与朝鲜不便停止 以上诸堡皆凤凰城守驻防分汛地




  钦定盛通通志卷二十九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三十
  城池
  锦州府
  锦县
  宁远州
  广宁县
  义州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盛京通志卷三十
  城池
  锦州府
  府城即明广寕中左二屯卫城也辽置锦州金元因之明洪武二十四年指挥曹奉即旧城址修筑周围五里三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成化十二年都指挥王锴増展南北四十五丈东西九十五丈弘治十七年参将胡忠并筑南关周围六里二十三步形势若盘俗谓之盘城门四东曰寕远南曰永安西曰广顺北曰镇北钟鼓楼在中街池周围七里五百七十三步阔三丈五尺深一丈二尺今城仍旧周围五里一百二十步东有关厢小城相附旧载三里一百六十步高一丈五尺门三曰小东门小南门小北门其增筑之年无考今按城基周围二里乾隆四十三年
  旨重修
  谨案乾隆八年十九年皇上东巡俱有
  御制锦州道中诗四十三年有御制锦州道上恭依
  皇祖诗韵过锦州咏祖大夀事锦州道中书事诗四十八年有御制过锦州六韵锦州道上再依皇祖诗韵过锦州叠戊戍韵诗俱恭载
  天章门
  事迹
  谨稽
  实录天聪五年我兵围大凌河城明总兵祖大夀降太宗纵还锦州越四年
  命豫亲王多铎率兵驻广寕大臣阿山石廷柱等以兵四百攻锦州大夀令其副将刘应选率兵三千迎御而自勒步骑出城五里立营我军至大凌河西遇刘应选兵阿山以敌众我寡遣人驰告豫亲王王即移师驰赴自山而下尘起蔽天明兵大惊奔溃我军阵斩刘应选殱其兵五百大夀退入城崇徳四年春我军围松山分兵驻锦州西北乌馨河口大夀时在寕远令副将杨震祖克勇徐昌永率骑兵六百趋锦州经乌馨河口我军击败之斩八十四人擒扬震
  太宗自松山驰至锦州分兵搜剿山寨斩徐昌永擒祖克
  勇以还五年春
  命郑亲王济尔哈朗等率兵修义州城驻札屯田更番围
  锦州使民人不得耕种
  太宗亲往阅视有杏山城西五里台之蒙古苏班岱等欲携三千馀戸来归我兵往卫以行明兵七千蹑追我兵还击却之擒其副将杨伦参将李得位等六年春我兵环锦州城凿长壕立营城郛蒙古诺木齐等使人持书缒而下约献东关为祖大夀所觉欲擒众蒙古诺木齐率众与战声闻关外我军薄城下蒙古缒䋲援以上夹击祖大夀追入内城环兵守之诺木齐率众来归郛内戸口及器物悉移义州城时明总督洪承畴以锦州危困集兵十三万赴援
  太宗亲统师击却入松山城重围以困之七年春城破擒洪承畴及祖大夀之弟总兵祖大乐游击祖大名祖大成等纵祖大成入锦州与祖大夀相见时锦州城中粮尽人相食祖大夀闻松山已失度锦州不能守遣人赴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营言若得见祖大乐即出降两王令祖大乐与使者见三月丙子祖大夀遣人请盟两王叱之曰我军围困此城旦夕可取有何顾虑乃与尔盟誓乎欲降则降不降则已谁强尔降也祖大夀乃遣其兄子祖泽远同其中军官高勲乞宥罪明日率众官诣军门叩首降献锦州城
  太宗命诸王留兵驻防凡祖大夀族党及部众悉生全赡
  养之
  锦县附郭
  大凌河城城东四十里周围三里二卜步门一明宣徳三年置中左千戸所于此属广寕左屯卫本朝初设兵驻防今置汛焉并为养息牧地馀详见山川卷大凌河注
  事迹
  谨稽
  实录天聪五年夏五月寕远人张士粹来归又有两人自
  锦州来归俱言明人筑城大凌河
  太宗命叶努锡特库喀木齐哈往觇生擒二人言明总兵祖大夀副将何可纲䓁率山海关外八城兵及夫役筑城欲乘我兵未至时竣工秋七月己亥
  太宗率贝勒大臣统大军西发八月丁未抵大凌河进围
  其城
  命大臣楞额礼率正黄旗兵围北面之西额驸逹尔汉率镶黄旗兵围北面之东贝勒阿巴泰率䕶军在后策应觉罗色埒率正蓝旗兵围正南面贝勒莽古尔㤗徳格类率䕶军在后策应宗室芬古率镶蓝旗兵围南而之西贝勒济尔哈朗率䕶军在后策应大臣武纳格率左翼蒙古兵围南而之东喀克都哩率正白旗兵围东面之北贝勒多铎率䕶军在后策应大臣伊尔登率镶白旗兵围东面之南贝勒多尔衮率䕶军在后策应额驸和硕图率正红旗兵围西面之北大贝勒代善率䕶军在后策应大臣鄂穆岱率右翼蒙古兵围正西面叶臣率镶红旗兵围西面之南贝勒岳讬率䕶军在后策应蒙古贝勒明安等各率所部兵于空隙处列营额驸佟养性率旧汉兵载红衣礟当锦州大道而营
  谕曰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来我则迎击于是诸将分赴汛地环城四面掘壕深广各丈许壕外筑墙高丈许墙上加以垛口又离墙五丈馀四周掘壕广五尺深七尺五寸壕上铺秫秸覆以土营外亦掘壕深广各五尺许
  上临城南山冈阅视有敌骑兵百馀出城逐我采樵者命侍卫率䕶军击之擒其都司王延祚庚戍敌骑兵百馀出城布颜图谭拜率䕶军击之斩三十馀人获马二十四辛亥明步骑兵约五百出城额驸达尔汉率八十人击败之追至城壕而还复有出城刈禾者布颜图率䕶军四十人击之斩三十人贝勒莽古尔㤗徳格类所辖䕶军斩十八人贝勒济尔哈朗所辖䕶军斩十五人总兵官马光远招降城南一台内百总一男子五十妇女四口游击范文程招降城西一台内生员一男子七十二妇女十七口
  谕各付光远文程赡养之癸丑
  命大臣扬善翁阿岱苏达拉率䕶军列壕边遇敌人过壕乃接战图赉南楚哈克萨哈率䕶军列两黄旗之间见敌人逐我采樵者乃邀击之诸将甫至汛地明兵出城诱战图赉即率兵往击额驸逹尔汉率镶黄旗兵继进四面军士见之亦各进战两蓝旗兵径抵城壕舍骑步战逼明兵入壕明兵堕壕死者百馀人我兵获马三十壕岸敌兵与城上敌兵礟矢齐发两蓝旗兵乃退是日额驸佟养性督旧汉兵以红衣礟攻城西南隅一台穿其雉堞击死一人䑓兵惊惧遂降我兵列车楯于台下以礟攻城之南面坏其雉堞四敌楼二又攻毁城东一台䑓兵乘夜遁我兵追及尽殱之丙辰正红旗牧马取草兵遇明台军出被杀者十人失驼十马三十五大贝勒代善贝勒济尔哈朗多铎等率兵三十往围其台发红衣礟击之焚近台房屋百馀间获驼马三十馀诸贝勒还营留兵守之及夜台军突出备御留哈击败之斩九人生擒一人言台上死于礟者三十人又获驼马牛三十馀先是
  命阿山劳萨图鲁什率兵二百往锦州侦敌擒明兵十一人又设伏路旁获七人牛骡十馀丁巳明援兵二千自松山来阿山劳萨图鲁什率兵三百击败之斩百馀人获其纛二甲子
  命贝勒阿济格硕讬率领纛大臣毎旗一员精兵五百蒙
  古兵五百往松山遮击明援兵
  太宗亲诣指示立营了哨之地而还越一日明锦州副将二员参将游击十员率兵六千至时大雾觌面不相识我军列阵以待忽有青气自天冲入敌营雾开如门顷之即霁阿济格硕讬遂率兵进击大败之追杀至锦州城生擒游击一员获甲胄二百十九马二百有六旗纛十五是日祖大夀遣兵出城夺我军已得之台甫树梯和硕图叶臣芬古色埒武讷格鄂穆岱图尔格明安各率兵出营偕敖汉奈曼蒙古兵齐进夹攻大败之明兵奔入城追击至城壕乃止九月乙亥
  命谭布率䕶军一百五十人邀击明兵出城樵采者斩三人生擒二人庚辰我军攻克大凌河西五里外一台尽殱其众辛巳
  遣阵获游击一员携大纛十五小旗二绕城下呼曰山海关总兵遣我尽率所部兵来援为满洲往围锦州之兵所败斩杀几尽我被擒至此癸未侦知明山海总兵官宋伟遵化总兵吴襄寕远巡抚邱禾嘉率关外马步兵悉入锦州城
  太宗以贝勒阿济格硕讬军中兵寡
  命总兵官额驸扬古利率八旗䕶军之半往益之丁亥命贝勒多铎率䕶军二百行营兵一千五百额驸佟养性
  率旧汉兵五百携车楯往击
  太宗亲率䕶军二百縁山前行见锦州城南尘起遣图鲁什劳萨率兵二百往觇顷之明兵七千逐图噜什
  等至小凌河岸
  太宗见之遂擐甲渡河率䕶军二百直冲而入敌兵七千悉溃遁追击至锦州城敌堕壕死者甚众城中复出步兵列车楯大礟于城外以骑兵随其后距我军里许
  太宗督兵击败之斩副将一生擒把总一乃收军拜天以兵留付阿济格而还至中途凡被创士卒遍劳之酒
  庚寅
  命营卒执旗帜离大凌河城十里驰骋扬尘声礟不绝为锦州援兵状祖大夀遂率兵出城攻西南隅我兵已㩀之台树梯将登我镶蓝旗镶红旗右翼蒙古乌噜特蒙古四营兵齐出奋战
  太宗预率䕶军伏山内突驰进击敌知堕计奔入城阵斩台下者十七人中创死者百馀人自是祖大夀闭城不敢复出乙未明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与总兵吴襄等率副将参将游击守备都司等官百馀员马步兵四万馀来援过小凌河驻营掘壕列车楯枪礟我哨兵驰告
  太宗亲率行营兵之半往视
  谕诸将曰敌壁垒严整不宜轻战致伤我众且俟彼起营前进乘隙击之遂引军还戊戍明兵四更起行次长山
  距大凌河城十五里
  太宗与大贝勒代善率兵二万往击至则敌已列阵太宗密遣精锐设伏扼敌归路以行营兵推战车近敌䕶军及蒙古兵继列先令骑兵冲敌阵敌枪礟齐发铅子如雹其声震天我骑兵纵横驰突飞矢如雨敌败郤我右翼兵悉冲入敌阵先杀其步兵四向追击其骑兵左翼兵避敌枪礟踵右翼兵而进敌营未尽破仍复拒战额驸佟养性奉
  命率所部兵屯于敌营东发大礟火箭攻之时有黒云起风从西至敌乘风纵火势甚炽将逼我军天忽雨反风敌营毁其兵焚死者甚众我兵复合攻之敌溃遁截杀大半追奔四十里其先为右翼兵追击者遇我伏兵发悉殱之阵斩副将张吉甫满库王之敬尽获其驼马车牛甲胄器械生擒监军道张春副将张洪谟杨华徴薛大湖参将姜新游击黄泽千总姜桂等是日祖大夀闻枪礟声谓仍是设计诱之不复遣一人出冬十月丁未
  太宗以书三函予祖大夀及副将何可纲张存仁并命阵获文武官二十三员各以己意为招降书令千总姜桂赍往祖大夀率众官出城见之与之食谓曰尔不必再来我寕死于此城不降也己酉
  太宗遣官八员率兵五百尽出旧汉兵载红衣大将军礟六位将军礟五十四位攻鱼子嶂台是台峙立边界垣墙甚固攻三日击坏台垛敌中礟死者五十七人参将王景携男子二百三十九人妇女㓜稚三百三十九口来降远近百馀台闻风惴恐或降或逃所遗粮糗足供我士马一月之需王景既朝见
  赐以貂裘貂帽明日翟家堡守台百总一生员一率百人降获牲畜五十甲寅陈兴堡守台百总祖邦杰来降
  赐縀衣一令往招台内人降不从我军用礟击之死伤大
  半降者四十五人是日
  遣阵获参将姜新往招祖大夀等时大凌河城内粮绝薪尽我兵修筑壕堑益坚军容整暇祖大夀等谋突围而出侦我军防守严密一人不能逸而援兵自外至者又败溃穷蹙无计乃出城与姜新揖见令游击韩栋随至既朝见
  太宗命巴克什逹海库尔禅与姜新送之入城韩栋始来时由正黄旗大臣楞额礼所守之门入军士俱戎服执㦸林立门内外及逹海库尔禅送韩栋入城楞额礼亦不容⿺辶处过令远立询问姓名详察面貎一一验毕然后令行韩栋目击我军纪律及堵守严密状料一人不能潜脱还白大夀大夀降志始决其义子祖泽润以书二函系于矢自城内射出请
  遣副将石廷柱往丙寅石廷柱达海库尔禅隆什𡩋完我往城南台下大夀令韩栋送其子可法赴我军为质邀石廷柱过壕相见言当先定攻取锦州之策乃举城归顺石廷柱还奏
  太宗命同达海往谕曰我既招降尔等复攻锦州恐我兵过劳尔等降后锦州或以力攻或以计取任尔等为之不然尔等坐守城中我惟有驻兵围困而已戊辰大凌河城内各官皆与祖大夀同谋归降独何可纲不从祖大夀令二人掖出城外于我诸将前杀之遂遣副将四员游击二员来誓及暮大夀至
  命入幄坐于左设馔宴之
  赐御用黒狐帽貂裘及金饰鞓带縀靴雕鞍白马大夀密
  陈取锦州之策仍入城己巳
  命贝勒阿巴泰徳格类多尔衮岳讬率副将八员官四十员兵四千人俱作汉装偕祖大夀率所属兵三百五十人作溃奔状袭取锦州是夜二更起行礟声不绝锦州城中闻之以为大凌河城中人得脱分路应援并为我军击败会大雾人觌面不相识军皆失阵伍乃收兵还十一月庚午朔
  太宗谕诸贝勒曰与其留祖大夀于我国不如纵入锦州令其为我效力即彼叛而不来亦听之若不使往倘明国别令人㩀守锦州寕远则事难图矣今纵大夀一人去而携其子侄及诸将士以归厚加恩养再图进取庶几有济遂
  赐大夀宴
  命石廷柱库尔禅送之随行厮卒二十六人皆与之马及晩渡小凌河徒步还锦州是日大凌河归降将士皆薙发先是明步骑兵及工役商贾共三万人及我军围之或战死或饿死或相食至是存者万一千六百八十二人马三十馀
  命敛军中米二百三十三石分给之察出满洲八人前此逃入者斩以徇其蒙古人有兄弟亲戚在敖汉奈曼喀喇沁者仍归各部落外尚存一千五百七十人选其精锐者
  上与诸贝勒收养其馀分拨八旗官员及诸贝勒䕶卫并国中富戸抚恤乃悉毁大凌河至广寕一路墩台而还
  小凌河城城东南十八里周围一里二百十八步东南二门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设佐领骁骑校驻防馀详见山川卷小凌河注
  天桥场城城西南五十里周围一里门一为控扼海口之地
  本朝雍正元年设巡检司于此
  锦县界内历代旧有城址
  古大人城城内府治东相传唐太宗征高丽时储粟于此今圯
  古虹螺山寨城城西五十里考辽金元三史地理志俱无此寨名唐书亦不载其名俗传为渤海时所建周围二十三里三百三十四步南三门今圯
  安昌永和村城城西九十五里辽置金因之元废周围二里一百十九步门四今圯右屯卫城城东南七十里元时为闾阳县之临海乡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广寕右屯卫于十三山堡明年移此葺公主寨故址以为卫治永乐中指挥徐琦李通筑城周围四里二百六步高二丈九尺门三东曰镇海南曰永安西曰迎恩池深八尺广一丈周围五里八十六步今城圮池湮俗讹为牛头卫 城东有旧枯凌卫北为秃老子店村四里屯稍东为新庄屯南为曺官屯超屯双屯
  锦县界内诸堡
  十三山堡城东七十里周围一里二十步 堡之西北曰戴家屯岛儿嶂屯南曰成化峪村新甸村
  锦昌堡城西二十里周围二里二百步南一门我
  太祖高皇帝壬戊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鹰手堡城西三十里周围一里三百步南一门
  松山堡城南十八里明时设中屯千戸所于此周围三里一百二十步门三今仍分汛驻防谨案本朝崇徳六年大军取锦州克捷于此事迹谨详载山川卷松山注
  大胜堡城北三十里周围一里四十七步门一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大茂堡城北三十五里周围一里一百步门一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高山堡城东南二十五里周围三百三十二步南一门
  团山堡城东南五十里周围二百四十步门一又有一在城西南九十里周围一百六十步门二
  杏山堡城西南三十里周围二里一百六十步东西二门今设汛于此
  本朝崇徳七年大军取杏山堡事迹谨详载山川卷松山注 堡东曰刘七屯
  大兴堡城西南四十里周围一里一百八十步门一
  椵木冲堡城西南五十里周围一里门一
  塔山堡城西南六十里明宣徳五年指挥李旺建设寕远左屯卫于此周围三里四十步
  本朝崇徳七年大军取塔山堡事迹谨详载山川卷塔山注
  长寕堡城西南七十里周围一里一百三十四步门一
  连山堡城西南八十里周围一里二百六十步门一
  沙河堡城西南八十里周围一里一百三十四步门一 堡之东为八家营子北曰穆家屯十里屯
  寺儿堡城西南九十里周围一里三百四十六步门一 堡之东为万宝城
  流水堡城东北二十里周围二里三十四步门一
  营城子堡城东北三十里周围一里六十步门一
  石家堡城东北四十里周围一里一百二十步
  臧家堡城东北四十里周围一里二百十步
  齐家堡城东北四十五里周围一里
  开州堡城东北五十里周围一里 堡东曰鱼子嶂台我
  太宗文皇帝辛未年征明攻降之 堡北曰靠塔屯罗家屯夏家沟堡西曰于家屯白庙子高桥铺城西南五十里周围一里二十四步门一 以上诸堡铺皆锦县驻防分汛地寕远州
  州城即明远卫城也本广宁府前屯中屯二卫地明宣徳三年总兵巫凯都御史包怀徳上状请分二卫地于曹庄汤池之北建卫治赐名寕远筑城周围五里一百九十六步高三丈门四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寕北曰威远钟鼓楼在中街池深一丈五尺周围七里八步明季増筑外城周围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内城门四东曰远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角俱设层楼今因之乾隆四十二年
  旨重修
  谨案乾隆八年皇上东巡有
  御制寕远道中作诗十九年有御制题寕远祖氏石坊诗四十三年有
  御制寕远道中作歌寕远祖氏石坊叠旧作韵二首四十八年有御制寕远道中作寕远祖氏石坊并叠旧作韵二首俱恭载天章门
  事迹
  谨稽
  <span id="实录天聪元年夏四月">[[#实录天聪元年夏四月|实录天聪元年夏四月]]
  太宗闻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五月辛未亲率诸贝勒大臣由上榆林征明甲戍至广寕旧边命贝勒徳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讬萨哈璘豪格率精锐为前队令诸将率棉甲军携云梯挨牌为后队乙亥入白土场乘夜进发前队兵执明哨卒至知右屯卫有兵防守小凌河大凌河修城未竣亦以兵驻防锦州城缮修已毕马步兵凡三万丙子
  太宗率两黄旗两白旗兵直趋大凌河明守城兵弃城遁大贝勒代善贝勒阿敏硕讬率正红镶红镶蓝旗兵直趋锦州遂围其城贝勒莾古尔㤗率正蓝旗兵直趋右屯卫丁丑攻锦州城西隅垂克明总兵赵率教令城上三面守兵并力合拒辛巳明巡抚袁崇焕自寕远遣二人赍书赴锦州与太监纪用为我哨兵所获书中有调集水师援兵六七万将至山海等语贝勒莾古尔㤗济尔哈朗等率偏师至卫塔山运粮士卒前军八十人与明兵二万人遇击却之丁亥额驸苏纳率蒙古兵往截塔山西路遇明兵二千进击败之获马一百五十馀壬辰
  太宗率代善阿敏莾古尔泰济尔哈朗等率兵三千往寕远迎击明援兵癸巳黎明至寕远城北关明游击二员率步兵千二百馀人掘壕以车为营列火器守御我兵面城列阵攻其步卒不移时尽殱之明总兵满桂之兵及密云兵于城东二里列阵沿城环列枪礟
  太宗谕诸贝勒曰此地逼近城垣若即进攻难以尽力纵击可稍退以观动静于是退军逾山冈既而环视明兵
  坚垒不动
  太宗欲进击阿济格请从代善阿敏莾古尔泰皆以距城
  近不可攻劝阻甚力
  太宗命近御诸将及侍卫等皆冠兜鍪
  谕曰昔
  皇考攻寕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若遇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遂
  亲率阿济格与诸将侍卫等疾驰进击明前阵骑兵不能当败走寕远城下尽殪之尸填壕堑诸贝勒皆愧奋不及胄亦驰而进明兵大败委弃甲仗遍地士卒死伤者无算是日我军还驻双树堡六月己亥攻锦州城南隅因城壕深阔难以骤㧞时值溽暑天气炎蒸
  太宗悯念士卒劳苦遂班师
  中后所城城西南八十里明宣徳三年置前屯卫中后千户所于此筑城周围三里一百七十步高三丈门四东曰润和南曰歌薰西曰说泽北曰寕澜池深一丈广二丈周围四里二百步东南有关厢城三面周围一里十一步门二东曰威远南曰镇朔
  本朝康熙初设巡检司及佐领骁骑校官兵驻防乾隆四十三年
  旨重修
  事迹
  谨稽
  <span id="实录崇徳元年秋九月">[[#实录崇徳元年秋九月|实录崇徳元年秋九月]]
  世祖初嗣位遣郑亲王济尔哈朗英亲王阿济格统师征明壬寅载红衣礟及诸火器西发甲寅抵中后所乙卯薄暮移军城北填平壕堑以红衣礟攻城丙辰城頺遂用云梯挨牌拔其城擒斩游击吴良弼都司王国安等二十馀员及马步兵四千五百人俘四千馀人分兵略前屯卫中前所等处俘四百人己未由寕远卫进发庚申抵前屯卫立营栅运
  挨牌云梯红衣礟于城西自亥时发礟攻城明日午时城破斩其总兵李辅明袁尚仁及副将以下官三十馀员兵四千馀俘二千馀人又分兵至中前所明总兵黄色弃城遁遂拔中前所俘千馀人先后获枪礟驼马牛羊金银等物无算
  中前所城城西南一百六十五里明宣徳三年指挥叶兴建置前屯千戸所于此周围三里八步高三丈门三东曰定逹西曰永望南无字池深一丈广二丈周围四里三百步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设佐领骁骑校驻防乾隆四十三年
  旨重修十九年皇上东巡有
  御制中前卫诗四十八年有御制中后所中前所诗俱恭载
  天章门
  寕远州界内历代旧有城址
  南古城城西三十五里周围二百十六步门一建置年月无考
  海防五城城南二里二百四十步周围一百九十八步门一其二在城南四里半周围一百九十八步门一其三在城南五里周围一里一百步门一其四在城南六里二百八十八步周围一百九十八步门一其五在城南九里一百八步周围一百五十八步门一以上五城皆明太监高起潜请建储海运粮石于此今俱废城圮
  曹庄驿城城西南十二里周围一里一百二步门一明时设驿于此并筑城防卫今裁中右所城城西南三十里即沙后所城明宣徳三年建周围三里七十二步门三东曰永和南曰南薰西曰右定今城圮池淤
  东关驿城城西南六十里周围一里二百五十二步门一明时设驿于此并筑城防卫今裁 驿南曰三里桥村北曰望海甸村又西南曰圑河屯
  沙河所城城西南一百里周围一里二百二十六步门一亦曰沙河驿明置驿于此今废城圮乾隆四十三年皇上东巡过此有
  御制仍驻沙河所诗恭载天章门
  前屯卫所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本唐时瑞州地辽改来州金复旧元因之明洪武己卯都指挥曹毅因旧址修筑土城周围五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宣徳正统间偹御毕恭等前后甃砌门三东曰崇礼西曰武寕南曰迎恩池深一丈阔二丈周围六里二百步今城圯池淤 城西北曰平山营城东曰高儿营
  高岭驿城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周围一里七十八步门一明时设驿于此并筑城防卫今裁
  北古城城西北三十里周围一里一百二十步门四建置年月无考
  寕远州界内诸堡
  双树铺堡城东十八里周围二里门二
  杨安堡城西十二里周围一里门一
  团山堡城西三十里周围一里七十二步门一
  仙灵寺堡城西四十里周围一里门一
  黒庄窠堡城西五十里周围二百八十八步门一
  锦川堡城西六十五里周围一里门一
  刘彦章堡城西七十里周围一里门一
  三道沟堡城西八十五里周围三百二十八步门一
  高台堡城西八十五里周围一里四十二步门一
  瑞昌堡城西一百五里周围三百三十步门一
  平川营堡城西一百二十里周围三百五十二步门一
  三山营堡城西一百三十七步周围二百三十二步门一
  背阴嶂堡城西一百四十八里周围三百五十二步门一
  镇边堡城北十八里周围一里门一俗名寨儿山堡
  盐场堡城西南二十五里周围一百二十四步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曲尺河堡城西南四十八里周围二里四十四步门一
  高儿铺堡城西南一百十五里周围一里二十二步门二东曰寅和西曰徯膏灰山堡城东北二十里周围一里三十六步门一
  兴水县堡城西北十八里周围一里十四步门一南关厢三百八十步正安堡城西北二十里周围一里二十步俗名白塔峪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征明抚降之 以上诸城堡皆寕远驻防分汛地
  寕远县
  县城即明广寕中左右三卫地金时置广寕府元为广寕路明洪武间指挥王雄因旧址修筑都督刘真甃砌永乐间总兵刘江増展东南关弘治间备御胡忠展西隅正徳间备御李溱展南关周围五百四十六丈池深一丈五尺广二丈周围十一里四十五步后展新城周围十七里门六东曰永安南曰迎恩西曰拱镇北曰靖远东南曰泰安其西南一门土塞角楼四座西曰瞻秀北曰镇朔东南曰柔远西南曰望京钟楼在大市东街鼓楼在大市北街嘉靖丁酉都御史任洛总兵马永重修今按城周围十里二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五尺南关厢三面周围三里二百二十步门三东曰宣化南曰迎恩西曰振武内城与关厢共十四里二百四十步乾隆四十三年
  旨重修
  谨案乾隆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皇上东巡皆有
  御制广寕道中诗并广寕咏熊廷弼王化贞事诗恭载天章门
  事迹
  谨稽
  <span id="实录天命七年春正月">[[#实录天命七年春正月|实录天命七年春正月]]
  太祖留族弟铎弼贝和齐及额驸苏巴海统兵守辽阳亲率贝勒大臣统师征明乙卯次辽河之东昌堡丙辰寅刻大军起营辰刻渡辽河明防河兵见我军势不可当遂遁走我军前队精锐追击二十里外至西平堡乃止申刻大军继至围之丁巳招其城守副将罗一贵降不从辰刻布梯楯攻其城四面兵皆溃午刻克之一贵及兵万人俱殱焉尚未收军侦者驰告广寕城兵至我军迎击未及成列明总兵刘渠祁秉忠李秉诚副将刘徴鲍承先参将黒云鹤麻承宗祖大夀游击罗万言李茂春张明先等引兵三万乘机急战我兵不暇布阵即飞驰突入奋射冲击明兵力不能支我军乘胜追击斩杀无算至平洋桥堡刘渠祁秉忠及刘徴黒云鹤李茂春张明先战死全军尽没惟李秉诚鲍承先祖大夀罗万言遁去会暮还军
  太祖驻跸西平堡明败兵入广寕城明经略熊廷弼巡抚王化贞知西平堡己失援兵尽殪遂与监军道高出通判万有孚等弃城入山海关巡道高邦佐奔至杏山驿自缢死其广寕守门游击孙得功守备黄进千总郎绍贞陆国志等遣七人来乞降
  赐以银及信牌遣还戊午西兴堡备御朱世勲遣中军王
  志高乞降亦
  赐以银及信牌遣还是日论诸将士功以所俘获分别赏赉馀者给散众军己未大军起行赴广寕有我国人石天柱者前投明为千总至是偕秀才郭肇基出迎曰守城官吏皆遁我等已守禁门矣
  太祖赐以所乘鞍马及令旗一又正安堡千总来降赐以信牌二并遣还庚申大军行至广寕城东三里许之望昌冈城中比户焚香绅士庶民备乘舆设鼓乐执旗张盖俯伏迎谒未刻入城
  驻跸巡抚公廨明游击罗万言前逃入山至是来降其平洋桥守堡闵云龙西兴堡备御朱世勲锦州都司陈尚智鐡场守堡俞鸿渐大凌河游击何世延锦安守堡郑登右屯卫备御黄宗鲁圑山守堡崔尽忠镇寕守堡李诗镇远守堡徐镇静镇安守堡郑维翰镇静堡参将刘世勲守堡臧国祚镇边守堡周元勲大清堡游击阎印大康守堡王国泰镇武都司金砺刘式章李维龙王有功及闾阳驿十三山站小凌河松山杏山牵马岭正安锦昌中安大寕太平大安大定大茂大胜大兴盘山驿四十馀城之官各率所属兵民来降
  太祖驻军十日从广寕城移军向山海关明经略熊廷弼尽焚沿途村堡庐舍而走大军至中左所乃还大贝勒代善与
  四贝勒率兵往义州移其戸口至则闭门以拒招谕不从
  遂攻克之斩其驻守兵三千
  太祖还驻广寕二月癸未
  驾还辽阳留诸贝勒统兵守广寕城以河西归降各城堡官民移之河东时有西平堡遁去副将鲍承先亦来归
  白土厂城城北六十里周围一里一百二十步门一即白土厂边门详见关邮卷巨流河城城东北二百三十里
  本朝崇徳元年建周围二里门三南曰拱固西曰镇西北曰镇边康熙二十年置巡检司于此乾隆四十二年移驻凤凰城四十三年奉
  旨重修 城南有古开城西曰郭家堡新民屯
  广寕县界内历代旧有城池
  高丽坂城城东三十三里周围一里今圮
  羊肠河城城东四十五里周围一里今圮
  小黒山城城东六十里周围二里六十八步门一 城之北曰圑台项家屯常屯大黒山城城东七十里周围二里一百五十步门一 城南曰十里牧
  盘山驿城城东南五十里周围二百六十步门一明时置驿于此今裁
  钟秀古城城西南三里周围二里二十步金时县治明时置千戸所于此馀详古迹郡县注
  闾阳驿城城西南三十里周围二里五十步南北二门金时县治明时置驿于此今载驿东曰鄂陀堡望山堡北曰陈兴堡台西北曰寕东堡
  高城在闾阳驿城西相传为唐太宗征高丽时屯兵处今圮
  广寕县界内诸堡
  土堡子城东三十里周围一里
  中安堡城东三十里周围一里七十二步门一
  白旗堡城东一百六十里周围一里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设佐领骁骑校驻防乾隆十七年移前屯卫巡检驻此
  穿心堡城东六十三里周围一里
  马市堡城北二十里周围一里一百六十步门一
  镇东堡城北四十里周围二里一百二十步门一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高平堡城东南九十里周围一里八十二步东西二门 堡南曰镇武堡北曰魏家城平洋桥堡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周围二百七十九步门一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堡之西曰羊围子屯南曰徐家屯北曰达勒鄂谟
  傅家庄堡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周围三百三十一步门一
  沙岭堡城东南一百五十里周围二里门一堡西南曰天成堡杜家台村光衮台村鐡场堡城东南一百六十里周围二里八十步东西二门明时设铁场百戸所于此今设汛焉
  北镇堡城西南三十里周围一里一百二十六步南北二门
  中安堡城东北三十里周围二里三百二十步门一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征明抚降之今设凡焉
  镇安堡城东北五十里周围一里二百八十五里门一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征明抚降之堡北曰荞麦冲红石槽
  长永堡城西北医巫闾山之北周围一里有奇门一我
  太祖高皇帝辛酉年征明抚降之 以上诸城堡皆广寕驻防分汛地
  义州
  州城本明义州及广寕后屯二卫地辽时为宜州崇义军金改义州统弘政开义同昌三县元因之明改卫洪武二十二年指挥何浩仍旧修筑永乐宣徳间都指挥楚勇甃砌周围九里十步高三丈门四东曰熙春南曰永清西曰庆丰北曰安泰池深一丈五尺广三丈八尺周围九里一百六十六步
  本朝初属广寕康熙十六年陆续修葺置城守及巡检司雍正十二年设义州乾隆四十三年
  旨重修
  义州界内历代旧有城址
  马岭驿城城东四十五里周围一里门一明时筑城置驿于此今裁
  新站城城东四十里周围一里一百四十二步其建自何代无考
  古饶庆城城西五十里金置周围一里今圮俗讹为饶庆县城详见古迹三角城城东南五十里周围二百五十五步门一
  营城城东北二十里周围一里
  王半城城东北三十里周围一里门一以上三城建自何代无考
  大棘城城西北古颛顼之墟慕容廆曽都此今无考
  义州界内诸堡
  永宁铺堡城东二十里周围二里一百八十步门
  徳胜堡城西十五里周围一里
  大康堡城西二十里周围二里门一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太平堡城西二十馀里周围一里一百八十步门一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齐家堡城南四十五里
  景家堡城东南二十里周围一里一百八十步
  石佛堡城东南四十里
  破城子堡城西南二十里周围五里
  八塔堡城西南二十五里周围一里一百八十步
  圑山堡城西南三十里周围二里门一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大安堡城西南三十里周围一里一百八十步门一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堡之西北为二佛庙近九官台边门又西为孔家房身李
  三屯接松岭子边门

  孙凌堡城西南三十里周围一里门一
  大定堡城西南四十里周围二里门一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堡之南曰老边屯西南曰张纲屯
  正义堡城东北十八里存一碑堡之北曰赵家屯
  大宁堡城东北三十里周围一里一百八十步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堡之东为望民屯望宾屯
  大清堡城东北五十里周围二里三十步门一我
  太祖高皇帝壬戊年征明抚降之今设汛焉
  大静堡城东北六十里周围二里门一
  镇彝堡城东北六十里周围三里一百八十步门一
  瓦子峪堡城东北六十五里周围二里 以上诸城堡皆义州驻防分汛地











  钦定盛京通志卷三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1. 刊本作“创”。
  2. 刊本作“嶐”。
  3. 刊本作“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