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盛京通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欽定盛京通志 全覽1 全覽2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圖>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
  總裁纂修校對諸臣職名
  總裁





  御前大臣內大臣署兵部尚書內務府大臣戶部左侍郎福長安經 筵 講 官 戶 部 左 侍 郎 董 誥
  總纂
  禮 科 掌 印 給 事 中 劉謹之吏 部 考 功 司 員 外 郎 程維岳
  滿纂修
  原 任 內 閣 侍 讀 呈 麟
  原任理藩院筆帖式今授江蘇鎮江府理事同知七徳戶  部   主   事   善 慶刑  部  筆  帖  式  文 海大  理 寺 筆 帖 式  馬廷模漢纂修
  翰  林  院  編  修  闗 槐刑 部 湖 廣 司 郎 中 馮 培吏 部 騐 封 司 員 外 郎 呉 俊吏 部 騐 封 司 主 事 杜兆基兵 部 職 方 司 主 事 趙秉淵內   閣    書   張姚成滿校對
  理  藩 院 員 外 郎 巴達爾湖原  任  戶 部 主 事 穆 圖翰  林 院 筆 帖 式  朝 樂工  部  筆  帖  式  齡 椿漢校對
  翰  林  院  編  修  馮集梧候 補 戶 部 主 事  王學海內   閣    書   程 琰內   閣     書   沈 琨











  謹
  奏等奉
  勅重修
  盛京通志恭呈
  欽定繕冩告成謹奉
  表上
  進者伏以
  璇圖出震自東基式廓之模
  松牖秉乾從朔緬厥初之緒景發祥於
  先葉永懐締構艱難臚紀實於
  陪京備見謡風淳古千盤
  陵寢天成虎踞之形一統山河地是
  龍興之舊諏
  時巡而稽典敬展
  珠邱訂前志以勒書輝騰壁府
  纘承事鉅蒐輯體嚴竊惟周官始載職方班史詳登地理洎夫厯代並有專編顧華渚丹陵未顯孕竒之跡豳居邰室僅傳胥宇之文仰松柏於殷山景亳則圖經莫考指枌榆於炎社沛豐則紀述靡聞唐家託系仙聃徒著兩京之號宋氏𣶮源天水空稱九域之書寰宇記不列典章方輿志但箋沿革徧稽曩籍罕徵省山與宅之規欣遇
  右文特闡拓土開基之烈欽惟
  皇帝陛下
  徳參燾載
  治浹登咸廣怙冒於九瀛
  聖人物覩毖幾康如一日
  天子古稀疆索恢紘無間於東西南朔圖書統滙全
  甄乎甲乙丙丁聿追
  祖
  宗櫛沐之勞如親風雨爰補志乘編摩之闕重煥丹青惟
  茲遼瀋之
  造邦伊昔幽營之分壤𦤎區神奧環滄海以為池鍾毓靈長屹白山而作鎮潭湧鴨江之緑萬年
  慶澤方流日華鵲果之朱三姓
  竒徵早定
  太祖膺配
  天之景命運蓋世之
  神謨十三甲奮自崇朝九部沙蟲盡化廿萬人破纔五日重闗風鶴遙傳江路天寒結氷橋而徑度河壕地險逾鐵嶺以長驅啟惎作
  京千里控建瓴之勢雍容議政十亭
  頒懸魏之章
  太宗誕育英靈纂承統緒受降幡於海島立石銘恩平戰壘於松山摧枯制勝克錦城而遂收寧逺匪惟燮
  伐申威獲玉璽而用告
  郊臺允協昭華進籙六曹三院績熙揆奮以交資北伐南
  倈勲集畏懐之並附
  列聖規橅建樹
  肇大業而開先
  熙朝典則貽留嗣
  鴻猷而率舊焜煌億䙫耀遹駿之貞符肅穆
  三陵萃鬱蔥之佳氣榦聳神榆之蔭
  運啓神功峯髙天柱之標
  業隆天作嘶風石馬騰驤二白猶酣向月雕弧藏弆百鈞
  獨重
  聖祖三臨展謁
  橋山抒霜露之誠我
  皇四舉升馨遼海想風雲之盛紅樁層設萬靈拱衛森
  嚴粉堞重修千雉週遭鞏固若迺
  崇壇翼峙
  太室鼎新文武分功徳之坊
  清寧肅神祇之祀
  篤恭
  大政殿廷鸞鳳齊鶱
  衍慶
  頤和宮掖睢麟嫓美剎奉
  衣冠之古刑式紹庭閣儲典冊之珍義符溯澗尊藏瑑玉升秘檢而彩映
  留都彚冩
  歌風溢綈囊而昭垂奕葉松花江上戰蹟披圖蘇子河
  邊歡聲捧
  詔膴原利往威呼偕法喇咸宜蔀屋寧居周斐與額林共穏㸐霞綳而照讀無煩鑿壁之明綴拉哈以施工奚啻索綯之儉人文蔚起化成握槧英髦
  王氣盤紆地憶
  麾戈茂烈際聲靈之熙洽資記載之詳賅前此已具成書
  尚多簡畧今茲重遵
  申命尤慎㕘稽蓋紬金匱於
  五朝識
  偉伐豐功之有自傃
  翠華於四蒞欣
  湛恩曠典之頻加
  指示發䝉正譌謬而懸同日月闡揚繩
  武制聲謌而韻葉韶韺惟載筆胥奉
  聖裁斯裒編克成善本臣等學荒括地才謝研京沗依禁近之班時親
  睿訓幸預扈隨之列備覩
  鴻儀因故帙以折衷擴新篇為攷索三十七門之按部例以倍而加詳一百丗卷之分函數惟贏而更審
  聖製文増
  寶録允矣大經大法之遺
  天章體次
  綸音烝哉
  丕顯
  丕承之慕澗瀍舊卜特𫾻
  駿烈於無前
  郊
  廟新釐具飭隆文於有秩紀創興之
  宮闕儼對
  堯階誌僾見於
  寢園恍依
  軒鼎星土井疆之縷載刋正方隅山川城郭之條分鋪張撻伐繼闗郵而有津渡遵道悉就蕩平排戸籍而及賦征諴民均臻樂利官隸雲師之掌廨宇列眉士觀璧水之光科名題額軍容増制重邊方戊己之留屯官績傳徽兼勝國甲申之
  錫諡人物表龍蒸之彥並採遼金祭祠尊
  鳳䍐之臨廣羅山海忠孝旁摭女史隠流類綜仙經風俗呈圖家盡敦龎之習珍腴著産壤皆清淑之滋疏往跡而援古證今語糾誇大附瑣聞而傳疑示信説佐瓌奇逺擷文苑之華近第詞臣之頌凡此支分派別總歸綱舉目張謹按𠉀以課程暄寒屢易勉増華於踵事體例從新鉅細稟承牋素分披
  乙夜後先告蕆汗青再構辰年伏願
  頒惠藝林埀芬書庫篤蒼牙之慶祚綿於
  陟降舟瑤光赤玉之編瑞衍夫雲礽瓜瓞
  燕貽益懋無忘二南七月之詩彪炳長懸詎止通邑大都
  之布等無任瞻
  天仰
  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恭
  進以
  聞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
  凡例
  
  盛京為
  王跡肇基首隆
  謨誥謹稽
  五朝實録
  聖訓
  詔諭碑記詩文冠列卷端我
  皇上覲揚
  光烈四詣陪京
  闓澤覃敷
  大文彌耀謹志
  聖製
  綸音
  天章弁諸志首以昭
  作述之隆
  一考卜
  興京遷都遼瀋為我
  朝豐鎬遺規至若
  壇
  廟
  宮殿
  山陵創制典禮嚴重謹稽
  實錄及㑹典諸書詳志京城
  壇
  廟
  宮殿
  山陵各一卷以彰規制
  一志星野當辨其傅㑹建置疆域當糾其譌謬山川城池當考其方隅今遵
  㫖訂正悉載
  國語舊名並恭錄
  開國戰蹟其疆里逺近謹遵
  欽定輿圖詳核臚識
  一舊志闗津於吉林黒龍江邉門多所闕略戶口田賦於旗田官莊園塲賦則亦多疎漏茲悉詳訂増所未備
  一志職官次官署以専職守志學校次選舉以簡才良至
  畱都重地武備尤要分營列戍規模宏逺謹増志兵
  防
  一志名宦以彰治行志人物以勵材能舊志於遼金宗室俱不載又但志遼瀋不及吉林黒龍江未為該備今悉増入並遵
  欽定遼金史於舊譌姓名詳譯改正至
  開國功臣事蹟謹遵
  國史傳按其於
  盛京有治行戰蹟者一一臚載其事在入闗以後者
  詳見
  國史及八旗通志茲不備錄
  一忠孝節義所以㢘頑立懦風示百世至文學隠逸流寓方伎仙釋列女皆足以資采訪驗風教悉志如例
  一祠祀有闗祭法
  翠華四蒞遼渾諸河特建專祠古剎精藍亦多蒐輯謹志祠祀又古蹟舊志繁簡失當茲詳考史傳分𨽻郡縣名勝各以類次間加辨正以期核實
  一奉天風俗淳樸有上古遺風物産豐饒為九州上腴茲博稽前史謹遵
  欽定滿洲源流考詳晰編纂志風俗物産並旁採異聞
  為雜志一卷以資考鏡
  一列朝藝文舊志體例未協兼多遺闕今蒐羅史集按照時代分體編輯至
  國朝藝文凡臣下賦頌及賡紀詩篇俱各依類編次
  以彰
  昭代人文之盛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目錄
  卷一
  聖製一
  卷二
  聖製二
  卷三
  聖製三
  卷四
  聖製四
  卷五
  聖製五
  卷六
  聖製六
  巻七
  聖製七
  巻八
  綸音一
  卷九
  綸音二
  巻十
  天章一
  卷十一
  天章二
  巻十二
  天章三
  卷十三
  天章四
  卷十四
  天章五
  卷十五
  天章六
  巻十六
  天章七
  卷十七
  天章八
  卷十八
  京城
  卷十九
  壇廟
  卷二十
  宮殿
  巻二十一
  山陵
  卷二十二
  星土
  卷二十三
  建制沿革表一考一
  卷二十四
  疆域形勝
  卷二十五
  山川一
  卷二十六
  山川二
  卷二十七
  山川三
  卷二十八
  山川四
  古山川考
  卷二十九
  城池一
  卷三十
  城池二
  卷三十一
  城池三
  卷三十二
  城池四
  卷三十三
  闗郵
  卷三十四
  津梁
  船艦
  卷三十五
  戶口一
  卷三十六
  戶口二
  卷三十七
  田賦一
  卷三十八
  田賦二
  旗田官莊稅課
  卷三十九
  職官一
  卷四十
  職官二
  卷四十一
  職官三
  卷四十二
  職官四
  卷四十三
  學校一
  卷四十四
  學校二
  卷四十五
  官署一
  卷四十六
  官署二
  卷四十七
  選舉一
  卷四十八
  選舉二
  卷四十九
  選舉三
  卷五十
  選舉四
  卷五十一
  兵防一
  卷五十二
  兵防二
  卷五十三
  名宦一
  卷五十四
  名宦二
  卷五十五
  名宦三
  卷五十六
  名宦四
  卷五十七
  名宦五
  卷五十八
  厯朝人物一
  卷五十九
  厯朝人物二
  卷六十
  厯朝人物三
  卷六十一
  厯朝人物四
  卷六十二
  厯朝人物五
  卷六十三
  厯朝人物六
  卷六十四
  厯朝人物七
  卷六十五
  國朝人物一
  卷六十六
  國朝人物二
  卷六十七
  國朝人物三
  卷六十八
  國朝人物四
  卷六十九
  國朝人物五
  卷七十cq=33
  國朝人物六
  卷七十一
  國朝人物七
  卷七十二
  國朝人物八
  卷七十三
  國朝人物九
  卷七十四
  國朝人物十
  卷七十五
  國朝人物十一
  卷七十六
  國朝人物十二
  卷七十七
  國朝人物十三
  卷七十八
  國朝人物十四
  卷七十九
  國朝人物十五
  卷八十
  國朝人物十六
  卷八十一
  國朝人物十七
  巻八十二
  忠節一
  卷八十三
  忠節二
  卷八十四
  忠節三
  卷八十五
  忠節四
  卷八十六
  忠節五
  卷八十七
  孝義
  卷八十八
  文學
  卷八十九
  隱逸
  巻九十
  流寓
  卷九十一
  方伎
  卷九十二
  仙釋
  巻九十三
  列女一
  巻九十四
  列女二
  巻九十五
  列女三
  卷九十六
  列女四
  巻九十七
  祠祀一
  卷九十八
  祠祀二
  巻九十九
  祠祀三
  巻一百
  古蹟一
  卷一百一
  古蹟二
  巻一百二
  古蹟三
  巻一百三
  古蹟四
  卷一百四
  古蹟五
  陵墓
  卷一百五
  風俗
  巻一百六
  物産一
  卷一百七
  物産二
  卷一百八
  雜志
  巻一百九
  列朝藝文一
  巻一百十
  列朝藝文二
  卷一百十一
  列朝藝文三
  卷一百十二
  列朝藝文四
  卷一百十三
  列朝藝文五
  卷一百十四
  列朝藝文六
  巻一百十五
  國朝藝文一
  卷一百十六
  國朝藝文二
  巻一百十七
  國朝藝文三
  巻一百十八
  國朝藝文四
  卷一百十九
  國朝藝文五
  巻一百二十
  國朝藝文六
  卷一百二十一
  國朝藝文七
  巻一百二十二
  國朝藝文八
  卷一百二十三
  國朝藝文九
  卷一百二十四
  國朝藝文十
  卷一百二十五
  國朝藝文十一
  卷一百二十六
  國朝藝文十二
  卷一百二十七
  國朝藝文十三
  卷一百二十八
  國朝藝文十四
  卷一百二十九
  國朝藝文十五
  卷一百三十
  國朝藝文十六
  等謹按
  盛京通志一百三十巻乾隆四十四年
  勅撰分卷進呈俱經
  欽定按
  盛京舊有通志三十卷巻分三十五門敘述多
  所舛漏因
  命補正其書定為此本恭讀
  聖製
  御製全集詩文有闗於
  盛京者舊本僅載十之三今悉補録又以
  御製分
  綸音
  天章二門各從體製
  京城門中舊本不詳
  盛京
  興京
  東京創建修葺之由
  太祖
  太宗制勝定都始末
  壇廟門中舊本不載營造制度及重修年月又不
  載尊藏
  冊
  寶及
  堂子嵗祭諸儀
  宮殿門中舊本亦不載重修年月
  御題聨額及尊藏
  聖容
  聖訓
  實録
  玉牒
  戰圖及乾隆四十三年設立諫木事
  山陵門中舊本不載恭
  謁及嵗祀儀注所述
  三陵官制亦多舛誤山川城池兩門中舊本均不載太祖
  太宗戰蹟人物門中不載
  開國宗室王公又諸勲臣事蹟亦不悉具今倂詳考増修其餘星土建置沿革疆域形勝祠祀古蹟陵墓襍志風俗土産八門並援據經史糾訛補陋闗郵戶口田賦職官學校官署選舉兵防八門舊本所載止於乾隆八年今並按年續載名宦厯代忠節孝義文學隠逸流寓方技仙釋烈女藝文十門亦參訂刪補俾不冗不漏其官名人名地名舊本音譯徃往失真今併一一釐正體裁精密考證詳明溯豐邑之
  初基述阪泉之
  鴻績經綸開創
  垂裕無疆
  啟佑規模萬年如覿固與直省輿記徒侈山川人物者區以別矣乾隆五十四年正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
  聖製
  太祖髙皇帝訓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
  聖製
  等謹按古帝王經綸草昧肇造艱難至於大統光昭淳化翔洽迺追述王業之所由興作歌陳誡曰篤不忘是以始都之區典冊尤重我
  國家誕膺
  景命肇基東土式擴鴻圖以光四表洪維
  開國締造之初規模宏逺洎夫統一寰宇
  
  聖相承文教覃敷製作大備伏讀
  太祖
  太宗聖訓心事光明詞義正大與天地同量與日月齊光
  洵乎
  聰睿神武
  天縱聖人開
  國家萬年有道之基粵自
  世祖章皇帝躬集大勲恢宏
  前烈睠念邠岐舊業王跡所興
  典誥煌煌大文丕著迨
  聖祖仁皇帝躬勤
  法駕三詣
  陪都溯生民肇祀之初宅鎬遷豐之盛鋪
  鴻藻信景鑠方策所布拱若球圖
  
  世宗憲皇帝紹聞衣徳累洽重熙以關左為
  龍興重地
  訓詞經畫深切周詳與
  列祖詒謨同垂法則佑啓萬年臣等敬謹裒集繕録卷首
  以昭我
  朝
  聖謨懿鑠
  世徳作求之盛雲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
  聖製
  太祖髙皇帝訓諭
  已亥二月
  上欲以蒙古字製為國語頒行額爾徳尼等以未能更製
  
  上曰漢人讀漢文凡習漢字與未習漢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讀䝉古文雖未習䝉古字者亦皆知之今我國之語必譯為䝉古語讀之則未習䝉古語者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國之語製字為難反以習他國之語為易耶額爾徳尼等對曰以我國語製字最善但更製之法臣等未明故難耳
  上曰無難也但以䝉古字合我國之語音聨綴成句即可因文見義矣吾籌此已悉爾等試書之何為不可於是
  上心獨斷將䝉古字製為國語創立滿文頒行國中滿文
  傳布自此始
  乙卯十一月
  上出獵時雪初霽恐草木之上浮雪霑濡乃襭其衣侍衛
  布揚古等見而私語曰
  上何所不有惜此衣耶
  上聞之笑曰吾豈為無衣而惜之但徒被霑濡無益且與其使此衣霑濡於雪何如留此鮮潔者賜汝等吾躬行節儉微物必惜正欲俾汝等效法耳
  <span id="天命三年戊午四月壬寅">[[#天命三年戊午四月壬寅|天命三年戊午四月壬寅]]
  上既以七大恨告
  天興師征明臨行
  諭諸貝勒大臣曰此兵吾非樂舉也實因七大恨其餘小忿不可殫述凌迫已甚用是興師凡俘獲之人勿去衣服勿滛婦女勿離異其匹偶拒戰而死者聴其死若歸順者慎勿輕加誅戮遂
  親統師進圍明撫順城並以書
  諭遊擊李永芳曰爾明發兵疆外衛助葉赫我乃興師而來汝撫順所一遊擊耳縱戰亦必不勝今諭汝以降汝降則我兵不入城汝之士卒皆得安全若我入城則男婦老弱必致驚潰亦大不利於汝矣勿謂朕虛聲恐嚇而不信也汝思區區一城吾不能下何用興師為哉失此勿圖悔無及已其城中大小官吏兵民等獻城來降者保其父母妻子以及親族俱無離散豈不甚善降不降汝熟計之母不忍一時之忿違朕言致僨事失機也永芳受書納欵乃撫輯所下各臺堡徙城中人口以歸
  天命四年己未三月甲申朔明經畧楊鎬總兵杜松劉綎李如柏馬林等督兵二十萬分四路來侵辰刻我國西路偵卒以明兵出撫順關馳告而南路偵卒又以明兵進棟鄂境馳告
  上曰明兵之來信矣我國南路駐防之兵有五百人其南路兵來即以此拒之明使我先見南路有兵者誘我兵而南也其由撫順所西來者必大兵也急宜拒戰破此則他路兵不足患矣即於辰刻發兵大貝勒代善先行諸貝勒續至界藩見我國築城夫役及兵四百據吉林崖時杜松結營薩爾滸山而自引兵仰攻我兵四大貝勒等議曰吉林崖巔有防衛夫役之兵四百人急増千人助之俾登山馳下衝撃而以右翼四旗兵夾攻之其薩爾滸山之兵則以左翼四旗兵備禦焉兵既往
  上至問破敵䇿四大貝勒以前議告
  上曰日暮矣且從汝等今分右翼四旗之二與左四旗兵合破薩爾滸山所駐兵此兵破則界藩之衆自喪膽矣再令右二旗兵遙望界藩明兵俟我軍自吉林崖馳下衝擊時併力以戰於是合六旗兵進攻薩爾滸山不移時大破之而所遣助吉林崖之軍自山馳下右二旗軍渡河夾擊界藩山麓明兵又大破之又破馬林兵於尚間崖又破劉綎兵於阿布達哩岡李如柏遁去
  <span id="天命四年己未四月丙辰">[[#天命四年己未四月丙辰|天命四年己未四月丙辰]]
  上諭諸臣曰今戰馬羸瘠須牧以青草俾之壯宜於近邊之界屯田築城界藩設兵守禦以衛農人於是
  上西行示築城基址擇曠土以牧馬焉
  <span id="天命四年己未六月辛酉">[[#天命四年己未六月辛酉|天命四年己未六月辛酉]]
  上既克開原城
  諭貝勒諸臣曰吾等勿回都城築城界藩治屋廬以居牧馬邊境勿渡渾河何如貝勒諸臣議曰不如還都近水草息馬濃陰之下浴之飼之馬乃速壯且使士卒歸家繕治兵仗便
  上曰此非爾所知也今六月盛夏行兵已二十日矣若還都二三日乃至軍士由都至各路屯寨又須三四日炎蒸之時復經逺涉馬何由壯耶吾居界藩牧馬於此至八月又可興師矣遂駐蹕界藩令軍士盡牧馬於邊
  <span id="天命五年庚申六月庚戌">[[#天命五年庚申六月庚戌|天命五年庚申六月庚戌]]
  上曰凡有下情慾訴者恐不得上聞可樹二木於門外其有欲訴之言書而懸之於木俾朕覽其辭晰其顛末而按問焉由是事無鉅細悉得上達
  <span id="天命六年辛酉正月甲申">[[#天命六年辛酉正月甲申|天命六年辛酉正月甲申]]
  上率四大貝勒及台吉徳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岳託等
  
  天地焚香祝曰
  天父也
  地母也今以暴國肆虐奉命徂征其烏拉輝發哈達葉赫同一語音之國已䝉垂祐悉以授予既而征明又得撫順清河開原鐵嶺諸城及明四路來侵盡殱其衆無非
  天地之黙相也吾所禱於
  皇天后土者吾子孫中縱有不善之人俾勿同氣推刃開戕害之端其不善之人惟天誅之若不俟天誅存心戕害
  天地鑒之奪其算無克永年或於昆弟之中有所行悖亂者不忍傷殘以義理所在殷勤教誡感格愚頑使自悔悟
  天地其眷顧之神祇其呵䕶之願我子孫祚永百世以及萬年用茲䖍告尚其無咎既往鑒乃來茲
  天命六年辛酉閏二月癸未築薩爾滸城工竣
  上念築城夫役良苦今犒以牛羣臣奏曰與其取諸公家
  何若征明以所獲牛畜給之
  上御殿集貝勒諸臣曰朕以人君無野處之理故築城以居夫君賢而後有國國治而後有君貝勒良而後有民民安而後有貝勒故天作之君恩養其下而下敬其上禮也至於諸貝勒宜愛其民民宜尊其貝勒即一家之中為主者宜恤其僕為僕者宜敬其主如其僕以力耕所穫供其主而不敢私其主積有財物亦贍其僕而無所吝如此則上下相親天心悅人情和無往不善矣夫築城所用木石豈出於築城之地耶鑿石於山採木於林長路轉運既已疲矣況又版築興作其勞益甚今爾等吝惜已財乃為此言不知征明原以伸大義奉天而行若為築城犒夫之故而略取其牛甚不可也言方競
  適有副都統博爾晉後至
  上問曰汝適安在徒步來耶何喘息不寜也博爾晉對曰
  自築城所來
  上曰爾輕身行憊如是彼輓運興築之夫寧不勞乎遂計
  夫役賜牛併以食鹽給之
  天命六年辛酉三月癸亥
  上集貝勒諸臣議曰
  天既眷我授以遼陽今將移居此城耶抑仍還我國耶貝
  勒諸臣俱以還國對
  上曰國之所重在土地人民今還師則遼陽一城敵且復至據而固守週遭百姓必將逃匿山谷不復為我有矣舍已得之疆土而還後必復煩征討非計之得也且此地乃明及朝鮮䝉古接壤要害之區天既與我即宜居之貝勒諸臣皆曰善遂定議遷都迎后妃諸皇子
  <span id="天命六年辛酉七月壬寅">[[#天命六年辛酉七月壬寅|天命六年辛酉七月壬寅]]
  上以克取遼東
  御殿召集羣臣大陳筵宴
  上親舉金巵徧賜以酒又各賜衣一襲衆臣欣承寵賚皆
  叩首謝
  上諭之曰明之國最大也尚以為不足而欲並人之國故喪其師明之土最廣也尚以為不足而欲奪人之土故喪其地此皆
  天厭明祐我也賴爾諸臣攻戰之力仰承
  天眷故朕及爾等得至此地酒一巵衣一襲為物幾何豈足酬勞哉但念爾諸臣宣力疆場勤勞王事茲集殿廷用伸懽敘以見朕心嘉悅而已
  <span id="天命七年壬戌三月己亥">[[#天命七年壬戌三月己亥|天命七年壬戌三月己亥]]
  上集貝勒大臣議曰我國家承
  天眷佑遂有遼東之地但今遼陽城大年久傾圮東南有朝鮮北有䝉古二國俱未弭帖若舍此征明恐貽內顧憂必更築堅城分兵守禦庶得固我根本乘時征討也貝勒大臣諫曰舍見居之城郭室廬更為創建毋乃勞
  民耶
  上曰今既與明搆兵豈能即圖安逸汝等所惜者一時小勞苦耳朕所慮者大也苟惜一時之勞何以成將來逺大之業耶朕欲令降附之民築城而廬舍各自營建如此雖暫勞亦永逸已貝勒大臣皆曰善遂築城於遼陽城東五里太子河邊創建宮室遷居之名曰東京天命九年甲子四月甲申
  上以遼陽既定建都東京奉移
  景祖
  顯祖諸陵安𦵏於東京之楊魯山設太牢焚楮幣上詣
  二祖陵奠酒行禮祝曰吾征明復
  
  父讐已得遼東廣寜祇移
  寢園永安斯土惟我
  祖
  考仰達
  天地垂福佑焉
  <span id="天命十年乙丑三月己酉">[[#天命十年乙丑三月己酉|天命十年乙丑三月己酉]]
  上欲遷都瀋陽貝勒諸臣以嵗荒食匱諫阻
  上不許曰瀋陽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弼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䝉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鮮可由清河路以進且於渾河蘇克素䕶河之上流伐木順流下以之治宮室為薪不可勝用也時而出獵山近獸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朕籌此熟矣汝等寧不計及耶




  欽定盛京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
  聖製
  太宗文皇帝聖訓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
  聖製
  太宗文皇帝聖訓
  天聰元年丁夘五月癸未
  上命繫書於矢射入錦州城中
  諭曰爾城內一應官吏軍民等與其饑困而死不如縋而出降必縱爾歸令與父母妻子相見昨我軍到時臺堡降衆二千餘人悉令縱還想爾等亦聞之矣今我豈肯舍此垂䧟之城而去俟我攻城軍士雲梯挨牌綿甲一到即行攻取玉石俱焚噬臍何及曷若於未攻城之先縋城出降我必使爾室家完聚有官職者自當優敘恩養
  <span id="天聰三年己巳八月乙亥">[[#天聰三年己巳八月乙亥|天聰三年己巳八月乙亥]]
  上諭曰自古國家文武並用以武功勘禍亂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興文治於生員中考取其文藝明通者優奬之以昭作人之典諸貝勒府以下及滿漢䝉古家所有生員俱令考試各家主母得阻撓有考中者仍以別丁償之
  <span id="天聰五年辛未七月庚子">[[#天聰五年辛未七月庚子|天聰五年辛未七月庚子]]
  上召集諸將
  諭曰瀋陽遼東之地原非我有乃
  天所賜也今不事征討坐視漢人開拓疆土修建城郭繕治甲兵使得完備我等豈能安處邪朕是以不惜財帛及與朝鮮通市所得貨物盡與䝉古易其馬匹興師致討此行儻荷
  天佑克奏厥功凡俘獲之人勿離散其父子夫婦勿掠取其衣服當加意拊循以副朕戡亂寧人之意爾諸臣於各軍士宜諄切曉諭若止於傳諭時唯唯聴命退而遂忘自不免生事橫行致干罪戾矣朕今不自暇逸躬率大軍前往或彼被困而來降或
  天垂佑而致勝則飲至休兵三軍解甲定有其時自征明國以來攻城野戰所向必克彼明國屢戰屢敗勢同枯朽而我常有懼心者以彼雖不長於騎射而於戰陳之時曉習文武法律故也昔金伐宋遇宋將宗澤金兵十三戰皆敗隨有宋一將率兵來援欲戰有城守將沮之曰當此六月酷暑揮扇納涼尚不能堪豈能擐甲而戰乎諸兵聞之皆無鬬志宋兵遂潰以一言之失而城竟為金所得如貝勒阿敏駐守永平時曽以我兵為弱曰如此安能克敵彼貝勒之言若此士卒孰肯用命又如額駙固三泰朕非以其臨陣怯懦不能稱職革都統任也當進攻昌黎時本旗一卒被傷至死以繩繫其足曵之而歸夫戰則用之而死不加恤誰復效死直前邪必也死則恤之傷則臨視調治之乃可為主帥爾都統等果能體恤士卒則人皆效死願授命於主將之前矣我軍總計雖衆若都統副都統𠫵領佐領各就所屬而戒諭之不難遍及要在申明法令愛惜士卒則人人競奮建立功名豈不美乎
  <span id="天聰六年壬申三月戊戍">[[#天聰六年壬申三月戊戍|天聰六年壬申三月戊戍]]
  上諭巴克什達海曰國書十二頭字向無圏㸃上下字雷同無別幼學習之遇書中尋常語言視其文義易於通曉若至人名地名必致錯誤爾可酌加圈㸃以分析之則音義明曉於字學更有禆益矣
  天聰六年壬申八月癸酉六部衙門工竣
  上親往視還宮時召六部啟心郎諸臣
  諭之曰朕以爾等為啟心郎爾等當顧名思義克盡厥職如各部諸貝勒凡有過失爾等見之即明言以啟迪其心俾知改悔若一時面從及事已往而退有後言斯最下之人所為也汝等先自治其身身正而後可以言諫上如不治其身不勤部事則自反尚多抱愧何以取重於人雖懇切言之上必不聴人亦不信也
  <span id="天聰七年癸酉正月庚子">[[#天聰七年癸酉正月庚子|天聰七年癸酉正月庚子]]
  上諭各佐領曰田疇廬舍民生攸賴勸農講武國之大經爾等宜各往該管屯地詳加體察不可以部務推諉若有二三佐領同居一堡者著於各田地附近之處大築牆垣散建房屋以居之遷移之時宜聴其便至於樹藝之法窪地當種梁稗髙田隨地所宜種之地瘠湏加培壅耕牛湏善飼養爾等俱一一嚴飭如貧民無牛者付有力之家代種一切徭役宜𣲖有力者勿得累及貧民如此方稱佐領之職若以貧民為可虐濫行役使惟爾等子弟狥庇免其差徭則設爾佐領何益耶至所居有卑濕者宜令遷移若憚於遷移以致傷稼害畜俱爾等佐領是問方今疆土日闢凡田地有不堪種者儘可更換許訴部臣換給如給地之時爾佐領自占近便沃壤將逺瘠之地分給貧人許貧人陳訴再爾等於該管之地各宜督率所屬長㓜於春夏秋三時勤於習射朕不時遣部臣往察如有不能射者必治佐領之罪此係我國制勝之技何可不努力學習耶
  <span id="天聰七年癸酉九月辛丑">[[#天聰七年癸酉九月辛丑|天聰七年癸酉九月辛丑]]
  上御殿召征明山海闗貝勒大臣等責之曰爾等此行用兵甚不合法既㨗之後何不深入內地收取糧餉休息士馬乃遽速還耶貝勒雖欲還軍揚古利爾係舊臣何不諫止爾若能諫貝勒誰不聴從想爾為築室未成乗此未寒急圖竣工故遽來耳即來時爾諸貝勒若令率領精兵殿後截殺明之追兵必獲大勝何至相率俱來止留圖魯什勞薩等峭兵殿後彼時敵兵數千追至雖以寡敗衆實皆
  上天眷佑及我兵精鋭故也萬一有失不知爾貝勒等尚能來見朕否圖爾格納穆泰蘇納等係有罪之人雖經革職仍用為各部承政凡遇攻城不令爾等前往今乘此凱旋之際正宜率兵殿後戮力建功以圖自效乃亦隨衆前行倘他日大軍出征攻城野戰之時衆皆奮勇齊進誰肯居爾等後者爾等將何時自奮乎
  皇考太祖時敖堪特翁格伊喇喀努賽四臣皆能率先力戰並未嘗歿於臨陣夫人生能有百嵗乎天數既盡不免於亡巴克什武納格所在建功今又殿後首先殺敗敵兵人臣為國義當如此爾諸大臣不能啟迪貝勒之心竭力為國止圖安享冨貴逡巡畏縮不知爾等可能長保富貴耶
  <span id="天聰七年癸酉十月已巳">[[#天聰七年癸酉十月已巳|天聰七年癸酉十月已巳]]
  上諭文館儒臣曰昔
  皇考太祖欲剙造滿書巴克什額爾徳尼辭以不能太祖曰汝何謂不能但以䝉古字合我國之語音聮綴成句何為不可吾意已定汝毋辭額爾徳尼乃一代傑出之人今也則亡彼所造之書義或有在其後巴克什庫爾禪所増朕恐終有未合爾記載諸臣將所載之書宜詳加訂正若有舛譌之處即酌改之朕嗣大位凡
  皇考太祖行政用兵之道若不一一備載垂之史冊則後世子孫無由而知豈朕所以盡孝乎
  <span id="天聰八年甲戌四月辛酉">[[#天聰八年甲戌四月辛酉|天聰八年甲戌四月辛酉]]
  上諭曰朕聞國家承天創業各有制度不相沿襲未有棄其國語反習他國之語者事不忘初是以能垂之久逺永世勿替也䝉古諸貝子自棄䝉古之語名號俱學喇嘛卒致國運衰微今我國官名俱因漢文從其舊號夫知其善而不知從與知其非而不能省俱未為得也朕纉承基業豈可改我國之制而聴從他國嗣後我國官名及城邑名俱當易以滿語毋得仍襲漢語舊名俱照我國新定者稱之若不遵新定之名仍稱漢字舊名者是不奉國法恣行悖亂者也察出決不輕恕
  <span id="天聰八年甲戍十二月壬辰">[[#天聰八年甲戍十二月壬辰|天聰八年甲戍十二月壬辰]]
  上命管步軍副都統巴竒蘭叅領薩穆什喀率領官兵往
  征黑龍江地方
  諭曰爾等此行道路遙逺務奮力直前慎毋憚勞而稍怠也俘獲之人須用善言撫慰飲食甘苦一體共之則人無疑畏歸附必衆且此地人民語音與我國同攜之而來皆可以為我用攻畧時宜語之曰爾之先世本皆我一國之人載籍甚明爾等向未之知是以甘於自外我皇上久欲遣人詳為開示特時有未暇爾今日之來蓋為爾等計也如此諭之彼有不翻然來歸者乎爾等其勉體朕意大丈夫凡受委任當圖報稱語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誠哉是言若此時不力圖建樹異日雖悔何益耶
  <span id="天聰九年乙亥二月午午">[[#天聰九年乙亥二月午午|天聰九年乙亥二月午午]]
  上諭曰邇者察哈爾國新附各官頻加恩宴其燕京及大凌河歸順各官久未宴勞雖得新附之員其舊歸我國者詎可頓忘耶
  諭畢遂設宴召燕京及大凌河歸順各官自守備都司以上皆集內庭宴之時預宴各官有形容憔悴者
  上見之曰或者貝勒等不加恩養以致如此雖得新附之人何乃轉忘先歸之人我國家䝉
  天眷佑所得大小官員人等朕皆一體加恩未嘗分別新舊嗣後一體恩養不可使先歸者反致失所遂遣人徧
  諭諸貝勒
  天聰九年乙亥三月戊辰
  上集諸臣於朝
  諭之曰朕昨出見民間耕種愆期蓋因佐領有事城工欲先時告竣故額外派夫致誤耕作築城固為正務然田地荒蕪民食何賴嗣後有濫役民夫致妨農務者該管佐領等俱治罪
  天聰十年丙子三月庚申內院諸臣擬新築開原城門名曰揚威昭徳永安興化定逺進呈
  御覽
  上曰此等矜誇侈大之字素與朕意不合興之揚之定之悉在於
  天非人力所能強得也凡事莫貴於務實今當以字義切當者書之遂更其名曰鞏固門靖逺門鎮西門
  <span id="崇徳元年丙子四月乙酉">[[#崇徳元年丙子四月乙酉|崇徳元年丙子四月乙酉]]
  上建國大清改元崇徳諸貝勒大臣朝賀時朝鮮使臣羅
  徳憲李廓不拜
  上曰朝鮮使臣羅徳憲李廓無禮處難以枚舉是皆朝鮮國王有意搆怨欲朕先起釁端戮其使臣然後加朕以背棄盟誓之名故令其如此耳不知朕之素行從不逞一時之小忿如此瑣屑也即兩國已成讐敵兵刃相加爭戰之際以事遣人亦無即戮其來使之理況朝㑹乎其勿問
  <span id="崇徳元年丙子四月丁亥">[[#崇徳元年丙子四月丁亥|崇徳元年丙子四月丁亥]]
  上受尊號禮成諸貝勒大臣上表慶賀
  上諭曰朕以涼徳祇承丕緒加受尊號懼無以慰衆望爾等勸進再三屢辭弗獲今敬告
  
  地允受尊號爾諸貝勒大臣當同心輔政恪共厥職以匡朕之不逮正已率屬各殫忠誠立綱陳紀毋圖小利儻能建立功名朕當隆以爵賞尤須撫衆恤民君臣一徳庶㡬上合
  天心下遂民志如此則明良喜起政治咸熙萬民樂利天益佑助之矣
  <span id="崇徳元年丙子九月辛未">[[#崇徳元年丙子九月辛未|崇徳元年丙子九月辛未]]
  上遣都察院承政阿什達爾罕大學士范文程剛林等諭凱旋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等曰朕聞我軍後隊方至舊遼陽河渡口爾等已抵家二日矣爾等當速往迎之朕畀爾以心膂重任者為愛養此兵民耳朕一人之心思能徧及乎君享康寧臣居尊顯俱兵民是賴即爾等功名亦藉士卒之力乃不思效力死戰之士而先自還家漠不相顧於心奚忍耶忘死戰之士卒令長途勞苦此後士卒誰肯為用命邪衆大臣奏曰
  皇上明訓臣等願親自往迎
  上曰都統以上免其親往副都統以下可選能辦事者往迎之
  <span id="崇徳元年丙子十月丁丑">[[#崇徳元年丙子十月丁丑|崇徳元年丙子十月丁丑]]
  上召羣臣集篤恭殿傳
  諭曰國家崇尚節儉毋事華靡凡鞍轡等物不許以金為飾雖富家不少藏金止許造盤盂匕箸蓋此等之類或至匱乏尚可毀為他用若以之塗飾則零星耗折豈能復取而用之今後著永行禁止至於陣獲縀帛用之亦當節儉勿以獲取之易奢費無度而忘其紡績之勞也
  <span id="崇徳元年丙子十一月癸丑">[[#崇徳元年丙子十一月癸丑|崇徳元年丙子十一月癸丑]]
  上御翔鳯樓集諸親王郡王貝勒及內院大臣等讀金世宗本紀
  上諭諸臣曰爾等審聴之世宗者䝉古漢人諸國聲名顯著之賢君也故當時後世咸稱為小堯舜朕披覽此書悉其梗槩殊覺心往神馳耳目倍加明快不勝歎賞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詳明可垂久逺至熙宗合喇及完顔亮之世盡廢之耽於酒色盤樂無度效漢人之陋習世宗即位奮圖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孫仍效漢俗預為禁約屢以無忘祖宗為訓衣服語言悉遵舊制時時練習騎射以備武功雖垂訓如此後世之君漸至懈廢忘其騎射至於哀宗社稷傾危國遂滅亡乃知凡為君者耽於酒色未有不亡者也先時儒臣巴克什達海庫爾禪屢勸朕改滿洲衣冠效漢人服飾節度朕不從輒以為朕不納諫朕試設為比喻如我等於此聚集寛衣大袖左佩矢右挾弓忽遇碩翁科羅巴圖魯勞薩挺身突入我等能禦之乎若廢騎射寛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後食與尚左手之人何以異耶朕發此言實為子孫萬世之計也在朕身豈有變更之理恐日後子孫忘舊制廢騎射以效漢俗故常切此慮耳我國士卒初有㡬何因嫻於騎射所以野戰則克攻城則取天下人稱我兵曰立則不動搖進則不回顧威名震懾莫與爭鋒爾等其謹識朕言
  <span id="崇徳二年丁丑四月丁酉">[[#崇徳二年丁丑四月丁酉|崇徳二年丁丑四月丁酉]]
  上御翔鳯樓
  諭諸王貝勒等曰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廢其祖宗時衣冠儀度循漢人之俗遂服漢人衣冠盡忘本國言語迨至世宗始服舊製衣冠凡言語及騎射之事時諭子孫勤加學習如元王馬大郭遇漢人訟事則以漢語訊之有女直人訟事則以女直語訊之世宗聞之以其未忘女直之言甚為嘉許此本國衣冠言語不可輕變也我國家以騎射為業今若不時親弓矢惟耽晏樂則田獵行陣之時必致疎曠武備何由而得習乎蓋射獵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國之經朕欲爾等時時不忘騎射勤練士卒凡出師田獵許服便服其餘俱令遵照國初之制仍服朝衣且諄諄訓諭者非為目前起見也及朕之身豈有習於漢俗之理正欲爾等識之於心轉相告誡使後世子孫遵守無變棄
  祖宗之制耳
  崇徳三年戊寅八月癸丑
  上命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以多羅貝勒豪格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副之統左翼軍多羅貝勒岳託為揚武大將軍以多羅安平貝勒杜度副之統右翼軍兩路征明召集出征諸王貝勒大臣宣示軍律
  諭曰征伐非朕所樂為也朕常欲和而明不從是以興師耳有不抗拒我兵者若擅行誅戮則殺人者與主兵者均難辭咎甚非朕撫安黎庶之意也又
  諭各官曰丙子嵗多羅武英郡王領兵征明克昌平州爾等以貪掠獲罪者甚多朕豈願爾等犯法樂於加罪懲前此妄行貪暴之人正欲警之於後使不為亂且朕見爾等有罪甚為惻然朕非誇詡以古人自擬嘗閲古史雲夏禹道遇罪人而泣侍臣曰此犯法有罪之人王何為而泣禹曰堯舜時政教徳澤宣布於民故人無犯法今我之泣非為囚也我之政教徳澤不如堯舜致有罪人故泣耳朕見爾等有罪亦甚為惻然也爾等亦互相勉勵恪遵軍令以行毋或怠玩從事今䝉古漢人朝鮮諸國俱已歸附軍營壯盛爾等勿徒自恃強勇以威懾人各宜申明紀律無或厭倦蓋爾等乃衆所觀瞻也若乃自處以禮濟之以和則歸附各國必以為我國強而有徳勇而有禮益加悅服矣凡為主帥之人於臨陣之際使徒計一已之功而不念兵之死傷軍之敗衂及國之聲名有損非主將也興師致討當思於國有益於巳無愆凡軍中議事遇有意見悖謬者即宜在彼勸諭毋得緘黙不言而徒於還時托辭自解亦有在彼故出微辭而辯時則雲我曽如是勸諭者皆不足據必在彼明言於衆不從始可於還時辯理也
  <span id="崇徳三年戊寅九月癸亥">[[#崇徳三年戊寅九月癸亥|崇徳三年戊寅九月癸亥]]
  上命奉命大將軍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等率左翼軍征明敕曰古帝王興師克敵撫定疆宇必選擇於衆抜一良將特授兵權則軍有所統而大事始定今因明國不肯講和樂於干戈故命爾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充奉命大將軍授以敕印率左軍西伐爾其同貝勒與滿洲䝉古及漢軍各都統僉慮協謀擇其善而從勿以受命重而邀功勿以將士勇而輕敵凡駐營壘嚴設偵探小心提防勿得少怠務須信賞必罰激勵將士破彼邊闗直入其境多謀定䇿宻察敵人之機聲東擊西黙運乗便之智出其不意攻其無備至於待將士勿護所愛勿蔽所憎有衝鋒破敵奮勇先登者必破格優賞仍録其功以奏叅遊以下有敗陣及違軍律者先斬後奏尚其欽哉勿違朕命
  <span id="崇徳六年辛巳四月甲寅">[[#崇徳六年辛巳四月甲寅|崇徳六年辛巳四月甲寅]]
  上召內院諸臣進清寧宮命讀元史至世祖遣丞相巴延率師征宋時值炎天恐行軍不利敕俟入秋再舉巴延奏雲宋之據江海如窮獸之負嵎今已困彼旋復縱之則逸而逝矣遂南征滅宋統有天下
  上遣大學士范文程剛林等至篤恭殿傳
  諭有罪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曰元世祖恐炎熱敕巴延俟入秋伐宋巴延執論必舉遂興師滅之今汝等不圍逼錦州屯兵逺處任意畋獵急圖歸家視彼為何如也朕非窮究爾等但以巴延勤國之心令爾等知之耳巴延原作伯顔今譯改
  <span id="崇徳七年壬午五月癸酉">[[#崇徳七年壬午五月癸酉|崇徳七年壬午五月癸酉]]
  上御崇政殿命擒獲明總督洪承疇總兵祖大夀副將祖
  澤逺等朝見洪承疇叩首請罪
  上諭曰彼時與我軍交戰各為其主朕豈介意朕所以宥爾者以擊敗十三萬兵與得松錦諸城皆天也天道好生善養人者斯合天道朕欲推恩活爾爾但念朕撫育之恩盡心圖報從前情罪悉予寛釋昔陣前所獲張春亦曽養之彼不能為明死節又不能效力事朕一無所成而死爾慎勿如彼之所為也祖大夀叩首請罪
  上諭曰爾之背我一則為爾主一則為爾妻子宗族耳然得汝而不加誅之意朕懐之久矣朕常語內院諸臣曰祖大夀必不能死後來被困仍當俯首來降朕則始終待以不死也往事已不可追此後當竭盡爾力以事朕則善矣祖澤逺叩首請罪
  上諭曰爾乃志量褊淺之人所以不復來歸者亦視主將祖大夀耳昔朕往視杏山爾不但不肯開門來降乃明知是朕而特發火礟豈非背恩之大者乎爾舉礟能傷㡬人耶無論爾小城士卒無多即洪承疇以一十三萬兵屢舉火礟所傷亦復有㡬朕因爾背恩太甚故言及此朕見人之過即明言曉諭斷不念其舊惡事後復加推求豈但待爾如此即尊於爾之祖大夀尚且留養況爾小人何足加誅爾年方少壯自後凡遇戰陣奮發效力可也
  <span id="崇徳八年癸未六月己夘">[[#崇徳八年癸未六月己夘|崇徳八年癸未六月己夘]]
  上諭諸王貝勒貝子公等曰前諭王貝勒貝子公等將各所屬新舊人等加意恩養乃聞王貝勒等於近侍官員頻頻賜之以食至旗下官員守門護軍及新附之人竟不得沾恩養如此甚為失宜試思獨養官而不養民養賢而不養不肖官雖賢亦豈能獨立乎以上下相維之理言之必為在下之人所託命而後可為在上之人如無在下之人則統轄者誰役使者誰也朕幸承
  天眷以我兵之半往征明國遂能破其闗隘克其城池皆因撫綏各國俾傾心歸順勢大力強之所致若止恃舊
  日之兵豈能致此乎朕素於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一切家事俱不預聞嗣後於新舊人等孰愛養有方孰漫不撫恤必加詳察爾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共宜加意愛養其都統護軍統領及近侍護衛等各宜啟迪其主凡見新舊窮苦之民即告知夲主給之衣食俾皆得所如此方可謂賢不然止圖一已之豐厚不以衆人為念衆人豈復有繋戀爾等之心耶此後凡新舊人有因不沾恩養自行陳訴者所告果實該王貝勒皆坐罪若原告係騎兵將該管都統一例治罪若係䕶軍將統領一例治罪蓋善養人者國之要務不可忽也又有効力行間勤勞素著而不免窮困者亦有秉質椎魯拙於經營而甘處貧乏者此等之人該管佐領察報都統轉啟各王貝勒酌給僕役牛馬以贍養之如王貝勒貝子公等不能贍養即以不能贍養具疏奏聞俟朕贍飬之其有不思隨征不畜馬匹止圖自養身家藉口貧乏者不許濫及察報之時各佐領毋得徇庇親屬此番出征所獲牲畜財物必須撙節儉用豈可恃俘獲以為生計耶夫出師征伐以有土有人為立國之本非徒為財利也至於厚生之道全在勤治農桑耳
  <span id="崇徳八年癸未九月乙酉">[[#崇徳八年癸未九月乙酉|崇徳八年癸未九月乙酉]]
  上幸御馬厰見部臣𭛠遣民夫修治道路不分髙下皆増
  土培髙
  諭諸臣曰國有差徭民力疲敝皆由工部所致如修治道途不過損髙就下取其平坦而已乃不論髙下概令培築重困民力甚為擾累至於民房稠密之處不即量行拆毀布置均勻乃止掲取數椽而置之小民何以安居爾等其詳加查究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
  聖製
  世祖章皇帝御製文
  詔
  碑文
  祭文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
  聖製
  世祖章皇帝御製文
  詔
  入闗定鼎
  登極恩詔順治元年
  皇帝詔曰我國受
  天眷佑肇造東土
  烈祖邁圖鴻緒
  皇考彌廓
  前猷遂舉舊邦誕膺
  新命迨朕嗣服雖在沖齡締念紹庭永綏厥位頃緣賊氛洊熾極祻明朝是用託重親賢救民塗炭乃方馳金鼓旋奏澄清既解倒懸非富天下而王公列辟文武羣臣暨軍民耆老合詞勸進懇切再三乃於今年十月初一日祇告
  
  地
  宗廟
  社稷即皇帝位仍建有天下之號曰大清定鼎燕京紀元順治緬維峻命不易剏業尤艱況當改革之初更屬變通之會爰乃酌今凖古揆天時人事之宜庶㡬吏習民安彰
  祖功
  宗徳之大所有合行條例臚列如左
  
  天配
  祖詔順治五年
  皇帝詔曰大一統之業禮莫重於配
  天通孝思之誠情莫切於尊
  祖謹於順治五年十一月朔八日冬至恭祀
  天於南郊奉
  太祖承天廣運聖徳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配饗即於是日推本
  孝思追尊
  太祖以上四世
  髙祖澤王為
  肇祖原皇帝
  髙祖妣為原皇后
  曾祖慶王為
  興祖直皇帝
  曾祖妣為直皇后
  祖昌王為
  景祖翼皇帝
  祖妣為翼皇后
  考福王為
  顯祖宣皇帝
  妣為宣皇后典禮綦隆覃恩宜廣特大赦天下以慰官民應行事宜條列於後
  
  太祖
  太宗配饗詔順治十四年
  皇帝詔曰自古帝王禋祀天地必崇奉祖宗侑饗所以昭功徳申孝敬甚鉅典也恭惟
  太祖武皇帝智勇懋昭肇開駿業
  太宗文皇帝寛仁覃播繼廓鴻圖厚徳豐功俱垂萬世並宜配饗以盡尊崇朕仰承
  天眷纘嗣
  先猷南郊祈榖奉
  太祖武皇帝配祀典禮已先舉行茲復昭告
  
  地
  宗廟
  社稷率諸王貝勒羣臣於順治十四年三月初六日如冬至祈榖儀㳟祀
  上帝奉
  太宗文皇帝同配於初九日如夏至儀恭祀
  皇地祇奉
  太祖武皇帝
  太宗文皇帝並配式舉宏章宜頒湛惠









  碑文
  肇祖原皇帝碑文
  粵稽書稱觀徳詩詠發祥莫不由本支而溯厥初生祇享假以垂夫來葉既隆報本之典亦昭受命之符洪惟我
  肇祖原皇帝暨
  原皇后徳合天地功配隂陽似后稷聿始周模同帝嚳肇開唐業啟廸
  列祖雄圖衍百禩家傳黙祐沖人大統懋九圍帝業顧瞻陵廟彌嚴祗敬之心鐫勒碑銘益篤靈承之慶卜年卜世光華宣著千秋以祀以禋繼述遐昌奕代昭垂有永申錫無疆
  興祖直皇帝碑文
  稽承家之遐慶溯開國之鴻圖積徳累仁發祥有自肇基垂統錫祉無疆洪惟我
  興祖直皇帝暨
  直皇后誕樹厥徳聿宣乃武雖大勲未集而經綸已建當草昧初開而
  謨烈允光令緒昭垂皇圖式啟迨予沖人承茲丕緒涖九土之率從合萬邦之愛戴
  陵原重建洽篤祜之歡心
  廟貎鼎新彰開天之盛烈永錫遐祚萬禩承庥
  景祖翼皇帝碑文
  粵稽祖徳攸崇爰啟承家之緒宗功有永益隆篤祐之恩蓋追盛業以溯開天宜紀鴻勲以昭受命既彰發祥之有自更申錫福之無疆洪惟我
  景祖翼皇帝暨
  翼皇后宏謨大烈厚澤深仁雖未集耆定之勲而丕宣有象實始建經綸之業而式廓用光令緒丕昭已見六州歸命皇圖肇造先占率土傾心
  原廟重新弓劍衣冠皆起羮牆之慕
  山陵永奠子孫臣庶咸䝉佑啟之仁爰勒豐功作本支之百世載揚休烈錫嘉祉於千秋繼述遐昌昭垂不替
  顯祖宣皇帝碑
  蓋聞天肇一代之運必著開先啟後之勲聖垂百世之模必有積徳累仁之實丕基方建締造惟勤大業式宏駿龎宜勒用申報本之典益彰受命之符洪惟我
  顯祖宣皇帝暨
  宣皇后文謨丕顯武烈載揚星流華渚已秉赤日之祥電繞辰樞更兆神龍之瑞雖皇猷肇啟大勲未遍於寰區而
  帝緒昭垂
  聖徳實留於奕禩
  橋山載闢百千載無斁明禋
  原廟重新億萬年用鐫令烈承庥有永佑祚無疆
  興京顯佑宮碑文
  自古帝王統御天下必以仁義為本尤懋恭肅而崇祀明神蓋期國祚熙昌俾兆民無不康寜之故欽惟神莫大於
  昊天而事莫隆於開創䖍恪之志益當加倍尋常惟茲興京所建顯佑宮始於締造之初昭事
  上帝之所其闗甚重運祚靈長神實啟之臣民瞻仰神實廸之是以國家膺圖御籙固我
  太祖髙皇帝
  太宗文皇帝開駿業而肇鴻基本仁義而施政教所致然荷茲
  天眷者豈非誠敬萬靈懐柔河嶽之故歟是以
  天無所不在事
  天之心即無時不謹稽王業所自始地擅神臯遡祖徳所潛通歆居
  上帝朕夙夜寅㳟冀登上理睠念受命發祥之地益深欽天率
  祖之思已命所司繕整維新春秋禋祀載表功徳樹豐碑以傳不朽於戲艱難不昧常懐對越之誠丹雘丕章永保岡陵之固後之子孫臣庻其無忘朕敬事之意焉盛京景祐宮碑文
  自古帝王之興莫不首隆祀典凡有功徳於民者皆為建壇宇而通肸蠁蓋神既佑民以福國則國必崇祀以報神此廟貎之所由隆也我
  太祖
  太宗手定大業拯斯民於塗炭膺景祚之綿長雖積功累仁所致而百神之靈實式憑之大清門東三官殿尤神靈
  顯赫而及民功徳為最著者考之道書三官廟之神有天地水府之別國家當干戈擾攘之際急圖康阜使時和年豐室廬相慶則天官賜福主之其或貫索未空金氣猶沴使斯民秉徳格非逺刑罸而登仁夀則地官赦罪主之又或大軍之致凶年大荒之致竒疫滌其𤯝災而消其害氣則水官觧厄主之然則使民康寧而因以黙佑我邦家孰非神之賜也歟嗚呼發祥重地永藉呵䕶之靈凡我生民咸䝉乂安之福爰命勒石用表神功以垂不朽雲
  莊親王舒爾哈齊碑順治十一年
  惟國家褒顯宗英推崇皇族生頒榮秩歿予追封所以篤本支昭親愛也爾達爾漢巴圖魯舒爾哈齊乃
  太祖髙皇帝胞弟朕之叔祖系序既尊天潢孔切更生賢胄克奏膚功宜用追崇以彰祖徳茲特加封爾為莊親王列在藩屏聿展貽孫之義光施泉壤允敷敦睦之仁勒諸貞珉永垂不朽
  𢎞毅公額亦都碑順治十一年
  帝王得人共圖大業治定之日必昭其功於天下後世以志不忘洪惟我
  祖宗創業艱難一時鷹揚之佐遘㑹風雲號稱濟濟成蹟具在藏於冊府額亦都者奮跡戎行戰功久著從征哈達烏拉葉赫暨攻圖倫襲塞克濟率衆先登敵無堅壁至取巴勒達城奮軀登堞矢貫其身連於堞上以刀斷之猶能入城其鷙猛有過人者少年歸命身經百戰屢被重創遍體瘡痍如收赫錫赫瑚爾哈雅蘭諸部又能以少擊衆俘獲甚多開拓疆土厥績懋焉
  太祖嘉與勲庸賜以婚媾及其歿也
  先皇復加追序髙爵崇祀軫恤甚備國有若臣可謂忠勇忘身有始有卒者矣用勒貞石以示表章嵗月逾逺嘉績彌彰於以褒勸有功庶幾宣力國家者聞之而有感焉
  忠義公圖爾格碑順治十一年
  國家肇造鴻業櫛風沭雨宣力効忠繄虎臣是頼故生膺寵錫歿與表揚公侯干城渥以典禮所以傳其豐功偉績至今而不衰也故忠義公圖爾格義勇無敵忠藎不渝曩從
  太祖屢著戰功翼佐
  太宗戰山左扼闗門逐錦杏身被重創灑血疾趨惟爾庸特下青齊克名城殲渠魁先後登殿力保
  御幄惟爾庸方期爾共享太平股肱是寄而爾早侍皇考於九天矣朕惟追憶前勞悼念無已雖恩䘏屢加朕心猶歉特允禮臣請勒石銘勲昭垂百世於戲忠貞世篤賞延於後其所謂文武為憲者耶爾英爽昭著服茲寵休垂示後人庻識朕報功之典永永罔替雲
  果壯公超哈爾碑順治十四年
  朕惟國家開創大業必有英賢佐命建立鴻勲生固顯秩崇階振威徳於天下歿亦榮名羙諡傳盛烈於後昆此録故舊之深情勸忠臣之巨典也緬惟我
  太祖
  太宗時舊臣推誠宣力矢志服勤貞心亮節屹然不磨朕豈能已於追念也哉爾超哈爾原係䕶軍統領任禮兵二部侍郎以辦事有能授騎都尉後往董家口送諭帖遇敵哨兵殺之二次征明都城時撃敗敵哨生擒䝉古二人都城北遇敵兵及盧溝橋歩兵領䕶軍纛擊敗之初次過明都城徃征山東時遇馮太監兵率本叅領兵擊敗之指揮攻克任邱縣遇趙北口守河橋歩兵領本旗兵歩戰擊敗之又遇郝總鎮兵率本叅領兵歩戰擊敗之出邊之時遇太平寨馬歩兵遵指揮擊敗之爾乃能益勵忠誠封疆攸頼及三次圍錦州時城內兵出戰在闗廂爾遇敵鋒捐軀報國可謂始終盡瘁者矣今追述往事軫念前勲効力致勇死於原野諡曰果壯以垂不朽特命勒諸貞珉以光泉壤用昭朕故舊不遺之至意雲爾
  端壯公納爾察碑順治十四年
  朕惟國家開創大業必有英賢佐命建立鴻勲生固顯秩崇階振威徳於天下歿亦榮名羙諡傳盛烈於後昆此録故舊之深恩勸忠臣之巨典也𬗟惟我
  太祖
  太宗時舊臣推誠宣力矢志服勤貞心亮節屹然不磨朕豈能已於追念也哉爾納爾察原係騎都尉因攻伊罕山城先登取之後征明時進三等輕車都尉爾乃益勵忠誠封疆攸頼同十六大臣効力行間勤勞茂著後攻沙嶺城時爾禦敵衝鋒捐軀報國可謂始終盡瘁者矣今追述往事軫念前勲守禮執義死於原野諡曰端壯以垂不朽特命勒諸貞珉光及泉壤用昭朕故舊不遺之至意雲爾
  僖順公巴拜碑順治十四年
  朕惟國家開創大業必有英賢佐命建立鴻勲生固顯秩崇階振威徳於天下歿亦榮名美諡傳盛烈於後昆此録故舊之深恩勸忠臣之巨典緬惟我
  太祖
  太宗時舊臣推誠宣力矢志服勤貞心亮節屹然不磨朕豈能巳於追念也哉爾巴拜原係䝉古喀爾喀貝子能識時運倡率部屬首先投順因以郡主下配授三等子爾能益勵忠誠稱乃厥職今追述往事軫念前徽小心恭慎和比於理諡曰僖順以垂不朽特命勒諸貞珉光及泉壤用昭朕故舊不遺之至意雲爾
  二等子都統佟養性碑順治十四年
  稽古建業驅策羣力不吝爵賞以勸有功昭示於後用傳不朽所以勵忠藎甚備也爾佟養性原係明撫順城人能識時運誠心來歸故賜女為額駙授為三等男克遼東後陞為二等子爾能益勵忠誠稱乃厥職為漢軍都統率領鳥鎗効有勤勞是真始終盡瘁克襄王室者矣今追述往事軫念前勲勒諸貞珉光及泉壤國典臣忠庶幾昭垂無斁哉
  直義公費英東碑順治十六年
  國家締造鴻圖奬予勞勩厥有常典至隆備也況始事之臣櫛風沐雨功載盟府者乎爾費英東忠赤有謀沉雄善斷當
  太祖髙皇帝時首先歸命漸陟崇班始力擒兌沁巴顔兩征佛訥赫地方度取撫順皆能奮勇先進出竒制勝額齊克貝勒矯制移城爾獨能抗直不廻大義凜凜攻葉赫志在必克進無返顧卒下其城前後數十載劻勷大業遐暢天威摧䧟之勲實多嘉頼雖積勞殞身休烈未冺
  先皇受命之初追念厥功特崇顯爵配享
  廟庭而表章尚闕因樹茲貞石昭示將來生建壯猷歿膺寵錫榮哀有赫式慰永懐庻使宣力國家者聞之有感雲











  祭文
  祭告長白山文
  朕惟國家受命凝庥則山川百神罔不協瑞矧溯興王之跡推翊運之祥尤宜肇舉明禋誕加顯號蓋自天作高山形於歌頌其來舊矣惟
  神秀結東陲澤均厚載濬發三江之派廣延千里之區極敷雲洩雨之竒宏濟物利民之用神山異蹟莫有與京仰緬
  列聖龍興實基此地殊珍萃於盛世寳厯奠於萬年爰念靈符應申昭報朕茲博採彝章折衷禮制特封為長白山之神載諸祀典
  神其益彰英爽丕贊昌期尚歆時享於春秋永奠鴻禧於
  宗社專官告祭惟
  神鑒知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
  聖製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
  詔
  勅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
  聖製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
  詔
  
  福陵
  昭陵詔康熙十年
  
  天承運
  皇帝詔曰朕惟自古帝王誕膺
  天命撫育萬方皆由祖功宗徳締造維艱俾後人克享成業所以天下一統之後必展告成之禮甚鉅典也我
  太祖髙皇帝創建鴻圖肇興景運
  太宗文皇帝布昭功徳式廓丕基至
  世祖章皇帝統一寰區大勲既集即欲躬詣
  山陵展祭告成未遑修舉朕纘承隆緒上託
  祖宗洪庥天下底定仰體
  皇考未竟之志恭謁
  福陵
  昭陵䖍修祀事以告成功禮竣旋京湛恩宜布於戲繼述無疆永著顯承之盛昇平胥慶益彰樂利之休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勅諭
  諭禮部康熙九年
  太祖髙皇帝創建鴻圖肇興景運
  太宗文皇帝丕基式廓大業克宏迨
  世祖章皇帝誕昭功徳統一寰區即欲躬詣
  太祖
  太宗山陵以天下一統致告用展孝思因盜賊未靖師旅繁興暫停往謁朕以眇躬纘承鴻緒上託
  
  宗隆庥天下底定盜賊戢寧兵戈偃息每念
  皇考未竟之志朝夕寢食不遑寧處本欲先詣
  太祖
  太宗山陵再詣
  世祖山陵因奉
  太皇太后慈命以
  世祖升遐十年未得一詣
  陵寢於今年八月前往朕是以恭侍
  太皇太后先詣
  孝陵展謁禮成言還今欲仰體
  皇考前志躬詣
  太祖
  太宗山陵以告成功展朕孝思著議政王貝勒大臣內閣九卿科道各官㑹議具奏爾部即遵諭行
  諭禮部康熙十年
  朕前欲仰體
  世祖章皇帝遺志躬詣
  太祖
  太宗山陵展祭以告成功前命議政王貝勒大臣等㑹議議政王等以去年各處多有水旱之災且為時甚迫應用之物預備難及具題暫行停止今思
  太祖
  太宗創業垂統功徳隆盛
  山陵在望刻不能忘去年恭謁
  孝陵禮成今已數月若再久延時日孝思莫殫朕懷靡寧茲當海內無事欲乘此時恭謁
  福陵
  昭陵以告成功用展孝思事關大典著議政王貝勒大臣內閣九卿科道各官㑹議具奏爾部即遵諭行
  諭禮部康熙十年
  朕仰體
  世祖章皇帝遺志欲躬詣
  太祖
  太宗山陵展祭以告成功前命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科道等㑹議以各處多有災傷暫行停止今奉
  太皇太后㫖謂朕躬謁
  山陵展祭告成關係大典即宜舉行以盡孝思朕仰遵慈命擬躬行謁
  陵禮應行事宜及需用各項著各該衙門速行備辦爾部即遵諭行
  諭隨侍諸臣康熙十年
  朕展謁
  山陵惓惓在念今得至發祥重地拜謁
  陵寢用展孝思祭禮已成朕懷大慰
  是嵗九月辛未聖祖駕幸
  盛京謁陵成禮文武各官宴賚有差召八十以上者民賜飲羣情
  歡洽因有是諭

  諭守
  陵總管副總管等康熙十年
  爾等職司祀典凡一應祭品必親加䖍視務盡誠敬副朕孝思
  諭戶部刑部康熙十年
  奉天係
  祖宗發祥重地奉天府寧古塔等處除十惡死罪不赦外凡已結未結死罪俱著減等其軍流徒杖等罪俱著寛釋自山海關至奉天府所屬地方康熙十年十一年分正項錢糧俱著豁免
  諭內大臣覺羅武穆納等康熙十六年
  長白山乃
  祖宗發祥之地今無確知之人爾等前赴鎮守吉林將軍處選熟識路徑者導往詳視明白以便酌行祀禮爾等可於大暑前馳驛速去
  諭禮部康熙十六年
  長白山發祥重地竒蹟甚多山靈宜加封號永著祀典以昭國家茂膺神貺之意該部㑹同內閣詳議以聞
  時覺羅武穆納等自長白山還京復命因有是
  
  諭奉天將軍安珠瑚康熙二十年
  今雲南等處俱已底定海宇清平告祭
  天地
  太廟
  社稷畢即於
  陵寢行告祭禮盛京者
  祖宗開創根本重地朕時思念不忘今值天下宴安意欲躬詣
  山陵告祭前幸盛京時未至
  永陵致奠迄今尚歉於懷茲若果往當身歴其處仰瞻祖宗發祥舊址爾可宻遣副都統穆泰暨賢能官員將所行塗程與駐蹕及應行之處自興京通吉林徑路詳看繪圖於同往章京內擇通曉者一員來奏恐踏看未周不能詳記道里山川也因無定期未行明示若俟定後商酌恐不及矣故爾宻諭將軍身體佳否
  諭吉林將軍巴海等康熙二十一年
  今以雲南等處底定躬詣盛京告祭
  三陵意欲於扈從人等餧養馬匹之暇觀看吉林地方將軍應從何處帶領兵丁𠉀迎可與盛京將軍定議行之再産鱏鰉等魚之處爾即詢明吉林錫特庫㑹同將需用諸物悉加備辦完整為此特諭
  諭禮部康熙二十一年
  比年以來逆賊吳三桂背恩反叛擾亂地方仰荷
  祖宗在天之靈黙垂庇佑克奏蕩平應躬詣
  山陵展祭以告成功前初聞捷音即謁
  孝陵行禮茲奉
  太皇太后慈諭
  太祖
  太宗山陵亦應親往祭告隨命議政王貝勒大臣等㑹議僉謂事關大典允宜舉行今擬即謁
  太祖
  太宗山陵䖍申昭告用展孝思應行事宜及需用各項著各該衙門速行備辦爾部即遵諭行
  諭奉天將軍安珠瑚康熙二十一年
  詳覽爾奏所言雖是但令雲南蕩平告成功之大典不便延遲中止朕與廷臣公同酌議於二月十五日啓行已有定期此外別㫖俱口諭齎奏官員矣
  諭裕親王福全康熙二十一年
  相別以來忽復兼旬棣萼之思時在寤寐初四日已抵盛京山川形勢風土民情深維
  祖宗開創之艱難令人逺想慨然春風漸佳知意興甚適也特此佈問不宣
  諭蘇大敦柱康熙二十一年
  茲上
  太皇太后奏啓為切陳微衷仰祈
  睿鑒事內雲自山海關至盛京水土皆佳獸多魚鮮每當食頃輙念不能馳奉
  太皇太后甚歉於懷到盛京後身親網獲鰱魚鯽魚設法成段浸以羊脂者一種鹽醃者一種星馳遞送心期兩件奉到之日倘得味仍鮮美庶可稍見㣲誠山中野燒自落榛實及山核桃朝鮮所進柿餅松子白果栗子附𠉀
  安奏啓同往等語所進之物同奏啓一併送至
  慈寧宮其銀瓶中所貯之魚到日鮮否明白奏知若太皇太后欲寄製成棗脯即實之瓶中封固付來為此特諭
  諭戶刑二部康熙二十一年
  朕承
  祖宗丕緒撫御區宇日以子育元元為念自逆賊吳三桂倡亂滇南多方煽動軍興八載中外驛騷仰賴
  祖宗在天之靈黙垂眷佑殄滅兇渠民生乂安疆圉底定爰特行徧祀
  山陵之禮用告成功茲恭詣
  福陵
  昭陵謁祭禮竣惟盛京為國家肇基重地朕躬親幸宜大沛澤以示殊恩山海關以外及寧古塔等處地方官吏軍民人等除十惡等真正死罪不赦外其餘已結未結一切死罪俱著減等發落軍流徒杖等犯悉准赦免奉天錦州二府屬康熙二十一年地丁正項錢糧著通行蠲免其官役墊補包賠等項應追銀兩察果家産盡絶亦並豁免用稱朕加惠根本優恤黎民至意
  諭敦柱蘇大康熙二十一年
  朕至渾河太子河遼河三河合流之處地名牛莊河水泛漲乘舟渡河扈從諸人以次待渡因暇舉網所得鰱魚五尾島子魚六尾鯉魚四尾𩺀魚四尾鯿魚三十二尾鴨嘴魚六尾重脣魚二尾中魚三尾杆條魚一尾共六十三尾欲遣人齎往恐日久變味故著驛遞馳送爾二人將魚進
  太皇太后兼奏明此意有何
  慈諭並此魚到日新鮮與否於隨常奏啟內詳細奏來為此特諭
  諭刑部康熙二十一年
  頃以逆寇殱滅海宇蕩平朕躬詣盛京展謁
  永陵
  福陵
  昭陵以告成功因而巡行邊塞咨詢民間疾苦東至吉林地方見其風氣嚴寒由內地發遣安揷人犯水土不習難以資生念此輩雖干憲典但既經免死原欲令其生全若仍投畀窮荒終歸踣斃殊非法外寛宥之初念朕心深為不忍以後免死減等人犯俱著發往尚陽堡安揷其應發尚陽堡人犯改發遼陽安揷至於反叛案內應流人犯仍發吉林地方令其當差不必與新披甲之人為奴以昭朕軫恤民隠哀矜保全之意爾部即遵諭行
  諭裕親王福全康熙二十一年
  頃覽來奏具悉念朕之懷茲者告祭事畢巡行疆土兼講春蒐正當草淺獸肥弓燥手柔之時且地多豺虎麋鹿此樂惜不與王共之也近狀想佳特此諮詢
  諭裕親王福全康熙二十一年
  別來未幾麥氣迎秋荏苒流光良增思念每閲來䟽足慰朕懷茲東巡典禮事事已畢經過之處無不喜見昇平二十日自盛京回鑾㑹面可期佈問不宣
  諭大學士等康熙二十一年
  流徙寧古塔吉林人犯朕向來未悉其苦今謁
  陵至彼目擊方知此輩既無房屋棲身又無資力耕種復重困於差役況南人脆弱來此苦寒之地風氣𪷤冽必至顛踣溝壑逺離鄉土音信不通殊可憫惻雖若輩罪由自作然發遼陽諸處安置亦足以蔽其辜矣彼地尚有田土可以資生室廬可以安處且此等罪人雖在吉林等處亦無用也
  諭戶兵工三部康熙二十一年
  從前盛京看守
  陵寢及山海關等城守章京員缺俱令其子弟頂補後停止此例悉由京師補授頃朕以昭告成功展謁
  永陵
  福陵
  昭陵因周視所歴地方見道路遼逺往返艱難若章京員缺盡從京師補授則家口遷移重為貧窶者之累且將前任章京房屋田地掣給新補之員以致前官孤孀無倚不能回京如即欲留彼地則田廬既空資生何策困苦日甚深用憫然嗣後盛京看守
  陵寢及山海關等處城守章京員缺不必自京補授著於伊等子弟內令該將軍選擇賢能者具題引見頂補以免其往返遷移之苦倘伊等子弟無人堪用別有補授發往之員可另撥田房給與其前任章京田房仍行留給不必掣出令其孤孀得所爾三部㑹同詳議具奏特諭
  諭大學士等康熙二十一年
  朕巡幸沿邊地方見設立界限處墳墓毀損枯骨暴露者甚多朕心憫焉夫掩骼埋胔王政所重可令盛京將軍徧察而瘞埋之
  諭將軍巴海等康熙二十一年
  朕幸吉林地方訪詢民隠見兵丁役重差繁勞苦至極此等情由回鑾之日將軍以下至於兵丁教諭大意已有特㫖朕自至京師復為思繹不將各種無益差徭顯與革除兵丁人等終無禆益且不得霑實惠矣即如鷹鸇窩雛於三月尋覔四月內捕取最妨農事兼屬無益況所得鷹鸇不諳呼飼難至京師徒勞人力應行停止又自八月放鷹原欲令其調習以便齎送數年來並無名鷹貢至京師而烏拉地方兵丁輒於冬寒之時尋覔山雞人馬勞頓應行停止又圍以講武事必不可廢亦不可無時冬月行大圍臘底行年圍春夏則視馬之肥瘠酌量行圍令貧人採取禽獸皮肉須預先傳明日期以便遵行所獲禽獸均行分給其圍獵不整肅者照例懲治不可時加責罰苛求琑屑遇有猛獸須小心防禦以人為重勿致悞有所傷又如打鱏鰉等魚既有專管錫特庫等烏拉兵丁應停差役其搬移新滿洲採取造房並船隻桅木等項及偵探巡邏等差俱係軍務乃駐防官兵専責不可寛假應照常行此外偶爾差遣大臣侍衛督看採取東珠砍伐木植尋覔鷹鸇不涉每嵗定例所行之事似無過勞此後將軍以下領催以上應念兵丁逺居邊境無市貿易身冒嚴寒往採山木妻子汲水操作倍極艱辛時加憐憫吉林烏拉田地米糧甚為𦂳要農事有悞關係非細宜勸勉之使勤耕種朕軫念滿洲人民生理欲遣人專往以驛遞疲𡚁故因筆帖式來奏特諭知之
  諭副都統郎談等康熙二十一年
  羅剎犯我黑龍江一帶侵擾虞人戕害居民昔發兵進討未獲剪除歴年已久近聞蔓延益甚過尼滿恆袞諸處至赫哲費雅喀虞人住所殺掠不已爾等此行除自京遣往叅領侍衛䕶軍外令畢勒克圖等五台吉率科爾沁兵百名寧古塔副都統薩布蘇等率烏拉寧古塔兵八十名至達瑚爾索倫一面遣人赴尼布楚諭以捕鹿之故一面詳視陸路近逺沿黑龍江行圍徑薄雅克薩城下勘其居址形勢度羅剎斷不敢出戰若以食物來餽其受而量荅之萬一出戰姑勿交鋒但率衆引還朕別有區畫爾等還時須詳視自黑龍江至額蘇哩舟行水路及已至額蘇哩其路直通寧古塔者更擇隨行之叅領侍衛同薩布蘇往視之
  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俄羅斯所屬羅剎劫掠邊境至是日漸擾累
  聖祖遣郎談等往達瑚爾索倫聲言捕鹿以覘其情將行諭之諭議政王大臣等康熙二十一年
  據郎談等奏攻取羅剎甚易發兵三千足矣朕意亦以為然第兵非善事宜暫停攻取調烏拉寧古塔兵一千五百名並置造船艦發紅衣礮鳥鎗及演習之人於黑龍江瑚瑪爾二處建立木城與之對壘相機舉行所需軍糧取諸科爾沁十旗及錫伯烏拉之官屯約可得一萬二千石可支三年且我兵一至即行耕種不致匱乏黑龍江城距索倫村不逺五宿可到其間設一驛俟我兵將至淨溪里烏拉令索倫接濟牛羊甚有禆益如此則羅剎不得納我逋逃而彼之逋逃者且絡繹來歸自不能久存矣其命寧古塔將軍巴海副都統薩布蘇統兵往駐黒龍江瑚瑪爾
  諭寜古塔將軍殷圖康熙二十二年
  南方各省人人願往至寧古塔則不願者多朕以爾才能可用故簡任為將軍烏拉別無他事彼土之人惟好訐訟爾至當敷布教化俾識義理令俱改過遷善尤宜愛養兵丁令各得所我兵逼近羅剎須時加操練以修武備巴海暴戾貪汚不惜士卒遂致失所其新滿洲皆求主來歸理應撫綏慰勞施以教化俾安其生盛京副都統佟寶是一堪用之人在烏拉將及一載彼處地方情形必能洞悉爾到後暫留佟寶一二月奏明後方遣回
  諭大學士勒徳洪明珠康熙二十三年
  爾等可傳諭議政王貝勒大臣征戰本非佳事不得已而後用之向者俄羅斯無故侵擾我邊陲後復漸入越
  我疆界索倫赫哲費雅喀奇勒爾等處之人皆被擾害不獲寧居掠其家口納其逋逃搶其邨落奪其貂皮因彼頻年肆害曾屢行曉諭曰爾等無故入我邊境恣行搶奪朕何難遣發大兵將爾等撲滅但不忍即行殄戮故屢行曉諭欲令撤還爾衆歸我逋逃各居疆土互相貿易寧靜無事以安生業數次遣人亦於來使處屢有文移俄羅斯總無一次回報反於赫哲費雅喀之地仍行搶奪用是發兵於愛琿地方以堵截俄羅斯所行之路乃俄羅斯仍居我邊界不歸我逋逃今雖應行𠞰滅但念用兵本非佳事我惟順天而行將大兵前臨雅克薩以朕諭㫖遣人宣布俄羅斯諭之曰屢次令爾退回歸我逋逃之人遣使馳書者數矣數年以來未有一次信息回報既不歸我逋逃反入我境內擾害地方搶掠人民妻子肆行不止為此遣發大兵前往堵截爾等所行之路於恆袞等處之俄羅斯許其歸順待以不死而生養之汝等仍不退離雅克薩地方故遣發大兵往行征討我師威力豈難剿撲爾等若即破壤爾城郭殄滅爾噍類自立成灰燼矣豈惟爾等俄羅斯普天之下率土之人朕皆惻然仁愛咸欲令其靜寧無事各遂休養故不忍將爾等遽行殄滅屢次曉諭爾等欲各安生業共享太平則當即返雅庫地方以雅庫為界於彼處捕取貂皮於彼土收其物産勿入我邊界恣意妄行汝能將已納之逋逃歸還我則降我之俄羅斯亦發還於汝如此則邊塞貿易可通咸安樂利而兵革偃息生民無所擾害矣若執迷不悟罔遵諭㫖仍行抗拒則大兵進剿摧破雅克薩之城且盡行誅戮矣可遣人前往明白開示俄羅斯果能遵㫖即回以雅庫為界而我兵駐劄愛琿則於雅克薩地方安置哨兵令疆界寧謐倘仍行抗拒則大兵相機而行若不如此周詳區畫今雖取雅克薩我兵進則俄羅斯退我兵還則俄羅斯又進用兵無止息之日而民生亦不獲安矣應否如此議政王貝勒大臣㑹議具奏
  諭議政王大臣等康熙二十四年
  疏內不請發禁旅良是但直𨽻各省緑旗兵未歴戰陣且黑龍江火器甚多不須增用朕意選福建投誠善用籐牌官兵現在八旗及安揷山東山西河南者五百人令臺灣投誠左都督何佑等率往薩布蘇一應咨題多屬支吾借端延滯度四月進兵不過刈取田禾事必無成此皆遣發黑龍江狂悖之人從中沮議不欲成事薩布蘇出身微賤髙視若輩無敢有違用兵所關甚鉅宜周詳籌畫期於必克倘謀事草率復以明安達禮等退兵則羅剎將益肆披猖矣當自京城選賢能大臣一員統兵以行俟克取雅克薩之日班師又發盛京兵五百人代黑龍江兵守城種地出徵兵還亦今還盛京種地一應事宜遣戶部大臣一員督理所云早熟之榖即內地春麥今我兵亦多種春麥及大麥油麥霜降前六日皆得收穫則不因師出而曠一年田功矣籐牌兵給馬二千匹帶往盛京盛京各佐領亦派馬二千匹照舊制嚴督飼秣𠉀京城馬到更代北行至瑪喇等所養馬皆預備於齊齊哈爾屯此間催䟎月抄可到聞此路間有缺水處不免貽誤今自盛京抵烏拉自烏拉經新設驛站路直且近當從此徑抵黒龍江沿途馬匹或有倒斃瑪拉以所備者足數補送如此則我兵馬匹無虞矣籐牌兵丁帶礮彈或十圓或二十圓以行其餉銀兵月給二兩官月給三兩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議政王大臣等請敕直𨽻山東山西河南巡撫令各屬派熟習火器兵共二百五十人並遣賢能官各四員預備火器送京至日増發薩布蘇軍前協攻雅薩克城因有是
  
  復諭議政大臣等康熙二十四年
  兵非善事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羅剎無故犯邊收我逋逃後漸越界而來擾害索倫赫哲費雅喀奇勒爾諸地不遑寧處剽劫人口搶擄村莊攘奪貂皮肆惡多端是以屢遣人宣諭復移文來使羅剎竟不報命反深入赫哲費雅喀一帶擾害益甚爰發兵黑龍江扼其來往之路羅剎又竊據如故不送還逋逃應即剪滅今仰副
  天心大兵逼臨雅克薩城姑再傳㫖羅剎雲前屢經遣人移文命爾撤回人衆以逋逃歸我數年不報反深入內地縱掠民間子女搆亂不休乃發兵截爾等路招撫恆袞諸地羅剎赦而不誅因爾等仍不去雅克薩特遣勁旅徂征以此兵威何難滅爾但率土之民朕無不惻然垂憫欲其得所故不忍遽加殱除反覆告誡爾等欲相安無事可速回雅庫於彼為界捕貂收賦毋復入內地搆亂歸我逋逃我亦歸爾逃來之羅剎果爾則界上得以貿易彼此寜居兵戈不興倘執迷不悟仍然拒命大兵必攻破雅克薩城殱除爾衆矣如此宣諭後羅剎果回雅庫為界即駐師於黑龍江設斥堠於雅克薩令疆圉帖然否則大兵酌量進止不如此宣諭今縱克取雅克薩城我進則彼退我退則彼進用兵無已邊民不安爾等其詳議以聞
  諭議政王大臣等康熙二十四年
  黑龍江兵於是月起行五月中旬可至雅克薩城凡奏報軍機自雅克薩至額蘇哩經黑龍江前來恐紆道遲延令理藩院侍郎明愛於都爾伯特扎蘭特派兵五百人並索倫兵酌自墨爾根至雅克薩設驛奏報軍機庶免貽誤明愛往來覺察驛夫糧食匱乏以索倫所貯米支給黑龍江以內每驛原設二十人應核減一半併入蒙古若䝉古兵五百人過多再為核減索倫効力勤勞傳諭異日加恩以示鼓勵
  諭諸王大臣等康熙二十四年
  治國之道期於久安長治不可圖便一時當承平無事朕每殫心籌畫即今征羅剎之役似非甚要而所關甚鉅羅剎擾我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其所竊據距我朝發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邊徼之民不獲寧息朕親政之後即留意於此細訪其土地形勝道路逺近及人物性情以故酌定天時地利運餉進兵機宜不徇衆見決意命將出師深入撻伐然兵貴相機而動變化無窮惟恐諸將不遵朕指授致失機宜今收復雅克薩地得遂初心至於撫綏外國在使之心服不在震之以威近遣侍衛關保等往軍前諄諭之曰兵兇器戰危事古人不得已而用之朕以仁治天下素不嗜殺爾其嚴諭將士毋違朕㫖以我兵馬精強器械堅利羅剎勢不能敵必獻地歸誠爾時勿殺一人俾還故土宣朕柔逺至意茲一一奉行朕甚嘉焉
  復諭議政王大臣等康熙二十四年
  朕思凡事必周詳審度方獲實效不可輕率從事向者尚書明安達禮輕進至糧餉不繼將軍沙爾瑚達巴海等失計半途而歸遂致羅剎驕恣而索倫竒勒爾鄂羅春等心懷疑貳朕詢其失機情形一一詳計今始奏功兵法雲多算勝少算不勝詎可忽視且兵貴神速前逆賊吳三桂等叛朕思岳州係湖廣門戶遣人指示速戰始克岳州遂一面進取四川以分賊勢一面宻諭大將軍賴塔從廣西趨雲南於是諸省底定兵革休息然亦在將軍等奮勉効力耳倘怠忽不奉行雖有良䇿亦何益焉
  諭大學士勒徳洪學士麻爾圖圖納康熙二十四年俄羅斯入我邊塞擾害鄂羅春索倫赫哲費雅喀等處人民搶掠其家口雖屢肆兇暴朕不忍遽興兵革故未即遣發大兵征討數遣使曉諭俄羅斯恃其遼逺仍復抗拒益侵伐我邊鄙之人肆虐不止用是遣大兵直抵雅克薩之城彼因困迫己甚而後歸降爰遵朕命宥其困而後降之罪釋之使還大兵迅速征行破四十年盤踞之俄羅斯於數日之間獲雅克薩之城克奏厥績薩布蘇向來逗遛不進兵之罪應概從寛免又雅齊納鄂山本獲罪發遣之人其所互告之事仍行察議今進剿官兵殊屬勞苦令伊等暫回吉林烏拉地方於盛京達瑚爾之兵酌量派往防守至雅克薩城雖已克取防禦決不可疎應於何地永駐官兵彈壓此時即當定議著大學士勒徳洪學士麻爾圖圖納同郎談關保與議政王大臣等㑹議具奏
  諭大學士勒徳洪明珠等康熙二十四年
  黑龍江兵食所關最為重要必當謀恆足之道爾等與議政王貝勒大臣㑹同詳議以聞又遣往黒龍江管轄緑旗兵丁之官甚多兵少而管轄之官多甚無益也可度量派官而兵更宜酌減以四百名為率亦既足用而兵糧不致過費且近冬之際緑旗兵在彼地殊無所事可由䝉古境每百名分為一隊俾遞送之既非久可至而兵糧又不至糜費矣其一併詳議以聞
  諭大學士勒徳洪尚書科爾坤哈占等康熙二十四年科爾沁十旗今嵗進貢牛羊乳酒酥油諸物皆毋貢至京師悉送之黑龍江以給軍士籍其數奏聞仍以進貢例賞賚之如此似於兵丁有益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以聞
  諭大學士勒徳洪學士麻爾圖康熙二十五年
  日者大兵往征俄羅斯破雅克薩城釋俄羅斯不誅赦之使生還其時不並取尼布楚地者葢以尼布楚地畫為疆索使俄羅斯不得越尼布楚界界外聴其捕牲也今薩布蘇等奏言俄羅斯復來城雅克薩地今當即往征而滅之耶抑或緩之以待黑龍江墨爾根地將士移家定然後進兵為宜耶令議政王貝勒大臣及與俄羅斯之役朋春佟保班達爾善郎談同爾等會議以聞
  諭大學士勒徳洪明珠等康熙二十五年
  錦州鳯凰城等地方人民稀少頗有曠土可令如墨爾根黑龍江耕種之例為之其下所司
  諭大學士勒徳洪明珠等康熙二十五年
  日者遣部員自吉林烏拉至黒龍江以䝉古錫伯達瑚哩索倫等人力耕種田穀大獲夫民食所關至重來嵗仍遣前種田官員以䝉古錫伯達瑚哩索倫等人力耕種郎中博竒所監種田地較諸處收穫為多足供驛站人役之口糧又積貯其餘榖博奇効力視衆為優其註之冊此遣去諸員可互易其地監視耕種博奇又復大獲則議敘焉
  諭大學士勒徳洪明珠康熙二十六年
  雅克薩地官兵中烏拉寜古塔兵可還至愛琿城盛京兵可還至墨爾根地並令屯駐息馬過冬其事宜議政王貝勒大臣會同詳議以聞
  諭大學士勒徳洪明珠康熙二十六年
  黑龍江官兵口糧闗係至重屢次轉運米數並黑龍江墨爾根地方接續所種米數宜加察明自盛京等處廣運米石以為久逺禆益之計此皆當周詳區畫又發遣彼處遊手無事之人甚多其口糧作何酌給耶前至黑龍江一帶乃徑直通衢往來轉輸斷不致稍有阻滯如蔡毓榮等巨富之人並殷實之家槩予口糧殊覺未當彼處漢軍皆著察出披甲當差游手無事之人可分設官莊廣開田畆以為恆産令戶兵二部賢能司官迅徃逐一察明到日確議具奏
  諭尚書鄂爾圖郎中伊爾克圖溫保康熙二十六年黑龍江至為要地兵丁勞苦朕罔不知曩者俄羅斯占踞達瑚哩索倫等處擾害邊疆幾四十餘年後備足軍食永戍黑龍江以困逼之俄羅斯遂窘迫歸順茍糧儲不足則如沙爾瑚達塔海等之往征而不能成功矣朕所委曲區畫自盛京等處轉輸糧食及令所種米榖積貯至裕彼地大臣官員皆不思樽節濫給於無用之人茍且草率希圖軍儲罄盡勢必將彼等撤回在我之官兵撤回俄羅斯大衆亦難以齊來然或一二人或十餘人陸續聚集於黒龍江松花江之間構造木城盤踞其地則我取之維艱是俄羅斯為主兵而我反為客兵也今我惟多貯糧食永戍官兵則我兵以逸代勞矣如此則俄羅斯頻瑣來犯斷乎不能欲大隊侵入則彼糧食何能輓運耶若黑龍江不將我兵永戍自松花江黑龍江以外所居民人難以安居爾等皆係選擇差遣須殫心竭慮務期為久逺充裕之計詳加籌議惟此一舉也亦無事再遣矣
  諭奉天府尹王國安康熙二十八年
  奉天為根本重地今聞遊民甚多務農者少一遇旱潦即難補救今年亢旱朕遣賽弼漢往奉天諸處將糜費米糧如蒸酒等項悉行禁止爾至彼當勸民務農嚴察光棍游手之徒奉天田土旗民疆界早已丈量明白以旗下餘地付之莊頭俟滿洲蕃衍之時漸次給與耕種近金世鑑奏請將旗下餘地俱與百姓耕種徴收錢糧此地畆縱給百姓所徴錢糧亦復有限所見何淺陋也今已另遣官前往丈量雖係彼處戶部之事爾在地方亦須公同詳察永定則例毋忽
  諭戶部康熙二十八年
  盛京地方今年亢旱米糧不收聞兵丁現在買米而食朕心深切軫念其令戶部侍郎阿山乘驛速往與盛京各部大臣公同察明量其度嵗所需令內務府官往取莊上所有之米散給俾得均沾實惠
  康熙二十八年十月辛巳戶部議覆盛京遼陽等處屯莊所種田地因亢旱及霜隕米穀不收應免其納租移咨盛京戶部詳計所需米數採買賑濟因有是
  
  諭戶部康熙二十九年
  盛京兵丁全恃南畆耕穫及月給糧餉以為資生之計昨嵗盛京禾稼不登貧困兵丁艱於粒食曾以所有屯糧頒發賑救頃值軍興遣一等侍衛齊蘭布往調盛京兵丁隨發諭㫖令無馬匹者給以官厰馬匹無行糧者給以莊屯糧米官兵踴躍遄征倉卒之際置辦一切軍裝遂支領明年二月分應給俸餉又預支五個月錢糧刻期進發比厄魯時噶爾丹敗遁盛京官兵雖未經接戰而奮勇敵愾深可嘉悅今若將預支俸餉復行抵扣則窮乏兵丁必致生計艱窘朕心殊切憫惻所預給明年二月分應支俸餉及增給五個月錢糧著免抵扣仍照常支給俸餉以示朕愛養將士軫恤疾苦至意爾部即遵諭行
  諭內閣康熙二十九年
  邊外捕賊被殺者䘏與身價被創者以受傷銀兩給之守闗口之章京守備把總等官及軍士皆勉効勞勩亦賞賚之可諭兵部
  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康熙二十九年
  盛京軍士皆能挽強但其地雖有筋與弦向無牛角所以軍士難得良弓盛京既有筋弦及工匠而戶部庫內現貯牛角今年即發角二千對運至將軍公署將軍等可監視造弓散給軍士明年為始每年以角一千對發往盛京將軍可也
  諭內閣康熙三十年
  黑龍江軍士及船戶人役以每嵗耕稼榖尚不支奏請若以此為例每嵗給發而所貯之榖有限遇需用米石時必致匱乏遣戶部賢能司官一員會同黑龍江將軍副都統應作何核減給與詳議奏聞
  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學士邁圖錫安南塔海傅繼
  康熙三十年
  盛京官屯五十所沿邊丁壯設為屯二十五所遷移於烏拉念此莊屯及沿邊丁壯居住年久已成聚落今遽令遷移如此衆多人戶生業蕩然必致苦累仍留於盛京與遷移於烏拉皆公家之屯其為納賦則一也朕意此莊屯應停其遷移於烏拉兵丁每嵗派三百名耕種或一嵗以烏拉之兵一嵗以捕牲之人輪年耕種亦可以積榖矣此事所關綦重著學士麻爾圖馳驛往盛京烏拉令將軍副都統各部堂官悉喻朕意伊等之意若何詳議回奏
  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學士邁圖錫安博極𫝊繼祖王
  國昌年遐齡康熙三十年
  黑龍江松花江接壤之地彼處附近所居根竒勒諸姓中原有可披甲之人應酌量令其披甲駐防遣滿洲兵八十人往彼教訓之齊齊哈爾地方以索倫達瑚哩之衆酌量令其披甲駐防遣滿洲兵二百人往彼教訓之伊等居址附近亦心樂披甲如此則既無逺徙之苦亦不致需用糗糧矣可以此詢問都統巴海令理藩院集議政諸臣會議以聞
  諭尚書庫勒納康熙三十 年
  黑龍江極東北之地日出日入皆近東北方所以黑龍江夜短日落亦不甚暗
  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等康熙三十一年
  將軍薩布蘇佟寶等奏請驛站缺丁依數頂補無妻室者給以婦人驛遞再為增置壯丁馬畜錢糧俱行添設則驛站可不致困敝朕思驛站困敝者皆該將軍等不省徭役不簡事件絶其要務槩令馳驛勒索之所致也雖添置驛丁增給錢糧事若不務簡省究復何益且所需婦人為數多矣取給一時將焉可得伊等在彼其可得縁由或有成算耶可勅該將軍薩布蘇佟寶等如何減省徭役不致凋敝驛遞所缺男婦從何充補會同盛京將軍確議報部
  諭戶部康熙三十二年
  今嵗盛京榖石失收糧價甚貴來年春夏恐糧價更貴必致窘迫亦未可定運糧之處亦著預議自盛京錦州乘海船往山東水路甚近今嵗山東地方年成豐熟俟來年氷解著盛京戶部侍郎親身由海前往山東會同山東巡撫將附近地方米石多多發出由海運至三坌河賑賣與無糧之人
  諭戶部康熙三十三年
  盛京等處去嵗禾稼不登粒食維艱聞今年收穫亦未豐稔米榖仍貴倘價值日漸翔湧則兵民生計恐致匱乏盛京等處地方關係𦂳要朕心時切軫念宜豫加籌畫作何恩給俾各資生著遣部院堂上官一員前往自甲兵以及匠役當差人等有力不能餬口者將人戶數目察明造冊具奏爾部即遵諭行
  諭內閣康𤋮三十三年
  黑龍江墨爾根博爾多之地官員兵丁與索倫達瑚哩之人助其耕種亦有年矣若仍前相助力作其官員兵丁及索倫達瑚哩之人皆致勞苦此數年來所種之榖倘足以備用則集衆力以耕作可以停止著將軍薩布蘇詳議具奏遣筆帖式一人往
  諭內閣康熙三十三年
  盛京輓運原有船百艘乃實有用之具也存留預備凡遇緩急為益良多盛京工部無故奏而廢棄之今年從山東天津所運之米因乏轉運之船遂致遲悞盛京工部堂司官著該部嚴訊議罪具奏
  諭大學士伊桑阿侍郎珠都納副都統齊蘭布學士嵩祝
  戶部郎中鄂竒等康熙三十四年
  副都統齊蘭布等自盛京還奏言今嵗盛京亢旱麥禾不登米價翔貴雖市有鬻粟而窮民力不能糴遂致重困盛京者根本之地可令珠都納嵩祝鄂奇等馳驛迅往㑹同盛京將軍副都統諸臣詳察窮乏者於去嵗海運米二萬石中動支一萬石計㑹散給令可食至秋成此一萬石散給而有餘者平價發糶兵民均有禆益又諸地有告糧乏者遣城守尉部員之賢能者併散給以賑之如二萬石不足散給發糶其速以聞
  諭戶部康熙三十四年
  盛京地方比嵗荒歉粒食艱難朕心深切軫念本欲巡行省問疾苦情形徧敷恩澤今雖停止東行而所在貧窶兵丁尚望臨幸是宜仍加賑恤用禆資生應作何加恩爾部議奏又盛京兵丁錢糧兩季支領未支領前兵丁每致稱貸嗣後按月支給今嵗秋禾聞不甚豐茂恐生計漸難自今冬以至來秋應作何賑給不致失所共計需糧若干著盛京將軍副都統㑹同盛京戶部侍郎察明詳畫其奏
  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康熙三十四年
  雅克薩諸地夙産佳貂比年羅捕殆已至稀乏若以貂不及格之故遂復治罪則官員徒爾受過佳貂實無可得自茲以往額數既足以不及格之故免其處分其令戶部理藩院內務府㑹同移文黑龍江將軍薩布蘇仍令其定議具奏
  諭內閣康熙三十四年
  盛京將軍等疏請給米但言兵丁而已其
  陵上執事人等及衆百姓並不言及此皆朕赤子爾等亦可會同將軍查明一併散給若使海運之米明年可到盛京兵民方可無慮
  諭大學士等康煕三十四年
  此奏甚屬疎忽馬甲之中亦有人口少者步甲之中亦有人口多者一例按甲支給可乎來年海道運米未可預必其全到即盛京田榖亦難預必其全收凡事須曲盡籌畫豈可拘執定議此本發回令察明人口散給康熙三十四年九月丁丑盛京將軍公綽克托等疏言關原等處馬甲月給米二倉斛步甲月給米一倉斛今倉未不敷俟明年海運之未補給因有是
  
  諭大學士等康熙三十四年
  開原等處散給兵丁米榖若令行查必稽時日兵丁或至重困著珠都納嵩祝前往將不能度日人口數目查明一面散給一面具題
  諭內閣康熙三十五年
  黑龍江吉林烏拉地方頻嵗不登可移文盛京將軍令整繕船隻依前噶爾圖所運之例將盛京倉儲米穀以彼地人力運五千石至莫爾渾伊屯之地積貯之
  諭大學士等康熙三十五年
  從天津海口運米但以新造船與商船轉運尚恐船少應遣人往福建將軍督撫處勸諭走洋商船使來貿易至時用以運米仍給以僱值其裝載貨物但收正稅槩免雜費往取此船著各部院衙門𣲖出賢能司官筆帖式各一員令馳驛前去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內閣學士陶岱往盛京賑濟奏請由天津海口運米至
  盛京因有是諭
  諭戶部康熙三十六年
  朕前至寧夏黑龍江將軍薩布蘇曾奏伊處收貯糧米三萬餘石年久漸朽與其積之腐爛何若散之為有益乎且出陳可濟軍糧易新便於收貯宜如所請行康熙三十六年九月乙巳黑龍江將軍薩布蘇疏言沿河被水之十八莊請計其人數將黒龍江所貯米糧散給因有是諭
  諭內閣康熙三十七年
  烏拉寧古塔吉林黑龍江等處新滿洲內曾授官職以老病解任者照其原官品級給俸祿以養贍之矣此等解任之官今其子弟承替則供職得人而俸祿亦不致虛糜其敕兵部逐一詳察具奏
  諭戶部康熙三十七年
  盛京係
  列祖創業之地朕謁祭
  陵寢咨詢民瘼承徳等州縣今嵗田禾未獲全登宜加恩恤應徴米豆概行豁免爾部即移文該府尹徧示閭閻家喻戶曉務俾均沾實惠以副朕愛民至意
  諭內大臣等康熙三十七年
  開國佐運勲臣揚古剎費英東額亦都三人効力甚可嘉尚此三人墓朕祭
  昭陵之日親臨奠酒其餘諸臣効力亦屬可嘉康熙三十一年曾經祭奠者照前舉行頴親王薩哈璘克勤郡王岳託等墓各遣大臣致祭
  康熙二十七年十月戊午聖祖駐蹕
  盛京因有是諭
  諭福善等康熙三十七年
  太祖
  太宗開國定鼎爾祖輔佐勲勞爾等未必詳悉朕比年來觀閲實録知爾等之祖於開創時功績𢡟著深屬可嘉朕既親來謁
  陵必當臨爾祖墓奠酒爾等毋庸再奏
  時揚古剎費英東額亦都之子孫公福善等奏言
  聖駕欲親臨臣等之祖墓奠酒臣等不勝惶懼伏祈停止聖祖乃有是諭
  諭大學士等康熙三十八年
  黑龍江地方連嵗歉收著將烏拉收貯米糧運至墨爾根齊齊哈爾地方預備若彼處有引水種田之處著能耕種之人前去教導交該部議行
  諭大學士等康熙三十九年
  俄羅斯地方遙逺僻處西北海隅然甚誠敬噶爾丹窘迫求救彼曾拒而不答曩者遣人分畫邊界即獻尼布楚地以東為界尼布楚等處原係布拉特烏梁海諸部落之地彼皆林居以捕貂為業人稱為樹中人後俄羅斯強盛遂併吞之已五六十年矣逺服聲教劃疆獻地出自忠誠即此允當軫念也
  時俄羅斯差人奏進本章因有是諭
  諭吉林將軍揚福康熙四十四年
  此事不准行朕屢以太僕寺之厰馬並茶馬賞給京師兵丁及各處駐防兵丁所以兵丁無賠馬之苦歴觀宋明之時嘗議馬政皆無善䇿牧馬無如口外者朕口外厰馬今孳生已十萬牛有六萬羊至二十一萬若將如許馬與牛羊驅至近畿牧養即日費萬金亦不足也因擇塞外水草肥美處牧放是以亳不費餉而馬畜自然孳息前巡行塞外見馬畜彌滿山谷歴行八日猶絡繹不絶也
  康熙四十四年閏四月乙未揚福請以吉林烏拉白都納等處動支庫銀買馬給兵丁牧養因有是諭
  諭大學士等康熙五十年
  天上度數俱與地之寛大脗合以周時之尺算之天上一度即有地下二百五十里以今時之尺算之天上一度即有地下二百里自古以來繪輿圖者俱不照依天上之度數以推算地里之逺近故差悞者多朕前特遣能算善畫之人將東北一帶山川地里俱照天上度數推算詳加繪圖視之混同江自長白山後流出由船厰打牲烏拉向東北流會於黑龍江入海此皆係中國地方鴨緑江自長白山東南流出向西南而往由鳯凰城朝鮮國義州兩間流入於海鴨緑江之西北係中國地方江之東南係朝鮮地方以江為界圖們江西長白山東邊流出向東南流入於海圖們江西南係朝鮮地方江之東北係中國地方亦以江為界此處俱已明白但鴨緑江圖們江二江之間地方知之不明即遣部員二人往鳯凰城㑹審朝鮮人李萬枝事又派出打牲烏拉總管穆克登同往伊等請訓㫖時朕曾宻諭雲爾等此去並可查看地方同朝鮮官沿江而上如中國地方可行即同朝鮮官在中國所屬地方行或中國所屬地方有阻隔不通處爾等俱在朝鮮所屬地方行乘此便至極盡處詳加閲視務將邊界查明來奏想伊等已由彼起程前往矣此畨地方情形庶得明白
  諭大學士等康熈五十年
  前差打牲烏拉總管穆克登等查看鳯凰城至長白山邊界伊等業將所查地方繪圖呈覽因路逺水大故未能至所指之地著於來春氷解之時自義州乘小舟溯流而上至不可行之處令其由陸路向圖們江查去但道路遙逺萬一中途有阻今朝鮮人供應將此情由令該部曉諭來朝正之朝鮮國官員書文給與帶付伊王
  諭奉天府尹郝林康熙五十三年
  盛京旗民雜處命案甚多爾必親歴所屬地方誠心教導母謂此非久任之地將事諉與將軍各部國家設一官即有一官之職為官者當立志盡職興起教化有一畨整頓方無忝厥職也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
  聖製
  聖祖仁皇帝御製詩文
  碑頌
  祭文
  記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
  聖製
  聖祖仁皇帝御製詩文
  碑頌
  福陵神功聖徳碑文
  惟
  天眷祐下民綏靖方域篤生我
  皇曾祖太祖髙皇帝肇興東土奮師一旅式闢皇圖大武布昭深仁洋溢用造我國家萬億年丕丕基駿徳鴻功於爍顯懿駕軼亙古予小子纂承洪緒既奉冊寳崇上
  尊謚載緝徽猷炳垂方䇿惟
  陵寢宜有功徳之碑敬述大畧永勒貞珉敘曰
  太祖承天廣運聖徳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𢎞文定業髙皇帝姓愛新覺羅氏諱  先世發祥長白山之陽禎符神貺歴著休徴至
  皇始祖肇祖原皇帝式廓舊業寢熾寢昌又五傳至顯祖宣皇帝世濟其勤流長積厚景運懋集神器攸歸誕啟我
  太祖髙皇帝
  顯祖之長子也
  宣皇后娠十有三月乃生龍顔鳯目豐頥大耳天表玉立舉止非常少不飲酒嬉戲稱為聰明貝勒及長騎射絶倫雄畧葢世用兵無敵而又至誠御物大度容人先是有望氣者言滿洲將生聖人統一諸國至是滿洲長白山及東海呼倫諸部落爭相雄長癸未春蘓克素䕶河部圖倫城有尼堪外蘭者陰搆明軍首逞大難於我時
  太祖二十有五泣血誓師枕干問罪以遺甲十三副攻尼堪外蘭克圖倫城復攻之於嘉班誅諾宻納鼐喀達取薩爾滸城時異已猜忌包藏禍心伺間竊發天威所攝罔弗獸驚鳥散遂俘兆嘉城長理岱取瑪爾敦平定棟鄂哲陳渾河等部丙戍秋擒斬尼堪外蘭於鄂勒歡城戎首服辜先聲震疊環璄諸國相繼削平既而葉赫哈達烏拉輝發科爾沁國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伯卦勒察珠舍哩訥殷路九姓之國合兵三萬人分道來侵偵者夜告
  太祖皇帝安寢達旦蓐食濟師殱其渠首餘部皆潰斬級四千獲馬三千疋鎧甲千副羣方讋服乃增築城墉修飭法制創制國書開金銀鑛鐵冶所産蠙珠織皮通厥貿易財用殷阜肇立軍制師律精嚴國勢日盛丙午冬䝉古五部落尊
  太祖為神武皇帝嵗時朝貢絡繹相望而哈達輝發烏拉數渝盟先後征討悉定其地每當軍行輙見五色雲亘天祥光四塞立奏鉅功逺邇翕然益四旗為八設固山梅勒甲喇牛彔額真逓相統轄命佐領下各出牛種屯田積穀貯倉置理政聼訟大臣緩刑慎獄野無剽竊路鮮拾遺國中大治帝業已成貝勒大臣集議勸進丙辰之春正月恭上
  尊號曰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建元天命時年五十有八越二年定䇿征明明政乆弛棄絶和好援我仇讐蕩搖我邊陲於是誓告有衆類
  帝禡旗而行遂入撫順降臺堡五十所繼下清河明大舉稱兵㑹於瀋陽號四十七萬張左右翼左翼以杜松王宣趙孟麟張銓由渾河出撫順闗馬林麻岩潘宗顔由開河合葉赫兵出三坌口右翼以李如栢賀世賢閻鳴泰由清河出鴉鶻闗劉綎康應乾合朝鮮兵出寛甸口向棟鄂四路來侵
  太祖皇帝分精騎奮擊大破其衆五日而悉殱之城界藩取開原破鐵嶺滅葉赫五年克遼陽瀋陽定議建都始築東京尋取廣寧㧞撫順十年遷都瀋陽由是東漸海西迄遼南及朝鮮北暨嫩江烏龍江以至使犬諾壘諸路罔不臣服
  太祖皇帝神武天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決幾制勝變化若神每戰輙單騎深入裹創斬馘神色不動善駕馭材雄推心置腹撫納降附棄捐忿隙恆予擢用法所當坐雖親暱罔所私攻㧞城邑嚴禁軍士安輯居民是以羣䇿競奮率土思歸御極以後拓地開疆日不暇給而躬勤於聼覽留神於載籍修徳納諌親賢逺奸建二木於門俾下情慾達者書之以進尚寛大崇節儉睦宗親厚風俗重農桑賑窮乏垂示典訓蕩平正直允為萬世法程猗歟盛哉天命十一年八月庚戍崩
  聖夀六十有八在位十有一年天聰三年二月己亥葬福陵天柱山崇徳元年四月上
  尊諡承天廣運聖徳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廟號太祖康熙元年四月加上
  今諡嗚呼有明徳裒海宇板蕩之時生民顛隮之㑹我太祖皇帝應運蹶生手提天戈披榛辟萊櫛風沐雨掃邉陬如破竹定遼左若建瓴戡亂求寧非富天下功極於配
  天道隆於昌後歴稽曩代創業垂統之君未有邁此締造憂勤經綸宏逺者也瞻赫濯之如新撫承平之永頼謌思光烈曷罄名言謹拜手稽首而作頌曰
  天造大邦勃興東極長白山髙苞符開闢𩾐鳥生商履武誕稷奕葉炳靈肇基王跡
  太祖龍飛旋乾轉坤齊徽炎昊比烈羲軒時惟草昧陟巘降原一成奮起雷動雲屯蠢爾仇方敢作牙櫱赫斯一怒恭行天罰寢甲枕鞍神勇迅發巨憝授首戎心式遏竒謀倜儻逺畧深沉內搆者挫外訌者擒單師十百摧破強隣九邦潰糜四路掃塵擕貳則誅歸誠則撫義問宣昭仁恩施普大畏小懷實揚我武來庭來王日闢疆土疆土既闢厯數在躬膺圖受籙響應景從三才協軌百靈潛通指揮盪滌振落發䝉覘敵烏集濟師氷泮夾日貫月卿雲糺縵不義是征功成惟斷秉銊稱干
  帝心厭亂環山負海風靡雲披朱旗疾捲汗馬爭馳後我思恫歌舞迎師紀元頒朔建䇿開基爰立軍營森羅鵝鸛步伐止齊井牧相扞爰建國都屹峙屏翰扼吭拊背皇居攸煥爰命分職朂哉臣鄰爰慎折獄恤哉祥刑爰達民隠鞀鐸重陳爰置國書科斗是新訏謨孔彰風規渾噩禹誓湯征千秋繼作聲靈覃敷東西南朔大統乃膺新命迺廓既詒既翼如鎬如豐九圍是式萬國來同卜年卜世惟
  太祖功巍巍蕩蕩昭恪
  蒼穹右享郊壇敷時思繹炳耀圖書輝煌球璧景瞻福陵神邱是若百川縈朝羣山拱掖蔥蘢王氣松楸鬱蒼玉衣永鎮弓劍長藏億載顧慕春露秋霜樹茲穹碑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嘏無疆
  福陵頌並序
  
  上帝鑒觀下民誕畀神聖俾立君極以開闢草昧垂統億祀非甚盛徳曷克應天順人而締造鴻業焉我
  太祖髙皇帝聰明睿知本為性生英武勇畧逈不世出故能躬著戎衣手提尺劍而疆宇日拓丕受景命顯庸東國騰威區夏雖太王之居岐剪商文王之江漢歸化未足方斯赫濯也予小子仰荷
  列聖丕基統御萬國昄章式廓隆古圖籍所莫覯矣然上跡
  聖祖當日一成一旅櫛風沐雨斬刈荊棘張彼撻伐順者綏之逆者殄之統壹羣部建元正位國始立焉既乃鞠旅徂征遐邇讋服悉臣悉氓遂定鼎遼土而王業愈光顯矣於戲盛哉惟
  天生
  聖惟
  聖奉
  天我
  太祖創業之艱如彼而垂統之逺如此豈非天實授之而克荷厥休者哉予小子景仰謨烈奚敢忘紹述焉爰作頌曰於昭
  太祖誕膺景命允文允武體協仁聖天罰恭行赫然割正啟疆東海聿懷兆姓戰罔弗克威畧如神徳罔弗冒桀驁咸臣受籙踐阼帝厯鼎新建官立制王路丕遵爰誓六師濯征明國以少撃衆羣醜胥殛長驅鐵嶺墮彼扼塞茫茫遼藩𨽻我版域㑹極歸極乃建皇都大統肇跡炳垂帝謨在昔湯文蹶起一隅先聖後聖同軌合符皇哉
  龍興山川孔固
  寢園崔嵬風雲盤互玉衣鐵甲百神衛䕶仰頌
  先猷萬年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
  昭陵神功聖徳碑文
  天以神器畀我國家洪惟
  皇祖太宗文皇帝智勇神聖光昭
  太祖髙皇帝丕緒帝紘皇綱是廓是恢榦不庭方搆造鴻業垂裕
  皇考世祖章皇帝大一統之基貽億萬䙫無疆之休維予小子纘承
  聖緒念
  陵寢宜有功徳之碑敬勒貞珉昭示無極敘曰
  太宗應天興國𢎞徳彰武寛溫仁聖睿孝隆道顯功文皇帝諱
  太祖承天廣運聖徳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𢎞文定業高皇帝第四子也
  母孝慈昭憲敬順慶顯成天輔聖高皇后生而神靈徇齊明敏龍行虎步顔如渥丹嚴寒不栗舉止非常
  太祖皇帝特鍾愛焉既長英武豁達孝弟恭敬慈愛和順秉心寛宏好觀書史一有聞見終身不忘沉機果斷羣望攸屬天命十一年八月
  太祖皇帝升遐諸貝勒大臣咸推我
  皇祖才徳冠世宜纘承帝業以九月朔嗣登大位建元天聰時年三十五踐阼之後愛養人民撫綏中外崇儉務本修政任賢仁聲義問無逺弗屆除慝討貳用整六師迺擊䝉古執一十四貝勒奏凱八纛下迺征朝鮮克義州進㧞漢山城入安州抵平壤朝鮮王李倧遁江華島遺其弟覺來行成遂盡反所收地與盟而還迺征察哈爾翦多羅特部落編俘獲為氓廼伐明自遵化臨北京畧良鄉斬其將滿桂孫祖夀擒其將黒雲龍麻登雲還㧞永平廼㧞大凌河降其將士於是孔有徳耿仲明等航海來歸廼征黒龍江瓦爾哈下之察哈爾舉國來附獲歴代帝王傳國之寳天聰九年冬羣臣勸進
  尊號
  皇祖辭讓𠕂三明年四月表上
  尊號曰寛溫仁聖皇帝建國號大清改元崇徳告於皇天后土追王
  列祖上
  太祖髙皇帝
  髙皇后尊諡羣臣咸上表賀乃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宴肆赦是年朝鮮毀盟討之㧞其都載飛舸於車凌江華島李倧自縳請為臣釋之還並歸其俘獲朝鮮感服勒石南漢以銘勲徳遂帥水師渡海克皮島既而大出師遣將毀闗入分左右翼由涿州畧地至山西界復自寧清渡河破濟南克城四十有九降者八與明兵五十七戰皆㨗六年圍錦州入其郛洪承疇以兵來援
  皇祖陳師於松山杏山之間明兵號十三萬望見皇祖張黃葢往來指揮皆懼謀夜遁我師分道爭撃連大破之擒承疇降祖大夀錦州松山杏山塔山悉下又命將入闗破兗州東抵寧海克城八十有八降者六陣敗明兵者三十九於是天戈所措罔不率俾黃河之源青海之濵使犬役鹿之國來賓恐後野駝奇獸黒狐紫貂重譯來獻聲教之逺功烈之盛古未有也嗚呼惟我
  皇祖克配天心誕膺景命聰明睿知神武不殺懷柔以徳燮伐以威大勲用集大猷是程無有內外乃罔不即敘親九族正百官修明典章誕敷政教隆郊丘廟祀之儀定頒厯朝㑹之禮辨鹵簿旗章服御之制聲名文物炳然宏備釋奠孔子以四子配立文舘譯書史於翔鳯閣俾儒臣記注得失開科目取士
  諭臣下盡言無隠論功封兄弟子姪為諸王貝勒外藩䝉古亦論功封爵有差優禮降臣寄以心膂賞罰詳明斷獄平允綱舉目張仁至義盡至於審制度定律令斥邪術禁喪祭踰禮者務農桑廣漁獵以豐民食皆可為萬世法凡勤勞國事者賜予必優渥召近臣入宮日至𠕂三講論政事以賓禮遇之諸國新附之人入見必詢其姓名世系慰勞如舊識
  天語藹然以故雖至難馴者無不悅服如薩哈爾察卦勒察瓦爾喀瑚爾哈諸國素不及禮亦貢獻稱臣其貝勒大臣至俱恩遇之如子弟故其部落降者相繼嘗念中原生民塗炭欲與民和好惟務修徳不樂觀兵屢貽書明邉帥曰朕意在講和不忍無辜赤子𢡖罹鋒鏑明之君臣置若罔聞致煩
  天討每出師必
  諭諸將授以兵律嘗曰明之土地人民
  天以與我是民即我民也故師行雖嚴寒不入屯堡士卒死傷弔問不遺每戰勝攻取符瑞駢集必曰
  上天眷佑愓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然祇懼克敵告於
  廟葢敬
  天尊
  祖勤民若是其至
  豐功厚澤與天地等有國史所不能盡書者矣以崇徳八年八月庚午崩
  聖夀五十有二在位十有七年九月壬子𦵏
  昭陵隆業山嗚呼八音遏宻萬國感痛實惟
  至徳深仁為生民主以宏我國家之大寳命愾僾見聞陟降庭止謹述盛概拜手稽首而系之以頌曰於赫
  皇祖纘
  太祖之緒誕敷乃文孔奮厥武整我師干拓我疆土東奠朝鮮西讋䝉古貳則獲之服則釋之降則憐之賢則臣之有言遜志則必遏之有言逆耳則必納之治分六曹職統三院筆簪史臣書譯文館與神為謀以古為鑑制禮明刑儀章是憲一人有慶肇域四方四方來王自天降祥和鸞鏘鏘旗旐央央聿昭茂祉焞燿章光乾符效珍坤儀開奧既協靈圖誕升顯號濟濟師師羣工舞蹈厯數攸歸謳歌前導乃禋乃祀於
  廟於
  郊乃燕乃射於野於朝乃赦乃宥於犴於牢乃漁乃獵於狩於苖乃命紫宮清寧正中麟趾在右闗雎在東崇政篤恭翔鳯飛龍文徳武功以綏萬邦松山之陰杏山之下戰士連營崇墉百堵取彼元戎繫之以組肅將
  天威救民水火屹屹榆闗王旅所征而幽而並而冀而青而兗而徐克其百城渉河踰濟及於東溟時乗以乾帝出乎震罔有遐邇民莫不信或獻其琛或輸其賮河源海壖協靈效順有典有則貽萬子孫言為邱墳績嫓農軒佑我
  皇考大啟幅員允
  皇祖之徳
  皇祖之勲瞻仰
  昭陵在盛京之北雲霞所棲松栢所植有穹者碑昭宣世徳茀祿來崇時萬時億
  昭陵頌並序
  國家垂厯服無疆之休類必有神聖開天肇興王業又必有神聖繼體式廓鴻基故能經綸宇宙積功累仁保世滋大我
  太宗文皇帝挺濬哲之資藴欽明之徳紹膺寳位纘前謨而光顯之外奮威武內修文教百度具舉臣民胥悅於是南征則墮巖闗繞明都耀兵燕趙鞫旅齊魯投鞭渤海飲馬黃河六師安行莫我敢遏東征則誅貳綏服朝鮮納欵列為屏藩西征則三十五部厥角歸命貢賮奉朔葢其允塞之猷桓撥之畧赫濯於覆載間矣乃若惇九族惠元元郊圻以飭爵秩以班賞善宥過優禮勲舊求賢之思若渴崇儒之化丕隆雖古帝徳廣運曷以加焉當是時義問炳燿仁風翔洽一統之規已裕矣猶畫境息民俟天休命於戲皇哉盛哉昔殷祥長發而湯受之周室本支百世而文啓之我
  皇祖詎有遜美予小子嗣承丕緒撫安海㝢以𢎞億萬䙫之業紹述
  祖徳敬揚
  先烈乃作頌曰猗歟
  皇祖克配彼
  天光被四表仁汜八埏既受共球神人攸主至治洋洋𢎞謨訏訏桓哉七萃撻彼南疆匪疚匪棘兆人是匡徂征朝鮮爰渡鴨緑聲其攜貳綏其臣屬西荒千帳慕義同歸鐘鼓始振稽顙莫違至化覃敷函夏率育
  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大寳景命有僕曰崇儒雅曰敘彛倫五章五用式廸俊民法度孔昭典常聿正嫓美唐虞惟後克聖建中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極貽我後昆皇皇大烈億祀彌尊肅望
  山陵光華燀赫永言垂裕敬承靡斁
  北鎮廟碑文
  醫巫閭屹峙東北為幽州巨鎮昔虞帝封十有二山此其一也穹崇磅礴靈瑞所鍾實䕶王氣以壯鴻圖與嶽凟諸神並垂祀典朕省方問俗嘗過其境望其佳氣鬱鬱蔥蔥上揷霄漢下瞰蓬瀛懸瀑飛流喬松盤蔚知其所以保障而凝休者葢有素矣向錫匾額式展褒崇而廟貌未隆無以昭顯特勑修造遣専官以恪乃事凡所需給皆頒自內府始於康熈四十五年七月訖於本年十一月不四月而告厥成功焉規制宏備輪奐維新紺宇琳宮照耀山谷於時臣民瞻仰罔不欣悅而府尹臣奏請謂宜光文翰勒諸貞珉朕御極以來勤恤民隱祗奉
  天庥敬共神明罔敢稍斁維此鎮之奕奕為神京之翊輔嘉符凝集靈爽式慿神其永贊雍熈益𢎞福祐錫蕃昌於庻類固丕祚於萬年用慰朕精䖍之至意爰樹穹碑書重修嵗月以示來茲
  忠直公伊爾登碑康熈六年
  稽古建業驅䇿羣力不吝爵賞以待有功故生勤寵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歿與表揚干城心腹有傳不朽所以勵忠葢甚備也爾二等伯內大臣加一級伊爾登賦姿義勇制行忠直蚤涖戎行才猷素著其征北京圍錦州等處或越衆先入或設伏出竒以少勝衆屢敗敵兵克副任使優奬膚功歴事累朝公忠允𢡟於其沒也朕深悼焉特賜謚曰忠直勒諸貞珉光及泉壤國典臣誼庶其昭垂無斁哉多羅勇壯貝勒穆爾哈齊碑康熈十年
  自古帝王承天撫世篤念宗親故生則賜以榮封歿則彰以令徳典至渥也爾青巴圖魯穆爾哈齊係
  宣皇帝之子秉性安詳居心愷悌已進封為多羅勇壯貝勒奄逝既久豐碑未樹朕念切本支復隆表著之恩爰稽成憲勒之貞珉用傳不朽庶昭朕敦族之心永為藩屏之懿典雲爾
  剛毅輔國公達爾察碑康熈十年
  自古帝王創業垂統以貽萬世凡屬宗支皆膺顯號以重懿親也爾達爾察係諡勇壯青巴圖魯穆爾哈齊之子性行純良才猷敏練已封為剛毅輔國公奄逝既久豐碑未樹朕篤念宗親爰稽成憲勒之貞珉用垂不朽庻昭朕敦睦之懐雲爾
  頴親王薩哈璘碑康熈十一年
  自古帝王創業垂統必懋建本支以作藩屏故生隆顯爵歿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豐碑親親賢賢典甚重也爾薩哈璘貝勒負姿忠亮中外所推膚功屢建甲冑躬擐努力行間職司邦禮盡心典則益著寅清洵百代所當瞻仰者也擬封多羅郡王忽然長逝
  太宗文皇帝睠爾勲勞追封為和碩頴親王以示隆眷於康熈二年特賜䘏典敕建豐碑朕今追念爾前勲加諡曰毅重勒貞珉用傳不朽以示敦睦懿親之意雲爾開國佐運勲臣武勲王揚古利直義公費英東𢎞毅公額亦都碑康熙三十九年
  朕惟國家創建丕基開無疆之景運既篤生
  神聖英武之君以剪除亂逆啓闢疆宇勘定諸邦一統之盛肇於東土其時則有一徳一心之佐殫忠戮力經營四方以翊鴻猷而成大業蓋天實挺生異才鍾山嶽之靈挾風霆之氣真誠不貳勇毅無倫名髙百戰之勲位超五等之爵垂聲竹帛配食
  廟庭以與國家共承休祉子孫世衍其澤是豈偶然者哉當我
  列祖之隆興也一時人材蔚起猛士如雲戰將如雨以藝勇稱以功名顯者不可勝數而功冠諸臣為一代元勲則有開國佐運忠勇王揚古利直義公費英東𢎞毅公額亦都尤為傑出焉朕嘗恭覽
  列祖實録考三臣行事折衝行間則戰以勝攻必克平居則矢忠直贊謀畫豐功偉績至今焜燿簡編未嘗不𬗟想英風興懐往蹟昔人創造艱難枕戈擐甲櫛風沭雨之勞恆流連徃復不能去於懐也嵗在戊寅朕巡行舊京展祀
  陵寢追維
  祖宗功徳隆盛並及當時佐命之臣邱隴所在皆遣官致祭而於三臣之墓特親至奠醊以示優崇仍復専官祭享葢功在社稷以死勤王古人原有明禋之典朕篤勲庸用申異數併為文勒諸貞石以昭示於無窮焉











  祭文
  祭遼太祖文康熈二十一年
  自古帝王受
  天顯命繼道統而新治統聖賢代起先後一揆成功盛徳炳如日星朕誕膺
  眷祐臨制萬方掃滅兇殘廓清區宇告功古後殷禮肇稱敬遣専官代將牲帛爰修禋祀之誠用展景行之志仰企明靈尚其鑒享
  祭長白山文康熈三十五年
  
  神天作鍾祥地靈啓運肇基王跡誕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鴻休朕勤恤民依永期殷阜邇年以來郡縣水旱間告年穀歉登蚤夜孜孜深切軫念用是専官秩祀為民祈福冀雨暘之時若庻稼穡之屢豐惟
  神鑒焉
  祭告北鎮醫巫閭山文康熈四十二年
  
  神功障遼陽勢連渤海靈威丕赫作鎮北方朕祗承
  休命統馭寰區夙夜勤勞殫思上理歴茲四十餘載今者適屆五旬海宇昇平民生樂業見輿情之愛戴沛下土之恩膏特遣専官䖍申秩祀尚慿靈貺益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蕃禧佑我國家共登仁夀
  神其鑒焉









  
  御製創興盛京海運記康熈三十六年
  傳曰補乏薦饑道也朕孜孜圖治冀臻上理一夫不獲若納諸隍是以平時謹財用廣委積一遇凶荒則蠲租已責之外開廩發賑設糜平糶靡政弗舉惟是東北地勢曠莽陸輓維艱遼左暨朔漠諸郡尤屬險逺計惟航海轉粟事半功倍規畫於中者非一日矣癸酉冬盛京榖不登民艱於食乃發山東濱海郡縣常平倉米二萬石由登州運至三坌河海運之役自茲始明年二月親幸天津訪海道自大沽口達三坌較便三月命部員董厥事截留山東漕米二萬石用商船三十連檣出津門海若効順三晝夜即抵三坌因建倉遼陽開化城諸處儲峙之又分舟運至盛京米價頓減饑困以蘇朕念盛京根本重地積貯多則民食永足乃於丙子春復截留山東漕米五萬石運至三坌河如故其秋諭截留次年漕米六萬石遣部臣偕督撫造新船二十加運二萬石既又諭増造船十來嵗可運至十二萬石猶慮運船少也明年春諭福建將軍督撫勸導商船泛海貿易至則給以運直所齎貨物止徴正稅一時商賈靡不踴躍趨事海舶大集於是截留河南山東漕米共二十萬石用天津浙閩船前後轉運以達盛京共數十萬有竒適烏拉告饑遂以所運粟分輸伊屯河士卒數萬咸頼生全而是時大兵方進剿逆冦噶爾丹需糧孔亟用以頒給軍需不匱其年冬盛京
  陵寢各屬兵民及科爾沁諸屬國窮戶人等咸以疾苦聞復發盛京存貯米賑之其所濟之逺如此因命來嵗仍自大沽故道用天津船運山東河南漕米六萬石以備軍民之需而商船至是亦弗用矣是役也輓數十萬之粟經數千里之遙㠶檣一集倉庾俱滿無踰闗度嶺之勞絶車載牛牽之苦波委水輸禾囷自轉賑陪京而人民胥樂給軍需而庚癸不呼內以撫綏藩部外以摧滅強冦皆由肇舉海運一法斷自朕衷屢試而效故自侯
  甸以至要荒均受其賜夫舉一事而有濟於一方者古人尚不敢忘況若茲之費省利大功神惠博使不載其始末垂示簡冊將良法美意久而漸失後何所考用是援筆而紀其實雲












  
  聖祖仁皇帝東巡古今體詩康熈二十一年
  東巡二首並序
  八年征剿喜見承平𬗟想
  祖宗功徳禮宜躬謁
  陵廟以告成功爰於二年十五日命駕東巡是日天氣晴和微風動斾從者溢路觀者夾途顧瞻逺邇莫不歡躍賦詩二首
  昆池不習戰寰宇已銷兵鴻業承匪易膚功久乃成威靈昭
  祖徳展謁慰羣情迢遞闗山路寧辭千里行
  其二
  順動因時豫東風引翠旗鳴鸞萬騎出執事百僚隨日暖草初茁煙輕栁未絲春風無限好應有上
  陵詩
  山海闗並序
  連山據海地固金湯明時倚為險要設重鎮以守之我朝定鼎燕京垂四十年闗門不閉既非設險還慚恃徳偶賦數言聊以紀事
  重闗稱第一扼險倚雄邉地勢長城接天空滄海連戍歌終嵗苦揷羽不時傳作鎮隆三輔征輸困百年笳寒龍塞月甲冷雉樓煙厯數歸王極綱維秉化權漫勞嚴鎻鑰空自結山川在徳誠非易臨風更慨然
  䝉恬所築長城
  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當時用盡生民力天下何曽屬爾家
  姜女祠
  朝朝海上望夫還留得荒祠半仞山多少征人埋白骨獨將大節説紅顔
  曉過寧逺
  孤城臨巨野舊烈憶西征破壘荊榛滿村雞向曉鳴
  行殿夜覽奏章
  飛遞傳來奏牘多旌門莫問夜如何銀燈毳幙春寒重恐是隂陽尚失和
  呂翁山是
  聖祖太宗文皇帝擒洪承疇處
  旌旗直捲陣雲沉濠塹遺蹤尚可尋十萬健兒皆解甲一時大帥此成擒民情効順當年事王業艱難
  聖祖心遂使闗西如破竹至今戰氣晝隂森
  松山
  鳴笳伐鼓速兵機百勝謀成夜合圍月黒風髙神鬼泣金戈白馬識天威
  杏山晚眺
  野日荒荒蔓草平孤村雞犬寂無聲山中獵罷殘陽晩時見髙原夜燒明
  憇小凌河
  河水流不息晝夜去涓涓昔為爭戰地今是豫遊年駐馬孤岑外移舟古岸前殘陽下新栁約畧見春妍錦州道上
  野徑臨官驛炊煙出杳㝠地連榆塞紫山列錦屏青城郭知何處旌旄只暫停版圖歸大業堠火罷林坰
  駐蹕大凌河
  歸騎雲屯向晚過昇平笳吹動鐃謌光搖幕火繁星燦影暗旗風野霧多兵氣已消沙右所軍聲猶壯大凌河豐京老將還能説曾記前途自倒戈
  途次逢寒食
  何處來春風淡蕩開晴旭不見杏花紅纔逢桞梢緑
  十三山
  迤𨓦峯連大道間憑空青削十三山敵樓人散堠臺廢終日茸茸草色閒
  過廣寧望醫巫閭山
  名山揷霄漢朶朶青芙蓉連亘數十里隠見千百重迢遙不可及黛色堆竒峯窈窕復岝㟧鬱鬱多蒼松中有桃花洞杳靄常雲封萬古鎮幽州秩祀同岱宗盼望生引領瞻顧停六龍何時一登覽盪滌疏心胸
  渡句驪河
  野岸春蕪發青蔥一色齊皇輿連近逺地軸別東西日送霓旌影風催駿馬蹄山河綿帯礪回首重低迷
  過永安橋口占
  夾路飛塵宿雨消十年曾此駐龍鑣春風城闕知非逺幾處輕寒變桞條
  盛京遣使請
  太皇太后
  皇太后起居夜書奏䟽畢偶成
  雲山遙隔萬安宮定省心懸午夜中孺慕經時書不盡微誠憑仗與東風
  三月初六日告祭
  福陵恭述十韻
  瑞靄鍾靈闕晴煙繞閟宮萬山皆拱北百水盡洄東夭矯盤峯秀紆迴磴道通俯㸔環衆象遙睇極髙崇松栢丸丸直岡巒靣靣同恢𢎞思
  祖烈建樹本神功戰術無前畧謨謀啟後衷揮蛇曾握劍定鼎有遺弓展禮威儀整申誠爼豆豐車書叨繼統藐爾媿微躬
  初八日告祭
  昭陵恭述十二韻
  盛徳兼三代威名定四方文謨真顯赫武烈實飛揚包並收羣國虛謙集衆長網羅來俊彥締造闢洪荒卜世周垂厯開基漢啟疆靈山佳氣逈
  寢廟瑞雲張曠逺臨平陸幽深逼上蒼汗嘗趨石馬歌欲奏芝房洱海銷兵戰炎陬絶叛狂功成昭黙佑告祀肅誠將微念通層構含情望兩廂千官遵大典進退盡鏘鏘
  盛京舊宮
  雙懸鳯闕隠金鋪想見龍飛握瑞符殿列丹霄崇大政宮開紫極接神區君臣際㑹風雲日版籍留存山海圖cq=34堂構有懐追往事土階儉樸示規模
  告祀禮成宴諸臣於舊宮
  閶闔門開玉座春金支徧揷綺筵新鏗鏘劍珮千官集曼衍魚龍百戲陳功定舞干歌靖亂恩留過沛樂同民大風猛士何煩憶仗下班聨絳灌臣
  三月十一日雪中詣
  永陵告祭
  峯巒疊疊水層層王氣氤氳䕶
  永陵蟠伏諸山成虎踞飛鶱衆壑佐龍騰雲封草木橋園古雪擁松楸輦路升一自遷岐基盛業深思遺緒愧難承
  薩爾滸並序
  太祖高皇帝嘗駐師於此以五百人破明四路兵數十萬衆殱杜松於鐵背山遂有遼東實
  帝業之所由基也
  城成龍躍聳重霄黃龯麾時早定遼鐵背山一名斡琿鄂謨
  酣戰罷橫行萬里迅飛颷
  春蒐
  講武乘時令戈殳訓甲兵雲梢催後騎天罼引前旌華甸軍容整新林羽衛行岐陽嚴示禮莫使廢春耕
  栁條邊望月
  雨過高天霽晚虹闗山迢遞月明中春風寂寂吹楊栁搖曵寒光度逺空
  望祀長白山
  名山鍾靈秀二水發真源翠靄籠天窟紅雲擁地根千秋佳兆啟一代典儀尊翹首瞻晴昊岧嶤逼帝閽
  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夜來雨過春濤生浪水疊錦繡縠明綵帆晝鷁隨風輕簫韶小奏中流鳴蒼巖翠壁兩岸橫浮雲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龍驚連檣接艦屯江城貔貅健甲皆鋭精旌旄映水翻朱纓我來問俗非觀兵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衝波行雲霞萬里開澄泓
  江中雨望
  煙雨連江勢最竒漫天霧黑影迷離掀翻波浪三千尺疑是蛟龍出沒時
  輕葉赫廢城
  㫁壘生新草空城尚野花翠華今日幸谷口動鳴笳
  鐵嶺
  雨餘塞草自緑日出山花更紅轍跡神州近逺驥鳴廣陌西東
  雜詠
  古戍行來日落孤村坐對月明漠漠龍沙千里桓桓虎衛三更
  巡幸遼陽
  肅將軒駕向遼陽暖日晴薫百草芳照野山川皆動色掀天旌斾自生光林間蒼蘚侵人徑城上新花綴女墻欲問襄平舊郛郭千年華表鶴飛翔
  駐蹕遼陽夜深對月用唐太宗遼城望月詩原韻
  夜氣澄炎景清光度海碣流雲漸稀朗繁星粲如綴蟾殿魄初明氷輪影未缺懐古聴行漏素心良藴結曠然望九霄妖氛盡殄滅
  廣祐寺
  禪宮多嵗月瑞塔積風煙翡翠苔碑暗珠璣寳相傳馴簷來紫鴿湧地出青蓮微雨輕埃洗茲晨興獨偏寺創於唐特中有自來佛像
  入千山
  曉入千山路煙光織翠蘿﨑𡼲縁石磴宛轉厯巖阿樹杪朱旗出藤隂玊勒過物華看亦好景色愛清和
  祖樾寺
  青山橫古寺羽斾陟層巔地僻茅堂小橋危石徑穿夏條含嫩葉春色發餘妍寂寞空林午時聞鐘磬傳
  龍泉寺
  狹徑纔容騎香臺欲起龍懸崖千仞落㫁碣百年封泉細通幽壑庭深暗古松臨髙一騁望積翠靄重重聖祖仁皇帝東巡古今體詩康熈三十七年
  入烏拉境
  蒼山岌業路綿延野燒荒原起夕煙幾㸃寒鴉宿枯樹半灣流水傍行㫋
  松花江網魚最多頒賜從臣
  松花江水深千尺捩柁移舟網親擲溜洄水急浪花翻一手提綱任所適湏臾收處激頽波兩岸奔趨人絡繹小魚沉網大魚躍紫鬛銀鱗萬千百更有巨尾壓船頭載以牛車輪欲折水寒氷結味益佳逺笑江南誇魴鯽徧令頒賜扈從臣幕下傳薪遞烹炙天下才俊散四方網羅咸使登巖廊爾等觸物思比託捕魚勿謂情之常
  泛松花江
  源分長白波流迅支合烏江水勢雄木落霜空天氣肅旌旄過處映飛虹
  閲窩集並序
  古松林數十里䕃翳無際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松林黯黯數十里罕境偏為麋鹿遊雨雪飄蕭難到地啼烏野草自春秋
  駐蹕烏拉之船厰憶壬戍春夏巡行此地每五日一奏請
  聖祖母太皇太后安今不可得矣書志慨慕
  曾問
  慈寧草奏箋夜張銀燭大江邉重來往事俄追憶轉眼光隂十七年
  烏拉山間古木灌莽澤潦徧野即黃龍府之地也今人未暇詳考賦詩二首
  層岡翳薈亂高低駿馬迎風不住嘶磧裏草深行潦濶遲回應惜錦障泥
  其二
  路轉山環雜古柯覆茅苫舍傍坡陀疆隅湮沒遼金界虎穴鷹巢處處多
  行圍所經輝發葉赫哈達諸地皆我
  祖宗之所開並遺跡存焉賦詩二首
  鐵馬金戈百戰時戎衣辛苦首開基榻邉鼾睡聲先定始布中原一着棋
  其二
  垣墉遺跡尚山坳畧地平城闢土茅盪滌塵沙真不易仰思遺烈駐雲旓
  興京
  靄靄興王地風雲莫可攀瀠洄千曲水盤疊百重山瞻拜
  陵園肅凝思大業艱蘢蔥松栢茂瑞鳥滿林間
  駐蹕奉天府
  四海為家日鳴鑾過舊京新豐安可並若水事堪並城市風猶古絃歌化漸行巍巍城闕在往嵗幾經營
  渡遼河
  雪霽寒光已合氷雁行飛處曉天澄初冬欲盡歸程疾回首煙光望
  二陵
  廣寜道中
  漠漠寒雲色戍樓終日閒饑烏號曉月路出十三山
  所過松山杏山大凌河皆
  聖祖用武之地有述
  松杏山頭野草黃朔風淒𦂳下前岡雲屯虎旅新行在地著龍興古戰塲壁壘㝷來餘氣色田疇耕處拾刀鎗恢𢎞
  聖緒存遺跡東海洋洋
  祖徳長
  賜寜古塔將軍巴海並序
  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巴海豊沛舊臣疆塲重寄宣威布徳招徠逺人朕甚嘉焉爰賜篇章以旌乃績夙簡威名將畧雄高牙坐鎮海雲東旌麾到處銷兵氣壁壘開時壯武功盡使版圖歸化日逺教邉徼被皇風酬勲世錫丹書重勉爾長思報國忠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六
  聖製
  世宗憲皇帝御製文
  勅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六
  聖製
  世宗憲皇帝御製文
  勅諭
  諭領侍衛內大臣等雍正元年六月二十九日
  奉天地方乃我國家啓祥之所甚屬𦂳要朕前詣奉天聞地方人言論悉知兵丁差役煩多不能休息之處曾降諭㫖令將軍唐保住將無用塘哨悉行撤退唐保住雖將無用塘哨撤退而將軍副都統於定額親隨兵丁之外多帶百餘人省城官員又各帶其子弟因而屬員效尤各多帶兵丁以致應差乏人兵丁仍多勞苦又於鎗手中以選擇熟練之人為名每城調取二三十人田獵夫省城相隔遙逺往返人馬俱疲再自山海闗以至廣寧皇莊頭三百有奇止交筆帖式領催等微末人員駐劄中後所催徴錢糧辦理事務以致交結匪類糶賣官糧漁利入己且自中前所至錦州義州廣寧等處相隔二三百里詞訟案內干連之莊頭地方官調取抗不赴審即使到案亦抗不遵行以致案內遵行之人每多苦累再人命案件呈報地方官之後雖相距數百里亦必俟筆帖式領催檢驗炎暑日久難以憑信則百方檢驗慘不可言朕之所聞如此從前雖每年派卿員前往管轄莊頭因不實心辦理於地方並無禆益應遣大臣一員駐劄於寧逺錦州大凌河等處地方令其料理一應公務管轄里長獵戶遇有詞訟事件會同地方官審結此所遣員官應令駐劄何處著領侍衛內大臣等兵部總管公同詳議具奏
  諭工部雍正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盛京
  陵寢所需物料典禮攸闗理應敬謹允禩等議稱陵寢所用紅土折銀發往彼處採買可省腳價此特允禩存心隂險欲加朕以輕
  陵工而重財物之名也此議不可准行所用紅土著仍在京採買好者運送應用如有不肖官員串通部員不將紅土領運折銀攜往本處採買定行重治其罪
  諭盛京將軍等雍正三年四月十二口
  邇來盛京諸事隳廢風俗日流日下朕前祭
  陵時見盛京城內酒肆幾及千家平素但以演戲飲酒為事稍有能幹者俱於人參內謀利官員等亦不以公務為事衙門內行走者甚少其聚㑹往來不過彼此相請食酒肉嬉戲而已司官竟有終年不一至衙門者堂官亦置若罔聞坐臺之人看守邊口俱係闗東人伊等雖有押送罪人之差而當兵者全無當兵之實為官者亦無為官之道朕深知此等陋習雖降諭㫖數次竟不悛改因將將軍大臣內不及者革退另簡爾等補授爾等雖係新任但能留心細訪即便知之應將盛京陋習極力整飭令其悛改復還滿洲舊日儉樸風俗勤學騎射武藝若有惡亂之人即加重處以儆其餘將軍大臣其欽遵朕㫖與下屬官員同心協力各自黽勉力改從前陋習再盛京地方乃本朝創業之地闗係甚重爾等將聚集惡亂之人不時稽查應逐去者作速逐出境外大臣等若仍相推諉不實心効力朕訪聞治罪之時勿復怨悔
  諭吏部兵部刑部雍正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盛京人員習氣澆薄營謀鑽刺朋比侵盜甚是無恥屢加教誡終不悛改皆縁犯法參革究治之後仍在本地居住往往生事滋擾誘人為非無所不至此等敗類若不即令遷移望風俗之歸於淳厚終不可得嗣後盛京居住滿洲䝉古漢軍文武官員除因公詿誤獲罪者仍許本地方居住外其犯侵盜虧欠錢糧及姦貪訛詐之事降革者酌其所犯事由或令來京歸旗或著於各省滿洲駐防之處安揷如此則不肖之徒漸少而盛京澆薄之習可息爾三部嗣後凡遇盛京人員犯罪案件俱照此定擬仍將從前盛京旗員所犯侵盜錢糧姦貪訛詐等案內廢員查明奏聞
  諭兵部雍正七年八月十二日
  盛京旅順地方雖設有水師官兵而俱不能諳練水師事務若無教習之員恐其有名無實著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於千總內揀選數員於兵丁內揀選數名熟諳水師者令赴盛京交與該將軍令其教習旅順水師官兵其由福建起身之時著該督撫照資助送往浙江湖廣弁兵之例給與盤費
  諭戶部雍正七年九月三十日
  據奉天將軍多索禮奏稱今歲盛京秋成大稔禾稼𤓰菜等項俱獲豐收米糧價賤朕思米榖者乃
  上天恩賜以養育萬民者也若人人存心敬受
  天賜隨時撙節常留有餘崇儉去奢謹身節用則天心必垂黙佑雨暘時若俾受享盈寧之奉若暴殄天物輕棄五榖不思稼穡之可寳罔念農事之艱難則必上干
  天怒而水旱災祲之事皆所不免此從來天道人事之斷然不爽者奉天地方百榖順成已八年於茲矣令歲收成又慶豐稔榖價之賤自昔罕聞朕心深為慰悅感戴
  上天賜佑之恩則本地官民人等宜敬謹愛惜以仰承天賜向來奉天居民有以米榖飼養豚豕之陋習此即暴殄天物之一端已令地方官勸諭禁止不可因米榖饒餘復蹈前轍積貯乃王政之要圖民生之切務奉天地氣乾燥不比南方潮濕之區正當乗此豐收之時以為儲蓄之計著該地方官員通行曉諭勸導所屬民人若有榖之家果能留心積貯至於榖多價賤難於出糶者著大臣官員等即行奏聞朕當發官價糴買或從海道運至京師俾積榖之實獲利益必不使有榖賤傷農之嘆也
  諭內閣雍正七年十一月三十日
  奉天地畝向來多有隠匿每有三四畝報一畝者是以槩以上則徴科民力輸將甚為寛裕後因有隠匿積弊民間互相爭競紛紛訐訟官民不便前歲朕遣大臣官員清丈漸次釐正田畝皆得實數今若按畝俱照舊則徴糧恐小民輸將無力著盛京戶部侍郎會同奉天府府尹確查田畝之肥瘠分別上中下三則起科酌定成額永著為令
  諭內閣雍正八年三月初三日
  向來朕聞
  福陵前面水法稍更故道祗以未得精通地理之人未敢輕議上年福建總督高其倬陛見來京伊素精堪輿之學特命率同主事管志寧等前往奉天敬謹相度據奏
  陵前水法因夏日溢口而流太近左畔山腳弓抱之勢微覺外張應即行修理石工俾循故道則水抱沙圓益増吉慶等語朕覽高其倬等奏摺及所繪圖様甚為明晣惟是
  祖陵工程闗係重大著將奏摺圖様發與滿漢文武大臣等公同閲看將應否修理之處敬謹定議具奏
  諭內閣雍正九年二月初八日
  據稽察寧古塔地方監察御史鄂昌奏稱原任奉天府永吉州知州杜薰因失察造印紙牌革職永吉州士民等紛紛具呈保留輿情廹切懇請代奏等語向來紳衿士庶保留本地官員者大半出於賄囑要結之私情而非愛戴攀轅之公道若允從其請則相率效尤𡚁端種種必為吏治民風之累是以屢頒諭㫖槩行禁止今覽御史鄂昌所奏朕思永吉州乃極邊之地人情質樸非內地可比況邊逺新設之缺況味蕭然官斯土者無可繫戀而民情若此則保留自出公心應當加恩於格外即該牧失察紙牌亦非不可寛宥之條著將杜薰仍留永吉州之任若居官果優俟三年之後著該府尹題請開復
  諭內閣雍正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據奉天府府尹楊超曽奏稱臣查奉天各屬從前一切公務類皆取給於里下總計一歲之科派多於正額之
  錢糧如遇奏銷丁地驛站大造編審人丁大計考察官吏等項自臣衙門家人書吏以至治中知府州縣衙門均有陋規銀兩名為造冊使費歲考科試生童自府丞治中知府州縣衙門俱有陋規銀兩名為考費至大小官員到任則攤派修理衙署舖設器用銀兩查㸃保甲換給門牌印捕等官則攤派紙張飯食銀兩以上諸項各州縣每項約攤派銀數十兩至百餘兩不等上司衙門既取給於州縣州縣復取給於百姓更有衙蠧里書從中指一派十侵收包攬𡚁竇多端臣訪聞之後即嚴飭各屬勒碑永禁並令嗣後如有上司衙門官吏索取前項陋規務使徹底澄清不許絲毫派累等語從來地方科派陋規甚為擾累該府尹楊超曽通行查禁辦理甚是但恐相沿已久官吏人等尚有陽奉隂違者又恐日久法弛將來接任之員或有仍襲從前之陋習者用是將楊超曽所奏宣示於外令奉天官吏人等永逺遵行以除積𡚁以恵閭閻
  諭內閣雍正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福陵紅門前大路與
  寳城甚近車馬俱由山根左畔行走有闗風水著行文奉天將軍府尹嗣後於渾河東南西南無闗風水之處設立船隻以渡行人
  紅門前大路及山根左畔嚴行禁止行走再渾河以北凡係風水之地所有草木不許擅動至遷移房屋禁止耕種地畝著賞給房價補還地畝
  諭內閣雍正十年六月十六日
  從前應行發遣黑龍江等處罪犯曾改發札克拜達哩克等處令其開墾耕種後因伊等在彼甚不得力是以停其改發仍令照前發遣黑龍江三姓等地方上年賊人窺伺札克拜達哩克時彼地所有罪人跟隨官兵守䕶城垣竭力捍禦甚屬可憫朕以加恩除其罪名令充緑旗兵丁入伍効力續據順承親王等奏稱伊等深知感戴朕恩共思黽勉可見有罪之人予以自新之路可以望其改惡從善若發往黑龍江三姓諸處不過終身為人奴僕而已朕意嗣後將發往黑龍江等處人犯改發於北路軍營附近可耕之地令其開墾効力在伊身可以努力自新而於屯種亦屬有益其如何遣發安置之處爾等詳議具奏
  諭內閣雍正十三年五月初八日
  三姓八姓渾春地方兵丁每年只支給餉銀十二兩著照寧古塔吉林烏拉等處兵丁之例給與二十四兩全分餉銀
  諭內閣雍正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
  朕聞奉天地方凡事闗旗民者俱送盛京刑部會審雖司員㑹同有司承審實皆司員主稿乃奉天司員積成陋習惟事威嚴一切人犯到案先將鎻鍊盤於地上令其膝跪謂之跪鎻繼以荊條互擊其背任意敲打謂之背花鞭又案無定限如上年八月間遼陽州民郭金美毆死旗人裴玉亨一案白晝毆傷更餘隕命當日旗員
  及知州會驗任聴屍親串同仵作混報多傷且傷痕寛長逾格承審司員不即稟駁亦不揆情度理惟執定傷痕刑夾供認草率定擬本年閏四月內葛森到任始駁令另行驗審相距已十餘月尚未定案又筆帖式皆本處生長之人所司者不過繙譯之事乃當審訊之時輒亦列坐詰問此皆朕訪聞甚確者國家定例訊鞫人犯必須審問情實其應用刑訊者自有一定規條今奉天司員承審人犯一經到案不察虗實便以刑罰相加且於定例之外創為跪鎻等項此從來所未聞者似此嚴刑重罰其中豈無寃濫至於筆帖式微員職司繙譯並無審刑之責乃公然列坐審詰命案有乖體制以上二事著嚴行禁止儻再蹈從前陋習經朕察出定將該堂官及司員等一併嚴加議處至辦理事件自有限期而人命等案闗係尤重若無定限則拖累牽連之𡚁不可勝數嗣後應如何定以限期俾得永逺遵行之處著盛京刑部侍郎會同該將軍悉心定議具奏















  欽定盛京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七
  聖製
  世宗憲皇帝御製詩文
  碑文
  祭文
  詩雍邸集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七
  聖製
  世宗憲皇帝御製詩文
  碑文
  重修北鎮廟碑文雍正五年
  國家敬共明神䖍修秩望嶽鎮海瀆之祠罔不祗肅醫巫閭山實為北鎮近接興京翊衞闗輔曩者
  皇考御書匾額以展褒崇復遣官修飭廟貌
  御製碑文光昭奕代典至盛矣康熙五十九年朕奉皇考命恭謁
  祖陵於興京道經山麓躬詣展禮瞻仰祠廟蠲潔致禱因捐貲庀工載加整葺嗣是雨暘時若禾黍有秋遼左黎元咸沾嘉貺洎朕臨御之初復遣專官董司營治棟宇榱桷丹雘一新雍正四年冬厥功告成朕惟茲山表自虞書載在周禮蓋自天地開闢以來靈秀之所萃聚越數千年神應彰顯而我
  祖宗發祥闗左豐岐重地王氣所鍾惟神實為擁䕶永奠鴻基靈蹟頻昭朕懷允愜敬共之念夙夜加䖍神其𢎞敷蕃祉益顯豐功俾方輿之內四序順成百嘉鬯遂風雨慶其調和民物樂其康阜洪熙黙贊嵗事豊穰慰兆庶依庇之心以稱朕愛育羣生肅奉靈祗之意式鐫琬琰用昭示於億萬斯年









  祭文
  祭告長白山文雍正元年
  
  神天作崇髙地鍾靈異發祥有自延祚無疆朕纉受丕基新承景命竊念
  皇考膺圖以來百靈効順四海従風坐享昇平六十餘載茲當嗣位之始宜隆祀享之儀特遣專官䖍申昭告惟冀時和嵗稔物阜民安淳風徧洽乎寰區厚徳長敷於率土尚其歆格鑒此精誠
  祭告北鎮廟文雍正八年
  
  神名著禮經位均方嶽峙興京之重地擁衞畿東炳福國之明靈庇安遼左朕昔奉謁
  陵之
  命曽申詣廟之䖍瞻望層楹遂捐貲而營葺紹我寶位復發帑以増修煥丹雘其如新鐫青珉而紀事溯工程之
  肇啟閲嵗序之屢更十雨五風恊休徵於泰運萬箱億庾占瑞應於豐年神貺昭彰朕心感慶遣専官以將事陳牲醴而薦馨所冀巒岫鬱蔥奠鴻基之鞏固郊原膴厚贊和氣以蕃昌惟爾
  明神尚其歆鑒
  祭大學士范文程墓文雍正十一年
  翊熙朝之泰運端重良臣稽冊府之鴻猷宜崇元祀蓋成勞懋著生平之風概如存斯盛烈昭垂奕世之寵褒益篤載申綸綍式薦牲醪爾范文程器宇超羣才猷間代軍帷獻議賛一統之丕基文館陳謨佐萬年之鴻業任專樞宻內外之經緯咸周位重台司夙夜之籌謀悉當於戲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樹範巖廊允矣千秋之茂典列豆籩於祠宇渥澤攸隆布筵几於里閭湛恩疊沛靈其不昧尚克歆承


  雍邸集
  冬日
  聖駕自塞外回鑾謁
  陵恭紀
  威徳綏荒服
  乘輿按部回歡聲盈朔漠瑞靄被龍堆鞭拂霜花淨旗飄野吹開更遵
  豐沛路
  陵殿薦尊罍
  侍従興京謁
  陵二首
  承先崇報本橋道駐龍旗萬國梯航集敷天雨露隨精誠通寢殿肅穆奉宗彛敬仰松楸古昭森盛烈垂
  其二
  龍興基景命王氣結瑤岑不覩艱難跡安知啟佑心山河
  陵寢壯弓劍嵗時深盛典叨陪従威儀百爾欽
  陪京
  新豐傳舊里今睹濯龍池天地開神奧山河啟
  帝基金戈勞百戰玉葉衍千枝追逺
  皇情切趨従仰孝思
  登望海樓
  極目澹滄海涵泓無所従量包天地外色染古今容浪起思鯤化雲飛羨鶴蹤坐觀淵黙裏萬𣲖自朝宗
  瞻仰盛京宮闕念
  祖宗創業艱難恭賦二十韻
  
  命趨遼海猗歟仰舊宮逶迤龍脈逺詄蕩鳯城雄念昔開洪造乗時建武功師征方自葛考卜重遷豐一劍風塵際三陲指顧中神威宣率土
  皇極恊蒼穹式廓彌増壯維垣遂克崇八門連閫域雙闕竦高空曳珮千官列輸琛萬國同兵農咸定製禮樂漸移風爰及純熈介覃敷景厯融寰區忻奠鼎故里抱遺弓沛邑恩優渥舂陵望鬱蔥星躔爭拱北王氣本従東綿瓞鍾靈盛凝庥後裔䝉
  聖時殷孝享
  勅諭遣㣲躬肅覩興京勝恭承祀典隆丕基勞櫛沐奕葉荷帡幪松檟靈祗䕶檐楹肸蠁通
  祖宗光烈在明發愓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愚衷
  曉度杏山
  曙色催樵牧山崖徑鬱盤霜凝鴉背白沙印馬蹄乾海氣籠朝旭林飈送早寒鳯城清漏隔遙憶
  寢門安
  望醫巫閭山
  翠黛滿雲封遙看北鎮雄壯觀侔五嶽峻秩比三公蔥鬱興王氣扶搖廣莫風勒銘維
  祖烈瞻仰萬年同
  渡句驪河
  遼水東西岸寒雲接𣺌茫平沙留雁跡堠火靖龍荒木落晴巒出冰堅雪練長經時踈定省望日陟高岡
  
  福陵恭頌
  一峯天柱象崑崙聖武開基百世尊
  廟貌輝煌藏劍舄塵氛蕩滌闢乾坤赤龍遐舉雲留影石馬宵趨汗漬痕赫濯聲靈通僾肅春秋霜露感長存
  
  昭陵恭頌
  鍾靈毓秀氣佳哉宇宙従茲景運開
  帝統兼因文治廣
  聖基豈獨武功恢遼韓海水涵深澤松杏山高接上台䖍肅奉觴恭拜畢五雲飛處乆徘徊
  望海樓二首
  凌霄雄傑聳層樓碧海蒼茫逺望收混一乾坤雲水闊濯磨日月浪花浮百川輸委盈襟帶萬類涵濡任泳游
  聞道此中覃帝澤幾曽汪濊有停流
  其二
  朱欄畵棟最高樓海色天容萬象收水底魚龍應變化天中雲雨每蒸浮無波不具全潮勢此日真成廣漢遊仙客釣鰲非我意憑軒惟是羨安流










  欽定盛京通志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八
  綸音
  皇上聖製
  詔
  勅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八
  綸音
  等謹按帝王報本明禋禮隆原廟史記所稱周武王九年上祭於畢上陵之禮實惟權輿欽惟我
  皇上寅紹
  前謨覲揚
  光烈御極以來以
  盛京為天作丕基
  錫類推
  恩尺一所頒湛澤汪濊復以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三謁丹陵升禋禔福盡慤盡誠
  蹕路經臨
  賜蠲賜復仁膏疊沛
  鳯綍宣傳莫不仰
  綸言之淵穆欣
  至教之覃敷洵乎
  大聖人善繼善承求寧求莫之深𠂻足以昭示來許垂
  裕萬年等謹裒集紀元以來所奉
  諭㫖為
  綸音門次
  列祖聖製後仰
  盛徳之雍容欽
  聖謨之廣運
  大文炳蔚實與典誥並煥雲謹誌
  綸音第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八
  綸音
  皇上聖製
  詔
  聖駕詣
  盛京恭謁
  祖陵禮成恩詔乾隆八年十二月
  
  天承運
  皇帝詔曰溯原報本彌深追逺之情陳瑞薦馨式重謁
  陵之典我朝定鼎中原統一方夏重熈累洽海宇昇平聲
  教覃敷民物康阜百年於茲緬惟
  聖聖相承肇基中土
  太祖髙皇帝
  太宗文皇帝誕膺景命式廓鴻圖遼海瀋陽實為龍興之
  地朕纉承大統夙夜孜孜念
  祖宗締構之艱難思
  列聖燕詒之綿永盛京舊地瞻望
  橋山敬考典章肅申思慕於乾隆八年秋恭奉
  皇太后祗謁
  永陵
  福陵
  昭陵大禮既成留都是蒞瞻
  神丘之蔥欎仰
  祖徳之靈長爰沛徳音用頒湛惠於戲謨烈顯承隆億年之泰運恩膏沾被協萬國之歡心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勅諭
  諭總理事務王大臣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七日據署盛京工部侍郎七克新奏稱本年六月十三日山水汎發漫溢
  福陵石堤臣親身前往敬謹騐看得石堤堅固無庸補修所有石堤前平地被水衝刷又引河壩西河崖衝開一叚併石堤背後所築之工亦被水衝刷應請敬謹修理等語朕思
  福陵工程風水攸闗甚為重大從前
  皇考特命平郡王前往㑹同該將軍等督率各員修理今所築土堤有衝刷之處或因從前修築時未曽妥協或當日辦事工員未曽悉照平郡王指授修理堅固或數年以來未曽嵗加修築善為防䕶數者均未可定今既被水衝刷即應敬謹修補以資鞏固着派王子一人及大臣一員帶善看風水之人前往相度形勢將應修工程㑹同該將軍及盛京工部即行料估敬謹督修並將從前經手熟練工員酌帶前往分委襄事再
  永陵堤工亦微有被水衝刷之處著派出之王大臣等一
  併查看敬謹修補
  諭總理事務王大臣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奉天
  陵寢每年祭祀典禮闗係重大向例止遣侍郎行禮朕思世澤雖逺祖宗一脈相承必子孫䖍奉明禋而後精誠可格嗣後當於宗室中派公三人前往行祭祀禮其應即在奉天居住或應每年輪班派往之處著總理事務王大臣㑹同各旗王公等定議具奏
  諭總理事務王大臣乾隆元年正月二十八日朕恭謁
  祖陵敬瞻
  殿宇規模宏整妥侑攸昭惟是榱題丹艧多閲年所似應
  重加藻飾以肅觀瞻但
  陵寢闗係重大宜詳稽典制敬謹酌議方可舉行朕思祖宗福祿綿長萬年垂裕
  山陵廟貌
  靈爽式憑為子孫者以時修葺庻足以展孝思如典制應
  行則追逺崇先誼當均切
  永陵
  福陵
  昭陵殿宇並應一體修繕着總理事務王大臣敬謹定議
  具奏
  諭總理事務王大臣乾隆元年九月十三日
  發給黑龍江寧古塔等處披甲為奴之犯原係叛逆及強盜減等者此等皆罪惡重大寛免其死發令為奴已屬法外之仁而伊等兇惡性成仍復犯法是以定有聽伊主打死勿問之例乃聞各處披甲人等竟有圖佔該犯妻女不遂所欲因而斃其性命者情甚可惡且其中有曽為官職生監而亦受凌辱漫無區
  別情實堪憫著各該將軍等查明現在為奴人犯內有曽為官職及舉貢生監出身者一概免其為奴即於戍所另編入該旗該營令其出戶當差並出示曉諭披甲人等俾其痛改舊習倘仍有圖佔犯人妻女因而致斃其命者查出仍行照律治罪而為奴人犯亦不得揑詞挾制伊主嗣後法司定案除真正反叛及強盜免死減等人犯外其職官舉貢生監等有罪應發遣者不得加以為奴字様如何分別定例之處該部詳議具奏
  諭總理事務王大臣乾隆元年十二月初七日
  朝鮮歸順我朝恪守藩封之職累世恭謹向來八旗臺站官兵於毎年二八月間擕帶貨物前往中江與朝鮮貿易朕思旗人等但有看守巡查之責原無暇貿易且亦不諳貿易之事逺人到邊恐致稽遲守𠉀多有未便嗣後著內地商民與朝鮮國人貿易即令中江稅官實力稽查務須均平交易毋得勒掯滋擾以示朕加惠逺人之至意該部並將此傳諭朝鮮國王知之
  諭內閣乾隆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今年直𨽻各州縣收成豐歉不一米價未免稍昂而奉天山東二處年嵗俱獲豐收從來隣近省分必須商賈相通以豐濟歉則需糓者既得以餬口而糶榖者又藉以營生殊屬兩便之道但奉天山東俱屆海濱地方官吏因向有禁米出洋之例未肯任從民便用是特頒諭㫖奉天山東沿海地方商賈有願從內洋販米至直𨽻糶賣者文武大員毋得禁止但商賈米船放行之時該地方官給與印票仍行文知照直𨽻總督其沿途巡海官弁亦時加查騐毋令私出外洋米船既抵天津䣃米之後直𨽻地方官給與囘照仍行文知照奉天山東兩省俾米糓流通以副朕軫恤民瘼一視同仁之意該部即行文奉天將軍府尹山東巡撫知之
  諭內閣乾隆三年九月十八日
  奉天所屬旗民交涉案件查向例由地方旗民官彙具案情申送刑部審擬但奉屬地方逺近不一應質人犯多屬牽連該部提審駁查往返道路擔延時日拖累無辜弊端種種夫地方官身既親民駐劄本境平日習知人情臨時自易體訪若令㑹同就近旗民官承審定擬止將有罪人犯解部覆訊定案其一切牽連對質之人於審明之日即行省釋則人犯既免拖累而案件亦得速結但府州縣逺近不一其餘地方旗民官如何㑹同審理可以定為成例永逺遵行之處著奉天將軍刑部侍郎府尹㑹同詳查定議具奏
  諭內閣乾隆四年九月初六日
  朕奉
  皇太后懿㫖欲叩謁
  祖陵以展誠切朕奏奉天路逺且俟一二年之後今年請
  先謁
  孝陵
  景陵行禮已䝉
  俞允其起程日期着欽天監選擇具奏一切應行事宜着
  各該管衙門先期備辦
  諭軍機大臣乾隆五年四月初十日
  據奉天府尹吳應枚奏稱奉天自開例捐監積糓以來報捐者寥寥無幾蓋緣直𨽻山東各省水陸俱通商販絡繹有榖之家俱各貪圖貴糶瞻望不前請照江西安徽二省奏准之例凡外省來瀋行商過客暫時流寓之軰並作宦之生俊人等皆許其照例報捐俾所積益多則所濟益廣似可無拘年限等語各省捐監積糓一事原以備民間之緩急先據福建巡撫王士任以本省捐糓無多請准行商過客及暫時流寓之軰一體報捐以資積貯朕降㫖允行續據江西巡撫岳濬援例以請朕亦允行又據安徽巡撫陳
  大受援例奏請並添入作宦之生俊字様朕因安徽等屬連嵗歉收從廣儲米糓起見且有福建江西為例故亦並照所請行是朕一時踈畧處乃吳應枚遂援以為例具摺陳奏今細思之作宦之生俊在該地方一體報捐其中大有𡚁竇或多收民人糓石以填補子弟捐監之數或少交入倉糓石以致有虧捐欵之額或挪移常平社倉官糓以充捐項之用或礙上官情面代為騰挪而開虧空之端此皆事之所不免者此事若准行將來何者不援此例請行乎況奉天地方非江南等省可比行商過客亦屬無多有何益處且朕從前為閩省所降諭㫖原係一年期滿將外籍報捐之人停止今吳應枚摺內並未定有年限但稱俟缺額榖石捐足之日奏請停止是停捐遙遙無期矣從前之收榖原欲濟民之食今如此辦理是又巧開一捐納之途矣況吳應枚奏稱有榖之家貪圖貴糶此彼地情形也今又准作宦之生俊一體報捐則交官之糓愈多糓價豈不愈貴乎所奏甚屬錯繆其作宦生俊報捐之處不但奉天不可行即安徽亦不可行著該部即行文停止至於奉天地方應否准行商過客報捐着該部定議具奏
  諭內閣乾隆八年五月初一日
  朕恭奏
  皇太后前往奉天叩謁
  祖陵擇於七月初八日啟行一切應行事宜着各該衙門
  先期備辦
  諭內閣乾隆八年五月二十四日
  奉天乃我朝發祥之地
  歴朝實錄俱應繕修滿漢文各一部送往尊藏俟現在皇史宬內閣藏本冩成後即着在館人員敬謹繕冩其送
  往儀注大學士㑹同禮部詳議具奏
  諭內閣乾隆八年七月十八日
  朕奉
  望太后前往盛京恭謁
  祖陵所有經過州縣不令絲毫擾累但安營除道未免有資民力朕心軫念著直𨽻總督高斌奉天府尹霍備查明各該地方本年錢糧應徴數目請㫖蠲免以昭朕體恤閭閻之至意
  諭內務府乾隆八年九月二十四日
  朝鮮列在外藩世篤忠貞謹守侯度今因朕親詣盛京恭謁
  祖陵該國王遣陪臣齎表朝貢具見悃忱宜格外加恩以嘉恭順其應如何錫賚之處着內務府總管議奏所遣陪臣如何賞給亦著察例一併議奏
  諭禮部乾隆八年九月二十四日
  朝鮮使臣入貢係國王族人稱君者始召見其餘祗賜宴於禮部此定例也朕明日宴諸王大臣官員於崇政殿朝鮮使臣亦著與宴以外藩陪臣得厠朝臣之末係朕格外殊恩該部傳諭使臣知之
  諭內閣乾隆八年九月二十四日
  盛京戶部莊頭毎年交納糧石預備
  陵寢祭祀各項供應外其餘交收入倉以為撥給各處匠
  役口糧之用今朕恭謁
  祖陵親詣盛京軫念各莊頭終嵗勤苦輸將無悞著將乾隆八年分應交倉糧一萬餘石加恩寛免其各處匠役口糧著於舊存倉糧內撥給再各莊尚有乾隆七年分未完米荳草束俱著該部查明一併豁免以示朕優恤旗莊之至意
  諭奉天府尹霍備等乾隆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盛京為王化始基之地自昔人心淳厚風俗敦龎甲於天下但旗民雜處恐無知之軰尚存畛域之見殊非一道同風之盛惟在該管大臣董率有方則兵民自知觀感府尹一官為各屬地方有司之統領其所職掌亦不甚繁凡有旗民交涉事件務須與將軍等和衷商確一秉虛公則諸務自能妥協倘先存一為旗一為民之見則意見參差辦理錯悞既失寅恭之義何以端人心而厚風俗乎此於根本重地甚有闗係故特降㫖訓諭該府尹霍備等知之
  諭內閣乾隆八年十月初一日
  朕恭謁
  祖陵巡幸盛京所有奉天府屬錢糧及各莊頭糧石俱已豁免尚有盛京等處旗地未得沾恩着將盛京興京遼陽牛莊葢平熊岳復州金州岫巗鳯凰城開原錦州寧逺廣寧義州等十五處旗地應納本年米荳草束免徵一半其乾隆七年以前積欠與七年分因災緩徵之項俱著該部查明一併寛免再盛京尚維邦耿化祚名下壯丁應交本年丁米及上年緩徵米石亦著一例免其輸納俾旗民一體邀恩普沾恵澤該部即遵諭行
  諭內閣乾隆八年八月十七日
  奉天將軍額洛圖因朕恭謁
  祖陵經行口外恐扈從人衆沿途米糧不敷供給奏請巡幸之先禁止米糧入闗今已囘鑾自應開禁通商苐恐各處闗口胥役人等仍或借端阻遏希兾勒索以致米糧一時不能流通著該將軍府尹等即速行文闗口各員弁稽查胥役毋許借端阻遏並出示曉諭闗外商民聽其運往闗內各處販賣俾米糧流通民食充裕以副朕痌癏民瘼之至意
  諭內閣乾隆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㨿盛京兵部侍郎春山奏稱盛京等處驛站毎年大驛各出銀十六兩小驛各出銀八兩餽送侍郎盤費又出銀四百兩餽送正副監督此外逄節又有規禮其二十九驛驛丞一年所得俸銀三十餘兩又皆賂遺侍郎合計有一千餘兩凡此皆係驛丞自送因而驛丞有所恃以無恐將錢糧任意花費雖馬匹疲瘦短少侍郎與監督俱置不問等語餽送陋規原干例禁盛京陋習相沿料非一任若事窮究未免拖累多人今
  姑寛其已往嗣後著永行革除如有再蹈前轍者必從重治罪至於各省驛站或有此等情弊亦未可定向來設有巡察御史稽查今巡察既裁督撫更當留心查察使積習湔除驛務不致廢弛若日久弊生或經科道糾參或欽差大臣經過查出朕惟爾督撫是問該部即遵諭行
  諭兵部乾隆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莽牛哨添設官兵巡查一案前據部議應再令該將軍悉心妥酌續據達爾當阿奏稱令熊岳副都統西爾們親往查看設汎之處與朝鮮實不相通無慮混雜滋擾且於內外俱屬有益經部覆准朕已允行茲據該國王陳奏前來以墾土設屯於伊國未便朕又勅交部議該部以毋庸議覆奏朕思我朝加恩朝鮮從來優渥今莽牛哨添設官兵巡查一事既經西爾們查明與該國界址無慮混雜滋擾且於內外俱屬有益而該國王又陳奏其不便情詞懇切究未知該地實在情形如何著兵部尚書班第馳驛前往率同西爾們將彼地情形詳加察勘如果設汎之處係中國界內與該國毫不相涉則設兵置汛以杜奸宄所以肅靜邉防自屬應行之事即該國王懇請亦不便准行若其地界或有犬牙相錯難免混淆之處亦即據實奏聞𠉀朕另降諭㫖至從前議准達爾當阿所奏展邉墾土一案該國王既稱鳯凰城樹柵之外向留空地百餘里務使內外隔截以免人煙湊集混雜滋事之患此事尚屬可行着將鳯凰城展柵之處照該國王所請停止並令該部傳諭該國王知之
  諭內閣乾隆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朕普免天下錢糧奉天省本年係輪蠲之嵗各省定例止蠲地丁銀兩米荳不在應蠲之例但奉天省地丁錢糧向來銀糧並徵其額徴米荳即係正賦着將奉錦二府乾隆十一年應徵米荳一體蠲免該部即傳諭該府尹知之
  諭內閣乾隆十一年八月三十日
  從前奉天將軍達爾當阿具奏鳯凰城邊外莽牛哨設汛一案經部議覆准行續據朝鮮國王李吟奏稱與伊國不便朕降㫖命尚書班第前往查勘今據班第奏稱查勘得彼地在我朝界內與朝鮮國無涉雖與該國人等共涉一江若彼此不准越界各自約束所屬人等則不致滋擾永靖邉疆與伊國亦不無禆益此汛理宜安設等語由此觀之欲設汛之處在原定界址以內與朝鮮邉界無涉矣惟是該國王世戴國恩甚屬恭順若安設此汛彼國之無知小民倘有違禁者伊恐獲罪是以奏請其安設此汛之處雖有江灘分界兩岸不過一二里之遙相隔甚近如伊屬下人等不能遵奉該國王禁令以致該國王得罪朕心有所不忍著照該國王所請莽牛哨地方添設汛兵之處停止令該國王將伊所屬人等嚴加約束至於查挐內地偷越之人並應行呈報之處仍照原議實力奉行不必交部再議該部即傳諭該國王知之
  諭吏部乾隆十二年二月初二日
  據寧古塔將軍阿蘭泰奏稱永吉一州設在吉林烏拉係寧古塔將軍所轄地方該州向𨽻奉天府一應辦理旗民事務俱申報府尹轉咨不但稽延時日且於辦理事件多至掣肘請將永吉州改設理事同知屬寧古塔將軍管轄等語著照該將軍所請永吉州改設理事同知管理該州事務其作何裁改一應事宜交與該部定議具奏
  諭大學士等乾隆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向來直𨽻有歉收地方需用米石彼此商販有將奉天米石由海道轉運內地者原屬應行之事至將奉天米石運往山東惟雍正八年議行一次此後間有歉收之年俱未舉行或因山東與直𨽻天津不同其海道遙逺逼近外洋恐有奸商透漏接濟奸匪之弊奉天上年有被水州縣即直𨽻天津等處運販亦停止今趙青藜奏請令山東小民往奉天採買海運其應否舉行之處着大學士㑹同該部詳悉定議速行具奏
  諭戸部乾隆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大學士等照例議駁固是向來海禁綦嚴原以防奸商透漏接濟奸匪之弊但東省上年被水地方目下賑借各項需用米石倘奉天可以通商販運而稽察嚴宻不致偷越自於災地有益着行文詢問山東巡撫阿里袞奉天將軍達爾當阿是否可行奉天米石可以運往若干如何按數給照撥運東省如何驗照稽查俾商販流通不致透漏而奉天米價又不至於騰貴如果可行一面辦理一面奏聞此因東省偏災一時權宜之事嗣後不得援以為例該部速行
  諭內閣乾隆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盛京等處巡察官員昨已降㫖撤囘令毎屆三年該衙門將應否差員之處請㫖今思三年屆期一時差遣未必得如許賢員應分別年分陸續差遣方為妥恊其巡察所至如彼處將軍以下倘有簠簋不飭政事失宜官兵擾累及案件有無逾限皆該巡察等分內應查之事逰牧地方各有大員管理其是否實心任事挑補屬員有無屈抑並上駟院等衙門馬羣事務是否妥協亦應一一查察於差竣之日將所查該處三年內實蹟並地方現在情形逐一據實奏聞既可具悉該處吏治民情廣明目達聰之益而巡察人員之能否盡職即可定其殿最如此方於地方實有裨益而巡察不為虛設較之從前巡察人員但以注銷案件為事及差滿摭拾無闗𦂳要條奏塞責者不可同日而語矣其如何分年請㫖並定立巡察條欵著大學士九卿㑹同詳悉妥議具奏
  諭奉天將軍阿蘭泰等乾隆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奉天辦理流民一案前經降㫖從寛予限十年令無貲産者陸續囘籍如已在奉省置有産業願編入奉籍者即准入籍今據將軍阿蘭泰等摺奏流民內竟有置有産業不願囘籍而又不願編入奉籍者該將軍等請以附籍之名曲狥其意辦理甚為不合或因向來地方官辦理不善未經愷切曉示以致小民無知遲疑觀望耳著再加恩展限十年令該將軍並地方官等詳晰申明曉諭其在奉省本無産業者仍令陸續囘籍外若在奉省置有産業何不即入奉籍既不欲囘原籍而又不肯編入奉籍則是目無法紀怙惡不悛矣限期一滿定當嚴行治罪決不姑貸餘依議
  諭禮部乾隆十五年十月三十日
  禮部等衙門議奏十一月初四日恭奉
  列祖聖容
  實録玉牒送往盛京尊藏屆期朕恭詣拈香行禮所有應
  行儀注該衙門敬謹詳議以聞
  諭盛京五部乾隆十八年四月二十日
  盛京戶刑工三部郎中八缺內著留戶部一缺用本處人員其餘七缺並員外郎十六缺主事十七缺均以京員補用禮兵二部郎中四缺主事五缺均用本處人員員外郎八缺內著以京員補用兵部一缺其餘七缺留用本處人員
  諭內閣乾隆十九年五月初七日
  此次由熱河前往盛京恭謁
  祖陵所有經過直𨽻奉天州縣地方加恩蠲免本年應徵地丁錢糧十分之三着方觀承鄂保照例查辦該部即遵諭行
  諭內閣乾隆十九年八月初六日
  朕恭奉
  皇太后詣盛京恭謁
  祖陵道經吉林念此地為我朝肇基所自風俗淳樸官兵弓馬可觀尚能不忘舊習途次迎鑾者踴躍趨事具見尊君親上忱悃篤摯朕用嘉悅今車駕肇臨所有將軍大臣並官員兵丁人等應如何分別加恩賞賚著總理行營王大臣速議具奏
  諭內閣乾隆十九年九月初三日
  朕恭奉
  皇太后東巡展謁
  祖陵所有經過地方賜復蠲租一循彛典尤念今年奉天所屬州縣秋雨過多間被水潦雖高阜尚屬有秋但朕巡歴所經念茲貧民拮据益當加意惠鮮無令失所著該將軍府尹等查明被災地畆於恩㫖蠲免外應作何分別優恤之處即奏聞辦理
  諭內閣乾隆十九年九月十二日
  仰惟
  列祖創業東土光啟萬年景運
  山陵永峙
  福佑靈長我
  皇祖聖祖仁皇帝三詣陪京
  躬親展謁禮成行慶典冊昭垂朕寅紹丕基時深景慕緬
  <span id="自乾隆八年秋瞻仰">[[#自乾隆八年秋瞻仰|自乾隆八年秋瞻仰]]
  橋山迄今已逾十載追逺之誠常如一日本年七月恭奉皇太后安輿由熱河啟鑾取道吉林巡歴遼瀋車駕所至兵民各安本業風俗淳樸輦路懽迎扶擕恐後具著忠愛悃忱仰見
  先澤留貽久而益𢡟朕心深用欽慰茲於九月初五等日
  謁祭
  三陵大禮告成宜敷愷澤其將奉天所屬府州縣乾隆十九年地丁正項錢糧通行蠲復經過地方前㫖所免十分之三及被水地畆應蠲錢糧仍於明年應徵額內補行豁除自山海闗以外及寧古塔等處官吏軍民人等除十惡死罪外其餘已結未結一應死罪俱着減等發落軍流以下悉予寛免凡我留都士庶尚其敬念根本重地益務敦龎毋忘先民矩矱共享昇平之福永承樂利之休用稱朕加惠優恤至意
  諭內閣乾隆十九年九月十二日
  朕奉
  皇太后鑾輿由吉林前詣盛京恭謁
  祖陵所至地方多有年逾耄耋䇿杖歡迎者宜沛恩膏以彰盛典其奉天吉林所屬旗民男婦自年七十以上悉照從前恩詔之例分別賞賚用示朕引年優老至意
  諭內閣乾隆十九年九月十二日
  朝鮮國王李昑敬遣陪臣前詣盛京接駕賫表貢獻誠悃可嘉着照乾隆八年例加恩賞賚所遣陪臣一併照例加賞
  諭內閣乾隆十九年九月十三日
  朕奉
  皇太后鑾輿再詣盛京恭謁
  祖陵禮成奉天所屬府州縣乾隆十九年地丁正項錢糧已降㫖通行蠲復所有各莊頭及旗地應納糧石草
  束等項自應一體加恩以溥愷澤着將盛京戸部各莊頭本年應交倉糧一萬餘石㮣行蠲免盛京興京遼陽牛莊葢州熊岳復州金州岫巖鳯凰城開原錦州寧逺廣寧義州等十五處旗地本年應納米豆草束免徵一半其各壯丁應完本年丁米亦著免其輸納俾旗民均沾嘉惠用昭慶典
  諭內閣乾隆十九年九月十四日
  盛京為我朝龍興重地自定鼎以來設立五部侍郎及奉天尹丞等官分理庶政教養旗民責任綦重且距京師僅千有餘里方今天下一家即在漢人中猶不應稍存擇地之見況滿洲世僕豈可遂忘報本世臣本屬庸材粗通腐文徒以資深擢用至盛京禮部侍郎乃其詩稿中至有霜侵鬂朽嘆途窮之句幾自擬於蘇軾之謫黃州試思以彼其品其才與蘇軾執鞭將唾而箠之且卿貳崇階有何途窮之嘆又雲秋色招人懶上朝寅清重秩自宜夙夜靖共乃以疎懶鳴高其何以為庻寮表率又雲半輪月色西沉夜應照長安爾我家獨不思盛京固我豐沛舊鄉耶世臣居心不可問如此則昨之革職發遣尚屬輕典夫縱情詩酒最為居官惡習以滿員而官盛京尚抑欎無聊形諸吟詠則從前漢人之以出闗為畏途又不足怪矣此地風俗素淳甚恐為此軰所壊嗣後盛京各官當深以此為戒其有不思敬供厥職妄以詩酒陶情廢乃公事者朕必重治其罪可將此㫖各書一通懸之公署令觸目警心永垂炯鑒
  諭內閣乾隆十九年九月十八日
  朕由吉林至盛京周覽山川形勝敬稽
  實録所載仰見
  列祖締造艱難維時宗室諸王克奮忠勤功成百戰開國翊運之勲彪炳簡冊深切景念思盛京為龍興重地國初諸王功烈𢡟著如此並宜建祠以酧舊勲而示來許此地現有怡賢親王祠應將
  太廟配享之通達郡王武功郡王慧哲郡王宣獻郡王及禮烈親王饒餘親王鄭簡親王頴毅親王一併崇祠即命曰賢王祠令所司春秋致祭應行典禮該部詳議以聞祠內
  世祖憲皇帝碑亭可移於正中並鐫勒此㫖永昭我朝宗
  功元祀之鉅典









  欽定盛京通志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九
  綸音
  皇上聖製
  勅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九
  綸音
  皇上聖製
  勅諭
  諭內閣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初三日
  據署黑龍江將軍綽爾多奏齊齊哈爾黑龍江墨爾根呼蘭等處八旗水師營驛站官莊人等各年未完糧石並本年借給口糧共十五萬五千餘石請分年完交等語齊齊哈爾等處連年被災歉收兵力自多拮据兼之調派隨征甚為出力朕心深切軫念著將齊齊哈爾黑龍江墨爾根呼蘭等處節年未完借欠糧石並本年借給口糧十五萬五千餘石俱加恩免其完納以示優恤該部遵諭行
  諭宗人府等衙門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四日
  玉牒告成例應一分送盛京恭貯但恭送之時例應揀派侍衛等前引後䕶肅清街道敬謹捧持而行方昭誠敬從前並未著為定例且十年一次舉行恐日久不無疎懈大典攸闗理宜嚴肅著交宗人府禮部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詳悉妥議具奏嗣後毋得草率從事
  諭內閣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盛京向例將軍管轄旗人奉天府府尹管理民人原無統轄嗣因盛京係滿洲根本之地所有州縣官員皆已定為滿缺凡有應行查拿私參人等經將軍派委官兵前往其地方各官理宜㑹同查緝乃盛京地方拒捕毆差之事甚多而地方官竟視同膜外鄉長保甲並不協力擒捕此皆因將軍府尹不相闗涉各分畛域之所致是以各屬員等亦存旗民分管意見並不和𠂻辦理於地方事務甚無禆益不可不為變通在府尹為全省大吏雖不便為將軍屬員亦當令其聴將軍節制庶旗民事務歸一一切辦理不致參差嗣後奉天府府尹著聴將軍節制遇有應行查拿人犯該地方州縣官即同將軍差委之人協力查拿如仍有拒捕毆差以及脫逃等事即將該地方官交部一併治罪
  諭內閣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初七日
  向來奉天府尹事務令盛京將軍兼轄今思將軍與府尹所屬旗民事件各有専司若令將軍節制於公務未免牽掣莫若照京城侍郎兼管順天府尹之例於盛京五部侍郎內派出一員管理永著為令於體制更為畫一現在奉天府尹事務即著雅徳兼管
  諭戶部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初四日
  戶部議覆侍郎英㢘奏請丈出盛京旗民餘地准令無地兵丁聞散人等認買一摺原為旗人生計起見但此等無地人戶貧富不齊其有餘者買産必多而無力之家未必能一律承買恐於伊等貲計仍無實濟因念該處冬圍兵丁一切鞍馬之資不無拮据若將此項餘地內酌派徴租每年賞備資裝於該兵等殊有禆益其應撥用若干及所餘地畝尚多或可一體徴租存貯動撥或聴旗人認買毋致有名無實之處新柱現在出差盛京著會同該將軍府尹等確勘該地實在情形妥協定議具奏
  諭內閣乾隆三十一年九月初十日
  向來奉天糧石充裕准令直𨽻山東毘連省分就近販運本年夏間經將軍社圖肯奏該處雨水稀少或恐市集昂貴曾諭令該督撫將商販暫行停止今奉天續經普得雨澤仍可一律豐收將來糧石自必充足且現在東省歲收稍歉直𨽻又因鄰省運販糧價亦未免稍増商人等如欲往奉省糴運者尚於事理無礙設該處米價或昂往來販買必無餘利勢將不禁自止若竟槩行示禁恐不肖官吏轉得藉端紛擾且射利商人保無私行偷販更易滋𡚁至少米處所民食稍有不敷方且加恩賑濟廣為籌畫若得該商等自為販運流通俾資接濟於閭閻食用尤為有益所有直𨽻山東二省商民販買奉天米石之處仍著毋庸禁止
  諭內閣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五日
  本年輪蠲奉天等省地丁銀兩其米豆一項例不在應蠲之內但念奉天省地丁錢糧向來銀糧並納其額徴米豆即屬任土正供自當普予加恩俾得共樂盈寧益兆倉箱之慶著將奉錦二府乾隆三十七年應徵米豆一體蠲免以廣恵澤該部即遵諭行
  諭內閣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將軍増海等具奏盛京各佐領下所有馬甲多寡不等請裁馬甲添設步甲其餘剰錢糧並隨缺地畝入於正項報銷一摺經軍機大臣會同該部覆准具奏所辦非是盛京額設馬甲並隨缺地畝皆為養贍該處滿洲而設今年久生齒日繁若將伊等應得分例裁汰入官於伊等生計殊屬無益如現在京中八旗戶口繁盛生計不無拮据經朕特沛恩施另賞鰥寡孤獨錢糧以資生理其派往西安涼州莊浪寧夏兵丁俱照所派之額在京挑補又添兵缺甚多毎年多費帑金不下數萬並無恡惜國家一切用度固應節儉然亦止宜酌減無益糜費並查核不肖人員使不得從中侵蝕至於正項應支之處豈可節省盛京滿洲皆朕臣僕人丁日盛不敷養育尚宜酌量添給豈有轉將伊等現在應得分例裁汰之理今各佐領下馬甲額缺不均固宜均勻辦理但此項裁缺錢糧地畝亦宜斟酌養贍多人或添設步甲或作為養育兵俾衆人均沾實恵不宜如此辦理著將此項裁汰之馬甲三百十六名錢糧交増海等或添設步甲或添設養育兵惟期普被恩施辦理具奏其隨缺地三千一百六十晌如何使衆人均有禆益之處並著増海等定議具奏將此通諭中外示朕體恤滿洲至意
  諭內閣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初五日
  上年各直省秋成普慶豐收即奉天各屬亦臻大有始和之布毋庸更沛恩膏惟念盛京各城旗人節欠餘地租銀自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計六萬餘兩原係該旗人等節年拖欠值此年豐力裕自應踴躍輸將苐積欠一時並徴恐不免稍形拮据著加恩分作六年帶徴俾完公更得從容而生計益滋饒裕以副朕體恤嘉恵至意該部即遵諭行
  諭戶部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初七日
  戶部奏駁盛京岫巖城旗倉糧價減少一摺若僅交該侍郎將軍府尹等查辦難免彼此迴䕶仍不能得其底裏著派侍郎高樸馳驛前往會同盛京戶部及該將軍等徹㡳根查㨿實覆奏
  諭戶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
  據高樸等覆奏查辦岫巖旗倉出糶減價過多一案所有各兵等希圖縁由現已特降諭㫖交該將軍另行查辨此案率請減糶之城守尉富健著交部嚴加議處其盛京戶部堂司各官並著交部分別察議
  諭都察院乾隆四十年十月十六日
  向例派員巡察盛京黑龍江吉林三處由都察院衙門奏派科道但三年請派巡察之例尚覺太近嗣後著於五年奏派一次不必再行請㫖著為令此次盛京等處巡察著於丁酉年奏派
  諭軍機大臣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初二日
  軍機大臣議覆盛京侍郎兼管府尹富察善奏請更議保甲一摺已降㫖依議行矣奉省旗人與民人錯處原無界址之分自應給予門牌編入保甲以防奸匪潛蹤所有該處旗員並應㑹同地方官一體稽查彈壓富察善所奏自屬正辦乃徳風從前竟未籌辦及此是必因與𢎞晌不合竟將應辦公事有意膜視實屬任私誤公甚為錯謬徳風著傳㫖嚴行申飭
  諭兵部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初一日
  前因盛京駐防各員習氣不堪不可不加整飭是以特降諭㫖將伊等停其議敘嗣後如果能改悔再予紀録昨據𢎞晌等奏稱現在各官湔除舊習實心奮勉可否照盛京五部及奉天府州縣之例一體准其加級紀録等語駐防各員既能痛改惡習差務均無貽悞著加恩准其一體議敘
  諭內閣乾隆四十一年六月十八日
  盛京吉林等處乃我
  祖宗肇跡興王之所前因皇輿全圖刋載地名不能賅備
  命於
  實録內恭查詳列清單將原圖並交將軍𢎞晌等查明添補嗣據𢎞晌等按其道里形勢將所開地名添繪成圖呈覽已交輿圖處將舊圖増改刋刻但舊圖方幅有限詳載地名字體已小不能復列事跡於豳岐之締造尚不足以示昭垂緬維
  列祖
  天作基祥
  鴻業經營規模大備如我
  太祖
  太宗大破明師於薩爾滸山及凡戰勝攻取之地開剏艱難皆有山川疆域可考自宜節舉大要分注圖中俾我世世子孫按圖瞻仰並得曉然於
  景命所貽
  前勞所啓益切欽承敬畏以鞏億萬載丕丕基詒謀垂裕之道無有大於此者著將盛京等處地方另行展拓繪為大圖一幅溯自長白
  發祥以至奄有遼瀋
  建國遷都暨
  神武戡定各事蹟並為標目兼清漢字分注圖中俾皆瞭如指掌以備觀省而示久逺即交大學士舒赫徳協辦大學士尚書公阿桂尚書英㢘督率所司敬謹辦理其如何核計里數展圖若干足敷標識之處著令西洋人悉心測算並即飭工繪様呈進俟閱定即夀諸棗梨用昭
  世徳鴻圖之盛凜遵毋忽
  諭內閣乾隆四十一年八月初一日
  向來奉天所屬州縣原係滿漢人員兼用嗣因府尹蘇昌等於辦理流民案內奏稱奉天各州縣凡詞訟等事闗涉旗民者俱會同旗員審理往往意見參差致難完結若將旗員銓選較為畫一等語經軍機大臣議覆允行今思奉天地方旗人居處者多旗員在彼不無沾涉親故遇有審理事件恐不免心存偏徇即有拘謹之人聴斷時過避嫌疑亦不得謂之公當且恐縁事被劾之員接任仍係旗員或遇應查事件不無瞻顧情面輾轉滋𡚁地方公務必致積乆廢弛殊非整飭吏治之道嗣後奉天各州縣缺出著照各省仍以滿洲漢人通行補用惟是奉天地方兼管旗民較為繁劇初任之員恐難辦理裕如所有各州縣缺出應交該部於𠉀補人員揀選引見𠉀朕簡員補
  授其作何酌量兼用滿漢人員之處著該部詳悉定議具奏
  諭內閣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十九日
  頃閱金史世紀雲金世祖居完顔部其地有白山黑水白山即長白山黑水即黑龍江本朝肇興東土山川鍾毓與大金正同又史稱金之先出靺鞨部古肅慎地我朝肇興時舊稱滿珠所屬曰珠申後改稱滿珠而漢字相沿訛為滿洲其實即古肅慎為珠申之轉音更足徴疆域之相同矣又後漢書三韓傳謂辰韓人兒生欲令頭扁押之以石夫兒初墮地豈堪以石押頭其說甚悖於理國朝舊俗兒生數日置臥具令兒仰寢其中久而腦骨自平頭形似扁斯乃習而自然無足為異辰韓或亦類是范蔚宗不得其故曲為之解甚矣其妄也若夫三韓命名苐列辰韓馬韓弁韓而不詳其義意當時三國必有三汗各統其一史家不知汗為君長之稱遂以音同誤譯而庸鄙者甚至訛韓為族姓尤不足當一噱向曾有三韓訂謬之作惜未令人盡讀之而共喻耳若唐時所稱雞林應即今吉林之訛而新羅百濟諸國亦皆其附近之地顧昔人無能考證者致明季狂誕之徒尋摘字句肆為詆毀此如桀犬之吠毋庸深較而舛誤之甚者則不可以不辨若夫東夷之說因地得名如孟子稱舜東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此無可諱亦不必諱至於尊崇本朝者謂雖與大金俱在東方而非其同部則所見殊小我朝得姓曰愛新覺羅氏國語謂金曰愛新可為金源同派之証葢我朝在大金時未嘗非完顔氏之服屬猶之完顔氏在今日皆為我朝之臣僕普天率土統於一尊理固如斯也譬之漢唐宋明之相代豈皆非其勝朝之臣僕乎又有雲我
  祖宗時曾受明龍虎將軍封號亦無足異我朝初起時明國尚未削弱因欲與我修好藉此以結兩國之歡我朝因不妨為樂天保世之計迨我國聲威日振明之綱紀日隳且彼妄信讒言潛謀戕害於是我
  太祖赫然振怒以七大恨告
  天興師報復薩爾滸松山杏山諸戰大敗明兵明人慾與我求和斥而不許彼尚安能輕侮我朝乎且漢高乃秦之亭長唐祖乃隋之列公宋為周之近臣明為元之百姓或攘或侵不復顧惜名義若我朝乃明之與國當闖賊擾亂明社既移之後吳三桂迎迓王師入闗為之報仇殺賊然後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統壹寰宇是得天下之堂堂正正孰有如我本朝者乎至若我國家誕膺
  天眷朱果發祥亦如商之元鳥降生周之高禖履武紀以
  為受
  命之符要之仍係大金部族且天女所浴之布勒瑚里地即在長白山原不外白山黑水之境也又金世紀稱唐時靺鞨有渤海王傳十餘世有文字禮樂是金之先即有字而本朝國書則自
  太祖時命額爾徳尼巴克什等遵製通行或金初之字其後因式微散佚遂爾失傳至我朝復為剏造未可知也他如建州之沿革滿洲之始基與夫古今地名同異並當詳加稽考勒為一書垂示天下萬世著派大學士阿桂于敏中侍郎和珅董誥悉心撿覈分條編輯以次呈覽𠉀朕親加釐定用昭傳信而闢羣惑並將此通諭知之
  諭內閣乾隆四十二年九月二十日
  盛京乃我朝定都創業之地
  永陵
  福陵
  昭陵巍然在望
  皇祖聖祖仁皇帝御極六十一年曾經三次展謁孝思追逺常切欽承朕自乾隆八年及十九年恭謁祖陵以來迄今已二十餘年遙企
  橋山每深依戀常時恭閱
  太祖
  太宗實録敬惟
  開創艱難
  佑啓萬年統緒茲際
  重熙累洽之庥溯念
  前勞輒不禁愀然淚下而
  松雲蔥鬱向惟再蒞瞻仰心甚歉焉朕現在精力如前尚堪逺涉擬於明歲秋間前詣盛京恭謁
  祖陵以申積悃所有蹕路往來俱由內地出山海闗而行於置頓安營較為妥便尚在二十七月之內途次不行圍至盛京不陞殿不筵宴朝鮮國毋庸遣使朝賀其扎薩克䝉古王公等亦毋庸朝覲至啓鑾日期屆時再降諭㫖將此通諭知之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初十日
  睦親彰善王政宜先繼絶昭屈聖經所重朕自臨御以來間日恭閱
  列祖
  列宗實録一冊因得備知
  祖宗創業艱難及爾時懿親藎臣勤勞佐命底定中原偉伐殊功實為從古所未有而當時策勛賜爵榮號崇封所以酬答者本從優厚迨其後或有及身縁事旋被降削者或有子孫承襲更易封號者迄今平情凖理不為之溯述闡揚追復舊恩於心實有所未愜因念睿親王多爾袞當開國時首先統衆入闗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殱流冦撫定疆陲一切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尋即奉迎
  世祖車駕入都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顧以攝政有年威福不無専擅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遂致歿後為蘇克薩哈等所搆授欵於其屬人首告誣以謀逆經諸王定罪除封其時我
  世祖章皇帝實尚在沖齡未嘗親政也夫睿王果萌異志則方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且吳三桂之所迎勝國舊臣之所奉止知有攝政王耳其勢更無難號召即我滿洲大臣心存忠篤者自必不肯順從然彼誠圖為不軌無難潛鋤異已以逞逆謀乃不於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沒以斂服僭用明黃龍袞指為覬覦之証有是情理乎況英親王阿濟格其同母兄也於追捕流賊囘京時誆報李自成身死且不𠉀
  㫖班師睿王即遣員斥責其非並免王公等往迎之禮又因阿濟格出征時脅令巡撫李鑑釋免逮問道員及擅至鄂爾多斯土黙特取馬令議其罪降為郡王平日辦理政務秉公持正若此是果有叛志無叛志乎又
  實録載睿王集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遣人傳諭曰今觀諸王貝勒大臣但知諂媚於予未見有尊崇
  皇上者予豈能容此昔
  太宗升⿺辶段 -- 遐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請予即尊位予曰爾等
  若此言予當自刎誓死不從遂奉
  皇上纘承大統似此危疑之時以予為君予尚不可今乃
  不敬
  皇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以後有盡忠
  皇上者予用之愛之其不盡忠不敬事
  皇上者雖媚予予不爾宥也且雲
  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異於諸子弟者葢深信諸子之成
  立惟予能成立之每覽
  實録至此未嘗不為之墮涙則王之立心行事實能篤忠
  藎感
  厚恩深明君臣大義尤為史冊所罕覯使王彼時如宋太宗之處心積慮則豈肯復以死固辭而不為邪說搖惑耶乃令王之身後久抱不白之寃於泉壤心甚憫焉𪝒令當時王之逆跡稍有左驗削除之罪果出於我
  世祖聖裁朕亦寧敢復翻成案乃實由宵小奸謀搆成寃
  獄而王之政績載在
  實録者皆有大功而無叛逆之跡又豈可不為之昭雪乎昨於乾隆三十八年因其塋域久荒特勅量為繕葺並准其近支以時祭掃然以王之生平盡心王室尚不足以慰彼成勞朕以為應加恩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補入
  玉牒並令補繼襲封照親王園寢制度修其塋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原傳尚有未經詳敘者並交國史館恭照
  實録所載敬謹輯録添補宗室王公功績傳用昭彰闡宗勛至意又如豫親王多鐸從睿親王入闗肅清京輦即率師西平流冦南定江浙實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乃以睿親王之誣獄株連降其親王之爵其後又改封信郡王雖至今承襲罔替但以王之勛績超邁等倫自應世胙原封以彰殊眷豈可以風影微眚輒加貶易乎朕以為應復其原封又諸王中披堅執銳拓土開疆共成一統之業者如禮親王代善後改封康親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後改封簡親王肅親王豪格後改封顯親王克勤郡王岳託後改封平郡王當時俱茂著壯猷克昭駿烈載在宗盟今其子孫所襲均非始封之名外人不知妄疑宗藩當國家締造時有大勲勞而後裔均不得長延帶礪似為闕典即其本支承家襲慶以去祖漸逺幾忘其先世錫封之由弗克顧名奮效所係於宗室子孫者甚重況功臣世封內如揚古利之英誠公費英東之信勇公額亦都之果毅公俱以本號相傳其子孫承襲者各能溯勛閥以宣偉績不失故家喬木之遺今以親賢世胄竟改其初封嘉號何以垂詒奕禩示酬庸追本之義乎朕以為應復其原號著交軍機大臣會同宗人府悉心妥議具奏其餘宗室諸王貝勒等如有顯著功績其封爵後經降奪者除本人身罹重愆自不當復邀優典若係承襲之子孫獲咎議處者僅當斥其本身而不當追貶其祖宗世爵方為平允亦著一併會查議奏再配享
  太廟諸王僅有通達武功慧哲宣獻四郡王其
  太祖
  太宗
  世祖時戮力行間櫛風沐雨之親藩如向所舉數人皆未之及葢由當時議禮諸王各懷私意遂爾沒其勛伐不得同侑馨香豈足以彰公道所有睿親王禮親王鄭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俱著補置牌位配享
  太廟用以妥功宗而昭渥典至通達郡王係
  顯祖之子武功慧哲宣獻三郡王係
  景祖之子當時雖身與配享苐以宗支而論已在覺羅之例是以宗室王公表傳內未經列傳但思宗室傳既限於支派國史傳又以屬在宗潢令此四王無所附麗亦覺欠缺著併交國史館查明四王事實補為立傳列於國史諸大臣傳之前即或當時紀載簡少功績無由稽核無妨不拘詳畧各立一傳以徴信實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初十日
  信勇公費英東當我朝創業時首先率所部來歸繼從
  太祖征勦諸部屢挫明兵厥功最大實與揚古利額亦都同為開國勲臣之冠自應並錫上公用彰渥報乃揚古利原封一等公額亦都僅得二等公經朕晉封一等而費英東子孫所襲尚係三等公爵不足以昭酬庸懋典著加恩晉封為一等公俾元勲世胄永膺茂賞至向來後族承恩世爵俱係一等公此等特因椒房至戚恩澤加封其與佐命功臣櫛風沐雨拓土開疆者實難並論況宗室王公之以近支恩封者尚以世次遞降而外戚轉得以崇封延世未免過優著將所有承恩公爵俱改為三等公世襲罔替著為令
  諭禮部乾隆四十三年二月初九日
  朕於今秋恭謁
  祖陵因至盛京時不陞殿不筵宴曾降㫖令朝鮮國毋庸遣使朝賀今據禮部奏該國王以舉國臣民瞻依倍切欲仍照往例遣陪臣祗𠉀陳請轉奏情詞懇切恭順可嘉著准其遣人至盛京請安毋庸進貢不必差遣多人亦不賜筵宴也該部咨該國王知之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日
  朕此次前往盛京恭謁
  祖陵所有經過直𨽻奉天州縣地方著加恩蠲免本年應徴地丁錢糧十分之三該部即遵諭行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
  此次詣盛京恭謁
  祖陵經過地方所有沿途辦差緑營兵丁著查明賞給一
  月錢糧以昭恩賚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八月初二日
  海為衆水朝宗最昭靈應乃各處
  海神咸有廟祀惟
  北海自山海闗至盛京一帶向未専建廟宇以隆禋祀尚屬闕典朕此次前詣盛京恭謁
  祖陵蹕途循海而行瞻望甚近宜先申䖍祭以迓靈庥著該部於濱海地方擇地望祭派莊親王永瑺行禮所有應行事宜各該衙門即速照例備辦並著總督周元理於山海闗澄海樓相近處所度地建立
  北海神廟即行繪圖呈覽𠉀朕降㫖發帑興工俾廟貌崇閎以妥
  神佑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八月初八日
  盛京為本朝
  王跡肇基之地朕恭謁
  祖陵道出山海闗經過各處城垣多有坍塌殊不足以壯觀瞻而資捍衛著軍機大臣會同將軍𢎞晌查明何處最為𦂳要應行修築妥議具奏𠉀朕發帑興工並派員稽查督辦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八月十四日
  遼河雙源遙引合而為巨流河襟帶神臯恬波涵潤實為陪都境內大川朕恭謁
  祖陵蹕路所經舟梁利渉緬念
  河神之功甚⿰氵専 -- 溥顧該處向無祠祀典尚闕焉著邁拉遜徳成會同將軍府尹於勘估城工之便在瀕河高阜處所度地計工奏聞請帑専建
  河神廟以昭妥侑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
  朕自乾隆十九年再蒞盛京迄今二十四年矣遼瀋為我朝
  鴻業肇基之地風俗敦龎人心淳厚緬惟
  祖澤留貽食舊徳而服先疇者久而彌篤比戶恬熙之象
  時繫於懷茲由山海闗至陪京恭謁
  祖陵時當秋穫豐登蹕路所經村村殷阜而老㓜歡迎扶攜恐後尤見忠愛悃忱嘉慰之餘恩施宜渥啓鑾日業經降㫖免所過地方錢糧十分之三著再加恩將奉天所屬府州縣乾隆四十四年地丁正項錢糧通行蠲免俾我留都士庶連年不事輸將益享盈寧之福該部即遵諭行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盛京等處俗厚風淳獄訟衰息惟因五方雜處良莠不齊其無知而蹈法網者亦復不免朕恭謁
  祖陵禮成行慶業經疊沛恩膏並宜式措祥刑益敷愷澤所有奉天吉林黑龍江等處軍民人等除十惡死罪及秋審情實各犯外其餘已結未結一應死罪俱著減等發落軍流以下悉予寛免用昭肆眚施恵至意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朕恭謁
  祖陵禮成現降㫖將奉天所屬府州縣乾隆四十四年地丁正項錢糧通行蠲免所有各莊頭及旗地應納糧石草束等項自應一體加恩以敷渥澤著將盛京戶部各莊頭本年應交倉糧一萬餘石免其交納所有各處匠役應需口糧著於舊存倉糧內撥給其盛京興京遼陽牛莊葢平熊岳復州金州岫巖鳳凰城開原錦州寧逺廣寧義州等十五處旗地本年應納米豆草束亦著免徴一半俾旗莊均沾嘉恵該部即遵諭行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
  盛京為本朝根本重地兵丁皆知恪守舊風嫻騎射以裕武備現亦校閱分別賞賚其讀書之士亦漸摩文化蒸䒱日盛堪與畿甸比隆朕鑾輅所臨青衿獻詩趨迓絃誦彬彬具見膠庠樂育自宜一體加恩用彰作人盛典著將盛京滿合二號及奉天所屬各學科考廣額一次其向取六名以上者増額三名四五名者増額二名二三名者増額一名該府丞其悉心校録甄拔殊尤副朕嘉恵士林至意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向來鑾輅時巡每優賜高年粟帛以昭行慶況盛京諸處乃
  祖宗徳澤培貽
  累洽重熙引恬引養尤徴仁壽之庥茲蹕路經行多有年踰耄耋龎眉皓首扶杖歡迎者宜沛恩膏以彰盛美所有奉天等處旗民男婦及官兵母妻七十以上者各給布一疋米五斗八十以上者絹一疋米一石九十以上者倍之百歲者加賞大緞一疋彭緞一疋用示優老引年至意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向凡巡幸所至一應經行橋道俱令報部核銷以寓體恤官民之意惟盛京一帶止計橋梁不計道路未為畫一且非所以廣恵也所有此次自山海闗以外至興京往來道路並著加恩照闗內之例一體報銷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朝鮮列在外藩世篤忠貞謹守侯度乾隆八年及十九年臨幸盛京朝鮮並修朝貢之禮本年以尚在二十七月之內停止宴禮曾預勅朝鮮毋庸遣使朝賀而該國王情殷感戴遣陪臣賫表修貢迎駕請安藉抒忱悃恭順可嘉著照上兩次之例加恩賞賚並御書扁額以賜用昭優眷其陪臣亦著一併照例加賞
  諭軍機大臣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二日
  朕此次詣盛京恭謁
  祖陵蹕路出山海闗而行憑覽闗城形勢屹然雄鎮明季於此置大員設重兵拒守以防我朝而大軍每從沿邊諸隘口直入如踐無人之境可見險固不足恃也然以當時盛京而論有此闗控扼其中內外氣脈不能貫注即由他路入邊而彼終得撓我之後所以天聰三年
  太宗文皇帝親統大軍征明進圍燕京仍復釋之而去聖謀深逺未嘗不籌慮及此迨後攻克永平灤州遵化皆留將督兵駐守或欲藉以為內外夾攻山海闗之策乃代鎮之貝勒阿敏乖張怯懦竟棄已得之各城而歸
  太宗憤甚數其罪而責之雖貸其死以全親親之誼遂不復躬總六師入邊亦深以山海闗中隔為難也洎乎闖賊陷闕明社遂墟吳三桂乃開闗迎請王師為之復仇戡亂於是我睿親王即率勁旅入闗一戰而殱賊衆追逐李自成至京城而遁克集大勲恭奉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統壹寰宇用奠我萬世丕丕基夫同此山海闗也前則屢圖之而不得其機後則直入焉而無所於阻葢
  上天眷佑我國家誠非意計所能預及而所謂在徳不在
  險者於此益見迄今追思更不禁感
  鴻貺而凜
  景命矣且自出闗後途中所經城郭則寧逺錦州廣寧等處山川則松山杏山大凌河薩爾滸尚間崖渾河等處悉我
  太祖
  太宗艱辛百戰之地歴歴在目溯自興京
  肇跡遼瀋
  遷都
  業基於勤而
  謀成於斷皆世世子孫所當深念者朕自臨御以來毎間
  日恭閱
  列祖實録一冊周而復始於
  創業垂統之蹟敬識之弗敢忘前此癸亥甲戌再臨陪都
  展謁
  陵寢所歴川原形勝因見徴聞並為詩篇以紀而薩爾滸一戰破明四路之兵二十餘萬逺近承風震讋尤為
  締造鴻規向曾親製書事長篇昭示來許昨為全韻詩於太祖
  太宗大烈耿光咸誌述成什端委畢該洪纎具備實足以垂法守非僅託為吟詠而已茲戊戌秋三蒞斯土境之履者益以習蹟之著者益以晰其或地名今昔傳訛介於疑似顯晦間者復周諏而深考之乃得曉然於心而無所惑夫以朕之景仰
  前型懃懇若是必三至乃得曉然於心凡我子子孫孫紹登大統者可不體朕志以為志睠懷遼瀋舊疆再三周歴蘄於
  祖宗遺緒身親而目覩哉至於朕叩謁
  永陵
  福陵
  昭陵毎至必淚隨聲湧瞻戀不忍去此非可以強致也夫太宗為朕之
  高祖而自
  太祖以上至
  肇祖雖遞推遞逺然追溯水源木本一脈相承則固甚親
  而甚近且奕䙫之昇平景運皆
  昔日艱難開創之所留貽永言思之豈能不痛理也亦情也我後世子孫誠能遵朕此㫖處尊位而常緬
  前勞覽當年原巘而興思拜舊里
  松楸而感愴自必凜然於
  天眷之何以久膺憬然於
  先澤之何以善繼知守成之難兢兢業業永保勿墜則我
  大清
  累洽重熙之盛洵可綿延於億萬斯年矣非然者或輕視
  故都而憚於逺涉或偶詣
  祖陵視同延攬古蹟而漠不動心是則忘本而冺良設有其人即為國家之不幸實不願我後嗣之若此也子若孫可不恪奉朕訓而知儆懼乎歴代事蹟湮逺姑不具論即如勝國洪武草昧初開未嘗不得之艱苦而中葉以後罔念厥祖若正徳之荒滛蕩佚恬不為怪嘉靖萬厯天啓之昏庸逸樂阿柄下移以致權臣奸宦相繼而擅威福亂政害良此數君惟知䝉業而安於國是懵然罔覺雖未及身而喪不數傳而馴至滅亡使有能奮然振興追念洪武之舊圖勵精求治未必不可挽囘於末造而宴安酖毒終於不可救藥自覆厥宗殷鑒甚近尤足為炯戒耳或我子孫尚知遵朕此㫖欲蒞陪京而其時無識之臣工妄以為人主當端處法宮綜理庶政不宜輕出闗外此即我朝之亂臣賊子當律以悖命之罪誅之毋赦葢盛京為根本重地
  發祥所自後世不可不躬親閱歴昔我
  皇祖曽三舉斯典朕今亦三次矣如陞殿祀
  神閱射行賞之類仍循成例而於
  三陵之察紅樁移近居及葺盛京舊有
  
  廟以至沿途之繕城垣檢核各庫諸事則皆前兩巡所未及而今悉舉而行之益可見臨幸之有益矣十數年後朕躬若尚如今日之康強仍當再修上
  陵之禮然尚須有待嗣後毎閱三年即派皇子二三人恭謁祖陵毎次於秋冬間啟行途間既不煩修治橋道之勞而傔從無多更可不預安營頓俾之歴覽舊京風土自皆惕然動念感
  天佑而仰
  祖功無負朕諄切垂訓之意欽承毋忽將此通諭中外並録一通交上書房存記其三年一次簡派皇子之事屆期著軍機大臣請㫖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初二日
  渾河發源遙逺自東北來入英峩邊門西流幾及千里㑹遼入海縈䕶
  三陵滋演萬年
  靈脈而長川襟帶兼衛陪都厥功甚⿰氵専 -- 溥自宜䖍崇廟祀以答神庥著交邁拉遜徳成會同將軍府尹於盛京城東度地鳩工奏聞請帑興建
  河神廟以昭妥侑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十八日
  前已降㫖於山海闗之澄海樓旁建立
  北海神廟茲稽考祀典北海向於河南濟源縣望祭河南地屬中州且非濵海固於事理未協嗣經改於吉林東門外望祭雖屬北境然距海尚逺亦非所宜所有春秋秩祀及遇告祭典禮自應恭移於此以葉方位至吉林之松花江導源長白襟帶神臯為本朝
  發祥之地綿演億萬載
  景祚靈長厥功甚鉅自宜䖍崇廟祀用迓
  神庥已諭令吉林將軍福康安於吉林城外濱江處所度地鳩工興建松花江神廟其一切祀事即照從前望祭
  北海之制著禮部載入㑹典遵行
  諭內閣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本年輪蠲奉天等省地丁銀兩又因臨幸盛京降㫖加恩將奉天所屬乾隆四十四年地丁正項錢糧通行蠲免其米豆一項例不在應蠲之內但念奉天省地丁向係銀糧並納其額徴米石即屬任土正供自當普予加恩著將乾隆四十三年四十四年該省應徴米豆一體免徴俾得均沾渥澤該部即遵諭行
  諭刑部乾隆四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盛京吉林均係國家根本之地境壤毘連盛京旗人潛往吉林種地謀生本無闗礙並非旗逃可比從前𢎞晌奏請解囘治罪之處所辦原屬過當伊等皆滿洲世僕盛京吉林有何區別其正身旗人六戶即著入於吉林當差毋庸解囘盛京辦理餘依議
  諭軍機大臣乾隆四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朕惟歴代
  寶璽所以展禮
  神祗式彰
  符命我國家承
  天眷佑自
  太祖
  太宗創業盛京肇膺大寳逮我
  世祖正位凝命奄有萬方我
  聖祖六十一年篤祜延庥深仁淪浹我
  皇考世宗勵精圖治繼序
  前徽罔不欽崇
  天道勤恤民隠夙夜勤求治理不敢康寧用克協於天心俾中外䝉和壹之休臣庶享昇平之福暨於朕躬嗣
  服兢兢業業祈
  天永命恆切於懷惟是
  太廟尊藏
  列朝寳冊金繩玉檢
  靈爽式憑然以次第鑴造未免玉質大小長短不能一律
  
  天之休承
  列祖
  列宗之餘慶平伊犁定囘部和闐良玉歲有恆貢用是特
  命有司選良工卜吉日敬造
  列朝寳冊一律從同以奉
  太室念今年為朕七旬萬壽自古帝王受
  天純佑
  錫福延洪實無有過於朕者朕用是益不敢不敬天益不敢不勤民惟有朝乾夕惕思日孜孜以敬迓億萬
  年無疆之
  寶命所有換出
  太廟尊藏
  列朝寶冊敬諏吉日簡派皇子恭送盛京
  太廟尊藏以昭
  祖宗功徳之盛於萬代嗣後凡有舉行寶冊事皆以是為
  例必為二分一奉
  太廟一送盛京朕之此意欲我子孫世世知
  天命之難諶敬
  天勤民永存無疆之恤以保無疆之休可將此㫖恭録二通一存上書房一存內閣敬承無斁欽哉特諭
  諭內閣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所擬盛京新建巨流河渾河
  河神廟名神牌匾額俱著用單內首擬字様至建廟神牌匾額均係褒崇神祀沿用勅賜二字未協敬謹之義嗣後遇有建廟封神等事擬請欽定者廟名著寫勅建其神牌匾額俱著寫勅封字様
  諭戶部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
  戶部議覆索諾穆策凌等奏查大流民私墾地畝仿照山東科則定賦一摺自應如此辦理流民私墾地畝於該處滿洲生計大有妨礙是以照內地賦則酌増以杜流民占種之𡚁且撤出地畝並可令滿洲耕種不特於旗人生計有益並可習種地之勞不忘舊俗原非為加賦起見至吉林與奉天接壤地糧自應畫一今據戶部查奏吉林所定額賦又係照直𨽻辦理與奉天查照山東科則者互異是和隆武専似為言利起見殊非均平賦額加恵旗人之意所有吉林地畝錢糧應收賦則著將戶部原摺交和隆武㑹同索諾穆策凌詳悉熟籌酌中畫一定額妥議具奏
  諭內閣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初五日
  朕於五月二十四日啓鑾至熱河駐蹕避暑山莊七月十一日即由熱河至盛京興京恭謁
  祖陵所有應行典禮著各該衙門照例敬謹預備諭內閣乾隆四十八年六月十三日
  前經降㫖於七月十一日自熱河啓鑾前詣盛京恭謁
  祖陵第念今年節𠉀較遲是日正屆立秋尚在三伏之內雨水方多天氣炎熱於扈從人員行李一切及駝馬俱多未便著改期於八月十六日啓蹕前往囘鑾時進山海闗祗謁
  東陵後即由白澗煙郊進宮
  諭禮部乾隆四十八年六月十三日
  此次盛京恭送
  冊寶之怡親王等著於八月十二日由京起程九月初二
  日到常家屯會同前往
  諭禮部工部乾隆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
  此次盛京恭送
  冊寶著派工部侍郎汪承霈前往
  諭吏部兵部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六日
  此次恭謁
  祖陵駐蹕盛京所有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應行引見及大計卓異軍政文武官員著交行在吏兵二部就近在盛京帶領引見
  諭諸皇子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六日
  盛京為
  王跡肇基之地朕御極以來敬惟
  祖宗開創艱難
  佑啓萬年統緒於癸亥甲戌戊戌暨今癸卯四詣盛京恭
  
  祖陵以申積悃所歷川原形勝因見徴聞並為詩以識而
  
  太祖
  太宗締造鴻規耿光大烈恭紀成篇實足以垂法守非僅託於吟詠所有四詣盛京御製詩著皇子等分年按次各録一分裝成四卷彚貯一匣以昭覲揚垂裕之至意
  諭禮部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初六日
  朝鮮列在外藩勤修職貢最為恭順今以朕臨幸盛京遣陪臣賫表修貢迎駕請安並祝萬夀藉抒忱悃甚屬可嘉屆時當加恩賞賚以示優眷著禮部堂官傳諭知之
  諭內閣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十六日
  朕由熱河前往盛京恭謁
  祖陵所有經過直𨽻奉天各州縣著蠲免本年地丁錢糧
  十分之五該部即遵諭行
  諭禮部乾隆四十八年八月十八日
  此次朕往盛京遼陽太子河著一併遣官致祭
  諭禮部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初五日
  朝鮮列在東藩忠貞世篤歷屆臨幸盛京並修朝貢之禮此次朕恭謁
  祖陵原定期在盛京過萬夀該國王情殷感戴奉表修貢於七月間即先遣陪臣在盛京祗𠉀迎駕請安恭祝萬夀著照例加賞並賜御製詩一章用昭優眷所有陪臣及隨從人等守𠉀日久著照上次加賞之例再行加倍賞賜以示朕柔恵逺人有加無已之至意
  諭內閣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初七日
  朕自乾隆四十三年臨幸盛京迄今五年我朝根本之地風俗淳厚逈非他省可比緬維
  祖澤留貽至令勿替茲由熱河取道九闗臺四蒞陪京恭
  
  祖陵蹕路所經老扶幼挈就瞻恐後尤見愛戴悃忱嘉慰之餘恩施宜渥著加恩將奉天所屬府州縣乾隆四十九年地丁正項錢糧通行豁免俾於留都士庶益享盈寧之福該部即遵諭行
  諭內閣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一日
  朕恭謁
  祖陵禮成現降㫖將奉天所屬府州縣乾隆四十九年地丁正項錢糧通行豁免所有各莊頭及旗地應納糧石草束等項自應一體加恩以敷渥澤著將盛京戸部各莊頭本年應交倉糧一萬餘石免其交納所有各處匠役應需口糧著於舊存倉糧內撥給其盛京興京遼陽牛莊葢平熊岳復州金州岫巖鳳凰城開原錦州寧逺廣州義州等十五處旗地本年應納米豆草束亦著免徴一半俾旗莊均沾嘉恵該部即遵諭行
  諭內閣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一日
  盛京等處俗厚風淳獄訟衰息惟因五方雜處良莠不齊其無知而蹈法網者亦復不免朕恭謁
  祖陵禮成行慶業經疊沛恩膏並宜式措祥刑益敷愷澤所有奉天吉林黑龍江等處軍民人等除十惡死罪及秋審情實各犯外其餘已結未結一應死罪俱著減等發落軍流以下悉予寛免用昭肆眚施恵至意
  諭內閣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七日
  盛京為我朝根本重地兵丁皆知恪守舊風嫻騎射以裕武備現亦校閱分別賞賚其讀書之士亦漸摩文化蒸蒸日盛堪與畿甸比隆朕鑾輅所臨青衿獻詩趨迓絃誦彬彬具見膠庠樂育自宜一體加恩用彰作人盛典著將盛京滿合二號及奉天所屬各學歲考廣額一次其向來取進六名以上者増額三名四五名者増額二名二三名者増額一名該府丞其悉心校録甄拔殊尤副朕嘉恵士林至意
  諭內閣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七日
  向來鑾輅時巡毎優賜高年粟帛以昭行慶況盛京諸處乃
  祖宗徳澤培貽
  累洽重熙引恬引養尤徴仁夀之庥茲蹕路經行多有年踰耄耋龎眉皓首扶杖歡迎者宜沛恩膏以彰盛美所有奉天等處旗民男婦官兵母妻七十以上者各給布一疋米五斗八十以上者給絹一疋米一石九十以上者倍之百歲者加賞大緞一疋彭緞一疋用示優老引年至意
  諭吏部兵部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八日
  朕恭謁
  祖陵禮成所有隨駕之王公俱著紀録一次文武大臣官
  員俱著各加一級
  諭吏部兵部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八日
  朕詣盛京恭謁
  祖陵所有直𨽻奉天等處辦差文武官員俱著加恩各加一級其現有降級之案者准以所加之級抵銷
  諭內閣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十九日
  朕於十月十七日囘鑾十八日告祭
  奉先殿在前殿行禮所有祭文交翰林院另行敬謹撰擬諭內閣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朕囘鑾後於十月二十日陞殿受賀所有應行謝恩人員即著一體謝恩












  欽定盛京通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
  天章一
  皇上聖製
  賦二首
  
  書事
  
  論
  訂譌二首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
  天章
  等謹按殷歌元鳥周詠𠇊 -- 瓜緜所以述祖徳闡鴻圖凡皆臣子追紀艱難鋪陳光烈未有躬膺寳籙溯述造邦基命之源勒諸金石昭示奕世者也我
  皇上文思欽命道隆繼述三蒞
  盛京永懷建邦唘土之猷追維沐雨櫛風之跡賦有陪都之製舞成
  世徳之辭紀
  大勳則書事有
  鴻篇懋元功則復封有
  特詠
  皇輿標注
  敬念
  前勞
  戰蹟重圖勤思
  謨烈葢惟有
  丕顯丕承之徳故有
  是彛是訓之言至若
  㡬餘鏡古三韓訂范史之訛
  乙夜紬編諸加正郝書之謬尤足以立羣言之凖則而
  垂為萬世之經臣等謹編録歴年
  御製文暨四詣
  盛京
  御製詩恭次
  綸音後謹列為
  天章第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
  天章一
  皇上聖製
  二首
  盛京賦有序
  嘗聞以父母之心為心者天下無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為心者天下無不睦之族人以天地之心為心者天下無不愛之民物斯言也人盡宜勉而所繫於為人君者尤重然三語之中又惟以祖宗之心為心居其要焉葢以祖宗之心為心則必思開創之維艱知守成之不易兢兢業業畏天愛人於是刑兄弟而御家邦斯以父母之心為心也孔子曰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宗廟禘嘗之典固先王繼志述事之大經也然自聖人象大過肇封樹以來上陵之制漢代已然我國家肇興盛京豳岐之地
  橋山在焉昔
  皇祖六十一年之間三謁
  丹陵用展孝敬
  皇考在位百度維新日不暇給適西鄙有事徴役已勞又藩邸時曾奉
  皇祖命往謁
  祖陵是以十有三年中未舉是典予小子纘承丕基懼徳
  弗嗣深惟
  祖宗締構之勤日有孜孜敬奉神器言念盛京為天作之
  
  永陵
  福陵
  昭陵巍然在望不躬親祀事其奚以擄慤忱而示來許爰
  以乾隆癸亥秋恭奉
  皇太后發軔京師屆我陪都孝思以申
  祖武是仰因周覽山川之渾厚民物之樸淳榖土之沃肥百昌之繁廡洵乎天府之國興王之㑹也昔邠居相度召頌公劉岐宅作屏周歌太王莫不於
  上帝之監觀下民之君宗三致意焉故物以賦顯事以頌
  宣既見於斯豈黙於言乎遂作賦曰
  嵗大淵獻時旦栁中協律無射辨方庚辛歴吉日以建旗駕應龍之和鸞紛灕虖蕤蜿蜒旌雄虹橦鳴鳶周乎神臯之壤屆乎箕尾之躔循我留都殺禋
  珠丘懷精氣仰
  徳流既備既申迺御黼座而覲臣僚維締造之彌艱撫草創之鴻圖曰於休哉是葢突載亳之子殷躐宅鎬之姬周憑虛致譏於東約安處薦誚於西踰下此離為十二之國合為六七之𠉀𪔂立𤓰分者益琑纎旁魄不足以殫攄而孟堅平子太沖者倫方且𧰟陳崤函隴坻之隘鹽池墨井之腴枍詣天梁之麗三條五劇之區極鋪張以詭辨彼何辭迺稱諸奚侔夫天作之皇宅又何藉萇𢎞與魏舒於是諮文獻攷圖冊不恧不文爰賦其畧聚精搆思掛一漏百粵我清初肇長白山扶輿所鍾不顯不靈周八十里潭曰闥門鴨緑混同愛滹三江出焉
  帝女夭妹朱果是吞爰生
  聖子
  帝用錫以姓曰覺羅而徽其稱曰愛新是翦是除匪安匪康乃有葉赫輝發界藩撫順遂築城於遼陽以為東國之宗
  天篤其祐載恢厥功天命十年相險宅中謂瀋陽為王氣所聚乃建盛京而俯闗西故言其封域則雖始自秦漢歴隋唐以迄遼金歟而舉其規模則維新
  皇運膺靈祐之獨深也仰符十度之尾實臨析木之津得雲漢之所垂維北極之所鄰亦何異乎召伯相宅卜惟洛食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哉於是乎左挾朝鮮右據山海北屏白山南帯遼水滄溟為池澎湃㵽渨流
  湯湯赴瀰瀰撇𤃫渹迴渾渼浴日沃星莫測其始東盡使犬之部朔連牧羊之鄙啓我漠恵之原擴我俄朶之址髙燥埤濕原田毎每走大野而拱太室者萬有餘里其山則鐡嶺繡嶺平頂降龍木查石門東水南雙矗嵑𡾲聚嵏𡺬兮屴崱嵌兮𡺭峒𡹺兮𡺮嵃嵂兮嵣嵡蔽虧日月源流湖江既孕竒而盤鬱亦含秀而隆崇故夫四蹄雙羽之族長林豐草之衆無不博産乎其中蹄類則虎豹熊羆野馬野騾鹿麞麅𪊍狼豺封駝狐貍貛貉跳兔婆娑鼢鼯艾虎貂䑕輕嘉其他牛馬羊豕之資以日用者葢填閭巷而烝寢訛羽類則野鷄沙鷄鵞鴨青𪅂鸛鶴禿鶖維鵜在梁縮脖鳩燕啄木鵲鶬鷹鷂鵰鶻紅牙啇倉黃鵪䑕化白鴈霜橫曰海東青出黒龍江林擊則天鵝褫魄甸搏則窟兔走僵其他鴿雀銅嘴桃蟲鴛鴦雜㳫紛泊騰軼翺翔其草則蒿艾香蒲蘆葦蕭荻章茅水蔥紅藍綬虉馬藺知時木槿紀節厥維人參三椏五葉氣稟地靈功符隂隲啇陸茵陳萹蓄葶藶蠡實兔絲均能已疾其林則五鍼之松萬年之栢重障隠天幽林蔽澤挺崇槐之曽青䕃栕栁之濃碧大椿以八千為春夀櫟以不材為徳爛紅杏與緋桃紛白梀與黃櫱山藤柔韌是資鞭策鷄桑落黃可供蠶織陸珍既牣海錯亦繁鯉魴鱒鱖鯼鯽鱅鰱鰷鯝鱧鱤鮠鰌鮎鱓比目分合重唇浮湛劒餙鮫翅桞炙細鱗牛魚之長丈計帯魚之白韋編烏鰂之鬚粘石渡父之啄矴船他如蛇馬驢狗豚獺豹貛出沒乎洶涌潛躍乎㳺淵蒼龍揵鬐而雲作赤蠄掉尾而波開老蚌含珠九光燭天神竒是韞瓌瑰是生雖山經與地誌𦍑莫得而詳焉懿茲奧區原隰畇畇厥田上中厥壤維平抱海負葢跨遼欱宣渾河為帯興京為襟袤複陸而坦坦黋拓落而芸芸偉嘉禎之萃薈信槖籥之絪緼
  帝眷東顧用畀皇清而為萬載之沛豐若其測圭臬度廣輪依繩尺疏渠川歌經始詠攸寧又可畧聞矣天命天聰丕顯丕繼因其舊瀋拓我新制規天矩地嚮明授時増八門之詄蕩脅九逵之邐迤翼翼俾倪岧岧堞雉起
  圜丘於郊南單埢垣之潔祕欽柴颺槱陳玉薦幣鼓雲和升𧁧栗以邀肸蠁而昭祀事霜露在履春秋聿遷愾乎僾乎肇禋閟宮滌濯毛炰元酒太羹
  文祖
  神宗爰歆於斯符帝車之太乙正王宮於未央重三殿之實枚表雙闕於闔閭闕名維何文徳武功殿名維何崇政建中髙樓望氛厥題鳳凰後宮紫極交㤗清寧闗雎麟趾化洽家邦維樸而安乃鞏而臧豈其工㮰檻之刻鏤豈其飾榱橑之焜煌豈其疏龍首之㟪嶫豈其叛鳳翼之昻蔵匪有心於儉約乃潛揆夫陶唐大政當陽十亭雁行爰諏爰度日贊日襄結君臣之一徳而擴我闥於八荒正號紀元以受天慶於是定兩翼之位列八旗之方黃白紅藍有正有鑲法其象於河鼓則其數於羲經神其變於三五握其竒於九宮
  大聖創制動恊天象是猶易之書契乃觀蹄迒焉以樹屏翰馭輕居重本支百世昌我宗潢佐命之勳曰費英東額都希福績茂蕭張曰有坐謀曰有折衝既彬彬而濟濟亦赳赳而彭彭其餘附鳳而攀龍者葢車載與斗量爰制國書興文教演義譯音物取其肖允維達海克稱檢校雖絶域其必通即纎故其亦貌夫人自為戰王者無敵角嚴則百墉失憑旌揮則三邊定檄義不返顧勇不重壁是以敉四海而莫攖亘千古而鮮匹故班祿於累世用以酬夫勞績及其斗杓北指渉冬背秋爰狩中原我戎是修靡虹采梟蜺斿拖霧纛建雲旗後屬車前導㳺乗我良産屏彼彫輈右忘歸之箭勁左繁弱之弓柔倩浰而雷動鴻絧而星流又何必王良執轡纎阿御軥也哉於是帶甲之士百萬盡發鷹犬而驟驊騮卑㤗山之為櫓跨渤海以張罘林林裔裔列列裒裒命地而後中應聲而先掊散壄麋之羣友剔穴狸之伏留駭巘麢之儦俟讋郊兎之佻偷既肩惰指倦而麌麌之羣猶縁陵蔽野比夏草之稠焉爰用三驅示無盡劉更命羽林佽飛之士手豹尾踞虎頭搏洞熊殱澤䝏觀壯夫之鶴躍快猛獸之貙膢乃獻我成禽舍彼踐毛擇其上殺允惟左膘以奉宗廟乾豆烹炰次充賓客乃薦君庖班獲行賞訖乎輿僚是蓋因天地之利習軍旅之勞戰則克而祭受福古者蒐苖獮狩之禮所為昭詎其⿱宀𠮷 -- 𡧱三時之土榖奪百姓之腴膏蹂桑柘之地廣虞獵之郊如子虛上林之所嘲也哉將將蕃後䕫夔列君奉贄來朝齋遫侍晨或稽首而請聘或傾心而納姻於是樂以九奏饗以八珍邁呼韓之朝天踰頡利之舞庭合內外為一家自我
  祖而已然坰牧之宜曰太凌河亘肥壤之博衍茁靈草之敷披夏蚊避境春泉𣻌波是以駉駉之牡蕃孳孔多爾其驪驈騅駓騂騏駱驒騮馰驔騧馯𩡰駰騢或眠而馾或行而𩡾惟致逺之有賴亦揚威之無過畿甸既闢農桑是咨爰飭田畯爰勵甸師物蚤晚之種辨髙下之宜男則耕耘是務女則織紝是謀抑工商之末業勤衣食之本圗故深耕易耨榖用滋也九夏三耘免汙萊也雨我公田遂及私也庤我錢鏄銍艾時也我簋斯盛實佳粢也我倉如陵庾如坻也服尚布棉奚纎美也器用陶匏戒奢靡也土物是愛神降嘉生黍維秬秠稻維糯秔粟維穈芑粱維白黃解蠡胡麻來牟鈴鐺蘇分紫赤豆有豌豇蔬則蕓薹薤蒜蘿蔔韭蔥蔞蒿蒲筍紫堇茴香壺盧蔓菁萵苣葵薑鮮不斾斾穟穟唪唪幪幪驛驛厭厭綿綿穰穰惟脈土之獨純斯穡事之孔良農隙教戰守禦相望國以殷富兵以盛彊鬱蔥佳氣盤礴無垠民風噩噩伾侁自然休有
  烈光格於
  皇天
  上帝其子之維有歴年是以我
  世祖因人心之歸清順天意之厭明掃驅除之閏位統子弟之精兵無亾矢遺鏃之費而膺圖正位乎燕京葢嘗考千古之興替稽百代之厯數拒符瑞之難諶信仁義之堪守斥逐鹿之蠱說審神器之有授乃知
  帝命不時眷清孔厚也不有開之何以培之不有作之何以得之夫其披荊棘冒氛霾歴艱辛躬利害無嬗代之跡而受車書之來者葢書所謂於湯有光詩所謂民之攸歸矣皇矣陪都實惟帝鄉乃命秉鉞之帥乃置五部之卿民安郡縣旗樂屯莊春秋耕斂我倉我箱朝㑹朔望躋躋蹌蹌昭萬年之有道卜百世之靈長乃作頌曰
  於鑠盛京維瀋之陽大山廣川作觀萬方虎踞龍蟠紫縣浩穰爰浚周池爰築長墉法天則地陽耀隂蔵貨別隧分旗亭五重神基崇峻帝系綿昌周曰邠岐漢惟豐沛白水慶善興王之㑹長白隆隆滄溟濊濊形勝之選奕世永頼俯臨區夏襟控中外休飬百年既豐而㤗溯其始謀繼序敢懈昔我
  皇祖三至斯土棽麗六飛森沈萬旅孔碩九重不遑安處
  祗謁
  山陵亦臨朝寧置酒故宮用酧父老乃霈恩施逮乎編戶匪勤於廵良慕乎古閔予弗徳實纘丕基嵗時
  太廟陟降格思𬗟仰
  鼎湖惟瞻惟依荷
  天之龍際時之和駕言徂東絡繹羽儀風舉雲搖鱗萃魚麗我賓我臣我行是隨載至神鄉載覲
  園寢靈鬱崇輝祥凝巨瀋原廟衣冠覇陵衾枕松栢雲縵溪池流淰盪滌洪鑪陶甄羣品石馬悲風淚泉沾祍豈必羮墻一氣是稟聿造故宮故宮赫赫聿升太階太階奕奕無彩之飾惟厚之積皓曜䨲照歙赩烏赤左墄右平坤闔乾闢土壁葛燈遐哉儉徳詒我孫謀萬年之宅乃開南端設席肆筵爰爵周親及彼鵷鸞南陽故舊灑如言言惟此嘉師
  列祖之臣是噢是咻是貽我躬敬之敬之翼翼惴惴於億
  萬嵗皇圖永綿
  神樹賦有序
  永陵內
  肇祖惟謹蔵衣冠
  興祖實奉安龍脈正中
  景祖
  顯祖昭穆左右
  興祖寳鼎前生瑞榆一株輪囷盤鬱圓覆
  佳城尊之曰
  神樹敬為賦以紀之
  懿乎
  啟運之為山也分
  長白之龍榦結秘
  聖之神丘屏納緑窩集之瑞麓帶蘇克素河之祥流是以橋山建鼎
  原廟蔵旒以祀以禋緜繼繩於奕代卜年卜世揚光烈於千秋爰生
  神樹非栢非松根從天上分來想銀河之歴歴種豈人間所有鬱佳氣之䓗䓗前乎此者昭靈貺其若彼後乎此者垂景佑於無窮儼若
  帝謂東王木公曰赫圖阿拉
  興王之里山聲告慶繁禔祉乎
  丹陵河色呈榮郁英華乎白水宜有嘉䕃圎覆
  鼎湖如繖如葢為禎為符木公承命咨之女夷選材去柘舉瑞得揄是誠兆大清之篤祜庇萬葉而多餘者也爾其夭矯籠蓯閜砢蟠薄偃仰森沉離披錯落翩乎軒庭紫鳳翔阿閣偨池䓗蒨緑翠丹黃參差杳藹雲日風霜又如禹代御龍遊帝鄉夫其貝多菩提建木蟠桃荒唐謬悠增誕騰嘲至夫樗材散木枯樹浮槎玩世狎物寓意興嗟則何如徴實蹟於無斁表庥應於有遐者哉乃作頌曰
  巍巍
  永陵
  興皇都兮吉雲在上滃扶疎兮與地同久霜露濡兮金幢玉節布以舒兮䕃暄承閏永刧俱兮數上聲葉億萬緜世如兮









  
  盛京尊蔵寶譜序
  乾隆十一年春閲交㤗殿所儲諸寶既詳定位置為文記之其應別貯者分別收貯至其文或複見及國初行用者為數凡十雖不同於現用之寳而未可與古玩並列因念盛京為國家發祥地
  祖宗神爽實所憑依朕既重繕
  列祖實録尊蔵鳳凰樓上覲揚
  光烈傳示無疆想當
  開天之始凝受
  帝命寶符煥發六合承式璠璵孚尹
  手澤存焉記不云乎陳其宗器𢎞璧琬琰陳之西序崇世守也爰奉此十寶賫送盛京鐍而蔵之而著其縁起如此


  書事
  己未嵗我
  太祖大破明師於薩爾滸山之戰書事
  葢聞國之將興必有禎祥然禎祥之賜由乎
  天而致
  天之賜則由乎人予小子於己未嵗我
  太祖太破明師於薩爾滸之戰益信此理之不爽也爾時草剏開基篳路藍縷地之里未盈數千兵之衆弗滿數萬惟是
  父子君臣同心合力師直為壯荷
  天之龍用能破明二十萬之衆每觀
  實録未嘗不流涕動心思我
  祖之勤勞而念當時諸臣之宣力也謹依
  實録敘述其事如左
  己未二月明帝命楊鎬杜松劉綎等統兵二十二萬號四十萬來攻左翼中路以杜松王宣趙夢麟張銓督兵六萬由渾河出撫順闗右翼中路以李如栢賀世賢閻鳴㤗督兵六萬由清河出鴉鶻闗左翼北路以馬林麻岩潘宗顔督兵四萬由開原合葉赫兵出三岔口右翼南路以劉綎康應乾督兵四萬合朝鮮兵出寛甸口期並趨我興京三月朔我西路偵卒遙見火光馳告甫至而南路偵卒又以明兵偪境告我
  太祖曰明兵之來信矣南路駐防之兵有五百即以此拒之明使我見先南路有兵者誘我兵而南也其由撫順闗西來者必大兵急宜拒戰破此則他路兵不足患矣即於辰刻率大貝勒代善後封禮親王及衆貝勒大臣統城中兵出而令大貝勒前行時偵卒又以明兵出清河路來告大貝勒曰清河之界道途偪仄﨑嶇兵未能驟至我兵惟先往撫順以逆敵兵遂過扎喀闗與逹爾漢侍衛扈爾漢後授三等子世職集兵以待
  上之至時
  四貝勒即我  太宗皇帝以祀事後至謂大貝勒曰界藩山上我築城夫役在焉山雖險倘明之將帥不惜士卒奮力攻之䧟夫役奈何我兵宜急進以安夫役之心大貝勒等善是言下令軍士盡擐甲日過午至太蘭岡大貝勒及扈爾漢欲駐隠僻地以待敵
  四貝勒艴然曰正宜耀兵列陣明示敵人壯我夫役士卒之膽俾併力以戰何故令兵列隠僻地耶巴圖魯額亦都後為一等大臣追封𢎞毅公
  貝勒之言是也我兵堂堂正正以向敵人遂督兵前赴界藩對明兵營列陣而待初衆貝勒兵未至我國防禦築城夫役之兵僅四百人伏薩爾滸谷口伺明總兵杜松王宣趙夢麟之兵過谷口將半尾擊之追至界藩渡口與築城夫役合據界藩山之吉林崖杜松結營薩爾滸山而自引兵圍吉林崖仰攻我兵我兵四百人率衆夫役下擊之一戰而斬明兵百人時我國衆貝勒甫至見明兵攻吉林崖者約二萬人又一軍列薩爾滸山巔遙為聲勢四大貝勒與諸將議曰吉林崖巔有防衛夫役之兵四百人急增千人助之俾登山馳下衝擊而以右翼四旗兵夾攻之其薩爾滸山之兵則以左翼四旗兵當之遂遣兵千人往吉林崖
  上至問四大貝勒破敵策四大貝勒具以前議告上曰日暮矣且從汝等今分右翼四旗之二與左四旗兵合先破薩爾滸山所駐兵此兵破則界藩之衆自䘮膽矣再令右二旗兵遙望界藩明軍俟我兵由吉林崖馳下衝撃時併力以戰是時我國近都城之兵乗善馬者先至乗駑馬者後至其數十里外者尚未至於是合六旗兵進攻薩爾滸山明兵駐營列陣發鎗礟我兵仰而射之奮力衝擊不移時破其營壘死者相枕籍而所遣助吉林崖之兵自山馳下衝擊右二旗兵渡河直前夾擊明兵之在界藩山者短刃相接我兵縱橫馳突無不一當百遂大破其衆明總兵杜松王宣趙夢麟等皆沒於陣橫屍亘山野流血成渠其旗幟器械及士卒死者蔽渾河而下如流澌焉追奔逐北二十餘里至碩欽山時已昏軍士沿途搜勦者又無數是夜明總兵馬林兵營於尚間崖濬壕嚴斥堠鳴金鼓自衛我兵見之乗夜馳告於大貝勒翼旦大貝勒以三百餘騎馳往馬林兵方㧞營見大貝勒兵至回兵結方營環營濬壕三匝列火器俾習火噐者立壕外繼列騎兵以俟又潘宗顔一軍距西三里外營斐芬山大貝勒見之使人馳告於
  上時我國逺路之兵亦陸續至與大貝勒兵合明左翼中路後營遊擊龔念遂李希泌統歩騎萬人駕大車持堅楯營於斡琿鄂謨地環營濬壕外列火器
  上見之與
  四貝勒率兵不滿千人分其半下馬歩戰明兵發火噐拒
  
  四貝勒引騎兵奮勇衝入我歩兵遂斫其車破其盾明兵又大敗龔念遂李希泌皆陣沒焉㑹大貝勒使人至知明兵已營尚間崖
  上不待
  四貝勒兵急引侍從四五人往日中至其地見明兵四
  萬人布陣成列
  上趣令我軍先據山巔向下搏擊衆兵方欲登山而馬林
  營內之兵與壕外兵合
  上曰是將與我戰也我兵且勿登山宜下馬歩戰令大貝勒往諭時左二旗兵下馬者方四五十人明兵已自西突至大貝勒代善言於
  上曰兵已進矣即怒馬迎戰直入其陣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㤗與衆台吉等各鼓勇奮進兩軍搏戰遂敗明兵斬首捕鹵過當方戰時我六旗兵見之不及布列行陣人自為戰前後弗相待縱馬飛馳直逼明營明兵發鳥鎗巨礟我兵衝突縱擊飛矢利刃所向無前明兵不能支又大敗遁走我兵乗勝追撃明副將麻岩及大小將士皆陣沒總兵馬林僅以身免滅跡掃塵案角隴種尚間崖下河水為之盡赤
  上復集軍士馳徃斐芬山攻開原道潘宗顔兵令我兵之半下馬仰山而攻宗顔兵約萬人以楯遮蔽連發火器我兵突入摧其揗遂破之宗顔全軍盡沒時葉赫貝勒錦台什布揚古欲助明與潘宗顔合其兵甫至開原中固城聞明兵敗大驚而遁是時我軍既擊破明二路兵
  上乃收全軍至固勒班地方駐營而明總兵劉綎李如栢等由南路進者已近逼興京偵卒馳告
  上遂命扈爾漢先率兵千人往禦翼旦
  上復命二貝勒阿敏率兵二千繼之
  上率衆貝勒大臣還軍至界藩行凱旋禮刲八牛祭纛告天大貝勒代善請曰吾先歸從二十騎微行探信祀畢上徐來
  上許諾三貝勒莽古爾㤗亦相繼行
  四貝勒馳至
  上前請與俱往
  上曰汝兄微行往探汝隨吾後行
  四貝勒曰兄獨往吾留此未安也遂亦行日暮大貝勒回
  至興京入宮則
  皇后內廷等見大貝勒至亟問禦敵策大貝勒曰撫順開原二路敵兵已破誅戮且盡南來兵已遣將往禦我待
  父皇命當即往破之於是大貝勒復出城迎
  上子大屯之野
  上自界藩啓行至興京平明命大貝勒三貝勒
  四貝勒統軍士禦劉綎而留兵四千於都城待李如栢賀世賢等之兵初劉綎兵出寛甸進棟鄂路我居民避匿深山茂林中劉綎悉焚其柵寨殺其孱弱佐領託保額爾訥額赫率駐防五百人迎敵劉綎兵圍之數重額爾訥額赫死之並傷我卒五十人託保引餘兵與扈爾漢軍合扈爾漢伏兵山隘以待已刻大貝勒及三貝勒
  四貝勒引兵甫出瓦爾喀什窩集時劉綎所率精銳二萬人先遣萬人前掠將趨登阿布達哩岡布陣大貝勒欲引兵先登馳下擊之
  四貝勒曰兄統大兵留此相機為援吾先督兵登岡自上下撃之大貝勒曰善吾引左翼兵出其西汝引右翼兵登山俾將士下撃汝立後督視勿違吾言輙輕身入也
  四貝勒遂率右翼兵徃先引精騎三十人超出衆軍前自山馳下奮撃之兵刃交接戰甚酣後軍隨至衝突而入大貝勒又率左翼兵自山之西至夾攻之明兵大潰
  四貝勒乗勝追擊與劉綎後隊兩營兵遇綎倉卒不及陣四貝勒縱兵奮擊殱其兩營兵萬人劉綎戰死是時明海葢道康應乾歩兵合朝鮮兵營於富察之野其兵執筤筅長鎗被籐甲皮甲朝鮮兵被紙甲其胄以桞條為之火器層疊列待
  四貝勒既破劉綎兵方駐軍衆貝勒皆至遂復督兵攻應乾明兵及朝鮮兵敵兢發火器忽大風驟作走石揚沙煙塵反撲敵營昏冥晝晦我軍乗之飛矢雨發又大破之其兵二萬人殱焉應乾遁去先是二貝勒阿敏扈爾漢前行遇明遊撃喬一琦兵擊敗之一琦收殘兵奔朝鮮都元帥姜功烈營時功烈據固拉庫崖衆貝勒復整兵逐一琦遂攻朝鮮營功烈知明兵敗大驚遂按兵偃旗幟遣通事執旗來告曰此來非吾願也昔倭侵我國據我城郭奪我疆土急難之時頼明助我獲退倭兵今以報徳之故奉調至此爾撫我我當歸附且我兵之在明行間者已被爾殺此營中皆髙麗兵也明兵逃匿於我者止遊撃一人及所從軍士而已當執之以獻四大貝勒定議乃曰爾等降先令主將來否則必戰功烈復遣使來告曰吾若今夕即往恐軍亂逃竄其令副元帥先往宿貝勒營以示信詰朝我率衆降遂盡執明兵擲於山下付我明遊擊喬一琦自縊死於是朝鮮副元帥先詣衆貝勒降翼日姜功烈率兵五千下山降衆貝勒宴勞之送功烈及所部將士先詣都城
  上御殿朝鮮都元帥姜功烈及副元帥等匐匍謁見上優以賓禮數賜宴厚遇之士卒悉留豢飬四大貝勒既殱南路明兵四萬人我軍駐三日籍其俘獲人馬輜重鎧仗而還是役也明以傾國之兵雲集遼藩又招合朝鮮葉赫分路來侵五日之間悉被我軍誅滅其宿將猛士暴骨骸於外士卒死者不啻十餘萬我軍邀
  天佑助以少撃衆無不催堅挫銳迅奏膚功策勲按籍我士卒僅損二百人自古克敵制勝未有若斯之神者也時明經畧楊鎬駐瀋陽聞三路兵敗大驚急檄總兵李如栢副將賀世賢等回兵如栢等自呼蘭路遁歸我哨兵二十人見之據山上鳴螺繫㡌弓弰揮之作招集大兵狀已而呼噪下擊殺四十人獲馬五十匹明兵奪路而逃相蹂踐死者復千餘人庚寅大軍還至城都
  上顧衆貝勒大臣曰明以二十萬衆號四十七萬分四路併力來戰今我不踰時破之遂獲全勝各國聞之若謂我分兵拒敵則稱我兵衆若謂我往來勦殺則服我兵強傳聞四方孰不懾我軍威者哉嗚呼是由一戰而明之國勢益削我之武烈益揚遂乃克遼東取瀋陽王基開帝業定夫豈易乎允因我
  太祖求是於
  天復讐乎
  祖同兄弟子姪之衆率股肱心膂之臣
  親冐矢石授方畧一時
  聖嗣賢臣抒勞効悃用成鴻勲我大清億萬年丕丕基實
  肇乎此予小子披讀
  實録未嘗不起敬起慕起悲媿未能及其時以承訓抒力於行間馬上也夫我
  祖如此勤勞所得之天下子若孫覩此戰蹟而不思所以
  
  天命綿帝圖兢兢業業治國安民凜惟休惟恤之誡存監夏監殷之心則亦非予子孫而已爾此予覩薩爾滸之戰所由書事也此予因
  實録尊蔵人弗易見而特書其事以示我大清億萬年子
  孫臣庶期共勉以無忘
  祖宗開創之艱難也








  
  文溯閣記
  輯四庫之書分四處以庋之方以𩔗聚數以偶成文淵文源文津三閣之記早成則此文溯閣之記亦不可再緩因為之辭曰
  權輿二典之賛堯舜也一則曰文思一則曰文明葢思乃藴於中明乃發於外而胥藉文以顯文者理也文之所在天理存焉文不在斯乎孔子所以繼尭舜之心傳也世無文天理冺而不成其為世夫豈鉛槧簡編云乎哉然文固不離乎鉛槧簡編以化世此四庫之輯所由亟亟也茲則首部告成綱紀已定與之暇以究其核督之勤以防其忽乙夜㡬暇亦亹披覧怪僻側艶滌濯剗磢犂然理明裒然文顯所餘三部唯鈔胥之事然而豕亥陶隂猶不可不讐校也四閣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淵若源若津若溯皆從水以立義者葢取范氏天一閣之為亦既見於前記矣若夫海淵也衆水各有源而同歸於海似海為其尾而非源不知尾閭何洩則仍運而為源原始反終大易所以示其端也津則窮源之徑而溯之是則溯也津也實亦迨源之淵也水之體用如是文之體用顧獨不如是乎恰於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詩所謂溯澗求本之義而予不忘
  祖宗創業之艱示子孫守文之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宋孝宗論
  宋孝宗之事髙宗可謂極其孝光宗之事孝宗可謂極其不孝
  天道好還在孝宗不宜有此豈
  天未垂鑒乎余謂此正所以
  天之垂鑒也葢人君之孝與庶人不同必當思及祖宗不失其業茲南渡之宋祖宗之業已失其半不思復中原報國恥而區區於飬志承歡之小節斯可謂之孝乎且孝宗奉髙宗遊西湖已獨不共遊乎是託於娛親而私以行樂是可謂之孝乎又恐髙宗往西湖為勞於宮內肖其勝斯不更勞民而費財乎光宗受制悍婦非人𩔗其不孝固不必責而孝宗之所以得此豈無所以致之之由乎此即
  天道好還所以垂鑒也稗官小乗乃謂臨安士庶皆興於孝何其見之小哉葢此論非予不能言亦不敢言今嵗秋將攜諸皇子往盛京明年春南巡亦必至西湖cq=35
  命於兩處各立碑誌之以示天子之孝當以不失祖業為重而承歡飬志固不在逰山玩景之小節也














  訂譌二首
  三韓訂謬
  嘗讀後漢書三韓傳稱辰韓人兒生欲令頭扁皆押之以石訝其說之悖於理而肆為詭誕以惑世也夫以石押頭壯夫且不能堪而以施之初墮地之小兒實非人情所宜有間考三韓建國本末諸史率多牴牾以方位凖之葢在今奉天東北吉林一帯壤接朝鮮與我國朝始基之地相近國朝舊俗兒生數日即置臥具令兒仰寢其中久而腦骨自平頭形似扁斯乃習而自然無足為異辰韓或亦𩔗是耳范蔚宗不得其故從而曲為之解甚矣其妄也且如漢人生兒常令側臥久而左右角平頭形似狹䝉古人生兒以韋帯束之木版植立於地長則股形微箕此亦皆習而自然無足為異藉如蔚宗所言豈漢人䝉古亦皆以石押之令其頭狹而股箕乎若夫三韓命名史苐列馬韓辰韓弁韓亦曰弁辰而不詳所以稱韓之義陳夀魏志直雲韓地韓王魚豢魏畧且以為朝鮮王凖冐姓韓氏其為附㑹尤甚葢國語及䝉古語皆謂君長為汗韓與汗音相混史載三韓各數十國意當時必有三汗分統之史家既不知汗之為君而庸鄙者至譌韓為族姓何異扣槃捫籥以喻日哉且中外語言不通不能強為詮解者勢也今夫天昭昭在上人皆仰之然漢語謂之天國語謂之阿卜喀䝉古語謂之騰格里西畨語謂之那木喀回語謂之阿思滿以彼語此各不相曉而人之所以敬與天之所以感則無弗同若必一一以漢字牽附臆度之能乎不能夫韓與汗音似義殊謬而失之誣猶可也至於以石押頭之謬實悖於理斯不可也然則余之三韓訂謬之作烏容已乎哉
  夫餘國傳訂謬
  近閲四庫全書內元郝經續後漢書所作夫餘國列傳其官有馬加牛加之名訝其誕詭不經疑有舛誤因命館臣覆勘其説實本之後漢書及三國魏志夫餘傳之文於是歎范蔚宗陳夀之徒不識方言好竒逞妄疑誤後人而更惜郝經之失於裁擇也其傳曰國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諸加別主四出道有敵諸加自戰下戶擔糧飲食之信如其言則所謂諸加者何所取義乎史稱夫餘善飬牲則蓄牧必蕃盛當各有官以主之猶今䝉古謂典羊之官曰和尼齊和尼者羊也典馬者曰摩哩齊摩哩者馬也典駝者曰特黙齊特黙者駝也皆因所牧之物以名其職特百官中之一二誌夫餘者必當時有知夫餘語之人譯其司馬司牛者為馬家牛家遂訛為馬加牛加正如周禮之有羊人犬人漢之有狗監耳若必以六畜名官寓相貶則郯子所對少皥氏鳥名官為鳥師而鳥名又何以稱乎蔚宗軰既訛家為加又求其說而不得乃強為之辭誠不值一噱總由晉宋間人與外域道里遼阻於一切音譯素所不通遂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率憑耳食為傳㑹甚至借惡詞醜字以曲肆其詆毀之私可鄙孰甚且蔚宗以附彭城王義康謀反伏誅陳夀索米為人作佳傳其人皆不足取其言又何足據乎苐後漢書三國志久經刋行舊文難以更易因命於續後漢書中改加為家並為訂其踳謬如右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一
  天章
  皇上聖製
  三陵祭文
  祭文
  碑文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一
  天章
  皇上聖製
  三陵祭文
  
  永陵文乾隆八年
  仰惟
  皇祖瑞啟靈源肇基王跡高山荒作垂景福於無疆積徳累仁裕鴻圖於有永凡我國家萬䙫休明之寶祚皆賴
  皇祖百年締造之宏規肆是𦕈躬誕膺遺緒睠懐園寢時切瞻依茲循躬祀之彛章肅舉明禋之鉅典峯迴
  長白念
  堂構以欽承龍䕶
  鼎湖撫桮棬而愓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息伏祈
  慈鑒尚
  賜居歆
  
  永陵文乾隆十九年
  仰維
  皇祖光啟鴻圖肇基帝業開先啓後詒謀衍萬禩之休道積慶長申錫耀重光之運顯承丕煥繼述遐昌世徳綦隆發祥彌永洪規締造念
  祖宗創業之維艱篤祐承庥知子孫守成之不易乃者肅
  修祀事展禮
  橋山當星紀之初周值明禋之再舉松楸在望瞻閟殿以興思俎豆維馨佇
  鼎湖而延企伏祈
  慈鑒尚
  賜居歆
  祭
  永陵文乾隆四十三年
  丕圖肇啟高山崇康作之基積悃期申
  閟殿切遹追之慕際重熈於奕葉報本彌殷緬再蒞於昔
  年撫𠂻猶歉欽惟
  列祖詒謀有秩佑緒無疆保世樂天逖矣作求之徳錫光
  篤慶昭哉對越之嚴昔
  皇祖三詣
  靈岑致慤而
  孝思不匱暨藐躬再修殷薦撫時而僾見如親憶展謁以迄今卄四載感深霜露凜承庥於永世億萬年業溯邠岐當時之弧矢毋忘仰
  遺弓而肅若此日之
  松雲在望奠禋卣以悽然於戱思
  積累之維艱纘緒恆勤惕勵幸
  監觀之孔邇升馨藉達忱誠伏冀
  聖慈俯
  垂歆格
  
  永陵文乾隆四十八年
  丕圖聿建億齡承
  佑啟之恩殷薦虔申𨔛嵗積遹追之慕欽惟
  列祖樂天保世篤祐凝庥跡
  肇始基復舊邦於一旅業
  興繼治擴茂緒於三傳高山之敬仰奚窮
  翼詒載徳明命之光膺有截
  宣哲垂猷瞻橫甸之逶迤溯朔而感同過澗䕃神榆之盤鬱升東而瑞嫓扶桑肅修四謁之儀藉展五年之悃於戱國殷憂而啟
  聖艱難開必先之模
  天全付以有家積累𬗟其勤之始尚祈
  昭鑒俯
  賜居歆
  
  福陵文乾隆八年
  仰惟
  皇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盡鯨鯢於朔漠撻伐用張訖聲教於海隅版圖式廊經營締造致千百國歸懐恐後之悃忱積徳累仁啟億萬年悠久無疆之寶祚𦕈躬纘緒念切維新肅舉明禋用申微悃松楸露列望
  弓劎以增悲榱桷雲開撫
  几筵而生慕伏祈
  慈鑒尚
  賜居歆
  
  福陵文乾隆十九年
  仰維
  皇祖智勇天授仁孝性成膺聖武之姿值經綸之㑹威張撻伐元功垂大統之基道著柔能景命肇維新之運
  天心克享神器攸歸鴻績冠乎古今聲靈動乎天地藐躬
  纘緒念切瞻依敬詣
  橋陵用申祀典隆儀再舉稔櫛風沐雨之勤勞王氣周環
  瞻虎踞龍蟠之勝勢肅
  几筵而愾慕望松檟以凝思伏祈
  慈鑒尚
  賜居歆
  
  福陵文乾隆四十三年
  蘿圖世衍肇基敬溯夫兩京
  松巘雲封載謁倐逾乎二紀攄纘承之積企藉馨薦以申
  虔欽惟
  太祖高皇帝聖武開天英明啟運十三甲始征棟鄂揚義問以常昭二十萬迅掃明師憺神威而無敵分旗拓土遂成徂定之勲製字同文誕受維新之命
  燕詒罔極
  鴻構何勤思
  創業之多艱披
  實録而惕𠂻倍凜荷
  垂庥之有裕跂
  橋陵而結戀彌殷自癸甲疊舉精禋展拜每隨泣下緬遼瀋寔遺光宅慕思更與時深爰將肹蠁之忱用達夙宵之悃於戱
  隆恩永怙瞻
  天柱而倍覺穹崇
  祖武欽繩撫京邑而長懐
  締造伏祈
  慈鑒尚
  賜居歆
  
  福陵文乾隆四十八年
  膺符啟宇奮百戰以勤貽奠斚抒忱望三霄而言結欽惟
  太祖高皇帝神明肇運聖武開天十三甲威憺無前指顧
  風雲之合五十載徂維求定
  躬親旄鉞之麾稽
  實録以摛毫書事則洪規莫罄繪
  豐功於載斾披圖而舊蹟長新精禋自癸以重申四至還逢紀癸光宅法乾而出震億年彌慎朝乾思宗器之宜陳
  冊寶敬分藏鎬邑緬
  帝基之垂裕馨香用虔達
  軒臺於戲占雲氣於東方統視殷周為倍正紹
  天庥於右序
  福偕遼瀋以俱長尚冀
  恩慈俯垂
  鑒享
  
  昭陵文乾隆八年
  仰維
  皇祖世徳作求用中建極訏謨炳曜鍾奕䙫之嘉祥大烈光昭啟方來之景運揆文奮武億萬年之寶祚申錫無疆𭕒日瞻雲千百國之人心歸懐恐後載考彛章肇隆躬祀
  珠丘在望瞻松檟以興哀
  原廟如新展
  衣冠而永慕伏祈
  慈鑒尚
  賜居歆
  祭
  昭陵文乾隆十九年
  仰維
  皇祖聖徳開天神靈繼體鴻基式廊經綸彌宇宙之間大烈光昭禮樂備皇王之則內修文教外奮武威億萬年之寶祚宏開千百國之來歸恐後
  天人恊應中外傾心肆是藐躬誕膺遺緒明禋再舉正逢
  星紀之周豐鎬重經彌切枌榆之感
  珠丘伊邇思
  冠劎以興懐
  寢廟常新肅
  几筵而景慕伏祈
  慈鑒尚
  賜居歆
  
  昭陵文乾隆四十三年
  丕圖敬紹艱難思啟宇之年夙悃長縈𥂟薄企鍾靈之壤惟吉蠲之是享庶
  陟降之非遙欽惟
  太宗文皇帝創業詒謀乘時繼志東都式廊席
  前勲而瑞璽初膺南漢徂征揚我武而堅氷徑度既大畏
  小懐之悉恊肅凜冠裳爰
  王謨帝典之攸昭申嚴法守緬昔者杏松轉戰摧枯之烈猶新閲藐躬癸甲升禋追達之誠倍篤
  山曕隆業鬰蔥連十里城闉路指興京愾慕又兩週嵗紀
  儀載循乎仲序感益切於
  肇基於戱
  弓劎如臨定
  鑒臥碑之勒訓
  几筵在望還憑雕俎以攄忱伏冀
  恩慈
  俯垂歆格
  
  昭陵文乾隆四十八年
  山瞻
  隆業鬰蔥培王氣之原世戴
  詒謀𦙝蠁致孝思之感欽惟
  太宗文皇帝創垂裕後繼述乘時北收䝉古之全疆東服
  朝鮮之故壤掃杏松之堅壘
  睿略如神擴凌錦之提封赫聲倍震撫
  軒弓於實勝宣威遵騎射之精啓
  堯服於長寧由舊謹衣冠之製屬重鐫夫
  冊寶陪京式永尊藏肅四展夫
  松楸禋卣藉申僾愾於戱勒
  訓詞於後嗣臥碑將萬葉為昭追
  戰蹟於當年立仗則二龍在御庶幾鬷格
  饗是忱誠






  祭文
  祭長白山神文乾隆八年
  
  神天作崇高地鍾靈秀巍峩有象自著神竒寥廓無垠獨涵清淑緬發祥之所自知延祚以無疆朕纘受丕基撫臨寰宇每切懸氷之懼時深水木之思茲當御極八年聿展謁
  陵鉅典維庶徵之協應爰羣祀之交修特遣耑官用昭殷
  
  神其黙鑒來格來歆
  祭遼太祖文乾隆八年
  朕君臨九有睠念前猷凡歴代之陵園必勤䕶視況遼陽之墟里尤切懐思故每發徳音常行昭告即暫焉駐蹕亦肅明禋今茲御極之八年聿舉謁
  陵之鉅典維
  遼太祖奮跡燕雲垂聲朔漠想英明之有素知靈爽之常存典冊時披前徽具在山陵入望遺跡依然特遣耑官用申肅薦修一時之俎豆賁異世之松楸
  神其鑒茲格思無斁
  祭克勤郡王文乾隆八年
  粵維體國必資屏翰酬庸首自親賢惟王為王室之英材作天家之良佐遵循
  廟算奉揚國威屢彰克敵之功聿著經邦之略朕面懐祖徳追念舊勲稽往牒而可徵汗青紀績布長筵以展祀
  圭瓚流馨靈克有知尚其鑒格
  祭功臣揚古利文乾隆八年
  維國家之肇造資豪傑之景從每覽簡編嘗深慨想惟爾功臣揚古利經邦元老翼運英姿出總兵戎入叅帷幄能忘身而為國寔資孝以作忠託肺腑之至親建旗常之偉績朕纘承大業親謁
  祖陵既申覲光揚烈之懐並舉崇徳報功之典用頒祭醊式布几筵儼壯氣以如生緬成勞之未泯凡茲優渥尚克歆承
  祭功臣額亦都文乾隆八年
  
  太祖功被蒼垠徳尊黃幄溯自發祥之始實資開國之勲維爾功臣額亦都戰輒冠軍心惟報國摧枯拉朽則目無堅城啓宇開疆而胸餘勝算奮志風雲之表馳聲日月之旁鐘鼎泐銘偉績已標於曩日几筵布告鴻恩再沛於斯時垂史冊以長存想徽猷而未逺靈其歆響悉此褒榮
  祭功臣費英東文乾隆八年
  朕眷懐勲舊篤念賢勞維爾功臣費英東盡力
  先朝宣威外閫性成鯁亮術裕韜鈐經文緯武之兼資附鳯攀鱗而奮跡夙號萬人之敵聿彰九伐之勲茲因六御親巡特此一樽致奠追維
  祖烈爰思佐命之功逺想英風式勵效忠之志爾靈不昧
  尚克來歆
  祭長白山神文乾隆十九年
  
  神極天比峻鎮地無疆象著巍峩表神竒於瑞應勢雄寥廊秉清淑於扶輿鍾王氣之鬰蔥休徵畢集奠坤維而鞏固厚徳彌貞緬帝業之肇基荷山靈之篤慶朕纘承丕緒臨撫寰區念凝命之無窮溯發祥之有自肇稱殷禮時已越乎十年載考彛章禮更行於茲歲恭展謁
  陵之鉅典兼修望秩之隆儀躬薦明禋用申祗敬惟冀根蟠靈壤冠五嶽而畢集庥嘉彩煥鴻圖亘萬年而永安磐石
  神其黙鑒來格來歆
  祭北鎮醫巫閭山文乾隆十九年
  
  神封自虞廷屹為北鎮建遼陽之屏障厚徳常貞鍾渤海之靈竒祥符丕著緬肇基之王跡懐天作之神功朕纉述鴻圖撫臨區宇望高山而仰止景慕維殷修吉禮以告虔彛章再舉恭展謁
  陵之鉅典重稽秩祀之隆儀惟靈貺之祗承得庶徵之協
  應敬承芬苾䖍薦牲醪
  神其式臨黙為昭格
  祭遼太祖文乾隆十九年
  朕君臨寰宇睠念前王紀功徳於曩編每深景慕考謨猷於故里載契光型既遺烈之為昭宜明禋之特舉茲以重循彛典爰啟吉行祗謁舊京興懐徃代惟
  遼太祖燕雲創業朔漠騰聲闢土開疆一代之英明首出宣威佈惠千秋之靈爽常存特布牲醪用申肅薦䖍陳俎豆期明徳之維馨光賁琬琰儼鴻規之在望
  神其鑒格歆此苾芬
  祭賢王祠文乾隆十九年
  朕惟風雲翊運明徳首建懿親鐘鼎銘勲宗功聿推元祀綸綍致專祠之禮念篤前勞烝嘗隆備物之儀事踰恆典惟王等忠貞素植果毅性成屏翰初分遂作長城之寄桐圭既剖克宣專閫之威或握竒運籌勝決千里或披堅執銳勇冠三軍靖苞櫱於中原掃氛霾於四野用能匡扶締搆翼賛經綸嘉績懋乎
  先朝聲稱著乎來許朕載巡舊里言考
  遺謨櫜矢戢干鞏億載太平之業櫛風沐雨緬當年百戰之勤矧在宗傑之壯猷寔切予𠂻之景慕遹觀曼碩用布苾芬於戱帶礪河山展親與酧庸並重旂常日月後先偕疏附同垂松桷有梴式煥維新之象桂樽既飭彌深由舊之懐靈其有知尚克歆格
  祭遼太祖文乾隆四十三年
  朕撫馭寰區興懐徃跡備參稽於史牒偉略為昭勤保䕶於陵原明禋岡斁矧遼陽之故壤尤豐邑之初基惟
  帝創業東方宣威中土聲騰木葉十六州胥𨽻版圖瑞應金鈴二百祀茂延統緒緬英明於在昔知靈爽之常存茲以恭謁
  橋山心儀垣寢遺徽式仰松楸增異代之光潔薦斯陳芬
  苾肅專官之典
  神其鑒只冀克歆予
  祭北鎮醫巫閭山文乾隆四十三年
  
  陵典鉅兩修告祭於司存秩祀躬親始愜展忱於仰止式
  隆規而致敬駐清蹕以升馨惟
  神雄峙冀方靈鍾尾野六重掩抱千尋埓恆嶽之尊三水飛流百里俯滄溟之邇接鬱蔥於長白王氣扶輿奠純固於東丹雲峯拱極昔嵗塗循紫塞嵯峨逺跂層椒今茲路出嚴闗肅穆先瞻邃宇冀欽承夫靈貺聿增方望之儀緬靜鎮於神皋特舉庪懸之典
  神其昭格鑒是苾芬
  祭長白山文乾隆四十三年
  
  神安土常敦極天比峻闥門俯注鴨江實濬靈源布庫東蟠鵲果宏昭瑞應仰坤維之式奠悠乆無疆緬
  王跡之肇基誕興有自朕寅承統緒永憶艱難撫茲磐石
  之模敢忘
  作山之烈儀隆望祀曾展敬於重臨慕切深禋已淹時於二紀爰卜清秋之吉載抒盥薦之忱祗告
  靈岑聿循令典惟冀貞符丕煥並五嶽以延祥景祚遐昌
  亘億齡而翊運
  神其黙鑒尚克來歆
  祭松花江神廟文乾隆四十三年
  恬波永賴障東分鴨緑之支王氣攸鍾拱北衛龍興之脈作廟聿彰夫輪奐展誠宜薦以馨香惟
  神秉徳靈長導源峻極承闥門而奔注二𣲖交馳遶邊部以朝宗百泉逺滙緬
  創垂之
  駿烈安瀾慶億萬斯年覘縈抱於巖城淨練亘三千餘里既乆稽乎秩祀爰特飭夫鳩工棟宇鼎新式妥憑依之宅几筵升侑遙通盻蠁之忱
  神其黙協滋生宏昭順應崇儀肇舉益符川至以凝符景運綿延常並山高而致享庶茲歆格勿替䖍禋祭渾河神廟文乾隆四十三年
  濬源納魯靈長溯白嶽之神衍泒英莪迤演永
  丹邱之脈衛陪都而帶繞式懋垂庥作新廟以翬飛宜隆
  肇祀惟
  神績施東土祥著西流鞏護萬年合大梁而滙注縈迴千里達句驪以朝宗仰
  偉伐於初基
  勤思渉渭覽恬波於舊國澤緬
  詒豐朕展謁
  橋陵䖍崇邃宇值落成而告備爰秩祀以升馨典洽懐柔冀休嘉之黙荷誠昭妥侑期肸蠁之潛孚尚克歆承鑒茲芬苾
  祭巨流河神廟文乾隆四十三年
  雙源逺引恬波徵効順之符四望增修肇祀肅薦馨之典啟潤既彰夫勝蹟展誠宜飭夫專祠惟
  神稟徳靈長施功溥洽衍脈自鄧村以北𣲖合西來通支當鐵嶺之南績宏東注奠安流於沃壤彌覘襟帶之雄資利渉於名津共慶舟梁之便念庥徵之顯著爰美報之䖍申用鳩將作之司秪崇棟宇特舉維親之祀恪奉几筵
  神其肸蠁時通滋生普被攬璇題之煥采式鑒懐柔眷雕爼之升香丕昭孚佑庶其歆格勿替精禋祭遼太祖文乾隆四十八年
  
  帝制勝中原肇基東土奮琱戈而創業八部威揚誌金箭以恢疆五京勢鞏仰英靈其如在知神武所由興朕四謁
  橋山載懐陵邑緬規模於締造史牒詳臚景功徳之昭垂苾芬永祀爰循舊典遣告明禋鑒此潔蠲
  神其歆格
  祭北鎮醫巫閭山文乾隆四十八年
  
  神位鎮冀方功齊恆嶽緬肇封之典望著虞廷叅列宿之精祥鍾尾野永作巖闗之障勢拱幽燕長資靜鎮之庥基凝東北溯昔三申盥薦曾抒仰止於明禋越茲四度經臨復展升馨於邃宇
  神其右饗庶克來馨
  祭長白山文乾隆四十八年
  
  神徳秉安敦功參峻極坤維式奠靈長疏鴨綠之原
  王跡肇基純固䕶龍興之脈溯
  作山之餘烈效順無疆隆望祀以垂庥黙欽有相憶昨鑾經三駕典飭司存迨今瞬閲五秋忱殷仰止明禋申薦尚克歆承
  祭渾河神廟文乾隆四十八年
  
  神澤著西流功施東土合大梁以滙注靈長千里而遙達句驪而朝宗襟帶兩京之外覽恬波於卜澗溯
  偉伐於胥原昨以展謁
  橋山因之虔崇邃宇明禋告備曾紀蹟於穹碑清蹕載臨
  爰升馨於雕俎用申昭告尚克鑒歆
  祭巨流河神廟文乾隆四十八年
  
  神徳秉靈長澤施溥洽到海而㑹同千里有委有原入邊而濬發雙流屢分屢合曩以蹕途蒞止飭啟專祠茲因鑾輅經臨載陳芳薦惟冀嫓流泉於豳土清晏常昭培逺脈於
  珠丘基圖式鞏庶其歆格勿替精禋
  祭太子河神文乾隆四十八年
  
  神派分葦峪潤接驪河瞻薩穆以尋源自斡羅而通道茲以陪京展謁蹕路經臨式懐孚佑之靈宜肅明禋之薦溯昔楯車
  薄伐波臣助囊土之功洎乎綿甲前驅鬭士賈奪橋之勇震先聲於虎驛閘湧銀濤渡勁旅於龍驤濠翻雪浪曩日金城鞏建尚虛秩祀之文即今雕俎虔申特重專員之典庶歆芬苾俯答休嘉









  碑文
  渾河神廟碑文
  渾河神廟者乾隆四十三年勅有司之所崇建也英峩北繞納魯西流縈迴千里之遙演迤
  三陵之側長源作帶梁河異𣲖以同瀾靈脈扶輿遼澤滙
  趨而赴壑抱
  龍興之初地衆水雲從翊鳯舞之陪都恬波鏡淨溯昔造
  
  撻伐瀕河則諸部先除洎夫
  作邑經營乘溜則羣材勝用入夜而聨魚陳爰申巴勒達之誅征明而渡龍驤遂奏瀋陽城之捷朕展巡邠土敬謁
  橋山緬
  詒燕於
  宗功黙欽有相飭升馨於蹕路乃詔司空鳩工象闕之東翬翥𩿾霄之上北泉嫓美胥原之流澤孔長兩載落成卜澗之垂庥有裕鐫之翠琰煥以丹綸由地中行益鞏諸萬萬禩如川方至用弼我丕丕基
  巨流河神廟碑文
  雙源濬發東西溯達𣲖之連山汊㑹同內外綜全遼之勝廣滋涵於奧壤禮洽無文宏利渉於鳴鸞祜昭有秩惟巨流之演漾襟京邑之浩穣象儷天津靈䟽地脈左通白嶽克爾素北繞以同趨右接潢河科爾沁南來而並軌屢分屢合入邊之支絡可尋有委有源到海而朝宗是戢安市襄平之故績注釋雖疎句驪枸栁之殊稱波瀾莫二我國家龍飛出震燕翼詒豐
  太宗文皇帝創築開城控洪波而屹鎮
  聖祖仁皇帝肇興海運資通漕以將輸朕三謁
  珠丘再過鏡涘緬百年之澄晏
  祖澤長欽鞏億禩之基圖
  鴻功斯溥粵以乾隆戊戌秋勅建新祠逮庚子冬司工告竣俯臨浩瀚高挹崚嶒擇爽塏以裁基飾棟梴而
  妥祀當日師行枕席靡唐宗薪土之勞今茲渡穩舟梁兼鎬邑田疇之利帝鄉賽報歳時之肸蠁潛孚王氣扶輿輔甸之靈長永䕶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二
  天章
  皇上聖製
  乾隆八年癸亥
  御製古今各體詩
  乾隆十七年壬申
  御製長白山瑞樹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二
  天章
  皇上聖製
  詩乾隆八年癸亥
  七月初八日因往盛京叩謁
  祖陵恭奉
  皇太后始發圓明園作
  虞采綏旌次第排金風湊爽滿天佳王途於邁髙秋淨帳殿承
  歡愛日諧望裏闗東多王氣行經塞北暢清懷緜緜寳穡
  秋成近觸撥吾悰詎有涯
  躬詣盛京雖命省騶從而經過州縣豈盡免力役之勞因詔免今年田租以示如傷之意
  省耕省歛古所聞哲後禮不廢時巡矧茲上
  陵實舊制有其舉之敢弗因盛京佳氣東來紫騑騑六御今伊始山圍冀野遍桑麻峰標木葉經迤邐今年北鄙若雨暘沿途攬轡禾黍香雖雲比戶足衣食怨咨民瘼刻豈忘千乘萬騎邁㝢縣錢鏄將痔民情忭豈無力役勞閭閻中心徘徨不能宴朝廷徳詔應時下蠲租逮彼千村社匪欲小補㤝斯民
  皇祖當年煦嫗者
  八月𦍤日作
  形勝行行攬年芳厯厯収闗山連北塞雲物近中秋輻輳來諸部逶迤駕六虬近光陪後乘輸悃導前斿覩此瞻依切寧予徳澤流鴻猷思
  祖業燕翼逮孫謀更喜隨
  慈輦無妨視膳羞筵開親捧爵津渡手扶輈丙夜封章覽良辰藻思抽詞臣隨豹尾壯士擁旄頭人帶秋陽色衣霑湛露浮鄗京佳氣繞指日謁
  珠丘
  至克爾素河奉天官兵來接
  馬蹄漸盡諸藩地人語饒聞故土音誰道西賔異東主可知往古遜來今滄溟浩渺源流逺長白巃嵸霧靄深此日干城爭扈蹕百年休飬厪予心
  駐蹕吉林境望叩長白山
  吉林真吉林長白𣡡嶔岑作鎮曽聞古鍾祥亦匪今邠岐經處逺雲霧望中深天作心常憶明禋志倍欽九月朔日作
  千峰萬葉碧雲浮早是風光逼九秋白水黒山多王氣三韓百濟舊神州橫汾遊豫非同漢宴鎬安舒卻比周故國耆民羣望幸肯教恩澤尚遲留
  秋蒐雜紀詩五首
  嵗長九月有青蕪共道常年似此無盛京早寒今嵗過閏猶暖誠異事也霧斂馬頭山逼面霜凝谷口樹粘鬚射熊何慮先升木待兎焉勞更守株赳赳羽林羣命中詼談卻笑紀昌弧
  長白遙看數㸃青鷄翹五色韻旗鈴騰驤八駿來天廐環拱羣峰據地靈黃艷鵞兒新剪褶緑輝孔雀側拖翎朝家武備千秋獨太僕空傳效展軨
  峯標木葉𣡡崔嵬水漲松花淨沲洄萬騎雲屯隨豹尾三秋風景異龍堆周詩底用誇麋友晉賦無勞藉雉媒更剪銀檠吟七字屬車賡和有鄒枚
  連雲風影自婆娑雨後新看矗黛螺黃幄背風依樹障朱旄靣日出巖阿合圍麋鹿愁飛羽出隊狐狸駭獵猧薄暮旌門鐃吹奏海青雲裏捉天鵞曲名旌門鼓吹常奏此
  虎韔騂弓越勁秋平岡草淺騁驊騮雁行狗監牽絲鞚馬上鷹師臂繡韝風漾鈴聲金替戾雪開峰面玉彫鎪批麻丙夜斟民事詎為從禽蹔解憂
  今年奉天各縣有収喜而有作
  遍野黃雲尚作堆翠華行處鮮汙萊東𤄊西澗歌農慶猶想當年即有邰
  重陽日侍
  皇太后宴
  野卉臨風弄綺鮮何須金盞與金錢福凝東海增芝算酒進南山作菊筵圓葢無心常煦嫗廣原縱目正芊綿長承
  慈訓銘心所用九時乘倍體乾
  登髙何用上層樓峰頂低臨萬樹頭令節恰欣歸沛里
  當年曾此俯齊州青螺曉靄迎
  仙蹕赤羽金颸獵緑斿最愜稱觴無限意憑將山海為添
  
  射虎行
  𣡡蔥萬木森虧蔽豁開大澤天無際朝嵐忽捲崿峯煙樹色山光闘蒼翠初來沛里拜
  橋山便途較獵遵
  先制雁行兩翼圍密合貔旅八旗各標幟秦平久經息兵革進退號令習軍事日未移時肩已倦他他饒獲麋麅類乍見白額出林叢鼻頭出火人思刺期門佽飛驟驊騮驅之草淺平川地四圍重排雪鋒鎗負嵎空憶難迴避唐弓夏箭出櫜鞬命中已決耽耽眥詎與漢將思爭勇厯艱
  祖訓期無愧耳食書生未目覩橫議涉險鮮防備我笑羽
  林備過多壹發於莬卻先斃
  對月思唐太宗遼城望月事即用其韻
  隴得復望蜀徴去尚存碣誰能效舜階繽紛干羽綴今月猶古月千秋何盈缺壯志想當年萋萋煙草結情因寥宇寄光向疎林滅
  秋獮
  秋獮因農隙講事古今同由來武備重況在邠與豐我來拜
  鼎湖便途閲軍容桓桓佽飛士一一皆驍雄負嵎手赤虎失林足蒼熊雁落夏服箭月滿烏號弓奚誇雲夢澤不數長楊宮霜㸃廣原白日射灌木紅辨別三等殺頒賜萬夫充維此鷹揚侶當年佑戰攻止戈今宴安敢忘走馬風
  望葉赫舊墟
  敬惟我
  太祖髙皇帝以十三戎甲奮跡於此復讐服衆遂成王業
  謹賦其事以示來許
  寒盟由彼義何甘甲士當時祇十三自是
  天心歆
  日角幾曽虎旅藉犀圅折衝底用稱韓信決䇿無湏聴耿
  
  創業艱辛千古獨垂衣敢恃面臨南
  花園
  英莪門外獵塲中有芍藥二叢雖過花時而柯葉猶森欎可觀葢百年外物也土人因名其地曰花園經過吟覽因以命題
  緐柯泫露華蟠根託山隈我來非花時尚想臨風開逈異京洛種豈作溱洧才森然二古叢不知何年栽疑是彼女夷愛此髙崔嵬玉手擷雲錦移之自蓬萊野人亦珍重時時膏壤培䕶以朱木欄奚懼狼與豺乃知天地化頗頼人成裁荏苒憶韶華俯仰弄條枚只宜鋪玉牋安用命金罍
  入英莪門
  霓旌搖曵曉曦明故國人人喜氣迎三月闗山征轡逺而今屈指到興京
  區分只用栁條邉堪作金湯鞏萬年不似秦皇闗竟海空留遺跡障幽燕
  山程野驛日侵尋澗水瀍桑入眺臨南去盛京知不逺鳯凰樓閣五雲深
  興京
  姬室於豳日炎劉起沛時
  一人方締造四海遂為基皇澗猶然在臯門尚可思屏藩堪示固宮室不言卑往者爭雄際同歸
  出衆姿秋風經故國膏雨遍新陂父老迎鸞馭材官衛羽
  旗初來尤切切欲去更遲遲言念
  皇圖纘端維
  厚徳垂凜乎同御朽告我後人知
  謁顯佑宮
  翠華臨故里琳宇謁仙宮疊嶂排雲上遙岑列柱崇升馨昭
  聖敬垂貺仰
  圓穹廓我邠岐業貽茲鎬洛功有星皆拱北無水不朝東
  
  武顒然念祈
  愓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若𠂻式瞻當太乙俯眺攬龎鴻𣺌𣺌承
  堂構乾乾倍省躬
  薩爾滸
  太祖髙皇帝以五百人破明數十萬衆實王業之基也
  鐵背山頭殱杜松
  手麾黃鉞振軍鋒於今四海無征戰留得艱難締造蹤
  恭謁
  永陵
  追王傳前籍
  遺庥逮後昆髙山瞻彼作徳水溯茲源疆理興家室星辰
  
  廟垣幾多𤓰瓞感揮淚灑寒原
  恭謁
  福陵
  草昧起英雄
  維皇乃眷東風雲龍虎會日月海天中
  帝業千年鞏
  山陵萬古崇永維
  無競烈繼序矢深𮕵
  恭謁
  昭陵
  早是天歆漢何曾鹿逐秦百年經五世一壘豈三旬
  太室烝嘗永
  元宮松栢新紹庭懷積悃展拜此時申
  
  陵禮畢車駕入盛京得七言排律十四韻
  羣山萬壑總朝東王氣為龍鎮𣡡蔥白水夀邱名不減作豐遷鎬事應同
  當時提劍安黔首此日垂衣逮藐躬延佇闗山千里外每懷瞻拜八年中商颸送爽清馳道疊嶂排青列逺空上將隨車金䍡𦌊名王執轡玉璁瓏行宮視膳邀
  慈豫故國旋輿仰
  祖功只為上
  陵思馬鬛豈縁校獵賦車攻六飛因幸興王里百辟咸朝慶善宮訝許稱觴來故老不教警蹕駭新豐葛燈綃帳猶餘儉執承酌匏許獻衷華曜景中鸞扇動若非煙裏鴨香融孕虞育夏
  天心眷篤祜依京
  帝謂通萬䙫皇清緜寳祚扶桑初日海門紅
  謁景佑宮
  松隂屏息叩金除廟貌䖍瞻色相如天與人歸神自佑春風秋月殿常虛龍蛇瀖濩蟠橫壁雲霧煙熅寫倒蕖我久無心陳罪福祈年還慶旐維旟
  賜奉天將軍額洛圖
  留都開幕府撫鎮更旬宣古重維桑地今成秉禮㕓扈陪依豹尾晉謁領鵷聨大樹甘棠並芳聲莫讓前御崇政殿
  碧海曈曨曉日昇金猊風靜瑞煙騰元孫黼扆茲重御
  列祖威靈實式憑
  六世繼繩惟敬畏百年𠲒煦彼黎蒸守成開創何難易只
  有憂勤與日增
  閲武
  久放華山馬重觀遼海兵由來稱子弟坐可靖鯢鯨萬隊風從虎三軍旭耀旌威聲振地堮壯氣指天棖此日雖無戰當年亦有徵金甌方主鬯惕若凜持盈乾隆八年秋朕奉
  皇太后恭謁
  祖陵還至盛京受朝錫宴夫漢髙過沛而歌大風情至斯
  動直已陳徳況予小子覲揚
  光烈能無言之不足而長言之哉爰作世徳舞辭十章章
  八句
  粵昔造清匪人伊
  天天女降思長白闥門是生我
  祖我弗敢名廼繼廼承逮我元孫葉一章
  元孫累葉維
  祖之思我西雲來我心東依歴茲故土仰溯始謀皇澗
  過澗締此丕基二章
  於赫
  太祖肇命興京哈達輝發數渝厥盟如龍田見有虎風生
  戎甲十三王業已興三章
  爰度爰遷拓此瀋陽方城周池
  太室明堂不寧不靈匪居匪康事異放桀何心底商四章
  丕承
  太宗允揚前烈倬彼松山明戈耀雪以寡敵衆杵漂流血
  惜無故老為余詳説五章
  余來故邦瞻仰
  橋山慰我追思夢寐之間崇政清寧載啟南軒華而不侈
  鞏哉孔安六章
  維我
  祖宗欽
  天敬
  神執豕酌匏咸秩無文帷幔再張樽爼重陳弗渝弗替遵
  我先民七章
  先民宅茲載色載笑今我來思
  聖日俯照爵我周親藎臣並召亦有嘉賔歡言同樂葉八章懿茲東土允惟天府土厚水深周原膴膴南陽父老於是道古有登其歌有升其舞九章
  我歌既奏我舞亦陳故家遺俗曷敢弗因渾灝淳休被於無垠勿替引之告我後人十章
  酹克勤郡王園寢
  開國承家日於藩夾輔資一時扶王業四海定丕基懿徳書金匱佳城奠玉巵銀潢天共逺百世篤宗支酹功臣額亦都墓
  坐享八紘泰寜忘百戰功佐周曾有望興漢不徒馮金簡香生緑椒漿玉瀉紅藎臣陪祀事式紹乃家風實勝寺
  得禾周名書獲鼎漢紀年是寺稱實勝其事猶可傳明兵十三萬水陸數道連志曽期破釡言已侈投鞭弱婦實懷懼壯士難奪堅
  文祖處以暇旋命彭與韓坦然逸待勞乃在松山間破竹迎刃觧誰能抗師顔諸路一時敗困獸遇秋畋從此威天下燕京數往還剏寺肇錫名用以示弗諼我來步上方晶陽空宇懸百年父老希所聞乃傳言文廟
  
  太宗文皇帝初定大業即尊儒重道釋奠
  孔子以四子配並立文館譯書史於翔鳯閣實肇國家萬年有道之長也
  辟雍時尚屬鞬櫜過魯空傳祀太牢更步故宮翔鳳閣彬彬羣彥想分曹
  開國佐運勛臣武勛王揚古利直義公費英東𢎞毅公額亦都墓在
  二陵之間松楸相望猶見當日
  君臣相得之概感而賦此
  虖池麥飯共艱辛想像
  當年魚水親何必大風思猛士林林扈蹕有宗臣
  望千山
  我聞古來稱奧區必有名山為作鎮況茲遼陽實天府羲經已兆帝出震長白巫閭衆所瞻千山亦復髙千仭設在晉郊魯甸間太華泰岱應齊峻我來譙邑攬形勝南望巑岏映清潤朝嵐夕靄儼相接巒光峰態如堪引龍泉祖樾久聞名靈蹟相傳半疑信何時長嘯眺滄海據盛京通志千山香巖寺中有仙人臺俯瞰滄海如布幾席雲千仭岡頭衣始振
  遼陽懷古
  唐宗戰壘久成空管邴曾聞度海東只有千年華表鶴時看來往白雲中
  示盛京留守諸臣
  宅洛名惟舊遷邠地豈新維屏思保障體國在安民業擬苞桑固風期豐芑淳入疆懷有慶述職慰時巡朝鮮陪臣來接
  遼左陪京鞏澗瀍維藩作翰逮朝鮮來賔詎是予誠格奉𦍤遐思
  祖化宣訝許迎鑾膽虎衛還教千宴接鵷聨徳綏武靖文皇業萬億斯年䕶海堧
  長寧寺
  蘭若靜朝暉苔侵碑篆古泠泠水到堦落落松當戶龍鱗儼欲張虬枝自撐拄譙邑多古蹟愛此琳宮宇依稀梵唄聲仿佛天花雨意香㕘即離靜室坐久許適然獲長寧頓忘安心所
  恭瞻
  太祖髙皇帝所貽甲冑
  武庫三曾器龍樓十襲緹千年過合甲七屬鄙圅犀仰
  烈誠天授思艱敢志攜雄闗為近戶安恃一丸泥
  恭瞻
  太宗文皇帝所御弧矢
  青莖如古直觪角到今堅不禁秋霜感遐思寳月懸比和經
  手御似訓作心傳撻伐前猷在居歆總賴
  
  昭陵石馬歌
  在昔穆王八駿追雲霞耄荒㤀返天之涯太乙況漢天馬來樂府曾聞産渥窪勤勞血汗事何有雌黃徒惹詩人口不如漢文卻受千里駒吉行五十符陽九周家岐渭始勤農我朝三韓奮跡實彎弓由來受命雖有異艱難創業多齊蹤
  太宗馬上得天下房駟星輝
  天錫嘏大白小白協安吉故老雲  昭陵前石馬一名大白一名小白葢  文皇帝所御也  文皇帝體豐而鎧重乗小白日行百里乗大白祇能行五十里至今立仗
  昭陵貽石馬遐思我
  祖如唐宗陵園廟號先後同汗趨嘗傳杜甫句闡揚光烈千秋隆六御今年來故里貞觀遺跡餘荒壘唐壘在廣寧縣
  城東南相傳唐太宗征高麗駐兵之所

  文皇曾亦討寒盟謹按  昭陵神功聖徳碑雲天聰二年以朝鮮毀盟討之㧞其都載飛舸於車凌江華島李倧自縳請為臣釋之還並歸其俘獲乘此雙龍渡浿水
  文綏武服為藩屏萬年正𦍤奉永清不似李唐東征悔失
  計仆碑重建思魏徴
  大政殿
  臯門聳百尋朶殿𣡡森沉國政聞周度
  大君想知臨十亭猶列翼一徳盡同心文治誠輝古武功尚烈今用茲貽億葉詎止惜分隂作室西南戶紹庭志倍欽
  故宮詠燭
  火傳薪豈盡漏響夜方深照得
  當年夕艱難締造心
  暮
  遼天散暮霞宮樹已棲鴉幾靜思民瘼心怡長道芽圖書探秘藴鐘鼎玩清嘉古月照今客新詩詠舊家人言歸沛里市語似京華不異前秋夕消閒一瀹茶登鳳凰樓
  百尺髙臨萬景紛貯歌藏舞陋齊雲漫言此日供詩料卻憶
  當年望國氛
  締造常思
  祖業艱千秋百二鞏河山於今試上髙樓望遼水依然襟
  帶間
  示盛京奉
  祀諸宗室
  明禋歆一脈奏假訓昭垂水木思源本烝嘗奉豆彛離家汝莫念盛京奉  祀諸宗室係乾隆元年始自京命來者故云與祭我猶虧試想百年始澗瀍還在茲
  再題實勝寺
  故老今何在祗園此尚存藉尋禽敵烈總為戴
  天㤙臨汝心毋貳蠢茲氣已吞
  戎衣寰海定武器再三捫是寺恭藏  太祖髙皇帝所御甲冑數人舉之而弗能勝太宗文皇帝所貽弓壯士弗能開長四尺有餘  皇祖聖祖仁皇帝亦曾留寳劍雲繼序思
  皇祖貽庥逮耳孫綿綿𤓰有瓞億載永蟠根
  敬觀
  太宗所御鹿角椅
  天然鹿角椅合拱不傾欹製朴
  身常㤗形端道可思奢懲珊枕伴儉似葛燈遺卻憶艱難
  際曾無偃息時
  故宮侍
  皇太后宴
  闗山瑞擁
  大安輿禕翟祥凝慶善居海旭騰輝紅㲩𣯋天漿介祉玉芙蕖雲依雉尾開雙扇星拱辰垣俯九𭏟愛日豈㤀
  沐雨際弼基還厪肆筵餘
  賜父老酺
  父老居豐沛久䝉煦嫗恩百年今宴安同為太平人雖無見知者尚有聞傳言錫宴思
  皇祖在此大清門今我來故家匪為騁遊巡三爵循古典炮兎亦烹豚白金以級頒百戱良具陳酌酒賜爾飲爾醉我亦欣還念爾先民曾同百戰勛
  故宮覽章奏
  黃扉章奏至秉燭覽移時為勅幾康故難辭往復披有秋方慰意望雪更尋思卻想艱辛日紛紛羽檄馳再登鳳凰樓
  馬上逢重九登髙已有詩今朝陟髙閣仍是季秋時把菊作佳節鋪牋掞好辭泬寥天宇寛襟帶河山披依稀雞犬聲掩映桑麻枝廣陌嘶驕騎朱樓颭酒旗譙邑既雲冨何加曰教之寄語彼京兆莫視傳舎為雨
  塞山幾度雪霏霏沛里重吟細雨飛麥隴早欣占歳好人言羣道帶陽歸盛京徃年早寒九月已有積雪今年則甚暖立冬以後尚雨人咸以為竒雲閒窗近挹寒芳潤髙閣遙聞晝漏稀更喜留都方駐蹕沾泥無慮四驄騑
  清寧宮
  館豳蹟輝古宅洛業思
  前苞茂如松竹清寧象地天雙騫排鳳扇上簟耀龍筵乃
  寢占佳夢
  明禋重吉蠲國朝禮重祭 神必於正寢茲旋故宮執豕薦醑一遵舊制弗敢廢也休和晴
  旭麗淡蕩惠風旋愓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若承
  堂構丕基永萬年
  聞鐘聲
  屈曲宮墻上玉蟾譙樓鐘㸃聴傳嚴吟殘此夕穿松漏訝似當時響砌籖卻看星躔依斗極尚聞人語閙閭閻去年詩思重尋得良夜方長篆裊簾
  十月朔日宴宗室羣臣於故宮
  曈曨海旭麗銀鋪宴擬橫汾湛露濡舞馬不須誇紫燕煎沉常自裊金鳬有椒共慶如茲盛無酒何妨謂我沽更喜皇州頒嵗朔小陽春律正昭蘓
  恭奉
  皇太后迥鑾車駕發盛京得詩四首
  金烏占在尾玉律變初寒別緒留興慶歸輿奉
  大安卿雲常五色王氣鎮三寒更值登塲𠉀崇墉夾道看西賔今作主東主卻成賔去去燕京路依依沛里人地靈常毓瑞風伯已清塵㑹復如唐後武功詠再巡荏苒翠華移祥風左右吹千官陪警蹕萬姓仰威儀御道如弦直名山入畫竒
  二陵佳氣繞步馬動留思
  歴歴度康莊熈熈麗小陽因憐時序改始覺客途長惜別人心切懷歸馬足忙皇都言至日亞嵗納千祥雪中過永安橋
  明禋應時修征轡凌晨發豹尾去沛里龍鑣指京闕滕六欲效靈元冥正司莭初飄瀝瀝霰旋零綏綏雪途景已堪適憑輿趣尤別瓊瑤入眺吟川原供攬結不殊書室中推窗玩清絶行行過永安鏡影𠲒光潔平林久禿兀乍喜千葩纈曠觀既詄蕩逸興復𣡡勃灑然銀色界彷彿蘆溝月
  前題再詠
  吚喔聲寒茅店雞石橋東畔瀋城西素凝遙嶂皆成畫翠剰孤松最合題三白葉心方喜慰
  二陵迴首重低迷導斿儘教行行止未惜瑤田碎馬蹄
  積素
  迷離晃旭欲生煙得得驕驄傲錦韀不道雪餘度遼野卻如日暖厯藍田
  萬峯屏展皆蔵碧千林花纈全皴白恍似羅天會玉真瓊瑤踏遍虬顔跡
  逶迤周道傍村莊玉砌銀鋪十里強贏得輕輿吟素景漫愁風冷切征裳
  飬息牧閲馬
  坰塲亘瀋野芻牧接遼濆飬息良駒盛調閑衆圉分三千突騋牝五色耀卿雲驟似波鋪地㸔如錦疊文無邪思古訓斯作喜今羣敢忘驅馳際用茲佐六軍渡句驪河
  句驪舊遼水千載帶遼陽古客曽何在今人引興長蒹葭餘敗質汀嶼何蒼茫飲練雙長虹橫臥水中央幾個無心鷗衝波任翺翔戰勛尋堞壘世態驚滄桑惟此東流水今古無閒忙積素漫兩㟁流澌聲琅琅誰能呼舴艋捕彼鯉與魴近樹銀為飾逺山玉作裝憑輿愁峭寒披裘且徬徨常時禁體詩苦吟讀書堂奚如眺覽餘萬景箇中蔵
  度遼水
  鏡影照龍旃
  橋山展謁旋寧同貞觀後撠挶為開邊
  回程漫賦二首
  一千五百里十月初冬時呵凍人驚冷思歸馬覺遲行程遙莫慮程遙乃日近宿頓近頻移頓移則到速詎是從羣願東山舊有詩
  初來嫌路逺謂是馬蹄忙歸去怨程近誰憐駝鼻瘍駝牽鼻以行人情堪體驗物理動參商始識無為貴行將論達莊
  廣寧道中
  囷鹿髙堆富有秋村農稍為展眉頭小陽春旭烘華䍐長女風光獵綵斿素積鱗塍真勝玉青𠲒麥壠正如油何當豳里連京洛三白酬予望嵗眸
  過廣寧望醫巫閭山恭依
  皇祖聖祖仁皇帝元韻
  海旭凝螺黛罡風削玉芙靈竒經覽乍
  聖蹟躡尋重過客羣停轡仙人逈矗峰是山有仙人巖桃花洞聖水盆北鎮廟諸竒勝徒思山側徑未撫寺前松萬古為幽鎮千秋⿰氵𦍤 -- 溯舜封崇功標地紀秩祀偶天宗嶻嶭疑騫鳯巉峘突逴龍盈眸欣積素步馬遲婁胸
  閭陽驛望十三山
  當前誰展十三屏古縣荒涼考奉陵出金史百戰堠臺烽火熄山青雲白自層層
  哈密進𤓰至敬遣諴親王和親王賫供
  二陵感而有賦
  碧玉嘉實當冬熟珀色瓊瓤甘且馥花門𠢐面不敢私厥包纍纍盛筠簏山中匹馬豈愁疲年年方物來京師上供
  寢廟頒百殿匪同飛騎求離支翠華今嵗詣故里橋山蔥𣡡近尺咫馳來包貢正鮮腴
  陵園敬薦惟時矣因思豆粥蕪蔞艱祗今聲教訖婁蘭坐
  享玉食賴
  祖澤持盈保㤗恆乾乾
  大凌河
  金根迤邐過初度大凌河戰蹟
  當年烈憂懷此日多守成知不易
  開創事如何駉牧今銷燧名駒蒸寢訛大凌河乃當年用武之地今為牧塲
  

  錦州道中得詩二首
  山村行盡復河干佳景分明緩轡觀靉靅雲容頻釀雪迷茫峰熊正生寒已欣積素平鋪玉更望遙空碎剪䊵屈指為期三百六祈年心得幾時寛
  風沙礙眼手頻摩憑軾還聴勞者歌只為闗山須閲歴頓教時序暗經過遼西界是遼東界錦州廣寧等處皆遼西地統言之則謂之遼東急水河歸慢水河急水河發源五指山髙流與慢水河通建州諸水合流為一者也千古青山愁不染抹雲幾㸃列青螺小凌河
  頽垣敗壘動經過防禦當年事若何上將生降中左所監軍坐擁小凌河明末各路用兵皆有內監監軍若軰擁強兵以自衛驅殘疾使當戰僨事率由此一時成敗滄桑易千古興亡感慨多幾許英雄淘洗盡濤聲依舊送迴波
  松山
  烽銷堠戍間萬古此松山羽衛經過處頻思
  創業艱
  雪後過杏山
  岝㟧羣峰玉筍攢翠微佳色入憑觀踈林蔽芾迷歸鳥猶帶當年戰氣寒
  聨鶱銀鳯自飛來獨峙朝陽霽景開古戍黃蕪嘶馬去題詩遙寄白雲隈
  每逢詠雪興偏豪況對嶤峰積翠髙此日蕭閒供白戰曩時辛苦憶黃旄
  聞京師於十月初四日得雪喜而有作
  六出先時嘉是月七日方交小雪莭占年喜未涯同時真是異是日駐蹕廣寧道中離京千有餘里而普霑三白之瑞誠  天恩之浩蕩也千里詎為遐積素行行看新寒旋旋加遙思上林苑無樹不生花呂翁山
  所過連山塔山皆我
  太宗文皇帝用武之地而呂翁山則生擒洪承疇處也葢有明末季驟加遼餉至八百餘萬竭天下之力奉東北一隅未收片甲之用而兵食兩詘人民離畔我
  太祖髙皇帝一舉薩爾滸而遼左之業成
  太宗文皇帝再舉呂翁山而闗西之勢定今因叩謁祖陵親詣其地思經營草昧之艱難爰恭紀其事以示來
  許俾念
  祖宗得天下之不易益勵守成之志亦以舉其殷鑒明之
  鹿亡其必有所以失之之故也
  連山相接塔山峰溝壕壁塹凡幾重以守則固以戰勝將以勇氣吞遼東增募戍卒號百萬重臣經略操鐵券朝拜恩命暮縲紲舉棋不定曾無算監軍意氣壯且豪凌駕朝士如兒曹綿山亘海排鐵騎謂當唾手成勲勞
  太宗從容處以暇精兵已伏杏山下金支五色雲上蟠明卒望見魂驚怕奔走禦侮多英賢投石超距衆閒閒
  君臣一徳功乃建人心既單必格
  天彼志離兮我志合如枯易摧朽是拉不數唐帝美良川祗今戰氣猶森颯陸血漂杵海屍浮乗潮雁鶩隨波鷗一時破竹十三萬傷我十人廝卒儔清流闗側擒皇甫煌煌大業開疆土河山帶礪酬勛庸於鑠雲龍與風虎乃知
  皇天惟徳親
  桓桓謨烈告後人從來守成事不易殷鑒應思鹿失秦交則為泰塞則否九重宴安豈宜恃不見呂翁山畔上將降猶設椒漿奠忠鬼
  寧逺道中作
  朝暾晃文軒峰色罨平楚行行破冷煙溪村復山墅湯池尚溫滑首山亦嶇峿城中梵剎夥豐碑何林樹摩挱認蝌蚪往蹟猶堪覩勝國此雄鎮建牙開幕府借彼梵王力保此遼東土民怨曾不知佞佛嗟何補姜女祠
  山海闗外數里姜女祠在焉祠前土邱為姜女墳望夫石在其側俗傳姜女為杞梁妻始皇時因哭其夫而崩長城今山西潞空直𨽻古北口並此處皆有姜女祠考杞梁之事見於左傳孟子非始皇時人可知即列女傳載有崩城之説亦無長城實據也然其莭義有可尚者故題以詩並識其梗概焉
  淒風禿樹吼斜陽尚作悲聲弔國殤千古無心誇節義一身有死為綱常由來此日稱姜女盡道當年哭杞梁長見秉彛公懿好訛傳是處也何妨
  山海闗恭依
  皇祖聖祖仁皇帝元韻
  取豫嚴扃鑰思䝉拓海邉耕桑三輔接形勝兩京連羽衛初冬度期門曉漏傳
  橋山瞻此日
  龍步想當年列巘餘晴雪遙林散曙煙迎眸渾似畫撫序正為權事異九封谷心期舟濟川拳拳思在徳
  大訓更昭然在徳誠非昜臨風更慨然  皇祖詩句也
  登澄海樓望海之作
  轣轆金軒展祀旋偶臨傑閣眺奫潫漫言此後難為水試望當前不辨天秦帝闗存終失鹿漢皇舟阻未
  成仙擬徴坎部留吟句只恐雕龍讓廣川
  再題澄海樓壁
  我有一勺水瀉為東滄溟無今亦無古不減亦不盈臘雪難為白秋旻羞共青百川歸茹納習坎惟心亨卻笑祖龍癡鞭石求蓬灜誰能忘天倪與汝共濯清澄海樓聨句
  乾隆八年十月十六日自盛京蕆事還京道入榆闗登澄海樓望海雪霽千峰波明萬頃天容海色洵屬竒觀時張照梁詩正侍從因與聨句凡字畫涉水部者概不用仿歐陽修詠雪禁體也
  御製康囘昔憑怒使地東南傾太始本無始
  常盈是不盈雙丸出其裏元氣鼓為營島嶼藐拳石臣張照
  御製軒樓敞繡薨巃疑貝闕仿彿見瑤京鞭石橋終斷噓煙市乍更星槎何處轉鼇柱若為擎邈矣端倪豁臣梁詩正
  御製雄哉氣象崢禹功思四載秦業剰孤城萬壑朝宗此纎珠茹納並由來無寸土亙古只空明直上到天險臣張照
  御製橫陳據地振目迷光皛浩耳駭聲砰轟精衛填難盡長虹駕可成三壺逺縈帶重嶴銷飛鯨賦羨木華博臣梁詩正
  御製吟推玉局英平鋪歴刼雪喜遇初冬晴望嘆曽聞若來遊誰逐蜻內光𠲒煜煜隂火涼熒熒絶域隨風達臣張照
  御製方諸應月呈坎重不失信天一乃居貞比樂韶觀止如山聖景行空傳香象踏謬執窄蠡評有以謙能受臣梁詩正
  御製虛將白自生苞乾恢度量吐日煥晶瑩永奠寰區宴仙鄉底問程
  夷齊廟
  盧龍孤竹城夷齊廟在焉史稱夷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詩云采苓采苓首陽之巔疏謂在河南蒲坂而莊子則曰首陽山在岐山西北曹大家雲在隴西元和郡國志謂首陽山在河南偃師説文又謂在遼西則是首陽凡五各有証據而其為夷齊餓死之處則一也將孰之從惟遼史所載營州鄰海軍下刺史本商孤竹國今之盧龍即遼營州地也爾雅所舉孤竹北戶注謂孤竹在北周時幅員不廣其以此處為極北固宜然則説文所謂首陽山在遼西者此為近之殆以詩在唐風而叩馬而諫當武王伐紂之時由是岐隴蒲偃皆附㑹其説耳夫夷齊清風在天下何處非首陽豈爭疆域乎冕旒而墨胎以祀者尤非其志因係以詩而考其説如此
  軒冕泥塗是本腸肯容儒雅汚冠裳薇苓依舊西山岵頑懦羞登夫子堂只謂心慚蹤異武敢將口實罪歸湯豈爭隴右還蒲左天下清風盡首陽
  恭奉
  皇太后祇謁盛京
  祖陵禮成廻鑾途次紀事用平聲韻
  予宅維
  皇乃眷東
  二陵佳氣日蘢蔥靈長世次更
  昭穆
  太室烝嘗愾僾同
  襟帶山河百二重始基王業此為宗厚如長白千秋奠博似滄溟萬物容
  珠軒環繞混同江𨽻旗捕貂採珠者謂之珠軒此外乃使犬使鹿諸部聲教朝鮮文物邦見説漢皇誇力並齊民割盡只從厖正是秋霖作勢時巧雲捲盡雨千絲七月八日啟行已告  廟矣乃自初三日霖雨不止將改禡行而初七日忽爾開霽至今經月總遇晴和士卒免泥淖之苦孰非天恩浩蕩耶黍華稻秀郊原濶都喜金風次第吹途經塞北草初肥好試今秋第一圍日暮旌門觀獻獲龍坰雁磧澹煙霏
  氊屋紗窗四面疏山容罨畫正秋初題詩何必芭蕉緑楓葉紅通亦可書
  佽飛警蹕萬人趨御路騰驤汗血駒敬仰
  列朝遺烈在于田猶識舊規模
  曉景霜華㸃嫩荑青山落月欲沉西白盧醅熟傾渾脫翠釡酥香糝杏泥
  親扶
  慈輦寸心諧視膳長承
  色笑佳諸部名王將婦子呼嵩道左覲
  思齋
  木葉峰邉江水廻陪京人望六龍來降原陟巘
  髙皇始寳籙千秋自此開
  昇平詎敢忘艱辛肇造維清受
  命新指㸃松山咨史氏同驚
  文祖果天人松山乃  太宗文皇帝破明洪承疇十三萬軍之處也
  髙山天作古來聞度室遷居事亦紛欲問當時遺老盡百年休養富耕耘
  聖祖三臨鄗上村如弦馳道至今存金魚鑰啟雙龍闕鐵
  嶺山看萬馬屯
  翠華棽麗隠鳴鑾故國人爭夾道看歌想大風千載調恩施時雨萬民歡至盛京肆赦頒恩一遵皇祖之制弗敢違也質明祗肅謁
  橋山不禁汍瀾涕淚澘草昧幾多勞
  締造坐教清宴御瀛寰
  侍臣珥筆屬車邉賡和詩郵詠有年不是汾隂求錫羨無須𠲒諷賦甘泉
  緬想
  戎衣烽燧銷金甌萬禩九瀛朝折衝赳赳嫖姚霍指示堂
  堂主吏蕭
  憑弔英賢仰
  泰交椒盤親酌奠荒郊藎臣念祖心應切佐我推車彚㧞
  
  父老歡言執豕牢肯教此日靳恩膏鳳凰樓畔巍巍閣猶有當年車甲弢
  賔客追陪諸部多行行霓彩照遼河雲門曲奏催銀管寶勒鈴懸過紫駝
  漢廷豐沛不須誇中外而今共一家瀋水乍㸔金寫月燕臺旋歴玉為花
  崇政清寧儼
  御床曾孫累葉仰
  重光葛燈土壁猶餘儉開創艱難刻敢忘
  自昔周詩詠鎬京臯門重見拂龍旌誰雲東主西賔別歸故鄉來弗送迎
  澄海樓髙據地靈憑欄縱目俯滄溟大欽島與秋雲並只剩如螺一㸃青
  樂府曾聞奏上陵南陽鼎業此龍興日臨黃道晶陽麗風動金鑾玉宇澄
  禮成迴輦愜來游山海逶迤玉露浮𥟱穗多遺秋麥緑吟鞭輒為一停留
  九重宮殿宴居深詎悉民間疾苦心百日周行五千里
  蒼穹對越倍生欽
  長途羽騎久驂驔牧圉籌量易再三是役恐途長馬疲因命扈駕官兵皆三易其騎闗外槲林全緑隕闗中楓葉始紅酣行宮閒掲卻寒簾老菊經霜紫玉纖一路詩題天賜與白雲蒼岫口重占
  許多行色染征衫望輦都人喜氣咸周覽山川識天險皇圗固豈恃崤函
  乾隆十七年壬申
  瑞樹歌
  長白之山天所作隆崇案衍隣嵎峓衆水之源㑹其極中産萬物兩儀神秀鍾於茲萬木偨池𣡸爭長問年皆在循蜚疏仡時以上厥有瑞樹為之伯如星拱北羣所瞻仰棲靈祗命圖以來真神竒畢歆河本鴨
  緑支船不能進易威呼溯流而上乃至西埒墨勒溪威呼又不能進捨舟陸行一由旬斯見瑞樹臨厜㕒近樹無凡草金光蔚敷披聳身三丈五尺餘七分去二其合圍上分十有二大枝莖葉輪囷各異姿其種有八若列眉松檜白楊遮勒穆期紫樺白樺宻克特木及白榆自頂至根合十餘丈崢參差靈芝九本三秀滋是皆紀實非虛詞乃信神壤天所秘未許塵世尋常窺大椿徒傳八千嵗較此奚啻父視兒特一瑞樹真足陵駕前古史所垂宜乎長白之山開我國家萬年有道無疆基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三
  天章
  皇上聖製
  乾隆十九年甲戌
  御製古今各體詩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三
  天章
  皇上聖製
  詩乾隆十九年甲戌
  七月五日東巡自避暑山莊啟蹕之作
  避暑居停逮曉秋朝來清蹕啟龍斿逺人宴賚鴻儀偹炎月棲遲馬足休恰悟茲來即嚮往因思欲進每資留山田是處䓗華黍未敢先期道有收
  
  陵誠藴十年餘皜日金風行色舒山館南看嶂猶近吉林
  東指路還紆每懷侯度咨休助常喜
  慈寧奉起居七萃率能知大義寧因跋涉怨咨予
  御行營六韻
  崔巍帳殿鬱蘭坡星拱周遭萬幕羅豈限幅員分內外亦陳斥堠不譙呵繹思厥度期無斁到處其居慶有那視膳
  寢門欣一例勑幾午夜協中和掃除扎薩咸惟謹䝉古四十九旗各有扎薩克領其衆警蹕金吾底用多長白吉林佳氣繞敢忘
  天作烈文歌
  賜盛京將軍阿蘭泰
  出寄干城入侍宸阿蘭泰在御前侍衛裏行據鞍矍鑠尚精神東都留守分明是應令耆英㑹裏人阿蘭泰年六十餘而鬚鬢皆白故戱及之
  賜吉林將軍傅森
  數處開牙盡有名大東坐鎮翼陪京將軍底事無勲勣累洽重熙值太平
  碧桞圖
  山名䝉古語謂礪石為碧桞在克爾素邊門外癸亥東巡過此曽有作今嵗至吉林應進伊屯邊門取路少北而東故遙見之
  舊識吉林路遙瞻碧桞圖依然峰矗彼曽憶句吟吾
  何日山為礪流年隙過駒拈髭長若許罨畫了無殊桞條邊
  西接長城東屬海桞條結邊畫內外不闗阨塞守藩籬更匪舂築勞民憊取之不盡山木多植援因以限人過盛京吉林各分界䝉古執役嚴誰何譬之文囿七十里圍塲豈止逾倍蓰周防節制存古風結繩示禁斯足矣我來筞馬循邊東髙可踰越䟽可通麋鹿往來外時獲其設還與不設同意存制具細何有前人之法後人守金湯鞏固萬年清詎繫區區此樹桞入伊屯邊門
  部落行將遍吉林望不遙迎人山色近礙路漲痕消村墅經楓葉邊𡓜進桞條初來原故土所遇匪新招瞻就心何切勤勞意豈驕省方逢大吉寶穡報豐饒台尼堪
  外蘭昔日正王師國語謂漢人為尼堪我  太祖首征尼堪外蘭肇興王業也三逆遺羣亦戍茲康熙年間平三藩以其遺類戍此守台因名曰台尼堪萬里流遷怨誰致百年戶口慶今滋即看多稼連岡熟那覺嚴寒傍塞竒試語尼堪歸故土轉應哀籲歎仳離村行
  語言不異舊音聲新到頗懷故土情白叟黃童皆忭喜山村水郭動逢迎
  播糓藝麻羣力作彎弓習射暇中兼尋常記得淳風美即景還教取次覘
  糠燈土舍㸑生塵革履布袍粗蔽身十二羽林皆識否汝先原亦若斯人
  移人漓俗是皇州觸目花街復酒樓快看吉林村落景古風不易返從頭
  賜吉林將軍及官員兵丁宴
  黃幔青山皓日晴沛豐歡宴浹羣情恩頒軍士皆鳬藻席預嘉賓適鹿鳴時䝉古王公扈駕者亦令入宴卻喜多人能舊舞國朝起舞乃舊俗宴樂每每用之俗所稱嘛克新者也翻嫌小部鎮新聲本來此地無租賦底用當筵籲減征
  車駕至吉林得七言排律十二韻
  踰千塞甸厯迢迢暢慰初心到一朝
  天作髙山保之永地呈沃壤壯哉饒星分箕尾神臯衍俗重耕桑協氣調左氏浮誇紀周晉史家建置攷金遼為藩南接陪京近扼塞北臨黒水遙一旅艱難緬
  亶父兩畨巡幸遡
  唐堯康熙年間  皇祖凡兩次巡幸至此
  先惟是期無忝裕後還因視不恌問
  寢承歡常愛日勅幾熙績每衣宵劭農為慶農逢稔省俗猶欣俗逺澆軍士歡䖍皆子弟戚賓侍從擬臣寮持盈保泰心恆凜䝉業延休志敢驕陶復
  當年未家室瀋陽因肇大風謡
  駐蹕吉林將軍署復得詩三首
  霏微夜雨曉來輕啟蹕油雲倐忽生幾㸃秋霖剛過陣滿空皜日大開晴地靈信是庥祥兆人意都増悅豫情
  天作髙山景仰近應歆切切繼
  先誠
  星漢南來直北流國語松阿哩烏拉松阿哩者即天河也漢語因名松花江縈迴漭沆衛神州城臨鏡水滄煙上地接屏山緑樹頭輻輳閭閻市中日往來舸艦織清秋設教圖入丹青畫應擬宣城謝氏樓
  皇祖當年駐棨衙迎鑾父老尚能誇詎無灑掃因將敬所喜樸淳總不奢木柱煙筒猶故俗紙窻日影正新嘉盆中更有僊家草五葉朱旒茁四椏
  松花江
  滾滾遙源出不咸松花江即混同江源出長白山山海經作不咸山大東王氣起
  龍潛劈空解使山原折接上那辭霧雨添兩岸叅差青嶂印一川縈繆碧波恬地中呈象原檐鼓松花江以松阿哩烏拉得名松阿哩者即國語天河也石辨支機孰是嚴
  詠人參
  性溫生處喜偏寒一穗垂如天竺丹五葉三椏雲吉擁玉莖朱實露甘漙地靈物産資隂隲功著醫經注大端善補補人常受誤名言子産悟寛難
  望祭
  長白山作
  詰旦升柴溫徳亨山名建望祭殿於此
  髙山望祭展精誠椒馨次第申三獻樂具鏗鏘葉六英五嶽真形空紫府萬年
  天作佑皇清風來西北東南去吹送羶薌達玉京
  松花江放船恭依
  皇祖詩韻
  隆崇
  長白佑維清松花江源山頂生飛流銀河練影明縈迴千里竹箭輕望
  祭申悃和鸞鳴臨江遂命青雀橫水天上下秋光晶馮夷靜恬濤不驚擊汰直達吉林城滄浪之水義最精俯看直欲濯我纓詎必昆明習戰兵隆崇
  長白佑維清繼繩
  祖烈希景行從流寧為去聲欣渟泓
  松花江捕魚
  松江網魚亦可觀潭清潦盡澄秋煙虞人技癢欲効悃我亦因之一放船施罟濊濊旋近岸清波可數鰷鱸鰱就中鱏鰉稱最大度以尋丈長鬐軒波裏頽如玉山倒擲義百中誠何難鉤牽繩曳乃就陸椎牛十五一當焉舉網邪許集衆力銀刀雪㦸飛繽繙計功受賜即命罷方慮當秋江水寒
  尼什哈山
  吉林城東十二里尼什哈山巍岌㠖度江攬景一登峰紅緑清秋錯如綺精藍大士乃白衣何代補陀飛至此天池澄湛萬山巔翠樾倒影波中美旱不知竭澇不盈亦不飛流落澗底地靈雩禜固其宜吉林將軍凡祈雨晴皆於是山兆葉維魚誰所始尼什哈者即漢語謂魚也
  吉林覽古雜詠
  克商肅慎致梯航楛矢陳庭理或常未必幅員歸北土詹桓辭晉失誇張
  荒略山原限大東漢唐紀載鮮精窮購詩只有雞林使雞林即今吉林葢語音之訛真鑒偏教幸白翁
  遼金以後率堪詳府設黃龍因見祥地力三農真沃土舟通百貨宛江鄉
  宣和聲色恣情奢壓境難迴勁旅加可笑蝨生幽五國風流猶自號琵琶
  採珠行
  圓流育蚌清且淪元珠素出東海濱旗丁泅採世其業授餐支餉居虞村我來各欲獻其技水寒凍肌非所論賜酒向火令一試精神踴躍超常倫秋江川媚澄見底方諸月映光生新威呼盪槳向深處長繩投石牽船脣入水取蚌載以至剖劃片片光如銀三色七采亦時有百難獲一稱竒珍命罷旋教行賞賚不覽安識真艱辛世僕執役非蜑戶元稹何闗譬海神詠鱏鰉魚
  有目鰥而小無鱗巨且脩鼻如矜闟㦸頭似戴兠鍪一雀安能齧半豚底用投伯牙鼓琴處出聴集澄流再題東珠六韻
  詎是鮫人泣兼非外域求地靈多瑰産水徳正圓流龍吐豈無謂雞銜亦可侔楚人非善賈河上有深謀擲米光能變傾盤走不留何須較合浦早愧五湖投駐蹕庫勒訥窩集口
  窩集夫何許遙瞻已不凡真堪稱樹海乍可悟華嚴紫翠紛閜砢蘢蔥鎻㟧巖恰如望瀛渤未飲早知鹹窩集行
  履山念無海泛水忘有陸今茲識窩集萬彚惟一木江南塞北攬槩頻豈無林箐皆子孫東方甲乙稟靈秀固應富有植類羣始從茈虒入麓口漸進蕭森失見後祗容線隙露天光馬弗敢旁遵路走不能婁舉丹黃青亦有翻書莫辨名爾雅所紀限方域安能到此杞宋徵𠫵天蔽虧絶飛鳥其下菁英茁僊草落葉布地似黃金疑是長者來問道華嚴海㑹諸佛處一菩薩一菩提樹心花顯映多吉祥世塵逺隔如雲霧宇宙以來便有此大椿扶桑非其比定應黙煩靈祗呵不知𨔛閲人代幾隂晴變幻光怪竒穀神出巧能爾為畫師未可形容擬大匠詎敢斤斧斯初經奧壤心神清色惟真色聲真聲欲笑稽含花木疏㸃筆聊為窩集行
  八月十三日作
  紫禁朝儀豳野間時東巡取道吉林駐蹕查拉芬阿林即於幔城行禮曉晴信可悅
  慈顔夜間微雨曉即大晴營臨西水誠瑤水座對南山是夀山國語謂夀為查拉芬康熙二十一年  皇祖駐蹕於此值  萬夀節山以是得名亦有冰桃千歳熟卻欣霜桕萬峰殷肇祥襲慶承
  皇祖
  先澤惟懷繼述艱
  行圍即事三首
  控弦舊俗重三韓巡狩當秋取便看璧水圓流縈捺鉢玉山直影矗槍竿風前落葉蕭蕭下霜後平莎漸漸乾獲鹿較於北塞美
  寢門特進勸加餐
  崇椒擇勝小徘徊為友為羣得得來八月有鷹皆掣韝居𠉀切齊風無犬不重鋂唐弓奚必千鈞力湯網惟慙三面開日日留人待章奏持來馬上便親裁楓槲丹黃松栢青穀神色色復形形待圍籍草為茵褥馳獵阹山作戶庭鳬藻衆軍皆子弟
  龍興舊地倚威靈覲
  光揚
  烈惟予責志奠皇圖萬載寧
  輝發故城懷古有序
  昔輝發貝勒拜音達里持兩端於我朝及葉赫之間屢背姻盟因山築城凡三層以自固我
  太祖一舉而平之至今經其城仰
  神威之如昨勵慎守於無疆
  天教草昧起
  英雄開創艱難自大東剗削蓬蒿基景運驅馳險阻立豐功渝盟徒恃營三窟不戰惟勞舉一戎荒堵秋風懷昔日欽承統緒凜予衷
  登輝發故城再賦
  輝發河東㠑崣峰雲是當年征戰處拜音達里輝發貝勒名也
  王師築城三遭守險固質臣取還婚弗娶潛與葉赫通盟屢患在肘腋弗翦除堂堂大業何由樹我
  祖神武真天人一時龍虎風雲附師興五日破堅城殱魁宥脅為臣庶即今旗籍那拉氏百年世祿被恩遇我來仰
  烈憶草創撫蹟應親攬艱勮威呼雙槳渡溪河彼岸𠉀馬亂流預葦叢蔽騎披冒過其下浸滛盡沮洳山從人面起嵯峩仰不見天密林櫖䇿騎尋逕歴其巔雉堞乆頽蔓草䕶故老無能為我言敬觀
  締造披實録徒見山髙水清概懷哉乆安長治故從臣
  謂我今日勞較
  昔如何莫輕語
  吉林土風雜詠十二首有序
  吉林在盛京東北我朝發祥所自舊俗流傳有先民遺風焉甲戌東巡駐蹕連日江城山郭廬旅語言想見岐豳式廓之始咨詢土風拈二字成語者為題得近體十有二首聊紀一二雲爾
  威呼
  刳巨木為舟平舷圓底脣鋭尾修大者容五六人小者二三人剡木兩頭為槳一人持之左右運棹㨗若飛行
  取諸渙卦合羲經舴艋評量此更輕刳木為舟剡木
  楫林中㩦往水中行窩集中山溪相間凡採參捕貂者㩦威呼以往遇水則乘之飽帆空待吹風力柔櫓還嫌劃水聲泥馬賖枯尤㨗便泥馬賖枯者以樺皮為之只容一人兩手持小槳划行恰如騎鯉遇琴生
  呼蘭
  因木之中空者刳使直達截成孤柱樹簷外引炕煙出之上覆荊筐而虛其旁竅以出煙雨雪不能入比室皆然
  中通外直求材易暮㸑晨炊利用均曲突徙薪誠上䇿焦頭爛額更何人踈煙土銼烹蒸便夜雨荊筐葢覆頻卻有千年遼海鶴驀疑華表話前身
  法喇
  似車無輪似榻無足覆席如龕引繩如御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以其底平似犁葢土人為漢語耳架木施箱質莫過致遙引重利人多冰天自喜行行坦雪嶺何愁嶽嶽峩駿馬飛騰難試滑老牛緩步未妨蹉華軒誠有輪轅飾人弗庸時奈若何
  斐闌
  弧矢之利童而習之小兒以榆桞為弓曰斐闌剡荊蒿為矢翦雉翟雞翎為羽曰鈕勘
  榆桞彎弓弦壓絲剡荊作箭雉翎翍壯行幼學率由舊蓬矢桑弧匪襲為揖讓豈知爭君子闓抨惟覺慣童兒曽聞肅慎稱遙貢可惜周人未解施
  賽斐
  古人食皆以七羮則以勺國俗舊用木七長四寸許曲柄豐末猶古制也
  質古惟稱以木為曲長且橢進餐宜鼎中底用輕染指座裏應教笑朶頤無下奢哉嗤彼箸有捄便矣藉茲匙青泥坊底芹香處杜老居然得句時
  額林
  庋橫板楣棟間以貯匳篋缾⿱䀠瓦 -- 甖諸器具兼几案匱匵之用
  庋楣橫版當中廚家計精麤箇裏俱鼠閙欲投還忌器爵飛同量不妨觚竈間那識薪為蠟几上常看皮是烏淳樸遺規恭儉徳風聲擬使遍黃圖
  施函
  斵木為筩因其自然虛中以受物貯水釀酒皆用之視束鐵編篦攅木片為器者天質為勝
  誰雲瓠落不中材虛受天然器量恢泉貯雲漿消舊渴春篘石凍醱新醅早嗤轇釜催人去閭閻有無相通客至必留飯其有頡羮者羣以為吝而笑之何用脩筒引水來可供缾罍謝梁棟孰非造物善栽培
  拉哈
  土壁堵間綴麻草下垂縁以施圬墁此國初過澗芮鞫間故俗也
  乘屋乘間事索綯經營婦子共勤勞禦寒塞向諸凡預施墁編麻要取牢出氣天𥦗柱左右拉哈墻壁之上據棟中𥪡柱以承梁左右留二孔出氣謂之嘛木哈圖拉圖拉者漢語所謂柱也通煙土銼炕周遭室家豳館風猶在慙愧宮庭雉尾髙
  霞綳
  蓬梗為榦搏榖糠和膏傅之以代燭燃之青光熒熒煙結如雲俗呼糠燈
  蓬梗糠粃膏傅塗茅檐夜作每相需績麻乍可呼燈婢耽奕非闗誚燭奴最愛燄輝一室朗那辭煙染滿窗烏葛燈籠是田家物勤儉遺風與古符
  豁山
  夏秋間擣敗薴楮絮入水漚去聲之成毳瀝蘆簾勻暴為紙堅韌如革謂之豁山凡紙箋胥以是名之擣薴漚麻亦號箋粘窗寫牘用猶便百畨徒訝銀光薄萬杵還輕越竹堅但取供書何貴巧便稱鋪玉詎能賢高麗鏡面尋常有愛此淳廉舊制傳
  羅丹
  鹿蹄腕骨也舊俗以蹄腕骨隨手攤擲為戲視其偃仰橫側為勝負小者以麞大者以鹿瑩澤如玉兒童婦女圍坐擲以相樂以薄圓石擊之則曰帕格投石軍中以戲稱手彈腕骨俗相仍得全四色方愉快腕骨一具四而各不同持四枚擲之各得一色則為四色全大約以此分勝負何必三梟始絶勝閨秀爭能守爐火一手攤擲承空上下各取之以不動局上者為工婦女多能之非男子事也兒童較逺驟寒冰又有較逺之𭟼趨水上以中為勝名曰撒罕無端勝負紛憂喜麞鹿𨚗知有許能
  周斐
  樺木之用在皮厚者盈寸取以為室上覆為瓦旁為墻壁戶牖體輕而工省逐獸而頻移山中所産不可勝用也
  巢處遺風藉樺皮上簷側壁總堪為端誇不漏還勝瓦豈慮頻遷等奕碁甕牖䋲樞猶未備夏涼冬暖且相宜五侯第宅皇州遍芮鞫先型爾尚知
  海蘭河屯有序
  海蘭河屯者漢言榆城也遵槎爾筏嶺而西旁見舊城之基焉雉堞無存土壘尚在昔年征戰之時各築堡自守遺老既盡無能道其事者以其生榆樹焉則謂之榆城而已
  虎視龍爭各據時高培戰罍濶穿池何年貝勒失名姓昔東方部落強有力者率自稱貝勒剩此荒城祗址基總為
  聖人驅除去聲難維新
  天命眷歸期秋風榆戍經過處
  奮旅維艱企繼思
  即事五首
  吉林圍接盛京圍天府秋高獸正肥本是昔年馳獵處癸亥年謁  祖陵亦以路便行圍於此山情水態記依稀
  依疆執役兩將軍率下従公各効勤都是沛豐諸子弟爭先奮勇起風雲
  詰戎深意寓於畋故國圍塲近栁邊聞説
  彎弧新射虎稜稜
  神武至今傳我  太祖  太宗定鼎盛京即留此地以為習武教獵之所每以此事為重立法亦
  甚嚴或逢熊虎無不  親御弧矢馬上射之詰戎示後之意至深逺矣

  箭取儦羣俟友鹿網來巨口細鱗鱸雲中山色能生動澗底泉聲乍有無
  即漸皮衣換絮衣長途定省奉
  慈闈留都父老心猶急重喜翠華指日歸
  塔兒頭歌有序
  兩山之門積水不流嵗久沮洳色如鐵銹國語謂之塞勒克特木克漢語則謂之紅銹水草生其上纍纍成墩國語謂之烏喀達漢語則謂之塔兒頭又䝉古語凡小兒始學步艱行者謂之塔兒圖疑即此語之誤作塔兒頭歌
  深林大谷太古然林有落葉谷有泉泉渟葉積成銹水漬泥蔓草相連牽草腐為壤壤生草月長日引經霪潦禹乘四載不敢問付之地媼任濕湫髙低羅列窣堵波明駝負重愁若何驚麞駭鹿每遯跡獵騎縦射還得多南人欵叚忽見此下馬扶奴勞步履豈繞舍利學苾芻不報無道稱君子
  燃霞綳觀書因題
  豈無綘蠟將銀燭愛此熒熒古與稽劉向傳經寧我事居然天祿照青藜
  暖三首
  邇來風日又迴暄射獵渾嫌細毳溫且免輿儓切膚冷況欣駝馬軟臕存天寒則駝馬臕易瘦天暖草肥則駝馬臕尚可支也暄冷天公本無意喜暄畏冷自人情撫時端可通於政以重為威底有成
  猶憶前巡暖異常人言都道帶來陽盛京向稱極寒地癸亥東巡時亦覺暄暖異常曽有人言羣道帶陽歸之句陪京己近欣南望咫尺英莪邊牆門名闗栁牆
  花園有序
  癸亥東巡時道經此地繁柯密葉欎然猶存昔曽託興成章茲復摛毫命什
  聞説名園近興懐昔景賒叢中無別草兩叢相對其下不生雜草枝上想繁花了了増山色堂堂閲嵗華本來百獸避土人云凡鳥獸避跡不敢蹂踐底用木欄遮
  植物鍾靈氣竒蹤多異傳相傳花時人過之畏不採擷或有所犯必致疾病示不然猶是卉何以獨長年那辨滄桑後難稽池館前每來花謝過笑我偶無縁
  進英莪門
  重闗申畫郊圻分
  煌煌祖制千秋遵康熈年間始建栁條邊西自山海闗東屬海又一自鐵嶺而分北東繞吉林過虞村而止是為外障其內則圍塲地圍阹背指行歴盡舉頭喜見英莪門結繩列柵金城固休養善守
  深意存入闗樹葉尚餘緑靈占地氣
  心通神栁條邊蓋依興安嶺而建山分隂陽故地之寒暄判然不同即長城亦然築塲納稼率已卒連村額慶多高囷猶道今秋𦂯半熟不知苖碩農情真我進英莪凡兩度
  興京近矣懷生欣
  橋山指日此敬謁周甲思慕焉能申
  即事三首
  路依中谷墅依隈野老欣迎翠輦迴笑指碧川漩澓水英莪門外帶將來
  澗瀍本是故鄉民露冕重看意倍親賜復蠲租自常例更思鮮平聲惠水災貧時以車駕巡幸賜復一年又因秋潦加恩撫䘏路側荒垣倚碧嶒當年戰守是誰曽停鞭欲問開疆事故老稀存杞宋徵
  三闗
  第一闗名雅爾哈國語雅爾哈即漢語豹也天閶虎豹雄神州第二代岷極險絶國語代岷即漢語雕也雕鶚到此還應愁三闗扎喀逮邊壤國語扎喀即漢語邊也一成之旅懷
  前猷由來攘外先奠內始基沮漆多綢繆紹世貽統建大業蓬蒿斬艾
  躬勞憂深根固蒂綿萬葉試看納緑源長流
  興京疊舊作韻
  一成傳
  昔代六御駐秋時鼎峙留都近
  龍興大業基
  經營堪想像繼述益懐思陟巘爰瞻逈降原復相去聲卑地
  呈龍鳯闕
  天畀日星姿廬旅遡過澗椅桐紛樹陂風雲環
  帝座黔赤迓
  王旗締造誠恢廓混同豈留去聲遲重來心越悚
  永祐徳恆垂奕葉欽堂構艱難尚克知
  恭瞻
  啟運山作歌
  長白龍幹西南來靈山
  啟運神堂開源逺流長綿奕世駢蕃禔祉皇圖培肇祖衣冠秘陵室
  三祖元宮千載謐𬽦成不共何忍言七恨興師此第一我景祖  顯祖䧟明氏之計致不諱是以我  太祖興師討明以此為七大恨之首爰始爰
  謀緬
  亶父
  橋山景佑猶故土昌平樵採禁至今朝家厚徳昭千古明季謂我朝興自遼東乃毀及金陵為壓勝我朝雖有二祖之恨而彼南京孝陵及昌平十三陵皆為此䕶集樵採厚徳仁風垂則千古雲
  乘馬過
  興京再詠
  赫圖阿拉連
  興京國語赫圖阿拉者即漢語橫甸也我  祖宋舊發祥地順治年間尊為 興京橫甸在其南惟餘 城蹟榛莾樷生矣依山樹柵聊為城秋風策馬一憑閲兆基締構欽
  龍興茅茨木突風猶古故宮欲覔迷處所涕零
  始業何其艱九重萬戶遑安處
  顯佑宮疊舊作韻
  重至
  興王里言瞻顯佑宮呵靈金闕肅拾級玉階崇追念當開創惟欽禮
  昊穹握符承
  帝佑基命建
  神功萬寓拱皇極千秋鎮大東繼䋲滋勵志對越益䖍𠂻
  何有揚
  光烈惟應仰
  駿鴻皥熙猶未致怵愓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每慙躬
  薩爾滸
  國語薩爾滸即漢語木廚也峰勢肖之因以得名廚峰鐵背界藩二山名間舉
  義旗初創業艱諾宻無能誇地利初薩爾滸城主諾宻納背盟合尼堪外蘭拒我師  太祖定計誅之取其城杜松安足抗師顔既得薩爾滸遂駐師於此以五百人破明四路兵數十萬殱杜松於鐵背山秋風瑟瑟重經過
  天武稜稜莫仰攀寄語方來應敬念豈容易撫有瀛寰
  重陽日侍
  皇太后宴
  九九符陽數秋秋協嵗行海山増
  介祉風物麗陪京豳樹丹含籟岐花黃放晴登高真恰當
  曽此俯寰瀛
  新月
  行營三度看蛾月夜漸添長景倍新帳殿篆凝輝雉尾網城漏逓晃魚鱗一天秋思吟新魄萬幕寒衾憶従臣忽聼逺村砧杵動授衣時節恰臨豳
  恭謁
  永陵
  四祖分
  陵墲壝同
  鴻禧景佑奠岐豐制因漢氏修園寢
  尊擬周家號古公念結拜瞻千里外派綿繼續萬年中曰
  承曰啟均予責惟敬惟勤勵此衷
  恭謁
  福陵
  天柱隆崇萬載亭陵山名天柱山
  福貽奕葉藉威靈風雲儼若通
  神縡龍虎常如䕶
  帝扃黍稷一時陳爼豆瞻依十載易霜星敬觀
  實錄思開創每悉
  艱難淚雨零
  恭謁
  昭陵
  丕顯
  丕承王業昭肇基
  景命大清朝那同鼎足分三國可擬
  戎衣定一朝兩白常趨石馬汗陵前立仗石馬曰大白小白蓋  太宗當日所乗以畧陣破堅者萬青永䕶玉峯標元孫五世親陳奠僾愾
  聲容未覺遙
  謁
  陵禮畢車駕入盛京仍疊癸亥嵗舊作七言排律十四韻周甲遵塗又向東吉林佳氣鬱蔥蔥故鄉遺俗今猶在
  創業開基古鮮同走馬率西時相宅
  如龍逴海每勞躬
  皇威逺鬯先攘外
  聖澤深孚早建中名正底須慙徳抱我  太祖之興兵伐明以報  先讐非利其土地氣雄真使敵羣空既申頻價魚書議既得瀋陽遂屢遣使議和垂得還旋玉轡瓏我  太宗圍燕京垂得命班師謂取之甚易守之猶難雲帷幄運籌宣衆力風雲締構賛
  天功
  王師本是征無戰勝國徒稱守且攻爰藉驅除膺大寶我世祖平流冦之亂得天下定鼎燕京於古為正遂遷都邑設酆宮上
  陵近紀諏秋吉狩漠觀風樂嵗豐累洽重熈䝉
  祖徳月將日就惕予衷留京蒞止當年宛父老瞻依喜氣融滄海車書䖍輻輳朝鮮遣陪臣稱賀九闗閶闔洞開通推恩行慶遵常制何必酺筵醉頰紅
  至盛京故宮日作
  精禋敬展十年思蒞止留都駐羽旗秩秩肯堂欽
  祖徳依依愛日奉
  親慈氣迴嫩暖情均暢雲放新晴喜共知信擬貞觀欹案側武功得句再巡時癸亥十月車駕發盛京時有會復如唐後武功詠再巡之句御崇政殿
  重臨慶善仰
  徽興黼座維皇
  祖所憑來賀西鶼復東鰈時凖噶爾輝特部台吉阿睦爾撒納內附差使先至又朝鮮例
  遣陪臣奉貢致賀
敢忘夕業更朝兢
  君臣一徳思前篤禮樂百年踵後増卜世繁禧綿億載大
  紅海旭正初昇
  故宮侍
  皇太后宴
  金風皎日麗仙屏樂奏雲韶鳯下聴興慶重來溯
  締構大安到處奉
  慈寧雲呈東海迎鼇駕祥擁西池介鶴齡敬領
  徽音識心所曰欽繩繼守
  先型
  實勝寺
  精藍何處無初地佑皇圖䖍禮世尊相敬思開國模艱難緬
  御鎧威烈仰
  神弧尊奉  太祖所貽甲冑及  太宗所遺弓佛是仔肩重憂勤益切吾
  清寧宮疊舊作韻
  故宮茲路寢
  禋祀例依前祭  神為國朝舊俗必於正寢癸亥東巡時敬謹舉行今仍之承構惟懷祖居歆總頼
  天西南仍啟戶翰墨亦陳筵依舊三秋景那能百慮蠲流隂誠荏苒清暇暫周旋言念蘋蘩主愴然憶昔年癸亥年來時 孝賢皇后相隨撫今追昔有感於懐
  頥和殿有序
  於清寧宮左側搆室數楹為
  聖母息居之所名曰頥和殿而系以詩
  松鶴顔齋表清越避暑山莊松鶴清越  聖祖奉皇太后之地也  聖母山荘所御亦以松鶴名齋頥和名殿奉
  晨昏
  孝慈家法千秋仰儉樸初風一室存
  登鳯凰閣
  層甍建置憶
  當時表裏山河座下披鼾睡豈能容榻側縱觀直欲奄天涯九秋如昔風光好百嵗而今戶口滋繁似京華非不羙俗漓用此為縈思
  欲逰千山復不果
  念結龍泉祖樾間遊期又復爽千山既憐倦馬當秋痩且付枯僧抱月間坐可披圖悟離即恍如對瀑聼潺湲終須臥象諸峰側霜磴煙蘿取次攀
  長寧寺恭瞻
  太宗所貽冠服二首
  羮墻有志難為覩
  冠服重瞻仰
  聖靈應現吉祥雲作蓋千秋萬載䕶長寧
  戎衣汗馬
  躬勞苦繼述常懐
  烈祖靈儉樸心欽發篋始㣲言𨚗藉李邦寧按元史大安誾中有故篋
  李邦寧對雲此世祖所遺裘帶有聖訓曰藏此使見吾樸儉云云

  過功臣費英東揚古利等墓題句誌感
  橋山栢里𣡡相望開國同心想杜房一二藎臣茲扈蹕逸
  勤胥及爾寧忘
  躬臨酹酒當年事癸亥初至盛京凡功臣墓皆親臨賜奠遣奠依然表舊勞茲以重來各遣大臣致酹動我愴然翹望處
  山陵氣接朔雲高
  恭詠
  太宗所製鹿角椅
  彎弧曽逐鹿製器擬
  乘龍七寶何須羨八義良足供庫藏常古質山養勝新茸
  那敢端然坐千秋示儉恭
  故宮對月
  殿秋輪欲小近海光愈潔初度埤堄闉漸朗琉璃闕
  衣宵古已然示沖今豈別繩
  先益増惕惜隂敢即恱同漢歌大風異唐臨遼碣可愛永
  蟾輝何須問圓缺
  大清門
  
  太祖神武明哲創業開基日不暇給而勤於庶政建二木
  於門俾下情慾達者書之以進
  法貽百世澤永萬年
  令許投書異缿筩無聲聴俾下情通古風淳噩非縁襲謗
  木堯年
  聖制同
  賜王公羣臣及盛京官員宴即席得句
  崇政光華午日晴笙歌酒醴樂聨情寧誇漢代橫汾水訝擬周家宴鎬京兕爵三巡湛露泛蛟罏一縷瑞煙輕同堂均有亮功責誰進嘉言朂守成
  大政殿
  翬飛朶殿煥觚稜左右亭分以十稱永念誰知此時切疇咨獨憶
  昔年曽紹聞衣徳千秋凜
  燕翼貽謀萬葉承三致意惟欽繼述吾心寧敢懈兢兢
  恭奉
  皇太后自盛京迴鑾之作
  盛典
  崇禋次第修
  安輿䖍奉啟龍斿幾多別緒留豐里頗有徵人望薊邱屈指再臨期後日追思夙駕溯前遊去來今了不可得一念繩
  先奕葉謀
  永安橋
  盛京城西至廣寧向多沮洳行旅頗艱我
  太祖初定瀋陽即命脩除疊道一百二十里
  太宗崇徳六年義建永安橋自是師行無阻用集大勲䇿
  馬經過摛毫誌事
  除道脩橋經
  指揮師行來徃迅如飛奚稱貞觀征遼日布土徒勞奏績
  
  過句驪河
  潦盡寒潭碧水澄浮橋旋轡舊相仍樂浪元菟古難考安市襄平近可徵納稼村間塲有積趂歸人急馬𦂯勝句驪渡後頻翹首己隔雲煙望
  二陵
  廣寧道中
  廣寧道中跋馬行敗壘荒堡頻逢迎雲是當年防守處江山坐失嗟有明外猜內忌政紛亂謀臧不従不臧薦其間門戶尚相爭文臣掉舌武臣竄増餉未逮士卒家逍遙河上擁棨牙成梁華表至今在爵里世冑滄桑誇後臺烽火更番置朝偵夜望亦云偹設邏徒佈千萬兵
  王師一舉皆捐棄遼東不保全遼西破竹安禁飛騎馳我
  來撫蹟仰
  前烈百年古縣成雍熈
  皇天無親徳惟本民不可下曰可近一言敬告守器人待
  言守時計己晚
  祭北鎮醫巫閭山
  敬謁
  橋山大典昭旋輿蠲吉祀寅朝提封於昔更無北望秩而
  今溯有姚廟古百王䖍盛享
  神庥億載佑全遼髙低黍稷盈豳野嵗嵗顒祈風雨調畵松北鎮廟中古松半枯槎枒夭矯東榦蒼蒼欝然偃葢祭畢周覽立樹下貌之而係以詩
  鎮廟門西似葢松半存枯榦半蘢蔥凝神如見抱朴子圖貌慙非陳所翁立下忽疑晴與晦現前可悟色兮空何當六月根旁坐讀疏仡聼謖謖風
  杪秋遊醫巫閭山得五言三十韻
  奧宇坤維鎮神堂碣石開嶐嵸參漢逈案衍向陽恢舜典升柴載山經括地晐昔曽望巒嶺癸亥嵗有過廣寧望醫巫閭山之作今已近壇陔禋祀帛籩薦威儀卿尹陪達誠仙闕退問景玉鞭催驀入栗梨墅延縁峛崺堆圃塲崇有積雞犬靜無猜頻見畊荒隧疇能保一阫日髙方覺暖風細不生埃盤谷深成阻牛山久己峐寺頽僧避去屋寂鳥飛來遂造﨑嶇遍從看草木纔地靈自呵䕶天意本栽培寫霧豁宮霍流澌落漩洄栁書人作字松抱石為胎初狹塵凡限中宏造化胚便因窮窈窕旋命減輿儓詰曲遵碕逕䝉茸藉嫩苔懸崖飛瀑水切顥聳瑤臺右聖水盆尚有芝英碣寧妨薦福雷右蝌蚪碑武陵雖假借洞口試徘徊作記徵彭澤成詩憶楚材右桃花洞寧知進士第轉遜岳陽杯右呂公岩肥遯幽棲處翹思獨往才右道隠谷雲巢真可號龍種是誰栽右雲巢松最後中峰矗居然一笠嵬右曠觀亭海天惟浩蕩心目與兼該始遇欣佳矣曠觀誠壯哉安期如卻掃意不在蓬萊遊醫巫閭雜詠
  翠雲屏
  嶊崣孤峯削玉華山樞旁出古槎枒何人解事為鐫泐語鑿空猶道女媧上有舊鐫明御史張學顔題補天石三字
  道隠谷
  深谷棲遲可樂賢路遙偶未訪林泉東丹潛志讀書處逐鹿成圖豈恝然石渠寶笈藏東丹逐鹿圖
  聖水盆
  垂崖迸水落絲絲冬不凝冰事匪竒應為仙家修養法將臨玉女洗頭時
  曠觀亭
  飛來一笠冠㠝岏海水天雲入曠觀竒蹟無窮宇宙內欲幽探遍故應難
  哈宻瓜至遣諴親王果親王恭薦
  二陵感而有作
  西極甘𤓰熟來從包貢郵薦新遵昔例癸亥謁陵禮畢貢𤓰適至曽遣誠親王和親王賫往恭薦柔逺頼
  前猷己覺雲山隔其如嵗月悠較予應厚幸又得謁珠丘
  錦州道中
  築塲納稼野村閒羽葢逶迤展
  謁還七萃翹心指帝里萬年愉色奉
  慈顔潦澄急水將慢水秋老松山復杏山盡是
  開基用武地時平益切守成艱
  題寧逺祖氏石坊
  燧謹寒更烽𠉀朝鳩工何暇尚逍遙若非華表留名姓誰識元戎事兩朝
  過中前衛
  峰堡岡臺每相入聲望耗民無救墮明綱㭬人久擅殺生柄怯將徒稱守禦方極目一時警蹕路迴思此地戰征塲動闗心懼仔肩重
  祖業維艱刻敢忘
  題望夫石
  姜女祠前有石名曰望夫或雲即姜女墓事雖不經而有闗風化故詠之
  執役當時為䕶邊隕城堅節孟姜傳牧兒遺火咸陽燎片石贏他歴海田
  山海闗仍恭依
  皇祖原韻
  長塞滄瀛倚雄闗碣石邊抱環四城接南北二翼城東西二羅城皆洪武時徐達建延亘萬峰連兩度鑾輿歴千秋
  聖製傳小陽仍問景弱水不論年禾稼納塲圃人家富井煙撫茲偃武㑹敢忘詰戎權戰蹟餘平野闗內平野即破流賊十萬衆處人情譬涉川
  丹陵迴望逺攬轡意拳然
  再登澄海樓疊前韻
  拾級登岑樓復此俯巨溟寒暑幻冬夏日月浴⿰虗虧 -- 虧盈界嶴光並耀際天色同青最鉅斯絶類守信故永亨蹄涔易致涸注茲恆為瀛涇渭誠小哉徒分濁與清再登澄海樓疊前韻聨句有序
  乾隆十有九年秋由吉林至盛京恭謁
  三陵禮成旋蹕以孟冬二日入闗再登澄海樓距癸亥前遊周一紀矣閲壁間舊題墨瀋猶新爰續舉成例命汪由敦劉綸用禁體聨疊前韻既暢登臨並誌嵗月雲
  御製坤載既盤礴坎徳靡虧傾脈屬天地氣
  量應朝夕盈朱垠際閩廣朔野奄幽營
  再巡臨碣石臣汪由敦
  御製重登俯雕甍梁適侍子舍時梁詩正侍養南還張騫返仙京張照已物故壁詩猶好在
  屋籌凡幾更螺丸大塊㸃屓負岑樓擎霞標傍檻矗臣劉綸
  御製雪嶠羅𥦗崢東叟尋蓬嶼巨蜃吹層城霧露不辭受壑谷容來並雲錦織迴紫玉䋲接通明陽侯逞陵軼臣汪由敦
  御製嶽祗恣磓掁斫陣萬馬駭突圍千牛轟禁體續前例罰期嚴後成㕙毫蘸勺蠡犗餌投長鯨志怪蹟誰覈臣劉綸
  御製求真才豈英一杯納日月億刼噓隂晴底事稱白鷺奚從欵紅蜻爰居享鞺鞳鮫室眩煌熒藏積梵書列臣汪由敦
  御製㝡韓碑呈何無復何有曰虛亦曰貞赤石靈運進緑綺成連行逺航越裳𠉀竒賮賈胡評隱娥歸墟守臣劉綸
  御製𩗗母舶趕生珊瑚周其趾蠙珠耀厥瑩壯觀向空廓郵籖漫促程
  夷齊廟
  得聖之清孰與齊首山途便此憑躋為傳公信及公達底較遼西復隴西宋代何須錫圭冕伊人本自視塗泥史遷慨羨青雲士未識浮名本稗稊
  恭奉
  皇太后迴鑾述事
  上塞吉林取道便
  明禋劼毖展心䖍山川往復五千里甲子周迴十二年自癸
  亥東巡恭謁  三陵距今年甲戌正周一紀
武帳常承
  寢門豫都人喜迓蹕鑾旋酆宮悉得
  開基蹟守業惟勤勵體乾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四
  天章
  皇上聖製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
  御製古今各體詩卷上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四
  天章
  皇上聖製
  乾隆四十三年戊戍
  追復睿親王封號並復其宗嗣襲封予謚配享詩以誌事有序
  稽宗盟之軼事展親兼以褒功覈方䇿之遺聞申枉因而繼絶睿親王者屬本懿藩分居執政勤勞王室棐忱洵同姓之良綏定燕京偉績更諸王之冠顧以任隆見嫉亦或氣盛招尤履霜之釁潛積於多年戴盆之寃頓興於既逝折斂衣為左證理知所必不然肆羅織以深文獄甚於莫須有徒以衆怨之搆成貝錦而執作爰書尚非
  親政之年矯綸綍而竟從重典繄予恭披
  實録鑒王實有大勲當危疑推戴之時拒羣議而匡扶沖主迨戡亂肅清之際迎
  聖駕而肇建丕基且誡比列之謟諛朂以尊
  君親
  上復斥同懷之愆戾加以義正詞嚴厯歴具存班班可考𬗟其誠藎皎如白日青天嘉乃壯猷允矣信今傳後使果有不軌之志未嘗無可乘之機乃貞心既矢於𥨊興豈逆跡轉萌於泉壤無端而暴其罪狀每惻於中如是而坐以叛名宜昭其屈念疇昔非由
  親決弗嫌成案之翻為國家特敘成勞惟協公評之當用是復其王爵仍教世襲茅封並為録彼宗支咸使列於
  玉牒葺園寢而春秋祀享配
  太室而殿廡筵班補列傳以連篇準易名之一字推祖宗之恩意辨誣足勝金縢勉子姓以欽承守緒奚煩鐵
  劵爰成四韻並引長言
  流言恐懼似周公公則生前王已終睿親王之寃獄與周公之被流言相似然公之受謗在生前故恐懼可以有待王則遭誣於身後故是非無以自明然予恭閲  實録為之昭雪較諸感風雷而發金縢者似尤光明正大耳無倖位心真是睿有開基業孰齊忠謚増一字非私惠論定千秋付衆同配食襲封推
  祖澤睦親惇敘朂宗功
  命仍稱禮鄭豫肅諸親王及克勤郡王原封爵號並予配享詩以誌事有序
  溯維城於王室同扶有永之
  鴻圖考列爵於宗盟各著非常之偉閥事在本朝為極盛
  蹟皆前古所罕聞每以繹尋
  實録之文因有追敘成勞之典粵稽禮邸實惟讓王四路
  分殱薩爾滸助揚
  神武連營並克山海闗奮厲師貞翊
  聖明而特表藎誠誅逆惡而不徇私義至鄭王屬居近派
  
  太祖育自宮中初定平壤之盟旋鼓寧逺之勇遵化歸化頻建豐庸松山杏山疊施勝算剪強藩而成一統識裕先幾膺攝政而䟽千言監陳
  前憲若夫論功之最惟豫尤超㓜統偏師荷嘉名之肇錫獨抒長䇿舉大勢以全規洎入燕京遂專閫節破潼闗而追流冦狂魄尋僵平疆介以定中原遊魂自滅又如肅武親王之百戰稱雄而秦地恢城蜀疆殪賊勳尤崇也他若克勤郡王之屢征奏㨗而降納朝鮮計圖明塞畧更優焉是為同姓之股肱名皆炳著並昭當年之耳目人所艷稱乃日久而舊號俱更雖世及而遺風幾冺爰命復原封之字俾同竹帛以常新並教列配享之廂咸侑馨香而弗替餘凡類似悉予詳求念櫛風沐雨之勞使徴獻者知功宗之不朽比礪山帶河之永期襲次者懐祖烈以毋忘用紀長謌並疏小引
  貝勒讓帝如汝陽  太祖大事禮親王於諸子中為最長而功徳隆茂衆望皆屬太宗禮親王因作議書言紹承大統必得聖君始能勘亂致治以成一統自顧徳薄願共推戴  四
  貝勒嗣位入朝遍示諸貝勒大臣衆皆喜 太宗辭讓再三王意益懇切乃  従之薩爾滸戰我武揚薩爾滸之戰禮親王同  太宗隨 太祖土功詳見向所作薩爾滸山書事 推戴
  沖主出丹誠不私子孫徳尤彰  世祖嗣位時禮親王之子碩託孫阿逹禮
  曽孫謀立睿親王禮親王發其謀並誅之雲

  宮中育養子姪行其名曰濟爾哈朗葉 鄭親王為太祖親姪㓜育於宮中號和碩貝勒戰功多矣難數詳同攝政亦抒謀臧滅吳三桂見早強鄭親王病劇  世祖臨問泣對曰臣受三朝深恩未能仰答不勝感痛惟願以取雲貴滅吳三桂統一四海為念  世祖為之大慟逆藩日後之謀果不出王之先見也㓜領偏師建蹟昂褒䝉
  聖嘉賜美名葉 豫親王㓜統偏師輒有功  太宗嘉之  賜號額爾克楚呼爾直入潼闗賊奔商旅師平定江南疆功莫大焉䇿允良王之戰功甚多難以縷舉至其破潼闗逐闖賊及平定江南尤其功之最著者也整兵直入肅親王陣斬巨冦張獻忠悉平內地讋諸羗肅親王射殪張獻忠並削除羣賊平定陜西禮親王子智獨長克勤郡王為禮親王長子有勇謀濟以悃愫復勇往盟定朝鮮勣克襄克勤郡王嘗同大貝勒阿敏及鄭親王征朝鮮克四城諭朝鮮王李倧降時阿敏懷異志欲直趨朝鮮王京倧挈孥奔遣其臣進昌君求和衆議許之阿敏不允克勤郡王宻與鄭親王議駐師平山城遣使往諭倧報命願嵗貢方物遂許其降既盟告阿敏阿敏以未與盟仍縦兵大掠勸之不聴復令倧弟李覺與阿敏盟乃班師恨未得與定北京葉 克勤郡王於崇徳三年以疾薨於軍太宗聞而痛哭加以  恩禮故未及與入闗定燕京也是皆巨擘輝天潢與復舊號並配享其未及者付考詳並教一一稽宗盟葉 其餘宗室諸王貝勒等有功績顯著其封爵後經降奪者並命宗人府查奏雪寃彰善示後蘉
  
  宗恩澤予衍慶本支百世奕禩昌
  恭題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標注
  戰蹟輿圖六韻有序
  盛京吉林處乃我
  祖宗肇跡興王之所而皇輿全圖所繪向未賅備因敬稽實録事蹟命將軍𢎞晌等詳考道理形勢按圖増補且勅大學士舒赫徳阿桂等董所司拓為大圖於
  聖武豐功標注地名之右恭紀
  太祖
  太宗親征及
  遣諸王貝勒等征討者為地凡一百四十有四圖既成將以壽之棗梨垂示久逺緬維我國家自長白
  發祥以至奄有遼瀋
  鴻業經營規模大備而我
  太祖
  太宗戰勝攻取
  開創艱難皆有山川疆域可考迄今按圖展對益可想見
  當年
  景命所貽
  前勞所啟用是恭賦成什誌不敢忘即以是詩録之幀首我世世子孫遵覽斯圖其尚欽承敬畏以鞏億萬載丕丕基而於余所以述
  祖徳而垂後昆者庸可忽乎哉
  龍興東海佑承
  天創業時仔
  二帝肩因以輿圖考當日注之戰蹟示千年
  祖功並茂徳貽後
  宗徳還兼功繼前心膂折衝同禦侮
  躬親執鋭更披堅凡經一百四十處廼致九州萬國全享
  此泰平守噐者可忘
  先器弛勤䖍
  東巡盛京叩謁
  祖陵是日啟蹕得詩八韻有序
  山成鼎峙億萬年
  天作基祥命憶巽申廿四載地暌致慤曩以
  慈駕之途艱逺渉遂爾藐躬之儀闕續脩茲猶禫祭之未
  臨惟此
  精禋之可舉廼涓吉日復謁
  祖陵三至斯循敢曰事能繩
  武長言不足遹惟志切覲
  光於時夏閏已過秋初甫半月明萬里𫤌宵中對以揚輝露白前朝若春至履之増怵指巖闗而先度道維舊而路則新睠陪都以再經昔為入而今則出撫閭閻之繁庶恩與頻施緬
  開創之艱難詠宜三復由程肇始即事成章
  憶曽甲戍別陪京迴望依依不盡情祇慮
  髙年勤䟦渉泣思  聖母慈愛凡巡幸處必欲同行後因  慈壽漸髙不宜逺渉凡陸程稍久者即不敢扶侍  安輿故盛京之行自甲戌後至今越廿四年未舉故教逺路罷巡行而今愴無復瞻顧爰此攄其久眷誠吉禮槩因居服罷尚在二十七月之內惟因追逺展摹恭謁  祖陵於凡行獵閲兵及盛京筵宴等事一切罷之
  明禋惟是展䖍呈縈懷二紀瞻
  神壤撰日三秋啟翠旌自是兩都孰東道幸茲萬寳閲西成仍宣緹騎戒蹂躪更與煙村免賦征厯厯敬看
  開創蹟守成責重凜虧盈
  山海闗三依
  皇祖原韻
  陪京來往路底藉此為邊大將四城築接築四城皆徐達所建經臣列戍連熊廷弼守此時列戍猶存操戈室未已廷弼駐山海闗經畧軍務而王化貞為巡撫廷弼主守化貞主戰朝議右化貞者詆廷弼廷弼憤上言經撫不和恃有言官言官交攻恃有樞部樞部佐鬬恃有閣臣臣今無望矣時事艱危而操戈同室廣寧之棄我兵追逐化貞二百里如入無人之境所謂設險者安在益以信  天心助順師克在和我國家以同心協力開創成功而明季門戶攻訐足鑒萬世可曉然於在徳之義矣設險地空傳
  天佑開今業
  祖功仰昔年庶哉孶戶口久矣靖烽煙須識養而教慢論經與權三番臨古塞一瞬逝波川惟是亹繩
  武景思益惕然
  出山海闗作
  並山臨海守原固遼矣長城𨚗守齊重鎮徒防永平左大軍早過順天西明設重鎮守扼山海闗以防我兵而我大軍每従古北喜峯諸口入邊明兵曽莫能禦即如天聰三年我  太宗親統六師征明  駐營土城闗進圍燕京袁崇煥祖大壽始自闗外倉猝赴援也彼非設險況失徳明自神宗以後朝臣惟門戶紛爭百姓以科斂愁怨紀綱凌替自速滅亡徳之不務雖設險何益而我  太宗恤衆愛民  上下同心共成  鴻業實為  天之所佑固非彼失徳者之所能攴今則中外一家陪京且在關外山海之險不過僅存闗名耳我以同心自受
  禔今日兩京為坦路小哉何用説丸泥
  姜女祠
  叢祠舊築海山邊善哭偏因姜女傳金鑄應嫌范蠡譎墨胎可比伯夷賢五金皆可鑄像今自西藏所貢梵銅佛像雖周時所鑄然漢明帝時佛法始入中國則中國之鑄像以越為最古矣此祠中泥塑姜女俗謂之増胎又謂之墨胎若木像則謂之減胎又謂之香胎不獨伯夷之為墨胎氏也向年題玉泉山呂祖洞詩有墨胎古洞閲時年之句未註明因並誌之蕭風枯樹哀弦冩明月清波古鏡懸路便一臨縁節義訂訛意已具前篇杞梁事見左傳其謂為秦始皇時者未免傳疑附㑹前癸亥作已訂其譌惟因節義可尚故經臨一再題句雲
  寧逺道中作歌
  在明為闗外爾時其意欲寧逺奈其寧之不得道詎祗失逺且失近在今亦闗外坦坦蕩蕩行往返即雲內外已贅辭那更逺近較末本近實為本逺實末寧已為先寧彼晩其明先自未寧已上下否隔車轅僨
  祖戎衣定天下百年教養武早偃兩都時邁此亨衢村村富庶耕鑿穩新疆乃更籌久安倍萬斯載慮勤懇寧逺祖氏石坊疊舊作韻二首
  翠華迤邐度秋朝祖氏石坊復見遙雖是貳臣背明國卻成世族事清朝昨明國史館以明臣降附本朝者列為貳臣傳並視其厯著勛績忠於我朝如洪承籌等為甲編其進退無據不齒於人如錢謙益軰為乙編以示褒貶若祖大壽雖由明總兵來降有負勝國然在本朝則功績茂著其子孫並為世臣正宜列之甲編者也崇煥遭縲入獄朝率兵獨跳去而遙弗追弗罪仍為守足識陵夷笑勝朝祖大壽聞我軍進薄燕京同袁崇煥入援及我  太宗用計明帝不察竟磔崇煥於市大壽驚懼率兵徑歸其叛跡已著而明帝聞之既不追回又不加罪大壽亦仍為明守錦州且既已納欵我朝及縱歸復懐觀望反覆無常直待勢窮援絶始決計來降其故仍不可解而明人委邊事於叛臣明政之陵夷即此可見矣
  仍駐沙河所
  仍駐沙河所氊廬頗耐居不期逢蹢白亦欲順情輿連日隂雨道路泥濘八月初一日午間駐沙河所雨尚未止雖傍晩西北風起天已暢晴而扈従人衆行李車䭾多有未能至者因於初二仍駐一日以順衆情暢對秋雲捲知將濘道除幾閒消底事四庫校全書四庫全書應行呈覧者命隨閣章間二日逓進十本氊廬幾暇頗得披校遣興
  杏山晩眺恭依
  皇祖原韻
  夕陽欲與逺山平曠野風吹牧馬聲駐早人閒多靜趣
  當年殊異此征明
  經呂翁山作
  
  太宗皇帝擒洪承疇處也見
  皇祖詩中而通志訛為呂洪山茲經過其處命更正之爾
  
  武烈已見於全題詩中松山杏山之作特以洪承疇被擒
  於此復以其事詠之
  袞衣經畧屢更人足識君無定見真莫怪生降背厥義要知能養在乎
  仁  太宗每得降人皆厚撫之使各得其所洪承疇既降送至盛京即授顯秩推誠待之故感而思報明亡縁自生多議國史應為列貳臣洪承疇在明代身膺閫寄一旦力屈俘降厯躋顯要律以有死無貳之義故不能為之諱然其後宣力東南頗樹勞伐雖不克終於勝國實能効忠於本朝豈可與錢謙益軰之進退無據不齒於人者漫無區別因命國史館總裁於貳臣傳分為甲乙二編俾優者瑕瑜不掩劣者斧鉞凜然以示傳信而彰公道然亦其間具優劣更教甲乙等差陳
  錦州道上恭依
  皇祖詩韻
  久困城方下當年跡窈㝠天聰五年八月  太宗統兵圍大凌河掘壕築壘為久困計九月明兵四萬自錦州來援  太宗與諸貝勒率騎兵進擊敵卻走㑹大風敵乗風縱火勢甚熾將逼我營天忽雨反風遂大破之生擒監軍道張春等十月大凌河中糧絶明總兵祖大夀因舉城降夜至  御營輸欵尋縦大壽還錦州大壽既歸復萌叛志與我兵相拒  太宗復遣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統軍更番圍困錦州至崇徳七年三月明援兵盡絶城內糧盡饑民相食祖大壽戰守計窮又聞松山已失乃率衆官詣軍門降遂克錦州茲百餘年昇平戶口滋息欲問其事則遺老盡矣驛鋪坦蕩道山展畫圖屏
  五字瑤編什
  一時翠蹕停無非厪守器樂利驗郊坰
  過錦州詠祖大壽事
  伐大木應先去枝  太祖親征烏拉時嘗  諭従征之諸貝勒曰譬伐大木豈能遽摧必以斧斤斵而小之然後可折今以勢均力敵之大國欲一舉而取之能盡滅乎乃率師毀其所屬六城逾三月而滅五拉  太宗敬守  太祖聖訓於征明一事亦有剪枝伐樹之  諭而叅政祖可法等以爲去其手足不如攻心  太宗不従蓋深知明國雖已積弱而大勢尚未遽就滅亡  意若留以有待  大聖人卓識誠非衆人所能仰窺也燕京垂得更班師天聰三年太宗親統大軍征明薄燕京  率諸貝勒及䕶軍環城闗進兵距闗廂二里者縦令入城乃自土
  城闗進兵距闗廂二里而營我軍既圍困燕京諸貝勒大臣俱請攻城  太宗曰攻城固可必得倘堅城之下失我一二良將勁卒即得百城亦不足喜遂止弗攻尋經海子而南且獵且行隨克良鄉固安至房山祭金太祖世宗陵還次燕京營於城西南隅擊破明四總兵守拒之柵斬滿桂孫祖壽及副將以下三十餘人生擒墨雲龍麻登雲乃遣巴克什達海與明議和遂班師勤王巡撫旋遭絏同事總戎自返旗戎軍既至燕京明寧逺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赴援營於京城東南隅立柵堅守  太宗往視即還因  授計副將髙鴻中等於所獲明兩太監前故作耳語雲今日撤兵乃  上計頃見敵有二人來見  上語良久而去意袁巡撫有宻約事可立就矣楊太監
  佯臥竊開其言旋縦之歸以所聞告明帝遂磔袁崇煥於市我  太宗行軍用計所謂兵不厭詐乃明帝一聞逃歸內䜿之言不加審察遽誅勤王之人愚亦甚矣我縱用兵不厭詐彼誠中去聲計太雲癡守城援絶方降順意欲何為難恃知祖大壽因袁崇煥被誅驚懼率師而返是有叛志也乃明竟置之不問而大壽亦仍為明拒守錦州其故殆不可解然大壽自降順縱歸而後猶屢懷觀望反覆無定直至食盡援絶始誠心出降更不知其初意欲何為也
  錦州道中書事
  更戍圖攻地當時剋取難昔大軍攻錦州時更番圍困經一載餘錦州援盡糧絶且我兵已克松山擒洪承疇等祖大壽戰守計窮乃率衆官詣軍門降遂克錦州終焉降師範何有頼呼韓喀爾沁為明時朶顔三衛有桑噶商者同祖大壽曽守此城事已登青史名猶籍錦官兩京久耆定一例蜀民安錦州之名與蜀中錦官城相倣昨者兩金川狼狽為奸蠶食鄰境而金川逆酋索諾木尤狡惡乆必吞併諸土司侵及內地則全蜀之民皆不能安枕所係甚鉅且兩酋負恩抗命罪在不赦乃命將簡八旂勁旅並調陜甘滇黔緑營士卒厚集兵力五年而討平之俘渠誅磔並以其地設鎮安營一洗逆番惡俗為蜀民永除後患
  䝉古王公等來接詩以誌事
  札薩屏藩列䕶邊蹕途來覲踵相連久䝉培養都知禮漸重耕桑亦曰賢自出山海闗以後各札薩克䝉古部落不逺數百里來迎蹕路如喀喇沁科爾沁奈曼巴林阿嚕科爾沁翁牛特喀爾喀土默特札嚕特諸王公台吉等分日迎鑾嘉其誠而有禮且各部落近已漸習內地耕作不復專事畜牧亦可見國家教養之澤至為廣逺也弗宴弗圍胥命返獻駝獻馬各抒䖍此次幸盛京因在二十七月之內不筵宴亦不行圍䝉古王公等至行在即賜茶並各賜縀匹有差概行遣回有以駝馬獻者並卻之其中或難以盡卻者則酌量留之視其數賚以大縀用示厚往薄來之意笑談指顧多孫行去聲白髪那辭是長上聲
  觀大凌河養息牧
  唐時養馬稱最盛四十萬匹杜詩詠馬多地狹苦難容募民供秣勞難應我朝養馬無須多上都即元之上都鹽澤䝉古語達布遜諾爾漢語譯之為鹽澤非新定回域之古鹽澤也大凌河即此養息牧處二十餘萬孶野牧幾曽芻菽煩摧科此處牧政實稍異夏逐水草冬則餧供以內府之莊頭何有追呼累民事今來閲馬河之濵按隊分色萬錦陳華陽歸後無征戰易給扈蹕利衆人哈薩克馬來服皁新疆用以資騰飽一家萬里合東西白傅那歌隂山道大凌河詠事
  明守大凌河盡悉其精鋭堅城與深壕步步進攻備明兵佔據大凌河為得尺進尺之計將以逼瀋陽
  文皇謂得此餘易取次第顧彼防禦嚴因為困圍計離城度五里築墻掘塹邃周立我軍營庚癸呼難逓時攻其外堡降者踵相繼來援截錦州戰勝常奪幟援絶城中窘糧盡人相食大壽乃出降誑出錦州避大軍圍大凌河掘壕築壘為久困計明兵自錦州來援太宗率騎兵進擊敵卻走㑹大風敵乗風縦火將逼我陣天忽雨反風遂大破之既而大凌河城中糧盡飢民相食大壽遂舉城降夜至  御營輸欵大壽偽獻奪錦州計遂縦大壽還大壽既歸錦州復萌叛志方當攻堡時
  聖諭實録記明示諸大臣勇者勿重勩彼其損軀效可一
  莫再試以此衆愈奮爭前敵
  王愾大徳曰好生仁以行勇智向者嘗用兵賞罸期明晰出衆巴圖魯佳名亦時賜  太宗在軍中  憫將士之先登効命者每賜以巴圖魯之號且  諭諸大臣以此等忘軀勵勇之人宜加䕶惜勿再令首先登城致或傷損仁心仁言體惜備至衆益感奮爭効實萬世所宜法守近年平定西域及攻𠞰金川士卒中多有超衆
  得功者亦每錫巴圖魯號以旌之而被旌之人愈思圖報凡遇攻戰仍復先往以此屢著竒勛者固多而傷損者亦頗不免雖加以優恤而念之常切矜憐茲恭閲  實録倍覺  祖訓之當守而孫臣實未見及於此雖此後不願復有用兵之事然兵不可一日不備則此意亦不宜忘因命軍機大臣恭述聖謨擬書諭㫖以誌永久且以貽示子孫其人以被旌勇往無不至頗有死綏者矜憐念弗置設如我
  祖諭安得有其事憬然悔失籌未習兵所致
  先見邀
  天佑孫臣服且媿敬成長言誌且以告後嗣
  過大凌河恭依
  皇祖原韻
  屈指三經此處過上
  陵本異大風歌
  剏成在守非不易嘗作創業守成難易説雲唐岑文本以為創撥亂之業其功既難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余以為不然蓋創業固難矣然以守成較之但可謂之不易而守成則實難耳創業之主其難可謂至矣然綱紀制度未嘗不可留俟後人守成者茍無以光前烈啟後圖斯懍然有不終畝之憂是創業者未竟之難亦守成者分內之事也是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鮮有不盛滿中之者以此思難則所以持難者可知矣故予獨以難責夫守成者非敢忘創業者之難正以慰創業者之初心耳茲瞻言舊蹟緬懷  締造艱難因櫽括前説以及之
  顯曰承愧已多牧馬自來稱坰野大凌河有牧塲每嵗字肓馬羣極為蕃盛觀魚何必備凌河百年遺老消磨盡  皇祖詩有云豐京老將還能説曽記前途自倒戈今距  皇祖臨幸時幾及百年即舊日兒童曽就瞻  雲日者亦鮮有其人矣故事無能問鍜戈
  廣寧道中
  長亭復短亭古縣此重經憑海負山處衛中扼外形一家非所論廣寜縣志稱其形勢負閭山憑渤海據勝青營扼衝中外蓋猶沿勝國舊聞今則中外一家廣寧已為陪都屬邑又何防扼之可言乎九伐亦云停寰宇今滋廣胥為籌永寧
  望醫巫閭山再依
  皇祖原韻
  迎輿罨秀氣不異把芙蓉得得行行近蔥蔥鬱鬱重猶嫌數里路原識幾層峯豈是虛摹境即當真撫松幽州千刼鎮古廟萬年封肅拜申淵悃
  明禋遵六宗未瞻闕闢鳳已覺氣為龍一望紛吾慕繼繩敢懈胸
  
  北鎮醫巫閭山
  向因旋蹕
  祀今以進途
  癸亥甲戌皆由邊外至盛京歸途始經 北鎮致祭今年出山海闗而行先經是山因即申柴望之禮鎮地奠千刼佐
  天福萬民本無為已禱饒有致心寅前度
  祈辭在甲戌祭山有歲歲顒祈風兩調之句即勒碑其處依然如昔申
  詠醫巫閭山四景
  翠雲屏
  廟西峙立翠雲屏凝盼誰能擬色形一石丈餘大方廣見錦州府志補天兩字出何經上泐明張學顔書補天石三字道隱谷
  聞道深山足隱淪與居木石桂松隣誰知潛志樂飢者原是㩳身逐鹿人石渠寳笈藏有東丹逐鹿圖
  聖水盆
  列崖垂落水如簾隔斷塵氛靜且恬多有朝鮮人泐句箕疇文化至今漸崖間多泐朝鮮人詩蓋朝鮮為箕子所封至今猶重文教
  曠觀亭
  山堂此日已為亭眼底平陵碧海渟應是遼王貯書處志稱遼王托雲愛山之竒秀於極項築堂曰望海購書數萬卷貯之今亭想即其處按遼王托雲即東丹王也至今秀色蓄眸青
  觀音閣即景
  鎮廟更西北禮成一問蹊縦觀連海濶直上與天齊不盡竒和詭誰知端與倪無煩重徴古七景閲前題甲戌經此曽作遊醫巫閭山遍厯諸勝五言排律三十韻注中有聖水盆蝌蚪碑桃花洞呂公岩道隱谷雲巢松曠觀亭等七景今泐石崖間
  詰屈歴雲闗精藍逈巘間漫茲悟空色較昔異容顔胎石松多痩依岩鶴自閒天成同入路崖口入處大似天成寺松石間意三載別盤山盤山未到者已三年矣
  命查覈盛京所屬應修城垣發帑繕治詩以誌事
  斷垣敗壘動經過州縣城闉毀亦多征伐
  昔年故有是觀瞻今日可聼他葺頺興廢原闗政發帑僱工非起科出山海闗以來所經州縣城郭多有頺陁者蓋我朝以盛京為陪都闗外皆成內地故向來未議修葺然畿輔及各省城垣並官為修理況盛京根本之地而郵程往來觀瞻所係豈宜置之不問因命軍機大臣會同將軍𢎞晌查議擇其最要者發帑以次興修並簡大臣同將軍府尹董其成每處各派専員偕地方官經理工作以期鞏固垂久且國家凡有興作無不發帑僱工従無加征科歛之事是修城非但為崇墉觀美而所在丁壯皆受值以贍身家尢得均沾實惠誠一舉而兩善也
  創守由來殊主客思量及此懼如何
  駐早
  吉行五十里駐早衆情娛書史隨時有驛函緐政無身惟勞以逸心與靜而俱氊室支𥦗詠芸齋定豈殊疊道
  盛京以西向多沮洳其近瀋陽者自
  太祖命修疊道百二十里
  太宗復建永安橋以便行旅至今賴之而廣寧之栁河溝當夏月隂雨尚患泥濘丙申嵗承徳錦縣寧逺廣寧四屬商民捐貲築治疊道中間多架木彴以通汙潦今過其地居然坦途雖時已八月且晴霽旬餘固可安行無阻而修道成梁王政所尚矧近市之人能知大義分所有以利人淳風亦足嘉也因紀以詩瀋陽疊道接廣寧沮洳年深或重去聲渟畚挶成梁衆情切車駝遵路仲秋經攻之足識民風古除也猶慙王政型大勝南陽諸父老不求逭賦急公聴昔漢光武幸南陽賜復南頓田租一嵗父老前叩頭言願賜復十年光武曰天下重器常恐不任安敢逺期十嵗乎吏民又言曰陛下實惜之何言謙也光武大笑復増一嵗茲餘三蒞盛京前兩次俱已蠲租一年今嵗奉天田賦既輸值普蠲復將降㫖免明年正供是賜復兩歲並不待父老之請其捐貲治道之商人並令覆實優奬之
  渡句驪河
  雙流合一稱句驪向驪河亦名遼河源出邊外有二其一自西北來者逺不可考其一自東來者出長白山西北諸窩集中西北流繞鄧子村西南折合而為一經鐵嶺縣北入雙峽口西南分為二曰內遼河外遼河繞縣之西南合而為一此河左右即遼東遼西所由分以河左右分遼之東西夏霖每致成淖泥歴經修築成坦途唐太宗征髙麗軍行阻淖布土作橋乃濟蓋近河百餘里內遇雨即泥淖難行自康熈五十八年雍正六年相繼修築以來漸成坦途矣當年戰伐此渡師而今上
  陵仍渡茲艱難昇平各異時設無彼者安有斯造舟為梁翠蹕移安用布土勞衆為公孫淵司馬懿往事何必道古提
  老邊
  迤邐老邊近風情入故鄉戰征縦圖進根本亦須防
  帝業非容易王民願阜康貢鮮來野鹿悲咽祗先嘗前兩次詣盛京有以麅鹿獻者必先奉  聖母甘㫖今次有進鮮者惟為余充膳舉筯不勝哽然盛京奉
  祀諸宗室來接詩以誌事
  天潢來奉
  祀制定自初年盛京奉  祀諸宗室於乾隆元年始自京城移至
  歆享脈猶近本支派永綿已看孳少壯卻喜習周旋有爵cq=36非封建元明弊總捐封建不可行於後世余每切論之本朝宗室凡親王郡王皆在京襲爵承恩止予封號而不分茅土既得安享世封且不致分藩滋事一革元明敝政  家法垂貽實為盡善雲
  䇿騎
  䇿騎頻經近逺郵田功歴歴驗登秋深耕易耨農無惰下隰高原歲有收未解閭閻辛苦況可恆輿輦逸安謀敬思汗馬
  當年景昔我  太祖親統兵攻瀋陽明守將賀世賢等乗城堅守我軍營城東七里明兵於城外掘濠樹柵環列鎗礟以拒我軍繞城掩擊連敗之明兵七萬皆潰陣斬賀世賢等明總兵陳䇿復統衆二萬渡渾河來援  太祖分兵衝擊追至渾河盡溺水死而渾河南復有步兵萬餘結營列楯又明總兵李秉誠等亦率騎兵三萬營於白塔鋪躡襲我偵探之兵太祖欲自往擊  太宗請行率䕶軍百騎進擊李秉誠等皆敗遁又偕大貝勒代善等追擊四十里斬三千餘級  太祖亦盡殱渾河南步卒遂㧞瀋陽此實我  太祖  太宗汗馬艱卒之地茲䇿騎經過敢因今日之逸不追念  前勞乎玉勒金鞍已自羞
  朝鮮陪臣來請安因而有作
  有㫖斯番非宴鎬朝鮮不必使臣來起居敬問實勤矣屏翰誠攄得許哉今年至盛京以尚在二十七月之內不舉行筵宴預勅朝鮮母庸遣使朝賀既而朝鮮國王具咨禮部以小邦感戴中朝心殷葵向願遣陪臣至盛京請安情辭誠懇因許之禮減於茲益為感癸亥甲戍兩次幸盛京朝鮮並修朝貢之禮茲因免其入貢故欲藉請安以申感悃恭順實可嘉尚賚頒視昔弗因裁頒賜國王及陪臣品物並照前兩次之例厚給其使齎歸為明忠即忠乎我朝鮮初奉明正朔不肯臣㐲本朝楊鎬四路出兵之役朝鮮尚出兵相助  太宗統衆進𠞰戰於冨察之野朝鮮競發火器忽大風揚沙煙塵反撲敵營我軍乗之大勝殱其兵二萬朝鮮元帥姜功烈懼而來降後雖通貢禮而仍懷兩端崇徳二年太宗親總六師往征國王李倧雖屢乞降猶逡巡不敢出及我軍克江華島獲其王妃王子官屬李倧
  乃率羣臣獻明國所給勅印於漢江岸築壇 太宗親臨厚加撫慰  諭以一心盡忠且遣其歸國並其妃及子遣之李倧感悅於三田渡立碑以紀  恩徳嗣是世篤忠純永受我朝恩眷雲奕葉承恩國永培
  題薩爾滸十二韻
  已撰長文識每恭讀  太祖實録至薩爾滸之戰父子兄弟同心合力未嘗不流涕動心思我  祖之勤勞感  上蒼之眷佑曽作書事長篇以紀之仍吟近體宣重經
  用武地深感
  命時天薩爾滸列陣明帝遣經畧楊鎬等統兵二十萬號稱四十萬分四路來攻 興京我西南兩路偵卒馳告  太祖曰明兵使我先見南路者誘我而南也其西來者必大兵即統衆趨撫順往拒時明將杜松營薩爾滸山復引兵圍吉林崖仰攻我兵吉林崖據顛  太宗兵至大貝勒代善及扈爾漢欲駐兵隱僻地  大宗曰正宜耀兵列陣明示敵人壯我夫役士卒之膽令併力以戰豈可置僻地耶額亦都以  太宗之言為然乃對明兵營列陣而待別設伏邀擊明兵追至界藩渡江與築城夫役合據界藩之吉林崖夾攻旗撥四壓擊騎纔千明兵攻吉林崖者約二萬人與薩爾滸軍遙為聲勢  太宗與衆貝勒及諸將議增兵千人往吉林崖相助俾登山馳下衝擊而以右四翼旗兵夾攻之  太祖至問破敵䇿一 太宗具以前議對  太祖命分右翼四旗之二與左四旗先破薩爾滸山再令右二旗兵遙望明兵俟我兵由吉林崖馳下衝擊時併力以戰合力衝其要移時破彼堅我合兵進攻薩爾滸山明兵駐營列陣發鎗礟我兵仰射之奮力衝擊不移時破其營壘死者相枕籍縦橫恣馳突隴種盡劉䖍雁鶩蔽河下鯨鯢封陸填我遣助吉林崖之兵自山馳下衝擊右二旗兵渡河直前夾擊明兵短刃相接我兵縦橫馳突無不一當百遂大破其衆明總兵杜松王宣趙夢麟等皆沒於陣橫屍蔽山野血流成渠士卒死者蔽渾河而下如雁鶩焉斐芬斫營速尚間去聲奪壕連明總兵馬林兵營於尚間崖濬壕三重嚴斤堠鳴金鼓自衛又潘宗顔一軍營於斐芬山  太祖集兵馳往令我兵之半下馬仰攻宗顔兵約萬人以楯遮蔽連發火器我兵突入摧其楯遂破之宗顔全軍盡沒  太宗又破明兵於斡琿鄂謨游擊龔念遂李希泌皆戰死其營尚間崖者凡四萬衆  太祖馳往趣令我軍先據山顛向下搏擊衆兵方欲登山而馬林營內之兵與壕外兵合  太祖曰是將與我戰也我兵且勿登山宜下馬步戰我兵下馬者方四五十人明兵已自西突至大貝勒代善即怒馬迎戰直入其陣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㤗與衆台吉等各鼓勇奮進遂敗明兵我六旗兵見之不及列陣人自為戰前後弗相待縦馬飛馳直逼明營明兵發鳥鎗巨礟我兵衝突縦擊飛矢利刃所向無前明兵不能支大敗遁走我兵乗勝追擊明副將麻岩及大小將士皆陣沒馬林僅以身免尚間崖下河水為之盡赤我卒差為後明兵避不前成城衆志合創業
  一人權以此先聲赫允惟
  隆佑専數朝平四路明總兵劉綎由南路出寛甸經棟鄂所過悉遭焚掠將逼 興京  太宗與大貝勒三貝勒引兵往禦時綎所率精鋭二萬分其半欲趨阿布達哩岡布陣我兵與之遇  太宗即率右翼兵往先引精騎三十超出衆軍前自山馳下奮擊後軍隨至衝突而入大貝勒亦率左翼兵自西夾攻明兵太潰  太宗乃縦兵追擊殱其兩營兵萬餘綎倉卒不及陣力戰死  太宗復督兵攻明海蓋道康應乾明兵與朝鮮兵合競發火噐忽大風揚沙煙塵反撲敵營昏冥晝晦我軍乗之飛矢而集其兵二萬人盡殱焉應乾遁去明遊擊喬一琦逃於朝鮮營中懼為所擒獻自縊死朝鮮帥姜功烈等遂詣軍門降是役也五日之間盡破明四路兵其宿將猛士暴骸骨於外士卒死者不啻十餘萬我兵以少擊衆所至克㨗僅損二百人實邀上天佑助於是我國聲威益震逺邇矣
  大武耀千年
  薩爾滸再題
  國語薩爾滸漢語木廚謂
  太祖興大東初用武之地
  殊勲屢敬詠守成每勵志人和功爰定更
  天時地利宇宙以來有鴻濛所位置藉茲紀
  神威萬刼藏金匱
  過三闗因成長句紀事
  憶昔
  興京定始基三闗層設禦明師天閶自有虎豹守第一闗名雅爾哈即漢語豹也地險還應雕鶚底第二闗名代岷即漢語雕也札喀度兵衆志合第三闗名札喀即漢語邊也界藩䕶役
  聖謨竒明經畧楊鎬等分兵四路來侵 興京  太祖率貝勒大臣等統兵以禦大貝勒代善領兵先往撫順迎敵過札喀闗與達爾漢侍衛扈爾漢集兵以待  太宗以祀事後至謂大貝勒曰界藩山上我築城夫役在焉倘明之將帥奮力攻之䧟夫役奈何宜急進以安夫役心大貝勒稱善即率軍士趨太蘭岡對明兵列陣而待餘見前薩爾滸詩注中爾時
  上下同心亹剏業規模奕世垂
  恭謁
  永陵
  肇運
  興基土
  景膺
  顯命初溯源一脈近
  宅兆萬年餘山檿攘猶憶神榆䕃越舒  永陵內寳鼎前生瑞榆一株輪困盤鬱圓覆  城匡實北我大清萬年景祚向曽尊曰 神樹為賦敬紀之春秋閲廿四自甲戍瞻謁  祖陵距今二十四年矣彈指頃相如
  謁顯佑宮
  歴歴丹梯拾遙遙碧殿深升薌由振古
  錫羨匪斯今胥宇周原膴侯興
  上帝臨太平茲久矣益勵守成欽
  景佑宮瞻拜六韻
  花宮向平楚松栢百餘年指月何曽悟心香且展䖍屏營為去聲祈歲惕息念承乾
  景佑非今矣䕶呵自古然小其衣錦喻殊彼邁邦篇舊里
  
  先澤惟懷奕葉傳
  興京疊癸亥舊作五言十韻
  閲年廿四久拜
  祖仲秋時定鼎緬
  初剏契龜溯始基四攻分路入我  太祖已未嵗二月明帝遣楊鎬等統兵二十萬號四十萬來攻左翼中路以杜松等督兵六萬由渾河出撫順闗右翼中路以李如栢等督兵六萬由清河出雅鶻闗左翼北路以馬林等督兵四萬由開原合葉赫兵出三岔口右翼南路以劉綎等督兵四萬合朝鮮兵出寛甸口期並趨我 興京一戰啟
  神思雄奮子兮弟志同
  尊與卑搴旄多上勇決䇿自
  英姿明將身膏斧敗軍血染陂薩爾滸吉林崖斐芬尚間崖等處之㨗已見前詩注中時南路劉綎等之兵復近逼 興京  太祖命扈爾漢率千人往禦復  命二貝勒率兵三千繼之大貝勒三貝勒亦相繼行  太宗請同行因亦馳往而劉綎所率精鋭二萬將趨登阿布達哩岡太宗率右翼兵往先引精兵三十人超出衆軍前自山馳下奮擊戰甚酣後軍隨至並力衝突大貝勒
  亦自山之西夾攻  太宗縦兵奮擊殱其兩營兵萬人劉綎戰死康應乾尋亦遁去經畧楊鎬聞三路兵敗大驚急檄總兵李如栢等回軍復為我兵擊殺四十人明兵奪路而逃相蹂踐死者復千餘是役也明以傾國之兵雲集遼瀋五日之間悉為我軍誅滅死者不啻十餘萬我軍邀  天佑助以少擊衆僅損二百人自古克敵制勝未有若斯之神者也朝鮮降合柵初朝鮮兵與康應乾合營於富察之野其兵被紙甲冑以栁條為之火器層列太宗既破劉綎遂督兵攻之明兵朝鮮兵競發火噐忽大風驟作走石揚沙煙塵反撲敵營昏㝠晝晦我軍乗之飛矢雨集其兵二萬人殱焉明遊擊喬一琦奔朝鮮營衆貝勒慗兵逐一琦遂攻朝鮮其都元帥姜功烈懼請執一琦以降一琦自縊死姜功烈遂率衆降葉赫懼旋旗先是葉赫貝勒錦台什布揚古欲助明與潘宗顔合甫至開原中固城聞明兵敗大驚而遁豳野安斯固瀋陽取不遲
  艱辛伊古獨
  締構至今垂書事述
  實録屢讀  太祖實録於薩爾滸之戰益信  天命脊佑之不爽且其時地之里未盈數千兵之衆弗滿數萬而  親冐矢石授方畧  同兄弟子姪之衆率股肱心膂之臣用集鴻勲以開萬年丕緒每披讀及此木嘗不起敬起慕起悲曽恭依  實録敘述書事一篇以示我大清億萬年子孫臣庶期共勉以無㤀  祖宗開創之艱難雲期均薄海知
  赫圖阿拉
  橫甸襟
  興京赫圖阿拉在 興京之南乃我  祖宗發祥地今土城遺蹟尚存國語赫圖阿拉即漢語橫甸也皇澗過澗似
  當年斯館豳王業實基此
  興京城郭存橫甸餘荒址至於創盛京居然豐鎬矣遐想我朝初頗類周家始彼實獨重農我亦重耒耜而兼武偹修故致威無比農以養我民武以侵彼鄙後且屢欲和而彼弗甘耳初  太祖以七大恨告天征明復讐薩爾滸之戰破明四路兵二十萬衆聲威大振明之國勢遂蹙太宗復  親統軍薄明燕京圍而弗取議和而還繼又破明兵十三萬於松山尋復克錦州圖寧逺明國懼而求和  太宗許之而明人書詞不實太宗乃陳述  天道及我朝盛徳並斥其求和不實之故師稱直為壯是用邀
  天諟
  締搆誠艱哉敬因告孫子
  再題赫圖阿拉
  阿拉即雲甸赫圖乃訓橫赫圖阿拉以漢語譯之即為橫甸在 興京南我四祖時舊居也曩時似豳地其北即
  興京移瀋非走馬遷居以就城  太祖既得遼陽集貝勒諸臣議曰  天既眷我授以遼陽將遷居此城耶抑仍還我國耶衆俱以還國對  太祖曰國之所重在土地人民今還師則遼陽一城敵且復入據守舍已得之疆土而還後必又煩征討非計之得也且此地乃明及朝鮮䝉古接壤要區  天既與我即宜居之衆皆曰善遂定遷都乃築城於遼陽城東五里太子河邊剏建宮室遷居之名曰東京居三年復遷都瀋陽規模益大定矣儉勤與仁武
  大聖善經營
  迴鑾過三闗再詠
  三闗
  興京西設險
  天錫久然當我
  祖際言創不言守明兵傾國來迎出攻而取明經畧楊鎬率兵二十萬號稱四十萬分四路來侵 興京一由渾河出撫順一由清河出鴉鶻闗一由開原出三坌口一出寛甸口我西南兩路偵卒並來告  太祖曰來者使我先見南路有兵者乃誘我也其由撫順來者必大兵乃  親率貝勒大臣統兵往禦偵卒又以清河路有兵來告大貝勒代善曰清河路仄兵難驟至宜前往撫順以逆敵遂率衆過札喀闗集兵以待  太宗亦至因畫䇿先趨界藩擊敗明兵復敗之於薩爾滸尚間崖諸處五日之間殱明兵十餘萬斬其宿將十餘人詳見薩爾滸書事篇斬將與搴旗紛彼敗以走乃知禦敵法貴奪不貴受如明之盛時其邊非不九
  能入復能出彼何曽掣肘然在今言今守實在九有
  恭謁
  福陵
  歩是山川內瞻如霄漢邊祕靈原自古錫
  聖蓋由
  天俎豆萬千載松楸二百年永思
  開創烈守業凜仔肩
  恭謁
  昭陵
  一源緬
  髙祖五葉逮元孫
  徳勝唐宗逺我  太宗文皇帝廟號及  昭陵尊稱適與唐太宗同然唐太宗惟親歴戰陣尚不愧開創之業若其事由逆取巳逺遜我朝得天下之正且釁起家庭致貽慙徳雖貞觀多善政其失亦不能掩豈若我國家  列聖相承  燕詒裕後家法之美善更非唐太宗所能比方萬一哉
  訓垂金帝尊  太宗嘗稱金世宗為聲名顯著之賢君以其奮圖法祖勤求治理惟恐子孫仍效漢俗屢以無忘祖宗為訓衣冠語言悉遵舊制時習騎射以修武功允宜效法因  命文臣宣金世宗夲紀  申諭諸王貝勒大臣俾萬世咸知法守  聖謨垂示實深逺矣
  惟懷安萬姓  太宗應運 興愛育羣黎輯寧諸國順者撫之以徳逆 威之以兵征服朝鮮混一䝉古羣臣再三請上尊號乃  即皇帝位於瀋陽建國號曰大清復破明兵十三萬於松山尋克錦州定寧逺  規模益大然亦惟  諭和以安百姓且天聰初  太宗親統大軍征明師薄燕京唾手可得  太宗躬蒞城邊閲視以攻城恐失良將勁卒為慮振旅而還蓋深知  天命攸歸留以有待
  大聖人經畫誠非衆人所能窺測也

  不屑取中原積悃申瞻拜繼繩心默存
  昭陵石馬歌用舊作趙霖畫唐太宗六馬圖歌韻當年石馬後世詔永
  示艱難意深妙翁仲之間立兩龍曹霸丹青遜曲肖爾時西伐常興師臥榻豈容鼾睡為況有大恨不共戴凜然
  明告千秋垂  太祖以  景祖  顯祖皆為明所害誓不共戴乃以七大恨告  天征明太宗嗣統善繼  先志以大恨未雪屢議征討瀋陽遼陽取次第矢在弦
  上奚容置
  太祖丕顯
  太宗承本以仁而行以義建都稱帝徠逺人  太祖既得遼瀋遂定議遷都瀋陽制度畧備至  太宗天聰十年諸貝勒大臣及䝉古漢人文武羣臣以  太宗承天眷佑應運而興愛育羣黎輯寧諸國征服朝鮮混一䝉古更獲玉壐以昭符瑞請上尊號乃祭告天地  太廟築壇  即皇帝位建國號曰大清改元崇徳規模日漸恢宏遂  肇萬載丕基
  松山之戰仍
  躬親立破明兵十三萬
  指揮計授諸藎臣兵貴乘機更貴斷
  鼻衂力前神弗亂  太宗遣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攻寧逺明總督洪承疇集援兵十三萬於松山二王以敵兵甚衆奏  太宗聞之即親統六師往討  啟行時適患鼻衂因行急衂益甚三日方止諸王貝勒請徐行  太宗諭曰行軍制勝利在神速恐敵人聞朕親至將潛遁若不逃破之如縦犬逐獸易於拾取惜無翼可飛豈宜遲緩乃畫夜疾馳六日而扺松山  太宗環松山而營敵兵來犯擊敗之追至塔山而還奪其積粟濬濠斷杏山松山路  太宗度明兵必遁  分遣諸王大臣設伏截擊凡十餘處  預授機宜明兵果皆奔竄所出之路悉如  睿算掩擊窮追殱殪明兵計五萬三千餘赴海死者甚衆浮屍漂蕩多如雁鶩我  太宗神謀勇畧制勝出竒指揮間破明兵十三萬如摧枯拉朽雲二馬御
  聖安吉行出險曽無銜橛難唐宗六馬陵道間受傷痕跡想血殷豈如二馬靡少害是誠全勝得之難千秋小白與大白較彼唐駿増光色獨予景仰緬
  昔年未能躬睹滋太息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五
  天章
  皇上聖製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
  御製古今各體詩卷下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
  御製敬題重繪
  太祖實録戰圖詩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五
  天章
  皇上聖製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
  至盛京疊癸亥七言長律十四韻
  廿四春秋心結東夢中佳氣逺蔥蔥於焉蒞止今朝慰驀爾迴思昔日同
  開創每懷厪
  帝慮經營寧為去聲
  皇躬遼原猶謂地居僻瀋水端宜都建中  太祖高皇帝初議都遼陽號曰東京尋復欲遷都瀋陽諸貝勒大臣皆以為未便  太祖諭曰瀋陽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弼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䝉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鮮可由清河路以進且於渾河蘓克素䕶河之上流伐木順流下以之冶宮室供炊㸑不可勝用也時而出獵山近多獸河中水族亦可捕取朕籌之熟矣於是定都盛京宮殿廟  社之制畧備
  違衆議當定議獨
  念羣勞亦豈勞空重門臯應排銅闥崇宇輝煌櫛瓦瓏百雉岧岧因地利十亭翼翼亮天功盛京城髙三丈五尺週九里三百三十二步為門凡八南曰徳盛天祐東曰撫近內治西曰懐逺外攘北曰福盛地載宮城之制左闕門曰文徳右闕門曰武功內為崇政殿殿之後為鳯凰樓樓之後為清寕宮東為闗雎宮西為麟趾宮後義增建大政殿殿前左右列亭十近北左右二亭為諸王議政之所以下分列八旗答陽勢據風雲會不日成皆子弟攻盛京修葺城垣建治宮室皆令八旗丁壯執役一切工作不以勞民西伐兵戈近敵壘北來賓客燕
  王宮  太祖既遷都瀋陽至  太宗遂即帝位建國號䂓模太定自是征明之役尤為近便而䝉古諸部
  落之來朝謁者並宴賚於此

  所謀大詎惜其小
  雖用儉仍示以豐悠久
  規模貽奕葉
  艱難締構緬
  神衷再臨故國景依舊正值清秋𠉀尚融繼繩惟期百世
  永拜瞻敢謂一誠通獨殊掖
  輦前巡況癸亥甲戌兩次詣盛京皆奉  聖母臨幸今竟不可復得追思惟増悽感不覺汍
  然淚眼紅
  大清門
  門以大清立將將應豈殊通情建二木  太祖創業開基勤於庶政  命建二木於門俾下情慾逹者書之以進實  貽萬世良法啟運鎮留都百世當守
  法千秋永
  示謨歴觀為治者夫孰外斯乎
  盛京舊宮恭依
  皇祖原韻
  當年撻伐事敦鋪拓土開疆若契符根本室家立東國中
  原山海俯西區重來豳館欽
  先創慎守金甌勉後圖肯構綿綿期百世載賡
  元韻示鴻模
  御崇政殿六韻
  盛京宮闕鎮東遼締搆千年
  祖徳昭廿四春秋經嵗閲凖回平定早兵銷甲戌御殿時阿睦爾撒納率衆內附遣使先至曽命其隨班行禮是辦理新疆之始也茲凖部回部皆經平定其地並入我版圗疆宇較前益增闢矣重來
  崇政瞻斯殿便與臨軒擬視朝上兩次至此俱御崇政殿受賀茲以在  聖母二十七月之內止御殿如視朝之例樂設而不作鎬邑那居停昔宴癸亥甲戌並御此賜臣工宴今嵗亦不舉行雲門雅樂徹今韶一欣一戚紛吾感曰繼曰繩敬久要難在守成
  創不易永思著説敢逍遙向嘗作創業守成難易説謂創業僅可謂之不易而守成實難予之以難責夫守成者非敢忘創業者之難正欲守成者常知其難持而勿失以慰創業者之初心既以申儆於後世且自朂焉
  登鳯凰樓用李白鳯凰臺韻
  舊都豈為事遨逰
  祖蹟尋驚嵗月流戶口已㸔填城郭耕桑更復拓墟邱松山峯靜拖遙岫遼水波恬帶逺洲此日昇平歌樂利
  昔年開剏憶
  焦愁
  清寧宮口號
  是宮為
  舊都正寢
  當時命名即合乾清坤寧而並有之仰見
  聖人有作必合
  天心受福無疆也
  此地建都隰原度於豳斯館似周初清寧合撰
  乾坤泰嘉兆燕京早並居
  恭瞻
  太祖皇帝甲冑作歌
  數人舉之且廢力
  被用臨陣常従容
  天生真人俾剏業殊勇殊智殊仁𠂻三者闕一誠不可實錄所載聴惟聰
  寛御下更嚴督戰及至要地
  先以躬棟鄂翁鄂洛拒命
  臨陣受傷退拄弓創愈復往終克攻
  大度反授射者封  太祖攻棟鄂部還復攻翁鄂𠗂薄其城縦火焚城樓及村中廬舍  太祖乗屋顛射城中城中鄂爾果尼潛射  太祖傷首貫胄即拔箭以射敵應弦而踣雖流血至足猶鏖戰不已敵復有𠗂科者於煙熖中突發一矢射太祖穿鎮子甲護項  太祖㧞之鏃卷如鈎血肉並落衆競趨而前欲登屋扶掖  太祖恐為敵窺亟諭止之時項下血湧如注乃以一手捫創一手拄弓而下二人掖而行忽迷仆旋稍甦裹創如是者數四甦輒飲水凡一晝夜血猶不止乃棄垂下之城而還及創愈復率兵攻克翁鄂洛城獲鄂爾果尼及洛科諸臣請誅之  太祖曰彼為其主乃射我今為我用不又為我射敵耶乃皆授為牛錄各轄三百人衆咸頌  太祖大度迄今每讀  實錄至此緬懷  創業難難輒為流涕時此甲冑即進
  御想像
  創跡猶餘紅嗚呼想像
  創跡猶餘紅敢不思念
  艱難亹敬恭
  恭瞻
  太宗皇帝所御弓矢
  矢計長四尺弓知勁百鈞寶藏示
  家法善用識
  天人敢懈詰戎念不忘
  創業辛傳觀相朂勵扈蹕有宗臣
  實勝寺
  瀋陽既建都佛宇於焉搆名之曰實勝義蓋叔孫取遂致定中原萬方徠輻輳雖資幽贊力允藉
  神功茂小子承
  先烈月將而日就戊辰築梵宇西山之東岫題額實同之金川功速奏戊辰夏征𠞰金川以番人恃其碉險因憶開國之初我旗人屢以雲梯冉薄登城者不可勝數遂於西山之麓設為石碉簡佽飛之士習之未逾月而精其技者得二千人命大學士忠勇公傅恆為經畧統之以行且集諸路之兵期必濟事先聲所布其酋厥角請命因命赦其罪班師技未試而大功以成碉之側建寺曰實勝更合成功之旅立健鋭雲梯營於寺左右更建屋居之詳見向所作實勝寺碑記其後五年間凖回歸我宥乙亥平定準部己夘平定回部皆有健銳營勁旅従征毎當攻戰之時悉鼓勇効命因得迅奏膚功黷武則何敢詰戎亦云懋握勝胥以實循名幸畧副惟勵繼繩心永頼
  祖宗祐
  長寧寺
  都會無不有道宮梵寺委長寧昔所名亦祗願寧此孰知
  天眷隆四海一家矣
  開創賴守成是責將誰諉圖易在思艱安民要察吏
  期萬葉安乃副
  二祖喜長寧豈徒來吾心廑未已
  長寧寺恭瞻
  太祖所御冠服
  故里當年如沛里
  御園今日作祗園盛京一統志載  御花園順治十三年改為長寧寺貝螺永䕶
  三乗法
  冠服重瞻五世孫
  沐雨櫛風恆此共葛燈土障儼其存寧惟
  示儉兼示勩自審當何繩繼敦
  題法輪寺
  聖建四窣堵法輪寺在地載門外永光寺在撫近門外廣慈寺在徳盛門外延夀寺在外攘門外四寺各建白塔一座相傳當時喇嘛有善相地術者曽雲四塔全當一統斯惟城北隅欲因示䝉古寺初建即盛興黃教以彼時䝉古已有歸附者使之瞻奉皈向亦柔逺之一道也詎止事浮圖是日親瞻相
  當年緬創模法輪演國語以國語所譯梵經令喇嘛住寺演誦於此地為尤宜云
  佑舊京都
  瞻仰
  頥和殿感成長句
  潔沼軒庭
  憩聖慈丙寅建此殿甲戌恭侍  聖母臨幸盛京奉  慈駕駐憇於此今來瞻仰祇添
  悲空教扈蹕憶
  前度誰識承
  歡歎永辭
  神御敢言一再奉  皇祖妣  皇妣御容惟尊藏夀皇殿遇除夕元旦同  列祖列後神御敬奉瞻禮是以予於  聖母敬遵舊典於禮不敢輕有所加雖  夀康宮  暢
  春園為  慈躬頥適之所然其地應㽞為萬年尊養東朝故此兩處皆不另奉  御容  神位今於此殿亦視  夀康宮  暢春園之例
  音容如在久長思寂寥朶殿銅龍鎖揮淚難堪欲去遲
  駐盛京故宮有懐
  三臨溯
  皇祖幾宿駐
  陪京肯搆勵今篤開基緬
  始營百年孳富庶萬戶暢寧盈奉
  養殊前度癸亥甲戌兩次詣盛京皆奉  聖母承  歡行慶追憶曷勝悽愴悽然一繾
  
  賜奉天將軍𢎞晌
  各省將軍駐奉天任最繁旗民紛雜處文武董雄藩用簡宗臣俊同為
  聖祖孫朂哉勤教養培此故風存
  賜吉林將軍福康安
  從征能奮武福康安以侍郎命征𠞰金川奮勇著績錄其功授嘉勇男世爵列紫光閣前五十㓛臣貳部亦通文知可棟梁任因教節鉞分迎鑾仍扈蹕鍳悃匪嘉勤汝父家聲在福康安為故大學士忠勇公傅恆之子勉之尊所聞
  示盛京五部侍郎
  陪都五部備官儀實各亮工有所司詎祗養高勝國似盛京設戶禮兵刑工五部每部侍郎一人掌之凡盛京之事各視其職分屬焉非若勝國陪京備員虛設為投閒置散之地也亦常掄彥內朝移侍郎中遇才猷練逹之人用之京部或外省督撫者皆有之曹郎互半中兼外五部司官向用本處人員雍正五年  皇考以各員素多串通欺隠之弊概行撒回調補京缺而命在京各部堂官揀員發往補授乾隆八年幸盛京見各員頗知黽勉積習亦經悛改令將各司員半用本地人員半由京員遷調俾其不礙陞途乾隆十八年復諭吏部議盛京郎中貟外主事各缺用京員十之七本地人員十之三以歸平允臺職應全罷允宜明李南京兼設都察院官屬更無所事事我朝盛京則不置此職也大異南京紛議論徒資撓亂竟何禆
  題迪光殿六韻
  陪京駐數日別殿搆西廂法
  祖依崇政崇政殿為盛京宮正中臨朝之所其後為鳯凰樓又後為清寧宮祀 神之處皆不可居丙寅
  春於東廂搆頥和殿以奉聖母駐憩西廂即此
勅躬亹迪
  光緬前敢曰闡示後願惟昌乾惕勵朝夕邇遐圖艾康陶謨允期徳禹訓惠招祥五字攄心悃宵衣勉日強保極宮
  天與承新命人言至舊家起居喜惟樸室宇本非奢建極
  欽錫保繩
  先奠邇遐文皇武功詠意謂涉於誇
  繼思齋題壁
  齋搆陪都額繼思守成開創卻殊施守成不敢曠吾職庶可無孤
  開創時
  亥年戌嵗兩來茲一度
  前猷一度思
  累洽重熙䝉昔業繼之難矣願蘉之
  敬題崇謨閣
  故宮
  興王地
  實錄合尊藏敬建
  崇謨閣丙寅年於繼思齋後建崇謨閣尊藏  五朝實錄永昭白水鄉
  蘿圖燦金匱𤓰瓞演銀潢庚午冬十月以玉牒及  五朝實録恭送盛京嗣後毎十年
  修訂玉牒一次告成並如前恭送

  締造貽鴻業益茲厪覲揚
  恭詠
  太宗所製鹿角椅
  詰戎不廢獵得鹿角成斯
  武示儉兼示
  坐宜攜復宜雕幾曽弗藉磋切畧為施
  後聖繼
  先聖山莊亦有之避着山莊有  皇祖所製鹿角椅向曽恭詠
  酹克勤郡王園寢
  每陳開國策均合
  聖人心王戰功頗多且於天聰時陳奏善撫降人及請於山海闗通州燕京三處急圖其一以定丕基並請
  駐兵金州瞭哨諸事太宗皆嘉納之
不少赳桓衆
  獨嘉幹畧沈佳城留故里致奠重躬臨彰善俾觀感伊予此意深王之後襲封者改為平郡王今春以開國勲藩爵延於世自應仍其初封之號俾襲爵者顧名追念無忘其先人體團勲勞常懷効勉於訓示宗親有益曽命軍機大臣會同宗人府核議著為令賜奠功臣揚古利墓
  主吏勇過漢長孫陪似唐溯思同麥飯恩合奠椒漿百戰英惟勝一心誠且長揚古利以功授超品一等公世襲罔替公號曰英誠
  兩朝勲績赫異姓獨封王揚古利幼従其父來歸  太祖深異之日見信任因  命入侍且尚主毎従征伐必身先士卒  詔之止亦不止或受傷猶裹創行以故功績最多而著崇徳初隨征朝鮮誤中礟傷而歿  太宗臨哭之慟親視含斂追封武勲王
  賜奠費英東墓
  來歸識超衆獨入目無前費英東自少從  太祖征討三十餘年身先兵士衝突竪陣當其鋒者莫不披靡嘗従征葉赫城上矢石雨下  太祖再命之追對曰勢垂克必不退也竟拔其城
  嘉諭萬人敵其従  太祖伐明取撫順也明兵來援礟驚費英東馬旁逸衆皆不前費英東迴馬大呼揮諸軍並進遂破之 太祖撫髀嘆曰萬人敵也 從征三十年薦賢奬以豫劾惡誨於先我  太宗嘗諭羣臣曰費英東見人不善必先自斥責而後劾見人善必先自奬勸而後舉故被劾者無怨言破舉者無驕色未聞諸臣以善惡直奏似斯人也開國思殊績贈封理合然
  賜奠額亦都墓
  冠世稱勇獨丁年識
  主真額亦都年十三手刃父仇避居嘉木湖村居數嵗太祖過其地額亦都識為真主遂従行驍勇善戰能以少擊衆所向克㨗  太祖知其能日見信任嘗攻巴勒爾達城率鋭先登跨堞而戰飛夫貫股著於堞揮刃㫁矢戰益力被五十餘創不退卒拔其城而還其勇果類如此忠攄實異衆
  恩顧亦超倫風雨精神會松楸碑碣陳元孫能繼勇額亦都元孫豐畀額襲果毅公爵昨為副將軍征𠞰金川奮勇著績嘉其克紹祖風於公號加繼勇以旌之惜因病不能永年撫念為之嗟悼奕世有良臣
  大政殿六韻
  一殿正中據十亭左右分大政殿前建亭左右各五居首者為宗室王貝勒議政所其八則八旗大臣議政之處同心籌
  上下合志立功勲
  辛苦緬相共䂓模迥不羣世臣胥効藎宗子更攄勤太祖太宗創業之始凢征𠞰皆  命王貝勒統兵而行若  親征則王貝勒扈隨分領軍隊宣力抒
  忠是以  開國諸王貝勒無不建軍功者每用思
  前烈誰當繼舊聞推
  恩與旌雪睿親王統衆入闗掃蕩賊氛肅清京邑尋分遣諸王追殱流寇撫定疆隅凡創制䂓模皆所經畫即奉迎  世祖車駕入都定鼎以立萬世丕基厥功甚鉅惟攝政多年威福不無專擅為衆所畏忌於其薨後搆誣傾䧟因指斂衣踰制坐以叛逆定罪除封削其屬籍時  世祖尚未親政故衆得逞私修怨也予每恭閲  實錄載  太宗升遐時諸王推戴請王即尊位王誓死不従輔立  世祖其後更以王貝勒等多謟媚王而不知尊崇  主上嚴詞訓飭朂以盡忠而於同母兄英親王阿濟格之違法妄行責其非而降其爵王之藎誠公正心跡煙然豈可令其抱不白之寃於地下特降㫖昭雪補入宗支復其王封仍與世襲並為修建園寢追謚曰忠詔太常春秋祠祀又豫親王西平流冦南定江浙實閒國諸王戰功之冠乃因係睿親王同母弟誣獄株累降封郡王致令勲績湮沒未免遺憾亦勅復其親王世襲如故又禮親王以讓王而兼偉伐鄭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皆茂著壯猷克昭駿烈載左宗盟顧其後之王號禮改為康豫改為信鄭改為簡肅改為顯克勤改為平其子孫所襲皆非其始封之字因命復稱原號俾其後裔承家襲慶追念祖功共知效法亦所以風示宗族也又以此六王配享  太廟用昭展親酬庸之典且敬體我  太祖太宗締造之初心推  恩弗替雲 奕世勵慇懃
  閲射
  大閲應同吉禮行停之閲射揀其精大閲乃吉禮此次固未舉行而巡方詰戎有不可廢況盛京為國家根本重北更即習射因擇其尢精者於宮門校閲並以行賞詎宜故國忘弧矢況是朝家舊法程命中挽強頻有奬耦升旅進各無爭卻因臂病䟽斯事不覺於心略愧生向閲射必親引弓發矢俾衆觀曕徃徃十中八九自臂痛以來久踈歩射見射耦命中未免恧然於懷
  故宮即事
  轉瞬忽經廿四年白駒隙與逝波川開疆拓土勉勿替甲戌詣盛京適準噶爾輝特台吉阿睦爾撒納內附遣使先至是時尚未籌及西師之役也繼因機有可乗乙亥遂平定凖噶爾己夘復平定回部拓境二萬餘里設官分駐兵民墾藝安居耕屯相望商旅亦絡繹往來儼如內地至兩金川本服屬土司乃敢負恩抗拒法不可宥因而命將申討一舉𠞰平於其地設鎮安營以杜後患凡皆仰體  祖宗創業之艱勉副守成之責亦實仰邀  黙佑所至集勲馬保泰持盈慎益䖍䝉藉
  前庥惟幸爾思量
  重侍更⿰氵⿱林目 -- 潸癸亥甲戌兩至盛京皆於故宮侍  皇太后宴賦詩恭紀茲欲如前此之承  歡奉讌那可復得追思不禁落淚翻書擬欲遣煩緒其奈紛吾恨轉填燃霞綳觀書用舊韻
  譯漢語即糠燈為盛京土物每來即燃之以觀書不忘舊也
  土障葛燈宜此物陳編枕葄夜堪稽軍書如緬
  當年治亦似樵蒸
  歆配藜
  清寧宮再疊舊作韻
  廿四春秋閲宮庭宛似前敢誇新拓地甲戍至此為籌辦新疆之始乙亥夏平定凖噶爾己夘春平定回部拓地二萬餘里北踰伊犁西扺業爾羌悉𨽻版圖耕屯相望並設官分駐商旅通行儼如內地而左右哈薩克東西布魯特以及安集延拔達克山諸部亦皆臣服實賴
  天庥 祖徳垂佑雲
 惟亹舊承
  
  祖蹟懷肯構
  神禧欽奉筵祀  神為國家舊俗今坤寧宮毎日祭神及春秋立竿大祭皆依昔年清寜宮之例茲駐盛京仍照癸亥甲戌兩次行祀  神禮於此並召扈従之王公大臣及奉天吉林兩將軍入內賜食祭肉以受釐錫福酌匏風樸素執豕饎精蠲不盡一心慕言將六御旋䝉
  庥如尚健重至待他年
  文廟
  
  太宗皇帝始剏大業即崇文重道建
  孔子廟於盛京行釋奠禮開國規模己肇萬年有道之長也
  猶未乾戈戢已興禮樂融
  聖圖真廣大文教合尊崇璧水恆論道泮宮每獻功至今
  培正學比戶鬯儒風
  遼城望月用唐文皇韻
  呈象湧滄瀛見光先勃碣桂樹吳剛修不放枝外綴散彩麗霄漢示沖表盈缺於時逾中秋廣寒徒念結夙興偏宜觀漸向西林滅
  題仿楊補之三疊圖箑即留置繼思齋
  遼東曽鮮見寒梅攜得踈花幾朶開隨路秋風那吹去先期冬雪幻飛來畫圖三疊何須較香色雙清喜共陪留置芸齊還什襲無端防惹午蜂猜
  於故宮用唐太宗幸武功慶善宮韻即效其體
  真人興白水屢遷此開基  太祖初建都 興京其後取遼陽因築城建宮室  遷居之名曰東京夭命十年  太祖以瀋陽形勝地西征明北征䝉古南征朝鮮路皆便易且採於山材木不可勝用又水多魚原多獸以時漁獵不可勝食乃  定議遷都是為盛京  規模遂大備矣近逺多景従
  建號始於茲  太宗功徳隆盛混一䝉古征服朝鮮又得玉璽符瑞於是諸貝勒大臣外藩蒙古台吉及漢人文武各官奉表請上尊號再三請始得俞允乃於天聰十年四月築壇徳盛門外即皇帝位建國號曰大清改元崇徳遂  肇億萬年基業焉復讐興義兵鼓勇同趨時䝉古稱北臣朝鮮質東夷入闗據正統安民
  勤文思勞每籌茅簷逸寧耽繡㮰百年久昇平繼述予所司眷言懐故京來巡遼水湄兵民誠富庶農桑帶郊畿幾餘攬芸編因賡文皇詩
  登鳯凰樓疊甲戌韻
  風清日朗九秋時嶽嶽層樓拾級披此日繼繩欽
  陟降
  當年開創溯津涯望氛久矣干戈戢俯庶欣哉𨞬市滋一
  瞬流年過廿四再來乎否有餘思
  寄題千山
  千山勝景久薌哉三度徒教寄詠迴三臨盛京皆欲至而未果本異唐宗曽駐輦相傳唐太宗曽駐蹕於此然彼以征髙麗而過其處予三次皆因謁祖陵而來事既不同且此地在唐僅為遼西以外邊郡今則為  祖宗創業故都建置更不同也空傳丁令有遺臺山有仙人臺或因丁令威得名底須石洞花巖皆千山名勝到原匪探竒問景來卻笑前遭泐崖處侵尋應已漶莓苔
  盛京土風襍詠十二首有序
  我國家
  發祥之初居鄂多理城地近吉林烏拉數世後棄而他徙
  
  肇祖居赫圖阿拉爰創始基越我
  太祖膺運造邦乃討平圖倫還定烏拉撫有葉赫諸部遂遷居
  興京繼復克瀋陽因建都於瀋即今盛京故盛京土風與吉林同譬之成周豐鎬風規無殊沮漆也曩既成吉林土風十二章茲仍舉前題為盛京詠亦數典所當遞及耳各題小引已詳前作故不複綴
  威呼
  漢語小船也
  造舟周室昔為梁開國規模百務詳奢匪黃龍及青雀利資雨泛與煙航製堅質樸提攜便威呼刳木為之水行可載三人登岸則可挾之而趨或行窩集中遇小河港隨時可渡最為輕便圓底平舷坐起康何必樓船稱伐越呼威久已武惟揚
  呼蘭
  漢語竈突也
  豳岐家室屢為遷時處恆依舊俗然水火每資叩昏戶㸑炊常看引朝煙疏風避雨安而穏直外通中樸且堅截中空之木刳使直逹樹之簷外引出炕煙覆荊筐其上以䕶雨雪而旁竅仍通滿洲舊製如
  玉食寄言惟辟者莫忘陶復九章綿
  法喇
  漢語為扒犁即拕牀也
  服牛乗馬取諸隨制器殊方未可移似榻似車行以便曰冰曰雪用皆宜似榻無足似車無輪以牛馬挽行氷雪中可以致逺孤篷雖遜風帆疾峻坂無愁銜橛危太液拕牀龍鳯飾液池冬日則御拕牀其製有施氊幄及飾以龍鳯者椎輪大輅此堪思
  斐闌
  漢語榆栁小弓也
  桑弧蓬矢舉惟男示有事胥自幼諳榆栁為弓騂角未荊蒿作箭雉翎堪其名曰鈕勘二三卿士節權略日夕兒童戲以耽我滿洲以射為重雖小兒嬉戲亦習慣成自然雲即此箕裘應共朂進之觀徳更名談
  賽斐
  漢語匙也
  有捄早是詠周雅異地同風古製存不改木為非玉作常資朝食與晡飱匙以木為長四寸許每食用之取其質也失時巧計傳昭烈投處仙方訝葛元何似兩忘供日用大東四鬴定村村
  額林
  漢語擱板也
  橫施木板置楣桭家計精粗具畢陳楣棟間庋橫板以置缾盎匳篋諸凡家具精粗咸備滿洲舊俗比室皆然舉之以示淳樸菽粟為文莫忘古雕幾作器漫求新寒衣饑食勞中婦耕九餘三厪主人咨爾後生勤數典更希寰宇普還淳
  施函
  漢語木筩也
  枯木荒山那計年虛中貯水借天然筩斵枯木為之因其自然虛中以受貯水釀酒皆宜既化無用為有用亦見尚質之意弗愁缾罄為罍恥可佐樽盛用缶旋廚下風無慮落葉林邊雨尚憶鳴泉不材材際全其質善注南華二十篇
  拉哈
  漢語圬牆所綴麻也
  層層壞土砌為牆綴以漚麻色帶黃築土甃壞為牆壁綴麻下垂縁之以施圬墁亦國初樸素故俗也婦織男耕斯室處幼孳壯作舊風蘉底稱鑿遁顔家闔漫喻操嘻圬者王故俗公劉傳芮鞫九重此況慎毋忘
  霞綳
  漢語糠燈也
  摶糠塗梗傅之膏繼日相資夜作勞以蓬梗為幹摶榖糠和膏塗之燃以代燭用之作勞開國勤儉之風即此可見土障葛燈應憶樸駞頭鳯腦漫誇豪未知勤讀鄰鑿壁且佐服田宵索綯此日舊宮試燃者稱先何異土風撡
  豁山
  漢語紙也
  漚薴弗殊用敝麻以為紙乃樸無華擣敗薴故絮漚以為紙製樸而性堅猶存古初遺意不知有漢蔡倫合漫數上聲惟萊左伯嘉紀事傳言胥貴實銷金鋪玉那知奢捲筒金粟常臨帖藏金紙無摺痕者謂之捲筒較經背紙尤難得敢忘斯哉惕自嗟
  羅丹
  漢語鹿蹄踠骨也
  鹿踠骨非無用物以為戲亦有時需中原漫喻人人逐一具還看面面殊腕骨一具四面各異戲者持具四枚擲之各得一面則為四色全即以此分勝負偶語何須較土木采名乍欲擬梟盧帕格讀作哥漢語謂以薄圓石擊之也真足方投石可用従來如此乎
  周斐
  漢語樺皮房也
  野處穴居傳平聲易傳去聲樺皮為室鮮前聞樺皮厚盈寸取以為室覆可代瓦旁作牆壁戶牖即以山中所産之木用之費不勞而工省乃我滿洲舊風無殊周室之陶復陶穴也風何而入雨何漏梅異其梁蘭異棼占吉簷頭鵲常報防寒墻角䑕還熏稱名則古惟淳樸卻匪斐然周尚文周斐本滿洲語對音書之非取文義若如方觀承之書鄂博作峩軷引軷祭行路神之義曲為解乃失之鑿矣蓋滿文漢文音義各不同滿文漢文互譯則可取漢字以強合滿文則不可盛京土産襍詠十二首有序
  盛京山川渾厚土壤沃衍蓋扶輿旁礴鬱積之氣所鍾洵乎天府之國而
  佑啟我國家億萬年靈長之
  王業也是以地不愛寶百産之精咸粹於斯農殖蕃滋井裡熈阜而且瓌珍可以耀采嘉珉可以興文豐毳可以章身壽苗可以夀世矧采於山獵於原䱷於江不可勝食不可勝用稽古圖經志乗罕得而詳定余昔再蒞陪都頌揚
  光烈惟物産闕而未詠茲展謁
  珠丘三至此地念夫豳風之陳衣食生民之溯藝植撫百
  昌而昭大美亦述
  祖徳者所不能忘也爰舉十二事各紀以詩且系之引具
  梗槩雲
  五穀
  地脈厚則榖寶滋黍稷稻𥹭菽麥之類植無不宜畝獲數石而斗值三錢故百室盈而四鬴充嵗以為常
  神臯五榖種皆宜后稷穡同有相之略異豳風躬耒耜兼精立政詰戎師髙原下隰秋常穫萬廩千倉嵗可期內地流民成土著胥吾赤子率聼平聲盛京可耕之地甚多畿輔山左無業窮氓挈侶至者咸墾藝安居久之悉成土著日積日多雖於本地淳樸古風有礙然太平日久戶口繁滋藉此以養無萬窮黎故向有禁之之例而未嘗嚴飭也
  東珠
  東珠出混同江及烏拉寧古塔諸河中勻圓瑩白大可半寸小者亦如菽顆王公等冠頂飾之以多少分等秩昭寶貴焉
  出蚌隂精稱自古大東毓瑞未前聞混同鴨緑二江名圓流夥合浦交州獨産分取自珠軒供賦役採珠者乃打牲烏拉包衣下食糧人戶合數人為一起謂之珠軒以四月乗舟往至八月回各以所得之珠納之於官如供賦然殊他蜑戶効殷勤緯蕭亦識留名喻沽譽難更舊制雲
  人葠
  深山邃谷中葠枝滋茁嵗産既饒世人往往珍為上藥蓋神臯鍾毓厥草効靈亦王氣悠長之一徵耳奧壤靈區産草神三椏五葉邁常倫即今上黨成凡品自昔天公葆異珍昔陶𢎞景稱人參上黨者佳今惟遼陽吉林寜古塔諸山中所産者神效上黨之參直同凡卉矣氣補那分邪與正人參固能扶羸濟弱然余謂其助正氣即助邪火而人多思藉以資補每受其害而不悟亦足嗤矣口含可別偽和真文殊曰能活能殺冷笑迷而不悟人
  松花玉
  混同江産松花玉色淨緑細膩溫潤可中硯材發墨與端溪同品在歙阬之右
  長白分源天漢江混同江發源長白山國語曰松阿哩江松阿哩漢語天河也俗呼為松花江而金史乃有宋瓦江之稱皆音轉之訛耳方流瑞氣孕靈厖琢為硯佐文之煥較以品知歙可降起墨益毫功有獨匪奢用樸徳無雙昨來偶製龍賓譜寶重三朝示萬邦近集內府所藏舊硯繪圖系説輯為西清硯譜而松花玉硯則擇其曾經  望祖  皇考題識及今所銘詠者入之
  
  烏拉諸山林中多有之索倫人以捕貂為恆業嵗有貢額第其等以行賞冬時供御用裘冠王公大臣亦服之以昭章采
  東瀛物産富難詳美毳尤稱貂鼠良食喜松皮和栗實色惟重黑乃輕黃貂以豐厚純黒者為上紫次之黃又次之毛潤澤而香則以喜食松栗之實故也蝨談被困蘇季子狗盜獻嗤齊孟嘗狐白那堪相比擬名裘黼黻佐朝章貂裘可作常服三品以上大臣及京堂翰詹官皆得用之若為端𦋐惟以供御餘則皇子諸王亦得用為朝祭之服
  鹿
  地多崇山茂林鹿蕃息而肥腯麋鹿尤他所罕覯扶餘之鹿所以稱美唐書也
  長白秈山夏育夥鹿以四五月遇雨生麛交以八九月攜麛就煖出林窠長白山崇地冷鹿以夏月山中避炎至秋冬乃成羣就煖向盛京圍埸而來取之無盡用不竭賜以有常受者羅將軍等冬日行圍所獲麅鹿山積擇其肥者以進嵗率千餘年節頒賜羣臣羅列充庭受者如拜割鮮之惠焉抱朴稱來經目少趙髙指處戒心多分明角解非同麈月令傳聞早定訛月令謂仲夏鹿角解仲冬麋角解今試之則木蘭之鹿與吉林之麋無不解角於五月已知月令之訛後見南苑所育之麈實於冬至始解爾蓋古人不辨麋與塵耳經文不可易因改正靈臺時憲並為鹿角解說以訂其誤
  熊羆
  盛京多窩集茂密蓊翳連林數十里熊罷每跧伏其中熊趫㨗而羆憨猛皆獸之絶有力者甲戌行圍並曽殪之羆重千餘斤熊亦及半
  小者為熊大者羆羆惟東土始逢之熊各處皆有羆惟吉林盛京始有他處所無也蟄時居穴或居木熊羆冬令皆入蟄不食熊小或居木孔羆大則居穴也夢裏得祥必得兒力士刺須十始勝刺虎者不過五人一排向於盛京圍中使力士刺熊羆非十人不能勝蓋其力倍於虎也封駝負覺一難支獸哉何自解人語異苑徒傳子路竒
  堪達漢
  堪達漢出黑龍江似鹿而大其角可作射韘色如象牙而堅白勝之韘間環以黑章一綫即角中之通理以㸃細密而勻正者為最
  音義率同爾雅𪊑爾雅釋獸鹿絶有力𪊑音義俱相近而𪊑字佩文韻未收今據廣韻用鹿中絶有力頎然垂胡因以樊纓比堪達漢國語馬樊纓也是獸項下懸肉相似因以得名戴角猶勝象決鐫履洳迅行如蹴雨逢岡遲進似騰煙是獸生山中而喜水行水則速行山則遲亦異聞也和闐玉韘夥新詠甞命玉工仿角韘琢玉剏為之及和闐嵗貢美玉毎擇其精好者製為韘屢有題詠數典於斯未可捐
  海東青
  羽族之最鷙者有黒龍江之海東青焉身小而健其飛極髙能擒天鵞搏兔亦俊於鷹鶻
  鷙鳥従來有窟窠海東青窟鮮逢他鷹鵰皆有窠巢多縁峭壁為之人不能上惟海東青従未見其寀也徒傳飛至滄瀛左亦自投於叢樾羅鶻骨鵰周早輸健蠅營狗茍底須多禽中虎也卻愁燕演雅名言可會麽輟耕録載演雅言海東青羽中虎也燕能制之羣集縁撲即墜云云以小制大物性往往如此亦猶腰黃啖虎之類也
  鱏鰉魚
  盛京之魚肥美甲天下而鱏鰉尤竒巨口細睛鼻端有角大者丈計重可三百斤冬日輦以充庖備賜亦有售於市肆者都人分鱠之目為珍品
  物巨其中目小者可知賦性必良馴即如雪象殊常獸自合江鰉異別鱗蹲岸釣難投美餌鑿冰射要繫長緡魚出黑龍等江非釣所能得捕之者以綱圍至岸邊伺魚首向岸挽強射之魚負痛一躍而上至陸地即易於掩取冬日或鑿冰以捕則必繫長繩於箭以掣取之頽然陳處欣兼惜倍勝椎牛饗衆人
  松子
  松子諸山皆産而窩集中所産更勝蓋林多千年之松髙率數百尺枝幹既茂故結實大而芳美亦足徵地氣滋培之厚也
  窩集林中各種松中生菓者亦稀逢大雲遙望鋪一色寶塔近瞻湧幾重松子生松塔中其形下豐上鋭層辦鱗砌望之如窣堵每辦各藏一粒既熟則瓣開而子落鱗砌蚌含形磊落三稜五粒味甘濃偓佺曽遺去聲堯弗受小矣子房學步蹤
  溫普
  溫普國語譯漢音書之山中果也形似樝味甘而酢或借榲桲字書之考花木記以榲桲為梨別種則徒取音近固不相類耳
  山果還將山蜜浸去聲大於北地小於南闗內山櫨大如彈子掣之可供殽核闗外如熱河一帶之山櫨小不及半亦不中食盛京所産溫普大小介乎二者之間蜜漬之可以致逺實成露結而霜降味合梅酸與蔗甘可口已教述莊子狀形卻覺漏嵇含地靈氣厚誠
  天府動植飛潛物普覃
  題永安橋
  向多沮洳盛京西百廿里修道似隄盛京城西至廣寧向多沮洳行旅多艱  太祖初定瀋陽即命修築疊道百二十里更建坦行永安彴太宗崇徳六年又於此建永安橋自是坦行無阻遂教直接廣寧蹊
  當年師旅資撻伐此日農商受福禔
  有舉胥為奕世計經過惟亹繼繩兮
  廣寧途中對雪
  癸亥歸輿冬對雪今畨雪對季秋時可知關外偏饒
  冷且喜途中不負期近甸遙山遍皴染斜珠亂片正紛披此間宿麥原無種闗外地氣較寒不似闗內之佈種秋麥無藉雨雪滋培而此時闗外之雪在闗內尚當作雨但未知畿輔各屬曽一律均霑否耳卻為京畿繫逺思
  登澄海樓望海疊癸亥舊作韻
  包括乾坤轉復旋奫奫孰得測憑樓有興重斯日浮渤無邊逺接天誰見滄桑經變幻虛傳壺嶠隠神仙俯臨惟羨廓然量何以從容納百川
  登澄海樓再疊前韻題壁
  寰區實廣矣環以斯渤溟章亥己迷步河伯徒歎盈俯近無雙白望逺惟一青三登廿五載所幸時均亨獨惜失妙蹟仙班懐昔瀛癸亥年初登澄海樓張照梁詩正扈従聨句因命照書之壁間字勢雄秀雅與題稱今樓壁依然而妙蹟已失用深惋悵照有瀛海仙班印撫今追昔不能不以之典懐耳永希弗揚波萬國朝皇清
  澄海樓聨句
  乾隆四十三年秋展謁
  祖陵蹕途出入俱由山海闗迴鑾因登澄海樓距甲戌之臨雖越二紀而登瀛勝槩憑覽依然因命于敏中梁國治再疊前韻聨句詩中禁體亦循曩例也
  御製歸墟日為納尾閭日為傾傾納兩無竭
  墟閭互相盈逺禆或仿彿邃古疇經營
  前巡閲二紀臣于敏中
  御製疊至臨層甍憑軒望蓬島迴輿辭陪京壁惜張蹟佚乾隆八年聨句詩命張照書壁神彩飛動足珍十九年重臨蹟尚存今被俗人圬壁毀之實覺可惜所存惟汪由敦更書上石者耳
  碑撫汪體更界垠瓊閣竦
  聨藻標霞擎聲臚紫極動臣梁國治
  御製目迥青霄崢橫陳接雲宇直入餘石城秦時長城入海里餘俗稱四十里者偽也爾時如何築
  今域偕來並連山險寧恃聚米覘逾明遼矣廣軸振臣于敏中
  御製蒼然圓𡪺掁噴雪白非晦釋名海晦也主引穢濁其水黒而晦斂日黃徒轟郝經詩忽憶黃河轟歛日朝夕信弗舛
  宗都量以成珠胎孕靈蚌金背騰橫鯨出素屑霜采臣梁國冶
  御製升旭輝若英地脈綿永刧隂火然恆晴樓臺氣吹蜃村舍居羅蜻用呂覽海上有好蜻者所居蜻至之事望秩昭𦙝蠁卜
  祠煥晶熒  聖駕 闗後二日即  命望祀北海之神並  勅疆吏於樓旁度地 興建 祠宇景象倐紛集臣于敏中
  御製端倪自全呈東南坦崖塹西北拓安貞周環識體大噓吸通乾行搏風莊叟喻志怪齊諧評有經騐博物臣梁國冶
  御製惟錯徵含生尋仙鄙徐福運杼孰祖瑩北史祖瑩常語人曰文章須自出機杼三畨詠一韻可以命歸程
  往盛京恭謁
  祖陵禮畢迴鑾進宮之作
  東臨故國仰
  前徽益切守成凜萬幾出警行行為入蹕秋陽冉冉變冬暉時已立冬六驄安吉適應稅兩月光隂迅若飛返必面今誰與面
  壽康徒自叩
  空幃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
  敬題重繪
  太祖實錄戰圖八韻
  昊天有成命長白肇嘉徴  實錄內首蛓長白山約高二百里週圍約千里鴨緑混同愛滹三江所出初天降仙女於長白山東北布庫哩山下有神鵲銜朱果吞之成孕生男生而能言長成母告子曰天生汝令汝定亂可往彼處將所生縁由一一詳説乃與一舟順流而下言訖不見時長白山東南鄂謨輝三姓爭雄聞之往見果非常人異而詰之荅曰我乃天女所生娃愛新覺羅天降我定汝等之亂衆皆驚異遂擁回三姓人息爭共奉為主以女妻之定號滿洲實我朝發祥之始也草創大東始䂓模方夏膺旅猶五百闕甲未十三增  實錄內載我  太祖龍行虎步舉止威嚴心性忠實剛果武勇蓋世用兵如神初起止邊甲十三副兵不滿百克闗偷城後攻納申完濟漢亦僅率兵四百  恩威並行順者以徳服逆者以兵臨於是削平諸部後攻克明國遼東諸城建都盛京  帝業遂定圖逺先靖近捫創更鼓升實録內載攻翁鄂洛城時  太祖升屋督戰被賊箭中首透盈即以所拔之箭射賊應弦而倒又被他賊中項鏃卷如鈎抜出衆見被傷欲扶回  太祖恐敵知覺勿令近前項血湧出  太祖以手搵箭眼拄弓従容下屋每恭讀  實錄至此未嘗不流涕動心其後兵力漸強  太祖欲復  先世之仇乃書七大恨告 天興兵親冐矢石授方畧大破明師二十餘萬於薩爾滸山遂因書七恨便以進千乘有
  戰無不克惟
  仁是用興艱難思
  祖徳繼續勵孫承重繪傳奕世  實錄八冊乃國家盛京時舊本敬貯乾清宮恐子孫不能盡見已命依式重繪二本以一本貯上書房一本恭送盛京尊藏傳之奕世以示我大清億萬年子孫毋忘  開創之艱難茲復命敬繪此冊貯之避暑山莊以便披閲永凜守成毋忘凜日兢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六
  天章
  皇上聖製
  乾隆四十八年癸夘
  御製古今各體詩卷上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六
  天章
  皇上聖製
  乾隆四十八年癸夘
  啟蹕徃盛京之作
  孟月虞渉潦中秋協旅程前本擬七月十一日由山莊啟行詣盛京因是日始立秋又末㐲首日恐作雨泥濘因改期於八月十六日啟蹕撰辰指故里是日啟巡旌初歴千峯邏今年自八溝一帯取道邊外經喀拉沁部落皆新路非癸亥甲戊所經䝉古地沿觀萬寳成午前㣲熾熱卻已至行營
  野店
  野店山村接逺岡夏田秋種去聲總登穰昔原䝉古牧遊地今作齊民耕鑿塲八溝向年本屬䝉古牧塲昔皇祖每過冬至於此明安溝圍塲行圍即米峪口之地雍正年間因喀拉沁䝉古人衆將圍塲三旗地方賞還耕牧並設立八溝㕔員管理旗民事件迄今休養生息井廬相望禾黍盈疇與內地無異矣郡矣縣之新[1]乾隆四十一年升熱河㕔為承徳府統轄六屬並改八溝㕔為平泉州四旗㕔為豐寜縣喀喇河屯㕔為灤平縣三座塔㕔為朝陽縣塔子溝㕔為建昌縣烏蘭哈逹㕔為赤峯縣仍兼同知通判原銜皆𨽻承德府並建設學校増置解額如直省州縣雲庶乎富也更應商本來內地貧乏輩開墾須知土物臧熱河等七㕔本無土著民戶自  皇祖每歳駐蹕熱河肇建避暑山莊以來內地貧民覔食謀生者漸次開墾今百年生聚村落阜繁且有讀書應試之人益見我國家培養之澤深也
  宗暢寺
  寺在八溝東北七家村康熙年間喀拉沁䝉古部衆所建也乾隆癸夘秋喀拉沁王拉特納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第畧為整飭以備巡幸初頓因賜名宗暢寺以誌宣揚黃教中外一家之盛雲
  停蹕值村寺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名宗暢崇欲因闡黃教兼以奨丹𮕵內外一家信覲瞻萬姓同致予心喜者滿谷稼登豐八溝村
  平泉今號州㕔屬本八溝八溝本熱河七㕔之一乾隆四十一年改為平泉州
  聖祖狩冬習昔年  皇祖每歳冬至後於明安溝行圍即俗所稱米峪口也圍畢由此路復至熱河
  駐數日還宮

  憲皇輿地收雍正七年始設八溝㕔通判令管理旗民案件嗣後改為八溝同知濯林無野獸闢隴有耕牛䝉古民雜處胥厪衣食謀八溝本係遊牧處所是以  皇祖時每歳於此行冬圍今則髙原下隰處處墾闢林濯獸無不可行圍而內地民人貿易耕作者與䝉古雜處真中外一家矣
  承禧寺
  皇祖行冬狩年年蹕過斯一區瞻梵宇兩字
  額雲楣康熙五十四年賜額茲益閭閻富全無鳥獸滋歡欣迎老㓜
  累洽永承
  禧
  駐萬祥寺側行館有感
  精藍倚碧崚乆矣闡宗乗誠意行館建憩躬駐蹕憑喀拉沁逹魯地方舊有萬祥寺上年御前領侍衛內大臣貝勒晉封郡王扎拉豐阿以朕今秋蹕途所經此係旗分地請於寺側搆行館以備憩駐雖不許諾而意甚誠懇念係自㓜教養栽培之人難卻其情許之栽培從㓜者許可一時應誰謂工纔蕆茲來侍末承扎拉豐阿以今春病逝因令其子丹巴多爾濟襲封貝子卻看爾子繼原是我孫稱丹巴多爾濟為皇三子之壻原是孫輩也即境思人徃無端感慨増陣雨八月二十日
  西北簇雲起須臾陣雨催行營已駐蹕別館耐清陪是日駐蹕塔子溝北即今所改建昌縣之北也亦係扎拉豐阿旗分地上年於此搆作行館以供清憩婪熱滌來爽棼絲捲去雷山田収欲畢利在灑途埃廣慧寺行館作
  䝉古奉黃教轉經延梵僧行齋隣浄域夜不収村舊有此梵字今賜名為廣慧寺上年喀拉沁王拉特納鍚第請於寺側搆傋行館數楹屢諭未允而懇請誠切念其抒忱自効許之按夜不収在明季為軍營偵探人之俗名其時或於此遣人訪伺敵情夜行畫伏後遂以此名村今則中外一家逺至伊犁可以萬里宵行因感夜不収之名益殷然於保泰持盈之匪易耳駐輦向清塍惜費雖頻諭攄忱各效能更殷保㤗志問古有誰曽
  卓索圖盟王公等備宴即席成什
  木蘭備宴例維常此日肆筵因過疆內䝉古四十九旗分為六盟喀拉沁土黙特五旗曰卓索圖盟科爾沁都爾伯特郭爾羅斯札頼特十旗曰哲里木盟阿嚕科爾沁巴林扎嚕特翁牛特奈曼喀爾喀左翼克什克騰敖漢十一旗曰昭烏逹盟鄂爾多斯七旗曰伊克昭盟烏珠穆親蘇尼特阿巴噶巴哈那爾霍齊特十旗曰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林郭勒盟四子部落喀爾喀右翼毛明安烏喇特六旗曰烏藍察布盟向年木藍行圍各䝉古王公等於巴雅爾鄂爾袞溝進宴詐馬歳為常例茲所駐哈逹地方為喀拉沁土黙特接壌處所該王貝勒拉納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第索諾木巴爾珠爾等因巡幸經過除道成梁肆筵設醴並陳詐馬諸伎意甚誠謹現在該王公等侍宴趨扈者皆朕兒孫軰行見朕年逾古稀控馭如昔無不喜動顔色朕於馬上亦一為解頥寔中外一家之盛事也除道架橋加謹侍牽羊設醴更誠將撫看多是児孫輩畧悵都無伯仲行詐馬看餘榮馬返諸人歡慶尚康強
  過朝陽縣
  興中之府朝陽縣此地本名三座塔舊設通判乾隆丙申改為朝陽縣即遼時興中府三塔一頽其二存是處有遼興中府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塔碑尚書都官員外郎遼西路錢帛判官張嗣初撰文乃少府少監張檢子也碑稱塔為栁城梁氏守竒道鄰兄弟出家所建天慶六年立碑三塔者其一已頽尚存二塔雲殘碣猶傳張氏記千秋興廢不堪論
  㣲雨八月卄七日
  山田報収稔雨弗雨聼其近以轉炎劇謂當灑爽披曉輿歴蘭坂空宇落煙絲不濘清塵塕思量左右冝進栁條邊
  九闗臺邉口門名據栁條邊峻嶺崇山相屬連一入分明別內外沛豐近矣意欣然勝時結栁原堪禁九闗臺結栁為邉以界內外無敢私越寔由國家聲靈赫濯是以令行禁止無藉邉墻為固也衰際脩城亦易頽明季防邉列戍脩築長城守禦不遺餘力而我大軍屢次攻明長驅直入隨䖏皆可進兵並不由喜峯古北等闗口益見守城之難務在慎徳以綏和中外而非徒恃壁疊之險也皇子扈隨謂知否守城難論慎思之
  哲里木昭烏逹二盟王公等備宴詩以誌事
  三盟地過一盟地自熱河由邉外至盛京趨扈者蒙古三盟部長所過喀拉沁土黙特皆卓索圖盟地也其二地猶居北東科爾沁都爾伯特郭爾羅斯扎頼特等十旗曰哲里木盟阿嚕科爾沁巴林扎嚕特翁牛特奈曼喀爾喀左翼克什克騰敖漢等十一旗曰昭烏逹盟其部落俱尚在東北此次並不經過其地科爾沁親王貢格喇布坦巴林郡王巴圗及貝勒貝子公台吉等因朕蹕途經過邉外千里輻輳前來趨扈於盛京義州五里屯地方備進筵宴輸忱內外一家之盛寔前古所未有雲輳輻盍簮千里外傾葵向日衆心同肆筵設席和而樂宴語好言悅以融今與䝉古諸人語並不勞衆譯也中外一家百年乆䝉庥
  祖烈近瞻豐
  過義州
  戊戌諭令新各城茲來胥報大工成盛京各城工共十八處自戊戌計至癸夘予限五年次苐修繕今據奏報大工一律全竣凡用帑銀一百三十一萬發由官帑均和雇弗藉民攻悞力耕雉堞首看新嶽嶽估修各城垣蹕路經過者八處不經過者十處茲來因便巡閲首經義州其餘各州縣所城垣次苐臨視至蹕路不經過之各城是否工堅料寔一體完固之處另𣲖大臣前徃履勘覆奏龍沙雄控逺清清其他翠蹕弗經處差勘應教次苐行
  閲射疊戊戌詩韻
  戊戌閲兵即未行茲來依舊閲掄精今歳駐蹕盛京凡四日受朝宴賚典禮殷繁未獲舉行大閲而習射為朝家首重典不可廢因擇其藝尤精熟者前於九月朔日在營門校閲行賞以寓習勤示惠之意卻當值以月臨吉愧未先去聲之已作程向年校射必先親禦弧矢俾衆人觀瞻知所效法自庚辰臂痛後歩射乆踈且年逾古稀未能身先引滿每以為愧雲射者朝家無比要語雲君子有其爭詎惟賞俊施恩惠意在勤劬示後生
  疊道疊戊戌詩韻有序
  除道成梁王政之大端自盛京西至廣寜地勢窪下向當夏秋之際霖潦縱橫車馬濘滯我
  太祖初定瀋陽即飭修疊道百二十里
  太宗崇徳六年復建永安橋自是百數十年行旅稱便戊戍前巡因承德錦縣寜逺廣寜四屬商民捐貲修治疊道降㫖賜復兩歳其治道之商人並令覈實優奨今歳瞻禮枌榆經過此地仰
  聖澤之留貽嘉民風之淳樸拈毫疊韻用識
  前型
  疊道利於行旅寜城西窪地每泥濘疊道自盛京至廣寜經  太祖修建復䝉  太宗修建永安橋行旅至今均䝉樂利而廣寜之栁河溝當夏月隂雨尚患泥濘丙申歳承徳錦縣寜逺廣寜四屬商民捐貲修治中間多架木彴以通汙潦居然為坦途矣永安橋作緬
  祖德汙潦途除載政經四郡民風信淳樸
  兩朝徳澤有儀型茲來扈蹕擕皇子處處長言其慎聼
  渡句驪河
  志稱今遼河乃古之句驪枸栁及巨流訛傳日以滋合流東入海其源頗可稽盛京志稱遼河即古句驪河也一作枸栁河謂是枸河栁河合流之處今作巨流河源有二其一自西北來者逺不可考其一自東來者出長白山西北諸窩集中為克爾素等河合而北流出邉西北繞鄧子村又西南折與自西來之河合而為一入邉經鐡嶺縣北入䨇夾口分為二曰內遼河繞縣之西南復合而為一至開原城為巨流又經海城縣西與太子河會謂之三汊河入海此河左右即遼東遼西所由分也夏霖或泛漲旁侵多淖泥
  崇德闢坦途王政不謀齊河左右百餘里每遇夏雨淖難行崇德三年  太宗命修盛京城外至遼河大岸寛十丈髙三尺兩旁掘濠以便行旅康熈五十八年雍正六年疊次興修遂成坦途戊戌渡此勑於瀕河髙岸處所専建 河神廟以昭 靈佑
  百年無敢廢修治遵
  前規戊戌此經渡命建
  河神祠即今棟宇煥瓣香落成之惟希
  明佑昭兩京連亨逵
  朝鮮陪臣接覲因得句
  四度謁
  陵慕志申朝鮮依例遣陪臣前畨有奨屏翰悃戊戌歳至盛京以不舉筵宴預勑朝鮮毋庸遣使朝賀該國王具咨禮部稱小邦感戴中朝心殷葵向仍遣陪臣至盛京請安情詞悃欵因俞所請有起居敬問實勤矣屏翰誠攄得許哉之句仍加恩頒賜該國王及陪臣賞賚以示優奨至此次朝貢宴賚一切典禮俱照癸亥甲戌面次尢加優渥雲此次無妨禮樂彬守道邦乎信知義嘉誠予也合施仁邇年燈節頻呈律自王寅歳命朝鮮陪臣一體與上元筵宴陪臣黃仁㸃洪秀輔各賦七言律詩一首癸夘歳依例與宴陪臣鄭存謙洪良浩亦賦詩呈進詞㫖並有可觀信為東方禮義之邦也覲謁應來能句人
  老邊
  老邊今近邊風土故鄉然締造思
  當日承平逮此年旂民騐蕃庶官吏察愚賢萬里伊犁擴
  罔非
  祖武宣
  賜朝鮮國王李祘
  迎鑾祝夀陪臣價按轡蹕途賜謁溫問悉國中逢稔歳夙知海外得賢藩習經史地心無貳遵禮義邦教有源慎守封疆撫黎庶萬斯年永受朝恩
  盛京奉
  祀諸宗室來接詩以示之
  
  祀居京瀋當思水木源較予恆近
  祖朂爾莫孤孫益合欽豳舘無須念薊門宗室皆自京遣來者設不以為榮而懐京城則所見小矣昨胥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冠帯昨歳秋因閲䝉古家譜知各䝉古王公子嗣及歳者俱給以頂戴𨺗思我宗室支𣲖繁衍轉無職級不足以示親親而崇體制爰降㫖將王貝勒貝子公之子嗣俱照䝉古王公等之例分別給予頂戴其餘宗室五品以下官及閑散宗室均一體給予四品頂戴且俾各知自愛以昭國家教育成全展親睦族之誼茲盛京居住之宗室皆冠服來接普頼  祖宗所貽之家慶也應識
  二陵恩
  撫順城
  洪武城撫順撫順城在承徳縣城東八十里明洪武二十一年設千戶所亦曰撫順闗意在撫順我後季令政乖乃並失遼左
  國初
  開剏時首事
  天寵荷遇雨將旋師禮王言聼可先是我  太祖於撫順清河靉陽寛甸四闗口互市自是國富民殷天命三年  太祖書七大恨告  天征明至斡琿鄂謨地駐營是晩雨太祖欲還軍禮親王代善時為大貝勒進曰我與明和好乆矣因其不道是以興師既臨其境興兵之名誰能隠之天雖雨吾軍皆有禦雨之衣弓矢亦有備雨之具且  天降此雨以懈明邉將之心使我進兵出其不意是雨利於我不利於彼也  太祖善其言遂於亥刻進兵天忽晴霽黎明圍撫順城矣遂致降永芳餘城悉下妥大軍圍撫順執一人令持書  諭明遊擊李永芳永芳得書以城降  太祖撫輯城中誡令勿殺於是撫順東州瑪哈丹三城及臺堡寨共五百餘悉下戶民給田廬普俾毋失所  太祖率貝勒還駐嘉班論功行賞編降民為一千戶   駕還都  命安輯降民父子兄弟夫婦毋令失所有親戚奴僕陣中失散者盡察給之並給以田廬牛馬衣糧畜産器皿設小大官屬令李永芳統轄今經百餘年未免墉垣墮戊戌令重修茲來閲巍峩永繹無正言戊戌秋飭修盛京一帯城垣凡十八處撫順其一也茲來臨視雉堞一新因憶郵無正對趙鞅思樂而喜思難而懼之語益凜然於創守之艱難雲思難慎毋惰
  渾河
  源自
  興京界流經
  瀋陽城渾河源出長白山納嚕窩集名納嚕河西流入英峩門會噶桑阿河是為渾河國語謂瑚努瑚河又經 興京界有礗賔河蘓子河國語蘓克蘇䕶河來注之又遶盛京城南大子河來會焉太子河國語塔思哈河謂虎也音與太子相近舊一統志遂附會為燕子丹匿於此其實燕去此逺甚丹焉得匿此乎渾河又西合遼河為三汊河行六百五十餘里入海戊戌歳特飭於盛京城東建立渾河 河神廟以誌豐水鎬京之蹟用答 神庥雲如豐之有芑宅鎬王業成蹕路雖弗經念此
  皇王烝建祠答
  神庥萬禩佑永清
  薩爾滸題句
  大戰成功地
  一戎王業昌歳已未二月明帝命經畧楊鎬等統兵二十萬號四十萬分四路來攻 興京我西南偵卒馳告  太祖曰明使我先見南路兵者誘我而南也其由撫順西來者必大兵即統兵趨撫順明將杜松營薩爾滸山復引兵圍吉林崖乃對營列陣以待別設伏邀擊明兵追之至於界藩渡口時明兵攻吉林崖者約二萬人與薩爾滸軍遙應大貝勒與諸將議遣兵千人馳徃壓擊而以右翼四旂夾攻之別以左翼四旂當薩爾滸山之兵  太祖至復令右二旂兵遙望界藩明兵俟我兵馳下時併力接戰乃合六旂兵進攻薩爾滸山明兵列陣發鎗礟我兵仰射奮力衝擊不移時破其營壘死者相枕藉而夾攻界藩之兵縱橫馳突無不一以當百遂大破其衆明總兵杜松王宣趙夢麟戰歿橫屍亘山流血成
  渠士卒死者蔽渾河而下如流漸時明總兵馬林率兵四萬營於尚間岸聞原道潘宗顔軍萬人營斐芬山遊擊龔念遂李希泌亦率兵萬餘營於斡琿鄂謨環車楯列火器  太祖與  太宗亦率兵不滿千分其半下馬步戰明兵發火器以拒  太宗引騎士衝入我歩兵斫其車楯明兵又大敗龔念遂李希泌皆陣歿  太祖急引侍從四五人至尚間崖明兵方布陣  太祖趣我軍先㩀山嶺下擊衆方登山而馬林營內及壕外兵合  太祖令我軍下馬歩戰大貝勒怒馬迎敵直入其陣二貝勒三貝勒與衆台吉各鼓勇奮進遂敗明兵斬捕無算我六旂兵人自為戰飛矢利刄明兵大敗不能支明副將麻岩及將士皆陣歿馬林僅以身免  太祖復集軍士馳攻斐芬山潘宗顔全軍盡歿葉赫貝勒錦台什布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古遁去時劉綎李如栢兩路兵已近逼興京太祖至 興京命  太宗及太貝勒三貝勒統軍禦劉綎而留兵四千待李如栢等  太宗與兩貝勒夾攻左右夾擊  太宗引精騎三十超出衆前自山馳下擊之戰酣後軍衝突而入大貝勒率兵夾攻明兵大潰  太宗乘勝追擊與劉綎遇殱其兩營兵萬人劉綎戰死是時明海蓋道康應乾與朝鮮兵營於富察之野  太宗同衆貝勒督兵至明其朝鮮兵競發火器忽大風驟作煙塵反撲敵營我軍飛矢如雨又大破其衆殱二萬人康應乾遁去楊鎬聞三路兵敗急檄搃兵李如栢等還如柏等遁歸我哨兵二十人見而呼噪下擊明兵死者又千餘此誠上天佑助  神武昭宣我國家父子兄弟 同心合力用集大勲億萬載丕丕基實肇於此自
  擬涿鹿實覺勝昆陽史記黃帝本紀稱軒轅修徳振兵撫萬民度四方蚩尤作亂不用命於是徴師諸侯與蚩九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尢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後漢書光武帝紀稱昆陽之戰王莽遣王尋王邑將兵百萬又驅諸猛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光武將數千兵入昆陽尋邑圍之數十重列營百數雲車十餘大瞰臨城中旂幟蔽野埃塵連天城中負戶而汲尋邑自以為功在漏刻光武自將歩騎千餘合戰連勝光武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衝其中堅尋邑陣亂乗鋭大破之遂殺王尋城中亦皷譟而出中外合勢莾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間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王邑等渡水逃去盡獲其軍實輜重云云虎豹助陣事渉荒唐別有論茲我  太祖薩爾滸之戰  一戎耆定  神威  聖武實宇宙以來所未有也
  主聖臣忠泰
  天時地利祥長篇欽識績萬世示其祥
  過三闗得句
  興京當日定都年攘外先教安內堅虎豹守闗因舊號此處本名雅爾哈山就山立闗因名
  祖功措置動符
  天
  右第一雅爾哈闗雅爾哈者漢語豹也
  兩峰排闥聳嵯峨雕鶚還愁飛不過楊鎬已庸誠彼其去聲杜松雖勇奈吾何
  右第二代岷闗代岷者漢語雕也
  扎喀尤臨敵地近界藩拓界築堅城過闗
  躬戰薩爾滸一舉殱明卄萬兵薩爾滸之戰明經畧楊鐫以二十萬衆分四路來侵興京我  太祖率貝勒大臣等統兵以禦大貝勒代善統兵先徃撫順迎敵過扎喀闗與逹爾漢轄
  扈爾漢集兵以待  太宗以祀事後至謂大貝勒曰我築城夫役在界藩山冝急進以安夫役心且可併力合攻大貝勒稱善即率軍士趨太蘭岡對明兵列陣以待由是出竒制勝一舉克㨗五日之間悉破四路明兵詳見薩爾滸題句詩註
  右第三紮喀闗扎喀者漢語邉也
  恭謁
  永陵
  
  王遵周典上
  陵擬漢規雖雲世次逺敢忘
  祖恩貽
  神域千靈䕶
  皇圖萬載基拜瞻申四慕癸亥甲戊戊戌三詣盛京恭謁祖陵今癸夘歳四至瞻謁
  之餘彌深依慕
欲別更遲遲
  題福妥堂
  預禁行宮搆無如姪行去聲盛京將軍永瑋於永陵相近之夏圍搆行館數宇以便次日質明將事且免行幄運載之煩意甚誠懇困題額曰福綏堂於斯應信宿取便在晨明樸素身安適棲遲身潔清福綏胥
  祖德萬禩此
  興京
  謁顯佑宮
  顯佑惟
  天佑亦由
  人合
  天設無開創德莫作覬覦先用班彪王命論意絳節朝羣宿金容
  侍列仙瓣香冺別祝
  綏履福農田
  興京再疊癸亥五言十韻
  癸亥至癸夘春秋閲時惟人懐故土況我任承基
  開創惟
  天佑經營厪
  祖思自  肇祖居赫圖阿拉七傳至  太祖天表玉立英勇蓋世首征棟鄂所向臣服北通䝉古諸部貢使不絶遂建都 興京肇開  帝業同心朂子弟努力共
  尊卑一戰摧強敵八旗縂健姿南途逼京國多卒覆荒陂己未二月明經畧楊鎬統四路兵來攻時劉綎康應乾由南路出寛甸將逼 興京我  太宗與大貝勒三貝勒引兵徃禦時綎所率鋭兵二萬分其半前趨阿布逹岡布陣我兵與之遇  太宗即率右翼兵徃先引精騎三十超出衆軍前自山馳下擊之戰甚酣後軍隨衝突而入大貝勒亦率右翼兵夾攻太宗乗勝追擊與綎後隊兵遇殱其衆萬餘綎倉卒不及陣力戰死時康應乾與朝鮮兵合營於富察
  之野競發火器忽大風揚沙煙塵返撲敵營我軍乗之飛矢雨集其兵二萬人盡殱焉應乾遁去如栢遁歸轡時楊鎬聞三路兵覆歿大懼急檄李如柏賀世賢等還軍如栢等自呼蘭路遁歸我哨兵二十人見而鳴螺呼擊投四十人相蹂踐死者復千餘朝鮮竪義旗我太宗既破劉綎其歩將遊擊喬一琦奔朝鮮營衆貝勒整兵遂攻朝鮮其都元帥姜功烈懼請執一琦以降一琦自縊死功烈遂率衆降瀋遼取有繼宮殿建無遲圖大
  鴻謨逺宅中
  燕翼垂初  太祖得遼陽集諸臣議遷都衆俱以還國對  太祖曰國之所重在土地人民今還師敵且復至非計之得且此地乃明及朝鮮䝉古按壤要區  天既與我即冝居之衆皆曰善遂定議遷都天命七年三月築城於遼陽城東五里大子河邉創建宮室名曰東京十年三月  太祖欲自東京遷瀋陽與諸臣定議皆以東京甫定又復遷移恐頻勞我國對  太祖曰瀋陽形勝之地西征明由都爾弼渡遼河路直且近北征䝉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鮮由清河路進且於渾河蘇克蘇䕶河之上流伐木下流以之治宮室供炊㸑不可勝用也時而出獵山近多獸河中水族亦可捕取朕籌之熟矣汝等寜不計及耶於是定都盛京拓跡開統實由 宸謀獨運雲即今大一統
  前烈萬年知
  赫圖阿拉
  赫圖阿拉者橫甸名垂久赫圖阿拉在 興京南不逺我  祖宗發祥之地今土城遺蹟尚存國語赫圖阿拉漢語橫甸也初從俄朶里徙此聊自守我國家  發祥初居寜古塔之俄朶里城地近吉林烏拉國號曰滿洲是為  開基之始數傳至  肇祖始徙居赫圖阿拉距俄朶里城則一千五百餘里矣基福即於斯
  創業
  天命受後乃築
  興京館豳衆爰有
  興京存城郭橫甸餘荒阜然此何可忘䇿馬敬觀取兒孫其聽諸奕葉凜馭朽
  恭謁
  福陵
  史宬
  實録每欽觀草昧
  鴻猷楮墨端適值明綱滋不振遂乗
  天佑取其殘四番陳奠恩何限九𢷎言歸淚暗彈逮茲四次恭謁
  盛京  祖陵予亦七十有三矣此後恐勿能再來愴生瞻戀
石矢
  躬親開創業藐予深懼守成難
  雨九月望日
  宜暘一月多低隰率經過今歳中秋以來晴霽月餘自熱河至 興京經過噶布拉街蓮花套等處向稱低濕地方悉皆乾燥平坦茲恭謁  福陵後適逢秋而滋沃於秋麥菜蔬均為有益恰謁
  福陵後爰逢秋雨羅沃郊資潤溽武帳聽滂沱明曉將臨祭時晴願弗訛
  
  三更雲散五更晴寥宇髙懸滿月明
  祖德
  天庥真是佑秋霜春露不勝情
  恭謁
  昭陵
  昭陵名偶同貞觀貞觀之觀有讀平聲者佩文韻府兩收之然以繫辭天地之道貞觀者也例之
  究以去聲讀為是

  繼創於湯光有乎我  太宗文王帝廟號及  昭陵尊稱均與唐太宗同然唐太宗惟親列行陣不愧開剏其他實多慙德豈如我  太宗繼承而兼剏業比於唐之文皇尤為休有烈光也乎刼父叛君蹟早異戕兄害弟事尤殊史稱唐髙祖初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而裴寂為副監太宗隂與寂謀選晉陽宮人私侍髙祖因説髙祖舉事是刼父叛君也又太宗為秦王時以兵入元武門殺太子建成及弟齊王元吉髙祖乃以皇太子八月即皇帝位於東宮云云是其君臣父子之間遺憾多矣我  太宗受命之初禮親王以長讓德作議書遍示諸貝勒太臣言紹承大統必得聖君始能戡亂致治以成一統自顧德薄願共推戴  四貝勒嗣位  太宗辭再三王意益懇切始從所請至今世襲親王思施罔替戊戌曽有詩紀事雲貝勒讓帝如汝陽蓋紀實也兵臨弗取仁猶著天聰三年我  太宗親統大師伐明圍困燕京諸貝勒大臣請攻城  太宗曰攻城固可必得倘失我一二良將勁卒即得百城亦不足喜遂止弗取  如天之仁惟懐永圖實與覆載同量矣讐復乃居義正符明正不綱流賊攻䧟燕京吳三桂因請兵於我睿親王統師掃殄冦氛為勝國復讐乃恭迎  世祖章皇帝入闗定鼎取天下於明社已墟之後得統之正實前古所米有也五世元孫䖍展拜恨惟未及効馳驅
  昭陵石馬歌
  陵園石馬擬翁仲古即有之知以共
  昭陵石馬獨超羣大白小白奏殊勲
  一乗杏山戰敗明兵十三萬  昭陵前石馬一名大白一名小白  太宗禦以摧堅破陣凡經百戰無弗安吉而最著杏山大凌河之戰杏山為寜逺屏衛明人常駐兵其間明縂督洪承疇集援兵十三萬於是山時睿郡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奏言敵兵甚衆  太宗聞之即親統六師徃討晝夜疾馳六日扺軍營環山列陣擊敗敵兵追至塔山奪積粟濬濠斷杏山松山路又度明兵必遁分遣諸王大臣設伏截擊凡十餘處  預授機宜至期果悉如  睿算掩擊窮追殱殪明兵五萬三千餘赴海死者無算  神謀制勝指揮間破明兵十三萬如摧枯拉朽亦是馬馳驅之力也
  再乗凌河大夀降我軍天聰五年八月  太宗統兵圍大凌河掘濠築壘為久困計九月明兵四萬自錦州來援  太宗與諸貝勒率騎兵進擊敵卻走會大風敵乗風縱火勢甚熾將逼我陣天忽雨反風遂大破之生擒監軍道張春等十月城中糧絶明總兵祖大夀因舉城降至  御營輸欵其餘
  破敵斫陣那可數莫不安吉供
  御揚我武遂成鴻業建大清繩
  先裕後
  天錫嘏宋室王孫金待詔圖唐六馬皆曲肖卓犖名驄多受傷秦王英勇功誠劭金待詔趙霖冩唐大宗昭陵六馬圖向嘗作歌詠其事戊戌  昭陵石馬歌即疊題趙霖六馬圗舊作韻躬親創業詎免此若我
  文皇較贏彼曽弗小衂就
  巨功二馬亦匪箭瘢委趙霖圖中有邱行恭立而㧞箭像其餘馬多有帯箭而馳者唐太宗亦云雄矣中原底定無餘事敝帷受賜安歸地化為䨇龍衛
  神道豈如穆駿名空寄穆駿以逰斯以戰千秋公論傳文
  翰獨我觸目有餘思
  當日英風嗟未見
  至盛京再疊癸亥七言長律十四韻
  萬古陪京峙大東
  二陵佳氣欝菁蔥遷都群意原非合定鼎
  皇心迴不同  太祖初議自東京遷都瀋陽諸勒貝大臣多以甫遷東京未便為辭  大祖睿謀獨斷諭以山川形勢戰守攻取之利於是遂定都盛京慮大焉能細慮小
  圖王寜渠去聲祗圖
  躬立門作廟斯經始控北征西此據中衆議雖違衆咸服太祖以瀋陽形勢之地西征明北征䝉古南征征朝鮮皆為近便且材木足以治宮室山川可以資
  漁獵詳悉  誥諭諸臣等無不欽服實猷有在實非空仍惟
  示儉衣從擷  太祖嘗出獵雪初霽恐雪霑濡擷衣而行侍衛等私語曰  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  太祖聞而笑曰吾豈為無衣而惜之吾嘗以衣賜汝等與其被雪霑濡何如鮮潔為愈躬行節儉㣲物必惜汝等正當效法耳初弗
  尚奢轡響瓏城內斯治平聲外斯攘闕文其德武其功盛京城門凡八東曰內治西曰外攘宮城之制左闕門曰文徳右闕門曰武功民人曽未賦租歛子弟原胥力作攻建都時修治城垣營建宮室皆令八旗丁壯執一切工作不以勞民各有室家安沛里於時言語燕酆宮人咸其德基爰固
  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以庥歳屢豐故國益深欽
  祖澤長言亦豈盡孫𠂻數朝祗惜蓮壺促是次在此凡駐蹕五日一瞥無殊蕙篆𮩿癸亥倐看癸邜到少年忽作老年通再臨能否渾難定剰有迴瞻曉日紅
  重修
  壇廟恭紀有序
  
  天敬
  地精禋儼對越之䖍入
  廟登
  堂奕禩仰
  聲靈之赫惟我
  祖之啟基遼瀋乃定規模暨藐躬之瞻禮枌榆其勤丹雘
  溯自
  兩郊南北通呼吸於
  清寜
  太室東西仰覲揚於
  光烈曽昭告於
  皇天
  后土九部摧鋒用肇造於豐水鎬京萬方歸極逮夫一家
  六合苾芬則祀奉留都越今四謁
  三陵桓撥則睠懐故國十八城金墉既葺
  壇圻拱山海之雄百𬻂年
  閟殿重輝
  禁籞擁風雲之氣
  武功
  文德長想
  雲雷締構之艱僾見愾聞彌増霜露濡零之感敬成四什
  用示來茲
  逺近既嚮服
  玉寳應時呈  太宗實録天聰九年八月貝勒多爾袞岳託薩哈璘豪格等征察哈爾獲玉璽茲璽得自元後裔察哈爾林丹汗所其文漢篆曰制誥之寳多爾袞等以獻衆皆稱賀  太宗乃焚香告  天受之羣請上
  尊號
  太宗辭弗稱內外王貝勒再三陳奏並乃告祭
  郊丘即位洽輿誠改元為崇德
  國號曰大清時諸貝勒以  上功徳隆盛察哈爾舉國來附且得玉璽上應  天心下洽衆志請上  尊號固辭不允復偕外藩䝉古貝勒等再三陳請乃於天聰十年夏四月  躬親告祭郊  廟受  寛溫仁聖皇帝尊號國號  大清以是年為崇徳元年
  圜壇峙南郊德盛門之坰
  肇禋受藩釐萬禩延阼亨長至及興師致䖍毎
  躬行崇徳元年冬至  上率諸王貝勒貝子文武羣臣齋戒三日祭 天於  圜丘並告興師致討朝鮮
  之由

  世祖定中原茲
  壇禮遂停戊戌年之秋謁
  陵來陪京
  南郊瞻昔址百年歳月更言念
  眷祉初勿廢應葺營茲來復舊觀愜志朂繼繩詎惟自朂哉奕葉聰聽情泊我  世祖入闗定鼎  郊壇大典專在京師前戊戌年至盛京敬念我國家維新受  命之符我  太宗昭事小心之素因飭工部侍郎德成㑹同盛京將軍等謹修葺以光  典則以朂繼繩
  
  天壇
  內治門之外傅昔
  方澤地
  
  北各立郊深協六宗義
  建國大規模己匪偏安志舊址與重飾
  前業敢廢墜萬年一統清永言慎守器
  
  地壇
  左廟遵古制未遑
  右社籌入京
  神主奉於瀋
  故宮留我  世祖定鼎燕京奉  列祖神主於北京太廟此處改為景佑宮以祀 三官戊戌歳來此敬思  太祖應仍舊觀遂移建景佑宮於徳盛門內以奉 三官之祀別觀去聲三官祀
  閟堂一律修
  五朝蔵冊寳壬寅孟冬時享用和闐良玉尺寸玉色皆同者䖍造  五朝冊寳恭奉  太廟因徹出舊存  冊寳於今年七月命皇子親王恭送盛京  太廟尊蔵禮以義起敬有深思並詳昨嵗時時享詩名實正相投
  
  太廟
  
  祖實天人與
  天呼吸應其故亦非竒
  心惟仁與正
  勇亦由是超
  智亦由是勝國俗立
  堂子拜
  天必以敬興師對勁敵先致誠秉
  命畧舉敗九部用詔後人聽葉赫糾哈逹烏拉輝發併科爾泌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珠舍哩訥殷八葉以及卦勒察是為九部盛我
  祖聞兵來喜而酣𥨊定癸巳秋九月葉赫哈達烏拉輝發科爾沁錫伯卦勒察珠舍哩納殷九部合兵三路來侵偵實馳告  太祖傳諭諸將旦日啟行遂就寢甚酣 太妃富察氏以請  太祖曰前聞葉赫兵三路來侵因無期時以為念既至吾心安矣安寢如故平明詣
  堂子䖍祝祈
  天證  太祖聞偵之明日率諸貝大臣等詣 堂子拜祝曰  皇天后土上下神祇某與葉赫本無釁端守境安居彼來搆怨糾合兵衆侵陵無辜  天其鑒之遂  親領兵啟行果得邀
  天佑以少勝衆竟  太祖駐軍札喀之野偵知敵情即諭曰敵若還軍乗夜擊之否則旦夕接戰是夕業赫營一人來降言九部合兵三萬我軍聞之色變  太祖諭曰吾必不疲爾力俾爾苦戰惟壁於險隘誘敵迎擊否則四面列陣徐進彼部長甚多兵皆烏合勢將觀望其爭先者必其貝勒我以逸待勞傷其貝勒一二人彼衆自潰我兵雖少可必勝耳次日  太祖至古哷山據險結陣命額亦都率百人挑戰斬九人敵稍卻葉赫貝勒布齊先衆突前馬踣我兵武談趨前刺殺之敵兵遂亂哈逹貝勒䝉格布祿輝發貝勒拜音達哩等並膽落潰奔科爾沁貝勒明安乗驏馬走  太祖縱兵掩擊追奔至哈逹國柴河寨之南邀殺敵兵甚衆是役也斬級四千獲馬三千鎧胄千以少勝衆自此軍威大震自此軍威振逺邇懾服
  聖爰因垂
  家法百年遵守儆元旦率王公拜迓初祉慶國家典禮最重堂子祭天自  世祖定燕京至於京師即建 堂子毎歳元旦率王子大臣先詣 堂子行禮敬迓新韶福祉厯代為例遵行戊戌歳念陪都受  釐祠宇飭工部侍郎徳成㑹同盛京將軍等謹修葺以光  前典茲撫受
  釐處緬
  祖心増怲敢弗勵守成不忘詠無競
  
  堂子
  大清門
  都瀋
  宸謀定天命十年三月  太祖欲自東京遷都瀋陽諸貝勒大臣皆以東京甫建頻勞未便為對  太祖諭以瀋陽西征明北征䝉古南征朝鮮均得形勝且擅山澤之利由是定都盛京宮殿廟社規制畧備立門號大清萬年開我祚五雉兆燕京盛京宮城門號大清門逮我  世祖定鼎燕京即改大明門為大清門當時  命名創制己協  萬年丕基之兆益仰聖人有作必合  天心也屬國來胥宇初葉赫貝勒揚吉努識太祖為非常人言
  我幼女端重不凡堪為 聰睿貝勒配俟其長當奉侍太祖聘焉是為  孝慈髙皇后誕生  太宗文皇帝又甲寅年科爾沁貝勒莾古斯以女歸四貝勒是為  孝端文皇后又天命十年科爾沁貝勒齊桑命子武克善送女歸四貝勒是為  孝莊文皇后
  文王蹶厥生來孫緬
  祖德愓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若慎持盈
  盛京舊宮再依
  皇祖元韻
  枚枚青鎖與銀鋪一例都京制度符體以
  帝王御宮殿
  心惟黎庶奠寰區酌斟奢儉臨中國環衛旗民壯逺圖敬
  
  戎衣未解際依然有暇
  示規模
  登鳯凰樓再用李白鳯凰臺韻
  謫仙當日事狂遊搥碎黃鶴誇風流有無較勝則且置李白鳯凰臺詩傳者以為擬崔顥黃鶴樓作以較勝負不知兩詩勝境各擅意象偶同論者沾沾字句固己蔽矣又世傳李白贈韋氷詩有搥碎黃鶴樓之句或謂後人有託白名為之者向於唐宋詩醇評曽詳及之其是白非白亦不必刻求也因詠鳯凰樓附識於此格髙興逸吞山邱故宮登樓名偶似逺眺欲見蓬瀛洲𨺗思我
  祖開創艱守成予責増愓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清寜宮感舊留句
  舊都之正寢名曰清寜宮
  爾時命名意乾坤包括中清寜宮為舊都正寢  當日命名即協乾清坤寜包舉囊括
  之意執豕敬祀

  神依例舉以恭國朝典禮最重祀  神必於正寢執豕薦醑茲駐盛京仍照癸亥甲戌戊戌三次之例敬謹將事癸亥有主婦我朝敬  神舊例凡行禮受福必主婦躬親襄事癸亥歳詣盛京時  孝賢皇后躬佐蘋蘩備禮盡誠承 歡行慶至今不勝追憶矣甲戌已弗同然尚奉
  徽音糕酒敬獻𠂻凡大祀 神先期蒸糕釀醴以昭吉蠲甲戌歳詣盛京猶恭奉  慈寜受釐承  豫及茲已不可復得彌深感愴戊戌及茲至兩事漸成空祀
  典不宜闕受
  釐我獨翁再來未可卜欲去念無窮
  恭瞻
  太祖皇帝甲冑作歌
  赫圖阿拉始
  創基我  朝開基之始居長白山北之俄朶里城 國號滿洲越數世至 肇祖居赫圖阿拉在俄朶里城西一千五百餘里傳  興祖  景祖  顯祖至我太祖天表玉立舉止非常英勇蓋世騎射軼倫先是望氣者言滿洲將有聖人出統一諸國而履帝位國人咸稱為  聰睿貝勒其時甫有十三甲
  一人披堅躬執鋭遂至衆歸漸成業尼堪外蘭為禍始剪其翼斬諾宻納  太祖初以尼堪外蘭搆釁於明害我  二祖乃奮志復仇時僅有遺甲十三副起兵征尼堪外蘭於圖倫城尼堪外蘭遁去遂克圖倫城先是  太祖期諾宻納以兵自薩爾滸城來㑹後諾宻納背盟不至專通使尼堪外蘭  太祖怒遂定計執諾宻納及其弟鼐喀達斬之是時尼堪外蘭奔撫順我軍躡其後明邉吏不納以兵逐之逃於鄂勒琿築城居之  太祖攻克其城索之弗獲命齋薩徃捕遂斬尼堪外蘭取其首級來獻夜半擊窓
  出對敵無不𠂻斯敵望怯時滿洲國之蘇克素䕶河渾河諸部互相攻戰爭奪無已章嘉城諸族人忌  太祖英武同謀加害以渾河部兆嘉城長理岱為導乗夜隂晦至  上所居欲㧞柵潛入  太祖聞犬驚吠持刀叱之因以刀柄擊窻櫺復奮足撼窻為欲出狀既而由戶出賊驚遁太祖乃率兵徵兆嘉城鑿山為磴以䋲束馬踰嶺至城下圍攻克之獲理岱宥其死而贍飬之
  天勇深沈復大度執讐屢縱弗即殺棟鄂哈達頻搆難遂議攻之制先發  太祖雄謀大畧用兵如神而又警悟軼倫臨機應變嘗夜獲賊佯詢曰爾非盜牛來耶縱之去又一夕將寢忽心動𠂻甲控弦以待射中賊撻而釋之蓋深沈大度類如
  此又攻圖倫城時棟鄂部欲乗機侵我適其部內亂遂率兵徃征克之哈逹葉赫輝發等九部合兵三萬來侵  太祖曰彼部長甚衆兵皆烏合我以逸待勞彼衆自潰乃於古埓山據險結陣  命額亦都率百人挑戰斬九人敵稍卻葉赫貝勒布齊馬踣為我兵刺殺哈達貝勒䝉格布祿等並膽落潰奔我軍縱兵掩擊追奔至哈達國柴河寨之南斬級四千獲馬三千鎧胄千以整以暇破九部三萬之衆自此軍威大振逺邇懾服矣
  登城受傷徐下城緬想其績猶存匣  太祖攻楝鄂還復攻翁鄂洛薄其城乗屋顛射賊城中鄂爾果尼潛射  太祖傷首貫胄即㧞箭以射敵應絃而踣雖流血至足猶鏖戰不己敵復有洛科者於煙㷔中突發一矢射  太祖穿鎖子甲䕶項  太祖㧞之鏃巻如鉤血肉並落衆競趨前欲登屋扶掖  太祖恐為敵窺亟諭止之時項血湧如注乃以一手捫創一手拄弓而下二人掖而行忽迷仆旋稍甦如是者數四甦輙飲水及創愈復率兵攻克翁鄂洛城獲鄂爾果尼及洛科  太祖釋弗誅曰彼為其主乃射我今為我用不又為我射敵耶乃皆授為牛錄衆咸頌  太祖大度毎讀  實録至此緬惟  開創艱難輙為悵然流涕瞿然悚愓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誅逆撫順來者多定居
  興京逺近讋薩爾滸戰大勲成
  發蹤指使仍
  親渉來孫展函緬
  勞績
  太室一脈承禘祫悵然而涕䕫然懼恆慮守成失前法
  恭瞻
  太宗皇帝所御弓矢
  弓矢丈夫事
  國朝更擅精
  髙皇曽示度昔我  太祖憇洞城之野有棟鄂部善射人紐翁錦乗馬佩弓矢過  召至前指百歩外栁  命之射紐翁錦發五矢中其三上下相錯  太祖發五矢皆中衆視之五矢所集僅五寸許鑿落塊木而五矢始出共歎為  神技雲
  文帝善繩英薩爾滸之戰明總兵劉綎統二萬由南路出寛甸將逼 興京  太宗與大貝勒二貝勒三貝勒率兵徃禦  太宗先引精騎三十人超出衆軍前自山馳下奮擊戰甚酣大貝勒亦自山西夾攻  太宗總兵奮擊殱其兩營兵萬餘劉綎戰死  太宗復督兵攻明海蓋道康應乾明兵與朝鮮兵合競發火器怱大風揚沙煙塵反撲敵營昏㝠晝晦我軍乗之飛矢雨集其兵二萬人盡殱馬翠羽惟䖍弆朱弦孰敢抨貞觀傳喻政較此遜先聲駐盛京故宮有懐疊戊戍舊作韻
  規模儼
  天府制度儷京都此駐期五日前來免百營戊戌來此尚在卄七月期內惟清寜宮祀 神照例恭祭其餘一切吉禮皆未舉行燕觴難重去聲朝賀賜宴此畨皆依例行烏哺悵増盈東望
  頥和殿丙寅年於清寜宮左搆室數楹名曰 頥和殿恭奉  聖母慈駕駐憇於此焉如何置慕情
  題迪光殿
  崇政西廂搆寢殿惟期樸素弗期寛盛京正朝曰崇政於西廂隙地別搆寢殿為駐憇之所規制儉樸一遵 家法顧名思義増心愓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怡性憇躬容膝安永念
  天威凜遏佚慎修已德敢盤桓
  祖
  宗謨烈越千古欲迪
  前光實更難
  保極宮
  陪都即帝都保極額檐扶敬識箕疇訓乆荒周雅圖無偏王道蕩有赫
  祖功膚念此寢興適敢忘
  昔日劬
  繼思齋題壁二首
  祖
  宗思蓋因創業子孫思當在守基創守不同同基業繼之
  敢不敬思之
  創守昜難曽著論向嘗作創業守成難易説雲唐岑文本以為創業難守成不易余以為創業之難至矣然紀綱制度可留俟後人守成者茍無以光先烈啟後圗斯憬然有不終畆之憂是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鮮有不盛滿中之者以此思難則所以持難者可知矣故余獨以難責夫守成者非敢忘創業之難正以慰創業者之初心耳敬承繼序惟懐永思櫽括前説載告後人焉守難謹以定評辭聰聽載告雲仍輩繼此萬年慎此思恭詠
  太宗所製鹿角椅疊戊戌舊韻
  習武寓習獵
  神弓射鹿斯
  命工取角便成椅憩
  躬冝
  大用物無棄
  儉懐訓有施載觀敢言坐手捧額欽之
  敬題崇謨閣
  我建崇謨閣由來意寓深丙寅年敬建崇謨閣於繼思齋後尊藏  五朝實録牒圖傳
  帝系實録緬
  天臨故土寜容闕十年遞送欽庚午冬十月以玉牒恭送盛京嗣後毎十年一修玉
  牒告成依例恭送尊藏閣中
繼哉祈
  永命慎矣惕
  難諶
  敬瞻
  頥和殿感而題句
  昔年搆築事
  東朝丙寅建此殿甲戌臨幸盛京恭奉  聖母駐憩於此此日金鋪鎻寥寂偶歩
  𠂻無別思
  徽音如昔黯魂銷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七
  天章
  皇上聖製
  乾隆四十八年癸夘
  御製古今各體詩卷下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七
  天章
  皇上聖製
  乾隆四十八年癸夘
  長寧寺
  祖
  宗開創初
  天勇好以暇宮殿既經營寺廟亦搆架為示無不有殊非
  事祈借然而額長寧
  意豈在佛化士卒勝陣戰黎民豐耕稼外闢內以安長寧
  撫中夏萬世基肇茲守成責敢卸
  長寧寺恭瞻
  太宗所御冠服疊戊戌舊作韻
  盛京城外長寧寺一統志稱本
  御園
  冠服依然貽
  髙祖羮墻因得仰元孫
  上行下效開基業天聰六年  太宗訓誨我國風俗素敦淳樸近者奢靡僣越不可不定為法制自今䕶軍以上許服縀餘俱用布一縀之值可當十布與其一縀成一衣何如十布得十衣也又崇徳元年  諭崇尚節儉毋事華靡凡鞍轡等物不許以金為餙永行禁止是以君民效法崇尚儉樸煌煌聖諭所當萬年奉為法守也萬載千秋永保存七字敬賡豈徒
  爾朂哉奕葉此情敦
  實勝寺
  天聰建年後䝉古日覲來科爾沁於  太祖時久歸附太宗天聰元年秋䝉古敖漢部奈曼部來歸嗣是喀爾喀巴林喀喇沁扎嚕特土黙特諸部相率朝貢是皆奉佛者梵宇於是開神道而設教易語理㝡該
  聖人豈外茲所謀逺且恢諸䝉古部落皆從奉佛教崇徳六年八月  太宗以偏師破明總督㓋承疇兵十三萬於松山杏山歸而建實勝寺於盛京以紀功績  聖人神道設教亦所以順人情安國俗也是寺名實勝征明得勝迴
  上下同努力成功資衆材因繹實之義萬理包以皆棄實
  務虛名所望難副懷
  崇實允在茲務名豈為哉
  法輪寺
  梵語轉輪王又稱帝釋天蓋司世間者皇王之謂然世出世間法相需相得詮四塔圍都城斯乃居北焉盛京地載門外法輪寺在北撫近門外永光寺在東徳盛門外廣慈寺在南外攘門外延夀寺在西四寺各建一白塔環衛都城相傳當時有喇嘛善相地術者曽雲四塔全當一統果符所言果然一統成佳兆已符前茲令演國語三乗因以宣乾隆戊戌年命此寺喇嘛習國語所譯經宣揚宗乗宏闡  聖因以誌弗忘數典兼令盛京旗人熟習國語之意也諸事弗忘舊
  二陵應鑒㫋
  酹克勤郡王園寢疊戊戌詩韻
  讓帝之冢子首陳推戴心克勤郡王岳託禮親王代善之長子也有謀勇多戰功天命十一年八月  太祖升遐岳託與弟蕯哈璘以  太宗有聖徳宻議推戴告其父代善曰國不可一日無君  四貝勒才徳冠世深契  先帝聖心衆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曰此吾夙心也乃夜作議書翼日徧示諸貝勒大臣於朝遂定議奉太宗嗣位又於天聰時奏請善撫降人及請於山海闗通州燕京三處急圖其一以定丕基  太宗嘉納之崇徳三年  命為揚威大將軍與睿親王分道征明所向克㨗以疾薨於軍  太宗聞之驚慟輟膳三日  詔封多羅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  聖祖為立碑紀功乾隆四十三年以王後改稱平郡王復還原號並令配享  太廟忘家惟為去聲國力勇更謀沉我
  祖所嘉許予躬應奠臨
  閟宮教配享彰善意猶深
  賜奠功臣揚古利墓
  別部自為長揚古利姓舒穆祿氏其父郎柱木庫爾喀部長也來歸識
  聖人報讐甫十四郎柱率所部人歸我  太祖遣子揚古利入侍尋郎柱為部人所害揚古利手刃父仇時年甫十四  太祖深異之日見信任尚主焉每従征伐身先士卒  詔之止亦不止或力戰被傷猶裹創奮擊以故功最多前後大小百餘戰俘獲無算崇徳初従征朝鮮中駁傷沒  太宗親臨慟哭視含歛追封武勲王順治中配享  太廟康熈三十九年  御製碑文紀其功雍正九年加封號日英誠努力以終身所重心惟赤更兼勇絶倫
  鼎湖伴咫尺千載㑹
  精神
  賜奠功臣費英東墓
  薩爾滸之戰衝鋒首建功費英東姓𤓰爾佳氏先世為蘇完部長  太祖初從其父索爾和率所部來歸授一等大臣尚主佐理國事薩爾滸之戰明經畧揚鎬率四路總兵松杜馬林李如栢劉綎分將來犯杜松駐兵薩爾滸山巔費英東率所部衝破其軍死者相枕藉杜松戰歿已而馬林劉綎兩軍皆覆李如柏遁歸是役也明以四十萬衆分道來犯五日之間殱其精鋭殆盡勢如破竹實費英東首功雲遂成破竹勢真是冠軍雄奬善誡其惡費英東性忠直敢言奬善黜惡無所撓避我  太宗嘗諭羣臣曰費英東見人不善必先自斥責而後劾見人善必先自奬勸而後舉故被劾者無怨言被舉者無驕色未聞諸臣以善惡直奏似斯人也天聰初配享  太廟順治十六年追録佐命功第一晉三等公世襲康熈三十七年  御製碑文表其勲乾隆四十三年以費英東為開國功臣之冠特晉封一等公攄謀濟以忠
  二陵近相望
  來往㑹雲風
  賜奠功臣額亦都墓
  自古逢開創必資英濟臣白山
  聖人作東海卓材彬額亦都姓鈕祜祿氏先世居長白山㓜時父母為仇所害年十三手刃父仇避居嘉穆瑚村依其姑㑹  太祖過額亦都識為真主辭姑従行驍勇善戰能以少擊衆所向克㨗嘉爾忠秉素寕惟勇絶倫額亦都性忠誠勇敢嘗督兵攻巴勒逹城直渾河漲以繩聨軍士魚貫而度夜率鋭卒攻城守者驚起殊死拒額亦都跨堞戰飛矢貫股著於堞揮刀㫁矢戰益力被五十餘創不退卒抜其城而還其忠勇類如此用兵四十餘年毎克敵受  賜輒分給冇功士卒不以自私天聰元年追封公配享  大廟順治中建碑墓道以旌其功康熈七年  特爵其子遏必隆為一等公枌榆佳域䕶
  一徳永相親
  文廟
  道接百王後
  文崇一統前我  太宗初創大業即  勅建 文廟於盛京行釋奠禮開創規模崇文重道已肇
  一統文明之盛也
䂓模誠有異聲教訖無邊
  念舊衣冠慎我  太宗雖崇文教於崇徳元年曽諭諸王貝勒大臣曰昔金世宗奮圖法祖惟恐子孫效漢俗預為禁約以無忠祖宗為訓衣服語言悉遵舊制時時練習騎射以備武功先時儒臣巴克什達海庫爾禪屢勸朕改滿洲衣冠効漢人服飾制度朕不従實為子孫萬世之計在朕身豈有變更之理恐日後子孫忘舊制廢騎射以效漢俗故常切此慮耳爾等其謹識朕言乾隆十七年春恭讀實録敬述此  諭鐫立臥碑於箭亭用以示子孫臣庶遵聴毋忘為萬年法守雲懷新禮樂宣辟雍剏國學合在洽熙年今年仲春上丁釋奠太學禮成因思古辟雍之制擁水周環命禮工二部大臣等於彛倫堂前度地鳩工甃池引水創立辟雍殿以昭累洽重熈敬承繼序之意
  題景佑宮
  本於
  崇政殿名左茲改建南城 崇政殿左 景佑宮向奉祀 三官今移於徳盛門內有舉應數上聲典無他當正名 景佑宮本  太廟基宇戊戌嵗來此敬思  太廟在左名寔應副因飭度地城南別建觀宇以存舊日之制
  三官傳自古五福錫吾氓萬載
  陪京固瓣香申敬誠
  景佑宮瞻禮疊戊戌舊作韻
  重謁當秋日前來閲五年
  
  宗曽荷龍上聲瞻禮敢忘䖍建極叨
  天眷承家勵體乾毎懷
  篳路者益澟載舟然唐代十思疏豳風七月篇作歌示諸
  子我意慎聰傳
  故宮即事
  戊戌臨故宮廿七月猶數茲畨至故宮百禮以次舉舊去不可追新來豈恆住一瞬迅駒隙藉悟今兮古於古有蕭王踐阼稱建武章陵修園廟南陽賜租賦凡以思舊業善惡紛堪覩大都為子孫不忘其父祖違道斯弗逺吾語非徒語
  故宮再用唐太宗幸武功慶善宮韻
  李唐乗隋亂逈殊漢創基唐高祖本隋藩鎮以太宗刧父叛君乗隋變亂起兵晉陽事由逆取視漢髙之起自泗上亭長尤多慙徳慶善雖成功未足方
  今茲我
  祖崛興此
  天命與人時名正則言順我  太祖以  景祖顯祖皆為明所害誓不共戴天乃以七大恨告  天征明復仇雪恥寔為名正言順  太宗嗣服愛育羣生輯寧諸國順者撫之以徳逆者威之以兵征服朝鮮混一䝉古羣臣再三請上尊號乃   即皇帝位於瀋陽建國號曰大清自古創業帝王得天下之正未有如我朝者內安而外夷
  陪都建斯地故國興來思惟是厪肯搆匪曰侈華㮰䕶衛仍衆僕修飾仍百司如山之有堂如川之有湄富矣加之教絃誦達邦畿是用識本末彬然成此詩題文溯閣
  老方四庫集全書竟得成功幸莫如四庫全書之集在餘六十三嵗始思及而降㫖浩如淵海恐難促就是以甲午年聨句有逢㑹畧嫌遲嵗月就將惟亹願觀成之句茲甫十年而功就亦大快事也京國畧欣淵已滙陪都今次溯其初昨嵗壬寅仲春四庫全書第一分告成弆置文淵閣今癸夘春第二分全書亦竣勅總校內閣學士陸費墀送至盛京弆置此文溯閣源寧外此園近矣津以問之莊繼諸全書第三分弆御園之文源閣者擬於明嵗告成第四分弆避暑山莊之文津閣者懝於後年告成披袐探竒力資衆折𠂻取要意厪予唐函宋苑實應遜荀朂劉歆名亦虛東壁五星斯聚朗西都七畧彼空儲以雲過澗在茲爾敢曰牖民舍是歟敬緬
  天聰文舘闢我  太宗踐祚之初肇開文館開創時即駸駸興文教矣必先敢懈有開餘
  嘉䕃堂
  文溯閣既建遂搆讀書堂經營雖曰新宅二百嵗強顔堂以嘉䕃詎縁松檜蒼故宮我
  祖作臯應立伉將爾時屬草創禮樂殊未遑重熙承累洽適當文運昌即此對嘉樹封殖敢不蘉親族並興賢角弓勵毋忘
  仰熈齋
  沛里絃歌戶口滋百年休養樂民旗毋庸易視熙和此率自
  勤勞昔日貽
  登鳯凰樓再疊甲戌韻
  前度東巡蒞此時再來乎否寄吟披戊戌嵗登鳳凰樓疊韻有再來乎否有餘思之句重登興冺今兮昔一晌情忘端與涯郊外黃雲秋稔近月中金粟露華滋隨時光景原堪愛奚必臨文屢繫思
  遼城望月再用唐文皇韻
  征遼功未成往復魏徵碣登城望蟾宮抒憤聊言綴我今異彼事望月月未缺縦觀清光映澄懷逸興結詎誇衣錦還實值邊氛滅
  燃霞綳觀書
  綳梗塗膏光燦霞盛京吉林土風以蓬梗為幹摶穀糠和膏塗之燃以代燭用資作勞謂之霞綳霞綳者國語也取音譯語亦無差幾餘棐幾葩經展大雅公劉緬
  舊家
  向仿楊補之三疊圖箑留置此繼思齋因疊前韻再題
  楊補之曽作野梅仿其三疊冩花開戌秋遂以置斯去夘嵗依然見此來何必玉華説艱致盛京地寒是以無梅恰欣金粟得相陪香従離合中邊嗅是否畫禪莫漫猜賜奉天將軍永瑋
  將軍雖鎮守要任勝其他
  故國屏藩寄長謀教養多一身為表率六部視平頗
  聖祖曽孫爾勤劬當若何
  賜吉林將軍慶桂
  連疆因覲謁扈蹕日趨隨雖未父書讀慶桂乃尹繼善之子繼善詞臣出身慶桂由父廕得官猶存世徳規俾之習政事曽在軍機處行走已可鎮邊陲夫子訓孟武其言汝尚思慶桂多病且尚冇生母故訓之
  示盛京五部侍郎
  陪都制度規京國五部原應各備官盛京為陪都重地凖京制設立五部堂司官而吏部銓考則専統乎京師惟一合思鮮咨度入聲 五部各止一侍郎統羣當念倍艱難一部之中雖不似京城分各司然亦有郎中員外等官為不少矣雖雲漢語易清語今人率以漢語為易而以清語為難莫向新觀忘舊觀承平日久旗人習漢語者多能清語者反少朕甚憂之盛京為國家根木大臣等當董率官吏旗人熟習國語敦尚滿洲淳樸舊風毋令沾染漢人習氣競尚侈靡也明季末流滋逺異明季陪京設部院諸寺監雖投閑置散之地而樹黨分門互相攻擊甚者託名直言遙制中朝者有之以致言愈紛而政愈亂日引月長以及明亡我朝陪京五部各盡其職従無明末惡習是亦   祖宗良法美政足垂為憲典也欽哉六計表衣冠
  御崇政殿受賀
  御殿視朝禮異常陪京受賀益徵祥
  祖功
  宗徳承
  天貺累洽重熙與物昌年越古稀心戒怠民資我養愛毋忘語雲百里半九十歸政以前敢不蘉
  降㫖寛免奉天所屬州縣錢糧詩以誌事
  陪京凡四蒞每思
  開創勤而其守成難責實在予身知難無別法敬天與愛民庶弗致隕越稍答
  投難恩四度皆施恵普及民與軍軍則賜月餉前三次躬詣盛京皆優賚兵民蠲免租賦今四蒞陪京恩施宜普因降㫖將盛京等處兵丁各賞一月錢糧又賞銀二萬兩交將軍分別等差加賞隨營出力兵丁又沿途辦差緑營兵丁亦查明賞給一月錢糧其奉天各州縣乾隆四十九年地丁正項錢糧通行豁免又莊頭應交倉糧一萬餘石免其交納又盛京興京等十五處旗地應納米豆草束免徵一半俾留都旗民益享盈寧之福民當免嵗緡用是頒十行甲辰賦豁均黔黎莫予謝應謝
  祖貽仁
  敬題大政殿八韻
  開國規模逺奉
  天宵旰厪武功威敵讋文治愛民殷
  一殿於中聳十亭以次分都俞合衆志吁咈亦
  欣聞濟濟思攄畧林林勉立勲太常明紀績世襲永酬勤我  太祖  太宗創業之初凡征伐皆  命王貝勒大臣等統兵若  親征則王貝勤大臣等扈従領隊宣力抒忠卓然可紀如睿親王統衆入闗簠誠公正戊戌嵗特降㫖追謚曰忠復予王封世襲又豫親王西平流冦南定江浙亦勅復親王世襲又禮親王以讓王而兼偉伐鄭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皆茂著壯猷克昭勇義並命復其原號以此六王配享  太廟俾其後裔承家襲慶共知效法維時大臣則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等均身建殊勲得封公爵世襲門替其餘公侯伯子男以軍功世襲者不可勝紀
  上下交成泰謀猷淨掃氛來孫承
  佑啓敢不敬為君
  清寧宮三疊舊作韻
  四度四十嵗一彈指似前自癸亥年初詣盛京越甲戌迄今癸夘凡四度瞻禮枌榆一彈指間四十年矣迅哉今昔日
  赫矣照臨天諸子示土障戊戌嵗燃霞綳觀書詩云土障葛燈宜此物陳編枕葄夜堪稽霞綳漢語糠燈也為盛京土物每來即燃之今嵗命諸皇子隨侍來北俾習觀盛京舊佫以示不忘羣臣賜胙筵祭  神為國家最重典禮今坤寧宮每日祭  神及春秋立竿大祭皆謹遵昔年清寧宮舊制前癸亥甲戌戊戌三度來此俱恭舉祀  神禮茲駐盛京仍照前舉行並召扈従皇子王公大臣及奉天將軍等賜食祭肉以昭錫福受  釐普冾慈恵之意也馴兵弓箭閲恵庶賦租蠲次第政雲布逍遙駕合旋向期茲己副弗曰待他年戊戌清寧宮有䝉  庥如尚健重至待他年之句茲閲五年重至而精神強健如昔蒙  庥集慶惟益勵敬勤顯承無斁雲
  望醫巫閭山三依
  皇祖元韻
  迴蹕經平甸逺欣見翠蓉已知
  北鎮近應謁
  古祠重舜狩未傳典
  堯章永泐峯望中悉路徑遊處憶杉松憑輦秋猶暖睎巒
  雲未封由來欽故國自昔重
  禋宗廟貌新榱桷上年七月盛京將軍慶桂奏請修葺北鎮廟因降㫖發帑重修 廟貌新
  神威䕶象龍一時騁遙目五字識䖍胸
  廣寧道中
  勝國扼衝地見廣寜縣志
  陪都屬邑城昔今形勢異原隰鑿耕盈攻奪緬
  前烈養教平聲厪後營重新脩百堵黎庶喜相迎
  廣寧詠熊廷弼王化貞事
  明季知兵數上聲廷弼而何復用王化貞化貞願請兵六萬一舉遼東期蕩平是事葉向髙當國為其座主其言聴餘者多隨順附合右廷弼乃如晨星經撫不和必致敗篤信撫又張鶴鳴一戰諸將自大潰廷弼退原罪不輕明季曉軍事者以熊廷弼為巨擘其經畧遼東布置頗合事機乃既用廷弼為經畧復用王化貞為廣寧巡撫化貞輕而愎素不習兵廷弼主守化貞主戰且馳奏請兵六萬一舉蕩平時葉向高當國化貞座主也頗右之廷臣惟何喬逺夏之令趙時用言與廷弼合餘多右化貞令毋受廷弼節制當是時中外舉知經撫不和必誤疆事而兵部尚書張鶴鳴篤信化貞従中主持化貞素任中軍孫得功為腹心盡發廣寧兵畀得功與我軍遇一戰明兵大潰化貞棄城出奔遇廷弼偕走入山海闗化貞孫得功是任得功乃言敵薄城廣寧大亂衆奔走一馬二僕棄城驚孫得功與我大軍遇於平洋橋鋒始交得功及參將鮑承先等先奔兵遂大潰得功降於我欲生縳化貞以為功訛言敵已薄城城中大亂化貞方闔署理軍書參將江
  朝棟排闔入大呼曰事急矣請連走化貞莫知所為朝棟掖出上馬二僕人徒步従遂棄廣寧城跟蹌走與廷弼遇於大凌河化貞哭廷弼㣲笑曰六萬衆一舉蕩平竟何如化貞慙議守寧逺及前屯廷弼曰已晚乃䕶潰氏入闗孫得功迎我大軍入廣寧化貞逃已兩日矣哭向廷弼弼㣲笑此笑殊為不近情國事為先私讐後斯時何時私讐營並致伏法因渝賂當化貞出走遇廷弼廷弼所將尚五千人設廷弼果能捐軀赴難尚可稱為節烈不然支撐寧逺前屯錦義兩州之間扶傷救敗収拾殘黎可茍延旦夕乃一聞化貞之敗轉自以料事能中㣲笑相稽是不以國事為重而以報復私讐為快竟與化貞倉皇風鶴並馬入闗其意以為我固嘗言之而不聴是其私心短見與化貞並致伏法而無辭公論者也明史又載廷弼已論死令汪文言賄魏忠賢四萬金祈緩既而背之忠賢大恨誓速斬廷弼此則明政不網政由宦寺以致䘮師棄地傾覆隨之而其初則由於葉向高之庇王化貞師生門戶之害一至於此因過廣寧作歌述事以昭殷鍳雲䘮師棄地國隨傾吁嗟門戶害如此要之其主昬不明要之其主昬不明作歌自警警後生
  
  北鎮廟禮成述事
  鼎新當此日上年發帑修葺 北鎮廟殿宇丹雘一新茲瞻拜落成
  祀例當年永
  鎮北方境仍従東路旋前癸亥甲戌皆従邉外至盛京謁  陵後歸途展謁惟戊戌因出山海闗順途瞻禮今嵗従熱河啓蹕取道邊門仍於謁  陵後自東路迴程入闗茲始申瞻祀之䖍廣生滋萬物錫羨佐
  穹天言念
  陪京近籲
  庥心倍䖍
  觀音閣
  佛閣連鎮廟由來非兩蹊功均生物頼徳以佑民齊息慮原無象縦觀莫有倪底須七景厯甲戌杪秋遊醫巫閭山得五言排律三十韻厯敘山中名勝如聖水盆蝌蚪碑桃花洞呂公岩道隠谷雲巢松曠觀亭等七景並於長律中一一分賦及之自合五言題
  棧道入巖闗花宮翠靄間憩躬坐清暇騁目俯孱顏旋亦別而去那能恆此間天成同一望奚必定盤山此山入崖口戊戌前題
  題醫巫閭四景
  翠雲屏
  西峯翠色罨眉興恰似屏風展映簾片石千秋大方廣分明八辨説楞嚴八還辨見出楞嚴經
  道隠谷
  谷名道隠非充隠泌水洋洋足樂饑游藝不能無後議圖成逐鹿又何為東丹逐鹿圖為石渠寶笈上等畵巻
  聖水盆
  石崖蟠纚落垂紳泐句多看東海人聖水盆崖壁多泐朝鮮人詩故戊戌題句雲多有朝鮮人泐句箕疇文化至今漸詩字不殊言語異朝鮮人有能國語者可以共言説通情至其為朝鮮語則全不能曉及令寫漢字則又章句分明亦一竒也同文可識正同倫
  曠觀亭
  曽聞萬卷貯山亭欲勝劉家陋室銘榱桷縹緗消已盡惟餘名共碧峯青
  過大凌河再依
  皇祖元韻
  前度往過斯返過前戊戌嵗出山海闗至盛京是以先經此地今嵗仍如癸夘甲戌之例由邊外至盛京歸途始過大凌河迴瞻心戚上
  陵歌長上聲年不似少年壯來恨難期去恨多自癸亥年初⿰⾔𭥍 -- 詣盛京恭謁祖陵迄今癸亥凡四十年來經四度茲春秋已七十有三雖精神自信如常而筋力㣲嫌遜昔古人
  言去日苦多非虛語也白日匆匆迅駒隙秋風獵獵拂鯨河艱哉勵我守成志敢曰
  當年早止戈
  大凌河詠事
  我軍圍大凌掘壕復築壘錦州四萬兵來援近尺咫乘風復縱火其勢雄如兕
  太宗應以暇精騎數千耳反風
  天佑順援兵敗披靡城中望已絶歸降乃致使獨有何可綱不従含笑死大壽張巡非可綱霽雲是天聰五年八月我太宗親統大軍圍大凌河掘壕築壘為乆困計九月明兵四萬自錦州來援  太宗與諸月勒率精
  騎數千進擊應以整暇敵卻走㑹大風敵乘風縦火勢甚熾將逼我陣天怱兩反風遂大破之生擒其監軍道張春等十月大凌城中糧盡明總兵祖大夀殺副將何可綱以降可綱遼東人史稱其先為袁崇煥中軍守備亷勇善撫士卒佐崇煥捍禦有功累薦遷至副將功加左都督偕祖大夀築城大凌河工甫竣
  我大軍攻之可綱堅守不下乆之糧盡援絶大壽反諸將皆欲降獨可綱不從令二人掖出城外殺之可綱顏色不變亦不發一言含笑而死云云可綱擢自偏禆委身許國見危授命實無愧唐之南霽雲而祖大夀反覆觀望不終臣節難與睢陽同日語矣
  觀大凌河養息牧馬羣
  馬政亦國之大經以資戎兵及驛傳漢唐宋明四大家要以唐牧為最善然已扞格有難行白家樂府率可見耕當問僕織問婢各有所司行之慣以漢人言養息馬何殊水火與冰炭遼金元事率荒略國朝馬政誠無間上都塩澤大凌河漢唐宋明馬政以唐為最善按唐書兵志置八坊於岐豳涇寧間地廣千里分四十八監後馬多地狹不能容又析八監於河西豐曠之地云云牧馬於耕桑之內地事已扞格難行向曽於樂府隂山道詩中辨其誣我朝馬政則有分布於上都即元之上都鹽澤即達布遜諾爾及此大凌河非耕桑之地各有牧塲就水草字育共二十萬二十八百餘匹仍嵗有孳生以資緑營驛站及內地駐防貿取實用前代馬政安能有此各有牧羣多無萬旂人司事勿勞民此處牧政夏則放逐水草馬以蕃息冬則分交內府官莊旂人餧養既非有害民間耕桑即今長途扈從馬或疲乏者亦得資更換逐水草自孳蕃衍此處經冬雖芻秣官莊供給原稱便長途扈從馬或疲一一與之資易換底須鋪錦事誇張觀馬羣應思治亂
  過錦州六韻
  錦州本要地事在必爭之徒以嚴防守因而久戌期錦州為遼瀋咽喉明駐重兵防守甚力崇徳五年春太宗令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率兵修義州城駐劄屯田更畨圍錦州六年春環其成鑿壕立營圍困至七年三月錦州城始破葢屯戌之久已及三年矣呼庚巳絶望請誓尚陳辭賢翰正言責降臣決意隨先是天聰五年我大軍圍大凌河明總兵祖大夀力屈降附縦歸錦州復叛及崇徳六年我大軍圍困錦州至七年三月明援兵盡絶城中糧盡饑民相食大夀戰守計窮且聞松山已失乃遣人至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軍前乞降二王據以入  告越數日大夀復遣三人至二王營中雲可許與盟誓及印文否如有即歸順矣二王怒雲爾欲降即降不降即已我圍困此城旦夕可取有何顧慮而與爾盟誓乎遂羈其來使二遣一人歸諭之大夀懼始決意投誠率衆官詣軍門降遂克錦州祗今撫往蹟實永頼
  天禧版築重新整承平戶口滋
  錦州道上再依
  皇祖詩韻
  沛里行行逺
  二陵望𣺌𠖇郡城新埤堄自戊戌秋降㫖修葺盛京一帶城垣命工部侍郎徳成㑹同將軍等督修迄今五年各城俱次第告竣觀瞻整肅雉堞一新塞野儼藩屏工作騐經過民風問憩停究因攻畚鍤盛京各城工雖經發帑一百三十餘萬物料給價工役給值於民間耕作無妨而畚鍤究雇用民力茲蹕路所經特予加恩將奉天所屬府州縣四十九年正項錢糧通行豁免其各莊頭應交倉糧概免交納義盛京興京等十五處旂地應納米豆草束亦着免徴一半以示優恤逭賦恵煙坰
  過錦州疊戊戌詩韻
  帝與臨衝際伐墉本是難  太宗攻錦州時更畨圍困軍薄城中環兵守之錦州援盡糧絶時洪承疇集兵赴援被擒祖大夀計無復之乃率衆官詣軍門降獻錦州城即今崇百雉永古衛三韓力勿勞民戶帑胥發地官戊戌秋飭修盛京一帶城垣共十八處部帑百三十餘萬錦州城估需銀五萬四千四百餘兩府州縣同錦府稱錦州府首縣即名錦縣故云誰與巧名安
  經呂翁山疊戊戌舊作韻
  明似承疇者幾人生降其國兆亡真固縁靦面不知恥亦以
  開心大布仁遼左馳驅従
  聖主江南經畧果能臣洪承疇在勝國身膺閫寄一旦力屈俘降固於臣節有虧亦由我太宗推誠布徳能得人之心是以承疇感激圖報其馳驅遼瀋宣力東南頗樹勞伐雖不克終於明季
  實能効用於本朝非如錢謙益輩進退無據者比也金陵縳致道周日無奈稜稜事説陳承疇既投誠本朝明人訛傳為陣亡優卹偹至後黃道周被執至金陵時承疇經畧江南以道周同鄉遣人慰問道周言先帝因洪經畧已死優賜祭𦵏舉國皆知今安得復有洪經畧云云詞氣激昻慷慨聞者感動承疇為之慚沮承疇道周皆閩人漳浦蔡聞之先生嘗言其鄉事最悉杏山晚眺再依
  皇祖元韻
  百年中外久承平猶仰
  天聰此赫聲杏山松山皆寧逺屏衛明遣總督洪承疇集援兵十三萬守禦甚力我  太宗統大軍親征陳師松杏兩山間橫截大路駐營明兵望見大懼欲戰則力不支欲守則糧已竭合謀退遁我軍先獲筆架山積粟遂濬壕斷松山杏山路並於杏山等處設伏遮擊凡殺敵五萬三千七百餘獲馬七千四百餘甲冑九千三百有奇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無筭而我軍誤傷者止八人餘無挫衂此皆我  太宗神武睿謀出奇制勝  天威赫濯耆定大勲寔前古所未有也折㦸沉沙復何有杏山祗剰晚霞明
  十月朔日
  行路那辭風雨逢毎當駐蹕雨從容今朝創見飛乾雪數上聲節恰欣值孟冬長道奚妨㣲濘踐逺山都被凍雲封拂廬收得天漿沃快煮三清韻事供寧逺道中作
  闗外曽餘百里遙謂之曰逺名誠囂欲寧而又弗能寧上下否政嗤勝朝我
  祖創興實泰運
  君臣努力同心奮荷
  天之龍定中原重熙累洽恩膏潤和則為泰乖則否消息之分敬怠耳用告後人尚慎哉分明殷鍳可忽此寧逺祖氏石坊再疊舊作韻二首
  明綱值夕不謀朝
  天命人心去已遙大夀屢招降乃就天聰三年  太宗親統大軍征明寧遶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夀赴援我  太宗用計間之明帝不察竟磔崇煥於市大夀驚懼率兵徑歸仍為明守錦州明帝既不追回又不加罪至天聰五年秋  太宗統兵圍大凌河明兵四萬自錦州
  來援我軍進擊大破之生擒監軍道張春等十月大凌壘中糧絶祖大夀始舉城降夜至  御營輸欵尋縦歸錦州大夀復叛與我兵相拒  太宗復遣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統軍更番圍錦州至崇徳七年三月大夀糧盡援絶戰守計窮又聞松山已失乃率衆官語軍門降遂克錦州計其屢懐觀望實為反覆無定而其初志尚依戀勝國猶一端之可節取者耳嘉其初尚戀朱朝
  寧逺重征值此朝因之詠古睪思遙貳臣傳復分甲乙用訓人毋事兩朝前曽勅國史館以明臣降附本朝者編列貳臣傳以為人臣身事兩朝者戒其中復示區別如洪承疇等著有勲績盡力本朝者為甲編其進退無據不齒於人如錢謙益軰為乙編若祖大夀雖大節已虧有負勝固而於我朝功績茂著子孫世祿仍予列之甲編雲過中後所中前所
  脣齒相依所後前英藩効力拔城連中後所城在寜逺州西南八十里中前所城在寧逺州西南一百六十五里崇徳八年秋九月  世祖初嗣位遣鄭親王濟爾哈朗英親王阿濟格統師征明扺中後所填平壕塹以紅衣礟雲梯攻拔其城擒斬遊擊吳良弼都司王國安等二十餘員馬步兵四千五百人俘四千餘人分兵略前屯衛斬總兵李輔明袁尚仁及副將以下三十餘員兵四千餘俘二千餘人又分兵至中前所明總兵黃色棄城遁遂克中前所俘千餘人凡先後獲鎗礟駝馬牛羊等物無算蓋恐明乗我國遭大故來侵故先伐之以揚我武實睿親王之嘉謨也昔時毀堞還平塹此日修壕更築堧戊戌秋飭修盛京一帶城垣命侍郎徳成㑹同盛京將軍勘估督辦共十八處自中後所城估需工料銀七萬一千八百零中前所城估需工料銀二萬六千零與義州等十六處城垣一律煥新蓋當征伐之際則填塹毀城今承平日久則修築垣墉攻守勢固不同也攻守由來不同勢康平業已有多年其間陣斬相持者與益可曾見古篇我  世祖定鼎燕京即予  特恩賜謚明末殉節之大學士范景文等二十人當時徵據傳聞未暇遍訪故得邀表章者只有此數因於乙未冬命將明史及通鑑輯覧中所載明末死事諸臣徵考姓名仍其故官追予謚號一準  世祖時例行於是得専謚者二十六人得通謚者一千六百五十人並各敘事實輯為勝朝殉節諸臣錄刊布頒行其有於遼瀋抗拒王師戰歿行陣及為我軍俘斬者得謚忠壯一人謚忠烈十二人謚忠節烈愍節愍七十七人中後所總兵李輔明等即予謚烈愍者也我朝家法推恩前代死事之臣雖曽於我對敵之人事後亦旌其臣節蓋前古所未冇雲
  盛京所屬城垣修葺已成詩以誌事疊戊戌詩韻
  
  陵戊戌六騶過頽墮城垣見者多此日閭閻都屬我當年征伐迥殊他各處城坦明季用以守禦當年攻取之際掘毀者有之承平日久風雨所摧壊者亦有之閭閻依城郭而居非安民之道也因發帑命工部侍郎徳成同盛京將軍等督修因教發帑經營始普予重修次第科凡蹕路所經城垣八處義州城巨流河城撫順城廣寧縣城錦州城寧逺州城中後所城中前所城蹕路不經遇城垣十處遼陽州城海城縣城蓋平縣城熊岳城復州城寧海縣城鳯凰城岫巖城鐵嶺縣城開原縣城統不勞民力計共需帑銀一百三十一萬自戊戌至今癸夘予以五年限俱一律次苐新整煥焉改觀 蹕路此番因便閲督工善否勘如何
  姜女祠
  墨胎可比伯夷賢戊戌曽經此泐篇應劭又雲國君姓千秋史究孰真傳史記索隠引應邵雲伯夷之國君姓墨胎氏則伯夷乃其民非墨胎氏矣而世傳伯夷為墨胎氏又以泥塑之像為墨胎茲姜女祠及夷齊廟皆泥塑像而姜女更以齊之杞梁事證之藎愈去愈逺然均以節烈稱善善欲長名相訛傳可以弗諭矣
  進山海闗
  並山連海真雄闗一夫當之萬過難雖然我
  祖開創際鼓衆鞾趯亦豈難一解
  祖惜衆恐冐險傷人得地失不掩以此
  屢諭莫衝鋒我  太宗凡遇征討軍中將士有先登効命  賜號巴圖魯者屢諭諸大臣以此等忘軀勵勇之人宜加䕶惜勿再令首先登城致或傷損  仁心仁言體卹偹至衆益感激思奮爭先効用前恭閲  實錄曽命特書諭㫖恭述 聖謨以誌永久且以貽示子孫凜遵法守也 諸臣羣下心倍感二解萬里長城守豈易何處無可入之地直至燕京略山左天聰三年十月  太宗親統大軍征明入大安口圍困燕京十二月大軍經海子而南且獵且行遂趨良鄉克其城復克固安還至盧溝橋明副將沈某率兵六千來禦進擊盡殱之列營於京城西南明總兵滿桂黒雲龍麻登雲孫祖夀等四人領馬步兵四萬結柵列鎗礟以禦我軍毀柵而入斬滿桂孫祖夀生擒黒雲龍麻登雲我軍無一傷者乃遣巴克什達海賫書與明國議和遂旋軍八年七月  太宗親統大軍入張家口宣府大同至山西應州朔州旋師崇徳元年六月命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統軍入長城越保定至安州旋師三年八月  命睿親王多爾袞等統師征
  明入牆子嶺至燕京畧山西界復由臨凊渡運河四年正月攻破山東濟南府執明徳王由樞還至天津共克城三十四降城六敗敵十七陣三月凱旋七年十月  命饒餘貝勒阿巴泰等統兵征明分道入界嶺黃崖口直扺兗州府山東州縣相繼下凡攻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六月師還如入無人之境無人境⿱㳄心 -- 恣入與出三解得之誠易
  慮守之  太宗圍燕京時諸貝勒大臣請進攻  太宗諭曰朕視將卒如子子賢雖無積蓄終能成立子不肖雖有積蓄不能守也此時正當善撫我軍蓄養精鋭因遂止勿攻蓋亦審時度勢有所待耳
  天時敬待因迴師
  大智大仁兼大勇惟恐窮武傷黔黎四解自成西入燕京亂朱家宗社失一旦亡明者賊實非我閏位為去聲我驅除難五解三桂開闗因一女吳三桂為明統兵守山海闗有寵姬陳沅留其父襄所及李自成䧟燕京襄家被刼陳沅亦為所掠三桂在闗聞燕京失守父為賊縶尚觀望不赴及聞陳沅䧟賊中乃決計詣睿親王軍前獻闗請大兵𠞰賊吳偉業有詩云不為君親來故國只因女子下雄關正指此也先是我  世祖命睿親王統兵定中原授奉天大將軍印行六日三桂遣將出闗來迎願率所部前驅王得書即整旅入闗直趨燕京擊破流賊捷書驅奏傳檄安撫畿輔郡縣恭迎  世祖定鼎京師賢王率入堂堂旅定京迎
  駕靖中原有周公徳功更巨六解陪京來往茲必經即境撫
  古感
  昊靈保泰持盈慎守器赤心語告後人聽七解
  山海闗詠事
  曽到燕京弗敢迴天聰三年十月我  太宗文皇帝親統大師伐明圍燕京諸貝勒大臣俱請攻城  太宗曰攻城固可必得倘堅城之下失我一二良將勁卒即得百城亦不足喜遂止勿攻寧資三桂始闗開賢王一戰天下定明社已墟吳三桂請兵於我睿親王統衆入闗李自成率馬步賊衆二十餘萬自北山橫亙至海列陣以待睿親王戒我軍毋越伍躁進是日大風揚沙咫尺莫辨王促進兵令軍士呼噪者再風遂止奮擊賊衆追殺四十里自成敗竄遂趨燕京驅殱流賊所過州縣開城迎降乃傳檄安撫具疏恭迎我  世祖至燕京定鼎以開萬年鴻業實睿親王之功也
  世祖中原大業恢南北劃疆尚可耳君臣失道致亡哉明福王朱由崧為其下所擁戴監國江寧使其君臣能枕戈嘗膽念亂圖存或可如晉宋之南渡偏安苟延嵗月乃任用奸邪晏安鴆毒以致臣民解體亡不旋踵實敗由自取也梅村四字雖能改萬右公評那得灰吳三桂請兵復仇實因其寵姬陳沅為賊所掠是以出闗乞師非由君父義憤也吳偉業梅村詩集雲不為君親來故國只因女子下雄闗三桂聞此詩厚遺偉業求其改易偉業因改作只為不因四字餘俱仍舊蓋千秋公論自不能揜也
  山海闗四依
  皇祖元韻
  兩京適中戸奚必復稱邊監作殷之在守看秦已連經臣苦猶惜撫鎮懦空傳熊廷弼為遼東經畧王化貞為廣寜巡撫廷弼主守化貞主戰朝議右化貞者詆廷弼廷弼憤上言經撫不和恃有言官言官交攻恃有樞部樞部佐鬬恃有閣臣臣今無望矣蓋以葉向髙為化貞座師亦有憾於廷弼也明季時事方棘而門戸黨援操戈同室廣寜之棄我兵追逐化貞二百里如入無人之境所謂設險者安在益信  天心助順師克在和我國家以同心恊力開創成功而明季師生門戶害人家國至於此極昨著讀熊廷弼傳作以明季自壞長城深堪痛恨可以垂鍳萬世矣衆効劻勷力
  天昭開紀年祗今晏兵甲卻久庶人煙廵狩路惟坦陽春
  時迨權十月為小陽春又淮南子冬為權權者所以權萬物也
  堯文依韻句禹蹟撫山川四度謁
  陵返迴瞻増綣然
  瞻謁
  北海神廟敬成長律
  戊戌重經渤海堧命脩
  神廟致誠䖍祈恬澥浪恆福國永佑桑田黙贊
  天是日帛香瞻㕉窟千秋爼豆奠垓埏欽惟
  二祖躬開剏早荷帡幪此濟川
  登澄海樓望海再疊癸亥舊作韻
  又自陪都轉斾旋城樓拾級眄溶潫今來古往祗一水漢躓秦顛無二
  天木幾聊因閒詠句徐船何必逺求仙卻縁悟得湯湯者
  納自諸河及小川
  登澄海樓三疊前韻題壁
  秦皇心實侈築城騎洪溟由旬語固誕茲存里誠盈俗稱秦時長城入海四十里者語固荒誕茲所存遺蹟不過里餘耳是果何為乎水白山仍青留此供笑談茅見塞匪亨儒臣擕聨句亦足詡登瀛虛受奚揀擇河濁江自清
  澄海樓聨句
  乾隆四十八年秋自熱河取道邉外四詣
  陪都恭謁
  祖陵禮成迴蹕入山海闗經澄海樓計自癸亥聨句及甲戌戊戌疊韻中間四十年矣命梁國治董誥仍依禁體賡和前吟
  御製雲上於天解近著衆聴傾至理非創説今春為雲上於天解謂需卦乾下坎上之義伏羲孔子皆因隂陽本然之理變文曰雲雲即水也音義者讀上為上聲程傳遂有雲氣上升於天之語是雲仍在天下矣蓋上應作去聲讀為上下之上天為圓體元氣運之以行其在水下之時非坎上乾下之需乎此至平至易之理不必求諸神奇茲登澄海樓實景現前益恍然於水天之義雲
  歸墟豈辭盈輨運實一氣揲卦凡四營宗都斯㑹
  臣梁國治
  御製闗塞此飛甍乾體有時下坎象無與京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夜一周而不息其在上者穆穆清清舉頭視之為天其在下者囫囫圇圇右旋而輪轉者獨非天乎知地之在水下則可知天之在水下此需象所以為雲上於天而雲即水也曠然翕闢際
  廓矣隂陽更雙丸所出入八柱交撐擎鵬路徙緜邈臣董誥
  御御鼇山戴崚崢方員羅壺嶠金銀為闕城大志經載大意入海中至白銀城次至黃金城云云談天志騶誕
  築石嗤秦並手披星闥逈眼拓霞牕明鷁舟帆似㸃臣梁國治
  御製蛟室機誰振文勢露形重武聲雷掀轟向若悟損益㣲禹思平成曉市奇吐蜃秋風怒吞鯨精靈配廣大臣董誥
  御製顥氣含鮮英黒色晝亦晦紅光夜如晴雪𤓰種傳鶻盛京土産有海東青
  紺蟠名辨蜻古今註紺蜨似蜻蛉而色黝紺遼東呼為紺蟠螺蚌錦文被珊瑚華采熒是惟神祗宅臣梁國治
  御製豈徒琛寶呈弗揚四方㑹來朝萬邦貞蹻乘期羨覿航逺歐羅行韓碑百靈紀木賦前良評谷王知弗讓臣董誥
  御製月覇𠉀哉生具隂火耀燄不塵珠剖瑩捉成五字吟記予四度程
  撫寧道中
  老矣慙予懶䇿鞭肩輿徐度小春天山隂積雪山陽化闗外觀豐闗內連塲圃茨京愜民望閭閻溫飽慰心懸
  二陵佳氣行行逺不擬重瞻益黯然
  夷齊廟
  墨胎或謂夷齊姓劭謂夷之君姓然司馬貞史記索隠雲孤竹君是殷湯所封夷齊之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智字公達應劭雲伯夷之國君姓墨胎氏是夷齊乃其民非墨胎氏矣又俗以泥塑像為墨胎戊戌姜氏祠詩曽註明其事千古氏誰能辨寔二人行果是稱賢頑夫廉以懦夫立公信原兼公達傳古廟瓣香仍下拜清風颯颯起遙天自盛京迴鑾至都之作
  啟程夏仲返冬初里閲三千月四餘諸禮従容幸巳蕆老年康健故猶如觀農大有他秋勝勅政原無片刻竦殷意繩
  前兼示後此行庶可告非虛
  命皇子等分繕癸亥甲戌戊戌癸夘四詣盛京恭謁
  祖陵詩卷即事成什
  四度
  陪京謁
  祖陵敬思
  前烈益兢兢易非
  開創誠辛苦難是守成勵繼繩向嘗為創業守成難易説以岑文本對唐太宗撥亂難守成不易之語為非葢守成者遺大投難卑心繼序苟無以光前烈啟後圖斯凜然有不終畆之憂是
  創業者未竟之難皆守成者分內之難不待失道失衆始為慙負前人但使式郭之版圖或有侵削垂裕之成憲或有廢弛即無以覲耿光而揚大烈是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鮮有不盛滿中之者以此思難則所以持難者可知故予獨以難責夫守成者非敢忘創業者之難正以慰創業者之初心耳茲因命皇子等分繕四詣盛京謁  陵詩巻復申其説以示之此別迴瞻増有愴再來度入聲已恐無能厯吟皇子命分繕予意期知雲與仍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巻十八
  京城
  盛京城創建
  形勢
  事蹟
  興京城創建
  形勢
  事蹟
  東京城創建
  形勢
  事蹟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八
  京城
  臣等謹案
  國家造基東土營始
  興京洎乎遼陽底定瀋水建都肇正域於九圍擴
  宏規於億載我
  太祖髙皇帝神武布昭靈圖丕應
  太宗文皇帝緝熙重光大勲克集夫是以受
  命溥將總八方而為極也臣等幸扈
  雲䍐肅瞻
  天邑仰
  留都之閎煥緬
  締構之艱難謹志
  京城第四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八
  京城
  盛京城創建
  天聰五年建本遼金瀋州治元為瀋陽路總管府治明為瀋陽衛洪武二十一年指揮閔忠因舊址增築門四週圍九里三十步髙二丈五尺池二重內濶三丈深八尺週圍一十里三十歩外濶三丈深八尺週圍一十一里有竒我
  太祖天命三年城界藩六年城薩爾滸又城
  東京天命十年遷瀋陽天聰五年因舊城増拓其制內外甎石髙三丈五尺厚一丈八尺女牆七尺五寸週圍九里三百三十二步四面垜口六百五十一明樓八座角樓四座改舊門為八東向者左曰撫近右曰內治南向者左曰徳盛右曰天佑西向者左曰懐逺右曰外攘北向者右曰福勝左曰地載池濶十四丈五尺週圍十里二百四步鐘樓一在福勝門內大街鼓樓一在地載門內大街八門正戴方隅截然內池七十餘處水不外洩城邑既定遂創
  天地壇壝營
  太廟建
  宮殿置內閣六部都察院理藩院等衙門修學宮設閲武塲而
  京闕之規模大備天聰八年更名曰
  <span id="盛京順治元年遷都">[[#盛京順治元年遷都|盛京順治元年遷都]]
  京師監往代留都之制續設昂邦章京鎮守量留戶禮刑工四部分設各官並設府尹分蒞州縣康熙元年改昂邦章京為鎮守將軍十九年奉
  㫖築闗牆髙七尺五寸週圍三十二里四十八步東南隅置水柵二各十餘丈𨗳瀋水自南出焉二十一年奉
  㫖重修諸門城三十年增設兵部官制益詳三十二年飭工部修城垣三百六十餘丈並於街道開溝以滲積水四十九年遣京官一員協修堅固五十四年修理八門城樓四角樓及內外城垣一百一十餘丈乾隆八年
  皇上祗謁
  三陵
  駕蒞
  盛京發帑修諸門城堞十八年復發帑三萬六千餘兩修內外城堞明樓三十七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疊修城牆甕圏砲房角樓闗廂規制益閎整雲
  形勢
  盛京之地跨接東瀛金墉帶涘雉堞峻隅形勢崇髙水土深厚長白峙其東醫閭拱其西巨流鴨緑繞其前混同黒水縈其後山川環衛原隰沃膴洵華實之奧區也我
  太祖乘乾出震耆定宅中遂開億萬年之景運
  鴻圖創造斷自
  宸衷視彼奉春建䇿奚啻度越萬萬耶
  事蹟
  謹稽
  <span id="實録天命六年三月壬子">[[#實録天命六年三月壬子|實録天命六年三月壬子]]
  太祖率貝勒諸臣統大軍征明瀋陽令軍士載營柵攻具乘舟順渾河而下水陸並進癸丑軍夜行見白藍二氣自西南來繞月暈之北至南而止明之偵卒知我兵至聲礮舉烽夜二鼓馳告瀋陽總兵賀世賢尤世功分兵乘城甲寅辰刻我兵至營於城東七里設立木城明兵於城外掘深塹剡木樹塹內覆以秫稭掩土其上內復鑿壕一道沿壕以木為柵近城復有大壕二廣五丈深二丈皆剡木樹其內又築攔馬牆間留礮眼排列鳥鎗礮具衆兵密布衛守城上兵亦登陴堅守乙邜辰刻我兵進攻乘勢衝入明兵七萬俱潰我兵繞城掩擊伏屍纍積陣斬總兵賀世賢尤世功等城遂拔殱其衆又破總兵陳䇿步兵二萬破總兵李秉誠朱萬良騎兵三萬復殱副將董仲貴㕘將張大斗之衆㑹暮乃收兵率諸貝勒引精鋭兵營瀋陽東門外教塲令衆將引大兵屯城內駐兵五日論功行賞天命十年三月己酉朔
  太祖欲自東京遷都瀋陽與諸臣議貝勒諸臣諫曰邇者築城東京宮室既建而民之廬舍尚未完繕今復遷移嵗荒食匱又興大役恐致煩苦
  太祖以瀋陽形勝之地籌之已熟遂不聴於是月壬子出
  東京啟行夜駐虎皮驛癸丑至瀋陽
  興京城創建
  興京在遼金時為瀋州地明初置建州衛於此我
  太祖髙皇帝發祥之地距
  盛京城東㣲南二百七十里其城週五里南一門東二門北一門外城周九里南三門北三門東二門西一門羣山拱䕶河水瀠環天府神臯毓祥萬禩我
  太祖癸邜年剏建內城乙巳年乃增築外城
  <span id="太宗文皇帝天聰八年改稱">[[#太宗文皇帝天聰八年改稱|太宗文皇帝天聰八年改稱]]
  興京
  <span id="世祖章皇帝順治五年奉">[[#世祖章皇帝順治五年奉|世祖章皇帝順治五年奉]]
  太祖髙皇帝配
  天南郊推本孝思追尊
  四祖以赫圖阿拉為創業之地設守城尉等官守之乾隆
  二十八年以錦州理事通判移駐
  興京與熊岳通判所轄之哨子河分界管轄形勢
  興京之地東傍邉牆西接奉天南界鳳凰城北抵開原層巒疊拱衆水環洄扼諸城之要區據三闗之雄隩我
  太祖經營考卜實始於此迄今推
  帝業之肇基益緬在原在巘之勞雲
  事蹟
  謹稽
  發祥世紀
  始祖居長白山東鄂謨輝之野鄂爾理城在
  興京東一千五百里寜古塔城西南三百三十里勒富善河西岸
  皇始祖肇祖原皇帝始居於赫圖阿拉國語橫甸也在興京之南鄂多理城西蘇克素䕶河國語魚鷹也嘉哈河國語秋後落葉也之間三傳至
  興祖直皇帝及
  景祖翼皇帝
  顯祖宣皇帝皆居於此至我
  太祖髙皇帝削平諸部丁亥遷居呼蘭哈達國語呼蘭竈突也哈達峯也南岡新城癸邜仍於赫圖阿拉舊址築城居之天命元年衆貝勒大臣上
  尊號曰
  覆育列國英明皇帝以
  興京為都城
  東京城創建
  太祖髙皇帝天命六年建在太子河東邉去遼陽州城八里其城週六里零十步髙三丈五尺東西廣二百八十丈南北袤二百六十二丈五尺城門八與
  盛京城同東向者左曰迎陽右曰韶陽南向者左曰龍源右曰大順西向者左曰大遼右曰顯徳北向者左曰懐逺右曰安逺天命十年遷都
  盛京遂於
  東京設城守章京康熙二十年城守移駐金州城內即寜海縣城
  宮殿與城同時建今管理驛站官守䕶
  形勢
  東京之地以遼陽為屏蔽以渾河為襟帶北接開原鐵嶺南連海城蓋平山林蕃薪木之利沮澤沃水族之饒我
  太祖髙皇帝創業之初築城於此一以經畫寜錦一以控
  制瀋遼
  聖謨深逺制勝有方與周頌所云天作髙山太王康之者
  有同揆焉
  事蹟
  謹稽
  實録天命七年春三月
  太祖集諸王大臣議以朝鮮䝉古二國俱未臣服宜另築城郭派兵堅守庻征明無後顧憂貝勒等俱諫
  太祖不從遂令築城於遼陽東五里太子河邉遷居之即
  
  東京是也九年夏四月
  太祖命宗弟鐸弼等往奉移
  皇祖考妣靈轝將至
  太祖出
  東京二十里率諸王大臣至接官亭跪迎乃於城東北四里岡建立寢殿奉安焉又按
  實録天命九年正月額駙恩格徳爾率其部衆來歸太祖出
  東京迎至章義站大宴之賜賚甚厚
  等謹案
  盛京為
  壇
  
  宮殿所在謹先志之以明
  王業之有本也至
  興京為
  發祥初基仰見
  列祖詒謀世徳作求之盛
  東京
  國初暫建然
  聖祖創業初基肇域自東遂奄九有俱不得與郡縣城池並
  列敬稽事實著於
  京城之後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九
  壇廟
  天壇儀制
  地壇儀制
  太廟儀制
  堂子祀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十九
  壇廟
  等謹案禮莫隆於郊社義莫大於禘嘗我
  太宗文皇帝神武既昭典儀爰舉建
  郊丘營
  太廟
  躬親秩祀告類升香
  嘉壇恭祝之文
  清朝鬯彛之奉燦然明備我
  皇上敬
  天法
  祖昭事寅䖍
  廵軒四蒞
  特飭所司於
  紫壇
  閟寢重加修建三成之制五供之儀宏規彌肅記曰仁人
  饗帝孝子饗親惟大徳之
  至聖乃克臻此等忝列奉璋肅瞻
  鴻制謹志
  壇廟第五










cq=37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巻十九
  壇廟
  天壇
  在徳盛門外南五里建
  圜丘舊制三成每層圓面𨔛加環砌上成九重周圓一丈八尺二成七重周圓三丈六尺三成五重周圓五丈四尺俱高三尺圍墻週一百十三丈南一門東西北門各一第一成恭祀
  昊天上帝位南嚮
  列聖位東西嚮第二成以大明夜明星辰雲雨風雷從祀
  <span id="位各東西嚮崇徳元年夏四月">[[#位各東西嚮崇徳元年夏四月|位各東西嚮崇徳元年夏四月]]
  太宗文皇帝以得元傳國玉璽受諸王大臣恭上尊號乃
  躬親告祭肇祀
  天於南郊其儀蒼璧一帛十有二犢一登一簠二簋二籩豆各十有二尊一爵三鑪一鐙六燔牛一玉帛實於篚牲載於俎尊實酒疏布羃勺具設樂於壇下分左右懸禮制大備十一月冬至
  太宗躬率諸王貝勒文武羣臣齋戒三日祀
  天扵
  圜丘告興師致討朝鮮之由俱恭載 實録順治十三年定製
  
  盛京
  壇內有應修之處俱著
  盛京工部隨時查估修理乾隆四十三年
  上詣
  盛京奉
  㫖重修四十五年十月修竣四十八年秋九月上詣
  盛京有重修
  壇
  廟恭紀詩四首謹案 御製詩恭載 天章門
  地壇
  在內治門外東三里建
  方澤舊制二成四週以方坎蓄水毎層方面逓加墁砌上成建方六丈髙二尺下成建方八丈髙二尺四寸圍墻週一百三十三丈八尺北一門南東西門各一第一成恭祀
  皇地祗位北嚮
  列聖東西嚮第二成以五嶽五鎮四瀆
  列祖山陵配祀位東西嚮乾隆四十三年
  㫖重修四十八年六月修竣
  太廟
  初在撫近門外
  大殿五楹後廡六楹
  前殿三楹大門三楹東西角門二楹週圍廣三十五大
  袤四十丈
  國初尊祀
  列祖神御崇德元年始定製四孟時饗並毎月薦新每歳聖誕及清明孟秋望日歳暮忌辰均
  太廟致祭
  殿中寶位以昭穆序並設床榻衾枕楎椸帷幔如生事
  
  太宗文皇帝初得元玉璽受
  尊號乃
  躬祀
  列祖於
  太廟謹稽   實録天聰九年春察哈爾國宰桑等率衆來歸其子額哲尚率所遺人衆留託哩圖太宗命貝勒多爾袞等招撫之遂降並於額哲母妃處得元傳國璽其文乃漢篆制誥之寶四字二交龍為紐自元順帝擕入沙漠後失去越二百餘年有牧羊山麓者見羊不食草但以蹄掘地發之得璽以歸元裔博碩克圖汗後為林丹汗所得至是諸貝勒擕歸以獻衆皆稱賀
  太宗焚香告天受之先是諸貝勒大臣以
  太宗功徳隆盛屢請上尊號太宗固辭不允至是偕外藩䝉古貝勒等復再三陳請乃
  於天聰十年夏四月祭告郊

  廟受寛溫仁聖皇帝尊號建國號曰
  大清以是年為崇徳元年考祭儀定祭品牛一羊一豕一簠二簋二籩十有二豆十有二鑪一鐙二各帛一登一鉶一尊一玉爵三金匙一金箸二帛共篚牲共爼尊實酒疏布羃勺具設樂部於階前分左右懸祭日陳
  法駕鹵簿順治十三年定製凡遇歳時應行修理之處
  
  盛京工部董其事乾隆四十三年
  上詣
  盛京
  命移建
  太廟於
  大清門之東即 景佑宮舊址南北袤十一丈一尺五寸東西廣十丈三尺五寸
  正殿五楹東西配廡各三楹東西耳房各三楹正門三楹東西門各一凡需用琉璃瓦油餙顔料及罘
  罳所用銅絲皆
  盛京工部董其事仍
  𣲖大臣監視落成四十五年六月奉
  
  太廟尊藏
  冊寶應選和闐良玉另鐫一律以彰
  符命所有
  太廟原藏
  冊寶十六分恭送
  盛京
  太廟尊藏四十八年秋八月
  特命
  皇子親王賫送
  盛京
  太廟敬謹尊藏
  太祖高皇帝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孝慈髙皇后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太宗文皇帝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孝端文皇后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孝莊文皇后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世祖章皇帝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孝惠章皇后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孝康章皇后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聖祖仁皇帝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孝誠仁皇后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孝昭仁皇后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孝懿仁皇后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孝恭仁皇后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世宗憲皇帝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孝敬憲皇后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孝聖憲皇后尊謚玉冊玉寶一分
  堂子
  在城東內治門外
  國初祀
  天神之所
  國俗最重祭
  神祭
  天舊有朝祭夕祭背燈祭諸儀注正月三日每月朔日俱於堂子亭式殿內致祭設司俎司香司祝等員供醴酒進時食上香獻酒時俱奏三絃琵琶鳴拍板贊歌鄂囉羅誦祝辭神歌凡叩禱行禮分胙俱如又於毎月朔日祭
  堂子東南隅尚錫神亭供酒設食陳紙帛歌祝辭俱如儀以上祭儀祝辭俱恭載欽定滿洲祭典又每歳十二月二十六日恭請
  神位供於
  堂子屆期命十六人舁二
  神輿進
  清寧宮門外滿洲司俎二人恭請朝祭夕祭
  神位各安奉輿內前引仗四對羊角鐙二對司俎官二員
  掌儀官一員侍衛十員導引至
  堂子殿內安奉朝祭
  神位於東夕祭
  神位於西輿前各設案一毎日上香二次至正月初二日
  請回
  清寧宮安奉原位凡朝祭夕祭有神歌禱辭背燈祭有祈請辭俱恭載  欽定滿洲祭典又四月初八浴
  佛日亦於
  堂子殿中懸神幔致祭如前儀又毎歳春秋二季於堂子立
  神杆大祭祭之次日祭
  天又每月有祭
  天之禮凡
  殿內供香案陳器皿設鐙懸幔以及請
  神輿悉如前儀並有飲福受胙各儀注俱恭載  欽定滿洲祭典
  又每歳
  正殿
  神位所懸紙帛月終積貯以囊盛之於除夕送赴
  堂子同所懸凈紙
  神杆同焚又有樹柳枝求福之祭祭畢亦以柳枝送
  堂子於除夕同焚又馬神之祭亦於
  堂子內設餻醴以祭
  國俗祭禮有懸掛
  <span id="神幔之儀乾隆八年">[[#神幔之儀乾隆八年|神幔之儀乾隆八年]]
  皇上駕詣
  盛京曾懸
  神幔設
  神位以祭四十三年奉
  㫖重修
  堂子殿宇式煥丹輪益昭妥侑雲
  等謹案
  堂子之建乃我
  國家昭假
  <span id="天神鉅典伏讀乾隆十二年">[[#天神鉅典伏讀乾隆十二年|天神鉅典伏讀乾隆十二年]]
  命重修滿洲祭典
  諭㫖仰見
  至誠感
  神儀式舊章之盛意謹於
  堂子後附註祭儀至如時薦之文祭器之圖已詳
  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一書茲不更贅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
  宮殿
  大政殿規制
  大內宮闕規制
  恭藏
  聖訓
  實録
  聖容
  玉牒
  玉寶儀注
  東京宮殿紀畧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
  宮殿
  等謹案
  國家作京考宅肇建
  皇居我
  太宗文皇帝法垂經始尚樸貴儉風示萬年我
  皇上敬承
  祖烈式廓
  舊宮廼復重設諫木尊藏
  彛訓恭貯
  玉牒
  寶璽繩
  武守成無疆垂慶等詳稽規制仰止
  天閶謹志
  宮殿第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巻二十
  宮殿
  大政殿
  <span id="崇徳二年建">[[#崇徳二年建|崇徳二年建]]
  太宗文皇帝御以聼政之大殿也在城之中
  大內宮闕之東殿制八隅左右列署十為諸王大臣議政之所順治元年定都
  京師奉天府文武各官
  朝禮如制
  聖祖仁皇帝三涖
  盛京
  御殿三次
  殿宇上蓋琉璃黃瓦華檐八角前掛清漢字匾一額曰
  <span id="大政殿乾隆二十二年">[[#大政殿乾隆二十二年|大政殿乾隆二十二年]]
  御書匾一恭懸
  殿中曰㤗交景運
  御書聫恭懸左右楹曰神聖相承恍覩開國宏猷一心一徳子孫是守長懐紹庭永祚卜世卜年四十三年
  皇上廵幸
  盛京
  寶座後兩楹間設屏風一座前懸甲戌年季秋月
  御製詩墨寶後懸戊戌年仲秋月
  御製詩墨寶謹案  御製詩恭載  天章門
  丹墀下左右音樂亭二
  殿後
  鑾駕鹵簿庫十三間乾隆十四年重修
  盛京內務府工部董理
  大內宮闕
  <span id="崇徳二年建在">[[#崇徳二年建在|崇徳二年建在]]
  大政殿之西南北袤八十五丈三尺東西廣三十二
  丈二尺正門曰
  大清門初
  太祖髙皇帝時於門砌旁設諫木二以達民隱乾隆四十
  三年
  命重設東西掖門二左右石獅二奏樂亭二坊二左曰文徳右曰武功朝房東西各五楹後為直房十二楹正南照壁一座正殿曰
  崇政殿原名
  篤恭殿殿前左日晷右嘉量乾隆十三年設左右翊門二
  殿內正中恭懸
  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一左右恭懸
  御書聨念茲戎功用肇造我區夏慎乃儉徳式勿替有歴年
  殿前東為
  飛龍閣閣後直房七楹井亭一座西為
  翔鳯閣閣後直房七楹房南轉角樓九楹偏廈三楹崇政殿直北為
  鳯凰樓樓內上層恭懸
  御書紫氣東來匾額一樓北曰
  清寧宮為
  國初祀
  神之所宮內恭懸
  御書萬福之原匾額一東壁恭懸
  御書聫曰不盡崇懐期太古自然逈句㑹當前西壁恭
  
  御書聫曰理趣所欣元是善心期惟與靜為謀東煖閣
  東壁恭懸
  御書聫曰蔥蘢佳氣鍾靈厚晻藹祥煙介祉繁西壁恭
  
  御書聫曰聖圖締構延疇福宸極貞符葉㤗交西軒內
  第二楹恭懸
  御書聫曰仙瀛升旭日帝里扇仁風乾隆八年十九年
  四十三年四十八年
  上詣
  盛京循例舉行祭典宮後東西配房各三楹宮之東曰
  衍慶宮
  闗雎宮西曰
  永福宮
  麟趾宮康熙十一年重修乾隆十年
  上駐蹕
  盛京
  躬親相度重葺
  崇政殿
  飛龍翔鳯二閣左墄右平新階巍煥又於
  鳯凰樓左右増建軒楹樓之前東為
  師善齋齋南為
  日華樓西為
  協中齋齋南為
  霞綺樓
  崇政殿東為
  頤和殿殿內西壁恭懸
  御書聨曰福凝東海増芝算祥擁西池長鶴齡殿南中門一楹東西直房各三楹前為正門三楹殿後為
  介祉宮宮東房第二楹東壁
  御書聫曰式訓徽音嗣頤神景福綏宮後有正門三楹
  門北為
  敬典閣
  崇政殿西為
  廸光殿殿中屏風一座中間恭懸
  御書繼序其皇匾額一左右楹恭懸
  御書聨曰雲縵日華詒謀承燕翼竹苞松茂肯構煥翬飛殿前東西配殿三楹南為中門一楹東西各門一門外東南直房各三楹前為正門一楹左右各門一殿後為
  保極宮宮內南窻左右楹恭懸
  御書聫曰保佑命申豐邑億年垂裕㑹歸建極箕疇五
  福用敷正中配柱上恭懸
  御書聫曰帝命式於九圍本支百世天心佑夫一徳承敘萬年東齋東壁恭懸
  御書聨曰皇極㑹歸敷錫騐太和保合惕乾承西軒西
  壁恭懸
  御書聫曰箕範溯初陳建極鎬詩式是詠那居西房次
  楹正北壁上恭懸
  御書聨曰紹聞衣徳千秋凜景福鴻禧百世凝宮之左右前後廻廊十六楹宮後偏西一廊接
  繼思齋齋中正北壁上恭懸
  御書聨曰每以念功崇繼序益惟圖易凜思艱中煖軒
  正南壁上恭懸
  御書聨曰謨烈逺垂欽善繼治安長守凜深思東房東
  壁恭懸
  御筆畫菊一幅有
  御書癸卯季秋重觀墨寶齋旁東西直房各三楹齋後
  
  崇謨閣閣後南向房七楹殿閣內俱冇癸邜甲戌戊戌癸亥  御書墨寶以上殿閣俱乾隆十一年三月啟建十三年三月
  告竣十七年重修
  盛京宮殿増設圍墻六十一丈五尺其餘朝房直房繳道周廬並凖程式隨宜修建於是
  陪都宮闕氣象聿新作極四方倍加赫奕矣
  清寧宮墻外東西直房各三楹皆南嚮北有耳房二十八楹在
  大清門東南為內務府治事之所康熙十一年
  㫖㑹同工部重修自後
  宮殿有應修之處內務府㑹同工部諏吉具
  奏修理又定議凡采畫油飾需用顔料桐油罘罳銅絲等於工部移取部委官監視
  宮殿各門額設甲丁六百七十八名輪班看守文溯閣
  閣在
  宮殿之西正宇六楹東西遊廊二十五楹明樓一座敞軒五楹南配房十七楹東面南北耳房六楹直房十四楹又東更道內南北耳房四楹直房四楹碑亭一座宮門三楹閣南簷前恭懸
  御書清漢字文溯閣匾額一閣內嚮南恭懸
  御書聖海沿洄匾額一
  御書聨曰古今並入𠲒茹萬象滄溟探大本禮樂仰承基緒三江天漢𨗳洪瀾正北兩楹恭懸
  御書聨曰由監古以垂模敦化川流區脈絡本紹聞為典學心傳道法驗權輿碑亭內恭鐫
  御製文溯閣記
  御製宋孝宗論俱清漢文閣內牙籖錦麗揷架雲連內貯藏四庫全書經部二十架九百六十圅史部三十三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圅子部二十二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圅集部二十八架二千零十六圅統計經史子集共一百零八架六千一百四十四圅三萬六千冊經部總目五圅三十冊考證三圅十八冊史部總目五圅三十冊考證三圅十八冊子部總目五圅三十冊考證三圅十八冊集部總目五圅三十冊考證三圅十八冊又恭藏
  聖祖御定古今圖書集成全部計十二架五百七十六圅
  仰熙齋七楹在
  文溯閣之後齋內正南恭懸
  御書仰熙齋匾額一東軒
  寶座後恭懸
  御書聨曰日麗風和春藹吉周書魯語義抽尋西軒東
  壁恭懸
  御書聨曰趣為永哉暢非俗樂惟仁者寄於山東次楹
  東壁上恭懸
  御書聨曰篆凝細縷蘭煙紫芳𨔛疎櫺菊蕊黃齋之後正宇九楹耳房二楹東西廡二楹宮之正中東壁恭懸
  御書聨曰知仁適㑹動還靜枕葄無非史與書西壁恭
  
  御書聨曰雲裏峰姿開錦繡風間松籟韻笙簧
  嘉䕃堂五楹在
  文溯閣之前左右耳房二楹轉角房二十六楹後直房二楹堂之中東壁恭懸
  御書聨曰妙理靜機都逺俗詩情畫趣總怡神西壁恭
  
  御書聨曰一室有餘𠲒峭蒨八牕無盡啟吟披東次楹
  西壁恭懸
  御書聨曰何處不堪體物理於斯亦未忘民艱又東壁
  閣內東壁恭懸
  御書聨曰對時真愜農桑慶寧道非闗視聼娛謹案御製仰熙齋嘉䕃堂詩俱恭載天章門
  <span id="乾隆十一年奉">[[#乾隆十一年奉|乾隆十一年奉]]
  㫖欽派大臣恭送
  五朝聖訓實録於
  盛京尊藏香楠為匣上蓋龍袱先期欽天監諏吉屆時校尉恭舁綵亭出城更換行駕一應儀衛禮制與送
  玉牒同原貯
  鳯凰樓四十三年六月
  命盛京將軍𢎞晌擇吉恭移
  崇謨閣尊藏閣中舊有金櫃二十二座又十五年敬貯
  王牒於
  敬典閣閣中亦舊有金櫃二十二座二十五年三十三年四十三年續貯三次凡恭遇
  玉牒告成預令欽天監諏吉宗人府奏派王公一人禮部工部各奏派堂官一員恭送領侍衛內大臣奏派侍衛十員前引
  玉牒館派提調官一員纂修官二員禮部工部各派司官一員後䕶欽天監派擇吉官一員恭同送往屆期校尉恭舁綵亭凡旗仗儀衛與恭送
  玉牒至
  皇史宬同出城更換行駕頓宿之所建蓋綵棚安奉兵弁巡邏經過地方文武官員俱朝服出郊跪迎送闗以內兵部派兵弁沿途䕶送闗以外
  盛京將軍派員率滿洲兵䕶送至
  盛京曰預行掃除警蹕將軍五部侍郎府尹等俱朝服出郊跪迎鼓樂恭導至
  崇政殿前陳設寶案行三跪九叩禮屆尊藏吉日盛京禮部堂官前引至
  敬典閣前送往之王公大臣官員及將軍以下等官各於綵亭前行一跪三叩禮提調纂修各員率同
  盛京五部司員恭捧至
  敬典閣上敬貯金櫃又乾隆十五年恭奉
  五朝聖容於
  鳯凰樓儀注與恭送
  聖訓尊藏同又十一年尊藏
  御寶十於
  鳯凰樓有
  御製寶譜序以記始末謹案  御製序恭載  天章門
  大清受命之寶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麒麟紐髙二寸四分
  皇帝之寶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交龍紐髙二寸七分
  皇帝之寶碧玉方五寸厚一寸八分盤龍紐髙三寸
  皇帝之寶㫋擅香木方三寸八分厚六分素紐髙五分
  奉天之寶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龍紐髙二寸
  天子之寶金方三寸七分厚九分交龍紐髙二寸
  奉天法祖親賢愛民碧王方四寸九分厚一寸五分交龍紐髙三寸
  丹符出騐四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龍紐髙二寸二分
  勅命之寶青玉方三寸七分厚一寸八分交龍紐髙二寸五分
  廣運之寶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寸交龍紐髙一寸五分
  <span id="又乾隆四十五年奉">[[#又乾隆四十五年奉|又乾隆四十五年奉]]
  㫖恭送重繪
  太祖戰圖實録於
  盛京尊藏謹案 乾清宮舊有恭貯
  太祖戰圖實録八冊凡圖八十有七奉㫖重繪三帙以一帙送 盛京恭貯
  御製敬題重繪太祖戰圖實録詩恭載
  天章門
  <span id="又乾隆四十八年奉">[[#又乾隆四十八年奉|又乾隆四十八年奉]]
  㫖派皇子等及怡親王永琅恭送
  冊寶至
  盛京尊藏禮部奏請照恭送
  玉牒之例禮部工部堂官及侍衛等隨同親王由京敬
  謹送往工部預設彩亭於
  太廟正殿外鑾儀衛備黃蓋旗仗於
  丹墀下祗𠉀屆期親王朝服詣
  冊寶案前行一跪三叩禮禮部堂官率同宗室官員太常寺官俱朝服恭捧安奉彩亭上行一跪三叩禮出朝陽門外更換行駕王公以下俱朝服跪送經過地方文武官員咸朝服出郭跪迎送安宿之處俱於彩棚安奉出闗後
  盛京將軍派員率領滿洲兵恭䕶至常家屯親王同皇子等恭送行駕至
  盛京大臣官員俱朝服出郭跪迎
  盛京工部預備彩亭更換行駕奉天府尹預備鼓樂導引至
  太廟前送往之大臣官員率同
  盛京居住宗室五部大臣官員恭捧入
  殿內敬謹尊藏
  皇子親王俱行一跪三叩禮
  八角殿
  天命七年建在
  東京城內基址尚存今管理驛站守䕶謹案 東京宮殿僅有殿基餘俱莫考
  白虎殿
  建置年月莫考在遼陽州城南千山上今基宇尚存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一
  山陵
  三陵規制
  嵗祭典禮
  大小祭儀注
  三陵小祭大饗祭告諸禮
  
  陵典禮儀注
  
  陵官制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一
  山陵
  等謹案帝王之禮奉園陵崇原廟所以尊祖敬宗廣孝思也
  本朝
  啓運
  天柱
  隆業
  三陵神臯吉壤奠我丕基我
  皇上孝思維則纉
  緒迪
  光四謁
  丹邱志䖍儀肅戊戌秋八月謁
  陵禮成後敬視
  寢原増拓禁步體制益嚴誠惟
  聖人之徳無加於孝是以肇禋有成情無弗至禮無弗
  備也恭述
  三陵規制
  嵗祭之文謁
  陵之禮以逮定官司置衛士諸制博稽㑹典謹志山陵第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一
  山陵
  三陵規制
  永陵
  啓運山在
  興京城西北十里
  肇祖原皇帝
  原皇后
  興祖直皇帝
  直皇后之陵共一山稱
  興京
  
  景祖翼皇帝
  翼皇后
  顯祖宣皇帝
  宣皇后之陵共一山稱
  東京
  陵在奉天府城東二百五十里順治五年十一月南郊始追上
  列祖尊號八年封
  興京
  陵山為
  啓運山
  東京
  陵山為
  積慶山均從祀
  方澤十三年於
  陵山週圍立界址界內禁止樵採十五年奉移
  東京
  陵改祔
  興京罷積慶山祀典十六年尊稱為
  永陵十八年立遷祔
  永陵廟碑
  啓運山週圍共十里
  寳城髙一丈三尺七寸南北長二十九丈東西寛二十二丈七尺週圍長八十六大一尺六寸建
  啓運殿殿制三楹門四𥦗八康熈十六年重修改用黃瓦
  殿內
  大暖閣四座上設黃緞罩內設
  寳牀帷幔衾枕楎椸以奉
  神御
  小暖閣四座錦罩恭奉
  四祖神位
  神牌八尊上設黃緞罩閣前設龍鳯
  寳座八五供案四朝燈八龍毬三乾隆四十四年於龍毬
  上増蓋黃布雨旱單各三
  啓運殿坐臺髙二尺九寸四週長三十一丈九尺礓䃰三路中盤龍為飾左右配殿各三楹門各四西配殿前焚帛磚樓一座
  啓運門三楹門六東為果房西為膳房房各三楹
  功徳碑亭四座門二亭前門為祝版房齊班房共五楹西
  為茶膳房滌器房共五楹
  正門三楹前有朱欄門六繚墻三面均髙七尺八寸東西長二十一丈六尺南北長二十二丈三尺週圍共長六十六丈二尺東西紅門二座果樓三楹省牲亭五楹前有門一座繚墻南面髙六尺五寸東西北均髙五尺四週共長三十三丈門外原設柵木一千四百四十八架乾隆四十三年
  命展添柵木三百四十四架共柵木一千七百九十二架東邊為祭物井西邊為氷窖其西山嘴有石堤木橋一
  明堂前下馬木牌二座原設紅樁三十二今増設紅樁三十六白樁六十四青樁三十六俱於乾隆四十三年
  㫖重添東西界牌四前後左右堆房四週圍界址統計
  二千二百八十八丈
  陵前
  寳頂上有瑞榆一株輪囷盤鬱圎覆城隅乾隆四十三年
  
  御書神樹賦勒石西配殿謹案  御製神樹賦恭載  天章門
  永陵形勢萬峰環拱衆水朝宗龍盤虎踞誠萬世帝業之基
  福陵
  太祖承天廣運聖徳神功立極仁孝睿武𢎞文定業
  髙皇帝福陵在奉天府城東北二十里順治八年封山曰
  天柱從祀
  方澤康熈二年改建
  兩陵地宮修理完竣以奉安祇
  告讀文致祭一如大享禮焚帛獻酒奉安禮成祭酒三
  
  天柱山週二十五里
  孝慈髙皇后祔焉
  寳城髙一丈七尺一寸週五十九丈五尺
  寳頂一座髙二丈頂長十二丈四週長三十三丈月牙城髙一丈六尺五寸四週長二十三丈四尺七寸正中琉璃照壁一座
  方城髙一丈五尺七寸四週長一百一十三丈八尺四寸垜口髙五尺上有角樓四座毎座二層上層格扇各四下層門二彩油為飾方城上北面明樓一座門二內碑一座書
  太祖髙皇帝之陵明樓之下為洞門二門外石五供一案供座髙四尺長一丈八尺六寸寛五尺上設香爐蠟臺花缾俱雕石為之前為石柱門二
  隆恩殿三楹門四𥦗八
  殿內
  大暖閣一座上設黃緞罩內設
  寳牀帷幔衾枕楎椸以奉
  神御
  小暖閣一座錦罩恭奉
  神牌二尊上設黃緞罩閣前龍鳯
  寳坐二座福金椅東西各一配椅二五供案一陳設桌四朝燈六上俱設黃緞罩龍毯六乾隆四十四年於龍毯上増蓋黃布雨旱單各七
  隆恩殿坐臺髙五尺四週長三十六丈七尺七寸八分礓䃰三路中盤龍為飾四傍雕石花闌干左右配殿各五楹門十二西配殿前焚帛石樓一座
  隆恩門三楹樓三層門二康熈五十四年重修東為茶膳房西為果房滌器房房各三楹其南為省牲亭齊班房各三楹前為碑樓碑座二層門二恭立
  神功聖徳碑一通碑亭之前有橋二座礓䃰一百八層東西華表柱四橋邊左右列石獅虎駝馬各二前
  正門三楹彩油為飾門六兩旁雕石獅二華表柱二石牌樓二乾隆二年設東西柵木八十八架柵之外舊設有堆房各一門之前有虎皮溝一道下馬木碑各一東西石泊岸紅樁各五根繚墻南面髙九尺八寸東西北均髙七尺八寸四週共長五百八十丈左右紅門二座雍正九年定製禁紅門前大路及山根左畔車馬行走門之外下馬石牌各一門之前有滌祭品井一氷窖房六乾隆四十三年
  皇上謁
  福陵後
  命大臣敬謹閲視於附近地方查出墳塚數處俱令遷葬官給葬費並於正門外添安柵木一千五十四架移展紅樁二百六十一外酌増白樁二百六十一青樁四十青樁之外方許樵採耕牧及行走葬厝青樁以內概行禁止規制益昭嚴肅
  陵之東西界牌四座四週界址共二千九百六十丈夀康太妃園寢在
  福陵右享殿三楹門四礓䃰三路內設
  寳牀紅氈坐褥以奉
  神御配案二花毯三前正門三楹門二繚墻共四十七丈東西茶膳果房各三楹四週堆房各二
  福陵形勢渾河環其前輝山興隆嶺峙其後逺則發源長
  白俯臨滄海王氣所鍾聚也
  昭陵
  太宗應天興國𢎞徳彰武寛溫仁聖睿孝隆道顯功文皇帝昭陵在奉天府城西北十里順治八年封山曰隆
  業從祀
  方澤山髙六丈一尺長一百一十五丈
  孝端文皇后祔焉
  寳城髙二丈三尺八寸週六十一丈
  寳頂一座髙二丈四週長三十三丈月牙城髙二丈二尺七寸四週長二十七丈七尺正中琉璃照壁一座
  方城髙二丈三尺三寸四週長七十九丈垜口髙五尺
  上有角樓四座規制與
  福陵同方城上北面明樓一座門二內碑一座書太宗文皇帝之陵明樓之下為洞門二門外石五供一案
  供座陳設與
  福陵同前為石柱門二
  隆恩殿康熈三十一年重建  大殿殿制三楹門四𥦗八
  殿內
  大暖閣一座上設黃緞罩內設
  寳牀帷幔衾枕楎椸以奉
  神御
  小暖閣一座錦罩恭奉
  神牌二尊上設黃緞罩閣前龍鳯
  寳坐二座福金椅東西各一配椅二五供案一陳設桌四朝燈六俱設黃緞罩盛弓櫃一龍毯七乾隆四十四年於龍毯上増葢黃布雨旱單各七
  隆恩殿坐臺髙六尺四週長三十六丈四尺二寸礓䃰三路中盤龍為飾四旁雕石花闌干左右配殿各三楹門十二西配殿前焚帛石樓一座
  隆恩門三楹規制同
  福陵東西茶膳滌器等房規制亦同前有碑樓恭立神功聖徳碑一道亭前後華表柱四左右列石麒麟獅虎
  駝馬各二前
  正門三楹彩油為飾門六西為省牲亭六楹饌造房三楹更衣亭四楹門之前齊班房二楹石牌樓一石橋一橋之西為滌祭品井一橋之南下馬石牌各二華表柱二石獅二東西橋道二繚墻南面髙九尺八寸東西北均髙七尺八寸四週共長四百九十五丈九尺墻內松林蓊翳計一千六百二十五株左右紅門二界牌四週圍界址共二千五百六十丈
  陵前立仗石馬曰大白小白乃我
  太宗當日所乘以略陣破敵者乾隆四十三年於前門外増添柵木四百四十二架移展紅樁一百二十八白樁九十青樁四十四十六年重修
  福陵
  隆恩樓並
  昭陵明樓等工
  懿靖太貴妃園寢在
  昭陵右享殿三楹門四礓䃰三路內設
  寳牀紅氈坐褥以奉
  神御配案二前正門三楹門二繚墻共四十九丈東西
  茶膳果房各三楹四週堆房各二
  昭陵形勢自城之東北疊巘層巒至此而寛平宏敞有包絡萬象跨馭八荒之勢遼水右逥渾河左繞佳氣鬱蔥萬年
  帝業丕基鞏焉
  嵗祭典禮
  崇徳年間定嵗暮清明祭享
  興京
  陵用牛一守
  陵官行禮
  東京
  陵用牛二遣宗室覺羅大臣行禮
  福陵用牛一羊二遣大臣一員行禮忌辰孟秋望日萬夀聖節㸃香燭獻酒果均遣大臣一員奠帛讀祝行禮毎月朔望致祭用牛一㸃香燭獻酒果不讀祝奠帛遣守
  <span id="陵官行禮順治八年始設守">[[#陵官行禮順治八年始設守|陵官行禮順治八年始設守]]
  陵官員及人戶等祭祀按班執事並定祭儀冬至用牛一羊一豕一獻酒果㸃香燭奠帛讀祝行禮清明嵗暮孟秋望日孟冬朔日均獻酒果讀祝奠帛遣守
  陵官行禮十二年定製凡遇忌辰遣官三人於
  本陵致祭或遣在京宗室覺羅輕車都尉等行禮或
  
  盛京一等子副都統侍郎等行禮十七年始定製
  福陵派宗室鎮國將軍一人覺羅三等輕車都尉一人前
  往居住
  昭陵派輔國公一人覺羅三等輕車都尉一人前往居住
  並令輪班致祭
  永陵是時遣輔國公國則䕶國將軍宗室聶克碩覺羅三
  等輕車都尉趙班昻古特駐
  盛京康熈三年
  陵寢祭享易豕為羊並酌定祭品又定毎嵗清明於各陵上土十有三擔承祭官縂管掌闗防官率官兵共十有
  三人升
  寳頂上土八年遣多羅貝勒以下奉國將軍覺羅男以上前往致祭又議定四時祭祀命奉天將軍副都統各部侍郎致祭太常寺先期開列職名請派惟忌辰及孟冬朔日各縂管承祭毎月朔望俱掌闗防官行禮九年十一年増設守
  陵官員祭時按班執事十五年定製
  陵寢供獻酌定用五十盤今六十五盤雍正十三年於清明冬至大祭由京遣祭改派公爵輪班承祭七月望日諸祭俱係將軍副都統侍郎承祭朔望忌辰係縂管掌闗防承祭行三跪九叩禮乾隆元年
  㫖命宗室輔國將軍䕶國將軍奉恩將軍等六人移駐
  瀋陽給以田廬嵗時承祭
  三陵二年奏准以毎月朔望向係掌闗防官承祭獻茶上
  香行禮退不贊亦無𨗳引官今各
  陵既令貝勒公大臣輪班行禮恐儀節不齊應増贊禮郎
  二人導引仍不贊又奏准清明
  山陵増土十三擔向沿前明舊制並無取義似覺太煩今
  擬各
  陵増土一擔但令承祭官祇跪上土於
  寳頂庶踐履不致多人益昭誠敬五年奏准恭進各陵祝版由奉祀禮部敬謹送往照在
  京進祝版例増設前引官十人六年奏准
  三陵四時大享忌辰祭享均由
  盛京禮部於移駐宗室將軍六人內按名擬定正陪咨送太常寺具題
  欽派承祭行禮
  永陵毎月朔望令掌闗防官上香行禮
  福陵
  昭陵毎月朔望由禮部輪委宗室將軍二人行禮七年議
  
  三陵一例増設爵墊以備禮儀
  殿內應用白蠟祝案應設羊角鐙一以昭畫一至所陳設罏缾五供及香合朝鐙應一式製造祭祀所用帷幕槩用黃緞以肅觀瞻八年令太常寺堂官㑹同
  陵寢縂理事務大臣稽察贊禮讀祝等官十九年議定福陵
  昭陵恭請祝版亦用前引官十人其四時大祭
  永陵啓運殿稍狹請將祝案設於簷下
  大小祭儀注
  三陵大祭禮
  殿內供設祭肉餑餑案牛羊五供獻帛案西廊下設祝版案丹墀設反坫案陳品物畢埶事各官於反坫處序
  立屆期讀祝官詣東配殿
  祝版案前行一跪三叩禮恭捧
  祝版興出
  陵寢各官前引隨班行禮大臣官員後隨讀祝官捧祝版進中門行中甬路至
  殿外西廊下供案前跪將所捧
  祝版供於案上行三叩禮畢前引各官讀祝官俱退復堦下立大臣官員等由兩旁門入立丹墀下分左右翼序班
  陵寢各員由
  殿兩旁門入詣
  暖閣前啟門捲幔仍由兩旁門出退復原處立禮部官
  員同
  陵寢各官由
  殿兩旁門入進謁
  暖閣前行一跪三叩禮畢恭捧
  神牌出至
  座前跪供行三叩禮畢仍從兩旁門出退復原處立設茶案時鳴贊官引承祭宗室等由西旁門入從甬路西邊行至丹墀上西旁立將茶案由中門進行中甬路至
  殿外檻前尚茶拜唐阿等跪斟茶恭捧由
  殿中門入供獻後從
  殿兩旁門出退復原處立少待從
  殿兩旁門進舉供獻之茶仍由
  殿中門出將茶案撤至丹墀下西邊鳴贊官引承祭宗室等至行禮處立贊禮官贊執事訖鳴贊官贊前進引承祭宗室等進
  殿之西旁門拈香處逓香盒官員先跪鳴贊官贊跪承祭宗室等跪接香盒向上一舉仍付原官興拈香三次逓香盒官興從兩旁門出於設反玷案處序立鳴贊官贊退班引承祭宗室等仍由西旁門出退復行禮處立鳴贊官贊跪叩興承祭宗室等隨班行禮大臣官員俱行三跪九叩禮興贊禮郎贊初獻帛爵獻帛獻爵各官至反坫處恭捧帛爵從中門入獻時獻爵官立獻帛官於供帛案前跪行三叩禮興同獻爵各官由兩旁門出退復原處立讀祝官於
  祝版案前行一跪三叩禮恭捧
  祝版興由中門出至檻外向上立鳴贊官贊跪承祭宗室等讀祝官隨班行禮大臣官員俱跪贊禮郎贊讀祝讀祝官即讀祝讀畢恭捧
  祝版仍由中門入就獻帛案前將帛跪供於盒內行三叩禮興從西旁門出退復原處立鳴贊官贊叩興承祭宗室等隨班行禮大臣官員俱行三叩禮興贊禮郎贊行二獻禮即照初獻禮獻爵又贊行三獻禮即照二獻禮獻爵鳴贊官贊跪叩興承祭宗室等隨班行禮大臣官員俱行三跪九叩禮興贊禮郎贊恭捧祝帛齎送燎爐讀祝官同獻帛各官從兩旁門入進謁
  座前行一跪三叩禮各將所獻祝帛恭捧興由中門出送燎爐鳴贊官引承祭宗室等避立西邊俟祝帛已過鳴贊宮引承祭宗室等復行禮處立數帛畢鳴贊官贊禮畢引承祭宗室等退出禮部官員
  陵寢各官從兩旁門入進謁
  座前行一跪三叩禮恭捧
  神牌興送入
  暖閣安奉出行一跪三叩禮興仍從兩旁門出退復原
  處立
  陵寢各官從兩旁門進
  暖閣垂幔闔門撤出祭品隨班行禮大臣官員俱出若
  將軍禮部侍郎進班即於
  殿外東廊下站立稽查禮儀乾隆二十年奏准五部侍郎輪班騐祭二十五年奏准副都統隨五部侍郎輪班騐祭四十年奏准毎逢春秋大祭騐祭一次
  三陵小祭禮
  孟冬朔日及毎月朔望小祭
  殿內供設果品肉案五供案
  殿外丹墀供設反玷案陳品物畢執事各官於反坫案處序立屆期翼長等由中門入於丹墀下分左右翼序立
  陵寢各官由
  殿西旁門入就
  暖閣前啓門捲幔仍從兩旁門出退復原處立承祭官
  由西邊門入行甬路西從
  殿西門入就拈香處逓香盒官先跪鳴贊官贊跪贊拈香承祭官跪接香盒向上一舉仍付原官興拈香三次畢逓香盒官興由兩旁門出於設反坫處立承祭官從
  殿西門出於行禮處立行三跪九叩禮興贊禮官贊獻
  
  陵寢各官恭捧爵從
  殿中門入獻爵三次畢行三跪九叩禮興鳴贊官贊禮
  畢引承祭官出
  陵寢各官從兩旁門入就
  暖閣前垂幔闔門撤出祭品
  三陵大饗禮
  嵗於忌辰清明孟秋望日冬至嵗暮及
  國有慶典行大饗禮是日恭請
  帝
  後神位奉安於
  隆恩殿寳座南嚮
  
  後同案共牛一羊二以一羊代豕尊一各奉先制帛一羮飯脯醢一筵計十八盤餅餌果品一筵計六十五盤茶盌一金盌座一金爵三爵墊一金匕一金箸一雙帛共篚牲共俎尊實酒疏布羃勺具夏則薦瓜行禮儀注與大祭同
  三陵祭告禮
  國有大典行祭告或  命皇子或  遣王公大臣等俱臨時  欽派
  
  後同案各陳果十二盤羊一酒三爵啓
  神龕帷幔守
  陵王公大臣縂管分詣將事奉祀禮部贊禮郎唱贊讀祝
  奠帛獻爵行禮俱如大饗禮
  謁
  陵典禮
  康熈十年八月
  聖祖仁皇帝恭謁
  福陵
  昭陵前期一日詣
  太廟行祇告禮次日啓
  鑾設騎駕鹵簿不作樂至
  陵之前鴻臚寺豫行題請令守
  陵官暨
  盛京文武各官咸常服道左跪迎至日恭謁
  福陵行禮次日恭謁
  昭陵行禮禮畢
  聖駕還行宮次日恭謁
  福陵
  昭陵隆恩殿行大饗禮又次日於
  隆恩殿前設黃幄焚楮帛行讀文致祭禮因   寳城前不能容
  設黃幄禮成

  還宮先期鴻臚寺題請守
  陵官員暨
  盛京文武各官咸朝服於
  崇政殿前序立行三跪九叩禮又令守
  陵官員
  盛京官員並老疾休致𠉀補官員咸朝服於大清門兩旁分班齊集設騎駕鹵簿於
  大清門前
  聖祖仁皇帝御門陞座作樂
  賜燕頒賞畢各官均行三跪九叩禮次頒賞守
  陵官軍
  盛京官軍及老疾辭退官軍等畢
  聖駕還行宮遣王暨內大臣前詣
  永陵致祭如儀其祭
  福陵
  昭陵時
  諸妃園寢亦照常致祭頴親王克勤郡王功臣直義公費英東𢎞毅公額亦都武勲王揚古利忠義公圖爾格墓各遣大臣祭酒
  聖祖仁皇帝囘鑾時率王以下各官恭詣
  福陵
  昭陵行告辭禮是日不啓正門
  聖祖仁皇帝進旁門下馬諸王於旁門下馬各官於紅門
  前下馬
  聖駕回鑾設儀仗作樂至京日恭詣
  太廟行祇告禮二十一年
  聖祖仁皇帝恭詣
  永陵
  福陵
  昭陵致祭啓行前一日祇告
  奉先殿至
  盛京守
  陵官員暨
  盛京官員恭迎均如儀至日恭謁
  福陵
  昭陵並諏日行大饗禮次日行焚楮帛讀文致祭禮儀均
  與康熈十年同
  夀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貴妃園寢
  聖祖仁皇帝親詣祭酒
  康恵淑妃以下遣王等祭酒頴親王克勤郡王功臣費英東額亦都揚古利圗爾格墓遣大臣讀文致祭貝勒以下奉恩將軍以上一品官墓遣官祭酒
  東京莊親王篤義剛果貝勒墓亦遣大臣往奠祭享
  福陵
  昭陵禮成
  聖祖仁皇帝恭詣
  興京展謁
  永陵親王以下一等侍衛三品官以上咸素服隨行禮聖祖仁皇帝由左門入至臺階下拜位行謁見禮次日行
  大饗禮儀與
  福陵
  昭陵禮同
  永陵內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遣大臣於殿外兩旁設筵致祭禮成賞賚
  永陵居住官員兵丁各有差次詣寧古塔地方望祭
  長白山率諸王百官行禮禮成
  聖祖仁皇帝還
  盛京詣
  福陵
  昭陵祭酒回京日祇告
  奉先殿三十七年
  聖祖仁皇帝奉
  仁憲皇太后詣
  興京謁
  永陵自薩爾滸地方由琉璃河
  駐蹕
  福陵東謁
  福陵次謁
  昭陵翼日致祭
  福陵
  昭陵
  親臨勲臣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墓祭酒
  賜守
  陵官兵宴
  回鑾入山海闗還京師六十年
  聖祖仁皇帝命
  世宗憲皇帝率
  皇子
  皇孫詣
  盛京
  世宗憲皇帝祭
  福陵
  皇子祭
  昭陵
  皇孫祭
  永陵祭酒行禮如儀乾隆八年議定謁
  陵之禮
  皇帝躬祭
  永陵殿宇雖覺稍狹惟奠帛爵宜照康熈三十七年之例
  停止拜褥亦照例鋪設
  殿外其降
  神之初應請
  皇上躬親上香以展誠孝以達馨聞再按舊例祭
  昭陵因帛案前隙地狹窄原有跪獻帛畢擇隙地行三拜
  之例似與典禮未協恭按各
  陵隆恩殿大祀禮儀原與
  太廟禮同㑹典開載
  躬饗
  太廟均係獻帛官跪獻帛三叩獻爵官立獻畢各退是太廟帛爵並未載有親獻禮儀此次
  躬謁
  祖陵請遵照
  太廟親祭典禮並請載入儀注於祭祀前期進
  呈是年八月
  車駕躬謁
  盛京
  祖陵先期一日
  親詣
  奉先殿祇告啓
  駕日陳騎駕鹵簿
  駕至
  興京
  盛京文武官咸朝服至前塗跪迎朝鮮國王遣使臣表請
  起居
  躬謁
  永陵
  命照各
  陵之例一體供茶
  皇帝素服至正紅門左垣側降輿禮部堂官二人恭導皇帝由
  啓運門
  陵寢左門入至
  寳城明樓前祭臺北正中行三跪九叩禮不贊興詣東旁
  立復行三祭酒禮毎爵一叩
  四祖前凡十二爵興仍詣東旁立舉哀王大臣以下各官
  咸按翼於
  陵寢門外兩旁排立
  皇上行禮時隨行三跪九叩禮祭酒時隨行禮舉哀皆
  東西面跪禮部堂官導引
  皇上出乘輿還行宮次日行大饗禮如儀禮成賞守
  陵官兵丁等有差是日
  永陵內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各遣官致祭附近
  之覺羅等祖塋皆遣官往奠
  駕至
  盛京恭謁
  福陵儀與謁
  永陵禮同次日行大饗禮成即往謁
  昭陵儀與謁
  福陵同並奉
  㫖朕係初次謁
  陵行禮著開方城門欽此是日
  駐蹕行宮次日行大饗禮如儀其
  福陵
  昭陵之
  夀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貴妃
  康恵淑妃並公主園寢各遣官致祭是年奉
  皇太后謁
  陵正紅門外降輿幃幙遮過復乘輿由西邊門進至隆恩門外堦下降輿掌闗防等之妻女官二人導引進隆恩門至
  寳城明樓前祭臺北正中行六肅三叩禮興行三祭酒禮毎爵一叩興西嚮舉哀女官恭導還降輿處
  躬謁
  祖陵禮成擇日
  親臨功臣之墓奉
  㫖朕親奠克勤郡王等園寢據禮部援引
  皇祖聖祖親奠功臣墳墓之例隨駕之皇子王等皆隨行禮此次隨駕之皇子王貝勒等應隨行禮具奏朕已降㫖依議竊思從前隨駕之皇子王等皆係
  皇祖子孫是以均隨行禮此次隨行之王貝勒內有朕之叔輩或朕之兄弟輩非從前隨駕之皇子王等可比毎祭酒時亦隨行禮似屬未便朕親臨祭酒功臣即為寵榮之至克勤王園寢王貝勒等仍隨往功臣揚古利等墳墓不必隨往此後朕之子孫若隨來朕降㫖遵行再䝉古王額駙王大臣墳墓皆不必隨往著令禮部記載欽此是日
  親臨克勤郡王功臣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之墓各祭酒三爵又親王貝勒以及大臣等墓以次遣官往奠翼日禮部奏請遣官望祭
  長白山
  北鎮醫巫閭山及
  遼太祖陵禮成
  回鑾
  皇太后還宮衆皆退次日
  皇帝親詣
  奉先殿祇告如前儀十九年
  駕詣
  盛京恭謁
  祖陵先至吉林
  親望祭
  長白山畢詣
  興京謁
  永陵次日行大饗禮賞守
  陵官員兵丁遣官致祭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暨
  附近之覺羅等祖塋
  駕至
  盛京先謁
  福陵次謁
  昭陵皆於次日行大饗禮賞守
  陵官員兵丁遣官致祭
  福陵
  昭陵之
  夀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貴妃
  康恵淑妃並公主園寢禮儀皆與八年同
  皇太后恭謁
  三陵行禮並如八年儀又遣官致祭克勤郡王功臣揚古
  利費英東額亦都墓
  親祭
  北鎮醫巫閭山遣官祭
  遼太祖陵禮成
  回鑾四十三年
  駕詣
  盛京恭謁
  祖陵先期降
  㫖以居
  孝聖憲皇后喪尚在二十七月之內途次不行圍至盛京不陞殿不筵宴朝鮮國毋庸遣使朝賀扎薩克䝉古王公等亦毋庸朝覲欽此七月啓
  鑾由內地出山海闗而行先
  親祭
  北海神
  北鎮醫巫閭山
  駕至
  興京謁
  永陵儀如八年十九年禮成賞守
  陵官員兵丁遣官致祭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暨
  附近之覺羅等祖塋
  駕至
  盛京先謁
  福陵次謁
  昭陵儀如八年十九年禮成
  閲視
  陵原加添樁木移徙附近墳塋數處給以葬費賞守陵官員兵丁致祭
  夀康太妃
  懿靖太貴妃諸園寢禮儀皆與八年十九年同遣官致祭克勤郡王功臣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墓賢王祠
  遼太祖墓並遣官致祭
  長白山遼河渾河松花江諸神朝鮮遣使請
  安仍照上兩屆例加
  賞賚焉禮成還京四十八年
  駕詣
  盛京恭謁
  祖陵八月由避暑山莊啓
  鑾經䝉古科爾沁土黙特諸部循栁條邊以東入九闗
  
  駕至
  興京謁
  永陵儀如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禮成賞守
  陵官員兵丁遣官致祭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暨
  附近之覺羅等祖塋
  駕至
  盛京先謁
  福陵次謁
  昭陵儀如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禮成賞守
  陵官員兵丁致祭
  夀康太妃
  懿靖太貴妃諸園寢禮儀皆與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同並致祭克勤郡王功臣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墓如舊例遣官致祭
  遼太祖墓
  長白山遼河渾河太子河諸神
  車駕入
  盛京徧禮於
  天壇
  地壇
  太廟
  堂子屆期
  皇子等恭送
  冊寳尊藏
  廟中如典禮
  御崇政殿肆覲朝鮮王遣使奉表申祝
  賜詩褒錫加燕賚焉旋
  蹕次廣寧
  親祭
  北鎮廟禮成還京告成事於
  奉先殿
  陞太和殿受賀四次加  恩 盛京官民紳士耆老各  諭㫖俱恭載  綸音門
  <span id="乾隆二十年平定凖噶爾">[[#乾隆二十年平定凖噶爾|乾隆二十年平定凖噶爾]]
  命
  皇子告祭十月初四日致祭二十四年平定回部
  命顯親王告祭十二月初八日致祭四十一年平定兩
  金川
  命宗室清岱告祭四月二十一日致祭
  
  皇子謁
  陵之禮於下馬石牌處下馬贊禮郎導引由左階升至正門外階上虛中位於左旁行禮畢立門東西嚮舉哀如入門至右門止奉祀官接引至
  陵寢門外右旁行禮西立東嚮舉哀祭日由左門進於殿階上正中行禮
  凡出使官員謁
  陵之禮親王以下三品以上官奉使
  盛京者於
  三陵門外行三跪九叩禮遇祭饗日二品以上官入門內
  隨守
  陵官分班陪祀初任奉天文武官三品以上謁
  陵如之
  守
  陵官制
  永陵額設各官順治八年始設騎都尉一員雲騎尉一員十五年添設騎都尉二員雲都尉四員縂管等員俱於康熈年間増設
  總管一員康熈九年設
  副總管二員康熈九年設
  八旗防禦十六員舊設八員康熈九年増八員
  筆帖式四員康熈九年設
  掌闗防官一員康熈十一年設 以下皆承祭執事之員
  副闗防兼內管領一員康熈十一年設
  副闗防兼尚膳總領尚茶總領二員副闗防兼尚膳總領康熈十一年設尚茶總領係乾隆八年添設
  副總領三員乾隆十一年添設
  司香四員康熈十年設二員十二年増二員
  尚膳八員康熈十年設五員十二年増三員
  閑散拜唐阿十二名乾隆十二年添設又桌上八名廚役十二名黑牛羊館達四名掃院領催一名壯丁三十九名各項匠役十三名
  國戚章京三員兵二十八名雍正元年以來陸續増添
  福陵額設各官順治元年設雲騎尉十六員十三年設總
  管及掌闗防等官
  總管一員順治十二年
  副總管二員順治十三年
  旗防禦十六員舊設八員康熈十三年増八員
  世襲騎都尉一員
  雲騎尉品級官七員
  六品官一員
  七品官五員
  八品官四員以上俱原設
  國戚章京六十五員舊六十二員乾隆八年増三員係祁姓祝姓趙姓俱正白旗兵
  一百名雍正元年以來陸續増添數至一百止

  掌闗防官一員順治十三年設 以下皆承祭乾事之員
  副闗防二員順治十三年設俱在茶膳總領內管領三員內兼放
  尚膳總領一員原設
  尚茶總領一員原設
  內管領一員順治十四年
  筆帖式四員順治十三年
  副膳領副茶領副內管領三員乾隆十一年添設俱在膳茶香燈人內兼放
  尚膳八員
  尚茶六員
  司香六員俱康熈十三年設
  拜唐阿十五名康熈十三年添設又桌上八名掃院領催一名壯丁十九名各項匠役十九名
  管千丁佐領一員順治五年乾隆九年奏明掌四品官圖記増設隨圖記考職外郎二名領催八名原丁一千陸續増丁共一千三百二十四名
  夀康太妃園寢首領二員拜唐阿十八名
  昭陵額設各官順治元年設雲騎尉十六員十三年設總
  管及掌闗防等官
  總管一員順治十三年
  副總管二員順治十三年
  世襲一等侍衛兼二等輕車都尉一員原設八旗防禦十六員舊設八員康熈十三年増八員
  世襲雲騎尉四員原設
  雲騎尉品級二員原設
  世襲六品官七員向設一員乾隆九年以來陸續添設
  恩賜國戚防禦品級三員原設
  國戚章京二十員雍正八年原設十員乾隆八年増添十員係那姓闗姓俱在正黃旗
  兵一百名

  掌闗防官一員順治十三年設 以下皆承祭執事之員
  副闗防官二員順治十三年
  尚膳總領一員
  尚茶總領一員
  內管領一員俱原設
  副總領三員乾隆十一年
  筆帖式四員
  尚膳十員
  尚茶八員
  司香六員俱原設
  管千丁佐領一員順治五年乾隆九年奏明掌四品官圖記増設隨圗記考職外郎二員領催八名原丁一千陸續増丁共一千二百一十九名 又供役人三十四名院戶二十名領催一名壯丁三十四名各項匠役六十五名
  懿靖太貴妃園寢首領二員供役二十名
  永陵額設八旗兵一百二十八名順治康熙年間原設八十名雍正五年由興京
  撥來四十八名乾隆十二年即於八十名內増添領催四名

  福陵額設八旗兵八十名順治三年原設四十名康熈九年添設四十名乾隆十二年
  八十名兵內増添領催四名

  昭陵額設八旗兵八十名順治三年原設四十名康熈九年添設四十名乾隆十二年
  八十名兵內増添領催四名

  定例八旗官員兵丁輪流侍班
  寢殿內毎日章京五員甲兵十五名守
  正門章京二員甲兵十名守兩旁紅門甲兵十名四圍堆房守兵五名總管一月三次巡查副總管各照各翼班次巡查乾隆四十四年
  盛京將軍奏准總管闗防副闗防等擬定六班輪流毎班三日帶領各員領催兵役看守巡查凡遇
  祭祀時總管副總管省視
  祭祀品物隨班行禮掌闗防副闗防敬謹行禮恭請
  神牌安奉祭桌膳總領進膳桌陳祭品斟祭酒茶總領進茶桌供奶茶內管領進果桌獻粉餌副膳領副茶領副內管領在
  後位前進獻如前禮防禦各員供酒供帛焚帛尚膳司香
  人員在
  殿內㸃燭進香盒供爵墊丹墀兩旁防禦二員執事供
  役二十名將事
  正門兩旁執事官四員領催兵十名巡察東西紅門領催二名兵八名巡察
  太妃園寢執事各員亦如制




  欽定盛京通志巻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巻二十二
  星土
  尾箕分野圖
  躔次分野宿度長短
  星宿宮位釋義
  其尾形數
  分星外占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巻二十二
  星土
  等謹案分野之説自古有之推星定度經緯昭然至若五辰聚東井興漢氏之炎靈三星見攝提王軒轅之土徳瑞符凝命於此徵焉我
  國家受籙膺圖璣衡在握
  天命既集象緯告祥箕尾之躔寅賓日出福徳所鍾也等謹詳稽疆域博採羣書凡夫躔次分野星宿宮位以及箕尾形數分星考驗並録於篇列為星土第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巻二十二
  星土
  禮記月令孟冬之月日在尾註孟冬者日月㑹於析木之津而斗建亥之辰也
  周禮總義析木燕之分星幽州之星土也
  春秋元命苞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
  帝王世紀黃帝始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尾十度至斗七度百三十五分而終曰析木之次於辰在寅謂之攝提格於律為應鐘斗建在亥今燕分野漢書地理志燕地尾箕之分野也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漢書律厯志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終於斗十一度
  晉書天文志班固取三統厯配十二野其言最詳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於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又陳卓范蠡鬼谷先生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並雲尾箕燕幽州入箕中十度遼東西入尾十度渤海入箕一度樂浪入箕三度元莵入箕六度廣陽入箕九度
  唐書天文志尾九星十八度舊去極一百二十度一雲一百四十一度今一百二十四度箕四星十度舊去極一百一十八度今一百二十度
  又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域為娵訾大梁析木津分析木為雲漢末派山河極焉故其分野自北河窮北紀之曲東北負海為析木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度終南斗八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廣陽遼西東樂浪元莵古北燕孤竹無終九夷諸國尾得雲漢之末流龜魚麗焉當九河之下流濵於渤碣皆北紀之所窮也箕與南斗相近為遼水之陽盡朝鮮三韓之地
  五代史尾十八度箕十一度
  宋史天文志東方尾宿九星按漢永元銅儀尾宿十八度唐開元㳺儀同舊去極百二十度一雲百四十度今百二十四度景祐測驗亦十八度距西行從西第二星去極百二十八度在赤道外二十二度乾象新書二十七度箕宿四星按漢永元銅儀箕宿十度唐開元㳺儀十一度舊去極百八十度今百二十度景祐測驗箕四星十度距西北第一星去極百二十三度
  宋史律厯志赤道宿度尾十八箕十一黃道宿度尾十七箕十
  元史厯志赤道宿度尾十九少箕十半黃道宿度尾十八少箕九半
  又黃道十二次宿度尾三度九十七分七十二杪外入燕分析木之次辰在寅
  淮南子星分度尾十八箕一十四分一
  玊海陳卓謂尾箕燕幽也自尾十至南斗十一費直謂起尾九蔡邕謂起尾四
  古今律厯考尾漢太初厯所測十八度宋皇祐所測十九度元授時厯所測十九度箕太初厯所測十一度皇祐所測十度元豐所測十一度授時所測十度四十分
  厯象考成尾宿一黃道經度十一宮一十度五十四分黃道緯度南一十五度等四箕宿一黃道經度十一宮二十六度五十分黃道緯度南六度五十六分等三
  又尾宿一赤道經度十一宮六度四十二分赤道緯度南三十六度五十七分箕宿一赤道經度十一宮二十六度二十一分赤道緯度南三十度二十三分
  明清類天文分野書以鬥牛為星分之首次苐配之尾三度至斗二度屬燕分幽州北平府尾箕分析木之次涿通二州皆尾分霸州尾箕分薊州尾分保定府尾箕分昜安二州皆尾分河間府景州皆尾箕分永平府尾分灤州箕尾分遼東都指揮司尾箕分廣寜大寜尾分興中尾分建州義州錦州皆尾分朝鮮箕分
  陳藻樂軒集星度分野十二次東西南北相反者四疑似者七所可據者其維析木乎其宿尾箕亦艮之維燕可以言東北也
  以上紀躔次分野所屬及宿度短長
  爾雅析木謂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䟽雲析木之津箕斗之次名也析別水木以箕斗之間是天漢之津也天漢即天河也天河在箕斗二星之間箕在東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為隔隔河須津梁以渡故謂此次為析木之津也不言析水而言析木者此次自南而盡北故依此次而言析木也箕龍尾斗南斗天漢之津梁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東方成龍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鳥形北方成龜形皆西首而東尾箕在蒼龍之末故云龍尾斗至南方即見故云南斗左傳昭八年今在析木之津國語日在析木之津是也
  詩正義按二十八宿連四方為名者惟箕斗井壁四星而已壁者室之外院箕在南則壁在室東故稱東壁鄭稱參傍有玉井則井星在參東故稱東井推此則箕斗並在南方之時箕在南而斗在北故云南箕北斗也
  史記天官書東宮尾為九子箕為赦客宋均曰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正義曰箕主八風索隠曰箕以播陽調弄為象
  遼史國語觧野旅寅野謂星野旅謂躔次寅者辰舎東方之位燕分析津之所也
  通志天漢歌天河亦一名天漢起自東方箕尾間註天漢起東方經箕尾之間謂之天河亦謂之漢津乃分為二道其北經龜貫箕下
  厯代地理指掌圖尾箕星曰析木宮曰人馬時曰寅州曰幽
  以上紀星宿宮位所在及釋名義
  史記索隠宋均雲尾屬後宮塲故得兼子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元命苞雲尾九星箕四星為後宮之塲也
  星經蒼龍七宿有尾有箕氐胸房腹箕所糞也中西星經同異考西歌曰接心是尾九㸃曲卓如衣角飄風前箕星有四明相等大口如箕正向西文殊所説善惡宿曜經苐五尾四足箕四足斗一足在寅歳星位焉其神如弓故曰人馬宮
  丹元子歩天歌尾九星如鈎蒼龍尾下頭五㸃號龜星尾上天江四橫是尾東一個名傅説傅説東畔一魚子尾西一室是神宮所以列在后妃中箕四星形狀如簸箕箕下三星名木杵箕前一㸃是糠粃註雲龜五星在尾南天江四星在尾之北傅説一星在尾後江東魚一星在尾後江中箕一曰天雞杵臼三星在箕南糠一星在箕口前杵臼西北
  法苑珠林尾七星形如蠍尾箕四星形如牛角以上紀箕尾形數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注云析木燕也此分野之妖祥主用客星彗孛之氣為象䟽引春秋緯文耀鉤雲太行以東至碣石王屋砥柱冀州屬樞星三河雷澤東至海岱以北兗州青州屬機星九州屬北斗星有七州有九兗青徐揚並屬二州故七星主九州也周之九州差之義亦可知雲
  史記天官書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二十八舎主十二州燕齊之疆𠉀在辰星占於虛
  又玊衡第八星主幽州常以五寅日𠉀之
  晉書天文志九州十二域或係之北斗或係之二十八宿或係之五星析木燕此係之二十八宿者也辰星主燕趙代此係之五星者也
  隋書天文志二十八宿之外凡齊楚晉燕趙列國皆有星燕冀一星在楚南星有變各以其國石氏星經北斗七星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吳五主燕六主趙七主齊
  劉熈釋名古有營州於天文屬營室取其名也按凡言天者其占必以所屬之分星為主自春秋以來列史所記詳矣遼與燕同分必𠉀尾箕二宿然觀司馬氏及甘石諸家所云則又不獨當占驗箕尾也又考蔡邕月令章句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則並當占其南斗或曰遼故堯時青州之域故兼於虛危存之以備説雲
  以上推分星之外諸占
  欽定盛京通志巻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建制沿革
  歴代建置沿革總表
  本朝建置
  奉天府州縣表
  錦州府州縣表
  吉林表
  黒龍江表
  歴代建置沿革考
  正訛附録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巻二十三
  建置沿革
  等謹按書傳舜分青之東北為營州冀之東北為幽州以地誌攷之營州之域是為遼東而幽州實兼遼西之地遼東西之置郡葢自秦始漢武帝時分設樂浪元莵臨屯真番四郡厥後屢有因革然郡縣之制未改也唐改為遼城諸都督府而秦漢之建置一變矣遼金元之世或建為京或分為路損益不同然所屬州縣之制亦未改也明改州縣為衛所𨽻於都司而遼金元之建置又一變矣我
  太祖
  太宗肇基遼瀋
  世祖統一方輿豐水
  詒謀
  留都作極規模宏逺超越前代爰稽唐虞以來建置沿革為表五考一謹志建置沿革第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厯代建置沿革考
  盛京禹貢冀青二州之域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遼河以西之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遼河以東之地商周為肅慎氏地戰國則遼河左右屬燕泰滅燕遣䝉恬略定東陲以其地置遼東西郡漢初因之武帝拓朝鮮地置樂浪元菟真畨臨屯四郡後改真畨臨屯為遼西遼東郡東漢復置屬國都尉漢末公孫度取之分遼東為遼西中遼郡東方諸國多附焉魏克公孫氏置東夷校尉居襄平分遼東昌黎元菟帶方樂浪五郡置平州後還合為幽州晉世髙句麗略有遼東百濟據有遼西後平二郡改為遼東國昌黎元菟帶方樂浪四郡𨽻平州如故尋為慕容廆所據歸後仍為遼東郡隋初髙句麗據之唐太宗伐髙麗置蓋遼二州髙宗平髙麗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百又置安東都䕶以統之封大氏為渤海國至五代其地入遼遼太祖修遼東故城以居號東平郡尋陞南京又改東京金初因之後置遼陽府遼金郡邑沿革亦多元初設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統路有七統軍民萬戶府五而混同江南北之民分治焉明洪武四年置定遼東衛八年改遼東都指揮使司領衛十年革所屬州縣置衛二十五永樂七年復置安樂自在二州𨽻山東道此外雖有一百八十四衛二十所之設然非封域之內也大抵秦漢迄唐遼西之屬邑多遼金以後遼東之闢地廣元則南兼髙麗北通大漠明始以山海之內𨽻之燕京而開原以東遂分疆圉永樂時又界三岔河以北數百里與諾延駐牧限隔東西固不獨郡縣廢而幅𢄙亦殊矣我
  太祖肇基
  興京築新城於遼陽天命十年以瀋陽為
  盛京
  太宗底定全遼而
  宮闕之制備
  世祖統御六合定鼎
  京師
  盛京為
  留都順治元年悉裁諸衛設內大臣副都統及每旗駐防三年改駐防內大臣為昻邦章京給鎮守總管印十年以遼陽為府置遼陽海城二縣又於寧古塔設昻邦章京副都統鎮守之十四年省遼陽府以瀋陽為奉天府置府尹康熙元年改奉天昻邦章京為鎮守遼東等處將軍寧古塔昻邦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三年於故廣寧衛地設府領廣寧縣錦縣寧逺州四年改鎮守遼東等處將軍為鎮守奉天等處將軍改廣寧府為錦州府移治錦縣是年奉天府又添設承德蓋平開原鐵嶺四縣改遼陽縣為州十年於吉林烏拉設副都統十五年移寧古塔將軍駐吉林烏拉留副都統
  鎮守寧古塔二十二年於黒龍江設將軍副都統二十三年於黒龍江岸築愛琿城二十九年移黒龍江將軍駐墨爾根三十年於白都訥設副都統三十二年移黑龍江副都統亦駐墨爾根三十八年黒龍江將軍副都統皆自墨爾根移駐齊齊哈爾四十九年於墨爾根設副都統雍正三年於阿勒楚喀設副都統四年於吉林烏拉設永吉州寧古塔設泰寧縣白都訥設長寧縣俱𨽻奉天府五年設熊岳錦州二副都統七年罷泰寧縣又於三姓設副都統八年設黒龍江副都統十二年於故復州衛地設復州於故金州衛地設寧海縣於錦州府増設義州乾隆元年罷長寧縣十二年罷永吉州二十七年於拉林設副都統三十七年於岫巖城設通判兼轄鳯凰城今按全省輿地西抵山海闗東抵海濱南至圖們江接朝鮮界北至外興安嶺俄儸斯界皆屬奉天吉林黒龍江將軍所統而副都統復分鎮將軍所轄之地其餘各城各邊門又有城守尉防守尉等員為之分駐至編戶之民則𨽻於州縣而以府統之其錦州一府仍屬於奉天府尹
  興京謹案 興京為   王跡肇基之地故不列諸郡縣表其歴代建置沿革悉於考內詳志焉唐虞息慎氏地肅慎氏地按周肅慎氏即虞之息慎挹婁地按文獻通考挹婁即古之肅慎東漢南北朝勿吉地髙麗地初置燕州後屬渤海改𨽻定理府定理府地屬瀋州瀋州地瀋陽路之北建州衛地
  本朝
  太祖發祥之地尊為
  興京
  奉天府
  古遼東西地也東南為朝鮮界東北挹婁北夫餘南近海為沃沮漢所置遼東樂浪元菟三郡則今府治東南及朝鮮界內地唐渤海大氏置五京十
  五府六十二州其定瀋二州屬定理府即今府治遼置瀋州昭德軍統樂郊靈源二縣而𨽻於東京金改顯德軍統樂郊章義遼濱挹婁雙城五縣仍𨽻東京元改瀋陽路屬遼陽等處行中書省遂省諸縣明初置瀋陽中衛
  <span id="本朝天命十年陞瀋陽為">[[#本朝天命十年陞瀋陽為|本朝天命十年陞瀋陽為]]
  盛京順治十年以遼東為遼陽府設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改遼陽為縣設奉天府以府尹治之康熙四年増置承德蓋平開原鐵嶺四縣改遼陽為州雍正五年於寧古塔境內増置泰寧縣於白都訥置長寧縣七年廢泰寧縣雍正五年又於復州衛置通判十二年於故復州衛地設復州於故金州衛地設寧海縣乾隆元年裁長寧縣十二年裁永吉州三十七年設岫巖城通判兼轄鳯凰城計州二縣六㕔一統於奉天府尹
  奉天府所屬州縣
  承徳縣附郭
  唐虞禹貢青州之域息慎氏地肅慎氏地肅慎氏地挹婁地挹婁地挹婁地睿宗時渤海大氏置瀋州瀋州昭德軍初為興遼軍後更名屬東京道更置三河縣尋改樂郊縣為瀋州治初置漁陽縣後改靈源縣初置鐵利州後省其某州懷德軍遼州始平軍崇州隆安軍治分奉集遼濱崇信各縣瀋州顯德軍屬東京路治樂郊縣廢章義縣遼濱縣屬瀋州奉集縣廢屬貴德州初為瀋州世祖於瀋州地置安撫髙麗軍民總管成宗時改瀋陽路太祖時廢瀋陽路以其地置瀋陽中衛鎖蒲河撫順二千戶所𨽻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建都尊為
  盛京順治十四年設奉天府康熙四年設承德縣為畿內首邑
  遼陽州
  唐禹貢青州之域營州地青州地青州地青州地遼東郡遼東郡襄平縣屬遼東遼陽縣前漢屬遼東後漢屬元菟居就縣前漢屬遼東後漢省三國魏遼東郡治魏置東夷校尉治襄平縣省遼陽縣改遼東郡為國治襄千縣復置居就縣屬遼東國南北朝後魏襄平縣為遼東郡治後入髙句麗國髙句麗地安東都䕶府初置於平壤上元三年徙遼東故城儀鳯二年徙新城𨳩元初又徙廢東京遼陽府初建東平郡天顯三年升為南京十三年改名東京置府治遼陽縣鶴野縣衍州安廣軍興遼縣屬焉巖州白巖軍屬瀋州湯州屬東京道東京路遼陽府遼陽鶴野宜豐石城四縣屬焉遼陽路至元六年置東京總管府二十五年改為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治轉七路一府十二州十縣以鶴野縣省入遼陽為路治領遼陽一縣蓋懿二州定遼中左右前後衛洪武中置並為遼東郡指揮使司治東寧衛自在州皆治焉又有中左二千戶所左右前後四千戶所
  本朝順治十年設遼陽府轄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省遼陽府以瀋陽為奉天府置府尹康熙四年陞遼陽縣為遼陽府屬奉天府
  海城縣
  周屬朝鮮屬朝鮮元菟郡地後改屬樂浪都尉東漢置都尉以封沃沮三國魏屬平州屬髙句麗屬髙句麗南海府李勣平髙麗置葢州入渤海為南京南海府統沃晴椒三州六縣海州南海軍統臨溟一縣耀嬪二州𨽻東京聖宗時廢南海府改置海州並置臨溟縣為海州治澄州南海軍大德三年更名𨽻東京統臨溟析木二縣州治臨溟省州縣屬遼陽路海州衛太祖以故海州臨溟縣地置海州衛𨽻遼東郡指揮使司
  <span id="本朝順治十年改海城縣">[[#本朝順治十年改海城縣|本朝順治十年改海城縣]]𨽻遼陽府十四年改𨽻奉天府
  蓋平縣
  周屬朝鮮地燕人衛滿所據西蓋馬縣屬元菟郡又安市縣屬遼東郡三國魏屬平州初因之後屬髙句麗屬髙麗髙麗國葢牟城地太宗征髙麗取其地置葢州後入渤海國仍置葢州又改為辰州辰州奉國軍初白長平軍尋改名治建安縣與鐵州建武軍盧州歸州俱屬東京道葢州奉國軍明昌六年更名建安湯池熊岳秀巖四縣屬焉蓋州路至元六年倂為東京支郡倂湯池二縣入建安縣治尋又省建安縣入蓋州倂入遼陽路蓋州衛洪武元年設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span id="本朝康熙四年改設蓋平縣">[[#本朝康熙四年改設蓋平縣|本朝康熙四年改設蓋平縣]]𨽻奉天府
  開原縣
  唐虞息慎氏地商周肅慎氏地屬大餘國地初置黒水州都督府後渤海大氏取扶餘地改為扶餘府又為上京龍泉府黃龍府境𨽻東京道同州鎮安軍屬東京道祺州佑聖軍屬遼州肅州信陵軍屬東京道㑹寧府境屬上京後廢同州為銅山縣廢肅州為清安縣廢祺州為慶雲縣俱屬咸平府開元路初設開元南京二萬戶府四年改遼東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改開元路銅山慶雲清安等縣皆省三萬衛初名開元城洪武二十二年改曰開原尋置衛二十六年又徙遼海衛於此永樂七年又置安樂自在二州並屬遼東郡指揮使司三萬衛即開原鎮城也後徒自在州於都司城內
  本朝康熈三年設開原縣𨽻奉天府
  鐵嶺縣
  唐虞息慎氏地肅慎氏地挹婁國地越喜國地富州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富州屬懷逺府銀州富國軍太祖置治延津縣兼領新興永平二縣屬東京道又興州中興軍雙州保安軍貴德州寧逺軍貴德縣俱屬東京道新興縣皇統三年廢州省延津二縣入新興徙新興治屬咸平府又挹婁縣雙城縣俱屬瀋州章宗時廢雙城縣省仍𨽻咸平府鐵嶺衛古有鐵嶺城在衛治東南五百里地接髙麗界洪武二十一年置衛於北二十六年徙置嚚州地仍名鐵嶺衛領中左右三千戶所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按遼志無嚚州當即銀州
  <span id="本朝康熙三年改設鐵嶺縣">[[#本朝康熙三年改設鐵嶺縣|本朝康熙三年改設鐵嶺縣]]𨽻奉天府
  復州
  周朝鮮地屬元菟郡屬平州髙句麗地復州懐德軍初為遷民縣興宗置復州懐德軍治永寕縣兼領德勝縣屬東京道復州懷德軍領永康化成二縣明昌四年降軍為刺史遼陽路初屬蓋州治後入遼陽路復州衛洪武十四年置建通明迎恩鎮海三門𨽻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裁衛改𨽻葢平縣雍正五年改設復州通判轄復金二州之境十三年陞為州𨽻奉天府寧海縣
  朝鮮地屬元菟郡初因之後屬髙句麗屬髙麗金州平髙麗初置金州統之後入渤海屬杉盧郡蘇州安復軍興宗置領來蘇懷化二縣金州皇統三年降為縣屬復州貞祐四年復陞為金州初屬葢州路後併入遼陽金州衛洪武四年置領中左千戶所屬遼東郡指揮使司
  本朝初𨽻海城縣康熙三年改𨽻葢平縣二十年増設城守尉雍正五年設金州巡檢屬復州通判十二年改置寧海縣𨽻奉天府
  岫巖城
  周朝鮮界本濊地屬元菟郡𨽻平州屬髙麗蓋州地初屬安東都䕶後屬渤海為東京龍原府地歸州歸勝縣地屬東京道明昌初置秀巖縣屬東京屬遼陽路鳯凰城界內地
  本朝初𨽻蓋平縣康熙二十六年設城守尉駐守乾隆三十七年設通判管理四十一年以岫巖通判兼轄鳯凰城各添設巡檢一員
  鳳凰城
  周朝鮮界本濊地屬元菟郡𨽻平州屬髙麗慶州地初屬安東都䕶後屬渤海為東京龍原府開州鎮國軍初廢開泰三年改置開封府開逺軍尋改治開逺縣統鹽穆賀三州屬東京道石城縣地屬東京屬東寧路鳳凰城堡成化中築置兵戍守
  本朝天聰八年設兵駐通逺堡崇德三年移此鎮守乾隆四十一年添設巡檢分理
  錦州府
  禹貢冀州域商為孤竹國周幽州地屬燕秦為遼西郡漢為無慮望平縣地屬遼東郡幽州刺史領之晉慕容氏置西樂郡唐置栁城縣屬營州遼置錦州臨海軍領永樂安昌二縣𨽻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兼領神水一縣元省軍名𨽻大寧路明置廣寧中左右三衛及松山大凌河二千戶所𨽻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三年改置錦縣改廣寧為府設廣寧縣寧逺州四年裁廣寧府設錦州府移駐錦縣雍正二年分廣寧所屬義州地入府界移府通判治之十二年陞為州與寧逺州廣寧縣並𨽻錦州府計領州二縣二俱統於奉天府
  錦州府所屬州縣
  錦縣
  冀州域幽州地孤竹固燕地屬遼東郡統遼西郡地無慮縣地屬幽州又徒河縣前漢屬遼西郡後漢安帝時改屬遼陽屬國東漢遼東屬國地並屬幽州郡西樂縣慕容皝置又置徒河縣北魏營州治和龍城因慕容氏之舊營州栁城縣遼西郡東境營州地永樂縣州治屬中京道又安昌縣亦屬錦州永樂縣省縣入州屬大寧路廣寧中屯左屯衛洪武二十四年置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元年以錦州為錦縣屬奉天府三年改𨽻廣寧府四年設錦州府以錦縣為附郭縣
  寧逺州
  唐冀州域幽州地夏商孤竹國地燕地屬遼西郡徒河縣地暮客皝置集寧縣遼西郡栁城縣地瑞州貞觀十年以烏災汗達軍部落置威州後改名治東遼縣嚴州保肅軍聖宗置治興城縣屬錦州來州歸德軍大平元年置治來賓縣屬中京道隰州平海軍聖宗置治海濱縣屬來州興城縣皇統三年廢州屬興中府瑞州地屬大寧路初本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宣德二年分兩衛地置寧遼衛統中左中右二十戶所
  本朝康熈二年設州東割塔山所地入錦縣西併前屯衛地盡入州𨽻奉天府二年𨽻廣寧府四年改屬錦州府
  廣寧縣
  唐冀州域幽州地冀州地幽州遼西郡地統於遼東無慮縣前漢屬遼東郡為西部都尉治後漢屬遼東屬國望平縣屬元菟郡𨽻平州省無慮縣南北朝後魏望平縣太武帝時省入廣都縣屬髙麗王開守討平髙麗後於無慮望平二縣地置巫閭守尉都䕶府設守捉城後入渤海為顯徳府世祖時以渤海顯德府地置顯州奉先軍領奉天山東歸義三縣屬東京又置奉陵縣屬乾州乾州廣德軍統和三年置治奉陵縣屬東京道又有閭州順州後皆廢廣寜府領廣寧望平閭陽鍾秀四縣天輔七年陞府天㑹八年改軍名鎮寧天徳二年𨽻咸平復廢軍𨽻東京大定二十九年改府治山東縣曰廣寧泰和元年屬北京路廣寧府路初移治臨潢立總管府至元六年降為屬郡十五年復分為路省鍾秀縣入望平縣十五年復置閭陽縣廢望平縣為千戶所後復置廣寧衛洪武二十七年改置又置廣寧中左右三衛俱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二年設廣寧府並廣寧縣四年裁府以縣𨽻錦州府十五年設巡檢司於義州屬廣寧縣雍正二年分錦州府通判駐義州移巡檢司於天橋厰自此義州境非廣寧所屬
  義州
  秦遼西郡地屬遼東屬遼西絫縣地東南為無慮望平二縣屬髙麗地置巫閶守捉城後入渤海國為顯徳府宜州崇義軍領𢎞政開義二縣屬中京又海北州廣化軍世宗置治開義縣義州崇義軍統𢎞政開義同昌三縣義州省縣入州屬大寧路義州衛洪武二十三年置兼置廣寧後屯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以與察哈爾王康熙十四年察哈爾叛討平之設義州巡檢司屬廣寧雍正二年移錦州府通判分轄十年設管邊同知並轄邊外地方十二年陞為州𨽻錦州府
  吉林將軍所轄
  吉林舊名船厰地
  唐虞息慎氏地肅慎氏地挹婁國南北朝勿吉地靺鞨國地初置燕州後改黒水府尋為渤海所據五代渤海地於混同江之左右置賓州𨽻黃龍府置寧江州混同縣𨽻東京遼陽府於混同江左右置肇州統始興縣隆州統利涉縣信州統武昌縣西為率璸路南近髙麗為海南路置海蘭府碩達勒達軍民萬戶府五分領混同江南北之民初設都司領衛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後皆屬
  本朝
  唐虞以來舊志為古肅慎國地漢晉為挹婁國地後魏謂之勿吉唐貞觀二年置燕州後改黒水府在東北境屬渤海大氏置上京龍泉府在西南境遼統和清寧間置賓州寧江州其東北為女真部後建國曰金置上京㑹寧府及肇州海蘭國語榆樹也率璸和囉噶䝉古語願也等路元為開元路之北境兼置海蘭府碩達勒達國語碩直也達勒達遮蔽也等路寧古塔境設軍民萬戶府五曰桃屯䝉古語釜也曰和囉噶曰鄂托哩國語春季小圍也曰托郭琳蒙古語週圍也曰布固䝉古語鹿也江分領混同江南北之地明初設都司領衛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後屬
  本朝順治十年設寧古塔昻邦章京及副都統鎮守康熙元年改設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年於吉林設副都統十五年移寧古塔將軍鎮守吉林烏拉之船厰城三十三年移吉林副都統駐白都訥雍正三年復設吉林副都統是年設阿勒楚喀副都統五年設三姓副都統於吉林置永吉州寧古塔置泰寧縣白都訥置長寧縣州縣均屬奉天府七年裁泰寧縣乾隆元年裁長寧縣十二年裁永吉州改設吉林理事同知屬將軍統轄凡寧古塔白都訥三姓阿勒楚喀琿春打牲烏拉拉林皆所轄之地也國語琿春拖床也烏拉江也
  寧古塔
  唐虞息慎氏地肅慎國地挹婁地南北朝勿吉地挹婁國初置燕州後置黒水府渤海大氏於混同江之西置上京龍泉府於混同江北置長春州𨽻上京臨潢府江之左右置賓州𨽻黃龍府置寧江州混同縣𨽻東京遼陽府於長白山北建上京㑹寧府統㑹寧曲江宜春三縣東為和囉噶路北近邊界為蒲與路今寧古塔在吉林烏拉之東北當為和囉噶路北至混同江䝉古界則蒲與路也置海蘭府碩達勒達路初設都司領衛一百八十四所二十其東北衛所多在寜古塔及所屬三姓琿春等處後皆屬
  本朝
  黒龍江將軍所轄
  齊齊哈爾
  唐虞息慎氏境肅慎國地挹婁國北境南北朝勿吉國黒水部黒水靺鞨初曰黒水靺鞨跨江分南北部開元中以其地為黒水州又置黒水府以部長為都督後屬渤海黒水部肇州北境開元路地有黒龍江等地方五十八羈屬都司
  墨爾根
  唐虞息慎氏北境肅慎國地挹婁國北境南北朝勿吉國黒水部北境黒水靺鞨黒水部長所屬後屬渤海黒水部北境蒲與路地開元路地屬黒龍江等地方羈屬都司
  黒龍江
  唐虞息慎氏地肅慎國地挹婁國北境南北朝勿吉國黒水部黒水靺鞨黒水部長所屬後屬渤海黒水部地蒲與路地開元路地屬黒龍江等地方羈屬都司
  古肅慎氏地漢晉為挹婁國地後魏時始有黒水部為勿吉國七部之一隋曰黒水靺鞨唐初黒水跨江分南北部北為思慕靺鞨郡利靺鞨窟說靺鞨近西北者為室韋部間元中以其地為黒水州尋又置黒水府以部長為都督後渤海盛皆役屬之遼平渤海黒水復有其地其在南者繫籍於遼在北者皆不屬籍金時為蒲與路及肇州之北境金史地理志金之壤地封疆東極吉里穆烏哩改諸野人之境北自蒲與路之北三千餘里火魯火疃克實地為邊元𨽻開元路明初設都司統領之
  國初有索倫達呼爾二部居額爾古訥䝉古語舉起也河及
  精竒哩江之地並歸服於
  太宗文皇帝繼因羅剎即俄儸斯國人築城雅克薩地侵擾索倫達呼爾崇德四年移駐嫩江後羅剎復來侵擾康熙二十二年設將軍副都統於黒龍江築城鎮守二十五年發兵進勦羅剎克其城二十八年遣大臣於吉爾巴齊䝉古語執長纛人也河旁立石為界於是索倫達呼爾仍居舊地咸安業焉二十九年將軍移駐墨爾根三十八年由墨爾根移駐齊齊哈爾凡墨爾根黒龍江呼倫布雨爾呼蘭布特哈博爾多皆所轄也國語墨爾根精能也呼蘭解見京城卷布特哈漁獵也博爾多令餒肥牲畜也臣等謹案
  興京吉林黒龍江為古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之地
  盛京之承德鐵嶺亦肅慎靺鞨邊境開原又肅慎及夫餘之界遼陽錦州寧逺廣寧義州等則古冀幽徼外之域秦漢時遼東遼西二郡所轄蓋平復州
  寧海岫巖鳯凰城則周之朝鮮漢之元菟樂浪隋之髙句麗而岫巖鳯凰城又兼接濊地此古來沿革之大凡也百濟新羅始皆三韓屬國在帶方樂浪之壞劉宋時百濟跨有遼西唐初新羅兼有吉林而旋俱入於渤海東北際黒水東南極朝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所包廣矣遼興自上京為今呼倫布雨爾地而所分𨽻上京東京之郡縣皆以征伐所得人戶建城置邑大抵多即其人舊居州邑之人名之故遼史所載州縣仍沿渤海舊名而實非其故地其東北之境原屬女真部金太祖起兵盡有遼地省併州郡元明建置各不相沿載於列史者可考也晉書肅慎在不咸山北廣袤數千里不咸即長白山松漠紀聞稱肅慎古城在渤海上京三十里渤海都臨呼爾罕國語大綱也為今瑚爾哈河實寧古塔境遼時遼陽府有肅慎縣黃龍府黃龍縣亦渤海肅慎縣地則為承德鐵嶺即古肅慎之明證也挹婁勿吉靺鞨疆域與肅慎相同渤海以挹婁故地為定理府領定瀋二州遼金元史皆言瀋州故挹婁地又遼金皆有挹婁縣遺址在鐵嶺縣南六十里明為懿路所懿路河亦在焉實挹婁之邊境而字音之訛也惟關原一邑始屬肅慎後屬夫餘自開原以北千餘里皆夫餘之境南北朝為慕容氏所侵走保沃沮又因百濟侵逼西徙近燕其國王城在遼為通州金為隆州即渤海之扶餘府也恭讀
  御製三韓訂謬雲三韓建國本末諸史率多牴牾以方位準之蓋在今奉天東北吉林一帶壤接朝鮮証三韓為三汗並闢後漢書以石押頭之謬
  御製夫餘國傳訂訛斥范蔚宗陳夀之徒不識方言好
  竒逞妄實為萬世準繩謹於
  天章門內恭録全篇俾考古者永奉為典則因歴考史
  傳擇其可信者謹識如右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四
  疆域形勝
  盛京統部
  奉天府
  錦州府
  吉林
  黒龍江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四
  疆域形勝
  等謹按周官掌疆掌固之設所以正疆域規形勝聖人宅中圖大創業垂統必先申畫郊圻然後可以肇域四海緜之詩曰周原膴膴言相度形勢也迺疆迺理言釐定疆域也我
  國家締造
  盛京廣袤五六千里奄有大東遂恢九有大一統之規實肇於是臣等載考輿圖備述南北東西所至與夫山河襟帶之勢謹志疆域形勝第十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四
  疆域形勝
  盛京統部
  疆域西南至
  京師一千四百七十餘里 東至海四千三百餘里西至山海闗八百餘里直𨽻永平府界 南至
  海七百三十餘里 北至黒龍江外興安嶺五千一百餘里俄羅斯界 東南至錫赫特山國語錫赫特牲畜短少之謂也二千九百餘里朝鮮界 西南至海八百餘里 東北至費雅喀四千餘裏海界 西北至西結臺六百九十餘里䝉古奈曼界
  大凡東西廣五千一百餘里南北袤六千八百三十餘里東南至西北二千六百九十餘里西南至東北四千八百餘里
  形勝全遼形勢地當渤碣之間東包滄溟西連燕代遼河塹其左冷陘屏其右控潢水帶龍江俯登萊通松漠廣輪周延數千餘里西可以入雲中抵上谷北可以踐龍庭登天山東可以制島人服新羅百濟之屬我
  朝肇興伊始實維作京重闗巨扄扞衞天府洵足以培
  帝業之根本壯留守之雄都矣
  奉天將軍所轄
  疆域東至
  興京邊二百八十餘里吉林界 西至山海闗八百餘里直𨽻臨榆縣界 南至寧海南境七百三十餘裏海界 北至開原邊境二百六十餘里 東南至鎮江城五百四十餘里朝鮮界 西南至海八百餘里 東北至威逺堡二百三十餘里吉林界 西北至九官臺邊門四百五十餘里䝉古界
  興京城守
  疆域西北至
  盛京城二百五十里至
  京師一千七百一十餘里 東至納圖們國語納地也圖們萬數也三十五里吉林界 西至瑪哈丹城䝉古語瑪哈丹有肉也一百九十里奉天將軍所轄界 南至蘭河峪一百八十里鳯凰城城守界 北至薩克禪一百一十里開原城守界 東南至李家河十五里鳯凰城城守界 東北至英莪門國語英莪母駝也一百五十里吉林將軍所轄界 西南至清河城一百六十餘里鳯凰城城守界 西北至雅瑚穆一百三十里開原城守界
  形勝二水環流三闗雄峙
  發祥勝地
  鴻業攸基
  奉天府
  疆域東至撫順八十餘里撫順城守界 西至土
  衚衕山七百八十里寧逺州界 南至寧海縣紅頭崖七百三十餘裏海界 北至白都訥松花江八百七十餘里䝉古界 東南至遼陽州浪子山一百八十里鳯凰城守界 西南至官牆七百九十餘里寧逺界 東北至穆稜河蒙古語穆稜江也二千四十里吉林界 西北至義州大寧堡四百五十餘里邊界
  承徳縣附郭
  疆域東至撫順八十里撫順城守界 西至遼河一百里廣寧縣界 南至十里河六十里遼陽州界 北至懿路站七十里鐵嶺縣界 東南至大堡八十五里遼陽州界 西南至新臺子七十五里遼陽州界 東北至黒林子八十里奉天將軍所轄界 西北至十方寺九十里銕嶺縣界形勝滄海朝宗
  長白拱峙渾河遶其西南混同環其東北
  締造鴻規實基於此
  遼陽州
  疆域自州治北至
  盛京一百二十里 東至官馬山七十五里鳯凰城守界 西至狼煙寨五十里牛莊城守界 南至黒峪八十裏海城縣界 北至楊家灣六十里奉天將軍所轄界 東南至浪子山六十里鳯凰城守界 西南至鞍山驛六十里牛莊城守界 東北至十里河六十里承徳縣界 西北至船城六十里奉天將軍所轄界
  遼陽城守
  疆域東至一堵牆三百五十里
  興京界 西至網戶屯一百二十里廣寧城守界南至生鐵嶺一百三十里岫巖城守界 北至十里河六十里奉天將軍所轄界 東南至分水嶺一百九十里鳯凰城守界 西南至新臺子九十
  里牛莊城守界 東北至張起寨一百二十里撫順城守界 西北至四方臺九十里廣寧城守界形勝披山帶河沃野之地
  海城縣
  疆域自縣治北至
  盛京二百四十里 東至牛心山九十里鳯凰城守界 西至三岔河六十里廣寧縣界 南至耀州六十里蓋平縣界 北至鞍山驛六十里遼陽州界 東南至白土嶺六十里蓋平縣界 西南至大孤山八十里蓋平縣界 東北至龍降洲八十里遼陽州界 西北至接官堡六十五里遼陽州界
  牛莊城守
  疆域東至豬窩嶺九十里遼陽城守界 西至八王廟九十里廣寧城守界 南至金長嶺六十里蓋平城守界 北至高麗房身七十里廣寧城守界 東南至康家嶺一百里岫巖城守界 西南至海一百里 東北至安山八十里遼陽城守界西北至三家子七十里廣寧城守界
  形勝羣山拱繞遼海縈流為南區之要害
  蓋平縣
  疆域自縣治北至
  盛京三百六十里 東至剉草峪一百一十里岫巖城守界 西至連雲島十五裏海界 南至李官屯河九十里復州界 北至淤泥河五十裏海城縣界 東南至大莊河二百四十里復州界 西南至灰洲九十裏海界 東北至白土嶺八十裏海城縣界 西北至小孤山六十裏海城縣界蓋平城守
  疆域東至魏家大嶺一百五里岫巖城守界 西至連雲島十五裏海界 南至鳴珂嶺三十里熊岳城守界 北至金長嶺七十里牛莊城守界東南至哈什瑪嶺九十一里岫巖城守界 西南至望海寨三十里熊岳城守界 東北至白土嶺一百里牛莊城守界 西北至青堆子七十里牛莊城守界
  熊岳城守
  疆域北至
  盛京四百二十里 東至畢哩河一百二十里岫巖界 西至兎兒島二十裏海界 南至永寧監六十里復州城守界 北至鳴珂嶺三十里蓋平城守界 東南至歸化堡一百餘里寧海城守界西南至五十寨五十餘裏海界 東北至十道口四十餘里蓋平城守界 西北至深井子三十餘裏海界
  形勝西南渤海東北羣山
  留都巖邑
  開原縣
  疆域自縣治西南至
  盛京二百里 東至耿家莊七十里邊界 西至遼河六十里城守所轄界 南至山頭舖河五十里鐵嶺縣界 北至新邊十里 東南至馬家寨六十五里鐵嶺縣界 西南至遼河六十五里城守所轄界 東北至新邊門三十里吉林界 西北至遼河六十里邊界
  開原城守
  疆域東至耿家莊七十里邊界 西至彰武臺門二百二十里廣寧城守界 南至懿路河北一百三十里奉天將軍所轄界 北至新邊十里 東南至英莪門英莪國語解見本卷前二百一十里
  興京界 西南至遼濱塔一百九十里承徳縣界東北至威逺堡門三十里吉林界 西北至古城堡四十里邊界
  形勝跨龍岡臨大溟邊徼咽喉之要路cq=38
  鐡嶺縣
  疆域自縣治南至
  盛京一百三十里 東至老古洞一百二十里開原城守界 西至刀鞞山七十里廣寧縣界 南至懿路站六十里承徳縣界 北至山頭舖二十里開原縣界 東南至瓢駱屯五十里奉天將軍所轄界 西南至小河口六十里承徳廣寧二縣界東北至紅草石三十里開原城守界
  鐡嶺城守
  疆域東至們坎哨一百三十里
  興京界 西至燈市堡一百五十里廣寧縣界 南至懿路站六十里承徳縣界 北至山頭舖二十里開原縣界 東南至渾頭河七十里奉天將軍所轄界 西南至瑪們子九十里承徳廣寧二縣界 北至穆雅鎮七十里開原城守界 西北至蛇山溝九十里開原縣界
  形勝遼水西環虎洞東峙
  復州
  疆域自州治北至
  盛京五百四十里 東至岫巖三百三十里蓋平海城二縣界 西至紅崖子三十裏海界 南至捕拉店國語捕拉荊剌也九十里寧海縣界 北至李官屯九十里蓋平縣界 東南至黃崖臺一百四十里寧海縣界 西南至石門口九十裏海界 東北至雕龍崖二百五十里熊岳城守界 西北至碑文石三十裏海界
  復州城守
  疆域東至歸化堡一百五十里熊岳城守界 西至紅崖子三十裏海界 南至缸窯八十五里界 北至永寧監五十里熊岳界 東南至橫頭河八十五里寧海城守界 西南至長山島四十裏海界 東北至大龍口五十里熊岳界 西北至老𤓰島四十裏海界
  形勝山屏欒固水繞東瀛
  寜海縣
  疆域自縣治北至
  盛京七百二十里 東至畢哩河一百八十里岫巖城守界 西至海三里 南至柳樹屯三十裏海界 北至橫頭河一百里復州界 東南至黃嘴岸八十裏海界 西南至雙島一百四十五裏海界 東北至復州界一百一十五里 西北至蕎麥山三十裏海界
  寜海城守
  疆域東至城子山九十裏海界 西至海三里南至紅土崖十二裏海界 北至橫頭河一百里復州界 東南至海青島五十裏海界 西南至鞍子山六十裏海界 東北至畢哩河一百六十里岫巖界 西北至石河驛六十裏海界
  形勝西環滄海東枕赫山
  岫巖城守
  疆域北至
  盛京四百二十里 東至哨子河六十里鳯凰城界西至藍姑嶺九十里蓋平縣界 南至海一百
  八十裏海界 北至分水嶺一百五十里遼陽州界 東南至洋河口一百五十里鳯凰城界 西南至畢哩河二百四十里西熊岳界南復州界東北至東分水嶺一百八十里南鳯凰城界西遼陽州界 西北至小峪一百四十裏海城縣界形勝負山濱海外控鴨緑內屏
  留都
  鳳凰城守
  疆域西北至
  盛京五百一十里 東至靉江一百二十里朝鮮界西至牛心山二百一十三裏海城縣界 南至
  海一百六十里 北至分水嶺一百八十里遼陽城守界 東南至義州江一百二十里朝鮮界西南至哨子河九十五里岫巖界 東北至孤山一百九十五里
  興京界 西北至分水嶺一百三十一里遼陽城守界
  形勝龍原故京白崖峻隘
  錦州府所轄
  疆域東至
  盛京四百九十里 西南至
  京師一千餘里 東至蛤蜊河二百四十里遼陽州界 西至土衚衕山二百九十里山海闗界 南至海三十里 北至清河邊門一百四十里義州界 東南至三岔河三百五十裏海城縣界 西南至寧逺州闗牆三百里山海闗界 東北至養息牧河三百八十里開原城守界 西北至寧逺州筆架山一百六十里邊界
  錦縣附郭
  疆域東至頭臺子一百黒廣寜城界  西至剛家屯九十里邊界 南至海三十里 北至齊家堡四十五里義州界 東南至白馬溝八十里廣寧縣界 西南至老和尚臺九十里寧逺州界東北至迎仙舖八十里義州界 西北至松嶺邊門九十里蒙古界
  錦州府城守
  疆域東至劉三厰九十里廣寧城守界 西至柵子嶺一百四十里山海闗城守界 南至楊家臺五十裏海界 北至齊家堡四十五里義州城守界 東南至蔡河溝一百里廣寧城守界 西南至紅土牆三百里山海闗城守界 東北至四方臺八十里廣寧城守界 西北至松嶺子九十里䝉古界
  形勝枕山襟海拱衞
  神京內資屏翰外控要荒
  寜逺州
  疆域自州治東北至錦州府一百一十里 東北至
  盛京六百里 東至邴家屯十五里錦縣界 西至土衚衕山一百九十里山海闗界 南至海防五城十裏海界 北至寨兒山三十五里錦縣界東南至釣魚臺十五裏海界 西南至闗牆一百九十里山海闗界 東北至雙樹舖十八里錦縣界 西北至筆架山五十里邊界
  寜逺城守
  疆域東至杏山八十里 西至七里坡十八里南至海十二里 北至新臺邊門四十里
  中前所城守
  疆域東至沙河驛六十七里 西至土牆二十七里 南至海六里 北至小盤嶺六十里
  中後所城守
  疆域東至七里坡六十二里 西至沙河驛十八里 南至海四十里 北至端頭山老邊五里謹按寧逺中前所中後所與小凌河巨流河白旗堡小黒山閭陽驛八駐防惟寧逺中前所中後所有城守之責故皆另列四至其餘五駐防各有所屬悉不分載
  形勝山海要衝邊闗鎖鑰
  廣寜縣
  疆域自縣治西至錦州府一百六十里東至
  盛京三百三十里 東至蛤蜊河八十里遼陽州界西至撁馬嶺四十里義州界 南至杜家臺九
  十裏海界 北至羅家臺七十里邊界 東南至三岔河一百九十裏海城縣界 西南至閭陽驛五十里錦縣界 東北至養息牧河二百二十里開原城守界 西北至魏家嶺五十里義州界廣寜城守
  疆域東至遼河一百九十里奉天將軍所轄界西至撁馬嶺四十五里義州城守界 南至海一百里 北至白土厰五十里蒙古界 東南至鐵塲堡一百五十里牛莊城守界 西南至三臺子六十五里錦州城守界 東北至遼河二百三十里開原城守界 西北至魏家嶺五十里義州城守界
  形勝倚閭山臨渤海據勝青營扼衝中外
  義州
  疆域自州治南至錦州府九十里 東至
  盛京四百二十里 東至撁馬嶺一百五十里廣寧縣界 西至圖爾根䝉古語圖爾根急也三百六十里蒙古界 南至齊家堡四十五里錦縣界 北至巴錫罕臺國語巴地方也錫罕筒也一百九十里蒙古界 東南至乾柴嶺七十里錦縣界 西南至了八石八十里錦縣界 東北至昭蘓營子三百三十里蒙古界西北至圖格墨爾索倫語圖格冬也三百八十里蒙古
  
  義州城守
  疆域東至醫巫閭山五十里廣寧城守界 西至劉龍臺六十餘里邊界 南至齊家堡四十五里錦州城守界 北至邊門二十里蒙古界 東南至迎仙舖七十里錦州城守界 西南至松嶺子一百四十里䝉古界 東北至魏家嶺九十里廣寧城守界 西北至九官臺三十里蒙古界形勝左依北鎮右接燕雲
  吉林將軍所轄
  疆域西南至
  盛京八百二十餘里又西南至
  京師二千三百餘里 東至海三千餘里 西至威逺堡門五百九十五里開原縣界 南至
  長白山一千三百餘里南為朝鮮界 北至拉哈福阿里庫國語拉哈牆間所掛泥草也福牆也阿里庫盤也六百餘里䝉古界
  吉林
  疆域東至海三千餘里 西至邊門五百九十里開原縣界 南至鴨緑江九百九十七里江之南接朝鮮界 北至邊地六百餘里䝉古界 東南至錫赫特山錫赫特國語解見本卷前二千三百餘裏海界西南至英莪邊門英莪國語解見本卷前七百餘里奉天將軍所轄界 東北至赫哲費雅哈三千餘裏海界西北至克爾素邊門國語克爾素海邊鹽池所生之草也四百五
  十餘里䝉古界
  形勝逺迎
  長白近繞松花
  寜古塔
  疆域西南至吉林六百四十餘里 東至海三千餘里 西至鄂摩和索羅站二百五十里吉林界南至圖們江圖們國語解見本卷前六百里外為朝鮮界北至混同江六百里外為蒙古界 東南至錫
  赫特山錫赫特國語解見本卷前一千五百七十裏海界 西南至勒富善河國語勒富熊也善耳也五百里吉林界 東北至費雅喀三千餘裏海界 西北至阿勒楚喀七百餘里蒙古界
  形勝南瞻
  長白北遶龍江洵邊鎮之雄區
  白都訥
  疆域東南至吉林五百二十五里 東至蘭陵河一百三十里阿什河界索倫語阿什嫂也 西至松花江東岸二里果爾羅思扎渾界 南至松花江二里果爾羅思扎渾界 北至松花江七十里果爾羅思巴圖界國語巴圖結實也 東南至巴延鄂佛羅邊門國語巴延富也鄂佛羅鼻也三百三十里船厰界 西南至松花江北岸二里果爾羅思扎渾界 東北至蘭陵河口一百五十里果爾羅思巴圖界巴圖國語解見前西北至松花江東岸四十里果爾羅思扎渾界形勝江帶三方田沃萬頃
  三姓
  疆域西南至吉林九百三十六里 東至佛楞窩集六百餘里寧古塔界 西至費克圖站國語費克圖嫌隙也五百餘里阿勒楚喀界 南至西古城一百二十餘里吉林界 北至吉潭河四百餘里黒龍江界 東南至東古城一百餘里寧古塔界 西南至扎巴蘭河三百餘里阿勒楚喀界 東北至威哈珠河八百餘里吉林界 西北至宜春河二百餘里呼蘭界呼蘭國語解見京城卷
  形勝羣山萬疊雄障東陲
  阿勒楚喀
  疆域西南至吉林六百里 東至瑪延河國語瑪延肘也二百里三姓界 西至蘭陵河一百二十裏白都訥界 南至穆稜山穆稜國語解見本卷前一百二十裏白都訥界 北至松花江七十里蒙古界 東南至蘭陵河一百九十里寧逺塔界 西南至喀薩哩河九十裏白都訥界 東北至瑪延河瑪延國語解見前三百里三姓界 西北至蘭陵河二百五十裏白都訥界
  形勝松花北繞蘭陵東注
  琿春
  疆域西北至吉林一千一百里 東至海二百八十里 西至圖們江圖們國語解見本卷前二十里外為朝鮮界 南至海一百一十里 北至佛斯亨山國語佛斯亨甑子也一百二十里圖們江界 東南至海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海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喀爾岱窩集一百裏海界 西北至噶哈哩河國語噶哈哩布衫也一百一十里
  形勝左環滄海右帶們江
  打牲烏拉
  疆域南至吉林七十里 東至圑山子二十三里西至恩沛口二十四里 南至三家村四十里北至康家屯六十八里 東南至烏赫達三村
  國語烏赫共也達三政治也三十三里 西南至三台村十四里 東北至孔家屯六十二里 西北至康家屯六十八里皆與船厰接界
  形勝混同東環佛赫西峙
  黒龍江將軍所轄
  疆域西南至
  盛京一千八百餘里又西南至
  京師三千三百餘里 東至額爾伯克依河蒙古語額爾伯克依蝴蝶也二千二百餘里寧古塔界 西至喀爾喀國語喀爾喀籐牌也九百餘里車臣汗界 南至松花江五百里寧古塔界 北至外興安嶺三千三百餘里俄羅斯界
  齊齊哈爾
  疆域東至內興安嶺通肯河源國語通肯鼓也八百五十里嶺東為黒龍江界 西至內興安嶺雅爾河源四百五十里嶺西為呼倫布雨爾界 南至松花江五百里寧古塔界 北至內興安嶺諾敏河源國語諾敏青金石也五百六十里河東墨爾根界嶺西呼倫布雨爾界 東南至額爾伯克依河額爾伯克依蒙古語解見本卷前二千三百七十里寧古塔界 西南至內興安嶺托馨河源國語托馨絞桿也四百里嶺西喀爾喀車臣汗界河南扎薩克圖王界綽爾河下流蒙古語綽爾笳也係扎拉特䝉古界 東北至內興安嶺訥黙爾河源國語訥黙爾嫩也䝉古語謂増添物也八百八十里嶺東黒龍江界河北墨爾根界 西北至內興安嶺額赫嚕爾山三百五十里嶺西呼倫布雨爾界
  形勝鉅野作屏長江為帶四達要衝邊城都㑹墨爾根
  疆域南至齊齊哈爾城四百三十五里 東至內興安嶺一百七十里嶺東黒龍江界 西至內興安嶺諾敏河源諾敏國語解見本卷前三百里嶺外呼倫布雨爾界河西齊齊哈爾界 南至訥黙爾河訥黙爾國語解見本卷前一百六十里河南齊齊哈爾界 北至內興安嶺伊拉古爾山一千三百一十里嶺北黒龍江界 東南至內興安嶺諾黙爾河源四百里嶺東黒龍江界 西南至訥黙爾河入嫩江河口二百二十里江南齊齊哈爾界 東北至內興安嶺額爾克山䝉古語額爾克權也二百九十五里嶺北黒龍江界 西北至伊克庫克圖山蒙古語伊克大也庫克圖青色也一千二百七十里山北黒龍江界山西南呼倫布雨爾界
  形勝北負羣山南臨沃野
  黒龍江
  疆域西南至齊齊哈爾城八百餘里 東至外興安嶺興安河二千六百里寧古塔界 西至內興安嶺一百五十里嶺西墨爾根界 南至內興安嶺喀穆尼峰國語喀穆尼闗隘也七百里齊齊喀爾城界北至外興安嶺二千五百里俄羅斯界 東南至畢瞻河一千二百餘里寧古塔界 西南至內興安嶺一千一百里齊齊哈爾城界 西北至吉爾巴齊河吉爾巴齊蒙古語解見建置沿革卷一千七百九十里俄羅斯界
  形勝左枕龍江右環興嶺東國藩垣北門管鑰呼倫布雨爾
  疆域東至齊齊哈爾城七百六十里 東至內興安嶺之哲爾格山蒙古語哲爾格等次也三百五十餘里嶺東齊齊哈爾城界 西至哈瑪爾山蒙古語哈瑪爾鼻也四百七十里喀爾喀界喀爾喀國語解見本卷前 南至穆固圖爾山蒙古語穆固圖爾無角乳牛也四百四十餘里車臣汗界北至安河七百一十餘里河北黒龍江界 東南至內興安嶺額赫嚕爾山四百餘里齊齊哈爾城界 西南至邊境四百餘里車臣汗界 東北至伊克庫克圖山九百二十里山北黒龍江界山東南墨爾根界 西北至額爾古訥河額爾古訥蒙古語解見建置沿革卷二百二十里俄羅斯界
  形勝北控俄羅斯南撫喀爾喀山河險固並重龍江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五
  山川
  奉天府各屬
  興京
  承德縣
  遼陽州
  海城縣
  蓋平縣
  開原縣
  鐵嶺縣
  復州
  寧海縣
  岫巖城
  鳯凰城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五
  山川
  等謹案古者帝王建國必有名山大川以為之望淮南記六水遼居其一周官十有二州山鎮東北曰醫巫閭金史稱白山黒水神皋奧壤實我
  國家所以發祥受
  命者也等恭考山川疆域序列前後其間如松杏諸山
  太子河懿路蒲河皆我
  太祖
  太宗締造經營爕伐用張之地謹稽
  實録詳注事蹟於篇並附古山川考於後志山川第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五
  山川
  奉天府各屬
  興京
  啟運山城西北十里
  永陵在焉自長白山西麓一幹綿亘層折至此重巒環拱衆水朝宗萬世鴻基實肇於此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俱有御製謁永陵詩又十九年有
  御製恭瞻啟運山作歌均恭載
  天章門
  薩爾滸山國語薩爾滸木櫥也城西一百二十里明神宗十一年我
  太祖大破明師於此戰蹟謹詳薩爾滸城注乾隆四十八年敬鎸
  御製薩爾滸書事勒石山上
  東舍利山國語舍利泉也城西一百七十里舎利河發源於此又四里為西舍利山煙筒山城西南五里
  哈爾薩山國語哈爾薩密鼠也城西南二十一里哈爾薩河發源於此東為哈爾薩臺接十頂山又南曰葦子谷村
  石煙筒山城西南七十一里
  車山城西南八十里札庫穆河布爾哈圖河發源於此
  髙麗城山城西南一百二十五里
  青龍洞山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鳩鳴臺山城四南二百里
  哈穆嘉山國語哈穆嘉黃蒿也又芩也城西南二百五里
  嘉拉庫山國語嘉拉庫隔斷板也城西北三十里嘉拉庫河發源於此原作甲里庫今譯改
  雅爾哈山國語雅爾哈豹也城西北五十里
  代岷山國語代岷鵰也城西北五十三里原作逹敏今譯改
  札喀山國語扎喀邊也城西北六十里
  烏林山國語烏林財帛也城西北七十五里
  大黑山城西北八十里
  阿爾丹山䝉古語阿爾丹有花紋也城西北九十里
  幽葫蘆東山城西北九十里
  尖頂山城西北九十里
  灘舟山城西北九十五里
  八王溝山城西北一百里
  阿濟格尼雅勒瑪山國語阿濟格小也尼雅勒瑪人也城西北一百里安巴尼雅勒瑪山國語安巴大也城西一百里原作諳巴今譯改蓮花山城西北一百里相近一峯名來鹿山
  安巴尼雅勒瑪西山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北一百十里
  幽葫蘆山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鐵背山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其西為界藩山上有界藩二城迤南為吉林崖我
  太祖髙皇帝乙酉年擊敗哲陳渾河諸部兵於此又天命四年以兵五百人破明四路兵數十萬衆殱杜松於鐵背山即此戰蹟謹詳於薩爾滸城注下 山之北即古杬家路有髙麗營營盤莊
  虎頭山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音和羅山國語音獸徑和羅谷也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其東有音和羅東山舒勒山城西北一百四十里北有幹穆瑚村西接蓮花套
  哈勒罕嶺國語哈勒罕犁也城西一百十三里原作哈爾漢今譯改
  挫草嶺城北二十五里
  飛牛嶺城北五十里
  托和倫嶺國語托和倫鍚也城西南五十六里托和倫河索爾和河發源於此望藍嶺城西南一百十五里西襄河發源於此
  兩嶺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八盤嶺城西南一百九十八里赫圖河發源於此
  瑪呼嶺國語瑪呼鬼臉也城西南一百八十里清河瑪哈丹河發源於此頼花嶺城西北六十里
  十八道嶺城西北一百三十里峰巒起伏綿亘有十八層故名
  理嘉峯城西北四里亦稱李家哈達土人訛為里吉雅哈達今譯改 哈達國語解見京城卷
  費延勒庫峯國語費延勒庫無保也城西南一百九十五里舊稱飛野勒庫哈達今譯改
  櫃子峯城西北五十里其南曰太爾岡我
  太祖髙皇帝乙酉年擊敗渾河步兵於此
  瑪庫峯城西北七十里
  希卜蘇峯國語希卜蘇峯蜜也城西北九十里
  呼勒峯國語呼勒斛也城西北九十里
  勒富峯勒富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西北一百十里
  堂子岡城西一百十七里岡之西為覺羅察阿拉呼蘭哈達羅里小羅里都喀岡固祿山國語阿拉岡也羅里樹枝下垂也都喀門也固祿樸質也呼蘭哈達解見京城卷
  望城岡城西南一百七十五里
  托克托谷國語托克托定也城西北八十里原作通同谷今譯改
  烏勒間谷國語烏勒間豬也城西北八十里原作烏爾吉延今譯改
  曹子峪城西南一百七十七里曹子河發源於此
  板長峪城西南一百九十五里
  松樹䃳子城西南三十六里
  岡臺溝城北一里
  小張七溝城西北九十里
  圖克善坡國語圖克善牛犢也城西一百十里亦稱圖克善梅佛赫 國語梅佛赫坡也德勒石城西一百五十里亦稱德勒沃赫 䝉古語沃赫石也
  扎庫穆河城西一百十三里源出車山入赫圖河
  布爾噶圖河䝉古語布爾噶圖有叢栁處也城西一百二十里源出車山西北流入渾河
  赫圖河國語赫圖橫也城西一百五十里源出八盤嶺西北流入渾河亦作溫都河薩爾滸河薩爾滸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一百二十餘里西接舎哩衛曹子峪河城西一百七十里源出曹於峪入赫圖河
  舍利河舍利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一百七十里源出舎利山入赫圖河流入渾河嘉哈河嘉哈國語詳見京城卷城南十六里源出分水嶺入邉門西流入蘇子河蘇子河城北半里源出呼倫嶺國語名蘇克素䕶河流經尼瑪蘭及與章京瑪嘉哈當阿拉發等諸河㑹即為蘇子河逸啟運山之南西注受哈爾薩河理嘉河索勒和等河北折經黒門穆竒水手堡又北經界藩西南入渾河河之南曰訥圖村拉門莊又南曰棟興阿李家地大屯
  理嘉河城東南三里源出邉外分水嶺入邉㑹蘇子河
  錦密森河國語錦靛花也密森大甕也城東十五里源出分水嶺西入蘇子河索勒和河國語索勒和朝鮮也城西南三里源出托和羅嶺入蘇子河哈爾薩河哈爾薩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南十一里源出哈爾薩山入索勒和河托和倫河托和倫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南五十八里源出托和倫嶺入太子河西襄河城西南八十六里源出望藍嶺入托和倫河
  費葉稜烏河國語費藥稜烏樹雞也城西南一百里源出邊外三股泉山入太子河小峽河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分水嶺入太子河
  青龍洞河又名水洞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源出青龍洞山俗名哈達洞河西南流入太子河
  清河城西南一百四十五里源出瑪呼嶺入太子河我
  太祖癸巳年破葉赫哈達等九部兵於此 按清河之南支流曰石河又南曰哈什瑪河
  鹻厰河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分水嶺入太子河
  瑪哈丹河瑪哈丹䝉古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西南一百九十里源出瑪呼嶺入小峽河金口峪河城西南一百九十里源出金口峪入瑪哈丹河由小峽河流入渾河哈當阿河國語哈當阿有山峰也城東北二十五里源出吉林納嚕窩集西入遼河㑹蘇子河
  瑪嘉河城東北三十里源出納嚕窩集西入
  興京邊㑹蘇子河
  章京河國語章京司員也城東北三十五里源出納嚕窩集入蘇子河亦作阿津又西為夾河窩集
  尼瑪蘭河國語尼瑪蘭桑樹也城東北三十五里源出納嚕窩集西流入蘇子河納嚕河城東北八十五里源出納嚕窩集流入安巴尼雅勒瑪山即為渾河嘉拉庫河嘉拉庫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北五里源出嘉拉庫山流入蘇子河拉發河城西北十里源出嘉拉庫山挫草嶺流入蘇子河
  承徳縣
  天柱山城東二十里
  福陵在焉近則渾河環於前輝山興隆嶺峙於從逺則發源長白俯臨滄海洵王氣所鍾也順治十六年
  封山曰天柱從祀

  方澤
  隆業山城西北十里
  昭陵在焉自城東北疊巘層巒至此而寛平宏敞有包羅萬象統御八荒之勢遼水右迴渾河左遶輪囷
  蔥鬰永固丕基順治十六年封山曰隆業與

  啟運山天柱山同從祀
  方澤
  銅喇叭臺山城東八十里相近有棋盤山西為噶布拉村李雲屯烏勒閣村村之北有扎穆峪二泉屯汪明屯 國語噶布拉饞也扎穆茨蘼花也烏勒間國語解見前注
  鐃鈸山城東八十五里
  鶯落山城東九十里
  嘉班山城東一百十里東即嘉班城
  扎克丹山國語扎克丹栢樹也城東一百十五里
  德庫山城東一百二十里
  四臺山城東一百二十里
  斡爾達山城東一百二十二里
  前山城山城東一百二十三里
  長山城西一百里
  二臺子山城北十里
  團山城東南十五里
  麥子山城東南二十五里
  黃山城東南三十里
  孤頭山城東南三十五里
  古塔山城東南四十里山上有城週圍二里半東南一門塔一座
  架板山城東南四十六里
  小尖山城東南五十里
  雙臺子山城東南五十二里
  東山口山城東南五十三里
  紅寶石山城東南五十五里
  岡大山城東南六十里
  煙籠山城東南六十里
  歪頭山城東南六十里上有城週圍一百九十五步東南一門上有鬬帝廟舊址香爐山城東南六十五里蒲河發源於此
  簸箕山城東南六十五里
  馬兒山城東南六十五里
  髙素屯山城東南六十五里高素屯河發源於此相近有黑背山塔兒峪
  三塊石山城東南六十七里
  䃳子寺山城東南七十二里
  望女兒山城東南七十三里
  前山臺山城東南七十七里
  嚮山城東南八十里
  金牛兒山城東南八十一里
  老虎臺山城東南八十八里
  駱駝山城東南九十四里
  大寧臺山城東南一百十里有泉流出為大寜臺河
  康寧臺山城東南一百十二里
  𤓰寨山城東南一百三十里
  閻王山城東南一百三十二里
  山城寨山城東南一百六十里
  輝山城東北四十里層巒疊嶂為諸山之冠山出白土河以代灰俗亦名灰山
  水田山城東北五十里馬官橋河發源於此
  石碑山城東北八十里
  塔灣山城西北十五里相近有珠兒山
  十方寺山城西北九十里
  八角嶺城東八十里
  寒塔嶺城北六十里
  盤頭嶺城東南五十五里
  龍鬚嶺城東南七十里
  小孩兒嶺城東南八十里拉古峪河發源於此
  漢兒嶺城東南九十里
  王千戶嶺城東南九十二里沙河發源於此
  偏嶺城東南一百三十里
  大髙臺嶺城東南一百三十五里伊爾登河發源於此
  小高臺嶺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偏古道嶺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花嶺城東南一百五十里林莊河發源於此
  興隆嶺城東北三十里在
  天柱山後
  蘭家峪城東南六十里
  老堂峪城東南六十五里北塔舖河發源於此
  郝家峪城東南一百四十里小峽河發源於此
  金口峪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馬官橋河城東十五里源出水田山流入渾河
  撫順河城東八十里南曰撫順河口臺其西支流曰二道河北為二道房身東為徳固村又東南為阿津屯䝉古語徳固弟也
  遼河城西一百里國語曰老哈即古句驪河也一作枸柳河謂是枸河栁河合流之處今名巨流河國語曰珠爾呼珠源岀邊外有二其一自西北來者逺不可考其一自東來者亦出長白山西北諸窩集中為克爾素等河合而北流出邊西北繞鄧子村又西南折與自西北來之一河合而為一遂西南流自開原縣明安貝勒屯東十里入邊流經鐵嶺縣城北清河自東來㑹入雙峽口西南分為二曰內邊河外遼河遶縣之西南合而為一至開原城為巨流又分流復南滙經海城縣之西與太子河㑹謂之三㲼河入海此河左右即遼東遼西所由分又遼河橋遇而泥淖難行康熙五十八年雍正六年疊次興修遂成坦途乾隆八年
  御製渡句驪河渡遼水詩十九年有御製過句驪河詩四十三年四十八年有
  御製渡句驪詩俱恭載天章門又四十三年八月奉
  㫖於瀕河高阜處所專建河神廟並
  御製碑文以記落成年月
  事蹟
  謹稽
  <span id="實録崇德三年五月十一日">[[#實録崇德三年五月十一日|實録崇德三年五月十一日]]
  太宗命修
  盛京城至遼河大岸寛十丈髙三尺兩旁掘濠五里河城南五里西為永安橋東曰萬泉河科音佛
  渾河城南十里一名小遼水國語曰瑚努和明一統志渾河源出塞外西南流至瀋陽衛合沙河又西南流至都司城西北入太子河今按渾河源出長白長納嚕窩集名曰納嚕河西流入英莪邊門㑹噶桑阿河為渾河又西南經興京界內有碩賓河自開原縣界西南流注之又有蘇子河自興京界西北流注之又南遶
  盛京城南至遼陽州西北王大人屯太子河自東南來㑹焉又西合遼河為三汊河行六百五十五
  <span id="里乾隆四十三年奉㫖於">[[#里乾隆四十三年奉㫖於|里乾隆四十三年奉㫖於]]

  盛京城東興建河神廟並
  御製碑文以記落成年月四十八年有御製渾河詩恭載
  天章門
  事蹟
  謹稽
  實録
  太祖天命六年三月壬子征明瀋陽梯盾營柵之具悉載以舟順渾河而下水陸並進拔瀋陽城忽諜知渾河以南有兵自遼陽來
  太祖率兵迎之時明總兵陳策統四川步兵二萬營黃山聞我兵進攻瀋陽遂渡渾河來援離城七里分立二營皆執長鎗大刀利劍鎧胄之外冒以棉帽棉被
  太祖見之遣右翼四旗兵取棉甲楯車徐進擊之其右翼四旗紅甲䕶軍不待棉甲楯車奮勇先登兩軍鏖戰久之不退
  太祖見之令後軍往助衝突而入明兵大敗追至渾河盡溺水死陣斬總兵陳策及參將張名世我兵既殱二營復見渾河南二里外有明兵萬餘布置楯車鎗砲浚濠安營用秫稭為陣以泥塗之我兵將往戰㑹奉集堡武靖營援兵又至先擊破之追奔四十里收兵回時日已暮
  太祖復擊渾河以南步兵布楯車衝入破其營斬副將童仲貴參將張大斗等悉殱其衆乃收兵
  白塔舖河城南二十里源出老堂峪至曹莊屯南入渾河 河南曰米山屯於山屯又南口張立屯西曰河水橋臺東北曰王大人屯水家屯
  沙河城南四十里源出王千戶嶺至楊家灣合十里河入渾河 河西曰任家岡子村小堡屯高素屯河城東南四十里源出髙素屯山北流入渾河
  拉古峪河國語拉古蟪蛄也城東南四十一里源出小孩兒嶺北流入渾河伊爾登河城東南七十里源出高臺嶺流入渾河
  大寧臺河城東南八十里源出大寧臺嶺流入渾河
  小峽河城東南一百二十里源出郝家峪流入渾河
  小林莊河城東南一百三十五里源出花嶺入小峽河流入渾河
  於家臺河城西南二十里源出大堡南入渾河
  十方河城東北九十餘里西南為達岱塔
  蒲河城西北四十里源出香爐山經永安橋入蓮花泊
  小瀋水城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東關觀音閣東泉眼發源一曰萬泉河至騾子圈南入渾河 按春秋榖梁傳水北曰陽故曰瀋陽遼金瀋州元瀋陽路明瀋陽中衛並以此水得名
  官魚泊城南闗外黑牛圏東
  八角泊城西南二里
  菱角泊城西南四里
  蓮花泊城西北十五里
  遼陽州
  老大臺山城東二十五里
  華表山城東六十里以丁令威化鶴得名俗名一擔山又名橫山
  官馬山城東七十里
  本溪湖山城東一百二十里峰巒回抱多産煤鐵本溪湖發源於此北曰鷂子峪張海屯向陽寺山城南二十里
  響山城南三十五里
  石門山城南四十里舊有石門砦明神宗時李如栢救朝鮮道出於此
  平安寺山城南四十六里
  鳳凰山城南五十里
  闗門山城南五十里
  千山城南六十里世傳唐征髙麗駐蹕於此奇峰疊聳峭壁嵯峨上有祖越龍泉沓巖中㑹大安五寺蓮花月芽獅子彌勒凈瓶缽盂海螺扵瓊松苔上夾下夾筆架等峯臥象獻寳鵓鴿三臺太極三魔鸚哥三石石佛片石花巖三巖振衣岡松石屏羅漢洞石洞玉皇閣萬佛閭濯纓泉松門雙井西湖井歇涼臺仙人臺仙人奕棋石枰諸勝蹟沙可發源於此
  聖祖仁皇帝東巡有御製入千山詩恭載
  聖製門乾隆八年皇上東巡有
  御製望千山詩十九年有御製欲遊千山復不果詩四十三年有
  御製寄題千山詩俱恭載天章門
  通明山城南七十里上有洞
  八谷寨山城南八十五里
  晾甲山城東南五十里相傳唐太宗征高麗時駐師於此
  高峰寺山城東南六十里
  浪子山城東南六十里
  香山城東南六十里
  哈崉寺山城東南六十二里
  報恩寺山城東南七十里
  達喇河山國語達喇腰也城東南八十里
  𡹬山城東南八十里
  首山城西南十五里連接海城縣界一名手山上有凊風寺山顛平石之上有掌指之狀泉出其中取之不竭晉司馬懿征公孫淵於襄平有星墜首山即此舊志又名駐蹕山唐太宗親征髙麗常駐蹕焉今按駐蹕山在安市不當近傍遼城方輿紀要謂蓋州東分水嶺諸山乃唐太宗駐蹕處則此山乃傳聞之誤耳
  麥山城西南二十五里
  小陵山城西南三十里
  㟳山城西南四十里
  瞭高山城西南六十里即遼郊山俗呼了角山
  圖們山圖們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西南六十里
  巖壚山城東北十里上有墓俗稱為公主墓無考
  石嘴寺山城東北十里
  韓家䃳山城東北五十里
  黑鷹臺山城東北五十一里
  石城山城東北五十七里上有古石城相傳即高麗白崖城唐置巖州於此詳見古蹟闗門山城東北六十里
  石灰窯山城東北六十里
  摩旗山城東北七十里
  半䃳山城東北七十八里山出石灰
  鷄冠山城東北十五里
  寒坡嶺城東六十里
  火石嶺城南二十五里
  豆腐漿嶺城南二十七里
  牛兒嶺城南四十三里
  七嶺城南四十五里
  八盤嶺城南六十里
  生鐵嶺城南一百六十里
  歪山嶺城南一百六十五里
  巒子山城南一百七十五里
  灰嶺城東南三十里
  大石門嶺城東南三十五里下有潄石泉
  小石門嶺城東南四十里
  闗爺嶺城東南四十三里亦曰闗家峪
  琵琶嶺城東南五十里
  千戶嶺城東南五十五里
  摩天嶺城東南一百三十里
  廟兒嶺城東北六十里十里河發源於此
  曹千戶嶺城東北八十里柳河發源於此
  梨花峪城南三十七里
  鼓手峪城南五十五里
  莫峪城南七十五里
  黑峪城南八十里
  馬蹏峪城東南五十五里
  張家岡城東南二十里
  髙麗衝城東南二十五里
  王油匠溝城東南三十五里
  詹家臺城東南四十三里
  沙河城南三十里源出千山流至船城南入太子河又支流曰溫水河又東曰拉們河阿津河太子河城北十五里國語曰塔思哈源出吉林薩穆禪山自葦子峪東入邊西南流至州西北合渾河又西至海城縣西北入遼河為三汊河明一統志太子河源出斡羅山西流五百里至都司城東北五里許西南流至渾河㑹遼河入海 按舊一統志因塔思哈咅與太子相近遂傳㑹為燕太子丹匿於此今謹遵御製渾河詩注意辨正其訛並刪舊注犬梁水之誤國語塔思哈虎也
  事蹟
  謹稽
  實録天命六年取遼陽進師虎皮驛遼陽城守者放太子
  河水於濠閉西閘壬戌
  太祖諭統兵貝勒諸臣令左四旗兵掘城西閘口以洩繞
  城之水以右四旗兵塞城東水口
  太祖親率右四旗兵布楯車堵列城邊以衛衆軍俾得囊土運石壅遏水口時明兵三萬出營東門外㑹水口將涸左四旗前隊綿甲軍遂布列楯車進擊之明兵連發鎗砲我兵出楯車外渡濠大呼而進又有紅旗紅甲白旗白甲兵一時夾攻明騎兵步兵皆敗初次四旗諸將以閘口難掘使人來請奪橋
  太祖然之左四旗兵遂奪武靖門橋分擊守濠之兵奮勇衝突樹梯登城奪西城一面據其兩隅城內大擾日將夕使人馳告時右四旗兵方攻城北面
  太祖遂撤攻城兵以益左翼登城之衆是夜城內列炬而戰達旦破之遂取遼陽七年春三月築城於太子河邊名曰
  東京詳見前京城卷
  蛤蜊河城北四十五里
  十里河城北六十里源出廟兒嶺流至楊家灣合沙河入渾河舊名稠柳河明時虎皮驛即在此處
  湯河城東南五十二里源出分水嶺流至髙城子北入太子河 湯河舖北曰蛾眉莊西曰石厰峪屯
  達喇河達喇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南八十里源出海城黑山流至馬蹏峪西入湯河柳河城東北六十里源出曹千戶嶺經䃳子山紅寶石山南入十里河
  本溪湖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源出本溪湖山南入太子河
  龍潭城外東北隅潭水深不可測相傳有人曳櫓於此即龍王也
  海城縣
  厝石山縣新城內今學宮即在此山之陽山西有潭相傳龍潛其下雖風雨晦冥水中常有月形故龍潭夜月為海城八景之一
  南雙山城東四里
  東水泉山城東十里
  石羊山城東二十三里
  穆察山城東二十五里穆察河發原於此
  鴈窩山城東三十里
  馬方屯山城東三十三里
  小米塞山城東四十里
  南水泉山城南三十五里有水西流為八里河
  瓔珞山城南四十里
  佛溝山城南五十五里即佛爺溝
  鷄冠山城南五十八里
  石柱山城南七十里俗呼石柱溝
  柳河山城北十五里
  麻崖山城北二十里俗名煙臺山
  駱駝山城北三十七里
  鐵石山城北三十八里
  鞍山城北六十里上有西陽寺一洞深邃莫測
  攔河山城東南八里一名狼虎山又名爛柯山
  繡嶺山城東南十一里上有三泉色白味甘
  嬴城山城東南十三里
  白山城東南二十里俗呼勒馬峪
  大歪山城東南二十五里
  三角山城東南三十里
  金塔山城東南四十里上有金塔寺
  蓋山城東南五十里上有小堡
  鷹首山城東南五十里俗呼鷹首溝
  聖泉山城東南五十二里上有聖泉寺
  山城山城東南五十五里
  斜文寨山城東南五十五里
  鵓鴿山城東南六十里上有城有井
  養豬圏山城東南六十里
  蟒溝山城東南六十五里即高麗館山
  海留般山城東南七十五里
  𡹬山城東南八十一里
  黑山城東南八十三里東為八溝峪
  牛心山城東南九十里
  唐帽山城東南一百里相近有弟兄山
  砥柱山城東南一百八里
  白沙山城東南一百十里
  蘑菰山城東南一百二十里
  香爐山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𡺭峒山城東南一百五十里俗呼礦洞山
  闗門山城東南一百六十里
  赤崖山城東南一百九十里
  一面山城東南二百五十五里
  魚山城西南五里一名迎駕山俗呼為寗家山
  平頂山城西南十里上有積水不涸俗名浴盆山唐太宗駐蹕於此一名車駕山又曰唐望山靈暉山城西南二十里
  塔山城西南三十里
  降龍山城西南三十五里
  妙山城西南三十五里
  老虎山城西南五十三里
  張家窪山城西南五十三里
  雪梨山城西南五十七里
  珠子山城西南六十里即老山寺山
  闗山城西南六十五里俗呼觀馬山又曰闗門山
  聖水山城西南七十里古聖水寺有水西南流即為淤泥河
  迷真山城西南七十里俗呼瞭高山又曰晾甲山上有娘娘廟
  大孤山城西南七十里
  蓮華山城西南九十里上有天門石室羣峯疊翠秀若芙蓉俗呼芙蓉山
  荷花山城西南二百餘里
  北雙山城東北五里
  山城山城東北三十五里
  甕圏山城東北三十五里
  駙馬營山城東北四十里
  大團山城東北四十里
  黑山城東北八十里
  青山城東北八十五里
  天馬峯城南十七里
  朝陽嶺城東三十八里
  東分水嶺城東八十里綿亘數百里山下有泉東西分流東南入蓋平境
  灰窯嶺城南二十里
  南蟠嶺城南三十五里
  棗兒嶺城南六十里
  石門嶺城東南二十六里
  滑石嶺城東南三十里
  缸窯嶺城東南三十五里
  缸一嶺城東南三十五里出紅白土可燒琉璃瓦
  東盤嶺城東南三十五里
  虹霓嶺城東南七十五里俗呼紅旗嶺
  黃土嶺城東南八十里
  南分水嶺城東南九十五里有水西流為楊栁河五重河發源於此
  小片嶺城東南一百五里
  大片嶺城東南一百二十里
  老觀嶺城東南一百六十四里
  頭道湖嶺城東南一百七十八里
  二道湖嶺城東南一百九十里
  三道湖嶺城東南一百九十里
  大嶺城東南二百里
  四道湖嶺城東南二百六里
  搭連嶺城東南二百二十里
  五道湖嶺城東南二百三十里
  金錢嶺城西南四十五里
  寒蒲嶺城西南五十里峽河發源於此
  豬窩嶺城東北四十五里有水西流曰土河入太子河
  髙嶺城東北六十里
  雙塔嶺城東北七十里鞍山河發源於此
  康家峪城東三十五里
  安家峪城東四十里
  訾家峪城南二十里
  蔭子峪城南四十里
  丁家峪城東南十五里
  羊角峪城東南四十二里
  靈通峪城東南四十六里
  大同峪城東南四十八里
  怛怛峪城東南五十里
  樓房峪城東南六十里
  羊喇峪城東南六十五里
  塔子峪城東南六十五里
  莾噶笪峪城東南七十里
  八斗峪城東南七七五里
  栁子峪城東南七十五里
  海留般峪城東南七十五里
  黒峪城東南七十五里
  花紅峪城東南八十里
  石棚峪城西南五十里
  氷峪城西南八十里山隂常有氷故名
  三盤峪城東北一百十里
  湯岡城北四十五里東麓有溫泉水湧如沸
  老虎洞城西南三十里
  姑嫂石城東南五十三里上有城相傳百二女登石仙去故名
  城西南七百三十里東自鳯凰城南鴨緑江口遼西繞寜海縣東南西三面又迤東北厯復州熊岳蓋平海城之西接錦州府界迴曲二千餘里路通山東登萊二郡及直𨽻天津府亦曰渤海唐書地理志安東都䕶府西南至都裏海口六百里遼史地理志遼陽府東至北烏魯呼克四百里南至海邊鐵山八百六十里西至望平海三百六十里東西南三面抱海舊志海在益州衛西十里又西十里為歸州又西南一百十里曰葦子套波濤險惡不利行舟又復州衛西四十五里有白沙洲最為險要南為南信口北為北信口全遼志海道考金州旅順闗口南達登州新河水闗岸徑行五百五十里蓋自旅順口起抵海中洋𡹬黃城二島約三百里自黃城南抵欽島鼉磯島約三十里欽鼉二島抵井島約七十里井島抵沙門島一百三十里沙門島抵新河水闗僅二十里各島相接如驛遞而島之住戶順屬納水利銀兩於金州方輿紀要舊志運道由登州新河海口至金州鐵山旅順口通計五百五十裏海中島口至海州梁房口三岔河亦五百五十裏海中島嶼相望皆可灣船避風運道由此而達可直抵遼陽瀋水以迄開原城西之老米灣河東十四衛俱可無不給之虞自正徳以後舊制浸廢嘉靖中嘗舉行復罷按明時海運皆自登州抵金州旅順口本朝康熙三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親幸天津訪海道自大沽口達三汊較便於登州遂用商船三晝夜即抵三汊自後
  盛京海運多由直沽有御製

  盛京海運記恭載聖製門
  穆察河城東三十里源出穆察嶺南流入楊栁河
  汊城西六十里係遼河渾河太子河合流入海處
  楊栁河城南一里源出南分水嶺西北流入三汊河一名沙河
  八里河城南八里源出南水泉山西流散漫
  石嘴河城南一百里即東沙河源出髙嶺南流至五塊石入海
  五重河城北十五里自偏嶺東向南流行人連過五次故名方輿紀要在蓋州衛東北一百五十里源出分水嶺流經城東北有杓子河流合焉下流滙清河泥河之水為臨江注於海臨江在東南三百里源出縣南分水嶺東南流經岫巖城合鳳凰城之杓子河俗名五道河
  土河城北十五里源有二一出分水嶺一出豬窩嶺西北流至土河舖合流經牛莊西北入三汊
  鞍山河城北六十里源出雙塔嶺入太子河其下流曰新開河曰大龍灣
  峽河城西南二十里源出寒蒲嶺西流至妙山北散漫入蓮花泊
  英納河城西南六十里源出氷峪東南流至黑山島東入海
  耀州河城西南六十二里又支流曰橋頭舖河舖東南曰鐵嶺屯又北曰曹官屯山屯淤泥河城西南六十五里源出聖水山西流至迷真山西散漫河之南相傳唐太宗陷馬處河內係蓋平界
  濟寺溝城西南六十里源出氷峪東南入石佛溝乃通諸海口之總路碑有濟寺二字故名蓮花泊城西南六十里相傳自生蓮藕故名
  蓋平縣
  白谷山城東十里
  張郎寨山城東十五里
  王寳山城東三十里
  方家山城東三十里
  大王塞山城東五十里
  哈達山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一百里俗呼哈達哩清河發源於此
  鵰山城東二百五十五里
  白狼山城西十里
  清風山城西十五里
  十道口山城南十五里
  清涼山城南四十里
  分山城南四十里
  絲拉舖山城南四十里
  饅頭山城南五十里
  黃哨山城南七十五里
  鐵塲山城南九十里即李官墳山
  石棚山城南九十里上有石棚可容數人故名
  龍門湯山城南一百里
  䃳子山城南一百里
  上馬石山城南一百二十里
  野狐山城北二里又名銀錠山
  觀家山城北七里
  螞蟥嘴山城北二十里
  博羅山䝉古語博耀青色也城北三十里
  碭石山城北四十里
  𡹬山城東南十五里
  竈突山城東南二十里衆山環繞一峯屹立若竈突然故名即娘娘廟山
  雁窩山城東南三十里上有髙麗城
  斷流山城東南七十里
  閻家石山城東南八十里又北曰夾山河村
  梨兒山城東南九十里
  赤山城東南一百里日入山有赤光故名
  布霧山城東南一百四十里峯巒髙峻常有霧雲在其上畢哩河發源於此俗呼步步山鷄冠山城東南一百五十里少河發源於此
  蓮花山城東南一百八十里詳見海城縣
  團山城西南十里
  伴仙山城西南十五里明天順中有道士號黃花老人居此修煉數年乘鶴而去故名套裏山城西南二十里
  灰山城西南二十里
  望海臺山城西南三十里
  望海山城西南四十里遼史熊岳山即此
  聖井山城西南四十里上有石穴濶深尺許其水常滿汲之不竭
  火石山城西南五十里冷水河發源於此
  官帽山城東北三里
  石城山城東北十三里一名髙麗城山唐太宗征髙麗土人居此避兵相傳內有龍潭朔夜見月
  楊鬍子山城東北十八里俗呼楊鬍子溝
  花兒山城東北三十里相傳上有樹一枝髙丈餘逺近望之大小如一不知何名開小白花其葉凌冬不凋犯之者輒病土人神之
  㸃頭山城東北三十五里
  盤山城東北八十里
  平山城西北四十二里明置二萬衛鹽場百戶所於此
  牛心山城西北四十二里
  邋遢山城西北四十三里俗呼拉拉山
  小孤山城西北五十里
  鐵塔山城東五里相傳有鐵塔飛去今以石為之
  七嶺城東七里
  八嶺城東八里
  牽馬嶺城東三十里
  李二嶺城東五十里
  石門嶺城東七十里明設闗於此今廢
  七盤嶺城東九十里
  秀才嶺城東百里
  蘭姑嶺城東一百五里
  狸兒嶺城東一百六十里石佛溝河畢哩河俱發源於此
  鳴珂嶺城南三十里一名沙根臺
  王小兒嶺城南五十二里
  舞鸚哥嶺城南一百二十里
  萬家嶺城南一百二十里浮渡河發源於此
  徐家大嶺城南一百三十里又相近有嶺曰魏家大嶺
  琵琶嶺城南一百八十里俗呼爬爬嶺
  青石嶺城北七里舊設闗今廢
  長嶺城東南十里
  陽闗嶺城東南三十里上有髙麗城
  滾馬嶺城東南五十五里沙河發源於此
  哈什螞嶺城東九十一里
  長嶺城東南一百二十五里
  搭連嶺城東南一百三十七里
  兎兒嶺城西南十五里
  招軍嶺城東北三十里
  三道嶺城東北七十里
  白土嶺城東北九十里西有嶺曰金長嶺
  柴家谷城東三十里
  胡家谷城東五十五里
  片石崖城東南二十里有石獨立
  馬鬛峪城東五十七里
  莽家峪城東六十里
  葦子峪城東八十里又有峪曰連雲峪
  剉草峪城東一百十里
  龍爬峪城東一百五十里
  閻家峪城南十三里
  棗兒峪城南五十里
  蘇子峪城南九十里熊岳河發源於此
  戴家峪城東南三十三里
  瓦房峪城東南四十里
  趙家峪城東南一百五里
  虎鬭馬峪城東北十里
  獅子峪城東北四十里
  塔兒峪城東北五十五里
  紅花峪城西北八里
  連雲島城西十五里明時設闗於此有戍兵今廢西曰紅革島
  兎兒島城西南七十五里
  三塊石城西北十里
  仙人嘴城東二百六十里
  謊糧堆城西北二十里相傳唐征髙麗家糧夜築土堆覆米其上以示敵
  石棚窪城西南九十里
  瓦子堂城東一百十里
  清河城南二里內出秋生子魚甚美明一統志清河源出蓋州衛分水嶺西流入海今按河源出哈達山流至連雲島入海又支流曰蓋州河謨筧河
  南沙河城南三十五里即𡹬頭河源出瀼馬嶺流至望海山南入海
  冷水河城南四十里源出火石山北荒甸西流入海
  熊岳河城南六十一里源出蘇子峪流至兎兒島入海其南曰李官屯河亦流至兎兒島入海
  浮渡河城南九十里源出萬家嶺老虎峪流至鉛鑛山北入海即鐵場河
  新安河城南九十五里源出新安舖南西北流入浮渡河
  淤泥河城北五十五里詳見海城縣
  畢哩河城東南九十里源出布霧山貓兒嶺兩處流至歸服堡東入海又支流曰弔橋河沙河城東南一百六十里源出鷄冠山流至小松島東入海
  石佛溝城東二百七十里源出貓兒嶺東南㑹祭祀溝入英納河
  開原縣
  塔山城東二十五里亦曰小塔山
  華家溝山城東四十里
  臺子山城南十五里東起史家堡西至清水溝南及遼水
  光頭山城南四十里
  閻王鼻山城東南十五里斷崖陡絶清流下瀨中流紆徑可通車馬
  磴兒山城東南十五里
  養馬大屯山城東南二十里
  鼻子山城東南三十里
  長山城東南三十里
  西石䃳子山城東南三十五里
  蓮花泊山城東南四十里山下有泊每夏蓮花盛開
  聶家溝山城東南五十里
  喜鵲溝山城東南五十里
  照壁山城東南七十里
  范家山城東南七十里
  黃頂山城東南九十里
  東闗門山城東南一百十里
  黒背山城東南一百十里
  西闗門山城東南一百六十里
  大黃山城東南一百六十里
  小黃山城東南一百七十里
  拐磨子山城東南一百九十五里碩賔河發源於此
  英莪口山英茷國謁解見彊域形勝卷城東南二百十里
  長龍山城東南二百十五里
  歪頭山城西南一百八十里
  駱駝山城西南一百九十里
  威逺堡山城東北三十里
  松山堡峯城南四十五里即松山堡哈達沙河發源於此又東有鄂爾多峯濃堅屯在其南
  黃龍岡城北三里山勢芊綿委蛇起㐲東連巨嶺西抵遼河儼如臥龍之狀今岡上挿栁為邊以限內外謂之新邊即古黃龍塞
  黃泥岡城東南四十里
  大清河城東三十里源有二一出吉林城西南香嶺一出吉林城西南安巴和托峯俱北流至興克山合為一河名瞻河又西南㑹葉赫河入威逺堡邊至開源縣界為大淸河亦曰扣河水南流至縣東南小清河自東南來㑹合流入遼河
  華家溝河城東四十里源出吉林外嘉石山至尚陽堡入清河
  馬鬃河城西二十里源出邊外自漾舖西入境至史家堡入遼河
  亮子河城西四十五里明一統志源出三萬衛東北槍杆嶺南流入遼河今按亮子河源出邊外由慶雲堡西入境至史家堡入馬鬃可
  小清河城南二里源出縣東南邊外達揚阿嶺曰哈達河西流合覺羅阿嚕十八里等河為小清河至縣東南與大清河合流總名清河又西入遼河
  沙河城南三十里源出松山堡峯入遼河又南曰山頭舖河
  十八里河城東南七十里源出吉林安巴和托峯北入境㑹清河
  阿嚕河䝉古語呵嚕山隂也城東南九十里源出吉林安巴和托峯入清河
  覺羅河城東南一百八十五里源出吉林穆克哩音布曕㑹阿達河入清河
  哈達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一百九十五里原出吉林達揚阿嶺與達揚阿嶺河㑹為清河
  碩賓河城東南一百九十五里源出拐磨子山及鐵嶺分水嶺合流入渾河
  噶桑阿河國語噶桑阿哀怨也城東南二百十里源出吉林納嚕窩集入邊㑹納嚕河為渾河
  金線河城東北隅西流出西水闗南流入清河夾堤多栁故名
  鐵嶺縣
  首龍山城東二里許舊志稱上有龍王廟乃三清觀北山也迤邐而南俱稱龍首山雲小棗山城東十里
  東塔山城東十里
  白翎山城東二十里
  鬏髻山城東三十里
  陝西臺山城東三十里
  山城山城東二十里
  馬兒山城東三十五里
  鵞脖山城東三十五里
  光山城東五十里
  仙人洞山城東五十里
  雙山城東五十里
  照壁山城東六十里
  黑山城東八十里
  黑背山城東八十八里
  闗門山城東九十里
  雙頂山城東九十七里
  黒䃳子山城東九十七里
  後石䃳子山城東一百里
  虎頭山城東一百十里
  松頂山城東一百十里
  老古洞山城東一百二十里山石赤黃巉巖中有洞洞口有古廟
  磣背山城東一百三十里
  背陰汀山城東一百四十里
  小波羅紅山城東一百五十里
  大波羅紅山城東一百五十里
  彎嶺背山城東一百六十五里
  石猴兒山城東一百七十里
  紅崖山城西十五里
  蛇山城西一百五里
  大馬山城南十五里
  帽兒山城南十五里
  香山城南二十里
  百落山城南三十里
  塔山城南三十里
  段透山城南三十五里   石炭山城南四十二里
  韭菜山城南五十五里
  小平山城南五十五里
  閻王鼻山城南五十五里
  王家林山城南五十六里懿路河發源於此
  趙指揮山城南六十里
  煙臺山城南六十里
  峯山城北十里
  駐蹕山城東南二里康熙十年
  聖祖仁皇帝駐蹕於此故名 山之東曰塔兒峪又東曰㡌峯山
  駱駝山城東南二十五里
  大青山城東南四十里
  水口山城東南四十里
  朝陽洞山城東南四十里
  大寳山城東南五十二里按遼史大寳山即此
  小寳山城東南五十三里
  帶鉤子山城東南五十八里
  龍潭口山城東南五十八里
  氷窪裏山城東南五十九里
  老鸛臺山城東南六十里
  香爐山城東南六十里
  松獻陽山城東南六十三里
  龍灣頂山城東南七十里
  當舖山城東南七十里
  梆子街山城東南七十五里
  葉兒星山城東南七十七里
  鷄冠山城東南八十里
  孫家寨山城東南八十五里
  富勒哈山國語富勒哈山樹也城東南一百里其東北為尚間崖距西三里外為斐芬山我太祖髙皇帝己未破明兵四十萬於此事蹟謹詳載薩爾滸城注 山之西曰霞峯東北接香圍山
  牤牛背山城東南一百五里
  嘉穆瑚山城東南一里五十二里范河發源於此
  盤道山城東南二百里
  紅石䃳子山城東南二百十里
  范河東山城西南三十里上有古塔下有仙洞
  塔兒山城西南四十里
  大豬兒山城西南五十里
  小豬兒山城西南五十五里一名黃山
  娘娘廟山城西南五十五里
  老古臺山城東北十五里
  團山城東北二十里
  象牙山城東北六十里
  鷹首山城東北八十里
  大石䃳子山城東北一百里
  黒鷹䃳子山城東北一百六十里
  碩倫山國語碩倫木偶人也城西北十里
  平頂山城西北二十里
  科昂阿山國語科隂溝也昂阿口也城西北二十里
  苫茅山城西北三十里
  保山城西北三十五里
  刀鞸山城西北七十里明一統志在三萬衛西南一百五十里俗呼貂皮山
  察罕齊老山䝉古語察罕齊老白石也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鄂爾多峯國語鄂爾多亭也城東一百里
  薩哈連峯國語薩哈連黒色也城東南六十里
  榛子嶺城南二十里
  寒坡嶺城南六十里
  哈什螞嶺城東南一百四十里老古洞河發源於此
  分水嶺城東南一百八十里開源碩賓河本境柴河俱發源於此
  氷峪城東九十五里
  韭菜峪城東一百十里
  槍杆峪城東北七十里
  媽媽谷城東一百二十里
  窩集谷城東南七十里
  老古洞河城東一百二十五里源出哈什螞嶺至下冷格寨入柴河而柴河復西入於遼
  

  外遼河城西十里遼河自下塔子分出為外遼河
  蛤蜊河城西六十里
  范河城南三十里一名汛河源出嘉穆瑚山至馬峯溝入遼河
  懿路河城南六十里源出王家林山至大豬兒山西散漫舊名小清河
  事蹟
  謹稽
  <span id="實録天命五年秋八月">[[#實録天命五年秋八月|實録天命五年秋八月]]
  太祖統師征明由懿路蒲河二路進収兵駐營偵卒以明
  兵越我地馳告
  太祖方坐遽起曰此瀋陽兵宜擊之奔回俾填擁於城門諭畢遂上馬引兵迎擊時明總兵賀世賢副將鮑承先總兵李秉誠副將趙率教各率兵出瀋陽城駐二十里外見我兵俱退
  太祖命三貝勒莽古爾泰往追莽古爾泰引䕶軍百人追擊李秉誠趙率教兵過瀋陽城東抵渾河始還又左翼一旗兵追擊賀世賢鮑承先兵抵瀋陽北門斬百餘級
  太宗欲進擊大貝勒代善與侍衛扈爾漢勸止之於是以
  所俘獲按功分給軍士乃還
  柴河城北二里金史地理志銅山縣南析興縣北有柴河方輿紀要柴河源出鐵嶺衛東松山之西㑹諸水人遼河今按源出縣東南分水嶺西北流至背陰汀山北折而西至席家荘入遼河
  月湖城西八里
  鴛鴦湖城西三十里
  凌湖城北二十里
  復州
  東平山城東二十里
  尖山城東四十里
  太白山城東一百里
  鷄冠山城東一百十里沙河發源於此
  刺榆山城東一百三十里
  伊拉塔山國語伊拉塔各三數也城東一百六十里寧海縣歸服堡河發源於此安博羅山城東二百八十里
  名揚山城東二百五十里
  臺子山城東二百五十里
  各拉島山城東二百九十里
  將軍石山城東三百里
  西屏山城西二十里
  雙山城西二十里
  紅崖子山城西二十五里
  花山城西三十二里
  碧山城西三十二里
  娘娘宮山城西四十里即天妃宮又東北為𡺭峒山
  望海蛇山城西四十里
  北汛口山城西四十里
  號子蛇山城西五十里
  長興島山城西八十里
  秀龍山城南八里
  孤山城南十五里
  清泉山城南五十里
  歪頭山城南六十里
  欒古山城南七十里
  缸窯山城南八十里
  磨盤山城南九十里
  蓮花山城南九十里
  五湖嘴山城南九十里
  狼虎山城南九十里
  石洞兒山城南一百里
  徳哩山國語徳哩盤石也城北二十里上有徳哩城
  長嶺子山城北百十五里
  五十寨山城北七十里
  鉛鑛山城北九十里
  雙臺子山城東南十五里
  夾河山城東南二十里
  栗子山城東南四十里
  䃳子山城東南九十里
  鈀犁山城東南九十里欒古河發源於此
  望海臺山城東南一百五十里
  石城島山城東南三百三十里
  小王家島山城東南三百三十里
  大王家島山城東南三百五十里
  夀鹿島山城東南三百五十里
  龍王廟山城西南七十餘里
  漠落歪山城西南七十餘里
  南汛口山城西南七十餘里
  花椒島山城西南七十餘里
  中島山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焚木島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大龍口山城東北五十里
  小龍口山城東北九十里
  香爐山城東北一百里
  萬家嶺山城東北一百里
  雪茂山城東北二百七十里
  𤓰島山城西北四十五里
  駱駝山城西北五十里窯河發源於此
  復嶺城北八里
  琵琶嶺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新開嶺城東北二百四十里
  佛爺嶺城東北二百四十里
  老虎峪城東北一百里
  長山島城南四十里上有塔
  復州河城東十五里按明一統志有沙河源出復州衛東得利嬴城山流經本衛城南合麻河入海今按河源出安博羅山流至北汛口入海即沙河也
  畢哩河城東二百里詳蓋平縣
  沙河城東二百五十里詳蓋平縣
  大鹽塲溝河城東二百九十里
  黃姑嘴河城東三百里
  窯河城西一里源出駱駝山荒甸東流入沙河
  麻河城南七十里源出鈀犁山西流入沙河俗呼欒古河
  大龍口河城北五十里
  新安河城北八十五里源出新安舖南入浮渡河
  小龍口河城北九十里
  浮渡河城北一百十里詳蓋平縣
  東沙河城東南一百十里
  清水河城東南一百二十里北近察爾圖山䝉古語察爾圖草上有凍雪之謂望簪河城東南一百三十里源出大北山流至紅嘴堡東入海
  岔溝河城東北二百二十里又北有河曰大荘河
  寕海縣舊名金州
  蕭家山城東四里泉水河發源於此
  大黒山城東十里上有古城相傳唐太宗駐蹕處小沙河發源於此
  鳳凰山城東十里又東一山名大和山
  團山城東七十里
  豹山城東八十里今名豹子島
  城子山城東九十里
  平山城北十里又北曰臺落山
  半邊山城北四十里
  龍鳯口山城北四十里
  小黑山城北六十里駱馬河澄沙河俱發源於此
  兩乳山城北七十里
  鐵場山城北一百二十里
  狼虎山城北一百二十里
  五湖觜山城北一百三十里
  炭窯山城東南四十里
  細腰山城東南四十里
  駱馬山城東南五十里
  葛針舖山城西南四十里
  鞍子山城西南四十五里夏家河發源於此
  圍屏山城西南六十里沙河發源於此
  金龍山城西南七十里泥河發源於此
  棒槌島山城西南八十里
  黃泥川山城西南九十里
  架子山城西南九十里
  夾河山城西南一百里
  夾棒嘴山城西南一百五里
  龍王廟山城西南一百十里
  蔡家山城西南一百十五里
  棗羊山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黃金山城西南一百二十七里
  鹽場口山城西南一百二十七里
  新旅順山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扇子石山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八隻船山城西南一百四十里
  鐵山城西南一百六十望
  蛇山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石門口山城東北十里
  老鸛嘴山城東北一百十里
  雙山城東北一百二十里龍鳳口河發源於此
  鸛山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沙河發源於此俗呼鞍子河
  大北山城東北一百三十里復州望簪河與本境清水溝河俱發源於此
  獨山城東北一百五十里以挺然獨秀而得名
  龍王廟山城東北一百六十里
  伊拉塔山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北一百八十里
  壁立山城東北二百三十里
  羣鹿山城東北三百十里
  城子山城東北三百三十里
  臺暉山城東北三百四十里
  官架山城東北三百四十五里
  對面山城東北三百七十里
  萬木山城東北三百八十里
  龍王廟山城西北二里
  蕎麥山城西北三十里
  虎山城西北三十二里
  七頂山城西北三十五里
  龍鳳寺山城西北四十里
  二十里舖嶺城北二十里
  甲匠舖嶺城北二十里
  雙臺嶺城北一百十里相近有欒古嶺
  雙嶺城東北三百七十五里
  松嶺城東北四百二十里
  望城岡城北十里
  紅土崖城南十二里
  唐家峪城西北五十里
  望海𡹬城東北六十里即明劉江勝倭處
  壺瓶𡹬城西南一百里
  羊頭𡹬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金線島城東七十里又有島曰蓮花島蕭家島明一統志其東一百五十里名蕭家島有兵戍守
  骷髏島城東一百十里
  馬鞍島城東一百十里
  廣鹿島城東一百二十里
  皮島城東一百三十里西接無明島
  事蹟
  謹稽
  實録自遼陽屬我
  朝後明總兵毛文龍招集遼人居此聨絡朝鮮牽制我師屢以兵來犯我耀州海州鞍山驛薩爾滸等城天聰二年文龍欲與我
  國通好私遣使致書
  太宗因遣使齎書答之往來數次文龍慮事泄以我使臣科擴送燕京時袁崇煥為寧逺巡撫惡文龍專擅殺之分其兵為兩協以副將陳繼盛領東協參將劉興治領西協未幾興治殺繼盛作亂參將沈世魁襲殺興治明以黃龍為總兵登州參將孔有徳遊擊耿仲明舊為毛文龍部校至是來降我
  朝導我師取旅順口城黃龍自剄死沈世魁代鎮皮島副將尚可喜亦來降崇徳二年
  太宗征服朝鮮
  命英親王阿濟格貝子碩託同孔有徳耿仲明尚可喜各率兵乗朝鮮船攻皮島明兵約二萬人分路拒戰傷我兵四十餘人巴圖魯鰲拜凖塔連船渡海先衆登島破敵陣衆軍齊進盡殪敵兵斬總兵沈世魁副將金日觀等俘獲無算自是旁近島衆相率來降明亦不復遣兵駐島
  又按皮島即東江綿亘海面八十里
  葛藤島城東一百三十里
  海仙島城東一百五十里
  舍哩島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一百六十里
  大長山島城東一百六十里
  小長山島城東一百六十里
  八義島城東一百七十里
  獐子島城東一百七十里
  搭連島城東一百七十里
  大耗子島城東一百八十里
  小耗子島城東一百八十里
  王家島城東一百九十里西接石城島
  烏滿島城東一百九十里
  海洋島城東二百里
  杏園島城西四十里
  瑪延島瑪延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西四十里
  三山島城南七十里
  小三山島城南七十里
  博羅島國語解已見前注城北八十里
  小海青島城東南二十里
  大海青島城東南五十里
  扇子島城西南五里
  南闗島城西南二十里即南関嶺
  和尚島城西南二十里
  羅家島城西南二十三里
  燕島城西南三十五里
  零水島城西南六十里今名菱角灣
  沙河島城西南六十里今名沙河口
  棒槌島城西南八十里
  小平島城西南八十里與唊島相接
  過島城西南九十里
  豬島城西南一百里其東北有島曰牛坨
  雙島城西南一百四十五里明袁崇煥殺毛文龍於雙島即此
  海貓島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青山島城東北一百里即青山臺
  鹿島城西北三十里
  蕎麥島城西北三十五里
  兎兒島城西北五十里相近有島曰長興亦名長生上有塔
  殷家口城西南一百十里
  龍王堂城西南一百里
  東南西三面皆海接錦州界詳見海城縣
  泉水河城南一里源出蕭家山泉流至城西南入海
  小沙河城北半里源出本境大黑山流至龍王廟南入海
  龍鳳口河城北四十里源出雙山流至龍鳯寺南入海又北一百里曰橫頭河駱馬河城東南四十里源出本境小黒山前流至王官寨東入海
  泥河城西南四十里源出金龍山流至架子山西南入海
  夏家河城西南五十里源出圍子山東流至山北入海
  沙河口城西南六十里源出圍屏山流至沙河島入海
  澄沙河城東北七十里源出本境小黑山東北流至團山北入海西為羅木河有羅木衛沙河城東北北十里源出鸛山流至紅嘴堡西入海
  清水溝河城東北一百五里源出大北山流至紅嘴堡西入海
  歸服堡河城東北一百五十里源出復州伊拉塔山流至龍王廟東南入畢哩河鮎魚灣城東南六十里
  岫巖城
  梯子山城東六十里
  闗門山城東八十里
  送子山城西三十里一名龍巴峪
  駱駝山城西六十里
  木魚山城西九十里
  墨山城南一百里
  全龍山城南一百里
  靴帽山城南一百三十里
  磨盤山城南一百三十五里
  木耳山城南一百八十里
  一面山城東南七十里
  團山城東南一百二十里
  小孤山城東南一百三十里
  大孤山城東南一百四十里有水自山西流出曰赫圖河赫圖解見本卷前
  蓉華山城西南九十里其北曰雪梅山
  雞冠山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西一面山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荷花山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老黒山城西南一百八十里
  闗家山城西南一百九十里
  拉子山城西南一百九十里
  明陽山城西南二百二十里
  尖山城西南二百六十里
  窟窿山城東北八十里
  弟兄山城西北九十里南接青山口
  牛心山城西北一百五十里
  頭道湖嶺城東五里
  二道湖嶺城東二十五里
  三道湖嶺城東三十五里
  四道湖嶺城東四十里
  蜜蜂嶺城西四十里
  藍姑嶺城西九十里
  新開嶺城南三十里
  高嶺城南七十里
  黃嶺城南八十里
  石頭嶺城南八十里
  雙塔嶺城南一百二十里
  大偏嶺城北六十里
  小偏嶺城北七十五里
  分水嶺城北一百五十里
  貓兒嶺城西南九十里
  佛爺嶺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長嶺城西南二百里
  搭連嶺城西南二百里
  火石嶺城西南二百十里
  哈什螞嶺城西南二百二十里
  紅土嶺城東北九十里西為科博欒屯
  衛家嶺城西北六十里又有嶺曰康家嶺
  西分水嶺城西北八十五里
  對子峪城北一百四十里
  奪獐峪城北一百四十五里
  栁子峪城北一百五十里
  大黒峪城北一百五十里
  花紅峪城北一百五十里
  城兒峪城西南十五里
  氷峪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黒峪城西南一百八十里一名盤谷
  槽子峪城東北九十里
  小蘑菇峪城東北一百二十五里
  南麻峪城東北一百三十五里
  巴豆峪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大蘑菇峪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桑皮峪城西北六十里
  羊拉峪城西北一百二十五里
  樓房峪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達達峪城西北一百三十五里
  小峪城西北一百四十里
  黒島城南一百八十里
  黃古島城南一百八十里
  小島子城東南一百六十里
  燕兒窩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火石窩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將軍石城南一百四十里
  五塊石城南一百四十里
  姑娘石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仙人嘴城西十里
  雷家洞城西南八十里
  沙河城東半里西有沙河屯
  哨子河城東六十里
  鴉兒河城南四里
  勾藍河城南六十五里
  廣福河城南一百五十里
  蛤蜊河城南一百六十里
  五道河城北十五里
  四道河城北十五里
  三道河城北三十里
  二道河城北三十五里
  頭道河城北四十里
  小洋河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大洋河城東南一百五十里其西北支流曰沙津河東南曰圖納河又東南曰伊蘭博哩庫河近三堡地
  音達琿河國語音達琿狗也城西南一百里
  旋河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大莊河城西南一百六十里又支流曰葉和尚河西近觀冡山
  碧流河城西南二百四十里
  大莊河城西北三十里
  轉湘湖城西南九十里
  興隆溝城東十五里
  <span id="子溝">[[#子溝|子溝]]城東四十里
  黃旗溝城西二十五里
  教塲溝城西六十里
  龍潭溝城西七十里
  白旗溝城南四十里
  大灣溝城南六十里
  圍塲溝城南六十里
  三道溝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礦洞溝城東北八十五里
  磨盤溝城東北八十五里
  韭菜溝城東北九十五里
  香爐溝城東北一百里
  湯池溝城西北二十里
  寧海縣
  小橫山城西八里
  大橫山城西五十里
  挫草山城西六十里
  青良山城西九十里
  碭石山城西一百七十里
  藥山城西二百四十里
  對頭山城南四十里
  鵰鶚山城南八十里
  長山城南一百里
  妙山城南一百十里
  雙山城南一百三十里
  額林山國語額林橫板也城南一百三十五里龍頭河發源於此
  塔子山城南一百六十里
  樓子山城南一百七十五里
  窟窿山城南一百九十里
  薩瑪吉山城北三十五里即三鳴山
  賽莽阿山城北四十五里即賽莽阿哈達
  孤山城北二百五里東有孤山屯
  狼頭山城東南一里
  鳳凰山城東南五里上有壘石古城可容十萬衆舊志謂唐太宗征髙麗駐蹕於此 山之西南曰鄂三山又西曰舍哩屯白旗莊呼濟寨又西北曰固濟哩昂阿屯亨竒埓庫屯台鄂佛囉屯 國語呼濟趕虎之謂亨竒埒庫鋦子也舍哩昻阿語解俱見本卷前鄂佛羅語解見疆域形勝卷
  尼瑪善山國語尼瑪善芝蔴鳲也城西南四里
  多和山國語多和石灰也城西南五里
  帽盔山城西南五十里六道河發源於此
  鵏立山城西南一百五里
  松子山城西南一百十里
  砥塔山城西南一百十里
  迷人山城西南一百十里
  一面山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土城山城西南一百四十里
  小黑山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大黒山城西南一百六十五里
  龍抓山城西南二百十里
  鐵山城西南三百三十五里
  管家山城西南三百五里一名歪頭䃳子
  土龍山城西北四里
  圖們山圖們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西北七十里
  龍鳳臺山城西北八十五里明一統志作龍鳯山
  剛家山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連山城西北一百四十里
  筆架山城西北一百八十里
  小黒山城西北一百九十里細河發源於此
  大黒山城西北二百七十里拉們河發源於此
  大峪山城西北二百八十里
  青雲山城西北二百九十里即平頂山此山之䐆接連大峪週圍三十里其頂平敞可耕稼有泉湧出以石八角甃之中有魚
  哈什螞山城西北三百七十里
  雙嶺城北七十九里
  陡嶺城北八十九里
  白楊木嶺城北一百六十里
  奈磨嶺城北一百九十九里三汊子河發源於此
  大王嶺城北一百七十里
  雙嶺城西南三十里
  喀巴嶺國語喀巴雙生也城西南三十里
  卯孤獨嶺城西北二十五里
  長嶺城西北四十五里
  陡嶺城西北四十六里
  分水嶺城西北一百三十五里響水河通逺堡河發源於此西北併入太子河又復東南滙鴨緑江入海 嶺之北有九頂鐵義山
  摩天嶺城西北一百七十里俗呼髙嶺
  青石嶺城西北一百九十五里
  虎狼溝嶺城西北二百六十里
  三家嶺城西北二百六十里
  狗兒嶺城西北二百七十里有湯泉俗呼狗兒湯雲即此能除疾
  平嶺城西北三百十八里
  分水岡城西北一百七十五里
  牛頭崖城西北二百八十里出香煤産青石可為碑
  青苔峪城西一百七十里西有清涼山耀山南接闗門山臺又南為舊莊
  黃波羅峪城北一百八十七里一名分水嶺
  金口峪城北二百五十里
  桃樹峪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即草河哈達草河發源於此
  梨皮峪城西北二百二十里
  糾坡國語糾麅子也城北五十里即糾梅佛赫
  蘇斡延坡國語蘇斡延黃色也城北五十七里
  將軍石城西南二百十五里
  五塊石城西南二百二十五里
  尖山窯城西一百四十里
  小松島城西南三百里
  長甸河城東三百七十里又東曰黃溝河皆接鴨緑江路
  當石河城東二百九十里自此迤東而北曰岔溝河榆樹河虎溝河過本頭曰螞蟻河九郎堡河白馬郎河城破子河踰小頭道溝小二道溝小三道溝梨河茘子溝河南入朝鮮界北接吉林界
  杓子河城西二百七十里源出海城縣東分水嶺㑹五重河流入羊河
  龍頭河城南一百四十里源出額林山流至窟窿山西入海
  靉河城北二十里源出邊外分水嶺西南流自高麗靉陽城西北五里入邊至城東南二十里出邊流入鴨紅江又有支流曰三名河其西南有納河湯山河東踰索科博有安家灣河舖西河蘇子溝河
  薩瑪吉河城北三十里源出黃波羅峪流入靉河
  草河城北三十里源出桃樹峪流入靉河其遶鳯凰城西北流者曰潮河又北曰綏滿河近邊門南流者曰托托河
  汊子河城北一百十里源出奈磨嶺入靉河
  阿布河國語阿布適纔之謂也城東南一百餘里鎮江城之南又南曰永安河戴家木厰河六道河城西南四里源岀帽盔山流入草河
  羊河城西南一百六十里係杓子河五重河合流處流至將軍石東入海
  英納河城西南二百二十里源出海城縣水峪山流至鐵山東入海
  通逺堡河城西南三十里源出分水嶺㑹於草河
  響水河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源出分水嶺流入納河
  細河城西北一百四十二里源出境內小黒山入太子河
  拉們河國語拉們藍色也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源出境內大黒山入太子河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六
  山川
  錦州府
  錦縣
  寜逺州
  廣寜縣
  義州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六
  山川
  錦州府
  錦縣
  紫荊山城東二十里髙三里許週圍四十里尊嚴高大為郡之主山以厓紫荊故名東南有雙楊店村
  饅頭山城東二十五里
  馬鞍山城東二十五里
  白雲山城東二十五里山上有聚仙寺左井右泉土人以雲氣𠉀陰晴頗騐相近一山曰朖馬山
  磨盤山城東三十里
  蔡家山城東三十五里
  游家山城東三十五里
  九華山城東四十里東二里一小山亦名九華
  珠子山城東四十里
  龍灣山城東四十五里
  團山城東六十八里
  十三山城東七十五里高一里餘週圍二十餘里峯有十三故名遼史燕王淳討武朝彥至乾州十三山金蔡珪詩闗山盡處十三山即此山也山上有潭其下有金牛洞峯巒羅列大小相錯出山海闗即望見之疑嵐積翠於大荒中若遠若近宛若圖畫海山一竒觀也
  聖祖仁皇帝東巡過此有十三山詩恭載聖製門乾隆八年
  皇上東巡過此有御製閣陽驛望十三山詩恭載
  天章門
  洪寺山城東八十里
  紅草山城西二十里
  磨盤山城西二十里一名圓𣁬山
  黃花山城西三十里
  鷹窩山城西三十五里湯河發源於此
  假山城西四十里
  長嶺溝山城西四十里
  臥佛山城西四十里山有臥佛寺有石臥佛像長一丈四尺故名女兒河水北流遼之俗又呼龜山
  霍家臺山城西五十五里
  氊帽山城西五十五里峯鋭而有簷故名
  紗帽山城西六十里
  鐺子山城西六十里俗呼支鍋子山形如支鍋
  小虹螺山城西六十里週圍三十里許上有如來殿觀音寺高橋河七里河發源於此東有小山相接
  大虹螺山城西六十五里週圍五十餘里高五里許與小虹螺山對峙東西綿旦百餘里連山河發源於此女兒河還遼其中金時置虹螺寨廢城舊址猶存明時因山築城已廢 山之西為剛家屯摩旗屯
  小簷帽山城西六十五里
  大簷帽山城西六十五里
  餵牛厰山城西六十五里
  椵木排山城西六十五里
  筆架山城西六十五里
  天橋山城西六十五里
  金沙鍋山城西七十里
  乳頭山城西七十里與西北兩小山對峙俗呼妳頭山是也
  尖山城西七十里
  團山城西九十五里
  古塔山城西九十五里古安昌縣水和村其上有塔故名
  涼水䃳子山城西九十五里下有池
  架山城西九十五里
  偏道山城西九十五里
  藍家溝山城西九十五里
  偏洞山城西九十五里上有洞
  涼水泉山城西九十七里傍有泉
  窟窿山城西一百里其地有屯東為梁家屯
  南王寶山城南九里
  寨兒山城南九里
  呂翁山城南十里週圍四十七里高二里許山上有洞
  本朝崇徳七年大破明兵十三萬於此山之下戰蹟恭詳松山塔山注下
  聖祖東巡過此有御製呂翁山詩紀其事恭載
  聖製門乾隆八年皇上東巡有
  御製呂翁山詩四十三年有御製經呂翁山作詩四十八年有
  御製經呂翁山疊戊戌舊作韻詩俱恭載天章門
  松山城南十八里舊松山所城在其西
  聖祖東巡過此有御製松山詩恭載
  聖製門乾隆八年皇上東廵有
  御製松山詩恭載天章門
  事蹟
  謹稽
  <span id="實録崇徳四年春">[[#實録崇徳四年春|實録崇徳四年春]]
  太宗統師征明松山以礟攻城盡毀其堞明副將金國鳯乘夜以䋲繫木填之以土比明已築固我兵乃分三路穴地攻之城中復有備不能克遂班師五年春
  命王貝勒等更畨率兵圍綿州六年秋八月睿親王多爾袞等奏言明國合各省兵來拒我師實為衆多
  太宗諭曰敵人若來侵犯王等可相機擊之不來切勿輕動各當固守汛地時
  太宗即欲親征因患鼻衂緩三日起行戊午渡遼河太宗鼻衂不止承以碗行三日方止豫親王多鐸等請駕徐行
  太宗曰行軍制勝利在神速朕如有翼可飛即當飛去何可徐行也諸王貝勒大臣共議攻圍策
  太宗曰朕但恐敵人聞朕親至將潛遁耳倘䝉
  天眷佑敵兵不逃朕必令爾等破此敵如縱犬逐獸易於拾取不致勞苦也朕所定攻戰機宜爾等慎勿違誤勉力為之壬戍
  駐蹕戚家堡遣大學士剛林往睿親王營傳
  諭曰朕當即至矣可移兵先在高橋立營俟朕至合圍松山杏山睿親王即令剛林回奏
  聖駕親征臣等勇氣増倍惟務進攻但明兵甚衆臣等圍錦州屢經攻戰微有損傷如𠕂速戰恐力不及頃奉
  命駐營髙橋倘敵約錦州松山兵來攻萬一有失奈何即
  欲至髙橋當俟勝負少分之後於是
  駕先至松山令諸軍橫截烏馨河南山至海濵大路太宗親駐營杏山之間
  諭衆曰如敵來犯近乃擊之若未近而先往迎戰致貽累於衆罪與敗走同是時敵人於松山城北乳峯山岡結寨其步兵於乳峯山松山城之間掘壕立七營其騎兵列於松山東西北三面合歩騎兵號十三萬其領兵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兵道張斗姚恭王之楨兵部郎中張若麒大同總兵王朴宣府總兵李輔明宻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寜逺總兵呉三桂及副叅遊守以下二百餘員癸亥明總兵八貟率兵犯我前鋒汛地我前鋒軍擊敗之又合鑲藍旗䕶軍追擊至塔山獲筆架山積粟十二堆甲子敵犯我鑲紅旗汛地為我軍擊卻旋復來戰
  太宗張黃蓋指揮將士布陣敵望見悉退
  太宗諭諸將曰今夜敵必遁我左翼四旗䕶軍可至右翼汛地排列右翼四旗䕶軍及騎兵䝉古兵前鋒兵俱比翼排列真抵海邊各固守汛地敵兵之遁者有百人則以百人追之有千人則以千人追之如敵兵衆多則躡後追擊直抵塔山是夜初更明兵沿海潛遁我諸將各
  
  上命由沿地邀截奮擊窮追殺死及赴海死者不可勝計乙丑命睿親王多爾袞英親王阿濟格率兵圍塔山以紅衣礟攻克四臺斬守備二員都司一員生擒臺內頭將王希賢叅將崔定國都司楊重鎮
  太宗移營松山令環城掘濠困之又令諸將分駐要路堵截來往敵人是夜明總兵曹變蛟率乳峯山馬步兵犯我鑲黃旗汛地者一正黃旗汛地者四且突衝
  御營並為我軍擊卻曹變蛟中創奔還松山明總兵呉三桂王朴乘間奔入杏山己巳呉三桂王朴等復自杏山將奔寜逺我前鋒兵見之由杏山西追擊至高橋豫親王等發伏掩殺敵各路潰竄自海邊至桑阿爾齋堡並為我分駐兵殱殪惟呉三桂王朴得脫走寜逺壬申
  命大臣率兵設伏高橋甫出營見我前鋒兵追逐杏山遁出步兵千人遂協同擊斬既至高橋復遇杏山遁出之騎兵八十步兵六百悉殱之是時松山城中被我軍圍困不得出者總督洪承疇巡撫邱民仰及總兵王廷臣曹變蛟祖大樂等及士卒萬餘欲戰則力不支欲守則糧已絶欲遁又未敢成隊而出其乘間先遁為我軍斬殺者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人獲馬駝七千五百餘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副自杏山迤南至塔山一路死者相枕藉海中浮屍飄蕩多如雁騖九月辛巳
  太宗自松山城西南移營城西北越五日
  駕還留豫親王等圍松山英親王等圍高橋冬十月命鎮國將軍阿拜率兵駐乳峯山十一月
  命肅親王豪格輔國公滿達海率兵往同豫親王等圍松山十二月壬寅朔明兵六千出松山城夜犯正紅旗䕶軍營驍騎營及正黃旗䝉古營我軍各守汛地沿壕射敗敵兵殱四百二十四人餘衆遁退入城門閉不得入來降者二千餘人從杏山宵遁為我伏兵襲殺者五百七十四人七年春二月丁巳松山城中明副將夏成徳遣人赴肅親王軍通欵約為內應以其子夏舒為質是夜王令左右翼前鋒攜雲梯二八旗兵攜雲梯八至城南靣即於夏成徳守禦處樹梯登城我軍畢登敵始覺我軍巡邏搜勦令隨夏成徳降者別聚一處生擒總督洪承疇等斬兵道一副將十遊擊以下官百餘員兵三千有竒
  太宗命諸王斬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而以洪承疇祖大樂諸人歸盛京贍養之留兵毀松山城而還牛心山城南二十里
  石灰窯山城南三十五里
  馬鞍山城南三十里
  望海臺山城南三十五里
  空心臺北山城南三十五里
  空心臺南山城南三十七里
  三角山城南三十七里
  翠幕山城北十里俗呼眼馬山
  二郎洞山城北十五里上有五洞洞東北一潭深丈許其東一泉上有玉皇閣彌陀閣望海觀音閣惟觀音閣最高東見十三山西見壺蘆島南見大小筆架山下則錦水凌川旋其左右
  牛山城北十五里有金牛洞
  左蟠龍山城北十五里在觀音洞東
  右蟠龍山城北十五里在觀音洞西
  鷄冠山城北十五里在觀音洞前
  小洞山城北五十里
  饅頭山城北二十里俗呼大㡌山
  小洞寺山城北二十里洞內有石佛
  蔡家敵樓山城北二十里
  溫家敵樓山城北二十里
  青石臺山城北二十六里
  巖靜寺山城北二十六里山上有洞中有石佛
  牛心山城北二十六里西有巖靜寺寺前後有桃杏花時爛漫遊者甚衆
  裂縫山城北三十里
  亂石山城北三十里二道河發源於此
  了八石山城北三十里高三十餘丈週二里餘數峯揷雲峯後有澗深不可測山東面有石佛二尊山上有石柱九相傳遼蕭太后梳粧樓故址
  梯子山城北三十里
  大茂山城北三十里山北有大茂堡
  龍嘴山城北三十里頭道河發源於此
  驢耳山城北三十五里上有驢耳寺
  龍頭山城北三十五里有二洞若眼下有龍湫
  刀尖山城北三十五里
  杏花寺山城北三十五里
  翠巖山城北三十六里
  雙井寺山城北四十五里上有洞為大士龕東西二井故名
  石門山城東南十五里
  乳峯山城東南十五里中峯如葢東西十二麓拱城北向懸崖有竇源可丈許泉溜如乳甘冽可飲望海山城東南十五里山十有朝陽寺今只存一碑小凌河遶山下
  高山城東南二十五里
  東王寳山城東南二十五里
  臥龍山城東南二十七里坡陀盤屈狀類牛眠俗又呼臥龍山
  長山城東南三十里自此綿亘而南四五里峯巒斷續四山錯列皆為長山上有長山寺鷹㡌山城東南三十五里
  牤牛山城東南三十五里山麓揷海小凌河經其陰
  毛山城東南三十五里
  朝陽山城東南三十五里下有朝陽寺俗呼王麻子溝
  平山城東南五十里一名團山上有土城城南有望海朝雲寺明一統志以此為木葉山誤西王寳山城西南二十里
  觀馬山城西南三十里舊杏山城在其西一名闗門山
  杏山城西南四十里舊有杏山驛
  本朝崇徳七年取明杏山城毀平之詳見松山塔山注
  聖祖仁皇帝東巡有御製杏山詩恭載
  聖製門乾隆八年有御製雪後過杏山詩四十三年有
  御製杏山晚眺恭依皇租原韻詩俱恭載
  天章門
  磨盤山城西四十里
  白馬溝山城西南四十七里
  煙臺山城西南五十五里
  海雲山城西南五十五里上有海雲寺
  紅土山城西南五十七里又名平土山
  打魚山城西南五十七里
  尖臺山城西南五十七里
  白臺山城西南五十七里
  三頂山城西南五十八里
  小筆架山城西南六十里峙海中狀如筆架潮至時四面皆水潮退有石如橋濶三丈長三里許可通車馬大筆架山城西南六十里與小筆架山俱峙海中狀如筆架潮退見天橋濶八丈長四里許為昔人避兵處上有朝陽寺多𩗗風屋瓦輙飄去今存空堵
  塔山城西南六十里明置塔山千戶所於此
  事蹟
  謹稽
  實録崇徳七年春三月明總兵祖大夀以錦州降太宗命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等移師圍塔山杏山夏四月戊申列紅衣礟於塔山城西攻毀城垣二十餘丈我兵悉登城盡殱城內官屬及官兵七千收軍駐高橋大路齎
  敕招杏山城中將士降不從庚甲移礟於杏山城北面先攻取其近城之臺明日以礟攻毀城垣二十五丈我兵將欲登城城中衆官開門出降
  太宗命以降順官屬兵丁攜歸贍養編戸士民安揷蓋州俘獲人口財物賞給攻城及陣亡被傷將士兵器及米糧牲畜運貯錦州其塔山杏山城垣悉毀平之笟籬山城西南七十里
  𤓰山城西南七十里山上有瓦窯寺又名瓦窯子山相近一峯亦名馬鞍山北接十王莊沙鍋屯龜頭山城西南七十五里峙海中
  三城山城西南九十里
  刺兒山城西南九十里
  南臺山城西南九十里
  駱駝山城西南九十里
  北臺山城西南九十里
  尖山城西南九十里
  團山城西南九十里上有石城
  烏雲山城西南九十五里
  蜂蜜溝山城西南九十五里
  唐帽山城東北三十里
  臺子山城東北三十里
  營城山城東北三十里
  小鷹山城東北二十里鷹每將雛巢其頂
  䃳子山城東北三十一里
  窟窿山城東北三十一里
  鷄冠山城東北三十五里
  半壁山城東北四十里又呼兩角山
  嵯岈山城東北四十五里前有佛殿三楹上有閣
  千家寨山城東北五十里山出白石可作碑
  望髙山城東北五十里山前有老虎洞
  黃山城東北五十五里
  馮家山城東北六十里
  髙黃山城東北六十里義州破臺河發源於此
  鸚哥山城東北六十里
  懶漢山城西北十八里
  孤山城西北二十里
  花樓山城西北二十里
  團山城西北二十里
  馬家山城西北二十里
  石峆䃳山城西北三十里又北有雅巴石山
  了角山城西北四十五里其南一山西北五里又一山錯列相峙故呼曰了角山寛方寺山城西北四十五里
  三郎寨山城西北四十五里
  東三郎寨山城西北四十五里
  尖山城西北四十五里
  庫當山城西北四十五里
  唐王寨山城西北五十里
  青龍山城西北五十里俗呼梁家寨
  朝陽寺山城西北五十里上有朝陽寺
  朝陽寺北山城西北五十里
  松樹溝山城西北五十里
  三塊石山城西北五十里
  饅頭山城西北五十里
  帽兒山城西北五十里
  黃土坎山城西北五十一里
  管家溝山城西北五十一里
  銀匠溝山城西北五十五里
  錫匠溝山城西北五十五里
  溫家溝山城四北五十五里
  木匠溝山城西北五十五里西南一峯山巒相接
  半截塔山城西南五十五里
  鋼窯山城西北七十里
  乳頭山城西北八十里俗呼妳頭山
  老虎闗山城西北八十五里
  東老虎闗山城西北八十五里
  松嶺門山城西北九十里
  石家嶺城東二十里
  十三站嶺城東六十九里
  駱駝嶺城西四十里
  長嶺城西六十五里稠栁河發源於此西南有小山相接俗呼長嶺山嶺有二一在城西南九十里黃土嶺城西九十五里
  石頭嶺城西九十五里
  五道嶺城西南二十里
  莽牛嶺城西北三十里
  獅子嶺城西北四十五里
  金寶嶺城西北四十五里
  松嶺城西北九十里在松嶺門東東南又一山俗呼松嶺山
  黃石崖城西北六十里
  毛家峪城東三十里
  老虎峪城西六十五里
  千家峪城西九十五里五里河發源於此
  觀音洞城北十五里在普陀寺後雄秀奧折東西二洞西洞甚髙廣有大士閣東北巖下有龍湫四時不涸鴿子洞城東北五十里洞有二一在城西北七十里
  小壺蘆島城西南五十五里
  壺蘆島城西南九十里
  黃山嘴城東北五十里
  小凌河城東十五里源出邊外土黙特明安喀喇山名水疊河東南流由松嶺門西五里入邊為小凌河遶府城西又名錦川南流五十餘里至唐家臺西入海
  本朝康熈初分兵駐防聖祖仁皇帝東巡有憇小凌河詩恭載
  聖製門乾隆八年皇上東巡有小凌河詩恭載
  天章門 國語明安千數也喀喇黑色也
  大凌河城東四十里源出邊外喀喇沁威蘇圖山名鄲穆楞河東流自義州西九官臺門東入邊為大凌河邊義州城北東南流經杵頭山入錦縣界流九十三里至團山東又六十五里至鮎魚塘入海本朝天聰五年
  太宗文皇帝取大凌河城克捷於此戰蹟恭詳大凌河城注下
  聖祖仁皇帝東巡有駐蹕大凌河詩恭載聖製門乾隆八年
  皇上東巡有大凌河詩四十三年四十八年有御製觀大凌河養息牧及大凌河詠事過大凌河恭依
  皇祖原韻詩俱恭載天章門 䝉古語威蘇樺皮也圖有也
  女兒河城西十八里源出邊外上黙特界名烏馨河東流由新臺門北六十里入縣界東流達呂翁山與小凌河合流入海
  湯河城西三十里源出境內鷹窩山南泉南流㑹女兒河入海
  枯凌河城東南四十里即大凌河故道分流至柴火溝東入海旱則水乾故名七里河城西南四十里自小虹螺山發源東南流至四方臺東折西南入於海高橋河城西南四十七里源出虹螺山東南流遼高橋城南㑹七里河入海
  飲馬河城西南六十里源出老鸛堡南泉東南遼塔山城西又東南流入海
  稠栁河城西南七十里源出境內長嶺東南流入笟籬山東入海
  連山河城西南八十里源出境內大虹螺山東南流遶連山城東至壺蘆島入海五里河城西南八十里在連山西源出千家峪泉東南流遶團山東又東南至剌兒山東入海
  長嶺河城東南九十五里源出寜遠州界䃳子山東南流至長嶺臺入錦縣界又東南達連山城西㑹五里河入海
  二道河城東北十二里源出境內亂石山經紫荊山西入小凌河
  小蛤蜊河城東北十二里源出境內郭家臺泉東南流與二道頭道河合流入小凌河頭道河城東北十五里源出境內龍嘴山經紫荊山西與二道河合流入小凌河大蛤蜊河城東北四十里源出境內櫻桃園東南流達游家山北入大凌河冷泉河城東北四十五里源出義州斑石山東南流經魚子嶂入大蛤蜊河
  大定河城東北五十五里源出義州石厰山由古開州南入縣界東南流經魚子嶂入大蛤蜊河
  涼水泉城西九十里
  千家峪泉城西九十五里五里河發源於此
  二郎洞泉城北十五里在洞之東
  老鸛泉城西南六十里飲馬河發源於此
  筆架山泉城西南六十里在海中長元寺西
  水泉子城東北二十里
  櫻桃園泉城東北三十里大蛤蜊河發源於此
  郭家泉城東北三十九里小蛤蜊河發源於此
  寧逺州
  三首山城東五里三峯相峙狀若人首其上有泉下注東南流八里入海
  嘉山城東十五里
  望海山城東十八里
  郭家山城西八里
  狼洞山城西二十里
  龍灣嘴山城西十五里曹莊河發源於此
  鐵帽山城西十八里
  尖頂山城西二十里
  懸夆山城西二十五里
  大團山城西三十里中高四下可備守禦
  芥花臺山城西三十三里
  大頭山城西三十五里中右所東沙河發源於此
  小夾山城西五十里
  鷹窩山城西六十里曲尺河自山東發源東闗驛河自山西發源
  牛心山城西七十五里
  茨兒山城西八十里前有朝陽寺
  偏山城西八十里古城寨後上有臥龍潭偏山河發源於此
  刺榆陀山城西八十三里
  轉灣臺山城西八十三里
  石梯山城西八十五里昔人鑿石為梯以便登步
  犀牛望月山城西八十五里
  安家山城西八十五里
  郭家山城西八十六里
  獅子口山城西八十六里
  塔子山城西九十里
  東大石䑓山城西九十二里馬家河發源於此
  礬石山城西九十五里石似白礬
  西大石臺山城西九十七里
  歪頭山城西一百里
  尖山城西一百里
  馬鞍山城西一百里
  小䃳子山城西一百十里沙河站河發源於此
  黑山城西一百十里
  葉家山城西一百十里
  官帽山城西一百十八里涼水河發源於此
  糜子溝山城西一百二十五里
  靳家臺山城西一百三十里
  馬蹏溝山城西一百三十五里
  九連山城西一百三十五里
  萬松山城西一百三十六里東西綿亘四百餘里連山海永平界山多松故名俗呼松嶺山北有松嶺西有松嶺臺山斷續綿亘皆昔之萬松山也土人因地立名所呼不一
  五指山城西一百三十六里萬松山北五峯秀㧞若手指然急水河發源於此楊家山城西一百三十七里葉家墳河發源於此
  山城山城西一百三十七里
  小鷹窩山城西一百四十里
  雙山城西一百四十里
  灣頭牆山城西一百四十一里
  四方臺山城西一百四十二里
  半壁山城西一百四十二里
  大鷹窩山城西一百四十五里
  傍山城西一百四十五里
  羊家山城西一百四十五里
  石門山城西一百四十七里
  九門臺山城西一百四十七里
  小三山城西一百五十里
  九門山城西一百五十里
  三山城西一百五十五里高五里週圍三十餘里三峰並秀
  四方臺山城西一百五十五里
  長嶺山城西一百五十六里
  鋼義山城西一百五十九里
  西背陰山城西一百六十里
  錐子山城西一百六十里
  大孤山城西一百六十里
  南背陰山城西一百六十三里
  鵲窩山城西一百六十三里
  釘子山城西一百六十五里
  甕圏山城西一百七十里
  牛羊溝山城西一百七十里
  蛇山城西一百七十里
  將軍石山城西一百七十五里高數百丈一石如柱亭亭孤立高五十丈前有碑鐫鎮遼將軍字一名天柱
  沙溝山城西一百七十五里西為破山洞山中前所東沙河發源於此
  偏坡臺山城西一百八十里
  土衚衕山城西一百九十里
  雁過山城西一百九十里
  三道闗山城西一百九十九里荊條河發源於此
  角山城西二百里山脈自居庸古北喜峯東來蜿蜒綿亘千餘里至是雙峯聳峙宛如角立故名
  半壁山城北十五里
  鷹窩口山城北二十里
  寨兒山城北二十里
  火燒門山城北二十二里湯沙河發源於此舊設邊門名火燒門兩山東西對峙雙山城北四十五里
  尖山城北四十五里
  釣臺山城東南十五里釣魚臺在山之東又東曰夾山
  大磨盤山城東南三十里
  小磨盤山城東南三十里
  臥牛山城西南十五里
  石塔山城西南十八里在海中或呼小塔山
  亂石山城西南二十五里
  清涼山城西南二十八里在海濵下有清涼寺
  閻家山城西南二十八里
  張家山城西南四十里在海中
  小海山城西南四十五里在海中
  長山城西南六十里上有海雲寺中出蘋果沙果㯽子等物
  碧霞山城西南七十七里上有元君宮海雲寺六角井俗呼廟兒山
  羊乳山城西南七十九里俗呼羊嬭山是也
  煙臺山城西南八十里
  羊毛山城西南八十里
  駱駝山城西南八十二里
  團山城西南八十三里
  李家山城西南八十三里
  孫家山城西南八十五里
  廟兒山城西南一百十里
  孤山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俗名朱家嘴
  饅頭山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黃羅山城西南一百三十三里
  趙家山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蠣黃溝山城西南一百六十三里
  芝蔴灣山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望夫山城西南一百八十八里相傳為秦時孟姜女望夫處
  小黑山城西南一百九十三里或呼黑三山
  螺峰山城東北五里俗呼窟窿山
  䃳子山城東北十五里首山河自山南發源乾柴嶺河自山東南發源雙樹舖河自山東發源
  灰山城東北二十里
  鞍山城東北二十三里
  棗兒山城西北八里
  王寶山城西北十里
  黃土坎山城西北十三里
  鷂鷹山城西北二十里
  摩克托山國語摩克托形禿之謂也城西北二十里一名光頂山
  孤山臺山城西北二十里
  鷂子山城西北二十里相近有鎮山
  <span id="九[2]山">[[#九[2]山|九[2]山]]城西北二十五里一名高黃山
  磨盤山城西北三十里長帽河發源於此
  荊條山城西北三十里
  新臺門山城西北三十里
  歪頭䃳子山城西北三十五里
  雁崖山城西北三十五里
  虎頭山城西北三十七里
  梆子山城西北四十里
  石塔溝山城西北四十三里
  筆架山城西北五十里
  榮家山城西北五十二里女兒河發源於此
  毛家山城北九十里煙臺河發源於此
  雞冠山城西北一百里
  糜子山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松嶺臺山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小孤山城西北一百六十里
  煙籠山城西北一百六十八里噶拉河發源於此
  南長嶺城西三十五里
  黃土嶺城西一百十里
  歡喜嶺城西一百九十六里
  北長嶺城西三十里
  陡嶺城北四十五里
  鮑官嶺城西南七十七里
  乾柴嶺城東北十五里
  長嶺城西北三十三里
  松嶺城西北三十五里
  柵子嶺城西北五十里
  馬路嶺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紅崖城西四十里又西有黑峪溝福兒溝
  恨虎崖城西一百五十里
  覺華島城南十二里在海中上有海雲龍宮二寺
  事蹟
  謹稽
  <span id="實錄天命十一年春正月戊午">[[#實錄天命十一年春正月戊午|實錄天命十一年春正月戊午]]
  太祖率諸貝勒統兵征明庚申次東昌堡辛酉渡遼河軍分左右翼排列曠野南至海岸北越廣寧大路前鋒至西平堡獲明諜者訊之知明右屯衞兵千人大凌河兵五百錦州城兵三千此外人民隨地散處大軍兼程而進將至右屯衛其城守叅將周守㢘已率軍民遁明舟運之糧積貯海岸
  太祖留將八人率步卒四萬移其糧於右屯衛大軍前進明錦州城守遊擊蕭升中軍張賢都司呂忠松山叅將左輔中軍毛鳯翼及大凌河小凌河杏山塔山連山七城守將聞我軍至皆焚其廬舍糧儲而遁丁夘大軍至寜逺越城五里橫截山海闗大路駐營戊辰軍士薄城奮擊袁崇煥與總兵滿桂叅將祖大夀嬰城固守是時寜逺城南十六里外海中覺華島為山海闗外明兵糧運所貯
  太祖命武訥格率八旗䝉古更益滿州兵八百往征覺華島見明防守糧儲叅將姚撫民胡一寜金觀遊擊李善呉玉張國青統兵四萬營於氷上鑿氷十五里為濠衛以車楯我兵從未鑿處進擊敗其兵盡殱之又二營列於島上遂衝入亦盡殱之焚其船二千餘及糧草千餘堆乃還
  桃花島城南十五里在海中明時登菜海運船於此
  湯沙河城東一里餘一名姜女河自火燒門山發源南流遶城東合女兒河
  乾柴嶺河城東五里自句家屯發源南流入海
  首山河城東五里自䃳子山發源南流遼城東入湯沙河
  寨兒山河城東十八里源出寨兒山東南流入湯沙河
  雙樹舖河城東十八里自䃳子山發源東南流達茂兒山入海
  女兒河城西一里或呼三女河源出榮家山南流遼城西又南會沙河入於海寜逺河城西一里源出新臺門分而為二東為湯沙河西為女兒河環城復合為一入海又噶拉河在城西八十里黒水河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源出邊外喀喇沁左翼界
  長帽河城西十八里源出磨盤山東南流入女兒河
  曹莊河城西南十二里自龍灣嘴東發源東南流遶曹莊西遂南入海
  東沙河城西南三十里自大頭山發源遶中右所城東南流入海
  煙臺河城西南四十里源出毛家山東南流入海
  曲尺河城西南四十八里自鷹窩山發源南流入海
  東闗驛河城西南六十里自鷹窩山發源東南流分而為二一遼東門驛城東一遼東闗驛城西又折而東合為一東南流至新莊屯散漫荒甸
  偏山河城西南七十五里源出偏山西南南流入六州河又西南曰六後所河源出邊外六州河城西南七十九里源出邊外自高臺堡東十里南流入州境遶中後所城東南流入海一名六股河明一統志自大寜等六州之水合流而南故名
  馬家河城西南八十七里自東大石臺山發源南流入海
  沙河站河城西南一百十里自楊家山發源遶葉家墳屯東又東南流入海葉家墳河城西南一百十里自楊家山發源遶葉家墳屯東又東南流入海高兒河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源出邊外自高臺堡門西四十里南流入州境達高兒河堡西又東南流入海
  涼水河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自官帽山發源遶涼水河站東南流入海河之西南即三山峪其故站處有沙河舊城
  石子河城西南一百三十三里源出邊外自高臺堡門西八十里南流入州境達前屯衛城西遂西南流入海
  王寶河城西南一百四十五里源出桃源屯泉東南流入石子河俗呼陡坡臺河中前所東沙河城西南一百六十五里自山海衛破山洞山發源邊中前所城東又東南流入海
  急水河城西南一百八十里俗呼老軍屯河源出五指山東南流入海
  荊條河城西南一百八十五里自山海衛三道闗山發源南流入門亦名姜女河漫水河城西南 百九十七里俗名窯河源出呉家山又西南三里有䕶城河源出饅頭山俱西南流至山海闗南水門㑹石子河入海 謹按乾隆八年
  皇上東廵御製錦州道中詩注內有急水河發源五指山南與漫
  水河通建州諸水合流為一之諭今伏考五指山即在萬松山北仰見我

  皇上考証精詳於地誌水經瞭如指掌實足補輿圖之缺而正舊注之訛
  首山泉城東五里
  香水泉城西一百十里清冽甘耆
  溫泉城東西四里其泉如沸明都指揮韓斌搆亭其上旁為堂引水於中以為澡雪之所垣外有隕星石其泉有四一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一在城西一百里一在城西一百六十里今惟存東南一泉餘俱湮
  桃園泉城西南一百四十五里王寶河發源於此
  臥龍泉城西八十里
  龍潭城南八里有二一在前屯衛東南四十里昔為禱雨處
  玉皇潭城西南一百里又有瑞潭在舊前屯城北五十里三泉送出色白且香八角井城西南八十里
  聖井城西南舊前屯城北一百里鶴山下其井涸每遇嵗旱鄉人禱雨納瓶取水傾之視瓶水多寡而兩疏之其應如響
  水口城西九十里
  西湖城西十五里今涇
  蓮花池城西八十里今湮
  廣寧縣
  蛇山城東三十里層巒疊嶂
  小黑山城東六十里明時於此築邊東至今老邊驛其中東西二百餘里為三衛駐牧之地今邊墻遺址猶存
  大黑山城東七十里
  胡家窩山城東八十里
  北鎮醫巫閭山城西十里髙十餘里週圍二百四十里虞舜封十二山以此山為幽州之鎮周禮職方氏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巫閭隋開皇十四年詔以醫巫閭為北鎮自後因之其山掩抱六重亦名六山遼人皇王托雲愛其竒秀購書數萬卷置山之絶頂築堂曰望海及卒遂葬於此山下為北鎮廟廟東有仙人巖孤石峭㧞上鐫呂仙像又名呂公巖廟西有翠雲屏一石方廣丈餘下有竇南北相通明巡撫張學顔刻補天石三字於上又有桃花洞飛瀑巖懸泉下瀉雖冬不氷其麓屹立兩石如門煙霧出壑縈繞重巒名勝莫可殫述其形勢恢特窅奧雄峙遼河之右與長白山夾輔䕶王氣以壯鴻圖者也
  朝廷凡遇大典遺官祭告如儀聖祖仁皇帝東巡過此有
  御製望醫巫閭山詩恭載聖製門乾隆八年
  皇上東巡有過廣寜望醫巫閭山恭依皇祖原韻詩十九年有
  御製杪秋遊醫巫閭山得五言三十韻詩及遊醫巫閭雜詠祭醫巫閭山詩四十三年有御製望醫巫閭山再依皇祖元韻詩詠醫巫閭山四景詩祭醫巫閭山詩四十八
  年有御製望醫巫閭山二依

  皇祖元韻詩觀音閣即景詩題醫巫閲四景詩祭北鎮廟禮成述事詩均恭載天章門 托雲原作圖欲今譯改
  乳峯山城西十里與拍木山相接
  千家寨山城西三十五里
  古城山城北十里
  分中山城北十里
  分水北山城北十五里
  北團山城北十五里
  北臺子團山城北十五里
  馬市堡山城北十七里
  圑城北二十里
  鎮北山城北二十五里
  王尖山城北三十五里
  蕎麥山城北三十六里
  鎮邊堡山城北四十里
  白土山城北四十里
  鷹窩山城北四十里
  駝房山城東南六里俗呼放駝山
  寶珠山城東南十里
  盤山城東南十一里
  㫰馬山城東南十五里
  狼虎山城東北二十里遼時遼州治平軍有狼山即此
  羊腸河山城東北四十五里
  雙臺山城東北七十里
  西黑山城東北七十五里
  黑山城東北八十里上有洞
  袞諾爾山䝉古語袞諾爾水泡也城東北九十里山下一泉南北長三十步濶十八步貴子山城東北九十里
  蛇山城東北九十五里
  雙山城東北一百十里
  高臺山城東北二百十里
  萬紫山城內西北隅明時遼王府基或雲萬翠山或雲萬字山
  虎頭山城西北五里
  雞冠山城西北五十里
  韓口山城西北五十里
  鳯頭山城西北六十里
  鞍山城西北六十里
  沙嶺城東南一百五十里
  深溝南嶺城東十五里
  深溝北嶺城東十五里
  土堡南嶺城東二十五里
  二道井嶺城東一百十五里
  東沙河城東門外源出醫巫聞山三道溝東南流遼城北而南至板橋河西北名沙河東南沙河俱南流入海
  羊腸河城東四十五里源出邊外由白土厰邊門東流入境至蛇山下平野散漫蛤蜊河城東八十里即遼河分流曲折三百里入三又河
  楊郎河城西門外源出城西北泉南流入南闗入東沙河
  南門乾河城南闗外源出醫巫閭山二道溝東南流入東沙河
  大石橋河城南一里源出醫巫閭山玉泉寺東南流達大石橋又東南入東沙河南沙河城南十二里源出醫巫閭山由牽馬嶺東南流合東沙河入海即閭陽驛河西沙河城南三十一里源出醫巫閭山青陽寺其在北者名泥河在東南者名西沙河南流散漫
  板橋河城南七十里源出醫巫閭山其一流經廣寜城北其一流經城南俱至城東南合雙峰河入海今土人分為大板橋河小板橋河
  石佛寺河城北十三里源出醫巫閭山東南流入馬市河
  馬市河城北二十五里源出義州魏家嶺東南流達中安堡城東南散漫
  三汊河城東南一百六十里入海城縣界詳見海城縣
  雙峯河城西南二十里在二十里舖之南源出醫巫閭山背陰寺東南流入泥河舖前河城西南二十里源出二十里舖泉東南流至二十里舖南又東南流至祖家屯南散漫
  泥河城西南三十四里源出醫巫閭巫山青岩山澗東南流達北鎮堡又東南流入西沙河分水闗河城東北九里源出分水闗南流入東沙河
  珠子河城東北四十里或呼為錐子河
  五道河城東北二百十里即養息牧河分流流三十里五道仍合為一入遼河養息牧河城東北二百二十里源出邊外由彰武臺邊門入境流二百七十里入遼河遼河城東北二百三十里即巨流河詳見奉天府承徳縣山川注
  莽獐湖城東九十里
  陡坎湖城東九十五里
  高橋湖城東南四十里
  蓮子湖城東北九十里
  乂刺溝城西五十五里
  蘇家溝城西南四十里
  松川溝城西南五十里
  灌腸溝城西南九十里
  龍潭城西三十五里醫巫閭山之麓週圍三丈許上有石如蓬覆之
  清泉城內
  亷泉城內
  崇泉城內西北隅萬紫山上
  玉泉城西醫巫閭山中
  二十里舖泉城西南二十里舖前河發源於此
  八角寺泉城西南三十里寺南一泉東南流十里餘入泥河
  湯泉城西南三十里湯泉河發源於此
  古老無名泉城東北隅泉水四時不竭南流百步入東沙河
  楊郎泉城西北一泉出為楊即河
  洪井城西四里
  八角井城北隅
  滿井城西北三里水味甘美雖旱不竭
  錦縣寜遠廣寜南境俱臨海而錦寜去海尤近東連寜海西扺山海闗南通天津登萊明時海運商船於此登岸寜逺海防五城即貯糧之所也詳見奉天府承徳縣山川注
  義州
  小籽粒山城東四十里相近有杵頭山青山
  賀家尖山城東四十里
  新站山城東四十五里
  雲霧山城東五十五里
  鷹窩山城西二十五里
  筆架山城西三十五里
  南筆架山城西三十五里
  西邊門山城西三十六里
  棋盤山城西四十里
  團山城南三十里
  雙山城南三十五里
  斑石山城南三十八里七里河發源於此
  寶嚴洞山城南四十里
  駱駝山城南四十三里
  長山城南四十五里
  望高山城北十七里
  石門山城北二十里
  黑山城北二十五里
  蓮花山城北三十里即長山
  駱駝山城北四十五里
  龍鳯山城東南四十五里
  塔子山城東南五十里
  三角城山城東南五十五里
  項家臺山城東南五十五里
  三城山城東南五十五里
  碌碡山城東南五十五里
  聖水山城東南五十七里山半有聖水寺寺傍有水滴巖下石坎中不乾不溢故名蝦蟆山城東南五十七里
  駝崖山城東南五十七里
  圍屏山城東南六十里
  香爐山城東南六十二里狀似香爐
  灰山城東南六十二里王巨河發源於此
  杵頭山城東南六十二里
  鷹窩山城東南六十四里
  松川溝山城東南六十四里
  金剛山城東南六十五里陡絶不可上下有黃安洞黃安寺迤東曰駝安山上有駝鞍寺殿前古松二株大數抱
  寨子山城東南六十五里險甚下有寨子寺
  駱駝山城東南六十五里
  鐵回子山城東六十七里
  寶林山城東南六十八里上有寶林寺寺前㧞倒井相傳為唐太宗征遼遺跡山前為寶林寺村山之北相近有蘇家地墻子嶺
  雙臺山城東南六十八里
  乳頭山城東南六十八里
  白土山城東南六十八里
  一堵牆山城東南六十九里
  古孤山城東南七十里
  窟窿山城東南七十三里
  梁家塔山城東南七十三里
  大籽粒山城東南七十五里
  小峪山城東南七十五里
  大峪山城東南七十五里
  舊站山城東南七十九里
  黑背山城東南七十九里
  鑿通玉山城東南七十九里
  青山城東南七十九里
  出山城西南十五里
  八塔山城西南二十二里上有八塔今傾圮不全
  平頂山城西南二十五里
  牛心山城西南二十五里
  西牛心山城西南三十里
  金剛山城西南三十五里
  石厰山城西南三十五里
  大安堡山城西南四十里即紅石䃳子山大安堡河發源於此
  帽兒山城西南六十里楊樹溝河發源於此
  銀泉山城西南八十里
  蓮花山城西南九十里
  背陰洞山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摩克托山國語解已見前註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紅石䃳子山城西南一百二十三里
  駱駝山城西南一百四十里
  芝蔴山城東北三十五里
  雞冠山城東北四十里
  龍灣山城東北四十二里
  白臺山城東北四十二里
  中路山城東北五十里
  隘口山城東北五十五里
  鷹窩山城東北六十里
  鷹路山{{{1}}}
  花樓山城東北八十里
  萬佛山城西北十三里即福山
  枯凌山城西北二十里
  三山城西北三十里
  嘉福山城西北三十里山上舊有龍潭禱雨輒應
  九官臺山城西北三十六里九官臺邊門在山北
  鄒家屯山城西北四十里
  劉隆臺山城西北五十二里
  蟠桃嶺城東五十三里
  闗王嶺城東六十里
  大嶺城南二十里
  牽馬嶺城東南五十五里山脈與醫巫閭山相接勢極險峻中通驛路過者必下馬攀援乃可上故名今土人分為二曰大牽馬嶺小牽馬嶺我
  太祖高皇帝壬戌年征明收降牽馬嶺
  青石嶺城東南十七里
  乾柴嶺城東南七十里
  小牽馬嶺城東南七十九里
  東長嶺城東北十六里
  石門嶺城東北八十里
  魏家嶺城東北九十二里廣寜馬市河發源於此
  金牛洞城東南五十五里或作全女洞上有三洞洞前有泉挹以小瓢則不竭以大器取之則立竭矣
  桃君洞城東南六十三里
  小沙河城西二里源出魏家屯南達城西北入大凌河
  王巨河城南十五里俗呼乾河溝源出灰山東北流入七里河滙入大凌河
  石河城南三十里源出石厰山由城東至錦縣界入大凌河即孫凌堡河
  齊家堡七里河城南四十五里源出斑石山東南流達望高山入錦縣界冷泉河發源
  破臺河城東南五十二里源出錦縣高黃山東北流至破臺西又東南至仰溝西入海五臺河城東南五十二里源出聖水山東南流經五臺北又東南流至金剛屯東散漫荒甸三臺西河城東南五十五里源出香爐山東流至上五旗南入三臺東河
  三臺東河城東南五十五里源出乾柴嶺南流經三臺東又東南流至栁溝南入海頭臺河城東南五十六里源出柴市嶺東流經土城南又南流十五里散漫荒甸大安堡河城西南三十里源出紅石䃳子山北汛遶大康堡西入大凌河
  楊樹溝河城西南六十里源出㡌兒山西泉水南流至半載塔東入小城河湯泉河城西南七十里流入楊樹溝河
  西沙河城東北十五里源出營城東泉水東南流入東沙河
  東沙河城東北十六里源出太寕堡城西南流遶杵頭山入大凌河
  青河城東北五十里源出邉外由清河邉門西入境經大清堡入細河
  細河城東北六十里源出邉外由清河邉門東入境合清河至錦縣界入大凌河大凌河源出邉外西南䝉古四凌河地方流八百二十里入九官䑓至錦縣螞蟻屯入海詳見錦縣山川注
  小凌河自西南土黙特梯子嶺發源流二百三十里入松嶺門至錦縣螞蟻屯入海詳見錦縣山川注河之北有摩和托河
  栁河川城西三十里源出邉外由九官臺邉門西一里入境東流入大凌河
  老公溝城西二十五里源出老公溝泉北流入栁河川
  老公溝泉城西三十五里老公溝發源於此
  魏家屯泉城西南二十里小沙河發源於此
  宋八屯泉城西南二十餘里泥河發源於此
  營城東泉城東北十五里西沙河發源於此
  大寜堡泉城東北三十里東沙河發源於此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七
  山川
  吉林各屬
  吉林
  寧古塔
  白都訥
  三姓
  阿勒楚喀
  琿春
  打牲烏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七
  山川
  吉林各屬
  吉林
  長白山即果勒敏珊延阿林在吉林城東稍折而南橫亙千餘里東自寧古塔西至奉天府諸山皆發脈於此山巔有潭為鴨緑混同圖們三江之源古名不咸山亦名太白山亦名白山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肅慎氏之國晉書肅愼氏在不咸山北魏書勿吉國有徒太山唐書粟末水源於太白山金史世紀其在北者有混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號黒龍江所謂白山黒水是也又禮志大定十二年封長白山神為興國靈應王即其山北地建廟宇有司致祭如嶽鎮故事明昌四年復冊為開天宏聖帝其後廟廢葉隆禮遼志長白山在冷山東南千餘里其內禽獸皆白人不敢入恐穢其間以致蛇虺之害明一統志在三萬衛東北千餘里故㑹寕府南六十里橫亙千里髙二百里其巔有潭周八十里淵深莫測南流為鴨緑江北流為混同江東流為阿雅噶河今考西南流入海者為鴨緑江東南流入海者為圖們江北流入海者為混同江並無阿雅噶河之名古今稱名之異也
  本朝誕膺天命考正祀典尊為長白山之神在城西南九里溫徳亨山望祭春秋兩祭吉林將軍副
  都統主之

  盛京禮部遣官隨祭國家大典遣大臣祭告如嶽鎮儀康熙十七年
  㫖遣大臣覺羅武穆納等登山相視見山麓一所四週密林樷翳其中圜平草木不生出林里許香樹錯列黃花紛郁山半雲垂霧羃不可仰睇諸大臣跪宣
  㫖畢雲霧倐廓山形瞭然有徑可發其半有石砌臺坦平宜四望山顛作圜形積雪皚然及陟其上五峯環峙如府南一峯稍下如門中潭窈杳距岸五十丈許週可四十餘里山之四周百泉奔注即三大江所由發源也康熙二十三年復遣駐防協領勒輒等周圍相度山形勢廣袤綿亘畧如明一統志所云其巔不生他樹草多白花南麓蜿蜒磅礴分為兩幹其一西南指者東界鴨緑江麓盡處兩江㑹焉其一統山之西而北亘數百里以其為衆水所分舊志總謂之分水嶺今則西至
  興京邊茂樹深林參天翳日者土人呼為納嚕窩集從此西入興京門遂為啟運山自納魯窩集而北一岡袤四十餘里者土人呼為果勒敏珠敦復西指入英莪邉門其山是為
  天柱隆業二山迴旋盤曲虎踞龍蟠其間因地立名為山
  為嶺者不一要皆此山之支裔也山之靈異自昔稱名而

  神聖發祥於今為盛萬禩鴻基與山無極矣 按舊志謂在船厰東南一千三百餘里今考此山實在吉林城東稍南六百里雍正十一年建望祭殿於溫徳亨山嵗時致祀乾隆八年
  御製駐蹕吉林晚望叩長白山詩十七年有御製望祭長白山詩十九年有
  御製望祭長白山詩俱恭載天章門 國語果勒敏長也珊延白色也阿林山也䝉
  古語阿雅噶碗也珠敦山梁也

  事蹟
  謹稽
  實録長白山之東有布庫哩山其下有池曰布勒瑚哩相傳有三天女浴於池神鵲銜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含口中忽已入腹遂有身尋産一男生而能言體貌奇異及長母告以吞朱果之故因錫之姓為愛新覺羅名之曰布庫哩雍順與小舠乗之母遂凌空去舠順流至河步於是登岸折栁及蒿為坐具端坐其上其地有三姓爭為雄長日搆兵仇殺有取水河步者見而異之歸語人曰汝等勿爭吾取水河步見一男子察其貌非常人也天不虛生此人衆往觀皆以為異因詰所由來答曰我天女所
  生天生我以定汝等之亂者且告以姓名衆曰此天生聖人也不可使之徒行乃交手為舁迎至家三姓推為國主以女妻之奉為貝勒其亂乃定遂居長白山東鄂多哩城國號滿洲是為開基之始越數世遭寇亂宗族多遇害有㓜子遁於荒野賊追之㑹有神鵲止其首追者遙望棲鵲處疑為枯木中道而返乃得免隠其身以終焉其後又傳為
  肇祖原皇帝是此山實為
  皇清億萬年發祥重地雲
  尼什哈山國語尼什哈小魚也城東十二里週圍十里髙三百歩上有城周二里城西一井木生其中旁有鯽魚池三石砌乾隆十九年
  皇上東巡有御製尼什哈山詩注云吉林將軍凡祈雨晴皆於是山
  恭載天章門

  小白山城東三百五十里又有一在城東南一千七百餘里西接章茂草頂子海蘭山海蘭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城東五百五十里相近有海蘭窩集
  琿達山䝉古語琿達咱們也城東一千一百里
  多雍果山國語多雍果寸蟒縀也城東一千一百二十里
  哈喜山國語哈喜急也城東一千一百五十里
  庫哩哈山國語庫哩哈已唬住之謂城東一千二百二十里
  拉拉山國語拉拉末也城東一千四百五十里
  勒富特勒庫山勒富國語觧見疆域形勝卷䝉古語特勒庫楦也城東一千六百里納恩圗山城東一千七百四十里
  錫喀塔山城東二千一百里
  雅爾呼達山國語雅爾呼達導引也城西二十里週圍四十餘里又西九十里有伊拉齊山
  阿勒坦額黙勒山䝉古語阿勒坦金也額黙勒鞍也城西三百四十餘里葉赫山國語葉赫練麻也城西三百九十里
  克爾素山克爾素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西四百里近克爾素河
  雅克薩山國語雅克薩刷坍河灣也城西五百四十七里山之西有青陽浦城蒲泊山城西五百八十餘里亦名鄂克濟哈鄂摩山其下有泊中多産蒲 國語鄂克濟哈菖蒲也鄂摩水泊也
  巴延博多和山巴延解見疆域形勝卷 國語博多和計筭也城南二十里髙二里週圍十里
  阿濟格山阿濟格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南三十三里髙一百五十步週五里餘佛爾們山城南四十五里髙四里週圍十里
  佛斯亨山佛斯亨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南四百里索勒和等河俱發源於此費徳哩山城南五百里髙二十里週圍四百餘里
  南埒克山國語埒克磨刀石也城南六百五十里髙五里週圍十五里
  錫爾坦鄂佛羅山國語錫爾坦桅也鄂佛羅解見疆域形勝卷城北十里髙一里週三里
  鄂山國語鄂碾窩也又臼也城北七十七里髙一百步週四里
  金州鄂佛羅山鄂佛羅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北八十里
  法特哈鄂佛羅山國語法特哈蹄也鄂佛羅解見疆域形勝卷城北一百四十里巴延鄂佛羅山巴延鄂佛羅國語解俱見疆域形勝卷城北一百八十五里伊蘭茂山國語伊蘭三數也茂樹也城東南七百里餘在混同江東其上有伊蘭茂城巴延山巴延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南三十里
  雅們山國語雅們衙門也城東南一百里
  堪達山國語堪達牛項下蔫皮也城東南一百三十里臺祿哩河流經其北
  伊努山國語伊努甚是也城東南一百七十里髙五里週圍三十里
  額敦山國語額敦風也城東南三百里髙六十里週圍八十里東南富爾瑚河及飛虎河俱發源於此
  平頂山城東南七百里
  黒山城東南一千里東北山曰黃頂子
  西沾山城東南一千一百三十里
  烏爾渾山國語烏爾琿一指也又半寸也城東南一千一百三十里北接香山額勒達山城東南一千一百八十里
  喀發山城東南一千一百九十里
  通肯山通肯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南一千二百十里
  紅石䃳子山城東南一千三百餘里山之西南有河曰紅石䃳子河
  歪頭䃳子山長白山南城東南一千三百餘里山之西南有河曰歪頭䃳子河東接帽兒山自頭道溝迤東至十二道溝扺朝鮮界
  布達山國語布達飯也城東南一千七百里南達布達窩集
  望祭山即溫徳亨山城西南九里髙一百五十步週五里每嵗春秋於山上望祭長白山之神雍正十一年建望祭殿於此 國語溫徳亨板也
  元家博多和山博多和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南十五里髙一里餘週四里和托蘇山城西南三百餘里髙四十步週二里北有小堡
  薩克薩哈山國語薩克薩哈喜鵲也城西南四百里
  博多和山國語解已見前注城西南四百里
  墩臺山城西南四百里
  塞嚇哩山國語塞赫哩山髙大貌也城西南四百里髙一里餘
  巴延克喇山巴延解見疆域形勝卷喀喇解見錦州府山川卷城西南四百里週圍十二里
  科齊克山國語科齊克鴿子也城西南四百里在葉赫城北上有蒐登堡
  哈蘇蘭山國語哈蘇蘭桃皮也城西南四百里
  伊蘭穆哈連山國語穆哈連彈丸也伊蘭解見本卷前城西南四百里三峯並峙髙八十步週二里拉忻河發源於此
  庫幹蘭山國語庫幹蘭營盤也城西南四百餘里髙五十步週二里上有石砌小城週圍五十餘步西一門
  白石山即珊延沃赫近葉赫城城西南四百三十里髙四十步週一里又有一白石山在邊門珊延國語解見本卷前沃赫解見奉天府山川卷
  烏魯哩山國語烏魯哩羊棗也城西南四百七十里髙三里週圍三十里烏魯哩河發源於此
  黒嘴山城西南四百餘里即薩哈連洪科週圍百里國語薩哈連黒色也洪科碓[3]古城山城西南四百餘里高一百五十歩周二里
  夀山城西南四百餘里即查拉芬阿林康熙二十年
  聖祖仁皇帝謁陵禮成大蒐
  駐蹕於此恭遇萬壽聖節因
  賜名曰夀山乾隆十九年聖駕駐蹕於此亦恭遇
  萬夀聖節於幔城行慶賀禮見御製八月十三日作詩注 國語查拉芬夀也阿林解
  見本卷前

  半截塔山城西南五百里在葉赫城上有半截塔故名
  徳克山國語徳克髙射也城西南五百餘里山前一泉流入哈達河
  察庫蘭山國語密庫蘭檀木也城西南五百餘里山上有石人一
  巴延山巴延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五十步週二里
  穆當阿煙臺山國語穆當阿灣曲也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一里週三里哈勒費延山國語哈勒費延扁也髙二百餘步周二里
  納爾琿山國語納爾琿細也城西南五百餘里近葉赫城髙一百步週二里山有二一近曕河髙一里週四里
  富勒哈山富勒哈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五十步週一里達揚阿山國語達揚阿歸附也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三里週圍二十里
  雅奇山國語雅竒箭罩也城西南五百餘里
  五里山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二里週圍十里
  羅衫山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一百步週二里
  臺山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七十步週一里
  博勒和山國語博勒和潔浄也城西南五百餘里髙八十步週一里
  登噶拉山國語登髙也噶拉手也城西南五百餘里
  耕客山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一百步週二里餘
  尼瑪瑚山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二百步週三里我
  太祖髙皇帝壬子年征烏拉築木城於此
  愛新山國語愛新金也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一里週圍五十里
  達喜穆嚕山國語達喜重疊也穆嚕房脊也又曰山梁也城西南五百十里髙二里周四十餘里南為瞻河北為葉赫
  尼雅勒瑪州山尼雅勒瑪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一百步週一里敦珠克山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一百步週一里
  威逺堡山城西南五百餘里即烏雅富山
  嘉石山城西南五百餘里近邊開原縣華家溝河發源於此
  烏珠山國語烏珠頭也城西南五百餘里近英莪邊門
  烏勒間山烏勒間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餘里又有一在城東北九百五十里札克丹山札克丹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五十里髙一里週圍十里勒富山勒富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西南五百四十里髙二里週圍二十里納嚕山城西南六百四十二里
  烏拉山烏拉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城西南六百六十里
  阿嚕山阿嚕䝉古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百七十里
  棟鄂山城西南七百六十里西有棟鄂河
  薩穆禪山城西南七百九十里太子河發源於此按明一統志太子河一名東梁水源出幹羅山與此不同
  三股泉山城西南七百九十五里
  和倫呼遜山國語和倫威也呼遜力也城西南八百二十里
  費葉稜烏山費葉稜烏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八百二十四里俊團山城西南八百三十里在長白山西近鳯凰城邉外之宣城即和齊寛穆哈連 國語和齊寛美好也穆哈連解見本卷前
  瑪察山國語瑪察野菜也城西南八百八十里又西南九百里曰哈勒琿穆敦 國語哈勒琿熱也穆敦山梁也
  安巴和羅山國語安巴和囉大谷也城西南一千一百五十七里
  樓房山城西南一千一百七十里
  伊罕山國語伊罕牛也城東北三十里上有城
  塞赫哩山塞赫哩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一百二十里週圍十里
  拉林山拉林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城西南二百四十五里週圍二十里拉林河發源於此又有一在城東北三百三十里
  摩林山國語摩林馬也城東北二百五十里週圍三十里
  札松阿山城東北三百里髙十四里週圍五十五里
  索達庫山城東北三百三十里
  梅楞山國語梅楞肩也城東北三百八十里梅楞河發源於此亦作墨埒恩
  阿木蘭山國語阿木蘭嗜好也城東北七百五十里
  喀爾喀山喀爾喀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北九百三十里又有一在城東北二千里東南接哈達鄂佛羅 國語解見京城卷及疆域形勝卷
  和隆果山國語和隆果威也城東北一千一百里
  綽科費優山國語綽科雞也費優簸箕也城東北一千一百里
  奧哈山國語奧哈花鱘魚也城東北一千一百三十里
  古哈山城東北一千一百四十里東北接赫濟赫 國語赫濟赫山徑險處也那丹哈達喇山國語那丹七數也哈達㕸轡頭也城東北一千二百八十里又有一在城東北二千七百五十里
  萬達山城東北一千三百里又有一在城東北二千三百五十里
  富楞吉山國語富楞吉灰也城東北一千三百八十里北接興凱路
  畢拉延山城東北一千四百里相近有達布庫
  鄂爾呼拉山䝉古語鄂爾氣也呼拉黒鬃尾黃馬也城東北一千四百三十里喀克塔山城東北一千四百八十里
  凱齊山城東北一千五百三十里
  阿克塔拉山國語阿克塔拉令騸馬之謂也城東北一千五百五十里阿木齊山城東北一千六百里
  伊嚕山䝉古語伊嚕尋常之謂城東北一千六百九十里
  庫嚕山國語庫嚕髙阜也城東北一千七百里
  錫伯山城東北一千七百里
  密占山城東北一千七百里
  希嚕林山城東北一千八百里
  和爾邁山䝉古語和爾邁衣襟也城東北一千九百里相近有伊爾琨噶珊 國語噶珊鄉也
  圗弼山國語圗弼魚罾也城東北二千里
  穆克圗哩山國語穆克圗哩水豆也城東北二千一百里
  吉林山國語吉林一帶地方之謂城東北二千一百里
  噶爾瑪山國語噶爾瑪兔插箭也城東北二千二百里
  舒穆祿山城東北二千二百五十里西接烏蘇哩昻阿
  赫克特哩山城東北二千三百七十里東即使犬路也
  揚山城東北二千九百里
  斗色山城東北三千里
  鄂提山城東北三千七百里
  塞鄂蘇山城東北三千八百里
  額富進山城東北三千九百五十里
  英吉伸山城東北四千三百五十里
  阿當吉山城東北四千三百五十里阿當吉河發源於此又有一在城東北四千四百五十里
  塔他瑪山䝉古語塔他瑪拉也城東北四千四百五十里
  奇都齊山䝉古語奇都齊已滅盡也城東北四千四百五十里奇都齊河發源於此西南為使鹿部地
  圗克蘇呼山䝉古語圗克蘇呼惶恐也城東北四千四百五十里
  羅羅山國語羅羅豬背骨也城西北一百二十里髙六十餘步週圍十五里
  馬鞍山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即恩額穆山髙六十步週四里明一統志在三萬衛東北四百里建州衛東 國語恩額穆鞍也
  呼蘭山呼蘭國語解見京城卷城西北一百四十里髙一里餘週圍十里
  薩爾都山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髙一百三十餘步週圍十里
  額赫烏蘭山國語額赫不善也烏蘭溝也城西北一百九十里髙五十里週圍三十里博屯山城西北二百里髙一百步週圍三十里北有小山上有金羅索墓
  拉呼塔山國語拉呼塔白超也白超鷹也城西北三百七十二里髙三十步週圍二里拉克山城西北四百十二里髙二里餘週圍百餘里
  布爾圗庫蘇巴爾罕山國語蘇巴爾罕塔也城西北五百里上有浮圗其西北有邉門
  拉發峯城東一百五十二里髙五里週圍二十里峯前有洞人不能到
  吉林峯吉林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六百四十里
  尚吉顔峯國語尚吉顔煙氣也城東七百四十里
  珠嚕穆哈連峯國語珠嚕雙也穆哈連解見本卷前城西一百六十里東西兩峯伊瑪呼峯國語伊瑪呼青羊也城西三百七十里
  雅奇峯雅奇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五百十里
  固拉庫峯國語固拉庫陡崖也城南一百五十里
  瑚蘭峯國語瑚蘭野騾也城南二百里
  聖音吉林峯國語聖音山崖也吉林解見本卷並建置沿革卷城南三百七十里髙一百步週一里上有輝發城
  法勒瑪峯城北一百二十里
  珊延峯珊延國語解見本卷前城北一百三十里週圍二十五里
  尼雅勒瑪峯尼雅勒瑪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東南四百里髙一百五十步週五里餘
  庫蘭峯國語庫蘭黑髲黃馬也城東南二千三百里又有一在城西北一百六十里阿呼峯蒙古語阿呼有也城西北五十里髙一百三十步週三里
  額赫峯額赫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南三百六十七里髙九十五步週七里
  雞冠峯城西南四百餘里髙一里週圍二十餘里或又呼吉林峯上有五泉北流分為五道合為依巴丹河滙雅吉善河
  呼蘭峯呼蘭國語解見京城卷城西南四百餘里髙八十步週圍十里在葉赫城東北又有一在城東南三百二十里
  伊徹峯城西南五百餘里其西南有哈達新城下有一石城
  昻阿西峯昻阿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五里週圍四十餘里峯之北有烏蘇哩堡
  阿濟格和托峯阿濟格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和托頭禿也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三里週圍四十餘里山之西有哈達舊城在開原縣今毀
  安巴和托峯國語解俱見本卷前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五里週圍五十里峯下有小石城四周有密林叢翳峯頂不生草木峯之北或呼為羅察富爾哈等河發源於此
  烏勒間峯烏勒間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一里週二里餘貴勒赫峯國語貴勒赫杏也城西南五百餘里髙一里週二里
  珠嚕穆克善峯珠嚕國語解見本卷前穆克善挺也城西南七百五十里有二峯其一幹即長白山南麓一幹西南指者山名各異而峯巒相續其東為鴨緑江其西即佟家江盡處兩江合流入海
  和色哩峯城東北三十里
  發烏勒呼瑪峯國語發窓也烏勒呼瑪雉雞也城東北九十五里髙一百五十歩週圍十里
  魯木喀爾峯即露木喀爾哈達城東北四千里其東南有密陽哈達都郎阿達題雅琿塔布哈提陽阿奇佈林卓和璘七鄂佛羅
  額和弼峯即額赫璧哈達城東北四千五十里東北南有幹什普努清阿哩喀爾瑪圗鄂托科達拜五鄂佛羅
  交濟峯即交濟哈達城東北四千五十里
  克卜特峯䝉古語克卜特臥也即克布特哈達城東北四千五十里
  驢子峯即愛罕哈達城西北八十八里髙二百步週圍二十五里 國語愛罕箭把也塞赫勒峯國語塞赫勒危峯之謂也城西北九十里週圍十里
  發實蘭峯國語發實蘭旁岔也城西北一百十七里髙一百四十歩週圍十里竒塔穆河發源於此
  伊罕富赫舎庫峯伊罕國語解見本卷前富赫舎庫打瀼也城西北一百五十里瑪爾瑚哩嶺城東六百十里西南有和歡山 國語和歡貯酒木桶也
  特林嶺城東七百三十里
  屯齊嶺蒙古語屯齊存水之謂城西二十里髙一百步
  薩倫嶺城西一百二十里
  烏珠嶺烏珠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二百六十七里東南接舎璘昻阿 國語舎璘盔掩額也昻阿解見奉天府山川卷
  噶哈嶺國語噶哈烏鴉也城西四百三十餘里其下即英莪布瞻我
  太祖髙皇帝甲申年征渾河部鑿道於此 國語布瞻林也
  瑪延嶺瑪延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南一百六十里亦曰瑪延達巴罕
  分水嶺城南八百餘里亦名黒林嶺即長白山南麓一幹盤曲西北指者也嶺有三泉自谷中湧出即為佟家江之源
  黑嶺城南九百七十里
  青嶺城南一千七十里
  英莪嶺英莪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南六百八十里
  穆克徳亨嶺國語穆克徳亨乾樹挺也城東南九百二十里
  阿敏嶺䝉古語阿敏性命之命也城東南一千二百二十里
  庫勒訥嶺國語庫勒訥艾虎也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長嶺子城西南五百里土名果勒敏珠敦南接納魯窩集北接庫勒納窩集自長白山南一嶺環繞至此綿亘不絶遂為衆水分流之地東北流為雅吉善河輝發等河入混同江西北流為英莪瞻河哈達葉赫克爾素等河果勒敏珠敦國語解俱見本卷前
  鈕赫嶺國語鈕赫狼也城西南五百餘里
  香嶺城西南五百餘里呼嚕河瞻河俱發源於此
  達揚阿嶺達揚阿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南五百餘里在長嶺子之北
  呼倫嶺蒙古語呼倫葫蘆也城西南六百八十三里 興京門之東 按喀巴康薩呼倫三嶺俱長白山南分水嶺所分也土人因地立名所呼不一
  康薩嶺國語康薩阿去皮上毛也城西南七百八十三里呼倫嶺之東
  喀巴嶺喀巴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一千一百四十里康薩嶺之東烏赫林嶺城東北八百三十里
  穆哷肯嶺城東北九百里
  察庫蘭嶺察庫蘭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一千三百里
  瑚珠嶺國語瑚珠槽也城西北二百二十里
  蘇幹延岡蘇幹延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一百六十九里週圍百里餘珠嚕喀勒畢庫岡珠嚕岡語解見本卷前喀勒畢庫快箭也岡有二一在城西三百四十三里一距城三百四十六里頻伊屯河東西二峯髙三十餘里週各三里
  勒富善岡勒富善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南六百里
  巴勒達岡國語巴勒達獸胸前白毛也城西南六百餘里
  阿布達哩岡國語阿布達哩娑羅樹也城西南七百二十里我
  太祖髙望帝乙未年破明兵四萬於此事 謹詳載薩爾滸城注
  固拉庫崖固拉庫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南八百十里我
  太祖髙皇帝己未年攻降朝鮮兵於此
  䝉古塔城西南五百里在葉赫城西南四十里
  納穆窩集國語納穆生菜也城東一百二十里髙三里餘城東南諸河俱發源於此西接穆納達巴罕凡山多林木者曰窩集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雲窩集東至海邉接連烏拉黒龍江一帶西至俄羅斯或寛或窄叢林宻樹鱗次櫛比陽景罕曜如松柏及各種大樹皆以類相從不雜他木林中落葉常積數尺許泉水雨水至此皆不能流盡為泥滓人行甚難有熊及野豕貂鼠黒白灰鼠等物皆資松子橡實以為食又産人參及各種藥科人多不能辨識者謂與南方湖廣四川相類乾隆十九年
  皇上東廵至吉林有御製窩集行㳟載
  天章門
  塞齊窩集國語塞齊劃破之謂也城東北二百十里髙五里週圍十里城東諸河及寕古塔諸河俱發源於此
  瑪爾瑚哩窩集城東六百十里
  琿托和窩集國語琿托和半也城東七百六十里
  聶赫窩集國語聶赫鴨也一作尼葉赫城東八百里
  蘇扎哈窩集國語蘇札哈已支也城東一千里東南曰鄂勒歡綏芬
  勒富窩集勒富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一千五百四十里勒富河發源於此烏蘇哩窩集城東二千二百里
  納秦窩集國語納秦海青也城南七百三十里長白山之北崇岡疊嶂茂樹深林百餘里城南諸河俱發源於此
  色勒窩集國語色勒鐵也城東南四百五十里
  庫勒訥窩集庫勒訥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南一百四十里東接庫勒亨窩集北接庫楞窩集其南即長嶺子城西諸河俱發源於此乾隆十九年
  皇上東巡有御製駐蹕庫勒訥髙集口詩恭載
  天章門
  納嚕窩集城西南五百四十九里即分水嶺之南宻林叢翳週數十里城西南諸河及興京界內諸河俱發源於此
  錫蘭窩集國語錫蘭相連也城東北一百九十五里
  和倫窩集和倫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二百五十三里西接鄂多羅山
  瑪延窩集瑪延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北四百五十里
  小窩集城東北八百三十里
  佛勒亨窩集國語佛勒亨草棚也城東北一千五百里
  畢展窩集城東北一千七百里
  竒穆尼窩集城東北一千七百四十里
  吉林窩集吉林國語解見本卷並建置沿革卷城東北二千一百里
  亨庚窩集城東北三千五十里
  敦敦窩集國語敦敦小堞也城東北三千六百里
  都林窩集國語都林一半也城東北三千六百里
  勒富島勒富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南二千一百里
  珊延島珊延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南一千一百四十餘里在海中又西北曰鹿島小多璧島國語多璧狐也城東南一千二百五十里
  西斯赫島國語西斯赫褥也城東南一千二百六十里
  阿薩爾吉島城東南一千二百七十里
  大多璧島多璧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南一千二百七十里
  妞妞斐顔島國語妞妞呼愛小兒之詞斐顔色也城東南一千三百里
  札克瑭吉島城東南一千三百里其北為媽媽薩哈西曰薩爾巴綽薩哈提陽武薩哈
  國語薩哈小圍也

  法薩爾吉島城東南一千三百里
  岳杭噶島國語岳杭噶猶言有絲棉者城東南一千三百十里
  鄂爾博綽島城東南一千三百二十里
  特依楚島城東南一千三百二十里
  翁郭勒綽島城東南一千三百三十里
  和爾多島城東南一千三百三十里
  蒐楞吉島城東南二千里
  雅哈島國語雅哈無燄火也城東北一千九百里
  摩林烏珠島摩琳烏珠國語解俱見本卷前城東北二千一百里
  海內天然八島城東北四千里
  雅普格哩島城東北四千里
  圖勒庫島蒙古語圖勒庫支撐也城東北四千里
  沃新楚魯峰島國語沃新陞也蒙古語楚魯結實也城東北四千里
  東海島城東北四千四百十里
  呼昆堆國語呼昆糞上也城西三百八十餘里高十五步周二百步
  城之東南至錫赫特山南海岸約二千三百餘里城之東北至赫哲費雅喀濵海處約三千餘里餘詳見奉天府山川注
  混同江城東稍南今名松花江源出長白山又名鴨子河又名松阿哩江北流㑹嫩江黒龍等江入海即古粟末水也或作連末魏書勿吉國有大水濶三里餘名速末水唐書粟末靺鞨依粟末水以居水源於太白山至北注沱漏河遼史聖宗太平四年詔改鴨子河曰混同江金史太祖收國元年親征黃龍府次混同江無舟上使一人道前乗赭白馬徑渉曰視吾鞭所指而行諸軍隨之水及馬腹後使舟人測其渡處不得其㡳大定二十五年封江神為興國應聖公致祭如長白山儀地理志上京路有混同江宋瓦江鴨子河明一統志混同江在開源城北一千五百里源出長白山舊名粟末江俗呼宋瓦江北流經金故㑹寧府下達五國頭城東入於海又曰松花江在開源東北一千里源出長白山北流經金故東京城合輝發江混同江東流入海雲是以松花混同為二江也今按長白山為諸水發源之地小者為河大者為江江有三西南流為鴨緑東南流為圖們山之北百泉奔湊自船厰東南北流出邊受嫩江折而東北受黒龍江南受烏蘓哩江遂東注入海者混同江也遼太平四年詔改鴨子河為混同江混同之名始見於此而土人呼為松阿哩江金志有宋瓦江則松阿哩音之訛也明一統志松花江即宋瓦江之變也金史帝紀有雲混同江一名黒龍江蓋指其下流兩江交㑹之處言之而或以此江名松花而以薩哈連烏拉為混同誤也按金世宗冊封江神文曰江源出於長白則此江稱混同無疑宋瓦松花皆隨音取字不可為凖 按江有東西二源東出長白山巔之潭激湍奔注瀑布千尋俗名圖拉庫二派分流東曰安巴圖拉庫河西曰阿濟格圖拉庫河行數十里㑹流其東又有尼雅穆尼雅庫河赫通額河皆自山東發源北流入焉西源亦有二派東曰額赫額音河西曰三音額音河皆自長白山西發源北流與東𣲖諸泉㑹為一又北流滙諸河遶城之東南北流出邊折而西北遶白都訥城西又北流㑹嫩江之水復轉東北遶寧古塔北㑹南來之瑚爾哈河又東北六百餘里黒龍江自西北來㑹又二百餘里㑹南來之烏蘓哩江又稍折北流遶竒勒爾赫哲費雅喀諸部地入東海自發源至入海處凡三千五百餘里自遼金以來名號不一記載多舛如松漠紀聞契丹國志大金國志則雲黑水其水掬之㣲黑契丹目為混同江又雲長白山黒水發源於此舊名粟未江契丹改為混同江是誤以混同江為黒龍江也明一統志既載松花江矣復雲混同江在開原城北一千五百里經金故㑹寕府下逹五國頭城是誤以船厰城東之瑚爾哈河為混同江也遼史太平四年改鴨子河為混同江金史世紀雲混同江一名黒龍江是合鴨子混同黑龍為一江矣而地理志肇州始興縣有鴨子河黑龍江上京路有混同江鴨子河宋瓦江則又分混同鴨子黒龍為三並析宋瓦而為四前後互異如此至如金史混同一名黒龍之說此猶其顯然難信者舊志曲為之解曰指兩江下流交㑹處言之不知史所指者在金上京之地近長白山皆今松花江上流非兩江交㑹處也遼太平四年改名混同江後或稱混同江或復稱鴨子河錯見帝紀如天祚帝天慶二年正月書如鴨子河二月書幸混同江地理志賔州在鴨子混同二水之間又金史上京路總記有混同江鴨子河分紀㑹寜縣有混同江宜春縣有鴨子河則又截然分屬兩處遼史營衛志雲鴨子河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長春州東北三十五里蓋其先大小皆名鴨子河及改為混同江之後其小水自仍舊名惟滙流處稱混同耳舊志於此水頗加考正猶有未盡今為
  發祥重地山川鍾靈混同為大故詳辨之謹按康熙二十一年三十七年
  聖祖東巡有聖製松花江放船歌泛松花江詩㳟載
  聖製門乾隆十九年皇上東巡有松花江放船恭依
  皇祖原韻詩松花江詩松花江捕魚詩俱恭載天章門乾隆四十三年
  㫖於江邊擇地建立江神祠嵗時致祭
  佟家江城南八百二里亦名同嘉江南流㑹鴨緑江即古鹽難水也漢書地理志馬訾水西流入鹽難水唐書高麗傳鴨緑水西與鹽難水合 按江源出長白山南分水嶺嶺有三泉自谷中出㑹為一西南流受合勒們等諸河鴨緑江自東來㑹南入於海明一統志有大蟲江在都司城東南四百里源出龍鳯山南流入鴨緑江今鳯凰城界內不聞有大蟲江疑即佟家江也
  鴨緑江城南九百七十七里源出長白山西南流與朝鮮分界至鳳凰城東南入海即古馬訾水也漢書地理志元莵郡西蓋馬縣馬訾水西北入鹽難水西南至西安平成入海過郡二行一千一百里通典馬訾水一名鴨緑江源出靺鞨白山水色似鴨頭故名去遼東五百里經國內城南又西與一水合即鹽難水也二水合流西南至安平城入海高麗之中此水最大波瀾清徹所經津濟皆貯大船其國恃此以為天塹水濶三百步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里遼水東南四百八十里明一統志鴨緑江在都司城東五百六十里全遼志在遼陽城東五百三十里源出長白山由夾州城西南流與屯魯江合流至艾州與豬婆江同流入於海一名益州江或呼靉江長白山南諸泉南注滙為大江西南流與佟家江㑹行五百里繞鳳凰城之東南入於海江之東南為朝鮮界
  嫩江城西北源出北興安嶺伊拉古爾山由黒龍江界流入松花江在發特哈邊門之北明一統志腦溫江即此詳見齊齊哈爾城山川註
  依什河國語依什羅漢松也城東北一百四十里源出塞齊窩集合噶嚕河西入混同江額伊呼河城東一百四十餘里源出納穆窩集南流合拉發河西人混同江噶嚕河國語噶嚕天鵞也城東一百七十里源出塞齊集南流合拉發河
  伯辰河國語伯辰爭闘之謂也城東一百七十三里
  都什霞河城東一百七十五里
  庫布爾亨河國語庫布爾亨葡萄藤也城東二百里又有一在城東北二千一百五十里
  珠嚕多觀河珠嚕國語解見本卷前多觀渡口也城東二百九十里源出塞齊窩集東南㑹勒富善河又額木赫索羅在河之東
  推屯河國語推屯布榖鳥也城東二百三十里
  安達爾琦河城東三百餘里即山璧河珠嚕多觀河合流處 按安逹爾琦部名山璧河國語山璧涼水投物也城東三百七里源出塞齊窩集東南㑹珠嚕多觀河伊錫河國語伊錫落葉松也城東三百十五里
  和西河國語和西小刀也城東三百九十里
  都林谷河都林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四百里
  塔拉河國語塔拉曠野也城東四百四十里
  阿拉河阿拉國語解見京城卷城東四百四十里又有一在城東北三千四百里珠克騰河國語珠克騰祭祀也城東四百九十里
  額瑚河城東五百五里又有二在城東一千八百九十里
  托罕河國語托罕帶飾也城東五百十里
  扎珠河城東五百三十里
  布尼河城東五百三十里
  松吉河蒙古語松吉揀選也城東五百五十里
  瑪爾瑚哩河城東六百十里
  密膽河城東六百十里
  約龍吉河國語約龍吉燄頭飛煤也城東六百五十里
  窩楞河國語窩楞水紋也城東六百五十里
  塔克通吉河城東六百五十五里東為珊延畢爾罕其北支流亦曰庫幹蘭河國語解俱見本卷前
  噶斯哈河國語噶斯哈國鳥也城東六百六十里
  呼錫哈哩河城東六百六十里
  碩爾和河國語碩爾和雞雛也城東六百六十里
  琥普圖河國語琥普圖厚棉袍也城東一千里
  聶赫河聶赫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七百里
  琿達河琿蒙古語解見本卷前城東一千一百里
  科里哈河城東一千二百五十里
  們河䝉古語們是也城東一千三百里
  尼雅哩河國語尼雅哩濘泥也城東一千四百五十里北接穆克阿里哈南近察竒哩穆敦國語阿哩哈承愛也察竒哩銀針毛也穆克穆敦解見前
  雅哈茂河雅哈茂國語觧見本卷前城東一千四百九十里南接三竒鄂佛羅三竒河城東一千四百九十里
  格爾格河國語額爾格歇息也城東一千五百里
  都特河國語都特統道也城東一千五百里
  吚嚕河吚嚕䝉古語解見本卷前城東一千五百四十里南近伯貝穆敦
  費雅河國語費雅樺皮樹也城東一千五百五十里又有二一在城東南一千二百五十里一在城東北八百里
  小薩拉瑪河城東一千五百五十里又東曰瑚葉阿即古瑚葉路
  納恩圖河城東一千七百九十里
  法勒圖河城東一千七百九十里其北支流曰富齊河努喀宻河國語努喀宻剌札也伊津河國語伊津經緯之經也城東二千一百里
  烏蘓哩河城東二千一百里
  呼勒忻河城東二千五百四十里
  伊富拉河城東二千五百四十里
  額穆哩河城東二千六百里
  綏哈河國語綏哈艾也城西四十里源出庫勒納窩集與蒐登河伊拉齊河合北流為鄂河北注混同江又有一在城東西百餘里
  鄂河鄂國語觧見本卷前城西六十餘里東北流入混同江又有一在城北八十里蒐登河城西八十餘里源出庫勒訥窩集
  伊拉齊河國語伊拉齊第三也城西九十里源出庫勒納窩集
  薩喇河
  伊勒們河國語伊勒們閆王也城西一百四十五里源出庫勒納窩集其東有薩喇河西北流注之西有勒富都岱二河俱北流注之北流入邊㑹伊敦河入混同江金史溫屯噶布拉思居長白山阿卜薩河徙隆州額勒敏河額勒敏即伊勒們之轉音也明一統志有伊宻河在開原城北四百里源出艾河北山北流合伊圖河入松花江即此又有一在城東四百餘里 按溫屯噶布拉思原作溫敦姑蒲剌史阿卜薩原作阿不幸額勒敏原作移里閔伊宻原作一迷今並譯改
  都岱河城西一百六十餘里
  勒富河勒富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西一百六十餘里源出庫勒  集北流入伊勒們河
  蘓斡延河蘓斡延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二百四十里源出珠嚕穆哈連峯東北入伊勒們河
  依巴丹河國語依巴丹樞梨木也城西二百六十十七里源出吉林峯東北流㑹伊敦河伊敦河國語伊敦粗澁也城西二百九十餘里源出額赫峯北流出邊東流入混同江伊屯門在河之西明一統志伊敦河北流入松花江即此
  安巴雅哈河安巴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雅哈觧見本卷前城西三百二十餘里源出庫勒訥窩集西北㑹克爾素河
  阿濟格雅哈河國語解俱已見前注城西三百四十餘里源出庫勒訥窩集㑹安巴雅哈河
  克爾素河克爾素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西四百餘里源出庫勒訥窩集北流出邊即遼河上流也其東北支流曰穆當阿克爾素河乾隆八年
  皇上東巡有御製至克爾素河奉天官兵來接詩㳟載
  天章門穆當阿國語解見本卷前
  葉赫河葉赫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四百八十餘里源出噶哈嶺入瞻河
  佛爾們河城南四十三里源出庫勒訥窩集東入混同江
  海蘭河海蘭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城南七十里源出庫勒訥窩集東入混同江得佛河國語得佛縀幅也城南七十五里源出庫勒納窩集東南入輝發河
  瑪延河瑪延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南一百七十里源出庫勒納窩集東入混同江又有一在城東北七百三十里
  呼蘭河呼蘭國語解見京城卷城南二百五十里
  輝發河城南三百二十里源出納嚕窩集即雅吉善河圖們河三屯河合流處東北入混同江明一統志有輝發江源出瀋陽衛廢貴徳州東北流入松花江西去開原城三百五十里即此
  滾河䝉古語滾深也城南三百五十里
  托輝納爾琿河䝉古語托輝河灣也納爾琿國語解見本卷前城南三百七十里竒爾薩河國語竒爾薩沙狐狸也城南四百二十五里源出庫勒訥窩集東南流入輝發河其上流即曰庫勒訥河
  坦頻河國語坦頻瓶也城南四百七十里源出庫勒訥窩集東南流入輝發河布爾堪河城南四百七十里源出庫勒訥窩集東南流合坦頻河入輝發河其東南又有支流曰固恩河
  發河發國語解見本卷前城南四百七十里源出佛斯亨山北流入輝發河又有一在城南六百六十餘里源出納秦窩集北流至兩額音合流處入混同江
  索勒和河索勒和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南四百三十七里源出佛斯亨山北流入輝發河
  覺哈河國語覺哈乞化也城南四百八十里源出佛斯亨山北流入輝發河
  三屯河城南四百八十里源出納嚕窩集東北流㑹雅吉善河圖們河即為發輝河又南有支流曰塔木品河國語塔木品壺也
  托津河國語托津孔雀也城南四百八十五里源出佛斯亨山北流入輝發河圖們河圖們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南五百里源出納嚕窩集東北流合雅吉善河三屯河即為輝發河明志有徒門河流經建州衛東南一千里入於海即此又其北有支流曰楊武河西北曰覺河國語覺麅也
  三音額音河國語三音好也額音流也城南五百二十餘里源出長白山西北流復折而東北入混同江額音一作訥音
  斡穆呼河城南五百五十里源出納秦窩集北流至三音額音額赫額音兩河㑹流處並入混同江
  雅哈河雅哈國語解見本卷前城南五百五十里
  納爾琿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南五百六十里源出佛斯亨山東南至兩額音㑹流處入混同江又有一在城東南一千四百里
  扎倫果河城南六百七里源出城南之勒克山東流至兩額音㑹流處入混同江竒雅庫河國語竒雅庫魚名也城南六百五十餘里源出城南之勒克山東流至兩額音㑹流處入混同江
  理河城南六百七十里源出城南勒克山東流至兩額音合流處入混同江
  扎哈河蒙古語扎哈疆界也城南七百十五里
  舍哩河舍哩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南七百四十里與扎哈河並源出城南勒克山東流至兩額音㑹流處並入混同江
  哈勒琿穆克河國語哈勒琿溫煖也穆克水也城南八百里
  額赫額音河額赫額音國語觧俱見本卷前城南八百十七里源出長白西北入三音額音河其西曰喀勒齊哈博勒多
  摩克托舍哩河摩克托國語解見錦州府山川卷舍哩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南八百二十餘里源出納秦窩集西流入額赫額音河
  佛多和河國語佛多和栁樹也城南八百四十餘里源出納秦窩集西流入額赫額音河河有二一在城東三百八十里源出納穆窩集西流入混同江
  尼堪河國語尼堪漢人也城南八百七十二里源出納秦窩集西北入額赫額音河石河城南九百里源出黑嶺南流入鴨緑江
  察興阿河國語察興阿庾也城北八十五里源出塞爾勒峯東入混同江
  竒塔穆河城北一百里源出發實蘭峯東入混同江又噶哈畢喇在城北一百七十里噶哈國語觧見前畢喇河也
  哈薩喇河城北二百十五里源出錫蘭窩集西北流入拉林河
  舒蘭河城北一百二十里又有二一在城東北二百十里一在城東北七百里噶海河䝉古語噶海豬也城北一百四十里
  嗒勒竒河䝉古語塔勒竒鍘皮也城北二百四十里
  額赫茂河額赫茂國語解俱見本卷前城東南六十里源出納穆窩集西流入混同江拉發河城東南九十六里源出納穆窩集即額伊呼伯辰依什噶嚕四河合流處西南入混同江
  雅們河雅們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南九十八里源出納穆窩集西南入混同江卦勒察河城東南一百餘里北有卦勒察屯阿蘭屯
  費岳和河國語費岳和以背式骨作挑針也城東南一百六十里
  飛虎河城東南二百四十里源出額敦山西流入混同江
  穆陳河國語穆陳釡也城東南三百十里源出塞齊窩集西流入混同江
  色勒河色勒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南四百十六里源出塞齊窩集西流入混同江汗察罕河䝉古語汗君長也察罕白色也城東南四百三十里源出塞齊窩集東南㑹勒富善河
  堪濟哈河國語堪濟哈紅嘴白頭雁也又眼下純白牛也城東南四百三十里源出塞齊窩集南入勒富善河
  薩穆什河國語薩穆什散也城東南四百四十里源出塞齊窩集西南入混同江珊延穆克河珊延穆克國語解俱見本卷前城東南四百六十里
  盤巧河城東南四百七十里
  勒富善河勒富善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南五百八十里源出勒窩善岡東北流入畢爾騰湖
  富勒嘉哈河城東南五百八十餘里又南枝流曰板橋河黃水河又有一在城東南一千五百五十里
  農額勒海蘭河國語農額勒椵木也海蘭解見建置沿革卷城東南五百八十七里源出塞齊窩集西南流入混同江
  達呼河國語達呼端罩也城東南六百七十里源出納秦窩集西北流入混同江五里河城東南七百七十里源出納秦窩集北流入混同江
  愛密達河城東南七百七十里
  哈達河哈達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東南七百七十里
  吉朗吉海蘭河國語吉朗吉骨也海蘭解見建置沿革卷城東南七百九十里源出納秦窩集北流入混同江
  和通吉河城東南八百里
  舒爾哈河國語舒爾哈風揚雪沙也城東南八百里
  噶順河䝉古語噶順苦也城東南八百十里其西支流曰呼濟河東北曰富勒哈河庚吉音河國語庚吉音明也城東南八百二十七里源出塞齊窩集南流入混同江大海蘭河城東南八百五十里
  小海蘭河城東南九百里北即古海蘭路
  永安錫庫河國語永安砂也錫庫撒袋內襯格也城東南九百三十七里源出納秦窩集北流入混同江
  哈瞻河國語哈曕木柵欄也城東南九百六十餘里源出納㤗窩集北流入混同江塞珠倫河國語塞珠倫滑葉菜也城東南九百九十五里源出納秦窩集北流入混同江噶哈哩河噶哈哩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南一千里
  雅爾瞻河城東南一千里
  庫蘭河庫蘭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南一千里
  赫通額河國語赫通額橫也城東南一千四十五里源出勒富善岡西北流㑹富勒呼河入混同江宻瞻河城東南一千五十里
  英莪河英莪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南一千八十里
  琿春河琿春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城東南一千一百里
  勒特河城東南一千一百里
  富勒呼河國語富勒呼口袋也城東南一千一百二十五里源出額敦山南入赫通額河博和哩河國語博和哩豌豆也城東南一千一百三十里
  興吉拉庫河城東南一千一百七十里
  富達錫琿河國語富達錫琿下賤也城東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東北有古城近鈕旺堅舍哩
  呼嚕河國語呼嚕龜殻也又於背也城東南一千一百八十里又有一在城西南五百六十里源出香嶺東流入克爾素河
  安巴圖拉庫河安巴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圖拉庫瀑布也城東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源出長白山激湍奔出瀑布千尋北流合阿濟格圖拉庫河尼雅穆尼雅庫河即為混同江
  尼雅穆尼雅庫河城東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源出長白山東北流復折而西入安巴圖拉庫河其上流曰舒敏博勒多
  璽泉河城東南一千一百九十里
  濟秦河國語濟秦河岸也城東南一千一百九十里
  延楚河城東南一千一百九十里
  阿布達哩河阿布達哩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南一千二百二十里
  覺勒和河城東南一千二百五十里
  哈濟密河城東南一千二百六十里
  伊吉密河國語伊吉密經理也城東南一千二百八十里
  珠克扎河城東南一千二百九十里
  大河城東南一千三百里又有二一在城東北七百五十里一在城東北一千三百八十里大雅哈河雅哈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南一千三百十里
  穆克察河城東南一千三百二十里
  庫題富河城東南一千三百三十里
  法哈庫河國語法哈庫未乾之謂城東南一千一百三十里
  密拉河國語密拉大開也蒙古語宻拉馬鞭也城東南一千三百三十里
  阿敏河阿敏蒙古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南一千四百里
  穆霞河城東南一千四百里
  赫圖䝉古河赫圖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東南一千四百里
  阿濟格圖拉庫河國語解俱見本卷前城東南一千五百二十里源出長白山東北入安巴圖拉庫河䝉古河城東南一千五百五十里
  錫拉河䝉古語錫拉黃色也城東南一千七百里南近蒐稜吉烏山
  佛林河國語佛林擊也城東南一千八百五十里
  西林河國語西林精鋭兵也城東南二千里北即古西林路又北為瑚葉路國語瑚葉射貂之窰也都爾呼河城東南二千五十里
  烏濟宻河國語烏濟宻養也城東南二千五十里
  雅蘭河䝉古語雅蘭急忙也城東南二千一百里南即古雅蘭路
  喜祿河城東南二千二百里
  瑚葉克河城東南二千四百里
  塔爾芬河城東南二千五百里
  溫徳亨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西南五里源出庫勒訥窩集東北入混同江齊努渾河國語齊努渾銀硃也城西南五十里源出庫勒訥窩集東入溫徳亨河庫斡蘭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西南五百里源出安巴雅哈東山北流入克爾素河尼什哈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西南五百里源出塞赫哩山東北流入克爾素河蛇河即美赫河城西南五百二十里源出分水嶺東流入雅吉善河河有二一在城東北七百六十里國語美赫蛇也
  雅吉善河城西南五百三十里源出納嚕窩集合圖們三屯即為輝發河
  十八里河城西南五百餘里源出安巴和托峯北西南流入哈達河
  阿嚕河阿嚕䝉古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餘里源出安巴和托峯北西南流入哈達河呼濟河國語呼濟趕虎之謂也城西南五百餘里源出穆哈連布瞻南流入哈達河覺羅河城西南五百餘里源出穆哈連布瞻南流入哈達河
  摩克托美赫河國語解俱已見前注城西南五百餘里源出達揚阿嶺東流入雅吉善河安巴美赫河國語解俱已見前注城西南五百餘里源出達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阿嶺東流入雅吉善河富勒哈河富勒哈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餘里源出安巴和托峯東流入雅吉善河額音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西南五百餘里源出錫伯城東無名山東流㑹富勒哈河烏魯哩河國語觧已見前注地西南五百餘里源出烏魯哩山西南流入曕河拉忻河國語拉忻事繁也城西南五百六十里源出伊蘭穆哈連山西北入庫斡蘭河科多河國語科多花肚也城西南五百六十里源出阿濟格雅哈東山西流入克爾素河巴延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西南五百六十里源出達揚阿嶺東流入雅吉善河又有一在城東北一千一百五十里
  珠敦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西南五百餘里源出果勒敏珠敦北流入雅吉善河蘓克素䕶河蘓克素䕶國語解見京城卷城西南五百七十五里源出邊外納嚕窩集西南流入邊門距奉天府一百七十里入渾河
  瞻河國語瞻哨箭也城西南五百七十餘里源有二一出香嶺一出安巴和托峯北流至耕客山合為一河西南流入威逺堡邊門為扣河入清河又支流曰占泥河
  哈達河哈達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百里源出達揚阿嶺西流由英峩邊門北入開原縣界內即為清河又西有河曰阿濟納河
  噶桑阿河噶桑阿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百餘里源出納嚕窩集入英峩邊㑹納嚕河即為渾河
  納嚕河城西南六百餘里源出納嚕窩集入英莪邊即渾河之上流也
  伊木遜河城西南六百餘里長白山西南在嘉勒圗河之西
  嘉勒圖河國語嘉勒圖白帶魚也城西南六百十二里長白山西南額勒敏河之西又北曰吉河其支流東南曰烏勒間河瑪察河烏勒間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
  呼勒河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百餘里長白山西南伊木遜河之西薩穆當阿河城西南六百餘里長白山西南呼勒河之西
  哈勒們河國語哈勒們車頭也城西南六百三十五里源出分水嶺南流入佟家江額勒敏河國語額勒敏未備鞍馬馰也城西南六百三十五里源出分水嶺㑹哈勒們河嘉渾河國語嘉渾鷹也城西南六百四十里源出薩穆當阿山在薩穆當阿河之西旺城河城西南六百五十餘里長白山西南 興京門之東源出分水嶺流入佟家江馬佳河城西南六百九十里源出納嚕窩集西流入 興京邉入蘇子河
  尼瑪蘭河尼瑪蘭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百九十里源出納嚕窩集西南流入 興京邊㑹為蘓子河
  哈當阿河哈當阿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百九十里源出納嚕窩集西流入
  興京邊㑹為蘓子河

  通錫庫河城西南六百九十里源出納嚕窩集西流入 興京邊㑹為蘇子河金木新河城西南六百九十二里源出王鸞子嶺南入蘇子河
  葦苫河城西南七百里源出瑪察山相近有烏勒問河流合焉乂有瑪竒河源出瑪察山俱北流入佟家江 瑪察烏勒間國語解俱見前瑪竒纛纓也
  拉嘉河城西南七百八里源出盤嶺
  嘉哈河嘉哈國語解見京城卷城西南七百十六里源出偏嶺西北流入蘓子河章京河章京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七百十五里源出納嚕窩集西流入 興京門北遂為蘓子河
  阿什罕河國語阿仆罕年輕也城西南七百三十六里源出背磴山東南流入佟家江瓦爾喀什河城西南七百四十二里源出托和羅山東南流入佟家江其西北支流曰珠爾固河
  哩雅達河城西南七百五十里源出理雅達山東北流入瓦爾喀什河
  安巴雅勒呼河安巴國語解已見前注雅勒呼槽盆也城西南七百七十四里源出薩穆樿山東河其北有棟鄂河源出鈕勒們山東南流入焉又東入佟家江
  阿濟格雅勒呼河國語解俱見前注城西南八百十里源出薩穆禪山東入佟家江
  大鼓河城西南八百十七里源出白䃳子山東流入佟家江其北又有小鼓河源出牛䃳嶺東南流入大鼓河又小鼓河之西曰富察野地
  錫勒們河國語錫勒們鷂也城西南八百九十餘里源出納嚕窩集東入三音額音河溫水河城西南九百里即哈勒暉穆克源出納嚕窩集東流入三音額音河哈勒暉國語解見本卷前
  哲松額河城西南九百九十餘里源出納嚕窩集東入三音額音河
  費葉稜烏河費葉稜烏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一千餘里源出分水嶺西流入太子河
  小夾河城西南二千餘里源出分水嶺西流入太子河
  靉河城西南一千餘里源出分水嶺西流繞鳳凰城西南入鴨緑江
  和齊寛穆哈連河國語解俱已見前注城西南一千一百三十二里源出哈克薩嶺東南流入鴨緑江又南有安巴和羅河源出樓房山東南流入海二河皆近鳯凰城邊界
  伊罕河伊罕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二十五里源出納嚕窩集西流入混同江札爾固齊河蒙古語札爾固齊理事官也城東北七十五里源出塞赫哩山西北流入㑹錫蘭河
  錫蘭河錫蘭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九十五里源出錫蘭窩集西北流入混同江納木塘阿河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喀薩里河城東北二百里
  拉林河拉林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城東北二百二十五里源出拉林山西北流㑹和倫摩琳哈薩哩三水經阿勒楚喀城西一百二十里至城西北二百五十里入混同江又有一在城北三百八十里
  和倫河和倫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二百三十里源出摩琳山西北㑹拉林河摩琳河摩琳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二百四十里源出摩琳山西北㑹拉林河斐克圖河國語斐克圖嫌隙也城東北五百五十里東南曰舒勒赫布瞻
  扎巴蘭河城東北六百里
  薩喇布河國語薩喇布令展開也城東北六百五十里
  特林河城東北七百三十里
  齊克騰河國語齊克騰支幹之干也城東北七百四十里
  阿木蘭河阿木蘭國語解前本卷前城東北七百五十里
  富達宻河國語富達宻嘔吐也城東北七百五十里
  阿濟格蘓和辰河國語蘓和辰小斧也城東北七百五十里
  伊瑪呼河國語伊瑪呼青羊也城東北七百五十里
  烏赫林河城東北七百六十里
  小烏赫林河城東北八百里
  阿勒楚喀河城東北九百里源出扎松阿山西北流經阿勒楚喀城東二里至城西北七十里入混同江又有海勾河嶽喜河源俱出札松阿山西流入阿勒楚喀河
  呼倫河呼倫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九百二十里源出邉外南流入混同江烏肯河城東北九百五十里
  額哲宻河國語額哲宻記也城東北九百五十里源出邊外南流入混同江瑚爾哈河蒙古語瑚爾哈羊羔也城東北九百八十里
  額依渾河國語額依渾倥倥不濟者也城東北一千里源出邊外南流入混同江烏斯琿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北一千里支流曰珠倫河
  納宻河國語納宻鹿皮衣也城東北一千餘里源出邊外經齊齊哈爾城南流入混同江法勒圖琿河城東北一千一百里
  奧恰河奧恰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一千一百三十里
  穆稜河穆稜蒙古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北一千一百三十里
  庫稜河國語庫稜大隊也城東北一千一百三十里又有一在城東北一千八百里亦曰穆楞近三姓城其東北支曰沃墾河喜塔爾河巴和哩河
  葉爾琿河城東北一千一百四十里
  音達穆河城東北一千二百里
  巴呼哩河城東北一千二百三十里
  達爾瑚河城東北一千二百八十里
  錫題爾河城東北一千三百里又城東一千三百八十里有大河亦曰安巴河璧展河城東北一千六百里又有一在城東北三千七百里
  威哈珠河城東北一千六百里
  喀穆圖河國語喀穆圖氊帽也城東北一千六百五十里
  波親河蒙古語波親猴也城東北一千六百五十里
  庫嚕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北一千七百里又有一在城東北二千二百三十里亦作和囉
  希布克里河城東北一千七百里
  竒穆尼河城東北一千七百里西為薩克達地
  錫拉忻河城東北一千七百里即古錫拉忻路又有一在城東北一千七百五十里齊勒沁河國語齊勒沁肉核也城東北一千七百里亦作竒爾欽北為格依克哩部都滿河城東北一千七百里
  努喀宻河國語努喀宻剌扎子也城東北一千七百四十里
  蒐里河城東北一千七百五十里東北近綽齊爾布尼兩鄂佛羅
  穆勒肯河城東北一千八百里
  松噶善河城東北一千八百里
  瑚爾穆河城東北一千九百里
  諾囉河城東北一千九百里
  噶爾瑪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北二千里
  福勒圖庫河城東北二千一百里
  齊法庫河城東北二千二百里
  碧新河國語碧新凡物平靣也城東北二千二百五十里
  沁河國語沁正靣也城東北二千四百里
  勒河城東北二千四百里河有二源
  吉林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二千四百五十里河有二一在城東北三千一百里阿布河阿布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東北二千四百五十里
  阿庫勒河城東北二千四百五十里
  多索宻河國語多索宻耐逺也城東北二千五百里
  尼滿河國語尼滿山羊也城東北二千五百里又有一在城東北三千九百四十里阿穆努河城東北二千二百五十里
  敦敦河國語解見前注城東北二千二百五十里
  哈達烏𠱔河哈達國語解見本卷前烏𠱔灰條菜也城東北二千八百里尼彌勒河城東北三千里
  克齊河城東北三千八十里又有一在城東北三千九百里北曰窩達哩塔爾噶東北曰墨勒竒塔爾噶東南曰和綿塔爾噶  蒙古語塔爾噶宣布也
  兌根河城東北三千一百四十里
  噶木河城東北三千二百里
  畢勒圖河城東北三千四百里
  格根河蒙古語格根明也城東北三千四百里
  索倫河城東北三千五百里
  優克特河蒙古語優克特猶言何火䥥也城東北三千五百五十里
  庫勒古河城東北三千三百五十里
  哈爾吉河國語哈爾吉急溜處也城東北三千五百八十里
  綽洛河國語綽絡名號也城東北三千六百里
  喜拉遜河城東北三千六百里
  第拉河城東北三千六百里
  亨庚河城東北三千六百里
  延塔哈河城東北三千六百三十里
  瑚伊哩河城東北三千六百五十里
  都林河都林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三千六百五十里
  齊克都哈河城東北三千六百七十里
  道萬河城東北三千六百八十里
  錫勒希布河國語錫勒希布令其專攻一處也城東北三千六百九十里諾穆登特河城東北三千七百里
  霞里河國語霞里眼斜也城東北三千七百里
  鄂提河城東北三千七百里北曰端塔爾噶東南曰奎瑪河塔爾噶
  岳敏河城東北三千七百里
  瑪哈勒多河城東北三千七百三十里
  赫勒爾河城東北三千七百五十里
  法題音河城東北三千七百五十里
  森竒埒河城東北三千七百五十里東北即黙勒爾蘓克鄂佛羅
  齊音河城東北三千七百七十里
  阿里齊河國語阿里齊承當之謂也城東北三千八百里
  岳塞河國語岳塞瑣也城東北三千八百里
  克黙勒河城東北三千八百里
  額𠱔河國語額哷益發之謂䝉古語額哷男子也城東北三千八百里又東即古使鹿部地南接額哷岳塞地圖禪河城東北三千八百里
  梅庫河城東北三千八百二十里
  福達哈河國語福達哈嘔逆也城東北三千八百五十里
  巴爾喀河城東北三千八百五十里
  鄂達里勒河城東北三千八百九十里
  額圖宻河國語額圖宻穿戴也城東北三千九百里
  圖瑚嚕河城東北三千九百里
  濟宻河蒙古語濟宻閉口也城東北三千九百里
  齊林吉河城東北三千九百里
  阿固河蒙古語阿固寛濶也城東北三千九百里
  吉特河城東北三千九百三十里
  瑪尼噶河國語瑪尼噶魚也城東北三千九百二十里
  岳米河國語岳米走之也城東北三千九百二十里
  額齊題河城東北三千九百三十里
  都圖佈河城東北三千九百三十里
  阿勒哈河國語阿勒哈花斑也城東北三千九百三十五里
  尼葉哩河城東北三千九百四十里
  察哈瑪河城東北三千九百四十里
  哩齊河城東北三千九百五十里
  克哷穆特河城東北三千九百六十里
  提洋藹河城東北三千九百六十里
  法特哈河法特哈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三千九百八十里
  堪丹河城東北三千九百九十里
  古底河城東北三千九百九十里
  寧泥河城東北四千里
  特肯河城東北四千一百五十里
  益對河國語益對班次也城東北四千一百五十里
  楚拉河城東北四千一百五十里
  楚察馨河城東北四千二百里
  溫特呼河城東北四千二百里
  題巴努河城東北四千二百五十里
  杭愛河國語杭愛䭾鞍也城東北四千三百里
  博和弼河城東北四千三百里
  塔他瑪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北四千四百五十里
  薩依河城東北四千五百里
  果多和河國語果多和魚躍也城東北四千五百里
  努哩伊河城東北四千五百里
  弼勒圖河城東北四千五百五十里
  達希河國語逹希使之重復也城東北四千五百五十里
  額爾雅河城東北四千六百五十里
  穆舒河國語穆舒䳺鶉也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果音池城東北三千一百餘里
  諾囉淀城東北三千一百 餘里
  竒集淀城東北三千七百五十里
  伊斯庫嚕淀城東北三千九百二十餘里
  寧古塔
  希札山國語希札爐也城南四百四十五里
  穆克阿哩哈山穆克阿哩哈國語解俱見本卷前城東南五百里又稍東有穆克圖哩山
  錫木訥山國語錫木訥考試也城東南五百四十五里
  笟籬山城東南五百八十里高二里週圍四里英愛河發源於此
  烏爾琿山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六百二十里高五里週圍三十里
  喜彰山城東南六百三十里高五里週圍三十里琿綽渾河珠倫河發源於此通肯山通肯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南七百里高一里週四里渾春河發源於此英愛山城東南七百里高一里週二里
  蘓達拉山國語蘓達拉脈也城東南七百五十里高半里週圍四里
  錫赫特山錫赫特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南一千五百七十里髙三十里週一里烏蘇哩江伊津河希魯河俱發源於此其南即大海
  碧竒山城東南一千六百三十里高一里週圍五里
  鄂摩和昻阿山昻阿國語觧見前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一百里
  布拉山國語布拉荊棘也城西南一百十里在鏡泊之北高五里週圍一百里呼勒山呼勒國語觧見本卷前城東北三百里瑚爾哈河之南高六里週圍三十里畢朗吉山城東北九百里混同江之南岸高五里週圍七十里
  額爾古呼山蒙古語額爾古呼𨔛也城東北一千里混同江之南高四里週圍六十里穆哩罕山國語穆哩罕轉灣處也城東北一千六百五十里
  哈勒琿山哈勒琿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一千八百里
  鳥鎗山城東北二千一百九十里
  陡石山城東北二千二百五十四里
  卓哩竒山國語卓哩竒贖取也城東北二千五百六十八里
  哲勒肯山國語哲勒肯香鼠也城東北二千五百八十五里
  孟額山國語孟額煮物發柴也城東北二千六百四十四里
  殿山城東北二千二百二十一里又稱殿山嘴上有二碑
  庫勒克山城東北二千八百餘里在混同江之南
  陽山城東北二千九百二十二里
  庫勒布山國語庫勒布偏箭頭也城東北三千五十八里混同江之南近費雅喀界揚古岱山城東北三千二百四十八里
  九文山城東北三千二百六十九里
  楚察馨山城東北三千三百五十五里
  瑪呼山瑪呼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東北三千五百六十六里
  鄂錫克塔山索倫語鄂錫克塔星也城東北三千六百十七里
  寧聶哩神山國語寧聶哩春也城東北三千七百十八里
  庫穆納神山城東北三千八百五里
  廟灣山城東北三千八百三十七里
  額爾竒埒山國語額爾竒埓令用強也城東北三千八百五十五里
  穆丹山國語穆丹聲音也城東北三千九百十三里
  白庫山城東北三千九百五十二里
  催馬山城東北三千九百七十九里
  堪達山堪達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北三百里
  小白山城西北四百里
  本朝高士竒扈從録小白山巖岫𡼲巇氷雪夏積即謂此也
  察哈爾峯城北八十里高三里週圍八十里
  輝和羅峯城東南一千四百里高五里週圍十餘里
  烏赫濟峯城東南一千五百里高四里週圍十里
  呼蘭峯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一千六百里在錫赫特山南高六里週圍十五里呼克圖峯國語呼克圖厚棉襖也城西南一百六十七里
  阿庫宻窩集國語阿庫宻魚皮衣也城東一千四百二十里
  僧庫勒窩集國語僧庫勒韮菜也城東二千一百十六里
  畢楞窩集國語畢楞母虎也城東二千一百十六里
  克埓穆窩集國語克哷穆城垜也城東二千三百三里
  畢哷根窩集國語畢哷根栁條邊也城東二千六百五十九里
  佛楞窩集城南八十七里
  索爾和綽窩集城南一百里
  瑪爾呼哩窩集城南一百五十里噶哈哩河發源於此
  珊延畢爾罕窩集國語珊延畢爾罕白小河也城東南五十里
  花蘭窩集國語花蘭鐡銼也城東南五十五里
  呼錫阿哩窩集城東南七十里
  尼葉赫窩集尼葉赫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南九十里
  特林窩集城東南一百二十里
  穆稜窩集穆稜蒙古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南二百里穆楞河綏芬河發源於此呼蘭窩集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六百里
  瑪展窩集國語瑪展長披箭也城東南六百六十里有二一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尼滿窩集尼滿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南一千六百里
  扎穆圖窩集蒙古語扎穆圖有路也城東北一百三十里
  舍赫窩集城東北一百三十里在瑪展窩集之東
  富達宻窩集富達宻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一百三十里在扎穆圖窩集之東薩爾布窩集城東北一百六十里在富達宻窩集之東
  舒蘭窩集城東北二百九十里在薩爾布窩集之東
  阿木蘭窩集阿木蘭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三百二十里在舒蘭窩集東阿穆蘭河發源於此
  安巴畢喇窩集國語安巴畢喇大河也城東北三百八十里阿木蘭窩集之東安巴河發源於此
  阿斯罕畢喇窩集國語阿斯罕畢喇旁河也城東北四百二十里安巴畢喇窩集之東
  阿勒哈窩集阿勒哈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北六百三十餘里
  巴蘭窩集國語巴蘭形勢也城東北六百五十里在混同江之北相近有巴蘭屯屯窩集國語屯海島也城東北八百餘里在巴蘭窩集之東即混同江北
  溫登窩集國語溫登女鼓手也城東北一千一百里在混同江北
  都爾窩集城東北一千二百里在溫登窩集之東
  喀穆尼窩集喀穆尼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北一千四百五十里在黑龍江東畢歆窩集國語畢歆鞍轡平餙件也城東北一千七百餘里
  和羅窩集國語和羅山谷也城東北一千七百餘里
  庫嚕窩集國語庫嚕妳餅也城東北一千八百餘里在喀穆尼窩集之中
  明噶哩窩集城東北一千八百五十七里
  荘藹窩集城東北二千二百五十九里
  庫勒克窩集城東北二千二百六十四里
  海蘭窩集海蘭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城西北二百里西接畢爾罕窩集連接瑪展窩集綿亘數百里
  畢爾罕窩集國語解已見前注城西北二百二十里西接塞齊窩集和倫窩集徳林石城西九十里自鄂摩和湖東遶沙蘭站之南至瑚爾哈河有大石廣二十餘里袤百餘里石平如鏡孔洞大小不可數計或圓或方或六隅八隅如井如盆如池或口如盂而中如洞深或丈許或數尺中有泉澄然凝碧夏無蚊䖟馬鹿羣嬉名曰徳林石又相連有石頭甸子俗呼黑石甸子石縫中或魚躍出人每得之甸上草木皆異黃蒿松即生其處車馬行其上如聞空洞之聲其石塊或損使有水從罅隙出探之深不可測迤西十餘里有海眼季春氷泮水流石下聲如雷吼
  舒圖島城東南五百九十三里
  勒富島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八百八十四里
  烏蘓哩江城東一千餘里源出錫赫特山北流㑹諸河為一又北受興凱湖流出之松阿察河流經千餘里㑹混同江東北流入海即古和囉噶江也 按金史和囉噶路西至上京六百三十里今攷其地正與烏蘓哩江相近是此江即和囉噶江金元二志顯有可証舊志乃據明志以今瑚爾哈河為和囉噶江而烏蘓哩江全無所考不知明志所云鏡泊即令興凱湖也當時未知此江之別有上源故以鏡泊當之其所指之水猶未誤也今之瑚爾哈河乃明之呼爾海河土名猶在特當時不能確指其即唐之呼爾罕金之愛新耳舊志漫以畢爾騰湖為鏡泊遂以瑚爾哈為和囉噶而烏蘓哩江之巨川㡬為從古無名之水誤矣 呼爾海原作忽兒海呼爾罕原作忽汗愛新原作按出虎今並譯改
  圖們江圖們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南六百餘里源出長白山東北流遶朝鮮北界又東南折㑹諸水入於海明一統志阿雅噶河源出長白山東流入海今長白山之水東流者有圖們江無阿雅噶河名按金史埓克傳勒克統門渾春水合流之地烏庫哩部人今琿春河南流與江合統門即圖們音之轉也阿雅噶原作阿也苦埓克原作留可渾春原作渾蠢烏庫哩原作烏古論今並譯改
  黒龍江城東北一千二百餘里即薩哈連烏拉也明一統志黒龍江源出北山南入松花江今按江源出西北塞外東南併入混同江入海自黑龍江將軍界流入至此與混同江㑹流入海詳見黑龍江山川注 薩哈連國語解見本卷前烏拉解見建置沿革卷
  珊延河珊延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四里源出珊延畢爾罕窩集西北流入瑚爾哈河花蘭河花蘭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五里源出花蘭窩集西北流入瑚爾哈河穆稜河穆稜蒙古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四百里源出穆稜窩集東北流㑹數水凡五百餘里入烏蘇哩江金史拉必據慕稜水保固險阻即此 拉必原作臘醅今譯改
  諾壘河城東五百里源出城東四百里無名小山東流入烏蘓哩江
  瑚葉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九百十里源出城東一千里無名山東北流入烏蘇哩江西北接瑚葉昻阿
  多卜屯河國語多卜屯書套也城東一千餘里在烏蘓哩江之東
  畢哷哩河國語畢哷哩籥也城東一千餘里在多卜河東南流入混同江其源莫考尼滿河蒙古語解已見前注城東一千三百五十里源出尼滿窩集西北流入烏蘓哩江阿庫宻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一千三百八十里源出阿庫宻窩集
  畢歆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一千五百餘里源出畢歆窩集西北流入烏蘓哩江和羅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一千五百餘里源出和羅窩集西北流入烏蘓哩江鄂倫河國語鄂倫肚帶也城東二千五十八里源出薩哈連窩集東流入海
  僧庫勒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二千一百十四里源出僧庫勒窩集東流入海畢楞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二千三百六十里源出畢楞窩集東流入海
  克哷穆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二千三百六十九里源出克呼穆窩集東流入海岳塞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二千五百里源出阿爾哈峯東流入海
  托穆津河城東二千八百五十九里源出畢哷根窩集東南流入海
  穆陳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七十里源出西北九十里無名小山南流㑹沙蘭河又其西有圖河
  沙蘭河城西八十里源出西北一百里無名小山南流入瑚爾哈河
  布泥河城西九十里源出西北一百二十里無名小山南流㑹發爾薩河
  發爾薩河國語發爾薩薄荷也城西九十里源出徳林石東流㑹沙蘭河
  愛哷河國語愛哷貂鼠也城西一百三十里源出畢爾罕窩集南㑹畢爾罕河畢爾罕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西一百四十里源出畢爾罕窩集東南流㑹為一滙於畢爾騰湖其東支流曰額伊呼河
  珠克騰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西一百六十里源出畢爾罕窩集南流入畢爾騰湖阿拉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西一百七十里源出畢爾罕窩集南流㑹珠克騰河塔拉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西一百八十里源出畢爾罕窩集南流㑹阿拉河都林谷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西二百十里源出塞齊窩集南流㑹勒富善河入畢爾騰湖
  佛多和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西二百十里源出塞齊窩集南流㑹都林谷河又有一在佛多和城北
  索爾和綽河城南十里源出索爾和綽窩集北流入瑚爾哈河
  噶哈哩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南一百五十里源有二一出瑪勒呼哩窩集一出尼葉赫窩集南流㑹布爾哈圖河入圖們江
  呼濟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南三百里其北有愛宻達河俱出城南無名山東流入噶哈哩河
  噶順河蒙古語解已見前注城南三百四十里其北又有薩齊庫河富爾哈河俱出城東南五百里無名山西流入噶哈哩河
  布爾哈圖河布爾哈圖蒙古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南四百里源出城東南六百里無名山東流合英峩河赫圖河圖們河會海蘭河入噶哈哩河
  海蘭河海蘭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城南四百十里源有三俱出西南五百九十里無名山東流入布爾哈圖河元志和囉噶有和蘭河流入海即此河有二一在城西北四十里源出海蘭窩集東流入瑚爾哈河又相近有穆霞河亦流入瑚爾哈河
  福齊河城南一千三百里西北流入烏蘇哩江
  瑪展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北五十里源出西北瑪展窩集南流㑹海蘭河入瑚爾哈河河有二一在城東南五百四十里源出東南瑪展窩集南流入圖們江
  舍赫河城北五十里源出舍赫窩集南流㑹海蘭河入瑚爾哈河
  鄂克托河國語鄂克托藥也城北五十里源出城北九十里無名小山南流㑹海蘭河入瑚爾哈河
  扎穆圖河蒙古語解已見前注城北五十里源出扎穆圖窩集南流會海蘭河入瑚爾哈河
  富達宻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北一百二十里源出富達宻窩集
  薩爾布河城北一百五十里源出薩爾布窩集
  舒蘭河城北二百五十里源出舒蘭窩集
  阿木蘭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北三百里源出阿穆蘭窩集
  安巴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北三百五十里源出安巴畢喇窩集
  阿斯罕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北四百里源出阿斯罕畢喇窩集 以上六河俱南流入瑚爾哈河
  瑚爾哈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在城東南上流自勒富善河北流折東㑹諸水為一又折東北㑹畢爾騰湖又自湖之法庫東流經故㑹寧城北又九十餘里繞寜古塔城南復折而北流七百餘里入混同江唐時謂之呼爾罕河渤海大氏置呼爾哈州以此水為名新唐書渤海王城臨呼爾罕海是也金時又名金水俗謂金為愛新以水發源於此謂之金源因建國號曰金明時謂之呼爾海河明一統志呼爾海河在開原城東北一千里源出潭州城東諸山北流入松花江即此 按舊志以此河為即和囉噶江今考金史上京在愛新水之旁今此河近繞古㑹寜城亭榭遺址猶在水側唐時渤海上京在呼爾罕河東以道里計之亦在今寧古塔耳呼爾罕與瑚爾哈音相近此河即唐時呼爾罕河金時愛新水無疑其和囉噶江乃今之烏蘓哩江非此水也明一統志於呼爾海河外又載呼爾罕河與金水河亦誤方輿紀要又謂金水河西北流與米流水合米流水源出三衛馬盂山東流至黃龍府東又東南流入女真境合金水河東北入混同江今考馬盂山在大寧衛去寧古塔甚逺其水何縁合流蓋以遼金二志皆有來流河為此無稽之説不足辨也
  塔克通阿河國語塔克通阿有樓之謂也城東南四里源出塔克通阿窩集北入瑚爾哈河
  鄂勒歡綏芬河國語鄂勒歡乾也綏芬錐子也城東南三百六十里源出城東五百里無名小山西南流入綏芬河
  勒塔河城東南四百十三里源出笟籬山
  綏芬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四百四十里源出穆楞窩集南流入海
  延楚河城東南四百七十里
  濟秦河濟秦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南四百七十里
  舒藩河國語舒藩褶文也城東南五百餘里源出東南荒山東南流入綏芬河哈濟宻河城東南五百三十里源出錫伯窩集
  伊濟宻河國語伊濟宻梳頭也乂紡線也城東南五百三十里源出錫伯窩集蒙古河城東南五百七十一里
  們河蒙古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五百里源出城東南四百里蘓扎哈窩集東南流入興凱湖呼蘭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五百里源出呼蘭窩集南流入圖們河
  蘓扎哈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五百餘里源出城東四百餘里蘓扎哈窩集南流入興凱湖
  英愛河城東南五百八十里琿春河東源出笟籬山南流入圖們江
  琿春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六百里源出通肯山南流入圖們江金史世紀有渾春水與統門水合流即此
  都特赫河國語都特赫𥦗櫺也城東南六百里源出城東南七百里無名小山北流入興凱湖
  諳達河國語諳達夥伴也城東南六百二十里源出鄂勒歡山西流㑹琿春河珠倫河國語珠倫鼠穴也城東南六百四十餘里源出喜彰山南流入海
  英峩河英莪國語觧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南六百五十里源出城東南七百里無名小山南流入海
  富爾丹河國語富爾丹闗也城東南六百五十里源出城東南八百里無名小山西南流入綏芬河
  琿綽渾河城東南六百六十里源出喜彰山南流入圖們江
  白井河城東南七百五十里源出城東南三百六十里荒甸中東流入勒富河勒富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七百九十里源出扎哈哩岡西北流折東北入興凱湖又東北有塞勒黙河俱西北流入興凱湖
  松阿察河城東南九百里源出興凱湖東北流入烏蘇哩江
  呼雅河國語呼雅海螺也又麂也城東南九百十里源出城東南一千里窩集中東北流入烏蘓哩江
  錫勒喜河國語錫勒喜膽也城東南九百二十里源出城東南無名山北流㑹呼雅河烏勒呼瑪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一千里源出城東南一千里無名小山東北流㑹呼雅河
  法勒圖河城東南一千三百里源出城東南一千四百里無名小山東流入烏蘓哩江額伊呼河城東南一千四百里源出東南無名窩集西北流入烏蘓哩江
  額圖宻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北一千四百里源出城東南六百里窩集中西北流入烏蘓哩江
  伊津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一千五百里源出錫赫特山北東北流入烏蘓哩江竒嚕河國語竒嚕小旗也城東南一千六百里源出錫赫特山南流入海
  勒富勒河城東南二千三百十八里源出勒富勒窩集東南流入海
  烏爾欽河國語烏爾欽聲勢也城東南二千六百二十八里源出勒富勒窩集東南流入海
  瑪爾呼哩河城西南五十里與阿布等河並源出瑪爾呼哩窩集北流㑹瑚爾哈河入畢爾騰湖
  阿布河阿布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十五里源出瑪爾呼哩窩集西南流入畢爾騰湖
  松吉河松吉蒙古語解見本卷前城西南一百里源出瑪爾呼哩窩集流入畢爾騰河札津河國語札津長垜也城西南一百十里源出瑪爾呼哩窩集北流入畢爾騰湖富爾吉哈河國語富爾吉哈壅沙地也城西南三百里源出西南三百里外無名小山西北流㑹勒富善河入畢爾騰河
  呼錫哈哩河城東北二十五里源出呼錫哈哩窩集北流入瑚爾哈河
  尼葉赫河國語解見前注城東北六十里源出尼葉赫窩集西北流入瑚爾哈河特林河城東北七十里源出特林窩集北流入瑚爾哈河
  齊克騰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北九十里源出城東無名小山北流入瑚爾哈河穆哈連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北一百十里源出城東一百四十里無名小山北流入瑚爾哈河
  武斯琿河城東北四百八十里源出城東五百里無名小山北流入瑚爾哈河翁錦河國語翁錦凡物安柄之孔也城東北六百里源出阿勒哈窩集北流入於混同江巴蘭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北六百餘里源出巴蘭窩集
  屯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北七百里源出屯窩集東南流㑹十餘水入混同江溫登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北九百餘里源出溫登窩集南流入混同江
  都爾河城東北一千一百四十里源出都爾窩集南流入混同江
  畢曕河城東北一千一百四十里源出穆哩罕山西南流入黑龍江
  庫嚕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北一千五百八十九里源出庫嚕窩集東南流入混同江敦敦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北一千九百五十七里源出明噶哩窩集西北流入混同江畢哷哩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北二千三百十二里源出莊藹窩集西北流入混同江查克蒐爾河城東北二千五十八里源出莊藹窩集西北流入混同江
  格楞河國語格楞衆也城東北二千一百二十九里源出哲勒肯山東流滙為克音湖入混同江
  托索宻河國語托索宻預偹也城東北二千四百九十八里源出卓哩竒山東南流入格楞河
  畢津河城東北二千六百七里源出揚古岱山東南入混同江
  喜雅哩河城東北二千六百四十四里源出孟額山西北流入混同江
  興袞河城東北二千七百三十四里源出卓哩竒山東南流㑹諸小水入混同江當混同江入海之處此水亦甚大
  達拉哈河國語達拉哈領頭也城東北二千七百八十里源出庫爾布山
  薩穆尼河城東北三千八十八里源出九文山南流入興袞河
  伊穆河城東北三千一百四十八里源出楊古岱山東北流入興袞河
  嚕庫河國語魯庫林茂草宻也城東北三千二百八十三里源出楚察馨山南流入興袞河額宻勒河國語額宻勒雌也城東北三千四百四十一里源出寜聶哩神山東南入興袞河
  噶勒畢河國語噶勒畢耳聰也城東北三千四百六十七里源出鄂錫克塔山東北流入額宻勒河
  阿穆爾河蒙古語阿穆爾平安也城東北三千五百六里源出瑪庫山西流入額宻勒河圖呼勒河䝉古語圖呼勒牛犢也城東北三千六百餘里混同江口之北源出無名山東南流㑹鈕斡哩阿爾薩尼等河折東北入於海
  鈕斡哩河國語鈕斡哩青緑色也城東北三千七百四十五里源出庫穆納神山東入圖呼勒河
  塔林河城東北三千八百四十八里源出穆岱山
  穆尼克河城東北三千八百四十八里源出穆岱山
  宻宻勒河城東北三千八百七十八里源出穆岱山
  額勒赫肯河國語額勒赫肯從容也城東北三千九百四里源出催馬山東流入圖呼爾河
  鄂摩和河城西一百四十里源出畢爾罕窩集南流入畢爾騰湖
  興凱河城東南五百里週圍十里湖之南諸山中流出之們河蘓扎呼河勒富河都特赫等諸河俱滙於此湖又自湖東北流出為松阿察河東北流注於烏蘓哩江湖之西岸一山臨水名穆克阿哩罕山 按此湖即明一統志之鏡泊也但明一統志謂即和囉噶江之上源今烏蘓哩江源出錫赫特山㑹諸水北流此湖流出之松阿察河自西㑹之水始大耳
  達巴庫河城東南七百里在興凱湖北週圍三十里
  畢爾騰湖國語畢爾騰水淀也城西南一百里即瑚爾哈河之上流也城西南諸水俱滙於此廣五六里袤七十里許土人名曰畢爾騰中有三山名鄂摩和昻阿山阿克善山牛錄山阿克善牛錄兩山之間有巖曰白巖湖之西南瑚爾哈河東流入湖之處有一崖曰呼爾圖崖湖水東注飛瀑跳空奔浪雷吼聲聞數十里土人名曰發庫自此東流繞古㑹寧城厯九十餘里經境南而東北流為瑚爾哈河 按新唐志渤海王城臨呼爾罕海即此舊志以此為即明志之鏡泊非是
  克音湖城東北二千四百二十八里週圍一百五十三里即格楞河之所滙也費雅達池城東南六百四十里週圍二里南流入海
  蓮花池城西南八十里在金上京西二十里相傳為金時塞外之曲江
  達都洲國語達都熟瘤也城東南五百八里
  塔陽古洲城東南五百八十里
  媽媽洲城東南六百十八里
  大洲城東北三千餘里混同江口之東大海中南北二千餘里東西數百里距西岸近處僅百里許有山曰圖克蘇䕶其長竟洲林木深翳有小水數十東西分流入海
  海眼城西石頭甸子西十餘里萬山中有池周八十餘里毎日三朝與海水相應仲夏日初出時恆有巨魚湧出高三丈許長十餘丈飛鳥不敢過其上至巳午時始沒其出時衆魚隨之皆浮水靣漁者因其出而網馬必大獲
  溫泉有二一在吉林城東南一千九百八十里長白山上熱如沸湯有氣上蒸如霧西北流入安巴圖拉庫河一在城南八百十七里訥音河岸
  白都訥
  蘭陵山城東四百三十里
  和勒托和山國語和勒托和誑言也城東四百三十一里
  康山城東五百餘里
  松花江發源長白山東南巴延鄂佛羅邊門流入白都訥境三百三十里至城南自南而西北流入混同江北㑹黒龍江入東海詳見吉林山川注
  蘭陵河城東一百三十里
  阿實河城東北四百里
  三岔河城西北六十里
  三姓
  松花江見前吉林山川注
  瑚爾哈河見前寧古塔山川注
  烏蘓哩河見前寧古塔山川注
  阿勒楚喀
  哈爾噶山國語哈爾噶鞾幫也城東二百里
  錫勒們山錫勒們國語解見本卷前城西二百餘里
  索克托庫山國語索和托庫酒徒也城南八十三里
  索多和山城南三百里
  和勒托和山和勒托和國語解見本卷前城北二百餘里
  呼蘭山呼蘭國語解見京城卷城東南八十里
  札巴蘭河城東三百餘里源出札松阿山北流入混同江
  費克圖河費克圖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三百餘里源出札松阿山西北流至城東北八十里入混同江
  呼蘭河呼蘭國語解見京城卷城北一百三十餘里其源莫考北流入混同江岳希河國語岳希全部之境也城東南二十餘里其源莫考北流入混同江
  阿勒楚喀河城東北里許源出札松阿山北流入混同江
  海勾河城東北十餘里源出城東無名小山北流入混同江
  瑪延河瑪延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北二百餘里源出瑪展窩集北流入混同江松花江城東北與蒙古分界見前吉林山川卷
  琿春
  阿勒楚喀山城東五里
  喀爾岱山城東八十餘里
  達爾呼特峪城西北二百五十餘里西接富勒哈峪
  琿春河琿春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城東十餘里源出通肯山流入圖們江相近有阿布達哩河
  覺爾和河城北二百餘里其源莫考北流入混同江
  鴨緑江東與高麗分界見前吉林山川注
  打牲烏拉
  團山城東二十三里小西浪河之北高五十四丈
  牛山城東南高三十丈起脈於佛門峯高一百七十二丈
  薩爾達山城西北高七十七丈
  佛赫庫山城西北高二百三十二丈
  錦住峯城東高七十五丈
  發實蘭峯發實蘭國語解見本卷前城東南高二百十二丈
  松花江城南自南而西而北環繞如帶亦名松阿哩河餘詳吉林山川注 國語松阿哩天漢也
  小西浪河城南自東南流入松花江
  噶哈河噶哈國語解見本卷前城南自 南流入松花江
  鄂河鄂國語解已見本卷前城東南自西南流入松花江
  察興陽河城東南自西南流入松花江
  竒塔穆河城東南自西南流入松花江
  通竒河國語通竒字㸃也城東南自西流入松花江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八
  山川
  黒龍江各屬
  齊齊哈爾
  墨爾根
  黒龍江
  呼倫布雨爾
  呼蘭
  布特哈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八
  山川
  黒龍江各屬
  齊齊哈爾
  哈勒噶圖山䝉古語哈勒噶圖有門之謂也城東三百五十里
  超哈爾山䝉古語超哈爾粃子也城西一百九十里又城西一百七十里曰華洪碩爾棟諾錫山城西二百里又西曰烏努固勒津山䝉古語烏努固勒津騎也
  玉克圖山城西二百四十里
  雅克山䝉古語雅克結實也城西三百五十里
  額貴山城西四百里
  弼郎武山城西四百里
  逹竒圖山䝉古語逹竒馬毛也圖有也城西四百五十里
  濟伯根圖山䝉古語濟伯根圖有細鱗白魚也城西五百里
  索岳勒濟山城西六百四十里
  特克伸山國語特克仲齊也城西六百五十里
  哈蘇台山國語哈蘇台左手射也城西六百六十里
  克斯圖山䝉古語克斯圖山間齊磡處也城西六百八十里
  穆固圖爾山穆固圖爾䝉古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西七百里
  圖古勒山䝉古語圖古勒牛犢也城北四百里
  阿拉克諾海山䝉古語阿拉克諾海花犬也城西南四百十里
  揆圖爾山城西南四百八十里
  貴埓庫山城西南六百里
  阿哩呼山城西南六百二十里
  奎山䝉古語奎鄉黨之黨也城西北一百五十里
  額赫嚕爾山城西北三百二十里
  額古埓山䝉古語額古埓雲也城西北三百五十里
  多雍果峯多雍果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二百八十里
  札喀喇喀峯國語札喀喇喀裂開也城東南九百里
  察布齊拉庫峯䝉古語察布齊拉庫馬雙蹄拍又用力亂砍也城西南四百五十里科元峯城西北一百八十里
  特爾庫哷峯蒙古語特爾庫哷猶言彼兵隊也城西北三百七十里
  雅克嶺雅克䝉古語觧見本卷前城西四百七十里
  穆實希嶺國語穆實希長柄木瓢也城西六百四十里
  賽堪嶺國語賽堪美好也城西南二百八十里
  烏哈納嶺䝉古語烏哈納思慮也城西南六百八十里東為烏哈納山西接烏珠穆沁部地嫩江城西五里古名難水亦曰那河明時曰腦溫江又名呼喇溫江源出伊拉古爾山南流㑹諸小水繞墨爾根城西又南經齊齊哈爾城西凡西來之詬敏綽爾雅爾諸河皆㑹入於此又轉東南經都爾伯特果爾羅斯二旗地受西來之託囉河折而東與混同江㑹焉 按唐書雲那河或曰他漏河東北流入黒水葢以那河他漏為一水然北史勿吉傳雲太和初貢馬乘船溯難河西上至太瀰河則又分為兩水今以地理考之那河即難河今之嫩江也太瀰河即他漏河今之託囉河也古今名雖屢易其音自通況其水道曲折與今輿圖悉合唐時疑為一水乃傳聞之誤已詳辨於古山川考雲
  塔呼喇河國語塔呼喇蛤蜊也城東六十里源出平野入嫩江
  呼雨哩河城東七十里源出東北興安嶺南至蒙古都爾伯特果爾羅斯兩旗界入混同江
  呼裕爾河城東四百里
  通肯河通肯國語觧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四百五十里源出興安嶺東流南入呼倫河呼倫河呼倫國語解已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六百里源出興安嶺南流五百餘里入混同江又東有納敏河額葉赫河呼拉庫河皆南入呼倫河國語額葉赫已流之謂也
  巴蘭河巴蘭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東七百五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南入混同江雅魯河國語雅魯邊地也城東一千一百里源出興安嶺東流入屯河
  屯河屯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東一千一百里源出屯泊東南流㑹十餘水入混同江札克達穆圖河城東一千二百里源出興安嶺南入屯河
  札琳河國語札琳麝香也城東一千二百五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入屯河
  洪古河城東一千三百五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入屯河
  鄂摩羅河國語鄂摩羅孫也城東一千四百里源出興安嶺南入屯河
  哈魯河國語哈魯細粉也城東一千四百五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入屯河
  喀穆齊河國語喀穆齊相兼也城東一千六百里源出興安嶺南入屯河
  和河城東一千七百里源出興安嶺南入屯河
  穆遜河䝉古語穆遜氷也城東一千七百二十里源出興安嶺南入屯河亦曰伊遜河圖魯河國語圗魯馬胸也䝉古語圖魯白肚鱒魚也城東一千七百五十里源出興安嶺南流入屯河阿實克坦河䝉古語阿實克坦有利益也城東一千九百里源出興安嶺南流入屯河徳倫河國語徳倫馬鬃也城東二千五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南入松花江
  烏屯河城東二千一百里源出興安嶺東南入松花江
  都魯河䝉古語都魯棟樑也城東二千二百里源出興安嶺東南入松花江
  額爾伯克依河額爾伯克依䝉古語觧見疆域形勝卷城東二千二百七十里即黒龍江支流南流分入松花江
  庫爾竒哷河䝉古語庫爾竒哷瀑布也城西八十里從雅爾河分流東南入嫩江雅爾河城西一百二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南流六百餘里入嫩江
  哈達罕河國語哈達罕樁子也城西一百三十里源出雅克山東入雅爾河䕶裕爾庫河城西二百里東流㑹雅克河又西有瑪爾圖哈布齊勒河灣接弼齊克屯伯勒齊爾在城西二百九十里䝉古語瑪爾圖有牲畜也哈布齊隘口也
  濟秦河濟秦國語觧見吉林山川卷城西二百里源出興安嶺東入雅爾河
  哈岱堪河城西三百四十里源出雅克山
  綽爾河綽爾䝉古語觧見疆域形勝卷城西三百八十里源出興安嶺流至札頼特旗地流六百里入嫩江又城西南二百四十里有綽爾噶爾源出綽爾河入嫩江 䝉古語噶爾使出之謂
  烏魯克楚爾河城西四百里
  徳伯特河城西四百三十里
  托馨河托馨國語觧見疆域形勝卷城西五百里源出興安嶺東入綽爾河
  雅爾呼圖河城西五百里
  哈瑪爾河哈瑪爾䝉古語觧見疆域形勝卷城西五百四十里流㑹托馨河諾木台河䝉古語詬木台有經也城西五百四十里
  海拉蘇台河䝉古語海拉蘇台有榆樹也城西五百五十里以上兩河㑹流處曰海拉蘇台塔們台伯勒齊爾在城西五百三十里䝉古語伯勒齊爾牧塲也
  濟伯根圖河濟伯根圖䝉古語觧見本卷前城西六百里源出穆實希嶺蘇海圖河䝉古語蘇海圖有三川柳也城西六百里源出索岳勒濟山
  噶海河噶海䝉古語觧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六百里
  多和灤河城西六百十里
  庫齊台河䝉古語庫齊台有力也城西六百二十里
  額黙格什特河䝉古語額黙格老婦之稱什特榛子也城西六百三十里扎瑪克圖河蒙古語扎瑪克圖有榆莢之謂城西六百三十五里
  誥圖河䝉古語誥圖有溝渠也城西六百四十里
  努斯圖河䝉古語努斯圖鼻出涕也城西六百四十五里
  滔爾河䝉古語滔爾網也城西六百五十里流入嫩江
  穆實希河穆實希國語觧見本卷前城西六百七十里
  喀爾喀河喀爾喀國語觧見疆域形勝卷城西八百里源出穆固圖爾山西北流五百餘里㑹數水入布雨爾湖又自布雨爾湖之北流出曰烏爾繖河北流㑹於庫楞湖
  漠河城西一千九百二十里源出西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
  托囉河國語托囉挑也城南四百里源出喀爾喀境內東南流千餘里㑹十餘小水入嫩江即古他漏河也舊志廢肇州西有洮兒河流入開原西北境合腦溫江入松花江亦即此
  阿里瑪河䝉古語阿里瑪梨也城北五十里源出西北興安嶺東南入嫩江諾敏河詬敏國語觧見疆域形勝卷城北二百七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南流五百餘里入嫩江
  訥黙爾河訥黙爾國語解䝉古語解俱見疆域形勝卷城北二百七十餘里源出東南興安嶺入嫩江特尼河國語特尼剛纔也城北三百二千里源出西北興安嶺東南入諾敏河畢楞河畢楞國語觧見吉林山川卷城北四百六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南入諾敏河薩琳河國語薩琳筵席也城東南七百二十里源出東興安嶺南流入混同江溫托琿河國語溫托琿空虛也城西南一百三十里
  色勒河色勒國語觧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南四百里又有一在城西六百四十里特們河國語特們駝也城西南四百里又有一在城西六百四十里
  貴埒爾河城西南四百四十里
  阿勒達爾河䝉古語阿勒達爾名譽也城西南六百里
  烏拉貴河城西南六百十里
  烏哈納河烏哈納䝉古語觧見本卷前城西南六百六千里
  扣肯河䝉古語扣肯子也城西南六百七十里
  音濟必濟河䝉古語音濟必濟媵婦也城西北四十里流入嫩江
  開拉哩河國語開拉哩益母草也城西北六百九十里源出西北興安嶺西流會額爾古訥河
  金河城西北九百里源出西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
  特勒古爾河䝉古語特勒古爾織機之轂棍也城西北一千八十里源出西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
  赫爾根河國語赫爾根字也城西北一千五百七十里源出西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
  尼納河國語尼納青苔也城西北一千六百九十里源出西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伊瑪河䝉古語伊瑪山羊也城西北一千八百五十里源出西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
  額爾古訥河額爾古訥䝉古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城西北二十里源出庫楞河北流八百餘里㑹東來之數水入黑龍江河之北岸即俄羅斯界
  布雨爾湖城西一千二十里舊名捕魚兒海喀爾喀河西北流至此滙為大湖又北流為烏爾繖河
  庫楞湖䝉古語庫楞墻圈也城西北一千二百七十里古名俱輪泊明時謂濶濼海子自西北境外墾特山南發源東流為臚朐河今曰克勒倫河流經千餘里至此及城西布雨爾湖流出之烏爾繖河二水交㑹滙為一大湖周圍數百里又從湖東北流出為額爾古訥河㑹黒龍江唐時室韋西有烏素固部與回紇接當俱輪泊之西即此也
  溫托琿池溫托琿國語解見本卷前城南三百里
  阿木坦圖池䝉古語阿木坦圖有味也城南三百三十里
  塔勒哈池國語塔勒哈戒也城南三百六十里
  鳥裕爾池城東南八十里
  察罕池察罕䝉古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南一百九十里
  塔爾琿池國語塔爾琿肥也城西南三百九十里
  納喇薩喇淀䝉古語納喇日也薩喇月也城西南三百六十里
  額能泊國語額能後嗣也城西四百二十里
  徳勒璸泊國語徳勒璸㡌沿也城北四百里
  花札哈塔爾哈泊國語花札哈破也塔爾哈祭祀時小兒肩上所釘方紬片也城東南八百里南流入混同江
  屯泊屯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南一千一百里即屯河之源
  錫訥肯庫濟泊䝉古語錫訥肯新也庫濟香也城西北六百四十里
  哈喇呼濟爾泊䝉古語哈喇呼濟爾黒色鹻也城西北七百二十里
  烏蘭布拉克䝉古語烏蘭布拉克紅泉也城西北一千二百里源出平甸東流入烏爾繖河
  華克善泉國語華克善木樁也城東一百六十里即華克沙罕國語週欄竪柱也達什瑪勒呼都克䝉古語達什扇骨也瑪勒牲蓄也呼都克井也城西南四百五十里
  打草灘城南一百十里北曰科勒坡托
  墨爾根
  圖墨勒墾山城南一百里
  望安山城北二百五十里
  固寧阿山國語固寜阿有志者也城東南六十里
  旺安山城東南七十里
  烏圖哩山國語烏圖哩尾纛也城東南一百七十里
  和倫圖吉山和倫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圖吉解見前城東南二百里
  碩多隆科山國語碩多間行也隆科銅鍋也城東北九十五里
  額爾克山額爾克䝉古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北二百九十五里
  伊拉古爾山城東北一千三百十五里嫩江發源於此
  札克達齊山城西北二百三十五里
  伊錫呼哩山國語伊錫落葉松呼哩松子也城西北八百六十里
  格勒布爾山城西北九百里
  伊克庫克圖山伊克庫克圖䝉古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西北一千二百七十里喀布齊祿峯城西北三十里
  莽吉延峯國語莽吉延崇神也城西北二百里
  烏雲額赫峯馬雲國語解見前注額赫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北五百里內興安嶺城東北二百二十里又外興安嶺詳黑龍江山川注
  嫩江城西一百餘步詳齊齊哈爾城注
  墨爾根河墨爾根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城東一里源出城東南平野西北流入嫩江塔噶爾河䝉古語塔噶爾石也城東六十里源出城東平甸西流入嫩江
  穆納哩河城東七十五里源出興安嶺西流入赫楞河其西支流曰和羅勒河又南有站甘河國語廿鋼也城西二十里源出西北興安嶺東南流五百餘里入嫩江
  羅羅科河城南八十里源出平野南流入納穆爾河
  納穆爾河䝉古語納穆爾秋也城南一百七十里源出東南興安嶺西流入嫩江穆魯爾河䝉古語穆魯爾凡物磨圓之謂城北一百五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流入嫩江宻齊哩河城北一百六十五里源出額爾克山南流㑹穆魯哩河
  雅克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北一百九十五里源出興安嶺東南流入嫩江
  鄂欽河䝉古語鄂欽女子也城北一百九十五里源出興安嶺東南流入嫩江東為達布庫河灣多博和哩河䝉古語多博陵也和哩二十數也城北二百三十五里源出北興安嶺東南流入嫩江
  納都爾河䝉古語納都爾於我之謂城北三百四十五里源出北興安嶺東南流入嫩江古魯肯河國語古魯肯畧朴實之謂也城北西百五十五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南流入嫩江
  鄂敦河䝉古語鄂敦星也城北四百五十五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南流入嫩江又有一在城東北六百三十里哈魯哩河䝉古語哈魯哩溜邊走也城北六百二十五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南流入嫩江喀納河國語喀納今往攔擋也城北六百五十里源出北興安嶺南流入嫩江納裕爾河城北七百九十里源出北興安嶺南流入嫩江
  冬果爾河城北九百九十五里源出北興安嶺南流入嫩江
  烏登河國語烏登腰站也城東南一百五十里源出烏圖哩山西南流㑹納穆爾河羅拉喀河城東南一百七十五里
  和羅勒河城東南三百四十里
  訥黙爾河國語解已見前注城東南四百二十里流入嫩江
  赫楞河國語赫楞馬棚也城東北四十里源出東興安嶺西北流入嫩江
  永濶河城西北六百五十里
  額勒赫肯河額勒赫肯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北七百里流入嫩江固里河國語固里凡物熟化也城西北七百五十里
  紏河紏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北八百里源出興安嶺東流入甘河
  拉都哩河城西北八百五十里
  伊錫肯河國語伊錫肯將彀也城西北八百八十里源出內興安嶺
  堪泥河城西北八百八十里
  伊克齊哩克齊泊䝉古語伊克齊哩克齊大兵也城北六百四十里黒龍江
  圖埒哩山國語圖埒哩外面也城東八百里又有一在城東北二百里
  博和哩山博和哩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南七十五里
  瑪哈拉扎克丹山國語瑪哈拉㡌也扎克丹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南一百九十里阿爾拉山城北四百二十里
  布倫山國語布倫車頭也城東南八百七十里
  那丹哈達拉山那丹哈達拉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南一千二百五十里穆爾古勒山蒙古語穆爾古勒叩頭也城東南一千六百里
  庫墨里山䝉古語庫墨里駕花菜也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珠徳格山蒙古語珠徳格勞苦也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阿喇勒山䝉古語阿喇勒島也城東北二百七十里
  蘇克都哩竒山城東北一十里
  達爾梯斯山城東北一千七百里
  托里峯國語托里神鏡也城南六十里
  喀穆尼峯喀穆尼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南一千一百里
  多斯峯城北六百二十里
  察罕峯察罕䝉古語解見吉林山川巷城北九百里穴竅中嘗盡吐㷔晚出火經年不熄近嗅之氣如煤燼黃白色其石撚之即碎
  蘇拉石峯國語蘇拉閑散也城東南三百六十里山之東舊薩哈拉察部地南曰穆克阿里罕莽堪
  茂峯茂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南九百里
  吉哩勒峯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察哈連峯城西北六百里
  外興安嶺城東二千五百里
  事蹟
  謹稽
  實録察哈爾林丹汗元裔車臣汗之孫也當
  太祖髙皇帝天命四年遣使齎書來自稱統四十萬衆䝉古國主巴圖魯青吉斯汗青吉斯汗元始祖之號也
  <span id="太宗文皇帝天聰二年">[[#太宗文皇帝天聰二年|太宗文皇帝天聰二年]]
  親統師征之擊敗其衆於錫爾哈錫伯圖英湯圖諸處追擊逃衆至興安嶺俘獲無算五年林丹汗率衆侵阿魯䝉古駐牧之錫拉穆稜地
  太宗命大臣圖魯什勞薩率兵一百往覘獲其所棄甲仗馬駝追過興安嶺不及而還六年夏四月
  太宗親統師往征次遼河值河水泛漲乘舟以渡繼渡輜重人馬涉水而行兩晝夜始竟既過興安嶺至達勒鄂謨其地延袤約八十里東西三河環流灌注水鹵不可飲東距
  盛京一千三百里察哈爾聞我師至舉國驚恐無措林丹汗見人心惶擾知國勢不可為率部衆西奔遣人赴歸化城盡徙其戶口牲畜渡黃河有一人逃來言已奔庫克得哷素地離逹勒鄂謨約一月程
  太宗諭貝勒大臣曰察哈爾知我整旅而來必不敢攖我軍鋒追愈急則彼遁愈逺我馬疲糧竭不如且赴歸化城暫駐五月庚申師次穆嚕哈喇克沁地
  命貝勒濟爾哈朗岳託徳格類薩哈璘多爾袞多鐸豪格率兵二萬征歸化城大臣徹爾格察哈喇克率兵五百人往黃河取備船艘甲子
  太宗駐蹕歸化城前行諸將俘獲林丹汗所徙戶口以千計其近明界者逃入沙河堡六月丁夘朔
  太宗命大臣揚善率兵六十人偕察哈爾通事往索歸䝉古男婦三百二十人及牲畜紬縀布帛等物八年正月聞察哈爾部衆流散於錫爾哈錫伯圖地
  命大臣布哈塔布囊等往征斬七十三人獲男子九十人婦女幼丁二百三十餘口駝馬五十餘六月
  太宗統師駐錫拉烏蘇河之南止平岡前鋒將努三錫特庫等擒一人言自察哈爾逃來其欲來降者俱在中途
  太宗命貝勒徳格類大臣武訥格阿山等率兵往收之先是林丹汗西渡黃河奔土黙特部其臣民素苦其暴虐中途逗留者十之七八其牲畜多斃食盡殺人以食自相攻奪潰散林丹汗欲奔塘古部時未至病痘殂於錫拉回古爾之打草灘地
  太宗征明應州而還至上都城舊址道遇察哈爾宰桑等率衆來降先後以數萬計其執政大國戚並奉林丹汗嫡妃庶妃女弟等來歸林丹汗子額哲率所遺人衆留託哩圖地九年春
  太宗命貝勒多爾袞岳託薩哈璘豪格大臣圖爾格納穆
  㤗等率兵一萬往征遂招之來降
  穆克阿哩哈岡穆克國語解俱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南一千四百九十里
  庫穆哩窩集䝉古語庫穆哩器皿叩著也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呼瑪爾窩集城西北七百里
  黒龍江城東古名黒水亦曰完水又名室建河亦名斡難河源出喀爾咯北界墾特山土人謂之鄂倫河㑹諸小水東北流經尼布楚城南入內地又東有庫楞湖流出之額爾古訥河自西南來㑹流至雅克薩城南折而東南流至黒龍江城北九十里有精竒哩江之水自北流入繞黒龍江城東南流又南受北來之紐勒們河又東流與混同江㑹自此合流又東烏蘇哩江自南流入又折東北受格林洪袞諸河入海凡㑹四江數大河水其餘小水無數 按黒水之名始於南北朝黒龍江之名見於金史其上源則北史之完水舊唐書之室建河也舊唐書言室建河源出俱輪泊俱輪泊即今庫楞湖今黒龍江之源自有鄂倫河庫楞湖上流為克勒倫河舊名臚朐河其源亦與鄂倫河相近而流較逺但俱滙於庫楞湖又從湖東北流出為吉爾巴齊河以入黒龍江湖盈則溢淺則瀦自當以鄂倫為正源鄂倫即元史斡難音之轉也
  事蹟
  謹稽
  <span id="實録天命元年秋七月">[[#實録天命元年秋七月|實録天命元年秋七月]]
  太祖命大臣安費揚古扈爾漢率兵二千征東海薩哈連部二臣行至烏勒間河刳舟二百水陸並進取薩哈連沿江南北三十六寨八月丁巳駐營黒龍江岸江水常以九月始氷是日衆見他處未氷獨我營近地距對岸二里許結氷如橋約廣六十步將士皆以為異安費揚古扈爾漢曰覩此氷橋
  天佑我國也遂引兵以渡取薩哈連部十一寨及兵還舊所過氷橋已解其西偏復如前結氷一道我兵既渡氷盡解後至九月仍應時而氷遂又招服使犬路諾壘路錫拉忻路諸路長乃班師
  精竒哩江城北九十里源出北興安嶺南流會東來之納爾哈蘇喜阿爾竒諸水又南㑹東來之欽都濘泥諸河又南㑹東來之西林穆丹河轉西南流入黒龍江
  墨爾敏河城東六十里源出東北珠徳格山南入黒龍江
  博屯河城東一百里源出東北圖勒哩山南流入黒龍江
  哈喇河䝉古語解已見前注城東三百九十里源出東興安嶺西南流入黒龍江嘉拉河國語嘉拉間隔也城東五百六十里源出南興安嶺東流入黒龍江
  布廸音河城東七百四十里
  貝屯河城東七百四十五里
  巴哩木河城東七百五十里
  阿濟格伯勒亨河阿濟格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伯勒亨預備也城東八百里安巴伯勒亨河安巴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伯勒亨見前城南八百五十里伊黙爾河䝉古語伊黙爾捻也城東九百里流入牛曼河
  薩木都津河城東九百六十里流入牛曼河
  珠齊寧訥河城東一千十里
  雅竒爾河城東一千四十里
  鄂爾謨拉庫河城東一千五十里
  額黙勒河額黙勒䝉古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一千五百二十里源出西北興安嶺北流入黒龍江
  昆河䝉古語昆人也城南二十二里源出西北興安嶺南入黒龍江
  博和哩河博和哩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南一百五十里
  遜河國語遜奶漿也城南一百八十里源出西興安嶺東南流入黑龍江其北支流曰額依楞古河
  瞻河瞻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南二百里源出西南興安嶺東南流入遜河
  哈勒費延河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南三百六十餘里源出西南興安嶺東流入黒龍江烏延河國語烏延柔軟也城南四百三十五里源出興安嶺東流入黒龍江
  庫坦河國語庫坦淘河鳥也城北一百九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南流入黒龍江和羅爾河國語和羅爾鈴聲也城北二百三里即黒龍江分流東流仍入黒龍江多博塔拉河多博國語解見本卷前塔拉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四百里固蘭河國語固蘭牡麅也城北四百里
  阿爾拉河城北四百十里
  庫稜河庫稜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北四百十里即庫稜畢爾罕
  舒林河城北六百里源出無名山西南流入黒龍江
  哈瑪爾河䝉古語哈瑪爾行圍前引人也城北六百二十里源出北興安嶺東南流八百餘里入黒龍江
  庫爾喀河城北六百五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南流入哈瑪爾河
  烏哷格河䝉古語烏哷格令留也城北六百七十里源出興安嶺東流入庫爾喀河塔哈河䝉古語塔哈鐵掌也城北六百九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南流入哈瑪爾河又有一在城西北六百九十里
  濘泥河城北一千里源出北興安嶺南流入精竒哩江
  開蘭河國語開蘭黿也城北一千里
  阿素河國語阿素網也城北一千五十里
  額赫河額赫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北一千二百四十里源出興安嶺南入黒龍江欽都河城北一千二百七十里南流入濘泥河
  阿爾竒河國語阿爾竒燒酒也城北一千四百七十里源出北興安嶺南流入精竒哩江英克河城北一千五百里源出興安嶺南流入西林穆丹河
  烏爾罕河國語烏爾罕套馬桿也城北一千六百三十里源出興安嶺西南流入阿爾竒河又有一在城東北一千三百里源出東興安嶺南流入紐勒們河
  烏納河國語烏納枸杞也城北一千七百六十里源出興安嶺西南流入阿爾竒河烏爾格河國語烏爾格紙人也城北一千八百里源出興安嶺西南流入精竒哩江額哩赫河國語額哩赫數珠也城北一千九百里源出興安嶺南流入阿爾竒河紐勒們河國語紐勒們青苔也城東南三百六十里源出東北興安嶺南流入黒龍江烏依河䝉古語烏依樹林也城東南五百三十里
  福河城東南六百里源出興安嶺東流入黒龍江
  楚克河䝉古語楚克一同也城東南六百七十里
  寨河䝉古語寨方纔也又土之色青者城東南六百八十里源出東興安嶺東流入黒龍江第雅布達河城東南六百八十里
  伊什克坦河城東南七百里
  達勒題堪河城東南七百二十里
  濟雅河䝉古語濟雅天命之命也城東南七百三十里
  錫克塔竒河城東南七百五十里
  精河城東南八百里
  卓羅克達河城東南八百二十里南接濟克河北㑹紐滿河
  吉林河吉林國語解見建置沿革並吉林山川巷城東南八百五十里源出興安嶺西南流入黒龍江阿喇河國語阿喇糠也城東南八百五十里
  庫穆訥河城東南九百二十里源出興安嶺西南流入黒龍江
  達哩烏勒河䝉古語達哩大藥也烏埒有餘也城東南九百四十里
  薩洪納河城東南九百九十里
  塔拉鼐河城東南一千八十里
  珠春河國語珠春戱也城東南一千一百里源出興安領西南流入黑龍江
  嘉哩河國語嘉哩巡邏也城東南一千一百里
  薩濟爾瑪河城東南一千一百里
  庫勒推瑪河䝉古語庫勒推瑪舉止粗魯也城東南一千一百二十里
  庫雨爾河城東南一千一百六十里源出興安嶺西南流入黒龍江
  題爾敏河索倫語題爾敏厚也城東南一千一百八十里
  鄂拉河䝉古語鄂拉山也城東南一千二百里
  瑪嚕瑪勒塔河國語瑪嚕魚羣也瑪勒塔海馬也城東南一千二百里庫木努河城東南一千二百二十里
  蘇嚕河國語蘇嚕白馬也城東南一千二百三十里源出興安嶺西南流入黒龍江格林河城東南一千四百里
  吉潭河城東南一千四百三里
  瑚玉嚕河城東南一千四百六十里
  伊楞古河國語伊楞古舌也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額裕爾河城西南一百七十里
  托摩河國語托摩令其棲止也城東北三百七十里源出興安嶺南流入精竒哩江額蘇哩河城東北四百十里即額蘇哩畢爾罕
  轄實勒們河國語轄實勒們栢雄鷹也城東北五百里源出興安嶺西流入紐勒們河摩琳埒克河摩琳埒克國語解俱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北六百四十里
  西林穆丹河西林穆丹國語解俱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北七百二十里源出興安嶺南流入精竒哩江
  翁額河國語翁額細野蔥也城東北八百二十里源出東北蘇克都哩竒山西南流入西林穆丹河
  墨爾敏河城東北九百里源出興安嶺南流入西林穆丹河
  蘇楚納河國語蘇楚納往衝敵也城東北一千八十五里
  鄂爾謨拉庫河城東北一千八十里原出興安嶺南流入西林穆丹河穆敏河國語穆敏淵深也城東北一千九十里
  鄂爾多齊竒河䝉古語鄂爾多解見奉天府山川卷齊竒耳也城東北一千九十里鐵牛河城東北一千一百五十里源出興安嶺南流入濘泥河
  第雅布河城東北一千一百五十里
  納喇河䝉古語觧已見前注城東北一千二百里源出興安嶺東南入西林穆丹河畢拉河國語畢拉橛也城東北一千二百二十里
  優斡爾齊河城東北一千三百里
  錫埓黙徳河䝉古語錫埒㸃徳醮也城東北一千三百五十里
  烏爾噶勒河䝉古語烏爾樹包也噶勒火也城東北一千三百六十里
  勒都河城東北一千三百七十里
  提克徳河索倫語提克徳連隂雨也城東北一千四百里
  雅竒爾河城東北一千四百里
  碧山河城東北一千四百里源出興安嶺南流入西林穆丹河
  額勒格河國語額勒格溜馬也城東北一千四百里又有一在城西北一千三百里宻齊訥河城東北一千四百二十里
  鄂朗竒河䝉古語鄂朗竒多也城東北一千四百五十里源出東興安嶺南流入紐勒們河卓灤竒河城東北一千四百五十里
  穆爾穆河城東北一千四百六十里
  額特尼格河䝉古語額特財也尼格一數也城東北一千四百七十里
  烏墨勒徳河城東北一千四百七十里
  博羅勒滾河䝉古語博羅勒黑白相間也滾深也城東北一千四百八十里武旺納河城東北一千五百里
  烏勒間河烏勒間國語觧見奉天府山川卷城東北一千五百里
  畢齊勒圖河䝉古語畢齊勒圖小兒身小之謂城東北一千五百里
  鄂勒和寛河國語鄂勒和寛微乾也城東北一千五百里
  巴哩穆塔河䝉古語巴哩穆塔固執也城東北一千五百五十里
  察勒布克爾河城東北一千五百五十里其南支流曰卑沙河西北曰捫河俱滙流入精竒哩江
  烏爾河烏爾䝉古語觧見本卷前城東北一千五百八十里
  吉祿河國語吉祿形像也城東北一千六百里
  西哩穆第河城東北一千六百里
  牛曼河城東北一千六百里
  阿爾吉河城東北一千六百五十里
  烏克薩河國語烏克薩猛然之謂城西北一百六十里即烏克薩畢爾罕
  額依音河䝉古語額依音只管之謂城西北二百里即額依音畢爾罕
  伊什墾河城西北二百二十里
  瑚鼎河城西北二百三十五里
  逹延河城西北二百五十里
  托諾河國語托諾氊屋木圓頂也域西北三百里
  郭巴噶爾河城西北三百二十里
  竒拉河國語竒拉野剌醿花也城西北三百五十里
  滾河䝉古語觧見吉林山川並本卷城西北三百八十里
  呼爾罕河國語呼爾罕大圍網也城西北四百五十里
  呼濟爾河䝉古語呼濟爾鹻也城西北五百五十里
  沃埓克河城西北六百七十里
  呼瑪爾河城西北七百二十里其源有二一近竒埓恩路
  烏庫哩河國語烏庫哩細鱗梭魚也城西北九百五十里
  巴哩顔河城西北一千一百里
  鄂諾河䝉古語鄂諾牡黃羊也城西北一千一百六十里
  巴爾坦河䝉古語巴爾坦有虎之謂也城西北一千一百九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南入黑龍江
  陀囉河國語陀囉令散也城西北一千二百里
  額穆爾河城西北一千三百二十里
  平庫河城西北一千四百七十里源出興安嶺北流入黑龍江
  博囉穆丹河國語博囉涼帽也穆丹觧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北一千四百六十里源出興安嶺西南流入黑龍江
  鄂勒多觀河䝉古語鄂勒土著也多觀語觧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北一千五百五十里鄂爾河䝉古語鄂爾氣也城西北一千五百七十里流入黑龍江
  烏特勒喜河城西北一千五百九十里
  彰塔拉河䝉古語彰性情也塔拉觧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北一千六百里
  呼濟齊河城西北一千六百二十里
  烏爾蘇河國語烏爾蘇層次也城西北一千六百三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南流入黑龍江鄂爾多庫勒河鄂爾多䝉古語觧見奉天府山川卷庫勒腿也城西北一千六百四十里源出西北興安嶺南流入黑龍江
  托克河䝉古語托克定也城西北一千六百四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南流入精竒哩江烏嚕木河䝉古語烏嚕木鹿哨子也城西北一千六百五十里源出外興安嶺即綽羅納安巴吉爾齊河安巴觧見奉天府山川卷䝉古語吉爾齊志向頽惰人也城西北一千六百七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南流入黑龍江
  格哷卜齊河䝉古語格哷卜齊糠燈也城西北一千六百七十里流入黑龍江訥爾赫蘇竒河城西北一千六百八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南入精竒哩江濟嚕克齊河䝉古語濟嚕克齊畫工也城西北一千七百三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南流入黑龍江
  額哩河國語額哩掃也城西北一千七百七十里源出興安嶺南入黑龍江
  烏底河城西北一千八百里
  吉爾巴齊河吉爾巴齊䝉古語觧見疆域形勝卷城西北一千九百九十里源出興安嶺南入黒龍江俄羅斯分界碑即在河口東岸
  額音古哩泊額音國語觧見吉林山川卷古哩移徙也城北一千四百八十里博爾和哩泊城東北六十里
  鼐濟池䝉古語鼐濟女尼也城東九十里即納濟鄂謨國語鄂謨池也
  珊池國語塔珊虛偽也城東一百六十里
  波勒和哩池城東北一百五十里東接喀費音蘇蘇國語蘇蘇籍貫也
  鍾科池國語鍾科提撕也城東北一百六十里
  瑚爾漢烏魯蘇河灣瑚爾漢見八旗姓䝉古語烏魯蘇蘆葦也城東南達呼爾原駐劄處謂之庫爾堪部
  烏魯蘇河灣即烏魯蘇穆丹城西北三百二十里即黒龍江中流廽環之灣也烏魯蘇解見前穆丹解見吉林山川卷
  察爾弼勒河灣城西北一千三百三十里
  提咸河灣城西北九百二十里
  呼倫布雨爾駐處無城郭山川止計方向
  綽羅勒山東二百四十里
  碩隆山䝉古語碩隆尖峯也東二百五十里
  成格勒圖山䝉古語成格勒圖喜樂也東二百六十里
  烏克什哈克齊山東四百里
  噶勒巴爾山䝉古語噶勒大也巴爾虎也西二百七十里
  都蘭哈喇山䝉古語都蘭溫煖也哈喇解見本卷前西三百里西接達巴海呼徳克阿勒坦額黙勒山阿勒坦額黙勒䝉古語解見吉林山川卷西三百二十里哈瑪爾山哈瑪爾䝉古語解見疆域形勝卷西三百四十五里
  穆固圖爾山穆爾圖爾䝉古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南四百四十餘里
  哈勒布爾古特圖山䝉古語哈勒頂毛禿也布爾古特鵰也固有也南五百里伊克圖嚕山䝉古語伊克圖嚕大頭也北一百五十里
  庫魯爾山北二百三十里
  都木逹都齊爾山䝉古語都木達中也都齊爾四十數之謂北三百七十里凖竒爾山䝉古語凖東也竒爾斑㸃也北三百七十里
  穆克圖哩山穆克圖哩國語觧見吉林山川卷東南四百里
  特爾欽山國語特爾欽台階也東南四百九十里
  和哈武勒山東南六百里
  錫伯山錫伯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西南三百十里
  額稜山西南三百六十里
  諾們布爾格圖山䝉古語諾們布爾格念經之廬舍也圖解見本卷前西南四百里克依哷和碩山國語堯依哷棗騮馬也䝉古語和碩山峯盡處也西南四百九十里伊克庫克圖山國語觧已見前註東北九百二十里
  哈坦和碩山䝉古語哈坦性暴也和碩解見前西北一百二十里
  特克山䝉古語特克大角羊也西北二百里
  薩喇圖山䝉古語薩喇圖有月之謂西北二百里
  逹哈徳倫山國語逹哈雨浸透也徳倫觧見本卷前西北三百里
  溫都爾山䝉古語溫都爾髙也西北三百二十里
  阿布該圖山䝉古語阿布該兄長之稱圖解見本卷前西北三百二十里托羅該山䝉古語托羅該頭也西北三百五十里
  䝉果勒楚克山䝉古語䝉果勒䝉古也楚克解見本卷前西北三百五十里博羅托羅該山博羅䝉古語解見奉天山川卷托羅該解見前西北三百六十里沙拉托羅該山䝉古語沙拉黃色也托羅該觧見前三百八十八十里巴倫奇爾山䝉古語巴倫竒爾虎皮斑㸃也西北三百八十里
  興安嶺東三百餘里詳黒龍江山川注
  額伯爾哈巴爾嶺䝉古語額伯爾角也哈巴爾鼻也東六百二十里穆實希興安嶺穆實希國語觧見本卷前東南六百十里
  濟爾瑪台河䝉古語濟爾瑪台有小魚也東七十餘里源出東南庫克齊爾摩多北流入開拉哩河又東支流曰烏努爾河𫎇古語庫克齊爾摩多有青斑之樹也
  伊綿河國語伊綿聚集也東七十餘里源出興安嶺北流入開拉哩河
  珠敦河珠敦國語觧見吉林山川卷東一百三十里源出興安嶺北流入開拉哩河烏蘭布爾噶蘇台河䝉古語烏蘭布爾噶蘇台紅栁也東一百七十里源出南庫克齊爾摩多東北流入濟敦河
  嘉蘭河國語嘉蘭間隔也東二百餘里源出興安嶺北流入開拉哩河
  摩該圖河䝉古語摩該圖有蛇也東二百十餘里源出興安嶺北入開拉哩河庫勒徳爾河東二百十餘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南流入開拉哩河
  愷河東二百四十餘里源出興安嶺北入珠敦河
  喬河東二百四十五里源出興安嶺南流入珠敦河
  袞諾爾河袞諾爾䝉古語觧見錦州府山川卷東二百七十餘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南流入開拉哩河
  鄂爾竒齊河䝉古語鄂爾竒齊丟擲也東二百八十餘里源出興安嶺北流入開拉哩河
  克庫河國語克庫重舌也東二百九十餘里源出興安嶺西北流入開拉哩河穆雅河國語穆雅草豆茖蘘也東三百十餘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南流入開拉哩河特訥克河䝉古語特訥克愚也東三百九十里
  海拉爾河東四百十里
  和倫河和倫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東四百五十里
  烏爾繖河國語烏爾繖二楂苗也西二百八十餘里源出布雨爾池北流入呼倫池克勒倫河西二百八十餘里不知其源從西車臣汗界墨爾根哈瑪爾下口流二百二十餘里入呼倫地
  輝河䝉古語輝羊也南三十里源出東南興安嶺西北流經察罕托囉該東折入伊綿河錫爾格河國語錫爾格絲也南五十里源出東南庫克齊爾摩多西流入伊綿河烏特格河䝉古語烏特格熊也南一百餘里源出東興安嶺西流入伊綿河烏納河國語觧見本卷前南一百餘里源出東興安嶺西流入伊綿河
  孔果爾津河南一百二十里源出西南平野東流入伊綿河
  塔拉齊河䝉古語塔拉齊管野外人也南三百五十里源出東南興安嶺西北入伊綿河又四百四十餘里有噶勒弼阿道國語噶勒弼耳聰也䝉古語阿道牧羣也
  錫巴爾台河䝉古語錫巴爾台有泥也南四百里
  伊本河南四百十里
  奎河䝉古語觧已見前注南四百三十里
  溫水河南五百二十里
  哈勒巴哈圖河䝉古語哈勒巴哈戥殼觜烏也圖解已見前南五百四十里開拉哩河國語觧已見前注北十里源出東興安嶺
  墨爾根河墨爾根國語觧見建置沿革卷北六十餘里源出東興安嶺西南流入開拉哩河根河國語根𩓐頸也北二百三十里源出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
  特勒古爾河䝉古語解已見前注北二百八十餘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喀穆河北三百四十餘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
  伯哩河國語伯哩弓也北三百九十餘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薩穆特爾格河䝉古語薩穆蝦也特爾格車也北四百四十餘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
  哈拉爾河國語哈拉爾環佩也北四百八十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黙勒肯河國語黙勒肯地之陽氣也北五百十餘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
  紐爾河䝉古語紐爾臉也北六百六十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安河國語安常也北七百十餘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
  哈布勒河䝉古語哈布勒春也北七百四十里
  伊穆河北七百九十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流入額爾古訥河
  墨河北八百六十里源出東北興安嶺西北流入黒龍江
  烏諾爾河䝉古語烏諾爾誠也東南二百二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北流入珠敦河烏瑪喇河䝉古語烏瑪喇北方也東南二百二十里源出興安嶺東北流入珠敦河
  瑪爾敦河東南二百四十里源出南興安嶺東北流入烏諾爾河
  和羅竒河國語和羅竒老蒼也東南二百四十里源出興安嶺西北流入烏諾爾河固爾班賽堪河䝉古語固爾班三數也賽堪解見本卷前東南四百里特勒錦河國語特勒錦禈帶也東南四百九十里
  大溫水河東南五百十里
  訥墨爾亨河國語訥墨爾亨蓑衣也東南五百六十里
  哈噶達蘇台河䝉古語哈噶達蘇台有魚剌也東南五百八十里
  庫勒河䝉古語庫勒足也西南三百里
  烏嚕遜河䝉古語烏嚕遜流也西南三百里
  鴻喀河西南三百七十里
  喀爾喀河喀爾喀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西南三百九十里河西即喀爾喀部界呼魯蘇台河䝉古語呼魯蘇台有蘆葦也西南四百里
  和勒和齊河國語和勒和齊鎗頭菜也西南五百九十里
  色葉勒濟河西南六百六六十五里
  烏勒惠河國語烏勒惠蘆葦也西南七百五十里
  特訥克河䝉古語已見前注東北九十餘里源出興安嶺西南流入開拉哩河額爾古訥河額爾古訥䝉古語解見建置沿革卷西北二百二十里源出西北哲爾徳阿濟爾漢烏拉津池東北流入黑龍江蒙古語哲爾徳阿濟爾罕紅兒馬也
  克哷倫河西北三百六十里西南接車臣漢界
  呼拉津河呼拉䝉古語解見吉林山川卷西北四百里
  呼倫池呼倫䝉古語解見吉林山川卷西二百五十餘里
  伊伯哈喇呼濟爾池伊伯見八旗姓譜䝉古語哈喇呼濟爾解見前南一百餘里庫庫池䝉古語庫庫青色也北一百七十里
  錫訥肯哈喇呼濟爾池䝉古語解已見前注東南一百一十里噶勒弼池國語解已見前注東南四百里
  貝爾池䝉古語貝爾牡水獺也西南三百五十餘里
  烏蘭池䝉古語解已見前注西南四百七十里
  沙喇烏蘇池䝉古語沙喇烏蘇桃花水也西北二百里
  呼拉津池西北四百里
  烏蘭泉䝉古語解已見前注即烏蘭布拉克也西三百三十餘里源出平野東流入烏爾繖河
  布達泉布達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即布達布拉克西南六百四十里
  綽爾惠圖渡口䝉古語綽爾胡笳也惠圖綬也西北二百八十里
  黃佳渡口西北二百八十里
  呼蘭駐處無城郭山川止計方向東南二十五里即古呼倫故址
  尼瑪蘭山尼瑪蘭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東一百里
  巴延蘇蘇山巴延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蘇蘇解見本卷前東二百四十里佛斯亨山佛期亨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東一千一百二十里
  黃闥山北八十里
  小鞍山北四百里山南曰納爾濟衛
  尼爾濟瑪山東北二百五十里
  䝉古嚕山東北三百里
  富聶赫山國語富聶赫髪也東北四百里
  噶勒噶山國語噶勒噶晴也東北五百三十里
  大鞍山西北二百五十里
  巴蘭巴沁窩集巴蘭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巴地方也沁正面也東六百八十里屯窩集屯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東北一千一百五十里
  鄂勒歡綽羅河鄂勒歡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綽羅名號也東一百里源出尼瑪喇河北流㑹碩羅河
  安巴穆納琿河國語安巴穆納琿大無聊也東五百里
  巴蘭河巴蘭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東六百八十里
  納爾吉河國語納爾吉伶利也東三百二十里源出小鞍山北流㑹呼蘭河額依濟宻河北三百四十里源出小鞍山流入呼蘭河
  額依緷河國語額依緷無知人也北三百四十里
  吉馬河東北一百八十里源出黃闥山流入呼蘭河
  格穆克河東北二百三十里源出黃闥山流入呼蘭河
  碩羅河國語碩羅間空也東北二百六十里源出䝉古嚕山南流入松花江
  佛特庫河國語佛特庫耳挖也東北二百六十里源出䝉古嚕山流入松花江錫爾哈河國語錫爾哈獐也東北二百七十里源出䝉古嚕山東北流㑹和羅河入松花江
  和羅河和羅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東北二百八十里源出䝉古嚕山東流㑹布雅宻河入松花江
  布雅宻河東北三百里源出䝉古嚕山南流入松花江其西支流亦曰穆楞河近穆楞路拉里喀河國語拉里喀飢不可耐也東北三百二十里
  呼拉固河䝉古語呼拉固竊取也東北三百八十里
  阿濟格富拉琿河阿濟格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富拉暉紅也東北三百八十里
  安巴富拉琿河安巴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富拉琿見前注東北四百里東即富拉琿河
  噶勒噶河國語解已見前注東北四百十里
  呼蘭河呼蘭國語解已見吉林山川卷䝉古語呼蘭野騾也東北四百四十里薩璘河國語薩璘馬股皮也東北五百三十里
  錫伯河錫伯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東北五百八十里
  安巴呼特赫河國語安巴呼特赫大瘡痂也東北五百九十里
  阿濟格呼特赫河國語阿濟格呼特赫小瘡痂也東北五百九十五里察哈拉庫河東北六百里源出察哈拉庫山
  哈魯河哈魯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東北六百三十里
  洪科河國語洪科山峯盡處也東北六百二十里
  阿什克坦河䝉古語阿什克坦有利益之謂東北八百五十里
  扎哩河國語扎哩茅藤子也東北九百三十里東即扎哩衛
  屯河屯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東北九百五十里
  雅嚕河國語解已見前注東北一千里
  富勒堅河國語富勒堅赤色也東北一千五十里
  烏屯河東北一千六十里
  徳呼恩河國語徳哷思馬乳膀也東北一千七十里
  都勒河國語都勒令過去也東北一千八十里
  璧漢河國語璧漢野外之野也東北一千九十里有二一在東北一千七十里窩集霍河窩集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東北一千一百里又西南曰霍河
  宜春河東北一千一百里
  烏穆魯河東北一千一百里
  穆遜河䝉古語解已見前注東北一千一百二十里
  圖河䝉古語解已見前注東北一千一百三十里
  扎克達穆圖河東北一千一百五十里
  伊遜河䝉古語伊遜如數也東北一千一百五十里
  喀木齊河國語喀木齊兼併也東北一千一百八十里
  克音河西北三百三十里
  訥敏河西北三百四十里
  通肯河通肯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西北三百三十五里
  札喀河國語札喀物件也西北三百五十里
  海倫河國語海倫水獺也西北三百九十里
  華札哈勒哈池國語華札哈破也䝉古語哈勒哈藤牌也東四百二十里屯池屯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東北九百五十里
  塔爾琿河灣䝉古語解已見前注西一百里即塔爾琿托輝䝉古語托輝河灣也又有一在西四十里
  布特哈
  圖庫爾山西南三百十里
  扎克齊達山西北三百五十里
  格勒布爾山西北五百里
  喀布齊祿峯北一百二十里
  特尼河國語解已見前注西四百四十里
  科楞河西五百八十里
  阿倫河䝉古語阿倫潔凈也西六百三十里東會科楞河又東南過誥博羅莽堪流入嫩江甘河國語解已見前注西北五百二十里
  畢拉河國語解已見前注西北五百二十里
  呼裕爾河西北五百五十里
  諾敏河諾敏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西北五百六十里
  古山川附考
  等竊惟山川今古異名如河稱太史莫問其津藪號陽䊸未詳其地往往有之臣等既釐考奉天錦州吉林黑龍江諸山川詳著於篇因考前代書史言遼東西山川者多矣古今世逺方言易訛或存諸載籍名有可稱按之輿圗地難指溯傳者失其真詮辨者更流附㑹爰博採前經詳加訂證其無考者並著於編以附闕疑之義雲爾
  毉無慮山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疏在今遼東郡後漢書作毉無慮 按醫無閭山今在錦州府廣寧縣界內無作巫見廣寧縣界山川注
  衛臯山山海經潦水出衛臯 東南注渤海入潦陽郭璞注出塞外衛臯山元菟髙句酈縣有潦山小潦水所出西流注大潦按潦水即今遼水句酈今作句麗
  不咸山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又曰有榆山有鯀攻程州之山郭璞注皆因其事而名物也按今長白山即古不咸山在吉林境內詳見吉林山川注榆山鯀攻程州之山俱無考據
  室偽山前漢書地理志注遼東郡居就縣有室偽山室偽水所出 按居就為今遼陽州地其山今無考遼山前漢書地理志遼山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入大遼水後漢書元莬郡髙句麗遼山遼水出焉水經注小遼水出遼山 按小遼水即今渾河源出納嚕寫集遼山疑即此也
  分黎山前漢書地理志注分黎山列水所出魏書勿吉傳有祁黎山明一統志亦有祁黎山按之當在今吉林界內一山而異名也
  馬首山後漢書地理志遼西郡栁城縣有馬首山晉書慕容皝遼封奕率騎潛於馬兠山按馬兠山疑即馬首山兠與首音相似
  蓋馬大山後漢書東沃沮在髙句麗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北與挹婁夫餘南與濊接武帝滅朝鮮以沃沮為元菟郡後更屬樂浪注其山在今平壤城西遼史顯徳府為忽汗州地忽汗州即平壌城 按今蓋平縣即漢西蓋馬縣地益馬大山應在葢平海城之間今以圖志考之平壌實在朝鮮境內髙麗圖經亦云平壌城在鴨緑水東顯徳故城在今遼陽州之北是遼史之以顯徳地為忽汗州忽汗即平壌誤也但以漢書元菟樂浪郡地考之實今蓋平海城諸縣境內地且顔師古注稱蓋馬大山在平壌城之西則應與故耀州城相近無疑沉平壌故城亦非即今朝鮮境內之平壌姑從舊志存此山以備叅考
  首山三國魏志景初二年司馬懿征公孫淵軍至遼東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長數十丈從酋山東北墜襄平城東南 按首山在今遼陽州西南又稱手山
  青山晉書太康十年慕容廆又遷於徒河之青山杜佑通典徒河青山在營州郡城東一百九十里 按徒河即今錦縣前漢屬遼西郡後漢改隸遼東遼為神水縣今因之元廢今義州城東南有音山但核之又不在錦縣界姑存之以闕疑
  青城山晉書遼東屬國有青城山 按唐之青山州遼之青山縣皆因此得名核之當在義州邊界與青山是一是二世逺莫可詳辨
  徒太山北史勿吉國傳有從太山北魏書作徒太山 按徒太即今長白山詳見長白山注帶方山隋書大業𥘉置遼西郡有帶方山禿黎山雞鳴山松山 按漢時有帶方縣屬樂浪郡即今奉天府界內地
  駐蹕山舊唐書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髙麗破遼東城降白崖進攻安市城髙麗傉薩髙延夀髙惠真率衆十五萬來援太宗自山而下引軍臨之賊大漬延夀惠真皆降因名所幸山為駐蹕山命中書侍郎許敬宗為文勒石以紀其功新唐書髙麗傳帝平定髙麗乃驛報太子並賜諸臣書曰朕自將若此云何因號所幸山為駐蹕山圖破陣狀勒石紀其功按駐蹕山有數處唐書稱馬首山遼史稱手山在遼陽城西南十五里接海城縣界乃唐太宗初渡遼水攻遼州時駐營之山也其在安市城外者乃唐太宗既得遼州巖州進攻安市所駐之山此唐書所載駐蹕山是已又葢平東一百十餘里分水嶺諸山亦唐太宗駐蹕處又駐蹕山本名六山則毉無閭也又海城縣西南十里有平頂山一名車駕山又名唐望山亦相傳唐太宗駐蹕處而地誌則混首山與安市為一特附考於此
  東牟山新唐書渤海本粟末靺鞨保挹婁之東牟山宋史髙麗傳端拱四年二月遣秘書丞直史館陳靖自東牟趨八角海口登舟遼史地理志渤海大氏始保挹婁之東牟山明一統志山在瀋陽衛城東二十里 謹按東牟山即今天柱山也舊唐書作桂婁之東牟山桂婁係髙麗部名與新唐書遼史互異
  金山新唐書薛仁貴救營州都督髙偘戰於金山下明一統志金山在開原西北三百五十里遼河北岸又西北三十里曰東金山又二十里曰西金山綿亘三百餘里與烏梁海接境 按今復州城西南有黃金山即此烏梁海原作兀良哈今並譯改
  龍泉山新唐書總章二年髙麗酋鉏牟岑尋叛詔髙偘李謹行討之破其安市城三年又敗之於泉山即此方輿紀要復州城南四十里有龍泉山即故泉山 按今復州有清泉山無龍泉山
  太白山新唐書粟米部居㝡南扺太白山與髙麗接 按太白即今長白山亦曰白山冷陘山新唐書契丹國傳契丹阻冷陘以自固其後為避暑處五月上陘八月下徑松漢紀聞冷山去燕山三千里宋時金人流洪皓於冷山即此 按冷陘即冷山在今黑龍江界內
  木葉山遼史地理志木葉山在永州潢水土河合流處明一統志木葉山在廣寧中屯衛東三十里上建契丹始祖廟 按遼史木葉山在上京臨潢府地為今廣寧縣北達外喀爾喀河南穆固穆爾山明志所云乃今錦縣之平山則似誤矣義考方輿紀要廣寧衛東三十里有木葉山契丹主建南樓於上在今衛境內廢永州非此山也則又似遼史之誤兩存其説以備考
  明山遼史地理志東京有明王山方輿紀要明山在復州衛東十里亦曰明王山相傳髙句麗王子東明𦵏其上因名 按明一統志亦有明山在復州衛東十里而元志則雲明三山在遼陽東三十里髙句麗王之子東明𦵏其上今以地考之復州諸山無明王之名且遼陽東三十里非復州之地縣志又疑今東屏山即明山遂列東明王墓於陵墓內皆非也惟遼史所云遼陽府有明王山山與遼陽相近其説為近是
  大寳山遼史地理志貴徳寧逺軍有大寳山 按大寳山在今鐵嶺境東南詳見鐵嶺縣山川注
  查牙山遼史地理志錦州臨海軍遼東無慮縣有大胡僧山小胡僧山大查牙山小查牙山方輿紀要擦牙山在義州衛西北六十里相近有營城山又廣寧前屯衛有大寨兒山 按擦牙山即遼史查牙山今錦縣界內東北四十五里有嵯岈山去營城山十五里但道里與前志不同
  狼山遼史地理志遼州始平軍有蛇山狼山黑山巾子山 按今廣寧縣界內有蛇山狼虎山黒山巾子山今訛為貴子山
  慶雲山遼史地理志上京慶州慶雲山本黑嶺也在州西二十里有黑山赤山太保山老翁嶺饅頭山 按黑嶺在今吉林界內餘則古今異名無考
  馬盂山遼史地理志上京道臨潢府有馬盂山兎兒山野鵠山鹽山鑿山松山平地松林大斧山列山庫哩山勒特山 按臨漢府今寧古塔境內地諸山皆無考證庫哩原作屈劣勒特原作勒得今俱譯改
  烏丸山遼史地理志烏州有烏丸山永州有髙澱山饒州有青山大福山松山 按烏州永州饒州俱當在今邉境然諸山皆無考
  五指山遼史地理志稱三州山明一統志在萬峯山之北五峯秀㧞若手指然 按此山在今錦州府寧逺州境內
  新羅山宋許元宗奉使行程録自咸州北行九十里至同州東望大山即新羅山深處與髙麗接界 按遼咸州即今咸平府同州今為銅山郡俱在今鐵嶺開原之間東至威逺堡即吉林界南至奉州即唐時髙麗界開原即漢時夫餘界百濟之舊國也通考謂新羅西北界出髙麗百濟之間者即指此
  安平山明一統志在都司城東南一百里上有鐵塲方輿紀要俗名平礦山一名天城山按今遼陽州城東六十里有安平村城南四十餘里有年安寺此外海城縣鳳凰城界內並無安平山之名
  斡羅山明一統志在定遼都城東北千五百里大梁水發源於此 按太子河之源出薩穆禪山在東南邉外即古大梁水明志誤為遼陽州境內斡羅山
  阿爾罕山明一統志在三萬衛東 按今阿勒坦額黙勒山即此國語解已詳見吉林山川卷阿爾罕原作阿兒干今譯改
  䝉溪山明一統志在三萬衛東七百八十里松花江東岸 按今吉林界無此名十八盤山方輿紀要廣寧前屯衛北九十里縈四曲折十有八盤又衛西北有龍門山蛇倒退山皆以其險峻難越而名 按以上三山今皆無其名
  二塔兒山方輿紀要鐵嶺衛西有塔兒山又西南有二塔兒山又西南有下塔兒山 按今鐵嶺縣境內止有塔兒山並無二塔兒山下塔兒山
  單單大嶺三國魏志沃沮還厲樂浪漢以土地廣逺在單單大嶺之東分置東部都尉按單單大嶺即長白山單單與珊延音相近聲之轉也
  青嶺晉書慕察熈好游田北登白鹿山東過青嶺金史地理志其山有長白青嶺 按今吉林城南有青嶺即此
  馬紀嶺金史地理志上京有馬紀嶺 按明一統志馬紀嶺亦當在吉林烏拉境今無考天門嶺按明一統志當在吉林烏拉今無考
  黃龍岡新唐書契丹傳潢水之南黃龍之北水經注地理志上京北帶潢水南控黃龍 按唐置黃龍府於此今謂之黃龍岡在開原城北
  桃花島新唐書地理志登州東北海行過大謝島龜歆島烏湖島三百里至都里鎮二百里東傍海壖過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金史地理志興城縣有桃花島 按桃花島即桃花浦明初海運泊船於此今在寧逺州城南
  浴水山海經又北五百里曰錞於毋逢之山北望雞號之山其風如䬅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郭璞注浴即黑水也
  列水山海經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郭璞注朝鮮今樂浪縣箕子所封列亦水名今在帶方漢書帶方有列口縣
  龍鮮水前漢書地理志注龍鮮水東入封大水封大水緩虛水皆南入海酈道元水經注新河自枝渠東出合封大水謂之交流口水出新安平縣遼西之屬縣
  大梁水即今太子河亦曰東梁河前漢書地理志注遼陽縣大梁水西南至遼陽入遼遼史地理志東梁河自東山西流與渾河合為小口㑹遼河入於海金史地理志東梁河國語名烏爾呼畢刺明一統志大子河源出斡羅山西流五百里至都司城東北五里許折而西南流至渾河合為小口㑹遼河入海
  沛水前漢書地理志注畨汗縣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
  小遼水即今渾河前漢書地理志注小遼水西南至遼隊入大遼水晉書小遼水又西南逕㐮平縣為淡淵晉永嘉二年涸司馬宣王之平遼東斬公孫淵於斯水之上漢桑欽水經元菟髙句麗縣有遼山小遼水所出注水出遼山西南流經遼陽縣與大梁水㑹水出北塞外西南流至遼陽入小遼水遼史地理志渾河在東梁范河之間金史地理志樂郊奉集二縣有渾河明一統志渾河源出塞外西南流至瀋陽衛合沙河又西南流至都司城西入太子河
  南蘇水前漢書地理志注髙句麗縣有南蘇水西北經塞外 按今 興京界內有南蘇城遺址疑此水即與城相近
  㳫水前漢書地理志遼東郡㳫氏應邵曰㳫水也顔師古注凡言氏者皆謂因之而立名明一統志遼東有㳫氏邑水在其地 按今奉天境內並無㳫氏水疑堙
  鹽難水前漢書地理志馬訾水西北流入塩難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 按新唐書亦云鴨緑水西與塩難水合馬訾水即鴨緑江塩難水即佟家江
  大遼水後漢書地理志注大遼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漢桑欽水經出塞外衛白平山東南入塞過遼東㐮平縣西又東南過房縣西又東過安市縣西南入於海注遼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東流至遼東之望平縣西屈而西南流逕㐮平縣故城西又南逕遼隊縣故城西右㑹白狼水西南至安市入海通典大遼水源出靺鞨國西南山南流至安市遼史地理志遼河出東北山口為范河西南流為大口入於海明一統志遼河源出塞外自三萬衛西北入境南流經鐵嶺瀋陽都司之西境廣寧之東境又南至海州衛西南入海 按今克爾素河源出吉林西南庫勒訥窩集北流出邉即折而西南其西一源即什喇穆楞河也源出古北口五百餘里䝉古克什克騰界內之伯爾克和爾果東流經口外諸䝉古駐牧地北受喀喇穆楞河南合羅哈河又東南至開原西北邉外㑹克爾素河入邉為遼河漢志水經註所言遼源皆指今西北一支其東來之一源則始於通典通考雲貞觀二十一年李勣破髙麗於南蘇班師至頗利城渡白浪黃巖二水皆由膝以下勣怪二水狹淺問契丹遼源所在雲此二水更行數里合而南流即稱遼水據此則唐時遼水已合東西二源言之今口外羅哈河下流與什喇穆楞河合羅哈河即古白浪水什喇穆楞即黃巖古潢水也
  小水後漢書句麗一名貊耳有別種依小水為居因名曰小水貊魏志春秋遼東郡西安平縣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麗別種因名之小水貊
  五官水晉書遼遣將屈雲攻興國與皝將慕容遵戰於五官渡水
  粟末水魏書勿吉國去洛五千里自和龍北二百餘里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洛瓌水又北行十五日至太魯水又東北行十八日到其國有粟末水 按和龍為今土黙特右翼地太嚕河北史作太岳魯水當為今托囉河亦作淘爾洮兕又作滔爾皆音之轉也新唐書之它漏遼金之他魯撻魯河並聖宗所改撻魯河為長春河者皆是水耳源出科爾沁西北興安山東南流合桂勒爾河又東北折經科爾沁右翼後旗南界又東經扎嚕特南界滙為納喇薩喇池亦名日月池㑹嫩江以入於松花江松花江即粟末水新唐書言栗末西北注它漏河者葢不知它漏河東南入嫩江以達松花而反謂松花由嫩江以注它漏是據圖臆揣之誤也洛瓌當即老哈之轉音𫎇古稱老河為老哈源出喀喇沁右翼東北流經故大寧城東又北經敖漢翁牛特左翼南又東北經奈曼及喀爾喀左翼北流五百里許與黃河合證之魏書使臣所行地理音譯更相符合其不能經由東北行者葢中間為契丹所隔故耳又扎嚕特右翼西北一百九十里亦有他魯河源出大青羊山南流數十里入阿哩雅河史載自和龍至勿吉由北而東不應反岐至西北則太魯非此河也 又按宋瓦江即松花江明一統志誤為宋瓦
  完水北史烏洛侯國在地豆乾北去代都四千五百餘里其國西北有完水東北流合於難水其小水皆注於難東入海又西北行二十日有於巴尼大水所謂北海也 按完水即今黑龍江詳見黑龍江山川註
  勃錯水新唐書貞觀十九年帝親征髙麗至勃錯水阻淖八十里車騎不能通方輿紀要錯水在海州衛西北 按合海城葢平境內並無勃錯水或古今異名不可考矣
  鴨淥水新唐書馬訾水出靺鞨長白山色若鴨頭號鴨緑水貞觀十九年程名振等㧞卑沙城遣將耀兵亍鴨緑水又龍朔元年契苾何力討髙麗髙麗守鴨淥水不得濟何力乗氷堅渡水大破之乾封二年李勣伐髙麗管記元萬頃檄文曰不知守鴨淥之險髙麗報曰謹聞命矣即移振守唐兵不得渡乾封三年李勣大破髙麗兵於鴨淥柵進圍平壌髙麗降杜佑曰鴨淥水濶三百步在平壌西北四百五十步遼東南四百八十里隋大業八年代髙麗分道並進皆㑹於鴨淥水西宋史大中祥符二年契丹主隆緒代髙麗渡鴨淥江髙麗敗保銅州元史至正二十年廢髙麗王巴延特穆爾立其昆弟在京師者曰塔思特穆爾以兵送之國髙麗國人不服至鴨淥江髙麗㐲兵四起兵敗方輿紀要鴨淥水源出長白山下流入海與髙麗分界 按鴨淥水即今之鴨淥江詳見吉林山川注內巴延特穆爾國語解䝉古語解已見疆域形勝名宦等卷䝉古語塔思性烈也
  薩水新唐書男建以兵五萬襲扶餘李勣破之薩賀水上明一統志薩水在鴨淥江東平壤城西 按薩水即薩賀水應在邉界
  唐龍水明一統志唐龍水在遼西郡至徒河入海 按唐龍水今未知所在
  貴端水方輿紀要在金州城西南唐永徽五年程名振等討髙麗度遼水趨新城髙麗以其兵少開門度貴端水逆戰名振等大破之焚其外郭而還 按貴端水今堙
  和囉噶水元史地理志和囉噶萬戶府有和囉噶江流並混同江明一統志和囉噶江源出建州東南山下東北滙為鏡泊又北入混同江 按和囉噶即今寧古塔烏蘇哩江鏡泊即今之興凱湖舊志漫以今畢爾騰湖為鏡泊遂以今瑚爾哈河為和囉噶江已於吉林山川卷內詳辨其誤和囉噶原作呼里改今譯改
  大蟲江明一統志大蟲江在都司城東南四百里源出龍鳯山南流入鴨淥江方輿紀要亦謂在鳳凰城境內 按今鳳凰城西北有龍鳳臺山即明時之龍鳳山並無大蟲江之名疑即今佟家江也
  南北通江方輿紀要南北通江在海州衛西一百八十里源出衛東滑石山自東而西橫度遼水折而南流又折而東復入於遼河其間有閬州方十餘里可以耕稼 按今海城縣東南有滑石嶺即滑石山並無南北通江之名疑堙
  阿雅噶河明一統志阿雅噶河源出長白山東流入海 按今吉林寧古塔境內止有圖們一江源出長白山水流入海以水道考之當即此河或一水而二名耳圖們金火又作統門詳見寧古塔山川注阿雅噶原作阿也苦今譯改
  難河魏書勿吉傳太和初使臣乙力支稱初發其國乘船溯難河西上至大沵河南出陸行渡洛孤水從契丹西界達和龍 按難河亦曰那即嫩江也太沵即太魯洛孤即洛壊皆音轉而訛實即托羅及老哈二河也托羅入嫩紅故自難河乗船可溯托羅與老河相隔故南由陸行嫩江又名呼喇溫江詳見黒龍江山川注呼喇溫原作忽喇溫今譯改
  古泥河新唐書渤海大氐本粟末靺鞨附髙麗國髙麗滅保東牟直營州東二千里以泥河為境萬嵗通天中契丹反東渡遼水保大白山之東北阻奧婁河自固 按元一統志引契丹地理志雲浿水即古泥河也自東逆流數百里至遼陽瀦蓄不流有蓒芋草生於泊中故名蓒芋泊明一統志從之又以朝鮮大通江為淚水考泥河在海城縣西南六十五里葢平縣北五十里源出聖水山流至述真山散漫為遼時之蓒芋泊今為蓒芋濼水多蓒芋之草與朝鮮境內之浿江不同又按太白即長白奧婁當為阿嚕河源出吉林安巴和託峯一西南流入哈達河一流至開原東南入清河
  呼爾罕河新唐書天寳末渤海大氐欽茂從上京直舊國三百里呼爾罕河之東 按呼爾罕河即今寧古塔瑚爾哈河源出塞齊窩集滙於寧古塔城西南一百里之畢爾騰湖廣五六里袤七十里許中有三山即呼爾罕海也又自發庫東繞寧古塔城旁古大城之南東北流與混同江合古大城疑即上京舊址唐賈耽雲渤海王城臨呼爾罕海者是也呼爾罕原作忽汗今譯改
  室建河新唐書室建河東合那河忽汗河又東貫黑水靺鞨跨水有南北部 按室建即今黒龍江那河即嫩河忽汗即瑚爾哈河並入混同江混同合黑龍江入海混同黑龍合流之處僅在靺鞨東界新唐書兼那河忽汗河言之似誤以混同為黑龍江也其實一出長白一出喀爾喀界逺不相涉前史不知黑水源委以誤傳誤如唐書之以混同入嫩江北盟㑹編稱混同南流入鴨緑通鑑注又以混同為鴨緑皆誤也特正其紕謬於此
  它漏河新唐書粟末部依粟末水以居水源於徒太山西北注它漏河 按它漏即托羅河入嫩江嫩江入松花江此雲粟末西北注它漏誤
  汛河即范河遼史地理志東京遼陽府北至挹婁范河二百七十里金史地理志新興挹婁二縣有范河方輿紀要源出衛東三十里松山之東㑹諸山之水西南流經黃山塔北流入遼河
  路河遼史地理志遼州有羊腸河方輿紀要路河在廣寧衛東四十里其上流為羊腸河源出白雲山經鎮武堡髙橋舖入䥥刀湖又東合沙河流入三岔河中間有沙嶺地形髙阜多沙河易淤自盤山驛以來每霖雨河水泛溢人馬常虞艱阻明正統中於沿河築隄長二百步河水通行自海運廢河道遂阻路河蓋以沿路濬河而得名也 按今在廣寧城東統名曰羊腸河
  錐子河遼史地理志遼州有錐子河明一統志源出廣寧衛東北一百裏白雲山南流入遼河 按錐子河即今廣寧城東北珠子河今考白土厰東惟羊腸河從東入境南流錐子河故道久堙土人云山水盛時此河故道尚可指也旱則涸矣
  淶流河遼史地理志上京臨潢府淶流河自西北南流遶京三面東入於曲江其北東流為安春河又有御河沙河黑河潢河鴨子河荅嚕河狼河蒼斗河輞子河臚朐河隂涼河瀦河鴛鴦湖興國恵民湖廣濟湖鹽濼百狗濼大神淀金史地理志隆州古夫餘之地有混同淶流河按明一統志言金水河西北流與淶流水合淶流源出三衛馬盂山東流至黃龍府境東又
  東南流入女真境㑹金水河東北入混同江方輿紀要亦云今考大寧故城外有馬盂山去寧古塔甚逺則二水焉得合流且別金水河與呼爾罕河而二之亦誤鴨子河即今混同江安春河即今之愛新水今之瑚爾哈河淶流河疑即今吉林城東之拉林河塔魯河疑即今吉林城東之噶魯河其餘諸水則今昔異名莫可訂正矣安春原竹按出塔魯原作他魯今譯改
  清河即今懿路河亦名小清河金史地理志挹婁有清河國名扣必剌即此全遼志小清河在鐵嶺衛南六十里源出廢貴徳州南山西流經懿路城南流入遼河
  枸桞河金史城理志桞河縣有枸河栁河 按盛京輿圖有桞河而無枸河第遼河一名巨流河一名句麗河一名枸桞河謂是枸河桞河合流之處考桞河源出遼陽州城東北八十里西北流經承德縣城東南之蠟子山紅寶石山陽入十里河又考十里河舊名稠桞河源出遼陽州城北六十里亦西北流至楊家灣合沙河入渾河渾河入遼河則枸河或即十里河也第十里河與桞河合流之地去巨流河尚逺而遼河之大豈轉因二小水得名是蓋因句麗巨流枸桞音頗相同以故轉疑有此説耳又按土黙特右翼西北亦有桞河東南流經喀喇城入大凌河又義州境內之桞河川亦發源於土黙特右翼南亦東南流入大凌河土黙特右翼為古桞城地雖與靺鞨接界在遼為興中府屬中京殊不相渉考遼金韓州信州故城皆在今科爾沁左翼東南科爾沁地在隋唐屬靺鞨無栁河有遼河則所謂枸河桞河者當即枸桞之誤
  達魯古河金史地理志長春縣有達魯古河鴨子河有別里不泉 按此河今在吉林境內即它漏河之轉音詳見粟末水注別里不泉無考
  烏梁河明一統志烏梁河源出沙漠南流合洮児河腦溫江入混同江東流入海龍安伊敦河明一統志龍安伊敦河在三萬衛西北金山外伊敦原作一禿今譯改喀𠻳河明一統志喀𠻳河在開原城東四百里源出長白山北松山東流合輝發江入松花江
  伊宻河明一統志伊宻河在開原城北四百里源出艾河 北山北流合伊敦河入松花江按今吉林城西有伊勒們河即是金史作額勒敏河詳見吉林山川注伊宻原作一迷今譯
  
  溫都河明一統志溫都河在開原城東五百里北流入松花江溫都原作穩禿今譯改綽羅河明一統志綽羅河在開原城東北五百七十里源出建州衛東南山東北流合達嚕瑪河入松花江綽羅原作掃兀達嚕瑪原作禿魯麻今並譯改
  艾蔥河明一統志艾蔥河在開原城東北六千餘里源出潭州東山東流入海今應在邉外䝉格河明一統志䝉格河在開原城東北六千餘里源出潭州東山東流入海今應在邉外䝉格原作莾哥今譯改
  三岔河方輿紀要艾河在三萬衛東北二百五十里源出塞外流經衛東北境黒嘴山與土河㑹土河在衛北二百五十里亦自塞外流入至黒嘴山合於艾河二河合流謂之遼海即遼河之上源又有塗河在衛西北二百五十里自塞外流入境南合遼河經衛西八十里又南經鐵嶺衛西八里瀋陽衛西一百十里都司城西一百六十里又南經海州衛西南五十五里又南流注於海謂之三岔河當東西往來之衝按魏公孫淵拒司馬懿使將屯遼隊自固懿張軍其南潛渡其北即此唐太宗征髙麗至此泥淖二百餘里布土作橋乃濟今此地百餘里內泥淖猶不可行康熙五十八年雍正八年相繼修築漸成坦途
  錦川明一統志錦川在錦州西亦曰錦水州以此得名小凌河源出大寧自廣寧左屯衛西入境合女児河及哈喇河南流入海 按錦川即小凌河此河從西北遶城西而南復折而北經城之東又轉南流迴旋如錦故名明一統志分為二誤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九
  城池
  奉天府各屬
  興京
  承徳縣
  遼陽州
  海城縣
  蓋平縣
  開原縣
  鐡嶺縣
  復州
  寜海縣
  岫巖縣
  鳳凰城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九
  城池
  等謹案遼東西地自昔沿為郡國遼金以來升為上京中京東京建置諸城我
  國家營始豐垣崇墉峻列
  皇上厪念
  留都重地發帑興修百雉巍峩金湯鞏固作億萬年丕丕基永垂無極至於前代闉壘設衛防邉遺址所存掌故宜備臣等詳稽臚載謹志城池第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九
  城池
  奉天府各屬
  興京
  城池詳見
  京城志其境內諸城堡及厯代舊有城址分列於後謹案大清一統志凡前代舊建城堡分設防禦者均列入古蹟今本志既分列城池一門凡厯代舊址可考者俱附註於篇其古蹟止載郡縣舊存名目及名勝諸蹟
  鄂多理城
  興京城東一千五百里本朝最初建都於此實為億萬世
  發祥重地事蹟謹詳載京城卷赫圖阿拉注及山川卷長白山注 鄂多理
  原作俄朶里今譯改

  古城城西四里週圍一里一百二十步南一門建置年月未詳相傳為
  開國時六城之一
  事蹟
  謹稽
  實録
  興祖長子徳世庫居覺爾察地次子留闡居阿哈和洛地三子索長阿居和洛噶善地五子寶朗阿居尼瑪蘭地六子寶實居章嘉地分築五城與
  景祖所居赫圖阿拉城相距近者五里逺者二十里兼稱
  寧古塔貝勒
  景祖長子禮敦英勇過人號巴圖魯時近地部落有碩色納者生九子俱強悍又有嘉瑚者生七子俱輕捷多力能身披重鎧連躍九牛
  景祖第四子為
  顯祖宣皇帝
  顯祖嫡妃喜塔喇氏孕十三月而生
  太祖髙皇帝天表玊立聲若洪鐘儀度威重舉止非常國
  [[#{{{1}}}|{{{1}}}]]
  聰睿貝勒
  薩爾滸城薩爾滸國語解見奉天山川卷城西一百二十里週圍三里南與東各一門西南西北各一門外城週圍七里四面各一門乾隆八年十九年
  皇上東巡有御製薩爾滸詩四十一年有
  御製薩爾滸書事長篇四十三年有御製題薩爾滸十二韻薩爾滸再題詩四十八年有御製薩爾滸題句詩俱恭載天章門
  事蹟
  謹稽
  實録天命五年十月自界藩遷於此城建軍民廬舍先是己未天命四年明集兵瀋陽號四十七萬分為四路劉綎康應乾督兵四萬合朝鮮兵出寛甸口馬林麻岩潘宗顔督兵四萬合葉赫兵出三岔口李如柏賀世賢閻鳴泰督兵六萬由清河出鴉鶻闗杜松王宣趙夢麟張銓督兵六萬由渾河出撫順闗期並趨我都城三月朔我西路偵卒遙見火光馳告而南路偵卒又以明兵逼境告
  太祖即於辰刻
  親率貝勒大臣統城中兵出而
  命大貝勒代善前行時偵卒又以明兵出清河路來告大貝勒曰清河之界道途偪仄﨑嶇兵未能驟至我兵惟先往撫順以逆敵兵遂過扎喀闗與大臣扈爾漢等集兵以待時
  太宗文皇帝稱四貝勒以祀事後至謂大貝勒曰界藩山上我築城夫役在焉山雖險倘明之將帥不惜士卒奮力攻之陷夫役奈何我兵宜急進以安夫役之心大貝勒等善是言下令軍士盡擐甲日過午至太蘭岡大貝勒及扈爾漢欲駐兵隱僻地
  四貝勒艴然曰正宜耀兵列陣明示敵人壯我夫役士卒之膽俾併力以戰何故令兵立隱僻地耶大臣額亦都曰
  貝勒之言是也我兵堂堂正正以向敵人遂督衆兵赴界藩對明兵營列陣初衆貝勒兵未至我國防衛築城夫役之兵僅四百人伏薩爾滸谷口伺明兵過半躡擊至界藩渡口與築城夫役合據吉林崖杜松結營薩爾滸山分兵圍吉林崖我兵四百率衆夫役下擊一戰而斬明兵百人及大貝勒
  四貝勒至見明兵攻吉林崖者約二萬人又一軍列薩爾滸山巔乃議増千人往助四百兵於吉林崖俾自上馳下衝擊以右翼四旗兵夾攻其薩爾滸山之兵以左翼四旗兵當之遂遣兵千人登吉林崖
  太祖至問貝勒等破敵䇿具以前議告
  太祖諭先破薩爾滸山所駐兵是時我國近都城之兵乗善馬者先至乗駑馬者後至其數十里外者尚未至於是合六旗兵進攻薩爾滸山明兵列陣發鎗礟我兵仰而射之奮力衝撃不移時破其營壘死者相枕藉而所遣助吉林崖之兵自山馳下衝撃右翼二旗兵渡河直前夾擊明兵之在界藩山者短刃相接我兵縱橫馳突無不一當百遂大破其衆明總兵杜松王宣趙夢麟等皆沒於陣橫屍亘野血流成渠其旗幟器械及士卒死者蔽渾河而下如流澌焉追奔逐北二十餘里至碩欽山時已昏軍士沿途搜勦者又無數是夜明總兵馬林營於尚間崖掘壕嚴斥堠鳴金鼓自衛我兵見之乗夜馳告大貝勒代善翼旦大貝勒以三百餘騎馳往馬林方拔營行見大貝勒兵至退回結方營環營掘壕三匝列火器俾習火器者立壕外繼列騎兵以俟又開原道潘宗顔一軍距西三里外營斐芬山大貝勒見之遣人馳告
  太祖時我國逺路之兵亦陸續至與大貝勒兵合明總兵杜松之後營遊擊龔念遂李希泌統步騎萬人駕大車持堅楯營於斡琿鄂謨地環營掘壕外列火器
  太祖見之與
  四貝勒率兵不滿千人分其半下馬步戰明兵發火器拒
  
  四貝勒引騎兵奮勇衝入步兵繼進遂斫其車破其楯明兵大敗龔念遂李希泌皆陣沒焉㑹大貝勒使至以明兵營尚閒崖告
  太祖不待
  四貝勒兵引侍從數人往日中至其地見明兵四萬布列諭趣我軍先據山巔向下搏擊衆兵方欲登山而馬林營
  內之兵與壕外兵合
  太祖曰是將與我戰也我兵且勿登山宜下馬步戰命大貝勒往諭時左二旗兵下馬者方四五十人而明兵
  已自西突至大貝勒言於
  太祖曰兵已至矣即怒馬迎戰直入其陣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與衆台吉等各鼓勇奮進遂敗明兵斬首捕鹵過當方戰時我六旗兵見之不及布列行陣人自為戰前後弗相待縱馬飛馳直逼明營明兵發鳥鎗巨礟我兵衝突縱撃飛矢利刅所向無前明兵不能支又大敗遁走我兵乗勝追撃明副將麻岩及大小將士皆陣沒總兵馬林僅以身免滅跡掃塵案角隴種尚間崖下河水為之盡赤
  太祖復集軍士馳往斐芬山攻潘宗顔軍令我兵之半下馬仰山而攻宗顔兵約萬人以楯遮蔽連發火器我兵突入摧其楯遂破之宗顔全軍盡沒葉赫貝勒錦台什布揚古引兵助明至開原中固城聞明兵敗大驚而遁是日
  太祖收全軍至固勒班地駐營而明兵由南路進者已近
  逼都城
  太祖命大臣扈爾漢先率兵千人往禦翼旦復
  命二貝勒阿敏率兵二千繼之
  太祖率衆貝勒大臣還軍至界藩行祭纛告
  天禮大貝勒代善請曰吾先歸從二十騎㣲行探信祀畢上徐來
  太祖許諾三貝勒莽古爾泰亦相繼行
  四貝勒請以俱往
  太祖曰汝兄㣲行往探汝隨吾後行
  四貝勒曰兄獨往吾留此未安也遂亦行日暮大貝勒回
  至都城詣
  內庭慰告曰撫順開原二路敵兵已斬戮盡南來兵已遣將往禦我待
  父皇命當即往破之復出城十五里迎於大屯之野太祖自界藩申刻起行五更還都城平明
  命大貝勒三貝勒
  四貝勒統軍士禦明總兵劉綎留兵四千於都城待明總兵李如柏副將賀世賢等之兵初劉綎兵出寛甸進棟鄂路我居民避匿深山茂林中劉綎悉焚其柵寨殺其孱弱我駐防官託保額爾訥額赫率五百兵迎敵劉綎兵圍之數重額爾訥額赫死之並傷我卒五十人託保引餘兵與扈爾漢合扈爾漢伏兵山隘以待巳刻大貝勒三貝勒
  四貝勒引兵甫出瓦爾喀什窩集劉綎遣精鋭萬人前掠將趨登阿布達哩岡列陣大貝勒欲引兵先登馳下擊之
  四貝勒曰兄統衆軍留此相機為援吾先督兵登岡自上下撃之大貝勒曰善吾引左翼兵出其西汝引右翼兵登山俾將士下擊汝立後督視勿違吾言輒輕身入也
  四貝勒遂率右翼兵往先引精鋭三十人超出衆軍前自山馳下奮撃之兵力交接戰甚酣後軍隨至衝突而入大貝勒又率左翼兵自山西至夾攻之明兵萬人敗潰
  四貝勒乗勢追撃與劉綎後隊兩營兵遇綎倉卒不及陣四貝勒縱兵奮擊殱其兩營兵萬人劉綎戰死是時明海蓋道康應乾步兵合朝鮮兵營於富察之野其兵執筤筅長鎗被籐甲皮甲朝鮮兵被紙甲其胄以栁條為之火器層疊列待
  四貝勒既破劉綎兵方駐軍衆貝勒皆至遂復督兵進攻敵競發火器忽大風驟作走石揚沙煙塵反撲敵營昏㝠晝晦我軍乗之飛矢雨發又大破之應乾遁去其兵二萬殱焉先是二貝勒阿敏偕扈爾漢前行遇明逰撃喬一琦兵擊敗之一琦收殘卒奔固拉庫崖朝鮮都元帥姜功烈營衆貝勒復整兵攻之姜功烈知明兵敗大驚遂按兵偃旗幟遣通事執旗來告曰此來非吾願也昔倭侵我國賴明助我獲退倭兵今以徳報之故奉調至此我兵之在明行間者已被爾殺明兵逃匿於我者止逰擊一人及所從軍士而已當執之以獻大貝勒與二貝勒三貝勒
  四貝勒定議乃曰爾等降先令主將來否則必戰姜功烈先令副元帥來降盡執明兵擲於山下付我明逰撃⿱夭咼 -- 喬一琦自縊死翼日姜功烈率兵五千下山降
  衆貝勒宴勞之送詣都城時明經畧楊鎬駐瀋陽聞三路兵敗大驚急檄總兵李如柏副將賀世賢等回兵如柏等自呼蘭路遁歸我哨兵二十人見之據山上鳴螺繫帽弓弰揮之作招集大兵狀已而呼噪下撃殺四十人獲馬五十匹明兵奪路而逃相蹂踐死者復千餘人是役也明兵雲集遼瀋又招合朝鮮葉赫分路來侵五日之間悉被我軍破滅其宿將重臣暴骸骨於外士卒死者不啻十餘萬我士卒僅損二百人大軍駐南路三日籍所俘獲人馬輜重鎧仗而還
  老城城南八里週圍十一里六十步門四城內西有小城週圍二里一百二十步門二城內東有堂子週圍一里九十八步城外有郭自城北至城西南共九里九十步亦有四門我太祖髙皇帝丁亥年築此城癸夘年自此遷都
  興京
  鹻厰新城城南一百四十八里週圍一百十步西南一門
  本朝天聰七年
  界藩城城西北一百二十里在鐵背山上週圍一里東一門又一小城週圍一百八十步西一門本朝天命三年
  太祖髙皇帝取撫順自興京遷至此依山築城居之 城之南即界藩渡口
  事蹟
  謹稽
  實録嵗甲申明神宗十二年六月
  太祖率兵攻瑪爾墩寨其寨主納申奔界藩十三年二月太祖率披甲之士二十五卒五十畧界藩寨寨內人覺之遂回兵界藩等四城之主合兵追襲至太蘭岡之野
  太祖單騎回斬納申射巴穆尼斃之遂引歸不遺一騎四
  
  太祖征哲陳部界藩等五城聞之集兵八百整陳以待太祖敗其衆又追至界藩險隘吉林崖立其巔見敗兵十
  五人趨岡
  太祖射前至一人貫其脊而殪餘悉墜崖死乃收軍還天
  命三年五月
  太祖令築城界藩居之四年二月命夫役一萬五千赴界藩城騎兵四百衛之三月既敗明四路兵於薩爾滸阿布達哩岡等處殱杜松劉綎等四月
  太祖遂諭諸王大臣宜於近邉之地牧馬屯田築城界藩
  設兵守禦以衛農人於是
  太祖西行示築城基址六月破開原班師
  太祖諭貝勒諸臣即於界藩築城以居遂駐
  蹕焉是月所建宮室皆成
  興京界內厯代舊有城址
  髙麗舊城城南一百二十里週圍三里三十步南與西各一門 城西曰鍾家河村小峪里又西曰一堵牆
  鹻厰舊城城南一百四十六里週圍二里九十步南與西各一門 以上二城建置年月無考
  章嘉城城東北三十餘里北曰歡寨西曰瑪前寨
  興京界內諸堡
  清河堡城西南一百六十里週圍四里一百八十步門四又北有堡曰鎮靜堡我
  太祖髙皇帝壬戌年撫降之
  事蹟
  謹稽
  實録明神宗十六年我
  太祖始於清河闗口互市天命三年秋七月
  太祖統大兵進鴉鶻闗圍清河堡明副將鄒儲賢以兵一萬固守城上礟手約千餘一時競發滾木矢石齊下我軍樹雲梯不避鋒刅飛躍而上明兵皆潰遂抜其城鄒儲賢及兵萬人盡殱焉其一堵牆鹻厰二城官民皆棄城遁大軍遂趨遼東行二日復還軍毀一堵牆鹻厰二城盡遷其糧榖而還山羊峪堡 城西南一百九十五里週圍一里一百四十步南一門西有小堡曰景家堡 瑪哈丹堡 瑪哈丹䝉古語解見彊域形勝卷城西南二百十里週圍二里一百三十四步東南二門南闗一城週圍一里一百四十步東西二門我
  太祖髙皇帝於戊午年征明撫降之仍設汛焉以上諸堡今皆為
  興京城守駐防分汛地

  奉天府
  府城即
  盛京城詳載
  京城志其各州縣界內
  本朝初所築城堡及厯代城址分注於後
  承徳縣 附郭詳載
  京城志並詳古蹟卷注

  撫西城 城東八十里舊名撫順城明洪武二十一年設千戶所亦曰撫順関其城週圍一里七百三十六步池深一丈濶二丈門二今則週圍三里東南北三門蓋明初為千戸所後改為鎮城時重修也本朝康熈二十九年設章京駐防乾隆四十三年
  㫖重修四十八年有御製撫順城詩恭載
  天章門
  事蹟
  謹稽
  實録明神宗十六年我
  太祖始於撫順清河靉陽寛甸四闗口互市以裕財源自
  此國富民殷雲天命三年四月壬寅
  太祖率步騎兵二萬征明臨行書七大恨告
  天是夕大兵至古哷地駐營翼旦分兩路以進令左四旗
  兵取東州瑪根丹二處
  太祖與諸貝勒率右四旗兵及八旗䕶軍至斡琿鄂謨地
  駐營是晚㣲雨隂晴不定
  太祖欲還軍大貝勒代善曰我與明和好久矣因其不道是以興師今既臨其境若遽旋師將與明復修和好乎抑相仇怨乎興兵之名誰能隱之天雖雨吾之軍士皆有禦雨之衣所用弓矢亦有備雨之具更有何物慮霑濕耶且
  天降此雨以懈明邉將之心使我進兵正出其不意耳是
  雨利於我不利於彼也
  太祖善其言遂於亥刻進兵天忽晴霽月色如晝大軍分隊星馳隊伍綿亘百里黎明圍撫順城執一人令特書以
  諭逰撃李永芳永芳得書冠帶立城南門上言納欵事仍令軍士治守具我兵見之樹雲梯不移時登其城永芳乃冠帶下馬匍伏
  太祖於馬上以禮答之其城中人誡令勿殺並撫輯之於是撫順東州瑪哈丹三城及臺堡寨共五百餘悉下乃令諸將各營於所至之地
  太祖駐蹕撫順城明日留兵四千毀其城
  太祖率諸貝勒還至嘉班駐營論功行賞以俘獲人口牲畜分給之編降民為一千戶時有山東山西江南浙江來撫順城貿易者十六人皆厚給貲費書七大恨之言付之遣還即以毀城兵四千䕶降民及所獲人口以歸
  太祖與諸貝勒合兵四萬出明邉境行二十里將駐營謝哩甸明廣寧總兵張承廕遼陽副將頗廷相海州叅將蒲世芳率兵一萬來追偵者以告
  太祖遂率大軍前進明兵據山之險分營為三掘壕引火器以待及兩軍以拒我八旗兵奮勇擊射初風自西起忽反風塵沙轉向敵營我軍乗勢衝入明兵不能支遂潰破其三營死者相枕藉陣斬總兵張承廕副將頗廷相叅將蒲世芳逰撃梁汝貴等追撃四十里而還獲馬九千匹甲七千副兵杖器械不可勝計明兵逃者十無一二我兵止損二人諸貝勒大臣奮勇先進者論其功之大小軍士被傷者按其傷之輕重分別賞賚有差
  駕還都城
  命安輯從歸降民千戶父子兄弟夫婦毋令失所有親戚奴僕自陣中失散者盡察給之並給以田廬牛馬衣糧畜産器皿仍依明制設大小官屬令李永芳統轄
  承徳縣界內厯代舊有城址

  十里河城 城南六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三十步南一門明時設兵防守稱虎皮驛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栽

  蒲河城城北四十里明設千戶所於此城週圍七百二十五丈池深一丈濶二丈門二乃遼東十八城之一我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裁 城西曰箭匠屯望望屯小新屯
  威寧營城城東南一百里週圍四里東西二門明時築城置鈇場百戶所於此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裁
  武靖營城城西南五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五十步南一門東即虎皮驛明時設兵防守舊志誤為烏金營我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我
  太宗文皇帝追明總兵朱萬良至此大破之即其地也今裁 營西曰蘇家衛郎家地蘇柯寨東南曰五
  里堡屯臺

  得勝營城城西南五十餘里週圍一里明時為軍士屯戍之所今栽 以上諸城皆明時舊址
  章義城城西南七十里週圍二里一百七十二步東南門各一即金時章義縣故址今圮詳見古蹟郡縣注 城西南曰小烏拉屯長灘屯又南曰長勝堡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又西曰西平堡壬戌年征明撫降之又北曰平安堡北豐城城西北隅後漢末公孫度據遼東置城於此謂之豐城司馬懿伐遼東豐人南徙青齊其留者曰北豐今城圮無存
  承徳縣界內諸堡舖
  沙嶺堡城西四十里週圍一里半東南二門即明之沙嶺墩 堡東南曰𡩋官屯河灣屯淨煙堡城西六十里週圍半里南一門即明之靜逺堡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 堡西曰翟家堡艾家堡北接舊邉站
  川盛堡城北三十里
  平洛堡城北四十里
  奉集堡城東南四十五里週圍四里南一門即奉即縣故址詳見古蹟郡縣注事蹟
  謹稽
  實録天命六年二月癸丑
  太祖率貝勒諸臣統大軍分八路畧明奉集堡明守城總兵李秉誠聞之引三千騎出城六里駐營遣兵二百人來偵遇我左翼兵兩路馳擊敗之至山嶺下有明兵結為方陣見我兵至遂拔營遁我兵尾擊之明兵兩路敗遁我兵追擊奮射之抵濠岸而還
  太祖統大兵離城北三里駐蹕髙岡時右翼兵亦至日午有廝飬卒來告明兵可二百人去此不逺
  太祖令貝勒大臣等率右翼兵搜𠞰同台吉徳格類岳託碩託撃敗明二百兵追至李秉誠屯兵處其衆二千皆潰遁
  四貝勒別引䕶軍至黃山明副將朱萬良駐營其地見我
  軍勢盛不敢抗亦拔營遁
  四貝勒追至武靖營而還與分路敗敵諸將士同歸大營太祖論功行賞遂班師三月遼陽既下奉集堡官民俱降大堡城東南八十五里週圍四里南北二門亦名古堡為承徳遼陽分界處又有四一在城東南二十里週圍二里二百步東西二門一在城西北五十里一在城西北九十里一在城北四十五里相傳皆國初時分防舊堡
  東州堡城東南一百十里週圍四里六十步東西二門為奉天將軍所轄界我
  太祖髙皇帝戊午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堡北曰官屯大官屯
  剌榆坨堡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二十四步西南二門
  惠逺堡城東北九十里週圍二里南一門北曰三坌堡我
  太祖髙皇帝戊午年征明撫降之
  十方寺堡城西北九十里週圍二里其東南曰上榆林堡皆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堡北曰嚴千戶站堡西曰舊㙮
  遼濱塔堡城西北一百里週圍一里南一門
  白塔舖城南二十里週圍二里 以上諸堡舖皆奉天將軍駐防分汛地事蹟
  謹稽
  實録天命六年三月明總兵李秉誠朱萬良姜弼領騎兵三萬來援瀋陽營於白塔舖遣兵一千為前探我國雅遜亦率精鋭往偵明兵前進雅遜遂走明兵施放鳥鎗遙追
  太祖聞之大怒欲親統兵前往
  四貝勒趨前勸止而自請行遂領䕶軍疾馳迎戰明兵潰奔掩撃至白塔舖又見三總兵統衆布陣
  四貝勒不待後軍至即率百騎進撃李秉誠朱萬良姜弼皆敗遁正追撃時大貝勒代善台吉岳託亦至同追四十里斬首三千餘級
  遼陽州
  州城即明遼東都司城也洪武五年都指揮馬雲葉旺因元遺址修築週圍十六里有竒門六十六年都指揮潘敬展築東城迤北又築土城永樂十四年都指揮王真復改築北城南北一里東西四里門二合之共週圍二十四里二百八十五步髙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門九南二西一東二東北一外東西北各一乾隆四十三年
  㫖估勘舊址重修
  事蹟
  謹稽
  實録天命六年三月庚申
  太祖集貝勒大臣議曰瀋陽已拔宜乗勢長驅以取遼陽議定即進兵遼陽城守官聞我兵至守禦甚嚴辛酉日午我兵至城東南渡河未竟偵卒馳告城西北有兵至
  太祖統左翼兵先往明總兵李懐信侯世祿蔡國柱姜弼
  童仲貴等率兵五萬出城五里結陣
  太祖命左翼四旗撃其左時
  四貝勒引精鋭至欲進戰
  太祖止之曰吾已令左翼兵往撃汝勿前進可率右翼兵
  駐城旁覘之
  四貝勒力請曰令後至二紅旗兵留城旁覘視可也言畢
  遂領䕶軍前進
  太祖命台吉阿濟格勸止之
  四貝勒堅意行
  太祖遣二黃旗䕶軍往助
  四貝勒引軍衝入明營明兵發礟接戰擊敗之左翼兵亦至兩軍夾攻明兵大亂奔潰乗勝追擊六十里至鞍山乃還當接戰時有明兵從遼陽西関出適城旁兩紅旗兵見而撃之明兵爭入城人馬自相蹂踐死者相枕藉㑹暮乃收兵距城南七里駐營壬戌
  上親率右翼兵破明步騎三萬於東門外令左翼兵奪橋先登西城是夜城中舉火列炬戰達旦道員牛維曜髙出邢慎言胡嘉棟戶部郎中傳國及軍民等縋城而遁平旦明兵拒戰復大敗我右翼兵亦登城八旗同集一處沿城搜勦明經畧袁應泰在城東北鎮逺樓督戰見城破遂舉火焚樓而死分守道何廷魁率妻子投井死監軍道崔儒秀自縊總兵朱萬良副將梁仲善叅將王豸房承勲遊擊李尚義張䋲武都司徐國全王宗盛守備李廷榦等俱戰歿闔城結綵焚香以黃紙書萬嵗牌備乗輿迎
  上日正午大張鼓吹導引入城百姓夾道俯伏皆呼萬嵗
  是日
  駐蹕遼陽城衆勸監軍道張銓降堅不從以其言奏之太祖曰彼若知天命來歸宜優禮遇之今戰而被擒生又非其所願以願死之人而我養之豈肯為我用耶宜賜死以遂其志
  四貝勒惜銓尚欲生之反復開導不從乃使人縊而葬之遼陽既下河東之三河堡長寧堡長勝堡長永堡靜逺堡鎮西堡慶雲堡鎮北堡威逺堡靜安堡靉陽堡湯站堡鎮東堡奉集堡穆家堡險山堡鹽場堡紅嘴堡歸服堡孤山驛虎皮驛鞍山驛石河驛威寧營武靖營上榆林十方寺丁字泊宋家泊甜水站殷家荘薩馬吉永寧監五十寨古城草河新甸寛甸大甸永甸長甸鎮江鳯凰蒲河懿路范河中固熊岳欒固岫巖黃骨島青苔峪海州耀州蓋州復州金州大小七十餘城官民俱薙髪降丙寅釋遼陽繫獄官民其奪職間住之官悉還職設遊撃八員都司二員以理其事論克城先登力戰諸將士功行賞畢發帑銀布帛大賚總兵以下各官及衆士卒有差
  太祖召集貝勒諸臣議曰
  上天眷我授以遼陽今將移居此城耶抑仍還國耶貝勒
  諸臣俱以還都城對
  太祖以此地乃明及朝鮮䝉古接壌要害之區宜即居之貝勒諸臣皆曰善遂定議遷都命遼陽官民移居北城闗廂其南大城則
  上與貝勒諸臣及將士居之
  東京城城東北八里修建年月俱詳載 京城志
  遼陽州界內厯代舊有城址
  船城城西六十里週圍一里二百八十步南有一門相傳為元時養鷹處
  髙麗城城東南隅相𫝊髙麗據遼東時建俗稱髙麗營即明時設定遼中衛處巖州城城東北五十七里在石城山上週圍四里門一即金時岩州舊址詳見古蹟郡縣注遼陽州界內諸堡寨
  黃泥窪堡城西五十五里週圍二里門一其西北曰留二堡
  爛泥舖堡城北三十五里週圍六十四步門一
  八里荘堡城西南八里週圍一里一百四十步門一
  首山堡城西南十五里以近首山而名週圍三百五十二步門一
  沙河堡城西南三十里週圍一里五十六步南北二門
  長店舖堡城西南五十里週圍三百二步南一門
  唐馬寨堡城西南七十里週圍二里四十步南一門
  煙狼寨城西三十七里 以上諸堡寨皆遼陽駐防分汛地
  海城縣
  縣城即明海州衛舊係土城明洪武九年指揮劉成等甃築週圍六里五十三步有竒髙三丈四尺門四東曰鎮武南曰廣威西曰臨清北曰來逺池深一丈一尺廣三丈五尺後城毀池淤
  本朝天命八年即舊城東南隅建新城週圍二里一百七十六步増建一門縣治仍設於舊城內乾隆四十三年
  㫖重修
  牛荘城城西四十里明置驛於此城週圍二里九十三步門三東曰徳盛西曰外攘北曰福勝本朝天命八年重建設掌印章京駐防康熈二十一年添設巡檢分駐 城西為海消灣又西南曰東昌堡東曰瞻札綏薩屯
  耀州城城西南六十里週圍二里三百步南北二門
  本朝初修築大將揚古利守此曽敗明將毛文龍兵事蹟謹載鎮江堡下餘詳見古蹟 城西曰夏
  家屯西南曰博羅衛又西南曰田家屯留名屯北曰䕶荘屯

  海城縣界內厯代舊有城址
  鞍山驛城城北六十里週圍一里二百四步門二明洪武二十年設驛神宗六年建城今圮 城東曰里科薩屯稍南即鞍山溫水河
  事蹟
  謹稽
  實録天命十一年夏五月明將遣兵侵鞍山驛守將巴布泰率兵撃敗之斬級千餘擒逰撃李良美海城縣界內諸堡
  夜深堡城西五十里週圍六十步門二
  三河堡城西六十里週圍一里六十步南北二門俗呼馬圏子堡東北曰穆家堡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皆撫降之
  土河堡城北十五里週圍一里七步門二
  甘泉堡城北三十里週圍一里九十六步門二
  太平堡城西南七十里週圍九十八步門一俗名青城子
  大官堡城西南九十里週圍一百八十步門一
  新開河堡城西北四十里週圍一里二百九十四步東南二門
  鐵石堡城西北七十里週圍一里二百八十步門一 以上諸堡皆牛荘駐防分汛地葢平縣
  縣城即明蓋州衛城也洪武五年指揮呉玉因舊土城修築九年展拓南面甃築週圍七里三步髙一丈五尺門三東曰順清南曰廣恩西曰寧海鐘鼓樓在城中衢池深一丈五尺廣一丈八尺乾隆四十三年
  㫖重修
  熊岳城城西南六十里即熊岳縣故址週圍三里九十九步南北二門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初置城守尉章京駐防雍正五年移奉天副都統一員鎮守於此兼轄復州寕海岫巖鳯凰城等處乾隆四十三年奉㫖重修餘詳見古蹟郡縣注 城北曰伯家寨西曰郭家屯
  蓋平縣界內厯代舊有城址
  新岫巖城城東二百四十里週圍一百步門一今圮又東十里有舊岫巖城古城城南六十里週圍八十五步今圯以上二城建自何代皆無考
  蓋平縣界內諸堡
  頂山堡城南五十里週圍一里十五步
  歸州堡城南九十里週圍一里八十八步即遼時歸州城故址詳見古蹟郡縣注鐵嶺屯堡城北五十五里週圍一百九十步
  白家寨堡城東北五十五里週圍一百三十五步
  湯池堡城東北六十里週圍一百二十步以上諸堡皆蓋平駐防分汛地
  開原縣
  縣城本元開元路地明洪武二十二年設三萬衛二十五年設遼海衛因舊土城之東甃築週圍十三里二十步髙三丈五尺門四東曰陽和西曰慶雲南曰迎恩北曰安逺角樓四鼓樓在中街池深一丈廣四丈乾隆四十三年
  㫖重修
  事蹟
  謹稽
  實録天命四年夏六月
  太祖統師四萬征明開原行三日大雨河漲道濘渡口水
  溢軍行未便
  諭貝勒大臣先進兵瀋陽以疑之遂發兵百人向瀋陽殺三十餘人擒二十人而還使人偵視開原無雨道不濘河水可濟
  太祖乃率大軍進薄開原城下明總兵馬林副將於化龍權開原道事推官鄭之範叅將髙貞逰撃於守志守備何懋官等嬰城固守城上少列兵餘皆陳四門外我兵設楯梯進攻而以偏師掩撃東門外所陳兵敗之明兵爭入城填擁於門我兵奪門搏戰而攻城之兵雲梯未布即踰城入城上兵四面皆潰城外三面兵見城破驚竄我兵據門堵禦壕不得渡盡殱之鄭之範先遁得脫馬林於化龍髙貞於守志何懋官皆陣歿
  太祖登開原城坐南樓偵者以鐵嶺衛有兵三千來援馳告諸貝勒率兵迎戰明兵望見即奔我兵二十人追及之斬四十餘人
  太祖駐營開原三日籍所俘獲舉之不盡論功行賞乃班
  
  英莪口城城東南二百十里週圍一百八十步門一在英莪邉門北餘詳見関郵卷注城西北自尚家臺扺関梁交城西南自趙吉里屯八家子屯東尼雅滿荘三家子屯溫塔什庫至赫徹穆路
  開原縣界內厯代舊有城址
  扶餘城本扶餘王城唐書乾封初薛仁貴從李勣攻髙麗抜扶餘城髙麗兵鼓而進仁貴橫撃大破之舊志謂在開原縣界內今遺址方隅無考
  哈達舊城哈達國語解見 京城卷城東六十里明時置廣順関於此亦曰南関後為哈達貝勒所居今城圮無考
  中固城城南四十里明永樂五年建為撫順站𢎞治十六年叅將胡忠奏請展築髙一丈八尺週圍七百三十五丈池深三丈八尺南北二門為遼東十八城之一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站廢城亦圮相傳城週二里八十步
  開原縣界內諸堡
  尚陽堡城東四十里週圍三里南北二門舊名靖安堡有蓮花渚近堡曰黃泥岡堡西曰三家子麒麟城
  様舖堡城西十八里週圍一里南一門
  八寳屯堡城西三十里週圍一里南一門
  慶雲堡城西四十里週圍一里南一門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松山堡城南四十里週圍一里南一門
  呼濟堡呼濟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南一百五十里週圍一里
  威逺堡城東北三十里週圍三里南北二門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以上諸堡皆開原駐防分汛地
  鐵嶺縣
  縣城即古鋃州地明洪武二十一年設鐵嶺衛在今治東南五百里二十六年移置此地在遼河東週圍四里二百十六步髙二丈門四池深一丈五尺廣三丈乾隆四十三年
  㫖重修
  事蹟
  謹稽
  實録天命四年秋七月
  太祖統師圍鐡嶺城城外各堡兵奔入城其不得入者悉奔竄我兵樹雲梯攻城之北明逰撃喻成名史鳯鳴李克泰督軍拒守鎗礟矢石齊下我軍即登梯毀陴摧鋒突入城上兵驚潰陣斬喻成名等盡殱其衆
  太祖遂入城駐蹕是日䝉古嗒爾喀部貝勒齋賽扎嚕特貝勒巴克台吉色本等合兵萬餘欲助明乗夜至秫田以俟翼旦我兵十餘人出城牧馬齋賽兵見而撃射我兵在城中者知為䝉古兵即出城欲戰因未奉
  上命駐立以待而牧馬兵皆被殺傷
  太祖親出城諭戰諸貝勒大臣遂率兵奮撃敗其兵追至遼河陣斬及溺水死者甚衆擒齋賽與巴克色本等及其部將十餘人兵一百五十餘人翼日大宴奏樂齋賽等匍匐進謁齋賽從人名烏瑚齊者問曰
  上與衆貝勒大臣均無恙耶時
  四貝勒侍側應曰我軍中止牧馬兵十數人被傷餘皆無恙汝等鞍馬俱完善否䝉古皆大慚垂首無以應
  太祖駐蹕鐵嶺城三日論功行賞以所俘獲分給先釋齋賽從者博囉齊等十一人使歸寄語諸部長述䝉古大敗齋賽及衆台吉悉為我國所擒乃班師鐵嶺縣界內厯代舊有城址
  唐王營城城東南三十五里週圍二里南一門建置年月莫考相傳為唐太宗伐髙麗時駐營於此今城址無存
  范河城城西南三十里亦曰汛河所週圍三里一百三十步門四明正統四年建並置千戶所於此我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裁仍設汛焉
  懿路城城西南六十里週圍三里十五步南北二門本金挹婁縣明永樂五年修築置千戶所於此城圯今為站 謹案太祖髙皇帝取明瀋陽道出懿路蒲河事蹟已詳山川卷㦤路河注餘詳見古蹟郡縣注
  鐡嶺縣界內諸堡
  柴河堡城東六十里週圍一里南一門
  曽十堡城西二十五里週圍一里門一
  撫安堡城東南四十里週圍一里七十二步東西南三門東曰花豹沖堡我
  太祖髙皇帝戌午年征明皆撫降之
  安巴堡安巴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東南八十三里週圍一里南北二門丁字泊堡城西南五十五里週圍一里南一門東曰宋家泊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皆撫降之今設汛焉
  史家堡城西北十五里週圍一里門一
  正西堡城西北二十里週圍一里門一南曰和爾海舖
  平定舖城北五十里週圍一里南一門
  新興舖城西南十五里週圍一里門一
  城南舖城西南三十三里週圍一里南一門
  腰舖城西南四十五里週圍一里南一門以上諸堡舖皆鐵嶺駐防分汛地
  復州
  州城本明復州衛城也遼金時為復州懐徳軍元廢明洪武十年因舊城修築設衛週圍四里一百八十步門三東曰明通南曰迎恩北曰鎮海
  本朝初𨽻蓋平縣雍正十二年改設州治乾隆四十三年
  㫖重修
  復州界內厯代舊有城址
  得利贏城城東八十里徳哩山之上元季土人所築明初置遼東衛治此今城圮永寧監城城北五十里明嘉靖十四年范馬寺卿楊最甃築其城週圍二里二百五十三步門三東曰迎賓南曰曰永西曰聚泉今圮餘詳見古蹟名勝注 城南即永寧監河復州界內諸堡
  歸化堡城東二百里門一堡東為趙親屯
  楊官堡城西三十里門一
  欒固堡城南七十里我
  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堡北曰二十里舖又北即紅山口
  塩塲堡城南八十里門一
  博羅堡博羅䝉古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南九十里門一
  五十塞堡城北六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二十六步門一我
  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土城子城東二百十里 以上諸堡皆復州駐防分汛地
  寧海縣
  縣城即明金州衛城也舊係土城明洪武四年指揮馬雲葉旺増築十年指揮韋富甃築週圍五里二百十六步髙三丈五尺門四東曰春和南曰承恩西曰寧海北曰永安池深一丈七尺廣六丈五尺
  本朝初𨽻蓋平縣雍正十二年設寧海縣乾隆四十三年
  㫖重修
  旅順新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週圍一里二百十八步門一亦明時建我
  太宗文皇帝天聰七年征明取之事蹟謹詳載関郵卷旅順口闗注
  本朝康熈五十四年重修設佐領驍騎校水師營駐防見兵防卷

  寧海縣界內厯代舊城址
  大黒山城城東十五里大黑山上方約二里內有二井四面懸絶惟西一門可上相傳昔人避兵處今圮
  髙麗城城東三十里已圮
  旅順舊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週圍二百五十五步門一明初築城設中左千戶所於此牧羊城城西南一百五十里週圍二百五十四步門一 以上諸城建置年年月無考寧海縣界內諸堡舖
  木厰堡城西六十里週圍二里二百四十一步南北二門 堡西有木城驛城東為果厰舖石河驛堡城北六十里週圍一里二百四十步南北二門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堡西曰四十里堡東北曰三十里舖
  博羅堡博羅國語解見黑龍江山川卷城北九十里門一
  紅嘴堡城東北一百二十里週圍二百一百八十步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歸服堡城東北一百六十里週圍三里門一我
  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王官寨城東南三十里週圍三百四十二步南北二門
  山澗舖城西南九十里週圍一里二百四十步南北二門 以上諸堡舖皆寜海駐防分汛岫巖城
  本金時岫巖縣地元廢明設撫民通判於此
  本朝初𨽻蓋平縣乾隆三十七年設通判管理四十一年省熊岳通判以岫巖通判兼轄鳯凰城四十三年奉
  㫖於舊址修建城垣週圍四百五十餘丈髙二丈東南
  二門
  岫巖城界內厯代舊有城址
  髙麗城城南一百三十里週圍里許俗呼東髙麗城疑為昔時髙麗所建今城圮無考岫巖城界內諸堡寨
  黃旗堡城東六十里週圍一百八十步
  黃姑堡城南一百七十里
  曹家堡城北三十里
  羊拉寨城南六十里
  龍頭寨城東北一百五里 以上諸堡寨皆岫巖城守駐防分汛地
  鳯凰城
  城築於明成化十七年因朝鮮使臣還國道經鳯凰山下遇掠奏乞於舊路南別開一路以便往還遂築此城設官兵為邉関要地週圍三里八十步南一門
  本朝設城守章京駐防乾隆四十一年復設岫巖城通判兼轄並設巡檢司駐防
  蘭磐城城西二百四十里週圍一里十三步南一門
  本朝天聰七年修築
  鳯凰城界內厯代城址
  九連城城東近朝鮮界金史斡魯於海蘭甸之地築九城與髙麗對出戰入守明一統志在三萬衛東北九十里連屬有九考今鳯凰城邉外有九連城遺址即是舊志以為在吉林界誤
  湯山城城東南五十里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
  娘娘城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宣城城東南一百七十里 以上三城俱在邉境迤東入朝鮮界建自何代無考雪裡站城城西北四十里週圍二里一百二十四步南一門曰鎮東明𢎞治四年建甜水站城城西北一百八十里週圍三里九十步南北二門其南曰甜水站堡有塔明時置鐵塲百戶所於此我太祖髙皇帝辛酉年撫降之
  鳳凰城界內諸堡
  長甸堡城東二百七十里其西北曰大甸堡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皆撫降之今設汛焉
  永甸堡城東二百七十里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堡之西曰團甸
  青苔峪堡城西一百七十里週圍三百三十六步南一門
  石城堡城北六十九里週圍二里一百步南一門
  靉陽堡城北一百二十八里週圍三里一百二十步西南二門南門曰靉陽城西有郭週圍一里九十步南一門上有靉陽城三字明時設守備鎮其地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孤山堡城北二十五里週圍二里三十步南一門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 堡南曰磨石峪屯堡西曰細河屯安平屯
  薩瑪吉堡城北二百四十五里週圍一里六十步南一門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皆設汛焉
  一堵牆堡城北二百七十里週圍三里六卜步東南二門我
  太祖髙皇帝天命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險山堡城東南八十里明嘉靖二十五年置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新甸堡城東南一百里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堡之北曰果甸
  鎮江堡城東南一百二十里與朝鮮分界處
  事蹟
  謹稽
  實録天命六年秋七月鎮江城中軍陳良䇿潛通於明將毛文龍令別堡之民詐稱兵至大呼噪城中驚擾遂與湯山險山二堡民皆叛投文龍
  太祖命二貝勒阿敏同
  四貝勒率總兵副叅等官引兵三千人遷鎮江沿海居民於內地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率兵二千人遷金州民於復州冬十一月
  太祖聞毛文龍屯兵朝鮮境命二貝勒阿敏統兵五千𠞰之渡鎮江乗夜入朝鮮境斬遊擊劉姓及兵一千五百文龍僅以身免九年夏五月毛文龍令逰擊三員引㓂我國所屬之輝發地沿鴨緑江越長白山而至我守將素勒東阿奮擊之追逐三日盡殱其衆秋八月毛文龍遣兵渡朝鮮義州城西鴨緑江入島中屯田
  太祖命大臣楞額哩武善引兵一千襲之途中獲間諜告以明兵畫則渡江入島收穫夜則收兵復渡江宿義州江岸楞額哩乗夜進兵潛伏山僻處平旦度明兵已渡江率兵疾馳明偵者未及聲礟舉烽燧楞額哩已渡鎮江支流突至其島明將士大驚悉棄甲奔潰楞額哩等於陸地追逐斬五百餘級餘皆爭舟墮水溺死楞額哩等盡焚其積聚而還黃骨島堡城西南二百五十里週圍一里二百五十步南一門
  寛甸堡城東北二百九十里在邊外明神宗六年築以上二堡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皆撫降之今設汛焉
  通逺堡城西北一百里週圍一里二百十步南一門左二里又一城週圍一里九十步門一右二里又一城週圍一里六十步門一本朝天聰初修築置城守尉駐防於此後移置鳯凰城今設站為朝鮮貢道所經
  草河堡城西北一百二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六十步南一門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莽牛哨在邉外距朝鮮分界處一二里乾隆十一年奉天將軍請於此地設汛使彼此不致滋擾尋以與朝鮮不便停止 以上諸堡皆鳯凰城守駐防分汛地




  欽定盛通通志卷二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
  城池
  錦州府
  錦縣
  寜逺州
  廣寜縣
  義州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
  城池
  錦州府
  府城即明廣寕中左二屯衛城也遼置錦州金元因之明洪武二十四年指揮曹奉即舊城址修築週圍五里三百二十步髙二丈五尺成化十二年都指揮王鍇増展南北四十五丈東西九十五丈𢎞治十七年叅將胡忠併築南闗週圍六里二十三步形勢若盤俗謂之盤城門四東曰寕逺南曰永安西曰廣順北曰鎮北鐘鼓樓在中街池週圍七里五百七十三步濶三丈五尺深一丈二尺今城仍舊週圍五里一百二十步東有闗廂小城相附舊載三里一百六十步髙一丈五尺門三曰小東門小南門小北門其增築之年無考今按城基週圍二里乾隆四十三年
  㫖重修
  謹案乾隆八年十九年皇上東廵俱有
  御製錦州道中詩四十三年有御製錦州道上恭依
  皇祖詩韻過錦州詠祖大夀事錦州道中書事詩四十八年有御製過錦州六韻錦州道上再依皇祖詩韻過錦州疊戊戍韻詩俱恭載
  天章門
  事蹟
  謹稽
  實錄天聰五年我兵圍大凌河城明總兵祖大夀降太宗縱還錦州越四年
  命豫親王多鐸率兵駐廣寕大臣阿山石廷柱等以兵四百攻錦州大夀令其副將劉應選率兵三千迎禦而自勒步騎出城五里立營我軍至大凌河西遇劉應選兵阿山以敵衆我寡遣人馳告豫親王王即移師馳赴自山而下塵起蔽天明兵大驚奔潰我軍陣斬劉應選殱其兵五百大夀退入城崇徳四年春我軍圍松山分兵駐錦州西北烏馨河口大夀時在寕逺令副將楊震祖克勇徐昌永率騎兵六百趨錦州經烏馨河口我軍擊敗之斬八十四人擒揚震
  太宗自松山馳至錦州分兵搜勦山寨斬徐昌永擒祖克
  勇以還五年春
  命鄭親王濟爾哈朗等率兵修義州城駐劄屯田更番圍
  錦州使民人不得耕種
  太宗親往閲視有杏山城西五里臺之䝉古蘇班岱等欲攜三千餘戸來歸我兵往衛以行明兵七千躡追我兵還擊卻之擒其副將楊倫叅將李得位等六年春我兵環錦州城鑿長壕立營城郛䝉古諾木齊等使人持書縋而下約獻東闗為祖大夀所覺欲擒衆䝉古諾木齊率衆與戰聲聞闗外我軍薄城下䝉古縋䋲援以上夾擊祖大夀追入內城環兵守之諾木齊率衆來歸郛內戸口及器物悉移義州城時明總督洪承疇以錦州危困集兵十三萬赴援
  太宗親統師擊卻入松山城重圍以困之七年春城破擒洪承疇及祖大夀之弟總兵祖大樂逰擊祖大名祖大成等縱祖大成入錦州與祖大夀相見時錦州城中糧盡人相食祖大夀聞松山已失度錦州不能守遣人赴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營言若得見祖大樂即出降兩王令祖大樂與使者見三月丙子祖大夀遣人請盟兩王叱之曰我軍圍困此城旦夕可取有何顧慮乃與爾盟誓乎欲降則降不降則已誰強爾降也祖大夀乃遣其兄子祖澤逺同其中軍官髙勲乞宥罪明日率衆官詣軍門叩首降獻錦州城
  太宗命諸王留兵駐防凡祖大夀族黨及部衆悉生全贍養之
  錦縣附郭
  大凌河城城東四十里週圍三里二卜步門一明宣徳三年置中左千戸所於此屬廣寕左屯衛本朝初設兵駐防今置汛焉並為養息牧地餘詳見山川卷大凌河注
  事蹟
  謹稽
  實錄天聰五年夏五月寕逺人張士粹來歸又有兩人自錦州來歸俱言明人築城大凌河
  太宗命葉努錫特庫喀木齊哈往覘生擒二人言明總兵祖大夀副將何可綱䓁率山海闗外八城兵及夫役築城欲乗我兵未至時竣工秋七月己亥
  太宗率貝勒大臣統大軍西發八月丁未抵大凌河進圍其城
  命大臣楞額禮率正黃旗兵圍北面之西額駙逹爾漢率鑲黃旗兵圍北面之東貝勒阿巴泰率䕶軍在後策應覺羅色埒率正藍旗兵圍正南面貝勒莽古爾㤗徳格類率䕶軍在後策應宗室芬古率鑲藍旗兵圍南而之西貝勒濟爾哈朗率䕶軍在後策應大臣武納格率左翼䝉古兵圍南而之東喀克都哩率正白旗兵圍東面之北貝勒多鐸率䕶軍在後策應大臣伊爾登率鑲白旗兵圍東面之南貝勒多爾袞率䕶軍在後策應額駙和碩圖率正紅旗兵圍西面之北大貝勒代善率䕶軍在後策應大臣鄂穆岱率右翼䝉古兵圍正西面葉臣率鑲紅旗兵圍西面之南貝勒岳託率䕶軍在後策應䝉古貝勒明安等各率所部兵於空隙䖏列營額駙佟養性率舊漢兵載紅衣礟當錦州大道而營
  諭曰攻城恐士卒被傷不若掘壕築牆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則與戰外援若來我則迎擊於是諸將分赴汛地環城四面掘壕深廣各丈許壕外築牆髙丈許牆上加以垜口又離牆五丈餘四週掘壕廣五尺深七尺五寸壕上鋪秫稭覆以土營外亦掘壕深廣各五尺許
  上臨城南山岡閲視有敵騎兵百餘出城逐我採樵者命侍衛率䕶軍擊之擒其都司王延祚庚戍敵騎兵百餘出城布顔圖譚拜率䕶軍擊之斬三十餘人獲馬二十四辛亥明步騎兵約五百出城額駙達爾漢率八十人擊敗之追至城壕而還復有出城刈禾者布顔圖率䕶軍四十人擊之斬三十人貝勒莽古爾㤗徳格類所轄䕶軍斬十八人貝勒濟爾哈朗所轄䕶軍斬十五人總兵官馬光逺招降城南一臺內百總一男子五十婦女四口逰擊范文程招降城西一臺內生員一男子七十二婦女十七口
  諭各付光逺文程贍養之癸丑
  命大臣揚善翁阿岱蘇達拉率䕶軍列壕邉遇敵人過壕乃接戰圖賚南楚哈克薩哈率䕶軍列兩黃旗之間見敵人逐我採樵者乃邀擊之諸將甫至汛地明兵出城誘戰圖賚即率兵往擊額駙逹爾漢率鑲黃旗兵繼進四面軍士見之亦各進戰兩藍旗兵徑抵城壕舍騎步戰逼明兵入壕明兵墮壕死者百餘人我兵獲馬三十壕岸敵兵與城上敵兵礟矢齊發兩藍旗兵乃退是日額駙佟養性督舊漢兵以紅衣礟攻城西南隅一臺穿其雉堞擊死一人䑓兵驚懼遂降我兵列車楯於臺下以礟攻城之南面壊其雉堞四敵樓二又攻毀城東一臺䑓兵乗夜遁我兵追及盡殱之丙辰正紅旗牧馬取草兵遇明臺軍出被殺者十人失駝十馬三十五大貝勒代善貝勒濟爾哈朗多鐸等率兵三十往圍其臺發紅衣礟擊之焚近臺房屋百餘間獲駝馬三十餘諸貝勒還營留兵守之及夜臺軍突出備禦留哈擊敗之斬九人生擒一人言臺上死於礟者三十人又獲駝馬牛三十餘先是
  命阿山勞薩圖魯什率兵二百往錦州偵敵擒明兵十一人又設伏路旁獲七人牛騾十餘丁巳明援兵二千自松山來阿山勞薩圖魯什率兵三百擊敗之斬百餘人獲其纛二甲子
  命貝勒阿濟格碩託率領纛大臣毎旗一員精兵五百䝉古兵五百往松山遮擊明援兵
  太宗親詣指示立營瞭哨之地而還越一日明錦州副將二員叅將逰擊十員率兵六千至時大霧覿面不相識我軍列陣以待忽有青氣自天衝入敵營霧開如門頃之即霽阿濟格碩託遂率兵進擊大敗之追殺至錦州城生擒逰擊一員獲甲冑二百十九馬二百有六旗纛十五是日祖大夀遣兵出城奪我軍已得之臺甫樹梯和碩圖葉臣芬古色埒武訥格鄂穆岱圖爾格明安各率兵出營偕敖漢奈曼䝉古兵齊進夾攻大敗之明兵奔入城追擊至城壕乃止九月乙亥
  命譚布率䕶軍一百五十人邀擊明兵出城樵採者斬三人生擒二人庚辰我軍攻克大凌河西五里外一臺盡殱其衆辛巳
  遣陣獲逰擊一員攜大纛十五小旗二繞城下呼曰山海闗總兵遣我盡率所部兵來援為滿洲往圍錦州之兵所敗斬殺幾盡我被擒至此癸未偵知明山海總兵官宋偉遵化總兵吳襄寕逺巡撫邱禾嘉率闗外馬步兵悉入錦州城
  太宗以貝勒阿濟格碩託軍中兵寡
  命總兵官額駙揚古利率八旗䕶軍之半往益之丁亥命貝勒多鐸率䕶軍二百行營兵一千五百額駙佟養性率舊漢兵五百攜車楯往擊
  太宗親率䕶軍二百縁山前行見錦州城南塵起遣圖魯什勞薩率兵二百往覘頃之明兵七千逐圖嚕什等至小淩河岸
  太宗見之遂擐甲渡河率䕶軍二百直衝而入敵兵七千悉潰遁追擊至錦州城敵墮壕死者甚衆城中復出步兵列車楯大礟於城外以騎兵隨其後距我軍里許
  太宗督兵擊敗之斬副將一生擒把總一乃收軍拜天以兵留付阿濟格而還至中途凡被創士卒徧勞之酒庚寅
  命營卒執旗幟離大凌河城十里馳騁揚塵聲礟不絶為錦州援兵狀祖大夀遂率兵出城攻西南隅我兵已㩀之臺樹梯將登我鑲藍旗鑲紅旗右翼䝉古烏嚕特䝉古四營兵齊出奮戰
  太宗預率䕶軍伏山內突馳進擊敵知墮計奔入城陣斬臺下者十七人中創死者百餘人自是祖大夀閉城不敢復出乙未明太僕寺卿監軍道張春與總兵吳襄等率副將叅將逰擊守備都司等官百餘員馬步兵四萬餘來援過小凌河駐營掘壕列車楯鎗礟我哨兵馳告
  太宗親率行營兵之半往視
  諭諸將曰敵壁壘嚴整不宜輕戰致傷我衆且俟彼起營前進乗隙擊之遂引軍還戊戍明兵四更起行次長山距大凌河城十五里
  太宗與大貝勒代善率兵二萬往擊至則敵已列陣太宗宻遣精鋭設伏扼敵歸路以行營兵推戰車近敵䕶軍及䝉古兵繼列先令騎兵衝敵陣敵鎗礟齊發鉛子如雹其聲震天我騎兵縱橫馳突飛矢如雨敵敗郤我右翼兵悉衝入敵陣先殺其步兵四向追擊其騎兵左翼兵避敵鎗礟踵右翼兵而進敵營未盡破仍復拒戰額駙佟養性奉
  命率所部兵屯於敵營東發大礟火箭攻之時有黒雲起風從西至敵乗風縱火勢甚熾將逼我軍天忽雨反風敵營燬其兵焚死者甚衆我兵復合攻之敵潰遁截殺大半追奔四十里其先為右翼兵追擊者遇我伏兵發悉殱之陣斬副將張吉甫滿庫王之敬盡獲其駝馬車牛甲冑器械生擒監軍道張春副將張洪謨楊華徴薛大湖叅將姜新逰擊黃澤千總薑桂等是日祖大夀聞鎗礟聲謂仍是設計誘之不復遣一人出冬十月丁未
  太宗以書三函予祖大夀及副將何可綱張存仁並命陣獲文武官二十三員各以己意為招降書令千總薑桂齎往祖大夀率衆官出城見之與之食謂曰爾不必再來我寕死於此城不降也己酉
  太宗遣官八員率兵五百盡出舊漢兵載紅衣大將軍礟六位將軍礟五十四位攻魚子嶂臺是臺峙立邉界垣牆甚固攻三日擊壊臺垜敵中礟死者五十七人叅將王景攜男子二百三十九人婦女㓜稚三百三十九口來降逺近百餘臺聞風惴恐或降或逃所遺糧糗足供我士馬一月之需王景既朝見
  賜以貂裘貂㡌明日翟家堡守臺百總一生員一率百人降獲牲畜五十甲寅陳興堡守臺百總祖邦傑來降
  賜縀衣一令往招臺內人降不從我軍用礟擊之死傷大半降者四十五人是日遣陣獲叅將姜新往招祖大夀等時大凌河城內糧絶薪盡我兵修築壕塹益堅軍容整暇祖大夀等謀突圍而出偵我軍防守嚴宻一人不能逸而援兵自外至者又敗潰窮蹙無計乃出城與姜新揖見令逰擊韓棟隨至既朝見
  太宗命巴克什逹海庫爾禪與姜新送之入城韓棟始來時由正黃旗大臣楞額禮所守之門入軍士俱戎服執㦸林立門內外及逹海庫爾禪送韓棟入城楞額禮亦不容⿺辶䖏過令逺立詢問姓名詳察面貎一一驗畢然後令行韓棟目擊我軍紀律及堵守嚴宻狀料一人不能潛脫還白大夀大夀降志始決其義子祖澤潤以書二函繫於矢自城內射出請
  遣副將石廷柱往丙寅石廷柱達海庫爾禪隆什𡩋完我往城南臺下大夀令韓棟送其子可法赴我軍為質邀石廷柱過壕相見言當先定攻取錦州之策乃舉城歸順石廷柱還奏
  太宗命同達海往諭曰我既招降爾等復攻錦州恐我兵過勞爾等降後錦州或以力攻或以計取任爾等為之不然爾等坐守城中我惟有駐兵圍困而已戊辰大凌河城內各官皆與祖大夀同謀歸降獨何可綱不從祖大夀令二人掖出城外於我諸將前殺之遂遣副將四員逰擊二員來誓及暮大夀至
  命入幄坐於左設饌宴之
  賜御用黒狐㡌貂裘及金飾鞓帶縀靴雕鞍白馬大夀宻陳取錦州之策仍入城己巳
  命貝勒阿巴泰徳格類多爾袞岳託率副將八員官四十員兵四千人俱作漢裝偕祖大夀率所屬兵三百五十人作潰奔狀襲取錦州是夜二更起行礟聲不絶錦州城中聞之以為大凌河城中人得脫分路應援並為我軍擊敗㑹大霧人覿面不相識軍皆失陣伍乃收兵還十一月庚午朔
  太宗諭諸貝勒曰與其留祖大夀於我國不如縱入錦州令其為我効力即彼叛而不來亦聴之若不使往倘明國別令人㩀守錦州寕逺則事難圖矣今縱大夀一人去而攜其子姪及諸將士以歸厚加恩養再圖進取庶幾有濟遂
  賜大夀宴
  命石廷柱庫爾禪送之隨行廝卒二十六人皆與之馬及晩渡小凌河徒步還錦州是日大凌河歸降將士皆薙髪先是明步騎兵及工役商賈共三萬人及我軍圍之或戰死或餓死或相食至是存者萬一千六百八十二人馬三十餘
  命歛軍中米二百三十三石分給之察出滿洲八人前此逃入者斬以徇其䝉古人有兄弟親戚在敖漢奈曼喀喇沁者仍歸各部落外尚存一千五百七十人選其精鋭者
  上與諸貝勒收養其餘分撥八旗官員及諸貝勒䕶衛並國中富戸撫恤乃悉毀大凌河至廣寕一路墩臺而還
  小凌河城城東南十八里週圍一里二百十八步東南二門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驍騎校駐防餘詳見山川卷小凌河注
  天橋塲城城西南五十里週圍一里門一為控扼海口之地
  本朝雍正元年設巡檢司於此
  錦縣界內厯代舊有城址
  古大人城城內府治東相傳唐太宗征髙麗時儲粟於此今圯
  古虹螺山寨城城西五十里考遼金元三史地理志俱無此寨名唐書亦不載其名俗傳為渤海時所建週圍二十三里三百三十四步南三門今圯
  安昌永和村城城西九十五里遼置金因之元廢週圍二里一百十九步門四今圯右屯衛城城東南七十里元時為閭陽縣之臨海鄉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廣寕右屯衛於十三山堡明年移此葺公主寨故址以為衛治永樂中指揮徐琦李通築城週圍四里二百六步髙二丈九尺門三東曰鎮海南曰永安西曰迎恩池深八尺廣一丈週圍五里八十六步今城圮池湮俗訛為牛頭衛 城東有舊枯凌衛北為禿老子店村四里屯稍東為新莊屯南為曺官屯超屯雙屯
  錦縣界內諸堡
  十三山堡城東七十里週圍一里二十步 堡之西北曰戴家屯島兒嶂屯南曰成化峪村新甸村
  錦昌堡城西二十里週圍二里二百步南一門我
  太祖髙皇帝壬戊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鷹手堡城西三十里週圍一里三百歩南一門
  松山堡城南十八里明時設中屯千戸所於此週圍三里一百二十步門三今仍分汛駐防謹案本朝崇徳六年大軍取錦州克捷於此事蹟謹詳載山川卷松山注
  大勝堡城北三十里週圍一里四十七步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壬戌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大茂堡城北三十五里週圍一里一百歩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壬戌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髙山堡城東南二十五里週圍三百三十二步南一門
  團山堡城東南五十里週圍二百四十步門一又有一在城西南九十里週圍一百六十步門二
  杏山堡城西南三十里週圍二里一百六十歩東西二門今設汛於此
  本朝崇徳七年大軍取杏山堡事蹟謹詳載山川卷松山注 堡東曰劉七屯
  大興堡城西南四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八十歩門一
  椵木衝堡城西南五十里週圍一里門一
  塔山堡城西南六十里明宣徳五年指揮李旺建設寕逺左屯衛於此週圍三里四十步
  本朝崇徳七年大軍取塔山堡事蹟謹詳載山川卷塔山注
  長寕堡城西南七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三十四步門一
  連山堡城西南八十里週圍一里二百六十步門一
  沙河堡城西南八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三十四步門一 堡之東為八家營子北曰穆家屯十里屯
  寺兒堡城西南九十里週圍一里三百四十六步門一 堡之東為萬寳城
  流水堡城東北二十里週圍二里三十四步門一
  營城子堡城東北三十里週圍一里六十步門一
  石家堡城東北四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二十步
  臧家堡城東北四十里週圍一里二百十步
  齊家堡城東北四十五里週圍一里
  開州堡城東北五十里週圍一里 堡東曰魚子嶂臺我
  太宗文皇帝辛未年征明攻降之 堡北曰靠塔屯羅家屯夏家溝堡西曰於家屯白廟子髙橋舖城西南五十里週圍一里二十四步門一 以上諸堡舖皆錦縣駐防分汛地寕逺州
  州城即明逺衛城也本廣寜府前屯中屯二衛地明宣徳三年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懐徳上狀請分二衛地於曹莊湯池之北建衛治賜名寕逺築城週圍五里一百九十六步髙三丈門四東曰春和南曰延輝西曰永寕北曰威逺鐘鼓樓在中街池深一丈五尺週圍七里八步明季増築外城週圍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髙如內城門四東曰逺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角俱設層樓今因之乾隆四十二年
  㫖重修
  謹案乾隆八年皇上東巡有
  御製寕逺道中作詩十九年有御製題寕逺祖氏石坊詩四十三年有
  御製寕逺道中作歌寕逺祖氏石坊疊舊作韻二首四十八年有御製寕逺道中作寕逺祖氏石坊並疊舊作韻二首俱恭載天章門
  事蹟
  謹稽
  <span id="實錄天聰元年夏四月">[[#實錄天聰元年夏四月|實錄天聰元年夏四月]]
  太宗聞明人於錦州大凌河小凌河築城屯田五月辛未親率諸貝勒大臣由上榆林征明甲戍至廣寕舊邉命貝勒徳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岳託薩哈璘豪格率精鋭為前隊令諸將率棉甲軍攜雲梯挨牌為後隊乙亥入白土塲乗夜進發前隊兵執明哨卒至知右屯衛有兵防守小凌河大凌河修城未竣亦以兵駐防錦州城繕修已畢馬步兵凡三萬丙子
  太宗率兩黃旗兩白旗兵直趨大凌河明守城兵棄城遁大貝勒代善貝勒阿敏碩託率正紅鑲紅鑲藍旗兵直趨錦州遂圍其城貝勒莾古爾㤗率正藍旗兵直趨右屯衛丁丑攻錦州城西隅垂克明總兵趙率教令城上三面守兵併力合拒辛巳明巡撫袁崇煥自寕逺遣二人齎書赴錦州與太監紀用為我哨兵所獲書中有調集水師援兵六七萬將至山海等語貝勒莾古爾㤗濟爾哈朗等率偏師至衛塔山運糧士卒前軍八十人與明兵二萬人遇擊卻之丁亥額駙蘇納率䝉古兵往截塔山西路遇明兵二千進擊敗之獲馬一百五十餘壬辰
  太宗率代善阿敏莾古爾泰濟爾哈朗等率兵三千往寕逺迎擊明援兵癸巳黎明至寕逺城北闗明逰擊二員率步兵千二百餘人掘壕以車為營列火器守禦我兵面城列陣攻其步卒不移時盡殱之明總兵滿桂之兵及宻雲兵於城東二里列陣沿城環列鎗礟
  太宗諭諸貝勒曰此地逼近城垣若即進攻難以盡力縱擊可稍退以觀動靜於是退軍踰山岡既而環視明兵
  堅壘不動
  太宗欲進擊阿濟格請從代善阿敏莾古爾泰皆以距城
  近不可攻勸阻甚力
  太宗命近御諸將及侍衛等皆冠兠鍪
  諭曰昔
  皇考攻寕逺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若遇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以張我國威耶遂
  親率阿濟格與諸將侍衛等疾馳進擊明前陣騎兵不能當敗走寕逺城下盡殪之屍填壕塹諸貝勒皆愧奮不及胄亦馳而進明兵大敗委棄甲仗徧地士卒死傷者無算是日我軍還駐雙樹堡六月己亥攻錦州城南隅因城壕深濶難以驟㧞時值溽暑天氣炎蒸
  太宗憫念士卒勞苦遂班師
  中後所城城西南八十里明宣徳三年置前屯衛中後千戶所於此築城週圍三里一百七十步髙三丈門四東曰潤和南曰歌薰西曰説澤北曰寕瀾池深一丈廣二丈週圍四里二百步東南有關廂城三面週圍一里十一步門二東曰威逺南曰鎮朔
  本朝康熙初設巡檢司及佐領驍騎校官兵駐防乾隆四十三年
  㫖重修
  事蹟
  謹稽
  <span id="實録崇徳元年秋九月">[[#實録崇徳元年秋九月|實録崇徳元年秋九月]]
  世祖初嗣位遣鄭親王濟爾哈朗英親王阿濟格統師征明壬寅載紅衣礟及諸火器西發甲寅抵中後所乙夘薄暮移軍城北填平壕塹以紅衣礟攻城丙辰城頺遂用雲梯挨牌拔其城擒斬逰擊吳良弼都司王國安等二十餘員及馬步兵四千五百人俘四千餘人分兵畧前屯衛中前所等䖏俘四百人己未由寕逺衛進發庚申抵前屯衛立營柵運
  挨牌雲梯紅衣礟於城西自亥時發礟攻城明日午時城破斬其總兵李輔明袁尚仁及副將以下官三十餘員兵四千餘俘二千餘人又分兵至中前所明總兵黃色棄城遁遂拔中前所俘千餘人先後獲鎗礟駝馬牛羊金銀等物無算
  中前所城城西南一百六十五里明宣徳三年指揮葉興建置前屯千戸所於此週圍三里八步髙三丈門三東曰定逹西曰永望南無字池深一丈廣二丈週圍四里三百歩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驍騎校駐防乾隆四十三年
  㫖重修十九年皇上東巡有
  御製中前衛詩四十八年有御製中後所中前所詩俱恭載
  天章門
  寕逺州界內厯代舊有城址
  南古城城西三十五里週圍二百十六步門一建置年月無考
  海防五城城南二里二百四十步週圍一百九十八步門一其二在城南四里半週圍一百九十八步門一其三在城南五里週圍一里一百步門一其四在城南六里二百八十八步週圍一百九十八步門一其五在城南九里一百八步週圍一百五十八步門一以上五城皆明太監髙起潛請建儲海運糧石於此今俱廢城圮
  曹莊驛城城西南十二里週圍一里一百二步門一明時設驛於此並築城防衛今裁中右所城城西南三十里即沙後所城明宣徳三年建週圍三里七十二步門三東曰永和南曰南薰西曰右定今城圮池淤
  東闗驛城城西南六十里週圍一里二百五十二步門一明時設驛於此並築城防衛今裁 驛南曰三里橋村北曰望海甸村又西南曰圑河屯
  沙河所城城西南一百里週圍一里二百二十六步門一亦曰沙河驛明置驛於此今廢城圮乾隆四十三年皇上東巡過此有
  御製仍駐沙河所詩恭載天章門
  前屯衛所城西南一百三十里本唐時瑞州地遼改來州金復舊元因之明洪武己夘都指揮曹毅因舊址修築土城週圍五里三十步髙三丈五尺宣徳正統間偹禦畢恭等前後甃砌門三東曰崇禮西曰武寕南曰迎恩池深一丈濶二丈週圍六里二百步今城圯池淤 城西北曰平山營城東曰髙兒營
  髙嶺驛城城西南一百五十里週圍一里七十八步門一明時設驛於此並築城防衛今裁
  北古城城西北三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二十步門四建置年月無考
  寕逺州界內諸堡
  雙樹舖堡城東十八里週圍二里門二
  楊安堡城西十二里週圍一里門一
  團山堡城西三十里週圍一里七十二步門一
  仙靈寺堡城西四十里週圍一里門一
  黒莊窠堡城西五十里週圍二百八十八步門一
  錦川堡城西六十五里週圍一里門一
  劉彥章堡城西七十里週圍一里門一
  三道溝堡城西八十五里週圍三百二十八步門一
  髙臺堡城西八十五里週圍一里四十二步門一
  瑞昌堡城西一百五里週圍三百三十步門一
  平川營堡城西一百二十里週圍三百五十二步門一
  三山營堡城西一百三十七步週圍二百三十二步門一
  背隂嶂堡城西一百四十八里週圍三百五十二步門一
  鎮邉堡城北十八里週圍一里門一俗名寨兒山堡
  鹽塲堡城西南二十五里週圍一百二十四步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曲尺河堡城西南四十八里週圍二里四十四步門一
  髙兒舖堡城西南一百十五里週圍一里二十二步門二東曰寅和西曰徯膏灰山堡城東北二十里週圍一里三十六步門一
  興水縣堡城西北十八里週圍一里十四步門一南闗廂三百八十步正安堡城西北二十里週圍一里二十步俗名白塔峪我
  太祖髙皇帝壬戌年征明撫降之 以上諸城堡皆寕逺駐防分汛地
  寕逺縣
  縣城即明廣寕中左右三衛地金時置廣寕府元為廣寕路明洪武間指揮王雄因舊址修築都督劉真甃砌永樂間總兵劉江増展東南闗𢎞治間備禦胡忠展西隅正徳間備禦李溱展南闗週圍五百四十六丈池深一丈五尺廣二丈週圍十一里四十五步後展新城週圍十七里門六東曰永安南曰迎恩西曰拱鎮北曰靖逺東南曰泰安其西南一門土塞角樓四座西曰瞻秀北曰鎮朔東南曰柔逺西南曰望京鐘樓在大市東街鼓樓在大市北街嘉靖丁酉都御史任洛總兵馬永重修今按城週圍十里二百八十步髙三丈五尺厚一丈五尺南闗廂三面週圍三里二百二十步門三東曰宣化南曰迎恩西曰振武內城與闗廂共十四里二百四十步乾隆四十三年
  㫖重修
  謹案乾隆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皇上東巡皆有
  御製廣寕道中詩並廣寕詠熊廷弼王化貞事詩恭載天章門
  事蹟
  謹稽
  <span id="實録天命七年春正月">[[#實録天命七年春正月|實録天命七年春正月]]
  太祖留族弟鐸弼貝和齊及額駙蘇巴海統兵守遼陽親率貝勒大臣統師征明乙夘次遼河之東昌堡丙辰寅刻大軍起營辰刻渡遼河明防河兵見我軍勢不可當遂遁走我軍前隊精鋭追擊二十里外至西平堡乃止申刻大軍繼至圍之丁巳招其城守副將羅一貴降不從辰刻布梯楯攻其城四面兵皆潰午刻克之一貴及兵萬人俱殱焉尚未收軍偵者馳告廣寕城兵至我軍迎擊未及成列明總兵劉渠祁秉忠李秉誠副將劉徴鮑承先叅將黒雲鶴麻承宗祖大夀逰擊羅萬言李茂春張明先等引兵三萬乗機急戰我兵不暇布陣即飛馳突入奮射衝擊明兵力不能支我軍乗勝追擊斬殺無算至平洋橋堡劉渠祁秉忠及劉徴黒雲鶴李茂春張明先戰死全軍盡沒惟李秉誠鮑承先祖大夀羅萬言遁去㑹暮還軍
  太祖駐蹕西平堡明敗兵入廣寕城明經畧熊廷弼巡撫王化貞知西平堡己失援兵盡殪遂與監軍道髙出通判萬有孚等棄城入山海闗巡道髙邦佐奔至杏山驛自縊死其廣寕守門逰擊孫得功守備黃進千總郎紹貞陸國志等遣七人來乞降
  賜以銀及信牌遣還戊午西興堡備禦朱世勲遣中軍王
  志髙乞降亦
  賜以銀及信牌遣還是日論諸將士功以所俘獲分別賞賚餘者給散衆軍己未大軍起行赴廣寕有我國人石天柱者前投明為千總至是偕秀才郭肇基出迎曰守城官吏皆遁我等已守禁門矣
  太祖賜以所乗鞍馬及令旗一又正安堡千總來降賜以信牌二並遣還庚申大軍行至廣寕城東三里許之望昌岡城中比戶焚香紳士庶民備乗輿設鼓樂執旗張葢俯伏迎謁未刻入城
  駐蹕巡撫公廨明逰擊羅萬言前逃入山至是來降其平洋橋守堡閔雲龍西興堡備禦朱世勲錦州都司陳尚智鐡塲守堡俞鴻漸大淩河逰擊何世延錦安守堡鄭登右屯衛備禦黃宗魯圑山守堡崔盡忠鎮寕守堡李詩鎮逺守堡徐鎮靜鎮安守堡鄭維翰鎮靜堡叅將劉世勲守堡臧國祚鎮邉守堡周元勲大清堡逰擊閻印大康守堡王國泰鎮武都司金礪劉式章李維龍王有功及閭陽驛十三山站小凌河松山杏山牽馬嶺正安錦昌中安大寕太平大安大定大茂大勝大興盤山驛四十餘城之官各率所屬兵民來降
  太祖駐軍十日從廣寕城移軍向山海闗明經畧熊廷弼盡焚沿途村堡廬舍而走大軍至中左所乃還大貝勒代善與
  四貝勒率兵往義州移其戸口至則閉門以拒招諭不從
  遂攻克之斬其駐守兵三千
  太祖還駐廣寕二月癸未
  駕還遼陽留諸貝勒統兵守廣寕城以河西歸降各城堡官民移之河東時有西平堡遁去副將鮑承先亦來歸
  白土厰城城北六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二十步門一即白土厰邉門詳見闗郵卷巨流河城城東北二百三十里
  本朝崇徳元年建週圍二里門三南曰拱固西曰鎮西北曰鎮邊康熙二十年置廵檢司於此乾隆四十二年移駐鳯凰城四十三年奉
  㫖重修 城南有古開城西曰郭家堡新民屯
  廣寕縣界內歴代舊有城池
  髙麗坂城城東三十三里週圍一里今圮
  羊膓河城城東四十五里週圍一里今圮
  小黒山城城東六十里週圍二里六十八步門一 城之北曰圑臺項家屯常屯大黒山城城東七十里週圍二里一百五十步門一 城南曰十里牧
  盤山驛城城東南五十里週圍二百六十步門一明時置驛於此今裁
  鐘秀古城城西南三里週圍二里二十步金時縣治明時置千戸所於此餘詳古蹟郡縣注
  閭陽驛城城西南三十里週圍二里五十步南北二門金時縣治明時置驛於此今載驛東曰鄂陀堡望山堡北曰陳興堡臺西北曰寕東堡
  髙城在閭陽驛城西相傳為唐太宗征髙麗時屯兵處今圮
  廣寕縣界內諸堡
  土堡子城東三十里週圍一里
  中安堡城東三十里週圍一里七十二步門一
  白旗堡城東一百六十里週圍一里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驍騎校駐防乾隆十七年移前屯衛巡檢駐此
  穿心堡城東六十三里週圍一里
  馬市堡城北二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六十步門一
  鎮東堡城北四十里週圍二里一百二十步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髙平堡城東南九十里週圍一里八十二步東西二門 堡南曰鎮武堡北曰魏家城平洋橋堡城東南一百二十里週圍二百七十九步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壬戌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堡之西曰羊圍子屯南曰徐家屯北曰達勒鄂謨
  傅家莊堡城東南一百二十里週圍三百三十一步門一
  沙嶺堡城東南一百五十里週圍二里門一堡西南曰天成堡杜家臺村光袞臺村鐡塲堡城東南一百六十里週圍二里八十步東西二門明時設鐵塲百戸所於此今設汛焉
  北鎮堡城西南三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二十六步南北二門
  中安堡城東北三十里週圍二里三百二十步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壬戌年征明撫降之今設凡焉
  鎮安堡城東北五十里週圍一里二百八十五里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壬戌年征明撫降之堡北曰蕎麥沖紅石槽
  長永堡城西北醫巫閭山之北週圍一里有竒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 以上諸城堡皆廣寕駐防分汛地
  義州
  州城本明義州及廣寕後屯二衛地遼時為宜州崇義軍金改義州統𢎞政開義同昌三縣元因之明改衛洪武二十二年指揮何浩仍舊修築永樂宣徳間都指揮楚勇甃砌週圍九里十步髙三丈門四東曰熙春南曰永清西曰慶豐北曰安泰池深一丈五尺廣三丈八尺週圍九里一百六十六步
  本朝初屬廣寕康熙十六年陸續修葺置城守及巡檢司雍正十二年設義州乾隆四十三年
  㫖重修
  義州界內厯代舊有城址
  馬嶺驛城城東四十五里週圍一里門一明時築城置驛於此今裁
  新站城城東四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四十二步其建自何代無考
  古饒慶城城西五十里金置週圍一里今圮俗訛為饒慶縣城詳見古蹟三角城城東南五十里週圍二百五十五步門一
  營城城東北二十里週圍一里
  王半城城東北三十里週圍一里門一以上三城建自何代無考
  大棘城城西北古顓頊之墟慕容廆曽都此今無考
  義州界內諸堡
  永寧舖堡城東二十里週圍二里一百八十步門
  徳勝堡城西十五里週圍一里
  大康堡城西二十里週圍二里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壬戌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太平堡城西二十餘里週圍一里一百八十步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壬戌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齊家堡城南四十五里
  景家堡城東南二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八十步
  石佛堡城東南四十里
  破城子堡城西南二十里週圍五里
  八塔堡城西南二十五里週圍一里一百八十步
  圑山堡城西南三十里週圍二里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壬戌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大安堡城西南三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八十歩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壬戌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堡之西北為二佛廟近九官臺邉門又西為孔家房身李
  三屯接松嶺子邉門

  孫凌堡城西南三十里週圍一里門一
  大定堡城西南四十里週圍二里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壬戌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堡之南曰老邉屯西南曰張綱屯
  正義堡城東北十八里存一碑堡之北曰趙家屯
  大寜堡城東北三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八十步我
  太祖髙皇帝壬戌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堡之東為望民屯望賔屯
  大清堡城東北五十里週圍二里三十步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壬戊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大靜堡城東北六十里週圍二里門一
  鎮彞堡城東北六十里週圍三里一百八十步門一
  瓦子峪堡城東北六十五里週圍二里 以上諸城堡皆義州駐防分汛地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1. 刊本作「創」。
  2. 刊本作「嶐」。
  3. 刊本作「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