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正德云南志/卷03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目录 正德云南志
◀上一卷 卷三 下一卷▶

云南志卷三 志三[编辑]

大理府[编辑]

东至姚安府姚州界二百四十里,西至金齿永平县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顺宁府界三百一十里,北至鹤庆府界一百二十里,东北到北胜州三百九十里,东南到姚安军民府普淜驿二百七十里,西南到顺宁府三百四十里,西北到金齿上江寨五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应天府八千里,至顺天府一万一千四百五十里。

建置沿革[编辑]

禹贡梁州之界,天文井鬼分野。汉武帝开西南夷,此为益州郡越嶲、唐城、叶榆县境。东汉分属永昌郡。蜀汉又分叶榆属云南郡。晋诸郡皆属宁州李特㩀蜀,分置汉州。宋、齐、梁、陈仍置云南永昌郡,属宁州。唐麟德初,于昆明之弄栋川置姚州都督府,治叶榆洱河蛮,后为张乐进求所据。开元末,蒙舎诏、皮罗阁并蒙嶲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五诏合为一,号南诏,治太和城。至阁罗凤,号大蒙国。又至异牟寻,再徙羊苴咩城即今府治,改号大礼国。其后郑买赐、赵善政、杨干真互相篡夺。至五代晋时,叚思平得之,更号大理国。元宪宗三年,杈附。六年,立上下二万户府。至元七年,并二万户为大理路。本朝洪武十五年,改路为府,领县一、州四、长官司一,州领县二。

  • 太和县 附郭。本汉叶榆县地。唐开元末,皮罗阁逐河蛮,取太和城,即此。后阁罗凤据其地。元立太和城千户所,㝷罢所,立录事司。至元间,置理州及河东县。后省州,改县曰太和,属大理路。本朝因之,编户五十三里。
  • 赵州 在府城南六十里。汉为永昌郡地。唐为姚州之境。南诏蒙氏为赵川𧸘皮罗阁,置赵郡。阁罗凤改赵州。宋时,大理叚氏改天水郡。元初,立赵𧸘千户所。至元间,仍属赵州。又于白崖𧸘立建宁县,属赵州。后并入州,属大理路。本朝因之,编户八里,领县一。
  • 云南县 在州南一百里。汉元封初,置云南县,隶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蜀汉改属云南郡。唐初,置云南州。贞观中,改匡州,领勃弄、匡川二县。后张仁果据之,号白子国。蒙氏至叚氏,并为云南州,又称品甸。元初,立品甸千户所。至元中,复为云南州。后降为县,隶大理路。本朝改隶赵州,编户一十五里。
  • 邓川州 在府城北七十里。汉为叶榆县地。唐为邆备州,治大厘,隶姚州都督府。后为邆赕诏所据。蒙氏并之,置邓川𧸘,后改为徳源城。宋时,大理叚氏因之。元初,立徳源千户所,寻改邓川州。本朝因之,编户十二里,领县一。
  • 浪穹县 在州西一十五里。本汉叶榆县地,蛮名弥茨,乃浪穹诏所居之地。唐初,为南诏所侵,其王铎罗望战败,移保剑川,更称浪剑。贞元中,南诏并之,以浪穹、施浪、邆赕,总三浪为浪穹州。元初,立浪穹千户所,隶大理上万户。至元中,改浪穹县,与鳯羽县俱属邓川州。本朝并鳯羽县入浪穹,编户二十五里。
  • 賔川州 在府治东一百二十里。本汉叶榆县地,蛮名賔居川。唐为姚州之境,蒙氏为太和赵𧸘地。元为太和赵州云南之境。本朝因之。弘治七年,以铁索箐夷寇劫掠郷村,始割太和县九里、赵州一里、云南县二里,于賔居川建賔川州以治之,编户一十二里。
  • 云龙州 在府城西六百里。旧云龙甸。元至元末,立云龙甸军民总管府,本庙改云龙州,编户二里。
  • 十二关长官司 在府城东三百里。本云南县楚场地。元至正间,因僻险始置十二关防送千户所。本朝改置长官司。

郡名[编辑]

叶榆汉名,鹤拓同上

山川[编辑]

  • 点苍山 在府城西。高千馀仞,山有十九峯:曰斜阳,曰马耳,曰佛头,曰圣应,曰马龙,曰夏云,曰龙泉,曰岑峯,曰应乐,曰雪人,曰尖底,曰三阳,曰龙峯,曰现佛,曰五台,曰苍㟍,曰花山,曰豹罗,曰云弄。苍翠如玉盘,而峻峙起伏,若拱若揖,盘亘三百馀里。山顶有高河,轮广二里,深不可测。山腹有雪,四时不消,土人于五六月间采而卖之。又有瀑布诸泉,流注为锦浪等十八川。蒙氏立国于其下,异牟寻封为中岳。本朝洪武中,西平侯征大理,出点苍山,后立旗帜以疑之,遂克其城,即此山也。题咏见后。
  • 九曲山 在賔川州。去洱河泉百馀里,峯峦攅簇,状若莲花,九盘而上,又名九重喦。上有石洞,人莫能通。相传此山乃迦叶授金兰入定之所。
  • 三耳山 在赵州治西。二峯高耸如耳。
  • 俗龙山 在赵州北一十五里。唐镇南将军建浮屠其巅。
  • 九龙顶山 在赵州南五十里,其山九峯相聚二
  • 龙。兴和山 在云南县治西北,其山高大如扶风太乙之状,欎然高峻,与云气连结,固阴沍寒,虽盛暑不熟。唐志曰:五月雪霜皎然。
  • 宝泉山 在云南县西北一十五里,又名九鼎山。
  • 水目山 在云南县南三十里,山顶有东,深不可测。
  • 梁王山 在云南县北三十里,高八百馀丈,蒙氏时酋长梁氏筑寨于此,因名。山下有洞曰细花宝泉场,产银矿。
  • 卧牛山 在邓川州东北,其巅突耸起伏若卧牛然,因名。初建州时尝鞭春,是年五谷不登,后凡鞭皆验,自是本州不敢鞭春。
  • 东山 在邓川州东一十里,下有龙潭,祈祷有应。
  • 锺山 在邓川州北一十五里。
  • 宁山 在浪穹县西,形如鳯翼,又名凤翼山。
  • 灵应山 在东穹县东二十里,峻㧞高耸,上有石岩,岩中有石观音像。
  • 鳯羽山 一名罗浮山,在浪穹县西南三十里,相传蒙氏细奴逻时有鳯翔于此,故名鳯羽。后鳯死,每岁冬众鸟哀鸣其上,故又名鸟吊。至今土人于鸟来时举火取之,鸟见火辄赴火自死。
  • 三峯山 在云龙州治西。
  • 定西岭 在赵州南四十里,高千馀仞,设关其上,大江之源出焉。
  • 青华洞 在云南县西北六七里许,穹窿空宏,上有一窍直透山顶,隐隐有允,其进深不可穷。相传昔人举火行数里,遇大蝙蝠威火而还,土人好事者遇时节辄携酒饮赏,题咏见后。
  • 西洱泽 在府城东,古叶榆泽,即书所谓西珥也。土人大之曰海,一名洱海,又名西洱河。源出罗谷山,经剑川、邓川之境,合点苍之十八川而汇于此。形如人耳,周三百馀里,中有罗筌、浓禾、赤崖三岛及四洲九曲之胜。下流与漾备江合入澜沧江,南通大海。其鱼虾、凫鸟、菰蒲之利与滇池同。有河泊所税四千一百八十四石有竒。浓禾岛形如几案,故又名玉案山。
  • 邓川 川有三,形如川字。中一川即弥直佉江,东一川源出星鲤泉,西一川源出绿玉池,合流入西洱海。
  • 漾备江 一名神藏江,源自剑川州,经浪穹县界,绕过点苍山,与西洱河合流,至赵州西南境,下流入澜沧江。
  • 大江 源出定西岭北流经赵州治东南下入西洱河尾又名波罗江
  • 白崖𧸘江 一名赤水江源出定西岭,北东南流经赵州治东南,下入西洱河尾,又名波罗江。白崖𧸘江一名赤水江,源出定西岭,东南流经赵州白崖𧸘,至定边县入礼社江。
  • 澜沧江 按尚书蔡传以西珥、叶榆为黒水,盖当时不亲目其地,但考于载籍,或传闻之误耳。以今考之,雍、梁之界皆曰黒水,则黒水当自雍之西北,以经于梁之东南,惟澜沧江为然。澜沧源出吐畨之嵯和哥,或云出莎川石下,其石形如鹿,故名鄌沧江,后人讹为澜沧也。自西而南至丽江、兰州入云龙,南过永昌东八十里,又南过楚雄、临安、车里、大甸七十城门,至交阯入南海,岂即古之黒水欤?然东北渤海亦有黒水,则黒水固非一矣。
  • 礼社江 源自赵州白崖𧸘,至楚雄舎浪沧江。
  • 大河 源出梁王山,合竹泉、横溪二水,流经賔川州界,北至金沙江。
  • 十八溪 即十八川,其源皆出点苍山,曰阳蛮,曰葶滇,曰磨残,曰青碧,曰龙溪,曰玉溪,曰碧玗,曰山字,曰隐仙,曰中溪,曰白石,曰灵泉,曰磻溪,曰阳溪,曰花香,曰茫涌,曰花源,曰银矿。其所经之处,皆有灌溉之利,同入于洱海。
  • 叶镜湖 在云南县北三十里,中有石若镜。
  • 明河宁湖 在浪穹县西北五里,周四五十里,水色如镜。
  • 青海子 在云南县东南一十里,又名青龙海子。
  • 周官㱔海子 在云南县东北一十五里。
  • 普河鱼池 在赵州东北五里,池素多鱼,相传有神主之,民莫敢取。
  • 乌龙池 在賔川州西南五十里,居民堰之以灌田。
  • 黒龙泉 在府城西再光寺之左,味甘于他泉,蒙叚氏取供内用。
  • 瀑布泉 在点苍山应乐岑峯之间,飞流千尺,宛若素练,悬挂崖壑。
  • 星鯹泉 在邓川州治东十里,自东山麓石崖下涌出,注为池,深不可测,内鱼额点如星,人以为异,莫之敢取,灌溉之利甚多。
  • 石窦香泉 在邓川州南八里许,地名云龙山顶中凹外起如盘然,俗名阿伽盘。盘中有泉,不盈不缤,味甚香羑。
  • 温泉 赵州、邓川、賔川、云南县皆有之,开浪穹、九气台泉为最,浴之可愈疾。
  • 竹泉 在賔川州南八里神祠内,泉自石鏬流出,灌田数百顷。
  • 五盐井
  • 药师井 在府城西北水造纸极洁台。
  • 救疫井 在点苍山下,相传有疫疠者,饮之即愈。
  • 玉泉井 在赵州北十里,元世祖征南,驻兵于此,时久旱,军士咸渴,世祖恳祷,以剑插地,清泉涌出。元杨廷撰碑。
  • 宝泉坝 一名游峯场,在云南县北二十里,积水灌田,军民赖之。景泰间,副使周鉴、参政赵雍重修,大学士彭时有记,见后。
  • 东晋湖塘 在赵州治东十里许,灌溉甚多。

形胜[编辑]

  • 其山点苍,其浸洱泽。
  • 峭山深堑 唐书邓川宁北,峭山深堑,号为险要之地。
  • 襟山带河 云南志
  • 南诏都会 府学记。
  • 龙关扼塞 在郡之北九十里,曰龙首关,又曰上关;在郡之南三十里,曰龙尾关,又曰下关。以苍山、洱海之首尾为险㩀之,立城以扼塞其要害,蒙、叚氏俱恃以为固。
  • 山势回抱 郭松年大理行记。
  • 川泽平旷 同上。
  • 山翥凤仪 赵州有凤羽山。
  • 江山阻绝 云龙州三峯山峙其后,浪穹江带其前,四靣阻绝,人迹罕到。

土产[编辑]

银矿出大理、新兴、白崖、五山头、梁王山等场,但矿脉或旺或徽,旺则课完,微则俱佥拨军民天丁干陪,号曰矿夫。 盐出五井。 青绿矿出太和县海足山巅,其穴深七尺馀。 点苍石出点苍山,白质青文,有山水草木状,人多琢以为屏。 感通茶感通寺出,味胜他产。 木莲花树高大,叶如枇杷,花如莲,有青、红、黄、白四种,冬末春初开。 无花果赵州出,不花而实,生枝叶间如李。 公鱼洱河出,似鲦,细鳞而长,无间大小皆有子,味极美,产于上下二关之涌泉傍,一名江鱼,土人呼江为公,故名。 高河菜点苍山高河出,茎红叶青,味甚辛辣,五六月采之。土人相传,凡采此菜,登山约十里许,必投稻皮以识路。又须默行,若作声,则云雾便起,风雹卒至。盖高河乃龙湫也。 婆罗蜜树实大如瓜,八月熟,味甘酸。 红芋花芋有青、红、白三种,惟红者有花,高一二尺,甚甘美可食。 猩猩果出邓川州,高数丈,春花秋实,果如弹九,色如血,故名。味酸可食。 槵子树即菩提树也,出赤洞鼻,每枝一百八颗。诵佛经者,缗丝贯之以记数。 龙须菜出浪穹县上江觜急流中,色青紫,细长如龙须,性极冷。土人食之,甚脆美。 大黄出苍山顶。 香附子 石斛 甘遂 羌活 南星 车前子 赤芍药 防风 黄岑 地榆已上各州县俱出。 神鹿《汉书·西南夷传》:云南县有神鹿,两头,能食毒草。今无。

户口[编辑]

  • 户 一万九千八百一十五。
  • 口 一十六万六千六百二。

田粮[编辑]

  • 田 官民田地三百三十三顷八亩三厘。
  • 粮 夏税小麦正耗九千一十五石一斗八升八合一勺。秋正耗一万五千五百六十石七升三合二勺。

屯田[编辑]

左所屯 所屯 中所屯 中前所屯 中右所屯 中左所屯 已上俱在府城北,上关、邓川、浪穹、賔川等处地方。 前所屯 后所屯 左前所屯在府城南,下关、赵州、白崖、喜甸、牛井等处,俱大理卫。

风俗[编辑]

  • 俗本于汉 元郭松年《大理行记》曰:大理之民,数百年之间,五姓固守,往来通于中国。故其宫室、楼观、言语、书数,以至冠婚、䘮𥙊之礼,干戈、战阵之法,虽不能尽善,而其规模、服色、动作、云为,略树于汉。入本朝百馀年来,文教浃洽,风俗渐与中州同矣。然其尚浮屠,贵食生,并星回节等俗,尤仍其旧。
  • 民多士类 郡中汉僰人少工商,而多士类。悦习经史,隆重师友。开科之年,举子恒胜他郡。其登黄甲、跻华要者,今相属马。
  • 地杂白夷 海东牛井民曰小白夷,服食噐用与汉僰不同。相传叚氏时,海东地广民稀,又炎热生瘴疠,乃于景东府移此白夷以实之。见旧志。
  • 有晋意 民之俊秀者,颇能书,而有晋人笔意。
  • 好作吏 云南各司州县吏典丞,差太和人居强半焉。
  • 好闘任气 各州县山箐间多罗舞、撒摩、都摩察,皆乌蛮之种。其性生拗,一语不合,则持刀相向。所谓喜则人,怒则兽者也。
  • 习尚僰俗 旧志云:邆赕境内有曰山后人者,虽习僰俗,然其性强悍。盖亦重山负固,风气使之然也。
  • 畜种为生 旧志云:龙州境内多蛾昌蛮,即寻传蛮。似蒲而别种,散居山谷间。男子顶髻,戴竹兜鍪,饰以毛、熊皮、猪牙、雉尾。衣无领袖,兵不离身。以孳畜佃种为生。好食蛇,赤手捕之,置之于噐,负而卖之,不畏其啮。盖其气有以胜之也。
  • 不婚别类 蛾昌与蒲蛮杂处,而凡婚娶必求同类,不通别种。其聘礼用牛马,贫富有差。宴待必杀狗。州无赋税,惟岁辨小白布而已。
  • 观音街子 旧俗,每年三月十五、六、七三日,云南各州县商旅各预赍货物,至期毕集于城西教场内贸易,号观音衔子,其馀各街子大抵与云南府同。

公署[编辑]

  • 金沧道 在府治西南,洪武间建,正綂间知府贾铨重修,各州县俱有
  • 布政司分司 在府治南,景泰五年知府干璠建,各州县俱有
  • 银场分司 在大理卫治东。
  • 府治 在城中,洪武十七年建,正綂二年知府贾铨重修,内有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军资库、架阁库,其崇盈仓、税课司、河泊所、阴阳学、医学则散置于城之内外,又有旌善、申明二亭在府治前。
  • 太和县治 在府治南,洪武十七年建,内有典史厅、架阁库,所领有神摩洞、金沙江、白羊市三巡检司。洱海河泊所
  • 赵州治 洪武十七年建,在三耳山下,内有吏目厅,其税课局、僧正司则散置于州之前后,又有旌善、申明二亭在州前,所领有蔓神寨、定西岭、迷度市、干海子四巡检司。
  • 南县治 旧在洱海卫城外,洪武二十二年迁城中,内有典史厅,其泰安仓、养济院在县治西,旌善、申明二亭在县前,所领有安南坡、你甸、楚场、赤石崖四巡检司。
  • 邓川州治 旧在王泉郷,洪武十七年建,弘治七年圯于水,土官知州阿骥迁建于卧牛山麓,提学副使周季鳯有记,内有吏目厅,其僧正司及旌善、申明二亭俱在州傍近,所领有青索鼻巡检司。
  • 浪穹县治 洪武十七年知县金文举建,内有典史厅,所领有蒲陀空、凤羽郷、上江觜、下江觜、十二关、箭捍场、师井、顺荡井、上五井九巡检司。
  • 賔川州治 弘治七年,知州胡伯定建,内有吏目厅。
  • 云龙州治 旧无廨宇,洪武三十五年,升土酋叚保为知州,凡土民有公务,就其私第决之。所领有云龙、南甸巡检司
  • 十二关长官司治 旧无廨宇,土民有公务,就土官私第理之。
  • 大理卫 在府治南,洪武十七年建,内有经历司,所领卫镇抚一:左、右、中前、后中、左中、右中、前后、中左、中右、中前、左前、前前、右右。太和十二千户所,每所领所镇抚一,百户十。太和一所,领十三百户。其中前、左前二所,守把上下两关。前前、右右二所,守御鹤庆。
  • 洱海卫 在云南县治西,洪武二十二年建,内有经历司,所领卫镇抚一:左、右、中前、中左、中右。洱海七千户所,每所又各领所镇抚一,百户十。
  • 大罗卫 在賔川州治右,弘治七年,指挥张淮建,内有经历司,领左右二所。
  • 五井盐课提举司 在浪穹县西北三百里,洪武十六年建,内有吏目厅,所领有诺邓井、大井、山井、师井、顺荡井五盐课司,岁办额课三千七百馀引。

学校[编辑]

  • 府学 在府治南,元至元二十四年,云南行省参政都天摐建。国初因之。正綂间,知府贾铨重修。景泰间,知府干璠又重修之。东为文庙,翼以两庑,像祀圣贤。庙之南为㦸门,前凿泮池,而桥其上。益南为棂星门,西为明伦堂,堂之前敞以露台,翼堂左右有崇徳、尚贤、行义、修道四斋,缭以崇垣,固以重门。学之南五百步为射圃,而置亭其间,曰观德。后因年久倒塌,军民秉占,提学副使周季凤移檄本府,核得前地,令知府吴晟修建,焕然一新。各州县学制大抵多同。
  • 太和县学 在县治东,洪武二十七年建。
  • 赵州学 在州治右,洪武十八年建。
  • 云南县学 在县治南,洪武十八年建。
  • 邓川州学 旧在州治西,洪武十七年建,成化二十一年御史郭绅迁于卧牛山麓州治北。
  • 浪穹县学 在县治东,洪武十七年建,弘治五年参政毛科迁于县治西南。
  • 賔川州学 在州治前,弘治十七年建。
  • 苍山书院 在府城外西南陬苍山之麓,弘洽十二年巡按御史谢朝宣建,中为正厅、翼厅,左右为两厢房,后有步灜桥及贮书楼等屋,缭以周垣,固以重门。提学副使王臣有记并各题咏,见后。
  • 梧冈精舍在府城北五十里,弘治十四年太仆寺丞邑人赵弼建。

城池[编辑]

  • 大理卫城 洪武十五年建,周围一十馀里,四门:东曰通海,南曰承恩,西曰仓山,北曰安远,其上各有楼,西门外有教场。
  • 上关城 周围四里,四门。
  • 下关城 周围二里,三门,俱洪武间建。
  • 洱海卫城 洪武二十年建,周围四里,四门:东曰镇阳,南曰镇海,西曰清平,北曰仁和,其上各有楼,其教场在西门外。
  • 赵州土城 弘治二年按察副使林俊筑,周围八百四十馀丈,四门。
  • 大罗卫城 弘治七年筑,周围六百七十九丈,四门:东曰迎晖,西曰西成,南曰永安,北曰柔远。

驿堡[编辑]

  • 洱西驿 在府治南,洪武三十五年建。
  • 德胜关驿 旧名河尾驿,在下关前,洪武三十五年建。
  • 定西岭驿 在赵州合崖甸,洪武十六年建。
  • 云南驿 在云南县东南三十五里。
  • 邓川州驿 在州南八里,洪武十八年建。
  • 下关堡 在德胜驿,在洪武二十五年建。
  • 漾备堡 在下关西,正綂六年建。俱大理卫。
  • 白崖堡 在云南县西,洪武十六年建。
  • 云南堡 在云南县南,洪武十六年建。
  • 普淜堡 在云南驿东南,洪武十六年建。俱洱海卫。

哨戌[编辑]

  • 槽溪哨 有二,在塘子铺前。民哨。大理府。军哨。大理卫。
  • 赤佛哨 在赵州地方。
  • 赶猪哨 在青龙前。
  • 石坡哨 在定
  • 干海子哨 在三营川,正綂间建。俱大理理卫。官军。
  • 马子巷哨 在浪穹县西南八十里凤羽山,弘治十六年建。浪穹县。民

铺舎[编辑]

  • 府前铺 在府治右。
  • 阳和铺 在府城南十里。
  • 阳南铺 在阳和南十里。
  • 新城铺 在府城北十五里。
  • 作邑铺 在新城北十五里。
  • 峩崀铺 在作邑铺北十五里。
  • 波罗傍铺 在峩崀北十五里。
  • 母猪岗铺 在賔川州南三十里。俱太和县。
  • 州前铺 在赵州前。
  • 汤颠铺 在州治南十五里。
  • 定西岭铺 在州南六十里。
  • 加买铺 在州东南一百里。
  • 青龙铺 在州南四十五里。
  • 德胜关铺 在州北三十里。
  • 腰会铺 在州西南七十里。
  • 炼场铺 在州西四十五里。
  • 罗摩铺 在州西南八十里。
  • 弥只铺 在州西南百五十里。俱赵州。
  • 县前铺 在云南县治。
  • 大铺 在县南八里。
  • 清淜尾铺 在波犬东南三十五里。
  • 沫滂铺 在云南驿东二十里。
  • 水盘铺 在沬滂铺十五里。
  • 矣江铺 在县治西二十里。俱云南县。
  • 州前铺 在邓川州治左。
  • 寺寨铺 在州北十五里。
  • 渠便铺 在邓川驿前。
  • 县前铺 在浪穹县前。
  • 乌头门铺 在蒲陀崆巡检司左。
  • 应山铺 在县东十五里灵应山下。
  • 温泉铺 在县东南三十里三营中。
  • 好树铺 在县东北四十五里观音山。
  • 鳯羽铺 在县西三十里巡检司前。
  • 韭益铺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下江觜地界。
  • 黄连场铺 在县西二百里箭捍场界。俱浪穹县。
  • 州前铺 在州治前。
  • 箐口铺 在州西南四十里。
  • 白羊铺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俱賔川州。

关梁[编辑]

  • 龙首关 详见形胜。
  • 龙尾关 同上。
  • 蒿箐关 在邓川州东三十里,天顺间土官知州阿昭建。
  • 罗平关 在浪穹县西三十里鳯羽山,景泰间知州何宗鲁建。
  • 迎恩桥 一名黒龙桥,在下关城外,跨洱海下流,当湍急之处。旧为木桥以渡往来,每遇狂风摇撼,行者惴惴。止綂间,知府贾铨倡卫士谋固之,址石以六,酾洞以五,横址以不墁,木以石为,长九百尺有五十,阔视长杀什之八,两傍为拦楯如长之数,民甚便之。
  • 双鹤桥 在府城南,桥柱立二铜鹤。
  • 狮子桥 在府城北门外。
  • 成美桥 在府城南五里,成化间知府李逊建,后圯于水,弘治四年知府马自然重建。
  • 七里桥 在府城南七里,弘治十二年同知应铉建。
  • 宣化桥 一名黒桥,在狮子桥北,屡圯于水,弘治十年知府许坦建。
  • 作邑桥 在作邑铺,僧人募木为之,长二百尺。
  • 永安桥 在赵州南门外,弘治二年署州事楚雄府同知陈宝建。
  • 太平桥 在赵州北,成化二年建。
  • 仪鳯桥 在赵州西门外,弘治二年建。
  • 矣江桥 在云南县西八里。
  • 板桥 在云南县南二十五里。
  • 大板桥 在云南县南五十五里。
  • 德源桥 一名寺寨桥,在邓川州北一十五里。
  • 三道桥 在邓川州东七里,成化间建。
  • 进宝桥 一名银桥,在邓川州东十里,横大木跨弥苴江,为长四丈,以强阔杀长之三。
  • 青索鼻桥 在邓川州东青索鼻巡检司前。
  • 通济桥 在浪穹县十里,弘治三年建。

台榭[编辑]

  • 五花楼 在府治西,唐大中十年南诏劵丰佑所建,以会西南夷十六国,楼方广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元世祖征大理时驻兵楼前,至元二年尝赐金重修,前有宋高国公辅政碑,僧子云撰文,楼今废。
  • 鼓楼 在府城内大街。
  • 钟楼 在鼓楼西,俱洪武间建。
  • 致斋堂 在府学文昌祠之右,正綂五年知府贾铨创建,为屋四楹,缭以周垣而扄之以门,春秋有事于文庙,则先期致斋其间。

祠庙[编辑]

  • 城隍庙 在城中,景泰元年重修。
  • 社稷坛 在府治西。
  •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府治东。
  • 厉坛 在府治北,各州县俱有。
  • 点苍山神祠 在府治西中峯下,南诏蒙氏封山为中岳,立庙祀之。
  • 关王庙 在府治西南,段氏时建,洪武中大理卫重修,其傍有马神庙。
  • 应国安邦庙 在城北,所祀未详其人,然有祷辄应。
  • 文昌祠 在府学西。正綂间,知府贾铨立。
  • 旗纛庙 在府城西门外教场。每岁霜降,军卫祀之。洱海、大罗二卫俱有
  • 昭应。育物土主庙 在城北摩用里。蒙氏时建。
  • 东岳庙 在府治东。其南又有西岳庙。
  • 海神祠 在洱海北。南诏异牟寻复归唐时立此,示不复叛之意。
  • 洱水龙神庙 在洱河西滨。蒙氏时建。邓川、浪穹俱有。
  • 儒风庙 在赵州北。唐鲜于仲通征南诏,携儒生姓张者殁于此,后人立庙祀之。
  • 灵昭祠 在玉局寺后。蒙氏建。唐御史杜光庭殁于此,蒙学士爨泰立庙祀之。
  • 建峯庙 在赵州治东南。蒙氏时,有东川人赵康居此,殁后土人立庙祀之。
  • 惠康庙 在浪穹县南四里。祀赵善政。
  • 兴慈庙 在浪穹县南神充村。祀浪穹诏丰时。
  • 罗浮庙 在浪穹县北茨充村。祀施浪诏施欠望。
  • 仁慈庙 在賔川州西。蒙氏时建。有灵异,至今𥙊祀不绝。
  • 诸葛庙 在賔川州东。昔诸葛武俟南征,驻兵于此。弘治八年建。

坟墓[编辑]

  • 万人塜 有二:一在赵州西二十五里。唐鲜于仲通及李泌之败,死者二十馀万。阁罗鳯曰:天子致讨,兵士何辜?遂敛尸葬之,其塜如山。一在府治西南弘圣寺后。本朝靖远伯王骥征麓川时,官军物故者丛葬于此。
  • 叚平章墓 在崇圣寺后。

古迹[编辑]

  • 太和城 在府城南一十五里。南诏细奴逻自蒙舎川徙太和城,即此。
  • 羊苴咩城 在城北。自苍山麓直抵洱水城,有九重。异牟寻自太和徙此。
  • 废州 蒙氏时喜𧸘,在今府城北四十里,元立喜州,后省入太和县,今喜𧸘是也。
  • 绿玗磨石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上羊溪山,涧口巨石巍然,上有浮屠阁,相传昔有人于此降伏,罗刹以石镇之。
  • 抚运碑 在五花楼前,昔郑买嗣立,高氏改刻高公辅政碑。
  • 蒙国大诏德政碑 在太和城,蒙氏阁罗凤叛唐归吐番,揭碑国门,明不得已而叛,曰:后世子孙容有归唐者,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㧞吾罪。
  • 天桥 又名石马桥,在龙尾关西洱河下流,有石长丈馀,横跨于水,状若桥然,容水之峡仅可七尺馀,两傍巨石扼塞,人墓敢行。
  • 平云南碑 在点苍山下,元世祖征南驻跸之地,后寺废,碑尚存,今教场即其旧址,元翰林学士程文海撰,文见后。
  • 碧玗石 在夏云、龙泉二峯涧内,嵌于石岩之上,自下望之,其大如盘,每旭日初出,苍碧可爱,欲取而不可得,溪因是名。
  • 晒经坡 在无为寺左,阔数百步,土色红,经年不生草木,相传以焉,唐僧晒经之处。
  • 石耳窍 在龙首关南,石有窍,深不可测,土人相传,患耳疾者以海肥纳其中,可愈。
  • 白崖城 在赵州东南九十里,南诏有十𧸘,此其一也,夷语谓州为𧸘,元置千户所,至元间改建宁县,寻省入州。
  • 铁柱 在州南九十里白崖甸,郭松年大理行记曰:白崖甸西南有古庙,中有铁柱,高七尺五寸,径二尺八寸,张乐进求创立,蒙氏第十一主景庄王重造,题曰:建极十三年壬辰四月庚午朔十有四日癸丑铸。土人岁岁贴金其上,号天尊柱,四时享祀,有祷必应。或以为诸葛所铸,非也。
  • 文案洞城 在赵州东南七十五里旧白崖𧸘,约高一丈,其北平坦,周围三里许,昔蒙氏时张乐进求所居之城,今遗址尚存。
  • 蔓神寨 在州东北十五里许,地势三面陡绝,至正间土酋尝寨其地,遗址尚存。
  • 建宁废县 在白崖川,元至元间建,后省入赵州。
  • 唐石佛 在赵州东北上草甸前,因山石刻为佛像,约高五六丈,相传唐时李宓征西洱河时所刻。
  • 镜州城 在云南县治东,唐置,领夷郎等六县,后废,今名云南土城,遗址尚在。
  • 地符石 在云南县西二十五里,石上有篆文如印,人不敢践。
  • 力士营 在云南县九里,诸葛武侯曽驻兵于此。
  • 宁北城 在邓川州北三十里。
  • 德源城 在邓川州治东十里,蒙氏时邓𧸘诏妻慈善所筑也。初,阁罗鳯㓕邓赕,诏欲妻慈善,慈善坚执不从,誓曰:一女不更二夫。遂筑此城以自守,蒙氏遣兵攻之,不克,后慈善卒,蒙氏嘉其节,因号徳源城。
  • 石洞 在州治之东一百里大佛曲村,高三丈,阔二丈馀,深一百五十步,中有石笋,下垂如佛像。
  • 邓川逻 旧址,在州北会真寺前,洪武十六年为寺寨铺。
  • 鳯羽废县 在邓川州治北三十里,元世祖率兵讨平叚氏时建,后省入浪穹县。
  • 玉泉崖 在邓川州治北三里,悬崖壁立,高二丈馀,左畔有一圏,红色,径尺馀,宛若日精,石畔有一圏,白色,径尺馀,宛若月精,至今不变。
  • 石乳崖 在苍山现佛峯北,有悬崖,高数丈,乱液累累。相传高智升初生,毋弃其下,乳滴入其口,其家异而牧之,长为段氏相。
  • 石城 在浪穹县治东灵应山下,施浪诏、施欠望所筑,遗址尚存。
  • 龙马洞 在浪穹县蒲陀崆涧内,其漾莫测,石壁上有马迹。
  • 三营 在浪穹县治北莲花山,昔普颜笃负固,本朝征南将军传友德、沐英、常茂三将军同驻兵于此。
  • 大罗古城 在賔川州西北,诸葛武侯筑此以驻兵,至今遗址并刻石犹存。

宦迹[编辑]

本朝
  • 杨节仲 襄阳人。
  • 李繇 陕西西安人。
  • 贾铨 邯郸人。
  • 刘烈 江西人。
  • 干璠 嘉兴人。
  • 李逊 江西南昌人。
  • 朱让 江西星子人。
  • 周易同 湖广石首人。
  • 将云汉 重庆人。
  • 刘怀经 四川富顺人。
  • 马自然 四川内江人。
  • 吴文 江西庐陵人。
  • 许坦 福建闽县人。
  • 徐纲 四川内江人。
  • 吴文 江西庐陵人。
  • 许坦 福建闽县人。
  • 徐纲 四川遂宁人。
  • 吴晟 江西弋阳人。俱知府。
  • 郑祥 合肥人。
  • 赖镇
  • 陈定 邳州人。俱大理卫指挥。
  • 阿这 邓川人。
  • 阿子贤 这子
  • 阿昭 子贤孙。
  • 阿骥 昭之孙。俱本州土官。知州。
  • 王谏 湖广道州人。
  • 余正 湖广应城人。
  • 祝玠 浙江山阴人。
  • 萧澄 江西泰和人。俱赵州知州。
  • 伯定 四川德阳人。
  • 吴光禄 江西南城人。俱賔川知州。
  • 周宪 时敏。湖广安陆州人。知府。
进士
  • 杨荣 世华。太和县人,永乐壬辰进士,改翰林庶吉士,卒。
  • 杨春 子元。太和县人,永乐甲辰进士,御史,升江西按察司佥事。
  • 杨斌 彦质,太和人,永乐戊戍进士,四川峩眉县知县。
  • 杨纬 宗武,春之子,景泰甲戍进士,历官广东左参政。
  • 杨绎 宗嗣,纬弟,天顺庚辰进士,历官广西右参政。
  • 杜亨 时泰,太和人,景泰癸酉发觧,天顺庚辰进士,历官贵州黎平知府。
  • 张正 中立,大理卫人,景泰丙子发觧,成化丙戍进士,历官福建建宁府知府。
  • 杨仲伦 宗理,太和人,成化壬辰进士,四川永安知县。
  • 杨杰 宪夫,邓川州人,成化甲午发觧,乙未进士,卒于京。
  • 李华 子实,大理卫人,成化戊戍进士,历官贵州程畨知府。
  • 赵弼 廷直,太和人,成化辛。
◀上一卷 下一卷▶
正德云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