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正德雲南志/卷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正德雲南志
◀上一卷 卷三 下一卷▶

雲南志卷三 志三

[編輯]

大理府

[編輯]

東至姚安府姚州界二百四十里,西至金齒永平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順寧府界三百一十里,北至鶴慶府界一百二十里,東北到北勝州三百九十里,東南到姚安軍民府普淜驛二百七十里,西南到順寧府三百四十里,西北到金齒上江寨五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應天府八千里,至順天府一萬一千四百五十里。

建置沿革

[編輯]

禹貢梁州之界,天文井鬼分野。漢武帝開西南夷,此爲益州郡越嶲、唐城、葉榆縣境。東漢分屬永昌郡。蜀漢又分葉榆屬雲南郡。晉諸郡皆屬寧州李特㩀蜀,分置漢州。宋、齊、梁、陳仍置雲南永昌郡,屬寧州。唐麟德初,於昆明之弄棟川置姚州都督府,治葉榆洱河蠻,後爲張樂進求所據。開元末,蒙舎詔、皮羅閣並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五詔合爲一,號南詔,治太和城。至閣羅鳳,號大蒙國。又至異牟尋,再徙羊苴咩城即今府治,改號大禮國。其後鄭買賜、趙善政、楊干真互相簒奪。至五代晉時,叚思平得之,更號大理國。元憲宗三年,杈附。六年,立上下二萬戶府。至元七年,併二萬戶爲大理路。本朝洪武十五年,改路爲府,領縣一、州四、長官司一,州領縣二。

  • 太和縣 附郭。本漢葉榆縣地。唐開元末,皮羅閣逐河蠻,取太和城,即此。後閣羅鳳據其地。元立太和城千戶所,㝷罷所,立錄事司。至元間,置理州及河東縣。後省州,改縣曰太和,屬大理路。本朝因之,編戶五十三里。
  • 趙州 在府城南六十里。漢爲永昌郡地。唐爲姚州之境。南詔蒙氏爲趙川𧸘皮羅閣,置趙郡。閣羅鳳改趙州。宋時,大理叚氏改天水郡。元初,立趙𧸘千戶所。至元間,仍屬趙州。又於白崖𧸘立建寧縣,屬趙州。後併入州,屬大理路。本朝因之,編戶八里,領縣一。
  • 雲南縣 在州南一百里。漢元封初,置雲南縣,隷益州郡。東漢屬永昌郡。蜀漢改屬雲南郡。唐初,置雲南州。貞觀中,改匡州,領勃弄、匡川二縣。後張仁果據之,號白子國。蒙氏至叚氏,並爲雲南州,又稱品甸。元初,立品甸千戶所。至元中,復爲雲南州。後降爲縣,隷大理路。本朝改隷趙州,編戶一十五里。
  • 鄧川州 在府城北七十里。漢爲葉榆縣地。唐爲邆備州,治大𨤲,隷姚州都督府。後爲邆賧詔所據。蒙氏併之,置鄧川𧸘,後改爲徳源城。宋時,大理叚氏因之。元初,立徳源千戶所,尋改鄧川州。本朝因之,編戶十二里,領縣一。
  • 浪穹縣 在州西一十五里。本漢葉榆縣地,蠻名彌茨,乃浪穹詔所居之地。唐初,爲南詔所侵,其王鐸羅望戰敗,移保劒川,更稱浪劒。貞元中,南詔併之,以浪穹、施浪、邆賧,總三浪爲浪穹州。元初,立浪穹千戶所,隷大理上萬戶。至元中,改浪穹縣,與鳯羽縣俱屬鄧川州。本朝併鳯羽縣入浪穹,編戶二十五里。
  • 賔川州 在府治東一百二十里。本漢葉榆縣地,蠻名賔居川。唐爲姚州之境,蒙氏爲太和趙𧸘地。元爲太和趙州雲南之境。本朝因之。弘治七年,以鐵索箐夷㓂刼掠郷村,始割太和縣九里、趙州一里、雲南縣二里,於賔居川建賔川州以治之,編戶一十二里。
  • 雲龍州 在府城西六百里。舊雲龍甸。元至元末,立雲龍甸軍民總管府,本廟改雲龍州,編戶二里。
  • 十二關長官司 在府城東三百里。本雲南縣楚塲地。元至正間,因僻險始置十二關防送千戶所。本朝改置長官司。

郡名

[編輯]

葉榆漢名,鶴拓同上

山川

[編輯]
  • 㸃蒼山 在府城西。髙千餘仞,山有十九峯:曰斜陽,曰馬耳,曰佛頭,曰聖應,曰馬龍,曰夏雲,曰龍泉,曰岑峯,曰應樂,曰雪人,曰尖底,曰三陽,曰龍峯,曰現佛,曰五臺,曰蒼㟍,曰花山,曰豹羅,曰雲弄。蒼翠如玉盤,而峻峙起伏,若拱若揖,盤亘三百餘里。山頂有髙河,輪廣二里,深不可測。山腹有雪,四時不消,土人於五六月間採而賣之。又有瀑布諸泉,流注爲錦浪等十八川。蒙氏立國於其下,異牟尋封爲中嶽。本朝洪武中,西平侯征大理,出點蒼山,後立旗幟以疑之,遂克其城,即此山也。題詠見後。
  • 九曲山 在賔川州。去洱河泉百餘里,峯巒攅簇,狀若蓮花,九盤而上,又名九重喦。上有石洞,人莫能通。相傳此山乃迦葉授金蘭入定之所。
  • 三耳山 在趙州治西。二峯髙聳如耳。
  • 俗龍山 在趙州北一十五里。唐鎮南將軍建浮屠其巔。
  • 九龍頂山 在趙州南五十里,其山九峯相聚二
  • 龍。興和山 在雲南縣治西北,其山髙大如扶風太乙之狀,欎然髙峻,與雲氣連結,固隂沍寒,雖盛暑不熟。唐志曰:五月雪霜皎然。
  • 寳泉山 在雲南縣西北一十五里,又名九鼎山。
  • 水目山 在雲南縣南三十里,山頂有東,深不可測。
  • 梁王山 在雲南縣北三十里,髙八百餘丈,蒙氏時酋長梁氏築寨於此,因名。山下有洞曰細花寳泉塲,産銀礦。
  • 臥牛山 在鄧川州東北,其巔突聳起伏若臥牛然,因名。初建州時甞鞭春,是年五穀不登,後凢鞭皆驗,自是本州不敢鞭春。
  • 東山 在鄧川州東一十里,下有龍潭,祈禱有應。
  • 鍾山 在鄧川州北一十五里。
  • 寧山 在浪穹縣西,形如鳯翼,又名鳳翼山。
  • 靈應山 在東穹縣東二十里,峻㧞髙聳,上有石巖,巖中有石觀音像。
  • 鳯羽山 一名羅浮山,在浪穹縣西南三十里,相傳蒙氏細奴邏時有鳯翔於此,故名鳯羽。後鳯死,每嵗冬衆鳥哀鳴其上,故又名鳥吊。至今土人於鳥來時舉火取之,鳥見火輙赴火自死。
  • 三峯山 在雲龍州治西。
  • 定西嶺 在趙州南四十里,髙千餘仞,設關其上,大江之源出焉。
  • 青華洞 在雲南縣西北六七里許,穹窿空宏,上有一竅直透山頂,隠隠有允,其進深不可窮。相傳昔人舉火行數里,遇大蝙蝠威火而還,土人好事者遇時節輙攜酒飲賞,題詠見後。
  • 西洱澤 在府城東,古葉榆澤,即書所謂西珥也。土人大之曰海,一名洱海,又名西洱河。源出羅谷山,經劍川、鄧川之境,合點蒼之十八川而匯於此。形如人耳,周三百餘里,中有羅筌、濃禾、赤崖三島及四洲九曲之勝。下流與漾備江合入瀾滄江,南通大海。其魚蝦、鳬鳥、菰蒲之利與滇池同。有河泊所稅四千一百八十四石有竒。濃禾島形如几案,故又名玉案山。
  • 鄧川 川有三,形如川字。中一川即彌直佉江,東一川源出星鯉泉,西一川源出緑玉池,合流入西洱海。
  • 漾備江 一名神藏江,源自劍川州,經浪穹縣界,遶過點蒼山,與西洱河合流,至趙州西南境,下流入瀾滄江。
  • 大江 源出定西嶺北流經趙州治東南下入西洱河尾又名波羅江
  • 白崖𧸘江 一名赤水江源出定西嶺,北東南流經趙州治東南,下入西洱河尾,又名波羅江。白崖𧸘江一名赤水江,源出定西嶺,東南流經趙州白崖𧸘,至定邉縣入禮社江。
  • 瀾滄江 按尚書蔡傳以西珥、葉榆爲黒水,蓋當時不親目其地,但考於載籍,或傳聞之誤耳。以今考之,雍、梁之界皆曰黒水,則黒水當自雍之西北,以經於梁之東南,惟瀾滄江爲然。瀾滄源出吐畨之嵯和哥,或雲出莎川石下,其石形如鹿,故名鄌滄江,後人訛爲瀾滄也。自西而南至麗江、蘭州入雲龍,南過永昌東八十里,又南過楚雄、臨安、車里、大甸七十城門,至交阯入南海,豈即古之黒水歟?然東北渤海亦有黒水,則黒水固非一矣。
  • 禮社江 源自趙州白崖𧸘,至楚雄舎浪滄江。
  • 大河 源出梁王山,合竹泉、橫溪二水,流經賔川州界,北至金沙江。
  • 十八溪 即十八川,其源皆出點蒼山,曰陽蠻,曰葶滇,曰磨殘,曰青碧,曰龍溪,曰玉溪,曰碧玗,曰山字,曰隠仙,曰中溪,曰白石,曰靈泉,曰磻溪,曰陽溪,曰花香,曰茫湧,曰花源,曰銀礦。其所經之䖏,皆有灌溉之利,同入於洱海。
  • 葉鏡湖 在雲南縣北三十里,中有石若鏡。
  • 明河寧湖 在浪穹縣西北五里,周四五十里,水色如鏡。
  • 青海子 在雲南縣東南一十里,又名青龍海子。
  • 周官㱔海子 在雲南縣東北一十五里。
  • 普河魚池 在趙州東北五里,池素多魚,相傳有神主之,民莫敢取。
  • 烏龍池 在賔川州西南五十里,居民堰之以灌田。
  • 黒龍泉 在府城西再光寺之左,味甘於他泉,蒙叚氏取供內用。
  • 瀑布泉 在點蒼山應樂岑峯之間,飛流千尺,宛若素練,懸掛崖壑。
  • 星鯹泉 在鄧川州治東十里,自東山麓石崖下湧出,注爲池,深不可測,內魚額㸃如星,人以爲異,莫之敢取,灌溉之利甚多。
  • 石竇香泉 在鄧川州南八里許,地名雲龍山頂中凹外起如盤然,俗名阿伽盤。盤中有泉,不盈不繽,味甚香羑。
  • 溫泉 趙州、鄧川、賔川、雲南縣皆有之,開浪穹、九氣臺泉爲最,浴之可愈疾。
  • 竹泉 在賔川州南八里神祠內,泉自石鏬流出,灌田數百頃。
  • 五鹽井
  • 藥師井 在府城西北水造紙極潔台。
  • 救疫井 在㸃蒼山下,相傳有疫癘者,飲之即愈。
  • 玉泉井 在趙州北十里,元世祖征南,駐兵於此,時乆旱,軍士咸渴,世祖懇禱,以劍挿地,清泉湧出。元楊廷撰碑。
  • 寳泉壩 一名逰峯塲,在雲南縣北二十里,積水灌田,軍民頼之。景泰間,副使周鑑、叅政趙雍重修,大學士彭時有記,見後。
  • 東晉湖塘 在趙州治東十里許,灌溉甚多。

形勝

[編輯]
  • 其山㸃蒼,其浸洱澤。
  • 峭山深塹 唐書鄧川寧北,峭山深塹,號爲險要之地。
  • 襟山帶河 雲南志
  • 南詔都㑹 府學記。
  • 龍關扼塞 在郡之北九十里,曰龍首關,又曰上關;在郡之南三十里,曰龍尾關,又曰下關。以蒼山、洱海之首尾爲險㩀之,立城以扼塞其要害,蒙、叚氏俱恃以爲固。
  • 山勢回抱 郭松年大理行記。
  • 川澤平曠 同上。
  • 山翥鳳儀 趙州有鳳羽山。
  • 江山阻絶 雲龍州三峯山峙其後,浪穹江帶其前,四靣阻絶,人跡罕到。

土産

[編輯]

銀礦出大理、新興、白崖、五山頭、梁王山等塲,但礦脈或旺或徽,旺則課完,微則俱僉撥軍民天丁乾陪,號曰礦夫。 鹽出五井。 青緑礦出太和縣海足山巔,其穴深七尺餘。 㸃蒼石出㸃蒼山,白質青文,有山水草木狀,人多琢以爲屏。 感通茶感通寺出,味勝他産。 木蓮花𣗳髙大,葉如枇杷,花如蓮,有青、紅、黃、白四種,冬末春初開。 無花果趙州出,不花而實,生枝葉間如李。 公魚洱河出,似鰷,細鱗而長,無間大小皆有子,味極美,産於上下二關之湧泉傍,一名江魚,土人呼江爲公,故名。 髙河菜㸃蒼山髙河出,莖紅葉青,味甚辛辣,五六月採之。土人相傳,凢採此菜,登山約十里許,必投稻皮以識路。又須黙行,若作聲,則雲霧便起,風雹卒至。蓋髙河乃龍湫也。 婆羅蜜𣗳實大如瓜,八月熟,味甘酸。 紅芋花芋有青、紅、白三種,惟紅者有花,髙一二尺,甚甘美可食。 猩猩果出鄧川州,髙數丈,春花秋實,果如彈九,色如血,故名。味酸可食。 槵子𣗳即菩提𣗳也,出赤洞鼻,每枝一百八顆。誦佛經者,緡絲貫之以記數。 龍鬚菜出浪穹縣上江觜急流中,色青紫,細長如龍鬚,性極冷。土人食之,甚脆美。 大黃出蒼山頂。 香附子 石斛 甘遂 羗活 南星 車前子 赤芍藥 防風 黃岑 地榆已上各州縣俱出。 神鹿《漢書·西南夷傳》:雲南縣有神鹿,兩頭,能食毒草。今無。

戶口

[編輯]
  • 戶 一萬九千八百一十五。
  • 口 一十六萬六千六百二。

田糧

[編輯]
  • 田 官民田地三百三十三頃八畆三𨤲。
  • 糧 夏稅小麥正耗九千一十五石一斗八升八合一勺。秋正耗一萬五千五百六十石七升三合二勺。

屯田

[編輯]

左所屯 所屯 中所屯 中前所屯 中右所屯 中左所屯 已上俱在府城北,上關、鄧川、浪穹、賔川等䖏地方。 前所屯 後所屯 左前所屯在府城南,下關、趙州、白崖、喜甸、牛井等䖏,俱大理衞。

風俗

[編輯]
  • 俗本於漢 元郭松年《大理行記》曰:大理之民,數百年之間,五姓固守,徃來通於中國。故其宮室、樓觀、言語、書數,以至冠婚、䘮𥙊之禮,干戈、戰陣之法,雖不能盡善,而其規模、服色、動作、雲爲,畧𣗳於漢。入本朝百餘年來,文教浹洽,風俗漸與中州同矣。然其尚浮屠,貴食生,並星回節等俗,尤仍其舊。
  • 民多士類 郡中漢僰人少工商,而多士類。悅習經史,隆重師友。開科之年,舉子恆勝他郡。其登黃甲、躋華要者,今相屬馬。
  • 地雜白夷 海東牛井民曰小白夷,服食噐用與漢僰不同。相傳叚氏時,海東地廣民稀,又炎熱生瘴癘,乃於景東府移此白夷以實之。見舊志。
  • 有晉意 民之俊秀者,頗能書,而有晉人筆意。
  • 好作吏 雲南各司州縣吏典丞,差太和人居強半焉。
  • 好闘任氣 各州縣山箐間多羅舞、撒摩、都摩察,皆烏蠻之種。其性生拗,一語不合,則持刀相向。所謂喜則人,怒則獸者也。
  • 習尚僰俗 舊志云:邆賧境內有曰山後人者,雖習僰俗,然其性強悍。蓋亦重山負固,風氣使之然也。
  • 畜種爲生 舊志雲:龍州境內多蛾昌蠻,即尋傳蠻。似蒲而別種,散居山谷間。男子頂髻,戴竹兠鍪,飾以毛、熊皮、豬牙、雉尾。衣無領袖,兵不離身。以孳畜佃種爲生。好食蛇,赤手捕之,置之於噐,負而賣之,不畏其嚙。蓋其氣有以勝之也。
  • 不婚別類 蛾昌與蒲蠻雜䖏,而凢婚娶必求同類,不通別種。其聘禮用牛馬,貧富有差。宴待必殺狗。州無賦稅,惟嵗辨小白布而已。
  • 觀音街子 舊俗,每年三月十五、六、七三日,雲南各州縣商旅各預齎貨物,至期畢集於城西教塲內貿易,號觀音銜子,其餘各街子大抵與雲南府同。

公署

[編輯]
  • 金滄道 在府治西南,洪武間建,正綂間知府賈銓重修,各州縣俱有
  • 布政司分司 在府治南,景泰五年知府幹璠建,各州縣俱有
  • 銀塲分司 在大理衞治東。
  • 府治 在城中,洪武十七年建,正綂二年知府賈銓重修,內有經歷司、照磨所、司獄司、軍資庫、架閣庫,其崇盈倉、稅課司、河泊所、隂陽學、醫學則散置於城之內外,又有旌善、申明二亭在府治前。
  • 太和縣治 在府治南,洪武十七年建,內有典史㕔、架閣庫,所領有神摩洞、金沙江、白羊市三巡檢司。洱海河泊所
  • 趙州治 洪武十七年建,在三耳山下,內有吏目㕔,其稅課局、僧正司則散置於州之前後,又有旌善、申明二亭在州前,所領有蔓神寨、定西嶺、迷度市、乾海子四廵檢司。
  • 南縣治 舊在洱海衞城外,洪武二十二年遷城中,內有典史㕔,其泰安倉、養濟院在縣治西,旌善、申明二亭在縣前,所領有安南坡、你甸、楚塲、赤石崖四廵檢司。
  • 鄧川州治 舊在王泉郷,洪武十七年建,弘治七年圯於水,土官知州阿驥遷建於臥牛山麓,提學副使周季鳯有記,內有吏目㕔,其僧正司及旌善、申明二亭俱在州傍近,所領有青索鼻廵檢司。
  • 浪穹縣治 洪武十七年知縣金文舉建,內有典史㕔,所領有蒲陀空、鳳羽郷、上江觜、下江觜、十二關、箭捍塲、師井、順盪井、上五井九廵檢司。
  • 賔川州治 弘治七年,知州胡伯定建,內有吏目㕔。
  • 雲龍州治 舊無廨宇,洪武三十五年,陞土酋叚保爲知州,凢土民有公務,就其私第決之。所領有雲龍、南甸廵檢司
  • 十二關長官司治 舊無廨宇,土民有公務,就土官私第理之。
  • 大理衞 在府治南,洪武十七年建,內有經歴司,所領衞鎮撫一:左、右、中前、後中、左中、右中、前後、中左、中右、中前、左前、前前、右右。太和十二千戶所,每所領所鎮撫一,百戶十。太和一所,領十三百戶。其中前、左前二所,守把上下兩關。前前、右右二所,守禦鶴慶。
  • 洱海衞 在雲南縣治西,洪武二十二年建,內有經歷司,所領衞鎮撫一:左、右、中前、中左、中右。洱海七千戶所,每所又各領所鎮撫一,百戶十。
  • 大羅衞 在賔川州治右,弘治七年,指揮張淮建,內有經歴司,領左右二所。
  • 五井鹽課提舉司 在浪穹縣西北三百里,洪武十六年建,內有吏目㕔,所領有諾鄧井、大井、山井、師井、順盪井五鹽課司,嵗辦額課三千七百餘引。

學校

[編輯]
  • 府學 在府治南,元至元二十四年,雲南行省叅政都天摐建。國初因之。正綂間,知府賈銓重修。景泰間,知府幹璠又重修之。東爲文廟,翼以兩廡,像祀聖賢。廟之南爲㦸門,前鑿泮池,而橋其上。益南爲櫺星門,西爲明倫堂,堂之前敞以露臺,翼堂左右有崇徳、尚賢、行義、脩道四齋,繚以崇垣,固以重門。學之南五百步爲射圃,而置亭其間,曰觀德。後因年乆倒塌,軍民秉占,提學副使周季鳳移檄本府,覈得前地,令知府呉晟修建,煥然一新。各州縣學制大抵多同。
  • 太和縣學 在縣治東,洪武二十七年建。
  • 趙州學 在州治右,洪武十八年建。
  • 雲南縣學 在縣治南,洪武十八年建。
  • 鄧川州學 舊在州治西,洪武十七年建,成化二十一年御史郭紳遷於臥牛山麓州治北。
  • 浪穹縣學 在縣治東,洪武十七年建,弘治五年叅政毛科遷於縣治西南。
  • 賔川州學 在州治前,弘治十七年建。
  • 蒼山書院 在府城外西南陬蒼山之麓,弘洽十二年廵按御史謝朝宣建,中爲正㕔、翼㕔,左右爲兩廂房,後有步灜橋及貯書樓等屋,繚以周垣,固以重門。提學副使王臣有記並各題詠,見後。
  • 梧岡精舍在府城北五十里,弘治十四年太僕寺丞邑人趙弼建。

城池

[編輯]
  • 大理衞城 洪武十五年建,周圍一十餘里,四門:東曰通海,南曰承恩,西曰倉山,北曰安遠,其上各有樓,西門外有教塲。
  • 上關城 周圍四里,四門。
  • 下關城 周圍二里,三門,俱洪武間建。
  • 洱海衞城 洪武二十年建,周圍四里,四門:東曰鎮陽,南曰鎮海,西曰清平,北曰仁和,其上各有樓,其教塲在西門外。
  • 趙州土城 弘治二年按察副使林俊築,周圍八百四十餘丈,四門。
  • 大羅衞城 弘治七年築,周圍六百七十九丈,四門:東曰迎暉,西曰西成,南曰永安,北曰柔遠。

驛堡

[編輯]

  • 洱西驛 在府治南,洪武三十五年建。
  • 德勝關驛 舊名河尾驛,在下關前,洪武三十五年建。
  • 定西嶺驛 在趙州合崖甸,洪武十六年建。
  • 雲南驛 在雲南縣東南三十五里。
  • 鄧川州驛 在州南八里,洪武十八年建。
  • 下關堡 在德勝驛,在洪武二十五年建。
  • 漾備堡 在下關西,正綂六年建。俱大理衞。
  • 白崖堡 在雲南縣西,洪武十六年建。
  • 雲南堡 在雲南縣南,洪武十六年建。
  • 普淜堡 在雲南驛東南,洪武十六年建。俱洱海衞。

哨戌

[編輯]
  • 槽溪哨 有二,在塘子鋪前。民哨。大理府。軍哨。大理衞。
  • 赤佛哨 在趙州地方。
  • 趕豬哨 在青龍前。
  • 石坡哨 在定
  • 乾海子哨 在三營川,正綂間建。俱大理理衞。官軍。
  • 馬子巷哨 在浪穹縣西南八十里鳳羽山,弘治十六年建。浪穹縣。民

鋪舎

[編輯]
  • 府前鋪 在府治右。
  • 陽和鋪 在府城南十里。
  • 陽南鋪 在陽和南十里。
  • 新城鋪 在府城北十五里。
  • 作邑鋪 在新城北十五里。
  • 峩崀鋪 在作邑鋪北十五里。
  • 波羅傍鋪 在峩崀北十五里。
  • 母豬崗鋪 在賔川州南三十里。俱太和縣。
  • 州前鋪 在趙州前。
  • 湯顛鋪 在州治南十五里。
  • 定西嶺鋪 在州南六十里。
  • 加買鋪 在州東南一百里。
  • 青龍鋪 在州南四十五里。
  • 德勝關鋪 在州北三十里。
  • 腰㑹鋪 在州西南七十里。
  • 煉塲鋪 在州西四十五里。
  • 羅摩鋪 在州西南八十里。
  • 彌只鋪 在州西南百五十里。俱趙州。
  • 縣前鋪 在雲南縣治。
  • 大鋪 在縣南八里。
  • 清淜尾鋪 在波犬東南三十五里。
  • 沫滂鋪 在雲南驛東二十里。
  • 水盤鋪 在沬滂鋪十五里。
  • 矣江鋪 在縣治西二十里。俱雲南縣。
  • 州前鋪 在鄧川州治左。
  • 寺寨鋪 在州北十五里。
  • 渠便鋪 在鄧川驛前。
  • 縣前鋪 在浪穹縣前。
  • 烏頭門鋪 在蒲陀崆廵檢司左。
  • 應山鋪 在縣東十五里靈應山下。
  • 溫泉鋪 在縣東南三十里三營中。
  • 好𣗳鋪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觀音山。
  • 鳯羽鋪 在縣西三十里廵檢司前。
  • 韮益鋪 在縣西一百五十里下江觜地界。
  • 黃連塲鋪 在縣西二百里箭捍塲界。俱浪穹縣。
  • 州前鋪 在州治前。
  • 箐口鋪 在州西南四十里。
  • 白羊鋪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俱賔川州。

關梁

[編輯]

  • 龍首關 詳見形勝。
  • 龍尾關 同上。
  • 蒿箐關 在鄧川州東三十里,天順間土官知州阿昭建。
  • 羅平關 在浪穹縣西三十里鳯羽山,景泰間知州何宗魯建。
  • 迎恩橋 一名黒龍橋,在下關城外,跨洱海下流,當湍急之䖏。舊爲木橋以渡徃來,每遇狂風搖撼,行者惴惴。止綂間,知府賈銓倡衞士謀固之,址石以六,釃洞以五,橫址以不墁,木以石爲,長九百尺有五十,濶視長殺什之八,兩傍爲攔楯如長之數,民甚便之。
  • 雙鶴橋 在府城南,橋柱立二銅鶴。
  • 獅子橋 在府城北門外。
  • 成美橋 在府城南五里,成化間知府李遜建,後圯於水,弘治四年知府馬自然重建。
  • 七里橋 在府城南七里,弘治十二年同知應鉉建。
  • 宣化橋 一名黒橋,在獅子橋北,屢圯於水,弘治十年知府許坦建。
  • 作邑橋 在作邑鋪,僧人募木爲之,長二百尺。
  • 永安橋 在趙州南門外,弘治二年署州事楚雄府同知陳寳建。
  • 太平橋 在趙州北,成化二年建。
  • 儀鳯橋 在趙州西門外,弘治二年建。
  • 矣江橋 在雲南縣西八里。
  • 板橋 在雲南縣南二十五里。
  • 大板橋 在雲南縣南五十五里。
  • 德源橋 一名寺寨橋,在鄧川州北一十五里。
  • 三道橋 在鄧川州東七里,成化間建。
  • 進寳橋 一名銀橋,在鄧川州東十里,橫大木跨彌苴江,爲長四丈,以強闊殺長之三。
  • 青索鼻橋 在鄧川州東青索鼻廵檢司前。
  • 通濟橋 在浪穹縣十里,弘治三年建。

臺榭

[編輯]
  • 五花樓 在府治西,唐大中十年南詔劵豐佑所建,以㑹西南夷十六國,樓方廣五里,髙百尺,上可容萬人。元世祖征大理時駐兵樓前,至元二年嘗賜金重修,前有宋髙國公輔政碑,僧子雲撰文,樓今廢。
  • 皷樓 在府城內大街。
  • 鐘樓 在皷樓西,俱洪武間建。
  • 致齋堂 在府學文昌祠之右,正綂五年知府賈銓創建,爲屋四楹,繚以周垣而扄之以門,春秋有事於文廟,則先期致齋其間。

祠廟

[編輯]
  • 城隍廟 在城中,景泰元年重修。
  • 社稷壇 在府治西。
  •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治東。
  • 厲壇 在府治北,各州縣俱有。
  • 㸃蒼山神祠 在府治西中峯下,南詔蒙氏封山爲中嶽,立廟祀之。
  • 關王廟 在府治西南,段氏時建,洪武中大理衞重修,其傍有馬神廟。
  • 應國安邦廟 在城北,所祀未詳其人,然有禱輙應。
  • 文昌祠 在府學西。正綂間,知府賈銓立。
  • 旗纛廟 在府城西門外教塲。每嵗霜降,軍衞祀之。洱海、大羅二衞俱有
  • 昭應。育物土主廟 在城北摩用里。蒙氏時建。
  • 東嶽廟 在府治東。其南又有西嶽廟。
  • 海神祠 在洱海北。南詔異牟尋復歸唐時立此,示不復叛之意。
  • 洱水龍神廟 在洱河西濵。蒙氏時建。鄧川、浪穹俱有。
  • 儒風廟 在趙州北。唐鮮于仲通征南詔,攜儒生姓張者歿於此,後人立廟祀之。
  • 靈昭祠 在玉局寺後。蒙氏建。唐御史杜光庭歿於此,蒙學士爨泰立廟祀之。
  • 建峯廟 在趙州治東南。蒙氏時,有東川人趙康居此,歿後土人立廟祀之。
  • 惠康廟 在浪穹縣南四里。祀趙善政。
  • 興慈廟 在浪穹縣南神充村。祀浪穹詔豐時。
  • 羅浮廟 在浪穹縣北茨充村。祀施浪詔施欠望。
  • 仁慈廟 在賔川州西。蒙氏時建。有靈異,至今𥙊祀不絶。
  • 諸葛廟 在賔川州東。昔諸葛武俟南征,駐兵於此。弘治八年建。

墳墓

[編輯]

  • 萬人塜 有二:一在趙州西二十五里。唐鮮于仲通及李泌之敗,死者二十餘萬。閣羅鳯曰:天子致討,兵士何辜?遂歛屍塟之,其塜如山。一在府治西南弘聖寺後。本朝靖逺伯王驥征麓川時,官軍物故者叢塟於此。
  • 叚平章墓 在崇聖寺後。

古蹟

[編輯]
  • 太和城 在府城南一十五里。南詔細奴邏自蒙舎川徙太和城,即此。
  • 羊苴咩城 在城北。自蒼山麓直抵洱水城,有九重。異牟尋自太和徙此。
  • 廢州 蒙氏時喜𧸘,在今府城北四十里,元立喜州,後省入太和縣,今喜𧸘是也。
  • 緑玗磨石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上羊溪山,澗口巨石巍然,上有浮屠閣,相傳昔有人於此降伏,羅剎以石鎮之。
  • 撫運碑 在五花樓前,昔鄭買嗣立,髙氏改刻髙公輔政碑。
  • 蒙國大詔德政碑 在太和城,蒙氏閣羅鳳叛唐歸吐番,揭碑國門,明不得已而叛,曰:後世子孫容有歸唐者,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㧞吾罪。
  • 天橋 又名石馬橋,在龍尾關西洱河下流,有石長丈餘,橫跨於水,狀若橋然,容水之峽僅可七尺餘,兩傍巨石扼塞,人墓敢行。
  • 平雲南碑 在㸃蒼山下,元世祖征南駐蹕之地,後寺廢,碑尚存,今教塲即其舊址,元翰林學士程文海撰,文見後。
  • 碧玗石 在夏雲、龍泉二峯澗內,嵌於石巖之上,自下望之,其大如盤,每旭日初出,蒼碧可愛,欲取而不可得,溪因是名。
  • 曬經坡 在無爲寺左,闊數百步,土色紅,經年不生草木,相傳以焉,唐僧曬經之䖏。
  • 石耳竅 在龍首關南,石有竅,深不可測,土人相傳,患耳疾者以海肥納其中,可愈。
  • 白崖城 在趙州東南九十里,南詔有十𧸘,此其一也,夷語謂州爲𧸘,元置千戶所,至元間改建寧縣,尋省入州。
  • 鐵柱 在州南九十裏白崖甸,郭松年大理行記曰:白崖甸西南有古廟,中有鐵柱,髙七尺五寸,徑二尺八寸,張樂進求創立,蒙氏第十一主景莊王重造,題曰:建極十三年壬辰四月庚午朔十有四日癸丑鑄。土人嵗嵗貼金其上,號天尊柱,四時享祀,有禱必應。或以爲諸葛所鑄,非也。
  • 文案洞城 在趙州東南七十五里舊白崖𧸘,約髙一丈,其北平坦,周圍三里許,昔蒙氏時張樂進求所居之城,今遺址尚存。
  • 蔓神寨 在州東北十五里許,地勢三面陡絶,至正間土酋嘗寨其地,遺址尚存。
  • 建寧廢縣 在白崖川,元至元間建,後省入趙州。
  • 唐石佛 在趙州東北上草甸前,因山石刻爲佛像,約髙五六丈,相傳唐時李宓征西洱河時所刻。
  • 鏡州城 在雲南縣治東,唐置,領夷郎等六縣,後廢,今名雲南土城,遺址尚在。
  • 地符石 在雲南縣西二十五里,石上有篆文如印,人不敢踐。
  • 力士營 在雲南縣九里,諸葛武侯曽駐兵於此。
  • 寧北城 在鄧川州北三十里。
  • 德源城 在鄧川州治東十里,蒙氏時鄧𧸘詔妻慈善所築也。初,閣羅鳯㓕鄧賧,詔欲妻慈善,慈善堅執不從,誓曰:一女不更二夫。遂築此城以自守,蒙氏遣兵攻之,不克,後慈善卒,蒙氏嘉其節,因號徳源城。
  • 石洞 在州治之東一百里大佛曲村,髙三丈,濶二丈餘,深一百五十步,中有石筍,下垂如佛像。
  • 鄧川邏 舊址,在州北㑹真寺前,洪武十六年爲寺寨鋪。
  • 鳯羽廢縣 在鄧川州治北三十里,元世祖率兵討平叚氏時建,後省入浪穹縣。
  • 玉泉崖 在鄧川州治北三里,懸崖壁立,髙二丈餘,左畔有一圏,紅色,徑尺餘,宛若日精,石畔有一圏,白色,徑尺餘,宛若月精,至今不變。
  • 石乳崖 在蒼山現佛峯北,有懸崖,髙數丈,亂液纍纍。相傳髙智升初生,毋棄其下,乳滴入其口,其家異而牧之,長爲段氏相。
  • 石城 在浪穹縣治東靈應山下,施浪詔、施欠望所築,遺址尚存。
  • 龍馬洞 在浪穹縣蒲陀崆澗內,其漾莫測,石壁上有馬跡。
  • 三營 在浪穹縣治北蓮花山,昔普顔篤負固,本朝征南將軍傳友德、沐英、常茂三將軍同駐兵於此。
  • 大羅古城 在賔川州西北,諸葛武侯築此以駐兵,至今遺址並刻石猶存。

宦蹟

[編輯]
本朝
  • 楊節仲 襄陽人。
  • 李繇 陝西西安人。
  • 賈銓 邯鄲人。
  • 劉烈 江西人。
  • 干璠 嘉興人。
  • 李遜 江西南昌人。
  • 朱讓 江西星子人。
  • 周易同 湖廣石首人。
  • 將雲漢 重慶人。
  • 劉懷經 四川富順人。
  • 馬自然 四川內江人。
  • 呉文 江西廬陵人。
  • 許坦 福建閩縣人。
  • 徐綱 四川內江人。
  • 呉文 江西廬陵人。
  • 許坦 福建閩縣人。
  • 徐綱 四川遂寧人。
  • 呉晟 江西弋陽人。俱知府。
  • 鄭祥 合肥人。
  • 頼鎮
  • 陳定 邳州人。俱大理衞指揮。
  • 阿這 鄧川人。
  • 阿子賢 這子
  • 阿昭 子賢孫。
  • 阿驥 昭之孫。俱本州土官。知州。
  • 王諫 湖廣道州人。
  • 余正 湖廣應城人。
  • 祝玠 浙江山隂人。
  • 蕭澄 江西泰和人。俱趙州知州。
  • 伯定 四川德陽人。
  • 呉光祿 江西南城人。俱賔川知州。
  • 周憲 時敏。湖廣安陸州人。知府。
進士
  • 楊榮 世華。太和縣人,永樂壬辰進士,改翰林庻吉士,卒。
  • 楊春 子元。太和縣人,永樂甲辰進士,御史,陞江西按察司僉事。
  • 楊斌 彥質,太和人,永樂戊戍進士,四川峩眉縣知縣。
  • 楊緯 宗武,春之子,景泰甲戍進士,歷官廣東左叅政。
  • 楊繹 宗嗣,緯弟,天順庚辰進士,歷官廣西右叅政。
  • 杜亨 時泰,太和人,景泰癸酉發觧,天順庚辰進士,歷官貴州黎平知府。
  • 張正 中立,大理衞人,景泰丙子發觧,成化丙戍進士,歷官福建建寧府知府。
  • 楊仲倫 宗理,太和人,成化壬辰進士,四川永安知縣。
  • 楊傑 憲夫,鄧川州人,成化甲午發觧,乙未進士,卒於京。
  • 李華 子實,大理衞人,成化戊戍進士,歷官貴州程畨知府。
  • 趙弼 廷直,太和人,成化辛。
◀上一卷 下一卷▶
正德雲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