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卷20648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之二万五百七十三 永乐大典
卷之二万六百四十八
卷之二万六百四十九 

永乐大典卷之二万六百四十八  二质

易书九十二

项安世家说太玄潜虚之法 易之凖日也。以三百八十四久。则多十八日。减四正卦。则又少五日。及四分日之一。故言凖日者。必以每卦增

七分。六十卦凡增四百二十分。日法以八十分为率。则其四百分可当五日。其二十分可当四分日之一。而后始与星度合。然作易者。初不以

星度之多。而增吾之六爻而为六爻七分。亦不以星度之少。而减吾之震兊坎离四卦而为六十卦。吾知为吾易而已。至于太玄则八十一首。

每首九赞为七百二十九赞。以两赞凖一昼一夜。七百二十九赞当三百六十四日零一昼矣。而尚少一夜。及四分日之一。作太玄者。于是即

八十一首之外。别增踦赢二赞。其一以当一夜。其一以当四分日之一。凡以求合于星度而已。而不恤吾赞之无首也。故曰。易之作也以天。而

玄之作也有人为焉。此易与玄之辨也。易之昼卦也。一竒一耦。三之则为八卦。虽欲增其一。不可得也。欲减其一。亦不可得也。又以八卦相重

为六十四卦。虽欲增其一。亦不可得也。欲减其一。亦不可得也。盖皆自然而然。非强然也。至於潜虚则以五行生数。为原荧本仆基之五象。又

以五行成数。为委焱末刃蒙之五象。五生五成。共成十象。十十相合。其数为百。不可增减也。而作潜虚者。乃每行以本数除之。一者存其一而

去其九。二者存其二而去其八。自是而上。去七去六去五去四去三去二去一。惟十则尽存而不去。积所去者凡四十五。而存其五十五行以

为潜虚。曰。此天地之数也。则其为术亦尽劳矣。故曰易之作也以天。而虚之作也有人为焉。此易与虚之辨也。 潜虚减法 原减五。委减四。

共减其九。荧减五。焱减四。共减其九。本减五。末减四。共减其元。朴减五。刃减四。共减其九。基减五。冡减四。共减其九。以上五九共减四十五行。

以五行生数配生数者。惟原左得全配。原荧本 基至荧左则减一。委本左则减二。原荧仆左则减三。原荧本基左则减四。原荧本仆凡减其

十。止用十五。 以五行成数配成数者。惟委左则全配。委焱末刃蒙五焱左则减一。要末左则减二。委焱刃左则减三。委焱末篆冡左则减四。委

焱木刃亦减其十。止用十五。 以生数配成数者。惟基左得全配。委焱末刃冡至仆左则减一。篆本左则减二。刃蒙荧左则减三。木刃冡原左

则减四。焱刃末刃亦减其十。止用十五。 以成数配生数无全配者。冡减一。基刃减二。 基末减三。本 基焱减四。荧本 基委则全减五。原

荧本 基凡减十五。止用其十。吕乔牟丽泽论说易当观其生生不穷处。 易须于常时平读过处反复深体。见得句句是实。不可一字放过。

如此读易虽日读一句其益多矣。若泛泛而读。虽多亦奚以为。易传。若人看得他无长语。虽未为精亦稍得。 今人说著一边。便倒著一边。学

者要得他务趍平实。故指他日用中践履处令分明有个依据。然于引而不发。跃如也。这里郤欠。若是易传便无此病。 易传最难看。心气稍

不平。意思稍不在。便看不见。直是易得蹉过。伊川易都不偏语有力而不露锋芭者。善言也。自孟子以后。无如易传言近而指远者。 过在失

而不在复。最要详玩。人但能常存初悔时一念。则岂至贰过。惟其失此悔心。故为危。相复属陆象山语录后世言伏羲画八卦文王始重之为

六十四卦。其说不然。且如周礼虽未可尽信。如筮人言三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龟筮协从。亦见于虞书。必非伪说。如此。则卦之重

久矣。盖羲既画八卦。即从而重之。然后能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而扶特天下之理。文王盖因其繇辞。而加详以尽其变尔。 系辞首篇三

句可疑。盖近于推测之辞。 吾之深信者书。然易系言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此等处深可信。 伊川解此卦原筮。作占决卜度非也。

一阳当世之大人。其不宁方来。乃自然之理势。岂在它占决卜度之中。原筮。乃蒙初筮之义。原。初也。古人字多通用。因云伊川学问未免占决

卜度之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非知道者不能。杨子谓文王久幽而不改其操。文王居羑里而赞易。夫子厄于陈蔡而弦歌。

岂久幽而不改其操之谓耶。 此理塞宇宙。谁能逃之。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其蒙蔽则为昏愚。通彻则为明知。昏愚者不见是理。故多逆以致

凶。明知者见是理。故能顺以致吉。说易者谓阳贵而阴贱。刚明而柔暗。是固然矣。今晋之卦上离以六五一阴为明之主。下坤以三阴顺从于

离明。是以致吉。二阳爻反皆不善。盖离之所以为明者。明是理也。坤之三阴能顺从其明。宜其吉无不利。此以明理顺理而善。则其不尽然者。

亦冝其不尽善也。不明此理。而泥于爻画名言之末。岂可与言易哉阳贵阴贱。刚明柔暗之说。有时而不可泥也。 屯阴阳始交。一索而得长

男。再索。而得中男。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指下卦之渐入。上卦坎险之地。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正孔子曰。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虽然。

人当止邪于未形。绝恶于未萌。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蒙九二一爻为发蒙之主。不应更论与九五相得与否。包蒙纳妇即克家之事。

后世言易数者多只是眩惑人之说。 程先生解易。爻辞多得之。彖辞却有鹘突处。陆象山集易数 为张权叔书。 一得五合而成六。天一

生水。地六成之。故一得六合而成水。二得五合而为七。也二生火。天七成之。故二得七合而成火。三得五合而为八。天三生木。也八成之。故三

得八合而成木。四得五合而为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故四得九合而成金。五得五合而成十。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故五得十合而成土。论五

行生成。水合在一六。火合在二七。木合在三八。金合在四九。土合在五十。数生四而五在其中矣。一与四自为五。二与三自为五。二与三少阴

少阳之里也。一与四老阳老阴之表也。五数既见。二得五为七。三得五为八。故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一得五为六。四得五为九。故六为老阴。九

为老阳。故七与八合其数十五。六与九合其数亦十五。少阴少阳老阴老阳是谓四象。谓四象。则阴阳之少合在七八。阴阳之老合在九六。四

象成列。七八在里。九六在表。阴阳之分先里后表。故七八为少。九六为老。四七二十八。故二十八者。少阳之策。四八三十二。故三十二者。少阴

之策也。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当。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吾尝言天下有不易之理。是理

有不穷之变。诚得其理。则变之不穷者。皆理之不易者也。水生数一。成数六。其卦为坎。坎阳里而阴表。水形柔弱。盖阴表也。然本生于阳。故道

家为水阴根阳。火生数二。成数七。其卦为离。离阴里而阴表。火形刚烈。盖阳表也。然本生于阴。故道家谓火阳根阴。自水火之成数而言。则水

六也。火七也。水则为阴。火则为阳。自水火之卦而言之。水坎也。火离也。坎则阳卦。离则阴卦。自坎离之卦而言之。则坎月也。离日也。拘儒于此。

将如何而言阴阳哉。五行相得而各有合。盖不止乎前二合而已。 为连叔广书。 三竒者。四四四也。三耦者。八八八也。此老阴老阳也。即干

坤之象。故不容有二。若少阴少阳。则各有三变。此六子之象也。两耦一竒。则四八八为震之象。八四八为坎之象。八八四为艮之象。两竒一耦。

则八四四为巽之象。四八四为离之象。四四八为兊之象。四象生八卦。亦可见于此。 三竒四 为老阳变 三耦八 为老阴变 两耦八

一竒四 为少阳不叟 两竒四 一耦八 为少阴不变 一二三四五五行生数。 二四六八十五材成数。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

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生而未成不可用。故用其成数。三者变之始。五者变之终。故数

至扵五而变化具矣。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莫非五也。天数五。一三五七九也。地数五。二四六八十也。生数五。一二三四五也。成数五。六七八

九十也。三象著于三才。五象上著。五星下著。五岳总为五方。五方之形。正分之亦四。隅分之亦四。五无分界。故天有四时。春木。夏火。秋金。冬水。

而土寄旺四季。孟子言四端不言信。孔子尝独言信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又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又屡言主忠信。医家言六脉皆

有冒脉。人无冒脉则死。亦此理也。故四为数之大纪。五在其中矣。四营成易亦此理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者。

阴阳有老少。谓老阳少阳。老阴少阴也。或曰六七八九为四象。即是老阳少阳。老阴少阴也。四者一体。七八为里。阴阳之分自里始。故七为少

阳。八为少阴。六九为表里。里常少。表常老。故六为老阴。九为老阳。四者其本数也。以四积之。则百四十有四。乾坤之策见矣。四六二十四。每爻

二十四策。六爻积之。则百有四十有四。故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四九三十六。每久一十六策。六爻积之。则二百一十有六。故干之策二百一十

有六。一三五七九。此则天之五竒也。而其中为五。故五为天中数。二四六八十。此则地之五耦也。而其中为六。故六为地中数。十日者。阳也。乃

二五之数。十二辰者。阴也。乃二六之数。天中数为十日。地中数为十二辰。五音六律亦由是也。十日十二辰相配至六十而周。故甲子六十。四

六二十四。四九三十六。二十四是老阴之策。三十六是老阳之策。老阴老阳相配而为六十。四七二十八是少阳之策。四八三十二是少阴之

策。二十八与三十二相配。亦得六十者。阴阳相配之数也。三五以变错综其数

数耦则齐。数竒则不齐。唯不齐而后有变。故主变者竒也。一三五七九。数之竒也。一者数之始。未可以变。自一而三。自三而五。而其变不可胜

穷矣。故三五者。数之所以为变者也。有一物必有上下。有左右。有前后。有首尾。有背面。有内外。有表里。故有一必有二。故曰一生二。有上下左

右首尾前后表里。则必有中。中与两端则为三矣。故曰二生三。故太极不得不则为两仪。两仪之分。天地既位。则人在其中矣。三极之道。岂作

易者所能自为之哉。错之则一二三四五。总之则为数十五。三居其中。以三纪之。则三五十五。三其十五。则为洛书九章四十有五之数。九章

奠位。纵横数之皆十五。此可见三五者数之所以为变者也。九章自一至九而无十。然一与九为十。三与七为十。二与八为十。四与六为十。则

所谓十者。固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间矣。虽无十而十固在其间。所谓十五者。五即土之生数。十即土之成数。然则九章之数虽四十有

五。而其天地五十有五之数已在其间矣。田是观之。三五之变可胜穷哉。天地人为三才。日月星为三辰。卦三画而成。鼎三足而立。为老氏之

说者亦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盖三者变之始也。天有五行。地有五方。一二三四五则五行生数。六七八九十则五行成数。一三五七九

为天数。二四六八十为地数。易大传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一与六为合。盖一与五为六。故一六为合。二与七为合。盖二与五

为七。故二七为合。三与八。四与九。五与十皆然。故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五为小衍。五十为大衍。盖五者。变之终也。三五以变。而天下之数。不

能外乎此矣。天地既位。人居其中。乡明而立。则左右前后为四方。天以气运而为春夏秋冬。地以形处而为东西南北。四数于是乎见矣。然有

中然后有四方。中与四方于是为五。故一生水。而水居北。二生火。而火居南。三生木。而木居东。四生金。而金居西。五生土。而土居中央。黄勉斋

集易说 警学谓用应始有体该本。无则是虚也。程子以爻为人。以位为时。则实有是事也。以为虚。则观象玩辞者。何以体验持守之要乎。观

上文及其贯之万事一理之语。则理定既实以下。皆指深于学易者而言。理。即体也。用。即事也。理之为体虽实。而所该者无形。事之为用虽本

虚。而应乃有迹。稽实存体。所以玩理。待虚应用。所以制事。当潜而潜。当见而见。皆理之自然而不可易者。非实乎。然求其所谓当然者。则无形

之可见。非本无乎。未有潜见之事。非虚乎。处陋巷。三过其门而不入。则有迹之可睹。非始有乎。程子之说。与此意自不相妨。特解易则皆推说

耳。 云上于天。需待之象。今而曰云上于天。无所复为。则是兼取于饮食燕乐之义。云上于天。自为需待之义。饮食燕乐。则君子处需而得其

道耳。九五一爻尽之。非惟无所复为取饮食燕乐之义也。风自火出。明内齐外之义。今曰身修家治。则于风自火出之象有所未明。大在内卦

为明。内明。身修也。风在外卦为齐。外齐。家治也。上九一爻是其义也。师取蓄众之义。则兵师师众一也。今曰水不外于地。兵不外于民。则似

以兵师师众为二义。师卦皆主兵师而言。然兵师师众本亦一义。旅师亦然。师之为言众也。在军则有师之名。升言顺德。谓物理之升。皆以

顺积而致之。本义顺当作慎。积小高大方有升义。以其小而能高大。则不可不慎。故慎义为长。 困言致命。谓委致于天命耳。本义云。犹持以

典人而不之有未明。致有二义。有以此召彼之来。兵法致入是也。有自此推之于彼。事君致身是也。大学致知亦然。二义虽不同。或移彼至此。

或推此至彼。其义一也。若谓委之命。则非致字之义。故命只为吾身性命。而致为推以与人也。黄勉斋年谱问易上六爻 这是阴阳竒耦做

成。世间事变都从这里出。若只作入事上看便不是。如乾卦六爻。圣人便说六个龙与人去占。初九潜龙勿用。占得这爻。一切人都未好做事。

九二见龙在田。占得这爻。出得一步。利见大人上面遇阳刚九五之君。故好出来用事。这是随人占象所值。即是爻象中间依旧有个道理。如

潜龙之时。圣人不教人出却教人勿用。这便是道理。史子朴语史子曰。易者。象而已矣。夫事犹噐也。象犹噐之模也。冶金陶土。同脱一模。形虽

同而质则异。是故乾坤之象。可以为天地。可以为君臣。可以为父母。可以为夫妇。可以为首腹。可以为马牛。六十有四卦。三百八十有四爻。亦

莫不然。苟以一象为一事。安能包罗万事哉。张无垢先生心传录或问生生之谓易。如何是生生。曰。于道理生处。不落死处便是易。陈默堂集

荅邦。美叔书 承谕读易已两终。亲依得所。想见超卓。钦羡钦羡。渊在了翁及龟山左右。以未尝学易。不敢辄问。今䘮事已毕。幸未即死。得此

披阅。而质疑无处。每当开卷。未尝不嗟悼也。吾叔在彼。且宜著力。非唯盛年易过。亦恐暇日难得。如渊者真可为成也。所引饮甘露不消。翻成

毒药之喻。以证噬嗑六三噬腊肉遇毒之吝。则恐未然。噬嗑一卦利用狱而已。六三之吝疑而不得其情者也。故孔子于系辞释其初上两爻。

明君子用刑之道。与夫小人可刑之理。则其馀爻。视此可以类推。若更入他说。卦之全体析矣。当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象近而意远。故玩辞不

必求异。唯在得味而已。观易要得味。伊川发之。其说始于子思。今人所未喻也。味之一字。若甚浅也。然真知味者诚鲜。伊川有嗜炙之喻。亦尝

见之否。因书略及所闻。傥或不然。愿更䟽示一二。 荅陈了翁右司书渊于易书。尝习读其句读而已。比连辱两书。皆以所得易之精微见

教。自量不肖何足以当此意。反复玩味。且幸且惭。所论自贲至頥凡八卦发一义例。引而同之。使参差不齐者。如鱼贯柳。又以孔子之教人。曾

参之不忍。孟子之存养。舜之孜孜为善。与夫大学致知格物之意。参错其间。事理互融。义语俱妙。而始终连络。曲。当人心。乃知古之作书者。非

独措意圆备。其造语立言。亦无不该遍也。此可以传不朽矣。而以渊之初学。特辱教之。渊安能受之而不惭乎。当更熟读而精思之。恐后日于

此或能有所进也。存其心。养其性。使所居不狭以达夫大者之大。至于芜梗廓然不为吾碍。进而得所止矣。而又自视坎然不有其大劳谦以

终之。然后不为小人之归。渊既粗闻其槩矣。若乃学易之道。以维为要。体之于身。其维安在。生生之谓易。岂续维绝之道乎。又恐诸行无常。事

属生灭。有生有灭。不可以言易矣。支维绝而复续可也。然而曰固我之维。又曰舍我之舟。何也。舍舟而不易维可乎。所谓物不格。则易而无体。

易而无体。则不足以见易。如是。则易未尝无体也。而孔子曰。神无方。易无体。何也。岂此所谓体者无体之体乎。孟子曰。必有事焉。格物而物格

之谓也。以是为易。信乎其有体矣。而今之为易者。离人而言易。故常措易于无用之地。是以涉有者滞色。而入无者惰空。而易之道丧矣。然则

舜与曾参之所有事者。彼何足以知之。向非左右以高明之学。廓古人所未发。其孰能至此。贲所谓柔来而文刚者。以刚为体而柔以文之也。

故亨分刚上。而文柔者以柔为体。而刚以文之也。故小利有攸往。皆天文也。其亨者以刚胜。其小利有攸往者以柔胜而已。夫柔不可以偏胜也。

舍车而徒以有趾也。宁徒而弗乘。顾吾之义而已。自强之道也。而贲之所以亨者以刚胜也。故贲其趾为贲之初焉。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其行

者自行也。尚何待乎。至于白贲则见素抱朴。无所事乎外之文也。故忧患不能入焉。是以无咎而得志。得志得不在外故也。然既谓之白。而曰

无色者。岂以白可以受来。而本无定色耶。四教之所先。圣人施教于人也。故宜先易而后难。力行之所后。教人以为已之学也。故宜先内而后

外。此其所以不同也。凡此虽不敢不对。而亦不敢以为然者也。其疑者求解。其是者求证。如斯而已。前书所谓震奋受震。而非能自震者也。抑

管中窥豹。特见一班耳。安能间之于未声之前。思修于既闻之后乎。所寄语录序。已领净土观音二记。于似祖处见之。用意精深。皆非浅陋者

所能究测也。如有石本。乞赐两本为望。百川学海晁氏客语。易曰。闲邪存其诚。闲邪则诚自存。而闲其邪者。乃在于言语饮食进退。与人交接之

际而已矣。宋魏鹤山集荅丁太监黼书。 愈疾古诗见怀唐律。蔼然有怀人忧世之意。非但词工味隽而所示近著。又以见二三年间乐天知

命从容自得之趣。此非实见笃践。安能造次理道若此。又重以叹服。而施之皋戾不肖之人。若引而诲之。某则无以蒙称。敢不益加懋勉。钱文

季诗传在成都固见之。惜不曾得本。后来闻已刊行。未见刊之何所。若有剩本欲得一秩。无亦姑徐之。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未

易轻议。第其间有当用象数变互。不容脱略者。如履之眇跛。比之马大壮之羊。此类分明是互体。如三年十年三百户之类。分明有数。只作义理

说固可。若更推明变互。尤为详密。想老先生非不知此。特欲以遏其流弊耳。朱氏易。则大槩本诸邵子启蒙。明述先天图。而赞易之词谓邵明

羲易。程演周经。此意可见。曾亲闻辅汉卿广之说易。须是识得辞变象占四字。如初九潜龙云云此辞也。有九则有六此变也。潜龙即象。勿用

即占。人谓本义专主占筮者。此未识先生之意。某每以此看本义。诚是精密。邵子无易解。不过观物经世先天图诸书。撃壤诗中亦多有发明

先天处。参以汉上易则程邵之说尤明。第汉上太烦。人多倦看。却是不可废耳。某十二三年来。本欲合程邵为一书之意。入山以后。便欲逐旋

抄记。因温寻诸经一遍。然后为之。既入诸经中。重新整顿。则益觉向来涉猎䟽卤。不惟义理愈挹愈深。而名物度数有一不讲。便是欠阙。缘此

且更精读深思。未暇有所著述。来教期我善矣。姑迟几年未晚。来诗所谓尽此馀生作放臣者。请賖此七字。以见付人各有时。此岂其时邪。书

楼欲榜以蓻文楼三字。可否。或云六经栖。姑作六字。以备来择。若俱未稳。乞自台意别名示下示下。新作二诗。辄留来人一日和韵以呈。但太

匆草无佳思也。姑取一笑。荅荆门张佥判元简书 先天庐吟。盖欲追配邵子。此用功非一日。某凡三游东南。行半天下。交道亦广矣。如邵

易少有能知之者。惟乡间有张文饶。名行成。自号观物先生。颇得象数之详。有通变。经世。述衍。翼元。元包。潜虚。观物。七书。大意谓理者。太虚之实

义。数者。太虚之定分。未形之初。因理而有数。因数而有象。既形之后。因象以推数。因数以推理。今不可论理而遗数。此等说极精。佥判曾见之

否。程易明白完粹。无智愚皆知好之。如邵易不藐之为象数。则惮其难知。尝欲为之发明。今兹未能也。得生还之后。多活几年。傥可以毕此愿

乎。馀诗大抵精当。但铜屏篆体多误。只是铸工杜撰。诸公褒饰大过。向待坐时精来烨烨。今来诗多有衰病之语岂诗家常词邪。其信然邪。

荅真侍郎书 是间士人。近忽来商量读易。不下二三十人。每卦分作两三日看。先从王注程传读起。且令文义分明。如游杨吕谢诸儒所以

辅程者。固不可废。而横渠之奥涩。康节之图数。汉上之伏互。晦翁之兼论象占。皆字字讲求才月馀间。读者听人人自谓有益。旁近郡亦有来

者。万一中间开发得数人。亦是报国之大者。且不枉此行也。前所呈谬作乞以一语订其可否。先天一图亭亭当当。愈玩愈有味。此决是古来

曾有此说。特不知何为。汉唐千馀年间更无一人说著。参同中虽略有此意。而方圆图之妙。则未知古人曾见之否。 跂秦泊镇兵部问易康

节书 众人以易观易而滞于易。先生以易观心而得乎心。其方圆图。皇极经世诸书。消息阴阳之几。贯融内外之分。盖洙泗而后绝学也。其

见于撃壤诸诗。造次颠沛。无非此理之发焉者。是何尝有隐于人。特秦泊镇。郑杨庭章子厚诸公。不足以知之耳。先生尝语郑曰。山川风俗。人

情物理。有益吾学者。必取诸焉。秦曰。道满天下。何物不有。岂容人关键耶。先生字字言言莫非推赤心以置人腹中。亦幸夫人之得其溥。彼沈

存中谓竟不知何。既不足以语此。邵子文亢其父于太高。而待人太薄。亦知污者也。 荅刘司令宰书 张朱吕诸先生之亡。学者无所依

归。诚哉是言。详味朱文公易。大抵得于邵子为多。旧见辅汉卿略知此意。尝以问之。馀人亦鲜知之。盖不读邵易。则范不知启蒙本义之所以

作。平国以为如何。 荅知常德𡊮提刑中儒书 明有内外之说。前书虽已禀报。而词有未尽。致蒙洊诲。区区之意。不过谓干变坤为坎。坎中一

阳。乃干之正位。则明根乎中者也。坤索干为离。离中一阴。则丽乎乾阳。明见乎外者也。洪范传曰。水为内明。故听为水。火为外光。故视属火。而

邵氏亦曰。天地间有温泉。而无寒火。此可以见内外之辨矣。若更以耳目之体。男女之生。与一身水火之升降有之。尤为亲切。魏鹤山渠阳杂抄

汉上云十翼十篇以赞易道。不相附近。不居圣也。王辅嗣始分象辞附于爻下。干存古文。余曰翼辅其体而有所行之谓也。易非十翼以辅

之。则人指为卜筮之书。而所作不远矣。 说卦 余曰。自经秦火。易书独存。然说卦一篇。乃出于汉宣帝时河内女子得之。盖说卦者。陈说变

卦之义。与夫象数所自出尔。其间有伏羲八卦。有文王八卦。莫不该而存焉。自大易之后。岁二万一千六百。伏羲画而明之。岁六万五千八百

八十一。文王衍而繇之。是以天地定位。至知来者逆。此伏羲八卦。后世谓之范围图。文王序而衍之。即体以求用。而有帝出乎震以下凡八卦

焉。孔子推明作说卦。子夏注图而立先天。后九百馀年。五代初有白云郑云叟。希夷陈图南。师传分为二派。传至康节。以范围图说目曰观物

篇。作皇极经世。而文王八卦亦兼明之。儒学警悟学易无大过。圣人之处事与常人不同。常人之处事多有不及。惟圣人之处事不患不及。秪

恐太过。夫子称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者。盖欲勉进中年而学洗心退藏之书。则处事得中断无不及之患今不曰无不及。而特

曰可以无大过者。此圣人谦抑之辞也。中庸曰。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宁非君子之中庸乎。尝观夫子于三百篇之诗。而断以思无

邪之一言。此见夫子得诗之中也。于易则曰无过。于诗则曰无邪。是皆一意。 易数 林元龄谓予言龙门山人以易卜而善言易。盖尝与论

及易卦只有六爻。而乾坤有用九用六似有七爻。何也。山人曰。易数也。数竒而无穷。三百八十四爻外有用九用六。此所以为竒也。周天三百

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者。亦竒数也。杨雄作太元遂有踦羸二赞。盖亦用九用六之谓也。不然。则易之数穷矣。元龄甚喜其说。大抵。易之为书。

无所不有。或以历象。或以卜筮。盖不但性命之说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而干用九。坤用六。此则非圣人不能也。故曰。仁者见之谓

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𡊮蒙斋乐易有太极铭 太极者何。本不容言。既不容言。曷名太极。极训为中。中无不包。极亦训尽。尽无所尽。又加以

太字何也。不可得而形容拟议也。太极非空。空即不空。太极至实。至实而通。未开辟前。冥冥濛濛。一气既判。昭昭融融。昭昭即冥冥。融融即濛

濛。此易之有也。何有于易哉。何有于易。是故能有。执有求易。乃无易矣。不执有则奈何。曰于生处观之。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大哉生乎。生生

之谓易。生生之谓两仪。生生之谓四象。生生之谓八卦。生生之谓万物。生生之谓中无不包。生生之谓尽无所尽。可执有哉。何所不有哉。此非实哉。此非

实哉。此非空即不空哉。此非冥冥濛濛。昭昭融融哉。名曰易有。易不自有。人人有易。人人有太极。不在乎纸上之易。亦不离乎纸上

之易。铭曰。 妙矣太极。易何以有。于生处观。天长地久。生生不穷。春夏秋冬。彼云无极。何劳深辟。我有有何。斯昭昭之多。乾坤易之门铭

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阖辟一阴阳也。阴阳一门户也。非门户则无以见易。满宇宙间莫匪阴阳。莫匪阖辟。日昱昼。月昱夜。阖辟也。春而生。

秋而杀。阖辟也。其在人也。开目见明。瞑目见暗。嘘而息出。吸而息入。阖辟也。其在物也。舒而为华。䧟而为实。飞走而鸣。蛰藏而息。阖辟也。皆易

也。或曰。易者。变易之谓。然则不易之义奈何。曰。千变万化。孰为变化。是变化者。即非变。是故易之中有不易者存。易即不易。不易即易。吾何知

乎易。吾又何知乎不易之易。铭曰 日月为易。为干为坤。乾阳坤阴。是易之门。一阖一辟。阖辟皆易。于此乎人。于此乎出。出入有二乎。一亦本

来无。𡊮起岩东塘集讲易臣闻夫易画于伏义。演于文王。爻词于周公。彖系于孔子。而易成于周矣。故曰周易。谨按干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

义。简易也。不易也。变易也。先儒之论以简易不易。非圣人作易之妙旨系辞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

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凡此皆变易不穷之义。顾岂简易所能尽耶。自伏义之时。世质民纯。巧伪未作。故虽三昼可以尽天下之

变。至神农尧爵𦔳法八卦以明吉凶。其夫者衣裳。取乾坤而天下治。降及夏啇。至周之世。民伪滋生。礼乐阙坏。天下万事。纷然而起。三昼之易

始不。能以尽万变。文王忧焉。重卦为六十四。重爻为三百八十四。又为彖辞以究八卦之用。天下有变易不穷之事。大易为变易不穷之书。或

万变藏于是而难见也。则乾坤为易之缊。而藏者见矣。或万变出于是而难明也。则乾坤为易之门。而出者明矣。或莫不由于易也。而后谓之

道。或阴阳不可测也。而后谓之神。盖变之道。而天人之理具焉。是故阴阳变易而成万物。日月变易而成四时。此变易之见于天道者然也。消

长变易而成治乱。情伪变易而成利害。此变易之见于人道者然也。在天之变易。则有神化以运其妙造。在人之变易。则有明主以成其全功。今

夫君子常用。小人常斥。则天下易乱而为治矣。纯用诚实。黜逐诈伪。则万事变害而为利矣。此皆人道之变易。而不可以不谨也。恭惟陛下。道

贯三材。知周万物。举而措之天下者。大易之事业。与天地合其德者。大易之弥纶。方且命召儒臣讲明大易。窃惟洁静精微之妙。穷理尽性之

原。陛下固已心感而默识之。小臣不学。不足以赞光明缉熙之盛。惟是易之一书。备究天人变易之理。顷者陛下亲御宸翰。书易泰卦以赐辅

臣。其于材成辅相以左右民。盖与天合矣。至于人道变易。使君子常进。小人常退。以尽人道之变易者。臣愿陛下体易之变。明泰之旨。使天下

常治而无乱。万事常利而无害。兹诚宗社无已之休。臣冒渎天威。无任昧死战惧之至。 乾元。坤元。元者何。大也。欲观乾元坤元之妙。当于二五

两爻观之。道本不可名言。而圣人命之曰元。元本不可形容。而圣人又命之曰中。大哉中乎。二五两爻皆中位也。有阳中。有阴中。阴阳皆中也。

中与正。有辨乎。曰。以阴居阴。以阳居阳正矣。然而未中也。中无所不在。在在皆有中。道至于中。不能加毫末于此。此中之所以为大也。先儒言

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故皇极者。大中之谓。乾坤二五之中。所以为乾元坤元之大也。干之爻言也。龙德而正中。谓九二也。

又曰君德也。以九居二。人臣之位。而以君德为言何也。中无所不在。固可以通言也。自二言之。则为见龙。自五言之。则为飞龙。飞龙之中。即见

龙之中。天下岂有二中哉。坤曰。顺承天。乾坤无二道也。使有二道。若之何而顺承耶。六二言大而不言中。六五言中而不言大。互见也。二之直

方大以中故也。五之文在中其大可知矣。彼执一者。则谓二自二。五自五。不识贯通之妙者。不知中者也。即乾坤而推之。馀卦皆然。屯六二之

十年乃字。九五之屯其膏。当屯之时。不敢曷合。宁舒徐以要诸久。不可大有为。宁收䧟而啬其用。皆时中之道也。蒙九二刚中之才。而有包容之

道。其周公遭变之际乎。六五童蒙之君。赖刚中之臣乃济。其成王之谓乎。君臣各尽其道。正所谓中也。此蒙之所以亨也。此蒙之所谓圣功也。

需九二曰。衍在中。衍之一字妙矣哉。处需之时。苟不能宽绰厥心以俟天命之定。则不可以言中矣。惟宽衍在中。自然绰绰乎有馀裕也。九五

一无所为。需于酒食而已。文王不遑暇食。时当然也。中也。成王燕嘉宾。燕兄弟。燕朋友故旧。时当然也。亦中也。故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讼非得

已也。九二之不克讼。其惟刚中乎。刚中故能息讼。五居尊位。以断枉直。惟其中正。是以元吉同此一中也。或息讼。或听讼。中无往而不在。其可

以执一言哉。师五阴一阳一阳为卦之主。九二是也。其丈人之谓乎。故曰在师中吉。六五为长子。惟其中行。故能代大君当师师之任。若复以

弟子分其权。则矣中矣。兵凶战危。其可轻也哉。比六二处比之时。无阿比之𥝠。得中正之道矣。故不自失中。乃吾之本心也。何失之有。以九居

五。明白洞达。故曰显比。既曰位正中。又曰上使中。甚矣中之可尚也。自屯至比。或上体。或下体。皆有坎焉。履险而不失其道。尤足以验中之可

比。通行而无碍也。至小畜则免乎险。九二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中。我所固有。行其所无事。自中自吉。其不失固宜。九五有孚干众阳。以中正而

居尊位。岂独富而已哉。能使九二得牵挛而复于上。盖不止乎独善而已。履之九二。坦坦乎无系累之私。惟其刚中。故不自乱。九五履帝位之

尊。刚中之上。尤为正当。然犹有贞厉之成何也。非礼勿履。兢兢自持。圣人之心。与天同运。未尝有一毫之间断也。呜呼。大哉中乎。在乾坤为干

坤之中。在馀卦亦皆同乎乾坤之中。人见其变中未尝变也。圣人建大中以为天下凖。为万世凖。有百千万变之不同。而圣人亦不自知其所

以然而然也。与贤与子。皆中也。揖逊征伐。皆中也。诛管蔡。邦蔡仲。皆中也。仕止久速。无可无不可。皆中也。过门不入。陋巷簟瓢。皆中也。父师则

去。为臣则守。皆中也。中无定在。变化云为。无往非中。虽然。变化可也。无忌惮不可也。变化者。未尝不允执。无忌惮。则不九执矣。至于拘儒。则又

执一而非执中矣。天下之所以乱日多。而治日少者。无它故焉。不坏于执一之拘儒。则坏于无忌惮之小人。前史所载昭然可观。呜呼。安得明

易君子而与之论中哉。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之未画。安有阴阳。阴阳尚无名。安有道名。呜呼。一之未画。已具阴阳。阴阳未有名。道在名之先。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无体。有体亦太

极。太极无画。有画亦太极。太极非阴非阳。阴阳亦皆太极。不名曰道而名之何耶。名为未悟者设也。名立而人愈不知道。离竒耦刚柔动静而

言者非也。即竒耦刚柔动静而言者又非也。噫。甚矣人之难悟也。吴泳鹤林集某闲居寡俦时。蒙赐书以劳岑寂。且辱录示至日讲义见教。体

叚平正。辞指条达。如以子半为复之初。黄锺为复之候。仁为复之元。仰见探索之工。但首辟诸儒动静之说。此为未莹耳。盖阴阳易也。动静易

也。易六十四卦。无非天地之心。然二阳为临。三阳为泰。四阳为大壮。五阳为夬。渐生渐长日新月盛。心普万物。而流形于穹壤之间。于斯时也。

物实相杂。难可名状。大壮虽曰见天地之情。而所见者特其发达于外者耳。而心之精𢕄妙密。则未之能测也。惟复小而辨于物。五阴方剥于

上。而一阳已生于下。当肃杀之中。已有孳萌之兆。于贞固之下。已有流动之脉。生生之理。无。一间停息。于此而观。则昭明洁净。见得天地之心。

冣为亲切。故在周子则谓之阳之根。在程子则谓之动之端。在朱子则谓之辟之始。在邵子则谓之阳之初起处。大抵皆于动之端倪识破此

心。真善观物者也。况坤上也。震下也。坤即是静。震即是动。圣人分明以此二体画卦。若离动静而言阴阳。离阴阳而论易道。是犹以无寸之圭

而测景。以不度之衡而观星。则复易为纸上之易。又安能窥测造化之心哉。盖易自老氏王辅嗣以来。止就归宿处观复。至河洛诸儒方以发

动处观复。羲文周孔之精蕴密义。至此复大明矣。不审尚中。便以迎长日之至者为复耶。夫自夏五至冬十一月者。一年之复也。自午初至夜

半者。一日之复也。自午日凡七日复得子日者。一月之复也。自午岁凡七岁复得子岁者。一纪之复也。天道循环。卦脉流通。合之为一纪。分之

为一岁。折之为一月一日。无日不可观来复。无时不可验生意。或自小雪积分。或从中孚起卦。或又谓应锺当复。纵施横设。无不可观。只看人

落处何如耳。不知落处明。安得用处活。此却要吾人吃紧用工。书问往来。亦附赘悬疣耳。尚中识见自高。兹心常爽。必欲穷极。某静中自得之

妙。又安能妙万物以为言哉。一日之间。鸡鸣而起。读经东窗下。饭罢临池习古法帖。学未成。又弃去。复命子侄以所读之书随笔抄记。屋之后

有山。有梅园竹坞。非风熙日暖不出。夜则青灯吊古翻阅史册。率至子之半乃寐。尚中以为易乎否也。雨寒迫节。草草占荅来教。馀俟后讯。

某自中川罢守。复回苕溪翳居林水之间。粗安其拙。虽白道而冥穷不问也。尝访问朋友生死中间得和赴真死矣。或有谓东坡亦上仙者。昉

亦疑之。何天之不憗庇吾䣊耶。收近书问使者以故。则知挈妇子𨼆于吴门。几与世相隔。所以人谬传耳。南䆫读易。想日有新知。但六经惟易

最难学。伊川平生所得只在易传。尝曰。吾四十以前读诵。五十以前研究。六十以前䌷绎。六十以后著书。其传之成也。犹不敢轻示门人。且云

只说得七分。今台翰便谓自有此易。未有此解。何其言之易也。且勿言卦象爻辞。先说易一字。老先生只言变易。盖谓阴阳相硙。日月相斛。昼

夜相承。死生相摎。其大纲领不出乎此。或者戴伸墨。履灵式。或以玄测。或以祲传。或以本气馀气言。或以纯体破体论。或以飞行流遁看。若见

理到。亦只是变易之易。不然。则流为丑博之学也。尚中以为何如。近毅夫看论语。尝寄序引来煞好。惟命名曰衍究却。又似好竒。吾人只是讲

学读书。不妨细商量。独惧其年之老也。俛焉日夜孜孜。毙而后已。因荅来教。辄偖及此。亡弟圹志一本。就纳过目。必为恻然春和。切望撑小艇

访我于花外。当同作迳山洞霄之游。馀辈以斯文斯道珍毖韩淲涧泉日记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而明三才之道。是以立天道以

气曰阴阳。立地道以形曰柔刚。立人道以形气而统之以知识曰仁义是三才之道。皆耦一而为二也。亦其所见如此。或有所本也。 晁子止

云。易之上下篇不言德而言象。盖德不可见。而象可验。是以不言乾坤而言天地。不言咸常而言夫妇也。上篇始终于天道。下篇始终于人事。

故上篇始于天地。而终以坎离。下篇始以夫妇。终以未济也。 晁子止以老说易似类晋人老易之论。亦非泛然而为之说者。如日干为马一

章设卦看。远原诸物也。干为首一章设卦者。近取诸身也。昔包牺氏仰顾天象。俯察地法。与为兽之文。始画八卦。知万物皆备于身。或取诸近

远。远取则八卦具于万物。无非身。是以神心包乎万方。近取则八卦具于一身。无非物。是以凡目不察乎六府。知此。则三才虽异而其理可通。

万物虽殊而其情可类。所谓一以贯之者。若舍之而作易。其道无由也。此一叚亦可取。 王昭素离易与天地凖。合精气为物。通为一章。至君

子之道鲜矣。胡翼之则至鼓万物不与圣人同忧。晁以道断一阴一阳之谓道。至君子之道鲜矣。 余克忠正甫记尝见方亨嘉说穆伯长之

孙云。伯长有易书。易道不传。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又云天地万物。理有未明。观于卦脉。理则昭然。又六子即是乾坤破体。又画卦取

象本为时物。见于日用。无所不合。此麻衣道者易说也。 又周易何以止于有孚失是一句乎。曰春秋言人事之书。凡二百四十二年。而止于

西狩获麟。盖以天道终也。易言天道之书。凡三百八十四爻。而止于有孚失。是盖以人事终也。王通曰。春秋天道终乎。司马迁曰。易本𨼆以之

显。夫二子者。其知制作之旨者欤。易是众圣人之作。有子曰者孔氏言也。孝宣帝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

大小戴礼。博士注谓严彭祖颜安乐。章建初四年诏陆登读易三年。不晓文义。 晁子止曰。列御寇谓气为易。而不及乎阴阳。王通谓人为易。

而不及乎天地。皆一偏之论。 郭子和易书。其所长所见尽见之。吕伯恭易音训。只是吕氏文字。朱元晦本义扫支离则有功。废众论则过矣。

程可久解易抑末矣。尽变不失时易道也。赞易与体易珠异。 易无所不备。垂世明道之书也。书出治以纪变。诗治效之著于人心不自已之

书。礼教人为学。春秋惧王道之散。易自前以及于后。春秋由后以及于前。周官一书为成王作也。周公辅文武。文武用周公。何待于书为。 吕

丽泽说易。多疑程而少质。朱晦庵说易。多祖邵而少通。 伊川所解易。未足以尽易。亦足以尽见其学也。 程正叔解易云。位极而无逼上之

嫌。势重而无专强之过。非圣人大贤则不能也。其次如唐之郭子仪。威震主而主不疑。亦由中有诚孚而处无甚失也。非明哲能如是乎。 张

平子欲继孔子易说彖象残缺者。竟不能就。则易亦未为全书。 希夷消息麻衣易云。山自天之二而坠。似乎未有人言及此。当更详究诸家

之说。 宣武集诸名胜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耶。俞文豹吹剑录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而学

易。可以无大过矣。盖学到则理到。年长则识长。史莲峯先生家集三易之书。名之所命。必有其义。书之所作。必因乎人。卦之所次。数之所占。孰

同而孰异。取而为卜筮者。孰当而孰否。其推明之。甚矣道之难明也。闻道者多而知道者少。语道者众而味道者希。其弊盖起于世之儒者

措意太过。立言太高。而不能知道之深。味道之切。是以道日远人。而人亦以道为清虚无用之物。举而措之庄老之间。是不知道可以一言而

尽。孔子曰。天之将䘮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䘮斯文也。匡人其如子何。此言道也。非言文也。语道至是。则道之兴亡。非天

而何。苟天下幸。而圣人百度修明。庶政和穆。则是道也。应入于刑。名度数之间。而为礼乐刑政之化。天下不幸。庸君暗世。则是道也。亦将自晦

于无用之地。历古而来。圣圣相承。虽所尚之不同。所为之各异。而区区所传亘千古。历万变。亦无非是道而已矣。故董仲舒曰。道之夫原出于

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三圣相承而守一道。故系辞亦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噐。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

下之民谓之事业。故古之圣人所以体道之妙。用道之实。其示天下也。虽有可见之迹。而实运于不可见之心。虽有可知之事。而实藏于不可

知之用。其举而为事业。则可知而可见者。常载于诗书。其化而裁通而变。不可见而不可知者。独传于三易。则易之书。实天之所畀。道之所在。

岂可轻议之耶。昔伏羲之作。造于太古之初。其圣神之妙。仰观俯察。可以划卦矣。然而未敢以自为也。及龙负图而出于河。龟负书而出于

洛。乃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文王当明夷之时。羑里之难。险阻艰难。备尝知矣。重爻之意。亦未敢以自擅也。及凤凰之至。乃

始精六十四卦而重之。仲尼值晚周之衰。负天纵之将圣。以。好学之不倦。亦可奋然而兴易道矣。然亦未敢自专也。亦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

乎。逮夫五十以学易。且韦编三绝。岂非是书也。天之所畀。道之所在。而圣人亦不敢以轻议者耶。向使凤鸟不至。而河不出图。是数圣人者亦

泯然而已矣。奈何圣人虑患之心。思天下后世之切。至以谓吾而不言千百载之后。吾之所谓妙用者蔑而不传。则道亦后而丧矣。是以伏羲

神农黄帝则有三坟焉。夏商周则有三易焉。三坟亦三易也。三易亦三坟也。其妙道一也。是皆圣人不可易不可知之事存乎其间。盖是书也。

亦幸而出于三皇之时。而显于三代之际。亦不幸而罹春秋更战国。遭秦历汉。泯没于千百载之后。遂使腐儒曲学。得以肆其臆说妄仪。上古

遂以为无用之具。虽或取信于一时。然亦不过目之为卜筮之书。大抵。其说不过有四。以谓春秋之说。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楚子指以视

子革以能读古书。春秋之至今几千百年矣。时之久远。此其所以致疑者一也。历古而来。典籍之厄不可胜数矣。风雨之霑霈。水火之沉烬。亦

屡矣。西汉之兴虽间出于屋壁之藏。未必能无遗散者。故汉下求书之诏。是书亦不显于是时。艺文志所录古书为详。而是书亦不载于当世。

此其所以致疑者二也。周易实出于近古。遭秦焚书。又以卜筮独得不废罢。然而载鬼一车。需于血出自冗。与夫系辞所谓子曰之辞。后世之

议者。未免致疑于其间。况是书姓纪皇策政典之篇。文辞质略。义旨深厚。不可以言语造者。又焉能晓其义耶。此其所以致疑者三也。羲和湎

淫。夏后征之。其出征之辞引政典曰。先时者杀。不及时者杀。后世莫不以为夏后氏为政之典。虽孔安国亦莫不以为然。今此书政典之篇颇

与书合。则其辞之可具载于诗书。隐而难知。略而不详。又不过如此。此其所以致疑者四也。呜呼。历是四疑。而遂使三皇与夫文王孔子尽心

者流。非特郁郁不伸。又入于卜筮之学。殊岂知治天下之妙用实在于此。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天之所畀。道之所在者欤。噫。所不可知之事阙

之可也。所不能之事置之可也。苟不能然。而簧鼓邪说妄指圣人之书以为伪妄。吁。可痛也。幸承明问之及。然而欲论是书之义。则非止十稔

之穷思。数万之累辞。盖圣人之神道妙用寓于其间。而实非区区场屋之文所敢议也。若夫止于名之所论。书之所作。卦之所次。数之所占。与

夫取而为卜筮。下及诸儒之论。秘府之藏。则亦不敢不论以攻邪说。恭惟神宗皇帝。以道德格天下。以淳厚化斯民。天人之妙趣。性命之至理。

蔼然见于当时。故天不爱道。河图洛书。复降是道。以助至化。元丰之七年。西京之部使者巡按部属。历唐州之比阳以是书复出于野民之家。天

之未䘮斯文。岂特斯民之幸。而亦吾道之幸也。昔孔安国叙书。以谓伏羲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天道也。今考坟之所以有三。曰三坟。言

君臣民物阴阳兵象。谓之连山。气坟。言归藏生动长育止杀。谓之归藏。形坟。言天地日月山川云气。谓之坤乾。盖坟虽兆于三皇。而其道实显

于夏商周之际。故仲尼常曰之祀而得夏时。之宋而得坤乾。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此其命名之义。作书之人有如此者。连山之书

以艮为首。归藏之书以坤为首。坤乾以干为首。虽三易之书。卦之易次。名之不同。而其经卦者皆八。其重爻皆六十有四。及夫采蓍布数取以

为占验。则阴阳老少之数。大抵亦不离乎七八九六而已。盖七八者。少阴少阳之数。而九六者。老阴老阳之数。天地之所为。时运之所会。虽圣

人亦岂得与夺于其间耶。此其次卦之序。占数之际。虽稍有不同。大抵。如执会要以观方来。终而殊涂同归而已矣。此其卦之所次。数之所占。

其同巽有如此者。然而周礼独载是书于太卜筮人之官。而纯取以为卜筮。遂使圣人之神道。以为后世淫巫瞽史卜肆占市之设。先儒或以

周礼为战国之说。不足怪者。且左氏好巫其所载占筮最为详悉。以周易为占者十有六。以连山归藏为占者一。南蒯之筮。周易之筮者也。遇

坤之比。其繇黄裳元吉。穆姜之筮于东宫。此连山归藏之筮也。遇艮之八其繇曰。元亨利贞。是南蒯穆姜之筮皆吉兆也。然而咸以为不祥之

事。惟此二兆颇为近正。其馀又怪诞不经。则是书谓之卜筮则可。谓之醇为卜筮则不可。此其所以为卜筮者如此。然是书之不幸。汨没于世。

而杜子春。郑康成。皆先儒之美者。而无一言以及之。又从而为之说曰。此阴阳之说也。惟杜预。孔安国辈。粗能得之。而亦纷纷籍籍。终以不振。

至于隋唐之盛。括囊典籍。文物业然。而秘府所藏尚不过连山归藏二十三卷。而坤乾之书亦未见其间。此其诸儒之论。秘府之藏。不过如是

而已。此三易之始末也。抑尝论之。书之泯没于世。非大圣大贤则不能振起之也。有若荀子。有若鹖寇子。有若仪礼。有若墨子。非韩愈而振起

之。则与异端邪说并弃于世矣。有若列子。有若文子。有若鬼谷子。有若元仓子。非柳宗元而力辨之。则其遗编馀论亦与草木而煨烬矣。是数

子者。尚不过论五霸之大略。或崇虚无之空言。或为黄老刑名之学。或出扵战国纵横之流。而二贤尚能扶持。使得炳耀以传诵于人之耳目。

况三易之书。天之所存。道之所在。圣人之妙用存其间。此正诸生喜与执事者论之。经济编司农卿兼尹京 淳熙丙申。临安府择尹大臣启。

拟公在议中参知政事。李公彦颕。奏李椿于人无委曲。 玉音曰。正欲得如此人被旨兼权。转对 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女子正不字。十年乃字。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九五。屯其膏。小正吉。大正凶。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比六二。比之自内正

吉。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同人。六二。同人

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随六二。系小子。失丈

夫。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九五。孚于嘉吉。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观六二。窥观。利女正。象曰。窥观女正。亦可丑也。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象

曰。观我生。观民也。 无妄。六二。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象曰。不耕获。未富也。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咸六

二。咸其腓。凶居吉。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九五。咸其脢。无悔。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遁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象曰。执用黄牛。固

志也。九五。嘉遁正吉。象曰。嘉遁正吉。以正志也。 家人六二。无攸遂。在中馈。正吉。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象曰。王假

有家。交相爱也。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九五。大蹇朋来。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

龟。弗克违。永正吉。王用享于帝吉。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萃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正悔亡。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革六二。已日乃革之

征吉。无咎。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渐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象曰。饮食衎衎。不

素饱也。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象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 既济六二。妇丧其甍。勿逐。七日得。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九

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走受其福。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右十六卦。九居五。六居二。皆当其位。而屯。

否。同人。观。无妄。咸。遁。蹇。萃。既济。十卦。二五中正相应。而皆有成惧。比之为卦。九居尊位。馀爻皆顺。一阳有艮之止。坎之体。而无震之动。所以吉

也。随乃动而说。天下随时变泰之卦。故九五嘉吉。而二犹有所失焉。家人女正之卦。二五位当而相应。故吉。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可不正也。

益二五相应。皆吉。盖损上益下之卦也。革之时。文明以说。有元亨利贞之德。已日而后革之。审之至也。故悔已。二五皆吉。渐之进也。如女归焉。

故二五皆吉。亦有三岁不孚之艰焉。蒙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六五。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师九

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钖命。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钖命。怀万邦也。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正凶。象曰。长子师

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泰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大有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

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蛊九二。干母之蛊。不可正。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六五。干父之蛊。用誉。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临九二。

咸临吉。无不利。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六五。知临大君之冝吉。象曰。大君之冝。行中之谓也。 大畜九二。舆说辐。象曰。舆说辐。中无尤

也。六五。獖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常九二。悔亡。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六五。常其德正。妇人吉。夫子凶。象曰。妇人正吉。从一而

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大壮九二。正吉。象曰。九二正吉。以中也。六五。䘮羊于易无悔。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睽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象曰。厥宗噬肤。往有庆也。 解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正吉。象曰。九二正吉。得中道也。

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损九二。利正。征凶。弗损益之。象曰。九二利正。中以为志也。六五。或益之。十朋之

龟。弗克违。元吉。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升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六五。正吉。升阶。象曰。正吉升阶。大悍志也。 鼎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象曰。鼎有实。谨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六五。鼎黄耳。金铉利正。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归妹九

二。眇能视。利幽人之正。象曰。利幽人之正。禾变常也。六五。帝乙归妺。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艮。月几望吉。象曰。帝乙归妺。不如其娣之袂良

也。其位在中。以贵行也。 未济九二。曳其轮。正吉。象曰。九二正吉。中以行正也。六五。正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右十六卦。九居二。六居五。皆非当位。而二五相应俱吉。惟大畜虽说辐而无由。损虽有征凶之戒。而能中以为志也。常六五妇人吉。夫子凶。夫

妇之道。非君臣之事也。大壮六五一爻。有䘮羊之象。而亦无悔者。䘮羊。谓不成兊。而有兊体。故无悔。终归于成干也。 臣窃尝读易。观圣人立

象。明君臣之道。别君子小人之分。垂教万世。深切著明。非空言也。干。阳物也。其体刚健。为君之象。坤。阴物也。其体柔顺。为臣之象。六爻之位。以

五为君之位。以二为臣之位。王弼以谓初上无定位。系辞曰。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中爻不备谓二三四五爻

也。故凡六居二。九居三。六居四。九居五。为位当。九居二。六居三。九居四。六居五。为位不当。六十四卦皆然也。故九五为君之位当。六二为臣之

位当。又凡位当则曰正也。二五皆谓之中也。其吉凶悔吝。皆取于当位正中与否。及应与不应耳。二五一阳一阴。则谓之应。俱阴俱阳。则谓之

无应。是皆有据者也。然则六十四卦二五相应者三十二。九居五。六居二。当位相应。冝乎吉无不利。而考屯比否同人随观无妄咸遁家人蹇

益萃革渐既济十六卦。则二五之辞多艰。六居五。九居二。位皆不当。冝乎不利。而考蒙师泰大有蛊临大畜常大壮暌解损升鼎归妺未济十

六卦。则二五之辞多吉。何哉。此圣人之教。必然之理也。盖干以刚健为体。以虚中为用。用卢中而行其刚健也。坤以柔顺为体。以刚中为用。用

刚中而守其柔顺也。故乾天也在上。坤地也在下。而干下坤上。则为泰。干上坤下则为否。是乾坤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乾坤也。阴阳也。刚柔

也。健顺也。互相为用。不可须臾离。离则非道也。故乾阳刚健象君子。坤阴柔顺象小人。是故干在下则君子内。坤在上则小人外。故曰。天地交而

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天人之事泰矣。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上下不交而天下无卵。天人之事否矣。此所以有取于六五九二之相应。无

取于九五六二之相应也。六五虚中之君。能用刚中之臣。则天下之事无不济之理。九五刚中之君。惟用柔顺之臣。则天下之事无不委靡矣。

有如临之九二曰。咸临吉无不利。象曰。未顺命也。临二刚浸长将泰之时也。九二刚得中上应六五柔中之君。苟不知四阴尚众。天道未究。区

区以委曲顺命不保其民。而急于求合以图进用。六五应之。则变而为屯。失将泰之道。有屯膏之凶矣。惟未顺命安其位为君保民。以待三阳

交泰。上下志同然后初应四。二应五。则成咸感之吉。故初二二爻皆曰咸临。彖曰。大亨以正。天之道三变。然后成干故也。六五知临谓能委任

九二刚中之臣。不急责其顺命。故能成泰之时。九二兊之中有信而无悔。故辞曰孚兊吉悔亡。象曰。信志也。六五知其可信而行之。故曰大君

之冝。行中之谓也。彼区区𫍲侫之臣。常萌规进之心。或观望。或有所进献者曰。我能承顺君命。是乌知咸临之义哉。夫未顺命者。非不顺命也。

待干体成天道究。而上下交耳。非用刚中而守柔顺者。乌足以语此。遁之为卦于临之彖。圣人已豫言八月有凶。为二阴浸长。将否之时。为君

子之戒。故六二之辞曰。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不言中正。不言位当。不言利吉无咎。但曰固志而已。盖柔佞固位之象。如黄牛之革。牢不

可破。莫之胜说。言莫能尽也。此爻所以独不言。遁成否剥之凶。皆由此爻。圣人垂戒。岂不深切著明乎。至如咸九五。六二。位当相应。大象曰。君

子以虚受人。常六五。九二。位不当相应。大象曰。君子以立不易方。圣人之情。又可见矣。详味诸卦意旨相符。仰惟陛下。虚已待物。至如臣辈微

贱。亦受其尽言。可谓得虚中之道。以行刚健之德。深合易旨之妙矣。然则未见有刚中而守柔顺之臣。上副陛下焦劳求治之意者。臣愚虑未

以刚中求之。而姑取柔顺之士。故士夫从风之化。皆柔顺以固宠禄而已。坤之文言曰。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盖皆取于顺。而臣辄以柔顺为

不然者。若不以刚中而守其柔顺。则将无所不至。故圣人戒履霜坚水之义。曰。盖言顺也。言顺之极。则必至于是也。故六二之辞曰。直方大。文

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不专取于顺也。臣愿陛下。观象玩辞。取九二刚中之臣。或未即顺命。使究其义无亏。则信而任之。察六二柔顺之臣。或

无所守。而挟情。则绝而外之。君子小人之分既别。必得尽臣道之士。仰副陛下恢图之志。可以端拱而天下化成矣。易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则吉凶生自然之理也。若使君子同小人。非国家之福。或指善类为党。或专交结为谋。辨之宜早辨也。内君子。外小人。永泰之道。伏惟陛下圣

明。必能察之而不失也。臣狂瞽之言。冒犯天威。不任惶惧待罪。金正叔集六日七分 乾坤二卦。天地阖辟。阴阳终始于其间。故曰乾坤。其易

之门也。阳不得阴之助。不能任以生物。阴不得阳之助。不能任以成物。乾坤二卦。六阴六阳。天地盈虚消长之道。配于四时十二月。周而复始。

若夫坤之纯阴用事。十月之卦也。上六阴极而阳复。故干之初九。来居坤之初位。是为复此干之一阳用事。十一月卦也。以至于干之九二。

来居坤之二位。是为临此干之二阳用事。十二月卦也。又干之九三。来居坤之三位。是为泰此干之三阳用事。正月卦也。又干之九四。来

居坤之四位。是为大庄此干之四阳用事。二月卦也。又干之九五。来居坤之五位。是为夬此干之五阳用事。三月卦也。及夫干之上九。来

居坤之上位。而夬之上六一阴为五阳决去。故六位纯阳复居于干干纯阳用事。四月卦也。干之上九九极矣。阳极则阴生。故坤之初六。来

居干之初位。是为姤此干之一阴用事。五月卦也。以至于坤之六二。来居干之二位。是为遁此坤之二阴用事。六月卦也。又坤之六三来

居干之三位。是为否此坤之下体三阴用事。七月卦也。又坤之六四。来居干之四位。是为观此坤之四阴用事。八月卦也。坤之六五。来居

干之五位。是为剥此坤之五阴用事。九月卦也。坤之上六。来居剥之上位。是一阳剥落也。故六位纯阴复居于坤坤之上六用事者。十月

卦也。阴极则阳来。故复归于干。观乾坤六爻之动。则十二月阴阳代谢之功毕矣。复一阳生。故曰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临二阳

生。故曰刚浸而长也。姤一阴生。故曰柔遇刚也。一阴之来。小人之道亨。故变复而为姤。遁二阴生。故曰浸而长也。二阴之长。君子之道消。故变

临而为遁。夬五阳并进。上一阴将陨。众阳之盛。君子之道亨。以刚决柔。故变剥而云夬。夬。决也。刚决柔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剥五阴并进。

上一阳将落。而众阴之盛。小人之道亨。然柔不能以决刚。而刚自陨。故变夬为剥。易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观夫阴阳相

生。刚柔迭用。四时之所变化。万物之所终始。莫不备于斯矣。复卦云。七日来复。或者谓日当为月。言自五月阳剥而阴长。以至于十一月而一

阳生。是七月而来复也明矣。辅嗣但云。来复者七日诸儒妄为异端。引易六日七分之说。夫六日七分之说。以谓一日八十分。一卦之内。六爻

主六日而足馀七分耳。即当槩举六日而言之。不当云七日也。又况六十四卦。以每卦管六日。即当有三百八十四日。又每卦益之以七分。计

有四百四十八分。得五日馀四十八分。总其数当有三百八十九日。馀四十八分。则当期之数缪矣。说者无所依按。故妄震离兊坎为四方之

卦。独不系于日。又妄云震离兊坎。二至二分用事之日。既云用事之日。岂得不系于日。且乾坤于八卦为父母。为天地万物之祖。何为亦只主

六日七分之数。如是。则一岁四时之中。乾坤所主者。十二日一十四分尔。乾坤二卦之用。于天地四时之功。何其小也。孔颕达云。剥卦阳气之

尽在于九月之末。十月当乾坤用事。坤卦有六七分。坤卦之尽。则复卦阳来。是从剥至阳复。隔坤之一卦。六日七分。举成数言之。故辅嗣云。七

日也。如颕达所论。何不思之甚也。夫自五月坤之初六一阴用事。至干十月坤之上六纯阴用事。是坤之六爻于一岁中主六月矣。设只以十

月纯神用事言之。则一月三十日。又岂可云七日而复也。设以六日七分之说为然。既云一卦主六日七分。则十月一月已隔五卦。非只坤之

一卦明矣。如以日推之。即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则是三百六十日。乾坤二卦之策已备矣。卦

主六日七分者。汉之易家皆无此说。惟京生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候风雨寒温。言灾变之术。固已妄矣。非圣人设卦垂教之本意也。

初上无阴阳定位 辅嗣略例云。按象无初上得位失位之文。又系辞但论三五二四同异功位。亦不及初上何乎。唯干上九文言云。贵而无

位。需上六云。虽不当位。若以上为阴位邪。则干之上九不得云贵而无位也。然则初上者。是事之终始。无阴阳定也。故干初谓之潜。过五谓之

无位。未有处其位而云潜。上其位而云无者也。历观众卦皆亦如之。初上无阴阳定位。亦以明矣。又云去初上而论位分。则三五各在一卦之

上。亦何得不谓之阳位。以各在一卦之下。亦何得不谓之阴位。初上卦之终始。位无常分。非可以阴阳定也。故系辞但。论四爻功位之通例。不

及初上之定位也。君卿谓干之初九亦阳之位。阳德未亨。藏其用尔。故谓之潜。上九亦阳之位。但以亢极。非君之位。故云无位。需之上六。以一

阴居卦之极。履非君位。而为三阳之主。故云虽不当位。非谓无阴阳之位。辅嗣但以干需二卦观之。故谓诸卦初上皆无阴阳定位。又辅嗣辨

位之说。直以卦下之爻为阴。卦上之爻为阳。此又失之远矣。夫阴阳本位。但以数而言。初三五本竒数。乃阳之定位也。二四六本耦数。乃阴之

定位也。至于揲卦爻以时成。或动而之变。得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刚柔之体。各乘其时而来居。有其位得君臣父子夫妇宾主之象。故其间有

阴阳得其本位者。或以阴居阳。以阳居阴者。或为之主。而非君位者。或得君位。而非为一卦之主者。故象有失位得位之爻。惟物上是卦体之

始未。非居中得正之位斋。若下系之三章云。六爻相杂。惟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

其中爻不备。次章始有三与五。二与四。同功异位之说。是已先论初上之位矣。亦不言无位也。又系辞云。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佗也。三

材之道也。若只以居中四爻。焉有位耶。则三材之位。缺而不备矣。又说卦云。易六位而成章。文言云。六位时成。既有六位之说。而固云无位。未

知其可也。





永乐大典卷之二万六百四十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