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游城南记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游城南记
宋浙右张礼茂中
《游城南记》一卷,宋张礼撰。礼字茂中,浙江人。元祐元年,与其友楚人陈明微游长安城南,访唐代都邑旧址。因作此记,而自为之注。凡门坊、寺观、园囿、村墟及前贤遗迹见于载籍者,叙录甚备。如《嘉话录》载“慈恩寺题名始于张莒”,礼则引唐《登科记》,谓进士中有大中十三年及第之张台,而无张莒。又《长安志》载“章敬寺本鱼朝恩庄,后为章敬皇后立寺,故以为名”。礼则以宋代寺基与《志》所载地理不同,而疑其已非古址。皆能据所目见而考辨之。其征据颇为典核,所列金石碑刻名目,亦可与《集古录》诸书互相参证。每条下闲有《续注》,不知何人所增。中有金代年号,其荐福寺一条,又有辛卯迁徙之语。案辛卯为金哀宗正大八年。史载是年四月,元兵克凤翔,两行省弃京兆,迁居民于河南。所云迁徙,当即此事。盖金末元初人也。

元祐改元季春戊申,明微、茂中同出京兆之东南门。

张《注》曰:唐皇城之安上门也,至德二载改为先天门,寻复旧。肃宗以禄山国仇,恶闻其姓,京兆坊里有安字者率易之。《续注》曰:《志‧总序》云:唐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以京城为西京。天祐元年,昭宗东迁,降为佑国军。梁开平元年,改府曰大安。越二年,改军曰永平。后唐同光元年,复为西京。晋天福元年,改军曰晋昌。汉乾祐元年,改军曰永兴。其府名皆仍旧,有宋因之,故其南北相值之街亦曰安上。

历兴道、务本二坊。

张《注》曰:兴道坊在安上门街之西,景龙三年改瑶林坊。务本坊在安上门街之东,与兴道坊相对,景龙二年改玉楼坊。景云元年并复旧。二坊之地,今为京兆东西门外之草市,馀为民田。

由务本西门入圣容院,观荐福寺塔。

张《注》曰:圣容院,盖唐荐福寺之院也,今为二寺。寺之浮图,今正谓之荐福寺,塔尚存焉。其寺文明元年立,谓之大献佛寺,天授元年改为荐福寺。景龙中,宫人率出钱起塔十五层。《续注》曰︰贞祐乙亥岁,塔之缠腰尚存,辛卯迁徙,废荡殆尽,惟砖塔在焉。

南行至永乐坊。

张《注》曰:即横冈之第五爻也,今谓之草场坡,古场存焉。隋宇文恺城大兴,以城中有六大冈,东西横亘,象乾之六爻。故于九二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置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元都观、大兴善寺以镇之。元都观在崇业坊,大兴善寺在靖善坊。其冈与永乐坊东西相直。《长安志》云:坊东有裴度宅。度欲入朝,有张权舆上疏云:“度名应图谶,宅据冈原。”盖尝有人与度作谶云:“非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言度曾讨淮西平吴元济。宅据冈原,与兴善、元都相连故也。

东南至慈恩寺。少迟,登塔,观唐人留题。

张《注》曰:寺本隋无漏寺。贞观二十一年,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立为慈恩寺。永徽三年,沙门元奘起塔,初惟五层,砖表土心,效西域窣堵波,即袁宏《汉记》所谓浮图祠也。长安中摧倒,天后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至十层。其云雁塔者,《天竺记》达嚫国有迦叶佛迦蓝,穿石山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盖此意也。《嘉话录》谓张莒及进士第,闲行慈恩寺,因书同年姓名于塔壁,后以为故事。按,唐《登科记》有张台,无张莒。台于大中十三年崔铏下及第,冯氏引之以为自台始。若以为张莒,则台诗已有题名之说焉。塔自兵火之馀,止存七层。长兴中,西京留守安重霸再修之,判官王仁裕为之记。长安士庶,每岁春时,游者道路相属。熙宁中,富民康生遗火,经宵不灭,而游人自此衰矣。塔既经焚,涂圬皆剥,而砖始露焉,唐人墨迹,于是毕见,今孟郊、舒元舆之类尚存,至其他不闻于后世者,盖不可胜数也。《续注》曰:正大迁徙,寺宇废毁殆尽,惟一塔俨然。塔之东西两龛,唐褚遂良所书《圣教序》及唐人《题名记》碑刻存焉。西南一里许,有《西平郡王李公晟先庙碑》,工部侍郎张彧撰,司业韩秀弼八分书,字画历历可读。

倚塔,下瞰曲江宫殿,乐游燕喜之地,皆为野草,不觉有《黍离》《麦秀》之感。

张《注》曰:江,以水流屈曲,故谓之曲江。其深处,下不见底。司马相如赋曰︰“临曲江之𬮿洲。”盖其地也。《剧谈》曰:“曲江,本秦𬮿洲。唐开元中疏凿为胜境。”江故有泉,俗谓之汉武泉。又引黄渠之水以涨之。泉在江之西,旱而祷雨,有应。今为滨江农家湮塞,然春秋积雨,池中犹有水焉。黄渠水出义谷,北上少陵原,西北流经三像寺。鲍陂之东北,今有亭子头,故巡渠亭子也。北流入鲍陂。鲍陂,隋改曰杜陂,以其近杜陵也。自鲍陂西北流,穿蓬莱山,注曲江。由西北岸直西流,经慈恩寺而西。欧阳詹《曲江记》,其略曰:“兹地循原北峙,回冈旁转,圆环四匝,中成坎窞,窙窌港洞,生泉翕原。东西三里而遥,南北三里而近。崇山濬川,钩结盘护。不南不北,湛然中停。荡恶含和,厚生蠲疾。涵虚抱景,气象澄鲜。涤虑延欢,栖神育灵。”观此,可得其概矣。唐进士新及第者,往往汎舟游宴于此。文宗时,曲江宫殿废十之九。帝因诵杜甫《哀江头》之诗,慨然有意复升平故事。大和九年,发左右神策军三千人疏濬。修紫云楼、彩霞亭。仍敕诸司有力建亭馆者,官给闲地,任营造焉。今遗址尚多存者。江水虽涸,故道可因。若自甫张村引黄渠水,经鲍陂以注曲江,则江景可复其旧。不然,疏其已塞之泉,渟潴岁月,亦可观矣。乐游原亦曰园,在曲江之北,即秦宜春苑也。汉宣帝起乐游庙,因以为名,在唐京城内。每岁晦日、上巳、重九,士女咸此登赏祓禊。乐游之南,曲江之北,新昌坊有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贾岛所谓“行坐见南山”是也。

出寺,涉黄渠,上杏园,望芙蓉园。西行,过杜祁公家庙。

张《注》曰:杏园与慈恩寺南北相直,唐新进士多游宴于此。芙蓉园在曲江之西南,隋离宫也。与杏园皆秦宜春下苑之地。园内有池,谓之芙蓉池,唐之南苑也。杜祁公家庙,咸通八年建,石室尚存,俗曰“杜相公读书堂”。其石室曰“藏书龛”。《续注》曰:石室,奉安神主之室也。

出启夏门,览南郊、百神、灵星三坛。

张《注》曰:启夏门,唐皇城之南门也,北当皇城之安上门少西。盖京城之南凡三门:中曰明德门,今谓之五门;西曰安化门,今谓之三门;此其东门也。三坛在门外西南二里,百神、灵星二坛颇毁,而圜丘特完。南一里有莲花村,未详其所以名也。《续注》曰:少西北有《唐赠户部尚书杨贞公庙碑》,晋公李林甫撰,王曾书,王敬从题额。次东南有《唐相国令狐氏庙碑》,大和三年,刘禹锡撰并书,陈锡篆额。杨氏苗裔,泰和闲尚盛,人呼为庙坡杨,辛卯迁移后无闻焉。

次杜光村。

张《注》曰:杜光村有义善寺,俗谓之杜光寺,贞观十九年建,盖杜顺禅师所生之地。顺解《华严经》,著《法界观》,居华严寺,证圆寂。今肉身在华严寺。

东南历仇家庄。

张《注》曰:庄即唐宦官仇士良别业也。士良死,籍没其家。后晋赐晋昌军节度使安彦威,安氏子孙世守之。士良墓、碑俱存。其南为郭子仪墓,西南长孙无忌之墓,碑皆断仆。《续注》曰:抚定后,府南赵村里皓阳观主李可贞、乔志朴相过语余,观西北有二大碑,云是郭氏墓碑。他日往观,其一《寿州刺史郭敬之神道碑》。敬之字敬之,子仪父也,以子仪贵赠太保徐国公,碑额御题,韩国公苗晋卿撰序,萧华书;其一郭氏所尚升平公主墓碑,书撰姓名失传。

过高望,西南行,至萧灌墓,读碑。

张《注》曰:灌,嵩之父也。碑乃明皇题额,张说为文,梁昇卿书。嵩墓别葬张曲。

由赵村,访章敬寺基,经拨川王论弓仁墓。

张《注》曰:五代周太子太师致仕皇甫玄庄在赵村,建隆二年置。墓在村东,碑在其庄内。章敬寺,《长安志》曰:“在通化门外,本鱼朝恩庄也。后为章敬皇后立寺,故以为名。殿宇总四千一百三十间,分四十八院。以曲江亭馆、华清宫观风楼、百司行廨及将相没官宅舍给其用。”今此基不甚侈,且与《志》所载地里不同,岂四十八院之一耶?论弓仁者,吐蕃普赞之族也。世相普赞。戎言以宰相为论,因以为氏。圣历三年,以所统吐浑七千帐降唐,累有战功,死赠拨川王,葬赵村。张说为碑,今已毁仆,字无存者,独其题额在焉。

下勋荫坡,入牛头寺,登长老文公禅堂。夜宿寺之南轩。

张《注》曰:勋荫坡,今牛头寺之坡也。寺即牛头山第一祖遍照禅师之居也,贞元十一年建。内有徐士龙所撰碑,太平兴国中,改寺曰福昌,元丰癸亥,长老道文自南方来,居于寺之北堂。其南轩为延客之所。今有朱公掞题壁。

己酉,谒龙堂,循清明渠而西,至皇子坡,徘徊久之。

张《注》曰:龙堂在牛头寺之西。寺故有龙泉塔院,此堂即其地也。泉北有塔,俗称龙堂坡,地甚平衍,中多植杏,谓之杏花坪,见杜诩《胜游录》。清明渠,隋开皇初引沈水西北流,屈而东流入城。当大安坊南街,又东流至安乐坊,入京城。今其渠自朱坡东南分沈水,穿杜牧之九曲池,循坡而西,经牛头寺下,穿韩符庄,西过韦曲,至渠北村,西北流入京城。皇子坡又在龙堂之西,秦葬皇子于坡底,起冢于坡北原上,因以名坡。隋文帝改永安坡,唐复旧。

览韩、郑郊居,至韦曲,扣尧夫门,上逍遥公读书台,寻所谓何将军山林,而不可见。因思唐人之居城南者,往往旧迹湮没,无所考求,岂胜遗恨哉!

张《注》曰:韩店,即韩昌黎《城南杂题》及送子符读书之地,今为里人杨氏所有。凿洞架阁,引泉为池。穿地得《大鸣起信论碑》之上篇。郑谷庄在坡之西,今为里人李氏所有。韦曲在韩、郑庄之北。尧夫,进士韦师锡之字也,世为韦曲人。远祖敻,后周时居此,萧然自适,与族人处元及安定梁旷为放逸之友。时人慕其闲素,号为逍遥公。明帝贻之诗曰:“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北史》有传。今其读书台□□□立。逍遥谷则在骊山西南,盖亦慕敻而名之也。杜甫《何将军山林》诗有“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又曰“忆过杨柳渚,走马定昆池”。今第五桥在韦曲之西,与沈家桥相近。定昆池在韦曲之北,杨柳渚今不可考。南塘,按,许浑诗云“背岭枕南塘”,其亦在韦曲之左右乎?尝读唐人诗集,岑嘉州有杜陵别业、终南别业,而石鳖谷、高冠谷皆有其居,郎士元有吴村别业,段觉有杜村闲居,元微之亦有终南别业,萧氏有兰陵里,梁昇卿有安定庄。今皆湮没,漫不可寻。盖不特何将军山林而已。

晚抵申店李氏园亭。夜宿祁子虚书舍。

张《注》曰:申店,夹潏水之两溪。李氏名之邵,字公材,尝为进士。祁子虚名彻,李舍人婿也。园之东有阁曰秘春,北有小轩曰明月。

庚戌,子虚邀饮韦氏会景堂。及门,主人出迓。明微以为不足,子虚道其景,且诵其诗。明微闻之,始入其奥。

张《注》曰:韦氏名宗礼,字中伯,世为下杜人。盖唐相之裔,家失其谱,不知为何房。城南诸韦,聚处韦曲,宜其属系易知,然或东眷,或西眷,或逍遥公,或郑公,或南陂公,或龙门公,不知其实何房也。中伯博学好古,葺治园亭,奇花异卉,中莫不有,日与宾客宴游。朝奉郎白序题其堂曰会景。中伯圃中有对金竹,其状与对青相似。长安有此竹者,惟处士苏季明、张思道与中伯三家而已。

复相率济潏水,陟神禾原,西望香积寺塔。原下有樊川、御宿之水交流,谓之交水。西合于澧,北入于渭。

张《注》曰:《长安志》曰:“潏水,今名泥水,一作坑水。自南山流至皇子陂。”今潏水不至皇子陂,由瓜洲村附神禾堑,上穿申店。而原愈高,凿原而通,深至八九十尺,俗谓之坑河是也。瓜洲村之东北原上,潏水北岸上,尚有川流故道。西北过张王村之东,又西北经内家桥,又西北经下杜城,过沈家桥。杜城之西,有丈八沟,即杜子美陪诸公子纳凉遇雨之地。潏水上原西北流而合御宿川水,是名交水,在香积寺之西南。香积寺,唐永隆二年建,中多石像,塔砖中裂,院中荒凉,人鲜游者。

下原,访刘希古,过瓜洲村。

张《注》曰:刘希古,名舜才,为进士不第,退居申店潏水之阴。瓜洲村俗以为牧之种瓜之地。予读《许浑集》,有《和淮南相公重游瓜村别业》诗。淮南相公,杜佑也,佑三子︰师损、式方、从郁。牧之,从郁子也。由此考之,在佑已有瓜洲别业,则非牧之种瓜地明矣。今村南原上有瓜洲墓,岂始有瓜洲人居此而名之耶?亦犹长安县有高丽曲,因高丽人居之而名之也?

复涉潏水,游范公五居。

张《注》曰:范公庄,本唐岐国杜公佑郊居也。门人权德舆为之记,纂叙幽胜,极其形容。旧史称,佑城南樊川有桂林亭,卉木幽邃,佑日与公卿宴集其闲。元和七年,佑以太保致仕居此。《式方传》又云:“杜城有别墅,亭馆林池为城南之最。”牧之之赋亦曰:“予之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若曲泉深池,地平木老。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衰草。”其地有九曲池,池西有玉钩亭。许浑诗所谓“九曲池西望月来”,池迹尚存,亭则不可考也。又其地有七叶树,每朵七叶,因以为名。罗隐诗所谓“夏窗七叶连檐暗”是也。以是求之,其景可知矣。此庄向为杜氏所有,后归尚书郎胡拱辰。熙宁中,侍御史范巽之买此庄于胡,故俗谓之御史庄。中有溪柳、岩轩、江阁、圃堂、林馆,故又谓之五居。

东上朱坡,憩华岩寺,下瞰终南之胜,雾岩、玉案、圭峰、紫阁,粲在目前,不待足履而尽也。

张《注》曰:朱坡在御史庄东,华岩寺西,牧之《朱坡》三绝句,极言其景。华岩寺,贞观中造。寺之北原,下瞰终南,可尽其胜。岑参诗所谓“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是也。终南一名太乙,一名地肺。《关中记》曰:“终南太乙左右三百里内为福地。”柳宗元碑曰:“据天之中,在都之南。西至于褒、斜,又西至于陇首,以临于戎;东至于商颜,又东至于太华,以距于关。”秦末,四皓隐于其间,后因立庙。唐文宗诏建终南山祠,册为广惠公。圭峰、紫阁在祠之西。圭峰下有草堂寺,唐僧宗密所居,因号圭峰禅师。紫阁之阴即渼陂。杜甫诗曰“紫阁峰阴入渼陂”是也。太乙在祠之东,雾岩、玉案附丽而列二峰之间。有冰井,经暑不消。长安岁不藏冰,夏则取冰于此。紫阁之东有高观峪,岑参作高冠,蒋之奇作高官,未知孰是。

已而,子虚、希古开尊。三门寺僧子齐出诗凡数百篇,皆咏寺焉,予赏苏子美诗,明微吟唐僧子兰诗“疏钟摇雨脚,积雨浸云容”之句。及读相国陈公“悔把吾庐寄杜城”之言,则又知华岩之为胜也。酒阑,过东阁。阁以华岩有所蔽而登览胜之。真如塔在焉。谓之东阁,以西有华岩寺故也。今为草堂别院。

张《注》曰:《长安志》曰:“真如塔在华岩寺。”今其塔在东阁法堂之北,壁闲二石记皆唐刻也,具载华岩寺始末,则华岩东阁本一寺也。不知其后何以隶草堂焉。

下阁,至澄襟院。院引北岩泉水,架竹落庭,注石盆中,萦彻可挹,使人不觉顿忘俗意。时子虚、希古先归。院之东,元医之居也,予与明微宿焉。

张《注》曰:澄襟院,唐左街僧录遍觉大师智慧之塔院也。碑云:“起塔于万年县神禾乡孙村。”今属鸿固乡。元医世为樊川人。其居北倚高坡,泉声泠泠,竹阴相接。圃中植花,穴洞岩闲,架阁池上,茂林修竹,与之隐映,真有幽胜之趣。《续注》曰:澄襟院,水久涸,今为长老滨巨源衣钵院。庄则金兴定辛巳闲尚为元氏之居,迁徙后,遂无闻焉。近代李构即庄,建阁凿洞,立三清像,遂呼为三清阁。兵后,高窦老奉披云真人为十方院,门人樊志高尽有元庄。典刑虽在,盛事则废。

辛亥,历废延兴寺,过夏侯村王、白二庄林泉。

张《注》曰:延兴寺在杨万坡,断碑遗址,瓦砾遍地,兴废之由无可考,今为里人刘氏所有。竹木森蔚,泉流清浅,景胜元医之居,但不葺治耳。驸马都尉王诜林泉在延兴寺之东,与朝奉郎白序为邻。王氏林泉久不治。白字圣均,庄有挥金堂、顺年堂、疑梦室、醉吟庵、翠屏阁、寒泉亭、辛夷亭、桂岩亭,今为王员外家所有。

东次杜曲,前瞻杜固,盘桓移时。

张《注》曰:《唐史》称:“杜正伦与城南诸杜素远,求通谱,不许,衔之。”世传杜固有王气,诸杜居之,衣冠世美。及正伦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方止。自是,南杜稍不显。居杜固者谓之南杜,以北有杜曲故也。杜固今谓之杜坡,所凿之处,崖堑尚存,俗曰马塴厓,或曰凤皇嘴,不知何谓也。杜氏世葬少陵原司马村之西南,杜甫尝称杜曲诸生、少陵野老,正谓杜曲、少陵相近故也。甫为晋征南将军预之后。预元孙某随宋武帝南迁,遂为襄阳人。甫曾祖某为巩令,又徙河南。宋孙洙为《甫传》,以牧之为甫族孙,盖同出于预也。是甫乃城南诸杜之裔耳。然《唐‧宰相世系》不载,不知何故,俟再考之。

越姜保,至兴教寺,上玉峰轩,南望龙池废寺。

张《注》曰:兴教寺,总章二年建,有三藏元奘、慈恩、西明三塔。寺倚北冈,南对玉案峰。元丰中,知京兆龙图李公,登眺于斯,命僧创轩,是名玉峰。擢万年令陈正举为之记。龙池寺直玉案山之北。《续注》曰:兴教寺,开成四年沙门令总载修。《三藏塔铭》,屯田郎中兼侍御史刘轲撰;《慈恩塔铭》,太子左庶子御史中丞李宏度撰;《西明塔铭》,贡士宋复撰。三藏塔奠中,差大,右慈恩,左西明,差小,殿宇法制,精密庄严。

过塔院,抵韦赵,览牛相公樊乡郊居。

张《注》曰:塔院者,京兆开元寺福昌塔之庄也,俗谓之塔院。修竹乔林,森绿参天,池台废基颇多,不知在唐为谁氏业。俗传国初狂人李琰居之。琰诛没官后,福昌塔成,赐之为常住。韦赵村有牛相僧孺郊居,子孙尚有存者。僧孺八世祖某,隋封奇章公,长安城南下杜樊乡有赐田数顷,书千卷。僧孺居之,依以为学。后为相,与李德裕相恶,门生故吏各相为党。先是泓陟相德裕宅为玉碗,僧孺宅为金杯,且云︰“金毁可作他器,玉毁不复用矣。”其言果验。然《唐史》传方技者,不载其事,其亦阙文意乎?

迺登少陵原,西过司马村,穿三像院。寻旧路,暮归孙君中复之庐。

张《注》曰:《长安志》云:“少陵原南接终南山,北直浐水,本为凤栖原。汉许后葬少陵,在司马村之东,因即其地呼少陵原。”杜牧之《自志》云:“葬少陵司马村。”柳宗元《志伯妣墓》曰:“葬万年之少陵原。”实凤栖原也。原脉起自南山,屈曲西北,冈阜相连,累累不断,凡五十里。然则凤栖、少陵其实一本,因地异名耳,汉总谓之洪固原。今万年县有洪固乡。司马村今在长安城之东南,少陵在村之东北,则浐水在东,非在北矣。少陵东接丰梁原,或作凤凉原,浐水出焉。东北对白鹿原,荆谷水出焉,二水合流入渭,杜甫诗所谓“登高素浐原”是也。少陵之东冈下,即浐水之西岸。其地有泉,旧传有犊跑鸣而泉出,今谓之鸣犊镇。三像寺,开元中建,背倚北原,高数百尺。始,寺依原刻三大佛,故名。又云,开元末,为武惠妃建,武氏墓在凤栖原长兴坊,与寺亦相近。中复,田家子,今为进士。

壬子,渡潏水而南,上原观干湫,憩涂山寺,望翠微百塔。子虚约游五台,而与仆夫负行李者相失,遂饮于御宿川之王渠。醉还申店,几夜半矣。

张《注》曰:干湫在神禾原皇甫村之东。旧传有龙移去南山炭谷,原之湫水遂涸,故谓之干湫。炭谷之水遂著灵异,历代崇为太乙湫。或曰︰炭谷本太乙谷,土人语急,连呼之耳。《续注》曰:涂山寺在皇甫村神禾原之东南。旧传皇甫村有三社,曰鸾驾坪、凤皇台及废栖真观。翠微寺在终南山上,本太和宫。武德八年建,贞观十年废。廿年,太宗厌禁内烦热,命将作大匠阎立本再葺,改为翠华宫,元和元年废为翠微寺。杜甫诗曰“云薄翠微寺”,则元和之前固已谓之寺矣。百塔在楩梓谷口,唐信行禅师塔院,今谓之兴教院。唐裴行俭妻库狄氏尝读《信行集录》,及殁,迁窆于终南山鸱号推信行塔之后,由是异信行者往往归葬于此。今小塔累累相比,因谓之百塔。塔东为石鳖谷,广惠神祠在焉。西为豹林谷,种放隐居之地。放居,今为女冠所有。苏季明松门亦在其西。而董村者,翠微寺下院也,又在其西。自董村西行几十里,曰丰德寺,丰德长老所居,今其寺犹有僧焉。南五台者,曰观音,曰灵应,曰文殊,曰普贤,曰现身,皆山峰卓立,故名五台。圆光寺,《王建集》为灵应台寺,陆长源《辨疑志》为慧光寺,《韩偓集》为神光寺,今谓之圆光寺。五台之北有留村数寺,皆下院也。御宿川,按《扬雄传》曰:“武帝开上林南苑,至宜春、鼎湖、昆吾,傍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而东。”游观则止宿其中,故曰御宿。大抵樊川、御宿,皆上林苑地也。

癸丑,诣张思道。循原而东,诣莲花洞,经裴相旧居,越幽州庄,上道安洞,抵炭谷。既行,小雨而还,复寻会景堂,清谈终曰。

张《注》曰:思道,唐学士𬸦之后,居潏水之阴,好读书,善属文,雅丽有祖风。自思道之居东行五六里,直樊川之上,倚神禾原,有洞曰莲花,旧为村人郑氏之业。郑氏远祖乾曜,尚明皇之女临晋公主。杜甫诗有《宴郑驸马洞中》,云“主家阴洞细烟雾”,疑即此地也。自洞东行三四里,为唐裴相国郊居,林泉之胜,亦樊川之亚。今为鄱阳沈思之居。又南行三里至幽州庄李氏林亭。李氏,燕人也,故以幽州名。泉竹之盛,过沈庄矣。南行四里至道安洞,今为尼院。院中起小塔,西倚高崖,东眺樊南之景,举目可尽。又南行七八里至炭谷,自谷口穿云渡水,蹑乱石,冒悬崖,行十馀里,数峰耸削。蹬道之半,有司马温公隶书二十八字,曰:“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择平稳之地而置足则不跌。人莫不知之,鲜能慎。”谷前太乙观,有希夷先生所撰碑。观南为故处士雷简文隐居之地。

甲寅,北归。及内家桥,子虚别焉。予与明微自翠台庄由天门街上毕原,西望三会寺、定昆池,迤逦入明德门。

张《注》曰:内家桥,今名也,或曰雷家,或曰能家,皆姓也。桥之西又有沈家桥、第五桥,亦以姓名。罗隐《城南杂感》诗有“赖家桥上潏河边”之句,似当以赖为是。翠台庄不知其所以。庄之前有南北大路,俗曰天门界。北直京城之明德门、皇城之朱雀门、宫城之承天门,则界当为街,俗呼之讹耳。许浑有《天门街望□》之诗可据。天门街当毕原之中。《长安志》曰:“少陵原西入长安县界五里。”盖毕原也,《志》误以为少陵。西望三会寺,寺边有大冢,世传为周穆王陵。北有池,旧与昆明池相通,唐为放生池。有台,俗曰迦叶佛说法台,而传记以为苍颉造书台。景龙中,中宗幸三会寺,与群臣赋诗,上官婕妤所谓“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是也。定昆池,安乐公主之西庄也,在京城之延平门外,景龙初命司农卿赵履温、将作少监杨务廉为园,凿沼延十数里,时号定昆。中宗临幸,与群臣赋诗。

历延祚、光行、道德、永达四坊之地,至崇业坊,览元都观之遗基,过冈,论唐昌观故事。

张《注》曰:唐昌观又曰唐兴观,在安业坊元都观北,中有玉蘂花。元和中,有仙子来观,严休父、元稹辈俱有唱和。

既而北行数里,入含光门而归焉。实闰月十六也。

张《注》曰:城南之景,有闻其名而失其地者,有具其名得其地而不知其所以者,有见于近世而未著于前代者。若《牛头寺碑阴》记永清公主庄、《长安志》载沙城镇、薛据南山别业,罗隐《杂感》诗有景星观、姚家园、叶家林,闻其名而失其地者也。翠台庄、高望楼、公主浮图、温国塔、朱坡,具其名得其地而不得其所以者也。杨舍人庄、唯释院、神禾少陵两原、三清观、涂山寺、陈氏昆仲报德庐、《刘翔集》之蒙溪、刘子衷之樊谿、五台僧坟院,见于近世而未著于前代者。故皆略之,以俟再考。至于名迹可据,而暴于人之耳目者,皆得以详书焉。
《游城南记》一卷,为宋人所作,记城南之景甚备。中承许少华先生手书,予得观于张华原兄之家,爱焉,遂自录一过。后考他书,始得著述者姓氏,明微,姓陈,西楚人。茂中,姓张,名礼,浙右人。博学好奇,有足多者。斯记也,属词考事详矣哉。予言,夫宋去唐未远,而风景池亭犹有存者。今门坊之名,亦漫不可考矣。呜呼!沧桑易变,陵谷难常,后之游者,其将有取于斯文。古稷斄小山道人康梣。
光绪辛丑季冬江阴缪荃孙校正付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