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瑶华传弁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瑶华传》弁言
作者:尤夙真 
1799年
本作品收录于《瑶华传

余一身落落,四海飘零,亦自莫知定所,由楚而至豫章,再由豫章而游三浙,今且又至八闽矣。每到一处,哄传有《红楼梦》一书,云有一百馀回,因回数烦多,无力镌刻,今所流传者,皆系聚珍版印刷,故索价甚昂。自非酸子纸裹中物可能罗致,每深神往。

抵闽后,窃见友人处,有一函置于案侧,询之,曰:《红楼梦》。不觉为之眼馋,再四情恳而允假六日,遂珍重携归。阅之,费去五日夜心神,得其全部要领,似与从前耳闻阅者之赞美,大相径庭。偶于广座谈及,而大众似有以盲人目我者,心窃疑之。

及于漳郡,得晤吾里香城,乃余总角交也,知其素多著作,当询增得新构几许,即检示四五种,皆余所未睹者。内有《红楼梦外史》在焉,惜未告成,然大局已定,因借香城之所定,即决我之疑团。仅止二本,于二三时中即阅竟。不及掩卷,而急拉香城拜之曰:“吾至今日始知,两目之犹未盲也。子何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耶?”香城询故,余述知所由,不觉相对捧腹,共叹世之自谓不盲者,尽属耳食之徒,其精粗美恶,究未了了于此中也。余又翻一种,标其目曰:《瑶华传》。略窥卷首大旨,似乎有味,亦乞携归,细阅焉,自始至终,仅有四十回,每回之数,较之《红楼梦》长,有数页情节,比之《红楼梦》更为烦冗。叙事之简明,段落之清楚,不待言矣。因共谈论,如《红楼梦》之因由,无非为青埂山下,女娲氏炼剩之一石,僧道等欲扶持其下凡历劫。既上古经女娲氏炼就之石,非若血气修炼所成,而有违天地生意,致必须历劫者,至绛珠草得受此石之甘露灌溉,欲随下凡,以眼泪酬还其惠。此更属无谓。“历劫”两字之义,并未考究得实,亦将摇笔伸纸而著书,不亦荒诞乎?请阅香城所著《瑶华传》,其造意为雄狐欲取百女元红,而得成幻形之术。于是剑仙怒而斩之。即按国法,亦难饶恕,于理实为纯正。迨狐鬼思过服善而皈依,剑仙始生哀矜而收录,仍责偿夙孽,方能超度。为仙不因皈依收录,便置夙孽于不问也。如狐鬼不为皈依,即入轮回,如投胎后不偿夙孽,不修功行,仍还狐鬼之原,盖理势然也。试问青埂山下之石,若不历劫,岂不令其为石乎?抑绛珠草,不将眼泪哭还,岂不令其为草乎?凡著书立说,须要透得出一个理字,既无理字透出,其情何由而生?若屏绝情理而著书,则吾不知其所著何书矣。

兹细阅《瑶华传》,甚嫌其少,故阅之不已,又于每回之后,妄加评语,其灰蛇伏线处,犹恐难明者,特为拈出之,盖由得其情而爱其文也。若《红楼梦》,但嫌其繁,不觉其有情致,其生出枝节,未见其一一收罗。余非薄于彼而厚于此,诸君子悉具慧眼,两书俱在,何妨细为考核,以证余言之然否。

嘉庆己未岁中秋前六日茂苑阆仙尤夙真漫题于雅言堂寓邸。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