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百弗庵先生文集/卷十一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十 百弗庵先生文集
卷十一
作者:崔兴远
1808年
卷十二

杂著[编辑]

读书杂录上[编辑]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愚乃曰苟志于富矣。无善也。通书解曰有心悖理为恶。无心失理为过。然则宜恕其过。盍诛乎恶。过是志仁者之无心失理。恶是志富者之有心悖理。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李氏曰此非教人博奕也。所以甚言无所用心之不可尔。朱子曰此非启博奕之端。乃假此以甚彼之辞。此言真得圣人之意。而今有惰慢怠荒之徒。往往借引是说。不但自喜局戏。亦教少辈围碁而不知禁戒。亦难矣哉。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朱子曰君子儒小人儒。同为此学者也。若不就己分上做工夫。只要说得去。以此欺人。便是小人儒。愚乃以是试看斯世。所谓学者。多从词章而入。故皆说得有馀。行处不足。所见识亦不高明。固可戒也。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已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朱子曰持身以灭明为法。则无苟贱之羞。取人以子游为法。则无邪媚之惑。愚于此两贤。慕想其正大之情高明之知。兴起感发。不能自已。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程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思虑当在事外。噫。为奉先事。思虑若不在百世后。则虽用三牲而祭。非孝也。

曾子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东阳许氏曰为仁而不取友以为辅。则有孤陋寡闻之固。会友而不以文。则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失。此言甚切至。初学尤宜诵而体之也。

孟子曰。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夫禽兽之日日役役者。只为飮食牝牡而已。人若不从事于仁义。孜孜谨修。则其所朝暮谋为。亦只在于口腹男女而已。此何异于禽兽。古人以逸居无为。心为形役。谓乃禽乃兽者。盖以此也。

孟子曰。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养口腹。亦躯命所关。苟能无害其大体。则有何累焉。但见屑屑于口腹。役役于利欲。而能存仁义之心者。盖未之有也。然而人之屑屑役役者。犹自以为我无失仁义之心。了无反省戒惧之意。可见其心初虽欲假借义理。而终不免利欲专胜。义理都丧也。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耳目不能思。亦一物耳。所以为小者。惟心能思而无形迹。所以为大者也。先令大者之官卓然自立而行号令然后。他小者可退听而不敢夺也。荀卿以耳目为天官。心为天君。又曰心者形之君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夫天君者天官之君。天官者天君之臣。有是君立正位然后。是臣受命而得正焉。然臣亦可以匡救其君也。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夫所谓求放心之心字。即仁也。

朱子曰。孔门只一颜子。合下天资纯粹。到曾子。便过于刚。与孟子相似。世衰道微。人欲横流。不是刚劲有脚跟底人。定立不住止。况今世衰道微。人欲横流甚于古。不啻倍矣。若非刚如曾子。谁敢把捉得定。传得圣贤之道也。

朱子曰。心若有用。则心有所主。只看如今才读书则心便主于读书。才写字则心便主于写字。若是悠悠荡荡。未有不入于邪僻者。顾此愚拙本多病懒怠。近来益添风眩上攻之证。既无以久坐。又不能读书。虽或看之。便旋忘了。只往往静默。如坐禅而已。虽欲不入于邪僻得乎。每读到古人说如此处。便觉愧悚汗出。不知置身也。

庄子曰。兄弟手足。夫妇衣服。衣服或有可离之时。手足岂有暂刻相离之理。而今世兄弟必分离。夫妇则不暂离。是曷故焉。只为五伯功利之徒。坏乱风俗。人心安于怀利自私。不肯屈下之习而然也。分离以事父兄者。孟子所谓怀利以事父兄也。虽使父兄安乐。亦不免于利。况未必安乐乎。

退溪先生曰。今与其同处而异财。若别处而犹不失同财之意乎。噫。此先生所以不得已从俗而参以义理之意也。然今世之习亦不然。同处而犹难于同财。异室而安得不异财。既异财。自贫富不均。既贫富不均。自苦乐不同。既苦乐不同。则又安得无物我。既物我矣。路人何殊。故愚以为未有孝悌而乐其别处者也。既别处之后。若责以不异财。则不几于处之楚而不欲为楚言乎。如是则不但不能同财。必至于益相贼恩矣。无宁各财其财。各思其义。以尽其情。则或保其父子兄弟之一端耶。可悲也已。

读书杂录中[编辑]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程子曰。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今有人焉。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内不知好恶。外不知是非。虽有尾生之信曾参之孝。吾不贵也。

张子诗曰。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又曰。胜己之私复天理兮。宅此广居纯不已兮。右论知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恶之。何如。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

朱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故古圣贤欲修身以治人者。必远便嬖。以近忠直。盖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能审乎此。以定取舍。则其所以谨邪僻之防。安义理之习者。自不能已。

鹤山魏氏曰。尝闻朱子言。天地之间。有自然之理。凡阳必刚。刚必明。明则易知。凡阴必柔。柔必暗。暗则难测。故光明正大。疏畅旁达。无芥滞可疑者。必君子也。回互隐伏。闪倏狡狯。不可方物者。必小人也。某尝以是为察言观人之鉴。邪正之辨。了不可掩。则取舍之极定于内矣。右辨善恶。

太公曰。伤人之语。还是自伤。含血喷人。先污其口。

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朱子曰。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塡壑。

又曰。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观胡氏客馆壁间诗自警曰。十年湖海一身轻。归对黎涡却有情。世路莫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右惩忿窒欲。

程子曰。见善能迁。则可以尽天下之善。

朱子曰。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猛。右迁善改过。

周子曰。圣诚而已矣。

又曰。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程子曰。学始于不欺暗室。

明道先生与人交。无隐情。虽僮仆。必托以忠信。故人亦不忍欺之。尝自澶渊遣奴持金诣京师。贸用物。计金之数。可当二百千。奴无父母妻子。同列闻之。莫不骇且诮。既而奴持金如期而归。众始叹服。盖诚心发于中而畅于四肢。见之者信慕。事之者革心。大抵类此。

明道先生主簿上元时。谢师直为江东转运判官。师宰来省其兄。尝从明道。假公仆掘桑白皮。明道问之曰。漕司役卒甚多。何为不使。曰本草说桑白皮出土见日者杀人。以伯淳所使人不欺。故假之尔。师宰之相信如此。右诚信。

韩魏公曰。人能扶人之危。赒人之急。固是美事。能勿自谈则益善矣。

吕荣公曰。恩雠分明四字。非有道者之言也。无好人三字。非有德者之言也。后生戒之。右忠厚。

陈希夷曰。快意事不可再做。便宜处不可再往。得意处早须回头。

邵尧夫诗曰。安分身无辱。知几心自闲。虽居人世上。却是出人间。

又曰。林下居常睡起迟。那堪车马近来稀。春深昼永帘垂地。庭院无风花自飞。

胡康侯于贫之一字。口所不道。手所不书。曰对人言贫。其意将何求。右自守。

邵子曰。闻人之誉。未尝喜。闻人之谤。未尝怒。

薛氏曰。识量大则毁誉欣戚。不足以动其心。右毁誉不动。

吕公著少时。书于座右曰。不善加己。直为受之。

薛氏曰。外物得亦不喜。失亦不怒则心定矣。得失而喜怒生焉。是累于外物而未定也。右得失不变。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

冦准少时。不修少节。颇爱飞鹰走狗。大夫人性严。尝不胜怒。举秤锤投之。中足流血。由是折节从学。及贵母已亡。每扪其疮痕辄哭。右事亲。

易传曰。人之处在骨肉父子之间。大率以情胜礼。以恩夺义。惟刚立之人。则能不以私爱失其正理。故家人卦。大要以刚为善。

晋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对如宾。臼季见之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

唐时谚曰。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右居家。

司马温公与其兄伯康。友爱尤笃。伯康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每食少顷则问得无饥乎。天少冷则抚其背曰。衣得无薄乎。

朱子曰。兄弟之恩。异形同气。生死苦乐。无适而不相须。右处兄弟。

侯夫人程子母常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过而父不知也。夫人男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爱可谓至矣。然于教之之道。少不假也。才数岁。行而或踣。家人走前扶抱。恐其惊啼。夫人未尝不呵责曰。汝若安徐。宁至踣乎。飮食。尝置之坐侧。诸子絮羹。叱止之曰。幼求称欲。长当如何。

自警编曰。子弟之贤不肖系诸人。而世人不以其不肖为可忧。子弟之贫富贵贱系诸天。而世人乃忧其贫且贱。而多为不义之事。以求富之贵之。得非倒见耶。

孝友先生隐居养亲。尝诲子弟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范纯仁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曺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则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朱子与陈丞相书曰。元城刘忠定公有言子弟宁可终岁不读书。而不可一日近小人。右教子。

温公曰。受人恩而不忍负者。为子必孝。为臣必忠。

张子曰。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右待人。

陶渊明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朝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可善遇之。

张齐贤一日家一奴窃银数事。自檐下熟视不问。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

程太中慈恕而刚断。平居与幼贱处。惟恐有伤其意。左右使令之人。无日不察其饥饱寒燠。至于犯义理则不假贷也。夫人侯氏亦谦顺。不喜打奴婢。诸子或加呵责。必戒之曰贵贱虽殊。人则一也。虽使令辈。皆不得以恶言骂之。故伊川兄弟不能骂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右御奴仆。

或问气质四等之说。朱子曰。人之生也。气质之禀。清明纯粹。绝无查滓。则于天地之性。无所间隔。而凡义理之当然。有不待学而了然于胸中者。所谓生而知之。圣人也。其不及此者。则昏明清浊正偏纯驳之多少胜负为差。其或得于清明纯粹。而不能无少查滓者。则虽未免乎少有间隔。而其间易达。其碍易通。故于其所未通者。必知学以通之。而其学也则亦无不通矣。所谓学而知之。大贤也。或得于昏浊偏驳之多。而不能无少有清明纯粹者。则必其窒塞不通然后。知学以求通。而其学又未必无不通也。所谓困而学之。众人也。至于昏浊偏驳之甚。而无复少有清明纯粹之气。则虽有不通而懵然莫觉。以为当然。终不知学以求其通也。此则下民而已矣。

朱子行状曰。修诸身者。其色庄。其言厉。其行舒而恭。其坐端而直。行于家者。奉亲极其孝。抚下极其慈。闺庭之间。内外斩如。恩义之笃。怡怡如也。其祭祀也。事无纤巨。必诚必敬。少不如意。则终日不乐。祭无违礼。则油然而喜。宾客往来。无不延遇。称家有无。常尽其欢。于亲故虽踈远。必致其爱。于乡闾虽微贱。必致其恭。其自奉则衣取蔽体。食取充腹。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人不能堪而处之裕如也。右总说。

读书杂录下[编辑]

教人不以小学大学。为学不由小学大学。皆非教非学也。

一诚足以消万伪。一敬足以敌千邪。

每事必求合理。则言行自不悖。

若放惰戏谑。无可望之理。

先儒曰。欲心一萌。便思义理以胜之。此窒欲之要也。

克己别无巧法。譬如孤军猝遇强敌。只得尽力舍死向前而已。尚何问哉。

才克私。便此义理自明。天官所照。何物不烛。天君有定。众攻可敌。

不以子女为亲之忧。不以家门为亲之虑。

虽父子至亲之间。若于财利多少。不待父兄长者之命。自求取用者。非物蔽则不恭也。

君子以庄敬自持。则小人自不能近。

君子好其正。小人毒其正。

人有不能者。不可以己能病之。

宽学者是小仁也。而致误学者。所谓大仁之害也。严学者无面目也。而其学长进。所谓长久人情也。

惟以文辞名位自高。而贪鄙之行。有不异常人者。斯亦不足贵也已。

百姓日用而不知。皆为气所隔。昏蔽之极。殆与物无异。

彼昼寝者。夜将何为。

人以富贵为不可无。贫贱为不可堪。至谓之某人如此而致富。某人如此而得贵。其为人盖非凡类。此可见其心羡慕他不已也。虽间间作好说话。做仁义事。皆不免假。君子所不贵也。

一于养病自惰则无恭敬之心。无恭敬之心则非人矣。禽兽而生。岂若为人而死。每朝起时。默诵朝闻夕死之训及舍去达去之语。便有一分心力。

附书与从子数条[编辑]

子夏曰。其可者与之。其不可者去之。择交之道。

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泛交之道。

郑氏舜举曰。恶之而逊其辞。外之也。遇阳货也。恶之而斥其罪。教之也。遇原壤也。

新安陈氏曰。幼壮孝悌。耆耋好礼。则久生可以仪风俗。故敬其为寿。幼壮无称。老徒傲惰。则久生适以败风俗。故名其为贼。良可戒哉。

云峰胡氏曰。原壤老而为贼。是从幼不逊弟来。今童子得以驯揉其气而闲习于礼。则庶可免于原壤之弊也欤。

历中杂录[编辑]

乙卯[编辑]

初丧时所用深衣。黄鹤洞李处士所制。棺材赖仲君冰家用力。以三十四贯买来于花山。椁材赖季君冰家用力。以十三贯买来于立岩。而造棺与椁者许起万。造主与翣者都就殷也。棺厚三寸。长一丈尺七寸。广二尺一寸。高二尺强。漆则入一升二合。盖记之。欲以为不忘也。

卜地于八公山下广店村后祖父墓西麓酉坐之原。葬以此月十三日。日与山皆权生垕俊所择占也。穴深七尺。石灰二百斗。三物各等分拌均用之。傍厚周尺尺许。天盖上厚布尺尺寸许。天灰上馀土又周尺尺半许矣。吾未曾经事。凡物容入。不得的知。随事广询于曾经者。皆云灰百五十斗足为用。余乃加备五十斗。以为并用地灰之计。及其实灰。圹中颇阔。恐将不足。且见其地实似石。遂不用地灰。然后来深思得不使土亲肤之意。极为痛恨。炭末亦以沙溪今世不用之语。终未之用。厥后得知炭末防木根之理。尤用为恨。为人子者平时不可不知此也。天灰上刻以通德郞月城崔公讳某之墓十二字。实以炭末。盖从俗也。

丙辰[编辑]

同宫之内有大故。不可以家事成败为心。缓于相助也。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亲戚不悦。不敢外交。

富贵贫贱在天。圣狂舜跖在人。

戊午[编辑]

亲戚不悦。不敢外交。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范益谦曰。凡入人家。不可看人文字。

战战临渊。兢兢履薄。果何如耶。

食麁衣恶。

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

庚申[编辑]

今年岁星长在于昴毕之间。自秋间移在于井中。

得伏见六月日传教。辞意恳恻。怜恤元元。快减田租。此盛德也。为守令者宜令设大宴聚庶民。读传教以听之。因以感激忠义之语。申申晓谕。则庶几为鼓动民心之一助。而终未之闻。可慨也已。为书劝价川倅孙德以。未知果喜听否也。

辛酉[编辑]

凡俗忌不避。则有失伦义。固可避也。避之之道。明义理而已。

大人君子。本乎义理。小人俗子。一于习俗。

赵氏曰。修德无小。㬥慢无彊。晁补之曰。修德无小。能修德则小可大。㬥慢无彊。能修德则彊必弱。

妻祥后。不合即止朝夕上食。而老亲主内事。贻劳弥甚。自家之所以默诛不孝。将无所不至。亡室之灵。亦独安乎。玆止上食。还送神主于本村。心緖甚怆悼耳。

方伯郑公益夏创开愍忠祠。启请给复户。反见罢职。又因尹判书阳来上疏。甲午以后所建院祠及移建。无论大贤名臣。尽令毁撤。首唱儒生。五年停举。不即举行。则守令罢职。关文方到。平仲从百原祠得见而来。此虽斯文不幸。亦不可不为救弊之策也。

壬戌[编辑]

二月十五日。一门诸族。会于智妙族大父寿甲宅。与之修稧。营建书堂。此盖述先祖县令公遗意。而作长幼聚学之所者也。是时族曾大父庆济为首座。族大父寿甲,寿天兄弟居其次。族大父寿延氏又居其次。族叔龟锡氏兄弟,孝锡氏兄弟及族叔衡锡氏。又皆以序坐。余与族叔胄锡氏兄弟。为避痘来。亦参焉。是稧岂偶然哉。会中山长之望。归于族大父寿甲。族大父亦不辞。以余及族叔鹏锡氏为有司。庶族祖寿恒为副有司。使为之经始。是日夜。与诸族叔更会于鹏锡氏家。议定节目十一条。咸与之约曰。当一心诚勤。毋违节目。若有违者。是先祖之罪人也。何望乎成是堂。物财则以水泰墓位馀糓五硕及三派各钱五两。合助以为始。

古人有言古者子弟从父兄。今父兄从子弟。观今之世。虽以大贤家子弟。未见有从父兄之人。独于河上。有古人子弟之行云矣。

默于是非。

观彼泉脉清。恐遇巉岩冲激。

阳之专气为霰。阴之专气为雹。盛阳在雨水。则温散而为雨。阴气薄则䝱而不相入。抟而为雹。盛阴在雨水。则凝滞而为雪。阳气薄则䝱而不相入。消散而下。因水而为霰。

为人父兄。既无圣贤地位。不可不谨其言责于子弟。

言不足而爱有馀。兄之于弟可乎。

凡人家有诚孝诚顺子弟者几人。惟父母慈深。故子过自隐。家道以安。为兄者亦但当主爱。不直以古人所谓友道自处可矣。

癸亥[编辑]

居敬以立其本。竆理以致其知。克己以灭其私。存诚以致其实。此勉斋黄氏道统说末端语也。人而不此。则特襟裾异于禽兽。不此而生。岂若存此而死。昧是而富且贵。岂若识此而贫且贱哉。

凡入人家。不可看人文字。

默。

礼。君子不教子。

皇明纪略宣宗朝。有其时人以正月初八日大雨。为豊兆云。

自今年十二月旬后。有一火星见于室璧之间。至念后不移。而其光芒如淡灯火。直射奎下弦。见者无不惊怪。金用汝归自达城衙。传其所闻。其星谓之彗。是为真知者耶。昨年日食。今夏流星之变。已极可异。而又有如此星之见。深所忧畏耳。

甲子[编辑]

凡入人家。不可看人文字。

亲戚不悦。不敢外交。

默。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仍苟且。朱子答人问曰。因仍与苟且一㨾病。因仍犹因循。苟且是且恁地做一般。

记。为宫室。不斩丘木。汉诸侯属太常。人盗松柏。弃市。晋庾衮人斩墓松。泣谢祖祢曰。德不修。不能庇先人树。自后人不犯。李充盗斫父墓柏。手刃之。唐吏部尚书韦陟宗人伐墓柏。坐不相教。贬刺史。宋薛少卿投牒讼盗斫坟松。河中知府判曰。周文王之苑囿。尚得蒭荛。薛少卿之坟茔。乃禁樵牧。

权清台丈决意林泉。养志书籍。与乡邻人士会设象席于近岩书院。讲讨旬月而罢云。

乙丑[编辑]

凡入人家。不可看人文字。

子曰。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贡曰。恶徼而为智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延平李先生曰。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得。虽一毫私欲之发。亦退听矣。

至月廿日。闻宗会往参。见其所议。则为直枝洞墓祭事。以族人兴道为有司。此盖兴道之再从兄兴大以先祖宗孙。世主其墓祭。今遭其承重服齐衰。未葬前。固宜废祭。故族祖麟瑞氏所以发文会议者也。坐中咸曰。其墓田既为丧家所主。当定有司于其近族。推出其墓田谷物而办行祭祀。余曰。丧家葬前废祭。情礼之当然。岂忍推出谷物乎。欲祭则使诸族收合办行为可。此若难之。则宁姑废祭之为得。至于以其至亲为有司。使之推出于丧家祭之非义。吾见决不忍为此也。咸曰。言虽是矣。位田之物推出非不可。断不可从。余曰。吾行卑。但言其意见而已。其取议定可否。非吾职也。独汝畴氏实是吾言。而终不得正言。其亦不武也。遂归。以戒吾诸弟曰。克己存理。虚受从人。要至于好礼知言。诸弟曰敢不服膺。是行。逢一乞儿失母呼哭。饥而将冻死于道傍。心恻之。言于宗汝氏。宗汝氏闻即呼奴取来。置温救之。其义高不可及。

丙寅[编辑]

朱子曰。庸是依本分。不为怪异之事。尧舜孔子只是庸。夷齐所为。都不是庸了。

正月立春夜。梦台岩上生大树。觉来欲解不得。今忽思山上有木。山渐高之象也。是似台岩益高之兆。春木茂发之时。或有其验耶。二月晦日记。

凡入人家。不可看人文字。

亲戚不悦。不敢外交。

闻李司谏光湜所传。仁川有读书人尹东奎。李监役瀷甫之门人云。

弟妇郑氏为养老亲还入。时十一月十八日也。

丁卯[编辑]

莲菊栀盆。幷列近前。盖欲与此三物为友时。忘了愁乱事也。

薛敬轩曰。富贵易至溺人。可不谨哉。

戊辰[编辑]

李佐郞景文久欲与之讲学。今蒙临访。许留说意中事。见其言论志气。无少役于文章荣利。而立脚于明善修道之地。一以体行为第一义。正吾益友也。讲论小大学疑处。因说古今教养人心之要。多合于吾见矣。景文又曰。若不变科举法。万无苏定人心之理。是说极好。正月十三日。

至月初二日。有客二人徒行而至。自言光州居。崔而贯月城。名瀷及宗河也。今仁同倅。即宗河之外从。故适与之到其官。为访同姓。兼欲考证谱系。作此行。乃迎之坐。与之言。瀷年六十五。曾举进士。宗河年五十一。亦知文字。颇为气使。不如上舍安静踈雅也。因取其所示谱录小帖子看之。以鸡林君光位为始祖。至七世有讳潞生仲济。仲济与我先祖生员公讳某为兄弟。而为梁晋州婿。居其地云。此与吾家曾所录者不同。其明临别。上舍请誊师傅公所撰族谱序而佩之曰。得此儒贤文字。吾辈千里徒步之意。可谓不虚也。但闻其慕尚所亲。无非时势人。不知湖南无先辈遗风欤。出户而送。取管而记之。

己巳[编辑]

三月廿一日。自河上归路。更入苏湖。夜与李丧人景文,休文作话。余问绖带亦三重。此何据也。景文曰。仪䟽有之。遂据此为之也。余谓休文心制用缁布网巾。甚得情礼。休文曰。俗用鬃网巾。无别于平人。此有所不忍。妄以己意用布。亦自不安矣。余曰。巾带之纯缁。岂不为合礼乎。向年吾居忧时。仲弟心丧之服。非不欲慎。而终未免从俗。今见此节。可愧服也。余又曰。顷闻佥哀当色忧危遑之时。有伤指节。然否。景文曰。虽不至断绝。少伤则有之。此平日无所讲得故也。向者令胤以尊意来言。于是乎乃觉其然。深感爱之以德矣。余曰。吾固知其出于至诚而敬叹之者。而但当今人物眇然之时。有佥哀者出。实后辈所矜式。万一有不能察得其诚心自然之为。而徒效其事而已。则恐有悖俗失常之弊。如古人所忧者。遂敢为之云云也。曰如我何敢当是。何敢当是。景文又曰。向日承谕危逊之说。诚好诚好。余曰。吾何有见。但看古今善类多不善终。虽是运气所然。而亦恐其未尽于逊危之道。故顷因辱询。敢有所告。容纳至此。还可愧也。景文曰。小祥后止哭。若从退溪先生说。则一朔只有二次哭。故但止晨昏哭。上食哭则从沙溪说。未知如何。川前则尽礼而亦如是行之云矣。余曰无似于向岁居忧。亦如此行之也。川前。即金乐行甫也。

庚午[编辑]

聋渊之上流数三十步许。西边东向之地势颇藏抱。又临溪潭。固宜静者居。乃得如干债米。先成四间草屋。此则为婢夫国坦所处也。顾家势日益破落。将若无馀地。更成小轩。似未易期。而身病适添。不能躬往。使儿子看相之。恐有未尽也。二月晦前三日记。

秋夕朝。行参礼于别祠。降参后就五代祖考神主前。献酒正箸。辄忘次献于妣位前而径出再拜。还位之后。闻从弟言。乃觉之。更就妣位前献酒。又再拜。此失仪之大者。精神诚意如此不专。自分不久于世。子弟辈见此失节。辄生忧念盖未易。而却视之无怪。便没谨严戒畏之意。则此后祭仪之不成。皆由此身致之也。生亦何益。死亦何惜哉。此实由是日之朝。气上神眩特甚之故。而夫信之。古礼曰有废疾。不得奉祀。吾乃曰身有奇疾。不处宗位宜也。

辛未[编辑]

近年以来。天灾大抵异常。再昨年。北路早霜。昨年孟秋。西路又霜。西北人类殆尽云。而幸此南地连岁稍有。应籴颇足。然昨年。人兽疠疫亦酷。至今牛疫间炽。今年又有虫食稻茎叶。其大如蚕。人谓此是蝗。未知其真然。但喜食晩种。不食早种。故免凶处多矣。特如星州延凤坪则无一粒可收。他亦必有如此处也。以故市直不过一缗十斗。其亦坐牟凶馀毒欤。冬雷电亦不一。十月又大雪。雪深殆七八尺。尺地之间。人步不通。走飞亦绝。饿禽空落。冻兽路毙。而习操赴期之军与马溺雪而死者亦多云。南地雪如此。盖前古所未闻。不知后来验应如何。遂记之。

初八日乙巳酉戌间。斋舍上梁。记其事实若干语。藏于梁腹。而适急遽。又无善书者。不免踈漏。甚失精详。可叹可叹。笔之者从弟兴溥也。

甲戌[编辑]

敬。

默。

曾闻兰花必以立秋日茁发。未曾目验。今年之六月二十日入庙庭。忽见兰芽茁发。长尺馀。辄思是日。果为立秋也。昨无兆萌而今忽如此。则造化神妙之迹。盖物物如此。二五所以功用分限。各有所定。不可毫发差越。于此亦可信也。遂记之。

丙子[编辑]

万死心如铁。求和不愿闻。如何唱邪议。悖义惑三军。

戊寅[编辑]

是真私意人欲之实难灭。是假道义问学之名易除。

七月廿五。往见养吾哀。廿七往唁沙桥。历路农形。有加于前年。盖田谷尤登故也。人皆言万古所无。农人田夫为极乐。岂非圣君爱民劝农之政。有以感动天心者耶。

恒儿十月入苏湖。从师讲学于玉莲寺。十二月既望归。其言动见闻。令人稍有开眼启心处。且见其师弟所相唱和诗五绝句一四韵。皆是论学言志。取读而究其意。警发资益。又不可量。但自乏诗学。欲和不得。可愧甚耳。

大抵今年冬令极殊常。三朔无一日雨。又温如春日。役人皆去衣迎风。是何兆也。虎患无异昨岁。处处咬伤者多。又或于平原旷野。白昼食人。此盖前所未闻也。

壬午[编辑]

族叔伦锡氏。轮行祭祀当次。值此大无。位田陈废。而不告门中。独自办行。

今年大歉。各家窘束猝甚。了无生意。况于祭祀。安得以如仪。不得已出助库谷物。以为墓祭忌祭之用。因晨谒焚香告由。为伯叔父母。亦一体助奠。百世无替。

助库物非为救荒计。而诸房苦贫欲死。贻为慈念甚深。不得已出祭用馀如干租石。以今月为始。不论上下壮弱。限四月每口五斗。盖以四月牟麦必熟也。

山阴智谷居李仁建。负九十四岁母。行乞于道路。渠亦七十六岁云。

丙戌[编辑]

雨谷翁不起痘。斯人至于斯耶。痛哭。

丁亥[编辑]

七月十六日祭祀时。前一日。使宇镇执奉先杂仪。进讲于前。长少共听。以防杂念杂语。约为后日之法。

庚寅[编辑]

闰五月初二日晨。枕上思得精一中三字义。即起沐浴书。

五族。刘氏之说恐非。按汉书。诏党人禁锢爰及五属。注谓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也。又和海上言。今党人锢及五族。既乖典训之文。有谬经常之法。党锢传序。

伊川所戴纱巾。背后望之如锺形。其制乃似今道士所谓仙桃巾者。然不曾传得㨾。不知今人谓之习伊川学者。大袖方顶。何谓先生在洛中。常𮖐昌黎巾。

伊川所戴帽桶八寸。檐七分。四直。